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管理的背景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23:55:16

工程管理的背景篇1

关键词信息化;建筑工程;管理;措施

前言

信息化对于整个社会的发展与进步有着积极的推进作用,意义重大。然而,在建筑工程建设领域,虽然信息化的应用给整个建筑工程管理行业带来了巨大效益,促进了其发展,但是由于目前我国的信息化建设没有全面推行,技术上也有一定的限制,所以在建筑工程项目信息管理过程中也存在很多问题。类似:建筑工程项目信息化水平不高,建筑工程项目信息管理方面人才缺乏,建筑工程项目信息管理体制体系不够完善等等一系列问题。在这种发展形势下,目前我们应积极发现问题并及时采取相对应的解决措施,力求提高建筑工程管理信息化水平,加大建筑工程管理的质量[1]。

1建筑工程管理信息化出现的问题

目前,在建筑工程逐步实现信息化管理给建筑行业带来巨大效益给建筑工程管理工作带来便利的同时,建筑工程管理信息化也慢慢显露出一些问题。①信息化的技术有限。因为我国现如今的信息化基本上是应用于生活中和一些简单的工作操作中,并没有很普及。所以,特别是在建筑工程管理这种要求高,且在工程施工進度方面,成本方面以及技术方面这种高难度的工作中信息化技术实在很不足。②信息化技术的应用普及方面不够广阔。由于,目前建筑企业还没有意识到信息化技术的重要性,在管理工程中大部分管理人员还是凭工作经验进行管理,所以信息化技术并没有被普遍采用[2]。③建筑工程项目的各参与方难以统筹。因为,在一个建筑工程项目中,所涉及的参与方众多,有设计方,施工方,监理方登。但是,由于各参与方工作内容不同,性质不同,也缺乏协作精神,所以会对建筑工程项目的管理造成很大影响,更加难以实现信息化管理。④缺乏统一的建筑工程信息化管理的标准规范。由于没有统一的建筑工程信息化管理规范,而且很多企业也没有意识到信息化管理的重要性,以至于在工程项目信息化管理工作难以认真落实。⑤信息化管理专业人才和设备严重紧缺。因为随着社会的发展,信息化已成为时代的需求,信息化的建设也步伐也越来越快。在这种情况下,对信息化管理方面的专业人才有着越来越大的需求,同时也要求相应的设备在数量和技术上跟上需求。由于,该行业的存在严重的智力资源不足,制度体系不够完善,所以无法满足需求[3]。

2建筑工程管理信息化的解决措施

对于当前建筑工程管理信息化所出现的问题,我们应该认真谨慎对待这些问题,找出相应解决措施,这样才更有利于推进建筑工程管理信息化的发展,提高建筑工程项目管理质量[4]。因此,我主要提出以下解决措施:①大力培养信息化管理方面的人才。我们知道人才是一个事业的发展之根本,是一个工程项目成功的灵魂所在。所以,企业和政府应该大力培养该方面的人才,提高他们的专业素养和技能。②提高建筑工程信息化管理水平。企业应该重视信息化管理技术,按照信息化特点制定好计划,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技术进行信息化管理,逐步完善相应的信息系统。③完善建筑工程信息化管理的平台。其实,要完成信息化管理需要依赖多个外部企业的协助。最重要的应该是网络平台,这也是最耗钱的。企业应该大力投资信息化平台,建立健全的建筑工程管理信息化系统[5]。④提高管理人员的信息化意识。企业的建筑工程管理工作人员自身应意识到信息化管理的重要性,提高自身专业素养,实现信息共享共建,提高整体管理水平。⑤加大对信息化建设的投入。为了实现我国建筑工程管理信息化的目标,不仅需要相关部门和单位对此的重视还要加大对信息化建设的投入。包括信息化管理中所需要的硬件,软件和技术的资金投入,和相应人才的培训和管理投入。从根本上保证信息化管理建设能够持续快速的发展,提高信息化管理水平[6]。

3结束语

总而言之,为满足时代的需求,信息化已成为不可扭转的大势所趋。所以,在信息化的背景下,建筑工程管理应该充分利用信息化技术的应用,提高建筑工程信息化管理水平,提高建设质量和效率。因此,对于在建筑工程管理信息化中所出现的问题,我们应认真对待,及时地提出相应解决措施,并合理科学地制定计划来加快信息化建设,更好地促进我国建筑工程管理信息化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刘俊敏,王占峰.信息化背景下的建筑工程管理[J].居业,2016,(09):133-134. 

[2]马俊东.浅析信息化背景下的建筑工程管理[J].江西建材,2017,(01):268,271. 

[3]李会蕊.浅析信息化背景下的建筑工程管理[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7,(03):90-91. 

[4]翟汉军.信息化背景下的建筑工程管理研究[J].住宅与房地产,2017,(27):144. 

[5]卢鸿庆.试述信息化背景下的建筑工程管理[J].绿色环保建材,2017,(11):199,201. 

工程管理的背景篇2

一、认真抓好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和提升工作是加强教学管理,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推进课堂教学改革的切入点

思想是先导,思想指导行动。有了先进的教学思想,才能保证取得高质量的教学效果。虽然新课改实施工作已经多年,广大教师也经过了新课改培训,但是,当前仍有一部分老教师的教学思想落后,教学观念陈旧,不够重视学生活动和能力培养,课堂封闭。年轻的教师虽然接受了新的观念和新的思想,但是对新课程精神领会不深不透,把握不了实质性的东西,虽然教学方法花样翻新,但是华而不实,教学质量并不高,学生学习兴趣、学习成绩没有多大改变。可以说,新课程背景下教师之间的差别即在教育理念,教育理念的高度决定教师的教学高度。

学校管理者应积极创建平台和机制激励教师提升教育思想,如组织教师到其他学校参观学习或邀请知名教师到学校讲学,让教师感受新课程的理念。组织并鼓励教师阅读教育杂志、教育名著,学习现代课堂教学的特点、基本观点和操作模式,要通过发挥骨干教师群体力量,组建学科优秀群体,大力开展集体备课、一课多教、案例分析的形式,提高教师教学研究水平。要鼓励教师写教学后记,教育随笔,教学论文,用笔记录课程改革的点点滴滴,记载自己课改的探索之路等等方式,让新课程理念占领教师的精神圣地。

二、认真抓好教学过程的管理是教学管理的关键环节

只有重视教学过程的管理,才能保证教学质量的提高。抓教学过程的管理,就要抓好教学常规管理,教学常规是落实教育教学任务的中心环节,是规范教学行为的主要依据。在实施新课改的今天,教学常规依然是保证教学正常秩序、保证基本教学质量的必要措施,是教学管理的核心内容。学校要根据新课程的理念修订“备课、上课、批改、考试、课外辅导、教学研究”的基本要求,把课程标准提出的教学原则和课堂评价标准逐一落实到新的教学常规中,把每个管理环节做细做透。有句流行语叫“细节决定成败”。

新课程背景下教学常规的基本要求应该是:1.备课要求做到课前有思考、有思路,能说课。要建立个人研究与集体研究相结合的备课制度。备课应该牢牢把握“个人领悟、集体研究、把握课标、重组资源”的原则,变“教教材”为“用教材”,最终能够形成具有教师个人风格的教学设计。备课应找准学生真实的学习起点,确定教学的深、广度和容量。要研究实施过程,选择教学流程、教学方式、注重教学艺术和整合教学手段。备课时应体现“三个痕迹”:书上有备课的痕迹,教案上有修改的痕迹,教完后有反思的痕迹(写教学后记),学会根据“学情”不断丰富、调整、优化自己的设计。2.上课要求激趣导入,起点准确。讲授精准,探究有效。训练扎实,注重应用。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有效。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教学强调“以学论教”,教师更多地成为学习情境的创设者、组织者和学生学习活动的参与者、促进者。教师的“教”是为了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学。课堂教学强调学生的学习是有意义、有效率、有生成性的。因此要保证学生在课堂中自主学习的时间。做到能让学生思考的教师不要多讲;能让学生动手的教师不能取代;能让学生总结的教师不能包办,鼓励小组讨论、合作探究,提高目标达成率。3、新课程实施非常强调教师的教学反思。通过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回顾、分析和审视,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总结教学的得失与成败,才能形成自我反思意识和自我监控的能力,才能不断丰富自我素养,提升自我发展能力,逐步完善教学艺术,以期实现教师的自我价值。写教学反思,贵在及时、贵在坚持。一有所得,及时记下,有话则长,无话则短,以写促思,以思促教。4、科学地进行学生作业的布置和批改工作,凡是布置学生完成的作业,教师必须先做一遍,体会每道题目的目的性和解答关键,精心选择并准确把握作业的难易程度及完成时间。不布置机械重复和大量抄写的作业;难易要适度,设计要有梯度,有明确的目的。提倡针对学生的不同水平设计必做题和选做题,必做题是完成教学目标必须要做的题目;选做题、提高题是供学有余力的学生做,鼓励他们冒尖。严格控制学生的课外作业量,切实减轻学生的作业负担。

