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经济市场分析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30 01:15:58

新经济市场分析篇1

一、分析性新闻的内涵及其与其他类新闻的联系与区别。

所为分析性新闻,就是全面深刻地把握事物的本质,对事物发展的多样性、复杂性进行充分阐述的一种报道形式;多用于社会热点、难点以及未被人们普遍认识的新生事物的报道;在活跃人们思维、拓宽人们思路方面有着其它新闻形式不可替代的作用这类体裁近两年在报端偶有所见,象新华社播发的《关于物价的通信》、《关于粮食市场的通信》、《换个角度看盈亏》等,以及人民日报刊登的关于“三资企业”、企业资金问题的系列报道等。

分析性新闻与新闻述评、新闻分析、新闻综述、思辨性新闻、解释性报道和调查性报道等中外新闻品种,虽在某些方面类似,但有明显的区别,这些报道形式远不能代替分析性新闻。我们不妨对分析性新闻最为接近的四种报道形式作个比较。先看一看解释性新闻,它一般是提供新闻背景并对有关新闻事实进行解释或分析的报道,着重回答五个“w”中的“why”(为什么),告诉受众新闻事实的意义及前因后果,对复杂的事件进行整理和解释;新闻述评这种体裁是新闻评论的表现形式之一,表述方式主要是就实论虚,寓理于事,因事说理;新闻分析,是对新闻事实本身进行的解剖、评说;思辨性新闻,带有较强的论证、辨析色彩。任何一种新闻报道形式都是对事物发展的客观反映,上述几种报道形式也不例外,只是作者的主观反作用力强一些。作者在对事物全面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充分调动自己的思维,纵横捭阖,给以理性的比较透彻的解释分析,作品的思辨味较浓。而分析性新闻,则是通过运用综合分析、解释、预测等方法,从历史渊源、因果关系、矛盾演变、影响作用、发展趋势等多方面,对事物给以立体性报道,既剖析新闻事实的内部,又展示新闻事实的宏观背景和发展趋向,使人从总体联系上把握事物。它既有新闻述评的透彻犀利,又兼新闻综述的全景式勾勒,也具思辨性新闻的深度,而又不失其客观性。

二、新的形势和任务呼唤分析性新闻。

从计划经济转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一场关系到中国命运的极其深刻全面的社会变革。这对新闻工作者来说,是难得的历史机遇,同时对也是严峻的挑战。平面动态式的报道,已远远反映不出当今改革开放大潮的波澜壮阔和多姿多彩。多出一些有深度、有力度的分析性新闻,这是时代的呼唤:㈠改革开放后,新事物、新现象层出不穷,令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改革开放提供了万千机会、扩大舞台,广大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得到空前释放。仅就农村而言,“大包干”的横空出世,乡镇企业异军突起,高产优质的高效农业,小城镇建设,外向型经济等等,古老的黄土地上新潮迭涌,力作频出。仅仅十多年时间,昔日单调的农村经济版图就彻底变了样!但每一件新生事物并不是一开始就被人们欣然接受的,而是需要有一个螺旋式上升的认识过程。对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激烈思想交锋不必说了。就是乡镇企业,十多年来也蒙受了诸多非议和偏见,什么“任其发展会改变公有制性质”啦,什么“与国营企业争原料、争资金、争市场”啦,什么“不正之风的风源”啦等等。所以,为有生命力的新生事物鼓与呼是新闻界义不容辞的责任。但这种鼓与呼决不是“就是好”之类的口号式、定论性宣传,而必须深入进去,向读者揭示出新生事物发生或出现的依据、运作过程、作用和影响以及发展趋势等,尽可能帮助读者正确地了解、认识和把握。另一方面,改革开放后国外一些发展经济行之有效的手段和方法,被纷纷引入国内,像股份制、期货交易、现代企业制度等。这里面就有三个结子:一是国人一般都对这些东西比较陌生,缺乏认识;二是或出于有些东西是我们过去大力批判过的原因,或实行后触动部分既得利益者,开始推行时阻力较大;三是受多种因素制约影响,可能会出现“种下龙种、收获跳蚤”的情况。比如把股份制搞成单纯的集资手段,而忽视了企业改革。还有一种情况是,一些颇有生命力的“四不像”的东西。对此,需要向读者尽可能地交待个明白,弄清利弊得失。像既不是股份制也不是合作制的股份合作制,以一定意义上讲是一种不规范的经营形式,但由于这种形式既避免了损害农民利益的财产归大堆,又实现了适应生产需要的资产的联合经营,也为农民提供了一种选择未来的更规范的经营形式的机会。凡此种种,都需要新闻界给以正确解释分析,积极准确引导。

㈡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生产经营者外部联系比较单一,改革开放使这种联系空间发达起来。像农民,过去只是单纯的劳动者,敷衍着干完干部派的活儿后,就“关起门来朝天过、不管春夏与秋冬”了。而今,其角色已转换成独立的商品经营者。他们研究市场行情,据此确定该生产什么,以及生产多少;其生产过程也需要多方面的帮助才能完成,诸如科技、生产资料供应、资金、水利等服务;最后,他们还要想方设法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把产品推销出去。农民与社会的联系变得千丝万缕了。随着交互作用的因素的增多和力度加大,事物发展的复杂性特征及多样性本质得到充分显现。比如一个企业的兴衰,过去仅系于国家的政策、计划;而今而受着国内外市场、产品及质量、领导人的决策、企业管理、科学技术、原材料供应、资金、国家政策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这些因对不同企业的作用各各不一,这就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而不能像在计划经济体制下那样,一个模子套下来就完事。

㈢改革开放后,过去一些惯用的对事物的观察角度和评价标准过时了,必须“换脑筋”,代之以市场经济的眼光和“三个有利于”的标准。这就需要新闻界对一些社会经济问题和现象及时给以分析和引导。比如工农业生产,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是产量越高越好。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多了不见得是喜,少了也不见得是忧;经济发展速度决不是越快越好,脱离市场需求、超越基础产业承受能力的高速度,不但无益,反而有害。共2页:1

新经济市场分析篇2

关键词:新经济市场营销战略新思路

新经济概念是在经济全球化发展过程中提出来的,是指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结合各种创新方法,实现经济持续性增长的目的。新经济具有持续、健康、快速的发展特点,已经成为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主要方向。企业市场营销战略是对企业发展目标的具体规划,需要以市场经济为重要参考,以推动企业发展为基本原则,在新经济形势下,企业只有对原有的营销战略进行相应的调整,才能顺应时代需求,为企业自身的发展提供有力的保证。

一、传统的市场营销战略概念

传统的市场营销理论主要包括企业产品、价格、渠道、促销四个方面,在加工制造产品的时候,企业很少根据消费群体的不同,对产品形式进行相应的调整、创新,产品形式比较单一,只能满足消费者基本的购物需求。传统的营销理论过于注重对生产成本的降低,认为产品的包装、服务、文化内涵等,都是提高生产成本的表现,只是根据常规需求,单纯地将产品制造出来,没有赋予产品任何色彩内涵。产品的销售渠道比较单一,经常采用促销的方式,对产品进行大力宣传,缺乏对市场情况的调研,没有将消费者作为销售的主体。在传统的市场营销理论中,一般认为营销的目的就是抢占市场,为企业带来更加丰厚的经济收益,将营销活动作为营销战略的核心内容,利用促销的方式以实现拓宽企业营销范围的目的[1]。

二、新经济对企业市场营销的影响

(一)促进了市场营销的网络化发展

新经济注重对网络信息技术的应用,企业的市场营销越来越趋向于网络化,利用网络平台,可以迅速将产品信息扩散出去,扩大产品的影响范围,产品销售不会受到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实现了产品的快速推广、销售,提高了产品的销售效率,扩大了产品的销售范围,达到更好的销售效果,在降低企业市场营销成本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同时,消费者在了解商品的时候变得更加方便。此外,还可以借助网络平台,更好地完成消费者信息的收集工作,对消费者的消费观念进行调查、分析,将消费群体进行细分,制定更有针对性的营销方案。

