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外阅读的感悟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30 01:48:48

课外阅读的感悟篇1

喜欢读书,就等于把生活中寂寞的辰光换成巨大享受的时刻。 ——孟德斯鸠。下面由小编来给大家分享课外阅读心得体会,欢迎大家参阅。

课外阅读心得体会1一个精彩的故事不一定要多么长,不一定要情节多么复杂,就像美国作家海明威的小说《老人与海》,它讲述了一个极为简单的故事:一个名叫桑提亚哥的老渔夫,独自一人出海打鱼。在一无所获的84天后钓到了一条奇大无比的马林鱼。这是老人从来也没见过也没听说过的比他的船还大两英尺的一条大鱼,鱼大劲也大,拖着小船漂流了整整两天两夜,老人在这两天两夜中经历了从未经受过的艰难考验,终于把大鱼刺死,拴在船头。然而这时却遇到了鲨鱼,老人与鲨鱼进行了殊死搏斗,结果大马林鱼还是被鲨鱼吃光了,老人最后拖回家的只剩下一副光秃秃的鱼骨架。

不由多说,这个故事想要让我们通过老人的意志力等的做事要坚持不懈才能获得成功。或许,老渔夫并不是最后的胜利者,尽管他开始战胜了大马林鱼,但却未能战胜鲨鱼,最后无功而返。但他没有向大海,向大马林鱼,向鲨鱼妥协,我认为,他是一个敢于挑战自身缺陷及自己勇气和信心的胜利者。

“也许在更远的地方会有更大的鱼。”这句话出自老渔夫的口,这时他已经打到了一些鱼,但他没有安于现状,而是向着更大的目标推进,而我们碰到一点小困难就叫苦连天。

我也从这个故事中懂得了在生活中,有些损失是不可避免的,我们应该以乐观的态度来面对,不能斤斤计较,就像这位老人一样。

老渔夫的不畏艰险努力奋斗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我们不能满足于现状,应该积极向上,做任何事都要坚持不懈,不能半途而废。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获得更大的成功和胜利。

课外阅读心得体会2“叮”,闹钟把我们从睡梦中叫醒。啊!新的一天又开始了。让我来给你们讲讲发生在今天的事吧!

今天学了《在山的那一边》这一课,我受益匪浅。课文讲了作者在童年时代的一个梦想。这首诗叙述了作者渴望见到大海,但是愿望总是被否定。作者虽然很失望,但却又一次去努力实现自己的愿望,向着目标前进,最终见到了海。读了这首诗,我的脑海里涌现出了我小学一年级的时候学拼音的情景。

记得那是在我刚刚上小学不久的事情了。当时,老师正在教我们学拼音。而我却不知是怎么回事,总是记不住拼音是怎么写的,甚至连拼音的格式是怎样的我都不知道。爸爸妈妈知道了这件事,认为我年纪还小,才学拼音不久过一段时间就会学好。可是,事情却并非他们预料的那样,我的拼音水平还是如此,老师见我学不好拼音,就认为我很笨,经常批评我。我伤心极了,下定决心要学好拼音,证明给老师看,我并不笨。于是,我每天都竖起耳朵听老师讲课,回家后,认真做好老师布置的家庭作业,并且照着书上的格式,一笔一画地写,不会读的拼音,就放磁带听……终于,“皇天不负苦心人”,我的拼音水平渐渐提高了,还赶上了其他人。那时的我别提有多高兴了。从那件事后,我懂得了“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这句话的意思。故事里的我就像诗里的作者一样,克服困难,达到了自己想要达到的目的,这难道不是令人高兴的事吗?

以后,不管什么挫折,我一定会战胜它的。向美好的明天走去。

课外阅读心得体会3“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想必所有人都知道这句出自高尔基之嘴的名言。

书,是人们再熟悉不过的东西。而我在最近读了一本好书——《哈利波特》

这本书主要讲的是发生在一个看似普通,其实大有玄机的瘦弱的男孩身上的事。

读了这本书,我对生活有了重新的认知。

在生活中,人们总是将自己所熟悉的事物熟视无睹,往往去忽略那些事物。而对于那些异于常理的事总是抱着一定是不好的东西的思想。很少有人能放下平常的认知,去接受新的事物或东西。

新的事物并没有错,错的是看待它的人。若将书中那些拥有巫力的人运用于生活之中,那么,生活中的许多事都会变得轻而易举。但是,由于那时人们对巫师的偏见,所以才导致人们无法获得巫师的帮助,做事充满困难。

学过历史或看过与历史有关的资料的人一定知道发生在清朝的“闭关锁国”。正是因为那时人们的盲目自大和不愿接触新事物而导致的。所以对于新事物,人们应该报以待定的态度,取他们好的一面,帮助他们改掉不好的毛病。

“罪孽不在于步枪,而在于扣动扳机的人。”这句话出自aK-47之父卡拉什尼科夫之口。他是正确的。枪是无罪的,有罪的是那些使用枪支的人。因为他们为了一己私欲而将原本用来保家卫国的武器用到了不恰当的地方。这恐怕也是创造者一开始所没有想到的吧!

所以一件新事物的好坏起源于人们对待它的态度,就像书中所写的,人们对于巫师十分憎恶、害怕,认为他们是厄运的化身,是灾难的化身。这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巫师要不让人类发现他们的存在了!

新事物的诞生,是好、还是……

课外阅读心得体会4迄今为止唯一一本白话正说明朝大历史——明朝那些事儿。

从穷苦卑贱的放牛娃,到被送到佛教寺院做小行童,当杂差,再到成为统领百万人马的元帅,再到即吴王位,建立大明,万人之上。朱元璋,一个充满传奇色彩的人,一个军事、认识管理天才!

