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数学新教材解读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20:36:31

高中数学新教材解读篇1

关键词:初中数学阅读教材方法指导

初中生可以自由支配的时间太少,大量的作业挤尽了这一点点机动时间。初中生在数学课内、课外很少有时间充分阅读数学教科书。但初中阶段是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正确学习方法的关键时期。所以,初中数学教师应该积极探讨指导学生正确阅读初中数学教材的方法,逐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数学的能力。

一、阅读是学生获得书本知识的重要手段

学生通过阅读课文,理解课文中的概念、法则、公式、定义和定理等,掌握例题的解题思想方法、解题格式、解题步骤、解题技巧,为独立完成练习题的解答创造了先决条件。

抓好了阅读这一重要环节,就使学生掌握了利用读书获得知识的自主学习方法,增强了自学能力,培养了初中学生独立获取数学知识的能力。在教师的正确指导下,学生就会逐步养成独立阅读数学教材的好习惯,逐步培养独立思考、独立钻研的好习惯。学生的阅读兴趣不断提高,数学自学能力就会不断提高。

二、读懂初中数学教材的方法需要教师的指引

初中数学教师在课堂教学时,应加强对学生进行阅读初中数学教科书的指导,这是十分必要的。因为初中数学教材中有一套简洁、精确的形式化语言,有一套特殊的符号、特殊的表达方式、特殊的思维演练和特殊的表达过程。学生在读初中数学教材时,不仅要读懂教材上的叙述,知道它是怎样用数学的符号和语言进行正确的表达和交流的,而且还要学会能从模糊的实际生活事例中提取出相应的数学问题,会选择有效的解决问题的方法,会运用数学符号进行推理论证或定量计算,会从数学的角度,应用数学知识去组织、解释、选择、分析和处理工作、生活、学习中的信息等等方式方法、技能技巧的形成和掌握都离不开教师的正确引导。

三、如何引导学生正确阅读初中数学教材

1.从初中数学知识结构来看,要指导好“四读”

(1)读懂新概念。任何数学新概念都是在旧概念不能表达新知识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教师在指导学生读概念时,不仅要重视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掌握新概念的定义和数学表达式,还应注意新旧概念的联系和区别,才能使学生读得懂、想得通。能正确理解和运用新概念。

(2)读懂定理、公式、运算法则的内容及推导过程时,不能只记住语言、符号和形式,还应了解它们的来龙去脉,应用范围和注意事项,以免用错或误用,造成错误。重点是把握实质,会灵活运用。

(3)读懂例题的解答方法和技巧。不少学生能看懂例题的解答过程,不会做习题,说明他们还没有真正读懂教材。学生在读题时,一定要与旧的例题、习题进行比较,看它们有什么联系,什么地方不同。教材上是怎样利用新知识、新方法来解决新问题的,才能正确掌握解题技巧,逐步提高解题能力。

(4)读懂规律性结语。数学教材上的规律性结语通常是用黑体字给出的,它们都是对一大类知识要点的规律性的总结,语言精练、准确,需要学生咬文嚼字,逐字、逐句慢慢领会,才能正确地把握和领会实质。

2.从读书的方法上看,要指导好“三读”

(1)粗读。要求学生粗读一遍课文,能略知大意,了解教材内容的大概意思,对教材内容先有一个感性的认识,为细读作准备。

(2)细读。要求学生逐字逐句阅读课文,认真钻研教材。做到能用自己的话归纳概念、段意和课文。并用圈点、勾画等方法标出课文的重点、难点及关键部分。

(3)精读。是在学生基本掌握了课文知识,完成了基础练习题之后,再精读课文。要学生认真思考,反复揣摸,注意概念的内涵与外延,达到知识的系统归纳、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目的。

3.指导学生读初中数学教材时,一定要突出读数学教材的特点

(1)边读边圈点、作记号、画符号。标明重点、难点、关键,标出已经读懂了哪些,哪些还没有读懂。

(2)边读边思考。读概念、法则、定理中的关键字、词、句要反复推敲,删去这些有何变化,等式是否成立,进一步加深对概念、定理、法则的理解,得到正确的认识。在读例题时,经常想一想,解题的思维过程、解题技巧有什么新颖的地方。此题还有没有其他解法,哪种解法更简洁明了,从中可以悟出哪些规律性的东西,对解这一类问题的解题思想方法有什么提高。

(3)边读边对照旧知识,理解新知识。在读新知识时,注意分析这些新知识是在哪些旧知识的基础上发展变化来的,有什么联系和区别,这些新知识对解决哪些生活、工作、学习中的问题有什么重要作用,对后续学习可起到什么作用。

总之,教师指导学生读初中数学教材时,要先教方法,必要时,教师应范读或领读。要先给提纲、给时间,读时先慢后快。只有当学生逐步学会了阅读初中数学教材的正确方法,养成了好的正确的读书习惯后,教师的引导才可以逐步放手,最后让学生自读自悟。

高中数学新教材解读篇2

关键词:教材;阅读数学;自主学习

教材,顾名思义是进行教学活动的材料。广义的教材指课堂上和课堂外教师和学生使用的所有教学材料,包括课本、练习册、活动册、故事书、自编材料等,而狭义的教材即指教科书。数学教科书是数学课程的核心教学材料,是专家们在充分考虑学生生理心理特征、数学教育原理、数学学科特点等诸多因素的基础上精心编写而成的,具有极高的阅读价值,是学生进行数学学习的重要课程资源。

前苏联数学教育家斯托利亚尔强调:数学教学就是数学语言的教学。传统的数学教学,通常是教师先对教材内容进行理顺提炼,在课堂上通过自己的语言讲解给学生,基本上是教师讲、学生听的模式。大部分学生是被动地接受和理解,学生缺乏对数学教材的阅读,没有自主思维的过程。这样一种教学模式,对学生的独立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完全没有作用,甚至于可以说是抑制了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要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就要提高他们的数学阅读能力,而数学阅读,首先要从教材的阅读开始。

一、阅读教材的意义、重要性

在日常的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经常在课堂上让学生复述一些数学概念、数学定理与性质,比如立体几何中的判定与性质定理等,结果往往是学生回答不出来,或者表述不清,翻开书查找也往往是半天找不到;或者和学生讨论某个题目是源于课本中的某个例题,很多学生茫然不知,毫无头绪,对这些例题的出处毫无印象。对于这种现象,起初总是觉得不可思议,埋怨学生不认真,后来细细想想,其实很正常,因为学生在数学课上从来都是听老师讲解,然后做练习,根本就没有阅读过教材,怎么可能对教材熟悉呢?这样的教学方法,使得教材变成了练习册,丧失了教材本身的教学作用。

苏霍姆林斯基说:“阅读是对学生,尤其是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进行智育的重要手段。”通过阅读数学教材,可以充分发挥数学教材的最大作用,提高学生的数学语言水平、数学表达能力、逻辑思维能力、探究能力以及“终身学习”能力。教师总是替学生阅读分析总结,就剥夺了学生的阅读权和思考权,学生总是在被动接受,缺乏主动思考,没有自主思维,最后结果就是学习能力低下,完全依赖教师的讲解,根本没有自主学习能力。