三、加强教学质量的管理是教学管理的生长点

一个学校教学质量的高低是体现学校办学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因此,加强教学质量的监测评估对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十分重要;加强教学质量的管理首先要坚持过程和结果并重的原则,要特别注重课堂监控、单元检测、学科竞赛、期中测试、期末考试等方面的综合评估,组织教师认真对每个过程进行质量分析并及时地作为改进和加强教学的重要依据。把过程评价和终结评价结合起来,在教学质量评价体系中,过程和结果各自所占的比例要适当,克服那种只看结果不看过程的评价倾向。其次要严肃考风考纪,认真组织每一次测试、竞赛,提高考试信度。同时考核评价要实事求是,认真听取教师本人、其他教师和学生的意见,确保考核的全面和公正。

四、加强校本教研工作是提升教学管理效益的增长点

实施新课程背景下的学校教育不再为少数成绩优秀的学生服务,而要面向每一个学生,提高每一位教师,发展每一所学校。解决新课程实施中遇到的教育教学问题,提高教学效率,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校的可持续发展是教学管理的最高目标。教学管理的两个轮子,一是教学常规,二是教研教改。校本教研作为教学管理的有机组成部分,开展校本教研,深入研究教学常规,深化教学常规,打破旧的平衡,建立新的常规,促进教学常规的不断完善和发展,提升教学管理的效益。

工程管理的背景篇3

关键词:精细化;建筑工程;物资管理;探究分析

精细化管理其实就是借助系统化的方法,按照相关的标准与要求来开展组织管理工作,保证各个部门之间的有效协作,实现长期运行发展的目标。通过与传统的企业管理模式进行对比可以看出,精细化的管理模式是建立在科学规律与信息技术基础上的,可以促进企业实现长远的发展。

1.现阶段中建筑工程物资管理上存在的问题

1.1采购流程上的问题

在建筑工程的物资采购投标与招标过程中存在着公正性不足的现象,这样也就使得一些工作出现了形式化的现象。物资的生产商与分销商之间职能上的划分不准确,没有按照相关的标准与要求来进行采购,这样也就造成了虚假招标等现象不断发生。加之受到了采购人员与外界因素的影响,使得在实际采购中所采购的物资总量相对较大,甚至还超出了定额的现象,这样也就造成了浪费等现象的发生。

1.2采购手段上的不足

一些建筑工程的物资采购手段较为落后,一些企业往往是通过纸质订单或是采取了电话订购的方法,这样也就缺乏了专业的机构进行监督,所采购的物资质量也就难以保证。由于以次充好等现象的不断发展,不仅给建筑施工的安全产生出了影响,同时也给建筑工程的质量造成了问题。其次,物资在运送过程中,也没有专业的物流系统来进行监督,这样在实际运输中就很容易出现丢失等现象,加之相关人员对计算机的掌握程度不高,这样也就难以利用好互联网的优势,做好物资质量的监管工作,给物资的管理产生出了一定的影响。

2.在精细化背景的影响下。做好建筑工程物资管理的措施

2.1保证物资采购过程的规范性

做好物资采购工作是保证成本控制的关键环节之一。管理人员需要通过进行有效的市场调查,明确对物资的需求以及施工人员的数量,只有真正多好整体工程材料的规划与使用设计工作,才能保证施工的顺利进行。对于采购管理机构来说,也要认识到保证物资质量的重要性,在选购过程中也要选择一些信誉高的物资供应商,这样才能确保在实际使用过程中不会出现质量问题。企业需要定期开展调查工作,掌握好所使用的用量以及工程的进度,同时还要做好记录工作,及时进行补充与完善,这样才能真正减少在实际施工中材料上所出现的成本支出问题。在整个建筑工程中,由于施工上的失误或是在工程设计上中所出现的变更问题是管理中的重要问题之一,所以在发生上述情况时,就要及时改变物资的使用数量,管理人员也要深入到施工现场中去,做好施工进度的调查工作,同时还要通过仔细审核来明确好材料上的变更,只有经过现场签字认定以后,才能对物资采购计划进行修改。

2.2做好物资管理成本的管理工作

在实际施工中,要严格尊重施工中的相关标准与要求来进行施工。工作人员也要按照材料的使用情况来进行限额发放,及时对发放量进行汇总,从而避免出现超发与错发等问题,减少物资浪费等现象。在开展建筑施工工作时,还要将主要材料融入到限额领取的范围中去,通过建立出完善的责任制度等来保证材料的使用。同时还可以将材料的消耗与计划等环节结合在一起,真正实现有的放矢的目标,减少不合理费用上的投入。其次,也可以采取组施工器械的方法来减少投入上的支出,以此来促进工程运行的速度,提高施工的效果。对于一些废旧物资与施工材料来说,就要做好回收管理工作。最后,在开展收尾工作时,还要做好剩余工程量的核算工作,以此来减少进料数量上的投入,尽可能的实现工完料净的目标。在整个工程完成以后,还要对剩余的施工材料进行清点,做好登记工作,保证回收处理的有效性。

2.3实现信息化的管理

在开展建筑工程物资管理的过程中,还可以运用信息化的管理手段来提高管理的效果。通过实践可以看出,信息化的管理手段可以有效提高物资管理的质量。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信息技术也在不断的变化,借助互联网来传递好信息可以提高工作的便捷性,同时也可以增强物资管理与发放上的效果。因此,在实际中企业就要积极将物资管理工作与信息技术结合在一起,借助先进的技术手段来开展相关工作,同时还要明确好物资的类型与数量等内容,这样才能保证各个环节工作的有效性。将物资的采购时间、类型以及数量等方面进行记录,可以保证后期的查找与检查,同时也可以将原有的数据进行规范化,如果需要领取物资或是补充物资,就可以借助信息化系统来做出相应的通知与调整,这样也就可以有效降低工作人员的工作强度,在数据的处理精度上也要优于人工处理。此外,对于施工企业来说,还要积极做好人员上的培训工作,帮助施工人员掌握好相关设备的操作方法,提高人员的信息化管理意识,这样才能让工作人员可以积极参与到管理工作中去。

工程管理的背景篇4

关键词:新形势;建筑工程;工程造价;造价管理

引言

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建筑行业发展迅速,市场竞争日愈激烈,如何提高建筑工程造价的管理水平,降低建筑建设成本一直以来都是建筑企业的发展重点。特别是在当前高度重视节能环保的大时代背景下,建筑企业只有不断的提高建筑工程造价的管理水平,其才能将建筑的建设成本控制在一个可观的范围之内,为企业创造更大的利润。虽然近些年来,我国的建筑行业发展迅速,但是与西方的发达国家相比,由于我国建筑工程管理起步较晚,经验不足,管理理念落后,建筑工程管理工作中还存在诸多问题,在今后的发展过程中只有尽快解决这些问题,建筑工程管理的水平才能得到真正的提高,从而为我国建筑行业的发展提供更加有力的保障。

一、当前建筑工程造价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缺乏建筑工程造价管理方面的高素质人才

“人”是建筑工程造价管理的主要执行者,是建筑工程造价管理的核心,高素质工程造价管理人员的缺失是当前建筑工程造价管理总体水平低下最主要的原因。由于工作待遇、工作环境和工作潜力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当前的建筑工程管理始终未能够吸引到足够的优秀人才加入。再加上近些年来,建筑行业发展迅速,建筑工程管理已经不能够满足市场发展的需求。新生力量未能及时加入,而老一辈的建筑工程管理人员已经临近退休,这使得建筑工程管理人员出现了明显的青黄不接,供不应求。人才的缺失使得很多建筑工程管理工作不能顺利进行,或者是不得已而交给“外行人”去做,从而使得建筑工程造价管理工作的质量和效率受到了极大的影响。

