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知识点扩展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6:22:53

高中历史知识点扩展篇1

关键词:学习兴趣;历史视野;感悟

在传统的高中历史教学中,我们基本上是以向学生灌输知识的教师主导单一性为主,而现在我们可以借助多媒体教学手段向学生提供更多的教学信息,从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辩证认知历史问题的能力。因此,多媒体教学手段是高中历史教学的推进剂和催化剂。

多媒体教学就是教师根据教学目标,结合生情,充分收集各种教学“原料”,并利用计算机技术对各种教学素材,结合教学常规设计进行整编,设计出集文字、图形、图像、影音等诸多元素的多媒体课件,并在上课时运用进行辅助教学。它具有集成性、有趣性、交互性、多面性、控制性等特点,能最大限度地向学生提供信息。多媒体教学可以将许多抽象的内容具体展示出来,可以将许多复杂的事物简约化,从而大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多媒体教学具体作用如下:

一、培育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兴奋点。

对于学生来讲“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爱因斯坦语),如何才能激发学生对于历史的兴趣呢?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我们发现处于此阶段的学生知识面与初中的学生相比有了很大的扩展,同时,探知欲比较强,心理逐步成熟,认知能力处于形象思维向逻辑思维过渡的阶段,学生的自我意识和独立性逐步增强,因此此阶段可以向他们提供感性知识与理性知识并存的多媒体教学手段,给学生不仅是知识上的信息,更能提高学习兴趣,激发内在的学习兴奋点,促进他们的理性思维,从而更好地理解历史。

二、扩充历史知识量,开阔学生的历史视野

生本课堂要求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掌握最多知识。如何在固定的时间里掌握大量知识,这是历史教育工作者要思考的一个重大问题。我们可以运用多媒体教学,在课程中尽力给学生展示相关知识,扩充学生的知识体系。如在上《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中,我们可以用数学的函数图来构建近代资本主义发展的情况,横轴代表时间,纵轴代表发展状态,可以让学生自己从书本归纳各个时期的发展状况,从宏观上把握近代资本主义发展史,更进一步地理解教材和历史。

三、渗透历史情感价值观,增强历史感悟力

历史教学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在国家层面上还要赋予更多历史观的渗透。在历史课堂中,我们可以利用多媒体手段,尽力“还原”历史,让学生进入历史现场,这些手段很明显要优于教师的常规讲述。学生在多媒体中可以感知生动的画面、感人的声音,在此基础上配合教师的讲演和解说,可以激发学生对历史的感悟能力,激发学生对美好事物的向往,思想上得到极大的熏陶和教育。

随着生本课堂的强力推进,我们历史老师要结合时代的脚步,与时俱进,对多媒体教学手段进行更深入的研究和学习,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的优势,将多媒体教学变成有效教学最好的催化剂和推进剂。

参考文献:

[1]郭声波.中学历史教法研究.四川大学出版社,2009.

高中历史知识点扩展篇2

其次,历史教育有着明确的价值观念,即加强对学生的能力培养。概括地说包括两大类:第一类是培养学生具备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去分析问题的能力;第二类是指那些普遍性的能力,如观察能力、阅读能力、记忆能力、想象能力和思维能力等。总之,学习历史是提高人生质量、提高综合素质的一个重要方面。学好历史,对生活和工作都有积极的意义。

一、在历史课的教学之中引导高中学

生理解和认识历史,积极发挥历史的教育功能历史是一门社会性极强的人文学科。我们认识历史并不是对历史的简单重复,而是要以史为鉴、经世致用,积极发挥历史教学的教育功能,为社会和人类服务。具体说来,历史教育的功用,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1.对个人而言,增进知识,促进思考,提高人文素养,培养健全人格;帮助学生提高自我认识,引导学生以史为鉴,联系现实,丰富人生。

2.对一个民族而言,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增强民族意识,经世致用,服务于社会和国家。

3.对人类文明而言,汲取前人的经验与教训,传承历史,延续文明,培养拥有全球意识的“地球公民”,造福人类。作为历史教师,在素质教育中,就一定要转变心态和角色。转变其实很简单,那就是“洗心革面”。“洗心”,就是确立新的教学理念;“革面”,就是代之以新的面貌,塑造新的“自我”,实现教师角色的根本转变,由知识的传授者变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引导者、组织者、合作者、反思者。

二、在历史教学之中,站在素质角度,引导学生反思历史、提高素质

“认识高于—切。”作为历史教师,要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深入认识,深入分析,树立自己的历史素质观。历史教学不是简单的知识传授,而应该是思想的升华,使学生在历史学习中掌握历史唯物主义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进而培养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深化对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的认识。在素质教育中,知识、能力和素质是处于不同层次,又相辅相成的。知识是基础,能力是在掌握知识的基础上经过实践训练形成的,而素质则是在二者的培养过程中经过升华和内化而形成的一种相对稳定的良好品质。因此,能力培养是整个素质教育系统的关键。历史教学对学生的能力培养应该是多方面的,应着重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归纳总结能力、对比分析能力、历史运用能力和以史为鉴的反思能力等。教师自身素质则直接关系到素质教育的成败。因此,历史教师必须转变教育观念,拓宽知识视野,完善知识结构,提高教学能力,全面提高自身的素质,以适应素质教育的需要。

综上所论,我们在高中历史课的教学之中,要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素质教育,积极开展高中历史素质教育。我们要充分利用历史课中的历史因素教育学生,提高学生的历史素质。这里,笔者要作—番强调:我们要增强学生的历史素质,除了应重视历史内容以外,还应该在历史课中积极开设第二课堂,以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扩大历史视野,提高历史素质。历史课学习的主渠道固然在学校课堂里,但是不少历史知识、历史观点在学校课堂里是学习不到的,只有在第二课堂里才能真正学习到。在历史课的第二课堂里,我们可以开展以下这些有益的活动:

1.组织学生收看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的历史讲座,并结合历史课的内容,师生之间开展座谈讨论,以促使学生丰富历史知识,培养科学历史观。

高中历史知识点扩展篇3

【关键词】历史教学重视处理

一、重视知识信息处理的原因

重视知识信息的处理,是高中历史教学的必然要求。

首先,从高中历史教学的目的来看。高中学段历史教学的目的是提高学生素质,培养学生能力,使学生通过对历史的学习更好地把握现实和未来,并为其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其次,从历史教学的任务来看。历史教学的任务有两个:一是引导学生了解和掌握过去的人和事,也就是历史知识;二是引导学生学会认识过去人和事的途径和方法,形成对历史的正确认识。其中,前者是后者的基础,是为后者服务的,后者是重点,是中心

再次,从历史教学本身的特点来看。历史教学具有间接性的特点。历史教材所提供的历史知识,是对历史发展过程的记载而不是历史本身。历史教学要通过引导学生理解和把握教材这一手段,使学生去感知、理解和把握动态的、复杂的历史运动过程,探索历史发展的规律。

总之,高中历史教学的目的、任务、特点和学生发展的需要,决定了历史教学必须将知识信息的处理作为中心内容并坚持不懈,贯穿始终。

二、处理知识信息的基本原则

更新教学观念,树立正确的教学思想,明确教学的基本思路和方向,是有效地处理知识信息并使教学紧紧围绕这一中心进行的保证。笔者认为,历史教学中知识信息的处理应注意遵循整体性原则、理论性原则、针对性原则。

1.整体性原则。所谓整体性原则,是指从教学的整体内容出发,全方位、多角度、多层次地认识和处理整体内部各要素的地位、作用、属性,揭示其内部的各种内在联系,最大限度地获取知识信息并进而形成理性认识的教学原则。

2.理论性原则。即历史知识信息的处理要以历史理论为指导。

历史理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进行历史思维的核心,也是开发和发展历史思维能力的关键,更是中学历史教学的指导性理论。历史教材中对历史现象、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的分析、评价,充分体现了历史理论的运用;历史概念更是理论思考的产物。

3.针对性原则。即历史知识信息的处理要根据历史教学的目的、方向、要求和学生发展的需要,有的放矢的来进行。具体说来,应主要在以下三个方面加强知识信息处理的针对性。

一是在高考的功能上坚持“两个有利”的原则,即有利于高校选拔具有良好学习潜能的优秀新生,有利于促进中学历史教学改革;二是在考查方向上坚持在考查历史知识的同时注重考查历史学科能力;三是在考查方法上,坚持将多种因素和谐地、实质地结合起来,统一于试题之中。二是对教材知识进行归纳、综合、分类处理,突出内在联系;三是对历史现象、历史事件、历史人物进行多角度立体分析,形成全面认识;四是对具体知识点进行深化、拓宽、拔高处理,加深理解,凸现隐性知识;五是加强理论渗透,突出学科特点,培养学生的良好历史思维能力,力求智能的统一和同步发展。突出了以上几点,不仅能增强知识信息处理的有效性和目的性,而且也为历史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推动历史教学改革向深层次发展。

三、处理知识信息的主要方法

科学、恰当、有效的教学方法,是教学意图能否实现的关键。在教学实践中,笔者根据历史知识信息的不同类型和构建整体性、立体性、有序性知识体系的要求,结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特点,吸收、借鉴各种教学方法,综合运用于对知识信息处理的过程中,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具体做法是:

1.整合教材,建立知识结构。现代学习方法理论指出,将所学知识条理化,序列化并内化于原有的知识系统,是掌握和运用知识的唯一正确法则。据此,整合教材,建立知识结构,就成为处理历史知识信息的首要问题和必要方法。

2.范例解剖,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教学效率。范例是指那些隐含着本质因素、根本因素、基本因素的典型事例。处理历史知识信息的过程中突出范例解剖法的运用,就是使学生通过对典型事例的学习加深对同类问题的理解和认识,实现知识的迁移,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教学的效率。

3.问题驱动、扩展学生思维的深度和广度。现代教育理论和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表明,问题是学生学习的心理动力,正是由于问题的不断出现,才推动学生去探索新知,使思维不断向深度、广度上扩展。据此,在对知识信息的处理中,必须根据历史知识的特点和教学要求,针对学生知识和认知上的薄弱点,以深化、扩展知识为目的,设计出简明、切题、恰当而又富有针对性的问题,使学生不断感到自己在掌握和理解知识上还有这样或那样的“空白点”,从而激发学生积极思考、深入研究,达到培养学生形成良好历史思维能力的目的

4.类比联想,活化知识,激发学生的创造能力。类比联想就是通过联想把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历史问题连接起来加以类比和比较,发现它们之间的相同点和不同点,进而受到新的启示,产生新的思路,得出新的结论。这种思维活动具有多维发散性、知识迁移性和虚拟性的特点,是促使思维由浅入深、由分散到整体、由无序到有序、由平面到立体的重要方法。

高中历史知识点扩展篇4

一、在高中历史教学中运用历史故事的意义

1.提高学生积极性

历史知识较为枯燥,教师在讲述知识点时难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难以调动学生的听课热情,因为书本知识点缺乏趣味性,许多历史知识离我们的时间距离较遥远,在学习时只能依靠死记硬背,理解较吃力。如果在教学中运用历史故事,通过对故事的讲述能够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从而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根据历史故事了解历史知识的背景,也为书本内容的学习打下基础,能够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2.扩展学生知识面。高中历史包含了各个时期发生的事件以及人物的故事,每一个历史时期都有不同的故事,具有每一个时期的特点。并且不同的历史时期具有一定的联系,可以通过相关人物、相关事件将多个历史时期串联在一起,展现每一个时间段的特点。因此,在历史教学中运用历史故事,能够帮助学生了解古今中外发生的重要事件,了解各个时期的社会环境与背景,使学生对自己生活的社会的历史背景更加熟悉,扩展自己的知识面和视野。