在深化教育改革的今天,“教会学生学会学习”已成为当今具有时代特征的口号。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数学阅读能力,是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一项重要课题。通过数学阅读可以使学生具备自主学习的基本技能,也符合“终身教育,终身学习”的现代教育思想。所以把阅读教材环节作为教学必备环节引入数学课堂势在必行。

二、阅读教材是培养自主学习能力的有效方法

1.阅读教材是自主学习的基本手段

新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变过去机械、被动、单一的学习方式为以自主、合作、探究为核心的多样学习方式。自主学习是一种“自我导向、自我激励、自我监控”的学习方式,而教材阅读具备自主学习的各个特征,阅读中有着对信息的采集、加工、反思甚至质疑,阅读的过程既是数学思维的过程,也是训练数学思维能力的过程,是自主学习能力形成的基本手段。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遵循:凡是学生看书能会的,教师可以不讲;凡是学生自主探究能搞懂的问题,教师可以不教;凡是学生会做的练习和作业,教师可以不再讨论。充分利用课本教材的阅读,在阅读中思考,在思考中阅读,训练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发展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2.阅读教材可以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随着新一轮课改的深入和新教材的推行,随之而来的是学习内容的增多、加深,学生会感到数学学习困难重重。从2011秋季学期开始,江苏省职业教育文化课统一使用新教材。其中的基础模块部分要求一年学完,内容涵盖了集合、各类函数、数列、平面向量、直线与圆、立体几何和概率统计等高中阶段的重点数学知识。对于单招班的学生来说,容量很大,且在教学过程中根据考纲要求还要加深难度,这就需要教学中努力提高教学效益,以保质保量完成教学任务。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引入教材阅读环节,就可以大大提高教学效益。教师转变“教师”为“导师”,引导学生探究阅读理解,使课堂教学由“教”转化为“导”,课堂教学手段由灌输转变为引导。比如,“数列”教学中,学生在以前的学习中已经接触过,完全可以通过阅读教材掌握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统计教学中,很多文字性内容学生较易理解,完全可以通过阅读教材掌握方法,教师只需要加以引导指点。这样就节约了课堂教学时间,把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进行拓展和提升。

3.阅读教材可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由于数学学科本身的特点,数学语言不同于自然语言,它包含文字语言、符号语言及图形语言。数学语言的抽象性和精确性、逻辑性,决定了数学阅读必须是主动式阅读,是边思考边阅读。在阅读教材的过程中,学生要不断地同化和顺应新的数学概念、术语、符号,不断地观察、分析、综合和概括,这些都是数学思维能力的锻炼。教师要给予学生充分的信任,使得他们有充足的时间和空间尽情地发挥其想象力和聪明才智去深入思考、大胆猜想、主动探索,甚至与人合作交流,尝试用各种办法分析解决自己面临的问题,在这样一个思维积极、主动的时空里,学生的思维基本不受教师的牵制,很容易冒出智慧的火花,数学思维能力无形中得到了锻炼和提升。

4.阅读教材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独立性,培养独立学习的能力

阅读教材就是先学,强调的是学生要摆脱对教师的依赖,独立开展学习活动,自行解决现有发展区的问题。每个学生都有一种独立的倾向和独立的要求,除有特殊原因者外,都有相当强的独立学习能力。只有承认、尊重、深刻认识、正确对待并积极引导和发挥学生的“独立性”,才能在教育和教学上取得优良成绩。阅读教材是一个让学生独立思考、独立学习的过程,教师不可能代替学生读书、感知、观察、分析和思考,代替学生明白任何一个道理以及掌握任何一条规律。教师要让学生自己读书,自己感受,自己观察、分析和思考,从而使他们自己明白事理,自己掌握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培养他们独立自主学习的能力。

三、阅读教材的实践方法

1.引导阅读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基础手段

阅读方法的掌握,阅读能力的提高,不是几节课、几次阅读就能完成的,它离不开长时间的、广泛的认真实践。著名的教学论专家江山野先生认为教与学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他把教学分为五个阶段,即“完全依靠教师阶段”、“基本依靠教师阶段”、“相对独立阶段”、“基本独立阶段”和“完全独立阶段”。

单招阶段的教学基本对应于第四阶段,即“基本独立阶段”。按照学生的正常智力发展水平,这一阶段的学生不要老师教,一般能读懂75%。但是实际上,很多学生在初中阶段仍旧完全依赖于老师,独立学习能力基本没有得到有效发展,所以学生对于阅读教材自主学习存在很大障碍,教学中要对学生进行教材阅读引导,即由教师给出阅读提纲和思考题,学生在阅读中思考,在思考中阅读。在此过程中,学生逐步由被动转向主动,由不自觉到自觉。引导阅读也可以采用问题式阅读,就是带着问题读,针对问题读。数学课本上的概念、规律等语言简练、叙述严谨,对学生来说比较枯燥,不易理解,教师有针对性地设置一些问题,旨在为学生指明方向。但是要注意,问题要有层次性和启发性,要贴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2.合作探究、交流阅读可以促进学生的理解,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合作就是互相配合,共同把事情做好。在学生独立阅读能力比较薄弱的时候,教材阅读过程中采用合作策略,鼓励学生合理分组、交流讨论、共同探究、共同进步、共同赏识。阅读中读读议议,让学生在相互交流阅读中发现问题,相互协作以解决问题,提高认识。对知识的内容、形式和形成过程,从多个不同的侧面、不同的角度开展思考、讨论,可以内化知识、深化知识,从而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多样性和创造性。学生阅读后,教师组织学生开展交流、讨论,引导学生找出教材中比较重要的内容与段落,进行分析与理解。用这样的方式进行教学,突出了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学生阅读的过程就是学习过程,学生交流讨论的过程,就是进一步深化对知识理解的过程。

通过合作阅读交流讨论,可以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倾

听和口头总结别人观点的能力;可以培养学生具有创造力和主动学习的习惯;还可以培养学生与人合作、与人竞争、与人沟通等现代意识。

3.读写结合,手脑并用,是提高阅读效率的重要途径

数学语言具有抽象、简洁的特点,在阅读过程中,学生必须认读感知数学教材中的数学符号、图形符号等,理解每个数学术语,这就给数学阅读带来一定的难度。实践证明,读写结合的阅读方法在教材阅读中非常必要而且有效。在2011年秋季学期开始使用的江苏省职业教育数学教材中,每节课都设计了“探究”“例

题”“思考交流”“问题解决”“课堂练习”等,这些都要求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拿起纸笔,动手演算,自主理解。另外,还可以在阅读的过程中给重要的内容和重点的字句做标记,或者对一些重要数据、解题格式、数学思想、知识结构等,以注脚的形式写在页边,以便以后复习巩固。例如,在一道关于工厂生产零件的应用题中,要求实际出场价格“不能低于51元”,很多学生在解题时对这个条件视若无睹,导致写出的分段函数表达式错误。再比如,数学中的“不大于”和“大于”、“包含”和“包含于”、概率教学中的“各取一个”和“任取一个”等,都需要在阅读时重点标记,以引起重视并正确理解。像这样抓住关键的词、句来阅读,通过多读来理解,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读写结合,手脑并用,能使学生集中注意力,能促使思维展开,能帮助学生将内在的思维活动以外显的活动表达出来,是提高阅读效率的重要途径。通过书写能加快加强记忆,通过纸笔演算能促使学生积极思考,有利于知识的同化和内化。

