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住区规划设计原理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21:55:48

居住区规划设计原理篇1

关键词: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原则、问题、措施建议

居住区规划是城市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飞速发展和城镇居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居住区的需求也不断提升。居住区规划合理舒适是满足人们日常工作、休息、娱乐等方面的必要条件,从整体来讲,它是一个国家政治面貌、经济水平、地域风情和人文思想的体现。

城市居住区规划内容与设计原则

我国城市居住区规划的内容大致可分四方面①居住区住宅小区的规划。住宅应规划在居住区环境条件优越的地段,住宅单元入口造型设计既要满足功能要求,又要突出装饰性和可识别性。其出入口应避免直接开向城市道路和居住区道路,住宅间距要以设计规范做参照。②居住区道路的规划。居住区道路的规划应以有利于居民日常出行和各类用地划分为依据。③居住区公共服务设施的规划。公共服务设施应以满足居民物质和文化生活需要为标准,通常以人均公建用地面积大小来衡量它的建设水平。④居住区内绿地的规划。衡量居住区内绿地的规划是否合理,是以“绿地率”是否符合规定要求为依据。一般绿地率:新区建设不应低于30%;旧区改建不宜低于25%。

居住区的规划设计应以《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为依据,遵循以下原则:①不违背城市总体规划的要求;②综合考虑所在城市的性质、气候、民族、习俗和传统风貌等地方特点和规划用地周围的环境条件,充分利用规划用地内有保留价值的地域、文物、建筑等,并将其纳入规划;③符合统一规划,合理布局,因地制宜,综合开发,配套建设的原则;④为工业化生产、机械化施工和建筑群体、空间环境多样化创造条件;⑤为商品化经营,社会化管理及分期实施创造条件;⑥符合居民的活动规律,尤其是弱势人群,为民众创造方便、舒适、安全、优美的居住生活环境;⑦突出生态质量,提高文化品位;总之规划设计应充分考虑社会、经济和环境三方面的综合效益。

目前我国居住区规划存在的问题分析

由以上居住区规划的内容和设计原则可知:设计者在设计时需要综合考虑的规范、实际情况、人文、地域等因素很多,但分析城市已建居住区会发现还存在一定的问题。

1.居住区规划缺乏长远性的对城市总体发展考虑,规划多数是以开发性为目的。开发商对城市居民区规划是预先安排,出于自身利益,使得建设的效用、安排的是否合适、如何进一步完善等考虑欠缺,尤其是城市偏远区域,管理约束少,建造居住区时省掉必要的公共设施等,没有顾忌开发项目对城市的长远影响,缺乏前瞻性,影响城市长远发展。2.居住区规划通常只是工程性的设计,缺乏对过程的监管。居住区的详细规划所提供的成果类似于总体规划设计成果,在整个规划建设中,缺乏必要的机构进行监督管理,只能以结果来评判,造成中间过程监管的空缺。虽说规划是以满足城市发展和居民生活的需要,但出于某种原因只给设计提供某种方便,可能会少有涉及居民区的社会功能和居民生活空间的便利服务性。

3.居住区规划缺发以人为本的人性化考虑。随着城市用地规模的加大和人口密度的拥挤,规划往往以满足多数居民基本生活居住条件为目的,只考虑空间的布局很少考虑居民精神意义上的需求,甚至为了多建住宅而忽略了绿地的建设,使得不少居住区绿化面积缩小,有氧环境匮乏,并且在居住区规划设计时,没有充分考虑让公众的参与,住户花钱买不到满意的设施和住宅,只能退而求其次被动地接受既定的居住区,这些都不利城市居住区的美观和居民身心健康的发展。4.顺应发展需求,拆旧建新造成物资、人资等经费损失。由于以上分析的些许原因,现有的居住区规划缺乏了长远性和人性化的建设规划,随着时间变化和时代的发展,在城市新形势下,对居住区的使用需求增加,就应做相应的规划来进行调整,整体调整太过浪费还不利于交通和居民生活方便,故只能进行局部拆旧建新改建,倘若在居住区规划初期,考虑周全的话,或许会省去很多后期的损失。

三、解决的措施和规划建议

1.立足于城市总体发展合理规划居住区,应用新科技将其发展成为整体性多元化造福社会和民众的居住区。居住区的规划要最大限度的满足住户使用功能和舒适性的要求,在不违背城市总体规划的前提下,运用新理论、新技术、新材料、建造智能化、小型化、适应不同家庭结构的多元化居民区,从整体上来满足不同经济水平的住户,体现居住区规划的整体性和多元性。

2.突出居住区文化风情和公共设施质量品味,组建规划管理监制全过程。对提交的居住区规划方案进行全程的审核和监理,避免中间空缺,成为纯建设性工程,在设计和建造过程中,要严格按照国家及地方相关政策和规范要求,提高绿化率,设置大面积公共绿地和分散的组团绿地。同时居住区规划要尊重历史文脉、地域风情凸显地方特色,适当增加文化设施和交流场所,提高居民生活品味,形成有地方人情的个性居民区。

3.居住区规划应以人为本,人性化设计,即应满足城市使用需求更要注重精神层面的构建。完善建筑群空间布局艺术性、避免单一呆板兵营式的组群布局,体现以人为本人的人性化设计。避免紧凑无交流的规划,提供针对不同层次人群的公共设施,例如图书馆、健身设施、篮球场地等促进居民间相互交流,建立和睦欢乐的居住区精神文化。

4.规划设计时多听取民众的建议,提高公众参与的深度与效率。规定:城市规划必须建立在各专业设计人员、城市居民以及公众政治领导人之间不断互相协作配合的基础上”,并“鼓励建筑使用者创造性地参与设计和施工。由此可见,居住区规划作为城市规划设计的一部分,设计者在设计时也要不断的加入民众的意见,同时也要积极主动的深入民众,调查了解当地居民的生活习惯,将其规划到设计中,使居住区环境最优化、最合理化、最完善化。5.规划活力型居住区,防止居住区环境老化。城市人口密度的加大,用地紧张,居住区住宅的建设应多样化混合规划设计,避免为追求解决人多住房少的局面,而产生僵化的、绝对的功能居住区,倡导居住区功能多样化。同时,还要发动民众注意保持居住区品质,防止社区环境老化,积极宣传让公众参与建设维护,保持居住区环境优美。

结合实际提出的建议:规划设计者要不断学习创新居住区规划理论,实现终极城市可持续发展战略。建议居住区规划与国际大趋势接轨.可以引进些国外先进的设计,规划研讨出一些值得学习发达国家的理论和实践经验,前提是要因地制宜结合我国自身的实际条件,在学习研究过程中且不可盲目追风引进不合国情的浮华规划方案。首先,应注意到我国人多耕地少的国情,在保持不占或少占耕地的原则下,研究利用不能耕种的荒地规划居住区的办法,同时也可缓解城镇居民人口密集症状。其次在规划建设过程要避免肆意挥霍浪费,以实现可持续发展为终极目的。另外居住区是人们休养生息的港湾,应以亲近居民为原则。此外从国度水准来讲,居住区规划应以弘扬本民族、本土、本人的地域文化为基础,给本国居民以归属感和亲热感,给外国观众以认知感和温馨感。

小结

居住区规划作为城市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规划设计时要因地制宜,立足于城市未来的发展状况和本土风情文化、不断学习不断创新,坚持以人为本的的居住区规划理念,为实现城市终极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做铺垫。

参考文献:

【1】赵蔚、赵民;从居住区规划到社区规划[J];城市规划汇刊;2002年06期

【2】代朋、吕京庆;居住区规划结构的理论形成及设计方法[J];山西建筑;2006,32(10)

居住区规划设计原理篇2

关键词:住宅区;规划设计;发展方向

abstract:thelivingareaisacityhousingconcentration,andisequippedwithanumberandcorrespondingscaleofpublicservicefacilitiesandpublicfacilitiesofthearea,andisacertainregioninwithinthescopeprovidedforresidentsliving,havearestanddailylifeofcommunityservice.theresidenceishumanlivingindispensablecarrier,withthedevelopmentofeconomy,people'slivingforhigher,higherlevelofhousingdesignbeplanning,architectureandotherrelateddisciplinescommontasks.Basedonthedesignoftheresidentialareaproposed,inhopesofmodernresidentialareatoprovidereferenceforthedesignoftherole.

