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行业研究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8:01:54

医疗行业研究篇1

【论文摘要】:本文第一部分着重介绍了我国及国际医疗器械行业现状,通过计算竞争优势指数,得出我国医疗器械行业总体在国际竞争中不占优势,特别是高端产品占明显劣势。第二部分针对医疗器械行业现状及问题,提出了五大发展对策。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医疗服务的要求也提高,医疗器械产业越来越受世人关注。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我国医疗器械行业已初具规模。我国作为医疗器械产业的新兴市场,潜力大,发展快,吸引着全球医疗器械行业眼球,争先进军中国市场。同时,本土企业规模小、技术弱,缺少发展后劲,存在国内市场占有额低、国际竞争力弱等问题。中国医疗器械企业参与国际竞争时,应树立民族品牌、构建核心竞争力、加强自主研发能力、改善产品结构等,才能在竞争中掌握主动权,可持续发展。

一、我国及国际医疗器械行业现状

近几年的医疗器械进口总额和出口总额都保持持续增长的态势,但是总体都呈现较大的逆差,且贸易逆差呈波浪形的增长趋势。

就医疗器械行业贸易方式来看,进口以一般贸易方式为主,出口则以来料加工贸易方式为主导,输出的是简单加工产品,缺少附加值高的高端产品。所以目前我国医疗器械出口产品总体来说属于技术含量低、附加值小的现状。

我们从竞争优势指数来分析一下医疗器械的行业现状。竞争优势指数是净出口与外贸总额的比值,能够反映相对于世界市场上由其他国家供应的一种产品而言,本国生产的同种产品是处于效率的竞争优势还是劣势以及劣势程度。其计算公式为RnXij=(Xij-mij)/(Xij+mij)(式中,RnXij——竞争优势指数;Xij——i国j商品的出口额;mij——i国j商品的进口额)。

我国医疗器械贸易竞争优势指数从2001年至2005年均为负值,处于(-1,0)之间,说明我国医疗器械在国际市场上竞争力弱,在国际市场竞争力平均水平以下,医疗器械进口产品市场占有率较大。但2005年贸易竞争指数上升为-0.117,接近于0。

再看另外一个指标——国际市场占有率(mS)。该指标反映的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出口的产品在国际市场上占有的份额或程度。一个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大小,最终将表现在该产业的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占有率。其计算公式为mSij=Xij/Xwj(式中,mSij表示i国j产品的国际市场占有率,Xij表示i国j产品的出口总额,Xwj表示世界j产品的出口总额)。

mSij值越高,该产品所处产业国际竞争力就越强;反之则弱。我国医疗器械产品目前在国际市场占有率很低,不超过5%,从而表明我国医疗器械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很弱。而从国际上来看,全球高端医疗器械市场基本由美国、德国公司的产品占据着统治地位,其次是日本,其他欧洲国家只是在一些专业项目上有一定优势。在全球医疗器械市场销售额中,美国占到40%多,欧洲占30%左右,日本占15%——18%,而中国仅占2%。国内医疗器械生产企业的竞争能力始终令人担忧。

国内医疗器械企业竞争力偏弱,主要归结为“六大问题”:一是低水平重复建设现象严重;二是产业结构与产品品种结构不合理;三是中国医疗器械市场本土企业占的份额低;四是进出口不平衡,世界市场份额小;五是有自主品牌适合市场需求的产品不多,品牌知名度不高,无形资产创造的企业竞争能力薄弱。六,是技术水平不高,产品质量不高,工艺水平落后。

二、我国国际医疗器械行业的发展对策

第一,站稳脚跟——明确企业核心竞争力。中国医疗器械企业若想在国内外市场竞争中取得优势地位,首先要处在充分调动和运用各种资源的前提下,进而培养和强化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只有这样才能获得长期稳定的竞争优势,既可以通过自我发展构建企业核心竞争力又可以通过企业间并购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形成企业核心竞争力。

第二,拳头产品——强化企业研发能力。首先要解决资金瓶颈,加大研发资金投入。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技术是企业的生命线。著名的跨国公司都有自己实力很强的研究开发机构。国内的医疗器械生产企业只有解决资金问题,才能放手搞科研。其次是要实现自主创新模仿创新相结合。对于目前我国的医疗器械企业,先是要以模仿创新为主,进行技术积累、消化、吸收、再创新,不断增强自己的研究开发实力。

第三,建立品牌——提高企业营销水平。目前我国医疗器械行业还没有一个在享誉国际的品牌。因此中国医疗器械企业必须提高对品牌战略的重视,树立起品牌意识,将产品技术、产品质量等内在指标作为坚实的基础和后盾,并积极发挥广告与市场营销、品牌设计与策划的作用,打造中国百年品牌,靠核心竞争塑造知名品牌,靠知名品牌提升自己的竞争优势和无形资产。创新营销渠道,建立强大的销售队伍和广泛的销售网络。具体措施可以包括:

(1)提高医疗器械产品质量,加强售后服务工作,增强用户的满意度;

(2)实施品牌发展战略,创名牌企业、名牌产品;

(3)完善医疗器械评估与检测中介组织机构;

(4)加强医疗器械技术监督工作。

第四,优化结构——提升企业出口效益。在开拓国际、国内两个市场时,要随时保持对市场需求进行分析和预测,生产适销对路产品,保障医疗卫生需要,以取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在继续开展传统手术器械、卫生材料、小型设备出口的同时,要加大设备类产品出口,增加高附加值产品的出口,增加出口效益,并使我国的医疗器械在国际市场上占有一定份额。

【参考文献】:

[1]蒙志莹、蔡天智.我国医疗器械行业现状与国际化.中国医疗器械信息,2007年04期

医疗行业研究篇2

[关键词]医药福利管理;以药养医;医疗保险

[Doi]10.13939/ki.zgsc.2017.15.067

1引言

2009年,国务院了《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标志着新一轮医改的开启。该《意见》提出了“建立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医疗卫生服务”的长远目标。但是,新医改的实施并未完全解决国内医疗行业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具体可以表现在:①挂号难、排队时间长;②医疗资源分布不平衡;③医院信息孤岛严重;④医药未分离,处方药网售未落地;⑤药品流通渠道多,药品价格虚高;⑥医保异地无法实时结算等。

我国以上医疗现象及问题的存在,给医疗健康行业带来了巨大的困扰,也导致了我国卫生总费用的节节攀高,各地医保基金面临巨大的支付压力,医保控费的需求变得非常迫切。医药福利管理(pharmacyBenefitmanagement,pBm)正是为了控制医疗支出而产生的一种商业模式。医药福利管理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是一个连接患者、医院、保险、制药商和药店之间的第三方中介平台。它将产业链各主体之间的需求与利益进行撮合,并在其中寻求利益平衡点,使各主体能够有机地整合到一起,形成一个完整的闭环服务体系。

本文将对医疗福利管理的功能体系进行全面的梳理,并分析目前国内相关公司进行pBm业务的实践情况及pBm公司在国内发展遇到的问题,最后总结出美国pBm模式对我国的借鉴意义。

2pBm的功能体系

美国的pBm模式经过几十年的发展,相关的服务已经趋于完善。同时,由于美国存在数十家pBm公司,各自的业务不尽相同,存在着各自的特点,因此在发展的过程有些许差异性,而对于一个功能体系较为完备的pBm公司来说,基本具备如下几种功能:

2.1药品目录管理

药品目录管理是pBm公司管理药品利益的核心,并且为了鼓励疗效更好、价格更低的药品进入药品目录,pBm公司通过第三方的医疗专家小组评价和制定药品目录。药品目录可以分为开放式的药品目录和封闭式的药品目录。开放式药品目录列出了推荐的药品信息和相对应的费用信息以供医生参考,这些药品的费用通常是由保险公司和个人共同负担的,而在推荐的药品中又通常是由自付费用较少的药品组成。封闭式药品目录只包含经过批准的药品,并且也只有目录中的药物才能够获得保险赔付。

由于市场上相同规格的药品种类很多,制药商通常都想将自己生产的药品纳入药品目录中,这样才会获得更高的市场份额。那么pBm公司就可以利用药品目录工具与制药商进行协商,获得折扣药价。并且pBm公司的市场份额越大,它与制药公司的谈判能力就越强,就越能获得更加低折扣的药价。

另外,pBm也能帮助医生管理患者的处方集。医生每天会面对多位患者,不同的患者由于属于不同的保险计划,就有可能会有不同的药品目录,医生记住所有的药品目录变得异常困难,因此pBm就会根据不同患者为医生推送合适的处方集,帮助医生选择合适的药品。同时,一些规模较大的pBm公司还拥有自己的药剂师,为医生和患者提供用药方面的指导。

2.2药品邮购服务

pBm基本均会为患者提供药品的邮购服务,这项业务的基础是建立广泛的药品销售网络,从而使得药品的流通渠道层级变少达到药品价格降低的目的。一般而言,对于高血压、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等慢性病患者,pBm公司通常会提供3个月左右的用药量,并且在票据系统中记录下这些数据,从而确定哪些药品的供给量比较大,进而能够通过向药企大量订购药品获得折扣后给予患者一定的折扣优惠。

另外,pBm在处理药品订购的处方单据时,会通过系统自动审核这些药品是否包含在患者保险计划的药品目录中,同时会有专业药剂师团队审核药品之间是否有相互作用从而影响患者的健康,然后药剂师会将注意事项写在药品标签上后再对药品进行包装和邮递。