2.企业对于建筑工程造价管理工作不够重视

企业对建筑工程造价管理工作不够重视这个现象也极其普遍,其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首先,很多建筑建筑企业都没有真正的工程造价管理部门,有的即使有也就是个摆设,没有发挥任何实质性的作用。其次是建筑工程造价管理人员的薪资待遇和晋升空间始终未能得到明显的改善,企业领导对建筑工程造价管理工作经常是不闻不问,认为其并没有发挥太大的作用。企业对建筑工程造价管理工作不重视,不给予工程造价管理人员足够的支持和肯定,必然会影响到工作人员的工作激情和动力,最终也会对工程造价工作的质量和效率产生不利影响。

3.建筑工程造价管理的理念落后,体系不完善

建筑工程造价管理的理念落后由来已久,当前大多数建筑企业的工程造价管理仍然停留在“被动管理”的模式,很少有企业具有完备的工程造价管理体现,从项目设计初期开始就对工程的造价进行主动并且明确的管理。建筑工程造价管理体系不完善,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1.工程造价管理工作缺乏相关的标准,各项工作具有较大的随意性。标准的缺失使得很多已经制定的规范并不能如期进行,落实到位,从而变会对整个工程造价管理工作产生巨大的影响。2.工程造价管理工作的监督体系不完备。监督的缺失使得私改工期、偷工减料等问题时有发生,工程造价管理人员的责任意识也日趋下降,不利于工程造价管理工作的开展。

二、新形势背景下建筑工程造价管理的原则

1.主动控制原则

主动控制原则,即在工程设计的初期就对项目的建造成本实施积极主动的控制,建立详细的项目建设计划和成本预算。还有就是要做到防患于未然,在风险还没出现之时就准备好相对应的预案,尽可能的降低潜在风险可能带来的经济损失。

2.全方位立体化控制原则

全方位立体化控制原则,即对建筑项目的设计、预算、施工和结算等环节进行全面控制。此外,全方位立体化的控制原则另一个方面的要求是鼓励全员参与项目工程造价管理,从而使得工程造价管理的理念能够深入每一个人的心中,从而才能使其发挥更大的作用。

3.经济性原则

所谓的经济性原则就是在保障建筑质量和施工安全的前提下,尽可能的对建筑施工的方案进行优化,坚持经济优先,尽可能的降低工程的建造成本。经济性原则,要求建筑工程造价管理人员要尽量找到质量与成本的平衡点,以高技术、高效率为依托,在保障工程质量的前提下,最大限度的减少资金的投入。

三、新形势背景下进行建筑工程造价管理的策略分析

1.加强培训与考核,提高工程造价管理人员的专业水平

要想改变当前整体低下的建筑工程造价管理水平,首要任务是通过加强培训与考核不断提高工程造价管理人员的专业水平和职业素养。通过不定期的考核与培训,有利于及时发现工程造价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也有利于督促工程造价管理人员更加努力的学习相关知识。通过培训与考核,还能够让造价工程管理人员更加充分的意识到工程造价管理的重要性,有利于将全员控制的理念深入到每一个人心中。此外,还应该制定与考核成绩和日常工作表现挂钩的奖罚体系,对于日常表现突出、考核成绩优秀的员工,要给予充分的肯定和适当的物质奖励,以此来调动工程造价管理人员工作的热情,让其更加主动的去学校相关的专业知识。

2.完善现有的建筑工程造价管理体系

建筑工程造价管理体系的完善是一项需要长期坚持的工作,其需要日积月累付出,在短期内很难取得明显的改善。完善现有的建筑工程管理体系要从一下两个方面入手:1.对建筑工程的管理体系不断进行优化。当前的建筑管理体系相当混乱,工作效率十分低下,审批和评估等环节受管理人员自身人为因素的影响巨大。对现在的工程造价的主要工作环节进行标准化改造,尽可能的减少不必要的工作环节,精简建筑工程管理队伍,将极大的提高工程管理工作的效率和质量。2.强化成本评估审批手续。在项目建设成本预算评估阶段,一定要对所提交的材料进行多次审核,通过实地调研与问卷调查的方式对预定方案的合理性和科学性进行评估,最大限度的提高各项工作的可靠性。

3.加强在设计和决策阶段的工程造价管理力度

在以往的建筑工程造价管理工作中,建筑施工阶段的成本控制一直都是工程造价管理的核心工作,而设计阶段和决策阶段的成本控制工作往往容易被忽视。施工阶段的造价管控固然重要,但是设计和决策阶段的成本控制工作也同样不容忽视,其同样会对建筑的总体造价产生巨大的影响。在建筑工程的设计阶段,通过对设计方案和施工工艺不断进行优化和改良,从材料选择、结构设计等多方面入手,坚持在保证建筑质量的前提下,经济性优先的原则,尽可能的制定详细而且合理的建筑造价预算。而在决策阶段,对当前的市场规律进行深入的研究,重点探讨已有方案的可行性和科学性,尽量对设计阶段提出的方案不断进行完善。只有有了明确的目标,后续的工作才会更有针对性,建筑工程造价管理工作才能更加高效的进行,质量才会更有保障。

结语

总而言之,建筑工程造价管理工作涉及的内容众多,是一项复杂而且系统的工作。建筑工程造价管理工作质量的高低会直接影响到建筑工程的造价,在当前建筑市场竞争日愈激烈的新形势背景下,建筑企业只有不断的提高工程造价管理水平,降低建设成本,才能拥有更强的市场竞争力。

参考文献

[1]唐志强,吴姣.浅析工程造价管理中的项目管理技术运用[J]。时代报告:学术版,2013(5):248.

[2]高兰英.浅谈建设单位如何加强施工阶段的工程造价管理与控制[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4(9):213.

工程管理的背景篇5

【关键词】:项目管理;工程管理

中图分类号:tU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997-0668(2008)0110092-02

一、建立高素质项目管理班子,是与国际惯例接轨的关键

从我国众多参与国际工程承包企业的经验教训看,要在国际建筑市场上夺得一席之地,并站稳脚跟,首要的问题就是建立高素质的项目管理班子,主要应作好以下方面的工作:

1.必须组建强有力的项目管理班子。其成员都要懂技术、会管理、富有国外施工经验、法律知识。这是搞好工程项目管理与国际惯例接轨的关键。尤其要选好项目经理,项目经理是项目管理班子的灵魂,其素质高低决定着承包工程项目的成败。项目经理一定要头脑清晰,思维敏捷,能审时度势地作出决策。项目经理能对整个工程项目的计划安排、成本预测、管理核算、资金运转周期、材料供应、设备能力以及索赔、保险、当地税务等业务心中有数,能按照国际惯例采取相应对策,防止可能出现的失误和损失。项目经理不仅要有较高的专业技术和领导水平,还要有较高的政治素质,强烈的责任感和敬业精神。要善于学习和借鉴别人的经验,扩大视野,取长补短。另外项目经理要有较好的外语基础,能够与业主、当地专业人员会话,阅读外文资料。具备这些条件,必定能提高工作效率,加快信息掌握,促进与国际惯例接轨。

2.必须熟悉和掌握国际建筑市场状况和动态。当前参与国际工程承包的贯用作法是实行工程总承包和工程分包,这就要求我们必须了解和熟悉工程所在国对工程总包和分包的政策规定,指导我们采取相应的政策和策略。我国进入国际建筑承包市场的企业尽管越来越多,但是国际建筑承包市场的占有率与发达国家企业相比,尚有较大差距。以1996年美国的统计资料显示:美国占22.3%,英国占11.5%,法国占15%,德国占8.6%,日本占11.7%,韩国占4.5%,而我们仅占3.7%。在工程项目管理上,与国际承包工程的大公司如英国的克瓦纳集团、美国的福陆丹尼尔公司和法国的布衣格公司相比,我们的总体管理水平还相差很远,管理人员素质相对较低。加上我们国际承包经验不足,有的业主和监理还有故意刁难等情况。面对这种种困难,要想在国际工程承包中求生存、求发展,必须按照国际惯例采取相应政策。

