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人工智能课程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7:46:37

青少年人工智能课程篇1

青少年是国家的栋梁和民族的希望,他们的发展直接关系到祖国的繁荣富强。当前,留守青少年普遍存在多元智能开发问题,本文通过对社区留守青少年教育的现状进行调查,分析了当前社区教育中存在的留守青少年多元智能开发问题,并通过进一步探讨,提出了留守青少年教育中多元智能开发的有效途径,以期通过社区教育有效开发留守青少年的智能,促进其全面发展。

关键词:

社区教育;留守少年;多元智能开发

当今社会,随着社会分工的细化和行业领域的增多,对人才的需求越来越趋向多样化。传统智力理论影响下形成的教育观和人才观已经不能满足时展的需求,新时代需要新的教育观和人才观,呼唤新的智能理论。多元智能理论正是这一时代需要的产物。它作为一种关爱生命的教育理念,可以激发教师对于教师开发人的潜能的深层次思考,是教师学会正视差异、善待差异,通过教育促进学生富有个性的全面发展的先进性理论。

1多元智能理论的内涵

1979年,受荷兰海牙伯纳德•凡•李尔基金会的委托,哈佛大学教育研究生院的一个研究小组《零点项目》承担了一项重大课题,研究人类潜能的本质及其开发。当时《零点项目》两名负责人之一的霍华德•加德纳博士,接受了一个令人胆怯而又极富魅力的任务:写一部专著。在这一著作中,作者将自己过去关于儿童艺术认知和脑损伤病人的研究成果及其它调查报告加以综合归纳,提出了这一今日已经风靡全球的心理学理论———多元智能理论。所谓多元智能,是指每个人都至少应具备语言智能、数学逻辑智能、视觉空间智能、音乐智能、肢体运动智能、人际交往智能、自省智能、自然观察者智能这8种智能。智能多元性使人们不再以单一标准衡量人的智能发展状况,而是从多元多维的角度更加客观、全面地认识人的智能面貌,为我们客观地评价人、更好地实现教育的全面性奠定了理论基础。

2对留守青少年社区教育的意义

2.1留守青少年社区教育是适应现代化建设需要的教育

社区教育作为一种非以获取社区的利益为目标,而以提高社区居民生活质量为目的的一种教育,是新时代背景下适应社区发展需要的教育,是社会发展和时代变革的产物。只有积极发展社区教育,把它纳入社会大系统,才能全面适应现代化建设对各类人才培养的需要。

2.2留守青少年社区教育是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的教育

留守青少年社区教育,通过构建学校、家庭、社区之间的三维互动教育机制,为学校、家庭教育、社区教育搭建了桥梁,有利于促进留守青少年全面健康成长。

2.3留守青少年社区教育是增强教育实效性的教育

首先,社区教育负责人应加强对留守青少年的教育工作的重视,通过不断优化社区环境来推动学校教育;其次,家庭教育是学生的第一任老师,因此社区也应办好家长学校,提高家长的素质,使青少年学生在家庭也能受到良好的教育;再次,积极开展留守青少年的社区教育活动。如通过走进留守青少年家庭、学校等方式了解倾听留守青少年成长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困惑和烦恼,并为学生提供心理咨询室等情绪宣泄渠道,使留守儿童在成长过程中遇到的困惑问题能够得到及时解决,真正做到“一切为了留守青少年,为了留守儿童的一切”。

3留守青少年多元智能开发的途径

“少年强则国强”,青少年作为我们国家未来的主力军,他们才是决定我们民族命运的人。那么如何缓解和解决留守青少年在智能开发中存在的社会问题就显得尤为重要,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3.1开设多元智能课程促进留守青少年多元智力开发

社区教育紧紧围绕塑造人、发挥人潜能来开展教育,从本质上讲是一种非功利性的教育。因此,普通学校可以通过实施多元智力课程来促进留守儿童的多元智力开发。开发多元智力课程,一方面在课程内容上应追求多样性,教材应增加案例活动,演讲辩论活动等以及小组探究环节;另一方面在课程目标上则应致力于社区青少年的全面持续发展,使青少年可以在枯燥的书本中体会到学习的无穷乐趣,从而内发产生对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

3.2利用公共资源促进留守青少年多元智力开发

学习理论家罗杰斯认为:自发的、全身心的投入学习,最能体现一个完整的人。在学习化社区中,学校的各类公共资源都应得到充分开放。此外,除了各级各类学校外,社区内各机关、团体、部队和企事业单位等社会系统的内部设施,如操场、游泳馆、健身房等体育设施以及图书馆、博物馆、培训基地、多功能文化厅等教育娱乐设施等均向社区青少年开放。留守青少年可以根据自身需要和兴趣,利用各种设施参加各种学习活动和娱乐活动,进行自我教育和多元智力开发。

3.3挖掘社区人力资源促进留守青少年多元智力开发

教育正在不断发展成为一种全社会的职能,越来越多的居民也参加这项工作中去。在社区教育过程中,可以充分利用丰富的人力资源来对留守青少年进行教育:如邀请社区居民中各行各业的优秀人才去教导留守青少年;也可邀请有特长的居民做志愿者,使其成为志愿的社区助手;邀请专家开展公开讲座,对青少年普及法制知识,开发留守青少年的多元智力。

3.4尊重与监管相结合促进留守青少年多元智力开发

一方面,社区共青团道德教育工作应时刻谨记社区青少年是一个有独立意志和权利、应受到尊重的服务对象,承认其有独特的个性、气质、观念和行为,以平等的态度与留守青少年进行交流,绝不能以命令、强制的口吻对他们进行批评教育。如在培训方式上,要以社区留守青少年的兴趣为工作的切入点,通过了解他们的兴趣,参与他们的活动来慢慢引导他们。在培训内容上,以转变家庭教育观念为首要任务,通过丰富多元的教育技术和方法,使社区留守青少年道德教育重心从浅层引导到深层关怀。另一方面,还应针对不同的青少年开展不同特点的活动,尤其对于隔代监护人对青少年的溺爱或粗放式监管现象,进行更多的培训和教化。

参考文献:

[1]夏惠贤.多元智力理论与个性化教学[m].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3.

[2]霍力岩.多元智力理论与多元智力课程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

青少年人工智能课程篇2

一、做好教师教育规划,把握教师教育方向

学校每学年都要制定教师教育计划,对前一年教师教育做出总结,规划新年度教师教育工作。学校还制定《骨干教师培养计划》和《青年教师培养计划》,积极探索以校为本教师成长共同体的机制建设,从学科教研组、青蓝结对、班主任论坛,到成立以“许玉娟情趣数学工作室”和“孙丽霞魅力教育工作室”为代表的两个名师工作室,以名师工作室为阵地挖掘名师课堂魅力、深入研究情智课堂维度、带出名师徒弟:持续探究多元和多维教师评价,激励先进引领;通过发现青年教师榜样,肯定并宣传其成长案例,树立成长渐进式目标,增强自信心;充分发挥骨干教师示范引领作用,促进青年教师快速成长。由此,逐步形成夯实“塔身”和提升“塔尖”的教师教育机制。

二、开展有效校本研训。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1)学习新课标,论讲知识树。我校围绕学习新课程,构建情智理想课堂目标,不断更新教学观念。提高教师学科专业素养。注重把学习新课程标准与新理念有机结合起来。每学期初,学校都组织各科教师重温《课程标准》,进行《课程标准》考试。

(2)进行集体备课研讨,把握单元教材。学校实行以教研组为主体集体备课,并做到“四定”:定时间、定地点、定主题、定主讲人。每周开展一次不少于一小时的教研活动,逐单元通研教材,共同研究有效教学方法。学校还定期就教育教学中疑难问题开展集体“会诊”活动,要求教师将本人在教学中遇到的疑难和困惑问题,随时记录下来,通过学科组或年级组专题研讨等形式集体“会诊”,找出解决办法,并编发5期校本培训系列学习材料,为课堂教学有效性奠定了较好基础。

(3)组织情智课堂研究,师生共享快乐幸福。以“情智课堂”研究为切入点,通过“同课异构教研”、“构筑情智课堂整合度与亲和度研究”、“骨干教师示范课、新任教师亮相课研讨”、“约课制”、“相约周二主题式教研”、“菜单式自主选择培训”,以及“相约星期六,魅力金海岸”等系列有效校本教研,通过研讨实践,每位教师逐渐提炼出特有教学风格,丰富教学内涵。学校明确要求,同学科教师间每学期互听课不少于15节次。同时,鼓励不同学科教师间相互听评课,增强教师间学习交流。情智课堂研究体现在以生为本和学为主体,提高课堂效率和焕发课堂活力的教学实践中,利于提高教师把握教材、整合知识点、信息化应用和驾驭课堂的学科能力,激发学生自主、生动、个性和探究的学习兴趣,从而让师生享受情智课堂带来的快乐幸福。

(4)教工比武,夯实教师基本功。一是进行限时教学设计比赛。每位教师从本册已教过教材中抽出课题,然后只带课本在规定时间内写出教学设计,全校进行评比。此项比赛活动旨在促进教师日常精教细研,谙熟教材内容,清楚教学环节,做教学的明白人。二是进行教学基本功比赛。从建校起,学校提出了“外树形象、内强素质、以校为荣、率先发展”的教师成长理念,就以创建普通话校园、书写规范字作为学校发展的根本,成立了语言文字工作小组,每学期都要聘请专家对全体教师进行普通话、汉字书写培训,在周会前进行情智教师“每周一讲”,在廊道里展示“每周一写”,组织每学期有侧重点教师基本功比赛,每学期末进行专业能力奖和推普奖的评选,使教师在语言文字中提高形象素质。

