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课教学设计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5:23:40

劳动课教学设计篇1

教学目标:

1、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家务劳动,启发和引导学生感受做家务的好处。

2、知道学生多动手多动脑,帮助他们掌握一些家务劳动的技能,养成勤劳、负责、自主、

自立的品质。

3、懂得做家务是爱父母长辈的表现。

教学重点:帮助学生掌握一些家务劳动的技能。

教学难点:让学生感受做家务的好处,懂得做家务是父母长辈的表现。

教学准备:桌子、抹布、蔬菜、扫帚、学生做家务音频资料。

教学过程:

一、课前体验,初步感悟。

课前布置学生在家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活,初步感受做家务活的辛苦,体会爸爸妈妈每天

的辛苦,从而启发他们有会为父母分担家务活的意识。

二、课中体验,深化感悟。

(一)引入话题唤醒生活

1,师:孩子们,你们喜欢猜谜语吗?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个谜语认真听,开动脑筋猜猜

他是谁?(出示手的谜语录音)

2,师:真聪明,他就是手,我们每个小朋友都有一双小手,你的小手都会做哪些事情?写字

穿衣服少地等等,大家的小手可真厉害。

能做这么多的事情,像扫地,洗碗,擦桌子,这些都属于家务活动。有的小手会做,但是有

的小手却不会做,不过没关系,今天老师就来教教大家用我们的手来干点儿家务活。

板书:干点家务活

3,师:希望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能够学到更多的做家务的方法,都能成为家务小能手。

(二)合作学习体验生活

活动:我是家务小能手

1,出示苹果树

师:这里有棵苹果树,苹果树上的几张图片是我们常做的家务活,仔细看,找一找你都会做

哪些家务活,(依照图片说出自己会做的家务活)除了这几种家务活你还会做哪些家务活呢?

2,师:大家的小手可真了不起,会做这么多的家务活。

3,现在,老师特别想知道你第一次做家务是什么样子的?生交流第一次做家务的样子(说

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认识做家务的好处)

预设1:生:我第一次洗碗不仅洗的不干净,还把自己的衣服弄湿了。(现在会洗碗了吗?你是

怎么学会洗碗的?学会了洗碗是不是又学会了一项本领?这样就可以帮妈妈干活,让妈妈多

休息休息)

4,第一次做家务做不好没关系,只要我们认真去学去做,找到方法一定会把家务活做的好。

5,前几天,老师在我们班的微信群里看到了你们做家务的视频,今天老师把他带到了我们

的课堂。一起来看看猜猜他是谁?

播放学生做家务的视频,引导学生说出为什么是在自己做家务让学生明白,作为家庭的一员

要主动承担做家务的责任。

6,多么体贴关爱父母的孩子呀!是呀,学会做家务可以让家人多休息锻炼身体,开动脑筋

长本领,养成爱劳动的习惯,还能让我们活的快乐,你们想不想做家务?下面就让我们一起

来活动活动坐一坐家务。(出事小要求一个同学完成,其他同学安静认真看)

活动:我来坐一坐

情景一,放学后回到家,发现客厅的地面脏了,多影响美观呀,该怎么办?(扫一扫)学让

学生说自己的扫地方法。老师在讲解扫地的方法(一名学生上台扫地,一名学生评价)

情景二,妈妈正在做饭,突然厨房里传来妈妈的声音,(播放录音,哎呀,我的菜还没有折

谁来帮帮我)(一名同学上台摘菜。摘完后分享秘诀)

情景三,马上要吃饭了,可是桌子上有好多果皮呢。

1,师:做完了家务活,你的心情如何?(表演的同学)

看到,在他们的劳动下,我们的地面干净了,桌子干净了,你们心情如何呀?

2,师:对呀,做家务其实就是一件非常快乐开心高兴的事情,回家愿不愿意帮你家长去做家

务?

3,师:真是爱劳动体贴父母的孩子,接下来老师教你们几招叠衣服和系鞋带。

活动:教你几招

1,师:在动手之前,老师先调查一下,在家叠过衣服的同学请举手,你们平时都是怎样叠的?

2,师老师这里有一个非常简单的方法,想学吗?看老师这有。一个叠上衣的口诀出示口诀

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老师先读一遍声认真看,学会了吗?

3,下面我们就自己动手来叠一叠衣服把上衣。平铺在桌子上,老师说你来做。(师说生做,

边说边巡视)表扬做的好的同学。

4,在做一次,师不说口诀,生根据口诀自己做

5,师小结:太棒了,这次叠的不仅速度快了,而且更整齐了,上衣会叠了。可是呢,老师拿

出一条短裤,一条长裤,生上台叠裤子,其他学生认真观看。

6,师:你们的动手能力可真强,一件件衣服在你们的手里变成了一个个艺术品,老师都忍不

住想把它拍下来了。

7,师:有没有发现其实叠衣服非常简单,愿不愿意以后自己的衣服自己叠,只要找到了方法

裙子啊,红领巾,毛衣,外套这些都难不到我们的。

(三)深化感悟引领生活

1,学会了这么多做家务的方法你高兴吗?可是最近一个小朋友在做家务活上遇到了许多烦恼,你听(播放录音是19页内容)

2,谁来帮帮她?

3,生汇报

4,相信有了你们这些方法,这个小朋友的烦恼一定会消除的。妈妈和奶奶一定会让她做家务的,你打算今天放学回家怎么做呀?

5,师小结:爸爸妈妈。爸爸妈妈如果听到你们的话一定会非常的开心事呀!作为家庭的一员我们有责任去干点家务活,为他们分担辛苦,而且还能学会本领呢,所以老师希望。你们能用今天学到的本领回到家里,七七主动的。去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当爸爸妈妈的小助手做一个爱劳动孝敬父母的孩子有信心吗?

劳动课教学设计篇2

小学生对周围的世界都充满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但是在探索未知世界的过程中,时时会碰到困难和挫折,如果不做正确的引导,就会使孩子们失去信心和勇气。我们都知道,在实际的课程中有老师的指导,有学生的积极参与,当学生遇到实践困境时,老师会因时因地进行指导和点播,调动孩子们的积极性,多多增加他们的体验,这是老师和学生们都向往的教学效果,那么如何才能达到这种教学效果,让学生们能感受生动的劳技课呢?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一、学生自愿选择合适合作的伙伴

让学生自己选择合作伙伴可以更有效地提高实践效果和授课质量。学生根据自己的意愿去选择合作伙伴组成学习小组,熟悉的环境,熟悉的人,这种组合可以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缓解遇到困难时的学习压力,甚至可以要求教师一起参与带动学生的积极性,这样的组合可以使原来不热衷参与活动的同学积极参与进来,培养学生的大局观。

二、教师讲解示范与指导实践到位

教师对劳动技能和知识的传授应该做到准确无误,讲解要规范、合理、明确,内容应该丰富多样,应该利用最简洁的语言表达最直接的意思,同时要做到边讲解边示范,把讲解和示范结合起来提高课堂效率,对于制作技术的关键,讲解示范的动作更要慢一些,让学生有时间观察、操作示范过程中的重难点,节省教师在课堂上的授课时间,多留一些时间给学生操作实践,提高课堂教学实践效果。劳技课中的讲解演示、指导实践是劳技课的基本过程,讲授与学习之间是相辅相成的关系,也是内容的两个方面,学生自觉参与积极的投入,真正做到领会老师的意图,主动地参与劳技课的制作与创造中,充分发挥好学生的主体作用,获得实践与创新的最好效果。

三、合理利用多媒体,引导学生完成作品设计

劳技课也是学生的作品设计的过程,它展现了学生自己对事物的感知、理解以及创造,要充分肯定和指导学生的作品,课程目标教学中也提到要展开劳动与教育技术的发展与统一。教师要想正确引导学生,首先要有好的教学设计,通过教学设计可以把简单地指导学生动手设计变成指导学生有思想、有方向地参与劳技课中,得到更好的教学效果。学生在设计过程中可以丰富劳动体验,培养学生的创造及创新精神。应该摆脱学生在劳技课上只是单纯模仿,被动、机械地仿制教师提供的成品,要引导学生在模仿的同时提出自己有创新意识的观点。