童年。他的童年黯淡无光,为了吃饭,从小便要去给地主放牛;他出自佃农之家,他们和土地打了一辈子交道,可亲人死后,竟没有一块土地可以让他们入土为安。为了吃饭,他跑去当了和尚,做小行童,做杂役,做那些最苦最累的活,去最贫瘠的地方化缘。直到他忍无可忍,参与了造反。

造反。他本想安安稳稳的度过这一生,而一封信,却彻底改变了他的命运。因为那封信,他被逼上了绝路,走投无路之时,他投奔了濠州城池的守卫者郭子兴,开始了他传奇的一生。他凭借着自己出色的才能,历经坎坷,当上了元帅,胜仗无数。通过连年征战,灭掉了元朝,即吴王位,建立了大明,从放牛娃变成了万人之上的皇帝。

称帝。朱元璋推翻了元朝,结束了名族等级制度,在位期间,为了缓和尖锐、复杂的阶级矛盾、民族矛盾和统治阶级内部各集团之间的矛盾,实行了抗击外侵、革新政治、发展生产、安定民生等一系列有利于社会前进的政策,在政治、经济、军事、思想等方面大力加强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统治。

他,出身贫寒,也没有很高的文化,就是这样一个人,后来竟成为一位很有作为的皇帝,民间关于他的传说很多,所以他也是一位传奇皇帝。他就是,朱元璋。

课外阅读心得体会5寒假我读了一本书书的名字叫绿野仙踪,这本书的第一页写着任何一个没有阅读经验的人,都不会懂得多与少的辩证关系。任何一个没有鉴赏能力的人,都不会懂得该如何去选择最好的书。但一个基本的常识会帮助我们按图索骥,去寻找到我们所需要的和最好的书籍,那就是去阅读经典。

活波可爱的小姑娘多萝茜被一阵旋风从家乡堪萨斯州刮走,醒来之后发现自己置身于一个神奇的国度,为了寻找回家的路,她开始了一段不寻常的历险。路上,多萝茜遇见了渴望得到脑子的稻草人、渴望得到爱心的铁皮人和得到勇气的狮子,他们一起出发寻找澳芝,请他帮助实现自己的梦想。他们追求的也是人类共同的美好理想:智慧、爱心和勇气,在他们身上充满对美善的向往。稻草人害怕别人叫自己蠢货,他很伤心自己的脑子里充满了稻草而不是智慧,多萝茜倾听他的倾诉,同情他的处境,鼓励他去寻找智慧。在途中,他慢慢学会动脑子,在一次次胜利和是失败中变得越来越聪明。铁皮人为了心爱的姑娘而遭到恶女巫诅咒,丢失了心,没有心便不能感受到世上最好的东西——爱与快乐。在途中,他帮助同伴脱险,仁慈地对待小生灵,渐渐寻回失落的爱心。胆小的狮子空有一个强大的躯壳,内心胆怯,而充满惊险的旅程造就和激发了狮子的勇气,使他最终成为名副其实的百兽之王。

课外阅读的感悟篇2

关键词:阅读教学;课外知识;有效性;阅读质量;阅读数量

如果把语文比作常青的大树,那么字词训练是叶,句段学习是枝,习作是果,阅读就是孕育枝、叶、果的根,而生活是给这棵大树提供营养的沃土。在大语文观的理念下,阅读教学不只局限于课内阅读活动,还有课外阅读。课内阅读是“前沿”,课外阅读是“后勤补给”。只有二者相结合,才能达到阅读教学的目标。在教学实践中,我认为当前阅读教学存在两大问题:一是课内阅读质量不高,二是课外阅读数量不够。

一、阅读质量不高的原因

(一)教师对新课标中阅读教学内容、目标理解不深

不能很好地处理“讲”与“读”的关系。忽视“阅读是学生个性化学习”的特点。

(二)教师阅读指导不到位

教师没有深刻理解阅读教学的精髓,出现“走过场”的现象,认为让学生多读就是阅读教学。阅读中没给学生提供足够的阅读时间和方法的指导,阅读后没给学生提供阅读感悟交流的机会等。

(三)学生主动阅读意识差,尚未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良好的阅读态度和习惯是阅读的基本保障。在教师认识不足、指导不到位的影响下,学生阅读缺少目的性、自主性,没有充分体会到阅读的快乐,主动阅读意识差。另外,教师训练不能持之以恒,学生尚未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二、数量不够的原因

阅读量是阅读能力形成及阅读效率提高的保障。当前,大多数同学未达到规定量,其原因有两个:

(一)没有合适的书读

教师给学生提供的课外书限于《自读课本》《小学生必背古诗》等几本统一发放的书,课外阅读书范围小、品种少。

(二)无足够的书可读

由于家长素质不同、家庭环境不同,很多家长仍重视书本知识学习和成绩的好坏,不提倡或不理解课外阅读,不能给学生提供足够的书去读。

三、针对以上存在的两个问题,可采取的对策

(一)三个提高

1.提高教师对新课标的认识和业务能力

学校要对教师进行落到实处的新课标的学习,提高思想认

识;采用业务培训、教学竞赛、教学经验交流等活动,提高教师的业务能力。

2.提高家长对阅读重要性的认识

家长是课外阅读书的提供者,家庭阅读氛围的营造者,也是课外阅读中的对话者之一,他对阅读的理解决定了课外阅读的数量和质量。同时,教师要给家长提供每学年、每学段及小学阶段学生阅读书目的具体范围和内容,作好阅读的准备工作。

