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面设计课程小结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22:49:29

平面设计课程小结篇1

关键词:平面广告设计;课程教学;制作流程;职业素养

在信息时代,随着新材料、新工艺、新媒介平台的发展,平面广告设计的内涵、方法发生了变化,对广告设计师的职业素质和专业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长期以来,艺术设计类课程是高校培养人才的基础课程,但由于受到固有艺术设计教学观念的影响,“重艺轻技”的问题较为突出。如,在课程结构方面,理论知识较多,实践性内容占比较小;在课程教学方面,讲授艺术表现的知识较多,缺乏对学生相关设计技能的考查。平面广告设计具有综合性,教师要结合时展的特点,注重团队协作,贴近行业发展实际,让学生接触外部的世界,了解行业需求。由此可见,改革教学方法和课程内容,结合平面广告设计的制作流程,优化课程结构与衔接关系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当前高校平面广告设计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平面广告设计课程是艺术设计教育中的重要课程,通常分为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两部分。这样的课程设置方式便于教师的教学与管理,但也存在一些弊端,如教学方法雷同、教学手法单一、课程衔接不够流畅等。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的联系不够紧密,导致课程设置分立,学生学习的知识与掌握的技能缺乏有效的关联,学生难以通过模仿、练习、实践、创新创作出理想的设计作品。这样平面广告设计人才培养便陷入了两个误区:一是强调以图形图像软件教学为主的操作训练,将软件操作作为教学重点,突出对设计软件功能、特效的应用,而忽视对设计思维、设计理念、设计意识的提炼与传达;二是将广告设计等同于艺术创作,过于强调个人的艺术体验与风格,与实际的平面广告制作脱节。平面广告设计本身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学生需要将平面广告知识、软件设计技能以及艺术设计的创意、热情融入其中,从而提升自身的设计水平和竞争力。平面广告设计课程在课程结构方面面临目标与学时两大难题。

1.课程目标中的问题

平面广告设计课程涵盖的内容较多,教学目标具有广泛性,如学习艺术设计知识、掌握平面软件的操作方法以及具备职业素养和社会适应能力等,这些知识和技能要体现在具体的广告设计实践中(如广告标志的制作、广告创意主题的确立、广告设计方案的完善等)。此外,学生还需要学习广告筹划、广告设计、广告推广应用等方面的知识。这样就容易导致课程设置存在盲目性,让学生无所适从。

2.学时上的问题

任何课程的教学都需要相应的学时安排,笔者所在学校的平面广告设计课程教学有60个学时,其中包括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然而,由于教学内容较多,这些课时往往难以完成对学生设计知识、技能的培养,教师的教学重点不够突出,教学存在盲目性,一些学生“学而不会,会而不精”。平面广告设计课程采用理论与实践分立的教学模式,将知识点分开,这样虽然有助于优化知识点的难易程度和衔接顺序,但学生往往被动地学习,难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设计热情。因此,教师需要从优化课程教学入手,创新教学方法,进行课程改革,重新整合知识点。班杜拉的自我效能感理论指出,自我效能知觉指的是相信自己具有组织和执行行动以达到特定成就的能力的信念。笔者借鉴班杜拉的自我效能感理论,剖析学生对学科知识、能力、知觉的预期,结合平面广告设计制作过程,联系实际,构建新的实践课程教学体系,让学生了解现代平面广告设计的发展趋势,在实践中增强信心,获得成就感。

二、平面广告设计公司的作品制作流程

优秀的平面广告设计往往是由一个团队协同完成的,团队成员从自身的专业素养结构出发,发挥各自的优势,合理分工,制作出符合行业发展需求的广告作品。广告设计公司设有策划部、客户部、创意部、媒介部、综合部等部门,各部门依照部门规程,分担各自的职责,共同服务客户。一则完整的广告设计作品的制作流程主要有以下几个环节。首先,由客户部人员参与业务调查和跟进,搜集广告需求,开展行业资料调研和分析,得出广告设计需求。其次,策划部依据行业发展资料,结合相关设计要求,制订方案,由媒介部完成媒介完善和优化。然后,创意部根据媒介方案,结合行业用户需求,组织文案并选择艺术审美视角,以确立作品的创意方向。最后,创意部将设计方案提交给客户部,组织各部门参与探讨,修正、改进方案,形成最终的提案。也就是说,一个完整的广告设计过程大致由调研、策划、创意、原稿设计、正稿制作、校对、输出等流程组成,每个环节都是整个广告设计流程中的重要节点。设计公司同样遵循上述工作流程,满足用户的需求。因此,平面广告设计课程改革也应该参照上述流程。教师要基于用户、行业、社会发展的实际,找到优化平面广告设计课程的思路,突出平面广告设计的创意表现。如,教师可在平面广告设计教学中融入各类设计大赛,围绕参赛项目与学生共同探讨平面广告设计的创意和艺术表现,分解具体的设计任务,让学生分工参与实践,体验整个广告设计过程,在具体的设计实践中交流、学习和分享,了解平面广告设计的相关知识。特别是在协同制作与共同参与中,既突出了个人的专业优势,又促进了团队协作,提升了学生的创造性设计思维和服务意识。笔者所在的学校结合平面广告设计的具体制作流程,打破固有的课程章节、课时结构安排,从具体的平面广告设计任务和作品制作流程着手,将平面设计课程划分为几大模块,再结合具体的模块任务细化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如,将平面广告设计制作流程分解为创意和设计表现两大模块,每个模块再进行内容细化,并将整个教学过程融入具体的、可行的平面广告设计制作,从而增强学生的平面广告设计兴趣,培养其平面广告设计职业素养。

三、以平面广告设计制作流程优化课程衔接

平面广告设计课程课时较少,相关的教学内容较多。因此,教师要解决课时与课程之间的矛盾,采用科学、有效的教学方式,优化课程衔接,细化教学目标,明确教学任务,激发学生的设计兴趣。

1.分组协作,培养团队协作精神

平面广告设计本身具有多岗位协同、融合的特点,基于具体广告设计任务的分工要求,笔者通过小组分工设置不同的兴趣小组,让学生自愿加入小组。每个学习小组有5名学生,结合具体课程分解小组任务,各小组成员在组长的带领下参与作品设计,共同讨论、协商。团队分组实现了对具有共同兴趣学生的整合,培养了他们的团队协作精神,为其适应未来行业分工和设计需求打下了基础。小组划分之后,要明确小组成员的学习目标。小组的学习方向已经确定,但小组成员需要从个人的学习目标出发,细化课程模块内容。如,将个人的兴趣、未来的就业方向进行统合,并确立为个人的发展目标。这样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彰显学生的个性。

2.以案例细化课堂任务

平面广告设计教学案例能将课堂教学与真实的设计任务关联起来,教师可借此将学生分成不同的兴趣小组,细化教学设计的重点、难点,帮助学生梳理知识点,使学生掌握平面广告设计方法和技能。如,教师可细化与分解平面广告设计的知识点,让学生通过具体的操作案例完成相应的学习任务,真正做到学以致用。又如,教师可通过海报广告设计案例、企业宣传册设计案例、报纸广告设计案例、宣传画册广告设计案例等,针对不同的设计工作岗位和任务构建序列化的教学内容,从而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3.课后小组协作学习

课后小组协作学习是弥补课时不足的有效途径,特别是平面广告设计中的实训任务,知识点较多,教师应该强调课后小组协作学习。如,教师可借鉴包豪斯的设计教学经验,鼓励学生自主查阅资料、撰写创意文案、完善作品,通过“群体工学”方式增进交流与分享。

4.作品展示与评价

平面广告设计课程教学中的作品展示环节是对教学内容的阶段性总结。无论是创意教学,还是具体的动手操作,教师都要进行学生阶段性作品的展示与评价,从组内交流延伸至班级的组间互动,研究遇到的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使学生从中获得经验。这样既能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又能帮助学生明确职业定位。阶段性评价是课程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要采用自我评价、学生评价、师生互评等方式,激发并保持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课程教学的连续性。

参考文献:

[1]柳国伟.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平面广告设计课程改革研究.美术教育研究,2014(22).

[2]徐崇.“两段式”广告设计课程教学改革研究.艺术科技,2016(12).

[3]沈慧.平面广告设计教学方法改革研究.美与时代(上),2016(10).

[4]万本龙.中国民俗图案在现代平面设计中的应用.青岛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4.

[5]张婧.中国传统水墨形式在现代平面设计中的运用研究.云南艺术学院硕士学位论文,2014.

[6]王如.现代平面设计元素剖析.辽宁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

[7]吕佳.女性在现代平面设计中的影响力研究.西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4.

