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答题方法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6:22:50

初中历史答题方法篇1

【关键词】中考历史解题效果试题特点

在新课改大背景中,中考依然以卷面考试的形式出现,因此中考历史复习的重中之重便在于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在教育实践中,教师们最头疼的一个问题便是:明明已经在课堂上将知识讲得一清二楚了,为何学生一考起来还是一塌糊涂?实际上,知识的讲授和书面的考试,既相互关联也存在较大的差异。书面考试更加注重的是学生对知识的运用,它需要一定的能力和技巧。因此,笔者根据自身的教学经验,总结出中考历史复习中提高学生解题能力的系统方法。

一、提高学生归纳知识的能力

从初中教学的整体情况来看,七八年级的历史教学主要是打好学生的基础,而九年级的历史教学将会面临一个重要的新任务,那就是引导学生将初中的历史知识进行整合。这种整合的重要性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它能够使学生对初中历史形成一种整体观感,对历史有着一种宏观的感知;第二,它能够帮助学生在答题的过程中更好地把握题目,毕竟中考的历史题目往往是建立在综合多方面知识的基础上的。

为了更好地完成这个任务,九年级历史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首先应提高自身的综合归纳能力。教师在整体把握初中历史知识的前提下,应用心寻找各个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对知识点进行精华式的概括,从而为初中历史知识构建出一个完整的系统。

当教师完成了对知识的整合之后,教师应根据班级学生的学习特点,在课堂上引导学生对知识进行归纳总结。首先,教师可以向学生示范如何对知识进行总结,例如将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等历史事例放在一起进行归纳和比较,这样既可以减轻记忆的负担,也可以增进对这段历史的理解,在日后的答题过程中可以以不变应万变。其次,教师应向学生传授归纳知识点的方法,如时间线索法、比较法、相似归纳法等,让学生在理论的指导下具体地感知如何进行归纳。最后,教师要加强对学生的训练,在日常的教学上习惯性地要求学生对某方面的知识进行归纳,让学生在频繁性的实践中真正增强自身的总结能力,并且将这种知识归纳成为一种内在的需求。只有这样,九年级的学生才能具备对初中历史知识的整体掌控力,也才能在各种习题中应对自如。

二、让学生掌握解答题目的技巧

中考的历史题目并不完全是知识的考核,其中还包括着各式各样的能力考察。因此,教师在提高学生归纳知识的能力之后,还要注重培养学生掌握解答题目的能力以及掌握答题技巧。

一般而言,初中的历史题目主要包括两种类型,一是以选择或填空形式出现的客观题,二是以材料题的形式出现的主观题。在历史客观题方面,教师主要应培养学生的记忆能力、判断能力和排除能力。在历史材料题方面,教师应培养学生的读题能力、寻找能力以及书写能力。

在确定这些能力的基础上,教师可以帮助学生总结出初中历史的答题技巧。在处理历史选择题时,教师可以教会学生掌握排除法,即先用排除法将两个不符合的答案进行排除,然后在剩余的两个答案中权衡哪个更加接近题意。也可以教会学生掌握联系法,即根据题干在选项中选择最具有联系的答案。在处理历史材料题时,教师可以在日常的课堂上训练学生掌握“四步走”的技巧:第一,仔细阅读并且认真理解完题目后再阅读原材料;第二,划出材料关键句,圈出问题关键词;第三,根据问题找出答案所在的区域;第四,根据材料的内容分条列点进行作答。这种“四步走”的答题技巧并不是一朝一夕便能掌握的,因此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多让学生进行实战演练,在“真枪实弹”中让学生感受如何去摸索出属于自己的步骤和方法。同时,教师也要根据学生实战演练的结果,为学生指出不足之处,并且帮助学生真正掌握答题的技巧。

三、增强答题的心理素质

当学生提高了归纳知识的能力以及掌握了答题的技巧之后,初中历史教师在中考复习中还应重视另一点,那就是增强学生答题的心理素质。实践证明,在学生答题的过程中,知识的掌握度并不是影响学生答题效果的唯一因素,心理素质的好坏有时也能左右着学生的答题成果。因此,教师在复习的过程中,可以利用平时的练习或测试增强学生答题的心理素质。

1.提高学生的自信心

由于中考历史题目往往是以综合型的形式出现,题目也具有新颖性和迷惑性。因此,部分学生往往在拿到题目时受到一定的迷惑,感觉自己无法驾驭题目,从而在丧失自信心的情况下发挥失常。因此,教师在日常的训练和练习中应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让学生接触各种不同类型的题目,这样学生才能熟悉中考出题的思维逻辑,消除陌生感和恐惧感。

2.帮助学生养成细心的习惯

历史题目往往存在着许多关键性的细节,倘若不细心审题,随时可能做出错误的答案,这些因细心而失分的情况经常在历史考试中出现。为了尽量减少这种情况的发生,教师应在平时的练习中帮助学生养成细心的习惯,在处理易错题时提醒学生应注意哪些关键性的细节,或者将那些易错的细节进行整理分发给学生,减少学生做题的错误率。

四、结语

总之,在中考历史的复习中,初中历史教师不仅要从质上提高学生的解题效果,帮助学生提高归纳知识的能力,还要在细节上想办法让学生掌握解答各种题目的技巧,最后还要注重增强学生的解题心理素质。只有这三者并重,学生才能从根本上提高自身的历史解题效果。

参考文献:

初中历史答题方法篇2

关键词:新课程;初中历史;基础性

一、初中历史课程标准要求

初中历史学科是学生第一次全面系统学习历史知识,主要是学习在特定历史背景下发生的对中国或世界产生重大影响的事件。因为初中历史学科和初中其他学科具有相似性,即基础性,这在2011年初中历史新课程标准中得到了充分体现。课程标准的第一部分“前言”和第二部分“课程目标”分别用了16个“初步”、12个“基本”、7个“基础”来叙述。具体有:

第一部分“前言”。学习初中历史有利于培养学生历史思维,形成历史唯物主义思想。课程性质:初中历史的教学针对初中生(一般年龄在11周岁至16周岁之间)的心理特点和认知水平,主要培养学生掌握基本的知识和技能,为高中学习历史打下基础。课程基本理念:基础是为普及历史常识,让学生掌握中外历史基本知识,初步具备学习历史的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课程设计思路:使学生掌握中外历史基础知识,初步学会学习历史的方法。在学习内容的编制方面,选取最基本的史实,反映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发展的基本进程。在突出初中历史教学特点的基础上,也为高中历史学习打好基础。

第二部分“课程目标”。初中历史是让学生掌握中外历史基本知识,掌握学习历史的基本方法和技能,进一步理解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激发其思考问题的积极性,培养具有提出不同见解的能力与勇气,使学生在质疑状态下记忆最基本的知识内容,为成为合格公民奠定基础。历史教学三维目标:知识与能力,初步掌握历史发展基本线索,初步学会从多种渠道获取历史信息,初步形成论从史出的能力。过程与方法,在了解历史事实的基础上,逐步学会提出问题和发现问题,初步理解历史问题的价值和意义,初步学会对历史进行分析和评价,逐步掌握学习历史的基本方法,初步掌握解释问题的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初步形成对国家、民族的认同感,了解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趋势,初步形成可持续发展观,初步理解个人与群体、个人与社会的关系。

二、初中历史教学

1.教师要精讲历史知识点

基于初中生阶段的思想特点和课程标准,作为教师的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应克服繁、难、偏、旧弊端,教材是学生学习历史的重要资料,也是课程开卷考试的参考资料,老师应通过对相应教参内容的讲解,使学生了解、知道、理解历史事件发生的背景、过程和影响,但限于课时要求,不可过多赘述。

例如,在讲授川教版九年级上册13课《英国的新生》时,有关英国资产阶级革命过程,教材精简地叙述了“议会斗争”“两次内战”“查理一世被处死”“成立共和国”“克伦威尔军事独裁”“斯图亚特王朝复辟”,到“光荣革命”“通过《权利法案》”,最终建立“君主立宪制”,教师讲授时应分析事件因果关系,归纳主要过程,体现课标“英国的新生”,对于英国国王“统而不治”如何形成及责任内阁制、代议制的发展等复杂历史,初中生难以理解,课程标准不做要求的内容,教学时就不必详细展开。

总之,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把课程标准要求的内容讲授给学生,同时又不能花太多时间在非关键之处。简而言之,教师应注意取舍、详略有当,把要讲的讲清楚、透彻,不要讲的可以不讲,体现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课时有节余,可以拓展课程学习内容,目的是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2.教师要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方法

学习历史需要有正确的态度、强烈的求知欲望和激情,而学生的学习主要是迫于外在压力,为了改变学生的学习方法,在历史教学中,我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基本历史技能,掌握正确计算历史年代的基本技能。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制作课件展示给学生,新课内容讲授后,出一个历史问题。前510年,罗马共和国建立。按照公元纪年法,推算这一年属于世纪(初或末)。面对这道选择题,有的学生很快就回答出公元前6世纪,对于是公元前6世纪初还是公元前6世纪末有不同答案。我先叫一个学生回答,他说是前6世纪初,因为年份较小。然后再叫一个学生回答,他说是前6世纪末,因为是前510年距前500年只有9年,前6世纪快结束了。我表扬后面回答问题的学生,今后出现公元纪年法换算问题,学生出错的几率低多了。

3.教师要注意挖掘历史课程的教育价值

通过历史学习,培育对中华民族文化的认同感、使命感、责任感,融入历史社会发展中。历史发展是有规律的,学习世界近代史,使学生明白资本主义战胜封建主义是必然的,人类社会是从低级到高级不断发展的。

初中历史答题方法篇3

关键词:初中历史;教学方法

历史是什么?按照历史学的观点可以做一个简单的概括:历史是自然界和社会的发展过程;广义指一切事物以往的运动发展过程;狭义指人类史,即人类以往全部活动及其历程。在这个简单的概括中我们可以发现,历史是一门涵盖范围极其广的一门课程,但是否就真的很难去学习了呢?答案当然是否定的!掌握正确的方法去学习历史,你将会沉浸于历史的美妙中。初中阶段学习历史是比较基础的,学习主要是以记忆理解为主,拓展应用为辅。以下是本人归纳的一些学习初中历史的方法:

一、熟读教材掌握教材重难点

在初中阶段对历史学科的学习集中点就是考察在教材上的熟练度。对于初中历史的考察属于比较简单的阶段,但是想要学好也是一件不简单的事。就现阶段来说,初中历史教材课本的知识容量并不算大,并且主要是按照通史的角度加以讲述。因此,在教材上同学们首先要做的就是了解课本的基本结构。基本结构最简单的了解就是查看目录,教材的目录是整本书内容的一个缩写,从目录中可以了解到该本教材的主要内容以及要求掌握的基本知识。按照一般教材的编写来说,在每一课通常也会分为几部分的内容,大字部分是该课的主要内容,因此同学们应该对大字部分进行精读,掌握该课的主要知识点。小字部分一般来说是对一些历史时间的描写或者对相关人物的介绍,主要是为了便于学生对大字部分的以及增大同学们的知识面,因此对于小字部分的内容可以采取略读的模式。对于教材的熟练是初中阶段获得历史高分的最常见,也是最简单的方法,向上面说的那样,毕竟初中对历史的考察点主要还是集中在对课本的考察。

