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农村土地流转情况汇报十篇农村土地流转情况汇报十篇

农村土地流转情况汇报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7:23:48

农村土地流转情况汇报篇1

一、基本情况

全镇家庭承包经营的农户有4987户20__2人,13209个劳动力,承包耕地面积14883亩。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受让方53户119起,流转总面积达9938亩(其中田面积为302.7亩,地面积为9635.3亩)。其中:1、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受让方28户、占承包农户数的0.6%,流转面积416.3亩,占承包耕地面积的2.8%,其中:转包方式流转的257.4亩、出租方式流转的158.9亩、转让、互换、入股、其他形式流转的面积没有。2、集体所有农用地总面积975256亩,纳入土地经营权流转的面积为9521.7亩,占农用地总面积的0.98%。其中适度规模经营的耕地面积受让方25户9028.7亩、占集体所有农用地的0.9%。全镇流转情况涉及10个村民委员会,39个村民小组,256户农户。

二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特点、做法和存在的主要问题

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特点、做法和存在的问题是:

(一)、土地流转行为不规范,农民法律意识淡薄。调查中发现多数流转不签订合同或合同不规范,耕地经营权流转面积9938亩,119起,签订土地流转合同62起,占流转起数的52%,大部分土地流转都没有合同,更多的是口头协议。即使有合同,也存在不规范、不完善之处,不规范的主要因素是农民法律意识淡薄,自我保护意识不强,不知晓土地流转的程序及相关手续;另外农户间土地流转期限较短,短期行为严重。农民务工经商收入不稳定,农民仍把土地作为经营风险的退路,土地转出方怕失去土地,所以大部分采取短期转包的形式流转土地,由于流转期限较短,造成转入户在生产上的短期行为和掠夺式经营,导致土壤肥力严重不足;三是单家各户经营的土地面积碎化;

(二)、土地流转范围窄,流转收益少。调查中发现多数农户土地流转都是发生在亲戚及邻居之间,甚至有些是被动流转(在丕且莫村委会较突出)。农户因无力耕种,导致土地质量下降,有能力耕种的,因土地流转渠道不畅通,转入土地困难。土地无法向大户和种田能手集中,土地流转收益少,尤其是在取消农业税、乡统筹、村提留前,还存在转出土地“倒贴钱”的现象,税费改革后许多农户又返要回了自家原转包出去的承包田地(顺水村、赵米克村有这情况),就这样守着、认着、规模窄小地经营着。

(三)农村土地流转手续不规范,引发茅盾纠纷多。由于流转双方没有签订规范的流转合同,双方权利、义务不明确,极易产生土地流转茅盾纠纷,致使亲戚、邻里关系不和谐,有的甚至反目成仇。

(四)农民地少致富难,集约化经营难形成。全镇耕地总面积14883亩,人均耕地仅0.74亩,户均耕地2.98亩,农户承包土地最多的不超过15亩,最少的仅有几厘地,由于户均和人均拥有量小,多数农户视地如金,守田度日,不思务工、经商之策,导致致富无门,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极不对称;由于户均耕地少,难以形成规模经营,虽然国家和当地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扶持产业结构调整和促进规模经营及农机具购置补贴的好政策,但由于土地没有经过规范的流转方式向大户集中,导致规模小,农机化程度较低,限制了农业专业化生产,规模化经营,致使农业生产仍处于传统的小农经济。

三、对加强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建议

1、积极创造条件、促进耕地流转健康发展。结合新农村建设,加快对剩余劳动力的组织转移和培训,大力发展农村二、三产业,为土地流转后的农民创造足够的就业空间。使农民愿意走出去,而且能够走出去,为土地流转创造良好的条件。

2、完善合同管理,规范流转行为。在流转主体双方协商的基础上,流转合同报镇农业承包合同管理部门鉴证、备案。

3、建立健全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合理机制,强化管理和服务。加强具体指导帮助,及时帮助解决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中出现的困难和问题,加快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步伐。规范引导农民依法、自愿、有偿进行土地流转,从源头上化解农村土地纠纷,通过构筑县、乡(镇)、村、组四级服务平台,对农民自行协商达成土地流转协议并要求主管机关给予变更登记的,要做到有人办理、限时办理、办就办好的工作程序流程。

农村土地流转情况汇报篇2

一、目标任务

今冬明春,青天线桑园至郑集段两侧各200米宽幅全面建成林果带。树种以经济林果和绿化乔木为主。

二、工作重点

(一)搞好土地流转。青天线沿线各村要按照“土地流转先行”的思路,至少以路两侧各200米宽幅为限搞好林果带土地流转,为集中栽种林果或乔木做好准备。

(二)强化农业招商。每个人都要进一步强化农业招商意识,广泛开展全员招商,对所有流转地块搞好招商选资。镇村均要成立农业招商小组,加强信息收集,经常有目的地“走出去”,重点招引实力强、会管理的经营主体。积极动员本地种植大户发展沿路林果经济。同时,多渠道林果带土地流转信息,在显眼位置设立土地流转信息专栏,通过网络媒介向外包装推介有意向流转的地块座落、面积、价格等信息。规定时间内没有招引到老板或大户经营的地块,由片长、蹲点干部和村干部自已出资栽种林果。

(三)推进项目建设。加快推进已有经营主体的在建林果基地项目建设进度。各村居林果项目建设由所在村居支部书记负总责,明确每个项目具体负责的村干部(名单由村居以书面形式报到镇农业中心),负责督促推进项目建设并为项目提供帮办服务。对在建项目倒排工期,强力推进,确保今冬明春全部栽种到位。

三、推进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镇土地集中工作指挥部定期会办青天线林果带建设工作,研究制定支持发展的政策措施,解决建设中遇到的重要问题。指挥部办公室(农业中心)承担全镇林果带建设的日常工作,具体负责林果带建设规划、指导、管理、考核等工作。由镇重点工程督查组牵头、农业中心参与,对林果基地项目建设进展情况进行督查,定期通报。

农村土地流转情况汇报篇3

[关键词]农村集体土地流转

一、农村土地流转的现状

周口市川汇共辖8个乡(办),68个行政村,462个村民组;农户数3.27万户,农业人口13.18万人,耕地面积9.84万亩,劳动力70231人;川汇区目前家庭承包耕地流转总面积15087亩,其中:转包8775亩,互换800亩,出租5462亩,其他形式50亩。流转出承包耕地的农户2643户,签订耕地流转合同共618份,签订流转合同的耕地流转面积共3462亩。家庭承包耕地的流转去向,主要有流转入农户,流转入专业合作社,流转入企业,流转入其他主体。

各项土地流转政策的推行,极大地调动了全区农业干群的积极性,土地流转已经成为‘三农’工作的重点。从种植到养殖,已经渗透各个行业,效果十分突出。家庭承包耕地的流转去向主要有:流转入农户4525亩;流转入专业合作社3526亩,其中,周口市川汇区佰利食用菌农民专业合作社,位于周口市川汇区官坡行政村,成立于2008年11月,有社员60人,成员出资总额240万元,种植户80户,技术员10人,生产基地40亩,食用菌种植是一项投资小、周期短、见效快的致富好项目。通过食用菌基地建设,进一步扩大了合作社生产规模。为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做出了的贡献。流转入企业6036亩;其中大用集团在城北办事处邵寨行政村占地120亩,建高标准大型养殖小区,年出栏300万只商品鸡,年获利500万元。流转入其他主体1000亩。其中,商水县农民卢伯林,在城北办事处后石店承包100亩,建40个大棚,每个占地2亩,年获利50万元。

二、土地流转的特点和存在的主要问题

随着国家各项农村经济政策的推广,土地成为了制约规模经营的重要因素。

1.农民自发流转多,行为不规范

其产生的主要问题是流转行为不规范引发的潜在矛盾。主要表现在:

1.1农民自发流转不签订书面流转合同。调查发现,目前川汇区的自发流转的只是口头协议,书面合同的签订仅占流转总面积的2.2%。大多数的口头协议只是规定的价格和期限,对双方的权利义务不明确,容易发生纠纷且难以解决。

1.2农户自发流转不报发包方同意或备案,违反了土地承包法的规定,不利于农村土地管理部门的规范管理。

1.3部分农户为逃避应尽的义务而不签订书面流转合同。如有的农户已全家外出务工或经商,他们只依法享受权利,却不承担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等公益事业建设的义务,造成村集体成员间的不平等。

