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计算机技术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23:46:59

大学计算机技术篇1

1云计算技术的含义

云计算技术从实现至今还没有一个统一的官方概念,不同的机构组织对于云计算技术有不同的看法,自然就有不同的定义。据相关调查资料显示,目前社会团体对云计算的定义大概有30种左右。比如美国给出的官方定义是:云计算技术是使计算机资源快速的整合部署,通过网络链接实现网络支付的模式,并且整个过程不需要过多的管理工作。这一定义主要是根据Gartner对云计算技术的看法,他认为云计算技术是一种利用网络技术作为技术支持,从而为用户提供计算机服务的技术。随着计算机的广泛应用,云计算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对于云计算技术的定义将会有更深入的认识。

单纯从云计算这个名字来看,云计算不仅是一项网络技术的代名词,它更意味着多种计算机技术的结合,其目的在于计算机基础的交付使用。从技术层面来看,云技术的实现主要受两方面因素的制约,其一是计算机载体的数据信息存储能力,其二是计算机的计算能力。云主要是由存储云与计算云两个方面的含义。云计算发展的势头很猛,目前已经引起了各个行业的关注和兴趣,各个相关行业屡出奇招,不断促进和推动着云计算技术的发展。

2云计算技术的基本框架构成

云计算技术的实用性强,拥有很大的应用价值,这种技术除了具备基本的扩展、计算功能外,还含有很多其他的隐性价值。以互联网、网络服务、网络使用量为基础是它的特点;以虚拟化的网络技术、网络计算机存储、网络计算等为技术核心,不仅能够为用户提供网络支付服务,而且可以根据用户的需要提供扩展服务。云计算由三个部分构成其基本框架:基础设施设备、应用程序、应用平台。他们分别从互联网资源的存储、资源的提供、资源的共享为用户提供服务。

2.1基础设施设备

云计算技术在大学生计算机应用大赛中的作用主要是为参赛者提供平台,这个平台可以供参赛者和评委进行互动,参赛者通过该平台提交含有代码的参赛作品,同时可以方便的和评委在平台内交流,便于评委对学生参赛作品的分析和评审。这一平台是依靠计算机硬件服务群来实现的,资源存储在资源池组合服务器之中,按照平台的存储空间和虚拟平台等可以讲它分为不同的等级。不同等级的云计算技术设备可以实现不同的资源共享、资源分析、资源评价等布骤。

2.2应用程序

云计算应用程序不是固定的,它根据不同的需要,在大学生计算机应用大赛时,由参赛组队提前进行应用部署,参赛组队根据整体的实际情况开展应用程序的调试工作,以期最大限度的满足不同组队、不同参赛选手对实现其作品需要的技术支持。

2.3服务平台

服务平台最为主要的作用是为用户提供虚拟化的技术,这种技术是用户体验系统操作和其他服务的基础。虚拟化的技术为用户提供技术支持是在ioS和Linux模板的基础上实现的,其次,服务平台也为云计算技术提供其他七大开发平台,包括有:windowtemplate、LinuxUnixtemplate、appleoStemplate、android、appleioS、windowsphone、J2me、mtK、Blackberry、Symbian。

3云计算技术在大学生计算机应用大赛中的应用

云计算技术在大学生计算机应用大赛中的使用主要是为大赛提供计算机资源。由于大学生计算机应用大赛是全国性的,来自全国各地的选手均可公平竞争,所以计算机大赛的规模相对来说会比较大,云计算技术为选手提供平台递交作品,替评委提供平台考核作品。比赛结束后,参赛者还可以利用这一平台快速登录系统,随时随地浏览网页,了解大赛章程和结果。

云计算技术之所以能在大学生计算机应用大赛中得到重视和广泛应用,主要是因为网络安全技术以及负载均衡技术使得云计算技术运行畅通,从而为大赛提供了运行流畅的云平台,访问者访问进入速度更加快捷,这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系统的安全性和可靠性。同时,即使是云计算技术在负荷量和均衡度上有什么问题也可以快速得以解决。无论在何种状况下,计算机技术的使用首先要考虑的就是使用安全性,因此在云计算技术的使用过程中,要从数据的安全性、网络连接的安全性、虚拟技术的安全性等多个方面去考虑,务必用最佳的方式使用云技术,保证大赛得以顺利进行。在云技术安全因素方面,重点是数据的安全,无论大赛运用哪一种云计算模式,为了大赛的公平公正,为了保障每一位参赛者的权益,大赛需要将参赛选手提交的数据进行保留备份,即使数据遭恶意破坏或是意外损失,也能够在很短的时间内得以恢复,不影响大局。

一般情况下,大学生计算机应用大赛在赛事开始,主办方会通知参赛选手提出云平台的使用需求,参赛者根据自己的需要,可以提出使用资源的时间期限,这个期限从半小时到一年不等。云平台一共提供七个开发平台可供选择,参赛选手只需要付费就可以自主使用,享受多元化的资源服务。云平台不仅可供用户共享网络资源、备份多种开发手段、进行多种版本的数据备份等,同时还可以在网上进行快照的建立和维护工作,让团队协作更加默契,合作效率大步提升,最终获得更大的团队效益和经济利益。

大学计算机技术篇2

1.1增加知识容量,丰富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率

《大学计算机基础》是一门实践性比较强的课程,需要学生去了解计算机的硬件、软件结构。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仅凭粉笔和黑板很难讲解清楚计算机硬件内部的结构,学生无法清楚地理解相关知识点,并感到枯燥乏味。而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却能够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通过多媒体课件或图片展示,再配上简明的解说,可以将计算机内部结构清楚地展示出来,增强了视觉效果,丰富了教学内容,提高了教学效率,这是传统教学无法比拟的。

1.2使课堂教学更加生动、直观

多媒体教学的主要特点是:课堂上,教师通过多媒体,将图片、音频、文字、板书、动画等各种元素结合起来,将知识呈现给学生。比如在讲解《大学计算机基础》excel电子表格的填充功能时,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进行讲解时,可能会使学生一头雾水,只停留在理解概念的层次上,学生根本无法理解这四种填充的功能和不同之处。但如果采用多媒体方法,可以将填充的过程以及这四种填充得到的不同结果通过课件的形式展示出来,进行对比,同时再结合教师的现场操作和讲解,可以将相关知识点直观地呈现出来,这样就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3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强教师对课堂的掌控能力

《大学计算机基础》这门课程除了要求学生掌握计算机的系统以及办公软件的基本操作之外,同时它也是一门理论性课程,对于一些文字理论的讲解,不仅是教师难以表述清楚,学生更是难以理解掌握。多媒体技术可以通过图、文、声、像等丰富的形式将教学内容表现出来,可以模拟教学所需情境,使学生主动参与到新的教学当中,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也可以使教师处于主导位置,增强教师对课堂的掌控能力。

1.4重点、难点突出,可以进行分层次教学

在讲解计算机如何实现运算过程中,可以通过传统的教学方法,通过语言描述讲解运算过程。如果利用多媒体,可以制作图、文、声并茂的课件,可以制作一个动态的运算效果图。这样就可以把运算过程清楚地展示出来,解决了传统教学中存在的具体和抽象、形式与逻辑之间的矛盾,可以突出教学中的重点与难点,进行分层次教学。

2多媒体技术在《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中的不足

2.1多媒体制作过程花费时间过长,消耗精力过大

《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当中,采用多媒体教学固然能够将需要展示的效果动态展现出来,但目前用于多媒体制作的软件很多,这就对教师的能力有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时,不仅要掌握各种软件的使用方法,同时还得熟悉教材、吃透教材,并且还要收集与上课内容相关的文字、图片、声音、视频等,制作出图文并茂的课件。在这过程中需要准备的材料很多,一个好的多媒体课件的制作往往需要教师花费比传统备课方式多几倍的时间才能完成。特别是对于有一定年纪的教师,不一定有这个能力和精力,存在着一定的困难,即使把多媒体课件制作出来了,可能也达不到预期效果。

2.2教师授课过分依赖多媒体教学,过分夸大多媒体技术的教学作用

依靠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在一定程度上,的确是提高了教学质量。多媒体技术是现代教学的一种工具,但只是一种辅助工具,不能过分夸大多媒体技术的教学作用,过多地追求多媒体技术的使用功能是错误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仍旧处于主导作用,整个课堂仍旧由教师来掌控。必要时,教学过程中恰当地使用表情言语、肢体动作以及进行现场演示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唤起学生对知识的好奇心,可以提高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掌握能力。对于《大学计算机基础》这门操作性比较强的课程,如果教师仅是面对着电脑屏幕按照课件的内容从头念到尾,从开始播放到最后,平铺直叙,没有抑扬顿挫,没有任何言语情感,那么教师在这一过程中只是起到一个扬声器的作用,教学形式呆板,教学效果将会大打折扣。但如果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采用边操作边讲解的方法,适当时可要求学生到讲台进行操作演示,可以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激起学生学习知识的欲望。

2.3容易改变教师的主导位置,一定程度上忽略了师生间的互动关系

尽管多媒体教学是一种先进、科学的教学模式,但我们应该清楚,教学不仅仅是为了传授知识,还应该教会技能,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多媒体技术只是教学中的一种辅助工具,完全依靠多媒体教学,师生之间将会缺少交流。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主导作用不能被多媒体所取代,教师应该通过必要的言行引导学生由浅入深,由具体到抽象,由简单到复杂地系统地掌握知识。只有师生之间存在交流时,教师才能了解学生的心理动态,师生间的互动关系能够激起学生的智慧火花。