二、加强记忆掌握背诵巧方法

很多同学都认为学习历史最吃力的就是背诵了,也有很多同学在最初学习历史的时候兴趣满满,但由于各种需要背诵的条条框框使得同学们心力交瘁,也渐渐失去了对历史的兴趣。其实对于历史条条框框的记忆并不难,掌握一些背诵巧方法总能使记忆教材内容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以下是个人关于记忆历史知识点的一些方法:

1.晨读记忆法:早上是背诵的黄金时间,是背诵历史这类文科性知识最适合不过了。如果所在学校是已经安排了早自习,那么可以在课前就给自己定下一些背诵目标,根据老师总结归纳好的一些知识点进行。一般来说,学生可以拿好老师归纳的笔记进行背诵,背诵完毕后,可以盖上笔记或者课本,闭眼重新回忆所背知识点,若有不熟悉的可以重新加深记忆。

2.关键词记忆法:面对纷繁复杂的知识点,很多同学表示记忆起来格外吃力。每一个点有长长的一句话,每一个问题需要背诵很多知识点,这无疑给同学们背诵加大了难度。因此,背诵时往往可以选择抓住关键词,先记住关键词,然后不断拓展。比如在记忆为什么孔子是伟大的教育家时就可以先抓住文学、,教育理念、,教育方式、,教育目标、,私人讲学这些关键词,再不断加以扩充,记忆起来也就更加简单了。

3.提纲记忆法:初中历史对于事件时间的考察可以说占有较大的比例。在同一时间,中国和世界其他各国可能同时发生着一些大变革大事件,在笔者看来,建立时间轴是个不错的选择,将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综合起来记忆比较,也是一个强化记忆,加深理解的好法子。毕竟在考试中,出题者往往利用学生事件时间发生情况记忆模糊而设下陷阱,但如果同学们对于这些知识点记忆深刻,也就可以减少丢分了。

三、巩固知识掌握答题小技巧

很多同学都会出现记过的知识点再次忘记的现象,这便是巩固不到位的结果。那么,应该要如何巩固知识呢?课后的练习自然是必不可少的环节,没有练习容易造成对所学所背知识理解不深入的情况,理解不深入则答题无法达到要点,得分也必然会不尽如人意。历史这门课程,答题是需要一定的技巧的。客观题给出的史料材料等,在问题的设定上也必然存在联系。比如,很多设问往往会说材料体现了什么,说明了什么,得到什么启示和教训等等之类。像这样的问题,若材料中提到了买什么,花了钱等等就是涉及济方面;若是材料中提到了制度的革新等方面则是政治方面;传教士之类的方面则是涉及文化方面;关于军队等则是军事方面诸如此类。但有些材料表达得较为隐晦,可能无法找此类关键词之类的,那么,笔者的建议是按照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各写几个方面,值得注意的是,一定要分点作答,并且尽量使得所写答案与所学教材有所关联,尽量使用术语,避免使用日常用语,还要注意的是,答题尽量使得卷面整洁。掌握一定的考试作答技巧会产生意想不到效果,往往可以使自己在同类答题中得到更多分,成为佼佼者。

以上是工作中总结而来的一些小经验,希望可以帮助到各位同学重新树立对历史的兴趣以及在历史学科中得到自己满意的成果。

参考文献:

初中历史答题方法篇4

关键词:初中历史材料解释题解题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2文献标识码:C文章编号:1672-1578(2012)03-0150-01

历史材料解析题不仅能够考查学生的历史基础知识掌握情况,还能考查学生的综合理解能力和知识迁移运用能力,它本身既源于教材,又高于教材,将课本知识和课外知识相结合。在近年各地中考中出现的频率很高。但从对中考试卷的分析看,学生在历史材料解析题上失分比较严重,那么怎样才能提高学生解答历史材料解析题的能力,作好这一题型呢?笔者认为应掌握以下三个环节,即细读、慢找、简答。

1细读

在初步阅读材料的基础上,从材料及其出处判明时间,进而联系材料所反映的历史时期及其包括的主要史实。

1.1阅读教材正文和设问

第一遍要细读,要注意对材料作具体分析。要了解材料涉及到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注意各段材料间的联系,找到材料叙述的核心内容,读透材料的本义并挖掘其引申义,万不可囫囵吞枣,不求甚解。

第二遍,结合设问重点读。这是最重要的一步。设问的定向作用表现在:①确定信息提取方向,帮助考生提取有效信息,搁置其余信息。②确定与相关知识联系的方向。③确定能力考查的方向。

1.2除阅读材料正文和设问外,还要特别注意那些说明性文字

注意从主体材料(正文)的开头、结尾和省略号两边获取有效信息。材料的原文一般很长,试题中只能摘录其中一小部分。从某句开始摘到某句为止,这开头和结尾两句,当然得考虑为答题服务;省略号删去的是次要的,两边所剩的肯定是重要的,肯定隐含着重要信息。因为这些说明性文字,往往给考生某种暗示和引导。有可能埋伏着解题所需的信息,考生可从中受到启发,收到“得来全不费功夫”的效果。

如崇左市2011年初中毕业升学考试历史试题就有这样的一个材料:“我们革命的目的,是为中国谋幸福,因不愿少数满洲人专制,故要民族革命;不愿君主一人专制,故要政治革命;不愿少数富人专制,故要社会革命。——孙中山。”请回答:材料中孙中山认为“革命的目的”是什么?为达此目的,需要进行哪些革命?