2.土地流转的管理难以规范,有部分农户瞒报或不报流转情况,给土地管理部门造成漏洞

3.土地流转范围较小,规模化经营程度不高,流转形式单一

川汇区的流转目前还没有实现土地、资金、技术和劳动力资源的最优配置,不能很好的适应加快建设现代化农业的新要求,还没有出现以土地入股建立合作社或土地生产合作社。

4.有部分劳动力外出,土地基本处于撂荒状态

劳动力的转移使土地效益降低,主要是家庭主要劳力外出无法进行机械化耕种,产出率低、效益低。

三、影响土地流转的主要因素

1.乡级土地流转机构未建立,区级主管部门无法发挥很好的作用

2.农业机械化水平不高

3.社会化服务增加、惠农政策的出台、农产品价格的上涨等多个因素使很多农民不愿意放弃土地但又不愿意加大对土地的投入

4.川汇区地处中心城区,随着务工收入等其他行业收入的增加,第一产业收入呈递减趋势

但是中国根深蒂固的传统思想仍然使农民不愿意放弃土地,即使撂荒、粗放经营也不愿进行流转。多数农民小富即安的小农意识仍然严重,满足与土地经营的现状。农村的养老、医疗、社会救助等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农民主要还是依靠土地收入解决看病、上学、养老等问题,因此普遍把土地作为最基本的生活保障来看待,对于土地流转存在顾虑。

5.土地流转机制不健全

土地流转尚处于自发阶段,缺少土地流转服务平台,流转信息不畅通,农民对土地流转对象与范围选择余地小,鼓励机制缺乏。乡、办、村组织怕承担风险,引导和服务不到位,乡、办农经管理体系不顺,职责不明,队伍不稳,疏于对土地流转的指导和管理。

四、对农村土地流转的建议

最近几年,从土地流转发展的实践来看,加快土地流转,推进农业生产规模化,是改造传统农业、转变农业增长方式、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举措。

1.坚持原则,积极稳妥推进农村土地流转

土地流转事关农民切身利益,应遵循以下原则:一是三权分离的原则。即在稳定家庭承包制的基础上,实行农村土地集体所有权、农户承包权、经营者使用权三权分离,明确所有权,稳定承包权,搞活使用权。只有明确了土地承包权对农民的法律意义,才能切实保障土地使用权转让的合法性。二是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土地是农民最大的社会保障,维护农民的基本权益最重要的就是维护土地权益。农村土地流转必须严格执行国家法规政策,依法签订合同,土地流转必须坚持自愿,不论采取那种流转方式,都应尊重农民的选择和意愿。土地流转必须遵循市场规律,坚持有偿流转。三是积极稳妥的原则。农村土地流转对于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土地流转必须因地制宜,积极稳妥。对流转后的土地用途要给予产业发展方向上的引导,尽量符合本地农业结构调整和区域布局的要求,不得改变土地的农业用途。总之,必须使流转的土地得到综合利用和开发,促进当地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

2.强化制度,为农村土地流转创造条件

加强对农村土地流转的引导,建立健全农村土地流转的相关制度,推进流转的规范化,提高流转质量。一是明确管理职能。区、乡农村农村土地承包合同管理部门要切实肩负起农村土地流转管理的工作责任,及时发现和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制定工作规程,使之形成配套的流转管理办法和经常性的工作制度,促进土地的顺利流转。二是完善管理办法。农村土地流转还处在自发阶段,各方面的利益关系缺乏调整的法律依据。政府要制定、完善和出台指导土地流转的政策性文件和农村土地流转管理办法实施细则,使基层在实际操作中有规可依,有章可循,尽可能避免土地流转纠纷发生。三是培育流转市场。建立完善农村土地流转价格制度,以社会、经济、生态综合效益为标准,在充分考虑土地级差、质差、地区价差的基础上,因地制宜地制定不同类型农地流转的指导性价格,成立土地流转服务中心,为农地流转提供法律咨询、政策宣传、信息、流转合同签证以及流转纠纷调解等。四是创新流转方式。用好国家赋予的政策,积极探索集体建设用地和农民宅基地的流转方式。如通过置换,建新型农村社区,把村社废弃的厂房以及农民废弃的宅基地在复耕的基础上,按同等面积置换到乡镇周边进行综合开发利用。五是创造良好环境。首先要建立多层次的社会保障体系,包括农业保险、社会救济、优抚安置、社会互助、农村社保以及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等,逐步弱化土地的福利和社会保障功能,为土地转出者解决后顾之忧。其次大力发展非农产业,加快农村劳动力的就地转移。进一步加快乡镇的城镇化进程,大力发展中小企业、服务业等非农产业,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使农村劳动力能够得到合理转移,为土地流转创造条件。

3.组建农村土地流转专业合作社

指导有意流转土地的农户组建农村土地流转经营专业合作社,将土地依法集中流转到合作社,再由合作社对外土地流转信息,将土地流转给有资质、讲信誉的业主,最大限度地发挥土地效益和增加农民收入。

农村土地流转情况汇报篇4

县农村土地政策落实自查自纠工作督查情况汇报

为督促、指导、掌握我县农村土地承包政策落实自查自纠工作进展情况,我组自4月23日至5月5日安排10天时间,对全县各乡镇农村土地承包政策落实自查自纠进展状况开展了工作督查,现将有关情况简要汇报如下:

一、基本情况

1、县动员大会结束后,各乡镇党委、政府高度重视,专门成立了乡镇强农惠农政策落实情况监督检查工作领导小组,并设立了办公室,制定了实施方案,分别于4月13日至4月18日召开了乡村两级干部大会,进行了动员部署和业务培训,落实了工作责任,明确了自查自纠工作时限。

2、到目前为止,我县没有一个乡镇实现了权证、合同两个100%到户,就是单个实现100%到户的乡镇也找不出来。总的说来,全县权证、合同到户状况不容乐观,其中:权证、合同到户率达90%以上乡镇3个(其中一个乡镇合同到户率只有80%左右);权证、合同到户率达80%左右的乡镇4个,但合同到户率均小于权证到户率,多数不足80%;权证、合同到户率在70%以下的乡镇3个,其中有一个乡镇到户率还不足20%。

二、主要经验做法

1、乡村主要领导重视是自查自纠工作落实的重要前提。督查中发现大多数乡村主要领导都高度重视农村土地承包政策落实自查自纠工作,乡村干部开展工作积极主动,针对性较强,工作效果明显。

2、有些乡镇每星期调度一次,一是汇报工作进度,二是针对查找出来的问题进行专题研究,集思广益,制定出台一些行之有效的整改纠正措施,切实加以解决,促进农村土地承包政策落实到位。

3、有的乡村针对分户登记表、承包合同、经营权证填写不规范的现象,组织村干部上户纠正,并核对落实相互之间数据、信息的一致性。

4、有的乡村针对农户承包合同因保管不善丢失较为严重的现象,组织村组干部与农户重新补签合同。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1、仍然有个别乡村主要领导重视不到位,认为土地政策落实不如涉农资金落实重要,开展农村土地承包政策落实自查自纠工作只为应付,查找问题大事化小,整改纠正措施不到位。

2、部分乡村农村土地承包纠纷调解处理属地管理责任落实不到位,特别是对省、市、县减负、农业部门转办的群众件调处不力,存在踢皮球的行为,意在矛盾上交。截至目前,仍然有2起省、市农经部门转办的群众件未得到妥善处理。

3、有些乡村承包合同与经营权证因种种原因(上水片乡镇大多数村组都存在3~5年重新调整承包地的做法,下水片乡镇部分村组存在前述做法,县城周边村组及部分乡镇所在地和道路沿线因土地即将被征用,部分村组因群众土地承包纠纷难以调解,少数村组因农户修路集资款项未上交,如此等等)尚未全面换发到户,这个问题有的乡村已引起高度重视,但整改纠正措施不力,或不切实际,或违背法律规定,或无从着手;有的乡村则抱着无所谓的心态,听其自然,放任自流,根本就不想纠正过来。特别是下到3~5年重新调整承包地的村组,农户问及合同、权证有什么用,一是说明群众对权证的重要性缺乏必要的认识;二是让我们不知如何回答好。

4、有的分户登记表承包面积抄写出错,或合同、权证编号漏填等。

5、经营权证填写不够规范,表现为:

(1)有的权证上共有人只填写户主一人,且共有人年龄误填成出生年月;

(2)有的权证上“农地承包权()第号”漏填,合同编号漏填或错填;

(3)有的权证发证时间漏填或填写不全;

(4)有的权证地块四至界址漏填或填写不完整;

(5)有的权证承包期限不足30年,甚至整整少了1年;

(6)有的权证未加盖“换证”章。

6、每个乡镇都或多或少存在农村土地承包调查摸底表、分户登记表、基础数据库、承包合同、经营权证、农户实际承包情况数据、信息互不一致现象,有的乡村“六不相符”现象还比较严重。