在这个过程中,应该利用好多媒体等教学手段,引导学生对作品进行设计,学生可以在设计的过程中丰富劳动的体验与感受,培养学生自主创新意识,提高学生对作品的理解和认识,领悟作品内涵,让学生明白作品的重要性。

四、积极设置问题情境,提高学生创新意识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所以在课堂问题情景以及设计上应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创新欲望,劳技课的内容决定了课程教学中必须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好的课堂设计为学生学好知识、提升创新意识起到了示范的作用,可以设计具有悬念性的问题,让学生自己去思考,去研究创新,把学生的创作兴趣延伸到课外。另外,要想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就要去欣赏学生的作品,并对学生的作品予以肯定,找出作品闪光点,增加他们的自信心,因为每一个学生都想得到老师与同学的认可,所以抓住学生这一心理特点,鼓励肯定学生的作品,在赞叹声中让孩子们体验成功的喜悦,进而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

五、以培养兴趣为先导,严字当头,上好劳技课

兴趣爱好是学习知识的重要前提,掌握知识的促进剂,要鼓励学生动手去做、去思考、去准备,积极开启智慧的大门。小学开设劳技课,教师和学生都经历了认识上片面到全面的过程,劳技课和普通文化课有所不同,文化课老师以讲授为主,学生主要以学习为主,在劳技课上学生按实际操作自己动手完成课堂学习任务,但是这种课程上学生容易在课堂上出现嬉笑打闹现象。为保证良好的教育秩序,确保教学任务的完成,应该将严格的要求贯穿与教学的全过程,同时老师也应做到操作步骤认真完成,演示规范。

六、提高劳技课的灵活性与实践性

劳动课教学设计篇3

(一)中学劳动技术课教学的主要目的应是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为学生今后进一步学习技术打下良好的基矗对侧重就业的学生进行一些职业预备教育。

(二)我国劳动技术课的教学虽然存在很多问题与困难,也有不少曲折,但是总的情况是有了很大的发展,小学的开课率较高,初中次之,高中的开课率最低。

从现在开设的劳动技术课项目来看,可以发现“电子制作技术”、“英文打字”、“电工技术”、“电子计算机”等项目开设得较多。其原因是这些项目的科技含量较高或是与物理、英语等文化学科的教学有较密切的联系,可以促进这些学科的教学。另一方面,这些项目与学生的文化素质相接近,实用性又较强,开设这些项目的社会阻力较小,学生家长容易接受。

在中学开设的劳动技术课教学项目的科技含量的大小是目前争议较大的问题。这里所说的科技含量较高是指:学习这些技术需要一定的文化理论知识为基础,又不需要学生掌握高深的科学理论,而是与学生的文化水平相适应;在教学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尽可能地教学一些现代技术内容;重视培养学生的设计能力。当然,学习科技含量较高的技能,也需要一些基本劳动生产技能做基础,就是说,基本的劳动生产技能还是需要学习的。

主张在中学劳动技术课中设一些科技含量较低项目的同志,主要是从大纲的可行性来考虑的。他们认为目前一些学校未能开课的主要原因是经济困难,开设一些技术含量低的项目可以转变这种状况。主张在中学开设科技含量较高项目的同志认为,目前劳动技术课开设不理想的主要原因是认识问题,影响认识的问题有三个方面,一是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二是经济与师资问题;三是劳动技术课的课程设置不合理。

1.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

从我们近期的调查来看,全国在高中三年级和初中三年级开设劳动技术课的学校是极少数。三年级下学期开课的几乎没有。校长们公开说是为了应付高考与中考。很多地区反映,高考与中考的录取率是评定各地教委领导和校长政绩的最重要的指标,甚至起到一票否决的作用。有的地区给学校规定了高考指标;有的地区,甚至对下属县市按高考成绩排定开会座次和发言顺序。由于劳动技术课不是高考与中考项目,有些地区甚至不进行考查,不少学校对劳动技术课采取应付的态度。就是劳动技术课开设较好的省市,应试教育的阴影也始终影响着劳动技术课的开设。

2.经济与师资问题

经济与师资问题是始终困扰劳动技术课开设的一个大问题。经济问题与地方的经济实力有关,也与中央和地方对劳动技术课的开设没有制定必要的政策有关。劳动技术课的教学设施与日常教学经费至今没有可靠来源,基本上是靠学校自己筹款解决。有些地方每年给劳动技术课拨专款,但据了解大部分用于购买计算机,真正用于劳动技术课的经费少得可怜。就是在一些劳动技术课开设较好的学校,劳动技术课的日常经费,特别是设备的维修费与学生的学具费的开支也感困难。劳动技术课的师资问题更为严重。劳动技术课开设十多年了,在我国的师范院校还没有这个专业设置。有些热心于劳动技术课教学的大学领导希望开设这个专业,得到的回答是我国大学的专业设置中没有这个专业,不能开设。大学不开设劳动技术专业也有客观原因,就是大学也没有师资和教材,特别是,由于现行大纲所规定的劳动技术课教学内容的科技含量较低,按现行大纲的要求也很难设计大学课程;另外,我国还没有形成自己的劳动技术课教学法,大学更很少有人来研究这个问题。如果现在大学还不来考虑这个问题,不投入力量来研究劳动技术课教师的培养,到本世纪末,劳动技术课教师的培养问题仍然提不到日程上来,这将影响到劳动技术课的开设和教学质量的提高。

3.劳动技术课的课程设置不合理

某些学校不开设劳动技术课不一定是因经济困难,很多重点高中就没有开设劳动技术课,或是以“程序设计”、“画法几何”(名为“制图”)代替劳动技术课。开设什么项目,不能从少数学校是否有条件开课来考虑,而应由中学劳动技术课的教学目的和要求来确定。目前,由于中学劳动技术课所开设的项目是低层次的,科技含量较低,不少人士认为这些内容没必要在中学学习,因而极大地影响了劳动技术课在教学中的地位和学校开课的积极性,也使得劳动技术课难于得到社会的承认。只有提高劳动技术课的科技含量,劳动技术课才能取得它应有的地位,地方和教育部门才愿意向劳动技术课投资。例如,人民教育出版社在辽阳市进行《英文打字》试教验收时,参加验收的乡领导在了解到学习英文打字的目的和作用后,当场拍板购买够一个班教学用的打字机。他们说,我们虽是受灾地区,经济比较困难,但我们乡要发展,需要掌握计算机和外语的人才。事实上,影响劳动技术课开课的最主要的原因是认识问题,既有领导的认识问题,也有基层的认识问题。某市在我国不能算是一个经济最发达的城市,近几年来教育部门投资3000万元购置了计算机(不包括学校自筹经费部分),每个学校30台,但劳动技术课教学却缺少必要的经费。这一方面反映了社会的需要,另一方面也反映了领导对两个学科的不同认识。

二、劳动技术课的教学目的

我国在小学、中学分别设立了劳动课、劳动技术课,对学生进行劳动技术教育。这些课程的设立是我国教育正在向素质教育转化的一个标志。由于生产的发展,对生产技术的要求,对劳动者的素质要求,特别是对技能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我国原来的教育对学生的技能素质的培养不够重视的状况,已不适应我国生产发展的需要。在现代生产比较发达的国家,早就开设了技术类课程,它与科学课程(理、化、生)是并重的。例如,西方国家由于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生产中岗位的淘汰率十分高,工作岗位技术含量也较高。最近,德国对失业人员的调查表明,失业人员中,以技术水平较低的工作人员为主。我国由于生产的发展,已出现了因职工的技术素质不高致使先进设备无法使用和影响产品质量的现象。随着生产的发展,特别是生产技术水平的提高,我国对职工的技术素质的要求也将提高。生产的发展要求提高国民的技术素质,首先反映在对教育工作的要求上,要求培养出具有较高劳动技能素质的人才,以适应未来生产发展的需要。这就是一般所说的教育的提前量。教育工作不能等到需要某种人才时再着手培养,必须预测未来对人才的需求情况,提前为社会作好准备。我们现在的教育工作担负着造就未来劳动者的重任,应当为国家培养出具有较高劳动技能素质的人才,以适应21世纪生产发展的需要。

