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碳经济的重要性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4:41:56

低碳经济的重要性篇1

一、低碳经济法律保障的必要性

“低碳经济”概念首先由英国在《我们未来的能源———创建低碳经济》的白皮书中提出,其基本含义是指通过更少的自然资源消耗和更少的环境污染获得更多的经济产出。概念提出后,国内外学者给予了广泛的关注,并纷纷就低碳经济的概念、市场价值和实现方式等作了一些探析。学者treffers探讨了德国在2050年实现1990年基础上减少GHG排放80%的可能性,认为通过采用相关政策措施,经济的强劲增长和GHG排放的减少,是可能同时实现的[1]。气候集团在的报告《赢余:低碳经济的成长》中,回顾了低碳经济的发展道路及其带来的收益,指出低碳经济具有更高的投资回报率[2]。Shimada等学者则设计了一种描述度量城市低碳经济长期发展的方法,并将此方法应用到日本滋贺地区[3]。我国较早研究低碳经济的学者认为,低碳经济的实质是能源效率和清洁能源结构问题,核心是能源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目标是减缓气候变化和促进人类的可持续发展[4]。有学者认为,低碳经济是一种绿色发展模式,它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和高效能、高效率、高效益为基础,以低碳发展为方向,以节能减排为发展方式,以碳中和技术为发展方法的绿色发展模式[5]。还有学者认为,低碳经济是人类发展过程中,人类自身对经济增长与福利改进、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一种理性权衡;是人类社会经济经历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后的生态文明,是人类社会继工业革命、信息革命之后的新能源革命[6]。综合以上观点,可以发现,国内外学者对低碳经济的理解是基本相同的,即认为低碳经济是在“全球气候变暖”和“温室气体排放”的大背景下产生的,其目标是降低和控制温室气体排放、避免气候发生灾难性变化、实现人类可持续发展;其途径是通过人类生产、交换、分配、消费在内的社会再生产全过程,使经济活动低碳化和能源消费生态化;本质是一场涉及生产模式、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和国家权益的全球性能源经济革命[7]。

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低碳经济法律保障的必要性首先来自于我国经济发展状况与低碳经济理念之间的巨大差距。经济发展和能源环境之间的矛盾是当今世界面临的一个共同问题。改革开放30多年以来,中国经济发展方式已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但结构不合理、产业层次低、生产方式落后、资源浪费严重、综合竞争力较弱的形势仍然没有得到根本改变。同时,中国正处于工业化、城市化快速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能源消费仍然处于“高碳”状态,二氧化碳的排放总量已经位居世界第二,甲烷等温室气体的排放量也居世界前列;加之中国当前的整体生态功能在下降,水土流失严重,生物多样性锐减等[8],如果不从根本上改变资源密集和污染严重的粗放型发展方式,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几乎等于痴人说梦。因此,为了促进中国的可持续发展,为了减少经济增长对资源供给和生态环境的压力,中国必须尽快推进经济发展方式从高碳经济向低碳经济转变。然而,试图将这种转变寄望于市场自身的调节则是不可能的。这是因为市场主体的“经济人”特性使得他们在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过程中,不愿意支付较高的成本降低二氧化碳的排放量,更不愿意彻底放弃原有的生产与盈利方式而转产。正如马克思所说:“追求利益是人类一切社会活动的动因,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①在此背景下,我们还有没有其他的路径达致低碳经济目标呢?

罗纳德?科斯教授在《社会成本问题》一文中提出了著名的“科斯定理”。具体而言,科斯第一定理:如果市场交易成本为零,不管权利的初始安排如何,当事人之间的谈判都会导致那些使财富最大化的安排。也就是说,在交易费用为零,且个人是合作行动的情况下,法律权利的任何分配都是有效益的。但在现实生活中,交易费用为零的世界是不存在的[9]。在这种情况下,科斯推出第二定理:在交易成本大于零的世界中,不同的权利安排或分配模式会带来不同效率的资源配置。换句话说,在交易费用为正的情况下,法律权利的初始界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事实上,任何法律制度的创建都有其目的性。目的性是全部法律的创造者,每一条法律规则的产生都源于一定的目的,即一种实际的动机[10]。法律的这种目的性体现了国家治理者对社会生活的理性设计和干预,并由此形成了所谓的“外部规则”以及由此而形成的外部秩序。和外部规则与外部秩序相对应的,是内部规则和内部秩序。后者是自然演化的,是独立于治理者的理性设计的[11]。因此,构建低碳经济规则源于客观现实需要———中国可持续发展面临的客观形势,中国所面临的能源压力,中国所承受的生态负担。也就是说,中国的现行经济发展模式及其与低碳经济模式之间的巨大反差,构成了中国低碳经济立法的客观基础和现实土壤。中国发展低碳经济需要法律的保障也取决于平衡低碳经济发展过程中多种矛盾的需要。由于发展低碳经济涉及人类生产、交换、分配、消费在内的社会再生产全过程,对人类生产模式、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和国家权益的变革力度大,低碳经济发展的领导者、实施者、监督者以及中介等利益关系交错复杂,若不进行科学合理有效的制度设计,不仅有关发展利益在保护者、破坏者、受益者和受害者之间不能得到公平分配,导致受益者无偿占有环境利益,保护者得不到应有的经济回报,低碳经济的发展逐步丧失动力外,而且由于利益矛盾得不到化解,日积月累将酝酿出更严重的危机,经济发展的稳定性就会走向一种“反向的恶化”。法国弗朗索瓦?悉尼亦指出,立法应当认识所涉及的利益、评价这些利益各自的份量、在正义的天秤上对它们进行衡量,以便根据某种社会标准去确保其间最为重要的利益的优先地位,最终达到最为可欲的平衡[12]。为此,我们必须通过低碳经济立法及其相关制度设计,妥善安排各种主体之间的权利义务,建立、健全发展低碳经济过程中的利益协调机制。

同时,低碳经济法律保障的必要性还体现在:低碳经济立法可维持法律市场的供需平衡。“市场概念的核心是供求双方的交换活动”[13],法律本身是在经济发展过程当中出现的,市场是合作生产与交换的结果,法律也是人们彼此间合作及交换社会化的产物[14]。在法律的制定和执行过程中,也存在着对法律的供给和需求。根据立法供给关系的分析,立法产品的供给应适应立法产品的需求,既不存在立法产品的过剩,也不存在立法需求的短缺,才能达到立法产品的供求均衡。然而,在现实立法实践中,总是存在一种非均衡状态,即人们对现存的立法不满意或不满足,欲改变而又尚未改变。法律市场的这种非均衡状态是法律不断发展的不竭动力,立法也是一个由供求不均衡到均衡再到不均衡的循环过程。低碳经济的发展顺应时代潮流,彰显着独特的时代内涵和丰富的生命力,可以创造获得更高的生活标准和更好的生活质量的途径和机会,能够显著地增加产量、缩短生产周期、提高生产可靠性、改善产品质量、改善工作环境并鼓舞员工士气,在新增就业方面具有出色的潜力,其增长速度也大于其他经济形态[2]32-34。在现行立法与另一种较之更加合理的立法之间出现了潜在利益,产生了新的潜在制度需求和潜在制度供给,并且潜在制度供给大于实际制度供给,制度供给和需求不一致,即出现所谓的非均衡状态。当前,我国低碳经济法律体系尚处于起步阶段,在供给领域出现了低碳经济立法产品供给不足,司法产品供给不足和执法守法成本随之增高的问题。需要说明的是,我国虽然出台了能源法、环境法、循环经济法等性质相近的法律,但这些法律相对低碳经济立法而言,在调整范围、调整力度、调整内容等方面均有所不足,不能适应低碳经济发展的需要。例如,就循环经济法而论,循环经济法调整的侧重点在于经济的循环运作,以达到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维护生态平衡的目的,但在实现经济活动低碳化和能源消费生态化方面,循环经济法的调整力度就显得不足。建立低碳经济法律制度,可以适应法律市场的供给与需求变化趋势,促进法律产品供需市场的平衡[15],从而促进市场效率的发挥和社会总福利的增加,并能整合社会主体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偏好,为法律不断发展注入不竭的动力。

此外,低碳经济立法的导向在发展低碳经济的过程中是不可或缺的。低碳经济实质上是在对现代经济运行加以深刻反思的基础之上提出的一种经济发展模式。由于它主张清洁发展、绿化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倡导建立一种低碳能源和无碳能源的国民经济体系,因而被誉为一场涉及生产模式、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和国家权益的全球性能源经济革命。作为一个全新的制度变革和秩序重构,它需要一个明确的导向系统。“立法是以政权的名义,由政权机关依据一定程序、运用一定技术、为体现执政阶级的意志所进行的制定、认可、修改、补充和废止具有普遍性、明确性、肯定性的并以特殊的政权强制力为后盾的社会规范的活动”[16],换言之,法律手段所具有的规范性、稳定性、强制性、公开性和极大的权威性等,决定了其作用和力度是任何行政、经济等其他手段无法替代的,正因为如此,在理论上将发展低碳经济的导向系统推向法律构建,便成为学者们的一种心理倾向及政府的理性选择。事实也证明,促进经济的迅速发展,除了技术的、行政的、经济的关注以外,更需要系统和强大的法律保障措施。将发展低碳经济的国家战略上升到法律层面,并运用国家强制力来保证低碳经济的有效推行与健康发展,业已成为社会各界的共识,并成为发展低碳经济的必然趋势。此外,低碳经济立法也是发展低碳经济过程中保护相关科技成果的现实需要。低碳经济产业体系和生活模式的构建,需要大量科技的有力支撑,比如信息技术、能源综合利用技术、环境检测技术等,这些现代科技活动的普遍化、复杂化,要求它是一种高度组织化、规则化和程序化的活动,内在需要法律的规范与管理,通过法律可以比较有效地建立低碳经济管理和运行机制,促进科技成果的合理开发、利用和推广。显然,科技进步呼唤着法制建设,法律是科技进步的保护神和推进器;作为与当代科技同步前进的低碳经济,只有依赖法律对科技的尊重与保护,才可能健康、高效地向前推进。

二、国外关于发展低碳经济的立法探索

低碳经济是一次全球性的能源革命,其影响范围广泛、变革力度巨大,已引起各国的高度重视,西方国家更是在发展低碳经济的立法实践方面做出了诸多努力,这对我们进行低碳经济立法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对西方国家的立法经验加以归纳分析,可以发现,他们主要是从发展规划、产业调整、能源立法、财政金融、科技立法、生活消费等六个侧面来积极促进低碳经济发展的。将发展低碳经济的战略规划上升到立法高度,引导整个国家积极建设低碳社会,是发达国家低碳经济立法的基本路径。“计划”是未来行动的方案[17],计划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作用表明,必须对计划这一宏观调控手段法治化。计划法则是指体现国家计划内容,保障计划各项任务和总量指标实现的各有关法律。①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由计划法来调节经济的运行,恰恰是体现了法律对经济的指引和促进作用[18]。根据英国《斯特恩报告》得出的结论:及早开展相关行动在经济上是最占优势的,行动越及时,经济损失越小。面对日益严峻的能源和环境危机,发达国家已迅速把低碳经济的发展战略、模式路径上升至法律高度,加强气候变化法等战略立法工作。英国2007年推出了全球第一部《气候变化法案》,从而成为世界上第一个拥有气候变化法的国家。日本2008年提出新的防止全球气候变暖的对策,即著名的“福田蓝图”,标志着日本低碳战略的正式形成。美国虽然没有加入《京都协定书》,但于2007年提出了《低碳经济法案》,表明低碳经济的发展道路有望成为美国未来的重要战略选择。加强低碳经济的战略立法工作,有利于表明国家发展低碳经济的决心,有利于保证发展低碳经济战略的稳定性,从而引导整个国家积极建设低碳国家、低碳社会。

加强产业调节立法,努力促进低碳经济产业布局的形成,是发达国家低碳经济立法的首要目标。产业调节法是关于促进产业结构合理化、规定各产业部门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确定国家进行宏观调控的基本手段的法律规范的总称[19]。制定产业调节法的实质是将产业政策法治化,也就是将产业政策的制定、实施和监督切实建立在法治的基础上。产业政策一旦上升为法,就不再是政府意志,而是国家意志、全民意志。政府的有关规定或行为与法相抵触,也必须以法律为准,服从法律的要求[20]。因此,产业政策必须建立在坚实的法治基础之上,法治化后的产业政策具有更强的规范性和强制性。②英国在低碳转型中了《英国低碳转换计划》和一系列配套方案,包括《英国可再生能源战略》、《英国低碳工业战略》和《低碳交通战略》等。日本则在《经济危机对策》计划中,提出要扩大绿色经济市场,创造绿色产业就业机会。欧盟提出在2013年前投资1050亿欧元,支持欧盟区的绿色产业,保持其在绿色技术领域的世界领先地位。发达国家在发展低碳经济的过程中,通过产业政策立法,促进产业结构、产品结构和能源消费结构的调整,有力地促进了低碳经济产业集群的形成。积极完善能源立法,努力促进低碳能源的开发与利用,是发达国家促进低碳经济所采用的主要法律手段。能源发展的历史告诉我们,谁能占有低碳能源,谁能率先发展低碳能源,谁就能占据世界经济发展的历史制高点[21]。尽管世界上还没有一个国家依靠新能源、可再生能源完成工业化进程,但面对气候变化的现实,各国充分加强能源立法,加大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的扶持力度[22]。

