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能减排政策汇总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30 01:26:45

节能减排政策汇总篇1

经济下滑波及政府“钱袋”

财政部日前公布的数据显示,除增值税之外,其他包括流转税和所得税在内的主体税种的增速都出现了两位数以上的下滑。企业所得税不仅增速下滑,而且出现了负增长,究其原因主要是企业效益增速大幅回落和新税法的实施。

房地产信贷紧缩趋势不改

央行和银监会再次联合下发《关于金融促进节约集约用地的通知》,要求各金融机构严格商业性房地产信贷管理,要求金融机构禁止向房地产开发企业发放专门用于缴交土地出让价款的贷款。该政策的出台,使得房地产企业融资的门槛越来越高,银行继续收缩房贷资金,也说明短期内放松房地产调控的可能性不大。

循环经济促进法明年施行

《中华人民共和国循环经济促进法》近日获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四次会议表决通过。该法通过制定一系列财政、税收、金融等政策,激励全社会各行业发展循环经济,并于2009年1月1日开始实施。

外汇管理新政

8月20日外管局公布在北京和上海两地开展个人本外币兑换特许业务试点。在8月初新修订的《外汇管理条例》背景下推出外币自由兑换试点,既有利于缓解外汇储备日益增加带来的流动性压力,鼓励外汇“走出去”,又有益于理顺外汇供求关系,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

停征“两费”减负

经国务院批准,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工商总局联合发出通知,决定从2008年9月1日起在全国统一停止征收个体工商户管理费和集贸市场管理费(简称“两费”),为工商个体户减负。

汽车消费税“抑大扶小”

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发出通知,决定从2008年9月1日起调整汽车消费税政策,具体包括提高大排量乘用车的消费税税率和降低小排量乘用车的消费税税率。从这种“抑大扶小”的调整思路来看,其缓解高油价压力,节约能源的政策意图相当明显。

节能减排“市场化”

节能减排政策汇总篇2

关键词:碳汇交易农村新能源发展

中国农村能源消费总量因农村人口基数大而占全国能源消费总量的比重较大,预计到2015年,中国农村能源消费总量将占到全国能源消费总量的1/2以上。但是,农村生产生活长期依赖煤炭、石油等化石能源和薪柴、秸秆等污染较高的可再生资源,致使农村环境污染日益加剧,严重影响了农村居民的生活环境和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寻求农村合理的能源发展方式已成为中国可持续发展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和突破点。

碳汇交易的实质是采用经济和行政手段、依据自然规律、通过控制二氧化碳的排放总量实现环保和可持续发展的目的,是实现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手段。因此碳汇交易和农村新能源发展之间的关系可以形容为“手段”和“目的”之间的关系。深入分析二者之间的联系,必将有利于中国抓住当前机遇加快农村新能源发展的步伐,解决农村能源安全及可持续发展的问题。

碳汇交易在我国的发展状况及对我国农村新能源发展的作用

(一)碳汇交易的范式

碳汇交易是基于《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及《京都议定书》对各国分配二氧化碳排放指标的规定,根据清洁发展机制(CleanDevelopmentmechanism,简称CDm)的有关原则,由发达国家提供资金和技术购买发展中国家某一个项目“经核证的碳减排量”,以抵扣其自身排放量的限额的一种虚拟交易。碳汇制度主要有两种:一是以排放许可为交易对象的碳汇交易制度;二是以跨国投资为基础的碳汇项目。目前较为普遍的认识是碳汇交易制度从广义上包括排放许可交易和碳汇项目,而狭义的碳汇交易制度仅指前者。

(二)碳汇交易在中国的发展状况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和《京都议定书》要求发达国家率先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在此基础之上“碳汇交易”作为实现CDm的一种方式应运而生,中国政府在2002年8月正式核准了该协议书,并履行CDm机制。到2005年,经过制度建立、搭建交易平台、和金融机构介入,碳汇交易机制已经在中国逐步形成,并获得广泛发展。截至2010年,国家发改委批准的CDm项目已经超过2000个,中国在联合国CDm执行理事会注册成功的项目数量超过500个,注册成功的项目数和减排量均居世界首位。碳汇交易在中国受到高度重视并广泛发展起来。

(三)碳汇交易对中国农村新能源发展的作用

为农村新能源发展创造了政策条件。碳汇交易制度的实行缩小了高污染企业的生存空间,限制了中国农村传统能源的生存条件,实质上是为促进中国农村新能源的发展创造了政策条件。

为中国农村新能源产业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条件。农业生产受环境影响是最大的,例如气候变暖将导致主要农作物产量急剧下降,干旱化、荒漠化趋势增大,草原承载力和载畜量的分布格局发生较大变化。实施碳汇交易制度将有效地缓解环境恶化趋势,给中国农业发展(包括农村新能源的发展)创造更好的环境条件。

农村新能源企业参与碳汇交易会获得较好的经济利益。首先,新能源企业通过参与碳汇交易获得较多的优惠政策。发展农村新能源的企业本身带来的环境污染非常有限,甚至是无污染。实施碳汇交易,可以确切的量化这些企业的环境优势,有利于其他部门或企业从客观上承认这种优势,进而使得这些企业获得高污染企业提供的补贴,碳信用资金补助,最终有利于自身的进一步发展。其次,碳汇交易机制可以形成一些潜在的投资行为,获得政府的碳汇信用指标,享受捐赠部分所得税全免的优惠政策,极大地节省成本,赢得可观的收益。最后,参与碳汇交易可以使企业争取更多的国际支持和合作机会。碳汇交易制度最早由西方国家提出,是发达国家通过市场机制向发展中国家购买碳汇指标,实现生态价值补偿的一种有效途径。而中国目前已经成为全世界第一大温室气体排放国,在中国实施碳汇交易制度必然能够得到全世界尤其是西方发达国家的大力支持。将碳汇交易制度和中国新能源产业发展联系起来必然能够为中国新能源产业的发展争取国际支持和合作的机会。

我国实施碳汇交易推进农村新能源发展战略的有利条件及问题

(一)有利条件

农村能源碳汇交易的效果明显。虽然中国实施以碳汇交易推进农村新能源产业发展的项目并不多,但一些已经实施的项目已初见成效。例如,服务当地农村的中国黑河流域小孤山水电站与世界银行签署的《原型碳汇基金减排抵消额购买协议》,自2006年建成发电后,半年时间共实现减排二氧化碳20.8万t,经国际机构核证减排量为16.69万t,获得了世界银行原型碳汇基金的补助,成为亚太地区首个获得世界银行碳汇基金补助的水电项目。这些资金反过来进一步支持了该电站的建设。

目前实施农村能源碳交易战略的时机已经成熟。首先,碳汇交易体系正在逐步完善。截止到2010年底,中国共注册清洁能源发展项目2800多个,总量已占据世界第一位。当前中国正在实施的植树造林、森林管理及保护活动是潜在的非京都规则项目,一旦这些造林的固碳功能计量经审定后实现碳交易,就为农村新能源碳交易形成巨大潜力。此外,近几年中国相继出台了一系列的碳交易和鼓励农村新能源发展政策,从制度上保证了碳汇交易在农村新能源的发展。其次,中国农村新能源迫切需要新的发展途径。长期以来,中国农村新能源发展存在着融资渠道不畅通,资金缺口大,保障机制不够健全,管理手段陈旧,缺少和市场结合的创新机制等问题,急需要开拓新的途径才能实现农村新能源的可持续发展。

(二)存在的问题

尽管碳汇交易对中国农村新能源发展具有重大的推动作用,且目前中国实施以碳汇交易推动农村新能源发展战略的条件有利、时机成熟,但还存在一些关键性的问题需要解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碳汇交易发展仍不成熟。首先,中国的排放权交易目前推进的进程还是比较缓慢,一方面因为缺少法律上的依据,另一方面,现行的排污权交易收税很高,地税加国税占到交易金额的30%,不利于排污权交易的开展。其次,二氧化碳排放权在企业间的初始分配制度尚不健全,缺乏成熟的碳交易制度、碳交易场所和碳交易平台,中国金融机构对碳金融的价值、操作模式、交易规则等尚不熟悉。再次,碳汇交易的主动权(市场和标准)掌握在西方发达国家手中,中国并没有“定价权”,这使得中国处于碳汇交易产业链的最低端。

2.研究缺乏政策和资金支持。以碳汇交易推进中国农村新能源产业发展是一个新话题、新方向,从政府到企业的研究力度都不够。例如在中国知网的所有中文文献当中,研究碳汇交易和农村新能源之间关系的文章为零,在外文文献当中,此类文章的数目也屈指可数。因此,需要政府和企业投入更多的资源来支持,同时出台一些新的政策进行鼓励。

3.流程有待规范。虽然碳汇交易已经有了具体模式和操作流程,但发展农村新能源企业作为独特的个体参与碳汇交易必定有特殊的、符合行业发展的规范流程和实施细则。2009年12月26日,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二次会议表决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可再生能源法修正案》,从总体上为农村新能源产业发展和市场应用奠定了政策基础和发展环境,但体系还不完善,缺乏相关配套的实施细则和技术规范,财政扶持、补贴优惠等配套政策也不充分。

以碳汇交易推动我国农村新能源发展的对策建议

在中国现有的发展条件下解决上述问题,较好地以碳汇交易推进中国农村新能源的发展需要政府和企业共同坚持不懈的努力。

(一)在制度方面

首先,应积极支持《京都议定书》的后续工作,努力促成碳汇交易的进一步合作,积极争取在国际谈判中的话语权。其次,要搞清我国实施碳汇项目各个区域的基本情况,建立我国碳汇项目发展区域评价地理空间数据库,编制全国以县为基本单元的碳汇项目优先发展区域分布图,进行全国性质的发展规划,避免恶性竞争。最后,应加快国内碳汇交易市场建设,加强对农村新能源企业参与碳汇交易的研究,规范农村新能源企业参与碳汇交易的流程,促进我国农村新能源碳汇交易市场的健康发展。

(二)在政策方面

首先,政府应向新能源产业提供政策和资金支持。尽快开展以碳汇交易推动农村新能源产业发展的相关研究工作,制定科学的发展战略。其次,要规范农村新能源企业参与碳汇交易的流程,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使农村新能源企业更好地参与碳汇交易。参考排污权交易流程(碳汇交易和目前发展比较成熟的排污权交易有较多的相似之处,都是节能减排的一种手段)及发达国家碳汇交易的经验,农村新能源企业参与碳汇交易可借鉴如图1所示的流程。再次,应制定一系列利用碳汇交易发展农村新能源项目的优惠扶持政策。以碳汇交易支持农村新能源产业发展既能保护环境,又能够为农村新能源产业发展提供资金支持。政府及有关部门需要制定相应的财政、投资、信贷、税收和价格等方面的政策,为推动农村新能源产业的快速发展提供包括减免税收、价格补贴、低息贷款、信贷担保等一系列经济激励政策。最后,加大宣传推广和技术服务力度,提高对碳汇及交易及农村新能源发展重要性的认识,使全社会都来关心、支持农村能源事业,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三)在企业方面

首先,要认清中国能源产业发展的方向和趋势,充分利用国家的政策优惠及碳汇交易给企业带来的巨大实惠,发展农村新能源;其次,加大资金的投入力度和研究力度,为以碳汇交易推动新能源企业自身发展创造更多的途径。总之,农村新能源产业发展是中国新能源产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碳汇交易的实施从环境角度上支持了新能源产业的发展,有利于中国能源结构的调整,其实施也必将对中国农村地区新能源产业发展产生深远影响,有利于农村地区新能源产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友,姚春刚.关于现代化新农村发展新能源的思考[J].现代农业科学,2010(1)

