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事业单位人事工作制度十篇事业单位人事工作制度十篇

事业单位人事工作制度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22:05:05

事业单位人事工作制度篇1

我县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工作起步较早,从*年开始,就在全县乡镇以上中小学全面推行了“四制”、“一目标”人事制度改革;20*年,在县委、县政府的领导下,按照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人事部《关于在事业单位试行人员聘用制度的意见》和《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省人事厅关于在事业单位试行人员聘用制度意见的通知》精神,在县中医医院进行试点。20*年,根据县委县政府的安排,进一步以城关镇中学、城关一小和县中医医院作为深化人事制度改革试点,通过改革,积累了经验,事业单位用人制度框架基本形成,实施聘用制的事业单位逐步实现了变身份管理为岗位管理,增强了活力,调动了各类人员的积极性、创造性,促进了事业单位的健康发展。回顾改革历程,我们有以下几点体会:

第一,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是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工作取得成功的根本保证。我们应当明确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的目的绝不是简单地减少人员,减轻财政负担,更重要的是针对事业单位用人机制不灵活、效率不高、存在实际上的干部终身制等弊端,通过创新管理体制,转换用人机制,建立规范、灵活、高效的用人机制,充分调动和发挥事业单位管理人员、专业技术人员和工勤技能人员的积极性、创造性,整合人才资源,凝聚优秀人才,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人才保证。

第二,坚持分类改革,是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工作的正确原则。事业单位涉及各个领域各个行业,情况复杂,必须根据不同事业单位的性质和职能、特点,分类推进改革。自开展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试点工作以来,几个试点单位根据自身的实际,制定了一系列的具体措施,落实人员聘用制度,解决未聘人员的安置问题,取得了宝贵改革经验。

第三,坚持平稳推进,是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工作的有效方法。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涉及到思想观念的深刻变革、体制机制的重要转变、利益关系的重大调整。既要注重积极推进,又要切忌急于求成,在推行人员聘用制度工作中,注重把握好改革力度、发展速度、群众承受程度的关系,充分发扬民主、依靠群众、加大监督,实现聘用制度的正常化和规范化,只有这样才能确保改革的平稳进行。

二、把握政策,全面推行人员聘用制度

当前,中央正在研究制定事业单位整体改革的总体意见,从组织机构、人事制度、分配制度、社会保障、财政制度等五个方面配套推进改革,中央机关和部分省已开展试点工作,积累经验。目前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已实施,岗位设置和人员聘用制度改革分别到了实施和深化阶段。我县各部门要按省、州和县的工作部署,加大工作力度,进一步加快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步伐,全面推行人员聘用制度和岗位设置管理工作。

首先,要明确改革的基本思路。要按照对不同性质不同类型的事业单位,分类管理的用人制度的总体要求,以转换用人机制和搞活用人制度为重点,以推行聘用制度和岗位管理制度为主要内容,统筹规划,突出重点,完善政策,分类推进,分步实施,确保稳定。要把聘用制度作为事业单位的基本用人制度,把岗位管理制度作为事业单位人事管理的基本制度,逐步实现由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转变。

第二,要突出改革的重点。我县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的重点是,全面推行聘用合同制度,规范合同管理,把聘用合同作为人事管理的基本依据。要破除畏难情绪,破除不进行事业单位机构改革、不解决社会保障就不能推行人员聘用制度的思想障碍。各单位要加快改革步伐,全面推行人员聘用制度。

第三,要稳慎把握改革进程。要有计划、有步骤、分阶段地稳步推进人事制度改革。在人事制度改革的各个环节,要充分发动群众,依靠群众,确保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选择权和监督权,开展深入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维护稳定大局,确保改革取得实效。

三、抓好各个环节,扎实开展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工作

实施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工作,要按照科学合理、精简效能的原则;通过实行岗位总量控制,结构比例控制和最高等级控制,组织引导事业单位按因事设岗、按岗定薪,合同管理的要求,实行由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由固定用人向合同用人转变。

(一)关于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制度的主要内容和特点。

事业单位岗位管理制度的内容,主要包括岗位类别、岗位等级、岗位结构比例、岗位设置核准、岗位设置管理体制等。

在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工作实施过程中,要着重掌握以下几个特点:

1、岗位设置管理是事业单位人事管理的核心。我们通过建立和推行聘用制度,实现了用人上的公开、公平、公正,加大了事业单位自主用人的力度,保障了职工自主择业,维护了单位和职工双方的合法权益,转换了用人机制,更新了用人观念。长期以来事业单位人员身份问题一直是困扰人事制度改革的难点问题,具体表现为“铁饭碗”“大锅饭”以及“一职定终身”等方面,再加上事业单位进口不严,出口不畅,致使事业单位人事管理不科学、不规范。岗位管理是根据事业单位的社会功能、职责任务和工作需要来设置岗位,有明确的岗位名称、职责任务,工作标准和任职条件,围绕岗位的任务、条件和考核指标,进行人事管理,对调动事业单位各类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促进社会公益事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岗位设置管理是做好收入分配改革的基础性工作。建立岗位设置管理制度,不是单纯的一种制度改革,而是与事业单位其他制度改革紧密结合的。改革中要遵循职务、职责相符合、待遇相随的原则,按不同类别、不同等级的岗位与岗位工资一一对应,确保岗位设置、岗位聘用与工资待遇紧密结合在一起。岗位设置保证了收入分配制度改革落实到位,而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又保证了岗位设置管理制度实际效果,两者相互推进,相互作用。

3、岗位设置管理必须坚持统一规范与分级管理相结合。岗位设置管理是一项全新的工作,要注意处理好与现行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制的衔接。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制也强调岗位问题,但没有分类和细化。岗位设置管理把事业单位岗位分为三类:管理岗位、专业技术岗位、工勤技能岗位,细化为:管理岗位1—l0级,依次分别对应现行的省级正职到办事员1-10个级别。县级事业单位管理岗位为7-10级;专业技术岗位13个等级是在现行专业技术职务框架内划分的,其中,1级岗为特色岗,2-4级为正高级岗位,5-7级为副高级岗位,8-10级为中级岗位,11-12级为助理级岗位,13级为员级岗位。新的岗位设置解决了专业技术人员职业发展台阶过少,平台过大的问题;工勤技能岗位中技术工的5个等级与现行的工人技术等级相一致。

(二)在实施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工作中要重视的几个问题。

l、关于实施范围问题。

岗位设置管理的实施范围与事业单位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实施办法规定的范围是一致的。除经批准参照公务员法进行管理的事业单位外,政府所属事业单位,包括全额拨款、差额拨款和自收自支的事业单位均纳入实施范围,使用事业编制的社会团体参照执行。从岗位和人员看,事业单位的管理(职员)岗位、专业技术岗位、工勤技能岗位,以及这些岗位上的工作人员都要按岗位设置管理的有关规定进行管理。

2、关于科学设岗、按岗聘用问题。

科学设岗应注意以下几个原则:一是因事设岗,避免设岗的随意性和因人设岗;二是要按照职位分类的原则,设置管理岗位、专业技术岗位、工勤技能岗位,增强设岗的科学性;三是在核定的编制数额和各类人员职务结构比例范围内设岗,不能突破核定的编制数和职务结构比例。要做好按岗聘用工作,按照各级岗位的情况,实行竞聘上岗,签订聘用合同,不能超岗聘用。

3、关于结构比例问题。

事业单位岗位按结构比例控制,包括岗位类别结构比例、专业技术岗位高、中、初级结构比例,高、中、初级内部不同等级岗位结构比例、工勤技能岗位结构比例和最高职务档次、等级控制。

管理岗位的最高等级和结构比例根据事业单位的规格、规模、隶属关系,按照干部人事管理有关规定和权限确定。各事业单位的管理岗位结构比例按县编委下达给各个事业单位核定的岗位为准,最高等级不能超过事业单位规格。

专业技术高级、中级、初级岗位之间的结构比例,国家和省、州总体控制目标均为l:3:6,这是总体控制目标。各单位专业技术岗位的设置按执行《关于20*年度全省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工作有关问题的意见》执行。设置专业技术高、中、初级内部不同等级岗位之间的比例时,全县总体控制目标是:二、三、四级岗位之间的比例为l:3:6,五、六、七级岗位之间的比例为2:4:4,八、九、十级岗位之间的比例为3:4:3,十一、十二级岗位之间的比例为5:5。我们应该注意的是:以上讲的都是总体控制比例。各职级间的岗位结构比例按湘人通[20*]274号文件执行。各部门在实施过程中要严格控制,确保不突破这个总盘子。

工勤技能岗位一、二、三级岗位的总量占工勤技能岗位总量的比例25%,一、二级岗位的总量占工勤技能岗位总量的比例5%左右。

4、关于岗位基本条件问题。

管理岗位的基本条件主要参照《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的规定,以保证干部选拔任用的一致性。

专业技术高、中、初职务岗位基本条件按照现行专业技术职务评聘的有关规定执行。高、中、初级专业技术职务内部的5—7级、8-10级、11-12级岗位的任职条件,按照《贵州省事业单位高级专业技术等级岗位基本任职条件指导意见》和《湘东南州中、初级专业技术岗位基本任职条件指导意见》执行。符合进入各职级人数超过岗位职数的,由各部门、各单位结合本行业、本单位的实际情况,根据岗位的职责任务、专业技术水平要求等因素综合制定量化测评标准,按标准在不突破岗位职数的前提下择优聘任。

