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法治意识的方法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30 01:22:03

提高法治意识的方法篇1

关键词:高中学生;法治意识;问题

一、高中生法治意识研究现状及其意义

现如今我国在法治意识方面的研究还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不少著作将法治意识是什么,如果对公民进行培养,拥有这种意识有什么好处,以及法治意识所具有的特征等等方面做出了初步的研究。另外还有一些著作提到了对不同人群法治意识培养所采取的不同措施,主要集中在公民、在校的大学生、务农的农民等,但是对高中学生在这方面的教育和培养还是有所欠缺的,而这些研究对高中学生法治意识培养奠定了基础。

我国要想建设成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法治国家,就必须将培养公民法治意识作为―个首要任务去完成。高中时期正是青少年各方面全面发展进步的阶段,是人生的一个重要转折点,从不成熟转向成熟,这一时期也正是形成法治意识的重要时期。如果能抓住这一机会,充分利用好这一时期对青少年进行法治教育,提高他们的法治素养,将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做好对高中生法治意识的培养工作,并采取切实可行的方式方法,可以为我国建设法治国家的目标提供很大的帮助。

二、高中生法治意识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对法律相关内容不了解或意识淡薄

现在我国高中阶段对于学生在法律方面的教育还比较欠缺,一方面学校不重视,没有培养学生法治意识的观念,另一方面学生也缺乏对法律的知识的学习,对法律知识没有兴趣,从而出现学生法律意识淡薄,出现问题不能拿起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权益。

(二)影响高中生法治意识建立的因素

1.学校教育的影响

学校是培养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基地,应该注重学生各方面的发展。对学生进行法治意识的培养应该成为教学任务的一项内容,在平常教育过程中多增加法力知识的普及,学校可以说是学生学习知识最好的平台,在培养学生法治意识方面学校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

2.家庭教育的影响

家庭是每个人进行启蒙教育的起点,我们的父母就是我们的第一任老师,他们的言行举止都对我们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如果家庭教育搞不好,不仅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更重要的是会对学生造成心理上的伤害。

3.社会环境的影响

社会是一个错综复杂的世界,高中学生也是这一世界中的一个组成部分,他们的成长发展等各个方面在一定程度上会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社会这个大环境不仅存在好的东西,还存在不好的东西,青少年是一个脆弱的群体,很容易被不好的东西所干扰,从而对于高中生法治意识的培养形成一定的阻碍。

4.学生自身的因素

归根到底,学生自身的因素可以说是对法治意识培养影响最大的方面,学生自己对法治观念没有很大的兴趣,对法律知识缺乏足够的认识和了解。同时青少年处在心理转变的阶段,承受能力以及处理问题的方式方法都不成熟等。

三、培养现在高中生法治意识的有效办法

(一)学校要加强法治教学,给学生学习营造好的学习气氛

学校在培养学生法治意识的过程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这就要求学校必须转变教学观念,摒弃传统教学模式,开设与法律相关的课程,通过采取各种措施,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对学生进行法律知识教育,通过实际行动对学生进行教育,让学生从根本上摆脱法律意识淡薄的缺陷,为自己全面发展进步奠定一定的基础。

(二)老师要增强自身素养

现在高中教育过程中,老师也存在相当大问题。教师本身对于法律知识就存在了解和认识不足的情况,对学生进行教育就更加困难。这就要求教育工作者必须从自身做起,系统学习法律知识,争取对其有全面了解。在给学生上课时,老师可以设置一定的情景,让学生真实地参与进来,增加他们的学习热情。另外,还老师和同学可以进行互动,加强交流,从而营造一种和谐的师生关系。通过老师同学的共同努力,增强每个人的法治意识。

提高法治意识的方法篇2

关键词:法治;法治意识;法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D9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5)14-0317-02

一、公民法治意识的概念

法治意识,是指作为独立主体的社会成员在实践中所形成的关于法治的心态、观念、知识和思想体系的总称,是符合法治社会建设要求的法律意识,是人们对法律和法律现象的看法以及对法律规范的认同的自觉程度最高的一种意识。

法治意识是与法治社会对应的法理学范畴,它所反映的一种基本态度是民族意识在法律和基于法律自身的认知过程,体现在对法的本身和功能的方法和确定、依赖的程度。法治社会能够得以实现是因为法治意识,因为只有所有人有对社会共同价值的普遍认同,有了社会公正的基本理念和价值判断,这个价值判断使遵守法律的的人按照法律的规则办事,才能形成一定的良好的社会秩序。

二、我国公民法治意识培养的现实问题及原因分析

目前,中国正在进行社会转型,导致在法律制度层面上不可避免地在社会结构变化中联系其他关键要素的变动。通过法治精神和法治意识来了解中国变革的规律,公民法治意识的薄弱导致有许多问题的存在。

(一)我国公民法治意识培养的现实问题

1.公民权利意识匮乏。公民自身缺乏法定权利知识,造成消极的态度来看待法律,但没有认识到其实法律也给予了公民许多的权利。很多人不知道什么是合法的权利,更不知道如何使用,不知道权利与义务是统一、不可分割的,怀疑法定权利的真实性,不懂得如何正确使用实现自己现实利益的法定权利实,所以,定然会使我国法治建设的进程受到阻碍。

2.法律本身及司法是存在问题的,这导致公民缺乏对法律的信仰从而尚未形成其应有的权威。我国的众多法律法规并没有成为人民生活的必需品,他们不懂法,对现代法律中所蕴含的价值没有认同感,更不信仰法律,所以表现出了对法律的疏远、规避和不认同。我国社会生活重视政策而轻视法律,使社会公众更加认同政策决定,而藐视法律。法律行为的公正形象一旦处于被动,人们就产生不了完善的法治意识。现代法治的真正实现,将使人们积极参与法治实践,实施恰当的法律行为。

3.传统观念与现代意识交织

西方法律思想完成了其由传统向现代的转型,而中国传统儒家礼法思想却无法很顺利地完成这一转变。“‘人治’观念强调管理者的‘德性’,主张‘贤人政治’,认为治理国家的好坏在于‘圣君清官’,漠视法律的地位和作用,把法律视为帝王君主实现统治的工具,这就极大地阻碍了法律权威的确立和法律意识的形成。”[1]纵观中国社会发展改革历程,也许问题的实质在于儒家礼法思想中,道德与法律的关系过于纠缠。与此不同的是,在西方法律史上道德与法律的界限随着法律技术化程度的提高,两者之间逐渐形成了相对清晰地界限。

(二)我国公民法治意识培养现实问题的原因分析

法治是我们不可动摇的历史选择。在法治传统缺乏的前提下推进国家法治现代化,其本身就具有挑战性。除了正视我国在公民法治意识培养进程中所面临的诸如传统观念与现代意识交织、积极态度与消极心理并存、法权意识与法律适用失衡等现实问题,更重要的是要理性地分析产生相关瓶颈因素的社会历史原因或主客观作用机理。

1.中国传统文化观念的影响。当西方文化冲击我们的时候,我们这个民族必须同时摆脱千百年来业已根深蒂固的文化心理惰性和麻木愚钝的精神状态。这就导致了近代中国人走向世界的历程,相比世界上任何古老的民族必然是一个充满痛苦的内心冲突的、异常曲折艰辛的精神历程。由于伦理与法律规范相混淆,在纲常伦理支持下封建专制的合法性更显着著,在西方社会意识中产生的宗教相异,立法文化中不可能出现一种判断标准和正义标准,因此就不能生成具有法律至上理念的法制意识。

2.社会政治经济结构的决定。“每一个时代的社会经济结构形式现实的基础,每个历史时期的由法的设施和政治设施以及宗教的、哲学的和其他的观念形式所构成的全部上层建筑,归根到底都应由这个基础来说明。”[2]中国独特的统一的社会形势是由其一元的社会结构决定的。即使古代社会存在某种具有共同利益的社会集团,其的主体地位和相对独立性也无法得到延展,人们只能选择一种在礼法范围内的合乎伦理道德的途径去保护自己。这是因为,封建帝制高于一切,不能产生具有公平地分配和调整各种利益的工具性价值的法律观念和法治意识。

3.我国社会法律生活的失调。“虽然中国制定了很多的法律,但人的实际上的价值观念与现行法律是有差距的,往往情况是,制度是现代化的或近于现代化的,意识则是传统的或更近于传统的。”[3]根据哈特对法律规则的内部观点和外部观点的理论剖析,人们对法律内在规则的认识是一种自觉能动的接受并运用的意识状态,对外在规则的认知或观点是一种从主观上接受却又静观其变的行为状态,而通过理性的观察所得到的规律可以推测出偏离法律规则都将受到惩罚。

4.我国公民道德建设的缺失。所谓的道德资本,从内涵上,它指的是在从事经济活动的过程中,以传统习俗、内心信念、社会舆论的主要手段,能够有助于创造剩余价值,以此来实现经济物品保值、增值的一切伦理价值符号。“一个不懂得遵守法律的人,不可能成为一个践行道德的人,法律意识是道德素质的基础部分,公民法律意识的养成有利于道德素质培育。缺乏包括法律素质养成在内的道德素质培育是不全面的。可见公民法律意识的培养对于道德素质提升起着重要作用。”[4]现代公民法治意识的成长和培养,迫切需要进一步加强理想道德方面的精神生产,需要公民道德教育的积极跟进,以促进社会道德和社会文明的发展。

