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群众法律意识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30 00:22:47

提高群众法律意识篇1

一是有针对性、有目的地利用广播电视、网络信息、宣传栏、宣传册等平台开展多种形式的“送法下乡”、“普法宣传”活动。向社会各界和群众广泛宣传司法行政机关的工作职能、机构设置、服务承诺和工作开展情况,提高司法行政机关在群众中的知晓率、透明度,并接受群众监督。

二是积极开展“走百户、访千民”走亲连心活动。组织干部深入基层、深入一线、深入群众宣传法律、化解矛盾、征求意见。“大走访”范围覆盖全县所有村组(社区),要求局机关工作人员每人走访100户以上,司法所工作人员每人走访150户以上,努力做到“刑释解教人员、社区矫正对象、结案的当事人、固定电话用户必访”。目前为止,我局全体干部职工已通过电话联络和上门走访相结合的形式开展了走访活动,每人走访都达到了50户以上;通过发放宣传卡、调查表、回访表,向广大群众大力宣传法律、法规、政策和司法行政职责职能。同时广泛征求基层群众、服务对象和社会各界对司法行政机关各项工作的意见和建议,针对性地开展各种工作,提高工作影响力。

三是开展“学习学习再学习,提高提高再提高”专项活动。大力加强司法行政队伍的思想政治、执法执纪、为民服务的能力,促进司法行政队伍作风、政风及党风廉政建设。坚持密切联系群众,要切实做到“身入”群众、“心入”群众。接待群众做到“三个一”:一张笑脸、一条椅子、一杯热茶,确实解决“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的突出问题。扎实推进民主评议司法行政工作,增强责任意识,大局意识、服务意识。进一步增强工作主动性,坚持求真务实、开拓创新的工作作风,做到重实际、办实事、求实效,为群众提供优质服务,以良好的精神风貌和一流的工作业绩赢得人民群众的信赖。

四是持续开展律师事务所及律师日常监督和考核制度。加强律师、公证员、法律服务工作者三支队伍的执业纪律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建立律师、公证员、法律服务工作者个人诚信档案,定期公布失信律师、公证员和法律工作者名单,自觉接受社会各界和人民群众的监督。

五是在律师事务所、公证处、司法鉴定所、法律援助中心等窗口行业开展优质便民服务。对前来我局办理司法行政各项业务的群众做到热情接待、笑脸相迎、文明用语,对律师服务热线电话的受理情况和办理法律援助申请的对象等“民生工程”的实施实行首问责任制,做到“谁接待、谁受理、谁负责”,努力做到当事人满意。对困难或弱势群体的公证或鉴定实行优惠、补贴甚至零收费。

提高群众法律意识篇2

回顾我党近90年的奋斗历程,实践证明,人民群众是我党的执政之基、立国之本、力量之源,坚持走群众路线,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检察机关既是国家监督机关也是群众工作机关,正确行使检察权,牢牢把握人民群众对检察工作的新期待新要求,自觉把人民群众最期盼、最迫切、最急需解决的民生问题作为加强和改进检察工作的切入点和着力点,全面提升工作标准和服务水平,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真正站在人民的立场上考虑问题、谋划工作,做新时期执法为民重要思想的忠实践行者。

一、简述执法为民的社会意义

改革开放以来,经过坚持不懈地抓队伍建设,检察队伍的总体素质不断提高,但是,我们也应看到,检察队伍中还不同程度地存在执法不严格、不公正、不文明、不作为,甚至执法犯罪的现象。这些问题的存在,往往与一些干警执法理念出现偏差有直接关系。应对新挑战、适应新要求,检察机关和检察人员要切实转变执法理念,创新执法工作方式、化解执法工作中凸显的矛盾,确保党和国家的各项保民、利民、惠民制度措施落实到位。

我国检察机关是国家专门的法律监督机关,是担负着打击刑事犯罪,预防和查办职务犯罪的行政机关,是保障国家法律的统一和正确实施,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重要力量。检察机关的性质决定了检察干警必须坚持执法为民。

二、解读执法为民理念的深刻内涵

执法为民,就是按照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本质要求,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政法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在各项政法工作中切实做到以人为本、执法公正、一心为民。具体针对检察干警来说就是牢记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人民掌好执法权,用好执法权,在执法过程中实践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执法为民解决的是“为谁执法”这个根本问题,只有解决好“执法为民”这个根本问题,才能解决好如何执法的问题。这是广大人民群众十分关注的问题,也是检察机关必须认真面对的重大课题。要坚持执法为民,就必须认真学习和深刻领会执法为民理念的科学内涵,当前形势下,检察干警要践行执法为民理念,要牢固树立三种观念:

一是牢固树立人民利益之上的观念。把人民群众的呼声作为第一信号,把人民群众的需要作为第一选择,把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第一考虑,把人民群众的满意作为第一标准。要恪尽职守,预防和惩治犯罪,保证公民的人身权利、财产权利和民利不受侵犯。检察机关要积极履行自己的职责,做好预防和惩治犯罪的工作,使犯罪分子得到及时、有效的惩处。要根据社会发展的形势变化,及时把握人民群众不断变化的利益诉求,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做贡献。

二是牢固树立走群众路线的观念。检察机关坚持群众路线,必须正确处理专门机关工作与群众路线的关系。一方面,要加强检察机关的自身建设,保障检察机关有能力充分发挥职能作用。另一方面,我们必须切实做好群众工作。应当清醒地认识到,没有人民群众的支持,检察工作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解决案多人少、检力不足的矛盾,解决立案难、取证难、案源不足等问题,都要注重从专群结合中找出路。在新形势下,坚持专群结合,集中体现在强基固本,大力加强检察机关的基层基础工作上。

三是牢固树立保障人权的观念。政法工作尊重和保障人权,要为广大人民群众共同和普遍的人权提供完善的司法保障。宪法和法律赋予人民群众生存权、选举权、劳动权、受教育权等基本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权利,这些基本权利受到侵犯或产生争议,就可能以案件的形式进入司法领域。作为维护社会基本秩序,制裁违法和犯罪行为,解决社会纠纷的重要机关,检察机关能否依法、高效地履行职责,对于人民群众的人权保护影响重大、至关重要。对此,广大检察干警一定要更新观念,树立人权保护意识,努力提高执法水平,公平公正,及时高效地处理有关案件,切实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基本人权。