3.必须处理好与业主、监理与当地雇员的关系。在对外交往中,既要坚持原则,要有一定的灵活性和策略性。在外国人眼中,我们代表的是中国,要不卑不亢,维护自身的利益,按国际惯例,寸理必争,寸利必得。对监理,既是对立关系,又有一致的一面,即都是业主的雇员,要善于利用这种一致抑制监理的作用。雇用当地雇员必须熟悉当地劳动法规,在不违规的情况下调动雇员的积极性,能为我所用。

二、必须了解和掌握FiDiC合同条款,搞好索赔,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首先要精通FiDiC有关合同条款。FiDiC合同条款涉及索赔的内容大致有两个方面。其一是关于工期的索赔,主要是业主不能按规定时限提供有关图纸、设计变更及其它非正常因素等原因导致的工期延误;其二是动用款项索赔,主要有工程变更、单价改动、规范改变及不可预见事件等,如水文地质条件变化、人为干扰等情况都有可能发生。总之,在FiDiC合同条款中很多规定为承包商索赔提供了法律依据,我们要充分利用这些规定,在施工过程中要专门注意与索赔相关事件的发生,及时抓住索赔时机,寻找索赔动因,要做到这一步,不精通索赔条款是很难办到的。做为项目管理班子,特别是项目经理、财务负责人必须精通FiDiC合同索赔条款,才能不失时机地提出索赔,减少流失,提高效益。

其次是及时收集索赔资料,提出索赔方案,FiCiC的索赔条款是进行索赔的法律依据。在施工过程中,按照索赔条款收集整理的索赔资料是索赔的事实依据。没有后者,或者后者不充分、不祥实是达不到索赔目的的。这要求施工工程主要的管理者要组织专人负责此项工作,要明确岗位责任。因为索赔是一项非常严肃的法律工作、技术工作和经济工作,是一项综合性的系统工程。负责索赔的责任人必须熟悉和掌握索赔条款,有较强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只有这样的责任人才能收集到准确的索赔资料,达到索赔的目的。

当然,真正实现索赔,并非易事,其关键是工程项目的管理者有没有索赔的观念、索赔意识和索赔能力。合同违规索赔是法律赋予承包商的正当权利,不能怕伤和气、伤感情,而忍受应该挽回的损失。国际国内承包工程都可能遇到索赔。因此,要求承包商在树立法制观念的同时,要坚持索赔的信心,更要特别强调索赔资料的合法性、准确性和时效性,否则将功亏一篑。

三、必须学会工程项目风险管理,把风险损失降到最低限度

无论是在国际工程承包中,还是在国内工程承包中,施工过程的事故是难免的,往往由此造成的损失也是惨重的,除了故风险以外,按照国际贯例还有政治风险、社会风险、经济风险、自然风险、人为风险和治安风险等。特别是在国际工程承包中,因风险造成损失的频率和概率较国内要高的多。因此,按照国际惯例学会工程项目的风险管理,把可能遭受的损失降到最低限度是提高效益的重要措施。

1.项目风险管理的作用,一是提高施工管理的风险意识,增强对工程项目的监管和风险管理的力度,突出施工技术措施和质量安全操作规程的到位,特别是项目管理人员、施工技术人员及其他相关人员要认识到风险的危害性,提高遵规守章的自觉性。二是加强在施工过程中对风险因素进行评估、预测、防范和控制,减少风险的发生和发生风险时能采取有效地弥补措施,从而达到防险、避险、减少损失、降低成本、提高效益的目的。

2.风险管理的途径:依照国际惯例就是实行施工全过程的投保,建立施工保险机制。在实施施工保险时,要尽其可能对施工全过程包括相关项目环节都要进行分析和研究,进行科学的风险评估,对所有可能发生风险的环节,按照国际惯例能投保的全部投保。对不能投保的风险环节要制订相应的、切实可行的防范措施。

3.合同担保的风险管理:合同担保是维护发包人利益的法律行为,在这方面稍有闪失,就会给承包商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所以合同担保的风险也是相当大的,决不可等闲视之。合同担保是独立于合同具有法律效率的文件。它主要包括:投标担保、履约担保、预付款担保、保证金担保等项目。一般地说,承包商和承保人是关系比较密切的,否则承保人不会给承包商担保。合同担保的关键要认真分析研究发包人的担保文件,要做到合情、合理、合法,损害国格和承包商利益的苛刻条件是不能接受的。另一方面,作为国际工程项目的承包者,要认真研究合同条款,要特别注意和防止业主终止合同的风险条款。同时对担保金额进行技术处理,不能因担保泄漏标价。要选择好履约方式,充分研究保单条款及加强对保函的管理等。

4.施工保险管理,进行施工投保的目的是转移施工风险,以弥补因风险造成的经济损失。施工保险应包括施工全过程,即所有施工人员的人身事故保险,材料、设备运输保险等,施工过程的保险要明确各方面的风险责任,明确投保险别和申办方式等,要研究保险合同和保险单的条款是否能保护自身利益。所以在进行施工投保时要充分利用FiDiC条款中关于保险条款的规定,最大限度的减少失误和经济损失。

四、必须掌握国外项目管理软件的应用

1.成立项目管理软件应用机制。项目管理软件是高新技术,是新兴现代项目管理手段。尽管在国外应用较为广泛,贯穿于项目管理的全过程,但是在国内还远没有达到普及的程度。因此必须与国际惯例接轨,尽快的踏上信息快车道。首先应成立项目管理软件开发应用小组,对项目计算机技术进行全面地研究、学习、开发、应用,并且争取尽快国内上网,进而进入国际互联网。

2.将项目管理软件纳入工程项目科学管理轨道。现在一般国外工程项目管理软件,不同种类、不同层次的工程项目,使用不同种类、不同层次的项目管理软件。在复杂的项目管理中使用p3,在一般项目中使用microsoftproject(微软项目)。另外还使用一些专项项目管理软件,以名冠全球的p3系列软件为例,就有工程进度计划、资源、成本动态管理与控制软件。还有工程合同文书、变更事宜、合同费用演变等管理软件,该软件使用能更好地执行FiDiC合同条款。当前主要代表产品有美国的p3和英国的aRtmiS。

3.培养高素质的软件开发、应用、管理人才。要真正推广国外广泛使用的项目管理软件,其项目管理人员起码应具备计算机基础知识,先进的技术是需要高素质的人才来驾驭的。所以,与国际惯例接轨,在建立了软件开发应用机制后,就应着手培养微软复合型人才,要求这些人即要懂计算机技术,又要懂管理,才能适应项目管理的需要。根据当前的实际情况,人才培养可分层次进行,先培养急用的计算机操作员和程序员,先能操作运行,独立开发编制、调试程序,再逐步推开,进行普及培训,让更多的管理人员掌握应用这项技术。

五、必须学会按国际惯例解决项目承包中的争议问题

不管是进行国际工程承包,还是进行国内工程承包,业主和承建商发生纠纷是不能完全避免的,一旦发生就耗费相当多的时间和精力、财力。因此,必须要面对现实,依照国际惯例,明智的做法,一是签订好承包合同,二是严格履行合同条款。

1.易于引起争议的问题

①索赔:是业主向承建商索赔,二是承建商向业主索赔。不管谁向谁索赔,都存在索赔成立不成立的问题,索赔金额能不能达到一致的问题。

②违约处罚:是不承认自己违约,二是指责对方违约,三是不仅要罚违约金,还要追加索赔。

③终止合同:是业主责任引起终止合同,如事实证明业主拖欠付款,破产或无力偿还债务,导致不能继续承包;二是承建商责任引起终止合同,如事实证明工程拖期,无力扭转局面,破产或无力偿还债务,导致不能继续承包。

2.减少和解决争议的对策

工程管理的背景篇6

关键词:Bim技术人才培养转型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正处于一个新的转折时期,经济学家称之为"新常态",是指我国经济发展要从过去依靠规模扩张、低价劳动成本、低价土地政策、低价环保成本发展向依靠质量提高效益型转变。房地产市场的低迷、生态环境的恶化加上近几年建筑类各专业的毕业生就业的专业对口率的迅猛下降。我们如何应对,建筑业选择什么样的路径,真正把"转方式、调结构、防风险、促升级"贯彻到实际工作中,继续保持建筑业平稳健康发展,给各大专院校提出了一个需要深层次的研究和思考的问题,人才培养往哪里走?

