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专业十篇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专业十篇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专业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6:28:49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专业篇1

要在计算机学科中有较好的发展前景需具备三点要素:第一,十分热爱计算机,对计算机各种知识很感兴趣。第二,数学功底要好,逻辑思维能力要强。第三,动手能力强,因为计算机是注重实践的工科。没有实践,到头来就没什么收获。计算机课程大致有高等数学、大学英语、数据结构、离散数学、操作系统、数据库、计算机网络、程序设计语言(Cjava==)、体系结构、高等数学、线性代数、离散数学、C/C++语言、计算方法、数字逻辑、数理逻辑、java语言、计算机组成原理、汇编语言、编译原理、计算机专业英语、计算机网络原理、数据库系统原理、软件工程,还有算法设计与分析、软件质量测试保证、数据库实现与应用、Vc++.net、UmL与软件开发工具等。

计算机科学技术包括很多发展方向:一是软件编程,这个就要和程序打交道,虽然枯燥但很有前途。二是网络工程,主要是网络构建基本的网络知识。三是硬件,就是计算机的具体构造,各个部件的联系工作原理,这个专业学的东西比较广,以上三个方向都会涉及。选择一个主攻方向对今后的发展很重要,比如侧重物理硬件的偏硬方向及数学逻辑的软件方向,还有和大家关系密切的商务方向,等等。

至于什么样的人适合学习计算机,目前没有一致定论,但一定要注重两点:一是自制力较好。二是学习能力较强。计算机专业往往是知识者的天堂,堕落者的地狱,大约80%以上的计算机专业学生在大学里一无所获,课余就是打游戏。it技术的发展速度是日新月异的,新的技术会层出不穷,大学里的知识会平均落后市场标准、企业文化10年以上,举个简单的例子,当大学还在教授C语言等面向过程语言时,业界早已推崇C#,等面向对象的高级语言,所以大学期间不过是一个打基础、铺桥梁的过程,知识的更新积累不是靠每天上几次课,认真完成作业就可以做到的,应该多关注时事动态,it界领先的技术、思想、架构,选择一门自己认为感兴趣,值得学习的语言去学习,深入研究。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毕业之后一般做什么?近几年的就业和收入怎么样?

计算机现在的就业情况不比以前乐观,但可以说仍然是最热门的专业之一。从事计算机行业的人都比较辛苦,工作加班是常事,整体来说,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是一门很杂的专业,什么都学,但什么都不是重点,具体要看学校的开设的课程及老师的情况。我们一般都是做软件设计,发展的话,最后做项目策划。本科毕业一般就写代码,算是it的底层,工作辛苦不说,工资其实也不算多。以后做项目也会很忙,但工资会涨幅比较快(根据能力)。

计算机在用人单位心中的印象还是可以的,这个专业的就业率应该说是比较高的,一般都在90%以上,但对于毕业生来说,学校每年在毕业前夕会组织多项毕业生洽谈会,用人单位会根据其所需招些合格的毕业生到他们单位实习,收入当然肯定会能力、技术挂钩。所以在校内不仅应当掌握好老师教的知识,而且自己要主动实践相关专业技术,这是最重要的。在部分大学如苏州大学,大概在大三的时候学校会有一些实践活动,计算机专业的学生会安排一些项目实施,为在今后的就业积累经验,工作单位对此也都很看重。就业率和收入相对于别的专业要好一些。当前社会,学计算机的人很多,但是人才不多,特别是高级人才不多,所以说计算机行业竞争激烈是针对普通初级人才而言的。近年来,本科段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就业率一直就不高,而且有下降趋势,这主要是由于高校扩招和高校普遍设置该专业造成的人才过剩。即便是最优秀的学府出来的人也良莠不齐。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专业篇2

【关键词】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创新能力培养

一、高校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现状

1956年,哈尔滨大学首先创办了“计算装置与仪器”专业,在四十多年的发展过程中,学科分支的细化,师资队伍的进一步完善,教育理念的与时俱进,都为计算机专业人才的培养带来了可喜的变化。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要看到,高校计算机专业人才的培养确实还存在许多不足,特别在创新模式下教育理念下,以信息化核心技术的计算机技术的教育还尚有缺失,具体表现在:学生的动手能力不强,陷入了“死记硬背”的瓶颈,缺乏创新精神,无法真正适应实践工作和适应市场与产业发展,这也就是为什么那么多的计算机人才没有能充分就业的原因之一。面对这一现状,高校计算机专业教育必须以创新精神和能力为培养目标进行教学改革。

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培养目标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良好的科学素养,系统地、较好地掌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包括计算机硬件、软件与应用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与方法,能在各单位从事计算机教学、科学研究和应用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的高级专门科学技术人才。

业务培养要求为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接受从事研究与应用计算机的基本训练,具有研究和开发计算机系统的基本能力。本科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1)掌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2)掌握计算机系统的分析和设计的基本方法。(3)具有研究开发计算机软、硬件的基本能力。(4)了解与计算机有关的法规。(5)了解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发展动态。

三、创新能力培养的途径

1.加强创新能力的宣传,营造“创新精神”的良好环境,把创新作为一种校园文化。高等院校要全面培养高层次的创新型人才,单靠学校某一职能部门的工作是做不到的,需要全校都提高认识,上下齐心协力去做,牢固树立创新教育、素质教育、开放教育和个性教育的新型教育观念,形成良好的校园“论创新、学创新、行创新”的创新环境与创新氛围,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学校要鼓励学生学术自由,成为学习的主题,给予学生更多地学习自主权和选择权,积极鼓励学生发掘自身的学习兴趣,促进个性化发展;鼓励学生提出新问题,养成质疑的习惯,鼓励学生迈向学科发展的前沿,及时是尚未成熟的创造性的设想,学校也应该积极予以支持,从而保护和激励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积极性。作为前沿性学科的代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更应该鼓励运用本学科丰富的教学资源和不断发展尖端技术开展各类的课外活动和实践,这不仅可以丰富学生的校园文化生活,更能够引导学生积极投入思考,激发创新思维,从而为其发展提供了广阔的舞台和空间。

2.建立一支高效地、具有创新精神的师资队伍。教师对于教学、对于学生培养的重要性众所周知,在此不再赘述。要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学生,首先,需要一支富有创新精神的教师队伍。教师的创新意识是创造力在教学创新活动中的出发点和起动器。教师要自我强化与培养自己的创新意识,不仅在于提高本身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更重要的在于通过教师强烈的创新意识感染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要培养和爱护学生的好奇心和问题意识,因为这是唤起学生创新意识的起点和基础。第二,教师要建立起“互相尊重、互相理解”的师生观。对待学生,教师要予以关爱和理解,尊重和理解学生的想法、观念,支持和鼓励学生的追求,注重与学生的心灵沟通。引导学生突破思维定势,激发创新精神,并源源不断地给学生输送学习的动力。第三,要注重多元化知识的吸收。社会的发展是多元化的,学科教学的也是整体化、多元化的,这就要求教师善于进行交叉学科的角度来进行教学,从而塑造知识结构丰富、具有高度创造力的学生人才。

3.改革教学培养方案。计算机专业涉及的知识面较广,为了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学到更有用的专业知识,所谓“术业有专攻”,因此,可以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细分为几个专业方向,例如围绕计算机程序设计可以分为net、.java、嵌入式设计这三个方向,由此培养“精”、“专”的应用性人才。

同时,要改革教学模式。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要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不能只是“耳提面命”式的灌输知识,而是要引导学生的发散性思维,鼓励学生质疑现状,挑战现状,培养学生的归纳、演绎能力。教师还需要优化课程结构,增加选修课的比重,对于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学生,要提倡其进行跨校、跨院、跨学科选修课程。此外,学校还应开设创新教育课程,使学生接受较系统的创造性思维原理与创新技法等方面的知识,提高创新的积极性。最为关键的一点,是需要切实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增加实践性的教学环节。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本身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应用性学科,因此,教师在进行课程设计和课程教授时,就应更加重视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特别是可以带领学生参加一些科研课题的开发,从实践经验中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创造力,从而发挥出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

4.开展课外科技创新活动。课外科技活动是学生的“第二课堂”,其可以最柔性的方式来开阔学生的想象空间,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从而丰富学生的创新潜质。例如,可以定期举办校园科技文化艺术节,成立专门的科技文化创新指导中心对学生的科技创新作用进行指导与评估;还可以举办各类科技文化竞赛,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并制定一些相应的奖励政策来吸引和鼓励学生投入各类科技创新活动,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开发他们的创新思维和创造潜能。

参考文献

[1]肖云龙.脱颖而出——创新教育论[m].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2000.