三、提高现代公民法治意识的路径选择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明确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重大任务。全会提出了关于依法治国的一系列新观点、新举措,绘就了“法治中国”的路线图。这体现了中央对于法治在国家治理和社会管理方面不可替代作用的深刻认识,必将推进依法治国迈上新征途。

(一)确立法律权威,确保司法独立

在党的十报告中指出,“党领导人民制定宪法和法律,党必须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任何组织或个人都不得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绝不允许以言代法、以权压法、徇私枉法”(2012年11月8日,中共中央总书记代表十七届中央委员会向中共第十八次代表大会作了题为《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的报告)树立法律权威是法治社会的基本要求,坚持依法治国的权威是公民法治意识的基本表现,要维护法律的权威,公民必须要尊重法律、依法、用法,更重要的是要实现司法的独立,用制度来确保司法独立,用法治事实告诉公众法律在社会中至高无上的事实。我们要不断完善相关法律体制,正确处理党法关系、政法关系、民法关系,以确保司法独立。

(二)加强法治教育,培养法治文化

文化是民族的基因,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生的生命力和创造力之中。培养以提高公民法治意识为核心的法治文化,是推进法治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实施依法治国是在法治实践中培养和提升公民法治意识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此要大力开展学校普法、社会普法等有切实可行的措施,逐渐提高公民懂法、守法、用法的意识。

1.大力开展学校法治教育,提升学生的法治意识。人是社会性的动物,人的成长是一个不断社会化的过程。为达到社会化目的将学校设立成学习教育机构,学校在人的社会化过程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学生拥有较高的法治意识以及较强的法治文明意识,对我国贯彻实施依法治国的基本战略和推动中国法制进程以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都将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2.开展普法宣传教育、提升整个公民的法治意识。普法宣传教育是指通过各种方式来宣传普及法律知识,使广大人民群众熟悉法律知识,养成遵守法律的习惯,学会运用法律来维护自已权益的意识。在我们这样一个农村人口基数众多、法制意识相对薄弱的国家,普法宣传对提高全民族法治意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三)拓宽公共治理渠道,引导公民依法有序参与

公民依法参与公共治理是法治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公民法治意识的重要体现,也是提高法治意识的重要途径,更是社会善治的基础。

1.提高公民依法参与公共治理中的意识。提高公民的公共参与意识是指让公民意识到自己是公共治理活动中的参与者和合作者,在公共治理中扮演一个重要的角色,依法参与公共治理是法律赋予公民的权利和义务。公民参与有利于促进国家科学决策、民主决策,提高公共政策的有效性和可实施性,提高工作效率,提升政府形象。

2.在公共治理中培养公民法治的自觉性。公民法律自觉就是公民要自觉地在宪法和法律的范围内活动,自觉地按照法律的规定办事,不违反法律,不触犯法律。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社会福利也继续分化。公民是依法参与公共治理的一个组成部分,是对自身利益和影响公共政策有生力量表达。

深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增强全社会学法尊法守法用法意识,是党的十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我们要认真贯彻党的十的会议精神,进一步加强法制建设和各项依法治理工作,为我国改革发展稳定和全面发展小康社会提供有力的法治保障。

参考文献:

[1]张莉.大学生法律意识的缺失及培养[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06.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提高法治意识的方法篇3

1.对国家基本制度的认识

宪法规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基本的社会制度是社会主义制度,根本政治制度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基本经济制度是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非公有制是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一个我国公民,认识本国的各项基本制度是十分重要的。认识自己国家的基本制度,有助于了解国情,增强对国家乃至整个社会的大局认识。

2.对公民权利义务的认识

宪法规定了公民人身、政治、经济和文化各方面的权利和自由,对公民权利义务的认识是宪法意识的至关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长久以来,中国老百姓的权利观念较弱。我国现行宪法将“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的条款写进宪法,反应了保障人权已经成为一致的共识。因此,培养老百姓的人权观念是宪法意识中非常重要的部分。

3.对国家机构的认识

我国的国家机构分为权力机关、行政机关和司法机关。作为社会的一员,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行使国家立法权,人大的立法对公民的方方面面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国务院,即中央人民政府,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的执行机关,是最高国家行政机关,行政机关的行政活动关系往往影响到公民权利的实现。人民法院是国家的审判机关,人民检察院是法律监督机关,这些机关则关系到公民权利的救济。公民对以上机关的了解,不仅有利于保障公民的权利,而且有利于监督国家权力的行使。

二、提高公民宪法意识的重要意义

1.树立人民思想的根本保证

人民原则是宪法的基本原则之一,国家的权力属于人民。提高宪法意识,首先是提高人民的意识,增强主人翁观念,更好地理解宪法的基本精神,认识宪法是人民自己管理国家的总章程,忠于宪法、遵守宪法,从而树立宪法意识。

2.保障公民基本权利和自由的客观要求

宪法的主要内容是限制国家权力和保障公民权利,其中对公民基本权利的规定及保障其实现是根本目的。列宁说,宪法是写着人民权利的一张纸。从某种意义上说宪法意识的核心就是公民权利意识,只有不断提高公民宪法意识才能保障公民基本权利和自由的根本实现。

3.建设法治国家的必然要求

宪法在内容上规定国家和社会生活中各个方面最重要、最根本的问题。是我国最高法,根本法,因而依法治国首先是依照宪治国,撇开宪法谈依法治国,是毫无根据的。依法治国促使公民真正认识到宪法的重要性和权威性。所以提高公民宪法意识是建设法治国家的必然要求。

三、提高公民宪法意识的措施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普法活动的开展,我国公民的宪法意识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提高,但是,由于客观方面的原因,我国法律制度还有待完善,公民的科学文化素养还有待提高。因此,提高公民的宪法意识仍然是建设法治国家进程中的一项重要工作。

1.开展普宪活动

回顾我国三十的普法历程,凡涉及普宪教育时往往将宪法当做一种政治宣传口号,过于强调对公民灌输一种政权取得合宪性的理念,而忽视了宪法具体内容的宣讲与解读。人们对宪法只是一种模糊的“最高法”印象,无法获得直接的宪法感受。因此,现阶段必须紧紧围绕宪法所确立的公民基本权利等具体内容来开展国家的宪法普及教育。组织全国性的宪法知识宣教活动,如在基层各机关企事业单位、社区及村民自治组织成立宪法知识学习班,让群众们有更多渠道平台去学习宪法内容,了解宪法的精髓,从而提高宪法意识。

2.重视政治教育

公民宪法意识与政治意识密切相关。难以想象,一个没有良好政治意识的人会有良好的宪法意识。我们要把普宪工作作为政治教育的重中之重,围绕着培养宪法理念这个中心任务开展政治教育活动。宪法理念是公民对于国家机构和自身权利的认识以及对宪法精神的执着坚持,它具有较强的持久性和稳定性。

3.有序的政治参与

在人民民主的中国,人民当家作主,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有权按照法律法规参与相关政治活动。越发达的民主文明国家,公民参与政治活动的渠道越多,公民的民主意识更浓,这种意识实质上也属于宪法意识的组成部分。目前,我国正在循序渐进开展政治经济体制改革,公民积极参与政治活动也就是实践宪法赋予公民权利的过程,非常有利于提高公民的宪法意识。

4.建立宪法诉讼

提高法治意识的方法篇4

关键词:依法治校;法律意识;培养途径;实证调查;内涵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7)07-0123-02

在党的十八届四种全会上,明确提出依法治国的战略,从而为依法治校在高校的实施奠定了理论基础。同时,大学生作为依法治国理念的主要执行群体,提高大学生的法律意识,对依法治国战略的落实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虽然,近些年很多高校将大学生法律意识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进行培养,并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如大学生法律维权意识普遍提升,但还是存在不足和缺陷。因此,本文选取某职业院校作为实际的调查案例,就其在法律意识培养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的调查研究,并提出对策和解决路径,从而提升学生法律意识。

一、依法治校和法律意识内涵

第一,依法治校内涵。依法治校作为一种办学的理念,通常按照主体的不同,分为不同的层次:从宏观层次来讲,是政府或教育部门为进一步地规范学校的行为而采取的依法治理方法;而从微观角度来讲,是学校为推进自身的建设和发展,而对内部事务采取的依法管理。在依法治校中,关键的问题在于“治”,即如何通过“治”来实现学校的良好管理,而这个“治”的根据必须是依托“法”。因此,我们可以将依法治校看成是在高校党委的统一领导下,在广大师生员工的配合下,以宪法、教育法等作为依据,对学校进行管理。而这个管理体现出两个典型的特征:

其一,体现出浓厚的“民主”氛围。法治通常和民主相伴,因此,我们可以将依法治校看成是民主治校,其主体就是广大的师生员工。换句话说,依法治校就是通过民主的方式对学校进行管理,从而调动全校师生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其二,充分体现“法治”精神。对高校法治精神来讲,其主要的表现体现在以教师为本,充分尊重广大教职员工的主人翁意识。同时,在学校管理中严格按照相关的规定和制度,维护师生员工的合法权益。

