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语文新课标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7:02:53

高三语文新课标篇1

关键词:传统模式;新课程;改革措施

一、传统的教学模式下高三语文教学存在的问题

1.照搬原题,缺少原创

老师手里有很多资源,以往各届的高考题以及考过的周考、月考各种小检测的试卷,在教学过程中,老师把这些试卷反复讲解,并没有根据原题作出任何的改动,这样的教学模式使原本就会的学生产生了厌倦,使原本不会的学生也只是加深了记忆,并没有学会变通,在这种情况下,老师手里的资源并没有得到有效的利用。那么,课程改革之后老师应该怎么做呢?老师可以把试卷整合,在原来的基础上对题目进行改进或加深,再让学生去做,针对学生出现的问题进行针对性讲解,这种方法的教学效率要比照搬原题高得多。

2.机械性教学,湮没了语文的个性

传统的语文课堂充斥着机械性的语文训练,缺少语文个性的发展,基本上都是一堂课学生一直在做题,或者老师一直在讲解,枯燥乏味。我们不可以否认的是高三不同于高一和高二,高三需要大量的习题进行训练。但是,语文毕竟是一门人文性的学科,老师不应该把全部精力放在这道题到底是选a还是选B上,新课改之后,教师在课堂上应该拿一部分时间让学生渗透、理解知识,这样的教学模式比机械性教学更加有效。

3.训练无序,缺乏效率

在传统的高三语文复习训练中,随意和散漫的现象很严重,老师只关注高考和考题以及学生的考试成绩,反复地将各类试题印发给学生,让学生反复地做,然而这种急功近利的方法并不是行之有效的,因为语文学科的特点并不是多做几道题就能立竿见影的。老师不要总是强迫学生做题,可以将同一类型的问题分门别类,进行专项性训练,不要一会儿跳到这个知识点上,一会儿又跳回来。

二、新课程标准下实现语文良好发展的策略

1.要研究考纲,真正吃透考纲的精神

每个高三教师的手里都应该有一本考试的大纲,老师应该认真地阅读并吃透考纲所要表达的中心思想,同时适应国家新课程的形式,对国家新课程的标准予以理解,再将大纲上所涉及的知识点分类总结,然后下发给学生,让学生分门别类地理解参透这些考纲的内容,而不是老师一味地出试卷,讲试卷,忽视了知识点的渗透。

2.立足于学生的终身发展

语文的教学不应该只是为了让学生在高考的语文试卷上有一个漂亮的成绩,更应该注重学生的文化素养,立足于学生的终身发展。教学是一门艺术,艺术追求的是活力和创造力,如果把我们的学生都培养成考试的机器,那么对于学生将来的发展都是不利的,教师应该在教学的过程中注重学生语文文化素养的培养。语文是一门博大精深的学科,我们不要求学生都能成为一名文学爱好者,但是我们有义务让学生了解语文的魅力。

3.改革训练的模式,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在传统的教学中,人们对于素质的衡量偏重于智力,对于学生个性的彰显不够,任何教学如果少了学生的兴趣和意志,结果都是老师空忙。所以,老师要改变自己传统的教学模式,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例如,对于疑难问题不是直接灌输,而是采取小组讨论的方法,在小组给出的结果中进行分析,这样,学生也能融入教学过程中,对于学生的学习,老师的讲授也起到了帮助作用。

三、新课程标准的实施对于语文教学的好处

在新课程标准下,语文教学模式的改变也获得了显而易见的效果。首先,教师在讲课时更加注重学生的感受了,在讲课过程中老师很注意学生有没有听懂,有没有参与其中,课堂效率提高了;其次,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兴趣增加了,之前语文课上总是老师在不停地讲课或者学生在不停地做试卷,学生和老师都感到很疲惫,而课程改革之后,老师将考纲总结出来,择其优而教学,并且采用小组讨论的形式激发学生思考的意识,提高了学生的语文成绩,而且课堂和谐了很多;最重要的是,学生不再是只会应试的机器,老师将学生自身的发展融入课堂中,充分注重学生将来的发展,为我们国家培养了有独立思考能力的人才。

基础教育的改革始终面临着传统教育观念的严峻挑战和应试教育所带来的压力,而新课程改革的出现缓解了传统应试教育对于语文的压迫感,新的课程改革并不是反对考试,而是将考试换一种形式,讲知识分类汇总选择优而精的考试进行教育,这样的效果要比之前做十份试卷的效果好得多;新课程改革也不是不让老师讲课,而是先让学生在小组内进行消化总结,老师起辅助补充的作用,这对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也是行之有效的。新课程改革下,我们的语文教学也一定是朝着好的方向发展的,至于在这个大环境下究竟要怎么做,这也需要老师在长期的实践中总结一套方法。

参考文献:

高三语文新课标篇2

一、语文课程标准改革有引人注目的亮点

语文课程标准较以前教学大纲的有效突破:一是更加明确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带来学习方式的重大变化。二是系统提出了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三个维度的目标。更加重视隐性目标、人文精神、情感的体验等。三是强调综合性、跨学科、跨领域学习,打破学科中心论,重视语文和生活的联系。关注课程的现代意识:重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培养。中学语文新课程改革最引人注目的亮点。主要体现在下面三方面:

(一)课程目标的全面性。学生的身心应是一个和谐发展的整体,语文学习的每一个活动,都会引起学生知识、能力与情感诸多方面的变化。课程标准正是从这一新的视角,将知识与能力、情感与态度、过程与方法这三方面整合,列为语文课程追求的目标,既体现了教学中应倡导的“以学定教,主体凸现”的学生主体性,又体现了认知与情意的统一、结论与过程的统一。在以往教学实践中,由于种种因素影响有相当多的学生对语文学习没有兴趣,注重学习“过程和方法”这正是课程标准所大力倡导的,也是极富创意的,现代教育学论认为,各门学科都必须摆脱唯知主义框框,力求做到知识与能力、情感与态度、过程与方法的和谐统一。这正是课程标准力求达到的目标。

(二)学习方式的多元性。变单一、被动的语文学习方式为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和操作实践等多种学习方式,使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根本变化,成为这次课程改革的最亮点。第一,打破了“学科中心论”。最终是为了培养综合能力。第二,重视参与,培养个性和人格。第三,培养课程资源意识。自然山水、人文景观都可成为课程资源,语文教师应重视潜在课程的开发和利用。学习过程凸现学生主体性并培养学生合作意识。

(三)课程内容的开放性。课程标准强调:“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的同时,更提出“注重跨学科的学习”,使学生在不同内容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学生视野”,这是过去语文教学大纲从未涉及的领域,从而进一步拓宽了语文课程内容的空间。为改变长期以来分科教学形成的知识相隔断的局面,强化语文学科同其它学科之间的横向联系,构建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的课程体系,迈开了实质性的步伐。