(5)开展情智教师演讲与论坛活动。每次例会前进行5分钟情智教师演讲,给老师提供锻炼机会。间周举办情智教师论坛,鼓励教师进行思想交流与碰撞,进一步提高教书育人思想和学习教育策略,规范教育行为,成为师德教育的生动平台。

(6)实施青蓝结对工程。青蓝工程是以师徒结对为外在表现形式的,传统师徒概念就是师傅把掌握技艺本领传给徒弟。青蓝工程不能仅仅停留在教学技艺传授和继承问题上,更要帮助青年教师拥有敬业乐业和乐于奉献精神,重视帮助青年教师确立专业思想。同时还制定青蓝结对公约,明确双方责任和义务。

青少年人工智能课程篇3

【关键词】青少年;非智力因素;误区;方法。

一、当前我国青少年非智力因素的开发与培养存在的问题。

1、教育观念上存在片面、狭隘的误区,限制了非智力因素的开发与培养。国家教育政策落实难,部分地方相关教育政策不完善。

在全国政协委员、东北师范大学党委书记盛连喜看来:“素质教育,应该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但目前这方面做得不是很好。这五个方面,有些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有些却强调得过度了。此外,素质教育的问题,不是出在办学条件上,也不是出在经费不足上,而是出在治学理念上,出在我们对人才判断的标准上。”另外,学校仍以提高升学率、重点率为办学目的,以培养名牌生、特长生、尖子生为人才目标,造成许多青少年非智力因素的发展停滞,成为应试机器。近年来我们可以看到社会上滋生出了所谓的高考集中复读学校,以提高学生分数作为收取学费的唯一标准。教师把教育片面理解为教学,重“教书”而轻“育人”。“教书育人”是教师的基本职责,讲的也是这个问题。然而在我国,很长时间内老师被称为“教书匠”,教师也片面认为教育就是进行教学。在非智力因素的培养上,更是片面理解“素质教育”,认为除了让孩子学习文化知识以外,学会弹奏乐器、绘画、书法、跳舞就是全面发展,更有甚者把让孩子学会这些特长作为将来升学提供便利的条件来培养。

2、教育内容上仍以培养智力因素为重,轻非智力因素的开发。

全日制教育仍然摆脱不了以“应试”作为主要任务的教学内容。

一个时期以来,我国在改进青少年教育内容对科学教育过分倚重,尽管早已推行所谓的素质教育,但除应试科目外,许多中小学增加的额外教学内容依然以知识技能为主,如人口教育、青春期教育、健康教育、国防安全教育、环境教育、减灾教育、消防教育、交通安全教育、禁毒教育等均属专题性教育。“素质教育”,为各种贴近普及科学技术知识、提高智力水平的课程设置铺平了道路,却很少思考非智力因素与智力因素相互作用促进青少年个体成长的重要意义,从而增加青少年教育中非智力因素与智力因素共同发展的教育内容。教育内容中多强调实用主义,力求教学成果在短期内见效。如中小学以多学习各种特长为以优选高中做准备,高中就直接以高考内容作为学习内容,职业教育以就业为导向的特点以学习技能作为教育内容,这些做法虽然在短时期内使我们看到了教育效果,但就长远来看,忽略了非智力因素的同步培养,情感、道德、责任心、意志力的缺失使这些孩子有可能会成为怪才、偏才,最终被社会和自己的人生所淘汰。

3、教育方法上以传统、单一的主要教育方式,忽视了非智力因素的调节作用。传统的教育方法采取“灌输-接受-考核”的路径。过分强调老师的主导性与学生的受动性,即单向知识传导,学生毫无选择性的全盘接受,而后又以闭卷考试为主的考核方式来检验教学效果。教学过程中,教师处于中心主导地位(讲授),学生处于附属地位(听讲),照本宣科,墨守成规。当今的青少年多以90后、00后为主,他们个性突出、思维敏捷、求新求变的特点早已不适合这种落后的教学方法。单一的教育方法主要体现在各阶段教育脱节、各学科之间缺乏交流。英国著名作家萧伯纳论人与人之间合作交流的重要性说:两个人在一起交换苹果,与两个人在一起交换思想完全不一样,两个人交换了苹果,每个人手上还是只有一个苹果,但两个人交换了思想,每个人就同时有两个人的思想。要在教育中形成合作交流的氛围,离不开各阶段、各教师间的合作交流。虽然几乎绝大多数的学校都有统一的时间集中教研活动,但很少跨年级、跨学科,更不要说跨区域、跨阶段。工作只开展在表面,组织者积极表现,旁听者消极坐视、评价者口是心非,青少年成长过程中所需要的人格、性情、兴趣、心理等非智力因素培养得不到延续、完整的教育。

二、青少年非智力因素的开发与培养的途径。

(一)人格培养--家长和教师共同塑造青少年健全人格。

1、家长要注重提高自我道德素养和心理品质。家庭是人出生的场所,是人最初的成长生活环境,家庭教育是“人之初”的教育,对青少年人格培养的首任教师。中国有句“先入为主”的成语,就是说先看到听到体验到的占主导作用,正如孔子所说:“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家庭教育对人格的培养,会影响人的一生。家长要学会“教子以德”;家长要坚持诚信守信;家长要做到平等真诚;家长要接种“心理免疫”。

2、教师要具备完善的人格和高尚的道德情操。教师应完善自身人格魅力。我们提倡教师职业道德建设,强化师德师风修养,重视的是为人师者自身形象的塑造,强调的是教师以高尚的思想品德,良好的职业道德,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坦荡的胸怀,高尚的言行等对学生进行“寓教于无形”的教育。孔子曰:“其身正,不令而从;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教师以身示范的人格力量更容易使学生“亲其师”,“信其道”。教师应具备高尚的道德情操。

提高教师道德修养,提升教师道德情操的途径。

3、家长和教师对青少年人格影响应保持延续性和一致性。孩子人格的健全家长言行身心一致的教育,也同样需要老师的教育保持一致性和延续性。因此要求老师和家长应该经常保持沟通和交流,构建“家校合作”体系,实施家庭和学校同步教育,利用家长学校、家长座谈会、建立QQ群等途径做到学校教给孩子的一些道德常识,家长要教育孩子既能倒背如流,又能切入实际生活。让孩子保持良好的道德习惯,形成孩子人格培养的强大合力。

(二)兴趣开发--尊重并指导青少年培养广泛兴趣爱好。

1、家庭教育要注意引导孩子大胆进行兴趣探索,尊重孩子的选择。首先是保护孩子的好奇心。要尽可能的倾听孩子的问题,同时引导其多提问题,提好问题,必要的话,与孩子一起寻找答案,这样才使其积极性得到最大的保护和提高。其次是激发孩子的求知欲。家长在日常生活中要多引导激发孩子的求知欲,让孩子进行多种爱好探索,把学习和玩结合起来,让孩子体会到知识的作用。营造家庭民主和谐氛围。要努力真正了解自己的孩子,很多自以为懂得孩子的家长只是徒有虚名,他们并不真正了解自己的孩子,也不愿花时间在这方面多下些工夫。要学会换位思考,充分理解和尊重孩子的选择。家长切不可打着“爱”的旗号去强迫孩子,如果真的为孩子好,就要尊重孩子自己的选择,尊重孩子的情感。

2、学校要利用课堂教学和课外实践激发培养学生兴趣。一是提高课堂教育效率。利用教学内容,挖掘有关因素,引起学生的探索兴趣;创设教学情境,引发学生兴趣;营造宽松愉快环境,寓教于乐;巧用直观手段,提高兴趣;解答趣味问题,调动兴趣。二是开展课外实践活动。学校应为学生提供充分的自由以及参与实践活动的各种条件,让学生主动参与实践和亲身体验。可以基于学生自身需要、爱好、情感设计实践主题、也可以让学生自己开发课题,同时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放手让学生独立自主地开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潜能,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实践意识、创造意识,促进其个性自主和谐发展。

(三)性情陶冶--家庭教育重视陶冶青少年良好的性情。

1、家长要增强自身人文修养以营造轻松健康的家庭氛围。家长的人文修养是重要的家庭教育资源,对孩子的成长有非常重要的影响。这里讲的人文修养主要应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文化知识修养、审美修养、文化修养能力。转贴于

2、采取适合青少年身心成长特点的教育方式培养青少年良好的性情。用阅读推动心灵的呼吸。阅读就是读思想,阅读能使人养气。阅读可以让我们敢言人之不敢言,能言人之不能言,善言人之不善言;阅读可以让我们形成侠骨的尖锐,理性的思考,感人肺腑的诗情画意之文风。无数史实证明,不读书,不积累,就永远不会成功。用音乐陶冶孩子的性情。通过鉴赏或表现音乐,使孩子充分体验音乐的美和蕴含于其中的丰富情感,为音乐所表达出的真、善、美所感染、吸引,从而产生强烈的情绪反应和情感体验过程。用美育滋养青少年的情感。通过美育培养孩子感受美、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是孩子全面发展教育的主要组成部分,美育不仅是一个独立成分,它对体智、德育还能起到催化作用。

(四)心理调节--引导青少年形成心理自助机制。

首先要树立正确的成才观、学业观。学生时代当以学习为主,但不应该为分数而学习、为功利而学习。不同种类的知识有不同的目的和要求,青少年应当根据自身的特长和爱好,结合当前实际,脚踏实地地学习真本领,着眼自身长远发展,而不是追求虚名,应当以提高自己综合素质和能力为学习目的,不断解放自我,提高改造自我的能力。只有对学习的目的有了科学而正确的认识后,才能树立崇高的志向并产生强大内动力,为达到目标而积极进取和不断奋斗。其次是要客观准确地认识自我、评价自我。学会自我剖析,正确地与他人比较,适时地向他人咨询。再次是要调节目标高度与现实之间的差距。在成长过程中,难免会有遇到挫折的时候,因此要学会设立由低到高的目标,一步步实现,保护自己少受挫折,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与优势,去获得成功。最后是要找到合理宣泄情绪的方式。在心理承受力与现实存在严重脱节的时候,在问题得到妥善解决之前,要学会通过适当途径将心理压力、心理不平衡释放出来,以免高度压力下脆弱的心灵过于扭曲。