[2]陈凯.加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提高大学生创新能力[J].中国教育与社会科学,2009,(7).

[3]朱洪,张卜林.学生创新能力培养途径初探[J].现代特殊教育.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专业篇3

随着通信技术和因特网的快速发展,随着国家党、政机关电子政务网络的普遍建设和应用,计算机网络中涉及国家机密的信息安全面临极大的威胁,已经成为敌对势力窃取的主要目标。信息安全的目标就是要保护信息免受各方面的威胁,以确保业务的持续性并尽可能减少损失。信息安全具有保密性、完整性、可用性、可控性和不可否认性等主要特性。

信息安全学科是由数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信息与通信工程等学科交叉而形成的一门综合性学科。目前主要研究领域涉及现代密码学、计算机系统安全、计算机与通信网络安全、电子商务/电子政务系统安全等。[1]

当前国内对信息安全人才的需求量特别大,主要的需求单位包括政府、工商、税收、电信、银行、证券、保险、军队、公安、政法、社会保障、电力、能源、民航、公路交通、科研与教育、信息产业和一般企业,等。

2000年,教育部首次批准武汉大学开办信息安全专业,在随后的几年中又先后批准(备案)了包括北京邮电大学、西南交通大学等在内的四十余所大学开办信息安全专业。目前我国已经形成了包括博士后、博士生、硕士生、本科生等在内的信息安全人才培养体系,并且已经培养出了一大批在国内外信息安全领域内有相当影响的高水平人才。但是与我国巨大的人才需求相比,信息安全专业人才需求缺口特别大。据2004年不完全统计,国内对信息安全专业人士的需要量高达30余万人,但是,国内从事信息安全的专业人才(包括博士后、博士生、硕士生)只有3500人左右。

由于我国的信息安全专业还是一个新办专业,其课程体系、人才培养模式等还处于积极探索阶段,近几年国家对设立信息安全专业的控制也很严格。因此,除了依托信息安全专业系统培养信息安全专门人才以外,在其相关专业设立信息安全研究方向,也是缓解我国信息安全人才需求缺口的好办法。

由于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知识结构、课程体系与信息安全学科的知识结构、课程体系比较相近,只需适当增加与信息安全有关的课程和实践环节,即可使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学生能比较系统地掌握信息安全的基本理论、方法和技术,以胜任信息安全相关工作,缓解我国对信息安全专业人才极度需求的现状,提高我国信息安全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和水平。

本文结合作者在哈尔滨工程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的教学工作,就如何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教学中引入信息安全学科有关内容进行了探讨,包括课程设置、实践环节设计、实验室建设等内容。

2课程设置

2.1课程设置原则

课程方案的设置要服务于人才培养目标。信息安全专业发展战略研究报告[1]中提出的信息安全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适合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拥有较高的思想道德修养、科学文化素质和社会责任感,具有扎实的数理基础、较好的外语和计算机技术运用能力,掌握信息安全的基本理论与技术、计算机与网络通信及其安全技术以及信息安全法律、法规等方面的知识,能运用所学知识与技能分析和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具有较高的综合业务素质,具有较强的实践、创新与知识更新能力,可以在政府、国防、金融、公安和商业等部门从事信息安全产品的研发、信息系统安全的分析与设计、信息安全技术的咨询与评估服务、信息安全教育、信息安全管理与执法等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课程方案的设置要符合学科特点。信息安全是一个多学科交叉的综合性学科,其学科基础包括数学、密码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电子科学与技术、信息通信与通讯工程等学科的内容。因此,课程设置要涵盖上述学科的知识点,从而构成完善的知识体系。

课程方案基于哈尔滨工程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培养方案(2005年版)[2](以下简称原有方案)的课程体系进行设计,以体现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基础,保持我校计算机学科专业的既有特色和优势。

2.2课程设置方案

根据原有方案的基本架构,设立公共基础与通识教育平台、学科与专业基础平台、学科与专业特色平台、学生自主选择平台四个课程平台,在每个课程平台下设置若干理论课和实践环节。公共基础与通识教育平台和学科与专业基础平台下的课程为必修课程。在学科与专业特色平台下,设有专业主干课和选修课(指定选修课和任意选修)。在学生自主选择平台下,针对学生毕业后的去向(就业、保研、考研),分别设置社会调查、部分研究生基础课程或数学、外语、政治选修课程。

参考全国高校本科信息安全专业规范[3]和相关高校计算机学院信息安全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4],结合我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专业的既有特色和优势,我们可以对原有方案的课程体系作如下调整:

(1)公共基础与通识教育平台下的课程保持不变。

(2)对学科与专业基础平台下的课程进行调整,使其涵盖数学、计算机、电子、通信学科的基础内容。在原有方案中,已涵盖上述学科的大多数课程,只需增加“信息安全数学基础”、“通信原理”两门课程。

(3)对学科与专业特色平台下的课程进行调整。专业主干课包括原有方案的“专业导论”、“计算机网络”,以及新增的“现代密码学”。在指定选修课的设置上,包含原有方案的“数据库原理”、“算法设计与分析”,以及新增的“信息安全”、“网络安全”。在任意选修课的设置上,包括原有方案的“软件工程”、“数字信号处理”、“嵌入式系统”、“多媒体技术”、“网络集成”、“Java与面向对象程序设计”,以及新增的“信息隐藏与数字水印”、“电磁防护与物理安全”、“信息内容安全”、“信息安全法律法规”、“网络程序设计”、“网络管理”、“Linux原理与应用”。

(4)在学生自主选择平台下,设置“信息安全新技术讲座”。

表1给出了一个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信息安全方向的课程设置方案。

3实践环节设置和实验室建设

信息安全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为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信息安全专业必须加强实践环节的教学。除了理论课程中包含的课程实验以外,专业实践教学还包括独立设置的实验课程、课程设计、社会实践、科技创新、工程实践、毕业实习、毕业设计等多种形式。

(1)独立设置的实验课程。包括原有方案中的“数字逻辑实验”、“微机系统与接口实验”和“计算机组成实验”,以及新增的“计算机网络实验”、“信息安全综合实验”、“网络安全实验”。

(2)课程设计。可进行“嵌入式系统设计”、“计算机网络设计”和“信息安全工程系统设计”等一般性课程设计,也可以进行“程序设计综合训练”、“信息安全系统软件”等大型应用软件课程设计。课程设计可以在指导教师的组织安排下,由每个学生独立完成,或组成项目组协同完成。

(3)科技创新。参加数学建模大赛、程序设计大赛、电子设计大赛、嵌入式系统大赛、科技创新或发明大赛、创新或创业设计大赛,撰写学术论文,等。

(4)社会实践。进行社会调查活动,由学校(学院)提出可选的调查题目,学生利用假期进行社会调查活动,并按格式要求写出调查报告。

(5)工程实践。主要是电子工艺实习,要求掌握电路原理图和pCB图的绘制方法、焊接与电路调试方法,提高实践动手能力。

(6)毕业实习。联系实习单位或进入学校的实践基地,锻炼自己的独立工作能力。

(7)毕业设计。结合科研项目和用人单位的要求,进行技术专题研究或工程设计。

表2给出了一个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信息安全方向的实践环节设置方案。

我校建有黑龙江省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哈尔滨工程大学计算机实验教学中心,其下设计算机基础实验室、计算机硬件实验室、计算机软件实验室、软件工程实验室(aCm/iCpC程序设计大赛训练基地)、计算机网络与信息安全实验室、计算机技术创新实验室六个实验室,设备先进、管理规范、师资优良。

计算机硬件实验室可以为“数字逻辑实验”、“微机系统与接口实验”和“计算机组成实验”等实验课程提供场地、设备和师资。计算机网络与信息安全实验室可以为“计算机网络实验”、“信息安全综合实验”、“网络安全实验”等实验课程提供场地、设备和师资。计算机技术创新实验室和软件工程实验室(aCm/iCpC程序设计大赛训练基地)可以为科技创新活动提供场地、设备和师资。依托计算机实验教学中心和学院科研实验室,结合研究生导师的实际科研项目,可以开展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工作。学校工程训练中心、校外实习基地、校外社会实践基地可以提供工程实践、毕业实习、社会实践的场所。

4结束语

信息安全学科专业是一个新兴的交叉学科,其发展潜力很大,各学校都在积极组织力量进行建设。本文基于作者教学实践,通过对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培养方案进行适当调整,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教学中引入了信息安全学科内容,这对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设置信息安全方向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通过相关课程的设置、实践环节的设计、实验室的建设,可使毕业生在扎实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知识体系下较为系统地掌握信息安全基本理论、技术和方法,进而培养出具有计算机学科特色的复合型信息安全人才,这对改善我国信息安全专业人才极度匮乏的现状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电子信息与电气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信息安全专业发展战略研究报告.高等理工学科专业发展战略研究报告,422-437.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2]哈尔滨工程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哈尔滨工程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培养方案(2005版),2005.