与以往能源立法不同的是,受低碳经济理念的影响,世界能源立法出现了两大新趋势,即能源立法生态化、能源立法市场化。能源立法生态化是指能源法采用生态系统观、整体观的调整办法,不仅关注人类的生存发展,还重视产生能源的自然环境的保护与优化,试图明晰人、能源、生态环境的交错联系,实现能源活动中人和自然的和谐;不仅调整开发、转换、加工、运输和利用能源的行为,还调整引起各种能源环境问题的行为[23],以此来保证开发利用资源的可持续性。在丹麦,能源供应和利用的环境影响日益受到关注;在法国,不仅环境影响评价的法律程序适用于所有能源设施,而且禁止在保护区域设立重大项目。能源立法市场化,强调不只是确保能源的供应安全,还要提高能源配置的效率。能源安全是能源效率的基础,能源效率又是能源安全的保证。但是,能源效率代表了现代能源法发展的未来。2003年英国政府发表的《能源白皮书》明确表示,能源新政策的基础是开放和竞争的市场机制;《美国能源法案》(2005年)也继续鼓励电网开放以及市场运作。西方国家能源立法的实例说明,从能源安全到能源效率的转变,反映了能源法律功能从被动应对到主动“亮剑”的制度变迁[24],必会大大促进低碳能源的开发与利用。加强财政金融立法,充分利用市场手段促进低碳经济的发展,体现国家干预与市场调节相结合的立法理念。路径依赖理论说明,打破“碳锁定”,必须引入外生力量,充分利用财政金融的作用,推动低碳经济的有力发展。西方国家积极将经济学的基本理论,比如外部性理论、市场失灵理论、产权理论、信息不对称理论、委托理论、不确定性理论、生态工业学理论等等[25],运用到低碳经济发展的实践中,英国先后引入了气候变化税、气候变化协议、碳信托基金、碳排放贸易机制等多项经济政策;丹麦、芬兰、荷兰、挪威和瑞典等国,对燃烧产生二氧化碳的化石燃料开征国家碳税;德国、日本和奥地利等国也相应引入了能源税和碳税制度;意大利运用绿色证书、白色证书制度,①促进低碳经济的发展;美国出台《美国复苏与再投资法案》,为加快发展高效电池、智能电网、碳储存和碳捕获、可再生能源如风能和太阳能等,投资总额达到7870亿美元。法律一经形成就具有相当的能动性和导向性,它能使人与组织看到和得到制度的好处和利益;并通过优胜劣汰来充分焕发人与组织的潜能和活力,通过鼓励竞争与创造给予人与组织的能力和主观能动性以充分施展的空间[26],通过立法形式建立激励机制,综合采用减免税、提供贷款支持、价格优惠、财政补贴等措施积极倡导、稳步推进企业和个人参与低碳经济建设,是实现低碳经济发展的重要保证,也会对发展低碳经济起到较好的激励作用,这也大大扩展了法律发生作用的范围和形式,体现了法律功能的一种进步。

不断健全科技立法,促进低碳经济科技的发展,是发达国家发展低碳经济的技术法律保障。科技进步是解决日益严重的生态环境和能源危机的根本出路。通过科技立法表明支持什么、反对什么、发展什么和限制什么,可以建立起有效的科研工作机制,保证低碳科学技术活动的高度组织化和规范化,从而为低碳经济的发展提供有利的科技支撑[27]。英国为发展低碳技术建立了有效的低碳技术资金投入、开发、成果转化与扩散机制。德国推出世界上第一个涵盖所有政策范围的《德国高技术战略》,加强科学技术的研发。日本也相继加强低碳科学技术立法,努力营造低碳技术研发的政策环境。丹麦为发展低碳经济建立了有利于技术发展的社会支撑体系,由政府、企业、科研机构、市场等关联和互动的格局已经形成。从西方国家加强科技激励的主要类型来讲,主要有产权激励、市场激励、政府激励等理论。其中,产权作为一种制度安排,规定了创新者和创新成果的所有和分配关系,成为激励创新的重要选择,在知识领域主要涉及到知识产权和相应的股权等。市场激励就是指建立面向市场的企业制度,把企业作为科技创新的主体,把市场需求作为创新的持久动力。政府激励主要指政府对技术创新的引导和扶持,其措施多种多样,如采取税收、补贴、采购政策、国际间合作政策等[28]。这些经验对于我们加强低碳科学技术研究,促进科研成果的转化与应用,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加强消费立法,引导大众向低碳消费理念和模式转型,为低碳经济的发展提供社会基础。低碳经济的发展不仅需要生产方式向低碳转型,更需要引导大众的生活消费理念和方式向低碳转型,使低碳消费模式成为协调经济发展和保护气候的一个基本途径。低碳消费模式的建立要依赖于低碳消费法律制度的保障[29]。国外在发展低碳经济的过程中,通过立法对消费行为加以规范和引导,使人们的消费行为朝着有利于环境保护、节约资源的方向转变。如美国加州的《饮料瓶法》规定,各地要对塑料饮瓶加收几美分的回收费,并制定实施了采购再生产品计划、能源之星计划、生态农产品法案、环境友好型采购计划等一系列绿色采购法案,引导全民低碳消费理念的形成。欧盟各国注重运用税收手段对消费者的过度消费与奢侈消费行为进行调整,比利时、丹麦、芬兰等国对一次性饮料包装物征税,荷兰等国对生活消费垃圾征税,德国对回收率低的饮料瓶实行押金制度,等等。通过加强低碳消费生活立法,引导消费者的消费思维和消费理念,培养消费者的低碳消费意识,规范消费行为,从而可以有力地促进整个社会的低碳生活化,有利于低碳社会的构建。

三、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立法审视和思考

低碳经济的发展具有全球性、协同性、共振性,西方国家在低碳经济立法中揭示出的一些客观规律和积累的成功经验,可以为我们吸收并加以利用。以西方国家的一些立法经验为参照,认真审视分析我们的低碳经济立法状况,并开展低碳经济立法方面的探索,可以达致我国低碳经济立法的跨越式发展。

(一)加快战略规划立法进程,努力构建和形成低碳经济发展的国家战略框架和规划体系低碳经济目前已经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同,并成为下一轮国际竞争的制高点。我国政府当前为发展低碳经济采取了一系列行动,我国到2020年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行动目标是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至45%,作为约束性指标这已经纳入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广东、江西、山西等一些省市纷纷争取建立低碳经济城市、低碳经济实践区等,积极探索中国低碳之路。但目前国家战略层面较之发达国家发展低碳经济的猛烈势头还有些欠缺,表现在中国缺少独立的低碳经济总体发展规划,没有形成一个体现国家意志的、可操作的低碳经济总体思路和实施方案;缺少《低碳经济法》或《应对气候变化法》等基本法,对发展低碳经济涉及到的总体目标、指导原则、基本政策等,没有形成有效的制度,不利于低碳经济发展长效机制的形成。为表明中国政府发展低碳经济的决心,引导全社会建设低碳中国,我们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出努力:1.尽快制定中国低碳经济中长期发展规划,从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和节能减排的工作需要出发,结合国家的“十二五”发展规划、能源发展规划等,制定低碳经济“国家方案”和行动路线图,进一步明确我国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目标、降低单位国内生产总值碳强度的具体措施以及低碳经济的发展规模和实施步骤等。2.制定《低碳经济促进法》,形成适宜低碳经济发展的长效机制。除了明确发展低碳经济的总体规划外,还要推行“低碳GDp”制度,完善以目标责任制为主要形式的低碳经济统计、监测、评价和考核体系[30]。同时,为调动地方政府发展低碳经济的积极性,不仅在法律上明确规定地方政府发展低碳经济的义务,督促该地区经济活动低碳化、低碳文明生态化,还要在法律上赋予地方政府发展低碳经济的各项权利,使其在制定低碳发展规划、实施低碳项目方面能得到国家层面的支持,包括政策支持、财政税收支持等。

(二)加强产业政策法律化力度,不断促进我国产业发展向低碳经济转型政策法律化是在协调政策与法律关系的基础上实现二者有效衔接的方式。伴随着法经济学的产生和经济实践的发展,经济学家们越来越意识到,“制度的变迁首先是经济政策的推动,通过经济法来实现制度的规则化和稳定化”,“法律与经济的共同发展既需要法律的稳定性和体系性,又要满足经济的政策和发展,因此作为制度规则的经济法和经济政策就要使稳定性与灵活性,普遍性与特殊性,长期性和临时性,抽象性与具体化有机地结合起来。”[31]低碳经济是我国未来发展的必然选择,国家为推进低碳经济的发展,相继出台了一系列产业政策,比如鼓励发展绿色产业、切实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促进新科技的运用、提高产品的附加值,等等。但是这些措施还没有上升到法治高度,具有立法权的国家机关还没有依照法定权限和程序,把经实践检验认为成熟和稳定,且在较长时期内调整规范低碳社会关系的这些政策上升为国家法律,因而这些政策并没有获得法律效力和国家强制力的保障。为切实保障我国低碳产业的发展,我们应当制定《低碳产业促进法》,主要包括如下几个方面:一是构建低碳产业政策发展导向机制。通过对现有产业制度进行创新,逐步改变“高碳经济发展模式”的产业链条和产业结构,包括缩短汽车、钢铁、化工、建材等高碳产业引申出来的产业链,把这些产业的上、下游产业链“低碳化”;调整高碳产业结构,逐步降低高碳产业,特别是重化工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比重,最终使国民经济的产业结构逐步趋向低碳经济标准[32]。同时,抓紧制定有关产业结构调整以及重点行业的产业政策和市场准入方面的制度,积极促进产业结构向低碳转型。二是完善低碳产业政策的决策机制。新公共服务理论(以罗伯特?B?登哈特与珍妮特?V?登哈特为代表)主张,公民参与是公共政策民主的体现,是公共决策机制的基石[33]。我们要在以产业政策制定部门为主导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企业家、专家学者的作用,进一步扩大公众参与决策的渠道和力度,提高决策的权威性和科学性,保证产业政策充分科学反映低碳产业发展的客观需求。三是建立低碳产业政策执行机制。实行主要领导负责制和严格的目标责任制。此外,还要加强监督和责任追究,确保产业政策从颁布执行到检查监督的各个环节都要有法可依,从而加大产业政策的执行力度。

(三)顺应能源立法的生态化、市场化趋势,促进形成提高能源效率和开发新能源的长效机制低碳经济的核心是提高能源效率和发展可再生能源、清洁能源,而加强能源立法则是促进能源开发、使用低碳化的有效手段。就我国而言,我们在发展低碳经济能源立法方面先后出台了《可再生能源法》、《节约能源法》等,并取得了积极成效。然而,面对新的挑战,我们的立法进程还需要进一步加快。一是受功利主义经济观的支配,传统能源法反映的是高碳经济的时代特征,能源立法关注的重点一直在于确保能源供应,错失了对能源需求的管理,或对能源生产和利用效率的管理。对能源开发利用过程中产生的经济外部性,包括酸雨在内的空气污染、水电大坝施工建设导致的生态损失等,只是被动地采取措施进行补偿。对于矿物燃料引起的二氧化碳浓度的提高,也很少关注。二是能源法律体系的行政化。中国能源发展长期处于计划经济的襁褓中,即使是向市场经济渐进的今天,这种状况也没有发生实质改变。我国的传统能源法更多地体现出行政法的特征,即以维护能源行政管理体系为基础,以政府行政命令直接管理能源事务和能源企业服从政府命令为方式,严格来讲,这不是现代经济法意义上的国家对市场的调节,一定程度上来讲,“能源法”仅仅是公共行政的一个分支[34]。根据世界能源法的发展趋势,结合我国的具体情况,我们应当作如下努力:一要转变能源法的视角。正如有人指出的那样,“真正对能源环境问题的预防和风险防范必须通过能源法对能源的战略规划和全过程控制才能实现”,将如何抑制能源浪费或管理其外部性作为重点,而不是局限于解决如何确保供应安全的问题[34]。二要逐步推进能源立法的市场化改革。能源效率之源在市场。巴里?巴顿(parryparton)指出,市场化有助于能源可持续发展:市场制度不同于垄断性的传统体制,能够带来确切的能源价格,取消过度消费的补贴和激励,以便使消费模式受到真正生产成本的影响;市场体制下的能源公司更加注重市场份额、生产效率,也更适合推行需求侧管理,因为市场体制下的经济效率压力,通常会促进能源效率和节能[35]。价格机制是市场机制的核心,我国应该在妥善处理不同利益群体关系、充分考虑社会各方面承受能力的情况下,积极稳妥地推进能源价格改革,逐步建立起反映资源稀缺程度、市场供求关系和环境成本的价格形成机制。

(四)加快财政金融立法进程,充分激发市场机制的活力长期以来,我们一直注重用行政手段加强对环境资源的管理,市场机制对资源的配置能力有限。由于企业或个人缺乏利益激励,主动参与节约能源、发展低碳能源的积极性不高,主要表现在:我国在低碳经济发展支出方面没有专门预算,对低碳经济投入的增长比例没有明确的立法保障;二氧化碳税的征收还存在空白,用税收手段抑制二氧化碳排放的作用未能发挥;我国碳基金、碳保险、碳证券等碳金融市场建设尚处于萌芽阶段;目前虽然已形成了以北京环境交易所、上海环境交易所和天津排污权交易所为主体的碳交易中心,但这些交易所主要从事以清洁能源发展机制为代表的基于项目的交易,而非标准的碳交易合约,与欧美真正意义上的碳交易市场还有一定的距离。根据我国的情况,我们认为,当前应做以下方面的工作:一要建立相应的资金保障机制,加大财政资金投入力度。通过立法形式保障低碳经济发展支出预算项目,确定一定时期内政府低碳经济发展投资占GDp的比例或占财政支出的比例,并规定低碳经济发展投资增长速度略高于国民经济增长速度,为国家财政履行发展低碳经济职能提供制度保证。同时,还要对发展低碳经济的企业与个人给予税收优惠,充分激发市场活力,调动企业、个人投资低碳经济的积极性。二要研究开征二氧化碳税。二氧化碳税是为控制二氧化碳的排放而征收的一种环境税,它实际上是对煤、石油、天然气等化石燃料征收,而不直接对二氧化碳的排放征收。研究表明,近期在中国征收低税率碳税对经济的影响并不大,但对抑制二氧化碳排放和促进低碳经济的发展作用明显,从长远来看,实施碳税势在必行。三要及早地建立起包括碳基金、碳保险、碳证券等一系列创新金融工具相结合的、有中国特色的碳金融体系;支持商业银行发展“绿色信贷”业务,为低碳企业建立公开发行和上市的“绿色通道”。四要稳步推进基于配额交易的碳排放权交易。从产权理论来讲,科斯认为市场失灵与产权紧密相连,社会最优化的实现依赖产权的界定,基于此理论的碳排放交易,有助于消除环境公共品的外部性。为此,我们要充分发展碳排放权以及与排放权相关的远期期权等相关工具,不断丰富市场机构,扩大市场规模,同时还要完善交易平台,促进碳排放权的顺利流转。