劳动技术教育包括劳动教育和技术教育两个方面。劳动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学生正确的劳动观点、劳动习惯、热爱劳动和劳动人民的感情,即培养学生的劳动素质;技术教育则是使学生掌握一些劳动技术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培养他们动手的能力,进而进行一些初级的职业技术预备教育,即培养他们的技能素质,使他们能适应现代生产和生活。应当注意到,劳动教育与技术教育两者还有个共同之处: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劳动者的品质和行为习惯,即劳动者的个性心理品质。

提高劳动者的劳动技能素质,在教育工作中的具体措施之一,就是劳动课和劳动技术课的开设。技能素质包括必要的科学技术知识和操作技术。例如,物理、化学、生物等文化学科所学习的理论知识属于必要的科学理论知识,劳动课和劳动技术课中所学习的技术理论知识也属于必要的科学理论知识;劳动课和劳动技术课中的操作技能则属于操作技术,它以动手能力为主。

劳动课和劳动技术课都是以培养学生劳动技能素质为主要目的的课程。根据学生的知识和体能水平,小学劳动课的教学以培养学生的劳动素质为主,并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和知识的增多,逐步增加技术知识的含量;在初中,则是劳动素质和技能素质的培养并重;到了高中,由于学生已有一定的知识和体能水平,经过小学和初中阶段的教育,学生已具有一定的劳动素质,因而,高中劳动技术课的教学应以培养学生的技能素质为主,兼顾劳动素质的培养。总的来说,中小学的劳动技术教育是培养学生的劳动技术素质,使学生学会一些基本的劳动技术理论和技能,掌握一些学习技术的方法,并培养学习技术的兴趣。还应注意到一点,劳动技术教育、劳动技术课的教学不属于职业教育,它们只能为进一步进行职业教育打下基矗但是,由于各地大部分学生不能升学,而要在当地就业(即使对北京、上海这样的地区来说,也是如此)。因而,培养具有较高劳动技能素质的学生,对当地劳动力的素质的提高也具有重要的作用。

劳动课教学设计篇4

关键词:素质教育劳动技术教学体会

将来世界最重要的竞争将是科学技术的竞争,归根到底是教育的竞争,也就是人才的竞争。在各阶段的教育当中,加强职业技术教育和劳动技术教育已成为当今世界各国教育改革发展的基本内容和一大趋势,越来越多的国家已把劳动技术教育作为整个教育体系的重要环节,作为一门独立的课程,纳入日常教学计划。我国为加强学生的劳动技术教育,在小学阶段、中学阶段分别设立了劳动技术课程。课程的设立标志着我国基础教育正向素质教育转化,全面贯彻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注意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教育方针。可目前,社会对劳动技术课程的认识和客观实践需要还有一定差距,致使开设劳动技术课程不容乐观,有些学校迫于形势,简单开课应付上面检查,甚至有些教学设备、实验场地、劳技教育的经费乃至师资严重不足的学校根本没开这门课程。高等师范院校没有针对培养劳动技术教师的专业系科,从事这方面教学的大多是半路出家,因此我们有必要采取一定措施,切实加强劳动技术课程教学。

一、初中开展劳动技术教育的意义

中学阶段开展劳动技术教育,对于培养学生的劳动观点和劳动习惯,以及掌握一些生产技术知识和技能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通过劳动技术课的学习,不仅能陶冶学生的思想情操,积累知识,而且能锻炼学生的意志力,促进学生素质的提高。

1.开展劳动技术教育能促进学生智慧的发展

在日常的劳技教学与实践中,能培养学生学习、钻研技术的兴趣,动脑、动手的习惯;在劳动的实践中能使学生认识到科学知识的重要性,提高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积极性。比如开设园艺课程,可增强学生学习生物学知识的兴趣;通过计算机课程学习,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知识和英语知识的积极性。通过劳动技术课的学习可促进学生智力的发展,灵巧双手,不难发现一般热爱劳动的学生都具有比较清晰的思维,究其原因是劳技实践过程中促使脑的思维和手的劳动相结合。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与劳动技术教育不能兼并的观点是十分错误的,脑教导手,手又发展和训练脑,手脑结合,学生的心灵手巧了,技能也得到了提高,学生越聪明,教学目标越容易实现。

2.能促进德育教育

一个人的世界观、道德品质及思想修养是在劳动中,人与人交往中形成的。在劳动中能培养学生热爱劳动和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培养他们吃苦耐劳、艰苦朴素的美德,改变学生懒惰的习惯和轻视体力劳动的观念。通过劳技课的教学培养学生认真负责,团结合作,关心集体的优良品质,在实践活动中促使学生爱惜别人的劳动成果,养成爱护公众设施、遵守纪律的良好习惯。

3.能促进美育

在劳技课的实践活动中,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解决一些问题时,独立思考透过细节完成某些科学试验,将享受到劳动所带来的成功,劳动创造美的愉悦。学生动手制作劳技作品时都会要求作品的造型美,这将大大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评美能力。

二、有效提高初中劳动技术课程教学质量的策略

1.转变观念摆正劳动技术课的位置

必须加深对劳动技术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认识,切实把劳动技术教育摆到“德、智、体、美、劳、心”六育并举的位置上来,使劳动技术教育同培养适应经济建设的人才紧密结合起来。思想认识不从根本上改变,出路问题就无从谈起,家庭、社会、学校是对劳动技术教育的前提条件,我们必须克服片面追求升学率的错误倾向,破除忽视劳动技术教育和职业技术教育的陈腐观念,把劳动技术课程提升到全面贯彻教育方针的高度进行认识。按照劳动技术课程教学大纲和课程设置计划开足课时,真正把劳动技术课摆到应有的位置上;积极实施新课程改革,认真组织学生社会实践和生产劳动;根据年龄的特点,有计划、有组织、系统地开展劳动技术教育,逐步实现劳动技术教学的科学化和规范化。

2.加强劳动技术课的师资队伍建设

提高劳动技术课教学质量的关键是建设一支专业齐全、数量充足、质量较高并相对稳定的劳动技术课教师队伍。学校应彻底改变那种临时拉夫的错误做法,结合自身实际情况让部分具有相应专长的文化课教师改任劳技课,这是当前解决劳技课教师缺乏的主渠道。有条件的学校从师范院校毕业生直接选派,也可从大中专院校对口专业毕业生择优录用品学兼优者做课程教师,积极开展劳动技术课程教师的培养工作,甚至聘请农村的农业技术员或厂矿一些企业的工程技术人员担任兼职教师。为促进劳技课程的发展,各级教研室必须建立和健全劳动技术课的教学研究网络,配备专职的劳动技术课教研员,成立相应的教研组,定期开展教学研究活动,保证教学质量稳步提升。建立劳动技术课教师的评价、考核及奖惩制度,甚至在职称评定时,可适当对劳动技术课教师实行倾斜政策,鼓励他们继续从事这项教学工作。

3.继续坚持劳动技术课与其他学科的渗透

初中劳动技术课与所开设的物理、化学和生物等学科联系紧密,我们要积极寻找渗透点,扩大渗透面,让学生学到的学科知识运用到劳动实践中,真正实现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例如植物嫁接时为提高成活率,学生可利用生物中茎的结构知识进行分析,并得出形成层要对齐的结论;也可运用物理、化学中分子运动和溶液浓度的相关知识分析小麦施肥过多造成烧苗的原因;这些实践活动既可验证所学的知识,又能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进行综合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4.用理论考试和实践操作结合的方式对课程进行综合评价

课程教学评价须以激励性评价和发展性评价为宗旨,把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结合起来,既要关注他们在日常学习过程中的发展和变化,又要关注学生学习操作的结果;既要关注学生日常学习实践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和态度的进步与发展,又要关注学生对知识和技能方面的心得与创新。初中劳动技术课必须贯彻发展性学习评价,把实践操作作为评价的重要内容之一,在新课程改革的大好环境下,坚决抛弃传统的只以纸笔考试作为评价标准的方法。

总之,在当前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信息时代,对初中劳动技术课程教师来说,教学须始终围绕新课程的教学目标,教好书上好课,才不会与当前日新月异的教育形势渐行渐远,切实增强劳动技术课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叶德夫.初中劳动与技术教育的现状与对策.现代教育科学,2011,3.