一、新常态下建筑市场的需求

我们必须要转变思路。建筑业"十三五"规划提出了要坚持节能减排与科技创新相结合,建筑信息化技术的简称建筑模型技术(Bim)引入到建筑领域,是建筑业的一次质的颠覆,我们必须深刻认识它的重要性。Bim技术对工程建设领域的作用和价值已在全球范围内得到业界认可,并在建设工程项目上得到快速应用与发展,Bim技术已成为继CaD技术之后行业内的又一个最重要的应用信息化技术。对于我国建筑设计行业,施工行业而言,Bim技术在设计阶段对于各专业的交互检查;施工阶段应用对于节约成本、加快进度、保证质量等方面均可起到重要的作用。在这种形势下,建设部已经在认识上起到了导向作用,认识到了Bim技术潜在的价值,已发文给全国的建设行业,重点是围绕新型城镇化建设,树立大建筑业的概念,从注重承揽大型公建向包括基础设施、第三产业服务、再造城镇文化的"建城"转变。思路转变了就要把握时机,人才培养是关键,各建设类高校要认识到新常态既是挑战又是机遇,经济减速一定程度上给我们提供了克服依靠扩张规模发展、做好结构调整的空间和时间,使我们有机会从先期人才培养抓起,及时调整人才培养方向,从实用技能入手。所以,我们每个学校一定要超前谋划,做好市场需求调研,建好配套的实训场、室,把经济下滑带来的各种不利就业因素降到最低程度。加强与设计单位、施工单位、咨询公司以及政府部门之间的沟通和合作,整合社会资源。通过交流会、研讨会、大师工作室等搭建平台,尽快地分享各单位的实战经验,凝聚实践智慧,尽快保质的在2020年到来之前把Bim人才培养好,以促使企业能正常在应对新常态挑战。

二、Bim技术在建筑行业应用的必要性

应用Bim技术可以支持建筑设计、造价、施工工艺等多方面的分析和模拟,实现虚拟的设计、虚拟的建造、虚拟的施工现场管理以及全生命期、全方位的预测和控制。例如,施工企业在正式开工前如果设计单位利用Bim审图功能进行了各专业设计的碰撞检查,提前发现了各专业之间的不协调问题,就可以避免后续的设计变更问题出现。

Bim技术可有效提高施工建造阶段的各专业、工种之间的协同工作效率。所有对建设项目不同阶段的有效设计、方案和技术措施都是以项目参与人员对项目全面、快速、准确理解为基础上展开的。Bim技术不仅基于三维数字化参数模型,其核心是在项目整个建设周期各参与方共同的资源平台共享。它改变了原来所有专业间靠蓝图进行协作的方式,改变了单纯依靠设计人员用抽象的符号和文字表达的施工图纸为依据的管理方式。降低了项目参与人员对结构、构件难重点的理解难度,提升了不同专业间、不同参与方对项目的协同能力。

利用Bim技术创建的数字化模型,相当于对建设工程项目从设计、建造和运营全过程进行管理进行了优化和方案预演。

三、Bim技术在工程项目中的应用

(一)工程项目管理方面的应用。Bim技术可与项目管理集成应用并为项目管理提供技术和专业数据的支持。Bim技术应用过程中,将会产生大量的可供深加工和再利用的数据信息,是信息生产者;项目管理系统解决了企业之间、企业到项目、项目之间的协同管理问题,在协同过程中,成为业务数据的使用者。二者相结合,可有效形成业务数据产生、存储、使用、再存储的一个封闭环路,可以有效提高业务数据准确性和使用率。这样的模式,将会对传统的项目管理机制和方式产生深远影响。

(二)工程建造方面的应用。目前我国大力推行建筑产业装配式施工,目的是减少建筑垃圾,实行绿色建造。Bim技术能够将建筑全寿命期内不同阶段的数据、资源等连接起来,形成行业产业链的贯通,为工业化进程提供技术的保障。核心之一就是推进建筑预制装配化,而推进建筑预制装配化必须实现设计标准化、构件生产工厂化、现场施工机械化、项目管理信息化等。采用Bim技术就能比较容易实现模块化设计和构件的"部品化",可以说在建筑工业化的应用中有天然的优势。,如基于Bim技术实现设计过程中的空间优化、专业工种之间的碰撞检查;施工过程中的深化设计、施工工艺的模拟和优化、成本控制等;这些是预制装配化建造过程中对Bim技术的实际需求。

四、建筑工程管理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型

以Bim模型为核心,与先进的信息化技术集成应用,发挥双方更大的价值,支持施工项目的精细化管理,实现智慧建造。目前,以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移动应用等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逐渐被普遍应用,为Bim技术的深度应用提供了更多技术支撑和应用手段。Bim技术基于几何模型,可附加建造过程大量的业务信息,前端可集成物联网、移动应用等,动态掌控工程建造现场及建筑物运行状况;后端可利用云计算的低成本高效率的特性,形成稳定的Bim模型数据库,支持基于Bim技术的业务协同。在这种状况下,传统的建筑工程管理模式已经发生了质的改变,那么我们高校培养的学生本身就是要求与施工一线零距离接轨的,那么人才培养方案的转型就是势在必行的事了,怎么转,以哪一种方式与企业接轨,课程如何架构都是我们在近一到二年必须快速解决的问题,2020年就要来了,我们建筑工程管理人才培养的春天也要来了,我们每一个高校都应该抓住机遇,不放过每一秒钟,保持和党中央的高度一致,最终实现智慧建造。把基于Bim技术综合集成各种信息技术,可以系统地管控建筑全生命周期的每一个环节,包括项目成本、进度、质量和材料等不同业务,提升施工项目精细化管理和控制水平,

总之,在新常态下,城镇化建设的步伐越来越快,我们要建造绿色的建筑、智能的建筑、智慧的建筑、舒适的建筑,首先要有合格的建设人才,合格建设人才的培养必须引进Bim技术,一个科学合理的将Bim技术贯穿在人才培养全过程的人才培养方案的设定就是非常重要的。

参考文献:

【1】张建平《Bim技术的研究与应用》施工技术2011

【2】袁东华《高校人才培养方案存在的问题探究》高等理科教育2010

【3】研究组《2014年度施工企业Bim技术应用现状研究报告》上海施工行业协会2014.12

工程管理的背景篇7

高新技术和现代制造业

类别:软件与信息服务产业人才

要求:具有计算机应用、软件工程、软件开发和应用等电子与信息专业背景,硕士及以上学位,具有两年以上研发工作经历。

类别:电子信息产业人才

要求:具有计算机及应用、通信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电子与信息专业背景,硕士及以上学位,具有两年以上研发工作经历。

类别:集成电路产业人才

要求:具有电子材料与元器件、微电子技术、计算机软件等专业背景,学士及以上学位,两年以上研发工作经历且具有良好外语水平的复合型人才。

类别:新材料产业人才

要求:具有无机非金属材料、材料科学与工程、高分子材料与工程等专业背景,硕士及以上学位,具有两年以上研发工作经验;或学士及以上学位且具有副高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五年以上研发工作经验。

类别:生物医药产业人才

要求:具有生物工程或生物技术、生物化学、化学制药等专业背景,硕士及以上学位,具有两年以上研发工作经验或学士及以上学位且具有副高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五年以上研发工作经验。

类别:汽车产业人才

要求:具有汽车技术,机械设计及自动化、汽车造型及车身设计等专业背景,硕士及以上学位和中级及以上专业技术职务,具有相关工作经验和突出业绩,具有较强研发能力的人才。

类别:装备制造产业人才

要求:具有机电一体化,电气技术、物理电子和光电子技术等专业背景,学士及以上学位,具有十年以上研发工作经验的设计人员学士及以上学位,五年以上研发工作经验,熟悉机电一体化、光电一体化、光(电)制造技术、激光技术与计算机辅助设计的复合型人才。

