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力信用体系建设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23:55:17

电力信用体系建设篇1

【关键词】电力企业;信息化建设;高科技办公

当前,我国电力工业的发展已经在世界具有一定的影响力,但电力企业信息化建设已经跟不上发展的脚步了,对电力企业信息化建设不关注,投资建设信息化的资金不够集中,电力部门没有做出信息化建设的规划等等,都是造成电力企业信息化系统不够完善的原因。在经济迅速发展的中国社会对电力企业已经离不开了,虽然一些企业认识到了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从根本上解决电力企业对企业信息化的缺陷。

一、电力企业信息化建设失败原因分析

目前,我国电力企业信息化建设中的一些缺陷,是信息化建设失败的重要因素。

(一)我国电力企业的体制改革仍然处于探索阶段

我国电力企业需要探索的原因有很多个方面,一些业务界面的划分没有做出明确的划分、企业内部机构的变革还不够彻底、公司的战略不够明确和在管理职能的调整方面还从在着很大的问题。我国电力企业在建立信息化是战略是变化的,这是导致信息化建设缓慢的原因之一,由于混乱的战略导致电力企业信息化建设不够完整和系统。严重的会导致系统建设没有规则,就会产生大量的信息垃圾。

(二)缺乏整体规划的指导

电力企业建立的信息化档案管理之所以成为无用的系统,最主要的原因是信息部门与具体业务部门之间没有建立联系和交流,建设的信息系统也就不能发挥它应有的功能。

(三)缺乏整体规划布局

要建设一个相对完整的新生信息化档案管理系统,需要一个很长的工程时期,和电力企业在各个方面给予宝贵的意见和规划。对于我国电力企业信息化建设最主要的是缺少信息化建设的布局,这样建设的信息化就有不确定性,这样导致我国建设的信息化水平低,管理不集中的问题。

(四)缺乏整体实施框架

在进行系统建设时准备工作必须充分,调查企业的具体需求进行分析,否则就会出现系统实现的功能不能全部满足企业的要求,还会出现企业部门之间的系统建设没有完整的结构,如果准备工作没做好就会使得各部门之间的系统通信不能正常进行,就会出现孤立的信息圆圈,就不能完成信息化建设来促进企业发展的最终目的。

(五)重新建设和轻管理

电力企业信息化建设由于其的特殊性必须收集大量的数据,规范管理是信息化必不可少的条件,只有这样才能所需的系统测试结果。

(六)系统实施的目标不明确

计划经济体制是我国电力企业具备的特殊体质,这样的经济体制造成电力企业没有强烈的危机意识,占据有力的市场意识和加强经营意识。电力企业每年都投入大量的人力和财力,而取得的成绩却不怎么样,这是电力企业走入现代化市场后,没有明确的目的和方向。

二、电力企业信息化建设的难点分析

在我国电力企业属国家独立经营的企业,没有有力的竞争对手,这对企业的管理,和企业的发展都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前面提到过电力企业有独特的特殊性公共服务性质是电力企业不同于其他的企业的;电力企业的独立资产没有流动资产,这样封闭的资产不同于其他企业流动资产的应用,所以其他企业的信息系统不适合于电力企业应用。

电力工作人员思维不能做到一样。信息化系统为企业的工作效率做出了巨大贡献,更加合理的管理企业内部,电力企业传统的处理工作的方法不适合现代化信息化电力企业的方式,这样从企业的内部就会出现权力的第二次分配,当然就有一些企业内部的员工对信息化系统的建设产生了疑问。

我国电力企业一般都是通过分级管理来管理的,要做好电厂的管理就必须先管理好电力生产,并且在电力公司的集约化管理下进行管理。所以我国电力企业的信息化建设的前提下,保证电力资产的保持和增长;企业内部资产的管控同样影响信息化建设的因素。电力企业管理基础的落后,是导致电力企业的管控过程中遇到空难的原因。

三、电力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出路与构想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企业的需要信息技术已经占领的所有字段,尽管我国电力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水平值,得到一些改善,但仍然没有发挥其重要的作用。但是,由于传统电力企业的观念没有改变的原因,使得在电力信息化建设上存在着问题。

1.信息系统总体架构

电力企业信息系统的信息网络、系统平台和应用系统,形成了现代网络技术是保障电力企业信息系统。利用信息网络来实现信息的分享,并且为企业实现远程连接。

2.信息网络架构

信息网络体系结构是通过网络操作系统,电力企业信息化必须通过信息网络架构,支持内部生产过程控制系统、电力企业财务管理系统、燃料管理系统、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办公自动化系统和其他特定的业务功能。通过采取有效的手段,来保护安全隔离的系统。

3.应用系统架构

应用系统的实施策略主要包括以下内容:使用软件相结合的方法的发展和应用,组织,建立标准,持有和存储和分布,并利用先进的管理理论和方法来控制电力企业信息化建设,重点建设的质量系统,成本和时间的控制和管理,统一企业安全生产管理、计划管理和应用系统数据接口规范、数据交换发电厂和可以很容易地用于不同的分支,建立电子商务平台,购买燃料如煤和帐单信息,逐步积累经验,并最终实现权力和各种各样的商品和材料的电子商务。

4.信息化保障体系

电力企业信息化保障体系的具体内容是:

(1)安全保障体系。现代化的网络防护是建设现代化信息档案的重点,要整体的提高系统的防护功能;确保关键时刻能够应急,从多方面进行一系列的安全措施,构建一个安全保障极高的管理体系,达到一个完整的系统化的安全保障体系。(2)标准规范体系。拥有标准规范体系,就能保证系统的建设在统一的标准下运行,标准的系统体系是系统间能够更好的达到共享。技术标准和管理标准是关键。技术标准应该在安全标准的机制下进行;管理标准应该有规范的操作标准。(3)管理保障体系。信息化建设需要强力的领导,贯彻落实国家针对企业信息化建设所颁布的政策和法规,建设一个完善的管理体系,才能让电力企业建设更加信息化技术化科技化;企业的发展需要人才的培养,做出近年来人才培养计划,人才激励制度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最好方法,培养一批高素质的信息化专业人才是企业发展的财富和基础。

四、小结

要与时俱进就必须加强档案信息化建设,是提高档案工作效率的最好办法,是改变当前档案部门的重要措施。加快档案信息化建设对促进国家电力资源总量增长和优化电力企业电子政务工作有效的进行有着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电力信用体系建设篇2

摘要:随着社会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的电力行业在发展过程中取得了较大的进步,其电力网络的建设数量及建设规模在不断的增大,在此基础上,保证电力网络的运行安全是非常必要的,这就需要在日常的电力网络管理工作中,加强电力信息安全的管理,本文就主要结合相关的实例,对电力信息安全标准体系的建设进行简单分析探讨,对于保证电力信息安全具有积极的作用。

关键词:电力信息安全;标准体系;建设

中图分类号:tp39文献标识码:a国家“十二五”规划期间,对于电力行业的建设给予了更大的支持,这使得我国的电力行业进入到高速发展的时期,随着电力市场的变革,我国的电力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着更多的机遇与挑战,随着电网建设工作的深入,我国电网在建设的过程中,逐渐朝着自动化、智能化、信息化的方向发展,并取得了一系列的成果,但是对其信息安全现状进行简单分析,发展其中还存在较多的不足之处,本文就结合某电力公司的信息安全发展现状,对其信息安全标准体系的建设进行简单分析。

一、电力信息安全发展现状

随着社会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发展过程中的电力需求不断增大,在其发展过程中,国家对于电力信息安全防护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就需要在现有的基础上,应用更好的电力信息安全防护策略,建立其完善的电力信息安全标准体系,保证电力网络的安全运行,但是对我国目前的电力系统信息安全现状进行简单分析,其中还存在较多的问题需要解决,其中最主要的问题就是病毒木马所导致的安全隐患,这会对电力网络中的设备及相关配置造成严重影响,对其具体原因进行简单分析,主要表现为:(1)电力系统中的安全设施配置不完善,在电力系统运行过程中,相关的安全设施在电力系统的安全运行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如果在实际的电力系统运行过程中,由于安全设施配置不完善,导致相关电力设备的安全检查不到位,很难及时发现电力系统中潜在的安全问题,导致安全事故的发生;(2)电力企业运行过程中没有制定出完善的信息安全标准规范体系,特别是在其运行过程中,如果缺乏统一的信息安全加固标准及信息安全策略,就很难实现电力系统信息化建设的规范化操作,并且由于监督管理制度的缺乏,相关的标准也难以在实际的管理工作中实施,导致管理效率不高;(3)电力信息安全管理工作中,技术型人才队伍的缺乏导致其管理效率不高,由于没有专业的知识及操作技术作为支持,是很难对电力信息系统及电力信息安全产品实施有效的管理的;(4)电力企业中的相关工作人员没有对电力信息安全管理工作予以应有的重视,这也是导致电力信息安全管理工作不到位的主要原因。

针对以上分析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本次研究中,选取某电力公司作为工程实例,从起安全管理、技术规范、评价考核等方面出发,结合其电力信息安全管理现状,对其电力信息安全标准体系建设工作进行简单分析,对于该电力公司电力系统信息安全运行水平的提升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下面就针对此予以简单分析研究。

二、电力信息安全标准体系架构

在实际的研究过程中,电力信息安全标准体系的建设是一项系统性很强的工作,在该标准体系的建设过程中,应该充分的考虑各方面的因素,首先,对其信息安全标准体系的建设原则进行简单分析,主要表现为:(1)在信息安全标准体系的建设过程中,应该坚持落实上级精神与提升自身管理水平相结合的基本原则,从企业信息安全的管理现状出发,有效的结合自身发展过程中的实际需求,采用针对性的技术手段与管理措施,使国家及企业自身的各项制度落到实处,使企业的信息安全管理水平得到有效提升。(2)坚持信息安全标准体系建设与企业信息化建设同步的基本原则,在实际的体系建设工作中,从相关设备的入网环节抓起,对相关设备的账号授权管理、口令安全、安全补丁、端口服务、日志审计等进行有效的管理,加强入网测试工作,避免不具备相关安全功能的设备进入到电力系统网络中,保证电力信息安全工作开展的过程中,具有充分的主动性与防御功能。(3)坚持动态性与系统性相结合的基本原则,在电力信息安全标准体系的建设过程中,应该充分的考虑安全威胁等级及系统脆弱性之间的差异,随着威胁程度的提升、系统环境变化的加剧,相关的安全保护措施及保护方案应该适当的调整,保证电力信息安全标准体系具有一定的时效性,使得其在实际的电力信息安全管理工作中发挥良好作用。