2.3电子处方

pBm具备完整的处方流转信息网络及药品信息网络。每当患者前往医院看病时,医生都会开具电子处方,该处方可以经由医院的系统首先流转到pBm系统中,pBm先对处方进行处理和评价,然后再将处方传送到药店的网络中,药店的系统在调用患者的处方后,可以直接向患者出售处方药品,患者无须携带任何纸质的处方单,这就加快了医院处理处方的效率,节省了成本。

电子处方中的药品信息、诊断信息、费用信息等形成了丰富的患者健康数据。通过掌握大量的患者健康数据后,可以对某一地区患者的疾病及用药情况进行分析,可以控制不同种类药品的购买规模,帮助制药商制订生产计划,还能帮助政府进行疾病防控。同时电子处方信息的实时监控,还能实时提示医生所开的处方是否符合药品目录,规范医生的处方行为,防止“以药养医”的现象产生。

2.4普通药的使用

在美国,专利药品是受美国专利局保护的,一般具有20年的专利保护期限,仅能由专利申请的那一家制药商生产。普通药是相对专利药而言的一种替代药品,在专利药的专利受保护时限期过之后,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FDa)⒒嵩市砥渌制药商制造与专利药同规格、同药效的普通药,并且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会公开所有获批进入市场的普通药,而没有获批的普通药则无法进入市场销售。一般来说,药理等价性、生物等价性、治疗等价性三大原则会被FDa用来检验普通药能否替代专利药。

一般来说,患者基本都有保险,因此在治疗的过程中通常会由保险公司支付大多数费用,且由于自身医疗知识的不足,患者也很少能够干扰医生的处方行为,这就会导致医生或者药剂师为了逐利而产生过度医疗的现象。因此,pBm会有各种方式来鼓励患者使用低成本的普通药。在和保险公司合作的过程中,推出共付机制的保险,根据不同的药品,设置不同的自付费用比例,如提高患者对专利药的自付费用,对使用普通药的患者提供较高的报销额度,并且对于使用普通药处方的医生或者药剂师给予一定的补助等。pBm的系统可以自动筛选那些能够代替专利药的普通药,从而帮助医生或者药剂师制定相关的处方。

最后,国内商业保险发展缓慢。目前国内商业保险公司的健康保险产品基本处于微利或者亏本状态,这一方面是由于保险公司与医院对于患者身体健康状况的信息不对称,从而导致健康险费率制定困难。这种信息不对称的原因产生于国内信息化建设的落后,缺乏患者健康信息合理利用的法律法规,导致保险公司会面临巨大的道德风险。另一方面,国内保险公司的健康险产品同质化现象很严重,缺乏相关创新产品,这也导致陷入了恶性竞争,互相压低价格导致行业的恶性循环。

4美国pBm模式对我国的借鉴意义

美国pBm模式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较为完善的服务模式,并且也在保险费用控制方面取得了不错的成效。因此,我国在医疗改革实践中可以借鉴pBm的成功经验,以信息化为基础,健全法律法规体系以破除以药养医机制,推进商业保险发展,建立合理的商业模式,从而推动我国医疗健康行业的发展。

4.1建立健全的法律法规体系

实现我国医疗健康行业的快速发展,首先需要建立健全的法律法规体系,实现医药分离,完善补偿机制。我国“以药养医”机制的存在,一直是困扰医疗改革的一大难题,各方利益难以平衡,改革阻碍颇大。在pBm的模式中,医生因有补偿金额的存在有动力为患者降低医药费用,且医生的处方行为也会受到pBm系统的审核和评价。因此要实现医药分离,首先需要政府加强责任,切断医疗和药品之间的利益链,加快医药分离改革。其次,完善医疗补偿机制,让医生能够获得合理的医疗服务报酬。最后,明确医疗、医药、医保的相互责任,减少利益冲突,实现“三医”联动。

4.2推进商业保险的发展

pBm模式能够在美国获得快速发展的原因是商业保险因素。美国商业保险发达,保险的市场化运作为pBm的发展孕育了肥沃的土壤,使得pBm能够获得强大的医疗费用支付方。因此,我们国家也需要快速发展商业保险,弥补基本医保的不足。特别是针对医保基金亏空严重的地区,可以试点医保与商保合作的模式,让商保公司托管医保基金,审核医保理赔申请,合理控制医保支出。

4.3推动信息化建设,建立合理商业模式

首先,是平台化运作,实现资源跨界整合、费用跨区域结算、信息跨界交互。我国医疗机构之间的信息相互独立,医保跨地区结算仍未实现。通过借鉴pBm理念,我国卫计委可以统筹全国的居民健康信息化的建设,建立全国范围内居民健康信息档案,并实现各地区、各级医院之间医疗信息的互联互通,并为跨地区医保结算奠定基础。其次,是提供一站式的医疗费用结算解决方案,提高效率,满足患者体验。我国患者在就医购药过程中重复排队付费且商保报销手续烦琐。通过借鉴pBm理念,推动费用结算和商保报销自动化、智能化、提高效率。再次为患者提供资金担保,先行垫付药费,事后与保险公司结算。我国的医保结算和商保报销均采用事后结算流程,结算周期长,报销手续烦琐。通过借鉴pBm理念,实现医保和商保垫付,缩短到账时间。

参考文献:

[1]GarisRi,ClarkBe,SiracusemV,etal.examiningtheValueofpharmacyBenefitmanagementCompanies[J].americanJournalofHealthSystempharmacy,2004,61(1).

[2]olsonBm.approachestopharmacyBenefitmanagementandtheimpactofConsumerCostSharing[J].Clinicaltherapeutics,2003,25(1).

[3]高t玉,周利生.美国药品福利管理模式的科学价值及其在我国的应用[J].价格理论与实践,2014(5).

[4]杨莉,周顺华,李野.美国药品福利管理者浅析[J].中国药房,2006,17(2).

医疗行业研究篇3

【关键词】大数据医疗行业机遇挑战

随着我国医疗行业信息化建设进程的不断加快,各类医疗信息系统以及数字医疗设备的广泛应用,我国医疗行业产生的数据量呈爆炸性增长,进入了前所未有的大数据时代。如何更好地应对医疗大数据时代的挑战,对我国医疗行业的未来发展至关重要。

一、大数据给医疗行业带来的机遇

1、临床决策支持

在大数据时代,医疗决策支持系统可通过对海量医疗数据进行全样本分析和可视化挖掘,为医生提供更加精准的决策支持,如可通过自动分析大量的病历数据与影像数据,帮助医生诊断病情并建议治疗路径,能大大提高医生临床决策的科学性和可靠性。

2、流行疾病监测

公共卫生部门可以利用大数据技术对流行疾病的疫情进行全面监控,通过快速筛检未知病原,找出可疑致病微生物,确定已知病原或与其最接近的病原类型,预测传播途径和时间,以便采取有力的措施降低流行病的感染率。

3、个性医疗和精准医疗

医疗机构可结合居民电子健康档案,全面分析病人的个体特征数据,如检测病人的基因排序以及对特定疾病的易感性和对特定药物的敏感性,在精准分析包括病人体征数据、费用数据和疗效数据在内的大型数据基础上,对比多种干预措施的有效性,找到针对特定病人的最佳治疗途径,为病人提供个性化的精准医疗服务,这在以前是无法想象的。

二、大数据给医疗行业带来的挑战

1、数据共享问题

我国医疗行业的信息系统建设来自不同的公司企业提供,产生的数据缺少统一的制式标准,造成各机构部门如医院、保险公司、医药公司等之间存在数据共享难题,甚至在一个医院的不同科室之间都存在数据共享难题,同一个患者在不同医院的检查报告和病例数据都无法得到有效的共享使用,严重制约了我国医疗大数据的发展。

2、数据使用问题

医疗大数据主要包括了人们的日常健康体征数据、体检数据、病例数据、处方数据、用药情况数据、基因数据等围绕着人体各项健康指标以及与健康行为相关的数据以及公共卫生范畴内的数据等,具有覆盖范围广、信息量大、来源分散、结构复杂的特点,传统的数据分析技术已不适用。目前,我国医疗行业缺少专业的大数据人才,特别是机器学习和处理海量数据方面的人才,对医疗大数据的挖掘能力和分析能力都严重不足。

3、数据安全问题

随着对医疗大数据采集、加工和应用,不可避免的会发生数据泄漏的情况,如从医院内部信息系统中泄露,或在不同医疗机构之间传递的过程中发生泄露。在大数据环境下,隐私泄漏的危险不仅仅限于其泄漏本身,而还在于基于数据对于下一步行为的预测与判断。医疗大数据,作为一种极具特殊性及敏感性的个人数据,如未能妥善处理会对个人隐私带来极大的伤害,如可能带来的一系列推销、诈骗等问题。因此,如何保障数据安全,已经成为医疗大数据时代一个必须面对的严峻课题。

三、进一步发展我国医疗大数据的对策建议

1、尽快统一行业数据标准。加快制定统一的医疗卫生行业数据标准,对医疗数据分类、数据接口、数据质量、开放程度等进行规范,并与国际标准对接。确保医疗大数据可网络共享、集约整合、协同开发、高效利用,提高医疗大数据的精准性和有效性,不断满足民众和社会的多样化需求。

2、重视培养医疗大数据人才。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将医疗大数据专业人才的培养,纳入我国医疗卫生人才培养体系,鼓励各医学院校设立医疗大数据相关专业,鼓励医学院校与其他院校合作,开展跨学科大数据综合型人才培养,充分重视培养既懂医疗知识又懂大数据技术的复合型人才。

3、控制数据泄露风险。首先是完善医疗相关的安全条例,明确涉及个人健康信息的内容可被组织机构所使用的信息标准,并规定个人可以了解和控制他们的信息是如何被使用和披露的。其次是重视对信息系统和机房设备的实时监控和日常维护工作,包括监控网络(内部信息平台)运行安全,加强大数据环境下攻击防范措施,最大程度控制信息泄露风险[2]。第三是对相关从业人员进行持续的安全防范意识和规范操作的培训,对内部从业人员进行安全评估和认证,特别核心人员还应该与之签订相关保密协议。

参考文献:

[1]埃里克.托普.大数据时代的个人健康革命[m].北京:电子

工业出版社.2014.

