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与工业工程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21:40:04

机械与工业工程篇1

关键词:实地考察;教学理念;创新能力;工程材料与机械制造基础系列课程;工程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16)23-0154-04

《工程材料与机械制造基础》系列课程是我国工科院校最重要的技术基础课之一,具有知识面宽,受益面大,理论与实践密切结合,实践性、创新性强,要求会动手、能操作等特点,是工科学生素质培养、能力提高、加强通识、衔接社会、实现宽口径专业教育的重要教学环节之一。该系列课程经历了缓慢而坚韧的“六五”至“八五”15年间(1981―1995年)的改革与发展过程。后来,教育部“世界银行贷款”项目的启动和实施,后期实施的“211工程”和“985工程”项目以及连续多年的本科教学水平评估,使得该系列课程改革从工程实践教学基地的大跨度变革开始,逐步深入到系列课程建设、教材建设、师资队伍建设、教育技术建设和教学管理等各个层面。此调研目的是找出《工程材料与机械制造基础》系列课程长期发展后,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原因,以形成有效地解决这些问题的基本思路和相应的措施。

一、调查方法和具体举措

调研范围为:华北地区7所高校,包括清华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工业大学、北京科技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北京化工大学、内蒙古科技大学;华东地区8所高校,包括山东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南京理工大学、东南大学、河海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上海理工大学、华东理工大学;东北地区6所高校,包括吉林大学、长春工业大学、长春大学、长春理工大学、北华大学、东北电力大学;西北地区6所高校,包括兰州交通大学、兰州工业大学、西安交通大学、西安理工大学、西北工业大学、西安工业大学。被考察对象既有“985”、“211”工程院校还有一般院校。调研方式采用了以实地考察,与所在高校教学院长和相关任课教师直接谈话交流,当场填写调研报告以及收集《工程材料与机械制造基础》系列课程的教学文件为主,以随后电话、邮件资料证实和补充为辅的形式进行。其中调研报告内容具体包括:系列课程的上课学期,系列课程的理论学时数,系列课程规划教材采用情况(包括“十五”、“十一五”以及“十二五”国家规划教材),在系列课程讲授内容中“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内容反映的比例,系列课程开设的实验项目数(包括设计型或综合型实验项目数)以及系列课程的建设情况等内容。

二、实地调查结果与分析

图1表示各地区《工程材料与机械制造基础》系列课程的具体上课学期。由图1(a)、(b)可知,各地区《工程材料》课程和《材料成形工艺》课程的上课学期基本在第4学期或第5学期。个别院校把这两门课程开在了第6学期或是第3学期,甚至是第2学期或是第1学期。由图1(c)可知,各地区的《机械制造基础》课程基本是在第6学期上课,个别院校安排在第5或第4学期。众所周知,《工程材料》和《材料成形工艺》课程属于机械类专业基础课,应该以金属工艺学、大学物理、工程图学、机械工程导论以及金工实习等公共通识课程和金工实践课程为前期基础课程。这些先修课程是学生学好《工程材料》和《材料成形工艺》课程的核心和基础,而《工程材料》和《材料成形工艺》课程的学习又反过来从工程应用角度巩固所学的基础理论知识。因此,《工程材料》和《材料成形工艺》课程安排在第4或第5学期符合学生专业知识和能力的建构规律,而第6学期、第3学期,甚至是第2学期或是第1学期的课程安排就缺乏理论依据。而且,根据“认知实习―理论学习―实践―再学习―再实践―探索性认知实践”这一工程知识认知和掌握的基本规律[1-3],《工程材料》和《材料成形工艺》理论课程也应该安排到金工实习(一般都在第2或第3学期进行)之后。产生这一问题的主要原因是个别院校的课程体系构建缺乏工科人才培养的顶层设计,还有一个原因是“各自为政”的教学管理体制约束课程设置。例如,一些院校机械专业的《工程材料》课程是由材料学院的材料学专业课教师讲授,《材料成形工艺》基础课程是由材料加工专业的教师讲授。这样就产生了由于行政所属不同造成的课程设置缺乏统一和科学管理问题。

图2所示为各地区《工程材料与机械制造基础》系列课程的理论课学时数。由图2(a)、(b)可知,华东地区和东北地区的《工程材料》和《材料成形工艺》课程的平均学时基本在30~40学时之间,而华北地区和西北地区这两门课程分散在22~50学时之间。另外,4个地区的《机械制造基础》课程的平均学时基本维持在50~60学时。总之,各地区《工程材料》、《材料成形工艺》以及《机械制造基础》课程的平均学时分别为37.6学时、37.2学时、49.5学时。与“十一五”之前相比,系列课程的理论课学时明显减少了,这与国家教育部提出的培养学生“厚基础、宽口径、强素质、高能力”要求下的缩减专业课学时、拓宽知识体系是相一致的。但问题的关键是如何解决“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内容不断增加,而学时却不断缩减的矛盾。这就要求每位任课教师要认真分析总结该系列课程的知识体系和能力体系在工科人才培养中的地位和作用,采用创新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和手段去解决相关的矛盾。例如,如何处理好精讲与以点代面的关系、课内教师讲授与课外学生自学关系、mooC与反转课堂的关系等。

图3所示为各地区《工程材料与机械制造基础》系列课程的规划教材采用情况。东北地区和西北地区的《工程材料》课程基本都采用了部级规划教材(“十五”、“十一五”和“十二五”国家规划教材),而华北地区和华东地区的《工程材料》课程少有采用部级规划教材,图3(a)所示。在《材料成形工艺》课程上,全国各地采用部级规划教材的比例相对要少,图3(b),在调查的16所高校中只有6所院校采用了部级教材,仅占37%。另外,各地区《机械制造基础》课程基本都采用了部级规划教材。因为教材建设是课程建设的重要一环,所以以精品课程建设为龙头的高校基本都采用自编公开出版的规划教材或选用优秀的规划教材。部分高校没有采用规划教材的主要原因是通过使用自编或一般教材,无论从教学内容的难易程度上,还是在编排顺序上都符合本校的实际状况。另外,《工程材料与机械制造基础》系列课程的教材种类与数量的快速增加,给不同地区、不同层次的高校提供了优越的可选范围,也反映出不同院校的专业特色与侧重点的不同。

在各地区《工程材料与机械制造基础》系列课程中反映“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内容比例的调查中可知(图4所示),华北地区、华东地区和一部分西北地区的《工程材料》、《材料成形工艺》课程反映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内容比例较高,华北地区有3所、华东地区有2所高校在教学内容上注入的先进知识体系超过30%,而东北地区教学内容的先进性一般低于10%。另外,在《机械制造基础》课程方面,华北地区、东北地区和西北地区反映了一定的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内容。但华东地区高校的教学内容中,反映先进教学内容的比例在5%~10%,相对低一些。在调查的所有院校中,绝大多数院校《工程材料》和《材料成形工艺》的最新内容不足5%,图4(a)、(b),而《机械制造基础》课程的最新内容只有5%~10%。这个结论与当前国家提出“中国制造2025”的大工程背景下,工程领域对工科人才的先导性知识和能力体系要求有一定的差距,未来工科人才的创新潜力会出现一定程度的低靡现象,需要工科院校的教务部门、相关的任课教师与时俱进,紧跟时代的要求。

在各地区《工程材料与机械制造基础》系列课程开设实验项目数的调查中可知(图5所示),《工程材料》和《机械制造基础》课程的实验项目基本在2~4项之间,但各地区《材料成形工艺》课程的实验项目数非常分散,如图5(b),有些地区高校的实验项目达到了4项或6项,有些高校根本未开设实验。另外,在被调查的东北地区4所工科院校中,无一所高校开设相关的实验项目。总之,各地区《工程材料》、《材料成形工艺》以及《机械制造基础》课程开设的实验项目平均数分别为2.2项、1.7项以及2.6项。在开设的实验项目中,体现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设计型或综合型实验项目数就更少。具体来说,《工程材料》的设计型或综合型实验项目在华北地区、华东地区、东北地区和西北地区分别为1项、0项、0项、2项;《材料成形工艺》的设计型或综合型实验项目在华北地区、华东地区、东北地区和西北地区分别为0项、0项、0项、1项;《机械制造基础》的设计型或综合型实验项目在华北地区、华东地区、东北地区和西北地区分别为2项、2项、4项、0项。

