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手工艺市场分析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30 01:50:55

传统手工艺市场分析篇1

关键词:传统手工艺合作社;可行性;问题;构想

中国传统手工艺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璀璨的明珠,展现着中国历史的兴衰,反映着社会生活的变迁。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人们的生活更加趋向机器化、便捷化,这对于传统文化的要求越来越高,特别是对于传统手工艺来说,一方面要保持传统特色,另一方面要满足现代人的要求,因此传统手工艺迫切需要探索其传承与发展的有效途径。

一、传统手工艺合作社可行性分析

合作经济是一个全球性的概念和实践活动,1995年国际合作社联盟第31届代表大会,对合作社做出了如下原则性定义:合作社是人们自愿联合、通过共同所有和民主控制的企业,来满足社员经济、社会和文化方面的共同需求和渴望的自治组织。改革开放以后,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极大地调动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在一定时期内,促进了农村生产力的发展,极大地改善了农民的生活质量。但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一家一户的分散经营很难抵御市场风险。在这种情况下,农民便选择了抱团、合作,各种以民主平等、自愿互利为原则的农民专业合作社、专业协会、股份制合作社等农村新型合作经济组织大量涌现。合作经济在我国的蓬勃发展为传统手工艺的发展提供了思路,传统手工艺走合作化的道路能否有效地解决传统手工艺面临的后继无人的困境?基于这一问题,我们收集了一些关于传统手工艺合作社的新闻报道和调查研究资料,包括:陕西华县的惠众皮影专业合作社、福建畲族传统工艺制作专业合作社、四川省阿坝州阿坝县藏族传统手工艺合作社,对这三个合作社进行了对比分析。我们发现三个合作社的首要目标都是要传承当地的传统手工艺,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要带动当地百姓加入进来学习掌握这些传统的手工技艺并非易事,首先这一技艺必须能够给人民带来经济增收,这才能确保民众能够积极地参与进来,三个合作社将传统的手工艺品与旅游业结合起来,把手工艺的市场销路定位在旅游纪念品上,这符合近年来我国旨在把旅游业打造成支柱性产业的发展方向,旅游业的发展保证了这些手工艺术品有一定的市场,只有产品销售出去取得一定的经济效益才会有更多的民众参与进来,进而达到传承传统技艺的目标。传统手工艺专业合作社,其组织形式大都是企业+社员的模式,社员负责加工制作,企业负责原料和销售,分工明确,各司其职,社员的收入除了其制作产品获得的报酬外,还有合作社的利润分红,这能够有力地调动社员的生产积极性,合作社的组织管理人员也要不断地探索销售方式和提高产品的创新力,以便及时对市场做出反应。可以说传统手工艺合作社是在制造工艺上保持着传统的特色,而在合作社的运营、销售上采用的是现代化的企业运行模式,一方面紧密地与市场结合,带动当地人民的经济收入,提高整个企业的活力;另一方面鼓励更多的人加入进来学习,能够有效地传承这些传统技艺。通过对这些资料的分析,传统手工艺的合作社道路可以说是一种形式上的创新,以现代企业的专业化生产运用到传统的手工艺制造上,有效地将传统与现代市场运作相结合,具有一定的可行性,并且合作社能够凝聚群众的力量,把有技术的人组织起来,集中生产销售,避免个人经营的风险。但是并不意味适用于所用的传统手工艺,通过对比以上三个合作社,发现皮影戏、藏族传统手工艺、畲族传统工艺都带有明显的地域特色。皮影戏是陕西重要的民俗文化,是陕西一大特色,可以说尽人皆知,发展皮影专业合作社首先在产品的知名度上占据优势地位,同时皮影戏是陕西旅游业在传统文化方面着力宣传和打造的主题,这能够保证其有一定的市场需求量;藏族传统手工艺、畲族传统工艺同样都是当地旅游业的一大特色,已经具有一定的知名度,在此基础上建立合作社,将当地民众组织起来进行生产,能够有力地推动这一产业的发展,而对于一些并不知名的传统工艺来说仍然要面临巨大的挑战。

二、对蒲城县玉女土织布专业合作社实地调查分析

土织布相比于前文所提到的皮影戏、藏族传统手工艺、畲族传统工艺,其并没有明显的地域特色,也没有很大的知名度,在关中地区除了蒲城土织布,其他地方也有自己的土织布而且制作的工艺、流程大致相同,因此把土织布专业合作社作为实地调查的对象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我们以“蒲城县荆姚镇许家庄土织布专业合作社”为具体研究对象,进行实地调研了解,以更好的研究“传统手工艺合作社”这一发展模式是否具有一定的可行性和可推广性。蒲城土织布是传统织布手工艺中的一种,是关中平原孕育的产物,曾是关中地区的传统产业,是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东西,但是在工业化发达的今天,土织布技术面临后继无人的濒危境况。近年来,蒲城县土织布已被列为陕西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保护遗产,在蒲城地区也就出现了大大小小的土织布专业合作社,我们对蒲城县规模较大的玉女土织布专业合作社进行了实地调研,了解其具体的发展现状。其于2008年4月15日依法成立,专门从事纯棉手织土布服装、床上用品和家居饰品的研发、生产、销售的农民合作组织。同大多数合作社一样采取“合作社+社员+市场”的经营管理模式:合作社负责研发和销售,入社农户负责加工产品,由合作社统一回收、销售。在这个模式下,社员主要扮演的就是生产的角色。合作社采取入股分红的方式,社员获得经济收入一方面来自分红,另一方面来自织布生产,社员从合作社领取线,按照要求来进行加工,以织的布的数量来计算,按量计算能够极大地调动社员的生产积极性。但是,通过我们在当地的走访调查,发现合作社存在很大的问题,其中包括:一方面玉女土织布在蒲城县当地知名度很大,但是蒲城以外鲜有人知,同时与其相类似的土织布合作社也很多,蒲城土织布本身与其他地区的土织布,相比来说并没有十分突出的特色,目前市场上更多的是机器织布,在款式、价格上都比传统织布更有优势,市场竞争大,其销售量会受到一定的影响;另一方面社员积极性不大、自由散漫。有社员反映他们从合作社获得的收入并不高,不能全凭这个收入来维持生活,他们更多的是抱着“闲着没农活时就干干”的心态。虽说这对于社员来说在其平时收入之外,有了额外的收入,可以补贴家用,但其实这是一个不健康的发展态势,社员的这种心态不利于合作社的扩大发展。其次是社员在年龄分布上主要在50岁以上,年轻人从事织布的人并不多,更多的还是以外出打工为主,尚没有带动年轻人投入其中,合作社缺乏创新的活力。

三、传统手工艺合作社发展构想

社员思想自由懒散、管理难度大、销路单一的问题是许多传统手工艺合作社都会面临的问题,我们认为合作社可以从人才的引进、管理方式的创新、产品销量的提高三个方面来着手解决:

(一)人才的引进。

合作社主要是由当地村民或者手工艺者组成,其管理者文化素质不是很高,需要引进专业管理人才和专业设计人才,专业的管理人才能够及时地把握市场的流行趋势,制定适当的销售方案,专业设计人才在传统工艺的基础上开发新的产品,提高产品的多样性。但特别需要注意的是人才引进并非易事,人才也并不仅仅局限在高校毕业生,合作社可以发动本地区的个别文化水平相对来说比较高的年轻人投入进来,他们不是以社员身份加入,而是以企业职员的方式,需要有绩效考核、有固定的上下班等,把这些年轻人作为重点培养对象,一方面让他们了解合作社产品的制作、销售;另一方面多派他们外出学习,外出宣传,为合作社向外发展提供基础。

(二)多元化的管理。

合作社普遍采取多劳多得的分配方式,这造成社员自由散漫,不受管理。现代企业除了多劳多得还有一定的奖惩制度,而在合作社中奖惩制度不适宜采取,可以采取:核心社员和边缘社员相结合的方式,核心社员其要有定额的生产任务,在定额之上可以采取多劳多得、少劳少得的分配方式,定额生产保证了合作社基本的产品供应,同时多劳多得能够提高社员的生产积极性。边缘社员其相对比较自由,但是其入股和分红会受到一定的限制,边缘社员不代表被排斥,这是社员根据自己情况的选择。而且在任何组织中都有比较开明和比较保守的人,合作社也一样,合作社需要先发展一批人,使这些人从中获取比较可观的收益,这样可以带动更多的人加入其中,并且积极地从事生产。

(三)提高销量。

产品销量的提高是关系到所有合作社发展的关键,但是对于传统手工艺来说,其工艺繁琐、生产效率低下、种类单一是造成其无法在价格、产品多样性上与市场上机器制品相竞争,目前其更多的是以旅游纪念品的形式出售,旅游业的发展可以成为传统手工艺品的主要销售渠道,但是也需要多探索销售渠道,提高自身的独立性。近年来,各地都有自己的农业博览会,这些传统手工艺合作社可以把自己的产品带到各地的博览会上宣传、寻找商机。同时,近年来由网购掀起的节日购物热潮,可以成为这些合作社关注的焦点,采取拓展线上宣传销售、植入网页广告等方式让更多人了解传统手工艺品。

四、结语

通过对传统手工艺走合作社道路的理论分析和实地调研分析可以看出:传统手工艺的发展必须走产业化的道路,必须与市场紧密结合起来,才能激发人们的参与热情;传统手工艺与专业合作社相结合的道路,一方面能够克服以往一家一户独立生产对市场反应迟钝的缺点;另一方面能够集聚众力进行专门化、产业化生产,取得一定的经济效益;各个传统手工艺合作社都会面临各种各样的困难,合作社的领导人要积极探索解决方法,同时要经常与社员沟通,做好思想工作,保持内部的凝聚力,共同寻求解决困难的办法。

主要参考文献:

[1]华觉明.传统手工技艺保护、传承和振兴探讨.广西民族大学学报,2007.

