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村庄规划方案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22:27:33

农村村庄规划方案篇1

一、基本情况

村位于镇北2公里处,辖区内有11个自然村、20个村民组,1463户人家,总人口6700人,耕地面积7000亩,土壤肥沃、气候温暖湿润,适宜种植大豆、小麦玉米、油菜等农作物以及梨、苹果等水果。近些年来,我村村民大胆改革创新,积极探索新型农业发展模式,大搞秋延辣椒种植等大棚蔬菜,已经形成初步规模,收到了一定的经济效益。能繁母猪、肉鸡、波尔山羊等养殖户也逐渐增多,人均纯收入逐年提高。

二、村庄现状

1、从村民住房方面看,大多数村民都住上了砖混结构的大瓦房,很多农户住上了楼房,居住条件明显改善。

2、道路交通方面,我村已经通了柏油路和沙石路,但长度不够,村内道路硬化率较低。

3、电力通讯设施方面。全村都已通电,有线电视、移动电话用户逐年增多。

三、我村土地利用和空间布局

1、今年来,因多种原因,我村逐渐成了一个空心村。房屋建筑逐渐向村外衍射,并且房屋杂乱无章,较分散。村内一些老建筑长期闲置,不仅影响了我村的整体形象,而且造成极大的土地浪费。

2、根据规划要求,总体对老村庄进行改造,完善道路交通系统,着力改善村民住房条件。尽量充分利用老村中可利用的空闲地和闲置房屋所占地。

四、我村建设性规划

因地制宜、实事求是、突出重点、科学规划。

1、住房方面:先搞试点,建成一部分标准房,或者鼓励村民按照统一标准建房,尽量选用原来宅基地,节约利用土地。

2、道路交通方面:积极争取“村村通”工程款项,扩大我村道路硬化率,美化、硬化我村道路。

3、沼气池建造。积极鼓励引导村民新建沼气池,使用新能源,充分利用农作物秸秆、家禽粪便等。超级秘书网

4、村环境保护方面:从绿化、村庄整治上下功夫,着力搞好村生态环境保护,全面加强村庄环境卫生综合整治工作,着力治理脏、乱、差现象,努力改变村中粪便乱堆、污水乱泼、家禽乱跑、柴草乱放、广告乱画等现状,改善村容村貌。

农村村庄规划方案篇2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全面贯彻落实中央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总体要求,准确把握和积极贯彻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统筹城乡发展,贯彻“产业富村、科技兴村、生态建村、人才强村、民主治村”的理念,力争用三年时间将我区村庄建设成为“经济发展、设施配套、功能齐全、环境优美、生态协调、社会稳定、文明进步”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二、基本原则

(一)科学规划,合理布局

结合*区农业发展规划,系统规划我区村庄建设、产业发展和改造方案,做到村庄改造与区域整体规划相结合,产业发展与现代农业发展要求相结合,管理理念与现代产业经营理念相结合,全面提高*区农村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水平。充分听取农民意见,尊重农民和农村的风俗习惯,保证规划切合实际,符合民意。坚持改造与保护并举,重在保护与修缮。突出乡村特色、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做到风貌各异、类型多样、特色鲜明、多姿多彩。

(二)因地制宜,量力而行

对不同区位条件、不同经济发展水平的村庄,因地制宜,实行分类指导、有序推进。在改造中,要以农民需求最迫切、反映最强烈、利益最直接的村级公益事业为前提,以改善农村生活环境、提高农民生活质量为目标。同时,必须考虑区、镇财政和村级集体经济的实力,量力而行,控制标准,节约土地和投资,讲究实效,不大拆大建,不增加基层和农民负担。

(三)政府引导,农民自愿

正确处理好政府主导作用与农民主体地位、政府引导扶持与农民积极参与的关系。发挥好政府的组织、引导、协调和服务功能,调动好农民的积极性,发挥好农民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实现二者的有效互动。要尊重民意,以村民民主决策、村级集体经济组织出资出劳为前提,政府给予奖励补助,使政府投入和村级集体经济组织出资出劳相结合,共同推进村级公益事业建设,努力形成“农民家园农民建”、“建家园、爱家园”的良好氛围。

(四)突出重点,兼顾全面

按照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突出改造重点,做到统筹兼顾。村庄改造要与基本农田划定、土地整理复垦、违法搭建整治、“清洁家园”建设及设施粮田、设施菜田建设等有机结合起来,为发展休闲旅游农业打好基础,夯实产业基础,发挥特色优势,在认真总结后全面推开。

(五)规范管理,阳光操作

建立健全各项制度,严格按照基本建设程序管理项目,确保筹资筹劳方案的制定、村民议事过程、政府奖补项目的申请、资金和劳务使用管理公开透明、公平公正,接受群众监督。

三、*区村庄改造的条件、内容和要求

(一)条件和重点

1、实施改造的村庄,原则上应同时符合以下四个条件:一是属区城乡规划体系中确定保留的中心村或规划保留的农村居住点;二是农民居住相对集中,一般不少于50户;三是有良好的群众基础,农民有参与改造的愿望,能自觉配合工程建设;四是村级集体经济组织在群众中有威信,组织动员和协调能力较强,管理民主,自觉接受村民监督。

2、重点改造的村庄为符合以上规定条件并列入市计划改造范围的村庄。

(二)要求与内容

1、重点村庄改造(列入市计划改造范围)的总体要求是“公建配套齐全、生态环境优美、民宅村容整洁、农村特色浓郁、居家安全文明”;一般村庄改造(列入区计划改造范围)的总体要求是“自然、整洁、舒适、安全”。

2、村庄改造的主要内容:包括村内道路及桥梁改修建、村内河道清淤整理、村内污水治理、村公用公共设施完善、村庄绿化景观建设、民宅房屋墙体外立面整修、宅前屋后环境改造等。

3、村庄改造的具体标准要求:

(1)村内道路改造:道路改建要节约用地与投资,按村交通需求确定道路宽度。一般自然村落的主要道路,有条件的可实施道路绿化、设置路灯。村内主干道、通往自然村和进农户的路要硬化。

(2)村内桥梁修缮和改造:相关桥梁应按道路宽度及负载要求实施同步改扩建,现有无法满足通行负载要求、存在安全隐患的危桥应全部实施改造;对桥面、接坡、护栏破损的桥梁应按规定要求进行修缮。

(3)村内河道疏浚:基本消除河道黑臭淤积,疏通水系;清理河岸垃圾,加固岸坡;清除岸边违章建筑和河道阻水物;岸旁基本覆绿,根据河道实际可修建生态岸坡、河岸边设置护栏和亲水平台等。

(4)墙体外立面整修:对于破旧房屋的外立面,按规划方案及多数村民意见实施修缮粉刷;村主要道路和景观附近的建筑物可实施一定的美化处理。

(5)宅前屋后环境整治:拆除影响村容村貌的违章建筑、构筑物及其他设施;整理破败空心房、空闲宅基地和其他空闲地;清除民宅前后乱搭乱堆杂物。

(6)生活垃圾处理:配置垃圾箱和垃圾运送设备,生活垃圾收集率和清运率达到100%;引导实施垃圾分类收集、促进农户使用有机肥、探索有机垃圾资源化途径。

(7)生活供水设施改造:自然村落的现有供水管网破旧或口径过小、供水水压不足的,可按村庄建设规划要求对供水管网实施标准化改造;在供水质量达标的前提下,可采取局部调整、改造的办法给予解决。

(8)生活污水处理:村庄雨、污水完成分流,有条件的村庄应促进雨水循环利用;农户生活污水进入化粪池,再通过新设管道进行集中收集处理。有条件的可实施污水纳管工程,纳入城镇污水管网;暂不具备条件纳管的,可采用区自然村落改造试点单位经验处理达标。

(9)村内绿化:在村庄道路和河道两旁、民宅及单位前后的空地中,保留原有树木,并利用体现农村自然气息的经济作物和本土植被实施因地制宜的绿化,做到村庄及房前屋后无空地荒地。

(10)农宅改厕:配合污水纳管工程粪便排入化粪池,通过新设管道进行污水的集中收集处理。

(11)村内照明装置:根据村内道路和河道两旁实际,因地制宜设置路灯。

(12)其它:在改造过程中,经确定有历史文化价值的建筑物与构筑物应严格加以保护,破损的按原貌整修恢复;村庄内的古树名木不得砍伐;林地、湿地、水面等不得随意填挖更改。

四、*区实施村庄改造的措施和资金的筹措

(一)措施

1、建立工作小组。成立由区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牵头,区委政研室、区农绿局、区财政局、区发改委、区规划局、区建管局、区房地局、区水务局等部门分管领导和浦江镇、马桥镇、华漕镇等行政负责人参加的区村庄改造工作小组;镇成立由镇行政负责人任组长的镇村庄改造工作小组。

2、落实工作职责。区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区委政研室负责村庄改造的组织协调;区农绿局负责村庄改造的方案上报及环境绿化;区财政局负责村庄改造的资金安排、使用与监督管理;区发改委负责村庄改造的项目立项审批管理;区规划局负责村庄改造的规划与设计指导;区建管局负责改造区域的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建设;区房地局负责改造区域的用地管理和土地开发整理复垦;区水务局负责改造区域的村宅河道整治。浦江镇、马桥镇、华漕镇等镇村庄改造工作小组负责编制和组织实施本镇的村庄改造方案。

3、加强组织领导。要切实加强领导,层层落实领导责任制。区相关职能部门要尽职尽责,努力形成工作合力;镇政府是实施村庄改造的第一责任人,要制订好村庄改造的方案和实施计划,和村级集体经济组织一起积极引导村民充分行使民利,鼓励开展村庄改造工作。镇、村要按有关规定办理项目手续,认真组织项目实施,确保村庄改造工作健康有序进行。村庄改造方案及项目计划须经区村庄改造工作小组审核,报区政府批准后组织实施。

4、建立监管制度。按照“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建立工作公示制度,广泛征求村民意见;建立资金运用监督管理机制,及时公开财务收支状况,接受社会和农民的监督;对违规操作、截留挪用资金的行为,要责令纠正,追回资金,并按照规定,追究相关当事人的责任。要汇总相关资料,建立档案,规范管理。