第二,法律意识内涵。对法律意识的定义中,刘旺洪认为,法律意识就是一种社会意识体系,是人们对社会法的理性、意志、信念等各种心理要素综合结果的反映。而大学生法律意识通常是针对大学生这个特殊的公民群体,其对于法的现象的一种主观把握和反映方式。通常认为,法律意识内容包含四个方面:法律认知、法律信仰、法律情感和法律意志。其中,法律认知是大学生群体对法律基础知识和现行法规的了解与掌握。通常将法律认知的多少作为衡量法律意识水平的一个重要的指耍环律情感通常是大学生对现行法律的一种情感方面的体验,这部分通常被认为是主张群体的一种内在的驱动因素;法律意志则是维护法律尊严和不惧强权的一种心理表现;法律信仰是人们公平正义的一种追求,通常被看成是之前三个因素的一种深入表现。

结合上述的内涵分析,笔者认为,通过认知、情感、信仰和意志等内容构成了一个有机的统一整体,并形成了社会公民最为基本的法律意识结构,而这也被人们认为是当代大学生法治教育的核心部分。

二、大学生法律意识培养现状调查

采用问卷调查法、实地考查法等方法,同时结合法律意识的主要内容,对陕西某职业技术学院400名学生的法律意识培养进行调查,从而把握在依法治校背景下的大学生法律意识培养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通过调查可以得到以下的问题:

第一,法律知识薄弱。通过调查发现,目前该校职业院校学生的整体法律知识水平中,9%的学生认为法律认知水平较高;48%的学生认为法律认知水平一般;而43%的学生认为自己的法律知识还比较薄弱。而在对现行的基本法律的了解方面,23%的学生认为自己比较熟悉当前的法律法规,而54%的学生认为只了解一部分;接近23%的学生认为对现行的法律法规还不了解。而为了更进一步地了解学生对法律认知的程度,分别以宪法、根本政治制度等作为调查,可以得到认为《宪法》的是由中央政府制定的比例占到12%,而根本政治制度为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比例仅仅占到62%。由此可以看出,学生对我国基本的法律常识的认识还是比较薄弱。

第二,法治精神的认可度不高。在对“你觉得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吗”这个问题的调查中,认为人人平等的比例为46%,而认为相对平等的比例占整体比例的26%,不平等的比例占到28%。由此可以看出,很多学生对法律主张缺乏归属感。

第三,法律意志相对不强。为更好地了解大学生的法律意志,选择“你深夜经过市区马路斑马线时”这个问题进行回答,选择会遵守的比例为46%,而选择不断红绿灯的学生占到22%,根据情况来看的为33%。由此通过这个数据可以看出,大学生在遵纪守法的过程中,大部分都可以辨别是非,但实际中还是缺乏自觉守法的意识。

第四,缺乏信仰。信仰是大学生对法律的一种更深层次的认识。对此选择“法律是否能真正维护自身的切身利益”问题进行提问,接近52%的同学认为目前的法律不能维护社会的公正性,由此可以说明很多学生认为法律缺乏公信力。同时在对“权大还是法大”问题进行调查中,接近50%的学生认为是法大于权,而接近20%的学生认为是权大于法,其余的无法判断。由此看出,当前很多大学生受司法腐败和社会不良风气影响,对法的认识方面存在一定的扭曲,而这给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带来极大的挑战。

三、依法治校下提高大学生法律意识的途径

针对上述存在的问题,笔者认为还是要牢牢结合依法治校的内涵,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第一,充分发挥课堂是培养法律意识的基础。法律认知作为法律意识培养的基础,扎实的法律认知基础对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因此,在依法治校背景下,在“以人为本”理念下,高校要充分发挥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以学生作为法律教育的中心,通过科学的课程设计来提升学生主动学习法律的主动性;其次,作为对“民主”的认识,教师必须要充分结合学生的需求,改变过去灌输的教学方式,而引入更多丰富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创造能力,同时引导学生理性地看待司法腐败问题。

第二,营造良好的校园法治环境。在加强对课堂的利用的基础上,积极地在校园中加强法律知识的宣传,从而为学生营造学法、懂法、用法的氛围。同时以依法治校作为准绳,制定相关的制度,以此规范学生的行为,让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思维方式。对学生中存在的不良行为,要学会平衡权利和义务。同时在受到侵害的时候,要鼓励学生进行申诉,拿起武器维护自己的权利,同时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

第三,以学生发展为主,加强学生心理方教育。针对调查中存在的法律意志和法律感情淡薄的问题,学校要高度重视,并加强学生在心理健康方面的引导。通过帮助爱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念,让学生正确地看待事物发展中出现的问题,从而尊重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同时加强意志教育,帮助大学生正确地认识目前存在的问题和挫折,培养学生抗挫折能力。另外,加强对学生正义感的培养,以成为合格的社会公民。

第四,加强法律意识培养的实践。对高校的大学生来讲,单纯地从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这门课程中学到的大部分是理论。而对于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不能完全依靠理论,还需要紧密联系生活,将其应用到实践之中,从而将其转换为一种法律能力。这是实践教育隐,可通过实践促使学生从“知法、守法”转变为“用法”的法律能力,并勇于维护法律自身和他人的权益。因此,高校可以建立模拟法庭的方式,让学生参与到模拟法庭之中,从而接触到更多不同类型的案件。同时,通过这些案件,对案件进行分析、判断,从而了解法律知识的实际应用。另外,充分利用校外资源,与法院、检察院合作,建设校外法治教育实践活动基地,让学生了解法律诉讼程序,并可通过法院旁听、参与法律援助实践等过程提高他们的法律能力。

除拓展校外实践平台以外,还应该充分发挥校内实践的作用,如建立法律社团。对大学生来讲,社团是学生参加活动的一个重要载体,也是满足学生个性化需求的重要方式。因此,通过成立法学会的方式,吸引学生参与到法律的学习和讨论中,并通过开展多种形式的法律活动,激发学生学法的兴趣,而这也是依法治校下以学生为本的管理要求。同时,在寒暑假中,组织开展“送法下乡”的实`活动,让志愿者做好普法宣传员,并提供基本的法律援助服务,帮助大学生更好地学法、懂法和用法,坚定法治理想信念,弘扬现代法治精神。

四、结语

总之,依法治校不是口号,也不是一种形式,而是着眼于依法治国理念和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需求。而对于广大的高校来讲,只有从法律认知、情感、意志和信仰角度,并将这些方面映射到高校课堂和管理中,才能更好地进行培养。而通过本文的研究也可以得出,高职院校在大学生法律意识培养方面还有很长的路要走,需要进行深入的研究。

参考文献:

[1]王敏,胡晓玲,郭志敏.大学生法律意识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以河套学院为例[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1):74-76.

[2]韩学平,陈悦悦.当代学生法律信仰缺失原因及培育[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2):38-41.

提高法治意识的方法篇5

关键词:公民权利意识民主法治措施

权利意识是主体对社会权利系统主观、理性地把握,是权利体系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是主体意识的外在表现形式。公民在主观上对权利进行正确理解,然后通过各种合法的途径实现和行使自己的权利,当权利受到侵害时,勇于运用法律手段维护自身权利。

进一步来看,权利意识是指特定的社会成员对自我利益与自由的认知、主张和要求,以及对他人认知、主张和要求、利益与自由的社会评价1。从概念可以看出,公民的权利意识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方面,是指公民要正确认识和全面理解作为公民其自身所依法享有的权利;另一方面,是指公民在行使权利和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时不得侵犯他人的利益2。

一、培养公民权利意识的重要性

社会主义民主是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坚定不移地发展社会主义民主,促进民主政治生活的全面进步离不开社会公民的广泛参与,而公民积极、广泛地参与社会政治生活的前提是具备良好的公民权利意识,普遍的公民权利意识是民主政治发展的动力源泉3。

由此可见,培育公民权利意识是我国民主政治发展的重要前提,是构建法治社会的重要基础和文化根基,是深度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必然要求;同时公民权利意识也是防止和遏制腐败的锐利思想武器,是国家进步、社会文化的重要标志。

现今,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民主法治的不断健全以及公民文化水平的不断提高,为我国公民权利意识的提高提供了非常好的发展环境。我们应抓住机遇,大力发展民主政治,建立系统、完备的公民权利体系,树立公民正确的权利观念,不断提高公民的权利意识。但在实际生活中,受传统思想的影响以及政治、经济、文化发展水平的制约,目前我国公民权利意识的现状仍不容乐观。

二、如何培养我国公民的权利意识

(一)树立并内化公民的法律信仰

树立良好的法律信仰是公民主动规范社会秩序、积极参与社会事务的精神理念,在一定程度和范围内规范和指导着公民的行为。但法律法规的效用是外在的,有限的,具有一定的滞后性,而只有把法律内化为公民的信仰,才能最大程度地发挥法律的导向规范作用。我国要想持续构建法治社会,形成优良的法治文化氛围,就必须树立并内化公民的法律信仰。

