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诊断与改进案例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30 01:59:44

教学诊断与改进案例篇1

关键词:《宠物疾病诊断技术》教学改革教材编订

《宠物疾病诊断技术》是高专宠物医学及其相关专业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是从原《宠物疾病诊疗技术》课程中分流出来的一门课,在整个宠物医学课程体系中占重要地位。疾病诊断是一切医疗工作的基础和前提,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掌握宠物临床疾病诊断的基本方法,培养诊断宠物疾病的能力,为其今后就业打好基础。

本课程的重点在于使学生掌握一般临床诊断的各种基本方法,并熟练进行各项实验室检查及常规仪器诊断。在进行各项检查的基础上,锻炼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使学生具备对常见病的诊断能力,难点在于教师如何把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为了更好地上好这门课,在原有的课程教学基础上,我对《宠物疾病诊断技术》的教学改革进行了探讨。

1.重新编订教材,优化教学内容

《宠物疾病诊断技术》课程一直沿用由李玉冰、范作良主编的《宠物疾病临床诊疗技术》这本教材,该教材不仅包含疾病临床诊断技术内容,还包含宠物疾病临床治疗技术内容,针对性不强。而且书中尚有许多现今宠物临床较少使用的诊断方法,例如第二章第一节血液检验部分红、白细胞计数等;对于现今宠物临床常用的,比如全自动生化分析仪等这些较新的诊断方法及仪器介绍较少;原教材中对临床中比较重要的、对于提高学生诊断疾病能力很有帮助的建立诊断部分介绍较少,不能满足学生学习的需要。所以为了更好地帮助学生学习,应该在现有教材的基础上对教材进行重新编订。

诊断课程内容总体分为临床检查技术、实验室检查技术及建立诊断三部分。实验室检查技术部分,主要将血液及尿液检查部分进行修改,删减原有血液及尿液常规检查部分中手动检查内容,改为仪器检查,包括简单的仪器介绍、原理介绍及详细的使用方法和数据分析。皮肤疾病检查部分皮肤病检查方法内容介绍不够系统全面,不能满足临床检查的需要,建议重新修订,增加临床常用的皮肤疾病检查方法。建立诊断与病历书写这部分内容,原有教材放在了第一部分,为了便于学生理解,教材编写也应按照临床检查的实际顺序编写。第一部分一般临床检查技术,第二部分实验室及其他辅助检查,第三部分建立诊断与病历书写。且在原有教材的基础上,增加一部分临床病例诊断习题、案例,供学生思考、教师教学。

教师在讲授过程中根据不同专业课程设置可以适当调整授课计划内容,例如宠物医学专业宠物疾病诊断课程在第三学期开设,而第四学期会分别开设《小动物影像技术》及《宠物皮肤病和营养代谢病》两门课程,该课程会详细介绍X线、B超检查技术及皮肤病检查技术,所以为了防止课程内容重复,在宠物医学专业制订授课计划时可以适当减少X线、B超检查技术、皮肤病检查技术课时。

2.改革教学方法,增强教学效果

2.1理实一体化,教、学、做相结合。

为满足培养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的要求,在教学过程中,既要突出高等教育的层次,又要突出职业教育的特征。既要充分考虑用人单位岗位需求,又要遵守高等职业教育的教学规律。本课程实践性强,要注重实践、实训课的教学。在讲授涉及动手操作的内容时,尽量做到理实一体化,充分利用学校理实一体化实训室,边教学生边学边做,也可进行现场教学。在宠物临床实际工作中,医生诊断疾病的基本步骤是病史的采集、临床一般检查及其必要的实验室等辅助检查,最后建立诊断。以病史采集为例,问诊是病史采集的主要手段,所以问诊教学时就可以在宠物医院进行现场教学,使理论与临床实际相结合,让学生在教师对患病宠物进行问诊的过程中学会问诊怎么问、问什么、如何与不同的宠物主人交流,以便获取尽可能多的有价值的资料。

该课程专业性强、实用性强、针对性强,涉及许多临床知识,这就要求提升教师素质,培养双师型教师,充分利用学校校内外实训基地及青年教师赴企业锻炼等机会,投身临床第一线,搜集病例、积累经验,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

2.2案例教学,模拟诊断,充分调动学生自主积极性。

通过必要的临床检查及实验室检查之后,最重要的一步就是建立诊断。为培养学生的能力,在学生经过一系列系统的学习,掌握基本的临床诊断技术及实验室诊断技术之后,在最后讲授建立诊断部分时,建议打破原有灌输式的教学方法,而是以临床真实病例或教师搜集整理的病例为载体进行案例教学,模拟诊断。

教师将临床常见病症诊断明确、症状明显可鉴、治疗方案具有代表意义的典型病例精心设计案例,使学生课下准备,课上就案例与学生开展讨论,引导学生进行正确的诊断。也可采取模拟诊断的方法,由老师扮演宠物主人,学生扮演宠物医生,就特定病例进行诊断。期间,老师引导学生如何进行正确的问诊、如何确定检查项目、如何检查、如何最终建立诊断,使学生通过案例教学法及模拟诊断法,将之前所学的理论及实践知识融会贯通。为了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教学方法不拘一格,也可鼓励学生在平时课余多进行临床见习,体验工作过程,搜集一定的病例资料,利用课堂或课下组织学生进行讨论。通过案例教学,模拟诊断弥补学生临床经验较少的缺点,帮助学生丰富疾病诊断经验和能力。利用案例教学要始终注意,一是以教师为主导;二是以学生为主;三是以掌握常见病的诊疗常规为基础;四是以能力培养为主线;五是以培养合格医生为目标[1]。

2.3聘请行业企业专家进行讲授。

一个老师的经验和能力毕竟是有限的,可以利用校企合作单位,聘请一些有丰富实践经验和较强专业技能的行业企业专家进行讲授。进一步推进学校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请他们将现今宠物医疗行业的新仪器、新技术及新的理念,及时传达给学生。同时也将用人单位的需求告诉学生,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做到有的放矢。

3.改革考核方法

动物疾病诊疗既是一系列技术操作的组合,同时又是动物机体所有异常表现的综合整理与归纳的逻辑思维过程[2],所以考核方法也不能一成不变。本课程设置技能考核与理论考核两项成绩,加大技能考核的成绩权重,以考促学。其次,考核成绩不能采取一锤定音的方法,要将考核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包括案例准备及讨论、实践课操作、课堂提问等。而在理论考试中,减少单纯记忆类试题的权重,例如名词解释等,而要增加归纳、分析等逻辑思维类试题。不能仅仅将考试作为学生期末终结性的学习成绩评定手段,更重要的是作为及时反馈和调整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研究素质形成规律的手段[3]。

参考文献:

[1]李翠玲,高丽玲,刘锴颉等.行动导向教学在高职《妇产科诊疗技术》教学中的应用[J].科技信息,2011,30:203.

教学诊断与改进案例篇2

【关键词】多学科协作诊疗;中医院校;影像诊断

医学影像的快速发展,在医疗服务体系中起到重要的作用。随着放射诊断学知识深度和知识涵盖范围的拓展,在中医临床工作中也逐渐占有不可或缺的地位,它丰富和发展了中医的基础理论,既为中医辩证施治提供了客观参考资料,也为评价中医的治疗效果提供了客观的影像学依据。但长期以来由于中医院校中学生的西医基础和临床知识相对薄弱,没有系统连贯的解剖、生理及临床知识,而且在教学课程设置方面教学时间短、部分学生对课程的重视不足等原因[1-2],中医院校中影像诊断学的教学一直是教学中的薄弱环节,因此如何在教学中将影像诊断学的内容与临床、中医的相关知识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如何提高中医院校影像诊断学的教学质量成为非常严峻的课题,这既是医学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中医院校影像诊断学教师需要不断探索的课题。

1中医院校影像诊断课程改革的现状

目前国内部分中医院校已经意识到过去影像诊断教学模式的弊端,并提出了不同教学改革的方法。蓝江等认为应该结合中医特点,编写适用于中医类学生的医学影像学教材[3]。毛金媛、李圆等认为“以问题为导向”(problem-basedlearning,pBL)联合“以案例为基础”(case-basedlearning,CBL)的教学法不但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增强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临床思维能力,还可以提高课堂效率,有利于学生更好的学习、掌握影像知识,并学会将所学理论知识应用于临床实践[4-5]。孙轶等针对影像学科授课课时不足的问题,采取适当增加课时数量,并更加注重见习、实习教学时间,帮助中医院校学生能更好的掌握影像诊断知识[6]。郑运松等采用“以器官系统为中心”的医学影像学教学模式,重新制定教学大纲,促进医学影像各分支学科之间知识的紧密联系,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整体影像诊断思维和综合学习能力[7]。宫媛媛等通过灵活有效应用多媒体教学方法,在paCS的基础上建立丰富的影像教学资源库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热情,大大缓解影像诊断教学课时不足的问题[8]。通过对已取得效果的研究资料分析发现以往大部分教学改革是通过采用多媒体教学方式、更换教学大纲、改换教材、延长教学时间等方法改革影像诊断学教学模式。

