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提升财务风险管控能力十篇提升财务风险管控能力十篇

提升财务风险管控能力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30 00:49:43

提升财务风险管控能力篇1

关键词:财务风险;类型;成因;管控

一、财务风险的类型

财务风险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财务风险是指企业因筹资活动引发的收益不确定性,以及到期无法偿还债务本息和投资人报酬的风险可能性。[1]广义的财务风险,是由于各种不确定环境因素的影响,导致企业实际的财务收益与预期存在偏差。[2]

1.筹资风险

企业的筹资风险主要表现为筹资渠道来源少、不畅通,筹资成本过高,而且受上一轮资本循环的经营风险和收益分配风险影响。[3]企业的债务性筹资,需遵守相应还款条款,违约代价较高,对企业约束力大。而企业权益性筹资,虽然无需还本付息,但是存在收益不达预期而无力支付投资人报酬的风险。

2.投资风险

企业投资风险对外主要是投资证券、债券等相关金融产品,更易受经济形势的波动影响。此外,资金的投入与回收之间存在时间差,可能会出现无法提前预计的事件,导致企业不能如期回收资金,甚至无法收回本金。

3.经营风险

企业扩张、发展,会允许购货商采取多种信用工具和结算方式,但是这无形中延长了应收账款回收期,加大了坏账风险。

4.收益分配风险

收益分配包括留存收益和分配股息,前者是扩大企业生产规模的资金来源,后者是股东扩大财产的方式,两者相互联系又存在一定矛盾。一方面,如果企业的股息分配低于企业正常利润增长,会挫伤投资者积极性,对企业今后的再融资有不利影响;另一方面,如果企业股息分配过多,可能造成企业资金短缺,削弱企业的偿债能力。

二、财务风险的成因

1.企业外部环境复杂多变

企业外部环境具有多变性和复杂性的特点,具体包括整体经济及政策、法律制度建设、资源环境情况、社会文化习俗等,这些因素对企业的生产经营都会产生重大影响,但是企业无法准确预见。

2.企业内部缺乏风险意识

许多财务人员认为只要把资金管好、用好就不会有财务风险,缺乏风险意识和专业的抗风险能力。企业财务风险管理,缺乏主动参与的积极性,导致事前风险管理缺位,事中和事后管理存在一定的随意性。[2]

3.企业财务决策不够科学性

经验决策及主观决策是我国企业财务决策的过程中普遍存在的现象,由此导致的决策失误时常发生。[4]正是由于企业决不够科学,导致投资收益率低于企业筹资成本。

4.企业资产结构不合理

企业债务比例过高,资本结构不合理,使得企业利息支出占资金收益的比重较大,偿债负担沉重。如果企业经营持续亏损,而债务利息又高,很可能导致企业自有资本比重下降甚至资不抵债破产。

5.企业会计信息质量低下

会计信息质量对于企业而言至关重要,是决策者进行投融资决策和经营管理的重要参考依据。质量低下的会计信息,会误导信息使用者,使其对一定时期内企业经营情况做出错误评价,对未来财务活动风险形成误判。

6.企业内部财务关系混乱,缺乏监管

资金使用、管理、利益分配是企业财务管理关系的体现,不同部门之间、不同企业之间存在利益冲突。财务关系的权责不明、管理混乱造成企业资金使用效率的低下,无法保障资金的安全性和完整性。[5]

三、提升财务风险管控能力的举措

1.关注企业外部宏观环境

(1)企业应时刻关注国家出台的宏观经济政策、法律规章等,及时更新相关市场调研统计数据,据此对企业的经营投资项目进行调整。(2)企业应时刻关注市场的供求状况,掌握原材料价格、商品销量等的实时信息,及时调整经营策略和投资方向,避免企业因成本费用的上升导致经营利润下滑。

2.提高企业管理人员的风险意识

(1)企业管理者应充分认识到管控财务风险的重要性、认识到风险与收益是辨证对等的关系。[6]在日常经营中提升财务工作人员的职业素养和专业技能,在风险管控工作中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化被动为主动,尽早管控财务风险。(2)企业内部风险管理是一个需要多部门联动、全员参与的系统工程,各部门、员工应相互配合,共同提升企业风险管控能力。

3.完善客户信用体系,加强应收账款控制

(1)企业应事先掌握客户企业的资信状况,建立和完善客户信用体系。建立资信评级体系,为资信状况良好的企业制定较为宽松的信用政策,而对于资信状况差的企业则需制定苛刻条件,避免产生坏账风险。(2)企业财务部门应定期检查账务,建立账款回收责任制,将售货与收款相结合,可克服销售和收款分家而出现的高销售高资金占用的弊病。[7]

4.对投资决策进行全面可行性分析

(1)进行充分的市场调查,收集全面、准确的市场环境信息,把握准确的市场定位,切忌主观臆断。(2)聘请相关领域的专家,对项目进行技术分析和科学论证,来判断该项目是否有发展潜力。(3)进行财务可行性分析,评估企业的资源占用情况、盈利水平等。

5.建立高效的风险预警系统

(1)由于经营环境变化快,有很强的不确定性,因此企业应根据自身需要,建立有效的风险预警系统,保障企业平稳运行。(2)构建多方面的预警指标体系。适当选取财务报表及其他财务资料中的相关指标,运用数学模型,及时发现流动比率、速动比率、应收账款周转率、存货周转率等财务指标的异常,并采取措施。

6.理顺财务关系,强化内部审计

(1)理顺财务关系,首先应明确相关部门、人员的权责关系,做到各司其职、权责明确;其次,通过授权,明确财务活动的责任部门和人员,建立财务风险的跟踪机制,对企业的每项重大财务决策项目和较为敏感的财务指标,进行持续的、全面的监控;最后,建立完善的风险考核体系,兑现相关责任人的风险报酬,在利益分配上充分兼顾各方利益,做到权责利统一。(2)加强内部审计,对会计工作进行有效监督,帮助改进会计控制,以减少财务状况的差错。

四、化解财务风险的措施———以星级酒店为例

1.创新财务管理运营理念

酒店财务部门应转变传统财务管理思路,不断创新财务管理运营理念。[8]管理层应在战略高度上加强企业资本运作,充分发挥现金流转的资本效益。

2.加强企业成本控制管理

酒店应改变成本管理方式,化被动的成本核算管理为主动的战略成本管理。在全面评估自身财务水平、财务风险的基础上,建立不同情况下的企业成本管理模式,将成本管理提升到企业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使成本信息融入企业的每项具体业务。

3.完善财务风险预警体系建设

酒店应建立危机管理机制,构建风险预警体系。一级指标可选择发展能力指标、赢利能力指标、偿债能力指标、现金流量能力指标及营运能力指标。[9]根据自身经营情况、竞争对手的财务状况,选择部分指标建立敏感性强的财务风险预警体系,通过预警体系模型评估企业当前风险水平。

4.提升财务管理人员专业素质

酒店的财务管理团队普遍存在专业素养不够扎实,风险意识不强等问题,这需要强化对财务管理人员的教育培训,提升专业知识技能。盘活人力资源,创新财务管理用人机制,完善人事岗位调动制度,逐步替换工作岗位适应性差的人员,打造优秀人才流动的高效财务管理团队。

参考文献:

[1]蒋琪发.财务风险的特征及其控制途径[J].江西财经大学学报,2000(3):44-47.

[2]杨根芳.企业财务风险防范与控制探析[J].企业经济,2007(9):160-162.

[3]黄德汉.关于我国中小企业财务风险及其控制的探讨[J].会计之友,2008(34):26-27.

[4]邱启泉.现代企业财务风险的控制与防范[J].会计之友,2008(29):28-29.

[5]孟磊.企业财务风险的防范与控制[J].经济研究导刊,2008(6):21-22.

[6]李燕.企业财务风险成因分析及其控制[J].会计之友,2008(14):32.

[7]肖游.试论财务风险的控制[J].商业研究,2006(13):87-90.

[8]付晓敏.试论高星级酒店财务战略管理[J].中国市场,2012(13):72-73.

