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力系统培训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21:18:19

电力系统培训篇1

一、xx概况

xx电力股份有限公司是一个以电力、自来水、天然气生产与供应为主,兼投资药业生产与开发、酒店宾馆服务、水电工程建设、天然气化工、房地产开发、建材生产、物资营销等多元化经营的上市公司。是四川省重要的能源工业企业之一,为遂宁经济发展提供了稳定的电力、天然气和饮用水。

公司拥有水、火力发电机组16台,装机容量94580千瓦,110kv变电站3座,35kv变电站17座,电网覆盖面积1900余公里,供电区内通电率达100%,供电保证率达98%以上,电力用户40多万户。年发电量可达4.7亿千瓦时,供电量达6亿千瓦时;拥有油气井13口,日产天然气6万多方,储气站1个,加油加气站4座,日供气量达8万多方,供气范围为市城区及部份乡镇30平方公里,拥有天然气用户近8万户,年供气能力可达5000万方;拥有自来水厂两个,日生产能力为11万吨,年供水能力可达5000万吨,现有用水户10余万户。

二、感受xx

1.电力工作者的艰辛与责任。以栏江变电站为例:栏江是我市一个地处偏远,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地区,然而却有一批热血男儿为了栏江地区7个乡近2万户的农民用上电,远离自己的家人和朋友,忍受着孤独和寂寞,无怨无悔地在这艰苦的地方奉献着自己的青春。还记得闵站长说过一句话:“这里虽然条件艰苦,但我们乐在其中”。这句话很朴素,但意味深长。可能我们当时谁也没想到这个普通的变电站确是有着光荣称号的——全国模范职工之家。如今,每当我漫步在灯火辉煌的街头,或是在温馨家中小憩之时,脑中总会浮现出平凡的电力工作者辛勤劳动的身影。

2.成长中的xx电力。在培训过程中我即看到了技术条件相对落后的龙凤水电站,也参观了全程自动化监控的现代化三星水电站。我觉得公司的机器设备和工作环境正在逐步改善,公司的员工知识结构也在迅速提高,特别是四川电力控股后,以“以人为本,忠诚企业、奉献社会”为宗旨,促进了公司经营管理的科学化和规范化,xx电力正走向健康发展的道路。

3.公司面临着机遇和挑战。就宏观而言,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电力行业作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也将有着较大的发展空间。最近国家上调了小水电电价,从侧面反映出国家对水电业的重视与支持。而xx电力就是一个以水力发电与供应为主的企业,这试将有利于公司发展。就微观而言,如果我市争创“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成功,城市会大大加强对电力的需求。此外,公司已并入国家电网,电力配送与购买成本大大降低,这一切都使我对公司的前景充满了信心。

通过长达17天的培训,我对xx电力公司由陌生变为了解,由了解转化为热爱。xx电力公司成长史处处写满了xx人的勤劳和智慧,他们有着极强的荣誉感、责任感和归属感。可以毫不牵强地说——xx电力公司发展的历程,也是xx人不断奋斗、不断进取的过程。我越发感到成为xx电力公司一名员工的幸运和骄傲,同时一股极强的使命感悠然而生,我希望在继承公司前辈们的优秀品质的基础上,发挥自己的个性,为xx电力公司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所以我决心在今后的工作中做到以下五点:

1.继续发扬公司艰苦创业的光荣传统。xx电力公司有今天的成就,是和老一辈艰苦创业的精神密不可分的。现在公司壮大了,工作条件变好了,但公司的传统不能丢,只要我坚持这种精神,无论面临多大的困难,都会化险为夷,成为一个合格的公司员工。

2.尊重领导,勤于思考。尊重领导在一定意义上就是尊重和爱护整个公司。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对上级领导的决策要进行认真思考,领会其意图,明确自己的工作在整个决策方案中的地位和作用,自觉地、主动地予以执行,提高工作效率。

3.从小事做起,从细节做起。通过在培训中与公司领导和员工的交流。我觉得他们有着很强的工作能力和工作经验。而这些才能都是一个大学应届毕业生所缺乏的,我应该以他们为师,虚心学习,在工作中,无论事情大小,都踏踏实实去完成,力争在最短的时间内熟悉工作业务。

4.加强电力专业知识的学习。俗话说“干一行,爱一行”。既然选择了电力行业,就应该对电力知识进行全面地、系统地学习。在公司培训中,我做到“本不离手、问不离口”,把培训中的要点、难点进行记录,并通过积极提问、网上查询和翻阅资料的方式,进行了解。此外,还专门购买有关电力系统的书籍进行自学。我先后学习了《电力服务营销》、《电力生产基本常识》、《电力公共关系手册》,《现代城市电网规划设计与建设改造》等专业书籍。我始终认为在大学的学习不仅仅是专业学习,而是对学习经验和方法的培养,不能以自己不是电力专业为借口,回避对电力专业知识的学习。

电力系统培训篇2

电力线路检修仿真培训系统是通过虚拟现实技术开发实现的,虚拟现实在室内设计、工业仿真、军事航天和医学很多等方面都有着广泛的应用。虚拟现实在应急推演上有着很大的优势,主要体现在开放性、自主性、安全性、仿真性。尤其是安全性,使参加培训的人员不会因为操作错误而发生危险。三维技术是虚拟现实的基础,通过三维技术建立的场景可以让使用者感觉身临其境。系统主要是应用在电力线路的检修上,根据需要建立三维场景和设备,比如街道、建筑、电线杆、变压器。还有虚拟人物:运行人员、抢修人员、安监人员等。除此之外还要有抢修车辆和器材工具等等。三维场景建立后,要进行交互设计,当虚拟人物进行操作的时候,对应的设备物体会发生变化,变化情况要根据每个设备物体本身的特性。培训的目的是让受训人员掌握正确的操作和步骤,针对每一种故障或者事故,都有相应的解决方案,也称为预案。系统能够根据预案制作成脚本,这个和电影脚本有些相似,不同的是电影制作完成后是不能改变的,而虚拟现实系统在运行时根据操作人员的选择会产生不同的变化。系统是靠推理机来实现此功能。为了实现多人协同工作,需要使用网络平台,通过网络让不同地理位置的人员可以同时连入系统,协同完成检修工作。

二、系统功能框架

电力线路检修仿真培训系统采用的是C/S模式。包括客户端和服务器端,下面分别介绍其功能:

2.1服务端功能。

(1)选择训练项目:选择一个训练项目;

(2)指派角色:服务器端的管理人员可以为参加培训的人员指派训练角色;

(3)驱动训练进程:当参加训练的人员准备完毕,开始训练,驱动训练进程,直到训练结束;

(4)实时评分:在训练过程中能够实时评分,结束后能够根据参与人员的操作和答题情况进行总评。

2.2客户端功能。

(1)登陆服务端:参加训练的人员使用客户端利用网络登陆到服务端,选择一个角色,加入训练项目中。

(2)角色扮演:参与人员可以扮演任意角色,既可根据预案执行,也可以旁观者身份出现。

(3)多人协作:系统支持多人多角色协同完成任务。

(4)脚本训练:参加训练的人员按照脚本进行训练。

(5)流程记录:系统提供流程信息,使参与人员了解当前的脚本流程执行状况。

(6)文字答题:系统提供文字训练,根据预案和脚本在执行过程中对参与人员提出问题,根据参与人员的回答做出不同的选择。

(7)时间控制:系统有时间控制功能,如果出现参与人员不会答,或者不做答的情况,为了避免耽误整体时间,到达规定的时间会自动跳过。

(8)即时通讯:系统有通讯功能,参与人员可以利用其进行文字和语音沟通。

(9)使用工具:包括各种检修工具,参与人员可以使用这些工具进行工作。系统工作中,具体的流程框架如图1。

三、开发案例

下面以某供电公司倒杆应急处置方案为例,介绍系统的设计过程:首先建立所有三维物体,虚拟人物,搭建起三维场景。人物要有生产调度、抢修班长、若干组员、配电专责、安全专责等工作人员。然后根据处理流程建立操作步骤,建立步骤件的衔接和触发、结束条件,根据角色需要设置问题。再为所有步骤建立动作脚本。图2为抢修中的一个场景。系统成功的驱动了训练项目的执行。

四、结语

电力系统培训篇3

我国行业企业计算机网络现状

按地理范围标准来划分,计算机网络类型可划分为局域网、城域网、广域网和互联网四种。局域网是在局部地区范围内的网络,它所覆盖的地区范围较小。城域网是不同地区的网络互联,这种网络的连接距离可以在10-100公里。广域网也称为远程网,所覆盖的范围比城域网更广,它一般是在不同城市之间的局域网或者城域网网络互联,地理范围可从几百公里到几千公里。无论从地理范围,还是从网络规模来讲互联网都是最大的一种网络,可以实现全球计算机的互联,信息量大、传播广,可以进行实时交流。

经调查,我国大型行业或跨地域企业几乎都建有广域网,而大中型企业也都建设了城域网或局域网,甚至许多小型企业也都有自己的局域网。但无论是大型行业、大中型企业,还是小型企业它们都开通了互联网。以电力行业的计算机网络情况来说,无论是电网还是发电企业大都建有先进的办公网络系统,其传输速度较快,主干光纤网均采用1000兆带宽,子网至少采用100兆带宽,在区域内形成了主干网子网相互连通的信息高速公路。借用企业计算机网络资源来进行职工教育培训不仅投资少、建设快、效益高、维护方便,且教育培训覆盖面大,为我们实现远程(网络)教育培训提供了最基本的保证。

