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用监管体系建设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23:58:47

信用监管体系建设篇1

为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开展“信用辽宁”建设的相关工作部署,近年来,辽宁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在开展药品安全信用体系建设取得主要成效的基础上,采取以政府信用为先导、以企业信用为重点、以弘扬信用文化为支撑、以健全诚信档案管理系统为基础、以实施信用奖惩为保障的基本模式,积极推动“信用辽宁”建设。

一、全面深化政务公开

认真贯彻落实《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加强组织领导,健全工作机制,完善公开制度,扩充公开内容,丰富公开形式,拓展公开渠道;遵循合法、及时、全面、真实、便民的原则,向社会公开药品监管部门的工作职能、内设机构及主要职责,药械监管法律、法规及规章,行政许可受理事项,药械监管政策、措施及落实情况等内容;以“政务公开日”活动为载体,通过召开座谈会、发放调查表等形式,广泛征求人民群众对药品监管工作的意见和建议,维护公众特别是行政相对人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

二、积极推进依法行政

全面落实行政执法责任制,加强对行政许可、行政处罚、认证审评等重点工作环节的监督;进一步修订完善《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实施标准》,确保行政执法的公正性;加大行政过错责任追究力度,全面推行问责制,依法审理和处理群众举报、投诉和行政复议案件,维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建立健全评议考核制度,将公务员的诚信状况作为干部任用、评先选优的重要内容,塑造行政执法部门的诚信形象。

三、广泛开展信用宣传

结合贯彻落实《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利用广播、电视、报刊等新闻媒体,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活动,广泛宣传开展“信用辽宁”建设的重要意义,普及社会信用基础知识和药品安全知识,提高公众特别是药品生产经营者对药品安全信用的认知水平。

四、组织开展药品安全诚信承诺活动

积极引导、组织药品生产经营企业开展药品安全诚信承诺活动,就守法生产经营、保证药品质量、遵守职业道德、争创一流服务等内容向社会作出郑重承诺。同时,配合行业协会开展“诚信示范药店”评选活动,促进行业自律机制发挥作用。

五、完善诚信档案管理系统功能

对原有的“辽宁省药品行业诚信档案管理系统”进行功能升级,实现对全省药械生产经营企业信用等级的自动评定,并与全省信用信息征集平台互联互通,及时将企业的信用信息上传到全省信用信息征集平台。及时更新企业基本信息,及时录入企业不良信息记录,为进行信用等级评定提供依据。编写系统使用手册,组织对全省食品药品监管系统工作人员进行培训,确保省、市、县三级监管人员素质的提高。

六、完善信用等级评定标准

进一步修订完善《辽宁省药品医疗器械生产经营企业信用等级评价标准》,以是否有因违反药品、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法律、法规和规章等而被处以刑事或者行政处罚作为信用等级划分的主要标准,以违法行为情节的轻重和主观过错的大小作为信用等级划分的辅助标准,将企业信用等级分为守信、基本守信、失信三个级别。信用等级评定采用动态评定的方法,被评定为失信等级的单位,在随后的一年内无违法违规行为的,调升到基本守信等级;被评定为基本守信等级的单位,在随后的一年内无违法违规行为的,调升到守信等级。

信用监管体系建设篇2

以物联网技术为核心的智慧城市理念为未来城市发展提供了全新模式,智慧监狱也是未来监狱发展的方向。建设智慧监狱,推动基础设施和管理的智能化,体现科技强警带来的监狱安防、矫正、执法、政务管理模式的变革,不仅是监狱管理模式的创新,更是现代化文明监狱的必然要求。如何应对我省监狱系统发展所面临的新机遇、新挑战,如何实施信息化建设,构筑智慧监狱是大家需要审慎思考的课题。

一、建设先进网络基础设施,支持监狱信息化发展

建设先进的网络基础设施,对监狱信息化的发展及应用有着重要的支撑作用。监狱信息化建设主要由相关的硬件、软件系统组成,主要包括组成局域网必须的路由器、交换机等网络设备以及数字化的安防监控、办公自动化系统、罪犯监管改造、狱情排查、罪犯会见、生产管理等。各种硬件设施和软件资源被优化组合成一个能满足监狱日常工作需要的完整体系。数字化、智能化、集成化是监狱工作信息化建设的主要指标。因此,监狱信息化建设就是要把以计算机和网络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广泛应用到监狱各项工作中去,它是将传统的监狱执法、治理、教育手段和现代科技相结合的产物。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监狱工作信息化的内涵将不断得到发展和完善。数字化、智能化、集成化是监狱工作信息化建设的主要指标。因此,监狱信息化建设就是要把以计算机和网络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广泛应用到监狱各项工作中去,它是将传统的监狱执法、治理、教育手段和现代科技相结合的产物。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监狱工作信息化的内涵将不断得到发展和完善。

根据《全国监狱信息化建设规划》,监狱信息化建设的总体目标就是:构建覆盖全国监狱系统的网络互联互通、信息资源共享、标准规范统一、应用功能完备的信息化体系;明显提高监狱信息资源综合开发利用水平,形成全员应用、资源共享的信息化工作格局;显著提高监狱执法、安全防范、罪犯改造等工作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为推进司法行政系统信息化建设奠定基础。

监狱信息化建设的主要任务是建设一个平台、一个标准体系、三个信息资源库、十个应用系统。“一个平台”,即网络和硬件平台;“一个标准体系”,即监狱信息化标准体系;“三个信息资源库”,即监狱管理信息库、罪犯信息库、警察信息库;“十个应用系统”,即监狱安全防范和应急指挥系统、监管及执法管理系统、教育改造系统、生活保障及医疗卫生系统、警察管理系统、生产管理与劳动改造系统、监狱建设与保障系统、狱务公开系统、办公自动化和决策支持系统。

二、建设数据中心,实现信息集成

信息集成是消除单位内信息孤岛、实现信息共享、提供决策支持的核心技术,而数据中心是信息集成系统的基础,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也是近年来的研究热点,更是我省司法行政系统在十三五规划中力争解决的重点问题之一。

随着国家、司法部、各级政府、司法行政系统领导们日益重视,我省各级财政资金在信息化方面的不断加大投入,各监狱单位在数字化信息化建设取得了很大的发展。在实际运行中,应用系统的不断增多,使其维护工作显得越来越重要。为保证各应用系统的高效运行,广东省监狱管理局牵头建立了局数据中心,将各应用的服务器集中管理,同时配置专门的管理队伍管理系统及应用。

数据中心在监狱信息化建设过程中,有着重要的基础性作用:

1、整合资源,减少监狱在运行环境、维护人员等方面的重复投资。要保证应用系统每天24小时的运行,必须具备优良的运行环境。首先需要配置后备电源以保证电源充足,以保证机器的正常运转;机房的安全措施要到位。如果不建立数据中心,各个应用各自散放在相关的单位或者业务部门的小机房中,运行环境的重复投资将是必然结果。建立数据中心,在机房建设的时候,统筹安排、规划,将单位内部机房重要应用的服务器集中存放,集中管理,提供一个完善的运行环境,避免重复投资。配备一只专门的维护队伍,从操作系统、网络、安全等各方面进行管理,确保系统要高效、稳定的运行,

2、运行平台整合,实施有效的安全防护与管理。在监狱信息建设初期,运行的应用系统比较少,这种方式的弊端不是特别明显,可随着应用系统的不断增多,每套系统都有自己独立的硬件平台,不仅在管理上增加了难度,同时也浪费了投资。因此,在监狱信息化建设进行规划中,通过数据中心搭建一个总的运行体系结构框架,根据各系统使用情况统一规划,合理调配硬件资源,利于各应用系统的整合。在病毒泛滥、黑客猖獗的互联网上,要保证信息系统的稳定运行,还必须有严格的安全管理措施。数据中心可以综合利用各种安全技术,制定相应的管理制度和管理规范,形成一个全面的、动态的安全防范体系,以保证数据中心的安全、保证关键数据、关键应用的安全以及关键业务部门的安全,实现内部网络及其应用系统的安全高效运行。

3、数据沟通,数据存储的有效管理。数据是监狱的宝贵财富,特别是在管理高度依赖于信息化设施的今天,数据支撑着监狱各项工作的正常运行。因此,数据存放的合理性以及如何保证数据的安全,就显得特别重要。各应用系统是监狱信息化的一部分,许多数据会提供给各应用系统进行共享。如何设计数据库的结构使各应用能够方便、有效的对数据进行管理和共享,这也是数据中心工作的一部分内容。做好数据的存储与备份,并且提供异地的备份,这是数据安全的最有效和最可靠的保证。

三、监狱信息化人才队伍建设和规则制度建设

随着监狱信息化建设的迅速发展,监狱的信息化建设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在组织与管理体制、信息素养培育等方面依然存在一些问题。探索如何从人才队伍建设、制度建设等方面完善监狱的信息化建设,对于监狱信息化的稳步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监狱信息化队伍是监狱信息化工作的基本保障,但在实际工作中却面临着诸多困境。