结合该电力公司发展现状及以上的基本原则,本次研究中的电力信息安全标准体系建设过程中,其主要的组成部分为:人员体系、管理体系、技术体系及指标体系,下面对这几个基本的组成体系进行简单分析。

人员体系,该部分的主要功能是进行相关人才队伍的培养与建设,主要是针对相关工作人员开展电力信息安全专业知识的教育,保证电力信息安全的持续培训。

管理体系,管理系统是电力信息安全标准体系建设过程中非常重要的建设内容,其中包含的内容众多,主要是信息安全的相关规章制度以及信息安全规章管理的制度,其制度所包含的内容涉及到建设管理、运行维护管理、安全管理、人员管理、组织机构等各个方面,通过对人员、电力系统、工作流程、设备管理等各个方面进行统一的、制度化的管理,对于电力信息安全管理水平的提升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有利于电力信息安全管理工作的规范化、流程化与制度化。

技术体系是保证相关安全措施实施的最基本的保证,如果在实际的应用当中,相关设备的安全配置不足,将很难保证电力信息安全,这就需要建立起完善的技术体系,解决电力系统运行过程中存在的设备安全配置不到位的问题。

指标体系中包含:桌面终端管理率、信息网络可用率、电力系统自动监控率、信息设备、信息安全事件数等方面的内容,这对于电力信息安全管理水平的提升具有积极的作用。

在电力信息安全标准体系建设过程中,其中最为重要的就是技术体系,对其集成系统进行简单分析,其主要包含安全平台、主机安全、数据库安全、应用安全、网络安全、物理安全等方面的内容,这就需要在实际的运行过程中,对电力系统运行过程中存在的各种安全隐患及安全运行的薄弱环节进行简单分析,对电力信息系统各个部门的安全等级进行评定,并根据其安全等级的不同,选择合适的安全保护措施,并对其给予有效的技术支持,使相关的安全防护措施能够有效的实现,并在实际应用发挥良好作用。

三、电力信息安全标准体系的建设及相关的应用效果

在实际的电力信息安全标准体系的建设过程中,应该注意以下的基本内容:(1)标准体系的构建过程中,需要进行测评表及指导书的编制,在其编制的过程中,要参照国内外的相关信息安全标准,编写符合相关标准要求及实际需求的电力信息安全标准及作业指导书。(2)加强电力信息安全的宣传工作,保证所有工作人员在实际的工作中,对电力信息安全予以足够的重视,并在实际的行动中严格按照相关的操作规范,保证电力信息安全。(3)建立完善的电力信息安全管理制度,并使电力信息安全管理工作的检查实现常态化,制定完善的管理措施,并通过常态化的检查,保证相关管理制度得到有效实施,在基线测评、安全加固、复查等工作中,都需要由相关的检查人进行签字确认,有效避免这些信息系统管理过程中的关键环节只流于形式。对于实际运行过程中的,一些与信息安全有着重大联系的重要内容,在实际的工作中,应该予以详细的检查,对其展开初查之后,要对检查结果进行详细的分析与讨论,对于初查时发现的相关安全隐患,应该及时的采取有效的措施予以处理,并在复查工作中,对其落实情况进行有效的审核。(4)从体系架构上进行有效的分析,保证电力信息安全监督工作的规范化,从端口、服务、安全配置、安全漏洞等角度对信息安全配置核查策略库、系统状态信息库等进行有效的研究,做好电力信息安全的监督工作,这对于电力信息安全管理效率的提升具有积极的作用。

本次研究中所选择的电力公司,在实际的运行过程中,将本次研究中的电力信息安全标准应用了一年的时间,对其实际的应用效果进行简单分析,发现应用该电力信息安全标准体系之后,对其各个分公司的电力信息安全达标情况进行统计分析,发现实施该信息安全标准体系之后,各个分公司的信息安全达标情况有了显著提升,对各个主机及相关的网络设备进行加固之后,信息系统设备安全配置不足的问题得到了有效解决,有效消除了电力信息系统运行过程中由于安全设施配置不到位所导致的安全隐患,并且随着管理的规范化,员工的信息安全意识得到了有效增强,其总体的信息安全管理水平得到了显著提升。

结语

电力信息系统运行过程中,保证其电力信息安全是至关重要的内容,本文就结合某电力公司的运行实例,结合电力信息安全管理现状,对电力信息安全标准体系的建设进行了简单分析,对于其信息安全管理水平的提升具有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王甜,徐晖,魏理豪,杨浩.电力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建设研究[J].广东电力,2010(05).

电力信用体系建设篇3

电力行业的现代化程度较高,而且生产较为统一,各个部分紧密联系在一起,各种管理措施都较为严格,计算机和自动化技术应用较为普遍,这些都为电力企业信息系统的建设提供了便利条件,但是,就目前情况来看,电力企业中的信息系统的建设还不完善,信息管理的方法很难满足实际需要,信息化程度不高。信息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等的快速发展,使得信息管理系统也有了全方面的发展,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是目前的电力企业信息系统很难完全达到新要求的标注,所以要完善现有的信息系统,建立新的电力企业管理信息系统,只有这样,才能使企业获得良好的发展。在建设和完善的过程中,我们要遵循以下几个方向:

(1)要开发新的管理功能,使管理者能够更全面的进行管理。要求企业的管理人员要在短时间内对各方面的信息有全面细致的了解,对信息进行准确的分析和判断。因此,在建设管理信息系统时,要以简单的编制报表功能为基础,逐步开发综合处理功能和等新的管理功能,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要朝着执行化和决策化的方向进行。

(2)确保接收信息的及时性。在对电力企业进行管理信息系统建设时,要满足电力系统稳定运行的基本需要。由于电力系统的自动化程度较高,使用的设备都十分先进,数据的传输都较为及时迅速,这就要求新的管理信息系统在信息接收方面要做到准确及时。

(3)有效的整合相关的子系统。在现在的电力企业管理信息系统中,多个子系统孤立存在,相互之间的联系不够紧密,致使系统很难有效的发挥整体效应。在建设新的管理信息系统时要,首先要对不能使用的子系统进行果断的放弃,将能够继续使用的子系统整合起来,能够有效的发挥整体作用,同时做到资源的优化,为管理者全面的进行信息管理提供便利。

(4)广泛采用新技术。科技的快速发展,要求再建设新的管理信息系统时,要广泛的采用和吸纳新技术,例如,多媒体技术,识别技术等。

(5)简化操作。在建设管理信息系统时,要做到操作的简化、便捷,建立图形用户接口,是使用者能够轻松的进入管理信息系统。

(6)节省费用开支。为了加强企业的竞争力,在建设管理信息系统时,要尽量的节省开支,压低成本,获得最高的收益。对于还能够继续使用的软、硬件,要进行充分的利用。

二、电力企业信息系统建设的具体措施

2.1建立有效的管理平台。

电力企业要想在市场化经济中得到良好的发展,就要做好电网的改造工作,改造过程中严格按照相关的规定进行。有效的管理信息系统平台的建立,能够借助通讯技术、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等的功能,对电网改造中的数据进行实时的检测,并对这些数据进行准确的分析,有助于帮助电力企业及时有效的解决问题,能够对供电系统进行有效的控制,将故障的出现率降到最低。此外,利用信息系统进行管理,能够远程解决许多问题,减少了人员的工作量。因此,有效的信息管理平台的建立是十分必要的,在平台建立的过程中要注意多种现代化技术的综合运用,使各种技术能够协调有效的结合。

2.2加强电力企业内部管理体系的完善工作

企业管理工作对企业的良好运行起着重要的作用,有利于电力企业更好的安排销售工作。电力企业要加钱企业的管理工作,准确的进行市场的发掘,进行充分的调研,根据实际情况,准确的制定相关的策略和措施,保持企业在市场中的竞争力。建立专门的管理部门,选拔专业的管理人才,对现有的管理人员进行培训教育,提高管理人员的整体素质,进行优胜劣汰,对其进行充分授权,并要求其互相监督,建立奖惩体系和考核体系,做好电力管理工作。同时,还要完善有关的法律规范,以更有效,更直接的方式,保证电力企业的正常发展。

2.3加紧技术支持系统的建设

需要建设的技术支持系统主要包括两个:①市场预测技术支持系统,对数据进行科学有效的收集,并对其进行充分的分析,对用电市场进行准确的预先判断,分析出企业负责地区的电量需求,并对将来电量的分布进行预测;②用电管理修复系统,利用信息系统对用电进行有效的监测和修复,在检测过程中发现异常情况,自动的发出预警报告,并能够自动进行有效处理,能够及时的避免事故带来的危害,同时也节省了人力和物力,提高了工作的效率。

三、总结

电力信用体系建设篇4

信息化应用现状

当前,中国能源供给及能源消费结构的不平衡,大型煤炭能源基地与能源消费地之间的输送距离越来越远,催生智能电网的发展。《能源发展“十二五”规划》中,我国明确把特高压、智能电网纳入其中,成为国家能源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电力行业信息化建设应着眼于“十二五”大型电力央企集约化管控的要求,提升电力集团企业全球竞争力,支撑国家清洁能源战略和智能电网建设的信息化要求,构建涵盖发电、输电、配电、用电等各个环节的智能化管理平台。

智能电网代表了未来电网发展的方向,智能电网的建设不仅仅是传统电网设施、设备的升级和改造,而是更全面、更深入的电网企业业务革新。同时,智能电网业务的变革和创新对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应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一代信息技术不仅需要为电网企业发展战略和各业务领域提供支撑,更需要作为企业业务创新的重要引擎,引领电网传统业务向智能化、信息化方向迈进。

电力行业中两家大型电网公司正向服务转型,强调以客户为中心,提供优质服务。其企业运作和经营管理模式都发生了相应的变化,信息化建设也呈现新的应用变化;建设的重点从调度自动化系统转向了电力营销系统、生产管理系统和资产管理系统。强调系统性和全局性,办公自动化系统和电力营销系统建设走向县级应用。方便了用户缴费,加大了营销管理系统的覆盖范围和丰富缴费手段,这些都对营销管理系统提出了新的要求;通过加大需求侧信息化的进程,给用户提供更好的服务,增加用户的满意度,把生产调度信息融入营销系统中,以便及时地将停电信息利用多种手段通知用户。同时采用集抄系统实现营销数据的自动采集,并实现与财务、电力市场的集成。