7、大多数乡、村、组农户流转承包土地只履行口头协议,未签订流转合同,缺乏规范管理,给农村土地承包纠纷埋下隐患。

8、有的乡镇由于电脑通用,基础数据库安全性差,甚至由于人事变动丢失软件安装光盘等;大多数村农村土地承包档案保管不规范、不完整。

9、部分乡村干部工作马虎,责任心不强,给日后工作留下许多难吃的馊饭和带来极大的负面影响。

四、建议

1、县领导小组办公室要加大综合督查力度,给乡村主要领导施压,促进整改纠正措施落实到位。对敷衍塞责、整改不力的乡村,一定要严肃追究其主要领导的责任。

2、每3~5年重新调整承包土地的做法虽然违背法律政策规定,但有时候又比较符合农村实际情况。对于这种行为,一是要明确一个截止的时间界限,否则,势必成为今后引发农村土地承包纠纷的隐患;二是向上建议针对小调整的对象和范围作些修订,以适合农村的实情。

3、土地流转手续不规范是当前引发农村土地承包纠纷的重点和调解工作的难点,规范和加强农村土地流转管理应该作为乡镇党政工作的一个重点抓好抓实,要积极创建农村土地流转规范化管理示范点,发挥示范带动效应,引导农村土地规范流转,维护农村和谐稳定。

4、进一步督促**镇人民政府按照法律政策规定妥善处理省、市、县减负、农业部门转办的2起久拖未决的群众土地承包纠纷案件,并在规定时间内上报处理结果。

5、加大《农村土地承包法》、《**省实施﹤农村土地承包法﹥办法》等法律政策的宣传力度,扩大影响,消除部分乡村干部在贯彻执行农村土地承包政策中的抵触情绪,增强工作的自觉性、主动性和严肃性。

五、当前工作中的难点

1、《农村土地承包法》颁布实施后,由于其贯彻执行时间不是在颁布之日(20xx年3月1日)起生效,而是在维护第一轮(1981年至1982年)农村土地承包状况的基础上以第二轮(1998年)延包态势为基准,如此一来,给我们贯彻落实《农村土地承包法》工作增加了很大难度。现实表现为:一是有部分乡村干部对“小调整”的内涵缺乏正确的理解,以为3~5年重新调整农户承包土地属于小调整范围,或者以为生老病死娶媳嫁女应该调进调出承包土地属于小调整范围等;二是为数不少的农民甚至农村基层领导干部对承包期内“增人不增地,减人不减地”的原则有意见闹情绪,认为有些人“占着茅坑不拉屎”,而新生婴儿或者刚娶的媳妇却无以为生,等着喝西北风,不符合农村实际。于是以村组协议、村组惯例为由进行一年一调或者3~5年一调的做法在不经请示或经默许的情形下风行起来,有些地方还很难压制取缔这种做法。时间一长,要回到1998年第二轮延包时的状态很不现实,甚至可能激发更为严重的农村土地承包纠纷,影响农村社会稳定。

2、农村税费改革之前,农民承包土地需要缴纳的正常税费任务较高,种地利益少,农民对土地的感情不是很眷恋,甚至有部分农民不想要土地,口头上要将土地送回村组,有一部分农民还真这样做了。但当时没有一个村组肯收回土地,原因是村组如果收回土地,万一发包租赁不出去(根据当时的情形,这种可能性很大),那么今后的一部分税费任务就没了着落。因此,有些农民就私下口头协商或者通过他人口头磋商,达成不收租金但划转税费任务的土地流转口头约定,时间稍长,有的农民就认为土地归我承包了。如果没有以下情况的变化,土地承包经营权归谁的矛盾也许可能没有这么快激发。随着农村税费改革的不断深入,农民承包土地应缴的税费任务逐步取消不说,反而还可享受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等惠农补助款项,特别是农村征地补偿价格的提高和范围的扩大,土地增值较大,由此大大增强了农民的珍地、惜地意识,就算自己暂时不耕作也纷纷要回承包地。这样一来,农村土地承包纠纷矛盾就加速激化了,而且因为只有口头协议没有书面协议,一方站得住理,一方依据于法,争执不断,矛盾升级。如果按法律政策裁决,一个问题解决了,但类似情况多,可能引发更大范围的不稳定;如果照顾情理,另一方就不依不饶,依法上访;如果各打五十大板,双方又难以达成一致性意见。

农村土地流转情况汇报篇5

一、组织机构要健全

东阳市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承包法》、《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精神和农业部《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管理办法》要求,研究制定了《东阳市人民政府关于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管理办法》。成立了东阳市土地流转工作领导小组,由市委副书记任组长,分管农业的副市长任副组长,农业、国土、财政、监察、等部门负责人为成员,办公室设在市农业局,农业局设立土地流转服务中心,中心5名工作人员按信息联络、收益评估、合同鉴证等职责进行分工,负责全市土地流转的日常具体工作。各镇(乡)成立了土地流转服务站,配备了电脑、触摸屏等设施。村级建立土地流转服务分站,村务监督委员会主任兼任监管员,负责土地流转后非农化、非粮化问题的监管和反映;村文书兼任信息联络员,负责信息收集、登记和报送。明确了村务监督委员会主任和村文书的经济待遇,市财政按每人每月700元和300元的标准,给予村务监督委员会主任和村文书补助,真正做到有章理事、有人管事、有钱办事。

二、政策宣传要到位

推进土地流转是坚持稳定和完善土地承包关系的前提下,不损害农民的土地承包权益,土地流转的方式、期限、价款以及权利、义务要完全尊重农民的意愿,流转收益完全归承包方所有。为此,东阳市土地流转服务中心印制了《东阳市土地承包流转政策法规汇编》,内容包含《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土地承包法》、《浙江省实施<土地承包法﹥办法》、《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以及东阳市土地规模流转项目扶持政策、设施农用地审批管理、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土地承包流转工作操作流程等内容,把资料汇编发放到每个镇、每个村,切实提高基层工作人员业务管理水平,同时,通过广播、黑板报、村务公开栏、专题讲座等在农村进行全面、客观、细致的宣传,向农民讲清土地经营权流转的方法、意义、内容,力争做到家喻户晓,以解除农民的顾虑。

三、合同管理要规范

规范合同管理是实现土地经营权流转规范化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针对一些镇(乡)、村为图省事,没有按规定办理土地经营权流转手续,供求双方在无任何手续下私自流转以及各地土地承包合同格式不一、基本要素不全,部分村未经法定程序随意承包机动地等问题,东阳市土地流转服务中心编印了全市统一的土地承包合同文本,合同文本包括转包、出租、互换、转让、入股等几种款式,按照档案规范化管理的要求,做好合同及相关资料的立卷归档工作。市对按要求签订规范合同的镇(乡)、村,给予一定的补助。市财政从2009年起,每年安排一定的专项资金,用于全市土地流转的管理、指导和服务等工作。对当年新增连片规模流转土地面积50亩以上,流转期限在5年以上,受让流转土地用于农业产业化项目建设并按要求签订规范合同的,农业生产经营者可在其流转土地范围内按实际流转面积0.5%以内比例报批设施农用地,一次性给予镇(乡)每亩10元工作经费补助;一次性给予村集体经济组织水田每亩50元、旱地每亩25元的经费补助,主要用于村级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其余流转期限在1年以上(含1年)并签订规范合同的,一次性给予镇(乡)每亩5元工作经费补助。明确村机动地承包必须依法经村民或村民代表会议三分之二以上成员同意并在村内公示承包方案,否则不予备案。通过规范土地承包管理,有效地减少了因土地承包流转而引起的纠纷。

四、调研指导要加强

为不断提高土地经营权流转工作人员的能力、素质和水平,市土地流转服务中心建立了每季一次的工作例会制度,进行业务知识培训,各单位交流好的工作做法和经验,汇报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并对提出的问题如何解决予以一一答复;同时,积极开展工作调研,实现每季一调查。市土地流转服务中心建立了工作人员联系镇(乡)制度,经常性的下基层指导,确保信息互通和工作互动,对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工作的一系列政策法规进行实地宣传,指导签订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合同,及时掌握全市工作动态。

五、调处纠纷要及时

农民对土地有很深的情结,产生矛盾容易情绪扩大化,因此,调处土地承包流转纠纷要坚持“热情、耐心、认真”六个字方针,详细记录来访群众反映的问题,尽可能在我们的职权范围把问题予以解决。对因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发生纠纷的,按照属地管理原则,由所属的镇(乡)土地流转服务站采取协商、调解、裁决等办法帮助解决,对重大矛盾和纠纷,由农业、林业、国土等主管部门协助调解。调解不成的,积极引导走司法途径解决。2009年、2010年、2011年三年我市已成功调处纠纷200余件。