(二)培养公民正确的权利观念

由于我国封建传统观念的影响,在权利意识方面形成了“义务本位”观,制约了民主法治进程中现代公民权利意识的有效培养。因此要让公民认识到自己在国家和社会结构中的地位和角色,感受到自己的权利和义务并重、自由和尊的价值,确立“权利本位”的思想,有助于活跃公民参与政治生活的积极性。

(三)扩大和加强公民权利意识的宣传和教育

培育公民的权利意识,就需要扩大权利意识方面的宣传,加强对公民权利意识的教育,尤其是要对公民进行权利来源教育,让其意识到正当的权利是不可随意侵犯的。可以通过书本教育、网络教育、大众媒体教育等资源,并适当加以大众舆论的监督,多样化、深入化地共同加强公民权利意识的宣传和教育。

(四)提高公民的文化教育水平

提高公民的文化教育水平是培养我国公民权利意识的重要途径。公民意识的培养,不仅是一个单纯的法律问题,还与公民的整体综合素养有关。公民的文化教育水平越高,理解和领悟法律知识的能力也就越强。当公民的权利遭受侵害时,在选择、运用符合法律所规定的行为来实现权利所消耗的时间就越短,消耗的精力就越少4,也能够正确地运用法律武器来有效、高效地实现和维护自己的权利。

(五)大力发展民主政治,促进民主法制化,完善民主机制,健全民主监督机制,在此基础上积极培养公民争取权利的主动性

民主制度的充分发展是我国公民权利意识发展的政治基础。民主制度越健全,公民的权利意识也会相应越健全。所以,要强化公民的参政能力和激励公民的参政意识,努力推进民主政治的发展,在政治实践中提高公民的权利意识。要鼓励公民积极参与政治活动,普及公民参政的基本知识,让公民了解政治活动的运行过程和规则,成为政治活动的主体,通过参与政治活动,公民获得政治知识,积累政治经验,提高政治技巧,提高民主意识,最终具备民主政治所需要的政治能力。

同时,积极参与政治活动还可以发挥公民作为政治主体的作用和能力,体现自我价值,增强公民的社会主人翁责任感和政治成就感,塑造公民独立、健全的人格。在参与政治活动的过程中,无形中培育了公民当家作主、积极行使权利的意识,促进了公民权利意识的发展。

(六)公民在维护自己权利的同时,应以尊重他人的权利为基础

尊重他人权利是公民权利能够存在和实现的先决条件,是人的主体性的彰显和体现,这不仅是一项道德义务,更是一项法律义务。因此我们需要建立一种尊重和保障权利的制度,不断丰富完善公民的权利意识体系、培育一种根植于人们内心深处的普遍的尊重他人权利的精神文化,引导人们牢固树立诚信观念,不断提高诚信素养。

综上所述,培养公民权利意识是公民有效行使法律赋予公民的各项基本权利的前提,是有效限制“公权力”、保障“私权利”的基础,是推动法治社会建设进程的内在动力。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现代化水平的不断提高,民主法治的不断健全,我国公民的权利意识相应也得到提高,但从总体上来看,我国公民的权利意识还比较淡薄,继续培养公民的权利意识、推动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建设,还需要社会全体成员的共同参与和努力。

参考文献

提高法治意识的方法篇6

关键词:法律;全球化;法制化建设;法制观念;高中政治

高中思想政治课程,并不仅仅是要向高中生传达政治知识,更是一门强调法律意识培养的课程,承担了公民培养的教育任务。我国高中思想政治课标准中已经明确提出了要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提高学生对法律的认识程度。在目前我国高中课程体系中尚未开设专门的教育课程,因而法律意识的培育一般通过思想政治课来完成。无论是从国家管理还是社会管理的角度来看,提高公民法律素质都是建设法治国家的必然要求,也是降低社会管理成本的最有效方法。高中生正处于行为规范养成的重要时期,因而增加对高中生的法律意识培养,进行有序的法制教育是很有必要的。结合我国目前高中课程体系设置,思想政治课程成为法律意识教育的最主要手段,高中生应当利用思想政治课程,丰富学生法律支持,提高法律素养,学会用法律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做社会主义合格的接班人。

一、高中生法律意识培养的重要性

(一)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需要

社会的发展离不开法制化的发展,无论在过去还是现在,建设法制社会永远是我们的追求。作为社会建设的重要力量,我国公民应当具有一定的法律意识,遵守法律,并学会运用法律来维护自身合法权益。只有在法律的规范下,社会才能更好的发展前进。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步伐,高中政治课程中已经融入了很多有关于法律政策的内容,尤其是《政治生活》中,有不少内容设计我国法律政策,对于培育当代高中生法律意识有着重要的作用。学校在教书育人的过程中,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除了要注重考试成绩外,也更应当关注对高中生政治权利意识、爱国主义情感等的引导,从而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更多人才。

(二)培养合格公民的需要

现代社会竞争激烈,尤其在全球化背景下,国家发展面临着更加复杂的形式。高中生是建设社会主义的未来力量,代表着祖国的前途,因而对于这一阶段的学生进行法律意识教育势在必行。根据我国现有教育体系,高中没有开设专门的法律课程,一般通过思想政治课程来进行渗透式教学。作为一名合格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需要知法、守法,进行法律学习不仅仅是为了国家建设、社会发展,更多的也是保护自己。为了适应法制社会的发展,高中生也有必要学习法律知识,为全面发展奠定基础,也从源头上为建设社会主义法制社会做出贡献。

二、法律意识培养与思想政治课程的关系

(一)法律意识培养与思想政治课程结构息息相关

高中思想政治课程,不仅仅是学习理论知识的课程,也是学习法律知识的重要来源。虽然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很多学生认为学习思想政治课就要死记硬背,但深究目前我国高中思想政治教材,发现其实有很多值得学习探究的内容。例如在《政治生活》教材中,《政治生活》是高中政治课程的必修教材之一,从其设置的指导思想和课程目标来看,与培育高中生法律意识是相统一的。而在课程体系设置上,《政治生活》的结构框架也与对高中生法律意识培养相得益彰,教材中用通俗而详实的语言向高中生介绍了我国的基本法律制度在对《政治生活》的日常学习过程中,教材有意识的让学生理解树立法律意识的重要性,帮助学生树立正确法律观,提高学生法律运用能力,为学生成为真正的中国公民奠定基础。教材在很多单元都涉及法律知识,例如第一单元涉及的是《宪法》对国家性质的相关规定;第二单元则反映了《中华人民行政法》的相关内容;第四单元反映了有关于《国际法》的内容。除此之外,还有很多单元都有涉及法律知识。相对于专业的法律课程来说,思想政治课程中的法律知识是有意识的渗透教育,把复杂的法律知识通过通俗的语言体现出来。

(二)政治课程有助于高中生法律意识的培养

除去应试作用外,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更多的是一种德育教育,也是培养高中生法律素养的主要途径。在学习思想政治课的过程中,高中生也应当明确法律学习的重要性,形成正确的法律认知意识。新课改以来,相较于过去的思想政治学习内容已经有了更大的开放性。但是高中生应当始终明确理论学习的重要性,铭记理论对实践的重要指导作用。只有学习好了理论知识,才能对自己的行为有更多的规范,也让自己的行为可以更加适应社会发展。思想政治课程对于高中生的行为有重要影响,学生在高中阶段的法律知识也主要通过思想政治课程获取,更应当珍惜学习时光,从中汲取养料。

三、当前高中生在法律意识方面存在的问题

在信息化时代中,高中生的知识储备相较于过去已经有了较大的提升,除了在课堂上获取知识外,高中生还可以从网络搜索到更加丰富的知识信息。但是碎片化的信息并不能真正提高高中生对知识的理解,以法律知识为例。大部分高中生对于法律只处于表面认知阶段,对于法律并没有深入了解,法律维权意识也比较差。面对越来越多的侵害学生事件的出现,对我们也是一个警醒,提醒高中生有必要进行一定的法律知识学习。国家普法工作的开展,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高中生的法律意识。但是这种认识还需要进行进一步的深化,才能真正转化成知识力量。当前高中生法律意识普遍不够高,未成年犯罪逐年增长,犯罪低龄化严重,作案手段更加复杂,社会影响越发恶劣。在未成年犯罪中,高中生占了很大部分,已经成为一种严重的社会问题,这些都说明高中生法律意识存在很大问题。究其原因,除了来自于高中生自身法律意识淡薄外,同样与社会、家庭、学校等都有着密切的关系。首先从高中生自身来看,这一时期高中生的生理和心理正在逐步走向成熟,但思维能力仍旧受到很多限制,缺乏社会经验。在学习政治课程的过程中,往往知识单一的学习理论,缺乏实践机会。仅仅凭借自己对教材知识的简单了解以及从课外获取的信息,难以真正理解。同时在丰富的网络环境中,高中生更多的被娱乐、游戏等信息吸引,忽视了对法律知识的存在。除此之外,学校教育中缺乏对学生法律意识的引导。法律素养的提高是需要后天引导的,尤其是高中生正处于成长发育的重要阶段,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塑性的重要时期。在应试教育影响下,高中教学本身就缺乏法律相关内容的专门课程,思想政治课程中虽然有涉及法律知识的内容,但学校更多的是把精力放在理论灌输以及考试答题技巧方面,缺乏对学生法律意识的引导,使得学生也没有重视法律意识的培养。高中生法律意识淡薄还来源于家庭教育的缺乏。高中生除了在校学习时间外,更多的时间是在家庭中,家庭环境对于高中生性格、成长、心理等方面有重要影响。在现实生活中,很多家长本身就缺乏法律意识,难以给孩子树立良好的榜样。