当前,信息化应用是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促进资源整合、促进经济快速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推进信息技术应用已得到中国各行业的高度关注。在电力行业,信息化建设与信息技术应用为电力企业生产、经营、管理提供了有力支撑,成为电力企业运营不可缺少的部分。电力行业生产的产品是电力,电力生产和分配要经历发、输、配、售的环节,在每个环节都有信息技术的应用。信息技术的应用将主要在技术进步和管理优化方面促进电力行业节能减排。

在输电环节,信息技术应用促进电网优化运行,促进网损下降。生产控制系统、调度自动化系统是电网安全、稳定、优化运行的重要支撑,是电力企业应用最广泛,技术发展最成熟的信息平台。生产控制系统的应用有助于正确掌握系统运行状态、加快决策、能帮助快速诊断出系统故障状态等,已经成为电力调度生产不可缺少的工具。它对提高电网运行的可靠性、安全性,降低电网运行损耗,减轻生产运营成本,实现电力调度自动化与现代化,提高调度的效率和水平都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在配售电环节,信息技术应用支持计量管理,可提高电能计量的准确性。电能计量是电力企业电能供应的度量标准,是电力企业经济效益的重要体现。电能计量管理系统广泛应用信息技术,通过电能计量管理系统对电能计量设备进行全生命周期管理,提高电能计量设备的技术监督和管理水平,对各计量点的电能计量装置进行定期轮换、检验和技术监督,确保设备可靠运行和准确计量,对各关口计量点母线进行电能平衡的在(离)线计算,分析母线电能不平衡率超标原因,提出解决措施和技术改进方案,从面保证电网供电质量和运行效率。

信息化发展趋势

智能电网下,新一代信息技术引领与业务变革促使整个电网业务实现全面融合创新,相应的信息技术体系也需要根据电网业务的重构与创新而转变和发展。

■信息化应用引领智能电网深化业务融合创新信息化应用已经融入电力行业企业运营管理过程中的各个环节。在电网侧,国家电网公司提出了为智能电网提供信息支撑的“SG-eRp”计划。SG-eRp作为信息化建设工程,将业务融合作为首要出发点,着眼于打破先前电力自动化和电力信息化相对独立、各自发展的局面,将信息技术应用延伸到了电力生产核心业务中。在发电侧,从发电集团层面进行全面规划、全面推广的信息化系统也已深入各个业务环节。可以说,新一代信息技术已经融入电力行业企业运营管理过程中的各个环节。

电力行业信息化与工业化的“两化融合”将会进一步推进。智能电网建设的不断提速会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的两化融合,智能电网对电力信息化的整合和集成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极大地推动了电力行业信息化建设的发展。与此同时,信息化与电力工业的深度融合也将随着智能电网的建设体现得更加充分。此外,云计算、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从技术层面也将会推动信息化与电力工业的持续深度融合。

■信息化应用将渗透到电网企业业务价值链的各环节目前,电网企业信息技术应用主要关注跨区电网管理、营销收费、企业资源管理以及办公自动化等领域,在调度管理、电网优化、生产管理、需求侧管理方面的应用水平相对滞后。智能电网的建设将覆盖从电源、输配电、售电到用电管理的各个环节,信息技术也将成为各业务环节实现智能化的手段,信息化部门需要为更多的业务需求提供支撑和服务,如提供基于智能设备的应用功能、为设备安全交互提供可监测的数字宽带网络等。信息化部门也需要更加深入业务,紧跟电网建设与发展带来的业务变革。

■管理信息化与自动化结合将更紧密在建设智能电网的环境下,调度自动化与管理信息化的结合将更加紧密。由于大批的智能设备、仪器仪表、传感器等将被置入各级电网以及终端用户侧,届时将有大量的设备状态数据、生产实时数据、负荷数据在各类设备之间、系统之间传递,企业的生产管理和经营决策都需要依赖这些数据来完成,管理决策信息也需要有效地反馈到电网运行中,并进行调节。信息化部门将需要提供自动化与管理信息化交互的平台,为更多实时数据的安全传输、科学管理和分析应用提供环境和工具。

■信息资源的集成仍是未来信息技术应用建设的重点信息资源的集成仍是未来信息化建设的重点。电力企业信息资源集成建设主要用于开发利用电力系统内部信息资源,整合电力企业现有信息资源,积极搜集各类电力信息,完善全国电力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保障体系,形成集中、统一、稳定的信息采集渠道,基本形成覆盖全行业各门类的信息资源共享机制。

在新一代信息技术集成信息资源的基础上,逐步建立多种形式的决策咨询机制和完善的企业辅助决策支持系统;研究典型电力企业的业务流程重组,塑造科学、合理的电力企业业务流程,为顺利实施企业核心信息系统奠定坚实的基础。

基于新一代信息技术的

电力行业信息化架构

基于新一代信息技术的电力行业信息化总体架构可以分为“四层两纵”,四层分别是指数据采集层、基础设施层、信息集成层、应用层,两纵分别是指信息安全体系和标准规范体系。

基于新一代信息技术的电力信息化体系的应用层是基于各类信息高度集成之上,具有非常明显的跨业务、跨专业、跨系统、综合分析决策等特征。信息化应用层将在当前业务应用的基础上,通过对电力行业生产自动化领域与管理信息化领域进行应用集成,开展更多的高级应用。

电力企业的主要应用系统包括工程项目管理、安全生产管理、物资管理、人力资源管理、财务管理、营销管理、综合管理与企业资源管理等;还包括在调度管理专业领域应用的发电自控系统和电压自控系统(aGC/aVG)、调度自动化系统(SCaDa/emS)、配电调度自动化系统(DSCaDa/DemS)、计量系统(tmS)等。信息化应用将基于对基础应用的深度集成,从电源侧、电网侧和用电侧三大领域展现电力行业新的业务应用。此外,电力设备的接入安全防护、模拟仿真、广域测量与电网设备在线监测和故障诊断三大应用,则贯穿各个环节,为其提供模拟仿真分析工具和电网运行实时状态信息。这些应用通过信息展示平台,实现集成的应用和展示,内容可包括基于多项应用基础之上的综合风险控制决策、管理驾驶舱和双向互动营销门户。

在电源侧,核心应用主要包括电源/电网规划管理、大规模储能优化管理、可再生能源与分布式能源并网管理。

在电网侧,核心应用主要体现对电网运行全过程的监测与控制一体化的管理,包括电网风险评估、智能变电站、调度决策支持、综合停电管理等应用。

在用电侧,核心应用基于用户与电网的双向互动需求,提供更精细化、更灵活的需求侧管理与用电服务。主要应用包括用户用电信息的采集与管理、客户智能化用电优化分析、家庭智能用电管理、电动汽车充电站/桩管理等。

智能电网是一种高度自动化的电网,大量接入具有通信功能的电力设备,通过对大量设备实时状态信息的采集、分析与监控,保障电网安全、稳定运行。

模拟仿真主要是为电网自愈提供数学支撑和预测能力,为操作人员在复杂电网环境中提供管理决策支持。

电网集合了大量的电网工程技术、传感和高级量测技术、计算机与通信技术,能够通过对广域电网设备运行状态的采集和分析,实现对电网运行过程实时的监测与控制。

基于新一代信息技术的电力行业信息化体系的信息集成层主要完成对数据信息的分析、处理与集成。

经过多年的发展,电力企业已经建立起众多的自动化系统和管理信息系统,但从业务分类来看,无论是自动化系统、主营业务系统,还是资源管理类系统,基本还处于条形分散状,电网运行环节之间、专业领域之间信息资源共享比较困难,信息流不畅通,难以实现综合应用和分析。电网强调建立高速的信息通道,使数据在业务流引擎的驱动下,在电网设备运行、电网调度以及各业务系统间有序流动,包括电网实时运行数据、电网拓扑结构数据、计量数据、用户数据以及外部应用系统数据等,从而实现信息集成,形成跨部门、跨系统、跨应用的业务协同环境。

信息集成平台建设将从信息集成标准、数据交换与共享、应用集成等方面实现企业信息的高度集成。在信息集成标准方面,接口协议和通信信息模型(Cim)等标准规范必不可少,同时搭建面向服务架构(Soa),实行分散式信息系统和集中式信息系统的兼容。

新一代信息技术的电力行业信息化体系的基础设施层是传输、存储和展示数据的基础环境,其规划的合理性和建设的安全性直接关系到平台的可用性、可靠性和延展性。基础设施层主要包括it基础设施、软件系统和通信信息平台等部分。

基础设施层是信息大规模传输和处理的基础环境,其建设水平影响着应用系统的高可靠性和高可用性,因此基础设施层的建设旨在为应用系统创造一个良好的软、硬件支撑环境。基础设施层一般包括系统硬件平台、系统软件、信息通信网络三部分。其中,硬件平台包括服务器、存储设备、iDC机房和容灾中心等,软件平台包括GiS平台、云计算平台、电力商务平台、操作系统、中间件、实时数据库等。信息通信平台则由光纤通信网、无线通信网、卫星通信网、电力载波通信等复合通信平台所构成。

基于新一代信息技术的电力行业信息化体系的数据采集层是数据采集的基础环境。数据采集层主要包括各种传感器、智能电表和相关视频监控设备等。

数据采集层是通过传感设备、射频设备、全球定位系统等各种信息采集与传输设备,按约定的协议,对电力系统资源层的设备状态和运行信息进行采集、交换,为对电力系统资源状态进行更加智能的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提供支持。

随着物联网的发展,基于物联网技术的智能传感器技术、memS技术、二维码技术、射频技术、智能电表等技术可以对电网数据、用电信息等进行更为科学与全面的采集;物联网技术信息汇聚层的传感网自组网技术也能帮助实现终端之间的数据交换,从而利用建立数据预评判体系来消除坏值,优化数据采集工作。高性能集成电路设计技术的进步推进了数字信号处理芯片的更新速度,提高了数据采集设备的自动化和智能化程度。同时,高水平的封装技术可以使终端设备体积更小,散热性更好,自身能耗水平降低,在实现自身数据智能采集的同时,更为数据采集层稳定地工作。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应用,未来电力数据采集的触角延伸范围将更加广泛,数据种类将更加多元化,数据规模将呈海量增长。