(五)进取求胜--采取多种方式培养青少年进取心。

1、用激励表扬的方式树立青少年自信心。青少年自尊心较强,也有叛逆心理,因此在教育学生时不能操之过急,更不能公开打骂批评,而应该根据因材施教的原则,采取宽容的态度去处理。

对学生进行表扬应多过于批评,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并及时提出表扬和鼓励,增强他们的自信心,而不是揪住他们的错误一个劲地“穷追猛打”,那样只会适得其反。但是表扬应该有原则,必须客观公正,不然的话会让学生无法分清是非对错,也就无法进步了。

2、以榜样的作用激发青少年树立奋斗目标。榜样教育是我国教育中的优良传统。随着社会发展越来越趋于多元化,传统的榜样作用也应该随着时代进步不断更新,以适合新时期下青少年成长发展规律。在榜样教育中应该引导青少年对榜样的理解和热爱转化为具体的日常行为实践,从而逐步走向成长成才。

3、用乐观心态滋养青少年参与竞争的意识。前苏联教育学家马卡连柯所说:“一个人向前瞩望的时候,如果看不到一点快乐的远景,他在世上就活不下去。人类生活中真正的刺激剂是未来的快乐。在教育技术中,这种未来的快乐是他最重要的工作对象之一。首先要培养起这个快乐,唤起这个快乐,使它成为可以实现的。其次,应当坚持不懈地使比较简单的快乐转变为比较复杂的和对人类有意义的快乐。”

(六)意志磨炼--有意识地进行青少年的意志力锻炼。

1、要教育孩子从小事做起、从身边做起、从今日做起。事无大小,事无点滴。所谓“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就是这个道理。只要认真对待身边的小事,同样也能锻炼一个人的意志。比如按时上课、完成作业,如果一个人能一贯做到,从不马虎,那他的意志必然能得到很好的锻炼。同样,任何远大的追求,都必须从身边的事做起。培养意志也不能一步登天。因此,在日常教育中应该培养孩子从身边的学习、生活、活动中,自觉严于律己,形成习惯,这样就能使意志得到锻炼而逐渐坚强起来。另外,教育孩子做什么事情,应该从当下做起,从今日做起。明代文嘉《明日歌》云:“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因此,要培养孩子“五日三省吾身”,抓住每一天的机会来锻炼自己的意志力。

2、要培养孩子形成自我要求、自我激励、自我监督的思维习惯。学习者要培养意志,必须对自己提出一定的要求。一个人如果没有远大的目标,就不会有巨大的热情去从事学习、工作和生活,不会有坚强的意志去搏击生活的风浪。同样,一个人没有崇高的理想,就不会有生活的支点,不会有顽强的意志强化其责任感和进取心。常见的自我激励的形式,便是把格言箴语、诗文名句作为自己的座右铭。当学习、生活与工作中遇到困难或者障碍时,用座右铭来激励自己,增加力量,勇敢迎接挑战。自我监督的过程就意志自我锻炼的过程,严格的自我监督者,必定能养成坚强的意志,宽松的自我监督者,就会意志软弱,缺乏自制力和耐力。青少年应在追求人生目标的过程中常常为自己订下一些要求和规则,用于监督和约束自己。

(七)开拓创新--结合非智力因素培养提高青少年创新思维实践能力。

1、创设有利于孩子创造性产生的环境。学校应创建适合学生创新思维培养的外部环境。教师和家长都应努力创设适合学生创造性思维产生的内部环境,即心理环境。

2、开创新型师生观,塑造学生创造性人格。创造性人格是衡量一个人想不想创造,愿不愿创造,以及是否具有实施创造所必需的人格基础,对于个体创造力发展是必不可少的。开创新型师生观,就是要清醒地认识到时展所带来的教师角色转换,建立由原来单纯的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的关系,转换为民主、平等、合作的新型师生关系。教师的主要任务是创造各种条件使学生发展自己的创造潜能。要从根本上转变传统教育中的权威化管理,建立相互尊重、相互理解、相互信任的新型师生关系。教师不再是权威的代表,而是保护、激发学生创造性的支持者。

3、增设有利于青少年创造力培养的教育内容。增设培养青少年创造性的教育内容,要重视基础性课程,更要重视拓展性和探索性课程,即要重视青少年智力因素提高,更要重视与非智力因素开发与培养的结合。从具体内容上来讲,就是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培养青少年创造力。一是结合非智力因素,培养创新精神。二是提高课堂教学策略,训练创新思维能力。三是加强现代技术教育,提高创造技能。

参考文献

[1]邹顺康。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m]。重庆出版社,2007.

[2]燕国材。非智力因素与学习[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

[3]周小妍,王立新。浅谈家庭教育中青少年非智力因素培养的策略与措施[J]。理论界,2007(6)。

[4]张惠绒。浅谈青少年非智力因素的培养[J]。山西高等学习社会科学学报,2001(11)。

青少年人工智能课程篇4

一、认识要有高度

加强和改进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是党中央着眼长远作出的一项重大战略部署,是事关国家前途和民族命运的战略工程,事关亿万家庭切身利益的民心工程,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基础工程。加强和改进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需要各方面共同努力,进一步加强领导,明确职责,整合资源,形成合力。学校要充分发挥教育的主渠道作用,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德育工作,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促进青少年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1.从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作用上认识贯彻落实《若干意见》的重要性

高尚的思想品质、良好的道德情操是一个人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从一定意义上讲,资金、技术、设备都可以引进,但劳动者的思想道德素质不可能引进。未成年人是祖国未来的建设者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他们是否合格、是否可靠,事关事业后继有人和国家前途命运,对于中华民族复兴大业起着基础性的支撑作用。加强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建设是全民拥护的基础工程、希望工程和民心工程,是党和国家领导人高瞻远瞩的战略工程。

2.从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现状出发认识贯彻落实《若干意见》的紧迫性

我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现状令人堪忧,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迫在眉睫。

第一,成长环境恶化。西方文化的涌入,掀起了一股来势不小的崇洋潮,着洋装、吃洋餐,拿洋腔、过洋节。不少未成年人对西方的圣诞节、愚人节、情人节情有独钟,却对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如扫墓祭祖的清明、悼念爱国先人的端午、合家团圆的中秋、登高敬老的重阳不屑一顾。2007年12月,国务院决定把除夕、清明、端午、中秋列为国家法定假日。教育部和已联合决定把每年9月定为“中小学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月”,就是一个有深远意义的重大举措。与此同时,大量沉渣泛起的社会不良现象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无孔不入,扭曲了青少年的是非标准和价值观念。有些青少年精神空虚、道德滑坡、行为失范,马加爵、徐力就是其中的典型。

第二,教育软弱乏力。社会不净,家庭不管,学校不力,是当前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软弱的主要原因。担负着重要职责的中小学在对青少年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方面同样显得无助和乏力。一方面,学校的思想道德教育往往是孤军奋战,社会和家庭的观念经常与学校的教育不同步也不合拍,形成2>5的怪圈。另一方面,学校自身也存在教育偏位、德智失衡的问题。在升学率占舆论主导的今天,学校不得不把智育摆在突出的位置,领导和教师都知道德育重要,但时常是做起来向后靠,学生的德和智非但没有均衡协调地发展,倒是思想道德教育时常被升学竞争所挤占,德智失衡严重影响着学生全面健康地发展。

3.从党的十七大关于学校德育的精神认识贯彻落实《若干意见》的时代性

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指出:“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为先,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作为基础教育的工作者,我们应该深入系统地学习领会十七大精神实质,认真按照“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要求,适应新形势,研究新情况,探索新思路,解决新问题,扎实有效地做好学校德育工作。

一是突出“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主线,锲而不舍地抓好以爱国主义教育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教育。“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必须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文化建设的极为重要的任务,纳入国民教育全过程,纳入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使全体人民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这就要求我们广大基础教育工作者在今后的实践中,一定要把思想真正统一到党中央的要求和部署上来,站在民族生存和发展的历史高度,审时度势,创造性地组织好学校的德育教育工作。要在认真贯彻落实十七大精神,实实在在地抓好学校教育工作的过程中,不折不扣地突出“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这根主线,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教育,真正落到实处。要紧密结合基础教育的实际,尤其是要紧密结合青少年思想和身心发展的具体实际,结合时代和社会发展的要求,努力适应新形势,认真研究新情况,积极探索新思路,切实解决新问题。要努力通过富有成效的德育教育活动,从小培育青少年的爱国主义情操和崇高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并立志为祖国的繁荣、民族的振兴刻苦学习,立志成才。

二是要以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为契机,创造性地组织开展学校德育教育工作,切实加强青少年的思想道德建设。基础教育的核心任务是教书育人,而教书则必须服务和服从于育人。认真学习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对基础教育工作者来说,一个十分重要的任务就是适应新形势下教书育人的要求,以全面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为契机,在秉承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基础上,创造性地组织开展学校德育教育工作,切实加强青少年的思想道德建设。要切实做到《报告》中要求的“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就必须认真学习和领会党中央的要求,抓住全面贯彻落实《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的有利契机,紧紧围绕着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诚实守信和为人民服务的重点,创造性地组织开展各种形式的德育教育活动,不断加强青少年的思想道德建设。实践中,必须将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的着眼点,统一到党中央十七大要求的战略高度上来,将思考问题的出发点,提高到民族振兴和发展的长远利益上来,将解决问题的落脚点,体现在一点一滴的富有成效的教育活动中来。就是说,一定要通过扎实有效的思想道德建设,教育和引导青少年从小养成自觉遵守行为规范,自觉维护国家、集体利益和人民,崇尚科学,创新进步,立志成长为具备崇高思想道德的一代新人。