四、如何通过思想政治课程提高高中生法律意识

(一)明确丰富法律意识的重要性

提高法律意识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对于思想政治课程学习来说,提高法律意识就是要明确平等意识、权利意识、契约意识、诉讼意识。我国法律规定,所有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这意味着社会全体成员都受到法律的保护和约束,没有人享有特权。高中生只有树立正确的平等观,消除特权思想,才能以一种平和的心态生活在社会中,为社会主义建设作出应有的贡献,提高自身思想水平。同样,我国法律也规定,公民都享有一定的权利,任何人都不可以违法剥夺或者侵害他人的合法权利。高中生在学习法律知识的过程中,明确权利意识,有助于更好地发挥自己的主体作用,同时也学会尊重别人的利益,不侵犯他人利益。树立正确的权利意识,可以让整个社会更加有序的发展。契约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关键点,也是维持国家发展和经济稳定增长的重要因素。有了契约才能让一切交换活动更加有序的进行,高中生学习契约意识就是要培养自身遵守法律的精神,契约不可以随便破坏,订立契约的过程又是构建平等公平的过程,高中生就要学会用平等的契约精神来与人交往,同样也要用这种精神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诉讼意识对于不少高中生来说是一个陌生的概念,高速发展的社会给我们带来了更好的生存环境,但同时也让我们的生活更加复杂。当代的高中生除了要面对繁忙的学业外,更要面对来自于社会中的各种诱惑,除了要时刻警惕来自社会中的各种侵害,也需要做好提前预防,应当了解当今害发生后如何合法的解决难题,而不是意气用事,通过暴力解决问题。随着社会法治化程度的提高,广大高中生应当深入学习法律知识,学习如何运用法律来维护自己合法权益,当遇到问题时,要习惯于运用法律手段解决问题,做一名合格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

(二)学校应当进一步完善法律生活体验教学

学校是培养高中生法律意识的主要载体,应当保护法律知识与思想品德教育紧密联合起来,针对不同年级的学生发展特点,让学生体验不同的法律情境。除此之外,学校也应当多开展一些课外活动,把枯燥的理论知识转化到真实的体验过程之中,让学生感受到法律的重要作用。例如,在思想政治课教学过程中涉及消费者权益保护问题时,教师应当根据情境播放相应的专题片,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如何运用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来保护自身的合法权益,以便于学生如果遇到类似问题时,可以知道自己应当如何来保护合法权益不受侵害。

五、结语

当代中学生是不断学习的群体,也是最具有学习劲头的群体,是未来社会发展的主力军。我国高中政治课程从其设置的指导思想和课程目标来看,与培育高中生法律意识是相统一的。而在课程体系设置上,课本的结构框架也与高中生学习法律知识相得益彰。高中生应当明确现代公民的基本内涵,明确公民应当是具有独立意识的自然人,有责任有担当,依法享有权力、自觉履行义务。在繁忙的学习过程中,高中生不仅仅要学习种类丰富的现代科学文化知识,更需要学习政治权利意识和法律意识的相关内容,从而提高自身的思想水平,学会用法律保护自己,用法律保护他人,让我们的国家更加有序发展。

参考文献:

[1]曾珠子.浅议高中生思想政治课法制教育[J].法制与社会,2016,(03).

[2]陈娅.新课改下高中政治课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怀疑精神”———以政治常识教学为例[J].劳动保障世界,2016,(12).

[3]陆红云.浅谈高中政治课堂中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培养[J].中国校外教育,2017,(02).

[4]温彦辉.高中政治课要借助时事热点做文章[J].学周刊,2017,(08).

提高法治意识的方法篇7

一、党员领导干部公民权利意识的理论蕴涵及实践意义

公民权利是指为公民所拥有、为宪法和法律所保障的合法权利。公民权利意识主要指公民对公民权利的认知、主张和要求。党员领导干部的公民权利意识应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作为公民所应有的对自己法定权利的认知、主张和要求;二是敬畏意识和责任意识。所谓敬畏意识体现为在权力行使过程中坚持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地位,坚持公民权利本位的价值旨归,对权力行为侵害公民权利的可能性时刻保持慎独之心。所谓责任意识具体体现为对维护和保障公民权利法律义务的高度自觉和勇于担当;对维护和保障公民权利宪法精神的坚守;对维护和保障公民权利与实现人民利益内在同一性的深刻认知。在党员领导干部公民权利意识内涵中,后一方面更应该被广大党员领导干部所重视。这是由党员领导干部的身份所决定的,是由他们所遵循、坚持的宗旨和理念所决定的。

强化党员领导干部公民权利意识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内在要求。作为中国工人阶级、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中国共产党显著的标志之一就是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始终把实现人民利益作为党的各项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在现代社会治理条件下,公民权利是人民利益的具体体现、法律规定、现实载体,贯彻党的宗旨制度化、法治化的途径就是实现公民权利。党的十强调,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更加注重发挥法治在国家治理和社会管理中的重要作用,保证人民依法享有广泛权利和自由。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进一步强调,依法保障公民权利,坚持以保障人民根本权益作为法治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公民基本权利问题是我国宪法的核心问题。依法治国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了保证人民充分行使当家作主的权利,这种权利集中体现在我国的宪法和法律中。坚持依宪执政是执政能力建设的基本遵循。保障公民权利是实现人民利益的重要路径,是坚持党的宗旨的具体体现和时代要求。对广大党员领导干部来说,强化公民权利意识是贯彻党的宗旨的重要认识前提和思想基础。真正实现人民利益要求广大党员领导干部时刻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不断强化公民权利意识,坚决维护公民权利。

强化党员领导干部的公民权利意识是加强法治建设的重要内容。实践表明,法治的重要文化基础是权利文化。权利文化欠缺,是法治表层化的重要客观原因。贯彻和落实依法治国战略,其中关键环节之一是培育公民权利意识。普遍的公民权利意识会有力地推动法治化的进程。党员领导干部作为依法执政的重要主体,他们的公民权利意识强弱不仅关系到法律实施的程度,而且他们在政治生活中的理念倾向往往会对人民群众的权利意识起导向作用;他们有无公民权利意识以及公民权利意识程度的高低会对普遍的公民权利意识产生重要影响,并且会深刻影响法治化进程。加强党员领导干部公民权利意识培育,有利于提高党员领导干部依法执政、依法行政、依法管理水平,有利于促进法治建设文化基础的发展,从而不断推进依法治国战略的全面实施。

二、用党内法制教育强化党员领导干部公民权利意识势在必行

从党员领导干部公民权利意识现状来看,随着现代治理进程的不断推进,广大党员领导干部的公民权利意识已经大大提高,但仍有一部分党员领导干部公民权利意识远远落后于实践要求,无论是思想认识还是实践能力都亟待提高。

对公民权利认识和实践方面的偏差突出表现为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权力本位意识浓厚。确立权利本位价值是强化党员领导干部公民权利意识的内在要求,其中关键是正确认识国家权力与公民权利的关系。现实中一些党员领导干部思想上仍存在着很强的等级观念,不能正确看待与合理解决群众的意见和建议,甚至不断放出“雷语”,引起社会和网民的热议。在雷人言辞的背后,折射出的是一些党员干部浓厚的官本位意识。他们强调权力和自己的权利,甚至认为民众的法定权利也可以通过自己的权力予以随便干涉。还有个别领导干部自诩父母官,把为民造福、为民做主当成口头禅和现代观念宣传与提倡,表明他们并没有理解和把握法治精神的要义。

二是公民权利意识淡薄。一些领导干部往往看重法律对公民义务的强制性规定,而忽视了对公民权利保障方面的规定。这种认识偏差导致部分党员领导干部在相关工作实践中公民权利意识淡薄,影响依法执政成效。譬如,在我国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实施的过程中,有些基层干部在潜意识中甚至把公民应当享有的最低生活保障权利当作一种恩赐。尤其是选择和核定救助对象环节,存在利用价值取向和道德评判来选择救助对象的现象。

更加重视以法治方式维护人民权益,必须提升党员干部维护和保障公民权利的能力。一些党员领导干部在维护和保障公民权利的实践中存在的错位现象,对多数人来说,主要与自身能力不足直接相关。当下中国社会矛盾突出,消弭冲突亟待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但实践中,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的现象仍然存在,宪法和法律的权威尚未完全树立,少数党员干部习惯于依靠权力发号施令,甚至把个人权威凌驾于法律之上,以言代法、以权压法、徇私枉法的现象时有发生,阻碍了群众正常的利益诉求,损害了群众的合法权益,甚至成为引发、影响社会稳定的部分诱因。在现代治理过程中,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化解矛盾、维护稳定,是党员干部在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中必须具备的首要能力,更是实现党的十提出的加快形成“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管理体制的基础保障,强化这方面的能力建设,显得更加紧迫和必要。党员干部维护和保障公民权利的能力不足,是党内法制教育应当正视和解决的问题。