(一)思想认识程度不够。信息化是提升监狱工作管理水平、提高工作效率、改进工作水平的重要手段,将在监狱日常管理工作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而目前对信息化认识的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主要表现在:一是重基础装备建设,轻信息化建设。认为信息化是远水不解近渴,起不到立竿见影的效果,感觉过于虚幻,不如实实在在的更新部分警用装备来得实际;二是认为信息化无非就是实现办公自动化,对警务过程的科技应用投入重视不够。一些基层民警特别是一些基层领导在信息化建设工作的重要意义认识上存在误区,认为在这方面投入大量资金是一种资源浪费,影响了信息化效能的发挥和信息化工作的深入开展。

(二)缺乏统一的组织领导和管理体制,规范化程度低。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大多数单位尚没有一个明确的领导和管理体制,各业务线的信息化管理,仍存在条块分割等现象。目前,广东省内各监狱单位,没有统一的数据存储标准和规范,信息堡垒的现象严重。新建设的信息化项目,各监狱仍按原来的模式规划信息化建设。省局对各监狱缺乏必要的约束和监管机制,不利于信息资源的优化配置和日常信息资源的共享,不利于监狱信息化的协调发展和整体推进。

(三)信息化应用能力低。有的干警只能进行简单的浏览和查询,不会打字。有的干警打字不熟练,录入信息慢。有的干警不知道监狱内部有多少软件系统可以用,不知道口令、密码是什么,工作效率低。目前干警使用电脑打字、在网上浏览信息的多,进行信息研判的人少。信息应用层次低。信息化应用处于传递文件、查看信息、简单比对的低层次阶段,缺乏对信息的综合、分析、研判,信息的预测预警和服务决策功能得不到有效发挥和利用。

(四)信息化专门人才缺乏,信息化队伍的信息素养有待提高信息技术更新速度快,要充分发挥效益,必须要有高素质的信息化管理人才。从目前来看,信息化管理人才的知识更新速度慢,跟不上信息化建设对人才素质的要求。监狱信息化需要能担任信息系统的设计和维护方面的技术人才,以及各种管理软件的集成和开发人才。监狱信息化建设所急缺的,是既掌握一定的信息技术,又具有一定管理能力和业务素质的复合型人才。另一方面,监狱的信息化建设对干警信息化队伍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我们现有的信息化队伍还不能完全适应这一新的要求。

监狱信息化进一步改革与发展的建议:

1、领导和统一管理监狱的信息资源。在省监狱局统一领导下负责制定一套适合本系统具体情况的全面的信息政策、制度、标准规范、程序和方法,并以此来实现对信息资源的综合管理。负责管理监狱信息技术部门和信息服务部门,制定信息系统建设发展规划,包括信息系统费用预算、采购、建设、运行等各个方面。负责本部门的人力资源管理,包括人员招聘、培训、考核、激励和人力资源开发;负责领导其他部门的信息服务工作,负责领导和监督信息技术部门的工作,保证信息系统自身的正常运转。

2、引进专业人才,强化技能培训,着力解决好“人”的问题。加大信息化专业人才的引进力度,在公务员招录考试中,设置一定比例的信息化专业岗位,并加试信息化专业考试科目,着力选拔技术水平高,能力强的信息化专业人才进入警察队伍,成为信息化建设的生力军。切实优化人才政策,为优秀人才创造良好的成长环境,建立一套灵活高效的人才激励机制,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加强信息化技能培训,鼓励广大警察学信息科技,用信息技术,积极组织各级各类信息化技能培训,并建立健全考核机制,提高干警信息化培训的积极性,把信息应用技能培训作为信息化建设的先导性、全局性、基础性工作来抓,努力实现应用主体的广泛性。在培训中注重批次和层次的划分,按照先考查再培训最后考核的方式进行,提高培训工作的针对性,避免出现培训工作“一刀切”(不管干警水平高低,都统一培训,能力强的对培训没兴趣,能力差的又理解不了),严重挫伤干警培训的积极性,致使培训层次难以提高,民警的技能也难以得到提升。

3、多方筹集资金,健全基础设施,着力解决好“物”的问题。通过积极向党委政府汇报工作,争取政府投入;加大自身投入向信息化建设倾斜等多种方式筹集建设资金,加强资金运用的统筹安排,所谓“好钢用在刀刃上”,要将有限的资金用在最需要的地方和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上,注重建设的长远规划,切忌盲目投入、乱投入和重复建设情况的发生,提高资金的利用率。进一步加强信息化基层基础设施建设,及时改造、扩容现有网络,提高网络带宽速率,强化网络的基础支撑功能,不断提高信息网络的覆盖面,突出抓好向基层实战单位的延伸工作,通过信息通信网络的接入和无线移动警务信息系统的应用,大力构建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网络体系;进一步完善基础设施设备,配齐配全基层单位的计算机、打印机、网络交换机等各种必需的信息化基础设施设备,以满足基层一线监狱管理工作的需要,更好地服务基层实战需求。

四、监狱信息化技术的应用

当今的时代是信息的时代,当今的社会是在信息技术推动下不断进步的社会,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为监狱工作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监狱作为国家的刑罚执行机关,担负着维护社会安定和谐、预防和减少犯罪的重要职能,更需要运用现代科技手段来保证职能的履行。同时监狱又是社会的窗口,反映一个国家文明进步的程度,监狱事业作为我国现代化建设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必须与整个国家的现代化建设同步、与社会文明同步。因此,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在监狱领域的广泛应用,把监狱各项纷繁复杂的管理工作与当代高科技紧密结合,促进监狱事业的不断发展,是历史和社会发展的必然。

通过对相关监狱信息化资料研究及调研,根据监狱建设基本情况,我们认为监狱信息化建设可以分为以下内容,需要建设一个网络,把有线和无线通信、监控、报警、门禁、广播、电教、信息管理、办公自动化、生产管理、罪犯会见管理、罪犯亲情电话管理、罪犯消费等系统连成一体,以满足监狱科学化、现代化的需要。

整个系统实际上是多个子系统的有机集成,以计算机网络作为基础平台,使信息化建设中的各个主要子系统相互连接,通过软件实现对硬件的连接控制、信息交换以及子系统之间的互控、互联功能、各子系统的扩展方法等标准化、规范化,从而将各自分离的设备、功能和信息集成到相互关联、统一协调的系统之中,达到资源共享、集中管理的目的。

(一)监狱安防综合管理平台

为了实现以省监狱管理局控指挥中心为一级监控中心,各监狱指挥中心为二级监控中心、各监狱监管区分控为三级监控中心的架构模式,各监狱的视频监控点、对讲点、门禁控制设备、亲情电话、会见、广播、报警等为前端安防信息接入点;实现全监狱安防系统数字化、网络化、集成化、智能化;实现视频监控、报警、门禁、巡更、对讲、会见等子系统的集成联动与监控,狱政信息管理系统、干部管理系统与安防系统互联,各子系统既能独立又能互联互通,为数字化智能化监狱的建设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动态面部识别系统

为了防止服刑人员袭击警察,利用警察的生物特征逃出监狱,以“科技强警”为战略,以“现代化监所勤务体制改革和信息指导勤务”为指导思想,建立以智能动态面部识别为核心的监控体系,实现确保监狱警察的人生安全。

(三)服刑人员专网

番禺监狱服刑人员专网及综合布线系统未建设,本期规划全面完成服刑人员专网及综合布线系统,该网络主要用于服刑人员的教育改造和狱务公开、技能培训等,在服刑人员监舍、活动室、教学楼、医院、会见楼等区域和相关管理部门设置满足应用需求的信息点,铺设满足应用需求的网络线路,服刑人员专网与政法网、安防网、电子政务网、外网之间为物理隔离。服刑人员专网是承载多媒体数字电视教育、电教、技能培训、法律法规教育、电视节目转播、服刑人员竞技活动、晚会等直播等,传输信息包含音视频、图片传输、课间、Ftp文件、心理咨询、信息等多方面的应用。

(四)1.4G无线宽带多媒体调度业务系统

1.4G无线宽带多媒体调度业务系统是基于成熟的第四代移动通信系统(4G)tD-Lte的技术体制,为行业用户专门开发的专业宽带多媒体调度系统,同时具有专业多媒体调度通信性能、高可靠性和高实时性数据传输以及多媒体调度的能力,可以提供话音、数据、文字、图片、视频、定位等多种联合调度手段,即时获取现场作业数据、图像,进行实时录入、交互、存储,统一指挥调度,可以保障企业的安全生产、节能减排、风险防控,质量管理、提高效益。目前已应用于港口、机场、地铁、铁路、石油、电力、公共安全等行业。在监狱使用1.4G专网,有效确保移动终端在音频数据业务的安全,进一步提升监狱监管业务手段。

由省局在番禺监狱附近建设1.4专网基站,番禺监狱建设无线宽带多媒体调度业务系统及移动终端、Cpe终端等,满足1.4G专网调度指挥、音视频业务、GpS定位等功能。

能够在保证专业多媒体调度通信的同时,提供高频谱利用率的无线宽带接入,满足监狱现场视频实时回传、视频实时分发、移动办公、数据快速查询、数据实时回传等业务对无线网络的要求。