3总结

大学计算机技术篇3

(一)教师对计算机在教学活动中作用认识陷入“极端”误区

忽视计算机技术在大学教育活动中的作用。其主要表现为一些教师尤其是年龄偏大的教师、教授,思想观念落后、陈旧,认为计算机教学以其华丽的“外表”和“喧宾夺主”分散学生上课注意力,不利于学生掌握书本理论知识。而使用以多媒体为主的计算机技术的行为经常被看做是炫耀个人计算机能力水平的“作秀”,而拒绝使用,导致课堂内教学缺乏新意和吸引力,从一定程度上来说,其行为是对教学资源的浪费。

(二)计算机技术在教学活动中广泛使用,导致师生互动

沟通频次减少,从而影响课堂教育效果现今,大学教育活动中,基本以多媒体ppt形式对枯燥课本理论知识再次展示,教师多用ppt进行知识的呈现和阐述,形式虽然新颖,但是往往会产生只依赖ppt课件教学,忽略与学生进行以问答为主的课堂互动,或者教师“照本宣科”讲解ppt的不良现象产生。其直接影响是教师无法准确把握学生掌握知识程度,而学生则过分关注ppt表面的“热闹”,而忽略“门道”。

二、计算机技术在大学教育中应用的积极作用

在人类社会已经进入数字化、信息化、网络化的新时代,为适应知识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提升高校教育质量,计算机技术在各大高校广泛开展和使用,其对改进大学教学活动方式、提高教学质量,提升教学效率有着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一)有助于促进教学模式的转变

计算机技术加入大学日常教育活动,具有划时代的历史意义,其主要成就在于促进传统教学模式由单人教学模式向以多媒体为依托的计算机辅助教学,使教学方式更加活泼生动,具有吸引力,容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教学效率,从而帮助教师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多媒体教学之所以受到广大高校的广泛使用和关注与其自身具备的强大功能密不可分。(1)具有丰富的图像呈现功能和示范功能,一些难以用语言描述的抽象场景借助多媒体可以表述。(2)多媒体教学方式因其多样的呈现形式,产生多种感官相互作用,有助于知识的获得和记忆。(3)其大容量、速度快、高智能化,因此不仅可以用于实验教学和理论教学,同时也可以用来进行科学问题的复杂运算,弥补人手不能求解的复杂问题。(4)其强大的文本功通过运用超链接将知识进行系统化管理,例如,通过超链接的运用把包含不同媒体信息的资源进行统一管理和呈现,对于传统的教学模式来说是不可能做到的。

(二)有助于加强资源的共享性

计算机本身是一个功能丰富而强大的载体,是一个汇聚有多种资料的强大信息资料库和知识的中枢神经。计算机技术实现了资源共享,有利于学生之间资料互通有无,方便知识和资料借助计算机为载体实现“融会贯通”,方便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翻阅和查找相关资料,对于学生及时复习和交流知识资源搭建了便利的平台。计算机技术在大学教学中的应用,是知识和学习资源,打破屏障,互通有无,让资源共享更加方便快捷,便于知识的流通和交换,开拓学生知识流域,拓展学生学习知识的视野,加大资源利用率,使教学活动变得得心应手,促进教育环境开放性建设。

(三)减少教育经费支出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成熟和完善,计算机技术在大学教育中的广泛应用,大大减少教育经费支出,节约教育资源,提升教学质量。很多新型教育模式的出现,降低了教育成本,例如远程教育和网络教育的广泛覆盖,不仅使学生根据自身的经济和自我发展情况做出多种选择,同时降低学费,切实维护大学生的切身利益。

(四)保障教学活动的时代特色鲜明计算机技术在大学教育活动中,可以为众多的大学生提供知识资源共享平台,方便学生随时搜索和查阅资料,大大缩短了学生去图书馆查找资料的时间,提高学习效率,同时,计算机技术所提供的资料多是最新的资料,且资料齐全,便于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知识获得习惯。大学生还可以根据所搜索的知识与其他学生以计算机网络为依托,相互交流,相互学习,提升自我发现、自我提高、自我教育的学习能力。

三、计算机技术在大学教育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现今大学教育活动中,许多大学教师对于计算机信息技术与课本知识相结合的教学活动中,存在错误行为和思想误区,直接影响计算机技术对于教育活动积极影响的作用,进而导致教学活动的失败。

(一)教学活动中没有正确处理学生、教师之间的关系

教师和学生作为教育活动的主体和客体,是教学活动中最为重要的行为实施者。根据新课改的要求,坚持做到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新型师生关系。而现今,许多大学在利用计算机技术组织教育活动的过程中没有正确处理师生关系,导致以下两种现象的产生。1.教师没有发挥其主导作用。新课改中要求教师主要作用在于引导学生、启发学生自我学习、自我思考的能力。一些老师为了省事,在教学活动中完全依靠对ppt内容的从头到尾的读来进行教学活动,其行为严重违反了教师职业素养的相关要求,在教学活动中没有依据每个学生不同的自身发展特点进行“因材施教”,忽视与学生进行交流,不利于老师把握学生对课堂知识点的掌握情况而进行评价。2.学生没有发挥其学习的主体作用。一些教师过分地依赖多媒体教学模式,忽视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不注意培养自主学习、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师生之间课堂上缺乏交流,使学生成为欣赏ppt精美内容的“提线木偶”,不去对知识进行深刻的挖掘,只停留在表面,导致学生创新思维能力下降。

(二)硬件、软件条件的制约

1.从硬件条件制约来说,资金匮乏是导致有些高校无法真正意义上实现计算机技术在教学活动中的完全应用。有时由于缺乏足够的硬件设施,例如电子多媒体教室和电教楼的建设,使多媒体教学只用于公开课讲解展示,甚至成为应付上级教育部门检查的“挡箭牌”,完全丧失其作为教育资源的根本性作用。2.从软件条件来看,应该根据学生不同的专业需求和自身的发展特点进行调研活动,通过教师自我计算机水平的提高,开发出符合本校办学特色和学生特点的教学软件,提升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不过,当前鲜有高校能在软件开发上崭露头角。

(三)教育观念、学习观念的滞后

随着大学教育逐渐形成以计算机和网络为支撑的新型教育模式,教学目标与传统教学模式存在着差别。新型大学教育的主要目标是以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为主要依托,改进教育模式,改变教育方法,注意教学活动中师生关系和地位,开展新型教育教学模式。其对教育、学习理念必会产生相应的变化。一些大学教师由于从教时间长,年龄偏大,很难接受新兴的事物,传统教学观念根深蒂固,难以撼动,阻碍计算机在大学教育中的蓬勃发展。

四、敢于直视上述问题,思考其解决途径,为计算机教学模式的发展扫清一切障碍

(一)加强先进理论学习,培育新型教学观念,正确处理教学活动中出现的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根据教师的职业素养要求,大学教师应该做到终身学习,这就要求教师不仅需要掌握精深的专业知识,还应注重对现代教育学、心理学、职业道德等基础学科学习、深造,坚持学习先进的教学理念,转变传统的教学方式。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中的师生关系,促进大学教育普及计算机技术教学方式。

(二)学校应加大资金投入,解决在硬件与软件两方面的资金投入不足导致的计算机配备情况不完善,以及符合本校学生发展的教学软件无法开发的局面建设适当的多媒体教室以保证日常正常教学活动使用,解放思想,提升教师自我素质,开发软件编程,促进本校计算机技术在教育活动中深化发展。

大学计算机技术篇4

关键词:《大学计算机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方法四个方面

《大学计算机信息技术》是学生步入大学校园后各专业的公共基础课之一,它集知识性、技能性、综合性和应用性于一体,有明显区别于其他课程的特点,尤其是上机操作是《大学计算机信息技术》课中十分重要的环节。那么,如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学好这门功课,更好地掌握计算机信息技术呢?