二、贯彻要有力度

贯彻落实《若干意见》是新时期新阶段推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新起点,中央和各地都采取了一系列重大举措。学校干部职工更应该主动积极地担起这份责任,要有非同一般的工作力度,把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抓紧抓实抓好。

1.更新理念

“育人为本”的观点。对于未成年的中小学生而言,学会做人是第一位的。基础教育的任务就是“为了人生打基础”,这也是学校的办学理念。育人是中小学教育的本份,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我们都没有理由淡化育人意识,简化育人措施,弱化育人环境。

“德育是学校教育的根本性教育”的观点。德育是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途径,在学校教育中具有特殊重要的地位。中小学应该把德育工作摆在素质教育的首要位置,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在与各种歪风邪气争夺青少年学生中抢占制高点,赢得主动权。

“切实解决学生课业负担问题是加强青少年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基础和前提”的观点。中小学课业负担过重、减负困难重重已是不争的事实,这严重制约和阻碍了对青少年的思想道德教育。我们不应该把“减负”与提质对立起来,更不要有因课业负担过重而冲击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现象重现。

“在未成年人教育的三个环节(家庭、学校、社会)中,学校是龙头”的观点。学校要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课余实践活动主阵地、广大教师主力军的作用。我们应该主动承担起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政治责任,少抱怨外部环境,少叹息学生难管,多反思如何履行自身责任和如何自身示范。

2.走出误区

“德智对立”的误区。认为德育再重要,但不如学生升学、学校的升学率和家长对子女的升学期望重要;认为与社会关注的教学质量相比,思想道德建设显得并不那么迫切。

“德智分离”的误区。认为德育和智育是两条线。党团组织、德育处、班主任抓德育,校长、教务处、任课教师抓智育。似乎德育和智育互不相干,成了两条道上跑的车。

应该说,公然持“德智对立”和“德智分离”观点的同志是没有的,对其危险性也是有认识的。问题在于我们可能不自觉地误入歧途,在思想道德教育实践中重蹈“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覆辙。要走出误区,重要的还在于我们自身的思想道德建设意识要强要牢。

3.强化机制

学校成立学生思想道德建设领导小组,由党委书记任组长,建立校党委统一领导、党政群团齐抓共管、德育处组织协凋、班主任各负其责、全校教职工积极参与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

班主任、年级组长、团队干部是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骨干队伍,作用不言而喻。班主任更要自觉承担起责任,思想观念上不能重智轻德、重课堂教学轻社会实践;工作实践上应该把准学生思想道德的脉博,把思想教育与德育实践相结合,创造性地开展德育工作。工作方式上不能对学生思想道德顺其自然或抓“大”放“小”。如北京中关村一小以“学会冲厕”为切入点对学生进行养成教育,“小”中见“大”,很有成效。

4.落实措施

青少年人工智能课程篇5

关键词:新媒体;青少年;网络学习;移动学习;范式

中图分类号:G727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9-4156(2013)10-054-02

一、学习者中心学习

“对未来的教育专家和技术开者而言,移动学习实现的重要挑战是高度情景化、个性化写作和学习的持续性”。也就是说,移动学习课程的开、教学的执行、学习行为的持续,关键在于实现真正以用户为中心的学习。

班级授课制的形式是单个教师向数量较大的学生群体传授知识。这种教学形式扩大了单个教师的教育能量,提高了群体教学的效率。然而,教师的教学必须面向全班学生,步调统一,难以照顾学生的个别差异,不利于因材施教。为实现个别教学,教育史上曾出现过“道尔顿制”(个别教学法),以满足因材施教的需要。可以把网络移动学习视为道尔顿制的信息化和技术化,即在保留“个别教学”根本原则的基础上,通过数字技术从学习者角度考虑人机交互体验,既可增强学生学习的动力,也可使学习管理简单化和系统化。

网络移动学习具有排他性,是学习者专属的学习,满足了学习者自主学习、终身学习和情景化学习的需求。无论何时、何地,移动学习都能使个性化学习、在线学习和课堂学习成为可能。情景化学习包含学习终端提供的视听化学习情境(虚拟情境)和学习者选择的学习地点产生的情境(真实环境)。正是由于互联网络的支持和移动学习终端的便携,学习者的情景化学习需求才得以实现,而不同的学习者对于学习情境需求的自我偏好,进一步体现了学习者中心的个性特征。

不仅在非正式学习领域,新媒体作为教学辅助媒介能够强化学习者中心地位的作用,在作为正式学习的学校教育中,网络支撑下的移动学习媒介也可以有所作为。我国电化教育的开拓者与奠基人南国农指出:“多种多样的媒体进入课堂,有利于将课堂教学转化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例如,教师可以利用网络移动学习终端,在教室、校园中灵活地设置一定的教学情境,采用现和探究式教学方法;学生通过新媒体进行学习,便于他们通过自己的操作现问题,解决问题,直到掌握教学目标要求的知识与能力。

二、微课程聚合化学习

网络数字媒介的出现将人类带人信息碎片化的时代。不少学者对当前中小学生碎片化阅读、碎片化学习行为持批判态度,但笔者认为,碎片化作为现代生活的一种基本和普遍存在方式,它本身不带有积极或消极的色彩,关键在于人们如何对待碎片化生活。

数字技术的空前展为人们利用碎片时间进行学习提供了可能。现代人已经习惯利用信息技术拓展学习时空。随身带电子阅读器,等于包里装进一个图书馆;利用手机,随时随地了解全球资讯;使用一张小小的上网卡,走到哪里都能参加课业进修或与人研习问题。这是学习方式的进化与革命,是对传统学习模式的创新。

广泛分布于教育网络中的“微内容”是青少年使用终端进行移动学习的课程信息来源。这种形式的课程内容并非课程编制者系统地、整体地创造或提交的,而是间歇性、片段化产生的。由此形成的微课程具有主题性、分散化、碎片化、个性化、开放性等特点,是各类课程编制者集体智慧的结晶。随着时间的推移,教师和学生对内容的选择使课程优胜劣汰。青少年心智展尚未成熟,搜索、收集、甄别信息的能力有限,这就要求课程开者为他们提供资源聚合通道,帮助他们有效聚合相关学习信息。

基于微课程自身的特点,学习者“只有依靠一定的工具或机制对内容进行有效聚合,才能充分挖掘其价值”。技术上通常利用RSS、tag、SnS、搜索引擎等方式实现相关内容的有机聚合,既利用了微课程实时更新、海量的优势,又避免了微课程在整体学习中碎片化、分散性的弊端。因此,在微课程积累基础上开展基于搜索引擎和归类程序的“搜学”方式,是青少年网络移动学习过程中必不可少的课程组织理念和学习范式。

三、智能程序化教学

程序教学深刻地影响了美国及世界其他国家的中小学教学实践。程序教学法实施起源于教学机器的明。在教学日益信息化的今天,人们见证了,程序教学在网络移动学习方面的适应性和有效性。可以说,网络技术和数字技术催生了智能学习媒介,而新媒介又为网络移动学习中的智能程序化教学提供了更为广阔的运用空间。

网络移动学习与班级授课的最大区别在于,前者集中体现了学习行为的个性和专属性,即它是一种一对一的人机互动条件下的学习,能够最大限度地适应学习者作为“个体”的学习。斯金纳提出了程序教学的基本原则:小步子、积极反应、即时反馈、自定步调和低错误率。这些原则体现了网络移动学习的范式,与网络移动学习课程开与实施的指导思想不谋而合。

当前,青少年网络移动学习的行为显示:第一,他们接受的课程都是模块化、精细化组织起来的,课程开者大多将学科知识细化到单个知识点(即前面谈到的“微课程”),学习的进度被放在一个接一个的“小步子”中向前推进;第二,通过新媒介参与的学习方式,特别强调人机互动,甚至不少学习程序本身就是一个游戏程序,促使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积极反应”;第三,智能学习终端和教育云计算平台因其自身内部程序的优越性,能够在最短的时间,以非常高的精度统计、分析并呈现学生的学习状况,真正做到“即时反馈”,以提高和保持学习者继续学习的热情;第四,正如程序教学的定义所言,程序教学是通过教学机器呈现程序化教材而引导学习者进行自学的一种方法,这使得学习者能够根据自己的学习状况“自定步调”;第五,智能程序基于学习者的输入状况,及时给出反应和引导,如输入正确后给出的鼓励信息和输入错误后给予的提示信息,目的在于“教学中尽量避免可能出现的错误反应,提高学习效率”。

四、社交化学习

美国皮尤互联网研究中心布的最新研究报告显示,青少年十分沉迷于社交网络。在年龄为12岁至17岁的受访者中,有73%是社交网络的重度用户。他们在社交网站注册个人主页,上传照片,表言论,关注和评论好友状态,更新和互相送即时消息等。这种生在美国的2010年的现象,如今正在中国上演。

社交网络平台的搭建在技术上始终基于实时互动、个体与个体或个体与群体交流的人际传播模式。在社交网络媒体中,从信源到信宿的中间环节大大减少,依然存在的“射器”和“接收器”几乎没有扭曲和失真效应,只是转换信息样式,便于传播。社交网络最突出的特征就是个性化,这契合了在现代技术围绕下出生和成长的当代青少年的普遍心理。青少年群体的人际交往需求较大,强烈的新奇感和活跃的思维使其对真实性及虚拟性人际交往模式均具有较强的接纳性。因此,在学习过程中融入社交化方式,无疑是有效提高青少年学习兴趣和效率的重要途径之一。而这一先进教育理念的实施,首先归功于社交化的网络学习形式。