清华大学基础工程训练中心傅水根教授在多次的报告中指出[4],直到今天,在我国的高等工科教育中,“重理论轻实践、重设计轻工艺、重软件轻硬件”的传统习惯势力和偏见仍普遍存在。随着国家提出大工程背景下的“中国制造2025”,“教育回归工程,教学回归实践”成为当代高等工程教育改革的主流趋势[5-7]。因此,我们应当摈弃“以理论教学为主、以实践教学为辅”的落后于时代的教学理念[8]。《工程材料与机械制造基础》系列课程是工科专业知识获取和能力培养的最具代表性的系列课程,因此,该系列课程应该大力加强学生的实践环节,其中很重要的一环就是加强学生的亲自动手实践能力,尤其是设计型或综合型实验的操作能力。但从目前的调查中可知,高校对工科院校实践环节的重视程度还没有达到国家对工科院校的期待水平。

图6所示为各地区《工程材料与机械制造基础》系列课程的建设情况。由图可知,除了华东地区和东北地区的《材料成形工艺》课程还处于校级精品课或一般课程之外,全国范围内的《工程材料与机械制造基础》系列课程建设情况喜忧参半,即有不少部级精品课程还有相当一部分的一般课程,但从该系列课程在工科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和重中之重的基础地位来看,课程建设力度还需要不断加强。

三、结论

从以上实地调查中可知,尽管《工程材料与机械制造基础》系列课程是工科学生素质培养,能力提高,加强通识,衔接社会,实现宽口径专业教育的重要教学环节之一,但从以上各地区工科院校的实地调查中,可以得出如下的结论。

1.各地区部分院校的《工程材料与机械制造基础》系列课程在学期安排上缺乏科学性。其主要原因是个别院校的课程体系构建缺乏工科人才培养的顶层设计,还有一个原因是“各自为政”的行政教学管理体制制约着课程设置的科学性。

2.针对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内容不断增加,而学时却不断缩减的矛盾,要求教学主管部门通过认真分析系列课程的知识体系和能力体系在工科人才培养中的地位和作用,采用创新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和手段去解决相关的矛盾。

3.必须扭转工科院校“重理论知识传授、轻实践能力培养”、“以理科的培养模式替代工科人才培养模式”的错误思想,强化学生的实践环节。

此外,调研还存在不足和改进方向。此次调研是课题组在实地考查、分析、总结的基础上完成的,因此在调研范围内具有一定的数据可靠性。但调研院校只有21所,从全国范围二百多所工科院校的角度来说,此次调研的数据还不够充分。因此,今后的工作方向是进一步扩大调研范围,把《工程材料与机械制造基础》系列课程在全国范围的发展情况分析做到更加有理、有据、翔实、信服,为该系列课程的发展提供更加客观的数据。另外,有些调研内容的界定是课题组根据以往的经验进行的,可能缺乏专业认同性。例如,如何界定“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教学内容,如何认定设计型或综合型实验项目等。因此,调研结果带有一定的主观性,这也是今后与相关专家进行探讨的问题之一。

参考文献:

[1]傅水根,武静.深化工程实践教学改革,全面促进可持续发展[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8,25(1):7-11.

[2]刘思嘉,王冬.高等工程教育实践教学环节的意义与实施条件探究――于默会知识理论的视角[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1,(11):179-182

[3]孙康宁,张景德,李爱菊.高校工程实践教学改革的探究与实践[J].山东高等教育,2015,(1):38-43.

[4]傅水根,张学政,要家枢,张万昌.论“工程材料及机械制造基础”课程的深化改革与发展方向[C].探索工程实践教育,2007:159-161.

[5]李志华,陈正伟,朱建华.德国“双元制”模式在工程实践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1,28(9):172-174.

[6]周玲,孙艳丽,康小燕.回归工程服务社会:美国大学工程教育的案例分析与思考[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1,32(6):117-124.

机械与工业工程篇2

关键词:过程装备与控制、专业建设、专业特色

中图分类号:tF703.8文献标识码:a

20世纪90年代末,我国经历了建国以来最大规模的专业调整。从一千多个专业,合并为24个专业。在新的专业目录中,将原“化工设备与机械”专业更名为“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并归人机械类。这是在分析了国内外化工类和机械类高等教育的现状、存在问题和未来发展的基础上做出的及时调整,为该专业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2001年,教育部“关于做好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结构调整工作的若干原则意见”的通知中指出,高等学校尤其是地方高等院校,要紧密结合地方经济建设发展的需要,积极设置主要面向地方支柱产业、高新技术产业、服务业的应用型学科专业,为地方经济建设输送应用型人才。

根据教育部的通知精神,为适应现代社会对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人才的需求,我校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经吉林省教育厅批准,开设了“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在专业建设过程中,我们借鉴了各兄弟院校的成功经验,请教了许多专家学者,同时结合我们学校的实际情况,最终形成了具有鲜明特色的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培养计划。

一、新专业

所谓新专业,主要有两方面的含义。

首先,体现在专业名称和专业内容方面。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的前身是化工设备与机械专

业它自20世纪60年代初建立以来,已培养了大批化工机械方面的专业人才,为我国化学工业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但是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过程装备自动化水平的提高,原先的化机专业已不能完全适应现代过程工业的发展需要1998年3月,教育部批准将原先的化工设备与机械专业更名为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在新专业中,增加了过程控制和管理方面的内容,基本培养目标也由“化工机械设备制造与研究高级工程技术人才”转变为“具备化学工程、机械工程、控制工程和管理工程方面的知识、能力和素质,具有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更加适应了现代社会对具有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人才的需求.

其次,对于我们学校来说,由于原先没有设置化工机械专业,因此,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是一个全新的专业虽然,与已有几十年化机专业发展历史的学校相比,在师资力量和科研水平方面存在较大的差距,但我们学校同样具备搞好该专业的基础和条件。首先,该专业涉及的几个主干学科化学工程机械工程、控制工程和管理工程�.我们学校都有相应的专业,而且教学和科研实力也比较强。其次,我们学校没有原先化机专业的束缚,可以依据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新的培养目标和要求以及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情况,以全新的思路使该专业得到迅速的发展。

二、新思路

原化工设备与机械专业是化工与机械相结合的专业,以机械为主。现在的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是将化工、机械自动控制三方面的技术知识结合起来的综合叉学科。随着过程工业自动化水平的提高,培养的学生不仅要求具有化工和设备方面的知识,还要求具备过程控制方面的知识以及较强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因此,我们在专业建设过程中,注重了如下几个方面。

重基础,宽专业,知识结构系统化

本专业学习内容横跨机械工程、控制工程、化学工程、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学科,主要学习过程原理、过程装备、过程控制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为此,在学科基础方面,我们主要分过程工程、机械工程和控制工程等几个系列进行课程设置,建立了新的课程体系过程工程类课程主要有.工程化学,化工原理,工程热力学,工程流体力学。机械工程类课程主要有.工程制图,工程力学,工程材料及机械制造技术,机械设计基础,互换性与测量技术,机电一体化技术。控制工程类课程主要有.电工技术基础,电子技术基础,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化工过程控制原理,可编程控制器,单片机原理及应用。专业课程主要有.过程设备设计,过程流体机械,过程装备制造技术,过程装备成套技术,过程装备以.,过程检测技术及仪表,过程控制装置,过程装备控制技术及应用。同时,我们还鼓励学生利用业余时间跨专业听课,拓宽知识面,提高素质。我们学校的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教材全部选用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的核心教材。

突出控制方面的课程并形成特色和优势

原化工设备与机械专业改为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比原有专业增加了控制学科。如何开设控制方面的课程,各个学校都在积极探索中。不过,大多数学校在控制方面都是增加了本专业的核心课程《过程装备控制技术与应用》。该课程覆盖了过程装备传感器检测技术,气动和电动仪表,计算机过程控制,可编程序控制器及应用,典型过程控制系统等。实际上,这些内容都是以前过程控制仪表及自动化专业所开设的多门课程。现在把它们统一在一门课里,使该书内容偏多,涉及面广,加上学时限制,控制方面的理论和技术在这本书中很难讲清楚。