3.增添教学生动性。在高中历史教学中运用历史故事可以增添教学的趣味性,因为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点选择合适的历史故事来吸引学生,丰富自己的教学内容,提高课堂参与度,活跃课堂氛围。同时,教师可以利用历史故事来辅助历史教学,通过讲述与知识点相关的历史故事,可以帮助学生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提高对课本内容的认知。在教学中穿插历史故事,使得教学内容更具生动性,能够提高学生的听课质量,进而提升高中历史课堂的教学效率。

二、在高中历史教学中运用历史故事的方式

1.运用历史故事设下悬念。学生都具有较强的好奇心,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师要把握学生的这一特点,通过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来吸引w生的注意力,提高课堂效率。在学习距离我们这个时代较遥远的历史时期的知识点时,教师可以通过讲解该时期的历史故事来为学生留下疑惑,设下悬念,以此来提高学生参与学习的热情。例如,在学习人民版高中历史教材中的《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时,教师可以首先给学生讲讲古代皇帝的生活,联系影视剧中皇帝的形象来讲述比如秦始皇、朱元璋等著名皇帝的故事,减少学生的距离感。由于从小就看过许多有关宫廷剧的内容,加上教师讲解的有趣历史故事,学生会对古代政治制度产生好奇,因此愿意主动学习相关的历史知识,提高听课效率与听课质量。通过在教学中利用历史故事来为课本内容设下悬念,能够为课堂内容做好铺垫,同时在最大程度上吸引学生的兴趣,以此来提高高中历史课堂的教学效率。

2.运用历史故事强化理解。历史事件的发生都有其特定的政治背景、经济背景、文化背景和社会背景,历史知识的综合性较强,许多知识是十分抽象的。在高中历史教学中,通过历史故事,能够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因为教师可以利用历史故事间述道理,让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掌握历史知识的内涵,同时,历史故事能够将抽象的历史知识通俗易懂化,降低学生理解知识点的难度,提高学习效率。例如,在学习三国时期的历史时,教师可以引用当时的历史故事,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当时政治、经济、军事的混乱,感受到人民百姓生活在动荡不安的东汉末年时期的痛苦,从而可以分析出东汉末年政权瓦解的必然性。通过在教学中运用历史故事,能够让学生更加清楚地了解社会背景,掌握社会状况,从而能够更加容易地理解历史知识,解决学习中的难点,提高高中历史课堂的学习效率。

3.历史故事比赛丰富教学。高中生的表现力和表现欲望较强,教师可以利用学生的这一特点,结合历史知识,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在表演和比赛中深入学习历史知识。例如,教师可以举行故事大赛,让学生们自己讲述历史故事,选出最生动的历史故事和最优秀的讲解者。比如在学习抗日战争的相关历史知识时,教师可以让学生选择与七七事变、台儿庄战役、南京大屠杀相关的历史故事在班上进行讲述。学生为了更好地讲述历史故事,会主动查找相关资料,在这个过程中会加深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同时历史故事比赛会丰富了课堂形式,使沉闷的课堂变得生动,提高了高中历史教学效率。

高中历史知识点扩展篇5

高中历史教学往往被很多高中学生忽视,认为不必要费很多时间去学习,因此也不是很感兴趣。不过我认为,只要学生对历史有兴趣,我们的历史课就有希望,但在如何把学生潜在的学习兴趣激发出来提高教学质量上,确实需费一番心思。从教以来,本人一直在进行活跃课堂气氛,提高教学质量的探索,小有收获,在这里介绍本人的一些做法供大家探讨:

一、激情教学,营造氛围。

想要在课堂上顺利开展教学活动,作为教师必须想方设法创造良好的氛围,活跃学生的思维,而要做到这一点,首先教师就必须全情投入。相信大家都会有这样的一些体会:如果在哪节课上,我们始终以同一种(平和的)语调或带着某种情绪上课,这节课肯定是哈欠声不断,不一会儿,班上的同学就“倒下一大片”了。我们要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自己就必须保证在每节课上都充满激情,不管碰到什么烦恼,都得暂时无条件地把它抛开,全副身心地投入到课堂教学中去,通过我们激昂的,抑扬顿挫的语调及丰富多彩的身体语言,使学生深受感染,进入学习角色,这样良好的课堂氛围很容易就营造出来了,也意味着这一节课已成功了一半。

二、架设知识“桥梁”,引生入胜。

要使学生真正学好历史,提高教学质量,光有激情的语言是不够的,还必须借助知识“桥梁”,调动学生思维,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历史。

现行人教版高中历史教材的特点之一,即是结论性内容较多。这很容易使老师产生错误的看法,认为历史课没有什么内容好讲,只须向学生灌输结论,使他们记住该记的内容就行了。其实高中历史课的教学不仅是让学生认识教材上的结论,还要使之理解、学会运用所学知识初步分析历史问题,从而认识社会。所以在课堂上教师不能只充当专家学者的传声筒,简单地将知识“复印”到学生的脑中就行了,而是要充当学生与知识之间的媒介,帮助学生架设通向教材的结论的桥梁,使他们更好地掌握历史知识,培养历史思维。例如:关于“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危机的原因”这一内容,教师如果只是一味地跟学生强调:“这是由资本主义的固有矛盾所决定的,是资本家盲目扩大生产使供需矛盾日益尖锐的结果”,而不能摆事实讲道理,我敢保证,十学生倒有九个在上完课后仍不知所以然,他们只能枯燥地将之记在脑海中,这样的效果并不好。在课堂上,我采取的方式是先向学生展示了三段相关的材料:其一是经济危机发生前美国社会财富分配悬殊的情况,其二是危机前美国的各行业生产规模快速扩大及工人工资增长相对缓慢的材料,其三是危机爆发前美国股票价格不正常地暴涨的材料。然后让学生自己去分析、讨论并发表看法,教师从中加以指导、点拨,使学生深刻体会到:在资本主义制度下,资本家的本性是追求最大限度的利润,在无政府干预下会盲目扩大生产。同时也因其贪婪的本性,使工人实际收入增加根本跟不上经济发展的速度,造成社会贫富分化悬殊,社会总体需求相对狭小,加上当时人们把投机证券视为发家致富的捷径,使股票价格飞涨,掩藏了供需矛盾,使危机更具破坏性。