劳动课教学设计篇5

一年级劳技教学计划篇【1】

一、学期教学总体目标:

1、使学生掌握一些简单的劳动方法。

2、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自立能力和耐心细致的高尚品质。

3、提高学生对劳动生活的学习态度和兴趣。

4、培养学生爱科学,用科学的创新精神。

二、教材分析:

本册劳动课共15课,内容包括“十字绣”、“种植”、“雕刻”、“饮食制作”,十字绣主要内容是十字绣的基本功和练习绣梅花;种植主要内容包括番茄的育苗、移植、管理保鲜与加工;雕刻主要包括果皮、萝卜、肥皂的雕刻和橡皮印章的雕刻;饮食制作主要让学生学会一些简单的菜的制作方法。这些内容不仅注意适应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接受能力,而且具有思想性、科学性、实践性和趣味性。

三、学生基本情况分析:

三、四年级学生整体素质不错。但思想较浮躁,大多数同学热爱劳动,有部分来自农村,他们有一定的劳动技能,爱劳动,能积极参加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生产劳动和公益劳动,手工制作能力比较强。但部分学生劳动积极性不强,劳动技能不高,极个别学生劳动态度不端正,对他们应加强指导和教育。四、主要措施:

1、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的好习惯。

通过了解,班上的大多数同学都是独生子女,过惯了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坏习惯,面对这种情况,首先要对学生进行好的思想教育,告诉他们劳动创造了人,劳动是最光荣的,讲一些热爱劳动的小故事,来培养他们热爱劳动的好习惯。

2、认真钻研学习《新课程标准》和《劳动教学大纲》,熟悉教材内容,备好每一节课。

3、积极进行劳动课的课堂教学改革,提高课堂效率。

劳动课的教学不仅要重视理论知识的传授,更要重视学生掌握劳动技能和各

种能力的培养。因此在课堂上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掌握劳动方法,学会总结规律,在学生掌握了简单劳动方法的同时,学会创新,给学生创造一个宽松和谐的学习气氛,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掌握知识,提高了技能,陶冶了品德。

4、改革劳动课的评价制度

改变过去单一的理论测试的评价制度。本学期要从三个方面评价学生的劳动。①平时的劳动(如值日、义务劳动)②对待劳动课的态度③家务劳动。即:一方面从学生平时的值日,义务劳动等情况,评出等级;第二方面从学生在劳动课各方面的表现评出等级;三从家长反映在家中的劳动情况评出等级,最后进行综合评定,这样全方位地调动了学生热爱劳动的兴趣。

5、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教师采用灵活的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热爱劳动的兴趣。

6、经常带领学生参加适当的社会实践活动,培养他们大胆创新,勇于竞争的实践能力。

总之,在本学期教学中,要以以上的总体计划来完成劳动课的教学工作,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为社会培养出高素质人才。

一年级劳技教学计划篇【2】

一、指导思想

初中劳动技术教育是以学生获得积极劳动体验,形成良好技术素养为基本目标,以操作性学习为基本特征的教育。劳动技术课程的教学与实施要注重体现基本课程基本理念,体现“全体性、综合性、科学性、实效性”原则。正确认识初中劳动技术课程的地位和作用,明确初中劳动技术课程是为与之衔接的普通高中通用技术课程打基础的必修课程,是以设计学习、操作学习为主要特征的基础学习领域。课程实施中,要明确初中劳动技术课程具有为高中阶段通用技术打基础的通识教育意义,教学中应努力提高学生的基础技术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和富有个性的发展。注重技术思想和方法以及符合时代需要并与学生生活紧密联系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学习,发展学生技术实践能力。通过技术设计等活动,培养学生探究、批判和创新意识,使学生创造潜能、批判性思维得到有效开发,为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奠定基础。

二、教学目标和依据

以“形成良好技术素养”作为劳动技术课程基本目标,以九年义务教育《7~9年级劳动与技术教育·信息技术教育实施指南》为教学依据,以普通高中通用技术课程标准作为参考。

劳动技术课程课时安排应依据北京市实施教育部《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的课程计划(试行)来安排,满足7到9年级劳动技术课程100课时的要求。以北京市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实验教材《劳动

技术》作为主要参考进行教学活动,同时在课程实施中要结合各校实际情况,选取适合的教学内容,突出学校特色。

三、教学要求

1.认真学习研究《7~9年级劳动与技术教育·信息技术教育实施指南》和《普通高中通用技术课程标准(实验)》,理解初中阶段劳动技术课程的课程目标和课程理念。明确初中阶段劳动技术课程是以基础的、宽泛的、与学生日常生活联系紧密的技术内容为载体,以学生获得积极的劳动体验,形成良好技术素养为基本目标。理解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关系,三者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要注意融合与协调,努力实现三者的统一。注重学生在技术理解、技术实践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学习经历和基础奠定。

2.认真备课,仔细研究和设计教学内容。围绕教学目标,结合学校特点,选择适合的技术学习内容。在课堂教学中要引导学生亲历设计过程,重视技术思想和方法的指导,重视技术试验的教学。

3.选择适当教学方法,倡导多元化学习方式。改变传统的技术教学中单纯的技能培训模式,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自主性、创新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针对不同学习内容,考虑学生差异,选择模仿、合作和研究等不同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在教学中加强与学生互动、谋求共同发展。

4.遵循发展性评价理念。评价中要注重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

结合,发挥评价的激励、诊断和发展功能。评价要体现本课程的基本理念、课程目标和内容标准。评价时要关注学生的劳动态度与技术实践能力。评价方法注重多样化,将作品评价、访谈评价、书面测试、技术活动报告等多种方式结合,体现学生在评价中的参与程度,给学生提供自我评价的机会,通过评价促进学生反思。

5.增强科研意识,开展课题研究。以“初中劳动技术教师技术素养提升策略的实践研究”课题为契机,引领劳动技术教师从自身专业发展角度出发,寻求提升技术素养的方法;以劳动技术学科课堂教学低效(无效)现象研究为核心,推动劳动技术学科课堂教学有效实施。

6.积极开展校本教研活动,促进课程资源的开发。立足教学中的具体问题,通过研讨、听评课、课题研究、专题讲座、技能培训等各种形式,加强本课程教学研究和教学资源的开发整合。加强校际之间劳动技术教师之间的交流和合作,分享经验,提高教学能力。

7.固化教学成果。重视经验、成果、案例等积累,将课堂教学或实践活动进行总结、提炼,汇总成教学设计、活动案例、论文、研究报告等,同时将学生和教师作品进行整理。

四、教研活动

1.研读本学期教学计划和要求。

2.组织教材教法分析、研究课、专题讲座活动。

3.组织木工、电子传统工艺技能培训。

4.组织青年教师说课基本功交流与研讨。

5.开展课题研究,提升劳动技术教师研究意识。

劳动课教学设计篇6

关键词技工学校;《劳动合同法》;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

2009年7月,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办公厅了《技工院校一体化课程教学改革试点工作方案》,并决定在全国部分技工院校中开展一体化课程教学改革试点工作。列入试点的技工院校要在统一指导下开展一体化课程教学改革试点工作。未列入试点的专业课程和技工院校,应按照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颁布的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开展教学工作,确保学校正常的教学秩序和教学安排。在此背景下,一体化课程教学改革引起了许多法律教学工作者的关注。