此题的答案就隐含在阅读材料中,就是要考察学生读的能力,学生如果细读,有重点地筛选,就能很快找到正确答案。

2慢找

在进一步阅读,准确地把握材料内容的基础上,在材料中寻找与设问密切相关的重要语句,这是解题过程中的关键。这一步骤也叫做提取、筛选有效信息。在教学和考试中出现的材料题,有一类可以从中直接寻找到与设问相关的重要语句,再稍作概括、组织就能回应设问。

具体做法是:先分析材料,长材料分成几段,分别找出每段的信息;短材料分句,找出各句的含义;如果材料只是一句话,就找出它的字词如时间、地点、人物、对事件的评价等要素。这样层层剖析,找出材料所包含的所有信息。如:崇左市2011年秋季学期八年级期中历史调研检测题就有这样一个材料:在中国近代化探索的历程中,中国人首先是学习西方技术,结果甲午一战证明光学技术不好使……所以就开始学习制度,学制度问题就更大了,君主立宪也好,民主共和也好,这么好的制度怎么拿到中国来就变样……后来中国人就开始琢磨,最该彻底改变的是中国人的思想。于是开始学习西方的民主和科学思想……。问题:依据材料概括出中国人在向西方学习上呈现什么趋势?

对于此类题目,学生在读的基础上,再稍作概括、组织就能回应设问,找到答案。

3简答

对材料已阅读、理解了,对命题者的意图也揣摸了八九分,那么下边就该动笔组织答案了,应注意以下“规则”:

解答好每一个问题是关键。一般情况下,一个材料解析题设好几问,而设问大都是相互联系着的。往往答对了第一问,其它总是便迎刃而解了。因此,答第一问时一定要细心,要注意对材料作多方面的考虑,既要考虑材料的显性含义,又要分析材料的隐性含义,全面考虑问题的正反面,力求全面准确。

按问、按分列点。依据设问的分数分布和评卷的可操作性原则,按分列点,分多则多写,分少则简写。另外可以评分的操作可能性推断答案的条目数量。比如设问的分值是2分,则参考答案一般情况为1点或2点;分值是3分则可能是1点或3点。

语言要方简意赅。材料题不是问答题。一般设问问什么你就回答什么,分值一般不大,不可能用过多的语言。注意语言的准确性,科学性,防止随意性。即论从史(材料)出,结论必须在材料中能找到依据,由此依据而得出。

运用辩证观点,保证答案的全面性,防止片面性。对有些认识、评论之类的答案,要从正反两方面考虑,切忌全面肯定或全面否定。但对于一些限定了答题的范围,就要按要求作答。

要实事求是,切忌感情用事,要以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把材料中的人物、事件、观点放到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进行评价,得出正确的认识,不要以朴素的阶级感情去评价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

初中历史答题方法篇5

关键词:历史;初中生;问题意识

中图分类号:G63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2851(2011)06-00-01

从古至今,教育界一直都在提倡一个观点“行成于思,思成于惑”。在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我非常赞同古人的话,创新问题应该始于学生的问题意识。可以说人的问题意识才是思维的动力,同时也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的一个准切入点。我们来看我国当前的初中历史教学,传统的历史教学中最常用的手段就是“填鸭式”教学或是“一言堂”的教学,只为了成绩而教学,这样的教学模式下,培养出来的学生一般都会缺乏问题意识以及质疑精神。这些学生在常年的填鸭式学习中,丧失了思维的独立性,只会机械的模仿、循规蹈矩的背诵,盲目屈从于权威的教学,无法真正的了解历史,走进历史,更无法从历史这门学科中来汲取知识,并且获得营养。因而初中历史的新课程标准也这样要求:“善于从不同角度发现问题,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改革势在必行

一、中国初中教育中对于问题意识的理解

美国的心理学家西蒙曾做过这样的表述“一个人若接受一项任务,但不知道该如何完成它时,他面临的就是一个问题。”那么问题就可以被称为一个需要解决以及讨论的疑难和矛盾。因而,“问题意识”则就是指在人们的认识活动当中,会经常遇到一些比较难解决的实际或者是理论的问题,并且由此会产生一种怀疑的,困惑的,或者焦虑的探究心理,这种心理状态则会驱使个体来进行积极的思维和认真的探究,而后不断的提出问题并且解决问题。”对于这种思维的心理品质,在心理学上统称为“问题意识”。问题意识不仅体现了个体思维的灵活性与深刻性,更真实的反映了思维的独立性。学习就是一种自主的建构过程,“知识其实不是通常看到情况下那么简单,好像都是通过教师来传授的,其实是学习者们在一定的情境之下通过借助他人的帮助,通过一定的学习资料和工具,而后自主地通过意义的建构过程获得的”。学生“问题意识”的生成以及解决其实是学生们自主建构知识的一个过程。

二、初中历史教学中问题设置的原则

(一)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提问一定包保证有针对性。也就是说教师所提出的问题必须要能够针对教学的内容难点以及重点。只有针对教学内容的难点,才可以保证教学工作的顺利进行。针对教学内容的重点体温,才能保证历史教学目标的实现。历史教学中做出的提问的重点要设置在理解课文的关键处,能够对学生的思维有驱动作用,要牵一发而动全身。

(二)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所提的问题必须具有启发性。也就是老师所提出的问题是不是可以教科书之中直接找到的答案,这些问题是需要学生经过思考的过程才能得出的结论,该问题可能还会让学生们在课前翻看参考资料,或是上网查询才能够得出,这样的问题才能够培养学生学会思考,也会使得学生在思考的这个过程之中,学习的兴趣会得到提高,引起学生的对于历史的学习兴趣。

