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阅读课程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7:56:52

小学生阅读课程篇1

【关键词】:新课程标准小学生课外阅读

中图分类号:G62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8809(2010)05-0118-01

课外阅读是语文实践活动的重要形式,它的意义深厚而广泛。课外阅读可以巩固课内所学过的读写知识,提高阅读和写作水平;课外阅读能拓宽知识面,陶冶情操,培养自学能力,促进少年儿童健康成长;课外阅读的根本目的是提高孩子整体语文素质,为孩子的人生打好底色,为终身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等。

一、影响农村学生课外阅读的顺利进行主要有以下两方面原因

1.学生自身因素。学生本身缺乏挤劲和专劲,不能很好的利用有限的课余时间和节假日读书读报,少数学生甚至表示懒于阅读。漫画及童话故事适合了儿童的年龄特征,对儿童易产生较大的吸引力,所以大部分的小学生爱看这类书籍。小学生普遍对阅读二三十万字以上的大部头文学作品感到十分吃力,费劲、费时,有的情节描写看不懂,所以很少有人去看。不少学习成绩较好的学生只顾及作业的完成而对课外阅读的兴趣减少;过多的作业、辅导、补课使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产生了厌学情绪更谈不上自觉的进行课外阅读。

2.家庭因素。家长的教育观念未能适应教育新形势所需,只注重子女的学习成绩,缺乏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观念。有的家长认为要实现培养孩子上大学这个目标必须以高分作保障。必须多做练习题,不少学生在调查中反映,有时很想多买几本课外书,但都遭家长制止,理由就是与学习无关;仅有少数的家长能主动为孩子买课外读物,大多数家长认为读课外书影响学习。也有的家长是由于无力承担昂贵的课外书所以不给孩子买课外书。

3.学校因素。受应试教育的影响,部分学校领导只重视学生的分数,认为考试内容与课外读物无关,因此只抓课本。提高学生分数的最好办法就是做习题,所以学生的书包里有好几本习题册就很平常了。有一定数量的语文教师对当代优秀文学作品了解不多,对新课标的要求理解的不够透彻,缺乏对学生课外阅读的启发及引导。

4.社会因素。各级政府对农村小学的图书馆建设和藏书量的充实重视力度不足。有的学校根本没有建图书馆,有的也仅作摆设而已并且书籍陈旧,更新速度慢,不能满足学生的阅读需求。

当地的书店出售的也多是教辅类书籍和工具书,经典文学作品较少。受其他信息渠道所抢占,学生课余大多数时间是挤在电视机前观看影视节目。现行的少儿出版物对于配合教材内容方面的书籍仍偏少,偶有出现的,也大大超越了农村家长的购买力。

二、要加强农村孩子的课外阅读,我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积极地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新课标把“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作为低年级阅读教学目标的第一条,可见激发阅读兴趣的重要。学生对课外阅读的兴趣,要靠老师的培养,激励。唤醒,鼓舞。学生只有产生阅读的内部动力,才能开发心智,主动去了解,研究,在了解和研究的过程中,渐渐培养学习的持久性,提高阅读能力。教师须成功地激发他们的阅读动机,使他们在头脑中将阅读与乐趣想联系。如利用故事中精彩、紧张、感人的情节创设悬念。让学生产生寻根究底的好奇心,以此激起学生读书的兴趣。

2.推荐优秀的课外书,保障基本的阅读量

教师布置作业要精,应切实保证学生有充足的阅读时间。

在课外读物推荐上,新课标里列出的14本书是一定要读的,提到的“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也是要看的。教师可采取经典性作品与前沿性作品相结合的方法。经典性的作品要选适合学生阅读的最基本篇目,可根据教材为点扩展。对前沿性的作品教师要精心挑选,对学生加以正确的引导和积极的指导,使学生既能把握时展的脉搏,又不致于在众多书籍中迷失方向。可将报纸、杂志、小说、影视、广告、标语等各种信息引入课堂,丰富深化教材的内容,引导学生注意收看“焦点访谈”、“新闻联播”、“实话实说”等电视节目,看完后指导学生写收视手记,拉近学生与社会生活的距离。除了上述向学生有目的地推荐读物外,教师还可以依据学生的年龄及个性特征有的放矢地向学生推荐其他有益读物。同时,教师也要做好家长的工作,转变家长的观念,让家长认识到孩子语文能力的提高要靠广阔的知识背景的建立和丰富的课外阅读的积累。

3.加强课外阅读指导,提高阅读效率

有书读,还要有好的读书方法。小学生课外阅读个体性强,随意性大,受控因素少。因此,无论从提高读书效率,还是从小学生课外阅读的特点来看都必须重视课外阅读方法的指导。“让学生逐步学会精读、略读和浏览”,课外阅读方法指导可以专设课外阅读指导课,也可以结合课内阅读教学进行。

要有效的开展课外阅读,教师在课外阅读的指导上。必须遵循二结合原则:(1)课外阅读与课内阅读相结合。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结合教材的特点,以落实重点训练项目的课文为“经”,使学生掌握阅读方法,以优秀课外读物为“纬”,引导学生运用读书方法从而构建“经纬”交错的阅读教学网络,促进知识的迁移。使课内外相互补充,相得益彰。(2)课外阅读与写作、听说相结合。要求学生阅读课外书籍后,用日记、读后感的形式对文章的内容发表自己的见解、想法,培养理解能力、评价人物和事件的能力及联想、想象能力等,并在课外阅读活动课上进行专门交流。读写听说紧密结合,学生的语文能力能很快得到提高。