工勤技能岗位的基本条件是人事部按《机关事业单位工人技术等级考核暂行办法》制定的。这个文件对工作年限和任职年限两方面做了规定。各事业单位要根据自身实际制定等级岗位和竞争上岗条件。

5、关于“双肩挑”问题。

“双肩挑”的问题,是我们在调查研究中反映最多的问题。特别是在教育、卫生等专业性强的事业单位,“双肩挑”现象尤为普遍。事业单位大多数领导都是从专业技术岗位走到管理岗位的,有的还继续从事专业技术工作。不少事业单位的领导是学科带头人,有一定的学术地位和影响,带动了单位的专业技术水平的提高。但是如果他们过多地投入科学研究,也会影响领导职责。如果他们占两个岗位,这又会带来不公平。湘人发〔20*〕9号中已明确规定,事业单位人员原则上不得同时在两类岗位任职,因行业特点确需兼任的,须按人事管理权限审批。

6、关于对完成岗位设置和岗位聘用认定问题。

政府人事部门和事业单位主管部门要对事业单位完成岗位设置、组织岗位聘用并签订聘用合同的情况进行认定。对符合政策规定,完成规范的岗位设置和岗位聘用工作的,根据所聘岗位确定岗位工资待遇。

事业单位收入分配制度方案办法明确规定,在按国家规定完成岗位设置和岗位聘用工作之前,专业技术人员暂按所聘职务对应岗位的最低等级套改工资,待完成规范的岗位设置并经核准后,再按确定的岗位执行相应的岗位工资标准。因此,认定工作是一个重要环节,一定要抓紧开展,切实做好。认定的具体方式和程序由政府人事部门和事业单位主管部门确定,认定的内容主要看岗位设置方案是否经核准,是否符合国家和省里规定的岗位设置、岗位聘用和签订聘用合同的规范性要求。

人事部门和事业单位主管部门要对事业单位完成岗位设置、组织岗位聘用并签订聘用合同的情况进行认定。对符合政策规定,完成规范的岗位设置和岗位聘用工作的,根据所聘岗位确定岗位工资待遇。

7、关于首次开展岗位设置和岗位聘用工作问题

湘人发〔20*〕9号文件,对首次开展岗位设置和岗位聘用工作作了明确的规定,各地区各部门要严格执行。要采取积极的措施,杜绝突击聘用人员,突击聘用职务。在聘用工作中,不得突破现有的岗位结构比例,要保证事业单位现有在册在编正式工作人员,按现聘职务进入相应等级的岗位。现聘人员已超过核准的岗位结构比例的,应通过自然减员、调出、低聘或解聘的办法,逐步达到规定的结构比例。尚未达到核准结构比例的,要严格控制岗位聘用数量,根据事业的发展要求和人才队伍状况等情况逐年到位。

8、关于高职低聘问题。

在首次聘用中,高职低聘人员可暂时保留岗位最低等级岗位工资和薪级工资一个聘期,绩效工资按所在岗位领取。第一个聘期结束后,竞争到哪个岗位,就拿哪个岗位的工资,不再保留原工资。

9、关于非领导职务问题。

事业单位不设非领导职务岗位,只有职员岗位。由于历史原因,对已存在的非领导职务,要彻底清理,鼓励非领导职务人员向相应的岗位竞聘。在首次岗位设置改革中,其待遇可继续保留一个聘期。

10、关于不在岗人员的聘任问题。

根据湘人发〔20*〕9号文件要求,借调人员和与单位签订合同留职停薪的人员,一律回原单位聘任。对不假外出,长期不到岗的人员,单位将不再聘任,按干部管理权限上报,予以辞退。

11、关于“参公”和纯行政单位的事业人员的聘任问题

我县有部分事业单位已申报“参公”管理,对这些单位,我们仍然通知参加这次会议,在上级审批文件下达前,请这些单位仍按照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要求,做好设岗聘任等各项工作;对纯行政单位的事业人员的聘任采取暂放处理,留待后期解决。请各单位做好这些员工的思想工作。

《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省人事厅关于在事业单位试行人员聘用制度意见的通知》中有规定:“事业单位的未聘人员,男年满55周岁,女年满50周岁,工作年限满20年的;或工作年限满30年的,本人要求提前退休的,经主管部门同意,并报同级政府人事部门批准,可以办理提前退休手续”。经调查,我县符合提前退休条件的人数较多,鉴于我县的经济状况,必须严格控制,以确保我县各项事业的正常开展。

13、关于乡镇站、所、院的改革问题

由于设岗需要,乡镇站、所、院(教辅站除外)的改革工作,全部由业务主管部门负责牵头组织实施。以独立法人机构为单位进行设岗,报主管部门审核后按程序报批。聘任时必须征求乡镇党委、政府的意见,由主管业务部门和乡镇党委、政府双方共同审定。聘任结束,签订合同后,主管部门应及时将结果通报乡镇党委、政府和财政所,以便核定兑现工资。

四、加强领导确保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工作取得实效

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工作是一项情况复杂,任务艰巨的工作,对此,各乡镇、各部门必须提高认识,加强领导,周密部署,认真实施。

(一)高度重视,加强领导。岗位设置管理是事业单位人事制度的一项重大改革措施,事关事业单位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顺利实施,事关新型事业单位人事管理制度的建立,事关事业单位职工的切身利益,我们一定要提高认识,高度重视,加强领导,扎扎实实做好实施工作。岗位设置管理是保证事业单位收入分配制度落实到位的保障,作为一项新的制度,在实施过程中,必然会遇到来自传统观念和原有制度的阻力,遇到许多新情况、新问题,这就要求我们要加强领导,深入实际,深入调研,制定切实可行的措施,精心组织,认真实施。各部门要把岗位设置管理工作当作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工作的重中之重来抓,专门成立工作班子,组织得力人员,集中精力开展这项工作。

(二)严格执行政策,严肃遵守纪律。各单位要认真学习《实施意见》和行业指导意见,结合事业单位人员聘用制度、公开招聘制度、收入分配制度的相关文件,吃透文件精神,熟悉和掌握政策,严格按照岗位管理设置的各项政策规定,处理好实施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具体问题。

(三)积极稳妥,稳慎实施。事业单位数量大,类别多,工作岗位更是千差万别,这就要求我们在实施过程中必须采取周密审慎的措施。处理好五个方面的关系:一是处理好岗位设置管理与工资改革和推行聘用制度的关系;二是处理好人事部门与主管部门之间的管理、指导、协调关系;三是处理好政府人事部门的宏观调控管理与事业单位用人自之间的关系;四是处理好改革的力度、速度与稳定的关系,考虑事业单位职工的承受能力;五是处理好岗位设置管理与事业发展、人才队伍发展规划之间的关系。

(四)精心安排,周密部署。这次的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任务十分艰巨,因此,会议结束后,各部门、各单位要抓紧时间,加快部署岗位设置管理工作,按照我县《实施方案》的安排,在8月份全面推开,争取在2009年10月底前基本完成全县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工作。

各部门要切实加强对本部门事业单位岗位设置、岗位聘用工作的指导。对需要核准的岗位设置方案,要及时进行核准,为事业单位尽快开展岗位设置管理工作创造条件。

事业单位人事工作制度篇2

按照党的xx大和xx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保险法》等相关规定,为统筹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建立更加公平、可持续的养老保险制度,国务院决定改革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养老保险制度。

一、改革的目标和基本原则。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xx大、xx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和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坚持全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方针,以增强公平性、适应流动性、保证可持续性为重点,改革现行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退休保障制度,逐步建立独立于机关事业单位之外、资金来源多渠道、保障方式多层次、管理服务社会化的养老保险体系。改革应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一)公平与效率相结合。既体现国民收入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的要求,又体现工作人员之间贡献大小差别,建立待遇与缴费挂钩机制,多缴多得、长缴多得,提高单位和职工参保缴费的积极性。

(三)保障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合理确定基本养老保险筹资和待遇水平,切实保障退休人员基本生活,促进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可持续发展。

(四)改革前与改革后待遇水平相衔接。立足增量改革,实现平稳过渡。对改革前已退休人员,保持现有待遇并参加今后的待遇调整;对改革后参加工作的人员,通过建立新机制,实现待遇的合理衔接;对改革前参加工作、改革后退休的人员,通过实行过渡性措施,保持待遇水平不降低。

(五)解决突出矛盾与保证可持续发展相促进。统筹规划、合理安排、量力而行,准确把握改革的节奏和力度,先行解决目前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不统一的突出矛盾,再结合养老保险顶层设计,坚持精算平衡,逐步完善相关制度和政策。

二、改革的范围。本决定适用于按照公务员法管理的单位、参照公务员法管理的机关(单位)、事业单位及其编制内的工作人员。

事业单位人事工作制度篇3

金融网权威2016年天津静海部署机关事业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更多2016年天津静海部署机关事业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相关信息请访问金融网。2月25日,静海区召开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工作会议,就推进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进行部署。区委常委、常务副区长顾春瑞讲话。区委常委、副区长程奕主持。区财政局、人社局负责同志就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政策进行解读。

会议指出,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是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一项重要的民生改革和政治任务,涉及广大干部职工的切身利益。各乡镇、各部门、各单位要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深刻认识这项工作的重要性、紧迫性,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决策和市委、市政府部署上来,采取扎实有效的措施,确保圆满完成这项改革任务。