互联网飞速展,成为我们工作、学习和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单机式的终端媒介已不再满足人们交往和信息传播的需求,社交网络成为青少年生活与交流的重要平台之一。这一点,可以从人人网、开心网等社交网络平台的兴起,以及微博、微信等移动社交应用在青少年群体中的流行得到证实。

在青少年网络移动学习行为中扮演重要角色的,除了移动终端,还有与终端紧密结合的云平台。如果说移动终端实现了学习者触感、实感的移动学习,那么,网络平台则为移动终端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展动力。因为有了平台这朵“云”,终端才有了信息之源,学习者才有了无边无际的虚拟社交空间。论坛式的网络学习社区是青少年网络移动学习社交化方式的主要呈现平台。这样的学习社区意在通过挥青少年社交需求的动力,让他们在学习前有兴趣,在学习中有毅力,在学习后有牵挂。

青少年人工智能课程篇6

构建未来学校形态,营造智能校园环境

升级优化基础设施。福田教科院附小大力推行教育管理数字化,构建具有附小特色的“掌上附小”教学管理系统,建设了附小特色数字中心机房,实现评价系统云处理,学生学业成绩大数据综合平台分析,优化完善学校教学资源库,学科资源覆盖率达90%以上。基于5G技术,一方面完善校园安全管控信息化建设,提升校园实施视频监控水平;另一方面,以“5G+互动教学”推动教育教学模式创新,鼓励跨校区课程协同共享,“自动跟踪录播教室”“未来阅览室”等先进的信息化设施陆续启用。目前学校已实现教育管理数字化应用全覆盖。重构创新教学空间。重构后的福田教科院附小具有五种空间形式:一是“研学创中心”,是基于项目式学习、问题探究、满足高水平学习者(教师、学生)能力的学习研究创新的空间;二是“学科大观园”,以学科核心素养为基础,构建学科教学情景空间、全学科班级图书角,在真实空间中感受学科魅力;三是“学校文化长廊”,利用此空间打造智慧图书馆、校园历史博物馆,凝聚、展现附小校园文化;四是“创意盒子”,这是一个创新型的孵化器,在此空间师生可以参与各种科技类创新项目,实现“让创意可见,让思维有型”;五是“云上学院”,搭建自选式创新学习超市,组建项目化学习网络社区空间。

引领规划整体设计,打造前沿智慧课程

两年来,学校先后邀请了20多位教育教学、信息化水平前沿的专家为全校教师量身定制项目化及学科融合课程培训计划,积极引导各学科探索开发“信息化特色课程”“ai+”特色课程,充分利用学校信息化教学空间,根据教学大纲要求,开展智慧科技特色校本课程,并探索开发科技与五育融合课程。重塑年级组内各学科相对独立的形态,形成五育融合教研共同体,打通学科之间的壁垒。五育融合理念下的课程融合,是基于知识、经验、社会需求的融合。将其形成“学科+”的课程形态,即“学科+学科”“学科+生活”“学科+社会”“学科+活动”等课程形态。

ai赋能智慧教学,创设育人新生态

信息技术赋能学科教学。深圳教育以教育部信息化“双区”建设为有力抓手,以信息技术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不断探索新型教与学模式。信息技术赋能学科教学一直是刘锐娟倡导的教育教学方式。认知科学与智能技术的结合将使教与学变得多元化,并且可进行低成本、高效能的个性化定制,帮助学习者设计更有效的学习策略。2021年,福田教科院附小成功申报部级课题《信息技术赋能学科教学与区域教研的实践研究》。同时,福田教科院附小以青年教师“青蓝杯”基本功大赛和骨干教师“红烛杯”教学展示为契机,通过公开课、录像课、微课录制等活动,激发更多教师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在学习空间、教学方式、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上实现教学模式的创新。学生方面,学校积极普及人工智能课程,探索人工智能教学的路径和策略,以期实现提升学生信息素养、普及全民智能教育、培养人工智能人才的目标,为促进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推动教育教学改革和创新发展提供参考。智能体育守护生命本色。深圳市福田区是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的综合改革实验区,福田教科院附小是全区首批参与中国教科院的重点课题《中国学校体育智慧系统研究》的学校,学校多年来一直坚持致力于智慧体育探索研究,实施青少年健康体能促进与干预方案。2021年12月,刘锐娟亲自主持的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中国青少年健康体能研究》课题项目子课题《“双减”背景下对智慧体育校园构建的研究》顺利开题。2022年1月,以学校为牵头单位的“智能体育学生数据分析与教学应用实践共同体”项目荣耀入选教育部“2021年度教育信息化教学应用实践共同体项目”。基于学校智能教学基础和理念,刘锐娟在体育科组率先尝试依托ai技术精准监测与评价学生的体能训练,利用运动数据采集装备+综合管理平台,通过学生佩戴的传感器设备,实时采集每位学生运动过程中的心率及运动负荷情况等数据,对潜在的运动风险进行实时的评估与预警,把学生的体质数据形成电子成长档案,为教师设计合理的体育课程提供参考,为学生的体质健康保驾护航。多样态教学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一是在线教学求质量,创新课堂新生态。在常态化疫情防控和泛在学习普及的双重背景下,在线教学模式应运而生,从学生学习需求出发,搭建适合学生学习的平台,采用个性化的学习模式,提供全程化的学习支持服务,以提高学生学习效率。二是探索混合式教学模式,推进泛在化学习发展。项目化混合式研究团队结合学段特点、学校校情,以调查研究作为基础,以教师培训、课程实践、评价改革作为抓手,以项目化课程为载体,以混合式教学为手段,在校内进行探索实验。

多元评价,看见动态成长

青少年人工智能课程篇7

思考之一:名家、名师的课堂与一般教师的课堂不同在哪里?

“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自从上讲台的第一天起,我就想着哪一天能成为名家名师,但一直没能如愿以偿,于是我乘着一次培训机会,带着好奇心认真观摩了几位名师的课堂教学,并及时进行了理智的思考,我有了答案:

名家、名师的课堂与一般教师的课堂绝对不是一个高度。

首先,名家、名师的个人素质绝对过硬,表达、书写、课堂组织能力、知识积累、乃至教学思想理念的高新,都明显高于普通教师,第一感觉像专家。但这些过硬的个人素质绝非与生俱来,细细品味,均系后天学习,实践所得。

其次,名家、名师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教学成绩优异,他们是从普通教师队伍中脱颖而出的,是被社会公认的专业人才。他们的课堂特别注重实效,并不像一般的观摩课形式上有些新意、带点时尚,但没有实质,有些摆花架子、作秀之嫌,如学生回答一个非常简单的、百分之八十的学生几乎不假思索就能说出答案的问题,老师就让全班学生鼓掌、大喊“加油”,没有分组讨论价值的问题,让学生讨论,等等,只在形式上赶赶时髦,名师不是这样。

第三,名家、名师课堂上的提问,是有必要研究的。综合他们的提问,我觉得他们给学生的问题多数是体验类的、表达类的、诠释类的和批判性的、延伸性的、策略性的。他们的每一个问题,都不是“对不对”、“能不能”的随便问问,而是精心设计、预想了提问目的的艺术提问和实效提问。

第四,名家、名师的课堂都有一种“不让一个同学闲着”的感觉,课堂动静结合、情绪起伏,注重培养学生能力,注重塑造学生人格,引导学生健康、向上。

另外,名师都朴素真诚,不以华丽的服饰、婀娜的体姿、玄虚的语言诱人,而脚踏实地、忙忙乎乎而又有条不紊地完成课堂教学任务,让听者有“时间过得真快”之感。

“实践出真知,探索诣佳境”。为了能够与名师缩短距离,我们每一位年轻老师都应该注重理论探索,抓紧业务学习;都应该注重实践锻炼,钻研课堂教学,不断打造自我、完善自我、优化自我,争取早日脱颖而出。

思考之二:当代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为什么让人为难?

“时代不同了,学生难教育!”经常听到老师们这样感叹。在物质生活不断丰富的今天,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为什么难倒了教育工作者呢?理智的思考这个问题,我归纳了如下几个方面:

一是很长时间德育目标内容脱离青少年实际。标准高、内容抽象,比如像“人民利益高于一切”,这个口号是很对的。但是在今天市场经济条件下,我们很少有人认真地向孩子解读“人民利益高于一切”它具体的行为是什么?它是个很高的理念,很抽象的理念。另外我们也不重视对人的心理素质的培养。

二是德育过程脱离主体性。我们常常把把青少年当成一个塑造的对象,不是一个自我发展的一个主体。我们教育的方向、内容、目标不从青少年出发,不从青少年实际出发,活动当中忽略互动。最后造成了道德价值虚化,道德认识和行为严重脱离。

三是家庭教育不当对孩子的不良影响。家庭是孩子人生的第一所学校,父母对孩子道德观形成的影响是最直接的。而有些家长们却认识不到这一点,认为孩子的教育任务应该由学校来完成,自己坐享其成;有的家庭是隔代教育,老人对孩子过分宠溺,导致孩子任性、骄横、虚荣;还有近几年来不断攀升的特殊家庭,如单亲家庭、再婚家庭,由于家庭成员的特殊关系,及其潜在的不和睦因素都严重影响青少年的心理健康。

四是学校教育不到位。学校教育是青少年道德教育的主渠道。但在师资力量紧缺的今天,学校的思想道德教育显得有些力不从心,文化课任课教师大多没有充足的时间和充沛的精力来完成德育教学任务,即使写入教案中的德育目标也不一定能在课堂上呈现。

五是社会环境对孩子的负面影响。今天的社会是信息的时代,电视、网络、报刊上的色情、暴力、封建迷信等的影响,使一些涉世不深、意志薄弱、辨别是非能力差的青少年受到这些文化垃圾的腐蚀和毒害,导致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出现偏差而误入歧途。

难怪青少年犯罪率逐年上升,思想道德教育让教育工作者为难。可见,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应该是全民思考、全民参与的系统工程。

思考之三:农村中小学如何转变“静态思维”,促进学校长远发展?