2.Smithtm,Gramaerwp.theglobalterrestrialCarbonCycle[J].water,airandSoilpollution,1993(70)

3.周晴.碳汇交易制度浅析[J].法制与社会,2010

4.冯相昭,李丽平,田春秀,尚宏博.中国CDm对可持续发展的影响评价[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0(7)

5.李怒云,王春峰,陈叙图.简论国际碳和中国林业碳汇交易市场[J].中国发展,2008,8(3)

6.陈帅.对全球变暖与碳汇交易有关问题的思考[J].人民黄河,2010,32(7)

7.刘亚州.对青海发展碳汇交易的几点思考[J].低碳经济,2011

8.于世勇.碳汇交易给林业带来的机遇与挑战[J].防护林科技,2008(3)

9.徐.美国森林碳汇交易机制、实践及启示[J].华北金融,2010(9)

节能减排政策汇总篇3

关键词:京津冀;森林碳汇;市场

中图分类号:F326.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944(2017)2-0146-03

1引言

森林碳汇是森林生态服务市场的主要组成部分。20世纪90年代末,随着《京都议定书》的出台,森林碳汇被列入CDm,其隐藏的巨大的经济效益才逐渐闲显现。为了给政策制定者提供森林碳汇对减缓温室效应的贡献的相关信息并预估减排成本,国内外的研究人员进行了诸多研究。2014年,全球碳市场交易总量达到90亿t,交易总额约为557.7亿美元。我国碳减排量已经占到全球市场的30%左右,CDm潜力占到世界总量的48%,是继欧盟之后的全球第二大碳交易市场。然而当前我国的碳交易市场尚处于起步阶段,以企业间的场外交易为主,价格机制不完善、价格体系尚未建立、信息不透明等都阻碍了森林碳汇市场形成,削弱了碳交易的市场化减排作用。京津冀区域规划到2020年,森林面积达到1.14亿亩,森林覆盖率达到35%以上。自2014年底开始,北京和河北正式启动了跨区域碳排放权交易试点,明确了跨区域碳排放交易市场的体系架构。突破碳交易的地区限制,开展整体碳交易,探索碳排放权交易下的京津冀森林碳汇,逐步形成能在碳交易所流通的“碳汇指标”,打通区域碳汇市场通道。有关森林碳汇量测定的理论包括森林碳汇物理量测定和森林碳汇价值量测定。物理量测定的方法可以分为森林资源清查数据法和设备仪器工具法。具体的方法包括:生物量法、蓄积量法、生物量清单法、碳密度换算法、漩涡相关法、箱式法、遥感估算法以及同化量法等。森林碳汇价值量测定可以基于两个因素:一是森林碳汇物理量;二是森林碳汇的价格。碳汇价格的确定可以基于二氧化碳成本的角度,也可以基于市场的角度。

2京津冀森林碳汇量计算方法选择及模型构建

2.1碳汇物理量计算

森林碳汇物理量的测定方法有很多,考虑到各种方法的优缺点、适用范围和数据的可获得性,研究采用以京津冀地区森林资源清查数据为基础的测定方法,具体的计算方法使用碳密度换算法,即通过利用清查数据得到研究区域森林各树种的蓄积量,树干树种密度各自再乘以树种的蓄积量就可以得到生物量,不同树种的生物量再乘以不同树种的碳密度,得到树种的碳含量。

tC=V・D・SB・Bt・(1+tD)・CC,

其中,tC为森林植物碳贮量;V为某一森林类型或某一区域的森林蓄积量;D为树干密度;CC为植物中的碳含量(一般取0.45)。碳汇价值量等于碳汇物理量与碳汇价格的乘积,即:w=QCo2×p。

2.2模型构建

不同的森林林分类型,会产生不同的林木蓄积量V、树干密度ρ和树干碳换算系数R4,因此,区域森林碳汇物理量和价值量的计算模型分别可以表示为:

QCo2=∑ni=1Vi×ρi×R4iR1×R2×R3;

w=∑ni=1Vi×ρi×R4i×pR1×R2×R3,

其中,i为第i种林分类型;n为林分总的类型数;R1为碳元素转换系数,表示将生物干重转换成固碳量的系数,即含碳率;R2为乔木层碳换算系数,即乔木层生物量蓄积转换成生物干重的系数,本研究取0.5;R3为树干生物量换算系数,表示各林分树干生物量在乔木层生物量中所占的比重,取值0.5;R4i为树干生物量碳换算系数,表示第i种林分类型林下植物(含凋落物)的生物量中碳元素所占的比重,其数值随林分类型的不同而变化,一般为0.195;ρi为树干密度,表示第i中林分类型的树干生物量密度,其数值会随着林分类型的不同而变化;Vi为林木蓄积量;p为碳汇价格。

2.3数据来源

研究中京津冀地区森林资源的基本数据选用第八次全国森林资源清查(2009~2013年)资料、《中国社会统计年鉴2015》、《中国林业统计年鉴2014》数据(表1)。由于京津冀区域范围较大,按树种类型划分为速生树种、乡土树种和珍贵树种(表2)。树干密度根据中国林业科学院木材研究所测定结果整理得到。碳汇价格的形成是一个复杂的机制过程,当前国际上通用的碳汇价格约为10~15美元,而中国碳论坛(ChinaCarbonForum)的中国碳市场调查显示,2015年中国碳市场价格为40元人民币/t(约6美元/t)。

2.4计算结果及主要结论

根据模型公式及相关数据,得出京津冀地区按树种划分的碳汇物理量(第八次清查)分别为速生树种42535.77QCo2/万t,乡土渲35903.85QCo2/万t,珍贵树种19701.23QCo2/万t,合计98140.85QCo2/万t(表3)。在京津冀区域内的优势树种中,固定二氧化碳最多的是速生树种。北京天津由于林地面积较小,森林年碳汇量也较小,而河北省的年碳汇量较大,但随着原有森林树种的成熟,森林的固碳能力将逐渐减弱,从而造成森林年碳汇量降低。但根据碳密度换算法计算的京津冀区域森林物理碳汇量不能反映碳储量的变化,林地部分的碳储量没有计算在内,含碳率取平均值也存在科学性不够的问题,而且本研究也并没有涉及在时间维度内的随着森林蓄积量变化的碳汇物理量变化的预测问题。

3京津冀森林碳交易市场建设情况

北京市在2012年3月正式启动了碳交易试点建设,并于2013年11月实现开市交易。北京碳市场既包括碳排放配额和中国核证自愿减排量等7个试点碳市场具有的交易品种,还有林业碳汇项目和节能项目产生的减排量等基于北京市情推出的特色产品。其中可在全国范围内流通的CCeR已经在北京市成交500余万t,规模领先,其中90%以上是销往其他试点地区,北京作为全国碳交易枢纽的功能已经开始初步显现。2014年末,北京环交所率先打破碳交易的地域限制,与河北承德市启动了我国首个跨区域碳交易市场建设。截至到2015年,京冀地区的跨区域碳汇交易已经达到7万t。由于北京、天津和河北三地的碳排放强度不同,导致降碳成本不同,为碳交易市场的形成提供了价格空间,也促进了地区间的碳配额流通。2016年1月,北京达成了首笔林业碳汇交易,交易金额8.8万元。

天津市于2013年12月正式启动碳排放权交易,也成为我国第五个启动碳排放权交易试点的城市,与其他6个试点省市不同,天津市是唯一同时参与了低碳省区和低碳城市、温室气体排放清单编制及区域碳排放权交易试点的直辖市。其在碳交易的产品类型、交易范围、制度设立等方面也自成一套体系。在确定配额时,天津碳市场在对该市“十二五”期间的碳强度下降指标、经济发展预测、能源和产业结构调整、新建项目投产运行规模等情况进行综合考量后,确定了碳市场2013~2015年碳排放总量控制目标,并在此目标下确定配额总量。天津市林业局制定了《推进天津市林业碳汇交易工作方案》。

2014年,河北省丰宁县千松坝林场的潮滦源园林绿化工程有限公司在北京环交所挂牌交易,成为京冀跨区域碳汇项目的首单。2016年,河北省塞罕坝林场也启动实施了全国首例国有林场基于中国核证减排量(CCeR)森林管理碳汇项目,经营主体主要为人工中幼龄林,包括碳汇造林及森林经营碳汇两部分。

4京津冀森林碳汇市场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4.1跨区域森林碳汇市场建设基础信息工作缺乏

森林碳汇从2013年开始启动市场建设,但是基础工作不够扎实。具有信用交易性质的林业碳汇交易需要了解很多相关碳汇的专业知识,对参与者的要求很高,需要具备很强的专业知识才能参与市场交易。而目前的情况是企业排放数据信息不透明,配额的分配方案、总量方案及交易数据等信息不公开,阻碍了森林碳汇市场的构建和完善。

4.2跨区域森林碳交易市场缺乏法律制度政策保障

目前我国关于碳排放权交易的规范性文件除了《碳排放权交易管理暂行办法》(国家发改委,2014)以外,主要是地方性政府法规和相关政策性文件。在法律效力方面,京津冀地区只有北京市通过了地方立法,对排放单位有较强的约束力。天津市仅以部门文件为依据。而三地对纳入范围的企业标准设定、配额分派方法等诸多方面都存在不一致的地方。在我国目前现行的《环境保护法》和《大气污染防治法》中,二氧化碳并没有被认定为污染物,也意味着法律规范的缺失。

4.3京津冀森林碳市场流动性差没有定价权

京津冀地区的森林碳交易市场还是一个区域性、零星自愿和示范易为主的市场,流动性差,成交量、成交额低。流动性差会影响到碳市场的效率和有效性,使得碳市场无法充分发挥发现价格的调节作用,碳定价功能受到影响,也就难以实现交易政策效果。我国作为世界上最具潜力的碳减排市场和最大的清洁发展机制项目供应方,处于整个碳交易产业链的最低端,在全球碳交易市场中处于没有定价权的不利地位。

5.1建立京津冀碳排放总量控制

北京和天津作为全国碳市场的试点城市,要认真总结和推广试点经验,切实发挥典型示范作用,带动和河北尽快熟悉了解碳排放权交易制度,可以参考当前国际减排市场中的清洁发展机制(CDm)和联合履约(Ji)方式。争取在京津冀地区建立碳排放总量控制,通过研究三地碳排放总量的特点,在地方政府、行业企业进行博弈的基础上,实现碳排放总量的整体规划与最优配置,实现联合减排。与清洁发展机制类似,河北地区可以进行自愿减排,以项目交易的方式参与到北京和天津的强制减排市场,从而推动本地的减排行动,同时降低北京和天津的强制减排成本。而与联合履约方式类似,北京和天津也可以与其他试点地区或非试点地区河北共同完成国家下达的碳强度减排任务。

5.2健全森林碳交易法律制度体系

碳交易是一个典型的政策性市场,良好运行的基础是拥有完善的政策、法律体系。如果没有法律约束或者惩罚力度较弱,碳交易的政策效果很难得到保障。碳交易市场风险监管立法尤为重要,需要立足国外和试点碳交易市场实践中存在的风险问题,结合碳交易市场的特殊性、风险监管难题和国内外立法经验教训,探索建立碳交易市场的风险综合监管理论,并以此理论为基础,构建法律监管机制。此外,还要积极建立森林碳汇市场的外部保障制度,通过制度规范市场主体,明确主体之间的权责,第三方中介机构按照规章制度办事,统一交易规则,降低市场交易成本,扩大交易规模,最终使得整个森林碳汇市鱿蜃殴婺>济的方向发展。

5.3积极推进碳金融创新

森林碳汇市场离不开交易产品创新。碳排放权具有天然的表转化、易储存、中远期使用等特点,非常适宜开展期货交易。可以通过资产定价、成本转化和风险转移发挥碳市场的减排作用。将期权机制引入森林碳汇交易市场有利于增进交易的总量以及交易的活跃度。基础设施方面,碳排放注册登记系统、期货交易系统、报告报送系统,是碳排放权分配登记交易交割以及核定清算的基础。

参考文献:

[1]于波涛,生态服务及森林碳汇市场化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4.