Keywords:residentialarea;planninganddesign;Developmentdirection

中图分类号:tB49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一、概述

住宅是我们赖以生存的重要生活空间环境,其外观表现和内涵直接反映着当时当地的社会物质文化和科学技术发展水平,也直观反映出居民的社会地位、经济收入、文化修养、生活模式等特征。

当前我国城市新建住宅绝大多数以住宅区的形式出现,人们要求居住区不仅要创造一个对身体健康有益的、与工作环境相适应的环境,而且还要力求创造一个文雅、幽静、美丽的景观。这就要求建筑、景观设计师要科学运用“以人为本”的生活设计理念,通过量度适当的环境设计,构建出方便、舒适、和谐、安全、富有文化底蕴的住宅区去满足居住者的要求。

二、规划设计原则

现代居住区规划设计作为城市规划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充分考虑城市经济的发展状况、城市特色、文化背景、民风习俗,根据整体环境和具体需要来综合设计,充分体现国家人居战略目标最基本的发展需求,符合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具体而言,应遵循以下原则:

2.1整体性原则

完善建筑群空间布局艺术性、避免单一呆板兵营式的组群布局,体现以人为本人,与自然和谐、融洽,可持续发展三大原则。建筑形式和空间规划应具有亲切宜人的尺度和风格,居住社区环境设计应体现对使用者的关怀。要满足不同年龄层次的活动需要,为其提供相应社区服务设施,在满足生理需求的同时注重居民的精神生活,通过对物质形态精心规划设计以及对住户组织活动特性的研究创造更多积极空间,促进住户之间的相互交往,提高其防范性和睦邻性。

2.2满足多元化要求

运用新理论、新技术、新材料、适应家庭结构的多元化、小型化、人口老龄化、住宅商品化、住区智能化、及私人汽车进入家庭的转变提供满足各阶层各经济水平住户需求的多类型住房,如别墅、花园住宅、多层跃层、小高层、高层、错层、宾馆式住宅。

最大限度满足住户使用功能,在安全性、私密性、舒适性原则下,应广泛满足诸如单身、两口之家、三口之家、两代居、老年人居等多种户型结构:丰富建筑造型,使立面新颖,色彩搭配协调,细部装饰美观多样统一。

2.3突出生态质量,提高文化品位

低容积率,高绿化率;设置大面积绿地(生态性),分散组团绿地(可达性):应当关心绿地率,并非绿化率。绿地率指小区绿地与组团绿地占小区总用地百分比,不包括宅前或公建绿地(此两项分别属于住宅用地或公建用地)。而绿化率指空地(也可包括平屋面)绿化百分比:增加文化设施、交流场所,尊重历史文脉,建设艺术学校、画廊、图书馆、电影院等,形成一种风格、一种个性、一种特色、一种品位。

三、住宅区规划设计现状及发展方向

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城市居民结构呈多元化,现在多数住宅区的居民均来自不同的地方、从事着不同的工作、有着不同的生活习惯,加上工作与居住地点分离,居民大约只有1/3的时间生活在住宅区内,使得住宅区内居民的相同属性减少,这是造成城市居民邻里关系冷漠的内因。以前许多住宅区只重视各自生活上的需要,忽视了居住环境室外交往公共活动场所的规划设计,这是造成人际关系淡薄的外因。在前述因素的制约下,居住环境必然不够舒适、和谐。建筑、景观设计师如何创造出一些便于居民进行交往的公共活动场所,使居民间相互见面交流机会增多以加强邻里联系,达到构建和谐社区的目的,是当前急需解决的问题。

四、已建居住区规划存在的问题分析

4.1已建居住区缺少人性化的考虑。

规划往往以满足居民基本生活居住条件为目的,只考虑物质空问的布局,很少考虑居民真正意义上的社会和精神需求,更加忽略了居住区所需的绿地率与绿化率。并且居住区规划设计没有充分考虑公众的参与,住户只能被动地接受既定的居住环境和设施。因此,这种以物质环境内容决定居住区建设的做法只会导致居民缺乏交往,缺乏对社会的理解和认同。

4.2绿化用地量不达标。

不少新建居住区的绿化面积达不到国家或地方规定的标准。同时有些开发商为最大限度地追求利润,片面增加建筑用地,压缩绿化用地,甚至毁绿建房,致使居住区整体居住环境更加恶化。

4.3居住区规划设计缺乏对城市发展的总体考虑。

开发商在寻求自身开发利益时,很少考虑开发项目对城市的影响,很多居住区开发缺乏相应的必要设施,尤其是城市边缘社区的出现,缺少相应的教育设施和文化娱乐设施。出现与城市脱离的现象,社会问题突出,犯罪率上升,住宅区内部交通与城市交通缺乏衔接,居民上下班不便,单一功能居住区的过分集中导致城市交通流量的不均匀,影响城市交通功能的正常发挥。

五、现代居住区规划设计中几个值得注意的问题

5.1体现“人本”目标内涵。

基于居住社区呈现出的多样化需求,规划工作者应整合社会平衡发展与文化继承创新的目标,把居住区规划设计从被动地服从市场,作委曲求全的妥协,转变为主动的引导市场开发,合情、合理、合法地贯彻规划思想。在居住区规划设计中,不仅要关注居住区的经济因素,还应关注居住区的人文因素。将重点放在居住区内居民的需求上,因地制宜,因人制宜地创造居住区的规划布局。

5.2不同类型居住区设施、服务需求的满足。

针对交通、绿化、房型、物业管理及社区设施配套五项因素在同一价格水平上对居民选择住房的首要性比较,可以反映出不同类型居住区居民的不同需求。例如在中低收入阶层居住社区的大部分居民由主及次地选择交通、绿化、房型、社区及设施配套,而物业管理基本上被列为最后考虑的因素。这既反映出这一类居住社区的区位弱势,交通出行不便,绿化环境不佳;也反映出这一阶层居民经济能力水平的有限性。因而,根据不同类型居住区的主体需求而不是根据人口规模进行设施与服务的配置,将是居住社区规划的重中之重。

居住区规划设计原理篇3

关键词:居住区环境质量建设规律

现代居住区规划设计作为城市规划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充分考虑城市经济的发展状况、城市特色、文化背景、民风习俗,根据整体环境和具体需要来综合设计,充分体现国家人居战略目标最基本的发展需求。

1、居住区建设程序

提高居住环境质量,居住区建设要依据:先规划、后建设;先地下、后地上;先交通建设,后住宅建设的“三前三后”程序。

l.l先规划,后建设

(1)集中规划新居住区

根据城市总体规划和人均生活用地的增加,人口将随着市区功能的调整,逐步向城市扩散和疏散。规划布置住宅基地将主要集中于城市边缘城郊结合部之间,并沿城市的四周延伸扩展,为集中有一定规模的居住园区创造了较为有利的条件。

(2)超前做好居住区阶段规划

居住区规划应遵循三个阶段的规划设计程序:第一个阶段制定远期(20年)居住基地发展布局规划;第二阶段制定中期(10年)居住地区结构规划;第三阶段制定近期(5年)居住区详细规划。根据居住区环境质量发展的需求,规划设计由面到点,由远而近,从粗到细地逐步深入。

(3)采用“无甲方”的规划设计形式

居住区需要采用“无甲方”规划设计形式,摆脱纯经济利益驱动的机制,由政府住宅建设管理部门在无委托单位(甲方)的情况下,进行总体规划、详细规划的设计,并提出市政设施、建设工期及投资总额、公交线路、小区设计等方案,提交有关部门审核,规划设计确定后再批项目,这样才有可能提高居住区规划设计水平。城市规划通过对所使用土地的审核、监督等,保证住宅建设与城市发展的整体利益统一,使住房建设真正成为塑造良好的城市形象和创造质量的居住环境的积极推动力。

(4)加快相关专业规划的制订,提高居住区配套计划地位

居住区规划布局的发展方向应根据总体规划确定,并应加快专业规划,确保在居住区开发实施前具有水、电、煤、雨污水、道路及公共交通配套条件,并将居住区配套计划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引导和保障居住区建设。

1.2先地下,后地上

居住区建设应执行市政基础设施“先地下、后地上”,住宅建设相继进行的综合开发程序。征地后要先开发土地,即先进行供水、排水、电力、电信、煤气等管线与道路建设,再进行地面住房及公共设施的建设。只有遵循统一实施基础设施建设这个科学的开发程序,才能掌握居住区开发建设的主动权,才能建设良好的住宅和居住环境。

l.3先交通建设,后住宅建设

新的居住区离市中心较远,人口规模大。如果住宅建成后再配备交通设施,必然造成需求与供应的脱节,严重影响居民的生产和生活的正常进行,因此必须超前进行交通建设。

2、建设管理原则

提高居住环境质量,还要遵循住宅与公建设施同步建设,住宅建设与环境建设同步,建设与管理同步的“三同步”原则。

2.l住宅与公建设施建设同步

商业、文教等公共设施必须和住宅同步配套建设,以便在住宅交付使用时,这些设施能同步使用,及时为人住的居民提供完善的服务。

2.2住宅建设与环境建设同步

在进行住宅建设的同时,要注意环境的营造。居住区的环境建设是为了给城市居民创造一个舒适、健康、生态的居住地。作为居住区的主体,人对居住区环境有着物质方面和精神方面的要求。一方面,要做好居住环境的硬件建设,要为住宅配备完善的附属设施,优美的绿化系统,要对噪声、污水、垃圾等进行统筹规划和设施建设;另一方面,还要落实管理环境的责任人。居住区建设要有能促进居民交流联谊的场所,以利密切邻里关系,又有安逸、私密的环境。从而为居住区内的全体居民,包括老人、成年人、少年儿童、青年人提供适合他们各自特点的文化、体育、娱乐、休想的场所和设施。住宅绿化要有不同层次,与公共服务设施互相联系,使住宅区内做到绿化、美化。

