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语文教学设计与案例分析十篇语文教学设计与案例分析十篇

语文教学设计与案例分析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30 01:11:03

语文教学设计与案例分析篇1

关键词:混合式学习;高中语文;语文诗歌;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5)10-0136-01

1.高中语文诗歌教学现状分析

1.1教学方式单一,学生兴趣不高。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在高中诗歌教学中,大部分教师采用的教学手段比较单一,学生学习诗歌的积极性不高。根据目前的高中诗歌教学现状来看,部分高中语文教师仍然是灌输式教育,这种方式直接造成课堂气氛沉闷、乏味、枯燥,降低了学习学习的积极性。

1.2学生探究能力较差。根据目前的高中诗歌教学现状来看,很少有学生会主动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大多数学生比较依赖辅导书和老师,学生极度缺乏自主创新能力。

1.3很难实现因材施教。在课堂上老师除了完成每天的教学任务,有时还会处理一些课堂的突发事件,因此一堂课中,老师的任务十分繁重。一般情况下,只能勉强将计划的任务完成,很难再有时间去照顾个别同学,长期下来一些基础较薄弱的同学,会积累越来越的问题。

1.4协作学习和探究式学习应用不多。根据目前的高中诗歌教学来看,协作学习和探究式学习应用不多。基本上一堂课老师会占据五分之四的时间讲解知识点,将主观的知识硬性灌输给学生,而学生只能被动接受,学生很少能发表自己的讲解。

2.混合式学习理论下的高中语文诗歌教学设计

就基于混合式学习理论下的高中语文诗歌教学设计而言,一方面要求教师要设计与开发诗歌课程。另一方面要求教师要从学生的兴趣出发,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诗歌的积极性,使学生能够发挥自身主体地位。

2.1系统性原则。在高中语文诗歌教学中,教师需要从教学方式、教学结构等几个因素出发,系统全面的考虑各个因素之间的作用。并且实现各个因素之间的优势互补,使他们各自发挥自身的作用,进而提高高中诗歌教学质量。

2.2主体性原则。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也是知识的主动获得者,因此在高中诗歌教学中,教师要从培养学生兴趣,激发学生学习诗歌的积极性出发,培养学生探索创新的能力。在高中诗歌教学设计中,教师要强调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给学生提供活动的平台,给学生发挥主体作用的空间,教师则在课堂中起着引导和督促的作用。

2.3参与性原则。在高中诗歌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学生的参与性,即整个学习过程要由学生自己完成。在高中诗歌教学设计中,教师要给学生提供更多参与的机会,使学生可以亲自体验学习,进而牢固掌握所学知识。

3.混合式学习理论下的高中语文诗歌教学案例分析

《短歌行》教学设计案例分析

教学对象:高一年级学生。

知识类型:概念性、事实性知识。

对教材的分析:高中诗歌《短歌行》,其作者是曹操。诗歌所表达的意思是曹操希望能够有贤能之任,助自己实现宏图大愿。

对学生的分析:高中生时期的学生,内心对任何事物都有着极强的好奇心理。因此老师要抓住学生这一心理,适当对他们进行引导。让学生首先了解诗人所处的时代背景,进而理解诗人内心的雄图大志。

教学目标:通过诗歌的学习,使学生能够感受诗歌中描绘的意境;使学生掌握诗歌中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以用于以后的文章创作中;使学生能够体会诗人内心的雄图大志,进而产生积极进取的精神。

教学难点:体会诗人内心的雄图大志;理解诗歌中作者内心的政治情怀。

课前准备:老师安排学生在课下收集有关诗人的资料和故事;通过网络方式了解诗歌创作的背景,感受诗人创作诗歌时内心的情怀。

安排课时:一课时(五十分钟)

教学方式:课堂讲解(学生阅读、老师讲解、学生之间交流、解决问题);教学媒体的运用(选择适合诗歌朗诵的音频文件、制作多媒体课件、播放相关视频资料)。

案例分析:《短歌行》教学中,利用多媒体手段,结合音频播放进行朗读、观看幻灯片解决讲解进行教学。在教学过程中,老师从学生的兴趣点出发,引导学生回答问题,吸引了学生学习诗歌的注意力;学生通过对幻灯片的观看,非常直观的了解了诗歌的知识点;然后老师提出问题,学生思考问题,最后解决问题。整个过程中,充分激发了学习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诗歌的积极性,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达到了真正意义上的"教与学",圆满的完成了诗歌《短歌行》的教学任务。

语文教学设计与案例分析篇2

关键词:金融学;双语教学;案例教学;方式

中图分类号:G642.4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14)32-0066-02

一、引言

随着经济金融一体化的不断发展,社会对国际化、复合型高级人才的需求逐步增加。2001年,在教育部第4号文件《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高等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提出“本科教育要创造条件使用英语等外语进行公共课和专业课教学”,即开展双语教学。

伴随着双语教学实践的发展,国内学者对双语教学问题进行了研究。通过对文献的分析发现,对双语教学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双语教学的含义、性质、特征、模式等方面。例如曾永梅[1]指出,在高等教育范围内,双语教学一般指除汉语外用一门外语目前主要是英语作为课堂主要用语进行学科教学。另外,案例教学法作为双语教学的一种教学方法,研究主要集中在案例教学的方式、意义以及设计等方面。例如:戚振东[2]提出了案例教学的“多维模式”,即根据双语课程的特点,在实践中依据不同案例教学目的注重采用多类型、多阶段、多来源、多种讨论形式组合的案例教学方法;湛军[3]等根据互动假说,对本科《组织行为学》示范性双语案例式互动教学模式在理论设计、教学实践以及效果测试等方面进行了探讨和研究。

二、金融学双语教学采用案例教学法的优势

1.金融学科本身需要双语教学和案例教学相结合。金融学科与日常生活、工作密切相关,金融学专业的教学应该是活生生的、充满各种色彩的教学活动,金融学科适用案例教学。其一,国内金融学专业教材多为引进内容或者其理论流派、脉络及渊源多为外文阐述,双语教学有助于教师原汁原味地讲解本学科的知识、有助于学生从本源理解本学科的内容;其二,金融实践的发展日新月异,创新性金融产品和金融理论往往用英文阐述,甚至有些创新性金融工具直接以英文或者英文缩写进行交流,例如CDo(债务担保证券)、CDS(信用违约掉期)等,双语教学有助于教师和学生紧跟金融发展态势、掌握前沿知识;其三,在经济全球化、金融一体化的背景下,双语教学有助于学生提高国际眼光、增加交流能力、树立跨文化合作意识。

