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营企业发展史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7:46:38

民营企业发展史篇1

与西方国家的民营企业相比,中国的民营企业是在特定历史条件下产生和发展起来的。这使得民营企业表现出高度的非正规性。许多企业的产权、所有权结构、公司的管理机制、财务记录、市场准入极不清晰,民营企业的组织成长和可持续生存与发展因此而受阻。有些企业规模上了档次,但在管理制度和产权制度及组织设计方面却严重滞后,实际上就是对企业的组织成长缺乏管理。民营企业是否能够完善企业组织成长的管理,以制度带动成长,在成长中变革制度,是民营企业在20世纪90年代成败以及是否能够在21世纪获得成功的重要分界线。有一些学者如葛雷纳等并没有着重去研究中国的民营企业组织成长问题。但他们对一般意义上的企业组织成长问题的研究,对民营企业的可持续成长问题的研究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他们的观点对于中国民营企业组织成长研究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本文将从葛雷纳组织成长模型出发分析巨人集团的兴衰的原因,以对我国民营企业的成长发展过程中提出一些值得注意的地方。

二、组织成长模型概述

葛雷纳所提出的组织成长模型中的演进与变革思想,可以为民营企业的成长发展提供很好的指导。在这个模型中,葛雷纳将组织成长分为五个时期:创造期、指挥期、授权期、协调期、合作期。企业组织成长的每个时期又可以分为演进阶段和变革阶段。以家为本的“路径依赖”,企业家才能的差异和对企业的成长意愿,以及高昂的制度变迁成本,限制了民营企业向社会开发产权和企业成长的进程。在这种格局之下,企业选择家族经营模式,使企业维持在葛雷纳成长模型的第一和第二阶段(即创造期和指挥期),是比较明智的。史玉柱在巨人集团的兴衰,就能很好地说明这个问题。

三、巨人集团个案研究

1.巨人集团初创时期兴盛原因分析

葛雷纳组织成长模型指出在创业的初期,企业有个非常明显的特点,就是更多地依靠创业者的个人创造性和英雄主义。此阶段重点是强调研发,重视市场,第一重要是怎么把新产品迅速销售出去,企业能迅速成长,因此不需要太复杂的管理和战略,透过创业者本人就可以控制整个团队。巨人集团初始涉入项目是计算机行业。当时的外部环境和企业的内部环境都为企业的初始成功提供了优越的条件。

(1)外部环境。1993年以前,西方国家禁止向中国出口计算机,所以国内计算机行业竞争小,史玉柱抓住市场机会,开发的m系列产品成为佼佼者,成为巨人集团的核心资源,使巨人集团迈入高速发展阶段。

(2)注重研发。史玉柱初期注重研发,推出的产品符合市场的需求。m系列产品的开发,史玉柱当年开发出m-6401桌面排版印刷系统,推向市场,销售业绩突破百万大关。而后,成立巨人新技术公司,继而推出m-6401汉卡,实现纯利3500万元。

(3)注重市场,采取有效的促销手段。史玉柱当年开发出m-6401桌面排版印刷系统后,利用《计算机世界》先打广告后付款,使其产品具有权威性和实用性,得到消费者青睐。

2.巨人集团失败原因分析

葛雷纳组织成长模型中指出,企业初期成功以后很容易出现领导危机。企业也更需要一个职业化的领导来进行科学的指导和管理控制,所以这个时候要么是创业者成长为职业化的领导,要么他找到一个更职业化的经理人,委派其进行控制。这时比较困难的是,需要我们的创业者自我变革、有足够勇气放弃很多东西。同时他会发现,要继续监控发展这个企业还需要掌握更多的信息并且有必要制定可行的发展战略。但巨人集团在初期成功之后,史玉柱并未意识到领导危机的威胁。他与一般民营企业在发展过程中情况类似,在民营企业迅速崛起的时期,成熟有效的管理模式、管理方法并没有真正融入企业的运作过程之中,同时管理人员的素质也远远没有达到企业发展的要求,家长式管理在企业的管理模式中仍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巨人集团的决策机制不成熟,没有规范化程序化,也是导致巨人集团失败的一个原因。比如巨人集团在修建巨人大厦时,原计划却被一次又一次的改动。完全是由史玉柱一人根据自己的判断进行决策,更多是受到个人虚荣心理的影响,完全没有考虑到项目的可行性以及与企业的相关人员,如财务人员,进行沟通。导致其原有的融资方式根本不能满足改动计划之后的需要,资金不能按时到位,导致经营链断裂,影响项目的总进度及公司的发展。

虽然在巨人集团成长过程中,史玉柱也意识到需要适当放权,但又忽略了自主危机的威胁。葛雷纳组织成长模型中的第二个阶段是是集体化阶段。企业发展到一定程度,又会出现一次振荡,即自立危机。第二个阶段管理的重点是强调经营的效率,组织结构由创业初期的松散结构转变为正规、集权的集中式或职能型结构。指导型风格成为高层管理的普遍特征,控制体系通过建立责任中心和成本中心来实现,管理人员报酬的重点是进行薪金和绩效的挂钩考核。在集团扩张到较大规模后,史玉柱也感到力不从心,考虑适当放权。他将集团下一个涉足生物工程领域的全资子公司――康元公司进行两权分离的改革。在构建康元公司的管理团队之后,史玉柱就完全将公司交给经理人。但是史玉柱忽略了自主危机,没有建立有效的薪酬激励机制约束经理人。虽然,史玉柱给予经理人员的待遇也并不低,但并不愿以股份挽留重要经理人才,担心自己处于手要挟的处境。虽然史玉柱有考虑放权,却没有设置完善的激励机制,导致康元公司经营完全混乱,产品大量积压,财务混乱不堪,加快了集团的衰亡速度。

民营企业发展史篇2

当年的“郎顾之争”由个人恩怨发展成了经济学界和法学界都极为关注的,关于中国发展路径的大讨论,并没有一个明确的结论。“郎顾之争”以及之后的顾雏军入狱,一度被解读为某种方向性的暗示,引发了激烈的争论,顾雏军案也作为一个标志性事件被树立在历史的坐标系中。

如果真像郎咸平所说的那样,顾雏军侵吞国有资产,那么,如何解释:顾雏军收购前“科龙”税收只有1.7亿元,顾雏军收购三年后税收达到5.6亿元?“长虹”与“海信”的尽职调查人员在顾雏军被拘后为什么很快进驻“科龙”?而之前顾雏军进入“科龙”的时候他们却为何都避而远之?这些都说明,“科龙”在顾雏军苦心经营之下由“烫手的山芋”变成了“金娃娃”。

现代市场经济的共同特征是,经济行为须合乎公平正义的法律。有些地方政府,对改善民营企业生存和发展的环境仍缺乏正确认识,恣意侵犯民营企业的合法权益,使其生存和发展难以为继。

贪腐官员攫取财产,通常有两种方法,一种是“文明”的方法,就是通过土地和项目;一种是“不文明”的操作方法,就是血淋淋地从民营企业那里强夺财产。

当一个阶层有着共同的不安全感、危机感、恐惧感时,公平正义地处理典型案件就显得尤为重要。要改变移民风潮,留住民营企业家阶层,需要从典型案例开始,有法必依,有错必纠,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义,让每一个案件都经得起历史的检验。顾雏军案作为国进民退中的标志性案件,能否在再审中体现司法的公平正义,将会是民营企业家移民风潮起落的一个拐点。

保护企业家、善待企业家,平等对待国企和民企,以零容忍态度惩治腐败,避免出现制度真空,守住公平正义的底线和红线,依法保护民企的财产,是民营企业家增强对祖国的认同感、归属感、责任感和荣誉感的基本保障。