[3]北京邮电大学信息安全中心.全国高校本科信息安全专业规范,教育部文件,2004.

[4]武汉大学计算机学院.武汉大学计算机学院信息安全专业培养方案,2006.

[5]曲英杰,宋延强,马兴录.关于在计算机专业引入集成电路涉及有关内容的探讨[J].计算机教育,2007,(2):63-65.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专业篇4

关键词:地区性大学;教学改革;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B

受it技术快速发展的影响,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期开始逐渐成为高校招生和办学的热门专业。一段时间以来,办计算机专业在全国各地高校形成一股风气,各类各级高校不论条件如何,均设有计算机专业,导致计算机在校生的规模极度膨胀,已成为全国在校学生最多的专业之一。目前,计算机人才培养存在一个怪现象:一方面每年的毕业生相当一部分找不到工作,另一方面it企业又找不到合适的毕业生,究其原因是计算机专业的教学出了问题,培养的学生创新实践能力不强、学不能致用、质量不高,不适合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要求。这个问题在国内大学相当多的计算机专业不同程度的存在,地区性大学(省、自治区所属的大学)尤为严重。据不完全统计,计算机专业中的本科生80%多就读于地区性大学,因此如果地区性大学很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将整体上提高计算机专业的毕业生质量。对这个问题我们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探索,要转变这种局面就要实现创新人才培养,最直接关键的就是改革目前的教学方式和考核评价方式,启发和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在实践和应用中掌握知识。

1改革教学方式,促进学生在应用实践中学习

由于受各种因素的影响,我国相当一部分的大学教师的教学还是以知识传承为目标的灌输式教育。其特点是:从教学的目的和目标看,以完善掌握前人的知识为终点,以继承前人已有的知识和成果以求应用和再现,注重知识的接受、理解和记忆;从教学的内容上看,以书本知识为主,以结论性知识为主,“照本宣科”注重知识点的系统性和完整性;从教和学的关系上看,由于着重知识的灌输和传承,强调以教师为中心,学生处于被动的接受地位。学生把学习视为苦差使,缺乏学习的主动性、自觉性和积极性;课后习题也多是“闭门造题”,以强化知识点和技巧训练为主,离现实世界的应用甚远。以上这种教学方式教出的学生必然创新能力不强、实践能力差,满足不了社会和用人单位的要求。

鉴于以上情况,我们在教学方式上进行了一系列改革。首先,开展以应用驱动为目标的教学,教学的目的和目标是学以致用。采用以目标为主线组织知识点的教学方式,是将与目标直接相关的知识点重点讲解,先把主线打通其余的知识点可以略讲或不讲,布置学生自学或通过课后的实践(作业)来掌握;其次,在讲解教学内容的过程中,教师更注重让学生通过动手编程序或做实验掌握所学内容,强调在应用和实践中学习。这样学生既学会了知识,又增强了实践动手能力。教师的相当一部分精力用在设计课后的实践课题上,这也成为新教学方式的一个重要内容。教师设计的实践课题可分为三类:一是帮助学生理解和消化课堂教学内容;二是简单的设计性题目,考查学生的设计能力;三是综合性的设计题目,也可以称为大作业(或小项目),考察学生自主学习和综合实践能力。三类题目是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育学生的主动精神,鼓励学生的创新性思维。教师的作用重在引导和启发,教师除课堂讲授外,相当多的时间用在引导和启发学生完成实践课题上,每个学生(或小组)都要亲自动手完成实验任务,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好奇心和学习兴趣。

2改革考核评价方法,全面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

目前,大多数学校还是将考试成绩作为评价学习成果的唯一标准,而考试在我国已形成了一套类似“八股”的方法,注重知识的广博性、学科体系的完整性、应用知识的熟练程度。学生是以成绩为指挥棒的,上述这种考试方法必然导致培养的学生习惯于“死记硬背”、“纸上谈兵”,不注重获取新知识的方法,缺乏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因此,建立一个全面的考核评价体系就显得十分重要了。

首先,对计算机学科这种偏工程技术的学科,很多课程的考核可以采取笔试考试+平时(讨论)+大作业(小项目)的形式进行,笔试考试成绩占最终考核成绩的比例不超过50%。这种设计的目的就是转变学生以往只重视考试不注重实践的倾向,在考核成绩中实践动手能力占有较大的比例,使得学生逐步重视课程的实践教学内容,配合了教师教学方式的改革,也符合企事业单位对用人的评价。

二是,在考核评价方法的改革过程中,不搞“一刀切”,把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课程大致划分成三类:一类为基础的核心课程如离散数学、数据结构、计算机组成原理、操作系统等;二类为偏应用性的课程,如高级语言程序设计、数据库应用、网络工程、web技术、嵌如入式系统等;第三类为综合性的课程实习和实训。对第一类课程笔试考试占最终成绩的70%,第二类课程笔试考试占最终成绩不超过50%;第三类课程的最终成绩主要取决于大作业(小项目)完成的情况,基本上没有笔试的考试。

3为保证教学改革取得预期效果所要采取的措施

3.1教师的培养

要实施新的教学方式和对学生的考核评价体系,效果的好坏关键在教师。实施新的教学方案,实际上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比如:面向目标教学内容的精练和组织、大作业和小项目的设计等,都要求教师不仅具有较丰富的教学经验,还要及时了解学科发展前沿和方向,有较高的科研水平和工程实践能力。这些能力正是地区性大学特别是边疆地区的大学教师所欠缺的。地区性大学特别是边疆地区的大学计算机专业的教师队伍普遍存在着学历偏低、主要从事教学工作,很少参加科研工作的问题,即使主观上有教学改革的愿望,客观上也很难达到要求。因此,要想取得明显的教学改革效果,最重要的措施就是教师的培养,特别是关注青年教师,提高教师的科研水平和工程实践能力。

从近年来教师考核的情况和学生的反映来看,教学同时又从事科研与开发的教师与单纯搞教学的教师相比,不论是知识面、思维的活跃性、创新意识、还是教学效果,前者都明显优于后者。许多教师在从事科研和开发时,还将课题结合到学生毕业设计或学生课外科技活动中去,也吸收部分学生参加课题研究。这种教学与科研开发的紧密结合,对提高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因此要利用好现在国家和地区的政策,有计划、有步骤地提高现有教师的学历层次;鼓励教师参加各种形式的课程进修,如参加教育部和教指委举办的课程进修班、iBm和oRaCLe等公司举办的系统软件和软件工程与软件工具培训学习班;鼓励教师参加科研项目、参与技术开发和参加学术会议。

3.2教学计划的制定

制定一个好的教学计划是落实教学方式改革和考核评价方法改革的重要保证。为了更好地落实教学方式改革的思路,在课程设置方面除公共课程以外,我们设置了三类课程:一是基础的核心课程,这类课程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教指委制定的规范中和其他资料中有详细的规定;二是偏应用性的课程,这类课程重点介绍目前计算机和网络领域比较流行的应用技术;三是综合性的课程实习和实训,目的是增强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类似于企业的岗前培训,使得学生对it项目从需求分析、系统设计、文档书写、系统测试和项目管理有个全面的认识。在学时学分的分配上增加了实践和应用性课程的学时和学分,保证教师和学生在实践及应用性课程的教学和学习的时间。在课程考核成绩评定时明确了二类和三类课程实践环节所占比例不低于50%,促使学生重视应用实践类课程的学习。