本专业要在过程控制技术领域占有一席之地,并发展成特色和优势,仅仅开设一两门控制方面的课程是很难达到的。必须从控制方面的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进行系统学习。自动控制涉及的领域非常广泛,因而有人常说,自动控制专业的人不知道具体控制什么。对于我们专业来说,学习控制知识侧重于工程应用,主要是过程工业中“五大参数”温度、压力、流量、液位、组分.的控制和由单元过程设备.换热器、反应器压缩机、塔、泵、罐等�.组成的整个装置的控制,在理论方面不要涉及太深。为此,我们在控制系列的课程设置中,根据本专业的特点,参考了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专业、自动控制专业和测控技术及仪器专业的课程设置,对控制系列课程进行了系统的设置在数学方面增加了《复变函数与积分变换》这门课,同时开设了《过程控制原理》、《传感器技术》、《可编程序控制器》、《过程检测技术及仪器》、《过程控制装置》等过程控制方面的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

机械与工业工程篇3

【关键词】工程机械、维修企业、技术构成、维修成本

【中图分类号】F407.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158(2013)07-0245-01

工程机械维修企业的技术构成主要包括人力、设备以及信息三大重要因素。当中人力是决定性因素,企业技术人员专业素质直接决定了企业综合实力,因为设备使用与管理水平、维修技术与水平、信息收集整理以及利用程度都取决于企业人员素质,所以下文将从维修企业人力。

1、维修企业人员所需具备的综合素质

工程机械维修作为一项操作性较强的工作,不仅需要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知识,还应该具备丰富的相关实践工作经验以及维修技巧。因为维修技术人员作为工程机械维修的操作者,其素质直接关系到工程机械维修质量与成本,所以,工程机械维修技术人员综合素质相当重要。

1.1、维修人员应该具备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

维修人员应该熟知机械构造基本知识以及机械维修相关理论。如果缺乏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就没有办法对工程机械故障进行准确诊断、鉴别,维修缺乏方向性,不仅需要较长的维修时间,还可能破坏机械配合关系,严重的会损坏部分配件,造成重大维修失误,提高了维修成本等。所以,维修企业在选择维修人员时应该进行严格把关。

1.2、具备学习与应用新知识、新技术的能力

随着工程机械行业发展更新,工程机械不断更新,新结构、新工艺以及新技术不断涌现并应用。现代工程机械大部分都采用了机电液一体化,像是工程机械发动机都有使用信息传感技术、自动选择以及自动监控技术等。这些技术已经普遍运用到国外的工程机械中,在国内应用也日益增多。作为维修人员,不仅应该具备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还应该做到与时俱进,擅于学习新知识、新技术,才能确保在不断发展的工程机械行业保持竞争力,才能顺应行业发展需求,高效完成现代化的工程机械维修工作。

1.3、能够熟悉运用仪器、设备以及工具

由于现代维修设备更新越来越快,相应的维修仪器、设备与工具也在不断更新。维修人员必须能够熟练使用所有设备,可以准确及时调整与检修,确保诊断准确、减少失误。因为如果仪器、设备以及维修工具使用不熟练,可能会花费大量时间了来检修,或者诊断出现错误,影响到维修质量,增高维修成本。新仪器、设备可以提高维修质量与效率,节省人力,所以维修人员需要不断学习掌握使用,充分发挥其最大优越性,从而来提高维修企业的经济与社会效益。

1.4、具有较高的清洁意识

大量工程机械的零部件都需要较高的工作环境与介质清洁度,确保正常工作。像是液压元器件、喷油器、喷油泵、液力机械变速器以及电控燃油喷射系统等都是有精密的偶件,如果出现脏污,会影响使用。再像是废气蜗轮增压、传动齿轮、轴瓦、轴承、离合器、电子元器件以及制动器摩擦片等,像是有泥砂、尘埃或是脏污的,就会导致表面出现刮伤、烧蚀现象,造成早期失效以及电子元器件工作的性能下降,增加故障率。如果清洁度不够,也会使检测诊断与维修出现失误,增加维修成本。很多维修企业现场不重视清洁问题,场地比较脏、乱,维修人员缺乏清洁意识,对此应该作出调整。提高清洁意识主要是保持维修人员着装、场地、工具以及机件等情节。

1.5、较强的分析与判断能力

(1)面对复杂、繁重维修项目,要积极动脑,不得采取粗暴或是不规范的作业方式,不然可能会造成零部件损伤。

(2)需具备逻辑思维与推理判断能力。

(3)善于总结自身工作经验,不断提高自身技能与维修效率。

(4)针对新的工程机械,可以科学合理的制定维修方案、安排维修作业程序、改进修理技术。

2、质检员与技术人员所需综合素质

质检员与技术员应该具备相对较高的技术水平以及工作能力,不仅要有更扎实、广博的专业知识,还应该在工程机械行业内拥有更为丰富的工作经验与较精湛的专业技能水平。必须加强基础知识、系统知识与专业知识的巩固学习,需要对设备的构造、性能以及原理相当精通,提高自身的故障判断能力。如果质检员、技术员,对工人所遇到的意外故障或一时较难解决或处理的技术问题,不能及时给予指导,迅速解决问题,就会延长维修时间,甚至会导致维修失误,返工率提高,使维修成本增加。还有,如果质检员和技术员不能根据生产现场多变的情况和工作经验,研究分析工序,编制合理的工艺规程,提供最佳维修工艺,就不能帮助工人提高维修技巧,加速维修过程,提高维修质量。

3、先进的维修设备

设备作为生产的重要物质手段,对于工程机械的维修企业而言,维修手段先进性直接关系到维修质量与成本,也就是说维修设备先进性对企业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作用。国内大量的工程机械维修企业的维修设备相对比较陈旧、落后,已经逐渐无法顺应现代化的工程机械发展需要。这也是国内维修企业效率低、维修质量差的重要原因。只有配备先进的工程机械维修设备以及检测与计量仪器,采用大量的计算机技术与优越的传感器,才能确保发动机与液压系统在故障诊断、参数测量和调试时,才能确保不解体、准确、快速。维修人员能够快速掌握测试技术与提高诊断故障的能力,才可以提高工程机械的维修质量与效率,减少成本,获取最大经济收益。

4、如何提升维修企业的技术构成

首先,应该认识到维修人员综合素质对于工程机械维修企业发展有着关键影响作用。因此,在招聘维修人员时,应该严格把关,维修人员必须具备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以及技能,具有长期相关实践工作经验。维修企业应该构建完善的技术人才培训系统,定期组织维修人员巩固专业知识与技能,学习新技术以及新仪器、设备的使用方法与技巧,为企业打造精良的维修团队,提高企业人才竞争力、做到与时俱进。

其次,应该完善企业的经营管理机制,提高企业领导层的综合素质,因为企业管理层决策往往会决定企业发展方向,所以维修企业不仅要注重技术人才培养,还应该加强经营管理,才能为企业创造更大的发展空间与利益。

其三,应该加大仪器、设备相关投入,随着工程机械行业发展,传统的维修设备已经无法满足维修需求,或者影响到维修效率与质量。企业应该加大资金投入,为企业提高生产经营效率,提高经济收益。

最后,完成企业信息化发展,实现自动化转变。维修人员熟练掌握先进维修设备,减少人力投入,提高经营效率。

参考文献

[1]王文群.论工程机械维修业发展趋势[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08(14)

[2]王小龙.从维修企业现状看工程机械市场端倪[J].工程机械与维修,2009(02)

机械与工业工程篇4

论文摘要:随着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规模的不断壮大,提高职业教育的整体教学质量,培养真正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是我国职业院校共同关心的问题。本文以提高我国高等职业院校机械类专业《电工与电子技术》课程教学质量为目标,探讨了该课程的教学改革。文章分析了目前我国高等职业院校机械类专业《电工与电子技术》课程教学内容不太适合当前企业对人才需求状况的变化,论述了进行该课程教学改革的意义,阐明了该课程进行教学改革的目标。

《电工与电子技术》是大学机械类专业的专业必修课程,是学生由理论知识走向实践应用所接触到的第一门专业性质的课程[1],同时它是一门与机械设备控制紧密相关的课程,具有很强的理论性和实践性。目前我国大学机械类专业《电工与电子技术》课程内容主要包括直流电路、交流电路、电动机、变压器、常用低压控制电器、基本电气控制线路、半导体器件、模拟电路、数字电路、典型数字电路及应用等内容[2][3],基本按学科体系组织教学内容。学生对该课程的学习既有兴趣又有畏难情绪,普遍认为该课程学习难度较大,不容易学懂[4]。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企业对人才需求状况的变化,现今该门课程部分内容已不适应高等职业院校机械类专业学生学习,为减轻学生学习负担,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有必要对高等职业院校机械类专业《电工与电子技术》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进行改革,应用任务引领的教学理念对其知识内容进行重构与优化。