在改革开放之后的中国经济史中,顾雏军是一个绕不过去的人物。希望通过广东高院的再审,揭开顾雏军案的真相,还给民营企业家一个公平正义的经营环境。

民营企业发展史篇3

摘要:民营企业经济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民营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要想获得长足发展必需加强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本文在分析了民营企业人力资源结构特征的基础上,结合当前民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不足提出了一些针对性意见。论文关键词:民营企业人力资源绩效评估序言由于历史等多方面因素的制约,我国民营企业的发展起步较晚,但通过改革开放20年的发展,取得了十分辉煌的成绩,在国民经济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其发展势头迅猛,成为我国保持经济适度增长、优化所有制结构、解决就业问题、稳定社会的主要力量。实践表明,哪里的民营企业数量多,规模大,那里的综合经济实力就强,人民生活水平就高。20年的发展,使我国民营企业已有了一定的积累和规模,有相当一批企业实现了资本的原始积累,正朝着现代企业的规模化、集团化、制度化的方向发展。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经济的核心是信息技术的传播和发展,而人是知识、信息、技术等资源的载体,生产和传播知识的人力资源将取代资木成为最重要的战略性资源,谁拥有最优秀的人力资源谁就能在激励的竞争中占据优势。全球化竞争的加剧必然要求作为市场主体的企业高度重视人力资源的管理,以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实现人力资源的价值。因此对于民营企业来说,要获得人力资源管理的优势,必须顺应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发展趋势,利用自身的优势并采取有效的措施加强人力资源管理。一、民营企业的人力资源结构特征改革开放后,我国民营企业获得了长足发展,取得了十分辉煌的成绩,在国民经济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已经成为我国保持经济适度增长、优化所有制结构、解决就业问题、稳定社会的主要力量。由于民营企业自身的特点和企业改制的客观条件,我国绝大多数民营企业在人力资源方面有如下特点:(一)人员年龄结构年轻化我国民营企业是伴随着改革开放的进程而逐步发展起来的,大部分民营企业历史都不长,因此这些企业中员工的年龄都不大。这种人力结构的最大优势是企业没有历史负担,不存在后顾之忧。人员的年轻化使得企业富有朝气,思维开放,容易接受新生事物,常常能在极端困难的情况下闯出一条新路,所以这类企业在创业初期往往发展较快。但人员过于年轻也会带来一些弊端,如经验不足、缺乏冷静,只习惯顺风扯帆、不善于逆水行舟等等。(二)人员学历结构二元化一方面民营企业对人才的要求日渐苛刻,尤其是在某些高科技民营企业,大学生和研究生占有绝大比例。这样一个高素质的人才队伍为公司的发展带来强大动力,是企业宝贵的智力资源和无形财富。另一方面,大部分民营企业,特别是传统的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如采掘、制造、服装、餐饮、修理、服务等行业,技术含量低、产品附加值不高,人员素质要求也偏低,民营企业大量雇用外来廉价民工,企业员工大多是初中以下学历。这样的企业在人力资源结构上存在很大的缺陷,缺乏持续发展的后劲和产业升级转型能力。(三)人员流动性大我国民营企业的组织结构相当灵活,因需而设,不会为了安插某些特殊人员而设置福利性岗位。用人机制是典型的双向选择,来去自由。正因为有用人上的自主权,所以民营企业人才的流动性相当大,可以不断吐故纳新。这种精细而又务实的做法虽然给企业带来了活力,但客观上也造成企业人员巨大的流动性,给企业带来了相对的不稳定。(四)聘用企业外兼职人员,流

民营企业发展史篇4

一、我国民营经济规模形成的原因

我国民营经济的规模形成主要是在东南沿海地带。这既有一定的历史、地理等原因,也与地区的文化、传统有关。

(一)国家投资少,计划经济的影响相对较小改革初期,东南沿海地区处于我国的海防前线,承担着巩固海防的战略任务,考虑到安全问题,在东南沿海地区的国家投资相对要少。在1978年,地处东南沿海地区的浙江省,其工业生产总值中,集体工业产值占总产值的比例比全国的平均比例要高16.29%。在浙江南部的有些地方,基本没有任何工业,国营经济的成分也是很少。因此,计划经济对其的影响相对较小,恰恰是这样的条件有利于民营经济的发展。

(二)资源条件的局限我国东南沿海地区属于资源贫乏的地区,且资源分布不平衡。耕地资源稀缺,人均耕地低于全国的平均水平。那里的矿产资源,如煤、铁、原油等基本工业资源也同样匮乏,能源和金属矿产短缺。这种自然资源条件状况,严重限制了东南沿海地区能源和重化工业的发展。在这样的自然资源条件下,东南沿海地区只能扬长避短,发展轻工业,这正是民营经济生长的原因,在其发展初期是以“作坊手工业”的形式出现。东南沿海地区民营经济的规模形成正是从这些“作坊手工业”开始的。(三)文化和历史传统的影响东南沿海地区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化和传统。例如,浙江人自古就对“百工之技”极为推崇,能以微薄的投入开始自我增殖。浙江的商业文化在这种商业现象中不断地凝聚和发展。进入新的历史时期,这种文化和传统具有了更大的创造力。在一定的“路径依赖”和文化、传统条件下,东南沿海地区发展以轻工业为主的民营经济,具有一定的内在必然性。

二、我国民营经济发展的现状

我国民营经济的发展经历着一个非常艰辛的过程。虽然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中做出重要的贡献,但是它在发展过程中也存在着种种问题。要保持民营经济可持续地发展,就必须要正视这些问题。

(一)民营经济中的个体企业规模较小民营经济在我国经济中虽然占有相当的比重,但是单个企业的规模普遍较小。大企业、企业集团少,高技术、高附加值产品少,国际国内名牌产品少,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更少。多数的民营企业是以家庭为主体,企业的规模都比较小,这些家庭式企业依靠浓厚的“家”的传统,虽然规模较小,但是在市场上也逐渐形成自己的整体竞争力。而由于受到规模小等因素的影响,单个企业的竞争力是不足的。

(二)民营企业的技术水平普遍不高民营企业都是从家庭作坊手工业发展起来,选择的产业领域基本上是技术含量较低的轻工业,是劳动密集型的行业。而且在初期,生产的产品也基本是在区域市场销售,并逐渐形成专业市场。比如,像纽扣等小商品的专业市场。像这样的产业和产品的启动资金不是很高,技术要求较低,因此便于民营经济的原始发展。当然也造成了后来民营企业技术水平的普遍低下,高新技术企业和现代化工业很少。民营企业基本是以劳动密集为主,劳动者从事的也主要是体力活动,并不需要太高的文化技术水平。因此,民营企业从硬件到软件都处于较低的水平。

(三)管理体制仍以家族式为主据中国社会科学院与全国工商联共同组织对21个省区市的1947家民营企业抽样调查,我国民营企业目前普遍采用家族拥有的形式;企业所有权与经营权紧密结合,决策权和管理权高度集中在企业主及其家族成员手中。这种管理体制的形成有其历史文化传统的原因,但是随着企业的发展这种体制必然会制约它的进一步发展。张洪祥(2006)认为家族企业文化上的排他性,影响了对人才技术等社会资源的整合;家族亲情关系和企业管理关系纠缠不清,使得企业生命活力减弱。中国社会科学院民营经济研究中心在浙江等四省民营企业的问卷调查表明,在调查企业中,有455家(占样本企业总数61.82%)承认本企业本质上仍然是家族企业。尽管民营企业虽然采取了有限责任公司等形式,但家族式的治理结构并没有改变。

(四)民营经济的产业布局不合理民营经济的形成是在特定的环境下产生的,缺乏国家的统筹规划,因而也就没有产业布局规划。它的布局完全是自然形成的,因此就不可避免地会出现布局不合理的问题。从三次产业划分的角度看,民营企业主要集中在第二和第三产业,第二产业则主要集中在制造业和建筑业,第三产业主要集中在商业、餐饮业、综合类和房地产行业。从地区上来看,民营企业主要集中在东南沿海地区(占80%左右)。这样的布局造成经济上和地区上的不平衡。在民营经济发达的地区,经济发展得较快,同时不合理的问题也会显现出来。

三、我国民营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瓶颈

我国民营经济作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组成,为社会主义建设做出了贡献。它作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组成部分,也必须要保持可持续地发展。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持续地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但是在民营经济的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存在着发展瓶颈。

(一)市场准入的限制2005年2月,《国务院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即“非公经济36条”,标志着民营企业进入垄断领域不仅在法律上没有了瓶颈限制,在宏观政策层面上也没有了障碍。但是,“非公经济36”并没有得到很好的执行,某些行业的市场准入限制依然存在。而有些行业则通过提高进入门槛设置隐性的市场准入限制。目前,民营资本进入相关领域受阻的根源,不是法律上的限制,而是被相关部门的文件拒在门外。由于竞争的缘故,民营资本与相关利益集团存在着分歧,在一方缺位的情况下制定出来的政策,背离了公平、公正的原则,自然失去保护公平的作用。

(二)融资渠道的限制民营经济的起始主要是依靠家庭的小量资本。当它发展到一定规模时,单是依靠家庭是无法满足其资金需求的。民营企业发展资金严重不足,并进一步导致了技术研发投入不足、市场开拓力度不够、难以吸引优秀人才等一系列问题,严重制约了我国民营企业的可持续发展。目前,民营企业的融资渠道主要是内部融资和间接融资,缺乏必要的直接融资渠道。另外,国有银行的管理体制、有关政策和授信歧视限制了民营企业贷款。并且投资者对企业进行调查和评估需要花费相应的人力、财力、物力,而民营企业的贷款额度普遍偏小、周期短、手续繁杂,这样就增加了贷款成本。因此一些民营企业为了谋求发展,常常不得不通过非银行金融机构及各种基金会等取得高成本资金(年利率一般都在18%以上),这又加大了企业的经营成本和金融风险,影响了融资渠道的拓展。