4.复述阅读是加深对教材阅读理解的良好方法

复述,即主动重复说出学习材料的内容。在数学学习中,复述是一种重要的手段,可以锻炼学生对知识点的概括、总结能力。许多新概念、新定理、新公式,可以在复述的过程中逐步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经过多次复述而真正记忆。比如,在立体几何的教学中,有大量的判定定理和性质定理要求学生能熟练掌握并运用。在课堂教学中,可以和学生复述定理。像平面与平面垂直的性质定理,就可以利用教室中讲台的台面和正对学生的侧面作为互相垂直的两个平面,和学生一起复述定理内容。教师可以在学生不太熟悉的情况下引导学生复述,也可以在多次重复练习后请学生单独复述。经常引导学生对阅读内容复述,口头表达题意,分析数量关系,能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程度,有利于学生轻松掌握新知识,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和数学语言的表达能力,使课堂真正形成教师引导、学生主导的和谐氛围。

总之,课本就是课程的根本。作为数学教师,应该充分认识到阅读教材是我们数学教学中的基本内容,是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只有重视数学教材的阅读,才能为学生的主动发展提供可能。将教材阅读安排到课堂教学中去,通过多种形式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全面参与,使学生在阅读中体会掌握学习方法,不断提高阅读能力;反过来,不断提高的阅读能力让学生充分享受成功的喜悦,又能促进学生阅读的主动性。长此以往,学生就会进入一种积极主动的良性发展状态,数学学习自然会跃上新的台阶。

参考文献:

[1]邵光华.数学阅读:现代数学教育不容忽视的课题.教育科学研究,2005(3).

高中数学新教材解读篇3

关键词:新教材;初中;数学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2851(2012)-09-0193-01

教材的编写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法。在传统教育观念下所编写的旧教材,过于注重知识编写,其逻辑严密、高度抽象概括,使学生感到惧怕。现在新课标的观念下所编写的新教材我们还处在探索阶段,因此新教材也有其不足之处,缺乏严密性和逻辑性,但是新教材有一个特点是将数学知识形成的基本过程和基本方法贯穿始终,新教材更贴近生活了,而且进一步体现了数学的应用性,新教材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合作能力。作为教师要善于发掘出新教材优点,合理的使用教材。在数学教学中使用教材包含着两个方面的工作,一是教师在教学中如何恰当地运用教材,另一个是如何经常地指导学生阅读与钻研教材。

一、教材是按照教学大纲编写的,是教师传授知识的主要依据,是学生获得知识掌握技能、技巧的主要来源之一。因此很好的使用教材,它对提高教学质量起着重要的作用,就数学教学来说,它的主要作用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使学生更快熟悉和理解教材,牢固地掌握基础知识。学生理解与巩固教师所传授的知识,必得有一个过程,认真地阅读与钻研教材,是理解教材牢固地掌握基础知识的重要措施之一。例如,教师在课堂上讲过的一些法则、定义、定理及某些结论的叙述和概括,学生总不是一听课就掌握了的,但通过课后的认真阅读和仔细钻研教材,结合回忆教师的课堂讲解,一般能够加深理解,逐步学会用正确的数学语言去叙述它们,也能为灵活运用打下基础。

(二)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自学的能力,使学生不断提高阅读能力、养成独立钻研的精神也是教师的重要任务。数学教材虽然也和其他教材一样,是根据教学大纲用科学的连贯的叙述来说明教学内容,但也有它独特的词汇、不同的叙述格式和语言特点。因此,必须经常地指导学生阅读和钻研教材,久而久之,学生的阅读能力提高了,养成了独立钻研的习惯,这不仅能大大减少接受新教材的困难,语言表达能力也会因而得到提高,同时,还为学生阅读数学课外书创造了条件,这样学生就能不断地扩大视野,弥补课堂知识的不足。

二、教材的使用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在数学教学中,新教材对概念不做定性的描述,容易使学生的表达能力越来越差;而有理数一章,显然忽略了文字语言与符号语言的转换内容,以致学生不理解“a的相反数是-a”。应鼓励并加强在文字中提炼数学符号及数学思想的教学。新教材使备课难度加大,《教师用书》只有教学目标极少的参考指标,具体指导几乎没有,同时由于新教材中的问题以“想一想”“议一议”的形式呈现,没有严密的推理和解答过程,像普通中学的学生学习习惯比较差,基础差,想模仿也没有现成的模式。因此,普遍存在一种倾向,那就是教学脱离课本,例如有的教师让学生脱离教材听课,除了布置作业以外,从不利用教材,课堂上有些空余时间,往往只布置学生解答习题;学生也普遍存在这样一种不良习惯,课后首先解题,不愿阅读教材,直到解题遇到困难时才翻阅例题,复习时也不去全面阅读教材,平时能钻研教材的更是寥寥无几。

这种现象的存在已经给教学质量的提高带来了严重的影响,主要是影响了学生对数学基础知识的牢固掌握。例如许多学生不能用连贯的科学的数学语言叙述定义、定理,回答教师这方面的问题往往断断续续,不知所云。这主要是学生没有认真阅读教材,理解公式、定理的生成过程的结果。

三、在数学教学中究竟要怎样运用和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呢?这里我谈一谈自己的几点体会

(一)新教材从学生的身边出发,确实把知识体现在现实生活中,让学生产生对知识的浓厚兴趣。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学课程不仅要考虑教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数学教材每一章开始,即章前导图,都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引入,体现整章的核心,而每节课开始,也安排生活中的例子,即情景引入。我们绝不放过,指导学生认真阅读。

(二)教材课后编排了大量的“读一读”环节,教师应充分利用这一点延伸课堂教学,丰富学生的知识面。“读一读”的内容有的是以问题的形式出现,有的只是介绍知识的由来,不仅扩阔学生的知识面,还培养学生热爱数学的情感等。如有“矩形、正方形”这一节的课后,“读一读”的内容是“侦察兵密码通信游戏”,它是正方形性质应用的游戏,非常有趣,能充分调动学生自学、阅读的情感和兴趣。此时,教师不失时机地建议学生阅读游戏材料的全文《直观几何》,要是学生弄不明白又想知道其因由,教师可以与学生一起探究,和学生一起在知识的海洋里遨游,还有助于发展良好的师生关系。

此外,在单元复习或期末复习前,教师更应组织学生系统地复习课本,这时对学生应该有更高的要求,要指导学生对有关联的概念、定义、定理等进行对比分析和概括,构建知识框架,以及它们的生成过程,真正达到复习的目的。