我结合教学实际,认为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

一、因材施教,培养特长

《大学计算机信息技术》课程是非计算机专业学生的必修课,由于各地区计算机信息技术教育发展不平衡,新入学的大学生计算机知识水平参差不齐。一是少数学生已经熟练掌握计算机基本操作技能,他们对这门课的学习没有压力;二是大多数学生在入学前仅限于文档的简单编辑,网上收发电子邮件、聊天和玩游戏,他们的计算机基础知识仍很薄弱。这类学生自认为游戏玩得不错就是电脑学得好;三是有少数来自边远穷困地区的学生,由于当地教学资源匮乏,计算机知识几乎是一片空白。学生的计算机知识水平呈现出了很大的差异。所以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根据他们的不同层次,设定不同的教学目标,因材施教地培养特长。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教学内容,并将教学内容根据不同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分层次进行设计。主要分为:基本内容、扩展内容、重点和难点。对操作练习题,加入具有一定难度的操作题。将制作好的多媒体教学资源放在共享文件夹中作为共享资源。基础好的学生在自行操作计算机进行学习时,可在共享资源中选择有一定深度、适合自己的学习内容或练习内容,而基础稍差的学生则可反复对某一内容进行学习和练习。这样因材施教,有效地增强了课堂教学效果。

二、作品赏析,提高兴趣

从心理学角度认为,学习兴趣是对学习活动产生的心理上的爱好和追求的倾向,是和一定的情感联系的,它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和较强的延续性。学生的兴趣表现为他们有主动了解、积极探索的愿望,在不惜时间,不怕困难,可以较长时间地集中注意力。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注意学生的兴趣,把握学生的兴奋点,有效地调动学生的求知欲望,让学生的学习过程变成一个自主的过程。为此,我们首先要让学生对计算机产生浓厚的兴趣,使兴趣成为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原动力。

为此,在课堂教学的设计上,我们对office软件使用等操作性较强的课程主要采取作品赏析的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在讲授word排版前,先向学生们展示教师资源库中的利用word排版所制作的精美电子报刊等优秀文档,使学生们耳目一新。让学生们知道,原来word还有如此大的作用,能使文档的制作产生如此神奇的视觉效果,从而对枯燥word的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

三、寓教于乐,上机实践

计算机教学不同于其他文化课教学,就是一个寓教于乐、上机实践的活动过程。计算机的操作性极强,用传统的教学模式授课需要学生记忆许多操作命令和快捷键,学生不可能一下子掌握这么多。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让他们从操作中、从实践中去领会方法,这样不但可以巩固课堂知识,而且可以从中掌握感兴趣的知识,学以致用,学有所用。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将所学的知识和技能用于解决现实中的具体问题,并且在实际应用中碰到问题不断学习,这才是学习信息技术的真正目的。

四、任务驱动,创新能力

《大学计算机信息技术》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在课堂上既不能连续讲解理论知识,又不能放任不管,自由操作。在教学过程中,首先要有计划地制定阶段教学目标。每节课都要有讲练结合的重点内容,每个章节都要设定若干个上机操作实验供学生练习、巩固,对一些既实用又不熟悉的高级功能及使用技巧,也要有计划、分阶段地进行讲解、演练,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每个层次的学生都有不断取得成功的喜悦。

比如,在讲解word文字处理应用软件时,大家较熟悉的文档排版等常用功能常以上机实验为主,而对word提供的非常实用的邮件合并功能,很多老师通常只是进行了简单讲解。word中的邮件合并功能,一般不会引人注意,但在实际应用中,经常会遇到需要处理大量日常报表和信件的情况,这些报表和信件的主文档相同,只是具体数据有所变化,因此,在授课过程中,我们先进行示范演示,之后设定要求、布置任务,让学生自己练习,要求利用这一功能,加上艺术效果,创作出令人满意的作品。

总之,在《大学计算机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针对不同的学生,设定不同的培养方式,充分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在枯燥的学习过程中穿插上机操作课。在教学任务设计上,为学生设定合适的学习目标,使他们从实践中寻找快乐。这样,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既感受到学计算机的乐趣,又享受到完成任务的成就感。

参考文献:

大学计算机技术篇5

【关键词】计算机网络大学英语改革

随着我国教育深化改革的不断持续推进,我国各大高等院校的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也在更加广泛、深入的开展,从而将英语教学对学生的培养目标,由传统的注重对学生英语读写能力的培养转而变为加强学生的视、听、说能力的锻炼。因此除了传统课堂的教师口授教学模式,还应当增设以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等新媒体为主要内容的现代技术手段教育方式。例如英语语音实验室的建立,能够为提升大学英语教学的整体水平发挥重要的作用。本次研究主要分析、研究了利用网络教学软件辅助学生加对于英语学习的自主学习能力。笔者认为通过利用计算机和网络技术,能够极大的促进大学英语的教学改革,从而真正有效的提升大学英语教学的质量和水平。

1英语教学计算机服务器的维护

计算机服务器是网络课程教学软件的主要载体,是进行网络课程教学的基础保障,因此对于网络课程教学而言计算机服务器是重中之重,所以对于计算机服务器的日常维护工作十分重要。第一,最基础的计算机服务器维护必须要确保,对于操作系统的正确安装。第二,进而再确保正确安装相应的网络教学软件,并安装相应的病毒查杀软件,最终完成了安装工作之后再进行相应的系统调试。第三,将正确完成安装之后的计算机服务器系统制作一个一键GHoSt的备份文件,从而以防万一出现计算机系统感染病毒以后能够及时的恢复正常。第四,用病毒查杀软件进行定期的病毒查杀,并将其定期升级,完善漏洞补丁。第五,对于计算机系统的数据库系统也要进行定期的备份,最好做到实时备份,以免降低系统感染病毒之后所带来的数据丢失损失等。

2语音实验室网络的维护

对于语音实验室的计算机网络而言,感染病毒是其最大的困扰难题,特别是复杂多变攻击性强的新型网络病毒,一般会导致语音实验室的网络出现短暂的断停,严重时将会导致语音实验室的整体网络出现大范围、长时间的网络中断。不论出现何种程度的网络问题,都将对于学生的英语学习而言难以接受,可能致使学生花费了大量的时间而由于网络问题,导致数据无法保存,相应的习题内容只能重新来过,难免使学生产生消极情绪,失去了来语音实验室自主学习的兴趣。

因此,针对语音实验室网络中的一些常见病毒,笔者总结出了以下几种行之有效的网络维护方法:第一,对于语音实验室所接网络中的每一台计算机,全部安装网络保护卡。第二,为了规避一些通过USB接口进行病毒传播的方式,在语音实验室内禁用U盘等具有USB插口的设备,若实际需要必须接入时,安排一立的机器对于所要使用的USB接口设备进行病毒查杀,防止其传播病毒。第三,在对于英语语音教学实验室的接入网络设置上,对其只接入只能浏览校园内部网络的服务器之中,而不能进行互联网的浏览。从而避免学生因为浏览网页而导致网络病毒的入侵。第四,语音实验室的接入网络若同其他教室的网络处于同一个局域网之内,在感染病毒电脑危害扩散之前,应当及时的发现中毒电脑,进而对其进行一键GHoSt的系统备份还原从而将危害降到最低。在此笔者推荐安装antiarp抓包软件,其能够通过流量分析,及时、准确的发现网络中任意一台计算机的不正常流量,从而有效控制病毒的扩散。

3语音实验室的管理

3.1使用刷卡上机的方式控制上机人数

很多学生往往平时不来语音实验室上机自主学习,而一旦到了学期末要进行学分考核时才急急忙忙的来语音实验室进行突击学习,从而导致学生人员扎堆问题的发生。最终所导致的结果是,平常语音实验室的资源严重闲置、浪费,而到了学期末要考核时又显得语音实验室的机器严重不足,并且这其中还会引发一些不好的现象,例如有学生提前占座,还有一些学生为了赶进度、追效率采用一些加速软件,不合理的加快学习及做题速度,而往往这些软件中存在大量的计算机传播病毒,又会导致语音实验室的网络瘫痪,结果适得其反。因此针对这种情况笔者建议,采取使用刷卡上机的方式来控制上机人数,这一系列问题的根本原因是学生平时不来语音实验室,所以采用刷卡上机的方式给予每名学生每周5小时的免费上机时间(满足学生的上机课时需求),每周末清空过期之后将不能累积,从而使学生的上机时间能够得到平均分配,也从根本上解决了学期末学生扎堆的现象。

3.2语音室值班人员的管理

在开放语音实验室的过程中必须要配备值班管理人员,对于学生的问题能够提供及时、准确的解答。对于许多刚刚进入大学校园的学生而言,进行英语学习的自主上机学习的确存在一些困难。甚至有些学生对电脑不是特别的了解,对于此类学生而言进行这样的自主学习其接受过程必然更慢一些,对于教师在日常的课堂中讲解的,有关自主上机学习要点和注意事项,在实际自主上机过程中肯定还是存在困难,因此需要有相应的值班管理人员进行指导。

4结语

根据本文的研究显示适当、合理的利用计算机和网络技术,能够有效推动大学英语的教学改革。本文主要从计算机和网络技术应用的细节方面,着重阐述了英语教学计算机服务器的维护,以及关于如何进行语音实验室网络的维护问题,最后提出了加强语音实验室的管理和相应的具体方法,主要由使用刷卡上机的方式控制上机人数,以及通过加强对语音室值班人员的管理等方式。最终希望通过本文的研究能够为相关大学的英语教学改革提供一些借鉴、参考。

参考文献:

大学计算机技术篇6

关键词:信息技术;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衔接

2004年前后,大部分国内高校的第一门计算机基础课程,由原先的计算机文化基础逐步进化到大学计算机基础或计算机应用基础。主要内容从办公自动化扩展到计算机系统(包括计算机组成和操作系统)、办公自动化、计算机网络、程序设计、多媒体技术、数据库技术和信息与社会方面的内容[1]。

非常巧合的是,教育部在2003年了高中阶段的信息技术和通用技术等中学技能课程的改革方案,其中的通用技术包括计算机的简单组装,而信息技术的内容包括信息的获取、信息的加工与表达、信息资源管理和信息安全[2]。国内大部分地区的中学也是在2004年开始了高中信息技术的课程改革。

从主要内容的标题上看,大学计算机基础似乎与中学信息技术存在重大差别,但在实质上,二者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存在内容重合。如果不仔细研究中学信息技术课程的内容和实验设置,以及实际的教学效果,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起点就无法确定,课程内容的设置也就可能与中学信息技术课程重复,导致重大的教学资源浪费,造成大学新生对该课程的轻视和逃避,无法完成课程设定的培养目标。