5、建立长效机制。建立健全部门协调机制,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和创造性;建立健全民主管理机制,确保农民群众的知情权和参与权。坚持阶段性集中改造与日常性管理相结合,建立健全全体村民共同保护环境的责任机制和约束机制,形成农民自我管理的长效机制,巩固和发展改造成果。

6、工作步骤和要求。

(1)制定“三年行动计划”。区工作小组开展调研,制定“*区村庄改造工作三年行动计划”(以下简称“三年行动计划”)。(*年5月~6月)

(2)工作方案的制订。各镇按照“三年行动计划”制订*年工作方案,工作方案包括改造方案和工作计划。改造方案应详细说明改造项目、建设标准、投资预算等(基本达到可实施操作的深度);工作计划包括基本情况(户数、人数及年龄结构、现状条件等)、改造项目、资金预算和来源、时间进度和有关建议等。(*年6月~7月)

(3)工作方案的修订。各镇在完成工作方案编制后,报区村庄改造工作小组讨论,对工作方案进行修改和完善。(*年7月~8月)

(4)工作方案的审批。工作方案经区村庄改造工作小组审核,并报区政府批准后,由各镇和区府相关部门按照工作职责组织实施。镇工作小组根据方案编制项目概算后报送区工作小组评审和核定;委托有资质的设计单位编制施工图及预算书,报区工作小组备案。(*年8月)

(5)项目的实施。项目由各镇按*年政府采购目录组织实施,凡属集中采购项目,统一进入区政府采购平台操作。其余项目,各镇要引入竞争机制,自行招标(即不进入区招投标交易平台),以行政村为标段,按规范程序选择施工单位,邀请三家以上施工单位竞标。自行招标必须贯彻招投标四要素,即组建招标工作小组和评标工作小组、制作规范招标文件和评标办法、组织投标单位现场踏勘、选择价廉质优的投标单位中标,确保招标公开、公平、公正。镇村要与施工单位签订书面施工合同,明确承、发双方权利和义务。施工期间,要按规定委托施工监理和造价咨询机构现场监督,做好施工监理,确保质量,控制造价。(*年9月~11月)

(6)项目的验收。按照村庄改造工作进度,由区、镇村庄改造工作小组分别组织阶段性检查,对改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矛盾及时研究解决。村庄改造工作结束后,进行项目竣工验收和评估总结(各镇要委托有资质的审价单位予以审价),由镇工作小组先行检查和预验收,并向区工作小组提出验收申请。区工作小组受理后,将组织区府相关部门进行检查和验收(属重点改造的村庄,由区工作小组向市村庄改造工作小组提出验收申请)。在各级验收中,凡不合格的单位和项目,都要及时进行整改。(*年11月底前完成改造工作、12月上中旬区预验收、12月下旬市验收)

(二)资金的筹措与拨付

1、村级集体经济组织出资出劳。在村民房前屋后环境整理、拆除违章建筑、铺设进宅路、改厕改灶和庭院绿化等方面都要体现村级集体经济组织的主体作用,以出资出劳为前提,政府给予奖励补助。

2、镇政府加大投入。有条件的镇要加大对村庄改造资金投入的力度。

3、实行财政奖补政策。村庄改造实行“一事一议”财政奖补政策。村庄改造的建设标准为2万元/户(其中还包括项目改造方案设计、施工图设计、施工监理和审价等费用),其中市、区财政奖补70%,镇承担20%,村承担10%(主要以出劳出工体现)。奖补资金在项目开工后分三次下拨,即项目开工支付1/3,项目完工支付1/3,出具审价报告后支付1/3。村庄改造中如出现超支情况,超支部分由各镇统筹自负。凡列入城乡统筹项目,按区、镇分担比例列入区重大项目投资计划。

4、合理调整财政支出结构,优化资金投向,重点对基础设施、社会事业等农村公共事业加大投入。村庄改造中涉及的村主要道路、危桥改造、供水与生活污水处理等项目,由区相关职能部门结合工作方案并优先纳入年度专项补贴建设计划。项目由区发改委立项审批,资金按区相关职能部门同类项目原负担比例区、镇分级承担。项目按规定进行政府采购。区级资金可按工程进度拨付至80%,待出具审价报告后再支付余款。审价单位由区财政局、区招管办按规定排序确定。

本实施意见由区委政策研究室负责解释。

农村村庄规划方案篇3

论文关键词:城镇化,新农村建设,村庄规划,豫东平原,周口市

 

一、周口市的基本情况

周口市地处豫东黄淮平原,属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区内地势平坦,土壤肥沃,水热条件适中,农业生产的自然条件较好。因本区开发历史悠久,人口稠密,人均耕地占有量较少。据周口市统计局2009年资料,全市总人口1090.57万人,耕地面积1251.2万亩,城镇化率29.4%。当年,全市粮食播种面积1683.44万亩,总产量716.71万吨,两项数据分别占河南省总量的11.59%和13.3%[1],均居河南17个地市榜首之位。

二、周口市农村村庄规划建设的现状

通过对周口市辖区内部分县(市、区)的农村调查,我们认为目前该地区在村庄规划建设方面存在以下几点问题,第一、部分村庄居民房屋建设布局零散,农民在村头或路边的责任田及自留地里乱搭乱建小饭店、小超市、小加工厂、田间宅院等现象普遍存在;第二、单户宅基地占地面积较大。通过实地调查发现,几乎所有农村住户宅基地面积都超出了河南省政府规定的167平方米的最高标准[2],不少住户宅基地面积超过300平方米,有的甚至超过400平方米;第三,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水平较低,教育、医疗、文化等公共服务质量较差;第四,耕地资源浪费现象严重;第五,土地使用中的违法现象普遍存在。

三、农村新建居民点的情况调查

(一)新建居民点的基本情况

通过走访有关部门,我们了解到该市所辖区域近5年来搬迁新建的村庄数量不多,总体来看,因工程建设或城市开发搬迁的村庄数量多于新农村建设试点村的数量。根据调研分析需要,我们选取了H县和S县有代表性的5个新村建设案例,这5个案例中,因高速公路建设、河道防汛整治及城区开发而搬迁新建的村庄各一个,新农村建设试点两个。5个迁建点的建设资金来源分两种情况,一种情况是因工程建设、城区开发搬迁的三个村庄,村民的房屋建设资金主要来自相关部门和开发商给予的拆迁补偿,差额部分由村民自己筹集,搬迁责任方对新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相对较少;另一种情况是两个新农村建设试点村,村民房屋建设资金全由自己筹集,村中基础设施建设资金主要由政府一方帮助解决,新村规划基础设施齐全项目管理论文,需投入的建设资金较多。

(二)群众反映

访谈中我们发现,由于各个村庄、各个家庭的情况不同,群众对村庄迁建的反映态度有所不同。因工程建设和城区开发搬迁的村庄,由于搬迁户得到了一定数额的经济补偿,且居住环境有了明显改善,总体来看,他们对村庄搬迁的反映意见不大,但对政府低价征收土地表现出的是更多的无奈。两个新农村建设试点村由于采取的政策不同,群众的反映意见也有所不同。正在建设的L村由于不存在强制搬迁和限期搬迁问题,目前尚未发现群众有不满情绪。已经建成的Z村,由于经历了村庄的整体拆迁和重建过程,完成了地块的调整工作,村民的反映意见则有明显的不同,那些搬迁前在老村建了新房的农户因房屋拆迁损失较大,对村庄搬迁抵触情绪明显,尤其对村委会拆了楼房盖瓦房的决策更为不满;部分计划建房的农户,因新村宅基地面积没有减小(有的还略有增加),旧房正常拆除不存在经济损失,居住环境和出行条件有了明显改善,感觉相对比较满意。从Z村和L村村民的普遍反映看,他们对新村基础设施和环境条件的改变比较认可,但又认为新村各项建设占地面积较大,搬迁并没有节省出土地。

(三)新村规划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1.地方财力难以包揽更多村庄基础设施建设的大规模投入

调查中我们发现,地方党政部门为推进新农村建设工作,鼓励农民迁村并居,一般都会采取一些积极有效的措施。为支持Z村的建设,H县委、县政府通过行政手段“动员”县里条件较好的职能部门对该村的基础设施建设进行对口援建。据Z村村委干部介绍,H县教育局、财政局、民政局、卫生局、公用事业局、交通局、电业局等单位为该村小学、村文化大园、村委会办公楼、敬老院、卫生所、自来水厂、村内外道路、供电及照明等项目建设共计投资3000多万元。新农村试点可以在政府的主导下大手脚投资建一两个形象工程,如果更多村庄趁机跟风,地方财政根本无力应对核心期刊目录。

2.关联部门对试点区的农村现状缺乏深入调查研究

根据对本文调查的两个试点村有关负责人的走访,我们了解到,在新村规划建设方案实施前关联单位(主要是建设规划部门)没有对当地农村及农民的情况进行调查研究,旧村该不该拆迁,新村如何建设,完全是基层政府部门的领导说了算,规划部门只负责村庄布局和居民房屋建设方案设计,至于试点村建设涉及的农户有多个家庭有建造新房的经济能力,村庄整合后能腾出多少土地,没有单位和个人为此提供相关的调研报告。由于对上述基本信息缺乏全面掌握,结果在实践操作中出现了诸多尴尬局面。如Z村在迁建规划中本打算全行政村6个自然村全部集中到新村居住,但其中两个自然村因新建楼房住户较多村民拒绝搬迁,结果只有四个自然村的村民迁进了新村。表面上看,村庄整合腾出了一部分土地,但实际上由于新村建设宅基地数量增加,村内主干道、环村路及单户宅基地占地面积较大,加上临街门面房、自来水厂、文化大院、敬老院、卫生室等新增基础设施用地,腾出的土地与新增加的建设用地基本持平。而对于该村的搬迁农户来说,由于没有分到老村腾出的土地,又要公摊新村的基础设施用地,结果凡得到一处宅基地的住户责任田差不多减少了1亩左右。如此新农村建设,的确让人觉得尴尬。

3.村庄规划脱离地方实际

理论上讲,新农村规划建设应具有一定的前瞻性和超前意识,但也应注意与本地实际结合,不可盲目照搬县城或乡镇经济点的规划模式。这里仍以Z为例,一个总人口不足1600人、常住人口不足1000人、距乡政府所在地不到两公里、对外联系并不通畅的村庄,村中却规划了一纵一横宽30米的主干道,主干道两侧规划建设了近450间门面房(占地面积至少相当于110处住宅),由于本地劳动力素质较低,加之发展项目缺乏,目前已建成的门面房用于加工或其它经营活动的不及总数的3%,这样不切实际的规划建设,不仅浪费了宝贵的土地资源,也造成了建设资金的极大浪费。