2mDt模式下影像诊断课程改革的创新

近年来随着医学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从培养实用型临床医生的角度出发,医学教育界越来越重视对医学生进行系统性和实践性知识的教育。教学方式也由传统的“讲授式”(lecture-basedlearning,LBL)向“以案例为基础”(case-basedlearning,CBL)的教学方式转变[9-11]。案例教学法(CBL)是以案例为基础、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法,老师引导学习具体医学案例,将抽象的医学知识融入到具体临床诊治过程中,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与讨论,通过认识和学习典型案例了解疾病的病因、诊疗以及转归等信息,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起到过程监控与评价反馈的作用,以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相比传统教学,CBL的优点是学生主动参与性强,与以往从理论基础迈向解决实际问题途径相反,倡导通过团队合作,相互讨论分析达到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最新出现和发展的mDt模式是建立在循证医学基础上的一种临床综合诊疗模式。它是指针对某一器官或系统疾病,通过固定时间、固定地址、固定团队组织会议,汇集不同专业医生学科最新发展成果,并结合患者的疾病种类、身体状况及心理、经济承受能力,权衡利弊后为患者确定出科学、合理、规范的最佳治疗方案的临床治疗新模式[12]。影像诊断是mDt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影像医生可以从影像征象出发,串联病人病史及病人整体情况,明确诊断方向,指导治疗方案。mDt模式与现代医学教育CBL理念相一致。在影像诊断教学过程中将CBL与疾病mDt模式相结合,既能加强影像与临床、中医学科的交融,突出教学重点难点,加强临床与教学的统一,又能提高学生学习热情,加强学生自主学习和分析的能力,通过团队合作,相互讨论分析达到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最终为走向临床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3mDt模式下影像诊断课程改革的目标内容

3.1转变教学理念———结合医学人才的成长规律,确立“着力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思维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的教学理念,引导学生更早走上自觉成长的道路。每个人一生中始终在锻炼如何把实践、思考、知识三者结合起来,这是人才成长的根本规律,医学人才的成长也不例外,医学生的培养必须适应于医学人才的成长规律。我国著名的医学家和医学教育学家吴阶平院士认为:“临床工作中,医生无时无刻不在依靠实践、思考、知识三者的结合。医生的才能取决于这三者结合的成熟程度,医生的成长与三者的结合紧密相连。对三者结合有了比较清楚的认识,才能走上自觉成长的道路。”大量医学人才的成才实例,都证明了这一观点的真理性。所以,在教学中应确立“着力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思维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的教学理念,引导学生更早走上自觉成长的道路。“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给学生一杆猎枪,而不是一袋干粮”。现代医学知识无论在内容的深度和广度方面都已经较以往有了极大的拓展,知识更新的速度越来越快。医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习只是一个阶段性的过程,所掌握的相关知识在毕业后的职业生涯中如果不及时进行补充和更新,将远远不能满足临床工作的需要。因此,教学模式应改传授知识为培养能力,医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习应着重培养自主学习、善于学习的能力,使学生从“学会”转变为“会学”,使其在自我教育、继续教育和终身教育的道路上受益终身。“以学生为中心,着力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思维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的教学理念,是对传统灌输式教学方法的挑战,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主要的作用是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和寻找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并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13]。培养医学人才只有达到了以提高能力为目的,才能使其具备为患者解除病痛,为人类健康服务的本领;才能适应于社会进步、医学发展和公众不断增长的卫生服务需求对医学人才的素质需求。3.2重组教学内容———对教学内容进行知识重组和整合,突出重点难点,有的放矢。内容多、课时少是现代中医院校中放射诊断学教学中面临的突出矛盾。如何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让学生更快更好的掌握重点、难点学习内容,充分利用有限的课堂时间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是影像诊断学教师面临的挑战之一,也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14]。过去在教学中教师多数着眼于知识的系统性、完整性,随着医学的不断发展,需要向学生讲授的内容越来越丰富,这样的教学方式使教学内容多与学时少的矛盾变得尤为突出。一方面教师根据预先制作好的课件照本宣科,讲课缺乏灵活变通,令教学过程枯燥无味;另一方面,由于教学内容多,信息量大,使得教师授课速度显著加快,学生有限的接受能力无法跟上教师的节奏和速度,课堂吸收率降低,使课堂教学成了过眼云烟,不但影响学习效果,大量的学习任务留到课后,加重了学生的学习负担,因此,教学前对讲授内容进行知识重组和整合是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的重要前提,相应地,对授课教师的课前准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知识重组和整合需要教师在熟悉教学内容的基础上进行充分的课前准备,这样能使授课者做到心中有数,有的放矢。要求教学者在课前明确本次课堂教学的目标并把握好授课内容中的重点和难点,结合教学对象的特点精选教学内容,切忌“贪大求全,倾囊相授”。3.3改变教学方法———丰富教学手段和方法,加强师生互动以满足学生的自我成就感,引导学生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学好,培养出良好的受教育者。传统的教学模式以传授知识为主要目的,教学中以教师、书本和课堂为中心,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位置,明显缺乏学习积极性,单一的教学方法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教学质量难以提高。另一方面,学生对于帮助他们认识到自己能力所在并激发他们实现潜能的教师会非常信任和尊敬,即学生希望能主动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并获得成就感。因此,采用丰富的教学手段和方法,加强师生互动以满足学生的自我成就感,引导学生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就成为可能。CBL要求学生自己走上讲台,将教学重点中需要掌握的具体病例展示出来,让学生自主学习与讨论,通过认识和学习典型案例了解疾病的病因、诊疗以及转归等信息,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起到过程监控与评价反馈的作用,以提高学生自己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mDt是建立在循证医学(evidence-basedmedicineeBm)基础上的一种临床综合诊疗模式。影像诊断是mDt的非常重要组成部分。多学科的协作能够减少因某个专业知识面的局限而使患者遭受诊断过度、治疗过度或诊断不足、治疗不足等情况的发生,同时又促进不同专业的人员获取更为全面的疾病知识,进而促进学科的融合发展。mDt诊疗模式与现代医学教育CBL理念相一致。将CBL与疾病mDt诊疗模式相结合,既能加强临床与基础学科的交融,突出教学重点难点,加强临床与教学的统一,又能加强学生自主学习和分析的能力,通过团队合作,相互讨论分析达到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最终为走向临床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3.4加强教学实践———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将知识转化为本领的能力放射诊断学是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教学要求运用“影文并重,以影为据”的教学法,避免单一抽象的教学方式才能保证教学质量。同时变示教式读片为讨论式读片,学生根据典型病例进行不同角色扮演,就病例进行讨论学习,最后由教师和其他同学讨论总结。此法不但可巩固课堂所学,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还能锻炼表达能力,使思维更加有条理[15]。另外“鼓励自学”,介绍参考书和知名医学影像学网站,将授课多媒体课件放在学校网络上,教会学生充分利用网络资源进行自学。

4mDt模式下影像诊断课程改革的关键问题

在影像诊断教学过程中使用CBL培养mDt临床思维的教学模式较为复杂,因此顺利开展该项教学改革,不但需要教学单位拥有完备的教学资源,如充足的病例资源、优良的教学设备、完备的教学设施,其中包括网络信息以及图书资料检索、多媒体教学等;同时也需要教师、学生具备较强的基础素质。影像教学医师需要具备丰富的临床经验和深厚的理论知识,持续的教学热情,需要注重学科间的交流与合作,能够把医学知识纵向与横向融会贯通;需要熟练运用现代化手段获取信息,掌握学科发展趋势,不断更新教学观念、提高自身素质和教学技能;善于依据典型案例,对疾病的发病特点、临床表现、辅助检查、诊断思路以及治疗预后等层层递进设置问题,循序渐进地制定讨论主题并督促学生讨论剖析;并且课堂表达能力强,善于根据学生的学习动向以及个性特点进行诱导、启发及归纳、总结;善于掌控教学时间、讨论方向,指导学生形成标准化、规范化、科学化的临床思维模式。

5mDt模式下影像诊断课程改革的实施方法

教学诊断与改进案例篇3

1案例库的研究与开发

  1.1究的基本思想临床实践是临床医学生学习的重要环节。但是以往的儿科学临床教学经常遇到以下困难:①儿科病人年龄跨度大,特别是新生儿和小婴儿,病史及体征往往不典型,资料难以获得;②病情变化快,不易观察到阳性体征。有相当一部分儿科疾病,病情变化非常快,比如,高热惊厥、婴儿腹泻等疾病,就诊时可能病情很重,但经过合理及时的治疗,病情很快得到控制,而症状和体征也随之消失,学生不易看到典型表现;③医疗与教学矛盾突出。由于目前多是独生子女,孩子是家庭的中心,家长常常不配合,甚至拒绝学生实习,给临床教学带来很大困难。在教学过程中,如何使学生观察到疾病的典型临床表现成为临床教师关注的焦点。另外,随着医学生扩招数量的增加,学生多,患儿少的教学矛盾日益突出。新的医师法的颁布,特别是医疗体制改革给我们临床教学带来新问题,而临床医学是需要不断积累经验的学科,案例学习是主要途径,加之见习课床边教学,学生也只能看到疾病过程的一个点,不能对整个病程有直观的、全面的学习。因此,探索案例教学的新方法、新模式已成当务之急。