提升财务风险管控能力篇2

关键词:国有企业财务;精益化管理;策略研究

中图分类号:F275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6)17-0120-03

企业管理包括采购管理、生产管理、销售管理、财务管理、质量管理、人事管理、物资管理等方面内容。财务管理是企业管理的最重要环节之一,它是根据财经法规制度,按照财务管理的原则,组织企业财务活动,处理财务关系的一项经济管理工作。财务管理以它综合性极强的价值管理方式,涉及企业产、供、销、人、财、物各个要素,并渗透于企业管理的各个环节之中。随着市场经济的健全和发展,财务管理在国有企业中的地位和作用正在日益提高,国有企业财务管理活动始终贯穿于企业生产、经营、建设活动的全过程。加强企业财务管理,充分发挥财务管理的功能和作用,对于企业提升管理水平,实现健康、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也是改善国有企业财务状况、加速国有企业向现代企业转型和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必由之路。

笔者通过分析国有企业提升财务管理水平的必要性以及对国有企业财务管理现状剖析,对提升国有企业财务管理水平的策略作进一步的探讨。

随着经济全球化、国际化发展,越来越多的国有企业迈出国门、走向世界,企业财务管理工作面临新的形势和任务。而当前全球经济复苏仍存在很多不确定因素,我国经济企稳回升的基础还不稳固、不平衡,企业经营形势仍不乐观,经营压力尚未明显缓解,且经济复苏背后隐藏的各种危机和风险对国有企业财务管理提出了更高、更精细的要求。一方面,国有企业高成长、高风险、高投入、快发展的时代特征,决定了其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和运营效率的任务仍然相当重;近年国资委也进一步加大国有企业领导人的资产经营业绩责任的考核,对企业经营风险管控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提高企业财务管理水平,加强企业经营风险管控,保证经营管理的有效性,提高经营活动的效率和效果,已经成为适应经济全球化趋势下企业实现发展和提升管理的需要。另一方面,国有企业作为政府监管和社会监督的重要对象,审计署、国资委、财政部等有关部委对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强化管理、考核、监督及风险管控;各级价格主管部门等机构对政策执行和成本水平日益关注,社会公众作为社会监督的力量,也对企业的行风、政风及国家政策执行开展广泛、持续性的监督,开展依法从严治企任务依然沉重。

在当前经济体制以及国有企业改革不断深入和发展的形势下,国有企业财务管理基础仍比较薄弱,投资、融资、资金、预算等管理以及专业队伍建设方面仍存在一定的差距,财务风险防范机制尚未健全,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企业的竞争力,制约了企业的发展质量和发展速度。因此,如何结合现状,抓住机遇,科学制定企业财务管理策略,提升财务管理水平,有效防范和控制财务风险,推动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是国有企业财务管理工作作为企业管理的重点和难点,凸显其重要性与紧迫性。

(一)财务管理基础较弱,管理体制机制尚不健全

由于国有企业治理结构尚不健全,内部人控制、政企不分等现状制约了财务管理水平的有效提升;财务管理体系建设与企业经营管理的实际需要匹配程度不高,财务管理职责、权责配比、目标定位等尚不够清晰;大部分国有企业在岗位设置、专业人员配置以及专业管理工作开展与现代企业管理要求上尚存在一定差距;财务管理重心尚未全面从狭义的核算管理到广义的投资、融资、运营全过程财务管理转移,财务管理体制难以有机运转并发挥其应有的管理作用。

(二)规范财务管理意识不强,依法经营管理理念有待提升

国有企业是中国企业的重要组成,随着国有企业依法治企工作的深入推进,规范财务管理已成为企业提升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和发展方向。但由于国有企业独特的发展环境及历史背景,大部分国有企业在重大经营决策、重大财务活动等方面缺乏严格的规章制度,内部控制不健全,财务会计基础薄弱,未能按照国家统一的会计准则与制度要求进行会计核算,加之国家对国有企业经营风险的监管虽逐年得到加强但在过程管理中仍存在一定的监管力量不足、监管不到位的情况,企业依法经营管理意识薄弱,使财务管理的重要作用在无形中被削弱。

(三)财务风险管理局限于财务层面,未实现向前端业务延伸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现代企业制度的健全和完善,国有企业在会计基础规范建设、财务内部控制制度健全和完善等方面取得一定成效。但其管理的目标主要停留在规范财务核算管理、健全制度化管理体系等方面,内部控制的重心更多是居于财务层面的控制管理,未将财务风险管理及风险控制点向前端业务部门延伸,未实现风险控制重点由事后监督向事前和事中转移,在规范经营行为、强化业务流程风险控制、驱动财务业务过程一体化、提高风险管理等方面存在一定差距。

(四)预算管控力度和空间有限,有待进一步拓展

预算管理是一种集系统化、战略化、人本化理念为一体的现代企业管理模式,是以企业发展战略为指导,围绕经营管理的全过程,采用价值和实物等多种形式,对业务流、资金流和信息流等进行整合,通过事前规划、资源分配、责任落实、监控执行和评价考核等方式服务于公司战略目标。三中全会以来,国有体制改革取得显著成效,实现了由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转型,建立了国有企业负责人经营业绩考核机制,实行了国有资本经营预算试点,国有企业预算管理工作取得了重要突破,目前大部分企业也建立了比较完善的财务预算管理制度。但受制于国有经济管理环境的影响,国有企业预算管理仍存在不少问题,如管理体制机制尚有待于进一步健全和完善,财务预算质量有待于进一步提升,业务部门预算控制意识不够强,预算控制往往流于形式,制定了预算但缺乏对预算执行过程的监控,预算激励机制未建立健全,难以实现事前规划预测、事中执行控制、事后考核评价的闭环管理,预算的调控力、执行力薄弱,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企业的财务管理水平。

(五)信息化建设与财务管理制度流程不匹配

当前,国有企业信息化建设在基础应用方面已较为广泛普及,财务信息化应用也得到较广推广,少数企业开始尝试建设能够覆盖企业全部业务的信息化系统。企业管理信息化经历了重会计电算化、财务一体化到企业资源规划阶段,但受企业内外因素的约束,信息化推进过程中仍存在信息化系统与现有管理制度、管理流程的要求不相匹配的情况,缺乏既懂财务、业务一体化管理又懂信息化技术复合型的专业人才,容易导致信息化系统使用效率低下,制约财务管理水平的有效提升,甚至阻碍企业财务管理的创新和发展。

(一)科学定位管理目标,着力提升企业价值创造能力

国有企业作为关系国民经济的重要中流砥柱,财务管理的目标应始终坚持服务于企业发展战略目标,既要以价值为理念突出经济效益,也要注重企业的社会责任、社会效应。因此,国有企业财务管理在追求企业经济效益最大化的同时,要充分考虑到社会效益,使财务管理在国有企业改革中不仅仅满足于企业最优化决策,还要服务于社会经济的进步和发展,努力实现经济、社会、环境综合价值最大化目标。企业财务管理目标实施战略化管理不仅是企业财务管理工作有成效开展的基础,也是持续提升财务管理价值创造力,促进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的关键所在。

(二)加强企业文化建设,构建和谐的财务管理环境

企业文化是企业的灵魂,一个企业缺少了文化就会缺少凝聚力,就难以在市场谋发展。长期以来,国有企业形成了重过程、重人情、多变通的企业文化,财务管理理念没有在全体员工思想中得到贯彻和落实,影响财务管理秩序的规范运行。管理文化是企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企业应将依法治企、规范管理的财务管理理念逐步融入企业文化建设中,通过文化的传播、制度的宣贯以及思想的落地,让员工在日常生产经营过程中落实企业财务管理理念,有效提高企业财务管理与风险管理意识,进一步优化企业财务管理环境,为企业管理水平的提升奠定良好的基础。

(三)夯实管理基础,提升财务风险管控能力

良好的财务风险管理体制是企业实现科学发展的重要基础。我国加入wto后,随着市场机制的健全和发展,市场竞争愈来愈激烈,国有企业经营风险与日俱增,国有企业风险案件频发。如2004年,中国航油(新加坡)股份公司因缺乏对投资的风险管理,导致公司出现5.5亿元巨额亏损,并向法院申请债务重组;2006年,国储局也是因为缺乏有效的内部控制手段,未将不相容的岗位进行分离,最终造成国储局巨亏3.7亿元。由于当前一些国有企业决策权与经营权未有效分离、权利制衡机制未真正形成、风险管理意识不足等现状,因此对国有企业财务管理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企业应结合现代企业财务管理要求及自身管理特色,健全财务风险管理体系,夯实企业财务管理基础,确保管理体制有机运转。

1.健全财务风险管理体系

结合国有企业风险管理特色,将财务风险管理体系建设融入企业风险管理体系建设中,在人员结构及管理职能上结合企业财务风险管理的要求进行完善。

2.构筑三道风险管理防线

建立业务部、财务部、审计部联动的三级财务风险防线,一方面,在业务方面从规范制度、流程入手,强化源头的预控;另一方面,在财务方面加强审核把关、风险预警,强化过程管控。另外,在审计方面加大监督力度,特别是对重点领域的监督管理上,应强化关键环节、关键流程监控。

3.建立常态化管理机制

坚持“抓基础、控风险、创效益”的管理理念,通过细化财务日常管理工作,规范业务核算行为,细化内控管理流程,强化财务闭环管理,有效落实各业务环节管理责任,将财务风险管理与经济业务核算管理相融合,将各环节财务风险管理融入日常财务管理工作中,建立长效财务风险管理机制。

