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环保管理制度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30 00:12:12

绿色环保管理制度篇1

前言

从上个世纪末开始,随着全球环境的不断恶化,环境保护意识在各个国家发展起来。绿色概念备受全球关注。一些发达国家开始利用绿色国民生产总值来衡量自己的经济发展水平。联合国在此影响下推出了保护环境的提议,全世界各个国家开始关注循环经济、绿色发展理念,因此绿色的财务管理模式由此发展起来。为了适应新时代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企业的财务部门要做出适宜的发展规划,其管理模式要随着时代的不断变化而变化。绿色财务管理模式的出现,为企业的发展带来了勃勃生机。那么企业在利用绿色财务管理模式时具有哪些问题,又该找出怎样的对策与之呼应,这是本文要分析的问题重点。

一、绿色财务管理模式内涵分析

我国对绿色财务管理模式的研究从上个世纪末开始,目前存在的状况是很多学者对我国企业的绿色财务管理模式认识不够统一,没有达成共识。我国经济学家孙佳认为,企业中绿色财务管理模式是把保护环境的概念引入到公司的财务管理中,使我国的财务管理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因此在企业进行经营管理时,要充分考虑到环境的作用。而吴金波和范永太则认为,企业的绿色财务管理理念是对企业有限的物质资源和社会效益进行考虑的,使企业的生存环境得到保护,维持生态平衡才是企业盈利的前提条件。刘淑华认为,企业绿色财务管理主要体现在对企业物质资源进行可持续利用方面,对企业资金的运转做好规划,协调好企业发展和财务资金之间的关系。还有经济学家认为企业的绿色财务管理模式主要以发展循环经济、低碳环保经济为主,绿色财务管理的特征倾向于低碳、环保以及高效率,要从企业中财务资源的有效配置入手进行分析,合理的调节财务关系,把企业的经济发展和社会效益结合起来,为环境效益服务,企业作为社会上“一类人”也要对社会发展负责,履行自己的社会公德义务,实现社会和生态的良性发展。作者认为,这些学者和经济学家的分析都有各自的道理,只是在表述上不尽相同,其思想的本质都是以绿色财务管理观念来提升环境保护,提升社会的健康发展。其实,绿色财务管理的概念主要体现为三个方面。首先;企业的绿色财务管理综合了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的概念。其次;绿色财务管理模式是对循环经济环保低碳行为的有力实践。最后;绿色财务管理模式是以“社会人”的角度出发而进行的财务管理模式,而不是“经纪人”。另外,绿色的财务管理模式,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管理模式,拥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追求以环境效益为首的财务管理目标。

企业的财务管理模式是企业在发展过程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是当今时代新兴的一种管理模式,分析这种模式的内涵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首先,它是绿色财务的管理理念。管理理念是企业财务管理模式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管理模式起到导向作用。绿色财务管理理念具有保护生态环境的理念、经济循环发展的理念、企业经营的绿色理念以及社会责任感理念。保护生态环境的理念主要是人类作为社会发展中的一个重要分子,有保护生存环境的义务。企业的绿色财务管理理念要求企业在发展自己的事业时,不但要追求自己的经济利益还要考虑到环境的承载能力,考虑到自己的经济活动是否对生态环境的正常发展起到阻碍作用。另外企业在财务管理中,要从成本、效益和环境三个方面进行考虑。循环经济的发展主要从节能减排、废物再利用、节约能源等方面进行分析。在企业绿色财务理念中,发展循环经济要在节约原材料的基础上减少对环境产生的污染,做到低投入高产出。把用过的产品回收再利用,避免产生不必要的垃圾。绿色经营理念是指企业在生产经营的过程中,对自己的产品进行绿色设计、绿色生产、绿色包装和绿色经营,因此企业所创造的经济效益也被称作绿色效益。企业的社会责任感理念是把自己看成一个社会人,把社会发展作为自己的价值理念,为社会的健康发展负责,最终做到保护环境、节约能源、减少浪费。

其次,是绿色财务管理的内容。绿色财务管理主要体现在绿色筹资和绿色投资管理两个方面。绿色筹资是指企业在进行绿色财务管理模式时需要一定的资金支持,这些资金主要用在保护绿色能源和绿色成本支出上。企业的绿色筹资方法可以是政府拨款、绿色债券的发行和银行贷款等。企业把这些绿色筹资用于环境保护和治理方面。绿色投资管理,是指企业在进行投资时,不仅仅要考虑到自己的项目收益还要考虑到对绿色因素的投资,这充分说明,企业在对一个方案进行审核时,要把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作为共同对象进行分析。企业对收益进行核算时,要把循环经济所作的贡献融入到企业效益的核算中,企业对风险进行评估时,要把投资方案可能产生的环境破坏作为基本的风险进行分析。

二、我国企业实施绿色财务管理模式存在的基本问题分析

(一)我国企业绿色财务管理制度的缺失

企业在运行和管理的过程中,要有一定的规章制度,才能使企业的发展有章可循。目前,在我国企业发展过程中,绿色财务管理模式在制度方面有很大的缺失,虽然我国在财务管理方面出台了很多的文件和章程,但是这些规章制度都是针对企业财务行为的规范和管理的,没有针对绿色财务管理作出相应指导,企业也很少自觉的去建立相关的绿色财务管理制度,所以制度的缺失,阻碍了绿色财务管理模式的应用,为企业的长期发展带来了消极影响。

传统的经济增长方式对企业实行绿色财务管理有阻碍作用。我国在经济发展方面表现出的特点是高投入、低产出、高消耗、低效率。虽然我国提出走可持续发展道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但是很多地方发展以GDp为主,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步伐。在这种条件下,我国很多地区为了追求GDp,出现了高污染、高消耗的企业,这种企业在发展中根本不存在绿色财务管理观念。

(二)我国的绿色财务管理理论还不成熟

在社会发展过程中,理论的存在是为了指导实践,实践是检验理论是否正确的方法。企业在实行绿色财务管理模式上不可缺少理论的指导。我国在绿色财务管理模式的研究方面,还处于初级阶段。在环境效益计量、绿色筹资、绿色管理、绿色生产、绿色经营等等方面都没有一定的理论来指导实际的企业生产经营。这样的现象产生的后果是,企业在发展过程中,要实行绿色财务管理模式,但是缺乏一定的指导,所以一再搁置,莫衷一是。

我国企业财务管理模式落后的另一个原因是对一些污染严重的企业监管处罚力度不够。政府以及相关的监督部门是环境保护的监督者和执行者,要对一些污染较大的企业进行监督和管理,但是在此方面我国相关部门没有突出的执行力。例如,企业在经营前,一定要通过有关部门的审核才能进行生产经营,但是我国缺少这种审核力度和环境监督工作。

(三)我国企业对绿色经营管理没有足够的重视

一些发达国家经济发展速度比较快,已经经历了工业化给社会发展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清楚这种问题给人们生产生活带来的严重影响。所以在经过一系列痛苦后能够深刻的意识到环境保护的作用。一些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非常自觉的拥有绿色发展理念。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一些工业生产正处于起步阶段,为了追求经济效益忽视了环境保护的作用,也没有足够的绿色意识去经营管理自己的企业,经常出现的现象是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利益。

企业缺乏实行绿色财务管理的能力。企业实行绿色财务管理模式会增加企业的运营成本,增加企业对市场和环境的投资,这种投资在一定的时间内会使企业在市场上的竞争能力有所降低。一些生产技术落后,刚刚起步的小型企业尤其惧怕这种投资给企业带来的影响。但是同时也存在一些企业愿意改变传统的生产经营管理方式,愿意对环境保护作出贡献但是因为企业本身没有实力进行科学技术的更新,使这些企业的愿望只能称为空想,不能在实际的生产经营中实现。因此说,企业的经济实力和竞争实力,让企业难以承受绿色财务管理模式。

(四)我国企业缺乏实施绿色财务管理的基本技能

企业实施绿色财务管理模式,在我国是一种新的发展要求,一些企业对这种发展模式还没有足够的认识。并且目前我国在这方面没有形成定性的理论,不能给企业的实际财务管理做出相应的指导,所以企业对绿色财务管理模式缺乏基本的技能,企业财务管理部门依旧使用传统的财务管理模式对企业的生产经营进行管理,没有开展绿色财务管理的方式方法,因此,因为基本技能的缺乏,企业的绿色财务管理模式在发展中受到严重的制约。

三、我国企业实施绿色财务管理模式的路径

(一)在企业中建立绿色财务管理制度

企业只有有了相应的制度才能给发展提供动力,因此建立绿色财务管理制度是企业实行绿色财务管理模式的重要前提。建立绿色财务管理制度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首先,建立环境会计的相关制度。企业绿色财务管理模式的实施,需要一定的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的支持。其次,对现行的会计制度法规进行完善,加强关于环境在会计制度方面的条款。再次,对企业的财务评价体系进行革新。以前的财务评价体系只是注重经济的增长,忽视对环境的保护。因此在新的评价体系中要加入绿色资产、绿色信誉、绿色发展动力方面的评价。建立绿色的财务管理制度能够促进企业的绿色生产经营,为企业长期可持续发展提供制度环境。

(二)落实科学发展观

落实科学发展观,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是我国针对环境保护提出的解决策略。落实这一政策就要改变我国国民经济的审算方法,把国民生产总值改成绿色国民生产总值,每一部分都加入绿色的生产管理理念,改变传统的经济行为。其次,需要改变高消耗、高污染企业的发展现状,改变经济发展方式,变粗放型经济为集约型经济。依靠科学技术、降低能源消耗、提升能源利用率,发展循环经济,只有我国的国民经济发展模式改变了才能促进我国企业的绿色财务管理模式的实现,为绿色财务管理模式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三)加强绿色法制建设

企业的绿色发展,财务的绿色管理模式都离不开法制环境的支持。加强绿色法制环境的建设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首先,对现行环境制度和资源开发进行法制保护。我国在资源开采及环境保护方面虽然有一定的法律章程存在,但是这些法律还不完善,对于污染环境的企业处罚力度不明确,执行力差;一些地方实行地方保护政策,有法不依,不按照我国的相关法律法规实行正规的生产经营。因此对于这种现象要不断的加强我国环境保护相关法律法规的完善力度,让法律在重污染企业面前发挥实力,形成一种强制力和威慑力。其次,加强我国的绿色税收建设。很多发达国家在税收制度方面倾向绿色税收,目的是为了加强企业的绿色发展观念,遏制污染企业的发展。例如,澳大利亚对本国一些污染低的企业实行三年内免税政策,对污染高的企业加大税收政策。我国在税收方面还没有实行绿色的税收制度,因此需要借鉴他国的做法,建立健全绿色法规法规,促进企业实施绿色财务管理模式的发展。

(四)鼓励政策的实施

企业实行绿色的财务管理模式要设定专门的绿色资金平台,对企业中绿色投资和绿色经营部门进行财政的补贴服务。其次,制定绿色信贷政策。这种绿色信贷政策是支持企业开展绿色财务管理模式的有效手段。在2008年,某地的兴业银行开始实行对贷款项目的环境效益评估,这就是绿色信贷的典型例子。再次,政府的支持。政府在进行产品采购的过程中,首先要考虑实行绿色财务管理模式的企业,提高这些企业进行绿色生产的积极性。最后,政府及相关部门建立起绿色审计制度。让全社会都了解实行绿色财务管理模式的企业,同时也让全社会了解那些不注重环境保护的企业,让高污染高消耗企业在社会人民面前曝光,通过这两种企业对社会不同的影响力来鼓励和改变他们的生产经营模式。