平面设计课程小结篇2

CorelDRawX3平面设计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在校中职学生大多数是90后,部分学生还是要依赖教师传授的操作方法和技巧。因此,根据课程特点和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的选择需贴近生活实际的学习内容,课程理论基础的内容可适当压缩,来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学习积极性。CorelDRawX3平面设计课程学习时间为一学期,共72学时,其中,理论教学为32学时(详见表1),实训项目为40学时,根据学生培养目标的要求,教学内容需要按包装设计、广告宣传设计、书籍装帧设计、Logo设计、网页设计、标牌设计和Vi设计等8个实训项目进行教学。各实训项目教学课时和主要教学内容安排如下:实训项目1———小试身手(4课时):介绍CorelDRawX3操作方法,按要求完成一张贺卡和一张婚庆观盘的实例训练;实训项目2———包装设计(6课时):介绍怎样根据客户需求、消费者需求和材料的选择进行包装设计的定位、构思和具体设计以及印刷的相关知识,让学生对包装设计过程有清醒的认识;实训项目3———广告宣传设计(6课时):让学生总结目前常见的广告宣传海报的类型和各自的优缺点以及针对不同应用应该采取的办法,培养学生自我观察和总结的能力;实训项目4———书籍装帧设计(4课时):介绍书籍装帧的整个工艺过程并着重就书籍封面设计对学生提出要求,让学生能够通过观看大量的优秀书籍装帧总结出好的封面设计的原则;实训项目5———Logo设计(4课时):介绍Logo设计的方法和过程,让学生通过项目锻炼能够掌握怎样根据需求进行Logo设计;实训项目6———网页设计(6课时):介绍制作网页的步骤、过程和方法,让学生通过大量优秀网页设计实例介绍和实训项目训练,了解网页设计的思想、原则和方法;实训项目7———标牌设计(4课时):介绍标牌设计的思想、过程,培养学生的创意能力和具体项目的设计能力;实训项目8———Vi设计(6课时):对前面专题内容的概括,同时也是对专业设计的一个综合和提高的训练,让学生了解企业形象设计的整个过程。

二、课程教学与指导方式

(一)组建学习小组,明确学习任务

为改变以往的学习方式,在开学之初将班级学生随机分成若干学习小组,每组3~4人,1人为组长负责本组学习任务统一管理。在完成CorelDRawX3基础理论知识和软件操作方法的学习后,根据CorelDRawX3平面设计课程的特点,针对每个不同的实训项目,从现实生活中选择、确定若干个具有典型代表性的题材作为实训课题,每个学习小组从中选择一个实训课题。学习小组围绕各自的实训课题,展开小组讨论确定各实训课题的重点与难点;同时分配本学习小组成员各项具体实训任务。

(二)小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

各学习小组及其成员在明确了实训任务后,组长通过召集小组成员开展讨论与交流,明确各自实训课题的重点与难点。实训课题各项具体工作的展开,始终强调学生的自主性、积极性,从实训课题的选择、实训课题的构思、实训作品的完成等阶段,都需要学生积极思考,并自主地进行科学研究。在实训项目教学过程中,要突出团体的作用,小组成员共同围绕一个实训课题进行合作学习。通过合作学习,了解CorelDRawX3平面设计的有关理论与实践知识,共同探讨本组实训课题的学习任务和具体实践工作,完成一个从理论到实践的过程,最后到实践作品的转化。实训课题各项具体工作展开的本身就是一个探究过程,在具体的平面设计工作实践中,各小组成员必须确定1项平面设计工作进行实践,整个实践的完成,就是学生体验一个完整的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三)实践教学成果的汇报与交流

根据课程教学和各组实训课题的进度,此环节进行各组课程学习成果和实训课题实践作品的汇报与交流。首先,汇报本学习小组实训项目的主要内容,重点、难点问题,与各实训项目有关的课程内容的学习情况,以及需要大家讨论的问题。小组成员可以协助汇报人完成汇报工作。汇报完毕以后其它同学就汇报展开讨论和评价。其次,对各组实训课题实践作品进行汇报与交流,各小组从实训课题的选择和构思、实训实践作品的设计、实训实践作品的完成过程及遇到问题等4个方面进行汇报交流,时间控制在8~10分钟。因课堂汇报交流时间有限,各小组可以把本组实训课题的选题、实训课题的构思、实训课题的设计、实训课题实践作品等资料汇集整理后,上传到班级网络群空间,供教师与学生进行讨论交流,使课堂实践教学得到进一步延伸。

(四)教师深化讨论与点评

在CorelDRawX3平面设计教学过程中,每当学生进行一项实训课题工作后,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对各学习小组实训课题具体实践工作进行指导与评价。教师要针对各学习小组在不同的实践学习阶段的实践课题的选择、实践课题的设计和实践作品的设计等提供指导和评价,而重点放在实践课题设计的指导上,引导学生正确地完成有关实践课题的实践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CorelDRawX3软件的操作能力和平面设计的专业设计能力。

三、课程教学效果的评价

(一)评价目标与内容

课程的考核与评价是一条指挥棒,它引导学生按照其要求安排自己的学习活动[3]。教师在进行教学评价时,要结合教学目标,选取合适的评价方式,制定切实可行的评价标准,关注学生对知识和操作技能的掌握。CorelDRawX3平面设计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它虽然有很多知识点可以考查,但是其教学效果的评价应有别于一般基础理论课程学习效果的考察,要更加侧重对学生实践操作能力和设计能力的考察。因此,它的评价内容应把学生的实训课题的选择和构思、实训实践作品的设计、实训实践作品作为考察的重点,分析其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CorelDRawX3平面设计的课程评价目标主要体现以下几个方面:(1)使学生了解CorelDRawX3软件的基本知识、操作方法和平面设计的基本理论;(2)使学生较全面地掌握CorelDRawX3操作方法和平面设计专业设计能力;(3)能理论联系实际,可以运用所学理论知识,能结合自身实践,根据客户需求进行平面设计的定位、构思和具体设计以及作品的设计等综合能力的考察。

(二)评价方法

随着评价工作的广泛开展和评价理论研究的不断深入,人们开始意识到,由于教学活动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也由于教学评价手段与工具的局限性,完全追求资料的数量化或客观化很难做到,甚至根本不可能做到[4],因此CorelDRawX3平面设计课程的教学评价应以学生操作技能为主,考查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了全面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分别从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综合能力等方面对学生进行考查。因此,CorelDRawX3平面设计课程的成绩主要由平时成绩(以出勤情况、参与讨论与学习的主动性等)占20%;平时作业(实训项目)占40%,对各学习小组每次实训项目的完成情况进行评分,每次实训项目都占一定的比例;期末成绩占40%,主要通过期末考试的形式分别对学生基础理论知识的学习情况(通过理论知识的考试占20%)和学生利用CorelDRawX3平面设计综合能力(通过期末时最终实训项目完成情况占20%)进行评价。在对学生学习效果进行评价过程中,引导学生参与到教学评价中来,通过学生自评和学生之间的互评,让学生作为评价主体,对课程教学目标、学习内容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有更多的了解,这有助于学生对CorelDRawX3平面设计教学活动的自我期待,提高学生的自学、自评的能力,增加学生之间相互协作学习和交流的机会,最终达到学生的认同、内化,促进学生实践能力和意识的培养与提高。

四、结论

平面设计课程小结篇3

关键词:慕课;翻转课堂;高职;审计课程

慕课(mooC),即massiveopenolineCourse,大规模、开放性、在线课程,中文称为“慕课”。2011年秋季斯坦福三门课程开启慕课浪潮以来,在短短几年时间里,全球几大语系都已出现了该语种的慕课平台。慕课自2013年进入中国,已经有几百门中文慕课上线,中国大学mooc平台,清华大学的“学堂在线”慕课平台都推出了一些优秀的课程,吸引了众多的学生、教师以及自学者。这种模式已经冲击到了传统的学校教育,许多学校借助慕课平台,推动校内教学改革,促进教学创新。那么慕课如何与传统教育融合呢?如果将慕课与传统高等教育体系类比为平面上的两条直线的话,两者之间的关系有以下三种模式。

一、“平行模式”

“平行模式”有两种做法,一种是将校内课程放入慕课平台,开设慕课课程的老师平行地教授两个班,一个是传统的面授方式,一个是网上的慕课班。另一种是学生在学习校内课程的同时,去网上学习其他学校的相似课程。

二、重合模式

“重合模式”是在现行课程体系中使用慕课课程教学,即在本校教师的指导下,使用慕课课程资源,采用“翻转课堂”的教学方法,面授环节的老师只是做些问题解答或能力拓展。

三、相交模式

与重合模式以mooC课程为主不同,相交模式是以本校的课程设计为主,将mooC课程内容作为课程资源,或嵌入或者引用。慕课具有丰富的课程资源,视频、作业、讨论话题、学员内容共建,以及独特的交流和讨论模式等。在本校的课程设计中,可以充分引用,但是必须以本校的课程设计为主。“重合模式”与“相交模式”有诸多相似之处,在实践应用中,慕课与“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融合,发挥了更大的效力。那么何为“翻转课堂”呢?翻转课堂教学法(FlippedClassroom)是指将课堂内外的时间进行新的调整,将学习的决定权从教师转移给学生。实施中,可以结合课程特点,设计适合的翻转课堂模式。本文以高职《审计》课程为例说明与慕课结合的翻转课堂模式在教学中的应用。

《审计》课程是会计专业的一门核心课程,其应用性比较强,但同时,枯燥无味,急需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升学生的应用技能。翻转课堂无疑是一个很好的办法。在实施过程中,可以采用以下的课程设计:(1)设计课前任务,要求学生提前观看视频,视频可以来源于慕课,也可以自己制作,并完成老师提出的“任务清单”。(2)设计课上活动,总结和验收课前任务完成情况,通过展示、拓展等课上活动设计回答疑问、拓展技能。(3)评价反馈,设计评价量规,评价课前任务和课上活动的完成情况,拓展知识,可以利用慕课平台的练习、交流等。(4)教师对课程设计进行反思和修正,可以利用慕课平台的大数据统计学生的学习情况、课上活动的完成情况、课后延伸反馈情况,进行研究和修正。

由于《审计》课程的特点,在实际实施过程中,要注意以下问题:

(一)提高课前任务的设计性和完成度:翻转课堂后,学生需要课下时间完成任务,他们课余活动丰富多彩,并没有积极性完成“学习”这个任务,那么如何提高学生完成度呢?方法很多,任务设计可行性高,课上进行任务展示,让学生感到完成任务的“获得感”都是很好的方法。在课上任务中,结合这个任务来进行拓展,请同学们展示自己完成的询证函,并就此说明注意事项。这样就可以提高学生完成课前任务的积极性。

(二)视频的制作和选用。课前任务观看的视频本身要特点清晰,反映知识的重难点,同时能够吸引学生的观看。所以视频本身要短小精悍,每段视频时间控制在6-9分钟;划分知识点要合理。

(三)完成课上活动时采用适合的方法。有诸多方法可以把以老师“教”为主导转化为以学生“学”为主导,例如在“库存现金监盘”审计中可以采用以下步骤:(1)学生独立思考概念性的问题。例如库存现金监盘中,如何制定监盘计划,确定监盘时间,盘点的范围如何确定,如何调整进行差异分析和追溯调整。教师可以给学生2-3分钟的时间来组织他们的回答。(2)学生以小组(3-4人)为单位讨论他们自己形成的答案,并就“正确”的答案达成共识。例如填制一份库存现金监盘表时,为了达成共识,学生必须解释他们自己的推理与问题求解的过程以支持自己答案。小组将会有充分的时间来讨论、辩论以及互相指导。(3)在小组讨论之后,学生再次被要求独立回答此前提出的问题。(4)全班同学参与讨论,小组同学负责向大家分享与解释他们小组的发现,教师可以根据需要补充总结。师生共同就“库存现金监盘”的注意问题达成共识。

