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的商业模式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9:16:52

人工智能的商业模式篇1

【关键词】物联网商业模式创新分析

一、绪论

物联网,即“物物相连的互联网”,是指通过信息传感设备,按约定的协议,把任何物品与互联网连接起来,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以实现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的一种网络。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与成熟,物联网产业具有巨大的市场需求,成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业界公认,物联网将引发继计算机、互联网与移动通信网之后的世界信息产业的第三次浪潮。

商业模式是指公司从事商业活动的具体方法和途径,是企业间竞争和产业发展的基础。我国物联网产业目前仍处于初级阶段,商业模式还未成熟,威胁与机遇并存,亟需寻找合适的商业模式来作为支撑实现物联网产业的经济价值。本文以无锡为例,在大量调查研究和对现有物联网商业模式分析的基础上,针对未来物联网商业模式发展提出了几点建议。

二、无锡物联网发展与商业模式分析

在我国,物联网的建立还不成系统,大多物联网产业依旧停留在政府项目和概念发展的层次上,仍然处于产业发展的初步阶段。尽管其市场增长速度较快,但总体规模不容乐观。由于物联网产业的兴起时间不长,国内外基本同步,是我国抢占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制高点的希望所在。

自2009年成立国家传感网创新示范区(国家传感信息中心)以来,无锡物联网建设发展已经初步形成了物联网人才和项目在无锡的集聚发展的态势。产业发展的载体建设和空间布局基本完善,产业发展的目标和路径初步确立,物联网企业和产业化项目不断增多,产业集群发展势头明显,部分企业显示出较好的成长性,核心关键技术研发取得重要突破。物联网产业规模快速增长,2011年全市物联网及相关产业产值达796亿元,其中核心产业实现销售收入475亿元,全市物联网产业年销售收入100万元以上企业有608家。创新资源快速集聚,全市已经聚集国内外物联网重点研发机构32家,包括中科院和新华社分别在无锡成立物联网研究发展中心和资讯中心,中国电科集团、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国家电网公司以及中国电信、中国移动、中国联通等大型央企分别在无锡布点建设了物联网科研机构;全国有17所重点高校在无锡设立了物联网学院或者研究中心。

产业的发展需要良好的商业模式作为基础。作为物联网发展的排头兵,无锡物联网产业目前存在的商业模式主要由以下五种。

1、政府买单型商业模式

自传感网创新示范区建设启动以来到2012年,无锡有76个物联网应用示范项目竣工,在建或拟建的经国家立项或推广的示范项目有10个,居国内物联网重点城市前列。其中无锡机场周界防入侵工程、220千伏西泾智能化变电站已经投入试运营;“感知太湖·智能水利”工程一期已完工,整个工程2012年年内建成;“感知环境·智能环保”工程的智能中枢——环境监控中心项目2012年年内已经封顶。

上述物联网示范应用基本都是由政府买单,因为目前物联网应用刚进入交通、民航、电力、工业等民生工程、公共服务领域,催生了一大批中小企业,正处于大规模产业化初期,需要政府为物联网产业的发展提供安全保障。政府为物联网发展具有战略性、全局性、示范性和某些公共服务、民生工程买单,有助于加强产业化过程中各行业各部门之间的互动与协调,能有效地保障物联网产业的顺利发展。

2、政企合作型商业模式

中国移动运营商与无锡市政府在tD网与物联网融合项目上的合作就是典型的政企合作模式。物联网与tD网的结合将成为中国自主知识产权发展的又一里程碑。中国移动主要提供技术服务,从推动tD网络融合、提升核心技术自主创新力、引导产业链的合作与发展、促进物联网商业用途的规模化等多个方面加速tD与传感网的融合发展,倾力打造物联网产业的新高地,在我国物联网发展的新时期发挥了更加积极的作用。

这种政企合作型商业模式能很好地利用双方的优势,政府强大的资金支持与企业先进的科研技术平台,强强联合以求发挥物联网产业更大的效用。政企双方可以广泛开展示范项目合作,在工农业以及公共服务等多个领域广泛运行,其中包括环境监测、要地防入侵、智能交通、智能家居、智慧城市、社区医疗健康工程、基于RFSim的市民卡等,由点到面,逐步推广,形成产业重点化突破和规模扩大化增长格局,以推动物联网产业链的健康成长。

3、政府扶持、市场运作商业模式

无锡市江阴申港三鲜养殖有限公司与清华同方合作开发的鲥鱼养殖监控管理系统,将于近日建成,届时可实现智能化养殖,大大提高鲥鱼、河蟹的成活率和养殖的商业效益。以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提升信息化水平为目的,按照“政府扶持、院所支撑、市场运作、合作共赢”的运营管理机制,农业方面的物联网示范项目在无锡市风生水起,推动无锡市感知农业大步前行。根据《无锡市物联网应用示范工作三年行动计划》,从2012年到2014年,无锡市将重点在九大领域开展物联网先导应用示范项目,农业方面将以精准农业、智能畜牧和智能水产养殖为切入点,推进物联网行业应用,建立农业智能综合应用平台,实现对重点农产品的智能管理和辅助决策,并开展农产品的电子商务和全程溯源服务。

这种模式通过政府的作用力将物联网技术应用到农业的生产发展上,使传统农业更加智能化与人性化。促进该模式在农业应用项目中的全面实施,将进一步推进物联网技术在农业领域原材料生产与产品研发应用的结合,推动现代农业技术的快速进步。

4、厂商用户与科研机构联合推动型商业模式

2011年,有93项物联网应用示范项目在生态农业、平安家居、机杨安保等领域逐渐开展;2011年9月,国内首个基于物联网技术的智能交通项目——惠山智能交通工程一期启用后,锡澄路、惠山大道等主干道的交通通行能力提高了10%以上;2011年公安部门的“清网行动”中,依托公共安全物联网平台,通过人像比对识别技术抓获了8名逃犯。“智能化”格局的构建,使人们的生产、生活更加便利。

这类应用的推动力来自众多科研成果转化生产、生活应用的需求,科研机构充分发挥自身技术优势,将科研专利出售给有需要的厂商用户,合作开发出实用性的智能化方案,如环保领域的碳足迹监控系统、智能化城市交通系统等,此类商业模式在保障民生、促进社会生产生活健康发展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三、我国物联网发展商业模式的选择

在市场竞争白热化、全球化浪潮席卷的今天,商业模式的重要作用越来越受到全社会特别是产业界的高度重视。随着物联网的发展,人们关注最多的是有关物联网核心技术的突破、标准的制定或者政策的支持以及应用规模的扩大和新的应用领域所带来的新机会,但物联网商业模式创新的缺失已凸显为阻碍物联网发展最重要的问题之一。无锡物联网发展之所以取得成功,与其良好的产业发展商业模式选择有关。从无锡物联网产业的发展和现有的商业模式来看,我们认为我国未来物联网商业模式应该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1、政府主导型商业模式

这种由政府主导,建立物联网示范应用的模式,有助于快速启动市场,加强产业发展中各行业主管部门的协调与互动,有效化解新兴产业发展初期风险的不确定性,保障物联网产业的顺利发展。一般主要应用于物联网产业发展的初级阶段。其需求的创造作用和应用的示范作用十分明显。

2、运营商主导型商业模式

资金实力雄厚的的企业,如中国三大通讯运营商,可采用运营商主导型的商业模式,由电信运营商联合应用服务商自行开发标准化业务,建立信息化产品基础平台,形成智能终端或其它智能应用,依据定位的客户市场和客户群体共生需求特征提供全套业务和解决方案。运营商利用提供通道来收取费用,凭借公共平台,在项目运作中具有较强的竞争力。2009年,中国移动、中国电信和中国联通三家通信运营商分别进驻无锡建立研究中心,这对于运营商主导型商业模式的建立将提供强大的技术支持,更好地推动无锡“智慧型城市”的建设。

3、公共性平台服务模式

对于普遍性的行业以及该行业内大大小小的企业来说,物联网发展的难度较大,涉及硬件、软件、标准及运营等方方面面,需要公共平台的支持和服务。建立的公共平台将广泛服务于大规模的用户群体,势必将带动社会化的应用创新和生活方式的转变。对于拥有众多中小企业聚集的城市或者工业园区聚集地,适用于此类模式,政府在物联网服务平台上的大力投资和建设,对现代装备制造业、现代农业、现代服务业、消费电子、交通运输、民生工程及其他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和发展将起到重大的推动作用。

4、特定行业自营型商业模式

各个行业都有其特殊性,而且也存在部分特殊行业资源不便在统一平台共享的特点行业企业根据其特定性及业务投资建设独立的业务平台,以运营商和服务商为通道,形成行业领域的智能化模式和应用。如金融交易信息、银行服务、电力、视频监控信息等存在保密性要求或者隐私保护需求等,

5、合作型商业模式

一些行业企业用户出于特定业务需求,但又无力投资建设独立的物联网业务服务平台,所以就寻求与系统集成商或软件产品商的合作,充分利用运营商的传感技术和运营服务能力,形成满足行业或某些特定领域需要的智能化服务方案。无锡智能公交系统便是通过无锡公交公司与系统集成商和软件产品开发商的合作建立起来的。

四、总结

适宜、高效的商业模式对于企业的发展来说至关重要。然而,目前国内的物联网产业仍处于起步阶段,商业模式不成熟,普遍存在着高投入、低盈利的现象。由此,创新的、实用型的商业模式成为大力发展物联网产业的重中之重。加快物联网产业的健康发展,务必需要开发出使政府、运营商、客户企业等多方共赢的商业模式。同时,企业在选取商业模式时需要考虑自身的发展规模,发展领域以及资金实力等综合情况,适时适当地调整发展模式。

(注:本论文为江南大学2012年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的阶段性成果,课题组成员还包括:刘熠达、王铎、郭琳。)

【参考文献】

[1]张云霞:物联网商业模式探讨[J].电信科学,2010,26(4).

[2]陶冶:物联网产业商业模式的探索与创新[J].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3(4).

[3]杨大春:无锡发展物联网产业的竞争优势及战略选择[J].江南论坛,2009(11).

[4]汪衣冰:中国移动在物联网应用领域的探索与实践[J].电信技术,2010(1).

[5]王卫宏:物联网的发展与相关产业价值链[J].电信工程技术与标准化,2009(12).

[6]侯赞慧、岳中刚:我国物联网产业未来发展路径探析[J].现代管理科学,2010(2).