智能电网下,信息的触角延伸到最底层的电力设备,大量的实时数据、非实时数据频繁地被调用,业务运营对信息技术的依赖程度更高,因此信息安全防御级别也需要提高。信息安全体系的建设,主要是针对电力数据的海量性和安全防御特点,研究各安全防护层级的安全技术,制定和完善电力信息安全管理制度,以实现各业务运营的安全性。

电力信用体系建设篇5

【关键词】配电自动化;配电网规划;配电主站;配电终端;配电通信

一、引言

在科学技术不断发展下,未来的智能电网将是更加智能、灵活、健康、友好的电网。文章结合合工程应用实际,对某城市大型配电自动化实施方案进行研究,针对配电网特点以及配电设备、电力通信和企业相关应用系统的实际情况,设计配电自动化系统可行方案。结合实例展示其特点,包括先进的设计理念、全面涵盖的专业内容、恰当的技术路线,体现工程实际需求和配电网生产运行检修及调度监控需求等方面。这对配电自动化规划、建设及后续运行具有很好的借鉴意义。

二、配电自动化规划建设的主要要求

1.配电网基本条件

配电自动化规划区域应满足一些基本条件,才能更经济和易于取得成功。包括:①配电网网架结构布局相对合理、成熟稳定,供电可靠性指标已经达到99.9%或更高;②规划馈线自动化的区域,配电网线路满足供电安全n-1准则要求;③相关配电设备运行工况良好;④扩建配电网满足配电自动化技术体系要求;⑤配电网站房节点能够为规划建设配电自动化和通信终端等设备提供足够安装和检修空间。

2.配电主站规划建设主要原则

主站系统设计原则一般应包括:①建设规模具有一定前瞻性、与配电自动化规划应用以及配电网规划阶段性发展目标相匹配;②主站支撑平台宜一次性设计建设,首先实现基本数据采集与监控(SCaDa)和馈线自动化(Fa)功能;③操作系统最好采用安全性较高的UniX/LinUX。主站规模和功能匹配可参考表1。

3.配电自动化终端规划建设主要原则

配电终端设计主要原则包括:①模块化、可扩展、低功耗、高可靠性;②箱体结构适应现场安装条件,满足环境防潮防盗、抗高湿高温电磁干扰要求;③机箱内部布局结构合理;④支持DL/t634.5-101,DL/t634.5-104等标准通信协议;⑤支持多种供电模式,电压等级满足操作电源、通信电源和自身供电需求,后备电源容量满足相关规程规定;⑥具有就地人机联系功能和必要的检修操作防误措施;⑦终端自诊断信息采集与上报。

4.配电通信规划建设主要原则

配电网通信设计主要原则包括:①统一规划、统一技术标准、统筹兼顾配用电需求;②骨干通信优先采用光纤传输网络、具备支持虚拟局域网(Vpn)能力,满足配电网规划和配电自动化规划布局和需求;③适时共享上联电网骨干通信资源;④应对控制指令使用基于非对称密钥的单向认证加密技术进行安全防护;⑤统一配电通信网管平台。

5.配套辅助设施

辅助配套设施包括:电流互感器、电压互感器、接地、通信设备外部配套、机房建设等。

三、配电自动化案例设计

1.案例特征

案例城市主要特征:100万人口城市、面积06万km2(其中主城区近85km2,包含其中的城市核心区7km2)。城区电网调度监控、生产运行维护主要靠人工和经验,没有相应的配电自动化手段,迫切需要建设。

2.设计水平年和规模规划

(1)设计水平年:5a;远景年:10a。

(2)设计规模和目标:①新建配电自动化主站系统、信息交互总线;②改造配电网环网柜箱体、柱上开关加装电操机构、配套电流和电压互感器等辅助设备,勾通分支箱外接电源;③新建配电自动化终端、配电通信系统,在主城区实现配电自动化遥测、遥信和遥控功能;④在此基础上,核心区实现馈线自动化。工程统一规划分步实施,原则上实施和运行同步。实现建设配电调度指挥及配电网生产运行检修管理统一技术支持体系的目标。

(3)工程覆盖城市主城区域所有配电网支撑电源(变电站)及以下配电网。区域内开关站、环网柜、柱上开关、用户分界隔离装置全部实现遥测、遥信和遥控(以下简称三遥);电缆分支箱实现遥测和遥信(以下简称二遥)。信息交互满足配电网信息集成化综合管理、生产运行检修管理、配电调控一体化管理机制等运行需要,包括交互营销数据采集系统关于配电变压器相关电气信息的应用。

3.主站系统

(1)信息量规划

第1阶段,“十二五”初期配电自动化主站系统实时接入和处理信息量60万点;第2阶段,根据城市配电网“十二五”规划,中期主站实时接入和处理信息量80万点;第3阶段“十二五”末期达到100万点。

(2)规模控制

按第3阶段需求一次性建成,系统选型和配置满足3万个配电自动化终端信息量的接入要求;主站系统支撑调控一体化模式和生产运行检修指挥系统运行;具有多种通信方式的接入能力,包括光纤通信、无线专网、公网通信;具有对所辖区域无人值班变电站的后备监控能力。考虑运行需求,主站(包括信息交互)系统机房异地部署。配电网调控和生产运行检修值班工作站采用远方工作站子网形式部署。

(3)技术要求

系统软硬件按照标准化、实用化要求设计,体现可靠、可扩展、安全、先进原则,充分发挥平台的作用。具体技术要求如下。

1)按照ieC61970/ieC61968标准与相关系统互联互通、信息共享。

2)网络关键节点采用UniX/LinUX操作系统。系统软件支撑平台采用分层分布式系统结构,充分利用成熟的网络管理技术、数据库中间件、面向服务的体系架构(Soa),遵循公共信息模型(Cim)和组件接口规范(CiS),在基本SCaDa应用的基础上,满足配电自动化总体建设目标。

3)充分考虑未来业务发展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新增需求,计算机软硬件平台、数据库满足集中采集、分层应用管理模式以及可扩展性和互操作性的要求。

4)系统部署在信息安全Ⅰ区独立运行,与其他业务应用系统通过信息交互总线(ieB)进行互联,实现Ⅲ区weB功能,ieB和weB部署符合电力二次系统安全防护总体方案要求。完善权限管理机制,保证数据、信息安全;杜绝可能来自公网通信路径窜入的非法信息,构建网络安全防护体系。

(4)体系结构

按照基础平台、支撑平台、应用功能分层构筑主站软件体系。模块化设计如图1所示。

(5)功能

按照七大模块设计,包括系统支撑平台、SCaDa应用、Fa应用、安全部署与weB、配电网监控与运行维护应用、配电网扩展应用、配电网仿真与多态应用。

4.信息交互

(1)信息交互架构

ieB作为企业信息集成的公共交互平台,为配电自动化、企业其他业务应用系统之间信息共享提供服务。ieB实现Ⅰ区和Ⅲ区各系统之间对动态数据、图模数据及台账等信息的交互应用,实现企业各类资源信息共享的目标。总体架构及系统边界关系分别如图2和图3所示。

(2)信息交互和信息集成

ieB具备易用、可维护、可扩展、安全等基本特征。而信息集成要求数据“源端维护、全局共享”。

ieB对各应用系统采用松耦合集成应用方式,在总线上注册的应用和服务做到数据共享、消息互通。主要技术规范包括:采用ieC61970/ieC61968公共信息模型,将电网资源数据进行一体化设计和统一建模;实时/准实时数据的信息交互,采用/订阅的方式;跨越Ⅰ/Ⅲ安全隔离区的信息交互,采用/订阅的异步应答方式;消息体使用UtF-8编码进行交互;消息体封装使用资源描述框架(RDF)格式等。

5.配电自动化终端

一期基本规模:主城区公网开关站25座、环网柜250座、柱上开关200台、柱上分界开关20台、电缆分支箱100台、主城区线路150条。其中,核心区域配电线路35条。配电变压器信息采集根据营销部署的数据终端通过ieB实现覆盖。

实际设计考虑辅助配套设施以及对配电网n-1运行方式研究等。部署双电压互感器、组合式电流互感器-电压互感器、保护和测量电流互感器独立部署等。

6.配电通信系统

(1)规划设计目标

以智能配用电需求为导向,建设高速、双向、规范、具有良好扩展能力的配用电通信系统。

(2)通信技术选择和设计

配电通信网选择以光纤通信以太无源光网络(epon)技术为主,变电站上联以太网交换机或利用同步数字体系/多业务传送平台(SDH/mStp)资源,根据需要适度利用和共享部分电力骨干通信网光缆资源。满足主城区配电自动化“三遥”功能对通信提出的高要求。极个别光缆敷设困难的配电终端采用中压电力线通信。配变采集终端通信保留营销体系部署的通用分组无线电业务(GpRS)方式。

(3)epon组网设计

组网设计采用接入层、汇聚层、核心层3层网络结构。接入层主要是epon通信接入设备光节点(onU)、光配线网络(oDn)和光线路终端(oLt)之间通信;汇聚层主要设备为epon的oLt及4个区域供电单位汇聚以太网交换机或站端SDH/mStp之间通信;核心层主要设备为汇聚以太网交换机与核心路由器组网或局端SDH/mStp之间通信。

(4)配电通信组网拓扑

epon的拓扑结构采用onU双向手拉手保护拓扑、双向环形保护拓扑、双光芯同光缆环网保护拓扑、单向无保护放射形拓扑等多种方案。变电站oLt采用星形拓扑、环形拓扑和“星形+环形”拓扑结构。

(5)光缆设计

配电通信充分利用主网光纤通信网络资源,在相关变电站之间完善光缆形成双路径环网。架空和部分下地或全架空段采用24芯全介质自承式光缆;全程下地部分采用24芯普通非金属阻燃光缆。光芯路径设计考虑施工工艺的限制和今后扩展预留,单条线路光缆总熔接次数不超过10次/芯。

四、初步成果

按照上述规划设计,该大型案例已经付诸试点建设。取得的主要成果包括:①统一规划设计符合实际需求的配电自动化且一次性建成投运含600余个配电自动化终端规模;②建成ieB并为能量管理系统(emS)等多业务系统建立了必要的信息集成条件;③运行1000km配电通信光缆,100km2部署Fa并投运,自动模式下Fa动作全过程时间最快仅为30S。系统应用为调度和生产运行维护中心提供了良好的技术支撑,达到了设计目标,现已通过相关机构和专家验收,应用良好。3个月基本运行统计结果如表2所示。

五、结语

总之,城市实施配电自动化需考虑如下原则:①规划设计阶段需明确适应自身条件的定位建设目标,并与主配电网远期规划相结合;②明确调度和生产运行检修应用主体需求内容并与规划目标条件相匹配,需求为先;③权衡主站和终端功能配置以及Fa,从小到大建设,建议利用企业统一部署的用电信息采集终端采集配电变压器(含公共变压器)运行信息;④以epon技术并利用电力骨干通信网或独立组建配电通信系统,公网通信可作为配电网特别是配电变压器通信的辅助手段;⑤遵循ieC61970/ieC61968标准、采用统一的设备编码体系标准,按电力二次系统安全防护要求部署主站和信息交互总线,消除信息孤岛;⑥配套完善调度、配电网运行检修管理机制,与配电自动化各专业运行维护机制及工程建设同步发展。

参考文献

[1]雷淮玉.浅析城市配网规划建设及发展[J].北京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2,29(2).

