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铁节能减排技术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30 02:03:36

钢铁节能减排技术篇1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71272160);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282D070);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项目(nCet-12-0772)

作者简介:张庆芝(1981-),女,安徽巢湖人,博士后,研究方向为技术效率、技术创新;何枫(1975-),男,湖南浏阳人,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技术效率、低碳经济(通讯作者);雷家骕(1955-),男,陕西西安人,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技术创新、经济安全。

摘要:从技术效率视角,将能耗、水耗及非期望产出纳入评价模型,对我国重点大中型钢铁企业技术效率进行综合评价,并对不同所有制形式、不同规模的钢铁企业进行效率比较。结果表明:首先,我国钢铁企业之间效率差距较大,发展不平衡;其次,样本中的民营企业平均效率高于国企平均效率;再者,我国粗钢年产量在千万吨以上的大型钢铁企业平均效率最高,拥有显著的效率优势;最后,我国钢铁企业能源、资源及污染物排放存在较大冗余,节能减排潜力较大。

关键词:技术效率;钢铁企业;节能减排

中图分类号:F203;X3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8409(2013)08-0006-05

1引言

资源短缺和环境污染已成为我国可持续发展的瓶颈。钢铁工业是我国的能源、资源消耗大户,同时也是环境污染大户。从可持续发展看,我国钢铁工业过去的低水平扩张、粗放式经营的状况已经难以为继,节能减排已成为钢铁工业当前工作的重中之重。为此,本文从微观层面研究钢铁企业节能减排潜力,对于企业改进效率,提高资源及能源利用效率,减少污染物的排放,提升钢铁企业竞争力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以往研究我国钢铁企业技术效率,主要考虑资本、劳动、经济产出等变量[1~6]。近年来,随着我国对能源、资源消耗以及环境保护的重视,学者开始关注我国钢铁企业能源消耗、水资源消耗及污染物排放与效率之间的关系,并分别从能源效率[7~9]、节能技术、技术创新[10]、循环经济[11]以及全要素生产率[12]等角度研究了我国钢铁企业技术效率,为本文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基于上述研究,本了以下改进:首先,在变量选取上,除包含传统投入产出变量外,还考虑了钢铁企业能源消耗、水资源消耗以及污染物排放。从投入、期望产出、非期望产出3个维度估计钢铁企业技术效率变动。其次,样本涉及我国50家重点钢铁企业,不仅包含粗钢年产量达2000多万吨的大企业,同时也有年产量不足百万吨的中小钢企,从而保证了样本的全面性。最后,本文选取了基于超效率Dea模型,相对传统Dea模型,该模型不仅可以对样本中有效单元进行全排序,而且克服了径向的缺点,计算出决策单元的松弛量,从而量化分析能耗、水耗及污染物排放的冗余程度,有利于企业设定节能减排目标。

2效率评价模型

21超效率SBm模型

传统Dea模型虽然确保了效率边界或无差异曲线的凸性,但却造成了投入要素的拥挤或松弛。为了解决投入和产出的松驰问题,tone[13]提出基于投入松弛测度的模型,称为SBm模型。然而普通SBm模型评价结果中会出现多个决策单元效率均为1的情形,无法对所有决策单元进行全排序。于是tone[14]又提出超效率SBm模型,对所有决策单元的效率进行全排序。

假定一组决策单元(DmU)的个数为n个,每一个DmU有m种投入和s种产出。Xj表示DmUj的投入向量,Yj表示DmUj的产出向量。令θk为第k个决策单元的效率值,ε为非阿基米德无穷小量,向量S-=(s-1,s-2,…s-m)t和S+=(s-1,s-2,…s-s)t为松弛变量。模型在考察第k个决策单元的效率时,使第k个决策单元的投入和产出为其他所有决策单元投入和产出的线性组合代替,于是将第k个决策单元排除。模型(1)表示为:

(1)

传统评价技术效率是希望以尽可能少的投入获得尽可能多的输出。但在钢铁生产过程,除了人们期望的产出以外,不可避免地会产生一些废物。本文在考虑非期望产出时,具体做法是将其转换成投入来处理,假设决策单元有s1个期望产出和s2个非期望产出,ygjr表示DmUj的期望产出向量,ybjr表示DmUj的非期望产出向量,模型(1)演变为:

本文基于模型(2)超效率SBm模型评价钢铁企业技术效率。

22投入产出变量

本文从投入变量、期望产出变量、非期望产出变量3个维度来考察钢铁企业技术效率。投入变量:选取资本、劳动、能源和水资源四个要素;期望产出变量:选取工业增加值和“三废”综合利用产值来衡量;非期望产出变量:选取废气、废水、废渣的排放总量来衡量。变量名称及具体定义见表1。