[2]赵农.关中蒲城土织布纺织研究———关于渭南地区乡村手工艺生产、发展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及文化民生问题的田野调查.艺术百家期刊.

[3]霞浦县崇儒畲族乡畲村成立合作社传承“非遗”手工艺又致富.福建日报,2015.12.17.

[4]龙瑞泉,扎西泽让.四川省阿坝州阿坝县祥瑞藏族传统手工艺合作社成立.中国农民合作社,2011.7.

[5]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章程.

传统手工艺市场分析篇2

关键词:中国传统布艺文化营销策略文化产品文化市场

一、中国传统布艺文化简述

1.中国传统布艺文化的地位

在中国,传统布艺文化是中华文明的一个分支,是中华各民族在漫长的历史时期,在生活和工作中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真实反映民族特质和实际的文化种类,中国传统布艺文化具有典型的东方特色和农耕风貌。中国传统布艺文化是创造新型中国文化的基础,是制造和使用布艺制品的思想的总前提,它具有特殊的理论、思维基础,对于当前的布艺文化发展有着传承和创新的重要作用。

2.中国传统布艺文化产品的优势

首先,中国传统布艺文化产品具有特殊性,中国传统文化与其他文化相比有着鲜明的特色,中国传统布艺文化产品的审美形式、生产材料和制作工艺无处不表现出中国的文化特征和传统,是中国传统生活和文化的概括和凝练。其次,中国传统布艺文化产品表现出博大精深的特点,中国传统布艺文化具有几千年的传统,这里既包含了中国传统布艺文化的广度,有能说明中国传统布艺文化的深度。其三,中国传统布艺文化产品实用与美观相济,中国传统布艺文化产品都脱胎与传统手工制造,也是方便生产生活的生活用品,中国传统布艺文化产品的存在是制造工艺、产品价值和审美文化的集中体现。最后,中国传统布艺文化产品是综合性产物。中国传统布艺文化产品既是一种实用的艺术,又具有很强的经济性,很多中国传统布艺文化产品都具有使用价值、审美价值和文物价值。

二、中国传统布艺文化产品市场存在的问题

由于我国市场经济体系还不完善,政府部门职能还存在着各种漏洞和弱项,这导致当前无论是市场还是政府都没有有效地引导中国传统布艺文化产品科学营销和市场开发的过程,再加上几千年的封建思想和关键,这导致了中国传统布艺文化产品自身的缺陷一直存在,且难于克服,特别是中国传统布艺文化产品的制作人越来越少,制作方法纷繁复杂,生产利润越来越低等方面的综合因素,导致了中国传统布艺文化产品一直处于开发前的漫长时期,中国传统布艺文化产品市场没有得到充分的开发,中国传统布艺文化产品的价值也没有得到充分的表现和认可。

1.中国传统布艺文化产品的市场有待于开发

中国传统布艺文化产品市场存在着缺乏统一规范的管理和行业等级标准,这导致中国传统布艺文化产品的价格定位准确性不够,不是太高就是太低。不成熟的中国传统布艺文化产品市场开发会引起市场没有权威性的价格,也不具备科学可靠的质量评定体系,同样的中国传统布艺文化产品可能会因为对不同的人而出现价格上的巨大差异,顾客购买中国传统布艺文化产品的可信度低。造成上述结果的原因是没有一个职能部门能够提供切实有效的指导与扶持,因而事实上是处于自生自灭的原生市场状态。随着人们品牌意识的增强,缺乏品牌企业支持的中国传统工艺品在流通领域就缺少应有的地位。

2.中国传统布艺文化产品出现萎缩

首先,目前市面上的中国传统布艺文化产品同质化情况严重,全国景点和旅游区中国传统布艺文化产品几乎一样,既没有做到紧扣景点和地方的特色,又缺乏对地方民族文化特色的表现。此外,一些具有地方特色的传统布艺文化产品因为“后继无人”只能“坐以待毙”,严重制约了中国传统布艺文化产品生产技艺的传承和发展。

3.中国传统布艺文化产品良莠不齐

目前市面上的传统工艺品制作工艺水平低下。质朴不等于低劣,很多市面上的传统工艺品生产环节粗制滥造的情况严重,质量低下。民间手工艺产品因为是人工手制,虽然不似机器批量生产的整齐划一,但是仍可制作出大量精品。好的手工艺产品制作精良,构思巧妙,器物上渗透出手工艺者的匠心独运,这正是旅游者心仪的纪念品。其非均质化也让购买者更加认可其纪念意义。

三、中国传统布艺文化产品的营销策略

1.中国传统布艺文化产品的销售策略

中国传统布艺文化产品要想能够被他人欣赏、被市场认同、长久的存在,应该突出中国传统布艺文化产品的特点,并应该发挥旅游产业的关联作用,将中国传统布艺文化产品有机地融入到旅游的消费之中,扩大中国传统布艺文化产品的销售市场。首先,中国传统布艺文化产品的生产要突出传统布艺文化产品的地方特色,避免同类商品的同质化倾向,做到既保护自己的利益又能保护他人的收入,既延续地方的传统特色又能丰富中国传统布艺文化产品的样式和内容。其次,要建立中国传统布艺文化产品的品牌,要树立品牌意识,将中国传统布艺文化产品打上诚信和质量的烙印,在突出中国传统布艺文化产品的品牌同时,达到方便宣传的效果。最后,中国传统布艺文化产品销售中应该注重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宣传,将中国传统布艺文化产品转化为承载五千年历史的载体,既能保证中国传统布艺文化产品的销量,又能促进相关产业和环节的蓬勃发展。

2.中国传统布艺文化产品的生产与分销渠道策略

现今中国传统布艺文化产品的生产呈现出规模小、周期长的特点,一些复杂的中国传统布艺文化产品还需要大量的手工操作,这就造成了中国传统布艺文化产品家庭式生产为主的模式,这对于生产集团化、机械化和标准化的潮流来说无疑是一种制约,应该开发一种新型的策略,将生产和销售脱离,实现生产者专心生产,销售者专务销售的形式。在中国传统布艺文化产品的销售上应该统一标准和品牌,这样不但有利于形成规模效应,降低采购成本,而且还有利于保护生产者利益,增加销售渠道的资金流量,形成多赢的局面。

参考文献:

[1]格根哈斯,姚建岗.浅谈中小企业营销策略[J].中国集体经济.2006(11)

传统手工艺市场分析篇3

传统艺术市场化的运作模式分析

传统艺术市场化的原因

传统艺术是没法丢,也丢不得的,值得庆幸的是,国人已经意识到了这一点。可是,对于传统艺术的继承与发扬是很困难很漫长的,有很长的路要走,而在这个过程中将传统艺术投放市场,将其产业是开始,也是关键。首先,市场化运作是传统艺术的出路。由于外来文化的冲击,新一代的年轻人对中国传统的理解都让人汗颜,外国的传统文化似乎比我们自己的传统对他们来说更具吸引力。无可否认,今天的西方文化在世界范围内居于强势地位,其文化自然会影响到世界的各个角落。在此基础上,再加上良好的市场运作,西方传统想不流行都很难。肯德基可以成为快餐文化的代名词,传统的的乡村民谣可以录成唱片畅销全球,都是因为良好的市场运作,那么我们的中国菜,戏曲只要将其投人市场,进行必要的运作假以时日一定可以重放光彩。其次,市场化是我们主动参与传统艺术自然选择的必要形式。

自然选择就如同生物进化一样,适者生存,是一个很合理很自然的过程。然而今天,由于外来文化的不断冲击,我们单纯依靠自然选择,远远不够,搞不好还会丢掉我们所有的传统。这就需要我们自觉地参与到传统文化的选择和发扬中,用市场来约束其发展轨迹,让产业化来控制把握其发展方向。市场本身具有开放性和自发的调节性,对处于其中的产业有很强的选择性,那些真正有价值的传统艺术,一定可以经得住考验,最后被留下来,而那些已经没有价值的传统的东西,由于没有市场就会逐渐走向消亡。只有将传统艺术视为产业,引人竞争机制和价值评价机制,才能促使从业人员和设计人员尽可能地发掘传统艺术所原有的价值。只有这样,真正有价值的东西才会被留下然后发扬光大,而那些原本似乎没有价值的东西,也因为再发掘而找到了先前没有意识到的价值。比如,美国航天飞机所用的涡轮就是用我国古老的失蜡工艺制造的。传统艺术之所以不会消亡就是因为,科学技术越进步,我们就越能发现其中蕴藏的巨大的价值和潜力,而市场就为我们提供了发掘传统艺术潜力的平台。再次,市场化是传统艺术职能转换的平台随着科技发展和人类文明的进步,传统艺术原有的职能正在发生转变,譬如年画在过去更多的是用来敬天祈福,表达对神灵的崇敬和畏惧,这与当时相对较低的生产力水平和认知能力有很大的关系,时至今日,其传统的职能早已不复存在,年画更多的是被看成艺术品或装饰口口口。这种职能的转变其实也是传统艺术自然选择的结果。但我们应该意识到,中国传统艺术相对粗糙的制作,究竟有多高的艺术价值或装饰作用都很难鉴定,因此,一味地呼吁保护传统艺术,其实都是空话,而且有时单纯的保护更会阻碍了传统艺术的发展。市场化,可以使人们根据现有的认知水平,自主地接受和选择传统艺术新的职能。人的认知水平是无限向上的,因此,传统艺术职能转化也就是无限的,其市场前景也是光明的。

传统艺术市场化的运作模式分析

传统手工艺市场分析篇4

(东北石油大学秦皇岛分校旅游系,河北秦皇岛066004)

摘要:传统手工艺类遗产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本文分析了秦皇岛传统手工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保护与开发的实践,并为实现保护与开发的良性互动提出多种旅游开发模式,包括手工艺活态展示、主题文化游、产业化发展、系列推广、电子商务运营、影视媒体技术应用等.