3.提高学生对阅读在语文学习中的重要性的认识

学生是阅读活动的主体,语文教师要让学生知道语文学习的规律,即字、词、句、段,学习虽然是基础,但他们都要在阅读中巩固、体会,习作是阅读积累的综合体现。

(二)两个指导

1.指导学生阅读优秀的课外读物

阅读材料包括适合学生阅读的各类图书和报刊。详见课标中《关于课外读物的建议》。

2.指导学生会读教材中的课文,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

教师有目的、有层次、系统地指导学生阅读,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指导学生讨论、交流、合作、探究学习精神。鼓励学生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摘抄优美句段,并写下体会、感悟。

(三)两个引导

1.利用查找资料和语文活动课,引导学生阅读

课前预习查找资料,引导阅读。课后资料阅读,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利用语文活动课内容,引导阅读,给学生充分的阅读时间,然后在课上通过竞赛的形式反馈阅读情况。

2.引导学生阅读生活

生活是一本色彩斑斓、充满情感的生动的教科书。抓住生活中的任何一个小细节,指导学生感悟、理解、积累。课后学生写出许多篇关于生活中的小事的美文和诗歌。这就是一个阅读生活、感悟生活的阅读教材。

(四)注重阅读积累

阅读活动是最能体现新课标三维总目标的语文活动,阅读积累是其中一个重要内容,可以通过背诵积累知识,通过读书交流、演讲等活动培养能力,通过感悟交流并写出感悟获得情感拥有价值观。如,学完《生命生命》让学把对生活的理解写成一句话,作为自己的名言。学生听后,觉得自己也可以编名言,积极性很高,写下了许多充满人生哲理的句子。

(五)创设一种氛围

解决了思想的认识问题,掌握了阅读方法,还要营造一种读书氛围。

1.课内阅读氛围由语文老师创设

2.校内文化氛围,由学校各部门协调完成

如:开放图书馆,开办图书俱乐部等。我班的“每日一题读队报”活动,就是一个很好的做法。

3.家庭读书氛围由家长创设

课外阅读的感悟篇3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

一、以读为本

良好的阅读习惯对形成阅读能力,提高阅读效率,顺利的达到目的,有着重要的作用。小学阅读能力的培养,是从朗读开始的,所以,最初的阅读能力只能是朗读。

在教育教学中,要重视对学生的朗读训练,在小学阶段,就要着重培养学生认真预习的习惯,一边读一边想的习惯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培养学生在初步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指导学生进行朗读,要求他们读每篇课文都有用正确流利的语言读出语气、读出节奏、读出感情。

如《花钟》一文学生对花,不太熟悉,这对他们理解课文内容有一定难度,在讲课之前,让学生从课外书籍上有关资料和图片,并在课堂上充分利用这些材料。可以充分发挥学生主体地位,《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的教学理念。

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先,发挥主导作用,以教材为主,再提,以语言训练为主要内容,针对教材的实际情况,和学生的年龄特征采用灵活多样教学方法,来提高孩子们的语文素养。

二、读中感悟

感悟,感知而领悟。在读中领悟。就是把读书与思考结合起来,学生对课文有所领悟,有利于逐步形成阅读与表达的能力,是谓“善教者授其法也”。小学课文都是精编者精心推敲选择的佳作,均有启智育人的作用,因此在学中可特别注意对重点语句的点拨,诱导通过朗读吟诵,让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教育和熏陶。如《我爱故乡的杨梅》你看它那贪婪的样子,像婴儿吮吸母亲的乳汁一样,吸得多欢啊!那一片片狭长的叶子在雨雾中欢笑着,它抽出新的枝条,长出嫩绿的叶子,那些嫩叶绿的那么新鲜,看着非常舒服。这真是“春雨绵绵润杨梅啊”!多好的再造想象,感受到物美,景美,语言美。从此基础上再让学生入情入境地读课文,不仅读出对杨梅树的喜爱之情,同时课文的语言文字也就通过领悟储存在学生脑中。

阅读教学中,要避免繁琐多余的内容分析就必须注重和突出“感悟、积累、运用”。它是构成阅读教学中逐级推进的课堂教学“三层次”。除了读之外,还在着大量的其他学习活动,例如说、听、写、思考、游戏等??。读是感悟、积累的重要手段与方式,听、说、写、思考、游戏等这些方式往往体现为训练,就是“读”也是训练的一种方式之一。我们的语文课堂中把读书的时间更多的还给学生。“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与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为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语文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做了这样的要求。这说明《语文课程标准》虽然没有把训练作为其核心内容,但也并非意味着语文教学不需要训练。

阅读要做到“读进去”和“读出来”。“读进去”就是读中有思考,“读出来”就是读中有感悟这种自悟自得的阅读体验,增强了学生的自主精神和创造精神,有利于发展学生的个性。使学生在阅读时依托语言文字的形象,加入自我的经验认识和想象,唤起活生生的形象,体验到文章蕴涵的人类文化的精华、人文价值以获取美好的感受。

三、多形式读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课堂教学要避免单调乏味,有效的策略之一是设计形式多样的读出活动,让孩子们在灵活多变的教学过程中充分享受到读书的乐趣。从不同的角度来设计,读书的形式也就多种多样教师要给学生充足的读书时间,让他们喜欢读什么就读什么,喜欢怎样读就怎样读,为学生创设多种多样自读自悟的机会,在生动活泼、乐此不疲的读中培养学生的语感,形成积淀,提高语言的表达能力。