随着布局调整步伐的加快,农村中小学缺乏活力,丧失潜力,甚至朝不保夕,面对这样情况,校长必须转变“静态思维”,领导和促进学校长远发展。“静态思维”是相对动态思维而言的,是指学校长期以来注重按常规运转,学校各方面工作一直重复常规性管理,没有突破性的发展。而“动态思维”是指学校管理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发展变化,表现出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只有转变静态思维为动态思维,才能让学校发展得更好更快。学校管理的根本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学生的幸福人生奠基。农村中小学转变“静态思维”,促进学校长远发展,特别是校长应该从如下方面做出努力:

第一,抓好班子建设。学校在不同的阶段,所面临的问题、任务是不一样的,班子成员要不时地研究校情,不时地调整思路,认真修改既定的学校发展规划,使之更加符合发展的需要。学校领导班子发扬民主、分工协作、身先士卒、开拓创新地组织教育教学活动和业务培训活动。

第二,抓好教师队伍建设。为了使全体教师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需要,迅速提高教师的师德水平,学校应该按“以德育人、依法执教、爱岗敬业、为人师表”的师德建设目标要求广大教职工,并建立以校为本的教研活动制度,促使学校发展和教师发展,努力创建学习型奉献型组织。师德教育为教学工作注入新活力后,才能促进学校的内涵发展、科学发展。

青少年人工智能课程篇8

【关键词】科技馆;学校教育;青少年;素质教育

学校的科技课程理论性较强,过于局限书本,而科技馆作为青少年学习实践的基地,可以有效地对学校课堂教育进行补充,有利于青少年的全面发展。作为服务于青少年课外活动的平台,科技馆不但可以有效地与学校科教课程紧密联系,更是对学校科教课程的补充和拓展,对青少年启迪智慧、提高创新意识起着积极的作用。因此,为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全面提升青少年的素质教育,需要将科技馆教育与学校科技教育课程紧密的结合起来。

一、科技馆对青少年素质教育的作用

科技馆对青少年的素质教育主要体现在科普教育方面,所谓科技馆科普教育是指,以科技馆为依托,整合相关的社会资源,开展科学性、实践性的教育活动,青少年参与科技馆科普教育,可以把学校科技课程的理论结合到实践中去,充分发挥青少年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在实践过程中体会学习的乐趣,激发了青少年探索科学知识的兴趣。同时,科技馆科普教育促进了青少年对社会科学、工程技术以及自然科学等方面知识的了解与认识,有效地提升了青少年的综合素质。

二、科技馆教育的优势

科技馆作为服务于青少年课外活动的平台,有着学校科技课程不可比拟的优势,总体看来,科技馆教育是学校科技教育的有机补充和拓展,全面提升青少年的综合素质。

(一)科技馆教育具有自主性、灵活性优势

传统的学校教育主要强调系统性,教学过程过于机械,往往是按照统一的教材和教学大纲进行,学生学习的时间、内容和方法被限制,在学习过程中完全失去了自主性和灵活性,几乎没有自由发挥的机会和空间。与学校强制性的教育相比,科技馆自然成为青少年自主学习的天地,在科技馆中,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学习内容、学习时间,可以通过自己的方法进行学习。科技馆教育给予了学生更多的学习自主性和灵活性,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乐趣,充分地调动了青少年学习的积极性。同时,也给了青少年一个提升能力和拓展思维的平台。

(二)科技馆教育具有趣味性优势

科技馆教育以趣味性浓烈的展教活动为主,与学校教育刻板、严肃的教学氛围相比,可以使青少年在轻松、快乐的环境中对知识进行掌握和理解。例如,将课本中枯燥的符号、原理、公式转变成游戏等活动项目,是青少年在游戏活动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使学习不再是机械的记忆,真正体会到了科学知识的奥妙。此外,通过展教活动,可以有效地激发青少年的创新意识,在学习过程中培养了学生们的想象力和动手能力。

(三)科技馆教育有效地树立青少年正确的价值观

在目前的教育背景下,无论是老师还是家长,始终给孩子灌输一种“分分小命根”的错误价值观,孩子学习的追求就是取得高分将来考进好的大学、找到好的工作,使青少年过早的背上了升学和就业的压力,不利于身心发展。与这种情况相比,科技馆教育注重培养能力和提高素质,树立青少年正确的学习价值观,通过科技馆中的学习来启迪青少年智慧,引导青少年提高综合素质。

(四)科技馆教育具有实践性优势

科技馆教育可以将学校课堂抽象的理论知识生动化、具体化。通过丰富多彩的展品,使学生轻松的理解课堂中诸如天文知识、物理现象等抽象概念。科技馆的优势体现在实践性方面,科技馆空间资源和材料资源可以有效地弥补学校的不足,一些在学校实验室做不了的探索性实验可以在这里得以实现。科技馆赋予知识生命,变抽象为具体化,是青少年理论学习付诸实践的最佳平台。

三、如何将科技馆与学校有机地结合起来

科技馆是对学校科教课程的补充和拓展,对青少年启迪智慧、提高创新意识起着积极的作用,为全面提升青少年的素质教育,需要将科技馆教育与学校科技教育课程紧密的结合起来。

(一)加强科技与中小学合作,建设课外教育基地

科技馆要对国家中小学的教学课本和教学大纲进行了解,针对学校教学的局限性,有计划地开展与中小学的合作,有机地建立起中小学的课外教育基地,承担学校课堂无法实现的科学教育课程,以解决中小学教学资源不足的问题。同时,科技馆作为中小学课外实践平台,开展科学体验和小实验形式的教学活动,如物理、化学小实验,以及科技、电子、车模、机器人等方面的活动,丰富青少年的课外知识,提高动手能力,从而全面提升青少年的综合素质。

(二)建立探究性学习网络服务平台

互联网的应用对我国教育事业有着划时代的意义,科技馆应充分利用互联网容量大、反应快、集成度高的特点,建立为青少年提供科普知识和信息的科教网络服务平台。同时,科技馆建立网络服务平台,可以起到资源共享的效果,避免教育教学过程中资源浪费现象的产生。邀请相关的专家或者学校的科技老师,在网络平台上对青少年探索科技知识过程中产生疑问进行解答,使青少年可以随时随地、方便快捷地掌握和了解科普知识。

(三)对青少年开展科普知识宣传和培训活动

科技馆要依托自身资源优势,利用以科技为主题的科技竞赛、科普讲座等方式,对青少年开展科普知识宣传和培训活动。结合学校教育情况,对青少年开展科技实验课程,使青少年科技能力得以提高和拓展;定期邀请专家、学者,对青少年进行动手能力培训。例如,可设模型制作、科技小发明等实践课程;科技馆要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加强对青少年进行科普知识宣传工作,定期承办各类科技竞赛,在对科普知识进行宣传的同时,使参与竞赛的青少年的综合能力得以提升,激发了青少年对科技知识的探索欲望。

结语

科技馆作为一个科教机构,对青少年素质教育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加强科技馆与各中小学的合作,对学校科技课程有效的普及和拓展;建立科普资源共享平台,对青少年开展科普知识宣传和培训活动等,可以较充分地发挥科技馆优势,为青少年提供一个探索科技的平台。

青少年人工智能课程篇9

关键词: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教学实践智慧

当前,我国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主要是两种形式:一是以提高在职教师学历水平为目的的教育。如:小学教师的学历要求逐渐向大学专科、本科发展,中学教师则开始追求本科、研究生学历。从对我国目前教师队伍学历达标情况的调查研究来看,农村地区、欠发达地区教师的学历达标率还比较低,因此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这类教育还将是我国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重要任务。二是短期的、不同层次的在职教师的培训。如:骨干教师培训、青年教师培训、校长培训、教师岗前培训、新课程实施之前以及实施过程中的教师培训等。这在一定程度上完善了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加快了教师的专业成长,提高了教师的专业化水平。然而调查显示:中小学教师的课堂教学水平并未得到显著改进,中小学管理者和接受继续教育的教师对此很不满意,究其原因,是因为在继续教育中缺乏教学实践智慧的培育。

教学实践智慧是指教师在理解和把握教学本质和规律的基础上,通过长期对具体教学情境和教学事件的关注、体验、感悟、反思和探究,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形成的对课堂进行创造性驾驭,对教学情境高度敏锐,并能够灵活应对的一种综合能力。它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基础和核心条件,影响着教师对教学理论知识的学习与运用,支配着教师的日常教学行为。从某种意义上说,教师教学水平的高低、教学能力的强弱,主要取决于他所具有的教学实践智慧的多少及其运用情况。本文试图在探寻青年教师教学实践智慧缺失原因的基础上,提出如何在继续教育中培育教师的教学实践智慧,以期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一、中小学教师教学实践智慧缺失的原因

1.教学实践智慧形成的“基础”不实。教学实践智慧形成的基础是教师教育理论与实践。然而,从目前看,表现为教师教育的课程门类少,实践训练的时间短。教师教育课程多为《教育学》、《心理学》,而且学时少,如许多高校《教育学》、《心理学》课程为54学时(每周3学时),少的只有36学时(每周2学时),教育见习、实习等实践课程的学时也很少,一般仅为8周。这么少的学时怎能使未来的教师具备教育教学工作所必需的理论知识和教育教学实际应用的能力呢?而在教师教育较为完善的国家,教师教育课程是非常重视的。如美国,心理学一般都在9个学分(162课时)左右,师资培训课程中有大约一个学期的时间集中用于教学实践,而且平常也有很多走进课堂、与学生相处的机会。我国教师教育课程门类少,教学实践训练时间短,课程教学理论性过强。可以想象,这样的课程设置及实施对后续的教育教学技能和教育实践能力的形成难以起到应有的指导和支撑作用,更谈不上形成教学实践智慧。