(三)创新能力的限制创新能力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动力,一个具有创新能力的企业必然会保持持续的发展。民营企业的人员结构和管理结构决定了其创新能力不高,新熊彼特学派指出,影响创新的因素有企业规模、市场结构、研发机构、市场集中度和企业垂直一体化等。其中最主要的是企业规模、市场结构和市场集中度。我国民营企业的企业规模普遍较小,所处的市场基本属于竞争的市场结构,市场的集中度相对要低。这些因素影响了民营企业的创新能力,另外我国民营企业目前最主要的问题是存活下来,因此对于是否具有创新能力并没有意识。这些因素严重阻碍着民营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四)政府职能转变滞后的限制我国民营经济可说是在艰难中成长起来的,因此政府的职能转变对民营经济的发展起到相当大的作用。但是,我国政府职能还有完全转变,基本专注于管理职能,而忽略了其服务职能。而民营经济最需要的是政府提供良好的服务工作。政府职能转变的滞后导致政府部门为民营经济提供的服务很不到位,必然影响到民营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四、我国民营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我国民营经济几十年的发展过程,验证了“库兹涅茨曲线”,即在民营企业的初创时期,企业的业绩与规模成正相关关系;当企业的规模达到一定的规模时,企业就会出现停滞或下滑,甚至破产。当然,我们只要有恰当的应对之策,这一现象也是可以避免。

(一)提高民营经济自身的素质做好内功是民营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也是源动力。主要包括以下五个方面:一是促进民营企业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优化产业、产品结构。二是按现代企业制度要求,加强企业管理,在管理上实现质的飞跃。三是进行企业产权制度创新。改变民营企业资本产权结构封闭单一的状况,根据企业的不同实际情况,进行治理结构的改造,广泛吸纳社会资本。四是实现民营经济从劳动密集型产业向科技型和劳动密集型产业相结合转变,曾强民营经济的科技含量。五是提高企业家的素质。

民营企业发展史篇5

根据最新统计,2006年浙江全省生产总值为15649亿元,占全国12%多。人均GDp为31684元,居全国前三位。浙江以不到全国1.1%的土地和1/26的人口创造出了如此多的GDp和人均高产值,不仅是中国经济发展的骄傲,也是世界经济发展史上的奇迹。

由于上世纪70年代前,台海两岸形势紧张,国家在浙江、福建不可能有大投入,浙江是获得国家资金最少的省份之一。人少、土地少、钱少,所有经济发展的要素,在浙江省都不具优势。改革开放后,浙江却可以把经济发展的如此又好又快,屡屡在许多统计数字里占据全国前三甲。这之中的诀窍是什么?

改革开放30年来,浙江省的经济增长态势、综合实力、科技助动、外拓经营等14个方面都已经总结出了不少好的经验。但是,最根本的是浙江的民营经济在浙江经济社会发展中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最新统计报告显示,在全国500强民营企业中,浙江占203席,总量居全国第一;中国社科院公布的全国民营企业自主创新50强中浙江省占19强;全国民营企业自主创新十大领军人物,浙江省有4位。这样高的比例,其他区域难以企及。

到2006年底,浙江全省有私营企业40.6万家,带动508.6万人就业,注册资本金6936.7亿元,比上年底增长了34.3%。个体工商户走出前几年高位调整的徘徊期,年末总户数达179.8万户,吸纳就业人员364.8万人。民营经济创造总产值12546.9亿元,占全省GDp的79%。

民营经济主要的优势有两点:

一、民营企业不养闲人。即使是七大姑姨,如果对企业没有贡献,也照样走人。老板可以另外出钱养活亲属,但是决不让亲属白拿工资不干事,养闲人就是对其他劳动者劳动积极性的打击,就是降低了劳动生产率。

二、投资效率高。民营企业花得都是老板自己的血汗钱,所以浪费极少。机构成本低,经营方式灵活,同样的资本却可以创造出最大的经济效益。

民营企业的优势可以说是与生俱来的,无处不在的,然而,许多地区民营企业发展得不如浙江,这是为什么呢?

国企是老大哥的社会认同,在改革开放初期很长一段时间,依然在许多地方有所保留。企业不是按效益分层次,而是国企排老大,集体企业排老二,民营企业排等外,是许多地区的习惯作法。民企没有相应的社会地位和扶植政策,是许多地方民企发展不起来的主要原因。浙江省历史的原因使得国企较少,民营经济就是浙江的“民本经济”、“老百姓经济”,就天然地按效益和规模分起了座次,谁也不要争不要抢,以企业的发展业绩争地位,形成了有序的市场竞争。

经济形式以民营为主,社会投资以民间资本为主,社区事业以民办为主,政府管理以营造和维护良好环境为主。立足于民,以民为本位,以民为主体的民营经济,自然而然成为了浙江现代化进程中的重要推动力量。

学习浙江经验,大力发展民营经济,其经验模式归结起来,就是:“领导思想解放、政府开明开放、环境宽松优良、人民敢干敢闯”,充分体现了民有、民营、民享的民本经济特征,这是一条具有鲜明特色的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成功之路。

在上述因素中更主要的是,浙江省各级政府都自觉地为民营经济的发展做着他们该做的事。在浙江许多地方,过年节的时候,不是企业老板请政府官员吃饭,而是政府主动和企业团拜。政府官员不是怎么变着法地利用年节从私人企业揩油,而是借此了解企业需要什么样的服务,怎样为企业做点实事。

民营企业由于我国市场经济体制建设还不够完善,历史地决定了它在初期相对弱势的地位。加强对个体私营企业的关心、服务、保护,是浙江的民营经济发展良好的根本原因。浙江省各级政府特别是工商、税务部门主动做了如下的许多工作:

成立和完善民营企业的维权中心。各级企业协会都建立有维权中心,聘请律师担任常年法律顾问,为民营企业开展法律咨询、税务咨询、侵权案件的诉讼服务。

成立民营企业人才培训中心。强化对民营企业经营者的教育培训。加强与各类高等院校的合作,有计划地开展各类培训教育活动。有计划地分期组织私营企业负责人赴国内著名大学进行高层次培训,建立私营企业家人才库。

加强民营企业的党建工作,引导其健康发展。进一步深化民营企业党、团、工、妇组织建设,政治上不歧视民营企业家,抓好非公企业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更好地发挥他们在民营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浙江的基层税务部门征收税务是他们的本职工作,但与此同时,他们也努力为民营企业家提供各种服务,如:提供市场信息;向银行推荐有发展前途的企业,积极为他们筹措资金;有的企业面临发展困境,税务员就积极向上级有关部门及时反映他们的困难情况,在政策权限允许的范围内给予税收优惠,尽可能地不让个体私营企业破产。他们说的好,个体企业发展好了国家的税收来源也多了。

民营企业发展史篇6

关键词:民营上市公司发展财务风险

一、我国民营上市公司的发展历程

我国的民营企业指的是由某一个民间集体共同拥有或个人拥有全部或部分所有权、并直接或者间接去加以经营的经济实体,其中包括了个人独资企业、合伙企业、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我国民营企业是在改革开放初期开始萌芽的,在80年代后期开始逐步发展,从90年代至今属于快速发展阶段。深交所的建立使得我国许多民营企业开始进入了资本市场,但是相对于其他国有企业来说,我国的民营企业还是微乎其微。90年代中期,由于中国股市经历了有史以来的第一次“熊市”,使民营企业受到了极大的打击,发展步伐放缓,甚至出现了停滞的状态。2000年的时候,我国第一家主要股东由民营企业构成的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即民生银行)在上交所上市,这件伟大的历史事件使得我国民营企业进入了快速发展时期。截止到2012年,我国民营企业经济在我国的国民收入中占有大部分比重,这让我们看到了民营企业对我国经济的重要性。

二、我国民营上市公司在发展中的问题

(一)在投资者中的诚信度不高

我国民营企业在发展初期就存在了很多不足,内部控制制度漏洞百出,内部管理不规范,员工自身的专业素质不高。以上问题在经过了长时间的积累和媒体的曝光后,很多群众对民营企业的信任度已经大大降低,投资者由于看到了这些问题就不敢投资,使得民营企业实收资本极度缩减,大股东为了自己的利益只能掏空上市公司,并私自更改财务报表,使得财务信息的准确性受到极大创伤。

(二)财务风险居高不下

我国民营上市公司普遍存在为其关联公司提供担保的情况,这样的情况会导致很多问题的出现,比如当关联公司出现违约负债等情况的时候,担保公司就必须要站出来解决问题,但是如果担保公司自身没有能力去解决这些问题,就会出现一系列的纠纷,关联公司的债权人就会对上市公司进行追偿甚至是提讼,上市公司的财务就会面临极大的风险。