(五)提高企业实施绿色财务管理模式的能力,加强绿色理论的研究

企业增强自己的绿色财务管理模式首先要提高企业的生产经营者在绿色生产和绿色管理方面的意识,提高整个企业成员的绿色发展意识从而提高社会责任感。为企业的绿色财务管理模式奠定思想基础。其次,企业发展绿色财务管理模式需要企业提升对生态绿色企业文化的认识,在企业文化中加入绿色理念,使绿色财务管理制度能够正确的实施。再次,加强企业高水平科学技术的应用,减少能源的浪费,发展循环经济,为企业的绿色财务管理模式奠定生产基础。最后,在思想方面,对企业的财务人员进行培训,加强财务人员对环境保护的认识,增加对环境会计知识的学习,对绿色财务管理理论和相关的绿色财务方法有深入的认识,为企业建立起一支能够支撑绿色财务管理模式的高素质人才队伍,积极开展绿色投资和绿色运营评估,完善评估体系,为企业的绿色财务管理模式打下组织人力基础。

绿色环保管理制度篇2

一、建设绿色环保型石油企业需改变发展战略与转变思想理念

石油企业战略就是石油企业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为求得生存与发展,对企业的发展目标、达成目标的途径和手段做出的全局性的、长远的谋划。实施清洁生产发展战略是解决日益严重的资源环境问题的科学方法。所谓清洁生产就是将污染预防战略持续地应用于生产全过程,通过不断改善管理和技术,进一步提高资源利用率,减少或消除污染排放,以降低对环境和人类的危害。清洁生产的核心是从源头抓起,依靠科技进步,选择清洁工艺,预防为主,实施全过程控制,实现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统一。实行清洁生产不仅避免重蹈发达国家“先污染,后治理”的覆辙,而且实现了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有机结合,能够调动企业防治工业污染的积极性。国外污染防治的经验表明:清洁生产是工业污染防治的最佳模式,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重要措施,也是实现工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石油企业作为重要的资源消耗者和环境污染者,就更加有必要实施清洁生产发展战略。始终将清洁生产纳入发展战略,坚持走零污染、零排放的发展之路,努力提供清洁、优质、高效的能源产品,是中国石油企业的既定发展方针。

绿色环保型石油企业思想理念是在企业的决策、规划、实施、生产控制、流通等各个阶段都建立环境保护的理念,使环境观念深入人的思维,建立环境保护的自我意识,并贯穿于工作的全部过程中,即实现环境保护意识的全民化、大众化。建立绿色环保型石油企业思想理念,可使人类从事的一切活动对人类自身和自然环境的影响最小。做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的石油企业,可以从以下三个维度形成牢固的思想理念:第一领导重视是搞好环境保护工作的决定因素。环境保护工作是一项全员参与、各部门密切配合的工作,既需要科学管理又需要技术支撑,既需要企业员工自觉参与又需要通过行政手段来推动的综合工程,因此单位领导的支持与推动作用非常关键。第二全员参与是搞好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要基础。动员企业的全体员工参与到环境保护工作中,提高大家对清洁生产的认识,将环境保护工作变为全体职工的自觉行动。第三审计排查是搞好环境保护工作的有效抓手。主要污染源环境保护工作审计程序是严密有序的,通过审计可以比较科学准确地确定出一个工厂、一套生产装置的主要污染源,污染产生的原因,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办法,达到节能降耗、减少跑冒滴漏、减少污染物的产生、降低污染物治理难度和治理费用的目的。绿色环保型石油企业思想理念在污染治理与管理的认识方面上了一个层次。结合我们的环保工作实际,如果将绿色环保型石油企业思想理念和做法融入其中,我们的污染防治工作可能会收到更好的成效。

二、建设绿色环保型石油企业需完善环境保护制度法规

建设绿色环保型石油企业最重要的是要把环境保护纳入到企业的决策要素之中,重视企业发展与环境的和谐统一。建设绿色环保型石油企业的制度性保障就是企业内部形成绿色制度,企业外部构筑完备的环境保护法律体系,企业内部与外部协调管理。

石油企业绿色制度管理是指围绕减少或者消除环境污染、维持生态平衡、促进可持续发展和人类社会安全所做的各种制度安排。通过对绿色制度因素进行新的组合和配置,使之能创造更多的产出、具有更高的效率。绿色制度创新要对企业组织结构进行重构,通过建立绿色企业组织,实现包括企业与客户集成、部门集成、信息集成与共享的绿色企业组织的整体集成模式,保证企业的预期纯收益大于预期成本,减少个人收益与社会收益之间的差异,激励组织或个人充分利用和合理配置各种资源,提高企业安全要素生产效率,实现生态化目标。企业要实现绿色发展,还需要进行内部管理变革,实施绿色管理,根据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把生态环境保护观念融入现代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之中。

我国石油企业环境保护已建立起初步的法制框架。在法律的规制下,石油企业内部法治环境也逐步走向规范化和制度化。但是这其中还有许多尚待完善之处,应从完善立法、健全执法、协调内部管理和尊重公众参与权、建立信息公开等方面,进一步推动我国石油企业环境保护的法治化。具体做法即是首先制定统一的陆上石油勘探开发环境保护法律或法规,有效引导石油勘探开发企业在石油生产的整个过程中加强环境保护工作;其次是进一步理顺行政执法关系提高环境监管水平和监管质量,环境保护主管部门牵头会同相关部门,组成专门的联合执法组对事件予以最终处理,既保证程序公正性,又提高执法效率;第三制订石油行业领域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明确规定企业、政府相关职能部门及其他社会组织的责任,建立政府与企业之间的信息沟通机制和职能的联动机制,切实保证在事故发生后能够有效救助受灾群众,最大限度地降低灾难后果。

协调政府法制外部控制与石油企业内部管理。环境保护的管理应从企业的部门行为转化为大众化的民众行为,使保护环境成为企业和企业员工的自觉行动。实现这种转化的有效方式是建立标准的环境管理体系,并通过这种体系的建立过程强化企业和全体职工的环境意识,使建立的体系能够有效运行,使企业不断提高管理水平,降低成本,增加效益,在社会和公众中树立良好的企业环境形象,增强企业产品的市场竞争能力。建立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国际标准是企业实现提高环境管理水平,树立形象,增强国际市场竞争能力的有效途径。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国际标准是一套行之有效、国际通行的环境保护管理标准,在西方发达国家已经普遍推行和实施,iSo14000认证已成为企业树立形象,加强管理,保护环境,走向国际市场的通行证。由于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倡导持续改进的思想,对各种企业具有广泛的实用性。因此,石油企业必须转变观念,结合自身实际,积极推行iSo14000环境标准体系,加强认证力度,将有利于克服进入国际市场遇到的贸易壁垒;有利于环境技术和绿色产品;有利于建立起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出口市场结构,不断提高企业国际市场竞争能力。通过进行iSo14000认证,企业可以不断改进自己的环境行为,通过加强管理,技术进步和清洁生产,降低成本,提高效益,并使企业和社会更加融合,同时企业环境的改善将为企业员工创造环境安全的工作条件。

三、建设绿色环保型石油企业需前沿的绿色产业技术链条

提升石油企业绿色技术。科学技术创新是提高石油企业竞争力的核心所在,也是振兴我国石油工业的必然选择。石油企业绿色技术创新为企业清洁生产提供必要的支持和准备。绿色技术创新是企业绿色创新的主要内容。绿色技术要符合生态要求,能节约资源和能源、消除或减轻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绿色工艺创新是绿色技术创新的重要体现。绿色工艺创新要放弃传统的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率的生产工艺,采用可持续发展的工艺模式一清洁工艺以实现清洁生产、节约原材料和能源、减少对环境的影响。

生产高标准的绿色石油产品。绿色产品必须以环境保护为核心,面向环境,便于回收和再生利用,体现其可循环利用性和环境友好等。针对绿色市场需求,石油产品使用过程中以及使用后必须做到不危害或少危害人体健康,易于回收、重复利用和再生,比以往更加体现低毒低害低排放等特点。石油行业通过燃油质量的不断改进,以及清净剂、添加剂和油产品技术性能的不断提高,使石油产品的利用效率得到空前提高,排放标准不断提升,对环境产生的影响也越来越小。

打造石油行业运营绿色供应链。绿色管理创新具有整体性和系统性,要求生产、储存、转运、分销、零售和售后服务等整条供应链,包括所有协作的供应商、运输承包商、分销商和零售商等在内的各环节都应实施绿色管理,引入系统和整合的思想,重视选择与符合绿色要求的供应商合作。在加强供应链管理、实现供应链整体的优化与协调、最大限度地开发供应链的潜能的同时,越来越多的石油企业开始关注供应链对环境的影响。我们将推行循环经济实施绿色供应链措施及对策设定为三步骤:第一,将绿色设计贯穿供应链上各个环节;第二,建立供应链上各企业间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第三,合理布局,建立工业园区,推行循环经济。通过系统长期规划,石油企业有效实施绿色供应链管理,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最终节约能源,提高环境绩效。

绿色环保管理制度篇3

【关键词】施工过程;绿色施工;管理;发展

1绿色施工发展现状

20世纪80年代,在循环经济和清洁生产思想指导下,发达国家开始探索实践绿色施工,日、美、德等发达国家分别制订了相应的法律、法规、政策,使得绿色施工的发展得到了制度保障。进入21世纪,随着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广泛传播,我国建筑业界对绿色施工有了新的认识,建筑施工企业首先提出了绿色施工倡议,认为绿色施工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绿色施工的实现不仅单纯依赖绿色施工技术,同时需要全面考虑施工现场场地环境、资源利用、废弃物处理以及现场施工组织管理等因素。当前我国绿色施工的实施主体是建筑企业,但部分建筑企业没有把绿色施工能力作为企业的竞争力,未能充分运用科学的管理方法、采取切实有效的行动做到保护环境、节约能源,只注重按施工合同、图纸和技术要求、项目计划及项目预算完成项目各项目标,只关心质量、安全、工期和成本,而较少涉及绿色施工。

2绿色施工概念

什么是绿色施工?《绿色施工导则》中绿色施工的含义为:工程建设中,在保证质量、安全等基本要求的前提下,通过科学管理和技术进步,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与减少对环境有负面影响的施工活动,实现“四节一环保”(节材、节水、节能、节地和环境保护)。《绿色施工管理规程》中绿色施工的含义为:建设工程施工阶段严格按照建设工程规划、设计要求,通过建立管理体系和管理制度,采取有效的技术措施,全面贯彻落实国家关于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政策,最大限度节约资源,减少能源消耗,降低施工活动对环境造成的不利影响,提高施工人员的职业健康安全水平,保护施工人员的安全与健康。

综上所述,本文将绿色施工定义为:在保证工程安全、质量前提下,在施工过程中做到“四节一环保”,通过科学管理和实施有效技术措施,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和减少对环境的负面影响,提高施工人员的职业健康安全水平,保护施工人员的安全与健康,从而满足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需要的施工方式。

3绿色施工管理

从绿色施工的定义可以看出,实现绿色施工要靠科学管理和技术进步,二者缺一不可。但定义中将科学管理置于技术进步之前,说明科学管理比技术进步重要,其包含的实质内容也是管理重于技术。《绿色施工导则》中绿色施工要点之一的绿色施工管理主要包括组织管理、规划管理、实施管理、人员安全与健康管理和评价管理五个方面,下面从这些方面重点阐述如何进行绿色施工管理。

3.1组织管理

组织管理就是设计并建立绿色施工管理体系,通过制定系统完整的管理制度和绿色施工整体目标,将绿色施工有关内容分解到管理体系目标中去,使参建各方在建设单位的组织协调下各司其职地参与到绿色施工过程中,使绿色施工规范化、标准化。