数据来源:《中国钢铁工业年鉴》、《钢铁企业环境保护统计》、中国钢铁工业协会

23样本与数据

本文以从《中国钢铁工业年鉴》和中国钢铁工业协会获取的2007年65家重点大中型钢企的数据为基础。剔除一些数据缺失的企业,最终筛选出50家大中型钢企,这50家钢企粗钢年产量接近当年全国产量的70%,具备一定代表性。样本变量统计性描述如表2。

3结果分析

本文基于超效率SBm先后建立了两个模型,模型1中只包含资本、劳动和工业增加值等变量;模型2中增加了能耗、水耗及非期望产出和“三废”综合利用产值等约束。结果见表3,由于Dea计算的是一组决策单元的相对效率,因此同一企业在两个模型中的效率值并不具备可比性,但可以通过企业的排名反映其在样本中的相对效率。下文分别从节能减排潜力、所有制形式和企业规模三个角度来分析我国钢企技术效率。

31所有制形式与技术效率

样本企业中,国有企业41家,占样本82%;民营企业9家,占样本的18%。分别计算这两组企业的效率均值,模型1中,国企平均效率0389,民企平均效率0686;模型2中,国企平均效率0595,民企平均效率0825。无论模型1还是模型2,民企效率均值都明显高于国企效率均值。平均而言,样本中的民营企业相对国有企业具备一定的效率优势。

进一步,当模型中增加能耗、水耗、“三废”排放等指标后,9家民营企业中除了沙钢和济源的效率排名继续保持前列,其余7家民企的效率排名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这表明当以模型2来评价钢企技术效率时,样本中大部分民企的表现有所下降。与此同时,效率排名显著上升的企业均为大型国有企业,如首钢、太钢、鞍钢、莱钢等。这说明当考虑节能减排因素时,尽管民企的平均效率仍高于国企,但优势有所减弱。当然,由于数据的可得性,本文只包含了一小部分民营钢企,对民营钢企的整体效率状况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32企业规模与技术效率

将样本中的企业按粗钢产量分为四组,1000万吨以上、500~1000万吨、200~500万吨、小于200万吨,分别计算这四组企业在模型2中的平均效率。年产量在1000万吨以上的企业共有8家,其中有效企业为5家,效率均值为1049;年产量在500~1000万吨之间的企业有14家,其中有效企业为2家,效率均值为0499;年产量在200~500万吨之间的企业有24家,其中有效企业为4家,效率均值为0594;年产量在200万吨以下的企业有4家,其中有效企业为1家,效率均值为0546,企业技术效率随粗钢产量的分布如图1所示。可以看出,年产量在千万吨以上的企业平均效率远高于其他各组企业的效率值,说明当考虑节能减排等因素后,我国千万吨以上的大型钢企拥有显著的效率优势。一般而言,节能减排设备的投资一般需要达到规模效应。规模过小,不利于企业设备的大型化和能源、资源的回收利用,影响了企业技术效率。因此,从节能减排的角度来看,我国千万吨以上的大型钢企有利于能源、资源及污染物的回收利用。

本文横轴以效率均值064,竖轴以年产量均值630万吨为界线,将样本企业划分为四个象限。第一象限为标杆类企业,其规模较大,同时效率较高,是样本中的标杆企业;第二象限为改造类企业,这类企业规模较大,但效率不高,此象限内企业有必要通过适当的方式提升技术效率,步入第一象限;第三象限为重组类企业,这类企业规模不太大,同时效率不太高,对于其中某些效率低下的企业可以考虑同效率高的企业重组,充分利用高效率企业的技术管理优势,提高效率;第四象限为支持类企业,这类企业规模不太大,但效率非常高,说明其有先进的技术及有效的管理,应鼓励并支持其发展,可以通过与其他中小企业兼并重组、扩大规模,迈入标杆类企业。

33节能减排潜力分析

本文计算了钢企总能耗、总耗新水以及总“三废”排放量的实际值与目标值,估计了钢企节能减排潜力。结果见表4,说明在现有的技术水平等客观条件不变的前提下,我国钢企确实存在较大的节能减排潜力。近年来,我国钢铁产业的发展面临着资源和环境的双重压力,为此节能减排已成为钢企的重要任务之一,我国钢企在节能减排上做出了巨大努力。本文研究证实,当前钢企依然存在较大的节能减排潜力。

数据来源:根据钢铁工业协会相应年份统计数据以及模型结果计算整理得到参照样本中的有效企业,分别计算无效企业投入产出变量的冗余度,即样本中无效企业要达到有效的标准应降低投入或减少非期望产出的程度(结果见表5),可以看出我国钢企在节能减排上存在巨大差距。样本中处于前沿面的企业有12家,分别是首钢、天管、天钢、邯钢、太钢、鞍钢、宝钢、沙钢、莱钢、济源、衡管、龙门。其他企业以前沿企业为参照,在能耗、水耗、“三废”排放上存在较大的冗余空间。因此,对某些节能减排潜力巨大的钢企,需要进一步加强其对能源和资源的利用效率以及对“三废”排放的治理,提高钢企技术效率,缩小同先进企业之间的差距。