3.3实习实训基地的建立

近些年随着投入的逐年增加,各学校实验室的条件都有不同程度的改善,各院系的计算机实验室基本能满足教学的要求,但按照新的教学方式完成教学和实习任务还有一定的困难。一是实验室不同于软件企业,只有在企业学生能现场观察了解和基本认识社会经济活动的情况和过程,观察了解企业生产经营过程的各个环节,认识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所采用的生产经营工具和手段。二是教师队伍中既具有丰富教学经验又具有项目开发和管理经历的人偏少,大多数教师对it企业的开发和管理知之甚少。因此,在企业建立学生的实习实训基地是非常必要的。我们这几年和东软集团通过“定制班”的模式建立了实习实训基地,每年毕业班学生到东软集团实习3个月,参加东软集团的课题开发,学生毕业后很快就适应了企业的要求。此外,每年东软集团的工程师还会到学院为学生讲授综合性实践性课程,深受学生的欢迎。

3.4教材建设

一套启发式的教学方式、一套全面的考核评价体系,一套新的教学大纲,要想取得预期的效果,必须要有一套先进适用的教材相匹配。我国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教材建设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目前各出版社出版的教材主要针对第一类课程,也就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核心基础课,而针对第二类和第三类课程的教材还比较少,合适的高水平应用型教材就更少。因此要下大力气组织既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又在第一线从事过开发的教师编写这两类教材,配合新的教学方式和考核评价体系的实施。

4结束语

本文从地区性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实际情况出发,详细分析了教学改革方式,考核评价方面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改革的措施方法,希望能为广大同行作一参考,共同提高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专业篇5

关键词:模块化课程体系岗位群计算机科学体系建设

中图分类号:G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9795(2014)05(a)-0126-02

近年来,作为应用型本科院校的计算机专业,面临it人才急剧扩张的市场需求,急需对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改革与创新。在这种背景下,我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对学生试行了“3+1”人才培养模式,通过创新课程教学体系应该是首位性的工作,为此对此专业进行模块化课程体系建设。

1模块化课程体系是实现创新课程教学体系的最佳途径

应用型本科院校从字面上讲可以说是具有两层含义,其一,它是一所本本科院校,其二,它的人才培养目标在于培养应用型、技能型人才。由于其自身的性质具有一定的双重性,因此,它既不同于一般的本科院校,也不同于一般的中职以及高职院校,在对人才的培养目标上也就自然而然的不同了。一般本科院校培养的人才过于注重理论知识的学习,而忽视了实践能力的训练,一般高职院校培养的人才虽然掌握了一定的技能,但却不具备很高的综合素质,但应用型本科院校却截然不同。它培养出的人才既要具备一定的知识水平,综合素质,又要具备很强的动手实践能力,因此,应用型本科院校所培养出的人才对于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等一线或岗位群,并不断满足其需要还是在很大程度上具有优势的。

在传统的人才培养方案中,课程体系是按照计算机一级学科整体建设的需求来设置学科理论课程及实践课程,而不是按照本科层次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来设置课程体系,学生所学的知识与技能与企业的岗位技能要求不匹配,出现了“学非所用”的结构失衡。因此,在制定课程体系与课程内容时,应淡化原有按一级学科设置的理论体系,强化按应用能力设置的知识体系。即由注重学科理论的系统性向注重工程实践的综合性转变。而模块化课程体系不以学科建设为中心组织教学内容,而是强调教学内容在能力形成中的作用,恰恰体现了这种转变,也是实现创新课程教学体系建设的最佳途径。

2计算机专业模块化课程体系的构建

模块化教学法自创立之初,迄今为止已有数十年,其主要特点在于以现场化教学为主,并辅之与之相关的职业技能培训。具体地说该方法与以往教学模式的不同在于以就业为导向,并根据学生所学专业需要为之设置与之相关的专业技能模块和职业岗位(群)模块,除此之外,还需考虑技术变化和市场对各高级应用型专门人才的实际需求情况来对课程体系结构进行构建以及调整。

由于“3+1”人才培养目标直接面向职业岗位(群),这使得其在进行模块化课程体系开发方法选择上,需要用到逆向思维法。所谓逆向思维法就是通过对学生将来所要从事岗位的职业素质以及能力进行分析,并得出一个有效的结果,进而根据这个结果对教师所要教授课程进行设计,组成相应的教学单元。在课程设计上要求具备一定的针对性和实用性,并突破不同学科间的壁垒以及对以往的教学模式进行变革,因此,这种教学方法对于构建由课程一级(专业基础)模块、课程二级(专业方向课程)模块和课程三级(职业岗位群课程)模块组成的模块化课程体系,具有极大帮助。

2.1专业基础模块

专业基础模块课程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公共核心知识体系,其开设的目的在于对不同专业方向学生的计算机知识进行补充,旨在培养学生将来从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方面岗位所应具备的一些最为基础的素质与能力,也为满足学生未来所从事职业需要以及为学生终身学习奠定一定的知识基础。除此之外,该模块课程学习也在一定程度上使得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和职业迁移能力得以提高。专业基础模块课程主要包含:计算机基础、高级程序设计语言、数据结构、计算机组成原理和数据库技术基础等课程,使学生掌握从事计算机各行业工作所具备的最基本的硬件,并且通过和课程体系相对应的基础实验模块使学生具备该专业最基本的技能。

2.2专业方向模块

专业方向模块课程是在专业基础模块课程基础上,按照专业方向的教育增加各个专业方向教育所需要的比较全面的专业知识,以构成较完整的专业方向知识体系。专业方向模块包括网络方向、软件方向和嵌入式方向等子模块。由于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自身具有极强的实践性,因此,对于这一专业学生的培养来说,并不能仅仅停留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理论知识的教授上,还要对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进行培养,从而使得学生能够掌握一些不可或缺的、实用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技能,对本科层次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教育而言也是如此。把这一点体现在该专业课程设置上就是说,该专业课程要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学生所要掌握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以及一些必备的技能,并通过与该模块相对应的专业实验及实训模块来促使学生所学的理论知识能够很好的与实践相结合,力求为该专业方向学生的培养打下雄厚的理论和技术基础。

2.3职业岗位群模块

职业岗位群模块设置的目的在于对学生将来所要从事的具体某方面工作所应具备的职业素质进行培养,从而使得学生在走出校门后就能够很好的适应并满足岗位的实际需要。如果说专业基础模块注重的是从业未来及一些不确定因素,强调的是专业宽口径,职业岗位群模块则注重就业岗位的实际需要,强调的是学生的实践能力。掌握一门乃至多门专业技能对于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可以说是发挥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

3计算机专业模块化教学的实施和对教学改革的促进

3.1按模块组织教学内容

所谓按模块对教学内容进行组织,首先,要对不同模块的总体人才培养目标进行确立,并在此基础上,对以往以知识讲授为中心的学科式课程内容体系进行变革,打破不同章节之间的限制,将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知识紧密结合起来,以技术和能力培养为目标努力构建不同的学习专题作为子模块;其次,每个子模块又下设不同的学习单元(根据模块知能体系的各个具体目标与内容而划分的小专题)以及课题,从而使得模块课程的教学能够形成一个崭新的“积木组合式”的教学模式。

3.2模块化教学有利于提高教师的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

模块教学作为教学方法中一种,将其运用在计算机专业教学的中,就是要对以往传统的教学体系进行变革,让广大师生能够不断的学习以及掌握新的知识和技能,从而使得教师自身的实践能力以及理论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得以提高。具体的说就是,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一定要根据模块教学的特点,将模块的教学方向灵活的运用。将模块教学的核心点定在提高学生的能力以及素养上,将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出最大的作用,积极的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在模块教学的过程中还应该采用其他的教学方法。例如,案例教学法、讨论式等教学方法。在专业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强调“教师边讲解边演示,学生以一边操作以边理解”将动手和动脑有机的相结合在一起,进而来形成一个“双边教学法”,由于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有了师生之间的互动,这使得以往教师讲,学生听的一言堂教学模式被彻底打破。

3.3模块化教学有利于促进教材建设

由于模块教学法对教材要求较高,这使得在市场上很难找到与之相关的教材,即使找到也未必能够用的上,从这点上来看,模块化教学法对于现有教材内容的革新、现行教材体系进行突破、增添教材的专业性、实用性以及正确解决学科体系的系统性与生产实践所需知识综合性的矛盾具有极大帮助。

3.4模块化教学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知识水平和实践能力

使用模块法进行教学,使得以往生搬教材的教学方式得以变革,这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引导学生参与到课堂中来具有极大帮助。并且由于模块教学法注重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相结合,这使得学生的理论素养和动手实践能力在无形中得以点滴提高起来,这对于学生未来从业是有利的。

4结语

实践证明,应用型本科教育模块化教学是教育改革的必然趋势,随着应用型本科教育的发展和教学改革的深入,计算机专业的模块化课程体系也将会不断地完善和提高,走出一条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之路,并得到合作企业和社会的认可。

参考文献

[1]刘伯红,方义秋,夏英,等.基于“关键点”课程的课程体系改革与探索[J].实验科学与技术,2011(4):82-84.