当然不同的课程、不同的院校在实施中会出现不同的问题,还是以南审的《高级财务会计》课程为例。在实施过程中,他们把课堂的基础知识按照知识点进行切割,录制成长度约为10-15分钟的慕课视频,课前,学生必须在慕课平台上完成相应的进度量,每两周上一次实体见面课。上课时,老师不再赘述基础知识,可以更加自由地发挥自己的能动性,通过疑难解答、习题讲解、案例分析、最新形势补充等方式,为课堂补充更多养分。在某次课程中,由于学生需要更加充分的时间完成课前任务的学习,经过协商,就调整了面授的课程时间,延后进行,这样学生的课前学习就更加从容。

当然,慕课和翻转课堂虽然蓬勃发展,但是两者的结合还需要不断进行探索。教师应该在开展教学实践的同时,不断进行研究。(1)教师可以从学习者的背景信息中获取学习者特征,作为课程设计的参照。尤其是在开展一轮教学后,更要总结学习者特征,为下一次的开课做准备。(2)教师也可以从个体行为的角度观察其行为模式,识别与推断学习者当前的学习状态,或对未来的行为或结果进行预测。如学生是集中在面授前一天晚上进行学习,还是平均分配学习时间,这是否对学习效果有影响。(3)教师可以从群体角度,研究师生以及生生互动的模式。无论是慕课、翻转课堂、还是两者的结合,“互动”都是课程成功的重要因素。(4)教师可以从对课程内容的设计与传递过程的分析,以提升学习者在课堂当中的体验。实施翻转课堂的老师需要不断思考如何利用翻转学习模型来帮助学生提高概念理解能力,熟练掌握操作技能。他们需要决定哪些内容该由老师采用讲授法讲授,哪些内容学生可以在课前自己摸索,哪些内容需要在课上合作解决。使用精心策划的内容,可以使课堂时间利用最大化,从而可以根据专业和课堂特点,采用多种教学方法,比如主动学习策略、同伴教学、基于问题的学习、掌握学习。(5)教师应该研究使自己变成“慕课与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下的专业化教师,只有教师专业化了,才能很好地设计和控制教学过程。

总之没有任何翻转课堂是完全相同的,但是灵活的学习环境、学习文化转变、精心策划的教学内容和专业化的教师是课程成功的关键要素。慕课与翻转课堂的结合是一种模式,要想成功,也要根据课程特点,找到适合的方式。

参考文献:

平面设计课程小结篇4

关键词:小组互助式;课程设计;应用型人才;教学手段

中图分类号:tp39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16)01-0023-02

数据库技术是现代软件类人才所必需的三大技能之一,在高校培养软件类人才的课程体系中,数据库原理课程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1]。数据库技术是一项应用最为广泛,发展最快的技术,几乎涉及所有的计算机应用领域[2]。特别是随着大数据技术的发展,数据库技术已经成为该技术的核心技术之一。而对应于传统的数据库原理课程设计,存在着重原理,轻应用,教学方法较为陈旧等不足[3]。很难适应应用型本科人才的培养目标。通过在数据库原理课程设计中,引入小组互助式教学方法[4],可以改善这些问题。采用小组合作教学模式,教学过程的所有环节以小组活动为核心,依靠小组成员积极的相互依赖关系,面对面的促进式互助来完成学习任务;以小组成绩为最终考核成绩,而非某个成员的成绩。本文探讨了小组互助式教学模式在数据库原理课程设计的运用。

1数据库原理课程设计中存在问题分析

近几年来,全国大多数的高等院校都进行了数据库原理课程设计的改革研究,并取得一定的成果,但数据库原理课程设计教学过程中存在以下不足。

1)重理论轻实践,大部分高校开设数据库原理这门课程存在着理论原理学时和课程设计上机实践学时分布不均衡的问题。也就是注重理论知识的讲授,忽略了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这与应用型人才培养是相矛盾的。

2)课程设计工作量较小,只适合一人独立完成。这与现代软件开发是相抵触的,从软件工程学角度来讲,软件开发需要团队协作完成。

3)课程设计考核制度较为陈旧。传统的数据库课程设计考核,大多以学生所做数据库系统的前台实现情况和后台数据库设计两个方面进行考核。所做系统相对简单,与实际要求的技术水平有出入。不利于激发学生实践的主动性,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也无法真正落到实处。

2小组互助式教学的实施

1)组建数据库原理课设小组

根据学生自选优先的选择,分成若干小组。各小组组建后,求小组成员推荐组长。老师布置好课程设计任务后,学生根据要求开会讨论确定实施方案。有组长牵头实施,统筹全局,并将课程设计任务分解,分配到各小组成员手中。按照相应的工作内容,将小组成员划分为需求分析、概要设计、数据库设计、详细设计等工作的负责人。也就是每个人负责组织在不同阶段的实施内容,例如召集例会讨论、调研、设计等工作。每个小组成员,并不意味着完成自己的相应工作就完成了,也要参与到其他环节中去。

2)数据库原理课程设计题目的选取

根据所学数据库原理知识,根据所给题目,进行数据库设计,选择SQLServer数据库管理系统作为后台开发工具。结合所学面向对象编程知识,选择合适面向对象程序设计语言作为前台开发工具。设计一个数据库应用系统,一般以中型题目为宜,能够对数据进行录入、编辑、修改、删除、添加、浏览等功能。教师规定学生可以从学生成绩管理子系统、课程管理子系统、图书管理子系统、通讯录子系统、教室管理子系统、宿舍管理子系统、个人事务管理子系统,库房入库出库管理子系统进行选取,也可小组自拟题目,但工作量必须由指导教师进行审核。对于题目,教师鼓励小组自拟题目,因为这样学生才能选取与实际项目相近的题目,提高学生的课程设计的兴趣。

3)课设中实施

指导教师,要对各小组的工作进行整体监控。在课设的前期准备工作中,参与到各小组的课设讨论中去,给予相应的开发建议。通过小组间的竞争,点燃各小组的课设工作的热情,激发学生的数据库设计工作的欲望。当各小组进入到课程设计实施过程中时,要进行必要的指导,省得学生走弯路。

课程设计环节对学生技能的提升来说非常重要,它能提升学生的设计能力和创新能力。学生在课设的实施环节中,按照小组进行,由组长统筹安排。依据数据库设计的工作流程进行开发,做到人员分工明确,以团队形式进行课程设计工作。课程设计结束后,要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公开答辩,小组各成员表述自己设计的理念和实施方案,小组成员的结构和分工,遇到问题及解决方案等,由指导教师和各小组组长作为评委进行考核。这样有利于,增强学生的沟通能力,也提高了学生的社交能力和数据库原理实践能力,还培养了学生的团队精神。并且教师在整个过程中,既是主导者又是参与者,融洽了师生关系。

4)课设的总结

答辩结束后,各小组长要代表本组进行总结,主要总结课设过程中存在的不足,以及从其他组学习来的经验,还有对本组课设内容怎么进行完善等。最后教师对每组进一步的点评,包括各组的优缺点,课设中存在的共性和个性问题等。

3小组互助式在课设工作中的优势和不足

小组互助式进行数据库课设工作,是以小组为主导,教师为辅助的一种课设教学方式。比以教师为主导的程序要复杂,但学生在参与热情上明显提升。比较优秀的学生通过此进程,可以提高自身理论实践的水平;中低层次的学生,可以通过与小组其他成员学习,增加自己的学习兴趣。这种方式,给予每名同学展现自我的平等机会,更有利于个体的发展。

当一个小组中,责任不清晰,工作不平衡时,会导致课设工作要集中到一两个人的手中,导致其他学生产生不劳而获的状态。所以,指导教师,要监控整个课设活动,积极进行巡查督导,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4结论

本文分析了数据库原理课程设计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并进行了分析,提出了一种基于小组互助式的数据库原理课程设计的实施方案。该方案,为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的发挥提供了平台,也为将来的团队式软件开发工作打下了坚实基础。为数据库原理课程设计和其他实践能力要求比较强的实践教学环节,提供了相应指导。

参考文献:

[1]杨进,郑先荣,唐德玉.数据库课程教学改革探讨与实践[J].教改创新,2011(32):136-137.

[2]王珊,萨师煊.数据库原理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3]韩秋英,朱变,张少辉.地方师范院校数据库原理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探索[J].周口师范学院学报,2014(31-2):141-142.