课外阅读的感悟篇4

关键词:初中语文;古诗文;阅读;自主学习

一、挖掘课程资源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谈到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时指出:“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例如:教科书、相关配套阅读材料、其他图书……”农村初中虽然条件差,教学资源有限,但是最基本的课程资源一点也不比城市学校的少。尤其是教科书的课下注释,更是学生学习古诗文不可或缺的“钥匙”和好帮手。教师还应让每个学生自备《古汉语常用字字典》,遇到不认识、不理解的字词就自行查阅。网络资源也是十分便利的课程资源。如今的农村,大部分学校都有网络,学校的电脑教室就是学生上网查阅古诗文知识极好的场所。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不少农村手机上网也十分便利。教师可在课前布置学生从网上查询所要学习的古诗文有关知识,帮助学生对作品进行解读和感悟。除此之外,正如《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所指出的:“充分利用已有的资源,积极开发潜在的资源,特别是人的资源因素和在课程实施过程中生成的资源因素。”学生在合作探究学习过程中,每个人所掌握的古诗文知识又能成为其他同学得天独厚的课程资源,对其进行相互利用是十分便利的。

二、重视自读自悟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阅读教学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钱梦龙先生也指出:“凡老师可以放手的地方,尽量放手让学生自己阅读、自求理解,老师只在关键处作些指导、点拨,着眼于培养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引领学生把文言文当成一个完整的文本自读自悟、自求理解,这是古诗文教学“返璞归真”的必然选择。自读自悟就是让学生自行阅读、自行感悟、自求理解,是充分体现学生自主学习理念的有效方法。教材中的古诗文大多注释详尽,学生完全可以借助注释及工具书自主地去阅读和感知,教师只需进行必要的指导和点拨就行了。教师要提出具体明确的阅读要求,并及时对学生自读自悟的情况进行督促和检查。要引导学生把自读自悟的结果以笔记形式记录来,即把字词句、内容主旨、结构层次等分类整理在“文言文学习笔记”上,以便于理解、巩固和积累,调动他们自主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三、优化小组合作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引导学生掌握语文学习的方法,为学生创设有利于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环境。”在不少农村初中的语文课堂上,古诗文阅读中的合作学习存在着不少问题:缺乏合理的课堂管理,看似热热闹闹,实则流于形式;只是局限在课堂上有限的45分钟内,而在课前预习、课后拓展中根本看不到小组合作的影子。因此,对小组合作进行优化十分必要。要让学生做好合作学习的准备工作,结合课下注释和工具书初步掌握课文大意、通过上网查阅所要学习的古诗文知识等预习环节必须扎扎实实地进行。要让每个学生明确并主动承担合作学习中的个体责任,独立完成所分配的任务。最为关键的是要做好合作学习的组织管理,让学生按语文程度好、中、差搭配着坐,让优生担任组长,有效发挥管理和传、帮、带作用,让全体学生共同进步。教师还要做好督促和巡查,发现问题及时指出促其改进。此外,课前预习、课后拓展等环节都要让学习小组发挥作用,真正让合作学习贯穿于学生古诗文阅读的全过程。

四、拓展阅读空间

课外阅读的感悟篇5

一、引导学生体验性阅读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情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我十分注重引导学生进行体验性阅读。“文章不是无情物。”选入小学语文课本的古诗词都蕴涵着丰富的人文精神和情感因素,而这一切都需在反复吟诵中得以感悟。因此,在教学中我采用自读、小组读、集体读、竞赛读、对对子、自演自吟、你演我诵、配乐朗诵、激情诵读、换位朗读等方法,有创意、多角度地进行体验朗读,让学生在读中感悟、在读中积累、在诵中入情,加深情感体验,从而丰富了他们的内心世界、陶冶了他们的情操。而不是在教师泛讲细敲中,把一首首本来完美的诗文掰开、揉碎、嚼烂。

二、引导学生拓展性阅读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领悟内容,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为了在阅读教学实践中落实这一基本理念,《语文课程标准》中要求1~6年学生背诵古今优秀诗文160篇(段),同时向我们推荐了必背诗词70篇。这些都表明:古诗词阅读教学要立足于课本,但是又不能禁锢于课本。如果一个学期下来学生仅诵读课本中的十首、八首古诗词,既使倒背如流,所得又有几何?因此,在古诗词教学中,我采用了归类比较法、深化延伸法和迁移法进行教学。以教材为中心,课内教方法、提范例,以此向课外诵读辐射,从而达到了以少带多、以课内带课外、以精诵带博读的效果。由于加强了学生的拓展阅读,从而有效地扩大了学生的诵读量,使学生的古诗词底蕴更加宽厚。下面分别谈谈这三种方法:一是归类比较法。为便于学生积累与欣赏,我让学生在大致掌握学习一首古诗词的表达方式的方法后去分类诵读、分类感悟、分类积累。如:送别类的、思乡类的、抒情类的、写景类的,写景类的又可分为春、夏、秋、冬等等;也可按某字词、某数字去分;还可按作者划分。这样,既调动了学生阅读的自觉性又丰富了他们的阅读积累,培养了他们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二是深化延伸法。叶圣陶老先生曾经说过:“语文教材无非就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举一反三。”因此,一首诗学完后,我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向学生推荐一些相关的课外读物,使阅读向课外、课后延伸。同时让学生在积累的基础上学会欣赏,引导他们往深处去想,做到深而有度,而不是盲目徜徉在古诗词殿堂。三是学法迁移法。我经常选择一些与教材诗词在内容、表达方式上比较相似的古诗词进行课内阅读,实现学法迁移。这样,学生在一节课内可学懂多首古诗词,大大提高了阅读效率。