[2]王铮,刘晓,朱永彬,等.京、津、冀地区的碳排放趋势估计[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12(1).

[3]王雪红,林业碳汇项目及其在中国发展潜力浅析[J].世界林业研究,2010(4).

[4]张雷,黄园浙,李艳梅,等,中国碳排放区域格局变化与减排途径分析[J].资源科学,2010(2).

节能减排政策汇总篇4

关键词:碳基金;CDm:低碳经济。

碳基金的概念及其产生背景。

20世纪80年代以来,臭氧层耗竭,各种极端气候现象的反复出现以及灾害频发使得越来越多的人更多地关注全球变暖问题。研究发现,大气层中排放的温室气体不断增加是导致全球气候变化的重要原因。因此,为共同应对气候变化限制温室气体排放,特别是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国际社会制定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和《京都议定书》。

《京都议定书》为附件Ⅰ国家(即发达国家)确定了温室气体减排目标,并规定可以通过联合履约(Ji)、排放贸易(et)和清洁能源发展机制(CDm)三种灵活机制实施项目,以完成各自温室气体排放任务。

前两种机制适用于发达国家之间,清洁能源发展机制适用于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清洁能源发展机制的基本思想是: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合作,由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提供资金并转让先进技术,在发展中国家开展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减排)或增加温室气体吸收(碳汇)项目,所获得的碳信用指标,可以用于抵减发达国家的减排任务,这是一个双赢机制。碳基金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并发展起来的。

碳基金是一种通过前期支付、股权投资或者提前购买协议,专门为减排项目融资的投资工具。碳基金是碳汇基金的简称。国际上通常指“清洁发展机制”下温室气体排放权交易的专门资金。碳基金通过对在发展中国家进行的清洁能源发展机制(CDm)项目的投资与合作,取得项目所产生的交易品----“经核证的减排量”(CeRs),或者成为碳信用指标,并在国际碳市场进行交易,从而实现节能减排目标,并取得投资收益。

国内外碳基金发展现状。

(一)国外碳基金发展现状。

碳基金在国外已经有10多年的发展历史。目前,世界银行管理着价值超过20亿美元的10个碳基金。16个国家的政府和覆盖部门的65家公司已经为这些基金做出了贡献。欧盟及日本等国也相继设立专门机构和气候变化专项基金。来自FinancialSolutions的2009年度的报告中显示,全球碳基金总数为89只,资金规模107.55亿欧元,并且还有6只基金在酝酿中,新生资金规模为32.3亿美元。

经过近几年的发展,快速成长的碳基金已经成为碳指标的购买主力军据统计,碳基金在国际碳交易市场上为24%的CDm提供了融资。

(二)国内碳基金发展现状。

作为全球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之一,我国碳基金的发展目前仍处于引进探索阶段。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制定的《气候变化国家方案》,促进节能减排公关政策的落实,2007年7月20日,在国家林业局的提倡和组织下,本着自愿参与的原则,相关部门在中国绿化基金会下设立中国绿色碳基金。该基金主要用于支持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活动、促进可持续发展的一个专业造林减排基金。

我国碳基金发展面临的问题。

(一)碳基金筹资规模小。

国外一般由政府出资设立的碳基金规模都在千万美元以上。最多的为世行创立的pCF,总金额达到1.8亿美元。奥地利政府为7200万欧元,加拿大政府设立的生物碳基金为3000-5000万美元,丹麦碳基金为1.2亿欧元,日本碳基金为5480万欧元。英国则每年拨付约6600万英镑的气候变化税拨付给碳基金管理使用。

我国碳基金由于处于刚起步阶段,各方面的宣传、推广力度以及参与程度还不够,筹资规模受到客观条件的限制,规模比较小。中国绿色碳基金前期投入资金只有3亿元人民币,和国外碳基金规模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

(二)碳基金设立形式和管理模式单一。

国外碳基金管理模式有以下方式:

1.全部由政府设立和政府管理。

如芬兰政府外交部于2000年设立联合履约(Ji)/CDm试验计划,在萨尔瓦多、尼加拉瓜、泰国和越南确定了潜在项目。2003年1月开始向上述各国发出邀请,购买小型CDm项目产生的CeRs。

2.由国际组织和政府合作创立,由国际组织管理。这部分CDm项目主要由世界银行与各国政府之间的合作促成。世界银行的原型碳基金(pCF)是世界上创立最早的碳基金,政府方面有加拿大、芬兰、挪威、瑞典、荷兰和日本国际合作银行参与,pCF的日常工作主要由世界银行管理。

3.由政府设立采用企业模式运作。这种类型的主要代表是英国碳基金。英国碳基金是一个由政府投资、按企业模式运作的独立公司,碳基金的经费开支、投资、碳基金人员的工资奖金等由董事会决定,政府并不干预碳基金公司的经营管理业务。

4.由政府与企业合作建立采用商业化管理。这种类型的代表为德国和日本的碳基金。德国复兴信贷银行(KFw)碳基金由德国政府、德国复兴信贷银行共同设立,由德国复兴信贷银行负责日常管理。

5.由企业出资并采取企业方式管理。这些碳基金规模不大,主要从事CeRs的中间交易。

而中国绿色碳基金属于全国性公募基金。该基金由国家林业局、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绿化基金会及有关出资企业和单位共同组成执行理事会,按照《国务院基金会管理条例》和《中国绿化基金会专项基金管理规则》以及共同制定的《中国绿色碳基金管理办法》对基金进行管理,同时接受相关监督和审计。和国外相比,无论从设立形式和管理模式上还都比较单一。

(三)设立目标单一。

国外碳基金设立目标广泛。除了用于积累碳汇为目的的基本项目以外,还用于许多其他主动性项目。如德国碳基金主要为德国和欧洲有意购买交易证书的企业提供服务。丹麦碳基金主要用于支持风能以及热力和电力、水电、生物质能源以及垃圾掩埋等项目。

反观我国的碳基金设立目标则较为狭窄,主要用于以积累碳汇为主要目的的植树造林、森林经营管理、生物多样性保护及其它相关性项目;林业碳汇的计量与监测、碳汇技术标准的制定、碳汇管理政策的研究及碳汇相关信息等;开展森林与气候变化、林业碳汇、生物多样性保护等相关科学知识普及、宣传、论坛和培训等社会公益活动。

发展我国碳基金的对策及建议。

通过对比国内外碳基金发展的现状,可以清楚的看到我国在碳基金发展方面存在的不足。作为全球最大的碳汇国,我国有必要采取积极主动的态度去借鉴国外在碳基金发展方面的先进技术和经验来发展自身的碳基金。具体措施如下:

(一)扩大筹资渠道,争取财政支持。

为了扩大中国绿色碳基金的影响力并加快碳汇造林,应争取国家财政的配套支持。既可新增碳汇造林专项经费注入中国绿色碳基金,也可以结合国家造林专项,安排部分资金用于开展中国绿色碳基金的造林活动。如果造林所产生的碳汇有收入,应使其回到基金会中用于再次造林。

(二)完善相关法律与制度,加大政府支持力量。

捐资造林吸储二氧化碳,推动企业志愿减排行动,是应对气候变化我国政府立法前的“演练”。真正的减少排放,还要在国家的法律规定之下,调整某些宏观政策和环境政策,限制企业的排放行为。即确定一个全国的总排碳量和各个部门的排碳总量,使排碳权成为“稀缺”品。再允许利用植树造林吸收的碳汇抵减一部分排放量。将自愿行为和强制行为有机结合,体现道德约束和法制约束双重力量。

(三)提高国内企业与银行对CDm项目和碳金融的认识。

国内企业和金融机构对CDm项目和“碳金融”的认识尚不到位是成立碳基金的一个主要障碍。由于其融资方面的认识不够深入,企业和银行不能看到它的营利性和重要性,不愿出资参与碳交易,使得碳基金较难形成规模效益。为此,应不断加强对碳金融的宣传,提高国内企业与机构的认识,为碳基金的建立奠定基础。

(四)加强与国际机构的合作,不断提高科学技术与管理水平我国应积极参与世界银行合作成立的碳基金。世界银行作为国际性的金融机构,具有良好的资信声誉与较高的管理水平,因此能成为一个很好的发展与管理碳基金的平台。这是一种以较低的成本实现减排目标的途径。通过国际碳基金的运作,世界银行既实现了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双赢,也达到了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双赢。

根据CDm交易规则估算,在2012年之前,中国的碳交易潜力将达数10亿美元,约占全球市场份额的50%,是全球最大的CDm项目提供方。因此,建立中国碳基金和碳交易市场并与国际接轨,借鉴国际上的碳基金发展经验,积极引进国际碳基金,参与到我国CDm项目的开发,形成和国际碳市场联动的碳交易机制,将大力促进我国节能减排技术的研发,加速节能减排技术的商业化,缓解节能减排项目的前期资金压力,且可分散其风险,同时又能促进节能产业化、可再生能源规模化和低碳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北京环境交易所,2010中国碳信用市场投资报告,http://www.cbeex.com.cn/article/xmdj/zlxz/

[2]世界银行网站,http://carbonfinance.org/

[3]吴俊。林冬冬。2010.国外碳金融业务发展新趋向及其启示[J].商业研究(8)

[4]韩野炬。2007.国际碳基金与中国清洁发展机制[J].2007中国节能减排与资源综合利用会刊

[5]黄孝华。2010.国际碳基金运行机制研究[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4)

[6]钟国华。2007.清洁发展机制碳基金造林综述[J].广西林业(6)

节能减排政策汇总篇5

基金项目: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重大攻关项目“低碳经济若干重大问题研究”(09JZD0020)

作者简介:李艳芳(1964―),女,陕西榆林市人,教授,博士生导师,法学博士,研究方向:环境法、资源法、能源法。

武奕成(1982―),男,河北邢台市人,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能源法。

摘要:低碳经济作为一种新的经济增长模式,在以高能效、低能耗、低排放的方式推动经济发展的同时,也达到了减缓气候变暖、应对气候变化的目的,因而低碳经济的发展模式被各国所认同。中国的经济发展模式由传统“高碳”型向低碳经济转轨需要注意法律和政策的作用。我国虽然颁布了大量有关低碳经济发展的法律和政策,并形成初步法律与政策框架体系,但是这些法律和政策与满足发展低碳经济的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存在一些明显的问题。国家需要进一步健全法律与完善政策体系,以对低碳经济加以引导和规范。

关键词:低碳经济;气候变化;法律;政策

中图分类号:D922.6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169(2011)06-0018-07