三、初中历史课堂上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策略

(一)在初中的历史课堂上,可以创设一种民主的和谐的问题情境,营造出良好的课堂氛围。要学会对待和保护学生们的奇思异想。对于学生所提出的不合情理问题以及做出的“怪异”回答,老师要应采取一种宽容的态度,让学生大胆直言,倾听学生的想法,乐于接受学生的答案。一些教师在向学生做出提问的时候,会期望学生们按照自己的思想路径去思考并回答问题。学生的答案若是超出他们的希望,这些教师会不赞同,甚至讽刺学生的答案,这样会伤害学生们学习的积极性。如在讲西汉“昭君出塞原因”,就需要以民主的平等的态度和学生进行讨论。尊重学生的见解,这样的做法,会为学生们开放性的质疑创设出新的情境。答案比较多,有学生在看了电视剧的编排后会说,“昭君自愿”说:昭君美丽且高傲,不屑买通画工毛延寿,结果遭到小人暗算,不能得到皇帝的宠爱,便自荐去了匈奴。还有说“毛延寿救国策略”画工毛延寿见到“沉鱼落雁”王昭君,生怕皇帝贪色,误国误民,便“丑画”王昭君,说她是不详之人。学生们对于此就会大胆提出自己的见解,并会勇于辩论在历史课堂中展开讨论。

(二)合理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在初中的历史教学中要利用良好的问题情境,有效地激发学生们的问题意识,最大化的活跃学生的思维,让学生能够有持续学习的兴趣。教师要能够接受并且保护学生们的奇思异想。鼓励学生们对于自己的想法大胆直言,认真的倾听学生的意见。可以运用文字、实物、图片、音像等各类史料教学,改善历史学习方法,发挥学生对于历史的思维能力。如,现在的电视中会有很多穿越剧,其中很多都是涉及到历史的,很多学生会收到穿越剧的影响,认为历史就是电视所演的样子。我们可以接受学生所想,慢慢的引导,让学生阐述自己的观点,而后在课堂中讨论疑点,从而引导学生的对于历史学习的兴趣。如在清史的探讨中,雍正是怎么样做上王位的,真的是篡位吗?还是继位的问题,大家可以展开探讨,通过对于这个问题的讨论,使得学生会认真看待清历史。

初中历史答题方法篇6

一、处理好一轮复习和二轮复习的关系。

在一轮复习的基础上,学生已经基本掌握了历史基本知识,要充分发挥主体能动性,避免以教材为中心,完整、准确地把握历史高考的知识要点;准确阐释知识的内涵,全面、完整地把握考点的外延;参照考试大纲及历史课标,适度拓展《考试说明》的一些考点要求。

二轮复习要按照各省的《考试说明》和《考试大纲》,进行“通史+专题”的复习,巩固一轮复习成果,通过科学、合理划分中外各个历史时期,横向整合三个必修模块中各历史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使之融会贯通,形成系统化、网络化的阶段通史知识体系,进而揭示三个模块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总结各个阶段的历史特征及历史发展规律,进而构建立体化的知识体系,达到“通史”的贯通;政治、经济、思想文化三个必修模块的打通;知识与理论的融通。

二、运用多元史观统领整合知识,实现历史知识的广度与深度和理论的高度有机统一。

新课程历史高考试题,从试题命制的指导思想方面看,从一元史观发展到多元史观,即从革命史观发展到现代化史观、文明史观、社会史观和全球化史观;从近两年高考命题情况看,体现和涉及这些方面的试题不少。在复习指导时,要以新的史学观点与方法拓宽学生视野,客观全面地认识、评价古今中外的历史事物与现象。如世界近代史始于1500年左右,结束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1)从社会制度转型的角度看,世界近代史是资本主义制度从产生、确立、发展到基本定型的历史。从经济基础、上层建筑和人本身来看,近代的含义是商品经济取代自然经济、法治取代人治、公民取代臣民。(2)从文明演进的角度看,世界近代史是世界工业文明的形成发展历程。人类从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转变,政治文明由专制到民主化、法制化;思想文化由愚昧迷信到科学理性。(3)从世界市场的角度看,世界近代史是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从初具雏形、初步形成到最后确立的历史。15世纪末16世纪初,地区性贸易开始向世界性贸易扩展,以西欧为中心的世界市场的雏形开始形成;新航路的开辟,西方列强早期的征服与掠夺,资本主义世界市场进一步拓展;19世纪末20世纪初,第二次工业革命后列强的瓜分狂潮,以欧美工业国为主导的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三、适当关注时政热点。

历史学科有学以致用的特点,决定了历史高考试题与时政热点有结合,我们在二轮复习中,要充分挖掘历史教材中可与时政热点的知识,归纳概括知识,并设置一定的练习训练,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如针对十以来,我党加大了反腐败的力度,要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可结合的历史知识有:理论方面,天赋人权论、契约论和人民论、自由论、分权制衡论、代议制政府论;近代西方民主的基本制度有议会制度、选举制度、政党制度;近代西方民主机制参与机制(公民投票、公民参与)、竞争机制(竞选、考试)、制衡机制(国家权力机构间的制衡)、法治机制(依法立国、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等等)。

四、加强学习方法和解题方法的指导。

初中历史答题方法篇7

关键词:新课程活动课知识竞答

历史是义务教育初中阶段的一门必修课。如何搞好初中历史学科教学,提高学生的历史素质,是初中历史教师最为关切的问题。我在几年的新课程历史教学实践中,摸索出三条行之有效的途径,现分述如下,希望得到同仁的批评指教,以求共同提高。