[2]李海涛.模块化教学条件下课程体系的构建[J].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2):82-83.

[3]胡燕燕.关于高职教育课程体系构建的几点思考[J].高等职业教育:天津职业大学学报,2004(1):19-22.

[4]向昌成.高职高专计算机应用专业建设探讨[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S2):38-40.

[5]白建明,金升灿,周丽韫.高职计算机专业教学模式的研究[J].计算机教育,2006(2).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专业篇6

关键词: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问题;对策;研究

一、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培养目标和就业需求不符。从专业的基本要求和基本的培养目标来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设置与发展旨在培养出更多拥有专业计算机技术和基本知识,且具有较强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而只有理论联系实际才是该专业的发展方向。目前开展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高校有很多,但从这些高校专业的开展现状来看,很多都存在培养目标和就业需求不符的问题,也就是说,只注重学生理论知识的学习,却没有充分的发挥学生的自主性,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技能素养,使得学生学习的很多东西都不能得到实践分析,使得教学效果低下。

(二)培养目标的制定比较宽泛。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培养目标十分宽泛,导致专业的定位十分不明确。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标应该是以提高学生掌握计算机硬件、软件理论和应用,能够在企业。单位等从事计算机技术研究和应用,开发网络技术和管理维护计算机等为培养目标的。但是,目前学校对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学生的培养目标过于广泛,学生应用计算机的能力没有受到重视。

(三)没本专业专业特色突出不明显。高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采用的教学计划基本是一样的,并没有从学校的发展出发,很多学校照搬一些名校的教学计划和大纲,使得学校自身的特色无法凸显出现来。学校培养出来的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和其他专业学生相比并没有突出的特色。无论是专业学生还是非专业的学生他们所接受的计算机专业知识也基本一样。因而使得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没有突出的特色,严重阻碍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发展。

二、进一步提高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发展水平

(一)进一步加强实践教学,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学了要具备较高的理论知识和科学文化知识水平以外,还应该具备必要的实践动手能力和专业技能,这也是符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的,同时也是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一种重要表现。具体地说,一是要完善当前的课程实验和课程设计,对于一些实践性较强的科目和课程,要设置专门的技能水平的考核标准,增加学生的实践动手机会,使学生更好的感受理论的实用价值;二是要进一步提高专业的投入,努力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实践环境和实验场所,增加学生的自主性,从而也可以很好的锻炼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研究能力;三是要注重学生的毕业设计工作,充分发挥毕业设计的真实作用。

(二)改进当前的教学方法。在当前的高校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学手段的多样化一直都是目前教学方法方式改革的重要方向,对于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课程的教学来说,改进当前课程的教学方法,优化教学手段已经成为了当务之急。在实际的教育教学活动开展过程中,应该从实际出发,坚持方法联系实际,进一步提升教学课堂的效果。同时还可以开展Cai教学,以求用最合理的教学管理方式来完成教学任务,而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更好的促进学生的学习。

(三)加强课程改革,合理选择选修课程。从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基本特点和其专业特色来看,其课程的设置和其专业的发展方向有着直接的联系,而一些针对性不强,实践水平低的课程内容不仅不会对学生学习起到作用,同时也会降低学习效率,影响教学和学习的效果,不利于专业发展。因此要进一步完善课程体系,合理确定主干课程及其教材,这对于专业的发展是非常重要和关键的一个环节。与此同时,还应该根据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教学效果确定一定的选修课程,这样可以使得学生在学习相应计算机课程的同时还可以获取更多的知识源,拓展学生的知识面,通过专业课和选修课的合理设置来进一步提高专业教学的质量,更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结束语:新时期、新形势下的计算机科学更是在经济社会的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此这种形势下的高校更应该重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发展的相关问题,在正确认识其发展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之上,还应该进一步加强专业的实践性教学,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的形式,合理设置课程课时,进而更好的解决这些问题,努力促进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全面进步与发展。在这种情况下,无论是高校还是社会都应该重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发展,并根据院校的实际情况制定一系列能够切实解决实际问题的对策措施,只有这样才可以更好的提高高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就业竞争力,促进该专业的又好又快发展。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专业篇7

关键词:aCm;计算机科学;课程改革

作者简介:王斌(1979-),男,黑龙江佳木斯人,佳木斯大学信息电子技术学院计算机硬件教研室主任,讲师;史庆军(1966-),男,黑龙江佳木斯人,佳木斯大学信息电子技术学院院长,副教授。(黑龙江佳木斯154007)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2年黑龙江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项目编号:JGZ201201276)、2012年黑龙江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项目编号:JG2012010616)、2012年佳木斯大学教育科学研究课题(课题编号:JKB2012-045)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0079(2013)23-0076-02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及信息化水平的不断提高,计算机科学技术的发展突飞猛进,如今已经取得了令人骄傲的成绩。但是为了能够保证计算机科学相关技术的长久发展,不断培养出具有计算机技术的高素质的人才,这就需要对相关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课程体系进行改革,从而使其顺应技术发展的潮流。本文针对目前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课程体系的现状和弊端进行分析,提出了当前急需解决的问题,进而对基于aCm/iCpC的相应改革措施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

一、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课程体系现状与弊端

1.课程中的实验内容过于独立,造成综合性缺乏

在对高校计算机专业教学过程中的相关实验内容进行研究和调查时发现,许多教师在进行程序设计类的课程教学时,还是采用按课本内容的先后顺序进行实验,根本就没有注重将各个实验相互结合起来。[1]如计算机语言程序设计类课程教学中,教师们往往都是按照各个语法知识点来设计一个个实验。再如数据结构课程都是按照不同数据类型的组织方式来对实验进行单独的设计。这样学生们就只会将注意力集中到每一个单独的数据组织方式中,而对相关课程的整体把握就不会注意,从而忽略了对课程概念的整体性把握以及创新能力的培养。

2.实验检查费时,实验过程枯燥

目前,许多高校计算机专业某些课程授课过程中,教师在布置实验任务后,基本都是要求学生回寝室后在各自的电脑上完成。这种方式下教师在对所布置的实验任务进行检查时相当不便。[2]比如一个自然班大概有30个人,教师不但要对学生上交的程序一个个进行调试和修改,而且还要看是否存在相互的抄袭现象,这需要花费很多时间。更为重大的弊端就是,采用这种方式,多数情况下都不会提起学生对实验任务的兴趣,学生不愿主动完成实验内容,有的甚至是全班最后的程序基本都大同小异,存在极为严重的抄袭现象,这样就会导致比较差的实验效果。

3.教学以课堂灌输为主,实践教学环节未得到充分重视

调查中发现,当今绝大部分计算机专业课程基本都是采用灌输式的学习方式,课堂中的互动时间极为有限,学生基本都是处于一种被动的学习状态,这样就会导致学生们的创新意识以及主动进行学习的意识缺乏,特别是由于大多数的程序设计课程本身都是比较枯燥无味的,而且随着不断的学习,难度以及知识的关联性也会随之不断加强,[3]如果学生们不自主进行预习,是很难将该门课程学好的。

二、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

通过以上对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课程体系的现状与弊端进行较为详细的分析后,笔者认为当前所需解决的关键问题有以下几点:

第一,在对计算机相关的实验课程进行讲解时,需要增强各个实验和相关学科的关联性,实验内容需要进一步完善和改进。

第二,课程评判的体制有待进一步的优化和完善,进而使得学生能够去学习更多的知识以及提高创新能力。

第三,制定培养方案时,尽量扩展相关学科知识。例如,为使学生更好地适应aCm竞赛,可以适量加入数论、图论、算法几何等选修课程,积极培养学生对相关学科进行主动学习的兴趣,改变以往满堂灌的教学方式。

