首页范文大全九年级下语文教学反思十篇九年级下语文教学反思十篇

九年级下语文教学反思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4:25:20

九年级下语文教学反思篇1

关键词:九年级英语;现存问题;教学反思

九年级对于初中的学生来说是重要的一年,也是比较关键的一年,因此,学生的学习状态和学习能力是十分重要的。但是,大部分英语老师在进行九年级英语教学时,其主要的重视点是中考,在课堂中只对考试内容进行讲解,忽略学生本身的学习状态、思维模式和学生本身对知识程度的了解。因此,九年级的教育方式并不成功,导致了学生的英语学习效率低下。由此,就需要九年级的老师,在教学中多注重学生的学习状态和思想,对课程中的一些问题进行反思,对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寻找有效的解决措施,提高学生的英语成绩。

一、九年级英语教学存在的问题及措施

1.学生对于九年级的英语来说,不够自信和缺乏一定的动力,因此不愿意参与英语课堂的互动,有的不愿意回答老师的问题,有一部分学生对老师的进度跟进吃力。

2.学生对于英语课堂中的知识掌握得不够,缺乏对课本的关注,重视做课外题等等,花费不必要的时间,对英语没有系统、主动和有效率的复习策略。

3.有一部分学生没有跟着老师的指导进行明确的复习,缺乏相应的复习计划,没有一定的针对性,因此,复习的效果不是特别理想。

二、解决问题的措施

1.有一部分学生因为英语的基础不好,对英语的学习感觉比较吃力,导致了自信心缺少。因此,老师应该对学生进行深入的了解和关注,使学生的自信心增强,让学生相信自己能学习好英文。因此,问题的关键,首先是学生的不自信问题,另一方面要增进学生和老师之间的相互的联系。无论如何,英语老师都应当对学生一视同仁,对学生要关注,鼓励学生增强学习英语的兴趣,也要使课程变得趣味化,来吸引学生的兴趣。

2.学生在课堂上不认真听课的时候,老师应当对这种情况予以重视,吸引学生的兴趣,因此,这就需要老师在平时强调,也需要改进课程,使课程有一定的趣味性来吸引学生的兴趣。例如,在教学中,老师可以让学生分别朗读,或者举行竞争比赛,在复习指导的时候,对不同的学生,要有不同的针对性。还要在平常的日常教学中和学生交流中,尽量多采取英语的交流方式,这样有利于学生潜移默化地接受英语的学习。

九年级下语文教学反思篇2

1、语法错误明显,教材校正不严肃。新版英语教科书存在明显的语法知识性错误的拼写。譬如: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级中学英语教科书第二册(上)第53页,part2askandanswer中的第六句话“HanmeiknowslittleabouttheweatherinSydney,doesn’tshe?”这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薄冰的《高等英语语法》中对主句含有否定词的反意疑问句的注释是:“当陈述句部分中出现一些含有否定意义的词,像few,little,hardly,never等动词时,附加疑问句部分用肯定形式”。因此,我们在教学中不得不把书上的句子改为“HanmeiknowslittleabouttheweatherinSydney,doesshe?”再如,2001年12月第一次印刷,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级中学英语教科书第一册(下)第91页,第79课的workbook上的第三段“飞盘”拼成了frisbee,而笔者历来教授学生的书写是frisby。而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级中学英语教科书第二册(上)第36课上的不规范用语就更是不胜枚举,像inmorning,Susannotagree,inmeetingallday等,倘若是运用在口语中还是可以理解的,但用在书面表达上,的确需要教师费番口舌。

2、教材容量扩大,要求提高,超过了学生的接受能力。新版教材增加了语言输入量,对学生的能力要求提高,具体体现在词汇量、练习与教学活动量、阅读量等的增加。依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级中学英语教科书第一册(下)为例,原教材的词汇量为211个,其中四会词177个,认读词34个,新教材总词汇量为330个(比原教材净增119个),其中四会词为234个(比原教材净增57个),编入常用短语61条;课文部分每单元由原来的4页增至5页,每单元最后一课的教学活动由原来的3个增至5??6个,而且对话长度都有所增加;练习部分每单元由原来的4页增至6页,每单元最后一课的练习量由原来的3??4个增至7??8个。如此繁重的教学内容,短短40分钟的课堂,如何能连听带说地操练多遍?如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级中学英语教科书第二册(上)第36课,我就分成两课来上。但是为了赶进度,又不得不快马加鞭地向前学,所以夹生饭、两极分化现象就不足为怪了!

3、知识点分散,缺乏系统性。新大纲强调学习语言知识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运用语言进行交际活动,淡化了学生对语法等知识点的掌握。但从第一册开始,新教材就融入更多的语法点、知识点,练习题中也多次出现陌生的语法项目。譬如,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级中学英语教科书第一册(下)第111课,出现了动名词walking;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级中学英语教科书第一册(下)第120课,出现了现在分词looking,到底是先讲什么好,怎样讲好,没有确切的要求和方法。再如,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级中学英语教科书第二册(上)第28课,出现了过去分词called,而动词的过去时要到本册的第8单元才正式学习,而且也仅仅是动词的过去式罢了。还有,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级中学英语教科书第二册(下)第73课,出现了过去完成时态的句式havebeento(去过……),而过去完成时要到初三才学习。

4、新教材课本内容分配不均。新教材的知识容量大是相比较而言的,各个知识点在课本中的分配很不均衡,有的课文几乎空洞无物,而有的课文如果要按教学目标教学则需用上二至三节的课时。譬如: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级中学英语教科书第二册(上),第25课几乎就是简单的现在进行时句型地简易操练,几分钟就完成了的内容划为一整节新授课来上;类似的还有这册书的第45课,此课就是接触简单的天气变化内容的预报,很短时间就可以引导学生掌握,也把学习内容划为一整节新授课来上;然而学习本书的第46课,把温度变化的情景掌握好,把第一段文字分角色操练熟悉,一节课就显得讲解不足、仓促有余,蜻蜓点水一般,没有照顾好全体学生,没有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学效果自然堪忧!学生基础知识掌握不牢,越学越费劲,越学越没信心,最终导致放弃学习。2000-2001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统考,我所任教班级的优秀率是36%,及格率是92%。2000-2001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统考,我所任教班级的优秀率是31%,及格率是86%。2000-2001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统考,我所任教班级的优秀率是26%,及格率是75%。

5、workbook内容与学科检测的题目标准脱节,答案背离学生学习的大纲及内容。素日检测考试以阅读、选择、完形填空等题目类型为主,而课本的workbook却很少有类似的考查题。此外,workbook上的有些题目答案背离学生学习的大纲及内容,显得与新教材改革出新的目的有点相悖。例如,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级中学英语教科书第二册(下)第69页,第63课的workbook第三大题第4小题“我可以过几天还你这本历史书吗”,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和延边教育出版社联合出版的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级中学英语教案第二册(下)第169页确定的答案为“mayireturnthehistorybooktoyouafewdayslater”,笔者认为不妥,因为return这个单词学生还没有学习,所以笔者认为翻译成“mayigivethehistorybookbacktoyouafewdayslater”最恰当。

6、课文例文与交际话题侧重于城市学生生活,与农村学生的活动空间和生活经验距离很大。譬如:发送电子邮件,磁卡电话的运用、交游、饮食等话题,对经济不发达地区的教师来讲就知之甚少,对学生来讲更是海市蜃楼。例如,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级中学英语教科书第二册(下)第71课,第一段(practise)的要求是把课文所给的5幅图画表达的食物带入对话中操练句型,然而那些食品如果不是借助资料来对照,冷不丁地拿出来就连老师也困惑不解,因为这些东西就连老师也没见过,更谈不上吃过,又如何来辨别那是乳酪(cheese)还是汉堡包(hamburger)呢?

7、教材矫枉过正,把过去的诸多优秀篇目删掉了,实为美中不足!时代在变迁,人文在改变,把教材推到时代的舞台,使之接近受教育者的认知特点,这是社会进步的必然选择,然而历史毕竟存在着某些永恒的东西,那就是人类几千年来遗留下来的精神宝藏和文化遗产。譬如,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全日制九年义务教育初级中学英语课本(八十年代本),编撰的《蝙蝠为何夜间出来》,《猴子和鳄鱼的故事》,《小高斯的故事》、《移动的“黑板”》、《难忘的一课》等文章,不仅具有丰富的语言知识,而且具有深刻的思想教育意义,都是非常优秀的篇章。笔者认为,哪怕在新教材的workbook后再加上个阅读理解的栏目呢,将这些优秀的内容呈现给学生,对学生的思想培养和知识完善不无补益!