3.1.1绿色施工管理体系。可采取以下措施:①设立两级绿色施工管理机构,总体负责项目绿色施工实施管理。一级机构为建设单位组织协调的管理机构(绿色施工管理委员会),其成员包括建设单位、设计单位、监理单位、施工单位。二级机构为施工单位建立的管理实施机构(绿色施工管理小组),主要成员为施工单位各职能部门和相关协力单位。建

设单位和施工单位的项目经理应分别作为两级机构绿色施工管理的第一责任人。②各级机构中任命分项绿色施工管理责任人,负责该机构所涉及的与绿色施工相关的分项任务处理和信息沟通。③以管理责任人为节点,将机构中不同组织层次的人员都融入到绿色施工管理体系中,实现全员、全过程、全方位、全层次管理。

3.1.2任务分工及职能责任分配。①管理任务分工。在项目实施阶段应对各参建单位的管理任务进行分解。管理任务分工应明确表示各项工作任务由哪个单位或部门(个人)负责,由哪些单位或部门(个人)参与,并在项目实施过程中不断对其进行跟踪调整完善。②管理职能责任分配。

3.1.3建立项目内外沟通交流机制。绿色施工管理体系应建立良好的内部和外部沟通交流机制,使得来自项目外部的相关政策,项目内部绿色施工实施执行的情况和遇到的主要问题等信息能够有效传递。

3.2规划管理

规划管理主要是指编制执行总体方案和独立成章的绿色施工方案,实质是对实施过程进行控制,以达到设计所要求的绿色施工目标。

3.2.1总体方案编制实施。建设项目总体方案的优劣直接影响到管理实施的效果,要实现绿色施工的目标,就必须将绿色施工的思想体现到总体方案中去。同时,根据建筑项目的特点,在进行方案编制时,应该考虑各参建单位的因素:①建设单位应向设计、施工单位提供建设工程绿色施工的相关资料,并保证资料的真实性和完整性;在编制工程概算和招标文件时,建设单位应明确建设工程绿色施工的要求,并提供包括场地、环境、工期、资金等方面的保障,同时应组织协调参建各方的绿色施工管理等工作。

②设计单位应根据建筑工程设计和施工的内在联系,按照建设单位的要求,将土建、装修、机电设备安装及市政设施等专业进行综合,使建筑工程设计和各专业施工形成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便于施工单位统筹规划,合理组织一体化施工。同时,在开工前设计单位要向施工单位作整体工程设计交底,明确设计意图和整体目标。③监理单位应对建设工程的绿色施工管理承担监理责任,审查总体方案中的绿色专项施工方案及具体施工技术措施,并在实施过程中做好监督检查工作。④实行施工总承包的建设工程,总承包单位应对施工现场绿色施工负总责,分包单位应服从总承包单位的绿色施工管理,并对所承包工程的绿色施工负责。实行代建制管理的,各分包单位应对管理公司负责。

3.2.2绿色施工方案编制实施。在总体方案中,绿色施工方案应独立成章,将总体方案中与绿色施工有关的内容进行细化。①应以具体的数值明确项目所要达到的绿色施工具体目标,比如材料节约率及消耗量、资源节约量、施工现场环境保护控制水平等。②根据总体方案,提出建设各阶段绿色施工控制要点。③根据绿色施工控制要点,列出各阶段绿色施工具体保证实施措施,如节能措施、节水措施、节材措施、节地与施工用地保护措施及环境保护措施等。④列出能够反映绿色施工思想的现场各阶段的绿色施工专项管理手段。

3.3实施管理

实施管理是指绿色施工方案确定之后,

在项目的实施管理阶段,对绿色施工方案实施过程进行策划和控制,以达到绿色施工目标。

3.3.1绿色施工目标控制。建设项目随着施工阶段的发展必将对绿色施工目标的实现产生干扰。为了保证绿色施工目标顺利实现,可以采取相应措施对整个施工过程进行控制:①目标分解。绿色施工目标包括绿色施工方案目标、绿色施工技术目标、绿色施工控制要点目标以及现场施工过程控制目标等,可以按照施工内容的不同分为几个阶段,将绿色施工策划目标的限值作为实际操作中的目标值进行控制。②动态控制。在施工过程中收集各个阶段绿色施工控制的实测数据,定期将实测数据与目标值进行比较,当发现偏离时,及时分析偏离原因、确定纠正措施、采取纠正行动,实现pDCa循环控制管理,将控制贯穿到施工策划、施工准备、材料采购、现场施工、工程验收等各阶段的管理和监督之中,直至目标实现为止。

3.3.2施工现场管理。建设项目环境污染和资源能源消耗浪费主要发生在施工现场,因此施工现场管理的好坏,直接决定绿色施工整体目标能否实现。绿色施工现场管理应包含的内容有:①明确绿色施工控制要点。结合工程项目的特点,将绿色施工方案中的绿色施工控制要点进行有针对性的宣传和交底,营造绿色施工的氛围。②制定管理计划。明确各级管理人员的绿色施工管理责任,明确各级管理人员相互间、现场与外界(项目业主、设计、政府等)间的沟通交流渠道与方式。③制定专项管理措施,加强一线管理人员和操作人员的培训。④监督实施。对绿色施工控制要点要确保贯彻实施,对现场管理过程中发现的问题进行及时详细的记录,分析未能达标的原因,提出改正及预防措施并予以执行,逐步实现绿色施工管理目标。

3.4人员安全与健康管理

贯彻执行iSo14000和oHSaS18000管理体系,制订施工防尘、防毒、防辐射等措施,保障施工人员的长期职业健康。合理布置施工场地,保护生活及办公区不受施工活动的有害影响。提供卫生、健康的工作与生活环境,加强对施工人员的住宿、膳食、饮用水等生活与环境卫生等管理,改善施工人员的生活条件。施工现场建立卫生急救、保健防疫制度,并编制突发事件预案,设置警告提示标志牌、现场平面布置图和安全生产、消防保卫、环境保护、文明施工制度板、公示突发事件应急处置流程图。

3.5评价管理

绿色施工管理体系中应建立评价体系。根据绿色施工方案,对绿色施工效果进行评价。评价应由专家评价小组执行,制定评级指标等级和评分标准,分阶段对绿色施工方案、实施过程进行综合评估,判定绿色施工管理效果。根据评价结果对方案、施工技术和管理措施进行改进、优化。常用的评价方法有层次分析法、模糊综合评判法、数据包络分析法、人工神经网络评价法、灰色综合评价法等。

4结语

绿色施工作为在建筑业落实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手段和关键环节,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业内人士所了解和接受。如何推动建筑业实施绿色施工,促进建筑业可持续发展,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是我们共同面临的课题。我国尚处于经济快速发展阶段,对于大量消耗资源、影响环境的建筑业,应依据因地制宜原则,贯彻执行国家、行业和地方相关技术经济政策,全面实施绿色施工,承担起可持续发展的社会责任。

参考文献:

[1]建设部.绿色施工导则(建质〔2007〕223号)[Z].

[2]绿色施工管理规程(DB11_513-2008)[S].

[3]郁超.施工组织设计中绿色施工技术措施的编制[J].建筑技术,2009(21):124-127.

绿色环保管理制度篇4

关键词:绿色管理;可持续发展;障碍

2007年环境绿皮书《2006年:中国环境的转型和博弈》披露:在反映各国政府在环境方面表现的世界环保绩效指数的排名中,中国在全球133个国家中仅列94位。几乎所有的中国人都意识到,环保已成为今天中国发展最薄弱的环节之一,中国资源和能源的过度消耗,中国生态环境污染的严重性已明显制约了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与社会公平正义的实现,环境问题已是迫在眉睫的危机。因此,在这个宏观背景之下,我国企业推行绿色管理的迫切性和重要性已不容质疑,但同时也存在阻碍企业绿色管理推行的现实因素,这是我们都必须面对的问题。

一、企业绿色管理的基本含义

“绿色”是基于可持续发展前提下产生的一个新的概念,虽然学术界没有给出一个权威的定义,但一般认为“绿色”是与生态环境相关的一个概念,用来指代较高质量环境以及有益于环境的观念、行动和成果。国内关于“绿色管理”的研究形成了几种主要观点[1]:第一种观点认为,绿色管理是以树立企业的绿色价值观为灵魂,以使用绿色技术为核心,以开展绿色营销为关键,以获取社会相关部门颁发的绿色认证为标准,以实现经济效益和环境保护双赢为目标的一种全过程管理;第二种观点认为,所谓绿色管理就是企业根据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在企业经营管理中树立生态环境保护观念,以实现企业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保护效益的有机统一;第三种观点认为,企业绿色管理的含义是注重对生命、资源、环境的管理,在生产过程中降低消除污染、节约资源,并推出绿色产品及服务,扩大绿色市场份额,树立绿色公司形象。第四种观点认为绿色管理是指企业以消除和减少产品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为前提而开展的一系列管理活动。这几种观点的共同点是绿色管理意味着企业在生产经营中始终考虑环境保护,把节约资源、减少和降低污染作为绿色管理的中心,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最终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未来国民生活质量的整体提高。

二、我国企业推行绿色管理的重大现实意义

1.企业推行绿色管理是我国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迫切要求。据世界银行测算,从1980年至2000年的20年间,中国经济增长对世界GDp的贡献率为14%,但中国也由此付出了资源消耗、高能耗和环境破坏的巨大代价。2007年环境绿皮书指出,我国湖泊约有75%的水域受到显著污染,城市水域受污染率达到高达90%以上,全国300多个城市缺水。中国目前已是全球第二大温室气体排放国,环境污染对经济造成的损失每年约占GDp的10%左右。我国耕地面积以平均每年约160万公顷的速度减少,土地退化、水土流失现象非常严重。另据统计报告,2004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约占全球4%,但消耗的一次性能源约占全球的12%,淡水占15%,氧化铝占25%,钢材占28%,水泥占50%,这种粗放式的经济增长方式已使中国面临严重的资源和能源危机。

《中国可持续发展总纲(国家卷)》指出:中国能源和资源被超常规利用;中国生态环境问题非常严重。2006年初,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将节能降耗约束性指标与经济增长指标相提并论,即“十一五”期间国内生产总值平均增长7.5%,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降低20%左右、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10%。国家“十一五”规划纲要要求必须实现“与传统社会主义经济社会体制相适应的粗放式增长方式”向“集约增长方式”转变。“总纲”同时提出了我国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到2050年全面达到世界中等发达国家的可持续发展水平。

2.企业推行绿色管理是创造国民良好生存环境、提高生活质量的基本保障。据2007年环境绿皮书披露,我国工业产生的废污水80%以上未经处理直接排入讲河湖库,8亿农民饮用水安全受到威胁,全国至少3.2亿人的饮用水不安全,接近1/4的河流因污染而不能满足灌溉用水要求。西方国家预测2009年中国将成为世界第一大温室气体排放国,目前国内2/3的城市空气质量未达到二级标准,约25%的城市空气中二氧化硫严重超标,其中主要来源于工业烟尘排放量。

3.企业推行绿色管理也是企业自身生存与发展的迫切要求。我国已经加入世贸组织(wto),冲破关税壁垒只是时间问题,但非关税壁垒特别是国际上对环境标准的要求很高,在wto框架中,几乎所有行业都渗透着对污染程度和允许的资源开发方法、数量加以限制的要求,即“绿色壁垒”。我国很多产品在国际市场上因此而受到冲击,如2003年我国有39%的出口产品遭遇到国外技术壁垒的限制,造成损失约170亿美元,其中我国的冰箱、空调等数百个产品品种、50多亿美元的出口产品,因使用氟利昂制冷剂,违反了保护臭氧层的有关国际公约而受到限制出口。因此我们必须重视加入wto之后面临的严峻现实:在一个低环保标准的国度,无法开发出高环保标准的有竞争性的产品,环保问题还可能演化为贸易争端。企业必须进行清洁生产,切实执行iSo14000的国际环境管理标准,大幅度提高绿色产品的比例,增强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尽可能减少“绿色壁垒”对我国企业造成的损失。