2.3建设与管理同步

要提高居住环境质量,光建设还不够,还必须在建设的同时搞好管理。一方面在建设过程中要注重规划、设计、建筑材料和施工的管理,保障公建配套比例达到规划标准,建设的住宅符合设计要求,施工质量符合标准;另一方面,要搞好建成区的物业管理,确保居民居住安全、方便、居住环境整洁、文明,并使有效使用年限延长,住宅实现保值增值。

3、建设方针

要改变目前的居住环境现状,必须做到三个并重:数量与质量并重,功能开发与规模开发并重,建设与改革并重。

3.1数量与质量并重

住宅是使用年限很长的社会商品,住宅和住宅区的功能和质量关系到人民的身心健康,影响到社会的秩序和安定。我国的住宅建设正从立足解困增加数量开始向注意居住环境质量转化。要坚持数量与质量并重,改进规划及设计标准,提高房屋功能使用的灵活性和适应性,创造宜人的空间环境,满足居民的心理及生理需求。21世纪的住宅建设将从文化、技术、经济、环境等诸多方面向全面提高质量的方向发展。

3.2功能开发与规模开发并重

在居住区建设中,不仅应注意居住区内部的功能开发,做到居住区各类设施完备,配套齐全等,还要强调居住区的规模开发即居住区的布局要相对集中,形成一定的规模,有利于市政公用设施的配套,实现规模经济效益。

3.3建设与改革并重

从目前居住环境建设与管理存在的问题中,可以看出旧体制在很大程度上还影响着住宅建设的规模和居住环境质量的提高。要建设更多环境优美的住宅,必须在住宅投资体制、供应体制上不断进行改革,实现住宅的商品化和住宅供应的社会化,建立住宅建设资金的良性循环机制,才能确保住宅建设持续发展,住宅环境质量继续提高,以满足人们居住环境条件不断改善的要求。

4结语

居住区的建设,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需要规划、策划、工程、管理等多方面的合作来完成。以上是笔者对居住区建设的一些思路,居住区的建设需要大家的不断创新、完善。希望我们的居住区环境可以达到一个更理想、更舒适、更优美的境界。

参考文献:

1、李旭光,对《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若干问题的思考,《规划师》,2005年8期

居住区规划设计原理篇4

关键词:居住区绿地景观研究分析规划质量设计效果

中图分类号:tU984.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91(2014)12(a)-0030-01

随着我国经济不断向前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准也在不断提升,在当前的趋势之下我国现代化的住宅市场正进入到了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之中,居住区绿地景观设计效果被广大建筑商重视,同时,相关景观规划的质量也逐渐地成为人们购买住房的一个重要决定因素。总的来讲,居住区绿地景观是室外景观的核心组成部分,对于改善居住的环境、增强居住的舒适程度并且增强服务的效益有着重大意义,通常情况之下针对居住区绿地景观的设计应当全面的遵循舒适、怡人、生态化的原则,注重人与自然的亲近,所以,在实践的规划过程之中应当深入地结合居住区的状况,结合工作的原则,进行有目的性的设计。

1居住区绿地景观设计和规划的原则

掌握基本的居住区绿地景观规划原则和设计的理念对于工作的发展和创新有着重大的意义,故应当对此环节的工作引起高度的重视,以健全的思路和完善的理念促进工作的完善和创新发展。绿地景观系统是居住区自然生态系统的人工化,具有自然环境的生态功能,如保持水土、固碳制氧、调节气温、增加空气湿度、吸尘滞尘、消减噪音等。因此居住区绿地景观的营造尽量减少人工层次而注意自然环境设计,应贯彻生态设计的思想。将居住区环境的各构成要素视为一个整体生态系统,使环境设计从单纯的物质空间形态设计转向居住区整体生态环境设计,使居住区从人工环境走向绿色的自然化环境,更注重居住区环境内部的生态效果。

居住区绿地规划设计应充分利用规划用地内的自然条件、特色景观和绿化基础。居住区绿地景观规划应与居住区总体规划阶段同时进行,并将居住区内与居住区外的绿地景观系统连成网络。通过居住区绿地规划使绿地指标、功能得到平衡。

2居住区绿地景观规划设计对策

根据上文针对我国当前居住区绿地景观设计的基本对策以及核心思想等进行系统性的分析,可以明确工作改革的方向和重要原则,下文将针对居住区绿地景观的设计对策和设计的创新理念进行集中性的研究,旨在以此为基础更好的促进工作向前发展,使得工作的建设可以呈现出崭新的局面。

首先,应当加强对公共绿地的建设,在布局的类型和形式之上可以按照我国传统的园林式合计方式,采用自然式的绿地布局形式,尽可能的对原有地形进行开发和利用,进而构成一种自然变化的地形,组成五彩缤纷的景观。另外在布局的形式之上也可以采用不对称的布局方式,在场地之内布置一些雕塑、花坛以及喷水池等等,进而营造出一种较为丰富的景观效果,充分的与我国当前文化体育设施以及商业服务中心等相互结合,为广大居住者创造出舒适的空间和舒适的环境氛围。

此外在设计的过程之中还应当注重对居住区绿地景观的营造,在设计风格的表现之上应当充分的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尽可能的采取均衡的布置方式,采用点线面相互结合的有机系统,将开放和私密相互紧密的结合起来,形成一个全新的空间,并且注重对植物生物学特性、生态习性等的考虑和研究,种植适宜的树木类型,以营造出一个良好的空间环境。在实践的规划过程之中应当深入地结合居住区的状况,结合工作的原则,进行有目的性的设计。最后在实践的居住区绿地景观设计和规划过程之中应当注重其中不同重要元素的使用,构成一个全新的主体,针对植物的景观配置进行细致的研究,以更好地增强艺术设计水准。在选择植物的过程之中应当遵循树木的高低错落有致并且疏密有序的原则,形成一种具有丰富层次化的空间,从根本上改善整个居住区的景观效果,增强景观的观赏性和艺术价值。

3结语

总的来讲,在现代化的居住区绿地景观设计规划过程之中不仅应当注重传统手段和技术方式的运用,同时还应当注重设计思想的改进,正如上文所分析到的,随着我国的经济不断向前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准也在不断提升,在当前的趋势之下我国现代化的住宅市场正进入到了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之中,居住区绿地景观设计效果被广大建筑商重视,故加强设计工作的研究有着重大意义。综上所述,根据对当前现代化的住宅设计过程之中景观绿地的设计思想以及设计理念等进行系统性的分析,从实际的角度着手对设计过程之中应当加以改进和完善的层面等进行了集中性的分析,旨在以此为基础更好地促进规划工作的发展,促进整个景观设计效益的持续改进。从本质上加以分析在当前居住区绿地景观规划和设计过程之中应当全面的遵循统一、以人为本以及生态化的设计原则,同时还应当注重对系统性原则的研究,注重对现有条件的利用,以充分的营造出舒适且怡人的景观,为更好地提升住宅设计质量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练香莲.居住区园林景观设计分析[J].林业勘察设计,2006(2):180-182.

[2]陆佩.浅谈居住区景观工程成功的因素[J].上海建设科技,2006(4):35.

居住区规划设计原理篇5

关键词:现代居住区;规划设计

中图分类号:tU94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居住区的规划设计是一个长期复杂的过程,需要规划、策划、工程、管理等多方合作共同完成。居住区规划设计作为城市规划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充分考虑城市经济的发展状况、城市特色、人文背景,根据整体环境和具体要求综合设计,总之居住区的规划设计要面向未来、面向群众,要把环境、社会和经济三大效益有机统一在一起,使居住区的环境达到更舒适优美。

1居住区和居住区规划

居住区是一个城市中住房集中并设有一定数量及相应规模的公共服务设施和公用设施的地区,是一个在一定地域范围内为居民提供居住、休憩和日常生活服务的社区。居住区作为具有一定规模的居民聚居地,是城市重要的组成部分,它包括居住区、居住小区、居住组团、住宅街坊和住宅群落等,它不仅是传统意义上相对独立的生活居住地段,同时还是一个社会学意义上的社区,包含了居民相互间的邻里关系、价值观念和道德准则等维系个人发展和社会稳定繁荣的内容。

居住区规划是城市详细规划的重要内容,是实现城市规划的重要步骤,其目的是为居民创造舒适便利、安全美观的居住环境,满足人们对居住的需求。从社会发展的角度来看,居住区规划的目标是期望形成一个良好的社区,是构建一种广义交流层次上良好的人际关系,从物质形态构筑而言是提供一些场所。