关键词:传统手工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秦皇岛

中图分类号:F5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60X(2015)05-0059-03

基金项目:秦皇岛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2014年重点应用性课题:基于旅游兴市战略的秦皇岛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模式研究(201407193)

1引言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传统文化的精髓,是人类文明的重要活态遗存.根据2003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的定义:非物质文化遗产指被各群体、团体、个人所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体系和技能,及其与之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以此定义为依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分为五大类:口头传统和表现形式,包括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媒介的语言;传统表演艺术;社会实践、仪式、节庆活动;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传统手工艺.由此可见,传统手工艺类遗产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旅游开发一直是学术界研究和探讨的话题,较为普遍的观点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开发之间存在互动关系,两者之间在遵循相应原则的基础上可以实现良性互动.传统手工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蕴涵着强烈的文化内涵,有着明显的历史和地域烙印,和其它类别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相比,形式更为丰富,表达更为多样化,趣味性强,更易于与旅游开发相结合,开发空间广阔.

2秦皇岛传统手工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开发实践

伴随着秦皇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开展,传统手工艺类非遗项目作为其中的重要类别且数量众多的一类,也实现了保护、传承与初级开发: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将保护传统手工艺类非遗项目放到重要位置来抓;派发工作人员实地调查走访,收集资料,进行登记、整理和目录汇编;建立并定期公布传统手工艺类非遗项目名录,具体名录见表1,目前秦皇岛共有市级以上传统手工艺类非遗项目22项,代表性传承人13人;静态保护和动态保护相结合,一方面通过书籍、图画、影像资料进行宣传和教育,另一方面通过定点展示、下乡演示、技艺传授等方式进行活态传承;秦皇岛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每年都以“文化遗产日”、传统民俗节日等为契机进行主题鲜明的、形式多样的传统手工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展示宣传活动.

通过分析秦皇岛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可知,入选市级以上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项目共51项,主要集中于传统手工艺、民间文学、民间音乐、民间舞蹈这样几个子类别,其中传统手工艺项目最多,占到项目总数的43%.22个传统手工艺项目,大致包括食品制作技艺、酒类酿造技艺、艺术品制作技艺项目等,这些制作技艺都是基层劳动人民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逐渐积累下来的智慧结晶,并具有浓烈的地域色彩.其中,传统饮食制作技艺项目13个,占到了传统手工艺项目数的60%.说明饮食制作技艺精湛,种类多样,名扬城乡.

部分传统手工艺类非遗项目得到了初步的开发和利用.例如,昌黎皮影、传统榫卯、贝壳画、沙画、剪纸等传统技艺积极参加民俗文化节、庙会、传统手工艺展等活动,就是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大型文化活动的有机结合.与此同时,部分传统手工艺非遗项目在当地政府的支持下实现了产业化开发,例如“杨肠子”手工艺制作、山海关浑锅、卢龙粉条传统加工技艺等已经开发出了成熟产品,且成为秦皇岛的畅销商品,深受广大旅游者的喜爱.

虽然秦皇岛传统手工艺类非遗项目的保护和开发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也存在着很多问题和困难.例如保护投入有限;尚未制定专项保护规划;项目的旅游开发还处于初级阶段,各自探索开发途径,缺少共同开发的平台等.因此,有必要制定专项保护与开发规划,为旅游开发搭建共同的平台,形成文化合力和经济合力.

3秦皇岛传统手工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构想

3.1活态展示馆模式

建设展示皮影、绣花鞋、剪纸、砖刻画、葫芦烙画、水印木版画等艺术品制作技艺类非遗项目的活态展示馆.展示馆可由以下几部分构成:手工艺品器物展示、手工艺品制作展示、手工技艺参与体验、手工艺品衍生销售.手工艺品器物展示可将原材料、制作工具、半成品、成品、精品以及获奖作品等进行收藏和展示;手工艺品制作展示可利用科学的场景复原方法,结合先进的多媒体技术等现代化展示手段,模拟传统手工技艺以及其产生和存在的原生态环境,通过营造强烈的视觉、听觉、触觉氛围将抽象的技艺有形化,并在旅游旺季或节假日邀请非遗项目传承人进行现场制作演示和教学;手工艺参与体验可由手工艺人或工匠现场指导游客参与手工艺品的制作,也可让游客购买半成品材料带走回家体验;手工艺品衍生销售可将制作完好精美的手工艺品进行展示并销售,通过销售产生经济效益,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可持续保护和地方经济的发展.同时,展示馆还应辅以图文展示和专业讲解,例如图文介绍每项手工艺的流程;针对青少年教育活动的专业讲解等.

3.2主题文化游模式

根据传统手工艺类非遗项目的种类特点,可推出“非遗食品制作技艺游”、“非遗酒类酿造技艺游”、“非遗艺术品制作技艺游”等;根据多样化的旅游需求,可推出针对不同市场的主题游.例如针对青少年旅游者推出以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主题的“手工艺非遗项目教育游”,组织青少年参观传统手工艺活态展示馆、非遗项目产业基地等,安排非遗志愿者宣传和展示保护非遗项目的途径与方法,鼓励青少年亲自体验并学习制作传统手工艺品,并以比赛的形式展示制作成果,评选手工达人,激发青少年的创作热情.又比如针对家庭旅游者推出以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亲密接触为主题的“手工艺非遗项目体验游”,或“手工制作技艺工业游”,亲自品尝、亲手制作、亲临观赏非物质文化遗产.例如山海关浑锅,可设置一至两家体验店,在店中旅游者不仅可以欣赏和学习到山海关浑锅的制作过程,还可以通过自助的方式自己挑选和搭配食材以及决定食材的多少,DiY浑锅制作.

3.3产业化发展模式

产业化发展不仅可以解决传承人及手工艺人的生产生活经费问题,而且更为重要的是有利于激发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在活力,保持自身活态,最大限度地与当代社会接触和融合,跟上时代变化的脚步.可考虑对观赏性和参与性兼具的手工艺非遗项目进行产业化开发,例如建立产业开发基地,运用绣花鞋、砖刻画、葫芦烙画、水印木版画等制作技艺制作创意新颖、内涵丰富、实用性强、便于收藏的纯手工精品,创新产品的同时,注重打开市场销路,努力使精品变为畅销的品牌商品.对已经实现初级产业化开发的非遗项目,例如“杨肠子”手工艺制作、昌黎皮影制作技艺、青龙豆腐丝制作技艺、山海关浑锅、老二位饺子制作技艺等要重视产业升级,进行文化挖掘、产品研发、加工制作场所改造、多样化营销,努力打造地方文化名片.同时产业基地或制作工场可从特色建筑、特色工艺、特色产品、特色参观、特色制作与品尝等多个角度进行旅游开发.

3.4非遗项目系列推广模式

由于秦皇岛非物质文化遗产种类比较集中,因此可以考虑就非遗项目较多的几个子类别进行系列推广:针对民间音乐、民间舞蹈等非遗项目设置非物质文化遗产演出季,重点推出昌黎“三歌”表演;针对传统饮食制作技艺等非遗项目设置非物质文化遗产品尝季,重点推出老二位饺子、赵家馆饺子、潘氏风干肠、“杨肠子”、桲椤叶饼、山海关浑锅宴、青龙豆腐宴、干红葡萄酒等;针对艺术品制作技艺等非遗项目设置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季,重点推出皮影、绣花鞋、剪纸、砖刻画、葫芦烙画、水印木版画等制作技艺.三大系列活动在秦皇岛旅游旺季依次推出,让旅游者零距离接触秦皇岛当地非遗项目,体会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精髓.

3.5电子商务运营模式

引入电子商务运营模式,采用网络营销的手段,可以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及时通过网络了解顾客需求,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减低成本,扩展市场.可考虑在淘宝网、京东网、当当网等认知度较高的网络交易平台上建立秦皇岛传统手工艺品网上商城,由专门机构负责运营和管理,将开发较为成熟、特色鲜明、知名度高的手工艺品推向全国市场.注重商品的研发与创意,将传统手工艺品融入现代生活元素,开发既保持原汁原味又符合现代人审美要求和审美情趣的礼品.同时使经营收益更大程度地回归传承人,实现个体受益、整体发展的目标.

3.6影视媒体技术应用开发模式

在大众文化中,影视无疑占据了最突出的位置.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和传播来说,影视传媒的功能是不可忽视的.《你听我跟你说》、《那山、那人、那狗》、《花腰新娘》、《青果巷》等不少影视作品都展现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大提高了一方水土的声望,促进了当地经济和旅游业的发展,反过来又增加了非遗传承人和当地民众的自信心和自豪感,增强了当地保护非遗项目的实力.因此,可以诉求于影视媒体技术为保护非遗项目服务.秦皇岛可以邀请专业电影制作公司策划制作高品质的非遗题材电影或折射非遗文化的电影,并且可将电影展映与观看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游的常规项目向旅游者推广.

参考文献:

〔1〕王文章.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3.

〔2〕乌丙安.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理论与方法[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10.

〔3〕杨国荣,宋玉红.秦皇岛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调查分析[J].河北经贸大学学报,2011(4).