三、实践执法为民思想的具体对策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地不断深入发展,人民群众的主体构成、价值体系、利益格局明显呈现多元化趋势。积极适应社会发展新形势、新任务和人民群众新要求、新期待,建立健全贯彻群众路线制度措施并抓好贯彻落实,是检察机关深化三项重点工作,强化法律监督实效,提升为人民服务水平的基本保证。

人民群众是检察机关查办案件的依靠力量,是法律监督的服务对象,是工作绩效的评估主体。检察机关必须不断强化法律监督的力度和实效,尤其是对经调查核实的群众举报、投诉、申诉的案件,必须做到事事有回音,件件抓落实,通过扎实有效的法律监督,增强人民群众对检察机关维护司法公正和法律权威的信心,最大限度争取人民群众对检察工作的心理认同和智力支持。

一是强化执法为民的服务理念。要针对当前极少数检察人员群众观念淡薄、服务意识不强,对群众呼声置若罔闻、敷衍塞责甚至耍特权、逞威风等现象,深入查找和剖析根源,建立健全防范和惩治机制,切实把立检为公、执法为民的理念贯穿于检察工作的始终,切实解决“为谁掌权,为谁执法,为谁服务”的问题;牢固树立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的权力观与政绩观,不断增强为民执法,接受人民监督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二是增强执法为民的服务本领。检察干警不仅要有服务民生的良好愿望,更要有会服务民生的本领。要以专业化建设为方向,积极引导检察干警刻苦钻研法律,准确把握法律精神,准确把握案件本质,不断提高法律素养和运用法律的能力。要加强岗位练兵,深入开展技能培训,切实增强检察干警分析问题、处理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尤其要提高检察干警准确把握矛盾性质、准确把握社会反映的能力。要围绕办理民生案件所涉及的法律问题、社会综合知识进行针对性的培训,注重提高检察干警做群众工作的本领,注重提高检察干警通过办案解决民生问题的能力。

提高群众法律意识篇3

【关键词】普法工作;法治意识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全社会范围内开展了普法及法律常识工作,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与过去相比,我国公民的法律意识有了很大的提高,人民群众掌握了一些法律知识,对如何依法保护自身的合法权益等有关法律有了一定的了解,开始有了依法办事的觉悟,人们的法制观念初步形成。但是,这些成绩与现代法治国家的要求仍有相当的差距,公民的法律意识仍然处在较低水平。因此,如何提高公民的法律意识仍是一个具有时代意义的课题。

一、靖边县普法工作的现状

近年来,靖边县高度重视法律的宣传工作,不断创新普法工作的观念,做到不僵化、不保守,主要体现在推进宣传工作改进创新,探索贴近群众、服务群众的新途径新方法,从对象上、形式上、内容上等方面拓展全县普法工作的领域,不断扩大普法工作在群众中的影响力,推动全县法律宣传工作的开展,使靖边县普法工作始终保持生机和活力。

1、普法主体多元化

靖边县着重优化普法主体结构,明确了普法的责任主体,除了司法局承担普法的主要日常工作外,同时联合律师事务所组织开展相关活动,司法机关亦承担一定的普法任务。比如县检察院开展的“一村(社区)一检察官”活动,各驻村(社区)检察官深入到基层,积极为基层组织和群众服务。通过扩大普法的主体范围,大幅度提高了全县普法工作的质量。

2、普法对象广泛化

鉴于社会群体对法律需求存在多层次性,有针对性的进行普法工作,可以有效调动群众对普法的热情,提高普法的实效,所以全县面向中小学生、老年人等不同的受众开展了不同的普法教育活动。2014年三月份,组织律师、宣传干警深入到东坑镇靖边县敬老院开展了“干警学雷锋法制咨询活动”,现场发放了《农民法律知识读本》和围裙、宣传袋等法制宣传品,同时为部分老年人解答了日常生活中遇到的法律问题。同时认真开展了秋季开学“法律进学校宣传周”、“法制教育第一课”两个专项活动,2014年共计在全县各类中小学校开展法制教育讲座35场次,发放了《“六五”普法青少年法制教育读本》小学版5万册、初中版5万册、高中版5万册,现场解答学生法律咨询500余人。

3、普法形式多样化

在普法形式方面,改变了以往单调、缺乏趣味性的传统普法形式。死板、晦涩的法律宣传册或宣传单等一般情况下难以适合多数公民的需求,[1]普通群众难以理解、接受,法律具有专业性,通过浅显易懂的方式让普通群众可以更好地理解法律,进而遵守法律。针对此实情,推出了“百姓说事点”“法治广场”“法治墙”等亮点工程,举办了“‘法制教育杯’书画展活动”,组织了“女子法治文艺宣传队”演出等,将“入眼”与“入脑”有机地结合起来,把握住普法的实用性和趣味性,面向群众、贴近群众、方便群众,为群众提供普法服务。

4、普法内容丰富化

普法的内容主要是与群众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的婚姻、劳动、土地等相关法律法规,除了民事法律外,还涉及刑事、行政等法律,而且还越来越重视程序法的宣传。通过法律的普及,告知和引导群众什么行为是可为的,什么行为是不可为的,提高群众的法治意识,建设民主法治社会。

二、影响靖边县民众树立法治意识的主要因素

1、认识因素

一些法治宣传部门甚至个别领导对全民普法工作仍然存在一些消极的认识:一是思想上不够重视。认为普法工作年年抓,虽然我县民众的法治意识普遍得到了一定的提高,但违法犯罪的照样违法犯罪,知法犯法时有发生,让人觉得法治宣传并未起到多大作用,甚至为某些犯罪分子提了醒,反而让他们钻了法律空子。二是工作上敷衍了事。认为普法工作是软指标,无非是“拍个照片”、“写写材料”而已,与地方经济发展毫无挂钩。所以大多只是转发一下上面的学习资料,偶尔上街搞一下宣传咨询,散发一些宣传资料,普遍存在临到检查时东拼西凑补资料、加班加点搞突击,工作流于形式,敷衍应付现象比较突出。