远程教育培训系统总体结构、模块及框架

1.远程培训平台应该由行业总站、企业分站、下属单位站点来构成。各级站点的职能和管理权限必须有明确划分,整个平台管理任务要分解到位。(1)远程总站:实现平台的整体信息管理、资源管理、技术管理等功能;(2)远程分站:实现资源分配、信息统计、学习评鉴、报表提交、人员学习过程等功能。具有独立的内容服务器、web服务器、应用服务器及流媒体服务器等;(3)下属站点:实现内容镜像(或者缓存),接受分站的管理和控制。

2.行业企业远程培训平台框架可利用目前先进的信息技术,结合行业的多级管理体系和组织形式构建,支持跨地域访问和网络数据传输。远程培训平台模块由资源库、培训支撑子系统、培训管理子系统、系统管理子系统、系统服务子系统、资源管理子系统以及课件制作子系统组成,如下图1所示:

系统的设计思路如下:(1)应用面向对象技术、统一建模语言等相关技术,建立系统的分析与设计模型;(2)应用三层结构模型与J2ee技术平台构建系统的整体框架结构;(3)应用XmL技术实现数据交换;(4)应用webService技术实现系统之间的互操作;(5)应用数据加密与权限控制机制实现安全访问控制。

远程培训系统部署拓扑

远程培训系统应按照“行业-企业-下属单位”的结构在行业企业的广域网络上进行系统部署。行业层面除了安装web、数据库、内容、流媒体等应用服务器外,还将具备强大的统计功能,能实时掌握各企业培训的结果,并实现与行业HR系统的交互;企业层面主要解决业务应用层面的问题,并向行业上报相应数据;企业下属单位主要解决内容的就近访问问题,使学员获得高品质的服务。图2为国家电网公司的远程培训拓扑图,供参考。

远程培训系统硬件配置

1.总站管理平台硬件配置。在远程培训平台中,平台应用数据和课程内容会占用网络带宽进行传输。其中课程内容分发时会占用骨干网的带宽,员工访问时则占用本地局域网的带宽。总站管理平台的硬件配置建议如下:员工在学习课程时,课程内容经由内容服务器进行预先分发,因此不管员工访问了多少次,课件内容都是本地交付,不再占用骨干网网络带宽传输大量内容数据。

2.总站课件存储硬件配置。总站课件存储,主要是将各分站及站点制作的课件统一存储、备份,一般大型行业或企业的存储需求设计为30t(1t=1024G)为宜,建议使用磁盘阵列存储。

3.分站管理及教学硬件配置。每个分站需要部署一套与总站类似的平台系统。建议使用两台服务器,一台作为数据库服务器(oracle),一台作为应用程序服务器(webLogic)。

电力系统培训篇4

关键词:虚拟仿真;电力设备检修;仿真培训平台

作者简介:朱金花(1964-),女,江苏徐州人,江苏省电力公司徐州供电公司,高级工程师;赵凯峰(1976-),男,吉林松原人,江苏省电力公司徐州供电公司,工程师。(江苏徐州221003)

基金项目:本文系江苏省电力公司2012年科技项目“电力设备检修三维仿真培训集成系统研究”(项目编号:J2012050)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72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0079(2013)23-0155-02

一、目的和意义

电力设备种类繁多,而且对其安全运行方面要求较高,电力生产检修人员承担着电力设备的检查、修理、改装和调试等工作,只有提高该类人员的技能操作水平,促进和加强设备检修人员的技术管理,才能保障电力设备的安全运行。原有的培训模式是在真实设备上进行技能培训,但有成本高、工位有限、不能多工种协同操作的缺点,已经不能满足日益扩大的电力生产规模和不断更新的设备带来的对技能人员技能水平不断提高的需求。

国内目前的虚拟仿真技术已经逐渐成熟,在培训方面应用十分广泛,但大多是基于某项单项工作或某个单独设备进行的仿真,针对所有电力设备检修方面的仿真平台还没有。运用计算机虚拟现实技术模拟电力设备的基本工作原理、设备类型及结构,并模拟各种故障以及处理方法,采用文本、声音、图像、动画、视频等多种表现形式,这样就能对生产技能人员进行很好的现场演示和指导,提高他们消除缺陷的能力。通过计算机技术构建整体平台并使其能够实现多任务、多角色协同仿真培训,通过开放式接口标准能够在平台中不断增加电力设备种类,为将来新设备的检修培训提供接入方式。

二、系统构成及特点

1.系统总体构成

本系统通过计算机的软硬件技术实现。通过局域网连接的pC机分别运行系统教员端和学员端程序。教员端程序负责对学员端下达操作任务,记录操作步骤、控制学员端操作方式,学员端程序负责提供检修仿真操作人机界面。系统硬件构架图如图1所示。

2.系统软件设计及原理

本系统通过使用第三方的三维引擎技术(见图2)对三维模型和三维场景进行标准化处理,使其满足仿真平台的要求。通过对数据库的操作和网络通讯的封装,提供交互操作的数据传输。

(1)三维引擎技术。本系统使用的三维引擎技术是一套由多个子系统共同构成的复杂系统,从建模、动画到光影、粒子特效,从物理系统、碰撞检测到文件管理、网络特性,还有专业的编辑工具和插件,几乎涵盖了开发过程中的所有重要环节,也可以将三维引擎分成以下几部分:配置系统、图形系统、输入系统、网络系统、声音系统、时间系统、控制台、支持部分、渲染器/引擎内核、接口、数据工具等。

三维引擎嵌入汇编语言提高常用运算的执行效率,调用CpU的微指令集来加快运算速度。引擎基于openGL图形接口规范,通过显卡驱动程序对openGL接口规范的支持来实现对显卡硬件的管理,使用显卡硬件编程技术来实现各种图像渲染效果,使其获得硬件加速的同时,又具备优秀的可配置性和可扩展性。三维引擎可以对3D模型和场景进行标准化处理,控制各个模型的运动、声音等。

(2)三维模型和三维场景的处理。系统中所使用的设备模型在Solidworks软件中构建。所有模型都是基于实体的几何特征来建模的,如设备零配件之间的装配关系,共点、共线、共面或者共轴等,这样建立的几何模型适宜在装备的虚拟拆装和装备的虚拟故障检修中,按照装备的实际拆装方法和检修方法,设计出虚拟装备的相应动作,以此实现的动作可以逼真、准确地展示现实的拆装和检修。

在后期的仿真功能开发中,仿真平台本身也是基于几何特征属性来设计仿真装备动作的,这样从建模到功能设计都基于几何特征属性,方便了设计和实现。仿真平台的脚本系统也有相应的操作接口,在脚本中也能方便地生成和制作模型动作,在很大程度上能减少系统的开发周期。

系统中的三维场景是在3DSmax软件中设计,3DSmax的特点是直接在三维物体上造型,利用线、面来逼近三维实体的形状,形状的相似性可以做到以假乱真的程度。缺点是它不是以几何特征建模的,造型出来的模型只具有逼真的外观,但模型的零配件之间不具有几何约束和物理约束,涉及到运动的可操作性很差,不太适合表现物理实体的运动关系,但可以实现检修设备的场景模拟,主要包括电力设备检修环境(如变电站场景、检修厂房场景)、检修使用工器具(如扳手、螺丝刀、万能表等)、环境或设备辅助效果(如烟、火、闪光灯)。

(3)模型和场景的控制及封装。将Solidworks构建的模型和3DSmax构建的场景利用三维引擎技术导入到三维引擎平台中,在三维引擎中利用openGL编程接口对各个模型进行渲染。利用LoD技术提高模型图形的生成速度,使模型在运动中的显示更为流畅。

通过三维引擎平台提供的功能设计模型的动作,主要包括三种:模型本体动作、工具本体动作、工具与模型交互动作。每个动作都由平移运动、旋转运动、轨迹运动组合而成。

(4)界面设计和逻辑控制。系统界面中菜单、按钮或多媒体信息由三维引擎中脚本来编写定义。如Button(按钮或菜单项)定义(见图3)。

系统的逻辑控制由三维引擎中逻辑交互脚本编写,通过定义控制点(Ctrlpt)、响应(Reaction)和触发器(trigger,见图4)来实现逻辑控制。

(5)扩展接口设计。系统中除了实现典型电力设备模型的交互式仿真外,还提供了将来新设备或其他设备检修仿真的接口。接口标准主要包含两部分:一是模型载入标准。模型载入标准规定了设备模型的文件格式,使其能够通过三维引擎导入到开发平台中,进行进一步设计。二是仿真子模块数据通讯标准。通过定义仿真子模块数据通讯标准可以使系统中各个电力设备检修仿真互相联系,实现多工种协同操作训练,同时标准中规定了第三方仿真程序接入系统中的数据定义,包括网络通讯字段定义、windows系统中动态数据交换DDe数据定义。第三方仿真程序只要具有遵循上述定义的接口,即可接入到此系统中实现数据共享或统一管理。

三、系统功能模块

本系统将主要电力设备尤其是变电设备在三维环境中组装成一个变电站,通过三维交换界面实现对变电设备检修仿真训练。系统主要分为教学、考核、系统管理三大模块。

教学模块又细分为设备介绍、检修动画、操作练习三大模块。学员通过选择工种、角色进入对应的设备检修教学模块,并根据系统提供的功能实现原理学习、检修操作流程学习以及检修操作训练。

考核模块由教员端设置某些操作任务和设备故障、由学员端进行针对性检修仿真操作、系统记录所有操作步骤并且给予评分。

系统管理模块由教员在教员端实现,主要功能包括:设置工种和角色、设置变电站内设备型号(系统根据设置自动调用对应的设备,以实现对不同型号的同一类设备的检修训练)、设置需连接外部仿真模块、设置评分标准等。