人工智能的商业模式篇2

[关键词]电子商务 人工智能 数据挖掘

电子商务的飞速发展给全球经济带来的冲击是巨大的。基于人工智能技术的电子商务将能更好地为其发展带来良好的基础,这一过程是电子商务向着良性发展的必然趋势。本文从人工智能技术与电子商务的国内外动态、人工智能技术在电子商务中的应用例子,以及数据挖掘技术在web上的应用等几个方面对其进行论述。

一、电子商务与人工智能技术的国内外动态

1.省略域名22220个,BtoB电子商务市场广阔,远远未达到饱和状态,大量的服务和赢利渠道还处于空白状态。电子商务不仅是企业建网站,宣传企业产品及形象;也不是简单的网上购物。真正的电子商务应该是以internet为核心的信息技术进行商务活动和企业资源处理,说穿了就是信息流的高效管理、增值运用。商务中国在开发的每个栏目力求帮助企业在客户及供应商之间建立信息共享、高速流动,改变商贸传统运作方式,在不受时间、地域限制的虚拟商业网进行交易。

本世纪90年代以来,取得了显著效果的企业信息系统模式是外贸部门的edi系统、商业部门的商场信息系统以及制造业的mrpⅡ系统。这些系统的成功,主要是解决了过去手工作业的速度慢、效率低的问题。而国外在这一阶段比较成功的一些例子是制造业的cals系统、流通业的edi和金融业的电子商务系统。这些系统的最大的特点都是在于企业之间的协作。1996年,日本将三菱汽车、日本电装等汽车公司和部件公司联合起来,成立了“v-cals联合体”。它们的目标不仅是将新车的开发周期缩短一半,而且要将各种部件调拨活动的信息、cad设计信息、各种冲突、噪音试验信息等构成共享数据库,从而形成一个多企业的有机联合体。

2.人工智能技术的国内外动态

从1956年正式提出人工智能学科算起,40多年来,人工智能学科取得了长足的发展,成为一门广泛的交叉和前沿科学。总的说来,人工智能的目的就是让计算机这台机器能够像人一样思考。如果希望做出一台能够思考的机器,那就必须知道什么是思考,更进一步讲就是什么是智慧。什么样的机器才是智慧的呢?科学家已经作出了汽车,火车,飞机,收音机等等,它们模仿我们身体器官的功能,但是能不能模仿人类大脑的功能呢?到目前为止,我们也仅仅知道这个装在我们天灵盖里面的东西是由数十亿个神经细胞组成的器官,我们对这个东西知之甚少,模仿它或许是天下最困难的事情了。

当计算机出现后,人类开始真正有了一个可以模拟人类思维的工具,在以后的岁月中,无数科学家为这个目标努力着。现在人工智能已经不再是几个科学家的专利了,全世界几乎所有大学的计算机系都有人在研究这门学科,学习计算机的大学生也必须学习这样一门课程,在大家不懈的努力下,现在计算机似乎已经变得十分聪明了。例如,1997年5月,iBm公司研制的深蓝(DeepBlue)计算机战胜了国际象棋大师卡斯帕洛夫(Kasparov)。大家或许不会注意到,在一些地方计算机帮助人进行其它原来只属于人类的工作,计算机以它的高速和准确为人类发挥着他的作用。人工智能始终是计算机科学的前沿学科,计算机编程语言和其他计算机软件都因为有了人工智能的进展而得以存在。

在大多数学科中存在着几个不同的研究领域,每个领域都有其特有的感兴趣的研究课题、研究技术和术语。在人工智能中,这样的领域包括语言处理、自动定理证明、智能数据检索系统、视觉系统、问题求解、人工智能方法和程序语言以及自动程序设计等。在过去30多年中,已经建立了一些具有人工智能的计算机系统;例如,能够求解微分方程的,下棋的,设计分析集成电路的,合成人类自然语言的,检索情报的,诊断疾病以及控制太空飞行器和水下机器人的具有不同程度人工智能的计算机系统。

人工智能理论进入21世纪,正酝酿着新的突破――人工生命的提出,不仅意味着人类试图从传统的工程技术途径,而且将开辟生物工程技术途径,去发展人工智能;同时人工智能的发展,又将作为人工生命科学的重要支柱和推动力量。可以预言:人工智能的研究成果将能够创造出更多更高级的智能“制品”,并使之在越来越多的领域超越人类智能;人工智能将为发展国民经济和改善人类生活作出更大贡献。

二、电子商务中应用人工智能技术

人工智能就是设计和开发出各种计算机程序来模拟人的思维结构、推理和求解问题的行为。由于人工智能的研究范围十分广泛,对电子商务也有多方面的影响。

1.数据仓库

数据仓库是把分布在网络中不同信息孤岛上的数据集成到一起,存储在一个单一的集成关系型数据库中。利用这种集成信息,用户可以方便地对信息进行访问,还可以使决策人员对一段时间内的历史数据进行分析、研究,以获得事物发展的趋势。

数据仓库有两大优点:一是不必重新编制输入(事务)处理系统就能够建立一个结构化的环境,将输出(决策支持)处理移入新环境(数据仓库)中;二是数据仓库建立概念模式(逻辑数据模型)、内部模式(历史文件)和外部模式(数据仓库)的三模式环境。其中历史文件中的“多对多”(mn)维护关系可以简化为三模式环境下的多个“一对多”(m*n)关系。

2.数据挖掘与知识发现

数据挖掘(Dm.Datamining)和数据库知识发现(KDD.KwowledgeDiscoveryinDatabase)是随着数据库技术、人工智能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而提名的。尤其是随着电子商务的开展,信息总量不断增加,更迫切地需要有效的信息分析工具,以便能发现大量商业数据间隐藏的依赖关系,从而抽取有用的信息或知识,指导商业决策。过去只有简单的数据统计技术,还未达到成为智能数据分析工具。因此,在数据生成和数据理解之间还存在很大的差距。Dm和KDD就是一种新型的数据分析技术,旨在从大型数据库中提取隐藏的预测性信息,构建高校的数据仓库,发掘数据间潜在的模式,以便于用理解和观察的形式反映给用户,从而为企业做出前瞻的,基于知识的决策参考意见。

Dm与KDD需要解决的问题有:超大规模数据库和高维数据;数据丢失;变化中的数据和知识;模式的易懂性;非标准格式数据;多媒体数据以及面向对象数据的处理;与其他系统的集成;网络与分布式环境下的KDD问题等。

Dm与KDD的区别是:KDD是一个综合的过程,包括实验记录,叠代求解,用户交互以及许多定制要求和决策设计等,而Dm只是KDD中的一个具体但又是关键的步骤。当然,它们都对数据仓库进行有效利用的技术手段。

3.生物认证技术

目前,许多磁卡、存单大都是用密码来进行安全保障的,一旦密码泄漏,也就不安全了。

在电子商务中,电子货币将得到急速的发展,对安全水平的要求也相应提高,从而带动了人工智能的一个分支领域――生物认证技术的研究与开发。

生物认证技术是指利用人体某一具有特征的部位,或个人的习惯,如指纹、掌纹、手形、网膜、虹膜、脸形、声纹及笔迹等来识别人们的身份的技术。这种识别技术与磁卡式的靠持有物认证的方法和密码式的靠知识认证的方法相比,具有极大的优越性,它不会丢失、被盗和被伪造。

生物认证技术作为一种准确、快速和高效的身份认证方法,正应用于如银行、海关、医疗保险、重要通道控制、信息网络安全等领域。这是一项集现代化生物科技与计算机科学相结合的高科技实用项目。微软公司宣布将把生物认证技术添加到自己的视窗操作系统中,这对这项新技术的发展将起到促进作用。

4.智能数据库信息检索

在电子商务平台应用实践中,如何根据用户的意图、兴趣和特点自适应地和智能化地从现有的客户信息、商品库存信息等大量数据信息中对信息进行相关性排列,调整匹配机制,以获得用户满意的检索输出,成为电子商务今后应用所面临的一个技术问题。

三、结束语

本文从人工智能技术和电子商务在国内外的发展动态、人工智能技术在电子商务中的应用实例,以及数据挖掘技术在web上的应用几个方面对人工智能技术在电子商务中的应用进行了概括的论述。随着电子商务的不断发展和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完善,两者在各个领域、各个层次的相互融合将更加密切。作为各自的成功因素,电子商务和人工智能技术的融合必将成为一种关键技术。

参考文献:

[1]王桂森李向阳杨立东:我国电子商务发展的制约因素分析[J].商业研究,2007,04

[2](加)韩家炜堪博著范明孟小峰译:数据挖掘概念与技术(原书第2版)[m].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03

人工智能的商业模式篇3

【关键词】移动商务智能;移动终端;应用

随着带有网络浏览器和易用键盘的智能手机的出现,消费者可以更加方便的使用手机来购物,推动了移动商务的发展。在我国,移动商务的发展经过最初的短信、移动支付、手机电子邮件、手机搜索引擎到现在的3G服务,移动商务从概念走向成熟,是企业信息化建设过程中的重要手段。移动商务服务对象的移动、即时、私人、方便性使其在农业、电信、金融等领域初具规模。移动商务是电子商务和移动通信产业整合和发展而来的新的商务模式,是应对当前复杂多变、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的有效模式。商务智能(Businessintelligence,简称Bi)出现经历了一个渐进的、复杂的演进过程,现仍处于不断发展之中。将Bi和移动商务结合是未来电子商务发展的趋势。

1.商务智能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目前,商务智能仍没有一个学术界公认的定义(HowardDresner,1989;KamelRoulbah和Samlaouldali,2002;olszak,2002;Salmarch,2004;王茁,2004;),企业界也由于历史发展原因所提出不同的概念。edwardR.tufite(1990,1991)的信息定量化观点为Bi奠定了基础;inmon(1996)在其代表著作《managingtheDatawarehouse》中提出数据仓库的概念;LarryKahaner(1998)提出竞争智能观点;m.KathrynBrohman(2000)等人提出Bi价值链,并对链上的活动进行了实证研究;BernardLiautaud(2001)提出在Bi研究领域“技术比理论先行”的观点,从此加快了Bi在企业的实践;2001年以后,Bi的研究的主题从技术层面上升到了企业的战略层面,平衡计分卡、战略竞争分析等;KarlVandenBergn和timoelliott(2003)提出建立Bi的标准框架是非常必要的,有影响的有的inmon的企业信息工厂、扎克曼的企业框架、tDwi(美国数据仓库研究院)的Bi架构、Gartner框架等;DariusHedgebeth(2007)认为业务和信息实体之间的有效联系能够被引入企业的Bi系统所观察;tobiasBucher等(2008)研究了流程导向的管理和Bi之间的交互关系;andyStefanescu等(2009)证明了Bi工具能够改善数据到信息,信息到决策,决策到行动的过程,帮助公司提高利润,降低成本;mairapetrini和marleipozzebon(2009)探讨了把CSR、可持续发展与Bi有机结合起来的路径和方法。涂子沛(2010)在研究零售业Bi应用时发现,美国一批零售商的门店经理已经能在手机上浏览表盘报告,主要体现在顾客分析、商品分析、供应商和运营分析,另外如移动商务智能和通过文本分析提取顾客的意见等更高端的应用也开始在零售业初现端倪。

国内关于Bi方面的论文是从1998开始的。陈贤(1998)认为商务智能开创管理新纪元,现代管理重点是对信息价值的认识;其后对商务智能的研究可以大致分为两力面: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在理论研究方面,如朱晓武(2007)提出了商务智能理论框架图;马鸣等(2009)提出的实时Bi框架。在应用研究方面主要体现在不同视角的Bi系统构建和商务智能解决方案的应用研究,如周瑾(2010)基于实时决策的事件驱动型商务智能过程研究;白晨星(2010)研究了oracle商务智能在现代企业信息中的应用;丁荣涛(2009)构建了面向中小企业信息化的基于SaaS应用服务模式的商务智能平台;陈锦禾(2009)等提出一种基于知识挖掘的web商务智能平台(KB4wBi);蒋国瑞(2006)等构建面向中小企业信息化的基于multi—agent的柔性商务智能平台;此外还有学者研究了Bi方案的开发流程及方案的构成。

综述商务智能文献,发现现有的研究“技术先于力量”,商务智能在实践中不断发展,但却很少有学者研究移动商务智能。云计算、三网融合等一系列移动互联网络条件的改善,给移动商务注入新的活力。

2.移动终端的发展和使用情况

2.1移动终端的发展

移动商务的发展离不开移动终端的发展。移动终端的发展大致可以分为三大主线:一是通讯工具的改善,是沿着Bp机、大哥大、手机、智能手机这一脉络发展的;二是个人上网设备的改善,是遵循笔记本电脑、上网本、平板电脑这一脉络发展的;此外,还有其他的移动终端,如GpS、电子游览器、移动电视等。据互联网周刊调查显示,在pDa、智能手机、移动互联网设备、超便捷移动个人电脑、上网本中智能手机被认为会成为未来智能终端的主流。

随着智能手机功能的不断完善和移动网络环境的改善,它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人们所接受,在网络购物、旅游预定、移动办公等方面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巨大的改变。智能手机产品的丰富和用户对移动互联网应用的需求上升,还将刺激用户市场对智能手机的进一步消费需求,未来终端的发展无“终极”之说,但智能性、移动性、个性化、主动性是其显著特征,是超越视觉、听觉、触觉、感觉的一种智能性体现,更加的注重客户体验,真正做到以人为本。

