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心理辅导论文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30 01:59:43

大学生心理辅导论文篇1

1.沟通优势

辅导员的年龄优势使其容易和学生沟通。当前我国高校辅导员队伍中绝大多数都是从高校毕业的本科生和研究生,年龄、价值观、生活模式与在读大学生都很接近,属于同辈群体。师生之间基于成长背景的差别小,沟通的防御性低、有效性高、互动性强,所以辅导员对大学生的整体素质,包括心理素质的培养、塑造、提高和发展具有最直接、最持久的影响和作用,很多学生比较信赖辅导员,在学习、生活中出现问题时愿意主动与辅导员沟通,征求意见,寻求支持。

2.资源优势

就工作内容来看,辅导员负责学生学习、生活的管理工作。小到学生的生活起居,大到毕业生就业,对于学生适应环境能力、情感状况、人际关系和谐程度等情况都比较了解,加上学生干部团队的辅佐,使得辅导员与专业任课教师和行政工作人员相比,无论在与学生接触的时间还是工作内容的性质方面,都有十分独特的资源优势。同时,辅导员要伴随大学生走完大学求学的几年时间,相较于专业课教师,他们是“任课”时间最长的老师,也是“上课”门数最多的老师,和大学生接触最广泛、最具体、最有机会深入了解本班学生的思想动态、情绪、困惑、压力等,知道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心理需求,这有助于他们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

3.自身优势

我国目前的高校辅导员队伍有很大一部分是从师范院校毕业的,数年师范教育的熏陶,使得这部分辅导员对学生的心理变化、情绪反应较为敏感,而心理学、教育学的专业教育也在一定程度上能帮助辅导员引导学生心理健康发展,或有能力提供正确的实现成长的其他途径。非师范教育专业出身的高校辅导员,在正式参加工作前,也接受了当地教育行政部门组织的岗前培训,了解了大学生群体生理、心理的发展特点,结合自身经历,进入职业状态也比较容易。总之,高校辅导员已经基本具备了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同伴功能、顾问功能和疏导功能。

二、辅导员参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

1.开展心理健康调查,建立学生心理档案

辅导员开展好学生工作的前提是了解掌握学生心理的状态,从而有针对性地提出工作措施与方案。而要掌握学生的心理状态,就要进行心理健康普查,主要采用“心理健康问卷”从中筛选出有异常心理症状的学生,主动与他们面谈、分析,区别不同的问题类型与程度,采取不同的应对措施,做到心理问题早期发现、及时预防。上课学习阶段,任课老师也要观察学生情况,反映给班主任、辅导员,结合学生心理档案,记录学生心理变化,再及时反映到心理咨询机构,或者做统一的心理知识讲座预防、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或个别进行指导、帮助。对学生的心理问题及早发现,及早解决。增强工作的针对性,提高工作效率。

2.培养学生骨干,建设和谐班级

班风的好坏也是影响学生心理的重要因素之一。每一位在校大学生都组合在不同的某一个班级内,班内同学彼此熟悉,没有较大的距离感。而和谐的班集体能够促进学生们的心理健康发展,辅导员应引导大学生在班内建立一些爱心小组,同学间互帮互助,互敬互爱,这种对心理的关爱往往能落到心坎上,并能让人动情、感触深,甚至终生难忘。相反,若一个班级的风气是消极的、互不配合,像一盘散沙,那么班级的每个学生就会感到孤独无助、紧张压抑,班集体名存实亡,久而久之不仅影响每个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效率,而且也会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因此,辅导员在日常班级管理中要注重班级建设,要把班风建设作为班级建设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规范学生行为,培养和发挥学生自我管理的能力,充分发挥班干部的作用,抓好班风建设。辅导员可以在学生中建立起很好的信任感,做学生的知心人,以“情”提高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影响力。

3.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

大学生心理障碍的排除关键还要靠培养学生自身的心理承受能力,而社会实践活动是培养学生心理承受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辅导员要积极引导大学生走向社会,深入基层,参与社会实践活动。要创造更多的社会实践机会,让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增长见识,调适心理,认识社会,把自己融入社会,从中接受锻炼、磨练意志,增强心理承受能力。

4.加强与学生家长的沟通,重视家庭教育的作用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的言行对孩子起着表率作用。父母应该而且必须配合学校,关心青年学生的成长,父母有责任了解与关心自己孩子的心理问题,尤其在一些年轻人情感纠葛问题上,家庭的处理往往比其他机构更有效。辅导员首先应使家长明确家庭对学生心理支持的作用,让家长认识到预防学生陷入心理危机的重要性。其次应定期与学生家长联系,及时了解学生在校外的表现;向家长反馈学生在校内的思想状况和行为表现;最后对于发生心理危机的学生,辅导员应在第一时间通知其家长,使家长配合干预,对其实施监控。

5.切实帮助学生解决实际问题

辅导员要学会倾听艺术。倾听艺术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顺利开展的有效途径。大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时期,情感复杂动荡,有些学生性格内向,遇到问题时不愿意将其真实感受表达出来,这给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带来了一定的难度。辅导员在同学生的沟通与交流中,不仅仅是老师对学生说,认真地倾听学生诉说也很重要。如果辅导员能够以学生为中心,理解和体会学生的感情,认真地听取学生的陈述,并启发学生陈述,让其在述说中表明自己的观点,宣泄自己的情绪,才能真正地、客观地了解到学生的内心世界。

6.心理学在辅导员思想教育工作中的运用

虽然辅导员很难既是一个“管理者”,又是一个“心理咨询师”。但是,高校辅导员学习一些心理学的知识仍然是必要的。广博而丰富的理论知识不仅使他们能从容地解决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和难题,而且便于他们与学生进行近距离的交流,建立融洽、和谐、相互信赖的师生关系。而要做好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辅导员就必须不断加强心理教育的相关理论学习,提高自身的心理教育素养与心理咨询水平,在原有专业知识结构基础上增加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有效地运用心理学理论和心理效应,将其融入到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去,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说服力。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心服、口服,以达到预期的教育效果,以自己的知识素养引导学生的健康成长。

大学生心理辅导论文篇2

论文摘要:辅导员在高职院校中对于学生在整个大学生活里都有着重要的影响。伴随着高等教育体制的改革,学生在校期间出现的问题越来越多,这就给当前的辅导员工作提出了更为严格的要求。本文结合高校教育的实际情况,分析了辅导员在新时期教育背景下需要注意的相关问题。 

 

大学校园又如一个“小社会”,学生除了学习之外还会遇到各种不同的干扰。“心理扭曲、网络成瘾、考试挂科”等都是现前大学生面临的问题,也是高职院校教育需要改革的对象。以辅导员为主的管理队伍的能力素质的提升已成为高校工作的重点内容,其对大学生的引导作用是极为显著的[1]。但面对新时期的高职教育,辅导员还需对相关方面加以注意。 

一、职业素养——辅导必备能力 

作为辅导员,其在辅导学生之前必须要养成良好的职业素养,这直接关系着学生能否健康成长、顺利成才。高职院校是我国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基地,辅导员应深刻认识到自己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性,从多个方面积极培养自身的职业素养,让辅导工作发挥出最大的教育价值。其职业素养包括: 

1、思想政治。我国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国家,且全国高校都在倡导思想政治教育理念。辅导员需积极学习“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等伟大理论,以提高自己的思想政治素养。只有这样才能在辅导学生过程中,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提高爱国爱民的社会意识。 

2、创新意识。“创新”是新时期社会主义重点倡导的理念,国家唯有创新才能持续发展,而辅导员只有具备创新能力才能“管理好、辅导好、教育好”学生。理念上,辅导员需坚持创新体制改革;行为上,辅导员需开拓新的学生管理模式,从多个方面创新已保证辅导工作顺利开展[2]。 

二、心理疏导——解除学生烦恼 

进入高职院校学习后,学生离开了父母,离开了家乡,很多生活、学习上的琐事常会给学生带来各种烦恼。若长期受到烦恼的困惑,学生的心理必将受到影响,许多心理问题随之而来。辅导员加强学生的心理疏导则是当前工作中需要注意的重中之重。辅导员需遵循以下原则: 

1、个体差异原则。受到家庭环境、教育条件、物质生活等因素的影响,大学生彼此间形成的差异性也更加明显,学生在学习爱好、生活品位、人文素质等都存在了很大的差异[3]。这就提醒辅导员在对学生进行心理疏导时,必须遵守“个体原则”,立足于学生的差异性制定针对性的辅导策略。 

2、理论运用原则。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强调:“理论是指导实践的根本。”理论在人们社会实践活动中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辅导员在对学生心理辅导过程中,应该不断提高自己的理论知识储备,如:心理学、哲学、社会学,在面对形形色色的学生时才能灵活运用理论知识辅导。 

三、网络辅导——消除社会公害 

当前,“网络成瘾”已经成为了社会“公害”之一,其给大学生带来的负面影响巨大。据调查显示,我国每年高校因“网瘾”而荒废学业的大学生占到20.7%。很多学生迷恋于网络游戏,不仅耽误了学习时间,也花费了大量的金钱、精力。因而,网络行为的辅导成为了辅导员需要积极关注的话题。 

1、邀请专家指导。为消除“网瘾公害”,辅导员除了自身的努力工作外,需和其它高校专家们共同合作,提高网络辅导的工作成效。如:辅导员可诚心邀请社会学、政治学等专业人士到学校与学生互动,从不同的角度阐明不正常网络行为带来的危害,让学生在思想意识上树立“健康网络”习惯。 

2、抵制不良信息。“资源共享”是网络化的最大优点,但也是学生接触不良信息的根源。许多反派言论、不良思想等在网络上广泛流传,给大学生思想造成严重的腐蚀[4]。如:色情、血腥、迷信等信息直接影响了学生的行为活动,辅导员应坚决抵制这类现象,重点教育学生。 

结论 

在高职院校教育发展过程中,辅导员的作用受到了诸多高校的重视,其对于学生的健康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作为辅导员,应深刻认识到本身工作的教育意义,针对大学生面临的各种问题开展辅导工作,让自己的作用得到充分发挥。 

参考文献: 

[1]周学云.高职院校的辅导员队伍建设工作[j].考试周刊,2009,12(7):31-32. 

[2]高家良.浅析辅导员需要具备的职业素养[j].陕西教育?行政,2008,20(10):16-18. 