美国人西萨·佩里提出的邻里单位的居住区规划理论是针对城市中人口密集、房屋拥挤、居住环境恶劣、交通事故严重的状况提出的,目的是使人们居住生活在一个花园式的居住区内。该思想引入我国后,我国出现了众多的居住区和居住小区,居民生活条件得到明显改善。但结合居住区在我国发展的历程,随着城市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已建居住区已不适应现代人的居住要求,居住区规划设计时需要考虑更多的问题。

2居住区规划设计理念的变革

可持续发展。居住区规划设计充分考虑对现有环境的保护、节约土地资源、减少能源消耗和生活污染排放等问题,使居住区改善小气候,保护生态环境,恢复生态系统,维护生态平衡,营造良好环境,促进植物和其他生物多样性发展。

以人为本。人的需求是不断发展变化的,满足人的各种需求是居住区规划设计的根本目的。居住区规划不仅要满足居民的日常生活居住要求,同时要满足居民教育、文娱、健身、交往等多种社会和精神需求,要为居民参与社区建设与管理创造条件,相应考虑居民的未来需求。

共享生态。居住区规划设计无论从布局结构或是空间处理上都要体现均好性原则,应为所有住户创造良好的生活居住环境空间。生态社区的建设包括社区生态环境的保护、建立连续完整的绿地系统,为社区生物多样性创造条件,尊重原有地形地貌,尽量减少对地表的破坏,充分考虑城市气候特征,有意识地通过绿色空间引导空间流动以坚强城市热岛效应。

3居住区规划设计原则

现代居住区规划设计作为城市规划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充分考虑城市经济的发展状况、城市特色、文化背景、民风习俗,根据整体环境和具体需求综合设计,充分体现国家人居战略目标最基本的发展需求,符合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设计时应遵循以下三点原则:

整体性。完善建筑群空间布局艺术性、避免单一呆板兵营式的组群布局,体现以人为本、与自然和谐融洽、可持续发展的三个要点。建筑形式和空间规划应具有亲切宜人的尺度和风格,居住区规划设计应体现对使用者的人文关怀。满足不同年龄层次的活动需要,为其提供相应的社区服务设施,在满足生理需求的基础上注重居民的精神生活,通过对物质形态精心规划设计及对住户组织活动特性的研究创造更多积极空间,促进住户间的相互交往,提高其防范性和睦邻性。

多远化。运用新理论、新技术、新材料适应家庭结构的多元化、小型化、人口老龄化、住宅商品化、住区智能化及私家车入户的转变提供提供满足各阶层各经济水平住户需求的多类型住房,如高层、多层、错层、跃层、别墅、花园式住宅、宾馆式住宅等等。最大限度满足住户的使用功能,在安全性、私密性、舒适性的基础上广泛满足如单身、小两口、三口之家、三代同堂和老年人独居等多种户型结构,既要丰富建筑造型使立面新颖,又要色彩搭配协调使西部装饰美观统一。

高品位。设置生态性,分散可达性。低容积率、高绿化率要求设计者应当关心绿地率而非绿化率。绿地率是指小区绿地与组团绿地占小区总用地的百分比,其中不包括宅前或公建绿地;而绿化率是指空地,也包括平屋面的绿化百分比。

4居住区规划设计要求

4.1生态环境

尽可能的保存原有地形地貌,房屋和道路的布局应该结合地形统一设计,力求使居住的小区融于自然的环境之中。人作为自然的产物,处天地之间社会之中,对于自然具有依赖性和亲和力,随着人们对自然的渴望都希望营造一个幽美典雅的环境。因此,设计中以生态环境优先为原则,充分体现对人的关怀,坚持以人为本,大处着眼,整体设计。例如原地是个山坡或天然湖,则不可轻易的把山夷平或把湖填满硬生生地融入到设计里,以此提高文化内涵。

4.2邻里庭院

邻里庭院是居民最重要的生活空间,它是邻里交往的社会环境,是居民享受阳光、空气、绿地的室外环境,而且还是家庭生活空间的扩大与延伸,也是老年人和儿童休闲的好场所,所以在规划中要确定合适的居住组团的规模,同时结合地形,灵活错落,适当围合。要适应地方风俗习惯,住宅群组布置要符合居民的居住心理和居民行为特征的要求。小区内有疏有密、有分有合的交往空间有助于居民相互帮助、相互关爱,密切邻里关系。在设计中不同的主题庭院为景观设计提供良好的素材,景观设计应从“多重庭院”的思路出发,着眼于发掘庭院的视觉愉悦功能和心理舒适作用。每个院落有选择的设置尺度,宜人的露台、廊架、座椅、造型灯等小作品,营造出温馨舒适的小空间环境,更有空中庭院独享广阔视野,植物的搭配考虑季节变化,按大乔木、小乔木、灌木、草坪四个层次进行合理搭配,结合场地配植遮荫树、观花木、观果木、芳香木、营造色彩丰富的绿色空间。

4.3道路交通

小区级道路网应结合地形,要顺而不穿,通而不畅。按发展趋势,区内的私家车拥有量不断增多,很多汽车在小区里不注意驾驶速度,车速很快给居民带来安全隐患。目前,估计有一半以上的家庭拥有私家车,停车位也日益紧张。这些都是设计时要考虑到的。人车分离,既汽车不进小区,高层公寓和多层公寓下设立地下停车场,每一栋的停车场在地下都相连,这样既可不占用地上绿化空间,还能保证人在地下就能分流到家了。而别墅住宅的车位设于院内最佳。

另外,居住区内道路功能是满足生活交通、垃圾、邮件、搬家运输、消防救护等车辆的通行,满足工程管线的铺设及居住区内景观的需要。居住区道路根据居住区规模可分为以下三级:a.居住区级道路。红线宽20~30m,车行道度9m。b.居住小区级道路。车行道宽一般为7m。c.居住组团级道路。车行道宽一般为4m,以保证搬迁车、救护车、私家车能到达各户。通向各户或单元门前的小路一般宽为3m。

5结束语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对居住的要求提高,设计出更高水准的居住区成为规划、建筑及其他相关学科的共同任务。

参考文献:

居住区规划设计原理篇6

关键词: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措施

一、居住区绿化规划设计的原则

1.体现地方特色,因地制宜。居住区绿化景观设计要充分体现地方特征和自然特色。应充分利用区内的地形、地貌特点,塑造出富有创意和个性的景观空间。自然环境是景观绿化的基础,住区规划要充分利用当地的自然地貌、山水环境、气候特征,对地势的利用、水系的改造、树木的保留要因势利导,创造具有特色的环境空间。例如:南宁香樟林小区,就保留和适当移植了数十棵香樟树,营造了优美的绿化环境。

2.坚持经济性原则。居住区绿化设计也要注重节能、环保、节材,注重合理使用土地资源。提倡朴实简约,反对浮华铺张,并尽可能采用新技术、新材料、新设备、达到优良的性价比。

3.坚持生态原则。生态设计的观念应自始至终贯穿于居住区绿化设计的全过程。生态性原则要求尽量保持现存的良好生态环境,改善原有的不良生态环境。提倡将先进的生态技术运用到环境景观的塑造中去,利于人类生存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回归自然、亲近自然是人的本性,通过引入自然界的山水与绿化,模拟出自然风光,使住区景观环境生态化,让人们感受自然生态之美。

4.坚持人性化设计。人性化的设计原则是要在外部空间景观设计中,满足居民的心理需求,将外部空间景观环境塑造成具有浓郁居住气息的家园,以使居民感到安全。在设计开始前,应对整个居住区进行朝向和风向分析,以利于组织好居住区的风道。景观规划阶段需考虑到向阳面和背阳面的处理,注意提供和设置娱乐交流的场所等。

二、城市居住区绿化存在的问题

1.绿地总量不足,结构分布不合理。城市的用地日趋紧张,开发投资业主出于经济利用考虑,不愿用更多土地用于环境绿化建设,普遍仅以满足国家规定的临界指标,加上各种配套设施的挤用和占用绿化用地,造成绿地总量不足。

2.绿化设计盲目跟风,照搬照抄。这些年来,在小区绿化发展的同时,许多设计盲目跟风学洋,一味追求档次,照搬其它地方的绿化模式,小区景观的展示也成为地产商的营销策略。居住区的空间使参观者赏心悦目,却使居住者不得安静。缺乏个性,造成景观缺乏特色,使欣赏兴趣大打折扣。一些园林绿化不切实际,盲目跟风,导致巨大的资源浪费。优秀的园林设计可以借鉴,但是要考虑当地的经济发展状况,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环境建设的关系,根据当地的发展状况、施工条件和历史背景制定合理的目标,使居住区的绿化规划能逐步实现。

3.人造景观多过自然景观。在许多居住小区,一些绿化规划违背自然,形成主义的现象十分严重。毁坏已有的林地、湿地,改造山形地貌,开山平地,挖湖填沟,以人工景观取代自然景观,自然风貌被破坏了,生态环境也被破坏了。