课外阅读的感悟篇6

关键词:朗读感悟积累提高阅读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言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丰富语言的积累。"为此,阅读教学应该体现重感悟、重积累、重运用的"三重"思想。作为“重朗读,重感悟,重积累”阅读教学研究的一名实验教师,怎样摒弃旧的语文教学思想,探索出一条新的语文教学之路,为学生的语文学习乃至终身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是我一直思考并努力探索的课题。结合自己的实践,我将自己的想法和做法具体如下:

一、重朗读

张田若先生曾说:阅读教学第一是读,第二是读,第三还是读。读懂的过程就是阅读能力形成的过程,就是语感形成的过程,就是语言积累的过程。因此,读是学习语文的一扇窗口,读是感悟积累的前提。教师应该给学生高度的读书自由和充分的读书时间,让学生能运用各种方法读,如:默读、朗读、品读、赛读、诵读、分角色读等,在读中感知、在读中感悟。

在重朗读方面,我的具体做法是:

1、加强教师的范读作用。

范读,能够带给学生正确朗读的模本,传递给他们充沛的情意,激起他们无限的启发。在教学中,我认为重点句段该怎么朗读一定要示范,然后让全体学生照老师的样练读,堂堂有范读。备课时备朗读,坚持做到书不读熟不进课堂。

2、读的目的性要明确。每次读都要有读的要求,不能让学生漫无目的地读。如教师的范读,要让学生边听边想象课文所描写的画面。初读让学生边读边画出生字,等等。读的目的明确,才能达到读书的目的。

3、读的层次由浅入深。要遵照读通、读懂、读透的层次循序渐进。读通就是读准字音,整体感知课文。读懂就是带着问题有目的地去读,并能边读边思,知道作者所要表达的中心意思。读透是在读懂的基础上选择重点片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体会语言文字的优美之处。

4、重视语感。训练学生边读书边想象文章中的画面,使学生把理解语言与想象画面结合起来,增强对语言文字的形象感。我让学生自己去接触,感受语言材料和运用语言,让学生学习和积淀语言分寸感。

5、读的形式多样化。多样化的朗读形式像一种调味汁给课堂气氛带来积极的效果,更能调节学生的注意力和开拓学生的思维能力。如学习《陶罐和铁罐》一课,我采用分角色读的形式,让同学扮演陶罐和铁罐,通过声情并茂的对话朗读,使学生深切体会到铁罐的傲慢与蛮横无理,陶罐的谦虚与宽容大度,也让学生们真正认识到:物有所长,物有所短,要正确看待他人的长处与短处。再如学习《掌声》一课,反复读残疾女孩英子说的话,体会到人是需要关心和鼓励的。一句真心的话语、一次热烈的掌声、一个鼓励的眼神,也许会改变一个自卑者的一生,会使他鼓起勇气信心百倍地面对生活,所以,我们要给予别人关爱,更要珍视自己拥有的关爱。

二、重感悟

“悟”是在充分感知的基础上,在思维想象、情感等心智活动的参与下,对阅读材料的内涵及语言组织形式等方面的深层把握和领悟,思想性和情感性是基本特征。感悟可以分为三个层面,即感性、悟性和灵性,我从以下几方面引导学生的感悟能力。

1、归纳总结文章主要内容及各段主要意思培养学生感悟能力。指导学生从整体阅读、句段分析、简缩概括等环节入手,着重引导学生有序准确地获得文字所表达的意义,并把获得的意义用恰当的语言概括地表达出来。这样,通过阅读并伴随一系列分析,概括等思维活动,就能达到培养学生的感悟能力的目的。

2、理解重点字词的意思,培养学生的感悟能力。我要求学生在阅读的前提下,对文章的重点字词及表达方式进行反复地推敲,以培养学生的感悟能力。如《花的勇气》中:“没有花的绿地是寂寞的。”学生抓住“寂寞”一词进行体会,作者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更表现出了大片大片的草地,没有花的点缀,显得是那么的单调。

3、要求学生边阅读边思考,培养学生的感悟能力。通过表面的文字信息深入理解其表达的内涵,通过主体的分析与思考,获得最终的结论。在教学《我要的是葫芦》这则寓言故事时,我抓住“盯”这个关键词,让学生把“盯”换成“看”“望”等其它词读一读,在读中比较体会,从而领会“盯”这个词生动刻画出种葫芦的人只关心葫芦,一心想要葫芦的形象特征,最后让学生在理解的基本上朗读课文,进一步悟出种葫芦的人之所以一无所获是他只盯葫芦的结果。通过重点词句的点拨体会,使抽象概括的词语变成鲜活的语言形象,让学生在读文中受到感染。

4、问题导读,培养感悟能力。学生在阅读之前,我根据课文内容和学生的认知水平先巧妙地设置一些问题,加强学生的注意,突出重点内容,指引思维方向,提高阅读的效率。达到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感悟能力的目的。

5、读后交流,培养学生的感悟能力。要求学生在阅读学习后,带着阅读中的体会与疑问,主动与老师同学交换看法,探讨读书感受。例如,在教学《春雨的色彩》时,学生读麻雀的话产生了争议:有的人认为麻雀向来叽叽喳喳的,语速应又快又急,有的人认为麻雀与燕子争论不应像吵架,要有礼貌,读得缓一些,和和气气的,还有的学生认为有理说得清,不可太急,语言要自信、坚定,电视中的辩论赛就是这样。课堂上经常会有这样灵性飞扬的场面。学生坚持己见,敢想敢说,标新立异。对此我感到很欣喜。