1中学信息技术与大学计算机基础培养目标比较

中学信息技术课以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为根本目标[2],具体要求如下。

1)使学生具有较强的信息意识,较深入地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变化及其对工作、社会的影响。

2)了解计算机基本工作原理及网络的基本知识。能够熟练地使用网上信息资源,学会获取、传输、处理、应用信息的基本方法。

3)掌握运用信息技术学习其他课程的方法。

4)培养学生选择和使用信息技术工具进行自主学习、探讨的能力;以及在实际生活中应用的能力。

5)了解程序设计的基本思想,培养逻辑思维能力。

6)通过与他人协作,熟练运用信息技术编辑、综合、制作和传播信息及创造性地制作多媒体作品。

7)能够判断电子信息资源的真实性、准确性和相关性。

8)树立正确的科学态度,自觉地按照法律和道德行为使用信息技术,进行与信息有关的活动。

换言之,信息技术课是技术课,目的是培养学生技能。同时这种技能不是计算机本身,而是使用计算机去处理信息的技术和能力,是适应信息化社会的必备技能。

对于作为通识课程的大学计算机基础,对学生能力的培养目标[3]目前定位如下。

1)具有判断和选择计算机工具与方法的能力。

2)能有效地掌握并应用计算机工具、技术和方法解决专业领域中的问题。

3)具有依托信息技术的共处能力,掌握基于信息技术的团队协作方式。

4)自觉遵循并接受信息社会道德规范的约束,自觉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

5)具有基于网络的终身学习能力,能够适应信息技术和信息社会的快速发展变化。

目前,由于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培养目标涉及面广,“后续专业教学中对计算机的要求也有很大的差别。不同层次的学校和不同专业类别有不同的具体培养目标和内容,因此,计算机基础教学应该探索分类分层次的教学模式,加强与相关专业的融合[3]”。但就某些具体课程而言,课程的培养目标似乎与中学的信息技术没有重大区别,“比如在大学计算机入门课程――大学计算机基础中,随着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普及,绝大多数学生都是非零起点……对于少数已具备大学计算机基础知识的学生,可以提供免修的方式,通过相应的考试以后直接获得学分[3]。”

从培养效果来看,目前的大学计算机基础与中学的信息技术不存在重大和本质的区别,难怪大学的计算机基础教师中间流传一种说法,“大学计算机基础的最高境界就是最终取消这门课程”。谁能说不是呢?如果有一天能够通过“免修考试”的学生成为“多数”的时候,作为大学计算机第一门的大学计算机基础,还有作为必修课存在的必要吗?

2中学信息技术与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内容比较

本节对比两套教材,试图对中学信息技术和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进行案例分析,分析异同。中学信息技术以文献[4]的《信息技术基础》教材为例;大学计算机基础以文献[5]的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规划教材《大学计算机基础》和文献[6]的《大学计算机基础实验指导》为例。表1列出了高中“信息技术(必修模块)”的主要教学内容。

《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2]在“信息技术基础”必修模块的基础上,设计了算法与程序设计、多媒体技术应用、网络技术应用、数据管理技术和人工智能初步等5个选修模块。每个模块2学分,修满4学分是取得高中毕业资格的最低要求。

表2列出了“大学计算机基础”的主要教学内容。

通过表1内容和表2内容的比较,我们可以得出以下三个结论。

1)中学的信息技术是从任务驱动出发,从信息需求来发展和串接所有的教学内容。

2)大学计算机基础则是从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出发,从学科普及的观点选择和串接教学内容。其内容主要来自计算机专业相关课程中的内容,而与非计算机专业的大学生所学专业之间的关联甚少。

3)中学信息技术的教学角度主要从应用出发,而大学计算机基础的内容则涵盖了一些计算机工程和科学的内容。

中学信息技术教育的成果在于普及了信息技术的基本应用技能,但由于受到高考的影响,很少有学生认真对待这门课程设定的基本要求。在笔者所在的学校中,电信学院2010年入校新生中的291名都申请报名“免修”上机考试(内容与大学计算机基础相同),而考试结果显示,他们的通过率仅为6%(通过标准为百分制的70分)。与中学信息技术教育相比,大学计算机基础不仅在理论和科学思维方式上有重大发展,而且在考核方式上采用机考的严格方式,确保学生基本计算机应用技能的养成。

3中学信息技术与大学计算机基础培养方式比较

中学信息技术是一门技能性极强的课程。对理论性抽象内容,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但可以通过实践慢慢领会。信息技术教学从内容到方法都不能完全按照传统模式进行,教学形式要多样化,教学组织方式也不能再完全依靠教师的“一言堂”教学观念。应该由“传授知识”转变为“传授方法”,使学生树立知识信息观,掌握信息技能,提高自身的信息素养[7]。所以,大部分中学的信息技术课程是在机房或实验室开展,由教师组织教学,讲授部分知识性内容,并布置学习任务,但上课时间主要由学生自行完成实验和技能的训练。

由于中学信息技术是任务驱动的信息素养训练,因此课程内容淡化工具色彩。在大部分课程活动中,计算机和应用程序只是作为信息获取和加工的工具案例,而信息技术作为课程的主角。按照教育部的要求,中学的信息技术课程至少要持续5年,初中部分作为义务教育,强制执行,这就为学生信息素养的训练提供了足够的时间和空间。

而目前的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不同于中学课程中的主要强调实际操作,而是大量引入了计算机学科的术语、概念、模型和方法,授课时间与上机实验的比例与中学的信息技术是完全不同的[8]。大学课堂上主要讲授理论性内容,往往与上机实验内容没有直接关系。而上机实验的内容,除了少量的新鲜内容外[6],大部分则是在复习中学信息技术的内容。图1显示了我校针对电气学院大一新生的网上调查数据,数据来自电子教室中设置的调查功能。调查显示,熟悉办公软件的学生已经在60%左右(本次调查的样本为111人)。

大部分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时间在48~64个学时,其中包括了计划上机时间,限制在一个学期(12~16周)完成[8]。由于受到课时和学期制式的限制,导致学生很难在规定的时间内消化和吸收上课内容。对于习惯了中学信息技术的大部分大学新生来说,很难在规定的课时内掌握好大学计算机基础的理论内容,而实验技能则是在中学信息技术课程实验和平时积累的应用经验基础上习得的,因此比较容易取得进展。

相比而言,一些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比较突出工具的应用,特别是某些教科书,不仅直接在封面说明了实验平台和主要应用工具,甚至说明了平台的版本。笔者认为,这种情况严重违背了大学应该施行的“授之以渔”的教学原则。当然,这是与大学教育中部分学校缺乏战略眼光有关,也与行政指令性的等级考试有一定关系。但结果是,学生可以顺利地在某种特定技术环境下进行计算机应用,也可以通过某些与计算机相关的社会性考试,但仍然难以应付快速变化的信息世界和计算机应用环境。

4大学计算机基础如何应用好新生信息技术基础

根据以上分析可知,中学信息技术课程培养的主要是学生的信息素养或使用计算机获取和加工信息的基本技能,处于典型的感性认知水平。中学信息技术课程的理想境界是把信息技术应用到其他中学课程中。而在实际操作中,由于高考的压力,几乎所有高中的高三年级是没有信息技术课程的,在一些普通中学,由于各种因素,导致高中信息技术课程形同虚设。这使得中学生上大学之前的信息技术课程教育往往存在1~3年的“空窗期”。即便如此,由于教育部对新课改体制上的重视和学生对信息技术的亲和性,目前的大学新生一般具备初中三年的课程训练和社会活动(包括家庭和网吧)中的信息技术熏陶,从而存在学好大学计算机基础的基本土壤。

而大学计算机基础需要为学生学习后继专业课程、就业和深造打基础,亟需在理性和思维上提高学生对计算机和信息技术理论上的认知水准。由于缺乏对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成果客观、系统的认识,导致部分高校的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存在严重的内容重复、教学目标不清楚、实验内容低水平重复等问题。

例如,在上一节提到的入学“免修”考试中,尽管入学时学生的机考通过率并不高,但是机试分数在50分以上的学生有113名,具体数据统计如图2所示,占到机试学生总数的39%。也就是说,报名参加考试的学生中,有近四成的学生在修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前,几乎掌握了该课程要求掌握理论和技能的50%!这种状况,足以引起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老师的警觉,如果有三分之一以上的学生觉得上课内容有一半是重复的,那么上课、实验的纪律和效果又会如何呢?