4.农村经济发展缺乏产业支撑

通过对5个新建村庄的调查了解,我们感觉地方政府官员对中央新农村建设文件精神的理解存在一定的偏差,具体表现是,在落实《十一五规划纲要建议》文件精神的过程中把新农村规划建设的实践任务几乎全部交给了市、县级规划建设局,同级农技推广部门、能源部门及其他相关部门则很少参与。从目前的实际看,所谓的新农村建设只是房屋、道路及社区附属设施的建设,规划设计者并没有把发展现代农业、农村经济和农村富裕劳动转移就业放在重要地位。除此之外,新村建设在太阳能、沼气等新能源的开发利用方面做的还远远不够,5个建设点在规划建设方案中根本没有体现出这一发展理念。

四、对策建议

1.做好农村居民点规划建设的编制指导工作

目前,从全国范围看,新农村建设尚处在试验探索阶段,个别地方虽然积累了一些成功的经验,但由于各地情况不同,难以在全国普遍推广,如四川成都的“拆院并院”改革试验,浙江嘉兴的“两分两换”试验项目管理论文,天津的“宅基地换房”改革以及重庆的“地票交易”改革试验等[3]都是靠城市周边高昂的土地出让金收入补偿给农民实施搬迁的。周口经济发展落后,城市化水平较低,近期城市发展用地少,农村可以整合的土地多,如果政府方面在农村住房建设管理问题上不采取一定措施的话,新的一轮建房高潮很快会掀起,以后再进行村庄布局规划需要考虑的问题会更多,拆迁的难度会更大。眼下对于政府部门来讲,关键是做好县(市)域、乡(镇)域村庄布点规划工作,无论建设新村还是整治旧村,都应尽快给群众有个明确的表态。

2.坚持依法管理土地,刹住农村乱搭乱建乱占耕地的歪风

前已述及,目前该市农村住房建设混乱状况的形成,主要是政府有关部门在前期对土地使用中的违规违法行为监管和处理不力造成的,如果继续放任自流,后期治理整改的难度或将更大。针对目前的现状,我们认为最有效、最可行的办法是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及河南省政府有关土地管理和村镇规划的法律、法规文件精神,用法律手段制约乱占、滥建现象的发生。

3.抓好试点示范工程建设

综合对周口市5个农村建设点的情况调查,我们认为,该市新农村建设工作进展缓慢的主要原因之一是前期试点示范工程建设不够成功,群众参与的意愿不强,积极性不高,甚至有的试点建设对新农村建设工作的进一步开展产生了负面影响,如不切实际的规划造成的土地资源浪费,强行迁建使农民造成了严重的损失等。因此,我们建议,基层政府在以后的工作中对农村试点工程建设一定要给予高度重视,在政策措施的制定、规划建设方案的实施、建设资金的筹集等方面多做调查研究,根据各自发展状况和各类村庄的不同特点,积极探索不同的村庄建设和治理途径。根据我们的调查体验,我们认为试点示范工程的建设应该做好以下几点:第一、对那些规模较大、基础条件较好、布局较为合理的村庄,或虽然规模不大但区位优越、生产生活便利的村庄,要注意基本保持村庄整体布局结构和农民住房现状,重点做好公共设施建设和人居环境治理工作,着力发展教育、文化、医疗等社会事业;第二、对那些因城市扩展、重大工程建设等需要整体搬迁的村庄,可采取土地置换等方式另选新址迁建新村或直接迁建到小城镇、中心村;第三、对那些村庄规模偏小、位置偏远、基础设施配置困难的村庄,可就近集中向基础设施条件好的中心村迁建;第四、调整充实旧村中的“空心”部位,合理安排公共基础设施或住宅建设。第五、拓展农村建设资金的来源渠道,通过制定切实可行的政策,广泛吸纳社会各方面资金支持本区的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参考文献]

[1]周口市统计局.2009年周口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Z].

[2]河南省《土地管理法实施办法》?第四十八条[Z].

[3]汪晖,等.土地发展权转移与农民集中居住的地方试验[eB/oL].http://www.ccrs.org.cn/show_7193.aspx

农村村庄规划方案篇4

要建设“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美好村庄,必须要对村庄现实情况进行理性判断,因地制宜地选择村庄的规划模式。目前在村庄规划设计领域,设计者已不再将目光固定在单纯的物质环境塑造上,而是试图通过多学科交融的方法,研究村庄的人居环境,构建适宜的居住空间。在各种方法中,社会网络分析法(Socialnetworkanalysis,Sna)即为其一。它主要研究社会关系中的动作者之间形成的多元关系,以结构为关系模式,并寻找这些关系模式对网络成员或网络整体的影响。通过对网络个体间关联关系的分析,对城市或村庄的人居环境以及基础设施网络规划布局等问题进行健康评估。本文以宁夏固原市黄铎堡镇毛家台子村为例,在分析村庄自然环境、基础设施情况、住房基本情况等问题的基础上,制定村庄规划方案,并应用社会网络分析的方法,对现状与规划方案进行比较评价,利用数学图形理论方法为规划方案的科学性、合理性提供依据。

2.研究区域与调查内容

2.1研究区域

本项目研究区域——固原市毛家台子村,位于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市原州区黄铎堡镇。该村紧邻著名景点须弥山,是一个纯回族村。村民主要经济收入来源为农作物种植、家畜养殖及外出务工收入和家庭手工艺制作,并利用须弥山景区发展农家乐等旅游产业。全村共计68户321人,其中农家乐有15户。

2.2调查内容

2.2.1村民群体构成在全体村民中,中青年较多,占人口总数的44%。村民整体受教育水平较低,依次为:初中、小学、高中。在村民从事的工作类型方面,最多的是外出打工,这与现在我国农村人口流动的总体趋势相同。在对未来工作方式的选择上面,有50%以上的人不太清楚,这也体现了村民缺乏对未来工作方式的期待与大胆展望。2.2.2村庄建设状况(1)毛家台子村交通比较便利,村庄内部路面大部分为水泥路面,路面狭窄,质量比较差,还有一部分是土路。(2)村内布局凌乱。建筑基本为一层,且大部分是砖木结构坡屋顶,外表面比较破旧。(3)村内环境质量差,公共绿地、公共服务设施基本没有。(4)禽畜养殖与村民住房距离过近,影响水体及公共卫生;厕所多为旱厕,卫生条件极差;污水未经处理即被排放或农用。(5)作为回族村落,除一座清真寺外,再无体现村庄文化特色的建筑及设施。2.2.3村民满意度统计针对村庄的建设现状,项目组对于村民的居住满意度进行了调查(图1)。根据调研统计,村民对于日常购物、教育设施、卫生室、客运站、文化站的缺乏深感不便。村内的绿化、休闲设施亟需添加和改进。村民对村内公共设施的需求依次是:卫生所、运动场、垃圾收集点、文化室、小学、幼儿园、公厕等。村民最为关心的环境整治问题主要集中在村内道路,绿化以及垃圾收集等方面。2.2.4现状村庄社会关系特征毛家台子村由于是回族村落,村民一直延续下来的居住形式是“围寺而居”,所以造就了聚居状态下特有的社会关系与组织形式。由于地缘和亲缘关系,村民之间形成了以家庭为单位的较为紧密的联系方式,农、牧业生产活动给大家提供了接触的机会;礼拜上寺、相互帮工等加强了彼此的交流;另外,情趣、性别、年龄等属性也构成了村民社会交往的基础。这些基本特征相互关联,构成毛家台子村的社会网络。但是随着市场化的经济改革,利益因素已成为亲缘-地缘关系的最大威胁,特别是旅游产业的影响,在村庄中出现了一些新型的经济组织,使得村庄的商业、服务业迅速发展。清真寺不再是村内的唯一中心,村庄重心发生了改变,非宗教的基础文化教育、科技文化宣传等逐渐深入人心,村民收入差距拉大,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加剧,村庄的空间结构在发展中不断调整。

3.规划方案解读与技术分析

根据调研结果,项目组完成了毛家台子村的建设规划。

3.1方案解读

首先,对村庄内近些年新建的村委会、清真寺以及部分住房进行保留。将村内的将军墓遗址建成对全村人民都有重要意义的文化、休闲、纪念公园。同时将一些残缺破旧的建筑进行重建,在与原有建筑风格协调的同时,加入回族文化符号,使大家能够处处体验到建筑的保留、新生与孕育。规划将原有的村内中心商业街进行保留,并将其整合与延伸,建成游览观光区。在商业街中增加公共休闲设施,使到须弥山景区游览的游客在此能够获得更佳的购物体验,孕育出村内的购物核心区域。原有的民居翻建成民俗型农家乐区域。对住户院内的杂物进行清理,摆放民俗物件、增加休闲设施,让农家院落充满浓郁的乡村风格。对于清真寺周围环境的处理,根据当地的回族文化,以清真寺为核心,保留寺前的残留墙壁,将其重新设计,并修建文化壁和文化广场,孕育出毛家台子的文化休闲核心区域。村内传统农宅院落整体感觉比较敞亮,因此,在规划时充分吸取现状院落的优点,并在设计上充分考虑村民的需求与自然因素,增加回族文化符号,使农宅既有现代气息,又能体现当地的文化特点(图2)。

3.2基于Sna的技术分析

在规划方案完成后,根据调研数据,按照公式Ds=s/(n-1)(式中,Ds为相对度数中心度,s为与某一节点直接相连的对象数,n为节点数),分析确定以研究样本的村民“户”及其房屋整体为节点,测定村庄现状和规划两种网络的整体网络密度(计算公式为p=L/[n(n-1)/2],式中,p为网络密度,L为网络中实际存在的连接数,n为实际存在的节点数)。通过社会网络分析软件Ucinet,构建了村庄现状与规划两张空间拓扑网络关系图(图3)。比较可得,现状建筑格局网络的整体密度及凝聚力系数均小于规划,节点间平均距离大于规划,说明规划网络结构的完备度优于现状(表1)。网络密度的增大,说明整体网络和其中的节点农户所能实现的传递和交互功能加强。节点a9、a14、a17、a20位于与其他节点最短路径上,具有较高的中间中心度,表明其与其他节点的联系较紧密。这种社会关系结构,为个体在组织中的提升创造了有利条件。

4.结语

(1)通过合理规划后,由于道路、公共服务设施的位置调整与改善,使得规划布局具备更高比例的局部稳定结构,规划网络的整体稳定性更强。(2)村庄公共设施(如村委会、清真寺、商业街等)作为一个节点,连接了网络中的其他节点,增强了网络连接的复杂性,对整个村庄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因此,在未来村庄建设过程中,应加强这类节点的互动,形成村内的“文化流”“经济流”,从而构造村庄理想的社会空间结构。(3)通过对村庄规划的实证研究,可以看到:社会网络分析方法能够针对环境中的各种物质构成要素,探寻要素个体间的关联关系,建立人居环境中整体的网络拓扑结构,并就其稳定性和整体性能进行健康评价。社会网络分析帮助设计者在规划中建立结构分析的观点,探究隐藏在看似独立的事物表象之下的网络模式,从而寻找更为本质的客观规律。

参考文献:

[1]樊亚明,刘慧.“景村融和”理念下的美丽乡村规划设计路径[J].规划师,2016(4):97-100.