四、系统主要特点

1.基于虚拟现实技术

整个系统场景仿真使用自主研发的三维引擎,使用图像渲染系统对三维真实场景进行仿真,使用动画脚本系统控制培训剧本发展,通过声效引擎模拟声音效果。

2.全面强大的交互性

在三维环境中,通过鼠标和模型之间的点击、拖动,构建简单方便的人机交互体验,学员需要和现实中一样,拆卸螺丝需要选择扳手工具,模型拆卸检修有物体干涉碰撞的约束,使学员能够体验到实物一样的检修体验。

3.模块化和可扩展性

系统中涉及到的所有设备检修仿真都是独立模块,后期如添加其他设备,只要制作出符合系统接口标准的模块即可融入到系统中(见图5)。第三方制作的仿真程序只要具有符合系统接口标准的接口也可纳入到系统统一管理,为以后系统功能的扩充提供了基础。

五、结束语

电力设备检修三维仿真培训集成系统在windows环境中,借助三维引擎技术实现三维模型渲染、管理和界面设计、动作逻辑设计等。研发过程中使用了C++编程技术、DDe数据交换技术、网络通讯技术、Solidworks、3DSmax、openGL编程接口等,在实现过程中我们对上述技术有了更深一步的理解。

电力系统培训篇5

【江苏电力公司启动实施2013年技能类培训】3月4日,江苏省电力公司全面启动实施2013年技能类培训。2013年江苏公司生产技能类培训需求大幅增长,9866人次填报了单元制岗位能力培训,计划培训人次较2012年增长24%。同时,江苏公司人力资源部根据“三集五大”体系的岗位特点,组织调整了原“单元制等级工培训”,优化成“单元制岗位能力培训”方式,使培训与生产现场组织构架更吻合,与生产现场工作实际更一致,重点突出岗位能力提升,助推了生产技能人员培训需求大幅提升。(江苏省电力公司)

【山西省电力公司干部教育培训方案出炉】3月,为进一步提高公司系统各级领导干部的政治素质和理论修养,提升领导干部的能力素质,按照国家电网公司有关要求,山西省电力公司结合实际,制定并印发了《2013年干部教育培训工作方案》。2013年山西省电力公司干部教育培训重点是特高压与智能电网建设、“五大”体系建设和磨合提升、作风建设和党风廉政教育、道德修养与领导魅力、卓越领导力与执行力等内容。培训计划从4月份开始至9月份结束,共将组织11期,约600人次。(山西省电力公司)

【南方电网公司培评系统通过初步验收】8月22日,南方电网公司网络培训和评价系统设计项目初步验收会在广州顺利召开,验收专家组对系统设计项目交付的13项成果进行了认真质询和审核,一致认为该设计项目在国内外同类系统中具有领先性,同意通过初步验收。培评系统承接公司人力资源职能战略和“十二五”信息化规划,定位为公司人力资源域信息化“1+2”体系的专业系统之一。系统设计基于岗位胜任能力,面向31万员工的学习发展而设计,未来,公司所有员工都可以通过培评系统,开展岗位在线培训、在线评价和学习交流,实现了员工的定制化、菜单式学习,具有较好的驱动力和吸引力,有效促进员工的学习交流与能力提升,为公司队伍建设提供了良好的信息化学习平台支撑。(南方电网报)

【国网管理学院:完善国际人才课程体系提供系统培训解决方案】在近期的研究过程中,国网管理学院课题组系统构建了国际人才培训课程体系,在整个培训体系的建设过程中迈出了关键一步。按照由“标准”到“课程”的研究逻辑,课题组对国际人才培训标准FLV(领导力、专业力、文化力)模型进行了系统解析,并分别对解析后的培训标准进行了课程内容匹配。同时,课题组形成较为完善的《国家电网公司国际人才培训课程手册》,为将来课程体系的实施推广打下了牢固基础。另外,课题组遵照成人学习的基本规律,按照学员特征、学习内容和现实条件三个维度对各项课程的学习方式进行了筛选分析,并提出了有效建议,使得国际人才课程体系的建设发展更趋完善。(国网管理学院)

【黑龙江省电力有限公司召开微博体系建设培训推进会议】10月17日,黑龙江电力有限公司在管培中心召开微博体系建设培训推进会议。公司各单位品牌建设相关人员参加了此次培训。会议重点培训了当前舆论环境、公司微博体系建设要求和官方微博运营知识。哈尔滨供电公司、大庆供电公司、绥化供电公司和供电服务中心四家试点单位汇报了微博体系建设试点经验。会议要求,要加强对微博系统运营的全过程管控,建立内部协同工作机制、横向考核评价通报机制等四项机制,强化内部协调联动,提高信息、答复事项时效,确保与社会各界实现有效互动,传播公司价值理念,树立良好品牌形象。(黑龙江电力有限公司)

【中广核成立中国首家核电产业链培训联盟】中国首家核电产业链培训联盟11月21日在中广核大亚湾核电基地成立,该联盟旨在提升核电建设者素质,以保障核电建设的安全与质量。中广核工程有限公司表示,此次号召核电产业链上下游企业成立培训联盟,将有力促进各单位实现培训技术协同、管理协同、资源集成;通过统一培训理念、加强培训专业化建设、整合培训资源及专家队伍,从业者的整体素质将得到有效提升。根据联盟组建协议,中广核工程有限公司、东方电气(广州)重型机器有限公司、上海电气电站集团、山东电力建设第三工程公司等23家单位加盟,并成为第一届理事会成员单位。(中新网)

【中国能源建设集团有限公司总部网络培训平台上线试运行】2013年12月5日,中国能源建设集团有限公司召开总部网络培训平台启动暨培训会议,标志着该平台进入试运行阶段。总部网络培训平台提供的学习内容涵盖经营管理类、业务技能类、语言学习类、人文国学类等近3000门课程,是总部员工网络自助学习的园地,计划于2014年1月1日起正式使用。会议指出,总部网络培训平台的创建是为满足总部员工的多种学习需求,提升总部员工整体素质,努力创建学习型组织的有效举措。网络培训平台上线后,将适时出台《总部网络培训管理办法》规范学习管理与考核。(中国能源建设集团有限公司)

电力系统培训篇6

服务效能提升管理的内涵

为适应电力公司快速发展对人员素质能力提升的需要,培训中心以实现优质高效服务为目的,从变革内部培训组织入手,形成培训管理、培训业务、培训服务及相关部门协助配合的“四位一体”的培训组织模式,并推行培训项目制和班主任制,助力分中心建设,拓展服务功能;针对培训中心的管理现状,完善培训管理制度,编制培训指导手册,细化业务流程,明确作业标准,强化效果评估,全方面开展绩效管理,实现“管理有制度,工作有标准,操作有流程,评价有依据”。

主要做法介绍

变革培训管理组织结构

(1)整合机构职能,实现四位一体运作。培训中心贯彻落实国家电网公司“三集五大”体系建设的工作要求,按照更集约、更扁平、更专业的新要求,整合二级机构,设置综合管理部、人力资源部、财务资产部、后勤保障部、培训管理部、技能鉴定部、管理人员培训部、技术培训部8个职能部门,突出中心培训功能,形成“大组织、大运行、大协作、大安排”的大培训管理格局。为了保障培训工作的快速、高效,及时解决遇到的问题,更好更快的协调培训中心内部的资源,根据管理扁平化的要求,培训中心成立了培训管理部、培训业务部门、培训服务中心、相关科室的“四位一体”的组织形式,培训服务中心负责后勤保障,综合、后勤职能部门协助配合,搭建了全体员工共同参与的大培训组织管理体系。培训组织工作职能逐步向各专业培训部门转移,培训管理部和党校办公室两部门工作重心定位是计划管理、统筹协调、监督管理,彻底扭转了原先培训管理职能部门忙于日常事务性工作的被动局面。

(2)推行项目管理,建立闭环管理机制。培训中心培训业务全面推行项目制管理。组织重大集训或竞赛调考项目,中心在“四位一体”模式下,成立项目办公室。项目办公室下设8个工作小组,如图1所示,涵盖教练、班主任、体能、心理等各个方面。教练组负责课程设计和教学组织,班主任负责学员管理和工作协调,体能训练组开展有针对性的体能训练,心理调适等做好学员的心理调适,后勤安保组负责水、电保障和环境保洁和安保卫,财物组负责采购物资和费用结算,宣传信息组负责摄像、宣传报道和网络保障,生服组负责教练、学员的吃住安排。项目办公室以培训中心制定的《竞赛、调考、持证上岗考试组织实施管理办法》为依据,坚持精细化管理,流程化操作,标准化评估,为培训学员提供最优质的培训服务。

(3)实行班主任制,实施全过程管理。培训中心在培训组织管理中引入学历教育的班主任制度,为每个培训班和集训队配备了班主任,全过程管理服务培训班和集训的学员。班主任主要负责集训班日常管理、集训班后勤服务、协助集训班教学沟通。

(4)助力分中心建设,拓展服务功能。江西电力公司在九江、赣西、吉安3家地市公司设立了培训中心分中心,培训中心除了负责对各分中心培训业务的统一管理、指导和检查评估,还结合各培训单位资源状况,统筹地市公司、县公司的培训资源,强化补充地市公司培训资源,助力县级公司培训基地建设,实现管理标准、培训计划、培训课程、考试要求的五个统一管理,协调、组织各分中心共同完成江西电力的培训任务和目标。

优化服务效能管理体系

(1)完善制度体系,实现集约管理。培训中心梳理完善了一系列培训管理制度,编制了《江西省电力公司培训中心竞赛调考集训指导手册》,集训组织按照统一工作标准、统一工作流程、统一评估行为的“三个统一”要求有序开展。