4.组织各种类型的读书活动,创设良好的阅读环境

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既要求有所得,又期望所得的收获明显,得到老师、家长的认可和赞许,从而满足自己的成就感。针对这一特点,我们可以开展一些生动、有效的读书活动,如读书小报交流会、朗诵比赛以及主题式探索性读书活动,为学生创设表现自我的舞台,让学生在活动中体会读书的喜悦,从而进一步激发学生的读书热情。

小学生阅读课程篇2

关键词:小学英语;阅读技能,教学策略

阅读技能的训练在教学中有着有很重要的作用。“读”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文本,获取知识,又能让学生会表达,能够有效地输出信息。而且新课标也对小学英语做出了明确的要求:能够借助图片读懂简单的故事或小短文,并养成按意群阅读的习惯。有效的阅读既能帮助学生巩固词汇,还能扩大词汇的掌握量。因此,在小学英语教学中,要十分重视阅读教学,培养学生的阅读技能,提高学生阅读能力,为学生打下良好的学习基础。

阅读教学中既有教师的教,也有学生的学,因此,要注意师生作用的充分发挥,才能保证教学效率。教师必须做好引导工作,积极向学生传授知识和阅读技能,指导学生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阅读,调动学生的阅读兴趣,激起学生主观要读的愿望,培养学生的阅读技能,从而实现阅读教学的有效性。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阅读技能。阅读教学一般分为阅读前、阅读中、阅读后三个阶段,教师要掌握好三个阶段的教学方法,促进学生阅读技能的提高。

一、在阅读前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教学的首要目标,来自学生内心的需要是学生主动求知的动力,也是提高阅读技能的重要保障。因此,在阅读前的准备活动中就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更好地阅读铺好路,架好桥。教学中要以学生为中心,趣味性地导入,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逐步进入阅读活动中,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和阅读材料的特点做好课前准备,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如,可以通过相关信息的展示(如图片、实物等),把重要的词汇传达给学生,组织学生针对内容进行讨论交流,当学生产生认知冲突时,就能激起他们阅读材料的欲望,引导学生通过展示的信息预测即将阅读的文本内容或是需要用到的词汇,这样有利于调动学生的思维,让学生从生活走入阅读,或是进行一些小游戏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让学生主动联系旧知识从而过渡到新知识的学习,让学生更喜欢去阅读,让阅读也接近学生的生活。

二、在阅读中完成任务,培养学生的阅读技能

此阶段是阅读教学的核心阶段,也是知识与技能的形成阶段。因此,教师要做好此阶段的教学,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掌握阅读的技能,提高阅读能力。此教学环节,教师可采用多种阅读方式,通过任务的完成,提高学生的阅读技能,如略读、寻读、精读、跳读、赏读、填写表格、排序等方式,引导学生整体感知阅读材料,了解文章大意,从而获取相关信息,在阅读中培养学生的阅读技能,提高学生阅读的效率与质量。

但是要注意,在阅读中任务的设计一定要符合学生的发展需要,结合教学目标有效设计问题,并给学生创造有利的阅读条件,给予学生充足的阅读时间,尽可能让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到阅读中,以保证阅读教学实施的有效性。

三、在阅读后进行阅读练习,提高阅读技能

此阶段是延伸和运用所学知识的重要环节,学生通过阅读练习不仅能够巩固知识,还能在阅读时学到知识,丰富语言的含量,进而也可以促进学生提高说和写的能力。因此,教师要精心设计拓展练习,激发学生的参与愿望。如,课文复述、写作延伸、角色扮演、创意剧本、采访活动、对话练习、小组讨论及开展调查等活动,在活动中提升学生技能,促进学生语言的内化,完成知识的吸取到技能和能力的过渡。

小学生阅读课程篇3

关键词:新课标;小学语文;阅读教学

一、阅读教学的主体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学生是教与学的主体。这个理念必须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阅读教学活动实质是师、生和文本三者间的对话。教师负责组织和引导学生,参与阅读实践,积累语言并形成好的语感,最后达到独立阅读的目的。阅读教学中,教师的组织、学生的参与是必不可少的。教师、学生、文本是相互依存、制约并不可分割的关系。阅读教学的目的是教会学生阅读,培养学生的阅读技能。阅读教学需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自主性,使学生成为课堂阅读的主人。为此,教师需要相信学生、尊重学生,给学生足够的阅读时间和空间。其次,要主动适应学生,不能强迫学生跟上自己的教学节奏,而是应该了解学生的知识量和阅读能力,使开展的教学符合学生的学习需要。再次,建立平等民主、合作互助的师生关系,师生之间要相互尊重,教师指导学生学,学生要帮助教师开展教学。再者,要关注学生阅读教学中的个性需求,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尽可能地满足学生对语文阅读提出的合理要求,鼓励学生在阅读教学中发挥特长,积极进行自我发展。最后,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阅读教学还需要教师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这样才能使他们参与阅读教学,然后再指导他们运用阅读方法,引导他们进行自主学习和阅读,增强学生自主阅读的意识。

二、阅读习惯和方法

小学开展阅读课程教学,目的是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关键是独立,这里的独立不是指学生无师自通,而教师讲、学生学的方法也是行不通的,唯有训练,才能强化学生的阅读能力。在阅读训练中,教师要尊重学生自主阅读的主体性,阅读训练中,教师的任务是对学生进行一定的指导,使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发挥。要想改进阅读教学方法和提升阅读质量,训练是最有效的途径。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有意识地在课文理解过程中加入阅读方法的教学,指导学生掌握阅读方法,并在一次又一次的阅读实践中,领悟阅读方法的精髓,通过反复训练和运用,最后内化成自身的阅读能力。