会议强调,各乡镇、各部门、各单位要准确把握改革的目标任务、基本原则、基本思路,切实做到三个到位。一是组织领导到位。要把这项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切实加强组织领导,成立专门组织,明确责任分工,推动改革顺利实施。二是政策衔接到位。加强对现有相关政策规定、业务操作等方面的学习研究和熟练把握,确保政策待遇对接衔接。加强对基层单位的指导、监督和培训工作。三是宣传引导到位。要加强对改革工作的正面宣传,正确引导舆论,防止误读误解和炒作,广泛凝聚社会共识。要准确解读各项政策,有针对性地解疑释惑,使干部职工切实了解政策,成为改革的参与者、支持者、受益者和宣传者。要加强舆情监控,及时掌握舆情动态,及时发现和解决各种问题,确保大局稳定、干部职工队伍稳定,创造良好的改革氛围。

点击查看更多养老保险相关资讯>>>>

事业单位人事工作制度篇4

会议讨论并原则通过了《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养老保险制度改革试点方案》,确定在山西、上海、浙江、广东、重庆5省市先期开展试点,与事业单位分类改革配套推进。试点的主要内容包括:养老保险费用由单位和个人共同负担,退休待遇与缴费相联系,基金逐步实行省级统筹,建立职业年金制度,实行社会化管理服务等。会议指出,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涉及面广,政策性强,必须先行试点,积累经验,积极稳妥地推进。试点地区和有关部门要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周密部署,妥善处理好改革前后待遇水平上的平稳衔接,确保试点工作顺利进行。

会议还研究了其他事项。

・・・・・・>>>

3月19日,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新一届国务院开始全面履行职责。

会议研究确定了国务院领导同志工作分工;讨论并原则通过《国务院工作规则》,决定将《国务院工作规则》提交即将召开的国务院第一次全体会议审议。

根据十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批准的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会议讨论并通过了国务院直属机构和单位的设置,对国务院议事协调机构和临时机构进行了精简和规范。

会议还研究了当前工作。会议要求,国务院各部门要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精神,按照各自职责,抓紧落实各项工作部署。要在以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领导下,继续解放思想,勇于改革创新,以更加饱满的精神状态、更加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奋发进取,扎实工作,努力开创政府工作新局面。

・・・・・・>>>

3月26日,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扶持农业生产的政策措施,讨论并原则通过《国务院2008年工作要点》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修订草案)》。

会议指出,加强农业,对于保持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抑制通货膨胀,维护大局稳定,具有关键性的作用。为了更好地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保证农副产品的充足供给,会议决定,立即采取增加农资综合直补、增加良种补贴、提高粮食最低收购价格等一系列综合措施,进一步加大对农业和粮食生产的政策支持力度。近日将进行专门部署。

会议指出,为落实十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审议通过的《政府工作报告》,加强全年工作的计划性和系统性,国务院制订了2008年工作要点,把任务分解到各部门、各单位,做到各负其责,以利监督检查,增强政府执行力和公信力。会议要求,国务院各部门、各单位要认真履行职责,立足全局,突出重点,抓紧制订本部门、本单位的工作要点,并狠抓落实。要加强调查研究,注意发现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及时完善相关政策和工作措施,确保实现全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

会议认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自1998年施行以来,对预防和减少火灾危害,维护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发挥了重要作用。但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消防工作面临着一些新情况和新问题,有必要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进行修订。修订草案进一步完善了消防安全管理制度,规范了消防责任主体的义务和责任,强化了对消防机构依法履行职责的监督,加大了对火灾隐患的查处力度。会议决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修订草案)》经进一步修改后,由国务院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

会议还研究了其他事项。

・・・・・・>>>

4月2日,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部署太湖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工作,审议并原则通过《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草案)》。

会议讨论了国家发展改革委会同有关部门和地方编制的《太湖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总体方案》。会议指出,太湖流域是我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之一,随着经济快速发展,当地的污染物排放量不断增加。虽然近些年来太湖流域各地区积极加大水污染治理力度,取得一定成效,但太湖流域水环境问题依然严重,边治理、边污染现象依然存在,水环境恶化的趋势还在发展。这种状况不仅严重影响广大群众的正常生活,也影响这个地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切实加强太湖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意义重大,刻不容缓。

会议强调,实施太湖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必须坚持高标准、严要求,坚持以人为本、科学发展,坚持统筹规划、标本兼治,着力调整产业结构与工业布局,加强工业点源、农村面源、城镇污水以及内源污染治理,加强生态修复,加大执法力度,建立健全流域水环境监测体系、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努力恢复太湖山青水美的自然风貌,为流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切实保障,为全国河湖水环境综合治理、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提供有益经验。

会议原则同意《方案》提出的太湖流域治理目标,要求到2012年,太湖湖泊富营养化趋势得到遏制,湖体水质有所改善,主要饮用水水源地水质基本达到三类。实现这一目标,一要优先保障饮用水安全,完善区域供水安全保障体系和蓝藻事故防范措施,建设饮用水安全监测系统和预警体系。今年要全力防止因水质黑臭影响饮用水安全。二要严格控污减排,对工业点源、农村面源及内源污染实行全方位控制,并逐级分解到行政区域予以考核。三要努力修复生态,适当扩大引江济太工程规模,恢复和建设重要湿地及生态林。四要切实加强水环境保护能力建设,建立健全工业企业环保准入制度,制定农村面源污染控制标准,加强重大科技问题攻关,加快现有科技成果推广应用,完善流域监测网络和执法体系。五要加强组织领导和区域、部门协作,充分调动社会公众参与治理工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落实地方各级政府水环境治理责任,以更大的决心、更大的力度,把太湖治理好,让人民群众满意放心。

会议认为,为保持和延续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的传统格局和历史风貌,维护历史文化遗产的真实性和完整性,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制定《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很有必要。条例草案明确了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的申报条件与批准程序;强调了保护规划的权威性,规定经依法批准的保护规划不得擅自修改;强化了保护措施,规定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应当整体保护,城市和县人民政府应当对历史建筑设置保护标志,建立档案。草案还明确规定了政府及其有关主管部门的法律责任,对破坏传统格局和历史风貌的行为设定了严格的法律责任。会议决定,该条例草案经进一步修改后,由国务院公布施行。

会议还研究了其他事项。

・・・・・・>>>

4月9日,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纲要》。

会议原则同意知识产权局等部门研究起草的《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纲要》。会议指出,当今世界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知识经济迅猛发展,经济全球化步伐明显加快,知识产权已经成为国际经济和企业竞争的一个焦点,并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制订和实施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纲要,是一项关系国家前途和民族未来的大事。要通过不断优化和完善知识产权制度,鼓励社会成员的创造性劳动,激发全民族的创新精神,让一切创造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新才华充分施展,让一切创新成果得到尊重,将我国丰富的人力资源转化为智力资源,将我国巨大的市场潜力转化为对国际智力资源的巨大引力,加快创新型国家建设步伐,提高国家的核心竞争力。

会议指出,实施国家知识产权战略,要实行激励创造、有效运用、依法保护、科学管理的方针。一要优化知识产权制度,制定和完善知识产权法律法规,建立健全合理协调的知识产权体制和机制,加强行政执法体系建设,发挥司法保护的主渠道作用。二要推动企业成为知识产权创造的主体,充分发挥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在知识产权创造中的重要作用,鼓励群众性发明创造。三要鼓励和支持市场主体依法运用知识产权,促进各种创新和发明成果加快转化为现实生产力,造福社会,造福人民。四要切实加大知识产权执法力度,依法打击侵权行为,降低维权成本,提高侵权代价。五要合理界定知识产权界限,有效维护正常市场竞争秩序和社会公众的合法权益。六要加强国际合作,积极参与国际知识产权秩序的构建,遵守国际规则,促进人类文明成果的合理共享。七要大力培育知识产权文化,提高全社会的知识产权意识,形成尊重知识、鼓励创新、诚信守法的舆论氛围。

会议还研究了其他事项。

・・・・・・>>>

4月16日,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分析当前经济形势,安排部署下阶段经济工作。

会议认为,今年以来,面对国际经济环境变化和国内发生历史罕见的低温雨雪冰冻灾害,中央及时采取有力应对措施,在十分困难的情况下,夺取了抗灾救灾和灾后重建的重大胜利,保持了国民经济平稳快速发展。当前总体经济形势比预想的要好。农业稳定发展,工业较快增长;投资增长过快、货币投放过多、外贸顺差过大的矛盾有所缓解;结构调整取得新进展;财政收支状况较好;改革开放继续推进;就业和居民收入增加较多,人民生活进一步改善;社会大局保持稳定。这些情况说明,经济运行朝着宏观调控的预期方向发展,我国经济具有应对各种困难的强大动力与活力。

会议指出,目前国际经济环境复杂严峻,世界经济增长减缓、金融市场动荡,国际粮食、石油等初级产品价格持续上涨;国内经济运行中最突出的矛盾是价格总水平仍处于高位;制约农业生产和农民增收的因素比较多;固定资产投资反弹压力仍然存在;节能减排形势依然严峻。对面临的困难和问题,绝不能掉以轻心。