[2]王凤,刘艳芳等.基于社会网络理论的农村社会空间联系分析——以武汉市黄陂区李集镇为例[J].经济地理,2016(4):141-148.

[3]王晓燕,王博.西部地区农村人居环境再修复模式的研究与分析[J].生态经济,2014(11):129-131.

农村村庄规划方案篇5

关键字:旧村改造、城市化建设、社区农村

中图分类号:F29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一、实施旧村改造的必要性分析

首先,广大农村在我国早期工业化建设过程中起了重要作用,中国农民对国家建设和发展也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正是依靠农民农业的巨大支持,我国才在一穷二白的情况下,建立了新中国的重工业体系,并为国防建设、经济发展提供了工业支持。但是,农民生存的农村却在很长时间没有引起国家的重视,广大农民收入水平底,农村基础设施得不到完善,城乡差距不断扩大,所以现在有必要重视农村问题,而旧村改造则是新农村建设的一个方面。

其次,实施旧村改造是优化配置土地资源的要求。从全国范围来看,绝大多数村庄规划不合理,总体环境较乱,这严重导致了大量土地资源、农民财富的浪费和不合理、低效率使用。在实施旧村改造过程中,坚持节约利用土地的原则,按照更加合理的村庄建设规划建设新村,特别是社区型的楼房集中居住形式,更能节约大量土地,能够达到农村土地资源开发利用的最大化,实现优化配置。

二、旧村改造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山东省烟台市近年来通过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开展了新一轮村庄规划的编制工作,科学谋划,统筹推进。从实施情况来看,烟台市农村环境日益改观。但是,笔者结合工作实践,认为旧村改造规划与建设中还有一些问题值得思考,具体如下:

1.村民主观思想认识不到位

受传统思想的影响,加上长期的农业生产,农民已经习惯了农村的生活方式,也使他们对土地有了深厚的感情,这种传统观念让他们对新农村建设有了抵触的情绪,不能准确把握旧村改造所带来的好处和长远利益。另外,建设后的农村社区公共设施配套不完善、居民生活成本提高、新的居住条件不适合农耕生活等,也是农民不愿意接受旧村改造的原因。

另外,由于制度原因和地方政府领导对农村认识不够等原因,在现实中侵害村民利益,无视群众主体地位的现象也会导致建设中村民积极性不高,容易激化矛盾,建设进度缓慢,直接阻碍工作进行。

2.缺乏科学合理的改造规划

搞好旧村改造,规划是龙头,也是决定旧村改造工作能否成功的关键因素。从烟台市进行旧村改造的村庄来看,城区附近的村庄改造没有很好注意村庄发展与城市的接轨问题,一些距城区较远的村庄更加忽视规划问题;一些村庄虽然制定了规划方案,但在具体实践中,人为参与因素过多,导致了规划方案流于形式;一些村庄的规划方案目光不长远,造成了大量资金和人力的浪费;一些村庄的规划方案不切实际,不仅不能解决原有问题,反而带来新问题。

3.启动资金不足

旧村改造是一项要求严、投入高、工作量大的工程,资金不足是其正常进行的最大制约因素。我市农村集体经济不宽裕是普遍现象,编制旧村改造规划需要资金,基础设施配套需要资金,村集体不可能拿出钱,县财政无直接补助资金,全额资金对于村集体来说是一个天文数字,改造工程涉及村民利益问题,村民缺乏参股投资的积极性。虽然有关规定有费用减免和土地出让金返回给予优惠,但对旧村改造是杯水车薪,无法彻底解决资金缺口问题。

三、对已存在问题的对策

针对以上问题,笔者进行了认真的梳理与分析,提出建议如下:

坚持规划先行,合理有序建设的原则。

旧村改造要符合市域规划、村镇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深入前期调研,要优先完成有旧村改造项目的村庄的建设规划编制任务,将那些不切实际的规划按程序进行调整和重新规划,调整好新农村建设用地。建设部门应该认真研究、设计方案,加强彰显城市特色,加大对城市色彩风格和整体性风貌的规划研究。

要制定科学合理的旧村改造规划,综合考虑旧村改造、农田保护、产业集聚、村庄布点、基础设施、生态涵养等空间布局,从根本上改变农民建房无规无序的状况,确定农民住房建设和旧村改造的区位和规模,制订出台旧村改造规划文件。结合村庄整治及农村其它各项建设工程,因地制宜分类制订村庄建设规划。此外,旧村改造决不可超越自身实力而进行攀比,一定要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做出适合自身发展的规划,在此基础上量力而行,逐步发展。

切实尊重村民的主体地位

坚持“公正、公平、公开”原则,实施阳光透明政策。积极引导村民参与村庄建设规划的编制中,给村民一本明白账,保障村民对工程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同时,农民要改变长期坚持的生活习惯和思维方式也要有一个过程,决不是住上楼房和别墅就等于实现了城乡一体化。这个过程要有一个实惠、可行的示范引导过程,实行试点村就能达到这样的示范效果和作用。

资金筹措发挥多方力量

在旧村改造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各方力量,全社会参与,实行政府、集体、个人三结合政策,鼓励多方投资,在政府——村集体——开发商协同的格局下形成多元化资金筹措格局,并制定一系列投资获利政策,多渠道增加资金投入,尤其保证启动资金的到位,提高资金使用效率,以确保各项规划、建设任务得以落实和实施。

参考文献:

[1]邓飞,苏小莲.新农村建设中旧村改造设计方法研究[J].山西建筑,2011,32:19-20.

[2]陈建.论究城市化建设中旧村改造的实践方法[J].中华民居,2011,09:103-104.

农村村庄规划方案篇6

一、农村区域视角下的城镇空间结构规划

(一)转变以城市为主导的城镇群体研究

在以往的城乡空间结构研究中,由于对城市经济发展的偏倚,使得城市的空间规划被当做唯一的重点,农村的建设规划被忽略,造成城乡发展过程中的一系列矛盾难以解决,城乡发展极不平衡。为了实现新型的城镇化发展机制,带动农村经济发展,就必须转变过去的发展理念,从而更多地考虑农村区域的建设和发展,从而实现城市反哺农村[1]。随着区域经济水平的提高,交通体系越来越完善,使得城乡区域一体化趋势明显,因而有必要整合资源优势,合理规划空间结构,通过城乡间的功能互补,加强区域间的经济联系。

(二)以区域发展战略取代城市发展战略

在空间结构安排上,应站在整个区域的发展方向上,实现资源利益的分配,打破等级结构规划的桎梏。一方面,应体现区域聚居点的梯度性,营造城乡全面发展的良好环境。在发展方案中,统筹对象应覆盖整个区域。在保证空间连通性的同时,维护相对独立聚居点的整体性,实现城乡功能及优势得到最大程度地发挥;另一方面,由于城市对周边腹地的引力作用,有时会出现功能较完备的组团卫星城。这些卫星城规模不大,但能够与农村区域产生直接的影响。在组团卫星城的作用下,可为农村区域的经济要素的流动提供更加便利的条件。

二、农村区域视角下的城乡总体空间结构规划

(一)促进城乡建设要素的合理流动

在城乡空间结构的优化过程中,对建设要素的统筹既包括物质要素,如土地资源、基础设施等,也包括非物质要素,如资本及人才流动、社会保障等等。通过对各类要素的合理调配,可实现城乡建设要素的合理流动,实现城市对农村区域发展的支持。其中,由农村向城市流动的要素包括人口、土地及农产品等,而城市向农村流动的要素则包括资本、技术、管理等方面。为了促进要素流动的平衡,应认真考虑要素流动的相关细节。例如,在城市向农村征地的过程中,应做好安置房的建设,维护社会的和谐安定[2]。

(二)扩大城市建设指导效用,为城乡建设指导发挥作用

在城市的建设发展过程中,其规划指导多偏重于中心城区,因此所采用的方案内容对辖区建设缺乏适用性,指导意义不明显。为了实现新型的城乡空间结构设计,应将建设指导对象由中心城区转为下级乡镇,在吸取城市建设指导的成熟经验的同时,还应认识到其中不适合农村规划的内容,从而避免编制与实际管理相脱节。应当根据乡镇地区的实际发展需要和优势产业,分析其中应解决的问题,制定出科学的发展互动策略。

三、农村区域视角下的村庄规划建设

(一)实现村庄规划的被动性到编制自主性的转变

在新农村的规划建设中,村庄作为规划的最小单位,在编制上存在明显的被动性。由于村庄规模较小,在人才技术方面基础较弱,因而通常由上级机构代为编制。这种编制方法由于针对性不强,因而成效大多不明显[3]。因此应从农村视角出发,引导村民对村庄编制的积极参与,认真听取村民的意见和建议,使村民能够从自身利益出发,在编制过程中发出自己的声音,真正成为村庄的主人。

(二)将村庄生产生活的全面统筹作为空间结构发展重点

农村村庄规划方案篇7

一、*市推进李庄示范村建设的主要做法

*市委认为,推进新民居建设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抓手,是广大农民盼望已久的美好愿景。对此,他们召开专题会议研究具体措施,成立领导小组推进新民居建设,加大领导力度督办示范村工程。