1.教学改革意义

1.1高等职业院校机械类专业学生就业岗位主要包括机械加工设备的操作和维护,各种机电一体化设备的装配、调试和维护,以及其它与机械产品相关的工作。www.133229.Com从高等职业院校机械类专业毕业生就业岗位对《电工与电子技术》知识要求方面考虑,对高等职业院校机械类专业《电工与电子技术》课程内容进行重构与优化意义突出。

1.2高等职业院校学生在学校学习时间一般不超过2.5年,学习时间短,学习任务繁重,对于在就业岗位上很难用到或根本用不到的知识点应该有所删减,这样能有效地减轻学生的学习压力,避免学生产生厌学情绪。因此对高等职业院校机械类专业《电工与电子技术》课程内容进行重构与优化,更有利于学生掌握该门课程中在工作需经常用到的重点内容。

1.3对高等职业院校机械类专业《电工与电子技术》课程内容进行重构与优化,开展基于任务引领的课程教学改革,将教学单元划分成学生毕业后工作过程中可能碰到的具体工作任务,采用“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可以激发学生课堂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收到好的教学效果。

1.4对高等职业院校机械类专业《电工与电子技术》课程内容进行重构与优化,也是由高等职业院校学生自身的理论基础决定的。随着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规模的扩大,生源的减少以及高考招生比率的逐年升高,高等职业院校学生高中阶段理论课程基础越来越差,对理论知识的接受能力整体下降,让他们学习理论性过强的、且在以后的工作中很难用到的知识,是对课堂上绝大多数学生的不负责任。

2.教学改革目标

以培养高等职业院校机械类专业学生熟悉机械设备电气控制系统能力为主线,打破传统的《电工与电子技术》课程教学内容的界限,从认知规律和满足学生就业岗位的需要出发,对教学内容和实践环节进行整合与提高,达到基本的电工与电子技术知识的完备,同时突出机械设备中电动机控制和接触器、继电器等电气控制线路的理解和掌握。具体做好以下几方面的改革。

2.1以能力培养为主线,构建独具特色的课程内容教学体系。以掌握基础知识、强化应用、培养技能作为教学的重点,力求达到以知识应用为目的,能力培养为主线。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毕业后在工作岗位上能碰到的实际工作任务为基础,构建独具特色的课程内容,开展基于任务引领的课堂教学。

2.2在课程教学过程中,采用“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新模式。为了提高教学质量,首先要促进学生提高学习积极性,把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喜爱学习,如此方能有效提高教学效果,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在高等职业院校教育教学改革进一步深入发展的过程中,本人根据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和体会,认为理实一体化教学方式是实践性较强的课程教学中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提高教学效果的方法。这种教学方式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习积极性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3.结束语

对高等职业院校的课程进行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是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需要。本文探讨了高等职业院校机械类专业《电工与电子技术》课程教学改革。笔者抛砖引玉,从分析我国高等职业院校生源的实际情况、现有课程内容的设置、以及企业对人才需求状况等方面出发,讲解了教学改革的意义,提出了教学改革实施方案,重点讲述了教学改革的目标。当然,提高我国高等职业院校《电工与电子技术》课程的教学质量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我们广大高等职业院校的教师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杨克虎,王振翀.工科非电类专业“电工电子技术”课程改进方向的思考[j].中国电力教育,2010,7:122-123

[2]秦曾煌主编.电工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0年5月

机械与工业工程篇5

【关键词】石油企业;机械管理;问题;对策

石油企业属于国有大型企业,近年来,随着我国石油企业规模不断扩大,装置设备日趋大型化、复杂化,设备管理工作更加繁重。生产设备的购置、保养、维护的投入也越来越多,在生产成本中所占比例也越来越大。在这种情况下,设备的维护管理工作已成为生产及其管理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石油企业设备的维护管理工作,是最基础的企业日常维护管理工作,也是对企业经济效益影响较大的一个环节,因此提高设备维护效率,提高设备利用率和企业经济效益是企业的当务之急。

1.当前石油企业工程机械管理存在的问题

(1)设备管理水平低。总体上讲,我们的设备整体水平仍处于“一高两低”状况。即维护费用高、设备现场标准化程度低、操作人员技术水平底。一方面,近年来随着新设备、新产品的引进,各种新技术、新工艺、新知识层出不穷,一些操作人员对设备的性能、结构不清楚或一知半解,导致非正常的维护修理次数多。另一方面,设备现场管理处于放任和半放任状态。在我们的企业中新的先进设备管理方法没有建立,而过去一些行之有效的做法又未很好的坚持。

(2)工程机械设备的使用与保养相互脱节。目前大多数石油企业虽然都实行定人定机制度,即每个操作人员固定使用一台机械设备,但却忽略了定人保养制度,没有把机械设备维修保养的各项规章制度明确落实到个人。正因为如此,操作人员往往只是“包用不包修”,维修人员也是马虎应付了事,每当机械设备出现故障,操作人员与维修人员往往互相推卸责任。这样,不但影响了产量、质量,也增加了维修费用、运转费用以及降低了设备的使用寿命。

(3)维护设备的资源配置严重落后。随着设备的更新换代,其技术含量越来越高,维护工作需要有机、电、液和微机监控,在许多情况下高、精、尖机械设备,往往会因一个很小的故障而闲置或报废,造成资源浪费。在石油企业,一方面维护机构重叠,造成一些维护设备闲置或利用率低,另一方面,作为维护资源中最活跃的人,特别是技术全面的维护人员却较缺乏,面对庞大的日常保养及小修作业量,有时真的是穷于应付,致使保养项目漏项时有发生。

(4)工程机械设备维修滞后,浪费现象严重。由于目前大部分施工企业还未能有效地实行点检制度等保养措施,设备维修管理往往局限于“事后维修”,“预防维修”意识不够重视,对设备的故障及劣化现象也就未能早期发觉、早期预防、早期修理,以致造成人力、物力、财力不必要的浪费。施工企业机械设备“浪费维修”的现象也十分严重,个别维修人员为了贪图方便,对一些仍有很大修复价值的旧件不加以修复利用,任凭其主观随意地报废,更有甚者,不考虑其它设备的整体性能,采取“拆东墙补西墙”的做法,得过且过,只要机械能动就交差了事,结果也只会是事倍功半。

(5)设备维护信息处理效率低,信息得不到及时处理。石油企业设备维护制度建立不少,但是在实际的操作中,由于设备维护信息多半处于手工信息处理状态。设备维护信息处理效率低,过程繁杂,收集整理资料速度慢,周期长。造成设备运行、检修、调度等相互脱节。随着设备使用时间的不断增加,设备的维护资料也日渐增加,设备的不断更新也使得维护资料不断更新,维护管理人员也随之增加,但相互之间的工作协调并不容易,制度往往落实不到位。

2.提高石油企业工程机械管理工作的对策

(1)提高设备管理水平,推广应用先进的设备管理方法。设备管理部门要积极推广国内外设备管理的先进技术和管理方法,经常组织设备管理经验交流会,提高各企业的设备管理水平。推行设备分级管理制度,即根据设备原值和生产重要程度把设备分成a、B、C三类。a类设备重点管理,这类设备要像安全部门对待要害危险设施那样进行管理,各企业领导认为第一承包人,每年要过问、要检查。B类设备为企业重点设备,这类设备由各企业像a类设备那样进行管理。

(2)一是教育操作人员正确的使用和操作各种工程机械,不能在超过机械所能承受的最大负荷下进行工作,尽量保证机械负荷的均匀加减,使机械处于较为平缓的负荷变动,具体地说,就是要较为均匀地加减油门,防止发动机、工作装置动作的大起大落。二是加强技术培训,提高操作人员素质,使操作人员做到懂构造、懂原理、懂性能,会使用、会保养、会检查、会排除故障,从源头上减少和防止人为失误引起的机械故障。三是坚持实行包机责任制,责任到人,将个人经济利益与责任机械的维修费、燃油费相结合进行考核,奖罚并举,加强管理设备的责任心,调动爱护设备的积极性。