低碳经济作为应对气候变化的一种有效途径,受到各国一致重视。政策和法律作为调整社会关系的行为规范,能够引导、规范、激励和保障低碳经济发展。全面检视我国现行与低碳经济有关的立法和政策,探寻其中的问题并对立法与政策框架体系加以完善,对于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履行应对气候变化的国际义务等具有重要作用。

一、低碳经济的法律与政策框架

(一)低碳经济的法律调整现状

低碳经济的发展关键在于减少碳的利用和碳的排放,并对大气中的碳予以吸收。目前,我国碳减排的相关制度和措施主要体现在能源与环境保护立法中,碳吸收的相关制度和规定主要体现在资源与生态立法中。

2005年2月28日我国通过了《可再生能源法》,2009年12月通过了《可再生能源法》(修正案)。《可再生能源法》关于可再生能源发展规划制度(第8、9条)、可再生能源发电强制上网及全额保障性收购制度(第14条)、可再生能源发电固定电价制度(第19条)、可再生能源发电费用分摊制度(第20条)、可再生能源专项基金制度(第24条)、可再生能源发电项目的财政补贴和税收优惠(第25、26条)等,促进了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增加了经济发展和社会生活中的非化石燃料的比重。鉴于农村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的潜力,我国一些地方已经出台了专门的农村可再生能源地方性立法,如《山东省农村可再生能源条例》(2007年11月)、《黑龙江省农村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条例》(2008年1月)、《湖北省农村可再生能源条例》(2010年7月)等。

1997年11月通过、并于2007年10月28日修改的《节约能源法》对能效标识、能耗限额标准、高耗能产品技术工艺淘汰、节能产品认证、节能标准,以及工业节能、建筑节能、交通运输节能、重点用能单位节能作出详细规定。另外,国务院还制定了《民用建筑节能条例》和《公共机构节能条例》两个行政法规,规范了我国低碳建筑和公共机构节能中的活动。国家有关节能的法律法规推动了全社会节约能源、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的行动,保护和改善了生态环境,减少了碳的排放,促进了经济、社会、环境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2002年通过的《清洁生产促进法》通过对生产过程中落后产能和产品的淘汰,不断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效率,将生产过程清洁化和低碳化。一些地方也出台了地方立法,如《云南省清洁生产促进条例》(2006年5月)、《天津市清洁生产促进条例》(2008年9月)、《山东省清洁生产促进条例》(2010年7月)等。

2008年通过的《循环经济促进法》积极推进资源利用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从源头和生产过程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此外,《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大气污染防治法》、《水污染防治法》等均把清洁能源技术和清洁能源的开发利用作为环境污染控制战略的发展方向,从源头对污染进行控制并在客观上有利于降低碳的排放。

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11月

第11卷第6期李艳芳,等:我国低碳经济法律与政策框架:现状、不足及完善

作为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森林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吸收并固定二氧化碳,具有独特的碳汇功能,对稳定大气中温室气体浓度起到了重要作用。大面积植树造林“增汇”,有利于人类社会适应和减缓气候变暖,增加和保护森林植被已成为国际公认的减缓气候变暖的有效措施。《森林法》第四章“植树造林”第26条规定:“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制定植树造林规划,因地制宜地确定本地区提高森林覆盖率的奋斗目标。”将植树造林纳入地方政府发展规划,有利于扩大全国的绿化面积,提高国家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同时还能够发挥森林蓄水保土、调节气候、改善环境和提供林产品的作用。草原作为生态系统的一部分,同样具有“增汇”的作用,《草原法》规定了采取保护性耕作、草原生态建设等措施,增加农田和草地碳汇。

另外,2009年全国人大通过了《关于应对气候变化的决议》,表明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观点、态度、原则,充分阐明了我国对气候变化的指导思想、基本立场,并明确指出要加强应对气候变化的立法要求,提出“要把加强应对气候变化的相关立法作为形成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一项重要任务,纳入立法工作议程。适时修改完善与应对气候变化、环境保护相关的法律,及时出台配套法规,并根据实际情况制定新的法律法规,为应对气候变化提供更加有力的法制保障。按照积极应对气候变化的总体要求,严格执行节约能源法、可再生能源法、循环经济促进法、清洁生产促进法、森林法、草原法等相关法律法规,依法推进我国应对气候变化工作。要把应对气候变化方面的工作作为人大监督工作的重点之一,加强对有关法律实施情况的监督检查,保证法律法规的有效实施”。这个规定对于我国未来加强低碳经济发展或者应对气候变化法律体系的建设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2011年全国人大十一届四次会议审议通过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关于“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达到11.4%。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降低16%,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降低17%”为我国低碳经济发展确立了明确的目标。

总体来看,我国现有立法已经基本形成一个以减缓气候变化为中心的法律框架体系。

(二)低碳经济的政策调整现状

目前,我国关于促进和保障低碳经济发展而出台的政策数目繁多,大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低碳产业政策。2007年国务院了《关于加快发展服务业的若干意见》(国发[2007]7号),2008年,国务院办公厅了《关于加快发展服务业若干政策措施的实施意见》([2008]11号)。国家关于加快发展服务业的产业政策,不仅有利于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缓解能源资源短缺的瓶颈制约、提高资源利用效率,而且对于国民经济摆脱过分依赖工业产业增加值、实现低碳发展具有根本性作用。据此,各地也制定了一些地方性产业政策,如安徽省人民政府制定了《关于加快发展服务业的若干意见》(2009年11月),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的具体要求。

从2009年初开始,国务院相继召开常务会议研究并通过了“十大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即汽车、钢铁、纺织、造船、装备制造、电子、轻工、石化、有色金属、物流等十大产业调整振兴规划。这些规划涉及范围之广、政策力度之大、决策效率之高,前所未有。值得我们关注的是,各规划都把淘汰落后产能,提高技术水平,节能减排作为重点,从中也可以看出,中国在发展低碳经济上的巨大决心。

2010年,国家发改委了《关于开展低碳省区和低碳城市试点工作的通知》(发改气候[2010]1587号),决定首先在“五省八市”(广东、辽宁、湖北、陕西、云南五省和天津、重庆、深圳、厦门、杭州、南昌、贵阳、保定八市)开展低碳省区和城市的试点工作。《通知》指出,“积极应对气候变化,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一项重大战略,也是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的重大机遇……我们必须坚持以我为主、从实际出发的方针,立足国情、统筹兼顾、综合规划,加大改革力度、完善体制机制,依靠科技进步、加强示范推广,努力建设以低碳排放为特征的产业体系和消费模式。”试点省市结合自身的情况,通过编制低碳发展规划、制定支持低碳绿色发展的配套政策、加快建立以低碳排放为特征的产业体系、建立温室气体排放数据统计和管理体系、积极倡导低碳绿色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等措施来推动落实我国控制温室气体排放行动目标。

2.气候变化应对的政策。2005年10月,国家发改委、科技部、外交部、财政部联合了《清洁发展机制项目运行管理办法》,旨在根据《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及其《京都议定书》的规定以及缔约方会议的有关决定,促进我国清洁发展机制项目活动的有效开展,保证项目活动的有序进行,维护国家的权益。该办法对清洁发展机制(CleanDevelopmentmechanism,简称CDm)的许可条件、管理和实施机构、实施程序进行了详细规定,从而为我国市场开展CDm项目确定了活动规范,在有利于我国实现可持续发展、规范低碳经济市场的同时,还能够协助发达国家缔约方实现其量化限制和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承诺。

根据《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的要求,2007年我国(作为缔约国)公布了《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明确了到2010年应对气候变化的具体的目标、基本的原则、重点领域和政策措施,并从减缓和适应两方面全方位介绍了中国应对气候变化、控制温室气体减排的具体措施和制度建设,通过实施一系列法律、经济、行政及技术等手段,努力实现方案所提出的目标与任务。

另外,为了给《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的实施提供科技支撑,统筹协调我国气候变化的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全面提高国家应对气候变化的科技能力,科技部于2007年组织编制了《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科技专项行动》。《专项行动》提出,我国到2020年达到的目标是:气候变化领域的自主创新能力大幅度提高;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和减缓气候变化关键技术取得突破,并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得到广泛应用;重点行业和典型脆弱区适应气候变化的能力明显增强;参与气候变化合作和制定重大战略与政策的科技支撑能力显著提高;气候变化的学科建设取得重大进展,科研基础条件明显改善,科技人才队伍的水平显著提高;公众的气候变化科学意识显著增强。

2008年10月,国务院首次了《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与行动》(白皮书),该白皮书主要概述了我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战略和目标、减缓气候变化的政策与行动、适应气候变化的政策与行动、全社会应对气候变化意识、气候变化领域国际合作、应对气候变化的体制机制建设等方面的情况。从这一年开始,我国政府每年都会《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与行动》的年度报告,对该年度的应对气候变化的成果和问题进行总结。

3.节能政策。在节能政策方面,主要涉及:节能的规划、方案,能效标识的管理,建筑节能、公共机构节能。为加强节能管理,推动节能技术进步,提高能源效率,依据《节约能源法》、《产品质量法》及《认证认可条例》,国家发改委和国家质检总局于2004年8月联合了《能源效率标识管理办法》,加大了对市场上产品能效标识的管理力度,规范了生产者行为,为低碳经济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市场环境。

为推动全社会节能,缓解能源约束的矛盾和环境压力,2004年11月,国务院授权国家发改委了《节能中长期专项规划》。这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制定的第一个节能中长期规划。规划提出,到2010年,我国每万元GDp能耗由2002年的2.68吨标准煤下降到2.25吨标准煤,年均节能率为2.2%,形成节能能力4亿吨标准煤;2020年,每万元GDp能耗下降到1.54吨标准煤,年均节能率将提高到3%,形成节能能力14亿吨标准煤。规划还提出,“十一五”节能的重点领域是工业、交通运输、建筑、商用和民用。

2007年6月国务院印发了《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根据“十一五”规划,方案规定到2010年,每万元GDp能耗由2005年的1.22吨标准煤下降到1吨标准煤以下,降低20%左右。

2011年国务院印发《“十二五”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国发[2011]26号),提出了十二个方面、50条政策措施以增强节能减排的能力。

4.可再生能源政策。为贯彻落实《可再生能源法》,国家制定了大量的有关可再生能源发展的政策。

在可再生能源产业的发展方面,根据《可再生能源法》的要求,2005年11月国家发改委编制了《可再生能源产业发展指导目录》,用以指导地方相关部门制定支持政策和措施,引导相关研究机构和企业的技术研发、项目示范和投资建设方向。该《目录》涵盖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地热能、海洋能和水能等六个领域的88项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和系统设备(装备)制造项目。其中部分产业已经成熟并基本实现商业化;有些产业、技术、产品、设备、装备虽然还处于项目示范或技术研发阶段,但符合可持续发展要求和能源产业发展方向,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或在特殊领域具有重要应用价值。对于《目录》中具备规模化推广利用的项目,国务院相关部门将制定和完善技术研发、项目示范、财政税收、产品价格、市场销售和进出口等方面的优惠政策。另外,根据国内外市场需求变化和可再生能源产业技术发展的情况,国家发改委将适时对《目录》进行调整和修订。

