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诚信管理体系认证管理十篇诚信管理体系认证管理十篇

诚信管理体系认证管理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23:51:07

诚信管理体系认证管理篇1

征管难题,使建立诚信途径变得必要

港口建设费征管过程存有较多的实践难题:如国内水转水运输的中转货物征管手续较繁琐。货主为实现货物免征港口建设费,需要向海事管理机构申报货物核销信息,并在出港时予以核免,申报环节多;现有罚则不能遏制逃费行为,财政部、交通运输部印发的《港口建设费征收使用管理办法》授权海事管理机构可以根据《财政违法行为处罚处分条例》对偷逃费行为进行处罚,但海事管理机构不是《条例》明确规定的执行处罚的主体,以致《条例》规定的处罚条款难以操作;保税货物征管政策操作性弱,偷逃费收存在空间。

由于保税货物由海关认定,其认定结果时间跨度大,一般在15天左右,此时的货物可能已经由船舶卸港后离开库场,海事管理机构在未实现与海关信息联网互通的情况下,不可能对货物实现全程跟踪监管,无法在货物提离时确定货物是否属于保税货物而应予征缴;代收单位普遍反映1%的代收手续费入不敷出,与其工作量不匹配,侵犯了企业利益。港口建设费代收需付出包括人工、信息系统、纸张、打印耗材等在内的成本支出,作为代收单位,希望付出能够得到补偿;港口建设费征收设计了以货缴费、以船稽核的港口建设费征管模式,这种管理方式,虽然可以最大限度地避免偷漏规费行为,但船方、港口经营人、货主、基层海事管理机构普遍对简化征管流程和环节存有期待,要求取消预配收费,并减少审核环节;缴费人对海事管理机构实施的提交单证和报送信息的管理措施,因工作量大和人工成本增加而提出不同意见,要求取消或简化。

诚信管理机制建设的必要性。征管手续复杂、奖惩机制不足等征管难题,产生原因是有效征管与有限资源、信用体系与利益追求间矛盾所导致,解决和满足征管的优化需求,可通过建立港口建设费的诚信管理机制,将有限的征管资源集中于风险度高的征费环节,加强低信用企业的控制;强化征管资源的精准投入,对依规缴费、信用良好的企业建立绿色通道,给予便利措施,鼓励企业诚信守法,实现简化征管手续、便利服务缴费人的目的。

诚信管理的经验启示

如何借鉴国内诚信体系建设经验,结合我国港口建设费征缴现状,设计出一套科学合理的制度,以保证港口建设费代收工作的顺利开展,显得尤为迫切和必要。

首先是海关企业信用管理。根据新公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企业信用管理暂行办法》,海关按照诚信守法便利、失信违法惩戒原则对企业实施信用管理。海关根据企业信用状况设定了认证企业(含一般认证企业和高级认证企业)、一般信用企业和失信企业三个管理类别,分别对应海关原来施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企业分类管理办法》里设置的aa、a、B、C、D五个管理类别。海关通过设定规范的标准指标对企业进行整体评估,通过评价体系确定企业适用的管理类别,施行不同的管理原则和措施。海关对企业分类管理,实现了有限资源的有效配置,提高了管理效能,以此为基础,海关出台了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企业信用管理暂行办法》,实现把有限的海关监管资源,集中在风险最高的区域,使诚信守法的企业在通关和稽查上享受优惠待遇,而失信企业则相应加强监管,使用更多的监管资源。

第二是税务信用等级评定管理。2014年国家税务总局出台了《纳税信用管理办法》(试行),目的在于规范纳税信用管理,使纳税人更加诚信自律,进一步提高税法遵从度,其适用对象为企业纳税人。办法中规定,采用对评价指标体系进行打分的方式实现对企业纳税人的分类别管理,完善纳税人的纳税信用记录,用信用这个标尺来规范生产、经营、交易等纳税人在市场中的行为,同时提高行政权力运行的透明度,培育履约守信的行为规范,保障公平竞争。根据信用评估结果,对信用度良好的企业采取相关便利、激励措施,对信用度较差企业采取严管措施。因此,纳税信用管理工作开展后,成熟完备的纳税信用记录将是纳税人开展业务便利的“通行证”。我国税收信用管理工作以采集纳税人税务内部信息、信用历史信息、外部信息为基础,通过直接判级方式和年度评价指标得分方式,对纳税人进行评价,在每年4月公布上一年度纳税信用评价结果,纳税人的纳税信用级别可根据情况进行动态调整。根据企业不同的纳税信用等级,税务部门会根据守信激励和失信惩治原则,对其采用不同的管理措施。

第三是证券期货市场诚信监督管理。根据《证券期货市场诚信监督管理暂行办法》,中国证监会建立全国统一的证券期货市场诚信档案数据库(以下简称诚信档案),从事证券期货市场活动的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的诚信信息,记入诚信档案。诚信信息包括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的基本信息、相关部门作出的表彰、行政决定、处罚以及信用评级机构作出的信用评级、信息公布情况、违规违法行为、违背诚实信用原则的其他行为信息。中国证监会及其派出机构在非行政许可审批、业务创新试点安排中,可以在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范围内,对于同等条件下诚信状况较好的申请人予以优先审批、安排;在对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进行行政处罚、实施市场禁入和采取监督管理措施中,将当事人的诚信状况作为确定处罚幅度、禁入期间和监督管理措施类别的酌定因素;在开展监督检查等日常监管工作中,可以综合考虑被监管的机构及其人员的诚信状况,有针对性地进行现场检查和非现场检查,或者适当调整、安排现场检查的对象、频率和内容。

第四是诚信体系建设的经验启示。诚信管理是港口建设费征管便利的必然选择。从海关、税务、证券的诚信管理做法中,我们能有一些有益的启示:一是完善的政策法规。国家海关总署、国家税务总局等也陆续出台了诚信体系建设相关的政策性文件,信用体系的建立,客观上需要相应的政策制度来规范信用行业以及相关的市场主体,并且要随着经济社会发展的变化,不断完善和修改。二是建立诚信记录。信用信息的记录、归集和管理是港口建设费诚信征缴体系建设的基础。要仿效证券建档做法,积极建立信用档案,明确采集的目标信息、目标采集范围、诚信信息采集部门、诚信信息采集渠道、采集时间间隔、诚信信息分解等等一系列环节,完整、准确、真实地记录管理对象在港口建设费征缴过程中的各项表现,进行归档管理。三是促进征管信用信息共享,信用信息的公开共享是加强诚信体系建设的前提,有利于减少交易过程中的信息不对称和信息不完整。只有当信用信息可以查询匹配,市场主体的信用状况可以识别,才能真正约束市场交易主体,让失信者“一处失信,处处受制”而提高失信的成本,才能让守信者享受到高效率和低成本的回报。四是构建信用评估体系,要积极借海关总署、税务总局的分级分类管理经验和办法,结合港口建设费实际情况,通过完整、准确地采集相关信用信息,科学确立具体评价指标。五是制定有效的处罚和制裁措施。要对诚信记录进行分类管理,有失信记录的要严格监控,对其各项工作行为实行跟踪监督;要依据有关规定对有不良行为记录的及时处置,提高失信成本。

港口建设费诚信管理的建议

取消船舶进出港签证将对我国海事监管传统模式产生重要而深远的影响,对港口建设费征缴工作的理念转变与管理流程创新提出了新的需求。将诚信管理引入我国港口建设费征缴的管理过程中,是适应新的海事监管形势要求的新思路,具体我们可考虑:

确立诚信便利、失信严管的诚信管理原则。建立诚信体制,实行风险管理,对涉及到港口建设费征管环节的货主及其人、代收单位实行分级管理。通过信用等级评定的方式,对其分类别进行诚信管理,实现海事管理机构合理配置有限管理资源、提高港口建设费征管效率。

制定可行的诚信管理制度。诚信管理制度是一个系统工程,要求进行全面的统筹考虑,建立涵盖诚信管理对象、信息收集、机构管理、组织运行、信用评价、风险管理、奖惩措施等的诚信管理制度。如在分级管理思想的指导下,可重点将港口建设费代收单位具体分为a、B、C、D四个等级,对代收单位的信用等级评定采取“自愿申请、公平评价”的方式,即由代收单位自愿向海事管理机构提出信用等级评定申请,而非强制执行,但是对于未提出信用等级评定的港口建设费代收单位,海事主管机关按照C类对其进行管理。

建立信用评价体系。评价体系应正确选取评价指标,不同类别单位应设置不同的指标体系。指标体系的设计应全面并具有可操作性,真实反映评估对象在港口建设费业务中的的风险特征。指标体系的设计可采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设计方法,定量指标尽量易取、有效,并根据港口建设费征管实践适时总结,动态调整,及时健全和完善评价指标体系。港口建设费管理制度、人员配备与设施设备、缴交情况、缴交时点、票据管理、资金管理、数据信息报送时效与正确性等,可作为评价体系的重要指标。

实行风险管理。就是海事管理机构在有限资源下运用风险管理的方法、模型和技术识别风险,尽可能降低规费漏缴的风险,实现港口建设费应征不漏。基本步骤包括风险监控、风险评估、风险警示、风险处置等。

诚信管理体系认证管理篇2

关键词:有机食品;营销诚信;战略

中图分类号:f713.54文献标识码:c文章编号:0439-8114(2014)07-1700-06

strategiesformarketingsincerityoforganicfood

liugen

(departmentofeconomyandmanagement,guangdonguniversityofpetrochemicaltechnology,maoming525000,guangdong,china)

abstract:organicfoodenterprisesshouldprimelyhandlethesincerityrelationshipwithconsumers,peopleofthesametradeandsupervisors.inconstructingsincerityrelationshipwithconsumers,organicfoodenterprisesmustenhanceinformationdelivering,emphasizethetacticsofsinceritycommunicationandbuildsincerityenvironmentwithinanenterprise.inconstructingsincerityrelationshipwithpeopleofthesametrade,organicfoodenterprisesshouldtrytoexpanditsownscaleandstrength,winthetrustfrompeersandhandlethesincerityrelationshipwithsupplychainpartnersandpeers.inconstructingsincerityrelationshipwithsupervisors,governorsshouldstrengthenthepotencyofenforcinglawandpunishmentonorganicfoodenterprises’misuseoforganiccertificationmarkandcertificationbodies’illegalcertification.

keywords:organicfood;marketingsincerity;strategy

近年来,我国有机食品出口稳步增长,国内市场需求也大幅度增长。有机食品是我国安全等级最高的食品,对生产加工过程有苛刻的要求,且生产加工成本高。一些有机食品厂商违背诚信原则,致使假冒有机食品充斥市场,扰乱了有机食品市场秩序,使有机食品“有价无市”,面临信任危机。我国有机食品市场要健康持续发展,有机食品厂商必须坚守诚信原则,实行诚信营销,为消费者提供货真价实的产品。

1有机食品市场主体诚信关系的博弈分析

有机食品厂商在市场竞争中应处理好与各方面市场主体的诚信关系,尤其是与消费者、同行以及行业监管者的诚信关系。有机食品厂商实行诚信营销,必须处理好与消费者的关系,获得消费者的信任。另外,为促进有机食品行业的健康发展,避免柠檬市场现象,有机食品厂商还必须处理好与同行的诚信关系。最后,有机食品行业诚信秩序的维护,不仅要靠有机食品厂商自律,也要靠他律,所以有机食品厂商必须处理好与行业监管者及有机食品认证机构的诚信关系。

1.1有机食品厂商与消费者的诚信关系博弈

有机食品厂商与消费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是双方维系诚信关系的最大隐患。产品质量信息可分为3个层次:第一层次是消费者购买产品前,凭自身知识经验判断以及来自各种途径的产品质量信息,这类一般叫搜集型产品质量信息;第二层次是顾客购买产品后,通过在消费中的体验可以察觉到的产品质量信息,这类一般叫体验型产品质量信息;第三层次叫信任型产品质量信息,即消费者购买产品后,在使用中也无法弄清楚的产品质量信息,消费者对这类产品的消费,依赖于对厂商的信任。

有机食品的诸多产品质量属性,如原料性质、环保特性、对标准生产加工过程的遵守情况、是否为转基因产品等,具有明显信任型产品质量信息特征。信息不对称有可能导致逆向选择与道德风险。逆向选择即消费者在选购有机食品时,因无法确切了解产品质量,只能从主观角度判断市场中有机食品的大致平均质量水平与价格水平,为了降低购买风险,购买价格较低的有机食品,从而使价格较高、质量较优的有机食品失去市场,形成柠檬市场效应,长此以往,整个有机食品市场将逐步萎缩。