2.2移动终端的使用情况

国外对于移动终端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硬件平台上的包括操作系统、应用平台、应用程序和业务客户端程序三个方面的研究,主要操作系统有:Symbian,windowsmobile,Linux,palm,android,macoSX,Rim和omS。市场上形成了android阵营、Symbian阵营与苹果自有mac操作系统阵营的三足对抗之势;应用平台有Java、Brew等;国内对于oS及应用平台的研究比较落后。在移动终端的应用上有一定的研究成果,如有学者研究了手持式终端在进货盘点、库存盘点与出货盘点这三大物流环节中的应用;运用软件工程的理论方法提出基于pDa的物资仓储管理系统的解决方案;有学者提出基于物流CRm的手持移动终端的设计方案;研究了以手持终端和叉车触摸屏相结合作为操作终端,设计了自动化立体仓库管理系统的硬件网络结构、功能模块和数据库,为移动终端在自动化仓库管理中的应用做出探索。

随着移动通信和互联网融合加速,消费者对智能终端的需求不断升级,产业融合催生移动互联网“终端+业务”的一体化模式,给用户带来全新的使用体验。在移动互联网基础上发展的移动商务有了中国大批的手机网民的支持,企业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应该重视手机等移动终端的使用。

3.移动商务智能框架

移动商务加强了企业和顾客的互动,但现有的软件系统多是把原来基于internet的应用移植到移动平台上,并不能给企业经营带来革命性的变化。移动商务智能是商务智能在移动商务领域的应用,一般经过移动终端采集相关数据,经过商务智能系统查询分析、在线分析处理或数据挖掘后把结果在移动终端显示,为顾客提供个性化的信息,辅助移动员工决策的过程。

3.1移动商务对商务智能的需求

在我国移动商务的发展离不开移动设备制造商的支持,3G商用及三网融合的大背景下,移动商务的优势在于:首先是无时空限制,其互动性正在影响着企业的运营,通过移动设备,企业所提供的内容可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到达顾客和移动员工的手中,创造了更高效、更准确的信息互动;其次是便利性,除了移动设备便于携带外,移动员工可以通过移动设备进行交易或取得资讯,可以随时随地从事公司活动;第三是移动商务的个性化,移动商务的应用能够达到个性化,呈现所需的资讯或提供所需的服务给特定的使用者。

移动商务智能要满足移动商务提出的要求应具有以下特点:

(1)互联性。移动中的员工应能够通过安全的移动终端设备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没有时空限制的链接移动商务智能,帮助移动员工和决策者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2)移动性。移动商务智能和传统商务智能最大的不同在于移动性,可以通过移动终端方便的获取原始数据、接收数据分析结果,随着移动终端的发展在云计算环境下进行数据分析。

(3)个性化。移动终端如智能手机等与个人的信息联系紧密且位置敏感度高,移动商务智能应能够给移动员工和管理者提供更多个性化的东西,使企业更好的开展营销活动和方便客户定制服务等。

(4)智能性。一是可以为移动员工和管理者提供决策;二是主动地为移动员工或者客户提供一些信息,如事件提醒、日程安排、Kpi指标和运营报告等。

3.2建立移动商务智能框架

在“终端+业务”模式下,移动商务发展移动商务智能框架涉及到企业愿景、战略、应用、用户、技术、业务、数据七个层面的解决方案,实现数据到信息、知识、利润的增值链。

移动商务智能框架将企业业务中的数据进行挖掘,转化为信息、通过商务智能分析转化为知识,让知识为企业创造更多的利润。为此,在愿景层,为利益相关者创造真实持久的价值,成为全球最具影响力、最受尊敬的具有崇高企业社会责任使命感的公司;在战略层,运用平衡计分卡,保证企业战略的执行,体现出企业责任意识,为企业决策层、供应商、顾客等利益相关者提供决策依据,促进企业社会责任的履行;在应用层,用户在利用移动商务智能实现战略、营销、客户、产品和绩效等各项服务;在用户层,移动商务智能系统必须包括查询、报告和oLap工具,同时必须设定良好的模型库、知识库、关键绩效指标,能够为移动员工、管理者、顾客等利益相关者提供个性化得服务,更加主动的将分析结果发送到移动终端上;在技术层,移动商务智能系统必须包括etL工具、数据仓库、数据挖掘、数据集成服务、实施数据存储;在业务层面,在经过业务流程再造后,让移动商务智能系统符合企业各个部门的需求,确保eRp、CRm、SCm等系统收集到真实的数据,后经过技术层的处理,能够达到战略层的要求;在数据层,移动员工能够运用智能手机、pDa、RFiD设备和叉车触摸屏等及时准确的采集信息,同时智能手机、pDa等又是商务智能系统分析后数据展示的工具,员工、管理者、顾客等通过这些移动终端设备体验移动商务智能系统的功能。

4.结束语

移动商务智能通过移动终端的使用扩大了数据的来源,可以及时、方便和全面的了解利益相关者的需求,进一步提高企业效率和管理水平,是移动商务发展的必然选择。现有技术不够成熟、移动商务运营商对移动终端的影响、现有企业应用的匮乏和不成熟以及安全性和隐私性问题都等诸多挑战是企业建立移动商务智能系统必须解决的问题。

参考文献:

[1]张千帆,梅娟.移动商务商业模式分析、评价与选择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09,(3):249-251

[2]KamelRouibah,Samiaouldali.puzzle:aconceptandprototypeforlinkingbusinessintelligencetobusinessstrategy.JournalofStrategicinformationSystem,2002,11:133-152

[3]w.H.Lnmon.BuildingtheDatawarehouse[m].newYork:wileyComputerpub,1996

[4]turban.e.aronsonandJ.e.DecisionSupportSystemsandintelligentSystems[m].prenticeHall,1998

[5][法]BernardLiautaud,[美]markHammond著,郑晓舟等译.商务智能:信息-知识-利润[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2

[6]KarlVandenBergh,timoeillott.whyStandardizingBusinessintelligenceisCritica1.Businessobjectswhltepaper,2003

[7]王茁,顾洁编著.三位一体的商务智能——管理、技术、应用[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

[8]朱晓武.商务智能的理论和应用研究综述[J].计算机系统应用,2007,(1):114-117

[9]陈贤.商务智能:开创管理新纪元[J].计算机与网络,1998,(12):36

[10]马鸣,赵轶超.实时商务智能的框架及其技术分析[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2009,26(10):130-132

[11]周瑾.基于实时决策的事件驱动型商务智能过程研究[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0,13(2):77-79

[12]白晨星.oracle商务智能在现代企业信息中的应用[J].中国商贸,2010,(2):107-108

[13]丁荣涛.中小企业SaaS模式的商务智能系统研究[J].商场现代化,2009.1:27

[14]陈锦禾,魏榴花,沈洁.一种web商务智能语义平台及时序知识模型[J].扬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12(2):48-51

[15]蒋国瑞,杨晓燕,赵书良.基于multi—agent的面向中小企业的柔性商务智能平台研究[J].商业研究,2006,(14):43-47

[16]宋人杰,李佳佳,杨灵敏.pDa在电厂物资仓储管理系统中的应用[J].东北电力大学学报,2008,28(1):36-38

[17]雷斌.移动终端在自动化仓库管理中的应用[J].兰州交通大学学报,2009,28(2):86-89

人工智能的商业模式篇4

关键词:中小企业商务智能SaaS系统构建

中图分类号:F27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98X(2014)12(c)-0039-02

商业智能是计算机技术中的数据库、数据仓库、数据挖掘等技术在商业决策支持中的应用,目的是从大量数据和信息中发掘有用的知识以辅助决策,增强商业利润[1]。在国外,商业智能已取得各行各业的广泛认同,Sap、oRaCLe、SaS等大公司的产品基本上占据商业智能软件的大部分市场,其功能也整合进eRp、CRm等模块。在国内,大型企业也开始享受到商业智能带来的巨大利益[2]。例如,通过商业智能软件,联想集团成功地将平均库存从72天减到22天,海尔集团每年采购成本也节省了8000万人民币[3]。

而对于中小企业来说,商业智能却是可望而不可即的,其原因如下[4]。第一,当前商业智能软件一般价格偏高,令中小企业难以承受。例如,Sap的商业智能项目最少需500万~1000万,大部分都在1000万以上。第二,易用性较差。目前,一些商业智能软件较为复杂,不经过专门的培训学习,工作人员很难在短期内熟悉并使用。第三,配置、维护费用较高。资金方面他们不单要考虑购买软件的费用,还要预算相应的配置和维护费用。第四,通用性较差。目前,一些商业智能软件处于各自为政的阶段,只针对特定的平台,不能兼容其他的应用。这样中小企业购买的软件及资源得不到充分利用。以上原因导致大部分中小企业对商业智能软件采取一种观望的态度。

针对这种困境,笔者设计出一种平台化、模块化、共享化的商业智能SaaS系统。商业智能SaaS系统由“平台+模块”构成,即由系统提供基础运行平台,企业无须单独搭建服务器和安装软件,只需使用平台所提供的共享服务即可。同时,系统内包含多个功能模块,企业可根据自身需求,定制所需要的功能模块。商业智能SaaS系统的通用性平台,为中小企业提供定制的商业智能服务,减轻了中小企业的成本,帮助中小企业走上商业智能之路。

1商业智能SaaS系统架构设计

1.1商业智能SaaS系统需求

商业智能SaaS系统应严格遵循数据仓库、多维模型、前端展现等业界标准,并根据国内中小企业的需求,做出针对性的开发。面向中小企业的商业智能SaaS系统应满足如下需求。

(1)单一架构的平台系统。

当前商业智能软件都具有多架构、多组件的特点,将设计与界面呈现进行隔离。对于大型项目而言这样的架构具备良好的可扩展性,但学习和管理维护具有复杂性。面向中小企业的商业智能SaaS系统应规避这样的复杂性,设计一个高度集成化的产品,采用统一的元数据管理、统一的应用框架、统一的用户管理。无论是Bi定义还是信息访问,用户无需在多个应用间切换,都在单一的系统内完成。单一架构平台的系统能够降低Bi系统的学习曲线,适应中小企业整体it水平不强的现状。

(2)实施简便,易于使用。

面向中小企业的商业智能SaaS系统应易于实施、使用及维护。系统可采用统一的元数据语义层,将系统对象抽象为元数据,针对具体的数据分析设计提供拖拽式的操作界面,极大地简化获取数据难度,使普通用户也能进行自助式分析。

(3)面向服务架构(Soa)。

作为面向服务的体系架构,Soa成为一种功能组件化的设计模型。它能够屏蔽不同平台、编程语言、操作系统和硬件架构之间的差异,实现应用程序的简单集成。这意味着it系统的灵活性得到前所未有的提升,同时应用程序的重复利用成为可能,开发成本也得到降低。选择面向服务的架构后,能使得商业智能SaaS系统更易于与中小企业已有的eRp系统整合关联,构建出个性化的企业信息门户。

1.2商业智能SaaS系统整体架构

商业智能SaaS系统基于数据仓库技术,既可以使用基于多维模型建模好的数据仓库、数据集市进行分析,也可以直接连接eRp/CRm等业务系统的数据源,扩展现有系统的功能,通过统一的Bi引擎屏蔽各种模型的差异,提供统一的接口供应用层制作各种数据分析展现。笔者认为商业智能SaaS系统整体架构如图1所示。

1.3商业智能SaaS系统模块设计

商业智能SaaS系统是一个包含数据收集、数据建模、分析展现、数据挖掘、绩效监控、团队协同、分析流程定义、信息等的闭环有机系统[5]。商业智能SaaS系统是由基础元数据平台模块和一系列可插拔的功能性模块组成,各个模块的总体设计如下

(1)元数据模块。

作为Bi系统的基础性平台模块,元数据模块提供元模型构建自身的体系架构,并由此扩展模块,使模块能可插拔地在系统中添加或移除。

元数据模块还应为整个系统提供一些基础的服务。如提供统一的资源标识体系和树形结构,这样系统内资源总是能够通过资源iD或者树路径标识;提供基础的缓存功能以提升访问性能;元数据缓存提供树形结构修改时的默认缓存刷新机制与业务对象自定义的缓存刷新机制相结合的处理逻辑,以便为可插拔模块提供灵活易用的基础服务。

(2)数据模型模块。

数据模型模块基于元数据构建,提供多维模型建模相关功能。多维模型建模过程的最主要任务是在充分理解用户的业务数据和业务需求的前提下规划数据仓库的结构、层次、集市,细化到叶子节点便是各式各样的事实表和维表等。