2.案例教学是实现双语教学的有效方法。案例教学法是在金融学专业双语教学过程中课堂讲授某一金融理论与实务问题时的辅助手段,是鼓励学生主动参与讨论的一种教学方法。其一,案例教学创造了语言习得环境和问题展示环境,通过案例教学法能增加其对实际情境的感受、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其二,案例教学增强了学生参与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案例教学中学生有更大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自,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处于主动地位;其三,案例教学加深学生对专业金融英语资料的深层次理解,引入案例教学学生不仅在双语学习的过程中掌握和识记专业英语的中文含义,而且通过对案例的深入分析可以探究和分析相关的金融理论与实践问题。

三、案例教学定位、方法与模式

1.案例教学的目标定位。将案例教学引入双语教学的基本目的是为了改善单纯知识描述、规范分析或演绎推理的枯燥过程,强化双语教学的情境性,提高学生学习参与性和互动性。因此,案例教学不是原有双语教学任务的大量增加而是使双语教学更加生动、便于理解的教学方法,是提高双语教学效果的有效手段,是双语教学的有效补充。在课时分配方面,不应大量增加案例教学的课时,从而导致原本紧张的双语教学无法完成教学任务,而应该根据整个课程的设计、理论的特点以及案例内容的多少、深浅科学、合理地进行课时分配。

2.案例教学的引入方式与教学设计。第一,在双语教学和案例教学过程中,充分的课前准备对于教师和学生而言都是必要的。在对相关知识点进行讲解的基础上,教师选择合适的章节进行案例教学,一方面,教师可以选择一些有针对性的双语案例,提出启发性的问题;另一方面,教师可以允许学生自行提出问题,甚至准备双语案例。第二,在案例讨论环节充分发挥师生间的互动作用。在案例讨论过程中,在提出讨论的主题和注意事项后,应该选择多种讨论方式,既可以选择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相询问型也可以选择教学对学生的问题引入型;既可以选择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小组辩论型也可以选择学生与学生之间的角色扮演型。另外,为了避免英语水平差异性对学生案例教学参与的影响,可以采取小组讨论与发言,并由小组代表在课堂上进行广泛交流。第三,利用案例反思缓解对案例讨论成果的巩固。一方面,教师在案例总结时进一步提出相关问题,供学生课下思考和讨论,使学生能够更加全面地思考实践中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另一方面,教师对本次案例教学进行反思是否达到预期效果?是否存在缺陷?如何进一步完善?教师应该对上述问题进行思考并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进行改进。

3.教学案例的选择和设计。丰富的案例资源是开展案例教学的基础。在案例选择和设计过程中,应该坚持针对性、问题性、适合性、规范性和系统性原则。案例的针对性是指教学案例是为了帮助学生掌握某一金融理论而配置的,案例应该能够包含大量的相关理论的信息[4];案例的问题性是指案例应当包含能够引起学生探求动机的疑问性内容,从问题的发展到问题的解决能够引起学生的情趣;案例的适合性是指案例不仅能够与理论相契合也能反应金融发展最新动态,不仅能结合中国国情也能结合学生的英语水平和理解能力;案例的规范性是指案例应当具备完备的情节,如果是故事型案例那么人物、时间、地点、案情起因、发展、结果都应当是案例的必备要素,如果是材料型案例应当具备人物及冲突的观点等要素[5];案例的系统性是指案例应该根据金融学课程各部分内容,按照一定的逻辑结构将不同的案例结合在一起。

四、结语

将案例教学引入到金融学专业双语教学中,能够改善双语教学枯燥、单一的教学方式、提高学生的互动参与、强化学生的专业英语应用能力,是一种有效的手段。但是,案例教学与双语教学的结合方式尚未形成系统化、规范化的教学定位、方法和模式。因此,教育工作者需要不断摸索、总结和创新,进行针对性研究,从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水平。

参考文献:

[1]曾永梅.保险专业双语教学探析[J].湖南税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2,25(3):54-55.

[2]戚振东.“多维”模式案例教学探析――基于管理学双语课程[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9(2):166-169.

[3]湛军,汪元峰,赵翔翔.示范性双语案例式互动教学模式研究――以《组织行为学》为例的理论框架与验证设计[J].上海金融学院学报,2012,(6):91-100.

[4]吴云鹏.教育学的教学案例设计策略[J].教育评论,2013,(5):108-110.

[5]李尧远,王东霞.高校应用型文科专业案例教学方法探讨[J].教育评论,2013,(1):105-107.

语文教学设计与案例分析篇3

关键词:案例教学VisualBasic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C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3.13.011

1前言

高级程序设计语言是计算机类专业必不可少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VisualBasic(简称VB)源自于BaSiC编程语言,它继承了BaSiC语言简单易懂的特点,采用面向对象、事件驱动的编程机制,提供了直观的可视化程序设计方法。它从1991年开始的第一版到现在,主要经历了六次版本的更新。VB提供可视化的界面设计、事件驱动的编程机制以及强大的功能,是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掌握信息处理技术的重要课程[1]。因此,很多高职院校在选择计算机编程语言时把VB列为首选基础课程。

VB课程教学强调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思考如何提高VB课程的教学质量、通过各种方法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我校针对这些问题,在对VB课程进行改革基础上,通过实践教学和案例教学方法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本文主要介绍在实际案例教学过程中的点滴、经验。

2课程改革的意义

现在大多数VisualBasic教材使用的是传统编程语言采用的教学过程,即“语言基础程序结构文件(项目)管理综合应用”。大多数的高校中采用的传统教学方法,即“基础知识常用控件(概念、语法等)控件属性、方法每个控件实例综合实验设计”。传统教学使学生能够系统的、连惯的学习、掌握知识,多年来培养出很多优秀的编程人员。但对于高职院校的这个特殊群体,传统教学过程的教学用例,服务于特定章节语法教学,往往受限于服务目标、应用深度而脱离实际应用需求,很难引起学生学习兴趣。