道德风险即有机食品厂商在占有信息

势的前提下,通过降低有机食品质量等手段欺骗消费者,获取不正当利益,损害消费者权益。有机食品厂商营销诚信缺失表现在诸多方面,主要包括:在产品策略方面,用非有机食品冒充有机食品,降低有机食品生产加工标准,冒用、滥用有机食品认证标志等;在价格策略方面,常见的诚信缺失现象是价格虚高与虚假降价;在促销策略方面,进行虚假广告宣传,夸海口;在渠道策略方面,中间商欺诈下游客户,同时要挟上游有机食品厂商[1]。1.2有机食品厂商与同行的诚信关系博弈

有机食品厂商的同行包括供应链上游和下游合作伙伴、市场中的合作者、竞争者等。只有行业中每个成员都遵守诚信原则,才能有效维护整个市场的秩序,否则会导致行业信誉受损,最终损害行业中每个成员的利益。假设有机食品行业共有两个厂商,即厂商1与厂商2,每个厂商的市场经营策略有两种选择:诚信或不诚信,在市场竞争中,假设这两个企业的赢得矩阵如图1所示。

从图1可发现,厂商1、厂商2都选择诚信经营的总收益是最大的,达到2000,双方中一方选择或两方都选择不诚信,将使总收益下降到1800或1600。从总收益角度考虑,﹛诚信,诚信﹜是最佳选择,然而该均衡很难实现[2]。每个厂商均发现,无论对方怎样选择,自己的最佳选择均是不诚信,﹛不诚信,不诚信﹜成为纳什均衡,从而使整个行业受损。以上分析没有考虑厂商不诚信带来的其他损失,如信誉损失、风险损失等,假设该类损失计为“c”,则上述两厂商的诚信博弈矩阵如图2所示。

从图2可看出,从厂商2角度看,当厂商1选择诚信时,厂商2也选择诚信能获益1000,选择不诚信则获益1200-c,最终的选择取决于1200-c的大小,当1200-c<1000,即c>200时,厂商将选择诚信,否则选择不诚信;当厂商1选择不诚信时,厂商2选择诚信能获益600,选择不诚信能获益800-c,同理,当800-c<600时,厂商2将选择诚信,否则选择不诚信。从厂商1的角度来分析同样如此。总的来看,当c>200时,双方博弈的纳什均衡为{诚信,诚信},此时效率最高。相反,当c<200时,双方博弈回到诚信博弈矩阵a的情形。所以当不诚信经营带来的损失较大时,能促使企业诚信经营。

此外,市场主体间重复博弈的次数也影响博弈选择,如果博弈是无限次重复进行的,双方便会意识到,不诚信会使大家都受损,诚信是最佳选择,于是一开始便都选择诚信。相反,如果博弈是有限次数的,博弈双方都猜测对方最后一次博弈会选择不诚信,于是自己在倒数第二次博弈时便选择不诚信,最终结果是双方合作一开始便都选择不诚信。

1.3有机食品厂商与监管者的诚信关系博弈

有机食品厂商是否选择诚信经营,取决于不诚信的获益与损失的比较,当损失少于收益时,厂商倾向于选择不诚信,当损失大于收益时,厂商倾向于选择诚信。假设有机食品厂商与有机食品行业监管者的诚信博弈矩阵如图3所示。

从诚信博弈矩阵c可看出,从厂商角度来看,不管监管者选择作为与否,厂商的最佳选择都是不诚信,从监管者角度来看,不管厂商诚信与否,监管者的最佳选择都是不作为,该博弈的纳什均衡为﹛不诚信,不作为﹜,导致该状况的主要原因是厂商不诚信付出的代价过低,此外监管者作为的激励不够也是原因之一。有机食品行业的监管者主要是政府职能部门及有机食品认证机构。由于监管不力,有机食品厂商不诚信所要付出的代价较低,导致有机食品行业存在突出的问题,如有机食品厂商骗取认证,花钱买认证,获取认证后产品质量没达到标准要求,另外还包括假冒有机食品认证,违规使用有机食品认证,如虽有有机食品认证标志,但缺少认证机构名称与标志,有机食品认证标志过期,在食品名称上随意使用“有机”字样等。

2有机食品厂商与消费者诚信关系的构建

有机食品厂商要取信于消费者,必须坚守营销诚信的道德底线,努力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增强消费者信心。厂商应通过各种方式主动传递信息给消费者,注重诚信营销的沟通策略,塑造企业内部诚信经营的环境。

2.1有机食品厂商信息传递途径

厂商如何传递信息给消费者,增强消费者对有机食品的信任,从消费者角度来看,消费者形成对产品质量的认知,主要有两种途径,一是内在线索,如产品所用原料与技术、产品性能等;二是外在线索,如品牌、价格、原产地、企业声誉等[3]。作为有机食品来

说,产品的内在线索消费者很难掌握,消费者主要通过外在线索了解有机食品[4]。所以有机食品厂商在保证产品质量的前提下,应多从外在线索角度传递信息。

2.1.1通过塑造强势品牌获得消费者信任品牌是市场竞争的利器。对有机食品行业来说,塑造知名品牌,有利于有机食品厂商提高产品附加值,增强市场竞争力,有利于消费者辨识有机食品,降低选购风险,有利于促进地区有机农业发展,调整农业结构,为地区经济发展做出贡献。有机食品厂商应树立品牌意识,尽早规划品牌培育战略,做好品牌管理与维护。有机食品厂商塑造强势品牌,应突出规模化、标准化及专业化战略[5]。规模化即要破除家庭式小作坊经营思路,走产业化经营之路,扩大企业规模,获取规模经济效益,才能更好地降低经营成本,增加研发、技术与品牌建设的投入,提高市场竞争力;标准化即要严格按照我国有机食品生产、采集、加工、包装、贮藏、运输标准提供产品,建立严格的质量管理体系、生产过程控制体系和追踪体系。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有机食品品质,为品牌建设奠定坚实基础;专业化即要破除“小而全”、“大而全”的经营思路,集中企业资源做最擅长的工作,培育核心竞争力。

2.1.2通过原产地营销获得消费者信任原产地营销是指利用原产地形象来推广产品,利用原产地优良形象影响消费者态度认知及购买倾向。有机食品的种植和养殖以及生产加工过程,对环境有极高的要求,有机食品的产出地一般自然风光优美,产出有机食品的自然条件及配套设施条件独特,并具有独特的文化内涵。有机食品厂商应大力宣传原产地得天独厚的自然与社会文化环境,宣传原产地的独特魅力,尤其要宣传与有机食品种植、养殖及生产加工密切相关的独特条件与优势,突出产品特色。同时,要加大力度打击假冒原产地产品,维护原产地产品的良好形象,对来自同一原产地的有机食品厂商,应通过龙头企业、协会、合作社等主体,将各企业很好地组织起来,统一管理,统一品牌,这样有利于更好地培育和保护产品的原产地产品形象。2.1.3通过工业旅游营销获得消费者信任工业旅游指以企业生产基地、工厂车间等为参观对象的旅游形式。有机食品厂商开展工业旅游可带来多方面收益。首先,除给企业带来可观的旅游收入外,也是宣传与强化企业“有机”形象的良好机会,有助于增强社会大众对企业的了解,消除社会大众对企业有机产品的疑虑,树立企业有机、环保、健康的良好形象;其次,对于消费者来说,通过到有机食品企业参观,深入了解有机食品生产加工过程,获取与有机食品有关的科普知识,有助于改变消费观念,增强消费有机食品的欲望与信心;对于全社会来说,有机食品行业工业旅游有利于促进全社会的环境保护、健康与安全,促进社会和谐。

有机食品厂商开展工业旅游,应把握好“有机、环保、健康”的主题,突出特色,围绕有机食品原材料种植和养殖基地、有机食品生产加工过程、有机食品厂商发展历程与企业文化、有机美食等开发旅游线路与项目,让游客感受自然风光,了解企业确保产品达到“有机”的做法与技术,体会企业的实力,体验有机食品的口感与美味,给游客带来舒适、休闲、健康、自然的美好感受。有机食品企业开展工业旅游,关键是要有企业主要领导的支持与推动,在此基础上进行长远谋划,注重安全,在旅游开放与保密间保持良好平衡。

2.1.4通过产品质量信息追溯制度获得消费者信任我国最新版《有机产品认证实施规则》规定,自2012年7月1日起,国内生产的有机产品除必须有新的有机认证标志及颁发该认证标志的认证机构名称或标志外,还必须附有一张有机产品电子码,消费者登录中国国家认证可监督管理委员会网站“中国食品农产品认证信息系统”,输入该有机码,便可查询该有机产品的认证证书截止日期、范围、类型、认证依据、是否有效等基本信息,辨别该有机产品的真伪。有机食品厂商在对待产品质量信息可追溯问题上,不能抱着应付监督检查的消极态度去做,而应把它当作服务消费者、取信于消费者的战略举措来抓。除按要求提供有机码外,还应开发自己的产品质量信息追溯系统,披露更详细具体的有机食品质量信息,如产品生产加工及流转的详细过程,各环节的责任主体及责任人,水质、土壤及产品检测合格报告等,接受消费者的查询与监督,接受社会大众的监督。

2.2有机食品厂商诚信沟通策略

有机食品

厂商应以诚信作为营销的指导思想,树立市场诚信形象,赢得消费者信任。要将诚信贯穿企业营销决策的各个方面与环节,在营销宣传的各种策略手段中坚守诚信原则。有机食品厂商应针对目标顾客群,采用与消费者真诚互动的营销模式,在沟通中知晓双方的具体需求,在合作中各取所需,达到双赢。

有机食品厂商在与消费者的沟通中,应做到以下几点:一是强化互动交流与反馈。厂商通过各种营销手段将有关企业与产品的信息客观、形象地传递给消费者,同时注意收集消费者的反馈信息。厂商应通过定期或不定期举办座谈会等方式与消费者互动交流,倾听消费者的感受与意见,赢得消费者信任。二是给予消费者承诺。在有机食品行业信任危机的大环境下,厂商应充分尊重消费者,有必要公开承诺产品质量及服务内容,消除消费者疑虑。同时,通过公开承诺,促进企业内部诚信环境的塑造。三是及时解决顾客消费中的问题。由于各种原因使消费者权益受损时,应及时予以解决,变危机为转机。不是企业原因导致的消费者问题,也应热情帮助解决,从而获得消费者的好感与信任。应主动教育消费者,普及有机食品科普知识,帮助解答消费者的问题与疑虑。四是投资社会公益事业,主动承担社会责任。让消费者感受到企业的热心、责任心与诚心,拉近与消费者的距离,获取消费者的信任。五是在营销宣传中除正面宣传外,适当涉及企业及产品的短处,显示企业的坦诚及改进的决心,以获得消费者的理解与支持[6]。

2.3有机食品厂商内部诚信环境建设

有机食品厂商营销诚信建设受到企业内部与外部环境的影响。企业内部诚信环境建设对促进企业营销诚信起决定性作用。在内部诚信环境建设方面,有机食品企业应做到以下几点:一是明晰企业产权,尤其要处理好土地流转关系,取信于农民。二是企业领导者以身作则,以诚信思维谋划企业全局,让诚信贯穿于领导决策的各个方面与环节,并以良好的示范带动下属与员工遵守诚信原则。三是增强诚信管理水平。要增强诚信管理意识,成立专门组织机构,配备专职人员,负责企业诚信管理计划与方案的制定与落实。四是提高员工诚信素质。员工是企业决策方案的执行者,是与消费者直接接触者,代表企业形象。员工应有正确的义利观、是非观与诚信观,以诚信原则履行岗位职责,对企业忠诚,对消费者负责。五是加强企业诚信文化建设。一流的企业往往拥有一流的企业文化。要从物质、行为、制度及精神等层面加强诚信文化建设,塑造企业内部诚信氛围,让诚信深入人心,成为潜移默化的行为准则[7]。

3有机食品厂商与同行诚信关系的构建

有机食品行业诚信的树立需要全行业每个市场主体及行业协会等组织的共同努力。作为有机食品行业单个企业来说,应通过扩大企业规模和增强企业实力来获得消费者信任和同行认同,增强诚信的“可置信威胁”,同时努力构建诚信联盟,一是建立基于供应链的纵向诚信联盟,二是建立基于合作伙伴的横向诚信联盟。

3.1有机食品厂商应走规模化发展道路,增强企业实力

只有经营规模上去了,有机食品厂商才能增强抵御自然风险的能力,才能更好地组织技术更新、新产品研发,减少经营失误,增强签约、履约能力。有机食品厂商一定要摆脱小农经济思想,树立规模经济意识,走有机农业产业化发展道路。实现有机农业的产业化发展,一是要龙头企业带动,龙头企业是联系企业与农户的桥梁,通过农头企业将农民组织起来,扩大经营规模;二是要围绕当地主导产业进行规模化经营,充分激发每个农户的积极性;三是要围绕有机食品原材料供应、生产、流通等各环节,大力发展有机农业中介组织,统一协调各市场主体的经营策略,增强市场竞争力[8]。当然,追求规模化不能盲目,应基于对市场需求的判断,注重规模化的内涵与质量发展,树立风险规避机制。 3.2从供应链角度构建纵向诚信联盟