1.2案例库的设计与制作针对目前儿科教学存在的问题与困难,整合以往的电视教材、多媒体课件及网络课件,研制成数字化儿科学案例库。《儿科典型案例集锦》是卫生部资助的多媒体教材项目,《儿科案例库》是西安交通大学资助的教学改革项目。两个课件均采用Dreamweaver>Flash等工具进行制作,为网络版多媒体课件。用浏览器来阅读,通过校园局域网,在多媒体教室可以访问,还可以通过internet与其他学校的教师及学生共享、交流,课件交互性强,操作简单。《儿科典型案例集锦》中所选择的案例,均以五年制儿科学大纲要求为蓝本选择常见病、多发病及部分实的住院病人,每个案例包括:主诉、现病史、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诊断、鉴别诊断、治疗的全部过程。《儿科案例库》在每个案例后,设计了由教师编写的案例分析,理论学习,试题库,自学测验内容,使学生学习案例后,能及时复习理论,做练习,巩固所学内容,培养他们的临床思维能力。

首页上方设计了课件介绍、使用帮助、软件下载、友情链接、中文版及英文版按钮。考虑不同学习者知识层次以及上机条件的差异,本课件提供了一些必须的播放插件,推荐了部分的优秀医学网站。同时为学习者提供了灵活的跳转功能。案例页面设计了案例的主诉、现病史、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诊断、鉴别诊断、治疗以及理论参考的书签按钮,帮助学习者快速查找到相关学习内容;并通过超链接按钮,快速进入其他学习单元。在案例正文中,有素材表现的地方设计了小图,点击小图后出现大图。视频、音频、动画设计为按钮,点击后出现相应的视频、音频及动画。并在实践应用的基础上,广泛听取师生的反馈意见,对案例库进行补充、修改,使之更符合临床教学的要求。

2数字化案例教学实践

  2.1研究对象在我校98级31名留学生,218名五年制本科生《儿科学》教学中,采用数字化案例库进行案例教学实践,分别与97级33名留学生,203名五年制医学生儿科学成绩进行比较,并随机抽取98级医学生案例分析题答题准确率进行分析,以问卷形式对授课教师教学进行评估,并将课件分别在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中山大学医学院、四川大学医学院、福建医科大学、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中使用和评估。同时在我校第二医院、陕西省人民医院、扬州人民医院儿科教学中使用。

2.2教学方法

  2.2.1在理论课案例教学中,采用了启发式案例教学法如在讲授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时,首先给学生一个实际病例。病例中展示患儿的症状、体征图像及文字描述,由老师强调窒息在发病中的重要性,然后从病例分析入手,启发学生思考病因中的胎儿、母亲、分娩、胳带等引起新生儿窒息的因素,并展示相应的图像、动画内容;讲解体征时,将案例中的体征图像点出,学生可以看到,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时,患儿有紫组,反应差等体征。点击视频按钮,播放患儿的觅食、拥抱、握持放射减弱的视频;讲到少见疾病共11个系统,53多个鎌案例均为真辅助检查时,通过提问学生,利用已学习过的诊断学方法用于脑损伤的检查,引导学生用已经掌握的诊断学、放射学、脑电图等知识进行案例的诊断,教师再结合患儿的头颅Ct、B超检查结果,讲解不同检查手段的临床应用以及选择方法,将学习过的知识横向串起来,加强理论联系实际,启发学生主动思考,培养临床思维能力。

2.2.2在见习课上,模仿临床病例讨论的形式,进行典型案例教学每次见习课,将学生分成5~6个小组,每组5~6名学生进行典型病例讨论,大家充分发表意见后,每组总结出患儿的临床病史、查体、实验室检查特点,提出诊断和诊断依据,提出鉴别诊断以及依据,做出相应的诊疗计划。然后,每组选出1个学生代表,将讨论意见做总结发言后,其他组的同学就病历及讨论结果提出质疑,对提出的疑问,由学生给与解答,对学生不能解答的问题,带教老师给与指导。每学期安排5~6次的案例教学。

2.3教学效果与评估

  2.3.1期末从儿科教研室题库中随机抽取考试试题,卷面总分为100分,案例分析题占30分中,共设计了2个案例分析试题,分别测试了基本知识点、诊断分析能力、鉴别诊断能力以及制订治疗计划能力。然后,与上一级本科生考试成绩进行比较,推断数字化案例教学对儿科临床教学效果的影响。

2.3.2数字化案例教学评价对教师教学效果,教学方法进行评估。学期末,组织学生座谈会进行问卷调查,对教师教学效果、教学方法进行评估;院内组织教师座谈会对课件使用进行问卷调查评估,并分析院外案例库使用反馈意见。

2.4统计学分析考试成绩比较用百分比表示,进行x2检验。案例分析题答题准确性比较用均数士标准差,并进行检验。

3结果

  3.1医学本科生《儿科学》期末考试成绩比较:校内学生见表1;留学生见表2。分别在97(5)与98(5)本科生中随机抽取1个班,进行案例答题准确率比较97(5)为20.1±0.24;98(5)为26.39±0.56两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

3.2教学评估3.2.1教学方法评估发出问卷50份,收回49份,主要有以下反馈意见:。学生喜欢多媒体教学;■认为多媒体教学对学习有较大帮助;■缺点是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相比,师生交流减少。

3.2.2教学效果评估发出问卷30份,收回29份,教学满意率为96.5%,主要有以下反馈意见:教师教学准备充分,多媒体制作精彩;。案例讨论教学方法,收获较大;多媒体案例教学生动、形象,容易理解授课内容;希望进行更多的案例教学。

3.2.3对课件使用评估院内发出问卷15份,收回14份,主要有以下反馈意见:与传统的教学方法比,教学效果好;教学重点突出;院外课件使用反馈评估意见有:课件设计思想独特,体现了课程整合的功能,功能齐全,案例典型;制作编排合理,图像精美,声响视音频效果好,画面简洁,色彩柔和,便于学生交互式自主学习;课件中贯穿了加强学生交互式自主学习的教改思想,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和综合能力的培养;是临床医师多年工作经验的积累,该课件国内较少见,希望能在临床教学中推广使用;。弥补了教学中的缺陷和不足,是学生学习的好帮手,是教学改革中一项很实用的方法;

  4.讨论

  4.1发展了传统案例教学将典型案例数字化,制作成多媒体课件,克服了床边教学学生多,患儿少,学生只能看到每个病人病程中的一个点的问题,也克服了书面病例教学不能展示案例图像、音频、视频内容。数字化案例信息量大,可以表现全方位疾病的特点,丰富了案例教学的内容,使案例教学迈上新台阶。实习生专题病例讨论,能极大地提高实习生对典型或疑难病例病理与临床知识的认知水平,使他们能举一反三地将书本知识迁移到临床实际应用中,很好地培养了实习生思维发散和辩证鉴别能力,强化了口头表达能力,纠正了模糊概念。实践证明,病例讨论运用恰当,能使实习生的观察、诊断、独立思考、病案分析、实际操作能力等综合素质有明显提高丨2。

4.2体现个性化教学特点网络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完全自主学习的环境,他们可以自由支配时间与内容,可以按照自己的学习习惯与节奏自主掌握进度,这充分体现了以学习者为中心的特征,从而能够充分调动学习者的学习热情和学习潜能丨3],符合21世纪教学改革的要求。 

  4.3教学效果良好管是中国学生还是外国留学生使用数字化案例教学以后,他们的学习成绩有了明显提高,80分以上的学生占到80%以上,经x2检验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从院内外课件使用反馈来看,体现了课程整合的功能,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和综合能力的培养。 

  4.4具有可扩充性,拓展了学习的范围数字化案例教学课件为开放的网络课件,可以及时添加典型案例,不断充实教学内容,丰富网络教育资源;还可以进行不同学校、不同班级、不同层次学生的联网学习,拓展了学习的范围,打破了床边教学的时空界限,为今后临床医学的网络教育提供借鉴。

教学诊断与改进案例篇4

关键词:案例教学法;呼吸内科;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13)47-0054-02

呼吸系统疾病为内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每一位医学生必修的医学内容。传统的呼吸系统疾病教学通常从某一特定疾病的发病机制着眼,重点围绕临床表现展开,并进行诊断及鉴别诊断、治疗及预后等知识的讲授,授课过程中需综合医学基础与临床的多方面知识,是临床医学生理论学习中的重要阶段,直接关系到医学生临床实践过程中是否具有细腻的爱伤观念、浓厚的求知欲望、严谨的治学作风、开阔的辩证思维等,为培养医学生向临床医生过渡的关键环节。然而,一言堂模式的传统教学方法存在着一些弊端,如单向灌输为主、学生主观能动性不足、课堂气氛较沉闷、理论与实践联系不紧密等。为改善上述局面,我们尝试在呼吸系统疾病教学中引入案例教学法。案例教学法(Case-basedteaching)最初于1870年由哈佛大学法学院院长ChristopherC.Langdel1引入法学教育,后在西方的众多高校广为流传。20世纪80年代我国开始引入案例教学法,逐步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如医学、法学等专业应用。临床案例教学法是精选具有代表性的病例进行教学,使学生系统地理解掌握临床医学的知识,并掌握临床医学的基本技能的一种教学方法[1]。我们根据呼吸系统疾病的特点,结合实际情况,初步尝试将案例教学法与传统的教学方法相结合,以期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并实现教学相长的目标。现将案例教学过程中的心得体会总结如下:

呼吸系统具有与外界相通的特点,由于烟草依赖、环境污染等诸多因素影响,呼吸系统疾病发病率居高不下,尤其是肺癌、气流阻塞性疾病(包括支气管哮喘、慢性阻塞性肺病)等疾病目前已成为严重危害健康的疾病。呼吸内科与其他许多专业学科相比,病种繁多,学习内容具有普遍的实用性。肺部体格检查为全身体格检查中的重点与难点,呼吸系统疾病的临床表现不仅可有咳嗽、咯血、胸闷等典型的表现,也可表现为纳差、晕厥等非特异性症状。呼吸系统疾病与呼吸生理、病理生理及解剖学等基础学科联系密切,涉及血气分析、呼吸功能检测等较多抽象的理论基础,不少疾病需结合现代影像学技术进行诊治,学生往往反映学习难度较大,无法将大量的基础理论知识与患者的临床表现有效地结合起来,易造成基础与临床脱节的情况出现。案例教学的突出优势为通过典型案例的引导,将基础及临床相关的知识整合至病例中,高情境性的案例教学使医学生提前体验了临床医生诊治的过程,避免了单一的知识灌输,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繁杂枯燥的理论能通过典型病例的引入而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医学生临床辩证诊治的能力[2]。其次,案例教学的另一特点是增进了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间的协作。在实施案例教学过程中,教师不再仅仅担任知识的传授者,更强调师生间的互动和对学生思辨能力的培养,“授之与鱼”不如“授之与渔”;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可以相互辩论、协作,沟通协作能力的培养对未来的职业生涯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此外,现代医学迅速发展,学术界定期公布修订后的疾病诊治指南或专家共识,一些新的诊治技术不断地发现并运用,上述因素导致医学教科书中的部分内容可能滞后于真实医疗的现状。案例教学可适当地拓展学生的知识面,紧跟学术前沿,使医学教学更好地与国际接轨。

案例教学没有统一的教材,教材的选择具有很强的灵活性,这对授课教师教案的准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呼吸系统疾病教学过程中,笔者通过医院信息化系统进行“肺炎”、“支气管哮喘”等疾病进行检索,并分门别类进行筛选,剔除临床表现不典型的病例,建立案例教学病例库,所选择学的病例需具有以下的特点:(1)临床表现具有代表性。对照教学目标,选择能反映教学内容的典型病例,在病例准备阶段做到去粗取精,剔除临床表现不典型的病例,有的放矢地开展案例教学。(2)具有临床启发意义。案例教学的目的在于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积极参与病例的讨论中。所选择的病例可以是诊断明确、治疗有效的正面案例,也可能为临床中漏诊、误诊或者治疗失败的案例。举个例子来说,在进行肺脓肿的教学章节中,在结束肺脓肿的理论讲授后,我们选择了一个老年病例进行讨论:患者,老年男性,既往史个人史无特殊,因发热胸痛一周入院。入院后查Ct提示肺内空洞性改变。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首先提出问题:①可能的诊断是什么?多数学生回答:肺脓肿。接下来可以逐步引导学生围绕肺脓肿这一诊断进行讨论以下内容:②原发性还是继发性?③需与其他哪些疾病进行鉴别诊断?④选择那些检查协助诊治?通过气管镜检查,我们发现患者右上叶支气管开口处异物阻塞,取出后证实为义齿。该病例诊断为继发性肺脓肿(气管异物吸入)。接下来引导学生讨论在异物取出后进行的治疗原则(正确答案为抗感染治疗)。然而,在正规抗感染治疗后患者的临床表现并没有意料中理想。接下来可以引导学生展开讨论下一步的诊治措施。该病例最终通过经皮肺穿刺活检确诊患者肺鳞癌晚期,所以最终完整的诊断为①肺鳞癌;②气管异物吸入;③继发性肺脓肿。在该病例的诊治过程中,讨论随着病例的逐渐展开有峰回路转之势,讨论涉及到内科学、诊断学、影像学等多学科的知识,锻炼了学生融会贯通的能力,并且避免了照本宣科的灌输,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热情,有利于培养学生勇于探索、求真务实的治学作风。(3)体现真实性。好的案例应该具有真实性。若为使用ppt进行教学,部分病史资料、影像学资料、实验室检查结果可使用截屏等手段直接由导入至教案中,增加案例的可信度。(4)尊重患者的权利。充分尊重患者的隐私权,避免透露不必要的个人信息。

没有一定的理论基础,便无法有效地开展案例教学,在开展案例教学前授课教师有必要对学生进行相关的知识讲授,并提前与学生沟通,介绍案例教学的方法,取得学生的认可并预先以思考题的形式进行课业布置,使学生充分地准备与思考后再进行案例教学的尝试。在案例教学中,教师必须有计划地设置好病案的编排、讨论、解疑、理解、掌握等知识点[3]。对于典型病案的设置要按教材要求,紧紧围绕教学大纲,并结合临床进行。与海外留学生相比较,我国学生较为腼腆,不愿意在课堂上踊跃发言,极少积极主动地参与病例讨论。针对上述问题,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可将学生分组,以组为单位进行组内讨论后,推选一位代表进行发言或者进行组间辩论,这可以一定程度上减少冷场的局面发生。同时授课教师也要善于发现学习积极主动的学生,以点及面地活跃课堂气氛,在与学生的互动过程中应使用鼓励性的语言为主,循循善诱地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临床思维能力,提高他们参与讨论的热情。值得重视的一点是,授课教师须关注那些相对沉默的学生,必要时可进行提问,以点及面地尽可能给每位学生提供发表自己见解的机会。

医学是一门非常严谨的科学,由于同一种疾病可能有完全不同的临床表现,而不同病因的疾病却可能表现得十分相似,故即便是典型的临床病例,也很难完全体现出疾病诊治的全貌。因此,案例教学无法取代传统理论教学的地位,传统课堂讲授为主的教学有助于构建疾病诊治的基本框架,仍旧是医学教育的主要方法,而案例教学可作为传统教学方法的有益补充,有助于将医学理论知识的学习与临床实践能力的培养有机地结合起来,为医学生见习、实习阶段打下基础,值得在临床教学中进一步研究和推广。

参考文献:

[1]田金娜,李建保.中医儿科学案例教学法改革探析[J].中医儿科杂志,2013,9(2):61-62.

[2]徐忠,艾清龙.运用案例教学法提高神经内科硕士研究生的临床思维能力[J].西北医学教育,2011,19(3):524-526.

教学诊断与改进案例篇5

关键词:法学教育;诊所法律教育;教学方法;改革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法学教育的发展可谓是突飞猛进。1976年我国仅有2所法律院系;1978年有6所法律院系,178名教师,1299名在校生;1987年共有86所法律院系,5216名教师,42034名在校生;1987年恢复招收研究生,在校研究生为3951人。直到1999年,全国有330余所普通高等院校设置了法律院系或法律专业,在校生达6万余人,占全国普通高校在校生总数的2.2%;已建成成人高等政法院、系(专业)150多个,全国成人高校在校法科学生约为8万多人,占全国高校在校生的4.6%。数量的激增,并不意味着法学教育取得了成功。长期以来,我国法律院系课程设置以传授系统和科学的法律知识为教学目标,很少考虑对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和社会的实际需求,忽视了法学教育的另一个重要功能,即培养学生的实践和操作能力。近年来,法律实务界和社会有关部门对于法律院系的毕业生的素质与能力的评价颇有微词,我们的毕业生对课程设置与授课内容也有意见。这种状况,使得我们反思法学教育内容与模式落后的现实。

目前,法律课程的开设主要以部门法学科或是国家颁布的基本法为标准,大多数教师在课堂上讲述法学基本理论、解释现行的法律条文,而以培训学生实际操作能力为目标的课程开设得太少。面对存在的问题,许多从事法学教育的教师已经认识到这种教育模式的弊端,开始探索法学教育方法的改革。例如案例教学方法、讨论式教学方法、模拟法庭教学方法以及法律实习方法等,这种多样化教学方法的运用对教学方法的改革起到了促进作用。越来越多的高校和实务部门的工作人员对法学教育改革给予了高度的关注,我们也在不断地总结法学教育方法的得与失,同时把目光投向法学教育比较成功的美国。2000年9月,在美国诊所式法律教育模式的启发和福特基金会的鼎力资助下,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7所大学在法学院开设了法律诊所教学课程。这种全新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式的引进,对传统的法律教育模式带来了挑战。