为了进一步探索研究教学方法,激发高职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好地掌握程序设计能力,我校立项“《VisualBasic程序设计》课程教学案例规划与设计”研究课题,旨在探索、设计有效的教学案例,研究、创作丰富的教学资源,以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3案例教学意义

案例教学是一种以提出的问题为核心,以设计好的案例为基础,围绕案例进行讲解的教学模式,适合各种学科的教学,也是将要普及的一种教学方式。案例教学特点是,根据课堂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需要,通过设置具体案例,引导学生参与分析、讨论、表达等活动,让学生在具体的问题情境中积极思考、主动探索,以提高教与学的质量和效果,培养学生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等综合能力[2]。要让学生学好VB这门课程,首先要让他们产生浓厚的兴趣。在培养兴趣的同时更要尊重学生的认知规律,由易到难的组织教学,对于高职院校的学生,我们可以适当地调整教材顺序和课程进度,从实例入手,实例中既包含前面学过的知识,也包含新知识点。这样利于对旧知识的复习和对新知识的理解。通过案例演示,使学生能够通过思考和模仿,在具体的操作中形成对新概念的认识。

我校针对本校学生的特殊性,进而改变传统的语言教学方式,尝试案例教学法实现教学目标,通过培养学生学习VB课程的兴趣,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的求知欲,激发学生强大的学习动力,训练学生的思维、动手方面的能力,提高学生程序设计能力。我校采用实例按照由简单到复杂,循序渐进的学习过程,从入门级、提高级和应用级三个学习层次上制订了入门层次的“加法器”、“数字时钟”、“定时器”,提高层次的“计算器”、“文档编辑器”、“文件管理器”、“媒体播放器”和应用层次的“图书管理系统”、“动画制作”共9个教学中使用的案例。总体上要包含常用控件及其常用属性和方法,并涵盖所有的数据类型、程序控制结构、文件系统等基本语法。

4案例教学实例分析

每一个教学案例的内容,均包括5个有序的组成模块:案例演示、学习目标、内容简介、案例分析、知识小结,这5个部分按照学习期分为预习、学习和复习3个阶段,预习阶段包括“案例演示”和“目标说明”两个模块,预习阶段主要作用是提高学习兴趣、明确学习目标、做好学习准备[3]。“内容简介”模块和“案例分析”模块构成学习阶段,这个阶段学习形式是面授教学,主要是讲解本案例所涉及知识,培养程序设计能力和编程能力。“知识小结”以及作业习题等教学资源构成了复习阶段。

下面通过案例演示、学习目标、内容简介、案例分析、知识小结五个模块对提高层次中的记算器实例进行分析。

第一步,案例演示。运行程序界面,表现形式是动画,通过自动或者半自动播放的动画,将程序运行效果形象地展示给学生;使学生通过演示界面来了解案例中各个按钮的功能,整个案例达到的效果,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第二步,学习目标。目标说明模块向学员说明学习本案例需要使用以往哪些知识,学习后能够掌握哪些要点以及掌握到何种程度。预习阶段主要作用是提高学习兴趣、明确学习目标、做好学习准备。

本案例中包含了新知识点框架按钮、菜单和控件数组的使用方法,同时也涉及到以前所学的基础知识,如窗体、文本框、标签、命令按钮等基本控件的使用及属性的设置,分支结构(如if语句)等。在复习、使用以前所学的知识的同时,学习新的知识,这样可以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快速了解并掌握框架按钮、菜单和控件数组的使用方法,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第三步,内容简介。总体介绍案例背景、使用范围和方法、涉及的语法、控件和技巧等内容。

分析本实例的思想,计算器案例是目的是用VB的方法来实现计算器的基本功能,简单的加、减、乘、除计算,在上图中后两个文本框分别显示第一个文本框中数字的十六进制和大写形式,数字区的命令按钮为用户输入要计算的数字,功能区中的命令按钮实现不同的运算。在编程过程中分析比较用控件数组来实现的优点。

在本案例中还涉及到多窗口,常用函数的使用,if语句,SelectCase多分支选择语句,for循环语句,过程和函数的定义与调用,菜单的设计与使用等。

第四步,案例分析。侧重讲解案例程序的实现方法,以及案例实现过程中的难点。

①设计应用程序界面。

设计程序界面非常重要,外观设计要遵循“简洁、整齐、美观”的原则,使界面达到合理、美观的效果。排列形式会对用户操作的直观性和易用性产生重要影响。将控件按功能分类放置于窗体的不同的区域,使界面更加直观。在这个过程中,重点关注每个窗体的布局及窗体间的调用关系。在此基础上,按事件驱动的机制,进行代码设计,编写程序。

在本案例中包括控件有标签框Label1,文本框text1,1命令按钮Comman1,框架按钮Frame1,菜单。

②设置属性。

对各个控件进行必要的属性设置,对学过的知识进行复习,对新接触的知识详细介绍其具体的属性及功能。用案例边设计边讲解。窗体的属性设置了名称,标签框使用了name、caption属性,分别用来设置控件名称、显示在按钮上的文本。这两个属性是有关控件的命名属性,作用是一致的。

文本框除了使用了name、caption属性,还使用了Visible属性,设置控件是否可见。命令按钮使用了name、caption属性,数字区及功能区采用的控件数组。框架按钮使用了name、caption属性,框架按钮对数字和功能进行分类,主要起控件组容器的作用,使其中的控件作为一个整体,达到界面清晰的目的。

菜单的设置,菜单中有“关于”菜单项,将弹出新窗体。通过“工具―菜单编辑器”菜单打开菜单编辑器,在其中完成菜单的设计。“帮助”菜单的调用。通过VB集成开发环境“工程―添加窗体”菜单,使用“关于”对话框模板创建一个“关于”窗体。然后在计算器应用程序“帮助―关于”子菜单的单击事件中加入窗口显示代码。

③编写代码。

根据内容简介的分析来编写在要实现计算器的功能所需要的代码,在编写代码的过程中,应严格遵循结构化程序设计的原则,尽量减少模块间的联系,模块内各语句间的联系要紧密,即“耦合小,内聚大”。