三、提高阅读的能力

新课改下的小学语文阅读课程教学,重点是学生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文本的能力。由此可,小学生的阅读能力要求是多维的,但最终目的都是为了培养小学生独立的阅读能力。

(一)探究性阅读

小学语文阅读活动的开展,不应该被课堂和课文制约,教师的任务是要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发挥他们阅读的自主性,引导他们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阅读活动,通过课外大量的阅读训练,培养阅读能力。目前,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为小学语文阅读开辟了更多的途径,学生在课外可以利用网络进行探究性阅读。信息化社会的到来,扩宽了小学生语文阅读的范围。为了更好地发挥信息化阅读的作用,教师要进行正确的引导,指导学生利用信息平台开展探究性阅读活动,从而提升独立阅读能力。

(二)引导课文理解

理解是为了更好地掌握。在《沉香救母》一课的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理解沉香为什么救母,在理解的过程中,学生对整个课文内容就有了大致了解,阅读起来就变得轻松,阅读能力也得到提升。

(三)课外阅读指导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阅读的文章不应该局限于教材,课外阅读也十分重要。教师引导好课外阅读,能够提高学生的阅读素质。小学高年级学生有较强的自制力,在课外阅读上只需要教师的引导和督促就能完成。首先,课堂上要进行阅读方法教学;其次,教师要给出课外阅读参考书目;最后是开展阅读实践活动,激发小学生的阅读兴趣。

(四)阅读教学结构

阅读教学结构的优化,目的是保证教师的指导作用,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阅读、思考和探索,学会自主进行课文理解。阅读教学结构要在继承上进行创新,构建的阅读教学结构,要能够促进学生主动进行阅读,在阅读中培养能力和发展智力。

小学语文阅读课程教学,首先要明确学生阅读的主体地位。其次培养正确的阅读习惯和教给学生多种阅读方法。最后还需要利用课外阅读,拓宽学生的阅读面,提升小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

参考文献:

[1]王译浠.新课标下小学语文读写结合教学研究[J].初中生优秀作文,2015(8).

小学生阅读课程篇4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外阅读教学有效性

小学语文教学的主要目标是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与阅读能力,因此,课外阅读的部分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占有很大比重。新课改着重强调小学语文教学必须高度重视对学生进行课外教学的引导,并首次把“丰富语言的积累”写入教学目的。笔者结合教学实践,探索提高小学语文课外阅读教学有效性的途径,进而希望对其他教师有一定的启发。笔者认为提高小学语文课外阅读有效性的途径应该分为以下几步。

一、提高自身素质,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

培养学生课外阅读有效性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能力的强弱,要想使其更具有有效性,应该更多地从提高自身能力入手,首先第一步应该针对课外阅读所划定的范围与主旨进行一定理解与归纳,在此基础上选择适合学生阅读的书目,这样就能使学生有针对性地阅读书目,在阅读过程中更好地领会到课外阅读的目的,从而提高阅读能力。

第二步,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传统教学模式之下,学生对于教师存在一定的畏惧心理,这就在很大程度上造成阅读课的有效性降低。因此,为提高学生课外阅读的有效性应该更多地努力了解学生,成为他们的朋友,这样才能因材施教,达到良好的课外阅读效果。

在实际授课过程中,笔者在给学生选择书目的基础上,还要让学生分享所读到的感兴趣的、有意思的文章,这样就与学生处于平等分享知识的关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课外阅读的有效性大大提高了。

二、以学生为主体,调动他们阅读的主动性

新课改对于学习主体进行了很明确的说明,即阅读与学习的主体就是学生。为此,我们在教学设计上必须将学生作为授课的主体,在阅读教材的选取上必须选取那些贴近学生生活的文化作品。在此过程中,我们还应该想办法在授课过程中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们在实际执行的过程中,可以有多种办法,首先在阅读教材的选取上必须选取贴近学生的作品;其次,针对小学生要将多种阅读方式结合,从而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在学生激发兴趣的过程中,应该抓住学生的心理。笔者每周都会选择一名学生,让他分享自己的阅读经验,然后对他进行一定的表彰,从而使每个学生都能从阅读中得到认可,热爱阅读。在实际的课堂授课过程中,笔者就以学生作为阅读主体,对于阅读书目的选择让他们以投票的形式决定,让他们主动推荐选择书目,在阅读过程中多让学生发表意见,而不是单纯由老师布置任务。

三、采取多种方法,发挥课外阅读的有效性

在开展课外阅读的过程中,我们应该采取一定的教学方法,这对于提高课外阅读的有效性有一定帮助。笔者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采取最多的教学方法是合作学习法。这一教学方法对于课外阅读的开展是非常适用的。我将我班学生分为若干课外阅读的小组,教学时,每一个小组分配一定的阅读任务,让学生带着小组的任务完成阅读,学生阅读时积极性更高,而且在这一过程中,每一个组的成员都互相配合,最后把阅读成果在班级上展示,这样就能使学生互相激励着完成课外阅读任务,这样不仅能提高课外阅读的有效性,而且能培养学生自主阅读与语言表达的能力。

四、举办多种活动,使课外阅读更有趣

阅读是一项有意思的活动,我们进行课外阅读的目的就是培养学生课外阅读的好习惯,为此,在基本培养了学生阅读的能力以后,要举行一定的活动,展示每一个学生的阅读成果。为此,笔者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举办了以下活动。