二、语文课程标准改革的重点

语文课程标准改革,一改以往历次大修改只在行文表述上有一些变动,总停留在语文学科这一层面上的做法,顺应时展的需要,突出了课程改革应有的重点。

(一)课程地位有新高度。课程标准对语文课程的性质和地位作了新的表述,“语文是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这是对语文课程性质,至今为止最为恰当的表述。课程标准还指出:“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语文课程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决定了它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地位”。由此可见,课程标准把语文课程的地位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二)支撑课程有新理念。课程标准以四大基本理念为支撑。其中最突出的是第三条:“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提出“综合性学习”的要求。这一理念贯穿于课程标准的始终。首先,强调自主性,语文学习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教育学家叶圣陶先生说,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毫无疑问,二者的主体是学生,必须十分尊重学生的自主性。其次,强调合作性。学生对课文及人物形象理解受多种因素影响,心得各异,体会不同。有人说:“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也有人说:“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林黛玉。”就是这个意思,这就特别需要加强学生间的交流与合作,互相取长补短,不断丰富自己。再次,强调探究性,教学过程是引导学生发现的过程,学生对学习对象采取研究的态度,作为一种学习方式,重在学习过程和方法培养,决不是追求学生探究的结论。探究中包含有训练,探究学习不排斥接受性学习。

课程标准还强调语文是“实践性强”的课程,“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并明确指出:“语法、修辞知识不作为考试内容。”这无疑也是一个引人注意的基本理念。

(三)教育过程有新特点。新的课程标准倡导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新特点。要求我们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一是准确把握课程标准所倡导的语文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反对离开教材思想内容的纯工具训练。二是要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用丰富的人文内涵影响学生的精神领域,注重潜移默化。三是尊重学生的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母语运用水平。四是开辟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注重对潜在课程的开发和利用,重视隐性教育。五是教学中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能力,用心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联想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等。

(四)对教师素质有新要求。新的课程标准对语文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课程标准指出“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做好“组织者……引导者”工作,无疑是对语文教育工作提出的全新而具体的要求,教师首先要有开放意识,对学生、对教材、对评价尺度都要有开放意识。其次,是自身学习能力的提高,我们要求学生自主学习,教师首先要会自主学习。一个常年不读书、不看报、不思考的语文教师是不可能适应新要求的。再次,在更新自己知识的前提下,积极参与教育改革实验,改革创新教

学方法,这是贯彻实施新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

三、语文新课程标准改革有发人深思的难点

语文新课程标准改革,有突破性进展,无疑是迄今为止最好的语文教学纲领性文件。但它仍有许多值得完善和改进的地方,需要理论工作者和语文教育工作者深入研究和思考。

第一,目标制订无梯度。各地情况不一,学生差异很大,统一目标,不可能适合全体学生。对于同一地区、同一学校、同一班级学生也要分层施教,因材施教,因此,目标一元化,不利学生个性发展。

第二,实践操作高难度。课程标准怎样更有可操作性。它的实践性不强,因为很多目标是带前瞻性的,要把先进的理念落实到实践中去,还需要进行大量探索。

高三语文新课标篇3

关键词:高职院校汉语言文学新课改教学现状

一、汉语言文学选修课的教学现状

这部分内容主要针对新课改以后我国高职院校开展汉语言文学教育专业的课程现状,通过详细分析找到其中存在的问题,进一步分析导致的原因,为之后的内容提出有效的建议和意见打下基础。本部分主要从五个方面的内容展开:提出完善该专业课程体系的对策。为了对高校汉语言文学教育专业的课程现状有一个全面、客观的认识,本部分研究以钦州学院汉语言文学教育专业为主要调查样本,综合运用文献分析、问卷调查和访谈等研究方法,对高校汉语言文学教育专业课程的课程目标、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等进行了全面的调研。

第一,课程目标方面。很长一段时期内,我国高职院校的汉语言文学课堂教学模式采用的都是单方面的强制灌输模式,培养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培养学生正确对待学习、正确对待事情的价值观。一直以来,我国高职院校将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教学目标都放在社会政治本位上,忽视了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本质,这些都无法使得汉语言文学专业的魅力发挥出来,更严重者,会导致学生学习态度的不端正,对于学生性格的塑造有所影响。

长期以来,我国的课程目标设定存在着社会政治本位、忽略创新素质的培养等问题,强调统一性,忽视学生的个性发展。因此,我们要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针对这些不足,新课改注重人的全面发展,注重三维目标的实现,强调形成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

第二,课程结构方面。一直以来,我国高校开设的课程结构都过多地强调学科本位,学科众多繁杂,严重缺少整合性、均衡性和长远性。课程的开设应该根据实际情况为主,不同的地区对于学生发展的要求不同,要实事求是、综合性的进行课程的选择。而我国开课情况相对来讲较为单一、没有对综合课程以及选修课程等提起相应的重视。虽然注重学生知识的掌握,但是却忽视了学习能力、综合能力以及综合素质的培养。新课改对此又有强调,希望高校能够合理的安排、均衡性的把握课程的开设。

第三,课程内容方面。我国学校课程的开设从内容方面过于繁重和陈旧,而学校更加重视的是对于知识的掌握情况,注重理论忽视实践,新课程对此提出了新的要求,希望学生能够从课堂的学习转向社会发展的实际。学习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服务于社会。所以,学校对于课程的开设更应该倾向于和现实生活相近,这样还可以大大提高学生对于学习的热情,让学生更多地接近现实生活,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积极主动地去探究所需知识,从而学习到真正在社会中实用的技能。

第四,对于高校开设课程的评价。我国课程的开设过多地注重对于学生学习成绩好坏的评价,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只是注重学习成绩的提高而死读书、硬读书,片面地要求学生掌握知识、教师也只是要强制地灌输给学生知识,忽视学生心理素质和价值观的培养、忽视学生整体素质水平的培养,而且教学评价的主体都是以教师为主,学生无法作为评价主体,长此以往,评价结果未必能够真实全面地进行评价。学生会逐渐丧失对学习的兴趣,影响我国整体教学水平的提高。实际上,课程评价这一环节是相当重要的,通过课程评价能够将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反馈,从而发现不足之处及时改正。

第五,从高校开设课程管理方面。我国基础教育开设的课程总体上是全国统一的,地方上并不能自主地选择开设课程。各地由于文化不同、经济发展速度不同、地区侧重点不同等原因,对于人才的需求也是不同的。在各地实行统一的课程、统一的教学模式的情况下,各地区的经济文化发展对于人才的真正需求就得不到满足,单一的课程不能培养有针对性的专业人才,因材施教成了空谈。新课改对此作出要求,各地方、各学校可以根据自己的特点和当地需求,在选择开设课程方面有一定的自主选择权,有针对性地开设课程,从而适应高速发展的社会需求。因此,新课改强调,在执行国家课程的同时,地方、学校可根据当地特点,灵活开发或选用地方课程、校本课程,以适应我国不同地区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需要。

二、高职汉语言文学选修课建设探索

根据前文所述,依照汉语言文学的课程要求,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当中提高个人的专业素养,知识面更加全面。所以对培养汉语言文学教师的课程选材、内容等要求更高。

(一)“三维”课程目标须质性提升

不同的高等院校的人才培养方式、目标都有区别,不同的体系会随着行业的发展而不断发展。所以汉语言文学的教学也应当按照时代的进步而不断地革新。所以高校汉语言文学的教学目标也应当随之改变。比如,为了达到现阶段对汉语言文学教师的文学功底等要求,教学专业需要将“三维”课程目标进行全方位的提升。