数据来源:根据超效率SBm-Dea模型结果计算整理得到4结论

本文运用超效率SBm模型,将能源、水资源消耗及非期望产出纳入企业技术效率评价模型,从技术效率的视角研究了我国钢铁企业节能减排及所有制形式和规模。结果表明:第一,我国钢企之间效率差距较大,企业发展不平衡;第二,样本中的民营企业平均效率高于国企平均效率;第三,年产量在1000万吨以上的大型钢企拥有显著的效率优势;第四,我国钢企在能源、水资源消耗及“三废”的排放上,存在较大冗余。今后需加快转变钢铁产业发展方式、提高发展质量、推进淘汰落后产能。

参考文献:

[1]ZhangXG,ZhangSQ.technicalefficiencyinChina’sironandSteelindustry:evidencefromthenewCensusData[J].internationalReviewofappliedeconomics,2001,15(2):199-211.

[2]maJ,evansDG,FullerRJ,StewartDF.technicalefficiencyandproductivityChangeofChina’sironandSteelindustry[J].intJprodecon,2002,76(3):293-312.

[3]oleksandrmovshuk.Restructuring,productivityandtechnicalefficiencyinChina’sSteelindustry,1988-2000[J].Journalofasianeconomics,2004,(15):135-151.

[4]韩晶.中国钢铁业上市公司的生产力和生产效率[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119-126.

[5]何枫,陈荣.公司治理及其管理层激励与公司效率[J].管理科学学报,2008,(8):142-152.

[6]刘秉镰,林坦,刘玉海.规模和所有权视角下的中国钢铁企业动态效率研究[J].中国软科学,2010,(1):150-157.

[7]weiYm,LiaoH,FanY.anempiricalanalysisofenergyefficiencyinChina’sironandSteelSector[J].energy,2007,(32):2262-2270.

[8]张庆芝,何枫,赵晓.基于超效率Dea的我国钢铁产业能源效率研究[J].软科学,2012(2):65-68.

[9]张庆芝,何枫,赵晓.基于SFa的能源消耗、成本及股权结构与钢铁企业技术效率关系研究[J].管理学报,2011(7):1086-1092.

[10]GuoZC,FuZX.CurrentSituationofenergyConsumptionandmeasurestakenforenergySavingintheironandSteelindustryinChina[J].energy,2010(35):4356–4360.

[11]杜春丽,成金华.我国钢铁产业循环经济效率评价:2003-2006[J].产业经济研究,2009(5):7-14.

[12]HeF,ZhangQY,LeiL,Fuw,XuX.energyefficiencyandproductivityChangeofChina’sironandSteelindustry:accountingforUndesirableoutputs[J].energypolicy,2013(54):204-213.

钢铁节能减排技术篇2

我国钢铁行业节能减排现状

钢铁行业作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支撑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十一五”期间,我国的国民经济总产值不断提高,建筑、汽车制造和机械等行业的跨越式发展,以及我国工业化、城镇化不断加快,使钢铁需求量和使用量大幅度提高,导致钢铁增速加快,产量过盛。在产量增涨的同时,钢铁节能减排工作也得到了相应的重视。“十一五”期间,我国大中型钢铁企业生产工序能耗逐渐下降,2010年与2005年相比,钢铁企业的焦化、烧结、炼铁、转炉、电炉工序能耗分别下降了24.17%,12.44%,8.51%,100.86%和23.68%;在工业减排方面,2010年与2005年相比,重点钢铁企业吨钢二氧化硫、烟粉尘和滑雪需氧量排放分别下降43.6%、48.2%和70.4%。

1.钢铁企业对节能减排的重视程度度不足,缺乏开展节能减排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钢铁企业的节能减排相关制度的认证和确立认识不够,不能够积极主动的对节能减排采取正确手段和措施,企业对节能减排缺少相应的技术支持,缺乏行之有效的新技术、新材料作为节能减排的支撑,同时由于钢铁企业利润相对低下,无法对节能减排有效的资金支持,当节能减排成本与所产出的收益无法匹配。

2.缺乏国家政策支持和资金的优惠政策。国家现在对钢铁企业节能减排工作,主要还是监督惩治为主,鼓励政策为辅,不能够为企业开展节能减排工作保驾护航。相关部门在推进和支持企业节能减排过程中面临许多风险,节能减排项目是投资大,效益低,风险高和回报慢等,使得节能减排项目很难得到较好的关注和投入。3.我国钢铁企业能源回收现状。钢铁企业是大量消耗矿产资源、能源、水资源等的产业,能耗高、污染严重是钢铁业发展过程中一直存在问题。钢铁生产工艺复杂、工序多、流程,且以冶炼及延伸加工为主,钢铁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大量二次资源收集起来变废为宝。目前,钢铁行业的二次能源利用的主要用途除作为某些工序加热、供热的热源外,还用于发电。我国钢铁企业回收、加热炉余热回收等方面才刚刚起步,再加上许多企业从国外引进技术和进口设备,导致成本的加大。余热资源利用效率有待进一步提高。