(三)对民营企业的限制过多

我国的金融、石油和电力等垄断性行业,他们拥有雄厚的资金、先进的技术和对原材料的垄断,于是设置的门槛很高,民营企业很难进入这样的行业,垄断使得民营企业的发展受到了很大的限制。同时,垄断行业内部的服务水平难以提高,高价也让许多消费者选择少消费甚至是不消费,从而难以提高老百姓的生活水平。

三、民营上市公司面临的财务风险分析

(一)盲目追求高速扩张

很多企业现在都是为了规模上的扩张而进行大量收购兼并,事实上,这样的兼并知识一种粗放式的兼并,只能在形式上看到企业的规模在扩大,但是事实上,并没有让企业的实力真正得到提高,加上企业的自身管理水平跟不上表面规模的扩大,这就会导致企业运营管理上的很多问题,企业投资者盲目投资。

(二)融资困难

由于商业银行对民营企业的不信任,我国民营企业很难从商业银行获得长期的借款,更不用说从商业银行获得债券。所以,短期融资是我国民营企业上市发展的一种方式,但是短期融资后形成的资本属于流动性资本,流动性资本过高就会导致企业的资金链出现问题,用短期的借款去弥补长期的负债,只会让民营企业的财务风险增加。

(三)竞争激烈的市场

我国大部分民营企业所处行业的竞争都是非常激烈的,为了占有更大的市场和扩大销售量,许多民营企业采用赊销的方式出售产品,应收账款过大,企业许多的资金收不回来,坏账出现的概率也大大增加,严重影响了公司资产的安全性流动性。

四、对民营上市公司防范财务风险的建议

(一)提高公司决策的科学性、建立财务预防系统

民营企业要想降低企业的财务风险,必须改掉自己之前那种随意的决策方法,只有科学的决策方法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并避免盲目投资。同时也要建立财务风险防范系统,对民营企业生产过程中的风险进行监控,一旦发现就及时解决。

(二)规范上市公司的法人治理机制和权利制衡约束机制

让企业的股东大会、董事会和企业管理层之间相互监督,明确规定他们各自的权利和义务,只有他们都能做好自己的本质工作,企业的相关工作才能落实到位,只有完善的法人机制和相互制衡的权利机制,才能让民营企业在运营时更加规范。

(三)加强上市公司资产管理,提高企业运营能力

资产在一个企业的管理中占据着重要地位,所以加强民营企业资产的管理是很有必要的,严格的资产管理办法有利于防止上市公司发生资产的损毁和认为破坏,从而保证资产的完整性。只有企业的资产在运营过程的规范和畅通,有利于提高企业的整体运营情况。

(四)增强风险防范意识,并找到应对措施

风险是时时存在的,在企业的管理过程中,我们必须要注重调查客户的信任程度,对于信用程度低的客户,应该杜绝赊销行为,只有这样才能减少坏账的产生。企业还应该定期检查资金使用的效益,使存量资产能够加入使用,通过提高流动资产周转率来提高自己使用的效率。

五、结束语

我国的民营企业的管理现在虽然还存在很多的问题,但是我们不应该就此放弃民营企业的发展,我们应该正确认识到民营企业现状所处的阶段和问题,准确分析财务风险,加强企业内部控制和外部监督,实现民营企业更好更快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彦,王娟.我国民营企业财务风险及其防范策略

民营企业发展史篇7

[关键词]浙江民营企业家族制管理管理转型

自改革开放以来,浙江省已成为民营经济最发达的省份。来自于工商部门的数据表明,“2001年浙江省国民生产总值达到6700亿元,比上年增长10.5%,全省人均GDp达到14850元,继续保持了全国省区第一的位置。尤其是外贸收入和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超过广东,位居全国省区第一”。当年民营企业创造了4097多亿元的国民生产总值。占浙江省创造国民生产总值的61.13%。

浙江民营企业在全省经济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但民营企业目前广泛存在的家族制、一元产权制度与实现规模经济、提升企业素质、建立现代化企业之间的矛盾日益凸现。而本文选取了管理形式转型这个角度来看待浙江民营企业的发展,从浙江民营企业创立期“家族制”管理的深层根源,用历史唯物辩证的方法,正确看待“家族制”在民营企业中创业中的有利作用及发展过程中的弊端,实现管理转型。

一、浙江民营企业依赖于“家族制”的深层历史、现实根源

从我国的现实出发,民营经济概念有狭义与广义之分。狭义的民营经济,就是指私有经济,包括个体经济、私营经济、私人持股的股份合作经济和股份制经济,因为在我国当前的实践中,只有这部分经济是最具有民营经济的特征的,是纯粹的民营经济。广义的民营经济,就是指非国有经济,即除了狭义的民营经济外,还包括集体经济、外资经济及国有经济持股在49%以下的混合经济。本文所提及的民营经济即指狭义范围内的民营经济。

而“家族制企业”,指一个家族或数个具有紧密联盟关系的家族拥有企业全部或部分所有权,并直接或间接掌握企业的经营权时,这个企业即为家族企业。根据家族关系渗入企业的程度,把家族制企业分为三种类型:所有权与经营权全部为一个家族所掌握;掌握着不完全的所有权,却仍掌握主要经营权;掌握部分所有权而基本不掌握经营权。在我省民营企业的成长过程中由于种种主观或客观的原因,大多民营企业的创立摆脱不了“家族企业”的影子。

1.儒家思想及“家本位”的思想植树根于浙江历史文化、山水人文中,与近代实用主义相结合,创造了独有的“浙商”精神

一方面,中国传统社会的家是一个最小的社会细胞,并以此为单位担负起中国传统社会精耕细作高度集约化的传统农业。并形成了一套完备的伦理道德思想;另一方面,浙江人文史发达,历来人才辈出,从宋代的永嘉事功学派,明代的王阳明心学,到清代浙东实学派,重商思想一再提及。如“经世致用”、“义利兼容”、“工商皆本”等重商而不耻言利的思想。浙江历来有经商的传统,尤其至南宋以来,商业更是发达。早期经商通常是家族的行为,如湖州的“湖笔”,东阳的“竹编”等。由于技术含量较小,易于家庭操作,进行传、帮、带,产生了不少作坊作业。两者相结合,形成家族制浙江民营企业思想的沃土,形成富有特色的各专业市场及地域化产业群。

2.生存的压力,促使民营企业的产生需要依靠家族的力量进行创业

浙江历来是农业省份,人多地少,人均耕地只有全国平均的40%,生存竞争激烈,自然资源匮乏,工业基础薄弱。加之地处沿海地区,国家出于国防安全的考虑很少进行项目投资。在一无资源,二无政策的前提下。因此,浙江人只能凭自己的本事养活自己,走南闯北做生意,不论生意大小,只要能够糊口。事无巨细,都力求做好。由于刚开始创业时,风险不可预测,无法与他人合作,因此只能依靠家族内部筹资、招募人员,同心协力创业。从创业所选择领域,优先选择国有经济所不屑一顾的领域,即典型的“配角经济”。“学有对门,比有同行”的集聚效应,浙江区域性经济的优势形成了,产生了各富有特色的地域化产业群,并集聚成区。加之,浙江地处沿海地区,改革开放后,海外投资也大多选择与其有血缘或地缘关系的地区,因此加速推动大批优秀的民营企业的产生。

二、家族制管理在浙江民营企业创业过程中发挥的有利作用

浙江民营企业的创业期大致是在十一届三中全会至今,先后经历了三种企业制度的变迁:

首先是以家族作坊式企业普遍形式的初始阶段。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末,浙江民营企业开始摸索成长之路,进行艰难的资金原始积累阶段。而其中有一个中国特色的现象,挂着“乡镇企业”、“集体企业”帽子,但企业实质却是私营企业。

其次是“股份合作制”为典型形式的过度阶段。90年代,浙江民营企业经过初期的摸索,实现了快速增长的阶段,已形成富有特色的浙江民营企业地域性经济,在特定的地区内的某个产业,在国内或国际市场占有较大市场占有率。此阶段中的民营企业绝大多数采取集中持股的形式,即公司的创办人或某家族持有所在公司绝多数股份,牢牢掌控经营权。

再次是以公司制为代表形式的新阶段。90年代末至今,部分民营企业与国际接轨,为适应外部激烈的竞争,对家族制管理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改良,打破家族的垄断,对股份进行分散处理,聘用外来人员担任公司管理层职务。但其所有权还是未发生根本性的改变。

家族制管理在浙江民营企业的创业初期,主要依赖于家族制管理在以下几个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并为未走完创业路的浙江民营企业继续发挥作用。