[2]李国杰.大数据研究的科学价值[J].中国计算机学会通

医疗行业研究篇4

临床医学研究生综合素质培养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当前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要主题。素质教育是医学教育改革的重中之重,培养高素质医学人才是研究生教育的首要任务。现行的临床医学研究生教育,主要采取学校与医院相结合的模式,从学生逐步过渡到医生,但目前还普遍存在重视专业学习和技能培养,轻视研究生综合素质教育的现象。

医学是一门综合性、实践性、服务性及社会性极强的科学,研究生进入临床阶段后,需要按培养方案进行严格的临床科室轮转培训,使其不但具备扎实的医学理论知识、娴熟的临床操作技能,而且还要懂得医疗法律法规、具有医疗风险意识和高尚的医德,成为满足社会需求的高素质医学人才。

一、医疗法律法规教育

自进入新世纪以来,经济文化飞速发展,随着社会的进步,各种医疗法律法规逐步健全,患者及其家属维权意识越来越强,由于医疗技术发展水平本身的局限和各种错综复杂因素的影响,医疗纠纷在所难免。因此,为确保医患双方的利益,在临床研究生的培养过程中,加强医疗法律法规教育,使其懂得国家及地方政府颁布的医疗法规显得尤其重要,这些法规主要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执业医师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母婴保健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等等。同时,为减少医疗差错,提高医疗质量,临床研究生还必须懂得和严格遵守与临床工作密切相关的核心制度,如首诊医师负责制度、危重患者抢救制度、手术分级管理制度、术前讨论制度、查对制度、知情同意签字制度,等等。

二、医疗风险意识教育

医疗风险是指医疗过程中不确定的有害因素,可能直接或间接导致患者死亡或伤残,包括医疗事故、医疗差错、医疗意外、并发症和医疗纠纷,存在于医疗工作的各个环节。医疗风险意识指医务人员在进行医疗行为时,对所承担风险的认识程度,通过风险意识教育可使研究生明确医疗风险观念,有效防范或避免医疗纠纷的发生。

医学研究生毕业后主要在医疗、预防、保健机构,按注册的执业地点、类别及范围从事相应的医疗、预防、保健等业务,面对的是有生命、有情感的人,是一种高技术、高风险的医疗行为。同时,有些社会不法分子刻意用各种手段进行违法活动,侵犯医疗机构及医务工作者合法权益的现象越来越多,加大了各种医疗工作的风险。

医学研究生社会阅历浅、生活经验不足、经历不丰富,加强研究生医疗风险意识教育非常必要,培养研究生在懂得和遵守医疗法律法规的基础上提高医疗风险意识,正确面对各种医疗问题,理智解决,学会保护自己。

三、科研诚信与伦理道德教育

医院在培养研究生科研创新的过程中,要营造良好的诚信环境,加强诚信教育,要求研究生在学习和科研工作中具有坚定的科研意志,不怕困难、不怕失败,遵守科研道德,诚实、守信、求真、务实、严谨、淡泊名利、不弄虚作假。尊重前人的工作,不能抄袭或剽窃他人的成果,不把一切成绩据为己有。科研道路并非一帆风顺,诚信是学术道德的基本原则,怎样强调都不过分。

医学研究生今后的工作对象是患者的生命和健康,不仅要治疗患者生理上的疾病,还要治疗患者心理上、思想上的疾病,这就要求医者不仅具有高水平的专业素质,还应具有高尚的道德操守,在目前患者对医生信任度下降、医患关系紧张的形式下,思想道德教育非常必要。要培养研究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医疗工作中,摆正个人利益,将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有机结合起来,既重视个体的发展,又重视社会的整体利益,在社会利益中体现个人价值。培养研究生首先要有高尚的医德,把“救死扶伤”作为最基本的职业道德献身医学,具有“健康所系、性命相托”的责任感,做到“三好一满意”:服务好、质量好、医德好、群众满意。在医疗服务过程中体现“以人为本”“以患者为中心”的思想,具有爱心、耐心、同情心,关爱患者,尊重患者的信仰和隐私保密的愿望。

四、临床综合技能培养

临床医学的本质是实践医学,医学研究生临床能力的培养是目标中的核心指标之一。目前的临床研究生临床能力普遍不太高,临床知识视野狭窄,体格检查顺序不正确,手法不规范,病历书写不完善,病程记录不详,鉴别诊断依据不充分,病情分析缺乏逻辑性等。医院必须加强临床专业研究生临床能力的培养,导师及导师组成员必须有很强的责任心、娴熟的临床操作技能和丰富的带教经验。

研究生临床技能的培养,可由有关管理部门组织协调,各科室负责人或导师本人主导,制定全面详细的临床能力培养方案,严格要求研究生在二级学科范围内进行全面的临床操作训练。要求临床研究生定时定点查房,接触患者,从接诊、检查到治疗,从门诊到病房,完全按整个医疗程序培训;要求研究生动手锻炼,规范基本操作;要求研究生珍惜临床实践和操作机会,跟随带教老师值班,掌握诊疗技术,解决临床实际问题。

在临床技能培训过程中,让研究生参加科室的病例讨论、术前讨论、会诊,以便获得各种临床经验和教训,掌握本专业常见病的诊疗技术。对于医疗病历书写质量的培养,最好根据病历情况进行个体化教学,认真检查研究生书写的病历,一对一指导,因人施教,及时纠正错误。

培养研究生临床能力,医院要健全严格的临床考核制度、临床能力评价指标、考核指标和具体考核方法,定期进行考核,客观、有效、公正、公平、规范地评价。建议分学科系统进行,各有所不同或侧重,如外科系统主要考核手术操作,每一个环节都要进行考核评估,内科系统主要考核辅助诊断方法及有关检查。

五、创新与科研能力培养

科研能力培养,是医学研究生培养的重要环节,是创新能力培养的主要手段,是出医学人才、医学成果的重要途径,也是学科梯队建设的重要内容。培养研究生的创新能力,最好的办法是从事科学研究,通过科学研究,了解学科发展前沿,培养探索能力和创新能力。

为了提高临床阶段研究生的科研能力,医院要加强实验室平台建设,为研究生进行科研实验提供条件,组织研究生选修科研设计与方法的课程或参与有关的科研讲座,参与各种形式的科研活动和课题研究,掌握必备的科研知识与方法。同时完善培养的激励机制,对有创新思路的研究生予以一定的经费支持,激发创新意识,催生创新成果。

指导老师要启发、诱导研究生对科研选题的思考,鼓励主动寻找方向,主动寻求答案,寻求解决途径。老师不干涉研究生对实验设计的想法,鼓励有独立见解,但要关注,放手不放眼,不能由其胡思乱想,要有科学的态度。选题是保证课题质量的基础,要求研究生在查阅本专业领域和相关专业领域文献资料达一定数量之后,结合文献和临床实际,考虑有无创新性来确定科研选题。注重选题与临床的关系,与过去和将来研究的联系,确保科研工作的连续性,以形成系列研究,既易于出成果,又易于提高临床医疗水平。研究生开题后,管理部门和指导老师要严格监管科研实施的每一个过程,每项工作都有专人负责和指导。

六、研究生学术论文撰写能力培养

研究生写作能力的培养非常重要,写作能力的高低可作为衡量其成熟度的标志,是研究生培养质量的直接体现。论文,特别是学位论文,是研究生教育过程中的重点和难点。论文的撰写,是研究生所做工作和进行科研的总结,是多年学习成果的最终体现。论文的题目、摘要,前言、方法、结果、讨论、结语等每一个部分各有要求,论文要有创新性,文字要明白、通畅、精炼,反复修改,达到发表水平。为了提高研究生论文水平,可组织研究生多参加学术会议,及时了解本专业及相关专业的最新情况,鼓励研究生参与学术交流,提高学术水平。医院可采取相应的激励措施,对发表高水平论文的研究生给予一定的经济奖励,评选优秀研究生可作为先决条件。

七、个人素质培养

新的医学模式涉及生物科学、心理学和社会科学领域,与社会、人文及其他自然科学交叉、融合,这是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在发展中相互渗透、相互融合的结果,要求医者从心理、社会、环境等多角度研究疾病的发生和发展。医院不仅要培养研究生掌握医学专业知识和技能,还要培养研究生学习、借鉴人类优秀文化遗产,对哲学、历史、文化、艺术、伦理等各个领域均有所涉猎,具有人文科学的知识与素养。

1.着装举止

医疗工作中,医生的个人形像非常重要。要培养研究生注重仪容仪表,个人的面部、头发干净利落,不留长指甲,衣着整洁,举止端庄,态度诚恳,面带微笑,与患者谈话时视线保持在同一水平线,适当安慰性接触患者,以证明自己值得信赖,有助于医患双方的沟通和交流。

2.沟通能力

随着社会的发展,医生与患者及其家属的沟通技巧和方法在疾病治疗中起着重要作用,医患间的沟通及交流障碍是导致患者不满引起医疗诉讼的首要原因。现在的患者应被看成是生物的、社会的、有主观意识的个体,有学者做了这样的研究,患者诉讼的主要原因80%以上是由于沟通和交流上存在着不同程度的问题。医院要培养研究生的沟通能力和技巧,可举办有关医患沟通的讲座和实地训练,或者组织研究生观看指导老师如何进行医患沟通,要用患者熟悉的词汇简洁明了地解释病情、治疗手段、检查目的等,熟练回答患者及其家属的问题,了解患者的所需所想,了解患者和家属的意见和建议。