新课改的“三维目标”体现了素质教育的要求,体现了全新发展的新时代要求,“三维目标”不能有所偏颇;另外,要落实汉语言新课程的“三维目标”,全面提高学生的汉语言素养,需要在更高层次上具有“三维目标”素养的汉语言教师。首先,应当努力提升教师的文学素质与教学能力,从而达到“学术性”与“师范性”的有机统一。在其课程中,中学的汉语言阅读量相对较大,所以需要教师带领学生进行感悟,从而提升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可见汉语言文学教育的基本目标在于提升学生的阅读水平,清晰学生文学的思维,从而在知识面与自学能力方面上一个台阶。这样才能较为全面地达到“三维”课程目标。然而,“三维目标”应体现在汉语言文学教育专业课程的各科教学中,只是不同学科中“三维目标”所体现的比例和层次会有所不同。总的来说,目标是一个方向性指导,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应该全面地把握学生的专业知识培养,增强学生基本素质,确立正确的价值观。

(二)课程结构需匹配汉语言教师专业素养

汉语言的新课程在内容与架构等方面第一次提出了综合性学习内容和模块课程,甚至在高中有相关的选修课。特别要求了教师不仅需要置身于教学,并且需要研发课程,这就对汉语言文学教师的专业水平提出了更高要求。据前文可知。新时代的教师需要复合型的专业素养,拓宽教师的知识面非常重要。这不会仅局限于“学科知识+教育学知识”的传统要求。由此可见,要达到上述标准,需要培养汉语言文学教师的各方面素质,随课程的基本框架进行整合。

(三)课程内容应贴近学生生活

依照汉语言文学发展情况对课程的基本内容进行不断地改进。要结合学生与社会的基本发展背景对教学内容及架构进行系统地处理,做到“学术性”和“师范性”的有机统一。不但要针对学生的背景进行改进,而且要符合学生的发展。这样才能不断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四)课程实施方式要凸现学生的主体性

对于汉语言文学的课程改革,比较突出的是学生对课程的理解力增强。这是由于全新的汉语言文学教育课程已经将课程实施方案完美地赋予到学生的实际生活当中,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这才能将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与此同时,凸现学生的主体性,让中文师范生在课堂中切实感受到师生角色和教学方式的转变,形成现代的师生观和教学观,才能为将来适应和引领汉语言新课程的教学打下坚实的基础。

结语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发现当前我国汉语言文学教育专业的课程存在着诸多的问题,课程改革势在必行,需要以全人类的发展问题、学习最终为了服务社会、构建多元化的教育体制等作为改革的理论基础。本文对上述问题作了详细研究,分析了其成因,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措施。由此可见,加强对高校教师队伍水平的培养、改革教师的教育理念、激发教师的教授热情、有力的激励机制、有效的课程评价体系等措施有助于发挥汉语言文学教育专业的本质优势,综合改变汉语言文学专业的着力点,改变学生对于汉语言文学的“难、旧、杂”等印象,提高学生对于学习汉语言文学的积极主动性。本论文对于课改之后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教学进行了分析和研究,但是所做工作仍旧不够,将每一个措施当作是一个系统,那么还可以划分成若干的子系统,这些都是需要进一步分析和细化的,更深层次的研究也是必要的。必须进行相应的课程改革,其改革的理论基础是全人发展教育理论、回归生活的课程实践观、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多元智能理论等。针对问题的成因,该专业课程改革的对策有:强化教师培训,更新教育观念;实施激励机制,激发教师课改的积极性;扬弃传统文化,发挥文化正能量;提升教师入职标准,增强课程的专业性;加大教育投入,拓展教育资源;运用科学的课程理论,破解课改复杂性等。面向新课改的汉语言文学教育专业课程改革是一个系统工程,包括课程目标、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等诸多子系统的整合。本研究只是在较为浅显的层次通过实证研究提出了大致的改革对策,在每一个子系统内部还有待进一步深化。尤其是课程目标的完善、课程结构的优化以及课程教学方式的转变等,还有很大的研究空间有待下一阶段做更加深入的研究。语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S].国发(2001)21.

[2]程亚恒.再谈为押韵而以古音诵读古诗不可取[J].语文建设,2011(10).

[3]靳玉乐.新课程改革的理念与创新[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4]王豪杰.大学生就业中汉语言能力的长效作用分析[J].语文建设,2014(29).

高三语文新课标篇4

【关键词】三三式有效性课堂教学模式

如何提升课堂效率?从古至今的教育者都在不懈的探索着,自从美国的乔伊斯和韦尔将“模式”一词引入教学领域,教学模式就倍受青睐。他们在《教学模式》一书中认为:“教学模式是构成课程和作业、选择教材、提示教师活动的一种范式或计划。”从17世纪的夸美纽斯到19世纪的杜威,关于教学模式的研究在不断地向更深更广处推进。成熟的教学模式具有指向性、操作性、完整性、稳定性、灵活性的特点。

本文针对我校提出的“三三式有效课堂教学”模式,以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为例,探究教学模式对提高课堂效率在一线高中教学过程中的运用。

一、“三三式有效课堂教学”模式的含义及具体要求

1课前三问――明确课堂教学的目标

《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提出“高中语文课程应在义务教育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这是对高中语文教学中语文知识方面的要求。但是《新课程标准》同时还提出“高中语文教学还应体现高中课程的共同价值,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充分发挥本课程的优势,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这个更深层面的要求已经不仅仅要求高中语文教师传道授业了,它更要求高中语文教师能够在教学中潜移默化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正因为此,“三三式有效课堂教学”的课前三问才更加的值得提倡,课前三问是一个呈现语文教师本节课教学理念、教学目标的问题;也是一个明晰教学对象、教学主体的问题;还是一个提醒教师研究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问题。它们要求教师在备课之初便深入思考如何在传授学生知识的同时再触及学生内心。

2课中三段――掌控课堂教学的效率

《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提出“语文教学应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激发其学习兴趣,调动其持久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学习应当是“接受”和“探究”的和谐统一。不能忽视对必要的知识的传授和基本技能的训练;针对我国学生目前的实际情况和教育发展的需求,特别要重视探究学习。”

“三三式有效课堂教学”的课中三段正好契合了新课程的要求。它要求将课堂的40分钟意识上分为三段,当然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划分。将复习旧知学习新知巧妙的结合,同时还将教师讲授和学生讨论练习结合,最后还有总结及分享。这就将原来教师的“满堂灌”时间压缩,教师讲授的可能只占到15―20分钟,更多的时间还给学生,引导他们进行学习讨论研究,使学生真正的动起来。

3课后三思――追求课堂教学的精益求精

课后三思其实是课堂教学的有效延伸,它不仅仅是本节课得失的总结,更是对教师课堂教学内容教学习惯的反思,在点滴的反思中发现问题并及时改正,会使得教师更快更好的成长。

二、“三三式有效课堂教学”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三三式有效课堂教学”目标在于使课堂更有效率,其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也帮助语文教师走出传统教学,进而关注文本、学生及情感,使语文教学更加灵动活泼。

1关注文本

无论要求模式如何改变,但是我们对文本的解读始终不能忽视,“三三式有效课堂教学”无论备课还是上课,以及反思,都有效的关注到了文本,要求语文教师研读文本内涵,并且在课中与学生共同解读。因为文本始终是教学的根本。

2关注学生

《新课程标准》要求已经明确了学生的课堂地位,他们不再是被动的接受者,更是主动的探究者。而“三三式有效课堂教学”的课中三段正好契合了这个要求。它不仅关注学生的课前复习预习情况,还关注学生课中学习新知的掌握情况,同时也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思考参与情况。督促学生变为课堂的主体和探究者。

3关注情感

因为在备课之初,教师已经有了深入情感的思考及设计,所以在课堂上教师会更加关注学生对这方面的领悟及引导。虽然情感价值观不能在一朝一夕形成,但是作为语文教师,我们可以做到潜移默化,最起码让学生在每一节语文课上有所触动,有所感悟。