(五)不断完善科技立法,积极促进低碳科研机制的构建低碳技术是低碳经济发展的动力,发展低碳经济是一个系统工程,必须切实遵照生态发展规律,发展低碳或无碳技术(也称碳中和技术,是指通过计算二氧化碳排放总量,然后通过增加碳汇、二氧化碳捕捉和埋存等方法把排放量吸收掉,以达到环保的目的),实现对能源的高效、循环利用。加强低碳科技立法,促进低碳技术创新,是低碳技术发展的重要保障。审视我国的低碳科技立法情况,存在如下两个方面的问题:在涉及有关低碳技术的基础领域,如在低碳基础研究、低碳科技计划、低碳科技投入、低碳科技成果转化、低碳科技风险投资、低碳科技奖励等领域,存在立法空白[36],亟需通过科技立法予以填补;部分领域科技立法内容滞后,科技的市场导向不明晰,科技风险创新机制与激励机制没有得到有效保障。鉴于以上情况,提出如下立法建议:一是加强低碳科技基础领域的立法建设。研究制定《低碳科研院所法》、《低碳科技规划法》、《低碳科技投入法》、《低碳科技风险投资条例》等,通过低碳科技基础领域的立法工作,明确低碳科研院所的法律地位以及实施科技规划的步骤、手续、程序,规范科技风险投资行为,扶持一批低碳技术风险投资机构,建立起促进低碳科技发展的法律体系。同时由于低碳技术国际合作与交流的需要,还应该健全国际低碳技术合作与交流立法。二是在低碳技术研究中,应该根据时代要求更新科技立法的内容,主要包括:优化市场导向机制,建立有利于低碳技术创新推广的市场机制,促使企业开展有效的低碳科技创新和推广应用。构建以企业为主体的产、学、研及有关政府机构密切结合的低碳科技创新体系。完善低碳技术创新的激励机制,推行低碳产品开发人员、经营管理人员等技术入股、管理要素入股、成果入股等政策,对有突出贡献的科技人员和经营管理人员采用期权、期股等激励方式,使他们的薪酬与人才市场接轨[37]。

低碳经济的重要性篇2

论文摘要传统财务管理主要研究如何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低碳经济的来临企业理财活动发生变化。本文通过财务管理目标及意义,深入探讨了低碳经济下财务管理改革的重要性。

低碳财务管理的任务是使企业通过对资本运作的管理达到既能满足消费者及社会的需要,又能为企业创造最大价值的目的。通过原财务管理与低碳财务管理的比较,我们可以进一步理解低碳财务管理的内涵。

一、财务管理的意义与新目标

1.低碳财务管理的意义

(1)会计与财务管理关系的要求

会计与财务管理是两个不同的学科,是相互独立的,但二者又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财务管理工作的有效进行必须依赖于会计所提供的信息,财务管理的各个环节都依赖于会计信息。由于会计和财务管理研究的领域都是价值运动,这就决定了它们在理论和方法上存在相互吸收、相互渗透的关系。因此,当前低碳会计的产生与发展必然要求低碳财务管理与之相适应。

(2)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

企业要进行低碳管理必须实行低碳财务管理,这样才能有效地调度资金,而当前,企业主要是造成污染躲不过再安排治理资金,受到罚款再临时筹措资金,没有因环境意识而进行的整体的资金安排,这很容易造成企业资金周转不灵而陷入困境。所以,企业要想获得市场,取得社会的支持,只有应用低碳财务管理理论来分析产品成本费用和利润,才能使企业得以生存和发展。

2.财务管理的新目标

经济形势不同,财务管理目标也存在差异,但是以往财务管理诸目标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环保责任和环境风险都作为外生变量对财务管理目标和财务管理活动产生影响。与环境相关的问题被归为企业社会责任的一部分。但是,在低碳时代,与低碳、环保、节能有关的诸多要素将内化于企业管理与供应链管理的全过程。产品碳足迹的计量、企业碳资产和碳负债的披露将通过法律制度强制执行。在这种情况下,生态价值将成为企业价值的最高标准和终极体现。所谓生态价值,就是将碳风险与碳责任内化之后,企业及其各利益相关群体所创造的最终价值。企业生态价值的数学表达式为:生态价值=传统企业价值±环境价值。当企业实行节能减排等环境友好型生产及销售方式时,环境价值为正值,企业最终价值会提高;反之,当企业从事高耗能、高排放等环境破坏型活动时,环境价值为负值,企业最终价值会降低。生态价值最大化这一目标要求企业财务管理人员一定要形成低碳思维,用低碳思维考虑企业的生存和竞争力问题,包括怎样应对未来更加严厉的碳排放和环保政策法规,怎样应对未来产业内部低碳的标准,怎样应对未来消费者对低碳产品和服务的购买倾向。

二、财务管理的新挑战

低碳经济既催生了节能减排、清洁能源等商业机会,也给企业带来了新的挑战:碳风险。“低碳”标准一旦实行,不仅增加企业生产成本,削弱某些产品的竞争力,一批高污染、高能耗的企业还将被淘汰。面对低碳经济,跨国公司已率先行动并通过各种方式降低自己的碳排放。沃尔玛公司已经要求旗下的10万家供应商必须完成商品碳足迹验证并贴上碳标签,这将影响全球超过500万家工厂,其中大部分在我国。这意味着我国大量相关企业必须进行碳足迹验证,承担减排责任,否则将无法获得跨国公司的订单。从国家层面上,发达国家的温室气体减排行动将通过世界经济贸易的传导机制,给发展中国家相关企业带来影响。按照欧盟碳排放交易机制,2012年起凡是进出欧盟机场的航空公司,将被分配给一定的温室气体排放限额,排放总量低于限额的航空公司可出售剩余部分,排放总额超标的则必须自掏腰包购买超出限额的部分,这对于我国航空业来讲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三、企业融资的新导向

银行业同样是参与低碳经济的一个重要主体,未来金融业改革和发展的方向将是在借鉴赤道原则等国际金融准则的基础上,进一步推行“碳金融”政策,服务并引导企业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各项活动。判断、评估并管理项目融资中的环境风险与社会风险将成为碳金融时代银行信贷业务的一项重要内容。目前全球已有包括花旗、渣打、汇丰、中国兴业银行等在内的多家金融机构宣布进行碳金融改革,在贷款和项目资助中强调企业的环境责任和社会责任,为从事节能减排、科技创新和环境保护的企业及项目提供信贷支持。除此之外,各金融机构还在不断进行金融创新,陆续推出cdm项目开发咨询服务,前期项目融资、汇款和资金管理,碳掉期交易、碳证券、碳期货、碳基金等各种碳金融衍生品等产品。可以预见,未来金融资源将重点流向积极发展低碳经济的企业,从事低碳经济的企业也更容易得到战略投资者的青睐。

四、信息披露的新要求

现行的财务报告体系提供的只是以货币计量的影响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的信息,而对于企业碳排放量、环境成本和环境绩效以及由环境问题引发的或有负债和潜在风险则鲜有披露。而未来,这一切都将发生变化。当碳排放权可以用来交换时,碳资产和碳负债的价值就必然反映在企业的资产负债表中。

在企业利润表中,可能会在传统成本之外增加一项新内容,即减排成本。按照欧盟碳排放交易计划的要求,符合欧盟排放交易指令要求的企业均被认定为排放源企业,必须强制实施减排责任,通过购买碳信用指标以抵偿自己的减排义务。该笔支出即构成了排放源企业的减排成本,直接抵减当期利润。在低碳经济下,减排成本可能会构成高能耗企业利润表中的一项重要内容。

参考文献:

低碳经济的重要性篇3

关键词:低碳经济;审计模式;重点问题

一、发展低碳审计的动因

2012年8月6日国务院印发《节能减排“十二五”规划》,明确提出到2015年,全国万元国内生产总值能耗比2010年下降16%,全国化学需氧量和二氧化硫排放总量分别比2010年各减少8%,全国氨氮和氮氧化物排放总量分别比2010年各减少10%。发展低碳经济,一方面是积极承担环境保护责任,完成国家节能降耗指标的要求;另一方面是调整经济结构,提高能源利用效益,发展新兴工业,建设生态文明。同时也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大势所趋。

低碳经济的发展是一个长期、系统的和复杂的工程,需要政府积极引导和包括企业在内的全体社会公众的广泛参与,其中包括了制定各项低碳产业政策、低碳技术政策、低碳能源政策以及低碳消费政策。低碳经济的发展可能会牺牲部分短期利益以实现经济与生态相统一的局面,只有通过财政补贴等激励措施才能促进低碳经济的顺利进行。

按照规划要求,“十二五”期间节能具体任务是:调整优化产业结构,抑制高耗能、高排放行业过快增长,淘汰落后产能,促进传统产业优化升级,调整能源消费结构,推动服务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推动能效水平提高,加强工业节能,强化建筑节能,推进交通运输节能,推进农业和农村节能,强化商用和民用节能,实施公共机构节能;强化主要污染物减排,加强重点行业污染物减排,开展农业源污染防治,控制机动车污染物排放。如此多的工作任务所涉及的政策范围和补贴范围十分广泛,政策是够合理可行,补贴是否落实到位,都需要审计的监督。而且,“十二五”仅节能减排规划投资需求就达23660亿元。如此多的资金利用,更加需要要通过审计模式的合理设计,发挥审计经济监督职能,保证低碳经济目标的实现。

二、低碳经济条件下审计目标

发展低碳经济的目标是,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构筑低能耗、低污染为基础的经济发展体系,包括低碳能源系统、低碳技术、低碳产业体系和低碳消费。审计是一项具有独立性的经济监督活动,独立性是审计区别于其他经济监督的特征;审计的基本职能不仅是监督,而且是经济监督,是以第三者身份所实施的监督。审计的主要目标,不仅要审查评价会计资料及其反映的财政、财务收支的真实性和合法性,而且还要审查评价有关经济活动的效益性。

因此,低碳经济审计目标就是,按照低碳经济的总体目标和主要任务,通过对低碳政策法规制度的科学性适当性和遵循性,中央、地方政府和企业单位低碳责任履行的效果性,低碳产品补助资金申请和使用,以及低碳技术扶持资金使用的真实性、合法性和效益性,低碳财税减免的符合性、真实性和效果性,低碳交易行为的真实性进行监督,以保证低碳经济目标的实现。

三、低碳审计内容的确定

(一)对低碳经济政策制定和实施的审计

审计机构首先要对政府低碳转变计划进行调研,审查政策制定计划是否科学、经济合理,是否是按照相关法律法规进行制定,是否能保证低碳经济目标的实现,以发现新政策或现行政策的不足;其次,审计机构要对低碳经济政策的执行情况进行审计,检查政策执行手段是否可行、政策规定是否合理、政策目标是否出现偏差,并评价政策法规的执行效果,及时发现政策法规执行中出现问题,并反馈给有关部门,以作相应调整保证政策的执行效果。

(二)对低碳经济财政支出的审计

低碳经济财政支出,是指为实现低碳经济发展目标,政府制定的财政收支计划,包括贷款贴息、出口退税等直接财政支出和税收减免。低碳审计要对低碳财税减免的符合性、真实性和效果性进行全程的监督检查。第一,要对资金运用对象的复合型进行审计,检查资金的支出对象是否是属于低碳产业、电碳技术、低碳能源和低碳消费,避免寻租套取资金和补贴现象的发生;第二,要对低碳资金使用是否真实进行审计,防止挪用、盗用、截留等现象的发生;第三,评价资金运用效果,是否达到设定目标,可以改进的地方等等。

对财政资金运用的审计是传统审计的核心内容,同时也是低碳审计的核心内容。对财政资金的审计特别是对国家重点节能减排建设项目的审计是确保低碳经济政策发挥作用的关键。“十二五”期间国家节能重点工程投资需求、减排重点工程投资需求、循环经济重点工程投资需求分别为9820亿元、8160亿元和5680亿元,总投资需求达23660亿元,约占2010年国内生产总值6%。只有保证国家重点节能减排资金的用合理,充分发挥其乘数带动效应,才能保证减排目标的实现。

四、当前开展低碳审计应重点解决的问题

(一)完善低碳审计的法律法规

在审计中存在严重的信息不对称现象,设计合理好的法律制度规范可以敦促审计主体的审计动机由满足自身利益转变为转化为履行公共受托责任以及提高社会公共的利益。我国已经制定的《节能减排“十二五”规划》等一系列规章制度,为我国开展低碳审计奠定了理论和实践基础。然而,作为调整审计关系的行为规范与工作指南——《审计法》和《中国注册会计师法》却没有明确关于低碳审计的相关法律内容,也没有形成相应的审计准则。因此,应当建立评价低碳消费成本和效益的原则及指标体系,加快建设低碳审计的法律法规体系,为低碳审计工作的开展制定规范和标准。