(四)推进内控体系建设,促进财务风险控制从事后监督转移到事前预防和事中控制

内部控制是强化和规范企业财务管理的重要手段。《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的实施及《中央企业全面风险管理指引》的出台进一步明确了国有企业依法经营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思路,有力促进了国有企业财务管理工作的有序开展。国有企业要大力推进内部控制建设,通过规范、优化财务业务内部控制流程,主动查找和收集企业财务管理的薄弱环节;落实关键控制,定期开展监督评价,持续改进风险控制流程等措施;建立起财务风险的事前预控、事中监控及事后评价改进的管理机制,实现全过程、动态的管理,持续提升企业财务管理水平。

(五)全面实施大计划、大预算管理,提高财务预控水平

预算管理是促进资源有效配置,确保企业战略目标实现的重要管理活动,它是企业强化财务管理的基础。企业应健全和完善全面预算管理体系,大力推行大计划、大预算管理,落实预算编制流程,实施标准成本管控;强化项目预算管理,实现预算管理范围从重要资金到所有资金、从费用性项目到资本性项目的拓展。同时,强化预算集约调控,通过对预算各明细指标的节点控制,有效地监控企业生产、经营、建设全过程活动,及时发现和处理经济活动开展过程中存在的财务管理问题,适时化解风险,实现事前和事中的有效管理和控制;健全预算的绩效激励机制,实现预算的刚性约束作用。要结合企业实际情况在投融资、资金、预算、担保等重点环节、建立有效的财务预警机制,促进财务管理工作落到实处,提高企业财务管理的预控能力,实现企业财务资源的优化配置。

(六)管理创新与信息系统深化应用并举,提高财务管理效率

企业信息化是指通过对信息技术的应用、开发和使用企业的信息资源,提高管理水平、开发能力和经营水平的过程。我国国有企业控制着国计民生的重要行业,在国民经济中居于主导地位,因此,对国有企业财务信息化问题的研究具有深远的理论意义和重要的现实意义。一方面,梳理和优化财务制度流程,结合信息化的发展规划,对当前财务制度流程进行科学改进,以更好满足信息化建设的需要;另一方面,创新与应用高度融合。对信息系统深化应用,实质上也是财务管理创新提升管理水平的重要举措,必须将财务制度流程与信息系统的深化应用相融合。应结合企业管理战略发展的需要,对信息系统的相关流程,特别是关键控制进行设置、调整与优化,进一步强化业务流程可操作性和可执行性,促进财务与业务的高度融合,在日益完善的市场经济条件下不断创新管理手段,提升财务管理效率,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

(七)推进财会队伍专业化建设,提高财务管理能力

财务管理是现代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而专业化管理人才的培养是关键。因此,必须大力加强财会队伍的建设,努力挖掘和培育复合型的专业管理人才,提升国有企业财务管理质量和管理效率,为提高国有企业财务管理水平奠定坚实的基础。一方面,从增强管理意识入手,全面提高管理人员大局意识、风险意识,促进财务管理从核算到管理的转变,将管理和风险防范的意识贯穿于企业财务管理活动的全过程;另一方面,从队伍建设入手,将复合型财务管理人才的培养纳入企业人才培养规划,建立学习型、创新型的财会队伍,为企业夯实财务管理基础、健全财务管理体系、有效控制经营风险、实现健康稳定发展,做好人力资源储备,满足现代企业财务理的需要。另外,除对现有人员进行专业化管理和培训外,还应该制定人才引入规划,面向社会甚至是国外招聘优秀的管理人才,既能充实力量,又能带动企业专业化管理水平的提升。

参考文献:

[1]李萌.集团财务管理研究[D/DB].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2012.

提升财务风险管控能力篇3

医院自古以来就承担着救死扶伤的重任,这不仅是一种社会义务,也是整个卫生行业公益性的一种体现。在发生一些重大自然灾害或者是突发性的社会事故以后,医院特别是公立医院必须承担起相应的社会责任,为那些弱势群体以及无助病人提供良好的医疗救护。而这些受助者往往无法支付医院高额的救治费用,公立医院自身的公益性也要求其开展无偿救治,这就使得医院在进行财务管理的时候,必须要适时的做好应收账款的坏账准备。

二、CoSo框架下医院财务风险的应对能力分析

公立医院所面临的财务风险多种多样,在许多的业务流程以及环节当中都有存在,这就需要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体系,从而加强对于财务风险的管理与控制,尽可能的避免财务危机的产生。因此通过运用CoSo内部控制框架,能够有效地对医院内部控制当中的一些薄弱环节进行分析,从而将容易出现财务风险的关键点进行归纳,为公立医院以后的内部控制提供良好的参考。1.控制环境在CoSo内部控制框架当中,控制环境是最为基础的一个环节,主要包括公立医院的责任划分、医院员工的职业道德与胜任能力、组织结构以及管理层哲学与经营模式。而医院在控制环境的过程中,最容易出现以下两个问题。首先,由于组织结构以及责任划分中存在的问题,很容易造成内部控制不力,进而引发财务风险。在公立医院的组织结构当中,领导大多都是由上级任命,医院的大部分权利都集中在院长手中,这就使得在一些风险的应对过程中,由于院长的一时疏忽,造成严重的财务风险。其次,在管理层哲学、经营模式以及风险意识中存在问题。由于医院自身的一些特殊性,使得医务水平较高的学科带头人担当管理者,而这些人的财务知识比较欠缺,在应对一些财务风险的过程中,很容易出现一些问题。这就使得公立医院在面临一些重大项目的投资决策的时候,很容易带有较强的主观性,失误的发生概率也就大大提升了,进而会引发一系列的财务风险。2.风险评估风险评估的开展,最主要的任务是对目标过程中可能产生的风险进行确认与分析,从而为决策者提供科学的依据。在2004年9月CoSo的《企业风险管理———整合框架》当中,将风险评估的要素进行了进一步的细化,包括事件识别、风险反应、目标确定以及风险评估。这就使得风险评估的高度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达到了风险管理的高度,这就充分的体现出了控制的核心理念为风险的观点。公立医院应该根据这四个要素,对于自身的内部控制进行改良,从而尽可能的做好风险评估,降低财务风险的发生概率。3.控制活动在项目的开展过程中,控制活动最主要的目的在于,一些风险活动的政策与程序能够在管理者的要求下执行。但是,在我国的一些公立医院当中,财务管理制度不是很健全,对于风险管理的开展往往停留在审计监督以及财务会计当中,并没有形成严格完备的风险管理制度。而在医院的内部,由于内部控制的不健全,使得一些规章制度与制度存在矛盾,缺乏对于一些不常见的财务风险的控制能力。4.内部监督在医院日常的业务开展当中,通过持续有效的内部监督,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提升风险的识别能力。然而在我国的公立医院当中,实行的是院长负责制这就很容易造成内部治理机制不完善,审计部门在开展工作的时候,经常会受到其他因素的干扰。除此之外,由于审计人员自身的专业素质影响,内部监督的作用也不能充分的发挥出来,很难做到真正的财务风险监督控制。

三、加强公立医院内部控制,提升财务风险防范能力

1.改善医院内部环境首先应该注重培养公立医院人员的风险意识,促进道德与能力的提升。公立医院应该注重财务人员素质的提升,为财务人员创造条件,积极的参加培训学习,从而保证能够及时的获得最新的知识,促进业务能力的提升。除此之外,还要强化医务人员参与内部控制的思想意识,保证每一位员工都能自觉的按照内部控制的制度要求规范自身的行为与意识。其次,要促进医院管理者管理理念的转变,提升医院领导对于管理的重视程度。与此同时,要加强对于医院管理人员审计与财务专业知识的培养,从而在面临财务风险的时候,能够更好的应对,尽可能的减少由此产生的经济损失。2.改善风险评估公立医院应该加强对于内部财务控制的能力,从而有效的评估识别风险,尽可能的加强对于风险的监控。在加强风险评估的时候,可以适当的借鉴企业的管理经验,成立专门的财务风险小组,通过完善的财务风险识别机制,最大程度上的将风险的发生概率降到最低。除此之外,应该自与医院身的具体特点相结合,及时的建立风险预警机制,通过完善的评价指标体系,通过优先的控制顺序,采用最合理的风险预防管理策略,将财务风险的损失降到最低。3.强化控制活动公立医院应该结合自身的具体特点,建立起全面的财务控制制度,通过完善的内部审批制度,保证国家各项法规政策能够得到有效的贯彻落实,进而为医院内部控制制度的有效实施提供良好的基础。在进行资金筹备的时候,所有的筹资工作必须在财务部门的严格监管之下开展,保证能够按照规定的期限偿还,尽可能的避免财务风险的发生。与此同时,应该加强公立医院内部相关部门的联系,通过完善的协作,对于财务活动的框架进行完善,从而找出财务风险控制的关键点,为医院预防财务风险提供可靠的保障。4.加强内部监督在确保医院经营目标实现的过程中,加强内部审计能够有效的对内部控制进行评价。因此公立医院应该及时的建立财务风险管理目标,通过编写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强化对于自身的财务控制监督,从而提升对于工程建设等专项项目的审计工作水平。完善预算审批制度,对药品、库存物资和固定资产以及预算、收支等经济活动合法合规性进行定期检查。除此之外,要与医院的实际情况相结合,细化内部控制的要素,从而达到全面控制内部可能存在的风险,及时的采取相应的解决措施,避免财务危机的产生。