大学生心理辅导论文篇3

学校始建于2002年6月,是一所集文、理、工、农、教、经、法、管于一体的多科性大学。近年来,学校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进一步解放思想,不断深化办学体制、运行机制和办学模式改革,大力加强内涵建设,推进“质量工程”建设,培养创新创业人才,全面提高教学质量,为建设一流地方高校而努力奋斗。

辅导员队伍是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重要生力军,是高校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大学生思想教育引导、学习管理指导、生活服务辅导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自2002年6月建院以来,宿迁学院多措并举、创造性地推进辅导员队伍能力建设,取得了令人欣喜的成绩,为做好全校的学生工作、服务内涵建设与人才培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量化考核

着力提升辅导员工作精细化水平

宿迁学院对辅导员工作采取量化考核的方式,每学年进行一次。量化考核办法的制定坚持定性考核与定量考核相结合、组织考核与学生测评相结合、基础工作考核与工作绩效考核相结合的原则,注重定量考核、学生测评和绩效考核。

辅导员考核指标体系主要由基础工作、班级工作以及其他工作三个一级指标组成,其中基础工作含有学生基本情况与学生信息系统两个二级指标,目的是让辅导员充分掌握学生的情况,为更好地开展教育管理工作奠定基础;班级工作分为非毕业班与毕业班工作,非毕业班主要抓四级通过率、考试及格率、班级获奖率、卫生达标率、违纪受处率,毕业班主要抓考研录取率、协议就业率、档案准确率、卫生达标率与违纪受处率;其他工作主要由专业分工、实践创新与论文资证三个二级指标组成。实践创新奖主要是鼓励辅导员主动工作,大胆创新。论文资证主要是鼓励辅导员不断学习研究,为做好辅导员工作提供理论支撑。学院根据上述办法对辅导员进行考核,按所负责年级进行全院排名,每年级取前两名作为优秀辅导员人选,经审核通过以后,由学院予以表彰,授予“学院优秀辅导员”荣誉称号,同时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考核结果的及时反馈与正确使用不仅对辅导员起到了榜样示范的激励作用,而且还能起到帮助辅导员“把握重点、查漏补缺、创新改革,精细工作”的引导作用,对提升辅导员工作的精细化水平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

培训学习

着力丰富辅导员职业化内涵

培训学习对于推动宿迁学院辅导员队伍建设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主要包括学历学位进修、工作业务培训、职业资格考取三个方面,其中学历学位进修主要解决辅导员的学历学位问题。宿迁学院规定,到院工作满三年且工作考核合格者可以申请进修更高层次的学历学位。到目前为止,宿迁学院具有硕士学位或硕士在读的辅导员人数已达60人,占辅导员总数的95%。工作业务培训主要有两种方式,一是请进来,宿迁学院先后邀请南京大学等高校的专家学者来院进行专题培训。二是走出去,走出去又分两种情况,首先是组织辅导员参加省里以及苏北地区的各种心理健康教育、就业指导培训等。三年来,宿迁学院已组织150人次外出参加培训。其次是每学期派14~21名辅导员与1~2名学生处工作人员到省内各知名高校进行为期两周的的工作访问,重点学习各高校辅导员工作的先进理论与成功经验,努力拓宽辅导员的工作视野与工作思路。四年来,宿迁学院共派出进行工作访问的辅导员高达80人次。职业资格考取主要是出台政策鼓励辅导员报考心理咨询师与就业指导师等职业资格证,通过系列学习与专业培训,达到更新理念、改进方法、提高水平的目的。为此,学院还专门出台了奖励办法,鼓励辅导员报考心理咨询师、就业指导师。到目前为止,宿迁学院共有20多位辅导员取得了心理咨询师资格证书与就业指导师资格证书。

论坛沙龙

着力发掘辅导员专业化潜能

辅导员要想真正成为学生的思想教育引导者、学习管理指导者与生活服务辅导者,实现从保姆型辅导员向导师型辅导员的转变,就必须加强学习与研究,不断提升理论素养与研究能力,努力掌握学生工作的规律性与学生个性的多样性,努力将实践经验进行理论升华,用理论指导实践,用实践检验并完善理论。

为此,宿迁学院按照“在工作中学习,在学习中工作;在实践中研究,在研究中实践”的思路,着力打造宿迁学院辅导员论坛与辅导员沙龙,努力为辅导员进行研究交流搭建平台,创造条件。全院63名辅导员一年内最少得在“辅导员论坛”上作1次工作研究交流,有力提升了辅导员的综合素质。其中,论坛主题涉及到学风建设、基础文明建设、校园文化建设、学生管理制度建设、常规管理工作等方面,要求辅导员在工作实践的基础上进行深刻分析与理论研究,形成书面研究成果,最终在论坛进行交流,以达到共同学习、共同提高的目的。辅导员沙龙多是围绕近期工作中出现的问题与学生普遍关注的难点、热点问题进行,大家在沙龙上畅所欲言,各抒己见,通过交流讨论甚至是争论,达到对相关问题的全面深刻的认识,进而达到提高认识,正确行动的目的。

实践创新

着力塑造辅导员专家化形象

宿迁学院还设立辅导员实践创新奖,每学年评选一次。为了鼓励辅导员大胆地进行实践创新并积极申报,学院规定,凡申报的就可以在辅导员学年度工作考核中加1分。在辅导员申报的基础上,各系负责组织举办本系的辅导员实践创新奖答辩会,并择优推选出2~3名辅导员参加全院实践创新奖答辩会。学生处负责组织举办全院的辅导员实践创新答辩会,届时将邀请院领导以及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担任评委。实践创新奖设一等奖2名、二等奖4名、三等奖6名,对于获奖的辅导员进行发文表彰,并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同时还在学年度辅导员工作考核中分别给予3分、2分、1分不等的加分。四年来,宿迁学院共有近60人次获得实践创新奖,其中有20多项实践创新项目在全院得到推广。辅导员实践创新奖的评定与推广对鼓励辅导员在实践基础上进行理论创新、强化提高全院辅导员实践创新热情与水平、进而提高全院学生工作整体水平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

理论研究

着力强化辅导员学术化气质

大学生心理辅导论文篇4

(成都文理学院学生工作部,四川成都610101)

摘要:高校辅导员是人文素质教育的组织者、实施者、指导者和参与者,肩负着教书育人的社会重任。当前,高校辅导员人文素养不尽如人意,直接影响了大学生人文素质的提升。在人文素质教育背景下,研究提升辅导员人文素养的途径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以成都文理学院为例,从四个方面探讨了提升高校辅导员人文素养的途径。

关键词:人文素质教育;高校辅导员;人文素养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596(2015)04-0236-03

基金项目:本文系“四川省教育厅教育部高校辅导员培训和研修基地(西南交通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课题(高校辅导员专项)《高校辅导员人文素养与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研究》(CJSFZ14-023)研究成果”

一、高校辅导员在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

在纪念五四运动95周年北大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教师要时刻铭记教书育人的使命,甘当人梯,甘当铺路石,以人格魅力引导学生心灵,以学术造诣开启学生的智慧之门。”①高校辅导员兼具教师和管理者的双重身份,肩负教书育人的重要使命,要深入到学生之中,以自身广博的学识、优良的道德情操和独特的人格魅力言传身教,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学生,使学生成长成才。

(一)高校辅导员是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组织者、实施者

人文素质教育旨在培养大学生的人文精神,使其能独立思考人生,完善自我人格。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是培养大学生人文素质的根基,培养大学生人文素质,首要任务就是要抓好当代90后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辅导员处于学生工作的第一线,他们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及学校教学管理的重大举措,落实有关人文素质教育的具体规划和培养方案。辅导员凭其自身工作的特殊性,紧密联系学生,在人文素质教育工作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高校辅导员是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指导者、参与者

课堂教学是学生学习文化知识的主阵地,是人文素质教育的主渠道。目前,部分高校已尝试由辅导员参与人文素质教育课程的授课工作。辅导员在讲授此类课程时,深入挖掘人文精神要素,将思想政治教育与人文教育有机结合,借助新媒体创新教学模式,有效开展课堂互动,将人文精神传递给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第二、三课堂的指导者原本就由辅导员担任,辅导员能指导各项人文类社团活动和社会会实践活动,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为其展示才能搭建平台,使其在各项活动中发展个性特长,进而培养人文精神。

二、高校辅导员人文素养现状分析

当前,社会各方高度重视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辅导员的学历学位层次得到明显改善,职业技能水平得到显著提高。但也存在一些亟须解决的问题,尤其是高校辅导员人文素养现状不容乐观,开展思政工作的经验欠丰富,进行人文素质教育的能力不足。

(一)部分辅导员自身的知识结构不尽合理,文化底蕴不深,综合能力不强

辅导员若要成为学生的人生导师,除了具备一定的思政专业的知识外,还应了解文学、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和管理学等多学科知识。目前,高校辅导员趋于年轻化,大部分是刚刚从学校毕业,缺乏社会实践经验。以成都文理学院为例,在专职的78名辅导员中,年龄在20-30岁的有67人,占总人数的85.9%;30-40岁的有11人,占总人数的14.1%。他们之中,大学期间主修思政专业仅3人。大部分辅导员在自身的专业领域展现出了较强的实力,但在人文素质教育中的却略显不足。有的辅导员老师鲜有读书的习惯,对哲学社会科学知识似懂非懂,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有的辅导员没有经过系统的教育管理、心理学知识的培训,在思政教育中和人文素质教育中力有不逮。

(二)部分辅导员思想政治素养不高,政治敏感性不强

辅导员是思政教育的实施者和指导者,要“积极引导学生不断追求更高的目标,使他们中的先进分子树立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确立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念”。②目前,部分辅导员对党的理论知识、重要思想的学习不够深入,较少关心国家时政,对学生进行思政教育时缺乏理论基础,进而造成工作的被动;有的辅导员政治敏感性不强,面对突发事件组织协调和处理能力不足,易造成严重后果。

(三)部分辅导员行为示范作用差,缺少人格魅力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高校辅导员若要成为学生健康成长的知心朋友,必须在个人行为方面做好表率,展现出良好的人格魅力,以真正感染和引导学生。目前,有的辅导员为人师表意识淡薄,在工作中不注意个人形象,举止轻浮;有的辅导员过于看重利益得失,自我评价偏高,自控能力不强,角色定位不准确。这些行为均严重损害了高校辅导员队伍的形象,造成了不良影响。