三、相应的改革措施

国际大学生程序设计竞赛(即aCm/iCpC),是由美国计算机协会所主办的世界上水平最高以及规模最大的计算机竞赛,如今已被认为是当代大学生向世界展示自身计算机教育成果的最好舞台,对培养计算机专业的人才有非常大的帮助。因此将aCm/iCpC中所用到的相关方式灵活运用于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课程体系的建设中,探索出一些新的教学方案是非常值得去研究的。

1.实践教学全程实行aCm/iCpC化

实践教学是程序设计课程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因此在进行实践教学时,为了能够提高学生对实践教学的热情,增强其创新能力以及综合能力的培养,就需要增加综合性和设计性的实验,而如果采取全程aCm/iCpC的形式,就能够达到该教学目的。因为aCm/iCpC将题目趣味化,它往往将一个题目设计成故事形式,从而引起学生的兴趣。同时,递交的答案可在线即时判别正确与否,这也是aCm/iCpC吸引学生的第二个原因。利用这些原因可将程序设计的实践教学改成aCm/iCpC性质,[4]例如在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的课内实验中,在前面一些基础知识讲述完后,后面的实验就采用aCm形式,每次实验设计以相关知识点为主的三到五个题目,同时放开时间,如学生课堂上没有做完,则课后还可以接着做。在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的前期,因为学生学习的知识有限,实验一般采用程序设计填空或改错的形式,由学生来完成以得到完整正确的程序,在后期则完全是由学生编写程序。在实践课程程序设计基本训练中也可以采用aCm形式,每次实验课在学校aCm网站上做综合知识点的相关题目,将系统开放一个星期,若课堂上做不完可以用一个星期的时间去完成,这些都是比较好的将实践教程全程实行aCm/iCpC化的措施。

2.将实验课程和aCm/iCpC中的在线评判系统相结合

传统的实验课程中,都是通过学生在自己的电脑上完成实验后附带实验报告来给教师来进行评判,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锻炼学生编写文档的能力,对实验的进度也能够较好地进行控制。[5]但是这种方法容易受到地点以及时间上的限制,另外一个重要的问题是不能够激发学生对课程的学习兴趣,缺乏一个相互交流的平台,有时遇到问题不能够得到及时的解决。然而如果采取aCm/iCpC中的在线评判系统,这些缺点都能够得到较好的解决。因为通过利用在线评判系统,绝大多数的实验都能够被设计成为相应的具有较高质量的练习题,通过在线的方式就较为容易产生一种竞争的氛围,充分激发学生们对相关课程进行学习的乐趣,通过交流能够较好地拓宽自己的思维方式和能力,将相关的任务作为导向,能够形成一定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不会受到地点和时间的限制。

3.结合aCm/iCpC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教师,如果学生在学习时对所学的课程不感兴趣,教师讲得再好,对学生都是没有什么作用的。因此,在计算机的课程体系建设中,为了能够充分调动学生们的积极性,使其培养浓厚的学习兴趣,就需要改变以往的以灌输为主的教学方式,将aCm/iCpC较好地与教学相结合,能够起到比较好的效果。特别是计算机学科中的一些基础课程,如C语言、C++程序设计、数据结构等对于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来说,都是大一、大二的时候开设的,而他们大多数人先前从来就没有接触过程序设计。

因此,如果将aCm/iCpC介绍给学生,让学生充分了解这场大型赛事,会较好地激发出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因为aCm/iCpC具有独特的优点:第一,该竞赛里的题目都是全英文的,这样更能够体现其国际性,在问题描述中都给出了题目所出现的背景和需要解决的问题,而输入样例和输出样例中都分别给出测试数据以及输入、输出的格式,但是实际的判断数据在数据规模上比测试数据要大得多。第二,题目的类型比较广泛,所涉及到的知识点比较多且都是需要通过实践才能解决的,这样就会大力激发学生们不断对新的知识进行学习的强烈兴趣。第三,该种竞赛属于组队赛,这样就让他们较早意识到团队合作的重要性。第四,比赛时间长,比赛时间为5个小时,不仅考验选手的编程能力,对其心理能力也是一种考验。通过介绍aCm竞赛,可以让学生们充分了解学习计算机相关基础学科的重要性,从而明确自己的学习目标。同时,请参加过aCm竞赛的老队员现身说法,谈经验和感受。让新生有学习的榜样,使得学生对于编写程序充满好奇,有学习的欲望。

四、总结

高等院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课程体系的改革是一项艰巨的工程。在信息技术时代,高校计算机专业教育要紧跟时代步伐,就需要随之合理调整课程体系以及教学模式,才能培养出专业知识水平比较扎实,综合素质比较高的创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1]沈凌.高校计算机类课程教学方法与手段改革[J].企业导报,

2011,(2).

[2]张志花.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专业教学改革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2010,(18).

[3]徐本柱,王浩,胡学钢.aCm/iCpC的教学与实践[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6):133-137.

[4]伍宏珏.由aCm看算法设计与分析教学改革[J].九江学院学报,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专业篇8

关键词:信息技术大专业平台;高素质应用性人才;资源整合;体系构建

中图分类号:G642.0?摇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14)09-0197-03

近年来高校对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大量的实践探索,但仍然存在许多问题。大部分高校沿用精英化教育模式,专业设置脱离产业需求,课程体系及内容陈旧,与社会经济发展不相适应。师资队伍、教学条件及教学手段,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等不能适应高素质应用性人才培养的需求。

以成都大学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为例,目前学院有5个本科专业,其中4个计算机专业。各专业的课程教学标准、考核机制具有很大差异,存在重复建设,浪费教学资源等诸多问题,与政府、企业资源及学校资源整合不够,人才培养模式还需要不断变革等。因此构建信息技术大专业平台的人才培养模式,已经成为高校的必然选择[1]。

一、目前存在的问题

信息技术是当今社会的新型技术,尤其体现在软件技术的发展上。目前,软件企业在软件项目研发中,需要软件架构师、项目经理、熟练程序员和软件测试员等三个高、中、低层次的人员互相配合;在软件企业中,这三个层次的人员比例是l:4:7。然而我国高校普遍存在培养目标定位不准确,人才培养方案不清晰、特色不突出等问题。

显然,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是软件人才的严重匮乏和整体结构的不合理。随着软件产业的快速发展,人才缺乏问题逐渐显现并严重制约了软件产业的快速发展。因此在软件市场中,问题的关键就是加强软件人才特别是软件服务外包人才培养。中高端软件专业人才的缺乏和人才结构的不合理,已成为制约软件外包产业迅速发展的“瓶颈”[2,3]。

二、问题分析

1.重理论,轻实践。各高校计算机专业课程的设置还是一直沿用老的知识结构、学时设置。这种结构注重学科体系的系统性和基础理论的宽厚扎实性,是研究型人才的培养模式。然而,实际情况是在毕业后大约只有10%的人从事计算机技术研究,90%的毕业生从事计算机应用。所以,高校教育中忽视应用技能培养,理论与实践的严重脱节,是造成学生就业难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特别是没有形成实用性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体系。

2.教学内容与社会严重脱节。很多高校教学内容陈旧,已经无法适应企业的需求,从而成为学生顺利就业的障碍。

3.实习及实训基地及平台缺乏。全国绝大多数的高校都开办了计算机及相关专业,然而实习及实训就有很大问题,原因有二,一是企业接受的实习及实训的人数有限,二是大多数学校的学生实习实训费用相对偏低,根本无法支撑相关费用支出,没有费用作支撑,企业大多不愿意接收实习及实训任务。

4.缺乏有效的课程群建设。长期以来,各个专业的课程由各专业教师独立上课,导致各专业课程教学标准、考核机制具有很大差异,且存在重复建设,浪费教学资源等诸多问题。为此,需要组建专业平台课程群机制,群组内的课程联系更加紧密、逻辑性更强,且知识更具有递进性;同时,内容切块比较科学,以利于组织教学。在课程群中,提高了课程教与学的透明度,减少了教学中的随意性和非计划性,并加强了教学环节与质量的可控性。课程群对教学内容的整合,使得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总学时数之比接近1∶1,体现了实践能力为主的思想,完善了技能和素质的培养体系。

5.缺乏校企政资源的整合。为了充分利用教学资源,提高教学资源利用效率,构建校企政资源整合体系是十分必要的。短时间内,实现专业教学要求的良好师资力量是很难的,特别是具备良好企业经验的双师型教师还是很缺乏。因此,将各种良好教学资源整合在这个信息技术大专业平台上,实现资源共享,对于尽快提高教学质量具有特别重要的现实意义。