(二)满足了人们的多元化消费需求

随着消费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的消费需求越来越趋向于多元化,商品在具备基本使用功能的同时,还需要满足消费者对个性的追求,企业需要针对消费者的不同消费需求,创新产品形式,加大对新产品的研发力度,利用较低的生产成本,实现多样化产品的生产[2]。然后再通过对消费者的全面调查,将消费人群进行明确的划分,根据消费者的不同消费理念,生产制造出符合不同消费人群需求的产品,满足消费者多元化的消费需求,用全面性的产品吸引消费者,扩大产品在市场中的影响力,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为企业带来更多的经济收益。

(三)加剧了企业之间的竞争

在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形势下,产品的样式和类型更加多样化,为消费者提供了更加广阔的选择空间,消费者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需求,通过对不同商品的对比,选择自己更为满意的产品。在这样的消费模式下,企业之间的竞争变得更加激烈,只有高质量、低价格的产品才能吸引更多的消费者,企业只有将消费者作为营销战略的核心内容,针对消费者的实际需求,不断创新生产技术,充分挖掘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的优势,在消费者心中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打造特色鲜明的产品,利用品牌效应扩大市场影响力,才能在市场中脱颖而出,吸引更多的消费者。

(四)提高了人们的节能环保意识

随着环保问题的日益突出,新经济发展强调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协调性,人们也更加追求绿色生活,节能环保意识不断增强。企业在制定市场营销战略的时候,需要满足消费者的消费需求,抓住发展机遇,改进产品的制作工艺,制造出节能环保性能良好的产品,使消费者在购买商品之后,能够体验到绿色生活,符合当前经济发展理念,有利于可持续发展的实现,同时也能够为企业争取到更多的消费者,增加企业的财政收入,使企业的经济效益更加理想。

三、当前企业市场营销中存在的问题

(一)市场营销方法缺乏创新

很多企业在发展过程中,由于缺乏对市场营销方法的创新,导致在借鉴优秀企业的市场营销方法的时候,只知道一味地模仿,没有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对市场营销方法进行适当的调整、改善,这样借鉴来的市场营销方式不仅无法满足企业自身发展的需要,甚至还会对企业的发展带来不良影响,阻碍企业的发展步伐。市场营销方法不是一成不变的,需要根据市场的动态情况进行相应的改变,很多企业在制定市场营销战略后,缺乏对市场的调研,没有根据市场的动态情况对营销方法进行调整,市场营销方法无法满足市场变化的需求。有些企业为了在市场中争取到更多的消费者,刻意将产品的价格压低,而不是对市场营销方法进行创新,这种做法大大降低了企业的经济效益,不利于企业更好的发展。

(二)营销渠道模式与市场脱节

产品想要实现更好的营销效果,就需要建立高效的营销渠道,扩大产品的营销范围,使更多的人群接触到企业的产品,进而提高产品的销售概率。当前科技发展迅速,旧产品的淘汰速度越来越快,新产品的推出速度也越来越快,在这样的市场形势下,企业想要得到更好的发展,就必须对自身的营销渠道模式进行改进,利用符合市场形势的销售渠道,将产品更好地进行推广。很多企业营销渠道模式与现阶段的市场形势严重脱节,销售渠道比较单一,在对产品进行销售的时候,分销能力明显不足,企业无法迅速占领市场,市场影响力较小,在当前的市场形势下,扩大营销渠道、建立多元化的营销方式,已经成为企业市场营销战略中的重要内容。

(三)缺乏营销道德

企业营销道德就是指一个企业的诚信。俗话说:“人无信而不立”。对于企业发展来说,诚信更加重要,只有拥有良好的企业道德,确保产品质量、保证消费者的合法权益,才能获取消费者的充分信任,在公众心中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得到消费者的好评。很多企业为了追求更多的经济利益,逾越了道德底线,产品质量得不到保证,消费者在花费一定的金钱之后无法获得同等质量的产品,消费者与企业之间存在不平等的合作关系,侵犯了消费者的合法权益。有些企业为了减少竞争力,采用不正当的竞争方式,编造竞争对手的虚假负面新闻,恶意误导消费者,利用社会舆论扩大影响,对其他企业的声誉造成了严重的影响,不利于和谐市场秩序的构建。

四、新经济背景下市场营销战略的新思路

(一)改变市场营销观念

面对当前的经济形势,改变市场营销观念,对营销方法进行创新,已经成为企业发展过程中必须做好的一项工作。企业之间可以建立合作关系,共同开拓新的市场,同时,企业要摒除传统市场营销理念中的弊端,大力开展B2B营销模式,树立消费者至上的服务观念,以消费者为营销核心,通过对消费者的深入调查、了解,制定更加科学、合理的营销方案,满足消费者的实际需求,将竞争的重点放在产品的功能和售后服务方面。利用先进的网络技术加强对市场的调研,对市场的动态信息进行时时掌握,了解市场的动态情况,对企业产品进行准确的定位,扩大企业产品在市场中的影响,利用品牌效应,为企业带来更多的经济效益。

(二)树立网络营销理念

网络技术的兴起为企业营销带来了发展机遇,因为网络购物的方便快捷,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在网上购买商品,网络购物已经成为当前一种非常重要的购物方式。企业要抓住机遇,树立网络营销理念,充分利用网络平台,开辟电子商务渠道,扩大企业产品的影响范围,使更多的消费者接触到产品。相比于连锁店销售、厂家直销等销售方式,网络销售所获得的产品利润相对较低,但是网络销售具有其他销售方式所不具有的优势,其销售范围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产品的销售周期比较短,不会造成商品的库存积压,降低了零售商的销售危机。

(三)采用多元化的营销策略

为了实现更好的销售效果,拓宽产品的销售渠道,需要采用多元化的营销策略,通过不同的销售渠道使产品能够更加方便、快捷地销售出去。对于大型企业来说,可以选择厂家直销的方式,减少销售过程中的中间环节,实现企业经济效益的最大化,同时可以成立自己的产品连锁店,能够有效避免其他商品的冒名顶替现象。通过增加中间商的方法,能够使产品快速地流通,减少销售过程中的繁琐环节,缩短了产品的营销周期,同时也降低了营销成本,增加了企业的经济效益。网络销售也是一种重要的销售方式,企业要充分利用网络平台优势,大力发展电子商务。

五、结束语

新经济发展背景对于企业来说是把双刃剑,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只有善于抓住机遇,紧跟市场发展形势,勇敢地面对挑战,创新市场营销策略,才能以更好的姿态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在新经济背景下,企业要改变市场营销观念、树立网络营销理念、采用多元化的营销策略,才能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新经济市场分析篇3

关键词:新经济时代;企业;市场营销;战略方向

中图分类号:F71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6)32-0103-02

一、新经济时代的特征

新经济时代不同于传统经济的单纯人工劳动,而是更加注重运用知识来武装劳动者,使其具备更多的工作优势,因而具有知识经济的特征;更加注重运用各种工具来辅助生产和销售活动,如借助互联网科技,即具有网络经济的特征;更加注重新的发展理念,在努力获取更高利益的同时也同样重视通过节约资源、减少污染来对生态环境加以保护,因此具有低碳经济的特征。