在促进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方面,根据《可再生能源法》,2006年1月国家发改委研究编制了《可再生能源发电价格和费用分摊管理试行办法》,提出可再生能源发电价格实行政府定价和政府指导价两种价格。风力发电项目的上网电价实行政府指导价;太阳能发电、海洋能发电和地热能发电项目实行政府定价;生物质发电项目实行政府定价,由国务院价格主管部门制定标杆电价,电价标准由各省2005年脱硫燃煤机组标杆上网电价加补贴电价组成。补贴电价标准为每千瓦时0.25元。

2006年2月,国家发改委公布了《可再生能源发电有关管理规定》,作为《可再生能源法》和《可再生能源发电价格和费用分摊管理试行办法》的配套法规,明确给出了可再生能源发电项目的审批和管理方式,此规定是继鼓励国内各类经济主体参与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之后,给企业进入可再生能源发电产业提供了指导方向和实施标准。

为了加强对可再生能源发展专项资金的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根据《可再生能源法》、《预算法》等相关法律、法规,2006年10月财政部编制了《可再生能源专项资金管理办法》。根据规定,石油替代可再生能源、建筑领域应用可再生能源、风能、太阳能的发展将在我国获得中央财政的支持。

为促进可再生能源并网发电,规范电网企业全额收购可再生能源电量行为,根据《可再生能源法》、《电力监管条例》和国家有关规定,2007年7月国家电力监管委员会制定了《电网企业全额收购可再生能源电量监管办法》(以下简称《办法》)。《办法》共5章24条,对包括水力发电、风力发电、生物质发电、太阳能发电、海洋能发电和地热能发电在内的可再生能源发电的含义、适用范围、监管职责、监管措施和法律责任等,均作出了明确规定。

为了贯彻落实《可再生能源法》,合理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资源,促进能源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应对全球气候变化,2007年8月国家发改委组织制定并公布了《可再生能源中长期发展规划》,提出了自颁布至2020年期间我国可再生能源发展的指导思想、主要任务、发展目标、重点领域和保障措施,以指导我国可再生能源发展和项目建设。规划除了提高可再生能源占能源消费的比例之外,还针对每一种可再生能源提出了中期及长期发展目标,并将为不同类别的可再生能源制定包括财税等产业政策,以完善可再生能源的政策环境和市场机制。

为加快我国风电装备制造业技术进步,促进风电发展,根据《可再生能源法》、《国务院关于加快振兴装备制造业的若干意见》等,中央财政将安排专项资金支持风力发电设备产业化。为加强财政资金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2008年8月20日,国家财政部《风力发电设备产业化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明确了中央财政安排风电设备产业化专项资金的补助标准和资金使用范围,并将对风力发电设备制造商给予直接的现金补贴。

此外,为了使民用建筑物太阳能热水系统安全可靠、性能稳定、与建筑和周围环境协调一致,建设部还制定了《民用建筑太阳能热水系统应用技术规范》(2006)国家标准,对民用建筑物太阳能热水系统的设计、安装进行规范。国家标准化委员会联合其他相关部门制定了《光伏系统并网技术要求》(2006)、《风电场接入电力系统的技术规定》(2006)、《地热发电接入电力系统的技术规定》(2006)、《光伏电站接入电网技术规定(试行)》(2009)等国家标准,用以规范和指导可再生能源发电中的技术问题。

5.林业碳汇政策。在碳汇政策方面,主要是国家林业局的两个通知:一是《关于开展林业碳汇工作若干指导意见的通知》,该通知于2006年12月,为地方科学有序地推进清洁发展机制下造林再造林碳汇项目及相关工作、维护国家利益提供了规范性指导意见;二是《关于加强林业应对气候变化及碳汇管理工作的通知》,该通知于2008年8月,通知要求地方“发挥行业优势,努力增加碳汇”、“准确把握形势,加强项目管理”、“加强宣传引导,提高责任意识”。

二、低碳经济法律与政策框架存在的问题

毋庸置疑,上述这些低碳经济政策和法律正在现实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指导、规范、保障、激励着低碳经济的建立和运行,但是我国目前低碳经济法律与政策框架体系仍然存在着一些不足和问题。

第一,缺乏综合性应对气候变化或者促进低碳发展的立法。现有的政策和法律,按照功用可以分为两大类:一是以控制碳减排为目的的政策及立法,二是以增加碳汇为目的的政策及立法。前者如《可再生能源法》、《节约能源法》及相关立法、政策,通过调整能源结构,淘汰落后产能,大力发展清洁能源、可再生能源、提高能源效率来减少碳排放,发展低碳经济。后者如《森林法》、《草原法》等相关立法和政策,通过增加碳汇的方法来达到适应气候变化的目的①。这些政策和立法虽然都旨在发展低碳经济、应对气候变化,但其规定的都是相对微观的具体应对制度和措施,缺乏一个从整体上统领全局的综合性立法,一些有关应对气候变化和发展低碳经济的原则、体制、机制、综合性制度不能得到集中规定。如此一来,分散的立法容易在实践中造成各自为政的局面,各立法之间缺少必要的配合和联系,甚至出现矛盾,这无疑减弱了立法的现实作用。从各国立法实践来看,一些国家已经制定了综合性的应对气候变化的立法,如英国、日本、韩国、菲律宾等国。可以看出,制定综合性的气候变化法成为一个发展方向和趋势。

第二,一些重要的低碳能源利用缺乏全面的法律规定,如水电、核电。我国现有的能源立法中,尚无关于水电和核电的立法。目前中国水电的发展十分迅速,但很多小水电工程缺乏法律规制,导致了整个行业的发展混乱;核电的发展是一把双刃剑,2011年3月日本地震引发的核泄漏事件更是给人们敲响了警钟,因此对于核电的发展,更需要有强制力保障的法律来进行规制。这两方面都是我国所欠缺的,加快制定水电、核电立法迫在眉睫。

第三,一些能源法律如《煤炭法》、《电力法》等已经不适应低碳经济发展的需要。《煤炭法》于1996年8月29日在八届人大第21次常委会会议上通过,该法使我国煤炭行业发展走上规范化、法制化的道路,对完善我国煤炭法律法规体系,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煤炭资源,规范煤炭生产、经营活动,促进和保障煤炭行业的发展发挥了重要和积极的作用。但是,时隔15年,《煤炭法》颁布实施的社会背景已经发生了深刻变化,该法已经不能适应当前低碳经济转型的现实需要和应对气候变化的要求,亟待修订和完善。虽然2011年4月22日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次会议通过了对《煤炭法》的修改,但此次修改仅涉及第四十四条有关职工工伤保险和意外伤害保险,并未涉及《煤炭法》存在的其他问题。与《煤炭法》同时期颁布的《电力法》也迫切需要修改,因为在《电力法》颁布以来,我国电力管理体制、电力市场和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都需要通过《电力法》的修改加以确认。

第四,一些重要的制度需要法律与政策加以确认和具体规范。比如碳自愿减排、碳交易、可再生能源配额交易、能源需求侧管理、合同能源管理、可再生能源发展基金等新出现的制度措施,有的虽然在立法中有规定,但仍然需要具体化,有的在实践中已经操作成熟,需要法律和政策加以统一规定。

三、低碳经济法律与政策框架的完善

(一)低碳法律框架的完善

第一,制定《气候变化应对法》。尽管尚存争议,不过,多数学者认为制定《气候变化应对法》是比较恰当也是符合国际发展趋势的选择。国家有关部门正在研究起草《气候变化应对法》。我们认为,《气候变化应对法》的制定有利于统领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各项立法,也有利于进一步完善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法律体系,同时也有助于树立中国在国际碳减排领域中的威信和形象。《气候变化应对法》的内容至少应当包括:(1)自愿碳减排目标。根据中国倡导的“相对低碳”概念以及对国际社会的公开承诺,我国应当将碳强度目标法律化。(2)体制与机制。未来,应对气候变化和发展低碳经济将是国家的一个长期任务,需要建立健全的体制与机制,特别是对一些基础性、综合性的有利于低碳发展的制度加以明确规定。(3)气候变化减缓和适应。将一些成熟有效的减缓与适应制度、措施系统化和法定化。(4)关于财税、信贷与投资支持。应对气候变化、发展低碳经济离不开经济激励措施的引导。在市场经济体制内,国家调控和“看不见的手”相互配合才能使低碳经济健康发展。(5)科研和自主创新制度。发展低碳经济对科技含量要求高,而先进的技术又掌握在发达国家手中,《气候变化应对法》需要在应对气候变化、发展低碳技术的科研和自主开发上加大力度,对于作出创新的个人和团体作出奖励,以奖促开发,以开发促发展。

第二,尽快出台《能源法》、《原子能法》。目前,作为统领整个能源领域的综合性立法《能源法》正在制定过程中,《原子能法》已列入国务院《2011年立法工作计划》,并作为需要积极研究论证的立法项目,由工业和信息化部、环境保护部、能源局负责起草工作。

第三,全面修改《煤炭法》、《电力法》。《煤炭法》虽然新近进行了修改,《电力法》也正在修改中,但我们认为,我国《煤炭法》还应进行更大幅度的修改,不仅要解决煤炭产业自身的产、供、运、销以及矿山安全等问题,还要抓住机遇对如何防治煤炭开采和利用可能造成的生态破坏加以明确规定,特别是对如何清洁利用煤炭资源,以降低煤炭行业的碳排放作出规定②。《电力法》的修订中应对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电力的强制入网、电网建设的责任与义务、电力企业的监管等加以规定。

(二)低碳经济政策的完善

第一,制订《自愿减排交易管理办法》。关于自愿减排的市场交易机制,即“碳交易”,我国已有一些实践,如2010年上海世博会期间,万科馆对其在建设和运行过程中产生的碳排放量,通过在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购得经联合国eB组织核证的水电、风电减排量加以中和。2010年6月12日,国航推出国内首个“绿色航班”,通过企业“自愿减排”的方式,针对北京至广州Ca1301航班全程飞行所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进行中和抵消。并通过北京环境交易所,对全程产生的57吨二氧化碳埋单,该款项将用于支持黑龙江省风力发电项目的开发和建设。目前,我国已经在北京、天津、上海建立了三个产权交易所,开展自愿减排的碳交易试点工作③。国家发改委正在制定中国《自愿减排交易管理办法》,该政策的出台将会在国家层面对于碳交易的全流程做统一规范管理,以期提高中国自愿减排项目的可信度、促进这一市场的良性发展。《办法》应该对自愿减排交易的监管主体、交易主体(买卖双方)、交易对象、登记注册系统、交易场所、第三方核证、减排量签发等做出详细规定,以规范市场交易和方便管理。同时,发改委将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和行业如东部人均GDp高于1万美元且地方政府有意愿的地区,开展碳排放权交易的试点工作。

第二,进一步完善可再生能源发展政策。目前,根据我国《可再生能源法》已经出台了很多政策,它们在市场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随着低碳经济建设的深入推进,我们应该继续配合《可再生能源法》完善其他实施的细则,包括《可再生能源配额指标管理办法》、《可再生能源发展基金管理办法》、《水电适用〈可再生能源法〉管理办法》等。

第三,进一步完善节能政策。在节能政策方面,根据实际需要当务之急是要出台《合同能源管理办法》、《电力需求侧管理办法》以规范市场主体的自愿减排和节能行为。由于合同能源管理和需求侧管理制度也是“舶来品”,我们并无先例可循,而无论是合同能源管理还是需求侧管理制度都至少涉及三方之间的复杂关系,因而需要我们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制定具体的管理办法,时机成熟后再在立法中予以确定。