(3)改善设备维护的资源配置。整合现有维护资源,建立有效的维护市场。按照市场取向整合现有维护资源,充分体现维护专业化的特点。同时,充分树立社会化维护的意识,充分利用社会维护资源。为了有效运作维护市场,还需建立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建立一套规范合理的维护价格体系。加强维护配件管理,提高备件的共享性。树立状态维护的观念,加大设备状态监测的投入力度。广泛应用状态监测技术,有的放矢地对重点设备、精大稀设备及主要生产设备实行监测,及时准确地查出故障隐患,可为设备维护提供可靠的依据,达到避免事故、避免过剩维护、减少停机时间,保证修理质量,降低维护费用的目的。

(4)做好机械设备日常的保养与维修。在保养方面,对设备实行定期保养是保持机械良好技术状况的基础。对于工程机械,保养工作中的重中之中就是保证对机械的合理。良好的可以使其保持正常的工作间隙和合适的工作温度,从而降低零件的磨损程度,减少机械故障。在维修方面,一是重视小故障的及时处理,做到防患于未然。二是采取“计划维修”与“预防性维修”两种制度的相结合的维修制度,科学合理的安排设备维修工作。计划维修坚持“养修并重,预防为主”的指导思想,在使用中,根据机械损坏和零件磨损规律,按照工作时间,定期对设备实施强制保修项目;预防性维修坚持“定期检查,按需修理”,避免了强制维修造成的浪费,同时通过定期检查,避免了漏拆漏检导致的失保失修。

(5)建立科学的维护设备管理制度及管理信息系统。要达到设备维护的经济性,一定要坚持设备维护费的科学管理。首先要改变维护无止境的作法,尤其对那些老设备的维护,要进行经济评价,算一算是继续维护合算,还是进行改造、更新合算,以确保维护的经济性。其次要改变维护费“实报实销”的做法,做好维护费用的计划控制,把牢维护费的预算、记帐、跟踪、结算等关卡,使维护费达到最经济。最后要熟悉维护费的范畴、内容,和车间经费中的其他费用严格区分,做到维护费用专款专用,使企业有限的维护费不被挪用。

总之,石油企业要做好机械设备的合理配置、科学使用、及时保养、适时维修,降低设备故障发生,保持设备的良好技术状态,才能提高机械设备的有效利用率,最大限度的提高石油企业的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机械与工业工程篇6

[关键词]机械工程;特色专业;人才培养;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R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158(2013)06-0350-02

建设高等学校特色专业是优化专业结构,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办出专业特色的重要措施。我校机械工程及自动化专业2010年被教育部财政部列为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点。

通过特色专业建设带动其它专业发展,通过改革人才培养方案、优化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强化实践教学、创新实验和实践教学模式,紧密结合国家、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推进专业建设,构建以素质教育为基础、以工程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为核心,以纺织机械设计及自动化方向为特色、以师资建设为保障,加强校企合作,扩大国际交流与合作,强调理论教学体系与实践教学体系相融合的特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提出教育教学改革新思路。

一、改革人才培养模式

特色专业培养模式的确定决定了人才的培养规格。所谓培养模式是指针对某一层次人才的培养计划、培养方案和培养措施的组合。

本科专业的培养计划,各专业的全国教学指导委员会都有比较明确的方案,在教学时数、课程的设置和数量等方面都有相应的限制。如何在不太大的调整空间内实现预定的培养规格,形成具有自己特色的培养模式,需要不断地探索与尝试。针对机械工程专业需要既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有具有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的特点,制定不同的专业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卓越工程师班实行“3+1”校企联合培养模式,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由校企双方共同制定,提出课程体系和结构调整改革新模式。正常的本科专业按照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的要求,按照不同的专业方向制定细致的教学计划,调整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基础课程与应用课程之间的比例关系,以专业方向为重点,使“设计、制造、控制、检测”类课程融会贯通,实现综合工程能力的提升。国际不同层面的合作办学项目,根据课程比对,将教学与辅导有机结合,根据国内现状,制定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

特色专业建设的过程中,要在培养模式的建立和实施过程的各个环节上下工夫,研究探索出一套应用型创新型高等工程技术人才的培养方法。强化专业特色,培养更多应用型、创新型人才。根据当前高等教育对机械工程人才培养的新要求,在培养计划、课程体系设置、实践性环节、科技创新以及社会实践活动等各个环节体现特色,使得特色专业成为创新人才的重要培养基地,从而带动各专业整体发展。

二、创新教学管理机制

高等教育管理的过程是整体设计,分布实施,统一认识,营造氛围,突出重点,全面推进,将教育研究与办学实践有效结合起来的过程。因此,现代教育教学管理应以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为主题,需要不断更新管理思想,创新管理理念。

科学管理水平和管理机制创新水平也绝定了办学水平,科学、合理而富有特色的管理制度也会极大地强化激励的有效性。新时期教育教学管理应坚持以人才培养为中心,突出解决教学工作在学校的地位、教师在学校的地位等基本问题,遵照现代管理原则,坚持将研究与改革、建设与管理四者有机结合,制定公平合理的政策,实行持续性调整机制,达到整体提高。应该把教学改革作为一个系统,把教改项目和工程作为这个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依托特色专业,把相关的项目和工程的实施方案纳入试点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中,从整体上有机结合和再次优化,系统整合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革,形成整体优化的人才培养方案,整体推进教学改革,整合教学管理。

根据不同层面的人才培养模式,建立校企、校际管理新机制。不断完善教学管理系统,形成有效的组织保障,并逐步完善教学工作评价体系,形成良性运作记载,对教学工作进行有效调控。包括构建教学质量综合评价体系,构建学生素质综合测评体系,建立学生创新学习激励机制及教学岗位奖优扶重机制,构建院级教学状态评价体系等等。

三、完善实践教学体系

知识来源于实践,能力来源于实践,素质更需要在实践中养成,各种实践教学环节对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尤为重要。

实践教学的内容是实践教学目标任务的具体化,将实践教学环节(实验、实习、实训、课程设计、毕业设计、创新制作、社会实践等)通过合理配置,构建成以技术应用能力培养为主体,按基本技能、专业技能和综合技术应用能力等层次,循序渐进地安排实践教学内容,将实践教学的目标和任务具体落实到各个实践教学环节中,让学生在实践教学中掌握必备的、完整的、系统的知识和技术。形成与理论教学相互配合,以基本技能为基础,专业技能为重点,注重技术应用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开放式管理,学、产、研、培一体化的体系。实践教学计划与大纲要明确各阶段学生做什么、怎样做、完成什么、达到什么标准等制定具体量化的内容。

根据人才培养方案的要求,结合我院的实际情况,重新修订实践教学计划,使其更具科学性、可操作性,注重实效性。要避免重实践教学课时比例,而轻实践教学质量的倾向。制定合理的实践课程标准,对各实践教学环节的内容、目的要求、时间(课时)安排、教学形式和手段、教学所需设施条件、考核办法等做出明确规定。包括实验、综合性实训、课程设计、实习、毕业设计、市场调研等各种教学形式。在制定实践课程标准时注意各课程内容的优化配合,避免重复或脱节;增加实训和设计性、综合性实验实习的比重,使实践课真正发挥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创造能力的作用。每一个实践教学环节均应有配套的实践指导书。在现有实验实训室的基础上,根据教学计划和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出实验实训室建设规划,保证长线专业必修实践课100%的开出率。制定实验实训室建设规划时要统筹规划,优化配置,尽可能照顾专业群的需求。

加强校企合作,采用“项目教学”、“双导师”等多种联合培养模式,聘请企业中具有较强的科研能力和丰富的工程实践经验的技术骨干,与学校教师共同进行授课指导。建立各级稳定的校外实践教学基地,根据具体的实践教学的需要选择,使校内实训基地、校外实践基地互为补充,实现功能最优并确保落实实施。并建立信息化网络化的实验教学和实验室管理信息平台,实现网上辅助教学和网络化、智能化管理。建立实践教学的科学评价机制,建立由用人单位和行业部门共同参与的学生能力考核评价机制。