除了信息技术必修内容外,中学还开设了若干模块的选修内容,如算法与程序设计、网络技术应用、数据库管理技术、多媒体技术、人工智能初步。这些选修内容是存在学校差异的,同时成为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可以拓展的基石。

实际上,大学完全可以发挥教育资源上的优势,利用网络手段,对新生具备的信息技术素养进行调查,组织学生之间开展“交换性”学习,将中学学到的信息技术和实验技能进行交流。并在此基础上,灵活制定教学大纲和实验内容,在新生已经具备的感性知识基础上,扩展理性、计算机科学知识,并引导学生的计算思维[9]。

5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发展与对策

教育部《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10]的十余年来,尽管有地域上的差别,但全国城乡大部分地区的中小学已经基本普及了信息技术课程。所以,大学计算机基础教育不再是“零起点”。而且,通过学习初、高中信息技术课程,大部分学生已经经过“桌面”和网络应用的熏陶,具备了一定的计算机和信息技术应用技能。

在此基础上,笔者认为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内容的主要发展方向可以分成两类,第一类是通识类内容的延伸,内容如下。

1)在中学信息技术基础上,夯实重要的应用技能训练。例如电子表格的高级应用;大学信息资源的检索和利用;光学字符识别(oCR);矢量绘图基本技巧;数据库的关系管理与查询等。

2)在计算机和信息科学理论上,引入重要的计算机组成模型(冯•诺依曼结构、哈佛结构,DSp等);信息论初步(信息熵和压缩编码);并行处理结构(包括GpGpU和网络服务器集群)的概念。

3)跨学科应用的引入。例如结合矢量图技术引入思维导图,来串接计算机和信息科学的理论概念;

利用文档处理训练科技论文写作等。

第二类是与专业方向进行紧密结合。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指导委员会2009年的“白皮书”中指出,“要加强计算机基础教学与相关专业的融合:在计算机基础教学内容上融合相关专业的案例;开设计算机技术与专业技术融合的课程;……鼓励相关专业的教师承担计算机基础教学课程,或计算机基础课教师共同开设计算机基础课程[3]”。与专业方向结合的大学计算机基础可以以专业需求为主导,内容如下。

1)以企业级应用系统的案例来统领工科类大学计算机基础的内容和模块划分。

2)以计算思维为主线,以计算密集型的专业性案例作为主线,来统领理科类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

3)以统计学方法、案例和软件为主线和应用模块,实施管理和医学类学科的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

6结语

总之,要使大学计算机基础成为一门真正的大学课程,必须充分理解和利用中学信息技术的教育成果和大学计算机基础教育的课程资源,改变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以计算机学科为主导的方针,按专业需求和发展方向来确定培养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适应教育总体环境和社会需求的变化和要求。

参考文献:

[1]吴宁.对“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中部分问题的探讨[J].中国大学教育,2007(6):43-45.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技术课程标准(实验)[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3]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指导委员会.高等学校计算机基础教学发展战略研究报告暨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基本要求[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4]广东基础教育课程资源研究中心信息技术教材编写组.信息技术基础[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6.

[5]顾刚.大学计算机基础[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6]顾刚.大学计算机基础实验指导[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7]田波.活动理论指导下中学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组织方式研究[J].科教文汇,2008(9):118-119.

[8]顾刚.大学计算机基础理工类教学大纲[eB/oL].[2011-01-20]./modules.php?op=modload&name=news&file=article&sid=55

[9]J.m.wing.Computationalthinking[J].CommunicationsoftheaCm,2007,49(3):33-35.

[10]教育部.关于印发《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的通知[eB/oL].[2011-01-20]./20020327/3023657.shtml.

aStudyoftheCourseJointbetweenFundamentalsofComputerinUniversitiesand

informationtechnologyinthemiddleSchool

CHenGXiangqian

(ComputerteachingandexperimentCenter,Xi’anJiaotongUniversity,Xi’an710049,China)

大学计算机技术篇7

摘要:在分析现有教育信息技术和研究军队院校学员特点的基础上,以教育信息技术在军校计算机课程教学中的应用为契合点,提出引入多种教育信息技术,在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中建立信息技术条件下的教学,构建以“SpoC+翻转课堂”为核心的混合式理论课教学模式和以网络自主实验环境为主的自主实验模式,进行试点教学并获得良好改革效果。

关键词:教育信息技术;SpoC;翻转课堂;混合教学;网络自主实验

1概述

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具体应用形成了教育信息技术,是教育技术和信息技术结合的产物。教育信息技术,是指在教育中普遍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发教育资源,优化教育过程,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促进教育现代化[1]。军地教育部门高度重视教育信息技术的发展应用。2008年研究制定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运用信息技术破解教育改革与发展难题”的总体要求,并具体化为“探索现代信息技术与教育的全面深度融合,以信息化引领教育理念和教育模式的创新。”2012年,中央军委颁布的《2020年前军队院校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提出将网络环境作为军事人才培养重要平台和主要辅助手段[2]。

教育信息技术以计算机辅助教学(Cai)为核心,按时间分为以下3个具体阶段:①多媒体应用阶段,使用多媒体技术将枯燥无味的文字信息通过多媒体方式表现出来,产生以ppt课件为代表的一批多媒体课件,极大地提高了听课者的兴趣和注意力;②课程资源建设阶段,将各类教学资源如电子课件、授课视频等布置到课程资源网站并建立课程题库,各类精品课程与视频公开课属此阶段,对学员课前预习、课后复习等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但仅是教学资源辅助,并未将资源建设与传统课堂教学充分融合,效果并不理想;③在线教学发展阶段,从2012年开始,国内外陆续设立mooC学习平台,国外的包括Coursera、Udacity、edX等,国内的有学堂在线、中国大学mooC、好大学在线等,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国防科技大学等高校亦大力推广“梦课”的mooC教学平台,同时SpoC(smallprivateonlinecourse)将课堂教学与在线教学相结合,学生线上学习,课堂实施翻转。

目前,以mooC为代表的各类信息技术广泛应用于课程教学的各个阶段,具体可分为以下几类:①学习平台、资源类,包括以mooC为代表的网络学习平台和以Ftp、网盘、资源网站为典型应用的网络资源汇集平台;②课程实践类,包括浙江大学pta练习系统、“实验楼”it技术试验平台等;③在线交流类,包括微信、QQ等为代表的公众交流平台;④在线考核评价类,包括在线考试系统、iclicker答题器课堂问答系统等;⑤数据分析类,包括mooC教师端学习情况分析等。

2教育信息技术在军队院校课程教学中应用的必要性

以mooC为代表的教育信息技术已经掀起新一轮的教学模式改革风暴。军队院校课程教学特别是计算机课程教学要积极研究探索现代教育信息技术对教学模式的改革推动作用,在分析军队学员特别是新学员特点的基础上,研究教育信息技术在军队院校课程教学中应用的必要性。

(1)教育信息技术应用是实战化教学改革的需要。

深入学习贯彻大抓实战化训练决策指示精神,聚焦能打胜仗核心要求,更加扎实推进实战化教学训练,是当前新形势下军队院校教学训练改革重点。未来战争是信息化条件下局部作战,因此实战化的时代特征是信息化,信息化是最大的实战化,脱离信息化的实战化毫无现实意义[3]。开展教育信息技术条件下的教学模式改革研究与实践,就是在教学训练中扭住信息化和提升实战化的重要手段,对于培养学员信息化条件下的知识获取能力和提升教学训练信息化水平具有重要意义,是推动实战化教学改革的重要途径。

(2)教育信息技术与军校教学特点具有互补性。

以mooC为代表的现代教育信息技术由于其开放性和广泛性,在实际课程教学应用中存在一些弊病,主要w现在教学管理难度大和弃学作弊情况多。军队院校具有严格的教学管理制度,能够确保信息技术应用过程中的严格管理,也就是说军校教学特点能够弥补mooC等实施中的缺点,从而更好发挥现代教育信息技术的优势,实现1+1>2的互补增强效果。

3教育信息技术条件下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模式改革

3.1在理论课中引入“SpoC+翻转课堂”的混合教学模式

教师可在大学计算机基础理论课中采用线上SpoC学习和线下翻转课堂相结合的混合式教学模式,设计新的教学开展形式,革新教学内容,提升教学效果。

3.1.1翻转课堂实施前提

翻转课堂是一种新兴的课堂教学模式,与传统教学不同,一般以学员为中心,采用先学后教、研讨、交流等形式完成课堂教学。翻转课堂实施应当具备两个基本前提,即“先学先知”:“先学”是指学员应当具备一定知识基础和理论背景,有能力参加课堂互动;“先知”是要求教员充分了解学员的知识了解情况,能够有针对性地拟定话题开展交流。

(1)采用SpoC教学平台提供学员自学先学环境。

SpoC(smallprivateonlinecourse)教学平台被认为是在校学生在本地使用的mooC版本[4],较mooC更具有个性和针对性,适用于课堂教学。我们采用SpoC的视频结合教材和教学内容,将网络知名计算机mooC视频和海军工程大学教师自录的视频相结合,使学习视频贴合教学内容。

(2)多种信息技术手段提供教员了解学习情况渠道。

从SpoC自学开始到课程考核结束,教员可提供多种技术手段实时跟踪了解学员学习情况,为制订针对性和有效性的教学内容及方式提供可靠的参考依据。根据教学实施的具体环节,相关教育信息技术及其使用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①课前SpoC自测。学员在SpoC课程视频自学过程中,每学完一个知识点,通过完成教师在SpoC平台中设置的测试题目,自测对该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测试结果记入平时成绩;教师通过后台统计分析,了解学员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为课堂教学内容设计提供依据。②课下交流了解。在学员自学SpoC后,教员可通过流行的微信群、QQ群等形式深入了解学员在知识学习中的重点、难点和疑点。③课堂实时评价。教员可通过引入课堂无线表决器,为每名学员配备一个操作终端,建立课堂实时评价机制;根据班级全部学员对提问进行回答(单选、多选、判断、排序)的实时统计分析情况,及时调整课堂教学进度和内容组织,有利于教学效果的提高。④开放讨论。在课堂讨论中,教员设置开放性研讨题目,学员阐述自己的观点,该过程也一并记入学员平时成绩。