2.教学实践智慧形成的“引领”偏差。教学实践智慧形成的“引领”是教师入职培训。入职培训是教师任教前的职前培训,是一种初步的师范性质的适应性培训。它对新教师转变角色,树立正确的教育教学思想,更好地履行教师岗位职责,完善综合素质及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是教师成长与发展的“第一步”,因此许多国家对新教师的入职培训把关很严,美国新教师的培训要求:增加新教师对教学神圣职责的认识;探究和发展新教师的知识技能、表现和操作能力、研究能力;通过他们对职业的奉献,挖掘科研潜力;体现对所奉献职业的快乐和追求。从我国目前的培训看:培训内容不全面,培训过程缺少实践性,而且培训人数多,培训内容不能结合各专业具体教学的要求,教师也不进行实践技能方面的训练,因此对青年教师教学实践智慧的提高作用不大。

3.教学实践智慧形成的“催化”不力。学校是教师教学成长和专业发展的场所,对教师教学智慧的形成起着催化作用。因为教师教学水平提高是在具体的学校情境中进行的。学校的政策导向、帮扶措施、激励手段和学校文化等,是提高教师教学实践智慧不可缺少的重要的外部原因。经常性的课堂行动研究让教师采取自省的计划、实施、观察和再思考这一螺旋循环方式,运用设计、行动、观察、反思、再设计、再实施、再观察和反思的程序,利于教学实践智慧的形成。然而现在许多学校教师业务学习,共性的要求多,结合教师具体的实际情况的少,结合学科的研究少,分析课堂情境的更少。许多学校专门开展教学研究活动的不多,忽视课堂行动研究,教师对自己的“课堂问题”不确定,因而也没有改进的策略和方法。

4.教学实践智慧形成的“动力”缺乏。教学实践智慧形成的“动力”是教师自身的主体意识。教师的主体意识是建立在教师的自我认识、职业认同程度、自我效能感和成就动机基础上的综合反映,它对教师的成长和发展起着导向、激励、规划、维持、调节与监督的作用。长期以来,我国教师职业具有明显的稳定性,教师可以“一劳永逸”;由于教师被当作促进学生发展的工具,其个人需要和专业发展受到漠视,许多青年教师开始工作就形成了一种根深蒂固的工具意识,失去了专业发展的愿望和动力;由于教学时间短,教学经验缺乏,教学成就感不高;参与重大课题研究或参加学术会议的机会不多,没有形成自己相对稳定的学科研究方向等,因而表现为专业发展动机和信心不足,专业发展意识比较薄弱。由于主体意识不强,进取心减弱,教学能力提高较慢,根本谈不上教学实践智慧的形成。

二、中小学继续教育中培育教师教学实践智慧的对策

1.确立以促进教师专业成长为宗旨的继续教育观念。教师的继续教育已经成为许多国家教师教育的主导潮流,成为一切教师职业者的必然选择。教师继续教育不应以取得学历、学位或晋升为主要目的。教师职业标准要求教师既需要有深厚的学术根底,广阔的学术视野,追逐学术前沿的意识,又需要了解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教什么和怎么教,掌握现代教育技术,同时具有热爱学生、关心学生和对学生负责的品质,成为开发学生智慧、发掘学生潜力、激发学生创造性、培养学生健全人格的导师。中小学继续教育应以此为基准,以促进教师专业成长为宗旨。而教师专业成长是教师个体的、内在的专业特性的提升,是教师“个人成为教学专业的成员并且在教学中具有越来越成熟的作用这样一个转变过程。”赫伯斯特在总结美国师范教育发展历史时认为:“我们已经犯下的最大错误是一味追求公共教育中教师地位的专业化,而忽视了培养我们课堂教师教学实践的专业化。现在需要的是把两者协调起来,使我们的教师像真正的专业人员一样发挥作用。”很显然,教师的教学实践智慧被提到非常重要的位置上了。

2.变革理论与实践“两张皮”的课程体系,形成教师课堂管理技巧。目前承担教师继续教育课程开发任务的,主要是培训实施单位的学科专家和课程研究人员。整个课程开发――实施过程基本上是遵循着自上而下的思路展开的。中小学教师基本上是被排斥在课程开发过程之外的。这样开发出来的课程很难保证能够满足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的需要。而且是理论课程偏多,不实在、不实用。而参加继续教育的在职教师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教育实践经验,他们迫切需要能够对其实践给予切实指导的理论知识,如果能够恰当地利用他们的经验,并且将培训过程中的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合理搭配,有机结合,将会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但是,目前的教师继续教育课程设置并没有在该问题上做出突破。很多中小学教师在继续教育中最大的感受是,理论和实践在培训过程中明显地成为“两张皮”。

构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程体系,尤其注重培养教师的课堂管理技巧,能为教师形成教学实践智慧打好基础。如在英国,教学法课有“教学材料的准备”、“教科书的使用”、“教学材料的使用”、“教案的制订”、“评价方法”、“小队教学”、“低能儿童教学”、“课堂提问的技巧”、“课堂的管理和组织”、“黑板的利用”、“视听教具的利用”等,教学技能课有“学校与课堂教学中的人际关系”、“学生个别差异的成因与因材施教”、“学习环境”、“表达技巧”等,这反映了教师继续教育的趋势。

3.改革“讲课―听课―考试”的培训模式,加强交流与反思。现在的教学基本上是“讲课―听课―考试”,受训教师顺利通过了课程考试,便认为是完成了继续教育的任务,把短暂的面授学习作为获取学历的唯一途径。在这种“唯学历化”的追求中,在学历提高的表面现象之下,掩盖了学力不足的事实。

尼利(a.m.needy)1986年对新教师备课时的认知进行了训练,结果发现受过训练的教师在教学上优于未训练的教师。这表明教学常规和教学策略是可教的。教师经常进行交流,观摩专家教师的课堂教学,一起研讨、分析,学习、研究专家教师驾驭专业知识、有效教学监控、调动学习积极性以及良好的教育机智等的本领,这样可大大缩短教学的适应期,从而加快教学成长的进程,促进教学实践智慧的形成。经常性、有针对性的甚至是系统性的反思能形成教师的创造精神,增强教师的教学创新能力。如:需要学习哪些内容、如何学习及何时学习等,这样不断回顾自己的成长过程,对自己的教学发展作出诊断,并寻求新的更好的发展策略。教师以自己的教育实践活动为对象,对自己的行为、决策、理念以及由此产生的结果进行回顾、分析、评价,评判教学活动的得失,形成自我反思的意识和习惯,以积极的心态来审视自己的教学实践活动,在不断的反思中提高自己、完善自我,促进教学的成长与发展。

教师形成教学实践智慧的过程是内外诸多因素综合作用的过程,其中,核心因素是教师自身。教师必须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实践活动的过程之中,必须满腔热情和充满激情地关爱学生的学习与成长、发展与进步,关注学生学习活动的每一个方面。这样就会培养起自己对所从事的教学实践活动的深厚情感,就能深深地领悟教学活动的本质内涵,并把这种领悟逐步转化为责任感、工作热情和对教学工作精益求精的态度,就能形成一种自尊、自信和较为强烈的主体意识,促使对自己的教学行为提出更高标准的要求,并把这种要求作为对生命意义的一种追求。

参考文献:

[1]ChristopherDay:Developingteachers:theChallengesofLife-longLearning[R].promisingpracticesofteachereducationinthe21stCenturyinternationalConferenceatBeijingnormalUniversity,2000.

青少年人工智能课程篇10

关键词:泰安市;大学生;智能手机;教育应用;特点;策略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16)28-0103-03

analysisontheCharacteristicsandStrategiesofeducationalapplicationUsingSmartphoneforCollegeStudentsintai'anCity

JiaChun-yan,HUanGQi

(teachereducationCollege,taishanUniversity,taian271000,China)

abstract:accordingtothepresentsituationaboutcollegestudents’educationusingsmartphoneintai'ancity,thisarticleanalyzesitsapplicationcharacteristics,thenputsforwardthestrategiesabouteducationalapplicationusingsmartphone,andprovidesthetheoreticalguidanceforconstructingteachingapplicationmodelandteachingpracticeusingsmartphoneforcollegestudentsintai'ancity

Keywords:tai'ancity;collegestudents;smartphone;educationalapplication;characteristic;strategy

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智能手机的普及,促进了手机上网使用率的增长。截至2015年12月,中国青少年网民达到2.87亿,占中国青少年人口总体85.3%,平均每周上网时长为26小时。其中使用手机上网的比例达到90%;从年龄结构来看,青少年网民中19-24岁占比最高,为48.1%。[1]由此可见大学生是青少年网民中手机上网的主力军。前期调查泰安市大学生使用的手机均为智能手机,智能手机使大学生实现了无时无处不在的泛在学习,随着“互联网+教育”战略的提出,全面审视智能手机的教育价值,认真分析研究智能手机的教育应用,引导智能手机成为有力的学习工具、教育助手非常重要。

1泰安市高校大学生智能手机教育应用现状

调查发现泰安市大学生智能手机的使用主要集中在娱乐和通讯层面,大部分学生虽用手机学习,但对其教育作用和功能没有明确的认知,应用比例偏低,学校和教师层面针对智能手机教育应用的具体措施、平台、资源非常有限。