第四,出台低碳产品认证政策。低碳产品认证制度对于督促市场主体进行结构调整,生产低碳产品,引导绿色产品消费意义重大,因而国家应当尽快制订《低碳产品认证管理办法》。

四、结语

在中国经济发展模式由传统“高碳”模式向低碳经济转型过程中,法律与政策的功能与作用日益明显。加强与低碳经济发展有关的立法与政策建设,不但可以使低碳经济的发展进入健康有序的轨道,也可以向国际社会展示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决心和切实履行国际公约的法治进程。

注释:

①根据人类社会现在的发达程度,发达国家保持现有生活水平的要求和发展中国国家要求致富的呼声导致了现有措施的增汇量无法超过社会发展所必须的碳排放量,因而总体上温室气体仍呈上升趋势,所以植树造林、恢复草原等生态系统的增汇措施只能尽量满足提高人类社会适应气候变化的能力。

②李艳芳:《论中国应对气候变化法律体系的建立》,《中国政法大学学报》,2010年第6期。

③国内自愿碳减排第一单交易:上海天平汽车保险股份有限公司购买奥运期间北京绿色出行活动产生的8026吨碳减排指标,用于抵消该公司自2004年成立以来至2008年底全公司运营过程中产生的碳排放,成为第一家通过购买自愿碳减排量实现碳中和的中国企业。

FrameworkofLow-carboneconomicLawsandpolicies

inChina:thepresentSituation,ShortcomingsandSuggestions

LiYan-fang,wUYi-cheng

(LawSchool,RenminUniversityofChina,Beijing100872,China)

节能减排政策汇总篇6

关键词:新疆节能评估项目评审能力建设设想建议

经新疆自治区人民政府批准,新疆自治区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评估中心(以下简称节能评估中心)于2010年8月31日成立(设在新疆发展改革委经济研究院)。在一年的工作时间里,节能评估中心全体工作人员在自治区人民政府、自治区发改委和发改委研究院的正确领导下,加强与自治区相关厅局、发改委相关处室的紧密合作,在人手缺、资金少、任务重的情况下,积极做好了自治区节能能力建设、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评估文件的评审等工作。

一、节能评审工作开展情况

(一)积极完成节能文件汇编及制度建设工作

为使节能评审工作各个环节紧密衔接、有序开展、有章可循、规范运作,有效提高工作效率和工作水平,节能评估中心不断强化制度建设,严格内部管理。

1.编制了《自治区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评估评审工作规范与流程》和《自治区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中心内部工作流程》。2.编制了《自治区节能减排资料汇编(一)》、《节能减排技术政策指导目录》、《节能减排政策分类汇编》和《(1998-2009)节能减排政策汇编》。3.制定了“自治区节能评估中心文明服务公约”。4.制定了“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评估中心公章管理办法”,并刻制了公章。5.制定了《自治区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评估评审工作奖惩制度》。

(二)节能能力建设工作初见成效

根据新发改环资[2010]1522号文件精神要求,积极做好

自治区节能减排、节能评估审查工作。

1.编制并上报了“自治区发改委经济研究院2010年开展自治区节能评估能力建设项目的实施方案”;

2.编制并上报了“自治区监查、监测、节能三项能力建设实施方案”;

3.编制并上报了“自治区发改委经济研究院2011年新疆节能评估能力建设—节能减排及循环经济数据库建设实施方案。2012年完成数据库系统平台研建和基础数据信息的汇总和录入等工作。

4.汇集了钢铁、煤炭、铜冶炼、多金硅、水泥、建材等27项行业准入条件、标准,以及产业政策和产业发展方向等相关行业资料的收集汇总;5.启动了自治区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评估专家库建设。专家库包括黑色金属、有色金属、煤炭、焦炭、电力、化工、建材、多晶硅等行业300余名专家。

(三)节能评审工作有序开展

自成立以来,自治区节能评估中心积极开展了节能评估评审工作。自治区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评估报告书(表)(节能文件)评审工作于2011年6月开始,节能评估中心全体人员严格按照国家、自治区文件要求和工作流程对上报的自治区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评估报告书(表)进行了组织评审。截止2012年4月,共接受发改委环资处节能评估评审委托书89份(89个项目),召开评审会项目80个,通过评审并出据评审文件68个,主要包括水泥、煤炭、钢铁、建材、石油天然汽、化工、汽车、铝合金、棚户区改造和资源循环利用等行业项目。

(四)注重对自治区节能评估评审工作的能力培训

在委节能减排办公室的大力支持和协调下,节能评估中心业务人员共8人次分别参加了2010-2012年度由国家和自治区组织在兰州、新疆、牡丹江、上海等省市举办的有关节能评估、节能审查业务、能源审计报告编写及案例分析、节能评估师等培训学习。

二、节能评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1.由于节能评估文件编制工作刚刚起步,目前还尚未有一家专门从事节能评估报告书(表)的编制机构;中介机构对节能评估报告书(表)内容缺乏深度,节能措施空泛,操作性不强。一些编制单位对可研报告、评估报告的界定把握不准,离国家发改委第6号令、新发改法规〔2010〕2807号和新发改办〔2011〕658号文件要求有一定距离。

2.部分节能评估报告书(表)与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中指标、内容无法衔接,呈现两张皮现象。

3.目前部分评审专家对文件政策领会不透,提出的意见缺乏深度,结论缺少依据支撑。

4.会议组织评审中出现的问题。(1)专业知识掌握甚少;(2)对能评工作重视不够;(3)组织机构与项目方沟通不到位。

三、推进节能评审工作的几点建议

1.为了节能评估中心工作顺利开展,使各项工作都逐步规范化并符合相关政策文件要求,恳请自治区财政和发改委应尽快考虑和安排专项资金的拨付。

2.建议对节能中心业务人员进行定期培训、考察,学习节能评估工作成效突出省区的经验。并引进在节能相关领域技术水平较高的专业人员充实到节能评估中心的工作中去。

3.加强“新疆节能评估能力建设—节能减排及循环经济数

据库建设”,建立自治区节能评估中心网站。

4.建议发改委相关培训机构对节能评估文件(报告书、报告表)的编制部门和个人适时开展培训。

5.建议自治区发改委结合节能评估、评审、审查实际情况,抓紧备案节能评估中介机构,并向社会公布,使项目建设单位可择优选择编制单位。

6.建议尽快提升评审组织机构各项工作水平。(1)专家是节能评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节能评估中心应及时将真正懂专业、知技术、有能力、高水平的精品专业充实到专家库中,严把评审质量关。(2)尽快提高能评中心业务人员的专业水平、组织能力,强化行业准入标准、评估报告编写的深度要求和专业知识的学习。(3)为使评审各项工作制度化、规范化、正常化,自治区节能评估中心应进一步加强以下工作:一是建立严格的工作制度,强化求真务实,高效快捷的工作作风。二是落实奖惩激励机制,提高工作质量和办事效率。三是建立对评审意见文件签发,评估文件、印章使用等登记制度。(4)委、院两级主管部门应尽快考虑为评审组织机构增加专业技术人员数量,补充新生力量,促进自治区节能评审工作向高标准、高层次、高水平方向发展。

节能减排政策汇总篇7

1国际碳汇市场发展情况及启示

1.1国际碳汇市场发展情况

自1992年的联合国“(巴西)里约环境与发展大会”以来,国际社会先后制定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京都议定书》等国际法律框架文件,应对全球气候变化。2005年《京都议定书》正式生效,首次以法律形式要求发达国家率先完成减排任务,并创新性地通过引入排放贸易(et)、联合履约(Ji)和清洁发展机制(CDm)等三种灵活机制来解决“气候”这种公共资源的优化配置问题。其中CDm是唯一与发展中国家有关的灵活机制,指发达国家可以通过与发展中国家开展项目合作,向发展中国家提供资金和技术,并将项目所实现的温室气体减排量,用于完成发达国家的减排指标,该机制被公认为是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温室气体减排领域的合作双赢机制。三种灵活机制的建立与实施,使温室气体减排量这种无形的商品真正具有了经济价值,能够在市场中进行交换,为全球碳交易市场的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

目前的国际碳交易市场可以划分为两大类型:一类是基于配额的市场,该市场由管理者制定总的排放配额,并在参与者间进行分配,参与者根据自身的需要进行排放配额的买卖,欧盟排放贸易体系、新南威尔士排放体系及芝加哥气候交易所均属于这类市场,其中欧盟排放贸易体系的市场份额占到96%,处于绝对领先地位;另一类是基于项目的市场,在这类交易下,低于基准排放水平的项目,在经过认证后,可以获得减排单位。受排放配额限制的国家和企业,可以通过购买这种减排单位来调整其所面临的减排约束,主要包括CDm、Ji及一些自愿市场交易,其中CDm是最主要的交易形式,交易额占比近80%(表1)。

森林是陆地系统最大的碳贮库和最经济的吸碳器,在应对气候变化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林业碳汇是指利用森林的储碳功能,通过植树造林、加强森林经营管理、减少毁林、保护和恢复森林植被等活动,吸收和固定大气中的Co2,并按照相关规则与碳汇交易相结合的过程、活动或机制。开展林业碳汇交易,可以通过市场机制把无形的碳转化为有形的林,既能促进林业发展,壮大绿色经济,增加林区居民就业机会和经济收入。因此,相对其他碳减排方法,林业碳汇被国际社会公认为应对气候变化最经济、最现实的途径之一。据测算,通过技术改造实行减排Co2,成本一般约在100美元/t;而通过林业碳汇,成本大约10美元/t。随着林业碳汇功能进一步得以确认,基于林业汇项目的碳交易市场也逐步发展起来。

1.2对国内发展碳交易市场的启示

中国于1998年正式加入《京都协定书》,作为发展中国家暂不承担强制性的Co2减排义务,但随着我国温室气体排放总量快速增加,面临的国际减排压力越来越大。为积极应对气候变化,中国已承诺到2020年单位GDp的温室气体排放量要比2005年下降40%~50%。发达国家的经验表明,运用市场机制,积极参与、发展碳汇交易市场是降低碳排放最为有效的方式。在国际市场上,中国主要以CDm机制的形式参与国际减排行动,且是CDm一级市场上最大的卖家,2008年市场份额高达84%,2009年略有下降为72%。由于CDm国际市场是一个买方市场,中国虽然占有最高的卖出份额,却不具有定价权,因此我国为全球碳市场创造的巨大减排量往往被发达国家以低价购买,对我国碳资源造成了很大的损失。从国内市场来看,目前还没有形成统一规范的碳交易市场,北京、天津、上海等地都在试点,这种各自为政的状况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国内市场的分割,削弱了我国在国际碳交易市场的议价能力。在这种情况下,我国发展碳交易市场亟需选择一个突破口。林业在减排增汇中具有独特的功能,因此现阶段我国可从发展林业碳汇入手,选择国内市场机制较为成熟、经济发达及林业自然条件较好的地区如浙江,开展林业碳汇交易试点,整合政府、企业、专业机构等各方面资源力量,在林业碳汇交易市场运行机制、产品标准、交易规模等方面实现质的提升,形成集信息、交易、经纪、融资等服务为一体的林业碳汇交易中心,进一步辐射全国、接轨国际市场,逐步增强中国在国际碳汇交易市场中的话语权和定价权。