1.举行读书会、故事会等。让学生将自己一定阶段所读到的故事在好友之间分享,达到交流读书感悟与经验的效果。

2.开展读书征文活动。让学生针对自己所读的内容,自愿进行一定的创作,从而使学生将作者所传达的东西用自己的笔传达出来,这样就能进一步加深对作品的印象与感悟。

小学生阅读课程篇5

1.培养学生的认识能力

新课标指导下的阅读课还要求培养学生的认识能力。认识能力是学生通过阅读来认识社会、认识世界、认识自我。小学生处于对这个世界不断认识的过程中,他们会充满好奇的看待这个世界,在学习中认识这个世界,小学语文的阅读课需要积极引导学生认识这个世界。认识能力包括学生的思维能力、想象力以及创造力。3.充实自己的文化底蕴。著名作家高尔基曾经说过“: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书上记载了先进的文明和丰富的知识,学生们需要通过丰富的阅读来不断充实自己的文化底蕴,增加自己的文化内涵,在阅读的过程中不断吸取人类的文化智慧以及优秀的文化营养。

2.培养自身崇高的情感

在阅读过程中,我们通常会被里面的文字所感染,尤其是当我们阅读一些爱国主义文章的时候,就会感到振奋人心的鼓舞。通过阅读来培养自身崇高的爱国主义情感,提高自己对于祖国文化的热爱,这也是新课标指导下对于语文阅读课教学的一个要求。

3.培养自己优秀的品质

良好的阅读习惯可以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接触到积极向上的精神,在阅读中培养自己积极向上的人生观、正确的价值观,并且学会正确的思维方法,培养学生自己的优秀品质。

二、小学语文阅读课教学存在的问题

1.学生的阅读积极性不高

很多小学生对于阅读的兴趣不高,没有阅读积极性。小学生的心理特点是他们喜欢动,不喜欢安安静静地停下来坐在座位上看书阅读,尤其是低年级的小学生,他们对于规矩和纪律的观念没那么强,比较喜欢自由,安静地在座位上阅读他们会感觉受到了束缚,会比较反感和抗拒。比如,在很多小学教室的课堂上,总会有一些学生不听老师讲课,自己一个人在下面搞小动作开小差,这很大的原因就在于它对于阅读没有兴趣,通常小学生不喜欢做自己没兴趣的事情。学生的阅读积极性不高还和老师的教学方式有关。很多小学老师在阅读课上没有严格按照课前制定的教学目标来完成教学任务,在教学方法上采用主导式的讲解,没有和学生进行积极的交流和互动。比如有的老师在进行《滥竽充数》的阅读课时,都会将整个滥竽充数的故事讲述一遍当做是教学的核心任务,会忽略了对于这个故事的思考,这是需要师生之间进行良好讨论的阅读课题,如果老师只是将故事讲述一遍,会对阅读课的质量产生比较大的影响。

2.课程教学安排不合理

小学语文阅读课的课程教学安排不合理,主要体现在课程的安排不合理以及教学过程的安排不合理。一些小学对于学生的语文阅读课不够重视,常常会将阅读课改成语文课、数学课等重要课程,阅读课的课程会被大幅度减少。在阅读课的课堂教学中,一些老师将按照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进行。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主要是让学生自己看,然后老师将全文通读一遍,最后让学生背诵其中的一些重要段落。这种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既没有新意也没有质量,忽视了对学生进行有目标地讲解。课程安排的不合理,这和老师自身的教学观念以及教学素质有着很大的关系。比如,在进行《飞夺泸定桥》的阅读课中,素质比较高的老师,会给学生先看有关《飞夺泸定桥》的电影或者资料纪录片,让学生感受到英雄们强烈的爱国情操,然后再让学生阅读《飞夺泸定桥》的课文,并且针对学生的疑问和学生交流解决完成。

三、新课标指导下小学语文阅读课的教学方法

1.课前预习

课前预习不仅仅是学习阅读课的重要习惯,也是任何一门课程的学习中都需要养成的良好习惯。良好的阅读习惯大多都是有良好的课前预习开始。在进行阅读课之前,做好充分的课前预习能够让学生更好地做好上课准备,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以及阅读能力。在预习过程中,学生可以相互交流讨论。不仅要阅读,还要看、听、写、说,自行设置一些问题,然后自己问自己,自己去寻找答案,如果找不到答案就记下问题,在上课的时候提出来。比如,学生在预习《琥珀》这篇阅读文章时,可以在预习过程中对以下一些问题进行讨论“:《琥珀》的主要表现手法是什么?”“琥珀有什么特点?“”文中第一自然段中的‘约莫’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要用‘约莫’这个词?它好在哪里?“”讨论松脂球是怎么变成化石的?”除了学生需要在课前进行预习,老师同样也要进行预习。老师需要对学生的预习效果进行调查,也需要根据自己的教课需要来进行课前预习,比如在进行《赤壁之战》的阅读课程教学时,可以先播放《赤壁之战》的精彩片段或者电影给学生看,如果时间允许,可以花一两节课的时间来看,作为阅读课的预习。

2.在课堂上设置阅读障碍

老师可以尝试在课堂上设置相关的阅读障碍,所谓的阅读障碍就是在课堂上给学生设置一些问题,它能够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锻炼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在课堂上设置问题,能够提高学生们阅读的积极性,如果效果好的话,还能够活跃课堂气氛,这对教学质量的提升具有非常大的帮助。

3.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小学生阅读课程篇6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

阅读是语文教学中的一项重要内容,然而结合我的观察以及实际调研来看,学生阅读时普遍出现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对于语文阅读不感兴趣,不少学生提出看到成段的文字就会有枯燥感,对于阅读内容无法快速记忆,反复巩固又觉得很枯燥;二是,语文阅读教学的方法有一些问题,不少教师在进行阅读教学的过程中不断让学生巩固,甚至是采用大量习题练习的方式,久而久之,学生的兴趣和能动『生就被大大削弱了。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肩负着重要的任务,阅读是一项基本的教学内容,通过语文阅读教学,有助于小学生从小形成语感,积累一定的语言文字素养。以下是笔者关于语文教学的几点探索和尝试:

一、抓好课堂阅读,掌握阅读方法

课堂阅读教学是最基本的,只有站稳基本点,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才能收获预期的成效。然而一直以来,由于小学语文阅读课堂受到传统教学方法和教学理念的影响,使得多数小学生都是在一种被动、刻板、严肃的语文课堂中参与教学。笔者认为在课堂的阅读教学中,教师也要掌握一定的方法,结合低年级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他们集中注意力的时间是比较有限的,所以教师更需要提升课堂魅力来抓好课堂阅读。

在小学语文教学课堂上,教师要掌握教学的科学方法。比如,结合《快乐的节日》这一个课时,如果按照传统的方法,让学生参c课堂阅读很可能使学生产生枯燥、乏味的感觉。而在语文课堂上,我播放了关于《快乐的节日》这首儿歌,歌词和课文内容是一模一样的,学生感受着儿歌中轻快的节奏,对于歌词就有了无限美好的遐想。再比如,结合“来到花园里、来到草地上”这样的句子,学生甚至可以跟随着儿歌的音乐进行舞蹈,在这样的课堂中,学生有效的掌握了阅读的方法,通过歌曲的播放,学生心中就对歌词内容有了比较深刻的印象,在进行阅读的时候,就能更加游刃有余了。

二、提升阅读品质,体会阅读感悟

在小学低段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提升阅读品质,引导学生体会阅读并且进行有效的感悟。在语文课堂教学中,低年级学生一般不太善于表达,所以小学低段语文课堂的融入进入了一个“误区”,就是渐渐地语文课堂变成了教师一个人的舞台,教师一个人在讲台上从头讲到尾,没有与学生进行阅读过程的互动。为了引导学生全面提升自己的阅读感悟,我引导学生主动表达自己的阅读感悟。在我们传统的观念中,低年级学生的表达能力相对有限,在大多数情况下,课堂变成了教师的“一言堂”,所以要想全面提升阅读的品质,我认为教师要引导学生体会阅读感悟,要善于将阅读感悟表达出来。

比如,教学《谁的本领大》时,我由谈话导入,通过自然而然的方式,将学生引进故事的内容,进而全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结合重点词语开展认读训练,在扫除生字词障碍的基础上进行阅读教学的开展。在阅读的过程中,我首先通过谈话导入的方式,提出疑问“同学们,你们觉得太阳公公有什么本领吗?”于是我随手画了一个太阳公公的简笔画,很快学生们主动进行回答:“如果没有太阳,我们生存的地球将会漆黑一片……”随后我又画出了风,“同学们,你们知道风有什么本领吗?”学生们跃跃欲试,说了很多。于是引出今天要阅读的课文。通过对这篇文章的阅读,引导学生有更深的感悟,进而联想到我们当下的生活,引导学生体会到在我们的生活中也是一样的,每一个人的身上都有闪光之处,也都有缺点,在学习和生活的过程中,学生可以利用这种辩证的意识,参与到自己的生活和学习中去。

三、拓展阅读材料,课内延伸课外

对小学语文阅读课堂来说,课内的知识内容毕竟是有限的,如果仅仅满足于课内的阅读,显然是不足够的,也是有局限性的,教师可以适当进行阅读材料的拓展,将阅读从课内拓展到课外。在教学中,教师进行阅读材料的拓展时,可以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比如,通过多媒体来进行拓展,将拓展的材料呈现到多媒体屏幕上,学生观看的时候就会一目了然。所以我认为可以将课文进行适当的拓展,对于阅读材料进行拓展之后,将课内延伸到课外,这样一来,学生就可以通过将课内与课外相结合,了解到课堂内的阅读还只是冰山一角,在引导学生再阅读的过程中,使学生形成谦虚、谨慎的学习态度。教师可以鼓励学生把自己准备或正在阅读的、感兴趣的课外书拿来给老师审阅一下,看看其是否具备阅读价值,值得去观看。在有意识、有步骤、有层次地阅读指导下,使学生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和知识储备,不仅懂得了用正确的眼光甄别、鉴赏、提炼课外读物,还潜移默化的让课外阅读成为培养创新精神的“温床”。

四、做好阅读记录。提升语文素养

俗话说:不动笔墨不读书。小学低年级阶段,教师就要鼓励、引导小学生做好阅读的记录,通过做课堂阅读记录,有助于引导学生形成记录的好习惯,在平时的阅读过程中,看到有启发的句子,看到写的精彩的句子时,学生都可以将其记录下来。

在平日的阅读过程中,引导低年级的学生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我要求每一位学生都要准备一个小的记录本,结合平日的阅读积累,将一些优美的句子、段落摘录下来。与此同时,由于小学低年级学生的识字量还比较有限,所以学生在进行阅读记录的同时,我会引导学生将一些不认识的生词记录下来,我发现学生们普遍都很热衷于这项记录,所以在语文课堂之外,我每周留出一点时间,给学生们进行课堂阅读的交流,学生可以将课外获得的一些有“营养”的句子拿出来分享,遇到不认识的字也可以一起去认知。

五、关注阅读生成,反馈阅读成效

在教学中,教师要全面关注阅读生成,关注成效,小学生的识字能力还比较有限,自主阅读的成效比较低,教师在了解这些情况后,可以更注重阅读成效的有效生成。比如,在教学中,我经常引导学生跟我一起开展阅读的互动,通过互动来进行阅读成效的反馈。