医患间良好的交流和沟通能取得患者及其家属的信任,拉近医患关系,可以避免或减少医疗行为中各种不必要的纠纷和事故,得到充分配合,利于诊断和治疗,出现问题时也能协调解决。

3.换位思考

人们的健康概念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生变化,患者对医疗的需求随着社会的进步与日俱增,医生不仅治病,还要“治人”,不仅是健康保健的提供者、决策者,还是健康教育者。“医者,非仁爱之心不可托也;非聪明理达不可任也;非廉洁淳良不可信也”。指导老师不仅要做好良好医德、严谨治学的表率,还要培养其学生成为具有精湛医术、人格健全的高素质仁心医者,学好做人,学好本领,大医博爱。多站在患者的角度想一想,换位思考,不凭想当然地不征求患者及其家属的同意而实施治疗。多替患者考虑一点,双方矛盾随之减少一点,医患关系则会得到缓解。

4.正确处理几大关系

现阶段的研究生大多是1990年后出生的独生子女,整体协作能力不强,医院要鼓励研究生融入团队活动,正确处理几大关系,包括与指导老师的关系、与所在科室及轮转科室主任的关系、与同事的关系、与研究生管理部门的关系、与同学、同事的关系。培养研究生尊敬长辈和上级,虚心请教、与同学、同事和谐相处,能在高速发展和竞争日趋激烈的社会中健康、开心、愉快地学习、生活和工作。

5.终身学习习惯

医疗卫生服务从形式到内容不断改变,学生学到的知识很快就过时,医院要培养研究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自我学习技巧和阅读技巧,终身学习的能力和习惯,学习新理论、新知识、新技术,多渠道、多形式、多层次不断补充新知识,不断“充电”,这是成为一个优秀临床医生的一个基本条件。

八、结语

医学研究生是医学领域高层次的人才,是国家医学发展的希望,也是医疗保障体系中最重要的后备力量。高质量的医学研究生教育有利于提高整个医疗体系的教育质量。临床医学研究生培养过程中,不仅要注重专业知识和临床技能的培养,还要注重全面素质的提高。研究生导师队伍素质的高低,是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决定性因素之一。医院要加强导师素质的培养和责任感,加强导师队伍的建设,完善导师责任制,切实从临床、科研、生活等各方面给予研究生教育和指导。医院要高度重视研究生培养的每个环节,严抓各个环节,全面提高临床研究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使之成为适应社会发展、满足社会需求的高素质医学人才。

参考文献:

[1]王志祥.浅谈医学研究生的素质培.西北医学教育,2008,16(2):256-267

[2]马微,杨玉,车艳娟.对于当代医学研究生管理的思考.牡丹江医学院学报,2011,32(4):96-98

[3]朱晓卓,沈励铭,马先南,郭春燕.试论高职护生医疗风险意识的培养.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08,5(239):338-342

[4]张侃,赵玉忠,高德海.医学研究生临床能力培养初探.医药教育,2009,(16)6:104-105

[5]纵兆辉,冯占春.医院研究生培养工作研究综述.华南国防医学杂志,2011,(25)4:360-362

[6]汤钊猷.关于开展临床科学研究之我见.医学与哲学,2006,27(1):2-3

[7]张新芳,冯东福,苏震东.关于改进研究生后期培养评价指标的研究与思考.医院管理杂志,2009,16(7):668-670

[8]何伟,苏景宽,罗正学,卢杨.军医大学附属教学医院研究生管理的做法与体会.中国医学教育技术,2011,25(3):324-327

[9]朱彬,刘念,冯小明.新医学模式与临床医学研究生培养工作的思考.青岛大学医学院学报,2007,43(6):557-558

医疗行业研究篇5

医疗气象学在中国有着深远的历史,但是目前医疗气象学发展中存在诸多问题与难点,针对这些问题,作者在医疗气象学的发展与应用方面进行了一些思考与探索。认为应从基础理论研究、人才培养、组织协调等方面进一步大力发展医疗气象学,尽快缩短与国际先进水平之间的差距。

1医疗气象学的定义

医疗气象学是研究大气环境对人类机体的物理、化学和生物条件的影响规律,为治疗疾病和卫生保健服务的一门学科,它是大气科学和医学之间的边缘学科,又称人类生物气象学。属于大气科学下的应用气象学科。医疗气象学主要是通过观察气象和人体健康的情况,进一步衡量、分析、研究“气象要素”与人体生理、病理的关系,从而阐明气象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及其规律。其目的是趋利避害,即避免气象条件对人体健康的伤害,利用有利的气象条件来增强体质、防治疾病。

2医疗气象学的研究范围

目前为止,国内外的医疗气象学的研究范围大致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生理气象学。研究气象对人体生理机能的影响,以及健康人在各种不同气象条件下的适应能力。例如:宇航、航海和采矿等特殊环境中气象条件变化对人体生理机能的影响;气象条件对生殖的影响;大气电磁场、空气电离、太阳黑子、紫外线、红外线、空气污染及生物病原体等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古代医学中与气象相关联的内容;人类对特殊气象条件的防护;环境舒适度对工作能力的影响等。

(2)病理气象学。研究气象与人类疾病的关系,包括不同季节气候下的多发病;天气变化对疾病的影响;疾病在不同气候地区的分布特点等。例如:自然环境中气象条件变化对人体生理病理的影响;气候突变与诱发人类疾病的关系;利用气候特点和人工气候室进行治病和疗养;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的影响;气象卫星资料及地理信息系统在地方病、流行病监测中的应用;医疗气象预报的方法及精度等。

(3)环境气象学。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现代化,现代医疗气象学还研究城市、农村、住宅区环境小气候以及人工气候对人体健康的影响。例如:城市和环境小气候与人体健康的关系;天气气候对行为以及人口密度及移居的影响等。

3医疗气象学的发展历史

3.1中国古代的医疗气象学思想

中国的医学气象学理论萌芽于春秋战国时代,如,在距今两千多年的医学巨著《黄帝内经》(以下简称《内经》)中,就有大量精妙论述,明确指出了人与气象和环境的关系。《内经》通过对天体的运行、时间的推移以及与此相应的气候条件,做了长期的观察和研究,认识到自然界的气候随着时间的推移而表现出有规律的循环变更。并进一步从天体的运转、气候的变化、自然界的各种物化特征中找出其内在规律,用以说明时间迁移与气候变化、气候变化对生物界的影响以及与人体生理病理用药的关系。深刻阐述了气象对人体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的影响、气象与疾病的诊断治疗以及预后、养生之间的关系。《内经》中医疗气象的学术思想,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四时气候变化具有一定的节律性和周期性。例如《素问•四气调神大论篇》中指出“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因为每种生物的习性与生活习惯,都受到四时阴阳这种节律的支配。昼夜交替、寒暑往来,日夜节律以二十四小时为周期,四季节律以一年为周期,还有些节律以六十年为一个周期。二是人与天地相应的整体观。如《灵枢•岁露》中指出:“人与天地相参也,与日月相应也。”即指出人与自然界为一个整体,人类极易受到自然界气候、环境的影响。三是气象因素对人体生理、疾病的诊断治疗以及预后、日常保健具有重要影响。《内经》把自然界的气候现象归纳为“风、寒、暑、湿、燥、火”等“六气”,并认为“六气”是万物生长必不可缺少的条件。如果“六气”不正常、不协调则称为“六淫”,人们在“六淫”的作用下,极容易引起各种各样的疾病。并且指出季节对疾病的影响,在不同天气、气候情况下发病的特点,不同地区的气候及天气变化对疾病的影响等。如,春季多风病,盛夏多暑病,长夏多湿病,秋季多燥病,隆冬多寒病等。

3.2医疗气象学在国外近代以来的发展

国外近代医疗气象学的发展开始于20世纪30年代,法兰克福大学小儿科主任DeRudder教授首先采用现代统计方法分析了天气与疾病的关系;美国伊利诺斯大学病理科主任petersen教授系统地进行了气候对疾病及疗养方面的研究;美、前苏联、英、法、德、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也在人工气候室内进行了一些相关的研究[1]。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医疗气象学发展较快,但是研究呈离散状态,彼此之间联系较少。1955年,在荷兰地理学家tromp博士与德国首家医疗气象研究站的创建者Ungheuer博士的共同推动下,于1956年8月29—31日在法国巴黎召开了一次国际生物气象座谈会。会议期间,成立了国际生物气候及生物气象学会(现称国际生物气象学会),医疗气象成为了生物气象的一个重要分支。自1957年,该学会每3年举行一次国际性的学术交流会。不少国家都先后建立了相应的学会,并在英、美、德、荷、罗、捷、意、波举行过地区性学术交流会。某些国家也定期举行学术会议,如联邦德国自1953年以来,每3年举行一次生物气象学术研讨会;日本自1961年以来每年召开一次研讨会;美国自1969年开始每3年召开一次研讨会;瑞典自1980年、澳大利亚自1982年均定期召开生物气象学术会议[1]。目前,在美国有19所大学设有医疗气象专业,其中10所大学可授予硕士学位;有些国家还成立了独立的研究所,专门进行医疗气象学科的研究。有些国家通过研究,开展了相应的医疗预报服务工作。德国自1952年开始,每周1—周5按时全国医疗气象预报,内容为天气形势及对疾病可能的影响,至今已有近50年,从未间断;匈牙利于1958年开始这方面的工作,日本、前苏联也做过这方面的工作,日本有的医院开设了气候内科,在美国,预报西北大风(bluenorthern)时,为冠心病人预留床位,并进行抢救的准备工作[1]。