(二)建立低碳审计的评价标准

我国还没有建立起完善的低碳经济发展审计监督标准,审计机构进行审计时难以做出合理判断,导致低碳审计缺乏客观性和标准型。建立低碳审计的评价标准,既应当考虑到低碳经济社会责任的内容的广泛性,也要考虑到政府与企业、行业与行业之间责任的差别性,评价内容既要全面也要体现差别。低碳审计的评价标准体系应当包括,利用新的能源利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也要考虑到利用新能源从根本上实现低碳环保。

(三)明确低碳审计的重点内容

确立低碳经济审计的重点是提高低审计效果的关键步骤。在确定低碳审计重点时,应当考虑以下内容。一是是否制定了低碳经济合目标、政策和控制程序,是否以经济和高效率的形式承担了低碳经济的社会责任,是否为实现各种低碳经济目标,使经营活动达到预期成果而努力,是否建立了充分可靠的内部控制策略以保证低碳经济活动以高效率的形式进行;二是企业的经济活动是否实现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的统一,产品是否以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的形式生产、销售和使用。产品生产、消费的整个生命周期是否实现了全程的低排放。

(四)创新低碳审计的审计方法

低碳经济具有公益性、难衡量性、不成熟性等特点,因而运用风险导向审计模式更为合理。审计师审计取证工作的切入点,审计人员在实施审计工作时,从何处入手、如何入手、何时入手将完全由对导向“风险”的评估确定。审计人员应当合理评估低碳经济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风险及其水平,并尽力需要搜集的证据和资料。要综合考虑生态环境的外部性特征,不仅要使用经济效益指标,还要求评价体系涵盖生态环境公益指标;综合运用计量法与判断法。低碳审计既可以是结合财务报表进行的附带审计,也可以是由国家审计机关进行绩效审计、经济责任审计的附带审计,由审计机关自主或社会审计机构接受委托进行的专项审计也可以。

(五)低碳审计主体的确定

审计主体通常是指审计关系中的审计人,即接受审计授权人(或委托人)的授权(委托)而成为实施审计的主体。在实际工作中,审计主体是专职机构和专业人员。专职机构是以审计为专门工作的单位,包括国家审计机关、内部审计机构、社会审计组织。专业人员是上述专职机构的审计人员。

笔者认为济审计模式不健全的情况下,政府相关部门应当充分发挥作用,建立规范的审计模式,促进审计制度建设,形成统一审计规范和标准。我国应当由国家审计署具体负责低碳经济审计,更符合我国国情。

(六)建立低碳审计信息披露制度

审计信息公开化是保证审计效果的重要环节。低碳审计信息披露内容包括:环境相关资产、负债、成本、费用、效益统计计量方法和结果、记录的真实合法性;确认、计量的方法科学准确性和合规性;污染造成的或有负债是否真实合法性;会计报表附注应当披露环境保护信息状况及前景信息状况和重大环境工程和事件,环境控制绩效分析及法规执行状况。

五、结束语

低碳经济的发展是当今世界经济的发展潮流,是实现国家经济转型,改变粗放式经济发展模式,实现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和生态环境“五位一体”的关键环节。发展低碳经济是一项复杂的工程,需要政府经济引导。复杂的政策体系以及资金的大规模运用,必须通过审计监督才能保证低碳经济发展目标的实现。

在低碳审计实践中,要完善低碳法律法规,建立低碳审计标准,创新低碳审计方法,明确低碳审计重点内容,建立审计信息披露制度,只有这样才能建立起完善的低碳审计框架,充分发挥审计的监督职能,保证低碳经济的顺利进行。

参考资料:

1.李兆东,鄢璐.低碳审计动因、目标和内容[J].审计月刊,2010(8).

2.王帆.英国低碳审计:回顾·框架·启示[J].经济与管理,2010(11).

3.张伟.低碳经济条件下的审计模式探析[J].辽宁经济,2011(5).

4.田伟.低碳经济审计模式初探[J].商业会计,2010(9).

5.卢相君,唐楷.英美低碳审计的经验及启示[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3).

6.刘安兵.低碳经济下经济责任审计目标和内容的探讨[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7).

低碳经济的重要性篇4

[关键词]低碳经济;发展水平;评价指标;建议

[中图分类号]F120.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0461(2010)05-0015-04

中国目前已经步入了快速工业化的时代,然而在资源和环境的双重约束之下,粗放的经济增长方式将会严重影响我国的工业化进程。要在工业化要求和环境能源要求之间保持平衡,发展低碳经济是必然的战略选择。低碳经济建设既是“两型社会”建设的重要载体,其发展水平又是判断“两型社会”建设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准,二者统一于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伟大进程中。笔者拟运用模糊综合层次分析法(F-aHp)对低碳经济的发展水平进行分析,力求通过对低碳经济的定量测度,探寻低碳经济的综合评价体系,以期有针对性地提出两型社会建设中发展低碳经济的对策和建议。

一、“低碳经济”相关文献述评

自2003年英国最早以政府文件的形式在《英国能源白皮书》中提及“低碳经济”起至2009年已有六个年头了。虽然国内外学术界对低碳经济的研究进行得如火如荼,但是对“低碳经济”的概念界定至今还没有完全定论。treffers(2005)等学者探讨了德国在2050年实现1990年基础上减少GHG排放80%的可能性,提出通过采用相关政策措施,经济的强劲增长和GHG排放减少的共同实现是可能的[1]。付允等人(2008)等人认为低碳经济发展模式就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和高效能、高效率、高效益为基础,以低碳发展为发展方向,以节能减排为发展方式,以碳中和技术为发展方法的绿色经济发展模式[2]。鲍健强、苗阳(2008)等认为应从低碳产业、低碳农业、低碳工业、低碳城市、碳汇减碳等方面多层面推进低碳经济发展[3]。王文军(2009)从技术经济范式转化的角度提出低碳经济是一种“立体式”控制污染排放的节能模式,这种“立体式”的概念是指从源头到末端、从宏观到微观的各个层面进行有效控制污染物排放的方式[4]。毕军(2009)通过对低碳城市的建设路径的研究,提出低碳经济是一场涉及能源结构、产业结构、生产工艺、国际标准、消费文化、居民意识的社会生产和消费的变革,发展低碳经济必须实现能源低碳化、生产低碳化、消费低碳化、排放低碳化[5]。可以看出,自从英国提出低碳经济的概念以来,国内外学者对低碳经济的概念、现实可能性、技术经济范式转换、发展模式和路径等方面给出了自己的理解和看法,虽然不尽完全相同,但是基本上是从碳基能源的使用和排放方面入手,倡导通过技术和制度手段,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实现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可见,对于低碳经济发展的研究已取得了一些初步成果,但是涉及低碳经济发展水平评价的研究还比较少,尤其是缺乏从定量的角度分析和判断低碳经济的综合指标体系的研究。因此,笔者拟运用模糊综合层次分析法(F-aHp),探寻低碳经济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以期有针对性地提出两型社会建设中发展低碳经济的对策和建议。

二、低碳经济发展水平评价的层面及模糊因素分析

第一层面:低碳经济的经济性,包含两层含义:一是低碳经济应按照市场经济的原则和机制来发展;二是低碳经济的发展不应导致人们生活和福利水平的下降。也就是说,既反对奢侈或能源浪费型的消费又必须使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第二层面:低碳经济的技术性,即通过技术进步在提高能源效率的同时,也降低Co2等温室气体的排放强度。也就是说,在尽可能地减少能源消耗量的前提下,获得与原来等效的经济产出;或者是以原来同样数量的能源消耗量,获得比原来更有效的经济产出。

第三层面:低碳经济的目标性,即发展低碳经济的目标是将大气中温室气体的浓度保持在一个相对稳定的水平上,不至于带来全球气温上升影响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从而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从上述关于低碳经济文献的述评中,可以发现对低碳经济发展水平的评价存在着一系列的模糊性:一是与低碳经济评价指标相关的模糊性。定性指标对于目标主体的判断,是通过评判者的主观判断而定的。从本质上讲,其本身就存在区间模糊性。二是与低碳经济评价过程相关的模糊性。由于评价的最终结果是对专家的评判结果进行综合分析,并且评判指标是区间模糊量,所以评价过程只能采用模糊的方法才能得出比较客观的结果。基于上述原因,笔者以为采用将aHp与Fuzzy集合论方法相结合的模糊综合评价法对低碳经济发展水平进行评价较为合理,既可以处理评价指标的模糊性又可以较科学地分配评价指标的权重。

三、低碳经济发展水平模糊评价方法

根据低碳经济多层面因素的特点,笔者采用模糊综合评价法进行评判的具体步骤如下:

(1)通过层次分析法,确定低碳经济评价因素集及其权重系数。评价因素集是评价评价指标(着[点)的有限集合,如在同一个评价层次上有n个评价指标,则评价因素集可表示为U={U1,U2,U3,…,Un}。权重系数w反映了评价因素集中各因素不同的重要程度。采用层次分析法权重可以得出各评判指标的权重系数,即得到权重矩阵w={w1,w2,…,wn}。

(2)确定评语集:评语集也即评价最终结果的论域或评价等级。如对评价等级分为m级,则评价集可表示为V={V1,V2,…,Vm}。评价等级域的确定,使模糊综合评价具备了模糊评价向量,使被评事物对应各评价等级隶属程度的信息通过这个模糊向量表示出来。

(3)构造模糊评价矩阵,反映从评价因素到评价尺度之间的模糊评价关系,通过这种模糊映射,将评价因素集这一论域上的一个模糊集合转换为评语集论域上的模糊集合。

表达式为:R=r11r12…r1j…r1m

r21r22…r2j…r2m

………………

ri1ri2…rij…rim

………………

rn1rn2…rnj…rnm

其元素rij(i=1,2,……,n;j=1,2,……m)表示从第i个评价因素着[,作出第j种评语的可能程度。

(4)综合评价结果B是评价集V上的模糊子集,可以表示为B=w×R。

四、低碳经济发展水平模糊评价

1.评价因素集的选取及其权重确定

为了科学合理地评价低碳经济发展水平,结合低碳经济的发展要素,特选取如下指标作为评价因素集:

(1)低碳技术U1:低碳技术是国家核心竞争力的一个重要标志,是解决日益严重的生态环境和资源能源问题的根本出路。低碳技术一旦物化和作用于低碳经济的生产过程就成为直接生产力,成为低碳经济发展最为重要的物质基础,成为低碳经济发展强大的推动力。

(2)低碳能源U2:低碳能源是低碳经济发展的核心。低碳经济的实质是用低的能源消耗、低排放和低污染来保证国民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3)低碳产业U3:低碳产业是低碳经济发展的载体。低碳经济发展的水平取决于低碳产业承载能力的大小(低碳产业发展规模的大小、质量的好坏)。低碳产业的发展将带动现有高碳产业的转型发展,催生新的产业发展机会,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促进经济“乘数”发展。

(4)低碳城市U4:低碳城市是低碳经济发展的平台。低碳城市就是在发展经济和提高人们生活质量的过程中,实现碳排放与碳处理的动态平衡,以确保在一个城市的范围内维持可持续的生态体系。

(5)低碳管理U5:低碳管理是低碳经济发展的保障。低碳管理包含发展目标的明确、法律规章的完善、体制机制的创新和科技创新的推动等方面,从而成为低碳经济发展的制度保障。

(6)低碳市场U6:低碳市场是指低碳生产技术和低碳生产生活设备的消费市场和资本市场。低碳市场的形成和完善是低碳经济发展的助推器。

(7)低碳社会U7:构建低碳社会是发展低碳经济的终极目标。社会公民要积极身体力行低碳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消费习惯,最终达到全社会的低碳共识。

各因素权重的确定采用层次分析法。经专家评分后运用aHp专业软件经过任意两两指标的比较进行重要性评价,得出判断矩阵,经一致性检验以后得到如下权重结果:

w=(w1,w2,…,…,wn)t=(0.28,0.17,0.22,0.08,0.09,0.12,0.04)

其中λmax=8.1734,Ci=0.0082,Ri=1.32,CR=Ci/Ri=0.0062

2.低碳经济发展水平评语集的确定

按照等级理论划分为若干个层次,相应可以把低碳经济发展水平分为4个等级,即评价等级域V={V1,V2,V3,V4}={非常高、高、较高、低},以此作为低碳经济发展水平的评价尺度。

3.构造模糊评价矩阵

模糊评价矩阵的获取,笔者采用专家实施评价,以长株潭两型试验区为评价对象,通过对低碳经济发展水平专家意见调查表的处理,最终得出各评价指标的统计表,并进行规一化处理后,可以得出各评判指标的比例表①,如表1所示:

表1.低碳经济发展水平评价指标

由上表可得模糊评价矩阵R为:

4.低碳经济发展水平综合评价

在综合评价中,常用的广义模糊算子主要有三种类型:主因素决定型、主因素突出型、加权平均型。从模糊评价矩阵可以看出,低碳经济评价指标对于评级论域都有一定程度的影响,而加权平均型比较接近人们的经验判断,所以笔者选用加权平均型模糊算子:

m=(∨・,・)Ь■=∧{1,Σni=i(αi,riк)}

其中“∧”表示min,称为模糊积,“∨”表示max,称为模糊并,“U(・)”表示普通积,“∨・”表示有界模糊和。

由此得到综合评价结果矩阵:

于是可得到低碳经济发展水平的综合评价表,如表2所示:

表2.低碳经济发展水平综合评价值

5.结论分析

从上述评价表可以看出综合评价值的最大值所属标准是较高,可以得出低碳经济发展水平的综合评价为较高,为了进一步提高其发展水平,可以分别得到每一评价指标的隶属度,如表3所示:

表3.低碳经济发展水平评价指标隶属度

从表3可以看出,该地区在低碳能源、低碳管理、低碳市场方面发展水平高,在低碳技术、低碳产业、低碳城市方面发展水平较高,而在低碳社会方面发展水平低。究其原因,自从长株潭两型社会建设试验区得到国务院的首批以来,各级政府以及相关管理部门高度重视,对试验区的管理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其对能源使用、低碳经济市场化机制方面走在了前列,因而在这些方面得分较高,而对于低碳技术、低碳产业、低碳城市的建设,虽然已经制定了相应的规划,但是要完全实现则需持久的努力,尤其是低碳社会的建设,更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加大宣传的力度,在全社会形成共识。

五、对策和建议

发展低碳经济要以经济发展为基本前提、以抢占低碳市场为近期目标、以构建低碳社会为终极目标、以分步实施为发展路径,走一条高碳、中碳、低碳逐步转变的道路。具体来说:

1.牢固低碳理念

按照党的十七大提出的“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放在工业化、现代化发展战略的突出位置”和“加强应对气候变化能力建设,为保护全球气候作出新贡献”的要求,坚定不移地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将发展低碳经济作为制定“十二五”规划的重要理念,引导各级政府改变片面追求GDp增速的状况,把发展低碳经济工作的成效作为“十二五”期间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目标和战略措施。

2.发展低碳产业

大力发展新兴能源产业,大力开发风力发电,稳步开发生物质能,加快发展太阳能产业,积极推进核电建设。培育壮大一批低碳型示范企业、园区及经济区,加快构建为低碳产业发展服务的生产体系。

3.创新低碳技术

跟踪发达国家先进低碳技术的研发方向,借鉴低碳技术运用的成功经验,研究区域关键领域的低碳技术进展。加大与国际社会尤其是低碳经济发展较好的国家之间的合作和交流,积极引进发达国家成熟技术,提升引进消化和再创新能力。

4.建设低碳市场

在快速启动低碳生产技术和低碳生产生活设备消费市场的基础上,创新金融工具,培育低碳金融市场交易体系,发展绿色碳基金,建立碳风险投资机制,发展多元化低碳金融融资渠道。

5.构建低碳社会

建设低碳社会要求全社会的生产、生活、消费的全面低碳化,涉及到每个人的衣、食、住、行的低碳化,社会公民要身体力行低碳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消费习惯,形成以低碳为荣的社会风尚。

[注释]①为了使评价结果具有代表性,调查问卷的对象包括与该主题相关的多方面人员,如社科专家、大学教授、部分政府官员、企业管理者等,共收回低碳经济发展水平有效调查表30份,并按照各评价指标在评价等级域的百分比来进行规一化处理。

[参考文献]

[1]treffers,t,Faaij,apC,Sparkman,J,Seebregts,a.exploringthe

possibilitiesforSettingupSustainableenergySystemsforthe

Longterm:twoVisionsfortheDutchenergySystemin2050[J].

energypolicy,2005,(33):1723-1743.

[2]付允,等.低碳经济的发展模式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08(3):16-17.

[3]鲍健强,苗阳,等.低碳经济:人类经济发展方式的新变革[J].中国

工业经济,2008(4):153-160.

[4]王文军.低碳经济发展的技术经济范式与路径思考[J].云南社会科

低碳经济的重要性篇5

0引言

讨论全球气候变化问题[1]的京都议定书缔约方会议和哥本哈根世界峰会召开以来[2],世界实体经济的低碳化正在压过全球金融危机,成为人们寻求危中之机的最重要方向[3],科技教育界也迅速将热点转向低碳技术经济。河海大学已将低碳技术经济管理作为重点学科培育,建立了低碳技术经济研究所,正在申报低碳技术经济管理省级重点实验室。本文对建设低碳技术经济实验室的必要性、基本内容和主要措施的认识,加以叙述。

1建设低碳技术经济实验室的必要性

1.1低碳经济時代正在到来(1)全人类应对全球气候变暖的挑战。人类生存过程,就是消费能源资源、向自然排放Co2等危害环境物质的过程。在正常情况下,自然界碳排放和吸收的循环是平衡的,但工业革命以来,随着世界工业经济发展、人口剧增、消费欲望无限上升和无节制追求生活方式升级,人类大量燃烧煤炭、石油、天然气等化石燃料,破坏森林、湿地和水体等碳吸收转化载体,打破了生物圈碳循环平衡,导致温室效应,威胁人类生存[4]。2007年,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intergovernmentalpanelonClimateChange)发表的第4份全球气候评估报告指出:全球气候变暖已是毫无争议的事实,人类活动导致全球气候变化的可能性是90%[5]。日益清晰的全球气候变化威胁使人类在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应对气候变化领域形成广泛共识。1997年12月,149个国家和地区代表通过了《京都议定书》,目前已有190多个国家加入,是人类历史上首次以法规形式协调世界各国共同努力抑制全球变暖,并首先限制发达国家Co2排放量的国际法案。2007年12月,ipCC大会产生了“巴厘岛路线图”,确认了“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核心就是进一步加强《联合国气候变化公约》和《京都议定书》的全面、有效和持续实施,重点解决减缓、适应、技术、资金问题[6]。(2)发达国家抢抓低碳经济机遇。历史经验表明,当前金融危机像以往一样,都孕育催生结构升级和产业变革的新机遇[7]。奥巴马在2009年世界地球日上的讲话称:我们已不再是在保护环境和刺激经济中做出抉择,而是在繁荣与衰退中进行取舍。哪个国家在清洁新能源技术上领先,哪个国家就将引领2l世纪的全球经济[8]。随着坎昆会议标志的后《京都议定书》阶段到来,发达国家正凭借其在新能源和节能环保领域的领先优势,推动“碳关税”等世界经济新门槛和秩序的形成,将通过影响国际贸易与投资引发新技术革命,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引起以低碳产业兴起为重点的世界经济增长格局的新变化,导致一场涉及能源结构、产业结构、生产工艺、国际标准、消费文化、居民意识的全面社会变革[9]。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这种变革必然导致世界各国经济角色的重新洗牌。那些低碳理念先进、低碳技术领先、低碳产业体系健全的国家,将在新国际经济秩序中获得制定标准、抢占市场等发展先机[10]。2009年全球低碳市场价值为3万亿英镑,到2015年可能增加50%[11]。因此,发展低碳经济不仅能构建下一轮国际竞争的长期战略优势,还有效刺激本国经济,增加国内就业,应对目前经济危机可一举多得。从近期看,也有相当的战略价值。(3)我国对国际社会的庄重承诺。我国GDp超过日本居世界第二,但我国人口是日本10倍,人均GDp仅为其1/10,而单位GDp的能耗和排污更是其十几倍、几十倍。这不仅使我国承受着巨大的国际压力,而且自身可持续发展也面临着艰巨挑战[12]。我国政府庄重承诺,以2005年为基数,到2020年碳减排40%~45%,意味着今后相当长時期,我国将贯彻科学发展观要求,大力发展新能源、节能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从根本上改造高能耗和高污染的传统产业,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发展的低碳经济之路。1.2低碳技术经济正在成为当代人才的通识由世界银行前首席经济学家尼古拉斯•斯特恩牵头的《斯特恩报告》指出:全球如果每年在低碳经济上投入GDp的1%,可以避免将来每年GDp5%~20%的损失。相反,如果继续以高碳方式增加GDp,那么现在每年获得1%GDp,将来每年得付出GDp5%~20%,仍无法逆转的地球生态灾难[13]。在这种“锁定效应”的警示下,教育界有识之士认识到,当代教育培养的任何学科的科技人才,必须以具备主动减少碳源、增加碳汇、降低生态系统碳循环中的人为碳通量、抑制全球气候变暖,维持生物圈碳平衡,促进世界向低碳经济转型的意识和技能。在世界各国高等院校人才培养科学通识教育中,低碳技术经济地位凸显。教育部批准清华大学等开设了新专业,河海大学也设置了面向本科各专业的低碳技术经济讲座和研究生培养方向,低碳技术经济教育将是大学生科技教育的重要内容。1.3建设低碳技术经济实验室是创新人文社科实践教育可行路径自然科学技术素质不高导致人才综合素质偏低,历来是我国人文社科人才培养的瓶颈,这与其基本沿袭“一本教材、一块黑(彩)板、一支粉笔、一张考卷”的传统教学方式有很大关系[14]。近年来,人们认识到理论与实践、教学与实验相结合,是培养复合型高素质人文社科人才的重要途径,但对如何建设较偏重于工业工程技术的低碳技术经济实验室,目前仍在摸索中。作为新兴学科,低碳技术经济学理论的成熟性需要经历实践的推动及检验;作为人文社会科学的分支,低碳技术经济学在高校实验手段却又几乎为零。低碳(LowCarbon,LC)意即较低或更低的(Co2)等温室气体排放。低碳技术(LowCarbontechnology,LCt)相对那些产生较高碳排放的传统技术而言,是指能源供给侧的光伏、风能、水电、核电和生物质能等清洁能源技术,以及能源需求侧的替代传统能源或节能减排的生产、流通、服务、消费和废弃物处理等能源使用方式。同样,狭义的低碳经济(LowCarboneconomy,LCe)相对低碳社会(LowCarbonSociety,LCS)而言,特指能源供给侧的低碳化,即通过利用新能源和提高能效等方式,在保持经济增长的同时,实现温室气体减排;LCS强调能源需求侧的低碳化,指人们通过转变理念和行为方式,杜绝浪费,减少能源需求,实现生活消费的低碳化。而广义低碳经济则既强调低碳生产、又强调低碳消费,是狭义“LCe”和“LCS”的融合,要求政府以低碳社会为建设蓝图和管理标本,企业以LCS为发展模式,市民以低碳生活为消费理念和行为特征,因而是针对碳基城市化的不可持续性提出的城市化发展的新载体和新途径[15]。我们认为,LCt经济学研究对象既不是纯低碳技术,也不是纯低碳经济,而是一门把低碳技术与低碳经济结合起来,应用自然科学和经济学基本原理,研究低碳技术领域经济问题和经济规律、低碳技术进步与经济增长之间相互关系、低碳技术领域内资源最佳配置,寻找低碳技术与经济的最佳结合方案,以求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其中,LCt是能源供给侧的光伏、风能、水电、核电和生物质能等清洁能源技术,以及能源需求侧的生产、流通、服务、消费和废弃物处理等节能减排技术的交叉与集成;而LCe则研究微观和宏观层面低碳领域技术与经济资源最佳配置问题。因此,建设低碳技术经济实验室,开展低碳技术经济科学实验,为培养复合型高素质人文社科人才提供了理论与实践、教学与实验相结合的重要载体。

2低碳技术经济实验室教学的基本内容及方法

2.1低碳技术经济实验室教学的基本内容低碳技术经济实验教学体系由以下5模块构成。(1)低碳技术。能源供给侧的光伏、风能、水电、核电和生物质能等清洁能源技术,能源需求侧的生产、流通、服务、消费和废弃物处理等节能减排技术,以及两者的交叉与集成。(2)低碳经济理论。含科学发展观与和谐发展理论、生态环境科学、低碳技术经济学、城市化与现代化、不同发展阶段的低碳经济和低碳社会及低碳城市化、低碳能源技术经济、低碳产业技术经济、低碳流通技术经济、低碳消费技术经济、低碳经济技术发展路径选择、低碳区域和社区、低碳宣传教育与科普、低碳经济国际比较研究和学术信息交流、国内外低碳城市化理论与实践借鉴等。(3)低碳经济政策。含低碳经济发展战略规划、低碳经济发展产业政策、低碳经济发展区域政策、低碳科技创新政策、流通和消费及财税金融低碳政策等,以及低碳技术经济衡量和考核指标体系研究。(4)低碳产业发展。含低碳能源(水、核、风、光和生物质能发电及智能电网)、低碳光源(LeD、无极灯等)、低碳制造业、低碳农业、低碳服务业、低碳公共事业、节能减排装备及工程、低碳交易(CDm和emC等)的产业布局及规模化和集群化发展。(5)低碳计量方法学。基于ipCC框架温室气体排放和存储测量的t1、t2和t3方法学模式研究开发等。2.2低碳技术经济实验室教学的主要方法低碳技术经济实验室教学的主要方法[16],是基于上述5大模块的看、听、写、说、做和走等6环节。(1)看。将每个模块制成40幅平面模板及相应的多媒体课件共200幅,方便学生观摩,对低碳技术经济产生感性认识。(2)听。将“低碳技术经济实验”课划分为低碳技术、低碳经济理论、低碳经济政策、低碳产业发展和碳计量方法学等5个单元,每单元平均讲授4课时,着重结合实体教具和多媒体仿真课件讲解5大模块基本原理及科普常识,使学生基本掌握低碳技术经济理论知识。(3)写。“低碳技术经济实验”课每单元均布置单元设计或小论文写作。这其实是一个教学互动过程,在反馈前一环节教学效果,巩固看、听所得学识的同时,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理论观察、分析和解决1、2个实际问题,引发下一阶段创造和创新的兴趣。(4)做。这一环节强调培养学生创造和创新兴趣以及实际动手能力。在专家和实验师指导下,可以让学生设计制作低碳能源(水、核、风、光和生物质能发电及智能电网)、低碳光源(LeD、无极灯)等模型或小型实用产品,也可运用系统仿真软件设计供应侧、需求侧或两者综合的低碳技术经济项目实施方案,还可直接为低碳生产企业加工或组装低碳产品。这一创造和创新过程应鼓励学生发挥创意和动手能力,有意识地孵化实用新型专利,甚至申报发明专利,激励学生与教师联合申报低碳技术经济科研项目,引导学生将这一阶段的收获与毕业论文或设计有机结合起来,取得更大成就。(5)走。在初步掌握低碳技术经济理论,并有一定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安排学生进入低碳生产企业或低碳工程项目等现场实习,实现从理论学习和科学实验向实际工作的飞跃,有针对性地为低经济发展培养、输送复合型高素质低碳技术经济人才。这个环节同时又为低碳技术经济实验室在校生的看、听、写、说、做提供了良性循环、不断提升的坚实基础。