文化创意产业

类别:文艺演出管理人才

要求:具有艺术管理、文化产业管理、国际文化交流等专业背景的高端经纪人才和策划人才。

类别:出版发行和版权贸易人才

要求:具有出版、编辑、印刷工程、版权等专业背景的高端创意人才和策划人才。

类别:影视节目制作和交易人才

要求:具有影视制片、影视媒体技术、广播电视数字技术等专业背景的高端创意人才和策划人才。

类别:动漫和网络游戏制作人才

要求:具有美术、动画、计算机等专业背景的高端创意人才和策划人才。

类别:会展产业人才

要求:具有会展经济、会展策划设计、文化传媒创意等专业背景的高端创意人才和策划人才。

类别:艺术品创作及交易管理人才

要求:具有艺术品经营,拍卖、研发设计创意等专业背景的高端创意人才和策划人才;艺术品创作大师及具有特殊专长和技能的高端人才。

金融产业

类别:风险管理人才

要求:具有金融工程、金融、财务管理、企业管理、经济管理、工商管理,硕士及以上学位,在金融机构专业从事风险管理工作三年以上,熟悉各类金融风险管理工具的应用及理论。

类别:投资管理人才

要求:具有证券投资、数学,统计、金融等专业背景,知名投资银行两年以上工作经历,或三年以上投资管理经验;学士及以上学历,具有五年以上投资管理经验;通晓金融投资、行业工程和其他学科相融合的复合型人才。

类别:基金运营人才

要求:具有财会、经济、会计、金融等专业背景,硕士及以上学历,具有三年以上基金运营方面工作经验;学士及以上学历,具有五年以上基金运营工作经验。

类别:保险精算人才

要求:具有金融学(保险精算方向)、保险精算、统计、保险学等专业背景,本科学位五年相关工作经验,硕士学位两年工作经验。

现代农业

类别:农业科技研究人才

要求:具有动植物遗传育种、林业安全工程、生物技术等专业背景,本领域相关专业硕士及以上学位;具有五年以上科研工作经历,取得相应专业技术成果的从事设施园艺、林木综合养护、农产品保鲜加工,兽医预防、奶牛遗传育种方面的研究人员。

工程管理的背景篇8

关键词:信息化背景下;档案管理;研究

如今信息化已经逐渐渗透到人们的生活、学习以及工作等领域,甚至对国家经济的发展也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而我国部分地区的档案管理单位还没有认识到信息化技术的便利性与可靠性,依然采用传统的管理方式进行档案管理,因此本文分析了信息化背景下档案管理研究意义,并进一步研究了信息化背景下的档案管理途径,为加快我国档案管理单位的信息化进程提供了基础,为部分地区档案管理部门的深化改革提供了科学借鉴。

1信息化背景下档案管理研究的意义

档案管理是一份十分繁杂的工作,具体包括档案整理、档案收集、档案保管、档案编目、档案价值鉴定以及档案的统计和研究等,传统的档案管理工作需要大量的人力和物力,并且无法保证档案管理工作效率,信息化最大的特点就是能够通过数据库将繁琐的信息科学合理的收集与整理,以电子计算机为依托利用信息化技术进行档案管理,分别建立档案收集、保管、检索等数据库,将大量的档案信息录入计算机数据库系统,不仅能够提高档案管理工作效率,还使档案的调取与检索工作变得更加简单和方便,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有效避免长时间内档案没有人追踪而丢失的情况,对确保档案拥有者的信息安全具有重要意义[1]。

此外,档案管理不仅是一项基础管理工作还具有集服务、管理与政治于一体的特点,将信息化技术应用于档案管理工作中,也是我国档案管理与时俱进的重要表现,将档案管理信息化,能够促使档案管理部门不断发展与进步,由于信息化档案管理工作,对管理工作人员信息化技术具有严格的要求,这就促使档案管理部门不断引进信息化技术人才,加强人才队伍建设,这对促进档案管理部门的长足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对我国档案管理单位的深化改革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2信息化背景下的档案管理研究

2.1建立完善的信息化档案管理制度

完善的信息化档案管理制度是保证信息化档案管理工作顺利开展的关键条件,建立完善的信息化档案管理制度首先要求档案管理单位大力宣传信息化技术对档案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同时还要通过培训使档案管理人员了解档案知识以及与档案相关的法律法规,通过思想教育使档案管理单位领导以及管理工作人员重视档案管理工作、明确档案管理工作的重要性[2]。同时档案管理单位要对管理人员进行信息技术培训,聘用专业的信息技术人员,为档案管理工作人员讲解信息技术应用于档案管理工作中的步骤与操作技巧,通过长时间的培训使档案管理人员掌握最先进的档案管理信息技术,并将档案管理工作责任落实到每一位管理工作人员当中,使其具有强烈的责任感,保证档案管理工作效率与工作质量。

建立完善的信息化档案制度,还要求档案管理单位形成一套规范性的信息化档案管理规范与流程,严格规范档案管理工作人员的工作程序,使其按照规范的信息化档案管理流程开展工作,同时档案管理单位还要在每个阶段对工作人员的工作情况进行监督和模拟考核,督促档案管理工作人员严格遵守信息化档案管理制度。

2.2培养专业的信息化档案管理人才

专业的信息化人才是保证信息化档案管理工作有效进行的重要基础,培养专业的信息化档案管理人才需要档案管理单位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首先,在信息化档案管理中要聘用部分专业的信息化技术人才,保证信息化技术人才的中坚力量,档案管理部门在本部门内部展开信息化技术培训,实行分组互帮机制,指派档案管理部门的专业信息技术人才作为互帮小组组长,对一定数量的信息技术基础较差工作人员给予培训帮助,并将小组互帮效果作为小组考核的重要标准,对小组整体成员信息化技术掌握程度较好的给予薪资方面的奖励,以此促进其他小组不断学习信息化技术。

其次培养专业信息化档案管理人才还需要档案管理部门制定相关的人员激励机制,制定相关的职称和薪酬机制,将档案管理人员的信息化技术应用水平,以及其他工作情况作为评级和薪酬的标准,从精神和物质方面激励档案管理人员,使其不断提高自身专业水平和职业道德素质,全身心投入到信息化档案管理工作中。

2.3加强信息化背景下档案管理保护措施

信息化背景下,档案管理的安全性尤为重要,信息化档案管理数据库的录入模式以及数据之间的运行模式大体相同,二者之间存在着较强的依赖关系,一旦数据库被网络系统中的不法分子攻破,就会导致无数档案信息泄露,不仅威胁到档案持有者的信息安全,还有可能泄露国家机密,由此可见信息化背景下档案管理安全性的重要程度,要加强信息化背景下档案管理保护措施。

首先要求档案管理人员熟悉档案数据库之间的依存关系,在使用信息化管理档案的同时要及时对系统程序进行维护,消除数据库信息面临的威胁与破坏[3]。其次,保证信息化网络安全,信息化背景下的档案管理主要是利用网络对档案信息进行管理,因此加强信息化网络安全是确保档案管理安全的重要途径,保证信息化网络安全一方面要保证网络运行后台安全,另一方面要保证档案信息不泄露,档案管理人员在利用网络进行档案信息管理时,要保证操作的规范性,保证档案信息管理系统的安全运行,及时检测网络环境的安全性,通过扫描、认证的方式进一步加强档案管理的安全性。

3结论

综上所述,档案记载着个人全部成长信息以及隐私,甚至有些档案直接涉及国家机密,因此档案管理是一项重要的工作,但传统的档案管理工作形式已经不能满足我国档案管理部门发展的需求,应该利用信息化背景下网络便利性与系统性,来提高档案管理工作效率,减少档案管理工作的成本,对信息化背景下的档案管理进行系统研究,有利于信息化背景下档案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

参考文献

[1]许桂清,李映天.信息化背景下分布式档案异构数据库的探索与研究[J].中国档案.2013(02)

[2]施秀平.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国档案信息化建设的成就[J].宁德师专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04)

[3]向菁,吴振新.网络信息时代档案管理发展现状及趋势分析[J].中国图书馆学报.2015(02)

工程管理的背景篇9

一、科技企业的生命周期理论

企业成长理论认为,企业既是一个社会经济组织,同时也是一个生命有机体。企业也像生物有机体一样,有一个从生到死、由盛转衰的过程。企业所呈现的生命周期现象是企业的基本活动规律之一。为了描述企业的生命过程及其形态变化,有关学者试图用企业生命周期模型来描述企业生命过程的一般规律。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就是美国管理学家伊查克•爱迪思提出的企业生命周期模型。爱迪思对企业生命周期进行了系统研究,并在上个世纪80年代出版了一本名著《企业生命周期》,他在该书中将企业生命周期划分为“产生”“成长”“成熟”“衰退”和“死亡”五个阶段。本文借鉴伊查克•爱迪思提出的企业生命周期模型,将科技型企业的生命周期划分为种子期、初创期、成长期、成熟蜕变期四个阶段构成。