一、独具特色的教学方法

诊所法律教育的形式借鉴了医学院诊所教育的模式。在医学院就读的学生需要花费相当长的时间从事临床实习,从实践中学会诊断和治疗。当法学教育引入这种教学方法时,就产生了“法律诊所”这一法学教育领域特有的名称。学生在“法律诊所”中,在教师的指导下,为处于困境中的委托人提供咨询,“诊断”他们的法律问题,开出“处方”,为他们提供解决问题的途径,并提供法律服务。这一做法类似于医学院的临床实习,从实践和经验中学习法律执业技能。诊所法律教育与传统法学教育相比,存在以下特点:

1.使用真实的案件作为教学的背景材料

传统法律教育的思维培养,往往建立在已知结果的案例基础上。在模拟法庭或案例分析课上使用的案例是以已经发生过的案件为分析材料,这种模式的不足之处体现在以下方面:

第一,学生的应变能力得不到充分的锻炼。已知案件的事实与证据都已明确,不会看到在办理真实案件中可能遇到的情况或突发事件,没有机会锻炼学生的应变能力。

第二,缺乏挑战性,难以激发学生的兴趣。由于没有真实的案例让学生参与其中,无法让学生负责办案,难以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和责任心。

第三,实务中的许多技能难以掌握。例如,接待当事人、咨询法律问题、调查取证、进行谈判等法律实务的技能难以在课堂上让学生掌握。

诊所式法律教育是建立在真实的案件背景材料和真实的当事人基础上。学生通过办理案件,参与案件的全过程,训练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和技巧,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和责任感,深刻理解法律的价值与适用。

2.与众不同的教学方式

传统法学教育课堂是教师在讲台上侃侃而谈,学生在下面被动地听和记,由于师生比例悬殊,在课堂上很难展开讨论、与学生充分交流,学生的注意力难以保持长时间的集中,教学效果并不理想。考试设计的题目主要测试学生的记忆能力,很难测试学生独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在法律诊所的教学过程中,指导老师具有实务经验,采用多方位的教学方法。在课堂内进行角色模拟的教学方法,指导教师设计各种模拟练习。学生在系统的训练中,学会如何扮演角色,并在亲身体验中学会各种专门的技能。例如会见当事人,要求学生做好会见前的准备,制定会谈的方案;解决会见时发生的问题,做好当事人的咨询;会谈结束后,指导教师与学生一起分析会见中的优点与不足。在此训练过程中,指导教师能够帮助学生准备角色,评价其表现,学生的应变能力在其担任角色中得以提高。在课堂外,学生真实案件。学生处于“律师”的角色,真实案件。在此过程中,学生学习运用法律基础知识,锻炼判断力,理清事实真相,找到解决问题的最佳途径,培养职业道德与责任心。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学生作为案件当事人的人,学到的不仅是法律知识,而且了解律师办理案件的全过程,培养学生的办案技能。除此之外,还可以采取课堂讨论、提问等互动式教学模式。总之,法律诊所课程的教学方式是多种多样的,使学生在实践中学习、积累办案经验。

3.独具特色、灵活的评估方法

教学结果的评价是教师和学生共同关心的问题。传统的法学教育对学生的评估方法往往比较单一,常常以学习成绩进行评价。法律诊所课程一直在寻找除学习成绩之外对学生进行更加客观的评价方法。

在法律诊所教学过程中,学生会对自己进行评价,这种评价对学生的成长非常重要。学生更加关注自己所承办的案件的成与败,当事人对案件与结果的满意程度,注重自己的办案感受。学生关注的焦点也是教师进行评价的焦点,案件的成败固然是教学评价的一个重要指标,但更为重要的是学生在办案过程中是否掌握了他们想得到的办案方法、技能和知识,通过办案,他们多方面的素质是否得到了提高,如果答案是肯定的,即使案件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他们也应当得到好的评价。这种评价方法是非常客观的,也是传统教学模式中无法实施的。

法学教育的真谛应当是使学生学会如何去学习和适用法律,而不是单纯地灌输某种既定的、凝固的知识。法律诊所教育的目标是要教会学生如何去学习和运用法律;法律诊所教育的教学方法是教师与学生互动式的教学;法律诊所教育的灵魂仍然是法学教育而不是办理案件,学生办理真实的案件只是将案件作为教学内容的载体而不是目标。法律诊所课程给学生提供了一个新的学习平台,使学生能在社会的变革中更深刻地学习法律和理解法律。

二、法律诊所教学在实践中遇到的具体问题

诊所式法律教育作为一种新型的教育模式,在中国法学教育的进程中还处于初级阶段,在实践中会遇到种种的问题,其中经费和师资是最为突出的、也是普遍存在的问题。

1.法律诊所课程的经费问题

与传统法学课程不同,法律诊所课程除了需要上课的教室之外,还需要办公场所、办公设施、专职人员管理整个诊所的行政事务。就学生而言,不仅需要在诊所课堂上系统地学习律师业务的各种技能和职业道德,还需要花大量时间在课堂之外的诊所办公室接待当事人,准备各种法律文书,外出进行调查取证,当事人进行谈判、仲裁或诉讼。就教师而言,不仅要在诊所课堂上对学生进行律师执业技能和职业道德的培训,而且要在课堂之外,针对学生承办的案件在办案过程中进行个别指导。因此,在诊所课堂上,往往不是一个教师主讲的课堂教学模式,而可能是几个诊所指导教师一起对学生进行培训、指导,师生比例要比传统课堂低,而且教学成本高、费用大。

诊所项目在我国的启动首先基于外来基金的资助。要使该项目在我国能够顺利推广,首先需要解决的是经费问题。在国内,法律诊所课程的费用来自大学本身经费的支持非常有限,普通高校要从律师事务所或基金会得到资助,也是一件比较困难的事情。目前,在中国的350所左右的法学院系,有67个法学院系加入了诊所法律教育专业委员会,共有40多个法律院系开设诊所课程,其中有28个法学院系是在国外基金的帮助下开设课程。更多的法律院系虽然对该项目很有兴趣,但却因为经费、师资等原因无法启动该项目。因此,仅仅依靠国外基金的帮助推广法律诊所项目是远远不够的。据考察,美国的法律诊所的费用大多数来自于基金会或律师事务所的资助、个人捐赠、政府的支持、法学院专项经费等等。

诊所式法律教育要在国内推广,不仅需要法律院系师生的共同努力,更加需要来自社会各界的支持。近年来,中国诊所法律教育专业委员会为促进国内外教师间诊所教学经验的交流、诊所教材和专著的出版不懈的努力,法律诊所的师生也为诊所法律教育的制度化建设积累了经验,并为该项目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诊所法律教育的制度化建设仅仅依靠这种自下而上的推动是远远不够的。首先需要教育主管部门、学校给予更多的关注,对诊所法律教育进行正式立项、考察、评估和论证,确立该项目在法学教育课程体系中的地位,纳入教学体制主流课程设置之中,对该项目的建设给予大力的支持,设立专项经费,从根本上解决课程设置、教师培养、学生办案经费、诊所行政管理和运作等问题。其次,需要得到社会各界的支持。在美国,一个法学院根据专业设置可开设多个法律诊所,多个诊所的运作来自不同部门的资助,其中包括律师事务所、非政府民间组织等社会各界的支持。

2.法律诊所课程的师资问题

师资力量是影响诊所课程质量的关键因素。从美国的法律诊所师资队伍来看,除法学院原有的教师队伍外,还聘请有丰富实务经验并热爱法学教育的律师参与教学。大部分诊所老师是专职的,不用承担诊所课程之外的其他专业课程,在职称晋升上也有不同于法学院其他教师晋升的评价标准。

目前,中国的诊所教师几乎是从原有的法学院教师队伍中产生的,这些教师一方面需要新开设诊所课程,另一方面还要兼顾一门或几门法律专业课,多数诊所教师在超负荷工作。指导学生办案是一件非常复杂的事情,需要教师花费大量的时间。以接待当事人为例,会见当事人之前需要指导学生做准备。在学生接待当事人的过程中,教师要坐在旁边观察学生的表现并引导学生做好接待当事人的工作。然后,还要指出学生在接待当事人的过程中所犯的错误和存在的问题。简单的案件一般需要1—2小时,复杂案件往往需要半天甚至一天的时间才能完成。办理案件的过程是法律诊所教育的核心部分,诊所老师在这一阶段的工作量是很大的,往往要和学生一起进行调查取证、开庭、和解谈判等,随时进行技能方面的指导和帮助分析法律问题。为了避免由于学生法律知识不够全面、实践经验不够丰富给当事人造成损失,教师要进行跟踪指导。案件办完之后,教师还要指导学生回顾办案的过程,对办案中的经验与教训进行总结,使学生的实践能力得到质的提高。目前,诊所师资以相对年轻的教师为主,多数教师面临晋升职称的问题,诊所教师受学校传统评价机制的制约,关注诊所课程工作量的计算,如果对这些问题处理不当,就会影响甚至挫伤教师进行诊所教育的积极性和持久性。