会议强调,要继续贯彻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十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精神,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坚持稳健的财政政策和从紧的货币政策,保持宏观经济政策的稳定性和连续性。要把防止经济增长由偏快转为过热、防止价格由结构性上涨演变为明显通货膨胀作为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特别要把控制物价上涨、抑制通货膨胀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同时密切跟踪经济形势新变化,把握好促进经济增长与抑制通货膨胀的平衡点,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会议对加强农业和粮食生产、搞好市场和物价调控、合理控制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做好财政和金融工作、保持外贸平稳增长、推进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保障和改善民生等工作作了部署。

事业单位人事工作制度篇5

关键词:人事单位;制度改革;岗位设置;思考

事业单位的人事任免工作一直沿用党政机关管理工作人员的老办法,随着经济制度的变革,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对于企业事业单位的工作人员的要求越来越高。企事业单位的人事制度变革环境下积极落实工作岗位设置工作,既要体现出工作的需求,同时也应该体现出时代的变迁和制度的革新。目前,事业单位开展人事工作制度改革,使得人事工作岗位设置也发生了变化。事业单位人事岗位设置作为人事制度改革的重要任务,同时也是优化人力资源、提高用人质量和用人效益的基础,其重要性不言而喻。本文针对事业单位的人事岗位设置相关问题进行研究,为提升人事工作效率打下坚实基础。

一、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重要性

岗位设置是根据事业单位的工作需求来进行设置,并且设置的岗位具有明确的工作任务,与事业单位的工作紧密联系。事业单位的岗位设置必须从国家对事业单位管理的制度出发,通过提出通用的岗位等级,然后设定相应的构成比例和任职条件,对于岗位人数的总量进行控制。岗位设置是事业单位的人事制度改革的重要体现,也是建设具有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的工作需求。人事岗位设置对于构建和谐事业单位的人事管理制度、提升事业单位的工作生机等具有重要作用。事业单位的人事岗位设置是不断推广和深化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的重要举措。同时岗位设置也是事业单位用人新制度的基础,对于用人单位的聘任工作人员具有积极指导意义。另外,事业单位开展岗位设置管理对于落实事业单位的个人收入分配具有很大作用。收入分配作为人事制度改革的绩效工作,也是确定员工工资的重要指标。综上所述,事业单位的岗位设置不仅是人事制度改革的重要内容,也是事业单位构建起新型人事关系、收入分配机制的重要措施。事业单位的岗位设置关系到事业单位的工作人员利益,人事岗位设置时必须要以人为本始终坚持公平、公正原则。

二、事业单位人事岗位设置面临的问题

(一)机构编制落后导致结构不合理

目前,事业单位在设置岗位的时候存在着机构编制度动态管理滞后以及结构不合理等问题。一方面由于事业单位原因导致工作用工量增加,需要设置专有工作岗位,使得岗位的设置总量大幅度超出了预期编制数目。另外一方面由于不同的事业单位内设机构不完善,如有些单位中的副处级单位中没有设置科级或者副科级,由于种种原因导致单位给予工作人员的待遇不高,工作人员对于岗位的设置管理会产生疑虑。

(二)主体岗位与主要职能不匹配

随着我国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不断成熟,国家政策规定变得日益全面,使得事业单位进行岗位设置的时候应保障技术岗位占据事业单位的主体地位,不应低于事业单位总岗位的70%。但是一些地方认为专业性技能主要用于社会公益服务,导致一些单位的内设置岗位较多,进而减少了技术人员的占比。事业单位的专业技术人员的占比降低,将会导致事业单位的技术人才与单位岗位设置机构产生极大矛盾。

(三)人与岗位的问题

岗位需要人担任,但实际上人与岗位之间往往又会出现人岗位不对应、人员梯次不合理以及岗位设置较少等问题。很多事业单位在用人上存在着专业技术系列问题,如一些事业单位存在着跨专业技术问题,如教师调入非教学、科研事业单位之后,并未能及时转入相应技术性职务,这就造成了人与岗位之间不匹配,难以发挥出工作者的作用。

三、开展事业单位岗位设置对策

(一)处理好机构编制和岗位设置的关系

事业单位设置岗位的时候,必须要根据一定的岗位机构编制制度作为基础,实行按照岗位总量、最高等级以及结构比例控制。具体执行过程中必须坚持岗位设置总量严格按照机构编制部门的核心编制数目设定,而管理岗位的最高等级不能够超出规格。

(二)处理好岗位设置机构与其他职务部门的关系

事业单位各个部门按照其岗位设置原则进行工作,只有不断明确分工、职责、责任、权限等具体情况,才能够顺利开展事业单位的岗位设置。人事行政部门必须要严格遵守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条例,制定出相应岗位设置制度和策略。岗位设置过程中不能够过分的强调工作的特殊性,必须要普遍适应于不同行业、不同规格、不同性质以及不同规模的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的时候应从全局来看,落实相应岗位设置制度和政策,切实维护事业单位在岗位设置制度管理方面的科学性和基础性。

(三)处理好事业单位岗位设置与制度之间的关系

事业单位设置岗位的时候很可能遇到一些部级的事业单位利用国有资产举办事业单位,出现了事业单位自行扩增岗位问题。因此,必须处理好事业单位岗位设置和制度之间的关系。岗位设置之后必须开展人员招聘,那么必须要根据事业单位的结构比例来核定岗位数量,然后每个岗位还应具有相应说明,只有当岗位出现空缺之后才能够招聘新人。否则新人招聘过多会造成资源浪费,进而造成事业单位工作成本提高。

四、结束语

工作岗位的设置工作不仅是事业单位的重要内容,也是人事制度改革的核心部分。事业单位岗位设置工作面临着很大的挑战,而这些挑战将会影响事业单的发展,对于工作人员配置的影响较大。因此,本文针对事业单位的岗位设置相关问题进行研究,分析了实际工作中岗位设置可能存在着的问题,并提出了一些建议性措施以供相关研究学者参考。

参考文献:

[1]高晶.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中岗位设置工作的探讨[J].决策探索(下半月),2011

[2]朱志敏.岗位设置管理——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的一项重要基础性工作[J].中国人才,2006

[3]王云.浅谈事业单位岗位设置在人事制度改革中的重要意义[J].商业文化,2012

事业单位人事工作制度篇6

关键词:事业单位人事管理制度改革

伴随改革开放,我国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很大提高,社会需求也进一步加大,以致对事业单位的工作要求越来越高。可是,由于事业单位的传统人事管理方式存在一系列弊端,虽经历数次改革取得了一些效果,但是依然没有解决关键问题,改革仍需新的思路。

一、事业单位人事管理的特点

事业单位作为一种非盈利的社会组织、政府机构,一般是由国家承办或者主管,其人事管理也多有国家政策规定,导致事业单位的人事管理有许多地方不同于其他商业单位。

(一)人事指派

所谓人事指派是指事业单位的许多岗位工作人员的选定,并不是事业单位自主决定的,而是由上级直接指派。尤其是在一些关键额领导岗位上,由上级直接指派的事业单位达到百分之八十以上,像公安局的局长、各大医院的院长等等。

(二)思想考核

思想考核是我国事业单位独有的一项人才评价制度,在国家政府机构中更是尤为普遍。其主要表现形式就是对事业单位工作人员进行马列哲学、邓小平理论、科学发展观的思想理论考核,以思想考核成绩评定一个人的政治觉悟,断定一个人的工作能力。

(三)工作人员复杂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从以前追求物质上的享受逐渐过渡到了精神上的享受,对社会服务的需求也逐步加大,一些事业单位积极与外界开展多种合作,联合各界人士成立各级分支机构,以便为社会提供各种类型的公益,这使得事业单位的人员极其复杂,有自愿者、有工商企业的加盟者等。

二、事业单位人事管理制度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倡导与时俱进的发展策略以后,我国各个事业单位的人事管理部门对其制度展开了积极的改革,取得了不少成就。但是,由于采取的是局部试点、单项推进,并且缺乏强有力的政策措施和明确的依据和目标,以致现有的人事制度和管理体制仍未从根本上得以改变。

(一)岗位责任不明确

目前国内对事业单位的职能界定不很明确,一些岗位责任更是混乱不清,为社会大众服务,维持社会秩序安定、保障人民生活和谐等,一些模糊不清的责任描述大量存在,造成一些工作人员无所事事,可有可无。

(二)人员选用缺乏自

由于大部分的事业单位是国家机构承办或主管,很多工作人员的选用都是直接由上级部门指派,导致部分事业单位工作人员专业不对口,或者是工作兴趣低下,像军人转业、领导亲属等。自的丧失,还使得部分事业单位人员素质不一,人员职能、机构重复等问题,极大的降低了工作效率。

(三)缺乏激励机制

这个是指事业单位人事管理普遍实行公务员的待遇,同级别基本没什么差异,造成同级别的工作人员之间缺乏竞争意识,缺乏工作的热情。

(四)人才评价制度不完善

在我国的事业单位人事管理制度中一直有一种现象,就是人才评价制度以思想水平最为重要,实际工作能力为其次,通常是以思想定人。人才评价制度的不健全,导致事业单位中存在大量眼高手低的工作人员,滋长了作风。

三、事业单位人事管理制度的改革思路

事业单位是国家重要的机构之一,对维持社会秩序安定、保障人民生活和谐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做好事业单位的人事管理,制定好事业单位人事管理制度的改革,是发挥事业单位效能的基础条件,可见,做好事业单位人事管理制度改革有着重要意义。鉴于事业单位的人事管理制度存在以上诸多弊端,从实际出发,结合工商企业高效的人事管理理念,我们应当从以下几点对事业单的人事管理制度拟定改革思路。