三、强化党员领导干部公民权利意识培育的着力点

造成党员领导干部公民权利意识方面存在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决定性的因素应当从管党治党过程进行分析和研究。就党内法制教育而言,应该进一步深化改革,通过宏观规划的制定、教学体系的调整、培训力量的形成,构建有利于强化党员领导干部公民权利意识的长效机制。为此,应该从以下方面着力。

首先,提升党员领导干部维护和保障公民权利的认识能力。

在党内法制教育中强化对党员领导干部公民权利意识的培育,首要目标在于提升党员领导干部维护和保障公民权利的认识能力。为此,必须深刻认识公民权利教育在党内法制教育中的重要地位,把公民权利意识教育作为党内法制教育的重要课题,从而奠定党员领导干部法治思维的观念基础。党员领导干部维护和保障公民权利的认识能力主要指党员领导干部运用公民权利理念的思维能力。而党内法制教育成效对党员领导干部法治思维能力培育具有重要影响。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强调,推动全社会树立法治意识,要坚持把领导干部带头学法、模范守法作为树立法治意识的关键。应当看到,在这方面还存在薄弱环节,需要加强和改进。为了了解相关情况,我们通过互联网对近年来党校系统的教学专题设计进行了比较细致的搜索。从我们的初步调查中发现,无论是总体教学规划还是微观教学活动安排,公民权利意识培育并没有成为教学设计重点,主要表现是涉及公民权利的教育课程稀少。党校是培训党员领导干部的主渠道、主阵地,在党内法制教育方面承担重要责任。上述情形表明,党内法制教育在对党员干部公民权利意识培育方面还有待强化。应当通过各方面的努力,加强“顶层设计”,以创新思路推进党内公民权利意识教育。针对这个问题,应当进一步加大党校法制教育特别是公民权利意识教育的培训力度。新形势新任务对党校法制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面对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的新课题,仅设置有限的必修专题远远不能满足学员对法律知识学习的要求,不能帮助学员走出公民权利意识不足的窘境。因此,各级党校应审时度势,不断与时俱进,不断加强理论探索,增加法制专题课程及原理课程的设置,帮助党员领导干部增加法律知识储备。特别是增加公民权利内容的教学专题,加大公民权利知识体系的教学分量,形成对党员领导干部进行公民权利意识教育的长效机制。

其次,提升党员领导干部维护和保障公民权利的实践能力。

在党内法制教育中强化对党员领导干部公民权利意识的培育,必须与提升党员领导干部维护和保障公民权利的实践能力统一起来。强调,要坚持法制教育与法治实践相结合,各级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要提高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的能力,依照宪法和法律行使权力或职责,广泛开展依法治理活动,提高社会管理法治化水平,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为此,应当做好以下工作:

一是强化需求调研。应当把需求调研作为开展党内法制教育的首要环节,做到不调研不立项、不调研不培训,注重以问题为导向,突出组织需求,围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这一大局,着眼解决当前维护和保障公民权利中的重点、难点、热点问题,组织开展专题培训。通过培训,让党员领导干部了解党中央的决策部署和最新精神,把握宪法和法律基本原则,明白在维护和保障公民权利方面应该做什么、不能做什么,怎样解决现实问题。

二是整合培训资源。法治思维法治方式的运用能力,需要长时期研习和应用法律的训练和经历。因此,公民权利意识培育具有很强的实效性要求。为了弥补现有培训资源的不足,应当坚持“走出去,请进来”。所谓“走出去”,即组织学员进入相关工作部门和工作现场,通过实际体验,不仅能够深化对相关法律知识的理解,而且有利于提升实际操作能力。所谓“请进来”,即调整和优化培训资源。通过选聘司法部门领导干部、知名法律专家学者、先进模范人物等担任兼职教师,让社会优秀法学人才为党内法制教育贡献才智。

提高法治意识的方法篇8

关键词:高职院校学生;法律意识

党的第十八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全会确立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其中写道:“坚持把全民普法和守法作为依法治国的长期基础性工作,深入开展法治宣传教育,引导全民自觉守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靠法。”高职院校学生作为未来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他们能够做到懂法、守法,成为社会主义法治的自觉遵守者、坚定捍卫者,具有积极意义。为此,笔者对北京电子科技职业技术学院的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通过对问卷的分析发现,学生中还存在不少法律意识淡漠的现象,如何对这一现象进行分析和正确的引导是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

一、高职院校学生法律意识的现状

1.高职院校学生法律知识较为匮乏

调查发现学生获取法律知识的途径单一,主要是网络的法律事件,学生关注事件的新奇性胜过法律知识本身;对法律知识了解的广度不够,大多数学生知道宪法、民法、刑法,而不知道物权法、行政法、劳动法;对法律知识了解的深度也不够,以宪法为例,虽然都知道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但对宪法中规定的国家的基本制度、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国家机构的基本构造和职责都缺乏深入的理解。

2.对权利义务意识认识存在偏差

我国公民的权利义务意识的内涵包括“对权利的保护意识”和“权利义务相统一的意识”两方面。高职学生社会实践较多,在社会上遇到侵犯自己合法权益的事情,往往缺乏维权的意识和能力。同时,高职学生还要树立有权利就有义务观念。他们往往过多地强调自身享有的权利,而忽视了自身应尽的义务。

3.高职院校学生宪法权威意识较低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指出“宪法是党和人民意志的集中体现,是通过科学民主程序形成的根本法。全国各族人民、一切国家机关和武装力量、各政党和各社会团体、各企业事业组织,都必须以宪法为根本的活动准则,并且负有维护宪法尊严、保证宪法实施的职责”。高职学生对于我国第一部宪法是何时制定的、为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对于宪法规定的国家基本制度和根本任务、国家机关的组织与活动的基本原则都缺乏深入的了解。因此,急需向他们普及宪法知识,帮助他们树立起宪法的权威意识,帮助他们建立起对宪法的信仰。

二、高职院校学生法律意识现状的形成原因

1.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性认识不到位

由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效果并非立竿见影,而是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注重从事某种职业的专业知识,认为专业课是将来的立身之本,思想政治理论课对今后的职业生涯没有直接影响。功利主义的学习方式使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性认识不到位,影响了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2.思想政治理论课课时少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这门课程涉及法律教学内容多,系统性和理论性强,一学期的课时只有约一半的课时用来讲授法律知识,教师绝大多数讲授都是对法律的概括,难以引导学生深入地了解法律的内涵。

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还存在不完善的地方

目前,社会上还存在着不正当竞争、诚信缺失等现象。社会上负面事情都会对高职院校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受到不良风气的影响,遇到了问题不知找法,解决问题不只靠法,还存在着出了问题找门路、托关系来解决的思想。

三、培养高职院校学生法律意识的途径

1.要创新教育方式、丰富教育的内容

教师要增强法律教育的实效性,就要注重丰富教学内容,及时把我国法治建设的最新成果补充到教学中来;要切实改进教学的方法,可以结合生活中的法律新闻、热点法律问题,进行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教学。学生掌握理论知识、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的同时还会增强法律意识。其中案例教学法,需要注意的是教师在讲部门法时,案例的选择还是比较容易的。但是涉及法理和宪法的讲解时,因为会涉及民主、法治、法律监督等问题,教师在选择案例时要谨慎,选择的案例既要做到客观、公正,又要充分考虑到为培养社会主义的法律意识服务。

2.加强新媒体新技术在教学中的运用,提高教育的实效

教师一定要顺应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潮流和高职学生运用网络的发展趋势,利用互联网的发展普及快、信息传播快的特点,尝试进行网络教学。通过网络教学,突破传统教学的时间、地点的局限性,创建动态、开放型的教学过程。从而提高课程的影响力、覆盖面,增强法律教育教学的实效性。

3.重视高职院校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党的第十八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指出“既重视发挥法律的规范作用,又重视发挥道德的教化作用,以法治体现道德理念、强化法律对道德建设的促进作用,以道德滋养法治精神、强化道德对法治文化的支撑作用,实现法律和道德相辅相成、法治和德治相得益彰。”那么,从这个意义上讲,加强对高职院校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华传统美德教育、职业道德的教育就十分必要了。

4.净化社会环境,增强高职院校学生的法律意识

党的第十八届四中全会的召开在社会上形成了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的氛围,为净化社会环境,增强高职院校学生的法律意识提供了契机。(1)立法方面,做到有法可依。国家的立法机关要推进科学立法。不断完善我国的法律法规,在全社会就会形成知法、依法和用法的社会氛围。尤其是和高职院校学生切身利益相关的教育法、劳动法、劳动合同法等法律法规要进一步完善。当他们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他们通过拿起法律的武器保障了自己的权益时,笔者认为高职院校学生的法律意识一定会有质的提高。(2)在执法方面,国家的执法机关要坚持以人为本,文明执法。在文明执法的社会氛围中,高职院校的学生更容易受到感染和影响,他们对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也会更加认同,法律意识自然会不断增强。(3)在司法方面,保证司法公正,提高司法的公信力。公正是法治的生命线,司法公正是贯彻落实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重要表现。如果我们社会的每一个司法案件都能够让大家相信,只要合理合法的诉求通过法律程序就能得到合理合法的结果,那么高职院校学生的内心中自然会树立起对法律权威的信仰。