四、结语

提升财务风险管控能力篇4

[关键词]高校;财务内控;制度建设;防范措施

1高校财务内部控制中存在的问题

首先,一些学校对财务内控制度的重视不够,大部分的时间和精力都放在教学科研上,存在以会计内控取代财务内控的情况,未能树立良好的财务风险防范意识,以致高校的实际财务情况与财务规划的目标存在较大差距,不利于高校财务内控管理的有效施行。其次,一些学校的财务内控预算管理系统存在较多问题,整个过程缺乏透明度,且预算变更较为频繁,进而影响到预算管理的执行力,导致学校财务预算管理停留在表面形式上。最后,由于财务人员的素质参差不齐,部分人员存在篡改财务数据等情况,给学校财务内控管理带来更大挑战。在进行内部审计时,多数审计人员都比较重视财务报表的审计,对财务管理的分析不足,且财务内部控制体系不够完善,以致监督工作的时效性不高,这些因素叠加复合抬升了高校的廉政风险[1]。

2高校财务内控制度建设与廉政风险防范的具体措施

2.1完善财务内控体系,增强廉政风险防范能力

首先,需要明确学校财务部门的工作职责,使其能够主动承担廉政风险防范管理的责任,将财务内部控制与廉政风险防范纳入到工作日程中,对各项经济活动进行全面监督,使学校能够更好地对廉政风险进行防范。在进行财务内部控制的时候,需要将其落实到学校经济活动的整个过程,对廉政风险点进行确认和防范,并根据不同的岗位责任对岗位风险的高低进行评判,之后依据经济业务的关联度进行科学分析,不断完善财务内控预算管理系统。一般普通高校财务预算管理系统包括了固定资产与资金管理、预算管理、会计核算管理及成本控制管理等几个部分,该系统对学校所有经济活动的开展都有着较大的监督制约作用,需要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促进各项工作的顺利进行,实现对管理方案的制定、执行、监督等各个流程的控制和管理,使高校的廉政风险防范能力得到有效提升[2]。

2.2树立廉政风险意识,重视财务内控流程管控

为促进高校财务内控与廉政风险防范的有效进行,高校的管理层需要及时树立良好的廉政风险意识,按照要求做好风险防范工作,不断提高自我管理能力,为高校财务内部控制与廉政风险防范工作的开展提供有利条件。作为高校的领导者及管理者,需要及时明确划分各个工作人员的权力及责任,严格做好重要岗位的风险管控,对廉政风险点的设计进行细化,并将其作为重要依据,加快高校财务内部控制管理制度的建设。其次,为提高财务工作人员的能力及素质,使所有教职工的廉政风险防范意识得到增强,需要积极开展廉政培训教育活动,使其能够更好地适应学校发展需求。最后,需要做好对财务内控流程管控,制定详细的财务内控业务流程图,将经济业务处理的过程充分反映出来,以此加强不同部门之间的联系,并结合学校情况对风险控制点进行合理确定,对流程要点进行总结和评定,使高校廉政风险防范的工作水平得到有效提升。

2.3完善内外部监督机制,提高制度的实际执行力

首先,需要及时对学校内部的监督机制进行完善,充分发挥监察审计部门的职能作用,做好日常业务活动全过程的监督和稽核等各项工作,将责任落实到各个工作人员的头上。通过建立事前到事后的整体监督机制,提高财务内部的公开性,使所有教职工都能够及时了解经费收支情况,使学校内部的监督能力得到有效提升。其次,需要与外部监督单位相互配合,做好各项检查工作,对检查结果进行公开,以此发挥各方力量对学校财务内控的监督,及时对廉政风险进行消除,使学校财务管理水平得到有效提升[3]。总之,在进行高校财务内部控制与廉政风险防范工作时,仅仅依靠单个部门的力量是不够的,还要借助学校整体及社会各方的作用,促进高校财务内控及廉政风险防范工作水平的提升,为高校教育事业的长远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3结语

综上所述,科学合理的管理制度是保证高校财务内控管理得以顺利开展的重要基础,只有充分发挥管理制度的功能效用,才能够保证高校财务内部控制的整体效率及质量,使高校廉政风险得到有效防范。为促进高校财务内部控制与廉政风险防范的有效进行,需要积极完善财务内控体系、增强学校的廉政风险防控能力,树立廉政风险意识、重视财务内控流程管控,完善内外部监督机制、提高制度的实际执行力,从多方面提高高校财务管理水平,为高校教育事业的持续发展提供有利支持。

【参考文献】

[1]董晓洁.浅谈高校财务内控制度建设及廉政风险防范措施[J].纳税,2019,13(12):116.

提升财务风险管控能力篇5

关键词:新经济背景;财务风险;防范;策略

中图分类号:F27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6-0-01

在新经济背景下,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全球一体化进程的加快,我国企业在经营管理过程中面临的环境也越来越复杂,财务管理活动已渗透到企业生产经营的各个方面,而财务风险管理是企业管理系统中最为重要的子系统和组成部分,财务管理的重要性日益显现出来,因而,财务风险防范就逐渐成为了企业财务管理的重要问题之一。本文首先对新经济背景下的财务风险特征和现状进行探析,最后再提出策略建议。

一、新经济背景下企业财务风险的特征分析

企业的财务风险作为一种客观的经济现象,是指在企业的财务活动中,因为一些难以预料或无法控制的原因,导致其实际收益与预期收益发生背离等不确定性的状况,使企业蒙受一定损失。在我国市场经济的新背景下,企业的财务风险特征主要体现为几个方面。首先,财务风险具有客观存在性[1]。其次,财务风险具有全面性。另外,财务风险还具有收益与损失共存性特征。财务风险与企业的收益共存,企业承担的财务风险越大,其可能收益越高,反之就越低。

二、我国企业财务风险防范现状中存在的问题

(一)财务管理人员缺乏财务风险防范意识。在我国企业的风险管理实务工作中,很多企业的管理层人员缺乏风险防范意识,在他们的认知中认为仅仅将生产、销售经营好,就可以不断有盈利,认为就不会产生财务风险[2]。因而,没有建立对财务活动进行风险预测、识别、分析与控制的专门机构,财务管理人员也缺乏积极主动、系统地风险管理意识,导致企业财务风险的事前管理缺位、事中和事后管理具有一定的随意性。并没有正确的理解时间价值、风险价值、边际机会成本等风险意识,导致财务风险无法很好的防范。

(二)企业的财务控制管理的力度不够。目前,我国许多企业的财务决策普遍存在着主观臆测的现象,对于一些存在严重问题的应收账款,并没有及时的处理和控制,因而做出的决策很多都是靠管理者的主观判断,并没有进行科学的控制和结算,这使得我国很多企业的财务负担比较重,财务控制管理的力度不够,增加了财务风险[3]。

(三)企业缺乏健全的风险识别、评估和监管体系。我国不少企业缺乏健全的体系,对企业主要的经济往来业务缺乏风险识别、评估、以及监控体系。导致企业的审计工作只能局限在企业的财务报表和经济责任审计方面,缺乏对企业内控程序执行情况的审核和监管。使得管理部门的约束机制无法做到位,也阻碍了企业财务风险的防范。

三、新经济背景下企业财务风险防范策略建议

针对以上提出的我国企业在新经济背景下的财务风险现状中存在的问题,本文提出了以下防范财务风险的策略建议。

(一)提升财务管理人员的决策水平。企业的财务管理人员的意识和综合素质对于企业财务风险的防范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所以,我国企业需要提升财务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提升财务管理人员的决策水平。首先,通过培训,使企业的财务管理人员具备扎实的财务风险相关专业知识及技能,可能提升其面对财务风险时的敏感性和判断力,以便及时、科学的判断和提出财务风险防范方案。其次,通过对财务管理人员的政治思想以及心理的培训,来提升财务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最后,保障会计信息质量。严格执行会计法律和会计准则规定,客观反映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避免会计信息失真,导致决策失误。

(二)强化风险意识,构筑严密的企业内控体系。在企业经营管理中,加强对生产经营中可能存在的各类风险的梳理,树立正确的风险观是其首要任务。根据《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和有关法律法规及其配套办法,制定本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并组织实施。

(三)构建企业的财务风险预警系统。财务风险预警机制主要是通过财务风险指标体系,对企业实际财务运行数据进行预测分析,及时向管理层及有关方面发出风险预警,以便采取应对措施的一种机制。构建财务风险预警机制,可以预知财务风险的征兆,当可能危害企业财务状况的关键因素出现时,财务风险预警机制就能发出警告,以提醒管理层及早采取对策以减少财务损失。