(四)部分辅导员缺乏敬业精神,育人意识淡漠

“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精一行”是对敬业精神最好的诠释。然而,在实际工作中,有的辅导员缺乏职业理想和立业意识,过分注重自身利益,强调个人发展,仅把在高校工作当做是职业跳板或谋生手段,甚至把主要精力放在个人“第二职业”上,没有真正认识到教书育人的重要意义;有的辅导员责任心不强,工作上敷衍懈怠,遇事只一味抱怨,不讲奉献;有的辅导员在工作中缺乏耐心和爱心,对学生的事情漠不关心;有的辅导员工作经验不足,创新意识不够,工作方法欠妥。这些表现,直接影响了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效果。

三、提升高校辅导员人文素养的重要意义

(一)提升高校辅导员人文素养是推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需要

《高等学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暂行)》中对高校辅导员从事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所具备的综合素质和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经济信息高速发展的今天,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因此,辅导员应根据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新要求,不断提升个人综合素养,才能有效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辅导员人文素养是其个人综合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可或缺。辅导员只有展现出过硬的思想素质、扎实的人文素养、优良的工作作风和阳光积极的心态,才能触及学生心灵,深深感染和打动学生,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提升高校辅导员人文素养是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迫切需要

开展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是为了培养大学生的人文精神,最终目的是希望通过一系列人文教育,使学生能吸收有益知识,内化于心、外践于行,培养其独立思考能力,完善自我人格。随着社会的发展,大学教育逐渐向大众教育转变,仅靠专业知识参与就业竞争已日显单薄,严峻的就业形势对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高校辅导员作为人文素质教育的组织者、实施者、指导者和参与者,其人文素养的高低直接影响人文素质教育的效果。目前,辅导员的人文知识结构不尽合理,智能品质和情绪调控能力较低,开展人文素质教育的能力亟待增强。

(三)提升高校辅导员人文素养是坚持以生为本、建设服务型高校的需要

辅导员的人文素养,对于坚持以学生为本,建设服务型高校,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为此,成都文理学院强化了“是否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是否有利于学生的个性特长发展、是否有利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③的教育教学评价标准。中华传统文化中的民本思想,儒学推崇的“仁爱”思想,对于辅导员树立“以生为本”的意识能起到积极的作用。辅导员是与学生联系最紧密的高校管理者,这要求其在管理学生过程中坚持“以生为本”原则,关爱每一名学生;在分析和解决问题时,把学生利益和学校、国家的整体发展作为工作的中心。

四、提升高校辅导员人文素养的途径探索

提升辅导员人文素养,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长期积累。在提升辅导员人文素养的途径探索方面,首先要转变观念,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导向,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在尊重知识、人才的前提下,将内在努力与外在支持相结合,才能逐步提升高校辅导员人文素养,确保思想政治教育和人文素质教育顺利开展。

(一)高度重视辅导员的选拔、任用和培养,建立健全辅导员管理和培训机制

1.《高等学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暂行)》中对从事辅导员职业应具备的基础知识和能力特征做了规定:“具备宽广的知识储备,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哲学、政治学、教育学、社会学、心理学、管理学、伦理学、法学等学科的基本原理和基础知识。”“政治强、业务精、纪律严、作风正。具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相关学科的宽口径知识储备。具备较强的组织管理能力和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及教育引导能力、调查研究能力等。”④高校应高度重视辅导员队伍建设,把好入口关,在辅导员的选聘和考核上,不仅要考察其道德品质、业务能力和理论水平,还要考核其人文素质。同时,建立起人文素质考核选拔机制,将良好的人文素养作为上岗的要求之一。

2.管理机制是决定管理功效的核心问题,辅导员管理机制构建问题关系到辅导员队伍建设的全局。因此,要提升辅导员的人文素养,首先应根据《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高等学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暂行)》等文件要求,结合高校自身实际,逐步加快辅导员管理运行机制的建设和完善。例如,高校可制定《辅导员选拔条例》、《优秀辅导员评选办法》、《辅导员奖励实施办法》、《辅导员工作考核办法》等,在绩效考核的基础上完善辅导员工作激励机制。科学合理规定薪资标准,做到工作量与待遇挂钩,能者多劳,多劳多得;对考核优秀的辅导员给予物质和精神奖励,发挥先进典型示范引领作用,从而增强辅导员的荣誉感、成就感。

3.高校要建立科学化、系统化的培训机制推动辅导员人文素养的提升。通过老带新、召开交流会、举办学术讲座、专题培训、外出培训和学习深造等途径,提升高校辅导员的组织、管理和沟通能力。以成都文理学院为例,学校每年组织新进辅导员参加全省高校师资岗前培训,定时选派辅导员参加教育部高校辅导员培训和研修基地的轮训,定期组织校内学生工作专题培训。由于该校辅导员承担了人文素质教育课程的教学工作,为拓宽辅导员的文化知识,提高其教学水平,学校素质教育教研室还专门为辅导员开设了人文知识的专业培训,邀请各类专家学者为辅导员授课,很大程度上促进了辅导员队伍整体文化水平的提升。同时,为了增强辅导员的能力建设,学校开展了辅导员职业技能大赛,开设主题演讲、学生辨识、主题班会和基础知识测试等,通过以赛促学的方式提升辅导员的综合素质。

(二)强化辅导员自我认识,注重理论与实践结合,多措并举提升自身修养

1.坚定信念,提高自身思想政治素养。辅导员要明确自身职责,树立正确的思想政治意识,坚持政治立场和信念;具备较高的从事思政教育的理论、政策水平,用科学发展观武装头脑,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导向。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

2.乐学勤思,提高文化水平。当今社会是学习型社会,辅导员须自觉学习文、史、哲、教、管等相关学科的知识,不断完善人文知识结构。同时,还应养成阅读的习惯,读一些人文经典,特别是传统文化经典,从而丰富自身文化底蕴,为更好地开展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

3.在工作中锻炼自己,增强创新意识和科研能力。高校辅导员应把学生工作当做学问去研究,创新工作理念;把学生工作当做事业去发展,立志成为思政教育管理的专家、行家。

4.增强责任意识,展示人格魅力,强化敬业精神。辅导员要培养和建立健康完善的人格、高尚的人文情怀和强烈的责任意识,力求以自己崇高的思想境界、高尚的道德情操去感染学生,引导学生塑造良好的人格。

5.心态阳光,心理素质过硬,增强心理辅导能力。目前,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日趋严重,辅导员应明确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首先,辅导员要心理素质过硬,找准自我定位,做到心态阳光,兴趣广泛,意志坚强,这样才能发挥好自身的作用,解决工作中的矛盾。其次,通过借助心理学相关知识和积累心理辅导经验,增强心理辅导能力,在学生出现心理问题时,及时干预。

(三)营造浓郁的校园人文环境和氛围,潜移默化地提升高校辅导员人文素养

辅导员的成长变化是内外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自身修养的提升,离不开外部良好环境的推动。大学校园浓厚的文化环境本身具有强大的感染力和渗透力,它潜移默化地传递着人文精神,促使辅导员将人文精神内化为个人品质。

1.加强校园人文环境资源,营造浓郁人文氛围。高校可根据自身实际,在校园内悬挂为人图像,修建名人雕塑,建设文化长廊,展示传统文化、风俗人情。以成都文理学院为例,该校校园内有多座名人雕塑,教学楼公共场所随处可见名言警句,有传统和现代结合的文化艺术墙,有广集古今书法大师精品的书法长廊,有特色鲜明的音乐楼,有供教职工休闲娱乐的阅览室、音乐展示室等,是一所集“书香、墨香、花香”为一体的现代园林式学府。

2.开展各种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丰富辅导员的文化生活,陶冶情操。如开展教职工讲课比赛、课件比赛、演讲比赛、辩论比赛、书画比赛和文艺演出等活动,丰富辅导员的文化生活,在参与活动中将人文知识内化为自我品质。在成都文理学院,辅导员积极参加学校工会组织的教职工足球、篮球、羽毛球比赛;在一年一度的科技文化博览节上,辅导员参加教师讲课比赛和课件比赛,获得了不俗的成绩。这些活动均有益于辅导员的身心健康,对提升其人文素养具有积极的作用。

注释:

①.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4-5-5.

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令第24号《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gov.cn/gongbao/content/2007/content_705523.htm.

③卢铁城.校园文化建设和大学制度研究[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14.

④教育部关于印发《高等学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暂行)》的通知moe.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s7060/201404/xxgk_167113.html.

参考文献:

〔1〕简福平.当前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应着力把握好的几个问题[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6,(10).

〔2〕神彦飞,杨伟宾.高校辅导员知识与能力结构探究[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3,(10).

〔3〕武军莉,范严伟,何晓霞.加强高校辅导员人文素质的思考[J].甘肃科技,2013,(2).

大学生心理辅导论文篇5

关键词:高校;辅导员;角色;素质;培养

一、高校辅导员的角色定位

1 高校辅导员是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引导者

现代社会是一个多元化的社会,学生选择越来越多,所以,高校辅导员应该在学生人生规划的各个方面提供有效的引导和建议,成为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引导者。

引导者的角色,是高校辅导员所表现出来的首要的、最明显、最直接、最富于时代性的角色特征。这种角色因为具有很强的专业性而处于核心的地位。其角色功能主要是引导大学生全面地发展。一是思想引导。主要是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引导大学生如何正确地认识社会、评价社会和适应社会;引导大学生成为有爱心、责任心、良好的道德品质的社会主义的合格公民。二是学业引导。主要是引导大学生制定适宜的学习目标,并确认和协调达到目标的有效途径;引导大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学习策略;引导大学生主动创建互相接纳的、宽松的学习气氛,激发大学生的学习兴趣。三是生活引导。主要是引导大学生树立科学合理的消费观念,进行文明消费;引导大学生遵守日常的行为规范,做文明大学生,引导大学生建立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四是职业引导。主要是引导大学生认识自我、了解自己所学的专业及发展的前景;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引导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引导大学生进行职业综合素质的培训;引导大学生实现从学生到职业者的角色转换。五是心理引导。主要是引导大学生正确地面对学习、生活和就业的压力;引导大学生有意识地掌握自我心理调节和消除心理困扰的方法;引导大学生正确地处理好人际关系;引导大学生以乐观、平和、积极的心态面对待人生。

2 高校辅导员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服务者

随着高校教育体制的全面改革和教育产业化的发展,学生是教育的消费者的观念逐渐为人们普遍接受。学校与学生的关系发生了变化,这一关系的变化,使得高校辅导员的角色从教育者、管理者向服务者转换。