2、体制因素

一是由于新村区土地征收不到位,县上集中办公设计等诸多原因,靖边县司法业务用房建设项目立项以来,至今还没有开工建设,导致主体建设还未完成。二是基层司法所副科职级待遇多年没有落实,2014年又恰逢全省镇村改革,大家都在讨论基层司法所去留问题,造成了“人心不稳”,严重影响了司法行政干警的工作积极性。三是普法宣传经费短缺,没有纳入县级财政预算,都是“打报告要钱”,没有形成经费配套工作机制,严重制约了工作的顺利规范化开展。

3、人员问题

提高群众法律意识篇4

全面深化改革

物价干部要带头提升素质能力

十八届三中全会的主题是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是经济体制改革,经济体制改革的关键环节是价格改革。身处全面深化改革的时代,身为物价部门的干部,要想贯彻落实好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做好物价工作,必须具备思想政治素质强,作风扎实过硬,业务水平高,勇于创新的素质。只有努力提高自身的素质能力,勇于创新,才能担当起全面深化改革条件下赋予物价工作的历史重任。依笔者之见,物价干部应带头采取“五个强化”、实现“五个提升”的措施,着力提升自身素质能力,适应全面深化改革的要求。

一、强化政治理论学习,提升思想政治素质。在全面深化改革的全新时代,物价干部一是要提高思想政治素质,加强政治理论学习,熟练掌握运用从政治、经济、法律、管理等方面学到的理论知识,帮助自己在复杂多变的社会现象中,认识事物的真正本质,提高自己处理热点、难点等复杂价费问题的能力,是时展对物价干部的迫切要求。二是要有讲大局、讲原则、讲奉献的精神及高度的责任感和廉洁奉公意识;三是要具有强烈的事业心和开拓精神,敢于且善于替群众说话,为群众办好事;四是要用科学发展观武装自己的头脑,不断提高自己的政治理论素养,在党的领导下推进物价工作创新发展。

二、强化专业知识水平,提升业务工作能力。在当今知识经济和信息高速发展的时代条件下,学习不只是工作前的准备,而是与工作同时进行的任务;学习不再是一件阶段性的事,而将伴随人的一生。作为一个称职的物价干部,不仅要有一定的理论修养,而且必须具备与承担本职工作相适应的专业知识和工作能力。一是加强文件政策的学习,及时掌握各项收费政策,领会文件精神,并认真及时地贯彻落实。二是强化对经济管理知识、价格法律法规、公文运用、计算机等专业知识的学习,牢固掌握经济、法律等相关政策规定,不断完善经济、法律等方面的知识和计算机操作技能,不断提升研究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本领和能力,为探索市场经济条件下物价工作的新特点、新变化和新的工作方式夯实基础。

三、强化作风建设,提升自身执法形象。物价干部一是要切实转变工作作风,认真开展价格服务进万家活动,通过进医院、进学校、进景区、进社区等形式,进一步拉近同群众的距离,从感情上自觉贴近群众、尊重群众,帮助群众认真解决就学、就业、就医等日常生活中遇到的价费问题;为帮扶企业发展、社会事业建设等提出合理化建议,真正实现党心与民心交融,体现物价干部的作为,使物价干部的作风在一线养成,形象在一线提升。二是要认真开展“严纪律、提素质、树形象”系列教育活动,引导物价干部正确把好权力关、金钱关、生活关,严格执行党的组织纪律和法律法规,增强事业心、责任感和政绩观,发挥好物价部门的优势和力量,树立良好的执法形象。

四、强化群众观念,提升维权责任意识。以人为本、执政为民是我们党的性质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的集中体现,是指引、评价、检验我们党一切执政活动的最高标准。物价工作与群众利益息息相关,一是必须认真践行群众路线,要坚持问计于民、问价于民,保证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落到实处;二是要时时处处注意把为基层、为广大群众出主意、出力气作为密切联系群众工作的重要抓手,加大宣传力度,运用价格投诉咨询电话、价格法律宣传日等多种形式,利用办案、法律咨询等一切机会,做好普法工作,不仅让众多的经营者知法、守法,更让群众知法、懂法,学会拿起法律的武器保护自己的价格权益;三是要用实际行动取信于社会,用业绩取信于群众,促进当地市场诚信体系建设;四是要创新执法理念、积极作为,切实提升维护好群众的价格权益的责任意识,坚决做到凡事想着群众,一切为了群众。

五、强化创新观念,提升创新谋事能力。全面深化改革,就是要我们具备创新的精神。要实现价格工作的改革,使价格工作不断创新发展,必须不断提升物价干部的创新谋事能力。提升物价干部的创新意识,必须教育引导物价干部从思想上消除因循守旧、安于现状的思想;树立永不满足,敢于打破旧框框、善于思考探索新思路的精神;彻底消除担心怕事和自卑心理,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树立物价干部的创新观念。要做到在思想上瞄准最前沿,在思路上勇于担当、敢于创新,在实践上领先一步,确保事事领先,不断开创物价工作新局面。

提高群众法律意识篇5

今年以来,在各级司法部门的领导下,本人积极践行为民办实事的理念,认真贯彻落实**市人民政府关于一村(社区)一法律顾问的工作部署。我充分发挥自身法律专业知识技能,服务农村基层一线,结合实际采取措施为当地村民提供各项法律服务,有效的维护了村委和村民合法权益,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一、主要工作情况

担任**、**两个村的法律顾问以来,我从思想上高度重视,积极服务基层。期间,共计开展现场法律服务3次、参与调解3次、网络法律服务10次、起草合同2份、审核修改完善合同3份。其中法律服务以提供法律咨询为主,主要内容为劳动者权益保障、婚姻家庭妇女权益保障等,共计接待服务村民15人次。