我国节能减排主要途径和方法

1.加快科技创新,加大技术投入。随着科学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资源枯竭、能源紧缺和生态环境恶化得到了初步解决。作为能源和资源消耗大户的钢铁企业要尽可能地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采用新能源,来减少资源和能源的消耗。同时,随着技术的更新和采用了先进的除尘设备,钢铁企业的污染物排放量也得到了一定的抑制。要积极创造条件,努力推广应用已有实用技术,淘汰落后技术,推动产业升级,调整产业结构,转换生产模式,实现技术进步和效率改善;要大力研究新工艺和开发新技术,如绿色制造技术、高效碳减排技术、再生技术、生态恢复技术等,积极探索和推行全氧高炉技术,最大限度地提高资源生产率、能源利用效率、最大限度地降低碳排放,减少粉尘的污染物的排放量,把钢铁企业创建成低碳企业,使钢铁企业的环境得到根本改善,使钢铁企业能源利用率资源生产率得到本质上提高。

2.国家应出台优惠政策,提高能源利用上和减少排污的积极性。国家应该加强宏观调控,调整投资结构和产业结构,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同时要建立健全节能减排的规章体系、标准体系、检测体系。国家有关部门应给予二次能源回收利用项目优惠政策,并对符合节能减排要求的设备、仪器、零部件等免征进口关税并予以补贴,对于符合贷款条件、从事二次能源利用的项目,国家财政应给予全额贴息。

3.完善的能源管控机制。随着国家对钢铁企业节能减排重视程度的提高,许多钢铁企业开始建立了完善的能源管理机制。建立能源管控中心是节能减排的一个重要体现,能源管控中心负责各种能源和资源的调配,对污染物的排放进行控制,将节能减排的目标,如实的落实到各有关管理部门,统一管理,各部门具体负责,形成完整的能源管理组织和体系。

4.提高资源及能源的利用效率,加大二次资源和能源的回收利用。钢铁行业是资源和能源的消耗大的行业,在生产过程中必然会产生大量的各种废渣(如高炉渣,转炉渣等)和各种尾气(如焦炉煤气、高炉煤气、转炉煤气等),加强对这些排放物的充分利用,不仅可以提高资源和能源的利用效率,而且可以通过充分利用这些二次资源和能源,还可以创造较高的经济效益,从而达到降低钢铁生产成本的作用。

结语

钢铁节能减排技术篇3

一、指导思想、工作原则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认真贯彻落实国家《钢铁产业发展政策》,以科学发展观和循环经济理论为指导,以建设钢铁强市为目标,按照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要求,加快钢铁工业结构调整步伐和增长方式转变,依靠科技进步和科学管理,推行清洁生产和环境保护,促进钢铁生产所需各类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不断提高节能、环保和资源综合利用水平,构建结构合理、资源节约、生产高效、环境清洁的钢铁生产体系,实现全市钢铁工业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二)工作原则:坚持“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坚持以结构调整为主线,坚持技术进步和科学管理相结合,坚持市场调节与政府调控相结合,坚持重点示范与普遍推进相结合。

(三)发展目标:在全市钢铁行业初步建立起物质循环、能源循环及废弃物再资源化的生产体系,全面推进节能、节水、降耗及资源综合利用等方面的技术进步,在资源、能源利用效率及污染物排放指标等方面,生产规模100万吨以上的钢铁企业达到国内同类企业先进水平。具体目标是:

1、资源综合利用水平明显提高。到2007年和2010年,高炉入炉矿综合品位分别达到58%和60%,炼钢钢铁料消耗低于1085公斤/吨钢和1075公斤/吨钢,轧钢综合成材率分别达到97.5%以上和98.5%以上。

2、能源消耗显著降低。到2007年和2010年,吨钢综合能耗分别降到680公斤标准煤以下和660公斤标准煤以下,高炉入炉焦比分别降到400公斤/吨铁以下和380公斤/吨铁以下,高炉喷煤比分别达到120公斤/吨铁以上和145公斤/吨铁以上(其中2000立方米以上高炉达到180公斤以上)。

3、水资源利用取得突破。钢铁企业全部配套建设污水处理设施。到2007年和2010年,水循环利用率分别达到95%和98%,吨钢耗新水分别降到8立方米以下和6立方米以下。

4、生产环境大幅度改善。到2010年,全市焦化、烧结、炼铁、炼钢、轧钢等排尘工序,全部配建除尘设施;高炉全部配建煤气回收设施;450立方米以上高炉全部安装压差发电设施;30吨以上转炉全部配建回收装置;钢铁冶炼渣综合利用率达到98%以上,主要污染物排放达标率达到100%。