电力信用体系建设篇6

【关键词】电力自动化;通信信息;安全防护;强化措施

电力作为促进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产业,整个电力系统具有安全性、稳定性、复杂性等明显特点,它的安全运行对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有着重要的影响。随着我国智能电网体系建设进程的加快,电力通信技术得到了广泛应用,电力自动化水平显著提高。如何采取强化措施做好对电力系统通信安全的防护,确保电力系统的安全运行,是电力行业所要开展的一项重要工作。

1建立电力自动化通信安全防护体系的意义

目前,我国正在加快国家智能电网建设,在电力自动化安全运行模式中,自动化通信安全作为一项重要内容而备受关注,电力自动化通信安全防护体系的构建是电力自动化系统稳定运行的重要前提,也是在整个智能电网系统中比较复杂的一项系统工程。建立电力自动化通信安全防护体系主要是把规范的操作流程、先进的管理技术、科学的技术方案有效的结合起来,运用到电力自动化当中,达到对通信信息安全彻底防护的目的。电力自动化通信安全防护体系的构建,是加快我国电力基础设施建设、电网系统整合建设、电力电源格局建设的有效途径,对完善国家电网的智能化建设有着决定性作用。

2电力自动化通信安全防护的常见问题

2.1电力自动化系统的信息中心站问题

信息中心站可谓是电力自动化通信系统正常运行的核心,在安全防护方面应该重点加强防护。内部通信站的所有数据都会在信息中心站汇集整合,系统在接收和传送外界数据的过程中都要通过信息中心站接口。如果接口遇到病毒攻击,整个通信系统就会被病毒入侵进行破坏,信息中心站一旦发生故障,整个电力自动化通信系统便不能继续运行,最终导致电力系统瘫痪。

2.2防止网络病毒入侵问题

网络病毒攻击是当下电力自动化通信中最为常见的一种安全隐患,做好通信安全防护、避免遭受病毒攻击是最基本的安全防护常识。而现在大多数电力自动化通信系统还未建立科学的严防病毒体系,在控制主机和服务器之间缺乏有力的衔接方法,应该把主机和服务器列为重点病毒清理对象,对整个电力自动化通信系统网络进行常规的病毒查杀,及时更新病毒库。

2.3电力自动化通信数据备份问题

在电力自动化通信系统的日常安全运行中,将重要的资料数据进行备份是很普遍的一种安全防护措施,这是对数据的一种常规保护。但是由于这些资料经常储存在存储器或是网络上,有着极大的危险性,一旦通信网络中遭到病毒入侵或是硬件设备损坏,极易造成重要数据丢失。因此,应该实行集中和分散两种储存方式,同时采用先进的存储载体,制定相对科学的数据备份方案。

3强化电力自动化通信安全防护的具体措施

电力自动化通信系统主要是保障电力系统安全运行、进行故障报警、实现科学管理的一项系统工程,实施电网运行过程中信息的传送和交换。为了实现发电厂发电供电,对电能进行合理分配,保证电力质量的使用,及时的预警系统故障,这就需要对通信系统集中管理、统一调配,并且能够在安全管理中确保通信网络的安全稳定、可靠有效、即时传送等。强化电力自动化通信安全防护的具体措施,主要有几下几点:

3.1建立和完善全面的科学管理系统

目前来说,我国电力自动化通信网络管理系统主要是依赖生产厂家的相关设备和设计厂家的相关技术,对于电力发展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同时也会对电力自动化通信形成安全隐患。因此,在现代电力自动化通信系统的管理中,运用计算机技术、数据传输、控制技术、现代化设备等建立和完善全面的科学管理系统已迫在眉睫。一套完整的科学管理系统主要是由系统数据主站、平台操作设备、通信应用载体三部分组成,同时结合光纤通信、无线通信等传播方式进行远程控制有利于加强电力自动化通信的安全防护工作。

3.2遵循“具体问题,采取具体解决方案”原则

电力自动化通信管理系统主要受到技术、设备、人员操作等因素的影响,例如,通信系统的配置规模越高、功能越多,人们就认为设备越实用;人员操作没有按照具体流程规定而违规操作导致系统出现故障。在电力通信系统的具体运行工作当中,务必遵循“具体问题,采取具体解决方案”的原则,针对系统中出现不同的故障问题,采取相应的解决方案,做到正确检查,科学处理。若单一的强化整个监控系统,就应该把重点放在即时监控设备上;若要做到监控系统和通信系统的完美衔接,就应该建立一个电信网元管理系统。

3.3重视应用系统密码的设置和更换

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目前我国电力自动化通信安全防护体系已经广泛采用系统密码技术,使得信息安全得到有效保护。密码技术主要在atm、银联卡、公路收费站、电梯门禁等方面应用,对相关信息数据进行加密,从而实现对数据的基本保护。例如,最为常见的就是银联卡的pin加密传送和金融交易信息平台中的maC校验,通常手机会收到校验码,根据提示完成交易。由于电力自动化通信安全防护体系的复杂性,电力行业更应该重视系统密码的应用,对于各个环节、各个流程设定密码,做到正确合理使用密钥。在电力通信系统的日常工作当中,不能长期使用一个密钥,这样会导致病毒的集中性攻击,应该定期对电力通信系统中的密钥进行更换,并妥善做好密钥的管理工作。

3.4严格按照流程要求,正确规范操作

对于电力自动化通信安全防护工作绝不能掉以轻心,应该严格按照流程要求,正确规范操作,熟练使用各项管理设备,全面的实时监控,对整个通信系统实施多领域、多方面的管理。要想真正实现故障管理、技术管理、功能管理、安全管理的基本目标,还要提高电力自动化通信相关管理人员、操作人员的专业知识和实践操作水平,加强对相关工作人员的技术培训,提高信息安全防护意识,认真贯彻落实好各项规章制度,确保通信安全防护工作的有序进行。

4结语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电力自动化通信技术在社会众多领域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由于网络环境复杂、技术层面落后、管理方面存在漏洞等多方面因素,电力自动化通信信息安全在一定程度上存在隐患,影响到电力系统的正常运行,因此,只有不断强化电力自动化通信安全防护措施、采用先进管理技术、制定相关办法并严格执行,才能确保信息安全,确保电力系统安全运行,从而促进电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罗庆丽.关于电力自动化通信技术中信息安全的分析[J].经营管理者,2014(11).

[2]李文洋.电力自动化通信安全防护的强化措施[J].技术与市场,2014(04).

电力信用体系建设篇7

【关键词】配电自动化;配电网规划;配电主站;配电终端;配电通信

一、引言

文章对某城市大型配电自动化实施方案进行研究,针对配电网特点以及配电设备、电力通信和企业相关应用系统的实际情况,设计配电自动化系统可行方案。结合实例展示其特点,包括先进的设计理念、全面涵盖的专业内容、恰当的技术路线,体现工程实际需求和配电网生产运行检修及调度监控需求等方面。这对配电自动化规划、建设及后续运行具有很好的借鉴意义。

二、配电自动化规划建设的主要要求

1.配电网基本条件

配电自动化规划区域应满足一些基本条件,才能更经济和易于取得成功。包括:①配电网网架结构布局相对合理、成熟稳定,供电可靠性指标已经达到99.9%或更高;②规划馈线自动化的区域,配电网线路满足供电安全n-1准则要求;③相关配电设备运行工况良好;④扩建配电网满足配电自动化技术体系要求;⑤配电网站房节点能够为规划建设配电自动化和通信终端等设备提供足够安装和检修空间。

2.配电主站规划建设主要原则

主站系统设计原则一般应包括:①建设规模具有一定前瞻性、与配电自动化规划应用以及配电网规划阶段性发展目标相匹配;②主站支撑平台宜一次性设计建设,首先实现基本数据采集与监控(SCaDa)和馈线自动化(Fa)功能;③操作系统最好采用安全性较高的UniX/Linux。主站规模和功能匹配可参考表1。

3.配电自动化终端规划建设主要原则

配电终端设计主要原则包括:①模块化、可扩展、低功耗、高可靠性;②箱体结构适应现场安装条件,满足环境防潮防盗、抗高湿高温电磁干扰要求;③机箱内部布局结构合理;④支持DL/t634.5-101,DL/t634.5-104等标准通信协议;⑤支持多种供电模式,电压等级满足操作电源、通信电源和自身供电需求,后备电源容量满足相关规程规定;⑥具有就地人机联系功能和必要的检修操作防误措施;⑦终端自诊断信息采集与上报。

4.配电通信规划建设主要原则

配电网通信设计主要原则包括:①统一规划、统一技术标准、统筹兼顾配用电需求;②骨干通信优先采用光纤传输网络、具备支持虚拟局域网(Vpn)能力,满足配电网规划和配电自动化规划布局和需求;③适时共享上联电网骨干通信资源;④应对控制指令使用基于非对称密钥的单向认证加密技术进行安全防护;⑤统一配电通信网管平台。

5.配套辅助设施辅助配套设施包括:电流互感器、电压互感器、接地、通信设备外部配套、机房建设等。

三、配电自动化案例设计

1.案例特征

案例城市主要特征:100万人口城市、面积06万km2(其中主城区近85km2,包含其中的城市核心区7km2)。城区电网调度监控、生产运行维护主要靠人工和经验,没有相应的配电自动化手段,迫切需要建设。