三、“三三式有效课堂教学”对高中语文教师的要求

“三三式有效课堂教学”,突破了以往单纯注重教学步骤与教学过程的模式,而将备课与课后反思放在与教学同等的地位,这就要求高中语文教师要阅读更多的书籍,不断的汲取专业营养,将人生领悟人生情感与语文教学有机结合,努力给学生展现一个有血有肉的语文课堂。

老子有云“大音希声,大象无形”,虽然名为“三三式有效课堂教学”模式,但是这更多的是一种弹性的约束,它更多取决于教师本人的专业素养、对课堂模式的解读以及独特的人生情感价值观,所以切不可将其做为固定的教学模式。否则,将会使教学陷入僵化的条条框框,失去了灵动可言。

附《三三式有效课堂教学》模式

课前三问:

为何教?――呈现理念、目标

教给谁?――明晰对象、主体

怎样教?――研究内容、方法

课中三段(40分钟):

第一段(教学导入)时间5―6分钟

1、复习巩固上节课知识(提问或联系检测)

2、新旧知识联系,导入新课

3、出示本节课学习主题和目标

第二段(学习新知识)时间25分钟

1、展示上节课布置的学生预习成果(5―6分钟)

2、老师针对性讲解(10―12分钟)

3、课堂练习或小组讨论(7―8分钟)

第三段(总结归纳知识)时间8分钟

1、总结本节所学知识

2、学生分享本节学习收获感受

3、作业布置(巩固本节知识的作业和下节课要学习的新内容的预习要求)

课后三思:

思想有高度吗?

――教育境界(理念的渗透、文化的传承、人格的培养)

知识丰富了吗?

――教育素养(视野的开拓、思维的创新、认知的深化)

高三语文新课标篇5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0463(2012)07―0062―01

新课改实施以来,广大教师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新课改中,改变教学方式,大胆尝试,积极探索,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并取得了一定的实效。但是,也有一些教师还没有真正领会新课改的实质,忽视语言教学,把语文教学固定成了“快速浏览――小组讨论――学生评价――拓展练习”的简单模式,没有了语言的感知、积累,学生语文能力的持续发展也就缺乏“后劲”,语文素养的提高也就成了子虚乌有。只有加强对语言积累的指导,使学生不断地积累和丰富语言,才能为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注重语言知识的积累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指明了语文学科的性质:“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所谓“统一”,应该是在语文工具价值的实现过程中体现人文性。“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也可以理解为三维目标体系的统一。新课标在“课程的基本理念”下有“设计课程”的三维目标体系:“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三个纬度是互相融合的。在“过程”中运用恰当的“方法”,掌握“知识”,培养“能力”,把握“情感态度”,实现“价值”。在三个维度中首先提出“知识和能力”,说明从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需要出发学习知识是必要的,关键是看教师让学生掌握什么样的知识,怎样让学生掌握知识。无论从阅读角度还是从写作角度讲,语文课当然首先是指导组织学生掌握适当的语言知识。因为只有语文的“工具性”实现,才可以同时实现其“人文性”。

二、把握语文课程特点,提高学生素质

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和很强的实践性。”要充分感受、体会作品的人文内涵,受其熏陶感染,就应该根据语境揣摩语句的含义,运用所学的语文知识,帮助理解结构复杂、含义丰富的语句,体会精彩语句的表现力。例如,要准确把握《沁园春・长沙》中“忆往昔峥嵘岁月稠”这句,回想革命岁月的豪情,就得理解“峥嵘”这个词:原形容山势高峻,这里形容岁月,是不平凡、不寻常的意思,将无形的岁月化为一座座有形的山峰,新颖形象,给人以巍峨奇丽的崇高美感。

新课程标准强调“高中语文课程应该在义务教育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应该继续关注学生的语言积累以及语感和思维的发展”。可见,高中语文教学如果不继续关注学生的语言感知、领悟、积累、运用,是不利于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的。要整体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既要着眼于学生审美能力和文学欣赏能力的培养,甚至良好道德情操和爱国主义思想感情的培养,又要落实语言教学,提高语言的素质思维。

三、提高学生把握、运用鲜活语言的能力

高三语文新课标篇6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新课标;理念

要提高新课标下的小学语文教学质量,就要深刻理解小学语文新课标对语文教学的要求,掌握新课程标准的先进理念,全面提高小学生的语文读写和文字运用能力,我们在语文教学实践中,对小学语文教学方法进行了大胆探索创新,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用新课标理念牵引语文教学工作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准确把握小学语文教学的特点,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提倡学生采用自主、合作、探究式的方法进行语文学习。要用这些新课标理念牵引统领小学语文教学工作,就要深刻理解和全面掌握新课标理念的宗旨、要求和基本内容,并在日常语文教学中加以灵活运用、自觉运用。根据这些基本理念,每个教师可以创造性地建立适合不同学生的个性化理念,从而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鼓励教师敢于打破传统落后的语文教学观念和方法,大胆创新适合小学语文教学的新模式。语文课程各项教学内容的实施,都要以新课标理念牵引和带动。例如,在进行小学语文阅读课教学时,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独立的阅读能力,教会学生在阅读时如何进行情感体验,怎样才能形成良好的语感,让学生从课文阅读中感受中华文化的灿烂伟大,逐步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和道德品质,这样学生就能在日常阅读中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观和正确的价值观,从而实现小学语文教学总目标的要求。

二、用新课标理念全面打造高效课堂

要圆满完成小学语文新课标规定的教学内容,就要用新课标理念全面打造高效的语文教学课堂,提高教学效率。首先,精心设计教学内容是打造高效阅读课堂的前提。如何让学生在四十分钟的每节语文课中有所收获,就要求教师精心设计教学内容,设计出形式新颖,学生喜欢学的内容,学习效率就高,反之,教学内容枯燥,教学方式落后,学习就没有兴趣。教学内容设计的重点应放在教材上,要对教材内容熟练掌握,深入钻研和吃透教材重点、难点,充分利用各种教学资源,减少无效教学过程,才能保证高效语文阅读教学有重要的基础。其次,精心设计教学过程是打造高效阅读课堂的关键。要打造高效语文阅读教学课堂,教学过程是关键环节,在这个环节中,教师要精心组织教学内容,有序安排教学环节,以引起学生最大的阅读兴趣;巧妙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带着问题学,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加强课堂练习,精心设计能巩固提高课堂教学的作业题目,使学生的知识和能力得到拓展和积累,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最后,加强学生学习方法指导是打造高效阅读课堂的根本。好的教学方法是打造高效阅读课堂的捷径,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对学生语文学习方法的指导,采用科学先进的学习方法,会事半功倍,快速提高语文阅读和写作水平,还能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能力、快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这也是素质教育的根本要求。

三、用新课标理念创新语文教学方法

新课标提倡在语文教学中采用自主、合作、探究式的方法进行学习,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逐步引导学生的学习,以问题为导向创设不同的情境或途径,在学生自主或合作讨论的前提下,引导学生在主动地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高语文学习的能力,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思维创新训练,以此来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例如,在开展学生之间合作学习这种方式时,我们在小学语文课文“两个小儿辩日”课堂教学中,我们让每三个学生分成一组,每人分别充当不同的角色进行对话,通过这种让学生分别担当不同角色的表演,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记忆。这样既让学生掌握了课本知识,又活跃了课堂气氛,使学生在快乐的教学环境中学到更多知识。