4.植物配置不合理。园林绿化需要植物配置,将各种植物素材在种类和数量上有机结合起来,使居住区充满活力。目前城市居住区的园林绿地质量参差不齐。绿地的主题往往脱离实际环境,夸张却毫无意义,大多是拼凑而成。在植物应用上,为突出新奇,盲目引用外来种类,致使植物存活率不高,不仅浪费资金,而且达不到预期的生态效益。设计者以植物造景时,要考虑植物与环境间的协调,采取因地制宜的原则,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遵循植物生长习性,合理种植。

5.绿化环境破坏严重。居住区环境建设的成效直接影响售房的效益,在初期,开发商会重视,但是长期的环境管理工作就渐渐被忽略,本来已经建好的绿地被挤占,挪用,损毁绿化及设施的现象极为普遍。

三、居住区绿化规划的措施

1.绿化规划设计要突出特色。重视居住区绿化规划是搞好居住区环境建设的关键。居住区规划客观上必须服从城市总体规划及区域性详细规划,绿化规划要符合居住区环境总体要求,既有较高的用地指标,充分发挥绿化的各种生态效应作用,又必须考虑经济、实用、美观原则,体现其民族性、地方性和时代性,突出个性特色。

2.增加绿地量,创造植物景观,提高环境质量。由于物质生活的提高,人们对居住环境的要求越来越高,尤其是对绿化的要求值不断提高,要求居住地绿化面积大,有充足的绿色空间且环境优美。因而以人为本的居住环境,就是有足量的绿色环境,并在有限的用地和空间中增加绿色的比重,以提高绿视率和空间绿量。因此,设计者要充分利用不同的地形场地和种植形式进行绿化,更要利用植物的特性,用科技的手段开展空间范围的立体绿化。利用生物多样性创造供人们生活、休息、工作的绿色空间。

3.以园林化和生态化作为环境目标。应该遵循植物造景、适地适树的绿化原则。广植草坪、移植大树,诸如如何培植具有乔、灌、花、草结合,具有体量、色彩、季相变化,常绿、落叶形态变化的结构科学,配置合理,生态效应最佳的人工植物群落,满足居住环境多种功能和作用的绿化、美化的需要,以达到居住环境的园林化和生态化目标。

4.因地制宜,塑造独特的风格。居住区绿化规划要符合居住区环境实际,科学布局,合理安排,形式和内容要统一。把握绿地的性质、风格和主题,挖掘历史文化底蕴,体现地方特色,做到与环境融洽,满足人的审美及心理需求。乡土树种的利用也是绿化种植的基本原则,植物物种的自然分布,确定了它是该区域最优势的植物种群,盲目引种,滥种外来植物,既扰乱了植物的自然分布规律,还会带来生物灾害,以至造成经济损失。

5.居住区绿化要建立长效管理机制。园林绿化效果的形成需要一定时间的作用,所以绿地的管理在整个绿化效果形成过程中是十分重要的。居住区绿化实行物业管理是社会化管理的趋势,管理人员既要懂专业的知识,又要具备生产管理的能力,才能按照专业标准和技术规程完成各类管理工作任务,所以,物业管理业主,专业队伍,辅以群众性的维护参与,城市园林绿化行政部门的监督指导,是加强和搞好居住区绿化管理的长效机制,通过健全制度,实行奖惩激励,不断提高人员素质和管理水平,从而保证绿化管理不断上升到新的台阶,使居住区绿化健康的、长久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杨向杰.居住区绿化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住宅科技.1997.

[2]吕静.居住区绿化空间设计初探.吉林建筑工程学院学报.1999.

居住区规划设计原理篇7

关键词:城市宜居住区规划设计策略芜湖

中图分类号:tU98文献标识码:a

引言

在建筑时代到来,城市建筑密度不断增加的情况下,传统的住宅规划远远不能适应人们的需求,在各方面都有严重的滞后性,更多的人将关注转向了“以人为本”的方面,人们更注重于城市居住区地理方位、内部环境、周边配套和住宅区设施等多个方面的因素。在城市宜居住区的规划设计中,更多的应该考虑到居民的日常需要,进而促进住宅区的可持续发展,实现居民与住宅区的和谐共荣。

一、城市宜居住区的概述

城市宜居住区是指在城市中比较适合人们居住的区域,其空间环境、社会文化环境、自然生态环境和生产生活环境都较好。作为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重要组成部分,城市宜居住区的规划要素也显得尤为重要,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居住区的整体规划,交通便利情况、住宅区与公共区的布局是否合理、绿化环境,便利的社会服务,安保情况,体现地方特色的布局,这些都是影响城市宜居住区是否完整独立的重要有机体,进而也影响居民生活的便利与舒适度。

城市宜居住区的规划不但要满足人们的物质需求,更要满足人们的精神需要。所以应该具备规划设计合理、生活设施齐备、环境优美、和谐亲切的社会环境等条件,而且应该是对城市的经济繁荣,社会的和谐稳定,文化的厚重积淀,生活的舒适便捷,景观的优美怡人,公共的安全保障全面科学,所以如何完善城市居住区的主体功能,改变其原有的面貌,使其真正体现自身特色具有重要作用。

以位于安徽省东南部的芜湖市来说,芜湖市被孙中山先生誉为:“长江巨埠,皖之中坚”,具有较好的水文地质条件,南倚皖南山系,北望江淮平原,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长年湿润日照充足,气温较高,自然环境优越。因此,我们根据芜湖市的优越的自然条件和人文条件进行规划,充分发挥自然与人文环境的积极效用,实现这一地区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发展。

二、城市宜居住区的规划设计原则

要真正意义上打造城市宜居住区,其规划主要应该遵循以下几点原则:

1、承上启下原则

在居住区的规划中,首先要注重规划的依据,做到在落实上层的规划要求的基础上进行衔接,并且做到整体把握,为居住区的开发提出全面的要求。

2、协调发展原则

在打造宜居住区中,要全方位进行考虑协调,落实好开发与旧有的用地之间的矛盾,以及在打造宜居住区中和人们原有观点之间的矛盾,实现宜居区的协调发展。

3、因地制宜,资源优化原则

根据当地的具体情况,制定适当的措施来打造城市宜居区。协调用地,交通,城市功能布局各方面,促进本地区资源的优化合理利用。

4、可持续发展原则

注重城市居住区长远的发展模式,将宜居区的延续性和承继性作为发展的重要依据,实现本区内的长效合理可持续。

三、城市宜居住区的规划设计策略

在社会飞速发展的同时,人们的精神需求也随之增加,人们对于城市宜居住区的要求也愈来愈高,使得其规划朝着全面化、多元化的方向发展,由于我国城市化现象严重使城市人口不断增加,进而对于城市的负重程度要求也不断增加,为了让城市居民的对于居住环境达到比较满意的程度,必须全方位考虑宜居区的规划和设计,包括对于住宅、公共设施、绿地卫生等都要非常重视。

1、规划控制宜居住区布局

对于目前宜居区的规划设计,应该综合考虑本地的地形条件、居室环境、房屋结构、居住布局等因素。在建筑物的设计上,要考虑居住面积、卫生设施、通风、采光、隔音等功效,同时在楼与楼之间,修建开阔的公园式绿化带。

作为衡量住宅区是否合格的基础就是其采光度,同时还要满足其他类似于通风、防震、管线埋设、消防的条件。作为宜居住区最重要部分――城市住宅,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人们要求更大更舒适的居住条件和环境条件,进而不断减少了居住的密度,面对这种现状,在对住宅区设计时更应该注意加强科学性,尤其是在开发建设把握宅间距,同时注意绿化带的设计,对于住宅的内部空间要求更加精密可调控,过大或过小都会使人产生心理的压抑感,要特别注意这些问题。

同时一定要注意控制房屋的采光,这就对住宅之间的间距有了严格的要求,为了使人们对于住宅区的舒适度满意,还应该充分考虑宜居区建筑高度、住宅的布局、地势地形等条件,更应该考虑到这一地区是否符合可持续发展要求。作为城市居民的住宅,空气的流通也是很重要的方面,现代化城市的发展的很多因素造成住宅空气流通不够好,而宜居区不但应该保证居民的通风条件好,还应该做的宜居区冬暖夏凉,当然在这种要求下,就应该适当调节宜居区的植物及绿化,使其对环境产生积极影响,合理的通风布局也是必不可少的条件,所以,作为宜居区,无论是在采光,取暖,防晒还是通风问题上,都应该积极充分的进行考虑,合理布局和规划,避免当居住区建好好出现这样或者那样的问题,实现人与环境的真正和谐。

2、系统规划宜居住区道路

道路系统作为城市宜居住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规划应该以住宅区作为主体,将居民日常生活需要作为依据。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大多数人以汽车作为出行工具,所以在规划宜居区时,更应考虑人们出行边路,对于通行中交通拥堵的情况发生也要充分考虑,加强交通运输中货车的有关管理,合理规划交通中的安全问题,特别是宜居区将旅游作为其发展方向的地区更应该在道路规划上下大工夫。