(一)知识经济的特征

知识经济指的是在充分知识化的社会中发展的经济,它以知识型人才为主力、以知识技术为载体。知识经济的出现有利于实现经济发展的可持续化。在多种自然资源几近耗竭、环境危机日益加剧的时代,高超科学技术的产生反映了人类对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科学全面的认识,其科学、合理、综合、高效地利用现有资源,同时开发尚未利用的资源来取代几乎已经耗竭的稀缺自然资源和非再生资源的指导思想,就充分体现了知识经济促进人与自然协调、持续发展经济的显著特征。譬如,资产投入无形化。知识经济是以无形资产投入为主的一种经济模式,与资金、设备的直接投入不同,它是在资金等物质上,通过投入知识、智力等无形资产来助推经济发展的,在企业发展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又如,世界经济一体化。“知识经济”是世界经济一体化条件下的经济,“知识经济”依靠无形资产的投入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前提,显然是依靠世界经济一体化,世界大市场是经济持续增长的主要因素之一。还有经济决策知识化。知识经济是以知识决策为导向的经济,科学决策的宏观调控作用在知识经济中有日渐增强的趋势[1]。

(二)网络经济的特征

随着计算机信息技术及互联网技术的迅速进步,以互联网络为载体的网络经济得到了快速的发展,网络经济(也可称之为互联网经济)已经成为新经济时代最具特色的一种特征[2]。互联网经济的第一个特点是用户体验至上。互联网时代是一个消灭信息不对称的时代,是一个信息透明的时代,有了互联网,游戏规则变了,因为消费者鼠标一点就可以比价,而且相互之间可以方便地在网上讨论,因此,消费者掌握的信息越来越多,就变得越来越精明,变得越来越具有话语权;互联网经济的第二个特点是基于免费的商业模式。传统经济强调“客户(顾客)是上帝”。这是一种二维经济关系,即商家为付费的人提供服务。然而,在互联网经济中,不管是付费还是不付费的人,只要用你的产品或服务,那就是上帝,因此,互联网经济崇尚的信条是“用户是上帝”。在互联网上,很多东西都是免费的,例如,聊天、搜索、子邮箱、杀毒,不仅不要钱,不仅要把质量做得特别好,甚至倒贴钱欢迎人们来用。正是因为互联网经济是基于免费的商业模式,用户才显得如此重要。互联网经济的第三个特点是价值链创新。淘宝通过免费开店,颠覆了它强大的竞争对手eBay;360通过免费,颠覆了收费的杀毒软件厂商,微信通过免费发信息,对电信运营商形成了巨大的威胁。互联网免费的商业模式,本质上讲是通过免费获取巨大的用户群,然后在此基础上创造新的价值链[3]。

(三)低碳经济的特征

低碳经济指的是具有低耗能、低污染、低排放“三低特征”的经济。由于我国各类企业生产对能源或资源的大量耗费、工业废水、废气、废渣等污染物的大量排放,以及不可降解垃圾的处理不当等原因,对我国自然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的污染,使矿产、石油、树木等资源供不应求,由此引发了许多自然灾害,我们也为此付出了一定的代价。在这种背景下,人们开始意识到了发展低碳经济的必要性,而且,随着我国国民素质的整体提高,发展低碳经济也得到了越来越多的人的认可,各企业也开始运用科学理念和科技手段,以低耗能、低污染、低排放为目标,通过改善生产工艺等方式来构思新的未来发展之路[4,5]。

二、企业市场营销战略目标分析

企业的市场营销战略重在“战略”二字,即既要实现企业短期发展目标,又要为企业的长远发展规划蓝图。但总而言之,企业制定市场营销战略的目标不外乎以下方面。

(一)增加整体销量,获取更高利润

企业一般是指以盈利为目的,运用各种生产要素(土地、劳动力、资本、技术和企业家才能等),向市场提供商品或服务,实行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独立核算的法人或其他社会经济组织[5]。无论是自营企业、独资企业还是合伙企业,“销量”始终是其最重要的获得利润的核心所在,薄利多销也好,囤积居奇也罢,都是运用销量做文章来获取更多利润的表现。但新经济时代,这种传统的营销策略已经不再受用,因此,新经济时代企业市场营销战略需要另辟蹊径,找到适合的方法来增加整体销量,以获取更高利润。这不仅可以为企业谋求长期发展奠定经济物质基础提供保障,同时也可以充分体现企业“以盈利为目的”的基本经济性质[6]。

(二)拓宽综合市场,增加总体份额

企业的发展离不开“地盘”的扩展,只有通过对销售市场的深度发掘,才能发现更多的潜在消费者,才能拓宽企业的销售路径,使企业获得更多的市场份额。而这些都将会为企业实现短期的经营目标和实现企业的长远发展奠定基础,提供支持。

新经济市场分析篇4

(1.新疆农业大学,新疆乌鲁木齐830052;

2.中国石油新疆销售有限公司乌鲁木齐分公司,新疆乌鲁木齐830063)

[摘要]本文通过对新疆成品油市场进行调查,了解到成品油市场的发展状况,其中包括成品油市场销售网点的构成、成品油价格变化情况、成品油价格变化的影响因素,接着分析了成品油价格变化对新疆经济发展的影响,最后对成品油市场健康发展提出了对策。

关键词]成品油;价格;新疆经济;影响

[Doi]10.13939/j.cnki.zgsc.2015.35.019

1新疆成品油市场发展的资源优势

新疆的矿产资源比较丰富,种类相对齐全、储量较大,开发前景广阔。在新疆共发现138种矿产资源。其中新疆地区的石油资源储量为208.6亿吨,占全国的陆上石油资源30%。新疆油气勘探开发潜力巨大,远景十分乐观。新疆2013年原油开采量2658.47万吨,位次居于全国第5。在全疆范围内看,整个新疆共有石油炼油厂55座,这为石油资源的提炼和经济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设备设施。

2新疆成品油市场的现状

2.1新疆成品油销售网点布局情况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下辖16个地州市,地区总面积为166万平方千米。现有的石油销售企业有中石油、中石化、兵团石油及其他社会加油站,截至2014年12月末,中石油在新疆共有加油站1027座,中石化256座,兵团石油及其他加油站368座,众多的加油站为成品油的销售提供了便利的条件。

新疆地区成品油的销售网点相对比较分散,在城市主城区加油站数量比重大,再者就是在石油开采基地附近的城区比重较大,而其他乡镇分布呈现出不均衡,其原因首先是由于主城区和其管辖的乡镇距离相对偏远,经济发展水平参差不齐;其次是因为城镇居民收入相对较高,有更多的对成品油能源的需求能力,特别是城镇人民的出行工具多为耗油的汽车;再次是由于新疆原油开采地不集中,且每个原油开采基地距离较远;最后就是各个石油企业因为经济发展、靠原材料远近程度进行选择加油站的位置导致这种现象出现。

2.2新疆成品油销售情况

自从2007年以来,新疆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全疆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使新疆各项经济建设事业突飞猛进,特别是相关石油产业的发展带动经济的快速增长,而且相关的交通运输业、农业、各项基础设施建设对于成品油有了极大的需求,促使中石油、中石化、兵团石油及其他社会加油站站前成品油销售量不断增长。2008—2013年成品油的销售额一直呈现增长的趋势,特别是2012—2013年,增长幅度最大,2011—2012年成品油价格稍微有所下降。

2.3成品油市场销售价格变化情况

新疆的石油价格变化是受国家整体的价格变化影响的,主要的动力燃料在2008年呈现较大的增长幅度,平均每种动力燃料增长了大约0.5元/升,成品油价格的增长提高了人民生活、生产的成本,不利于经济实现长效稳定的发展,也不利于经济均衡发展。成品油价格的变动直接影响企业效益,增加企业生产成本,减少企业销售产品的收益,同时也增加消费者的消费负担,不利于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2.4影响成品油价格变化的因素

2.4.1原油价格的变化影响

自2008年以来,受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国际油价一路飙升,从2008年12月的40.06美元/桶的成交价格,到2012年12月的102.6美元/桶。同时原油的价格增长会增加购买原油的购买成本,原油价格上涨是成品油价格增长的主要因素。