(一)坚持定期开展法律服务。

坚持按照要求每月定期下到村里,面对村委成员和广大村民,积极开展现场法律服务。能够做到耐心聆听群众遇到的法律问题,热情解答他们的疑惑,提出解决问题的法律途径,引导群众依法、理性反映诉求,为推进农村基层法治建设贡献出自己的微薄力量。

(二)运用网络平台,采取灵活方式开展服务。

虽然坚持每月定期去到两个村里开展1次现场法律服务,但是毕竟路途遥远,工作效率不高。为此,我们充分利用移动网络资源,通过微信、QQ、电子邮箱等平台,第一时间为有需要的群众在线提供法律咨询服务,既节约了成本,又极大的提高了工作效率。目前,我们已经为**、**两个村建立起了法律顾问专用服务微信群,为遇到法律问题的村民提供解答,日常积极推荐转发各类民间纠纷、婚姻家庭生活相关的法律文章资讯,确保法治教育工作落地。

二、取得工作成效

(一)是群众法律意识不断增强。法律顾问通过开展法律咨询、法律援助、人民调解等形式,让群众在享受优质法律服务过程中,增强法律意识,培养法治思维,引导群众通过合法途径表达利益诉求,从源头上预防和化解矛盾纠纷,更好地维护合法权益。

(二)是法律服务更为便捷。群众不出镇就可享受到法律服务,从交通事故赔偿到、婚姻登记、劳资纠纷等,法律顾问给予专业的法律咨询意见,帮助他们妥善解决矛盾纠纷。

提高群众法律意识篇6

按照市人大常委会主任会议的统一部署,以各代表小组为单位组织市乡人大代表进行集中培训,确保市乡两级人大换届选举取得圆满成功。下面,我结合市乡人大换届选举工作要求,讲三点意见,与各位代表共勉。

第一:增强学习意识,全面提高素质促履职

各位代表都是几百、几千名选民精挑细选出来的代言人。可以说是人中龙凤,素质都很高,有些同志还是连选选任的代表。但是,形势在变,任务在变,要求也在变,唯有加强学习,才能履行好代表的神圣职责。要把加强学习放在突出位置,作为搞好自身建设的重要举措来抓。要积极学习人大业务知识,抓紧学习《宪法》、《代表法》、《组织法》、《监督法》等法律法规,熟练掌握人大业务知识,努力提高依法履行职责的能力。要认真学习政治理论,系统学习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新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要迅速掀起学习党的十七大精神的高潮,仔细研读党的十七大报告和,准确领会精神实质,深入吃透精髓要议,真正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头脑,作为行动指南。要全面把握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增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把科学发展观贯彻落到工作生活中的各个方面。

第二:增强责任意识,积极参政议政谋发展

人大代表来自群众,代表群众。各位代表要增强责任意识,关注民生,体察民情,反映民意,集中民智,珍惜民力,实现民富。要充分发挥贴近群众的优势,真实反映广大群众的疾苦、呼声、愿望和建议,代表群众建言献策,切实维护群众利益。要深入调查研究,积极走访选民,广泛倾听群众呼声,提出经济社会科学发展的建议。要以饱满的政治热情、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崇高的历史使命感,积极参政议政,认真履行代表职责。要本着对人民群众高度负责的态度,实事求是地反映人民群众的意见和要求,从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从改革和发展的大局出发,把群众的意愿和要求反映出来,把发展的谋略和措施反映出来,把对“一府两院”工作的建议、批评和意见反映出来。要自觉做到一心一意谋发展,尽职尽责话建设,积极建言献策,力求使各项重大决策贴近*发展现状,贴近整体发展目标,贴近绝大多数群众的愿望,更好地代表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第三:增强纪律意识,依法行使权力选贤能

各位代表要增强纪律意识,严格遵守市委、市人大常委会制订的各项纪律规定,倡导健康活泼、昂扬向上的换届风气,营造讲政治、讲正气、讲学习、讲团结、讲纪律、讲服从的良好氛围。要坚持廉洁自律,严格约束个人行为,不接受吃请,不接受礼品、红包,不向任何单位、个人索要钱物和提出看望、慰问要求,树立良好社会形象。市乡人大换届,都要选举产生新一届人大、政府领导班子,市人代会还将选举法检两长和岳阳市六届人大代表。市委推荐提交代表大会选举的候选人是经过组织严格考核考察的,在推荐程序上严格按照民主集中制原则,听取了各方面的意见,考虑了多种因素,反复酝酿讨论和研究决定的。确保市委提名候选人的顺利当选,既是市委的要求,更是全市广大干部群众的共同愿望。选举成功有利于树立代表形象,有利于加强团结,有利于加快*经济社会发展,为全面建设小康*提供坚强组织保证。各位代表要以主人翁的态度,高度负责的精神,严格遵守组织纪律和法律规定,自觉与市委保持高度一致,依法行使自己的民利,认真负责地选好人民公仆,为全面建设小康*提供坚强的组织保证。

各位代表,我相信大家一定会不辱代表使命,不负人民重托,依法积极履行好光荣而神圣的职责,努力完成市乡两级人大换届选举工作的各项任务。

提高群众法律意识篇7

一、进一步增强做好新形势下法律援助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一)充分认识做好新形势下法律援助工作的重要意义。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为法律援助工作发展提供了难得的发展机遇。同时,随着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实施,公民法律意识不断提高,法律服务需求目益增长,困难群众的法律援助需求也随之大量增加。做好新形势下法律援助工作,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是保障和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的必然要求,是贯彻落实中央“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决策部署的必然要求。各有关部门和司法行政主管部门一定要从政治和全局的高度,进一步增强做好新形势下法律援助工作的责任感、使命感,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努力推进全县法律援助工作的深入发展。