④调试运行程序。

通过运行结果来发现问题,对代码不断进行修改、调试、运行,要全面考虑到各种情况,直到达到最终要求为止。

⑤保存工程及可执行文。

第五步,知识小结。总结本案例学习中的重点,列出常见问题以及解决方案;教学资源用于使学员进行巩固所学知识,以及在已学知识基础上融会和扩展。

5结论

我校在VB课程实践教学过程中形成了新的案例教学体系和配套教学资源。教学中更侧重于培养学生的设计能力和实践能力以及学生的独创能力和动手能力。实践证明,高职学生面授课采用案例教学,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培养学生的程序设计能力和自学能力,案例教学在实用性和应用性上有优势。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程序设计方面,学生的整体水平有所提高。

当然,案例教学也有它的不足之处,在知识的系统性、连贯性上不如传统教学。因此,还有很多东西值得我们去探索和研究,我们须加强教学改革,改善、调整教学案例,进一步丰富、配套的教学资源,是今后探索的目标和方向。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余华,何玉香.VisualBasic程序设计[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5.

[2]孙万东.案例教学模式的课堂管理策略[m].哈尔滨:黑龙江高教出版社,2007.

[3]刘声田,裘皓杰.VisualBasic程序设计课程案例教学研究及课程教学资源建设[DB/oL].

语文教学设计与案例分析篇4

论文摘要:本文运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分析文秘英语教学中应用建构主义学习设计六要素的可行性;然后以一次课堂教学作为案例进行分析,探讨教师应实施的具体措施;进而区分传统教学模式与建构主义教学模式中教师角色的差异,以期改变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为帮助英语专业学生熟悉办公室常见涉外活动,提高涉外文秘交际能力,高等教育在英语专业课程体系中专门开设了《文秘英语》。但长期以来,文秘英语教学内容与社会实际需要有相当距离,而且传统的教学模式不利于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本文拟从教师角度,探讨把建构主义学习设计六大要素应用于《文秘英语》教学,探讨教师如何实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设计,以期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提高教学质量。

一、文秘英语教学中运用建构主义学习设计的可行性

1.建杩主义学习设计六要素

gagnon&cnllay(2001)等系统研究并归纳出建构主义学习设计(cld=constructivistlearningdesign)包含的六大基本要素,即创设情境、提出问题、搭建桥梁、组织协作、展示成果和反思过程等。

2.文秘英语教学与建构主义学习设计的契合

建构主义学习设计对课程内容和教学环境的要求有:第一,课程内容建立在真实事件上;第二,教学环境是开放型的,学生可在其中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www.133229.Com

文秘英语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课程,教学目标是提高学生办公室常见涉外活动能力以及英语交际水平,内容涵盖办公室工作职责、接待来访、预约安排、会议议程等,每项内容要求以真实事件为原型,师生共同参与体验。因此,它适合以建构主义学习设计中的“创设情境”来完成。而且本课程配有的电化教学设备,可进行人机互动,为刨设情境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持。因此,运用建构主义学习设计来指导文秘英语教学应该是可行的。

二、课堂例析:建构主义学习设计中的教师角色

本文对makeyouremployeesmore.creative教学具体分析:教学分两次课进行,第一次课大概用20分钟创设情境并安排下一次课的任务,要求学生在第二次课提出解决方案,并演示出来,准备时间为一周;第二次课2课时(90分钟)用于熟悉课文,并展示成果,最后反思过程,情景框架如下。

1.钓设情境。运用多媒体播放真实事件——“史上最牛女秘书”。

分析:选择这一情境,首先是其真实性和影响力;再就是秘书的回信内容和交流方式在学生问争议较大,同学们有兴趣讨论;最后是因为本案例涉及的内容比较宽泛,可从多个角度探讨,开发思维。

2.提出河题。要求学生回答“whatistherequirementofthexecutive?‘howtomeethisrequirement?‘shouldrebeccaloctheofficeafterwork?’“ifyouhadtolocktheofficeafterwork,whawouldyoudoincasethemanagerdidn’thavehisoficekey”“how1oreplytotheexecutive’sletterprofessionally?’’“howtoworkwitexecutivesofdiferentpersonalities”

分析:教师把中心性问题细化成具体工作要点,从语义角度,引导学生理解上司在邮件中提出的要求;从语用角度,让学生思考上司的心理和他期待的回复;从职业操守角度,引导学生运用书本上的工作原则,做好后续工作。

3.搭建桥梁。本例需搭建已学的办公室工作职责与本例问的桥梁,具体步骤是课前把正面案例发到公共邮箱,提供解决问题的原型和线索,激活学生已学知识,并要求他们参考将要学习的新知识分析成功的原因。

分析:第一次课安排的任务就是为了激活学生已学的工作原理,搭建已有知识和新知识之间的桥梁,对比正反案例,找到解决办法。

4.组织协作。教师让学生自由组合为4~5人的学习小组1个班大约5组,小组内部细分为不同的角色,每次案例分析由组员轮流担任组长,组长有权决定学习任务。学生分角色假设上司、秘书和行政管理人员各自的利益诉求。

分析:要求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这些问题,并在讨论中了解对方的想法,从而能站在对方立场分析问题。各组记录每一个发言人的要点,目的让每位同学感到自己都是平等的参与者,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培养学生协作学习能力。

5.展示成果。各组成员分别扮演秘书、上司和行政管理人员,按照各自认为合适的方式处理这一案例。其他小组在观看时如有疑问或持不同意见,可在表演后提出,由表演小组成员共同回答。

分析:教师引导学生分析上司和秘书主观心理态度及客观行为后果,生生之间及师生之间共同探讨,加深从不同角度对同一问题的理解。在模拟的工作场景中练习,有利于学生逐渐形成对某些工作规范的初步认识,也有利于学生口语能力和仪态仪表表现逐渐提高。6.反恩过程。表演结束,开始小组互评,教师结合有关理论和相关专业人士的意见,采用比较法对每一问题以及表演进行分析,可能会得到不同结果。从而归结出秘书应该如何正确理解上司的要求,如何选择回信的语种,如何使解释更可接受,以及如何最大可能地契合上司的要求,同时尽可能保障自己利益。另外,本课程还可在网上开辟反思空间,归纳学生的意见。