(五)应急指挥调度协同平台

为了满足番禺监狱应急指挥需求,番禺监狱提出建设融合指挥中心解决方案。融合指挥系统提供了必要的沟通、指挥和控制手段来处理一般和重大事件。

融合指挥平台部署值守接报模块,语音调度模块,视频融合会商模块,并通过丰富的开放接口,向业务系统开放底层通信能力,通过业务集成形成完整方案。融合指挥平台可以与无线电通讯系统、公共电话系统等对接,用于医疗急救事件警报接入和调度处置,同时结合视频会商系统和视频监控系统加强了可视化调度能力。

(六)管教信息子系统管教信息系统是利用计算机和数据库等技术,对服刑人员在监狱改造过程中所发生的各种信息,如服刑人员的基本信息、教育改造信息、生活卫生管理信息、家属的探视信息、心理生理健康信息以及对服刑人员的考核奖惩信息等进行采集、处理和管理,实现对服刑人员改造状况管理的数字信息化,从而提高工作效率,减少工作差错,有效地对服刑人员进行管理和教育,提高管理效率和改造质量。该系统涵盖监狱对服刑人员管理工作的各个方面,改变过去传统的管理模式,具有实时、高效、方便、快捷的特点,提高了监狱干警的公正文明执法水平。本系统也是其他相关应用子系统的存取数据的数据平台和集成平台。

(七)监控报警子系统在监狱的监舍、围墙、禁闭室、活动室等重要部位,以及服刑人员集中劳动场所安装监控、监听设备,通过计算机网络向监控中心提供现场实时信息;系统还可以进行录像、录音、报警信号采集、系统联动控制等。目前,一般监狱所采用的监控系统大多是传统的模拟制式,结合使用长延时录像机,缺点是图像质量差,不便于保存,不能在计算机网络上传输和调用。现代监狱信息技术应采用先进的数字压缩式监控系统,实现音频、视频信号在计算机网络中的传递和硬盘存储,先进的分布式技术可确保系统的稳定性和可靠性。该系统可完成报警信号采集和系统联动控制,在总控制室和网络平台上可以通过电子地图对报警方位快速显示,从而提高处理突发事件的快速反应能力和监狱技防水平。

(八)门禁子系统该子系统是对进、出监区的正常通道进行管理、控制人员出入的系统。一般由门禁控制器、读卡器、电子门锁、门禁考勤软件和通讯转换器等几部分组成。配合监控系统的使用,应急指挥中心除了可以监视这些门的状态以外,还可以直接控制

这些门的开启和关闭。监狱会见室等地方,也可以按照上述方式,对会见室出入口进行管理和控制,同时通过iD卡识别、记录前来会见人员的基本情况。有条件的监狱还应该在各个监房安装电动门锁,由各个监区(分监区)值班室和总控中心管理和控制,并和监控、报警系统连接,实现联动报警。

智能高压分路报警子系统本子系统通过与中央计算机网络平台的连接,可以实现集散式分布多机通讯。系统可对高压电网的剪断、接触等各种警情进行分段报警,发生警情后,可快速显示电网的电压、电流、警情种类、发生地点等数据,还可以根据情况对电网打击力度进行调整,结合使用常规报警的电子地图,对警情信息进行快速传递和处理。

信用监管体系建设篇3

   关键词:建设工程 质量监督 信息化

   0引言

   随着我国信息化的高速发展和不断应用,其影响已波及到传统建筑业的方方面面,近年来,随着经济建设的持续发展,市场经济环境日益成熟,工程建设规模不断扩大,建设工程质量监督活动与日俱增,相关法律法规不断健全,要求工程质量监督工作的效率相应提高。5.12汶川地震和上海闵行“莲花河畔景苑”在建楼房倒覆事故,使建设工程质量再次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究竟如何搞好建设工程质量监督管理工作,仁人志士也是各有己见。在国际上日本的建设工程质量名列世界前茅,同时日本的建设工程质量政府监督管理信息化也是世界最好的。管理体制信息化已经被实践证明是一条行之有效的工程质量管理捷径,也是我们当前建筑领域亟待研究和解决的问题。建设工程质量政府监督管理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笔者认为从信息化入手或许是解决问题的契机所在。下面谈一下对我国建设工程质量监督管理信息化建设的粗浅看法。

   1建设工程质量监督信息化建设的紧迫性

   建设工程质量监督工作的信息化建设是推动质监工作现代化建设的助推器。而长期以来,我国工程建设信息的查询、统计主要依靠逐层人工统计,书面或简单的报表方式上报,不能有效、准确、及时对工程有关信息进行查询、统计和分析,严重影响了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对有关责任主体和工程的监管效率和监管力度,难以适应新形势下对工程质量监督工作的新要求。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可以及时掌握准确、完整信息,可以使建设工程的实施过程更加透明和公正,可以对管理目标进行更好的评估、预测和控制,可以使建设工程各方责任主体及相关单位更加重视工程质量和使用安全。通过质量监督工作信息化建设,用公正、公平的监督标准来保证整个监督管理工作规范化与程序化,强化监管工作过程中的薄弱环节,可以使监督人员耳聪目明,卓有成效地开展监督工作,近而推动提高建设工程质量提高。通过大力推行电子政务,可以达到加强管理力度和提高管理水平工作效率的目的。所以我们必须提高信息化建设紧迫感的认识,高度重视信息化建设,认真抓好信息化建设。

   2我国建设工程质量监督管理信息化建设现状

   信息技术在我国建设工程质量监督管理信息化主要是基于网络技术的发展而发展的。随着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建设部于2003年了《2003—2008年全国建筑业信息化发展纲要》(以下简称纲要),这标志着我国建设工程质量政府监督管理体制信息化建设也随之进入政府规划的快车道阶段。伴随着“纲要”的出台,各地陆续推出了建筑业质量监督管理信息化建设相关意见。

   近年来,我国在建筑业监督管理信息化建设方面取得了长足进展。特别是上海、江浙一带经济发达区域已经取得了一定的阶段性成果。但整体水平和政府监督管理信息化发达国家(日本在这方面走在世界前列)相比,还有很大差距,差距主要体现在组织机构建设方面、利用市场化手段研发相关软件方面、信息化标准制定方面、相关数据库建设方面及整体规划方面。因此,全面实现建设工程质量监督管理信息化我们还要做很多工作。

   目前,信息技术在我国建设工程质量监督管理中的应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基于互联网数据库技术的应用,对建设过程中产生的海量信息,包括文字、图形文档和声音、视频资料实现有效存储和快速查询。

   2.2先进检测系统的应用,采用摄像监视系统,覆盖整个施工现场,用以监视施工现场质量、安全、消防等工作,降低施工现场管理难度,提高工作效率。

   2.3自动控制技术的应用,对建设工程质量影响因素进行量化,将系统行为和形态、数学模型和物理模型及其时空表现模式有机的结合起来,建立系统仿真模型并求解,然后进行纠偏校正,实现工程建设目标的有效控制。

   3建设工程质量监督管理信息化解决的主要问题

   进行建设工程质量监督管理信息化建设主要用来解决如下问题:

   3.1解决监督检查的工作内容及工作的规范化、程序化问题针对某一个单项或分项工程,系统通过随身电脑的嵌入式软件或其它形式的客户终端,以国家和建设部工程质量验收规范及相关规程、规范、强制性条文,法规文件为依据,引导确定监督检查的内容。

   3.2解决监督检查过程中所采用的标准问题系统通过随身电脑的嵌入式软件或其它形式的客户终端,提供向导性的监督检查程序和强大的现场帮助支持查询计算系统,引导监督人员在施工现场完成质量信息的实时采集测评,并对检查不合格的项目给出处理意见。

   3.3解决监督检查结果的管理运用问题整个信息化系统要建立一个与随身电脑或其它形式的客户终端可进行实时信息传递的基于互联网的网络数据库,方便管理者对监督检查信息和监督人员的实时管理控制。

   4建设工程质量监督管理信息系统应该具有的主要功能

   为了强化政府对建设工程质量的监督管理,提高各级建设工程质量监督机构的监管力度和工作水平,凸现政府向社会的服务职能,并有效遏制质量事故的发生,应该建设基于互联网及工程详细情况的建设工程质量管理信息系统。该系统应包括如下主要功能:

   4.1硬件及底层软件系统硬件及底层软件子系统由服务器端、客户终端及两者间的信息传输体系三部分组成,其主要功能为整个系统提供硬件及底层软件支持。

   4.2网络管理系统该系统主要功能为:①接受建设工程网上报监,划拨分配监督任务,制定监督计划。②实现政务公开,各项管理职能、动态信息,国家、地方颁布的法律、法规、规章、制度文件向社会公示,接受社会查询及监督。③接受网上投诉,并将处理结果上网,供投诉人实时查询。④实行网上备案,网上创优申报,网上通知、公告等,便利企业及下属单位的工作方式,达到提高办事效率,公开办事程序结果,节约办事成本,打造廉洁、高效的政府形象。⑤接受工地检查系统上传的工地现场监督信息,进行工程建设各环节质量数据的登记、储存。⑥对监督检查工作进行实时的管理控制。⑦进行工程质量监督检查的执法管理。⑧监督检查工作的报表统计。