二、重点内容和技术措施

钢铁工业发展循环经济的重点是,抓好钢铁生产中各类资源的小、中、大循环。“小循环”是在企业内部广泛应用节能、节水、节材工艺技术,优化工艺配置,建立紧凑、连续、循环、高效的钢铁生产流程,通过技术改造,加快淘汰落后工艺,形成节约型钢铁生产模式。“中循环”是以大型钢铁联合企业为核心,聚集相关配套产业,形成闭合型产业链条,使上游产业的废料、余能成为下游产业的原料和动力,实现各种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大循环”是对社会生产和消费过程中产生的废旧物资进行回收和再利用,使钢铁厂成为社会大宗废弃物的无害化处理中心。按照上述三个层次,全市钢铁工业主要从提高铁素资源利用效率、能源循环利用率、水循环利用率、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和环境保护等五个方面发展循环经济。

(一)铁素资源循环。减少进入生产过程中的物质流量和废弃物的产生与排放,采取多用废钢和提高各生产环节金属收得率的措施,用较少的资源投入,生产出更多市场需要的高性能、高附加值钢铁产品。

开展矿区深部和近找矿,做好低品位矿、难选矿和共伴生矿的开发利用;推广高效采矿、高效选矿及矿产资源综合利用技术,提高金属收得率和精矿品位;搞好大型矿产资源保护性开采和综合利用。

把烧结工序作为有效处理含铁废物的重要环节,将钢铁生产中产生的返矿、瓦斯灰、转炉尘泥、氧化铁皮等含氧废弃物,返回烧结工序循环利用;重点推广小球烧结、厚料层烧结和高碱度烧结矿技术,改善烧结矿质量,提高成品率。

优化高炉炉料结构,提高入炉矿品位,减少渣量和金属损耗;推广采用铁水预处理、活性石灰炼钢、顶底复合吹炼、炼钢计算机控制、钢水炉外精炼等技术,降低炼钢钢铁料消耗;增加废钢使用量,使炼钢工序成为废旧钢铁处理的中心环节。

发展高效加热技术,降低钢坯氧化烧损;采用连铸连轧、钢坯焊接轧制,控轧控冷等先进技术,减少废品损失,提高轧钢成材率。

大力发展洁净钢、细晶粒钢生产,开发生产Ⅲ级以上高等级钢筋、耐腐蚀钢材、经济断面型钢、冷加工钢材、复合钢材、涂镀层钢材,提高钢材使用性能,延长产品寿命周期。

(二)能源循环利用。充分回收利用各生产工序产生的余热、余能,优化钢铁生产用能结构,减少单位产品能源消耗量。

开发应用大破碎比矿石破碎设备,推广高效节能型磨矿、分级新技术,降低矿石选别能耗。

推广干熄焦(CDQ)技术,充分回收红热焦炭显热;搞好焦炉煤气回收利用,将其用于工业炉窑、化肥生产、基础化工原料制造和城市生活等领域;做好煤焦油回收与深加工,发展焦化副产品。

发展高风温冶炼和富氧喷煤技术,降低入炉焦比;推广高炉压差发电(tRt)、燃气-蒸气联合循环发电(CCpp)和高炉煤气发电技术,充分回收高炉余压、余能;引进开发直接还原、熔融还原炼铁技术,缩短炼铁工艺流程,降低能源消耗。

发展转炉高供氧强度冶炼,建设转炉煤气回收及余热锅炉设施,推广转炉煤气在混铁炉保温、钢包烧烤及轧钢加热炉上的应用,实现负能炼钢;发展氧-电复合电炉强化冶炼,推广电炉节电技术;开发高效连铸和近终型连铸技术,提高无缺陷连铸坯热装热送率。

淘汰二火成材工艺,降低轧钢能耗;推广多段蓄热式加热炉技术,扩大低热值能源在轧钢加热炉上的应用;发展与近终型连铸相匹配的钢材高效轧制技术,降低轧制过程能源消耗。

合理调整各工序用能结构,以二次能源代替一次能源,以低质能源代替优质能源,降低钢铁生产综合能耗和用能费用。

(三)水循环利用。采用低消耗、低污染和高循环、高利用率的用水模式,减少外排废水,降低新水消耗。

应用铁精粉、尾矿脱水过滤新工艺,发展高浓度、长距离管道输送技术,充分利用选矿厂二次水资源。

推广干法熄焦、高炉软水密闭循环冷却和高效空气冷却、干式除尘、高炉渣干法粒化、滚筒法液态钢渣处理和转炉、电炉、轧钢加热炉汽化冷却及连铸二次水雾冷却等高效用水、节水技术,从源头降低各工序用水量。