5.开展法治宣传教育活动,以适应素质教育对大学生法律意识培养的要求

提高法治意识的方法篇9

论文关键词法治思维培养

一、法治思维的概念

国务院2010年《关于加强法治政府建设的意见》,其中提出要求领导干部要“切实提高运用法治思维和法律手段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突出矛盾和问题的能力”。那么什么是法治思维?要回答这个问题,就需要我们从最基本的入手,先来看看什么是法治。

(一)法治的概念

在人类社会发展的几千年来,各个国家、地区和民族发展的道路和发展方式各有不同。但总体看下来,各个国家和民族的先贤们所运用的种种治理国家的方式可分为以下几种:神治、人治、德治和法治。这几种治理方式并不是单一的存在在各个国家和民族中。多数的情况下,一个国家或民族往往会同时用到好几种治理方式。而法治与其他治理方式最大的不同就在于,法治是将法律作为治理国家管理社会的主要机制。

几千年来,人们在追求法治的道路上不停的研究探索。法治最早的概念来自于亚里士多德,他认为:“所谓法治,应包含两重意义:已成立的法律获得普遍的服从,而大家所服从的法律又应该是本身制定得良好的法律”。亚里士多德诠释了法治的普遍性和正义性。在法治社会中,法律所制定的规则应该是可以普遍应用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的,对法律的服从也应该是普遍存在的,不存在特殊的个体可以不服从法律。但这并不意味着法律否定个别性和特殊性。法治社会中的法律应是正义之法,法治是良法之治。1959年召开的国际法学家大会中提出了更丰富的法治概念:“法治是个方便词语,它涵盖了理想和实际法律经验,虽然其含义尚存正义,但在世界各地的法律职业中存有广泛的共识。法治概念背后隐含两种理想,首先,它意味着不考虑法律的内容,全部的国家权力应来源于法律并应依法行使。第二,它坚持法律本身应基于对人的个性至高价值的尊重。”大会所诠释的是一个具有现代概念的法治观念,其中明确表示了现代法治对公民个人权利的维护。

(二)法治思维的概念

法治是一个过程概念,随着文明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人们对法治概念的探讨也有了一点的不同。但总体来说,法治的进步就是人类社会文明的进步。而法治思维不是凭空出现的,要具备法治思维则首先要树立对法治的正确认识。目前我国学界对于法治思维的概念还在进行探讨,并未达成共识。本文所探讨的“法治思维”是相对于“人治思维”而言的,指的是我国执政者在日常工作中,制定政策、解决问题时中所运用的一种思维模式。所以法治思维指的是:“执政者运用法律规范、法律原则、法律精神对所遇到的所要处理的问题进行分析、综合、判断、思考的过程。”

在现阶段。建立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主要进程在于通过法律来限制政府的公权力,保护公民的私权利,进一步推进程序合法以实现公平正义。因此,目前我国法治思维的核心在于对政府权力的限制和约束。在社会矛盾中,执政者应将法治思维作为第一思维,运用法治思维以平和、理性的方式来解决社会矛盾、处理纠纷。在日常工作中,执政者应将法律意识熟记心中,规范自身的行为,提升拒腐防变的能力。

二、法治思维的价值

法治思维本身作为理性,强调规则的特性使其作为治国理政的思维方式有着天生的优势。法治思维意味着,法律的权威至高无上。执政权的交接更替需要在法律的框架下执行。意味着古旧的“打天下坐天下”的观念转变为现代的“政权法授”。我国作为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国家,实行人民民主专政,所有权力来自于人民。人民通过宪法和执政的官员制定了政治契约,将执政权授予执政的官员,也可通过宪法限制执政官员的权力。对于民众而言,法治思维作为执政思维使得民众对于自身不公有了合理的申诉渠道。法治思维本身的理性特点有助于抑制暴力的形成,缓解暴力抗争情绪的蔓延。这一点无论是对于民众还是执政者都是一种保护。

执政者在解决社会矛盾处理纠纷的时候应当将法治方式作为最优选择,树立法律的权威,能够用法治解决的纠纷就没有必要选择其他的方法。通过法治思维解决社会问题,对执政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提升我国各机关干部尤其是基层干部的素质有了很大的帮助。对于民众而言,通过法治思维解决民众切实的问题更能让民众感受到法律所带来的公平正义,使得公众的法律能力也能够有比较大的提升。

三、法治思维的培养

(一)契约意识的培养

亚里士多德认为,法治应包含两重含义:“已成立的法律获得普遍的服从,而大家所服从的法律又应该本身是制定得良好的法律。”一个典型的契约社会,需要承认每个人在法律上都是平等的而自由的。每个人需要依靠自己的能力、判断力和自由意志选择,通过自由交易来自己设定权利,自己履行义务,自己承担责任,而不能指望他人为其作出决策和对其行为负责。如果说把社会比喻成为一位家长,那么法治社会应该是一位十分开明的家长,作为孩子的公民,拥有十分强大的个人自治能力。承认个人自治能力意味着承认个人有权自行规范自身的利益、自行管理自己的权力义务范围,确定了个人获得自主决定的可能性。真正的法治意味着,每个人都应该为自己的自由选择的结果负责,即自己主宰自己,自己为自己立法。在一个法治社会里,高度的个人自治有助于培养权利和义务的意识,而这也正是法治思维所必须的。

契约自由精神虽然是私法中的一项基本原则,其本身所涉及的制度和带来的影响却不仅仅限于私法领域。比如,如果要承认契约自由,就必须承认人格的平等如独立。就我国而言,承认人格的平等与独立,就需要对人们的就业自由、迁徙自由、性别平等进行保护。同时,由于契约自由与所有权是密不可分的,因此承认契约自由意味着对所有权进行保护,如果强行把二者分开,就会造成理论上的混乱。

契约自由并不意味着绝对自由,契约自由必须在法律的限制下进行,且不得违犯法律和政策,不可以影响社会的平等和正义,不得损害他人的和社会的利益,不得违反公序良俗,不得破坏经济秩序和社会秩序,否则,将被视为无效,或加以法律制裁。

“契约有一种天然的生长力和扩张力”。随着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商品经济的发达,市场经济的越来越繁荣,经济关系逐步契约化,“契约经济”成为市场经济的重要特征之一。而法律同样是一种契约,民众通过契约(法律)将权力授予执政者。法律是基于全体人民的共同协商过后所制定的需要执政者履行的权利和义务规范,合法的政府权力源自于法律,政府权力不是绝对的,肆意妄为的,不得行使公民未曾授予过的权力,也不得强制行使权力。同时公民应相对应的对所制定的法律予以服从,并自觉主动的遵守这些法律。执政者在契约精神的影响下,能够重新认识自己的位置,不再将自身作为公民的管理者,统治者自居。而是能真正意识到政府和公民之前的权力义务责任。正是由于这种观念,在契约社会中,法治和理性才能深入人心,法治思维才能成为执政思维,我们才能拥有名副其实的法治社会。

(二)规则意识的培养

如果说契约精神是法治思维之灵,那么规则意识就是法治思维之体。规则意识,指的是对各种规则、规范充分认识,并主动遵守和执行的意识。由于规则的制定所面对的对象往往不是某一个体,而是公众群体,规则天生就具有公平正义、快捷高效的特性。规则意识并不仅仅局限于法律条文,对各种规章制度、约定俗成的社会公德、公序良俗的主动遵守都属于规则意识。

执政者在日常生活中对规则意识的主动遵守可以起到良好的示范作用,使得整个社会的风气为之一改,在全体人民中,将规则意识融入进我们的生活中去。规则意识是一种利他意识,其好处在于,这是一种主动限制自身的行为,来维护公众利益的意识。小到排队买票,大到政府招标、土地出让、国企制改。执政者对规则的主动遵守意味着对公共利益的保护。只有当规则意识深入人心,成熟的法治观念才有可能形成,而这些恰恰都是法治思维的思想基础。

(三)程序合法意识

程序的本质是一种理性,而且是一种形式合理、可实践的理性。借助程序合法就可以做到把利益的博弈和价值衡量转化为法治框架内理性的诉求。只有这样,各种人情,走后门,找关系才能被消除,相应的纠纷才能在法律的轨道上得以解决。法治的核心在于“治权”,其主要的目的是限制公权力的肆意妄为,把“权力”关进“笼子”里。法治思维的目的在于坚持合法性要求。无论什么政策、项目,只要不合法,就坚决不能做。法治思维在于把合法性要求这条高压线深深的刻在执政者的脑海里,要执政者在工作的时候处处能够感受得到法律的掣肘。