1.浙商精神的形成

由于浙江民营企业发展初期的社会资源很少,因此只能借助家族的力量,在内部管理制度不健全的条件下,依靠成员之间的信任和认同,对企业的发展形成共识,这种基于血缘、亲缘关系基础上所形成的亲和力,是家族企业坚实的伦理道德,构成家族制管理精神的一部分,体现了浙江民营企业的共同群体精神――“浙商精神”,即实业兴国精神,开拓进取、自强不息、矢志不渝的敬业精神,这些精神又反向推动浙江民营企业的发展。宁波的“方太”、温州的“德力西”、“正泰”的发展史,都可以看到“浙商”精神的具体体现。

2.对外产权边界明晰,利益直接

从产权角度来讲是,家族制企业对外界环境而言具有清晰的产权界定。其所有者为家族成员或与家族关系密切的人员。由于产权明晰、权责明确、利益直接可见、经营灵活内在特点,有着强烈的应急机制和硬性的约束机制,与市场经济有着天然的适应性,因此经营权与所有权二者合而为一的企业主创办者,以市场为中心进行运作,把企业发展与投资者利益紧密事例为一体,所以得到了快速发展。

3.超强的凝聚力,心理契约成本低

由于先期资本普遍较少,企业规模普遍较小,企业主文化普遍不高。从管理成本角度来说,家族制不仅满足了企业经营初期所需要的决策统一性和行为一致性,而且家庭成员之间天然存在自我约束、自我牺牲精神,家族制不依靠法律约束的资本“民主制”,更能给企业带来合作博弈的利益。这尤其适合浙江民营企业创业阶段。

4.集权式的组织模式,组织结构简单,使企业的应变能力增加

当市场不完善、规则不健全、管理信息不充分时,以家族血缘关系为基础所建立的企业组织,组织结构较为简单、管理层级较少、成员间具有高度的信任感与合作力。集权式的组织结构,使浙江民营企业具有较强的经营灵活性和较高的风险抵御度,一旦决议做出,企业内部同心协力完成。在国际贸易中,国内民营企业的这种管理模式就充分展示了应变能力强的优点。

5.经营文化的同质性和继承性

传统家族制度中的等级制度和“遵上”“忠信”“服从”观念,使家族成员彼此有高度的认同感和一体感,在民营企业中形成了家长制权威,最初创业者作为“家长”,有长久的企业发展观,在家族制民营企业交权过程,经营政策的同质性、一致性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转型期间的风险,使经营政策能一贯持续下去。

三、浙江民营企业在持续发展阶段家族制管理的弊端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在浙江民营企业创业阶段中家族制管理虽发挥了巨大的推动力,但事物总是一体两面,不可忽视家族制管理对民营企业的转型造成的阻碍。

1.最优秀的人才难以立足

首先,在家族制管理企业中,家族成员具有天然的优越感,导致企业外来人员缺乏成就感,为老板打工的心理十分强烈,让家族以外的能人感到前途渺茫、信心失落;其次,企业人才渠道不畅,优秀人才难以进入,难以培植家族以外新的管理主体。再次,在同一家族在难免其管理思维具有同质性,因此看不到管理盲点。长久以往,新的人才进不来,而内部又看不到弊病,企业将逐渐走向衰亡。

2.管理瓶颈难以突破,企业战略无法提升

一方面,浙江民营企业成功最初,往往是选择了一个快速发展的行业,对最初成功的产业往往抱有特殊的感情,即使领导者提出要调整公司发展的策略,也容易遭致反对,造成经营危机潜伏;另一方面,企业规模的扩大与日益深入的专业化分工协作相伴随,企业管理复杂性上升,具有专业知识的职业经理阶层势必取代不是专业体系培养的家族成员。而与此同时,在家族制民营企业对“外人”的“低信任度”,势必加剧专业化生产与家族管理水平低下之间的矛盾,使企业面临严重的管理瓶颈制约。

3.决策危机,缺乏有效监督制约体制

家族制企业在经营中是家长决策,许多业主仅仅是靠自己的感性认识和传统经验来经营企业,对业务系统缺乏详尽论证和综合分析,然而其经验未必永远是财富,很有可能就是“包袱”,完全凭借个人经验,一旦投资决策失误,整个家族企业就会一蹶不振。家族式集权管理,缺乏有效的监督、反馈和制约,这也是决策容易失误的根源所在。

4.“内耗”效应彰显

在家族制企业中,亲情与事业经常交织在一起,一旦家族成员间关系紧张,感情淡漠,就可能导致企业无法正常经营,甚至走向衰败乃至破产。由于家族成员之间职责含混不清,财务收支很不规范,内部产权混浊模糊,在企业壮大后就容易形成“内耗”,严重影响企业效率。因此家族制企业的家长权威制度、遗产继承制度、亲情或友情规则所形成的“内耗”使企业持续成长。

5.融资渠道狭窄

家族制企业产权封闭,为了肥水不流外人田,股份不向外流,股权流动性差,阻碍了股权的优化组合,但依靠自身积累来发展却相当缓慢,内部不规范的规章制度及财务制度,较难进入资本市场,其扩大规模所需的资本难以保证,在经营困难时就难以分散和化解危机。

值得庆幸的是,有一部分浙江民营企业已经看到了家族制管理的弊端,已经着手创新,例如将股权分散,聘用职业经理人等,使这些矛盾得到了一部分缓解。

四、浙江民营企业可借鉴的管理转型

目前,我省民营企业的发展正处于发展的十字路口,参照世界范围内家族制企业的发展历史,借鉴国外经验及教训,有助于实现浙江民营企业的转型。

在世界范围内,家族企业的发展历程一般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企业家族化。企业在组织管理和利益分配上都服从于家族的利益,企业的兴衰与主持者家族及其个人的人事变动密不可分。在家族企业规模达到一定程度时,就有可能向第二阶段转化。在第二阶段,家族企业化,家族服从和服务于企业,由人治走向法治,血缘关系由首要的人事关系变为次要的人事关系,但企业的组织、经营、管理大权仍牢牢控制在某一个或若干个家族手中。在第三阶段,家族除了掌握企业的股份,已经从经营管理领域退了出来,已经不属于典型的家族企业,或者说已经超越了家族企业阶段,在发达国家,基本上家族企业都处于此阶段。而国内的家族企业还处于第一阶段或正在向第二阶段转化。

在《财富》杂志的前500家大企业中,三分之一由某个家族控制。如法国的美其林公司,瑞典泰特拉帕克公司和宜家家居公司(iKea),美国的微软公司、福特公司、杜邦公司、通用电气、迪尼斯公司等,都以前或现在经历着家族制的企业管理。泰国5大家族企业其总产值更是达全国GDp的一半。

国外的家族制企业已经有几百年的历史,完整的经历了整个发展历程,呈现出以下几大趋势:

1.所有权与经营权相分离

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企业竞争的加剧,家族和家族观念的转变,以及经理阶层的成长,股份较大的家族改变影响企业决策的方式,企业的经营权落到管理专家们手中。

2.泛家族主义管理的盛行

家长式的管理将在家族企业中消失,但企业的家族主义仍然被保存和发扬。西方提倡的是带家族主义的团队精神,而在东方更多提倡的是命运共同体平等主义的经营。

3.家族企业进一步社会化

向内部员工转让股份,向社会公益事业投资,使企业的所有权进一步社会化。企业的社会化在其经营宗旨上表现为:更加强调企业的社会责任。

4.子承父业模式的巨大转变

家族企业的财产继承人对父辈的“家当”缺乏热情,更热衷的是开创自己的事业。

“以史为鉴”,“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促成我省民营企业管理转型,促进我省民营企业做强、做大、持续发展,改善人民生活水平,为国民经济做出应有贡献。

五、浙江民营企业转型所需的管理形式创新

由于社会制度不同,市场化程度不同,因此,还需要在制度上有所创新,才能取得更大的发展。

1.融资体系的创新

在创业初期,如前所述,只能通过家族的力量或家族内部筹集。随着企业规模的进一步扩大,这种融资已经不适应企业的发展。因此增强自身的信用建设,增强财务的透明度,以顺利争取银行贷款,扩大融资体系,从而扩大企业规模,实现企业的持续发展。

对此,浙江民营企业已经有了一个好的开始,据统计,目前仅在香港创业板上市的浙江民营企业就有5家以上,数十家民营企业已进入上市程序。

2.行业自律制度的创新

由于家族企业的生存目标就是获得利益最大化,加之我省民营企业“小且散”的特点,因此竞争加剧,很容易互相压价,甚至出现了为牟取暴利,生产假冒伪劣产品的现象,这都是浙江民营企业缺乏行业自律的行为,不利于企业的长期发展,需要行业协会的加入,加强自律,维护企业的正当权益,使企业持续稳定发展。