四、用新课标理念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

在语文课教学中,要求教师必须善于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需要创造一个愉悦、和谐、自由、宽松的良好环境,在教学中教师要多采用鼓励式教学方式,善于发现学生的优点,对学生取得的每一点成绩多给予鼓励和赞扬,这样就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创造能力,最大限度地提高学习效率,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自信心。

总之,在新课标先进理念的指导牵引下,充分调动广大小学教师的积极性,转变教学理念,大胆探索创新教学方法,以学生发展为根本,以能力和素质教育为重点,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正是语文教学追求的目标。

参考文献:

高三语文新课标篇7

关键词:新课标高中语文教育新思路

近几年随着素质教育的呼声越来越热,新课标背景下的教育研究得到了较快发展。高中语文,作为基础教育和必修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受到其冲的要受到社会舆论的广泛关注。人们关注新旧课标对比下,高中语文教育中出现的新特点。以下将是笔者在新课标背景下,自己亲身参与一线高中语文教学中的感悟和思考。

一、新旧课标下语文教学对比

无容置疑,新课标修订对于高中语文教育是一件非常好的事情。首先它改变了传统应试教育环境下学生地位。在新课标背景下,学生成为了语文教学的主人,提出了高中语文教学三维目标,即: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这就对传统的学科中心论当头喝棒,强调语文学科教学的综合性与实践性,深刻体现出认知与情意、结论与过程的完美统一。这些显著的变化都给高中语文教育教学带来全新的思路。

二、新课标高中语文教育新思路

新课标与之前课程标准对比我们可以发现,无论是在高中语文学习方式、课程内容涉及方面,还是高中语文教学理念、教学方法,还有对高中语文教师职业素养的要求都有了一个较大的改变。具体如下:

(一)学习方式多元化

新课标要求高中语文教师要主动培养学生多元化的学习方式,这对语文教学和学习而言开辟了广阔的空间。将传统的高中语文单一、被动的教学方式转变为学生自主学习与实践结合紧密联系的方式,突出地表现出语文教学的新亮点。“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新课标明确规定的,这也是新背景下高中语文教育教学的发展方向,这突出反映出新课程背景下学生素质教育的应题之意,开创高中语文教育将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合二为一,增强教育的前瞻性与预测性。

(二)课程内容开放性

受长期学科中心论的影响,高中语文教育处于比较尴尬的境地,“误尽苍生”虽然过于偏激和极端,但是它能从侧面反映出世人对于语文教学的迷茫,这也反映出传统的课标下,高中语文教育教学单调、乏味与生活脱节的现象突出。而在新课标背景下,要求高中语文教育要打破学科中心论,将综合性、跨学科、跨领域学习教育贯穿到实际的教学任务中,力求将理论与生活实践紧密结合起来。有句话说的非常正确“语文教育的外延是生活”,只有将高中语文教学工作与学生的现实生活紧密结合起来,才能够通过对语文知识的学习,实现不懂文化领域之间的连接与贯通,不断开拓学生的视野,拓展高中语文教育的空间,实现多学科的交融,从来推进高中语文教学的创新化发展。

(三)教学理念的全新化

传统的高中语文教育将高考作为终极目标,学生学习的目标是在高考时取得较好成绩,而当前在新课标大力倡导素质教育的背景下,高中语文教育理念有了质的改变。传统的应试教育需要重视,但是给学生营造一个积极主动的学习氛围更为重要。因此,高中语文教学理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由传统的被动教学理念转变为主动教学理念来迎合综合性、开放性和教学目标。在教学内容上,改变以往的结构模式化、内容僵化、教学方法单一、与现实生活脱节的教学理念,追求一种全新、主动与现实生活息息相关的教学理念,不断扩充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这是教育面向现代化和面向未来的实质要求所在。

(四)教学方法双边性

新课程倡导的语文教学的综合性、实践性和开放性教育模式下就决定了高中语文教学的双边性特点。首先,学生成为了学习的主人,主人翁地位发挥作用的大小直接制约着高中语文教育的效果,教师要自觉转变观念,积极主动地与学生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改变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教学方法模式,从而使得实际的高中语文教学发放突显出双边性的特点。此外,新课标下,高中语文老师在积极地探索语文教学的新模式,力求将生活化、综合性和跨学科性知识传授给学生,提高他们的综合语文素养。

三、总结

高中语文教育工作任重而道远,尤其是在新课标规范下,要积极主动创新传统教学,立足实际,体现高中语文教育的“人文性”特点,努力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彰显高中语文人文性教育优势。因此,在新的时代背景下,积极主动探索语文教学的新思路,是新课标下高中语文教学的应题之意。

参考文献:

[1]王晶晶.刍议新课改下高中语文教学的创新[J].现代交际.2013(02)

[2]刘丽.试论提高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的有效途径[J].现代交际.2013(03)

[3]赵海艳.将"美育"融入语文教学之中的当代价值――韦志成语文教育思想研究[J].江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03)

高三语文新课标篇8

(一)语文课程改革的理念和目标

课程标准对语文课程的性质与地位的表述是:“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课程标准提出课程的基本理念,也就是语文课程改革追求的目标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不管是阅读理论的书籍还是观摩全国优秀教师的课堂,不管是魏书生老师、李镇西老师的民主教育、于漪老师的情感教学还是韩军老师的新语文教育,他们无不都是围绕着语文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进行教学的,所以我们也在教学探索中越来越多的关注自己的课堂,关注学生的自主、合作和探究的能力,更重要的是如何更好的在教学中训练学生的语文素养。

课程标准关于语文素养的表述是:“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根据全面提高语文素养的要求,制定出各个学段的语文学习目标,努力体现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过程和方法、知识和能力这三个维度的交融。

(二)从实际的教学实践中体会新课标的三维度

理论的知识是给予了我们养分,但是在教学的具体操作和训练中往往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我们也只有在教学的反思中才能更好的把握住对学生的有效教学。我的教学实践和在汲取经验的过程中就有这样切身的体会。

1.1情感教学之新课标三维度体现

一开始上课,并不注意对学生的引导,也没有去关注教学目标有没有实现,只是一味的把自己备课的所有内容教给学生,因此并没有收到好的效果。自己也一直在摸索和反思中,只到听了那样的一节公开课,使我的心受到了很大的触动,也因此明白了教学中的一些关键性的方法。

著名教育家赞可夫说过:“课本知识如果没有经过教师的情感加温,那么这种知识的传授越多,你的学生就变得越冷漠”[1]。通过这样的一节课我是真正体会到了这句话的分量。2008年下半学期的一节公开课——泰戈尔的散文诗《金色花》,是我们学校刚调来的一位经验丰富的老师,她的那节课整个课堂都沉浸在快乐和轻松当中,在课堂上,老师重视了对学生的情感教学,她的上课语言很富有感染力,尤其是指导学生的课文朗读,让我们大家感受到学生的朗读是一种享受,在美的旋律中,可以感受到美文带给我们的神秘感和情感的升华。学生的朗读技巧也很高,他们的积极性得到了很好的发挥,正是因为这样的教学环节的处理,才使后半节课的自由有发挥题也得到了很好的展现。

整个一节课,没有什么矫揉造作,也没有刻意计较学生回答问题的规范性,学生的自我表现能力得到了很好的体现,可以说,这是一节情感教学成功的课堂,也使我明白了,并不是在乎你上课到底教多少内容给学生,只要你的教学目标明确,让学生体会到语文课堂的快乐和轻松,那么这就是一节成功的语文课。