(2)细化工作标准,实现规范管理。培训中心根据工作标准,细化了每项业务的关键工作流程,并据此制定了相关业务的详细作业指导书,以增强每项工作的可操作性和规范性。同时,培训中心根据iSo9001质量标准及iSo10015企业培训指南,制定了《江西省电力公司培训中心质量管理标准》,按照培训业务价值链的思路,将培训业务细分为培训项目需求调查,培训项目策划与开发、培训组织实施、培训服务效果评估等四大基本程序,将培训管理行为分解为31项基本作业动作,为每项作业动作编制了详细的作业指导书,明确了具体工作流程,培训业务管理实现了标准化、规范化。

(3)编制关键流程,提高服务效能。培训中心根据培训闭环管理,编制各环节的工作流程图,如:培训需求调研工作流程、培训项目策划工作流程、竞赛调考组织工作流程等。

(4)丰富评价体系,确保效果达标。培训中心把iSo10015国际培训标准纳入培训考核体系制定了《培训效果评估实施细则》,在组织实施各项培训业务时,把培训服务评估工作作为培训服务管理的重要内容,参考江西电力的培训效果评估模型,在培训业务的各个关键环节均设置了评估项目。在全体员工中开展全方位的绩效管理,制定了绩效考核管理办法,明确岗位职责、工作标准和工作规范。考核办法涵盖了每个员工,每项工作任务,细化到每个月。考核结果与奖金、职务聘任、职称晋升、培训深造、挂钩,与员工岗位续聘、缓聘、解聘挂钩,强化员工参与培训管理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合理配置各类培训软硬件

(1)完善实训设施,理论实操互补。培训中心建设了6大类共40余个实训室,包括电力营销仿真培训中心、变电站运行仿真中心、600mw发电机组集控运行仿真中心、输配电线路实训场、变电检修基地、继电保护基地、员工体能训练和心理调适中心等实训平台,基本满足了各工种各岗位技能训练的需要,其中部分实训设施及功能在国内大型企业培训中心中处于先进水平。

针对农网配电项目培训需求的特点,培训中心在输配电线路实训基地的输配电线路工艺实训室、10/0.4kV模拟配电线路实训场、典型客户配电实训室、输配电线路运检实训室的基础上,添加了低压配电综合实训装置,模拟生产现场进行训练和学习。在江西电力公司统筹安排下,培训中心统筹建设新实训基地,重新修缮改造学员宿舍和餐厅,扩展了培训服务容量。

(2)配置信息化平台,丰富培训手段。培训中心建成了省内首家全自动音视频录播系统,并投入培训教学,实现了理论培训网络化,培训教学一体化。

培训全过程自动录制。系统依据动作、声音等,自动完成教师、学员、黑板和多媒体设备等多场景切换,完成自动切换录制和自动编辑,丰富了培训教学资源储备。

培训教学网络直播。开发了网上教师培训、网上教研和远程会议功能,为员工提供公开课、示范课、研究课等课堂教学直播,各联网视频终端都可实时收看。突破了传统培训教学时间、空间的局限性,实现分时、分地的远程培训,优秀的精品培训课程实现了全员即时共享,实现了培训资源最大化。

视频资源有序管理。该系统对视频资源进行分类管理,建立名师专辑,提供实时点播、关键字搜索等视频服务,学员通过快速查找教学视频资源库中的相关信息,收藏点评感兴趣的视频资料,充分应用和共享优秀的培训教学资源。

优化师资力量构建课程体系

(1)内外师资联动,建设精良师资队伍。分别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

①充实专职培训师队伍。2010年培训中心从江西电力所属院校抽调94名优秀教师充实专职培训师队伍。专职培训师以培训教学工作、培训需求调研、培训项目开发、培训教材开发、培训课件开发、实训设施建设与管理为主要工作内容,培训业务实现了管理专业、目标明确、分工清晰、责任到人。

②推进教师队伍转型。培训中心积极推进教师转型以适应江西电力培训工作的新要求,安排教师到企业培训、到生产一线挂职锻练、到专业机构培训、外出考察学习、内部办培训班、师带徒,安排培训师直接参与培训设施的建设和开发、培训项目的分析和研究等,促进教师的成长。有针对性地组织开展转型升级培训,参培人数达332人,并对培训开展考试考核,效果良好。

③建立兼职培训师队伍。培训中心对兼职教师进行严格筛选和录用,形成兼职教师师资库,包括有社会、高校的高水平师资,有企业内的管理者和专家。江西电力也大力给予支持,江西电力人才库里的专家和系统一线技能人才作为培训中心固定的兼职培训师,经常到培训中心授课。

(2)优化课程设计,实现人员分类培养。培训中心从保证培训取得实效出发,制定合理的培训计划,科学开展课程设计,构建课程体系,如图2所示,并从三方面进行优化课程设计。

①组织实施培训项目开发和课程设计。根据国家电网公司《生产技能人员职业能力培训规范》的要求,培训中心按照国家电网公司颁布的34个工种的职业能力培训规范以及电力行业职业技能鉴定中心颁发的职业技能鉴定规范对相应工种的职业能力要求,初步建立起各个工种的职业能力模型。在此基础上,设计各类人员的培训课程要点、大纲及知识结构,形成完整的课程框架、内容。

②对原有课程安排进行适当的调整。根据培训实施过程的具体情况,对原有课程安排进行适当的调整,并根据公司发展的新要求和人才队伍建设需要开发新课程。

③组织师资开发标准化课程包。以“够用”和“实用”为原则,对相关工种必须具备的专业理论和生产技能进行整理和分类,初步形成该工种的培训课程体系。并组织专家和优秀技能人才对课程体系进行论证,并通过培训过程中的不断修订,形成标准化的课程体系、课程包。

(3)以实训代课培,保证课程动态更新。培训中心密切关注电力员工的培训需求,并根据不同对象的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科学合理的课程内容设计。

构建全省在线网络培训平台

培训中心构建了完整的在线学习中心,实现线下线上互动,课堂授课与线上学习互补,集中与分散学习呼应等方式,有效地解决了异地培训难度大、工学矛盾突出等问题,实现了培训资源的价值最大化,并且该平台还可以不断扩充,在时间成熟的情况下,可以顺利建设江西电力的网上企业大学,实现培训中心上接战略、下接执行的功能定位。

(1)建设三级网络培训中心。现代企业培训的核心在于建设一个开放式的网络平台,做到实体机构和虚拟培训中心互相补充。江西电力的网络培训中心以“云计算”技术为基础,采用虚拟技术、多媒体、现代数字仿真等,将实体培训中心虚拟化,通过“BS+CS”模式内容呈现。平台涵盖了培训安排、专题培训等13个一级模块,每个一级模块下设立3-5个共44个二级模块。平台覆盖系统内省、市、县三级客户终端,实现三维实景仿真培训空间,为拓展培训服务功能提供了技术支撑。

(2)实现员工灵活在线学习。网络培训系统建有岗位职业能力标准库和仿真培训资源库。岗位职业能力标准库涵盖电网所有专业工种,平台开发了变电运行、变电检修仿真系统等20多项仿真培训系统,包括精品培训课件、标准化作业示范教学片、网上培训课堂等。员工实名登录后,展开以“任务”为主线的培训学习,自主选择相应公共模块,自主选择培训内容,自由练习,利用平台的职业能力诊断和考试子系统,进行专业知识和职业能力的自我测试、评估,通过考试检测学习效果,及时调整学习状态,实现工学兼顾、自我培训。

(3)实现异地同步远程考试。网络考试系统实现了各市、县公司员工在本单位考场参考,完成考试人员名单和题库的导入、考试信息的勘误、远程考场的分配和视频监控、考试成绩的分析及导出等一系列功能。培训中心建有网络考试视频监控中心,考试组织方可远程监控各地考场情况,也可通过网络考试平台的视频录像、拍照、声音、回放等功能即时指导和处理各个考点的考务工作,督查各考点的考试流程、考试纪律等。网络培训中心的网络考试系统和竞赛管理子系统,已在市、县公司二、三级应用推广。

实施效果

培训服务效能提升,整体满意度逐年提高

(1)培训管理更加规范,服务质量更加优质。通过服务效能提升探索,培训中心共制定了培训业务管理作业指导书27项、质量记录66项;培训生活服务作业指导书3项、质量记录3项;培训项目效果评估作业指导书2项、质量记录3项,包含了项目需求收集、培训项目开发设计、培训项目实施、培训项目管理、培训项目评估反馈等全过程,培训管理更加规范,统计结果表明整体满意度高并逐年提升。

(2)培训形式虚实结合,工学矛盾得到缓解。网络培训中心考试平台在不占用员工正常工作时间的情况下,仅1年零3个月就提供了169期次、17252人次、涉及58个专业(方面)的调考、普考及职业能力测试、测评、职称考试等,题库资源总量为72964题。而以前同样的工作量,则需要省公司、地市公司各相关部门、参训学员专门在正常工作时间内,利用3-4年的时间方可以完成,工学矛盾得到了极大缓解。

培训质量逐年提高,人才培养快速发展

(1)人才当量密度提升,队伍结构更趋合理。近三年来,培训中心共计为江西电力系统培养高级技师307名,技师3844名,高级工8337名,江西电力人才当量密度从0.7716上升为0.8702,增幅达到12.78%,基本实现江西电力省公司“十二五”开局之年所提到的员工素质提升目标。

电力系统培训篇7

关键词:变电站;数字物理混合;仿真培训系统;电网运行

中图分类号:tm9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2374(2009)07-0015-04