农村土地流转情况汇报篇6

一、指导思想和工作目标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预防为主、纠防结合的方针和全面检查、分类指导、突出重点、务求实效的原则,认真组织各乡镇开展好农村土地政策落实情况的监督检查和配合财政部门做好涉及农业部门惠农资金落实情况的自查自纠,切实纠正和解决强农惠农政策落实过程中存在的突出问题,进一步完善农村土地承包管理工作机制,规范涉农惠农资金的管理使用行为,维护农民的合法权益,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和农村社会和谐稳定。

二、检查范围和检查内容

重点组织对我县各乡镇农村土地政策落实情况的监督检查,以及对涉及农业部门的惠农资金落实情况进行自查自纠。

(一)组织对农村土地政策落实情况的督查。重点检查农村土地承包、流转、纠纷调处、征占等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土地承包法律政策宣传落实情况。查广大农村基层干部是否掌握基本的农村土地承包政策,是否开展过直接面向农民的农村土地承包法律政策专题宣讲活动,是否编印和发放过农村土地承包法律、政策宣传资料,当地农民对农村土地承包法律政策到底了解多少。

2、土地承包经营权证换况。查是否按照20*年县政府的部署和要求按时、保质、保量地开展了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证换发工作,目前已经领到土地承包经营权证的农户数实际有多少,权证到户率达到了什么水平,权证的填写是否规范完整,对漏填、错填现象是否及时进行了补充和纠正。

3、土地承包数据库建立情况。查是否按20*年县政府的部署开展了农村土地承包数据库组建工作,目前土地承包信息已录入电脑的农户数有多少,录入率达到多少,录入的内容是否齐全,数据是否完整,对重输、漏输、错输现象是否及时进行了纠正和上报更正。

4、土地承包合同签订情况。查二轮延包以来共签订了多少土地承包合同,合同到户率究竟有多少,合同填写是否规范,内容是否完整,合同数据是否与表册、权证、农户实际承包情况一致。

5、土地承包关系稳定情况。查农村土地家庭承包是否保持30年不变,是否存在“三年一小调、五年一大调”的现象,是否存在乡村组织违法收回农户承包地的情形,是否存在随意调整农户承包地的做法。

6、土地流转情况。查土地流转是否坚持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有无乡村组织包办代替或截留流转收益现象,集中连片流转是否履行了必备的手续,有无强迫流转现象,是否签订了规范的流转合同,流转价格是否公平、合理。

7、土地纠纷调处情况。查20*年、20*年涉及农村土地承包方面的量有多少、存在什么特点,问题的结案率达多少,有哪些解决途径、各占多少比例,是否落实了属地管理责任和明确了工作岗位职责,是否存在回避问题把矛盾上交的现象,是否存在只重情理不讲法理的好人主义或怕事行为或蛮干做法。

8、土地征占情况。查征占农村土地是否履行了法定程序、办理了合法手续,征地补偿是否符合法定标准,征地补偿款项是否及时、足额地发放下去,是否存在截留、挪用征地补偿费的现象。

9、土地承包档案管理情况。查是否建立健全了档案保管制度和工作责任制度,土地承包相关文件、农户合同、登记簿、方案、表册、基础数据库等资料是否完整齐全,相应资料是否装订成册,有没有设专柜或专室存放保管。

(二)组织对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资金的管理使用情况进行自查自纠。

三、时间安排和工作步骤

根据市、县强农惠农政策落实情况监督检查领导小组的统一安排,监督检查工作从20*年3月份开始至8月底结束。共分以下四个阶段:

(一)动员部署、学习培训阶段(4月10日前),主要完成以下事项:

1、成立领导机构(4月上旬)。县局成立强农惠农政策监督检查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土地政策落实情况指导组和惠农资金落实情况自查组。

2、召开一次全体会议(4月上旬)。学习此次监督检查的指导思想、工作目标和检查范围、内容、时间、方法步骤及工作要求,讨论和下发工作方案,进行工作分工。

3、召开两个培训会(4月上旬)。土地政策落实情况指导组和惠农资金落实情况自查组分别针对各自工作要求,组织全体工作人员认真学习有关文件、资料,熟悉农村土地政策和惠农资金管理规定,了解工作技巧及方法。

4、编制农村土地政策落实情况自查自纠登记表及填报说明(4月上旬)。

5、农村土地政策落实监督检查培训讲解人员做好备课准备(4月上旬)。

6、召开一次乡镇农经工作负责人会议(4月上旬)。介绍此次农村土地政策落实监督检查工作的有关情况,要求各乡镇抓住此次监督检查的契机,积极争取领导重视,全方位推动工作,全面提升农村土地承包管理水平,并就监督检查工作提出具体工作要求。

7、公布举报电话(4月上旬)。公布县局强农惠农政策落实情况举报电话,各乡镇也要公布举报电话。

(二)摸清底数、自查自纠阶段(5月10日前),主要完成以下事项:

1、完成业务培训政策资料收集(4月上旬),交局领导小组统一编印下发。

2、深入指导自查自纠工作。4月中旬抽调人员深入一线督查指导自查自纠工作,督促乡、村工作任务落实到人,明确包村包点、包组包户的具体人员。4月下旬抽调人员深入乡、村、组结合问题抓好整改指导,尤其是上级转办的件,这次一定要按政策全面整改落实到位。

3、督促各乡镇上报自查自纠总结及登记表(5月5日前)。

4、审核汇总各乡镇上报的自查自纠登记表并上报县领导小组(5月上旬)。

(三)交叉检查、督促整改阶段(7月底前),主要完成以下事项:

1、督促各乡镇抽调人员组织村与村之间的交叉检查(5月中旬)。

2、组织人员开展乡镇与乡镇之间的交叉检查(6月上旬)。

3、加强对督促整改的跟踪问效(6月中旬)。对交叉检查出来的问题进行认真研究,逐项提出处理意见,对一般性的问题责成有关乡、村、组及时纠正处理,限期整改到位;对顶风违纪、查处问题不及时纠正、弄虚作假的,建议县领导小组从严从重处理,并对典型案件公开曝光,扩大警示效果。

4、以扎实的工作作风和明显的工作成效迎接市里7月份组织的县与县之间的交叉检查。

(四)总结评估、深化提高阶段(8月底前),主要完成以下事项:

1、进行工作总结(8月5日前)。对今年强农惠农政策落实监督检查工作开展的情况进行总结。

2、进行业务总结(8月中旬)。对督促检查发现的问题进行认真总结,分别列出在土地承包管理、流转、纠纷解决、土地征占、惠农资金管理使用等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并提出下一步工作建议。

3、进行深化提高(8月下旬)。召开一次各乡镇农经工作负责人会,通报全县农村土地承包管理工作形势,各乡镇交叉检查的经验和体会,讨论今后的工作措施。

四、工作要求

(一)提高认识,统一思想。开展强农惠农政策落实情况监督检查,是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和县委县政府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和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切实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农民群众切身利益,进一步密切党和政府与人民群众关系而采取的一项重要举措。各乡镇农经工作人员要站在政治和全局的高度,充分认识开展强农惠农政策落实情况监督检查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增强工作责任感和使命感,真正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和县委县政府的工作部署上来,切实把这项工作抓紧抓实,抓出成效。

(二)加强领导,明确责任。开展强农惠农政策落实监督检查工作涉及面广,情况复杂,工作难度大,要加强领导,明确责任,精心组织实施。县局成立强农惠农政策落实监督检查工作领导小组,由局长任组长,纪检组长任常务副组长,各分管副局长任副组长,人秘、农经、计财、农业执法及相关股站长为成员,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土地政策落实情况指导组和惠农资金落实情况自查组。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局人秘股,由人秘股股长任办公室主任,人秘股、农经站、计财股、信息站、执法大队、植保站、农技站、土肥站、兽医站、水产站股站长为成员,主要负责全局开展强农惠农政策落实监督检查工作的组织协调、政策研究和宣传、情况综合上报和与县强农惠农政策落实情况监督检查领导小组办公室的联系沟通等工作;协调土地政策落实情况指导组和惠农资金落实情况自查组的监督检查工作。土地政策落实情况指导组设在农经站,由农经站站长任组长,农经站全体干部为成员,负责对全县农村土地政策落实情况监督检查工作的组织协调、业务培训和政策指导;组织和选派人员参加全县的交叉检查和重点督查;汇总填报《农村土地政策落实情况自查自纠登记表》;定期向领导小组办公室报告工作情况,对自查自纠工作中发现的违纪违规问题提出工作意见和建议。惠农资金落实情况自查组设在计财股,由计财股股长任组长,计财股、阳光办全体干部为成员,主要负责对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资金的管理使用情况进行自查自纠;定期向领导小组办公室报告工作情况,对存在的问题提出规范和完善意见。各股站抽调人员明确以后,从现在起至8月底期间,要全力以赴做好强农惠农政策落实监督检查工作,各股站不得以任何理由抽回或临时调换人员,因人员不能保证而影响我局整体工作进展的,将追究股站长的责任。各乡镇要相应成立领导小组和工作机构,加强组织协调,落实工作经费和场所,切实履行好党委、政府赋予的工作职责。

农村土地流转情况汇报篇7

(2020年3月23日)

各位领导、同志们:

大家好!