小学生阅读课程篇7

关键词:语文课外拓展阅读转变观念激发向导

当今语文课程改革有一个重要导向――十分重视课外阅读。《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要“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要“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1]英国大文豪莎士比亚指出:“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2]小学语文课外拓展阅读对小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起着积极作用,那么,针对小学生的实际情况,我们应如何有效地开展小学生的语文课外拓展阅读

呢?下面谈谈我个人的一些看法:

一、教师要切实转变观念,真心开展学生的课外拓展阅读

在当前社会现实环境下,教学质量仍是教师的“生命线”,是社会评价教师工作的重要标准,于是,很多的教师便自觉不自觉地疏远了对学生课外阅读的指导工作,继续死抠课本。但是,课外阅读难道就一定是分数的累赘吗?课外阅读与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难道不能双赢吗?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精辟地指出:“如果学生什么书都不阅读,那他就连教科书也读不好。”[3]因此,要真正开展学生的课外拓展阅读,首先要求教师能真正转变教育教学观念,放开手脚让学生投身到课外阅读的海洋中。

二、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课外拓展阅读兴趣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4]孔子的这句话为我们揭示了一个怎样才能取得好的学习效果的秘密,那就是对学习的热爱。因此,要取得好的课外拓展阅读效果,教师就要善于激发学生课外阅读兴趣。为了贯彻落实《语文新课程标准》中规定的小学生课外阅读总量,教师在课外拓展阅读的内容安排、组织形式等方面要尽可能地符合小学生的心理、生理特征,使学生乐读、爱读,使阅读成为学生生活中的一种乐趣。

不同的阅读方式也是使学生对阅读感兴趣的关键之一。在组织课外阅读活动时,不仅可采用指名读、互读、分角色读等多种阅读形式,还可采用游戏、表演等方式,帮助学生提高理解能力和认识水平,从而增强阅读的兴趣。阅读是一个由少到多、由低到高、循序渐进的积累过程,没有阅读量的积累,就难有阅读的质的飞跃,因此古人有“行万里路,读万卷书”的精辟论断。《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小学生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00万字。从表面上看似乎有些庞大,但如果我们能够巧妙地利用多媒体网络教学资源,充分发挥网络本身独特的视听效果,形象、丰富的信息承载,这样的阅读量以及不受时间、空间限制的优势,充分调动学生阅读的积极性,让他们爱读书、多读书、读好书,这个目标就不难实现。

三、教师要做好学生课外拓展阅读的向导

1.推荐好的课外拓展阅读书籍。

当小学生阅读的兴趣激发起来后,就要适时地引导学生选择合适的课外书,让学生有好书可读。要考虑推荐的课外书与学生的生活密切相关、与学生的心灵世界息息相通,读物的语言水平要略高于学生。

2.结合语文课本开展拓展阅读,指导课外阅读方法。

语文课本中的课文往往以有限的文字讲述一个故事,而这个故事往往有着复杂的背景。如果没有足够的背景资料,要理解课文是有难度的。所以,我们要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开展拓展阅读,加大学生的阅读量。

学生要进行大量的课外阅读,离不开科学的阅读方法。因此,我们要利用课堂,把阅读方法的指导寓于课堂教学之中,指导学生掌握科学的读书方法,如:精读法、略读法、浏览法、做读书笔记等。这样学生能自觉或不自觉地把课内学到的阅读方法在课外阅读中加以实践应用,促进知识和能力的迁移,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

四、课外拓展阅读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要注意课外拓展阅读程度、层次。

目前,小学生语文课外拓展阅读实践中存在着一定程度的无序、无层次现象,为改变拓展阅读的无序、无层次现象,教师应该加强计划性,可以在每学期初制订课外拓展阅读的计划,而后根据具体的操作情况及时做出调整。

2.要注意课外拓展阅读的类型、迁移性。

要根据不同的目的选择相应的拓展阅读的类型和形式。小学语文学习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对表达形式的学习模仿,并通过阅读学会阅读,因此更应重视迁移性和比较性的拓展。教师有必要推荐那些和课文形式相类似的内容,引导学生主动阅读。如,学了儿歌《四季》,补充分别写春夏秋冬景致的小诗;学了《桂林山水》,可对比阅读常识教材中《桂林山水》一课,把教材中的课文前后串联起来,重新进行阅读比较,也是一种有效的拓展阅读,可以促进知识的类化,提高思维的概括水平。乌申斯基说过:“比较是思维的基础。”[5]教师要善于选取相关的教学资料,把内容或形式上有一定联系的读物加以对比,使学生由此及彼、组合积累,实现类化、迁移。

3.要注意课外拓展阅读数量、质量。

当前,课外拓展阅读材料的选择、时间的安排,基本上还是由教师说了算,学生还处于一种被动接受的状态,而且教师在确定拓展阅读材料时,很少考虑到学生的阅读兴趣、阅读能力。由于拓展阅读只使用了简单的“加法”,学生的负担明显加重,引起了一部分学生的反感。拓展阅读同样要遵循因材施教和学生主体原则。教师要面对学生,研究学生,尊重他们的阅读习惯、喜好,抓住他们的兴奋点,和他们一起选择与实际生活贴近或最受关注的文章来学习,使“要我读”变为“我要读”。

此外,与任何教学活动一样,对于拓展阅读同样需要及时的检查反馈,需要适当的评价。在评价中,更应该倾向于让学生开展自我评价、生生互评,评价的内容要以阅读的兴趣和主动性为主,使学生通过拓展阅读爱上阅读,使阅读成为每个学生的爱好。

总之,小学语文课外拓展阅读活动拓展了小学语文教学的空间,开创了一个开放式的大语文学习氛围,同时大大丰富了小学生的语言积累和生活体验,使小学生的语文听说读写能力都得到了提高,为学生成为真正的学习主人铺平了道路。工作中教师要善于审时度势,努力发挥好在小学生语文课外拓展阅读中的主导作用,充分调动小学生课外拓展阅读的积极性,最大限度地利用好各种语文学习资源,丰富小学生的阅读,拓展他们的课外阅读,如此小学生阅读能力、语文素养一定能得到全面提高。

参考文献:

[1]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

[2]古今中外读书格言集锦.