3建设低碳技术经济实验室的主要措施

建设低碳技术经济实验室,除硬件设施投入外,软件环境建设主要措施可概括为“一个目标,两个平台,三支队伍”。3.1始终把握低碳技术经济实验室建设的科学和教育目标本实验室建设科学目的或拟解决的主要问题在于:以《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和《高等学校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为指导,紧密围绕国际科技发展前沿和国家重大需求,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实现节能减排战略目标,突出本校学科特色建设并强化新兴和交叉学科领域布局,填补低碳技术经济实验室空白,加强高校自主创新能力,提高人文社科专业学生低碳技术经济素质,加快低碳技术经济管理高层次人才培养,满足调整经济结构、实施节能减排和发展新兴产业战略对该领域高层次人才的迫切需求,研究、应用和推广具有中国特色的低碳经济技术范式,尤其是低碳城市化路径,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3.2构建低碳技术经济实验教学和科研公共平台实验教学平台以本科生实验教学为主,覆盖面广,涉及专业多,通用性强,主要为本科生服务,面向全校开放;科研公共平台主要针对低碳技术经济研究方向而建立的专业性较强的实验室,以研究生等高层次人才培养为主,主要为复合型人才培养服务[17]。2个平台将采用适合不同阶段学生学习的两系列三层次实验课程体系。两系列是指技术类和专业基础类两个实验课程体系。实验技术类实验课程体系包括基本实验技术层、仪器设备使用和操作技术层、专业能力培养实验技术层3个层次,主要对学生进行诸如实验室使用规则、仪器设备使用方法,实验基本技术以及专业技术等技能培训,使学生掌握标准的基本实验技能,为将来进入专业基础实验课程学习奠定基础。专业基础实验课程体系包括验证基础层、探究综合层和设计研究层3个层次,主要对学生进行理解能力、综合应用能力、创新思维及能力以的培养。2个系列根据“厚基础、宽口径、重能力”的指导思想,遵循认知规律,依据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原则,遵照由提高动手能力到培养创新思维的宗旨,起到相辅相成作用:技术实验课程体系的建立不仅为专业基础实验课程的实施奠定基础,而且也是提高学生动手能力、掌握一技之长的有效途径;专业基础实验课程体系不仅可帮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抽象理论,而且还可培养学生综合应用能力、创新意识和能力。2个平台建设贯彻资源共享原则。教学实验室应以功能为主建设,按功能相似原则使用,不仅避免类似功能实验室重复建设,而且使实验中心涵盖的实验功能多样化。在此基础上搭建科研公用平台,形成完整的实验室共享平台,充分地利用资源。3.3抓好实验管理、实验教师和实验技师三支队伍实验管理队伍主要由教学实验中心领导班子、实验室主任构成,基本职责是实验教学管理和设备管理,如实验教学目标计划制定、实验教学课程建设、实验教学实施过程管理以及实验室设备等硬环境建设和技术服务等。实验教师队伍由理论课教师和实验室教师组成。理论课教师主要完成验证性实验的教学任务;实验室教师主要完成实验技术培训。设计性、综合性实验由理论教师和实验室教师共同完成。实验技师队伍主要由实验技术人员组成,主要负责实验教学服务和保障以及技术支持等工作。实验教学水平的高低,关键取决于“三支队伍”建设的成效,抓好高水平的三支队伍是低碳技术经济实验室建设的核心工作。应确立以学术带头人为核心、以学术团队为骨干、以实验技术人员为支撑,结构合理、骨干稳定、素质较高、专兼职结合、适应学科发展的创新型实验队伍建设目标。当前迫切需要加强低碳技术经济实验室实验技师队伍建设,他们既要熟悉基本实验技术,又要掌握现代低碳技术科学前沿的实验技术;既要了解不同专业的基本实验技术,又要掌握某专业某领域先进的实验技术。应制定一系列方针政策加强实验队伍建设,如聘用高水平教授为学术带头人,设置实验教师岗位,吸引博士、硕士充实实验教师队伍,现有人员赴国内外大学进修学习等,建立一支教学理念先进,具有深厚理论功底,娴熟掌握实验技术,一专多能的高素质实验师资队伍。

低碳经济的重要性篇6

【关键词】低碳经济;指标体系;碳循环

自2003年英国提出低碳经济概念以来,不同学者从各自不同的角度对低碳经济展开了研究,并取得了十分重大的成就,对低碳经济的发展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而低碳经济本身也随着世界气候变化问题的升温逐渐成为继工业革命、信息革命后,又一改变世界经济的革命浪潮。然而,尽管低碳经济作为一种为世人推崇的经济发展新理念、一种新规则,更甚至说是一种发展新模式,已被誉为解决世界能源问题、温室效应等环境问题,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最现实、最基本的途径,并在很多国家得到了实践上的尝试,但是低碳经济发展的最基本、最核心问题即科学的指导理论体系的建立并没有得到解决。长期以来对低碳经济界定的模糊性和不可操作性、内容上的广泛性与复杂性、评价体系指标难以度量与适用性成为困扰低碳经济发展最大的难题。本文在吸收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从碳的流转循环过程着手,建立碳循环模型,然后在拟建立的模型各个环节上寻求碳控制点,最终从碳循环过程出发来探寻最能反映区域经济低碳发展现状的理论指标。

一、指标体系构建的理论基础――碳循环模型

目前,有学者已经对低碳经济理论指标体系的构建开展过十分有意义的研究,并形成了一些非常具有代表性的低碳经济评价指标。但是经过笔者分析发现,首先,这些指标的选取太过主观,指标的来源明显缺乏依据,比如有学者将优良品种普及率和低碳农药化肥使用率作为低碳经济评价指标并赋予了较大的权重;其次,指标的选取太过理论化,不便于实际操作,指标的运用目的是便于充分反映现实,并尽可能追求简捷,方便使用,如果所选取的指标不满足这一条件,就算再好、再完美也只是空中楼阁,比如有学者将传统产业低碳改造率和生产流程改造率作为低碳经济的社会发展指标。很显然,这些指标的实际可操作性都相当差。为了有效地解决这些问题,低碳经济理论指标的选取必需以真实、科学的工具作为依据,即依靠一些符合实情的碳循环模型。

这里的碳循环模型是指碳从进入经济环节到退出经济环节的全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伴随着碳物理化学形态的转变。值得说明的是笔者所定义的碳循环与生物化学上的碳循环不完全相同,这里的碳循环是生态碳循环的一个重要环节。虽然笔者只是着重分析碳从进入经济生产、流通、分配、消费的全过程,但并没有将其完全从整个生态系统中分离开来。

(一)宏观视角下的碳循环模型

一个地区能源的生产、使用和消费情况能够清晰明了地反映当地低碳经济的发展状况。通常一个地区清洁能源在能源结构中的比重越大,化石能源碳的利用率越高,含碳废弃物处理机制越完善,该地区低碳经济发展程度也相对较好。基于此笔者将生产生活中的碳转化过程简单抽象成图1所示模型。在参考区域能源的来源与使用实情的基础上,对本模型作了如下假设:

假设1:假设本区域能源来自两个方面:自身能源生产和外来能源进口,并进一步划分为化石能源生产、清洁能源的生产和化石能源的进口、清洁能源的进口。外来能源的进口不仅包括能源资源的进口,还包含清洁能源技术的进口,能源低碳技术的进口。在能源开采过程中还会消耗部分能源,排出部分废弃物。

假设2:区域性能源的去向有三个方面:生产制造、居民生活耗用、能源出口。用于生产制造的能源相当大一部分被排放到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中去了,而还有一部分则转化成了产品实体构成,而这些产品也最终随着居民的消费排放到环境中。其中最典型化石能源就是石油。

假设3:碳滤与碳汇。排向大气中的碳主要来自企业生产和居民生活,为尽量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越来越多的地区开始在碳排放之前对废弃物进行脱碳处理。这就是本模型中所谓的碳滤。而碳汇是指从空气中清除二氧化碳的过程、活动、机制。碳滤是在碳排放之前进行的控制,而碳汇则是在碳排放到空中之后的补救措施,两者主要是对碳控制的时段不同,使用的方法也不尽相同。

寻求合适指标,就必需从模型中找到和分析出碳控制点。从构建的宏观视角下的碳循环模型图(图1)来看,可以清晰地发现四大碳控制点。

1.碳源控制点。碳源控制属于事前控制范畴,从拟建立的碳循环模型来看,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来考虑确定低碳经济指标:(1)能源结构。能源结构中化石能源是碳过度排放的根源,而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低碳含量为根本特征的经济模式。能源结构直接影响到地区低碳经济的发展水平。(2)能源合作与进出易。低碳经济已经成为国际发展的主题,碳排放权及其衍生品的交易与能源技术合作越活跃,说明低碳经济越繁荣,未来的发展优势与潜力就越巨大。

2.碳排控制点。在当前,化石能源还占据能源主导地位的情况下,碳排放量直接反映区域经济发展程度,碳排放较大的国家和地区越具有发展低碳经济的能力和义务。因此,碳排放指标可有效地用于划分各地区节能减排责任,是低碳经济发展又一重大硬性指标。根据以上分析,可从排放主体与排放水平来思考、确定适合的指标。

3.碳滤控制点。在那些对化石能源依赖性强,需求弹性小的地区,在短时间内要求减少高碳能源的使用,明显不太现实。因此,加强碳滤技术的开发与研究是解决生存与发展问题最有效的方法。低碳经济通过低碳技术、能源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优化能源结构、节约能源、提高能效,开发低碳产品,从根本上转变生产、消费和生存观念。在碳滤控制点寻找的指标能充分体现地区经济在保障追求高效益、高效能、高效率的同时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的能力。

4.碳汇控制点。碳汇是利用植物的光合作用来吸收并储存二氧化碳,从而达到清除温室气体,恢复生态平衡的目的。碳汇控制主要包括大面积性的植树造林、城市绿化等,较为通用的指标有森林覆盖率,城市绿化覆盖率等。

(二)企业视角下的碳循环模型

与以区域为研究对象的宏观碳循环模型不同,微观碳循环模型的研究对象是某个具体的企业。可以说微观碳循环过程就是以上模型生产制造过程的具体化。根据国际能源署(iea)2009年二氧化碳报告(Co2emissionsfromFuelCombustionHighlights2009editionpage13)中2007年碳排放总量饼图,各主要碳源排放量占全球总排放量的比例如下:居民6%、工业20%、交通23%、热电41%、其他10%(商业、公共服务、其他能源)。交通、热电都与工业企业生产过程中碳的利用排放相似,且占重大比重。因此,本模型(图2)以生产企业为例来说明,分析可以对企业实施低碳控制的点。

1.低碳技术能力。企业低碳技术水平体现了企业在未来低碳竞争中的发展能力,低碳经济的实现需要企业低碳技术和能源技术上的创新,而技术本身是一个软实力,因此对其直接反映在操作上存在困难。为提高低碳评价指标的可操作性,笔者选取参照系对其进行间接评价。主要参照标准有,行业通行技术标准、国家政策规定以及国际标准。

2.能源利用能力。能源是企业生产耗用的重要生产资料,其利用效率的高低直接关系到企业成本控制;而另一方面,随着世界环境问题的日益突出,企业不可能在这场绿色革命中置身事外,未来面临到的环境保护压力极有可能成为事关其生存的决定因素。因此,采用科学的指标来反映企业能源利用能力,是低碳经济评价的客观要求。这些指标的选取可以从能源对产品或收入利润等的贡献能力来反映。

3.原材料采购与产品回收能力。企业原材料采购是否优先选择低碳材料、企业生产的产品是否会进入环境、对废旧的产品回收是否可行,这些都是企业从事生产过程中需要考虑的问题。企业要与低碳经济特别是低碳经济产业链条偶合,就不能不对这些问题加以科学的分析。

4.企业废气废渣处理能力(碳过滤能力)。废气废渣的处理也会严重影响到大气中温室气体的含量,特别是工业企业。企业生产副产品数量多,难处理。如果处理方法不当,对高碳副产品进行不适当的焚烧,其结果是不言而喻的。因此,需要有适合的指标来分析企业废物的处理能力。

二、低碳经济理论指标体系的构建

(一)构建原则

低碳经济指标体系构建的目标是为信息利用者提供反映低碳经济发展的真实数据,并尽最大可能满足他们的决策需要。因此,其指标的确定需要遵循一定的原则。

1.科学性与可操作性相结合。指标体系的设计要符合低碳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和要求,既要科学地概括低碳经济发展的基本特征,又要切实可行,能对发展现状进行评价,为科学发展决策提供客观依据。

2.指标的选取要与研究对象的客观实际相结合。理论上的指标体系是对客观实际的主观抽象,其具有一般性特征。如果要正确评价、分析具体区域主体的低碳经济发展水平,就要对理论上的指标体系进行细节上的调整,使其符合区域经济的客观现实。没有一成不变的指标体系模板,只有考虑了实际个性特征的指标体系才是最合适的指标体系。

3.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低碳经济被视为一种发展、新理念,说明其不可能像数学公式那样被完全量化。而其成为一种经济模式,又有对其系统量化分析的必要。因此对于那些难以量化的指标,可以对其分级量化;对于那些实在不能量化的指标,可以适度采用定性分析。

4.重要性原则。低碳经济发展是多个因素综合影响的结果,有的影响因素明显不具有重大作用。为了避免冗余,需要对这些因素进行筛选,选取那些对低碳经济发展有重大影响的因素作为指标体系的内容。

(二)宏观视角下的低碳经济指标体系(表1)