分析:从学生的展示中老师可了解学生对新知识的了解程度,从而开展有针对性的教学工作。鼓励学生进一步深思自己的解决方案,让学生比较归纳合理的答案,而不是追求一个正确的答案,这能促进学生由被动的知识接受者转变为主动积极的意义构建者。另外,在课内外增加了多种途径的师生交流,能促进彼此情感,有利开展教学。

三、传统教学模式与建构主义教学模式中教师角色反思

语文教学设计与案例分析篇5

关键词:中职;C语言;案例教学法;分析

中图分类号:tp3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3315(2015)04-123-001

社会形势的不断变化,也加快了教学改革步伐。中职学校要从教学理念、内容、方法上进行切合实际的改革,确保课程与职业特色相符,以此培养出技能强、素质高的毕业生。本文认为,案例教学法是将理论与实践有效联系的教学模式,非常符合中职教育的使命。

一、案例教学法概述

案例教学法,即在课程中,为了更好的完成教学任务、强化教学目的,教师将设置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案例,供学生讨论、分析、表达观点的教学方式。在实施案例教学法时,学生会进行角色的代入,以亲身体验的方式积极思考与探索,这样,不仅巩固了学生的知识,也锻炼了动手实践能力。

1.真实模拟

案例教学法要求教师提供的案例是真实的,不可胡编乱造,最起码的要与书本知识、应用实践有关联。也就是说,中职C语言课程中的案例要取自生活,来于生活,确保案例的鲜明性、生动性。只有这样,才能吸引住学生的眼光,让他们感受到知识应用时的真实场景。

2.扩展性

要求所例举的案例在立足课本知识的同时,也要将内容适当的扩展。所以,教师在选择案例时,一定要立足于学生发散思维的培养上来,丰富案例的实质内容。

3.导向性

有的教师喜欢在选择案例上大费周章,希望选择的案例内容丰富、特点鲜明,过多的关注到了案例的形式上来。其实,引用案例的目的在于提高教学效果,其目的都指向了教学目标的达成。所以,在选择案例时,应该站在课标要求、课程教学任务上来,不能盲目,要有一定的指向性。

二、案例教学法实践分析

中职学生接触计算机C语言的时间并不长,对内容会感到陌生。因语言学习比较枯燥,这更降低了他们对此的兴趣。所以,案例的选择要确保与学习、生活是息息相关的,要在案例中突出教学内容,更要坚持培养学生自主性的任务要求。例如在讲解break与switch语句时,可以引入与个人所得税相关的案例;在讲解嵌套、if语句时,可引入“三好生”的评定条件为例子。选择与生活有联系的案例,可让学生觉得计算机C语言不仅仅是停留在机器当中的,它也对解决我们现实生活中的难题有巨大的帮助,以此拉动学习兴趣,确保教学效果。

1.导入案例

在讲解switch语句、if语句时,引入了学生考试成绩统计问题作为研究的对象。第一,教师要将统计成绩的方式向学生讲明。如通常的情况是,将日常课程成绩分为a到D四个等级,考试笔试成绩占80%,二者的总和变为学期成绩。其计算过程是:将a-D四个等级以分数的形式呈现,即等级转化(a-20,B-15,C-10,D-5),然后再加上80%的考试笔试成绩。最后,向学生提出问题:怎样设计程序?

2.分析程序算法

首先,学生输入日程成绩等级、考试笔试成绩;若以a、b、c、d来表示日常课程成绩等级,那么要确保转换得到对应的大写字母;对比预先的设定等级分数对应值,进行二者间的转换;总成绩等于日常课程成绩加期末考试成绩×80%;得到某位学生的期末成绩。

在程序算法过程中,也可以预留一些空间给学生,培养他们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比如在转换大小字母时,完全可以由学生去独立解决。教师先不把此注意点告知学生,学生在编程环节,将会发现一些字母应用上的故障,在主动发现的前提下,印象也会更深刻。

3.重点解析

在此案例中,不要过多的把重点放在案例本身上去讨论,而要注意switch语句、if语句的格式与执行过程。另外,还要回顾前面课程中讲述到的问题,如逻辑预算、关系预算等。

三、浅述运用案例教学法时的注意点

1.案例的适当性

作为通用程序设计语言,我们可以从生活、工作中寻找到许多可以运用于C语言教学的案例。但是,在众多数量下,如何选择合适的却是一项困难的事情。所以,教师在选择案例前,一定要综合考虑诸多因素对比选择。比如,学生的知识水平、案例难度、教学进程等,以便于学生消化知识。针对中职生而言,教师在选择案例时可适当从简,因为学生在解答简单的案例时,是能够树立起学习的信心的,并激发其继续学习的愿望。

当然,选择的案例是可以从生活中索取的,不一定要从课本上选取。为此,教师应该扩大知识面,保证选择的案例同教学目的有十足的贴合点。

2.教学方法的多样化运用

即使引入了案例教学法,教师也可以综合运用其他教学方式来辅助,如小组讨论、自主学习、多媒体教学等教学方式。因为计算机教学的时代性、工具性、实践性、综合性的特点,供教师选择的教学方法多如牛毛。当然,并不是所有的教学方法都适合辅助于案例教学,这就要针对性的选择了。

最后,做好结果评价。教师不仅要在学习案例时进行阶段性的评价,也要在课终做总结性的评价。结果评价是总结案例教学实施成果的重要方式,也是维持学生积极性的最终保障。

四、结语

中职学校是培养技能型人才的重要基地,在快速发展的信息社会面前,中职学校更要重视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教育。考虑C语言的特点,本文以案例教学法的方式分析了课程实施步骤,希望教师能够精心选例、合理运用、客观评价,保证教学质量能够快速提升。

参考文献:

[1]于风雷.中职院校C语言基础的讲解与分析[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0,(15):77-77