现在,我国高校开设的诊所课程一般是3~4个学分,每个学分是16~18学时,每门诊所课程一般是由两个以上教师来担任,如何计算每位老师的工作量已成为一个现实问题,各个高校至今没有统一的做法。在解决这一问题时,一定要关注到诊所课程与传统课程的差异性。就诊所教师的工作来讲,在课堂上进行执业技能和职业道德的培训,在课堂外进行办案指导,学生随时可能联系老师请求帮助和指导,因此,难以完全量化诊所教师的工作量。如果让几名教师平分一门课的课时工作量,显得有失公平,更不利于在制度上激励从事诊所课程的教学工作,无法吸引更多的教师加入诊所课程的教学。笔者认为,可以考虑给每一位教师单独以该门课程的学分计算工作量,并在科研和教学的工作安排上给予倾斜政策,鼓励教师从事诊所课程的研究与教学。

三、诊所式法律教育在中国的发展与前景

教学诊断与改进案例篇6

关键词:诊所式教学;教学环节;障碍

“诊所式教学”思想源于法律专业学生“法律诊所”的教学形式。而“法律诊所”是一个外来词,又叫“诊所式”法律教育,学生在一个真实或虚拟的“法律诊所”中,在教师的指导下为处于困境中的委托人提供咨询,“诊断”他们的法律问题,开出“处方”,为他们提供解决问题的方法,并亲自为他们提供法律服务。这一做法类似于医学院的临床实习,即从实践和经验中学习法律执业技能。

一、“诊所式教学”的含义与起源

诊所式法律教育发端于美国,在中国起步较晚,北大、人大等7所大学的法学院到2000年才率先引进该课程,并将课程定名为“法律诊所”,产生了较广泛的影响。目前开设“法律诊所”的学校已达50余所,几乎覆盖了国内著名大学的法学院和政法院校,并成为法学教育改革的一项措施和内容。

无论是经济法课程还是财经法规课程都是财会类专业学生必修的专业基础课。这门课程与财会类专业学生未来就业息息相关,比如最实际的即为:会计从业资格、会计师职称、注册会计师、注册税务师等等资格的获取都要通过该课程的考试。但是,针对目前我校财会类专业学生经济法与财经法规课程,大家都认为迫切需要用教学改革来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

本文所指的经济法与财经法规课程“诊所式教学”是,在教学的过程中由教师引导与辅助学生通过对真实案例的探索与分析,来提升学生自己的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在整个过程中,要突出和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及实践能力的培养。

二、本课程“诊所式教学”的具体实施环节

首先,任课教师做充分的课前准备。在这一环节中,教师收集与课程有关的真实案例,并总结和案例相关的知识点,以备在课堂上引导学生来进行分析。这里必须是真实的案例,因为只有真实的案例才隐藏着很多不可预测的复杂的信息。

其次,教学的主体过程。具体来讲,教学过程主要有两个环节构成:第一个环节,由教师将课前所筛选出来的案例抛出,给出学生熟悉案例的时间。随后,教师对学生提问,所提的问题要紧扣本节课程需要学生掌握的理论知识。在提问时,当学生回答出上一个问题之后,教师要不断的提出问题,不断地追问,提出各种可能性,去尽可能的引导学生来自主的思考和发现我国的法律法规与案例材料以及理论知识之间的关系。通过这一环节的引导与辅助学习,不断的启发学生自己动脑思考,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与掌握,而这一环节也在无形中促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提高与锻炼。第二个环节,教师对这个环节进行总结发言。在前一个环节中,学生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回答一个又一个层层深入的问题,在整个过程中,未必所有的学生对关键问题形成一个系统的理解,在一节课程的最后,教师要提纲挈领的对本节内容的知识进行梳理,使学生对整节课的内容理解与升华。

第三、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还可以适当的穿插其他的教学方式,比如“个案分析教学法”,教师除过上述主要的教学案例的选择之外多准备一些真实的小案例,分配给学生或者由学生自己选择,由学生自己分析并提出自己认为合适的最佳方案,当然,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仍旧需要教师的引导;再比如“模拟教学方法”,主要由学生对真实的案例进行角色扮演,未参与角色的学生在旁观察、评价,并通过角色转换和辩论等方式,分析优劣。

三、本课程“诊所式教学”的教学运行的障碍及解决

目前,“诊所式教学”方法已经全面运行到参与教师所任经济法与财经法规课程中,并且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受到学生的一致好评。但是在实施的过程中仍旧存在较多问题,而这些问题也严重阻碍本教学模式的进一步推进。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诊所式教学”模式的评价方式与学校整体的教学评价模式之间的冲突。目前我校针对学生采取的评价方式主要的通过纸质考试的形式来进行,但是,真正的有效的诊所课程在结束时不建议采用考试的方式以及用考试成绩论优劣。而学校目前的这种评价方式不能有效的判别学生掌握知识点的程度,因此,需要根据教学目标形成新的评价体系。建议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的参与度以及理解度进行日常教学评价。

2.缺少案源保证。稳定的案源是保证诊所式教学持续正常开展的保证,但,除过国家公检法机关定期向外公布的典型的少量案例之外,教师并不能保证获得更多的大量的案源,这也会阻碍学生进一步的去分析实例。建议,由学校牵头,与校外实训基地(如律师事务所)签订协议,这样能为学校教学提供充足稳定的案源,保证教学的顺利进行。

3.教学时间的限制。高职学生的学制一般是三年,根据我校的教学安排,学习本门课程的学生出去预留出的实习时间之外,在校学习不足三年,而学校给本门课程安排的课程只有54课时,远远不够学生参与各项教学活动。时间上的不足严重的影响的教学的进度与学生学习内容的总量。因为在教学总量一定的情况下,教师给学生在教授过程中就不能深入;反之,如果要深入教学与研究,势必会减少教学总量。因此,建议学校适当延长本门课程的教学课时。

参考文献:

[1]杨欣欣.法学教育与诊所式教学方法[m].北京:法律出版社.

[2]吴永科.模拟法律诊所式教学法初探团.辽宁司法管理干部学报.2004.(6).

教学诊断与改进案例篇7

关键词:pBL教学法;临床教学

呼吸内科是对内科系统非常重要的一个科室,是各级医院必备的专业科室之一,并且越来越多的医学生选择从事呼吸内科专业的学习。临床教学与培训对象主要是实习生、进修生、轮转生、研究生,加强其专科教学水平,可持续提高医院呼吸专科诊治水平。

国际医学教育研究所将全球医学教育最低基本要求分为7个宏观领域和能力要求:①职业价值态度行为和职业伦理;②医学科学基础知识;③交流沟通技能;④临床技能;⑤群体健康和卫生保健知识;⑥信息处理;⑦批判性思维和研究能力。国际医学教育研究所制定的国际医学教育标准旨在规范全球医学教育,使世界各国医学院校培养的毕业生均具有共同的核心职业价值观、核心知识和核心技能[1]。

1案例教学法的应用特点

案例教学法是指根据教学目的,选择在临床诊断和治疗疾病的过程中遇到真实病案为基本教学素材,把学生带入到一个真实的情境当中,让学生在这种情境中去体验、去学习[2]。临床教学中通过应用案例教学方法,学生易形成对某一疾病的诊断要点和治疗原则的认识,加强对分析疾病的病因、病理特点的能力,逐步掌握疾病的规律,达到巩固理论知识的目的。案例教学将患者交给学生,而教师的主要作用是引导学生的诊断思路,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良好的自学能力,利于其今后的继续学习和发展。案例教学通过问答、演示、讨论活跃了课堂气氛,增强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pBL教学法的应用概况

pBL教学法是"基于问题式学习"或"问题导向学习"的自主学习模式[3],是提倡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和讨论合作相结合来解决问题,培养学生自我学习能力,发展学生综合素质的新型的教学方法,它于20世纪末开始引入我国医学院校的教育改革中。目前,我国很多医学院校在临床教学中已经采用和实施了pBL教学法。它是一种以问题为基础,以医学生为主体,自学及教师引导相结合的以小组讨论形式,围绕某一医学专题或具体病例诊治等问题进行研究的教学模式,是由加拿大麦克玛斯特大学医学院首次提出并实施的教育方法。该教学模式通过解决临床患者疾病的问题来学习临床课程,学习并建立有效的临床推理过程,目的在于培养学生临床推理与终生学习的能力[4]。pBL是一种新的教学模式,能激发学生分析问题、主动学习解决问题所需的知识,进而一步一步地解决问题[2]。