2.4.2运输成本及其他费用的增长

成本油加工需要烦琐的过程,从原油开采地到炼油厂在经过提炼等过程后再运到加油站的运输费用,又由于新疆地域广阔,运输成本相对较高,同时还有相关的设备、人力、管理费用等,再加上税费问题,都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成品油价格的成本。企业为了获得更多的利润,在不能缩紧生产成本的前提下,只有提高销售价格,就促使成品油价格的增长。

2.4.3石油资源的匮乏

新疆虽然资源丰富,但是由于“西气东输”等工程的建设,在一定程度上造成石油资源的匮乏,特别是近些年西部大开发战略开展以来,许多石油开采基地过度开采石油资源,造成有些地区的油井枯竭。由于没有节约资源的意识,浪费资源的现象也比较严重。再加上落后的工业产业的发展模式,多为高耗能、高污染的行业,需要消耗的石油资源数量较大。“物以稀为贵”,相对人们日益增长的需求来说,石油资源的稀缺性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着成品油价格增长的情况。

3成品油市场发展对经济产生的影响分析

3.1成品油市场发展是为企业提供原料保障

新疆矿产资源相对丰富,矿产资源种类多,储量大。特别是石油、煤炭、石膏等矿产资源储量居全国前列。提供对原油的开采及处理可以为新疆经济发展提供动力燃料的保障,同时能为相关的化工企业提供源源不断的原料,保障工业生产原料的充足,也有利于新疆生产总值的提高。

3.2成品油市场发展有利于活跃经济市场

成品油连年增长的销售量说明消费者对成品油的需求量很大,经济发展情况较好,有利于企业进行良好的运营,特别是成品油销售网点范围在不断扩大,有利于为更多的消费者提供服务。各行各业都在有条不紊的运作,有利于经济实现又好又快的跨越式发展。

3.3成品油市场的发展有利于人民生活水平提高

当今社会经济发展迅速,人民的生活水平也日益提高,出行工具的更新换代,还有农民机械工具的不断改良。机械的使用需要大量的动力燃料,成品油市场的发展为人民出行用车时解决动力燃料的补给问题。同时,在普通的乡镇也有成品油销售的网店,这为农民完成农产品播种和收获缩短了时间,有利于农民实现增收增产。

4对成品油市场发展的政策建议

由于新疆属于落后偏远的西部地区,对于能源的开采技术十分落后,又由于近些年的开采频繁,造成石油资源减少、开采困难等现象层出不穷,严重影响了工业发展和城市规模化发展,为了应对能源危机,促进成品油市场发展,带动经济的快速增长,提出以下建议:

(1)提高对加油站行业发展规划水平。成品油作为一种关系国计民生的战略物资要严格遵照国家和自治区的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措施,有效做好规划的各项实施工作。自治区对加油站建设实行宏观调控,统一规划,统一审批,坚决杜绝重复建设、浪费资源现象。

(2)推动产业优化发展,提高资源利用率。新疆地区能源利用效率低下,其主要原因是能源结构还不是很合理,开采技术的落后和设备的不先进、更缺乏先进的管理系统以及自身的粗放式经济增长模式。因此,新疆要加快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大力引进并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服务业,严格限制高耗能、高耗材、高耗水的“三高”产业的发展,淘汰落后的低产能,促进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性转变,加快构建节能型产业体系。

(3)合理安排加油站的网点。利用国家的政策扶持,合理布置加油站的销售网点,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同时为当地的财政收入贡献力量。结合新疆各个地区的特点,特别是地广人稀和绿洲经济的特点,实现城区范围、农村公路范围完善布局的平衡。更要加强对机场、铁路枢纽、公路站场、公路口岸、旅游景点和工矿企业的加油站点网店的完善。

(4)提高广大人民的节约资源的意识。石油是不可再生资源,储量有限,成品油市场的发展离不开原油的支持,所以当地政府要积极宣传我国能源使用现状及面临的严峻形势,强化全社会的能源危机意识,动员各行业和国民关注能源问题,为节能减排贡献自己的力量。

(5)鼓励创新,发展新型节能机械。要加大科技投入资金,开发研制出新型耗油少、动力持久的机械,减少对成品油的消耗,延长同量资源的使用时间,提供成品油的使用效率。

参考文献:

[1]张亚雄,李继峰.成品油价格上涨、行业补贴与我国经济发展的关联度[J].改革,2010(8):49-57.

新经济市场分析篇5

在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经济快速增长中,工业新增产值的76%以上是由中小企业创造的。2001年中国中小企业发展报告提出的权威数字表明,在中国,广义的中小企业约有3980万户,狭义的中小企业约有1000万户,中国中小企业不仅量大面广,而且以其48.5%的资产,安置着69.7%的职工就业,提供着57.1%的社会销售额,还为国家创造了43.2%的税收。特别是小企业以其32.7%的资产,承担了52.7%的就业岗位,为社会提供了42.6%的销售额,为国家创造了28.7%的税收。

二、中小企业市场经济持续扩张障碍

一个显而易见的事实是:中小企业灵活的经营机制、产权关系明晰优势日渐弱化,增长速度放缓,同时缺少进一步发展的推动力,迫切需要从根本上分析根源,实现新一轮的整体扩张。总体上说,中小企业的发展,在相当程度上反映了当前中国经济生活面临的基本问题:国有企业问题和金融体系的问题。就目前而言,我国中小企业面临的技术落后、市场信息闭塞、缺乏政府的信息服务、营销能力弱、人才缺乏、市场准入门槛太高、融资难等不容忽视的制约因素仍在持续,客观上还存在着民营经济的作用被低估的事实,使得中小企业集中表现出核心竞争能力弱这个问题。核心竞争能力弱使中小企业市场经济持续扩张难以为继。

技术落后人才缺乏市场信息闭塞

在我国,高技术企业中中小企业所占比例更是高达99%,但风险投资和创业板块迟迟没有打开方便之“门”,企业一般只能自行解决资金问题,这使中小企业大都没有足够的研究与开发资金,其承担创新风险的能力差。这种不宽松的创新环境也造成了高水平创新技术人员的严重缺乏。高级技术人员的短缺导致了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水平较低。

除了部分高科技成长型公司之外,我国绝大多数的中小企业还是以半机械化为主,部分中小企业的技术水平低下,管理水平和经济效益存在很大差距。除少数高新技术的中小企业外,中小企业还普遍缺乏技术支持的渠道。缺乏技术则其产品不能及时升级换代,均不利于中小企业的发展。

另外,缺乏政府的信息服务和导向。中小企业对开展电子商务认识不足,没有投入必要的精力和财力开展电子商务;一些经济效益较好的私营企业则认为电子商务可有可无;多数中小企业尚未认识到电子商务能给他们带来更为有利的机遇。企业间开展电子商务的有用信息不足。

市场准入限制

对于中小企业的外部环境不公平。如私营企业基本上无法得到银行货款:对个体和私营企业在市场准入上的过多限制:对乡镇企业必要的优惠政策的取消:税费负担极不公平,“三乱”现象严重,使企业不堪重负。政府扶持不够。中小企业作为一个整体作用很大,但单个企业却弱小,需政府扶持。加之机构重叠、政出多门,使中小企业无所适从。

融资困难

由于中小企业人员素质差、产品技术含量和附加值低、市场竞争实力弱、资产负债率高、资产质量差、亏损面大等劣势特征客观存在,中小企业在产业准入、银行贷款、上市发债、兼并破产、项目投资、进出口权等方面还存在诸多限制,在国民待遇方面仍存在歧视现象,使融资难已成为制约中小企业发展的“瓶颈”。虽然国家有关部门先后设立了中小企业创新基金和给予融资等方面的支持,但这仍解决不了中小企业的资金需求。在间接融资方面,银行因惧怕信用问题带来的风险,不愿将资金投入到中小企业:直接融资方面,国内创业板的迟迟不开,而使想在资本市场上有所作为的企业望洋兴叹。