一、《劳动合同法》在技工学校的教学现状

(一)课程设置缺失

在技工院校,专业理论、技能的课程设置是重点,而文化理论课程设置并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大多沦为“填课式”课程,尤其是法律课程。除个别专业需要,设置了专门的法律法规课程以外,许多专业并无法律课程设置。就本校而言,《劳动合同法》作为一部对学生非常重要的法律,也只是穿插于就业指导课程中的小部分章节当中。课程设置如此缺失,非常不利于学生的系统学习,更别谈提高学生的劳动合同意识及劳动维权能力。

(二)教学理念落后

实施一体化教学必须依托良好的教学环境。但是,大多数技工院校的法律课还是按照传统教学模式进行,教师往往是课堂的“主角”,而学生只是“配角”,甚至沦为“跑龙套”的。这与“以学生为主体”、“以能力为本位”的教学理念是相违背的,完全抹杀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创造性。同时,大多数教师忽视了教学与实践并重,没能把课程内容转化成合适的任务或项目,不利于学生学以致用,用以促学。

(三)法律专业教师缺乏

在技工院校,法律专业教师非常稀少,优秀的法律专业教师就更少了。大多数情况下,法律课主要还是由非法律专业教师任课,比起法律专业教师还是有不小的差距的。要想对法律课实施一体化教学,在师资队伍的素质这一关键环节,还是存在严重不足的。长此以往,还将不利于提高法律教学的质量。

(四)一体化教材匮乏

法律课要进行一体化教学,需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于一体的教材。目前,大多数技工院校法律课还是使用理论性较强的传统教材,并不能满足一体化教学需要。而以一定的法律业务工作项目作为模块进行设计,并根据相应的工作流程编写内容的教材,仍旧空白。这种情况,导致了法律课一体化教学缺少教材支撑,难以进行。

(五)教学方法单调

对于法律课,大多数教师以讲授为主,极其单调。加上教学内容理论性强,法律规章制度多,内容枯燥。导致学生容易产生疲倦感,学习积极性下降,学习效果不理想。

(六)考核方式单一

传统的教学考核方式一般由平时成绩和期末考试两部分组成。个别学校考核方式由平时成绩、单元测试和期末考试三部分组成,实质差别不大。在这样的考核方式的引导下,学生更关注最后的考试成绩,而非课程在实际工作、生活中的应用。

二、法律课一体化教学的意义

(一)提高法律教学成效

传统的法律课教学模式,主要是以教师讲授为主,教学时效性普遍低下。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采用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一体化教学模式及方法,可以显著提高法律教学的趣味性、实践性、实用性。从而促使学生主动学习,并将所学的理论知识快速的应用到实践之中,真正实现学以致用,用以促学。

(二)提升学生综合能力

在一体化教学过程中,学生通过完成项目活动,不仅更好的对法律进行感知与理解,还能全方位提升观察、分析、运用、研究、合作等综合能力。最终,将课堂所学内化为能力,外化为行动。

(三)促进教师教学技能提升

为了实现法律课一体化教学,法律课教师必须设计一体化项目或任务、实施流程及评价方式等内容。这比起传统的法律教学对教师的要求更高,促使其要进行一体化教学的相关学习和研究,提升自身的教学技能。

三、《劳动合同法》教学中,如何实施一体化教学

《劳动合同法》教学实施一体化,笔者首先将课程设计分成四个学习项目,包括:劳动合同的订立;劳动合同的履行和变更;劳动合同的解除和终止;劳动合同的总则、附则、特别规定、监督检查、法律责任。在教师组织指导下,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合作完成项目,任务包括:信息收集、方案设计、方案实施、评价与总结,都是由学生负责完成。并按照确定项目任务、制定计划、实施计划、检查评估和结果展示五个流程来完成教学活动。下面以教学项目劳动合同的订立为例。

(一)确定项目任务

教师确定好项目任务,提出具体的学习要求,使学生明确学习任务,了解任务目标,认知劳动合同的内容条款,掌握劳动合同订立的原则、流程及步骤。教师提出以下任务:1.按照分好的小组,每组成员分工合作拟定一份合法的劳动合同和一份有“陷阱”的劳动合同。2.按照劳动合同订立的具体步骤,由各个小组派代表(作为劳动者)到指定的小组(作为用人单位),模拟签订劳动合同,具体步骤如下:(1)用人单位公布招工简章;(2)劳动者自愿报名;(3)全面考核;(4)择优录用;(5)签订劳动合同。3.小组代表签订合同后,返回所在小组。由小组全体成员共同针对该劳动合同提出修正完善的意见,并做好记录。

(二)制定计划

以小组为单位,根据项目任务,有针对性的制定好学习计划,确保高效完成任务。小组成员应做好以下准备:相关信息收集,相关物品资料配备,人员安排分工等。

(三)实施计划

学生根据任务要求,逐项进行。实施时,要做到下面几点。1.遵守课堂秩序。不得做与课堂活动无关的事情,保持课堂良好秩序。2.听从安排,积极参与。不得无故拒绝安排任务,要积极配合,主动参与。3.按时按质完成。不得马虎对待任务,要高效完成。

(四)检查评估

以小组为单位,互相检查评估,并形成评估意见及成绩。

(五)成果展示

首先把成果在各小组成员之间进行展示,然后再由各小组选派一名代表在全班进行展示,最后由教师进行点评、指导。

四、一体化教学与普通教学模式的差异

针对一体化教学与普通形式的教学在实际效果方面的差异,本文选取了笔者所在学校毕业班的学生进行了实际研究。通过问卷调查以及访谈的形式对施行了一个阶段的《劳动合同法》教学进行了成果检验。得到如下的统计图表:通过统计结果可以明确的是,一体化教学对于贯彻法律条文在学生之中的影响力和理解程度有较大的帮助。图中数据67.9%和40.6%是针对一体化教学实验班级与普通教学班级学生分别进行的关于《劳动合同法》条文的问卷调查所得出的。在参与了一体化教学之后,67.9%的学生对于法律条文可以做清晰明确的解读。而未参与一体化教学的学生有只有40.6%的人可以做到。

五、法律课一体化教学的建议

(一)增设法律课程

技工学校法律教育教学的发展,要依托课程的建设,而目前大多数技工学校并未构建法律课程体系的情况。本文认为,技工学校应根据专业和学生实际需求,在通过专业调研、学生需求调查,以及论证后,增设相应的专业法律课程和法律基础课程。

(二)更新教育教学理念

一体化教学是一种新兴的教学模式,大多数教师习惯于传统教学模式,也不愿意主动的进行转变。对此,本文认为教师要及时更新教育教学理念,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参与一体化课程改革。通过参加教学教研活动,不断推进一体化教学改革。

(三)配备相当的法律专业教师

技工学校要根据教学需要招收适量适合的法律专业教师。法律课一体化教学,教师队伍素质很关键。招收适量适合的法律专业教师是指,一方面要招收与教学班级相匹配数量的教师,另一方面要优先招收具备法律专业资格、教师资格与法律工作经验的教师。

(四)开发一体化教材

目前,法律课一体化教学需要一体化教材。技工学校的法律课教师要主动学习一体化教材开发技术流程,结合本校专业特点,编写适合一体化教学的教材。

(五)积极尝试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方法

讲授式为主的传统教学方法已难以适应一体化教学的需求。教师在一体化教学中,应当积极尝试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方法。比如,在教学方式上,可以开展实训体验活动、设置情景虚拟实践环节、穿插游戏活动、添加影响材料、对接实践单位等。又比如,在教学方法上,可以积极尝试情景模拟教学法、项目教学法、任务驱动法、反串授课法、讨论教学法、案例评说法等。

(六)建立一体化实践环节

法律是一门需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学科,技工院校学生学习法律课程缺少实践的真实环境。因此,在教学中要善于利用身边的资源,开设诸如圆桌论坛、辩论、法律讲堂、模拟法庭、观摩教学、以岗实践等实践意义较大的法律实践活动。

(七)完善考核方式

完善的考核方式能保障一体化教学的有效实施。技工学校法律课的考核应该将理论考核与实践考核相结合。

参考文献:

[1]冯梅英、史平臣、王丽英.高职院校《劳动法》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以邯郸职业技术学院为例.邯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28(3).