服务者的角色,是高校辅导员最基本的角色。服务性是高校辅导员工作最本质的特点。主要是为大学生的日常管理提供服务;为大学生的各项实践活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服务者;是大学生可持续发展以人为本的先进理念;较高的专业知识素质。较强动提供服务;为困难大学生提供帮助和服务;为大学生提供心理咨询服务;为大学生就业提供服务。

3 高校辅导员是大学生可持续发展的研究者

新形势下大学生的发展出现了新的趋势:一是大学生的发展定位越来越重视个性化;二是大学生的发展方向越来越多样化。大学生发展的新趋势对高校辅导员工作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这就使得高校辅导员要适应新的要求拓展自己的角色,从经验者向研究者发展。

“辅导员成为研究者”应该成为一种新的教育理念。辅导员是学生全面发展的引导者,要引导每一个学生全面、主动地发展,辅导员是学生健康成长的服务者,要根据学生的需求提供优质的服务,而要使“引导”、“服务”的工作做得有效、高效,辅导员必须研究大学生成长、成才和发展的规律。在传统的工作模式中,辅导员的任务仅限于教育管理,没有以研究为依托的教育管理,往往容易重复旧经验,照搬老办法,无法真正有效地引导大学生的发展。辅导员要成为一个研究者,就要在引导、服务的过程中,以研究者的眼光审视和分析实践中的各种问题;要注重行动研究,对积累的经验进行总结,使其形成规律性的认识。

二、高校辅导员素质的基本要求

1 具有以人为本的先进理念

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是围绕丰富多彩、各具个性特色的大学生而进行的。“以人为本”的先进理念,既是思想政治工作的出发点和立足点,又是思想政治工作的归宿和目标。计划经济时代形成的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模式,之所以在新的时代背景下乏力和不适应,难以奏效,其根本原因就在于对教育对象――活生生的人缺乏充分的理解和针对性。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大学生的自我意识不断觉醒,对自我的尊严、权利、价值等方面的要求不断增强,思想政治工作者必须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以人为本就应该充分遵循理解人、尊重人、关心人的原则,了解和熟悉大学生的思想状态,尊重和承认他们的身心差异和个性特点,增强工作的主动性,提高针对性,把握规律性,鼓励和激发他们的创造性,维护和满足他们的合法权益和正当需求。

2 具有较高的专业知识素质

大学生是一个知识层次较高的群体,有很强的求知欲和奋发向上的精神,他们敬仰和崇拜学识渊博、成就斐然的思想政治工作者,这在客观上要求辅导员具备渊博的知识、较高的人文素养,要有合理的专业知识结构。一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包括马克思主义理论及其在中国的发展、中国共产党党史与党建理论、共青团的历史与团的建设理论、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人生观理论、思想道德修养等方面的理论知识。二是要有思想政治教育的本体学科知识,语言文字学、演讲、写作等操作学科知识,以及哲学、法学、政治学、教育学、管理学、心理学、人文自然学科等背景学科知识。三是辅导员应根据自己的特点在学生思想教育、心理健康教育、职业生涯规划、学生事务管理的某一方向掌握较为系统的专业知识。

3 具备较强的专业技术能力

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面广,环节多,任务重,突发性和不可预测事件时有发生,这就要求辅导员应具有较强的业务能力,不仅要具备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分析判断能力、组织管理能力、沟通协调能力,自我控制能力,还要具备创新能力、反思能力和教育科研能力。这样才能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预见性、科学性、实效性和针对性,更好地服务于大学生的成长成才。

4 具有良好的个性发展倾向

辅导员的个性倾向是指他们从事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工作应具备的人格特征,或者说他们适合做思想政治工作的性格倾向。良好的个性发展倾向,是辅导员发挥特长做出成绩的重要因素,它包括轻松愉快的心境、豁达开朗的心胸,富有爱心,同情心、亲和力、责任心和坚韧不拔的毅力等,也包括辅导员对自我工作的认同感和成就感。以此来提升辅导员自身的人格魅力,使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号召力、凝聚力和战斗力。

三、加强辅导员素质培养的对策建议

1 明晰辅导员的角色和身份,确定辅导员的发展方向

教育部《普通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指出“辅导员是高等学校教师队伍和管理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教师和干部的双重身份。辅导员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高校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辅导员应当努力成为学生的人生导师和健康成长的知心朋友。”由此可见,高校辅导员最为核心的职能

应当是思想政治教育和成才指导。这就需要高校领导和辅导员自身明晰辅导员的角色和身份,根据辅导员工作的性质、特点和任务以及辅导员的素质和能力,确定辅导员的发展方向。如,具有干部身份而又对从事思想政治科研教学具有浓厚兴趣的辅导员,可以从经常性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向思想政治课教师方向发展;对于学术和业务工作都很强的辅导员,学校应当重视并加大培养力度,作为学术骨干和院系行政领导的后备力量;对于在工作中表现出突出的领导管理能力的辅导员,可以提拔到学校党政管理岗位;对于在从事辅导员工作过程中,在心理辅导、职业发展等领域有特长的辅导员,可以向学校心理咨询中心和就业指导中心转岗。学校要逐步构建各类机制,给辅导员以明晰的预期,既促进队伍建设,又促进辅导员的职业生涯发展。

2 构建科学合理的培训体系,强化辅导员的培训工作

辅导员不仅要具备专与博的知识,而且要掌握必要的技能,把握思想政治工作的规律,具备较高的职业素质和职业情感。这就需要构建科学合理的培训体系,强化辅导员队伍的培训工作,才能提升辅导员的素质和能力,从而推动辅导员队伍的建设。一是岗前培训。新任辅导员在上岗前都要接受岗前培训。培训内容包括教育学、心理学、青年学、管理学以及思想政治理论、辅导员职责、任务和管理制度等方面。培训方案及内容由教育行政管理部门统一确定,培训合格后由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发给从业资格证书才能上岗。二是在职培训。制定辅导员培训规划,建立分层次、多形式的培训体系,通过培训,不断提高辅导员思想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同时从制度上保证他们工作有条件、干事有平台、发展有空间,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根据学校实际情况有计划、有步骤地选送辅导员参加与本职工作有密切联系的学习培训。让辅导员通过读硕士、博士研究生,脱产进修、出国深造、学习访问等学习学生工作理论及相关知识,及时进行知识储备和更新,逐步实现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在重视理论学习的基础上,还要开展相应的实践能力培训,可以通过社会实践、外出考察、岗位轮换、挂职锻炼等方式提高辅导员的实践能力,积累工作经验。

大学生心理辅导论文篇6

abstract:theinstructorhastheimportantinfluenceinthequalitycollegesanduniversitiesregardingthestudentintheentireuniversitylife.isfollowingthehighereducationsystem'sreform,thestudentinschoolperiodappearsthequestionaregettingmoreandmore,thisgavethecurrentinstructortoworksetastricterrequest.thisarticleunifiestheactualsituationwhichtheuniversityeducates,hasanalyzedtheinstructortherelatedquestionwhichneedstopayattentionunderthenewtimeeducationalbackground.

关键词:高职院校辅导员探究

keyword:Qualitycollegesanduniversitiesinstructorinquisition

作者简介:岳媛(1985.1―)女,籍贯:河北省唐山市,河北建材职业技术学院,教师,助教,研究方向:思政

大学校园又如一个“小社会”,学生除了学习之外还会遇到各种不同的干扰。“心理扭曲、网络成瘾、考试挂科”等都是现前大学生面临的问题,也是高职院校教育需要改革的对象。以辅导员为主的管理队伍的能力素质的提升已成为高校工作的重点内容,其对大学生的引导作用是极为显著的[1]。但面对新时期的高职教育,辅导员还需对相关方面加以注意。

一、职业素养――辅导必备能力

作为辅导员,其在辅导学生之前必须要养成良好的职业素养,这直接关系着学生能否健康成长、顺利成才。高职院校是我国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基地,辅导员应深刻认识到自己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性,从多个方面积极培养自身的职业素养,让辅导工作发挥出最大的教育价值。其职业素养包括:

1、思想政治。我国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国家,且全国高校都在倡导思想政治教育理念。辅导员需积极学习“马克思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等伟大理论,以提高自己的思想政治素养。只有这样才能在辅导学生过程中,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提高爱国爱民的社会意识。

2、创新意识。“创新”是新时期社会主义重点倡导的理念,国家唯有创新才能持续发展,而辅导员只有具备创新能力才能“管理好、辅导好、教育好”学生。理念上,辅导员需坚持创新体制改革;行为上,辅导员需开拓新的学生管理模式,从多个方面创新已保证辅导工作顺利开展[2]。

二、心理疏导――解除学生烦恼

进入高职院校学习后,学生离开了父母,离开了家乡,很多生活、学习上的琐事常会给学生带来各种烦恼。若长期受到烦恼的困惑,学生的心理必将受到影响,许多心理问题随之而来。辅导员加强学生的心理疏导则是当前工作中需要注意的重中之重。辅导员需遵循以下原则:

1、个体差异原则。受到家庭环境、教育条件、物质生活等因素的影响,大学生彼此间形成的差异性也更加明显,学生在学习爱好、生活品位、人文素质等都存在了很大的差异[3]。这就提醒辅导员在对学生进行心理疏导时,必须遵守“个体原则”,立足于学生的差异性制定针对性的辅导策略。

2、理论运用原则。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强调:“理论是指导实践的根本。”理论在人们社会实践活动中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辅导员在对学生心理辅导过程中,应该不断提高自己的理论知识储备,如:心理学、哲学、社会学,在面对形形的学生时才能灵活运用理论知识辅导。

三、网络辅导――消除社会公害

当前,“网络成瘾”已经成为了社会“公害”之一,其给大学生带来的负面影响巨大。据调查显示,我国每年高校因“网瘾”而荒废学业的大学生占到20.7%。很多学生迷恋于网络游戏,不仅耽误了学习时间,也花费了大量的金钱、精力。因而,网络行为的辅导成为了辅导员需要积极关注的话题。

1、邀请专家指导。为消除“网瘾公害”,辅导员除了自身的努力工作外,需和其它高校专家们共同合作,提高网络辅导的工作成效。如:辅导员可诚心邀请社会学、政治学等专业人士到学校与学生互动,从不同的角度阐明不正常网络行为带来的危害,让学生在思想意识上树立“健康网络”习惯。

2、抵制不良信息。“资源共享”是网络化的最大优点,但也是学生接触不良信息的根源。许多反派言论、不良思想等在网络上广泛流传,给大学生思想造成严重的腐蚀[4]。如:色情、血腥、迷信等信息直接影响了学生的行为活动,辅导员应坚决抵制这类现象,重点教育学生。

结论

在高职院校教育发展过程中,辅导员的作用受到了诸多高校的重视,其对于学生的健康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作为辅导员,应深刻认识到本身工作的教育意义,针对大学生面临的各种问题开展辅导工作,让自己的作用得到充分发挥。

参考文献:

[1]周学云.高职院校的辅导员队伍建设工作[J].考试周刊,2009,12(7):31-32.