2、对使用新教材的建议:针对于新教材的优、劣特点,笔者认为在组织英语课程改革教材教学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1、学习新教材的词汇。在学习单词时,应把握好三个尺度:

①集中学习单元单词,分散学习目标,逐课消化掌握词汇。集中学习单词是“张思中英语教学法”的理论精髓,而且新教材的单元单词都集中在一块,所以我认为在学习新教材时先集中学习单元词汇,这是关键的一步。在集中识词时,可采用每生一词试读词汇法引入新词学习目标(完全可行,我们从小学就开设了外语课,音标关应该说问题不大),然后教师纠正并规范读音。这样不但能照顾到每一个学生,让每一个孩子都体会到成功和师爱,又传授了学习方法,“授之以渔”促进了学生自我学习技能的发展。按照《教育心理学》“首因效应”原理,应该说在领读单词以后,教师立刻让学生当堂课就掌握词汇是一种方法,但我不提倡这种做法,特别在使用单元词汇量过大的新教材组织教学时。我认为“首因效应”是重要的,因此教师在教授单词时,可以采用实物教学法(Userealobjects)、卡片展示法(Usepicturesorcards)、教学课件授受法(Cai)等多种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好教育教学的首因效应。但我更欣赏“张思中英语教学法”中“反复呈现”这条教学原则,而且“螺旋式前进,旋转式上升”的观念一直是人教社这几年编写新版教材的指导思想,就搭上《教育心理学》在谈到记忆方法和原则时也一再强调反复记忆的必要性,更何况《初中英语教材培训材料》第27页也明确指出“单词应分别呈现,不宜集中学习,一步到位”。所以,我认为在集中识词(所有同学只需会读词汇,仅有少数同学能够拼读部分词汇)的基础上,分课消化掌握词汇,小步化教学目标,即教师在上每一节新授课之前,先运用多种技巧让学生强化当堂课需要掌握的单词,如此类推,在单元知识学完后再进行一遍词汇集中巩固,这样以来,除了几个别的学生外,99%的学生能完成词汇学习目标(Learningaims)。

②掌握(productive)黑体词汇,理解(receptive)常规白体词汇,了解workbook练习题中出现的词汇。“深挖洞,广集粮”,扩充词汇,是提高英语表达能力的前提。新教材词汇量大,全部掌握课本词汇学生倍感困难,只学黑体词汇显然不利于学生能力的发展,所以许多教师抱怨新教材的词汇学习无处择手,不知掌握多少是好。我个人认为这是没有悉心领会教学大纲要求和为学生全面成长负责的消极表现。《初中英语教材培训材料》第27页要求“有目的的扩充学生词汇量,帮助学生形成自己的小词典。培养学生独立查字典、独立猜词的能力。”因此我在教授新教材时,制定的词汇学习目标是“掌握黑体词汇,理解常规白体词汇,了解workbook练习题中出现的词汇”,用“四会”分词法来区分目标就是,课本单词表上的黑体词汇需达到四会(听、说、读、写)目标,课本单词表上的白体词汇需达到三会(听、说、读)目标,workbook上的生词汇达到二会(读、说)目标。实践证明这种新教材的词汇教学法是行之有效的。由于新教材的知识环节编排具有“前瞻性、超前引入性和重复性”,所以我在初一教授的学生到初二以后对新版教材的词汇都记忆犹新,即使是在workbook中呈现的词汇,在以后的新章节中再遇到这些词汇时,学生也有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

③进行“词句文”教学。即把词汇放到放到具体的句子中学习,把句子放到形象的短文中学习。现代英语教学法研究表明,在英语学习中创造学习情景,把词汇放到放到具体的句子中学习,把句子放到形象的短文中学习是促进学习者快速掌握语言的便捷途径。譬如,在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级中学英语教科书第二册(下)第70课,出现了一个短语stop…from,这个短语是“阻止……做……”的意思,我们可以引导学生这样造句,“我们必须阻止她看电视(wemuststopherfromwatchingtV)”,这就把词放到句子中去了,而且话题切近学生的生活。为了进一步明确我们的表达主题,我们可以在后面紧跟上一句“对她的眼睛有害(it’sbadforhereyes)”。如此句、景、情俱在,学生能学不会?

2、学习新教材的课文。学习新版英语教材,因为新版教材系统性高,所以应提倡整体法,先从课文的整体内容上着手,了解课文的主旨和文法,然后逐一学习语法与知识点。笔者认为在具体学习课文中应注意以下二个方面的内容:

①遵循短文阅读学习原则,运用问题教学法组织课文教学。问题教学法是快速学习短文的先进方法,它的主旨就是用几个概括课文大意或者关联教学知识点的问题来唤起学生的认知注意,在教师诱导下快速阅读短文以求寻找答案。该教学方法的步骤分为pre-reading、while-reading和post-reading三部分。在pre-reading中主要任务是运用问题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认知注意和求知欲望(talkingaboutthetopicofthepassageforbuildingupinterest/makepredictions)。第二步,在while-reading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速读(Fastreading)或现时阅读(timedreading),通过小组讨论(Discussanswersingroups),师生双方要实现答案核对(Checkanswerswithstudentsofdifferentlevels),澄清知识疑团或悬念。在post-reading部分,教师要把短文中涉及的语言点(Languagepoints)或者语法(Grammar)明确出来,督促学生认知(Docommunicativeactivities)。

②调整使用新教材:既然新教材存在个别不足之处,那我们在教学中就要敢于大刀阔斧地调整教材。具体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第一,调整新教材的课文编排顺序。例如,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级中学英语教科书第二册(上)Lesson9课,我觉得如果按照新教材的编排顺序,先讲对话再讲形容词的比较级的变化规则会对学生的接受知识造成感觉障碍,因为对话中出现了几个形容词的级别变化,如果停下来讲语法势必耽误了操练对话,如果不讲形容词的级别变化,学生又如何理解对话内容呢?于是,我把这两段调了个个,先讲形容词的比较级的变化,再讲第一段对话,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第二,删节新教材中部分不合适的教学内容。像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级中学英语教科书第二册(下)Lesson1课,单纯讲述第二段对话,不但笼统而且消耗时间(awasteoftime),就不如把句型“So+谓语+主语”与“So+主语+谓语”融入第一段看图说话中进行讲解,第二段对话便可一言带过。③自由组织新教材的教学内容。譬如,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级中学英语教科书第二册(上)Lesson54课,我把课文第一部分进行自由组合,变成小对话代替课本教学,因为课本仅仅提供了选项式的提纲,然后利用第一段内容进行练习巩固,促进知识记忆,而课文第二部分则把它当作家庭作业。这样组合,课堂教学显得条条有理。④主动订正语法错误。根据正规语法教学书,对课本错误大胆质疑并改正。譬如: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级中学英语教科书第二册(上)第43课,“HanmeiknowslittleabouttheweatherinSydney,doesn’tshe?”这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不符和变反意疑问句“前否后肯,前肯后否”的规则,教师在教学中要进行改正。

3、突出操作练习,简化语法教学,精讲多练。现行课程标准指出,英语教学要淡化语法教学,注重学生综合运用语言能力的培养和良好学习习惯、学习策略的养成。反复操练是掌握与实现这一学习目标的方法和途径。具体体现在:①加强基础认知和基础技能地教育培养把握好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地教育培养,进一步加强听写方面的教学,夯实根基。②注重学生学习策略指导,指导好学生的学习方法和阅读、听说技巧。③充分利用电教资源,体现学生的主题地位,开放式教学,把学生的兴趣和语感放在突出的位置上。④突出语言的实践性和综合运用英语的能力,加大信息交流和自由会话的力度,促使学生从语境中感知信息,从语境中学会技能,从语境中升华语言交际功能。

4、利用新教材,搞好德育教育。新教材德育点丰富,寓德育思想、人文思想、社会动态、生态环境保护等内容于英语课堂教学之中,通过与学习教材的灵活结合,潜移默化地来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和综合实践能力,培养学生关心社会、关心集体、关心自然、关心生活的优良习惯和道德修养,是英语教师不可推卸的责任。

参考书目:

①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全日制义务教育普通高级中学《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2001年7月。

②高密市教科院整理,《初中英语教材培训材料》(内部版),2001年9月。

九年级下语文教学反思篇3

一、端正思想,渗透情感

语文新课标要求学生通过不同阶段的学习,达到相应的语文水平;让每一位学生在课堂内学语文,也要求教师教会学生在课堂外学语文。新课程改革的发展,使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变得比较随意,特别到九年级。随着科目的增加,学生面临中考的压力,学生对语文学习更是无暇顾及。那么,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如何整合学生已学到的语文知识?就需要学生和老师都要充分认识语文学科的重要性。九年级语文教学要培养学生学会综合学习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但不能完全抛弃原来的教学常规,脱离学生的实际情况去组织教学。

营造融洽的师生关系,是提高教学效率的核心因素。为此,在教学方面,我转变以往的教学方式,与学生之间进行平等交流,和谐对话,不板着面孔授课。师生是“朋友型”的良伴,相互理解,彼此尊重,共同探究学习语文的良方良法,在愉悦和谐的气氛中畅游知识的海洋,广泛汲取丰富的语文知识;同时也培养了学生“自信、友爱、坚强”的性格。

二、精讲少练,降低难度,自主学习

九年级对学生而言是非常时期。在这一年里,既要完成教学任务,又要全面复习。题海战术,以考促学,可以找出不足,加强复习。学生的练习多了,有些问题就不易理解、接受、补充和巩固;做题难了消耗的时间精力太多,成效不是很显著。另外,学生水平不同,各种各样的试题也不一定适合学生。单纯讲题教学方式削弱了学生自学的能力,耗费了学生大量的宝贵时间。试题的难度适中,才能让学生在学习中充分感受学习的成效;学生才会梳理思路,总结要点和难点,激发学生的激情和兴趣,使他们有信心,找出存在的问题,并思考解决,富有针对性地展开新的复习。

我们把知识教给学生,这些知识是死的,对学生来说是没有吸引力的。比如:古诗文,文言文的理解记忆。综合复习时,还是花费课堂上的时间来整体复习,对记住的学生来讲,就没有任何意义;对没记住的学生来讲,也是难以一蹴而就就能掌握啊。这样的课堂教学既浪费时间,也浪费精力。让学生自主去学,效率肯定高,收获一定大。