从而,学生对教材中关于“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危机的原因”的阐述有了较深刻的理解。在课堂上,多利用一些知识媒介,不仅能使枯燥的历史课变得“有血有肉”,让学生产生求知欲,而且也有利于学生理解教材上的结论,甚至还能发现新问题,得出新颖的结论,有利于开阔学生的视野和思路,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三、“欲说还休”,引导学生规范用词。

作为一名历史教师在课堂上常会碰到这样的情况:在课堂上让学生谈自己对某个历史问题的认识时,不少学生常因不能使用恰当地词语或句子来表达自己的想法而憋红了脸。这时教师须慢慢引导他们,使之把自己的想法表达出来。当然这里不需直接告诉他们用什么词语,只须以间接的方式帮他们捅破“那层纸”就行了。例如:在学习世界近代现代史下册“法西斯国家的扩张和反法西斯斗争的开始”这一节内容时,我让学生找出20世纪30年代法西斯国家扩张的代表事例,然后故意问他们:“法西斯国家的这些扩张都……?”,“成功了!”学生就会习惯性地脱口而出,但很快他们又会感到把“成功”这一词语用于法西斯国家的扩张显然是不合适的。我接着鼓励他们思考:应怎样表达才是准确的。学生自然会借鉴书本,实在不行,教师再给予暗示,这样他们很快就学会了用“法西斯扩张的阴谋得逞”、“反法西斯斗争晢时处于劣势”等正确的语句来表述,而且能牢牢记在脑海中。类似的方式有很多,通过这样帮助学生学会运用规范的、恰当的文字来表述对历史的认识的效果是比较好的。

四、平时多积累,课堂有“料”讲。

高中历史知识点扩展篇6

关键词:高中历史课堂教学图示教学法巧用

中图分类号:G633.51文献标识码:C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4.02.082

1图示教学法的优势

教师在课堂上向学生传递信息的方式,除用口头语言外,还可利用文字、符号、图像等方式来传递。用文字和各种符号组成的图示,也是一种认识工具。图示法是表达科学概念,认识复杂问题是的一种辅助工具。这种图示法,按教材的内容来设计,并用之于课堂教学,就是图示教学法。

基于对图示作用的这种认识,经过初步试验,关于图示教学法的优势,笔者得出两点结论:第一,许多历史概念、历史事实,只要善于设计,都可用图示、图表呈现出来。第二,在进行图示表格设计时,有时需要打乱教材章节,分门别类地重新整理组合课本知识,把历史的纵向横向发展、错综复杂的内在联系简明清晰地展示出来,努力使学生将散见于各章节中的零碎史事,在头脑中构成纵横相连、有序的逻辑性整体网络。第三,图示法有利于概括问题、牢固记忆、增强兴趣、培养能力,是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整体的有机联系的历史观,形成历史知识网络的一种有效方法。

2历史图示教学法的常用形式与巧用

2.1结构图示

依据图示,讲解知识结构和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有利于学生理解记忆和系统掌握历史知识,形成规律性的认识。如:“英国代议制的确立和完善”示意图(图1),通过这一图示,用简单的线条和文字,化繁为简,化难为易,很直观地为学生揭示了英国资产阶级代议制的权利结构和特点。轻松地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了“英国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的特点”这一教学重点和难点。

2.2数轴图示

利用数轴图示,讲英、法、荷等国的殖民扩张;东印度公司的建立;英、荷、法争夺殖民地的斗争:英国的《航海条例》、英荷战争、七年战争、英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殖民国家;殖民主义的罪恶。(见图2)

通过图示的讲解,学生很容易就能认识到:

第一,早期殖民国家的殖民扩张和掠夺,是资本主义原始积累的重要方式之一。第二,资本主义是伴随着征服和掠夺而发展起来的。第三,列强的殖民扩张和争夺,是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的重要途径。第四,英国确立殖民霸权,海外市场不断扩大,成为英国工业革命的根源。

2.3方位图示

在历史教材中,涉及到地理方位的知识比较多,并且中国历史悠久、疆域广阔,使知识的记忆有一定的繁琐性,学生易混淆。如靠教师口头说教,较难掌握,而用方位图示,则可事半功倍。

2.4顺承式图示

顺承式图示按照历史事件发生的前后、前因后果为线索,体现事件的经过,揭示历史事物发生的前因后果或内在的联系。如在讲必修②专题二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时,设计了如下图表(见表1),把整个专题的内容非常简洁地整合在一个表格中,有利于帮助学生形成整体的认识。在教学中只需引导学生填入相应内容,就能轻松达成教学目标。

表1

[[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经济结构

变动\&民资兴起\&初步

发展\&短暂春天\&短暂发展\&陷入困境\&时间\&鸦片战争后\&19C六七十S\&甲午

战后\&民国初期

(1912―1919)\&国民政府前期

(1927-1936)\&国民政府后期

(1937-1949)\&历史

背景\&\&\&\&\&\&\&概况\&\&\&\&\&\&\&影响\&\&\&\&\&\&\&历史命运\&夹缝中求生存\&\&\&\&\&\&斗争中求发展\&\&\&\&\&\&\&历史认识\&\&]]

2.5比较图表

有比较才有鉴别,比较法是历史学习和历史研究的一项重要方法。所有重要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概念、历史事件等都可列表比较,以区别其异同、性质、特点。如英法美德四国政体的比较(比较图表,见表2),就清晰表明了近现代英美德法四国政体的异同。