3.1.2混合教学开展形式

大学计算机基础的混合教学模式在各高校均有不同形式的实践,以哈尔滨工业大学为例,课程组采用“3+1”课程教学形式,即2~3次SpoC自学后穿插1次课堂教学研讨[5]。海军工程大学开展的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采用翻转课堂形式,由于军队院校的特殊性,学生的管理严格,自主上机时间偏少,且新学员对计算机相关知识掌握较少,因此在实验课中借助“好大学在线平台”,安排1学时,让学生通过SpoC自学下次理论课程内容;理论课堂上,针对本次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和计算思维点进行讨论;将原课程“20学时理论+20学时实验”的学习分布调整为“20学时理论+10学时自学+10学时实验”,具体实施方案如图1所示。

3.1.3混合教学课堂内容

学员完成SpoC自学后,应当掌握了当次课程的基本内容和知识结构,在理论课堂实施翻转教学中,教学内容应当重点关注以下几方面。

(1)注意知识的系统性。知识的系统性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要厘清本节知识点在整个计算机系统或知识体系中的地位,从整体系统视角审视本节知识;二是将SpoC自学的碎片化知识[6]按照本节知识脉络体系进行有效串联,将本节知识点形成知识整体。

(2)注意知识的重点、难点和疑点。教员根据对本节知识体系结构的理解和对学员反馈情况的分析,提炼本节理论课的重点、难点和疑点,做好重点知识深入讲、难点知识仔细讲和疑点问题反复讲。

(3)注意多种形式的知识引导、传授和拓展。教员可以使用小案例和小游戏引导、传授知识,同时将本节知识向生活实例特别是军事应用进行拓展,以提升学员兴趣,争取学以致用。

(4)注意计算思维的传授。计算思维是通过计算知识的归纳总结提炼出的思维方法,是一种新的科学思维。教员在授课中要基于知识点讲解并拓展到思维点,同时将思维点联系实际生活应用,把计算思维融入课堂教学,培养学员初步的计算思维。

(5)注意理论知识的广度和深度。教员要将基础知识进行拓展讲解,拓宽知识广度,分析知识点的深层理论原理和机制,探究知识深度。

3.2在实验课中构建网络自主实验教学模式

目前,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实验主要针对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一级要求,内容以office应用软件的使用操作为主。学员计算机实操水平提升,但部分偏远地区新学员对计算机非常陌生,导致实验课中学员基础差别较大,同时实际实验授课中还有实验辅导教员配备不足、学员实验训练量不够等问题。

针对以上问题,我们结合海军工程大学学员宿舍电脑配备完成、自主学习时间增加等教学管理制度革新的有力条件,主要将现有office在计算机上完成的实验项目转移到网络上,由学员自主完成相关实验,提高计算机资源利用率,增强学员动手能力;建设配套课程学习实验网站、信息化实验教材、辅导微视频和自主实验平台“四位一体”的网络自主实验环境,实现课程实验的网络自主学习模式。

“四位一体”网络自主实验环境中的配套课程学习实验网站主要实验进度安排,列出当次实验的目的、内容、要求、步骤等基本要素;信息化实验教材主要依托现有实验教材基础,在各具体实验章节中增加对应的网站域名或解答微视频的二维码;辅导微视频主要是由授课教员前期录制的各实验具体操作微视频,为实验操作有困难的学员提供解答;自主实验平台是借助专门实验网站,提供实验操作平台、自动判决等技术,让学员实现自学自练。

“四位一体”网络自主实验环境构建和实现的实验教学模式本质上就是依托网络资源而不是具体的计算机实验室,可以随时自主开展实验教学,增加训练时间,提升学员自学能力。

4试点教学改革情况

2015―2016年度上学期,我们在2015级某新生班次进行教学改革试点,改革整体教学效果良好,达到预期改革目标。

(1)课堂教学效果好。课堂交流互动多,学员参与性强,活跃度高,精神饱满,注意力集中,杜绝打瞌睡现象;教员在课堂上主要对重点、难点和思维点进行讲解,基本概念知识则由学员在SpoC中自学,学员“有备而来”。

(2)课程考核成绩优。试点班次期末考试平均分高达82.8分,比同年级其他班次平均分72分高出10多分。对具体试卷分析发现试点学员的难点题和综合题得分率高,基础题失分率极低,体现出扎实的基础和对重、难点知识的深刻理解掌握。

(3)学员评价反馈佳。课程结束后,对教学改革试点班次的38份调查问卷显示绝大部分学员对教学改革是满意的,并且都期望能够继续参加其他类教学改革,但对于实验课中的基本操作应用学习,一部分学员感觉时间不够,需要调整好时间比例。

5结语

现代教育信息技术运用于军队院校教学训练中,是军队信息化发展的历史必然趋势,是实战化教学改革的具体举措,对推动教学训练信息化水平和提高学员信息素养具有重要意义。笔者在厘清现代教育信息技术发展和内容的基础上,分析其与军校教学的互补性,提出教育信息技术条件下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模式改革,设计基于“SpoC+翻转课堂”的理论课混合教学模式,创建依托网络自主实验环境的网络自主实验模式,并对2015级某班次进行试点改革,最终课堂教学效果好,课程考核成绩优,学员评价反馈佳,适应军队院校实际,贴近目前课程教学要求和教学管理实际,具有很好的推广价值和实用意义。

基金项目:2016年海军教学成果立项培育目“信息技术条件下混合式教学研究与实践”;2015年海军工程大学重点教育科研课题“mooC等在线教育方法在军队院校人才培养中的应用研究”;2016年海军工程大学教学改革课题“软件类课程网络自主实验环境的研究与建设”。

第一作者简介:潘逊,男,讲师,研究方向为计算机应用技术和高等教育,。

参考文献:

[1]任莉莉.教育技术与信息技术的比较与教育信息技术的发展[J].教育信息化,2006(9):13-14.

[2]张燕,林生,林娟娟.从“梦课”和“学堂在线”的对比研究浅谈军队mooC发展问题[J].继续教育,2015(7):33-35.

[3]袁秀丽,周谷,翟志国,等.信息化战争的发展趋势[J].信息化研究,2014(1):7-9.

[4]wikipedia.Smallprivateonlinecourse[eB/oL].[2016-11-10].http:///wiki/Smallprivateonlinecourse.

大学计算机技术篇8

【关键词】多媒体信息技术;电大教育教学;优点;劣势;措施

计算机技术的迅速发展,人类社会正在进入信息时代,信息技术已成为教育现代化的核心和成功的关键。近几年的教学实践表明,应用和推广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对于提高电大开放教育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有着重要的作用。

一、多媒体计算机技术概论

此种技术指的是运用计算机来对多媒体信息(图形、图像、音频、文本和视频)进行综合处理,涵盖了将很多信息之间形成逻辑上的连接,继而形成具备交互性系统。多媒体教学的含义指的是将教学过程和计算机技术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的教学方式。因为多媒体技术的集成性、多样性以及交互性等诸多特点,所以,在教学方式、教学手段、教学效果方面,多媒体计算机教学有着质的飞跃。

二、在电大开放教育教学中多媒体教学技术的有利之处

在电大这样一个开放的教育教学环境中,因为学生在学习基础方面不完全相同,所以,在适当的时候巧妙地运用多媒体教学是必要的,这样可凭借“图、文、声、像”的形象具体化特点,对教学的文体化情景进行模拟和创造,把原本很难描述的教学内容进行了清晰化、具体化的体现,这样学生在思维方面就比较活跃,积极加入到教学活动中去,对学生在学习方面发挥主动性有很大作用。这样就可以对教学过程进行优化,提高教学的效果和效率。以下是若干优点:

(一)缓解电大开放教育学时压缩和课本内容丰富之间的矛盾

现代科技快速发展使得课程的内容也被迅速更新,且越来越快,不过,与此同时,在电大的开放教育教学模式中,为了体现“教师面授辅导为辅,学生自主学习为主体”,在电大课程有关的实施细则中,已经提出了压缩教学学时的要求,计算机教学就在很大程度上高效地解决了这二者的矛盾。

(1)教师仅仅操作鼠标,就可以不再大量板书、对实物投影仪、录音机、挂图等轮番使用,缩短了时间,极大地增家了所输出的信息量。

(2)通过综合使用各类媒体和资源,多媒体计算机教学把枯燥无味的教学活动变成了情景交融的、有声有色的、形象直观、图文并茂的辅助教学课件,这样也能够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依赖每一种感觉吸收和掌握知识,继而在短暂的面授过程中加深对知识的进一步理解。

(3)学生可以利用闲暇时间加深对知识的掌握程度。教师也可以把上课要用的课件在网上进行,学生可以随时浏览和下载有关资料。

(二)在很大程度上激发学生在学习方面的兴趣

兴趣成为了是入门的向导以及学生学习的感情基础。兴趣也是学生增强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的巨大精神动力。计算机多媒体技术也能够让电大课堂教育教学活动更加富有启发性、真实性,也比较生动有趣、活泼自然,传统上比较单调的教学模式就能够根本上得到改变,学生的思维也可以活跃起来,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得到了。这也能把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