建立高效的钢铁企业污水集中处理和循环回用系统,推广串级供水和一水多用等重复用水技术,实行浊清分流、循环利用,避免直供直排,减少新水消耗量和外排污水量。

研究采用矿井输干水、城市中水等在钢铁生产中的应用技术,鼓励沿海钢铁企业开发海水冷却和海水淡化技术,开辟钢铁工业新水源。

(四)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开发推广固体废弃物处理技术和资源化利用技术,实现固体废弃物再资源化。

加强矿山排岩场、尾矿库综合治理,做好矿山采空区回填及生态恢复和土地复垦,开辟尾矿制作建筑材料、农用磁化肥料等资源利用新途径。

推广高炉渣超细粉和烧结工序钢渣回用技术,鼓励利用钢渣生产建筑砌块、便道砖或作为筑路材料、回填材料。

开发高炉和焦炉喷吹、添加废旧塑料和轮胎颗粒技术,使钢铁生产成为全社会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一环。

(五)环境保护。按照国家有关总量控制、清洁生产和环保达标排放的要求,有效控制钢铁生产中的各种污染源,最大限度减少污染物产生与排放,实现钢铁生产与周边环境兼容。

采用电除尘、布袋除尘等高效环保除尘设施,加强出焦、出铁、出钢过程中无组织烟尘排放的综合治理。

开发应用焦炉煤气和烧结、燃煤锅炉烟气脱硫技术,减少So2排放量;开发冶金废气中Co2回收利用技术,减少温室效应。

做好焦化废水、轧钢含油废水等难处理废水的综合冶理,开发冷轧酸洗过程废酸液再生处理技术,推广采用高效环保的水稳定和水处理药剂,不断提高水处理系统自动化水平。

三、工作保障机制

(一)转变钢铁工业发展理念。摒弃传统钢铁工业消耗高、浪费大、污染重的粗放型发展模式,按照循环经济理念,建立新一代钢铁生产流程,进一步扩展钢铁企业的社会功能,使其成为社会需要的各类钢铁材料生产中心、高效的能源和资源转化中心及社会大宗废弃物消纳处理中心。

(二)加快建立地方性法规、规章。进一步完善发展循环经济的标准规范及相关制度,明确全市钢铁行业用能、取水定额标准,在资源开采与消耗、再生资源产生与利用、废弃物形成与处置、废旧产品回收与利用和社会消费行为等环节采取约束性措施,规范企业和社会公众行为。同时,抓好资源节约和环境治理专项检查,促进钢铁工业循环经济工作深入开展。

(三)发挥规划的指导、引导作用。钢铁企业要认真贯彻落实《*市“十一五”时期循环经济发展规划纲要》、《*市钢铁工业结构调整实施方案》,深入开展钢铁工业发展循环经济的专题研究,重点围绕节能、节水、降耗和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推行清洁生产、加强污染治理等方面,谋划企业中长期发展战略,调整企业发展方向和重点。

(四)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发挥政府投资对金融贷款和社会投资的引导作用,对循环经济重大示范项目,通过市级技改贴息、资源节约、科技三项经费等财政专项资金,进行直接投资或资金补助。完善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价格和收费政策,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通过执行用水、用电差别对待政策和依法征收超标排放企业排污费,调节落后钢铁企业的生产成本,促其尽快改造升级或退出市场。对钢铁企业资源综合利用项目,在税收减免上给予支持;对企业利用余压和煤气发电,在机组并网上给予支持。

(五)建立钢铁循环经济的技术支撑体系。支持企业在清洁生产、加强环境保护、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降低能源消耗、提高生产效率、改善品种质量等技术方面,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强对行业循环经济发展具有带动性及关键技术的创新攻关,以引进先进设备、消化创新关键技术为重点,掌握一批循环经济专有技术和核心技术。鼓励企业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加强技术集成,加快技术更新改造步伐,逐步形成完善的能源梯次利用、资源循环利用、生产高效清洁的企业循环经济技术体系,为行业循环经济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钢铁节能减排技术篇4

关键词:钢铁冶炼;节能技术;节能减排

能源是一个国家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物质基础,经济的发展也使得整个社会对能源的需求越来越多,很多能源都属于是非可再生型的类别,所以当前我国也面临着比较严重的能源危机问题。而钢铁产业又是社会发展中非常重要的一个行业,所以在这一过程中,发展钢铁冶炼系统节能技术就有着十分重大的社会意义。