传统手工艺市场分析篇5

关键词:古代工匠技艺;传承;紫砂工艺

基金项目:2014年苏州经贸职业技术学院优秀教学团队建设成果(项目编号:JXtD1403)

中图分类号:G12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6年11月4日

从宜兴紫砂工艺的发展历史来看,技艺传承在其中起到了主要的作用,也正是通过这种代代相传的方式,才使得紫砂工艺生生不息,并最终实现了转型升级,成为了我国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但是,随着我国科技水平和经济水平的不断提升,我国的产业和企业的发展重心都十分注重功利,对于文化艺术的发展扶持力度相对欠缺,紫砂这一传统工艺的发展也显得尤为艰难。基于此,本文主要选取宜兴传统紫砂工艺传承发展为例,分析我国古代工匠技艺的传承与发展。

一、紫砂工艺发展史简述

(一)传统紫砂壶工艺萌芽期。传统紫砂壶工艺在我国的发展历史悠久,具体的发展源头已无法追溯。就宜兴的紫砂壶传统工艺而言,其萌芽期应该追溯到明代的万历年间,也就是16世纪前。最原始的宜兴紫砂壶应是宜兴羊角山出土的紫砂壶残片。我们从明代出土的宜兴紫砂壶作品来看,主要是瘦树壶。

(二)传统紫砂壶工艺的初创时期。通过搜查史料,传统紫砂壶工艺的初创时期应该在万历年间至明代末期间,即16世纪晚期到17世纪中期。在这一期间,紫砂工艺名家辈出,并且紫砂壶的样式也呈现出了多样化的发展趋势。这一时期的宜兴紫砂壶,其在制作环节上,十分钟意筋纹器的生产制作,并且这种紫砂壶的风格一直延续到了18世纪后期。在这一期中,主要代表人物是徐龙泉和时大彬。就在这一时期,紫砂壶的制作工艺体系基本上得到了确立。

(三)紫砂工艺发展壮大阶段。紫砂工艺发展的壮大阶段应是清康熙至乾隆晚期这一时期,也就是17世纪中期至18世纪末这一时期,在这一时期,自然形态紫砂壶大量出现并逐渐取代筋纹形态紫砂壶成为主流形态,并且受到了广大消费者的喜爱,在社会上得以广泛流行并发展。同时,在这一时期,工匠大师也开始注重在紫砂壶制作上加入彩绘和施釉工艺。

(四)紫砂工艺发展的鼎盛阶段。紫砂工艺发展的鼎盛阶段为清嘉庆到光绪这一期间,也就是19世纪初到19世纪末。这一阶段,宜兴紫砂工艺发展鼎盛,紫砂工匠纷纷化身为艺术大师与社会进行接触,接触的人群主要为当时的文士。在紫砂壶的工艺上则更为精美,紫砂壶工艺制作往往还会掺杂各种书画艺术,将各种书画作品镌刻到紫砂壶上,杨彭年和陈曼生都是这一时期紫砂壶工艺制作的代表人物。

(五)紫砂工艺的拓展与瓶颈阶段。紫砂工艺的拓展阶段主要为19世纪至20世纪中期,这一阶段紫砂壶的商业化发展已呈现出了一定的规模和水平,并且基于消费者的大量需求,紫砂壶的生产规模极速扩大,自然形态种类也变得尤为丰富。紫砂工艺的瓶颈阶段则主要出现于20世纪中叶以后,在这一时期,我国战乱不断,对社会经济和文化艺术造成了巨大的破坏,宜兴紫砂工艺发展也显得举步维艰,进入了发展的瓶颈时期。

二、宜兴传统紫砂工艺传承方式

在我国古代,学徒制是手工业工艺传承的载体。其主要形式包括艺徒制、师徒传承、家传制度等。学徒制以手工作坊为现场教育环境,以“言传身教”为传承方式,以技艺学习实践为主要内容,在不同历史时期都有着鲜明的时代特征。在这种制度下,学徒一边从事劳动,一边跟随着师傅接受各项工艺操作技艺的学习。这种学徒传承模式在我国出现与应用较早,具体可以追溯到夏商周时代,时间远远早于西方。在我国古代,由于受到社会经济特点的影响,宜兴传统紫砂工艺传承模式主要以学徒制为主,主要表现为师徒传承方式与父子代际传承方式。

(一)师徒传承方式。师徒传承是紫砂工艺最主要的传承方式。在宜兴传统紫砂工艺的传承发展过程中,传承者对自己的接班人的生产实践和悟性是比较看重的,因此他在选择徒弟和传承者时也是十分慎重的。所有的学徒,在接受教育的时候,需要一边干活,一边观察思考。并且,传承者对于徒弟的每一项的工艺技能要求也是十分高的,要求徒弟必须从最基本的工作做起,比如如何识别材质、如何打磨修理等基础性工作。在宜兴传统紫砂工艺的教学方式上,主要采用的是一种言传身教的教学模式。在教学中,师傅为了让徒弟能够很快地接受师傅的所教内容,常常将教学内容编成顺口熘等方式进行“言传”。在师傅的这些言传过程中,由于言传的“言”极具高度的概括性以及实用性。但是这些高度概括的技艺,徒弟不是一下子就会心领神会,需要师傅深入地给予讲解。所以,师傅就将总结的经验,用自己的实际动作进行示范,进行“身教”。而当徒弟掌握到师傅的技艺要诀以后,才可以在师傅的技艺上进行创新,进而促使技艺有新的生命力。并且传承者也会选取优秀的徒弟作为亲传弟子,传授全部技艺。传承者与被传承者多以师徒相称,师父一对一传授技艺。

(二)父子代际传承方式。在中国古代社会,家庭与事业往往是密切联系的,“子承父业”现象十分普遍。在古代技艺传承中,最初就是父子代际传承方式。在宜兴传统紫砂工艺发展过程中,儿女通过父母的言传身教,从小就耳濡目染,对于父母的营生技能了解也是比较深刻的,对于父母的事业也有着一定的继承欲望。父子代际传承方式正是在这样的一种背景下产生的,且在宜兴传统紫砂艺术中成为了一种主要的传承方式。

三、宜兴传统紫砂工艺传承策略

(一)政府对策。政府应加强对传统紫砂工艺产业的保护和扶持。宜兴传统紫砂工艺作为我国著名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其是我国艺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其进行保护和扶持也是十分重要的。尤其是在宜兴紫砂技艺被列如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之后,其作为一种文化的象征,更是应该受到当地政府的保护和扶持。首先,当地政府应加强对传统紫砂艺术的保护,通过制定制度法规保护传统工艺,保护传统紫砂工艺艺人的利益,并通过财政投入、社会宣传等不同方式,让社会更好地认识和了解紫砂艺术,并将这一艺术文化深入人心,促进年青一代亲近这一艺术,为其传承发展提供广泛的社会基础,以有效地促进紫砂工艺的发展;其次,政府与相关部门也应进一步加强对紫砂艺术大师的扶持,提供物质和精神的各种鼓励,提升他们的社会地位和知名度,为他们创造良好的工艺环境,为技艺传承奠定基础条件;最后,政府应大力扶持宜兴的紫砂壶企业发展,扶持宜兴紫砂壶品牌。紫砂工艺文化企业跟其他的企业不同,其科技文化遗产价值是紫砂工艺文化产品独特的价值。在宜兴这块土地上,宜兴紫砂工艺就是一张城市名片,政府应积极地为宜兴紫砂工艺企业的发展营造出一种优良的发展环境,做好宜兴紫砂工艺企业发展的整体规划。

(二)企业对策。在紫砂工艺企业的发展中,有两个方面的策略应该给予充分地注重,一个是传承机制策略,另一个就是创新机制策略。

1、加强紫砂艺术人才培养。任何一个产业的发展都离不开人才,人才才是产业发展的第一生产力,对于宜兴紫砂技艺来说同样如此。因此,要想实现宜兴紫砂产业的创新发展和传承,人才的培养也是十分重要的。人才是艺术领域不断发展的根本所在。笔者认为政府和企业在对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应该注意两个方面:一方面积极建立起外部培训机制。这里的外部培训机制,主要是指跟高校建立起的一种培训模式;另一方面是建立内训机制,主要是紫砂壶企业针对本企业中部分人才实施培训,这种培训方式是有针对性地进行人才培养。

2、对紫砂壶市场进行积极地拓宽。传统工艺的生存、传承、发展和振兴,最终还是要靠市场的力量,紫砂工艺亦是如此。千百年来,紫砂工艺之所以能够发展传承下来,是与中国传统的饮茶风俗分不开的。而饮茶的风俗又推动了人们对茶具的需求,紫砂工艺的市场由此而存在。作为紫砂工艺的经营企业,应该认识到紫砂工艺的发展与市场开拓的密切关系,根据市场的需求制定产品的发展策略,积极地利用多种多样的渠道进行问卷调查,实事求是地把握住市场的需求,把握市场的动向,便于企业随着市场发展的走势积极地进行工艺产品生产营销上的调整。在如今,由于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与进步,在营销上,应该积极地借助于现代的一些营销策略,进行市场的开拓。由于时代的飞速发展,一些传统的宣传模式已经不适应现代高速发展的社会。故而,在紫砂壶工艺品的营销中,一定要积极地借助于各种渠道,进行广告宣传,有效地提高宜兴紫砂壶的国际品牌形象。

3、提高产品竞争力。尽管宣传是必需的,但产品的竞争力是不容宣传所取代的。在积极做好宣传的同时,积极地提高宜兴紫砂壶的竞争力。竞争力在于产品的个性特色。而任何一个特色的产品都是来自于积极的创意。当然,企业产品的创意不是一个人就可以完成的,需要积极地发挥出企业的团队精神。

4、积极打造企业品牌。宜兴紫砂壶企业在市场竞争中,要想拥有高端化的市场前景,必须有一个能够站立于高端市场的品牌。对于这一高端品牌的认可,需要紫砂壶企业积极地打造出企业的品牌。宜兴紫砂壶企业资源,因为它具有排他性和特殊性,有条件能够打造出属于自己企业的品牌,有能力积极地提高宜兴紫砂壶的知名度。所以,作为紫砂壶企业,应该积极站在国家的高度,积极地思考宜兴紫砂壶品牌的发展战略,理清发展的思路。在推进紫砂壶品牌建立的过程中,可以借助于现代科技手段,对宜兴紫砂壶文化底蕴给予充分地挖掘,积极地提升紫砂壶在文化科技上的内涵。

四、结语

综上所述,宜兴紫砂工艺作为中国古代工匠技艺传承的代表,如何促进宜兴传统紫砂工艺传承,只有充分地把握宜兴传统紫砂工艺内涵和特点,并且有针对性地给予积极鼓励,通过政府在政策上给予引导和扶持,积极地培养紫砂工艺生产与管理的人才,对紫砂壶企业经营给予积极的传承和创新,这将对中国古代工匠技艺传承发展有所助益。

主要参考文献:

[1]邓举青.浅析宜兴传统陶瓷工艺的传承与创新[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版),2013.2.