(二)针对不同的学生,计算机多媒体教学提供了富于“个性化”的教学环境。计算机多媒体在技术方面的交互性被充分发挥出来,这在教师的教学方面有着具体的体现。学生可以按照自己的学习需要选择多媒体计算机所给出的信息,可以让学生思考学习中的问题以及强化记忆,诱导他们去发现错误。这样以来,教学的系统性、条理性、规范性得到了保证,学生也有了灵活性、自主性和多样性。

针对学生的“个性”及学生的反馈信息,教师也可以结合原有的教学经验,修改或自己设计一部分小课件,这样教学也有了更大的特色,适应性更强。另外,在课余时间师生也还可可以聊天或通过e—mail等方式讨论问题,进行在线答疑。学生也能够按照“个性化”的特点,学到应有的知识和技术。

三、计算机多媒体教学技术的不足与建议

多媒体教学和传统教学模式相比,有着显而易见的优点。在使用多媒体进行教育教学活动后,学生在学习方面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得到了体现,这样可以让学生发展智能。但是,多媒体教学也有很多负面的影响。

(一)计算机多媒体成了名副其实的花架子

部分老师仅仅片面地看待和运用多媒体计算机的教学方面,不管是否有必要运用多媒体课件或者授课内容是否适合讲授,这些老师都要运用多媒体进行授课。但是,他们所利用的课件仅仅是ppt这类最简单的文件,他们仅仅将将课本上内容投影到大屏幕上,在课堂上,这些老师就成为了播音员。此种比较简单的课件不仅未能激发学生在学习方面的热情,还不能取得预期的教学效果和效应。所以,教师必须精心设计制作多媒体课件,力争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都环环相扣。因此,教师必须要尽力学好计算机技术、教育心理学,应用好计算机技术,以提高多媒体教学的效率和效果。

(二)多媒体计算机教学不能取代传统教学

教师除了口头讲解,还可凭借上课提问和眼神交流等诸多方式和学生进行沟通和交流,这也是传统教学的有利之处。这样做的目的在于对学生的实际情况进一步地了解,对讲课的内容和进度及时调整,确保正常的教学活动。如果过度运用多媒体课件,长期下去教师于学生间就缺乏了互动性,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在课堂上的主导作用就难以得到发挥。在学习时,天天面对着计算机,缺乏最基本的情感交流,如果长期持续下去,这样肯定会造成“师生”、和“生生”间缺乏最基本的情感交流。所以,应该把多媒体的和传统的教学方法结合起来,达到最优化的组合,这样才会有比较好的教学效果和较高的教学效率。

(三)本末倒置、喧宾夺主

运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教育教学活动也可能造成学生仅仅被吸引到这种新奇的课堂教学形式方面,而忽略和忘记了自己真正应该掌握的东西,很容易造成喧宾夺主和本末倒置的情况,教学效果可想而知。

四、小结

多媒体信息技术在电大开放教育教学中提供了更加广阔的空间,在一定程度上它对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了更新。在电大开放教育教学中,我们应以人为本、扬长避短、充分运用多媒体计算机技术,这样可以最大程度上地提高电大开放教育教学的质量和效率。

参考文献:

[1]陈明.多媒体技术基础[m].中央电大出版社,2008.

[2]祝智庭.现代教育技术[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大学计算机技术篇9

【关键词】计算机应用技术技能;自主学习;实现方法

1.前言

计算机应用技术技能要求学生具备管理学理论基础、计算机科学技术知识及应用能力,掌握信息管理、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方法等方面的知识与能力,能在各类企、事业单位、金融机构及政府部门从事信息采集、组织、分析、传播和服务等信息管理工作或与信息管理工作相关的信息系统规划、分析、设计、实施、运行管理和评价等方面的应用型人才[1]。当代大学生无论是计算机专业还是其他专业都在学习计算机应用技术与技能,因为面对各种竞争压力迫使学生去掌握这方面的技能。尤其是语言类专业的学生,学习的课程几乎不涉及计算机相关的知识,这就对他们自主学习计算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想在未来拥有更多的发展机会,这类学生必须需要掌握一定的计算机应用技术与技能。

2.语言类专业自主学习计算机技术技能的研究

2.1语言类专业自主学习计算机技术技能的必要性

自主学习,就是自己主动地去获取外界的知识,主要体现自己的能动性。21世纪我们要建立"活到老,学到老"的理念,这就要求每个人树立终身学习的思想。随着计算机的普及,已经进入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它的作用可以说是发挥的淋漓尽致。计算机技术技能要求人的综合学习能力比较强,包括编程、语言、建模等等。它不仅要求学习基础文化课程,还需要一定的实践环节。无论哪个专业都应该掌握一定的计算机技能,但是到目前为止在很多高校,语言类专业的学生几乎不开设计算机相关的课程。没有老师做专门指导,这就要求我们必须通过自主学习来提高计算机技术与技能。自主学习要求学生一方面有坚强的毅力,一方面要具有不畏困难的精神。

学生应该明白掌握一定的计算机技术与技能,能使我们在未来的职场上多一个竞争优势。无论在生活里还是工作上,掌握一定的计算机技能,我们不必再"求"别人。语言类学生偏文科,但是计算机技术与技能属于综合性较强的学科。这就要求这类学生更应该自主学习计算机,给自己充电,不被这个时代淘汰掉。

2.2.语言类专业大学生学习计算机技术和技能的瓶颈

虽然有的学校也开始意识到语言类大学生掌握计算机技术的必要性,开设了计算机相关的基础课。但是还远远不够,他们接触的只是基础理论课,相当于纸上谈兵,没有实际意义。在课堂上,老师能讲的头头是道,学生也听得很明白。可是课后学生想要在计算机上操作一下,就什么都忘了。而且学的东西很难满足以后工作、生活的日常应用。而且大部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很差,没有意识到学习计算机的重要性。在今天这个信息大爆炸的时代很容易被淘汰。

产生这样的现象,一方面是由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差,不了解现在的竞争压力,不能给自己一个正确的定位;另一方面,学校没有引导学生,为学生创造一个自主学习计算机的空间。我们应该着手从这两方面解决存在的问题。

3.语言类专业自主学习计算机技术技能的实现方法

⑴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计算机的能力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分三个步骤:激发兴趣、引起好奇、主动学习。自主学习,主要看的是学生本人,自主学习本身也就是一个从被动走向主动的过程,从目前的学习能力转为终身的学习能力。自主学习的培养可以使得学生不再受学习条件的限制,不再受学习环境、学习时间、学习地点的约束,并具有自己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2]。

⑵学校和学生应该做的努力

学校应该首先重视起来,计算机是应用技术是操作性、实用性很强的一门课程。学校首先应该为语言类专业的学生设立更多的计算机应用技术的相关课程,为学生创造一个学习计算机技术的机会。学校可以通过讲座、视频、演讲等激发这类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产生兴趣。另一方面,学校应该加强实践性教育,引导学生利用所学计算机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老师在课堂上的讲课方式应该变成让学生成为主角,老师是配角的方法。

老师教的知识最基本的东西,所以学生要发挥主观能动性,结合当前最新的计算机技术去学习。这就要求语言类专业的学生提升自己自主学习计算机的能力。如果不自主学习,很难掌握计算机应用技术与技能,停留在书本上,遇到新的问题便不会解决。学生应该意识到这一点,积极培养自己对计算机的兴趣,努力掌握计算机技能。在课后,要加强自己的实践能力,比如:在网上找一些企业案例自己用学到的计算机技能来解决,可以同学一起在网上搜计算机相关的视频来自主学习,自己组建小组一起学习等方法[3]。老师在课上应该结合日常生活来激发学生的兴趣。通过结合日常案例,学生能对计算机的作用产生大概的了解,达到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效果。我们知道语言类专业学生以后发展的方向无非是从事翻译工作或出国。如果掌握了计算机的一些技能,能让他们读懂计算机语言,帮助上司解决一些不懂得问题。语言类学生学习计算机肯定会遇到很多困难,就需要这些学生脚踏实地,从易到难来学习计算机技术与技能[4]。有些学校可能暂时无法提供计算机相关的课程,语言类学生更应该加强自主学习的能力,充分利用网络和书籍这两个途径来给自己充电。

4.总结

在21世纪,每个人都应该或多或少的掌握一定的计算机技能。对于语言类专业的大学生更应该学习计算机应用的技术与技能。本篇文章通过研究语言类学生掌握计算机技术与技能的现状与瓶颈,提出了一些建议和方法。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语言类专业学生属于文科,他们的思维结构对于学计算机有一定的困难,所以这类学生要意识到自身的不足。大学是一个锻炼学生综合素质的平台,尤其语言类学生更要抓住机遇,充分利用现有的资源,提高自己的计算机应用技能,学习计算机技术。自主学习的过程也是一个提升自我的过程,通过自主学习,不仅扩充了自己的知识面,也增强了个人的方法学习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刘强军,周海英.高职院校语言类专业大学生计算机应用技术技能自主学习的探索[J].计算机光盘软件与应用,2013,17:235+237.

[2]李逢庆.信息时代大学教学支持服务体系发展研究[D].南京大学,2013.