中小企业的it环境中往往部署有成熟的关系型数据库。这些关系型数据库中的业务数据经过etL抽取到数据仓库后,数据库表可以分成事实表和维表两大类。表间的关系可以理解成星形模型和雪花模型,数据模型模块提供一些工具和方法,来定义、修改和使用数据仓库。数据仓库模块的实现将依托元数据模块,事实表、维表、度量、维键等内容将都作为元数据存储。数据仓库模块还可以提供api接口给内部其他模块(例如报表模块等)来进行访问,这个接口的实现也将依托元数据的api接口提供。

(3)报表模块设计。

报表模块的设计需具备充分的易用性,以平缓的学习曲线引导用户完成数据分析工作。在设计报表模块的用户体验时可以excel软件为参考范例,并兼顾用户使用excel软件的操作习惯,这样能够降低财务会计领域用户的学习难度。

相比普通Bi软件,面向中小企业的商业智能SaaS系统中报表模块的设计实现应该基于控件的思想,控件就是可以拖放入报表的可视元素,如文字表头、表格、编辑框、按钮、统计图、地图、布局控件等。将报表中的元素当控件来规划,可以提高系统的易用性,对于水平较低的用户,也可以快速生成报表。

(4)office交互模块。

中小企业的用户除了使用通常意义的报表进行数据分析外,还会希望Bi系统具备与office交互的能力。office交互模块能够大大提升产品对用户的吸引力。该模块应基于最新的浏览器技术,提供在线的word编辑器,允许用户在类似office的环境中编辑文本,并灵活地引入报表数据,统计图等,形成数据分析报告,并设置导出功能确保用户编辑的格式能够无失真地导出为office格式。

(5)其他模块。

通过元数据平台模块提供的基础服务和可插拔能力,使Bi系统具备良好的扩展能力,这样便能够高效快速地扩展各种业务需要的模块,例如工作流、数据填报、大数据分析等。

2商业智能SaaS系统实现的关键技术

商业智能SaaS系统实现过程中,包括的主要技术有报表工具、adHoc查询工具、联机分析处理、提示预警、统计分析、数据预测、建模和优化分析等等,其中最为核心的技术是元数据管理技术、数据仓库技术、oLap引擎技术等。

2.1元数据管理技术

元数据通常被称作”关于数据的数据”,即用于描述其他数据的数据。商业智能SaaS系统应提供统一的元数据管理服务,使各种业务概念、系统对象的表示、组织、管理变得简单,能方便集成不同数据库、数据模型、数据源、数据颗粒、技术配置、访问控制及oLap。元数据也应包括业务规则、业务口径、数据用途、报表、分析模型等业务元数据。商业智能SaaS系统的元数据会利用关系型数据库、UUiD、动态缓存等技术构建。

2.2数据仓库技术

商业智能SaaS系统数据仓库管理模块的设计应严格遵循标准的数据仓库理论和框架,并基于统一的元数据管理的框架实现。商业智能SaaS系统应支持各种多维模型,如星型模型、雪花模型、多星模型等,支持关系数据库的RoLap模型、基于立方体的moLap模型和混合模型HoLap等等。

2.3oLap引擎技术

商业智能SaaS系统的oLap(多维分析)是基于Bi多维分析技术,使企业内外部的决策者和高级用户能对业务数据进行自助式、探查式的查询分析。用户可以从任意角度探察和分析以任何形式组合的数据,并且数据中的趋势和业务价值。

除核心技术外,仍需用到统计图技术、GiS地图技术、Dashboard技术和基于HtmL5的嵌入式开发技术等,从而增强用户的可视化功能,使得系统简单、易用、美观,从而增强系统的用户满意度[6]。

3结语

该文通过介绍商业智能的发展现状,分析了中小企业在实现商业智能过程中面临的主要问题,提出以业务为导向、价格低廉、易用性及通用性强的面向中小企业的商业智能SaaS系统,并详细介绍了该系统的架构设计、功能模型,并指出实现过程中的关键技术,以期为中小企业构建商业智能SaaS系统提供可供参考的方案。

参考文献

[1]丁强.商业智能系统在企业管理中的实现[J].科技创业家,2013(18):254.

[2]RitaL.Sallam,JamesRichardson,JohnHagerty,BillHostmann.magicQuadrantforBusinessintelligenceplatforms[R].2012-2,GartnerRaS.

[3]包敬海.浅谈中小企业的商业智能之路[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刊,2009(4):93.

[4]王俊.基于商业智能的a公司全面预算系统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3.

人工智能的商业模式篇5

关键字:智慧经济;智慧商城;城市规划;建设措施

abstract:Smartmallbranchofthesmartcitysmarteconomy,orthewisdomoftheeconomyofabuilding,thedevelopmentofworldeconomicdevelopmentmodeltothewisdomofthedirectionoftheeconomy.inthisageoftechnology,scienceandtechnologyisjustlikethefirstproductiveforce,thewisdomoftheeconomyisactuallyanextensionoftheknowledgeeconomy.inthispaper,fromthemallofthedefinitionofwisdom,wisdom,planningandconstructionofthemalltodosomesimplediscussion.

Keywords:economicwisdom;wisdommall;urbanplanning;buildingmeasures.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智慧商城是一种能让人与人、物与物更智能交流的城市模式。网络化社会不知不觉取代了过去传统的社会形式,我们的日常生活,甚至学习工作都已经与网络紧密相连,成为密不可分的整体。网络商城也是网络化背景之下新的商城形态一种体现。这种经济形态是以网络为基础的,网络在这种社会中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互联网产业渐渐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而随着网络商城的产生,与之相关的电子商务等也快速发展,市场的交流方式也逐渐网络化、数字化、中国网络商城在经历了方兴未艾的数字商城、信息商城的发展高潮后,逐渐向“智慧商城”演化。

一、智慧商城的概念

智慧商城是以传统商城和文化商城为基础的一种新兴的商城模式,在此基础之下,智慧商城主要是运用现代网络技术;例如云计算、电子商务等科技手段对传统的采购模式等进行改革,实现现代科技在传统商城的完美嵌入和复合,让人与人、物与物的交流更加融洽方便,使之更加智能化、便捷化,这就是智慧商城的基本概念。目前来说,智慧商城的发展主要是依靠基础的电子商务、云计算方式,并且还会逐渐使用第三代第四代通讯科技来进行智能网络的的兴建。与此同时,伴随着智慧商城的建设需要,各种新兴产业例如共享互动、专业咨询服务等行业也不断壮大起来。

二、智慧商城的基本特征

(1)数字交易

智慧商城的首要特点是数字化交易,这也是以网络作为基础的基本特点,因为它首先就是一个网络商城。但是,智慧商城的数字交易又有不同的特点。在智慧商城的背景下,商品交易更多地依托网络,从商品的厂家,从商品的买卖店铺,店铺的整合以及商铺资源等等,都是通过数字化来进行拓展或者建设的,这样实现数字交易。

(2)全程互联以及云端共享

全程互联也是基于网络商城而来的特色,智慧商城在这方面更加网络化,之前的网络商城可能只是一部分的网络化交易。智慧商城将互联网和云计算结合,实现全程的电子商务交流模式,而且由于智慧商城会运用云计算传感设备,所以会在云计算的交易平台上实现信息的共享,并且会对商城运行的核心进行实时感测。

(3)集成整合以及协同运作

在智慧商城之一城市模型之下,物联网会与互联网高度融合,实现数据的整合,将商品交易的前后以及过程尽量整合在一起,而且,由于这种整合,智慧商城的基础设施也会在形成协同合作的局面,从未实现商城的高效运作状态,这无疑是商城的最佳状态。

三、智慧商城的规划与建设

智慧商城的规划与建设不仅仅只是针对智慧商城,智慧商城的规划和建设大致上是通过各种方式实现物互联网的融合,采用各种高科技的方式进行商业而操作以及普通的商品交易。而另一方面,对于传统商城的转型工作才是目前智慧商城建设的重点。智慧商城的规划建设主要是在两个方面:

(1)注重产业转型。产业转型是我国目前商城发展的必然趋势。建设智慧商城首先是基于传统商城和文化理念,然后才是通过高科技手段实现科技嵌入和复合,智慧商城的主体依然是之前的城市体。所以,建设智慧商城不能仅仅搭建网络体系,更要关注传统商城的发展模式,传统产业的发展模式是商城的关键。我们应该更加重视如何促进传统商城在产业上的转型,特别是在商业地产上的转型是重中之重,传统商城在发展路径上的转变将是智慧建设的关键。

关于智慧商城的规划和定位,我们也有工作重点,应该重视两个方面的内容:

一是应用型商城的构建。应用型商城的建设水平以及它的运营能力与智慧商城的建设密不可分,例如智能商铺、智能商家等,都是隶属应用型商城的建设。它们的建设还关系到一个城市的可持续的发展,这一点也是我国建设和谐社会和生态社会的内在要求。

一是商业地产的发展领域。智慧商城要求之下的商业地产发展领域要包含智慧商城产业发展以及传统商城商业地产的改造与升级。物互联网的建设是一项非常艰巨的任务,需要不断引进、培育新的方式来建设物互联网的核心业务,物互联网的建设也不是单一的作用,这个网络体系的完善状况对商业地产的建设规划是有很大促进作用的。

(2)要使商城应用与产业发展相结合,实现商业地产的有效利用。这个方面应该站在总体的角度上去构建。主要可以从三个方面来进行建设。首先,站在商业地产的总体规划建设这个角度上,去合理规划商城建设,逐渐解决商业地产在进行产业规划时出现的重复建设问题,从避免资源浪费。其次,重视智慧商城的建设,在做好传统商城的建设转型后,就要对智慧商城的建设进行全面的建设。从最开始的商城培育到后期的发展规划,都要有周密的安排。最后,由于商业地产的转型是智慧商城建设的核心,所以在对商业地产进行转型时要按照智慧商城的建设要求进行合理改造,从而为智慧商城的建设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和空间。

四、小结

智慧商城的建设是基于传统商城的发展程度的改造活动,所以在进行智慧商城的规划与建设时,我们应该关注传统商城的转型。智慧商城的建设是一项整体的任务,对它的规划与建设也应该更具长远眼光,我们更该看到当前商城建设的不足,为了智慧商城的培育和发展,要不断引进、采用以及创造新的方式,做好智慧商城与传统商城中间承前启后的工作,尽量杜绝发展的遗留问题。

参考文献:

人工智能的商业模式篇6

从技术方面看,智能驾驶与电动车有着天然关联性,汽车发展的演进路径正在从一条变成两条

智能驾驶与电动车有着天然的关联性,两者存在互相促进、互相支持的关系。电动车采用电动控制,电动车的根本在电池和电池控制,电控也是算法驱动的行业,这是电动车区别于传统汽车的一个特点,车内电信号可以直接被系统收集。其次,采用电动力,而非传统的物理传动,使得内的电信号可以直接被系统收集。智能驾驶能够帮助解决电动车的充电、节能等核心问题,电动车智能交互系统的背后是将车身机械语言和车联网电子信息语言统一起来,所有信息可以上传下达,实现车与人、车与云的互联。

这样一来,汽车行业就由原来以内燃为主的一条技术演进发展路线,演化成为一条以内燃机为主,一条以电池、电机为主的发展路线,从而使汽车发展的演进路径正在从一条变成两条。另外,后一条的发展空间和边际收益明确要快于传统的路线。未来,汽车的核心配置将不再是多少排量,而是用千瓦、G赫兹、GB,以及连接人车路的程度来衡量。未来汽车的核心价值将被计算能力、人工智能、智能驾驶、云及电动力来重构。这其中的商业机会不言自明。