1、深入调研,反复比选,把“四有”作为选址定村的标准。*市把选址作为推进示范村建设的首要任务,组织精干力量进村入户,调查研究,对全市615个村进行摸底,反复对比,多方论证,最终确定米各庄镇李庄村为新民居示范村。李庄村距离米各庄镇1.5公里,共有1712人,467户,占地面积2.27平方公里,其中村庄建房区面积0.82平方公里。选择李庄村作为示范村,是因为这个村具备“四有”标准:一是有过硬班子。全村30名党员,党支部的凝聚力和战斗力比较强。党支部书记马增社是河北奥丰工贸有限公司的总经理,也是带领群众共同致富的主心骨和领头雁,多次捐资建设村内公共设施和公益事业,是一个想干事、会干事、干成事、能共事、不出事的村干部。二是有经济实力。经过多年的培育发展,汽车配件和保温材料成了李庄村的特色产业,全村93%的家庭经营工商业,其中投资1000万元以上的企业就有11家。20*年全村农民人均纯收入7000元。三是有集中联片的空地。由于村民比较富裕,投资建房的欲望比较强,有的到城市买楼房,有的到村边建新房,而村庄中心存留了大量的破旧民宅,这些民房大都无人居住,与此相邻还有一片坟地,是一个典型的“空心村”。建设新民居示范村可以和“空心村”改造很好地结合起来。四是有科学长远的规划。2005年,村投资10万元,聘请有资质的专业机构编制了村庄建设规划。2005年被*市评为文明生态村。几年来,村里严格按照规划建设新民房和公共设施,新民居示范村建设正好与村庄第一期规划相衔接。

2、因势利导,算账比较,把“节地、节能、抗震”的规划图变为施工图。新民居一次性投入较高,每户主体造价13万元,比自建房增加3到5万元成本,因此,有的农民对新民居不够认同。对此,他们着眼于农民的切身利益,和农民算了“四笔账”。一是算全局账——节地。按李庄村现在规划的样板房计算,单体占地189平方米,加上街道、中心绿地,单体平均占地o.55亩。全村467户需占地256.8亩,最多不过300亩,而目前,李庄村占地1009亩,村庄三期建设规划全部实现后,可节省土地709亩。节省的土地,按规划用于建设公园、公共设施和村庄绿化,可以大大提高农民的生活品质。二是算长远账——省钱。农村现有民房一般居住周期为20至30年,每代人都要翻建一次。而样板房建设采用CL建筑体系、中空玻璃、地板采暖、沼气池、太阳能等新型节能材料,居住周期至少100年,无需重复建设。从长远看,农民的生活实现了绿色环保节能,生活质量得到空前提高,既经济又实用。三是算眼前账——省心。政府为村民有计划、有组织地统一规划、统一施工、统一监理,保质保量,居住放心。而村民自己建造新房,需要一年时间,既费尽精力,又耽误生产经营。四是算安全账——放心。新民居使用新材料、新技术、新能源,提高了房屋抗震标准。房屋外墙和坡顶使用CL体系,取代了传统的粘土砖瓦,比农民自建房至少提高2—3个抗震等级,能防御7至8级地震。通过算账比较,村民对新民居的认可程度大大提高,参与热情更加高涨。不少村民高兴地说,“新民居就是新生活,一次性投入,几代人受益。”许多没有参加一期工程的村民,急着找村干部参加二期样板房建设工程,日前,二期工程巳列入议事日程。

3、开门设计,集中民智,把农民最满意的户型方案挑选出来、设计出来。为推动农村新民居建设的健康发展,省直有关部门下发了《燕赵新民居》图集,收录了100套新民居户型设计方案。为让村民挑出最满意的户型,隹上最舒适的房子,设计方案须得到最大多数村民的认同。他们抓了三个关键环节。一是为村民讲解图集。对于大多数没有专业知识的村民,看图集好似看“天书”。对此,市建设局的专业技术干部一边展示效果图,一边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解释每一套方案的设计理念、居室结构和实用性能。他们为村民当“翻译”,不厌其烦地释疑解惑。农民在与专家的真诚互动中,接受了科学的住宅设计理念。二是让村民选定方案。在专业技术人员详细讲解的基础上,利用“排除法”进行初选。根据大多数村民的意愿,从100套方案中初选了9套户型方案。之后,他们又组织60户村民详细对比9套方案,通过投票,选定了其中两套户型作为示范村的户型设计方案。三是按村民意愿修改。聘请省规划设计研究院的专家,按村民意见对这两套户型方案进行了局部修改。增添了车库,满足了车主的愿望;一楼增添了土炕,满足了北方人爱睡热炕头的习惯。考虑村民的经济承受能力,在建筑材料上,提供了CL建筑体系、砼砌块保温处理两种设计方案,供村民选择。同时,他们根据村民的反映,把原来的坟地规划成了中心花园绿地。经过广泛征求村民意见,几经专家修改,示范区内的样板房布局为联排独院式,统一供水电暖,达到了设计规范、布局合理、功能齐全、特点突出的要求,满足了不同层次村民的需要。由于在设计过程中充分采纳了村民的意见,充分尊重了农民的生活习惯,方案得到了村民的普遍赞誉,为顺利开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4、出实招,用良策,把拆迁可能引发的矛盾化解在萌芽。拆房难,迁坟更难,要做到和谐拆迁更是难上加难。对此,他们动真情、出实招、用良策,破解了拆迁难题。一是针对迁坟问题,建设全村公墓。由于风俗传统,李庄村中央存有400多个坟头,其中,样板房规划区内就有300多个,这些坟头分属村中的几个大姓家族。为了节约耕地、保证工期,党支部研究决定,将村外一块80亩的荒滩地作为村公墓,统一组织、统一迁坟;规定三代以上的祖辈不再保留坟头;为每个坟主提供一个迁坟用的简易木箱。得知这一消息后,村民们议论纷纷,有的认为建新民居跟自己没关系不愿迁,有的认为迁祖坟会坏风水不能迁,还有的认为要自选坟地、自选“吉日”不能说迁就迁。对此,村干部分头行动,千方百计做通了村里几名德高望重的老人的工作,取得了几位族长的支持,由各族长做本家族的工作。同时,党支部书记马增社第一个将祖坟迁到公墓,在他的感召下全村党员先后将自家祖坟迁进了公墓。为了防止个别村民听信风水先生的“吉言”,延误工期,马增社又找到当地知名的风水先生,对他动之以情、晓以利害,希望他能顾全大局,做正面工作。风水先生被马书记的真情所动,当即表示全力配合。按当地风俗,许多村民在迁坟时都要请这位风水先生算一算黄道吉日,风水先生都把时间选在了预定的时间之内,保证了拆迁工期。二是针对拆房问题,签订拆迁补偿协议。新民居规划区内有70户旧房需要拆迁,而回迁只有60户。对此,村“两委”研究决定,房主自行拆除旧房,村里以每平方米25元的价格回购地皮;鼓励和引导村民进行房屋调换或差价补偿。经过村干部反复协调和民间协商,不能回迁户与回迁户签订了房屋置换或补偿协议;村委会与拆迁户逐一签订了拆迁协议。由于措施得力,工作到位,仅用15天时间,就拆迁了规划区内的300多间房屋、300多个坟头,清理平整27588平方米土地,没有出现一起矛盾纠纷。4月16日李庄村如期举行了新民居示范村建设开工奠基仪式。

二、对推进新民居建设的思考与建议

第一,要把政府推动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通过李庄村的实践我们感到,一方面,广大农村已经具备了新民居建设的基础和条件,富裕起来的农民对改善居住环境、提高生活质量有着强烈

的愿望,只要我们因势利导,顺势而为,就能够把广大农民群众组织到新民居建设上来,就能够用新民居建设这个抓手进一步推动新农村建设。另一方面,建设新民居的新材料、新能源、新技

术,对于传统的农村住房建设又是一场革命,受传统观念和生活习惯的束缚,新生事物在初始阶段往往不被农民群众认知,各级党委、政府加大推动力度就显得尤为重要、尤为迫切。各地各部

门要充分认识推进新民居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消除模糊认识,加大推动力度。要克服等待观望思想,早谋划、早启动、让农民早受益;要克服要政策、要资金的思想,积极主动、以我为主地加以推进;要克服畏难情绪,和农民群众掰着指头算一算账,与传统民房反复比较,把新民居节地、节能、抗震的好处讲清楚,提高他们对新民居的认知程度,增强参加新民居建设的自觉性。要切实加强对示范村示范户的帮助指导,积极协调解决示范单位进程中出现的问题。要及时总结示范村示范户的好做法,边建设、边示范,边推广,推动面上整

体工作的开展。

第二,要把尊重农民意愿渗透到新民居建设的各个环节。李庄村的实践说明,要把新民居建设这件好事办好,就必须充分尊重农民的意愿。必须强调,农民是新民居的主人,是新民居建设的主体。选择示范村、示范户时,要充分考虑农民的经济承受能力,让富裕起来的村作示范村,让富裕起来的户作示范户。具备整体推进条件的村,就集中联片建设新民居;暂不具备条件的村,就在规划区内以户为单位建设样板房。拆迁过程中,要广泛征求群众意见,切实维护好大多数群众的利益,做到文明拆迁、和谐拆迁。选择户型方案时,既要体现城市现代生活理念,又要考虑当地农民的生活习惯。

第三,要把有关资金向示范村示范户倾斜。我们在*市调研时,干部群众反映,受诸多不确定性因素的影响,推高了样板房建设成本。一方面,为充分发挥示范作用,按照规定标准,样板房要使用CL建筑体系、中空玻璃、地板采暖、沼气池、太阳能等,提高了一次性建设成本。一方面,原材料涨价,工时费提高,仅钢材价格就由去年的3600元/吨上涨至5650元/吨,工时费也由去年的50元上涨至80元。由于建设成本大幅增加,造成部分农户经济压力较大。建议省发改委、省建设厅、省科技厅等有关部门尽快研究支持新民居建设的具体政策措施,把有关资金向示范村、示范户倾斜,使示范村、示范户按规定标准建设新民居,切实发挥示范作用,引领全省新民居建设。