想起余文森老师的的话,他说:“关注学生的情感生活和情感体验,努力使课堂教学过程成为学生一种愉悦的情绪生活和积极的情感体验。”[2]我想,很多时候我们带着自己的情感把最真实的一面展示给学生,让学生从情感教学中体悟真善美,这样的课堂不仅轻松快乐,而且使新课标的要求得到落实。

1.2能力培养之新课标三维度体现

主动性,是新课程学习方式的首要特性。[3]知识与能力的培养也是要通过学生的自主合作来实现的,要想收到好的效果,我们必须在课堂上让学生更主动的学习,更有效的合作,这样教师的引导,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就会收到好的效果。

那是一节参加青年教师基本功大赛的课,我选择了《斑羚飞渡》,当时我找了很多教案和课堂实录的东西来看,可是当我真正接触这篇文章的时候才发现别人的教案和课堂实录并不适合我们的学生,关键是照着别人的模式上不出自己的特色,所以我就用心设计了自己的教学,整篇文章我只设计了两个问题,这两个问题都是主观性很大的问题,如果学生可以真正理解文章的内容就可以很好的发挥自己的主动性,并带上自己的观点看法参与到课堂中,两个问题是环环相扣的,所以在上课的过程中,他们对两个问题的解释很到位,在教学语言的引导下,小组的合作学习很激烈,部分学生能够更深入的进行思考并作答,课堂气氛很活跃,有些学生的答案使我都很吃惊,原来学生的潜力是很大的,他们的能力也是无限的,只要老师能够积极的引导,那么他们就会把自己的水平发挥得淋漓尽致。

上完课之后,我调查了学生的课堂反映,他们都对自己的课堂反应很满意,还说自己在这节课收获最大,还希望老师给他们多一些机会思考和回答问题。我突然之间顿悟:其实小孩们还是有很强的表现欲的,我们应该去在课堂的问题中锻炼他们的水平,让他们展现能力。把课堂真正的交给他们,让他们在课堂上感受快乐!培养学生能力的课堂,哪怕是一方面能力的培养,都是至关重要和有用的!

虽然看似简单的教学案例,事实上每一个环节都会给我们一些教学反思。学生是我们教学的中心,培养学生的能力,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能力更是我们教学中要抓的重中之重!

陶行知先生说:“教育中要防止两种不同的倾向:一种是将教与学的界限完全泯除,否定了教师主导作用的错误倾向;另一种是只管教,不问学生兴趣,不注重学生所提出问题的错误倾向。前一种倾向必然是无计划,随着生活打滚;后一种倾向必然把学生灌输成烧鸭。”[4]我们作为教师,应该好好反思自己,“教”与“学”的关系,我们处理好了吗?新课改的目标,我们不要喊空口号,应该身体力行,从教学中提升自己,真正和新课标接轨,让自己的教学中三维度的体现更明显,让学生真正在学习中能力得到最有效的提高!让素质教育真正落到实处!

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三个维度是互相渗透,环环相扣的,如何更好的体现新课标的三维度,如何更好的将其与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更好的结合,我们应该更多的将情感教学和能力培养的教学方式落到实处,让我们的语文新课程标准在教学中绽放光彩!

参考文献

高三语文新课标篇9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2738(2012)03-0214-01

摘要:语文教学要注重基础知识的训练,加强语文能力和思维能力的培养,同时亦要渗透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体验,以达到提升学生语文素养之目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它是一个相辅相成的、互相渗透的、有机结合的统一体。它的整合应该以知识技能为基础,以活动为载体,在活动中经历过程、掌握方法,培养良好的情感态度与正确的价值观。

关键词:语文教学;情感;过程;价值观

反思语文课程走过的历史,其失败或不够成功之处,首先是目标定位模糊或失误。单一的知识能力目标,使教师、学生迷失在语文知识系统与应试训练的胡同里。要想顺利实施课堂教学改革,我们必须重新审视课堂教学目标。我们应认识到,语文课堂目标应该是三维的、立体的、多元化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三个维度目标的整合,它是一个相辅相成的、互相渗透的、有机结合的统一体。它的整合应该以知识技能为基础,以活动为载体,在活动中经历过程、掌握方法,培养良好的情感态度与正确的价值观。新理念要求努力改进课堂教学,整体考虑知识与能力、情感与态度、过程与方法的综合,提倡启发式、讨论式教学。这为我们新课程的课堂教学改革指明了方向。

一、正确理解三维内涵

1.知识与能力目标。课程中知识与能力的具体规定,是“知识和能力”教学的基本依据。我们要深入钻研新课标,了解新课标中的知识能力要求与旧大纲比较有什么变化,从而正确把握新课程“知识与能力”的要求。如,阅读教学,新课标则要求“具有独立阅读能力,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此外,还有阅读量阅读速度方面的要求,以及强调积累与语感的培养,这是旧大纲所没有的。

2.过程与方法目标。这是新课标所特有的。过程与方法的倡导“探究性学习”,强调在实践过程中学习。“过程”,重在“亲历”。“识字”“阅读”“口语交际”“习作”“综合性学习”等,都要让学生亲历过程,在过程中学习,使学习过程成为学生生活世界的一部分。“方法”,应是具体的,而不是抽象的,应伴随着知识的学习,技能的训练,情感的体验,审美的陶冶,如影随形,而不能游离其外。中外教学史说明,独立于具体的知识技能学习的“方法”是很难产生迁移的。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体现的是语文的人文性,强调的是给学生广博的文化浸染,内涵比起旧大纲“思想性”目标要丰富得多,深刻得多。语文学习对“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具体要求,涵盖传统的思想教育的精华,以及生命意识、现代意识、多元文化、国际理解和语文学习兴趣、信心、习惯的培养。

二、理清三维之间关系

在新课程中,三维目标是主要矛盾,知识与能力是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语文素养的核心是语文能力,这是无庸置疑的。产生怀疑或动摇,将使语文教学无所适从,也将使语文教学质量严重滑坡。假如把语文素养比做一座大厦,由三维目标构成,知识与能力就是大厦的基座,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就是上层建筑,基座稳固了,语文教学的根基才不会产生动摇,“上层建筑”也才能发展得越高。情感态度价值观是重要的一维,没有它,将使语文教学回到课改前的状态,仍然是人文性的缺失。没有“过程与方法”的目标,所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也将难以落实。在兼顾其他二维的情况下,知识和能力的坚实牢固,是语文新课程追求的目标。

三、落实三维目标

三维教学目标在课堂教学中的落实,是语文新课程课堂教学改革的主攻方向。它能否尽快取得成效,取决于广大教师对它的认识的深入程度,取决于对有效教学策略、方法的整合和运用。

1.强化教学目标的制定。

制定教学目标必须围绕“三维”来进行。就某篇课文讲,在制定教学目标时可通过三个方面考虑:第一,既要定总目标,又要定分目标,所谓“分目标”即每一课时要有小目标。第二,“目标”是课堂上师生共同的行为标准,因此,教学目标不单是教师自己明确,还应让学生了解。只有如此,师生才能顺利完成教学任务。第三,教学目标的制定应着眼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要给学生的“思想以熏陶,思维以启迪,智力以开发,智慧以增长”。第四,教学目标的制定力求做到“三维”的整合。