[2]杨雪萍.探讨中职C语言课程中算法,实现游戏化展示[J]华章,2014,(17):262

语文教学设计与案例分析篇6

关键词:高级语言程序设计;案例分析;程序效率

中图分类号:tp311.12-4

《高级语言程序设计》是计算机相关专业必修的一门专业课[1],在这门课程中,掌握顺序、选择、循环三大结构是学好程序设计的基础,在大多数程序中都会包含选择结构,C语言主要有if和switch两种选择语句[2],其中,if语句的应用更为常见一些,它分为简单分支、双分支和复杂分支。if语句的用法对于有程序设计经验的学生来讲轻而易举,但是对于那些没有编程经验的新生来讲,却很难掌握,因此,在学习语法的同时更要注重学生编程能力的培养。笔者从初学者角度,用案例分析法对if语句进行教学探讨,以便提高教学质量。

1案例分析法

案例分析法是通过一个具体的教育情景描述,引导学生对这些特殊情景进行讨论的一种教学方法,用于提高学生解决和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

2案例分析法在教学中的应用举例

2.1案例选择

用if语句评定和输出某个或多个学生的成绩等级,是选择结构的典型应用之一。对于这一类型的题目,解题的关键在于让学生用一个嵌套的if语句来表示一个分段函数。

若用Xi表示凯里学院信12计专班中第i个学生ai的数据结构考试成绩,用Y表示其等级,第i个学生ai的成绩Xi与等级Y之间存在下面的数学关系[3]:

3结束语

针对上面案例中出现的情况,笔者运用事前分析估算的方法来提高程序的执行效率,这是编程者需要考虑的问题,也是程序设计的基本要求,教学时教师可提醒学生检验一下是否依据最好的策略进行编程,使学生更加透彻地理解和掌握程序设计中的基本思想,领会程序设计的精髓,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要注意向学生灌输这种思想,为后续课程的进一步学习和高级编程打基础。

参考文献:

[1]蒋然.高职院校《C语言程序设计》教学改革探讨[J].福建电脑,2010(10):206.

[2]谭浩强.C语言程序设计(第四版)[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

[3]宋兰霞.《数据结构》教学方法探讨[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3(14).

作者简介:宋兰霞(1978-),女,河北保定人,讲师,硕士,主要从事计算机教育和教学研究。

语文教学设计与案例分析篇7

[关键词]物证分析双语教学课程体系

双语教学是国内各高校普遍开展的一种教学模式,教育部早在2001年就提出要大力推广双语教学,在高等学校中要有5%-10%的课程用外语进行授课。可见,双语教学是高等教育与国际接轨的必然趋势。物证分析课程是公安院校法化学专业的一门必修课程,课程目标是使学生掌握各类物证的定性和定量分析技术,为案件侦查和诉讼提供科学证据。物证分析技术中涉及化学、物理、生物和医药等多学科知识,英美等发达国家的法庭科学成果一直以来都处于国际领先水平,可以为物证分析公安实战工作提供借鉴和参考。通过物证分析双语教学的实施,不仅能够使学生掌握不同种类案件物证的理化分析技术,还能够培养学生阅读英文专业书籍和文献、正确理解英文原著的概念与理论含义的能力,强化学生对国际专业前沿的关注,使学生掌握法化学专业英语知识的同时,学会英文学术论文的撰写规范。笔者在多年教学实践经验的基础上,从教材选编、教案设计、“建构性互动式”教学模式构建等方面探讨了物证分析课程的双语教学课程体系的建立问题

一、教材编选

选择适合物证分析专业特点和我国公安实战需求的双语教材是保证双语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的基础。国外原版教材和英文专业文献既有详尽的专业理论知识,通常还配以各种典型案例,实用性较强,可以作为编选教材的素材。笔者通过查阅大量英文原版教材和英文文献,并考虑与其他课程的衔接性,从中节选知识内容进行编辑和完善,建立物证分析课程的双语教材。本教材主要包括绪论、物证提取技术、炸药物证、射击残留物、聚合物类物证、纤维物证、油漆物证等十章内容。绪论部分主要介绍基本概念、物证种类和物证分析主要技术方法,其它章节将分别针对不同种类物证讲解理化分析的具体技术方法和典型案例。通过物证分析双语教材的使用,既可以有助于学生学习物证分析基本概念和理论,还可以使学生掌握不同种类物证的理化分析技术方法。通过对案例的分析,能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能够把所学的知识应用于公安实战,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实现应用型公安人才的培养目标。

二、教学内容设计

教学内容的设计和实施,需要根据物证分析课程特点和教学目的进行。教学内容主要包括物证分析专业词汇、基本概念、理化分析方法和典型案例等。其中,物证分析专业词汇主要由物证名称、常用分析方法名称、常用分析仪器名称、常用法律术语名词和行业术语的缩写等构成。在教学过程中专业词汇、物证分析概念和理论知识等内容需采用英文原文讲授,若学生的英语水平有限,理解上存在困难,可适当结合汉语进行讲解;分析技术方法内容的讲授主要采用以英文为主的讲述方式,使学生掌握各种仪器、化学试剂、计量单位等的准确英文名称,从而培养学生阅读英文专业文献能力,初步掌握撰写外文学术论文的基础知识;典型案例部分可以采用以汉语为主,英文为辅的方式进行讲授。

三、教学模式构建

语文教学设计与案例分析篇8

>>利用webquest进行物理教学的案例webQuest导言模块教学设计的理论与实践webQuest设计与应用调查分析webQuest教学模式在计算机基础课教学中的教学案例设计webQuest模式在程序设计课堂教学中的实践与研究webQuest应用理据与大学英语教学设计基于webQuest的通用技术教学平台设计大学英语课程的webQuest教学设计案例分析Vocabulary的教学设计与反思标志设计课程教学案例的分析与导入高中英语教学中webQuest的教学设计基于webQuest的高职英语翻转课堂教学的设计webQuest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基于webquest的高职德育教学实践webQuest在数据库程序设计教学中的应用webQuest在中学语文课堂教学设计中的应用试论会计案例教学中案例的选择与设计webQuest团队合作教学模式在营养学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教学案例的设计与解读webCL教学设计的探讨与案例常见问题解答当前所在位置:l.

[2]陈祎.如何在webQuest中发展学生的高级思维能力[eB/oL].http://.cn/webquest/highlevelthinking.htm

[3]万福,于建福.教育观念的转变与更新[m].北京:中国和平出版社,2001:132-139.