中小企业与绝大多数的乡镇企业企业产权不清,权利与责任不对称等:粗放式数量扩张为主的经营方式与资源配置的矛盾;技术、设备的落后,导致产品难以开发而使中小企业难以主动出击市场;管理不力、企业素质低,这些障碍阻碍了中小企业市场经济的进一步扩张。

三、中小企业实现进一步扩张对策

中国企业需加大改革和重组步伐,以应对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所面临的一系列挑战,就必须充分重视中小企业的作用,大力推进中小企业做强,为此必须从提高中小企业核心竞争力入手。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指企业开发独特产品,发展独特技术和发明独特营销手段的能力。企业一旦拥有核心竞争力,就会使企业形成长期竞争优势,推动企业快速发展。我国中小企业普遍缺乏核心竞争力。因此,中小企业的成长战略实现应与加强核心技术、战略决策、组织协调、生产制造和营销能力的培育一同有效整合。国外中小企业发展的历史和经验证明:重视核心竞争力的培育,以培植核心竞争力为依托制定发展战略是提高中小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途径。

1、电子商务“放大”中小企业经济市场

要重视电子商务在中小企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电子商务对中小企业发展的作用主要表现在:电子商务为中小企业提供大量新的市场机会,使中小企业提高经济效益,促使中小企业更好地适应市场变化:有利于中小企业开拓国际市场;促使企业改革管理组织。政府要为中小企业开展电子商务创造良好的环境,消除观念误区,从传统的经营观念向现代化观念转变,寻求合适的网络构建方案。美国有60%的小企业、80%的中型企业、90%以上的大企业已借助互联网开展商务活动。在金融电子化的前提下,电子商务与国内众多的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的加盟是世界发展的潮流和趋势。中小企业开发电子商务重在应用,开展电子商务应积极创造条件,循序前进;同时,要重视人才开发。

2、社会服务创新体系与小企业实现经济扩张

创新是企业生存之本,特别是中小企业。因此,中小企业必然在制度创新、管理创新、技术创新等方面有所作为,尤其是制度创新与技术创新。为此,政府应增强支持力度,制定专门的法律和计划,建立创新风险投资机制,进一步促进产、学、研结合,制定鼓励中小企业自主创新的具体政策,以大力推进中小企业的创新活动。

在全球经济竞争中,中小企业的兴盛繁荣一方面取决于他们的自我发展能力和竞争力,另一方面取决于政府提供的政策、资金、技术、人才支持。来自太平洋经济合作理事会的最新研究报告表明:亚太经合组织中近半数成员体已经为中小企业专门制定了政策法规。在亚太经合组织21个成员经济体中,一半成员体为中小企业提供资金补助,66%的成员体提供技术支持,100%的成员体提供政策方面的咨询服务以及人力资源的培训,100%的成员体为中小企业的出口业务提供咨询和补助。

3、公平的市场竞争环境与中小企业经济扩张

美国经济的最大支柱是2300万家名不见经传的中小企业。出口产品企业96%是中小企业,55%的新技术、新产品来自中小企业。经济发达国家中小企业之所以得以快速、稳定的发展,除了经营管理机制灵活等中小企业自身具备的积极因素之外,更主要的原因是国家、政府的保护和扶持。因此,建立专门的具有权威性和影响力负责中小企业服务的政府机构已迫在眉睫。中小企业服务部门应负责制定中小企业中长期行业布局和规划:制定有关中小企业扶持计划和实施方案;研究中小企业在发展中出现的问题并制定措施加以解决。政府要完善面向中小企业的社会服务体系,帮助中小企业提高创新能力;利用长期信贷资金的优势,开展“转贷”业务,加大对中小企业的贷款力度;进一步建立健全法律法规。国务院去年已批转了国家经贸委《关于推动和促进中小企业发展若干政策意见》。中国人民银行在今年3月份也表示,要进一步加强和完善《中小型企业金融服务指导意见》,加大对中小企业,尤其是私营企业、小型企业的支持力度。

4、政府政策导向

融资瓶颈与中小企业经济扩张

突破中小企业的融资瓶颈,政府政策导向尤为重要。必须深化改革和进行制度创新,探索分级发展资本市场的道路,消除中小金融机构发展的障碍,完善信用担保体系和其他的服务体系,这是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的重要政策手段。目前中小企业融资面临四大难题:一是缺乏股权融资渠道;二是债务融资过度且渠道单一;三是融资信用不足;四是缺乏信用担保等中介机构。

如何解决包括民企在内的中小企业贷款难?这实际上说明我国金融体系还存在不少问题。“国有银行过去是跟着行政领导走,按长官意识乱放贷,导致不良资产高启。国家现在要求放贷安全,并建立了终生的责任追究制度,银行又走向另一个极端,追求无风险贷款,主要表现就是惜贷。”吴敬琏说,办法只能是加快金融机构改革,推进国有专业银行的商业化、公司化和股权多元化的进程。其中至关重要的一点是金融业要向民间资本开放,用民间资本改造原有的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而建设县域的金融体系,对于促进民营中小企业的成长非常必要。

新经济市场分析篇6

[关键词]知识产权保护双寡头创新过程创新

知识产权保护是激励创新的一种有效手段,但是目前的实际情况是,发展中国家之间的经济实力和创新能力存在较大差异,即使处于同一个国家,不同行业中的国内企业也存在较大的差异,只研究发展中国家不具有创新能力的情况是不够的,例如我国部分企业已经拥有了较强的创新能力,因此本文将主要针对这种情况进行深入分析。

一、模型的建立

本文的模型建立在过程创新的基础上,假设某一个行业由两个企业组成,运用一个线性的古诺双寡头模型,该市场需求的反需求函数为:p=a-Q,其中p为市场价格;a为市场规模;Q为两个企业的总产量,即Q=q1+q2,其中q1为企业1的产量,q2为企业2的产量。假设两个企业都能进行技术创新。

则企业1的生产成本是:C1(q1,Δ1,Δ2)=(ω-Δ1-βΔ2)q1(1)

Δ1+βΔ2≤ω

企业2的生产成本是:C2(q2,Δ2,Δ1)=(ω-Δ2-βΔ1)q2(2)

Δ2+βΔ1≤ω

其中Δ1代表企业1进行技术创新所导致的自身单位生产成本的降低量;Δ2代表企业2进行技术创新所导致的自身单位生产成本的降低量;ω为企业进行技术创新以前的单位成本。β是每个企业的技术创新使其他企业无偿获益的程度,反映该经济中知识产权保护的程度,由政府的知识产权政策决定,其取值为0≤β≤1。当β=0时代表知识产权保护程度最高,即进行完全保护,当β=1时代表知识产权保护程度最低,即不进行任何保护。假定进行技术创新所导致的自身生产成本的降低量与创新研发投入的关系为:

其中x1为企业1为取得Δ1的成本的降低量所进行的创新研发投入;R1代表企业1的研发效率;x2为企业2为取得Δ2的成本的降低量所进行的创新研发投入;R2代表企业2的研发效率。运用古诺寡头动态博弈均衡分析的方法,当政府的知识产权保护程度既定时,企业的决策发生在以下两个阶段:在知识产权保护程度既定的基础上,每个企业确定创新的投入水平;企业选择产量。

二、均衡分析

当两个企业都具有创新研发能力,并且由创新产生的成本优势不足以形成垄断市场时,企业1和企业2的产品将同时在市场上被销售,形成双寡头市场。

1.第二阶段博弈的均衡分析。企业1的利润为:

(3)