一、组织小组探究活动

小组探究活动是新课程教学最常见的方法之一。我在历史课程的教学中是这样组织小组探究活动的:

(一)目标:只要课程内容需要,随时可以围绕一个问题开展探究活动。总体目标只有一个,就是通过小组探究活动,巩固知识,提高能力,同时培养一种团结协作的精神。

(二)分组:可以按照座位自然划分小组;也可以让学生按照志趣自由组合,人数不必严格限制,但不许单干(一般每组应在3人以上)。每组须指定(或由学生推选出)一名组长,负责组织协调本组的探究活动。

(三)探究:各组学生围绕论题畅所欲言,不要受任何形式的约束。但每组须推选一名书记员,记录同学的观点,最终形成一个书面总结;然后由一名代表把本组意见带上台发表,与其他小组交流。教师在学生探究时可巡回指点,但不能居高临下地发表意见,以免挫伤学生的探究热情,使探究失去意义。

(四)结论:各小组交流后能形成一致意见的可以做个结论;不能形成一致意见的不要勉强下结论,贵在探究活动本身。教师可以指出各小组意见中的合理因素,让大家课外再去探讨;千万不要拿出“权威”的结论强加给学生。

二、上好历史活动课

活动课,是以课程为依托,以现代教育理念中“以活动促发展”为指导思想,以学生自主学习、直接体验、主动思考为基本特征,以促进学生个性养成和创新思维为目的的动态教学方式。历史活动课是开展历史学科探究式学习的重要载体,具有其独特的优势。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而“激趣”就是最好的方法。历史活动课应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出发点,在题材和内容的选择上要符合学生心理需要,能够吸引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在活动形式的选择上要适合学生的心理特点,丰富多彩,寓教于乐,促进学生思维的活跃;在活动过程中要营造宽松、自由的活动氛围,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

事实上,每一节课我们都应当或多或少地进行一些小的“活动”(如讨论、辩论等等),这些不在本文讨论之列。我这里所说的活动课,是指整个教学过程都采用动态(活动)方式进行的课,大多围绕一个主题先作课外准备,后搞课堂活动。我在近年的历史教学中,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建议,努力上好历史活动课,初步摸索出一点经验,现介绍如下:

1、要明确目标。不能为活动而活动,也不能仅仅为“激趣”而活动。每一次历史活动课前都必须根据教学的需要,提出明确的活动目标,要让学生在享受兴趣的同时,不知不觉地达到获得(或巩固)知识、提高能力的目的。

2、要精心准备。先由教师详细、明确地布置活动任务,然后划分活动小组。可以按座位自然形成小组,也可以让学生自由组合。自由组合的小组不严格限定人数,可以有多有少,但不能单干(一般每组不少于3人)。指定(或者由小组成员推选)一名组长,负责组织、协调工作。接着各小组成员就在组长带领下分头去搜集活动资料,进行整理加工。这过程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锻炼学生通过多种载体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3、要突出主体。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凡是学生能自己独立思考、操作、表达的,教师都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探索。教师在活动中应以平等的身份,参与学生的探究活动,成为其中的一员。

4、要奖励先进。每次活动后要及时进行民主评议,选出优胜小组和个人,给予精神表彰和适当的物质奖励(如学习用品)。这样,可以提高学生的竞争意识,激发上进心和更好的学习(活动)兴趣。

三、举办历史知识竞答

在新授课的间隙,我常练习巩固内容。我也让学生做练习,也搞单元检测,但用得最多的一种方式是搞小型的“历史知识竞答”。因为我发现学生很喜欢这项活动,所以就坚持下来了。我是怎么开展这项活动的呢?

1、活动目标:巩固已学课目知识,加深理解。

2、活动方法:采用师问生答的方式进行,保证学生百分之百的参与。为节约时间,提高效率,采用口头提问、口头回答的方式。

3、活动过程:先宣布规则――被问的学生答不出来或答错时,其他同学方可回答。为使全班同学、特别是学困生获得回答问题的机会,往往按座位顺序轮流之后,再把难题留给尖子生回答。有时采用点名回答、举手抢答等方式,随机应变进行。

4、活动奖励:不设物质奖励。对回答正确者给予肯定;对回答错误者给予订正,并勉励其努力进步。这样,回答正确者觉得光彩;回答错误者也不会觉得“失面子”,而是决心“下次一定答对”,从而取得良好效果。

初中历史答题方法篇8

关键词:初中历史;新课改;课堂氛围

一、引言

我国教育事业发展迅猛,为适应发展的需要我国进行了课程改革。新课改之后,过去传统的教学模式已难以满足我国教育发展的需要,因此,必须要转变一种新的教学模式,激活课堂学习氛围,来适应新课改的要求。在历史课堂中,新的教学模式侧重故事教学,以学生和教师互动为主,加强学生课下查阅资料的能力,使学生在活跃的氛围中增长知识。

二、激活初中历史课堂的方法

新课改之后,初中历史教师在不断尝试新的教学模式以活跃课堂氛围,激发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和激情。通过归纳分析相关教学实践,我得出下面几种初中历史教学方法:

1.营造快乐、民主的课堂环境

快乐的教学氛围有利于提升学生的学习热情,压抑的课堂环境则会阻碍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为激发学生对历史课程的兴趣,历史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努力营造轻松、民主的课堂环境,使学生在课堂上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敢于提出问题、敢于回答问题。课堂上,教师应该以轻松愉快的方式引入教学内容的主题,比如可以利用小故事,也可以利用多媒体以图片的形式展示给学生。这样,学生才能松弛自己紧张的情绪,以轻松的心态接受课堂内容,并融入其中,不断进行思考直到完成学习任务。在课堂结束的时候,教师应主动指导学生巩固所学知识,以便使他们学习的自觉性得到提高。