四、扩大国际交流合作

加强对外交流,汲取国外成功办学经验。中外办学理念存在冲突,国内大学普遍存在灌输式教学,即使在学生应用能力培养方面也不例外。国外大学则非常注重学生理论运用能力的培养,认定在大学层次,学生光有知识的记忆是不够的,还必须掌握运用理论的能力,具备运用所学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具备一定的创新能力。把教学的重点放在理论知识的实际应用上。针对不同性质的课程,探索不同的教学模式。对于理论性课程,根据其在整个课程体系中的地位突出其应用价值,培养学生的理论应用能力,对于实践性课程,教师不仅要具体的教授,更要把重点放在问题解决与理论知识的联系上。

借鉴国外高校教学及管理模式,推进校内教学及管理模式改革。学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配备专职的教学管理人员,具体负责合作办学项目的专业建设规划、课程建设及教学实施管理工作。合作办学方也指定专人直接参与教学管理,在管理理念、管理方法和管理程序上引入外方元素。定期选派2-3名经验丰富的教师到校授课,并派出教师和管理人员赴境外合作学校学习培训,通过不断的交流与融合,以及教学方法等的相互影响和共同提升,全面提高学校教师双语教学水平,促进教学方式改革,调整好教师教与学生学的关系,坚持以学生为本,培养出既精通英语,又具有国际同等专业水准的国际化、应用型创新人才。

探索合作办学新模式。人才培养方式上,始终坚持“多元化”,国际化合作办学的学生所具有的独特的语言优势、专业技能,使学生在出国继续深造、国内直接就业等方面更具优势,学校根据学生自己的需求和选择,推进“2+2”,“3+1”合作办学模式,设计了不同的人才培养方式。合作办学项目学生,在国内完成两年或三年的学习,成绩合格者均可申请到合作院校继续学习深造。针对有出国留学需求的学生,专门指定具有丰富办理留学经验的教师负责该项工作,从留学招生咨询,到留学培养方案的制定,都有一整套科学、规范的流程,学生可随时咨询信息,这也是中外合作办学的有效探索。

结束语

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快速发展时期,更新教学理念,突出专业特色,强化教学管理,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出培养满足新形势下的国际创新复合型工程人才教育教学改革对策,仍需大量细致的工作要做,作为高校的教育工作者和教学管理人员应为此不懈努力。

参考文献

[1]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

[2]国家中长期人才培养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

[3]国家特色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研究,康俊涛,2013,4

机械与工业工程篇7

关键词: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建材机械专业;专业建设

中图分类号:p62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建材机械专业的特点是“建筑材料(水泥)”和“机械”的交叉与复合。建材机械专业人才在一定程度上,既可以处理建筑材料类的问题,又可以处理机械类的问题,还可以解决建筑材料和机械的综合问题,而后一类问题在化工、石油化工、轻工、制药等过程工业中非常普遍。这正是过程装备专业生存,特别是以建材机械为特色的过程装备专业人才一直受到社会青睐的根本原因。然而,进入20世纪90年代,社会对建材机械专业人才的要求发生改变。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和水泥工业的发展,使建材为特色的过程装备越来越趋向大型化、精细化和自动化,流程参数(如压力、温度、流量等)与过程的进行必须实施精确的自动控制,确保过程装备高效、安全、可靠运行。同时将“过程”“装备”与“控制”3个相关学科紧密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实现“材料—机电一体化”,因此建材机械专业建设改革势在必行。

1优势与不足

历经50多年的发展,盐城工学院以建材机械为特色的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在江苏乃至全国具备一定的优势,但与国内教育部重点高校相比,尚存在不小的差距。本专业在国内的优势在于:所在的江苏省高校中设立该专业较早,而且是唯一的拥有该专业的学校。目前在国内有该专业的高校也屈指可数,学校该专业一直处于国内相对知名地位,多年来培养了几千名毕业生分布在水泥及水泥装备生产企业、水泥及装备研究院所等。在同属机械类专业强有力的支持下,建材机械过程装备专业还受到兄弟院系如学校材料科学工程学院、电气工程学院及环境工程学院相关学科理论支持与配合,形成从工艺到设备、从理论到实践、从基础到专业、从学校到企业比较系统和完整的教学培养人才的模式,拥有一支学术造诣高、敬业精神强、人员年龄和职称结构合理、学历层次较高的师资队伍,专业力主高起点高标准建设。

目前,在专业技术领域中的高效节能粉磨设备、传热设备及节能技术、过程设备的延寿技术和相分离设备等4个处于学科前沿、特色鲜明、稳定的研究方向,先后获国家发明专利4项、实用新型专利15项,获江苏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市科技进步三等奖3项,在核心期刊上发表科研论文50多篇。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被列为学校特色专业重点建设,现正积极组织申报江苏省特色专业。但是要清醒地认识到学校过程装备与控制专业在国内的差距:教学科研经费投入严重不足;教学条件和设施建设滞后;缺乏在国内具有较高知名度的学术名师,缺少国家863、973等具有影响力的重大科研课题;缺少部级教学和科研大奖;缺少影响因子大于3的高水平学术论文;对于具有一定基础的优秀中青年教师培养和支持力度不够;相关设施条件还有待进一步改善;教学质量需要进一步提高。

2特色专业建设与发展

建材机械专业在学校属于老专业,发展优势突出,结合国家沿海大开发和地区经济的发展,建材机械类专业的发展良好适应了这一需求。在深厚教学底蕴的支撑下,人才培养质量逐年提高,人才培养结构更趋合理,专业配套齐全。伴随环保科技、机械加工和新材料基地的发展,大型的建材科技环保工业产业园已在盐城初步建成,对它的落成和发展,本专业发挥了不可或缺的作用,同时辐射周边城市的建材环保产业。本专业人才培养重点、发展方向对地方水泥工艺、能源基地、环保工程、机械工程等方面形成强有力的支撑。针对盐城环保产业园的建设,结合材料专业、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电气工程专业的发展,形成这一系统工程的构建,为各专业的跨越式配套化发展提供可靠的保证。

本专业建设要以“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推进为契机和工作重点,发展内涵,提高水平,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跨越式发展,努力成为省级重点专业,国家有影响的专业。结合学校机械工程基础课平台,完善和实施专业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学设施、教学条件的建立,出版本专业系列教材,但做到有教材而不唯教材,每年各课具体内容都要有变动。课堂上以介绍、讨论、论证等形式,调动学生的课堂积极性,并要求学生课后都要准备下次课的讨论内容。充分发挥天空教师网络平台的作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对应专业实习基地,完善毕业设计各项措施及方案,加大毕业设计中的创新内容,毕业设计课题紧扣企业或教师科研项目,增加创新学分,鼓励学生参加各类大学生创新项目比赛,当教师科研助手,促进对学生能力培养发展。同时注重基础,突出特色,培养创新,适应市场,把招生、人才培养和就业率结合起来。

专业建设离不开学院的多方面的支持和配合,目前过程装备专业在规模建设方面已经走在其他专业的前列,本专业在此条件下更要加倍努力。要充分发扬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要求广大党员充分发挥他们的积极性,正确处理国家、集体、个人利益关系,一切从工作出发,努力做好各项工作;让党员教师担任学校教务处教学督导员,每学期在两个校区听课督导25人次以上。本专业教师均担任班主任工作,工作中要求对学生认真负责,严格要求,细心教育,抓好班风班纪。

建设一支学术造诣高、敬业精神强、人员年龄和职称结构合理、学历层次较高的师资队伍,力主高起点高标准建设。特别是队伍建设和管理上,高标准、严要求,也是学院在专业建设中的一贯作风。学科带头人是学科建设的关键,利用学校的有利条件,引进本学科有影响力或有发展潜力的带头人。不为所有,但为所用,在发展前瞻性的建设中做好后备力量的培养,现有的中青年教师到国内相关重点高校或出国做访问学者,培养深厚的理论基础;同时走进企业加强实践锻炼,老教师进行一对一传、帮、带,切实做好师资力量的梯队建设。科研工作是专业建设与发展的内动力,在现有研究所的基础上,整合资源和力量,形成一支具有开创精神和富有活力的队伍,由学科带头人挂帅,开展全方位的科研工作,从而促进专业建设,特别是知名度建设。在学科带头人及研究梯队、研究所等方面加大力度,争取实现重大突破。

在中国建材协会的支持与帮助下,对外积极开展与研究所、企业的交流与合作,以学校为主,联合企业办学和共建实验室。在学校的大力投入下,江苏新型环保重点实验室的建立就是一个成功的典范,应利用这样一个有效的平台搞好教学与科学研究创新工作。实现与国际专业的衔接,引进国外先进教学资源,开创大学生国际就业,走出一条国内特色的办学之路。发挥好老专业的龙头作用,在建设新专业方面继续做好各项工作。

3结论

挑战与机遇共存,面对国家沿海大开发以及“卓越工程师计划”的启动两大契机,更要与时俱进,认识自我,大力实施专业建设改革,相信经过几年的专业建设和实践探索,盐城工学院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的办学条件与教学水平将会更上一个台阶,社会影响力大大提高,师资队伍建设日趋合理优化,为硕士点的成功申报积极创造条件。同时培养更多更优秀的专业人才,为科技发展与进步、国家和地方的经济建设作出重大贡献。

参考文献

[1]李伟,戴光,等.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建设与改革[j].石油教育,2008(3):60-62.