1我国钢铁冶炼系统节能现状

1.1钢铁冶炼系统建设取得了十分骄人的成绩

最近几年,我国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对钢铁行业有着非常高的实际需求,但是钢铁行业的发展对能源的消耗也日渐增多,在这样的情况下也提出了更加严格的节能减排的要求,钢铁行业在发展的过程中也在积极的贯彻和落实这项政策,同时节能减排的意识也在逐渐的深入到企业管理者的思想意识当中。在国家的统一规划和部署当中,一定要更加深入的去执行相关的标准和要求,利用所有的有利条件,对我国的能源结构和能源政策进行有效的改革。其次就是钢铁产业在发展当中一定要学习和引进其他国家比较先进和完备的技术经验和管理经验,重视产品消耗的改善,在这一过程中还要重视的一点就是能源的二次利用。相关数据显示采用最为先进的技术能够产生非常好的节能减排的效果。而这些技术的应用也使得钢铁行业对环境所造成的不利影响也正在减弱,在这一过程中我们也要知道,钢铁行业自身的发展也存在着非常强的不平衡性,所以从整体的角度上来说,环境保护工作还是一个任重而道远的问题。

1.2和国外相比还存在着比较大的差距

我国钢铁行业发展的形势存在着非常强的不均衡的特征,一些企业在节能环保上已经有了非常先进的技术,但是有一些企业和国际先进水平相比还有着非常大的差距,而这种差距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就是水的利用,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和新水的消耗总量存在着非常大的差距。其次是体现在治理程度上,很多国外的企业在钢铁生产中治理污染的领域更加的广阔,同时治理更加的彻底,这是我国一些钢铁企业无法达到的。再次就是装备的水平上,当前我国很多的企业在实际的工作中生产设备的性能上和国外的先进企业相比有着非常大的差距。最后一点是在理念上还是存在着比较大的差异,在我国,很多钢铁企业在管理模式上和国外的企业相比明显是比较落后的,在这样的情况下,我国钢铁企业节能技术的应用效率也不是非常的高,所以在钢铁企业生产的过程中会出现较大的污染,同时这种情况也不是非常容易处理,这样一来也使得能源的消耗明显增加。

1.3技术节能成为了主要的节能方式

在生产的过程中,节能的方式有很多种,在这些节能方式中,技术节能是非常关键的一个方式,这种节能方式对钢铁产业的节能业有着非常显著的作用,技术节能的高度发展可以十分有效的降低钢铁企业生产成本,同时对企业整体结构和经营策略的调整也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当前,我国对钢铁企业的节能减排工作明显提出了更加严格的要求,想要达到这一目的,在实际的工作中,一定要不遗余力的去普及节能技术,所以从这个层面上来说,钢铁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必须要不断的对钢铁冶炼行业的每一个环节都予以高度的重视,对技术进行改进和创新,使用新型的节能技术,从而也很好的减少了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污染和能源消耗,促进我国钢铁企业的健康发展,同时还要使用新的设备,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所以良好的设备也是实现这一目标所必不可少的。

2钢铁冶炼系统常用的节能技术

2.1转炉实现负能炼钢

实现负能炼钢主要在能量的消耗和回收这两个方面做文章。使用转炉就是降低能耗的手段之一,一是可以降低电力资源的损耗,二是可以降低氧气的损耗率。在降低能耗的同时要强化煤气和蒸汽的回收,目前我国在这一方面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另外要注重优化工艺,具体的说一是要提高供氧强度。供氧强度一般为炉容比、造渣工艺所影响。二是提高成渣速度,这和供氧强度关系密切。三是复吹工艺优化。复吹可以延长回收的时间,这是提高回收量的直接手段。四是采用计算机控制。采用计算机控制更加精准,有利于实现负能炼钢。

2.2蓄热式轧钢加热炉技术

蓄热式加热炉应用比较广泛,它的优点也比较显著。一是通过回收余热可以降低燃耗。二是采用蓄热式加热炉对环境污染较小,特别是大大降低了氮氧化物的排放量。三是蓄热式加热炉与传统加热炉相比,在炉内不同部位的温度一般不会出现相差很大的现象。四是蓄热式轧钢加热炉的科技化含量高,维修率低,降低了工人的劳动强度。五是通过使用蓄热式加热炉可以大大提高燃烧温度。六是应用时燃烧噪声较低,改善了工作环境。正是由于蓄热式加热炉的这些优点,使得它迅速在我国钢铁企业中推广使用。

2.3干熄焦技术

干熄焦与湿熄焦的直接区别就在于是利用水还是利用稀有气体来进行熄焦操作。由于干熄焦使用稀有气体,仅从对水资源的消耗上来看,干熄焦就有着先天的优势。一是可以节省用水量,这是一项非常重要的指标。二是由于水参与冶炼过程,必然会增加污染物的排放,例如氰化合物、硫化物等等,这些物质既危害环境又腐蚀设备。三是由于稀有气体的稳定性,采用干熄焦的焦炭质量比湿熄焦要高很多。

2.4高炉煤气余压透平发电装置

高炉煤气余压透平发电装置是一种回收装置,主要用于将高炉炉顶煤气的压力能转化为电能,这种发电方式不但降低了环境污染,而且还有利于稳定炉顶压力,可谓一举多得。在实际应用中,配合高炉煤气干法除尘装备可以取得更加显著的效果,提高发电的效率。

结束语

钢铁冶炼能耗大已是共识,面对十二五规划中对钢铁企业节能减排的硬性指标,如何有效地进行技术更新,达到节约能耗的目的是所有钢铁企业都必须要研究的问题,而事实上我国钢铁企业通过技术革新已经在很多方面取得了进步,但是发展还不均衡,很多新技术还未推广应用,仍有较大差距。

参考文献

[1]尧云刚.冶金工业用电降耗途径分析[J].科技传播,2010(17).