平面设计课程小结篇5

关键词:课程改革;课程群;软件设计课程群

为了贯彻新的教育理念,满足“厚基础、宽口径、重能力”培养人才的需要,很多高校以建设精品课程为契机进行了课程体系改革,取得一些成果。精品课程建设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教学质量,促进了培养目标的实现,但它是以单门课程为基础进行的,在实现培养目标的层面上存在局限性。本文分析了课程群建设的内涵、课程群建设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提出了一种以Delphi为应用平台的软件设计课程群建设方案,旨在建立更能体现培养目标的课程群体系。

1课程建设现状分析

现行各高校教学改革的关注点多针对课程建设,研究重点是对单门课程的教学内容和结构进行调整,相对于整个课程体系来说,这种改革没有从课程体系大局出发,因此进行的是局部而不是整体优化。以计算机科学技术专业为例,课程建设主要存在以下不足:

(1)课程建设造成课时不足。课程建设是对课程“点”的建设,每门课程都强调自身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因而会出现内容重复的现象,造成内容多和课时数不足的矛盾。

(2)课程建设不利于学生技能的培养、团队精神的形成。计算机专业是实践性比较强的专业,大系统的设计对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提高实践技能是大有裨益的。然而,由于课程建设过分强调课程内部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加大了课程间的距离,因此使学生很难系统地运用所学知识。另外,由于受单门课程的课时限制,学生很难在有限时间内完成学习内容,因而不利于学生技能的培养、团队精神的形成。

(3)课程建设不利于学生就业。由于课程建设局限于单门课程,因而在培养目标上缺乏方向性和针对性,使学生既不具有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又缺乏一技之长,直接影响学生就业。

课程群建设能够突破上述局限性,加强课程间的联系,优化群内课程的教学内容和实验内容,更大限度地利用现有资源,实现专业培养目标。

2课程群建设的内涵

课程群一般以1门课程为基础,由3门以上性质相关或相近的课程组成,具有结构合理,层次清晰,课程间相互连接、相互配合的特点。课程群在形式上与课程模块相似,但它更注重学生技能培养,弱化课程个性概念,强化课程内容之间的融合、交叉和关联,即大课程观念。课程群建设注重不同课程之间的融合与衔接,确保学生有扎实的基础和科学的知识结构,奠定了学生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加强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增强学生锐意进取的精神[1]。

在教学组织形式上,课程群建设把传统教学组织的两层架构进化为三层架构,使技能要求独立于课程,形成目标明确的课程群层次,嵌在课程和培养方案之间。由课程群承载技能培养目标,协调课程之间的关系,使目标明确化。课程群建设强化课程之间的亲和性,突显它们为针对共同培养目标的服务特征,突出各课程蕴含的技能定位,把围绕一个技能培养目标的、含有若干课程技能的点抽象出来,在更高层次上连贯起来,使该技能的培养随课程教学的推进而递进、加深和拓展,逐步实现与培养目标的重合[2-3]。

3软件设计课程群的构成

在计算机相关专业的培养目标中,软件设计能力是学生应具备的重要的、基本的技能。目前,计算机专业学生的就业形势非常严峻,主要原因是毕业生缺乏实际应用知识、动手能力不强、软件开发经验不足等,无法适应社会的要求。为此必须要加强对学生软件开发能力的培养。

如前所述,引入课程群后,教学组织方式就深化为培养方案、课程群与课程的三层结构。软件设计课程群承载的是培养和提高软件开发与设计的技能要求。因此,本课程群由C语言程序设计、数据结构、数据库原理、软件工程和Delphi程序设计构成。

C语言程序设计是计算机系学生入门的第一门语言课程。通过学习该课程,学生应掌握面向过程编程的基本思想、基本概念和方法,并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分析一般问题,进行程序设计。

数据结构是计算机学科的核心专业基础课。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学生要学会分析计算机所加工的数据及其结构特性,以便为应用涉及的数据选择适当的逻辑结构、存储结构及相应的算法,并初步掌握算法的时间复杂度和空间复杂度的分析技术。

数据库原理是计算机专业的一门重要专业基础课,主要讲解关系数据库的基本理论,要求学生针对具体项目进行分析和设计,具备创建和应用数据库的技能。

软件工程是一门用工程化方法构建和维护软件的学科。它涉及到程序设计语言,数据库,软件开发工具,系统平台、标准、设计模式等方面。教学内容覆盖软件的分析、设计、测试、管理和维护等各个生命周期,为软件开发提供了方法和工具。

Delphi是一款主流软件开发平台,完全支持面向对象的编程。学生以前学的主要是面向过程的软件开发思想和语言,算法的分析和设计也以面向过程的编程语言为载体,这就产生了经典的算法分析和设计与现代软件开发难以衔接的问题。为此,我们将Delphi应用程序设计纳入了算法与程序设计课程群,做好算法的经典教学与主流面向对象开发平台的衔接,推进以工程应用为目的的软件设计教学[4]。

4基于课程群思想的软件设计课程群实施方案

4.1组织方式

在教学组织上,一般高校都采用基于课程的教研室负责制,即一个教研室讲授几门课程。如果某个课程群涉及的课程分属不同教研室,则在课程前后衔接、教学内容的取舍、进度安排等方面均不易协调。为了加强学生能力的培养,应打破原来的制度,实行课程群负责制。

所谓课程群负责制,就是教学基层组织一般由课程群各任课教师构成,包括课程群负责人、各门课程的主讲教师、实验教师及助教等。课程群负责人全面负责该课程群的课程建设、教学、科研等工作。课程群负责人组织确定课程群培养方案,协调各门课程的前后衔接;主讲教师负责各门课程的教学大纲、授课计划、教案、作业、实验、实践环节等内容,并负责实施计划、反馈意见、提出建议[5]。

4.2教学实施

下面以Delphi程序设计为例谈基于课程群思想的教学改革。Delphi是一种快速开发工具,学生学习起来非常容易入门,因此做一些小系统时很方便,但开发规模较大的系统时,很多学生往往力不从心。

因此,我们基于软件设计课程群的建设构想,对Delphi程序设计开展了一系列教学改革。我们将教学内容分为Delphi应用基础模块和综合模块,前一模块让学生掌握Delphi基于控件的软件开发方式,进一步认识面向过程与面向对象软件开发方式的区别与联系;后一模块则依据软件工程的思想,以软件工程的生命周期为步骤,详细展示一个基于Delphi的商用软件开发过程,让学生对Delphi软件开发的过程和步骤有一个清晰的认识。

4.2.1Delphi应用基础模块的教学

该模块包括面向对象的pascal语言基础、应用程序的框架设计、Delphi的窗体设计、Delphi的主要控件。这一模块内容较多,若逐一讲解,课时不够。对于面向对象的pascal语言,我们与以前的C语言进行对比。在实验设计时,将C语言程序设计的经典案例拿过来,结合面向对象的思想,以类和对象的形式进行封装。这样不但使学生增强了用Delphi进行面向对象软件开发的主观体验,更使他们对面向过程与面向对象软件开发的区别和联系有了进一步认识。应用程序的框架设计部分内容不多,却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了Delphi应用程序的框架结构,了解了整个项目的主要构成及执行顺序,为进一步开发软件打好基础。对于窗体设计和常用控件,我们则以精心设计的案例进行教学。每一个案例都会重点覆盖不同的知识点,把循规蹈矩的基于知识点的顺序教学转化为学生非常感兴趣的案例式教学。

4.2.2Delphi综合提高模块的教学

该模块是从基础模块发展而来的。在学习Delphi程序设计之前,学生们已经学完数据库原理和软件工程两门课程。本模块以一个纯商用软件工程为背景,以软件工程生命周期为步骤,重点讲述从需求分析到系统的全过程设计与编码方法。

从教学内容上看,本模块主要由系统概述、系统分析、系统设计、技术准备、主要功能模块的设计与实现等几部分构成。

(1)系统概述:由系统概述引出教学内容,让学生清晰地认识到开发本案例软件的必要性及本软件的应用背景。软件案例一般是学生较熟悉的应用场景,如图书管理、教学管理等。

(2)系统分析:学生通过动手调查和资料查阅写

出本系统的需求分析。

(3)系统总体设计:根据需求分析的成果,从功能模块的角度确定本系统的模块构成,确立系统的实现方案。根据数据库原理的知识,采用数据库建模软件,对本系统所有数据库进行分析、设计和实施。

(4)技术准备阶段:教师以一个模块为例,根据系统开发时所用的技术,重点讲解技术实现过程,如启动窗体的实现、数据模块的实现等。

(5)主要功能模块的设计与实现:在教学中,教师以示范的形式创建启动窗体,登录窗体、主窗体和示例用的子模块,让学生对应用程序框架的搭建过程有一个清晰的认识,进一步体会系统内各模块间的关系。教师还以一些模块的实现为例,指导学生掌握Delphi调试器的使用,并对软件开发中的一些常见错误及其排除方式进行重点讲解。

本模块的实验教学以分组方式进行,组长为小组成员分配具体任务。小组成员以教师讲解的系统实现开始,首先创建系统框架,然后根据自己所承担的任务逐步实施。各个模块开发完成后,再进行系统的集成。系统验收也是以小组为单位。每个小组制作幻灯片,讲解他们对分析、设计、编码、调试系统的各个阶段,由教师和其他小组点评和打分。这样,各个小组不但会得到一个较为客观的评价,而且对系统开发中的技术实现及关键技术的运用有更深刻的认识,极大地提高了软件设计能力。

5小结

针对计算机系学生应用能力,特别是软件分析设计能力差的情况,在深刻分析课程群内涵的基础上,本课题小组提出一种以Delphi为应用平台的软件设计课程群建设方案,并付诸实施。该教改方案实施以来,学生的应用能力普遍提高。本项目组老师辅导的学生参加2008全国数学建模比赛,获国家二等奖1项,省一等奖2项,省二等奖2项;参加2008齐鲁软件设计大赛,获二等奖1项。虽然本方案已经取得初步成效,但软件设计课程群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我们今后将进一步优化课程设置,力争取得更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李慧仙.论高校课程群建设[J].江苏高教,2006(6):73-75.

[2]陈林杰.高职院校平台课程群构建的路径研究与实践[J].职业教育研究,2008(10):38-39.

[3]李冬.高职计算机网络专业课程群建设[J].职业技术教育,2005(1):45-47.

[4]郭必裕.对高校课程群建设中课程内容融合与分解的探讨[J].现代教育科学,2005(3):66-68.

[5]王红梅,于德海,孙卫佳.计算机软件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几点思考[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3(4):63-65.