按照会议要求,现将本村2020年本村将推进的各项重点工作计划汇报如下。不妥之处,恳请各位领导、同志们批评指正:

经过村两委班子成员走访入户征求群众意见,两委班子梳理汇总,2020年本村将着力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履行基层党建工作责任

1、努力夯实基层阵地建设。一是通过建设“学习型、思考型、进取型”两委班子,不断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使广大党员干部提高认识、端正思想、掌握相关政策,确保工作标准不走样。二是坚持“三会一课”制度,利用“两微一端”等新媒体组织党员干部利用业余时间学习党的政策、农村法律法规等方面的知识,进一步提高解决问题、推动工作的能力和水平。三是通过党员先锋指数考评管理工作、评选先锋引领党员及党员示范户工作进一步提升党员的工作积极性。

2、继续推进“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按照上级关于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的部署要求,在学习教育、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全面整体检视、深入查摆问题,找准短板弱项、抓好整改落实,

二、抓好党风廉政制度建设

组织党员干部认真学习党中央八项规定和《条例》《准则》,坚持以人为本、预防为主的方针,抓好党员经常性教育工作,筑牢廉洁自律防线,坚持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教育党员懂规矩、守纪律、干净干事、勇于担当。

三、抓好作风建设

   按时参加各种会议和活动,严守工作纪律按时上下班,方便群众办事,对上级要求不打折扣,高质量完成上级党委、政府、领导及各部门安排的各项工作。

四、农业农村工作

1、振兴乡村,发展特色产业。根据我村实际情况,我们提出依托驻村“两园一企”,打好脱贫攻坚战,切实提高村民收入。在河西堡镇养殖龙头企业绿康猪场的带动下,持续发展壮大本村的养殖业和发展特色产业。

2、进一步做好土地流转服务工作。在目前已流转4000余亩土地的基础上,做好对流转方的农田灌溉、农业项目争取、矛盾纠纷调处以及土地流转费按时足额发放等服务工作,实现村民增收与流转方盈利的互惠互利良性循环。

3、由于农田渠道年久老化,群众水费负担逐年加大,群众盼望能够新修渠道的热情迫切。在目前尚未取得渠道建设项目审批的情况下,拟对本村各社输水斗渠进行清淤维修,保证今年农田灌溉工作顺利开展。

4、实施金永高速出入口**村路段亮化项目。计划在建河路至金永高速收费站在本村条件成熟的五、六、八、九社公路沿线架设太阳能节能路灯32盏。

5、年内计划完成本村二社至河西堡镇中小工业园区通村公路项目。此公路起点位于**村二社,经由**村一社、镇中小工业园区爱河路、绿康猪场至镇中小工业园区,全长约4.2公里。

6、继续做好人居环境整治工作。一是继续做好拆旧建新及风貌改造工作;二是结合人居环境整治工作继续完成破旧闲置院落、乱搭乱建的草圈园子、厕所、杂物房等建筑物的拆除工作;三是结合区域无垃圾工作继续做好国道G570公路、金永高速入口沿线整治任务,清理公路沿线农宅房前屋后死角垃圾,想方设法提升村内人居环境。

五、脱贫攻坚工作

我村现有建档立卡脱贫户3户7人,村委会要与帮扶单位、帮扶干部根据农户实际情况及早制定切实可行的帮扶计划措施,实现脱贫户收入逐年稳步提高

六、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工作

根据本村实际,依托驻村“两园一企”金农农业园、星泓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绿康种猪场等流转大户,年内力争成立以园区企业为龙头的农村经济合作社并试运行,不断打好脱贫攻坚战,切实提高村民收入红利。

七、社会管理工作方面;

农村土地流转情况汇报篇8

一、指导思想

按照中央“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总体部署,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顺应农业发展新形势,以绿色生态为导向,推进农业“三项补贴”由激励性补贴向功能性补贴转变、由覆盖性补贴向环节性补贴转变,提高补贴政策的指向性、精准性和实效性,鼓励农民主动保护耕地地力,实现“藏粮于地”的战略目标。

二、基本原则

(一)整合优化,注重绩效。按照省级整合后的相关农业补贴资金,进一步明确政策目标,突出工作绩效。

(二)县级统筹,标准统一。补贴发放的依据、标准、范围、和对象在全县范围内统一,补贴标准参照全省统一基数。

(三)公开透明,公平公正。补贴发放全过程阳光操作,公开透明,确保补贴公平公正落实到位。

三、主要内容

根据财政部、农业农村部和省财政厅、省农业农村厅相关文件精神,2021年我省继续在全省范围内完善农业“三项补贴”改革,将原有的农作物良种补贴、种粮农民直接补贴和农资综合补贴合并为耕地地力保护补贴,政策目标调整为支持耕地地力保护和粮食适度规模经营(粮食适度规模经营补贴的实施方案另行制定)。

(一)补贴计发依据

我县补贴计发依据为确权耕地面积。对目前仍未完成土地确权的农户,可暂按现有二轮承包耕地面积计发补贴;对11个国有农(林)场圃的耕地,可暂按现有种植(承包)耕地面积计发补贴。

(二)补贴标准

我县2021年耕地地力保护补贴标准为120元/亩。

(三)补贴范围

1.以下情形享受补贴:

(1)确权到户的耕地(或农村土地二轮承包范围内的耕地)。

(2)村组集体机动地在农村土地确权(或在农村土地二轮承包)时被确认的耕地。

(3)全县11个国有农(林)场圃的耕地。

2.以下情形不得享受补贴:

(1)已作为畜牧养殖场占用的耕地,以实际占用的面积为准。

(2)已颁发林权证的林地和已享受退耕还林补贴的土地。

(3)成片耕地转为设施农业用地,包括:在设施农业项目区域内,直接用于农产品生产的生产设施用地和附属设施用地。如,工业化作物栽培的连栋温室、水产养殖池塘、工厂化养殖池、育种育苗场所、农业生产中必需配套的检验检疫检测用地和环保设施用地等;农业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企业等从事规模化粮食生产的配套设施用地,如,晾晒场,粮食烘干设施、粮食和农资、农机具临时存放场所用地等。

(4)非农业征(占)用等已改变用途的耕地。

(5)经县级人民政府认定,长年抛荒的耕地。

(6)经县级人民政府认定,占补平衡中补的面积和质量达不到耕种条件的耕地。

(四)补贴对象

补贴对象原则上为拥有耕地承包权的种地农民。

1.农民拥有承包权的耕地,经营权发生流转的,应签订土地经营权流转协议,并在协议中明确补贴资金受益方;未签订的,应补签土地经营权流转协议,并在协议中明确补贴资金受益方。补贴发放对象以土地经营权流转协议中明确的补贴资金受益方为准。农户签订的土地流转协议必须上报乡镇政府(街道办)备案,作为补贴发放依据。

2.村组机动地在二轮承包或土地确权时被确认的耕地,承包给农户或者其他经营主体种植时,村组应当与承包主体签订村组机动地承包协议,并在协议中明确补贴资金受益方;未签订的,应补签村组机动地承包协议,并在协议中明确补贴资金受益方。补贴对象以村组机动地承包协议中明确的补贴资金受益方为准。未承包给农户或者其他经营主体种植的,补贴资金由村组集体享有,通过“一折通”系统直接转入村集体账户。村集体签订的村组机动地流转协议必须上报乡镇政府(街道办)备案,作为补贴发放依据。

3.全县11个国有农(林)场圃的耕地,已发包给农场职工或其他经营主体的,应签订耕地承包协议,并在协议中明确补贴资金受益方;未签订的,应补签耕地承包协议,并在协议中明确补贴资金受益方。补贴对象以耕地承包协议中明确的补贴资金受益方为准。由农场自行经营耕种的耕地,补贴资金归农场集体享有,农场集体申领的补贴资金只能用于与耕地保护有关的基本农田建设支出,不得挪作他用。

4.已逝人员不得作为补贴对象发放。

(五)其他要求

鼓励各乡镇(街道)创新方式方法,以绿色生态为导向,提高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水平,引导农民综合采取秸秆还田、深松整地、减少化肥农药用量、施用有机肥等措施,切实加强农业生态资源保护,自觉提升耕地地力。

四、工作流程

(一)建立补贴清册

各乡镇(街道)要以村民小组为单位,按照制定的统一的补贴依据和标准统计计算每户农户应享受的补贴面积和金额,由村委会负责登记造册填制分户登记清册(附件1),每户农户要签字确认。