3.企业产权制度的创新

家族制管理的弊端决定了民营企业在发展到一定规模后需要实行现代公司制,扩散股权结构,淡化家族作用,改变浙江民营企业中决策、执行、监督三权合一的状态,完善内部治理结构。

4.企业的技术创新

由于浙江民营企业大多选择技术含量较小,能满足市场需求的产品和服务进入,“拿来主义”盛行。虽有改良,但具有突破性的创新相当少,反映出浙江民营企业技术创新的某种封闭性,思考问题的方式和行为模式都比较封闭,利用企业外资欲望及能力不高,只能跟随别人脚步,没有能力持续在国际市场的竞争中占有优势。因此需要加大企业技术创新的资本输入,建立、鼓励人才进行技术创新的激励保证机制。

另外,还需关注“独生子女”制度在民营企业管理转型中的影响。2010年左右,这批独生子女,走上企业领导岗位,家族制民营企业将面临一个转变的契机;到第二代独生子女走上领导岗位,也就是在2030年至2040年间,我省民营企业将面临另一次革命性的转变。

实践证明,处于创业阶段的浙江省民营企业采用家族式管理可以有效降低风险,降低各项交易成本,在目前全球经济发展放缓的情况下,抗风险能力好,容许家族企业在中国现阶段的存在都是可能和必要的。但家族企业管理不利于企业的进一步发展。发展到一定阶段,由于家族制管理的弊病所限,制约了企业作大作强,某种程度上浪费了社会资源,降低了各项资源的利用率。

企业天职就是创造效益,对于社会,也就做出了相应的贡献,为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管理经验的产生提供了良好的“创作机会”,为更多的人提供了就业机会,从而推动社会的全面进步。对于企业主的利润实现也是无庸质疑的。而社会价值的最大化,才是我们应追求的。因此,浙江省的民营企业需要制定出适合于自身所从事行业特点的经营战略,发展核心竞争力,程度不同地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实现公司管理转型,走持续发展的道路。

参考文献:

[1]杨文轩:审视中国民营企业.中国三峡出版社,2000年1月第1版

[2]姚贤涛王连娟:中国家族企业现状、问题与对策.企业管理出版社,2002年8月第1版

[3]谢健任柏强:温州民营经济研究.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2000年3月第1版

[4]张宗各胡退解力平等著,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编:浙江民营经济的发展与创新.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11月第1版

[5]浙江省统计局:浙江统计年鉴2002.中国统计出版社,2002年7月第1版

[6]乔迪:军火大王--杜邦发家史.成都出版社,1996年3月第1版

[7]田方萌:浙江人凭什么.台海出版社,2003年3月第1版

[8]中国统计学会、国家统计局科学研究所主办:统计研究.统计研究杂志社出版社,2003年7月总第141期

[9]《财富人生》节目组:财富人生.上海世纪出版集团、上海教育出版社联系发行,2003年1月第1版

[10]浙江民营企业网:民企未必要变成现代企业.2003年7月11日,省略

[11]浙江统计局2002年度经济报表.国际在线,online.省略

[12]500世界强企业在浙直接投资经营状况调查报告.2003年6月5日,浙江省统计信息网,zj.stats.省略

民营企业发展史篇8

纵观历史,中国古代已经拥有了有效的政府与组织的管理,追溯起来从夏朝开始至今已经有4000多年的历史。古代政府组织管理的理论与实践,经过时间与历史的考验,沉淀了很多有价值的东西可供现代人学习与借鉴。古人留给我们的不仅仅是文字,更重要的是理论和思想。众所周知,管理不是一种单纯的政治或经济行为,它是一定民族文化背景下的产物。作为维护封建主义制度的经济基础已消亡,但那些已溶于民族血液中的伦理道德、思维方式、心理形态有些仍然将长期存在,传统的管理思想至今还深深影响着当代企业的管理意识和行为。

二、古代管理思想对企业管理的积极影响

1.“天地之性人为贵”、以人为本的思想

古代思想家认为:“天地之性人为贵”、“民为重,社稷次之,君为轻”,宣扬的就是朴素的人本哲学思想。把人视为现代企业最为核心和宝贵的资源,重视“仁”与“义”在企业管理中的运用,通过实施人才战略、人性化管理和家庭式文化,努力发现、培养和发展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让企业成为员工生活与工作的希望之“家”。随着知识经济的极大发展,企业的经营管理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知识经济所倡导的人本主义管理,其政策的出发点和目标都在于“人”,企业中“人”的地位不断提高。企业开始要求员工更广泛、更积极地投入企业运作,并通过员工不断的学习和自身能力素质的提高,来达到企业繁荣和发展的目标。这种模式正在为越来越多国家的企业所采纳。

2.人类社会协调的和谐发展观

《道德经》上说:“天地所以能长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说的是天地之所以长久,就在于能够让人生存,无私奉献。企业要协调、持续发展,也需要具备天地的“不自生”品德,希望能够为社会创造价值,为客户贡献能源,为股东谋取利益,为员工提供发展,并寻求这四方的和谐与平衡。尤其推崇“和谐”的企业发展观,认为和谐是一种稳定状态,是人类社会协调、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实现企业与社会、股东、客户与员工的和谐发展是现代企业最高的使命和追求。

3.“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极”的“入世精神”

古代思想在理论层面上表现为一种以伦理为支撑点的民族文化精神,表现为我国古代知识分子所具有的一种以天下为己任的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所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及“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极,为前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都是这种精神的真实写照。古代中国文化是以人为中心的文化,是一种积极的“入世精神”文化,即积极关注社会现实并投身于改造社会现实的人生态度,提倡经世致用、兴邦论国。数千年来这种积极关注社会的“入世”精神不断延续和发展,影响着代代中国人。今天,中国新一代企业家,如海尔集团的“争当世界500强”的精神,长虹集团的“以产业报国、民族兴盛为己任”的理念,都是古代中国“兴邦治国”精神的继承和发展。三、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实现科学的企业管理

中国古代管理思想许多要素在现代企业管理中仍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其中包含着许多被国人认为不能违背的人生价值、处世态度、理念追求等等。中国古代管理思想已渗透、扎根于中华民族文化之身。世界上没有一个民族的管理思想能独霸历史的领先地位直到永远。当历史站在工业管理文明大门的时候,使人们越来越渴望用一种科学的管理思想和观念来解决当代经济发展中企业管理体制、结构、经营方式等各种新问题,中国传统的管理思想中的一些负面影响已成为我国现代企业管理现代化的障碍,革除它们是当代企业管理者当仁不让的历史责任。因此,只有通过对我国古代管理思想的解析、组合和选择,扬弃、革新其中陈旧、落后的部分,才能创造出新的适合中国特色的科学管理思想。

民营企业发展史篇9

关键词:民营企业;核心价值观;企业文化

中图分类号:F27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08)11-0056-02

随着我国加入wto问题的解决、构建和谐社会历史使命的提出,民营企业核心价值观问题在我国学术界及企业界已引起普遍关注,大家都试图从理论上或实践上对此作出探讨或尝试。作者也期望对该问题的研究做点工作,对我国民营企业的持续发展尽一份微薄之力。本文力图从原因角度对我国民营企业核心价值观确立的问题作一粗浅探讨。

1我国进行精神文明建设,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一直坚持“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的政策,既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抓物质文明,与此同时,也注重社会的协调发展,努力建设精神文明。尤其是近几年,我国在党的领导下又确立起了共建和谐社会的奋斗目标。精神文明建设、和谐社会的构建都需要全社会携手努力,共同奋斗。在这种历史背景之下,作为构成我国社会有机体的基本细胞――各单位,包括民营企业都必然要义不容辞地承担起这样的历史使命和社会责任。况且,我国民营企业历经30年的改革开放,已取得了长足发展,已成为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肌体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包涵核心价值观的企业文化建设事实上是精神文明建设在企业中的具体化或者是整个精神文明建设、和谐社会构建这盘棋中的棋子之一或有机组成部分。一般而言,企业文化建设会有利于社会的整体发展,民营企业如果都能建立起与社会价值观相一致的企业核心价值观,形成足以凝心聚力、树立形象信誉的企业文化,就一定会有力促进我国精神文明建设和和谐社会的构建。因此,民营企业确立核心价值观是我国精神文明建设和构建和谐社会提出的客观需求,这是不容回避、推卸的责任和义务。

2充分发挥企业文化精神驱动因作用的需要

企业文化作为企业经长期生产经营实践所形成,并被企业员工共同遵从的一系列思想理念和行为方式的总和,是企业的灵魂和其发展的持久内在动力。著名的管理大师彼得•德鲁克就曾断言;“明天的商业竞争与其说是技术上的挑战,还不如说是文化上的挑战。”而且实践也不断证明,随现代经济的发展,优秀的企业文化已是构成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企业文化对企业的发展意义愈来愈重要。而且,人们已普遍认识到了这一点,并在实践中着力进行企业文化的建设。