[4]伯尼·道奇,柳栋(译).FoCUS——撰写webquest的五项原则[eB/oL].

http://.cn/webquest/focus.htm,2002-06-30.

[5]张增全.如何选择一个webQuest主题[eB/oL].http://.cn/webquest/wct.htm.

[6]BernieDodge.“过程”撰写的核对清单[eB/oL].http://.cn/webquest/processchecker.htm.

[7]王景英.教育评价理论与实践[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28-36.

语文教学设计与案例分析篇9

[关键词]案例教学法;Delphi程序设计;教学

doi:10.3969/j.issn.1673-0194.2017.02.134

[中图分类号]tp393.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0194(2017)02-0-02

0引 言

Delphi设计的软件具有简单、高效、功能强大等特点,越来越受到程序员的青睐,在高校计算机语言的教学体系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是一门重在动手实践能力培养的程序设计课程。目前很多院校都将该课程作为计算机专业课面向学生开设,该课程的教学目的是使学生了解Delphi的主要界面功能,并实现学生对各窗体元件及相应的事件代码进行编程设计,培养学生程序设计的思想及开发设计各种应用程序的能力,因此掌握好这门课程对学生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然而Delphi程序设计软件组件数量比较庞大,语法结构也与其他软件有所不同,并且在教学中很多院校还采用英文版的软件进行教学,这很容易使学生认为所学的知识枯燥难懂,产生畏难情绪,因此,如何找到一种比较新颖的教学方式来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是很多任课教师都在探索的问题,案例教学法是在长期的教学实践过程中形成的全新的教学方法,并在近些年来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本文将案例教学法在Delphi程序设计课程教学中的应用进行了详细的探讨。

1Delphi程序设计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目前,很多院校在Delphi程序设计课程教学中仍然采用传统的讲练分离的授课方式,在理论课上教师讲解课件内容,学生看大屏幕,教师进行课堂讲解,学生被动地接受教师所讲的知识,师生间互动少,由于Delphi程序设计课程内容语法繁多,组件数量庞大,程序复杂多样,学生会觉得所学的知识难度大,不易掌握,在课堂上提不起兴趣,出现“溜号”、不注意听讲等现象,导致教学效果不理想。由于教师过多地注重理论课程的教学,造成了学生上机实验的时间相对较少,练习的时间不能充分保证,且上实验课时学生也主要是将理论课上教师所讲的内容来逐个测试结果、被动地模仿操作,并没有真正的参与到一个完整的应用软件的开发中来,缺乏对所学课程的整体认识,认为各章的实验内容没有联系、各不相关,学习完这门课程也无法完成具体的综合程序项目的设计和编写,不知道学习这门课程在实际生活中的真正价值,学生在后续的学习、工作中如果遇到Delphi程序设计的各种问题,仍然不知道如何进行解决,因此,这种教学方式不利于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以及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案例教学法在Delphi程序设计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2.1Delphi程序设计课程教学内容简介

第一章,Delphi概述。其主要包括Delphi的开发环境;Delphi可视化编程基本概念等内容。

第二章,Delphi语言基础。其主要包括Delphi的数据类型;常量与变量;运算符与表达式等内容。

第三章,结构化控制语句。其主要包括顺序结构语句、选择结构语句、循环结构语句的使用等内容。

第四章,高级数据类型。其主要包括类型声明;枚举类型;子界类型;集合类型;数组类型;记录类型;指针类型等内容。

第五章,过程与函数。其主要包括过程的创建与调用;函数的创建与调用;参数传递;Delphi程序结构等内容。

第六章,面向对象程序设计。其主要包括面向对象的基本概念;oop程序设计方法等内容。

第七章,窗体与常用控件。其主要包括窗体介绍;文本编辑类控件(Label、edit、meno、Richedit等)、按钮类控件(Button、BitBtn、CheckBox等)、列表类控件(ListBox、ComboBox等)、滚动条控件(ScrollBar、trackBar等)、容器型控件(GroupBox、panel、ScrollBox等)与计时器控件的使用方法等内容。

第八章,界面设计。其主要包括菜单设计;工具栏使用;状态栏使用;对话框设计;单文档与多文档窗体设计等内容。

第九章,文件管理。其主要包括文件类型和标准过程;文件管理常用函数和过程;文件操作组件;文件操作技巧等内容。

第十章,图形图像程序设计。其主要包括图形图像基本控件;图形图像对象的使用;图形图像编程等内容。

第十一章,多媒体程序设计。其主要包括多媒体播放器控件;动画控件animate的使用;多媒体播放器的制作等内容。

第十二章,数据库应用程序开发。其主要包括Delphi数据库编程基础;Delphi数据库应用程序开发与设计;数据访问组件;数据控制组件;aDo编程等内容。

第十三章,与异常处理。其主要包括Delphi调试方法;使用调试窗口;跟踪调试;Delphi的异常处理等内容。

第十四章,安装包制作。其主要包括安装程序制作;定制安装程序等内容。

2.2选择案例

案例教学法是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要求将具体的案例应用到教学内容中去的一种教学方法。采用该教学法,教学的整个过程都会围绕这个案例来开展,学生能够将所学的理论知识在具体情境中得到分析与应用,通过设计完成案例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使学生体会到该课程真正的应用价值,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分析、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

采用案例教学法教学时案例的选择非常重要,案例选择的好坏会直接影响教w的效果。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选择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使用Delphi程序设计软件开发的“学生成绩查询管理系统”或“学生信息管理系统”等作为教学案例,在实际教学的各个环节,围绕其展开分析系统的各项功能,讲解系统实际的开发流程,将教学内容的各个章节内容融入到案例中去,将设计完成的案例贯穿整个课程教学的始末,使整个教学内容连贯生动。

2.3案例教学法在Delphi程序设计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案例教学法打破了传统的讲练分离的教学模式,其不再采用在教室授完理论课,再另外安排时间上机的旧模式,而采取了讲练结合的全机房授课方式,这样可以保证学生有充足的上机练习的时间,提高学生掌握的知识的理解层次。