(二)补贴面积和金额核实及公开公示

各乡镇政府(街道办)组织对所辖村上报的补贴面积和金额进行核实,核实无误后在《分户登记清册》上加盖乡镇政府(街道办)公章,并张榜公示,公示应在村公示栏和村民小组醒目位置一并进行,公示时间不少于7个工作日,公示有异议的要及时查实更正并再次张榜公示。无异议后,各乡镇政府(街道办)填报《县2021年耕地地力保护补贴分村汇总表》(附件2),由经办人员和乡镇(街道)负责人签字并加盖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公章后连同《分户登记清册》上报县财政局和农业农村局。

(三)补贴面积和金额审定

县农业农村局对各乡镇政府(街道办)审核上报的相关数据进行汇总,并会同财政局上报县政府审定后,作为补贴发放的依据。

(四)补贴资金发放

县财政局根据县政府审定批复后的补贴面积和金额,组织补贴资金发放工作。根据核定到户的补贴面积和有关资料,补贴资金全部通过《省农民补贴一折通》系统发放到农户,及时准确地反映补贴资金发放进度。补贴资金打入农户“一折通”专用存折后,各乡镇(街道)要采取有效方式将补贴项目和数额告知农户,农户凭本人身份证等有效证件到当地农村商业银行领取补贴资金。

(五)时间安排

6月12日召开全县耕地地力保护补贴工作会议,全面部署全县耕地地力保护补贴工作。乡镇(街道)农村工作局在6月25日前完成补贴面积统计、补贴公示和到户清册上报工作。到户清册纸质表上报县农业农村局,电子表分别发送到县农业农村局、财政局邮箱(县农业农村局邮箱sqshzzz@163.com、县财政局邮箱:jsshjc@163.com);汇总表由乡镇长(街道办主任)、农业部门负责人、填表人签字,并盖政府公章后分别报送县农业农村局、县财政局。乡镇(街道)财政所6月25日前完成补贴信息录入《省农民补贴一折通》信息系统工作,6月30日前资金发放到户。7月底,县政府将组织财政局、农业农村局等相关部门,对全县耕地地力保护补贴工作进行检查。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形成工作合力。落实乡镇长(街道办主任)负责制和部门工作责任制。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对辖区内补贴工作具体负责,乡镇长(街道办主任)为所在乡镇(街道)耕地地力保护补贴工作第一责任人,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和村民委员会对补贴对象和补贴面积的真实性负责。乡镇(街道)农业、财政部门按照工作流程中任务分工做好相关工作,要在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的领导下,建立健全工作协同和数据信息共享机制,各司其职,加强沟通,相互支持,密切配合,共同做好耕地地力保护补贴政策的落实工作。

(二)加大宣传力度,确保政策透明。各乡镇(街道)要通过专题会议、广播电视、村务公开栏、明白纸等多种形式对改革后的补贴政策进行广泛宣传,做到家喻户晓。乡镇(街道)、村两级要发动基层干部深入村组、农户宣讲政策,为农民群众答疑解惑,赢得广大农民群众及基层干部的理解和支持。同时,要进一步健全公示制度,各乡镇(街道)要在公示表上公布乡镇(街道)举报电话和县有关部门的举报电话(县农业农村局86222254,县财政局80791030),广泛接受群众监督。

(三)明确工作职责,严明工作纪律。乡镇政府(街道办)负责组织面积核定到户、公示和补贴清册上报工作,农业部门负责补贴清册汇总工作,财政部门负责数据录入“一折通”系统及组织资金发放工作。各乡镇(街道)要加强对村干部的政策、法纪教育,督促依法办事,杜绝不作为、乱作为现象。要严明工作纪律,严禁截留、挤占、挪用补贴资金;严禁虚报面积、瞒报应扣除面积等冒领补贴资金行为;严禁干部收回农户专用存折代领补贴资金;严禁随意并户或用补贴资金抵扣农民上交费用;严禁将村集体土地补贴资金转入个人过渡账户;严禁将耕地地力保护补贴资金用于高效农业补贴。

农村土地流转情况汇报篇9

[关键词]二元经济结构;国际收支“双顺差”;流动性过剩;对策

[中图分类号]F061.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461(2009)09-0011-05

一、引言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中国经济在全球经济体系中引人瞩目。然而,中国经济也积累了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流动性过剩就是其中之一。持续的流动性过剩,必然带动社会需求快速增长,加大通货膨胀的压力,任其发展下去势必会推动实体经济价格的上涨,不利于整个经济的稳定健康发展。因此,探求中国经济存在的流动性过剩的深层次根源及其对策,是理论和政策研究面临的重大问题。

二、文献综述

目前中国学术界、理论界绝大多数学者都赞同中国存在明显的流动性过剩,但关于流动性过剩的成因看法却不相同,其中有代表性的观点主要包括:第一类观点是投资――消费失衡论。魏杰(2007)、[1]卢万青和魏作磊(2008)[2]等认为,消费不足、储蓄过高所导致的投资――消费失衡是产生流动性过剩的原因。高储蓄率一方面使得消费需求疲软,另一方面引起产能过剩。国内产能过剩,内需不足,只能诉求外需,从而带来商品的大量输出,并在顺差和本币升值预期下引起外汇占款及与此有关的货币供应增加问题。第二类观点是国际收支“双顺差”论。李晓西和和晋予(2007)、[3]谢朝华和唐海风(2007)[4]等认为中国流动性源于国际收支“双顺差”。在中国现行结售汇制度下,国际收支“双顺差”将引发外汇储备快速增长,外汇占款的大量增加造成了中国目前的流动性过剩。第三类观点是全球过剩流动性输入论。左小蕾(2006)、[5]巴曙松(2007)[6]等学者认为,目前中国的流动性过剩主要源自于国际上的流动性过剩。这背后的根本原因是,自2001年以来,美国、日本等国家实行了较为宽松的货币政策,利率水平较低,加之近年来国际石油价格暴涨,石油美元数量剧增,最终造成全球流动性泛滥。而中国通过资本项目顺差以及经常项目顺差,为这些流动性提供了出口。

国内外研究二元经济结构主要是规范性研究,即从理论上探讨了二元经济结构对产业结构、经济增长的影响,而涉及到二元经济结构对流动性过剩影响的文献寥寥无几。吕剑(2007)[7]研究了在二元经济结构中人民币实际汇率错位对中国进出口贸易的影响并进行了实证分析,发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是造成中国巨额贸易顺差的根源。以刘易斯、费景汉、拉尼斯为代表的发展经济学家们提出了二元经济结构概念,他们认为实现二元经济结构转换的根本途径是促使传统部门剩余劳动力向现代部门转移。在此基础上,乔根森、托达罗、库兹涅兹和钱纳里等发展经济学家对二元经济理论进行了深入研究和实证检验。

三、流动性过剩的原因分析

造成中国流动性过剩的原因十分复杂。本文认为,造成中国现阶段的流动性过剩深层次根源在于中国特有的二元经济结构。中国的二元经济结构导致了中国持续增长的巨额国际收支“双顺差”。在中国现行结售汇制度下,国际收支“双顺差”将引发外汇储备快速增长,最终外汇占款的大量增加造成了中国目前的流动性过剩。因此,本文的分析重点在于中国的二元经济结构是如何导致中国国际收支“双顺差”,分析清楚这个问题,也就理清了中国流动性过剩问题,进而也就能“对症下药”地对如何解决流动性过剩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

(一)中国二元经济结构是如何导致经常项目顺差的

1.从二元经济结构所导致的城乡收入差距来看。在二元经济社会中,传统农业部门劳动生产率远低于现代非农产业,而国民收入的初次分配是根据要素贡献大小进行的,较高的劳动生产率对应着较高的收入。因此,城乡劳动生产率的差距决定了城乡居民收入水平也存在着差距。中国的二元经济结构突出地表现为城乡收入水平存在着巨大差异(见表1)。表1显示了中国2000年~2007年农村、城镇家庭平均可支配收入及差额。城乡收入差距从2000年的3133.8元,迅速增加到2007年的7,994.7元,差距越拉越大(见图1)。图1更直观地展示了城乡收入差距的状况。

城乡收入差距对全社会收入分配状况具有较大影响,城乡收入差距越大,全社会的收入分配差距也就越大。世界银行2007年的一份报告显示:中国目前的基尼系数已经达到0.47,远高于0.4的国际警界线。根据经济学基本原理,收入分配差距过大,社会财富向少数高收入人集中,由于边际消费倾向递减,少数高收入人消费需求有限,大部分收入会转化为投资形成新的产出;而大多数人收入水平低下,尽管这些人边际消费倾向较高,却很难形成有效需求。因此,二元经济结构中不断扩大的城乡收入差距,使得国民平均消费倾向下降,导致整个社会消费需求疲软,消费需求增长赶不上投资需求的扩张,其结果必然是投资――消费的失衡。由表2可知,2000年~2007年中国的投资率呈逐年上升,由2000年35.3%上升到2007年的42.3%;与之相反,消费率则逐年下降,由2000年的62.3%降到2007年的48.8%,达到改革开放以来的最低点(见表2)。