[3]崔雅萍.多元学习理论视域下大学生英语自主学习能力可持续发展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

[4]马晶.高校师范类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课程体系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9.

大学计算机技术篇10

【关键词】计算机云技术现代教育信息化技术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5)06B-0004-02

计算机云技术作为新时代信息化网络技术中的科学产物,必将成为我国未来的网络技术发展方向。计算机云技术以其巨大的计算机技术优势,在教育行业中逐渐被应用。但是,在计算机云技术的实际应用过程中,仍旧存在诸多困扰教育工作者的问题,这些问题也成为现代教育所面临的难题。

一、计算机云技术的特点

计算机云技术较之以往的信息化技术具有其特殊的优势,云技术的这些特点使其成为了信息化发展道路上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计算机云技术实际应用于现代教育的时代背景下,云技术的这些优势与特点必将为学生的学习与生活带来更多的便捷。

1.在计算机云技术的实际应用过程中,这一技术可以根据用户系统需求的不同进行相应的规模调整,同时在实际应用过程中还可以实现计算机系统与云平台的虚拟技术进行有效结合,这为计算机云技术在我国的推广及应用创造了有力条件。

2.在计算机云技术的应用过程中,用户通过云平台可以享受到无限的信息化资源,为用户的工作与生活提供极大的便利。云技术以其庞大的数据中心与信息网格为用户创造了无限的信息资源共享的前提下,提供了切实的优质计算服务。

3.在云技术的实际应用过程中,可以有效降低计算机网络系统的运行成本,有效改善当下国内计算机网络教学中存在的高成本运行问题,为我国普及信息化教学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4.基于计算机云技术在实际应用中不存在网络技术与底层物理之间的联系问题,所以,用户可以直接通过云平台直接使用自己需要的信息,而不用对这些信息进行理解。这在实际使用的过程中,为用户提供了高效快捷的平台信息化服务。

5.计算机云技术的安全性问题也是当下信息化服务过程中最重要的因素。云技术在实际应用中拥有全球较为先进的数据管理中心,使用户在通过云技术处理和分析信息的过程中得到了信息数据的有效保护,避免了用户数据丢失和病毒入侵等问题,实现权限管理的严密性,为今后计算机云技术更好地服务社会创造了良好的安全保障。

二、云技术在国内教学中的应用现状

计算机云技术作为新型计算机网络技术,在我国教育行业进行推广的过程中取得了良好的成绩。2008年Google在台湾开展了计算机云技术的推广工作,通过与台湾多所大学建立合作关系,将这种先进技术快速地推广到台湾的大部分院校及教育机构。2008年4月,清华大学成为中国大陆首所参与Google开展全球化计算机云技术合作的高校。通过与Google进行合作,清华大学在计算机云技术实际应用于教学的过程中取得了极大的教学突破。计算机云技术在实际应用过程中为学生提供了数以亿计的数据,并对它进行分析处理。这个技术也为大学教授的资料整理加工提供了便捷条件,有效保证了资料数据的安全性,为学校构建信息化校园提供了充充的保障。

在国内当下的教学过程中,包括北京大学、华中科技大学、上海交通大学、西安交通大学等多所高校都在教学过程中应用了计算机云技术。通过大规模的数据处理方式来为学生创造更加优质、更加便捷的学习环境。但由于计算机云技术在国内的发展时间较短,国内科学技术水平与国外仍存在一定差距,这些因素导致我国计算机云技术在我国教学中的推广与普及受到了一定的阻碍,造成目前国内计算机云技术在教学中的实际应用情况不佳,还没有推广和普及到中小学教育。

三、云技术在国内教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一)个人信息泄露

在计算机云技术的实际应用中,使用者往往需要通过实名认证才能正常使用计算机云技术的相关应用软件,在这一过程中极易造成用户的个人信息泄露。在当下网络环境错综复杂的情况下,个人信息的泄露极易造成各种安全隐患,从而为计算机云技术的使用者带来极其不利的影响。比如西安市某中学在实际应用计算机云技术辅助教学的过程中,由于处理不当,导致学生与教师信息大量泄露,出现资料被盗用、用户密码被更改等情况,严重危害到了学校师生的切身利益。因此,在国内的计算机云技术实际应用于教学的过程中,个人信息泄漏问题成为计算机云技术管理者与研究者急需解决的问题之一。

(二)云技术运营成本较高

计算机云技术在现代教育的应用实际中,因其高效性普遍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关注与重视,但是,遍观国内教学中计算机云技术的实际应用状况,可以明显地发现,计算机云技术在现代教育中的实际应用往往只是存在于各大高校以及发达城市的中学课堂之上。国内计算机云技术在运营过程中普遍存在运营成本较高的问题。比如,抚州市某高校,在实际教学中尝试应用计算机云技术进行课堂教学,通过3个月的阶段性试验,学校的实际教学质量通过应用计算机云技术而获得了提高,但是在这3个月内,计算机云技术教学所耗费的运行成本占了学校总支出的40%,这种较高的运行成本成为计算机云技术在实际教学中普及与推广的抑制因素。因此,如何有效降低计算机云技术在实际教学中的运行成本,成为当下急需解决的问题,这一问题也成为制约计算机云技术在我国教育行业中有效推广的重点因素。

(三)云技术人才稀缺

计算机云技术作为高新科技,在现代教育的实际应用过程中需要大批的技术人才负责运营,需要相应的计算机云技术设备管理及维护人员,也是这一技术在应用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遍观国内计算机云技术的实际发展状况,我国当下严重缺乏相应的计算机云技术从业人员,特别是云技术研发人员与技术创新人员更是极其匮乏。在国内教学领域,云技术的教学仍旧处于初级阶段,没有形成完善的教学体系,使得学生对云技术一知半解,无法进行深入探究。比如,德阳市某民办高校利用计算机云技术进行辅助教学的过程中,由于缺乏相关人员的维护与管理,在应用的半年内,校内多次出现计算机云技术终端被恶意篡改、盗用的情况,也多次出现长时间的计算机网络系统故障,严重影响到师生正常的校园生活。

四、云技术在教学应用实际中的建议

随着计算机云技术的逐渐普及,其计算机网络化的运营模式以及先进高效化的技术特点使其逐渐被应用于社会发展中的各个方面。教育作为世界文化经济发展的重中之重,教育问题一直是困扰世界上大多数国家的难题,随着当下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尝试性地将计算机云技术应用于教学实际,大量的信息产业开始与各个高校之间建立合作关系,逐步着手培养计算机云技术方面的人才。因此,如何有效地在国内教学中更好地应用计算机云技术成为当下社会急需解决的问题,笔者根据相关文献,经过长期的总结与探索,为今后的计算机云技术教学应用给予几点建议。

(一)云技术安全性的加强

计算机云技术作为信息化网络技术不断发展中所形成的高科技产物,这种技术实际应用于教育工作是时展的必然要求。通过计算机云技术的广泛应用可以为国内教育提供更加优质的教学环境,为教学工作顺利开展提供有力保障。但随着计算机云技术在教学中的逐渐应用,学生及教师等使用者的个人信息安全问题,成为当下社会所关注的问题。因此,加强云技术安全性成为这一技术在推广过程中需要解决的重点问题。

在教学过程中,计算机云技术需要对其自身进行系统管理上的完善,保证用户在使用云技术软件的过程中不会发生个人信息泄露现象。同时,对云平台进行有效约束,坚决实行实名注册,防止不法分子利用云平台进行危险或有害操作,进一步保障使用者的个人安全,真正为计算机云技术在今后国内的发展奠定安全的基础。

(二)降低运营成本

计算机云技术作为高新科技,在国内教育行业的实际应用过程中,只有不断降低其运营成本,才能使计算机云技术得到全面推广及应用。首先,对计算机云技术设备的应用,采取国外的先进经验,将计算机云技术设备进行精简化,依靠网络云平台的形式实施云技术辅助教学。其次,在计算机云技术的实际应用过程中合理安排相关工作人员在校园内定期进行维护,有效保证云技术设备的正常运作。计算机云技术的相应管理也是有效降低其运营成本的重要方式,通过这些方式为今后计算机云技术在我国教育行业的普及提供有力保障。

(三)大力培育云技术人才

计算机云技术作为高新科技,是分布式计算机技术的一种新形式,其技术原理是计算机通过网络将信息量巨大的计算处理程序有效分拆为无数个小单位的子程序,再将这些子程序交由大量服务器所构成的搜索系统进行计算与分析,最后将所得出的处理结果回执给计算机用户。我国针对这一技术,应该加大人才培养力度。首先,加强对云技术的了解与认知,建立完善的教学体系,为培养云技术人才提供良好基础。其次,加大对云技术的研究,有效合理地借鉴发达国家先进的云技术应用经验,发展我国云技术。

综上所述,计算机云技术可以为我国现代教育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针对国内云技术在教育行业中的应用现状,我国要在云技术上进行更多地研究,努力培养相应的云技术人才,在计算机云技术的应用上进行不断创新。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为我国现代教育提供优质的保障。

【参考文献】

[1]黄胜利.探索云技术的应用与发展[J].河南教育,2014(14)

[2]卢飞.虚拟云技术在计算机实验室建设管理中的应用[J].中等专业学校,2013(25)

[3]黄胜利.简述计算机云技术的实现[J].河南教育,2014(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