[2]谢炎均.关于技工学校劳动法案例教学模式的反思研究.祖国.2017(5).

[3]杨柳、王平.对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做一体化”改革的思考.湖南邮电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9(3).

[4]贾薇.高职院校思政课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改革探索——以《法律基础》为例.武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7,16(2).

[5]王艳萍、李永芝.一体化实践教学模式在法律职业教育刑事法律课中的构建.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1,27(4).

劳动课教学设计篇7

   备课是教学活动的重要环节,备课强调要“备教材”、“备学生”,以教材的“知识结构、内容”和学生的“学情”作为选择教学方法的依据。

   一直以来,在教学活动活动中,我一定会认真把握备课环节,精心设计教案,在课前做好充分的知识准备。随着实践经验的积累,我发现按部就班的依照预先设计的教案授课未必能达到预期的效果,往往需要根据学生在课堂中变化的实际状况随机应变调整设计好的教案。

   10月初,学校组织学生开展“美好校园,营造良好学习环境”活动,劳动量较大,为了不影响下午课后的其他活动,我安排学生利用下午课前30分钟时间清理搬运本班清洁区内剪割过的草坪上凌乱的青草及杂物,同学们以平时的四个值日小组为单位在组长的带领下按照分工有序的进行劳动,效率较高。上课铃声响起时,我们的劳动刚好结束。同学们迅速进入教室,而此时他们的情绪还未完全从热涨的劳动中平息下来,如果这个时候按预先设计的教案进行抽象的哲学理论学习,效果不佳。

   这节课的教学内容是讲“要从整体上把握事物的联系”。面对学生现状,我灵机一动,简单总结劳动情况,对同学们较高的劳动效率、积极的劳动表现予以表扬,随即提出问题“同学们为什么能以较高的效率完成劳动任务?”“每个同学在完成我们班级劳动任务中发挥怎样的作用?”这样很快调动起学生思想的积极性,同学们借着劳动后的余热你一言我一语发表见解,认为同学们能以较高的效率完成劳动任务是因为组织有序,各个小组能够互相协作,每个同学都能尽其所能发挥自己的作用。认为每个同学在完成我们班级劳动任务中发挥着添砖加瓦的作用,正是应了众人拾柴火焰高的道理。由此,我总结出:“每个同学(四个小组)就是我们班级这个集体(整体)的组成部分,我们班级这个集体(整体)就是由每个同学(四个小组)组成的,二者密切联系不可分割。”以此引出本课整体和部分的联系,这能够加深学生的感性认识,有助于学生理解知识。在授课中我引用“坐井观天”、“三个和尚没水吃”、“一着不慎,满盘皆输”、“我国经济社会全面发展与西部大开发”等事例说理,在分析过程中我不会忘记适时应用此次学生劳动的事例说明问题:“由于组织有序、各个小组能够互相协作、每个同学都能尽其所能发挥自己的作用使得同学们以较高的效率完成劳动任务,这正说明集体(整体)的功能大于各个部分功能之和(当各部分以有序、合理、优化的结构形成整体时)。”得出结论:“同学们应当树立集体意识,在集体中充分发挥我们每个人的聪明才智。”

   我想这节课随机应变调整设计好的教案不仅传授了学科知识又挖掘其德育因素,对学生进行集体主义教育,指导学生正确处理个人(部分)与集体(整体)的关系,发挥了思想政治课德育主渠道的作用,达到了预期的教育教学效果。

劳动课教学设计篇8

[关键词]课程改革;司法警察:

罪犯劳动;项目化课程

[中图分类号]G40―057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009―8097(2009)13―0271―03

一 课题的现实背景及意义

课程改革是当今高职发展的重要主题。其目标就是要建立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化课程体系,以形成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项目化课程是当前职业教育课程发展的基本方向,他打破了以学科课程为主体的三段式课程模式,对于有效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建立富有高职特色的高职院校具有重要意义。

项目化课程可简单定义为:以典型产品或服务为载体让学生学会完成完整工作过程的课程模式。包含两层含义:项目化课程是以工作任务为参照点设置课程,在学生完成课程设置的任务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去建构知识,提高技能。项目化课程以项目为参照点组织内容,在详细准确的工作任务分析基础上,进行项目设计;工作任务分析和项目设计是项目化课程开发的关键,其质量直接决定项目化课程开发的成败。

项目化课程不同于传统的教育课程。传统的教育课程是以知识作为课程的主要构成要素,强调知识的掌握,忽视知识向技能的转化。项目化课程与之相反,先分析学生专业的对应就业岗位需要什么样的职业技能,根据技能设计通过训练能提高学生技能的课程项目。当然,并没有摈弃知识,而是在项目化课程的设计中对相关知识进行重构。

二 国内外关于同类课题的研究综述

国内许多高职院校的课程改革进行的如火如荼,关于项目化课程的开发也受到高度重视。但大多都存在一些问题,比如:课程目标定位过于宏观,不够准确,和中职及本科教育没有明显的区别。项目化课程的关键环节工作任务分析粗糙笼统,很大程度影响项目化课程开发的质量和效果。课程设置没有突破学科框架,课程设置依然是传统的以“……学”“……概论”“……基础”为题目的课程体系。还有。项目化课程内容和任务的相关度不高,项目的训练价值和提高学生技能的实际效果不理想等。

《罪犯劳动管理》是司法警察类院校为培养监狱干警而开设的监狱企业管理专业的核心课程。“惩罚和改造相结合,以改造为宗旨”是监狱的工作方针:其中劳动改造是对罪犯实施改造的三大手段之一。本课程的项目化课程建设势在必行。

三 罪犯劳动管理课程项目开发的框架

本文从课程定位、课程设计思路、课程建设目的、课程内容设计、教学条件、教学方法几方面进行探讨。

1 课程定位

罪犯劳动管理作为监狱企业经营与管理专业的一门核心课程,目的在于通过本课程相关知识的学习与积累,以及到监狱罪犯劳动现场的实际训练,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对罪犯劳动的组织与管理能力。罪犯劳动作为对罪犯改造的三大改造手段(狱政管理、劳动管理、罪犯教育)之一,是其他手段不可替代的:同时罪犯劳动现场的表现和考核是狱政管理和教育的基础和依据;罪犯在监狱服刑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劳动现场度过。因此,罪犯劳动做为罪犯服刑的主要内容和载体,是监狱基层民警对罪犯进行劳动改造的重要部分,其管理的效果直接影响我国家监狱系统工作的成效。罪犯劳动管理做为监狱企业经营与管理专业学生的必修课,其课程建设显得尤为重要。

2 课程设计思路

课程内容紧紧围绕学生的罪犯劳动现场的管理能力设计相关的知识和技能训练,紧跟时展潮流及国际上监狱的发展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密切关注中国正在进行的监狱体制改革的动向和对我们的深远影响,及时调整教学思路和人才培养模式。

实训重点培养学生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与监狱民警交流过程中了解罪犯劳动中经常发生的问题和冲突,怎么应急处理和事后教育、考核和奖惩。在课堂实训中通过虚拟情景,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单独处理突发事件和阐述自己对罪犯劳动管理的认识与想法。

3 课程内容设计

本课程充分考虑到学习罪犯劳动管理课程学生的就业方向是浙江省各监狱基层的一线民警这一现状,将罪犯劳动管理过程中涉及的主要问题作为课程的主要内容,并将分监狱劳动现场的实例融合到教学当中,尽可能使教学内容既科学合理又切合实际。