三、大胆取舍,删繁就简

九年级语文教学也许可以放弃一半以上的内容。一般说来,在教学中教师所放弃的,是学生已基本了解的或不必掌握的;教师所致力的,是学生最需要的并对学生当下发展能够起决定作用的内容。教师做出必要的放弃后,就可以腾出时间与精力对最重要的内容进行品味探讨。教师需要设计多维度活动对这些关键内容举一反三去复习,使学生能够全面深入理解掌握。

四、培养学生的合作创新意识

九年级下语文教学反思篇4

>>听歌曲学作文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文化类教材对比研究对外汉语教材高频汉字教学研究对外汉语教材评析与对比研究对外汉语地方文化教材编写研究对外汉语教学教材的比较研究对外汉语教材生词英译研究综述新世纪以来对外汉语教材研究情况述评打开博客听歌曲对外汉语教材翻译问题初探对外汉语教材选编小析对外汉语教材《汉语教程》(修订本)生词释义研究利用中文歌曲进行对外汉语教学初探歌曲赏析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可行性实践研究对外汉语style对外汉语教学对外汉语听力策略研究对外汉语语音研究浅析对外汉语语音教学技巧研究汉语反义词研究与对外汉语教学常见问题解答当前所在位置:l)

总体看来,目前听歌曲学汉语类教材还存在着教材数量有限、歌曲种类比较单一、编写风格相似等问题,还有待于我们进一步开发。

三、教材编写设想及教学建议

在成千上万的汉语歌曲中,对外汉语教师应遵循一定的原则去选取那些能涵盖汉语语言知识点、能提高汉语能力、能拓宽历史文化知识面、有吟唱可能的歌曲。

(一)教材编写原则

1.趣味性原则

歌曲内容的趣味性是吸引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的外部动力。遵从趣味性原则采集和编写歌曲时应注意两方面内容。首先,选取的歌曲应以外国学生比较感兴趣且简单易学易唱的通俗歌曲和民族歌曲为主,而尽量避免选择美声或进行式的军歌之类相对来说难度较大的歌曲,这样有利于教师上课教授和学生理解练习。其次,还应注意学生的年龄特征,对不同年龄段的学生采编符合他们生活内容和心理特点的歌曲。少年儿童思想相对单纯,天真烂漫,一般比较喜欢内容简单、曲调明快的歌曲或活泼的儿歌民谣,如家喻户晓、朗朗上口的歌曲《一闪一闪亮晶晶》《世上只有妈妈好》《半个月亮爬上来》《外婆的澎湖湾》等。成年人的生活阅历和情感世界相对少年儿童要复杂得多,所以要选择歌颂友谊、亲情、爱情、和平、自然美景等涉及社会方方面面的歌曲,如《朋友》《懂你》《常回家看看》《爱情呼叫转移》《白桦林》等。

2.层次性原则

教师或教材编制者在选择歌曲时,应正确估计学生的语言水平、接受能力、对事物的感受能力的差异,分层次地选择材料和内容;力求真实,注意避免歌词中带有太多的俚语或方言。一方面,针对汉语水平处于初级、中级和高级水平的不同学生,要选取不同难度的歌曲。另一方面,对同一水平的学生,选的歌词要有难有易,照顾多数学生,适时适度讲解。这种唱中学、学中唱的模式既能激发听力较差的学生的兴趣,又能使水平较高的学生展示其才能,令所有学生都能接受。

3.实用性原则

学习汉语,其目的就是将它说出口,成为交际的工具,实现成功的沟通和交流,所以要学习最实用的、最贴近时代和生活的汉语。因此编写教材时要考虑到实用性,选择和采编与在日常交际活动中能使用到的内容相关的歌曲。比如,针对不同的节日可以选择不同的歌曲――《花好月圆》《明月几时有》(中秋节);《新年好》《恭喜发财》(新年);《爱你一万年》《一路上有你》(七夕、情人节)等。再如,选择不同情景中的歌曲:离别时可选择《其实不想走》《送别》《祝你一路顺风》等;在返乡时可选择《故乡的云》《大海啊故乡》等歌曲。这些或感人至深或轻松愉快的歌曲所反映的情景,会在生活中不断出现,促进学生对歌曲中语言知识点的回忆、体会和创造。

4.规范性原则

在选择歌曲时,应避免涉及方言、节奏过快、发音不清的歌曲。另外,对歌曲中的语法不规范、生造词、外来词等现象应尽量回避,以免使留学生产生理解错误,加重记忆负担。

(二)教学建议

1.歌曲教唱与知识讲解相结合

选好一首歌曲后教师应全面掌握其中所涉及到的生字、生词、语法等语言知识,设计教授方案,还应尽力多方查阅资料,了解该歌曲的创作背景、文化内涵、表达的思想以及演唱者的情况。以《九月九的酒》一歌为例:

“又是九月九,重阳夜,难聚首,思乡的人儿飘流在外头……饮尽这乡愁,醉倒在家门口。家中才有自由,才有九月九……”

这是一首经典的老歌,曾经风靡祖国的各个角落,一度成为全国广播电台的风云上榜歌曲。农历九月初九,二九相重,称为“重九”,又因为在我国古代,六为阴数,九是阳数,因此,重九就叫“重阳”。重阳节的起源,最早可以追溯到汉初。据说,在皇宫中,每年农历九月九日,都要佩茱萸、食蓬饵、饮酒,以求长寿,因此“重阳节”又称老人节。《九月九的酒》反映的是长年累月外出打工的人们,在每年九月九重阳节,因为不能回家亲自为父母长辈敬上一杯代表祝福长寿的酒茶,而极度思乡的真实情怀。这样的讲解会使学生深刻领会歌曲内涵。

2.加强教师与学生的课堂互动

课堂上应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其参与到课堂互动中来。在教师对歌曲的相关知识进行了讲解,并通过多媒体形式或老师自身教授的方式进行了领唱之后,可以挑选部分主动性高、表现欲强的学生在课堂上演示、领唱。同时,也可以挑选几位学生到台前合唱或参与定期举办的汉语歌曲演唱比赛,通过种种方式来增强师生互动。还可利用多媒体技术让学生反复多次跟唱以提高效率,并与原唱比较,以纠正错误的语音和唱法。这样不但可以给学生提供使用汉语的环境、平台和条件,还能寓教于乐,提高学生汉语学习的效果和汉语学习的热情。这些可在教材课文编写中有所体现,突出教材的可操作性。

3.充分运用多媒体技术

教材可以配送与教学内容相关的CD,或建立与教材配套的网站,提供音乐、歌曲与影视作品等供下载。在对外汉语听唱歌曲学汉语的课堂上,如果能够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不但能够为教师歌曲资料收集、课程计划与准备提供便利,还能在很大程度上弥补视觉和听觉的不足,减少教师因自身音乐素养不高所造成的缺憾,增强教学效果。同时,学生在课后练习的时候也可以利用网络收集更多的感兴趣的汉语歌曲,甚至利用多媒体软件技术,录制自己演唱的汉语歌曲专辑。

4.适时的效果测试

教师要经常检查教学效果。每次课堂教学结束后,要及时巩固教学的知识点和歌曲的演唱情况,并采取单人独唱和全班齐唱等方式来进行检测和复习。在学习新歌之前,还要对学过的歌曲进行复习与提问而温故知新,不但要对歌曲中的字、词、句、语法等语言知识进行随堂或阶段性的测试,还要以演唱歌曲的形式来加强学习效果。

综上所述,不同历史时期不同风格的汉语歌曲,是中国文化的缩影,集语言知识和文化蕴涵于一体,因此可作为对外汉语课堂教学的极好材料。用听歌曲学中文教学法进行对外汉语教学,不但能够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汉语的热情和兴趣,学习和巩固语音、汉字、词汇、语法等汉语知识,培养汉语语感,提高听、说、读、写的汉语能力,而且能拓展其社会生活文化的知识面。同时,我们还应正视这种教学方式在师资、教材、教法等方面的不足,不断进行完善和发展。

参考文献:

[1]周小兵,朱其智.对外汉语教学心理学引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2]刘文义.现代汉语新词典[Z].北京:中国妇女出版社,1992.

九年级下语文教学反思篇5

一、在文与理的拐点处提问,激发思辨

例如,在教完《九色鹿》(苏教版语文四年级下册)一文后,学生基本形成了这样的认识:调达忘恩负义,背信弃义;九色鹿美丽善良,临危不惧。如果就此给课堂画上句号,我以为难以触动孩子的灵魂。于是教学结尾时,我借用西方哲学谚语“人,一半是天使,一半是魔鬼”作为文(文本内容)与理(文本蕴含的道理)的教学拐点,抛出问题:如果调达再次落水,九色鹿还会救他吗?这一问激发了同学们的思辨,有的说不会,有的说会。于是分成甲乙方开展辩论,我要求学生在辩论中要结合课文内容摆事实,讲道理。

甲方:我认为九色鹿还是会救调达的,因为它善良。

乙方:不会救。因为它不会再相信忘恩负义的调达了。

甲方:我们认为它会救调达的。正如西方哲学谚语:“人,一半是天使,一半是魔鬼。”调达也有变好的可能,九色鹿也会原谅它,救它的。

乙方:九色鹿很善良,但它也很聪明,怎么会一再上当呢?