(二)全面把握做好新形势下法律援助工作总的要求。当前和一今后一个时期法律援助工作总的要求是: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坚持以邓**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贯彻中央“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的决策部署,全面贯彻实施《法律援助条例》,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坚持以人为本、服务为民,努力维护困难群众合法权益,不断扩大法律援助覆盖面,努力提高法律援助工作质量,大力加强法律援助机构和队伍建设,大力加强法律援助经费保障能力建设,大力加强法律援助工作制度建设,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援助制度,推动法律援助事业又好又快发展,为保障社会公平正义、促进社会和谐稳定、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三)进一步做好新形势下法律援助工作总的目标。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法律援助工作总的目标是:全县法律援助覆盖面进一步扩大,提供能力进一步增强,更好地满足困难群众的法律援助需求;法律援助网络进一步健全,质量进一步提高,为困难群众提供更加优质高效的法律援助服务;法律援助经费投入进一步增加,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物质保障水平明显提高;法律援助队伍进()一步壮大,法律援助工作者政治业务素质进一步提高,法律援助工作水平显著提高。

二、着力提高新形势下法律援助工作水平

(四)进一步做好为困难群众及特殊群体提供法律援助的工作。积极为符合条件的困难群众提供诉讼和非诉讼,帮助他们依法维护自身合法权益,促进解决涉及基本生存、生产生活方面的问题,当前要特别围绕特殊群体的法律援助需求,努力做好下岗失业人员、零就业家庭、返乡农民工等法律援助工作。认真办理好刑事法律援助案件,做好盲聋哑人、未成年人以及可能被判处死刑的被告人的刑事指定辩护工作,依法为经济困难的刑事案件当事人提供辩护和,维护犯罪嫌疑人、刑事被告人和被害人的诉讼权利。广泛开展法律援助咨询服务,切实做好法律援助专线咨询工作,为群众解疑释惑。

(五)不断扩大法律援助覆盖面。要加大对《法律援助条例》和《律师和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开展法律援助工作暂行管理办法》的宣传力度。全面、准确了解困难群众在民生问题方面的法律需求,扩大援助范围,降低援助门槛,经济困难标准由最低生活保障标准放宽至低保的1.5倍,把因工伤、交通、医疗、产品质量事故等造成人身损害,以及因遭受家庭暴力、虐待、遗弃产生的民事权益纠纷等内容纳入法律援助范围,尽量满足困难群众法律援助需求。同时,要按照权利保护优先顺序和需求迫切程度,将就业、就医、就学、劳动报酬、社会保障等与民生问题紧密相关的事项,纳入法律援助补充事项范围。推动政府建立法律援助“三项标准”动态调整机制,促进法律援助工作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六)健全完善法律援助便民措施。要以深入推广“盘龙经验”为重点,积极创造条件,在方便人员来往的地点设置专门接待场所,在醒目位置设立便民指示牌、公示栏,并按照《法律援助条例》规定,列明法律援助的条件、申请程序、无偿服务原则、监督投诉电话等基本内容。扩大基层法律援助服务网络覆盖范围,拓宽法律援助申请渠道。要立足服务群众的需求,整合基层人民调解与法律援助职能和资源,在全县135个村(居)委会依托人民调解组织,设置法律援助联络员,把网络向基层延伸。在偏远山区和困难群众集中的区域设立流动工作站,巡回受案,对老弱病残等特殊对象试行电话申请,上门服务等方式进行法律援助。简化法律援助受理审查程序,为符合条件的特定困难群体发放法律援助卡(证),免除经济困难审查,对情况紧急的案件,可以先行受理,事后补办手续。建立完善法律援助异地协作机制,方便群众异地申请获得法律援助,降低群众维权成本。选择有利于受援人的服务方式,减轻讼累,提高服务效果。

(七)切实提高法律援助工作质量和效率。依据《法律援助条例》规定,完善法律援助受理、审批、指派、承办等各个环节的工作程序、工作制度和服务标准,提高法律援助规范化水平。严格按照最高人民法院和司法部联合印发的《关于充分保障律师依法履行辩护职责确保死刑案件办理质量的若干规定》,指派具有刑事案件出庭辩护经验的律师担任死刑案件的辩护人,确保辩护质量。健全完善法律援助服务质量监督机制,建立健全服务质量检查公布制度、质量跟踪检查制度、投诉处理制度,探索建立法律援助服务质量评估体系,提高办案质量。按照省政府“四项制度”规定,推行限时办结制度,按照规定期限,及时办理法律援助案件,提高法律援助工作效率。加快法律援助信息化建设,以信息资源的整合与开发利用为重点,全面提高法律援助管理效率和服务水平。

(八)全力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坚持把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作为第一责任,充分发挥法律援助工作在党和政府主导的维护群众权益机制中的积极作用,在党委和政府的领导下,努力做好化解社会矛盾纠纷的工作,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坚持把调解优先原则落实到法律援助工作中,在办理法律援助案件时,根据案情需要,引导当事人采取调解、和解等非诉讼方式解决纷争,化解矛盾。在法律咨询、案件办理等工作中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引导公众理性表达利益诉求,依法维护自身合法权益。把服务“三农”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重点做好涉及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农村土地征用、资源纠纷和拖欠农民工工资、工伤赔偿等的法律援助工作,促进农村社会和谐稳定。认真办理食品药品安全和生产安全等社会敏感性、群体性案件,准确把握国家有关政策,加强与相关部门的协调配合,妥善处理,依法维护受害人合法权益。积极参与处理涉法涉诉案件,有效疏导化解矛盾纠纷。做好舆情分析工作,及时向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提供决策依据,努力促进从源头上解决问题。

三、进一步提高法律援助经费保障能力

(九)不断加大法律援助经费财政投入力度。按照新时期法律援助工作的发展要求,依据工作实际,将法律援助经费列入同级政府财政预算,加大投入力度,建立法律援助经费动态增长机制。多渠道筹集法律援助资金。不断拓宽法律援助经费筹措渠道,鼓励社会各界自愿捐资支持法律援助。积极争取中央和省级财政加大对贫困地区经费支持力度的政策,努力为我县法律援助工作发展提供支持。

(十)加强法律援助经费使用管理的监督。要按照《云南省法律援助专项经费管理暂行办法》规定,不断加强对法律援助专项经费的管理和使用监督,规范使用范围,提高使用效益。要建立完善内部监督机制,加强审计监督,加大司法行政系统纪检监察机关监督力度,畅通监督渠道,主动接受社会监督,坚决防止并严肃查处侵占、截留和挪用法律援助经费的行为,确保专款专用,确保资金使用安全。