从交通方面看,智能驾驶将大大提升生产效率和交通效率,并有可能成为人工智能首先突破的领域

智能驾驶将是未来解决交通拥堵的重要技术,能大大提升生产效率和交通效率。一方面,随着智能驾驶的普及,交通拥堵不再是问题,人们可以接受更长的通勤距离,汽车可以是家和办公室的自然延伸,更有利于新型的城镇化建设。另一方面,智能驾驶汽车的运行需要配套的交通基础设施,由于智能驾驶靠传感器感知路面障碍,或者通过4G/DSRC与道路设施通信,因此需要在交叉路口、路侧、弯道等布置引导电缆、磁气标志列、雷达反射性标识、传感器、通信设施等。当前的基础设施,包括超宽车道、护栏、停车标志、振动带等现有设置的交通道路将不再适用。

更重要的是,智能驾驶可以为构建智能交通系统提供支撑。智能交通系统是将先进的信息技术、数据通讯技术以及计算机技术等有效地综合运用于整个交通管理体系和车辆而建立起来的一种大范围、全方位发挥作用的、实时、准确、高效、先进的运输系统。更具体来说,高精度全球定位、高速无线通信、云计算、云控制的智能交通系统的构建是基于配备高精度北斗定位系统和高速无线通讯系统的智能驾驶汽车、配备有超级计算机的控制中心、移动终端以及相应的配套基础设施。车辆通过通讯系统将高精度的自身经纬度、高度、目的地等相关数据发送至控制中心。控制中心通过处理全部车辆状态信息、目的地信息等,为全体车辆规划最优路线,并将车辆的控制信息实时传达至全体车辆,从而实现全系统内的智能驾驶。通过完全封闭的双层道路设计,可以取消全部红绿灯,并通过在转弯处设置具有一定斜度的路面,保证车辆在整个系统中可以保持高速行驶。在配套的智能停车系统、智能充电系统、智能检修系统等辅助系统的支持下,实现车辆使用全过程以及全生命周期的智能化,从而可能成为人工智能首先突破的领域。

从产业发展看,智能驾驶将引领汽车产业商业模式创新,并重塑产业生态

首先,作为“智能制造”和“互联网+”时代的产物,智能驾驶将引领汽车产业生态及商业模式的全面升级与重塑。自汽车取代马匹以来,智能驾驶汽车堪称交通运输领域最具颠覆性的设计。未来的汽车将从“配备电子的机械产品”向“配备机械的电子产品”转变,成为可以安全、舒适、便捷移动的智能互联终端,即实现车辆的全面智能化、信息化。同时,汽车产业庞大的用户群体、多种多样的使用环境,也将衍生出具有重要商业价值的大数据,从而影响产业链条的重组、价值实现方式的转变和商业模式的创新。由此,整个汽车产业将发生空前深度和广度的变化:传统的汽车使用、设计、制造、销售、售后及管理模式极有可能被彻底颠覆;新模式下的新商机将有无穷多种可能,包括管理、维护、性能检测、服务、备件、回收与再利用、金融、信用等。在这一巨变过程中,智能驾驶无疑将处于中间枢纽和核心环节的地位。

以交通工具共享为例,智能网联可以为交通工具共享的普及提供支撑,而只有具备智能驾驶能力的智能交通工具,才能彻底“解放人”,从而使全天候的交通工具共享真正成为可能,实现交通工具使用的“理想主义”:即无需拥有、按需使用、随用随叫、随用随还。这种“轻拥有、重使用”的新型文化将显著提高交通工具的利用率,使得兼顾百姓用车需求和节约型汽车社会成为可能。因此,智能驾驶将引领汽车产业生态及商业模式的全面升级与重塑。

其次,智能驾驶促进信息通信、互联网等产业与汽车产业深度融合,从而推动未来产业形态和商业模式发生巨变。智能驾驶促进了汽车与信息通信、互联网、电子等产业的深度融合,汽车产业的边界扩展巨大,产业链不断延伸。从上游的元器件、芯片、传感器、车载操作系统等,到中游的通信设备、交通基础设施、智能车载设备等,再到下游的通信服务、平台运营、内容提供等,智能驾驶的产业链不断延伸,麦肯锡预估其在2025年的潜在经济影响将高达2000亿~1.9万亿美元。以信息通信产业为例,智能驾驶推动汽车产业与信息技术深度融合,从而将推动未来汽车产业形态和商业模式发生巨大变化。运用车联网技术与大数据分析,可以不断优化产品全生命周期的设计标准规范,形成消费者需求驱动的研发模式,促进大规模定制化生产;可以建立汽车供应链协同商务平台,缩短从订单到交付的周期,提高智能制造效率,降低运营成本;可以推动汽车电子供应链的平台化和网络化,实现汽车电子固件和软件的远程管理、更新和适配;还可以通过发展面向行业的大数据信息服务和应用开发,在汽车维修及保养、汽车保险、二手车交易、汽车共享等方面不断创新商业模式。

从经济方面看,智能驾驶是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的典型代表,并有可能引发第四次工业革命

传统的交通工具,比如汽车是工业文明的代表产品,而人工智能是信息化社会的代表产品,两者的结合就是智能驾驶,是两化融合的重要代表。因此,智能驾驶不仅仅是新一代的交通工具,也是个性化需求和数据的收集终端和交互平台,更是全新的智能制造体系及产业价值链的核心环节。智能驾驶广阔的商业化前景受到了资本市场的广泛关注,投资机构、互联网巨头等纷纷与车企、科研机构、创业企业等合作进军该市场。智能驾驶不仅能使交通工具产品本身的价值呈现几何级数增长,还能为相关领域提供全新的解决方案,与新能源汽车、机械、交通、电子、信息、互联网、通讯、能源、环保、城市建设等众多领域进行深入合作,实现协同创新、融合发展。智能驾驶作为引领未来交通产业技术发展方向的战略制高点,将有可能引发第四次工业革命。

从社会方面看,智能驾驶将缓解劳动力短缺的矛盾

世界经济发展正面临着劳动力红利的缺失、老龄化社会的挑战。智能驾驶能够实现“机器换人”和产业转型升级,“智能+X”将成为万众创新的新时尚和新潮流。不能说发展智能驾驶能够解决所有的经济问题和社会问题,但是可以说智能驾驶能够为解决劳动力短缺引的经济问题和社会问题创造良机。比如,智能驾驶将推动汽车所有权形式和使用方式的改变,既能够有效降低汽车出行成本,也能够缓解劳动力短缺。摩根士丹利分析师凯蒂・休伯蒂(KatyHuberty)认为,到2030年,智能驾驶将开创一个规模可达2.6万亿美元的共享机动车市场,并大大降低出行成本。

从环境方面看,智能驾驶能够改善汽车对城市环境的污染

尽管汽车产业对环境污染(如雾霾)的具体影响程度尚存争议,但汽车无疑是主要污染源之一,尤其是城市环境的主要污染源。首先,智能驾驶系统能够有效减少污染物排放。德克萨斯大学奥斯汀分校的研究人员研究了二氧化硫、一氧化碳、氮氧化物、挥发性有机化合物、温室气体和细小颗粒物。结果发现,“使用智能驾驶车共享系统不仅节省能源,还能减少各种污染物的排放。”其次,智能驾驶能够通过提高车辆利用率减轻污染。汽车可以按照时间顺序依次供需要的人使用,因此可以更好地统筹安排车辆使用,解放司机,提高车辆的使用效率,减少车辆消费总量,有效减少碳排放。此外,智能驾驶通过缓解交通拥堵降低污染物排放。一项2016年的研究估计,“等红灯或交通拥堵时汽车造成的污染比车辆行驶时高40%。”而智能驾驶通过基于实时路况安排路线、规范化行驶、编队匀速行驶等能够有效缓解交通拥堵,从而使得废气的排放大大减少。最后,智能驾驶和新能源汽车产业存在相互促进的关系,智能驾驶在未来可大大提高新能源汽车的使用率,而新能源汽车代替传统汽车则可以有效降低噪声污染。

从安全方面看,智能驾驶汽车将由交通工具演变成智能平台,并将成为信息安全的新焦点

人工智能的商业模式篇7

智能建筑(intelligentBuilding),也称智能化楼宇,智能楼宇,是建筑发展到信息时代的产物,是现代信息技术(informa-tiontechnology),特别是其中的现代人工智能技术(artificiaintelligencetechniques)与现代建筑技术(architecturetechnol-ogy)的结晶。与许多信息时代的新发明一样,智能建筑的概念也是在20世纪后期诞生于信息时源地的美国。1984年,美国联合技术建筑系统公司(UnitedtechnologyBuildingSystemCorp)在康涅狄格州(StateofConnecticut,U.S.a)州府哈特福德市(CityofHartford)修建的都市大厦(Cityplace),因其实现大厦的办公自动化、设备自动控制和通信自动化,而被公认为世界上第一幢智能建筑[1-2]。自从世界上第一幢智能建筑建成之后,智能建筑这种信息时代的新兴建筑类型就在全球迅速发展起来,我国建筑界也随之积极开始研究和建设智能建筑。在2000年,中国建设部就颁布了国家标准《智能建筑设计标准》(GB/t50314-2006),并给出了智能建筑的权威定义:“以建筑为平台,兼备建筑自动化设备Ba、办公自动化oa及通信网络系统Ca,集结构、系统、服务、管理及它们之间的最优化组合,向人们提供一个安全、高效、舒适、便利的建筑环境”[3]。随着中国智能建筑的进步,中国建设部又于2006年修订了国家标准《智能建筑设计标准》。按照修订的国家标准的定义,智能建筑是:“以建筑物为平台,兼备信息设施系统、信息化应用系统、建筑设备管理系统、公共安全系统等,集结构、系统、服务、管理及其优化组合为一体,向人们提供安全、高效、便捷、节能、环保、健康的建筑环境”[4]。大力发展智能建筑,对于提升我国建筑行业的整体水平和国际竞争力有着非比寻常的重要意义。但是必须承认,我国发展智能建筑还有大量的工作要做,有些工作是有现成的国外先进经验可以学习的,而有些工作则是没有国外现成经验,需要我国智能建筑产业自行探索的。

2构建建设项目供应链对于我国智能建筑发展的意义分析

2.1我国智能建筑的进一步发展客观上需要构建供应链按照国家标准《物流术语》(GB/t18354-2006)中的定义,供应链(SupplyChain)就是“生产及流通过程中,涉及将产品或服务提供给最终用户活动的上游与下游组织所形成的网链结构”。,供应链管理(SupplyChainmanagement)就是“对供应链涉及的全部活动进行计划、组织、协调与控制”[5]。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全球经济的一体化和信息技术的持续发展,构建供应链并实施供应链管理,已经成为许多企业应对空前激烈的全球化市场竞争的重要选择[6]。英国著名的供应链专家克里斯托夫(Christopher)早在20世纪90年代末就曾深刻地指出:“21世纪的竞争不再是企业与企业的竞争,而是供应链与供应链的竞争”[7]。对于我国智能建筑的发展来说,按照现代供应链管理的基本原则和方法构建智能建筑建设项目的供应链,客观上已经成为推进我国智能建筑产业发展和智能建筑项目管理水平提升的重要工作。必须承认的是,目前国内外将智能建筑和供应链这两个新兴发展领域结合起来所进行的相关研究,还完全处于一片空白状态。对智能建筑建设项目供应链进行深入而全面地研究,无论是对于促进智能建筑在世界范围内的发展,还是促进智能建筑在我国的发展,都具有着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极为现实的实践价值。