ResearchandConstructionofCourseGroupinSoftwareDesignCourses

LVJia-guo,YanXiao-fei

(DepartmentofComputerScience,ZaozhuangCollege,Zaozhuang277160,China)

平面设计课程小结篇6

摘要:文章从构建合理的教学目标,改革教学方法及手段,强化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以及改革考试、考核方式等方面,对高职园林工程技术专业的主干专业课《园林规划设计》课程教学改革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园林规划设计;教学改革

改革传统的课程体系、教学方法、实训方法、考核方式,是体现高职院校教学特点和深化高职教育教学改革的基本环节。针对高职院校《园林规划设计》课程的教学改革,笔者谈几点看法。

《园林规划设计》课程培养目标的构建

高职课程教学改革要求改变传统的“学科本位”的课程培养目标和内容体系,构建以培养实用型、技能型人才为出发点,瞄准职业岗位群的实际需要,以职业能力训练为基础,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既有较强的针对性、又有较强的适应性的培养目标和课程体系。

(一)《园林规划设计》课程培养目标设定的原则

在能力分析的基础上,确定课程的培养目标和内容,使课程教学切实起到能力培养的支撑作用,使学生学到的知识、技能能够满足职业岗位的实际需要;课程培养目标和专业培养目标应当紧密结合;课程培养目标的确定应根据学生特点和接受程度,做到因材施教;课程培养目标的确定不仅要强调针对性,而且要有一定的适应性。

(二)《园林规划设计》课程培养目标的设定

园林工程技术专业《园林规划设计》课程为130课时。按照理论与实践1∶1的原则,本课程的培养目标应为:在较好掌握《园林规划设计》基础知识的基础上,针对专业培养目标对课程教学的要求,使学生通过本课程学习掌握从事小型公共绿地、单位附属绿地、居住小区绿地和屋顶花园等的方案设计、施工图设计,并能将设计思路图纸化,制作出图文并茂、切合实际的电子图纸。

(三)《园林规划设计》课程培养目标的分解

根据园林工程技术专业及该课程的培养目标,在上述原则确定的前提下,学生通过学习应当具有以下方面的能力:较全面地掌握《园林规划设计》课程的理论框架和基础知识;在掌握《园林规划设计》基本原理的前提下,具有园林艺术理论学习的能力;具有园林地形地貌设计,尤其是利用等高线进行园林竖向设计的能力;具有园林植物种植设计,尤其是自然式种植设计和花坛设计的能力;具有居住小区公共绿地、宅旁绿地、小区道路绿地设计的能力;具有单位附属绿地设计的能力;具有小型公共绿地设计,尤其是街头休息绿地和小型广场绿地设计的能力;具有屋顶花园设计的能力。

《园林规划设计》课程体系

传统高等学历教育的课程体系强调的首先是系统性和完整性。而《园林规划设计》课程作为园林工程技术专业的专业主干课,在课程内容上既要突出针对性和实用性,又要注意与其他相关专业技能课程相衔接。对此,应当注意的问题主要有:一是属于园林艺术基本原理的课程内容以“够用”为度,所谓“够用”,是指针对讲解各种园林艺术理论时够用;二是针对能力培养目标,打破传统的课程体系,重新编排章、节及前后顺序,并使每一章为一模块,每一模块对应一个能力培养目标;三是注重模块之间的有机结合。

园林工程技术专业《园林规划设计》课程内容体系如下:(1)模块i:园林规划设计基本原理。教学重点为:园林艺术的概念和体系、园林的形式与特点、中外园林概述、园林布局的原则、园林静态布局、园林动态布局、园林色彩布局和园林造景等,从总体方面认识园林艺术。(2)模块Ⅱ:园林构成要素及设计。教学重点为:地形地貌和水体设计、园林植物种植设计、园林建筑与小品设计、园路布局设计等。(3)模块Ⅲ:各类小型绿地的规划设计及施工图纸设计。教学重点为:居住小区公共绿地、宅旁绿地、小区道路绿地的设计,单位附属绿地的设计,小型公共绿地设计,街头休息绿地和小型广场绿地的设计和屋顶花园设计。

《园林规划设计》课程教学方法改革

(一)进行园林史、园林艺术和园林新成就的教育,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在上绪论课时要巧妙地设计教案,把园林史、园林艺术和园林新成就介绍给学生,使学生对园林规划设计由陌生到熟悉进而产生兴趣。如苏州园林、颐和园、纽约中央公园,2008年北京奥运会奥运村、奥林匹克公园、比赛场馆的绿化,1999昆明世界园艺博览园,2005日本爱知世界园艺博览园,2006沈阳世界园艺博览园等等,这样可缩短学生与园林规划设计的距离,激发他们学习园林规划设计的兴趣。

(二)对园林艺术基本原理的一些规律、园林美的形式尽量用生活实例加以解释,使理论学习深入浅出

在《园林规划设计》课程教学中,可结合实际,把一些枯燥的规律用形象生动的生活实例来阐明,如讲到借用自然美时,用蓬莱阁的海市蜃楼、泰山日出等自然景象来说明。太阳和海市蜃楼并不是泰山和蓬莱阁的,但却能在泰山和蓬莱阁看到,并成为著名的景观,就是借用了自然界的景象。当讲到比例与尺度的关系时,用成年人和儿童在游乐时所需的游乐设施的尺寸来说明。通过举例,使学生觉得园林艺术基本原理并不深奥,而是与生活实际密切联系,使他们产生学习兴趣,并化为一种学习动力。

(三)改革课程授课方式,运用多种授课方式教学

由于本课程内容多、知识面广,我们采用了课堂讲授法、案例教学法和图纸讲评法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发挥学生的内在潜力,培养其综合能力。

运用课堂讲授法进行教学通过教师事先制作好教学课件,并利用挂图、模型、多媒体教室等手段,增强直观教学效果,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在不能实现现场讲课的情况下,利用电教片将园林植物、园林小品及有关的园林设计要素展现在学生面前,增加感性认识,使学生将课程与工程背景联系起来,从而更好地培养学生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直观教学能使许多力学疑难问题迎刃而解,既可培养学生兴趣,又可增强其学习自信心。

运用案例式教学法进行教学通过典型案例及工程实例边讲边讨论,活跃课堂气氛,引导学生发散思维,激发其学习主动性,使学生会学并节省学时。案例式教学能促进学生思考,形成师生间的互动关系,有利于学生理解、深化、拓宽所学内容。一方面可以提高学生在公开场合的应对能力,并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另一方面有利于培养学生组织“讲稿”的能力,并使学生从知识的接受者变为学习的研究者。

运用图纸讲评法进行教学讲评学生的设计作业,分为教师讲评和学生讲评两种方式。教师事先将学生作业拍照或扫描成电子文档,用多媒体讲解学生设计中出现的问题,找出不足,表扬优点。学生讲评就是模拟园林设计招标现场,要求学生当着全班同学讲出自己的设计思路、设计理念和具体的设计手法,分析各景区景点,回答同学和老师提出的问题,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应变能力。

(四)分层次教学,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为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激发其创新、竞争意识,教师应区别对待不同层次的学生并因材施教。为此,可将园林规划设计课程划分为三个模块组成,即基础型模块、应用型模块和扩展型模块。基础型课程内容以“必需、够用”为原则,面向全体学生,为必修课;应用型课程内容为园林规划设计的有关理论和小型园林绿地的规划设计,面向70%学生,注重培养其动手能力;扩展型课程内容面向20%学生,分析研究园林规划设计理论及应用,注重小型园林绿地的规划设计和施工图设计,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五)精心制作精品课程网站,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课堂上教师讲解的内容和书本上的知识,难以满足学生对园林规划设计知识的需求,另外,学生能借到或买到的参考书较少,制约了学生的学习。通过建设《园林规划设计》精品课程网站,可以解决教学参考资料少的问题,开拓学生的视野,并尽最大可能地向学生提供设计素材和学习材料。目前,《园林规划设计》精品课程已经上网测试,设置的精品图库、公园绿地、设计素材、教学课件等受到学生的普遍欢迎,不出校门便可游览很多公园和绿地。此外,《园林规划设计》精品课程网站还可以随时配合课堂教学安排相关内容,配合学生的园林规划设计和施工图设计,为学生提供大量的设计图纸,及时满足学生学习的需求。

《园林规划设计》课程实验实训方法改革

实验实训的目的,除配合理论教学外,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改变传统实训在课堂上完成小幅设计作品的办法,实行课堂讲解图纸、巡回指导学生设计相结合的方式,最大限度地利用实训课堂上的每一分钟。学生设计、制图主要在课外时间完成。

本课程采用多媒体理论授课与实验实训相结合的授课方法,即64课时用多媒体授课,64课时进行课堂实训,学生设计图基本上在课后完成。上课时和学生面对面地进行案例讲解,找出不足之处,总结好的设计手法。我们采用“四步教学法”:(1)绘制手工现状图。利用10课时左右的时间将学校或附近的绿地绘制成现状图,学习绿地设计手法,学生通过教师讲解和自己绘图了解各种园林要素的搭配,增强直观印象。(2)绘制手工现状改造图。利用10课时左右的时间将绘制好的平面现状图改造,提出自己的设计方案,通过教师讲解,学生知道哪些方法可行,哪些方法不行,学会初步的设计方法。(3)绘制手工小面积绿地设计图。利用20课时左右的时间进行平面布局设计、色彩布局设计、园林造景设计、一般街道绿化设计、小游园设计、广场设计等,要求完成彩色平面效果图、局部效果图。(4)绘制电脑设计图。利用30课时的时间强化电脑园林设计图的制作教学,完成各种小型绿地设计图的制作,要求作出CaD平面图、pHotoSHop平面效果图、pHotoSHop效果图和3DmaX效果图。

实验实训直接关系到本课程教学的实际效果,学生设计能力的形成、图纸技巧的掌握,必须要经过大量的练习。而这一过程是艰苦的、枯燥的,要耗费大量的心血才能完成一个设计作品。只有找出每一个作品的优点和不足,才能让学生得到提高。学生作设计图是重要的实训方法,但更重要的是教师对实训作品的批改,并让学生接受。

完善《园林规划设计》课程考核方法

《园林规划设计》课程考核应遵循以下原则:全过程考核的原则,即从开始到结束,从课内到课外均考核;公开考核的原则,让学生正确对待本课程考试;重能力、重素质的原则,即将学生能力表现和素质体现作为较大的权重系数在考核时加以考虑。

(一)实训成绩占50%

具体分配是:将每一次的实训设计进行量化评分,按实训次数分别赋分,总分为50分。出勤率占10%,只扣分不加分,迟到或早退一次减0.5个百分点,无故旷课一次减2个百分点,并不得评定优秀成绩,旷课次数累计达学校规定而不能参加考试的,按学校规定执行。履行了请假手续的病事假不减分,但累计达3次以上的不得评定优秀成绩。

(二)技能考核占20%

每学期进行两次技能考核,主要考查学生的阶段设计能力。由教师根据授课情况和教学进度,在规定的时间和地点进行园林设计考核,要求学生做出完整的设计图纸。教师根据学生图纸完成情况给出成绩,每次满分为10分,共有两次。

(三)期末闭卷考试占30%

期末笔试不及格者准予补考。考试内容应包括概念、原理、思考题、小型绿地的局部设计题。题量要大,集中考查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和对设计的敏感程度。

参考文献

[1]赵建民.园林规划设计[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1.