变电站作为电力系统的一个重要部分,其运行状况好坏直接影响到整个电网运行的安全,变电站事故中有相当一部分是由人为操作不当造成的。这其中既有由于电网调度员误发调度令、对异常处理措施不当造成的事故,也有由于变电运行人员走错间隔导致的误操作事故、安全措施不到位误入带电间隔的人身伤亡事故、带电误合接地刀闸、带接地刀闸误合开关、带负荷拉合刀闸、设备缺陷和异常未能及时发现造成的事故。对事故判断不准和向调度汇报不清楚而延误故障处理时间、事故发生后处理不当使事故范围扩大化、对二次设备误操作而引发的事故等情况较多,造成了人身伤亡、设备损坏,甚至发生电网解列、电网崩溃等大面积停电事故。

因此,为保证电网安全、可靠、经济地运行,就必须提高电网调度员、变电站运行人员的技术素质和技能水平,加强变电站运行人员和电网调度员的培训。近年来,随着电力行业培训仿真技术的发展,各类培训仿真系统在电力行业应用越来越广,在提高生产运行人员的生产技能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一、变电站培训系统仿真的发展现状

近十几年来,我国变电站培训仿真系统获得了很大的发展。仿真范围逐步扩大、仿真的逼真度逐步提高。现存的变电站培训仿真系统,根据变电站一次部分控制操作以及保护屏柜实现方式,主要可分为三类:有硬件屏盘模式、软仿真模式、混合仿真模式。

(一)带盘台模式

带盘台模式是指用外观与实际变电站1:1的开关控制屏和保护屏硬件组成变电站仿真培训系统的主控室和保护室,主要由后台计算机支持这些硬件的操作和显示。该系统的硬件配置主要有模拟控制盘、模拟继电器保护盘、变电站配电装置、变电站主接线操作模拟盘、计算机控制仿真系统。其中计算机控制仿真系统是变电站培训仿真系统的核心,它担负模拟变电站的仿真,复现变电站主控室现象的任务。接收模拟盘的信息,控制模拟盘的动作和信号。这种带有硬件盘台的变电站仿真培训系统是最早应用的培训系统模式。带硬件盘台的仿真培训系统需要配备大量的硬件装置、设备,扩展性差,升级改造困难,同时硬件盘台并没有包括变电站中保护、测控柜等实际装置,与现场相比逼真度存在差距,培训效果不够理想。

(二)纯软件仿真培训模式

纯软件仿真培训模式是指变电站内的开关控制屏、保护屏、模拟屏、室外和室内的主设备及主接线等所有设备全都用软件仿真,除计算机外没有任何硬件,该系统采用多媒体仿真模式,仿真变电站的有关电气设备,包括一次设备、控制系统、中央信号系统以及继电保护和自动装置的面板均可在计算机屏幕上动态显示。软件模式的仿真培训系统很快便以其便捷、经济等优点受到电力部门的青睐,目前应用较广。在这种模式中传统控制室中的保护屏、控制屏、中央信号屏等物理设备均被计算机监控平台所代替,所有监控功能都通过人机交互界面实现与培训人员的互动。省去了大量硬件设备,大大提高了可靠性,并且有利于系统更新升级。但是软仿真模式的培训仿真系统由于所有的操作和显示都是在微机屏幕上进行,与实际现场环境差距大,真实感较差,培训效果也不太理想。

(三)混合仿真培训模式

混合仿真培训模式将数字化的电网仿真与变电站中全部真实的二次设备(包括监控系统、保护柜、测控柜、音响、灯光等)有机结合成为的混合仿真培训系统。目前,该类系统主要采用将数字化电网仿真与部分真实设备相结合的仿真模式,将数字化电网仿真结果通过数字模拟量转换卡转换为-3.53~3.53V的弱电交流量,再输出到经过改造的保护装置的内部采样插件上,并通过开关量输入卡采集模拟断路器的位置,从而实现断路器的动作的仿真,这种仿真方式只采用部分真实设备,并且需要对实际的保护柜进行改造才能以适应该仿真系统,并且可扩展性较差,新增加的保护设备无法直接接入(必须经过改造)培训仿真系统,该类系统的仿真效果与现场的一致性仍存在差距。

二、变电站数字物理混合仿真培训系统概述

变电站数字物理混合仿真培训系统是将数字化的电网一次设备仿真与实际变电站二次设备相结合的数字物理混合仿真技术。即监控系统、保护及测控装置、五防系统、灯光、音响等采用现场真实物理设备,而该变电站一次设备、邻近电网及其一次设备、二次设备等采用数字仿真。其中数字仿真部分采用变电站实时仿真与全动态电网混合仿真技术,即详细仿真的变电站采用实时仿真技术,变电站所在电网采用暂态、中期、长过程一体化仿真计算技术,实现电网的全动态仿真,从而既能详细而真实再现变电站一次设备的行为,也能逼真地再现大电网的各类动态过程对变电站的影响。数字仿真电网再通过高速的通信系统,高速的开关量采集、输出系统,高速、高精度的数字模拟量转换系统和仿真功率放大器与真实的变电站二次设备有机结合,实现了变电站软仿真子系统、数字电网仿真的一次、真实的二次设备仿真放置于同一个仿真系统中,有机连接、灵活配置,营造了十分逼真的变电站运行环境。从而实现对现场各类运行人员的培训需求:如变电站运行人员、继电保护人员、检修人员及相关的管理人员等,同时能完成人员培训、技能鉴定、岗位考核等各项工作。

三、变电站数字物理混合仿真培训系统架构

图1给出了变电站数字物理混合仿真系统的总体架构。其中电网及变电站的数字仿真部分通过接口系统实现变电站电磁暂态仿真与电网全动态仿真的有机结合,其他变电站软仿真也是基于同一个的电网仿真,从而可以实现变电站软仿真、混合仿真的一体化。数字电网仿真结果的瞬时值通过高速通信系统传送到高速、高精度同步数字模拟转换器形成0~10V的模拟交流量,该模拟量通过电流或电压功率放大器得到放大的电流或电压电气量驱动变电站的实际二次设备。数字仿真系统通过高速开关量采集系统实时检测到变电站开关和刀闸的状态,从而将数字仿真和实际二次设备有机结合起来,实现了数字仿真与变电站实际二次设备的无缝闭环连接。仿真培训系统通过开关量输出系统驱动非电气量保护动作模拟硬接点、变压器有载调压模拟硬接点、风冷控制模拟硬接点等,实现变压器的非电气量保护动作的模拟。

四、变电站数字物理混合仿真培训系统功能

变电站数字物理混合仿真培训系统是将电网仿真、变电站实时仿真、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仿真和教员与学员系统有机结合为一体化的系统,不但实现了地区电网生产运行过程的全仿真,也可以正确反映变电站、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和电网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可以对运行人员进行全方位的仿真培训。系统的主要应用功能如下:

(一)培训运行人员和相关管理人员

培训基本的运行技能。对新员工进行上岗培训,对老员工的基本运行能力进行培训及考核,使其熟悉变电站一二次设备、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集控站监控系统、电网结构、运行方式、电网潮流,掌握基本运行操作及运行规程,熟练使用实时监控系统(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和电网调度自动化系统)及其他应用软件。

事故分析及处理。可进行开关、刀闸、变压器、母线、线路、发电机组、电容器等各种设备及其相关的故障处理培训,训练变电站运行人员发现事故、异常,依据仿真的电网环境判断故障和处理故障,并在训练结束后对事故进行分析,重放事故发生和处理的全过程。通过仿真训练可以使运行人员了解各种事故发生的现象、原因及变化过程,总结积累处理经验,增强他们事故处理时的自信心。

变电站一次设备正常和特殊巡视训练。通过变电站一次设备三维交互式漫游巡视系统,实现变电站一次设备的三维重现和虚拟操作,受训人员感到富有直观性、形象性,有助于其熟悉了解现场情况,更好地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经验相结合。

对于管理人员进行电网及变电站运行的概念性培训。管理人员通过仿真培训可以了解电网及变电站的现状、运行方式、操作规程及电网和变电站运行的特性。

(二)联合反事故演习

本系统可用于研究电网、变电站特点,对薄弱环节做好事故预想工作,完善各种事故应对方案,从而提高事故情况下的应对能力,克服以往反事故演习纸上谈兵的局限性。仿真电网设置的常见事故及复杂事故发生后,将引起继电保护的连锁动作和电网潮流的变化,并显示越限设备的报警提示,对此研究后可以总结事故处理经验,制订出合理的事故处理预案。做到事前有分析,事后有反馈,切实提高电网安全运行能力。

五、硬件系统

变电站数字物理混合仿真培训系统的硬件系统由以下几部分组成:教员台,学员台,仿真主机,变电站实际二次设备,电流、电压功率放大器,高速、高精度同步输出数字模拟转换器,高速通信及开关量输入输出系统,混合仿真集成支撑平台。

(一)教员台

可以用仿真主机,运行教员子系统为教员管理和控制培训过程提供支撑平台。

(二)学员台

使用与现场完全一致的监控系统工程画面,保留所有现场监控系统功能,并与仿真模型建立通信连接。使学员在监控系统仿真界面上获得在现场监控系统上相同的操作。

(三)仿真主机

运行全动态电网仿真子系统,是仿真系统的核心和中枢。仿真系统模型包括:邻近电网的全动态电网计算模型、包括一次、二次设备模型、故障模型和异常模型。

(四)变电站实际二次设备

保护、测控、音响、灯光等装置采用与现场完全相同的硬件设备,可以为受训者提供真实的操作、监视手段,使得仿真机不仅可以培训变电站运行人员的常规操作和监视,同时还能使他们熟悉和了解变电站重要二次保护装置和屏面设备。