2.落实“知识与能力”目标。

新课改实施以来,一种新的教学形式――感悟,逐渐发展成为阅读教学的主流,再加上《语文课程标准》规避了对“基础训练”的描述,结果,有些老师对此进行了片面的理解,认为语文课程只需“感悟”,而不需要“训练”了,而“训练”则体现了“工具性”的一面,因此,忽视任何一方面,都达不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的目的。长期以来,语文教学由于受“满堂灌”和“机械训练”的影响,导致了学生课业负担加重的现象发生,但这不等于说语文课程就不要训练了。

从“知识与能力”的基础目标看,我们更应加强对语文基础知识教学的重视。所以说,语文教学,尤其是低年级的教学,必须重视基础知识的学习才能为实现其他目标打下基础,否则,离开这个目标去谈“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体验,必将是空中楼阁。

3.关注“过程与方法”目标。

“过程与方法”目标属于操作型目标,它是从培养学生的智力和思维能力的层面上提出来的,因此,在实施的过程中,应着眼于引导学生学会学习,激励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和实践体验,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等方面的教学上。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关注“过程与方法”是指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掌握知识,构建意义,从而形成正确的价值体验。

(1)问题设计的情感性。

问题的情感性就是要求对设计的问题尽量避免使用“为什么、怎么样”等居高临下。追问式的术语,而是用上“你认为、你觉得”等具有人性化个性化的词语,让学生感到亲切、随和,这样一来,学生就会感,于是便会积极思考。如教学〈〈草船借箭〉〉时,为了让学生探究诸葛亮借箭成功的原因,可避开常规提问:“诸葛亮借箭为什么成功?”从另一个角度设计问题:“你认为诸葛亮缺少哪一个条件,借箭就不能成功?”这样设计问题,一是让学生抓住一点谈感受,避免了贪大而考虑不周的弊端;二是让学生觉得这是自己的想法,就无所谓与老师的答案是否一致,如此一来,学生就有了表达的愿望,对问题就会生发自己的情感体验。

(2)价值引导的启发性。

高三语文新课标篇10

改革语文教育评价体系势在必行

近年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质性评价、表现性评价、真实性评价的实践探索,使学生学习评价进入了一个新阶段,但这些评价尚存的主要问题是:过多突出学科知识,忽视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及情感、态度、习惯等综合素质考评;过多强调共性而忽略学生个体差异;看重纸笔测试和量化结果;学生多处于被评价地位,忽视学生进步状况和努力程度的考评,未能很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的功能……构建适应新课程要求、促进学生发展的评价体系,成为推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纵深发展的重要课题。

检测监控学科教学质量,高新区每学期都抽调各小学两个年级进行期末测试,尽管区上三令五申“不以调考成绩考评老师”,但各校仍把“调考”作为评价教师教学质量的重要杠杆,导致语文教学过分注重工具性演练和逻辑性演绎,强化字词句的理解训练,忽视文章思想价值、人文情感的整体感知、体验、领悟和再创造;教学功利化倾向日趋严重,凡有利于提高考试分数的内容就上就练,而综合实践活动、口语交际等语文素养培养则被迫“滚到一边去”,语文教学的生命力日趋衰弱。

改革束缚教学生命活力、阻碍学生语文素养发展的语文教育评价已然势在必行。“语文课程评价的根本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学习,改善教师教学;语文课程评价应准确反映学生的学习水平和学习状况,全面落实语文课程目标。应充分发挥语文课程评价的多种功能,恰当运用多种评价方式,注重评价主体的多元与互动,突出语文课程评价的整体性与综合性。”2011年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这些论述,为学生语文学习评价改革指出了“突出评价的诊断和发展功能”的根本走向。

按照多元智力理论、后现代主义和建构主义教育思想,教学评价应在终极关怀学生发展的前提下,从不同视角、不同层面看待每个学生,促其优势智力发展并向其他智力领域迁移;不能以绝对统一的尺度度量学生学习水平和发展程度,要给学生的不同见解留有一定空间;应将评价作为学生主动学习的一部分,使评价过程和教学过程融为一体,通过教学评价激发和培养主体参与性,让学生在课堂体验成功的喜悦、获得进取的力量、分享合作的和谐,发现和赢得生命的灿烂。

2009年高新区开始实施《小学生语文素养发展性评价手册》,将教师注意力从关注期末考试分数转向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发展和学习过程上来,为区域推进“小学生语文素养发展性评价”改革提供了坚实的实践研究基础。2010年9月,高新区正式立项全区推进“小学生语文素养发展性评价的实践研究”,并把研究目标定位为:创建促进小学生语文素养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促进语文教学改革,激发学生语文学习动力和发展潜能。

这一研究遵循评价发展性、主体性、多元性、动态性等原则,着力突出如下特征:一是突出评价学生进步,放大其优势和潜能,促进学生不断超越。二是改变学生被评价的现状,让学生积极参与评价,增强其主动发展的内动力,使其学会诊断与反思、自觉调控学习语文行为。三是评价内容和方式多元化,评价指标体系横向分为读写能力、学习习惯、识字写字、朗读背诵、课外阅读、口语交际和综合性学习,纵向分为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不仅关注智力发展,更要促进学生学习兴趣、态度、习惯、情感等潜能发展;注重评价主体多元互动、定性与定量评价结合和评价结果的多样化呈现。四是突出评价学生发展变化的过程,终结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有机结合,给予学生多次评价机会,促其学习转变与发展;促进评价过程和学习过程相互交融,使评价过程成为优化教学效果、促进学生发展的过程。

创建“教学评一体化”语文教育评价体系

“研究目标明晰,选择问题抓住了关键;从评价入手切入语文课堂教学改革;以行政力量进行区域性推进,既全面展开又确定重点,子课题细化研究很好支撑了总课题。”2011年1月课题开题会上,专家充分肯定了高新区“小学生语文素养发展性评价的实践研究”的课题优势,并提出中肯建议:抓住语文素养这一核心清晰定位发展性评价功能,突出诊断和发展功能;通过设计考试、测验问卷、个案研究等开发评价工具,突破评价难题;评价与教学改革紧密结合,评价标准要有利于语文课程改革纵深推进,利用评价这一中介将观念转化为行为;评价应突出引导“教什么和怎么教”的问题,着力解决学生发展什么、如何发展、发展如何等问题。

着力“小学生语文素养发展性评价的实践研究”,创建“教学评一体化”的语文教育评价体系,推动语文课程改革纵深发展,近年来高新区动作不断。

1.创新评价载体,运行“评价手册”

构建小学生语文素养发展性评价体系,高新区首先创建了《小学生语文素养发展性评价手册》,它包括“分项评价”、“形成性评价”、“综合评价”三个部分。其中分项评价占30%的分值,有学习习惯、写字、朗读、背诵、口语交际、阅读、习作、综合性学习8项内容,各项积分最高为5分,通过自评和他评、等级换算为该项积分;学月形成性评价占10%的分值,每月进行纸笔测试,以打出等级和换算积分;期末综合评价占60%的分值,着重考查知识积累运用、阅读和写作能力,同样换算成积分。累计积分得出学生语文素养评价等级。

“手册”设置了“使用说明”、“分项评价”、“期末总结”等事项,“分项评价”进行评价标准、要点、方式指导;“期末总结”引导学生进行学期语文学习自评和师生、家长多角度评价。“手册”只给全区学校一个基本导向,不少学校据此形成了具有校本、班本特色和学生个性的“语文学习成长手册”。