2浙江林业碳汇交易市场的模式构建

综合国内外碳交易现状及政策环境、经济社会发展实际,浙江省发展林业碳汇市场的前期目标以自愿者市场为主,对接一级市场捐赠认购,引导二级市场自愿者交易,随着政策环境的成熟,逐步扩展到强制减排交易领域。在实际操作中,构建林业碳汇市场应具备4个主要环节,即交易平台,林业碳汇供给方和需求方,交易产品(图1)。

2.1交易平台

公共性林业碳汇交易平台是浙江发展林业碳汇交易市场的关键要素。交易平台必须具备以下几个特性:一是公共性,即由政府主导、公共资金投入为主,充分体现平台的公信力;二是功能性,主要是建立完善林业碳汇的托管系统和交易系统;三是对接性,林业碳汇交易体系要与国家整体的碳交易体系无缝对接,并逐步接轨国际规则和市场。2010年浙江省成立了全省性唯一的林权交易平台——华东林权交易所,在国家林业局的支持下,华东林交所与中国绿色碳汇基金会合作先行开展了林业碳汇交易试点工作,交易平台已初具雏形。

2.2需求方

在自愿交易市场阶段,林业碳汇的需求者主要是出于自身的社会责任感、低碳理念或其他因素,自愿购买林业碳汇的企业、个人或团体。2011年11月在义乌召开的全国林业碳汇交易试点启动仪式上,阿里巴巴等10家知名企业签约认购了全国首批14.8万t林业碳汇指标,开创了中国林业碳汇交易的先河。作为全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之一,浙江拥有丰富的优质企业资源,境内外上市公司家数居全国第2位,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有6万多家,一批知名浙商的超前市场敏锐感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为碳交易市场提供了强大的动力。同时,浙江是资源小省,日趋强化的资源环境约束也倒逼着企业一方面要大力发展绿色低碳经济,另一方面要通过购买碳汇指标,实现碳中和,赢得减排缓冲期。

2.3供给方

林业碳汇的供给者主要是森林资源的所有者或经营者,包括个体农户、集体林场、国有林场以及其他拥有或经营森林资源的个人、企业以及其他实体等。浙江“七山一水二分田”,森林覆盖率达到60%,2011年林业总产值突破3155亿元,同时浙江还是全国率先基本完成林权改革任务的省份之一,林权证的换(发)面积比率已达到96.8%,这为开展碳汇造林项目提供了坚实的基础。促进各类实体、特别是私人部门投资于碳汇林的关键因素是需要有相应的经济激励,只有碳汇林的投资回报率大于其他投资回报率,那么他们才会提供碳汇林这种商品。由于碳汇造林项目的前期资金投入较大,维护和测量也较为复杂,因此在初期阶段亟需政府提供相应的融资支持和碳汇计量认证等服务,引导各类林户和林业企业提供林业碳交易产品。

2.4交易产品

交易产品可以分为一级市场的碳汇项目和二级市场的碳汇金融产品。在一级市场上,根据政府或交易所制定的统一的林业碳汇技术标准,由专业机构对森林碳储量和碳汇增量进行测算后,为农户、林业企业等供给者发放具有动态信息的碳汇证,企业、个人或团体等需求者在交易平台上认购碳汇,就获得了相应的温室气体排放权。由于林业碳汇项目的运行周期较长,其投资与收益之间有一个时间差,通过发展二级市场就可以填补这个时间上的空缺,为碳交易提供必要的流动性。在二级市场上,林业碳汇交易产品将由项目制转化为标准化产品的连续交易,从而真正建立起林业碳汇的定价机制。

3发展林业碳汇交易市场的政策建议

3.1积极争取国家和社会各方面的支持

碳汇市场的发展程度与国家节能减排政策密切相关,在国内企业没有法定碳减排责任的情况下,碳汇交易的有效需求不足,影响碳汇市场的发展动力。浙江开展林业碳汇交易试点,要积极争取国家发改委、林业局等相关部委的支持,将试点工作作为国家层面减排战略的重要内容。继续加强与中国绿色碳汇基金、高校及有关社会团体在技术研发、标准设置、基金募集、人才培养等方面的合作,为林业碳汇交易市场提供必要的支撑。

3.2统一规范林业碳汇计量标准,完善市场交易制度

形成权威的交易规则和交易标准是谋求林业碳汇定价权的关键所在。将国际碳交易市场运作经验与国内市场实际情况有机结合起来,联合多方力量,加强对林业碳汇交易标准、交易规则、交易软件系统的研究和论证,形成全国统一、世界领先的林业碳汇计量和监测标准体系,提升我国在全球碳汇市场上的话语权和主导权。在二级市场的交易规则设计上,要注重风险防范,通过采取“t+1”交易、涨跌幅度限制、异常交易控制、信息披露制度及设定合理的投资者门槛等措施,减少投机和泡沫,确保市场规范运行。

节能减排政策汇总篇8

关键词:清洁发展机制(CDm);可持续发展;可行性;对策与前景

中图分类号:F299.2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09)09-09-0155-02

2008年6月26日,八达岭碳汇造林项目启动暨中国绿色碳基金北京专项成立仪式正式举行。八达岭林场碳汇造林示范项目是中国首批个人出资开展的碳汇造林示范项目。北京市有1580万亩林地,全市森林资源总碳储量为1.1亿吨,年吸收二氧化碳总量为966.6万吨,年释放氧气总量为705.72万吨[1]。

一、清洁发展机制问题的概述

1.清洁发展机制的来由。自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全球气候变化问题已成为国际社会各界广泛关注的问题。百年来,人类活动大量排放的二氧化碳、甲烷、氧化亚氮等气体,是全球气候变暖的主要原因,全球变暖影响了人类的生活,也引起了人类的关注。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曾就气候变暖问题向全球发出警告,“世界正处在巨大灾难的边缘”,“包括纽约、孟买、上海在内的一些沿海城市将被淹没。”[2]

面对全球气候变暖的严峻现实,1988年11月,世界气象组织(wmo)和联合国环境署成立了“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该委员会于1990年发表了第一次报告,阐明了气候变化问题对人类确实是一个巨大的威胁,呼吁一项全球性公约对付这一问题[3]。1992年6月,《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在巴西里约召开的联合国环发大会上供各国开放签署,1994年3月公约生效,现有189个缔约国。中国在环发大会上签署了公约,是公约缔约国之一[4]。1997年12月,149个国家和地区的代表在日本召开《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缔约方第三次会议,会议通过了旨在限制发达国家温室气体排放量以抑制全球变暖的《京都议定书》,这是全球第一个要求相关责任国承担保护地球义务的执行性文件,成为全球范围内第一部应对气候变化,促进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国际法。《议定书》规定在2008―2012年,签约的发达国家在二氧化碳等六种温室气体排放量,将在1990年的基础上平均减少5.2%。

2.清洁发展机制的含义、内容。清洁发展机制(CDm)是指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通过开展项目合作向发展中国家提供资金和技术,将项目所实现的温室气体减排量,用于完成发达国家的减排指标。清洁发展机制是《议定书》三种机制中唯一与发展中国家相关的机制,实施这样的项目,是跟党的十七大提出的建设生态文明的要求,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相一致的,是完全符合中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需要。

3.国内清洁发展机制发展情况。自2004年起,在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的帮助下,中国开始实施CDm项目。第一个CDm项目是内蒙古辉腾锡乐风电厂CDm项目,荷兰政府出资270万欧元,购买该项目所产生的54万吨二氧化碳的减排额度[5]。之后又先后在广西、云南、四川、辽宁、河北和山西等地实施林业碳汇项目。截至2006年2月15日,即议定书生效一周年之际,国家发改委已经批准的CDm项目共计18个,而截至2007年7月底,已经批准的CDm项目达到684个[6]。至2008年2月15日,已有1068个项目获得国家发改委的批准。其中161个项目在CDm执行理事会(eB)注册成功,共有30个项目获得eB签发的Ceils,累计签发量为3637万吨,占eB签发总量的31.33%,签发量已超过印度(30.00%)[7]。国家发改委应对气候变化司最新数据显示,截至10月8日,中国政府已批准CDm项目达1601个。不过,获得eB成功注册的项目低于15%[8]。

二、北京市开展清洁发展机制的可行性

北京市是全国政治、文化和国际交往中心,位于华北平原北端,东南局部地区与天津市相连,其余为河北省所环绕。北京市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其中的延庆、房山、密云等县都有很大的森林覆盖面积,尤其是八达岭林区,其位于北京延庆县东南部,地理坐标为东经1150°55',北纬480°17',总面积2940h耐。海拔高度为400m~1250m。山地基岩以花岗岩为主,在西部石匣沟有石灰岩分布。年平均气温10.8℃,平均降水量454mm。该林区从20世纪50年代起实施封山育林与人工造林,到目前已形成较好的恢复生态系统,森林覆盖率已达60.7%。本区为华北区的黄土高原地区,具有半湿润半干旱的暖温带气候特点。年平均气温10.8℃,最高月(7月)平均气温26.9℃,最低月(1月)平均气温-7.2℃。无霜期短,仅160a左右。年均降水量454mm,多集中在7―8月,约占全年总降水量的59%。年平均相对湿度为56.2%[9]。气候比较适合多种树木的种植,对于CDm造林再造林项目的开展有着很大的发展空间。此外,太阳能资源也比较丰富,根据太阳能年辐射总量的大小,中国太阳能资源可划分为资源丰富带、较丰富带、一般带和贫乏带四级。北京属于太阳能资源较丰富带,太阳能年辐射总量在5600兆焦/平方米~6000兆焦/平方米,年日照时数在2600~3000小时[10]。这些都为北京市开展CDm项目提供了天然的条件。

1.政策的可行性。北京市政府在生态环境保护与恢复、林业建设等方面,给予相当高的重视和政策支持,特别是随着中国十七大提出把生态建设提到战略的高度,北京市对林业方面就更加重视,希望能通过植树造林、造林再造林等措施来减缓当前环境每况愈下的状况。“发展林业产业”是实施以生态建设为主的林业发展战略、改善北京目前环境的客观要求。加快建立完备的森林生态体系和发达的林业产业体系,是中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客观要求。

2.技术队伍的可行性。从中国开始实施CDm碳汇项目以来,已经成功开展了很多国际合作的碳汇项目,积累了较为丰富的国际碳汇合作经验,并培养了一批有碳汇实施经验的专业技术人才,碳汇项目涉及政治、经济、外交、技术等方面,可充分发挥这批人才的作用。

三、北京市开展CDm项目的对策建议

1.加强CDm宣传力度、加深认识。CDm项目是一个较新的课题,社会对其的认知度并不高,如果不大力宣传,也就难以开展相关的行动。因此,北京市需要加强社会宣传,加强林业及各相关部门学习关于CDm的知识,使北京市人民尤其是林业相关部门认识到森林碳汇问题的重要性,充分认识到森林碳汇为北京市的整体发展带来的机遇和潜在的巨大经济价值。使得人们在认知并认同了碳汇问题之后,能够积极参与到碳汇项目中来,特别是污染较严重的各大小企业,能够积极的投资发展更多的碳汇项目来抵消本企业排放的二氧化碳。

2.完善CDm政策、及时提出配套政策。首先,从国际层面上来看,国际CDm运行中的制度障碍会制约到北京市CDm项目开发工作的深入开展;其次,国内政策缺少国家战略层面的促进森林碳汇补偿交易的政策与法规,极大地制约了北京市森林碳汇补偿贸易的发展。此外,一些与清洁发展机制碳汇项目相配套的政策并不到位,配套政策同样要有可操作性,不能仅仅停留在“指导意义”上,还要具有一定的前瞻性,把长远利益与眼前利益相结合,才能有效促进地区、国家的整体项目的可持续发展。