平面设计课程小结篇7

一、加强结构分析能力的培养是课程建设的初衷

在土木、水利等本科工程专业的教学过程中,通过前期基础课程和专业基础课程的学习,学生初步具备了对计算工作量不大的简单结构进行结构分析的能力。如通过结构力学课程经典理论的学习,学生可以对静定平面杆系结构进行分析,也可用力法或位移法等方法分析未知量较少的超静定平面杆系结构,计算其内力和位移。通过弹性力学基本理论的学习,学生可求出几何形状规则(如矩形或圆形)、边界条件简单(如四边固支或四边铰支)的结构在单一荷载(如均布荷载)作用下的内力解析值。

随着各行各业现代化建设的深入开展和城镇化建设的加速推进,房地产和土木工程建筑行业已成为国家的重要支柱产业,与之相伴的是大跨度结构、高层高耸结构等各种复杂结构和巨型结构的出现。这些结构中,有些是形状、边界、荷载等较复杂的连续体板壳结构或实体结构,有些虽是杆系结构,但却是空间杆系结构或计算工作量庞大的平面杆系结构,还有些是杆系结构与连续体结构的组合体。无论对以上哪种结构进行分析,都必须利用数值分析法才能进行,学生既有知识已明显不足。

在一般本科院校开设的结构力学课程体系中,通常都要介绍适合数值分析的矩阵位移法。但有的仅讲述了矩阵位移法基本原理而未涉及程序使用,有的虽然让学生使用了部分程序,却较少或几乎不涉及对空间杆系结构的分析。实际工程中较为复杂的连续体结构,必须要用弹性力学有限元法对其进行分析,这方面的知识学生更是欠缺。

基于以上现状,为加强学生利用计算机进行结构分析的能力培养,笔者作了有益的探索。在改革教学体系和课程内容的基础上,将结构力学中的矩阵位移法和弹性力学中的有限元法结合,建设了结构分析中的有限元法课程,并编制了教学用计算机程序。

二、精心编写教材是课程建设的核心

结构分析中的有限元法课程建设,首先要根据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特别是培养创新型高级专门人才的要求,改革教学体系和课程内容,并制定相应的课程教学大纲,然后确定教材的编写原则,并精心组织教材和教学资料的编写。

(一)认真改革课程教学体系和教学内容

近年来,在多次讨论并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全国土木工程专业指导委员会制定了《土木工程专业规范》。该专业规范将土木工程专业的培养目标明确为: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掌握土木工程学科的基本原理和基本知识,获得工程师基本训练,能胜任建筑、桥梁、隧道等各类土木工程设施的设计、施工与管理,具有扎实基础、宽厚专业知识和良好实践能力与一定创新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根据该专业规范制定的培养目标,应按照“宽口径、厚基础、高素质、强能力”的要求培养土木工程专业学生。

为了培养具有宽厚力学基础的创新型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对结构力学和弹性力学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进行了改革。将结构力学中的基础部分内容,包括静定结构的内力与位移计算、超静定结构的内力与位移计算以及影响线等开设为结构力学Ⅰ。将结构力学中的专题部分内容,如结构动力学、结构的稳定计算以及结构的极限荷载等,开设为结构力学Ⅱ。将结构力学中的矩阵位移法与弹性力学中的有限元法结合在一起,建设了结构分析中的有限元法课程。通过结构力学Ⅰ、结构力学Ⅱ和弹性力学等课程的教学,面向土木工程宽口径夯实力学基础,培养学生的力学素质。

在确定结构分析中有限元法课程的教学内容时,必须充分体现培养创新型高级专门人才这一要求。为此,既要介绍矩阵位移法的基本原理,也要讲述将该基本原理应用于各种平面和空间杆系结构的分析方法,还要介绍应用弹性力学有限元法分析连续体结构的方法。另外,在该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应注意培养学生的电算能力,使学生初步具备使用、编制计算机程序分析复杂结构的能力,同时,也为其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正确选择和有效使用大型的综合性程序打下基础。

在改革教学体系和教学内容的基础上,制定了结构分析中的有限元法课程教学大纲,包括理论课教学大纲和上机实习大纲。

(二)反复推敲教材的编写原则

教材是课程内容的载体,也是教学改革成果的集中体现,其在课程建设过程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为了将教学体系和课程内容改革的成果内化到教材中,经多次讨论,明确了在教材的体系方面“有机结合”,教学程序的编制方面“直接过渡”,教学辅助资料方面“配套建设”的编写原则。

在教材的体系组织方面,要将矩阵位移法与弹性力学有限元法有机结合,先以平面刚架结构为例,讲清讲透矩阵位移法的基本原理和计算步骤。其他平面和空间杆系结构与平面刚架结构不同之处(如单元刚度矩阵的分析等)应详讲,相同之处(如整体刚度矩阵的形成方式等)可略讲。考虑到弹性力学有限元法的计算步骤与矩阵位移法基本相同,在重点讲解不同之处(如单元位移模式、应力应变关系等)后,可将矩阵位移法计算步骤直接应用于弹性力学有限元法。另外,在教材中还要适当介绍动力学方面的有关内容。

在教学程序的编制方面,要由基本原理直接过渡到计算机程序,并将C语言作为编程语言。譬如,在讲完用矩阵位移法计算平面刚架结构的基本原理和计算步骤后,直接将计算步骤转变为程序框图、基本原理转变为计算程序。由于目前计算机的内存足够大、运行速度足够快,程序编制时可不必再涉及一些编程技巧(如总刚度矩阵的等带宽存储或变带宽存储等)。考虑到大多数院校的算法语言课开设C语言这一实际情况,以及目前国际上有限元编程的发展趋势,教材中选用C语言作为编程语言。

在教学辅助资料方面进行配套建设,一是建设多媒体课件,二是建设上机实习指导资料。由于课程中的公式符号较多,且计算步骤中大量采用矩阵运算,因此,特别适合采用多媒体手段进行教学。课程是实践性较强的一门课程,必须通过大量的上机实习,学生才能真正掌握有限元法的基本原理。故在编写教材的同时,既要同步建设与之配套的多媒体课件,也要建设上机实习指导资料,并提出上机实习的具体要求。

(三)精心组织教材的编写实施

在确定教材的编写原则后,结合教学大纲的要求精心制定编写大纲,认真统一编写格式,反复推敲编写内容,配套建设教辅资源。

首先,精心制定编写大纲。由主编制定出教材的编写大纲,该编写大纲细化到每一章节的每一个具体知识点。在召集参编教师多次讨论定稿后,分发给每一位进行编写。

考虑到学时有限,教材中安排了六章内容,分别是矩阵位移法基本原理及平面刚架的计算、矩阵位移法计算各种杆系结构、杆系结构的自由振动分析、弹性力学的基本方程、弹性力学平面问题、弹性力学空间问题。为了减少教材篇幅,部分计算程序和上机操作指导以光盘的形式提供。

其次,认真统一编写格式。在给各位参编教师分配编写内容的同时,主编还选择了部分典型内容进行编写,制定出编写样张供大家参考。在编写样张中,对教材的编排方式进行了统一约定,如章节的编号方式、各节里大小标题的编号方式、插图的表示方法、各种物理量的表示方法、符号(包括上下标)的正斜体、图文的对应方式、需强调内容的表示方法,等等。此外,还对插图的绘制方法进行了统一规定,包括线宽大小、支座的绘制、箭头的大小、尺寸线的标注方法等,并制作成基本图素提供给各位编者。通过这一系列的措施,既保证了教材的编写质量,也统一了不同编者的编写风格。

第三,反复推敲编写内容。各位编者在明确自己承担的编写内容后,根据编写原则和编写大纲的要求,在学习借鉴其他优秀教材或专著的基础上,认真组织材料进行编写。叙述时既要严密、严谨,又要做到通俗易懂、循序渐进。例题和习题要精选,以训练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为主。编者将完成的初稿交给主编审阅后进行修改,反复修改讨论后,形成最终的教材文稿。

最后,配套建设教辅资源。为了方便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按照教材立体化建设的要求,配套建设了适用于该教材的多媒体课件。另外,还建设了上机实习辅助资料,如上机实习指示书、上机实习任务书、上机实习作业等。

三、提高教学质量是课程建设的宗旨

教学改革和课程建设的最终目的是提高教学质量,而提高教学质量必须针对“教”和“学”两个方面进行改革。

(一)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以提高教学质量

结构分析中的有限元法课程具有公式复杂、计算量大且理论与上机实习联系紧密的特点,这就决定了不可能也不应该以期末考试作为衡量学生学习效果的唯一标准。经认真讨论,确定了期末考试占50%,平时作业占20%,上机实习占30%的综合成绩评定标准。根据这一标准,教师在课堂教学、平时作业布置及检查、上机实习指导等各方面,都要付出更多心血。

在课堂教学方面,除了改革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将多媒体教学手段与传统教学手段和谐统一,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外,还要考虑哪些内容需要详细讲解,哪些内容需要引导学生自学,哪些内容需要让学生通过上机实习加深理解。如:第一章矩阵位移法基本原理及平面刚架的计算需要详细讲解,第二章在讲清各种杆系结构与平面刚架结构的不同之处后,具体计算步骤和算例可让学生自学。

在布置平时作业时,应考虑哪些内容需要学生完成书面作业以进一步掌握,哪些内容需要学生撰写课程小论文以加深理解。如第一章需布置书面作业,第五章用有限元法解弹性力学平面问题可布置小论文。学生通过撰写论文的形式,加深对有限元法的分析过程理解。无论对书面作业或课程小论文,都要认真批改,以评定学生20%的平时成绩。