[2]王昌,李强,等.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建设与特色的探索[j].实验室科学,2008(5):52-54.

[3]周勇军.“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实验教学的改革与建设[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4(12):165-169.

机械与工业工程篇8

【关键词】工程机械运用与维护专业;打草谷;专业建设

一、“打草谷”的历史由来

《辽史·兵卫志上》中记载“人马不给粮草,日遣打草谷骑四出抄掠以供之”。这种无专门的后勤保障,靠军人自筹给养,掳掠民间粮草财物的方式,被辽人称作“打草谷”。

二、国内工程机械商家的特点

工程机械具有使用分散、流动性大、露天作业多、工况恶劣等特点。汽车商是“坐商”,而工程机械商是“行商”,故障维修在现场进行,受客观条件的制约,人员配备、维修工具、配件供应等受限,销售由直销转向制模式。用户服务内容包含售前咨询服务、售机培训服务、售后维修服务、回收利用服务等。

同时,中国工程机械商家还有以下特点:

1.商规模普遍偏小,接待来宾程序简单

在工程机械行业发展初期,当时的政府机构改革和国有企业改革尚未深入,真正精通经营管理的高水平经商人员较少,商一般都是由工程机械产品的维修和零部件销售个体户组成。通常情况下,这些人员的工程机械行业市场知识、企业经营运作知识以及接待顾客的经验比较缺乏,经营规模很小。行业调查结果显示,我国工程机械商每家的人员数量基本集中在100人以下,在200人以上的少之又少。

以重庆市万州区为例,作为重庆市第二大城市,是重庆“一圈两翼”中重要一环,目前拥有工程机械企业30多家,大多是重庆、四川的分公司或办事处,员工人数都在50人以下。除去南昆工程机械有专门的门卫之外,其余的公司都是租用的临街门面,只有接待人员,因此外来人员进出比较方便,只要跟前台打个招呼便能进入到办公区,甚至接触到公司的领导。

2.故障维修现场进行,售后人员多处于出差状态

工程机械的保养和维修都是在户外进行,只有大修的时候才用拖车拖到维修车间进行。因此,售后服务人员大部分时间处于出差状态。通常是早上8:00~9:00(每个公司规定不同),所有的工作人员到公司集中,由售后部经理分配任务,然后分头准备乘车到维修现场,一个师傅负责一个客户,所乘车辆多是皮卡或者微面,除了放一些资料、配件,一般情况下还有2-3个位置可供乘坐。工程机械行业的维修师傅大多文化水平不高,有很多都是由汽修转行过来的,只要跟这些师傅处好关系,就会有机会随他们外出维修。

3.市场空间巨大,对人才求贤若渴

2010年工程机械行业销售收入达到4367亿元,其中出口金额103.4亿美金,全行业规模以上企业1400多家,其中主机厂710多家;专家预测,2015年国内销售规模将达到9000亿元,主机产品国际需求量将达到2100亿美金,中国工程机械产品出口将达到260亿美金,成为世界出口大国。工程机械经历了2011年的动荡发展,在2012年将进入缓慢发展期,据预测,在2012年,工程机械行业会增长12%。随之而来的,就是人才的需求,尤其是大批的销售和售后人员,同时由于业务范围的扩大,很多企业也开始注重员工的综合素质,而从社会上引进的员工显然无法满足企业的需求。

三、工程机械运用与维护专业的基本情况

全国开设工程机械运用与维护专业的高职院校,在专业建设方面开展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是按照社会、行业、企业、市场需求的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突出表现在:

(1)虽然注重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但是与“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相比还有差距。

(2)课程体系学科性偏强,实践与理论教学比例还远远不足,在这样的体系下培养出的学生距离企业所需的高端技能型人才还有一定差距。

(3)实训设备数量不能充分满足“理实一体”教学和专业发展需要,实训环境与职业情景还有一定差距;工程机械维修设备比较昂贵,即便是一台报废的小型挖掘机,也要卖3-5万元,如果是驾驶用新机器的,就需要几十万甚至上百万,除了工程机械商开办的培训学校,一般的高职院校是无法满足该专业实践教学要求的。

(4)专业教师欠缺,尤其是具有相关资质的实践指导教师更是凤毛麟角。本行业的工作人员工资水平普遍偏高,如果学校要聘请他们来任职,待遇上达不到要求,是很难请得动的。

四、打草谷在专业建设初级阶段的应用

开设工程机械运用与维护专业的学校,如果在实训设备以及师资上无法满足教学要求的时候,不妨试一下“打草谷”战术,或许能在专业建设的初级阶段给予帮助。

根据工程机械行业的特点,在学生入校之初便给他们下达一些任务,比如:参与本专业的市场调研,争取跟某家企业搞好关系,跟随某位师傅外出维修等等。

在此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锻炼了他们的社会能力,如果碰到合得来的师傅,便有机会外出维修。出去之后,还是要积极主动,开始的时候是帮师傅递工具、板螺丝,之后就是和师傅一起拆卸、更换零部件,在此过程中,学生就可以直观的了解到相关工程机械的构造、原理,时间长了,一些简单的维护保养也可以做得来。

因此,这就是“打草谷”的第一个获益之处,满足了学生的实践需求。

其次,在跟师傅关系处好的同时,也有机会见到单位的负责人,如果学生做的好的话,师傅也会在领导面前美言几句,同时,这个行业人才需求量很大,因此,完全有可能被企业看重,希望毕业后留在企业,成为企业的员工。这是“打草谷”的第二个获益之处。

第三,虽然说很多维修师傅文化水平不高,但是他们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他们看到本专业的学生是如此的好学上进,心里也会对学生所在的学校产生好感,这时再由老师出面邀请他们做外聘实训教师,虽然待遇不高,但是可以在周末或者晚上丰富他们的生活,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在众多的师傅的里面,还是会有几个能够说动的,这对于专业建设已经足够了。

第四,这时长远的目标,如果学生就业了,工作状况良好,业绩突出,那么,企业的领导就会注意到学生所在的院校,同时考虑到本行业人才紧缺的情况,企业便会着手考虑与学校的合作。这时,校企双方就可以坐下来,慢慢探讨校企合作的具体措施了。

综上所述,如果工程机械运用与维护专业在开设之初,各方面条件有待进一步优化建设的时候,是可以考虑“打草谷”战术的。当然,作为专业发展来讲,没有自己的设备、自己的师资,仅靠“打草谷”是不行的,长远之计还是要切实做好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与合作企业开设订单班或者联合办学,校企双方优势互补,在教学、科研、生产、培训等多方面展开合作,做到学校、企业、学生三方受益,这才是专业发展的最佳途径。

参考文献:

[1]脱脱等.辽史·兵卫志上.

[2]郝雷,吕鲁建.浅谈工程机械商的售后服务[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6,15.