二、专业背景因素在科技型创业不同时期的影响分析

(一)专业背景因素在创业种子期的影响

种子期是企业生命周期的第一个阶段,也称创意期、创业前期,对科技型企业而言,是创业者提出技术设想(创意),通过其创造性的探索研究,形成新的理论、方法、技术、发明或可进一步开发的成果的阶段。这一阶段具有强烈的知识创新特征,资金的投入较少,主要的风险是技术风险。对于科技型创业者而言,这一时期的核心投入要素是创业者本人或其领导的团队的“智力”和“技能”,而这些“智力”和“技能”很大程度上来源于科技型创业者或其领导团队成员所接受的专业教育。科技型创业者具有的专业知识和能力不仅影响着未来企业的发展方向,也决定着这一阶段的研究开发活动是否能最终转化具有商业前景的项目。目前国外有关资料表明,从创意提出到开发成功的项目仅占5%左右。在科技型创业者中多数人都具有理工类的专业背景,接受的专业教育大多集中在“理、工、医、农”等专业。在杨德林、王乐等人在北京中关村科技园区对科技型创业者进行调查中显示具有“理工类”专业背景的科技型创业者在80%以上,并且拥有硕士以上学历者超过三分之一。这些科技型创业者本身具备的专业知识是他们在创业孵化期最主要核心的创业资本,他们利用自身的“智力”和“技能”投入,通过技术创新提出具有商业潜力的技术设想和创意。即使在其领导的创业团队中,他们在这一阶段往往也是发挥着核心的作用。可以说,这些科技型创业者的理工类专业知识就像肥沃的土壤一样,不断孕育着具有潜在商业前景的“创意”。同时,我们也不能忽视在科技型创业者的大军中还有一小部分人是“非理工类型”的专业背景。在杨德林、王乐等人在北京中关村科技园区对科技型创业者进行调查中显示,具有管理类专业背景的科技型创业者占到总数的16%,占“非理工类”专业背景创业者总数的80%。这部分创业者虽然没有接受系统、完整的“理工类”专业高等教育,但大多具有良好的“科技意识”和敏锐的“科技嗅觉”,同时他们管理类、经济类的专业背景使他们对信息时代全球经济的发展趋势和特征能够更好地把握和理解,这些优势使他们能够敏锐地发现或萌发具有科技潜力和市场需求的“创意”。虽然这部分创业者自身的科技开发和创新能力有限,但他们往往能够有效地联合或组织起相关的科技人员,形成一个团队,弥补自身科技能力薄弱的劣势。我们也必须认识到,对于科技型创业而言,非理工类专业创业者的劣势是先天性的,其能否通过其他办法有效弥补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其失败的风险要远远大于具有理工类专业背景的创业者,因此在科技型创业者大军中,非理工类创业者的人数始终是占少数。总体来说,在科技型企业的种子期,对理工科出身的创业者而言,专业背景因素发挥着重要作用,呈现出急剧递增的趋势。而对于非理工科出身的创业者,虽然专业背景也发挥了较为重要的作用,但相对要弱化许多,呈现为缓慢递增的趋势。

(二)专业背景因素在创业初创期的影响

初创期也称孵化期,是科技型创业者或其领导的团队将其经过种子期探索研究所形成的具有商业价值的科技项目成果,通过产业创业来实现科技成果向产业化转变的阶段,是科技型企业创立形成的阶段。这个阶段是科技创业者取得、整合、运用技术、人才、资金等各种经济资源并创立企业的过程。这一阶段的风险更多地表现为把科技成果转化为工业化生产过程中所产生的技术风险、产品风险、市场风险、管理风险的综合。这一阶段科技型创业者的创业行为主要包括两个部分。首先是科技型创业者或其领导的团队要将实验室成果向工业生产环节转移的技术行为;其次是科技创业者开始更多地涉及到企业家行为,即把原来较为松散自由的科研团体转化为具有生产经营职能和严密组织结构的经济实体。在科技型创业者的技术行为发挥过程中,理工科背景的创业者的专业知识继续发挥重要的核心作用,专业知识的影响在这一阶段仍然是上升的。科技型创业者本身或其领导的科研团队的专业能力对实验室成果能否成功地向生产环节的转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关系到科技型企业是否能真正创建成功。可以说,这一阶段理工科专业背景的创业者,其专业知识、能力的发挥,直接决定了科技创业的种子是否能够生根发芽,破土而出。但我们也必须认识到,由于这一阶段科技型创业者的行为已经不仅仅局限在科技研发上,而且开始更多地涉及企业家行为,所以理工科专业背景的创业者专业知识的影响作用较前一阶段开始弱化。虽然依旧发挥着重要作用,但他们在企业管理、市场运作等方面的知识欠缺开始显现。非理工科专业背景的科技型创业者在这个过程中,其在相关科技专业知识和能力方面的劣势较之理工科创业者仍然存在。在科技成果从实验室向生产环节转化的过程中,这部分创业者的专业背景的影响仍然发挥着间接作用,即通过其领导的科研团队间接推动,而不是直接的智力和技能的投入。但同时,在由于这个阶段科技型创业者开始更多地涉及企业家行为,所以非理工科出身的创业者,尤其是管理、经济类专业的创业者开始在许多方面展现出其专业知识的优势。可以说在初创期,理工类的创业者其专业背景依然发挥着重要的积极影响,但开始弱化;而非理工类创业者专业背景的积极影响随着创业对管理、运营等需求的增加而开始递增。

(三)专业背景因素在创业成长期的影响

成长期是企业由小到大、实力逐步增强的时期。科技型企业经过艰苦创业,实现了科研成果向工业化生产的转化后,作为一个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经济实体,开始进入其正常的成长发展时期。这一阶段企业需要大量的追加资金投入,由于其日益显现的广阔市场前景,其融资的难度会逐渐降低。在这个阶段,专业背景对科技型创业者的影响较前两个阶段略有下降,处于一种平台期。一方面,科技型企业与一般中小企业不同的是必须保持活跃的科技创新能力,强化高新技术产品的研制开发优势,这就要求科技型创业者或其领导的团队继续保持充分的、持续不断的“智力”和“技能”投入,有效地发挥其专业知识的优势和潜能。另一方面,随着企业的成长,企业的运营管理、市场开发等问题的重要性日益凸显,这一阶段的风险主要表现为企业运营的经营风险和市场环境变动带来的市场风险。这就要求创业者需要将更多的精力转移到企业经营和市场开发等科技创新、产品研发以外的事情上。这一阶段对理工类专业背景的科技型创业者而言,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科技型企业内部会形成一个由专业科技人员组成的科技创新和产品研发团队,科技型创业者本人会逐渐减少参与具体研发活动,更多的是发挥战略性指导作用。这就使得他们的理工类专业知识所能发挥的作用较前两个阶段会有所下降。同时,在企业运营和市场开发、融资等方面,这些理工科出身的创业者所具有的知识储备劣势开始逐渐显现出来。相对于理工类专业背景的创业者而言,非理工类专业(尤其是管理、经济类专业)的科技型创业者,随着企业专业创新研发队伍的成熟壮大,他们原来在科技知识、能力方面的劣势也随之逐渐淡化。与此同时,他们管理类、经济类的专业背景在面对企业运营管理、市场开发、社会融资等问题时开始发挥出优势。

(四)专业背景因素在创业成熟蜕变期的影响

工程管理的背景篇10

关键词:数字经济;管理转型;制造企业

数字经济是指以使用数字化的知识、信息作为关键生产要素、以现代信息网络作为载体、以信息通信技术的有效使用作为效率提升和经济结构优化的重要推动力的一系列经济活动[5],具有万物互联化、知识智能化、数据要素化特征[6]。第二届数字中国建设峰会上的报告数据显示,我国数字经济有效推动了GDp增长,数据资源成为驱动制造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促进数字经济与制造业深度融合,在各国数字经济发展战略中都占有重要地位。