上机实习作业应与课堂教学内容和平时作业相辅相成。对必须掌握的内容,例如使用教材提供的程序对各种结构进行分析计算等,可布置作业,同时要布置选做作业让学生自编小程序计算简单结构或修改已有程序计算复杂结构,要加强上机实习指导和考察,以检查学生完成上机实习作业的情况,据此评定其30%的上机实习成绩。

(二)切实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以提高学习质量

近几年来,在重庆大学土木工程专业结构分析有限元法课程教学中,一开始就宣布了以上评定成绩的标准。学生明确了在理论课学习、平时作业完成以及上机实习作业完成等各方面的要求和考核标准后,学习更加积极主动,取得了满意的学习效果。

在课堂学习中,无论是出勤率或是认真听课的情况,都大有好转。由于学生知道,占总成绩50%的期末考试内容将主要出自教师在课堂上重点讲解的内容,因此,除个别学生因故偶尔缺课外,几乎没有无故缺课的学生。

平时作业布置了两次书面作业和一个课程论文,大家都能按时完成,上机实习作业也完成得较好。在总共六次上机实习课中,除第一次让学生熟悉操作环境而未布置作业外,其他五次均布置了作业。所有学生都保质保量完成了必做作业,部分学生还完成了选做作业。在教师的指导下,有的学生编写了计算连续梁、平面桁架的小程序,有的学生修改了教材提供的平面刚架计算程序,增加了支座移动和温度变化引起结构内力计算内容等。

四、结语

经过两年多的努力,从课程教学体系和教学内容的改革,到教材编写原则和编写大纲的确定,再到教材的编写及教学程序的编制,适用于土木、水利等工程专业的《结构分析中的有限元法》教材(含教学光盘)于2010年4月由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正式出版,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该教材将矩阵位移法与弹性力学有限元法有机结合、基本原理与计算程序有机结合。教材建设是一个长期性和系统性的工作,随着学科体系的不断发展、教学方法和手段的不断更新、教学成果的不断积累,今后将对教材和教学程序等进行修改完善。

近几年来,根据结构分析中的有限元法课程的特点,对理论课教学、实践性教学和考试等环节进行了改革,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注重教与学各环节的过程管理,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赵更新.土木工程结构分析程序设计[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2.

[2]文国治,李正良.结构分析中的有限元法[m].武汉: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2010.

平面设计课程小结篇8

关键词网络课程教学模式;moodle;中职;计算机应用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6)07-0022-02 

近年来,随着计算机技术和互联网的迅速发展,教育信息化成为一种全球化的趋势。网络教育亦获得蓬勃发展。网络教育已成为提高中职教育质量和中职生信息素养必不可少的教育形式。 

1基于moodle平台的中职网络课程的教学模式的提出和构建 

网络课程是网络教育顺利开展的必要前提。构建网络课程,需要考虑网络平台的选择,自建网络教学平台技术要求高、建设周期长,使用商业版的网络教学软件价格又比较昂贵,考虑我们学校的实际情况,最好的是选择一种免费开源的网络课程管理系统。经过分析比较目前流行的几种网络课程管理系统,最终选择moodle作为中职网络课程的开发平台。moodle的主要功能有创建课程页面、组织课程资料和课程活动、和评判作业、成绩管理等[1]。 

设计网络课程,离不开教育理论的指导和实践,我们在分析中职学习者特征和moodle课程管理系统功能的基础上,参考建构主义学习理论、项目式教学法和教学设计一般过程模式,经过多次教学实践试验,提出了基于moodle平台中职网络课程的教学模式,如图1所示。 

在这个基于moodle平台的中职网络课程的教学模式中将网络课程的设计分为五个阶段:课程设计前期分析、课程设计阶段、课程开发阶段、课程实施阶段和课程评估。在课程的前期分析阶段需要进行职业需求、中职学习者特征、课程目标、课程内容的分析。课程设计阶段主要考虑学习资源、学习活动、课程评价的设计。课程开发阶段要进行moodle平台的搭建和网络课程的具体制作,在课程的实施阶段我们采用项目式教学法对具体的课程案例进行教学实践,课程评估阶段分别面向教师和学生就课程整体设计及教学效果进行评估。 

2moodle平台的搭建 

在课程的开发阶段本研究采用了自己在主机服务器上建立moodle平台的方法。在windows7环境下采用独立安装来完成,安装顺序依次为:安装mySQL数据库服务器;安装mySQL管理工具mySQLGUitools;安装ZendServer6.0,内建有pHp及apache;安装moodle2.5程序。建立平台时,选择admin做用户名,密码是moodle_25,即建立平台之当设立的用户名和密码,此用户可以统领一切操作。 

3moodle网络课程的制作 

moodle平台安装过程中定义了admin管理员用户,以管理员的身份登录,对网络课程进行网站管理设置,具体包括对网络课程的外观设置、首页设置、用户设置、课程设置、成绩设置、安全设置等[2]。在首页设置中对网站全程、首页说明、显示类别列表、显示课程列表、最大课程数目等内容进行设置,并通过“添加一个板块”功能根据需要设置板块信息及板块显示位置。用户注册这里采用批量添加用户的方式来快速解决学生注册的问题。添加课程通过“添加课程”按钮或“网络管理”中的“添加/修改课程”模块来添加课程并对课程基本信息进行设置,包括课程全称、课程类别、课程编号、格式、最大上传文件、密码、小组模式等内容。这里课程格式选主题格式。添加完课程后,可以为该课程添加选择此课程的用户,同时为这些用户分配角色。 

网络课程设计的重点是活动和资源的添加,学习活动的设计是整个网络课程设计中的核心内容[3],无论是活动的设计还是资源的添加都通过moodle中的“添加一个活动或资源”模块来实现。本研究以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动画片制作项目为例进行教学实践。 

4基于moodle平台网络课程项目式教学法实施案例 

项目任务的设计与确立在这个阶段,将学生组建成学习小组,老师根据每个人的能力、个性的不同,将学生2人分为一组。在moodle平台中,以管理员身份登录,选择该门课程,依次展开设置模块中的“课程管理”“用户”“小组”选择“创建小组”按钮可创建小组并对学生进行分组。 

在组建好小组后,各学习小组自己来选定具体的项目任务,学生们通过自己创作或网上搜集资料的方式来确定自己动画片的剧本,提交剧本到moodle平台,得到老师认可后,项目任务的主题就确定好了。最终各小组选定的项目会以任务主题形式公示在moodle平台中。 

制订计划小组项目选定好之后,各学习小组对所选定的项目主题进行交流和讨论,对项目的基本思路进行仔细分析,分析讨论剧本中的角色、场景、道具,制定出该动画的文字分镜头台本,每个小组要在moodle平台中利用wiKi交互工具撰写本小组剧本的分镜头台本,借助平台上的交流工具互动交流,并与指导老师讨论分镜头台本的设计是否合理。 

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各小组按照计划开始着手围绕所选的项目开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活动。这一阶段可以回到前面的课程对平台上的学习资料进行再学习,具体就是对课程中相关教学内容的电子课件、教案、文档、实例及电子书进行进一步的学习。也可以浏览网上的优秀作品和老师提供的案例,从中寻找思路和灵感。还可以利用讨论区、聊天室等交流工具,实现组内和组间的交流讨论,以及时解决学生在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中遇到的问题。 

项目实施这个过程要经历绘制角色和道具、创建角色的动作、绘制场景、制作场景转换、合成二维动画以及后期合成等环节。作品制作的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可以通过moodle平台上的讨论区、聊天室等交互工具与他人交流,来解决问题。 

项目完成、评估通过互动评价工具,学生在提交作业之后,根据作业评价要素表,可以自己先给自己评价,然后还可以评价其他同学的作业,其他同学也可以评价自己的作业,最后把自评,其他同学对自己的评价以及老师对自己的评价三者按一定比例结合到一起,就是这名学生作业的总体评价。 

5小结 

本研究结合现阶段中职学校教学需求和中职生学习特征,构建出更好地为师生教与学服务的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网络课程。网络课程结合项目教学法开展的具体教学实践案例表明,这一教学模式是可行的。该网络课程也为其他中职教师开发网络课程提供了借鉴和参考。 

参考文献 

平面设计课程小结篇9

【关键词】电子商务规划与应用课程 “虚实结合、三位一体” 立体式 项目化 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2)03c-0129-02

电子商务规划与应用课程是高职电子商务专业的一门核心课程。传统教学设计的弊端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实践教学以模拟和验证为主,针对性和时效性不强,学生很难真正产生企业工作的职业技能、真实感受和应变能力;以知识为本位,注重传授科学知识和理论,教学内容的设计不能较好地体现职业性和实用性;教学方法上以教师、教材为中心,学生多数处于被动学习状态,学习积极性不高。这些问题影响了电子商务规划与应用课程的教学质量,无法满足高职电子商务专业高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要求,必须进行改革。

一、课程教学设计的理念

针对上述教学设计弊端,广西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对电子商务规划与应用课程进行改革,课程设计以培养学生“网络贸易活动能力、网上创业策划能力和中小企业电子商务应用方案的规划设计能力”为核心,以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模式进行工作项目和工作任务设计,基于完整的职业行动和岗位工作任务设计、序化教学内容,突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以“虚实结合、三位一体”的立体式项目化教学设计实现课程的教、学、做一体化。