第四,要把编制村庄规划作为推进新民居建设的龙头。有一个科学长远的村庄建设规划,是李庄村被筛选为新民居建设示范村的重要条件,也是顺利推进新民居建设的重要基础。据调查,目前全省5万个行政村中,大部分没有村庄建设规划,这已经成为制约推进新民居建设的重大障碍。要把科学规划放在新民居建设的首位,按照方便农民、提升农村、发展农村产业的要求,因地制宜,科学合理规划农民居住区、产业发展区。各级政府要尽快安排资金支持村庄规划的编制和修订。建设、规划等有关部门要加强对村庄规划工作的帮助和指导,为推进新民居建设奠定基

农村村庄规划方案篇8

新农村建设,是一个时代的象征,也是向下一个更高目标前进的基础和起点。在此意义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不是狭隘的“新村”或者“村庄”建设,而是包括经济、政治、社会的全面建设。新农村建设的进程,也不是整齐划一,全面开花的格局。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坚持从各地实际出发,尊重农民意愿,扎实稳步推进新农村建设。坚持“多予少取放活”,加大各级政府对农业和农村增加投入的力度,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强化政府对农村的公共服务,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搞好乡村建设规划,节约和集约使用土地。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通过农民辛勤劳动和国家政策扶持,明显改善广大农村的生产生活条件和整体面貌(摘自《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搞好总体规划和具体部署,坚持规划先行。《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也提出了搞好乡村建设规划的要求。

最近,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对中部地区34个,西部地区17个,东部地区23个行政村农村居民点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现状进行了入村入户的调查。去年,对北京100个行政村农村居民点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现状作了同样的调查。调查内容涉及农村居民点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现状,包括居住区、供水、排水、供电、通讯、环境、生产与仓储、交通、防灾、供气与供暖、规划等11类105个项目,发现农村的许多重大安全隐患都与没有村庄规划或没有执行部门法规和标准有关。如农村居民的饮用水源被工业、养殖业或自己的生活污水污染;道路穿村而过,路面高于住宅威胁农民生命安全;发展家庭养殖业过程中“人畜混杂”,留下人畜共患病的公共安全隐患;农民把生活垃圾填埋到不应填埋的地方;把住宅建到了泄洪区、泥石流区和地下采空区;随意建房或堆放柴草,没有留消防通道;厕所搭建不合理;因为没有村庄竖向规划,使农村住宅发展产生了诸多社会不和谐隐患等等。

实地调查发现,目前没有做规划的村庄占到总调查数的99%;即使个别村庄有规划,也是不完全符合《村庄规划标准》。它们通常没有涉及到村民安全的项目,如饮用水源的选址和保护、消防设施的安排、污水处理、垃圾处理、人畜分离等。比如在对一南方省某地级市的调查中发现,那里的市领导和建设规划部门极为重视村庄建设,已对200个村进行了规划。但是遗憾的是,我们的城市规划师没有考虑到农村居民点的特殊性,在这些规划中遗漏了关键的安全项目;没有考虑建设中心村,为其他自然村居民向中心村集聚提供各类条件;测量底图也十分粗糙,以致不可能考虑污水对水井的影响;多数规划通过改变了那里的地形地貌,耗费大量土建工程来建设城市型社区,以致基本上丧失掉了那里的地方风格。即使这样,许多最基本的公共服务设施仍然不完善,如下水设施、消防设施,等等。而这些内容恰恰是建设新农村所必须的。

因此,迅速开展乡村建设规划是摆在规划建设部门面前的一项任务。事实上,在两个调查中,我们接触到许多地方主管村庄建设的领导,大家的共识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基础不仅仅是资金,还必须首先有一个合法、合理和贯彻可持续发展原则的村庄规划;在乡村规划的指导下,统筹来自各政府部门的公共资金,解决当前农村公共服务设施严重短缺的问题,消除那些涉及村民安全的各类隐患,保护农村居民点的生态环境和人文环境。

目前,各地建设新农村的群众积极性不断升高,地方政府也在全力推动,主流情况是好的,但是有两种思想倾向值得注意。一种是中央决定新农村建设后,有的地方没有能够正确地理解和把握中央新农村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目标与要求,缺乏对农村基层的调查,没有形成有针对性地的工作方法和工作步骤,简单地将新农村建设理解为搞工程建设,盲目地搞运动,有能力要干,没有能力也要干。另一种是惧怕做农民工作,怕接触农村的工作,担心矛盾复杂、政策性强、不易把握,担心没有钱不好做事、做不好事,不愿意负责任。

我国城市规划历来得到政府

、学界与业界的高度关注,也取得了不少成就,那我们是不是就可以将城市规划的经验照搬到农村规划建设中来呢?农村规划有着不同于城市规划的特点,只有因地制宜,突出特色,才能使农村规划得到科学的发展。因地制宜:全国现有村庄320多万个,自然条件、经济发展、生活习俗等情况千差万别,东、中、西部地区有差别,同一个地区也有较大差别,村庄整治需要因地制宜,不断创新和完善。立足已有条件开展村庄整治,凡是能用的或者经改造后能用的房屋和设施,都要加以充分利用。农民急需的是配套道路、供水、排水等设施,改变村容村貌。

量力而行:农村居民收入水平不高,政府财力有限,尽管中央已经和正在采取一系列措施逐步增加财政向“三农”的投入,但短期内不可能增加大量投入,新农村建设只能立足已有的基础,解决农村发展中急需解决的紧迫问题。

突出特色: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的同时,要把是否能尽量保留原有房屋、原有风格、原有绿化,突出农村特色,作为一项基本要求。民族的就是世界的,农村若是失去了特色,只会变成一个个微型城市,很难吸引到适合的投资与寻求差异化的城市游客。

科学规划整合了农村的土地、能源、环境等资源,同时能够改善农民的生产和生活条件。专业的规划设计机构能够实现较好的规划意图,但是让规划设计机构跑遍各个村镇也不现实。因此,就某一县域的整体新民居建设规划来讲,采取专业机构与当地技术力量合作,因地制宜分类规划,建设样板工程以指导其他区域的方式,将具有较好的操作性,而县级的中观规划有希望成为“新农村新民居”建设规划的主体部分。民居最基本的功能是供人居住,因此,在具体民居结构、功能的设计上,充分考虑住户的意愿和生活方式,是搞好新民居规划的根本。

安徽霍山

安徽省霍山县近年来开始加大村庄整治和编制规划工作力度,按照规模适度、有利发展、有利稳定和方便生活的要求,对全县村庄进行统一规划布点。为了使这项涉及上万农民的庞大工程获得支持,避免规划脱离实际,造成“建一片,荒一片”的老问题,他们在村庄规划编制中,充分尊重农民的意愿,把维护好农民的权益,引导农民积极参与作为出发点和立足点。

同时,该县以“五个结合”为基本原则合理实施规划。一是与生态建设相结合。依据“猪-沼-茶(栗、菜)”生物循环模式,结合改水改厕同步实施规划,合理布局农村康居点。二是与农业综合开发相结合。依据当前镇域农业发展状况,努力使规划适应区域产业结构,将原来分散的农民住房合理集中,便于农民生产生活。三是与土地整理相结合。将规划的村庄建设用地在农村耕地微调中预留,并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相协调。四是与基础设施建设相结合。依托镇村的主干道进行规划布点,将深冲内和山上村庄分别向冲口和山下等交通方便处迁移,对山高岭大、交通十分困难的村庄实施整体搬迁。五是与旅游开发相结合。农民住宅的设计力争做到具有地方特色,与周边和村镇的人文、自然景观及风景名胜区交相辉映,力求在建筑风格上和谐统一,为旅游开发打基础。

四川眉山

四川眉山市委、市政府在20__年春出台了《眉山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行动方案》,以农民增收为核心,围绕“五新一好”,坚持一村一品,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在产业发展方面:构建“特色产业园”。围绕突出当地特色和发展支撑产业,加快农业结构调整,重点建设规模化、标准化的“养猪家园”、“果业家园”、“菜业家园”等“养殖小区”、“种植小区”,引导农民建立鱼庄、果庄和农庄,配套发展“农家乐”等乡村旅游业。鼓励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通过建基地,从技术、项目、资金等方面支持农民发展特色种养业。每个精品村都要培育1-2个持续增收、快速增收、整村增收的主导产业。

在新民居建设方面:

1、抓好村庄规划。一是构建城郊“社区”型村庄。对城镇规划区内的村,结合城镇总体规划和征地拆迁补偿,根据每个村所处的具体区位,按照“市场贸易园”、“家庭产业园”、“生态旅游园”三种村庄进行规划。二是构建平坝“中心村”型村庄。对城市规划区外的平坝村,通过宅基地置换方式,按照“川西式集群”、“仿古式集群”、“别墅式集群”三种村庄进行规划。三是构建浅丘“分散独院”型村庄。对不具备集中建设条件的浅丘村,尊重农民习惯,按照“四合院式”、“古典式”、“山庄式”三种村庄进行规划。对以上三个类型的村庄,建设部门分别制作三个以上的典型规划方案,无偿供各乡镇、村和农户选择。

2、搞好户型设计。按照“节约占地、放宽建筑”的要求,统筹考虑农民住房、庭院产业、杂物堆放问题,按照“现代式民居风格”、“古典式民居风格”、“欧式民居风格”设计出三种建筑户型。凡是城镇规划区内的村,要按照“联户集中建住房、联户集中建圈舍”的要求,分别设计住房、圈舍;凡是养殖基地村,要把养殖规模户纳入农民住房统一设计、同时建设。在设计、修建住房时,必须配套设计、修建农具杂物简易储藏室。

3、完善基础设施。以“三配套”(生态环境配套、路渠电沼气宽带配套、庭院文化配套)户办工程和“六个联”(硬化道路联成网、水利灌溉联到地、绿化美化联庭院、骨干产业联成片、学校医疗联成网、活动阵地联村民)生态家园工程为载体,依托水利、农业、林业、交通、环保、扶贫等项目,实行山、水、田、林、路、机、气综合治理,改善村民生产生活条件。围绕种植业、养殖业和加工业副产物、废弃物的再利用,依托规模化生产基地,兴建沼气池、灌溉渠和庭院经济等配套基础设施,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提高农业综合效益。

山东__

为响应中央号召,实现城乡统筹发展,建设更加和谐的社会主义新中国。“城乡建设,规划先行”,__市规划局针对__目前的现状,制定了__市新农村建设的初步方案。

为了做好城乡规划统筹,正确引导__市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从20__年初,__市规划局确定了编制“全市农村居住点布点规划”和“示范村、镇规划”的工作目标,并且围绕这一目标,制定了“编制一个规划、建设一套系统、搞好典型示范”的