本指标体系选择从事前、事中、事后对地区经济发展进行低碳监测与评价,其目的不仅是对现行经济发展的低碳现状进行科学评价与描述,还要求为决策人提供能推动地区经济低碳转型的有效控制措施与方法。碳源、碳排、碳滤、碳汇正好是低碳经济控制的四大关键点,只有正确把握其各个环节的低碳发展情况,才能有重点、针对性地实施并有效控制,从而达到节能减排、实现低碳经济的协调、可持续。

在碳源控制指标中,化石能源消耗总量为煤炭、石油、天然气等能源的消耗量之和。化石能源消耗量越大,碳排放总量就越多。一般情况下,每吨煤燃烧所产生的二氧化碳比石油和天然气多30%和70%,目前全球22%温室气体的排放是因煤碳燃烧造成的。因此减少对煤炭的依赖是低碳经济发展的一条必经之路。煤炭在能源结构中的占比可有效地反映出区域当前的低碳水平。

碳排放量与一个地区经济有着密切关系,而碳排放指标是反映区域经济的现实低碳水平最直观的指标,是低碳经济的显示器,直接显示单位、区域的低碳化状况。碳排放指标一般采用能源强度、碳强度、碳排放总量、人均碳排放量进行具体评价。能源强度即单位GDp的能源用量,主要反映技术水平、能源效率的重要指标。其计算公式为:能耗消耗总量/GDp总额。碳强度是指单位能源用量的碳排放量。其计算方法为:碳排放总量/能源消耗总量。人均碳排放量又叫碳足迹,可用“碳排放总量/总人口数”获得。而碳排放总量=人口×人均GDp×能源强度×碳强度。

碳滤可以通过两个途径来实现。一是用清洁与可再生能源替代化石能源。鉴于此,可用可再生能源在能源结构中占比、清洁煤在煤炭能源结构中占比来确定当前的低碳经济清洁能源的利用水平。二是利用低碳技术来实现低碳发展。低碳技术是一个软性指标,同时也是一个反映地区低碳经济发展潜力的指标,主要包括低碳技术R&D经费占GDp比重、清洁煤利用技术、再生能源及新能源技术、生态产品设计技术、Co2捕获与埋存技术、新型动力汽车相关技术、智能节能技术等。

碳汇是利用绿色植物的光合固碳能力,吸收和储存空气中多余的Co2,这是低碳经济社会解决温室效应最有效、最环保的方法。因此大量培植高光合作用植物,增加区域的森林覆盖率和城市绿地面积是低碳经济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衡量地区低碳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指标。

(三)企业视角下的低碳经济指标体系

衡量企业低碳经济发展水平的指标体系主要有两方面作用,一是有利于完善对企业环境成本进行信息披露,为企业特别是上市公司的外部信息使用人提供确实有效的投资决策信息;二是有利于企业管理层从企业长期发展的战略眼光来考虑企业与社区环境的适应能力,完成企业节能减排的技术改造。在排除企业运营的环境与行业特性基础上笔者提供了一些具有普适性的指标可供参考(如表2)。

三、影响区域低碳经济指标选取的因素

以上从模型中寻找出来的指标,是一般经济体都可能用到的指标汇总。但是对一个具体的区域经济体来说,低碳经济发展评价与指标构成还与其所处的地理区位,能源结构,环境生态等有很大的关系。因此,区域经济体指标不能完全搬用一般低碳经济指标体系的内容。总的来说,区域经济指标体系与一般指标体系的关系就是具体与抽象、特殊与一般、个性与共性的关系。区域经济体低碳指标体系需要一般低碳经济指标体系的理论作指导,一般低碳指标体系又要不断从区域经济体指标体系的应用中得以丰富和完善。

(一)地区差异影响

低碳经济指标的选取只有与地方发展状况及实际特征有效结合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因此有必要对选取的理论指标作出适合地区特色的调整。以辽宁为例,辽宁能源结构是以煤炭为主,占51.2%;石油占46.9%;天然气占1.6%;水电占0.3%。在能源消费结构中,辽宁的煤炭、石油、天然气、电力均不能自给,其中:煤炭49%需省外调入,原油34.1%依赖进口,电力13%从省外调入。因此在拟建立的指标体系中有必要考虑化石能源进易量的分析。又由于辽宁是煤消耗大省,其年耗煤量相当大,要建立一个与其他经济体具有可比性的指标体系,就不能只看煤的总耗量,而应该看总碳排量并充分考虑到减排技术的影响。除此之外,由于地处东北,辽宁的煤炭不但用于工业生产,还有很大比重用于冬季供暖,因此在考虑建立的指标中还要分析居民生活采暖的耗能量。这些都是因辽宁地区差异特征引起的,在建立相应的低碳经济指标过程中需要作为重要的影响因素考虑。

(二)量化水平影响

作为一个综合的指标体系,各个指标的量化水平存在很大差异,特别是存在很多对低碳经济发展水平产生重大影响但在目前情况下量化还存在很大困难的因素。比如低碳技术指标。这些指标只能在一定程度上通过定性评价或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来反映低碳经济的发展水平。与此同时,对于那些能够量化的指标,有的产生的是正面的影响、有的产生的是负面的影响,有必要对这些指标进行同向处理。如果在方法上处理不当就很难对低碳经济发展水平进行合理评价。

(三)指标权数影响

要对低碳经济进行综合的评价就要合理地对体系中各个指标确定科学的权数,然而各个地区的实际情况不同,权数分布也会存在很大差异。同时,还有一个很大的问题就是权数的确定存在人为主观因素,因此计算出来的指标无法在各个区域经济体间进行横向比较,从而降低了指标评价体系的功能与作用。

总之,目前低碳经济发展水平指标体系构建还存在一些技术上的问题和难点,纠其主要原因还在于低碳经济研究水平还与实践严重脱节,并无法满足人们对低碳经济发展的要求。从中国低碳社会发展水平的评价来看需要加强统计的方法和标准的统一,并与国际先进标准接轨,完善碳排放量等科学指标的统计,以便为国家低碳经济发展决策提供客观依据,发挥正确的引导作用。

【参考文献】

[1]李小燕,邓玲.城市低碳经济综合评价探索――以直辖市为例[J].现代经济探讨,2010(2).

[2]任福兵,吴表芳,郭强.低碳社会的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J].江淮论坛,2010(1).

[3]朱有志,周少华,袁男优.发展低碳经济,应对气候变化――低碳经济及其评价指标[J].中国国情国力,2009(12).

低碳经济的重要性篇7

一、制度创新对低碳经济发展的理论分析

制度创新是社会政治、经济和管理等制度的革新,是支配人们行为和相互关系规则的变更,是组织与其外部环境相互关系的变更,其直接结果是激发人们的创造性和积极性,促使其不断创造新的知识和社会资源的合理配置及社会财富源源不断的涌现,最终推动社会的进步。低碳经济是一种具有正外部性的经济发展模式,但是现行的制度环境不利于低碳经济的发展,因此进行必要的制度创新是优化发展低碳经济制度环境的核心。

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低碳经济的发展具有正外部性。所谓外部性,就是指经济主体的所从事的各项经济活动会对其他经济主体的福利水平产生影响,但不为这种影响进行补偿或者得到补偿。发展低碳类型的经济主体,其经济活动对其他经济主体的福利水平产生正效应,即社会受益大于企业收益,企业得不到应有的补偿。相反,高碳企业在生产过程中,消耗大量的化石能源,破坏生态环境,导致社会成本高于企业成本,社会承担了治理环境的大部分成本,而企业对环境污染的补偿不足,这种负外部性的存在,无疑制约了更多的经济主体参与到低碳经济的发展中。因此,发展低碳经济就必须解决其外部性问题。

从外部性的解决途径来看,要使产生正外部性的经济主体获得补偿,使产生负外部性的经济主体承担治理环境的责任,就必须建立一套相应的制度体系,营造有利于低碳经济发展的制度环境。

二、aHp分析甘肃省低碳经济发展制度创新的路径

低碳经济作为新的经济发展模式,需要建立与之相匹配的制度环境。但现行制度存在许多制约和影响低碳经济发展的因素,本文将这些因素中,对低碳经济发展起到决定性影响的因素进行层次分析,通过对主要影响因素的分析,提出甘肃省低碳经济发展中制度创新的路径。

(一)构建层次结构模型

图1影响甘肃省低碳经济发展因素的层次结构模型

(二)构建判断矩阵

1.创新甘肃省低碳经济发展制度的判断矩阵

评价甘肃省低碳经济发展的制度创新水平,主要从政府的宏观干预制度、产业发展政策、碳排放交易制度和相关的法律进行综合分析,利用aHp层次分析软件,对影响影响因素进行两两比较,以此判断甘肃省建设和发展低碳经济过程中,哪些因素对其影响是最主要的。

经过比较,低碳经济制度创新的判断矩阵λmax=5.2402,对应于λmax的正规化的特征向量为:

通过对低碳经济发展制度创新因素的分析,说明低碳经济发展最关键的是建立和完善碳排放交易制度。

2.决策层判断矩阵

3.一致性检验

前述计算的理想消费水平的最大特征值:λmax=5.1667,

查表知平均随机一致性指标Ri,从而可检验矩阵一致性:

理想消费水平的判断矩阵通过一致性检验。

4.层次总排序

经过对判断矩阵的比较,创新碳排放制度的权重为0.4315,为4项措施中权重最大。其他各项措施的权重排序如下:

路径p1p2p3p4

权重0.15740.08330.43150.3278排序3412

计算结果表明,甘肃省发展低碳经济在制度创新上要先建立和完善碳排放交易制度,其次要积极创新产业政策;第三,政府部门加大对低碳经济的支持和帮助;最后建立配套的相关法律法规。

三、甘肃省低碳经济发展制度创新的路径

(一)逐步建立碳排放交易制度

碳排放交易制度是建立在科斯提出的排污权交易基础之上的。碳排放交易是以二氧化碳为主的温室气体排放为交易的标的物,通过引入市场交易机制和制定污染企业的碳排放量,允许企业将未使用的碳排放配额转售与碳排放超出配额的企业,以减轻温室气体对环境的破坏。在自然资源相对匮乏的甘肃,逐步建立碳排放制度可以减轻高耗能企业的负外部性,有效地敦促企业进行生产技术革新,调整企业的生产工艺,降低企业生产过程中所产生的温室气体。

(二)调整产业政策,优化产业结构

产业结构对于碳排放的影响较为明显。甘肃省是西北老工业基地之一,“二三一”的产业结构现状使得甘肃省经济的发展和环境问题都不同程度出现了问题。因此,要实现低碳化的经济发展,调整甘肃省的产业政策,优化现有的产业结构是极为必要的。首先,对于省内“三高两低”的高污染企业,实行“关、转、并”,加大对现有高耗能企业的设备改造,积极引进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生产工艺,特别是要加快现代服务业的发展,以有效降低高碳对环境的污染;其次,通过在省内投资建设一批低碳产业园区,以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产业的发展作为投资目标,通过对清洁能源的开发与利用和对可再生能源的使用,有效降低低碳排放,并对全省碳排放形成示范效应。

(三)建立完善的行政干预制度

在低碳经济发展的背景下,政府所应发挥的作用是协调和指导,通过税收、补贴等一系列的财政政策,干预全省生产企业的碳排放。首先,建立健全财政补贴制度,对于发展新能源、可再生能源的企业或个人,进行必要的财政补贴,以保护生产者继续生产的积极性;第二,对于高耗能、高污染型的生产企业,要通过建立相应的税收制度,对其生产进行调控和指导;对于产生正外部性的低碳企业,政府可以在设备折旧、企业所得税等方面给予企业优惠政策。

(四)健全碳排放的相关法律制度

法律制度对低碳经济发展与减少碳排放的影响是十分深远的,低碳经济的发展处于起步阶段,现有的法律法规不足以保障低碳经济的顺利进行,因此,应健全碳排放的相关法律制度,由城管、卫生、环保等部门协同制定相关的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约束企业及个人的负外部性的经济行为,以减少碳排放量。

低碳经济的重要性篇8

关键词:环境问题;低碳经济;国际贸易规则;内涵及策略

发展低碳经济是世界各国的共同目标,如今欧盟已经明确将低碳经济作为其新世纪展现竞争优势的主要来源,美国也已将生物燃料、页岩气等新能源作为实现其经济发展和出口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以中国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也努力发展低碳经济,在共同保护地球环境的同时也力图缩小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发展低碳经济的过程中,最为重要的因素便是规则的制定,“无规矩不成方圆”说明了规则的重要性,为实现低碳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必须制定必要的国际贸易规则。

一、低碳经济的内涵

低碳经济的提出最早是英国政府2003年的能源白皮书《我们能源的未来:创建低碳经济》,其的提出是基于可持续发展理念。低碳经济是指通过制度、技术创新和产业转型,以及新能源开发等手段减少高碳能源的消耗,以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从而实现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兼顾的一种新型经济发展形态。

二、低碳经济对国际贸易规则的影响

1.扩展国际贸易规则及内容

低碳经济对国际贸易规则的影响之一是扩展国际贸易规则及内容。发达国家凭借自身在新能源应用体系方面和产业技术方面的优势在国际贸易的各经济活动中将国际贸易与低碳经济联系起来,是低碳经济对国际贸易最首当其冲的影响。如当前衍生的新型低碳概念“碳国际标准”、“碳关税”等,这些新名词实质上是将一些发展中国家排除在外,尤其是在低碳发展这一方面做得相对不足的国家,从而达到促进本国经济发展、提高本国产品和产业的国际竞争优势和维护国际贸易的目的。

2.促进新兴产业的出现与发展

低碳经济对国际贸易规则的影响之二是促进新兴产业的出现与发展。新兴产业的出现和发展是随着新兴科技成果和技术的发现而进行的,现今的新兴产业包括新能源、海洋、信息、生物和电子等新技术。低碳经济的出现和发展促进了新兴产业的出现和发展,尤其是新能源产业。新能源主要包括地热能、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核聚变能和海洋能等,其在应用的过程中极少产生污染,符合低碳经济的发展目标,在实现经济效益的同时,能够兼顾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