(1)构建短期的财务风险预警系统。构建我国企业完善的财务风险预警系统,首先需要建立一个短期的财务风险预警系统,接下来再构建长期的风险预警系统。短期财务风险预警系统中最重要的内容就是现金流量预算的编制。而编制企业现金流量预算的主要内容就是现金流量分析,全面的将企业的动态现金流显示出来。其中,短期的应收、应付款项,以及存货科目的某些项如果没有平衡,就可能将导致企业财务风险的出现,所以,将这三个项目的相关款项作为警示短期财务风险的警源。同时,在此基础上,建立量化的全面预算表,来预警我国企业未来现金收支情况,可以构建以周、月、季、半年或一年为期的滚动式现金流量预算。

(2)构建长期的财务风险预警系统。在短期财务风险预警系统的基础上,还应该从企业长期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来考虑,还需要构建企业长期的财务风险预警系统。长期的综合评价指标可以为我国企业的经济效益即获利能力、偿债能力、经济效益以及未来发展潜力等内容来防范财务风险。最终,设立风险预警指标体系,通过长期与短期互相补充,共同服务于构建我国企业的财务风险预警系统,旨在提升企业的财务风险防范能力。

(四)设立完善的财务监督制度,强化账款的管理水平。我国企业需要设立完善的财务监督制度,首先需要有审批制度,并且审批要有规范程序。企业应该根据资金的额度来确定审批的层次,资金额度越大,需要的审批层次就应该越多。同时,我国企业需要强化账款的管理水平,应该构建专门的信用管理机构,协助进行企业应收账款等款项的管理,提升企业的风险防范质量。

综上所述,在我国新经济背景下,企业的财务风险客观存在于企业经营管理的各个环节中,我国企业需要构建财务风险预警机制、采取适当的财务风险防范策略,从财务管理的各个环节重视财务风险防范,最终提升企业的财务风险管理水平,提高企业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阳顺英.试论财务风险管理[J].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6,6(03):65.

提升财务风险管控能力篇6

关键词:建筑企业;财务风险管理;控制方法

建筑企业自身具有很强的流动性,工程建设周期较长,生产方式多样性等特点,在成本预算、绩效考核等方面同一般生产企业还存在很大不同,实际需要面临的财务风险会更大。而就现阶段实际情况来看,市场经济环境越发的复杂,科技水平更高,使得其建筑企业需要不断提升其自身发展规模和水平,这时就需要建筑企业在经营中对财务风险管理进行适时调整,从而有效满足新形势下建筑企业发展的实际需求。

一、导致财务风险出现的原因

(1)建筑企业财务工作人员素质水平不足。计算机技术的有效发展,推动了企业会计电算化的普及,传统手工记账的方式逐渐被取代,需要不断的对建筑企业财务人员进行适时的调整,从而提高财务工作人员整体业务水平。而现在大多数财务人员流动性大,培训体系不健全,自身储备知识量有欠缺,导致其不能满足建筑企业发展的实际要求。

(2)财务控制欠缺。由于建筑行业竞争激烈,有些企业为了获取市场不惜放弃利润招揽项目,项目建设周期相对较长,不可预见因素较多,管理人员自身管理经验的欠缺,造成了建筑企业的资金周转困难,无形中增加了工程成本投入。财务人员对业主的经营状况不够重视,使得资金回收相对较慢,甚至出现坏账的情况。同时,由于对资金管理不到位,导致供应商出现断货、撤场以及诉讼等使企业整体收益受到影响。正是财务控制方面的欠缺,导致财务风险加大。

(3)财务监管不具备有效性,且没有落实到实处。建筑企业中的财务管理工作是非常复杂的,部分企业会为未来利润的提升而对相应的交易活动进行较为刻意的隐瞒,使得财务账目不能真实的反映出建筑企业的实际经营活动。而核算体系中只是对其中一少部分经营活动进行反映,使得会计核算真实的作用没有被充分发挥出来,导致核算与企业经营活动之间严重分离,加之财务监管的缺失,使得企业自身的经营情况不能被真实的反映出来。

(4)不具备完善的风险控制体系。目前多数建筑企业管理人员都没有深刻的意识到财务风险管控的重要作用,由于意识不足也没有对财务风险进行系统化、科学化的管理,并且在对风险管理结构的设置上还存在一些不足,使得风险管理存在一定缺失。风险监控体系的不完善,使得企业在处理和解决财务风险方面受到了严重的影响,容易导致建筑企业的风险加剧。

二、财务风险类型的划分

首先,筹资风险。随着经济形势放缓,资金投入减缩,导致业主资金拨付不到位,而建筑企业为了保证发展规模以及合同履约率,通常在流动资金不足的情况,向银行申请贷款是最为有效的方法,但是大量利息的支付使得企业财务要面临更大的风险。其次,投资风险。随着行业市场竞争的加大,使得大部分建筑企业新添购置固定资产以及通过债权、债务投资等方式来作为企业的另一个利润增长点,然而由于企业相关投资不合理,信息不对称等情况的存在,使得企业收益严重受损,加剧了财务风险。再次,收益分配风险。在企业进行经营过程中,收益分配的不合理会直接影响企业投资方的积极性,导致企业偿债能力下降。此外建筑企业预算体系的不完善,使得前期预算不能有效落实到实际,导致投资方利润分配和实际资金情况缺少必要的联系,容易导致企业担负大量的资金成本压力,使得建筑企业自身财务风险上升。

三、提升财务风险管理水平的有效途径

(1)提高财务人员整体业务水平。随着社会发展对于人才的需求有了更高的要求标准,因此,想要符合社会发展的的根本需求,就要不断地完善和提升。而在建筑企业中,要注重提升财务工作人员的分析能力和风险敏感度,加强职业判断能力。还要定期组织财务人员进行相关的培训,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性,确保账目和实际情况相一致,使得管理人员能够将其作为参考依据,从而对建筑企业的经营决策做出准确的判断。

(2)做好项目管理工作,并对其过程进行控制。首先,建立起完善的风险管理队伍。针对在建工程项目的管理,就要组建完善、且健全的管理队伍,然后按照科学流程对工程的整体设计方案、合同管理、施工技术等进行逐一审核,充分发挥其自身监督管理的职能和作用,进而使工程建设能够顺利进行。其次,对工程资金进行有效地统筹规划。根据工程招标的实际价格以及相关经验来制定适合该项目的资金使用明细,有针对性、有计划的对工程项目每一笔资金使用都进行严格管控和审核,保证资金使用符合工程的预算标准。再次,对工程成本进行有效管控,保证建筑企业经济收益的最大化。由于市场环境的改变,使得人力、物资等方面也相应的发生了改变,因此建筑企业就要制定科学合理的目标成本方案,从而推动企业能够健康长远的发展。最后,项目结算管理。工程整体建设完成以后,如果不能及时的进行结算,不但影响企业资金的回流,还有可能会出现一定的坏账损失,因此建筑企业一定要组建结算小组,委派具体人员进行结算,否则易导致工程索赔失去法律依据。

(3)提升预算管理水平。建筑企业要降低财务风险出现的几率,就要制定一套完善、健全预算管理体系。其中包含了企业财务预算、企业内部各部门的预算额度以及经营预算等。建筑施工企业项目施工周期长、涉及资金量大、资金来源渠道广泛等特点,所以做好资金预算的有效管理就显得非常重要了。因此,建筑企业必须要不断强化自身资金的有效管理,提升其监控水平和能力,确保企业资金能够被合理使用,从而有效提升企业对财务风险的管控能力。

(4)建立健全的风险预警体系。第一,要制定科学、合理的财务监测指标。按照建筑企业自身所具备的的特点、企业实际的运营情况以及需要完善的财务指标等方面,进而确定财务监测指标。第二,对相应的指标进行综合评估。首先,按照指标自身的重要性来确定其自身所有承担的权利大小。其次,聘请相关方面的专家,并选派企业相应人员共同进行探讨商议,从而对指标进行有效评估。最后,按照相应指标的权重对其进行打分。第三,充分结合相关财务指标对企业实际情况进行分析,同时还要有效结合其他相关部门所提供的信息,再进行预警分析报告的编写。

(5)提升企业内部审计的水平。建筑企业希望有效执行风险管理体系,就一定要有目的的扩大企业内部审计的职能和权利,充分发挥其在保证企业运营以及风险防范方面的作用,并对建筑企业内部各项指标进行量化。同时,内部审计水平的提升能够减低财务风险出现几率,有效提升企业综合竞争实力,保证企业经济效益的最大化。

参考文献

1.卑建秋.新形势下建筑企业财务风险管理控制.会计师,2013(1).