甲方:是啊!正因为九色鹿很善良,它怎么会见死不救呢?它相信每个人都有一颗善良的心,相信调达会改过自新的。

借助教学拐点,丰富了课程资源,在师生之间、生本之间和生生之间的多向对话中,学生的思维得到了发展,认识不断深化,建构了孩子们积极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增强了教学效果。

二、在文与意的留白处质疑,深化思辨

真正的阅读是读者的认识与作者的思想相互碰撞、沟通的过程。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开发被誉为“黄金地段”的空白点,在文(文本内容)与意(文本思想)的留白处质疑、追问,深化思辨。

比如,古诗《墨梅》(苏教版语文六年级下册)中“不要人夸好颜色,只流清气满乾坤”中的“流”字,像诗的眼睛,隐含着丰富的内涵,如果能从“流”字切入,岂不更能解读诗人的高洁情操!在课堂上,我让孩子们反复赏读之后质疑,一个学生奇怪地问:“诗人为何用‘流’而不用‘留’?”有的学生认为用“留”好,有的学生认为用“流”好。于是,我追问:“到底用哪个好?”课堂顿时沸腾起来,有的说,“清气”是一种气体,有流、飘的意思。有的说,诗句中的“清气”是指具有高尚情操的正气,它能流淌到世界的每个角落。此时我话锋一转:“让我们再回到诗中去读一读,悟一悟,感受诗人王冕的情怀,领悟他遣词的匠心独运。”学生含英咀华,深思明辨,认识得以升华。课堂因问而思,因思而辨,因辨而悟,在多姿多彩的思辨中享受着挑战的快乐。

三、凭借课文插图发问,延伸思辨

小学语文教材中的插图是阅读教学中重要的课程资源,如果能充分挖掘课文插图的内涵适当发问,不但可以降低学生理解课文的难度,而且培养学生仔细观察,合理想象的能力。例如,我在教学《司马迁发愤写〈史记〉》(苏教版语文五年级下册)一文时,引导学生认真观察插图,提出问题,并展开讨论,有学生质疑司马迁的生活状况不可能像插图中的背景那么安逸,神情也不会像图画中那样淡定从容。也有学生认为司马迁当时心静如水,一心只为《史记》而活,所以心里一片宁静。孩子们带着不同的问题查阅了大量的资料,互相补充。有的学生还读了少年版《史记》,有的学生甚至租来碟片《司马迁》,撷取其中的镜头与同学一起观看。在语文课上,充分利用插图发问,激发了孩子们读书探究、思考辨析的热情,延伸了思辨的外延,思想在辩论中深刻、厚重起来。

九年级下语文教学反思篇6

连续几年的不断进步,是xx人团结一致、拼搏进取的有力证明,是xx初中步入快车道的根本原因。回顾过去的一年,我们的教育教学工作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一、明确奋斗目标,不断加强目标管理

新学年,我们根据校情确定了总的奋斗目标,即把xx初中建设成xx一流初中,逐步向市一流初中迈进。确定了各年级的奋斗目标:即九年级争第一夺三冠;八年级争第一夺两冠,防止两级分化;七年级争第一夺两冠,从最后一名学生抓起。我们依据各班人数情况,结合县评估要求,制定了《07—08学年度各班级目标》,确定了班级评价人数,保底目标,奋斗目标和希望目标,并依此为依据明确了合格边缘生承包要求。在此基础上,我们制定了《07—08学年度教学质量评估与奖励方案》,作为教学过程奖励和学年度评估的依据。目标的科学确定和相关配套措施的实施,极大地激发了全体教职工的工作热情和积极性,为学校工作的顺利开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落实教学常规,努力提高课堂效益

学校工作的主阵地在课堂,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效益?从什么地方入手?怎样做?带着对这些问题的思考,我们出台了《关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的意见》,从“管理、教法、学法、模式、细节、评教”六方面把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同落实常规有机结合起来。一年来,除日常工作外,我们完成了“在新课程理念下,语文、数学、英语、思品、物理、地理、历史、生物九门学科的教学设计基本模式”的校级课题研究,有效地解决了备课环节中的常规问题。第二,推动评教工作,凸现学校特色。听评课活动自学期初开始到学期末结束,全校三个年级周周有课听,课课有人评。听评课直指问题,重在改进。在听评课活动中,我们极力提倡“五”关注——关注教师的引导,关注学生的参与,关注活动的组织,关注达标测评,关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问题。听评课活动的开展,有力地促进了教师的成长,提高了课堂效益,形成一定时期内教师的研究专题,不断推进课堂教学向学生的需要发展。

三、进行科学评估,有力发挥团队作用

教学质量的高低,取决于总成绩的合格率。这既是我们的工作目标,也是学校的评估主项。在工作中,我们注意发挥年级组和班级这两个团队的作用。向年级、向班级、向每位教师要总成绩的合格率成为我们工作的导向。团体协作,互相帮扶,努力解决拉腿班级、薄弱学科问题,共同关注学生的发展成为我们评估方案的出发点:

对年级捆绑评价:年级组在全县综合评估中获奖,学校给予相应奖励,否则无奖。

对班级整体评价:奖励八个班级综合评估的前三名,不考虑学科名次,向教师要团队成绩,鼓励教师之间相互帮扶,打整体战。

对教师个人评估:重承包生奖励,教师承包合格边缘生,在过程评价中合格一人次,奖励不低于30元。

四、加强班级管理,想方设法提高合格率

一个班级向什么方向发展?能培养多少优秀生和合格生?老师们能否齐心协力?学生能否每天干劲信增?有没有良好学习氛围?这一切取决于班级管理。强化班级学风建设、重视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形成“比、学、赶、帮、超”的良好局面是提高合格率、提升优秀生的关键。正因为如此,学校在评估成绩时,重评估班级总成绩,要求各学科教师围绕班主任进行工作,落实承包目标。

1、学校出台《学生一日常规要求》,不断开展“一月一主题”教育活动,按照“先管住,后教育”的思路,结合政教处“事事有人管,人人有事干”的管理细则开展班级工作,规范学生行为,培养良好班风。

2、在班级开展“争当自主学习的主人”和“争做优秀生,争做合格生”的一学期四次评价活动,激励先进,鞭策后进,营造“平安、卫生、文明、和谐”的良好教学地理。

3、针对学生基础不一,存在差异,有潜能、能进步的现状,我们制定教师承包学生制度,实行教师学生捆绑发展的办法,调动了教师的情感因素,激发了教师的工作热情,提高了教师承包学生的效果,为大面积大幅度提高合格率增添了活力和后劲。

五、学习先进经验,深化课堂教学改革

不学习不会进步,不改革没有出路,“放下包袱,解放思路,大力实施课堂教学改革”是形势发展的需要。我们组织全体教师认真学习杜郎口教学模式,在深刻理解,科学把握的基础上,在七年级“数学、英语、语文”三个学科首推进行,其它学科根据实际情况参照进行。

经过一年的努力,参与课改的七年级在今年全县统考中,荣获综合评估排第一名,参与课改的学科总成绩都名列前茅,合格率遥居全县榜首。

经过多半年的实践,我们明确了三个年级的课堂教学改革方向:一是

七、八年级语文、数学、英语、思品、物理学习杜郎口模式,历史、地理、生物学习“导学、交流、解疑、检测”的自主互动式课堂模式;二是九年级学习以“小组合作”为主的课堂模式,利用小组中生与生之间的合作、帮扶,解决原后两排学生不学的问题,创设积极的学习氛围。

经过多半年来的努力,我们形成了《深化课堂教学改革的方案》,对于语文、数学、英语、思品四学科形成自己的范示,对于历史、地理、生物三学科形成了自主互动式四环节模式;理清了推动课堂教学改革的关键点;创设出教研和常规工作的改进点;修订出学生课堂要求和学生学习习惯培养要求;学案、教案、课堂、作业、教研组五项评价标准和搞好班级管的多项措施。

可以说七年级课改取得了重大突破和进展,让我们增添了新的勇气和胆量,为xx初中下学年课堂教学改革工作打下了坚实基础。

六、展开科学规划,有效落实九年级工作

九年级教学质量,是一个学校社会地位和生命价值的体现。第二期开学伊始,我们就详细制定了《九年级教学工作安排意见》,从“指导思想、奋斗目标、评价与奖励,面临的挑战,采取的措施”等五个方面全面规划九年级工作。从“管理直指班级管理水平;科学规划复习阶段;抓常规,抓落实;尖子生培养;学困生培养;调整学习气氛等”六方面制定具体措施。从“有效备课,有效上课,有效练习和辅导,有效考试,有效教研,有效学习”六方面提出可行性要求,抓落实。

一年来,各班主任早出晚归,细致周到,实现了“平安、卫生、文明、和谐”的目标。同学科教师团结在学科组长周围空前合作。教师利用边角时间为承包学生填补空白。整个九年级工作,按部就班,顺利完成教学任务和复习任务,面对中考胸有成竹。

九年级下语文教学反思篇7

〖关键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标准教师素质能力

一、引子

1999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提出了要“调整和改革课程体系、结构、内容,建立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2001年6月,《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进一步明确了“加速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任务。于是,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世纪之交启动了。经过充分酝酿和研究,教育部颁发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发下简称《纲要》),确定了改革目标。这是我国建国以来第8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党中央、国务院的直接领导下,这次改革步伐之大,速度之快,难度之大,都是前7次改革所无法比拟的。

《纲要》明确指出,要“调整和改革基础教育的课程体系、结构、内容,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它以“课程改革的目标”、“课程结构”、“课程标准”、“教学过程”、“教材开发与管理”、“课程评价”、“课程管理”、“教师的培养和培训”及“课程改革的组织与实施”等九个部分纲领性地规范了这次课程改革的内容。