企业2的利润为:

(4)

则企业1所选择的最优产量为:(5)

企业2所选择的最优产量为:(6)

2.第一阶段博弈的均衡分析。在博弈的第一阶段上,每个企业确定本企业的创新投入水平,企业1和企业2的创新研发投入的优化问题分别为:

为使分析简化,这里假设企业1和企业2的创新研发效率相同,即R1=R2=R,R代表企业的研发效率,那么企业1和企业2最大化各自的利润,可得各企业的最优创新投入水平为:

(11)

则各企业的利润分别为:

为了保证企业不进行过度的研发投入,即进行创新研发投入以后利润仍然为非负,应该满足9-(2-β)2R≥0,也就是说:(1)当R<时,π1**=π2**>0,对称双寡头市场结构,且两个企业的利润都大于0。(2)当R=时,π1**=π2**=0,对称双寡头市场结构,且两个企业的利润都等于0。(3)当R>时,π1**=π2**<0,对称双寡头市场结构,且两个企业的利润都小于0,此时创新研发投资过度,在理论上是不经济的,但是在现实中对于部分实力雄厚的企业可能会承受负利润,从而将其他企业驱逐出该产品市场。

消费者剩余为:

(14)

社会福利w为企业利润和消费者剩余之和,因此社会福利为:

(15)

二、知识产权保护的经济效应分析

以下将讨论双寡头创新市场结构中,在两个企业的创新研发效率相同的情况下,知识产权保护的经济效应。

1.知识产权保护与企业创新研发投入。下面将详细讨论知识产权保护程度的变化对各企业创新研发投入的影响。

(16)

为使问题简化我们只讨论R<4的情况,由于9-(2-β)(1+β)R>0(由于0≤β≤1),因此可作以下分析:由于a>ω,0≤β≤1,4>R>0,因此和的符号只取决于(2-β)2R-9的符号,为了保证双方的利润都为非负,因此有:当时,即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会增加企业的创新投入,而放松知识产权保护会减少企业的创新投入。当时,此时加强或放松知识产权保护不会影响企业的创新投入。

2.知识产权保护与企业研发成果

企业1的单位创新成果为:(17)

企业2的单位创新成果为:(18)

单位创新成果是指由于企业创新成果(既包括企业自身的创新成果,也包括对竞争对手的模仿成果),所带来的单位生产成本的降低量。

则:(19)

说明放松知识产权保护尽管引起了自身研发投入的下降,但是同时来自于竞争对手的技术溢出的增加,从而导致单位研发成果的总的增加。而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尽管引起了自身研发投入的上升,但是同时来自于竞争对手的技术溢出的减少,从而导致单位研发成果的总的减少。

3.知识产权保护与企业利润

(20)

则有:当时,当时,当时,。

可以得出:当原有的知识产权保护程度较低时,即由此导致的技术溢出较大时,对于创新研发效率较高的行业,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会使企业的利润增加;放松知识产权保护会使企业的利润减少。而当原有的知识产权保护程度较低时,对于创新研发效率较低的行业,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会使企业的利润减少;放松知识产权保护会使企业的利润增加。当原有的知识产权保护程度较高时,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会使企业的利润减少;放松知识产权保护会使企业的利润增加。

4.知识产权保护与消费者剩余和社会福利

(21)

由此可见:当时,即当原有知识产权保护程度较高时,放松知识产权保护会使消费者剩余增加;而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会使使消费者剩余减少。当时,知识产权保护的变化对消费者剩余没有影响。当时,;即当原有知识产权保护程度较低时,放松知识产权保护会使消费者剩余减少;而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会使消费者剩余增加。由于当知识产权保护程度较高时,放松知识产权保护会使企业的产量增加,从而导致产品价格的降低,使消费者受益,即消费者剩余增加;而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会使企业的产量减少,从而导致产品价格的上升,使消费者受损,即消费者剩余减少。当知识产权保护程度较低时,放松知识产权保护会使企业的产量减少,从而导致产品价格的上升,使消费者受损,即消费者剩余减少;而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会使企业的产量增加,从而导致产品价格的下降,使消费者受益,即消费者剩余增加。

下面我们进一步讨论知识产权保护程度的变化对社会福利的影响。

(22)

所以:当时

当时:当时,当时,当时,。

可以得出:当β过大时,即知识产权保护程度过低时,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会使社会福利水平提高;当β较低时,即知识产权保护程度过高时,放松知识产权保护会使社会福利水平提高。

当知识产权保护程度为内生时,即该经济的政府自主选择知识产权的程度使社会福利达到最大化,此时应满足因此对于研发效率相同的双寡头市场的情况下,根据不同的行业创新研发效率应选择不同的知识产权保护程度,总的来说,知识产权保护程度不宜过紧,但也不宜过松,应处于较为宽松的区域,即,并且随着创新研发效率的提高,知识产权保护程度也应相应提高。

三、结论及启示

通过理论模型的分析可以得出,对于双寡头创新市场结构:

1.企业的创新研发投入总是随着知识产权保护的加强而增加,随着知识产权保护的放松而减少。

2.尽管知识产权保护程度的变化对于企业的创新成果(包括企业自身的创新成果和对竞争对手的模仿成果)有正负两方面的效应,但是当放松知识产权保护时,其正效应大于负效应,即放松知识产权保护时,企业的单位创新成果会增加;反之,企业的单位创新成果会减少。

3.当原有的知识产权保护程度较低时,对于创新研发效率较高的行业,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会使企业的利润增加;放松知识产权保护会使企业的利润减少;对于创新研发效率较低的行业,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会使企业的利润减少;放松知识产权保护会使企业的利润增加。当原有的知识产权保护程度较高时,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会使企业的利润减少;放松知识产权保护会使企业的利润增加。

4.当原有知识产权保护程度较高时,放松知识产权保护会使消费者剩余增加;而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会使使消费者剩余减少。

5.应根据不同的行业创新研发效率应选择不同的知识产权保护程度,总的来说,知识产权保护程度不宜过紧,但也不宜过松,应处于较为宽松的区域,即,并且随着创新研发效率的提高,知识产权保护程度也应相应提高。

参考文献:

[1]alirezanaghavi(2005),“StrategicintellectualpropertyRightspolicyandnorth-southtechnologytransfer”,KtHC-Knowledge,technology,HumanCapital18:1~26

新经济市场分析篇7

住房市场供需的静态分析

(一)住房投机需求对住房市场供需的扰动

住房需求分为消费需求和投机需求。住房消费需求与一般商品需求并无二致,涨价则需求减少,反之则增加;住房的投机需求却与一般商品需求不同,涨价反而需求增加。这主要有两个原因:首先,随着城镇化加速推进,原来城市边缘房价上涨,投资者现已拥有的房产价值上升,将更多投机资本投向新的城市边缘,预期收获更大的投资回报。这样,城市边缘在扩大,房价也不断被推涨。其次,土地用途管制在城市边缘划了一条级差地租“红线”。土地供给在一定时段、区域总是被国家(地方政府代表)垄断。房价高涨,供给迅速跟进,总的用地指标和年度指标剩余越来越少。物以稀为贵,级差地租越来越高,投机资本越来越多,不断推高地价和房价。

由于房价、住房市场发展情势不同,住房投机需求和消费需求就交替表现出主导作用。首先,住房市场化初期,由于房价较低,社会投机资本较少,所以消费需求为主导。在这一阶段,住房需求曲线和其他商品需求曲线并无二致,都是向右下方倾斜。为简化分析,用d1=a-bp可以简单表达,其中d1表示消费需求,a表示绝本文由收集整理对刚性的消费需求,b表示价格的单位变化引起住房消费需求变化的边际倾向,p表示房价。其次,在房地产发展高潮时期,由于房价高涨,投机预期活跃,投资性需求曲线占据主导地位。房价上涨速度越快,房产财产和级差地租上涨速度也越快,投机需求增长速度也会越快。也就是说,房价上涨会产生推动投机的加速度,因此住房投机需求曲线用d2=cp2表达,其中d2表示投机需求,c是一个正常数。