2.2构建供应链将是降低智能建筑建设成本的有益探索作为一种新型的、以提升国际竞争力为目的的管理创新方式,供应链管理已经在诸多方面显现出自己独特的价值。在这众多的价值中,降低生产成本或工程建设项目建设成本的价值,可能是其中最鲜明的价值。国外定量的研究已经表明,构建供应链并实施有效的供应链管理,是企业降低生产成本的有效方法。加拿大著名供应链专家本迪纳(Bendiner,J)于1995-1997年间,通过对90家离散型制造企业(Discretemanufacturingenterprise)和75家流程型制造企业(Flow-Basedmanufacturingenterprise)的供应链管理效果所进行的为期两年的研究和调查表明,在使用供应链管理方法后,被调查企业的总成本下降了10%[8]。离散型和流程型这两个概念最初都是用于分析制造业企业的。离散型生产企业主要是指大类机械加工企业。它们的基本生产特征是机器(机床)对工件外形的加工,再将不同的工件组装成具有某种功能的产品。由于机器和工件都是分立的,故称之为离散型生产方式。如汽车制造、飞机制造、电子企业和服装企业等[9]。流程型生产企业是指被加工对象不间断地通过生产设备,如化工厂、炼油厂、水泥厂、发电厂等,这里基本的生产特征是通过一系列的加工装置使原材料进行规定的化学反应或物理变化,最终得到满意的产品。由于生产过程是24小时连续不断的,人们也称此类生产为过程型或连续型[10]。虽然本迪纳的研究只针对制造业企业,但从产品形成过程的类似性来看,建设项目完全可以看成是一种离散型制成品,因此,西方离散型制造企业构建供应链并实施供应链管理的成功经验,完全可以应用到我国智能建筑建设项目的供应链构建和管理过程中。如果通过构建供应链并实施供应链管理,能够达到本迪纳所调查制造业企业的平均水平,也就是使总成本降低10%,则必然极大增强我国智能建筑在建筑市场的竞争力,使智能建筑在整个国内建筑市场的份额显著扩大,并将有助于提升我国智能建筑在世界智能建筑市场上的国际竞争力。因此,我国智能建筑建设项目构建供应链并实施供应链管理,理所当然应该成为我国智能建筑建设项目降低成本的有益探索。

2.3构建供应链是推进我国智能建筑各方加强合作的必然选择从完整供应链的角度看,智能建筑建设项目的供应链必然包括如下单位:智能建筑建设项目的开发建设单位(开发商或政府指定的机构)、智能建筑的技术集成单位(通常是大型复合设计单位)、智能建筑常规建筑部分的设计单位、智能建筑智能部分的设计单位、智能建筑建设项目常规建筑部分的总承包单位、智能建筑建设项目常规建筑部分的分包单位、智能建筑建设项目常规建筑部分的监理单位、智能建筑建设项目智能部分的监理单位、智能建筑建设项目常规建筑材料的供应单位、智能建筑建设项目常规建筑设备的供应单位、智能建筑建设项目智能设备的供应单位、智能建筑建设项目常规建设施工机械的供应单位、智能建筑建设项目信息网络的运营单位等。可以看出,与常规建筑建设项目相比,智能建筑建设项目供应链天然就复杂。这既是智能建筑供应链管理的直接劣势,也是智能建筑供应链管理的潜在优势。将直接劣势转化为优势的关键,就在于智能建筑建设项目能够构建有效的供应链并对供应链进行有效管理。而国内学者(刘桦,赵雪勤)的研究也表明,制约我国智能建筑产业发展的首要因素就是我国智能建筑行业未能形成合作开发机制。我国的系统集成商、设备供应商、电信网络运营商和建设单位等往往各自为政,其产品的性能技术不成熟、技术标准不统一,甚至未形成标准,抑制了智能建筑企业的成长,也妨碍了行业的发展[11]。在那些已经构建供应链并实施供应链管理的生产经营领域,相关研究已经表明,构建良好的供应链合作关系,必然能够给供应链上的各方带来实质的共赢关系,确保各方获得更高的经济利益。1991年,斯科特(CharlesScott)和韦斯特布鲁克(Roywestbrook)经过研究发现,构建供应链并形成合作伙伴关系的供应链管理,给制造过程带来如下四项好处:(1)能够节约相当多的工作准备时间;(2)能够实质提高面向过程的设计水平;(3)能够大幅度提高数据的使用效率;(4)能够加强供应链各方之间信息交换等[12]。1994年,斯图尔特(Stuart)和穆勒(muller)经过研究发现,构建供应链并形成合作伙伴关系的供应链管理,可以使产品质量得到持续改善[13]。从上述研究可以看出,一旦供应链上的各方建立了良好合作伙伴关系,产品的设计水平必将不断提高,而生产出来的产品质量也必将得到持续改善。对于智能建筑建设项目来说,构建供应链并实施供应链管理,将是推进我国智能建筑各方加强合作的必然选择。

3可供智能建筑建设项目备选的供应链模式分析由于目前智能建筑仍然只是一种探索性的建筑模式,智能建筑建设项目的供应链模式还处在探索过程中。

3.1智能建筑建设建设项目供应链模式选择的考虑因素由于智能建筑建设项目更可能是一种大型建设项目,因此,大型常规建设项目所构建的供应链,必然是智能建筑建设项目供应链构建的备选模式。此外,智能建筑建设项目构建供应链还必须要体现智能建筑发展的特殊要求。这样,智能建筑建设项目供应链的备选模式,就需要考虑两个基本因素:一是大型常规建设项目供应链的构建模式,二是体现智能建筑建设项目殊要求的供应链构建。

3.2常规大型项目的供应链构建模式常规大型建设项目供应链的构建模式,北京交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的刘玉明副教授曾进行了相关研究,他设想了常规大型建设项目的两种供应链备选模式,即“代建单位供应制+第3方物流”和“总承包商供应制+第3方物流”这两种供应链模式[14],如图1、图2所示。这两种供应链模式的特点是,无论是“代建单位供应制”还是“总承包商供应制”,本质上都是指由建设项目的相应机构(即实际上的总体负责机构)作为建设项目所需物资全过程供应的责任主体,然后由第3方物流机构负责具体的物流服务工作。对于智能建筑建设项目来说,这两种供应链模式必然是备选模式,其优点是充分体现了大型建设项目供应链构建的基本要求。但是这两种大型建筑建设项目供应链模式的缺点在于,无论是建设项目的代建单位,还是建设项目的总承包商,都并不具备对智能建筑的全面掌控能力。当然,要想使上述两种供应链模式发展成为智能建筑建设项目的供应链模式,还需要进行必要的改造,简而言之,就是将一般的大型建设项目的机构或总承包商改造成为能够构建智能建筑供应链并实施有效管理的智能建筑的机构或总承包商。此外,一般的第三方物流机构也必须改造成为智能建筑建设项目的专业物流公司。

3.3体现智能化发展功能要求的供应链模式构建对于智能建筑建设项目来说,除了上述两种供应链模式之外,还需要设计能够体现智能化发展功能要求的供应链模式。本文设想了“智能建筑技术集成机构全供应链主导+专业物流公司物流服务”的供应链模式。在“智能建筑技术集成机构全供应链主导+专业物流公司物流服务”这种智能建筑建设项目的供应链模式中,掌握了“智能化发展功能相关技术”的智能建筑技术集成机构作为智能建筑建设项目全供应链的主导者,负责全供应链的全面构建,而整个供应链运行过程中的物流工作,则交给专业物流服务机构负责。这种供应链的构成如图3所示。这种供应链模式的优点在于,能够使集成智能建筑核心技术的机构发展成为整个供应链构建的主导力量。当然,这种供应链模式也有缺点,这就是没有全供应链管理经验和能力的技术集成机构,难以独自担负起构建并管理全供应链的重任。

4智能建筑建设项目供应链的构建过程分析由于上述3种针对智能建筑建设项目所构建的供应链还都是设想中的供应链,因此,还需要研究上述3种供应链的构建过程。

4.1“智能建筑技术集成机构全供应链主导+专业物流公司全程物流服务”型建设项目供应链的构建过程构建这种智能建筑建设项目供应链模式的第一个核心任务就是培育“智能建筑技术集成机构”掌握大型建设项目的项目管理能力。对于智能建筑技术集成机构来说,应该积极介入智能建筑建设项目的整个开发过程,全面锻炼自己对于智能建筑建设项目的全过程项目管理能力。构建这种智能建筑建设项目供应链模式的第二个核心任务就是培育能够完成智能建筑建设项目全过程物流工作的专业物流公司。如果上述两个任务能够完成,“智能建筑技术集成机构全供应链主导+专业物流公司全程物流服务”型智能建筑建设项目供应链就大体构建完成。

4.2“智能建筑项目代建机构全供应链主导+专业物流公司全程物流服务”型建设项目供应链的构建过程构建这种智能建筑建设项目供应链模式的第一个核心任务就是培育“智能建筑项目代建机构”掌握大型建设项目的项目管理能力。对于智能建筑项目代建机构来说,应该积极学习智能建筑建设项目的项目管理技术,全面锻炼自己对于智能建筑建设项目的全过程项目管理能力。构建这种智能建筑建设项目供应链模式的第二个核心任务也是培育能够完成智能建筑建设项目全过程物流工作的专业物流公司。如果上述两个任务能够完成,“智能建筑项目代建机构全供应链主导+专业物流公司全程物流服务”型智能建筑建设项目供应链就大体构建完成。

4.3“智能建筑项目总承包商全供应链主导+专业物流全程物流服务”型建设项目供应链的构建过程构建这种智能建筑建设项目供应链模式的第一个核心任务就是培育“智能建筑项目总承包商”掌握大型建设项目的项目管理能力。对于智能建筑项目总承包商来说,同样应该积极学习智能建筑建设项目的项目管理技术,全面锻炼自己对于智能建筑建设项目的全过程项目管理能力。构建这种智能建筑建设项目供应链模式的第二个核心任务也是培育能够完成智能建筑建设项目全过程物流工作的专业物流公司。如果上述两个任务能够完成,“智能建筑项目总承包商全供应链主导+专业物流全程物流服务”型智能建筑建设项目供应链就大体构建完成。

人工智能的商业模式篇8

从资本市场与企业的业务经营变化来看,商业模式经历了从线下转向线上之后,进入了业务数字化和智能化阶段。现代信息技术对商业模式的影响日益深广,对财务人才的知识结构和技能提出了重大挑战。尤其是2020年高招过程中,清华大学停招会计学本科专业、安徽大学停招财务管理专业更是引发了社会对财会人才培养和专业建设的反思。

我国财务管理专业建设在信息技术的冲击下正在发生重大变化,浙江大学、山东财经大学等高校已经新开设了智能财务专业,而其他部分高校亦加强了智能财务实验室建设,开设有关大数据分析、人工智能、区块链技术及应用等课程。而国外高校也逐步加强了财务管理专业与信息技术专业的复合型人才培养。在理论研究中,学者已经对财务管理智能化、智慧财务、智能财务等进行了探讨,指出了财务会计转向管理会计的发展趋势,但未对专业本身的建设进行探讨。因此,本文对现代信息技术对财务管理专业建设的影响进行初步探讨,梳理我国高校财务管理专业建设的新变化,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旨在引发数字经济时代财务管理专业建设的反思与改革。

1人才培养模式的比较与反思

从英国大学商学院专业设置来看,会计学与金融学作为传统优势商科专业一直处于重要地位,这也是海外留学的热门专业。但在对金融学、财务管理专业的理解上,我国与英国存在很大的分歧。随着海外留学人才回国任教人数的增加,这种分歧正在逐渐减少,从而促进了人才培养目标共识的达成。

1.1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比较

1.1.1我国现行主要做法

改革开放之后,金融人才的培养成为经济学院或者经济系的重要使命。为此,金融学专业是设置在经济学院或者经济系,课程设计主要以货币银行学和国际金融而展开。而会计学专业作为商科专业设置在商学院或者管理学院。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化,商学院在培养人才方面也意识到,培养体系缺乏金融人才培养这一重要环节。为此,商学院亦通过设置财务管理专业的方式,与会计学专业一同成为商科主要专业。因此,我国高校商学院在设置财务管理专业上形成了以下格局:要么在设置会计学专业的同时,由会计系下设财务管理专业;要么仅设置会计学专业。毫无例外的是,在商学院设置财务管理专业的同时,经济学院或经济系也开设金融学专业。

在这种专业设置的格局下,财务管理专业培养目标是比较模糊的,基本上是在会计学和金融学专业之间游移。当然,这里的金融学专业是指我国以宏观金融为核心而构建的专业培养体系。随着我国金融学专业建设的推进,以公司金融和证券投资学为核心的微观金融逐步受到重视,公司金融、投资学、金融市场、金融衍生品、金融工程等成为金融学专业的基础课程,但传统宏观金融课程仍然占据重要地位。正因为如此,高校近年来进行专业学科改革中亦停止了财务管理专业的招生,通过开设计算金融或者会计学(智能财务)专业,强化微观金融方向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培训。值得注意的是,厦门大学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和课程设置体现了欧美商学院会计与金融本科专业的特点,提供了传统会计学和流行金融学专业的核心课程。除财务会计、管理会计、审计与鉴证、税收等会计课程之外,亦开设了公司财务(金融)、证券投资学、固定收益证券、衍生金融产品、金融工程等必修课程。在培养方向上设定了公司理财和证券投资两个方向,这与英国商学院会计与金融专业培养模式是相通的。