[2]刘达.从宜兴紫砂谈传统文化产业的传承与发展[J].今日科苑,2012.2.

[3]周之澄.宜兴紫砂艺术品投资市场与投资心理浅析[J].美与时代(上),2012.7.

[4]周曙峰.紫砂工艺价值的认识[J].今日科苑,2012.18.

[5]杨帆.宜兴紫砂工艺思想探微[J].文艺研究,2008.2.

[6]周锴成.浅析紫砂陶艺术文化产业的发展[J].陶瓷科学与艺术,2013.10.

[7]张正中.宜兴紫砂艺术创作及工艺研究[J].东吴学术,2014.2.

[8]陈良群.重视紫砂传统技艺的修饰――谈作品“三阳开泰壶”[J].江苏陶瓷,2015.3.

[9]胡付照.宜兴紫砂壶艺文化发展对策研究[J].江苏商论,2011.12.

[10]朱云峰.宜兴紫砂繁荣于当代的原因剖析[J].大众文艺,2010.15.

传统手工艺市场分析篇6

关键词:艺术设计;工艺美术;关系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13)34-0092-02

“工艺美术”到“艺术设计”的转变不仅仅只是名词上的变化,更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两者之间存在着很多的联系,是对立统一一脉相承的,为了更好地区分两者之间所存在的侧重点,掌握其发展趋势,首先需要对工艺美术与艺术设计的内涵进行简要的分析。

一、工艺美术与艺术设计的内涵

1.工艺美术。“工艺美术”这一概念最早可以追溯到封建时代。在封建社会,工匠通过将美学与生活实际相结合所制作的手工制品极大地丰富了当时的市场,这些制品在市场竞争中为了占有更大的市场,这促使工匠不断追求技艺的提高,色彩的华丽,这也促使了工艺美术发展的技术性与艺术性的不断提高,其实质是在应实际生活要求而产生的,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有极密切的关系。

2.艺术设计。“艺术设计”这个概念的提出最早可以追溯于19世纪初在欧洲爆发的“工艺美术”运动,一直到20世纪初包豪斯学院的成立才使这个概念得以确立。由于十九世纪欧洲工业化的发展,给市场带来的负面效应促使造价低廉且质量粗糙的工业产品繁多,一些对产品要求严格的艺术家看到这一现象反映出设计方面的严重缺陷,开始寻找解决这一问题的办法。他们的这一行动带来的直接结果便是促使了英国“工艺美术”运动的发生。这次运动的主要特点是:反对工业产品大批量制作;反对浮华与造作的装饰特点;在设计上,偏重于欧洲古典风格与东方美学风范。随后,“工艺美术”由英国转向欧洲,在欧洲其发展的形式为“新艺术”运动,接着又发展成为“装饰艺术”运动。直到20世纪初期,“现代设计”出现在人们的眼里,“艺术设计”这一观点才逐渐得以确立。德国包豪斯学院的建立是这一观点确立的关键性事件。包豪斯设计学院成立于1919年,该学院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钻研新的艺术形式与艺术手段,适应工业化时期市场的需求,加强产品与实际应用之间的联系,使其产品的设计更加满足大众的需求。

二、工艺美术与艺术设计的区别

1.服务对象不同。在旧石器时代,器物文化的发展是十分漫长的。有的器物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使用后才被人们认可并加以应用。各种器物的发展有自己本身的发展形式。相比较而言,处于较封闭状态的封建自然经济与计划经济时期,由于商业活动发展水平不高,因此工艺美术的面相对狭窄,而生产出来的手工艺美术作品,多是供给宫廷使用。而艺术设计是工业革命与商品经济结合的产物。随着社会发展的进程,产品的功用性不断地提升,从产品的设计方面来看,产品的设计与生产更多地符合人们的物质与精神生活的需求,由此可见,其面向的是市场与大众。

2.美学价值不同。传统的农业以及手工业生产方式与其价值模式的结合产生了工艺美术,因此说工艺美术是技术与艺术相结合的产物,而艺术设计是工业化信息化时代的产物。工艺美术结合了科学与艺术的先进之处,艺术设计的特点主要是人性化、时代性与集成性,并且学科之间交流频繁。而艺术设计在我国的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与西方国家相比,还有较大的差距。宗白华曾说过:“懂艺术美学的不懂技术,懂技术的不懂艺术美学。”而我国工艺美术的发展状态目前还是以画室为主。

3.研究的范围不同。从田自秉的《中国工艺美术史》我们可以看出,在中国,工艺美术的发展范围无非是器、织、雕、染、塑、绘这几个方面。从尹定邦的《设计学概论》讲到的视觉传达设计、环境艺术设计、产品设计的三大类型可以看出,其参与的范围要比工艺美术要广泛的多。从我国工艺美术的发展历史来看,艺术设计的发展几乎伴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并随着经济发展的深入而不断的发展。所以说,我国艺术设计的发展具备鲜明的时代性。

4.二者的教育模式和专业设置。传统手工业技术的发展传播方式比较单一与封闭,往往存在于师徒关系与家族关系中。熟练的传统手工业者,对于本行业的传授形式几乎是凭经验而定,因此说,其主要的方式便是经验多的积累,其缺点便是缺少系统的知识归纳与总结。传统的手工业者把自己毕生的经验传授于自己的后辈与门人,保护技术的传播与流传。而现代的艺术设计理论系统主要是受西方的思辨哲学的影响,形成一种系统的,理论化的知识,是一种不同于传统的言传身教的教学方式,有的以书刊,录像等传播方式进行传播。艺术设计还应用了科学的系统论来作为系统的指导方法,采用现代系统论的成果,是人类的思维模式与研究方式的又一次发展与变革。传统的工艺美术包括染织、装潢、陶瓷、服装、特种工艺等工艺,现代的艺术设计包含了一些新的层面,包括工业设计、包装设计、室内设计、服装设计、平面广告等方面。造成二者的不同的根本原因便是社会背景的不同。从中我们也可以看出,随着社会的发展,艺术产品也有了相应的发展,艺术产品反映当时社会的市场需求与社会发展。

经过以上的对比,笔者详细讨论了“工艺美术”与“艺术设计”的关系以及观念的转变,并得出以下的结论,这些结论只是普遍的现状。(见表1)工艺性艺术设计对产品的外观要求很高,并强调实用性与观赏性,以及包含的文化蕴涵。工业性艺术设计要求科学性以及精准性,并要求能从事机械化的批量生产。

三、小结

根据以上对于“工艺美术”和“艺术设计”的解释,艺术设计所包含的范围要大于工艺美术所包含的方面。虽然“工艺美术”和“艺术设计”都收到了西方近代设计文化和思想的影响,但是这两种艺术方式也有我国本国的传统艺术形式。当我们把一个艺术形式的产生与其社会环境结合起来,我们就会发现传统工艺产品在满足其本身要求的功用性之后出现的产品便是艺术设计要研究的对象。也就是说,工艺美术与艺术设计之间是传统与现代的关系,它们只是一个艺术形式在不同时代的不同反应形式而已,影响着人类的日常生活,满足人类的生活发展需要,推动人类文明的进步。

总之,分析工艺美术与艺术设计的关系,是当代艺术设计教育的需要,也是时代环境下的要求。从历史的发展水平来看,工艺美术转向艺术设计是艺术发展的必然选择。

参考文献:

传统手工艺市场分析篇7

关键词:民族图形;制作工艺;设计构思;运用设计

京剧脸谱起源于南北朝时期的"代面(假面歌舞)",后来经过演化形成了今天我们所看到的脸谱艺术,并被大家公认为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标识。脸谱具有严格章法,各种人物有自己特定的谱式和色彩。从线条和布局来看,大致可分为整脸、三块瓦脸、十字门脸、碎脸、歪脸、六分脸、太监脸以及小妖脸等。每一种脸谱虽画法各异,但都是从人的五官部位、性格特征出发,以夸张、美化、象征等手法来"寓褒贬,分善恶",从而使观众一看就明白了。因而,脸谱被誉为角色"心灵的窗户"。

通过调研和资料搜集,深入了解京剧脸谱的民族文化特色,运用艺术设计的手法加以表现,将传统文化与现代时尚结合,设计出一系列既有时尚元素、民族文化特色、又迎合市场需求的趣味性系列平面(包装、书签等)和产品。

设计主要提取中国京剧脸谱纹样加以切割重组设计;制作工艺金属热处理之中的著名特种工艺品――景泰蓝掐丝工艺和彩瓷烧制。开发设计运用上具有中国本土民族的特色、既有时尚元素、民族文化特色、又迎合市场需求的趣味性、概念化、生活化、装饰化的时尚平面(包装、书签等)产品(如图1)。