[2]高家良.浅析辅导员需要具备的职业素养[J].陕西教育?行政,2008,20(10):16-18.

大学生心理辅导论文篇7

[关键词]高校辅导员;科研能力;探索;对策

[Doi]10.13939/ki.zgsc.2016.38.095

1辅导员科研能力的现状及原因

以黄河科技学院辅导员科研能力现状为例表现为:无职级占20%,初级占45%,中级占35%,整体职称普遍较低;学历上看本科学历占41%,硕士学历占59%,表明辅导员队伍的学历在不断提升;从来看,主要是省级一般期刊,高质量期刊极少;从主持课题来看,主持校级课题人员占29%,主持过省市级课题的占12%,大多数人员基本上处于参与课题研究“挂名不出力”状态。在高校转型发展中辅导员科研意识逐渐增强,但在面对科研课题时仍显无能为力。产生上述的现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原因。

1.1高校辅导员缺少科研时间

《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对辅导员的八项职责进行了明确要求,内容可归纳为:以理想信念、爱国主义、道德规范为重点的思想教育和引导;以学业指导、就业指导、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校园文化建设为重点的指导咨询;以落实规章制度、解决实际困难为重点的学生事务管理[1]。24号令要求辅导员管理好学生的方方面面,通过辅导员深入学生吃、住、学的一线,及时了解学生在家庭、经济、学习、就业、交往、情感等方面的情况,给予及时有效的引导和疏导,实现大学生全面发展的目标。辅导员整天忙于应付日常繁杂琐碎的学生事务管理工作,根本没有时间和精力投入到学生工作的科学研究中。

1.2高校辅导员缺乏科研意识

高校辅导员的科研意识是指能够在学生管理工作中及时发问题并积极主动进行探索研究和解决问题的意识。高校辅导员在处理日常学生事务中,面对的部门非常多,大多时间都是在处理事务性工作,琐碎繁杂。这就影响了辅导员进行科研的意识;有部分辅导员认为带好学生,不出问题就行,没有必要进行科学研究;也有辅导员习凭借过去的经验解决问题,却没有意识到提升科研能力可以提升工作效率。长此以往,辅导员对科研的失去了兴趣,严重制约了辅导员科研能力的提升[2]。

1.3高校辅导员缺少科研能力

科研能力是指运用所学知识进行科学研究的能力,主要包括科研选题的能力、科学的方法分析问题能力、搜集文献资料的能力和撰写科学研究成果的能力等。因为辅导员搞研究申请的课题大多是和学生工作相关的心理、就业、思政、资助等相关内容,对于这方面专业毕业的辅导员来说具有一定的基础,做起研究要相对容易。而非相关专业背景的辅导员研究起来就显得很吃力,很多专业的内容都不能很好地理解和把握,更别提做好课题研究了[3]。大部分辅导员表示自己在申报课题、查阅资料、统计分析数据时感觉很吃力,不能够有效运用专业知识进行科学研究。这种科研能力的缺少,严重阻碍了高校辅导员科研能力的提高,因此有待于进一步的加强和培养。

1.4高校辅导员缺少科研氛围

由于辅导员专业背景相对分散,辅导员职业化、专业化程度还不够,加之繁重的工作任务,辅导员的时间和精力都有限,缺少在一起讨论研究和解决问题的机会。在辅导员的各类培训中,更多关注的是辅导员职业技能的培养,缺少对辅导员科研上的培训和指导。目前,高校辅导员的科研工作多处于自发、散养的状态,从事科研时往往在单打独斗,研究方向分散不成系统。这样的氛围直接导致辅导员科研意识的缺乏,科研成效也不高。

1.5高校辅导员科研成果有待提升

科研成果的质量是高校辅导员科研能力的直接体现。部分辅导员取得了一定的科研成果,但这些成果大部分停留在校级成果水平,市级成果就很少,更别提省部级和中部级的,大多数成果都发表在省市级期刊上,质量不高。从辅导员科研的内容上看,多数表现为对学生事务工作现象的描述,缺乏科学的理论分析;从辅导员科研成果的质量上看,表现为实践应用性不强,难以形成实践――理论――实践的良性循环,没有创新性,推广和应用的价值不高。这从侧面反映出了高校辅导员理论基础不扎实,不能对科研选题做进一步的分析和研究。以上分析体现,高校辅导员的科研成果在数量上升的同时,还需进一步提升质量。

2高校辅导员科研能力提升的意义

科研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辅导员对学生事务工作规律的探索和掌握,决定着辅导员工作的成效。对辅导员提出科研要求,倡导辅导员由经验型向学术研究型转变,提升科研能力,是切实提高辅导员理论水平和工作水平、实现专业化、职业化发展的需要[4]。

2.1科研能力提升有利于培养辅导员创新能力

创新是民族发展的灵魂,也是高校辅导员必须要具备的基本能力。辅导员加强科研能力的培养,有利于掌握从事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必备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熟悉教育规律,具有比较广博的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知识,以及良好的文化素养;有较强的组织活动、调查研究能力以及语言和文字表达能力。科研选题,有助于增强辅导员的分析判断力、预见力和决策能力;科研收集和运用文献,有利于辅导员信息处理能力、理解能力和应用能力的提高;科研调查研究,能锻炼辅导员的组织协调和语言沟通能力;最后,科研写作论文,又能显著地提高辅导员的文字表达能力和培养严谨的治学态度,科学研究已被实践证明是培养辅导员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5]。

2.2科研能力提升有利于推动辅导员工作成效

面对当前多元化的文化背景和“95后”大学生个性鲜明的特征,辅导员面临的教育对象也呈现多元化的趋势,辅导员工作日益呈现出复杂性和挑战性的新局面。对于大学生思想呈现新的变化特征,仅凭满腔的工作热情是很难做好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提升辅导员的科研能力,让辅导员带着思考开展工作,成为“思考的探索者”,会提高在各项工作中的主动性,激发工作动力,提高工作成效。高校辅导员工作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最前沿,更加需要紧跟新形势,分析新问题,通过科学研究潜心钻研,不断探索,创新学生工作的方法,解决学生工作中遇到的新问题,扎扎实实地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2.3科研能力提升有利于增强辅导员职业幸福感

辅导员工作是一项重复性的工作,需要在常态工作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并实现自身的成长。辅导员在实践中通过科学研究把工作经验进行深入思考、分析、总结、归纳,总结出规律,进行理论升华,在具体工作和科学研究的过程中,逐步把自己打造为既精通学生事务又有科学研究能力的专家,在工作和发展中呈现和谐统一,从而产生幸福感。

3辅导员科研能力提升的途径

要提高高校辅导员的科研能力,需要强化辅导员职业化建设,通过建立稳定的职业发展机制加大对辅导员科研能力的培养。

3.1减轻辅导员工作负担

通过科学研究正确把握学生工作的规律,科学理性地开展工作,提高辅导员工作效率,节省时间,减轻辅导员负担。高等教育研究专家杨德广教授倡导高校辅导员要坚持“工作、学习、研究”的六字方针,即围绕日常工作而努力学习,对工作出现的问题进行思考研究,再用研究的成果指导实践,形成“实践――理论――实践”的良性循环。科学研究的指导使辅导员轻松地完成日常的繁杂工作,为继续科学研究指导日常工作提供时间的保证。

3.2增强辅导员科研意识

高校辅导员在长期的工作中经常会遇到新问题,并对这些新的问题进行思考和研究解决的过程就是辅导员的科研意识。高校辅导员的工作不仅要面对就业创业指导、职业生涯指导、心理健康还有陷入情感、网络等诸多现实问题,还需要处理和解决个性迥异的大学生群体中的多样问题。因此,具备科研意识的高校辅导员能够将实践经验进行积累,通过思考、分析,解决学生琐碎事务中的新问题,把思考、解决的过程进行归纳总结上升为科学的理论,形成科研成果指导日后工作。科研意识提高辅导员工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从而能够不断提升科研水平。

3.3培养辅导员科研能力

高校辅导员通过科研能力的提升,才能占领理论高地,才能加强对学生进行正确的思想政治教育引导;才能够将日常繁杂工作简单化,简单的事情条理化,更好地成为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领路人。首先,结合专业加强培训,由于高校辅导员队伍的专业五花八门,学校应该加强辅导员马列主义的学习指导,强化教育学、心理学、哲学、政治学、法学等学科的培训,提高辅导员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能力。其次,开展课题申报、论文撰写的讲座。进行科学研究首先从查阅文献资料、分析资料到结合课题选题,找出要解决的问题,结合课题研究内容,对课题的创新点和推广应用价值进行理论分析,形成研究报告和学术论文成果,强化辅导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长期的积累资料,增加经验,为日后解决实际问题,申报课题和撰写论文奠定坚实的基础。

3.4明确辅导员职业角色

中共中央明确提出,高校辅导员具有教师和干部的双重身份,学校应鼓励辅导员参与教学和科学研究,承担思想政治专项科研课题。落实辅导员是思想政治教师的身份,提升辅导员职业认可度。学校提供资金、项目的支持,创造公平竞争的环境,不断推动辅导员积极参加科研、和课题申报的进程。逐步使辅导员从事务性工作中走出来,有更多精力来进行思想政治工作研究。

4结论

高校辅导员的工作应是一种创新性工作,通过科学研究揭示、掌握和运用思想政治教育规律,增强教育效果和工作效率。不断增强创新管理能力和科研能力,运用新的理论和新的方法,去分析和解决学生工作中的新问题。辅导员必须树立学习意识,扎实做好大学生思想教育和管理工作,勇于探索,善于反思总结,从而提升辅导员科研能力。

参考文献:

[1]骆文俊.高校辅导员队伍职业化和专业化建设[J].中国校外教育,2013(7):56-57.

[2]沈慧.年级组模式下独立学院辅导员科研能力提升思考[J].学理论,2013(12):342-343.