三、重积累

“积累”并非单指文字符号的积累,在朗读与感悟中,学生往往也会把丰富的情感积存于心中。、

阅读教学中,重视学生语言材料的积累,我坚持做到:

1、教学中十分重视读和背,按照学习语文的规律教学。这样做,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在学生应该积累的时候,更多的、愉快地记下他们应该记住的“精品”,为他们打好“终身学习”和“终身发展”的底子。

2、读中学写,读写结合。我在教学中做读写对应训练,学详写略写练主次分明,学品词析句练遣词造句,学写作技巧练表现手法运用。坚持多写多练,不断提高。

3、重视课外阅读。广泛地阅读可以使学生开阔视野,扩大积累量,把学生的阅读兴趣迁移到课外,这样不仅开拓视野,增知启智,更是提高阅读能力和写作水平的重要途径。通过读书汇报会的形式,让学生把自己的所思、所感、所悟和大家交流。学生通过阅读实践,学会了读书,内化了语言。

4、做读书笔记也是一种重要的积累手段。

总之,我和学生们共同沐浴着课程改革的春风,共同分享着语文学习的快乐,我和学生们共同成长,共同进步着,我深深地相信,我们脚下的这条路会越走越宽广……

主要参考文献:

1、《语文课堂教学研究》段昌平著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10.09

2、《小学语文》人民教育出版社2011.11

3、小学语感教学法[m].王崧舟.山西教育音像出版社,2010.1

课外阅读的感悟篇7

关键词:低年级学生阅读能力培养策略

阅读教学对于低年级学生有关键的影响。让学生阅读好,可以增强学生识字和学习普通话的能力,可以为中高年级更理想地阅读感悟或是创新性的阅读感悟奠实基础,也可以为写话乃至未来的写作奠实基础。所以,在低年级的语文教学中,我经常思考学生的阅读问题,现拙于笔端,期求方家予以教正。

一、低年级学生语文阅读需关注朗读技能

低年级学生的朗读有其低年级的固有特征,一般说来都存在一定的问题,如读中的停顿、语速、轻重等都把握得不是那样准确,也就无法谈得上读文的相关感情问题。而在一般性阅读中,不少同仁总以为孩子们的朗读能力比较低下,总以为暂时更改学生的读文现象比较难。所以,在一般场合下大都是任其自然,不关注学生朗读,致使小学低年级学生的朗读质量仍然保持低下水准。从语文教学的相关实践看,由于学生的朗读问题,也就完全意义上造成其阅读感悟达不到低年级学生应有水准。因此,我们必须得出这样的结论,低年级学生语文阅读质量的提高需关注学生朗读技能的培养,必须做出关注学生朗读技能培养的思考。因此,在平时语文教学中,经常思考低年级学生朗读水准提高的问题,也经常思考提高低年级学生朗读水准方面的策略,更多的是多让学生进行朗读实践。为了让低年级学生能够通过读提高朗读水准,首先是让低年级学生不“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地读,而是力求让小学低年级学生开始进行相关边思边读。实践证明,即使是低年级学生,如果也能够边读边思考,或者就是边思考边读,则比较容易进入阅读感悟的角色。其次,不让低年级学生没有质量地读,对他们的读,多利用音频资源的播放引领学生进入正确朗读的轨道;对他们的读,多进行教师示范性的读,就是一些儿歌和寓言故事乃至一些古诗文,当教者多进行朗读示范,低年级学生也可以在老师多空间语言的传递下进入朗读角色,更会比较快速地进入阅读感悟角色。

二、低年级学生语文阅读需关注课文理解

对低年级学生的语文阅读,新课程标准有比较具体的界定和要求,如要让学生能够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如让学生能够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如让学生通过阅读能够向往美好的情境,关心自然和生命等。诸如此类的阅读要求,要想真正意义上达成,仅凭老师强灌,低年级学生会无动于衷,毫无实质性意义和价值。虽然低年级学生阅读感悟之能力还比较弱,但有一点是完全可以肯定的,入选低年级课本的篇目都是低年级学生通过阅读能够感悟的,每个人的阅读感悟能力都是从低阶段逐步培养的。因此,低年级学生语文阅读需关注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从相关意义上说还应当关注学生对课文内容的自主理解。关注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就是低年级学生我们也需要看重其阅读感悟能力。低年级学生所学习的课文,童话作品比较多,兼有一些寓意故事,这些文本内容故事性都比较强,便于低年级学生在掌握相关故事情节的基础上进行相关道理感悟。因此,在平时的阅读教学中,多让学生感悟是教学中所秉承的原则,从不以教师的讲授代替学生的阅读感悟;在平时的阅读教学中,尝试让学生进行一些比较简便易行的合作讨论,但也不以过多的讨论形式替代低年级学生的个性化阅读感悟。