(五)电压、电流功率放大器

功率放大器接收Da输出的弱电模拟信号,进行功率放大使电流信号放大至0~20a、使电压信号放大至0~100V,以驱动实际二次设备。放大器在与仿真信号连接是采用高阻差分方式,无公共连接点,这样可保证仿真系统的安全工作,又可长线连接抗干扰,提高系统的小信号精度。仿真培训专用的功率放大器多路的电流或电压输出,从而能保证更好的同步输出精度,同时降低电流功率放大器的最大输出电流。

(六)高速、高精度同步输出数字模拟转换器

将变电站实时仿真计算出的电压和电流的数字量转化为模拟量,是决定仿真精度的重要环节,其关键技术是实现各路数字模拟转化(Da)的同步输出,同时为了保证输出波形的质量,每工频周波的输出点数大于60点,Da向功率放大器输入模拟弱电信号。为了保证混合仿真系统的可扩展性,更好地适应变电站规模的变化,采用分布式同步实时仿真技术,即根据变电站电气量需要严格同步的程度对各电气量进行分组,每组电气量在同一块Da转换器进行输出保持严格的同步,多组Da转换器通过高速pCi总线分布式工作,因此降低了以前依赖专用的Da转换器的程度,这样既可以保证仿真培训的效果,又可以保证系统的高可扩展性和系统造价。

(七)高速通信及开关量输入输出系统

通过开关量输入系统采集开关、刀闸动作情况、有载调压接点,实现开关、刀闸状态及变压器抽头位置的高速采集,将实际设备的状态实时发送给变电站实时仿真计算。通过开关量输出和继电器模拟非电量保护动作、变压器风冷控制硬接点等。

(八)混合仿真集成支撑平台

混合仿真集成支撑平台采用pCi总线技术将高速、高精度同步输出数字模拟转换器、高速通信系统和开关量输入输出系统紧密集成。变电站实时仿真子系统和实时操作系统均运行在混合仿真集成支撑平台,实时操作系统通过硬件系统驱动软件驱动数字模拟转换器、高速通信系统和开关量输入输出系统(即用于对Da转换器、开关量输出和开关量输入板卡的控制)是实现数字一次设备与二次物理设备有机联系的接口系统,将变电站实时仿真计算结果实时刷新Da卡、将接口系统的自身状态定时刷新Da转换器的某个通道、通过开关量输入系统采集开关、刀闸

的状态、通过开关量输出系统向实际设备发送指令。

六、软件系统

混合仿真培训系统的软件系统主要由以下几部分组成:交互式、分布式仿真软件支撑平台,全动态电网仿真子系统,教员与学员子系统,变电站实时仿真子系统,实时操作系统,硬件系统驱动子系统。

全动态电网仿真子系统、变电站软仿真子系统、变电站实时仿真子系统、教员与学员系统软件通过交互式、分布式仿真软件支撑平台的运行管理系统有机结合在一起组成整个数字仿真培训系统,变电站实时仿真子系统通过实时操作系统的内核级调用与硬件系统驱动软件集成,与物理设备完成无缝连接。

交互式、分布式仿真软件支撑平台是混合仿真培训系统基础,包括数据库管理系统、仿真运行管理系统、人机界面系统、变电站一二次设备人机界面系统和仿真建模系统。数据库管理系统采用商用数据库与实时数据库相结合的方式,实时数据库是常驻内存数据库,用来支持数据的快速访问、处理。实时数据库与商用数据库有机结合的方式保证了数据库的实时性和高效性,商用数据库作为实时数据库的持久存储,较好地解决了分布式系统中数据库系统的开放性、实时性和一致性问题,从而充分发挥了实时数据库和商用数据库各自的优势。仿真运行管理系统,作为分布式仿真的运行支撑系统,实现了各个仿真应用之间的交互操作,是联系各仿真子系统(软仿真、电网仿真、混合仿真)各部分的纽带,是分布式仿真系统的核心,为各个仿真应用软件提供了位置透明、高效的虚拟运行环境,向子系统提供交互对象管理服务、时间管理服务、数据分发管理服务和应用程序接口。人机界面系统是全图形人机接口,为教员和学员提供交互式操作媒介。变电站一二次设备人机界面系统采用了虚拟仪器技术、组件技术、3D建模技术和虚拟现实技术,可以构建各种电压等级的虚拟变电站,包括变电站主控制室、控制屏、保护屏、中央信号屏、交直流屏等二次设备和现场一次设备,分为变电站一二次设备人机界面编辑系统、在线系统及变电站一次设备三维交互式虚拟场景系统。仿真建模系统通过图形、模型和数据库一体化建模技术,在画面编辑时能够提供特定电气元件的计算模型,在生成画面同时,能够自动地生成或人为输入电气元件计算模型的参数,并插入到数据库相关表格中,为电网仿真、变电站实时仿真等子系统提供拓扑数据和运行数据。

全动态电网仿真子系统采用暂态、中期、长过程一体化计算再现真实的电力系统的动态响应过程,采用了固定结构的稀疏矩阵、微分方程隐式梯形差分方程与网络代数方程的联立求解、强鲁棒性牛顿―拉夫逊法非线性方程求解、自动变步长等技术保证电网仿真计算的快速性和稳定性。

教员与学员子系统为教员管理和控制培训过程提供支撑平台,功能由四部分组成,即:系统管理功能、培训前运行方式和教案准备、培训中的操作和进度控制、培训后分析和评估。系统管理功能包括时间管理、用户管理、运行方式管理等;培训前运行方式和教案准备包括选择运行方式数据、整定初始方式、预设故障和事件;培训中的操作和进度控制是指教员对培训进程的控制、对电力系统模型的操作、设置故障和事件、管理和监视学员的操作;培训后分析和评估包括使用事件记录、曲线、报表等工具分析学员操作的效果,利用事故追忆再现学员的处理过程和系统的变化过程,利用评价工具对学员的操作进行评价。

变电站实时仿真子系统在变电站中一次设备的三相暂态模型及外网动态等值模型基础上,采用电磁暂态计算理论实现变电站的详细仿真计算。通过接口算法实现变电站实时仿真与全动态仿真的在线交互,保证变电站的动态响应的准确性。变电站实时仿真子系统运行在实时操作系统基础上,实时操作系统可配置成单任务模型,保证实时仿真子系统的最高优先级的运行级别,实时操作系统运行于混合仿真集成支撑平台,并通过硬件系统驱动软件驱动硬件系统。

七、结论

本文研究开发的变电站数字物理混合仿真培训系统是在软仿真模式的变电站仿真技术基础上,结合电力系统的实时仿真技术,将数字化的电网仿真与变电站中全部真实的二次设备有机结合成为的物理与数字混合仿真培训系统,使受训的变电站运行人员、继电保护人员、检修人员及相关的管理人员在完全真实的变电站环境内接受训练,同时能够完成人员培训、技能鉴定、岗位考核等各项工作,能有效地提高现场运行人员素质水平。该系统已在石家庄电力培训学校220kV教学变电站培训仿真系统中,取得了很好的培训效果。

参考文献

[1]陈礼义,顾强.电力系统数字仿真及其发展[J].电力系统自动化,1999,(23).

[2]黄家裕,陈礼义,孙德昌.电力系统数字仿真[m].北京:水利电力出版社,1995.

[3]郑三立,雷,D.Retzmann,韩英铎.电力系统计算机及实时数字仿真(上、下)――电力系统计算机仿真[J].电力系统自动化,2001,(25).

[4]柳勇军,梁旭,阂勇.电力系统实时数字仿真技术[J].中国电力,2004,(4).

[5]周鑫,董雷.变电站仿真培训系统数字物理混合仿真的一种新方法[J].内蒙古电力技术.

[6]井寅坡.110KV无人值班变电站及控制中心仿真培训功能[J].四川电力技术,1999,(2).

电力系统培训篇8

论文摘要:由于社会对于电力的总的需求不断增大,同样对于输配电线路的施工技术要求也更加严格,输配电线路施工技术仿真系统的设计成为电力部门非常重视的问题,文章讲述了输配电线路施工技术仿真系统概况和输配电线路施工技术仿真系统功能设计详情,讲述了目前输配电线路施工技术仿真系统的设计策略及应用。

一、输配电线路施工技术概述

目前我国的输配电线路施工技术参与人员数量较多,但是这些人员的能力水平都是各不相同的,操作人员的各方面知识水平和素质也需要提升。对于输配电线路施工操作人员的培训如果仅仅停留在理论的层面,就难以替身操作人员的实践能力,参加培训的人员因为实践比较少,所以技能就比较差,正是这种原因使得人们对于输配电线路施工技术仿真系统的需求也更加迫切。

二、输配电线路施工技术仿真系统设计现状

(一)输配电线路施工技术仿真系统概况

输配电线路施工技术仿真是对现实配电线路施工技术系统的抽象属性的模仿。人们利用这样的模型进行试验,从中得到输配电线路施工技术所需的信息,然后帮助实践者对现实世界的输配电线路施工技术的问题做出决策。输配电线路施工技术仿真是一个相对概念,任何逼真的仿真都只能是对真实系统某些属性的逼近然而仿真是有层次的,既要针对所欲处理的客观系统的问题,又要针对提出处理者的需求层次,否则很难评价一个仿真系统的优劣。

输配电线路施工技术仿真系统一种先进的实施培训手段,提高培训的效率,强化培训效果。输配电线路施工技术仿真系统的设计是在计算机的基础上开发,通过internet软件平台及面向对象程序设计和数据库技术,综合设定,使得输配电线路施工技术仿真系统具有实用性和可维护控制性。