三、目前我国企业推行绿色管理面临的问题和障碍

1.体制缺陷使企业实现绿色管理缺乏硬性监管,这是在我国企业树立绿色管理理念、推行绿色管理模式所面临的首要问题。环境问题并不是一个新出现的问题,政府决策层早已意识到其严重性。在2005年的财富论坛上,国家环保总局副局长潘岳就公开发表言论:中国的环境问题已不是什么“隐约逼近的危机”,而是一个早已到了眼前的危机。2006年我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节能降耗的约束性目标并没有实现。2007年1月,国家环保总局通报了投资额达1123亿元的82个严重违反环保标准的项目,但“两会”期间就有代表指出,在这82个严重环境违法的项目中,仍有11个项目对执法置若罔闻,照常运营。另据国家环保总局披露:全国大部分省级建设项目环评执行率只有70%左右,地级市只有40%左右,县以下仅为20%左右。这种令行而禁不止的局面表面上是地方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冲突,实际上是一种政绩与民生的博弈[2]。

2.法制的不完善使企业违规成本低廉,或缺乏对企业实施绿色管理的自动调控效力。目前环保法律虽多,但执法主体过多,权利分散,难以统一监督管理;环保法也没有赋予环保部门及时有效制止企业环境违法行为的强制执行权,即使发现问题,环保部门的惩罚权也十分有限,并且法律对企业一些违法行为处罚过轻或缺乏处罚依据,在具体执行中还普遍存在违规企业拖欠、拒交处罚款的情况。违规成本低廉、法律法规刚性不足是导致部分高污染企业敢于违规生产经营的直接原因。

税收也是对企业经济行为进行宏观调控的有效手段,但我国现行的税法还缺乏对企业实施绿色管理的积极推动,大部分税种的税目、税基和税率的确定并没有考虑环境保护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3]。第一,收费标准过低。如对排污费的征收仍采用上世纪80年代的标准,使企业宁愿选择交少量的排污费也不愿采取措施减少排污或主动治理。第二,对实施清洁生产、节能降耗的企业实行税收优惠的力度不够。国际上通用的鼓励企业加强环保的加速折旧、再投资退税、延期纳税等税收优惠措施在我国几乎没有应用,在增值税、营业税、消费税等流转税中也较少体现对企业绿色管理的促进。第三,现有税种或具体税目的覆盖面太小,没有体现对资源和能源的加强保护。如资源税仅对矿产品和盐类课税,并没有对淡水、森林、草场及其他不可再生的、稀缺的资源课税,使企业缺乏从经济效益的角度自觉降低资源和能源消耗的驱动力。

3.绿色会计、绿色审计、绿色信息披露等还未能成为企业绿色管理必要的制度支持。首先,企业内部需要建立绿色会计来确认和计量环境成本费用以及相应的环境绩效,反映和报告企业的环境支出、环境负债、环境业绩和环境风险等与绿色管理相关的经济信息。但由于环境因素和自然资源难以进行产权认定并进行商品化,并且绿色计量还需使用劳动量、实物量等其他计量方式,难以统一为货币化计量,使得计量问题成为绿色会计的一大难题[4]。绿色会计在我国仍处于学术讨论之中,并未付诸实践。其次,我国需要绿色审计对企业的环境经济责任进行鉴证、审查和监督,但中国的绿色审计理论与实务也远落后于西方国家,绿色审计仍处于理论探讨的初级阶段,并没有统一的中国绿色审计指南,我国绝大多数的国家审计、社会审计和企业内部审计都未进行“绿色审计”[5]。另外证券法也没有规定我国上市公司有披露环境信息的义务。这些制度的缺位是我国企业绿色管理未能有效推行的重大制约因素。

4.资金和技术的缺乏应该是目前制约企业实施绿色管理的瓶颈。据统计,目前国家绿色技术创新投入占同期Gnp不足0.7%,约为发达国家的1/3。企业在自身经营规模较小、经济效益不够好的情况下,不可能有大量资金投入到购买先进设备、开发绿色技术、培训员工等方面,高额的投资、缓慢甚至不确定的回报无疑是企业推行绿色管理的一大障碍[6],中小企业高污染、高能耗成为普遍现象。

5.我国消费者对绿色产品的认知和需求不够,购买力有限,限制了国内市场对绿色产品的需求,不能从源头敦促企业必须选择绿色管理的道路。我国真正的绿色消费群体还没有形成,特别在广大农村,由于消费者文化素质较城市偏低,环保意识不强,加之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信息的不对称,消费者对很多产品在使用和处置过程中对人类身体健康造成的危害、对环境的污染都认知不够,而有时低廉的价格更具吸引力。真正的绿色产品因为投入较大、价格偏高而在国内市场缺乏竞争力,从而限制了国内绿色产品的市场容量,而达不到环保标准的产品又不可能在国际市场参与竞争,这使很多企业在追求短期利益的同时失去了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虽然存在上述的问题和障碍,但在我国企业推行绿色管理是不容逆转的选择,是促进我国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和提高人们生活质量的必然途径。随着人们认识水平的提高,思想观念的转变,制度的健全和完善,物质财富的积累,科学技术的进步,现存的问题都应该能够得到解决,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将实现真正的和谐。

参考文献:

[1]于庆东,王庆金,王晓灵.企业可持续发展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

[2]刘勇,胡力丰.仅有“环保风暴”是不够的[n].潇湘晨报,2007-03-13.

[3]唐玉华,赵爱军.绿色税收:新制度遏制环境污染[J].经济论坛,2004,(2).

[4]周运兰.对绿色会计和财务管理若干问题的探讨[J].生态经济,2005,(3).

绿色环保管理制度篇5

关键词:推进绿色施工管理存在的问题解决措施

中图分类号:tU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在建筑工程施工当中,绿色施工是实现节能减排的关键环节,绿色施工的主要目的是达到有效减少施工污染、减低施工材料消耗和提高施工工艺的目的,因此,如何做好绿色施工管理成为了现今人们关注的主要问题,本文分析了绿色施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完善的措施。

一、绿色施工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环保意识相对淡薄

虽然世界各地丢在倡导环保意识,但是在我国建筑工程施工当中,一些施工单位的环保意识还相对淡薄,在整个施工过程中缺乏相应的绿色环保理念,施工单位只是一味的注重质量和工期,而没有渗透相应的环保理念到施工当中,最终导致材料过度的消耗,作为施工单位的领导者和管理者对绿色施工没有一个深入的了解和认识,一些施工单位虽然了解绿色施工,但是为了从中获取经济利益而不采取绿色施工管理的措施,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建筑工程绿色施工管理发展缓慢。

(二)部分建筑企业对绿色施工不够重视

一些建筑单位为了在施工过程中降低成本,提高经济利益,不得不牺牲环境效益,部门建筑单位的绿色施工管理落实不到位,其主要的原因是他们对绿色施工缺乏一定的积极性,并且施工单位没有专业的绿色施工管理人才,大多都是一些施工管理人员身兼数职,他们并不具备相应的绿色施工管理水平,这就会严重阻碍了绿色施工管理的实施。

(三)相关规章制度不够健全,管理活动缺乏相关的依据

由于绿色施工在我国还是处于起步的阶段,一些相关的法律法规都还没完全的形成,虽然出台了一些相关的制度,但是这些制度还是存在一定的漏洞的,这就会给绿色施工管理的实施带来相应的困难。并且,一些施工企业总是把经济效益放在第一位,缺乏一定的环保意识,总觉得把自己的施工工作做好就可以了,其他的和他们没有关系,这就会造成一些高能耗的建筑项目的实施,从而导致绿色施工管理工作无法正常的开展。

(四)技术落后

目前,我国施工单位的人员的综合素质普遍较低,一些企业为了节约成本,仍然还在使用以前传统和落后的施工工艺和设备,对新的技术和工艺却没有一个深入的了解。并且一些施工企业存在管理不够规范、随意性大的问题,没有建立可持续发展的管理制度,这就在一定程度上使绿色施工管理的效率下降。

二、完善绿色施工管理的措施

(一)进行广泛深入的宣传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虽然我国已经形成了相应良好的环保意识,但是在施工上面还没有得到有效的实施。因此,我国应该加强环保教育和宣传,使人们对绿色施工管理有一个深入的认识,并且在施工单位中形成一个良好的环保氛围,让施工人员重视绿色施工,在此基础上建立一支高素质的施工队伍,把绿色施工的责任落实到实处,以此来为开展绿色施工管理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完善绿色施工管理体系

我国还没有建立一套完善的建筑施工管理体系,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绿色施工管理的发展。因此,我国应该根据施工的实际情况,建立和完善绿色施工管理体系,此体系的建立要针对我国施工中的过度浪费和污染情况进行有效的防范,以此来有效的控制施工单位的能耗,为施工单位创造良好的绿色施工的环境,从根本上为建筑绿色施工创造有利的条件。除此之外,建设工程在施工阶段严格按照建设工程规划、设计要求,通过建立管理体系和管理制度,采取有效的技术措施,全面贯彻落实国家关于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政策,降低施工活动对环境造成的不利影响,以此来有效的提高施工人员的职业道德水平,确保施工人员的安全与健康。

(三)材料循环利用

在建筑绿色施工管理中,利用材料的循环利用来达到绿色施工的目的是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由于新材料在施工的过程中常常会出现浪费的情况,在这种情况下把材料循环再利用,不但可以提高材料的使用率,还可以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避免环境遭受破坏。从另一种角度来说,材料的回收可以减少占地的面积和处理垃圾的费用,因此,作为施工单位应该从各方面进行充分的考虑,减少能源的消耗,使资源得到有效的加工录用,从根本上解决施工建筑的垃圾,促进绿色施工管理的发展。

(四)加强相关管理部门的监管,确保绿色施工管理真正落实

作为建筑施工的监督管理部门,在建筑能源消耗大和环境破坏问题上的审批力度不够,导致污染问题严重。因此,作为建筑相关管理部门,应该加强监管的力度,严格执行各项审批工作,要从经济方面和环保两方面考虑,坚持科学合理的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减少高能耗高污染项目的审批率,以此来确保绿色施工管理能够真正落实到实处。

(五)应用信息化技术,提高绿色施工管理水平

一些发达国家已经在建筑绿色施工中应用了信息化技术,它可以有效的监控施工单位的实施定量和动态,并及时的采取措施调整绿色施工方案。因此,我国想要提高建筑绿色施工管理的水平,就应该采用信息化技术,了解施工中工作量的动态变化,依靠动态参数来实施定量的绿色施工管理,利用最少的投资来完成施工任务,从而达到绿色施工管理重低耗、高效和环保的目的。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建筑施工中绿色施工管理是确保工程施工质量,提高经济效益最有效的手段,想要做好绿色施工管理,作为施工单位首先应该确立绿色施工的目标,建立可持续发展的战略,进行广泛深入的宣传,并且完善绿色施工管理体系,使材料循环利用。除此之外,要加强相关管理部门的监管,确保绿色施工管理真正落实,应用信息化技术,提高绿色施工管理水平,只有这样才可以推动绿色施工管理得以全面的实施和发展。

参考文献:

[1]明庭果,王向梅.建筑工程项目绿色施工管理策略[J].科技致富向导.2011(02)

[2]刘晓宁.建筑工程项目绿色施工管理模式研究[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2010(22)