工作计划。“编制一个规划”就是编制全市农村居住点布点规划;“建设一套系统”就是在规划编制的过程中建设一套用于村镇规划、建设、管理和服务的信息系统;“搞好典型示范”就是要选取不同类型有代表性的村镇编制规划作为全面编制村镇规划的示范和引导。为了做好这些工作,规划人员对每个村庄进行了实地调研,掌握第一手的资料,摸清全市乡镇村情。在对现状情况分析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村庄位置、规模、性质、发展方向和发展重点,加强对交通、供电、供水、电讯、商业服务等生产、生活设施和村庄的市政基础设施的建设。

调查人员从当地实际出发,实行“村村到”模式,采取“听、问、看”的工作方式,具体了解村庄现状和发展设想,获取了规划编制的第一手资料。在调查过程中每到一处,首先联系乡镇有关部门了解情况,然后具体到各村负责人,认真听取大家对村庄布点规划的建议和意见,详细询问了解乡镇、村的概况、现状、人文历史、自然资源和经济发展情况等。对影响人民群众生产、生活的地质灾害、有害工矿企业进行认真记录,以便在布点过程中合理规避。此外,还深入到各镇、村实地察看,拍摄了大量照片,对农村住房建筑、规模和建房风格及各地不同自然地理、建房布局有了直观的感性认识。

调研工作获取的大量信息资源,为后期的村庄布点规划编制工作提供了第一手的资料。相关工作人员深入到村庄,亲自勘查现状;对农村住房建筑、规模和建房风格及各地不同自然地理、建房布局有了直观的感性认识,以便在后期规划中合理规避有害工矿企业及地质灾害;根据各地不同的农村现状因地制宜、合理规划,形成各具特色的村庄。这将促进村庄的集聚,提高土地的利用率,改善广大农民的生存环境,提高公共设施和基础设施的配置水平作为最终目的,切实做到“以人为本”搞规划。

通过__市村庄布点规划的编制工作,也发现一些问题:

1、理论方面。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个“新生事物”,虽然现在村村都在提新农村建设,但村庄建设水平、村民对新农村建设理解深度层次不一,有些村庄的领导以为新农村建设就是建几栋楼房,有些村民更是简单的以为政府要拨款让他们建新房子,很多村民包括个别村庄的领导对于规划的真正含义和作用理解不够,或者出现偏差。在全国各地的新农村建设过程中也存在相同的问题,真正被大家公认的东西,也不是很多,所以理论性的知识相对缺乏,知识深度有待提高,再加上每个城市都有其自身的特点。这就要求我们在今后的工作中,要做相当多的理论学习和研究。

2、资金方面。新农村建设是一个长期的任务,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面对各村现状,经济条件不一,无论是进行大规模的旧村改造,还是环境整治,都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即使规划做好后,实施起来相对难度也较大,因为即使条件好一点的村,能拿出的资金也只是杯水车薪,更别说经济贫困地区了。绝大多数的村庄领导虽然知道规划的重要性,但针对各村的现状及经济条件,我们发现很少有人愿意将资金投入到前期规划中去。

3、村民对于新农村建设的认同度和热情度的问题。每个村对新农村建设的认同度和热情度都不同,它直接决定这个村庄以后的发展。在调查中发现,有好多村建筑质量一般,经济条件也不好,但村民对旧村有很深厚的感情,所以他们不愿改造,这对日后的发展有着不利影响。考虑到长远的发展,我们必须协调好这个问题。

4、基础资料欠缺。村庄基础资料保存不全,主要原因是村领导在换届过程中遗失。再加上有些村不予配合,使我们无法详尽的获取第一手资料,给调查工作带来了一定难度。还有大部分村、镇都没有地形图,这对后期方案编制工作带来了较大影响。

针对以上三地所遇到的问题,在以后的规划中应总结经验,扬长避短,以便于后期遇到类似问题时,可以更好地协调、解决。在村庄布点规划的编制中,我们必须要着眼长远,在规划中充分体现不同区域农村的特色;要充分考虑到__市今后工业化、城镇化的必然趋势和村镇布局的长远变化;要突出重点镇和中心村的建设;对今后要撤并的偏远村庄和一些不可能成为居民集中点的地方,要限制其发展,只对现有设施进行必要的维护,不再投入新的基础设施建设。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个的动态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更不可能一劳永逸,要持之以恒。建设新农村,规划是前提。政府要用统筹的观念规划新农村,以系统的理念设计新农村,应搞好三个层面的规划:

第一,新农村建设的总体规划。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目标下,明确新农村建设的思路、目标和工作措施,尊重发展规律、尊重农民意愿,提高规划的科学性、民主性和可行性。

第二,农村发展布局规划。站在统筹城乡发展的高度,着眼于增强发展后劲,从生产到生活,从公共服务到基础设施,都要布好局、落好子,科学安排好。

农村村庄规划方案篇9

关键词:城镇化县域村庄,空间布局规划

 

1.引言

一、规划背景

城镇化是中国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趋势,也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出路,这已是中国社会各界的共识。城镇化的结果,一方面是一定区域范围内非农业人口比重的增加,另一方面是村庄人口逐渐减少,依据河北省“十一五”发展规划预测,到2010年全省城镇化水平将达到44%,意味着将有850万农村人口转化为城镇人口,大量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村庄人口逐渐减少,势必导致村庄建设用地闲置,“空心村”现象将日趋严重。目前河北省村庄存在诸多问题:如村庄规模普遍较小;大部分村庄存在安全隐患(水资源污染、塌陷、滑坡、泥石流等);供水、供电、供热、文教、卫生等基础设施低水平重复建设现象严重等等。村庄重组、资源整合将成为城镇化发展到当前时期的必然选择。[1]为此,国务院适时提出:在“十一五”期间要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统筹城乡发展政策,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方针;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二、2.县域村庄空间布局规划

县域是国家行政管理的基本单元,同时又是城市与农村的衔接点、工业经济与农业经济的交汇点。免费论文参考网。在地理空间上,县域作为中国国土的主体,以县城为中心、以乡镇为纽带、以农村为腹地,凸显出城镇与农村共存的特点。

县域村庄空间布局规划,是以县(含县级市、市辖区)域范围为基本单元,对存在严重影响村民生活与生产因素的村庄,在空间上进行适度调整。通过迁移、合并、整理等措施,优化村庄空间布局结构、整合土地资源、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统筹规划区域基础设施和社会服务设施,节约能源、减少资源浪费。

县域村庄空间布局规划,是适应集约型和节约型社会发展建设的需求,有利于统筹城乡规划与建设、缩小城乡差别的具有战略性和前瞻性专项规划,是县域城镇体系规划的深化和延伸。

三、3.县域村庄空间布局规划的导向理念

1.3.1突出城乡统筹发展,完善配套设施建设

区域的经济社会发展依赖于城镇和农村共同协调推动。我国大部分区域内,城镇地区整体发展态势较好,而农村地区发展相对滞后,河北省也不例外。农村地区经济远落后于城镇地区,就如同盛水木桶的短板一样,必将影响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和总体水平提高。

县域村庄空间布局规划通过迁并村庄,改善村民生存条件、缩小城乡差距;通过推动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促进县域城镇化发展;同时,统筹区域基础设施和社会服务设施建设,改变原有乡村道路、供水、排水、垃圾、医疗卫生、文化教育等方面疏于管理的状态,使城乡之间统筹建设成为现实。

2.3.2推动土地集约利用,注重集聚规模效益

通过迁并村庄,调整空间布局,加大空心村治理力度,规范新建村庄建设行为,降低现有宅基地标准,使土地利用方式向集约化方向转变,整合农村生产力,节约土地。

推动农业现代化进程,实现由分散化向规模化经营转变。引导从事以农业为主的农民在中心村和规模较大的村庄集中,集聚规模为农业产业化、规模化经营打下基础;鼓励以从事非农业的农民进镇、进城居住,推进城镇化进程;新建工业企业逐步向镇级以上工业区集中,推动产业集聚效益。

3..3强调问题分析导向,注重规划可操作性

村庄布局规划重点对存在生存条件问题的村庄进行规划,坚持以现有村庄整治为主、以新建村庄为辅的原则。目标是将区位条件优越、发展潜力巨大的村庄作为载体,完善配套设施、改善村庄环境、集聚外来村庄人口;新建村庄则从就近安置迁移人口的角度出发,选择地质条件好、交通方便、环境安全的位置建设新村(与邻近村庄结合建设更为理想)。

对于由于村庄的迁并带来的相关问题,规划提出相应的应对措施,确保规划的顺利实施。诸如合理的耕作半径、成年人就业、儿童入学、宅基地发放、搬迁费用落实等等。同时,还应考虑照顾民风民俗、满足农民追求小康生活的需求,尊重农民意愿、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依据当地政府的财政水平和农民经济承担能力,提出科学合理的规划实施步骤。[2]

四、4.县域村庄空间布局规划的原则

1.4.1明确村庄问题

首先,对县域的自然、历史、经济社会、村庄及人口分布等资料进行综合分析,了解本县的村庄建设现状、经济实力,将村庄按其特点和存在的问题进行分类,区别对待,确定调整方案:

(1)人口规模过小以及基础设施严重匮乏的村庄;

(2)存在安全隐患的村庄,包括地处行洪区、蓄滞洪区、洪涝灾害频发区、矿产采空区,泥石流、滑坡、塌陷、冲沟、活动性地下断裂带等地质灾害易发地区的村庄;

(3)有环境问题的村庄,如三废污染严重且近期难以治理的村庄或地方病高发且短期内难以解决的地区。

(4)历史文化保护区,主要包括自然生态保护区、风景名胜核心区;

(5)重点建设项目占地或压占矿产资源的村庄;

(6)位于城镇内部和近郊逐步与城镇相融合的村庄;,以及地域空间上接近且逐渐融为一体的村庄等。

2.4.2优化村庄结构,

优化村庄结构首先要明确中心村,即结合县域城镇体系规划确定各乡镇重点发展的中心村。它承担着一定的经济、文化、教育、医疗、商贸服务等职能,服务周边村庄并适度吸纳人口,应集中有限的财力、物力集约化建设,使其成为在一定范围内除乡、镇政府驻地之外的区域分中心。对于规模较小,人口较少的村庄进行迁移与合并。对于行政村辖属的下属自然村、历史文化名村、特色村庄在规划中应予以保留并优化调整其空间布局。