   4.3工地检查系统随着3G时代的到来,可以开发出直接面向工地,执行工地现场监督检查的客户终端。

   5实现建设工程质量监督管理信息化建设的途径

   5.1加强行业指导和信息化组织体系建设推进建设工程质量监督管理信息化建设,是建设行政主管部门的一项重要职责。各级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应加强对信息化工作的领导,深入调查研究,设立或指定专门机构负责统筹规划、科学管理、宏观调控,推进信息化规划的实施。

   5.2发挥行业协会的组织协调作用,运用市场机制推进建设工程质量监督管理信息化建设推进建设工程质量监督管理信息化建设,要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组织协调和市场调节机制的作用。开展信息化标准制定、优秀软件的评议推荐、信息化知识普及和业务培训等活动,逐步打通软件之间数据流通的瓶颈,建立建设工程质量监督管理信息化软件产品测评体系,提高行业基础信息的数字化水平,推动建设工程质量监督管理信息化建设技术在行业的普及,为建设工程质量监督管理信息化全面建设打好基础。

信用监管体系建设篇4

摘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信息化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其建设过程的顺利与否、建设目标的成功与否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和制约,要成功的建设并实施信息化系统,必须充分认识并具备掌控这些因素的意识和能力。

关键词:食品药品监管;信息化;规划;探讨;分析

一、引言

《国家药品安全“十二五”规划》要求加快监管信息化建设。推进国家药品电子监管系统建设,完善覆盖全品种、全过程、可追溯的药品电子监管体系。整合信息资源,统一信息标准,提高共享水平,逐步实现国家药品电子监管系统与有关部门以及企业信息化系统对接。《关于印发2011-2015年药品电子监管工作规划的通知》要求,2015年年底前实现药品全品种全过程电子监管,保障药品在生产、流通、使用各环节的安全,最有力地打击假劣药品行为、最快捷地实现问题药品的追溯和召回、最大化地保护企业的合法利益,确保人民群众用药安全。加快食品药品监管信息化建设,不仅能够帮助各级监管部门及时、全面地掌握食品药品的生产、经营、使用情况,而且能够迅速、准确地进行追溯和召回,为公众的饮食用药安全提供保障。在当前食品药品质量事件多发、监管手段缺乏和基层监管力量单薄的情况下,加强食品药品电子监管信息化建设显得尤为紧迫。对食品药品监管信息化建设进行分析和探讨成为重要的课题。

二、食品药品监管信息化建设探讨

食品药品监管信息化建设,在新一轮政府机构改革职能调整以后,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信息化建设也需要加速发展,很多省市食品药品监管信息化的建设思路、建设模式、应用推广等很多方面可借鉴之处。

2.1领导重视,认识信息化建设的规律

信息化工程必须是“一把手”工程,组织高层领导对信息系统规划建设介入的程度,对系统的成功与否由直接的影响和决定作用。随着信息化工程的建设与实施,对系统内固有的工作思维、工作模式、流程制度等都会有较强的冲击力,会在极大的程度上改变工作思维及模式、工作流程也会有相对应的重组与改变,以适应计算机信息化的要求和融入先进的管理思想。因此,信息化的建设不仅仅要求单位主管领导要亲身参与,率先垂范,更需要全体机关职工在思想上进行充分的认识,审视自身工作能力和工作喜欢,理解信息化工作所带来的机会与挑战,要吸纳信息化所带来的便利,就必须要解放思想、敢于创新迎接新的挑战。信息化建设其规划、建设过程必须遵循一定的发展规律和约束要求。

2.2明确目标,界定工作范围和任务

目标的确定是系统规划、设计的出发点,合适的目标有利于提高规划、开发的成功率。目标的设定会涉及多种因素,但较关键的因素是投入的限制。需求概况、人员素质、基础硬件等同时对系统目标进行影响。因此,系统的目标必须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进行确定,并能与组织的战略目标相匹配。明确的目标,确立了信息化建设的地位以及在日常工作中所发挥的作用。

2.3科学规划,强化顶层设计与标准规范制定

科学完整的顶层规划设计、健全可扩展的标准规范体系制定是信息化规划的核心内容。信息化规划对后续的系统建设、开发实施起到了规范性、指导性的作用,是整体信息化建设一盘棋、规范化、统一化的保证,是后续监管数据大统一、大融合、实现充分数据共享利用的保障。因此,必须强化顶层设计规划工作和标准规范制定工作在信息化建设进程中的先行领航定位。

2.4成立小组,建立项目管理机制

成立总体规划项目小组负责对整体规划的实施工作,引入项目管理协调机制,对总体规划项目小组进行管理和协调。总体规划项目小组应有领导协调组和实施组构成,领导协调组主要有单位主要领导和各业务处室负责人组成,负责对总体规划项目的进度的监督、问题协调以及成果的鉴定;实施组有技术人员和各业务处室业务骨干组成,负责对需求搜集的整理、数据信息资源的规划以及标准规范的制定的具体工作。

2.5分步实施,依据需求缓急进行建设

信息化建设重点就是要工作落地,形成可见、可用、可发挥效能的信息系统。实施工作即是按照前期的规划内容和标准规范进行信息系统的设计、编码、部署和应用工作。信息化实施工作必须在按照规划内容和标准规范的前提下,按照组织的需求缓急情况,战略分级目标分层、分步进行相应的实施工作。分步实施的重点是对规划的内容进行拆分、细分,根据现状进行优先级安排,可以随时根据需要进行相应的调整。逐步信息化建设对初期的顶层设计和标准规范又有一个促进和完善的过程,即保证了全盘信息化建设成果的统一,又保证了系统功能先进和需求满足。

2.6强化组织,培养专职信息化队伍

随着信息技术在组织中的应用水平和作用的不断提升,信息部门在组织机构中的位置和功能也在发生着变化。具备一支符合自身发展要求的专职信息化队伍是信息化工作在组织中长期发挥重要作用并不断提高的保障。专职信息化队伍可以负责药监局各业务系统的需求汇总审查、技术开发、系统维护以及开发商的管理等工作,保证了各项业务系统的顺利运作和日常维护升级的需要。

2.7制度保障,强力推进成果的推广和应用

科学管理是组织信息化的基础,作为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利用信息技术提高行政效率、优化监管服务,必须有一套适应信息技术发展的管理制度做匹配,用制度约束信息化建设的各个过程,为信息化的顺利进行保驾护航。信息化建设相配套的制度建设方面,要求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必循遵循统一制定的相关标准;对各业务处室提出需求进行汇总整理,从全盘进行考虑,站在全局的角度上按照规章对需求进行满足并统一实现;各业务系统由对口的业务处室负责进行推广和培训,并制定绩效标准对各业务处室进行考核,这保障了信息化成果的推广利用并极大程度的调动了业务处室的积极性。

三、结束语

总之,食品药品监管信息化建设是一项关系民生的工程,加快食品药品监管信息化建设,用信息化手段来提升监管工作效率,消除监管盲区,是化解监管矛盾,帮助各级监管部门提高监管效率,同时也为公众的饮食用药安全提供保障。我们在食品药品监管信息化建设上应该广泛、积极借鉴经验和不断总结探讨,并加以创新。

参考文献

[1]国发〔2012〕5号《国家药品安全“十二五”规划》

[2]〔2012〕36号《国家食品安全监管体系“十二五”规划》

信用监管体系建设篇5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食品安全工作的决定》,坚持以人为本,把食品安全信用体系建设纳入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之中,作为食品安全监管工作的基础。以改善食品安全信用环境,培育食品安全信用意识,规范食品生产经营者行为和食品市场秩序,全面提高食品安全水平为目的,以加强食品生产经营单位信用建设为核心,通过政府监管、行业自律和社会监督,综合抓好食品安全信用制度规范、管理服务系统和运行机制建设,积极探索食品安全信用管理的模式和方法,保障广大人民群众的饮食安全,促进食品行业健康发展。

二、食品安全信用体系建设内容及职责分工

(一)建立食品安全信用管理机制

1、市食品安全委员会负责组织领导和协调辖区内食品安全信用体系建设工作,制定食品安全信用体系建设方案,组织各相关单位开展食品安全信用基本情况调查,选择基础较好的县(市、区)进行试点,在试点基础上组织在其它县(市、区)推广。各县(市、区)食品安全委员会负责辖区内食品安全信用体系建设的组织领导和协调工作。

2、各级食品安全委员会组成部门依照法定职责对食品安全信用体系建设进行指导和管理,完成食安委下达的食品安全信用体系建设的相应任务。

3、各行业协会对其会员的食品安全信用体系建设进行行业指导和服务。

4、各食品生产经营单位是食品安全的第一责任人,要不断加强自身建设,抓好单位内部食品安全信用体系建设。

5、广大消费者及社会各界对食品安全信用体系建设进行监督。

(二)落实食品安全征集制度

食品安全信用信息主要来源于政府、行业和社会三个方面。信息征集应坚持依法、客观、公正、完整、高效、维护国家经济安全、社会公共利益、企业合法权益的原则。信息内容包括:食品安全监管部门记录的监管对象基础监管信息、其他有关部门记录的食品安全信用信息、行业协会记录和收集的会员单位信息、行业评价等、中介服务机构按照委托要求征集的信息、新闻媒体舆论监督信息、信用调查机构的调查情况、认证机构的认证情况,消费者的投诉情况等。各单位职责如下:

1、市经贸委负责收集本系统全市畜禽定点屠宰厂(场)监督检查、流通领域食品安全监督检查情况及其他有关信用信息,报送省经贸委,同时抄送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

2、市工商局负责收集本系统全市食品生产经营信息、监管等级及消费者投诉等其他有关信用信息,报送省工商局,同时抄送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

3、市质监局负责收集本系统全市食品生产加工单位食品生产许可证、食品添加剂备案、监管等级、检验、监督检查及认证机构的认证情况等其他有关信用信息,报送省质监局,同时抄送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

4、市卫生局负责收集本系统全市食品生产经营单位、餐饮单位(含企事业单位食堂)、食品添加剂生产企业卫生许可证发证情况、量化分级管理分级情况、监督检查及其他有关信用信息,报送省卫生厅,同时抄送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

5、市农业局负责收集本系统全市生产经营单位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检查情况及其他有关信用信息,报送农业厅,同时抄送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

6、市畜牧兽医水产局负责收集本系统全市生产经营单位畜禽及水产品质量安全监督检查情况及其他有关信用信息,报送省农业厅、省海洋与渔业局,同时抄送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

7、市建设局负责收集本系统全市市政供水、二次供水质量安全监督检查情况及其他有关信用信息,报送省建设厅,同时抄送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

8、市水利局负责收集本系统全市乡(镇)、村以及部分县集中供水、二次供水质量安全监督检查情况及其他有关信用信息,报送省水利厅,同时抄送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

9、龙岩出入境检验检疫局负责收集本辖区进出口食品质量安全监督检查情况及其他有关信用信息,报送福建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同时抄送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

10、龙岩车务段负责收集境内各车站食品质量安全监督检查情况及其他有关信用信息,报送福州铁路办事处,同时抄送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

11、各行业协会负责收集会员单位的信用信息和行业评价,报送省行业主管部门,同时抄送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无行业主管部门的直接抄送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

12、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负责收集中介机构按照委托征集的信息,新闻媒体舆论监管信息,信用调查机构的调查报告,报送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

(三)开展食品安全信用信息通报与

1、各监管机关应严格按照《福建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福建省食品安全信息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闽政办[2007]120号)和有关食品安全信用信息披露管理办法的要求,遵循依法、客观、公正的原则,维护国家经济安全、保守国家机密、商业秘密和个人隐私,做好信息披露工作。

2、各监管机关应相互及时做好本部门监管信息的沟通、协调和通报工作。

3、市食品药品监管部门负责食品安全综合信息、重大食品安全事故有关信息。

4、农业、畜牧兽医水产部门负责有关初级农产品农药、兽药、渔药残留等检测信息,定期农产品产地质量状况信息。

5、质监、工商、卫生和食品药品监管部门负责联合市场食品质量监督检查信息。

6、出入境检验检疫部门负责进出口食品质量安全信息。

7、质监、工商、卫生和食品药品监管部门联合开展市场食品质量监督检查的信息,由四部门联合;其中一个部门依据有关法律、法规的授权,独立开展市场食品质量监督检查的,信息前应通报其他三个部门,三个工作日内无异议的可以。

8、对涉及多部门交叉管理、重复或内容矛盾的信息,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应组织相关部门进行协调一致后,由相关部门联合。对于内容难以协调一致的信息,经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建议,有关部门应暂不。

(四)开展食品安全信用评价的工作

1、市、县(区)行业主管部门根据全省食品安全信息数据库数据和本行业食品生产经营单位信用评价标准,组织开展对所主管行业食品生产经营单位食品安全信用评价的基础工作。

2、市、县(区)经贸委(局)、农业局、畜牧兽医水产局、卫生局、建设局、水利局、质监局、工商局、出入检验检疫局及铁路行政管理部门,根据省级对应部门制定的本部门对监管对象实行信用分类的标准和程序,开展对本部门监管的食品生产经营单位信用评价的基础工作,根据省里的评价结果,采取不同的监管力度,实施分类监管。

3、市、县(区)农业局、畜牧兽医水产局负责开展无公害农产品良好农业生产规范认证的基础工作,市、县(区)农业局负责开展绿色食品、有机食品认证的基础工作。

4、市质监局、龙岩出入境检验检疫局负责开展食品危害分析关键控制点、食品良好生产规范、质量管理体系等认证的基础性工作。

5、市经贸委负责培育食品安全信用评价的中介机构,开展信用评价服务。

(五)实施食品安全信用奖惩机制

1、市、县(区)经贸委(局)、农业局、畜牧兽医水产局、卫生局、建设局、水利局、质监局、工商局、龙岩出入境检验检疫局、铁路行政主管部门根据省级对应部门制定的对本部门监管对象的信用激励和惩戒办法,落实对信用记录良好的单位给予扶持措施和对失信单位依法进行信用提示、警示、公示、降低等级、行政处罚等惩戒措施,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2、市各行业主管部门负责落实省级对应行业主管部门建立的行业内从业单位信用奖惩制度,根据行业内食品安全信用评价结果落实奖惩措施。

三、工作步骤

(一)试点阶段(2007年11月至2008年6月)

1、开展试点工作。根据分类指导、注重实效、积累经验、逐步推广的要求,本着积极稳妥的态度,选择龙岩中心城区作为食品安全信用体系建设试点地区,市、区食安办应抓紧制定试点工作方案,认真组织实施,及时总结试点经验,为全面实施提供借鉴。

2、制定工作方案。各级食品安全委员会应组织有关部门深入开展辖区内食品生产(加工)经营单位基本情况的调查了解,摸清食品安全和信用的现状及存在的突出问题,掌握食品生产(加工)经营单位经营状况、品牌特点、履约能力以及资质是否合法,制度是否健全,管理是否规范等情况,同时还要了解消费者对食品品牌的知晓度,食品安全的满意度等情况。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制定辖区内食品安全信用体系建设工作实施方案。各有关监管部门要结合职能,制定工作方案,加强对生产和经营单位的监管和指导,抓好方案的落实。

3、开展教育和培训工作。各级要根据国家和省有关文件的精神和要求,围绕食品安全信用基础知识和食品安全信用体系建设的目标要求、主要内容、工作原则等组织开展教育和培训工作。

(二)全面实施阶段(2008年7月至2009年9月)

1、全面动员部署。各级食品安全委员会要在充分准备的基础上,召开食品安全信用体系建设工作动员大会,全面部署食品安全信用体系建设工作。按照工作实施方案认真组织,精心指导,狠抓落实,分步推进,确保食品安全信用体系建设顺利进行,取得实效。

2、抓好企业信用。食品生产经营企业应结合发展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以及食品危害分析关键控制点(HaCCp)、食品良好生产规范(Gmp)和质量管理体系(iSo9000)等认证体系的建设,建立企业内部信用管理机制及信用风险管理制度,重视培养信用管理人才,加强生产经营行为自律,把维护自身形象和提升企业价值有机联合起来,筑牢信用基础,树立食品企业良好形象。

3、加强行业管理。各食品行业协会要加强对本行业食品生产经营企业的管理和指导,建立和完善食品安全有关制度,通过发倡议、签公约、向社会承诺等有效形式,不断强化食品生产经营者的法律意识、责任意识、安全意识、质量意识,依法依规生产经营,自觉保证食品安全。

4、市食品安全委员会办公室组织有关部门对各县(市、区)食品安全信用体系建设工作进行具体的指导、督查,定期进行评价,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各监管部门对食品生产经营单位各项食品安全制度落实情况和食品安全信用建设实施情况进行检查指导。

(三)总结阶段(2009年10至12月)

1、各县(市、区)对食品安全信用体系建设工作进行全面总结,重点总结工作任务的完成情况以及取得的成效和成功经验。

2、市食品安全委员会办公室根据省里的部署,组织成员单位对县(市、区)食品安全信用体系建设情况进行检查验收和评价。

3、推荐食品安全信用体系建设工作的先进单位和先进个人,由省里进行表彰。

四、工作要求

(一)明确工作职责。各级政府、各有关部门要从保护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进一步提高认识,加强领导,切实把食品安全信用体系建设纳入政府工作重要议事日程,列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社会食用体系建设规划,统筹安排,整体推进食品安全信用体系建设。各级食品安全委员会办公室要牵头会同各相关部门组织实施食品安全信用体系建设工作。

(二)加强制度建设。市直各有关部门要依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我市实际,加快研究制定食品安全信用管理各项政策措施,逐步建立、完善食品安全信息征集、信用评价、信息披露、信息惩戒、信用标准等制度规范,以及食品安全信用体系管理系统和服务系统。