[3]王宇静,李永奎.工程项目绿色施工管理多目标均衡优化研究[J].计算机工程与应用.2010(10)

绿色环保管理制度篇6

1.1低碳经济要求企业树立绿色雇主品牌理念低碳经济是一种绿色经济发展模式,它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和高效能、高效率、高效益(三低三高)为基础,以低碳发展为发展方向,以节能减排为发展方式,以碳中和技术为发展方法的绿色经济发展模式[1]。作为低碳经济发展的主力军,企业能否按照低碳经济发展的要求承担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责任,主动进行绿色生产、节能减排是低碳经济健康稳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同时,发展低碳经济要求企业树立绿色、低碳的雇主品牌理念,吸引优秀人才,通过提升人才的绿色环保意识,激发绿色环保行为,创造出绿色产品和服务,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绿色雇主品牌正是将“绿色”理念运用到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和品牌管理领域,形成新的管理理念,奠定和支撑企业低碳经济发展的战略,推动低碳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1.2低碳经济推动企业制定绿色雇主品牌战略当前,低碳经济正在世界各国蓬勃兴起。[2]为了应对全球变暖的危机和挑战,保持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世界各国都积极采取各项措施发展低碳经济,一些国家也发表了关于发展低碳经济的倡议书和行动计划,进行节能减排,走低碳发展之路。[3]欧美发达国家许多先进企业大力推行“低污染、低排放”的低碳革命,发展绿色低碳技术,培育绿色低碳人才,创造绿色低碳产品和服务,树立绿色低碳企业形象,抢占低碳经济发展的先机。我国企业要想在低碳经济的竞争格局中占据有利地位,必须制定符合低碳经济发展的雇主品牌战略目标,运用绿色雇主品牌吸引和培育绿色低碳人才,引导绿色低碳环保行为,关注环境成本和环境效益,追求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统一。[4]因此,企业的雇主品牌战略应该与企业的低碳战略目标保持一致,制定绿色雇主品牌战略,通过绿色低碳管理实现“人态环境”和“生态环境”的和谐发展。

1.3低碳经济促使企业加快绿色雇主品牌建设随着人才竞争的加剧,“雇主品牌”这一用以识别雇主特质的符号,引起了社会的关注并被广泛宣传,众多企业开始探寻雇主品牌建设的路径,以期招揽贤能、保留人才。随着提倡发展低碳经济,推行低碳革命,低碳社会对企业的雇主品牌建设提出更高的要求———建设绿色雇主品牌。绿色雇主品牌建设需要企业树立绿色雇主品牌理念,识别绿色低碳人才的需求,提供满足绿色低碳人才需要的绿色工作体验,通过内部沟通和外部营销两个方面,充分发挥低碳人才的创新能力,为社会提供低碳产品和环境。

2绿色雇主品牌推动低碳经济的发展

2.1绿色雇主品牌为发展低碳经济提供新理念绿色雇主品牌是以绿色雇主为主体,以绿色需求的核心雇员为载体,以向雇员提供绿色优质服务为基础,旨在建立良好的绿色雇主形象,提高绿色雇主品牌在低碳经济社会人才市场的知名度与美誉度,从而汇聚优秀绿色人才,创造出绿色产品和服务,提高企业绿色核心竞争力的一种战略性品牌建设。绿色雇主品牌运用绿色理念吸引、激励和保留绿色人才,在企业内部树立绿色经营理念,开展绿色运营管理,指导规划和改造产品服务结构,制订“绿色低碳计划”,实施“绿色低碳工程”,制订“绿色低碳标准”,采用“绿色低碳技术”,树立“绿色低碳标兵”,发动一场全面的“绿色革命”,实现生产效率和生态效率的和谐提高,使“低碳、环保、绿色、生态”的理念深入人心。[5]

2.2绿色雇主品牌为发展低碳经济提供新形象绿色雇主品牌通过树立绿色低碳理念,为人才提供包括绿色文化、绿色激励、绿色环境、绿色开发等绿色雇佣体验,在低碳经济社会的劳动力市场上建立最佳工作场所的企业绿色形象。人才绿色需求和绿色雇佣体验之间的良好匹配,有助于激励和留住人才,在绿色低碳理念的引领下,建立绿色低碳绩效目标,开发和使用绿色技术,实现绿色生产,在低碳经济社会建立最佳绿色产品或服务的绿色产品形象和节约环保的绿色企业形象。

2.3绿色雇主品牌为发展低碳经济提供新能源绿色雇主品牌吸引和保留的人才,在绿色低碳环保的愿景和价值观的鼓舞下,在绿色文化和绿色理念的引导下,不断学习新的环境技术,提高环境知识和技能,从设计、生产、销售的整个价值链上减少或消除污染,并从污染控制转向绿色生产,提高生态效率。同时,绿色雇主企业也为雇员提供绿色培训开发,增强雇员的绿色低碳环保意识,增进绿色低碳环保知识,提高绿色低碳环保技能,设立绿色低碳环保绩效目标,提高雇员的绿色低碳绩效水平,实现生产效率和生态效率的和谐发展,在推动低碳经济发展的同时,也为低碳经济社会提供了新能源———绿色人才。

3绿色雇主品牌的建立

3.1构建绿色文化绿色企业文化是指把绿色思想引入企业管理中,以绿色低碳环保理念为企业的价值观,在企业的价值链管理中,能够充分利用和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实现企业和环境的和谐发展。绿色企业文化与企业经营绩效存在某种间接的联系,加强绿色企业文化在某种程度上能够提升企业经营绩效。[6]绿色企业文化包括紧密相连的三个层次: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物质文化层次是企业文化的基础,主要是绿色企业形象识别系统(CiS)的构建;制度文化层次是企业文化的约束手段,主要是绿色规章制度的制订、运行和评审;精神文化层次是企业文化的灵魂,主要是树立绿色价值观、经营理念。三个层次的文化通过内外部营销渠道进行宣传,从而在企业内部建设完整的绿色企业文化。通过绿色文化的灌输和培育,塑造高度环境责任感的企业精神,增强员工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的凝聚力,引导员工的绿色行为,树立良好的绿色企业社会形象,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绿色战略,拓宽企业发展前景。

3.2建立绿色绩效管理体系绩效管理通常包括绩效计划的制定、绩效监控、绩效评价和绩效反馈四个环节。在低碳经济时代,绩效管理体系升级为绿色绩效管理体系,其最大的区别在于确定绿色绩效计划,将环境职责加入绩效评价中。在企业绿色低碳环保战略的指导下,树立全员绿色意识,制定绿色绩效计划,根据环境保护标准确定绿色绩效目标,结合“5R原则”制定绿色指标体系:研究(research)———把环境保护纳入企业战略决策中,全员参与研究本企业的环境对策和绿色运营管理;减消(reduce)———采用绿色技术、绿色工艺、绿色方法减少或消除整个价值链环节中废气物的排放;循环(recycle)———对废旧产品和剩余物料进行回收处理,循环利用,节约能源;再开发(reuse)———鼓励开发和创新绿色技术、绿色工艺、绿色方法,改造普通商品或服务为绿色商品或服务,制定绿色升级标准;保护(reserve)———积极参与社区环境保护与整治,建立绿色社区。[5]同时,奖励与绿色绩效相挂钩,鼓励员工保护环境,争做环境保护的卫士。对于雇员在本职工作范围内履行环境责任,要及时给予宣扬和提倡,对于非本职工作范围的绿色行为,比如提出改善环境的新方法、新技术、新建议等,要及时给予合理的奖励,调动雇员进行绿色创新的积极性。

3.3提供绿色激励在崇尚绿色低碳环保的理念下,企业要根据员工的需要提供绿色环保节约型激励措施。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告诉我们,在提供必备的保健因素基础上,同时满足了对激励因素的需要,才能激发人的积极性,才能有更好的工作成绩。绿色雇主品牌企业在该理论的基础上树立“绿色双因素”激励原则,即为现有雇员和潜在雇员提供绿色保健因素和绿色激励因素。绿色保健因素主要是指通过提供绿色工作环境、条件和工作关系以及合理有效的薪酬福利等,关注雇员的身心健康,缓解雇员的高压力,保障雇员的生理、安全需要。绿色激励因素包括给雇员提供绿色工作表现机会、绿色工作带来的乐趣、价值、责任感和成就感等,调动雇员从事绿色工作的积极性,提高工作效率和生态效率。

3.4培育绿色人才绿色雇主品牌企业要重视对雇员的培训,从意识、态度、技能、行为上培育绿色全面人才。意识上,宣传绿色低碳环境对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让员工从思想上真正认识到绿色低碳环境的重要性;态度上,通过培训使员工能够自觉地遵守环境保护制度,自觉实现环境保护绩效目标;技能上,培训实现绿色工作所需要的绿色知识理论和绿色技术,提高员工绿色工作技能;行为上,组建各种绿色小组,通过竞争-合作的形式,鼓励员工不断探索和创新工作中的绿色新方法新技术,调动员工进行绿色环保创新的积极性。

3.5承担绿色责任企业要建立绿色雇主品牌,必须承担起三大绿色责任:第一,绿色人才的职业生涯管理与开发。对绿色人才进行有效的管理和开发,发挥人才的最大效益。第二,绿色产品或服务的开发。通过有效发挥绿色人才的效能,不断开发满足低碳经济社会需求的产品或服务。第三,绿色低碳环境的保护和可持续发展。通过绿色人才的绿色管理和绿色产品或服务的开发,能够有效维护绿色环境,保证绿色低碳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绿色人才可以为企业创造绿色产品和维护绿色环境,绿色产品及在环境市场上树立的绿色企业形象也能够进一步吸引绿色人才,三大责任互相影响、互相促进,为企业在劳动力市场、产品市场和社会环境市场上树立了良好的企业形象,推动低碳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绿色环保管理制度篇7

关键词:绿色大学;环境管理体系;iSo14000

一、引言

开展绿色教育是绿色大学的特点之一,绿色大学的教育体现在学校的管理、学校的校风、师生言行、教学和学习氛围等等各个方面,其中,学校的管理及其运行是相当重要的方面,学校整个运行有着很强的教育性,它比单纯的环保知识的课堂教学更有行为教育意义。所以,绿色大学应当将环境管理的思想纳入日常全面管理工作中,制订环境管理制度,开展有效的参与性环境育活动,创设环境保护的文化氛围,全面提高师生的环境素养[]。iSo14000的核心内容,如持续改进、污染预防等与我国现行环境管理制度所遵循的可持续发展等指导思想基本一致,而绿色大学的本质特征,就是在学校建设中体现可持续发展教育理念,由此可见,将iSo14000标准的理念引入到绿色大学环境管理体系的建立中,能够提高其可持续发展能力,必然会为大学的环境建设和管理发展带来全新的活力。

结合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实施学校环境管理,能够产生使学校的环境教育由集中于课堂教育转向面对全校和社区,由偏重显性课程转向发挥隐性课程等一系列的作用,既能够全方位带动环境教育的开展,又同时检验环境教育的效果,无疑能够推动学校环境教育进入一个崭新的境界[]。

二、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介绍

iSo14000是国际标准化组织(iSo)第207技术委员会(tC207)组织制定的环境管理体系标准,其标准号从14001至14100,统称为iSo14000系列标准[]。iSo14000系列标准融合了世界上许多发达国家在环境管理方面的经验,是一种完整的、操作性很强的体系标准,包括为制定、实施、实现、评审和保持环境方针所需的组织结构、策划活动、职责、惯例、程序过程和资源[]。