图1《粹》民族图形运用设计现场产品展览效果

一、前言

中国京剧脸谱艺术近年来被视为广大戏曲爱好者的非常喜爱的艺术门类,而且在国内外相当广泛的范围中流行着,已经渐渐被大家公认为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标识。脸谱来源于舞台,风格迥异的脸谱形象经常出现在有些大型建筑物,商品的包装,各种瓷器上以及人们穿的衣服上。这远远超出了舞台应用的范围,足见脸谱艺术在人们心目中所占据的地位,说明脸谱具有很强的生命力。许多的国际友人、国内的有识之士出于对中国戏曲脸谱的好奇与喜爱,都在探索脸谱的奥秘。脸谱的主要特点有三点:美与丑的矛盾统一;与角色的性格关系密切;其图案是程式化的。

这些京剧脸谱产品名气虽然很大,但设计传统而单一,包装的深度、宣传的广度都不够,商品不够精致,不便于携带。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标识并且运用于食品或产品类的东西,必须便于携带、保存,在深加工上做足文章。并且能很好的运用到各种平面设计运用和产品设计运用上。

《粹》民族图形运用设计项目具有很好的市场前景。因为项目完全符合目前市场的需求。不仅蕴含中国的文化特色,而且拥有现代化的设计手法,突破产品材料的常规呈现形式,符合现代人的审美,将会是消费者满意的商品。

通过前期的市场调研、发现市场上这种传统图形运用的题材的产品设计并不少却缺乏再设计中的美感。这也足以说明此系列设计拥有很大的市场。如若成功,并能优先抢占市场,效果将是极为具有震撼力的,于此同时,设计这一题材系列的产品、如何提炼中国特色传统文化来做为主要元素、联系少数民族的生活方式、习惯。加以现代简约的美感元素。如何利用二者的巧妙、有机结合、制作出既能有效地铭记传承优秀民族文化,又符合现代人的审美需求的产品。这将会成为此次设计的主要研究中心。

二、本题的研究现状与开题前的准备工作

(一)市场调查

通过网上调查、网络搜寻、前往浙江省义乌市国际贸易中心小商品市场考察等多种方式进行调查。除此之外,为了更加深入、切实了解中国的产品市场,调查现有市场上效益较好的产品类别,消费者所青睐的产品倾向以及市场上的产品的制作工艺类别,为将要进行的项目做借鉴和引导。

(二)利用相关的资料分析

根据市场调查、收集、记录、整理和分析市场对商品的需求状况以及市场竞争。并在不同的地区深入调查、以便寻得有利市场。用市场经济规律去分析,进行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透过市场现状,预测之后的市场需求状况等等。

(三)设计素材收集

通过网络搜寻图片、实地拍摄、以及市场热买工艺品纹样借鉴、民俗文化考察、当地吉祥物、图腾、相关传说、复杂元素的简单提炼、图形颜色的运用、民间工艺的多样形式延伸、相似的转化、等方式。

(四)设计素材选定

通过对收集来的资料进行汇总、筛选、提炼,确定出我们设计所需要的部分。选定考虑运用在产品上的效果以及实施的易难度。最终将设计选材定在中国京剧脸谱图形运用设计上。将中国的京剧脸谱进行切割后重组再设计。

三、制作过程

制作过程,设计很丰满,制作很骨感。技术上达不到设计的理想效果,甚至在实验中失败无数。在景泰蓝掐丝工艺和彩瓷烧制中动手能力还达不到专业水准,火候的掌握、每一次的烧制时间、掐丝工艺的技巧等都需要一次一次地反复做实验缺乏设备支撑。学校的专业工作室正在完善当中,还不能全面的投入使用。设计中一些技术难题,通过人工完成的效果没有达到机械生产的完美效果,产品中会有些人工制造过程中留下的小瑕疵,同时也有些意想不到的窑变效果。

传统手工艺市场分析篇8

[关键词]吉林省传统工艺美术文化传承与保护

[中图分类号]J026[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9-5349(2010)05-0075-02

吉林艺术学院组成了一个以工艺美术骨干教师和在校研究生为主要成员的普查小组,对吉林省工艺美术行业进行了一次全面的调研。在一年的时间里,采访了一百多家有代表性的工艺美术企业和行业内的从业人员,其中省内著名工艺美术专家35位,得到了一份迄今为止最为全面的吉林省工艺美术行业的普查报告。

一、吉林省传统工艺美术行业普查情况概述

(一)从品种方面

在全国工艺美术普查11大类产品中,吉林省占9大类:雕塑工艺、金属工艺、花画工艺、天然植物纤维编织工艺、抽纱刺绣、地毯和挂毯工艺、珠宝首饰工艺、民间工艺、美术陶瓷。其中发展比较好的产品有松花湖浪木、根雕艺术、舒兰皮影、满族剪纸、玩偶、易拉罐立体工艺画、松花石砚、微雕艺术、圣诞礼品、羽毛鸟等,成为了当地的特色产品,基本上能够满足国内外的市场需求。珠宝首饰加工行业比较薄弱,其原因是本地区贵金属产量比较少。由于漆器工艺产品的原材料离吉林地区比较远,并且油漆工艺本身比较复杂,漆艺产品在本地区没有发展起来,没有形成产业规模。可喜的是,一些学校和单位在漆工艺方面在进行探索,如吉林艺术学院建立了一个漆工作室。烟花爆竹类产品在本地区不生产,主要由外地进口。在上世纪90年代初期,由于本地区烟花爆竹行业工作条件差,连续几次出现烟花爆竹爆炸事件,政府开始强制性管理,检查不合格的不允许生产,随后国家又出台了烟花爆竹的禁令,单纯做经营,主要由南方进口,吉林省地区经营烟花爆竹的大概有四十多家。

吉林省地区文化历史远远不及中原地区悠远,传统工艺美术在本地没有形成典型的工艺美术产品,很多工艺产品都是近代才兴起的。如:易拉罐立体工艺画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目前具有比较好的发展势头和市场前景;非有色金属制品兴起于20世纪90年代,并在2000年到2004年得到了迅猛的发展;鞋塑这种工艺形式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虽然没有形成产业,但是已经形成了自己特有的艺术形式。

吉林省工艺美术产品大部分集中在吉林市,在这里有一批老的工艺美术设计人员,组建了吉林市工艺美术协会,定期组织活动,形成了一个非常好的氛围。

(二)从技艺方面

传统工艺美术的传承已经成为一个十分紧迫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1.传统工艺的技艺相传多是以家族和社会的方式为主,没有正规的工艺美术教育。

2.现代经济社会对传统艺术有很大的冲击。

3.有些身怀绝技的老艺人、工艺美术大师去世后带走了优秀的技艺,造成了人亡艺绝的可悲境地。

4.部分传统手工艺品虽然自身技艺精湛,但是其艺术价值满足不了现代人的生活需要,不符合现代人的审美需求,导致很多艺术品市场需求很小。

(三)从稀有材料方面

某些工艺品需要稀有的原材料,这些原材料的短缺,严重影响其发展。如松花湖浪木,松花湖浪木属于本地区特色稀有原材料。随着近年来浪木根雕艺术的发展,市场需求大,从事根雕艺术的艺术工作者越来越多,导致原材料的数量锐减,已经严重影响到了这门艺术的发展。

(四)从人才等方面

从事工艺美术行业的人员文化水平不高,高级工艺美术大师1名,高级工艺美术师20名,从事传统手工艺的人员大专以上文化占总数的10%,高中以上占50%,高中以下占40%。虽然有些人员技艺超群,但是他们不能够形成理论或者书面的文字,因此导致技艺在传承的时候也非常困难。没有特色产业,也没有艺术流派。很多工艺美术大师都没有职称,只能称之为民间艺人,得不到国家的政策保护。

二、传统工艺美术的传承状态分析

传统工艺行业萎缩,有些手工艺品种面临消亡或已经消亡,一部分手艺已经失传,许多技艺高超的工艺美术大师后继无人。在普查中,根据本地区特点,具体分析:

1.部分传统手工艺品虽然制作技艺精湛,但是其艺术价值满足不了现代人的生活需要,不符合现代人的审美需求,有些手工艺产品只适合特定场合的装饰作用。这种情况就要求此类传统工艺在保留自身特色的同时,也要有创新,在设计中注入现代因素。

2.手工技艺相传一般是师徒相承,再加上“教会徒弟,饿死师傅”的保守思想,导致“人在艺在”“人去艺绝”的可忧境地。因此应该让传统手工艺普及,从小孩子做起。

3.生产方式的改变也是产生危机现象的原因之一。一是生产工艺手段变了,生产效率变了;二是现代材料多样化。传统工艺的本身“危机”主要体现在能否批量制作,这也是当今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

三、关于传统工艺美术保护和发展的措施和建议

在中国历史上,工艺美术作品往往多是收藏品,还不能称之为商品。从上面的论述中可以看出,传统手工艺的现状不容乐观,那么我们应该如何改变这种不容乐观的现状呢?除了政府的扶持与抢救以及民众意识的提高,更多的是还需要依靠行业自身的努力,具体措施如下:

(一)树立正确的工艺美术发展观

工艺美术,既使是传统工艺美术,也必须创新,要面向市场和现代生活,才能向前发展,完全依靠被动的保护,而不去创新,是谈不上发展的。但是工艺美术创新不能从零开始,不能摒弃传统,一定要在吸取传统精华元素的前提下与时代风貌相结合,兼收并蓄创造出面对今天生活和市场的产品,发现人们的个性需求,满足个性需求,这才是今天工艺美术正确的发展观。

(二)传承的同时注重艺术形式和题材的创新

一些产品较多采用清朝繁缛纤细的装饰形式,依美学观评判,此类作品艺术成就并不高。所以创新一要突破传统思维的束缚,二要提高从艺人员的文化艺术素养,提高自身的艺术鉴赏水平。