三、低年级学生语文阅读需关注语文知识

阅读就是运用语言文字获取信息,就是让学生在获取存在于语言文字中的相关信息的基础上,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应当说语言就是发展学生思维的物质外壳,学生离开了语言,审美体验就无从着落。对此,我们应当得出如此结论,低年级学生的语文阅读感悟,需要学生凭借语言这个比较理想的物质外壳。真正意义上利用物质外壳感悟文本内容,需要低年级学生能够随文掌握一定的或者就是相关性的语文知识。低年级学生对语文知识的掌握是不可能做过多说教,只能多让学生在读中感悟。譬如小学低年级学生所学习的文本中,语言的生动性多以一些拟人化和打比方的手法实现,那么在让学生读文时,我们可以将一些带有拟人和打比方的句子有重点地让学生多读,让学生进行一些带有比较意义的读和比较。低年级学生虽然不可能感悟相关拟人和打比方方面的道理,但如果让其将一些句式变化成不带任何拟人和打比方色彩的句子,那么一个个学生会感到有了拟人和打比方其色彩尤其是感彩是不一样的。再比如,在教材文本中有不少多音字的现象,至于为什么要读这样的音,我们无需对学生进行解释,只要学生多读,自然就会产生一定意义上的感悟。只要低年级能够读熟,到了一定可感悟的时段,他们就自然可以感悟出一些多音字之读音的意义和原因。还比如对一些古诗词的朗读,我们发现孩子们的读纯粹就是些无病,如果对其讲些大道理,肯定就是在对牛弹琴,倘若多做些朗读甚至是诵读方面的示范,学生肯定会做些比较简单的模仿,也会从不断的模仿中产生情感,增强朗读能力,提高朗读水准与阅读感悟能力。

总之,小学低年级学生的阅读,需要我们思考的还不仅仅是这些。对于低年级语文教学,教师有必要思考学生基础打牢的相关性问题。虽然我们不是专业性的科研人员,但草根化的研究实践必不可少。

参考文献:

[1]肖川.教育的使命与责任[m].长沙:岳麓书社,2007.

课外阅读的感悟篇8

   一、珍视感悟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阅读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这一理念深刻地揭示了阅读教学的本质,即学生是阅读的主人,阅读教学应体现学生自读自悟,鼓励个性化阅读教学。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就要充分尊重学生的阅读主体地位。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就必须鼓励学生“多角度、有创意的个性化阅读”。富有创见的教师会注意营造良好的阅读情境氛围,激发学生完全敞开心灵,自由自在地显出个性去阅读,把阅读学习的过程当作自己生命体验的过程,真正融入作者的感情世界,与作者进行心灵的沟通,进行生命的对话,从而促进学生个性、情感积极健康发展。

   二、培养语感

   《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的基本理念、课程目标中多次强调:阅读教学“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能力。”“鼓励学生多诵读,在诵读实践中增加积累,发展语感,加深体验和感悟”。这就是说,语文教学必须注重语言积累,培养发展学生的语感,这已经成为语文界的共识。语感,就是对语言文字内涵的直觉领悟能力。人们对语言文字的表层理解和“言在意外”的深层次的理解,都需要凭借语感,才能领会其中的含义、情味和旨趣。培养语感对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形成,能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语感不是与生俱来的,必须通过必要的途径,采取必要的手段进行培养训练才能获得。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让学生广泛接触并积累语言材料,强化语言训练,鼓励想象联想,加强朗读和诵读等方法的指导,让学生多读、多说、多听、多记忆,厚积薄发,促进其语言经验、知识向语言能力转化,形成良好的语感。

   三、注重课外

课外阅读的感悟篇9

关键词 感悟 感悟教学 诵读 阅读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2)17-0072-02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阅读“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的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那么,何为感悟?《辞海》道:受到感动而醒悟。《辞源》则说:有所感而觉悟。这样的解释似乎并不能准确而全面地诠释感悟的内涵。我认为:感悟是个体通过分析、比较、抽象、概括等而百思不得其解时,灵活运用自身经验,灵光突闪,茅塞顿开,拨云见雾,透过表像直达本质。苏轼诗云:“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读”后面能有所“思”的过程实为感(即主体通过自身活动对事物进行认知),由“深思”到“自知”的过程实为悟(即创造性地完成对知识接受、内化和运用),而“百回读”、“熟读”则是感悟的坚实基础。基于以上对感悟的探讨与认识,我认为感悟教学就是教师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认知特点、个性特征等有目的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进行创造性学习的过程。农村中学语文阅读教学应重视感悟教学,充分调动农村学生的敏锐感官,参与到与农村生活相联系的情境创设中,凭借对语言、语境的特有的直感,凭借农村生活中丰富的中介物的相似作用,感知、历炼、实践,对事物、行为、情感参省体察,从而渐悟或顿悟,形成某种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笔者对本校近两届八年级学生的阅读习惯以调查问卷的形式进行了调查。调查问卷中,共设计了9个问题,这9个问题涉及学生的阅读目的、阅读方法等诸多方面。每道题都有三个备选答案:a、否;B、有时如此;C、是。调查结果如下:

通过上表调查可见,大多数学生阅读观念落后,阅读习惯较差,欠缺阅读技巧,阅读缺乏计划性、目的性,以消遣阅读为主,且阅读过程中,智力与非智力因素渗透较弱。学生对学好语文的偏颇认识直接反映了农村教师教育教学观念的滞后,应试教育思想仍根深蒂固。

深入农村中学阅读教学的课堂,我们不难发现:死记硬背、机械学习、老师枯燥乏味的分析,无法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学习活动对大多数学生来说已是一种负担,根本无法体验学习的乐趣。我们的阅读教学在哪里出问题了呢?