进一步落实“分项评价”,高新区根据“手册”设计了“小学生语文素养发展性评价”量表,包括学月检测、期末综合检测试卷、日常表现性评价量表、语文素养发展性评价质量分析量表等,并投入使用,产生了较好效果。

2.改革考试命题,突出表现性评价

摆脱“期末一张试卷定高低”的学生学业成绩评价现状,尝试小学生语文素养表现性评价(即“形成性评价”),高新区首先进行了考试命题改革。

纸笔测试依据课标、教材分册制定命题方案,从测评要点、参考题型、分值权重等方面进行命题导向。如五年级下册“听答练习”的测评要点是:“听一段文字,能抓住要点、简要转述;能听出语段中心意思、有针对性地发表意见。”参考题型有:“选择题,听录音材料后判断、揣摩、分析比较,选出符合题目的选项;填空题,听完录音材料按要求填空;问答题,根据录音材料设置的情境、问题,有针对性地发表意见。”“听力材料”要求注意思想性、趣味性,篇幅在300字以内,尽量口语化,要防止学生注意力分散和听力疲劳。

目前纸笔测试已形成具有区域特色的试卷模板,其“卷头设计”如是说明:“本次测评包含表现性评价和纸笔测试两个部分。表现性评价检测为30分,在日常教学中进行。纸笔测试a卷70分、b卷20分……”a卷包含“听答练习”、“积累运用”、“阅读理解”、“笔下生花”四大模块,b卷着重考查口语交际拓展积累、应用写作、综合性学习等方面的能力和水平。

高新区考试命题改革的一个重要内容,是将学月、期末检测a卷100分调整为70分,拿出30分作为表现性评价分值。学生语文素养表现性评价指标包括识字与写字、朗读与背诵、口语交际、课外阅读、习作表达、综合性学习五项内容,并从“评价项目与分值”、“评价要点”、“评价标准参考”、“评价内容”、“评价方式参考”五方面指导落实评价。“评价标准参考”分为四个等级,“评价内容”包括本册教材“认字表”和“写字表”中的汉字、词语,难度相当的儿童经典阅读材料;“评价方式参考”有抽读、平时观察认识更多教材未涉及的生字、选取难度相当的课外美文让学生准备后朗读、关注课堂和家庭作业并做好评价记录、专项写字比赛等。

推行纸笔测试改革,起初遇到一定阻力:认为增加了教师负担,不如过去一张卷子考试评分来得容易;有教师为了应付,给学生表现性评价全部打满分,或象征性扣一点分。

高新区利用学校教导主任、教研组长和教师培训等机会,引导他们认识推行改革的意义和价值;教研员深入学校指导开展评价改革,全区“教学视导”加大对各校考试改革的检查力度,老师们逐步适应了新的考试改革要求。

3.改革阅读测评,撬动教学变革

提高语文教学质量和学生语文素养,高新区把教学评价改革重心落点课堂,重点展开阅读教学评价改革,形成全区“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与测评指导建议”。它包括三个板块:各年段阅读能力测评指标、阅读能力内涵解读、各年段阅读教学与测评建议。

依据国家新颁语文课标精神,高新区修订了各年段阅读能力测评办法,如第一学段阅读能力测评的主要指标是: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词句的意思;学会积累词语;借助读物中的图画阅读;能读懂浅近的童话、寓言、故事,并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测评类别及比例是:积累运用10%,提取信息70%,形成解释20%。阅读材料要求是:选择浅显的童话、寓言、故事和诗歌作为阅读考试命题的材料,篇幅控制在200字以内。

根据国际学生能力评估项目pisa测试研究,阅读能力核心是阅读理解能力,它包括三个核心要素:一是“提取信息”,依据文本信息进行逻辑理解,包括对字面信息和隐含信息的理解;二是“形成解释”,整合加工文本信息,结合既有知识经验建构意义;三是“反思和评价”,利用已有经验对文本观点进行反思性批判和评价,包括对内容和表达形式所作的评价。根据我国各地开展的阅读测试尝试,阅读能力还包括“依托文本生发、联结的积累运用能力”。

高新区据此提出了“各年段阅读教学与测评建议”,引导老师们从课堂教学、课外训练、阅读测试、表现性评价四个方面落实阅读教学目标。如根据课程标准第三学段“能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辨别词语的感彩,体会其表达效果”的要求,建议阅读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要有关键词句理解的教学环节,引导学生结合语言环境理解词语,辨别其感彩,体会其表达效果,能理解句子尤其是言外之意;课外训练要加强课外阅读、摘录鉴赏词句;阅读测评要设计解释词语、理解句子、品鉴词句表达效果的考题;表现性评价要查看学生课外阅读词句摘录与鉴赏本。

高新区拟从本期开始实施这一全新的阅读测评和教学改革,并已分年级展开教师培训。

4.区校联动探索,展开校本研究

高新区首开先河以行政手段推动“小学生语文素养发展性评价的实践研究”,推进语文学习评价和教学改革,全区小学均参加课题研究,并确定8所学校重点参研,展开有关学习习惯、识字写字、朗读背诵、阅读能力、习作、口语交际、综合实践等评价子课题研究,研究过程和效果纳入区域教学视导和学校办学质量评估。

2010年以来,高新区修订了期末教学质量考核办法,下发了小学生语文素养发展性评价实施意见,要求各校制订实施方案,每学期形成学生语文素养评价质量分析报告。

各子课题学校分项探索学生语文素养发展性评价体系及操作路径,并通过全区交流,带动各校参与语文教学评价改革。如高新实小构建了“小学生阅读能力发展性评价体系”,从“爱读书”、“多读书”、“会读书”着手,进行阅读量、阅读要求、阅读方式、阅读习惯综合性评价建构。追求“班级做实、年级做亮、学校做出文化”,找到了共性操作策略:建立《学年课外阅读计划》,编写《课外阅读手册》丰富评价形式,形成了“读书银行储蓄卡”、“亲子阅读评价”、“古诗考级评价”、“争当读书小能手”、“快乐阅读分享卡”、“阅读欣赏驿站”、“家校互动评价”、“作品展示评价”等评价特色。又如芳草小学探索出“小学生诵读能力发展性评价研究”三种评价方式:“星级评价”,每学期根据背诵篇目及数量给予学生不同星级的奖励;“闯关游戏”评价,在班级墙上专设“经典背诵闯关比赛”,学生每背诵十首诗词即闯过一关,每学年设二十关,激励学生不断挑战;“家校合作”评价,如低年级每天背诵篇目由家长负责登记,每周向教师反馈,家长自行制定奖励措施。

“四个突破”全面落实语文课程目标

2011年12月13日,高新区进行“小学生语文素养发展性评价的实践研究”阶段成果研讨,从“改革学月及期末命题检测”、“着力探索表现性评价”、“子课题引领辐射”三个方面进行阶段小结,子课题研究学校进行了阶段成果汇报交流。

成都市语文教研员罗良健认为,课题研究做到了尊重个体、尊重生命,体现了学生语文素养发展要求,操作性、实效性很强。成都市教科院顾颉老师强调:“评价”的研究是最重要最难啃的“硬骨头”,高新区评价研究是扎实有效的,成果是丰厚的,步步走下去将是对语文教育的一大贡献。与会老师深切感受到:展开学生语文素养发展性评价研究,是切实践行语文课程标准、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有效途径,为全区语文教师实践学生素养评价提供了框架体系和借鉴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