传统工艺美术受历史传统及地方习俗的影响,自身艺术语言运用上的局限,都有各自长年沿习约定俗成的一些固定题材,因而形成了各地工艺美术品的特色。但是题材的运用并不是一成不变的,现代社会生活中的平凡人物、植物、动物、风景、建筑以及传统的吉祥题材等都是今天工艺美术作品主题内容创新的源泉,还可以借鉴其他门类艺术之长,在不改变由于自身历史所形成的民族和地方风格特征为前提进行创新。

(三)材料与技术要吸收现代元素

工艺美术品的艺术形象和审美趣味是对各种材料进行专门的技术加工而实现的,因此新材料工艺的改进,也是工艺美术创新的一个主要方面,尤其是一些现代风格、批量生产的工艺品,更要不断地运用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进行新品种新花色的开发。我们提倡传承中国工艺美术优秀的传统手工技艺,并不意味着工艺美术就一概排斥现代生产手段,因为工艺美术的所有品种,并不是非采用手工技艺制作不可,使用何种生产手段,一定要从具体产品出发。

(四)开辟多层次、多样化的消费市场

工艺美术行业是一个产业,它面对社会经济和文化生活中多层次、多样化的市场需求去创新。工艺美术产业链中的每一个企业、每一项产品,都应该有前瞻性的、正确的市场定位:国内市场、海外市场;中老年消费群、年青人消费群;低价位门类、高价位品种;室内装饰品、旅游纪念品、礼品、收藏品……市场不同,消费对象不同,对工艺美术的品种类别、风格品位、材料质地、质量档次等也是各不相同,都必须得到市场消费者的认可。

传统手工艺市场分析篇9

关键词:黑龙江;麦秸民间艺术;发展现状;传承策略

麦秸是指麦类农作物成熟后脱粒的秸秆,老百姓也叫它麦杆、麦根、麦草等。碾压后的麦秸具有一定的韧性,在农村随处可见用麦杆堆起的麦秸垛,麦秸历来就是民间百姓取之不尽的材料,智慧的人们用其编织麦秸帽、麦秸墩、麦秸香包等日常手工艺品,麦秸材料与民间特有的文化融合就形成了麦秸民间艺术。麦秸艺术是中国汉族传统民间艺术之一,已经有两千多年的发展历史,包括麦秸工艺品和麦秸画。以麦秸为材料,经过剪、贴、熨等工序和民间艺人的纯手工制作,可以形成各种惟妙惟肖的形象与千变万化的图案。麦秸民间艺术是百花齐放的中国传统民间艺术中的一朵奇葩,是汉族劳动人民创造力与智慧的结晶,由于麦秸是纯天然用其制成的艺术品具有无毒无污、绿色环保等特点,在工业生产发达,环境污染严重的当代社会尤其应该得到继续和发展。用麦秸制作成的艺术品可以保持多年的不褪色、不老化,有一定的收藏价值。2014年收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列为一门具有特色的民间工艺美术。麦秸艺术在中国的南北方地区都有分布,北方黑龙江的麦秸画比较著名,风格略有不同,北方以层次丰富的麦秸画为主,南方主要以首饰盒,挂饰等小工艺品为主。探析麦秸传统民间艺术的发展现状及其在当今时代的传承策略对保护我国民间艺术的价值是十分有意义的。

一、黑龙江麦秸艺术的制作工艺

麦秸在大多数人看来是草根一样平常不过的物种,鲁迅曾说“野草,根本不深,花叶不美”,但吸取自然的精华收获麦穗之后的麦秸却具有了韧性和独特的金色,经过民间艺人心灵手巧的制作便形成了精美的麦秸艺术品。黑龙江麦秸艺术品的制作工艺并不十分复杂,首先是修整材料,选取圆挺、坚实、有光泽的原料,用剪刀将其头和尾部都去掉,留下中间粗细均匀的部分,将麦秸中间划开去掉里面的薄膜,压成平整的条片状材料备用,将麦秸片按颜色深浅有序地粘贴于纸上,形成麦秸纸并将其熨平,是麦秸艺术品的制作基础。传统的麦秸画和艺术品是以麦秸本身的不同深浅的赭石、棕色、金黄色为主要色调,体现材料本身的色彩与质地之美。但现代的麦秸艺术发展出不同的染色,就需要为麦秸材料染色,将需要染色的麦秸用漂白溶液漂洗,再用水煮脱脂,然后才能放进燃料中染色,并保证其染色均匀。然后进入制作部分,将绘制的稿子在板料上留下印记,选择合适的麦秸纸进行裁剪,沿着画好的形状均匀整齐地裁剪出各种形状,粘贴于画面之上,剪贴时要注意整体画面的层次与协调,后期处理可用熨斗加热熨烫加深局部色彩。制作时要突出麦秸本身的纹理,利用其横、平、竖、斜的自然光泽使整体凸现麦秸材料的艺术价值。

二、黑龙江麦秸艺术的发展现状

黑龙江麦秸艺术融合国画和版画的形象特征,剪纸和烙画的技法,形成自然朴素、典雅大方的艺术特征。哈尔滨麦秸艺术可表现的艺术题材范围很多如山水花鸟、人物生活、抽象图案、建筑艺术等等。保持麦秸本来光泽和纹理外又不失艺术审美性,逐渐形成了独特的风格。20世纪六七十年代,是麦秸艺术的黄金时代,曾是一张艺术名片,作为与各国友好往来的交换礼物,坐落于哈尔滨大成街上的工艺美术厂大楼曾是麦秸艺术品的生产制作中心,1965年刘少奇和夫人王光美参观工艺美术厂,并将一幅名为《素艳》的麦秸画作为国家礼物赠送与柬埔寨公主,得到对方青睐。经历过这一时期的老艺人回忆,当时的外汇订单纷至沓来,应接不暇,有时为了赶订单,工艺美术厂的大楼灯火通明要赶制到天亮。1971年民间艺人赵福萍应邀东渡日本,传授麦秸民间艺术的制作技艺。由于黑龙江的地处欧亚大陆的中心,紧邻俄罗斯,近些年来黑龙江积极发展与国外经济的贸易往来,也为麦秸艺术的产业化发展带来了契机,已在十多个国家和地区巡展和拍卖,深受大众的好评与青睐。地方政府十分重视黑龙江非物质文化遗产民间艺术的保护,积极举办各种展览促进其发展。在2015年6月举办的中俄文化博览会上,两国的艺术进行交流,在非物质文化遗产展区中的麦秸民间艺术吸引了国内外人士的广泛关注,纷纷感叹普通的麦秸经民间艺人之手也可化腐朽为神奇。2015年民间艺人高秋娟应邀参加毛里求斯文化节,将麦秸画赠送给该国副总理,并成为中国驻毛里求斯大使馆藏品。2015年4月黑龙江省委书记带领考察团赴台湾交流,将麦秸工艺画赠与台方作为纪念,麦秸画传承人马文侠当场展示了麦秸画的制作技艺。麦秸画的传承人马文侠时至今日仍然坚守着麦秸传统民间艺术的阵地,以传统手工艺人的执着与守望的精神,续写着麦秸艺术在现代社会的辉煌。2013年,马文侠在哈尔滨建成了麦秸画艺术展馆,展馆按麦秸画以黑龙江的发展历史为脉络,划分为三个主题展区:历史的回顾、时代的记忆和龙江的辉煌。以不同时期的图片和麦秸画代表作品向现代的人们展示着这门朴素的民间艺术的独特魅力。展馆内不仅有麦秸艺术品的历史珍藏,还有马文侠及其团队的现代麦秸创新艺术,如丁香系列、松江湿地系列、雪乡系列、东北虎系列、建筑系列等都是以黑龙江壮美的北方景色为题材创作的麦秸工艺画,使这门古老的民间艺术在黑龙江仍然绽放其艺术魅力。

三、黑龙江麦秸艺术发展存在的问题

随着近几年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艺术品市场也逐渐兴盛,黑龙江麦秸艺术这门古老的汉族民间艺术以其环保性、手工艺性、永久保存性和自然朴素的艺术表现,受到市场的认可,从老百姓的生活装饰品升级到了艺术收藏品的行列。市场的需求激发了麦秸艺术品加工制作的企业出现,在政府和民间艺人的不断努力下走出了产业化发展的道路,并取得了一些成就,但从整体看仍然存在若干问题需要解决,理清麦秸艺术发展的问题是其能在当今时代继续传承的关键。

(一)形式单一

目前市场上的黑龙江麦秸画艺术产品主要以传统的麦秸画为主,题材大多以写实为主,其中也不乏一些出自传承人和艺术家的精美作品,具有一定的收藏价值,但这样的高水平麦秸画工期往往很长,做工精美,颜色考究,售价当然就比较高。产品形式单一没能满足各种消费人群的需求,在黑龙江麦秸艺术品市场中售价便宜,容易携带,制作工期短,耗材少。并具有功能性的小麦秸工艺品比较少,在南方的旅游市场中则随处可见如首饰盒、旅游纪念品和构图简单的小装饰画等麦秸制品。麦秸艺术品要想融入市场,就要考虑到普通百姓的需求,麦秸工艺不仅可以是艺术画作,也可制作一些生活当中的小工艺品,这样就使麦秸艺术产品从单一形式走向多样化,满足各种人群的需求,才是市场经济的主导。

(二)缺乏创新

创新是一切事物发展前进的原动力,在市场经济竞争激烈的社会,谁掌握了创新能力谁就具有竞争力,我国政府也明确表明要建设创新性国家,提高整个民族的创新能力。艺术本身就要将创新融入到作品中。黑龙江麦秸民间艺术品整体呈现缺乏创新性的问题,因为是民间传承艺人的制作,所以产品一味地延续着过往的艺术特征,不能与当今时代同步。产品不能以创新设计吸引消费者,影响市场份额。