信用监管体系建设篇6

   【关键词】工商部门;企业;信用监管。

   一、与工商部门自身职能的关系。

   实施企业信用监管是提高工商管理论文"target="_blank"行政管理执法效能的重要途径,是整顿规范市场经济秩序的治本之策,是工商行政管理机关促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基础工作的必要手段。企业信用监管应是工商职能的重要组成内容,同时能体现出现代工商行政管理的新理念、新发展。从工作内容上看,一方面是对工商职能的充实、深化,通过信用监管,利用现代化手段使依法监管更为到位。如对法定代表人的任职资格的合法性审查,法定代表人的信用数据库的建立,将提供查询功能;另一方面是对工商职能的提升、拓展,在依法监管的基础上,体现以德监管,从处罚到处罚与激励结合,从他律到他律与自律结合,从打击到打击与教育结合,从行政管理到行政管理与社会监督结合。

   从实施形式上看,一方面在现有职能中相对突出、强化信用的要求,显示出信用监管的特色;另一方面,更是与现有职能的有机融合,将信用监管渗透在对市场主体监管的全过程,并通过工商业务工作的各个环节加以施行,如信用信息的采集,就是在登记、年检、各个专项治理、办案等过程中同时完成的,分类监管就体现在基层工商所的日常巡查中。从战略意义上看,一方面彰显了服务型工商的本质要求,突出了公共服务型政府职能的再造,通过企业信用监管,促进企业信用建设乃至诚信、和谐社会建设,另一方面工商部门以信用监管为核心,着力制度创新,推进职能整合,实现全程监管,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企业监管机制,确保企业准入“优生”,存续“优育”,退出“善终”。

   二、与管理信息化的关系。

   工商部门企业信用监管工作是以工商系统自身信息化建设为基础,同时又对工商系统自身信息化建设产生强大推动力。工商部门企业信用监管,是一个对企业的信用信息进行征集、存储、加工并使用的循环反复的过程,这一过程的顺利实现,要以计算机及网络技术的运用为前提,没有信息化的基本条件,没有强大的数据库,没有高智能的软件,没有互通互联的信息网络,企业信用监管的实施是难以想象的。因此,应以“金信工程”为契机,努力创造工商部门管理信息化的条件,加快系统信息化建设的步伐。同时,由于企业信用监管对工商系统的信息化要求高,它也成为加快工商行政管理信息化进程的催化剂。首先,它促使计算机软件的编写、采用,促使在各项业务中运用信息化管理,以保证企业信用信息能够在业务流程中实现自然输入、交换、处理、共享;其次,它促使计算机硬件的配置,由于企业信用监管将级别管辖与属地管理相结合,最终通过基层工商所实现监管,这要求工商系统内部上下、横向之间必须实现信息交换,对外必须实现全方位地信息输入,促使基层工商所、窗口受理单位都具备接收、发送信息的条件,以保证对企业的信用监管工作落实到位。工商部门企业信用监管体系的建设,要利用与信息化共同发展的过程,搭建好技术平台。

   同时,要加大人员、财力投入,加强计算机人员培训和专业人员的选聘,使电脑、人脑有机地结合。

   三、与法律环境的关系。

   加强企业信用监管作为工商职能的一个新探索,要努力做到依法行政、依法监管。首先,必须遵循行政执法的基本原则。一是行为法定原则,即企业信用监管的对象、内容、范围和方式,要依法进行并对行为后果承担责任;二是公平、公正、公开原则,即对企业信用监管的依据、程序和形式,应当公平、公正、公开地开展监管,自觉接受社会监督;三是处罚与教育相结合原则,即对违法行为依法制裁的同时,要进行警示教育,从正面引导规范,不搞不教而诛,做到攻大奸戒小过。其次,必须依法运作。一要充分利用已有的法律法规。法律、法规、规章赋予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对企业法人及法定代表人的监管职责、已在工作中运用的文件、报表等,是开展企业信用信息征集的基本依据和资料。二要创造条件规避法律问题。如信用等级评定结果的公开,最有影响的是等级好的、等级差的两端。对等级好的,可以通过征求意见的程序,以自愿方式进行公示、提供查询;而对信用等级差的,因其一般都因违法违规受到行政处罚,则采取公布其违法违规事实的方式,对其进行公示。三要注意内外有别。信用监管中的评估标准、等级、公示等,法律条件尚不充分,可作为内部监督措施实施并注意内部保密性,以避免引起法律诉讼。同时,要积极着手研究开发,为企业信用监管提供法律保障。可探索在立足内部管理后再依法、有序地向社会公开,从行政规章、法规最后到法律的立法过程。当前工作的重点,在于充分利用制定工商行政规章的空间,为企业信用监管创造条件。

   如对一些报表的设计上,按照企业信用监管的要求,增加栏目,明确内容,便于信息的处理;对企业信用评估,可采取全系统统一指标体系、评估模型,但分地区分级统一参数的方式,以使评估既具有权威性,又能更切合各地实际;对分类监管,可将企业的信用等级与工商系统内部已有的监管措施进行重新整合,使之配套一致。

信用监管体系建设篇7

关键词:卫生监督信息化建设统一标准

当今世界,社会经济快速发展,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高新技术突飞猛进,已广泛影响各行业发展和人民生活习惯、工作方式等。卫生监督机构作为卫生行政执法的一线单位,信息化建设已经是机构发展的一项重要的、基础性工作内容,深深影响着整个卫生监督体系建设。深圳作为全国改革开放窗口,卫生监督系统一直坚持努力探索信息化建设新模式。经过全市全体卫生监督人的共同努力,卫生监督信息化建设在内部管理、软硬件环境和业务应用系统建设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绩。为实现全市卫生监督信息化“一盘棋”建设,笔者建议设立基层(指区级、街道级)卫生监督机构信息化建设标准,促进基层卫生监督机构信息化建设规范发展。

1.深圳市卫生监督信息化现状

根据《2011年度深圳市卫生监督工作评估报告》第四章内容,对深圳市28家卫生监督机构2011年度卫生监督信息化建设工作进行归纳:

1.1信息工作管理科室

截至2011年底,全市各级卫生监督机构共设置信息科室4个,其中市卫生监督局、光明新区、坪山新区设立科教信息科,南山区卫生监督所设立业务信息科;福田区和龙岗区卫生监督所由法制稽查科负责,罗湖区、宝安区、盐田区卫生监督所由办公室负责信息管理工作。在宝安区、龙岗区内的街道级卫生监督所主要由办公室承担信息管理工作。

1.2信息工作人员

2011年全市共有信息工作人员66人,占全市卫生监督机构总人数的10.1%。

1.2.1专兼职人员情况:专职信息人员28人,占全体信息工作人员数的42.4%;兼职人数38人,占全体信息工作人员数的57.6%。以宝安区、龙岗区两区内的卫生监督所信息工作人员核算,共有信息工作人员43人,专职与兼职比例约为1:2。

1.2.2专业情况:公共卫生类27人、临床医学类5人、计算机类20人、其他14人,占全体信息人员的比例分别为:40.9%、7.6%、30.3%和21.2%。经统计,约有70%非信息专业人员承担信息工作。

1.3经费投入

2011年全市各级卫生监督机构共投入427万元用于信息画建设,其中硬件投入243.26元,软件投入32.4万元,数据库投入1.5万元,规划标准编制及相关研究费用0元,运营费用145.52万元,其他4.5万元。上述数据经与2010年对比显示,使用全市卫生监督信息系统后,经费主要增加使用人员的电脑、移动办公设备和无线设备等经费支出,软件和运营费用的投入明显减少。

1.4硬件基础

全市28个单位均设置了独立的机房。为开展信息化办公,均设置了台式电脑、笔记本电脑、局域网、服务器、交换机、防火墙等,互联网接入方式为光纤或者aDSL。

1.5软件系统、网站设置

1.5.1软件系统方面:全市卫生监督机构共有5套oa办公系统,其中宝安区全区使用了由区政府开发的oa系统。全市启用了139深圳市卫生监督信息系统,实现了全市卫生监督信息共享。

1.5.2网站方面:2011年深圳市卫生监督机构共有17个网站。

2.基层卫生监督机构信息化建设遇到的困难

2.1信息化建设认识不统一

信息化建设是卫生监督机构能力建设的重点内容,各级卫生监督机构正在不断加以推进。然而,由于市、区(新区)级、街道级卫生监督所职能不尽相同,街道级卫生监督所还承担着预防保健职能,且该工作量较大,使卫生监督机构存在自身职能定位不清,在一定时期内专业信息化表达不突出,需求不明显,步调不统一,严重影响推进本机构卫生监督信息化建设。而且,信息化建设的重视程度也与机构领导班子认知程度息息相关。

2.2信息专职部门缺失

截至2012年6月中旬,深圳市卫生监督机构共有信息科室4个(市级1个,区级3个),其他的都是由办公室或法制稽查科负责信息管理工作。由于基层卫生监督体制改革推进不平衡,各区(新区)内的卫生监督所机构性质、人员编制、经费保障等存在很大差异,基层机构信息工作职能往往挂靠到办公室或监督科室。根据《卫生监督信息报告管理规定》的第二十五条规定,各级卫生监督机构应设置专门部门负责卫生监督信息报告管理工作。没有专职部门从事信息管理工作,而是将信息管理工作捆绑到其他职能科室,或是将信息职能散放在各相关业务科室,将很难做到专人专责落实统筹管理,实现信息资料上传下达,业务对口衔接,从而规范机构信息化建设,达到信息安全管理。