2.设计水平年和规模规划

1)设计水平年:5a;远景年:10a。

2)设计规模和目标:①新建配电自动化主站系统、信息交互总线;②改造配电网环网柜箱体、柱上开关加装电操机构、配套电流和电压互感器等辅助设备,勾通分支箱外接电源;③新建配电自动化终端、配电通信系统,在主城区实现配电自动化遥测、遥信和遥控功能;④在此基础上,核心区实现馈线自动化。工程统一规划分步实施,原则上实施和运行同步。实现建设配电调度指挥及配电网生产运行检修管理统一技术支持体系的目标。

3)工程覆盖城市主城区域所有配电网支撑电源(变电站)及以下配电网。区域内开关站、环网柜、柱上开关、用户分界隔离装置全部实现遥测、遥信和遥控(以下简称三遥);电缆分支箱实现遥测和遥信(以下简称二遥)。信息交互满足配电网信息集成化综合管理、生产运行检修管理、配电调控一体化管理机制等运行需要,包括交互营销数据采集系统关于配电变压器相关电气信息的应用。

3.主站系统

(1)信息量规划

第1阶段,“十二五”初期配电自动化主站系统实时接入和处理信息量60万点;第2阶段,根据城市配电网“十二五”规划,中期主站实时接入和处理信息量80万点;第3阶段“十二五”末期达到100万点。

(2)规模控制

按第3阶段需求一次性建成,系统选型和配置满足3万个配电自动化终端信息量的接入要求;主站系统支撑调控一体化模式和生产运行检修指挥系统运行;具有多种通信方式的接入能力,包括光纤通信、无线专网、公网通信;具有对所辖区域无人值班变电站的后备监控能力。考虑运行需求,主站(包括信息交互)系统机房异地部署。配电网调控和生产运行检修值班工作站采用远方工作站子网形式部署。

(3)技术要求

系统软硬件按照标准化、实用化要求设计,体现可靠、可扩展、安全、先进原则,充分发挥平台的作用。具体技术要求如下。

1)按照ieC61970/ieC61968标准与相关系统互联互通、信息共享。

2)网络关键节点采用UniX/Linux操作系统。系统软件支撑平台采用分层分布式系统结构,充分利用成熟的网络管理技术、数据库中间件、面向服务的体系架构(Soa),遵循公共信息模型(Cim)和组件接口规范(CiS),在基本SCaDa应用的基础上,满足配电自动化总体建设目标。

3)充分考虑未来业务发展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新增需求,计算机软硬件平台、数据库满足集中采集、分层应用管理模式以及可扩展性和互操作性的要求。

4)系统部署在信息安全Ⅰ区独立运行,与其他业务应用系统通过信息交互总线(ieB)进行互联,实现Ⅲ区web功能,ieB和web部署符合电力二次系统安全防护总体方案要求。完善权限管理机制,保证数据、信息安全;杜绝可能来自公网通信路径窜入的非法信息,构建网络安全防护体系。

(4)体系结构

按照基础平台、支撑平台、应用功能分层构筑主站软件体系。模块化设计如图1所示。

(5)功能

按照七大模块设计,包括系统支撑平台、SCaDa应用、Fa应用、安全部署与web、配电网监控与运行维护应用、配电网扩展应用、配电网仿真与多态应用。

4.信息交互

(1)信息交互架构

ieB作为企业信息集成的公共交互平台,为配电自动化、企业其他业务应用系统之间信息共享提供服务。ieB实现Ⅰ区和Ⅲ区各系统之间对动态数据、图模数据及台账等信息的交互应用,实现企业各类资源信息共享的目标。总体架构及系统边界关系分别如图2和图3所示。

(2)信息交互和信息集成

ieB具备易用、可维护、可扩展、安全等基本特征。而信息集成要求数据“源端维护、全局共享”。

ieB对各应用系统采用松耦合集成应用方式,在总线上注册的应用和服务做到数据共享、消息互通。主要技术规范包括:采用ieC61970/ieC61968公共信息模型,将电网资源数据进行一体化设计和统一建模;实时/准实时数据的信息交互,采用/订阅的方式;跨越Ⅰ/Ⅲ安全隔离区的信息交互,采用/订阅的异步应答方式;消息体使用UtF-8编码进行交互;消息体封装使用资源描述框架(RDF)格式等。

5.配电自动化终端

一期基本规模:主城区公网开关站25座、环网柜250座、柱上开关200台、柱上分界开关20台、电缆分支箱100台、主城区线路150条。其中,核心区域配电线路35条。配电变压器信息采集根据营销部署的数据终端通过ieB实现覆盖。

实际设计考虑辅助配套设施以及对配电网n-1运行方式研究等。部署双电压互感器、组合式电流互感器-电压互感器、保护和测量电流互感器独立部署等。

6.配电通信系统

(1)规划设计目标

以智能配用电需求为导向,建设高速、双向、规范、具有良好扩展能力的配用电通信系统。

(2)通信技术选择和设计

配电通信网选择以光纤通信以太无源光网络(epon)技术为主,变电站上联以太网交换机或利用同步数字体系/多业务传送平台(SDH/mStp)资源,根据需要适度利用和共享部分电力骨干通信网光缆资源。满足主城区配电自动化“三遥”功能对通信提出的高要求。极个别光缆敷设困难的配电终端采用中压电力线通信。配变采集终端通信保留营销体系部署的通用分组无线电业务(GpRS)方式。

(3)epon组网设计

组网设计采用接入层、汇聚层、核心层3层网络结构。接入层主要是epon通信接入设备光节点(onU)、光配线网络(oDn)和光线路终端(oLt)之间通信;汇聚层主要设备为epon的oLt及4个区域供电单位汇聚以太网交换机或站端SDH/mStp之间通信;核心层主要设备为汇聚以太网交换机与核心路由器组网或局端SDH/mStp之间通信。

(4)配电通信组网拓扑

epon的拓扑结构采用onU双向手拉手保护拓扑、双向环形保护拓扑、双光芯同光缆环网保护拓扑、单向无保护放射形拓扑等多种方案。变电站oLt采用星形拓扑、环形拓扑和“星形+环形”拓扑结构。

(5)光缆设计

配电通信充分利用主网光纤通信网络资源,在相关变电站之间完善光缆形成双路径环网。架空和部分下地或全架空段采用24芯全介质自承式光缆;全程下地部分采用24

芯普通非金属阻燃光缆。光芯路径设计考虑施工工艺的限制和今后扩展预留,单条线路光缆总熔接次数不超过10次/芯。

四、初步成果

按照上述规划设计,该大型案例已经付诸试点建设。取得的主要成果包括:①统一规划设计符合实际需求的配电自动化且一次性建成投运含600余个配电自动化终端规模;②建成ieB并为能量管理系统(emS)等多业务系统建立了必要的信息集成条件;③运行1000km配电通信光缆,100km2部署Fa并投运,自动模式下Fa动作全过程时间最快仅为30s。系统应用为调度和生产运行维护中心提供了良好的技术支撑,达到了设计目标,现已通过相关机构和专家验收,应用良好。3个月基本运行统计结果如表2所示。

五、结语

总之,城市实施配电自动化需考虑如下原则:①规划设计阶段需明确适应自身条件的定位建设目标,并与主配电网远期规划相结合;②明确调度和生产运行检修应用主体需求内容并与规划目标条件相匹配,需求为先;③权衡主站和终端功能配置以及Fa,从小到大建设,建议利用企业统一部署的用电信息采集终端采集配电变压器(含公共变压器)运行信息;④以epon技术并利用电力骨干通信网或独立组建配电通信系统,公网通信可作为配电网特别是配电变压器通信的辅助手段;⑤遵循ieC61970/ieC61968标准、采用统一的设备编码体系标准,按电力二次系统安全防护要求部署主站和信息交互总线,消除信息孤岛;⑥配套完善调度、配电网运行检修管理机制,与配电自动化各专业运行维护机制及工程建设同步发展。

参考文献

[1]雷淮玉.浅析城市配网规划建设及发展[J].北京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2,29(2).

电力信用体系建设篇8

由于自燃灾害与突发事件具有诸多不确定因素,因此在自燃灾害与突发事件下,是否具有较强的应急通信能力即成为了能否迅速应对危机、稳定局势、减少损失的关键所在。本文从电力企业安全生产与应急通信体系建设的实际出发,充分结合电力企业在防灾与救灾工作中的实际经验,来为电力应急通信体系的建设提出了几点建议,旨在进一步提升电力企业对突发事件、重大活动的应对能力以及重要保电的通信保障能力。

【关键词】

电力企业;应急通信;体系建设;建议

近几年,全国频频出现各种大型活动、自然灾害以及反事故演习等应急事件,不断地考验着电力企业的反应能力与速度。

1电力企业应急通信系统建设普遍存在的问题

首先,从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突发事件的逐年增多、应急演练与重大活动保供电对应急指挥通信系统的需求日益增大,加之电力企业通信技术的不断发展和电力企业对突发事件处置要求的不断提高等。在这样的情况下,很多电力企业现有的应急通信系统根本无法满足应急指挥的需求,对其进行进一步提升与完善是势在必行的发展路径。其次,当前很多电力企业的应急设备资源明显不足。在面对点状灾害或单个突发事件与重大活动保障需求的情况下,绝大多数电力企业的应急通信设备能够满足应急指挥通信的实际需求。但是,一旦面对面状灾害或者多个突发事件与重大活动保障需求时,很多电力企业的应急通信设备资源往往都不能够满足应急指挥通信的需求[1]。再次,众所周知,事件现场的情况是多变的、复杂的,后方应急指挥中心要想准确的了解并掌握现场的实际情况,现场实时的视频信号俨然是必不可少的。但是,目前很多电力企业的应急工作仍然是以传统的以话音为主的模式,这样的模式俨然无法满足应急抢险的实际要求。

2完善电力企业应急通信系统建设的建议

2.1加快应急体制与机制的建设

首先,应进一步加强对应急体系建设的组织与领导。具体来说,电力企业应建立健全建立长效机制,制定应急体系建设规划,并组织实施;其次,进一步加强通信网络的运行管理工作,建立健全运行管理模式与机制,以网络监控系统为手段,实现对网络运行控制能力与监测能力的增强,最终提高整个网络的运行水平;再次,进一步加强制度的建设,加快应急处理预案的完善,保证应急体系运行的高效性。另外,进一步加强电力企业内部各个部门之间的沟通与协调,通过交流平台的打造来让部门之间加强彼此之间对于工作经验的交流与沟通,从而有效的提升处置突发事件的协同能力。最后,定期或不定期的开展反事故演习,及时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并及时改进。