芜湖市环境优美,风景怡人,人文生态条件优越,适合发展旅游业,因此该地对于旅游方面也有相应的规划,规划结合芜湖深厚的历史底蕴、丰富的山水资源、独特的地理位置、便捷的水陆交通、鲜明的产业特色巨大的开发潜力等有利条件,合理组织旅游交通线路,使芜湖市的交通对旅游产生极大的促进作用。主要体现在一下几个方面:

水上游览交通:结合长江有利条件组织水上游览交通,同时在规划区设置游览码头;步行游览交通:根据芜湖的相关人文生态环境,设立相应的绿化步行区,使人们在享受大自然的同时欣赏美好风景。

3、系统规划宜居住区绿地

城市发展中,绿地也是其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尤其是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于居住区的要求不断增加。而且在目前环境污染不断恶化的情况下,绿地也发挥很大的作用,它不但能改善城市中空气,尤其是是交通造成的污染,还能使人们充分享受到自然的乐趣。在芜湖市应该建立以公园绿地为主体部分的宜居住地,这样就对建筑的布局有了相应的要求,依据目前芜湖市的总体规划,绿道网应以芜湖市镜湖公园为中心辐射周边,同时结合新建的住宅及相应的旅游环境为基础规划道路及改造设计相关绿道。当然这些都是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并且满足人们的生产生活需要的。

另外,还应该注意城市中一些景观的开发规划建设。作为芜湖市的区域开发建设更应该注重环保,坚持在审批项目是将环境保护作为第一位考虑,反对一切与环境保护相违背的城市建设项目及活动,走经济、社会、环境协调的道路。

4、保证良好的通风条件

对于住宅区来说,住宅的通风保暖效果是关系人们生活舒适度的重要方面,宜居区住宅通风效果是否达标,供暖设备是否先进,直接关系人们的生活健康,所以与传统住宅区相比较,宜居区更应该在这方面应用先进的技术和设备,保证宜居区室内空气舒适、新鲜、宜人。

5、构建开放式生态网络结构

作为芜湖市来说,依山傍水,所以宜居区应该冲动利用这种得天独厚的的调教,在城市化进程中,不破坏这种自然环境,相反的,要充分用这种有利条件打造适合人类居住的宜居区。因为芜湖市是安徽省沿江的风景门户,所以在应用这种旅游资源的同时,更应该将规划好相关的休闲娱乐设施,形成这一区域重要的旅游圣地,同时加大赭山公园和丫山风景区旅游胜地的呼应。使芜湖市真正成为安徽乃至全国的天然“氧吧”。

结束语:

城市宜居住区的规划设计兼顾了各个方面,是一个有效的循环系统,也是一个有机整体,最为重要的是体现人文情怀,将社会的经济、社会、文化、生态与人的需求相结合,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真正意义上达到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卓德雄,浅议城市住区的宜居性规划设计[J],福建建筑,2012年01期

[2]吕良,浅谈城市规划中的居住区布局[J],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13年03期

居住区规划设计原理篇8

摘要:小区规划,建筑设计,分析

abstract:inaresidentialareaofpracticeanddiscussedtheprojectasanexample,themainemphaticallyfromthemarketorientation,idea,roaddesign,architecturedesign,thispaperdiscussedtheresidentialareaplanningdesigntrainofthoughtandmaindesignmethod.

abstract:communityplanning,architecturaldesign,analysis

中图分类号:tU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0引言

如今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安居不只是乐业,也不仅仅是有屋而居,而是完整的配套设施、良好的住宅环境和住宅质量的结合,创造良好、舒适、宜人、便捷的住宅小区环境和住宅建筑,达成现代人对“物质家园和精神家园”的双重追求,这些已成为21世纪现代住宅小区建设的新理念。本文就某住宅小区设计过程中的各关键节点展开分析和探讨。

1规划条件

根据规划要求,该项目是集交通、居住、商业为一体的中型综合居住区。用地面积39513m2,总建筑面积162198.1m2,容积率3.7,建筑密度35%,由l栋32层(底部3层商业、上部单身公寓)、2栋28层(底部3层商业、上部单身公寓)、l栋25层住宅、l栋l8层住宅及1栋3层幼儿园组成,其建筑形式以单身公寓和住宅为主,并配以高档的商业形成情景式商业内街,高低错落,形成城市道路的新制高点,完善城市形象。

2规划构思

总平面布局上,在充分研究分析该区域地段特征的前提下,寻求本地段内商业、居住业态与当地经济的互补与共生,最大限度的发挥和创造本地段的核心价值,并通过规划与建筑设计的手段实现上述目标。高层住宅和低层商业沿某大道形成梯状布局、塑造城市形象、空间处理充分发挥立体交通的潜力,营造丰富的空间感受,形体处理以简洁的空间体量、明确的材质、多层次的景观渗透,来勾勒小区的时尚地标。

2.1市场定位

项目市场定位――高档住宅及配套商业,具有高品质居住生活环境的现代化生活社区。环境塑造定位――充分利用基地特点,强调自然化生活氛围,实现天然景观要素、生态资源与人工优化处理的有机结合,使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相得益彰。外部商业定位――本项目中的商业定位为服务性质为主的配套商业。本项目的商业及服务设施面积两万三千余平方米,以补充区域内配套商业设施的缺乏。建筑房型设置定位――以20~90m2的小房型住宅为主力房型,面积占住宅总面积70%以上,其他如100rn2以上的大户型住宅占少数。

2.2规划目标

基于用地自身特定的区位和环境资源条件,以设计现代化、园林化,创造充满时代感、富有高品质、体现了城市新风貌的新型城市居住空间及商业空间为目标,协调住宅区内外部的环境与景观形象,合理确定住宅的布局与开发强度,建设富有特色和文化韵味的现代化、人性化、生态型城市住区。最终达到“为公众美化环境、为城市塑造形象、为开发者打造品牌,为投资者创造利润”的目标。

2.3规划理念

(1)“自然”的概念

树立“都市化、生态化”的整体环境形象。本住宅小区拥有良好的交通区位条件。作为开发建设的现代城市居住社区,基地内部及周边丰富的自然资源以及在此基础之上规划形成的、充满生态自然异趣的居住氛围是区域内重要的城市景观资源之一。充分利用现有基地条件,并进行适度改造与重整,使居民环境的营建尽可能地贴近自然,将原本有可能对开发建设不利的因素转变成引人注目的亮点,树立城市居住社区“生态、雅居”的整体环境形象,这便使在房产开发过程中最为重要的“自然”的概念,即一种经过人工处理了的优化的、与居住紧密结合的自然环境。

(2)“社区”的理念

通过围合内向聚合空间,从物质载体的角度力图实现人际交往、居住社区认同感。本住宅小区作为面向社会的房产开发项目,必须以“社区”概念作为居住区开发建设的立足点,通过物质空间以及各项服务设施的合理规划建设,在居住小区内部形成易于居民相互交往的空间环境,为住区在建成后的使用过程中形成持续发展的“社区’,环境提供必要的物质基础。因此,居住小区以及居住组团必须在环境、场地以及住宅的设计与空间布局中反映这一居住理念。并通过相应的物质实体配置来实现住宅区内部“社区”归属感。

(3)环境景观均好性理念环境的均好性是中高档商品化住区的典型特征,强调住区环境资源的均好与共享。规划中绿地和公共设施安排尽量做到比较均衡,尽可能使各个组团、每户居民都能获得良好的居住环境,每个住户都能方便的使用。当处于不能均享的限制条件下,则应做出弥补措施,创造必要的景观环境。强调居住物理环境的均好,要使每个家庭都能获得良好的日照、采光、通风、隔音和朝向,在规划设计时就要保证有效的日照间距,引导夏季主导风向的流通,隔绝外来噪音的干扰以及创造具有温馨、朴素和亲切的视觉环境。

2.4规划设计原则

(1)人本原则

整体尺度设定、环境设计以人为本、通过宏观结构层面上的总体考虑与微观景观与住宅设计层面上的具体细部设计相结合,强调人性化的规划设计原则。以人为本,考虑现代人的生活方式,特别是居家生活模式的转变,形成一种绿意、自然、艺术、和谐、舒适、高效的居住环境。公共服务配套设施在数量上、质量上均以高标准、高起点为原则,强调方便居住人群的使用。

(2)生态化原则

在保持并适度调整优化原有景观格局的基础之上,在具体居住空间的规划设计过程中,强调对自然景观、生态要素的引入。在局部地带,如景观轴线,有机结合地形重整,创建生态景观与绿地的有机结合,形成住区整体的景观轴线,调节优化整个居住社区的局部小气候,成为该居住环境优势与亮点。贯彻“尊重自然”思想与“可持续发展”概念,以建设绿色居住空间环境为规划目标,满足住宅的居住性、舒适性、安全性、耐久性和经济性。创造一个布局合理、功能齐备、交通便捷、环境优美的现代化生活家园。