6.教学信息化能力不足。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和多媒体化构成了教学信息化的基本特点。教学信息化将引起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根本性变革,导致教学模式将逐步向教学个性化、学习自主化、环境虚拟化、系统开放化、教材多媒体化、资源全球化的方向发展。而这些变革和发展都需要进行研究和探索。为了适应教学信息化,教学内容就需要进行整合;例如,如何更好地对多媒体教学和多媒体课件进行制作,如何发挥出多媒体教学更大的作用,如何使得多媒体课件达到最好的效果等等。因此,如果不管教学的具体内容,只是简单采用教材搬家的方法,是不能达到良好效果的。

三、改革的措施

1.信息技术大专业平台课程群整合及实施。课程群建设的主要内容是将信息技术大专业平台下所有课程进行分析,将同样或者同类课程组成一个群组,便于群组内教师共享教学资源,加强相互交流。需要做的具体工作包括:课程性质和要求分析,课时分析,教师分组,课程群管理办法制定,配合课程群的课程建设要求等。另外根据企业需求,在课程群中嵌入了相关的企业需求课程,比如嵌入的卡内基梅隆课程体系[2]、塔塔课程体系等企业需求的课程内容。

2.信息技术大专业平台实验实训实习体系构建。作为一个以应用型和工程型人才培养的学校,实验、实训和实习体系的建设是至关重要的。结合过去几年本院在实践教学体系改革的成果,从整个信息技术大专业平台的角度来看,还要进一步对学生实践体系进行构建[4]。

实践体系构建的主要内容是形成科学的实践平台,让学生具备良好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实现的工作主要有:各专业课程实验教学大纲的完善和整合,跨专业的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的开发,制定跨平台的实验教学和考核体系,结合学院科研团队和学生竞赛的多渠道实训方式的建设,跨专业实验室建设以及院企结合的实习基地建设等。

3.信息技术大专业平台校企政资源整合体系构建。构建校企政资源整合体系包括如下几个方面的内容:首先是制定校企政资源整合的系列制度和实施方法,从制度上保证资源整合的可实施性;其次是制定合作培养的教学课程或者实践课程,结合本院需要的教学资源寻找合适的结合点。最后是和校内其他院系、有关政府单位和企业机构进行联系,落实有关紧缺的教学资源,进行优势互补,相互协作,最后构建完整的体系。比如学院构建了一套完整的学生实习实训体系、建立了多个校企合作培养基地、在课程教学中采用课程内容置换的方式完成教学内容的更新、定期安排企业到学院开设讲座等。

4.信息技术大专业平台教学信息化系统构建。构建教学信息化系统的主要内容包括:一是构建教师和学生沟通交流的系统,便于教师之间和师生之间进行更高效的交流;二是构建教学信息共享系统,便于教师之间以及师生之间共享相关教学资源。比如学校建立了专门的网络教学平台,教师和学生可以共享系统中的教学资源,教师可学院也可以通过该系统进行网上交流;三是构建教学相关辅助系统,用来高效地管理学生选课、毕业设计管理、排课等事务。比如学校建立了智能排课系统,在系统上完成学生选课、教师排课的任务;学院2012年开发了毕业设计选题系统,学生和教师通过该系统完成相关毕业设计工作。学校通过学院网站整合这些系统资源,从而极大地提高了教学管理的效率。

5.信息技术大专业平台人才培养体系构建。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措施如下:首先研究目前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变化情况,构思信息技术人才培养思路的调整方向,突出本学院的人才培养特色。比如学院的软件服务外包人才培养,具有宣明的特色,也是国家特色专业建设方向;其次,根据人才培养要求,从校、院和企业等多个层面整合信息技术大专业平台资源,构建信息技术大专业平台的人才培养体系;最后,在实际运作中检验人才培养体系的合理性。比如学院提出了“平台+模块+插件”的课程体系[2,3]、提出了“3+1.1”的学制设置[2,3]、“1+3+8+18周”企业培养方案[3]等。成都大学软件工程卓越工程师培养过程如图1所示。

四、改革的优势

1.建设课程群,可以充分整合各个专业的教学资源,为学目标,提高各专业教学质量打好了基础。

2.进一步规范了实践教学体系,为培养信息技术各专业学生的应用性和工程性能力都创造了良好条件。

3.能够充分体现资源共享的原则,有利于提高学院及相关院系专业的教学实力。

4.通过构建信息化系统,为大平台专业建设和教学管理提供了有力支撑,同时提高了管理效率,从而更好地进行人才培养的实施。

五、结论

通过在信息技术大专业平台下的资源整合和体系构建,使得计算机学科人才培养模式更能符合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

参考文献:

[1]周激流.关于构建大专业平台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与实践[J].中国大学教学,2011,(6):13,16-17.

[2]杜小丹.高素质应用型软件服务外包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计算机教育,2010,(14):34-36.

[3]叶安胜,周晓清.软件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计划人才培养探索[J].福建电脑,2012,(12):34,37-39.

[4]代显华.“大专业平台”人才培养模式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实践[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3,30(2):14-17.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专业篇9

论文摘要:计算机人才的培养模式,有其社会性和自身特点。针时社会对计算机专业人才的需求,结合我院学生实际,时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三个培养方向,需要构建不同课程体系。

一、引言

从1956年我国开始开办计算机本科专业以来,在社会需求和学科发展的推动下,我国的专业点从1956年的2所高校2个专业点发展到现在的598所高校847个专业点,在校生人数大约增长了万倍,达到40余万,构成一个巨大、复杂的专业,在规模上实现了从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的转变。精英教育注重厚基础和广普适应性,大众化教育更强调特色和适用应性,强调学校和专业更准确的培养定位。所以不同类型的学校培养目标的趋同性与学生在知识和能力实际培养目标上应有的差异,是实现精英教育转人大众教育急需解决的问题。

目前,国内各高校都在积极探索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形成了一系列好的做法和针对性很强实施办法,但这些做法或实施办法主要是基于本校的一些具体情况而制定的,缺乏通用性。为此,针对我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学生的实际,结合社会对计算机专业人才的需求,研究和改革现行人才培养模式,是我院计算机专业办学急需解决的问题。

我院于1992年开始招收计算机应用三年制专科专业,1997年开始招收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四年制本科专业,经过十多年的办学,我院在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方面做了许多工作,专业培养方案进行了多次的修订,但目前仍存在不少值得深人研究的问题。具体来说,一是课程结构体系设置不尽合理;二是工程实践能力不强;三是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不强;四是实践教学环节考核标准不够具体;五是缺乏团队协作或协作能力不强;六是综合分析和应用水平有待进行一步提高。这些问题的出现,主要是由于计算机学科组织结构和核心专业基础知识不断膨胀,学科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外延发展模式已经不能适应学科发展的需要,要将学科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的外延发展模式转变为内涵发展模式。具体的说,就是要根据社会需要制定不同的培养规格,对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进行适当的分解,明确专业方向,以适应社会的需要。

二、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的计算机专业课程体系

2006年,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教学指导委员会了《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发展战略研究报告暨专业规范(试行)》,提出了以“规格分类”为核心思想的计算机专业发展建议。鼓励不同高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名称下,根据社会需求和自身实际情况为学生提供不同类型人才培养的教学计划和培养方案。在规格分类的思想指导下,根据计算机学科覆盖面广,计算机专业规模大的特点,将计算机专业人才分成科学型、工程型和应用型3类m。依据我院学生实际情况和社会对计算机专业人才的需求,将我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分为三个培养方向,即计算机应用、计算机软件、网络技术。

计算机应用:该专业方向培养掌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与方法,能熟练进行程序设计和使用数据库技术、网络技术及多媒体技术等解决实际问题,能从事高等和中等技术教育计算机课程理论教学、实验和实训指导的专业教师以及教学、教育管理等方面的高级技术人才。

计算机软件:该专业方向培养在信息产业部门从事软件工程项目的分析设计、开发和项目工程管理工作,以及在企事业单位从事管理信息系统的设计开发、管理维护工作的中、高级专业技术人才。具有扎实的专业技术基础,良好的规范化的软件工程设计开发素养,较强的软件设计开发能力,较好的外语水平,能够解决软件工程中的实际伺题。