2.培养学生思考问题及回答问题的意识

初中学生大多十几岁,这一时期的学生相对比较叛逆,他们对老师在心理上有一种抵触,在课堂上不太愿意发言,而是更喜欢单纯地听课。因此,教师必须想办法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及思考问题的意识,使他们积极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历史教师在备课时可以准备几个简单的小问题,这些问题的设置必须使班内80%的学生能够回答出来。这样,以简单问题开始课堂内容可以提高他们的信心,使他们独立思考解决问题。这样,就会逐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回答问题的意识,养成积极参与课堂的好习惯。

3.采用故事教学的模式

传统历史教学过于偏重对基础知识的讲解,这些内容学术性较强,缺乏生动性,这样的教学模式已难以满足新课改之后历史教学的需要。为使课堂更加生动,教学内容更容易理解,教师可以采用故事教学法。这种教学方法主要是采用自编小故事或历史小故事引入教学内容,使学生从故事中得到启发,产生对课程内容的兴趣。教师可以准备与课程内容相关的小故事,或者给出一个主题,要求学生课前自己查阅资料,课堂上由学生结合自己课前的准备讲述相关的小故事。这种方式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还增强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三、结束语

良好的课堂氛围有利于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达到最佳学习效果。因此,教师应该主动转变教学观念,采用故事教学法或者利用多媒体教学来丰富课堂内容,营造轻松、民主的课堂环境,使学生乐于思考、敢于发言,培养历史学习的兴趣,在愉快的学习中完成新课改的学习任务。

参考文献:

[1]宋淑琴.初中历史教学的几点体会[J].科技创新,2010(10).

[2]刘新军.浅谈初中历史教学如何激趣[J].中国校外教育,2010(21).

[3]宁跃云.浅谈新课程理念下的初中历史教学[J].文学教育:中,2010(9).

初中历史答题方法篇9

关键词:初中历史课堂提问有效性教学策略

初中历史课堂提问的有效性是在新课程标准下提出的新型教学模式,它是根据历史课程标准提出的,通过有针对性的历史研究,明确初中历史教学目标和教学重心,并将课堂重心放在问题设置上,通过问题性的课堂教学对教学计划有更深刻的启发,更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调动参与的积极性。余文森教授曾说:“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虽然表现在不同层次上,但学生是否有进步或发展是衡量教学有效性的唯一指标。”学生的进步不仅仅表现在对知识的掌握程度,更多的是学习方法的掌握和思考问题的方式。

一、精确有效地预设问题是提问有效性的前提。

教师要提高历史提问有效性,首先要精确有效地预设问题,怎样精确有效地预设问题,笔者认为应当从以下三点入手:

1.精确问题表述。历史教师是课程标准问题落实的直接执行者,教师在问题精确方面处于“策划者”的角色。初中历史具有很强的逻辑性和严密的时间紧凑性,教师在设置问题时一定要对问题进行精确的表述,力求提出的问题无误。在精确问题表述方面,教师不仅需要始终围绕“有效性”问题设置的观点进行设计,还需要深刻了解教材的主要内容及每部分的教学要求,以及抓住课本中的重难点和关键点,让学生通过教师设置的问题迅速找准学习重点,衔接新旧知识。

2.选准问题切入。在精确好问题的表述之后需要选准问题的切入点,历史课堂的提问应当根据不同的知识点做不同的切入,并保证在每一个问题切入点上找到知识重点和难点之间的关联之处。

比如在学习罗斯福新政和德国法西斯这一部分内容的时候,教师就可以设置这样一个问题:当罗斯福实施新政之后,当时的人有很多愤懑和反对,甚至在报纸上刊登“敲富人竹杠”等负面的评价内容,如果你们是其中的一位议员,那么你们会对国会提出怎样的意见和建议呢?通过对罗斯福新政的了解,你们认为罗斯福新政对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有着怎样的作用,该怎样评价这个人呢?这两个都属于十分开放性的题目,能够让学生发散思维,积极思考。

3.握准问题难易。学生之间在学习历史方面总是有差距的,而且对于刚接触历史课程学习的初中生来讲,历史基础还比较薄弱,很多学生的知识智力水平依然有所欠缺。如果教师设置的问题难度过大就会导致学生绞尽脑汁也想不出问题的答案,久而久之就会失去学习历史的兴趣,找不到学习历史的自信心。所以,教师应当注意问题难易程度的把握,注意难易程度的逐渐推进。

比如在学习西安事变这一块内容时,可以提问学生:西安事变的时候,为什么张学良和杨虎城要那样做?西安事变之后,中华民族的危机是进一步加深了还是解除了?如果危机进一步加深,那么应该怎样做才能转危为安呢?为什么?西安事变的解决有怎样的现实意义?通过这样一步一步的提问,在给学生制定了思维考虑方向的基础上进一步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同时根据学生的智力水平和非智力水平的因素差异,将问题的范围进一步缩小,以此更适应每一位学生的理解水平。在把握问题难易程度的同时调动全班学生的热情和积极性,使得学生的思维变得更活跃,促使他们敢于表达自己的想法。

二、适时有效地提出问题是提问有效性的基础。

教学最佳的艺术点在于怎样适当提出问题并巧妙地让学生回答问题。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抓准提问的时机能够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另外,如果在新课导入时设置一些新问题就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提高教学效率。