1.1.2英国会计与金融专业模式

从国外来看,会计学专业也发生了很大的改变。英国会计学专业设置极具特点。从《泰晤士报》(thetimes)和《卫报》(Guardian)公布的2020年会计与金融(accountingandfinance)排名前10的大学名单来看,除利兹大学、伦敦政治经济学院、巴斯大学、华威大学、拉夫堡大学、思克莱德大学这6所大学均入榜之外,根据《卫报》和《金融时报》的评价标准,8所大学出现了较大波动,仅进入其中一份榜单。入围两份榜单前10的这14所大学中,仅思克莱德大学、贝尔法斯特女王大学设置了会计学专业(accounting),其他12所大学的商学院均设置会计与金融专业(accountingandfinance)(思克莱德大学亦同时设置了会计与金融专业)。值得注意的是,巴斯大学和华威大学商学院只设置了会计与金融专业,没有其他会计学、金融学专业设置。即使利兹大学、伦敦政治经济学院、约克大学设置了多个金融方向的专业,但与会计学有关的专业仅有会计与金融专业。与英国会计与金融学专业设置相比较来看,我国高校的财务管理专业实际上类似英国流行的商科专业———会计与金融,在强化财务会计、管理会计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加强公司金融、金融市场、投资分析与组合管理知识和技能的训练。

1.2现代信息技术对人才培养目标带来的挑战

大数据、区块链、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对财务管理人才的知识和技能结构产生了影响,企业中传统的大量重复性的日常业务会被智能系统所替代,对日常财务管理人才的需求数量会减少。甚至企业将日常财务业务外包给专业化的财务管理咨询公司,由其利用财务信息技术进行集约化管理。与此同时,现代信息技术凸显了财务管理人才的重要性。公司财务管理人才发挥着财务信息与其他企业信息的归集与分析中枢的角色,尤其是在企业数字化转型中,财务管理人才提供的企业信息的准确性和全面性直接影响着企业发展的重大决策。这就要求公司财务管理人才具备对实时、大量的财务数据和其他数据的挖掘能力和分析能力,要求公司财务人员必须掌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等专业知识和技能。因此,财务管理人才培养目标应定位于掌握金融学、会计学的基础理论和方法,在企业价值创造、财务决策、风险管理等领域具备较强的数据分析、数理工具运用的能力。

为此,财务管理专业作为会计与金融(accountingandfinance)的复合型专业,应当在财务会计、管理会计、公司财务、资产定价和投资组合管理知识和方法的基础上,通晓数据挖掘与分析的知识和技能。我国部分高校已经进行了积极探索,在专业课程体系与专业学位建设上进行了改革。

2专业课程体系的调整

商学院在财务管理专业课程体系设置方面已经加入了数据分析与大数据技术方面的课程,部分高校甚至设置了专门的智能财务专业。2.1我国大学课程体系的改革

在财务管理与会计学专业建设过程中,部分高校利用其在大数据分析方面的教学科研优势,鼓励财务管理等商科专业选修信息技术类课程,甚至作为必选课程,这在理工类大学商学院得到了积极回应。南京理工大学经管学院智能会计专业的建设过程中,设置了大量开放式选修课程,例如《excel高级数据分析与可视化》《大数据分析》《财务共享服务与智能财务》《商业智能分析》《大数据财务决策》《大数据供应链成本管理》《it审计》等。山东财经大学智能会计专业开设了《机器学习与数据挖掘》《智能财务共享》《大数据与智能财务决策》《python数据分析》核心课程,并加强《智能会计概论》《智能会计信息系统》《智能财务共享》《智能财务决策》《智能财务分析可视化》等智能会计系列教材的建设。而作为面向内地提供复合型、国际化人才的香港中文大学(深圳)经济管理学院,会计学专业课程包括《会计与金融中的文本分析》《会计分析中的数据挖掘》《会计数据库和数据可视化》《计算机科技导论:程式设计方法》《计算机实验》《数据分析导论》《数据挖掘技术》等,并且部分课程是与金融学专业共享的。

2.2智能财务专业的开设

除了智能会计专业之外,浙江大学、长沙理工大学在智能财务专业建设上进行了积极探索。浙江大学管理学院于2019年在竺可桢学院开设智能财务专业,鲜明地体现了“公司财务+人工智能+大数据”的深度融合,开设《人工智能导论》《深度学习理论及应用》《智能机器人原理与技术》《数据编程》《数据管理与数据挖掘》《数据建模与数据可视化》等课程。相较而言,浙江大学智能财务专业更重视人工智能创新能力的培养。浙江大学管理学院鼓励学生辅修计算机、数学等交叉课程,而这一做法在英国亦是普遍做法。上海财经大学会计学院已经开设了财务管理(智能化)专业,开设课程包括《程序语言(python)》《SQL数据库基础》《智能财务前沿专题(区块链、机器学习)》《大数据分析与数据挖掘》。而长沙理工大学财务管理(智能方向),以及南京理工大学和山东财经大学智能会计专业则更侧重大数据分析及运用。值得注意的是,即使没有设立智能财务或者智能会计专业,部分高校亦加强了智能财务实验室建设,通过与科技公司的合作推进产学研的协同发展。例如,云南财经大学、西南财经大学、上海财经大学等以成立智能财务与大数据研究院或会计智能化教学改革研究中心等形式,推进财务数智化人才的培养。

2.3英国大学的做法:以选修课程为主的模式

英国商学院在应对信息技术对商科教学体系的挑战时,主要采取了两种教学改革模式:一是在会计与金融专业的选修课程中增加大数据分析方面的课程;二是开设计算机与商科交叉类专业。为了适应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部分大学商学院鼓励学生辅修第二学位或提供双学位教育。英国商学院提供双学位教育的一个便利条例是课程的数量不多,这也是为鼓励甚至要求学生接受双学位教育的前提条件。会计与金融专业的核心课程上基本上包括4门,即《财务会计》《管理会计》《公司财务》《投资学》,其他课程均是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演变为初级和高级课程,以及专题课程。伦敦政治经济学院在选修课程组上提供了信息系统课程模块,开设了创新数字系统与服务、信息系统发展与管理、信息交流技术、数字创新研究项目、软件工程等课程。利兹大学、华威大学、杜伦大学、巴斯大学、爱丁堡大学均开设了计算科学与商学专业(ComputerScienceandBusiness)。在接受数据科学基础、算法与数据结构等课程基础上,选择商科类课程等。整体而言,英国商学院在会计与金融专业课程数量上并不多,但难度也不低。从伦敦政治经济学院提供的会计与金融专业课程介绍来看,斯蒂芬·罗斯等的《公司金融》、理查德·布雷利等的《公司金融原理》、伯克等的《公司金融》、滋维·博迪等的《投资学》成为资产定价、金融市场、公司金融、投资学课程的指定教材。这几本经典教材采取了“搭积木”的内容模式,可以根据不同授课对象和学分选择不同的内容。这意味着,在核心专业课程之外,学生会有更多的时间选修其他领域的课程,甚至是双学位课程。

人工智能的商业模式篇9

关键词:智能建筑,项目管理,措施。

中图分类号:F416.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一、智能建筑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由于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智能化系统规模逐步增大,在建筑物的功能起着重要的作用。同时,由于各类智能化系统实施技术难度高,规划设计有大量的管理工作,因此,将智能建筑进行管理是一项难度较大的工作。下面将对智能建筑领域中项目管理的问题进行探讨:

1、政府存在的主要问题

政府主要职责是为促进建筑工程的健康发展,在宏观上对建筑业进行调控,通过制定法律法规规范项目参与主体的行为,使建筑业工程项目管理有章可循;促进行业规范化和提高行业的发展水平。建设主管部门还应规范行业行为,通过对专业人士进行注册和规范专业机构等进行资质管理;通过项目规划审批和使用许可证制度等实现对工程项目质量的重点控制。

近年来,我国颁布了一系列建设领域的法律法规,各省市都制定了规范市场行为的地方性法规,初步构筑了建筑市场法律框架。但是智能建筑是一项涉及领域广的建设项目,目前的法律在内容方面还不完善,尤其是针对建筑智能化专业,智能建筑中很多系统没有施工规范和工程验收标准。现行的规范也不能适应智能建筑的要求,使很多工程项目设计和施工在无规范的情况下不规范地进行,造成了设计方案不合理及智能建筑不智能的严重后果。

2、业主存在的主要问题

业主方的职责是在项目的不同阶段,责任稍有不同。在项目概念阶段,业主负责项目的立项审批;在立项审批获批后,业主的职责则转化为项目资金筹措与准备、根据项目复杂程度确定项目管理模式;在项目实施阶段,业主通过对监理工程师的检查形成对项目实施过程的监督,确保工程质量。

项目能否成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业主,所以成功标准不应只考虑项目是否满足进度,而应考虑项目关注方的满意度。我国在智能建筑领域起步晚,现阶段此方面的管理使智能化系统项目存在着问题:

(1)缺乏相应的人才,对智能建造技术了解不深入,对智能系统的定位心中无数,造成设施的巨大浪费。但在实施时,由于投入不够或资金不到位,使系统开通率不高。

(2)对于先进技术的采用是否适合自己心中没底。对各子系统间是否要集成心中无数。

(3)对于如何从技术上考虑选择合适的供货商缺乏经验,招标文件不严密造成纠纷。

(4)对如何划分业主及其他相关建设单位的实施界面,范围难以确定,责任不明。

(5)对工程中出现的设计等技术问题投机取巧,系统完成后是否满足功能要求无法判断。

(6)业主管理部分缺乏对智能建筑管理的人才,对己投入运行的设备维护不良而使系统不能正常运行。

3、设计存在的主要问题

设计方的主要职责是依据建筑物的使用要求作尽可能深的分析与探讨,从适用性和经济性上综合考虑,做出合理的整体规划。传统设计单位的结构构成已远不能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技术创新系统需要,国内外绝大多数设计公司无能力完成建筑智能化设计,系统设计是在审批后进行。一般应与建筑主体的初步设计同步进行。但是由于智能建筑的特殊性,主体设计单位不可能绘制出详细的施工详图,只能绘制介于现行设计和施工图之间的技术设计图纸。设计院因为人力问题,往往把智能化系统设计甩给承包商,而由于建设程序,承包商介入时间落后于设计时间;所以设计满足不了施工要求,甚至出现违反国家规范现象。

4、承包商存在的主要问题

承包商的职责是工程项目实体形成的过程,承包商根据合同约定完成项目施工设计等工作;根据合同要求选择工程分包商;对工程的进度和安全实施控制;对合同项目实施效果负责,并承担带来的风险。

施工项目的进度和质量问题在国内外都受到格外的重视,制定严格的标准。但是我国智能化系统项目的进度和质量控制状况依然令人担忧。我国承包商的同质化程度高,属于“过度竞争”的行业,建筑智能化承包企业激烈竞争,使企业投标时往往以低于成本的价格投标,引发承包商偷工减料来降低项目成本,导致质量低下。

二、智能建筑领域的项目管理

1、工程管理模式分类

目前智能建筑管理常见有以下几种模式;

(1)工程总承包模式,承包商负责所有系统的设计、供应设备、安装管线和设备、调试系统、系统集成和工程管理工作,最终提供整个系统的验收。

(2)工程总承包安装分包模式,承包商负责系统的设计、供应设备、调试系统、系统集成和工程管理工作,最终提供整个系统的移交和验收。而其中安装管线设备由专业公司承担,这种模式有助于整个建筑工程管道走向的总体布局,便于工程管理,但增加了管线安装与系统调试之间界面。