(3)可操作性原则

面对规划基地内的现状景观资源,在充分调查、分析现状地形条件的基础之上,合理有效地、适度地对地形重整,从而创造出既宜于人们居住生活,又具有丰富的自然景观、生态资源的居住社区。在户型配备方面,充分考虑多样化的需要,以适应多元化的市场需求,满足不同居住群体的生活需要。在配套服务设施的开发建设中,根据城市商业发展的宏观需求来确定经营项目与运作方式,充分利用区位优势,以达到对土地的最优化利用。住宅区建设以科技为先导,加强新技术的利用,使住区建设新技术融入居民的日常生活,同时促进住区市政基础设施的合理布局,注重物业管理与安全保卫。

(4)科技化原则

努力将新观念、新技术、新材料与传统居住生活模式有机结合,提升住宅功能质量与环境水平,在确保生活模式宜人的前提之下,提供舒适、安全、经济、科学、超前的现代化居住空间。

(5)规划设计整体框架

处理上注重整体性与融合性,形成中心围合、空间交融的景观形态。在核心位置设置景观步道以增强小区空间景观的层次感;在住宅的规划设计中,为了避免建筑形象的单调和围合空间的压抑感,将部分住宅组群做了分段处理和微小的错落变化,以加强整体的节奏感和空间的变化,形成良好的空间感受,并与绿化相融合。

①住宅布局。

识别性与认同感――住宅布局强调空间塑造,强调单体的布局,通过住宅单体的造型和空间限定,形成相对内向围合的邻里空间。

②公建布局。

区位性与方便性――沿西环大道布置商业,结合小区内部景观布置配电房,在临近商业的住宅楼底层布置物业管理用房和社区服务用房。此外,结合中心绿地与各组团绿化设置一定数量的休闲服务设施以及健身活动设施。

(6)道路系统设计

小区于基地东侧规划道路设主要出入口,于西侧规划道路设次要出入口,区内主要道路宽6~7m,沿用地布置成环状,线型流畅与城市道路连接,便于区内交通组织,避免外部交通的穿越,同时形成区内变化丰富的景观效果。结合区内景观空间及相应的规划住宅院落、公共设施的设置,设有完整的步行系统。

2.5规划手法

(1)整体统一

强调小区建设的整体性,包括:住宅群体布局、道路系统、绿化系统与市政基础设施,统一规划,形成整体。

①公共空间优先。

在城市建设用地日趋紧张的今天,高居住密度、高建筑容积率的开发是一个不容回避的现实。如何将这一现实的难点转化为规划设计本身的优势是本方案力图达到的目标。居住活动的集约化是未来都市居住建筑的发展趋势,本方案以此为前提,将住宅、停车、社区的生活服务设施适当的集中,在满足人们社会交往,现代生活多元需求的同时,有效控制建筑密度,让公共空间、自然生态空间与绿化环境场所成为居住社区的主题。

②绿化渗透。

围绕小区的中心绿地,有机组织住宅的院落空间,使其与中心绿化与景观环境充分联系与融合,形成整体、统一的住区生态环境。

③空间轴线与自由布局相结合。整个方案的空间构图采用空间轴线控制与自由布局相结合的手法,在强调空间景观轴线的同时,在这个整体空间布局与形态上,又通过道路与建筑的有机布局来强调其自然个性,并通过步行线的组织在人行活动与视觉上将两者进行有机地

结合。.

(2)空间形态

整个小区以东侧住宅入口和西北侧商业内街入口贯穿的轴线为空间中轴,形成整个住宅区的环境识别特征;住宅的布局组成的围合形成向中央绿地开放的院落空间,从而构成一个整体。群体轮廓:整个小区的总体建筑轮廓,采用18、25、28、32层的高层住宅及底层商业内街相结合的建筑布局形式。在景观界面的道路系统,穿行于各规划住宅院落之间,创造步移景异的宜人生活环境与多样化的活动空间,并与各公共设施有效的联系。商业区部分设置完整的步行商业内街和外街,形成内部商业的对话,完善了本区域的商业配套设施。

3建筑设计

3.1平面设计

户型设计上均考虑自然通风,坚持“以人为本”的设计原则,创造良好的室内气候。以20~90m2单身公寓为主力房型,配以110~150m2的大户型,户型多样正满足了如今市场的需求。

3.2立面造型设计

住宅建筑造型以古典简约,精致为主要格调,且明快富于变化,立面设计以灰色、白色涂料和面砖为主要饰面材料,表达典雅,温馨的基调。各部分结合处利用简洁大方的线脚处理,竖向线条,精致细腻的光影变化,彰显出高尚小区特质。商业建筑造型体现热闹、活跃的建筑特征,采用现代式的建筑风格,有不同颜色和材质的变化,对比效果强烈而醒目,符合商业建筑特征。

居住区规划设计原理篇9

【关键词】城市;住宅小区;规划设计

引 言

我国城市住宅政策由建国初期的集体住房演变为单位分房到现在的商品房阶段,发展经历至今,在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方式的同时,也促进了住宅小区的设计思路。在这近半个世纪的发展演变过程中,我国住宅小区的设计程序日臻成熟。住宅小区的规划设计是一个繁杂的过程,这个过程中的每个环节相互影响、相互制约,不能独立地作为住宅小区的设计工作而完成。因此对于住宅小区规划设计人员来说,需要对住宅小区的规划设计方法理论进行系统的认知,全面地掌握各种理论方法,才能做好规划设计工作。

1、城市住宅小区规划设计的基本原则

作为城市居民生活的基本居住环境,住宅小区的规划设计以及建设水平对于城市居民的生活环境起着重要影响作用。住宅小区需要为居民提供完善的功能和生活便利的同时,还需要为人们在此环境下生活感到足够的舒适。为此,在进行城市住宅小区的规划设计时,需要基于下述几点基本原则。

(一)以人为本的原则。随着我国国民经济建设发展步伐加快,居民生活水平升高,住宅小区规划设计理论也随着时代根据新需求调整,需要结合居民对于住宅环境的新要求,为其提供具有特色的高质量住宅环境。

(二)可持续发展的原则。随着全球资源逐渐减少,我国城市住宅小区规划设计需要以发展的眼光来着眼于人居环境的构建。城市住宅小区规划时应将人与环境协调发展,实现资源合理配置,做到可持续发展。

(三)生态环保的原则。住宅小区规划设计时遵守的生态环保原则,核心目标就是保证居民生活在绿色环保的环境中,使其保持身心健康。因此需要在通风、日照和采光上做好相关的规划设计,根据当地的自然生态条件,为城市住宅小区居民提供绿色环保的人居环境。

(四)整体规划的原则。城市住宅小区规划设计时需要充分考虑城市所在当地的人文历史背景,以及小区所具备的物质条件,将住宅小区的景观设计与地方特色相结合,使之与城市文化形成有机的整体,加强居民对于城市的存在感。

2、规划设计住宅小区的价值定位

不同的居住区规划项目在面对不同的消费人群和市场情况时,对项目自身设计要求和设计条件会有所区别。在居住区开发项目中,价值取向的不同会直接导致项目的市场定位、消费人群、建筑品质控制和建筑形象的风格取向等方面有着较大的区别。在现行的居住区开发项目中,根据居住区的使用者不同而产生不同的价值取向。

第一是将通常所称“经济适用房”的住宅小区开发项目进行价值分析,简单地理解就是指的政府为家庭经济能力低于平均水平的城市居民提供的住房政策,这类开发项目的责任主体依然视房地产开发商。此类住宅小区的特点就是,居民在购买经济适用房时,可以享受政府提供的经济补助,它的价格本身较其他商品房更低。但由于经济适用房本身是属于房地产开发商开发的商品房,其核心目的在于攫取其中的经济利益,所以在开发建设过程中需要压缩建设成本,从而在其更低的房价中获取利润。因此经济适用房的住宅小区的整体品质不如其他商品房,但需要满足国家对于住宅用房的基本技术标准,所以该类住宅小区的规划上就显得格调单一、建筑形态和色彩简单。

另外一种开发项目是企业为自身员工提供“福利”的住房,带有一定的企业行为。面对企业员工进行“低价”销售。一般会由企业开发建设或者委托其他开发商进行开发。此类项目具有一定的特点,同样也是带有“福利”色彩的开发,但从产生的影响来说,是直接面对企业自身,无论是项目的品质和形象都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企业形象,所以在项目的设计要求上会突出一定的企业特色和品质要求,最为突出的可能就是企业自身的特色。从使用功能和形象要求上都带有一定的个性色彩。

第三种是以开发商个人行为进行开发控制的纯商业性开发项目,此类项目开发的操作空间较大,项目差异化也比较大,主要从居住区的使用者进行一定层面的划分:

1)一种是普通的面向大众的开发项目,符合大众生活的基本需求。

2)另一种是面向一定范围的消费客群,客群可以是按经济消费能力和文化程度的标准来划分,此类项目多数会经过前期的策划,对消费人群进行定位分析和调查,随着地方文化的差异化,项目特色会越明显,居住的使用功能会更完善,环境和交通会适度的考虑人性化设计,建筑形象更为鲜明,在对环境的要求上会更加的注意和设计。

3)第三种就是为少数消费人群量身打造的高档居住区。

由于居住区使用者的划分所产生的项目价值取向的区别,使项目本身从前期设计定位到工程建设阶段都存在很大的差异。

3、住宅小区规划设计理念

住宅小区的规划设计过程中,设计理念多数在小区的规划概念设计初期进行,一般地,我们将概念设计定义为:“在对预设目标充分理解后,确定设计理念,构想实现目标的途径和方法,采用适合预设目标的表达形式,构成多种可行方案,评价和决策最优方案,作为详细性设计的依据的一种设计过程”。设计理念提出之前,需要规划设计人员充分考虑了项目建设的基本情况,包括小区的价值定位、销售群体、潜在住户对于住房的需求特色的要求。现有的居住区规划设计中普遍采用的方法是在对现场调研之后,有的设计者会通过自身以往的设计经验,从而总结此类项目本身的特点以及如何挖掘项目的亮点,争取做到“有卖点”“、有标签”,这个是设计中惯用的口语表达方式,实际就是找出项目在同类项目中的突出特点,从而提出规划设计的概念。有的会从现有的条件中挖掘,如果没有,设计者将会通过设计创造出“亮点”,这个阶段一般会伴随居住区规划结构的形成同时进行。对于设计“概念”的确定主要有有两种方式:一种是由相关的概念策划机构或企业提出了相关的概念和基本的设计要点,规划设计人员需要根据概念的最终方案,并立足于概念的限制进行设计,这样就导致了概念策划人员与规划设计人员必然存在理解的偏差和设计的脱节情况;而另一种方式就是建筑规划设计在前,当设计方案完成后,根据方案的特殊再找概念,这种浮于表面的概念更多的是形式上,经不起细节的推敲,从而与真正的概念设计存在较大的偏差。而对规划结构的形成,往往是建立在控制经济指标计算的基础上,所以在此也要将方案设计与经济指标直接建立联系,要在指标控制的范围内对建筑的数量、层数、包括布局形态进行安排,这个过程是规划结构建立雏形的重要阶段。

4、结 语

住宅小区规划设计是一个较为复杂的过程,需要考虑住宅小区的价值定位的不同进行合适的规划设计,提出不同的设计方案供业主方选择。要做好住宅小区的规划设计,需要突出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在充分考虑居民对于生活品质的新需求的基础上,结合地方的人文特色,使小区的规划设计方案融入城市文化特色建设中,并做到绿色环保,实现住宅小区可持续发展,使居民在小区生活区域内保持身心健康,就是一个成功的住宅小区规划设计方案。

【参考文献】

[1] 城市规划资料集:第 5 分册城市设计[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

[2]胡纹.居住区规划原理与设计方法[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

居住区规划设计原理篇10

吸取国外先进经验,又需计拓思路,追随时代步伐,以不断创造适应时代所需的新型居住区。本文就居住区的历史演变以及发展趋势进

行探讨。

关键词:居住区;规划;历史;发展趋势;

一、居住区规划组织形式的演变

早在奴隶制社会,随着城市的形成,出现了最早的居住环境的组织形式。如我国周代的“里”,古希腊和罗马时代城市的“坊”,这些居住单位的规模都比较小,且都为单一的居住地区。

到了封建社会,城市规划和居住区组成单位的规模都比奴隶社会的要大,名称也有所不同,就我国城市规划发展史论,这种由纵横道路网所划分的方整坊制,与早期运用井田制规划概念的传统是分不开的。

进入20世纪以后,在一些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由于现代工业和交通的发展,使原有居住组织形式渐渐不适应现代生活和交通发展的需要,例如:

1.在面积很小的街坊内难以设置较齐全的公共服务设施;

2.儿童上学和居民日常购物需穿越交通频繁的城市干道,易造成交通事故;

3.道路交叉口过多,大大影响了车辆的通行能力和速度;

4.汽车交通带来的噪声、废气严重地影响住宅的安宁和卫生,居住环境质量明显下降。

因此,在20世纪30年代,美国建筑师西萨·佩里以控制居住区内部的车辆交通、保障居民的安全和环境的安宁为出发点,首先提出了“邻里单位”的理论,试图以邻里单位作为组织居住区的基本形式和构成城市的“细胞”,从而改变城市中原有居住区组织形式的缺陷。

我国从20世纪50年代末开始按居住小区的组织形式先后建成了不少居住小区,至今仍沿用这种组织形式,并对居住区和居住小区的各项用地指标、技术经济指标及公共服务设施内容等都作了明确的规定。居住组团的基本特征为:由若干栋住宅组合而成,地块不为小区道路穿越,内设为居民服务的最基本的管理服务设施和绿地。

将四五个或更多小区组织起来,居住小区仍保持其独立性,另外增设更加完善的公共中心,这种住宅区被称为居住区。他是一个城市中住宅集中,并设有一定数量及相应规模的公共服务设施和公共设施的地区,是一个在一定地域范围内为居民提供居住、游憩和日常生活服务的社区

二、居住区的组织构成

居住区由基本的物质与精神要素构成,物质是精神的载体,精神则是物质的内涵,具有精神境界的高品位居住环境是造就人们优良品格与素质的重要场所。居住区的规划设计要科学地运用各构成要素,合理利用土地,精心塑造各项用地的空间环境。

(一)基本要素构成

1.物质要素

自然因素:地形、地质、水文、气象、植物等。

人工因素:各类建筑及工程设施。各类建筑包括住宅、公共建筑、生产性建筑等。

工程、绿化工程、工程管网、室外挡土工程等。

2.精神要素

人的因素:人口结构、人口素质、居民行为、居民生理心理等。

社会因素:社会制度、政策法规、经济技术、历史文化、物业管理、邻里关系等。

(二)规模分级构成

居住区的规模以人口规模和用地规模表述,其中以人口规模为主要依据进行分级。现行国家标准《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GB50180-93)按不同的人口规模分为“居住区”、“居住小区”及“居住组团”三级,如“居住区分级控制规模”(表1)所示。其中包括独立居住小区和独立居住组团。实态中还有邻里、街坊、里弄等居住形式,它们都可泛指为居住区。

(三)用地项目构成

居住区规划总用地包括两类,即“居住区用地”和“其他用地”。

居住区用地是住宅用地、公建用地、道路用地和公共绿地四项用地的总称。其中各用地的构成为:

1.住宅用地

包括住宅建筑的基底占地及其四周合理间距内的用地(含宅旁绿地、宅间小路、家务院等)。

2.公建用地

是与居住人口规模相对应配建的各类设施的用地,包括建筑基底占地及其所属的专用场院、绿地和配建停车场、回车场等。

3.道路用地

指宅问小路和公建专用道路以外的各级车行道路、广场、停车场、回车场等。

4.公共绿地

指满足规定的日照要求,适应安排游憨活动场地的居民共享的绿地,包括居住区公园、居住小区的小游园、组团绿地以及其他具有一定规模的块状、带状公共绿地。

其他用地是指规划用地范围内,除居住区用地以外的各种用地,包括非直接为本区居民配建的道路用地、其他单位用地、保留用地及不可建设的土地等。

三、我国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趋势

现代住区的8项设计原则有:1.最大限度保护和创造让人们接近自然的机会;2.提供适于不同年龄、性别、身体状况的人们健身运动的机会、场地、设施和条件;3.创造能鼓励人们社交活动的机会和场所,以增加社区感和邻里意识;4.创造可供使用者自己选择和控制的机会,包括私密性;5.提供安全、方便、舒适、易识别、无障碍的人性化社区生活环境;6.减少土地开发带来的负面影响,以维护并保存自然环境与生态系统的完整性;7.尊重人们的文化传统及地域特性,并将其与现代的生活方式与功能需求结合起来;8.设计应有利于房地产的有效增值。

四、结语

居住区规划设计目标是在“以人为核心”的指导原则下去建立居住区各:功能同步运转的正常秩序,谋求居住区整体水平的提高,使居住生活环境达到方便、舒适、安全、优美的要求。以满足人们不断提高的物质与精神生活的需求,并达到社会、经济、环境三者统一的综合效益与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邓卫.突破居住区规划的小区单一模式[J].《城市规划》.2001,2.

[2]裘鸿菲,陈益峰.现代居住区规划的审美价值取向--以德克萨斯州林地社区规划为例[J].《规划师》2006,2.

[3]李旭光.对《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若干问题的思考[J].《规划师》2005,8.

作者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