3历史图示教学法运用的一般程序

历史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注意做到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的有机结合。这是历史教学的基本原理。多维信号示意教学法的运用,关键在于调动图表、电影、录像、录音、唱片、讲述等教学手段,把大量教学信息有机地组织起来,以再现、简化、有效的理想结构形式将活的历史表现出来,在教学中交替穿插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以圆满地完成教学任务。其一般程序为:

第一,复习,导入新课。复习可用前节课的图表。导入新课,可用以前与新课有关的图表,或提出问题,以引起学生对学习新知识的注意。

第二,新课教学。可以先把图表里的内容隐去,只给学生出示知识结构大框架,再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进度一框一框的显示。也可以由学生分组讨论探究,说出各框应填写的内容后,再把每个框里的内容显示出来。教师再根据教学情况用形象、生动、简洁的语言讲解图表,把分析、综合、推理的逻辑思维化为有实际内容的历史事件、历史事实、历史结论、阶段特征、基本线索和发展过程。

第三,对教材中一些不易用图文示意的内容,教师要注意用讲述法进行补充。

第四,图表小结,以巩固新的知识,便于学生记忆全节课的内容。小结要做到既有画龙点睛之巧,又有惜墨如金之精,并要注意知识的纵横联系,帮助学生构建知识网络。

参考文献:

[1]杨荣光.构建知识结构体系与历史教学[J].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5).

高中历史知识点扩展篇7

一、引发动机,建立和强化学生自立

1.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在多个教学时间段激发学习动机

教师可以通过讲故事、表演、运用多媒体、学生讨论、比赛、鼓励等方法来引入课堂,在教学过程中激发学习动机,在课结束前通过巧设疑、精应用、置趣味作业来提升兴趣。要根据课本内容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实践总结得出:引起好奇或悬念,引起不协调或认知冲突,学用结合的,使抽象的内容具体明晰化的展示等,都有利于引发学习动机。

2.创设情境,诱导学生基于问题学习

自主学习是一种基于问题的学习,有感染力的真实事件情境或真实问题的创设,能确定整个教学内容和自我探索等教学进程。面对事件或问题情境,学生可以运用协作、交流的方法,去体验、去感受,完成对新知识的意义建构,而不是仅仅聆听教师关于这类知识的介绍和讲解,所以要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就必须最大可能地创设让学生参与到自主学习中来的情境与氛围。教师可多创设直观情境、问题情境、身体语言情境和交流情境。

比如我在处理《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一内容时用讨论探究法,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首先,课前布置学生向家人、邻居、亲戚了解有关改革开放情况,搜集有关改革开放的图片、实物、资料;并预先准备了本章内容的提纲及讨论的主题分发给学生。

(1)为什么说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

(2)为什么要改革开放?从改革开放的辉煌成就你有何启示?

(3)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是如何形成的?

其次,课上让学生上讲台交流信息、谈感受,说看法,谈认识,并讨论课前给出的主题,作为教师只需给予适当的提示和引导。

最后,要求同学们在课后结合课堂讨论写出随笔或认识和感想。并择其有创见者或贴于墙上或课上选读。通过这样的活动,同学们收集资料,加工整理,展开讨论,达成共识,比较充分地体现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了课堂效率,达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二、授之以渔,指导学生学会学习

“学会”只是从知识的掌握过渡到能力培养的桥梁,针对学生的认知特点,采取相应的训练形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使学生成为“会学习”的人,如课前布置学习任务,预习新课,阅读课外资料,学生设置问题,找疑点,课内展开讨论,讨论方式有同桌讨论,分组讨论,在隋唐文化(二)中,我采取了“预习——定标——自学——讨论交流——总结——资料搜集”形式,结合语文学习让学生在互教互学中了解唐朝诗歌,让学生在自学、讨论等自主活动中探索学习方式,总结学习经验,训练学习能力。

在教学中,为了让学生“会学”,我尽力帮助学生学会“理线索”、“拉思路”。“顺藤摸瓜”,把握历史要点,掌握历史知识,这种学习活动是帮助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即“会学”的重要手段。

在历史教学中,我极力启发帮助学生分析,比较同类性质历史事件。如比较不同时期的殖民扩张:早期的殖民扩张、19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殖民扩张、帝国主义时期的殖民扩张等,比较分析这些殖民扩张的背景、内容、作用和意义,以及后人应从中吸取的教训,从这些方面全面地把握这几次殖民扩张,并联系现实理解当今世界的形势,引导学生去思索,形成自己的启示。

三、培养学生研究性、创造性学习能力

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关键是创造力的开发。要开发创造力,就要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品格,鼓励知识的运用和创新,指导正确的创造方法的和提供良好的创造环境。在教学中可先由教师示范,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指导学生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创造力的开发训练:

1.自己动手设计一些能力训练题

在教学中,学生要由被动转为主动,思考方位的转换是非常重要的。让学生转换一下角色,站在教师或命题者的角度,动手设计一些能力训练题,既是学生创造力开发训练的有益尝试,同时又可以加深对教师或命题者的认识和理解,对学习和考试都有很大益处。设计题目遵照循序渐进的原则,可先参照相关练习题或试题,对其进行适当的改造,然后再发展到自己独立设计,要尽量突出其创新性、综合性、现实性,同时也可增加一些趣味性。

2.对历史事物发表自己的观点或提出假设推理

通过对史实的了解,必然在头脑中形成一定的认识,要把这种认识提升到理性高度,形成自己的独特见解或论点。对教材中没有下结论或结论模糊的历史问题,要大胆尝试发表自己独特见解或论点,并结合史实进行初步的分析和论证。同时尝试对一些历史事物的发展可能性作出大胆的推理和假设,可通过与之相类似的历史事物的对比、借鉴来提出问题,如:假设甲午战争中国获胜,又该如何评价李鸿章和伊藤博文?如果袁世凯不告密,是否会失败?等等。这些假设的提出,说明学生已经以逆向思维或发散性思维的形式,在更深层的意义上探究历史的真谛。