四、全面加强法律援助队伍建设

(十一)切实加强思想政治建设。把思想政治建设放在首位,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头脑,坚持不懈地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法律援助工作人员。在法律援助工作队伍中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认真学习和深刻领会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精神实质和根本要求,切实增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深入开展“大学习、大讨论”活动,进一步坚定广大法律援助人员的政治信念,坚定不移地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者、捍卫者。深入持久地开展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使广大法律援助人员进一步端正执业理念、规范执业行为,打牢服务为民的思想根基。引导广大法律援助人员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援助制度的本质属性,始终做到党在心中、人民在心中、法在心中、正义在心中,始终坚持党的事业至上、人民利益至上、宪法法律至上,努力实现法律效果、社会效果和政治效果的统一。

(十二)切实加强业务能力建设。认真学习法律政策知识和法律实务知识,更好地适应法律援助工作的专业化要求,不断提高依法执业能力。熟悉群众工作特点,把握群众工作规律,学会做群众工作,切实提高联系群众、服务群众、引导群众的本领,不断提高群众工作能力。增强政治意识和大局意识,准确把握处置突发事件的原则方法,依法参与突发事件的处理,不断提高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加大法律援助队伍培训力度,落实各项培训制度,制定法律援助教育培训规划,加强培训教材、师资、经费等基础建设,提升培训效果,不断提高法律援助队伍服务水平。

(十三)切实加强作风和行风建设。教育引导法律援助人员牢固树立群众观念,带着对群众的深厚感情开展法律援助工作,保持与群众的血肉联系,倾听群众呼声,关心群众疾苦,注重疏导群众情绪,维护受援人合法权益。教育广大法律援助人员依法执业,牢固树立宪法意识和法律意识,自觉遵守宪法和法律,正确理解和运用法律,依法维护受援人合法权益。强化责任意识,脚踏实地,真抓实干,努力办理好每一个案件,处理好每一件事情。大力倡导无私奉献精神,立足本职,尽职尽责,切实帮助困难群众解决实际问题。大力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强化执业纪律,把公正、廉洁作为最基本的职业道德,始终保持高尚的道德追求,树立和弘扬优良作风,坚决防止和杜绝办理法律援助案件收取财物、或假借办理法律援助案件之名从事有偿服务等严重违反职业道德和执业纪律的行为。

五、切实加强对法律援助工作的组织领导

(十四)把法律援助工作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各有关部门和司法行政机关要充分认识做好新形势下法律援助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切实把法律援助工作摆上更加重要的位置,列入议事日程,切实加强组织领导。要积极主动地向当地党委、政府汇报法律援助工作情况,进一步争取党委、政府的重视和支持。要深入研究法律援助工作的重要理论和实践问题,认真解决法律援助工作遇()到的实际困难和问题。建立和落实工作责任制,建立健全抓落买的工作机制,确保法律援助工作的各项任务和措施落到实处。认真学习贯彻中央关于深化司法体制和工作机制改革精神,在有关部门的支持下,扎实做好法律援助工作改革的各项任务,坚持和冤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援助制度。

(十五)切实履行监管职责。根据国务院2008年批准的司法部“三定”方案精神,结合实际,建立健全组织机构,进一步理顺法律援助工作管理体制,配齐配强管理人员,确保更好地履行监督管理职责。加强对法律援助机构的监督和管理,保证其严格按照《法律援助条例》规定的范围和程序,为受援人提供优质高效便捷的法律援助;督促律师等法律服务人员自觉履行法律援助义务,鼓励引导律师事务所、公证处、基层法律服务所等法律服务机构减免服务收费。加强法律援助人才队伍建设,健全人才培养、竞争、考核、评价和奖励机制,逐步建立一支高素质的法律援助人才队伍。按照《司法部关于法律援助事业“十一五”时期发展规划》的要求,健全完善好法律援助各项管理规章,对办案程序、质量控制、经费使用、人员管理等方面作出规定,不断提高法律援助规范化管理水平。

提高群众法律意识篇8

关键词:上访制度;;诉讼门槛

中图分类号:D9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0-8772(2013)01-0273-02

上访制度是我国特有的一种制度之一,即群众越过基层的行政机关向上级行政机关、党的机关汇报问题,寻求上级行政机关、党的机关替自己出面解决问题的一种方式。“上访原是党和国家密切联系群众的桥梁和纽带,广大人民群众通过上访的形式向各级机关提供宝贵信息,各级党委、政府通过上访从而及时倾听群众呼声,了解群众疾苦,并发现解决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同时涉法上访也日趋增多中国社科院曾发表的一份调查报告:“2005年以来,因涉法纠纷再次来京上访的人中,37.78%的人因为法院不立案,28.48%的人因为判决败诉,而13.35%的人则是因为胜诉却未能执行。”上访制度体现出了基层群众对于上级政府的信任与期待,是一种政治表达方式,也是一种公民参与政治、表达民意的特殊方式。“在民主的社会制度下,政治参与本身就是一种利益的宣泄机制,它可以使政府更贴近到人民群众,能够起到缓冲、协调或矫正政府行为同公民大众意愿之间的矛盾。”上访制度在协调我国政府与群众的关系、群众与社会的关系以及群众与法律的关系中产生了重要作用,是我国法治社会不可缺少的环节。一、我国的村民上访现状

一个国家对待知识分子的态度,可以反映出一个国家的文明程度;一个国家对待农民的态度,则考验一个国家的道德水平。我国是一个农业人口大国,村民更是上访的“主力军”,近几年,越来越多的村民越过基层行政机关直接向其上级行政机关反映情况,以满足自己的不到保护的合法利益也对基层政府进行监督和制约。近些年来,上访则成为了一个敏感的词汇,随之而出的是无数因村民上访而产生的社会事件,如:浙江乐清上访村长“意外死亡”事件、湖南永州上访母亲事件等。这些热门的上访事件使得人们的眼球凝聚在上访制度之上,村民上访者的利益如何维护?村民上访者的要求如何满足?这些都是上访制度中急待解决的问题,但是最为关键的问题仍然是村民上访者的利益维护以及行为规制。村民上访的行为是一种社会问题,美国加州伯克利大学的裴宜理教授认为:“农民与政府官员冲突的根源是严重的经济剥夺。”村民上访大概可分为几种类型:抗争型上访、揭发型上访、求助型上访以及非治理型上访。抗争型上访是指农民以上访的方式向政府部门表达某些政策法规的不合理性;揭发型上访是指基层组织在治理过程中,违反有关政策法规而侵犯农民权益,或是乡村干部作风问题而引发的上访;求助型上访是指农民在日常生活中遇到困难而向政府部门进行求助的上访;非治理型上访是指农民诉求内容超过了基层政府职权范围,基层政府无法解决的上访。