有机食品供应链包括种植和养殖户及其合作社组织、生产加工企业、批发零售等流通环节企业以及其他发挥辅助作用的市场主体。只有供应链上各成员通力合作,整条供应链的市场竞争力才会加强,供应链上每个成员的利益才有保障。对有机食品生产加工企业来说,其对生产加工有机食品的特定专有资产的投资,增强了它与供应链上其他成员建立长期合作关系的意愿,此外,有机食品厂商出于对商业信誉的维护、对优质有机农牧原材料的获取以及产品市场销

售规模扩大的需要,也有强烈愿望维护好与供应链上游和下游成员的长期合作关系。从农户等供应链上游市场主体来看,通过合作社与生产加工企业长期合作,使自己有比较稳定的利润预期,获取合理利润,减少风险损失。从合作社、中间商等中介组织来看,它们充当了农户与企业、企业与消费者之间的桥梁,有效地促进了供应链的高效运转。

综上所述,供应链上每个主要成员都有长期合作的意愿。有机食品企业加强供应链成员间的诚信建设,主要应做到以下两个方面:第一方面,产品质量保障、质量管理体系建设、服务及时、环境保护等是影响供应链成员间诚信关系的主要因素[9]。在这几个方面,有机食品企业应加强与上下游供应链成员间的合作,不应互相欺骗。第二方面,设计好供应链有效运转机制,特别是奖惩机制、利益共享与风险共担机制以及风险防范机制,确保供应链上每个成员的正当利益。

3.3与合作伙伴建立横向诚信联盟

专业化与双赢、多赢是当今企业经营发展的潮流。有机食品企业在新产品研发、技术研发、市场机会开拓、业务外包等方面展开与合作伙伴合作时,应注重诚信联盟的建立,主要应做到以下几点:一是慎重选择合作伙伴。企业诚信与其领导者的诚信度关系非常大。在初始合作关系阶段,当对合作企业的诚信度不甚了解时,着重考察合作企业领导者的为人与诚信度,同时注重考察合作企业的信誉与开放度。二是要根据具体情况选择诚信度。诚信很大程度上不是有无的问题,而是度的问题。如应根据企业所在行业的市场结构选择合作的诚信度,如果是完全竞争市场,市场机制将使得企业不得不诚信,而如果是寡头垄断市场,则寡头之间建立高诚信度非常重要;又如应根据合作的内容和层次确定诚信度。当合作关系非常紧密,合作影响到各自核心利益时,或者不是临时合作,而是长期合作时,都应建立高诚信度。当然,合作方在哪些领域选择诚信,需要合作方不断磨合,最后形成共识。三是要建立诚信约束机制。如应提高合作的机会成本,即增加合作的沉没成本,通过合约杜绝合作中的机会主义行为,同时增加合作的显性与隐性收益,让合作成员都有较清晰的行为与收益预期,意识到合作比单干收益要大。四是要建立合作方之间的沟通机制,促进信息共享,促进互信,消除误判[10]。

4有机食品厂商与行业监管者诚信关系的构建

有机食品厂商不诚信的重要原因是不诚信代价过低,导致该局面的原因则主要是监管缺失,监管缺失的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行业监管者监督激励不足,导致监管执行不力,二是我国司法对有机食品企业失信所规定的惩罚力度不够。对于监管者监督激励不足的问题,各级政府应为监管部门配备必要的人员、设备,给予相应的财政支持,为监管者实施监管创造良好条件。

对于法定惩罚力度不够的问题,则应对相关法律法规进行修订。第一,对有机食品认证机构开展违法认证的法定惩罚力度应加强。认证是我国有机食品监管非常重要的环节,但是我国有机食品认证实行收费制度,申请认证的企业需向认证机构支付一笔费用。在认证机构数量众多、资质参差不齐以及彼此存在业务竞争的情况下,便会出现放低认证标准以及花钱买认证的情况。《中华人民共和国认证认可条例》第62条,对于认证机构出具虚假认证或认证结论严重失实的实质性处罚,仅是撤销认证,吊销认证机构营业执照,撤销认证人员从业资格,没有罚款处罚,规定的处罚明显偏低,应增加罚款处罚。此外,我国有机食品认证机构的资质实行认可制度,即由认可机构对申请资质的准认证机构实行审查认可。《中华人民共和国认证认可条例》第68条,对认可机构违规认可的惩处力度明显不够,该条对于认可机构对不符合条件的申请机构给予认可,或认可后发现申请机构不符合条件而不及时撤销认可等违法行为的处罚,仅是责令改正,情节严重的,对主要责任人撤职或解聘。该处罚规定缺乏对认可机构的处罚,同时处罚的力度过轻。该类违法行为的恶劣影响非常大,应从严处罚,可同时规定罚款、取消认可资格等多种处罚方式。第二,对有机食品企业滥用有机食品认证标志行为的处罚力度有待加强。《有机产品认证管理办法》第40条规定,对于超出认定产品范围使用有机认证标志、获证产品包装上未标注认证机构名称或标志、未获得认证的产品包装上标注“有机产品”字样等违法行为的处罚都是责令改正,并处1万元以上3万元以

下罚款。该处罚力度相对于该类违法行为的危害性来说,明显偏低。假冒有机食品是很严重的违法行为,处罚却仅仅是最多罚款3万元,3万元对于一个像样的企业来说,根本不值一提,导致违法成本非常低[11]。

上文分析了有机食品企业与消费者、同行以及监管者三者之间的诚信关系的构建,这3对诚信关系的构建不是彼此孤立的,而是相互促进的。此外,有机食品企业营销诚信的树立,除了靠有机食品厂商自身的努力外,也离不开消费者、同行、监管者以及社会大众等的共同努力。消费者应懂得消费权益的有关法律法规,树立维权意识,主动维护自己的消费权益,同时要主动进行信息筛选,增强对有机食品的辨别力。政府部门除增强执法、提高违法的法定惩处力度外,应加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建立社会信用制度,为有机食品企业诚信经营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参考文献:

[1]普书贞,吴文良,张新民,等.我国有机农产品市场失灵原因分析[j].农业经济,2010(12):88-90.

[2]王文贵,王明方.企业营销活动中诚信缺失的博弈求解[j].经济管理,2007(20):14-17.

[3]符国群.消费者行为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4]bezawadar,pauwelsk.whatisspecialaboutmarketingorganicproducts?howorganicassortment,price,andpromotionsdriveretailerperformance[j].journalofmarketing,2013(1):31-51.

[5]方永艳.论农产品品牌化的工业化思路[j].安徽农业科学,2009,37(22):10720-10721,10724.

[6]陈向军.民营科技企业诚信营销模式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05(10):109-111.

[7]陈向军.影响民营科技企业诚信营销的内部环境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04(3):152-153.

[8]王俊文.我国贫困地区农业产业化发展问题探讨[j].求索,2011(5):67-69.

[9]鲁军,周敏.基于工程机械的供应链诚信服务要素研究[j].煤炭技术,2010(12):239-240.

诚信管理体系认证管理篇3

一、充分认识推进市场诚信体系建设的重要意义

党中央、国务院作出开展治理商业贿赂专项工作的重大决策以来,各地区各部门把专项治理作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举措,作为建立健全惩防体系、加强反腐倡廉建设的重要内容,狠抓各项任务的落实。在各方面的共同努力下,治理商业贿赂工作扎实有序地推进,取得了重要的阶段性成果。同时,商业贿赂在一些领域和行业仍然比较严重,治理商业贿赂的任务依然艰巨而繁重。

深入推进治理商业贿赂工作,必须坚持“两手抓”,既要进一步加大查办商业贿赂案件工作的力度,又要加快建立健全防治商业贿赂长效机制。治理商业贿赂专项工作的实践证明,推进市场诚信体系建设是健全现代市场体系的必然要求,是防治商业贿赂长效机制建设的重要内容,有利于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维护正常的经济秩序;有利于改进行政管理,增强政府公共服务能力;有利于加强社会公德建设,培育文明风尚;有利于完善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和谐。

各地区各部门要深刻认识推进市场诚信体系建设的重要意义,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将其作为深化治理商业贿赂工作的关键环节和重点任务,加大工作力度,务求取得明显成效。

二、准确把握推进市场诚信体系建设的总体要求

推进市场诚信体系建设,要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健全社会信用体系的部署和要求,以道德为支撑、产权为基础、法制为保障,以培育经营主体良好的信用为重点,与政务公开和推行电子政务等项工作相结合,与深化国有企业、垄断行业改革和规范发展行业协会、市场中介组织工作相促进,逐步形成分工明确、结构合理、功能完善、监管有力的体系框架和运行机制,有效规范市场行为,防止商业贿赂的发生,推动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促进和谐社会建设。

(一)统筹规划,协调发展。要制定市场诚信体系建设规划,从实际出发,突出建设重点,分层次推进,分步骤实施。要建立协调推进机制,加强上下之间、条块之间的联系,实现征信体系建设、行业信用管理与社会诚信活动的互动发展。

(二)政府推动,多方促进。政府部门要加强自身诚信建设,提高执行力和公信力,在市场诚信体系建设中重点做好规划制定、协调监督、需求培育、资源提供等工作。同时,要推动经营主体和行业协会、商会等社会组织参与市场诚信体系建设,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信用产品开发、使用和信用中介服务中的积极作用。

(三)依法建设,规范运作。有关行业主管部门要研究制定信用信息管理办法、信用评估管理办法等,依法规范信用信息的采集、加工和信用产品的生产与使用。要加快信用服务行业标准化建设,逐步形成完整科学的标准体系,推进信用管理的制度化、规范化。

(四)严格监管,倡导自律。要理顺监管体制,明确监管责任,强化监管手段,形成监管合力。要坚持正面引导,鼓励合法经营,树立诚信典型,推动信用为本、诚实守信、自觉自律良好风气的形成。

三、认真做好推进市场诚信体系建设的主要工作

各地区各部门要结合实际,扎实有效地推进市场诚信体系建设,重点做好以下五项工作:

(一)全面建立市场诚信记录信息库。要制定统一标准,规范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建设。行业主管(监管)部门、司法机关、行政执法部门和公共服务机构、行业组织要根据职责分工,在实施社会管理、提供公共服务和行业服务中,完整、准确、及时地记录企业、个人在经济社会活动中的信用信息,建立和完善信用档案。要加强金融部门的协调和合作,进一步健全银行业、证券业、保险业及外汇管理的信用管理系统,建立金融业统一征信平台。要依托“金税”、“金关”等管理系统,完善纳税人信用数据库;依托“金质”管理系统,推动企业产品质量记录电子化,加强产品质量信用的分类管理;依托“金信”管理系统,建立全国企业法人数据库,实施企业信用分类监管。实行重大合同鉴证制度,探索建立合同履约信用记录办法。

(二)加快构建市场信用信息公开共享平台。要应用信息技术,在各系统市场诚信记录联网的基础上,整合人民银行、工商、税务、海关、商务、质检、公安、法院、财政等部门以及金融机构、公共服务机构掌握的企业信用数据资料,积极推进部门之间市场诚信记录信息共享,并逐步将其纳入全国统一的企业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要进一步完善政务公开工作,认真落实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在确保国家安全、商业秘密和个人隐私的前提下,加大信用信息的开放力度,实现政府部门、金融机构和公共服务机构掌握的信用信息依法公开。在科学划分企业信用等级的基础上,依法定期经过科学认证的市场主体诚信信息,方便全社会了解各市场主体的诚信情况。

(三)积极培育信用服务市场。要在行政审批、政府采购、资质认定管理以及周期性检验、日常监督、评级评优等工作中,按照授权和规范流程,查询企业信用报告或要求企业提供信用报告,扩大信用评级、信用报告等信用信息的使用范围,培育和形成市场诚信的产品需求。要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建立以信用征集、信用咨询、信用评估、信用担保和信用保险等为主要内容的信用中介服务体系,培育和发展种类齐全、功能互补、依法经营、有市场公信力的信用服务机构,支持和鼓励其依法自主收集、整理、加工、提供有关市场诚信的信息,满足全社会多层次、多样化、专业化的市场诚信服务需求。要建立行业标准,制定信息标识标准、信息分类标准及安全保密标准等,实现信用服务行业的标准化。积极引进国外先进的管理经验和技术,并在严格监管、维护信息安全的前提下,根据世界贸易组织关于一般例外及安全例外的原则,循序渐进、稳步适度地开放信用服务市场。