2.2加快电力卫星通信系统的改造

在整个电力通信系统中,卫星通信的作用是十分关键的,其不仅能够有效解决边远地区的电力调度通信,同时在数据传输以及电话交换等环节中也发挥着关键性的作用。近年来,由于电力系统地面通信网络的快速发展,促使其应用业务对于带宽以及速度的需求越来越高。然而,卫星通信作为常规业务的传输载体,俨然已经无法适应发展的实际需求;但是,由于卫星通信所具备的各种优势(如不受时间限制、不受地域限制等),使得其他通信方式很难在短时间内取代它。同时,由于卫星通信技术在近年来得到了不断的进步,无论是在通信数据业务的支持能力上,还是在通信带宽能力上均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升。在这样的背景下,卫星通信的巨大作用在应急通信领域中就得到了从充分的体现。比如说,在2008年汶川地震的抗灾抢险中,卫星通信的作用就被发挥得淋漓尽致。基于此,重新定位电力卫星通信的应用领域俨然成为了当下电力企业的重要研究课题,理应通过各种科学手段来实现对电力卫星通信系统的进一步改造与完善,从而促使电力卫星通信能够真正意义上满足高速数据以及宽带视频的较高传输要求,最终将自身的作用充分发挥在突发事件的处理过程中。

2.3加快视频监控技术的应用,提高电网预警能力

众所周知,针对于电力企业来说,应对突发事件的过程主要包含了四大部分,即预防监测、预警准备、应急响应以及恢复重建。然而,对于电网安全监测的水平来说,视频监控的应用必然能够使其实现进一步的突破,是预防电力突发事件发生的重要手段。近几年,在网络技术与视频编码技术的迅猛发展下,视频监控技术已经逐渐的被广泛应用于电网之中。在视频监控技术的应用环境下,运行维护人员可以通过食品系统来远程观看电力设施的运行环境与状况,并可以以数据采集的方式来实现对电力设备运行工况的实时分析,从中发现问题并及时处理。但是,就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视频监控技术的应用明显还处在起步阶段,还存在着诸多的问题亟待解决(如技术体制差异较大、标准化程度较低等),而这些问题的存在也就导致其应用领域与范围受到了极大的限制。因此,在不断拓展通信新技术应用的基础下,我们还应该进一步研究与开发电力监测系统,以此来实现在标准、组织以及平台上的统一。除此之外,基于国网SG186的信息化统一技术,我们还可以将视频电话、会议、监控等多媒体系统进行充分的融合,以此来进一步发展电力视频监测应用。只有这样,电力视频监测在电网安全应急处置过程中的作用才能够得到充分的体现[2]。

2.4加快移动应急通信站的建设

众所周知,独立、强大的现场指挥平台是处理应急事件的基础与关键之处。作为电力抗灾现场抢险以及保电通信保障的重要手段,移动通信站主要包含了卫星通信、无线视频、集群通信以及无线网络等通信手段。具体来说,首先是应急指挥车的应用。通过对应急指挥车的应用,事件现场的音频视频能够被迅速的反馈到相应的指挥中心,具有广泛通信、快速机动以及较强的抗毁能力,其在实施现场紧急救援指挥工作中的作用是巨大的,因此其往往都作为应急指挥中心派驻现场应急救援的最高指挥场所。其次,是专业车载无线集群通信指挥系统的应用。该系统具有完善的指挥调度功能以及快速的无线多用户接通能力,通过对该系统的应用,能够有效的为紧急事件的处理提供的调度与快捷的语音通信。总的来说,移动通信系统(3G、4G)具有覆盖广、成本低等独有的特点,可以在3G、4G覆盖区域、非自然灾害区域内应用,能够有效降低抢险通信的成本。

3结语

总之,我国电力应急通信体系的建设明显还处于起步阶段,需要电力企业进一步解放思想、提高认识,在诸多方面加强工作,不断加强应急通信体系的建设。只有这样,电网应急应变能力与反应速度才能得到实质性的提升,从而确保电网运行的安全性、可靠性与稳定性。

参考文献:

[1]陈庆前.电力系统安全风险评估与应急体系研究[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12.

电力信用体系建设篇9

【关键词】:电力通信网络;故障;问题;对策

在电力网络通信过程中,应该重视电力通信网络的运行状态,针对在运行过程中可能发生的故障做到提前的检修,建立相关的机制,在发生故障时能够及时的进行维护和处理,保证电力通信网络的功能能够持续正常的发挥。

1、电力通信网络的现状

在科技日新月异的今天,电力网的功能也在不断的发生变化,电力网的功能变的更加多样和复杂,不仅可以进行电能的输送和转换,还可以进行信息的交换、远程控制和无线通信等系统。在电力网功能的不断变化的同时,电力系统对电力通信网络的依赖性和电力通信的要求也在不断的加强。当前,各大电力企业为了保证电力通信网络有足够的通信力和电力通信的可靠性,在不断对其网络的整体系统进行升级,建立区域和基层的电力通信网络,完善电力通信网络,满足大用户对于电信通信网络质量的需求。

2、电力通信网络中存在的问题

根据相关的调查分析,目前,各大电力企业在通信网络建设和实际的应用过程中都存在一定的问题。其中最显著的问题就是电力企业的电力通信网络的理论设计在实际应用中效果相差甚远,相关的研究还处在一个理论设计的层面,没有全面的考虑到在实际应用中外界因素对其造成的各种影响,对电力通信网络在实际当中的应用和建设没有起到实质性作用,使得整体的设计还存在很多的问题,整体设计的强度和广度不足。就我国电力通信网络设计的整体情形来看,整体行业对电力通信网络设计的认识还不足,整体的设计水平不高,缺少系统性的考量,没有充分的重视员工在电力通信网络建设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在组织和体系上没有建立完善的电力通信网络监管体系,使得电力通信网络的管理不够完善。在对电力通信网络运行安全的检测和评估方面,没有成立专门的部门去进行相关的检测,对电力通信网络在实际运行的状态进行预先的评估,对可能存在的隐患做不到提前预防的及时处理,使得在实际的运行中带来更大的问题和风险,严重的影响到了人们的正常生活。

3、电力通信网络故障问题产生的原因

3.1电力通信网络可靠性差产生的原因

要保证电力通信网络处在一个良好的运行状态,就要确保电力通信网络功能的可靠性,电力通信网络可靠性是功能发挥的基本条件。而随着电力企业大力发展电力网,电力通信网络的发展空间受到了挤压和限制,阻碍了电力通信网络的建设进程。所以造成了电力通信网络资源的匮乏和不足,进而引发了电力通信网络可靠性差。而在电力通信网络的实际运行过程中,电力通信网络可靠性差产生的原因还有缺少定期的维护和管理,使得电力通信网络线路提前进入了老化的阶段,容易造成通信的功能障碍,严重的影响了电力通信网络的稳定和整体运行的安全。

3.2力通信网络传输质量差产生的原因

要稳定的发挥出电力通信网络的通信功能,不仅要确保电力通信网络的可靠性,还要保证在信息在传输过程中,能够准确和及时。电力通信网络传输质量主要是由电力网络系统和传输设备决定的,而目前,我国的很多电力企业在电力传输方面都存在传输质量差、速度慢、噪音高和数据有差错等问题。产生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主要有三点,一是由于电力企业在建设电力通信网络中使用的传输材料质量不高,在传输线路的重要线段使用能够屏蔽外部干扰的屏蔽材料,导致外部环境等因素多传输的信息造成了严重的干扰,使得传输信息丢失、失真等问题的产生。二是因为电力企业使用传输材料的物理特性不符合要求,使得传输线路容易断裂,设备出现损坏,都会对传输的信息的质量造成很严重的影响。最后是因为由于电力企业在进行电力通信设计时设计不合理,造成通信网络错综复杂,通信线路中的节点数量过多,对资源的分配造成了压力,影响了实际的信息传输速度和效率,使得传输受阻,造成了数据的丢失。

3.3电力通信网络运行速度慢产生的原因

电力通信网络运行速度慢产生的主要原因是因为企业在设计电力通信网络时没有进行的深入的研究,没有充分的考虑到实际的情况,对网络的整体结构设计不合理。电力通信网络的运行速度是决定网络功能的重要因素,如果通信网络的运行速度过慢,那么信息的传输效率就会降低,在一般情况下,电力企业对于通信网络的设计采用的是三级通信网络,用过SDH网络拓扑结构进行各个节点之间的连接,进而实现信息在各个区域之间的传输,实现通信功能,而很多的企业对于三级拓扑网络结构的认识不充分,在实际建设过程中只是简单地对电力通信网络使用SDH网络拓扑增设节点,而没有考虑在架构的合理性,导致电信网络拓扑结构错综复杂,没有进行优化,出现了跨环、跨多环的拓扑结构,严重的影响了电力通信网络的信息传输速度。

4、电力通信网络故障的对策

4.1建立电力通信网络的科学管理体系

建立完善的电力通信网络管理体系,可以按照不同的区域进行合理的划分,然后根据这块区域电力通信网络实际的运行情况,建立与之相契合的管理体系。确保每个区域的网络通信都处在良好的运行状态,于此同时,对网络通信的效果进行监督和评估,制定相关的规范要求和标准,严格的监管电力通信过程,及时的发现并解决运行中出现的问题。提出通信网络系统及具体通信设备的可靠性设计水平与技术指标要求;在通信网可靠性指标下进行通信网规划设计,在有限的系统建设投入的前提下,对建设的通信网进行试验和鉴定。

4.2建立电力通信网络的导航系统

建立完善的电力通信网络系统,通过系统存储通信网络的设备的数据和相关的网络技术参数和性能,帮助工作人员在现场修理、维护设备过程中提供技术支持,加快工作进度,提高工作效率,减轻工作人员的工作负担和压力,当出现问题的时候能够更快更精准的进行定位,让电力通信网络更加智能化和高效的运转。

结语

提高电力通信网络运行的安全,保障电力通信网络处在良好的运行状态,不断的完善电力通信网络系统,提高相关从业人员的技能和素质,促进电力通信网络的发展和进步。

电力信用体系建设篇10

关键词:GiS供电企业信息技术

城市配网管理地理信息系统是以地理信息系统(GiS)为平台,实现地理空间信息和电力生产信息相互集成的综合应用系统。作为基础平台的GiS是利用计算机图形和数据库技术来输入、存储、编辑、查询、分析、决策和输出空间图形及其属性数据的计算机系统,是融地理学、计算机科学,空间科学等于一体,集成多种空间分析模型的综合性的高新技术。GiS的最大特点是将地图信息、文字、图形、图象、图表信息于一体,把属性信息、电网接线图信息、工程图信息、实时SCaDa信息紧密结合起来,同时将负荷管理信息、营销管理信息和配网自动化信息接入到系统中来,成为配网信息管理的基础平台。在此基础上,建立跨平台,跨应用领域的、综合的各种应用系统实现电力系统配网管理的自动化、智能化,提高工作效率和服务质量,为实现供电企业现代化管理打下基础。?