(一)合理设置工作岗位,实施岗位精细化分工

合理设置工作岗位是指根据事业单位的实际社会职能,科学合理的设置工作岗位。对每个工作岗位实施精细分工管理,让每个工作人员所有明确的工作任务,明确的工作责任。避免工作岗位、工作责任出现“多人一岗”,“多人负责”。以及出现工作问题后相互推诿、无人承担的情况。

(二)建立上级给予指示,事业单位自主选聘的人才选用制度

事业单位作为国家机构的分支,其主要工作岗位的人事调动安排、选用选拔应当由上级根据事业单位的实际需要,给予直接指派或必要的指示,由上级选派或事业单位自主选用选拔。对于中、基层工作人员的选用选拔应当给予事业单位一定的自,让事业单位根据自身的实际需要,组织人才选用选拔活动。一方面从事业单位内部选拔,可以极大地鼓励工作人员的学习、工作热情。另一面,从社会上选用工作人员,给事业单位注入新鲜血液,也便于事业单位与社会的沟通。

(三)实行绩效考核制度,激励工作人员工作热情

绩效考核制度是指将工作人员的工作成绩记入考核部分,以工作成绩的档次给予不同奖励。事业单位普遍实行的公务员待遇缺乏差异化,造成同级别工作人员之间没有竞争意识,缺乏工作热情。而在事业单位中实施绩效考核制度,将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工作成绩记入考核项目,通过对工作成绩档次的划分,给予不同的奖励,比如可以免费安排接受高端技能的培训、外出旅游等,以调动工作人员之间的竞争意识、工作热情。

(四)健全人才评价制度,杜绝作风

事业单位应当健全人才评价制度,不能单单以思想考核来评定一个人的素质,滋长只求思想先进,工作放在其次的作风,健全的人才评价制度应当包含四个部分。

1、思想素质

作为事业单位,国家分支机构的工作人员,对于国家的基本发展思想、发展策略等,思想上要具备一定的素质;对马列哲学、邓小平理论以及科学发展观等思想,要有一定的认识。

2、业务能力

扎实而定业务能力是从事工作必不可少的,因此失业单位的工作人员必须要有扎实的业务能力,能够独立承担并完成自身的工作任务,胜任自己的工作岗位。

3、工作激情

工作激情是一个人能够将工作出色完成所不可少的心理素质之一。事业单位大多数是为社会服务的公益性组织或机构,是一个长时间的工作,缺乏工作激情的人很难坚持到底。因此,对于一个卓越的工作人员,工作激情是很重要的一个条件。

4、团队协作

事业单位是一个与社会各个阶层打交道的公益性组织或机构,从来不会是一个人工作,因此具备团队协作能力是有必要的。能够调动周围同事的工作热情,协调好各个部门的配合、把大家组织成一个团队,是完成复杂任务必备的能力之一。

事业单位作为社会的一个特殊行业,有着自身的发展运营规律。进行事业单位人事管理制度改革,一定不能求快,要充分了解各项情况,把握实际需要,分析实际存在的问题。积极地和上级主管部门进行沟通,勇于探索,大胆尝试,相信取得事业单位人事管理制度改革的新局面的道路并不遥远。

参考文献:

事业单位人事工作制度篇7

关键词:事业单位工资分配制度改革思考

工作分配制度的改革涉及的面非常广,因其不仅与经济社会的建设有关,同时还与政治制度与和谐社会的建设相关,所以如果处理不佳,很有可能会产生连锁反应,影响和谐社会的建设。目前,我国正在对事业单位工资分配制度进行积极的改革,此种改革实施之后,很多方面必然会受到影响,尤其是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影响更加突出。

1、改革工资分配制度是事业单位发展的客观要求

现阶段,我国的事业单位各个方面都在尽心改革,在人事方面采取聘用制度,以此提高事业单位的工作效率以及质量。人事制度改革所要达到的预期就是传统的管理模式,传统编制人事制度,员工采取的是身份管理模式,而聘用制度对员工则采用的是岗位管理模式。为了适应人事制度的改革,工资分配制度也进入到了改革阶段,现如今,我国已经出台了相应的改革措施。工资分配制度的改革利于我国的事业单位突出自己的优势,比如新闻、卫生技术等事业单位依据自身发展需求制定更符合要求的工资制度。传统事业单位应用工资分配制度是统一标准,无论是哪一种类的事业单位,其员工的工资几乎相同,这对根本无法区分与不同的事业单位所具有的优势特点。

另外,我国传统的事业单位应用的是统一的艺术结构,统一的职务等级工资制度,换言之,无论是哪种类型的表演人员,无论是哪个事业单位员工,只要职务相同,工资标准也相同,完全忽视了责任轻重、难度大小,因此引起了很多事业单位人员的不满。这种工资分配制度难以激起工作人员的工作热情,缺陷越来越凸显,如不再进行改革,我国事业单位的工作效率与质量将一直都无法得到提高。

从上述的阐释中,我们能够了解到工资分配制度改革的确是事业单位发展必然要求,其对我国事业单位未来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此次我国针对事业单位所进行的工资分配制度改革所要达到的目标如下:首先,能够突出事业单位的特点,按照岗位级别以及管理难度进行工资分配;其次,促进我国工资调整机制的建立与完善,以便未来事业单位能够依据机制进行自主调整;最后,优化宏观调控机制。

事业单位工资分配制度改革之后具体以下优势:首先,改革之后的工资分配制度,更符合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同时工资分配管理权适当的下放,相关的地方部门有权利对其进行适当的调整,使得工资分配调整更加的灵活;其次,建立重实绩,重贡献,向优秀人才和关键岗位倾斜的岗位绩效工资制度,增强工资的激励功能,完善高层次人才激励机制.实现一流人才,一流业绩,一流报酬;再次,完善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工资正常增长机制;第四,在制度形成上和运行机制上,与公务员工资制度脱钩,实行体现岗位绩效和分类,分级管理的收入分配制度;第五是完善收入分配调控政策,政府通过调控手段正确引导事业单位服务方向,不断提高其公益服务的水平和能力.

2、实施事业单位工资分配制度改革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首先,事业单位工资分配制度改革要与事业单位分类改革,人事制度改革配套进行.人事制度改革决定着工资分配制度改革,反之,工资分配制度改革又推动着人事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入.目前,工资制度改革已经进入具体实施阶段,而《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试行办法》国家刚刚颁布,在事业单位完成岗位设置和人员聘用前,专业技术人员岗位工资的确定,一律暂按所对应岗位的最低工资标准执行,又吃上了"大锅饭";绩效工资是改革后事业单位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按照事业单位类型对绩效工资进行总量调控,这是实行工资分类管理的重要内容,但事业单位新的分类办法尚未出台,只能"穿新鞋走老路",按原来的分类核定这样势必会影响新工资制度效能和工作人员积极性的发挥,因此,要加快事业单位分类改革,聘用制改革和岗位设置步伐,为新工资制度实施和发挥应有效能作用提供前提和基础。

其次,按照分类管理要求,加强和改进事业单位工资总量管理根据事业单位的性质,经费来源和收支情况,实行工资总量调控,使单位工资总量与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紧密挂钩.除财政预算内拨款外没有其他稳定收入来源的事业单位,实行工资总额控制的管理形式,严格执行国家工资政策规定;除财政预算内拨款外,有相对稳定其他收入来源的事业单位,实行工资总额与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结合的动态管理形式,单位收支结余额经过批准可提取一定比例纳入工资总额使用;无财政拨款的事业单位实行浮动工资总额的管理形式,完全与效益挂钩,可实行企业化管理.引入企业分配机制,推行企业工资制度。

第三,改变工资管理方式,赋予事业单位分配自.政府行政部门对事业单位工资的管理,要从人头管理转变为总量管理,从微观管理转变为宏观管理,从过程管理转变为目标管理.事业单位制定内部分配方案要体现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和谐发展的原则,建立形式多样,自主灵活的分配激励机制.通过实行按岗位定酬,按任务定酬,按业绩定酬,工资与效益挂钩,兼职兼薪,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等等多种适合单位特点的分配形式和办法,调动和激发广大职工积极性和创造性,吸引人才和留住人才,促进事业不断发展。

第四,加强工资支付管理,规范收入分配秩序.按照事业单位核定的工资总量.将所有用于收入分配的资金全部纳入工资专户管理,人事,财政,税务,审计等综合管理部门密切配合,并充分发挥事业单位主管部门的作用,加强工资宏观调控和有效监督,合理确定单位领导人员的收入分配和内部收入差距,既要有利于激发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保证实现社会公益目标,又要防止分配领域盲目攀比,出现分配秩序混乱的现象.