3.3中国现代医疗气象学的发展

上世纪50年代,中国在对一些疾病的防治研究报告中,开始有了一些气象因素与疾病关系的相关分析,这些报告也包括了疾病的季节分布等。但真正的医疗气象学研究开始于60年代,中国开始使用气团、大气环流来分析天气与流感、心脏病、中风死亡率的关系等。1971年,全国开展了慢性气管炎的研究,研究中考虑了气象因素的影响,于是在1972年成立了全国气象条件与呼吸道四病(感冒、慢性气管炎、肺气肿、肺心病)关系研究协作组。1974年中央气象局召开的第二次应用气候学术会议上,将医疗气象列为内容之一。从此,中国开始了较为系统的医疗气象学的研究。1973,1975,1977年,先后在南京、镇江、天水等地举办了医疗气象讨论会与讲座;1980年11月在上海召开了全国医学气象研究座谈会;1995年7月在北京首次组织了国际生物气象学术讨论会,来自20多个国家的医疗及气象科学家出席了此次会议。在中国气象局的《公共气象服务意见》中指出,医疗气象服务是专业气象服务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内容。2008年12月31日,中国气象学会召开了常务理事会,正式成立了医疗气象专业委员会。兰州大学大气科学学院常务副院长王式功任学会主任,甘肃省气象局局长张书余任学会顾问。2009年10月,医疗气象专业委员会在浙江省杭州市召开了第一次医疗气象学术研讨会。

4目前中国医疗气象学发展中的几个问题与难点

(1)医疗气象专业人才短缺。医疗气象是介于医疗和气象之间的一门学科,是一种跨学科研究。这就要求从事医疗气象专业研究的人员同时具备医学与气象学两方面的专业知识。而实际生活中,往往医务人员对气象知识了解甚少,气象工作者又不懂医学知识,加之个人的文化修养仅限于专业知识范围内,使这门学科的研究受到很大的限制和影响。

(2)培养医疗气象专业人才的院校偏少。目前,中国设置应用气象学专业的院校相对较少,大约只有10所左右,而医疗气象学这个专业还未设置。只有兰州大学根据“环境与健康行动”计划,考虑发展医学气象学这样一个分支,将兰州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和大气科学学院联合,来共同配合培养医疗气象人才。前文提到的张书余、王式功两位研究员都已开始招收医疗气象研究生。据张书余研究员介绍,他的研究生中,硕士生都是学气象的,博士生中有学医的,目前,在博士招收方面,他个人更倾向于有医学基础的学生。他本人也是先学医后学气象,后来从事跨学科的研究自然是水到渠成。

(3)医疗气象资料欠缺,且实现医疗气象研究资料共享困难。由于统计数据的限制或者资料的欠缺,有些因素很难量化,导致指标因子不全面。医疗气象风险评价标准还缺乏统一的认识和实践检验,实用性和可操作性强的风险评价模型甚少。在目前情况下,疾病发病情况资料由卫生系统掌握,而气象资料为气象部门所有,实现两方面的资料共享十分困难,实际工作中存在着严重的信息不对称性和不完全性。

(4)医疗气象学研究成果的实际应用还需要进一步加强。目前中国的医疗气象学研究大多仍然停留在理论阶段,实际应用还远远不够。全国仅有上海、广西、甘肃、吉林等少数几个省市开展了医疗气象服务系统的开发与研制。人体疾病与天气之间的联系还没能引起全社会足够的重视。有关医疗气象的研究还远远没有深入展开,更没有在实际生活中进行更好地应用。医疗气象这一市场相当具有潜力,比如医疗气象预报,可以提供给卫生医疗和防疫部门,供他们在预防、治疗疾病和调集药品时进行参考。还可以为普通市民提供专业的医疗干预,对某些异常天气下的“高危人群”给予适当的提醒和防护,减少某些急症的发生。

(5)气候对人体健康的影响研究本身具有不确定性。由于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气候并不是对人体健康产生影响的唯一因素,其他诸如遗传、自身素质、饮食、地域、生活习惯等因素均会对人体健康产生综合影响。因此,在进行医疗气象学研究中,关键技术在于从影响健康的诸多其他因素中分离出气象因素的影响[2]。另一方面,人类疾病的发病原因往往十分复杂,很多疾病至今发病机理尚未搞清。这些都会给检测和定量评估气象因素对人类健康的影响带来一定的困难和不确定性。

5几点思考与建议

(1)注重加强医疗气象学基础理论研究。近年来,中国医疗气象学在基础理论研究方面虽然取得了很大进展,但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着不少差距。从当前的情况看,应用技术研究多,基础理论研究少;经验总结多,机理分析少。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医疗气象学水平的进一步提高。在研究方法上,应加强第一手资料的搜集,并通过与模型、信息技术等相结合,提高科研水平。因此,组建跨学科的医疗气象综合试验基地,加强医疗气象基础理论研究,增强创新能力势在必行。

(2)加强培训、科研和人才队伍建设。社会需求决定专业设置与办学规模。目前医疗气象研究仅限于科研机构,医疗气象专业人员奇缺。建议在大学中设置医疗气象专业,培养医疗气象专业人才。另外,加强对气象和医疗部门在职人员的医疗气象知识培训,扩充专业人才队伍。尽快建立一支具有多元知识结构的高素质人才队伍,适应医疗气象学进一步发展的需要。

(3)加快尝试开展医疗气象预报服务,开发气候变化诱发疾病预警系统。医疗气象预报的预报流程是分析各种天气预报资料,制作出天气过程和气象要素预报,依据病理生物气象学理论制作出医疗气象预报。通过预报使人类在日常活动中避开不良气象条件的影响,利用有利的大气环境来增强体质,预防疾病,合理开展生产活动,提高工作效率[3]。在条件允许情况下,加快尝试开展医疗气象预报,加大科研力度,开发气候变化诱发疾病预警系统。更好地为社会公众生活服务。

(4)在气象站设立特殊观测项目。在气象站设计医疗气象服务需要的特殊观测项目,加强对紫外线、大气主要化学污染物含量等易对人体健康产生不利影响的因子的监测。

(5)加强医疗气象应用的组织协调。一是气象部门内部的协同。医疗气象研究、预报、服务不能分割,要建立专门机构来完成。要培养一批熟悉医疗气象实用技术的技能型人才。二是加强气象部门与医疗部门的协同。开展异常天气情况会商、资料共享、风险评估、减灾预案、合作立项等方面的合作。

医疗行业研究篇6

关键词现代医学模式思想政治教育医学研究生

中图分类号:G41文献标识码:a

1现代医学模式对医学研究生的影响

医学模式是指人们的医学观和医学思维方式及医疗卫生体制结构,其核心是医学观,它是指人们对健康、疾病防治、医学教育、医学科研、康复护理等医学问题的思维方式和处理方法。①现代医学模式是指在现代医学、科学和哲学基础上形成的医学观和医疗结构体制,即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是由美国恩格尔于1977年提出。随着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以及人类对医学认识的不断深化,传统医学模式逐渐被现代医学模式取代。在这种全新的医学模式之下,医学研究生作为医学生和医生中间转换者,其思想和行为必将受到了深刻的影响。

1.1现代医学模式下医疗体制改革对医学研究生的影响

随着医疗技术水平的提高,为了改善我国人民群众的医疗卫生服务,适应现代医学模式,我国进行了相应的医疗体制改革。国务院2009年4月6日新医改意见,从2009年起,国家将逐步向城乡居民统一提供疾病预防控制、妇幼保健、健康教育等基本卫生服务。新医改方案提出加快农村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和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建设,实现基层医疗卫生服务网络的全面覆盖,加强基层医疗卫生人才队伍建设,着力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服务水平和质量。这些政策的实施将需要大量的医疗卫生人才参与,医学研究生作为医疗卫生人才的一部分,且有更专业医学理论基础和临床技能,应该主动到基层去发展。此外,我国部分医院开始推行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及专科医师培训,医学本科毕业生的培训时间为三年,医学研究生的培训时间为两年。县级及其以下医院的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应在市级三级甲等医院或省卫生厅授权的医院进行培训,而市级医院一般在本医院即可参加培训。因此,大部分医学研究生毕业后都想进入大医院工作。分析其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他们主要看中的是大医院优越的工作条件和更多的专业培训机会。第二,医学研究生的在校学习时间至少有20年,他们认为自己在时间、金钱及精力上比其他专业的毕业生花费更多,因此想要到大医院工作才能体现他们付出的价值。第三,医学研究生毕业后还要进行规范化培训,他们更愿意在市级医院工作,在本医院进行规范化培训,以避免到其他医院培训的麻烦。最后,大部分的医学院校位于大城市,医学研究生多年的学习和生活都在大城市,他们已习惯在大城市生活,而且大城市更能满足他们的精神和物质生活的需要。随着医疗体制的深入改革,平衡医疗资源配置,对医疗工作者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医学研究生面对医疗体制改革,常会担心自己以后的工作及生活问题,难免会为自己的付出感到失落而有一些负面情绪。

1.2现代医学模式下的医院管理对医学研究生的影响

现代医学模式的发展要求医院管理必须更新传统的管理观念,实行科学化、合理化的管理,以适应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发展的要求。在医院管理活动中,有些医院只注重抓高尖设备和科研项目,忽视常规技术的提高,对引导医务人员特别是医学研究生掌握基本技能及常规技术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医学研究生大部分时间在临床工作,是医院的主要工作力量,若只注重科研项目、高端技术的钻研及疑难病症的处理,那么医疗事故的发生率将会增加,同时也会增加病人的经济负担。现代医学模式下的医院将“以病人为中心”的宗旨贯穿到医院的行政管理中,在医院的各项决策中体现人性化的特点,营造出一种方便宽松安逸的就医环境。但是部分医院一味地迎合或满足病人的无理要求,这引起了医务人员,特别是涉世不深的医学研究生的反感情绪,反而起到了相反的效果。