教师采用案例教学法进行授课,在第一堂课教学开始时,教师要将选择的教学案例向学生进行展示,如“学生成绩查询管理系统”,介绍并分析该系统的各项功能,让学生了解到该系统包括系统登录模块、管理模块和功能应用等几个主模块,而管理模块又包括学生信息管理、课程信息管理、班级信息管理等功能,功能应用模块又包括学生成绩查询和学生成绩分析等功能;让学生了解到这些功能主要实现了学校教学管理人员对学生信息、课程信息等的管理及学生成绩的查询分析等应用,并简单阐述系统的开发流程,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对本课程要学习的目标做到心中有数。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各章节的内容来设计教学内容,以案例为引导,采用边讲解理论知识边练习设计系统模块程序的方式,来详细讲解该系统的构思、设计、实现和运行的各个环节。如,在学习窗体与常用控件的内容时,要结合案例来设计系统的主界面,在学习界面设计内容时,要设计系统的各大主功能模块及各子功能模块,学习结构化控制语句时,要结合各种程序设计来编写程序代码实现系统中各模块的具体功能。总之,每学习一章新的内容都要对该系统提出新的功能和结构上的要求,并利用各章的知识点对该系统进行功能上的扩充和结构上的改进,使案例不断完善,使学生所学的知识也由易到难,逐步加深,让其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并亲自动手完成案例的开发设计,了解Delphi程序设计各个知识点在系统开发中的应用,真正体会到学习这门课程的实际意义。

3结 语

通过教学实践证明,将案例教学法应用到Delphi程序设计课程教学中,提高了教师的教学效率,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学习计算机知识的兴趣更加浓厚。通过亲自完成案例的开发设计,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得到了很好的锻炼与提升,收获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案例教学法对Delphi程序设计课程教学改革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主要参考文献

语文教学设计与案例分析篇10

【关键词】初中英语;课堂教学;教学案例;案例分析

在初中英语课堂教学中,要想能够比较全面地提高学生的英语素质与能力,就必须做到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对学生的潜能、个性的开发与培养,进行真正的素质教育。要进行素质教育就应注重教学法的优化,让学生在较短时间内掌握更多的知识。本文就以导入、预设、调控等方面来探讨初中英语的课堂教学、并进行教学案例分析。

一、利用道具,自然导入

导入在课堂教学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是一个不容忽视的环节,对该堂课的教学效果有着直接的影响。而教学内容则对导入的方式与话题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教师应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与目标来选择合适的导入方式。

[教学案例分析一]

例如在进行色彩类单词的教学的时候,教师就可通过一首与色彩相关的英文歌曲来导入新课,或者通过教师与同学的合唱形式,拉开新课教学的帷幕,以歌曲来激发学生对颜色单词的学习兴趣。

在歌曲播放或合唱结束后,教师可以用一把七彩雨伞来作为道具,教师转动雨伞,并在雨伞停止转动之后继续提问:whatcolorisit?让学生说出教师手指所在位置的雨伞颜色,并进行比较,看谁说得更快更准。此时同学们都觉得非常新奇,踊跃地回答老师的问题,学生的思维也在随着雨伞的转动而变化,学习热情高涨。就是这把彩色的雨伞将学生的注意力快速地集中起来,让其处于积极思考的最佳状态。如此一来,不仅激发了学生对英语的学习兴趣与积极性,还对学单词进行了巩固,为之后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二、进行预设,灵活取舍

在课堂教学中有很多的不确定性的因素,虽然我们无法预测这些因素,但并不是说就能不进行教学设计。在课堂教学前,教师应对教学内容、方法以及教学环节进行推敲,并对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分析,以合适的教学方法来进行课堂教学。

[教学案例分析二]

在进行Familymembers的教学时,教师可设计一个这样的教学,让学生用英语来介绍自己的全家福,以两人为一小组通过对话提问的方式在课堂上向全班进行展示。但经过几轮之后,学生通过照片就可猜出照片中的人物是谁,完全不用这样“明知故问”,像这样的机械性练习对学生已不再具有吸引力。此时,教师可换一种方式来进行,将自己年少时的全家福展现给学生,让学生来找出照片中的教师与其家人,并让学生通过who’sthewoman?who’stheboy/guy?等句子来对教师进行提问。此时,学生兴趣大增,争先恐后的举手提问或回答,在学生提问之后,教师可先不将答案公布于全班学生,将答案小声告诉提问的学生,并让这个学生来回答其他学生的提问,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机会参与进来。

三、进行调控,随机应变

在初中英语的课堂教学中,教师是不可能预知到教学中的所有细节的。那么,我们应该怎样把那些有价值的可随机生成的资源恰当地融入到课堂教学设计中去呢?这就要求教师对课堂中动态生成的资源进行有效地捕捉与调控,做到随机应变,让这些看似“意外”的状况变成教学的辅助资源。以此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与好奇心,达到对教学活动进行有效地调控,实现教学目标的顺利进行。

[教学案例分析三]

在进行近似单词的区分教学时,如区分listen和hear,look和see,bring和take等单词组的区分教学时,突然有一只蝴蝶飞进来,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导致学生注意力的分散、不认真听讲的状况。对此,教师就可通过一个有趣的动作(将手指放在嘴边)让学生安静下来,并对学生进行提问:

teacher:Hey.children!Look.what’sthis?

Student:是一只蝴蝶。

teacher:Yes.But,howtosayitinenglish?whocantellme?

Student1:it’saButterfly.

teacher:Yes.it’saButterfly.

此时,对蝴蝶进行的简单对话,将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积极性充分地调动起来了,让原本有些许枯燥的教学变得更加的轻松、愉悦。同时,教师还可就蝴蝶设计更多的对话来进行listen和hear,look合see等单词组的区分练习与加深理解。如此一来,原本的“意外状况”成为了新的教学资源,只要做到随机应变,必定能将原本枯燥的英语教学进行得更加顺利,对课堂教学的效率、效果的提高是有很大的帮助的。

总而言之,课堂教学是英语教学的主要体现形式,其课堂教学是否有效关系着该堂课的成功与否。作为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目标与学生的具体情况来选择适合的教学方式,构建有效的课堂教学,达到提高英语教学效率与质量的目的。

【参考文献】

[1]王晋臣,初中英语教学案例与反思[J],教育教学论坛,2011年12期

[2]潘娜,让教学机智在课堂中闪光——初中英语课堂教学案例及分析[J],教学月刊(中学版),2010年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