作为历史教师,我们应该不断地探索历史教学的方式、规律,使历史教学“活”起来。在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中充分发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引导学生在历史学习中主动参与、乐于探究,提高学生获取信息和处理信息、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与人沟通与合作的能力。挖掘和提升学生潜能,发展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培养学生积极的情感态度,促进学生自主性学习能力的提高,为他们的终生学习和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徐民长.浅谈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J].新乡教育学院学报.2007(03)

[2]李翠玲.论历史学科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J].兵团教育学院学报.2005(05)

[3]刘丽荣.自主学习能力在数学教学中的培养[J].新课程(教研).2010(03)

[4]杭志斌.高中历史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J].新课程(中学版).2008(10)

[5]马美玲.学源于思,思源于学——新课改下高中历史教学创新之我见[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2(17)

[6]薛振军.浅谈高中历史教学提高课堂有效性的策略[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2(12)

高中历史知识点扩展篇8

一、读课本的所有内容

有的同学认为,课本只要读正文就行了,其它内容无所谓,其实不然,一般一本书包含了目录、导语、学习建议、正文、自我测评和阅读和思考等几个部分。目录是课本的纲领和教材的要点,读目录可以从宏观上掌握书本发展历程,明确教材的重点,起到提纲携领的作用。导语是对整个模块一个高度的提炼和概括,如第五模块导语部分虽然只有七行,二百多字,但却对第五模块进行了高度概括。先说文明之间相互隔绝,后提到新航路使文明链接。工业文明使人类从分散走到整体,殖民扩张客观上推进了文明的扩张进程,随着科技革命的深入世界连接成一个整体。数行字中谈到了文明链接的过程、动力,可以得出市场是发展变化的,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的结论。学习建议中提出三个问题:首先是了解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为什么能形成,就是向学生提出市场形成的条件,其次提出市场形成的过程第三是世界市场形成如何认识,三大问题层层紧扣,一步步提高,既提出了知识问题,也提出了能力问题和情感问题。使学生能带着问题去看书。正文是课本的主体和中心,是阅读的重点。自我测评和阅读思考是学生学习后知识的检测,是教材重点和难点问题的核心体现。这几个部分相辅相成,组成了一个完整的机体,每个部分都是教材的有机组成部分,在阅读时切切不能仅读正文部分。

二、读出书中信息

历史代表过去,教材是过去内容的呈现,教材不可能全部呈现过去的史实,但教材高度浓缩了过去的内容,就需要平时读书时对教材中的信息能充分提炼出来。不仅能读出表面信息,还要能读出隐含信息。如第一节第一框题“分散的文明”,这一框题课标中没有作出要求,但是对后面学习是比较重要的,其第一小节是表达人类还处于农业文明阶段,第二节表达文明由于大河、海洋、沙漠的阻隔和生产力的局限文明呈现地域性和独立性特征。仅仅读出这类信息还不够,还需要读出隐含的信息,从这一节中可以隐藏着人类社会现在处于农业文明,即将进入工业文明,文明之间相互隔绝状态将被打破,生产力由于科技作用将大大发展,人类将会解决高山、大洋、沙漠的阻隔问题等若干内容,而这些内容的隐含会为后面教材内容理解有较大帮助,对全单元的知识体系的构成起铺垫作用。

三、读书要由厚到薄

当前一纲多本,各本教材在构思和表述上各有侧重,如人民版与人教版就不是如出一辙。但其基本框架和主干知识是一致的,人民版的字数比人教版要多得多,以前学生不是看书,而是背书,不论有用无用的全部背下来,这种做法是不科学也是无效的,只有将书由厚变薄,有重点的去理解记忆,才会取得最大的效果。如何由厚变薄?如第二小节《血与火的征服与掠夺》书中讲到荷兰如何成为海上马车夫,英国如何崛起,大国之间为了殖民霸权如何角逐,大国与殖民地之间关系如何,“海上马车夫”这一框题只要记住的是16世纪反对西班牙成立了荷兰共和国和17世纪成为海上马车夫这两个史实就行,其它内容如荷兰成为海上马车夫的条件、过程等仅理解就行了。再如“新航路开辟影响”中有“新航路开辟后,各个地区各个民族之间的联系日益紧密”后面有大量的史实来证明地区和民族之间联系紧密,但这些内容可以不必要去读,只要理解这一时期也是殖民制度和殖民掠夺开始出现时间。

四、读书要构建知识体系

每一单元都独立成章,但每一小节之间既独立又相互联系,都是为一个主题服务的,读书时既要关注各知识点,又要关注各小节之间的联系,构建知识体系。不仅能帮助学生形成清晰的历史线索,而且能够帮助学生形成历史思维。如第五单元标题为走向世界的资本主义市场,共有四个小节,第一节是文明链接,又分成链接的背景、过程、影响等。第二节是血与火的征服与掠夺,又分成荷兰、英国称霸,殖民国家争夺和影响等。第三节是工业革命又分为英国工业革命和世界市场的孕育和成熟等。第四节是第二次工业革命,又分成第二次工业革命,瓜分世界的狂潮和世界连成一体。这几节就分别从新航路开辟世界市场开始出现,殖民掠夺和扩张使世界市场粗具规模,工业革命使世界市场初步形成,并二次工业革命使世界市场最终形成这些角度构成一个体系,即如何走向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并同时还为专题八世界经济全球化作了一个铺垫,只有形成知识体系,学生才能对教材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形成自己的历史思维。