2001年7月,经教育部同意,经过近300名专家的共同努力,17科18种课程标准正式由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这次改革将我国沿用已久的“教学大纲”改为“课程标准”,反映了这次改革所倡导的基本理念,它努力将素质教育的理念切实地体现在课程标准的各个部分之中,力图在“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实施建议”等方面,全面体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位一体的课程功能,从而促进学校教育重心的转移,使素质教育的理念切实体现到日常的教育教学过程中。

二、英语课程改革回顾

自1977以来,我国中小学英语课程发展大体上可划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1977年—1990年,期间分别颁发了《全日制十年制中小学英语教学大纲(试行草案)》(1978—1980)、《全日制中学英语教学大纲》(1986)、《全日制中学英语教学大纲(修订本)》(1990)。(这一阶段的中学英语教学大纲虽然不断调整修订,但却是建国以来第一个自始至终完整实施了的教学大纲,结束是时间是1998年秋,直到最后一批使用根据该大纲编写的高三课本的学生毕业。)

第二阶段,1988年—2000年(第二阶段的大纲编订实际上有一段时期是与第一阶段的大纲修订并行的),期间分别颁发了《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英语教学大纲(初审稿)》(1988)、《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英语教学大纲(试用)》(1992)、《全日制高级中学英语教学大纲(初审稿)》(1993)、《全日制高级中学英语教学大纲(供试验用)》(1996)、《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英语教学大纲(试用修订版)》(2000)。

第三阶段,是从1999年开始现已研制颁发出来的《全日制义务教育普通高级中学〈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英语课程标准》)。

三、《英语课程标准》简说

从第一、二阶段的教学大纲来看,我国的英语课程研究从遭受“文化大革命”的严重创伤后,迅速改变了我国外语封闭状态,到逐步“科学、规范、开放、完整”,这些大纲担当起了历史的重任,保证了我国中学英语课程改革的顺利进行。但是,我国是一个地域辽阔、民族众多的国家,各地经济和教育的发展很不平衡,英语课程的开设情况、师资条件、教学条件、英语教学实际状况和当地对英语教育的需求等都存在着很大有差异。过去的英语教学大纲就没有区分这种巨大的差异,以单一的教学内容和要求作为全国各地和不同类型学校英语教学、教学评价、考试和教材编写的依据,以统一的要求实施对学生的评价和考试等。这是造成我国教育资源极大浪费和教学效率低下的重要原因之一。

为此,第三阶段也就是现在进行的最新一轮的课程改革,为了改变这一现象,研制出的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标准采用了国际上通用的分级目标体系,以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发展水平和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文化意识作为目标内容,将基础教育阶段从小学至高中英语课的教学目标设计为九个级别。国家英语课程标准要求从小学3年级起开设英语课程,《标准》第二级为小学6年级结束时的要求;第五级为初中毕业时的要求;第八级为高中毕业生时的要求。其中第一级、第三级、第四级、第六级第七级为过渡级,第九级为外国语学校和外语特色学校高中毕业课程目标指导级,该级别也可作为部分学校少数英语特长学生基础教育阶段的培养方向。这种全新思路的级别划分,不仅对各地区、各学校和广大教师把握各个层次提出了明确的目标要求,具有清晰的指导作用,也对各层次教学过程的评价提出了较为明确的标准,而且对于教材编写和教学资源的运用,提供了具体的依据;最为重要性的是,过渡级别的设置,为各地根据当地英语教育的实际调整相应学段的英语课程目标,为英语课程的灵活性和开放性提供了依据。

《英语课程标准》与其它17种课程标准大体一致,由“前言”、“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实施建议”、“附录”等五个部分组成。在“前言”部分,它根据《纲要》的精神,结合我国英语课程的实际情况,提出了六条基本理念。它们是:①面向全体学生,注重素质教育;②整体设计目标,体现灵活开放;③突出学生主体,尊重个体差异;④采用活动途径,倡导体验参与;⑤注重过程评价,促进学生发展;⑥开发课程资源,拓展学用渠道。这是全新的教学理念,它们既是我们制定课程标准的理论依据,也是指导我们实施英语课程标准的准则。

四、《英语课程标准》的特点

1.以学生的发展为基本出发点,力求体现素质教育的思想

《英语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英语课程要面向全体中、小学生,注重素质教育。课程特别强调要关注每个学生的情感,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帮助他们建立自信。在英语学习的过程中,发展有效的学习策略,强化祖国意识,开拓国际视野,形成一定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英语课程标准》将英语课程的总体目标确定为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形成,而这一能力的形成是建立在学生的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等素养的整合发展的基础之上的。这一目标的确定,将英语课程从仅仅关注知识与技能的培养提高到对学生整体素质的培养,使学生既有较强的英语语言运用的能力,又有自主学习能力和良好的个性品格,从而为终身学习和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2.分级课程体系,保证课程的整体性、灵活性和开放性

《英语课程标准》从小学三年级至高中毕业整体设计英语课程,将英语课程的目标按能力水平设计为九个级别。级别的设定既与年级有一定的联系,又不完全等同于各个年级。同时,《英语课程标准》还指出,考虑到我国各地区教育的条件和发展的不平衡,根据国家课程三级管理的有关政策的规定,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可以根据本地区的实际情况适当提高或降低相应学段英语课程的目标要求。分级的设定,对中小学各年级的教学目标、教学评价和教材编写提供了指导,也为课程的灵活性和开放性提供了依据和条件。

3.倡导体验、实践、参与、交流与合作的学习方式,强调学生能用英语做事情

《英语课程标准》以描述学生“能做什么”为主线,强调学生要能用所学的英语做事情,在做事情的过程中发展语言能力、思维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语言学习要从语法讲解中和单词的死记硬背中解脱出来,要通过创设良好的语言环境和提供大量的语言实践的机会,使学生通过自己的体验、感知、实践、参与和交流,形成语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观察、发现和归纳等方式,掌握语言的规律,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通过交流与合作发展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4.提倡“任务型”的教学思想,把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落实在教学过程中

为落实各项能力目标,《英语课程标准》建议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采用实践性强、具有明确任务的“任务型”学习方式,使学生带着明确的任务目标,积极主动地进行学习。在执行任务的过程中,学生通过实践、思考、调查、讨论、交流和合作等方式学习和使用英语,完成学习任务。“任务型”的教学方式有利于学生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强化学习动机,提高学习兴趣,形成学习策略,培养合作精神,增进对文化的理解;同时,也有利于学生思维和想象能力、审美情趣和艺术感受、协作和创新精神等综合素质的发展,促进英语学科与其他学科的相互渗透和联系。《英语课程标准》还强调指出,教师要根据教学目标的要求,考虑当地的条件以及学生的需要,积极和有创造性地探索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5.注重评价对学生的激励作用,建立了形成性与终结性相结合的课程评价体系

《英语课程标准》强调评价应有益于帮助学生认识自我、树立自信、有利于学生发展有效的学习策略,促进每个学生在已有水平上的发展。《英语课程标准》提出英语课程的评价体系要注重体现学生在评价中的主体地位,力求评价方式的多样化。应采用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既关注学习过程,又关注学习结果。为了全面、公正地对学生进行评价,不仅评价的形式要多样化,还要保证评价主体的多元化,提倡学生、同伴、教师、家长等共同参与评价。

6.强调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作用

《英语课程标准》特别注重对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对于英语课程来说,语言环境的创设,语言运用的真实性和语言材料是否丰富是实现课程目标的有力保证。现代网络技术的发展和教育技术的开发为英语学习创造了新的教与学的方式和前所未有的空间。

《英语课程标准》要求教师要合理地利用和开发课程资源,针对本地区的条件,积极和有创造性地利用多种资源,保证课程目标的实现,提高课程实施的效果。五、面对《英语课程标准》新挑战,积极推行教学改革

《英语课程标准》是中小学英语教育教学的纲领性文件,给广大中小学英语教师提出了崭新的课题,并指明了英语教师发展的方向。笔者认为,英语教师要勇于面对新的挑战,积极主动地实行英语教育教学改革。

1.思想上和行动上实现三个转变

转变观念、转变角色、转变功能。变英语教师(teacher)为英语教育工作者(educator),做一个教育教学上的组织者(organizer)、设计者(desinger)和指导者(instructor),变以老师为中心(teacher-centered)为以学生为中心(student-centered)和活动为中心。突出以学生为主体的地位。

2.加快提高教师自身的综合素质

(1)英语教师应有强烈的事业心、敬业精神和高尚的职业道德;(2)树立符合素质教育精神的英语教育教学观念,坚持面向全体学生,始终体现以学生为主体,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促进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注重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坚持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全面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3)有宽广和厚实的业务知识,有终身学习的自觉性。

3.不断学习进取,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英语教育教学改革的关键是教师,教师是实施《英语课程标准》的主动者和执行者。从目前来看,教师的职业道德和专业水平发展不平衡,差距较大。在教学第一线的英语教师一是忙于教学,囿于局部经验,没有在职学习机会;二是满足于现有的教学经验,轻视理论学习,使课程理论与实践分离,教学水平达不到较高层次;三是传统的教学模式根深蒂固,不愿改变现有的经验,思想观念落后。这就提出了教师接受继续教育的迫切性。笔者认为,这种继续教育的战略重点应当成为有效地推动教师自主发展的动力。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英语教师的继续教育不是一种从零起点的教育,不能停留在学科和技能训练的水平上,也不能追求教育内容的完整性,这里自主的学习是各种能力发展的主要推动力。应当认识到教师素质提高的过程是一个持续地运用自主学习的手段整理分析教育经验、调整教育教学行为、更新教育观念和提高教学技能的过程。