2.3信息工作队伍力量薄弱

2011年全市共有信息工作人员66人,占全市卫生监督机构总人数的10.1%。专职信息人员28人,兼职人员38人,分别占全体信息工作人员数的42.4%、57.6%。按照《卫生监督信息报告管理规定》的要求,各级卫生监督机构除了要设置专门部门负责卫生监督信息报告管理工作,还要配备开展卫生监督信息报告工作所需的人员,并应确定专职报告管理员,负责卫生监督信息审核、上报工作。而基层卫生监督单位存在工作量大,人员编制不足、经费保障不够等因素,往往是象征性由科室主任担任专职人员,1-2人兼职从事信息化工作,而且大部分兼职人员属于临聘人员身份。以宝安区、龙岗区两区内的卫生监督所共43名信息工作人员核算,专职与兼职比例约为1:2。而且,在从事信息化工作的人员中,计算机专业只占到30.3%。综上所述,专职人员少,人员流动性大,计算机类专业学历构成低,都严重影响着卫生监督信息化建设的推进。

信用监管体系建设篇8

一、推进“监管清单”改革,实行标准监管

出台《区监管清单改革试点方案》、《区加强事中事后监管促进市场公平竞争工作规划(2015-2017)》、《区市场主体经营事项监管分工指引》等文件,同时选取环保、安监、食药、劳动保障等监管领域开展“监管清单”试点改革,对监管标准进行全面梳理、细化和完善,着力解决“谁来监管”、“怎么监管”、“标准如何”等现实难点问题,并逐步向全区推广。监管清单包括监管主体、监管范围、监管标准、监管协同、监管数据、监管服务六大模块,各部门按照上述类别编制“标准化”监管清单,着重对信任审批、分级分类、风险评估监测、应急管理、现场检查、监督抽查及后处理、行政执法等重点环节规范进行查漏补缺、完善优化。同时,将该区“监管清单”、“权责清单”与审批监管大数据平台的建设进一步融合,为实现智能监管奠定基础。

二、打造大数据监管中枢,实现智能监管

设立区大数据管理局,依托大数据管理中心,建设审批监管大数据平台,打破多头采集、分散管理的“信息孤岛”,整合各监管部门信息数据,通过标准化监管流程设置,实现监管信息数据共享,并推进数据模型的综合分析运用。积极运用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信息化手段,探索实行“互联网+监管”模式,在环境保护、安全监管、食品药品监管、安全生产等领域建设信息化监管系统,实现智能检测、智能评估、智能预警、智能反馈。对涉及生态环境、重大危险源等实行在线即时监督监测,对重点产品形成信息化追溯体系;将审批监管大数据平台与廉政风险智能防控系统实行对接,对行政审批、监管与执法过程中的廉政风险点进行实时监控、预警、处置,完善行政审批系统和电子监察,健全行政审批内部监督和外部监督机制。目前,该区环保领域已率先实现在线监控系统、视频监控系统、移动执法系统、污染源快速识别系统和环境数据中心的信息共享,食品药品、安全生产等领域的监管信息化系统也已基本搭建。下一步将扩大至全区各监管领域,逐步推进条、块各部门纵横向系统的全方位对接。

三、开展相对集中行政许可权试点,促进协同监管

一方面实行审管相对分离,成立行政审批局。首批选取直接影响投资效率、企业呼声强烈的企业投资建设项目的审批事项,从原有职能局剥离并纳入行政审批局实行集中审批,涵盖建设项目的立项、土地供应、规划报建、施工图和建设、竣工验收全链条,对外实施“一窗式”政务服务新模式,切实提升投资效率。另一方面整合市场监管队伍,成立市场监管局。由市场监管局统一行使工商、质监、食药监、物价、商务执法等监管职能,推进“综合化”监管执法。并建立监管部门与公、检、法机关案情通报和案件移送机制,强化社会监督,健全公众参与监督的举报奖励机制,充分发挥该区行业协会的自律作用,培育、壮大电子通信、食品、钢铁、化工、汽车配件等行业协会。

四、突出关键领域提升监管效能,推动创新监管

在完善常态化监管机制的基础上不断创新监管方式。以设立行政审批局为契机,探索决策、审批、监管相互协调、高效运行的体制机制。创新中介技术机构监管,出台《区环境保护技术服务机构诚信管理办法》、《区环境影响评价机构诚信考核标准》等事中事后监管规范性文件。在食品药品、安全生产、产品质量监管等领域,建立以分级分类监管、“双随机”抽查为重点的日常监督检查制度,建立信任审批告知承诺内容检查制,探索运用责任保险。在抽样检测、危险因素监测、规范认证等方面大力推行向第三方检验检测认证机构购买服务。以中新广州知识城被确定为部级知识产权综合改革试验区为契机,建立与司法保护配套的知识产权保护与服务机制。

五、建立健全激励惩戒机制,推行信用监管

信用监管体系建设篇9

关键词:管控一体化;矿井自动化;监控;系统

中图分类号:tD214

0引言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渗透,生产过程自动化与管理信息化的界限正日趋模糊,生产过程自动化的核心问题正在演变为生产过程的信息化问题,而企业资源计划也越来越强调企业资源管理的实时性,即生产过程的实时数据作为企业重要资源应用于计划与管理。

管控一体化系统建设是基于矿井已有的设备自动化系统和工业控制网络及管理网络等信息化基础,强调信息集成和应用而提出的信息化建设项目。系统以安全生产为核心,对全矿井生产过程、安全保障、信息高效的主要环节进行实时监测、监视和必要的控制,实现全矿井的数据采集、生产调度、决策指挥的信息化、科学化,为矿井安全生产、有效预防和及时处理各种突发事故和自然灾害,提供有效手段。同时,通过计划体系进行目标调控,融合安全体系作为保障,依据现场作业监控体系实现快速响应的实时管理。

平宝公司于2008年在基建矿井时就规划并实施建设一流的综合自动化矿井,2011年已先后建成了通风、压风、运输提升、供电等20个监控子系统建设,综合自动化管理系统初步建成,但每个系统均是相对独立运行,各个系统之间存在信息“孤岛”问题。为此,2012年我们设计并完成了管控一体化集成平台,实现了全矿井生产各环节的过程控制自动化、业务运转流程化、网络化,达到了矿井生产相关资源的优化配置,提升了矿井综合管理调控能力,矿井经济效益明显提高。

1总体方案构想

平宝公司围绕“管理信息化、生产自动化、装备现代化”的目标,构建矿级信息化平台。重点开展矿山集中控制调度管理和煤矿应急管理系统的研究,提高矿井安全生产执行过程中的“人、环境、设备”三个关键方面的管控能力。

(1)建设安全生产一体化监控平台。以完善自动化子系统为基础,通过一体化监控平台的高度集成,使井上下各生产环节的生产工况信息、环境监测信息、井下人员信息和视频信息在一个统一的平台上运行,实现矿井安全生产集中监视、集中控制、集中指挥。

(2)实施矿井安全生产执行管理信息系统。以安全生产为核心,以提高矿井生产效益为目标,全面获取生产执行过程各类信息,实现生产工程及生产系统全周期、全方位管理,进而实现业务流程化、管理精细化管理。

(3)通过过程自动化和管理信息化系统的信息交互,强化矿井“人、环境、设备”三个关键方面的管控结合,实现实时、高效的矿井安全生产管理体系,使各级管理层面根据生产运行实时信息作出科学决策。

(4)通过矿井信息集成和集团数据共享,构建上传下达、信息及时共享的网络化管理和协同办公平台,提高管理沟通效率。

2应用效果

我们基于管控一体化矿井综合信息化的三层架构来建设平宝公司综合信息化系统。

2.1设备控制效果

生产设备通过控制优化,减少了人为因素的影响。通过自动化技术实现机械装备的自动化生产,用装备生产代替人的生产,提高了设备的生产效率和生产能力,改善了生产环境和生产条件,实现了高产、高效、少人的目标。

(1)井下胶带运输、主井提升、主通风机、井下主排水、压风、供电系统等主要设备提高了自动控制水平,实现远程监控,现场岗位无人值守。

(2)提高了生产辅助设备的监控水平,全部实现设备的自动控制,除副井提升等少数子系统外可以实现无人值守操作。

(3)采、掘工作面设备运行参数、图像通过环网上传至地面集控中心。

(4)井下环境安全监测、瓦斯抽放、防突打钻、人员定位等安全信息实现全面监测,保障了矿井安全。

2.2过程控制效果

通过一体化监控平台,实现设备自动化层的接入和数据集成。

(1)设备在地面集中综合监控,在设备监控画面中可以同时监视相关系统的数据,并具备通过一机双(三屏)技术,同时监视视频、GiS监控画面。

(2)运行先进调度模式,多手段、多角度监控生产现场,及时观察运行方式的变化并调整相关系统。

(3)提高了设备运行维护管理水平,实时在线监测设备的运行参数和报警、故障信号,并可通过设备点检系统,提高设备的监测、故障诊断水平,提高了设备开机率。

(4)为管理提供数据支撑,实现“数据不落地”,保证安全生产管理数据的实时、真实、有效。同时,充分考虑海量数据的存储、分析和利用,产量、人员、设备运行数据直接进入管理系统,各科室可以对相关数据进行分析,能够及时发现和处理问题。