[3]吴庆云.浅析如何提高大学生科研创新能力[J].教育教学论坛,2012(11):12-13.

大学生心理辅导论文篇8

关键词:高校辅导员;文化建设;理论与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1101(2013)04009704

文化凝聚共识,文化提升自觉。从文化的角度,探讨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是新的历史时期探索和研究高校辅导员工作规律、提高辅导员社会地位的发展趋势,是从根本上重视辅导员队伍建设、最大限度地发挥辅导员队伍效能、从而提高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必然要求。

一、辅导员文化的内涵和要求

关于什么是辅导员文化,专家学者说法很多,表述也不尽一致。相比之下,笔者比较认同这种说法:“辅导员文化,是辅导员群体在长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形成的,以价值观为基础,以道德规范、行为准则、思维方式、精神风貌、组织体制等为内容,并随着历史和社会发展而不断丰富和完善的一种独具特色的行业文化。”[1]

笔者结合自己的工作实际,对辅导员文化的内涵要求作如下解读:(1)政治层面,要有与党的教育方针相适应的政治立场、政治意识、政治水平,辅导员的一切思想和行动都要服务于和服从于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这个根本目标;(2)精神层面,要坚定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努力形成与此相适应的体现辅导员岗位特点和要求的核心价值观;(3)行为层面,相互配合、密切协作,既有辅导员个体风采的展示,又有统一的工作规范和团队的整体配合,既有严谨求实的过硬作风,又有创新的活力和拼搏的激情;(4)学习层面,要把学习当成一种责任,当成工作的一部分,做到学习工作化、工作学习化,学习与育人与育己相结合;(5)机制层面,指能使辅导员发挥作用、开展工作、提高水平的各种制度和机制,如选拔制度、日常管理制度、培训进修制度、考核制度、晋升制度、保障制度等。

辅导员在工作中表现出来的整体配合、合作协作、取长补短、共同进步的团队精神,以及由此产生的对辅导员组织或群体的认同度、自豪感、归属感、凝聚感是辅导员文化的核心体现。

二、加强辅导员文化建设是时代要求

第一,是由辅导员文化的作用和特性所决定的。辅导员文化也和其他文化一样,具有标识、规范、导向、整合、凝聚等功能。辅导员以其趋同的价值取向、相同的工作内容和方法、以及独特的办公场所或载体等与其它岗位相区别,具有标识性;以有形或无形的方法明确提倡什么、禁止什么,鼓励什么、约束什么,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什么,具有规范性;对辅导员个体的价值选择、行为方式、工作理念起到引导作用,具有导向性;使辅导员个体之间不同的专业背景、不同的性格气质、异于甚至悖于辅导员岗位要求的思想观念,在长期的工作实践中,通过相互融合、吸收、适应,形成具有统一目标、协调一致的统一体,具有整合性;从思想、价值、行为、精神、道德等个方面使辅导员凝聚起来,产生巨大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具有凝聚性。辅导员文化的这些功能和特性都对辅导员增强职业认同,凝聚职业牵引,完善职业素养、做好育人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第二,文化建设是辅导员队伍建设的灵魂。辅导员队伍建设包括很多内容和很多方面,从横向分析,有作风建设、能力建设、组织建设、思想建设、制度建设等;从纵向分析,包括辅导员的选拔、培训、管理、考核、激励、发展、政策保障等;从性质上分析,有精神层面的,有活动层面的,有物质层面的等等。而文化建设是精神层面的建设,是触及人的灵魂的建设,是根本性的建设。吴士宏在她著的《逆风飞扬》中这样说过:“在21世纪,谁拥有文化优势,谁就能掌握主动权,在激烈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是如此,辅导员队伍建设何尝不是如此。所以,抓住了文化建设,就是抓住了辅导员队伍建设的“总”,就是抓住了“牛鼻子”。

第三,文化建设是辅导员队伍职业化专业化的内在要求。

高校辅导员的职业化、专业化是高等教育发展的新形势对辅导员工作的战略性要求,越来越得到了高等学校和学界的重视。辅导员队伍职业化是指辅导员职业具有独特的入职条件和职业要求,有独特的工作方法和运行机制,能使从业人员成为终身从事的岗位。辅导员队伍专业化是指辅导员具备专门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成为学生教育和管理的专家和业务能手。客观说,目前辅导员的工作现状,与职业化和专业化的要求还有不小差距。在《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中还没有“辅导员”这个职业,说明辅导员的社会认同度还比较低,从现实情况看,准入条件和工作要求也比较宽泛,造成了辅导员的职业感觉模糊。辅导员还没有单独的职称晋升系列,事无巨细的事务性特点,造成了辅导员专业内涵的模糊,不利于辅导员的专业化发展。而无论是职业化,还是专业化,都离不开辅导员的高度认同和情感凝聚,使他们从内心深处感受到辅导员岗位是他们赖以生存和发展、甚至可以托付一生的职业,并由衷激发出为这个职业而奋发钻研、奉献付出的精神动力。辅导员文化建设,通过研究和探讨辅导员队伍的地位、作用、规律、特点、机制和贡献等,引起社会重视,提高社会认同度;通过研究和探讨辅导员的价值观念、工作职责、精神面貌、道德准则、行为规范、组织机制等,使辅导员激发内在动力,增强职业认同。

第四,文化建设是稳定辅导员队伍的重要手段。

我国在高校设立辅导员制度由来已久。辅导员制度不断完善,队伍建设不断加强,辅导员在高校发展和人才培养的过程中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辅导员的地位也得到了重视,现在又明确了“具有教师和干部的双重身份”,是“高校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的定位[2],为辅导员施展才干、发挥作用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环境和社会条件。但是,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辅导员队伍出现了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由于职责边界不清晰,造成了辅导员对学生的吃喝拉撒都要管,成为事无巨细的“高级保母”;各职能部门凡是与学生相关的工作,最后都落到辅导员身上,成为方方面面的“勤杂工”;辅导员处在学生工作的“最前沿”,没有任何“掩体”,特别是“安全责任重于天”,其他工作做得再好,只要安全出了问题就一票否决,造成了辅导员的“压力山大”。长此以往,辅导员感受不到应有的成就感和荣誉感,工作动力不足,甚至产生职业倦怠,人心思动,造成队伍不稳。通过辅导员文化建设,使他们充分认识辅导员岗位的特点和意义,明白在帮助大学生成长成才的过程中,在促进学校发展稳定的过程中实现自身价值和个人发展的道理,坚持育人为本,统一目标愿景,增强职业牵引,敬业爱生,努力“成为学生的人生导师和健康成长的知心朋友”。

三、辅导员文化建设的思路和实践

第一,提炼、践行核心价值观。如前所述,文化建设是辅导员队伍建设的灵魂;而凝炼并践行辅导员所特有的核心价值观,是辅导员文化建设的灵魂,可谓是“魂中之魂”。在这方面下功夫,能起到纲举目张、事半功倍的效果。

学院也借鉴兄弟院校的做法,结合学院的辅导员思想和工作实际,开展提炼辅导员核心价值观的活动。本科生四个年级的8名辅导员全部参与,大家查阅资料,开动思想,深入思考,纷纷提出自己的观点;之后,又通过充分的讨论,群策群力,集思广益;最后,凝炼出了学院辅导员“乐业、导航、协作、笃学”的核心价值观。这八个字分别从四个维度对辅导员核心价值观进行阐释:“乐业”即爱岗爱生,敬业奉献,这是工作态度和境界的维度;“导航”即对学生的思想政治、职业规划和人生发展进行人生导航,这是工作特质的维度;“协作”即在工作中要团结配合、密切合作、彼此关爱、共同进步,这是团队精神的维度;“笃学”即正确处理好日常事务和学习的关系,勤于学习,善于学习,提升业务能力和发展空间,这是终身学习的维度。令笔者感触颇深的是,在讨论、提炼辅导员核心价值观的过程中,大家以饱满的热情和主人公的姿态,敞开思想,相互启发,不断擦出思想的火花,不断升华对辅导员核心价值观的认识,这其实就是一次统一思想、凝聚共识、感受团队氛围的过程,就是一次辅导员核心价值观展示和体现的过程。这个凝聚着全体辅导员智慧和思想的核心价值观,制成扁牌,悬挂在辅导员办公室,时时警策着辅导员们,不忘责任,牢记使命,励志前行。

第二,完善多举长效的学习培训机制。

新世纪新阶段,终身学习已成为一个生存概念,逐渐成为一种社会意识,深入人心。对于辅导员来说,学习更有着特殊的意义。学习工作化,工作学习化,是对他们工作状态的写照,也是学习的基本要求。一方面,大学生的思想观念日益多元化、知识涉猎面广,要真正成为他们的“人生导师”和“知心朋友”,就必须通过学习,以渊博的学识,增强人格的影响和魅力;另一方面,辅导员岗位所涵盖的知识结构是多学科多门类的,如社会学、政治学、教育学、心理学、管理学、法学以及和学生专业相关的学科知识等,而每个辅导员个体的专业背景又是单一的,这种多学科的要求和单科性的背景,就是一对矛盾,解决这个矛盾的办法就是学习。所以,辅导员离开学习就像鱼离开了水,寸步难行。

怎么学习?结合辅导员的岗位特点和工作要求,笔者认为,主要有两种方法:一是在干中学,在学中干,把学习和阶段性重点工作紧密结合起来,不是为学而学,学习是为了提高工作水平,这是最有效、也是最容易做的方法。二是团队学习。“辅导员群体相异的多学科知识背景决定了团队型学习的互补性和启发性,也使辅导员群体共享学习资源,成为不可分割的学习共同体。”[3]本学院“辅导员论坛”就是这样一个团队学习的载体。“论坛”采取专题研讨的方式,一次确定一个专题,专题内容包括学习学校及上级有关学生工作的重要文件精神,研讨辅导员队伍思想建设、作风建设、文化建设等相关问题,交流工作经验,探讨和解决工作重点和难点等。“论坛”采取主题发言的形式,每次确定两名辅导员围绕确定的内容作主题发言。作主题发言的辅导员广泛搜集资料,认真准备书面发言稿或ppt。专题发言后,大家展开讨论和交流。负责人作总结发言。“论坛”从2012年初施行以来,已举办了13期,并作为一项学习制度长期坚持下去。对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进一步促进辅导员之间的相互学习和交流,增进辅导员的职业荣誉感和团队凝聚力,都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形成了辅导员队伍所特有的学习文化。