1 构建供电企业配网管理GiS系统的必要性

现有的配网运行管理手段已经无法适应现代化城市配网建设和发展需要的现状。为进一步满足广大用户对供电可靠性、电能质量和服务质量的要求,以及作为供电企业自身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的需要,在加大城市配网建设力度的同时,迫切需要采用现代化的技术与管理手段来规划,管理好城市配网。另外,随着电力系统机构改革的实施,供电部门职能随之发生很大的变化,管理体制和机构设置都要适应市场的要求,因此改变管理模式、优化机构与合理配置人员已经成为改革的必然。而要实现这一历史性的突破,就需要依靠信息技术为代表的高新技术在电力工业部门中的广泛应用。?

采用先进的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研制开发供电企业配网管理地理信息系统,是供电企业实施对城市10kV配网至200V接户线及用户综合管理的有效突破口。这一系统的实施对提高供电企业的管理素质和劳动生产率,对提高供电的可靠性,对加强电力市场建设和健全用户服务体系,实施机构改革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2 供电企业配网管理GiS系统总体方案设计?

2.1 基本设计概念和处理流程?

供电企业配网管理GiS系统是建立在空间数据库、属性数据库和其他应用系统数据库之上的公共基础平台,以常州供电公司GiS系统为例,系统为基于am/Fm/GiS的配电网管理信息系统。系统分为两部分:①为全功能的基于arc/infoDesktop上开发的配网管理信息系统;②具备各种查询功能的基于mapobjects上开发的信息查询系统。二者共享同一个后台GiS数据库。信息处理流程见图1[2]。

图1 信息处理流程

2.2 硬件体系结构?

系统采用主服务器、备份服务器和配置服务器做为服务端,通过100m以太网络与各个部门连接,系统与负荷管理中心、营销管理、调度中心和配网自动化系统数据库连接。整个系统采用客户/服务器体系结构的方式建立,见图2。

图2 GiS系统硬件体系结构图

2.3 软件体系结构?

系统采用客户/服务器体系结构,服务端采用arcSDe管理GiS图形数据,属性数据由DB2数据库管理,图形数据和属性数据都存放在DB2中。系统通过配置服务器对客户端进行角色配置和系统升级。在客户端,只安装主控程序,该程序从配置服务器上下载角色文件,对系统客户端进行配置,在系统管理模块中建立用户角色脚本。每次用户登陆系统后,主控程序自动与配置服务器通讯,检查系统版本,更新系统。?

客户端系统从系统平台上讲分为两种:①基于arc/info的全功能模块;②基于mapobjects的查询浏览模块。两者都通过arcSDe访问GiS数据库。其他属性信息通过BDe直接与DB2连接。系统结构图见图3。

图3 GiS系统软件体系结构图

2.4 功能体系结构?

配网管理GiS系统的构建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主要分为三个阶段:?

2.4.1 GiS公用基础平台建设?

由于电力生产信息是以地理图形、电网逻辑图形、文字及数据信息来描述的,因而GiS公用基础平台必须具备在地理图形信息辅助下的智能化图形管理及与配网图形信息耦合的设备管理等功能,具体来说就是建设一个基于分布式图形处理技术的分布式配网生产信息综合管理系统。?

GiS公用平台建设阶段的主要任务就是以1∶500的基础地理背景数据为基础,融合其他多种比例的地理数据来管理城市配网中不同电压等级的设备图形数据和台帐数据,实现快速高效地输入和更新配网图形数据和台帐数据,同时能够根据资产和管理的划分对输入的大量数据进行维护,确保各种数据的完整性和正确性。主要包括地理图编辑、图元编辑、站所图编辑、单线图编辑等基础模块,以及与调度SCaDa、DmS、负控、客户服务中心、营销管理、电能量计费等系统的接口模块。?

2.4.2 GiS专业应用系统建设?

专业应用系统建设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在GiS基础平台基本建成的前提下,统一管理和协调管理信息、实时信息等配网数据信息,建立相关的专业应用,并将这些专业应用正确部署到各个专业部门。?

配网数据信息中管理信息[3]包括用户信息、设备信息、线路信息、检修信息、巡视信息、勘察信息、报修信息、图纸信息、模拟操作、通讯信息等内容;实时信息包括SCaDa、DmS、集抄信息、负控信息、综合测试仪等内容,基于上述数据的采集、处理与分析,专业应用系统建设阶段将建成配网运行与检修管理、配网两票管理、配电资产管理、工程辅助设计、概预算管理、调度管理、电力通讯管理等专业系统。?

2.4.3 GiS高级应用与辅助决策系统建设?

高级应用与辅助决策系统建设阶段的主要任务是统一管理和协调规划预报信息、理论计算信息等配网数据信息,建立基于GiS的高级应用,为优化管理和决策提供技术支持手段。?

配网数据信息中理论计算信息包括在线潮流计算、理论线损计算等内容;规划预报信息包括电网规划、负荷预计等内容。基于上述数据的采集、处理与分析,高级应用与辅助决策系统建设阶段将建成基于图形的理论线损计算、潮流计算和经济调度功能、可靠性基础数据统计、故障推断分析、停电模拟运行分析等高级应用及辅助决策系统。?

系统建成后,功能体系结构图见图4。?

3 系统实施及效果?

3.1 正确把握系统实施过程中的关键问题?

3.1.1 系统建设必须统一规划,分步实施?

供电企业GiS系统的建设应该遵循软件工程学原理,自顶而下设计、自下而上实施,做到统一规划、分步实施。?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应用水平不断提高,企业对信息技术基础结构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用户希望改进业务流程、提高操作灵活性和方便性,在企业内部更加有效地传递和共享信息。配电网地理信息系统作为一种在电力系统应用的新信息技术,在需求的确定、系统建模等方面,基本无固定的标准可参考,具有一定的难度,尤其在较早实施的单位,在业务流程的完善重组、需求的分析确定是一个带有探索性的长期过程,更需要制定合理、科学的GiS建设和应用规划,在统一规划下分步实施。?

3.1.2 建设GiS基础平台是一个系统工程?

建设GiS基础平台是一个系统工程,它涉及到很多的业务部门,贯穿了供电部门的大部分业务,涉及到多种交叉技术,并需要各业务部门的通力配合。供电企业在构建配网管理GiS系统时,应制定配套的规章制度,明确项目主管领导、主管部门、配合部门、实施部门,对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困难及时协调解决,方能确保系统建设的顺利进行。?

图4 GiS系统功能体系结构图?

3.1.3 系统建设要着力推动实用化?

要成功地开发并应用GiS系统,要充分调动使用者的积极性,使之积极参与,开发者应不断听取应用者的业务需求,努力提高系统的实用性和方便性,并通过实用化,减轻配电、营销部门的管理和生产人员的工作强度,提高工作效率,使系统易于被应用者接受,并使系统的开发应用进入良性循环。?

3.1.4 数据是GiS系统的基础?

GiS系统中基础数据包括地理数据和电网数据两部分,GiS功能的强弱取决于数据建设的水平。?

(1)电子地图数据完整和准确是一个重要基础。电子地图是GiS系统的基础,由于在城市信息化程度尚不是很高的情况下,市政测绘部门尚不能提供完整和实时的城市电子地图,给GiS基础平台的实用化和推广应用带来一定的困难。为弥补电子地图的不足,可以采用地理图编辑器,用手持GpS(卫星定位)、CaD图纸导入、1m的卫星照片的导入等手段来解决地理图更新的问题。?

(2)电网数据工程的建设是难点。国内许多GiS应用系统失败的原因很大程度上和数据工程有关。数据工程不但需要一定的资金投入,更需要强有力的领导去组织协调,需要配套的系统运行维护制度去保障,需要常年累月的坚持下去,数据工程的成功,GiS系统的建设也就成功了一半。?

3.2 实施效果

常州供电公司配网管理GiS系统经过3年的认真建设,已完成第一阶段的工作,基本建成GiS系统基础平台,完成与调度SCaDa、负荷管理等实时系统的接口工作,其中站所图管理等功能已开始单轨使用,正在进行第二阶段专业应用系统的建设工作。?

常州供电公司配网管理GiS系统涵盖了城配电网管理的各个基础环节,系统主要功能覆盖了供电公司的配电工区、营销部、信息中心等有关部门。该系统的实施改变了城市配电网管理手段,摆脱了传统的管理模式,增强了系统的可视化程度,提高了工作效率和管理效率,并为不同部门之间的管理、信息交换提供了统一的数据标准与规范。同时该系统利用GiS平台,设计了与各种应用系统之间接口,提供了大量的标准DLL/Com接口,用户可以通过接口规范方便地在系统中挂接应用功能,为将来在GiS应用平台基础上开发实施更广泛的高级专业应用软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系统充分利用计算机网络和大型数据库平台,实现生产、运行、控制的高效、规范化管理,为配电网生产管理提供了很好的技术手段,同时也为下一步应用开发提供了一套开放的、标准的技术支持平台。?

4 结束语?

随着电力需求迅速增长,面对越来越先进、复杂的配网设备、时刻变化的负荷信息、不断变迁的城市道路和建筑,融地理图形信息辅助下的智能化图形管理及与配网图形信息耦合的设备管理为一体的配网管理GiS系统必将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

5 参考文献?

[1] 陈述彭,鲁学军,周成虎?地理信息系统导论?北京:科学出版社,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