(四)逐步健全失信惩戒和守信褒扬机制。要切实加大对失信市场主体的惩戒力度,依法实行经济处罚、降低或撤销资质、吊销证照等惩戒方式,限制其市场准入,并对其生产和经营行为实行跟踪监督。行政执法部门和司法机关要依法履行职责,对违法犯罪的失信者依法追究其行政、刑事责任。要注意从市场诚信记录中发现案件线索,坚决惩治违法犯罪分子。要对失信者特别是搞商业贿赂的市场主体及时予以曝光。要鼓励守信行为,在政府采购、纳税、银行信贷、公共服务等活动中优先使用信用良好的企业产品,给守信者提供便利和优惠条件。

(五)大力营造市场诚信道德文化环境。要通过多种方式普及信用知识,提高企业、消费者的信用风险防范和自我保护能力。要结合普法教育、廉政文化建设,加强诚信宣传,营造“守信者荣、失信者耻”的氛围。诚信宣传教育要针对不同对象确定重点内容。对国家公务员要进行依法行政、公正执法、廉洁自律、改善服务等教育,促进政府机关实行政务公开、规范办事程序、取信于社会。在企业等经营主体中要开展“守法经营、诚信兴商”、“守合同重信用”等主题活动,增强其诚实守信、自觉抵制和反对商业贿赂的意识。各类社团、市场中介组织和企业要根据各自行业特点制定诚信标准和行为规范,把职业道德作为岗前培训的必修课,使从业人员掌握与本职工作相关的道德规范,培养敬业精神。要创新宣传教育的形式,提高诚信宣传的科技含量,扩大传播范围。要通过文艺作品、舞台艺术、展览演示、网站宣传、电影电视等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使诚信宣传教育更加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更富有亲和力、吸引力、渗透力。

四、切实加强推进市场诚信体系建设的组织领导

市场诚信体系建设是一项覆盖经济社会生活各个领域的复杂的系统工程,任务十分艰巨。各地区各部门要高度重视市场诚信体系建设,采取切实有效措施,确保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一)认真落实责任。各地区各部门要把加强市场诚信体系建设摆上重要日程,明确任务要求,制定具体措施,认真抓好落实,并将工作完成情况纳入考核内容。各地区各有关部门的负责同志要切实承担起推进市场诚信体系建设的领导责任,经常听取汇报,协调解决工作中遇到的问题。要做好任务分解,确定牵头部门和具体承办单位,做到分工明确、责任到人。

(二)加强协作配合。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要按照市场诚信体系建设的统一要求,加强沟通联系,形成工作合力。在明确责任分工的基础上,行业主管(监管)部门、执纪执法部门、司法机关和宣传部门要相互支持和配合,搞好协作。各级治理商业贿赂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要搞好组织协调,充分调动和发挥各职能部门的积极性。

诚信管理体系认证管理篇4

关键词:c2c;网站;诚信;管理机制 

1引言

c2c电子商务由于其能充分发挥互联网速度快、成本低和渗透广的优势,全面吸引着我国众多的网上交易者参与其中;但是互联网的虚拟性同时也决定了c2c的交易风险难以控制,使得这种网上商业活动具有明显的距离性、风险性和不确定性。在cnnic对2006年中国c2c网上购物的调查报告中显示,在北京、上海、广州三个城市,消费者在网上采购最不放心的分别是商品的品质(占被调查人员的61%)和卖家的诚信(占被调查人员的34%)。同样,根据中国电子商务协会和阿里巴巴公司对国内网商的抽样调查,就“面对个人的网络销售所面临的问题与障碍”这一问题,59%的受访者认为是诚信,而80%的受访者认为网上交易要成功主要靠诚信。由此可见,诚信问题是目前制约我国c2c电子商务健康地快速发展的瓶颈,对国内c2c电子商务模式下的诚信机制的研究就成为了一个重点问题。

2c2c交易中的不诚信行为

在c2c电子商务模式下,卖家销售商品,买家购买商品,但出于对个人利益最大化的追求,卖家和买家都会存在不诚信的行为。

2.1c2c交易中的不诚信行为表现

(1)对于c2c交易中的卖家来说,不诚信行为主要表现为出售假冒伪劣商品、哄抬价格、收款后不按时发货或根本不发货、无意出售却搞网上虚假成交、不兑现售后服务承诺、炒做个人信誉度等。

(2)对于c2c交易中的卖家来说,不诚信行为主要表现为恶意出价导致卖家不能正常销售商品、无意购买却搞网上虚假成交、收到货后不及时付款或根本不付款等。

2.2对c2c交易中的不诚信行为表现的分析

为了能更好地了解买卖双方上述不诚信行为表现的频度,本文对国内最大的c2c网站“淘宝网”的社区论坛进行了各类不诚信行为的相关关键字搜索,得到以下数据:

通过搜索分析不难可以看出,

(1)在上述买家、卖家的不诚信行为表现中,卖家的频度(相关帖子数量为1207条)与买家的频度(相关帖子数量为1266条)相当,表明c2c交易中买家、卖家出现不诚信行为比较普遍;

(2)在两项重要的对应数据上,卖家的“成交不卖”和“收款不发货”的频度(247条和298条)要明显少于买家的“成交不买”和“收货不付款”(336条和445条),表明在c2c交易的真实性和支付中,买家较卖家而言更容易发生不诚信行为;

(3)买家的恶意出价行为成为c2c交易中最主要的不诚信行为表现。

我国的c2c电子商务中之所以会出现较多的不诚信行为,究其主要原因除了我国目前的信用体制不够健全、交易者的信用意识很淡薄、交易者受利益驱动等方面以外,c2c电子商务网站对交易者的诚信管理机制不很完善也是一个很重要原因。

3我国的c2c电子商务网站诚信管理机制分析与设计

3.1淘宝网和ebay易趣的诚信管理机制

淘宝网通过利用第三方信任机构来保证协约合同的履行与用户重要资料的安全,具体做法是:(1)委托独立第三方信任机构“支付宝”对卖方用户提交的身份证和银行账号资料、个人实名信息等进行验证和保管;(2)开发“淘宝旺旺”提倡参与双方通过它方进行信息交换;(3)交易后的评价反馈机制,激励诚实可靠的参与者累积良好信誉度并长期留在这一市场上而淘汰不诚实者。

ebay易趣的诚信管理机制的构成和淘宝网是相似的,ebay易趣拥有着自己成熟的认证体系来对卖家和买家的身份进行核实,ebay易趣也拥有着自己的沟通工具“skype”以及支付工具“贝宝”和“安付通”。每次交易后,买卖双方都可以对对方的行为做出评价。评价分为好评、中评和差评,并可以包含一条简短的评论并记录在每个交易者的信用记录中。

不仅如此,两个网站还拥有各自投诉和举报系统,一旦发现或发生不诚信行为,都能及时采取措施,并且,比较完善的惩罚和鼓励措施,也能对不诚信行为起到一定的遏止作用。

3.2c2c电子商务网站诚信管理机制的构成要素

通过对淘宝网和ebay易趣的诚信管理机制的分析以及借鉴国外优秀的c2c电子商务网站的成功经验,本文认为我国的c2c电子商务网站的诚信管理机制的构成要素应包括:诚信观念教育、会员认证、信用评价、投诉和举报、惩罚与奖励和论坛六大部分。

(1)诚信观念教育:c2c网站要有自己的诚信准则和诚信标准,通过各种方式向卖家和买家宣传和灌输网站的诚信文化以及价值观念,从道德方面净化不诚信观念。

(2)会员认证:c2c网站是卖家和买家所有交易活动的物质依托,所以,对于c2c网站来说,首先要有一个比较成熟的会员认证系统,从会员注册开始,严格把好第一道关,通过减少了不诚信会员的数量或者削弱了不诚信会员的权利,从而起到减少恶意出价、成交不买和成交不卖这类不诚信行为的发生的作用。

(3)信用评价:信用评价系统是网站诚信管理机制的核心,通过此系统对卖家和买家信用记录的不断收集整理,并进行公开评价,以供其他交易者参考。对于买家而言,通过卖家信用评价的认真分析,就可以找到诚信的卖家,避免不诚信行为的发生。而对于卖家而言,通过对买家信用评价的认真分析,可有效地避免与不诚信买家的交易。

(4)投诉和举报:因为不诚信行为的客观存在,所以产生了交易纠纷,交易一方就要对不诚信一方发起投诉;或者当c2c网站会员发现了卖家不诚信行为时,可以对其进行举报。只有与不诚信的行为作斗争,才能维护自己的利益,才能减少不诚信行为的发生,这些都需要投诉和举报系统的支持。

(5)惩罚与奖励:,c2c网站一方面要对于不诚信行为的会员进行一定的惩罚,同时另一方面对在打击c2c的不诚信行为中做出了较大贡献或者诚信意识好、诚信评价高的会员给予一定奖励。这样可以提高会员间的诚信意识,激发会员间的诚信之风。

(6)论坛:所有的制度和条例都是死板的,只有人是活跃的。所以,论坛系统的存在与否也是诚信管理机制是否趋于完善的重要体现。卖家和买家都能通过在论坛里发帖,回帖和查帖,来找到自己想要资料;而且,对于一些特殊的诚信问题或者一些完善c2c诚信管理机制的建议等,就需要大家来论坛里探讨。

3.3c2c电子商务网站诚信管理机制的运行

首先,在c2c交易中,c2c网站对诚信文化的宣传应该贯穿于整个交易环境中,诚信文化对整个c2c交易环境的诚信化起着影响作用。其次,互联网用户可以通过c2c网站的会员认证系统的审核,注册成为会员。

交易前,卖家和买家分别通过信用评价系统对交易的另一方进行信用评价查询;交易后,则卖家和买家分别通过信用评价系统对交易的另一方进行评价,如果交易的一方认为交易的另一方交易过程中存在不诚信行为(如收货不付款)或者交易后有恶意评价行为,可对交易的另一方提出投诉,当投诉成立时,c2c网站应通过惩罚与奖励系统,对不诚信一方作出相关惩罚,并记录在信用评价系统里。

会员如果发现商品违反了c2c网站的相关规定,可以对该商品进行举报。会员在查看卖家的信用评价时,若发现有不真实的信用记录,也应当及时对卖家进行举报。当举报成立时,c2c网站应通过惩罚与奖励系统,对该商品的卖家进行相关惩罚,并记录在其信用评价系统里。

c2c网站应定期核查卖家的信用评价,对于有良好信用评价,以及信用积累较高的卖家,应给予一定奖励,如发放荣誉称号,获得网站指定推荐位等,这可以提高会员间的诚信意识,激发会员的诚信之风。

论坛系统的存在,可以随时为会员提供咨询和帮助,同时,会员的一些建议也能通过这两个系统及时反馈给c2c网站,为整个c2c诚信环境的不断完善提供了强大的支撑。

4结语

诚信问题已成为c2c电子商务发展的最主要影响因素,构造c2c电子商务网站的信用管理机制已经被认为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手段。但由于目前我国对电子商务诚信的研究才刚起步不久,本文对我国c2c电子商务网站诚信管理机制的设计和分析也是初浅的,尚有许多理论的研究和实践的探索还有待以后进一步的深入。

参考文献

[1]吕伯望.2006年中国c2c网上购物调查报告,调查结果分析与结论[r].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2006,(5).