1.3现代医学模式下医患关系对医学研究生的影响

在现代医学经历了一个从生物医学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转变的过程中,医患关系呈现出许多新变化,医患之间缺乏相互信任和理解、医疗纠纷增加,医患矛盾突出,已成为影响正常医疗服务秩序的突出问题。紧张的医患关系必然会加重医学研究生的心理压力及工作负担。随着医学模式的逐渐演化,以医患之间直接交流为前提的传统诊疗模式已发生变化,医患双方情感交流日趋减少,医患关系日趋冷漠,甚至在一定条件下引发纠纷。

2医学研究生的思想现状

医学研究生作为高等教育结构中的一个相对独立层次,无论在年龄、知识、心理素质、阅历等方面都参差不齐,但是其大部分都是由医学本科应届毕业生直接进入研究生阶段的,因此,大部分研究生的思想还处于不成熟到成熟的过渡阶段。在这个过渡阶段,医学研究生的思想特点显得更为复杂。

在我国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过程中,医疗改革基本上将国内医院的生存和发展推向了市场,医务人员及医学研究生也必然会受到市场经济求利原则的影响。虽然医疗卫生行业有大批医德高尚、医术精湛的医务人员,但是唯利是图、拜金主义、功利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消极的观念也在逐渐蔓延,致使部分医学研究生心态失衡,导致道德感、同情心和责任感的缺乏,致使他们对医患关系的认识严重扭曲。同时,医学研究生对科研事业的执着以及对精神方面的追求有所减弱,而对个人物质方面有较多的考虑。据刘延峰等人的调查结果②显示,部分医学生认为无需开展医德教育课程,这种医德观念淡薄的思想将会在专业思想、人生观、价值观及医学观等方面产生负面影响。在临床一线学习工作的医学研究生接触临床时日尚浅,个别研究生由于在未形成良好的医德医风之前就对医疗行业内部的不正之风耳濡目染,习以为常,他们的人生观及价值观都有可能变得扭曲,从而只顾眼前利益,缺乏远大的理想和抱负,表现出服务态度恶劣、敬业精神缺乏,甚至出现自私自利、损害病人利益的行为,引发或增加医疗纠纷或医疗事故。

医学研究生从身份上有其特殊性,即担任着学生和医生的双重角色。医学研究生首先是“医学生”,作为一名医学生,学习是他们最主要的任务,他们必须按照培养计划进行课程学习、临床实习以及各种考核;其次作为“研究生”,以科研人员、教师等身份参加学术和科研活动。因此,他们在身份上既是学生,又是“准医生”,常常会有许多方面的压力。就业是医学研究生目前最大的心理压力,其次是学业压力、婚姻爱情、家庭关系、人际关系等方面的压力。③面对各方面的诸多压力,医学研究生的应对反应也各有不同,大部分研究生选择积极面对,理智分析问题,适当自我调整;而部分研究生则选择逃避现实或消极应付反而增加的自己的压力感。

3思想政治教育对医学研究生的培养作用

医学研究生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担负着培养医学高层次专门人才的重任。在新的历史时期及现代医学模式下,医学研究生教育的目的是提高医学生的综合素质及专业技能,培养各类优秀人才,以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对医疗卫生人才的需要。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对医学研究生的人生价值观的导向、医风医德的培养以及人文素质的提高等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3.1思想政治教育对医学研究生人生价值观的导向

近年来,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面对着市场经济的竞争和医患矛盾恶化的挑战,医务工作者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也正在发生着变化。医学生绝大多数都是理科生,思想政治教育学习相对薄弱,而医学研究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相比之下更少,因而其人生价值观相差甚大。大部分医学研究生已有一定的生活阅历,其人生观、价值观已基本形成。但不同的人生观及价值观对同一件事情的处理就会有不同的结果,尤其对于医学专业,关乎人类健康生死,不容有一点差错。若医学研究生的人生价值观出现偏差,那么就会出现对待病人不是以人为本,而是以金钱为本的现象,这将导致不可估量的后果。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引导医学研究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帮助他们认识个人主义、自私自利、损人利己、损公肥私等行为的危害性及其产生的原因,启发他们自觉地用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去抵制、战胜这些不正确的思想,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引导医学研究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考察人类社会发展史和人类科技发展史,培养他们淡泊名利、献身科学、造福人类的精神;另一方面用马克思主义价值观引导医学研究生正确把握人生价值的标尺,使其深刻认识医务工作既是艰苦的职业,必须具有吃苦的精神,又是光荣,神圣、实现人生价值的职业,必须具有无私奉献的精神。

3.2思想政治教育对医学研究生医风医德的培养

医德医风教育作为高等医学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该培养医学研究生具备高尚的医德、严谨的医风。医学研究生是促进我国医疗卫生事业改革发展的重要力量,良好的医德医风对其成长和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医风医德体现着医务人员和医院群体的形象,直接影响着医务人员与病人、社会之间的关系。良好的医德品质可以促使医务人员更好地履行救死扶伤的职责,有助于协调医务人员之间、医患之间的关系;不良的医风医德常表现为医务人员素质降低、自身修养欠缺,服务态度冷淡,争名逐利,收“红包”与拿药品回扣等现象,这是导致医患关系紧张的因素之一。④医学研究生在临床实习中是由学生角色向医生角色的过渡阶段,在此阶段所形成的医德认识,工作作风将对未来的职业生涯产生极大的影响。因此,在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加强医学研究生的良好医风医德的培养,将坚定他们恪守职业道德,遵守医德规范的信念,从而提高其思想道德和专业素质,自觉承担社会责任和道德义务,最终有效地改善医患关系,促进社会和谐。

3.3思想政治教育对医学研究生人文素质的培养

现代医学模式的建立和发展,不仅全方位地探索了影响人类健康的因素,而且突出了心理、社会因素在医学研究中的重要位置。在现代医学模式下,医学研究生及医务人员的人文素质教育被提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医学研究生必须同时具备扎实的医学基础知识和高尚的道德情操才能真正地体现医学研究生教育的价值。据毕海荣等人的调查显示,⑤一半以上的医学研究生认为自己的知识结构中有关经济管理、艺术、音乐、美术等方面还留有空白,有些学生的口头表达和文字表达能力、动手能力和沟通协调能力较差,在医疗活动中往往“见病不见人”,忽视与病人的沟通和交流,造成病人的误解。加强对医学研究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有助于提升医学研究生的道德素质和人文素质,使医学研究生将人文关怀意识融入医疗诊疗活动中,同时开拓他们的科学思维和人文思辨能力,使他们成为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从而促进医学事业的健康发展。

注释

①俞岚,李经辉.现代医学模式下的医患关系和医院管理[J].重庆医学,2007.36(1):43-44.

②刘延峰,刘小淼,王璐.在校医学生医德教育现状调查[J].中国医学伦理学,2010.23(6):40-41.

③金晓凤,苏丹,陈莉,等.医学研究生心理压力、应对方式与心理健康水平的相关性调查[J].医学与社会,2010.23(2):76-77.

医疗行业研究篇7

报告总体分为四个部分,分别从市场环境、产业格局、商业模式、机遇与挑战等方面对中国医疗人工智能产业进行分析。

无论是对中国还是对世界来说,人口老龄化加剧、慢性病患者群体增长、优质医疗资源紧缺、公共医疗费用攀升等都是必须要面对的问题。而随着技术的发展,人们逐渐开始寄希望于通过人工智能来解决医疗行业的痛点。此前,美国咨询公司弗罗斯特-沙利文公司就曾提到,“人工智能可将医疗效果提高30%到40%,减少多达50%的医疗成本”。

在中国,医疗人工智能有着先天的发展优势。一方面,中国人口数量庞大,有充足的医疗数据,为医疗人工智能的发展提供了基石。另一方面,中国足够大的医疗市场也为人工智能企业创新提供了动力。

不负人们所期,近年来中国医疗人工智能市场正如火如荼地发展着。数据显示,自2013年到2017年,中国医疗人工智能行业共获得241笔融资。其中,2017年国内医疗人工智能行业公布的融资事件近30起,融资总额超过18亿元。

2018年,医疗人工智能市场火热依旧。一方面,资本热情不减,大额融资频发,医疗人工智能融资总额再创新高,仅2018上半年就有18家公司获投,总金额超过31亿元。另一方面,已然成熟的互联网巨头,如Bat等,以及传统医疗相关企业,如飞利浦等也早已重金布局医疗人工智能,大手笔向产业链扩展业务。

作为一种提高效率的工具,目前,医疗人工智能已经覆盖了医疗产业链条上的四大环节。其中,医疗环节以服务患者为主,针对患者提供一系列更精准、更高效的医疗服务。而医药、医保、医院环节则更多是为B端的医疗机构、企业等服务。并且,医疗人工智能在经历过火热的发展后,迎来了商业化的关键期,目前绝大多数医疗人工智能的公司尚未实现盈利,且其产品多在医院进行试用,但他们已经通过不同的业务模式实现了付费收入。