3、结语

综上所述,可知市场经济时代,我国事业单位一直使用的工资分配制度已经不适合市场经济的发展,所以需要对其进行改革,这样不仅利于突出事业单位各自的特点,同时也可以培养优秀的人才,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现阶段,我国已经出台了相应的工资分配制度改革方案,其具体实施效果还有待观察,但是总体方向良好。这种分配制度经过不断的调整,对我国事业单位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陈旭.关于事业单位分配制度改革理论与政策研究[J].现代经济信息.2015(03)

[2]赵春玲.试析行政事业单位工资改革的要点[J].时代金融.2014(08)

[3]刘燕.企业工作绩效考核及绩效工资分配分析[J].经营管理者.2013(15)

事业单位人事工作制度篇8

一、前段工作的大体回顾

自今年3月6日全市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动员会议之后,绝大多数单位能按照市委、市政府的安排部署,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周密安排,狠抓落实,全市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取得初步成效。综合全市情况,目前我市事改工作呈现以下几方面特点:

1、各单位领导比较重视。各改革单位均成立了领导小组和工作班子,把事改工作摆在上重要的议事日程,党政主要领导亲自抓。单位一把手敢于负责,保证了领导力量与领导精力的到位。澧县、汉寿、武陵、桃源、津市、市教育局、建设局、卫生局、一医院等单位的党政领导班子对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十分重视,工作主动,措施有力。澧县县委、县政府对事改工作高度重视,不因抗击非典而忽视事改工作,不因阻击洪魔而延缓事改工作,在抓好各项中心工作的同时,积极组织部署事改工作,于6月份召开了全县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动员大会,使全县的事改工作全面推开。汉寿县委、县政府在集中精力抓经济工作的同时,高度重视事改工作,主要领导亲自召集事改办的工作人员开会,要求“立意要高,效果要好,改革要措施”,创造性的开展好事改工作。由于各单位领导重视,使得全市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顺利推进。

2、宣传发动工作做得比较扎实。思想是行动的先导。为确保改革的顺利推进,全市各级各单位,着重狠抓了宣传发动工作,统一认识,大造声势,营造良好的改革氛围。改革单位召开各种大小会议,市改革办在《常德日报》宣传事业单位改革的有关政策,印发宣传资料9万多份,从而较好地统一了广大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思想,端正了认识,积极投身改革。市一医院领导班子,在全市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动员会议之后,召开大会贯彻精神,走出去学习外地经验,请专家学者举办讲座等方法做好宣传发动工作,使全院职员较好地形成了改革共识。

3、工作方案制订得比较符合实际。为了使改革稳步推进,不打乱仗,各有关单位按照事改办的要求,坚持公开、透明的原则,精心制订了改革的规划和方案。从全市规划的情况看,大部分都安排在3—4季度实施改革。从各单位制度的工作方案看,一般都做到了把上面的方针政府及要求与各单位的实际相结合,讲原则,按程序,充分走群众路线。市教育局在抓改革中,努力扩大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改革方案在深入讨论的基础上,三番五次征求基层学校的意见,制订的改革方案既符合上面的精神,又比较切实可行,为全市教育系统的人事制度改革创造了有利条件。

4、工作推进积极稳妥。按照上级“脱钩、分类、放权、搞活”的精神,市委、市政府结合实际制订了我市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三定两改”的工作思路,重点在建立一种新的机制上作文章。“三定”,即定机构、定编制、定职数,“两改”,即改革用人制度,改革分配制度,重点是建立一种新的用人和分配机制。围绕这一思路。市事改办组织有关职能部门在调查研究、办点试范的基础上,先后出台了《常德市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实施意见》、《常德市事业单位行政领导人员聘任暂行办法》、《常德市市属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社会保险实施办法》及《市属事业单位内部收分配制度工资改革实施办法》等五个政策性文件,以指导全市事业单位的人事制度改革。为了巩固改革成果,提高事业单位人员素质,由市委组织部、市人事局出台了《常德市市属财政拨款事业单位补充工作人员公开招聘实施意见》,对事业单位补充工作人员实行每半年面向社会公开招聘一次,杜绝人事上的暗箱操作。同时各改革单位能从稳定的大局出发,在积极稳妥组织本单位改革的同时,认真做好思想政治工作,争取把矛盾解决在萌芽状态,使改革能正常进行。从目前的情况看,此次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发展健康平稳。

5、督导工作比较有力。为促进工作落实,市事改办举办了市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骨干培训班,内容涉及改革的方方面面。在此基础上,为确保改革进度与成效,市事改办组织力量对全市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情况进行了督查,并建立了月报制度,从中发现了一些问题,并及时督促整改,促进了改革的推进。

尽管我们前段的工作取得了一些成绩,积累了不少经验,但还存在差距,主要表现在:一是有些单位领导对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工作重视不够,一定程度上存在着求稳怕乱和“等、靠、要”的思想,“一把手”过问很少,工作思路不清,有的甚至连规划和工作方案都没有很好地制订出来。个别单位的改革方案、工作程序不够规范,流于形式。有的主管部门对基层改革单位的协调指导力度不够等等。二是部分事业单位改革的宣传发动工作还做得不够扎实,部分职员对改革的认识不够高,因而参与改革的态度不够积极,行动不够自觉。三是整个改革进度不快,发展不平衡。从整个改革的进度看,已完成聘用制度改革的单位只占13.2%。各区县、单位与单位之间进度不一,有的县和市直单位行动迟缓。希望有关单位在今后的工作中,要认真对待上述问题并加以改正。

二、对下段工作的要求

总的目标要求是:要按照市委、市政府的安排部署,在年底前全市完成聘用制改革任务,并结合进行分配制度改革,用2—3年时间,逐步建立起自主灵活、形式多样的分配激励机制。由此看来,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已不再是改与不改的问题,而是如何加快进度、保质保量按期完成任务的问题。为了推进此项工作,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把事改工作列为了全市的“双十”工程。因此,事业单位主管部门和实施改革单位的领导,一定要把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作为当前一项严肃的政治任务,站在讲政治的高度来认识,牢固树立任务、时间观念,要以时不待我、只争朝夕的精神,切实把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抓紧抓好。

第一,要切实加强组织领导。人事制度改革的任务能否保质保量的完成,关键在于领导。因此,事业单位及主管部门的领导,特别是一把手必须首先转变思想观念,树立大局意识,坚定改革信心,克服畏难情绪,立足单位实际,认真履行好主要责任人和协调责任人的职责。各单位要抽调得力的力量组成工作班子,集中精力抓好这项工作。这样一项涉及个人切身利益的改革,没有得力的领导和工作力量抓是不行的。从今天起,我们抓督导,首先要督导领导力量到位的情况,凡不到位的,要追究责任。

第二,要进一步加大宣传工作力度。要多形式、多途径的宣传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工作,要进一步认真组织单位职员学习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的相关政策、领导讲话、典型经验等,促使事业单位干部职工转变观念,提高对改革的认同感和心理承受能力,努力营造改革氛围。

第三,要抓紧改革方案的制订和实施。今年只剩四个月时间了,越到年底工作越多。因此,9、10、11月份正是实施改革的大好时机。各单位抓住这段时间。没有制订方案的要抓紧制订方案。制订了的要抓紧实施,再不能等,再不能看了。各单位要作出科学安排,确保年底前实行聘用改革任务的完成,决不能打折扣。为促进事改工作,市里准备派出几个督查组分别在市直单位巡回督查,每半月发一次进度情况月报,年底进行检查验收,并和年度目标管理考核责任制挂钩,影响单位评先。

第四,要严格按政策原则办事。坚持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原则,严格按政策和规定的程序操作,是确保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积极稳妥、顺利推进的关键。因此,必须吃透上情,认真领会弄通国家、省、市的有关文件精神,制定的改革方案必须与上级有关政策、法规相一致,必须经单位职代会或全体职工大会审议通过,报主管部门和市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领导小组审批后方可实施。具体操作中要严格按批准的实施方案进行,正确处理好民主与集中的关系,决不能随意简化工作程序,不能搞领导个人或少数人说了算,确保单位和职员双方的合法权益不受侵害。事业单位实行聘用制之后,要按照改革的要求实行人事制度。实行人事,有利于搞活单位内部用人机制,疏通人员出口,解决目前事业单位普遍存在的“进人容易走人难”的问题;有利于降低单位管理成本,提高人事管理效率,解除用人单位和个人的后顾之忧。根据我市深化人事制度改革的需要,从今年起,市直事业单位的辞职、辞退人员,事业单位新聘用人员,一律由人事部门下属的人才服务机构实行人事,希望各单位能对此项工作高度重视,严格按规划实施。

第五,要齐抓共管,形成推进改革的合力。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不是哪个部门一家的工作,需要全社会广泛参与,有关部门齐抓共管才能凑效。因此,市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和各事业单位主管部门要分工协作,各司其职,围绕不同时期改革的中心工作,及时研究解决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为全市事业单位改革提供优质、高效服务。尤其是组织、人事部门,要敢于牵头,做好经常性的宏观指导工作。编制部门要抓紧做好编制的审定工作,社保部门要提出事业单位推行社会养老统筹的具体意见,并尽快落实市本级事业单位社会养老保险的相关措施。财政、人事、编制部门要加强配合,各事业单位主管部门要正确处理好改革的主体和客体之间的关系,充分尊重改革单位的实际情况和具体意见,工作中多给予政策指导、协调服务,力戒影响改革正常进行的行政干预和包办代替现象的发生。

事业单位人事工作制度篇9

新时期,我国事业单位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而内部会计控制的作用越来越明显,对其发展有着重大影响。目前我国已经结合事业单位实际发展状况,制定了一系列的会计内部法律法规,推动了我国事业单位的发展。但是在科学技术的带动下,我国事业单位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导致事业单位财务会计职能不断丧失,从而严重影响了事业单位的前进步伐。

关键词:

财务会计;事业单位;内部控制

财务会计对事业单位的发展产生了严重影响,近几年在社会主义市场体制的变化下,我国的经济体制发生了较大变化,丰富了事业单位经济行为,增加了事业单位财务难度。虽然事业单位财务会计管理制度已经实施了很长时间,但是从实际应用状况来看,依然存在很多问题,影响了事业单位的长期发展,必须及时对其进行分析,解决存在的问题,以保证事业单位的稳定建设。

1财务会计对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工作产生的作用

1.1确定事业单位现代化管理制度,促进内部控制工作的开展

事业单位财务会计对事业单位的长期发展起决定性作用,同时还可以完善事业单位监督和保护意识。经过分析发现,实施事业单位财务控制制度的主要目的就是管理事业单位财务,可以利用管理机制约束内部行为,同时还可以保证财务管理和内部控制工作的进展,提高事业单位的经济效益。所以事业单位建立现代化管理制度是事业单位发展的主要支撑体系,能够促进事业单位各项管理制度的建设,保证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工作的顺利开展。因此事业单位的财务会计对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具有重要作用,让事业单位人员形成保护意识,保证内控监督工作的进展。

1.2财务会计强化了内控意识

事业单位内控工作主要进行财务会计管理,必须建立一些制度和监督机制,促进事业单位内控工作的进展。经过对事业单位实际发展状况的调查发现,很多事业单位的内控意识都比较薄弱,进行内控工作的方式非常落后,不能适应时展,影响了事业单位的建设。随着财务会计的建立,促进了事业单位内控管理工作的开展,加强了财务监督,强化内控意识,构建完善的机制,从而保证事业单位内控工作的进展。

1.3提高了事业单位的内控水平

事业单位实施的内控对我国财政资金状况具有直接影响。只有提高事业单位人员的重视,强化事业单位财务管理,才能保证国家资金使用的安全,提高事业单位的工作效率,对事业单位的长期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财务会计也更好地满足了事业单位的发展,强化了事业单位的监督和检查,从本质上解决了事业单位存在的问题,提高了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水平,以促进事业单位的长期建设和发展。

2我国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中存在的问题

2.1财务会计缺少相关的业务流程控制制度

目前,我国很多事业单位都没有建立完善的会计业务流程,内部制度不完善。事业单位内部制度不完善主要表现在缺少经济业务授权制度、权利分配关系不明确等方面。除此之外,很多事业单位的人员编制和岗位设置都存在一些问题,尤其当企业规模较小,缺少管理人员时,就会出现出纳、资产管理以及会计等职务都由一人担当,而在实际工作中主要是执行力度不强、权利分配不完善、内部业务流程较紊乱等方面的问题,给事业单位各项工作的进展造成了很大影响。

2.2监督职能弱化

目前很多事业单位都没有建立内部审计机构,不能监督事业单位各项行为,影响了事业单位的发展。一些单位虽然建立了内审制度,但是内审部门职能落实不到位,工作职能依然存在较大异议。从事业单位实际状况来看,很多内审人员通常都直接由内部领导人员胜任,直接影响了事业单位的经济效益,导致事业单位内审监督工作出现了较多问题,无法发挥内审人员的作用,严重时将造成国家资产的流失。

2.3事业单位财务控制管理人员整体素质有待提高

事业单位对财务会计内部控制人员的要求较高,要求内部控制人员不仅具有较强的实践精神,还要在专业素质方面达到要求。但是由于实际工作中对内控人员需求量较大,很多事业就降低了人员要求,导致现有人员与事业单位需求相背离,增加了事业单位内控工作难度,最后降低了事业单位内部工作效率,直接影响了事业单位的发展。除此之外,一些事业单位的专业内控人员较少,很多员工都缺乏实践经验,进行工作时,态度不端正,缺乏思想认识,忽视法律法规,不能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有效性,给事业内控工作的开展造成了很大难度,影响了事业单位的发展。

2.4事业单位内部内控意识较肤浅

目前,很多事业单位还不能清楚认识并理解财务会计内部控制,一些人员认为实施财务会计内部控制制度只是一种形式,这种错误的认识,导致财务人员对财务制度漠不关心,不能从思想上认识到财务工作的重要性,工作中随意性较大,导致财务人员业务素质普遍偏低,工作效率较低下,影响了会计信息的质量,不能发挥内部会计制度作用,影响了事业单位工作的进展。

3提高事业单位内部财务会计控制的措施

3.1建立健全事业单位内控制度

事业单位要想获得发展,就必须建立完善的财务会计内部控制制度,根据事业单位实际运行状况,合理分配人员职务,保证事业单位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同时还可以建立岗位责任制度,明确各个岗位的职能,实施定期轮流岗位职责,定期对人员进行考核,提高人员的思想认识。同时建立健全授权审批制度,加强财务人员的专业素质培养,要求财务人员掌握审批工作流程和方式,保证财务人员进行内部经济业务审批时有法可依,防止问题出现。另外,还要充分利用各种方式和程序,构建完善的资产管理制度,增强资金活动的控制和监督,可以实施财务管理和全面预算控制,保证资金活动等得到全面控制,必要时还要建立财务会计内部控制制度,推动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的发展。

3.2实施职务、岗位分离制度

事业单位应该对不同职务分配不同人员,要求人员在实际工作中相互制约、相互作用,形成一种阴性的约束力,提高事业单位实施效果。例如可以将付款、审核和记账等由不同的人员进行工作,在实际工作中让人员相互监督,提高工作效果。同时实施轮流山岗制度,要求工作人员进行轮流工作,加强工作力度,促进事业单位内控工作的实施。如果事业单位耗费在预算之内,可以由相关人员签字后再完成相关工作,工作结束后根据相关凭证由部门人员审核并签字,最后再交给财务负责人签字,然后报销。会计人员还要对原始凭证进行检查,如果凭证出现涂抹或伪造,不予通过,必须由当事人签字后才能报销。

3.3加强财务会计人员的素质

培训财务会计是事业单位实施内部控制的核心环节,对事业整体发展具有很大影响,所以必须加强人员素质培训,保证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工作的进展。事业单位财务工作涉及的范围较广,是一项比较负责的经济管理内容。财务会计人员担当着事业单位的核心工作,只有不断引入高素质、高技能和高水平的人员,才能促进事业单位的长期发展。第一,加强事业单位会计人员的思想道德建设,给人员培养思想道德相关知识,提高人员的思想认识;第二,强化会计核算和会计监督。财务会计核算集中化可以控制财务执行力度,解决财务人员编制问题。进行财务会计人员素质培训时,可以实施再教育,促进培训工作的实施。实践中主要对财务人员的知识与技能、经济、法律和会计等进行学习,提高人员的电算化认识,树立人员正确的道德观念,全面提升自己的知识和技能,发挥财务人员工作的创造性,更好地服务于事业单位各项工作。

3.4提高事业单位财务会计内部控制意识

意识是决定行为的主要因素,涉及事业单位经营、管理等各个方面。所以,事业单位财务会计部门领导和人员必须及时转变观念,从思想上认识到实施内部控制的作用,保证事业单位财务报道的完整,体现财务报道的真实性。同时,还要建立健全财务会计内部法律法规,保证财务各项工作的开展。此外,事业单位管理人员还要对员工实施一定的思想教育,提高人员的内控意识,让财务会计控制内容顺利进展。

4结语

事业单位财务会计是保证事业单位内控控制工作顺利发展的前提,可以完善事业单位经济行为控制,提高了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质量,推动了事业单位的发展。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财务会计内部控制出现了很大的矛盾和问题,为了更好的促进我国事业单位的发展,事业单位必须结合实际工作状况,建立完善的财务管理制度,控制内部行为,充分发挥我国事业单位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黄钢臻.探究财务会计对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工作有何影响[J].现代经济信息,2013(10).

[2]刘华强.事业单位改制对财务和会计的影响及对策研究[J].西南财经大学,2013(05).

事业单位人事工作制度篇10

关键词: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问题探究

在行政事业单位中,对内部控制的定义为:单位为了更好的实现控制目标,对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制度规范、施工工作、工作流程等几个方面进行控制,以及经济活动风险的预防工作。其具体控制的范围包括:行政事业单位经济活动是否符合国家有关规范、单位内部使用资金的安全性及使用有效、财务人员制定的财务报表真实性、准确性等。而通过这种内部控制方法的有效运用,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避免行政事业单位工作人员腐败现象的发生,更好的提高服务社会群众质量水平。随着行政事业单位经济效益的不断提高,增加了国家财政上的收入,为更好的建设我国社会主义国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一、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对我国经济的影响

从行政事业单位发展的现状总体上来看,大多数行政事业单位管理阶层更注重于内部控制的管理制度、具体工作方案实施、建立完善的内部监督管理部门等工作,然后根据自身管理制度工作的完善,实现了行政事业单位的可持续发展。但是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工作在理论与实践方面上,都落后于企业单位的内部控制工作水平,并且在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工作还存在很多不足,这些问题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对行政事业单位的工作质量、效率、财产安全、公正廉洁理念等都造成了严重的影响,降低了行政事业单位在社会群众内心的良好形象。现阶段行政事业单位工作人员违法乱纪、现象频频出现,就审计部门的数据显示,在2012年10月份之前审计部门对行政事业单位开展审查工作期间,发现50家行政事业单位因内部管理制度的不健全造成国家经济财产损失高达100多亿人民币,因此这也就表明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重要性进行认知是十分重要的。而在同年12月份,审计部门又公布了38起行政事业单位工作人员违法乱纪行为及相关处理措施。