两种理论上划分的需求曲线在现实中是会合成为一条实际的需求曲线:d=d1+d2=cp2-bp+a,其中,d表示合成后总的住房需求(见图1)。当房价快速上升时,住房需求曲线在此发生偏转,由向右下平缓倾斜拐向右上急速上升。

(二)住房供需失衡

1.供给曲线不变的情况。在房价猛涨时,投机预期猛升,一旦投机需求占据主导地位,需求曲线过了房价,发生偏转之后,需求曲线向右上方的斜率比供给曲线大,意味着供给增加的速度追不上需求增长的速度,因此市场很难再形成新的均衡,表现为常态性失衡(见图2)。

2.供给曲线变动的情况。为了获取卖地收入,推动住房市场发展的政策可能会加重房地产企业的税负或者事业性收费的负担。同时,权利寻租也会加重住房开发的财务成本等。这些因素都可能推动供给曲线下移,即在同一房价下,市场供给更少的住房。当供给曲线从s0下移,超过s1时,并继续下移达到s3时,供给曲线就位于需求曲线之下,意味着同一房价下,住房需求超过住房供给,这样确实能够抑制住房需求,但是新的供需均衡下,房价高达p2甚至超过(见图2)。

3.需求曲线变动的情况。事实上,随着人均收入的提高,消费需求和投机需求都扩大。同一房价下,需求量会比过去更大。甚至在某些时候、某些地区,会表现为疯狂炒房。当需求曲线上移至d0高位时(见图2),住房市场更难形成均衡,即便形成新的均衡,房价会高得更离谱。

住房制度供需的静态分析

(一)住房市场变化带来的不同阶层利益变化

当住房市场供需失衡时,社会阶层进一步分化为四个不同的利益群体(见图1):a区是在投机需求线之上的区域,表示高收入群体,是住房投机群体,是房价高涨既得利益人群。b区在投机需求与合成需求之间,表示中高收入群体,以自住型消费为主力,是房价高涨的利益受损人群。c区在合成需求线和自住消费需求线之间,表示中低收入人群,也就是夹心层人群,是最大的利益受损群体,主要有三类:高校毕业生、新生代农民工和本地住房困难家庭。d区在自住消费需求线以下的区域,表示廉租房保障人群。

(二)住房保障制度供需失衡

1.住房保障制度需求的新变化。在投机需求占据主导之后,原有的住房公共政策已经不能应对不同群体不断分化的利益诉求:第一,投机获利人群希望能够维持现有利益格局,保持现有住房政策不变,在住房市场失衡情况下,依靠财产优势,获取更多投机利润;第二,自住消费的主力群体——中高收入人群,期望房价能够有所下降,一方面希望能够约束开发商暴利,另一方面也希望能够约束投机需求;第三,夹心层人群最希望住房政策改变,一方面希望房价实质性大幅下降,自己能够购买商品房,退而求其次则是希望政府也能保障他们的住房基本需求;第四,低收入人群对住房政策没有实质性要求,因为他们已享有廉租房保障。

2.制度需求的主要推动力。推动制度需求的主要力量是夹心层人群。由于需求曲线代表了边际效用,因此可以认为夹心层人群认定利益受损的程度,主要在于他们的需求曲线与实际的市场需求曲线的差距。简单地说,区域c的面积越大,代表了夹心层人群利益受损程度越大,同时又代表了夹心层人群的人数越多及其政治力量越大。这个具体的量,可以用积分求得:,其中,sc表示消费需求曲线和现实市场需求曲线之间的面积,p1表示需求曲线发生偏转时的房价,p2表示现实房价。

3.制度供需变化对制度均衡的影响。住房制度供给调整速度相对较慢,不能迅速适应住房制度需求。这样,住房供需失衡,反映在公共政策层面就成了住房制度供需失衡。

第一,制度需求变化。首先,当投机需求还没占据主导时,消费需求并没有被挤压,市场需求曲线还没发生偏转,这时中低收入群体仍然有能力购买商品房。换言之,此时还没有夹心层人群,社会对改变现行住房政策的利益诉求也不是十分强烈。这就是图3所描述的状态1,此时sc接近0,也就是说对要求制度变迁的政治力量几乎还没生成。这时的制度需求曲线为s1。然后,当投机需求占据主导时,消费需求被大幅挤压,中低收入人群没有能力购买商品房。此时,夹心层人群产生并不断扩大,他们对改变现行住房政策的呼声高涨。夹心层人群对住房制度变革期望主要有两个方向:一方面,调控房价,使房价能够理性回归,他们继续有能力购买商品房;另一方面,扩大保障性住房的覆盖面,能够将他们纳入住房公共保障的范畴。这就是图3所描述的状态2,此时sc的值不断扩大,也就是说对要求制度变迁的诉求越来越强。这时的制度需求曲线已右移至s2。

第二,制度供给僵化。当制度需求曲线从s1右移至s2时,如果制度供给僵化,仍然停留在原先制度均衡水平,保持制度安排1的状态,即住房公共政策仍然认为不存在夹心层人群,或者对夹心层人群的诉求视而不见,那么此时的制度供需是失衡的。

第三,住房制度供不应求。夹心层人群对住房制度变革的需求,远远超出了住房公共政策调整的速度和节奏。制度的需求远远大于制度的供给。此时,住房市场的失衡已经上升到了制度供给的失衡,经济层面的利益博弈已经上升到了政治层面的利益博弈。

公租房政策的主要内容和绩效考量

(一)公租房政策的实施情况

公租房是公共租赁住房的简称,是政府提供的一种住房公共产品,其产权归政府或公共机构所有,并以低于市场的房租配租给无力购买商品房,但又没资格享受廉租房的夹心层人群。公租房政策概念最早在2007年就由城乡建设部提出,在2008年正式上升为公共政策,2009年重庆率先摸索并开展了“公建、公有、公营、公益”大规模建设和配租公租房的实践,2010年由住房城乡建设部等七部门联合制定的《关于加快发展公共租赁住房的指导意见》正式对外,2011年国务院提出建设1000万平方米保障房的年度目标(其中很大部分是公租房)。目前,重庆计划三年建设的3000万平方米已全部开建。到2012年末,已建成并配租了1500万平方米,解决了约20万户、60万“夹心层”人群的住房问题。

(二)公租房政策绩效考量

1.促进住房保障制度供需重新均衡。公租房公共政策的出台,就是一次诱致性的制度变迁,是政治市场上具有较大影响力的制度供给。这个制度供给的特点,是着眼于住房供给而不是住房需求而出台对策,旨在优化住房供给结构,并且在高房价背景下做市场不愿意做的事情,利用公共资源修建公租房,并配租给广大“夹心层”人群。无疑这样的政策是会得到约占城镇人口20%到30%的“夹心层”人群的衷心拥护,形成巨大的政治支持。在制度供不应求的政治市场中,公租房制度安排迅速扩大了制度供给,较好地满足了“夹心层”人群要求得到住房保障的利益诉求和制度需求,住房制度供需重新形成均衡(见图3的e2点)。

新经济市场分析篇8

内容提要:农村金融市场垄断背景下,新一轮农村利率改革并没有达到扩大农村信贷的目的,反而加大了农村的融资成本。原因在于:利率浮动范围扩大后,并没有形成农村信贷利率的市场定价机制,农信社只是简单地将信贷价格一浮到顶,以赚取更高的垄断利润。对福建东部两县(市)的调查显示,新一轮农村利率改革的成效并未达到政策设计意图。其原因可以用垄断市场结构下垄断定价与最优利率理论解释。真正建立起农村"两部门垂直合作型"金融组织体系,打破农村金融垄断,才能有效解决农村地区融资困境。