二、村民上访的特点

首先,在我国现有的法律体制下,群众特别是基层群众如农民、工人等对法律的信任远远低于对我国党政机关的信任,其首要特点为:不信法。法律是维系社会关系、社会利益分配中重要的手段之一,正如古希腊罗马时期的法学家所提出的将法律提升到伦理性的高度的观点一样,法律与社会伦理一同维系着整个社会的关系;法律之于社会的重要意义就在于公民可以通过法律的手段确立其应有的社会地位、保护其应得的社会利益,将公民完整成为一名“社会人”而非“人”,法治是社会公众普遍具有的一种信仰、意识和观念,法治社会的典型社会心态即信仰法律和尊重法律。法律存在的基础则在于信仰,法律失去了信仰则失去其应有的稳定性及权威性,犹如一张开给国家、公民、团体的空头支票,无人认可,无人尊重;“邦国虽有良法,要是人民不能全部遵循,仍然不能法治”亚里士多德的如是说。我国现阶段处于建设社会主义法治社会的关键阶段、转型阶段,同时也是社会各方利益冲突繁多的阶段,群众对法律的信仰正在增强,法律意识正在逐步的融和进入群众的日常生活之中,但是程度仍然不够。国家机关是整个社会的管理机关,其管理的手段多种多样,但必须都在法律的框架范周内进行,否则则成为了“人治社会”。我国部分基层群众的内心底层仍然认为“明君”是社会进步的主要推进力量,而否认法律在社会进步、社会发展中的主导作用,以及规范作用,仍然认为政府机关是封建社会的“衙门”,而认识不到现代化的政府机关是整个社会的管理机关也是服务机关,从而导致了村民上访数量仍然居高不下,村民上访的“质量”――需解决问题的大小,也一直无法提高。

其次,我国建设法治社会中一个主要的矛盾是我国建设法治社会进程的加快与基层村民法律意识淡薄的矛盾。群众法律意识的提高的核心在于权利意识的提高,公民无法了解自己拥有哪些权利,也就无法知道应当维护自己的什么利益以及如何维护,建设社会主义法治社会也就无从谈起。我国是一个一直在曲折坎坷道路上行走的国家。从唐宋时期的繁荣史,到晚清的衰落史、近代的屈辱史,再到建国后的探索史,无一不体现出了我国发展的曲折与坎坷。我国没有经历完整的资本主义社会阶段,而是直接从半封半殖社会直接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这就意味着我国社会的发展必将经历特殊的阶段、必将产生特殊的情况,需要特殊的方法去解决。封建专制的法律思想经过长时期的发展已经深入人心,同时又没有注重“公民权利”的法律传统,导致了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社会的道路上必将面临并且解决群众法律意识淡薄的重要问题。农村的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则是我国法治建设的重中之重,没有农村的法治化就没有整个中周的法治化,而农村的法治建设的关键就在于村民的法治意识的深入。中共十会议中明确提出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加快形成法治保障的社会管理体系”,也首次提出了“社会管理要法治化”。十同时指出:未来5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定性阶段,也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关键时期。我国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已经形成,我国的社会主义法治化的进程必将相较以前有所加快,法治建设进程的加快与基层群众的法律意识淡薄的矛盾愈显突出,导致了基层群众不依靠法律来保护自身,而是通过上访这种方式寻求问题的解决方法,最终由政府机关出面,还是通过法律的途径来解决问题,只是多绕了一个弯而已,给自身带来了不便,浪费了社会资源,也给政府机关带来了尴尬的局面。我国现行的关于上访的具体立法由《条例》以及各省市自治区根据各地方的具体情况制定的地方《条例》组成,虽说并非面面俱到,但也算有法可依,但是上访者对此法律不甚了解,导致了部分地区产生了“缠访”、“闹访”的事件产生,严重的则演变为群众集体性事件。群众寻求自身合法利益是值得鼓励和提倡的,但是应当在法律的规制范围以内进行,否则就变成了一味的“闹”,“访”的意义以及侧重点则被忽略了。再次,充满了封建传统法律观念以及“厌诉”思想的束缚。我国是一个传统法律文化浓厚的国家,其原因在于封建社会存在的时间较长以及人民的小农意识深入人心。封建传统法律文化中有优秀的一部分。如:“亲亲相为隐”、“法不阿贵”、“刑无等级”的法律观念;也有糟粕的部分,即缺乏现代化的成分,我国古代法律是“公法为主”的法律思想,缺乏“私法”的观念,同时我国古代以“人治”为主,提倡“重农抑商”小农思想,与现代化的市场经济不相符合,同时我国传统法律思想中现代化的成分较少,可供现代法治继承的法律资源更是少之又少.虽然我国改革开放、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来,封建传统法律文化对人们的束缚大大的减轻,但是仍有部分残余影响着基层群众,导致了在上访制度下产生的问题越来越多。基层群众将上访视为寻求“明君”来解决问题,而不是寻求法律来解决问题,这对上访制度的完善和发展是极大的限制。

三、村民上访制度的改进与完善

首先,应当加大对农村法治资源的投入,将更多的社会资源分配到农村当中。当前我国改革开放发展脚步日益加快,改革开放程度日益增高,一方面发展了总体的社会经济,另一方面将城镇与农村的贫富差距渐趋增大,同时城镇与农村的法治化水平也有较大差距,这导致了农村中矛盾较城镇更为尖锐。前面提到了,没有农村的社会主义法治化就没有整个中国的社会主义法治化,将农村中投入更多的法治资源,将是完善上访制度的第一步,也是根本性的手段。