五、读书要读出历史能力

高中历史知识点扩展篇9

一、框架式结构教学法的作用

产生于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德国范例教学提出“掌握知识和培养能力的统一”、“主体与客体的统一”,其实质就是通过学习来获得系统化的知识结构,把传授知识与科学方法有机结合。而结构教学法就是建立在这些理论的基础上,一方面强调课堂着重分析知识和体系的框架结构,力求整体把握学科各章节的主体,另一方面又强调各部分内容的交叉和联系,注意各阶段知识之间的相互渗透。其实质是以学生为主体,师生的互动交流,是科学知识、科学思想以及科学方法之间的有机联系,基本目的是引导学生掌握知识结构。

二、举例说明框架式结构教学法的应用

例如《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这一章,它的内容繁琐复杂,学生往往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过程掌握不好。在这种情况下我就要求学生先进行预习,对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与掠夺、工业革命和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原因、内容和影响能进行简单的讲述,构建学生微观历史的基础知识。深刻理解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与掠夺、工业革命和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原因、内容和影响,培养纵观历史的综合分析能力、评价反思能力等。找出历史史实的某种共通之处,归纳出历史发展的某种客观规律,达到宏观历史的哲学理论要求。学生自我绘制网络图,书面形式准备。通过学生和教师的配合完成的结构图如下:

从这个结构图当中,纵向可以了解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与掠夺、工业革命和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基本内容和影响。横向可以了解它们之间的联系,具体来说就是新航路开辟后,世界各地区和民族的联系日益紧密,世界市场初见端倪;随着贸易中心的转移,英、法、荷日益强大并进行了殖民扩张与掠夺,最后英战胜并日益强大有了条件进行工业革命,率先成为世界工厂,世界上绝大部分落后国家和地区被逐渐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19世纪中期世界市场初步形成;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开展,垄断组织产生,帝国主义国家掀起瓜分世界的狂潮,19世纪末20世纪初世界市场最终形成。运用多媒体教学后,可以制作历史课件,使历史课更为直观与生动。思路更清晰。

以上介绍的是掌握新课的内容,如果是要进行纵向的比较也可以用结构图来体现。

三、历史的发展具有统一性和多样性的特点

为了把握历史发展的规律,寻找某些历史现象的共性或个性,比较、分析、综合等思维活动就成为必不可少了。我们一般先将比较的内容分成若干部分,然后在分析的基础上进行比较,确定其相同或不同的特征,并加以概括,形成结构图。采用纵横比较的方法,则能使学生对两起历史事件、现象的全过程有一个全面的系统的理解和认识。它有利于帮助学生透过现象看清本质,培养学生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观察、理解、分析和评价历史的能力。例如对于第二次鸦片战争是鸦片战争的继续这个问题,学生也会觉得不好理解。为了帮助学生解决这个问题。我就让学生先清楚两次鸦片战争的史实并找出它们的异同点来说明第二次鸦片战争是第一次鸦片战争的延续这个问题。首先师生共同将教材的有关内容进行比较分析,学生一般能从背景、内容、影响等方面进行比较。教师在此基础上可以引导学生运用抽象思维,将教材为数众多的文字提炼成简洁的要点。这样二者的异同点也就显示出来了,易以学生轻松掌握。历史结构教学法的每节课的完成,都意味着与该节课教学内容相关的综合结构图的完成。从表面上看,结构图的形成,使大量文字或材料被舍弃,会造成学生对该问题的识记和再认的困难吗?回答是不会。结构图是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通过分析、比较、综合,根据知识的内在联系和逻辑推理而建立的。对于这个简明的识记和再认工具,学生是很容易识记和再认的。当然学生在识记和再认时,并不仅仅是识记结构图所表述的材料、符号,而是根据图上的材料和逻辑关系,在大脑中将与该问题有关的内容进行识记、分析,并将该问题用文字有条理地表述出来。而表述的正确、完善,即反映了学生对这个问题的理解、掌握的水平,也可视为学生思维“内化”的锻炼和发展的过程,从而提高学生思维的速度和敏捷性。应用多媒体教学后,可以使条理更清晰,复杂的变得简单,也更为直观了。

四、框架式结构教学法的局限和解决的办法

高中历史知识点扩展篇10

自主学习是当前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极力倡导的学习方式之一。一般是指在历史教学活动中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主动参与,以学生兴趣和内在需求为基础,主动体验和感受历史过程,探索和解决历史问题。要想真正地提高学生素质,就必须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那么,历史教学应从哪些方面着手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呢?

一、尊重学生,营造融洽教学环境

在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下,教师树立真诚为学生服务的意识以一颗宽容的心和开阔的人文视野来尊重学生的个性与精神世界,容忍学生的质疑,师生双方坦诚交流,互相理解,使学生对老师产生亲近感、信任感。从而达到共享知识、共享智慧、共享人生、亲其行而信其道的效果。课堂教学中要营造一种美好和谐的课堂氛围,学生在这样的学习环境中产生自信心和成就感,学生自己越来越“想学”,其内在的学习动机不断被激发。内在的学习动机正是促进自主学习是在适宜的教育教学环境下发展起来的,以师生之间平等、尊重、民主、自由、公正、宽容和帮助的关系为最基本的条件。只有在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下,教师不是对学生发号施令的权威,不能将学生作为一种对象去操纵、控制和灌输,学生有种心理上的安全感,从而使学生在和谐、融洽的教学环境中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长此以往,学生就会形成主动参与的习惯,而这正是自主学习能力的最佳表现。

二、启发教学、引导学生深入质疑

教师当以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开动脑筋,善于质疑,深入思考问题,独立探寻问题的答案。当学生进入“心求通而未得,口预言而未能”的状态时,教师要帮助学生知道“是什么”,“为什么”,“还有什么”,“该怎么做”,有助于历史教学的经世致用。

我对“近代美国外交政策的变化过程”的教学中,向学生设计了四个问题:即怎样概括近现代美国经济发展的轨迹?近现代美国的对外政策具有怎样的变化过程?美国对外侵略扩张过程中针对特殊地区或特殊时期是否有特殊政策?从美国对外政策的变化中,你受到怎样的历史启迪?这些问题,不仅使平面的历史知识立体化,让历史灵动起来,更是打破传统教学模式的有效方法。学生在我画龙点睛的引导下,主动综合史实,提炼要点,反思历史,揭示教材的隐性知识,发展自己的质疑能力,促进思维腾飞和创新,从而达到理解历史,形成能力的目的,这样做,有利于学生自主性学习能力的提高,有利于师生关系的融洽。