只要我们善于挖掘新教材优点,去其糟粕,取其精华,着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指导学生紧扣教材,夯实基础,才能培养出适应时代要求的、会学习的、善于钻研的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高中数学新教材解读篇4

[关键词]阅读材料;高中数学;课程标准;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7)05-0011-02

新编高中数学教材与传统高中数学教材相比,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其中有两个亮点:一是增加了研究性课题;二是增加了不少阅读材料。也有一些探索性的数学问题,集科学性、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其与教材内容相互联系又相互补充。与此同时,阅读材料中的教育元素,对发展和完善学生的数学思维大有益处。江苏省高中数学课程改革进行了多年,各学校都在不同程度上重视了研究性课题,开展了形式多样的研究性学习。而对于阅读材料重视程度如何呢?作为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资源,教材除了承担向学生传递知识的职责,还承担着传递数学文化的职责,阅读材料正是为贯彻这种精神而设置的。新课程背景下高中数学阅读材料教育教学价值究竟如何体现?课本中的阅读材料是否起到了课程标准所期待的作用,实现了相应的教育功能和效果?教师如何采用恰当的教学策略来提高阅读材料的教育价值?基于上述问题,笔者结合多年的教学经验,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对教材中阅读材料的分析

研究者对苏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1至必修5以及选修1系列和选修2系列教材中,对除各章节知识点和习题以外的教学资源做了统计和分类,结果如下(表1)。

上表中的“实用技术”是指用软件excel在高中数学中的使用和计算器的使用。新课程在处理函数图像、方程零点、算法和数列等问题中鼓励学生运用现代电子技术进行学习、探索和解决问题。提倡用计算机和计算器来处理数据。比如,用计算机求解方程的近似解;利用软件模拟离散点的轨迹方程,并做出数据的拟合与估计。“阅读题”是穿插在课后习题中,通过给出背景和定义,结合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一类题型。比如,在“集合及其运算”之后,课本给出了有限集、无限集的有关知识,介绍了德国数学家康托尔的集合论,给出了两个集合等势的概念和内涵。“链接”是教材中对于涉及的概念和相关知识点的引申。比如,在学完“指数和对数函数”后对于反函数的介绍,指出互为反函数的两个函数的图像特征以及简单函数反函数的求解方法。在“函数模型及其应用”之后,介绍了数据拟合的含义及其方法,利用软件拟合人口变化情况,并做出合理的预测,主要是鼓励学生收集一些社会生活中普遍使用的函数模型(指数函数、对数函数、幂函数、分段函数等)的实例进行探究实践。利用软件excel中丰富的财务函数,进行有关投资或贷款等方面的计算,让学生感受现代技术手段在数学中的作用,促进数学学习,帮助学生认识数学的本质。“阅读”是对有关概念和知识的补充和扩展。如,学习“三角函数”后对于正切、余切等三角函数的由来,指出三角函数的起源白天文探索和宇宙观测的需要以及一些著名数学家的主要贡献。如欧拉统一了三角函数的符号。在学习了y=asin(wx+φ)(a>0)后,课本介绍了三角函数在物理中的应用。如,无线电波、交流发电机、潮汐等。帮助学生明确学习数学的必要性和实用性。与此同时,新课程教材提供网络支持,相关材料可以在http://1088。com。cn上搜索到。此外,教材还给出了一些探究案例。例如,钢琴与指数函数,通过钢琴曲线的分析和绘制,体验数学与现实世界有着密切联系,促进学生逐步形成和发展数学应用意识,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实习作业”是数学课内学习的有效拓展和实际应用,是学生在高中阶段学习数学文化的重要环节之一。通过数学文化的学习,学生将初步了解数学科学与人类社会发展的相互作用,认识数学发生、发展的规律,体会数学的系统性、严密性和应用的广泛性。尽管课程标准未将阅读材料定为教学内容,但在配套的教学参考书对部分阅读材料的使用给予学法指导。

二、课程标准对数学教材中阅读材料的教学要求

高中数学课程标准的总目标是:让学生理解基本的数学概念、数学结论的本|,了解概念、结论产生的背景、应用,体会其中所蕴含的数学思想和方法以及它们在后续学习中的作用。通过不同形式的自主学习、探究活动,让学生体验数学发现和创造的历程。提高学生提出、分析和解决问题(包括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数学表达和交流的能力,独立获取数学知识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树立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形成锲而不舍的钻研精神和科学态度。具有一定的数学视野,逐步认识数学的科学价值、应用价值和文化价值,形成批判性的思维习惯及崇尚数学的理性精神,体会数学的美学意义。要实现以上的教学目标,教材中阅读材料就显得非常重要了。作为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资源,教材除了承担向学生传递知识的职责,还承担着传递数学文化的职责,阅读材料正是为贯彻这种精神而设置的。比如,高中数学必修1中多次设计了让学生观察、思考、判断的情境,引导学生观察函数的图像,由图像的直观性理解数学的本质,培养学生观察、判断、抽象、概括的能力。为了使学生了解数学史,了解数学在人类文明发展中的作用,体现数学的文化价值,教材在旁白、阅读材料、探究案例中介绍了无理数指数幂、对数的发展历史及其价值、开普勒、钢琴与指数曲线等,使学生明白社会需要是数学发展的动力,感受数学对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了解数学家的创新精神。

三、数学教材中阅读材料的有效教学策略

数学教材中阅读材料的有效教学目标应划分为识记、理解、应用、分析、综合和评价六个层次。具体来说,“有效教学策略”应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1.学生具备必要的认知结构是“阅读材料学习”的前提

布卢姆是位认知派心理学家,他认为,学生具备从事每一个新的学习认为所需要的认知条件越充分,他们对该学科的学习就越积极。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决定着他对新的知识的输入、理解和接纳,对学习结果及其以后学习都有重大的影响。所以,要使“阅读材料学习”更加有效,必备的知识是很重要的。例如,教材在介绍余切函数和反三角函数的定义以及实际背景的阅读材料,设置在三角函数教学之后,主要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其含义,是对已有知识的拓展和加深,“使教学适合学生的需要和背景”。如果没有前面知识的铺垫和预备,阅读材料的学习只能是“纸上谈兵”,变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2.学生积极的情感特征是“阅读材料学习”的内在因素

学生成功地学习一门学科与他的情感特征有较高的相关性。那些具有较高学习动机、对学习有兴趣、能积极主动学习的学生,会比那些没有兴趣、不愿学习的学生学得更快、更好。比如,教师在设计“用一次函数和指数函数拟合人口变化的数据拟合”的阅读材料教学时,可以事先准备好一些实际生活中数据拟合的例子。如夏季冰淇淋销售量、高峰时段的车流量、冬季连续多昼夜的温度变化等。教师应尽可能地让每个学生都感受到学习阅读材料的必要性和迫切性,获得真正的学习体验和成功的快乐。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利用软件拟合人口变化情况,做出合理的预测,回归到实际案例中,帮助预测并建模夏季冰淇淋销售量等数学问题,让学习的愿望得到加,成就动机逐渐形成,这样学生学习的内驱力就会大大增强。