关键词:农村金融/利率市场化/垄断市场/标会

作者简介:周立,

新经济市场分析篇9

关键词:经济新闻;社会功能;市场监督;市场引导

一、经济新闻的市场监督功能

当今时代,市场经济的发展已经是相当成熟,经济不断规范化、法制化、形成有序发展的局面。相对于西方成熟规范的的市场秩序而言,我国的市场经济还处于起步探索期,相关法制建设亟待建立与完善。市场经济在受到权、钱、情各种因素的挑战时,出现各种不规范的现象在所难免,非法的不正当的经济行为、不合理的政策制度、萎靡的经济现象以及在人们经济行为中所透露出来的错误的思想观点和认知盲区诸如此类。在这样的市场环境中,经济新闻对其进行监督和批评,其社会功能在于从专业的角度对不良的经济行为和现象进行曝光与鞭挞,揭露其对市场健康发育和群众切身利益所带来的严重阻碍和危害,经济新闻发挥舆论监督功能,针砭时弊,能为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提供有力的舆论支持。不仅如此,评论分析某些经济政策出现的偏差进行,促进制订者及时纠错更正,这更能显示出当今媒体的全局观。在经济新闻固有的社会责任中,校正、点拨经济工作中出现的认识误区及盲区也是新闻工作者专业水平的体现。近年我国的市场经济经常出现各种非理性非常规的经济行为,在对基金黑幕、三鹿奶粉、蓝田股份等公司不法行为的揭露中,经济新闻工作者对某些高校招生乱收费、助学金奖学金滞发不发等问题的报道,对农民负生存现状、食品卫生安全、土地抛荒问题的剖析,对银行霸王条款、土地强征强拆、拖欠农民工工资等现象的拷问,我们都可以看出经济新闻作为市场经济的守望者,在市场监督方面的功能正在一步步地走向完善。

二、经济新闻的市场引导功能

经济上的微小变动往往会影响到市场经济的运转,通过翻看这一方面的新闻报道可以得知,在经济象征性趋势的分析中,心理成分是非常突出的,这些报道往往给公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经济新闻的报道对于经济本身的运作有着重要的影响,对于大多数受众而言,他们大多对于经济新闻的报道深信不疑,也会按照经济新闻的报道来调整自身的行为。作为经济新闻工作者,必须要有一双发现的眼睛,及时捕捉社会中存在的各类经济热点新闻,对其进行正确的引导,避免盲目炒作给公众造成误导。例如,在多年前,我国煤电油运出现了紧张的情况,由于基础能源的短缺,往往会造成物价上涨,对于这一问题,当时的很多新闻媒体都提到了政府为了强化经济运行来采取的措施,但是在报道中却引用了大量的数字,如用电缺乏是多少,铁路用车满足率下降了多少等等,在看到这些新闻之后,受众只会有一个感受,就是我国能源短缺问题十分严重,受众无法消化记者的数字,也不能明确数字后面的含义,这种报道不尽难以满足受众的关注需求,也难以起到正确的引导作用。

我们在来看另外一个例子:南京晨报关于煤电油可能使物价上涨的报道同样用了大量的篇幅,不过它邀请了专家来预计2005年国内物价可能出现的种种变数,报道首先说明了背景资料,接着再作分析去年以来,固定资产的过度投资使得生产资料的价格大幅度上涨,从而牵动煤、电、油、水等资源性基础产业价格一并大幅度上涨,同时“连累”到相应的下游产品,最后透露权威信息,为了防止固定资产投资间断性、大范围反弹,明年我国将继续搞好产业政策、信贷政策、土地政策的协调配合与运作。综合各种分析,专家预测到明年物价走势仍不确定,但价格的上涨会得到抑制。这篇文章既说明了物价上涨的必然性,给受众提前做了心理建设,又对市场作了充分的分析,给受众以前瞻性的引导。这篇报道不仅满足了受众对相关信息的需求,也得到了专家理性的预测,因此平土瞬话驳那樾鳌

从上述分析看出,当今时代,经济新闻的报道绝不是简单客观地反映事物现象,而是一个负责、积极地去探索、发现、分析、判断和选择报道经济信息的复杂过程。在这样的一个过程中,作为经济新闻工作者必须有意识地承担经济新闻中所具备的市场导向的功能。特别是在我国提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今天,经济新闻通过细微的发展变化准确恰当地预测出前景,并同时将报道背后深层次的含义告知大众,从而营造一个公正、公平、公开的市场环境,引导社会更快更好地走向和谐。

参考文献:

[1]夏继明.谈谈经济新闻的社会功能[J],新闻传播2003年07期.

[2]翁灵娜.企业经济新闻报道的社会功能解读[J],今传媒2015年01期.

新经济市场分析篇10

长三角区域经济发展的定位研究

江苏沿海可持续发展模式的创新

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的策略要点——以社会视角的考量

分工发展理论的三种视角及其述评

西方国家市场经济的阶段性和新趋势

开放民间资本创办民资主体中小银行刍议——以泰隆银行为个案

村镇银行经营行为趋势与发展方向——基于对四川省村镇银行的实证分析

关于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和管理制度的思考

主观幸福感影响因素及其对科学发展观的启示

科学发展观的系统演化机制分析

新医改中政府投入对降低个人自掏腰包支出的效果分析

农户结算卡是粮食小生产与大市场对接手段——基于江苏省常州市奔牛镇的调研

利益相关者视角下的农民工权益保护

基于企业能力理论的产业政策局限性分析

论企业文化区域性及其形成机制

从文化产业到精神经济

创业活动对经济发展的国际经验及对我国的启示

事件经济:科学发展观的实现机遇——兼论上海世博会留下的无形和有形发展空间

面向行为引导的高层次人才创业环境构建——突破我国高层次人才创业瓶颈期的政策设计

论和谐社会经济制度基础问题的研究困境

社会资本与“经济人”是补充还是替代

绿色投资、绿色资本及其价值

金融危机下的国际新贸易保护主义及其应对

中美能源合作的成就、分歧与对策

珠三角、苏南、温州区域品牌演进比较研究

长江三角洲村域集体经济转型发展研究

后发不均质大国技术“圈层进步”战略构局

民营企业裂变性创新应用中的经营风险防范

论企业家应履行的社会责任及影响因素

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因素——基于流程的分析框架

经济波动、税收政策与结构性减税

“避税天堂”的危害、整治与发展趋势

我国创业板市场的设立背景、经济影响与发展对策

论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制度安排

村级公共产品供给的“一事一议”制度困境与重构

大城市郊区农民创业的影响因素分析——基于南京市郊区(县)的实证分析

从劳动力转移到产业转移——金融危机背景下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有效途径

中国能源发展的契机与对策建议

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应坚持的几项原则

中国劳动力市场化改革理论回顾

全能管制型经济发展型公共服务型——30年政府管理模式之转变

资源型经济摆脱“资源诅咒”的财政调节机制

论跨国企业资本弱化的税收对策

马克思主义生态观对当代中国的启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理论研究述评

论剥削和劳动者权利

消费外部性的效率损失及其治理

促进境外人民币流通规模策略探讨——国际货币历史演变规律角度的分析

医疗保险市场中骗保行为产生的经济学分析

新形势下民营中小企业融资制度创新

工业绿色化的内涵及影响因素分析

反垄断法中与新经济行业相关市场的界定

国际服务外包新趋势与中国服务外包业发展

政府构建创新环境机制的国际经验借鉴

世界各国财富基金运作模式比较及对中国的启示

基于SCp范式的中美信用卡市场竞争的比较分析

江苏房地产市场运行情况与发展趋势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