(5)通过生产一体化监控系统平台,各级别和各专业的管理者可以实时远程了解生产现场的各类自动监测监控信息,为强化各专业管理工作的主动性、精细化提供信息支撑,促进各专业对现场情况作出快速响应,保证生产顺利进行。

2.3生产运行执行效果

通过生产执行管理系统,规范矿井安全生产管理,达到了以下效果。

(1)集成现场相关信息为管理层提供实时的生产调控依据。

(2)为各部门的协同工作搭建平台,支撑业务信息在各管理部门之间的高效流转处理,同时,为决策层提供综合运营信息统计分析。辅助管理者发现问题可跟踪落实、优化管理。在系统深化应用的基础上,通过建立管控模型驱动管理联动,提高管理智能化。

(3)为矿各级管理者实时提供成本、进度、质量的信息分析,使管理工作高效有序地进行。

(4)生产执行管理信息系统和一体化监控平台结合,构建了实时面向现场的一体化矿井管理监控信息系统,并为集团管理提供矿井级的安全生产实时数据。

2.4经营管理效果

平宝煤业公司的上级单位是平煤集团,从集团管理层面来看,经营管理信息系统是统一架构的并延伸至各矿级单位子公司,在矿级单位子公司内又有自己的相关经营管理信息系统,包括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物资采购系统、运销系统、oa系统等。矿井综合信息化系统围绕安全生产体系,建立与矿井相应经营管理信息系统的接口关系。矿井安全生产综合信息化系统与集团经营管理系统的数据接口关系如下图所示。

通过安全生产与经营管理综合信息化系统,及时掌握安全生产经营状况,从而保障人力、物力、财力的支持,保证矿井安全生产和可持续发展。

3结论

管控一体化系统实现了生产过程自动化和管理信息化的完美结合,集成了生产作业现场各种专业子系统的信息,实现了对现场环境、人员、生产设备状态进行监测控制,并为矿级安全生产管理提供了决策依据,产生了较好的社会经济效益。

(1)提高安全生产保障能力,实现了安全高效的综合自动化矿井生产模式。

信用监管体系建设篇10

水利工程为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提供水源、动力和社会安全保障,在发展过程中,业已形成相互协调的多层次水利行业管理体系,承担着水利工程运行管理和维修养护任务。随着水利建设迅猛扩展,项目类型不断丰富,水利工程由传统计划管理模式向按照基建程序、实行三项制度、加强规范管理转变,建设管理体制也日渐规范和完善,管理单位、勘察设计企业、施工企业、监理企业的经营管理逐步完善,经营能力不断增强,同时通过深化建设管理体制改革,整顿水利建筑市场秩序,规范在建设项目招投标、工程监理等专项整治,有效遏制招标行为,工程转包和违法分包,初步形成以项目法人责任制、建设监理制、招标投标制和合同管理制度为主要内容的建设管理机制,保证了水利工程建设市场的健康发展。

2信用体系建设存在问题

2.1信用体系建设中存在问题

在水利建筑市场培育发展中,信用秩序建设已经成为市场关注焦点,目前水利工程信用体系建设中,信息不对称、市场主体失信,已成为不可忽视的问题,突出表现在:一是缺乏科学系统的合同管理体系,工程应收款项管理不到位,工程不能按期完工,对工程质量产生误解;二是缺乏高效的合作企业资质管理体系,以低充高、违法租借、一证多用甚至用假资质、假资信证明、假资料办理工程资质、无证经营、违法挂靠现象时常发生;三是缺乏有效的招投标控制机制,标段划分过多,标书费过高,拼命压价发包、对中标单位提出回扣,围标串标、暗箱操作、索贿受贿、损害施工企业利益。

2.2分析问题存在的根源

透过这些现象,分析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四点:一是长期以来市场主体行为不规范,市场信用环境不佳,是信用缺乏的原因;二是法制建设滞后,缺乏有效的信用失信约束和惩戒机制,是信用缺失的制度原因;三是信用教育培训不足,员工信用意识不强,是信用缺失的企业原因;四是信用保障体系缺乏统一规划,企业信用管理未能规范化、流程化是信用缺失的技术原因。这些都是信用体系建设应该注意并必须克服的重点。

3水利工程信用体系建设途径与措施

在建设中,总体思路要以法制为基础,信用制度为核心,以健全信用管理制度为重点,坚持统筹规划、分类指导、政府推动、培育市场、完善法规、严格监管、有序开放、维护安全的原则,建设水利行业信用体系,逐步形成体系完整、分工明确、运行高效、监管有力的基本框架和运行机制。

3.1建设水利市场主体信用信息管理平台

要紧抓信息化建设项目机遇,建立覆盖行业的以信息采集、分类、保护、使用、、联网与交换为主要内容的信息管理平台和交换中心,这是提高信用信息的采集和交互,增强信用信息的通用性、开放性和可靠性的重要保证,也是实现信用信息的专业化、标准化和市场化,建立起以信用评价、信用查询、信用公示为主要内容的信用服务平台。在建设中,要按照“谁组建项目法人,谁负责信息公开”的原则,明确水利建设项目信息公开的责任主体,及时、准确、完整地进行项目信息公开。省厅在水利网站开设专栏,开展信息公开工作,各市县区水利主管部门要依托政府网站或市水务局网站对水利工程建设项目信息进行公开,专栏布局形式要尽量保持一致,方便社会公众查询使用,实现全省范围内水利工程建设项目信息和信用信息的互联互通和互认共享。

3.2完善水利建设市场主体信用备案

要按照管理权限和分级审核原则,认真核实信息,完整、准确、及时地记录企业(单位)个人在水利建设市场中的信用信息,水利建设市场从业单位和从业人员信息,尤其是结合关键岗位“压证上岗”要求,对压证人员进行全面信息公开。同时加强良好记录和不良记录的认定工作,要按照“谁查处、谁负责”的原则,加强对水利建设市场各方主体不良行为的监督检查并依法作出处理,对建设过程中产生的良好行为和不良行为信息记录均要公开,督促各企业将诚信体系建设放在突出位置来抓。

3.3严格审查资质资格,严把水利建设市场准入关

要强化市场主体动态监管,严格施工、监理、质量检测等单位的资质审查,凡从事水利工程建设项目施工、监理、质量检测、招标单位,必须具备水利建设市场准入条件,必须在其资质等级许可范围内从事相应的经营活动,不得超越资质权限和任意扩大经营范围。水利工程建设项目招标机构选择要按省厅相关文件要求采用遴选方式确定。同时开展重点项目水利建设管理工作专项检查和结合专项治理等不定期开展督促检查,督促有关单位对检查发现的问题限期整改,对不按规定实行“压证上岗”、参建单位人员不到位、围标串标、转包和违法分包、工程质量低劣、套取资金等不良行为进行严肃查处,杜绝不良行为发生,提升水利市场服务水平。

3.4开展水利建设市场主体信用评价工作

信用评价是专业机构采用公正、科学、权威的资信考核标准,对企业的基本素质、经营水平、财务状况、盈利能力、管理水平和发展前景进行综合分析和评价,测定企业履行各种经济契约的能力和可信任程度,审定水利建设市场主体的信用评价等级,并将相关信息在公开专栏向全社会,建立起科学有效的信用评价标准和评价指标体系,真正起到规范水利建设市场主体行为的作用,促进行业自律,提高行业信用水平,增强企业的市场拓展能力和服务政府市场监管。

3.5建立守信激励和失信惩戒制度

信用是一种资本,让守信者获得社会奖励,让失信者得到法律的惩罚,在资质资格认定、招标投标等活动中,应当全面查询、有效使用信用信息。对守信企业和从业人员加大支持力度,对信用等级低和不良行为性质恶劣的从业单位要加强监管,在市场准入、资质管理、招标投标等方面提出限制条件,对严重失信的市场主体及时予以曝光。要正确使用信用信息,不能利用诚信奖惩机制设置市场壁垒,搞地方保护或行业保护,不能对处罚期满的市场主体附加其他限制条件。在市场准入、招标投标、资质监管、评优评奖等水利建设市场运行与监管的各个环节,对守信者给予激励,对失信者予以惩戒,使水利建设市场形成守信光荣、失信可耻的良好环境。

3.6大力开展信用管理培训和信用管理服务

从水利施工企业和监理单位入手,进行信用体系建设有关知识的技术培训,帮助企业打造一支精通信用管理理论与实务的专业队伍,同时发挥水利工程协会服务会员优势,整合资源,帮助企业建立内部信用管理制度,开展信用管理工作。

3.7加强舆论宣传和社会监督

充分发挥广播、电视、报纸等传统新闻媒体和手机报、互联网、微博等新兴媒体,强化对水利工程建设领域项目信息公开和诚信体系建设的舆论宣传和社会监督,大力宣扬守信企业和从业人员,倡导诚实守信,营造良好社会氛围,提高自觉守信意识。

4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