三、激发兴趣,增强学生主体意识

中学生只有对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才会对学习表现出高度的自觉性、积极性和持久性。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推动学生求知的一种内在力量,它能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创造冲动,“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学习积极性的调动、学习动机的激发、学习欲望的产生,都是形成和发展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重要条件,这些主体性学习构成的重要因素都是以兴趣为基础,兴趣是主体性学习的一块重要基石。

教师要善于挖掘教材中的激励因素,“凡是富有成效的学习,学生必须对要学习的材料具有深厚的兴趣。”兴趣是学生对学习活动的一种积极的认识倾向。教学中,用猜谜语、讲故事、编歌诀、创情境、做游戏、设悬念等途径,促成学生的自主参与。例如在历史课上讲河姆渡、半坡居民生产状况时,可以让学生看书,然后让学生回答:“河姆渡、半坡居民已经掌握了哪些生产技术?”但是,这么讲学生就处于被动接受状态,失去求知欲望。所以,我在上课时创设了这样一个问题情境:“考古学家在挖掘河姆渡、半坡遗址时,出土了若干打磨得非常光滑的骨器、石器、陶器,有箭头、鱼叉、鱼钩盆、碗等物品,在一个窖穴里,还发现了稻谷、蔬菜子、麻布等物品。请根据以上材料想象河姆渡、半坡居民当时的生活情况?”这样就用一个启发、探究式的问题代替了枯燥的问答,既刺激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提高了他们学习的兴趣,又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发挥想象、创造思维、展示自己的平台,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四、多管齐下,构建开放教学模式

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在历史教学中,教师不能成为课本的奴隶,历史课决不能搞成一言堂,教学是为了学生的发展而不是为了解释课本,要打破传统的“教师中心”,“书本中心”,“知识中心”的封闭性教学模式,也只有在“开放”的课堂中,学生才能在老师的指导下,积极、主动地知,这样主体性才能得到充分的体现。转贴于在教学中,我主要从以下两方面突出了开放性教学的特点:

第一,优化课堂提问设计。“善教者,必善问”,精心设计课堂提问,是充分调动学生思维的重要手段之一,教师优化提问设计主要表现在问题答案的多样性、发散性、辐射性上。如在上中国历史第一册第1课时,我让学生从猜谜语着手,提出“什么动物早年四只腿走路?中年两只脚走路?晚年三只脚走路?……”把学生的思维带进课堂,激发他们想象联想,在学生猜出谜语后,老师紧接着指出人和运动的根本区别,并指出:历史就是关于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然后再发问,那“中国历史开始于什么时候?是哪种原始人类的活动揭示了中国历史的第一页?”这样通过导入式提问,激起了学生的求知欲,调动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第二,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运动多媒体进行教学是教学改革的一大成果,它能增加课堂容量,增强了教学的直观性,不受时间的限制再现历史场景,最大程度地感染学生。如世界近现代史《第一次世界大战》这一课内容多,在教学中,我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手段,通过三段录相,八个动画,两个表格等展示了战争三个阶段的情况,真实全面地再见“一战”的发展过程,剪辑的有序,画面的生动,归纳的准确……无一不激发成为课堂教学过程的主体。

五、授之以渔,指导学生学会学习

“学会”只是从知识的掌握过渡到能力培养的桥梁,针对学生的认知特点,采取相应的训练形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使学生成为“会学习”的人,如课前布置学习任务,预习新课,阅读课外资料,学生设置问题,找疑点,课内展开讨论,讨论方式有同桌讨论,分组讨论,在隋唐文化(二)中,我采取了“预习——定标——自学——讨论交流——总结——资料搜集”形式,结合语文学习让学生在互教互学中了解唐朝诗歌,让学生在自学、讨论等自主活动中探索学习方式,总结学习经验,训练学习能力。

在教学中,为了让学生“会学”,我尽力帮助学生学会“理线索”、“拉思路”。“顺藤摸瓜”,把握历史要点,掌握历史知识,这种学习活动是帮助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即“会学”的重要手段。

在历史教学中,我极力启发帮助学生分析,比较同类性质历史事件。如比较不同时期的殖民扩张:早期的殖民扩张、19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殖民扩张、帝国主义时期的殖民扩张等,比较分析这些殖民扩张的背景、内容、作用和意义,以及后人应从中吸取的教训,从这些方面全面地把握这几次殖民扩张,并联系现实理解当今世界的形势,引导学生去思索,形成自己的启示。

六、亲身感受,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合作精神

历史课外活动课具有开放性的特征,面对源远流长的历史长流,面对纷繁复杂的人类发展史,它能够很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合作意识,如对中国古代史的内容可通过社会调查的方式进行,让学生亲身感受、体会、收集、掌握第一手材料,激发学生探索创新的能力,提高他们分析、判断问题的能力,也就是通过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提高他们的历史思维能力,使他们尝试历史学家的滋味。再如角色扮演,我指导学生上演了“百家争鸣”一目,就充分调动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把学生分成儒、墨、法、道四大家,先由主持人(学生自己担任)简明扼要地介绍“百家争鸣”的历史背景,然后四大家各派一名代表阐述各派的主张,紧接着各学派之间展开激烈的论争,其他同学可以补充,代表各派发表自己的主张、见解。通过赛前充分的准备,学生把很多抽象难懂的东西化为了具体生动的东西,对于历史知识的理解更深入,把握更准确,而且论争具体,有很强的对抗性和逻辑性,比单纯的课堂讲授收获大得多,感受深得多,效果好得多。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得到了充分的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