输配电线路施工技术仿真系统的开发,主要是首先起源于国外对于计算机仿真系统的应用,尤其是西方国家如英国、美国等大型企业开发计算机仿真系统,并取得了显著的效果,这样参加培训的人员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获得具体输配电线路施工技术作业经验,其技能可以与在现场工作2年的人员比,因此很多国家都看到了计算机仿真技术的优越性,计算机仿真系统也越来越多的应用到各个领域中。目前我国对于仿真系统的应用也是在一些危险性较大的领域,例如大型的锅炉装置、化学化工及变电站的应用中,后来有人提出在输配电线路施工技术作业中应用,但是目前仿真系统在输配电线路施工技术作业中应用仅仅停留在提出的阶段,还没有完全开发出完善的输配电线路施工技术仿真系统。

(二)输配电线路施工技术仿真系统功能设计

目前关于输配电线路施工技术仿真系统的设计的思想越来越统一,即输配电线路施工技术仿真系统必须能够便于施工技术模型的调试和输配电线路画面的构造,输配电线路施工技术仿真系统还应采取先进的运行软件和保证运行数据相分离的一种设计思路。

关于输配电线路施工技术仿真系统功能设计应该分成培训师和受培训者两个方面的功能,对于输配电线路施工技术仿真系统培训师功能应该是输配电线路施工技术仿真系统的集成操作,其主要功能是可以控制受培训者的机器,包括受培训者机器的开始暂停关机等功能,另外可以准确知道受培训者机器是否有事故及分析事故产生源,输配电线路施工技术仿真系统培训师机器功能还应是控制受培训人员考核的现场等具体状况。输配电线路施工技术仿真系统学员机器功能设计,首先要依附于输配电线路施工技术仿真系统培训师机的功能下,即能够受到输配电线路施工技术仿真系统培训师机器的监管控制。在这种模式的输配电线路施工技术仿真系统受培训人员的机器可以提供参家培训人员的操作画面,主要包括操作的流程图、、控制组、趋势图及操作记录等具体的监控画面。

输配电线路施工技术仿真系统将电网仿真系统和输配电线路仿真及配电站系统仿真等有机结合进行设计,该系统应该具有的特点是确保在硬件使用上采用了以局域网应用为核心,利用工作站、开放式系统及微机构成的分布式,以便于以后输配电线路施工技术仿真系统的扩充和升级。此外,在输配电线路施工技术仿真系统软件上采用了软件相互支持系统技术,这样使输配电线路施工技术仿真系统系统更加便于修改和维护。再者,在功能上要更加完善,即充分考虑了仿真电网和输配电线路施工技术仿真系统及仿真变电站之间的相互影响,使输配电线路施工技术仿真系统更加具有真实性。最后,还应通过采用了输配电线路施工技术仿真系统多媒体技术,逐步实现输配电线路施工技术的图像化和可视化,比较完整的反映出输配电线路施工技术作业情况,同时也使仿真的对象更加便于更改和进一步扩充,这样输配电线路施工技术仿真系统就会具有更高的性价比。

通过输配电线路施工技术仿真系统为输配电线路施工技术作业人员提供了一种较为先进的培训手段,同时也彻底改变了传统的培训模式,它的设计及应用可以提高整体的输配电线路施工作业技术,进一步确保电网安全,同样也大大提高了作业者的劳动生产率,为创造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发挥着显著的作用。

三、结论

输配电线路施工技术仿真系统仿在不断的发展和完善中,供电有限公司每年都会投入很大的资金和时间等用于施工技术人员的培训及考核,着力开发完善的输配电线路施工技术的仿真系统,使得输配电线路施工技术的仿真系统能自由安排培训项目,并且允许人员在培训中发生各种错误,同时演示出因为操作错误造成的种种后果且不带来任何实际危害,不受其他客观条件的限制,此外还可以人为制造各种故障来综合培训操作人员处理操作中故障的能力。输配电线路施工作业人员进行重复性集中培训,从而使的操作人员在短期内接受较多的培训项目,缩短总的培训周期。可节约大量的培训时间与经费。所介绍的输配电线路施工技术仿真系统目前已经投入运行,实际应用表明该系统能极大地提高培训的质量,在短时间内提高施工技术人员的技术水平,对电力系统的建设起到了重大的推动作用。目前很多设计成果效果较为显著,但是为了进一步提高输配电线路施工技术仿真系统的应用水平,还需要更好的完善输配电线路施工技术仿真系统,争取达到创造更高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1]杨永生,郝小欣.分布交互式仿真技术在变电站仿真中的应用[j].电网技术.2000(9)

[2]汤晓青,周林,栗秋华.输配电线路施工技术仿真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四川电力技术.2007(2)

[3]姜芳芳,来文青,龚庆武.虚拟现实在变电站仿真系统中的应用[j].高电压技术.2005(7)

[4]王邦志,林昌年,蒲天骄.变电站集中监控仿真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电网技术.2004(8)

电力系统培训篇9

关键词:2-tp;知识管理;电网调度;DKm

作者简介:鲁跃峰(1985-),男,安徽阜阳人,广东电网公司电力调度控制中心,助理工程师;刘嘉宁(1974-),男,广东台山人,广东电网公司电力调度控制中心调度部副部长,高级工程师,高级技师。(广东 广州 510600)

中图分类号:tm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2)15-0138-03

知识资本在当代已日益成为企业发展的优势竞争力,而知识管理则是提升知识资本的有效手段。南方电网公司成立以来,调度系统不断加强专业管理,努力提高电网运行水平,积极提高员工素质和能力,为公司在实现电网跨越式发展的同时,保持电网安全稳定运行和电力有效供应提供了有力支持。然而在日常生产中却缺乏一套行之有效的知识管理方法,使得调度系统知识积累的方式明显落后于企业发展水平,导致企业核心能力没能得以有效传承,员工培训和日常生产不能紧密结合等,这些问题成为调度专业提高业务效率及驾驭能力的障碍。

广东电网电力调度控制中心(以下简称“广东中调”)结合一线调度员在生产、培训、考核中的实际需要,研究设计了广东电网DKm系统(DispatchingKnowledgemanagement,即调度知识管理系统),并在大规模应用中取得了良好效果。在研制过程中提出的2-tp知识管理模型,是指导DKm系统开发的重要核心内容。

一、电网调度在知识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生产系统中缺失知识管理环节

在开展DKm研究之前,电网调度系统生产支持系统的架构如图1所示。从生产支持系统的角度来看,目前电网调度生产知识系统包括业务基础系统emS/DmS、业务实施系统omS以及各种业务综合应用系统,如DmiS、oaK等等,但这些系统各自为政,缺乏一个能够融合各种系统的根本需要、贯穿这些既有系统的核心、对调度业务知识进行管理的系统。

2.培训与生产业务相分离

传统的调度专业生产业务在管理上缺乏与培训系统的互动机制,而emS、omS等系统主要是服务于生产功能,在生产系统中产生的记录难以直接作为培训资源;另一方面,培训系统与生产系统相脱节,导致培训中所获取的知识难以得到实际生产的印证,大幅度降低了培训的效果。培训中心与业务部门缺乏联动机制,不能将培训与生产协调起来,形成合力,为员工创设一个学以致用、用以促学、学用合一的大环境。

3.生产缺失规范可行的共享传承机制

作为大型国企的核心部门,调度中心的工作关乎公司生存和发展的核心业务,多年积累下来的事件处理经验与核心知识,如电网供需平衡、对全网系统的监控与分析,电网运行方式调整,指挥调峰调压设备的具体操作等,是一笔巨大的财富。然而,这笔巨大的财富被分散于各地域、各部门、各专业之间,如同被一片片知识的壁垒所隔断。以致当同样的问题出现时,曾经积累下来的经验未能有效共享和传承,企业的规模优势得不到发挥,造成各单位时间、精力、资源的浪费。

二、外化架构模型:2-tp知识管理模型

1.2-tp知识管理模型框架

根据上述三方面问题的实际需求,在构建广东电网DKm调度知识管理系统之时,应将DKm系统与“生产”、“培训”与“技术”紧密地联结为一体。结合知识管理的内涵,构建DKm系统的2-tp知识管理模型。如图2所示,2-tp知识管理模型由生产(processing)、技术(technology)、培训(training)和知识管理DKm四大要素组成。在此模型中,调度生产技术知识通过DKm支持着各类调度生产业务处理,同时调度员工培训通过DKm与生产业务产生交互,实现培训与生产的互动。

DKm作为生产支持系统之一,与生产系统具有原生融合性,同时DKm管理着支持生产的技术知识,并具有培训闭环,此模型架构将原本独立的“生产”、“培训”与“技术”结合起来。2-tp模型可以衍生出三个子体系,即基于生产(processing)与知识管理(Knowledgemanagement)的pK融合体系;基于培训(training)与知识管理(Knowledgemanagement)的1-tK支持体系;基于技术(technology)与知识管理(Knowledgemanagement)的2-tK支持体系。三个子体系既相互独立,又互相依存,合力支持业务开展、知识管理、学习、培训和考核鉴定等各环节,最终实现一线业务和专业培训的无缝结合。

2.pK融合子体系

pK融合子体系即基于调度生产系统(processing)与知识管理系统(Knowledgemanagement)的业务交互体系。DKm系统融入调度生产系统,成为整体的一部分,故称之为“融合子体系”。

之所以构建pK融合子体系,是因为调度系统知识管理不应只注重知识本身的收集与存储,更应当注重将这些知识活动与调度专业生产结合起来,针对调度生产流程,构建相关功能模块,使两者紧密结合,既让知识服务于生产,又在生产的过程中促进知识的交流与创造。