医疗行业研究篇8

关键词:口腔正畸;研究生;信任度;医患关系

随着社会的迅速发展,主要表现在传统的生物医学模式逐渐由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所取代;与之相对应,实践教学目标不仅包括了诊疗技能,而且对沟通技能、信息获取与管理能力、职业态度与法规知识等都提出新的要求[1]。口腔正畸专业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硕士研究生是培养口腔正畸专科医生的一个主要手段,实习的研究生在老师的指导下独立面对患者,完成沟通并进行临床操作,而患者作为治疗的接受者,对医学研究生的评价显得尤为重要。为使护理教育更好地适应我国卫生改革与发展的需要,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对卫生服务的需要与需求,本研究就患者对医学研究生的评价及对现行医疗体制下患者对医患关系的评价,一般更好地完成实习带教任务,提高教学和医疗质量。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随机抽取在昆明医科大学医学院附属口腔医院正畸科就诊的患者,发放问卷100份,其中有效问卷99份,有效率为99%。

1.2方法利用患者候诊时间发放问卷,填写后即刻收回,对部分患者进行了访谈,调查访谈内容主要涉及对医学生的信任度和患者对现行医疗教育及医患关系的认识。

1.3统计学处理将调查结果输入计算机,采用SaS9.0软件包进行百分数统计。

2结果

在被调查的100例患者中,99例患者有过被实习研究生诊治的经历,其中有86.84%的患者表示对医学研究生的治疗过程表示信任,同时所有的患者均认为有必要对年轻医生进行培养。有63.15%的患者认为我国口腔医生的培养跟上了国际节奏。同时也有55%的患者认为医生不一定越老越有经验。78.9%的患者认为对医疗信息传递充分。同时也有78.9%的患者对看病难看病挤深感烦恼。只有36.84%的患者认为在医患关系中处于弱势群体。同时94.7%的患者认为自己应参与医患关系的缓解。在访谈中,患者认为只要指导老师对医学研究生的临床治疗进行指导和质量监督,他们就信任研究生的操作。随着治疗过程的进行,错合畸形不断得到纠正,对研究生的信任程度也不断增加,对指导教师的依赖程度不断降低,而且与患者沟通越好的研究生,患者信任程度也就越高。

3讨论

口腔正畸治疗是一种在患者意识清晰状态下进行的手工操作。矫治疗程长,一般为1~2年左右的时间,患者需要按月过来复诊,其中青少年是主要的治疗对象。由于口腔视野有限,唾液多,正畸治疗疗程长,一些青少年的矫治是在父母的要求下来进行治疗,而治疗过程对于患者的口腔保健及饮食都有一定的要求,因此患者的配合是非常重要的。在治疗前需要对患者进行良好的沟通,力争取得患者和家长的配合,是成功矫治错合畸形的重要保障。

口腔正畸临床实习是培养正畸专科医师的一个主要手段。也是医学生向医师转变的必经途径。该阶段既是专业知识和技能强化的学习阶段,也是培养良好医德医风和提高沟通能力的关键阶段。医学研究生已经历过了本科生的实习阶段,对于专业知识和技能以及医患沟通能都有一定的了解。但因为在本科期间,没有正畸的临床实习,只有实验教学,所以正畸研究生临床实习直接关系着人才培养的质量。调查中,只有36.8%口腔患者认为自己在医患关系中处于弱势群体。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改善,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转换,医疗服务的理念不断改变,"以患者为中心"的服务理念在落实在实际工作中,如服务时间、医疗环境、医务人员的行为举止、语言、态度等,对于实现医患关系的平等化具有重要的意义。同时也有78%的患者认为到公立医院看病难、看病挤,这也与我国医疗资源分布不均等因素有关,就目前状况而言,过多的人才资源依然在公立医院,民营医疗机构的市场占有率甚至连5%都不能达到,从而导致医疗人才资源在民营口腔中存在不足和匮乏。因此口腔正畸研究生专业人才的培养,不仅是公立医院的资源,也应是民营医疗机构的资源。42%的患者仍然认为医生越老越有经验,但也有58%的患者认为不一定,这说明患者对高素质年轻口腔医生的认可。同时,所有的患者都认为培养医学研究生是非常必要的。有63%的患者认为我国口腔医学发展跟上了国际节奏。

调查中有86.8%的患者表示对医学研究生表示信任。在访谈中,患者认为只要指导老师对医学研究生的临床治疗进行指导和质量监督,他们就信任研究生的操作,同时随着治疗过程的进行,错合畸形不断得到纠正,对研究生的信任程度也不断增加,对指导教师的依赖程度也不断降低,而且与患者沟通越好的研究生,患者信任程度也就越高。这也说明患者的信任程度与实习研究生的医疗水平和交流能力密切相关。同时94.7%的患者认为自己应参与医患关系的缓解。根据以上调查,对口腔正畸临床研究生的培养除了要加强专业知识的学习和临床技能的培养外,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3.1培养广义临床思维,提高临床综合素质广义的临床思维是适应现代医学模式转变的需要。传统的生物医学模式下正畸医师的基本任务是诊断及治疗错牙合畸形,重视患者的生物方面,忽视患者的心理、社会环境方面,导致许多患者错牙合畸形虽然矫正好,但心理健康依然未恢复。在传统的医学模式影响下,进入临床正畸的研究生普遍存在临床思维的被动性,懒惰性及混乱性。错误的临床思维往往使其在临床操作中出现思维的局限僵化,定式思维,思维笼统和思维的依赖性。这样的医学生将无法符合现代医学模式的要求。因此,在口腔正畸专业研究生教学计划的制定上,①掌握扎实的基础医学,做到在实践操作中思维清晰,有根有据。为培养系统临床思维及主观能动性打下坚实的基础。②拓宽教育的口径,扩大知识面。注意素质教育,增加医患沟通等医学伦理学方面的内容,引导医学生对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生活知识及社会经验等有自学能力。③在临床实习指导中,指导医学生正确的收集资料和不断的观察。并培养反复验证思维。总而言之,我们的目标是提高医学生医学处理时的临床思维,注意医学生良好医德医风的养成,良好医患沟通能力的培养和不断创新自主的学习能力及思维,将广义的临床思维落到实处。

3.2加强研究生对医患关系的认知医患关系指医疗工作人员包括医生、实习医生、护士、医技人员、管理人员与患者以及有关的家属、监护人、单位组织等群体之间的关系。医学研究生既是学习者,也是医疗工作的实施者。在培养过程中,应让医学生对自己的主体性有充分的认识,在医患关系中,要让患者有知情权和选择权,使用自己就医权利和发挥参与治疗权的同时,要尊重医生的职业自,信任并积极配合治疗等。正确认识医患矛盾和学患矛盾[2],理解患者的就医心情,同时充分发挥自己的主体性作用。在实习生医患关系教育中,带教老师不应因为实习医生仍是学生而掩饰上述这两种矛盾关系,应引导研究生清楚认识医患关系现状并正确对待[3]。

3.3提高医学生的医患沟通能力。调查访谈中发现,医患沟通关系越好的研究生,患者的信任程度越高。良好的医患沟通是建立和谐医患关系的必要条件[4]。调查中,有近50%的患者认为对正畸治疗的过程及复杂性并不了解。许多医疗纠纷源于解释不清,交流不够。医患沟通是医学实践的思维方式和行为准则,是医疗卫生过程的重要环节。其功能和作用是:提高诊疗技术与人文服务水平,取得患者和社会的信任与合作,促进医学事业与社会文明的进步和发展[5]。国外将医患交流的核心要求定义为能在保证正确有效的治疗手段的基础上,积极友好地与患者交流,能使患者与主治医师最大限度的合作,从而能取得最好的治疗效果[5]。可见国外医学教育界在培养医生与患者沟通的能力方面已经先行一步。我国目前的医学教育仍侧重于医学基本知识和医学技能,而常常忽视沟通能力的培养。对医学研究生的沟通能力的培养应采用在临床实践教学中逐步引导渗透的方式较适宜。同时可以在选修课中加入医患交流学等课程。在临床实习中,指导老师带头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耐心与患者交谈,从专业角度为患者提供最合理和最实用的治疗,在临床实习中让研究生学会选择沟通内容,把握沟通时机,建立和谐医患关系,取得患者的信任,使患者与医生能取得良好的合作。

参考文献:

[1]李静,孙宏玉,郑修霞.患者对本科护生实习评价的现象学研究[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6(11);63-65.

[2]焦红兵,邹小莉,王华.医学研究生临床实习阶段医患矛盾的探析[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12(11);825-851.

[3]张桂芝,董兆举,秦国民.以医患关系的视角审视医学教育的阙如和发展对策[J].西北医学教育,2011(04);655-658.

医疗行业研究篇9

日前,由清华大学教授刘庭芳领衔的关于中国国际医疗旅游的首个部级课题《中国国际医疗旅游主要宏观政策及服务与评价模式研究》正式启动。

“通过与周边国家和地区的对比研究,中国在国际医疗旅游上已经落后一大截了,我们已经处于四面楚歌的状态。这一事实要倒逼中国产生紧迫感,各方都要强化对于这一问题的危机意识。”课题负责人、清华大学医院管理研究院院长高级顾问、中国国际医疗旅游联盟执行主席刘庭芳在会后接受《中国医院院长》记者专访。在采访中,刘庭芳多次表达了自己对中国国际医疗旅游作为一项产业开拓和推进的迫切心态和战略情怀。

《中国医院院长》:中国国际医疗旅游的理论与实践的探索,经历了哪些阶段?相比以往,新启动课题的突破点是什么?