就目前情况来看,上述问题的出现都是我国行政事业单位由内部控制工作上存在的失误而引发和导致的,究其根本原因主要体现在下面几个方面:首先,一些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尚未拥有完善的内部控制管理制度,导致在资金的使用中无法正确、及时的做出详细的记录,造成单位资金上的大量损失;其次,某些行政事业单位虽然建立了内部控制管理制度,但由于内部控制的方法较为单一,对行政事业单位的发展无法起到促进作用;再次,而有些行政事业单位在现阶段建立了相对比较完善的内部控制管理制度,但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发现,内部控制管理制度的实施方案与行政事业单位实际发展现状不相符,导致管理制度无法发挥自身的作用;最后,只有极少一部分行政事业单位制定的内部控制管理制度与自身发展方向相同步,所以在审计部门对其进行审核工作时发现,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管理制度在一定范围内缺乏真实性、合理性、准确性,因此将其用于行政事业单位发展工作中就无法起到实际效果。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出现的问题还可以从以下几点中描述:第一,一些行政事业单位对于经济活动资金的管理较为松懈,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造成行政事业单位经济资金上的损失;第二,某些行政事业单位以经济合同的方式私自开据虚假发票或利用经济上资金支出达到套取资金的目的,从而造成行政事业单位经济活动资金以非法的形式大量损耗;第三,有些行政事业单位在对国有资产进行管理工作时,由于管理方法不符合国家法律规范,资金计算方式与财务会计的规定理念相违背,从而出现国有资产管理过程中资金收支不一致的现象;第四,一少部分的行政事业单位在对经济项目进行投资、大型工程的决策、核心行政事业单位人员的任免以及大量资金的使用工作等方面,尚未开展行政事业单位人员会议决策会议以及未采取公平、公证、公开的决策方式,并且在人员的任用方面具有突发性特点,进而导致行政事业单位决策上出现错误,造成国家经济财产上的损失;第五,多数行政事业单位在审计人员实施审查工作时,都出现“白条抵库”、私自挪用公款等现象,导致财务人员对经济资金无法准确说明其用途。同时行政事业单位人员将单位的银行账户、单位内部信息内容进行私自出租、出售的行为,也造成行政事业单位经济资金的大量流失。而这些问题的出现不仅对国家财产造成一定损失,也是导致行政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出现违法乱纪、现象发生的主要因素之一,究其原因,就是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管理制度上的缺失而引发此类问题的出现。

二、对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影响因素

(一)行政事业单位工作环境

在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拥有一个健康、正能量的工作环境,能更好的提高工作人员的积极性,认真完成每一项工作任务。然而,现阶段大多数的行政事业单位工作人员都存在着关系化、利益化,使得行政事业单位的经济活动资金逐渐进入工作人员的手中,造成人员的现象的发生。例如:在2012年8月26日我国延安市发生的重大交通事故中,造成36人不程度上的伤亡,当时党组书记、陕西省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局长杨达才对发生事故的现场进行视察时,因一个微笑的照片引发大量网友对其实行人肉搜索,发现在杨达才身上出现多种样式的名表,被众网友戏称为“表哥”,然而随后的不久,又爆出杨达才戴价值13万人民币的眼镜以及腰身奢侈皮带的佩戴,而网友称其为“全身都是宝”。在此之后,众网友认为杨达才身上所穿、所戴与实际工资不成正比,在这之后湖北省三峡大学在校就读学生刘艳峰向陕西省财务厅申请政府对陕西省党组书记杨达才2011年度的工资进行公开,但是却因工资收入等个人信息不符合政府信息公开的标准将申请表退回。随后,陕西省纪委又对杨达才实施调查工作,发现在杨达才任职期间有严重的违法乱纪、众多资金来源不明等现象,在核实相应事件以后对杨达才实施处理,并以贪污判刑14年。

(二)对行政事业单位风险的评估工作

对于行政事业单位风险的评估工作内容大致可包括以下两点:识别行政事业单位运营中的风险、针对存在的风险问题提出相关解决措施。在行政事业单位运营中风险产生的原因主要有监督管理力度不够、行政事业单位经营环境较差、新工作人员的任用、新型业务的运营、行政事业单位新规章制度的使用等多个方面问题,从而造成行政事业单位资金上的损失。对此,行政事业单位应建立完善的风险评估管理制度,并对行政事业单位运营中存在的风险问题进行详细、系统的评估工作,进而确保行政事业单位运行的良好。但在实际实施工作中,行政事业单位由于与其他的企业单位性质不同,使得行政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对风险的识别能力较弱,无法提前做出应对风险所采取的改善措施,并且在涉及行政事业单位经济活动工作中,尚未对经济活动流程进行深层次的梳理工作,对其重点掌握不明,因此就无法正确的对行政事业单位风险进行防范,进而造成行政事业单位资金的大量损耗。

(三)行政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对信息收集不全面

在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工作中,拥有一个完善的信息收集系统是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管理工作首要条件。而一个完善的信息收集系统,可以包含行政事业单位所有经济活动的内容、财务经营状况、行政事业单位外部市场发展的现状、相关决策事件等方面,因此想要保障信息系统的完整性,就需要工作人员能够对信息收集系统具体工作流程进行了解,积极地响应政府的号召以及行政事业单位内部的规章制度,保障收集的信息数据的真实性、准确性、及时性。如今,对于行政事业单位信息收集系统还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不能及时收集信息数据;各个部门之间的沟通、协调能力较差;行政事业单位财务人员与业务、监督管理人员之间的零沟通;财政部门、银行、政府有关采购招标中心之间的信息无法做到一致;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管理制度尚未进行广泛开展以及无法得到大多数行政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支持等等。

三、针对内部控制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的改善措施

(一)建立和谐的行政事业单位工作环境

拥有一个和谐的工作环境对于行政事业单位工作人员而言至关重要,良好且和谐的行政事业单位工作环境可以提高工作人员对工作态度及积极性、保证工作质量、提高工作效率,减少行政事业单位风险事故发生的几率。第一,对于行政事业单位来讲,应不断对工作人员实施择优选拔的管理机制、继续教育工作、奖惩分明的人员管理措施,提高工作人员的素质水平、道德素养,以及工作人员对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管理制度的理解能力,从而改变传统的管理制度理念,使其认识到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管理制度重要性。第二,加强行政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对内部控制管理制度的重视。由于内部控制具有系统性、全面性的特点,因此在实施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管理工作中,不仅是财务人员的职责,更是所有行政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参与的工作,所以这就需要行政事业单位各部门之间的协调,实行定岗定位、分工合理、财务人员岗位不相容的管理模式,对内部控制工作职责进行共同分担,提高每一位工作人员完成自身工作的效率。第三,对于行政事业单位内部的管理机构进行削减工作,采用优胜劣汰的方式,提高行政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整体水平及良好职业道德文化素养。因此优秀的行政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具有积极向上、爱岗敬业的职业素养,以及可以制定完善的内部控制管理制度实施方案的能力和水平,只有这样具备上述能力才能在工作过程中,减少资金的损失,加快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步伐。

(二)建立完善的风险评估管理体制

在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工作中,风险事故呈动态形式存在,因此各部门都应提前做好风险控制防范工作,建立完善的风险评估管理体制,及时对风险现象因素进行探究,在采取有效解决措施同时,还应加强对行政事业单位工作人员风险识别、分析能力的培养。因此,行政事业单位应根据自身的特点及发展趋势,制定适合自身发展的规章制度,并严格按照规范进行行政事业单位运营工作,尽可能减少风险发生的机率,促进行政事业单位的可持续发展。

(三)采用先进的信息收集系统

行政事业单位在对自身信息数据进行收集工作时,由于涉及的内容较广、项目较多,因此在利用人力资源进行信息收集工作中,极易造成信息数据的缺失、误差,并且耗费的时间也较长,所以行政事业单位应结合自身的特点及信息数据收集工作中出现的错误,建立完善的信息收集系统,对行政事业单位的发展战略部署、运营模式、信息资源等方面实施安全保护工作,提高行政事业单位经济活动资金的安全性。并且在保障自身内部控制工作合理性的同时,促进行政事业单位快速实现自身的发展目标,提升在社会群众心中的行政事业单位形象。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国家财政上的资金是行政事业单位进行各种经济活动的基础,合理的利用资金能更好的促进我国经济政策的快速发展,但由于现阶段,行政事业单位在内部控制工作中还存在相应的漏洞,例如:财政专项资金的管理制度不健全、单位执行力度不够等原因,严重影响了行政事业单位对国家财政资金的使用效果。针对这一问题,行政事业单位应根据实际情况,建立完善的财政资金内部控制管理制度,从而提高国家财政资金上的使用效果。

参考文献:

[1]林丽.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有效性问题探究[J].商业会计,2013(16):47-49

[2]严蔚.关于完善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探究[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15(8):31-32

[3]何永民.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有效性问题探究[J].消费电子,2014(14):270-270

[4]仇春艳.关于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方面存在问题的探究[J].中国经贸,2014(24):83-83

[5]李延峰.新形势下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与内部审计探究[J].财经界,2013(26):236-238

[6]辛伟坚.行政事业单位实施内部控制“瓶颈”问题及对策[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14(29):59-60,23

[7]杜明娟.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商,2015(11):123-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