3.反馈――矫正性系统是“阅读材料学习”的核心

高中数学新教材解读篇5

【关键词】新课程阅读能力钻研精神

中图分类号:G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8809(2010)12-0131-01

新的教材需要我要有新的教育思想、新的教育理念、跟时代合拍的新的教学方法,任何学科的教学都必须很好地使用教材,它对提高教学质量起着重要作用。就数学教学来说,它的主要作用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使学生更好地消化教材.牢固地掌握基础知识

学生消化与巩固教师所传授的知识,必须有一个过程,认真地阅读与钻研教材。是消化教材、牢固地掌握基础知识的重要措施之一。例如,教师在课堂上讲过的一些法则、定义、定理及某些结论的叙述和概括,学生不可能靠听课就能掌握的,但通过课后的认真阅读和仔细钻研教材。结合回忆教师的课堂讲解,一般能够加深理解,逐步学会用正确的数学语言去叙述它们,也能为灵活运用打下基础。加上课外作业及不断的复习,学生就能牢固地掌握这些知识了,即使有些学生接受能力较强,似乎听了课后就能掌握,但如果不肯在钻研教材上花些工夫,掌握也会是暂时现象。

二、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

学生解答习题足基础知识的初步应用。众所周知只有在通过教师的教学和学生自己钻研教材,牢固地掌握定义、定理、公式、法则等基础知识以后。演算习题才会得心应手、迎刃而解;同时,教材上所列例题,一般都有一定的代表性,指导学生认真钻研例题。反复推敲,也能收到广开思路之效;特别是在学了一种新的方法以后解题要点、书写格式等往往都需要以例题为样板,这样,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就更为重要了。

三、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独立钻研精神

使学生不断提高阅读能力、养成独立钻研的精神也是教师的重要任务。数学教材虽然也和其他教材一样是根据教学大纲用科学的、连贯的叙述来说明教学内容,但也有它独特的词汇、不同的叙述格式和语言特点因此,培养和指导学生阅读和钻研教材。学生的阅渎能力提高了,养成了独立钻研的习惯。这不仅能使学生更容易接受新教材,语言表达能力也会因此得到提高,同时,还为学生阅读数学课外书创造了条件。这样,学生就能不断地扩大视野,弥补课堂知识的不足。在数学教学中,普遍存在一种倾向,那就是教学脱离课本。如有的教师叫学生合上教材听课,除了布置作业以外,从不利用教材,课堂上有些空余时间,往往只布置学生解答习题;学生也普遍存在这样一种不良习惯,下课后首先解题,不愿阅读教材,直到解答习题遇到困难时才翻阅例题,期末复习时也不会全面阅读教材平校课外体育活动都要形成一种氛围,形成一种传统、一种特色。课外活动的另一种特点是在满足学生个人的爱好和时能反复钻研教材的更是寥寥无几。这种现象的存在已经给教学质量的提高带来了严重影响,主要是影响了学生对数学基础知识的牢固掌握。许多学生不能用连贯的、科学的数学语言叙述定义、定理,回答教师这方面的问题往往断断续续,不知所云。这主要是学生设有认真阅读教材的结果。从平常的测验和作业中,可以找到大量的材料说明这一问题。有些学生甚至连最基本的代数公式也没掌握。在学习公式时,教师要很好地指导学生钻研教材,让学生完全懂得公式的道理。加上反复的练习巩固,是不会出现类似错误的。课前布置学生事先掌握通过认真钻研能为新课服务的一些基础知识,从而为新课讲解铺平道路。课堂教学时,教师应该恰当地运用教材,尤其注意那些学生难以理解,复习起来有一定困难的内容,在系统讲述以后,还应对照教材一一予以说明。例如学生在学习几何时,对其定义往往不能正确地复述,其原因一是概念不清,二是数学语言生疏,对这些定义的叙述感到不习惯,这就需要教师在讲清概念的基础上,结合教材和图形予以逐字逐句的说明,使学生更容易接受和掌握知识,这样,也会大大减少学生复习的困难,因而能较为牢固地掌握它们:对于那些容易被学生忽略的知识点,也应该对照教材着重指出。如一元二次方程的标准式为ax2+bx+c=o,一般学生都能记住,但其中a≠o却往往被忽略了。在课堂教学中,还应该争取用一定的时间进行知识巩固工作,在新课讲解以后,不要忙于布置学生演算习题,应通过一些环节,使学生巩固这一节课的知识,力争当堂消化。一般可以根据学生实际情况,让学生阅读教材,质疑问难,然后通过举例、复述、解释有关基础知识进行巩固。低年级甚至还可让学生朗读有关定义、定理及重要话句,同时应通过回答、板演等活动检查学生掌握与运用知以的情况,最后教师总结概括。对于作业的布置,应该让学生首先阅读教材,教师可以指导学生采取适当的方法记忆知识。如复习时合上课本,试着回答当天学过的基础知识或解答学过的例题,然后打开书本检查是否正确;为了养成学生阅读与钻研教材内容的习惯,除了布置一些练习题以外,还应布置一些思考题,例如相等的角是对顶角吗?绝对值的值一定足一个正数吗?像这样的问题,可以在下一堂课讲新课内容前叫学生回答。在复习中遇到了什么问题?怎样解决?这样,既督促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及时了解了教学效果,更能使学生深刻认识到阅读与钻研教材的重要性。

四、新教材对教师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

高中数学新教材解读篇6

一、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非常必要

(一)阅读理解能力是学生自学能力的基础

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是中学数学教学中的重要任务之一。知识是无境的,而一个人在学校受教育的时间是非常有限的,所以长大成人后在知识的海洋里只有靠自学才能进一步吸取知识,才能可持续发展。而要自学的前提必须要学会阅读,有较好的阅读理解能力对一个人来说是终身受益的。

(二)阅读可以开阔思路,拓宽知识面,培养学习兴趣

在初中数学新教材中,每一册都出现了阅读材料,而阅读材料中的内容与教师的教学任务或者说考试要求并没有直接的关联,所以各个教师在处理阅读教材时各不相同,有的点到为止,有的索性不讲,而大多数学生如果没有良好的阅读能力与习惯都不会去看的。其实这些材料对开阔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是很有帮助的。

(三)提高学生阅读理解能力有助于优生的培养

新课程标准中要求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实际上,一个班里的学生的基础是参差不齐,教师的授课内容满足不了部分对数学特别有悟性的学生,于是较强的阅读能力对他们来说显得格外重要,这样具备了较强的阅读理解能力就方便他们去自我提高。

(四)培养阅读理解能力有助于数学教科书的充分发挥

我们在教学的过程中,经常有这样的现象,教师上课深入浅出,循循诱导,讲完后让学生翻开课本做练习,仅把课本当作习题集,不能充分的利用教材的资源,这导致教师讲得精彩而有一些学生成绩不理想。实际上,新课标也要求教师:必须要注意指导学生阅读课文。

二、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方法

(一)以本为本,落实数学课本的阅读

数学课本是教材编委专家充分考虑初中生的心理特征、教育教学原理、数学学科特点等诸多因素的基础上精心编写而成,具有极高的阅读价值,因此,教师更应该注重提高学生对书本的阅读意识。