一、数字经济背景下制造企业管理转型的必要性

中国制造业规模庞大,体系完备,但仍存许多问题。传统制造业自主创新能力相对发达国家较弱,生产管理效率较低。只有不断提高产品竞争力,加大自主创新能力,中国制造企业才能更好地发展壮大。根据我国“互联网+”行动计划的内涵,现代制造业应该与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先进技术相结合,促进制造企业数字化转型升级,引导制造企业拓展国际市场。数字经济背景下的企业管理本质特征即信息流和工作流的数字化[14],企业需对数字化工作流和信息流进行有效管控,利用物流和资金流实现数字化网络化协同。因此加速高新数字技术与传统制造企业管理融合迫在眉睫,管理数字化转型成为制造企业发展的必要途径[4]。

二、数字经济背景下制造企业管理转型要素

为了抓住数字经济发展的机遇,我国制造企业全力推进设计研发、生产服务等环节的管理模式数字化转型。数字经济背景下,企业管理更加趋于网格模式,传统制造企业管理转型可以通过数字技术在企业生产制造、销售物流、产品创新等环节的应用进行[8]。这样企业就能改善客户体验、创新价值主张、提升组织效能。基于企业运营管理模式,结合数字经济时代背景特点,企业管理转型涉及三个主要方面:一是供应链管理,建立与供应商、分销商之间快速的合作和交流的渠道,面向供应链以市场的观点对整个商务活动进行规划、设计和实施的整体结构。供应链管理转型是以信息流、物流和资金流的整合为基础,以最低的整体成本满足客户的同时实现供应链的高效运作。二是生产与研发,关键在于优化生产过程、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率。数据及其相关技术使得信息不对称问题得到很大程度的改善,用户的偏好成为企业产品研发的关键。客户管理关系中精准化营销模式倒逼上游生产体系发生变化,传统制造企业的生产模式、产品设计、研发模式均应有相应的改善。三是客户关系管理,数字经济时代数据及其相关技术发展迅速,利用数据信息改善客户关系管理成为关键。数据信息对为客户提供优质服务、建立良好关系等起重要作用,有效利用数据信息改善客户关系成为传统制造企业管理数字化转型的关键。以上三方面相互联系协调,为企业管理数字化转型奠定基础。同时业务流程重组不断对企业原有业务流程进行管理创新,则是对企业管理数字化转型的组织保证[15]。

(一)数字经济背景下企业供应链管理转型

数字经济时代网络化的供应链平台成为供应链效率提升的支撑,云计算、人工智能等先进数字化技术的逐步成熟有效解决了供应链上的链接、索引和交互等问题,实现了供应链不同环节的有机联合,供应链效率大幅提升。数字经济对供应链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信息化、横向一体化、物流系统数字化等方面。第一,企业供应链的发展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现代化信息技术和智能化等的支持。因此数字经济背景下,企业管理转型需要利用大数据构建系统化的现代管理体系,搭建好信息供应链管理平台,以确保企业与消费者之间的信息沟通顺畅。同时智能化技术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取代人工,不仅可以提高效率,还可以降低企业的人工成本,促进供应链的可持续发展[1]。第二,在传统的管理模式下,企业为了追求资源整合往往采用纵向一体化来实现高度控制。数字经济时代横向一体化成为主导,企业只需抓住产品方向和市场这两个重点,及时整合外部资源响应市场即可。横向一体化形成了一条完整贯穿供应商、制造商和分销商的链条,链条上所有节点的企业都需同步、协调。因此供应链横向一体化程度也是影响数字经济背景下企业管理转型的重要因素之一。第三,数字经济时代,线上线下交易融合交错,物流成为企业经营中的重要环节,其数字化程度对企业交易的完成度有重要影响。企业需利用系统科学的思想和方法结合先进的数字信息技术建立适配的物流系统,使全范围、全过程的物流活动能够实现纵深化的管理和协调。

(二)数字经济背景下企业生产、研发管理转型

数字经济给企业带来生产技术创新的同时生产模式、产品设计、研发模式等也发生变化。第一,生产模式趋于模块化、柔性化。数字经济背景下,数据及其相关技术使得信息不对称问题得到很大程度的改善,用户的偏好成为企业产品研发的关键。因此,数字经济背景下客户管理关系中实施的精准化营销模式倒逼上游生产变化,单一批量的生产已经无法满足需求。为了满足差异化需求,企业的生产需适合于定制化产品的模块制造,生产模式逐渐柔性化。同时数字经济降低了企业的搜索、复制、溯源以及认证等相关成本,企业可以将更多的资金投入到生产模式优化中去[8]。第二,产品设计趋于版本化、迭代化。数字经济时代市场需求不确定性增加,用户识别、敏捷学习、迭代试错成为企业适应复杂多变的外部环境的重要能力[13]。迭代创新模式增加了企业发展战略的多样性,也降低了资源禀赋约束[12]。迭代化的生产节奏有利于企业及时地适应供需两端的需求与发展,更加精确地感知新变化、把握新机遇。第三,研发模式趋于开放化、开源化。数字经济发展过程是全生态协力共进的发展,创新不只是部门内部的创新,更是整个生态的协力共进。企业需要不断综合不同领域的新知识、发掘跨界创新潜力,才能在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中凸显核心竞争力,拥有更多的选择、更稳定的系统和更强的抗风险能力[2]。

(三)数字经济背景下企业业务流程重组

传统的业务流程中一项完整的工作会交交由不同的部门依次进行,信息传递路线较长,信息失真概率更大,导致组织内各部门交流、协调较为缓慢,生产效率与决策准确率较低。数字经济背景下的业务流程重组基于大数据、云计算等信息技术,以企业战略为基础,涉及到组织结构和人文因素等诸多方面。第一,数字经济背景下的组织结构具有复杂化、集权化等特征[3]。组织结构为适应精细化分工和数字化供应链平台等,逐渐扁平化、柔性化、网络化,为了与业务流程相适配平台型经济形态也不断发生变化[16]。面对数字经济带来的企业环境快速变化、组织边界模糊化、组织创新多元化,网格制相对于科层制更具优势,也是数据驱动组织结构创新的体现。其优势主要体现在规则和权力两方面。数字化技术改变了行动者规则,行动依据不再是科层制中稳定的公式规则系统,而是由原来的经验规则变为数据规则,数据、信息技术、知识等要素的作用越来越大,甚至形成以数据信息及相关技术为核心的规则体系[10]。开放的网络式管理模式和无边界的生态圈管理模式使得权力趋于分散,变得更加多中心化和去中心化。同一组织内的不同层级之间信息高度透明,组织和个人的信息权力越来越小,拥有大数据信息的大型平台组织和政府部门等成为权力集中地。第二,信息技术在业务流程重组中主要作用是提高信息决策质量和速度、简化管理流程[7]。其对业务流程重组的技术支撑主要是作为流程再造规划管理工具从整体把握项目的规划、进度、预算、评估等;作为成本分析工具分析项目所需资源与成本;作为人事计划工具来进行人力资源相关分析;作为集成工具、编程工具等管理系统开发工具。相对应的,业务流程重组也对信息技术有较大影响,促使企业在信息技术方面不盲目接受,而是注重人工和信息技术的配合与协调,为企业长久发展提供支持。第三,企业流程重组不仅涉及到技术,还涉及到人文因素。企业业务流程重组是深层的管理变革,原有企业文化背景下的价值观将被重组。数字经济时代传统制造企业需要进行企业文化变革,需要在创新协同的文化引导下,以客户为中心,团结协作进行业务流程重组。通过整体氛围的引导与激励,调整员工的意识行为、价值观等,以实现企业业绩的提升[17]。数字经济背景下企业需要构建新的价值体系与行为模式,使企业文化与业务流程重组过程相适应,两者相互交融,共同进步。同时数字经济背景下,智力价值不断提升,企业组织管理更趋于扁平化,权利也更加分散,企业人员的知识与能力、素养、态度等也需与之匹配[18]。第四,企业战略是业务流程的总纲领和指针。数字经济背景下的业务流程重组实质上是结合数字化、信息化技术从业务流程出发挖掘企业潜能来进行战略构想[17]。传统制造企业需要结合数字经济对企业的内外部资源、环境、市场、创新能力等方面的影响,利用数字化信息技术,对企业战略进行更适配的调整。

(四)数字经济背景下企业客户关系管理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