[3]给教师的建议.

小学生阅读课程篇8

关键词:课外阅读教师作用

中图分类号:G423文献标识码:文章编号: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在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课程目标等方面都提出了一些新的理念。在学生的课外阅读部分,“语文课程标准”同“小学语文教学大纲”(修订版)相比也是既有继承又有变化。例如,在继承方面,在每一学段的“阅读”部分,都对课外阅读的字数总量做出了明确规定:第一学段(1~2年级)是“不少于5万字”,第二学段(3~4年级)是“不少于40万字”,第三学段(5~6年级)是“不少于100万字”。也就是说,整个小学阶段,课外阅读总量应该不少于145万字,这同《小学语文教学大纲》(2000修订版)相差不多;在变化方面,《语文课程标准》在附录的第二部分专门来谈“关于课外读物的建议”,属于小学阶段的大致有:

童话:《安徒生童话》、《格林童话》、中外现当代童话等;

寓言:《伊索寓言》、《克雷洛夫寓言》、中外古今寓言等;

故事:成语故事、神话故事、中外历史故事、中外各民族民间故事;

诗歌散文作品,如鲁迅《朝花夕拾》、冰心《繁星·春水》等;

其他提到的一些长篇小说,如吴承恩《西游记》、笛福《鲁滨逊漂流记》、斯威夫特《格列佛游记》也适合小学高段的孩子阅读。除此之外,《语文课程标准》还在其他许多地方提到课外阅读问题,如在“教学建议”部分,提出要“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

小学生阅读课程篇9

一、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发展现状 

现阶段我国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方式单一,学生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始终处于被动状态,严重降低了小学生语文阅读学习的积极性,使语文阅读教学不能发挥出应有的作用,进一步影响小学语文阅读的教学质量。一般情况下,造成小学阅读有效性低的原因包含以下几方面内容:首先,语文阅读教学程式化[2]。我国学校在进行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学步骤程式化,既不利于学生语文阅读能力的培养,还影响学生的创造力,使得学生对文章重点内容理解不透,降低学生语文阅读学习的积极性,从而影响到小学生语文阅读有效性。其次,现阶段我国小学教师认为小学教学内容简单、自己能够完全胜任,在课前就不会对教学内容进行备课,同时也不为小学生制定学习目标,造成小学生在语文阅读学习过程中没有明确语文阅读目标,语文阅读学习效率严重下降[3]。再次,教师在进行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对语文阅读教材选择随意,造成语文阅读教学重点缺失,同时,语文教师在进行语文阅读教学时,不对学生进行课外知识讲解,学生在学习语文课文时,只了解课本上的基础知识,对其他知识一概不知,造成语文阅读教学成了“走过场”,学生语文阅读知识理解不透彻,学习过程中缺乏想象力,语文阅读学习效率严重下降。最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在进行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仍采用“满堂灌”的教学方法,造成小学生在语文阅读课堂上始终处于被动的学习状态,难以提高语文阅读学习积极性,学习效率严重下降。 

二、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的对策分析 

(一)在课堂中融入多媒体教学方法,创设教学情境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多媒体系统发展迅猛,教师要想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就需要在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使用多媒体教学方法,创设语文阅读教学情境,活跃语文阅读课堂学习气氛,提高学生语文阅读学习积极性,从而实现语文阅读教学目标[4]。例如,教师在进行人教版小学语文一年级上册《雪地里的小画家》这篇文章教学时,教师可以在课前收集一些小鸡、小狗、小鸭以及青蛙等与课文有关的视频和音乐,在课堂上通过多媒体进行播放,为学生营造一个《雪地里的小画家》的教学情境,从而让学生感受到“小画家”在创作作品时的激动心情,然后教师在课堂上播放相关音乐,让学生跟着音乐进行有感情的课文朗读,让学生在朗读过程中与作者产生思想共鸣,深入理解到作者创作时的心情,从而实现语文阅读的高效率学习。 

(二)在课堂上融入“互动式”学习方法,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小学生年龄小,接受能力有着明显的差异性,对于一些接受能力较差的学生,如果教师讲课速度过快、语文内容太深奥,就会使得学生在短时间内无法消化吸收语文阅读的重点内容,从而降低学生语文阅读学习积极性,语文阅读学习效率严重下降[5]。因此,教师需要在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使用“互动式”教学方法,从而激发学生运阅读学习积极性,实现语文阅读的教学目标。例如,教师在进行人教版小学语文一年级上册《雪地里的小画家》这篇文章教学时,教师可以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每小组人数为6人,让小组成员分别饰演小鸡、小鸭、小狗、小马以及青蛙,一人负责文章朗读,让学生在表演中进行互动,增加语文阅读学习热情。另外教师还可以在课堂上向学生提出“青蛙为什么没参加画画?这些小动物为什么不用画笔就能画出一幅画?”等问题,让学生在课堂通过小组讨论找到答案,再举手进行问题回答,从而增加学生自信心,实现语文阅读教学的目的。 