(1)概念、公式的阅读。正确帮助学生理解并把握其中的重点字、词,并能把符号与语言进行互译。

(2)例题旁边“想一想”的内容的阅读。教材中在很多例题旁以学生讨论的方式,或者提问的方式,写出了“想”的内容和过程,这不光吸引学生的注意和重视,更提醒了学生相关的重点和难点。

(3)“课题学习”的阅读,沟通了生活数学与课堂数学的联系,它具有实践性、探索性、开放性,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具有较强的促进作用。虽然教材设置的“课题学习”数量不多,但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接触到一些有研究和探索价值的题材和方法,有利于学生全面认识数学、了解数学。

(二)指点迷津,提供数学阅读的方法

(1)课前阅读,激发动机

教师应指导学生课前阅读,即预习。数学重在分析、推理和抽象概括,学生阅读起来会有一定的困难,因此,教师可根据教材内容特点和学生的知识水平、理解能力拟出自学提纲。自学提纲实际是为学生安排一条思考探索的途径,让学生按照自学提纲的顺序和要求进行阅读课文,以培养学生的独立阅读习惯。

(2)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著名心理学家布鲁诺认为:“知识的获取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学习者不应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应该是知识获得的参与者。”因此教师可在课堂上通过创设问题情境,诱发和保持学生的阅读兴趣,引导学生有针对性的阅读,如《解直角三角形》,通过预习,学生们基本能理解什么是正弦、余弦、正切,在此基础上提问它们在实际生活中如何应用呢?由此诱发学生的兴趣。于是学生会带着疑问再次富有兴趣地去阅读教材。

(3)读写结合,培养能力

数学定义、定理是数学基础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数学阅读能力的最佳教材。在阅读过程中,要求学生把通常的文字语言、数学符号语言、几何语言进行相互转化,如几何定理的内容是文字语言,学生不仅要熟记文字内容也要能熟练画出相应的图形,写出对应的几何语言;公式中的字母所表示的范围要理解熟记直接影响着公式的正确运用;把一些用言语形式表述的概念转化成用直观的图形表述形式。如在学习判断两个三角形全等的方法,教师可带领学生反复阅读这些公理。如边角边公理,“有两边和他们的夹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边读边理解某些关键词“夹角”“对应”,同时几何问题转换成几何图形,用几何语言更直观的来理解表达公理。通过反复看图形,看公理,理解“夹角”“对应”含义,将这个公理同化形成自己的知识结构,最后达到真正理解。

(4)合作交流促进提高

合作交流的过程是取长补短的过程,是学习提高的过程。通过小组合作交流有利于培养学生协作的精神、团队观念、交往能力、有利于创新意识的培养。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共同阅读、交流阅读心得、分工动手操作、讨论,让学生尽情地自我表现,发挥潜能,促进阅读能力的提高,并在有限的时间内增强思维的检索频率,使思维异常的活跃,启迪学生创新的灵感,有效激发学生创新意识,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5)课后整理,巩固内知

高中数学新教材解读篇7

关键词:小学数学;备课;有效性

我们的备课似乎存在一些误区:

误区一:备课不是为上课服务,而是应付检查。

误区二:课后很少对备课进行反思和总结,年复一年“从头再来”。

误区三:教师备课“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前后教学脱节或重复。

基于此,我针对以上存在的误区查找了相关资料,以及名师的优秀做法。

一、正视问题,转变观念,重在落实

新课程理念下要求教师备课要面向课堂,解决教与学的问题,是课堂教学的核心,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科学的教学行为,突出教学理念,在为学生持续发展创建良好平台的基础上,促进教学质量的提升。

教师在实际展开教学活动以前,必须经历一个动态的备课过程。从宏观上看,备课具有发展性,教师应从课前、课中以及课后三个角度出发进行备课。同时,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还可以对知识进行学习,对人生进行感悟,更能够进行自我反思等。因此,教师首先应明确自身的角色。新时期,教师不可以仅仅作为课堂教学中的主体,一味进行知识的灌输,而应当成为一个设计者,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展开学习。在备课过程中,教师应当将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将自身作为客体,发挥引导和激励的功能,充分融入学生的学习中。其次,树立问题意识。教师应将“三维”目标融入备课过程中,在不断研究文本中对新的问题进行发现,对学生学习过程中产生的共性问题给予高度重视的基础上,尊重学生的个性,从而有针对性地提出新的问题以及解决策略,并展开课堂的科学设计。再次,教师在备课中应构建较强的服务意识。教师应为学生的学习搭建有效平台,应用多种途径辅助学生学习,全心全意为学生的学习服务。最后,教师备课中还应当树立对话意识。即确保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够拥有充足的时间进行思考和发言,通过构建多种情景,同学生在备课时进行“无声”交流,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进行备课,才能够为提升备课效果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读懂教材,读懂学生,勤于反思

教材是教学内容的重要载体。教材对于教师和学生的发展要具有拓展性,应有利于学生探索。发现、质疑、开阔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学习经验。教师不能只成为课程实施的执行者,应该成为课程的建设者。教师要积极利用各种教学资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设计适合学生发展的教学过程。

(一)读懂教材的重要性,如果把课程标准比作圆心,那么,教师对教材的理解、把握就是半径。无论圆有多大,都离不开圆心这个核心元素。教师通过解读教材来理解课程标准,同时用课程标准来驾驭教材。教师要充分认识到教科书的重要性和严肃性。因此,我们要坚持在理解教材的基础上使用教材,实现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的理想境界。读懂教材可以说是教师灵活运用教材的需要;是全面提高教学效率的需要;是激发学生兴趣,增强学生学好数学信心的需要。

(二)读懂教材的方法:(1)用整体联系的观点解读教材。(2)持课程改革的理念解读教材。(3)持质疑解惑的态度解读教材。(4)抓数学本质的问题解读教材。

(三)如何研读教材:(1)开展“联系性”研读,用整体联系的观点解读教材,把握知识的阶段性和连续性。数学是一门系统、逻辑性都很强的学科。各部分知识组成了一个纵横交叉、紧密联系的知识网络。很多知识的呈现都是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研读教材时,单元整体性阅读和同一知识相关单元之间的联系性研读显得尤为重要,要有利于学生的后续学习,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效能。(2)开展“多角度”研读,善于从学生的角度把握教材,把握教材的重难点。

三、整体备课、引入流程、突破难点

(一)进行整体备课,我们要树立整体备课观。要上好某一节课,不能光备这节课,还要熟悉和了解这节课之前和之后的一系列教材,这叫整体备课。例如,把《认识钟表》单元和《时、分、秒》单元放在一起备课,从系统出发进行备课,这样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二)⒂镅粤鞒倘谌氡缚喂程中,即在教学中应保证学生明确看针的顺序,从分针看起,接下来才可以看时针。还要统一看钟面时刻语言流程的表述。这里我受国际著名企业的流程影响,构建语言流程。企业流程的特点是:简单化、专业化、标准化。