1.1学校层面

目前泰安市共有9所高等院校,有5所建立了学校官方微信公众平台:3所普通本科院校(山东农业大学、泰山医学院、泰山学院)和2所高职高专院校(山东服装学院和泰山护理职业学院),这2所高职院校还建立了手机网站,泰山医学院基于微信公众平台建立“微泰医”(包括微官网和微招生),支持手机访问。5所院校基于智能手机的教育应用主要有三个方面:

1)提供教育及管理服务。包括校历、课表、校车、空课查询、图书馆等功能。其中空课查询可以了解空课教室情况,图书馆提供馆藏、学术资源查询。自动回复功能可以进行工作人员联系方式和成绩查询。微信推送招生信息、专业介绍、教学名师、新生蟮街改稀⒄衅感畔、考研信息、考试安排等。

2)辅助教学和自主学习。提供幕课资源,如山东农业大学的“神农在线幕课”――《农业生态学》《植物生理学》、《果树园艺学》等,课程有学习指南、教学日历、考核办法及拓展学习网络资源。泰山护理职业学院的23门学科内容的试题库、录播平台(课程资源、说课、教师讲课比赛等视频资源)。泰山学院图书馆微信公众平台推出重点大学的“公开课”,学生可以随时随地免费学习。

3)心理思想教育。通过微信推送与心理、思想教育相关的美文、案例及相关心理测试,辅助学校进行学生的心理思想教育。

1.2教师层面

问卷调查表明独立学院和高职高专院校教师70%以上的通过手机提供学习资源,普通本科院校低于60%。而且相对于教学,教师使用智能手机进行教育管理的比例相对较高,主要使用QQ群和微信,通知、检查、评优结果及文字、图片、视频形式的课程资源、作业。也有教师使用免费的移动学习平台开展教学,如泰山学院部分教师使用“Unipus高校外语教学平台”进行2015级《大学英语》的教学,也有部分教师建立课程QQ群或微信公众平台,定时推送学习资源,学习任务,展示学生小组学习的成果。

1.3学生层面

普通本科院校学生手机教育应用比例比独立学院、高职高专院校高,主要用途为学生管理和自主学习。

1)学生管理。建立各种班委、班级、院学生会、校学生会微信群、QQ群或微信公众平台,进行各种评优、评奖及比赛,通过手机进行网络投票。也可以进行社团活动宣传及成果展示。

2)自主学习。使用手机查阅学习资料,进行自主学习的内容集中在“英语、专业课、考研”,使用方式包括微信、QQ群和教育app软件,其中教育app主要集中在英语学习;其次是考试类app,不同院校选择的app不同。此外还常用手机拍照、录音、视频拍摄、网络检索等功能辅助学习。

2泰安市高校大学生智能手机教育应用的特点

2.1优势

学校越来越重视基于智能手机的教育实践。2014年只有2所本科院校建立学校官方微信或微博平台,目前有5所学校,说明各高校已经意识到智能手机的普及、教育云平台的建设、智慧校园的提出给高等教育带来的巨大影响和促进,在积极建设校本移动教育资源的同时,将公共教育资源为己所用。

部分教师尝试基于智能手机开展学科教育、心理素质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及教学管理。如Unipus高校外语教学平台,教师通过电脑或手机登录教学管理平台,选择课程资源、安排教学任务,学生手机登录平台,也可以下载配套的“外研随身学”app,实现随时随地的移动交互学习。

学生期望手机应用于教育的意识强烈。据调查77.78%的同学期望将手机应用于教育,实现生生、师生合作学习、辅助学习、自主学习、课堂教学等教育功能。大部分学生使用手机进行英语、专业课程、考试类学习已经成为一种习惯,手机娱乐功能正悄悄向教育功能慢慢转变。

2.2存在问题

学校层面:虽然有的学校建立了官方手机网站或微信公众平台,但一是针对教育教学的内容偏少,课程资源有限,不能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二是资源只对本校学生开放,降低了资源的利用率;三是教育资源更新不及时,缺乏持续性建设;四是个别学校缺少正确引导,出现了上课、自习收手机的现象。

教师层面:大部分教师还没有意识到智能手机辅助教育的作用,缺少必要的培训,不能系统地进行基于智能手机的教育教学,教师还需要不断更新教育理念,学习其他学校的应用实践经验,更多地尝试“手机+教育”的应用实践。

学生层面:整体来说学生使用智能手机进行学习、教育活动偏低,他们在课堂上使用手机的时间偏长,具有一定的依赖性,但对其教育功能还没有清楚的认知和需求。另外学生更倾向于利用手机进行自主学习,而对于学校或老师提供的课程资料的学习积极性不大。

3泰安市高校大学生智能手机教育应用策略

根据上述泰安市高校大学生智能手机教育应用现状、优势和存在的问题,实现基于智能手机拓展传统课堂教学、优化学习效果的目的,我们提出了以下应用策略。

3.1转变观念,提升师生新媒介素养

学校、老师和学生要转变智能手机“娱乐”定位的传统观念,积极探索并将智能手机作为教与学的有益补充和有效工具,高校之间加强合作,共同致力于智能手机教育应用理论与实践的研究,并加强宣传和引导,实现“智能手机+教育”的融合。同时,学校及师生还要提升自己的新媒介素养,即提升个人图像处理能力、导航能力、信息组织和联通能力、专注能力、多任务处理能力、怀疑精神以及道德素养。[2]新媒介素养水平的高低将直接影响智能手机教育应用的有效性。

3.2做好教师的角色定位

学生基于智能手机进行学习不是放任学习,教师要做好指导者、管理者和帮助者的角色,学习内容和学习过程必须按照教学设计系统性进行。学习过程中,教师指导学生的学习方向、组织学习活动、分配任务,适时提出问题、提供帮助、及时进行评价反馈等,达到人机、师生、生生之间的有效互动,保证移动学习的实效和教学目标的实现。

3.3构建校际合作、教师参与的移动学习平台

建议在泰安市教育云平台中增加“高等教育(含高职高专教育)”模块,将泰安市各高校师生信息纳入云平台,构建一个以学生为主体、智能手机为学习工具、网络学习资源为载体,贯穿预习、上课、作业、辅导、评价等学习环节的数字化移动学习平台。高校引导教师积极建设校本移动教育资源,鼓励教师团队或校际合作共建共享优质移动教育资源,逐步实现共享其他省份、全国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的优质教育资源。

3.4提供有效的绩效支持

绩效支持是一种工具或资源,可以是纸质的文件也可以是电子科技产品,能在人们刚好需要的时候,提供恰到好处的任务指导、支持和生产效率提高法。[3]在泰安市大学生智能手机教育应用中,可以从三种方式提供绩效支持:第一,提供系统合理的教学设计方案或导学案,学生只要按照方案要求进行学习就能完成学习目标;第二,精选移动教育软件、app和资源,保证学生学习的过程中随时选择合适的工具或软件检索信息,辅助学生进行移动学习活动,资源要丰富、多媒化、可交互,并能及时更新与补充,便于不同专业学习者随时获取所需要的资源;第三,使用社会性软件进行个性化指导和交流,以微信、QQ为主,根据移动学习平台的相关数据和课堂教学的观察,教师提供及时的在线辅导、答疑、反馈,学生之间可以随时交流讨论,保证在学生需要帮助的时候恰好可以得到。当“移动学习”遇上“绩效支持”才会产生巨大的发展潜力。

3.5重视移动学习中的人际互动

人际互动就是人际相互作用。人的相互作用可能是信息、情感等心理因素的交流,也可能是行为动作的交流。[4]学习者使用智能手机学习,主要与信息交流,师生、生生之间的情感、行为动作交流相对较少,从而使得人际互动最小化,因此在使用智能手机教育教学的过程中,手机只能辅助课堂教学,不能替代课堂教学,教师通过让学生小组协作、组间竞争、师生互评等方法促进人际互动的最大化,达到“传统教育”与“移动教育”两者“利人利己”的双赢和多赢效果。

3.6碎片式学习与系y性学习相结合

碎片式学习是指利用零碎时间学习,表现形式是发散的,系统性学习即相对收敛的专业性、集中式、连续性学习。[5]大学生除了上课时间进行系统性学习外,还有一些零碎时间,比如等公交、坐车、等人、排队、起床前等时间,智能手机和移动学习平台为他们利用这些零碎的时间进行碎片式学习提供了工具和资源,帮助他们实现泛在学习,但如果没有教师课堂上系统性知识的传授、系统性资源的建设,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也只是碎片化的、不成体系的,因此,系统性学习是打好大学生学习基础的关键,碎片式学习是其有益补充,二者有效结合才能发挥最大的教育效果。

4反思与结语

智能手机的出现正在改变着传统的教育教学,学习可以不只依赖于教师,移动学习资源的日益丰富、互动交流技术的不断完善,使得基于智能手机进行教育教学更加具有实践价值。我们对智能手机应用于教育教学做出肯定的同时,也要意识到它的不足,如学习内容的适用性、屏幕尺寸与其便携性的冲突、电池续航能力、无线网络覆盖范围的限制、资费负担、手机成瘾等。因此智能手机在高等教育领域的应用还需要不断在实践中探索,在技术进步中完善,逐步实现高等教育的无线化、移动化、个性化、共享化和智能化,实现“智能手机与教育”的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2015年中国青少年上网行为研究报告[R].北京: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2016.8.

[2]新媒介素养[eB/oL].http:///link?url=KnxlBt1o5RJRCln5fpwh-fziuD-mRVqh7Ss_cr9u-Sj2sr1ongKabCqz9Zad9Sm5psFJlX2lelrvm4nhFH0tJ_.

[3]绩效支持:不是学什么,而是做什么[eB/oL].http:///news/show/id/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