英语教师的继续教育应当为英语教师的自主发展注入活力,

具体地说,应当包括以下四方面的内容:

(1)把英语教师的经验思考转变为以经验为基础的理论思考(不是把自己禁锢在一两种理论框架之中);

(2)有效地提高英语教师的行为反思水平,为他们在教学领域的自主拓展提供专业性的方法和工具;

(3)有针对性地介绍英语课堂教学应用技术和技能;

(4)增强英语教师对真实英语的语言运用意识,为英语教师的英语水平的定向提高奠定基础。

从当今基础教育的形势来看,教师自身的持续发展已成为世界性课题。伦敦大学教育学院对外英语系教授H?G?widdson指出:“只有受过系统教育、具有语言教学意识和业务能力的教师才有可能搞好语言教学。语言教师必须不断提高业务能力以达到职业水平,必须发展个人的创造性。由此可见,终身学习应成为教师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途径。

具体说来,笔者认为英语教师应具备以下10种专业能力。

(1)认知能力(cognitivecompetence):包括归纳能力、演绎能力和分类等逻辑思维能力。

(2)教学反思能力(reflectivecompetence):主要包括对教学设计的反思、对教学过程的反思、对自身教学行为的反思、对课堂教学整体行为的反思、对教学评估的反思等。

(3)设计创意能力(creativeanddesigningcompetence):主要包括英语课程的构思和设计、教学的构思、教学整体设计、教学过程的调整、教学材料的编制、组织、调整和使用等。

(4)执行能力(implementingcompetence):包括实施课程计划和整体教学计划、实施具体教学计划;在实施过程中保持课程计划、整体教学计划和具体教学计划的一致性;教学过程的随机处理策略等。

(5)观察能力(observationcompetence):包括课堂现场观察、学生群体行为观察、学生个体行为观察、心理观察、观察信息的有效收集和分析等。

(6)话语能力(discoursecompetence):主要包括询问方法、交谈方法、领悟技术、有效表达技术、母语和英语的使用策略、学生话语失误处理策略、爷堂交际英语的系统掌握等。

(7)互动能力(interactivecompetence):主要包括师生间的互动模式的养成、互动模式的转换与变化、真实交际中的互动技术等。

(8)群体控制能力(groupmonitoringcompetence):主要包括班集体的建构(与英语课堂教学相关的方面)、课堂的管理技术、课堂活动类型的运用、课堂活动类型的转换、群体学习行为的养成、教师对教学群体的领导方式等。

九年级下语文教学反思篇8

关键词:九年级化学用语;信息化产品;学习平台;解决策略

文章编号:1008-0546(2013)08-0002-02中图分类号:G633.67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13.08.001

化学用语是化学学科的专门语言,是学习化学和应用化学的必备工具。对于刚步入化学殿堂的九年级学生而言,化学用语更是他们学好化学的敲门砖,也是决定其化学学习成功与否的分化点之一。全日制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实验稿,2001版)(以下简称《课标》)明确指出:化学用语属“技能性学习目标”之一,要求九年级学生“初步学会”。此外,《课标》还分别在“知识与技能”和“过程与方法”方面提出了明确要求:认识身边一些常见物质的组成、性质及其在社会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能用简单的化学语言予以描述;初步学会运用观察、实验等方法获取信息,能用文字、图表和化学语言表述有关的信息。此外,化学用语在中考化学试题中所占比例高达30%左右。因此,化学用语在学生的化学学习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九年级化学用语的特征及教学现状分析

1.九年级化学用语特征分析

概括地说,九年级化学用语主要包括“三号”、“三式”和“两图”。具体而言,“三号”是指“元素符号、离子符号和化合价符号”,“三式”则包括“化学式、化学方程式和离子方程式”,而“两图”则是“原子结构示意图和离子结构示意图”。这些化学用语在九年级化学学习过程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既是学生学好化学的基本工具,更是提高学生化学学科素养的得力助手!

然而,在具体的学习过程中,由于大量符号与数字似乎毫无规律地进行着“排列组合”,且字母有大小写之分,数字有左右上下之别,这就使学生深感化学用语难于理解和记忆,特别是元素符号不同位置数字的意义以及化学方程式的意义和书写等,使化学用语呈现出点多面广、繁杂难记的特点,学生因此把化学用语看作第二外语,认为其学习难度甚至超过英语。自然而然,化学用语成了九年级学生化学学习路上的拦路虎,同时也是化学成绩优劣的典型分化点之一。

2.化学用语教学的现实困境

为使学生牢固掌握化学用语,中学教师可谓煞费苦心,想出了各种办法帮助学生理解、记忆。例如:循序渐进、分散难点,编写各种背诵口诀,反复听写、默写,组织各类化学用语竞赛等。这些方法对学生化学用语的学习都起着一定程度的帮助作用:学生通过这种反复多次的强化记忆,记住了很多元素符号、化学式和化学方程式等,对各类符号和数字的意义也有了一定的了解。

然而,上述教学模式却始终未能摆脱传统的“教、记、练、背”的机械训练模式的束缚。尽管师生都花费了大量时间,但死记硬背的结果却是事倍功半,学生在作业或考试中仍错误不断,例如:元素符号大小写混淆,把“mg”写成“mg”、“Cl”写成“cl”等;上下标书写不规范,如“H2So4”写成“H2So4”、“mno2”写成“mno2”等;化学方程式书写不完整,忘记配平、漏写反应条件、乱写气体、沉淀符号等。此外,学生对数字和符号的意义也不容易准确判断,如“2H、2H2、H2o、mg2+”等符号中数字2的意义,还有原子结构示意图中各数字的意义等,学生总感觉云里雾里、难以区别。

这些残酷的现实深深纠结着师生疲惫的身心!迅速找寻一种事半功倍的教学手段来帮助学生对化学用语的学习已成当务之急!

二、基于flash8.0的信息化解决策略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已成为一个重要的发展趋势。为了更好地将信息技术运用于中学化学教学实际并有效提高学生化学用语的学习效率,笔者以flash8.0为平台,开发出了一种新型的信息化教学资源——九年级化学用语学习平台,并将其广泛应用于中学化学教学实践中,获得了良好的评价。

1.“九年级化学用语学习平台”的开发背景

由于化学用语相对抽象、繁琐甚至枯燥乏味,因而使学生感觉难以理解、记忆。长此以往,学生对化学用语的学习兴趣和效率也大幅降低。《课标》明确要求:“努力创设生动活泼的学习情景”。因为创设学习情景可以增强学习的针对性,有利于发挥情感在教学中的作用,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习更为有效[1]。因此,根据心理学中的情景相似性[2]原理和组块效应[2],再结合九年级学生的记忆规律,本平台拟充分利用信息技术为学生创设既生动活泼、又便于动手动脑的学习情境,以增强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

2.“九年级化学用语学习平台”的设计方案及使用方法

“九年级化学用语学习平台”主要包括五部分:字母库、数字库、符号库、化学方程式练习库和化学方程式答案库(见图1)。其中,字母库又包括大写字母库和小写字母库,分别包含26个大、小写英文字母,便于书写化学式;数字库包括0到9共10个数字,其大小写的转换可通过同时按键盘上的“ctrl、alt、s”来实现;符号库包含了书写化学用语所需的所有符号:+、-、=、、、、()、■;化学方程式练习库则分模块整合了九年级化学用语所囊括的所有化学反应名称;化学方程式答案库则与练习库对应,反应名称后面配备了正确的化学方程式,便于学生修改和订正。各类库中的所有符号或数字等均已转换成元件,并加上如下flash动作脚本语言,以使这些元件在使用时可任意拖拽,且能无限复制:

onClipevent(mouseDown){

if(this.hittest(_root._xmouse,_root._ymouse,false)){

this.startDrag();}//当鼠标按下鼠标指针指在图符内的标记图符上时,开始拖拽本实例}

onClipevent(mouseUp){this.stopDrag();//停止拖拽}

平台的这些设计为九年级学生熟练掌握化学用语的书写带来了极大的方便,同时也可大大减轻教师的教学负担,起到一举两得的效果。

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根据教学进度适时安排学生运用本平台进行练习和巩固。例如:学习元素符号时,教师可要求学生根据元素名称要求,自主选择字母库中的对应字母以进行书写练习。如最容易书写错误的氯元素,学生可结合“一大二小”的书写原则,分别选取“大写字母库”中的“C”和“小写字母库”中的“l”、从而正确写出符号“Cl”。照此方法掌握其他元素符号的书写原则后,正确书写化学式已是顺理成章。例如:欲书写碳酸钙的化学式“CaCo3”,学生只需记住元素符号的书写原则并知道数字位于元素符号右下角,再结合“化合物中元素化合价代数和为0”的原则,自然能正确选出半角状态的数字“3”了。

在规范书写元素符号和化学式的基础上,书写化学方程式则如探囊取物。学生可随意调出化学方程式练习库中的任意模块进行练习,例如:欲练习模块“4、碳和碳的氧化物”中实验室制Co2的化学方程式,只需在正确写出反应物、生成物的化学式后,认真检查化学方程式是否配平、条件是否标注、沉淀、气体符号是否按需添加即可(如图2),检查完毕后再跟正确答案进行比对(如图3)。这种书写化学方程式的过程看似缓慢,实则却是“磨刀不误砍柴工”!因为这种建立在理解基础上的、经过学生认真思考后自主书写出来的化学方程式更具生机和活力,每一个字母、符号或数字在学生眼中似乎都成了亲密的朋友,让人倍感亲切、记忆犹新。学生通过一次或几次自主建构化学方程式的练习,其理解和记忆效率都将大大提高,学生不必再去死记硬背。因此,这是一个看似麻烦、实则高效的学习手段,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体现学生的主体性,使学生逐步由被“教会”转化为“学会”、最后提升为“会学”[3]!