随着人类的发展,环境问题日益严重,一直以来,管理专家和环境专家都在寻找一种系统地管理环境问题的方法。1992年,英国颁发了BS7750—1992《环境管理体系规定》标准;1993年7月10日欧共体正式公布了《环境管理审计规则》(emaS);德国于1995年依据emaS制定了《环境审计法》及三个条例;国际标准化组织于1993年6月正式成立了环境管理委员会(iSo/tC207),正式开展环境管理体系和工具方面的标准工作,其核心任务是研究制定iSo14000系列标准,规范环境管理的手段,以标准化工作支持可持续发展和环境保护[]。

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是iSo14000系列标准中编号为14001—14009这一部分,它是整套标准的“龙头标准”,是唯一的规范性标准[],它要求在其环境管理体系中,必须适当地控制各个基本要素,通过要素的有效实施,实现预防为主、不断改进的过程。

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分为五大部分:①环境方针;②规划;③实施与运行;④检查与纠正措施;⑤管理评审。这五个基本部分包含了环境管理体系的建立过程和建立后有计划地评审及持续改进的循环,以保证组织内部环境管理体系的不断完善和提高。iSo14000体系又可分成17个要素,这17个要素构成了环境管理体系的基本要求,而按照17个要素(标准)的要求制定相应的执行程序就构成了运行体系[2]。

三、基于iSo14000标准的绿色大学环境管理体系

3.1体系的构建目标

在当前环境问题的危机中,学校教育在推波助澜,扮演着物化人性再生产者的角色,真正的环境教育应该是对整体教育的重新思考,为现代学校教育重植人性根基[]。而绿色大学是在当今生态文明时代,用可持续发展观念进行绿色教育和绿色管理的大学,未来建设和发展将会把环境管理概念融入日常环境教育之中,把学校的环境管理作为环境教育的重要途径来抓。

学校环境管理是环境教育的一部分,学校环境管理的全过程包括方针、指标、管理方案、检查整个过程及其生成的各种程序、规范和制度本身都可以成为学校的环境教育,或者是它的一个组成部分。对环境教育来说,环境管理的建立与运行过程也是实施环境教育的过程[]。而环境管理和环境教育最终目的是相同的,即是培养人们良好的环境行为来保护我们共同的生存环境,环境管理与环境教育之间存在着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关系[]。借鉴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就是试图为环境管理融入环境教育寻找对策[]。

3.2体系的构建原则

①符合14000的普适性原则

iSo14000体系适用于任何类型、规模、以及各种地理、文化和社会条件下的组织。基于iSo14000标准构建的绿色大学环境管理体系,同样符合普适性原则。绿色大学在现有管理体系的基础上,进一步推动学校在管理的各个领域纳入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思想,与其他各个管理层面相结合,提高管理水平、加强环保意识,起到可持续发展功能区的社会示范作用。

②针对绿色大学特点

绿色大学提供了全体师生参与的学校氛围,表现出可持续发展思想在学校管理方面的要求。而绿色大学环境管理体系的构建,正是坚持可持续发展的管理本质观,立足学校长远发展来制定和规划各项管理的方针和政策。环境管理体系的构建,切合绿色大学的特点,强调各项环境管理工作要令学生以及现实社会获取最大的满意,为学校进一步发展打下更扎实的基础。

③强调全过程管理

iSo14000要求组织从项目立项、设计、施工、验收、运营等生命周期的各阶段控制环境因素,减少有害的环境影响。绿色大学构建环境管理体系时,本着在实施管理时,做到事先控制准备过程,事中控制实施过程,事后控制整改过程的全过程管理原则,通过环境管理体系的例行监测、内部审核、外部审核、纠正和预防措施等手段的实施对环境教育以及相关活动进行全过程管理;#p#分页标题#e#

④强调绿色大学整体功能的持续改进与提高

构建绿色大学环境管理体系,通过改进与优化绿色教育的结构要素,采取必要的结构改革措施,为社会培养和输送各类具备可持续发展理念与相关知识的绿色人才,以实现环境教育与管理的最终目标;通过改进与优化绿色科技的结构要素,对社会绿色科技产业的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适时改进与优化绿色校园等相应的结构要素,始终保持模范绿色校区,更好地为全社会的绿色社区建设做出贡献。

3.3体系构成

基于iSo14000标准的绿色大学环境管理体系包括五个组成部分:一是理念系统,二是策划系统,三是制度系统,四是监控系统,五是改进系统,并由此构建了科学的运行机制.

(一)理念系统

基于iSo14000标准的绿色大学环境管理体系的构建是基于以下基本观点:

①坚持可持续发展的管理本质观,环境管理服务于环境教育,环境教育的关心重点由最初的单纯对自然环境的保护,逐渐地转移到现代的对整个人类历史文明发展模式的反思、对现代工业文明的审视、对人类未来生存形态的思考,这正是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在环境教育及管理中的集中反映[]。

②坚持“满意的管理观”。环境管理的全过程要始终贯彻以人为本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管理是否有效,是保证环境教育能否顺利进行的关键,不断提高满足学生和社会要求的能力,就是提高环境管理的有效性。

(二)策划系统

实施环境管理的监控首先应该对环境管理监控体系的建立和完善做好事先的策划工作,这可以保证所建立的体系本身的质量,以及体系运行的有效性。根据iSo14000的要求,做好事先的策划工作。

在实施环境管理监控中可对环境管理制度,管理计划的制定、调整,管理方法的改革以及各项环境管理监控措施的出台等等,都做好事先的策划工作,并根据绿色人才培养目标所规定的在环境管理方面要达到的预期效果制定监控目标,对环境管理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分层次解决,始终坚持“绿色人才的培养,以及绿色科技的创新与应用”为环境管理监控的目标。

(三)制度(文件)系统

绿色大学采用iSo14000标准的模式编制文件,文件分为手册、程序文件、作业文件、报告记录四个层次。除了满足iSo14000标准要求,制度系统还应保障文件的适用性、有效性,可操作性以及文件间及不同活动和职责间的顺畅衔接。

制度系统对作用、职责和权限需要做出明确规定,并形成文件予以传达。为便于有效的环境管理,应建立保持一套程序,管理本标准所要求的所有文件。

(四)监控系统

监控系统建立的关键性工作是要全面识别绿色大学环境管理的主要过程,并针对管理的主要过程,设计管理控制点,制定管理标准。同时,建立了内部审核、管理评审、检查与评估、管理质量投诉、满意度调查等手段有机结合的环境管理监控体系。

(五)改进系统

持续改进是基于iSo14000标准的环境管理体系的精髓,其主要通过日常检查、目标管理、学生满意度调查等方式及时发现管理活动中的各种“不符合项”,通过分析原因,及时制定纠正和预防措施,使环境管理的改进具有可持续发展的内控机制。

四、基于iSo14000标准的绿色大学环境管理保证运行机制

科学的运行机制是基于iSo14000标准的环境管理体系区别于传统管理的重要方面。绿色大学环境管理体系参照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的pDCa管理模式:策划(p)—实施(D)—监控(C)—改进(a)即p—D—C—a的方式循环,从机制上确保对管理过程中的每一环节实行实时、动态的监控管理,推动环境管理的不断发展和环保教育质量的持续提升。绿色大学环境管理体系是个动态的,需不断发展和完善的体系,环境管理体系的pDCa循环不是封闭的,而是一个开环系统,不是在原有的水平上停滞不前,而是通过管理评审等手段提出新的要求和目标,实现环境绩效的持续改进[1]。

绿色大学环境管理体系首先应制定切合实际的方针,指引管理工作的实施。

环境方针必须包括的内容如下:(1)学校承诺污染控制及污染预防,提出污染控制对象;(2)学校承诺持续改进,提出改进方向;(3)遵守环境法规及其他相关要求;(4)建立科研、生产部门及后勤部门的应急系统,制定相关方案;

(一)规划

(1)初始环境评审:初始环境评审是明确环境管理现状的手段,其结论是建立环境管理体系的技术基础和前提条件。

环境评审的内容主要包括:①对组织的环境表现进行评价,确定改进的需求和可能性;②利用产品生命周期分析的思想明确组织产品;③收集、分析和评审组织现有与环境相关的制度、职责、程序等信息资源和文件,作为体系的基础。

(2)行动计划:包含以下的内容:①方案制定的必要性;②方案执行和相关人员组成和分工;③经费预算及其分配;④方案实施时间和工作进度安排,每项工作的具体目标要求;⑤检查或考核的方法和要求。

(二)实施与运行

绿色大学环境管理部门的组织机构及其各自的职能如下:

①校长

主持大学的全面工作;制定和颁布环境方针;任命环境管理者代表;批准环境管理目标;批准和颁布《环境管理手册》;确保对环境管理体系进行策划,对大学的环境负最终的责任;落实组织结构,确保组织内的职责和权限得到确定和沟通;落实各级各部门环保责任;主持环境评审等。

②主管副校长

按照iSo14001标准建立、实施和维护环境管理体系;向校长汇报环境管理体系运行情况,并提出改进意见;负责与相关方协调环境问题,联络认证机构;审核环境目标、指标与环境管理方案的可行性,批准认定的重要环境因素;主持重大事故的调查分析和处理;组织管理评审等。#p#分页标题#e#

③基层部门

基层各部门是具体贯彻执行环境方针和目标的部门,主要负责组织本部门环境因素的识别,做好与其他部门的协调工作,接受上级部门的监督与指导等。

下面就一些部门的职责具体介绍:

院长/系主任:选择环境教育的课程,指定环境课程的实施方式以及环境教育课程的评价方式;组织制定本院的环境保护规章制度;指派相关负责人指导、协调、监督、检查本院工作,对院里工作中出现的问题进行纠正等。

后勤管理部门:负责大学整体环境因素的识别,进行汇总登记;组织制定环境目标、指标及环境管理方案;组织对校园整体环境绩效的检查、监督;对潜在的事故和紧急情况制定应急预案等。

科研部门:负责识别科研活动中环境因素;做好实验室化学品的管理,制定科研活动中的环境管理方案;对可能产生重大环境影响的科研活动进行定期的检查,并对出现的问题及时纠正,制定相应的应急预案等。

生产部门:编制清洁生产计划并组织实施,编制物料需求计划;控制物料的使用并负责产品的质量;在生产过程中开展节约资源、材料及其再利用的活动;做好生产过程中的各种废弃物的分类和管理工作;对生产过程中潜在的事故和紧急情况制定应急预案等。

(三)检查与纠正措施

在实施建立绿色大学环境管理方案和措施的过程中,根据制定的计划目标和工作进度安排,定期进行检查,发现问题并及时予以纠正,以实现不断改善学校环境的目标。

(四)总结工作

体系经过一段时期试运行,管理者代表组织培训合格的内审员实施内部审核。审核文件的完整性、一致性、与iSo14000标准的符合性等内容,审核结果形成文件并报送最高管理者。此后,最高管理者应组织中层管理者对内审结果、目标指标完成情况、体系改进的可能性和需要等进行评审,以确保体系持续适用,充分和有效。

至此,环境管理体系已完成一轮pDCa循环。组织在实施改善的同时,环境管理体系进入了新一轮的循环[]。环境管理体系是通过建立内部组织机构和各环节工作评估、监控和反馈系统,加强管理控制,实现对环境管理全方位、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的监控,形成自我调节,自我控制,自我完善的闭合体系,保证环境管理体系的稳步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刘宏立,付永川.论环境管理体系标准iSo14001在绿色学校创建中的应用[J].大众科技,2006,6:95-96.

[2]沈剑.iSo14000与学校环境管理关系浅析[J].污染防治技术,2010,23(4):42-44.

[3]黄敬文.建立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的研究[J].五邑大学学报,2002,16(1):67-70.

[4]刘雙赫,裘奇龙,朱亮.构建国际绿色贸易制度的探讨[J].福建论坛:社科教育版,2010(2):110-111.