诚信管理体系认证管理篇5

关键词:萨班斯法案;会计行业;诚信体系

中图分类号:F2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3890(2010)10-0088-04

2002年时任美国总统布什签发的萨班斯法案,已建立独立的“公众公司会计监管委员会”(publicCompanyaccountingoversightBoard,pCaoB),对会计职业监管的框架进行了重构。随着社会经济的日益复杂化,会计信息失真、会计造假问题日益严重,妨碍了公平竞争、资源的合理配置以及社会收入的合理分配,滋生了腐败和经济犯罪,我国会计行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诚信危机,因此借鉴萨班斯法案,构建会计行业诚信体系日益迫切。

一、萨班斯法案的出台背景及内容

为了应对安然财务丑闻及随后的一系列上市公司财务欺诈事件所造成的美国股市危机,重树投资者对股市的信心,2002年7月26日,美国国会以绝对多数通过了关于会计和公司治理一揽子改革的《萨班斯―奥克斯利公司治理法案》(简称《萨班斯法案》)。4天后,布什总统在白宫签署法案,使其正式生效。萨班斯法案是美国政府出台的一部涉及会计职业监管、公司治理和证券市场监管等方面改革的重要法律。萨班斯法案为公众公司的外部审计师创建了一个新的监督体制,并把对财务报告的内部控制作为关注的具体内容,不仅要求管理层报告公司对财务报告的内部控制,而且要求外部审计师证实管理层报告的准确性。《萨班斯法案》完善了现行美国法规在处理虚假财务报表、虚假财务审计及销毁财务证据等方面的漏洞。萨班斯法案主要内容包括:成立独立的公众公司会计监察委员会、监管执行公众公司审计职业、要求加强注册会计师的独立性、要求加大公司的财务报告责任、要求强化财务披露义务、加重了违法行为的处罚措施、增加经费拨款,强化SeC的监管职能、要求美国审计总署加强调查研究。

二、会计人员失信的表现

随着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的深入发展,广大会计人员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发展中做出突出成绩,促进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然而由于追逐利益、领导施加压力等方面的原因造成一些会计人员的失信,主要表现以如下3个方面。

1.部分财务人员缺乏应有的诚信水平,违背职业道德。有些会计人员在国家、社会公众利益与单位利益发生冲突时,不能够坚持准则,甚至为违法违纪活动出谋划策,直接参与伪造、变造虚假会计凭证、会计账簿、会计报表。根据有关方面对1000多名在岗会计人员的问卷调查,有16.87%的会计人员认为应当做到坚持原则;有61.27%的会计人员认为应当按单位负责人意见办,做好会计上的“技术处理”;有21.86%的会计人员认为应直接按单位负责人的意见办。

2.追求私利,监守自盗。有的会计人员个人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膨胀,丧失了最起码的法制观念,会计职业道德沦丧,故意伪造、变造、隐匿、毁损会计资料,利用职务之便贪污、挪用公款,以身试法,走上了违法犯罪的道路。贵州省某单位会计许某,在其担任会计兼出纳的l0年中,采取各种手段贪污公款7272万元,媒体报道时冠以“惊天大案”。这种严重的违法犯罪行为虽然是少数会计人员所为,但也反映出在新形势下加强会计职业道德建设的紧迫性。

3.迫于单位领导的压力,失去职业道德。在现阶段,我国绝大部分会计人员主要是在单位负责人的领导下工作,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激烈竞争,使部分会计人员经常面临被辞退、下岗、失业的威胁和压力,会计人员如果违背领导意图,就存在失去工作的可能,在这种情况下,一些平常较为敬业的会计人员在面临授意、指使、强令其伪造、变造会计资料时,出于无奈被迫放弃职业道德、失去原则违心操作,而有些人则沦丧了职业道德,发展到主动配合,并且表现出了高超的技术处理能力,操作极具隐蔽性,一般检查较难发现,易于逃避外部监督。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会计信息质量抽查公告(第五号)显示:在被抽查的159户企业中,资产不实的有147户,共虚增资产18.48亿元,虚减资产24.75亿元,资产失真度为0.95%;所有者权益不实的有155户,共虚增所有者权益19.36亿元,虚减所有者权益18.17亿元,所有者权益失真度为1.82%;利润总额不实的有157户,共虚增利润14.72亿元,虚减利润19.43亿元,利润总额失真度为33.4%。

三、财务人员诚信失范原因分析

会计信息失真在实际工作中受到许多因素制约,有必要对会计信用缺失的根源进行深入探析。

1.利益关系的变化引起道德冲突。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由于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和分配方式日益多样化,利益格局势必多样化和复杂化,原来那种单一的利益关系向大跨度、多层次的利益关系格局变化。利益关系的变化反映在思想意识上,必然引起道德冲突。人们在分析会计信息失真原因时所讲的“利益驱动”,就是指这种价值观念变化的负面效应。在会计职业道德滑坡中,小团体利益与社会利益发生冲突的占会计职业活动中利益关系的绝大多数,而且往往是小团体利益占上风,导致了会计信息失真。

2.会计人员缺乏独立性。会计人员是单位内部的从业人员,是受聘、受雇于其所在单位的工作人员,其衣、食、住、行、奖惩、升迁均依靠其所在单位的任职及任职的业绩。当会计人员与单位负责人发生道德冲突时,会计人员则面临着坚持准则、坚守职业道德就可能被辞退下岗的痛苦选择,客观上存在着“站得住的顶不住,顶得住的站不住”的现象。当前突出存在的会计信息失真问题,绝大部分是单位负责人授意、指使、强令会计人员编制虚假会计信息造成的。

3.对坚持职业道德的会计人员缺乏法律保护。尽管《会计法》第二章第二十一条规定单位负责人应当保证财务会计报告真实、完整;第四章第二十八条规定单位负责人应当保证会计机构、会计人员依法履行职责,不得授意、指使、强令会计机构、会计人员违法办理会计事项;第六章法律责任中第四十六条规定单位负责人对依法履行职责、抵制违反本法规定行为的会计人员以降级、撤职、调离工作岗位、解聘或者开除等方式实行打击报复,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然而在实际执行中,由于单位负责人出于业绩考核等的需要,难以保证严格按《会计法》执行,对于严格执法的会计人员没有完善的法律保障细则,导致坚持原则的会计人员缺乏法律保障和法律救济制度,不利于会计人员形成良好的会计职业道德。

4.披露成本与产权利益是财务信息失实的经济因素。企业虚假财务报告的发生来源于信息不对称,而信息披露成本影响着会计信息质量的高低。企业为使自己的披露成本降低,最终倾向于减少会计信息的披露。目前我国会计信息缺失已成为普遍现象,其中产权主体缺位是会计信息造假的制度根源。我国大部分企业是从国有企业改制而来,内部治理机制尚未完善。董事会作为执行者履行行政机关职能,难以切实代表职工的真正利益,会计信息必须经大股东的同意,不然就无法通过该会计信息的。因此企业产权利益必会阻碍会计信息披露的透明性。

5.公司治理与内部会计控制方面存在缺陷。内部控制制度必须有严谨的会计作业流程、专业会计师的查核及独立行使职权的董事、监事,三者缺一不可。但从实际情况看,内部控制制度在这些造假公司中已经成为摆设。假如企业的内控制度不健全,恶意提供虚假会计信息,注册会计师从审计技术上是很难辨别其真伪的。会计信息造假事件中,审计、监管、会计准则与制度作为会计信息质量的外在保障机制,并不是会计信息造假的根源。真正需要做的是从源头上建立健全会计信息质量的内在保障机制,以根除会计信息造假之风。

四、借鉴萨班斯法案,构建会计人员的诚信体系

会计诚信体系建设作为庞大的社会系统工程,涉及面广,需要形成社会信用的大环境,在目前的环境条件下,要加快会计诚信体系建设,笔者认为应该以强化诚信教育、规范公司治理结构、完善行业监管体制、建立法律监督机制为主要内容,构建会计诚信体系。

1.强化诚信教育,加强会计人员和单位领导的道德修养诚信是社会生存发展的基石,是一切道德的基础和根本。加强会计人员职业道德修养首先是会计人员在职业活动中依据高标准的职业道德规范对自己的思想品质等方面进行自我改造、自我锻炼和自我提高。其次是在自我意识活动中达到道德品质和思想境界的全面提高。会计人员通过提高自身修养,树立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树立热爱会计职业、献身会计职业的理想。会计诚信教育的主要对象,是掌握会计诚信水平支配权的强势集团,如企业负责人、能控制企业负责人的政府官员以及会计师事务所的合伙人,而不仅仅是一般会计人员。要将会计诚信教育作为会计职业道德建设第一重要内容,重点是会计诚信信念、诚信文化、诚信制度的教育;将会计诚信教育目标定位于赋予会计人员适应时代要求的会计人格精神。

2.规范公司治理结构,加大监管力度,自律他律“两手都要硬”。在美国萨班斯法案颁布7年后,我国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的实施对国内大中企业的内部控制也提出较高的要求,要求每个公司都要将公司任何岗位的职责描述得一目了然,运用信息技术保障内部控制严谨规范,减少人为因素,同时要保证内部信息共享和传递过程中的安全性。借鉴《萨班斯法案》,笔者认为应该做到行业自律和政府监管两者结合,政府与行业协会各司其职,分工合作。行业协会要做好后续教育培训,建立职业道德规范,组织专业技术资格培训,组织同业互查和维护会员合法权益等工作。政府监督则由审计署、证监会、财政部及工商部门等成立一个监督委员会,行使政府监督职责;在监督方式上,事前预防应与事后处罚相结合,加大抽查量,对造假者处罚坚决,加大造假成本。

3.注重外部环境的建设,完善我国个人信用管理体系会计诚信建设。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将“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作为加强会计诚信建设的重要行为准则,而且针对会计教育中职业道德教育弱化的现状,把会计诚信教育作为会计教育和会计职业道德建设的第一重要内容,加强学生和会计人员的诚信教育。会计教育不仅要传授必需的技巧和知识,而且要注重道德标准和敬业精神的灌输,树立起会计职业的尊严感。诚信是一种财富,拥有诚信能使世界变得更美好。要对全民进行诚信教育,弘扬诚信,提高全民诚信道德水平,完善个人信用管理、担保管理,完善个人信用体系。

4.完善单位内部控制制度,强化企业内部的会计诚信管理建设。《萨班斯法案》302条款规定:公司管理层应该设计所需的内部控制,并保证首席官员能知道公司及其合并报表子公司的所有重大信息,尤其是报告期内的重大信息;保证评价公司的内部控制在签署报告前90天内的有效性。我国的内部控制的目标是合理保证企业经营管理合法合规、资产安全、财务报告及相关信息真实完整,提高经营效率和效果,促进企业实现发展战略。借鉴以上规定,各单位都应该制定完善的内控制度、企业内部会计诚信控制制度等,对会计、统计和其他经济业务的核算作出较为合理的规定,防止会计造假和舞弊,提高会计凭证、账簿、报表等信息资料的可靠性,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可靠,使信用记录不良的企业在各企业的客户管理中被筛选掉,建立与经营管理相适应的信息系统,完善会计诚信机制,减少或消除人为操纵因素,以达到用制度约束人、用规范管理人,从而保证会计行业的诚信。

5.建立会计诚信的评价机制。建立单位财务会计信用等级评价制度,对各类企事业单位的会计诚信情况作出评价并进行分级分类管理,评价结果对外公布,作为政府给予投融资、贷款、贴息、担保等政策扶持的重要参考依据。对财务会计信用等级低的单位,要列入政府重点监督对象,督促其加强管理,提高信用等级。另外,要建立会计人员诚信档案管理制度。各级财政部门要通过建立会计人员诚信档案等管理措施,强化对会计人员的约束和管理。对会计人员逐步建立诚信档案,将不诚信的会计人员作过失、过错记录,根据会计法规进行处理,该吊销会计从业资格证书的一律给予吊销,各用人单位在使用会计人员时,要查询会计人员诚信档案,将诚信作为用人的重要依据。通过建立会计人员诚信档案,促进会计人员履行岗位职责,遵守职业道德,更好地为经济建设服务。对职业品德、职业纪律、执业能力和职业责任要制定具体操作规范,细化会计行业从业人员在执业过程中的诚信要求,使其成为可操作性的具体行为准则。

6.建立法律监督机制,加大失信惩罚力度。萨班斯法案加强了对公司高管及白领犯罪的刑事责任,比如,针对安达信销毁安然审计档案事件,专门制订相关法律,规定了销毁审计档案最高可判10年监禁,在联邦调查及破产事件中销毁档案最高可判20年监禁;为强化公司高管层对财务报告的责任,要求公司高管对财务报告的真实性宣誓,并就提供不实财务报告分别设定了10年或20年的刑事责任。根据发达国家的经验,建设会计诚信体系应当立法先行,以便于实际操作和依法治信。要加大力度,规范执法,特别是会计信息的提供、披露以及企业信用和单位负责人、会计人员的诚信要重点监督管理,出现会计失信问题决不能手软,应借鉴萨班斯法案将法律制裁、民事赔偿责任落到具体个人和利益集团。为明确诚信责任与实现惩戒目的,要细化法律制裁的失信行为及制裁力度,有助于执法操作的切实可行。

参考文献:

[1]陈汉文,吴益兵,李荣,徐臻真.萨班斯法案404条款[J].后续进展会计研究,2005,(2).