(三)在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坚持以学生为主 

教师要想实现语文阅读有效性教学,就需要在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坚持以学生为主,让学生在语文阅读课堂上始终处于主动学习的状态,从而提高学生语文阅读学习的积极性。在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坚持以学生为主具体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首先,教师需要在课堂上与学生加强互动,让学生感受到你是在注意他,从而增加其学习积极心。其次,教师需要对运阅读课堂时间进行严格分布,分布给学生充分時间,让学生利用这个时间进行语文阅读知识学习,疏通文章段落、整理文章中的生词。最后,学生在语文阅读学习过程中如果遇到问题,需要对问题进行标记,在请教老师,在老师的讲解过程中理解透彻,从而获得学习自信。总之,在语文阅读课堂教学过程中坚持以学生为主,不仅可以培养学生语文阅读的自学能力,让学生充分掌握语文阅读技巧,还可以完善语文阅读教学模式,实现小学语文的有效性教学。 

总结语: 

总而言之,小学语文阅读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点内容,对学生的综语文合发展具有重大作用。因此,教师要本着“教学与时俱进”的理念,深入研究语文阅读教学模式,在教学过程中可以使用多媒体教学等一系列先进的教学方法,从而让学生在语文阅读课堂上处于主动状态,提高语文阅读学习积极性,实现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韩素.探讨合作学习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J].文理导航(下旬),2014(10):56-56. 

[2]万爱华.提升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的策略探讨[J].都市家教(下半月),2015(7):41-41. 

[3]王运香.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的探讨[J].小作家选刊,2016(13):162-163. 

小学生阅读课程篇10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实效性

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中不容小觑的一个工作重点,同时也是提升小学生阅读素养的必经之路。针对语文阅读教学中的“虚效”,便提出了“实效性”这个词。如何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实效性,是现代小学语文教学中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

自从新课程改革后,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也发生了很大的改变,但是距离理想中的效果还是存在一定的差距。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不稳固的基础,将会严重阻碍我国语文教学的整体水平和综合质量。由于各个方面的综合原因,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实效性亟待提高。因此,我们为解决这个问题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究。

一、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古人有言在先,由此可见广泛阅读的重要性,因此,教师们要注重对学生进行指导泛读。对于很多小学语文教师而言,担心小学生的阅读能力还跟不上课程的步伐,因此总是限制小学生的阅读范围,甚至仅限于对课本的阅读,教师们在课堂上对书本标标画画,然后就让学生去熟记所谓的“重点”。实则不然,这样反而会抑制小学生们阅读思维的扩展以及阅读能力的提高。

由于课堂时间比较短,教师无法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前提下,给学生更多的课堂上的阅读时间,而对于小学生而言,自主学习的能力又偏低,因此造成了小学生阅读能力提升缓慢的现象。为此,教师要多在课堂上带领小学生们去阅读、去充实他们的阅读空间。

二、自主阅读,丰富自我

倘若不能合理地安排课堂上的时间,那么教师就要带领学生对课文内容进行讲解,而这里就存在一个误区,那就是对于课文而言,学生没有进行自主阅读,没有自己对课文的体会。一般情况下,就是老师对课文段落进行大段的解析,因而忽视了学生自身对课文的理解。长此以往,将会造成学生对教材解析的依赖,会导致学生思维能力下降、语言表达能力不达标等多种我们不希望出现的现象。因此,教师在带领学生进行课文学习时,要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让学生在阅读中产生自己独特的理解和感悟。

三、透析阅读教材,精心设计

阅读是丰富小学生生活经验的重要方式,也是培养小学生个性、提升自身能力的必要方法。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过程中,很多教师对教材研究的力度不到位。尤其是在多媒体教学技术出现之后,很多教师更是喜欢依赖于多媒体,从而放松了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因此,教师在上课前的准备是非常必要的。

教师在设计阅读教学之前,一定要自己对教材有良好的把握。在备课的时候,要站在多种角度对课文进行解析。如此一来,才能真正实现阅读教学的实效性的提高。此外,教师自己在进行解析课文的过程中要带着自己的感情,千万不能敷衍了事。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在课堂授课时,与学生产生心灵上的共鸣,从而增强课堂的教学效果。

四、重视语言训练,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

教师在备课时,对课堂教材内容做好认真的筛选,在课堂上实现“精讲”,并且注重对学生的语言训练,提高小学生的认知水平。

例如,在讲一些深情类的美文时,可以采取“以读代讲”方式进行授课。让学生富有感情地去朗读课文,这样一来,在对课文进行学习的过程中,可以让学生对作者的写作目的有着更深层次的体会。

五、互动式教学,营造生动的阅读氛围

教师在进行授课的过程中,要带着热爱生活的积极态度以及高昂的情绪,充满感情地去进行教学。让自己的心情去感染学生,从心灵深处与学生进行沟通,从而营造出一种生动、轻松又愉悦的课堂。此外,教师还可以在课堂上进行一系列的情景设计,鼓励学生多多参与进去,让他们充分融入课堂、爱上课堂。

例如,教师可以在阅读教学中穿插上角色朗读,让他们参与其中,这样既可以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也可以让他们感受到阅读中的快乐,从而提高课堂阅读教学的实效性。

六、掌握侧重点,提高效率

一节课的时间显然是有限的,很难在阅读教学中对学生做到面面俱到。因此,就要求教师在进行课堂阅读教学时要有所侧重,带领学生去进行重点的解读,这样才能提高阅读效率。

阅读也是一门艺术,它不但可以丰富学生的知识、拓展学生的视野,而且在提高小学生的审美水平上也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如何提高小学生的阅读实效性是个永远探索不完的话题。因此,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不断地做好总结、不断去探索、去创新,并且跟着时代的脚步不断更新阅读理念,从而使小学生在阅读中充满活力、收获快乐。

参考文献:

[1]刘淑平.如何提高小学语文阅读课堂教学的实效性[J].华章,201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