在辅导员队伍加强自身学习外,要加大对辅导员的培训力度。2013年5月,中共教育部党组下发《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培训规划(2013-2017年)》,明确把辅导员的进修培训纳入干部培训和教师培训规划,按照辅导员的职业特点、成长规律、发展需求,通过学历提升、社会实践、国内进修、海外研修等方式,加强对辅导员的思想政治理论、专业素养、职业能力等进行全面教育和培训,努力造就一支政治强、业务精、纪律严、作风正的高水平辅导员队伍。

第三,优化科学高效的工作机制。

辅导员工作机制是指为了保证辅导员工作的正常运行,内部各环节、各要素相互配合、相互协调、共同作用的有机整体。加强辅导员文化建设,要体现在科学高效的工作机制上。首先抓好建章立制工作,涉及到学生工作的各项评奖评优、党组织发展、学业预警、心理危机干预、贫困生资助、安全、第二课堂活动等工作,都通过制度的形式确定下来,做到统一政策,有章可循。电气与信息工程学院在2012年开展了制度建设年活动,制定或修订了十多个学生工作制度,为学生工作的科学化、规范化奠定了基础。其次,要坚持以学生为本的工作理念。尊重学生主体地位,一切为学生的成长成才服务,关爱每个学生,客观公正地对待每个学生,尊重他们的个性发展,培养他们的健全人格。再次,培养严谨细致的工作作风。学生工作事关学生的切身利益和长远发展,具有很强的政策性和复杂性,精细化科学化的要求越来越高,辅导员要本着为每个学生负责、为学生的长远发展负责的态度,严谨细致,精益求精,严格程序环节,细化时间节点,落实工作不打折,执行政策不走样,做到让学生满意,让学生家长满意,让领导满意。最后,建立完善辅导员管理和考评机制。科学制定辅导员工作职责,建立和完善科学合理的考评激励制度,在辅导员的工作条件、职称评聘、培养发展方面,采取倾斜政策,调动辅导员的积极性。对辅导员要施以人文关怀,关心他们的所思所想所需,解决他们的实际困难,改善他们的生活和工作条件,为他们有所做为、成长发展创造条件。

第四,打造和谐合作的团队精神。

团队精神既是辅导员提高工作能力、顺利开展工作的必需的氛围,又是辅导员个体工作状态和整体凝聚力的综合体现。辅导员团队表现出来的精神面貌积极向上,人际关系和谐融洽,互补互助,工作效率高,科研能力强,辅导员会感受到工作虽忙,但“忙并快乐着”,感受到团队的集体荣誉感和组织归属感,增强对团队的凝聚力和向心力,进而会自觉地严以律己,以实际行动维护和提升团队形象。所以,打造合作和谐的团队精神,是加强辅导员文化建设的重要着力点。首先要牢固树立共同的愿景,这个愿景说的具体一点,就是使每个学生都能学有所成,将来在社会上成为有用之材。这是形成团队精神的核心动力。每个辅导员的思想、行动都要统一到这个愿景上来,为实现这个愿景而共同努力。其次,建立良好的沟通交流机制。这是形成团队精神的不可替代的剂。辅导员之间经常的沟通可以拉近感情上的距离,分享工作得失,增强了解和互信,创造和谐的团队氛围。本学院通过每周一次的辅导员例会、一月一次的辅导员论坛等载体,建立了长期有效的沟通交流形式,还通过辅导员“民主生活会”的形式,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敞开心扉,交流思想,加深感情,推动工作。辅导员内部也开展各种形式的联谊活动,同时我们还走出去,跟其他学院的辅导员开展座谈交流和联谊活动。这些活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再次,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辅导员工作事务繁杂,加班加点是家常便饭。可以说,他们的岗位是“全天侯”的,非常辛苦。并且,他们的付出和回报,无论是在物质上还是在精神上,是不平衡的。所以,学校或学院要根据辅导员岗位的特殊性实行倾斜的工作补贴,根据绩效情况制定完善的奖励体系,学校和学院的领导要经常跟辅导员谈话交流,关心他们的生活,肯定他们的工作成绩,使他们感受到学校和学院对他们的重视和关心,增强工作的动力,全身心投入工作。参考文献:

[1]林国建.辅导员文化与辅导员队伍建设之理性思考[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2(7):69.

大学生心理辅导论文篇9

【关键词】人文关怀理论;高校辅导员;师生关系

高等教育是对于很多数大学生而言,是他们步入社会之前的最后一次接受学校系统教育的机会。与中小学阶段教育不同的是,在高等院校,学生们需要学习的不仅仅是未来工作中所需要的各种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更要学会诸如如何面对人生路上出现的种种挑战、在纷繁复杂的形势中冷静思考并做出正确选择等人生技能。辅导员的工作涉及到学生们的学习、生活、思想等各个方面,可以说是与大学生相处最多、关系最密切的老师,辅导员的一言一行都会对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养成产生极为深远的影响,因此,辅导员与大学生之间建立良好、和谐的师生关系,对于助力大学生成长成才来讲意义重大。而人文关怀理论则为广大高校辅导员做好这一工作提供了理论指导。

一、人文关怀理论的概念

一般认为人文关怀理论发端于西方的人文主义传统,其核心思想在于肯定人性和人的价值,追求人的个性解放和自由平等,尊重人的理性思考,关怀人的精神生活。引申到高校思政工作中,人文关怀是指以促进学生自由全面发展为目的,关心学生的学习、生活、思想动态及丰富多样的个体需求,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个性差异,激发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一言以蔽之,高校思政工作中的人文关怀就是尊重学生、理解学生、关爱学生、肯定学生、丰富学生、发展学生、完善学生。

二、将人文关怀理论应用于高校辅导员构建师生关系的必要性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进步,当代高校师生关系也产生了不同于以往的新的特点和变化,传统的“师道尊严”思想已经不能完全适应新的形势,当代高校辅导员需要一种新的理论来指导构建师生关系的实践。具体地:

(一)当代高校师生关系出现了一些新变化,传统的权威型师生关系在辅导员与大学生之间存在的基础愈加薄弱

首先,师生关系趋于市场化。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高校教育产业化的推行,教育被好多人等同于了商业服务,而师生关系也被定结为服务与被服务的关系,部分同学认为所谓师生关系就是“我上学我交费,你讲课你拿钱”,师生之间缺少产生更深层次感情的基础。其次,师生情感淡漠化。在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初期,大学辅导员与学生之间关系融洽,交流广泛。然而随着高等教育的普及,大学生数量陡增,现在高校中,一个辅导员往往带了几百名学生,又经常陷入各种事务性工作中无法自拔,导致很多学生一个学期也见不到辅导员一次。加之,当代大学生自主意识和独立意识越来越强,获得信息的渠道也越来越多,使其与辅导员之间沟通交流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越来越低。再次,师生行为选择趋向功利化。在大学,各行为主体都有自己的行为目标,其行为选择也是基于对行为结果的考量。作为辅导员,他们更多的是关注如何避免学生发生安全事故以及如何规避;作为学生,更多的是考虑自己毕业后的去向;而作为学校,则往往把注意力转向对学校经济状况和硬件条件的关注上。随着这种利益诉求功利化现象的加剧,师生之间也更加缺乏建立良好关系的基础。

(二)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是高校辅导员的核心工作之一,需要理论指导

当代高校辅导员工作繁多,主要工作职责有思想引导、发展辅导、生活指导和组织管理等,这要求辅导员在于学生相处中要学会扮演、教育者、组织者、管理者、服务者等多种角色,要做到以上几点,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无疑是不可或缺的。而面对上述新情况、新问题,传统的教育理念显然是不足以应对的,人文关怀理论则在一定程度上填补了这一空缺。

三、将人文关怀理论应用于高校辅导员构建师生关系的可行性

将人文关怀理论应用于高校辅导员构建良好师生关系不仅仅是必要的,并且是可行的,具体地:

(一)人文关怀理论与当代大学生的特质相一致

当代大学生绝大多数出生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是标准的“九零后”,相比其它社会成员和其它年代的大学生,呈现出明显不同的特质。首先,主体性。当代大学生的主体意识被极大的唤醒,具有强烈的平等意识,民主意识,强调独立、自主、自我选择和创造,更加渴望得到老师、家长和社会的尊重和认同。其次,双重性。当代大学生的行为尝尝同时兼具自主性与他律性、目的性与随意性、沉稳性与突发性、独立性与依赖性等双重特征,这是这一年龄段特有的心理特点,也是他们从幼稚走向成熟的必经阶段。第三,向上性。尽管大学生在心理和行为的选择上会出现双重性的特点,但就其根本而言,大学生对自己的未来的规划都是向上的,积极的,他们在注重自己未来的职业发展同时,也非常重视自己的全面发展,不愿将自己的未来局限于较小的空间内。而人文关怀理论的核心内容就是尊重人的主体性,承认人的价值,关注人的生存状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人文关怀理论的科学内涵与当代大学生的现实特征具有逻辑上的内在一致性。

(二)人文关怀理论与辅导员工作职责的要求相一致

高校辅导员的主要工作职责有思想引导、发展辅导、生活指导、组织管理等。随着社会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当代大学生对自身的发展和未来的前途问题也越来越关注,相应地辅导员发展辅导的工作也变得越来越重要。作为一名辅导员,主要承担的是“传道与解惑”的任务,具体来说辅导员应从大学生的专业发展问题入手、以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为中心,以大学生人格的完善与德行的持续发展为宗旨,进行“传道与解惑”的发展辅导。结合人文关怀理论的内涵,我们不难看出,二者之间的本质是一致的。

四、将人文关怀理论应用于高校辅导员构建师生关系的做法

(一)辅导员要努力提升自身的职业技能和素养

当代大学生知识更新换代快、个性鲜明,辅导员必须有过硬的职业技能和素养,才能够让大学生对辅导员产生想要信任、依赖甚至崇拜的情感,才能够真正当好大学生的人生导师、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具体地说这些素养包括坚定政治立场、提升道德水准、优化知识结构、增强人格魅力、提高心理素质,增强沟通技能,提高组织管理水平等。

(二)辅导员要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以人为本的理念是时展的结晶,它主张把人放在第一位,顺应人的禀赋,提升人的潜能,完整而全面地关照人的发展,这与人文情怀理论不谋而合,具体地在实践中要做到:第一把学生当孩子,辅导员在与学生相处的过程中,要把学生当成自己的孩子,充分展现出慈母般的浓情,严父般的爱心,传递着对每个孩子的信任与尊重。第二,把学生当朋友,辅导员在与学生相处的过程中要学会像朋友一样与学生沟通交流,公平、公正地对待每一位学生,宽容、信任学生,了解学生的动态,理解学生的需求,从学生的角度出发,给予学生合理的建议。第三,把学生当学生,辅导员作为学生管理教育工作者,任务就是实施教育和管理,促进学生的成长进步。但在这一过程中,不能一味的“捧杀”学生,还要学会适时“棒杀”,既要从情感上接近学生,又要寓理于情,在原则问题上给予学生正确的指导。

(三)辅导员要坚持分类指导,做到因材施教,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在这经济高速发展、文化多元化和个性彰显的时代,作为承担培养、塑造、促进大学生发展的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面对时代的挑战和社会发展的要求,准确把握大学生的个性特征和思想状况,有的放矢地开展个性化教育,学会倾听学生的实际需要和发展诉求,给予学生足够的空间去施展自己的才华,并给予适当的支持和指导,让学生得到全面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李政.高校师生关系新问题的反思和对策[D].西南大学,2008.