诚信管理体系认证管理篇6

(一)保险信用法制建设有所加强

一是《保险法》强调了诚实信用原则在保险业发展中的突出地位。修改后的《保险法》着重突出了对诚信原则的保护和运用。在总则中增加了一条“保险活动当事人行使权利、履行义务应当遵循诚实信用原则”作为第5条;在分则中也对保险市场的各行为主体围绕诚信原则进行了规范。二是相关法规充分体现了诚信原则。如《人身保险新型产品信息披露管理暂行办法》中规定,“不得对客户进行欺骗、误导和故意隐瞒”;《保险公司高级管理人员任职资格管理规定》中规定,高管人员不得“进行虚假宣传,误导投保人、被保险人、损害被保险人利益”等等。保险信用法制建设的加强为我国保险业诚信体系建设提供了法律保障。

(二)保险诚信体系建设初步展开

作为保险业发展的基石,诚信日益受到保险业内的重视,诚信体系建设也已初步展开。2003年全国保险工作会议强调,“越是加快发展,越要注重诚信,搞好服务,树立良好的行业形象”。全国各地保监办、保险行业协会围绕保险诚信体系建设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

(三)保险诚信经营理念得到认同

各保险公司在经营理念中,均能突出强调诚信。如中国人保几十年来秉承“稳健经营,笃守信誉”的经营思想指导业务发展;中国人寿以“诚信负责,稳健发展”为企业宗旨;泰康人寿认为“诚信在保险行业至高无上”;新华人寿在各分公司、中心支公司建立“信用体系建设实施小组”,领导公司的信用体系建设;平安保险公司经国际权威机构认证,获得了aaa级信用等级证书。由此可见,诚信在保险业发展中具有核心地位的理念已为保险业界广泛认同,这为保险业诚信体系建设奠定了基础。

(四)营销员的诚信状况有所改善

保险营销员曾一度以总体素质较低,诚信水平不高,社会形象较差出现在社会公众面前。经过近年来的治理,营销员的诚信水平有所提高,诚信状况有所改善,误导、欺瞒现象明显减少,失信行为初步得到控制。营销员队伍数量庞大,且直接面对公众,因而可以说他们的诚信状况从某种意义上代表保险行业的整体诚信水平。营销员的诚信状况好转在一定程度上说明我国保险业诚信体系建设已初见成效。

二、目前我国保险业诚信体系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其成因分析

(一)存在问题

1.造假问题屡禁不止。假数据、假账本、假报表、假保单、假收据现象在保险经营过程中屡见不鲜。保监会自成立以来,始终将打假作为一项重要工作,2002年甚至开展专项“打假”活动。尽管如此,造假问题并未得到根本性解决。

2.惜赔现象时有发生。一些保险公司理赔手续繁琐,服务不到位,个别案件拒赔不合理,客观上表现出惜赔现象,在客户中造成不良影响,在社会中形成“投保易、索赔难”、“收款快、赔款慢”的恶劣印象。

3.误导问题并未根治。由于营销机制的不完善,营销员误导问题只能在某种程度上有所减轻,实质上并未得到解决。尤其在一些中小城市,在一些风险意识、保险意识、投资意识较差的客户中,误导、欺瞒现象并不罕见。

4.道德风险防范困难。近年来,我国保险知识普及程度有所提高,但有的人在了解保险后,竟打起了骗保骗赔的主意。投保时不履行如实告知义务的现象屡见不鲜,骗赔手段更是五花八门。2002年以来,发生在全国各地的“车贷险”骗赔案使财产险公司蒙受了巨大损失;而在寿险方面,一些边远地区的保险公司被迫停办医疗险正是因为无力解决投保人无病却常年称病住院问题。

(二)原因分析

1.社会信用基础薄弱影响了保险业诚信体系建设。我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处在刚刚起步阶段,征信数据采集困难,数据开放没有明确规定,信用资料数据库建立滞后,信用法规缺乏,失信行为得不到有效惩治。薄弱的社会信用基础势必影响保险业诚信体系建设。

2.保险信用法规建设滞后阻碍了保险业诚信体系建设。尽管我国保险信用法制建设有所进展,但与现实的保险经营活动相比仍显滞后及不完善。高速发展的保险业带来许许多多新现象、新问题,有些问题是直指诚信的,比如“回佣”。一方不“回佣”,而另一方“回佣”,客户就会被夺走,从而造成遵纪守法却遭受了损失,违规失信却增加了收益的局面。这些问题如果得不到及时有效的解决,势必助长失信毁约的歪风蔓延。

3.保险诚信管理制度缺失制约了保险业诚信体系建设。制度缺失一方面表现为刚性管理制度缺失;另一方面则表现为必要信息采集制度缺失。刚性管理制度缺失削弱了诚信的制约机制。人性弱点是天然存在的,商务领域仅仅靠道德良心是不够的。如果没有刚性的信用管理机制,管理者就不得不为人的素质及品质伤脑筋。如营销员挪用保费问题,如果没有制度能保证营销员不接触现金,那么这个问题将永远存在。信息不对称则客观上为失信行为提供了条件。对于保险人来说,投保人的每次投保资料都是新的,其真实准确与否无从评估。在广州的“车贷险”骗赔案中,曾经发现一家保险公司的6个支公司同时为一部车办理了保证保险。广州保监办在一份调研报告中指出,“车贷险”骗保之所以能够得逞,其中一项重要原因是“各保险公司尚未共享有关汽车消费贷款保证保险的投保人及汽车经销商的信息,保险公司各自为政,给投保人骗贷或一车多贷以可乘之机”。对于投保人来说,由于信息披露不充分,投保人无法掌握保险公司的真实经营状况,无法比较选择适合自己的保险产品,只能道听途说地片面了解保险。

4.保险公司经营管理体制陈旧落后不利于保险业诚信体系建设。目前国内一些保险公司的经营思想仍停留在盲目扩大保费规模上,上级公司对下级的考核体系突出强调保费收入。完成保费收入指标(且不论这个指标是否经过科学测算,是否实事求是)不但有物质奖励,还可能加官晋爵,否则,就会遭到惩罚,甚至丢掉“乌纱帽”。同时,基层公司可支配的费用也仅仅唯系于保费收入,多收多花,少收少花,不收不花。这种政策导向驱使基层公司以保费规模最大化为首要经营目标,为达目的,在竞争中任意抬高手续费、降低费率,弱化对营销员的诚信教育等,无暇顾及公司的社会形象、整体利益和长远发展。

5.保险营销机制不完善困扰着保险业诚信体系建设。我国保险营销员的数量占从业人员总数的80%,这支销售大军对我国保险业的发展尤其是寿险业的发展具有推动作用。然而,现行的营销机制随着市场的扩大,其弊端也日益暴露,主要表现为缺乏对营销员的保障制度,缺乏长效激励制度,对营销员的考核以业绩为主、佣金提取不合理等等。这些问题诱发营销员产生背信弃义、误导欺瞒客户行为。

三、进一步完善我国保险业诚信体系的构想

(一)把握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契机,为保险业诚信体系建设奠定基础

保险业的发展离不开经济的发展,更离不开社会的进步。建设保险业诚信体系,必须结合强化社会信用意识,改善社会信用环境。目前,我国信用体系建设初步展开。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建立健全社会信用体系”,“形成以道德为支撑、产权为基础、法律为保障的社会信用制度”;国家六部委于2003年9月联合出台了《关于开展社会诚信宣传教育的工作意见》;北京、上海、深圳、福建等省市正在进行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试点。可以说,保险业诚信体系建设恰逢其时。保险业应把握契机,一方面不断完善自身的诚信体系建设,一方面为全社会的信用建设做出贡献。

(二)加强保险信用法制建设,为保险业诚信体系建设提供保障

要进一步完善我国保险法律法规建设,从法律高度保护诚实守信行为,严厉惩戒毁约失信行为。要在保险业内逐步形成“有信者昌,无信者痛”的氛围。保险监管部门要统筹全行业的信用法制建设,并制定具体措施促进落实。现阶段,应尽快出台《保险违规行为处罚办法》、《保险营销员管理办法》、《保险信用管理办法》等法规。

(三)建立保险诚信管理制度,为保险业诚信体系建设创造条件

1.要建立刚性的诚信管理制度。对经营管理的各个环节都要考虑制约制衡机制,用制度保证诚信得以实现。在制度建立上,某寿险公司的做法值得借鉴。该公司明确规定营销员不得收取客户的现金作保费,必须由客户将保费存入银行,公司直接与银行结算。这种做法从制度上保证了收费环节的诚信行为,大大减少了营销员挪用、诈骗保费的可能性。

2.要建立信息采集及披露制度。对投保人信息的采集及披露,可以参照英国做法,由行业协会进行。在投保人投保时,保险公司有权通过行业协会获得该投保人的资信状况、履约守诺及遵纪守法情况。由于目前我国尚未建立个人征信数据的管理制度,现阶段可由行业协会采集投保人的投保及理赔记录。对保险人的信息披露,除在指定刊物上定期详细如实公开其经营管理状况外,各保险公司还应建立与社会公众沟通的平台,如专线服务电话、专业网站等,对投保人提出的有关公司的任何问题,只要不涉及商业秘密,均应如实全面解答。

(四)改革保险公司经营管理体制,为保险业诚信体系建设注入动力

经济主体只有考虑长远利益,才有积极性建立一个不欺骗的信誉。而要使经济主体重视长远利益,必须有明晰的产权。因为产权制度直接决定着信誉的收益权,如果收益权归别人所有,没有人会为别人的未来收益而牺牲自己的眼前利益。所以,可以把经济主体建立信誉的积极性归结为产权问题。当企业的市场价值与决策者的利益无关时,作为“经济人”的决策者没有理由重视企业的信誉。因而,国有保险公司的股份制改造,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建立健全法人治理结构和科学的决策机制、高效的激励约束机制,参照国际惯例建立企业运行机制是保险业诚信体系建设的动力所在。

诚信管理体系认证管理篇7

关键词:大学生;贫困认定;诚信

自我国高校扩招政策实行以来,大学计划招生人数逐年增加。高等教育收费的增加,难以承担大学费用的学生数量也急剧增多。为了帮助贫困大学生,国家实施了助学贷款政策,配合着高校内的奖助学金、勤工助学和“绿色通道”等多种方式,从制度上保障了学生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这对于实现教育公平和促进教育事业发展有重要意义。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出现了很多问题,最为突出的问题就是在贫困认定过程中出现的诚信缺失问题。

一、目前高校贫困生认定工作中存在的诚信问题

教育部、财政部联合下发的《关于认真做好高等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的指导意见》中规定,在贫困生认证过程中所需的一个重要材料就是“家庭经济困难证明”。高校也是通过这个证明来了解学生家庭经济状况的。贫困学生需要提供由家庭所在地县级及以上(包括县级)民政部门开具的家庭经济困难证明。但在实际的操作中缺乏相应的监管机制和责任追究制度,加之学校审核过程中可用的核查手段,也只是限于电话和学生档案。可见在助学贷款的申请和审核阶段都有很大的不确定性,不能排除其中存在的不诚信因素。

二、贫困大学生诚信缺失的原因分析

1.诚信教育的缺乏

我国经济自改革开放以来飞速发展,物质财富也愈加丰富,但是个人思想道德层面的进步却没有跟上,在社会上有一些物质至上、金钱至上的思想存在。这类注重物质享受的思想被家长有意无意地带入家庭,潜移默化地影响了孩子。在中小学阶段,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学校及教师只注重学生学习成绩,将关注重点放在了成绩和升学率上。在高校期间思想道德教育又未受到足够重视,学生就更容易受到物质至上思想的影响。家庭和学校都忽略了学生在诚信方面的教育和培养,有些学生认为只要成绩好其他方面都不重要,这也进一步助长了学生的不诚信之风。

2.贫困生认定方法尚存问题

首先,对于贫困生认定的标准不够明确。根据现行的规定,对贫困生认证标准是非量化的,高校在审核过程中难以有明确的尺度,可操作性较差。其次,学校与生源地民政部门的认证工作没有有机结合,起不到约束、监督作用。最后,高校很难对每一位申请者的实际情况进行核对调查。

3.没有设立适当的奖惩机制

目前,我国高校尚未建立起信用保障体系,也没有完善的评估体系和惩罚机制,不能对失信学生给予相应的惩罚,这样的信用体系反而会促使一些本来信用良好、有诚信的学生,选择不诚信的做法。

4.诚信监管力度不够

高校对于贫困生的认定一旦通过,就没有了后续的监管。有些高校学生获得贫困生认定之后,其表现出来的消费能力与习惯同申请时描述不相符。由于没有后续的监督,大多数的情况也就不了了之。其他学生发现这种情况也会纷纷效仿,更加剧了不诚信行为的发生。

三、改善大学生贫困认定工作的途径

1.重视学生的诚信教育与培养

高校应该对学生的德育教育有足够的重视,帮助学生建立正确和完善的世界观、人生观,教会他们如何正确处理生活中遇到的利益关系。此外,高校应该鼓励学生会及大学生活动中心多开展以诚信为主题的校园活动,建立诚信的校园文化环境。高校还应该多培养学生自强自立的精神,可以与社会上的公司合作设立一些面向在校学生的兼职岗位,这样学生不但可以自食其力,还可以减少对学校和家庭的依赖。

2.建立完善的制度,加强监督管理

贫困生认定过程中,高校应该明确标准,并与生源地的民政部门加强合作,使整个认定过程做到公开、透明。建立学生个人信用记录,将信用记录与学生个人利益挂钩,如在校期间的信用记录作为考核毕业生的一个重要标准,并记入档案。此外,要加强监督管理,建立适当的监管机制,对缺乏诚信的行为要及时处理。

总之,贫困生的认定工作是高校的重点工作之一,不能忽视在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学校应该将现有的模式进一步完善,加强监督管理,建立适当的监管机制。我们相信,随着各方面的完善,大学生贫困生认定过程中的诚信问题一定会透明化、公开化。

参考文献:

[1]李雪燕.高校贫困生资格认定过程中学生诚信问题现状及对策探讨[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13(15):129-136.