提升财务风险管控能力篇7

关键词:高等院校;财务风险;防范

在教育产业化的发展背景下,我国的高等院校规模不断扩大,教育事业发展蒸蒸日上。在市场经济的发展下,很多难以预料的因素出现,在高校的财务管理中,很多的复杂因素必须综合考量。高校属于特殊的组织形态,在风险增加的情况下,经济损失的可能性增加。

一、高等院校财务风险及特征

高校的财务风险即高校在经济活动中,受到很多不确定性因素的影响,其预期收益和实际收益产生偏差,最终使得高校出现损失。其财务风险具有以下特征:

一是客观性。首先高校的财务风险属于客观存在的事实,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难以消除、避免,只有采取不同的应对策略来防控风险的发生,降低高校的经济损失;二是高校的财务风险可以转嫁。由于高等院校属于事业单位,其财政支出主要来源是政府拨款,没有独立的民事责任。高等院校出现破产情况,其财务风险就会转嫁到政府身上,将政府的财政压力增大;三是相对具有隐蔽性。高校的财务风险不易被发现,所以,必须整体考量财务风险,及时化解风险,保证学校好的发展环境;四是具有不确定性。由于各种内外部因素的制约和影响,高校的财务风险可变性强,即具有不确定性;五是高破坏性。高校若发生财务风险,则影响的不仅是高校的可持续发展,同时还会对社会的稳定产生深远影响;六是全面性,即高校的财务风险发生在整个管理环节中,比如资金的筹集、使用、分配等环节。

二、高等院校财务风险的表现

(一)信息安全风险

目前,高校的财务管理主要是通过互联网、电子商务为技术基础进行理财。通过网络财务管理,进行远程财务事务处理,在线报告实时概况,可以进行在线管理,促进了高校的资源整合。同时风险有:对于财务管理系统如果没有正确操作、一些操作人员的信息安全技术理论知识欠缺,资料随意下载,可能导致计算机病毒的侵害,导致使用网络受阻等问题;财务信息出现泄露、篡改、删除等问题,引发财务网络系统瘫痪等问题;财务系统受到黑客入侵,网络设备被损坏,从而产生资金缺损现象。

(二)投资风险

高校在逐步建设过程中,不断投资固定资产、经营性资产、证券、校办产业等。实际上,校办产业的实际收益很少,还经常出现亏损,证券市场的盈利也是非常有限的。后勤经营性资产获得也只是少量的现金流量。因此,高校的长期投资风险存在,盲目建设,具有资金短期流动的风险。

(三)筹资风险

高校的负债筹资模式,可以迅速筹集资金,实现基本的发展目标,增强师资力量,促进教学质量的提升。相反,一些学校并没有将贷款资金进行科学安排,引发贷款资金使用不当、资金利用率低的问题,以至于学校的财务负担增加,筹资风险加剧。

(四)资本预算风险

资本预算即充分筹划资本项目,做好财务的总体规划。高校对于新建校舍、建筑物翻修、设施更换、基础设施建设、土地征用等现实问题,不是全部都能尽善尽美的做好规划,往往发生现金净流量骤减、专项经费被挪用等问题,可能引发资产的不良配置等资本预算风险。

(五)内部控制风险

一些高校的财务管理体系机构不健全,管理人员综合素质较低,建立的制度不能对外部环境有预见,反应滞后,财务风险增加。还有些高校将自身的财务风险隐匿,盲目增加借款资金,套取银行的信用,这就导致财务风险隐患的存在。同时,一些高校的内部牵制体制不够完善,会计工作缺乏系统性和有序性,这就容易发生公款私存、帐外账等,引发国有资产的流失。

(六)学生欠债风险

高校在不断扩招后,学费标准也逐渐提升,高校的贫困生人数增多,导致欠费的学生人数扩大,一些学生恶意欠费,欠费问题更加严重,众多的欠费,会造成资金的短缺,可能引发财务风险。

三、高等院校财务风险的成因

(一)高校的风险防范意识不够

很多的高校开展举债建设,纷纷扩大规模,建设的合理规划不足,没有按照自身的实际承受能力进行投资,引发负债投资成本和实际收益不相匹配的状况。作为高校的财务管理人员,对网络财务管理系统操作的技术不过关,信息安全管理意识淡薄,导致信息安全风险发生。贷款资金的成本理念不强,习惯于按照国家的法定预算获取和使用资金,风险意识不高。

(二)风险管理体系不健全,预算控制的刚性不足

高校具有资产自由支配权,管理者具有独立行使权,没必要对委托人负责,使得高校的资源少有监督体系的维护。一些高校的财务内部监控体系不健全,成本核算不到位等。高校的财务风险管理最重要的内容是预算控制。实际的风险管理中,一些高校没有进行精细的预算编制,按照当年财务状况、上年收支状况、实际收支状况开展编制,项目不够精细,预算支出的核算局限性不强,全面性不足,部门预算的领域受限,预算外的项目随意增加,缺乏固定性。预算的权威性、约束力不足,结果是预算失控。

(三)重点监控不足

高校财务风险核心范围在对外投资、贷款、基本建设、校办产业等领域。对于这些问题,由于重视程度不够,事前重点监控工作不够,使得财务问题增多,尤其是对办公费、会议费、车辆使用费等的监督,导致一些人利用管理漏洞,将国家资金骗走。专项资金被挪用、挤占,资金的实际效益并没有发挥。一些单位没有根据要求定期开展固定资产盘点,资产入账不及时,固定资产明细登记不及时等,导致账实不符。一些高校不断扩招,举债建设,对建设资金没有进行合理安排,导致筹资负担加大,贷款危机频现。

四、高等院校财务风险的应对策略

(一)提升高校的风险防范意识

高校的日常财务活动,通过网络进行内外部的联系,作为财务管理和系统操作人员要逐步增强网络信息安全知识的学习和培训,提高相关工作人员的财务风险意识,正确操作财务系统。加强对自身的准确定位,避免盲目发展。加强对国家的相关教育政策的准确理解,合理安排贷款规模,减少负债投资成本,降低财务风险。高校必须逐渐改变长期以来形成的对于国家拨付资金的无偿使用习惯,提升对贷款资金的认知度,增强资金的成本观念和风险意识。在贷款前要充分考虑自身的还贷能力和资金的潜在风险,同时要考虑利息支付和到期归还本金等问题,摒弃传统的政府买单思想,增强偿还意识。

健全高校的经费筹划体制,不断改善筹资结构。在基本的贷款融资基础上,提升校际、校企之间的相互合作,有机结合自身的人才和技术力量,提升科研成果的转化力。增加社会捐赠资金、教育资金,加大教育资金的来源。还可以通过成人、网络教育的模式,开办培训班等来教学,适应不同层次人群的高等教育需求,同时还扩大自身的资金来源,使得资金的来源渠道逐渐多样化;不断实现合理理性的融资。高校应该按照其具备的偿债水平,科学地安排贷款规模、贷款结构,有效控制财务成本,提高贷款资金的使用率,正确使用贷款资金,降低财务风险,增强投融资风险防控意识。

(二)加强预算管理约束力、健全风险预警体系

通过健全预算控制系统,按照“以收定支、收支平衡”的原则进行风险防范。对于支出的预算,要科学测算、严格控制,按照高校的财力情况将其列入年度的预算中。高校开展经费使用范围、开支标准等的审核、监督,主要依据“经费包干、专款专用、超支核减下年度指标”等方法来进行。定期总结校内各单位的经费使用状况,考核单位负责人,加强源头的风险防控。

同时要逐步健全财务风险预警和管理体系,及时掌握财务运行情况、挖掘运行中的潜在风险,为高校的管理层决策提供有效的根据,并且可以及时采取相关应对之策避免财务风险。通过基础信息系统,将基本的内外部财务信息资料收集起来,然后传递到分析监测系统,由其开展财务风险指标(比如偿债能力、学生欠款率、收益能力、负债率等)评价,利用定量和定性的分析方法,评价高校的财务风险,若超过预警线,要及时进行预报预警。要定期监督和检查运行效果,及时修改财务风险信息,最终真正实现财务风险的预警功能。

(三)提升风险重点监控效率

对于对外投资、贷款、基本建设、校办产业等领域的重点监控要在事前采取一定的防范之策,避免财务风险发生,高校要注意避免盲目扩张。高校要开展有效地业务控制活动,健全实物资产保全制度。认真核实投入资金的使用渠道、用途,避免财政资源浪费。对于校办产业等经济效益审计等问题,高校要积极促进教育资金的合理、有效使用,将浪费降低到最低,并尽可能杜绝浪费。同时要明确财政运作的主体,其权责明确。同时高校要有效提升教学质量,保证内部资产固定性,增强外部资产的流动性,提升资金结构的规范化,使风险和收益优化组合。此外,还要严格审核并筛选合资人,将各种责任关系明确化,最好选择的是业绩好、信誉度高的投资人、合伙人。管理好基建设备的采购,控制投资规模,招标制度规范化,专项经费比如道路维修、修缮、批量仪器设备购置、实验室建设、学科建设等开展项目式管理,给予可行性论证。

五、结语

综上所述,通过上面的财务风险特征的分析,针对存在的信息安全风险、投资风险、融资风险、资本预算风险、内部控制风险等,从风险防范意识不够、风险管理体系不健全以及预算控制的刚性不足、重点监控不足等方面,采取增强风险意识、加强预算管理约束力、提升风险重点监控效率等措施去防控风险。

参考文献:

[1]任怀坤.高等院校财务风险及其防范策略探微[J].财经界(学术版),2014(17).