该体系的作用,即知识管理对生产业务的促进作用,主要体现在其与业务流程的相互优化上。这是一个不断循环上升的过程,知识流贯穿于工作流之中,一方面,知识管理不断促进业务流程的优化,将生产中总结出来的知识进行系统化管理,使生产业务流程化,并通过对核心业务流程的全过程精细控制,使知识信息化,提高生产水平和效率;另一方面,业务流程又反过来促进知识管理不断地自我更新。

3.1-tK支持子体系

1-tK支持体系即基于培训(training)与知识管理系统(Knowledgemanagement)的互动体系,旨在实现知识管理对培训的支持作用。知识管理对培训的支持作用,主要围绕培训管理子体系、培训资源子体系和培训质量管理子体系三方面展开:

(1)对培训管理子体系的支持体现在知识管理体系满足培训制度的要求,支持“统一目标、分层管理、分专业实施”培训管理模式。

(2)对培训资源子体系建设的支持包括“四库”和“知识树”建设,知识管理应根据调度员的培训需求,同步开展岗位培训知识库、题库、案例库和预案库的内容建设,实现“四库合一”的方式,构建协同系统框架;“知识树”则是根据其内在联系将知识资源分门别类挂在知识树体系中,在南网调度系统内首次实践了省级电网培训资源一体化建设。

(3)对培训质量管理子体系的支持主要包括四方面设计,即有效监控培训需求分析、计划制定、组织实施和效果评估过程,规范培训运营流程,降低培训开发成本,提高培训实效性。

4.2-tK支持子体系

电力系统培训篇10

关键词:输电线路;运行与检修;虚拟现实;仿真培训

输电线路运检工作的业务范围涵盖了超特高压交、直流所有电网的运行维护和检修,具有高智力、高技能、高风险等特点,对工作人员的理论素质和操作技能都有很高的要求,但是目前针对运检工作的各种培训方式都存在一定的缺陷,极大地限制了培训效果。为弥补传统培训的不足,本文提出了基于虚拟现实技术的输电线路运检的三维仿真培训系统。

近年来,虚拟现实技术逐步应用在电力培训中,如文献[1]提出了一种变电站仿真培训系统,文献[2]设计开发了有关电力安全的仿真培训系统,但是这些系统仅限于仿真软件的开发,交互性不强且培训模式单一,使得培训效果没有得到较大的提升。本文提出的培训系统既具有虚拟现实技术的全部特点,又提出了完整的培训模式。在实际培训中由理论知识到实际操作,由学习到考核,建立了完整的培训体系。培训人员可在循序渐进的学习过程中全面提升自身的理论素质和技能水平,大大增强了培训的效果。

一、系统特征及功能

1.系统特征

虚拟现实的应用范围非常广泛,包括科学可视化、设计与规划、教育与培训、遥感操作、艺术与娱乐等领域。[3]在输电线路运行与检修的培训中采用虚拟现实技术能为培训人员提供的视觉、听觉和触觉反馈,得到几近真实的感受,与现实教育培训基地或设施相比,输电线路运检三维仿真培训系统具有仿真性、可操作性、对应性的特征,能够在保证培训人员安全的前提下提升培训效果。具体特征如下:

(1)仿真性。仿真性是指培训系统实现了对输电线路运检的工作现场、工作流程及操作动作的全仿真。受训者在构造的输电线路虚拟场景中,通过自由变换虚拟场景的视角,可以浏览到输电线路的所有元件以及虚拟人物的动作细节,仿真了整个作业现场;通过体感设备,培训者可以做出动作与虚拟设备发生交互,从而仿真了作业中的实际操作。系统的培训效果与仿真性有直接关系,只有在如同真实的环境中进行实际操作才会使培训人员尽可能学习到作业的关键技术、危险点等。

(2)可操作性。可操作性是指仿真培训系统采用与实际工作中相对应的操作设备,这些设备为培训人员提供了接近真实的操作方式。[4]如受训者在培训系统中正在进行某项停电检修作业,作业中需要工器具时培训人员能够抓取虚拟的工器具,并使用工器具对虚拟设备进行操作。可操作性是虚拟培训系统实际运用的必备特性,培训人员可以主动地在虚拟的输电线路工作环境中进行作业,通过对感受到的信息进行思考和分析,形成自己想要的动作或策略,通过操作设备反馈给系统,实现与系统的交互和控制。[5]

(3)对应性。对应性是指培训系统是有针对性的培训:一是培训方式对应实际工作,现在输电线路运检三维仿真培训系统中按照不同的电压等级、不同的作业项目进行输电线路运检工作的讲解,具体作业项目如运行工作中的线路定期巡视、测量工作中接地电阻测量、停电检修工作中500kV停电清扫污秽绝缘子、带电作业中500kV带电更换单片绝缘子。二是培训对象对应不同人员的自身状况,对不同基础、能力和培训状况的学员开展针对性的培训。

2.系统功能

输电线路运行与检修三维仿真培训系统的主要功能模块的划分如图1所示。主要包括基础分析、仿真训练、考核评价、培训管理。培训是一种由理论知识到实际操作、从学习到考核的循序渐进的过程。

(1)基础分析。基础分析借助输电线路的三维仿真场景,将典型500kV线路的组成包括导地线、绝缘子、金具、杆塔、基础、接地装置等进行一一展现及介绍,让学员在进实操培训前,学习掌握到输电线路基础知识。

(2)仿真训练。仿真训练主要帮助培训人员提升操作技能,是通过具体的作业项目进行培训的,如测量工作中接地电阻测量。培训人员通过控制设备与虚拟场景进行交互,掌握作业流程、作业关键点以及危险点等。此时可进行单人操作练习,也可以利用网络技术进行多人的协同作业,在仿真作业的同时,培训人员可以随时进行资料查询,包含作业指导书、各项规程标准等资料。

(3)考核评价。考核评价的目的是在阶段性培训后对学员的学习情况进行评定,包括理论考试和实操考试。理论考试主要包含作业指导书、电力安全作业规程、工器具使用等基本内容;实操考试是在仿真训练的基础上开发的考试模式,对学员的各项操作进行考核,评估学员的实操水平。

(4)培训管理。培训管理的目的是保证仿真培训工作的有序开展,贯穿于整个培训过程。培训管理主要功能包括:账号管理、考核评定和资料管理。各项功能由管理员控制,主要用于建立学员学习档案,管理学员信息和成绩,方便教师设置考试科目、考试内容,管理员也可以随时编辑,补充资料查询功能模块的内容。

二、系统开发与实现的关键技术

虚拟场景是构建输电线路运检三维仿真培训系统的基础,一个逼真的三维模型场景能对使用者构成强大的视觉冲击,所建立的场景越真实培训效果愈好。本系统利用3dsmaX平台进行输电线路各元件模型的构造,主要采用层次建模法,即先设计出模型的各种零部件,然后进行整体装配。同时,通过3dsmaX的材质和贴图系统、灯光系统等提高三维模型的真实度。

虚拟场景要想引人注目,必须是动态可交互的。[6]本文基于Quest3D搭建整个仿真系统的底层平台,将所建立的三维模型导入到Quest3D中,利用Quest3D开发各项功能模块实现培训系统的交互功能。在功能模块的开发中需要解决各项具体问题,如碰撞检测问题就是检测不同模型是否发生了碰撞,就像现实中两实体之间是不会发生交叉重叠的一样,在虚拟场景中两三维模型之间也不能发生穿透的现象。[7]在平台中采用层次包围盒方法进行实时碰撞检测,其基本思想是通过建立对象的包围盒层次来逐渐逼近对象的几何模型,从而用体积略大而形状简单的包围盒代替复杂的几何对象参加碰撞检测,通过包围盒间的相交测试快速地排除不相交的基本几何元素,以减少相交测试的次数。[8]利用Quest3D进行实时检测的精确性及响应速度完全满足于本系统。通过解决碰撞问题系统将大大增加真实感。最终表现如图2所示,图中展现的是在500kV带电更换单片绝缘子的作业项目中,等电位电工进入等电位的动作。

三、结语

将虚拟现实技术应用到输电线路运检的三维仿真培训方法突破了传统教学方法的局限,具有实用性、互动性、娱乐性等特点,是虚拟现实技术在电力培训上的具体应用。通过完成对三维模型建模、场景搭建、碰撞检测等等问题的处理,建立输电线路运检三维培训系统,其高度仿真性、操作性以及对应性的特点提高了培训的效果,但是目前限于计算机软、硬件技术水平,虚拟现实系统还只能达到部分真实感的程度。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及电力行业对安全的重视程度,虚拟现实技术在该领域的应用会将更加深入,仿真培训方式也将逐步成为输电线路运检三维仿真培训的重要手段。

参考文献:

[1]漆晓霞.基于虚拟现实的变电站仿真培训系统的研究[D].北京:华北电力大学,2009:1-58.

[2]陈奇朋,罗滇生,胡强,等.基于虚拟现实技术的电力作业仿真培训系统[J].计算机工程与应用,2012,(3).

[3]李锦涛,刘国香,等.虚拟环境技术[m].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1996.

[4]陈定方,罗亚波.虚拟设计[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设,2002:82-106.

[5]周泽伟,冯毅萍,吴玉成,等.基于虚拟现实的流程工业过程模拟仿真系统[J].计算机工程与应用,2011,4(10):204-16.

[6]Banderson,amcGrath.StrategiesformutabilityinVirtualenvironments[C].in:JVince,Rearnshaweds.Virtualworldsontheinternet,Losalamitos.Calif:ieeeCSpress,1988:123-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