3.加强对碳汇方法学的研究。《联合国气候变化柜架公约》UnFCCC(1997)规定碳汇活动所引起的排放减少或汇清除必须是透明的、可证实的和核查的,这就需要有与之相适应的方法对碳汇活动引起的结果进行科学的评价和监测。碳汇项目的运行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其实施过程要涉及到项目边界、基准线、泄露、额外性、非持久性、不确定性等技术性问题,使得对碳汇项目运行进行有效评价和监测的效果大打折扣。由于存在着这些问题,许多碳汇买家持谨慎和观望态度,有的发达国家甚至不接受碳汇造林再造林项目,这极大地限制了碳汇项目的发展。

随着碳汇项目的发展,碳汇方法学研究的重要性更加凸显出来,但是目前国内项目由于受碳汇开发时间和效益的影响,碳汇项目方法学的研究和开发并没有很高的热情,CDm方法学的整体研究进程缓慢,使得北京市在发展碳汇项目时缺乏可以借鉴的方法学,阻碍了北京市碳汇项目更好的实施和发展。

4.完善CDm项目运行的工作机制。完善碳汇项目的领导和协调机制,确保从决策到具体实施各个环节的畅通;建立从国家到地方的CDm工作会议制度,进一步明确并理顺本市CDm的主要领导机构和相关协同单位的职责分工;建立好对CDm项目运行的统计、申报、审查、立项和交易的监督机制;结合国际碳汇交易提出相适应的价格交易机制。

5.加强CDm项目的专业队伍建设。采取人员培训、国际间交流等方式,来提高队伍的整体工作能力和项目开发水平,尽快开发出高质量的CDm项目,将北京市的CDm项目潜力转化成实际成果,使其能够达到预期的效果。

四、结语与展望

中国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北京市政府应抓好当前国际、国内的发展时机,积极制定与国家宏观政策相配套的制度和政策,为北京市企业积极参与CDm项目,引进发达国家的资金和先进技术,积极开发节能、降耗、减污、减排等经济效益和环境友好相结合的工艺技术,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促进市场开放和有序竞争;培养一支高素质的清洁发展机制专业队伍;为北京市引进更多的CDm项目。通过大力发展北京市CDm项目,在为人类应对气候变化作出贡献、促进全国工业经济健康持续发展的同时,提高本市企业的国际竞争力,促进北京市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徐鹏飞.八达岭碳汇造林项目启动仪式举行[n].北京日报,2008-06-27(06).

[2]王天津.应对气候变化西部也要有所为[J].时事观察,2008,(2):16.

[3]吴博任.京都议定书:应对温室危机的妙策[J].生态长廊,2006,(1):70-71.

[4]宋鹏霞.买卖二氧化碳:利与弊的博弈[n].解放日报,2005-08-11,(04).

[5]京都议定书生效.中国能源结构变革全面提速[eB/oL].人民网,2007-07-18.

[6]中国CDm项目官方受理申请最新进展[eB/oL].中国清洁发展机制网,2007-09-05.

[7]陈科峰,陈白兰.清洁发展机制及其在中国的实施[J].企业家论坛,2007,(5).

[8]中国CDm签发量缘何少之又少[eB/oL].国际能源网,2008-11-08.

节能减排政策汇总篇9

有效治理通货膨胀。要综合运用经济、法律和必要的行政手段,以经济手段为主,注重标本兼治、远近结合,着力在治本上下功夫,千方百计抑制价格总水平过快上涨。要加强粮食、食用植物油、肉类等基本生活必需品和其他紧缺商品的生产,完善储备体系,加强经济运行调节和进出口调控,确保重要产品和物资的有效供给,做到不脱销、不断档。要提高价格调控的预见性,加强价格监测,加强市场监管,维护市场秩序。要稳定社会心理预期,引导群众理性对待物价上涨。

全力抓好农业生产。要落实各项支农惠农政策,加大对农业的投入力度,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要加强对农业生产的组织,确保夏收夏种顺利完成,抓好秋粮生产,力争全年粮食获得好收成。要落实好提高农资综合直补政策,做好新粮上市收购工作,保护农民种粮积极性,稳定粮食种植面积。要继续对化肥生产用气用电和铁路运输实行优惠价格政策,严格控制化肥及其原料出口,保持化肥价格基本稳定。受灾地区尤其要落实好各项扶持政策,抓好抢收抢种,严密防控重大动物疫情,加快水利重建,切实抓好农业生产恢复和发展。

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要善于化挑战为机遇,在外需收缩、原材料和劳动力成本上升的情况下,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加紧推进节能减排工作,落实节能减排责任制,加大工作力度,促进节能减排目标的实现。要大力优化投资结构,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要稳定和完善外贸政策,实施出口市场多元化战略,推进产品升级换代,保持出口平稳增长。要完善汇率形成机制,保持人民币汇率基本稳定。

注重防范经济风险。要进一步加强金融监管,密切关注国际资本流动的新特点,充分认识金融危机的突发性特征,高度警觉短期资本流动和国际汇率变化的动向,促进资本市场健康发展,保持房地产市场稳定,妥善把握金融开放的节奏和幅度,防范金融系统性风险,切实保障金融安全。要加强各类国家战略物资储备,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和能源安全。今年财政支出压力明显加大,要在全国大力开展增收节支、勤俭节约活动,厉行节约,勤俭办一切事业,减少不必要的财政支出,把资源更多用在地震灾后恢复重建上,用在解决群众生产生活困难上,用在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最急需的地方

节能减排政策汇总篇10

关键词:钢铁业出口退税政策原因

一、钢铁业出口退税政策的调整

2007年4月10日,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通知宣布,经国务院批准,从4月15日起,将部分特种钢材及不锈钢板、冷板、涂镀等高端产品的出口退税率降为5%;普碳钢、热板、型材、盘条等83个税号的钢材产品则取消出口退税。2007年7月1日起,国家再次降低了部分钢铁制品的出口退税率。

这是自2004年以来我国第五次下调钢材出口退税率。2004年1月1日,国家将钢材产品退税由原来的15%统一下调到13%;2005年5月1日,国家将板材、线棒材出口退税由13%下调到11%;2006年9月15日,国家将板材和线棒材出口退税率由11%下调为8%。另外,在钢材出口退税率不断下调的同时,我国于2005年4月1日取消了生铁、钢坯等钢材半成品的出口退税,并于2006年11月1日对铁合金、生铁、钢坯等钢铁产品加征10%出口关税。

二、钢铁业出口退税政策调整的原因分析

1.减少贸易摩擦

中国钢铁工业协会公布的数据显示,2006年中国全年出口钢铁突破4300万吨,增幅高达109.58%,其中,美国、欧盟,以及韩国是中国出口钢材主要目的地。这种冲击引起相关国家的高度警惕。近一段时间,欧美钢铁组织纷纷对中国钢铁举起反倾销的“大棒”。据国家发展改革委资料,2006年共有11个国家对中国钢铁企业采取了27项有关反倾销、反补贴的调查。如果不采取有力的措施,这种趋势仍将继续甚至更会严重。

从减少贸易摩擦角度,为了不给欧盟、美国等反倾销、反补贴的口实,中国只有再次调整钢铁产品出口退税率。

出口退税,是为了鼓励企业生产出口创汇产品,根据税负平等、税不重征的原则,即一种产品在一个国家或地区纳税后,在另一个国家或地区不再纳税,如果另一个国家或地区对该商品征税,则生产国对企业实施退税。这是一个国际通行的惯例,可以极大地提高我国出口产品的竞争力。降低或取消出口退税率意味着减少出口企业的利润,使国内外钢价保持在同一水平。这样一来,出口钢产品的竞争力将被削弱,我国的钢铁企业在这种形势下,势必会将大量的钢材产品由出口转为内销。随着出口钢产品的大量回流,钢产品的出口增速将减缓,从而降低出口贸易顺差,达到减少贸易摩擦的作用。

2.节能减排的需要

2006年,中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同比下降1.23%,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不降反升,均未能实现年初确定的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降低4%和主要污染物排放减少2%的目标。为了能完成节能降耗的任务,政府将会下大力气采取一些重要举措,调整出口退税率是其中之一。

工业是节能降耗的重要行业,而钢铁业又是工业中节能降耗的重中之重。中国大量出口国外的钢铁产品绝大部分属于高耗能、高污染、资源性产品,不属于国家鼓励发展的范围。生产这些钢铁产品的企业越多,越不利于中国整个钢铁行业的健康发展。降低甚至取消部分钢铁产品的出口退税率,减少出口企业的利润,使国内外钢价保持在同一水平,使这些企业出口转内销,加强市场竞争,优胜劣汰,让真正有实力的大企业通过兼并重组,做大做强。

3.缓解人民币升值压力和减轻财政负担

经济全球化是当今世界发展的必然趋势,为发展中国家提供了跨越式发展的机遇,同时也对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安全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国际形势的深刻变化使国家安全的内涵发生新的变化,经济安全逐渐成为国家安全的核心。在金融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进行正确的汇率制度选择,直接关系到国家金融稳定和经济安全。保持人民币汇率基本稳定,是应对国内外复杂多变的金融形势,保持国家长治久安,维护国家经济安全的重要举措。而降低或取消出口退税是缓解人民币升值的有效方法。

出口退税的增加实际上相当于人民币汇率的贬值,退税的减少则相当于人民币汇率的升值。2005年我国商品出口总额为7620亿美元。根据国家税务总局的统计,2005年我国出口退税3374.66亿元,由此测算,每一美元出口商品综合退税为0.4429元。如果我们为出口贸易做一下减法,完全取消出口退税,就相当于人民币兑美元升值0.4429元。照此估算,2005年底,合理的汇率水平应该为7.7元/美元左右,这与2006年的7.94元/美元升值的空间仅有3%左右。与当时各主要国际金融机构预测的该年度人民币升值幅度的中间值3.5%也相差无几。因此,取消出口退税可为人民币减除升值压力。

此外,由于近几年我国外贸出口大幅度上升,出口退税额也在不断上升,这使得中央财政支付压力加大。据中国税务总局统计,“十五”期间,我国出口退税总额为11944.47亿元人民币。调整出口退税政策,对减轻政府财政负担也有积极意义。

4.抑制进口铁矿石的价格

目前,中国已探明铁矿石资储量为581.19亿吨,居世界第四位。但是,铁矿品位低于世界品位11个百分点,平均品位为33%,已探明储量中97%为贫矿,品位大于50%的富矿仅占2.7%。因此,目前中国钢铁企业所需的铁矿石仍然要依赖于进口。据中国产业研究院预测,2007年,中国铁矿石需求量将达到6.5亿吨;而中国钢铁工业协会预测,2007年,中国铁矿石进口总量预计达到3.55亿吨。据此计算,2007年中国铁矿石需求量的55%将依赖于进口。然而铁矿石价格却年年上涨。2006年6月,宝钢集团宣布,已代表中国钢厂与铁矿石供应商达成价格协议,精粉矿和块矿价格比上一年度上涨19%,这使2006年我国进口铁矿石成本增加了70亿到80亿元人民币。铁矿石价格频频上涨,增加出口企业的生产成本,降低利润。下调出口退税率后,随着出口量的减少,将会抑制进口铁矿石的价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