刘庭芳:总体而言,中国的探索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即提出阶段、初步探索,以及现在的系统研究阶段。

第一阶段是从1996年开始。我在海南卫生系统工作期间,通过对海南生态环境、旅游资源、医疗资源的综合了解和考察,在中国大陆首次提出了国际医疗旅游服务的概念,并将发展医疗旅游写进了我时任院长的海南省第二人民医院的3年战略发展规划。虽然后来这一概念并未得到很好实践,但在提出的时间起点上,与泰国几无大差。

我通过各种途径影响海南省委、省政府和省卫生主管部门,把发展海南国际医疗旅游服务编入海南省“十五”规划,这是国内第一个把发展国际医疗旅游写进区域卫生规划的省份。目前,最先起步的海南省三亚市中医院通过开展具有特色的中医疗养游,针灸推拿等具有中国特色的国际医疗旅游服务,每年都吸引近万名来自俄罗斯、中亚、北欧等国家的患者前来就诊,其中还有三位总统。

第二阶段为初步探索阶段。2010年,北京市医改办提出一项招标课题,主要针对北京市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十年规划做前期研究。我作为课题组主要参与者之一,主持了北京市国际医疗旅游子课题的设计与研究,提出了北京市开展国际医疗旅游的政策建议,相关于《中国经济研究报告》。

第三阶段全面综合研究的序幕已正式拉开。此次由国家卫生计生委委托清华大学医院管理研究院开展的《中国国际医疗旅游主要宏观政策及服务与评价模式研究》课题,和此前的研究相比,在研究层面、广度、高度、深度、国际化程度和研究团队的实力上,都有了很大的突破和提升。

该课题主要包括4个子课题:宏观政策面研究,旨在为国家有关部门提出全面政策建议,以推动关于国际医疗旅游顶层制度的设计;开展中国国际医疗旅游服务机构的准入标准研究;中国国际医疗旅游机构内部运营流程的研究,政府或第三方对提供国际医疗旅游机构的监管与评价体系研究;国际比较研究。

《中国医院院长》:中国在国际医疗旅游方面,目前发展到哪一水平?国外其他地区的先进经验有哪些?

刘庭芳:以国际标准衡量,中国现在的国际医疗旅游服务,几近于零点起步。真正意义上的国际医疗旅游服务对象,不能仅定位于医疗机构所在国或城市的常住外国人,而主要应接诊大量从异域以中国为目的地专程预约而来的顾客,且具有一整套与此相关的流程与服务设施。

一个生动的例子或许能更好地指导我们认识这一概念。首先,一位国外的患者通过网络了解到中国某家医院的规模与专科优势特色,在网上挂号。在保证隐私的前提下,他把自己之前所有的检查材料提交给医院,医院接到资料以后进行分析与会诊,再量体裁衣提出多种治疗方案并反馈给患者,包括报价和手术风险等。患者在此基础上进行选择,再通过便捷途径办理国际医疗旅游的签证和购买机票,到达就医地后,从机场接到医院,或先入住酒店再入院,开始进行治疗。

这要求提供国际医疗服务的中国医院必须具有能与海外市场与顾客无缝对接的软硬件与流程。本课题研究的产出,将为开展国际医疗旅游的医院提供系统解决方案。

目前开展国际医疗旅游较为兴盛的国家有几大代表区域,如以德国、瑞士等国家为代表的欧洲;以泰国、印度、韩国、新加坡等为代表的亚洲;以巴西和古巴为代表的拉丁美洲等。综观这些国家,其医疗旅游的发展均是政府大力支持、社会大力参与的产业,多数都已将医疗、美容、健身融为一体,且近年来客源量呈现逐年扩大的趋势,发展中国家成为主要的目的地和受益者。

《中国医院院长》:中国发展国际医疗旅游的最主要障碍是什么?如何破解这一障碍,实现“弯道超车”?

刘庭芳:首先,最大的问题是观念与政策障碍。目前,从政府到医疗行业,总体上尚末形成发展国际医疗旅游的明确共识。其次,以公立医院为主体的中国医疗服务体系的主旨,是要为国人提供基本医疗服务。而国际医疗旅游是一项服务国外患者的高端产品。另外,中国的多数民营医院显然还不具备提供国际医疗的规模和水平。

显然,只有打破这一瓶颈,中国国际医疗旅游服务的“弯道超车”才有可能实现。

我以为,这一市场的开拓不能等、不能靠,相关高层决策者要拿出当年深圳建经济特区的胆略和创新精神,开启中国国际医疗旅游的门户。我并不提倡大量的公立医院把主要资源投入到国际医疗服务上。但选择在北京、上海、广州、海南等省市各拿出一所医院作为国际医疗服务的特区进行试验,料也不至会对广大民众的看病就医产生很大的负面影响。

医疗行业研究篇10

关键词:少数民族地区城乡医疗保险一体化文献综述

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城乡医疗救助制度、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构成的我国基本医疗保障体系框架已初步形成。截至2011年7月,全国城乡居民基本医保参保人数达12.7亿人,覆盖率达95%。医疗保险基本实现全覆盖的成绩下也凸显了资源重复投入、医疗保障不均等、城乡分割愈加严重等一系列问题,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城乡医疗保险一体化进行了深入探讨并取得了丰硕成果,而少数民族地区城乡医保一体化的研究却亟待加强。笔者对比普通地区和民族地区医保一体化的研究现状并作文献综述,以期丰富该理论研究。

一、城乡医疗保险一体化研究

目前城乡医疗保险一体化研究主要集中在国内,国外关于中国城乡医疗保险一体化的研究较少,国内研究主要集中在城乡医保非一体化的原因和统筹措施上。

在城乡医保非一体化原因上,国内学者从体制和制度的视角进行了详细研究,认为城乡二元结构、政府政策、财政体制等是主要原因。如李赖志,汪红奎(2008)认为统筹城乡保险首先的制约因素是城乡二元经济的对立及城乡户籍弊端,未能带来医疗保险社会化与城市化的协调发展。张晓杰(2010)指出各区域城市化水平差距缩小,但各区域基本公共服务资源配置的差距渐趋扩大,其中社会保障和医疗水平差距巨大这一局面的形成除了历史因素和资源禀赋影响外,政策机制是造成区域差距的关键。葛延风(2007)认为对医疗卫生事业的特殊性缺乏清醒的认识,将医疗服务机构视同于一般企业,选择了一条过度市场化的改革道路,是导致医疗卫生体制变革中出现偏差导致公平性和效率低的原因之一。

在推进城乡医保一体化的对策建议中,学者提出了相应措施,如荏苒(2011)指出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和城乡医疗保险一体化的关键是打破城乡二元分割的体制障碍和政策限制。郑功成(2010)提出在推进医疗保障制度建设与发展进程中,政府应改革和调整财政公共卫生支出的方向和结构,重点资助弱势群体参加医疗保险。就具体的步骤安排上,多数学者注重实现此目标的阶段性和渐进性。申曙光,彭浩然(2009)指出全民医保的发展方向是“一元制”,但各地区应该根据具体情况,在兼顾公平性原则的前提下,通过整合制度、完善制度设计和配套措施来实现全民医保。

二.少数民族地区城乡医疗保障制度一体化研究

近年来学者的研究主要从宏观角度对少数民族地区基本公共服务进行分析,较少对少数民族地区城乡医疗保险制度一体化展开广泛深入的研究。

1.少数民族地区基本公共服务研究

李鸿(2008)分析了民族地区与发达地区、民族地区城乡以及不同民族群体之间在公共服务领域存在的差异和突出矛盾,提出要在推进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进程中,加快建立民族地区城乡统一的公共服务体制。谭彦红(2010)则运用图表、数据形象对比了民族地区与全国的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程度,包括义务教育、医疗卫生、公共基础设施、社会保障等方面。通过广西与其它地区的对比,探讨了短期要加大对民族地区的转移支付力度,长期应采取措施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均衡发展的路径选择。

2.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医疗保险制度研究

张红梅(2007)以重庆市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为例,分析了西部少数民族地区医疗保障制度的现状,如医疗资金运用不当、医疗条件落后等,强调只有深化合作医疗制度,才能真正促进西部少数民族地区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云秀清(2007)指出民族地区农村医疗保障和农民生存权利值得引起高度关注,这种现象被描述为“双重失衡中的失衡”,据此提出了对策,即在思想上态度上重视农民和农业,医疗卫生服务体系重点放在乡村级,区别对待不同经济收入群体等等。

3.少数民族地区城乡医保一体化研究

史艳芳(2011)分析了少数民族地区的特点,就少数民族地区的新农合与城镇居民医保统筹情况与试点地区进行了对比,得出了少数民族地区二者统筹存在的问题:管理体制不顺,制度衔接不到位;筹资范围标准有差异;报销手续烦琐等,并提出了少数民族地区二者统筹需要考虑的问题:一是完善落实国家政策,提高中央宏观指导力度,改变少数民族地区社会落后状况,二是改革中国现行行政体制,妥善解决新农合、城镇新农合和城镇居民医保的统一管理归属问题,三是完善长效筹资机制,四是完善民族地区城乡医疗保险政策体系。

三、结论

综上,目前关于城乡医保制度一体化的研究较为成熟,但对少数民族地区相关方面的研究既不充分也不专门,对少数民族地区城乡基本医疗保障均等化的研究势在必行。笔者认为首先应对少数民族地区医保一体化的运行情况进行实证研究,分析其特殊性;其次运用文献资料、个案研究和比较研究归纳医保一体化的普遍规律;三是对比二者差距,研究适合少数民族地区医保一体化的路径。

参考文献:

[1]李赖志,汪红奎.基于城乡一体化的医疗保险社会化问题研究[J].黑河学刊,2008(6).

[2]张晓杰.城市化、区域差距与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J].经济体制改革,2010(2).

[3]葛延风,贡森.中国医改:问题根源出路[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07.

[4]荏苒.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与城乡医疗保险内涵解析[J].中国卫生经济,201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