[2]杜玉华.高校财务风险管理研究[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03).

[3]秦秋菊.高校财务的风险管理以及内部控制探究[J].现代经济信息,2015(01).

提升财务风险管控能力篇8

【关键词】供水企业;财务内部控制;措施;概况;问题;监督;内控制度

内部控制是指为达到经营效率提升的目的,组织对各种资源的充分获取及利用,为实现管理目标,在内部实施的各种制约与调节的组织、计划、方法与程序。作为一种管理控制,内部控制是足足策略有效执行的重要手段。为社会提供公共服务是供水企业的职责,其发展是否良好直接关系到人们的生活、生产及国民经济的发展。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大量供水企业生产管理模式已无法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需求,新经济形势下,如何合理规划大规模投入固定资产,如何提升企业经济利润都成为了供水企业避免面对的问题。基于此,应加强供水企业财务内部控制,有效提升企业经济效益,推动供水企业的快速发展。

一、财务内部控制的概况

在企业管理领域控制论的运用形成了内部控制。内部控制作为控制论内经济控制论的重要组成内容,其通过控制论、经济控制论等科学方式对各个组织内部经营管理过程进行分析与研究。同时利用控制论理念、原则与方式对供水企业经营管理控制过程加以分析,根据控制目的不同,内部控制可分为两个方面:财务控制和管理控制。财务控制是指保护财产物资的安全性、会计信息的真实性与完整性及财务活动合法性的相关控制。

按照相应程序实施内部控制,该控制程序需要一定成本。如设计控制环节、设置岗位、配备人员等。在内部控制制度设计时,企业因成本制约,无法进行优质内部控制的制度。合理的制度,需对设计经济、执行效益型进行充分考虑,才能实现供水企业财务内部控制的目标。

二、供水企业财务内控存在的问题

1.内部控制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

为督促企业合法合规经营、建立健全内部控制系统,国家已形成包含政府监督与社会监督在内的企业外部监督体系。但实际应用中却存在一定问题,严重影响了监督效果。其原因如下:

(1)多种监督功能标准不统一,管理分散,监督主体间信息沟通不畅,无法形成完善的监督体系;

(2)各种监督无法遵循既定目标实施,部分企业、部门以预算、创收平衡为目的,导致监督弱化情况的大量出现;

(3)执业环境不规范、业务竞争不正当的因素,导致注册会计师监管不到位,无法充分发挥注册会计师的社会监督作用。在政府监督与社会监督下,供水企业内部审计制度化并没有形成,无法形成综合治理合力,导致监督机制弱化。

2.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

供水企业没有建设覆盖全员的内部控制制度,进而无法向企业所有业务领域进行全面渗透。因此不能对财务会计信息、各级管理部门绩效进行正确评价。内部控制制度是企业所有业务部门、人员,在业务经营中形成的互相影响、制约的一种动态机制。在供水企业财务内控中,其经济业务包含5个环节:授权、审批、执行、记录与复核,各个环节都需要不同部门的配合,才能达到内部控制的作用。但供水企业在业务流程内部控制、资产控制等方面存在极大问题,如业务流程各个环节连接不紧密,无法充分发挥内部控制的作用。同时财务会计系统与企业内控环境、程序也存在无法相互联系的情况,致使内部控制文件形同虚设。同时,供水企业内部控制中,财会人员存在业务能力不足的现象,该现象的长期存在导致会计工作秩序混乱、核算不真实及会计信息失真等问题。

3.管理层风险意识差

供水企业经营管理中,为实现其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需做好预防与控制各类风险的工作。作为企业管理的核心环节,内部控制是防范企业风险的重要方式。内部控制可有效评估企业风险,对企业经营风险薄弱环节加强控制。由供水企业发展现状来讲,其风险意识并没有得到重视,尤其是企业管理层,严重缺乏防范风险的管理意识。财务管理工作作为内部控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管理水平不仅与内部控制具有密切关系,还对管理层风险意识提升至关重要。为此,必须在财务内部控制建立的基础上,提升企业经营风险防范能力,对经营风险进行准确辨别、分析、防范与控制。

三、处理供水企业财务内控的有效措施

伴随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传统内控管理模式已无法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求,为此,供水企业必须准确分析产品需求、技术发展态势通过财务内控方法的选用,可对财务数据信息进行准确处理,并提高其时效性。为实现财务内部控制科学化、系统化,要求供水企业必须树立正确地加大监督力度、健全内部控制体系、提高财会管理人员素质及提高风险防范意识,只有这样才能为供水企业发展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

1.加大监督力度

供水企业通过规范内部经济活动与建立健全管理制度,才能对内部控制过程的监督作用进行充分发挥。内部审计机构的建立,可对内部控制内存在的问题进行有效处理,并能改善供水企业经营管理模式,是企业综合实力提升的重要方式。内部审计作为供水企业财务内部控制的重要保障,其能够全面检测、评价内部控制系统各项内容,如会计审核、预算等。同时,内部审计应结合政府、社会等审计力量,加大监督力度,提升企业发展目标。

2.以会计控制为主健全内部控制体系

严格遵循《内部会计控制规范》,与供水企业自身情况相结合,进行符合企业发展内部控制制度的制定。为保证内部控制制度具具备良好的执行效果,需选取授权控制、会计系统控制与内部审计监督等方式。并根据供水企业财务内部控制要求对资金、成本费用与权力使用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与企业自身情况结合加强会计控制。在发展、完善内部控制中,会计控制具有独立性与不可替代功能。因供水企业的特殊性,会计核算选取的方式为集中核算,也就是由会计机构统一办理。在划分职责时,应明确各个岗位人员的职责权限,如财会人员、财务保管人员等。明确分工、责任落实为财务机构内部分工的主要特点。在内部控制制度建立中,要求出纳不能进行会计账目检查、会计账目登记与会计档案保管等工作的兼任。同时出纳会计库存现金应通过经营负责人、会计进行定期、不定期地检查,以确保其符合相关账目。同时,需有在根本上避免会计信息失真情况的出现。根据国家统一财务制度由会计人员进行企业财务审核,确保各项经济业务入账的准确性。

3.提高财会人员专业素质

作为供水企业财务内部控制的重要组成部分,财会工作人员素质高低对企业生存、发展具有决定性的作用。为此,相关部门必须重视工作人员素质培训工作,根据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相关规章及自身管理能力,进行财会人员的合理配置,确保其配置数量的合理性及业务素质符合内部控制需求,加大培训力度,全面提升员工的整体素质。

4.强化供水企业整体风险意识

利用风险预警、风险识别与风险评估等方式,防范与控制财务风险与经营风险。内部风险与外部风险为企业面临的主要风险类型。为提升供水企业整体风险意识,必须重视财务内控制度的建立。特别是对业务流程与单位经济活动中存在的风险进行量化分析。先培养财会人员风险管理能力,提升其风险管理理念;其次,在企业风险管理流程内明确各主体承担的责任,对责任意识加以强化,及时评价内部控制,制定科学有效的奖惩方式。最后对所有员工风险防范意识进行有效提升,对内部控制、机会主义行为加以抵制,以此对财务内部控制制度的实施效果进行有效提升。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供水企业财务内控工作也逐步完善。财会核算及管理作为会计工作的重点内容,其内部控制管理工作是否合理有效将直接影响到供水企业的管理水平。为此,相关会计人员必须重视内部控制工作,在充分了解其相关含义的基础上,准确分析其内容,并找出相应措施,以此达到提升企业管理水平的目的。

参考文献:

[1]耿云江.理论与实务联动,共同推动中国内控体系贯彻实施――中国会计学会内部控制专业委员会2010年年会观点述要[J].会计研究.2011(02).

[2]杨志国.关于《企业内部控制审计指引》制定和实施中的几个问题[J].财务与会计.2010(10).

[3]宋绍清,张瑶.基于公司治理视角的内部控制信息披露影响因素分析――来自中国a股市场的经验证据[J].财会通讯(学术版).2008(10).

[4]池国华.企业内部控制规范实施机制构建:战略导向与系统整合[J].会计研究.2009(09).

[5]刘灿辉,苏华.加强内控体系建设提高风险抗御能力[J].黑龙江金融.2008(07).