[2]冯刚等.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建设理论与实务[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3]兰超玲.高校辅导员科学运用情感因素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研究[D].南昌大学,2013.

[4]王春源,周宏.社会工作在构建和谐高校师生关系中的介入[J].教育探索,2012(7).

[5]巩.现代高校师生关系研究[D].西安科技大学,2011.

大学生心理辅导论文篇10

【关键词】心理辅导;政治辅导;结合

高校心理辅导和政治辅导都是服务于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环节,是促进大学生成长成才的手段。实现高校心理辅导和政治辅导的有机结合是当代大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要求,是与时俱进改革教育理念的重要课题。

一、高校心理辅导与政治辅导的概念及关系

(一)高校心理辅导与思想辅导的概念

高校心理辅导是指高校教育者运用成熟的教育学和心理学知识帮助学生提高心理健康水平、解决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和促进人格全面发展的教育服务。高校心理辅导包括对学生健康心理、交往心理、学习时的心理、恋爱心理及个性心理、就业心理等进行辅导。高校政治辅导是指高校为了使学生的思想和行为符合社会规范和品德要求,对学生进行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的教育和引导。政治辅导主要解决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道德观取向问题。培养学生具有正确的政治观点、阶级立场和符合社会要求的道德行为。

(二)高校心理辅导与政治辅导的关系

心理辅导与政治辅导在高校的学生管理工作中是密不可分的,二者既相互区别又相互一致。

1.二者的不同点。心理辅导和政治辅导主要在理论基础、辅导内容、辅导目标等方面还存在着不同点。第一,理论基础不同。心理辅导的理论基础是心理学、教育学、心理咨询等理论。政治辅导的理论基础是马列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第二,辅导内容不同。心理辅导的内容侧重于对实际生活方式的辅导,主要包括学业指导、恋爱交友、生活指导、职业选择等。政治辅导注重人的理性认识和价值观念对人的影响,辅导内容在于社会主义、集体主义、爱国主义等思想规范。第三,辅导目标不同。心理辅导的目标是人格的全面发展。政治辅导的目标是政治思想的方向正确。

2.二者的一致性。心理辅导和政治辅导都是为了帮助学生身、心、思、行健康发展,提高综合素质,二者的一致性主要表现在:首先,心理辅导是政治辅导的基础。大学生的心理素质是其他素质发展的前提条件,心理辅导则是为政治辅导提供心理健康的受众,是政治辅导的前提条件。其次,政治辅导能促进心理辅导效率的提高。政治辅导对大学生心理状况的稳定和改善发挥着积极影响,为提高心理辅导的效率有促进作用。

二、高校心理辅导与政治辅导有机结合的必要性

高校心理辅导和政治辅导密不可分,只有将两者有机结合于于学生管理工作中才能很好地服务于育人的目的。二者有机结合的必要性主要表现在:

(一)应对时代挑战的需要

改革开放步伐的加大,经济发展的多样化,思想的差异性,国际政治、军事的复杂性等在促进大学生增进创新意识、竞争意识、社会认知能力的同时,也造成了大学生不同程度地存在政治信仰迷茫、价值取向扭曲、艰苦奋斗精神淡化、心理压力过大等问题。只有将心理辅导和政治辅导结合起来,才能使学生认知水平的提高,人格的完整,价值体系的完善。

(二)应对社会转型期各种矛盾的需要

我国正处在社会转型关键时期,体制的转型、社会结构的变动、社会形态的变迁都会导致各个层面矛盾的显现,新旧体制的冲突、观念的碰撞、行为方式的多元化、价值理念的交织都需要心理辅导和政治辅导及时给予大学生思想上的引导和心理上的疏导,使他们成为践行和宏扬正气的主力军。

三、积极实现高校心理辅导和政治辅导的有效互动

(一)树立心理辅导和政治辅导并重意识

高校心理辅导和政治辅导是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不可缺少的两个方面,将两者结合起来共同作用于学生管理工作,既是人和的发展规律的要求,同时也是教育发展规律的要求。高校教育工作者一定要树立心理辅导和政治辅导并重意识到,创造性地促进心理和思想引领的共同发展。

1.因材施教,灵活辅导。高校教育工作者首先要针对学生的年龄层次、年级层次进行区别性辅导和教育。刚入校的大学生对大学生活充满期待和热情的同时,也有对学习、对生活自理、对人迹交往的迷茫和无所适从;即将毕业的大学生有对走向社会担当社会责任、家庭责任,承担社会义务的愿望,同时也有对社会复杂性和职业模糊性的担忧和恐惧。教育工作者还应分析学生的性格特点,采取灵活多样的或说教或鼓励或提醒的辅导方式,分析学生素质发展的偏向性和专业的不同,因材辅导,灵活施教。

2.多方参与,分层管理。心理辅导和政治辅导不仅仅是辅导员和心理咨询师的工作,而是应该贯穿到学校管理、教学、科研、后勤、行政等各个环节,高校既要建立完善的心理辅导和政治辅导的联动组织体系,又要实行领导、各部门分层管理和学生自主管理的机制,有序有节地搞好两种辅导的结合。

促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关注,激发心理辅导课程教师对学生思想的引导。

3.心理疏导,思想引航。心理疏导锻炼学生的心理素质,思想引航造就学生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思想高校心理辅导和政治辅导就是将心理疏导和思想引航相结合的过程。将心理辅导工作全面覆盖到大学生成长的全过程,让心理辅导进课堂进寝室进学生心里;将思想引航导向实际生活学习中,摒弃“大”、“空”式教育。

(二)完善制度建设,加强心理辅导和政治辅导的融合

1.加强组织建设。“要把加强制度建设同加强政治辅导结合起来,继承和发扬我们党的政治优势,深入细致的进行思想教育。”制度建设对促进高校心理辅导与政治辅导的完善和融合具有重要意义。高校心理辅导和政治辅导工作方针、工作原则、主要任务和发展规划制定由学校党委完成,监督执行则由行政部门完成,二级学院由起着承上启下的桥梁作用,具体落实心理疏导和政治引航的理念和工作要求,学生应实行自主辅导自我教育,班级设有心理委员具体负责关注和引导学生的心理和思想状况,班级通过每周的例行班会、班委会、团会等形式发挥班级在心理辅导和政治辅导中的基础性作用。

2.完善辅导形式。辅导的形式大致有课堂内辅导和课外辅导。课堂教学辅导是最主要的形式,特别是思想政治基础课教学就是直接是政治辅导,随着教育的发展,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也走进了课堂。课外教学制度是实现政治辅导和心理辅导目标的关键,包括实践教学、谈心谈话辅导、心理咨询等。实践教学“升国旗仪式”、“入党宣誓仪式”、重大活动纪念仪式、心理健康游戏、心理健康征文等。

3.健全培训制度。毫无颖问,思政理论课教师和心理健康课程教师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较强的人格魅力。对教师的培训则是教育必须与时俱进的要求。除了课堂教学的老师外,学校领导、行政人员、后勤人员也应当得到一定的关于心理辅导和政治辅导的培训,甚至宿管阿姨也应该纳入培训队伍,因为与学生接触最频繁的就是宿管阿姨。

(三)增进高校心理辅导与政治辅导高度契合

心理辅导和政治辅导既然是相互融合相互促进的关系,高校教育就应着手推进两者在辅导内容、辅导方法上的交互。

1.寻求辅导内容上的切合点。高校政治辅导是引导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及主流思想观念,高校心理辅导是将心理科学知识在学生心里的内化成心理自我调适的技能,从总体上看,无论是辅导的是心理还是思想,都是以人为本,培养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心理素质是思想素质的载体,思想素质是心理素质的观念基础。《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中指出:“德育工作者要深入到学生中去,通过谈心、咨询等活动,指导他们处理好在学习、成才、择业、交友、健康、生活等方面遇到的矛盾和问题。”这就是将政治辅导和心理健康教育紧密结合,“双管齐下”进行政治辅导和心理辅导的理论要求。

2.寻求辅导方法上的互补。鼓励、赞扬、激励,充分发挥大学生在受教育过程中的主体性和参与性,都被认为是正面的积极的辅导方式,目前,“灌输”仍然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常采用为主要形式,对强力推进学生社会主义主导价值观的形成是不可缺少的方法。教师也要积极探索新的教育理念,重视学生的主体性和学生自身思想道德发展相规律性,形成双向互动的新方式,比如将启发式教育、个性化培养、合理情绪疗法等相结合,这能大大提高心理辅导和政治辅导的效益。

3.辅导师资队伍相配合。目前,高校心理辅导与政治辅导在师资队伍上还存在着两条平行线的弊端,两班人马两套方法,彼此配合度不高,甚至缺乏配合。政治辅导队伍庞大隆重,既有思想政治专业教师、辅导员、行政人员、学生工作处、各级团委等,相反,从事心理辅导的队伍显得瘦小得多,课程安排也相当有限,专职心理健康教育老师往往由学校有限的几名心理咨询师兼任,辅导员和班主任的一般只是发现问题后将学生报知心里咨询师处理,或者进行浅显的心理健康知识普及。两支队伍在辅导方法、辅导内容、辅导效果上互通有无,相对壮大心理辅导的队伍是当前高校学生工作应该解决的师资结构矛盾,从而避免心理辅导中忽视政治辅导,政治辅导中轻视心理辅导的不良现象。

参考文献

[1]中央宣传部.邓小平论思想政治工作[m].学习出版社,2001(1):7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