诚信管理体系认证管理篇8

[论文关键词]高校 学生管理 法律 体系

随着我国法治社会的初步建立,在高等教育的高速发展过程中,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也呼唤“法治”。

一、高校学生管理中存在的法律问题

(一)学校管理制度本身的问题

高校制定的规章制度普遍轻视学生权利、重视学校权力,权利性规范与义务性规范严重失衡。细查各校校规,我们看到的是大量的“必须”“不得”等限制性条款,几乎都属于义务性规范,很少发现甚至根本就不存在权利性规范。权利与义务是相辅相成的,高校校规中权利与义务规范设置严重失衡,足以表明高校对学生权利的漠视。同时,在“从严治校”的理念下,高校的管理者一般都是从严制定校规,与相关法律法规比较,对学生的要求更高、限制更严、处分更重。如规定“考试作弊的,一律作退学处理”,毕业证跟英语等级证或者计算机等级证挂钩等,都与法律法规相抵触。同时,各项管理规章制度庞杂而不协调,相同或类似的问题,在不同的规章制度中规定不一,有的表现为界定不一,有的表现为处理不一,降低了学生管理制度的权威性和可操作性,直接影响学生管理工作。

(二)学生管理法治化的程度有待提高

近年来,学校管理法制化的观念已渐趋普及,国内学界,尤其是教育学、社会学、法学等专业学者也从各自不同的角度和不同的深度进行了诸多卓有成效的研究。然而,整理和分析近年来相关的论文和著作发现,研究者的视角大多集中在怎样加强管理制度建设、如何加强学生权利的保护以及改革学校管理的方式和方法等方面,均未能深入地研究高校与学生之间的关系究竟属于什么样的法律关系、这种法律关系中学校主体和学生主体以及其他相关利益群体的权利义务内容如何,以及怎样才能切实做到学生管理法制化等结构性和基础性的问题。

(三)学生管理中普遍存在侵权行为

学生管理中普遍存在侵犯学生合法权益的行为,主要集中在侵犯学生的姓名权、名誉权、隐私权、财产权以及受教育权等。

1 招生方面的侵权。在招生问题上,几年前发生的“北航事件”和“武汉学院事件”就是高校一些招生工作人员利用招生的“潜规则”侵害他人受教育权、危害教育公平的典型案例。这类事件早已存在并且非常普遍。高校的招生工作不符合法律、法规的规定,侵害学生的受教育权也就在所难免。

2 违纪处分方面的侵权。有的高校在学生违纪处分方面存在不合理甚至不合法的做法。比如随意开除学生学籍,剥夺学生的受教育权。多数高校的学生管理中都有“考试作弊者,开除学籍”“男女学生同居的,开除学籍”“校外租房居住的,开除学籍”之类的规定。但这些规定并没有法律的明确授权,只是高校根据自己的情况制定的,不仅不合理,有的甚至明显违反法律。

3 学业证书和学位证书发放方面的侵权。绝大多数本科院校都将英语四级证书与学位证书挂钩,规定未能通过英语四级考试的毕业生不授予学士学位。而教育法和学位条例等法律法规均没有规定通过英语四级考试是取得学位证书的必备条件。学校规定高于国家法律、法规规定,不管其目的如何、动机何在,都必定会影响对学生的公正评价,侵犯学生的合法权益。

4 对学生财产权的侵犯。前几年四川曝光的“购书腐败案”,就是学校侵害学生财产权的典型事例。其实这类侵权行为早就存在于高校的许多代购行为中。

5 在其他管理方面的侵权。成都某高校在校园安装摄像头对学生的一些行为进行摄像并曝光男女学生拥吻、倒地的录像,且据此断定两学生发生“非法”而将两同学勒令退学,实际上侵害了学生的受教育权、恋爱权、隐私权和名誉权。

二、高校学生管理中法律问题产生的原因

(一)法律意识淡薄:教育管理者的原因

在传统思想的影响下,部分教育管理者的法律意识十分淡薄,对依法治教、依法治校的理解存在偏差。有些人片面看待法律的功能,认为法律可有可无,对自己有利就用,不利就不用,口头上说用,实践中却摒弃。这样一来,高校学生管理制度的制定和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就都唯学校和管理者的意志为上,势必导致对学生权利的侵害。意识问题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意识问题不能解决,其他方面做得再好都不会是长效的。

(二)程序存在问题:管理过程中的原因

学校的管理是一种行政行为或者“准行政行为”,以正当程序为基本要求。正当程序错位会导致难以实现学校里面受教育者的“机会均等”,其各种合法的权益就难以得到保障和维护。从近年的学校侵权案来看,正当程序缺乏,程序存在瑕疵,是高校行使自主管理权过程中存在的较为普遍的问题。因此,重新审视程序问题、构建程序意识势在必行。

三、高校学生管理中法律问题的解决思路

(一)建立规范的高校学生管理观念体系

1 树立“依法管理”的观念。“依法管理”就是在学生管理过程中体现法治精神,从决策的制定到实施都以法律为最高权威。这里的“法”,不仅包括教育法律、法规和规章,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等,还应包括宪法中有关学校教育的内容以及所有其他与学校教育有关的规范性文件,如《未成年人保护法》《妇女权益法》《残疾人权益保障法》等法律中与学校教育有关的内容。所谓“治”,是指管理,而非管制,是指在学校管理过程中能动地依法管理、依法育人,而不是消极地运用法律作为工具来治理学校。机械、片面地把依法治校理解为“以罚治校”是错误的,因为法律不仅具有惩罚、警戒、预防违法行为的功能,还有指引、评价、预测人们行为和奖励、保护合法行为的作用。依法治校对学生管理的要求就是依法管理,从而实现高校学生管理的法治化。

2 树立“人本管理”的观念。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学生管理工作同样要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是一种把学生视为高等教育的消费者、把高等学校当做为学生提供教育服务的机构的理念。这在一定意义上把学生视为买方,而学校则是为买方提供服务的卖方。与传统教育模式不同,学生不再是被动、消极接受知识传授和管理的一方,这就要求高校管理中必须树立当前普遍缺乏的平等观和服务观。

(二)建立规范的高校学生管理运作体系

1 建立诚信档案卡管理制度。大学生诚信缺失已经成为一种令人担忧的问题。解决这个问题,首先需要高校加强诚信教育的力度,其次要尽快建立一些可行的制度,增强学生的诚信意识。其中,最能见实效的举措就是建立健全的大学生诚信档案卡制度,增强学生的诚信意识。

学生诚信档案卡制度是真实地记录学生在校期间的所有与诚信相关的信息的一种制度。学生诚信信息的主要内容包括自然状况、经济状况、品行情况、贷款情况以及学生毕业后的相关信息等。学生本人对档案卡记载的内容有知情权和质疑权,辅导员(班主任)负责诚信档案卡的日常管理,对学生履行告知义务,学生工作部门负责监督工作,在产生争议时进行协调。学生毕业离校前,各院(系)和学校学生主管部门应认真审核学生诚信档案卡记录的情况并签署认定意见。学生的诚信档案卡在毕业时装人个人档案,同时可以作为推荐学生就业的重要材料,供用人单位查询。但是,学生诚信状况的彻底改变不能完全依赖这种制度,因为这种制度终究还只是一种辅的制度。

2 完善规范学生违纪处分程序体系。(1)告知程序。设立告知程序,主要是为了使学生获得及时有效的救济,这是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公开、公正、公平原则的具体体现。(2)陈述、申辩程序。高校在对学生做出处分决定前应遵循法定程序,告知拟被处分学生,对于学生提出的合理、合法的意见应予以采纳,并不得因学生的陈述和申辩而加重对学生的处分。这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维权意识,又能有效地防止和纠正高校违法或不当的处分行为的发生,还可以化解学生与学校的矛盾,实现高校学生管理的科学化和法制化目标。(3)申诉程序。学生申诉程序包括违纪学生或监护人在接到违纪处理决定后在规定的时间内,可向学校学生申诉处理委员会提出书面申请,学校在接到学生书面申诉书后在规定的时间内作出复查并告知申诉人。需要改变原处分决定的,由学生申诉处理委员会提交学校重新研究决定。学生对复查决定有异议的,在接到学校复查决定书后在规定的时间内可以向省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提出书面申请。从处分决定或者复查决定送交之日起,学生在申诉期内未提出申诉的,学校不再受理其提出的申诉。这一方面显示学生管理工作逐步走上规范化,另一方面也彰显学校“以人为本”的精神。

(三)建立规范的高校学生管理保障体系

1 建立学生管理审查制度。学生管理制度涉及问题众多,稍有不慎,就会出现侵犯学生合法权益的情况。因此,在每项制度出台之前,高校需要审慎地进行审查,一般以提交专门的制度审查机构审查为主。审查机构由学生管理部门负责人员、教师代表、学生代表以及法律专业人士组成,要充分发挥高校法律顾问等专业人士的作用。制度审查的主要作用在于防患于未然,保证制度不出现瑕疵。

2 建立健全的调查取证制度。司法程序讲求证据,学生管理工作也不例外,高校要建立健全的调查取证制度。在对学生进行违纪处分之前,要认真审核学生所在系部提交的证据,有疑点的地方,学生管理部门需要亲自再调查、再取证、再核实,确保对学生的处分建立在客观、翔实的证据基础之上,充分落实“以事实为依据”的法治精神。

3 建立重大制度和重大处分听证制度。建立听证制度对于学生基本权益的维护具有重要意义,体现了以人为本的学生管理理念。听证程序给被管理者一个说话的机会,也给了管理者一个宣传自己的管理主张的机会,可以说是一种能使管理者和被管理者“双赢”的制度。要想让学生认同所在高校的各项制度,就要与他们开诚布公,除涉及国家机密以及的确不便公开的决策外,所有的重大决策及其形成过程都要让学生知晓。

诚信管理体系认证管理篇9

 

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构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的意见》《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完善失信约束制度构建诚信建设长效机制的指导意见》《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构建以信用为基础的新型监管机制的指导意见》《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全面推行证明事项和涉企经营许可事项告知承诺制的指导意见》等文件精神,推进信用建设在“十四五”高起点开局,营造良好的营商环境和社会环境,根据国家和省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工作总体部署以及市委、市政府有关要求,现制定2021年全市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工作要点如下:

一、提升信用建设法治化规范化水平

(一)推动信用建设法治进程。贯彻实施《广东省社会信用条例》,开展《广州市社会信用条例》立法调研,组织修订《广州市公共信用信息管理规定》,加强信用建设法治保障。

(二)清理规范失信惩戒约束措施。严格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完善失信约束制度构建诚信建设长效机制的指导意见》,建立失信约束措施台账,加强跟踪检查,确保按时间节点完成修订、废止任务,切实保护市场主体权益。

(三)持续推进政务诚信建设。强化政务信息公开,完善政府门户网站政务信息公开栏目。加强公务员诚信教育,将诚信教育培训纳入“网络大学堂”和公务员日常培训。落实录用、调任公务员社会信用记录查询工作,持续更新完善“公务员诚信档案”记录信息,加强公务员诚信管理。加强对政府部门参与或主导签署合同的核查、跟踪,防止政府失信问题发生。持续开展国有企业拖欠民营企业、中小企业账款清理工作,确保2021年底新增拖欠账款清零。建立完善预防政府机构、国有企业失信工作机制,市法院每月向市信用办通报涉及我市政府机构、国有企业已立案执行案件,相关区政府以及市有关单位加强相关问题的整改落实。

(四)着力强化司法公信建设。升级网络执行查控系统,加强法院、公安、检察院的协作配合,建立常态化打击拒执犯罪工作机制。修订完善律师事务所和律师,基层法律服务所和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等司法机构重点职业人群和单位信用管理制度,加强公证、司法鉴定行业信用体系建设。充分发挥检察职能,突出查办虚假诉讼、恶意诉讼、互联网虚假信息、恶意欠薪、拒不执行法院裁判等破坏社会诚信类案件。