首先,教学理念的更新与实践操作严重脱节。虽然在“阅读中感悟”已成为大多数农村语文教师的共识,但如何有效地操作却成了难题。在实际的阅读教学中,教师要不是拘于“教师中心论”,要不就陷于“学生中心论”,把握不好度,也就不能成功地将学生作为阅读教学的主体。很多农村中学的语文教师还把感悟和理解混淆,走着传统教学的老路。

其次,阅读教学脱离了学生的生活实际。一方面是少数语文课文内容与学生生活相脱节,另一方面教师在阅读教学中不能自觉、自然地将课文内容与学生生活相联系,致使学生不能全身心地感悟。语文没能走进生活,阅读没有成为习惯。

再者,家庭环境和农村文化设施滞后等原因限制农村学生阅读能力的提升。相较于城里的学生,他们知识面不宽,视野狭窄,词汇贫乏,说话简短。教师面对农村绝大多数孩子语言表达能力欠缺的现状,往往束手无策,只好把现成的东西灌输给学生,直白的教学语言和代劳式的自问自答弱化、埋没了农村学生的直感和悟性。

上述原因导致了农村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的被动、封闭、低效,我认为感悟教学是突破农村阅读教学“缺乏魅力”的重要策略。

一、让学生成为阅读感悟的“天鹅”

感悟教学是学生对感知的事物、知识在头脑中的重新组合、选择和建构,是主体对外部信息的内化和重新建构的过程,学生在这一过程中体现着主体性、个体性、创新性、过程性。《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要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语文课程中带有大量具体形象、带有个人情感和主观色彩的内容,由于各人知识背景、生活经验、生长环境等方面的差异,面对同样的文学作品,学生可能有不同的感受,就是同一个人,由于心境不同、年龄不同,面对同样的文学作品,也可能产生不同的感受。因此,我们要尊重学生的解读和感悟,哪怕是错误的解读和感悟。对于不同的声音,我们要学会庆幸,持宽容的态度,以睿智的目光善待之,允许学生出错,是对学生精神生活的关怀和尊重;允许学生出错,才可能有创新的火花、个性的张扬。

记得去年下半年,我去外地听课,一位老师在指导雨果短篇小说《“诺曼底”号遇难记》的阅读教学时,他激情讲解船长精神时,遭遇了他们班“丑小鸭”的提问:“哈尔威船长与轮船一起沉入大海,值吗?”这是非常富有人文性的问题,是“丑小鸭”对生命意义的独特思考。于是,徐老师急中生智让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展开评价、讨论,学生对于生命的意义有了自己的见解。这突如其来的一问,为教学活动提供了宝贵的资源,给阅读教学打开了别开生面的思想碰撞,为课堂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尊重学生、善待学生、宽容学生,只有这样,课堂上不敢发言的“丑小鸭们”才会将自己浅陋的、肤浅的、甚至“错误”的解读和感悟吐露给老师,我们的课堂也才因此丰富多彩。相信长此以往,“丑小鸭”们在不断的思索与历炼中会成为美丽的“天鹅”。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我们应允许学生“误读”,提倡“创新读”,鼓励“研究读”,本着“以人为本”的人文关怀,开掘学生的潜在智慧。

课外阅读的感悟篇10

那么怎样指导学生大量阅读,才能更好地促进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提高呢?我是这样做的:

一、借助教材的示范作用,教方法,授技巧

“教材是语文学习的载体,是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例子。”现在我们使用的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的许多课文都是名家名作,文质兼美,有很深的蕴味,学习这些课文,我们就要落实教材的示范作用。如何落实呢?我认为应重点抓好一个“读”字,以读悟读,以读悟情。1、认读扫障碍(利用工具书能够读得流畅、有节奏,扫除生字障碍);2、识理朗读理清思路(通过读,让学生理清课文的思路);3、表情朗读现情感(带着感情读,加强对课文的理解);4、反复读悟道理(通过反复朗读,理解文章的内在含义,掌握文章的写作方法)。要在反复阅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读中悟、悟中学,通过读、悟、学,教会学生读书的方法和技巧,训练学生的阅读技能和创造性思维,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的能力。

二、辅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使学生由课内精读平稳过渡到课外的阅读

课外阅读是教材的延伸和拓展,它不但可以巩固课内所学的新知识,而且可以使课堂上所学到的阅读技能得到运用,另外还能开阔学生的眼界,增强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增长丰富的知识和智慧,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如果说课堂阅读是一个学知识,学技能的过程,那么课外阅读就是巩固知识、训练技能、提高能力的过程。我们可以用两节连排的阅读课,指导学生集中阅读,以点带面,重点突出,引导学生通过比较阅读来梳理知识、掌握技巧。这样,有利于单元教学及合作学习的开展,能有效提高学生的阅读分析能力和创新能力。

三、丰富语文实践活动,为学生营造一个大语文的学习环境,让他们在实践中学习语文

生活有多广阔,语文就有多广阔,我们要为学生营造一个大语文的学习环境。

1、准备笔记,学会积累。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眼过千遍不如手过一遍”,摘抄是积累的最好方式。教学中,我们可要求学生阅读时及时把自己的感悟、喜欢的名句、精彩的语段记下来,然后定期去看。另外,根据新课标要求,要让学生利用节假日完成课外阅读的阅读量,要求做好名著阅读记录,人物、情节感受等,入学后开展“书评比赛”,及时交流,以检查督促读书活动。学生通过阅读名著,能够加深对社会、对人生的积极思考与深刻认识,同时可学习借鉴文章的构思、立意、艺术手法等,以提高自己的写作思想境界。

2、办黑板报、壁板,学会展示。对于班级里的后黑板,除学校统一的内容安排外,我们可组织学生把黑板开辟为美文天地,发动学生找出自认为最优美的短文,轮流抄写在黑板上,供大家欣赏评析。负责抄写的学生进行监督并收集同学们对自己所选文章的看法,相互借鉴促进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