比如在学习美国南北战争这一部分内容的时候,教师可以通过新课导入问题:英属北美的13个殖民地,在抗英的斗争过程中,为什么在18世纪的时候就转变成联合一致的美国独立战争?新课导入时先给学生抛出这样一个问题,将学生引进峰回路转的知识十字路口,激发他们主动探索的意识,思考“山穷水尽”时,教师在新课授课过程中进一步阐述,让学生再次感到“柳暗花明又一村”。

三、客观有效地评价问题是提高提问有效性的保障。

对于学生作出有效的客观评价,是初中历史课程教学的重要部分,评价内容不仅仅包括学生的学习成果,最重要的是评价学生的学习进步和发展程度。课堂上客观有效的评价能够有效地促进学生学习,增强他们的学习自信心。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对于每一个学生的问题回答都应当侧耳倾听,学生在回答完问题之后要给予适当的点评,只有通过点评才能让学生从教师的点评中获得更新知识的学习。如果学生问题回答的是趋近正确的,教师就应当给予鼓励并加以补充,如果学生问题回答的是错误的,教师就不应当给予否定,而应当提供正确的引导,引导他们寻找正确的知识点。在提问课堂中,不仅能够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还能够让学生在积极参与中体会到学习历史的乐趣。

总而言之,提高初中历史课堂提问有效性的途径有很多种,只要每一位教师都付出努力,相信经过教育者的不断探索,初中历史教学的有效性就能够得到提高。

参考文献:

[1]雷霞.初中物理课堂提问有效性及策略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9.

[2]梁平.初中数学课堂提问有效性及其策略的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1.

初中历史答题方法篇10

一、抓好初三历史总复习

1.通过单元复习,夯实基础

一个单元就是一个小型的知识网络体系,以“繁荣和开放的社会”这一单元为例,可以从选官制度、民族关系、对外关系、科技、诗歌、书法、绘画、艺术宝库等分类去整理,使人一目了然。事实上,中考用黑板报、数轴线、演示图等新颖的形式来考的题目很多。

2.通过专题复习,提升学生的能力

一般来说,第二轮复习主要以专题为主,这是在第一轮单元复习的基础上对考查的知识进行整合和取舍,就某一重要问题将考试要点中与之有关的知识点串联起来,做到学科内的综合,旨在理清历史线索,构建历史知识的纵横网络,进而形成并提高学生的分析、对比、综合、归纳能力。

3.研究中考题型,进行实战训练

近几年的中考试题,既是真题也是范题,有一定的指引作用,特别要关注与前一年相比有一些微调的考点。选择题的本质就是判断,考生一定要从题干的立意出发,找出关键词,要克服“似曾相识”“似是而非”的思想,冷静思考、明辨是非;做材料解析题的关键是读懂材料,最大限度提取对解题有用的信息,然后与课本内容“对号入座”,用已知的知识去解决未知的问题。同时还要强调:条理清楚,层次分明,表述规范,整齐简洁,没有错别字。

4.关注每一个学生,重视全员提升

课堂上在关注全体学生的前提下,教师要把自己的视角和言行多放在中下等学生身上。依据木桶原理,导致教学效果出现不良结果的也往往是学习最差的学生。优等生一般不会在易错点和易混点上出现很大的错误,他们训练的重点应该是思维和能力的挑战,而中下等学生则不同,他们往往不能很好地掌握每节课的基础知识,更不能很灵活地加以运用。因此为了每一个学生的成长,为了每一个高效率的课堂,为了历史教学取得良好的效果,教师要关注全体学生。

二、练出开卷考试小技巧

1.扭转错误观念

由于历史学科长期被视为“副科”,学生不重视也已习以为常,况且是开卷考试,绝大部分家长和学生认为,平时看不看书无所谓,反正中考时可以带资料进去,到时翻书找答案不就行了。其实,这是一种错误的看法!开卷考试是体现新课程教学理念的变化,体现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要求,减轻学生不必要负担的考试形式。

2.训练快捷定位找考点

对于任何一个考核点,都要能在最短时间内在教材中找出来。我们都知道一个简单的道理,“题目在书外,答案在书中”。从操作步骤上说,可以分为三小步:首先是定方向,确定该题的考核点;其次是选定教材;最后是根据目录精确定位。从教法上说,主要从两方面加以训练:一是根据目录查找考核点的能力,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将教材划分为各个单元;二是训练学生的速度,可以口答竞赛,也可定量限时笔答,出题时要考虑好分布与跨度,可以将常见的考点在页码下用便笺纸延升到书外,以便查找。

3.考前准备

开卷考试,材料的准备很重要。虽然少了又不放心,但是过多也用不上,历年都会出现考生像搬家一样进考场,不过只求个心理安慰。其实带进考场的材料不在多,但要精,而且必须是经常使用而熟悉的材料,这样在需要的时候可以尽快查到所需要的知识点。整理历史开卷考试所需要的资料:六本教材、《中考指导用书》、各种模拟试卷等,要注意按照重要程度摆放,将最重要的放在最上面。还可以准备一份备忘录,将各种解题方法和特别需要提醒自己的话写在上面。(友情提醒:所携带资料不受限制。)

4.走进考场

拿到政治和历史试卷,首先要浏览全卷,对试卷的结构、题量等做到心中有数。其次,要合理安排时间,政治和历史合场共计120分钟,建议考生先完成政治选择题,再用60分钟左右的时间完成历史试卷,最后剩下的时间做政治非选择题。并注意:选择题一定要注意一一对应,杜绝错号的情况(江苏省高淳县沧溪中学曾出现过一位同学选择题全部未涂卡,痛失30分);非选择题答题书写要整洁美观,要在规定的区域内答题,并杜绝错别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