提升财务风险管控能力篇9

按照权责发生制原则,工程项目进行收入确认之后就应当确认所形成的利润,而收入确认的方法、时间等等都会影响到利润的确认,从而给工程项目利润形成带来一定的不确定性。如果施工企业分配利润的方式、对象、金额等不合理,同样会给企业今后的生产经营带来不利的影响。这一系列不利影响的根源,在于施工企业的财务管理存在疏漏,及财务管理从管理方法到管理制度,都不能为利润分配不均衡问题提供一个完美的解决方案,也不能有效地控制利润分配带来的风险。因此,施工单位有必要从财务管理效力入手,对财务风险进行管理。

二、施工单位财务风险管理的方法

1.强化成本管理规避工程投标风险

施工企业应推进全面预算管理,建立健全一整套完善的营业预算、资本支出预算和财务预算体系,通过明确部门责任、统筹规划、协调、配置公司各类资产资源。按照“总量控制、量入为出”的基本原则,严格成本费用控制,提高预算执行效率及效果。在整个工程项目运营过程中,要加强全过程控制,根据控制节点的不同,做好企业内部部门间业务协同,优化内部管控流程,层层审核,刚性控制,全过程动态管控使工程利润可以得到有效保障。同时,施工企业还应该对施工项目进行精细化管理,企业对投标的重视、对施工的准备工作以及对施工结点的控制,都应该体现出一定的科学性,只有这样,由于投标造成的财务风险才能够得以规避。

2.加强施工过程中的人力资源管理

施工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直接影响到施工企业的资金利用效果以及资金的使用周期。合理的人力资源管理介由科学的利润分配以及员工激励等行为,保证施工过程的连续性,能够有效避免施工工期延误造成的资金浪费,从而保证资金链的连续性。要做到科学合理地进行人力资源管理,施工企业要做到以下两点,第一,建立施工过程中的人力资源管理条例,使人力资源管理条例符合施工实际,并通过层层学习和教育,使全体施工参与人员对人力资源管理调理信服,使之成为施工过程中的奖惩规范;第二,采用先进的绩效考评办法,通过物质奖励和弹性工作时间等方式对参与施工的员工进行激励,使员工能够积极自主地投入到施工工作当中,保证施工进度和质量。

3.加强财务管理确保管理效力

财务管理效力的提高是对施工企业财务风险进行管理的关键,缺乏力度的财务管理谈不上发挥其内部管控的作用,更无法规避企业的财务风险。而财务管理效力的提升则需要通过财务管理制度的健全和财务管理的监督执行来完成。首先,施工单位应该对现行的企业财务管理制度进行反思,通过企业员工的工作实际以及常年的财务管理工作总结提炼出目前财务管理工作中的困难和盲点,集中精力解决财务管理中的事务,通过财务管理“短板”的补足来提升财务管理工作整体的效力;其次,施工单位应该针对财务管理制定一系列的监督办法,例如,通过员工对利润分配不均衡的反馈来发现财务管理中的不公平问题,对财务管理工作的滞后性进行监督和管控等。只有这样,施工单位的财务管理效力才能提升,由于财务管理不足造成的财务风险也能够被迅速发现并加以规避。

三、施工单位财务风险管理的关键点

施工单位的财务风险形成原因有很多,上述几种风险类型和成因是施工单位财务风险的主要内容,但并不是全部,施工单位要想对财务风险进行全面的管理,关键在于单位领导层对财务风险管控的重视,只有对财务风险形成正确的认识,财务风险管理才可能是行之有效的;另外,制度的建立始终是管理的基础,对财务风险进行管理,需要施工单位根据企业实际情况建立一系列的管理制度;最后,财务风险管理说到底是对资金的管理,而能够描述施工单位资金现状的是会计工作所提供的信息,因此,要进行高效的财务风险管理,就需要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准确性,这也是财务工作需要特别注意的内容。

四、结语

提升财务风险管控能力篇10

关键词:制造企业;内部控制;财务风险;管理

中图分类号:F275文献识别码:a文章编号:1001-828X(2017)015-0-01

制造企业是我国经济发展中的主要经济实体类型,制造企业通过生产制造,实现其价值增值与持续发展。在当前制造企业发展过程中,内部控制与财务管理已然成为制造企业管理的主要内容与手段,是制造企业稳健持续发展的基础与根基。基于此,制造企业应在充分认识与掌握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的基础上,结合管理中存在的实际问题,加强风险控制,实现企业的持续稳健发展。

一、制造企业内部控制与财务风险概述

1.制造企业内部控制概述

内部控制是近年来企业管理提升的主要措施,制造企业作为内部控制普遍适用的企业范畴,内部控制理论在制造企业尤为具有指导意义。内部控制的五个要素,即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内部沟通、监督评价,是制造企业进行内部控制建设的主要抓手,通过制造企业治理架构的搭建,与内外部环境的建设,对制造企业的业务流程进行风险评估,对于关键控制点与一般控制点进行控制活动建设,建立一级与二级控制措施,以沟通实现控制活动的推进,最后通过评价监督,实现内部控制的持续提升。

2.制造企业财务风险概述

财务风险是所有企业管理中固然存在的不确定性,这种不确定性主要来源于企业的负债经营,包括举借银行贷款、应付各类经营款项等,由于负债的形成,企业需在固定时间支付资金,而如果资金不能及时支付,将造成制造企业面临被的风险,同时也有可能导致制造企业破产。因此,财务风险对于制造企业而言是相当关键的风险,这也是资金称之为企业血液的原因所在。

3.制造企业内部控制与财务风险的管理

制造企业内部控制是贯穿企业全部流程的系统化管理措施,财务风险管理则是制造企业进行风险管理的主要出发点与落脚点。内部控制覆盖全局,目的在于控制风险,提高效率;而财务风险管理是制造企业生存发展的重要基础,是内部控制风险管理的主要内容。因此,内部控制与财务风险管理是制造企业提升管理能力与水平的重要抓手,二者相辅相成,需要制造企业协同发挥两者的作用,实现制造企业稳健持续发展。

二、制造企业内部控制与财务风险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1.制造企业内部控制建设尚需完善

内部控制在当前的发展环境下,制造企业已有较为全面的认知与实施案例,但内部控制在制造企业的实施过程中,仍然存在着诸多问题,需要不断完善。如有的制造企业在内部控制建设过程中,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企业一把手对内部控制建设放任自流,使得内部控制建设的效率与效果不如人意。也有的制造企业虽然建立了厚厚的一本内部控制手册,但内部控制手册建成之日,即是内部控制实施的终结之日,使得内部控制建设止步于手册建立。还有的制造企业在流程梳理和风险控制方面,分析自身情况少,照搬照抄得多,使得内部控制建设与自身实际情况相差甚远。

2.制造企业财务风险管理尚需改进

制造企业财务风险管理贯穿于资金融Y与资金营运管理之中,当然投资决策的失误也是制造企业资金风险产生的来源之一,但投资涉及的财务专业性较少。这里着重说明制造企业财务风险管理在融资与营运管理中的财务风险管理问题。有的制造企业在融资中缺乏预算管理或是预算的准确性较低,使得融资管理缺乏前瞻性,往往到了用钱时才知前期准备的重要性,造成制造企业用资难以及时到位,效率较低。也有的制造企业在资金的营运管理方面没有引起重视,如在最优库存管理方面缺失,仍由生产车间提需求,造成存货积压较为严重,资金占用造成无谓的成本支出。

3.制造企业内部控制与财务风险管理的协同作用需进一步发挥

制造企业内部控制建设过程中,很多都与财务风险管理相辅相成,如财务预算管理、采购管理、销售管理、生产管理等等,都涉及制造企业财务资金管理,进而影响财务风险管理。同时,财务风险管理亦将促进内部控制建设。在制造企业内部控制与财务风险管理实践中,其协同作用发挥往往存在一些问题。如有的制造企业将内部控制与财务风险管理割裂,自成体系,制度重叠较多,容易造成混乱。也有的制造企业在财务风险管理中制定较为复杂的流程,没有将内部控制的相关原则考虑进去,使得管理效率与质量难以同步提高。

三、加强制造企业内部控制与财务风险管理的主要措施

1.持续完善制造企业内部控制体系建设

内部控制体系建设是制造企业提升管理的当务之急,制造企业应从治理结构入手,建立现代公司治理,构建三会一层的管理模式,创造良好的内部控制环境机制,进而建立内部控制领导小组,由一把手挂帅实施,对制造企业涉及的采购、制造、销售、售后等流程细致梳理,识别相关风险点,并制定措施,防范风险,通过内部控制实现企业的高效运营管理,促进制造企业的转型发展。

2.持续改进制造企业财务风险管理提升

财务风险管理涉及制造企业财务管理的各个方面,需要制造企业加强风险点识别与管理。制造企业应建立全面预算管理,将制造企业涉及的各项经济事务全部纳入预算管理,提前筹划资金,形成事前事中事后的全周期管理与控制。同时,制造企业对于财务风险应建立应急处置机制与制度,对于发现的问题有效处理,最大限度减少制造企业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