总之,要想提高教学质量,就得在提高我们的备课质量上下功夫。对每一节课,我们都要用心备好:研读教材―了解学生―选择教法与学法―构思教学程序。

参考文献:

高中数学新教材解读篇8

关键词:初中教学;阅读教学;策略

一、重视对教材的阅读指导

数学课本是学生学习的规范性材料,教材中的很多引例、概念、例题、练习等都是学生数学学习的典范。在教学中,我们可以借助教材引导学生自主阅读,领悟数学的思想方法。

例如,在学习三角形全等判定方法“SaS”后,我们可让学生阅读定理的内容:“两边及其夹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尝试让学生从这个定理中寻找关键词,并把它们圈画出来,学生不难找出“夹角”“对应相等”等关键词,但仅仅强调这些,学生只能算是了解了该定理的内容,还谈不上真正掌握和灵活应用这个判定定理,我们可以适当补充内容或适当加以改变,让学生阅读。

重视利用教材中的“读一读”等补充材料,这些材料通常可以拓宽学生视野,具有一定的超前性和拓展性。我们可充分利用它们来拓展学生的阅读能力和知识面。例如,九年级上册教材“读一读”中“生活中的判定与推理”,我们在新课结束后可以布置学生认真阅读,而后在下节新课开始前相互交流阅读所得,他们既可以获得知识,同时也培养了良好的阅读习惯,从而更好地激发数学学习的兴趣。

二、重视对阅读中的问题积累

在学生的课外练习和作业中,我们经常会遇到一些阅读针对性较强的问题,对于这样的问题,我们应该结合学生在解答过程中具体存在的问题,适当穿插一些阅读技巧,从而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例如,a、b、c是aBC三边之长,且满足a2+b2-4b-6a+13=0,求aBC中最长边c的取值范围。这个问题前面部分的解答学生大都能顺利进行,通过配方得到(a-3)2+(b-2)2=0,求得a=3,b=2,从而得到答案1

三、重视对阅读问题的渗透

近年来,阅读理解型问题已然成为中考中的一类热门题型,这类问题所涉及知识面广,要求高。在平时教学中,如果我们经常能渗透此类问题让学生尝试去解决,在考试中遭遇此类问题时,学生的把握应该更大一些。因为要解决好这类问题,通常要求学生认真仔细地阅读所给材料,读懂材料,在此基础上理解、分析、比较、概括与综合。这类问题能较好地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自学能力,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仅需要扎实的数学基础知识,更需了解解题过程中所用到的数学思想方法。

高中数学新教材解读篇9

关键词:阅读能力;重要性;阅读现状;阅读策略教师

       阅读能力已成为“终身教育”必不可少的重要素质,可一谈及阅读,有些教师往往觉得阅读是语文的事。其实不然,数学中也存在阅读的问题,数学学习同样离不开阅读。许多教师可能都有这样的体会:在文字题或应用题教学中,由教师引导读题时学生大都能理解题意,可是一让学生独立完成时,往往错误很多。究其原因是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太差,无法自主地将获取的文本信息转换为数学关系。由此可见,要想使数学素质教育目标落到实处,使学生最终能独立自主地学习,就必须重视数学阅读,特别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如何进行数学阅读至关重要。

       一、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的重要性

       1.阅读理解能力是学生自学能力的基础

       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是中学数学教学中的重要任务之一。知识是无境的,在当今迅速发展的现代化社会中更是提倡人应该是“活到老,学到老”,而一个人在学校受教育的时间是非常有限的,所以长大成人后在知识的海洋里只有靠自学才能进一步吸取知识,才能可持续发展。而要自学的前提必须要学会阅读,利用当今各种媒体书本,报纸,网络等等都是探求知识的渠道,这些媒介就是一个不会说话的老师。有较好的阅读理解能力对一个人来说是终身受益的。

       2.阅读可以开阔思路,拓宽知识面,培养学习兴趣

       在初中数学新教材中,每一册都出现了阅读材料,而阅读材料中的内容与教师的教学任务或者说考试要求并没有直接的关联,所以各个教师在处理阅读教材时各不相同,有的点到为止,有的索性不讲,而大多数学生如果没有良好的阅读能力与习惯都不会去看的。其实这些材料对开阔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是很有帮助的。

       3.提高学生阅读理解能力有助于优生的培养

       新课程标准中要求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实际上,一个班里的学生的基础是参差不齐,教师的授课内容满足不了部分数学特别有悟性的学生,于是较强的阅读能力对他们来说显的格外重要,这样具备了较强的阅读理解能力就方便他们去自我提高。

       4.培养阅读理解能力有助于数学教科书的充分发挥教师

       我们在教学调研的过程中,经常有这样的现象,教师上课循循诱导,深入浅出,讲完后让学生翻开课本做练习,仅把教科书当作习题集,不能充分的利用教材的资源,这导致教师讲的精彩而有一些学生成绩不理想。实际上,新课标也要求教师:必须要注意“指导学生阅读课文”。

       二.学生的阅读现状与分析

       现状一:数学教材——被冷落的“主角”

       在公开课或者是平时课堂经常会出现这样的场景:教师在课堂上激情四射,深入浅出,循循善诱,课上得非常精彩,但在课上要求学生看教材的时候很少,仅把数学课本当成了习题集,甚至会有整节课下来没有打开过数学书。这就导致学生不了解知识的出处,缺乏对知识的系统了解,这也是导致差生的原因之一。

       分析:教师对教材的关注度的降低,减少了学生与数学教材接触的机会,数学教材成为了被冷落的“主角”。由于教师在课堂上没有及时要求学生进行数学阅读,或根本没有在课堂上指导学生数学阅读的方法,如此恶性循环,最终的结果是学生越来越不重视数学教材。

       现状二:阅读能力——被揭开的“伤痛”

       学生的数学阅读能力到底如何呢?课堂上做练习时,有教师的引读,学生的正确率会比自己读题、审题的时候高很多。教师都遇到过这样的情况:当批改完作业或试卷后,让学生自己订正错误时,有些题目就能正确解答出来。教师询问原因,学生的理由就是“当时没有看清楚”。

       分析:这种现象屡见不鲜,却被教师简单地总结成“粗心大意”、“不够仔细”、“思考不够仔细”等诸如之类的原因,其根本原因在于学生缺乏良好的阅读行为习惯,缺乏与数学文本交流的逻辑习惯,缺乏阅读分析的思辨能力。

       现状三:阅读指导——被忽视的“妙药”

       在平时的课堂上,教师对学生的阅读指导仅仅停留在“看”和“划”上,让学生记住相关的概念或者公式;而学生自以为“读”懂了,上课提不起情绪听课,影响了听课的效果,这样的阅读反而影响了课堂教学。教师

       分析:如此蜻蜓点水式的阅读指导,既帮助不了学生理解字里行间所蕴藏的精髓,更读不出问题,也提高不了学生的阅读能力。在这种恶性循环下,学生的阅读能力只会越来越差,对教师的依赖性就越强,差生就越来越多。