企业发展的灵魂是企业文化,但是企业文化的“核动力”源最终来自企业价值观,尤其是企业的核心价值观。核心价值观在企业的文化体系中处于核心地位,是企业文化的“核动力”源,也是企业最具价值的无形资产。核心价值观渗透到企业的目标、战略、政策、日常管理及一切活动中,反映到每个部门、每个职工、每个产品上,同时辐射影响到企业的外部。从而它在企业内部发挥引领导向、规范约束作用,形成强大的凝聚力;在社会环境中及市场上树立起良好形象,形成强势竞争力和社会影响力。显然,核心价值观实质上是企业文化建设中核心之核心、重点中的重点,要充分发挥、利用企业文化对企业发展的内在精神驱动力作用,民营企业就必须确立其核心价值观。

3改变我国民营企业核心价值观严重缺失现象的需要

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有作为的强势企业,都在于其有着比较成熟、卓越超群的企业核心价值观,如:微软的核心价值观是“正直”、“诚实”;摩托罗拉以“诚信为本和公正”作为自己的核心理念:迪斯尼公司认定“只要世界上还有想象力存在,迪斯尼乐园就永远不会完工”,强生公司认为公司存在的目的是要“减轻病痛”;沃尔玛公司强调要尊重每位员工,服务每位顾客,“我们存在的目的是提供顾客物有所值的东西”,“给普通百姓提供机会,使他们能买到与富人一样的东西”;松下公司推崇产业报国、光明正大、友好一致、奋斗向上、礼节谦让、适应同化和感激报恩的“松下精神”……中华老字号――同仁堂历经300年之所以屹立不倒,就在于其明知“修合无人见,存心有天知”,但以“求珍品,品味虽贵不敢减物力,讲信誉,炮制虽繁必不敢省人工”为企业宗旨;当今我国的电子王牌企业――海尔集团成功的根本原因在于其能在“观念不变原地转,观念一变天地宽”思想的指导下,奉行“用户永远是对的”,“有缺陷的产品就是废品”,“先卖信誉,再卖产品,创造产品的功能价值”的企业核心价值观。

可见,所有优秀企业都有着自己的核心价值观,这也是他们的成功之道,正如美国著名的管理学家吉母•柯林斯所说:“能长久享受成功的公司一定拥有能够不断地适应世界变化的核心价值观和经营实务。”但在我国,由于企业真正按照企业性质运作的时间都很短,中国许多企业家,尤其是大多民营企业家并不知道什么是核心价值观,或者将核心价值观就是将一些时尚流行的管理哲理或警世名言写在纸上、贴在墙上、挂在网上就行了,要不然就罗列出一大堆管理书籍的理论或套路,使企业核心价值观庸俗化、形式化,成为说在嘴上、写在墙上、挂在网上的“摆设”,能够真正建立起并恪守其核心价值观的企业实在是寥寥无几。而且,我国民营企业普遍存在短命现象,甚至有的企业仅是昙花一现。这既有宏观经济环境对民营企业生存、发展的不利影响,但也有民营企业自身成长、发展存在的缺陷,而民营企业文化建设的缺陷尤其是核心价值观的严重缺失是阻碍其发展的深层次原因。因此,我国民营企业要做大做强,实现可持续发展,就必须改变核心价值观严重缺失的现象,在企业中切实建立起自己的核心价值观。

4适应世界经济一体化发展趋势的需要

在当今时代,世界经济日益一体化,国际竞争愈演愈烈。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我国加入wto以后,民营企业正在或将要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经历众多的矛盾抉择,如:专业化与多元化、本土化与全球化、激进与保守、变革与稳定、企业利益与社会利益、短期利益与长期利益、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开放与封闭等,从而使民营企业时刻处在难以取舍的痛苦抉择之中。而各民营企业要想最终走出这些矛盾的泥潭或尴尬,使问题得以圆满解决,在国际市场上能立稳站牢,经受得住考验,就必须在自己的企业中建立起明确、正确的核心价值观。因为只有这样,当民营企业面对矛盾和利益冲突的时候才能做出理智、科学的选择或决策,推动企业的发展。

总之,确立核心价值观既是我国民营企业所应当承担的一种社会责任,又是其适应国际经济发展形势,实现自身持久发展的迫切需要。我国民营企业应提高认识,迅速行动,根据自己企业及所处行业的特点并结合时代的要求确立起能“凝聚内力,外树形象”的核心价值观。

参考文献

[1]牛永革,李蔚.构建民营企业的核心价值观[J].企业研究,2004,(3).

民营企业发展史篇10

关键词:创新驱动;民营企业;成长路径;转型

改革开放30多年来,伴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民营企业在我国经济发展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是民营企业并没有形成统一的概念,学者们都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众多的学者对于民营企业的发展转型、民营企业的成长模式、民营企业创新等进行了深入研究(王庆喜,2004;佟铃,2012;剧锦文,2013)。波特认为企业的发展成长应当立足于创新,由创新驱动,而不是要素驱动或投资驱动,依靠大量的投资和消耗资源促使企业企业运转是不可靠的,企业必须通过创新实现可持续的发展。

一、理论与文献回顾

1912年熊彼特提出创新概念后,安蒂思・潘罗斯(1959)继承了熊彼特企业创新的思想,提出创新是一个内生性的变量,企业的成长是由企业的内在因素决定的,并提出了企业成长的内在动力机制问题。潘罗斯是第一个强调企业内部知识创造是企业增长源泉的西方经济学家。当代动态企业能力理论中的组织管理机制、知识创造理论和企业发展路径问题都可以在她的理论中找到直接或间接的答案。潘罗斯认为企业增长的动力是企业内部知识的增加,而知识的积累、整合和创造是企业创新的基础。

潘罗斯之后,对企业成长问题的研究越来越多,国内学者运用企业成长理论开始对中国民营企业成长的各种问题进行研究,如民营企业的功能、民营企业家精神、民营企业内外情景等。韵江(2006)以大连陆明集团为案例,通过案例分析法分析陆明集团创新变迁与能力演化路径,认为企业自主创新战略的形成是一个复杂的动态累积过程。曹建海、黄群慧(2004)认为制度创新和管理模式创新在民营企业成长过程中发挥了关键作用,并从成长方向、成长速度和成长动力三个方面提出了管理民营企业的措施。剧锦文(2013)从中国民营企业转型与升级的过程出发,分析了中国民营企业成长的演化历程与路径选择。饶扬德(2008)认为市场创新、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三者相互作用,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创新协同驱动型企业成长模式”。本文主要从创新及企业外部环境等角度分析民营企业成长问题。

二、基于创新驱动的L集团成长演化路径

L集团是国家重点高新技术企业、国家创新型企业和上市公司,国内环氧乙烷精深加工新材料行业中的龙头企业,也是全球最大的太阳能晶硅切割液的制造商和国内最大的混凝土减水剂聚醚的制造商。L集团的发展路径大致可以分为五个阶段。

第一阶段(1989年~1993年),创立环氧乙烷聚合新技术研究课题组,凭借开发的高新技术成果,创建了L化学,为环氧乙烷衍生精细专用化学品的创新开发与生产经营奠定基础。

第二阶段(1993年~1999年),L化学经历了八年的大学校办企业的发展,奠定了L化学产业创新发展的基础。1993年,依靠自己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的第一批环氧乙烷衍生的精细化工产品壬基酚聚氧乙烯醚(10)一次性试车成功,开始涉足洗涤和纺织印染市场。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相继开发、生产和销售了壬基酚聚氧乙烯醚系列产品、聚乙二醇系列产品、脂肪醇聚氧乙烯醚系列产品、脂肪酸聚氧乙烯酯系列产品、蓖麻油聚氧乙烯醚系列产品、甘油聚氧乙烯醚系列产品和脂肪胺聚氧乙烯醚系列产品等系列近百个品种。1996年,开始重点环氧乙烷衍生精细化工产品在农药助剂中的应用,市场领域不断拓宽。

第三阶段(1999年~2002年),主管学校的体制发生了重大变化,公司面临着被剥离民营化或终止的选择,公司的创始人们坚定不移地选择了继续运营。1999年,公司又开始向油田化学品进军,并很快瞄准了临近的辽河油田稠油破乳剂的难题攻关。经过近一年的努力,成功开发了辽河油田特稠油破乳剂,并替代进口产品,成为了辽河油田特稠油破乳剂的主要制造经营公司和供应商,进一步拓展了市场领域。