3.运用“九年级化学用语学习平台”辅助化学用语学习的效果

2011年以来,笔者将此教学平台运用于成都市盐道街中学(省级重点中学)九年级的化学教学实际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统计结果表明,该校2011、2012两个年级共28个班的中考化学平均成绩位居全成都市第9名、省重点中学第一名。此外,两个年级的实验组(使用该平台的班级)和对照组(未使用该平台的班级)的成绩差异分别为:重点班4分,平行班7分。分析正在就读的2013级12个班学生五期末的化学成绩也发现,实验组的平均成绩比对照组高6.2分。

以上数据充分表明:该教学平台在九年级学生化学用语的学习方面起着极大的帮助作用,尤其是对于成绩中等及中偏下的学生而言,效果更为明显。访谈得知,该平台使学生充分体会到了化学的生动有趣和变化莫测,使看似繁杂无序的化学方程式变得生动灵性。在这种亲密和谐的氛围中,对化学方程式的记忆早已不再是沉重的负担,而是转化成了一种轻松愉悦的活动体验。通过这些体验,学生对化学用语的规范性有了大幅提升,其化学学科素养也有了明显提高。此外,该教学平台也使教师得以从繁重的批阅学生听写、组织学生背诵化学方程式的艰苦劳动中解脱出来,使教师有更多的时间去进行教学研究和教学创新,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

三、结语

培养科学探究能力是新课程改革的灵魂,是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出发点和归宿[4]。“九年级化学用语学习平台”正是立足于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同时结合中学化学教学一线的实际情况而开发的一种极具实用价值的信息化产品。产品方便实用(只需一台电脑即可)、效果突出。大量实践证明该产品在帮助学生理解化学用语、加强记忆效果、提高学习兴趣、提高学科素养、提高自主学习能力和减轻教学负担等方面具有十分突出的优势。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制订.全日制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刘儒德等著.教育中的心理效应[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九年级下语文教学反思篇9

目前,学校占地面积8137.4平方米,建筑面积6775.3平方米,有36个教学班,学生2303名。有校办幼儿园1所,幼儿510多名。有教职员工108名,其中大专以上学历97人,中学高级教师4人,小学高级教师40人,一级教师64人,教师平均年龄37岁。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当教育理想与教育实践完美结合,必将催生出累累硕果。近年来,临河九小准确把握时代脉搏,以校为本,和谐运作,特色办学,在坚持“减负增效”的基础上,积极构建特色学科,打造强势项目,发扬传统优势,开展科研兴教、科研兴校战略等多元化发展平台,形成了高位发展的教育教学的均衡状态,赢得了社会和家长的信赖。学校先后被命名为“自治区少先队素质教育示范学校”、“内蒙古师范大学基础教育实验学校”、“自治区小语整改先进学校”、“现代教育技术优秀学校”、“巴彦淖尔市义务教育示范校、实验校”、“青少年科技教育示范学校”、“一类甲级花园式学校”。一大批师生在校内外各类活动和竞赛中获奖。

以校为本扎实推进素质教育

时代的发展,对基础教育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这种要求集中地体现了基础教育要为社会发展和学生终身发展服务,要求学校应把每个学生的潜能开发、健康个性的发展、自我教育、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的形成作为根本任务。基于对新时代教育管理的深刻认识,九小形成了以校为本、以人为本、以师为本的办学思想体系,在尊重个体差异的基础上,促进个人的心性和个性的成熟与完善,真正使学生的德、智、体、美、劳各方面达到和谐发展。

为学生一生发展奠基

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应该是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和谐发展。作为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要把优化学生的非智力因素与学生的智力开发统一起来,使学生不仅学会求知,也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做人。

――弱化分数意识,强化能力意识。朱永新说过,教育不仅仅是给孩子分数,更要为孩子的生命奠基。九小的教学理念是不把成绩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学校特别注重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通过学科引领,发挥每个学生的最大潜质。九小与临河地区其他5所社会认可的名校相比较,制定了学科成绩动态合格线,考查学生的及格率和优秀率,并把学生能力测试分的比例加大,为学生一生发展奠基。

――一科一个评价标准。实施素质教育的渠道是多方面的,但课堂教学应是主渠道,因此,要使素质教育得到有效的实施,就必须坚持面向全体学生,加大改革课堂教学的力度,把素质教育的目标落到每一学科和每一堂课。经过研究和实践,九小制定了各学科评价标准,实行一科一个评价标准,注重课堂教学评价的专业化。同时,加大音、体、美、思品、计算机等学科的课改力度,保证课堂教学质量,以全面提升学生的素质。

――科研引领,问题即课题。教育改革,科研为先。九小注重强化教研组、备课组和课题组研究,要求教研组确立自己的研究专题,围绕专题开发年级课题,鼓励教师开展教改实验,围绕改进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式方法,改进学生评价、教师评价、课程评价体系,不断提高课堂质量。学校在推广小语整改的成果基础上,部级科研课题《信息技术环境下多元学与教方式有效融入日常教学的研究》成功结题并推广,校级课题《大班容量下小组合作学习》正在研究。在科研课题的引领下,全体教师教学方法有了很大转变。

――立足校本研修,打造魅力群体。校本课程开发是新课改大背景下的一大重要举措,九小组织教师历时两年半编写了《临河九小德育工作基本要求》和《牵手好习惯》两本校本教材。有道是天道酬勤,前后经过9次修改的《牵手好习惯》被评为临河区优秀校本教材,已进入学校课堂课表。校本教研的开展给学校的各项工作注入了勃勃生机,教师的教学能力和科研水平有了显著提高,学生的行为习惯也得到了有效养成。

让校园充满活力

有位专家说过,三流学校靠校长,二流学校靠制度,一流学校靠文化。文化立校是办学的灵魂。然而熔铸学校办学的灵魂并非一朝一夕之功。长期以来,九小一直非常重视校园文化建设,努力营造“以人为本,科学发展;以校为本,持续发展”的和谐向上的人文环境。打造九小独特的校园文化,让校园充满活力。

――打造校园文化。九小注重“每一面墙壁说话、每一个角落育人”的环境育人功能,极力打造精品校园文化,成立了校园文化设计领导小组,开展了全体教师校园文化设计大赛,对有创意的设计进行反复讨论,定出每层楼的设计主题,包括我的家乡、经典传承、道德礼仪、精彩瞬间、校园生活、安全与健康等,学校形成了一楼一主题、一楼一文化的育人场景,文化育人的理念正在深入人心。

――重视德育教育。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德育为本。德育是塑造学生健全人格的首要之举,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九小以文明礼仪教育和明辨是非作为德育工作的重点,以课堂德育渗透为主渠道,不断完善德育组织机构,将感恩教育、集体教育贯穿其中,努力营造健康、快乐的文明校园。在此基础上,学校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德育新模式。具体做法是,将文明礼貌教育和明辨是非教育作为学校主题德育;将校园吉尼斯、义工服务站、特色班队建设、书香校园、书香班级建设和十个好习惯作为学校特色德育;将各学科课堂教学渗透德育作为学校学科思想行为教育,并列入课堂教学评价标准。同时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生命教育和校园文化教育。

――加强安全教育。在注重校园文化建设和德育工作的同时,学校也非常重视安全教育。根据学校校舍和上下学道路交通现状,九小加强以防震演练和交通安全为重点的安全教育,努力创建平安校园。学校配强了夜勤和保安,实行了安全管理四负责:谁的班级谁负责,谁的课堂谁负责,谁的岗位谁负责,谁留学生谁负责。进一步强化了全体教师的安全管理意识。

和谐运作全面提升育人水平

美国教育家约翰・古德兰指出:“没有更好的教师就不会有更好的学校,但没有教师可以在其中学习、实践和发展自身的更好的学校,也就不会有更好的教师。”在由传统教育模式向和谐教育模式转变的过程中,九小坚持以“和”为主的教育思想观,促进各类教育协调发展,全面提升育人水平。

――改革管理模式,强化效率意识。大匠诲人,必以规矩。科学高效的管理制度是学校发展的重要保证。九小高度重视领导班子队伍建设,强化领导班子的示范引领作用,形成了“高站位决策,低重心运行,走动式管理”的学校管理模式和“善研究、重实践、常反思、有创新”的领导工作作风。

随着学校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管理幅度越来越宽,管理的难度也越来越大,原有的“校管处室、处室管教师”的格局已不适应学校管理的需求。为此,九小采取领导包年级、包学科制度,在考核上实行承包年级组成绩与行政管理成绩捆绑考核的做法,要求包组领导每学期在管理调研的基础上撰写调研报告,并在全校召开包组领导调研报告会。学校通过评优秀年级组、教研组的办法,加强以年级组、教研组为单位的团队管理,打造团队精神,培养合作意识。同时,学校采取学科主任负责制,积极推进学科主任在学科发展和学科建设中的作用,引领课堂教学的改革和发展。