3案例教学法结合pBL在呼吸内科临床教学中的应用

临床教学与培训的学生,其具有一定的基础理论知识,但在临床实践中不能将基础理论知识与临床病例诊治相结合,常常不会运用或不能很好运用所学的基础理论知识分析、判断临床病例,所以需要将其与临床实践相结合,掌握规范的临床诊疗技能[1]。如何正确处理培养过程中的一些问题将有助于在较短的时间内使他们在临床技能、科研能力、综合素质得到较大的提高。张冬等[2]认为结合临床分析并进行讨论的学习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兴趣和效率,因此将案例教学法结合pBL引入内科培训教育中,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了一些适当调整,在临床诊治过程中精心挑选临床病例,由学生去采集病史,汇总病例资料,然后指导老师提出临床相关问题,让学生有针对性的开展学习,对不能解决的问题,老师指导学生查阅参考资料,最后把疑难问题反馈给老师。老师针对讨论中存在的疑难点、重点的理论知识及操作要点进行逐一讲解,最后总结点评,并指出讨论中学生存在的不足,有针对性地提出下一步的学习计划和对将学到的理论知识如何延伸应用给予相关建议。这种新鲜、活跃、有趣的临床教学模式,能激发住院医师的学习兴趣与热情,培养其自主学习能力并锻炼临床思维能力,能够在面对临床资料时进行分析、判断、整理、鉴别,制定完善的治疗方案,实施治疗计划等,为今后更好地完成临床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2]。首先让学生到床旁去采集病史,然后教师针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提出临床相关问题,如哮喘的发病诱因,急性发作期临床表现和治疗的要点,有无其他的基础疾病,治疗要点等。同时将其分成不同小组,将所见病例每周安排小组病例总结、提问题、讨论分析,这样不仅强化对自己诊治病例中相关问题的理解,而且通过交流接触更多病例,这样带教教师也能及时发现他们学习的薄弱之处和教学不足,随时调整教学内容。

4案例教学法结合pBL在呼吸内科临床教学中的特点及存在问题

呼吸科临床带教采用案例教学法结合pBL教学法具有以下好处:①以问题作为学习的中心点有利于住院医师临床思维的拓展;②学生必须改变以往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法下的学习方式养成自觉学习、主动学习的好习惯;③在小组讨论研究过程中可以相互取长补短,培养团队协作意识;④强调主观能动性,让医学生们参与到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全过程中来,督促学生不断地思考。案例教学法结合pBL教学法在呼吸内科的临床教学中,通过临床实例教案,采用问题式、讨论式和启发式的教学方式,让学生进行研究、讨论、总结,同时老师适当的引导,补充不足,充分让学生掌握知识,提高学生自己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也存在以下不足:①临床带教老师要改变以往根深蒂固的传统的教学模式,采用以学生为中心的引导式教学模式;②带教老师应充分准备好临床病例,并对其分析、总结,以便在临床教学过程中,使学生更加深入的了解疾病的特点;③学生学历程度不同,教学效果不一致;④案例教学法结合pBL教学法对学生的自学能力要求较高,学生们自学能力程度不一,致使其接受知识的进度不一。

5总结

案例教学法结合pBL适用于内科学临床教学,特别在呼吸病学的发展中,对临床教学质量提出更高的标准。案例教学法结合pBL在呼吸内科教学中需进一步完善,发挥其优势,使临床教学工作不断改进,不断创新,更趋完善,进一步提高教学效率,适应临床教学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教学诊断与改进案例篇8

临床见习,与课堂的理论课教学不同,与临床实习也有一定的区别。临床见习教学是将理论与临床实际相结合的第一步,是学生临床实践开始的重要一环,也是理论教学与临床实习的桥梁[1]。本次教学对象是大学三年级医学留学生,学生具有好奇心强、积极性高等特点。同时他们已经接受临床理论知识,但缺乏临床实践。实验诊断学是一门实践教学性很强的学科,过去实验室教学一直停留在实验室的手工操作,由于时间有限,学生在短时间内不能熟练掌握操作方法,得出的实验结果不可靠,引起学生对实验结果的怀疑,学生学习兴趣下降,出现厌学、逃课现象。针对这种现象,我们在2007级临床医学专业医学留学生中增加临床见习,进行尝试性的改革。

2见习准备

教研室在授课开始前进行集体备课,确定本学期见习内容、时间和带教教师,编制临床见习教学安排表。要充分考虑科室、教师、见习内容的特点,做到课堂教学内容与见习教学内容的一致。

3见习内容与过程

根据专业特点在检验科设置5个教学点,安排5位临床经验丰富的带教老师负责讲解与演示:①由科室负责人介绍医院检验科的专业设置及其任务、临床实验诊断新进展,目前实验诊断开设的项目及其临床指导价值,检验申请单的填写要求,联系典型案例综合分析等;②临床基础检验与血液的项目及其报告单的阅读与分析,包括标本采集要求和可能影响结果的因素;③临床生化与免疫学检验的项目,包括标本采集要求和实验室质量控制;④微生物学检查项目及其报告单的阅读与分析,包括标本采集要求和可能影响结果的因素;⑤基因分析检测项目与标本采集要求。见习小组分为5个小组,分别安排到以上5个教学点,每1个课时进行1次轮换。

4见习效果分析

见习结束后我们就这次实验诊断学见习教学模式的改革对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大家都认为通过直接参观检验科以及真实分析临床报告单的形式,对临床工作有了初步的印象,教员将启发式、研究式、互动式等多种灵活生动的教学方法应用于课堂,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提高了教学效率,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促进了学生知识与能力同步发展。很多留学生在本国从小受到的是“发散式”教育,与中国有很大不同。通过临床见习,能增强师生交流机会,了解我国医疗运行体制,体会我国社会文化背景,促进留学生的跨文化适应。超过90%的留学生认为这种见习教学模式更有利于学生理解、掌握相关知识,更好地达到理论联系实际的目的。通过接下来的实验诊断学期末考试我们也发现,这批学生在问答题病例分析和其他与教学实习相关知识点中的表现较其他教学点明显更有条理,分析得也更透彻。

5存在的问题与解决办法

通过对学生的问卷调查以及与一些教员的交流,我们总结见习教学模式改革还有一些需要改进的地方:

5.1见习教学管理与质量控制

教学质量的反馈和控制是教学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保证教学质量的主要措施,体现在管理细节中就是把留学生教育质量放在首位[2]。在过去,医学留学生实验诊断学临床见习一直未被列入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中,因此对它的见习教学质量与管理还处在摸索之中。比如,教研室已经建立相关临床见习记录档案,对临床见习的时间、对象、内容、地点、教学效果进行客观详细的记载。但是,还存在临床医学院教学管理部门对本门课程临床见习教学情况还不熟悉、教研室课程见纲和见习指导还在编写中,以及教学评价体系还不完善等不足。

5.2案例的选择与教学目标不相适宜

案例教学法是通过师生对案例的讨论,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的方法。这就要求所选择的案例必须与要学习的理论问题相匹配。然而在教学中,经常容易出现有些案例不一定能够直接地与某种理论建立联系的现象,或者出现有些案例涵盖了学生还未学习的理论内容的现象,还有某些案例的英文表述不恰当的现象。在见习教学中,教师负责收集案例、设计讨论方案、检测项目的分析和引导,因此,教师的素质在教学过程中发挥着主导作用。但选择与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相适宜的案例并非是件容易的事,这就需要加强案例教材的建设,要广泛收集病例素材,使得每个病例都有较大的代表性。

5.3中外病例的差异问题

不同人群、不同种族中许多指标的临床参考值差异很大,比如美国心脏协会利用患者血液C反应蛋白(CRp)浓度评估病人患心脑血管病风险的诊断标准就不适合中国人群,中国人CRp水平只有西方人的一半左右,甚至近半数患者的CRp水平也仅在美国标准“低危”范围内。而在课程中运用到的很多临床病例来自中国,应该考虑到许多留学生将来也会回到自己的祖国为其他人群工作,所以有必要在某些病例中指出这些差异。实际上很多这样的差异并没有被意识到,教师更应该对学生进行引导,引导学生们“像侦探一样思考”,注意病例的细节,从而掌握疾病的推理技巧。

5.4临床医疗工作与见习带教工作的矛盾

临床工作繁忙,带教工作经常需要占用临床一线教师一整天的时间,大量的带教工作可能会影响到正常的临床工作,且很难保证质量。随着检验技术的发展,检验科引进了各种大型自动化分析仪。自动化仪器精密程度高,有严格的操作程序,常常一种仪器只有一台,操作不当可能损坏机器,影响工作。学生只能做一些诸如了解原理、标本登记、标本离心、结果登记等简单劳动,并不能全程参与动手操作。为防止学生误操作带来的损失,目前学生的实践机会没有保证。

教学诊断与改进案例篇9

(一)护理个案编写

护理个案为学生整体护理实践提供资料,以弥补教材的不足。学生根据资料进行护理评估,提出护理问题,并制定相应护理措施。所以个案编写一定要突出护理专业特色,避免直接摘抄医疗案例。我们按“简要病史―医疗诊断―护理体检”的顺序编写,将体现病人健康问题的相应表现反映在护理体检内容中,学生可根据护理个案进行评估、诊断、计划等护理程序训练。结合外科护理教学,我们编写了多例个案,如颅脑损伤护理个案:男性,35岁,4小时前从高处跌下,来院急诊。诊断为“颅底骨折,脑脊液外漏,脑挫裂伤待排”,收住入院。护理体检:患者神志不清,GCS平分7分,双侧瞳孔等大等圆,对光反应迟钝。右耳流出淡血性液体,量不多。呼吸浅促,喉头有痰鸣音。腹软,肢体被动活动无异常。Bp130/70mmHg,p60次/分,R22次/分,t37.5℃。