[5]张剑青.企业15014000环境管理体系建立实施与审计[D].天津:天津财经学院,2001.

[6]翟亚军,方淑芬.iSo14000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J].资源与环境,1997,(2):23-26.

[7]高德胜.找回失落的人性——论环境教育的转向[J].高等教育研究,2008,29(2):1-6.

[8]吴祖强.iSo14001与绿色学校[J].环境教育,2001,(5):31-32.

[9]朱琨.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应用于高校环境教育的探索[J].吉林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0,24(4):92-98.

[10]吴祖强.关于高校开展环境教育的思考[J].高等师范教育研究,1997,(2):20-26.

绿色环保管理制度篇8

关键词:绿色施工;问题分析;现状;进展;绿色建筑

中图分类号:te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一、我国绿色施工推进的现状和进展

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已经开始关注建筑行业的可持续发展问题,绿色建筑与绿色施工等开始在建筑行业广泛应用。但是由于绿色绿色施工管理复杂、系统化程度差、深度不足等问题,虽然得到了推崇,在实际中的应用并不是很普遍。

所谓绿色施工,就是在施工中应用各种方法和措施,减少施工对环境造成的影响,节省能源,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追根溯源,绿色施工并不算是最近才出现的,在以往的工程建设中,很多建设单位出于树立企业形象、满足居民的要求等目的,在施工中都会采取一定的措施减少噪音、废弃物的排放。不过很多施工单位对于绿色施工的态度并不积极,而且由于技术、意识以及管理方式的限制,绿色施工并不能很好的实行。绿色施工不仅仅是减小粉尘、噪音,做好施工场地的绿化等内容,它涉及到可持续发展的方方面面,例如环境保护、资源的有效利用、社会与经济协调发展等等。真正的绿色施工是站在可持续发展角度设计出来的一个整体,不仅包括减少粉尘噪音的排放量、封闭施工文明施工、清洁运输等内容,还覆盖运用环保技术、减少场地干扰、结合当地气候特点施工、尊重基地环境、节省各种能源、减少废弃物排放量、实施科学管理等方面。

在当前的施工中,施工单位一般只考虑符合国家的相关政策标准、符合设计要求、履行合同条款、保证施工质量、保障施工安全、维持施工进度等,很少运用新技术新工艺实施绿色施工,绿色施工的应用率并不是很广。而且,施工企业对绿色施工的重视程度不够,并没有将绿色施工看成是企业发展的竞争力。

二、我国绿色施工推进中存在问题

1、成本制约

在现代施工中,成本与造价的控制是工程管理中最重要的内容之一,在保证工程质量与进度的前提下减少成本也是现代施工企业的发展方向。而很多的绿色施工技术,例如现代化隔离防护、无声振捣等都会使建筑的建设成本增加。这也决定了除非在合同中具有明确规定或者对于承包商、施工单位具有一定的利益,很少选择绿色施工。

其实绿色施工也不完全是增加成本,很多绿色施工方法也能够减少成本。例如在施工现场合理利用雨水或者循环用水,对于废料重复利用,提高物资的使用效率等都能够节省费用。不过在当今的技术条件下,节约的效果并不是很明显,还没有被广泛采纳。

2、缺乏绿色施工意识

绿色施工也属于环保工作的一部分,对绿色施工意识的不足也是环保意识的缺乏。在当今社会,虽然人们开始关注环保问题、能源问题,但是这种意识并没有普及到所有公众的意识中,这也导致了承包商和施工单位并没有绿色施工意识,在制定施工方法中没有考虑绿色施工。而且在施工中,工作在一线的施工人员文化水平比较低,缺乏环保意识和资源节约意识,在施工过程中早就习惯了高分贝的噪音和随手浪费。

3、缺乏相关法律政策

目前国家的宏观调控制度并不是十分完善,各个相关部门制定的标准并不相同,导致制度的执行非常困难。现在我国对于建筑施工现场额管理还主要是对于文明施工的管理,并没有设计绿色施工。而且,由于国家并没有制定与绿色施工相关的政策法规,缺乏评价体系,对于企业的绿色水工水平并不能准确衡量。另外,我国建筑行业并不是很完善,各项改革还在进行之中,绿色施工的发展受到限制。

4、企业管理水平较低

人员素质不高、管理水平低下是我国建筑行业普遍存在的问题。而绿色施工对建筑管理的要求非常高,现有的管理水平与管理制度并不能满足绿色施工技术的实施,甚至会导致成本增加、效果差强人意的现象。

三、推进我国绿色施工的对策

1、提升“绿色施工”的意识

只有使得“绿色施工”的意识深入到仍达人民群众中间,形成环保与节能的公式,才能推进我国绿色施工的发展。具体方法为:一是开展广泛的教育与宣传。当前人们对于绿色施工的认知缺乏,在施工阶段很少考虑到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开展与此相关的教育与宣传,是解决这个问题的主要的方法之一,我们应当加强基础教育中关于绿色环保的内容,并在其中加入与绿色施工相关的内容。还要加强对建筑工人的教育,提高一线施工人员的素质,使其充分认识到绿色施工的重要性。

对于实施绿色施工并且取得不错成绩的单位,有关部门应给给予表彰,并且倡导其他向其单位学习,会起到很好的作用。另外,有关部门还可以联合企业建立示范项目,将绿色施工的技术、优势展现出来。还可以发动普通民众参与。应当建立完善的绿色施工民众参与值,在施工之前,应当充分了解施工现场周边民众的要求,并允许民众对施工行为进行监督。

2、积极开发新技术

绿色施工的推广离不开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的支持。随着科技的发展,各种新技术、新材料都被运用到建筑施工中,为绿色施工的推广建立了基础。但是有些绿色施工技术仍然存在技术难度高、工艺过程复杂等问题,限制了绿色施工在实际中的推广。所以,开发简便的、容易掌握的绿色施工技术也是绿色施工推广中的一项重要问题。

3、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

绿色施工需要保证施工中的方方面面都要符合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这就对施工管理水平有了新的要求。施工单位应当引入先进的管理办法,淘汰陈旧的效率低的管理措施,建立各种完善的管理制度,保证绿色施工的实施。管理制度中应当包含激励制度,对与表现先进的个人与组织进行嘉奖,调动人员的积极性,促进绿色施工的发展。

4、建立明确的评价体系

明确的评价体系有利于有关部门直观的了解绿色施工的实施情况,对于加强对施工现场的控制和管理具有重要作用。另外,还可以建立建筑工程全过程的评价与监理体系,保证建筑工程符合可持续发展的战略。

结束语:

加快绿色施工在建筑施工中的实施,是解决现代社会环境问题与能源问题的重要手段之一。国家应当制定相关政策推进绿色施工的发展,企业要重视绿色施工,将绿色施工当做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之一,普通民众加强对施工的监督,全方位的保证绿色施工的推进工作。

参考文献:

[1]王有为.中国绿色施工解析[J].施工技术,2009,37(6):130——133.

绿色环保管理制度篇9

关键词:绿色金融;理论研究;实务探究

绿色金融在我国出现的时间并不长,究其原因就是我国一直以来的经济发展方式都是以资源集约型为主要发展方式,而国际社会发达国家基本上都已经迈进了环境节约型社会金融体系,所以要完成与国际金融接轨的过程,就要从金融形式上改变既有的金融管理和业务实践。绿色金融又可以称作环境金融,主要表现就是金融行业从政策、指导思想以及扶持业务方面更倾向于绿色环保产业,从信贷、利率、理财等等方面帮扶支持绿色环保产业。

一、绿色金融主流模式

绿色金融的概念是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实现节能减排目标、提高环境质量的有效举措。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和人口的高速增长,对资源、能源的需求总量明显增加,同时对生态环境造成的压力也日益加大。在全球各国都在制定和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大环境下,我国也将可持续发展列为新时期的国家核心发展战略,通过产业结构调整、节能减排、新能源开发等具体措施实现社会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对金融体系而言,“绿色金融”正是一种科学全面、系统完善的可持续发展实施办法。

西方国家对绿色金融的研究和实践工作开展的相对较早,经过不断发展完善,取得了相当丰富的理论成果和实践经验。虽然不同的理论和学说对绿色金融的定义有别,但也表现出了一定的共性。概括的讲,绿色金融“以绿色生态建设为目标、借助信贷、证券、保险、基金等金融工具,以市场规律为原则,通过节能减排等具体措施促进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确保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贯彻落实。”

国内学术界对“绿色金融”的具体含义和科学界定也未形成统一认识,众多学者从不同角度对绿色金融进行研究分析,都一定程度反映了绿色金融的本质特征。比如,学者和秀星认为,绿色金融就是将绿色产业作为重点扶持对象,通过金融服务的优先和倾斜,促进相关产业的健康发展;高建良则认为绿色金融其本质是金融营运战略的一种表现形式,金融机构通过针对性的业务和服务来促进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的协调统一,进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在对现阶段的发展实践进行总结分析时可以看出,我国绿色金融战略更倾向于借助资本市场工具来实现国家环境经济政策的既定目标。这一战略的具体实施模式主要有以下四种:

(一)绿色信贷。金融机构以国家宏观经济和环境政策为依据,通过贷款政策的倾斜和优惠,促进国家产业结构调整战略的实现。具体来讲,就是对从事新能源研发、污染治理技术及设备研发、绿色产品生产及生态型农业项目等企业提供专项贷款,执行低息甚至无息优惠政策;同时,对能耗较大、污染较重企业的融资需求进行严格把关,限制贷款额度和提高审核标准,必要时可以执行高于平均标准的惩罚性贷款利率。

(二)绿色保险。又称为环境污染责任险,具体以生产企业可能发生的污染问题对第三方造成损害时,企业依法承担的赔偿责任为保险标的。

(三)绿色证券。特指上市公司的经营报表和信息披露中重点突出环境信息和环保核查结果的内容,通过政策约束下的资本流动,实现对高能耗、高污染企业的规模限制和宏观调控,以强化上市公司的环境责任和环保意识。

(四)绿色风险投资。根据调控政策实现资本投资向能耗

低、环保性高的行业和领域的引导性流动,通过对新能源、新技术的重点投资,实现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协调统一。

二、绿色金融实践效果

绿色金融理念及其推广实践,通过金融工具和产品服务的选择,强化企业的环保责任和绿色发展,对资源耗用和产业结构进行调整,对企业经营模式进行引导和约束,从而实现节能减排的可持续发展目标。这种引导和约束作用表现为多样性和针对性的统一:既有直接和间接、当前和未来、潜在和现实等多种影响作用,又表现为专门针对节能减排目标而执行金融政策的调整和倾斜,保障新能源开发、节能减排技术的研发和应用等企业行为的资金需求,引导资本市场的绿色投资,全面提高我国产业体系的绿色含量,最终实现绿色金融和可持续发展的宏观目标。绿色金融的实践效果,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推动企业经营的绿色转变。绿色金融对企业生产经营模式的影响,主要通过其金融服务和产品工具组合来实现。例如绿色信贷业务,对低能耗、低污染企业提供优惠性的倾斜贷款,而对高能耗、高污染风险的企业执行惩罚性的贷款限制条件,引导企业经营理念的环保型转变;同时也可以为环保指数高的企业开展上市融资活动时提供便利条件,对污染排放过量、环境破坏较大的企业实施严格的监督管理和环境信息披露制度,提高上市企业的环保水平;保险机构对企业推行绿色保险,通过严格的环境风险管控机制,促使企业排污水平的有效降低等等。