――让每位教师走向成功。教师成功是学生成功、教育成功的前提。没有成功的教师,就没有成功的教育。九小始终以提高教师队伍的思想素质和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为工作重心,学校专门成立了培训处,加强教师师德引领和培训力度,以集中封闭学习的内部培训和专家讲座、外出学习等形式,切实提高了教师队伍的素质,真正实现了内强教师素质、外树学校形象的目标。

为了让广大教职工深切感受到集体的关怀和温暖,创设和谐、民主、科学发展的育人氛围,学校为教师提供了品种多样的免费早餐,课间还有豆浆、牛奶等营养饮品;教师过生日时,学校会派人送上鲜花和蛋糕表示祝贺;对生病住院的教师进行探望;对婚丧嫁娶的教师进行慰问;对特困教师给予钱物上的帮助;实施人性化的考勤与管理,加大对突出贡献教师的奖励。

通过一系列关爱教师的举措,极大的鼓舞了全体教师的工作热情。目前,学校有临河区级以上学科带头人4人,教学能手53人,骨干教师39人,受临河区政府表彰的园丁奖、名教师、百佳教师、先进教育工作者38人,教师整体素质居临河区学校前列。

特色办学打造区域教育品牌

九小在“学校规范加特色,教师一专加多能,学生合格加特长”的办学目标引领下,审时度势,精心策划,以特色建设为支点,关注学生成长细节,将学校的特色建设与学生特长发展相糅合,加大特色项目、特色班、书香班、特色队、校园义工服务站、校园吉尼斯建设的力度。努力办好英语节、读书节、特色六一儿童节三大节,引导广大教师致力于素质教育的推进和发展,为培养阳光心态的师生奠定基础,使学校形成百花齐放、百舸争流的发展态势。目前,特色办学已成为临河九小最大的亮点。

――创设英语情境,打造英语特色项目。为了在抓好常规教育的基础上培养特长学生,打造特色学校,学校确立了英语口语训练项目,让英语口语成为学生的日常用语。学校在加强英语教师培训,提高英语教师标准的发音和授课水平的同时,要求其他学科的教师上课、下课时都要用英语和学生问好,并列入课堂教学评价表,加以强化。为了在全校形成学习英语的氛围,学校经常以年级为单位开展唱歌、演讲、课本剧、手抄小报等多种学生英语竞赛活动,每年四月份还隆重举办一次为期三天的校园英语节,让学生的英语能力有更好的展示舞台。

――一班一特色,一班一品牌。在英语学科的特色项目引领下,学校积极打造班级特色,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班主任根据自己的特长确立了剪纸、彩绘、武术、书法等26种教学特色。目前,全校36个班,共有26个特色项目,基本实现了学校一班一特色,一班一品牌的特色班建设目标。

――特色队走出校园,走进社区。在特色班建设的同时,学校还组建了童声合唱团、魔术表演队、葫芦丝乐队三支学生社团。为了把学生培养成一流的专业人才,学校出资聘请专业老师为他们授课,目前,三支特色队伍不仅唱响了九小校园,还活跃在临河各大社区的演出场所,并多次在市级文艺汇演中获奖。

――师生共读共写,营造书香校园。“最是书香能致远”,九小倡导“一本好书,一生财富”的读书理念,积极推进书香型班级建设,让师生多读书,读好书。学校采取每人买两本、班级交换看、图书室借阅的办法丰富学生的书籍。每年10月,学校还会举行大型读书节,开展师生读书交流、亲子共读、读书沙龙、师生讲坛活动,表彰奖励优秀的读书家庭、学生和老师。

――小义工,大爱心。为了培养学生服务学校、他人、社会的意识,让学生们学会关心身边的人们,在集体生活中收获快乐。2011年10月27日,学校成立了校园义工服务站,并将义工活动和一年一度的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干部、文明好少年评比结合起来。义工服务站成立以来,好人好事层出不穷,“小雷锋”遍及整个校园。目前,有600多名小义工活跃在学校及社区的各个角落。

――校园吉尼斯,秀出我自己。为了进一步活跃校园文化,同时也为有特长的学生提供一个展示自我的舞台,学校大队部每学期开展一次挑战校园吉尼斯纪录活动,挑战项目涉及到校园生活的各个方面,充分让某个方面有专长的优秀特长学生脱颖而出,对各项纪录保持者给予奖励,并让他们在全校学生面前展示自己的本领和才华,让身边的学生榜样影响和带动身边的人。

九年级下语文教学反思篇10

【关键词】九年一贯制;校本研修机制;学段衔接

【中图分类号】G423.3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089(2012)12-0099-01

校本研修是提高教师专业素质的重要途径,对于九年一贯制学校(以下简称“九义校”)而言,校本研修更是培养适应九年一贯制教育的师资队伍,进行学科教学衔接,促进学生“一体化”发展的重要途径。如何通过校本研修解决九年一贯制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是我们必须面对的一个重要任务。成都高新滨河学校对此做了一些探究:

1明确九年一贯制对教师的特殊要求,确定校本研修目标

九义校不同于纯小学和纯初中,它需要教师能胜任1-9年级各个阶段的教育教学。然而,目前没有师范院校专门培养九年一贯制学校教师,这就对校本研修提出了较高要求。基于九义校对教师提出的高标准、严要求,校本研修应该培养具备以下素质的教师:

1.1具有较强的师德观念和奉献精神:九义校横跨学生九年的发展阶段,是学生形成习惯、塑造人格、学习知识、掌握技能的重要时期,教师对学生的成长十分重要。九义校教师应始终明确自己教书育人的神圣职责,始终坚持“以学生为本”、“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充分考虑到学生九年成长的多样性、变化性、发展性,正确认识自己的教育工作,做名副其实的“灵魂工程师”。

1.2了解九年一贯制:九义校教师必须转变传统的小学、初中割裂的思想,了解九年一贯制的内涵、办学性质、办学标准,了解1-9年级每个年级段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了解每个年级段的教材和授课内容,明确自身作为一个九义校教师的职责。

1.3具有较强的竞争意识:按照九义校应有之义,成都高新滨河学校实行1-9年级教师大循环制度,这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想要在这种大循环制度中不被淘汰,教师必须具备较强的竞争意识,不断充实自我、发展自我,力争上游。

1.4具备渊博的学识:九义校教师不仅要具备扎实过硬的学科知识,还要有渊博的学识,去影响和感染学生,使其在九年的发展中获得深厚的文化底蕴。

1.5具备自我发展能力:九义校教师除了了解各学段学生的特点和教学内容外,还要能够熟练胜任各学段的教学,这需要教师具备自我发展的能力。

1.6具备较高科研能力:面对1-9年级学生不同的发展阶段和教育规律,九义校教师必须具备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容面对各学段的教育教学。

2建立健全校本研修机制

2.1加强引导,让全体教师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让学校成为学习化的校园,让教师成为学习型的群体是校本研修的关键所在。一方面,要帮助教师学会对角色的认知,尤其是对教师角色的内在的自我价值的认识,这对于教师的专业发展具有很举足轻重的作用。另一方面,要把教师继续教育纳入教师评价机制,同时注重学习后的实践和贡献。

2.2狠抓教研组建设,把校本研修落到实处。

(1)创新分组方法。打破传统的按年级设置教研组的方法,不按初中、小学分组,而按学科进行分组。如1-9年级数学为数学组、1-9年级语文为语文组。让同学科不同年级的老师一起进行研修,增进理解形成合力,同时也加强了1-9年级的教学衔接。

(2)确立研修主题。根据实际教学中的问题,确定每次研修的主题,加强校本研修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如课例研究、校本课程开发等。

(3)丰富教研形式。如成熟教师示范课、青年教师汇报课、1-9年级学科教材研讨会、小课题研究、学段教学衔接课例等系列活动,在推动教师成长的同时,把教学衔接工作落到实处。

(4)扎实小课题研究。各学科教研组以本学科学各年级教学衔接为主题开展教育科研。

(5)开展集体备课。除了同年级老师集体备课外,学校还要求各年级、各年段进行衔接教学备课,备教材、备教法、备学法,不仅注重学生知识的掌握,更注重学生学科思维和学科学习方法的成长。

2.3组织各种形式的学习

(1)采用师徒结对的方式,要求新教师拜一名成熟教师为师,全面学习成熟教师的优秀经验。

(2)实行“推门听课制”,要求教师走进其他年级课堂听课,每学期不少于20节,并定期检查听课记录本。形成大家都深入课堂,研究教学的良好氛围。

(3)邀请专家深入教研组,指导校本研修。学校邀请成都市著名小学、初中一线专家,共同对一个学科教研组进行指导,引领教师进行教学衔接研究。

2.4以校本教材的开发撬动1-9年级教学衔接研究:1-9年级的学科衔接教材是落实教学衔接,实现学生一体化发展的重要载体。衔接教材作为学校校本教材的重要部分,体现了教师对于学科衔接的理解、掌握和运用。学校以教研组为单位,组织优秀教师成立校本衔接教材开发团队。团队教师对本学科的课表、教材内容、教学方法、学生学科素质的发展进行整体把握,在此基础上开发出学校的校本衔接教材。这个过程是教师对衔接教学理解实现升华的过程,也为今后的衔接教学打下了坚实基础。

总之,基于九年一贯制学校衔接教学的校本研修,要以教师课堂教学实践为基础,强调教师的师德修养,强调教师在实践中反思,在反思中研究,为学生的一体化成长负责,使校本研修成为九年一贯制学校新的增长点。

参考文献

[1]董百刚.关于九年一贯制学校的教学管理实践与思考[J].中小学教学研究,2008,(1).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