网络技术:该专业方向培养适应现代社会急需的高级网络工程技术人才,从事网络的规划和组网设计、网络工程设计和建设、网络运行维护及管理、网络安全防护和性能分析等工作,要求学生掌握网络工程中近代通信网络的基本理论及网络工程的实用技术,了解网络协议体系、网络互联技术、组网工程、网络性能评估、网络管理等相关知识,具有较强的分析间题、处理问题的能力,能够从事网络规划设计、网络运行管理和性能分析、网络工程设计及维护等工作。

计算机专业课程体系由:公共必修课、专业必修课、专业限选课和专业任选课四个模块组成。专业必修课包括:高等数学、线性代数、离散数学、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电路与模拟电子学、数字电子技术、计算机基础、高级语言程序设计、汇编语言程序设计、数据结构、计算机组成原理、编译原理、数据库原理、计算机网络、操作系统、软件工程、面向对象程序设计;专业限选课包括:计算机数值方法、web技术、计算机图形学、算法分析与设计、JaVa程序设计、人工智能概论;专业任选课对不同的专业培养方向设置了不同的课程模块,每个模块设置10门课程,学生可从中选择至少6门课程,计算机应用方向的专业任选课包括:大型数据库管理系统、aSp.net技术、电子商务概论、多媒体技术、计算机系统结构、嵌人式系统、单片机原理及应用、接口技术、数据结构选论、高等数学选讲。计算机软件方向的专业任选课包括:大型数据库管理系统、aSp.net技术、电子商务概论、面向对象的分析与设计、计算机软件工具、软件项目管理、软件测试技术、计算机动画与虚拟实现技术、数据结构选论、高等数学选讲。网络技术方向的专业任选课包括:大型数据库管理系统、aSp.net技术、网站建设与设计、计算机网络安全、网络管理技术、网络操作系统、计算机网络工程、现代通信原理与技术、数据结构选论、高等数学选讲。

在新的课程体系中,要求学生在前三学年修完公共必修课、专业必修课、专业限选课,其中专业必修课和专业限茵库实现三个不同培养方向上计算机学科的公共专业基础的培养。第四学年,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结合自己未来工作去向,选择一组方向课(专业任选课)学习,这样既可以保证专业培养目标的实现,又可以兼顾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爱好,实现规格分类培养目标,为社会培养合格的计算机专业人才。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专业篇10

  南京大学BBS小百合上出现了一段趣闻:腾讯高级执行副总裁兼首席信息官许晨晔于1996年硕士毕业于南京大学计算机系;奇虎360副总裁为南京大学软件学院硕士。大家笑称,原来360与腾讯之争还是南京大学软件学院与计算机学院之争啊。

  在2000年的“网络泡沫”破裂之后,it行业渐渐恢复了作为一个行业应有的冷静和平和,也逐渐退出了人们关注的视线。而今年一场莫名而来的“3Q大战”似乎又重新将这个行业推到了中国大众的眼前。而这仅仅是一个让更多人去关注这个行业的契机――其实他已经默默地影响着我们每一天的生活。从小巧可爱的mp3到关系民生的银行系统,再到载人航天的宇宙飞船,到处都有it行业的身影。

  it行业在大学中的相关专业并不是像想象中的只有计算机科学等少数几个专业,额外的专业还有软件工程、信息工程、信息安全等很多专业,尤以计算机科学和软件工程最具典型性。软件工程和计算机科学在学科的划分上,并不属于同一个科目。软件工程隶属于工科类,而计算机科学更多地属于理科类。他们虽然在大多数人眼中有着极大的相似之处,却在千丝万缕的联系中包含着巨大的差异。

优雅学院派: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培养具有良好的科学素养,系统地、较好地掌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包括计算机硬件、软件与应用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与方法,能在科研部门、教育单位、企业、事业、技术和行政管理部门等单位从事计算机教学、科学研究和应用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的高级科学技术人才。他是研究计算机及其周围各种现象和规律的科学,亦即研究计算机系统结构、程序系统(即软件)、人工智能以及计算本身的性质和问题的学科。其学科的重点并非是软件的构建,而是计算原理本身。而计算机也好,软件本身也好,只是计算的实现。

  与其说计算机专业是优雅的学院派,还不如说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在it行业中起着高屋建瓴、提纲挈领的作用。学院派需要的是潜心对计算机专业的研究和分析,具有一定的创造性和启发性。在行业内部,计算机系毕业的学生大多数成为技术高层的架构师。

  主要课程:电路原理、模拟电子技术、数字逻辑、数字分析、计算机原理、微型计算机技术、计算机系统结构、计算机网络、高级语言、汇编语言、数据结构、操作系统、计算方法、离散数学、概率统计、线性代数以及算法设计与分析等。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包括电子工艺实习、硬件部件设计及调试、计算机基础训练、课程设计、计算机工程实践、生产实习、毕业设计(论文)。

  就业方向:学生毕业后可以到国内外众多软件企业、国家机关以及各个大、中型企、事业单位的信息技术部门、教育部门等单位从事软件工程领域的技术开发、教学、科研及管理等工作。也可到信息产业、财政、金融、邮电、交通、国防、大专院校和科研机构从事通信技术和电子技术的科研、教学和工程技术工作。

  推荐学府: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南京大学、国防科学技术大学等。

行业实干家:软件工程

  软件工程,顾名思义是以工程为主,是一门研究用工程化方法构建和维护有效的、实用的和高质量的软件的学科。其学科在学习构建软件的基础上,更加重视工程化的方法,希望能够以传统的工程,如建筑工程、化学工程的方式去构建软件产品。其学生在学习基本的语言基础上,还要学量的软件工程的实践方法学,以期在实践中指导他们的工作,在设计实现软件过程中发挥作用。它涉及到程序设计语言、数据库、软件开发工具、系统平台、标准、设计模式等方面。在现代社会中,软件应用于多个方面,典型的软件比如有电子邮件、嵌入式系统、人机界面、办公套件、操作系统、编译器、数据库、游戏等。同时,各个行业几乎都有计算机软件的应用,比如工业、农业、银行、航空、政府部门等。这些应用促进了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使得人们的工作更加高效,同时提高了生活质量。

  软件工程的毕业生在it行业中常常扮演着实干家的角色,考验的是将各种想法到实际的转化的能力。比如从美国的it职业分布中明显可以看出,中下层的工程师都是以软件工程的本科生和研究生为主,所以想要学习软件工程专业的学子们应该有一个对未来职业前瞻性的定位,这样有利于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

  主要课程:外语、高等数学、线性代数、高等代数、电子技术基础、离散数学、计算机引论(C语言)、数据结构、C++程序设计、c#程序设计、JaVa程序设计、Delphi程序设计、汇编语言程序设计、算法设计与分析、计算机组成原理与体系结构、数据库系统、计算机网络、软件工程、软件测试技术、软件需求与项目管理、软件设计实例分析、Cmm/iSo9000、asp等。

  就业方向:本专业学生毕业后可以从事各级各类企事业单位的办公自动化处理、计算机安装与维护、网页制作、计算机网络和专业服务器的维护管理和开发工作、动态商务网站开发与管理、软件测试与开发及计算机相关设备的商品贸易等方面的有关工作。

  推荐学府:北京大学、北京交通大学、重庆大学、大连理工大学、东南大学、山东大学、西安交通大学、中南大学、西安邮电大学等。

时代尖兵:信息工程

  专业信息工程专业是建立在超大规模集成电路技术和现代计算机技术基础上,研究信息处理理论、技术和工程实现的专门学科。该专业以研究信息系统和控制系统的应用技术为核心,在面向21世纪信息社会化的过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信息工程专业对数学、物理、电路理论、信号理论、电子技术、计算机科学和技术等方面的知识有很高的要求,并紧跟当今发展最迅速的信息与通信工程以及控制科学与工程学科领域的最新技术,不断更新教学内容,形成风格独特的课程体系。因此说信息工程是时代的尖兵一点都不过分。

  总体来说,计算机专业和软件专业在过去it行业的发展中已经奠定了自己的基础地位,而信息工程则决定了这个行业是否走在了时代最前端,决定了这一行业能成为先锐科技及先锋科学。

  主要课程:电路与系统、信息论、编码理论、微型计算机原理、软件工程基础、现代控制原理、通信系统原理、信息网络基础、数据采集、数字信号与信息处理等。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包括计算机上机训练、课程设计、信息系统认识实习、生产实习、毕业设计等,一般安排30周以上。主要专业实验:至少完成本专业方向的一组实验,例如:通信系统原理实验、信息网实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