       数学阅读过程同一般阅读过程一样,是一个完整的心理活动过程,包含语言符号的感知和认读、新概念的理解和记忆。但数学语言的符号化、逻辑化及严谨性、抽象性等特点,决定了数学阅读不同于其他语言的阅读,它需要学生全身心的投入,需要认真、细致地读每个句子、名词术语、图表等,领会其内涵。同时教材的编写都是以学生对话和小精灵提问的形式出现,在一定程度上省略了数学推理的过程,这就要求学生边读边思,要有积极的思维活动,更需教师的阅读指导。

       三.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策略

       1.“以本为本”,落实数学课本的阅读

       数学课本是教材编委专家充分考虑初中生的心理特征、教育教学原理、数学学科特点等诸多因素的基础上精心编写而成,具有极高的阅读价值,因此,教师更应该注重提高学生对书本的阅读意识。

(1)概念、公式的阅读。正确帮助学生理解并把握其中的重点字、词,并能把符号与语言进行互译。

       (2)例题旁边“想”的内容的阅读。教材中在很多例题旁以学生讨论的方式,或者小精灵提问的方式,写出了“想”的内容和过程,这不光吸引学生的注意和重视,更提醒了学生相关的重点和难点。

       (3)“合作学习”的阅读。教材中的合作学习是对教材知识的延伸,有助于学生更好的了解数学知识,为将来更深入地学习打下基础。

       (4)“探究活动”的阅读。浙教版教材的开放度比以往增强了许多,不仅知识点的学习是开放的,而且练习题的开放性也增大了许多。答案不唯一的题目随处可见,条件开放或结论开放的中考题觅见踪影,通过对探究活动的阅读,可以增强学生的思维深度和广度。

       (5)“设计题”和“课题学习”的阅读,沟通了生活中数学与课堂上的数学的联系,它具有实践性、综合性、探索性和开放性,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具有较强的促进作用。虽然新教材设置的“设计题”和“课题学习”数量不多,但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接触到一些有研究和探索价值题材和方法,有利于学生全面认识数学、了解数学,使数学在学生未来的职业和生活中发挥重要作用。

       2.“指点迷津”,提供数学阅读的方法教师

       (1)课前阅读,激发动机

       教师应指导学生课前阅读,即预习。数学重在分析、推理和抽象概括,学生阅读起来会有一定的困难,因此,教师可根据教材内容特点和学生的知识水平、理解能力拟出自学提纲。自学提纲实际是为学生安排一条思考探索的途径,让学生按照自学提纲的顺序和要求进行阅读课文,以培养学生的独立阅读习惯。

       (2)巧妙设疑,激发兴趣

       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说过:“教是为了不教。”为了打破学生依赖教师的局面,教师应充分利用教材指导学生看书,培养学生阅读能力。在阅读过程中遇到比较抽象难度大的内容,一般水平的学生不容易理解,这时教师巧妙设疑,分散难点,螺旋式地提示问题的本质,内化知识。

       (3)以“议”促读,强化重点

       以“议”促读就是读读议议,让学生在相互交流阅读中发现的问题,相互协作以解决问题,提高认识,积极创新的一种学习方法。能及时检查阅读效果,随时发现问题并给予指导,使指导更具针对性。

       (4)课后整理,巩固内知

       学生对新知识的认识形成后,尚未达到掌握的程度,课后整理归纳每学完的一小节或一单元,把主要知识分门、分类加以归纳、整理,使之系统化、概括化,形成学习能力。因此,教师应根据教材和练习的编排意图,围绕重点,有计划地安排巩固练习。

       21世纪越来越数学化,要想读懂“自然界这本用数学语言写成的伟大的书”,没有良好的数学阅读基本功是不行的。因此,数学教育应重视数学阅读,培养学生以阅读能力为核心的独立获取数学知识的能力,使他们获得终身学习的本领。

高中数学新教材解读篇10

一、数学学习中的“听”

(一)听老师上课。听老师上课,主要是听老师上课的思路,即发现问题、明确问题、提出假设、检验假设的思维过程。既要听老师讲解、分析时的每一句话,更要抓住重点,听好关键性的步骤,特别是自己预习教材时发现或产生的疑难问题。

(二)听同学发言。倾听和接受他人的数学思想和方法,不仅是听老师上课,还包括听同学的发言,同学间的思想交流更能引起共鸣。从中可以了解其他同学学习数学和思考问题的方法,加之老师适时的点拨和评价,有利于自己开阔思路、激发思考、澄清思维、引起反思。学会倾听老师和同学的意见,反思自己的想法,有助于发展学生良好的个性,培养团结协作的精神,增强群体凝聚力。

二、数学学习中的“说”

培养良好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不仅是语文学习的任务,也是提高数学素养的重要内容,是数学学习的任务之一。

(一)说体会。学生通过读教材、读书刊,听上课、听发言后,再让学生说“读”、“听”的体会,可以加深对“读、听”内容的理解和掌握。如说教材内容,特别是教材中“读一读”内容的体会,讲报刊杂志中的数学,讲课外读物上的内容概要,说对老师上课、同学发言的看法,甚至说自己存在的疑问等。

(二)说思路。学习数学离不开解题,但不能为解题而解题,应在解题过程中重视解题思路的讲解,哪怕是错误的思路,从中也能吸取经验教训,深刻理解数学概念和原理。以学生的作业作为了解学生学习状况的惟一通道往往掩盖了学生思维的完整过程,是不全面的。通过学生大胆地说,才能全面反映学生的思想,暴露学生思维的过程,以利于教师掌握准确的反馈信息,及时调整教学计划。

三、数学学习中的“读”

现代社会已进入信息化时代,要求学生不仅要“学会”,更要“会学”。“会学”的基础当是会“读”。

(一)读教材。教材是学生学习数学的主要材料,读教材包括课前、课堂、课后三个环节。课前读教材可以了解教材内容,发现疑难问题;课堂读教材则能更深刻地理解教材内容,掌握有关知识点;课后读教材是对前面两个环节的深化和拓展,达到对教材内容的全面、系统的理解和掌握。

(二)读书刊。除读教材外,学生应广泛阅读课外读物,如“中小学生数学课外阅读系列”丛书、中小学生数学报刊杂志等。比方说读报,它不仅能使学生关心国内外大事,还能使学生关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数学,捕捉身边的数学信息,体会数学的价值,了解数学研究的动态。然而,与各种各样的复习资料、习题集相比,渗透现代科技的高质量的数学课外读物实在太少了。

数学学习中的“读”,不同于读小说,常需纸笔演算推理来“架桥铺路”,还需大脑建起灵活的语言转化机制。

四、数学学习中的“写”

数学学习中的“写”是培养学生书面表达能力的重要形式。通过上述“听、说、读”,应进一步要求“写”,它是对“听”、“读”的检验,对“说”的深化。除通常要完成的书面写(做)作业外,还应包括写读后感、写小论文等。

(一)写读后感。通过阅读教材,尤其是教材中的“读一读”内容,以及报刊杂志、课外读物的有关内容,把自己的感想或者内容概要写下来,不求面面俱到,只求日积月累,培养兴趣,提高文字表达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