机械与工业工程篇9

论文摘要:随着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规模的不断壮大,提高职业教育的整体教学质量,培养真正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是我国职业院校共同关心的问题。本文以提高我国高等职业院校机械类专业《电工与电子技术》课程教学质量为目标,探讨了该课程的教学改革。文章分析了目前我国高等职业院校机械类专业《电工与电子技术》课程教学内容不太适合当前企业对人才需求状况的变化,论述了进行该课程教学改革的意义,阐明了该课程进行教学改革的目标。

《电工与电子技术》是大学机械类专业的专业必修课程,是学生由理论知识走向实践应用所接触到的第一门专业性质的课程[1],同时它是一门与机械设备控制紧密相关的课程,具有很强的理论性和实践性。目前我国大学机械类专业《电工与电子技术》课程内容主要包括直流电路、交流电路、电动机、变压器、常用低压控制电器、基本电气控制线路、半导体器件、模拟电路、数字电路、典型数字电路及应用等内容[2][3],基本按学科体系组织教学内容。学生对该课程的学习既有兴趣又有畏难情绪,普遍认为该课程学习难度较大,不容易学懂[4]。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企业对人才需求状况的变化,现今该门课程部分内容已不适应高等职业院校机械类专业学生学习,为减轻学生学习负担,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有必要对高等职业院校机械类专业《电工与电子技术》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进行改革,应用任务引领的教学理念对其知识内容进行重构与优化。

1.教学改革意义

1.1高等职业院校机械类专业学生就业岗位主要包括机械加工设备的操作和维护,各种机电一体化设备的装配、调试和维护,以及其它与机械产品相关的工作。从高等职业院校机械类专业毕业生就业岗位对《电工与电子技术》知识要求方面考虑,对高等职业院校机械类专业《电工与电子技术》课程内容进行重构与优化意义突出。

1.2高等职业院校学生在学校学习时间一般不超过2.5年,学习时间短,学习任务繁重,对于在就业岗位上很难用到或根本用不到的知识点应该有所删减,这样能有效地减轻学生的学习压力,避免学生产生厌学情绪。因此对高等职业院校机械类专业《电工与电子技术》课程内容进行重构与优化,更有利于学生掌握该门课程中在工作需经常用到的重点内容。

1.3对高等职业院校机械类专业《电工与电子技术》课程内容进行重构与优化,开展基于任务引领的课程教学改革,将教学单元划分成学生毕业后工作过程中可能碰到的具体工作任务,采用“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可以激发学生课堂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收到好的教学效果。

1.4对高等职业院校机械类专业《电工与电子技术》课程内容进行重构与优化,也是由高等职业院校学生自身的理论基础决定的。随着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规模的扩大,生源的减少以及高考招生比率的逐年升高,高等职业院校学生高中阶段理论课程基础越来越差,对理论知识的接受能力整体下降,让他们学习理论性过强的、且在以后的工作中很难用到的知识,是对课堂上绝大多数学生的不负责任。

2.教学改革目标

以培养高等职业院校机械类专业学生熟悉机械设备电气控制系统能力为主线,打破传统的《电工与电子技术》课程教学内容的界限,从认知规律和满足学生就业岗位的需要出发,对教学内容和实践环节进行整合与提高,达到基本的电工与电子技术知识的完备,同时突出机械设备中电动机控制和接触器、继电器等电气控制线路的理解和掌握。具体做好以下几方面的改革。

2.1以能力培养为主线,构建独具特色的课程内容教学体系。以掌握基础知识、强化应用、培养技能作为教学的重点,力求达到以知识应用为目的,能力培养为主线。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毕业后在工作岗位上能碰到的实际工作任务为基础,构建独具特色的课程内容,开展基于任务引领的课堂教学。

2.2在课程教学过程中,采用“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新模式。为了提高教学质量,首先要促进学生提高学习积极性,把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喜爱学习,如此方能有效提高教学效果,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在高等职业院校教育教学改革进一步深入发展的过程中,本人根据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和体会,认为理实一体化教学方式是实践性较强的课程教学中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提高教学效果的方法。这种教学方式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习积极性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3.结束语

对高等职业院校的课程进行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是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需要。本文探讨了高等职业院校机械类专业《电工与电子技术》课程教学改革。笔者抛砖引玉,从分析我国高等职业院校生源的实际情况、现有课程内容的设置、以及企业对人才需求状况等方面出发,讲解了教学改革的意义,提出了教学改革实施方案,重点讲述了教学改革的目标。当然,提高我国高等职业院校《电工与电子技术》课程的教学质量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我们广大高等职业院校的教师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杨克虎,王振翀.工科非电类专业“电工电子技术”课程改进方向的思考[j].中国电力教育,2010,7:122-123

[2]秦曾煌主编.电工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0年5月

机械与工业工程篇10

关键词:工程机械;校企合作;办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9-0027-02

作为国家重要产业的工程机械行业,近几年产销和经济效益一直呈现高速增长的势头。工程机械服务贸易业(包括工程机械产品批发和零售、售后服务、二手机械租赁经营等)作为工程机械行业的派生产业,也呈现出勃勃生机,然而我国这方面的人才又十分缺乏,这就要求高职院校尽快培养出一批高素质的人才去满足市场需求。高职教育是要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的高端技能型人才,要求学生毕业后在各种关键技术岗位能熟练工作,所以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学习各种理论知识,还要与多变、多样的关键技术岗位结合,也就是说高职教育发展需要与企业紧密结合;同时随着我国的社会生产从低端制造向高端制造、粗放发展向集约发展、传统产业向现代产业的快速转变,企业需要大量的高端技能型人才来支撑企业的发展和转变,所以企业要密切关注高职教育的发展。因此,校企合作既有利于高职教育的发展,又有利于企业实施人才战略。

一、国外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模式分析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各国大力发展了职业教育。在多年的发展过程中,各国结合国家的国情和特点,逐步探索出了多种发展途径,其中公认的有效培养途径是产学研结合、校企合作。为了让工程机械运用与维护专业持续健康的发展,就要认真研究、借鉴这些国家的成功经验。其中几种典型模式的特点如下表1所示。

表1典型教育模式的特点

以上几种典型模式的共同点主要有:①拥有完备的职教法规:这些国家有十分完备的职业教育法律法规,使校企合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如日本制定了《产业教育振兴法》《职业教育法》《学校教育法》《社会教育法》和《职业训练法》等;美国有《国防教育法》和《帕金斯法》;德国则颁布了《企业基本章程法》《职业教育法》《改进培训场所法》等法规,明确规定了学校、企业及政府的责任和义务。②有政府财政的积极支持:政府主要通过立法和财政资助手段来间接地干预教育,而后者是最有效的教育政策。从1990年起,美国政府每年用于企业员工培训预算均超过70亿美元,而德国的企业、工会和政府部门分别承担了职业教育的培训经费,并且法律上还规定了政府、企业最低投资比例。③企业全程参与办学:这些国家在校企合作实施的过程中都很重视发挥企业的积极性,要求企业不仅要参与学校的课程建设、师资培养、教学条件建设,而且要积极的参与学校管理、专业建设、教学计划的制定。如德国企业为了促进专业理论与职业实践相结合、强化技能培养,不仅制订完善的培训规划,而且提供充足的培训经费,使教学有足够的物质保障。澳大利亚的所有“taFe”学院的董事会每季度开一次会,研究和决策学院的规模、教育产品开发、人事安排、基建计划和经费筹措等问题,而主席和绝大部分成员都是来自企业第一线的资深行家。④确立完备的人事保障机制:全面推行职业资格制度、建立职业资格体系是这些国家推动职业教育和培训的一项主要政策。这些国家把职业资格证书和毕业证书等值来推动资格证书的实施,形成了没有职业资格证书的人员既找不到工作,企业也不能录用的用人机制和社会环境。以上几种典型模式的不同点主要表现在办学的主体不同。德国的“双元制”是以企业为主的模式,以学校为主的模式是美国的“合作教育”,而澳大利亚的职业教育是以“行业主导型”为主的模式。

二、我院校企合作办学模式分析

我院根据行业企业市场的需求,积极参与校企合作,先后和常林股份、沃尔沃建筑设备(中国)有限公司、保时捷、丰田汽车、河南海威路桥、美国思科、广州风神物流等多家国内外知名企业合作举办了各类“订单班”,覆盖了15个专业。订单班的模式和特点如表2所示。

表2订单班模式和特点

三、工程机械运用与维护专业校企合作办学模式研究

目前,我院工程机械运用与维护专业校企合作办学模式在“订单培养”、“校企共建”、“顶岗实习”方面均有所体现,但结合工程机械生产及维修企业人才需求特点和国内外先进的校企合作模式,工程机械运用与维护专业校企合作办学模式的改进措施主要有以下几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