从横向比较来看,“据统计,在2005年,美国消费率(消费/GDp)为90%,日本消费率(消费/GDp)为75%,韩国消费率(消费/GDp)为67%,亚洲平均消费率(消费/GDp)为70%。(田素华等,2008)”[8]显然,中国的消费率不但低于发达国家水平,而且也低于亚洲国家的平均水平。

由宏观经济理论可知,在封闭经济条件下,当一国经济处于均衡状态时,总投资完全来自于国民储蓄,即有i=S的恒等式。而在开放经济条件下,上述恒等式就变化为S-i=X-m,即储蓄―投资缺口等于贸易差额。在中国金融市场不完善,资金缺少分流渠道的情况下,超低的消费率必然对应着超高的储蓄率,超高储蓄率就成为中国巨额贸易顺差的一个重要根源。在消费需求不足的条件下,高投资所形成的产品和产能在国内市场无法实现,就只能诉诸出口,最终不可避免地导致了不断增加的经常项目顺差。

2.从二元经济结构转变的要求来看。二元经济理论是发展经济学的奠基性理论之一。刘易斯较早地揭示了发展中国家并存着农村中以传统生产方式为主的农业和城市中以制造业为主的现代化部门,应该通过机制设计来促使二元经济结构转化。具体的说,发展中国家农业中存在着边际生产率为零的剩余劳动力,因此农业剩余劳动力的非农化转移能够促使二元经济结构逐步消减。此后,费景汉、拉尼斯修正了刘易斯模型中的假设,在考虑工农业两个部门平衡增长的基础上,完善了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二元经济发展思想,形成了刘易斯-费景汉-拉尼斯(Lewis-Rains-Fei)模型:发展中国家二元经济结构的转变要通过工业现代化带动农业现代化,积极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从而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最终实现从二元向一元的转化。

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具有典型的二元经济结构特征:一方面存在着以城市工业为代表的现代经济部门;另一方面是还存在着以手工劳动为特征的传统农业部门。

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的大国,经济发展的重要任务是尽快推动二元经济结构向一元化转换。根据上述刘易斯-拉尼斯-费(Lewis-Rains-Fei)模型,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业部门转移是解决二元结构问题的重要途径。因此,中国要实现二元经济结构的转变,重要途径是积极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

中国又是通过什么途径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在中国整体体制难以尽快转换的情况下,由于中国乡镇企业在20世纪80年代末出现了困境,乡镇企业已无法大量吸收农村剩余劳动力,因此,中国采取了加强对外开放、发展外向型经济来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中国丰富的劳动力资源使得劳动密集型产业得以迅速建立,中国逐步成为“世界工厂”(见图2)。图2显示了1995年~2006年中国外资企业雇用工人人数情况。从1985年的6万多人上升到2006年的1400多万人,年平均增长率约33.7%。

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建立产生了以下几方面结果:一是使加工贸易逐步成为中国对外贸易中的重要部分,并造成经常项目顺差。设计和销售“两头在外”的加工贸易只能通过使用廉价劳动力来获得加工过程的加工费,这种贸易方式结果在正常情况下必然是出口额大于进口额,产生贸易顺差(见表3)。

从表3可以看出,加工贸易是中国经常项目顺差的主要来源。在2001年~2007年中,加工贸易顺差占经常项目顺差比率最高的是2001年的307.1%,最低的是2007年的67.0%,平均为146.9%。加工贸易的顺差是导致中国经常项目巨额顺差的一个重要因素。事实上,在国际产业转移的国际背景下,中国正是主要利用了劳动力资源这一比较优势吸引了全球劳动密集型加工制造业向中国转移,才建立起劳动密集型产业的。中国在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同时,自然也承接了来自周边国家和地区对欧美国家的大量顺差。二是加剧国内结构失衡,加大经常项目顺差。限于中国农民工自身的素质,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几乎完全被配置在劳动密集型产业中,生产出大量的劳动密集型产品。由于中国的制造业基本处于全球制造业价值链的未端,产品附加值低,而工资在劳动密集型产业的产品成本中占有很大比重,因此,企业在剧烈的竞争中为求生存只有尽可能地压低工人工资。二元经济结构下产生出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无限供给”的劳动力严重抑制了劳动工资的上涨,是低廉的生产成本,与企业所希望的低工资刚好“不谋而合”。从2001年到2005年,农民工的年平均工资只从5,502元增加到6,577元,5年仅增长19.5%,年平均增长率仅为6.3%(白暴力,2007)。[9]近年来出现的一种悖论现象――过剩劳动力与“民工荒”就是农民工工资过低的一个反映。在中国存在过剩劳动力的情况下,理论上讲是不可能出现“民工荒”的。惟一能解释这个悖论现象的就是农民工因工资水平太低、与城镇平均收入水平差距太大而采取的一种消极行为。农民工工资低且增长缓慢,一方面使消费疲软,内需不足;另一方面理性的厂商会就会通过密集使用价格低廉的劳动力替代相对昂贵的资本资源,在利润驱使下最终只会形成一种结果:诱致性的盲目扩大化生产。其结果是进一步加剧了中国业已存在的内部结构失衡投资――消费失衡。在中国实行出口导向型的发展战略的背景下,内需不足,国内产能过剩,但在国际市场上却拥有相对低廉的价格优势,过剩的产能也只有诉诸出口,经常项目顺差也就必然了。

(二)中国二元经济结构是如何导致资本项目顺差的

自2001年以来,由于美国、日本等国家实行了较为宽松的货币政策,利率水平较低,加之近年来国际石油价格暴涨,石油美元数量剧增,最终造成全球流动性泛滥。对于全球过剩流动性为什么对中国“情有独钟”?我们必须坚持从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的视角来审视,不能犯形而上学的错误。

1.从廉价劳动力价格来看。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告诉我们,内因是事物存在的基础,是一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内在本质,是事物运动的源泉和动力,它规定着事物运动和发展的基本趋势。外因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外部条件,它通过内因而作用于事物的存在和发展,加速或延缓事物的发展进程,但不能改变事物的根本性质和发展的基本方向。所以,内因是第一位的原因,外因是第二位的原因。仔细思考,根据资本逐利的本性可知,中国廉价的劳动力应是国际资本流入中国的首要内因。道理很简单,对于劳动密集型产业,工人工资在产品成本构造中占了绝对比重。而国际流动性过剩只不过是提供了外部条件,是外因。显然,如果从这个视角来看的话,则国际资本流入中国应是源自于中国的二元经济结构所导致的低廉劳动力价格。表4显示了2001年~2007年中国FDi情况。FDi从2001年的442.4亿美元上升至2007年的1,384.1亿美元,年平均增长率为23.9%,呈现出迅速上升趋势。在中国“奖入限出”资本管理制度下,FDi的大量流入,资本项目顺差是必然的(见表4)。

2.从人民币升值的预期来看。由上文分析知,中国的二元经济结构导致了中国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双顺差”。由于中央银行所允许的人民币值幅度低于市场预期人民币的升值幅度,持续的国际收支“双顺差”使来自各方面人民币汇率升值的压力增大,加剧了人民币升值的预期。在人民币升值的预期下,资本逐利的本性必然诱使国际短期投机资本“热钱”,通过各种渠道进入中国,追逐人民币升值下的高回报率和股市、房市等资产的高利润率。这又进一步加剧了中国资本项目顺差。如果按中国国家统计局国际统计信息中心2006年的一份研究报告中利用外汇储备的增加量减去FDi和贸易顺差来计算国际投机资本,则2003年有359.8亿美元,2004年有1,135亿美元,2005年有190.7亿美元。

在中国现行结售汇制度下,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顺差都要由中央银行被动用人民币收回,从而形成了大量的人民币外汇占款,尽管央行采取了发行央行票据等手段进行对冲操作,但是无法收回全部的流动性,最终形成了流动性过剩(见表5)。表5显示了2001年~2007年中国外汇储备情况。外汇储备增加额逐年迅速上升,从2001年的465.9亿美元迅速增加到2007年的4,619.1亿美元,年平均值为1,946.7亿美元。相应地,外汇储备余额也呈迅速上升趋势,从2001年的2,121.7亿美元增加到2007年的15,282.5亿美元。