第四阶段(2002年~2003年),确定“大趋势、大市场、少竞争”的经营模式,从传统精细化工向战略性精细化工新兴产业的转变。十年间,L集团逐渐发展成为了国内环氧乙烷衍生精细化工新材料研究、开发、生产与应用领域中颇有名气的科技创新型企业。虽然市场领域覆盖了农药、医药、涂料、采油、炼化、纺织、印染、清洗等数十个领域,产品品种近四百种,客户多达几百个的局面,但销售增长率却不高。因此转变发展思路和经营模式是L集团走出困局的必然选择。

第五阶段(2003年至今)以“大趋势、大市场、少竞争”经营原则,开发生产高附加值的新产品。按照“立足环氧创造价值”的发展战略和“大趋势、大市场、少竞争”的开发与经营策略,L集团集中研发和市场开发力量,在国内率先创新研究开发了oXSi系列晶硅切割液,并很快投放了市场,成为了L集团首个拥有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产品。在接下来的三年里,公司通过市场定位和企业内部筛选,确定了第二个符合“大趋势、大市场、少竞争”的战略产品。

L集团创新驱动的成长演进路径的五个阶段的发展是在L集团自主创新能力的驱动下不断成长和变化的动态过程,在L集团成长的过程中,实现企业成长和转型的关键环节应该归因于企业创新战略的不断变化和累积。Burgelman(2002)和prabhu(2005)认为,企业从创新策略到创新战略的的发展过程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经历了长期的积累,在不同的成长阶段,不同的技术阶段,企业有不同的创新方式,而且企业内外环境的变化也使得企业的创新类型不断演化。但是创新与能力在演化过程中的每一个阶段并不是一个简单的转换,而是包含了特定的含义和互动在内。对于L集团来说,集团的创新战略正式在这种氛围中形成的,而且也具有了独特的创新特质。

三、L集团成长演化的引申讨论

1.企业家精神与创新。德鲁克认为创新和企业家精神是企业成长的重要因素,弗兰克・H.奈特(2013)认为,企业家精神是一种在非确定性环境中形成的创造精神和承担风险的精神。

L集团创始人在国内率先开始环氧乙烷窄分布乙氧基化催化技术研究,科研人员的背景也使他们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企业家”,他们既是科学家,也是企业家。陈劲(2004)、蒋子军(2008)对学术型企业家的核心特质进行了分析,认为学术型企业家不但具有科学家的特质,还具有企业家的精神。他们创造性地整合了创造力和创新精神,成为他们的核心竞争力,这是“企业的创新能力培养和创新机制形成的起点,同时也影响了企业的创新模式”。集团创始人在硕士毕业后来到高校任教,在校领导的支持下,创建了学校精细化工研究所。经过校办企业的发展以及之后的民营化,直到现在发展成为较有名气的科技型企业。创始人的经历使他能够合理地解决两种角色的内在矛盾,平衡了技术开发和实用研究之间的研究热情。

2.历史压力、随机事件与破解。理解L集团成长演化路径必须考虑中国经济发展和经济转型的大环境,考虑到随机事件对企业决策和发展的影响,考虑到重要的历史事件带来的压力作用。潘罗斯认为,限制企业成长的因素有许多,但是其中最主要的因素包括管理的竞争力、产品和要素市场、风险与外部条件的结合。因此,不能忽略外部情景对企业成长的影响。历史压力就其本质来说是个情境化的概念,是指企业在发展中受到的外在客观环境的约束,这种约束既可能是外在的,如政治、经济等因素,也可能是观念、价值等内在因素。在上述情况下,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必然会受到环境背景影响而显现出特有的转折路径,大量随机事件在集团成长与创新过程中起到了惯性突破作用。有鉴于此,就要考察集团成长与演化过程中的历史压力和随机事件,并通过图1做出梳理。

在成立的最初十年里,L集团一个一个地研究开发新产品,一步一步地扩大市场销售领域,一个一个地满足客户的需求,逐渐形成了以环氧乙烷衍生的非离子表面活性剂为基础产品。L集团好像是一个人气鼎沸的环氧乙烷衍生精细化工产品的"中药铺",有求必应,面面俱到,景象繁荣。这十年间,集团的销售额仅仅从298万元增长到了4000万元,集团高层一直寻找破解的答案。

集团领导人组织召开了管理人员培训工作会议,连续三次播放了《陈安之成功学》的演讲光盘,并且在公司管理人员中展开了大讨论。结合国内外企业发展的历史经验,结合自己企业发展历程中的得失,管理人员对企业未来发展的战略定位有了清晰的思路并形成了九字方针:“大趋势、大市场、少竞争”,自此公司开始实现从传统精细化工向战略性精细化工新兴产业的转变。

按照“立足环氧创造价值”的发展战略和“大趋势、大市场、少竞争”的开发与经营策略,集团通过专利、海关以及行业学术技术交流会议等多种途径,全面调研和了解国内外,特别是国际领先的大品牌同行企业的研发、生产与经营的动态,顺藤摸瓜,刨根问底。很快,就发现了国外将环氧乙烷衍生聚乙二醇大量用于光伏电池晶硅切割液,而且,国内光伏产业已经开始启动,少量的聚乙二醇型晶硅切割液完全依赖昂贵的进口。于是集团开始转变发展思路,集中研发光伏市场所需的晶硅切割液,并于2006年供应高速铁路强制采用的聚羧酸减水剂。这两个市场目标的确定使L集团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增长态势。但值得注意的是,随着2012年国内高铁建设的放缓,以及2013年欧洲对中国光伏企业实施双反调查,国内最大的光伏企业无锡尚德宣布破产整顿,这些历史压力和随机事件势必会对L集团产生影响,对于集团如何调整产品和目标市场结构,我们会进一步的跟踪。

图1所表现出的历史压力和随机事件对L集团的成长起到了间断性的影响,体现了从外部环境到企业内部变化轨迹,从而体现了企业成长在多变环境中的成长轨迹。在偶然性意义上,历史压力与随机事件会导致集团成长出现“锁定”和“突破”现象,使得集团不断创新,从竞争市场中寻求突破同时也致集团在创新上的提前响应。

四、结论

本文以案例研究方法展现了L集团成长演化的过程,回顾集团的成长经历,我们可以发现集团每个阶段的递进及转变离不开企业的技术创新。饶扬德等(2008)认为创新是企业成长的原动力,企业只有通过持续不断创新与学习,才能够充分利用企业资源,驱动企业持续快速成长。L集团通过环氧乙烷深加工核心技术,不断创新产品,通过市场创新,创造了新的市场机会。随着技术的发展,产品生命周期和市场周期不断缩短,市场竞争愈发激烈,许多创新产品在市场上昙花一现。所以,对企业来说,科技因素在企业发展的过程中显现出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比以往任何一个时期都要宝贵。企业在获取技术知识,提升技术能力的道路上永无止境。案例中的L公司始终把提升科技创新能力,放在企业战略的高度,公司注重产品质量的提高、产品品种的高精尖化,不断提升产品品牌价值,把建立和健全技术创新机制作为公司常规化的制度,把提高技术创新能力和管理水平作为公司维持生存并逐步壮大的重要步骤。同时为了实现技术上的不断创新,公司加强了与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的合作,共同开发新技术与新产品,提升自身技术创新水平。

民营企业应持续不断地提升技术创新能力,并最终形成企业核心能力,企业只有不断增强自身的技术创新能力,才能可能提升并维持企业的竞争优势,使企业的可持续成长成为可能。同时,民营企业也注意到在创新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既要兼顾到在发展过程中遇到国际化、网络化、复杂化等问题,也要考虑到科研力量、企业和行业等因素的影响。环境不同、发展阶段不同,民营企业的创新发展模式就会不同。

参考文献:

[1]崔皓东.鸡西市青年企业家队伍建设问题研究[D].哈尔滨:哈尔滨工业大学学位论文,2009:10-11.

[2]王庆喜,宝贡敏.适度技术创新与民营企业成长[J].技术经济,2004,(6):9-11.

[3]佟铃.东北地区民营企业发展的目标模式选择[J].工业技术经济,2012,(6):34-40.

[4]剧锦文.中国民营企业转型与升级:演化历程与路径选择[J].江海学刊,2013,(3):92-99.

[5]韵江,刘立.创新变迁与能力演化:企业自主创新战略――以中国路明集团为案例[J].管理世界,2006,(12):115-128.

[6]曹建海,黄群慧.制度转型、管理提升与民营企业成长――以浙江华峰集团为例[J].中国工业经济,2004,(1):99-106.

[7]饶扬德,梅洪常,王学军.创新协同驱动型企业成长模式分析[J],中国科技论坛,2008,(7):64-68.

[8]BurgelmanR.,StrategyisDestiny:HowSt-rategymakingShapesaCompany'sFuture[m].newYork,Freepress,2002:135-141.

[9]弗兰克・H.奈特.风险、不确定性与利润[m].北京:华夏出版社,2013.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号:13BGL0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