其次,完善上访制度的相关法律法规,有法的要完善,无法的要立法。对上访制度的立法,其作用不仅仅在于保障上访者,特别是村民这一特殊群体的合法利益,同时也为规范化的上访奠定了基础。我国在此方面的法律尚不完善,晚上对于村民上访的法律法规,将是上访制度改革的重点。

再次,建立接待部门信息交流制度,完善基层政府信息公开制度。建立接待部门的信息交流制度,可以使的各级接待部门根据具体村民上访者的具体实际解决问题,将这些问题反映到司法机关,或者基层调解机关,通过合法的方式解决具体问题;基层政府信息的公开度增加,是赢得公众对基层政府信任的重要方式,增加基层政府的透明度与法治程度,也是村民上访制度改革中的重要工作之一。

最后,降低诉讼门槛,扩大司法援助的范围,增强法院判决的说理性。现今的生活水平下,诉讼费着实不高,即使是农村家庭也可以负担的起,但诉讼成本并非只有诉讼费一项,其中律师或法律工作者的费是诉讼成本中最大的一项,扩大司法援助的范围,将解决基层村民没有经济能力请人进行诉讼的问题,进一步减少上访的数量。增强判决的说理性,是将晦涩难懂的法言法语以说理的形式表达出来,使得基层村民可以看的懂,看的清,增强农村中村民对司法的信任。

提高群众法律意识篇9

一、指导思想

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加强纪律、转变作风为重点,以强化宗旨意识、维护群众利益、密切党群干群关系为目的,认真整顿机关作风和部门行风,在全局营造积极向上、求真务实、规范有序的工作氛围,为加快发展、富民强区提供坚强保证。

二、总体要求和目标

总体要求

强化管理、整顿作风、严明纪律,提高素质、改进工作、服务群众。

主要内容

着力解决少数干部政治不敏感、精神不振奋、作风不扎实、执法不规范问题,着力解决部门行业中存在的管理混乱、违规办事、服务质量差问题,切实把作风搞实,把风气搞正,按规矩办事。

主要目标

1、干部作风和部门行风明显转变。切实改进“两风”、增强“两情”,在依法行政、服务群众上有明显改善,在制度化、规范化水平上有进一步提高,在履行岗位职责、改善服务质量、提高办事效率上有新的改进。

2、宗旨意识和规律观念明显增强。强化宗旨意识,“三乱”(乱收费、乱摊派、乱集资)、“三难”(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现象明显减少;严肃政治工作纪律、组织工作纪律、经济工作纪律、群众工作纪律,严禁有令不行、有禁不止、等行为。

3、发展环境明显改善。进一步在全区营造优质高效的政务环境、公平统一的市场环境、文明规范的服务环境、政治清明的廉政环境,激发全民创业活力,增强投资吸引力,打造要素涌流的洼地。

4、群众满意度明显提升。关注民生,倾听民意,重视民情,切实为群众办实事、解难事、做好事,损害群众利益、影响发展的事件从源头上得到遏制,突出问题得到有效解决,党群干群关系得到进一步改善,人民群众对干部作风和部门行风的满意度有新的提高。

三、整改措施

要按照本次活动的总体目标要求,联系实际,查摆问题,认真整改。要查摆问题中,要紧紧围绕干部作风和部门行风需要解决的突出问题,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热点问题,着重查摆以下四个方面问题。

1、是否存在与全区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不合拍,与跨越式发展、实现富民强区的工作要求不适应等政治意识、大局意识不强的问题。

2、是否存在责任心不强,部门利益至上,本位主义严重,群众观念不强,服务意识淡薄,工作方法简单粗暴,、吃拿卡要以及“三乱”等宗旨意识不强的问题。

提高群众法律意识篇10

一、通过加强普法教育提高全民法律素质能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提供良好的法制氛围和群众基础

党的执政能力就是党提出和运用正确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和策略,领导制定宪法和法律,采取科学的领导制度和领导方式,动员和组织人民依法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经济和文化事业,有效治党治国治军,建设社会主义的本领。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是我们党的力量源泉和胜利之本。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关键,就是要提高我们党组织群众、引导群众的能力,提高动员群众、发动群众的能力,提高依靠群众、融洽群众的能力。普法教育以广大人民群众为对象,通过广播、电视、报刊、互联网等各种途径和渠道,采用“送法下乡”、知识竞赛、巡回宣传等灵活多样的方法和形式,向广大人民群众宣传法治思想、普及法律知识。普法教育工作的深入开展,能使人民群众的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得到不断增强,法律素质和依法办事能力得到不断提高,能使全社会的法制氛围得到不断改善。这无疑更加有利于我们党通过制定宪法和法律,来组织群众和引导群众、动员群众和发动群众、依靠群众和融洽群众。因此说,通过加强普法教育,提高全民法律素质,能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提供更加良好的法制氛围和群众基础。

二、通过加强普法教育提高党员干部法律素质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环节

党的执政能力就是执掌整个国家的整体能力。这种能力虽然直接体现是一种整体能力,但是最终必然体现在每一个党员尤其是党员干部的个人身上,每一个党员尤其是党员干部执政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我们党的整体执政能力。而党员干部个人执政能力的一个重要体现,就是依法行政、依法管理、依法办事的能力,也就是依法执政的能力。这种能力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党员干部法律知识水平和法律素质的高低。“三五”普法和“四五”普法已经连续十年把干部列入普法教育的重点对象,各地都建立健全了干部法律知识轮流培训制度、领导干部法律素质考察制度、领导干部法律知识任职资格考试制度、中心组法律学习制度等一系列干部学法用法制度,并且通过举办法律培训班和法制讲座、进行法律知识考试、组织法律知识竞赛等多种形式,全面加强了干部普法教育,提高了广大党员干部依法行政、依法管理、依法办事的能力。事实证明,这种能力的提高在很大程度上直接提高了我们党依法执政的能力。因此说,通过加强普法教育提高党员干部法律素质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环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