3.4.3统筹设施建设

针对各村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小规模重复建设的问题,依据共建共享的原则,在贯彻满足要求、节约建设、高效利用的方针,减少重复投资,避免不必要的浪费。提出村庄交通、供水、排水、供电、通讯、污水处理、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的共建共享方案,实现其与县域基础设施的衔接。按照“县城、中心镇、一般镇、中心村、基层村”等级,提出教育、医疗保健、文体娱乐、社会福利、商业服务等公共服务设施的配备原则、内容和标准。免费论文参考网。

4.4.4分期规划实施

坚持近远结合、分期实施、突出重点的原则,根据城镇体系规划中近期发展目标和近期建设的需要,明确近期重点建设的村庄和项目[3]。近期规划期限为5~10年,主要针对生存环境极端恶劣、存在严重自然灾害安全隐患以及具备其他迁并条件的村庄。免费论文参考网。应从建设条件和投资估算入手,论证村庄迁并的可行性,并做出年度计划。

5.4.5政策措施支持

为了保障规划的正确实施,针对村庄撤并实施中面临的土地、户籍、区划、社会保障等实际问题,提出相应的保障政策和保护措施,积极组织建设资金,确保近期重点村庄的迁并实施;对近期内不能搬迁村庄的自然灾害,加强防治,注重环境保护,提出环境整治措施。

五5.结语

规划的最终目标在于改善城乡居民的生存环境、提高生活质量、缩小城乡差别、实现城乡统筹,促进共同发展。县域村庄空间布局规划自下而上地分析每个村庄基本情况,确定村庄迁并方案,调整村庄空间布局,创造适宜农民居住的村庄环境,完善县域内中心村和基层村体系规划。按照“专家领衔、部门合作、公众参与、科学决策”的工作思路,多方征求农民意见,探讨有关土地流转、社会保障等配套优惠政策,避免“种田无地、就业无岗、低保无份”现象发生,从而促进城乡统筹发展,提高区域城市化水平,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罗小龙.中国城市化进程中的增长联盟和反增长联盟―以江阴经济开发区靖江园区为例[J].城市规划,2006(3):48-52卢庆沙:长株潭城市群区域规划的探索与研究[J].规划师,2006(3):22-25

[2]卢庆沙.长株潭城市群区域规划的探索与研究[J].规划师,2006(3):22-25罗小龙等:中国城市化进程中的增长联盟和反增长联盟―以江阴经济开发区靖江园区为例[J].城市规划,2006(3):48-52

[3]王宝钢等,石铁矛.:县(市)域城镇体系规划导则研究[J].小城镇建设,2005(10):70-73

农村村庄规划方案篇10

为贯彻落实中央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部署,做好新时期村庄整治工作,搞好村庄规划建设,改善农民居住条件,改变农村面貌,我部对村庄整治工作提出以下指导意见。

一、充分认识村庄整治工作的重要意义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新形势下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重大战略部署,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必然要求,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的重大举措,是改变我国农村落后面貌的根本途径,是系统解决“三农”问题的综合性措施。村庄整治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核心内容之一,是惠及农村千家万户的德政工程,是立足于现实条件缩小城乡差别、促进农村全面发展的必由之路。加强村庄整治工作,有利于提升农村人居环境和农村社会文明,有利于改善农村生产条件、提高广大农民生活质量、焕发农村社会活力,有利于改变农村传统的农业生产生活方式。

村庄整治工作是新时期党中央、国务院赋予建设部门的重要战略任务。各地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要认清形势,振奋精神,充分认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意义,增强做好村庄整治工作的自觉性、责任感、使命感和紧迫感,求真务实,与时俱进,改革创新,勇挑重担,发挥传统工作优势,积极探索新思路和新方法,扎实工作,完成党和国家交给我们的历史重任。要在各级党委、政府的统一领导下,把村庄整治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制定切实可行的工作方案和实施计划,协调各有关部门有计划、有步骤、创造性地推动村庄整治工作,及时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总结推广新经验。

二、村庄整治工作的指导思想和基本要求

村庄整治工作要紧紧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一切从农村实际出发,尊重农民意愿,按照构建和谐社会和建设节约型社会的要求,组织动员和支持引导农民自主投工投劳,改善农村最基本的生产生活条件和人居环境,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进步。村庄整治要充分利用已有条件,整合各方资源,坚持政府引导与农民自力更生相结合,完善村庄最基本的公共设施,改变农村落后面貌。

村庄整治工作要因地制宜,可采取新社区建设,空心村整理,城中村改造,历史文化名村保护性整治等有效形式;以村容村貌整治,废旧坑(水)塘和露天粪坑整理,村内闲置宅基地和私搭乱建清理,打通乡村连通道路和硬化村内主要道路,配套建设供水设施、排水沟渠及垃圾集中堆放点、集中场院、农村基层组织与村民活动场所、公共消防通道及设施等为主要内容进行整村整治;使整治后的村庄村容村貌整洁优美,硬化路面符合规划、饮用水质达到标准,厕所卫生符合要求,排水沟渠和新旧水塘明暗有序,垃圾收集和转运场所无害化处理,农村住宅安全经济美观、富有地方特色,面源污染得到有效控制,医疗文化教育等基本得到保障,农民素质得到明显提高,农村风尚得到有效改善。

三、因地制宜、试点引路、稳步推进村庄整治工作

村庄整治工作要认真做好两个规划。一是适应农村人口和村庄数量逐步减少的趋势,编制县域村庄整治布点规划,科学预测和确定需要撤并及保留的村庄,明确将拟保留的村庄作为整治候选对象。二是编制村庄整治规划和行动计划,合理确定整治项目和规模,提出具体实施方案和要求,规范运作程序,明确监督检查的内容与形式。

村庄整治工作要坚持试点引路,量力而行,稳步推进。根据地方经济发展水平,科学制定村庄整治的计划,确定分批分期整治方案。村庄整治是一项政策性很强的工作,各地要积极探索,先试点总结经验,然后逐步推开,以点带面,防止不顾当地财力,超越集体经济和农民的承受能力,违背群众意愿、侵害群众利益,一哄而起、盲目铺开。

村庄整治工作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要尊重农村建设的客观规律,以满足农民的实际需要为前提,坚决防止盲目照抄照搬城镇建设模式。要充分利用现有条件和设施,凡是能用的和经改造后能用的都不要盲目拆除,不搞不切实际的大拆大建,坚决防止以基本建设和行政命令的方式强行推进。坚持以改善农村最迫切需要的生产生活条件为中心,以中心村整治为重点,完善各类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突出地方特色,体现农村风貌。

村庄整治工作要坚持政府管理与引导相结合。要通过村庄整治,引导农民逐步集中建房,解决农民建房占地过多问题,实现集约节约使用土地,降低人均公共设施配套成本。一方面,要加强建设管理,防止农民不按规划分散建房;另一方面,要搞好中心村规划,完善公共设施,引导独立农户和散居农户集中建房。

四、改革创新,明确责任,建立村庄整治工作的推进机制

建立分级责任制,将村庄整治任务落到实处。省区市负责提出本地区村庄整治的引导性项目、阶段性目标与实施方案;县乡负责指导与实施组织。村庄自治组织负责组织具体项目的建设,村民自主投工投劳参与项目建设及管理。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要按照统一部署,从农村工作大局出发,履行工作职责,加强部门协调,密切配合,整合资源,加大村庄整治工作的技术服务和项目实施的技术指导。

建立农民参与机制,动员组织农民广泛参与。村庄整治改善农民生产生活环境,广大农民非常欢迎,参与积极性高。要为农民参与村镇建设提供制度性保障,加强政府引导与支持,确立农民在村庄整治中的主体地位,尊重农民意愿和对项目的选择,充分调动农民自力更生建设家园的积极性,激发农民自主、自强、勤勉、互助、奉献精神,让农民得到实际利益。凡是农民不认可的项目,不能强行推进;凡是农民一时不接受的项目,要先试点示范让农民逐步理解接受。

建立村庄公共设施管理的长效机制。村庄公共设施建设是手段,使用是目的,运营维护管理比建设更复杂、更具长期性。要创新体制和机制,探索村民自主管理的途径,组织引导农村干部群众参与公共设施运营维护与管理,通过村民缴费或村集体经济解决管理资金来源问题。逐步完善和推广村民理事会制度,在党支部领导下参与决策,直接听取村民的建议与诉求,畅通上情下达与下情上达渠道,密切基层组织与广大村民的联系,凝聚全体村民的力量搞好人居环境。凡能市场化运作的公共设施,均要积极利用市场机制。

建立公推民选的村庄整治驻村指导员制度。各地要根据实际情况,与县乡机构改革和公务员分流安置相结合,建立基层公推民选的村庄整治驻村指导员工作制度,鼓励公务员特别是县乡公务员参与村庄整治。驻村指导员要切实负责对村庄整治的组织与技术指导,接受村镇建设助理员的业务指导和监督。要加强对村庄整治指导员的全面培训和资金与技术支持。

建立村庄整治的培训制度。要分期、分批培训新农村建设的村镇领导干部和驻村指导员。加强对农民建设新农村基本技能的培训,提高农民的参与能力。要有计划地组织各种形式的观摩学习,总结交流各地的经验,充分发挥各地示范点、示范村、示范镇的引导、带动和辐射作用,取长补短、相互借鉴。

建立村庄整治的督促检查制度。各地要加强对村庄整治实施过程中资金与实物使用的监管,防止挪用、滥用。建立上级对下级的督察机制,鼓励社会各界、新闻媒体和广大农民对村庄整治进行监督。要接受各级人大、政协和有关部门的定期或不定期督察。建设部将会同有关部门对村庄整治工作进行指导和监督。

五、组织动员各方面力量,形成合力,共同推进村庄整治工作

村庄整治工作要与当地农村的中心工作结合起来,与村务公开民主管理工作结合起来,与基层党建工作结合起来,与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结合起来,与增加农民收入、减轻农民负担的各项改革措施结合起来,使村庄整治切实成为为农民解决实际问题,为农民群众办好事做实事的工作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