(3)工程总包管理分包实施模式,总包商负责系统设计和项目管理,最终完成系统,而各子系统供应设备等由业主直接与分包商签订合同,工程实施由分包商承担,这种模式可节省项目成本,但由于关系复杂,对业主的工程管理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

(4)全分包实施模式,业主按设计院系统设计对所有智能化系统实施,业主直接与各分包商签订合同,业主负责对整个工程实施工程管理。这种模式对业主技术能力提出更高要求,可有效降低系统造价,适用于规模相对较小的项目。

以上这几种模式各有利弊,但就效果最好而言应该是工程总承包模式。智能建筑在我国是新兴产业,发展还不成熟,新的技术不断涌现。目前的情况是,一般单位的业主对智能化工程缺乏了解,对新兴的建筑智能化方面仍有欠缺,难免造成对智能化系统的管理力不从心;各子系统不考虑通讯协议,造成总集成不便。负责人员费了心血但效果不好,巨大投资不能收到回报。

2、各参与方沟通协调的重要性

项目沟通是管理的重要环节,影响项目质量等关键要素。沟通过程是项目信息的收集过程,只有良好的沟通才能达到协调。通过沟通可以掌握各参与方现实的需求,可以制订合理的计划,发现项目中存在的问题。建筑智能化系统项目应采用项目经理个人负责制。项目经理直接对参与方负责,项目经理是组织的核心。企业应赋予项目经理权力,明确项目经理的责任和利益。项目中人员由有不同领域人组成。项目中人的因素占第一位,项目经理不仅要管理好团队,同时必须与其它的团队相融合,必须具备良好的沟通方法。通过沟通可以掌握客户现实的需求,增强团队的凝聚力等。

重视智能建筑工程咨询管理体系的建立和健全,然而,在选择过程中又碰到了新的问题,由于国内缺乏对开展智能建筑工程咨询管理必要性的宣传和引导,政府也缺乏扶持和鼓励开展专业咨询和管理业务的措施,同时此项业务对从业人员技术和管理上要求较高,所以从事此项业务,并具有较高水平的公司为数很少。一方面国内智能建筑市场对专业工程咨询管理的需求日益高涨,另一方面,国内的智能建筑工程咨询和管理还处于幼苗和成长阶段,远不能满足要求。因而为了尽快推广和发展智能建筑工程咨询和管理业务,当务之急国家应大力宣传在智能建筑工程中实行工程咨询和管理的优点和必要性,提倡、引导和要求业主在智能建筑工程上聘请专业的工程咨询管理公司。同时通过立法,在智能建筑工程中引入工程咨询和管理机制,使工程咨询和管理业务成为智能建筑工程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另外,政府或行业领导应积极制订出扶持、鼓励的措施,尽快扶持和提高一批有水平、有能力的工程咨询管理公司,并把这些公司推向市场,让他们在市场中得到提高和发展。

三、结语

随着智能型建筑物的持续发展,一些系统的建设质量并不尽如人意,其中主要的原因在于工程建设过程中管理存在诸多问题。运用项目管理理论对其进行管理,对于解决好目前建筑智能化系统工程存在的问题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牛志明.现代项目管理在建筑智能化系统工程中的应用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北京),2007.

人工智能的商业模式篇10

关键词:农业电子商务;智慧农业;发展路径

一、智慧农业

智慧农业所指的是把物联网技术有效地应用于传统的农业中,借助于传感器以及软件,以移动或是电脑平台来控制农业产业的生产,借助于智慧同知识的结合,达成农业产业的远程可视化诊断以及远程控制、农业相关灾变预警等高度智能化管理的新农业,是新智慧经济在新农业中的一种合理体现。智慧农业在整个农业生产发展中其实已属于高阶层次,其有效地综合了互联网络及云计算、移动网络、物联网技术,基于RS传感技术以及CiS地理信息系统、GpS定位系统而组构为3S技术,基于无线通信网络促使农业产业的生产环境达成了智能感知及智能预警、智能分析、智能决策、专业技术在线指导等等,为社会的农业生产给出了精准化种植以及可视化管理、智能决策。

二、农村电子商务对于智慧农业的实际作用

1.农村电子商务可以使得农业的供需达成对接

农村电子商务的发展能够有助于农业经营模式的转变以及结构的调整。其一,农村电子商务能够使农业产业达成智慧化,经营模式网络化,管理工作高效化,服务过程便捷化,基于科技进步的作用,劳动者的个人素质的提高,使得农业产业的生产经营模式得以有利转变,使农产品具备更高的产出效率,确保产品更具安全性,达成生态农业的有效培育,对农业资源环境稳健发展的路径加以创新。其二,农村电子商务可以使得向上、下游铺展的产业链更快建成,可使得产业链的上游中的各个主体如数据信息服务以及金融服务、技术服务,产业链条下游各个主体如销售及物流、外包售后等构建出真正的利益共同体,为产业链条的中游生产经营主体准备更具精准化程度的高质量服务,将供需匹配度有效提高,对个性化以及多样化的实际消费需求予以全面的满足。其三,农村电子商务可以使虚拟农业以及信息农业更快成真,将基于数据的应用深入分析及决策、管理、服务过程的机制有效完善,使得信息本身在农业产业中的整体应用价值确切提高,保障农业供给侧,对需求消费加以有效引导。

2.农村电子商务的发展可促使农业智慧式经济形态生成

农业电商可以对农产品的供应链予以优化,使得农业成本压缩。农村电商平台所具有的优势是及时、高效率、零边际成本特点的信息传递,可在商家及海量的消费者间构建一个直接的通道,基于沟通与交流、谈判来达成交易,使得海量的消费者可远程化地手动挑选海量商品中的需求商品。除了将交易范围远远扩大外,还可将交易的成本降低。此外,农业电商还可为仓储以及物流、配送业务企业提供高质量的大数据,实现大数据的共享,使物流线路以及资源配送被有效优化,完成产品的精准传递,使农产品的整个物流运输损耗以及中间成本大幅降低。

三、基于农村电子商务的智慧农业发展路径

1.构建混合纵向为一体的体系

(1)建立线上及线下互通的虚拟平台因为农业产品有着色香味美的优势,线下需构建起公司和园区、农户三方联合的组织,在此之中公司为三方中的主体,它应当针对技术应用以及产品研发工作,生产资料的物资供应,智慧系统的构建以及使用,农村农业产品合理销售渠道的构建,农业资金融资活动的有效组织编制出统一的规划方案,做好园区设计工作。园区是农产品实体展示及交易活动的集散地,因此场地上需和要求相符,服务要组构全面和高质量,技术上需足够先进,管理工作尽量现代化以及科学合理。农户的组构部分囊括了农业联盟及生产合作组织、一些个体,具体负责的内容包括了农产品种植以及加工养殖等。线上需借助于移动网络以及互联网技术,建立起农村电商平台,此平台将农业产业链条的上中下三层中的全部主体及业务、服务所需的功能于一体,达成数据的海量收集及有效分析,为农业产业经营给出合理的预测以及相应的决策基础,服务于生产及加工、研发过程,为其提供技术以及功能,为农产品的高度流通提供了强大的新媒体推广营销服务以及物流快递服务。(2)构建多元化的经营模式多元化的农业经营模式所指的是突破传统农业作业中的耕种及收割、存储与销售的模式,构建出“品牌与标准相融,加规模化”的农产品经营体系及运营模式。在其产业链上的各个主体究竟是成是败,这由产业链的整体效益来决定,而产业链的整体效益又需靠经营体制来提高。在多元化的农业经营模式中,品牌无疑是农业产品经营获得制胜的关键,没有品牌就无法促进产业链的整体价值全面提升。

2.构建云服务联盟模式的农业产业链

在构建了优秀的农业电商平台后,即可把农业产业链上具备了共同的战略利益的这批企业联合起来,组构为联盟模式下的利益整体,在博弈中达成合作,在合作过程中持续博弈,多方一同来抵御商业化风险,使利益尽量地扩大。(1)信息链帮助产业链上的各个主体实现可靠的数据信息共享为了更快地融入到当前的全球一体化进程之中,使农业在尖锐的市场竞争中取得应有优势,链条上的各方需协同起来,共同建立起一个共享化的透明化产应链体系,确保农业生产在整个过程中(生产前中后)能够始终信息畅通,并始终共享。在这个链条上,可对农业经营的全过程中的数据以及市场反馈的信息加以搜集,同时做好高效率的加工处理以及分析,以使得产业链上的整条信息链能够完成市场调研以及分析预测、选种育种,经营主体在生产链上可以依此完成有目的和有计划的标准化种植养殖以及科学加工。而需求方则可通过移动端以及pC端设备来对产品溯源,对产品的全流程(种植过程及养殖过程、加工过程,配送过程)有一个全方位的了解,摸清产品达到标准与否、原生态条件满足与否、质量达标与否。科技链能把农产品经营方的具体需求准确掌握在手,展开技术专利方面的研发,在农业经营的过程中加以应用及推广。运营链可在电商平台上,将营销范围扩大,提供外包服务并找到精准定位的营销对象。通过农产品电商平台,物流链能够和生厂方及供应方、销售方等完成各方交流、沟通,并设计出最优秀的物流配送方案,把商品快速便捷地转移到位。(2)科技链能够为农业产业的智慧化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科技链可帮助在农业经营的过程中有效地应用网络技术及生产加工方面的技术,对农业经营的方式多做创新,使得农业生产的整个过程达成自动化,实现标准化的耕种养殖,规模化地做好集约化的经营,由销量定产量,节省人力及物力,降低整体上的成本。经过对于种植农场的实际调研已知,因有机生物肥以及环保类农药的大面积使用,除了使得伤害降低外,还确保了农业产品达到了健康及绿色、安全的标准。据有关数据的统计,在农作物的病虫害防治的过程中,以无人机的应用来实现农药喷洒,除了对农资资源有效节约外(大概节省了30%的农药以及97%的水),还大幅度地减少了成本(大概降低了一半),并且可促使利用率大幅提高(超过85%);在农业育种育苗的具体过程中达成智慧农业,借助于计算机及自动化的设备,以科学数据以及良好配方来完成种植及养殖,可使亩产量大幅提高,使供需对接不再产生过大的差距;借助于3S技术对耕种及养殖达成智能化作业,参考一些标准的指数,对温度及光照度、湿度作出调控;跟踪并且收集有关的数据,加以分析和处理后,作出反馈,并且定时和定点地作出调整,同时定量地展开作业;采纳移动式机器人及收割机,收割农作物,使效率大幅提高,节约整体成本,规模化地进行作业。

3.智能运作体系的建立

(1)构建起自动化的系统及平台在种植及养殖作业等具体的环节中有力地推广一些自动化的机器及设备,达成无人运作的高效率,构建起土壤及水资源、大气等有关因素的科学环保的种养、耕结合的自动化系统及农业平台,挖掘本土特色,基于科学技术的有力应用来对农业生产工艺及其流程加以革新,生产出具特色的,符合于国标或者是区域标准的、绿色原生态农产品。(2)建立农产品的溯源系统经物联网及无线技术、大数据的有力应用,构建出农产品的溯源系统,由农产品的施肥及种植养殖、深度加工,再到农产品的运输配送等层层推进,紧密跟踪,及时地记录有关数据并予以存储,同步地查询有关的数据、影像;可通过食品识别号的手机扫描查询到产品的全程验证信息。(3)建设智能化设备及设施现代人的生活消费中已不单是需要吃穿用的基础物质满足,还需满足一些高需求,比如说养生健康方面的需求等,人们亦更追求绿色和环保、原生态的营养食品。故而才有了农业种植及养殖、深度加工的全过程,结合物联网及移动网络技术、3S技术的深度应用,于大型农场或者园区、大型车间等农产品生产及加工的场地,基于智能化的设施以及设备,本土特色配方,自动化作业,把生产及加工的流程及农产品的标准,基于数据传送感知以及预警信息的传递,以智能化设备来给出智慧决策,可接受线上的专家指导,以为广大群众进行标准及规范的绿色环保型农产品、畜产品;基于物联网及无线技术构建农场的生产资料管理及耕种、科学养殖等一体化的生产规划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