内容设计以学生管理罪犯的能力培养为核心,采用模块化结构构建课程内容体系。根据本专业的要求以及课程的大纲要求,采用模块化结构构建课程内容体系,即将课程的主要知识点分为三个模块。在三个模块中,每个模块内容均由理论和实践内容共同构成,模块中的内容取舍上,基础理论以实际工作中需要为尺度,重点突出监狱罪犯劳动管理的特点,注重罪犯改造的终极目的和企业经济效益的统一,力求简单实用。课程内容要反映当前罪犯劳动改造领域的最新理论和实践探索,反映监狱企业最新的发展动态,感受监狱企业体制改革的未来走向。

课程内容三个模块为:

监狱生产组织管理

罪犯劳动现场管理及安全控制

罪犯培训、劳动绩效考评和奖惩

4 教学条件

在我院的图书馆中,拥有多种与罪犯劳动管理相关的资料,丰富的文献资料对学生学习本课程以及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具有良好的作用,为学生扩充知识提供了非常有力的帮助。

在本课程建设中,理论教学和实训是两个重要的部分。课堂理论教学部分运用多媒体教学。

在实践性教学环境方面,校内有1个专业的实训室,校外有浙江省第六监狱做为教学实训基地以及多所可供学生参观实习的监狱。学生的校外实习和社会实践是重要的一环,也是培养学生罪犯劳动管理能力,增强适应社会能力,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途径。校内实训即建立模拟监狱,以解决由于校外实训基地监狱由于突发事件不能保证学生实训时的问题。所以,学生都有机会在这些实践性教学环境中学习锻炼、提高罪犯管理的能力和技能,为走向工作岗位打下良好基础,这也充分体现我校提出的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新思路。

网络教学环境方面,我院已提供现代化的条件优越的多媒体教室和设备,罪犯劳动管理课程已全部实现多媒体网络化教学,为进一步开拓网络教学奠定了基础条件。

5 教学方法

采用互动式研讨教学方法,这种方法具有三个特点:

(1)双向性。提倡所有同学参与到教学中,并且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等所有参与者都可以沟通和切磋;

(2)研讨性。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教师设置某个专题并启发学生围绕此专题深入探索:鼓励学生在探索过程中生成新的知识和经验,主动建构知识。

(3)开放性。营造教师学生平等对话的机制,每个人可以就自己的理解畅所欲言。研讨教学尊重不同的观点。

通过互动研讨式教学,一方面可以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另一方面对于激发学生的主动学习的热情,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造能力,是一个有益的探索。同时,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提高学生的自我意识和独立思考问题的习惯,以开放的胸怀接纳信息,以质疑的态度去考量。

考试方法以期末卷面考试和平时实训相结合的考察方法,并加大平时实训成绩在最终成绩中的比重;保证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的教学理念的贯彻和实现。

参考文献

[1]徐国庆.实践导向职业教育课程研究:技术学范式[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140

[2]奥苏贝尔,等著,教育心理学――认知观点[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199.

劳动课教学设计篇9

关键词: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课程体系建设财经类院校高级应用型人才

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是一个跨学科的专业,内容涉及经济学、管理学、法学和社会学等多个学科的知识。目前,全国大约有80多所本科院校开设了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该专业本科教育重在培养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能够在国家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门、政策研究部门等各类组织中从事劳动人事与社会保障管理工作的复合型专业人才。

在财经类院校中,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培养的目标应该是将经济学基础知识、管理学基础知识、劳动与社会保障的专业知识系统地传授给学生,同时通过培养和训练,学生能具备本专业应有的各种基本能力,包括专业应用处理能力、分析判断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协调和组织能力、筹划能力、获取新知识和创新能力。要体现专业培养目标,财经院校应结合自身的特点,扬长避短,确定自身专业培养的特色,走专业特色培养之路,而不是大众化的培养模式。

一、利用财经类院校的学科优势,确立专业培养特色

为确定财经院校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特色,应考虑以下几个因素。

一是财经院校整体环境和整体优势。一般来讲,财经院校不同于综合性大学,专业设置、教师专业背景、科研背景、学术氛围主要是以经济学、管理学为主,经济学和管理学是财经院校的优势。在这种环境和背景下,财经院校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应该依托学校的整体优势,充分利用财经院校的学科优势,建立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的特色。

二是本院(系)教师的专业结构。本院(系)教师的专业背景、专业研究方向对专业特色也起到关键作用,即使财经院校的整体环境和优势能够得以体现,但若专业的院(系)师资不能得到反映,就会影响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特色的发挥。

三是市场对专业人才的需求状况。要了解市场对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人才知识结构的要求,培养适应市场需要的专业人才。目前,我国专业化的劳动保障人才缺口较大。随着社会保障体系的日益完善,各级政府、企事业单位对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人才的需求也日益增加。该专业毕业生的就业方向大体分为三类:一是进入高校和科研机构从事教学和科研活动,这类学生往往需要进一步深造,攻读硕士和博士学位。二是进入劳动和社会保障政府部门,成为各级政府公务员。三是进入企事业单位人事部门或人力资源部门从事具体业务工作。财经院校的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学生的培养方向应主要为政府人力资源、劳动与社会保障部门、财政部门培养劳动与社会保障管理人才,为企事业单位培养从事员工福利管理的人才,为保险公司培养从事企业年金管理、人寿保险等商业性保险的人才。

基于此,财经院校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培养特色可以确定为以下几个方向。

一是社会保障资金管理特色方向。该特色主要利用财经院校金融专业、会计专业和财政专业的优势,将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与会计、金融、财政等专业结合起来,培养学生成为既懂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知识,又能掌握社会保障资金管理的专业人才。该特色的培养需要专业教师有雄厚的经济学功底,须有财政、投资、会计专业和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教师的支撑,毕业生能够在劳动与社会保障部门、财政部门从事社会保障资金的预算管理、资金的收支管理、基金的投资管理、资金的监督等工作。

二是企事业单位员工福利(人力资源管理)特色方向。该特色主要利用财经院校工商管理、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优势,将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和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结合起来,培养学生成为既懂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知识,又能掌握企事业单位员工福利管理的专业人才。该特色需要专业教师有雄厚的管理学功底,须有企业管理,特别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和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教师的支撑,毕业生能够在企事业单位从事员工福利的筹划和设计、员工社会保险的管理等工作。

三是社会保险特色方向。该特色主要是将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和保险专业结合起来,利用财经院校保险专业的优势,适应社会保障主体多元化趋势的需要,特别是商业保险成为社会保险的重要补充形式,培养学生成为既懂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知识,又懂商业保险管理和精算的专业人才。该特色需要专业教师有雄厚的保险学知识,特别是保险精算等专业知识,须有保险学、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教师的支撑,毕业生能够在劳动与社会保障部门及保险公司从事与社会保险相关的商业补充保险管理和运营工作。

二、立足实践性、应用性的专业特点,培养应用型人才

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专业是一个实践性、应用性较强的专业。具有知识性、政策性、应用性相结合的特点,要求学生在学习基本知识的同时,能从事劳动和社会保障具体工作。实践教学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具有独特作用,实践教学在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教学活动中占据着极重要的位置。因此,在专业建设上,要保证学生在掌握本专业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的基础上,具备较强的实际工作能力,根据专业方向,突出社会实践,强化实际操作技能,唯有如此,才能培养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人才的各种基本能力,才能提高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人才的整体素质,才能够使我们的学生符合现代社会的需要。这一思路将贯穿我们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的各个环节,在课程体系和结构、人才培养方案等方面都应体现出来。

三、财经院校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特色课程体系的构建

(一)特色课程体系设置的目标

首先,知识、能力与素质相统一。在劳动与社会保障特色专业人才培养体系中,知识、能力、素质三者之间的关系不是平行的关系,掌握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是基础,只有掌握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的基础知识,才能培养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人才的各种基本能力,才能提高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人才的整体素质,因此,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特色课程体系的设置要体现层次性、结构性和系统性,立足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的培养,使专业特色建立在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基础之上。