(三)人才短缺

人才是艺术发展的保障,黑龙江麦秸民间艺术的制作者是一部分的民间艺术传承人带领一些毫无艺术基础的工人进行生产制作的,麦秸民间艺术缺乏人才培养的系统机制,缺乏具有艺术理念的年轻人才,大学艺术专业几乎很少开设民间艺术课程,开设民间艺术课程也没有涉及到黑龙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容,因此,黑龙江麦秸民间艺术面临人才培养的问题。

(四)没有形成规模化生产

黑龙江麦秸民间艺术生产以零散的手工作坊或个体经营为主,没有形成规模化生产,行业之间缺乏协作,小型的手工作坊不能实现产品从研发到生产销售的产业链,削弱了市场竞争力。

四、黑龙江麦秸艺术的传承策略

(一)提高麦秸艺术品的创新能力

要使黑龙江麦秸传统民间艺术在现代社会继续传承下去,就要走产业化的发展道路,要想使其在市场上占领份额,就要提高麦秸产品的创新力,这个创新力包括技术的创新、产品设计的创新以及创新人才的培养。首先,技术的创新是在保留麦秸传统民间技艺的基础上,开展新材料、新色彩、新工艺的研发创新,提高麦秸艺术品的现代审美特征;其次,是新产品的创新,除了麦秸画以外,要开发一些既具有实用功能又具有设计感的工艺品,同时可为黑龙江的特色旅游产品增加亮点。也可使麦秸材料与其他材料结合,给人耳目一新的现代视觉感受,从单一形式向多元化发展;再次,是培养一批有创新思维的麦秸艺术人才队伍,让专业知识引领麦秸艺术的创新,中国民间艺术普遍存在人才断层的现象,老一辈人逐渐老去,年轻的大学生却不愿从事该行业,因此,应该积极推进高校艺术专业开展民间艺术的课程,与高校合作建立实习基地,让相关专业大学生都有机会接触到这门艺术,从而使其得到传承。同时大学生也为麦秸产品注入新鲜的设计灵感,吸引专业教师和学者参与到麦秸艺术品的研发中,产品研发与科研课题结合,指明麦秸艺术品的发展方向,提高麦秸民间艺术品的创新力是实现其现代传承的策略之一。

(二)增强麦秸艺术品的产业竞争力

是否有市场竞争力是一个产品能否发展的关键,增强黑龙江麦秸艺术品的产业竞争力要从树立品牌、拓展销售渠道、形成产业链几方面来分析。首先,树立打造黑龙江麦秸艺术产品的特色品牌,无论哪个行业品牌给产品带来的高附加值都是值得关注的,目前中国其他地区也有麦秸艺术,只是风格不同,因此,要提高具有自身人文地区特色品牌知名度。其次,不拘泥传统销售模式,大力拓展各种麦秸艺术的销售渠道,以黑龙江的独特地理位置加强与周边国家的贸易往来,积极举办各种展览会展销会,并不断提高展览会的水平和层次,展览同时销售,打造民间艺术产业园区和特色街区。借助北方特色旅游资源,开发旅游市场,用时尚感强以及美观又特色的麦秸艺术品占领旅游市场,通过网络、媒体多方面拓展销售渠道。再次,实现麦秸艺术品的规模化产业,使“产地优势”向“产业优势”转变开发,打造产品研发、制作、销售的合理产业链。树立品牌、拓展销售渠道和完善的产业链是增强黑龙江麦秸艺术品的产业竞争力的必要因素。而增强其竞争力是麦秸艺术现代传承的重要策略。

总之,黑龙江麦秸传统民间艺术是中国民间艺术中的一技独秀,在黑龙江有着长久的发展历史,记录着一代代民间艺术家的智慧,是黑龙江独具特色的地方艺术中的代表,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与艺术价值,我们有责任和义务将其继续发展与传承下去,理清黑龙江麦秸艺术目前发展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对于探析黑龙江麦秸传统艺术在现代社会传承的有效策略具有重要的意义。

作者:李菲菲索继明崔云飞单位:黑龙江工程学院

参考文献:

传统手工艺市场分析篇10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工艺项目;传承;保护

“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一名词伴随着2001年中国昆曲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进入人们的眼帘。十多年来,在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在相关部门、工作人员的共同努力下,公众参与保护传承非遗的意识与积极性不断增强。但是,随着“项目申报热”的逐渐降温,如何对非遗项目进行有效的保护和传承成为不容忽视的现实问题。本文将以本地区便于推向市场的项目(文中统称为传统工艺项目)为例,就非遗项目的保护和传承,试做分析。

昌吉回族自治州作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下辖的重要行政区之一,地域性强、民族特色鲜明。昌吉州传统工艺项目有借助政府扶持,形成规模的;有依托旅游资源,打开市场销路的。然而,统览我州全部传统工艺项目,多数还处于小作坊生产、后继乏人的境地。随着科技水平的提高,经济水平的发展,绝大多数的传统工艺,都面临着断代,甚至消亡的危险。在当今社会普遍城市化、现代化、工业化、市场化的情况下,如何合理地继承保护这些传统文化,如何进一步开发利用,使传统工艺走入现代生活,让这些传统工艺在这个新的时代以一种更加健康的姿态活下去,便成为目前需要思考的首要问题。

一、加大投入力度,提供资金保障

《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明文规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保存工作纳入本级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并将保护、保存经费纳入本级财政预算。经费的不足将直接影响非遗项目的存续状况,因此各级政府部门应及早加以重视。一是保障项目保护经费的足额发放。可借鉴国家及自治区的做法,提高单一项目保护经费额度,将全部项目均等化发放改为试项目濒危情况、价值大小逐年轮换发放;二是传承人补助经费须不间断发放。传承人是非遗项目活态传承的唯一载体,传承人补助经费是各级政府必须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资助传承人开展授徒、传艺、交流等活动的专项资金。三是发放宣传展示活动经费。可借助文化遗产日、各类传统节日为契机,举办非遗知识宣传展示、非遗项目实物展、手工艺制作大赛等活动,让群众身临其境地感受非遗项目的魅力;四是划拨一定的组织管理、研究经费。目前我州五县两市,加上州非遗保护中心,均采取“一个中心、两块牌子”的形式挂靠在文化馆。文化馆工作人员在作着群文工作的同时兼职做非遗保护和研究,而线索搜集、项目申报、著书立说等非遗保护工作中所用资金不得不占用大量的群文事业经费,捉襟见肘。因此对各级非遗中心划拨一定的管理、研究经费将更好地促进非遗保护工作的有序开展。

二、加强基础设施建设,鼓励兴建展示传习场所

文化基础设施的建设,对于保护和打造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品牌、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可持续发展具有示范意义和指导意义。一是建立非遗展馆。“非物质文化遗产”一词,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已有几年时间了,但是多数群众对“什么是非遗”、“我们身边的非遗项目有哪些”还不甚了了。因此各地建立非遗展馆,并实现全面开放,让群众走进“非遗”势在必行;二是建立传习所。除了保护、传习非遗项目外,传习所同时承载了挖掘地方文化内涵,打造特色的文化产品的功能,尤为传统工艺类项目的有效传承方式。

三、做好传承人培训,促使传统工艺走进现代生活

目前,我州传统工艺制品,除了少数精品之外,多数缺乏设计,样式偏老旧,整体实力和市场竞争力明显不足。加之这些从业者文化素质偏低阻碍了传承人的自我提升,也限制了传统工艺品种的长足发展。因此组织各类培训,帮助传承人群提高文化艺术素养、审美能力、创新能力,可以在秉承传统、不失其本的基础上,提高传统工艺的设计、制作及衍生品开发水平,促进传统工艺走进现代生活,促进传统工艺振兴。

四、扩大社会宣传,构筑新型营销平台

在商业日益繁荣的今天,“酒香不怕巷子深”的时代已一去不复返。各级政府、文化部门、媒体机构要加大对本地区非遗的宣传力度,扩大宣传覆盖面,不仅要让群众了解非遗知识,更要在潜移默化中培养群众积极购买、收藏非遗产品的意识;二是,可与旅游业相结合,拓宽市场渠道。不仅可以让外地游客感受本地区独有的文化特色和艺术魅力,而且还将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承与旅游开发利用的双赢;三是,为了增加非遗产品销量,还应充分利用现代化科技手段,积极开展“互联网+传统工艺”的新方式,加强市场营销;四是,充分发挥数字报纸、手机短信、移动电视、微博、微信等新媒体的作用,加大群众对非遗产品的知晓面。

五、注重传统文化在未成年人群中的普及

“少年强则国强”,尽管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历史遗留的财富,传承至今得益于老一辈艺人的辛勤付出,但是生生不息的传承离不开少年儿童。为了增强未成年人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责任感,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一是将中华传统文化纳入校本课程,让未成年人感受其价值和魅力,为青少年培养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历史情怀;二是在校本课程中以手工课的形式,教授手工艺制作的基本技巧,让未成年人产生深入学习的兴趣,从学生群体中寻觅潜在的传承人;三是定期举办青少年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竞答活动,拓展学生的课外知识,加深对“非遗”知识的了解;四是举办各种非物质文化遗产青少年传承教育成果交流展演展示活动,增强未成年人对“非遗”传承的自豪感;五是在条件成熟后可命名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青少年传承实践基地”,最终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后继有人。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文化创作、文化产业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创意源泉和文化宝库,我们必须珍惜现有成果,以非遗保护、利用和传承为基础,以市场为主要载体,使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真正有效的保护,充分发挥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构建和谐社会与促进经济发展中的独特优势和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