二、“虚实结合、三位一体”立体式项目化教学设计方案

(一)校企合作,设计双线并行的课程项目。课程团队与行业企业深入研讨、密切合作,在教学设计上确立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为主体的课程教学目标,通过课内“中小企业电子商务应用策划”和课外“网上创业策划”两个全真项目双线并行的课程项目,把项目运作所需知识和技能与教学内容有机结合,把课堂教学与岗位操作有机结合,项目实施贯穿整个课程教学活动过程,实现对学生中小企业电子商务应用方案的规划设计能力、网络贸易活动能力和网上创业策划能力三项职业能力的培养。其中,中小企业电子商务应用策划项目为课内项目,以真实企业――广西南宁正海商贸公司的电子商务应用为背景,要求学生为该公司设计电子商务应用的策划方案。课内项目由教师指导学生在课内一起完成,项目的实施涵盖课程所有的教学内容,满足课程教学的培养目标。网上创业策划项目为课外项目,要求学生选择校企合作企业产品或自行选择产品,在校园电子商务平台“天天来店”网站上进行网上创业策划。课外项目由学生在课外独立完成,项目的实施是课程能力目标――中小企业电子商务应用方案的规划设计能力的迁移,培养和提升学生的网上交易和网络营销能力。

(二)根据课程职业能力培养目标,基于岗位工作任务设计和序化教学内容。按照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开发体系,基于企业电子商务应用的真实工作流程,创设真实企业背景下的教学情境,序化教学任务模块,使课程设计更加贴近企业应用。

中小企业电子商务应用策划项目要求学生能够针对中小企业经营特点和目前的网络营销环境,以团队为单位,为中小企业电子商务应用进行方案策划(包括行业调研分析;企业电子商务交易模式及建站方案选择;电子商务安全方案、资金流方案、物流方案设计;网站注册备案等),撰写可操作性强的中小企业电子商务应用策划书。具体如表1所示。充分体现电子商务领域的前沿技术和发展思路,为学生的专业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注重学生对电子商务项目规划等方面知识的学习,分阶段分层次地将电子商务领域的最新理论、方法、技术融入其中,保证课程体系的完整性和前瞻性。

(三)依据课程设计理念,创新“虚实结合、三位一体”的立体式项目化教学模式。在课程教学中,使用“三位一体”教学系统开展立体式项目化教学,虚实结合,仿真全真并用,使学生全方位多角度地开展电子商务应用实践。

“三位一体”是指以使用国家助理电子商务师实验平台、互联网电子商务平台(如阿里巴巴网站、淘宝网站等)和校园电子商务平台“天天来店”网站三种教学系统有机结合的模式开展项目化教学。“虚实结合”是指虚拟仿真和真实全真实训平台结合应用。具体来讲,电子商务规划与应用课程融人工作过程导向的教学理念,采用仿真电子商务教学软件(即国家助理电子商务师实验平台),模拟电子商务企业业务流程,建立具有虚拟现实效果和仿真实训效果的教学环境。利用该平台,学生可进行认知性电子商务应用操作训练,通过仿真环境下电子商务企业的实际过程进行业务操作,切实感受现代电子商务企业的具体工作流程和业务走向,真正认识电子商务企业中的各个工作环节和职能,为从事真实的电子商务应用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

利用互联网电子商务平台,充分应用互联网络资源,学生可以根据真实企业项目背景完成课内项目的实践操作训练;与阿里巴巴(中国)教育科技有限公司、广西南宁正海商贸公司、广西南宁梭尔网络科技有限公司等企业合作,构建“天天来店”工作室,结合校园电子商务平台“天天来店”网站,在校内营造真实的电子商务工作环境和完整的电子商务体验环境,通过公司化的运作机制吸引和引导学生参与真实电子商务项目的策划、运营和管理工作,完成课外项目的实战操作训练,实现学习与工作情景一体化。具体如图1所示。

(四)采用项目教学五步法组织课程教学。在每一项目教学中,课程采用五步法进行组织设计,实现“教、学、做”一体化深度融合,即提出任务-讨论学习-应用训练-成果展示-评价提炼。具体如图2所示。

平面设计课程小结篇10

关键词:钢结构,教学改革,学习效率,教材《钢结构设计原理》

课程是土木工程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属于学科基础课程平台中的必修课程,在教学计划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钢结构设计原理》课程综合性、应用性很强,内容包括:钢结构的特点;材料特性;基本构件的计算原理和方法;构件连接及计算方法;简单钢构件的设计等。课程要求学生经过全面、系统的学习,不但掌握钢结构设计的基本原理,而且还能掌握一般钢构件的设计方法。多年的教学经验表明,由于《钢结构设计原理》课程的知识点多,内容抽象,如稳定理论,对学生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如需要具备很好的力学知识的基础等,因此学生普遍感觉难度较大。在当前教学计划总学时不断被压缩的背景下,学生在相对较少的学时内接受的信息量明显增大,而且该课程通常为考试课程(学位课程),因此学习的难度大大增加。对授课教师而言,如何在新的形势下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效果成为当前面临的严峻问题。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教学团队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进行课堂教学的实践,力图使“师生互动”成为特色,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效率。

1教师教学方法的改革

1.1案例教学在教学中的应用

《钢结构设计原理》课程介绍了建筑用钢材的特点和各类基本受力杆件的设计和计算,知识点众多,包含了各类公式的推导,主要涉及到材料力学中的知识,这部分内容对初学者而言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学生往往会对各类公式的推导望而生畏,从而产生厌学情绪。教学团队根据二本专业学生的具体情况和特点,制定了相应的教学方法,即并不要求所有的同学对相关推导过程完全掌握,只须了解基本的过程即可。为了激发全体同学的学习积极性,引入案例教学必不可少[1]。合适的具体案例是对教材内容有益的补充,通过具体的案例,学生可以知道所学的知识点、公式的实际用途,调动学生的求知欲望,加深在脑海中的印象,避免因死记硬背而产生厌学情绪。例如,介绍第1章绪论钢结构的特点———耐火性差时,引入了在“9•11”恐怖袭击事件中纽约世界贸易中心大楼着火倒塌的例子。纽约世界贸易中心大楼的建筑钢材质量和结构设计都是相当有保障的,在波音767飞机巨大的冲击力下并未倒塌,而是由于燃烧的大火导致钢材变软丧失强度后才倒塌的。通过分析结构塌落的原因,钢材不耐火的特点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1.2演示教学在教学中的应用

《钢结构设计原理》课程的内容较多且部分较抽象,学生如果仅仅根据教材中的图片进行学习和理解,很难在脑海中形成对实际构件、结构深刻的印象,从而导致学习吃力、学习效率不高。在课堂教学中引入动画、录像等多媒体手段是解决上述问题的有效手段。目前随着各类相关软件的发展,动画已经不仅仅局限于在ppt中制作动态图像了,有很多软件可运用于动画制作当中[2,3],如3Dmax,Solidword,Sketchup,BSCon-tactVRmL/X3D,Xsteel等软件。如果想获得准确的应力变化和变形量值,还可以使用有限元分析软件,如ansys,abaqus,nastran,adina等。例如,在介绍不同截面形式的轴心受压杆件的整体稳定问题时,学生往往对杆件的变形形式和截面的转动情况感到困惑。通过引入动画,从不同的角度展示构件变形的情况,可以使学生清楚地看到杆件整体失稳变形的全过程,从而将教材中二维的图片转化为三维的立体形象。在演示过程中,可适时地提出问题,供学生思考和分析,如“如何确定工字形截面的失稳方向”“为什么t形截面的杆件会产生不同的失稳形式”等。

2学生学习方法的改革

2.1模型制作在学习中的应用

使学生从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的有效途径便是学生亲自动手实践,事实证明,通过亲身经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等一系列的过程,能够使学生对相关的内容产生深刻的印象。使用常见材料如泡沫板、木板、厚纸板等进行简单构件的模型制作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手段。学生按照教材中的杆件示意图进行缩尺模型的制作,通过各部分部件的组装可深刻了解实际构件的组合方式。将模型制作引入教学过程不但可以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激发其学习的兴趣,而且将学习从课堂内延伸到课堂外,将课堂听课与课后作业进行了有机的衔接。同样以轴心受压杆件的整体稳定为例,为了了解不同截面形式杆件的破坏特点,学生可在课余时间对制作的模型进行加载试验,比较相同长度、截面宽度的模型杆件的承载力和变形特征,根据教材的相关知识分析原因,得出最终的结论。学生将从模型制作开始,到加载试验,得出结论的全过程进行记录,在课堂介绍并分享学习心得。教师可对学生的汇报进行评讲,根据汇报的质量和工作量评分并计入平时成绩。

2.2“小组学习”在学习中的应用

提高学生学习效率的另一个有效手段则是发挥集体的力量,将平时个人的学习融入到小组学习讨论的过程中[4]。将5名~6名学生组成一个学习小组(可以宿舍为单位),平时的作业,包括课外大作业如上述的模型制作均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教师以小组为单位分配任务、布置作业。小组成员针对教师布置的任务进行资料的收集和分析,分工合作,完成任务。为了提高每名学生的参与度,教师在进行考核时,随机挑选1名同学进行汇报和检查,根据该同学作业的质量和汇报情况打出小组平均分。小组的组长则根据完成作业过程中的参与度和贡献度给组员打分。通过这种方式帮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巩固和消化理论知识,同时在讨论、互助的过程中提高了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团队协作意识,最终实现共同提高,共同进步。

3实践教学环节的改革

在实践环节如课程设计中,布置与实际工程紧密结合的题目,让学生明白如何运用理论知识来解决实际的问题。通过与钢结构企业合作,建立实践实训基地,增加参观、考察的实习环节,加强学生对实际结构的认识。

4结语

《钢结构设计原理》是一门综合性和应用性很强的课程,特别是随着我国钢结构的巨大发展,各类新型、大跨、复杂钢结构建筑的运用,本课程的教学理念、教学目标、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也应更新和变化。通过本课程的教学改革,首先应使学生掌握钢结构特点、材性、构件计算原理,掌握常见的钢结构构件形式并掌握其设计方法;其次通过系统的实践学习,具备钢结构技术人员应有的基本素质和能力,达到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的目标,最终成为合格的“卓越工程师”。

作者:张晨葛文璇刘云平单位:南通大学杏林学院建筑工程学院

参考文献:

[1]勾红叶,何畏,蒲黔辉.“钢结构设计原理”教学中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方法新探[J].中国电力教育,2013(16):106-107.

[2]孙国华,高晓莹,高建洪,等.电子模型在钢结构设计原理课程教学中的应用[J].高等建筑教育,2015,24(6):174-1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