其次,学以致用。夯实基础、精通专业、强化特色是劳动与社会保障特色专业的培养目标,也是课程体系设置的关键。整个特色专业课程的设置也应该围绕这个目标开展。坚持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为核心,以专业知识教育为主线,以特色专业能力的培养为重点。因而专业课程的设置既要强调基础知识教育,又要重视专业知识理论的传授,更要突出专业特色课程的技能培养。

最后,专业相融合。所谓专业相融合,就是指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应该融合,吸收其他专业知识,扩充学生的专业知识,提高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由于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课程社会适应能力不强,特别是在我国公务员制度改革的今天,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毕业生能够进入政府相关部门的比例很小,绝大部分毕业生将在企事业单位,包括保险公司从事员工福利、企业年金管理等工作,因而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课程的设置要适应这种社会需求,吸收相关专业知识,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扩大学生就业面。

(二)特色课程体系的设置

财经院校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特色主要体现在专业课程体系的设置上,专业课程体系构建的指导思想是“宽口径,厚基础,重应用”,根据这个原则,可以将课程体系设置为三个模块:

基础模块。基础模块是教学的基础,其中的课程是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必修的课程,其目的主要是让学生掌握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需要的一些经济学、管理学的基本知识。这些课程主要是西方经济学、管理学原理、公共管理学、公共经济学、社会学概论、人口学原理、统计学、公共政策分析、金融学、经济应用数学等。

专业主干课程模块。专业主干课程模块是专业教学的基础,也是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学生必须掌握的基本专业知识,这些课程主要是劳动经济学、劳动关系、社会保障学、社会保障国际比较、社会保障基金管理、社会保险、社会救助与社会福利、劳动法与社会保障法等。

专业特色方向模块。专业特色模块是各院校根据自己的专业特色而选择开设的相关课程。

首先,社会保障资金管理特色方向可以开设以下课程:会计学、社会保险财务会计、证券投资理论、国际金融、资本市场与养老金、社会保障预算等,通过这些课程的学习,毕业生可以到劳动与社会保障部门、财政部门从事社会保障资金的管理工作,包括社会保障资金会计工作、社会保障基金的投资工作、社会保障资金预算管理工作、社会保障资金征缴工作等,具有较强的应用性。

其次,员工福利管理特色方向可以开设以下课程:人力资源管理、员工福利、薪酬管理、人力资本投资、劳动心理学、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等,通过这些课程的学习,毕业生可以到大型企业、事业单位从事员工福利的管理,特别是员工社会保险的管理工作。

劳动课教学设计篇10

甘肃省庄浪县南坪中学贾武

一、课题研究

2010年9月-2012年4月承担庄浪县南坪中学《未成年人思想道德面临的挑战与对策研究》省级课题之《中学生劳动技术教育研究》,通过询问教导处干事、翻阅资料和询问学生以及发放调查问卷进行了一系列调查活动,并撰写了《中学生劳动技术教育研究》的论文。

通过对教导处干事的询问和翻阅资料后知道,学校对于开设劳动技术课在认识上与上级教育部门的方针政策相一致,也按规定开设了劳动技术课,配备了任课教师,并对教学情况进行指导和评估。但受中考和高考指挥棒的影响、专业教师的缺乏、实验设备和实践基地的缺乏,以及社会对劳动者的认可程度的影响,劳动技术课的教育教学只停留在书本水平上,绝大多数学生也无暇顾及或者没有兴趣学习它,所以教育教学效果十分差。

同时,进行了学生个人访谈,了解学生对劳动技术课的态度和认识。通过谈话和跟踪调查的情况看,笔者认为你才初级中学劳动技术课的内容选择,除了我省现在选择的《科学种植》、《科学养殖》、《农村劳动力转移——实用技能》、《农产品贮藏与加工》、《农户经营与管理》等教材外,还应该增加一些电器修理、缝纫技术、食品制作等方面的内容供学生选学。同时,还需要政府部门提供资金、配套设施、选派相关的专业教师实施教学。另外,在劳动技术课的教学中,应该重视和加强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德才兼备的劳动者,而且有利于学生今后的职业发展,有利于社会的和谐发展。但需要强调的是,在思想道德教育的方式方法上要做大的改进,不能只是简单地灌输,而要深入地研究探索适合农村初中生的思想道德教育方法和实施途径,切实提高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成效。

然后,下发了调查问卷,收集到198份问卷。根据数据统计,作如下分析:

1.学生对在劳动技术课中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接纳性:学生对于在劳动技术课中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是认可的,希望得到教育。

2.学生对劳动的态度:农村中学生在心理上并不排斥劳动和劳动技术课,只是学校、家庭、社会给予他们的机会太少,没有给他们提供很好学习和锻炼的平台。

3.学生对于今后职业选择的态度:大多数学生选择了教师职业,由此说明学生受到现阶段社会对于职业的认可、待遇和教师的影响而确定职业取向,尤其是害怕教师看到自己的选择后而责备他们。学生不愿意选择个人、农民、服务员等以体力劳动为主的职业,表明我国对这类职业的待遇太低,学校对劳动技术课的实施比较薄弱,同时也说明在劳动技术课中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做的不够。

最后,并撰写了《中学生劳动技术教育研究》的论文,论文的主要内容是:作为一名劳动技术课教师,除了搞好劳动技术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教学外,还必须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把培养学生思想品德素质作为重要任务,教书必先育人。作为初级中学的老师,担负着一群思想品德正在形成的学生的教育重担,在《劳动技术》课的教学中,充分利用教学内容,把育人与教书紧密结合起来,做到劳动知识技能与思想品质培养的有机统一,培养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劳动光荣的思想,培养学生具有和谐心态和勤俭节约与环保意识,形成尊重劳动和感恩他人的情感。

现在,整个课题研究已经结题,上报省教育厅评审。

二、教研教改

2010年11月参加庄浪三中举行的区域研讨活动,听了苏良贵同志的一节生物课,并进行评课活动和参加区域研讨活动总结大会。2011年3月参加庄浪县水洛中学举行的课堂讲赛活动,获得第四名。2011年6月参加庄浪县盘安中学举行的“同课异构”授课活动,上了一节《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的复习课,受到听课人员的好评。2012年3月参加庄浪县万泉中学举行的“同课异构”活动,听了韩店中学刘泽龙老师和赵艳蓉老师的《基因在亲子间的传递》,并进行评课活动。

通过校际间的课改交流活动和校内的课改教研活动,我体会到以下几点:

1.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听了同学科和不同学科老师的课后,我深情地感到,每一个老师均有各自的优势和长处,这就是我应当学习的方面,不能因循守旧,固步自封,要相信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将别人好的教学方法和课堂组织策略在自己的教学中不断实践,不断总结,不断提高自己驾驭课题的能力,努力提高课堂效能。

2.采用多种方法,让学生积极地合作探究、表的交流

以前,我在课堂中为了体现新课程下的“自主合作探究”,堂堂必有“小组合作”,但往往是华而不实,课堂上学生讨论的轰轰烈烈,在学生反馈举手时时确实寥如晨星。也只是几个好学生一言堂的天下,大部分学生仍然没有行动起来,甚至是多数情况下是我点名让学生回答,学生的表达交流没有真正实现,反而浪费了好多时间,知识仍然没有学得扎实,收效甚微。通过教研教改,我学习了他人的方法,情况大为转变。如采用拼盘式,以四人一组为最佳,每个小组按照好中差的学生进行结合,使不同类型的学生都能得到有效的锻炼,每个小组是一个整体,加强了学生的团队意识,让每位孩子感受到团队合作的重要。小组成员都进行编号,每次交流都是有章可循的,比如“从C号开始,进行顺时针交流”、“请每组的B号起立回答”等等,在这样的合作中,好学生不再成为“麦霸”,人人参与,机会均等,互帮互助,共同进步。再者,采用小组捆绑式评价,让学生明白“我自己学习好不算好,整个团体好才是好。”学会“抱团取暖”,组组之间进行竞争,每个成员都会尽最大努力去表现,为小组增光添彩。

3.设计好学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