(二)护理个案教学

教学之初个案教学应以课堂教学为主,待学生熟练后则可作为课后自学练习,教学内容为评估、诊断、计划,其余部分待临床实习时学习、提高。

1.护理评估

投影打出个案,教师结合个案中护理体检资料,介绍评估时资料来源、护理体检内容,启发学生分析个案中护理体检资料,指导学生按临床广泛应用的margoryGordon的11个功能性健康形态分类,然后与正常健康形态比较,整理出有改变的部分,这些改变可能就是护理诊断/问题的依据。如上述个案中,可找出如下改变:(1)神志不清,GCS1评分7;(2)呼吸浅促,喉头有痰鸣音,两肺有少量水泡音,R22次/分;(3)右耳流出淡血性液体,量不多;(4)Bp130/70mmHg,p60次/分。学习护理评估时,教师应强调从整体护理思想出发,收集的资料不仅涉及病人身体状况,还应包括心理、社会、文化、经济等方面。

2.护理诊断/问题

教学时,首先必须使学生明确护理诊断/问题定义,避免与医疗诊断混淆。护理诊断是关于个人、家庭、社区对现存的或潜在的健康问题或生命过程的反映的一种临床判断,是护士为达到预期结果选择护理措施的基础,这些预期结果应是由护士负责的,而医疗诊断则是用一个名称说明一个疾病或病理改变,以便确定治疗措施。

如上述个案中“病人神志不清,GCS评分7分”是机体对颅内压增高引起的脑缺氧的反应,不能据此诊断为“颅内压增高”。根据个案资料,学生讨论后认为该患者可能存在如下护理诊断/问题:(1)脑组织灌注异常,与脑挫裂伤、颅内压增高有关;(2)清理呼吸道无效,与病人意识丧失有关;(3)有感染的危险,与脑脊液外漏有关。做出护理诊断/问题后应进行检查:(1)陈述是否符合peS或pe公式;(2)护理措施对此是否有效。检查可使学生提高护理诊断的准确性。

3.预期目标

目标是期望护理对象在接受护理照顾后的功能、认知、行为等的改变。如上述护理诊断/问题(2)的目标是:“24小时后病人无痰鸣音,血气分析正常。”制定目标时应注意:目标的主语是病人而不是护士;目标应是护理范畴内的,是可以通过护理措施达到的;目标应具有实现性、可行性。

4.护理措施

护理措施指帮助病人实现预期目标的护士行为,是确立护理诊断\问题与目标后护士行为的具体指导。我们将护理措施归纳为评估、治疗、教育三方面,指导学生围绕护理诊断\问题、相关因素、预期目标采用一看、二做、三说的步骤制定护理措施。如上述护理诊断\问题(3)的护理措施是:一看,观察生命体征、流出脑脊液量、颜色、性质q4h;二做,禁止堵塞、冲洗耳道;按医嘱使用抗生素;三说,解释避免用力咳嗽、排便的意义。制定护理措施时应考虑到具体性、指导性,不仅有利于病人,还使护士护理同一病人时有据可循。

二、效果

外科护理学教学前,我们对99级护理班106名学生做了护理程序知识测试,能初步对护理个案按照护理程序模式进行评估、诊断、计划,诊断、计划均较合理的仅占9%,存在许多诸如护理诊断\问题与医疗诊断混淆、预期目标不清、治疗措施与护理措施不分的问题。外科护理学理论教学结束时,我们再次对学生进行了测试,90%以上的学生能按护理程序模式思考,诊断、计划均较合理的占60%,学生普遍反映护理个案能强化以人为中心的整体护理意识。

三、讨论

(一)个案练习能培养学生专业化的思维方式,使学生习惯于按护理程序模式进行护理。迄今为止,我国护理教育仍较重视医学知识、疾病的生理病理改变、专科护理的培养,而缺乏对人的整体性教育,使护士专业学生护理程序知识肤浅,因而,在其毕业后很难真正做到对病人实施整体护理。

个案研究是对一个病人的健康问题进行全面分析,通过护理个案,可以进行护理程序分解式教学,在收集评估资料、确定护理诊断\问题、提出预期目标、制定护理措施等步骤的运用中给以具体生动的指导。同时结合教学过程中可能发生的问题,如护理诊断\问题要领模糊或错误、护理目标和措施分不清、护理措施和相关因素背离等,进行剖析和讲解。通过个案练习,学生逐步明确护士要为病人解决健康问题,不是单纯掌握好护理技术操作就行了,接触和评估病人比纯粹的护理技术更重要。护士应考虑如何及时发现病人的健康问题,用什么方法解决问题,解决问题的结果如何,这样才是真正运用护理程序对病人实施整体护理。

教学诊断与改进案例篇10

关键词:pBL模式;心血管内科学;临床教学

中图分类号:R19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7484(2012)08-0188-02

对于综合性三级甲等医院,心血管内科是临床学生实习的重点科室,心血管内科危重病人较多,由于心血管疾病发生多为紧急危重,所以抢救病人机会很多,在这种条件下,对心血管内科的医生要求很高,要求具有较高的临床病情诊断分析能力,同时又应该具备处事不惊的作风,所以对于教学医院,如何对心血管实习的学生进行临床实践学习,至关重要。

在医学教学中,normanGR在2008年提出了案例教学法,即pBL教学模式在医学教学中的应用,是以问题为基础,以案例为先导,让学生自主学习和分组小组讨论解决实际问题,通过学生自我评估与自我导向[1]相结合的学习模式,促进各知识点整合,并且培养学生终生学习的一种方法[2]。我科针对在我科实习的学生进行pBL教学尝试,目前国际上较为流行的一种教学模式,现针对教学效果进行探讨如下:

1 医学生临床思维能力训练

心血管内科疾病在临床较为常见,各个科室均可能有心血管疾病患者,由于心血管疾病的风险性较高,所以高素质的医学人才就必须重视临床思维能力的培养训练,所以我科室将医学生临床思维能力训练作为首要任务,同时为配合pBL教学模式改革,我们要求学生在掌握完某种疾病的发生、发展规律后,在实习工作中重点用所学的基础理论知识,去认识常见病、多发病。在临床工作中从患者临床特征进行分析、诊断疾病[3]。学会分析疾病的各种症状、体征和其他异常,并且进行归纳分析、诊断和鉴别诊断,最后提出相应治疗方案。

2 pBL模式在心血管内科教学中的应用特点

心血管内科实践性强,而且病种多,并且危重患者量大,病症多较急迫,而某些症状并不像教材中描述的那样,所以医学生经常会感觉难以和书本吻合。pBL模式强调引入临床实际案例,从问题入手,分析实际病例、提出问题、同学间讨论以及教师的引导,增强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pBL模式从时间和空间上给予学生更大的知识学习自由度,学生在获得新知识的过程中,可以将课内与课外、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起来;同时pBL可以各抒己见,学生可以通过小组之间的团结合作进行合作学习[4]。pBL模式中,强调教师与学生之间互动,也强调学生间的交流与合作。这样不仅促进了教师知识的不断更新,更能促进学生的学习热情,形成教与学的良性循环。

3 pBL教学模式在心血管内科临床教学中具体应用

pBL教学法是我们的第一次尝试性教学改革,主要针对我科实习的17名临床医学专业实习学生,具体实施过程如下:首先对我科带教教师及学生进行pBL主题培训,让学生和教师都能够理解pBL教学的真正内涵,充分发挥教师“教”与学生“学”的能动作用。其次做好课前准备,带教教师要根据教学大纲,选择合适心血管内科案例,同时要求学生进行课前预习,并且根据学生培养的临床思维明确医疗术语及诊疗疾病的相关程序,从基础理论到临床症状、体征、分析及诊断、疾病的鉴别诊断、临床用药等方面,要具有一定的运用能力。第三,教师提前把相关案例资料交给学生,让学生准备,在具体教学时,教师提出相应问题,并鼓励每个学生在解答问题时,自己再提出相关的新问题,同时学生还可以提出新的见解等,由于学生数较少,学生仅分为两各小组,根据教师给出的教学案例,查阅文献资料,提出问题,并且提出分析、解决方案。第四,各小组代表及教师对疾病进行总结,教师对疑难问题进行透彻解析,帮助学生达到学习目标。根据所讨论内容,进行临床实践,选择合适的临床病例,进行分析、探讨,及知识的综合应用。

通过第一年的尝试性实践教学改革,学生能将基础理论与临床实践结合起来,提高了学生的动手操作以及疾病的诊疗能力,更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及综合素质,为今后学生的临床工作打下基础。

参考文献

[1]normanGR,wenghofere,KlassD.predictingdoctorperformanceoutcomesofcurriculuminterventions:problembasedlearningandcontinuingcompertence[J].Dededuc,2008,42(8):794-799.

[2]Kingsnurymp,LymnJS.problem-based-learningandlargerstudentgroups:mutuallyexclusiveorcompatibleconceptsapilotstudy[J].BmCmededuc,2008,8:35-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