(五)加大力度开展重点领域突出失信问题专项治理。落实《广州市关于开展诚信缺失突出问题专项治理行动的工作方案》(穗文明委〔2020〕13号),抓好电信网络诈骗、互联网信息服务、防疫物资质量和市场秩序、国家考试作弊、交通运输领域失信、骗取社会保险、法院判决不执行、金融领域失信、生态环境保护失信等重点领域诚信缺失突出问题治理工作。根据国家发展改革委统一部署,开展“屡禁不止、屡罚不改”严重违法失信行为专项治理和信用服务机构失信问题专项治理。

二、健全以信用为基础的新型监管机制

(六)全面推行信用承诺和告知承诺制。在日常政务服务中,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全面推行证明事项和涉企经营许可事项告知承诺制的指导意见》,制定我市全面推行证明事项告知承诺制的实施方案,在各级行政机关和经法律法规授权的具有管理公共事务职能的组织办理行政许可、行政确认、行政给付等事项中全面推行证明事项告知承诺制。建立告知承诺信用信息记录、归集、推送、异议工作机制,将承诺人履行承诺情况全面纳入公共信用信息记录。

(七)建立完善信用监管约束机制。按照《广州市全面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实施意见》(穗府办函〔2020〕35号)关于“健全以信用为基础的新型监管机制”职责分工要求,以加强信用监管为着力点,创新监管理念、监管制度和监管方式,建立行业信用监管标准化工作流程和信用全周期闭环监管机制。开展企业公共信用综合评价,推动在“双随机、一公开”监管中应用企业公共信用综合评价结果,依据信用等级、风险程度合理确定不同等级企业抽查频次。探索推进政府和平台企业、征信机构合作监管模式,完善社会约束机制。

(八)依法依规落实失信惩戒。严格限定严重失信主体名单设列领域范围和认定标准,依据全国失信惩戒措施基础清单建立市级清单并保持动态更新。依法依规落实联合奖惩措施,机制化反馈联合奖惩执行情况。依法认定、归集和公示严重拖欠农民工工资黑名单主体信息,营造“不敢欠”的社会氛围。持续落实失信案例核查,建立“核查、记录、监管、惩戒、整改、教育”为一体的失信案例核查和失信记录归集工作机制。

(九)建立完善重点领域信用监管制度。建设信用管理平台,整合施工、监理、招标、勘察设计、工程检测、造价咨询、新型墙体材料、混凝土、预拌砂浆、物业、房地产中介等领域信用信息数据,建立相应的评价标准体系。规范校外培训机构发展,落实白名单制度,探索建立资金监管、负面清单等监管机制。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信用体系建设,推行食用农产品合格证制度。修订《诚信旅行社服务规范与评定》标准,开展旅行社的诚信经营评定。推进家政服务信用体系建设,制定《家政服务信用等级评定规范》,完善广州市家政服务综合平台。落实《广州市城市管理领域信用信息分级使用管理办法》,以环卫、燃气、违建等领域为突破点,加强信用监管。建立消防安全技术服务机构公示制度和信用评价制度,加强对消防技术服务机构服务质量的监督抽查。构建以信用风险分类管理为核心,以“双随机、一公开”监管为基本手段,以重点监管、包容审慎监管为补充的智慧型监管新机制。探索开展互联网企业诚信评价体系建设,加强互联网信息服务市场主体信用监管。

(十)加强市场主体权益保障。完善信用网站信用信息异议和行政处罚信息信用修复协同处理机制,保障信息主体权益。加强对市场主体的关怀引导,持续推进“失信被执行人”“海关失信企业”“重大税收违法当事人”“严重拖欠农民工工资黑名单”“安全生产黑名单”“经营异常名录(状态)”“严重违法失信企业”等各类主体的信用修复工作。引导产业园区和“规上企业”开展园区企业信用体系建设,组织开展面向监管对象的信用培训,提升企业信用风险意识和信用管理能力。

三、夯实信用建设平台和数据基础

(十一)加强和规范信用信息归集共享。持续做好统一社会信用代码赋码,重错码查验和纠错,确保各类社会主体统一代码全覆盖,重错码率不超过0.005%。印发实施《广州市公共信用信息资源目录(2021)》,对政府部门、具有管理公共事务职能的组织掌握的信用信息“应归尽归”。以国家和省“双公示”指标评估为导向,定期通报“双公示”数据归集情况,开展区级“双公示”质量评估,提升数据“合规率”,着力降低数据“迟报率”“瞒报率”。

(十二)优化升级公共信用信息平台网站。持续提升市公共信用信息管理系统支撑能力,推进市信用监管应用支撑平台建设。基于市政务区块链基础平台,推动书面授权和信用报告上链存证。升级“信用广州”网站,提升信用公示、查询、修复、异议处理等服务功能。落实国家《公共信用信息报告标准(2021)版》,上线公共信用信息报告2.0版。

(十三)建立信用信息治理应用机制。建立公共信用信息清洗、校核、入库、核查工作机制,加强常态化数据质量监管,重点提升“双公示”数据、市场监管、社保、公积金、水电气数据质量。利用“数据安全屋”、多方安全计算、联邦学习、匿踪查询等技术,探索信用数据可见不可用的安全应用方式。

(十四)推进湾区城市信用协同机制建设。推动湾区城市间信用信息互通共享,建立广州、深圳、佛山等湾区城市间企业信用信息查询反馈机制,探索推进城市间企业公共信用信息综合评价的结果互认。探索试点开展湾区城市征信产品互认,为粤港澳企业提供征信服务。

四、增强信用建设服务实体经济能力

(十五)大力推进“信易贷”。制定进一步推进“信易贷”工作的政策措施,完善信用融资服务机制,提升广州“信易贷”平台服务能力。推动市普惠贷款风险补偿机制、市中小微企业融资风险补偿资金池、市科技型中小企业信贷风险补偿资金池与广州“信易贷”平台对接。鼓励各区创新“信易贷”运作模式,建立多元化的中小微企业融资模式。持续加强广州“信易贷”平台的宣传推广,积极发动辖区、行业领域中小企业在平台注册。

(十六)探索推进信用数据要素改革。探索依据个人公共信用信息开展个人守信激励应用,开展信用+医疗、信用+交通、信用+家政、信用+租赁、信用+旅游等惠民创新。支持中山大学研究推动信用科技研发基础设施建设。

(十七)创新发展信用应用场景。印发实施《广州市公共资源交易信用评价管理办法》及其评分细则,完善公共资源交易信用指数体系。深化完善互联网司法信用报告制度,进一步拓宽互联网司法信用评价应用范围。加强海关高级认证企业培育和引导,充分释放政策红利。深入推进黄埔区“信任审批”、 越秀区“信用走廊”“北京路诚信商圈”“一站式信用修复平台”、南沙区“信易+公共服务平台”“信用产业园区”等系列应用场景建设,打造信用便企惠民服务的亮点示范。

五、增强“信用广州”城市品牌影响力

(十八)开展信用试点示范。制定《广州市迎接第三批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示范城市评审工作方案》,落实各项指标任务,扎实做好迎检准备工作。推动越秀区创建以信用为基础的新型监管机制先行示范区、广州开发区开展广东省信用建设服务实体经济发展试点、南沙区创建信用治理创新先行区,在信用优化支撑营商环境、信用服务发展应用、信用信息基础支撑等方面开展先行先试,形成一批可复制推广经验举措。

(十九)加大诚信品牌宣传力度。健全完善信用建设宣传工作机制,藉“开学第一课”“诚信宣传月”“诚信兴商宣传月”“信用记录关爱日”“消费者权益日”等重要节点加强诚信价值、信用理念宣传,推动诚信进学校、进企业、进社区。开展“守合同重信用”企业、“诚信示范中小企业”和“信用创新案例”评选,发挥典型示范引领作用。鼓励各区、各部门挖掘更多信用创新应用案例,总结提炼经验做法,宣传推介信用建设“广州经验”。

(二十)持续优化城市信用状况。落实国家城市信用状况监测预警指标,强化任务分工和责任落实,推动我市信用状况持续优化并保持全国前列。委托第三方开展市辖区、重点部门和重点行业领域信用状况监测,定期通报监测结果,促进信用建设水平提升。

 

诚信管理体系认证管理篇10

以机构改革为契机,进一步整合监管资源和力量,探索餐饮业和化妆品、保健食品监管新体制,逐步建立市县分工协作、上下联动的监管体系。一是深入推进餐饮单位食品卫生监督量化分级管理,要求量化分级率达到100%,a级和B级单位力争达到80%,量化分级标识100%在经营场所公示。二是开展好餐饮服务、保健食品、化妆品的专项检查。三是继续严厉打击违法添加非食用物质、滥用食品添加剂以及保健食品非法添加药物成分等违法行为,突出抓好重点时段等重大活动期间餐饮安全事故防范工作。四是开展餐饮质量安全示范创建活动。深入推进餐饮单位卫生监督量化分级管理,引领餐饮食品安全新潮流,提升全市餐饮安全保障水平。

(二)加强药械监管,确保药械质量安全上创先争优

按照“标本兼治,着力治本”的原则,全面整顿和规范药械生产经营秩序。对全市药品生产企业、药品批发企业;市内零售药店,市内医疗机构进行监督检查,确保检查覆盖面100%,实现监管无缝隙、无断层、无盲区,消除药品安全隐患,确保群众用药安全。在生产环节,按照“抓两头控中间”的原则要求,对药品生产全过程进行质量监管。在流通环节,一是认真把关,严格程序,缩短时限做好申报资料审查、资质审查、受理登记、现场验收工作,做好新办药房GSp认证和五年到期再认证工作;二是深入推进药品实时监控、温湿度监控网络和许可证管理系统建设,年6月底前,实时监控安装使用覆盖所有药店,并全面普及电脑开具销售凭证工作;三是加大市内主城区处方药管理力度,做到处方药必须凭处方销售,确保药品合理使用;四是把票据管理作为工作主线和监管的重点;五是继续实施《药品经营企业分级管理办法》;七是继续加大违法药品广告监测力度。发现违法违规的,及时移交工商部门处理,并上报省食品药品监管局暂停销售。继续实行专人负责,责任到人,发现一起处理一起,有效地净化药品广告秩序。在使用环节,严厉打击非法配制医疗机构制剂、非法邮寄处方药、从无证企业购进药品等违法行为。加大对药品、医疗器械产品购进验收、购销记录及需低温储存产品储存条件的监督检查力度,查处医疗机构采购使用无证、过期医疗器械等违法行为。对医疗器械,加强对医疗器械生产企业的监管力度,组织开展植入(介入)性医疗器械和一次性使用无菌医疗器械专项检查,重点检查植入(介入)性医疗器械经营企业的采购、验收、入库、储存养护、销售、质量跟踪、不合格事件报告等管理制度的执行、落实和质量管理体系的运行情况,进一步规范高风险植入(介入)性医疗器械和一次性使用无菌医疗器械的市场秩序,确保产品质量;开展物理治疗仪和角膜接触镜专项检查,重点检查无证经营和经营无产品注册证书的医疗器械等违规行为,确保产品质量安全;做好一类医疗器械产品注册登记工作,制定一类医疗器械注册审批程序,使产品注册审批更加规范化、程序化、科学化。

(三)开展中药饮片专项整治,提高中药饮片质量上创先争优

中药饮片是中华民族医药的瑰宝,中药饮片的质量是确保中药疗效和取得长足发展的关键,为此,在全市中药饮片生产经营和使用单位,开展中药饮片包装规格、标签、名称、质量规范化管理专项整治,完善中药材、中药饮片生产、经营准入标准,严格质量控制,实现质量溯源;对市场监督抽验中发现的部分不合格率较高的品种进行一次清理,正本清源;在中药饮片生产经营和使用单位严格执行配备鉴别师的规定,加大对中药饮片鉴别师的培训力度,力争到年底前全市所有使用中药饮片的医院和经营企业均设立中药饮片鉴别师。要严格产品准入,规范进货渠道,杜绝购销环节来源不明的中药饮片,规范中药饮片经营行为,全面提升我市中药饮片的质量。

(五)拓展诚信体系,强化企业自律上创先争优

在省局药品经营企业开展诚信体系建设的基础上,我局创新拓展诚信体系使用范围,在全市医疗机构中开展诚信单位创建活动,制定诚信企业标准,强化对企业法人、质管人员的业务培训,提高其诚信守法经营意识。对日常监管中发现的涉药单位经营假劣药品和有违规违法行为,将其记入医药诚信网,诚信警示,根据企业信用情况,实施分类监管,强化企业自律意识。通过记录涉案单位、单位法定代表人和责任人员的诚信污点,督促相关人员重视药品质量和自觉守法,堵住假劣药械进入合法单位的渠道,确保我市药品的质量。

(六)在促进社会文明和谐上创先争优

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坚定党员、群众理想信念。大力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抓好新时期人文精神进机关活动,进一步弘扬新风正气,努力在机关形成风清、气顺、心齐、劲足的良好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