提高法治意识的方法篇10

关键词:法治中国大学生法治意识教育

一、法治意识的内涵

在《辞海》中“法治”的释义是:依据法律治理国家的一种主张和原则。而我们知道“意识”是;“人对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在意识活动中人们从感性经验抽象出事物的本质、规律形成理性认识,又运用这些认识指导自己有计划、有目的地改造客观世界”。由此“法治意识”可理解为:“作为独立主体的社会成员在实践中所形成的关于法治的心态、观念、知识和思想体系的总称,是符合法治社会建设要求的法律意识,是人们对法律和法律现象的看法和对法律规范的认同的自觉程度最高的一种意识。”只有当人的法治意识空前觉醒,才能自由地通过法治实现社会发展,从而实现人的自由和发展。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了“推动全社会树立法治意识的重大任务。推动全社会树立法治意识,增强全社会厉行法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形成守法光荣、违法可耻的社会氛围,使全体人民都成为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坚定捍卫者,对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具有重要意义”。法治意识是现代法律有效运行的核心部分,是实现法治社会的精神条件。大学生是国家建设的中坚力量,强化法治意识教育,在大学生心中真正建构和培育现代法治意识,建设好法治文化,才能支撑法治实践,为最终实现法治中国打下坚实的思想基础。

二、大学生法治意识教育存在问题

(一)教育观念滞后

传统的教育观念认为,好的成绩是衡量学生优秀的重要指标,从启蒙教育到高等教育,关于普法教育的内容,屈指可数,更谈不上培养法治观念,弘扬法治精神的内容。更多的普法课程,也未受到重视。传统文化与现代生存压力交织,使大学生无所适从,容易导致急功近利的心理状态,这对大学生自身的发展和社会的发展都是不利的。

(二)教学内容单一

现行的教育体制中,基础学科(语、数、外、政、史、地、理,化)贯穿整个大学之前的教育中。以应试成绩为中心的教学目标,使法律的内容不被重视。直到大学后《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才成为一门必修课。这其中仍然把法律的相关内容与思想道德相结合,其中的篇章分配明显不足。法律基础的相关内容,注重引导学生成为合格守法公民。教材内容上单一,缺乏培养学生法治心态等更深层次的内容。另外据统计,非法学专业学时时间最多36小时,授课时间短,教师也很难将内容深入。法治教育是需要科学规划教学内容,形成良好的内容体系,从而有针对性的应用到教学实践中去。

(三)教学模式缺乏实践性

高校法治理论课程的教学模式简单固定,基本就是相关法学类课程的理论讲解。老师的规范式讲授,填鸭式灌输。在这种教学模式中,教与学没有形成互动,也没有体现法治学习的特殊性和必要性。教育方式、方法往往比较简单,教学效果也不太明显。这样一来,所谓的法治教育,其实流于形式,学生真正收获和应用的东西少之又少。此外,青年学生的思维活跃,尤其受网络等新媒体影响,他们的认知结构和主体思维很强。对于不能产生共鸣,死板枯燥的教学模式,更加不会引起学习兴趣。高校在法治意识教育方面与地方检、法等司法机构的合作教学机制也不完善。合作教学有利于大学生身临其境,增加法治实践体验。然而事实上,在高校的法治意识教育中并没有推广这种教学模式。单纯把法治课程作为考核课程,即使不少学生能取得不错的分数,但是,在遇到需要法律解决问题的情况时,往往不能用法律武器来维护护自身权利。近年来,发生在高校的伤人、投毒致死等恶性案件中,大学生往往学习成绩优秀,但是法律知识和运用法律解决问题能力薄弱。其主要就有大学生法治教育实践性不够造成的。

(四)师资队伍薄弱,教学手段简单

法治意识教育是需要一支高素质专业强的教师队伍。因为法治意识教育不仅是一项综合性的工作,而且还是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结合的工作。正因为如此,对从事法治意识教育的教师要有所要求。很多教师并不是专业出身,教学能力相对薄弱,缺乏法律实践经验。在这种情况下,教学工作只能是围绕教材内容进行,这对法治意识教育的效果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例如,法律基础课教学中,许多老师把重点放在宪法、民法、刑法等实体法律制度和知识上,却忽视这些法律制度的基本精神,没有引导学生学会运用法律武器思考和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事实上,大学生法治意识教育不但是了解法律知识,自觉遵守法律制度;而且是要在此基础上做到“心灵上有感触、思想上有提高、行动上有表现”。

此外,教学手段简单,往往采取“三尺讲台、粉笔、黑板”原始的课堂教学,使课堂缺乏活力,学生没有能够真正受益。大多数学生对此没有学习兴趣,在课堂上从事法治意识教育工作的教师也很难与学生产生互动。多媒体教学资源使用不充分,很多教师的电子教案中,没有视频和相关案例分析。除去多媒体教学资源,在大学校园中的显性文化教育也不够重视,学生在法治意识教育中参与度不高。大多学生都从未参加过法律的相关讲座,更无从谈起法律实践活动。

三、培养大学生法治意识的对策

“法治”已经成为国家的基本方略,教育者必须站在这一高度,用与时俱进的态度看待大学生的法治意识培养工作。大学生法治意识的增强,有利于大学生的全面发展,有利于社会法治氛围的形成,有利于推动法治中国的建设。因此,在培养大学生法治意识需要作出以下努力:

(一)与时俱进,转变教育观念

依法治国已经成为治国基本方略,教育者应该审时度势,站在新的视角,用新的观念来教育和引导学生。法治,是社会进步和文明的一大标志,中西内外有不少宝贵的法治文化,教育者要引导学生,善于在交错文化里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自觉提高法治修养,形成现代化的法治观念,产生对法治的认同感和责任感。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人的全面发展。只有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社会才能安定有序。法治意识教育,就是要从根本上,使学生懂得:社会公平正义是普遍的大众的价值观,当全社会都形成这一观点是,社会的秩序就是法治。一个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不是光着眼于人的生存能力和状态,更需要法的规范和建立。法治成为生活常态,社会才会愈加和谐。

(二)丰富教学内容,利用教育资源

高校是对大学生进行法治意识教育的主阵地,在大学生法治意识教育中是不可或缺的角色。法律涉及范围广,内容多,而法律知识也随着社会发展不断完善和深入。高校需要根据大学生群体的需求以及掌握法律知识的学习规律,开发具有时代性和实用性的教学内容,以便学生的学习和掌握。法治意识教育的目的,就是让大学生树立法治观念,弘扬法治精神,以此培养大学生的法治信仰;让法治成为生活的必需品,让青年学生知法、懂法、用法。另一方面,学校需要整合教育资源,包括开展讲座、邀请当事人现身说法、社团法治活动、校园法治板块宣传等一些方式,丰富法治意识教育内容,让学生有兴趣有体验感,参与到法治学习和实践中去。只有在日常生活中潜移默化的影响,使权利、义务、公平等意识深入脑海,才有助于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增强大学生学法尊法守法用法意识。

(三)增加互动,注重教学实践性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即实践出真知。大学生法治意识教育成效如何,必须体现在打学生主体参与中。法律知识的获得靠传统课堂教学可以完成,但提高大学生的法治理念需要在实践中习得。在大学生法治意识教育中,实践是一个不可逾越的关键环节。尽管处理法律问题确实应该把“所有的社会问题,不论他们来自民间还是官方、不论具体还是抽象、不论不论春秋大义还是鸡毛蒜皮,一概可以运用法言法语转化为发了出问题,运用法律概念进行分析判断”。然而,对于大学生来说更应重视其对法治的交互体验感。因此,在培养大学生法治意识中,实践必不可少。结合课堂教学,增加学生间、学生与教师间的互动性讨论,增加案例排演,模拟法庭,甚至深入法院,参加庭审等方式,让学生不仅用脑记法,用眼去看法,用耳去听,更加身临其境切身感受。通过互动和实践的作用来学习感知法治魅力;通过理论联系实践,达到学以致用,使守法、护法、用法的意识内化为学生的行动源泉。

(四)强化师资队伍,拓展教学手段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加强大学生法治意识教育,离不开一批法律专业知识过硬、思想素质高尚、实践能力很强的专业教师队伍。加强教师队伍培养,对于开展大学生法治意识教育工作很大的推动作用。他们是教育的前沿,承担了更多的责任和希望。高校应当把法治课程和思想道德课程教师分开,所谓“术业有专攻”,基于法治教育的重要性和特殊性,这样的改变是有利于教师水平的发挥,更有利于大学生思想道德和法治素质的培养。高校应当对从事法治教育的教师进行专门培训。此外,应当加强与地方司法部门的合作教学,聘请司法界精英做兼职教师,定期请他们结合自己工作实际给大学生讲授相关知识,对于培养大学生法治意识大有卑益。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的同时,高校也应该拓展教学手段。采用启发教学、多媒体教学、案例分析等多样化教学手段,利用宣传栏、校园网络、校园广播电台、校内刊物、班级活动等,不断拓展法治意识教育,使法治观念融合到大学生的日常生活,体会到“法治与我相随,知行统一与法律”,逐步提高和增强大学生的法治素质。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n].人民日报,2014-10-29(1).

[2]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3]孙笑侠.法律家的技能与伦理[J].法学研究,2001,(4):9.

[4]莫良元.高校法治教育实践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中国大学教学,2013,(12):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