3.使国际贸易格局出现新变化

低碳经济对国际贸易规则的影响之三是使国际贸易格局出现新变化。发展低碳经济,大量运用环保、清洁的新能源能够改善以往运用传统化石能源带来了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推动人类经济发展能源体系的根本改变。此外,发达国家由于经济实力较强,发展低碳经济的条件更为成熟和设施技术更为完善,因此对低碳经济的发展走在世界各国的前端,这成为发达国家在制定低碳经济国际贸易规则的优势,使得低碳经济国际贸易规则能够符合本国发展利益,能够维护其在国际竞争中的优势地位,且长期领先于众多发展中国家。

三、我国应对低碳经济的策略

1.调整产业结构,实现产业低碳化

调整产业结构,推进我国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是我国应对低碳经济最基础的方针。我国过去注重第一、二产业的发展,但如今第一产业经济效益不高,第二产业环境污染严重,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受影响较大,不利于低碳经济的发展,因此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环境效益的共赢发展。政府应在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的前提下,进行科学的宏观调控,利用经济手段、行政手段和法律手段限制碳排放量高的产业的市场准入,减少和淘汰落后产能,实现产业低碳化,以促进我国低碳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政府应鼓励发展低碳产业,利用财政政策鼓励、引导和支持低碳产业的发展,如文化产业、旅游业、生态农业等。

2.加大研发力度,提高企业创新能力

发展低碳经济,必须加大对技术的研发力度,提高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大力发展新能源和节能环保方面的技术能够降低企业发展低碳经济的成本,以及保证企业发展低碳经济的标准符合国际标准。低碳经济作为新事物,符合经济发展和环境发展的客观规律,有着强大的生命力和远大的发展前途,因此拥有先发优势是非常重要的。我国加大对低碳方面技术的研发力度,提高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能够为我国的经济增长带去新的增长点,此外,还有利于我国环境的保护和能源资源利用效率的提高。

3.建立健全低碳经济法律法规体系

发展低碳经济,需在其发展战略的领导下,建立健全低碳经济的法律法规体系,制定相关的鼓励发展低碳创新、进行节能减排和可再生能源的使用相关的政策,以及明确禁止一些不利于低碳经济发展的行为。石油、天然气是我国如今主要使用的能源,但我国在石油、天然气等方面的能源单行法律和能源公共事业法方面的法律都较缺乏,导致我国能源与环境的协调不够畅通、不够全面,因此政府应加强能源立法工作,提高相关法律法规的可操作性和实用性,以促进低碳经济的发展。

4.进行宣传引导,提倡低碳生活方式

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应提升人民群众的主人翁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发挥其在低碳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尤其我国作为人口大国,我国人口基本占全球人口的四分之一,人民群众的对社会经济发展的作用尤为突出,因此政府应在全社会范围内对低碳经济进行大力宣传,使人民群众能够明确低碳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对人民群众的生产活动和消费活动进行科学的、合理的和有意识的引导,使人民群众形成绿色生产、绿色消费和绿色经营的理念。对人民群众进行宣传引导,提倡其实行低碳生活方式是促进我国低碳经济发展的一项重要措施。

四、结束语

通过上文的分析,低碳经济作为一种全新的经济发展模式,符合客观规律、具有强大生命力和远大发展前途,其必将使得贸易条件、贸易市场和技术竞争格局发生深刻变化,其必将成为我国乃至世界今后的经济发展方向。低碳经济对国际贸易规则产生一定影响,我国作为国际贸易的一部分自然也受到影响;反之,我国作为世界各国这一整体中的部分,我国应对低碳经济的策略同样能够被世界其它各国借鉴。总而言之,低碳经济的发展和环境的改善与保护需要世界各国的共同努力,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进行兼顾。

参考文献:

[1]李丽.低碳经济对国际贸易规则的影响及中国的对策[J].财贸经济,2014,09:114-123.

[2]郑峥.国际贸易规则视角下低碳经济对我国对外贸易的影响[J].商业经济研究,2016,06:145-146.

[3]王旭坤.基于低碳经济国际贸易规则重塑下的我国对策分析[J].现代商业,2016,11:57-58.

低碳经济的重要性篇9

关键词:低碳经济;房地产经济;影响

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碳排放国家之一,能源危机日益严重,促使我国越加重视低碳经济发展。房地产经济是我国国民经济主要组成因素,但低碳经济的利用将会对房地产经济产生很大的影响。所以,合理利用低碳经济,顺应时展需求是至关重要的。房地产经济中应用低碳经济,需要房地产行业的重视和消费者的认可,从而实现低碳经济发展。

一、低碳经济对房地产经济产生的不利影响

1.增加房地产开发成本

低碳经济对房地产行业提出的最重要标准和要求就是节能减排。但目前房地产开况来看,大部分开发单位将精力放在怎样利用房地产增加企业的经济效益和扩大企业规模上。与此同时,房地产设计人员通常注重房地产分配设计方案,忽视低碳经济对房地产经济发展所造成的影响。但,我国低碳经济观念出现较晚,没有系统的低碳技术,造成节能减排材料价格的提升,增加了房地产开发商不得不以高价购买,增加其投资资本,造成了房地产低碳经济发展不能顺利进行;低碳经济发展工作单一性强,也导致了房地产建设发展不能充分发挥其指导作用。低碳经济最核心的内容就是利用新能源、新技术、新材料,但这这几方面我国还存在严重不足,导致我国在最短时间内实现低碳经济发展是很困难的。

2.房地产开发缺乏质量控制体系

在房地产建设工作管理过程中,应与低碳经济相结合,进行系统研究分析,及时对不合理的地方进行调整,进而为房地产经济符合低碳经济发展要求提供保障。但就目前的发展现状来看,房地产开发单位并没有将工程质量控制工作放在实际管理工作中,利用低碳经济方法和原来设计存在很大的差别,也因缺乏质量监测工具和方法,限制了房地产经济管理工作,阻碍了房地产开发工作顺利开展。

3.导致房地产开发商提高房价

随着低碳经济逐渐深入房地产经济开发中,给房地产开发商造成了大量成本投入,与此同时,低碳经济的局限性,也造成相应土地价值发生变化。这样的社会背景下,开发商就此会为了保障自身经济利益,将低碳化和绿色环保当做主要销售亮点,抬高房价。最终造成了大多数的消费者由于房价过高而放弃购防欲望,严重阻碍了房地产行业顺利发展。

二、低碳经济对房地产经济产生的有利影响

1.调整了我国房地产行业的内部结构

低碳经济不但推动房地产行业顺应时展要求,同时也调整了我国房地产行业的内部结构。当前我国房地产行业准入门槛低,产业结构不是很合理,但低碳经济的发展,弥补了这方面的不足,加强了房地产行业优胜劣汰。更好顺应时展需求,加强房地产行业的内部结构是必要的。所以,各大房地产开发商,可以将眼光放在建筑质量和环保性能等方面,为进一步促进房地产行业的长期性的发展提供保障。

2.有效实现了节能降耗

低碳经济发展,促使我国房地产行业向节能化方向发展。当前,我国房地产行业中使用的建筑施工设备和建筑材料非常巨大,但低碳经济要求在房地产建筑施工中应遵循低碳化,利用低碳经济进行房地产行业建设,促使其主动应用低碳新设备、新技术、新材料,这种情况下,不仅降低其建筑施工消耗,还达到节能减排的理想标准。

3.有利于我国房地产行业长期性发展

目前,低碳经济观念已经深入人心,在房地产开发建设中,合理融入低碳经济,也更能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开发商将低碳经济合理的运用到房地产建设中,不仅可以有效的避免开发商为自身的经济利益提高房价问题,也保证了房屋建筑物的品质。所以,低碳经济对我国房地产行业的长期性发展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三、房地产经济中利用低碳经济的有效措施

1.合理规划房地产项目的户型布局

目前,我国房地产行业通常采用粗放式经营模式,开发商主要重视经济利益,不考虑消费者真正需求,忽视低碳经济发展要求等,例如,在卧室、楼道等面积过大问题,加大了资源的浪费情况。另外,开发商为了加快资金的回收速度,通常情况下并不参与室内装修。但业主在进行室内装修中,导致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浪费,与低碳经济发展的要求相悖离。所以,房地产开发商应重视提高自身开发质量,利用低碳经济发展理念,充分发挥低碳经济作用,合理做好每个户型的设计工作,适当调整房屋比例,将消费者实际需求和自身利益相结合,最终实现低碳装修。

2.积极倡导低碳式生活

低碳经济快速实现,就要求房地产开发单位加强各部门工作对低碳经济观念的认识,为消费者更好的讲解低碳经济,让消费者充分了解低碳经济所产生的利益,以获取消费者支持;让消费者从长远的角度来支持低碳房地产项目的开发,进一步为低碳经济发展提供有利条件。

3.规定项目流程设计

在房地产建筑设计中,应结合低碳经济的具体要求,建立合理设计流程,制定明确的房地产经济规范。制定规范设计图纸,进而保证环保设计顺利进行。对设计过程中主要强调和重要设计部分制定专门管理措施。将房地产经济设计理念与设计者详细沟通,促使每个设计人员达到一致的设计理念。根据低碳经济设计理念和要求,设立规范的设计流程,从而达到低碳经济设计标准。比如在设计对雨水回用设施,既需要考虑场地内雨水具体情况,又需要景观设计人员提供用水数据等,所以制定规范设计流程,顺应房地产经济设计需求是必要的。

四、结论

保障人类生存环境质量和维护自然环境发展,发展低碳经济是至关重要的。基于低碳经济在房地产经济发展中存在双重影响,低能源消耗将成为未来房地产行业的发展趋势,所以,房地产行业应加强有利影响作用,合科学合理的调整其不利影响,为房地产经济和低碳经济的更好发展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赵洁.论低碳经济对我国房地产经济的影响[J].工程经济,2015(1):92-96.

低碳经济的重要性篇10

关键词:低碳经济;外部性;政府职能

一、问题的提出

低碳经济是以低排放、低能耗、低污染为基础,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相统一的一种新的经济发展模式。其实质是能源高效利用、清洁能源开发、追求绿色GDp;核心是能源技术和减排技术的创新、产业结构和制度创新以及人类生存发展观念的根本性转变。随着全球人口和经济规模的不断增长,日益严峻的全球气候问题正在不断地被人们所认识,发展低碳经济是改变目前这种局面的重要途径①。目前,低碳经济已成为世界各国经济发展的共识,众多专家、学者都把研究的目光转向如何发展低碳经济上。但首先我们要弄清低碳经济的外部影响及其所涉及的利益主体问题,这样才能更有针对性、更有效地研究低碳经济的发展途径。作为一种有别于传统的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低碳经济更具有外部性,是一种国际性和区域性的公共产品,其应用涉及到整个人类社会的利益。一场以低碳经济为核心的产业革命已经出现,世界各发达经济体都把发展低碳经济,把发展新能源、新的汽车动力、清洁能源、生物产业等作为走出国际金融危机新的增长点。在这个过程中,政府的作用显得尤为突出,如何在发展低碳经济的过程中发挥政府的调控职能是我们必须要解决的问题。本文首先研究低碳经济的利益主体及其外部效应,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讨发展低碳经济过程中的政府调控问题。

二、低碳经济的外部效应分析

外部性问题是一个广受关注的问题,所谓外部性,也叫外在效应或外在性,它是指在实际经济活动中,生产者或消费者的活动对其他生产者或消费者带来的非市场性的影响。这种影响可能是有益的,也可能是有害的。根据作用效果可以把外部性分为正外部性和负外部性两类。其中,正外部性是指某一经济主体的生产或消费使另一经济主体受益而无法从后者获取报酬;负外部性是指经济主体的生产或消费使另一经济主体受损而后者无法获得补偿。

低碳经济旨在围绕整个经济活动,在生产和消费的各个环节全面考虑温室气体排放,主要体现在对能源生产和消费作出更加有效率的选择,以求达到最小的温室气体排放量②。低碳经济是通过系统地调整体制从而激励节能技术创新、低排放技术应用、提高能源使用效率,进而逐步减少单位GDp的碳排放量,打破传统经济增长与温室气体排放总量之间的旧的高度相关关系,建立新的低碳生活环境和生活方式。低碳经济也存在外部性,例如:植树造林可以增加碳汇,降低大气中的温室气体,这就是正外部性;与之对应,一些生产企业向大气中释放温室气体,产生的温室效应降低了社会整体的福利,这就是负外部性。

(一)资源环境的外部效应分析。

低碳化是全球趋势,也是中国目标。能源的转型是国家经济转型的关键环节,也是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因此实现低碳化的、有序的能源结构是中国能源战略定位的根本。然而,中国的自然资源禀赋就是高碳、以煤为主的能源,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在一次能源消费中,像中国的煤所占的比例如此之高。在传统经济形态中,以煤为主可能有成本优势,成为贸易中的比较优势,但在低碳经济中却变成了比较劣势。因为低碳工业必须是建立在低碳或无碳能源基础之上,而新能源的基础设施建构不仅需要巨额资金的投入,还需要有较长的建设周期。因此传统的能源结构在较长的一段时间内也很难有颠覆性的改变。③低碳经济在注重开发新能源的同时,把能源结构的调整与提高能源效率的方法相结合,采用低碳技术、节能技术和减排技术,逐步减少传统工业对化石能源的过度依赖,努力提高现有能源体系的整体效率,遏制化石能源总消耗的增加,限制和淘汰高碳产业和产品,发展低碳产业和产品。发展低碳经济能优化能源结构,提高能源效率,减少二氧化碳排放,这是低碳经济正外部性的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