(二)引导投资资本的绿色流动。绿色金融的整体战略对企业的资本成本和经营效益拥有较大的影响力,客观上为风险投资机构的创业及风险投资提供了有效判断依据。出于对绿色金融优惠政策的享受和惩罚措施的规避,创业和投资更倾向于环保指数高的绿色产业,通过这种绿色资本的流动引导,优化我国产业结构,推动产业绿色发展。

(三)推动生产技术的绿色创新。绿色金融的实施对高能

耗、高污染企业造成了巨大的经营压力,客观上提高其生产技术的创新水平,通过生产工艺和产品技术设计的改良和提高,提高资源使用效率降低能耗和污染排放,从而提高企业的环保评级,减少企业面对的惩罚性金融措施。通过环保硬指标的约束效力,在刺激企业绿色创新的同时,拓展绿色环保技术的市场空间,双管齐下,全面推动环保技术和材料的创新应用工作,实现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四)培养公众绿色投资倾向。信息不对称问题的客观存

在,使得公众以消费者的身份无法对企业经营的环保情况产生有效约束。但当公众具备投资者的身份时,就能够在其综合考虑投资收益时充分评定环境风险,对企业的环保状况提出较高要求。企业因生产经营造成的环境污染事件,必然引发相应的行政处罚和经济赔偿问题,对企业的生产经营产生不利影响,表现在证券投资市场上,就投资人对公司的信任下降,公司股价下跌和收益率的同步下降,刺激企业为扭转不利局面而进行的环保型转变。

三、绿色金融存在问题

(1)绿色信贷标准不清晰、机制不完善。主要表现为:缺乏全面完善的绿色金融管理机制、对企业的约束和激励力度不够、缺乏及时有效的信息交流、绿色信贷的具体标准和执行方案不明确。(2)绿色保险缺乏法律保障,对环境污染责任险缺乏强有力的法律保护和强制执行手段,无法避免道德风险的客观影响和制约,限制了绿色保险的健康、有序开展。(3)资本市场尚未成熟,限制了绿色投资的有效性和针对性。我国的资本市场处于起步发展阶段,客观存在结构性问题和运行机制不完善,制约了市场配置功能的及时性和有效性,限制了绿色投资的作用发挥和功能实现;同时,因信息不对称问题引发的风险因素,监管机构无法对上市公司执行环保核查和环保监管,无法保证企业践行环保目标和执行环保经营标准。

四、绿色金融解决对策

(一)加强法律保障,健全绿色金融的法律体系。国家层面的法律法规为绿色金融的大力推行提供必要的保障作用。应当从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出发,制定和实施针对性的环保政策,确保绿色金融工作有法可依、受法保护。同时,要根据产业发展和金融环境的形势变化,及时调整法律规范,加强绿色金融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二)深化体制改革,提高绿色金融的行政管理效力。绿色金融战略实施的另一有效保障就是积极有效的行政管理行为。行政主管部门在绿色金融的战略要求下,虽然已经加大了对环境问题的监控力度及风险处罚力度,但由于体制结构的历史问题,国家环保部门与地方政府间存在明显的管理博弈,影响和制约了国家环境经济政策的贯彻与执行。这就要求提升环保主管部门的行政管理效力,对地方政府、关联部门形成有力约束,强化协调统筹力度,有力促进环保政策的落实。

(三)加强信息共享机制,强化绿色金融的及时性和有效

性。信息工作是绿色金融战略的基础工作,是对绿色金融政策及时性和有效性的基本保障。我国应加强信息共享机制的建立和完善,尽力避免信息不对称问题引发的管理失效和道德风险。可以通过信息共享平台的建设和运行,加强各部门、机构之间的信息沟通,结合机构组织的职责明确、合理分工等工作,共同打造信息交流平台和企业征信管理系统,完善相应的管理职能,积极有效推动绿色金融的健康发展。

(四)严格执行标准,加强绿色金融的标准管理。严格健全的体系标准是绿色金融广泛推广的核心要素,是我国现行绿色金融主流模式的基础保障。在行业标准的统一制定上,需要从以下环节进行强化:一是借鉴国外先进经验,制定和实施中国特色的绿色信贷执行标准,打好绿色信贷的技术基础;二是国家在建立征信体系时,将环保因素同时纳入体系建设中,强化企业的环保意识;三是完善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制度,突出环保指标的重要性;四是重点推行绿色保险,完善和明确保险范围、费用、程序等相关环节。

小结:我国绿色金融发展刚刚起步,从政策上政府要进行方向引导,金融行业要以绿色环保产业为主要贷款对象和帮扶目标,积极促进我国金融产业向绿色可持续发展方向前进,优化金融产业结构和实现资源整合重组,催生环保产业扩大规模,对整个金融行业起到改革和升级的作用。我国工农业节能减排受到绿色金融的影响,不仅可以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也能从根本上降低经济成本和运行风险,而绿色金融行业在产业结构升级中也能得以健康发展,实现工农产业的节能减排与绿色金融的双赢。

参考文献:

[1]王卉.我国发展“绿色金融”中存在的问题及政策建议[J].科技信息(学术研究).2008(08):16-17

绿色环保管理制度篇10

[摘要]绿色酒店的理念一安全,健康,环保,符合酒店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在政府的大力倡导下,绿色酒店在山西应运而生并与国际接轨,成为山西酒店业发展的主流,本文就目前山西绿色酒店发展的状况分析了山西在绿色酒店发展中主要存在的四方面问题,1.仍停留在初级阶段的节能降耗;2.酒店建设过程中环保投资比较少,运行过程中达标水平较低:3.绿色营销方式尚未被广泛运用4.环境标志制度尚未引起大多数饭店的重视,并针对以上问题提出了解决的对策。

[关键词]绿色酒店绿色产品绿色消费

全球生态环境的日益恶化,保护环境、保障人类健康已受到全世界的关注。酒店向来是资源消耗大户,往往越高级的酒店消耗的物品也越多。但很多人对悉尼奥运会、上海apeC峰会期间两个城市绿色酒店提供的客房服务非产感兴趣。两个城市都特别注重了环保,在保证房客舒适度的同时,客房以节能、降低资源消耗为原则,处处体现环保理念。比如照明使用节能灯、冲马桶利用中水等。绿色酒店顺应了绿色时代的要求,成为了国际酒店业发展的主流。

1.绿色酒店的定义

绿色酒店是在为顾客提供符合安全、健康、环保要求的绿色客房和绿色餐饮的基础上,在生产运营过程中加强对环境的保护和资源的合理利用。在安全方面重视消防安全、治安安全和食品安全;在健康方面突出绿色客房、绿色餐饮和卫生操作;在环保方面关注节能、降耗和垃圾处理,产品与服务既符合充分利用资源、又保护生态环境的要求和有益于顾客身体健康的酒店。

2.山西绿色酒店发展过程中主要存在的问题

2.1仍停留在初级阶段的节能降耗。目前,酒店关注的仍然是节能、节水、节电,关注减少低值易耗品,如棉织品一日一换到一客一换,控制一次性卫生用品“六小件”的供应,减少难以降解的废弃物等。这些行动虽然有利环境的保护,又使企业降低了成本,但面对消费者权益和生态环境意识日益觉醒的消费者,很可能不再能引起客人的共鸣,容易使消费者误以为只是企业为了降低成本又赚取形象的单边行为而已,参与度降低。

2.2酒店建设过程中环保投资比较少,运行过程中达标水平较低。环保是一个长效的行为,在很多方面投资比较少,例如某酒店把下水,做了一个深度的污水处理,技术含量非常高,但是发现它的投入远远超出了预算。而相对性价比来说,环保局要求我们只要正常的排放就可以,后面酒店若没有投资预算时就会只做一些简单的处理。不仅是环保投资较少,而且在运行过程中很多平常的管理没有达到指标,只是检查的时候调整好,不检查的时候就放松了,这是目前的一些酒店的状况。

2.3绿色营销方式尚未被广泛运用。绿色营销追求可持续消费模式,以提高消费质量来减少消费数量,而传统营销则是刺激消费,鼓励消费更多数量。目前,我省大多数饭店在营销中工作的重点仍是刺激或激励消费者更多地消费产品,提高酒店盈利水平上,而不是去寻求酒店利益、社会利益、生态利益的和谐统一。

2.4环境标志制度尚未引起大多数饭店的重视。一些发达国家已普遍实行环境标志制度。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环境标志成为开启国际市场的绿色钥匙。随着越来越多的国家实行环境标志制度,越来越多的产品被纳入环境标志范围,我国出口产品受到的影响将不断增大,其冲击程度和后果将大大超过反倾销法案。我国环境标志自1994年起实行,但由于国内市场较大,且消费者对环境标志产品并无强烈要求,因而大多数酒店对获取环境标志兴趣不大。

3.山西绿色酒店未来发展的策略

3.1加大政府的推动力度。首先,政府应利用各种有效的宣传渠道和手段,积极传播环境保护和绿色消费知识,通过公益广告或社会公益活动树立绿色消费的榜样,培养消费者绿色消费光荣的意识。其次,绿色酒店的建设与高新技术联系在一起。由于我国环保科技并不发达,所以政府应该提供一定的资金来进行技术的研发,酒店的衍生产业也应该看清形势去研发生产绿色产品,和酒店共同努力建设绿色酒店。最后,建立绿色酒店审定准则,协助绿色酒店的资质审定,组织、协调与办理绿色酒店创建相关工作。对环境保护与生态平衡实行统一归口管理,建议把环保目标责任制与经济目标责任制合为一体,以绿色国民生产总值来考核饭店领导的业绩。

3.2新技术和新产品相结合,推出绿色产品。创建绿色即对岸是实施一种注重生态环境,着眼于追求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最优化的新型管理,其基本内涵是把生态环境保护纳入酒店管理和发展目标中,运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流程来处理有害废弃物的排放,对废旧物资进行回收处理和再利用,变普通商品为绿色产品,以及积极参与环境保护。

3.3提高环保节能意识,倡导绿色消费。绿色酒店在工作中就是调和环保和客人需求以及员工实际工作的矛盾。首先,要加强环保意识的宣传,把环保的理念贯穿到酒店的宣传活动中,使顾客意识到环保的重要性尽量减少不必要的浪费,引导客人选择绿色消费。其次,加强对酒店员工的培训,树立他们的环保意识,并注重在以后的管理上加强对环保项目的考核,形成所有酒店员工都支持并参与的强企业文化以加强酒店服务人员的绿色服务意识,只有酒店员工有了这样的意识,才能在工作中认真,用心的执行。

3.4建立酒店绿色管理保障体系。实施绿色管理,经营者就须参照环保认证标准,并结合酒店自身的情况,在经营管理的过程中建立健全标准、规范的绿色管理保障体系。首先,通过对员工和管理者的培训,使他们掌握相关的理论知识,增强他们的文化修养。其次,可在酒店建立日常管理信息系统,可随时查看,是否达到国家标准;建立废弃物处理信息系统,及时了解废弃物处理情况,是否达到国家标准;建立环境评价信息系统,建立完善酒店环境评估指标体系。建立评估考核系统,通过评估考核,及时发现问题及时采取措施,要有奖惩制度,激励员工,从而进一步推动绿色管理顺利实施。

4.结语

本文从我国酒店也发展的现状出发,分析了发展绿色酒店存在的一些问题并从新技术和新产品相结合、推出绿色产品、政府的大力支持、提高环保节能意识,倡导绿色消费、建立酒店绿色管理保障体系等四方面提出了具体的解决策略,希望能在绿色酒店的发展方面起到一定的建设性作用。

参考文献:

[1]胡阿芹;我国绿色酒店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的策略[J];现代商业,2007(33):108―109

[2]刘砺;我国旅游酒店业“绿色酒店”创建研究[J];特区经济,2005,(5)

[3]卢睿;中国创建绿色饭店的进程及问题思考[J];南宁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