表6显示了中国国际收支“双顺差”占外汇储备差额的比率。最高的达到112.02%,最低的也有91.20%,平均率达到97.56%(见表6)。

分析至此,本文已经阐明了中国二元经济结构是如何导致国际收支“双顺差”并最终产生流动性过剩问题的前因后果(见图3)。图3是中国二元经济结构产生流动性过剩的简易图。对照图3可知,文献综述的三类观点:全球过剩流动性输入论、国际收支“双顺差”论和投资――消费失衡论只是二元经济结构产生流动性过程中的各个中间环节,中国流动性过剩的深层次根源是中国的二元经济结构。

四、治理流动性过剩的对策

持续的流动性过剩会加剧银行体系的脆弱性,加大通货膨胀的压力,导致资产价格虚高,产生资产价格泡沫,减弱宏观经济调控效果以及威胁国家的经济完全等不利后果,因此,缓解流动性过剩是当前中国宏观经济调控最重要目标之一。

中国流动性过剩的根源在于中国的二元经济结构。解决中国流动性过剩问题,治本之策应从改善中国二元经济结构入手。如何从二元经济结构的角度解决中国的流动性过剩问题,最根本的是应做到统筹城乡发展。要大力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减轻农民负担,提高农村劳动者(包括进城务工的农民工)收人水平,刺激农村消费市场,提升全国居民消费水平,使经济增长从主要依靠出口、投资拉动型转向投资、出口和消费协调拉动型。这不但是解决流动性过剩的治本之策,而且是保证中国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之路。为此,必须着重做好以下几点:

1.深化城乡投资建设体制改革,统筹城乡投资建设体系。要加大中央和地方两级财政的再分配功能,统筹城乡基础建设和公用设施建设的财政投入,把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发展公益事业纳入公共财政范围,增加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改善农民生产生活环境,开发农村巨大的消费需求市场。

2.深化户籍制度改革,统筹城乡劳动力市场。要加大推进大中城市户籍制度改革,消除农业劳动力转移的制度,割断户籍与劳动就业、居住权利、子女教育、社会保障等社会福利相联系。消除同一城市、同一岗位出现“两种身份、两种待遇”的不正常现象,做到同工同酬,维护进城农民工合理的经济利益。

3.改革土地征用制度,统筹城乡土地市场。必须打破城乡分割的二元土地市场,建立统一的城乡土地市场。从法律上要明确集体土地所有权和持有权与国家土地所有权和持有权的主体是两组平等的民事权利主体,使集体土地和国有土地一样,可以出租、转让、抵押等,并享有与城镇国有土地使用权同等的权益,逐步实现国有土地与集体土地“同地、同价、同权”,保证失地农民得到合理的经济补偿。

4.加快发展农村金融市场,统筹城乡金融市场。一是完善农村市场经营条件,通过财政贴息、担保等方式,配以市场准入政策、其他货币政策等,引导城市过剩的资金流向农村市场;二是加快改革现有农村金融机构,培育发展新型金融组织,建立邮储银行服务农村社区的经营体制,从制度和机制上保证农村资金能留得住、城市剩余的资金能下得来,形成资金在农村地区的良性循环。三是优化农村自身金融体制,提高资本运转效率。

5.统筹城乡社会基本保障制度,实现全民基本保障平等化。要加大中央和地方两级财政对农村和贫困地区的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一是要逐步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二是要建立适应不同经济发展水平的农村医疗保障制度,避免农民因病返贫。三是要建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

鉴于通过改善二元经济结构来缓解中国流动性过剩问题是一项长期性的系统工程,需要较长的时间,因此,在短期内也应当采取一些治标之策。①必须实施适度从紧的货币政策。由于近两年来多次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和存贷款基准利率以及发行大量央行票据之后,从紧的货币政策的操作空间正在逐步缩小,因此今后货币政策需要进一步加强与财政、产业、外贸、金融监管等政策的协调配合。②加快国内利率市场化进程,为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创造前提条件。③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逐步增强汇率弹性,进一步发挥汇率在促进国际收支平衡中的作用,加大短期国际资本投机者的交易成本和套利风险。④坚持实施“走出去”战略,合理引导资金流出。要从简化境外投资审批手续、放宽用汇限制、提供信贷支持、规范完善QDii(境内合格投资者)制度等方面加大对企业“走出去”的金融支持力度,支持企业开展国际化经营,引导资本外流。⑤改革外汇储备管理体制,改强制性结售汇为自愿结售汇,鼓励企业和居民购买、持有外汇,形成非官方外汇资产,削弱外汇储备与货币供应的直接联系。⑥强化对资本项目的管理,严格控制热钱流入。严格审批短期国际资本的正式流入,阻止短期国际资本的非正式流入,特别要注意对以虚报出口、假冒FDi的短期资本流入严格清查,加大对非法入境的短期国际资本的惩罚力度。

[参考文献]

[1]魏杰.我国当前的流动性过剩:困境与选择[J].经济管理,2007,(9):70-75.

[2]卢万青,魏作磊.当前我国流动性过剩的主要原因是结构性失衡[J].经济学家,2008,(2):67-74.

[3]李晓西,和晋予.开放经济条件下我国流动性过剩问题[J].财贸经济,2007,(6):3-10.

[4]谢朝华,唐海风.经济增长、结构失衡与流动性过剩―――论我国当前流动性过剩的成因与对策[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07,(12):23-29.

[5]左小蕾.警惕全球流动性过剩的输入[J].经济界,2006,(4):24-26.

[6]巴曙松.流动性过剩的控制与机遇[J].资本市场,2007,(z1):72-75.

[7]吕剑.二元经济结构、实际汇率错位及其对进出口贸易影响的实证分析[J].金融研究,2007,(9):90-101.

[8]田素华,徐明东,徐晔.人口红利、流动性过剩与中国现代金融服务供给――对2008~2010年中国金融市场走势的判断[J].金融研究,2008,(9):56-76.

[9]白暴力.农民工工资收入偏低分析――现实、宏观效应与原因[J].经济经纬,2007,(4):75-78.

excessLiquidity:ananalysisBasedonChina’sDualeconomicStructure

DengYongliang

(Schoolofeconomics,nankaiUniversity,tianjin300071,China)

农村土地流转情况汇报篇10

我乡认真贯彻落实县委、县政府《关于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实施意见》(定发【】7号)及县委、县政府办公室《定远县农业产业化建设及村管理考评实施细则》(定办发【】14号精神,加快推进我乡农业产业化进程,现将我乡前期工作开展情况汇报如下:

一、组织领导建设规划制定情况

1、成立组织,加强领导

三月二十五日我乡召开党政联席会议,研究部署了农业产业化工作,成立了由乡长单正稳同志为组长、副乡长唐宝清同志为副组长、相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乡农经站,杜双安同志兼任办公室主任,通过成立组织切实加强对此项工作的领导。

2、制定详细性的发展规划

三月二十五日党政联席会议制定了农业产业化发展规划,规划制定详细符合我乡实际,具有较强的特殊性。

二、龙头企业培植发展及农产品连片情况,我乡筹划并实施了黄澳粮贸公司,今年四月份投入500万元,占地300亩,日产30万吨大米的龙头企业,目前正在实施中。

永恒粮贸有限公司积极向县申创宝贝、久久香大米品牌,目前已申报成功,并领取了相关证件。

三、农村土地流转及适度规模经营发展情况

我乡土地流转4000亩具体分布在、草安、韩圩、仁巷等村,用于种植“三品”蔬菜、草莓等农产品生产。其中集中连片流转土地500亩在村。目前,正在规划1000亩集中连片土地流转。

1、草安村草莓专业合作社的有效发挥作用,连片200亩,目前已具规模,见成效。

2、村水面综合养殖专业合作社,面积达500亩已具规模成效。

3、村陈永兵、陈长金、陈长丰集中连片养殖家禽4万只。刘朝辉鸭子养殖5000只,韩圩村陈必忠家禽养殖5000只,目前,已见规模成效。

4、韩圩村高丽霞等人“三品”蔬菜和草莓生产已具规模成效。

四、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及运行带动情况,目前我乡已有两个专业合作社,现在正在积极申报良种专业合作社,相关证件正在办理中。

草安草莓专业合作社带动辐射全乡的仁巷村、村、韩圩村三个村的发展,受益群众达人。水面养殖专业合作社,带动了周边水面养殖的品种多样化、精品化,辐射到韩圩、前黄、孙集三个村的水产养殖。

五、特色农产品基地建设及农业招商引资项目编制情况。

1、特色农产品基地主要有草安草莓、的毛蟹养殖、孙集的精品水产养殖等。

2、二月十五日及三月二十五日两次党政联席会议,制定了农业招商引资项目。

六、现代农业示范园区。

规划编制及启动情况。

1、编制情况:(1)、四家刘两个村亩麦、稻示范区。

(2)韩圩、前黄、仁巷、四个村旱稻产业示范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