钢铁节能减排技术篇5

抑制过快增长淘汰落后产能

问:为什么要加快钢铁工业结构调整?

姚景源:钢铁工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在推进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为应对这次国际金融危机挑战、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我们还要看到,钢铁工业是节能减排潜力最大的行业,在节能减排工作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要促进钢铁工业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健康发展,就必须综合运用经济、技术、法律和必要的行政手段,切实加大节能减排力度,加快结构调整步伐。今年6月,国务院办公厅又公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大节能减排力度加快钢铁工业结构调整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加强节能减排和结构调整,是转变钢铁工业发展方式、提高产业发展质量和效益、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大举措,是适应全球供求结构发生重大变化、应对世界铁矿石资源垄断加剧严峻形势、增强抵御国际市场风险能力的有效途径,是抑制钢铁产能过快增长、推进淘汰落后产能的重要抓手,是走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益、高产出的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必然要求。

产能释放超过需求增长

问:您可否为我们介绍一下我国钢铁工业的现况?

姚景源:好的。从总体上看,我国是钢铁生产和消费大国,钢铁产品基本满足国内需要,部分关键品种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尤其是粗钢产量,连续10多年位居世界第一。可以说,钢铁产业的高速增长是我国改革开放的重大成果。但是,我们也要看到,我国钢铁产业长期粗放发展积累的矛盾日益突出,概括起来大致有六个方面:一是盲目投资严重,产能总量过剩,截至2008年底,我国粗钢产能达到6.6亿吨,超出实际需求约1亿吨。二是创新能力不强,一些高档关键品种钢材仍需大量进口,消费结构处于中低档水平。三是产业布局不合理,大部分钢铁企业分布在内陆地区的大中型城市,受到环境容量、水资源、运输条件、能源供应等因素的严重制约。四是产业集中度低,粗钢生产企业平均规模不足100万吨,排名前5位的企业钢产量仅占全国总量的28.5%。五是资源控制力弱,国内铁矿资源禀赋低,自给率不足50%。六是流通秩序亟待规范,钢铁产品经销商超过15万家,一些经销商投机经营倾向较重。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今年以来,钢铁产能释放过快,前5个月产钢2.69亿吨,同比增长23.8%;钢铁固定资产投资也保持了较高的水平,今年1至5月同比增长13.8%。今年6月份以来,虽然钢铁日均单产有所下降,但预计全年钢产量会在去年创纪录的5.68亿吨基础上增加10%左右,再创历史新高。我们必须看到,钢铁工业过快的产能释放超过了需求的增长,加大了国内市场压力。面对高价原料、低价钢材,若不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将会影响钢铁工业来之不易的回升向好局面。

利用市场变化形成倒遁机制

问:从您前面的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出,钢铁产业在经历了长期粗放型扩张后。必然要进行一次大的调整。

姚景源:是这样的。我们既要看到钢铁工业在推进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中的重要作用,也要看到其自身在快速发展过程中存在的种种深层次矛盾和问题。当前,我们必须充分利用市场变化形成的倒逼机制,综合运用经济、技术、法律和必要的行政手段,切实加大节能减排力度,加快结构调整步伐,着力解决钢铁工业存在的重复建设、产能过剩、铁矿石流通秩序混乱、资源环保压力加大等深层次矛盾和问题,促进钢铁工业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健康发展。

调整布局结构遏制盲目发展

问:面对我国钢铁工业在快速发展过程中存在的现实问题,针对性的具体措施有哪些呢?

姚景源:概括起来有这样几个方面:一是坚决抑制钢铁产能过快增长,二是加大淘汰落后产能力度,三是进一步强化节能减排,四是加快钢铁企业兼并重组,五是大力实施企业技术创新和技术改造,六是切实规范铁矿石流通秩序,七是推进国内铁矿开发和实施“走出去”战略等。

就我个人的体会而言,需要突出抓好两个结合:

钢铁节能减排技术篇6

【关键词】钢铁工业;节能;展望

中图分类号:te08文献标识码:a

一、前言

随着我国钢铁工业的不断壮大,节能环保问题引起了人们的普遍重视。我国在此方面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依然存在一些问题需要改进。因此,明确我国钢铁工业节能环保工作的要点和关键环节,进而有针对性的采取一定措施,对确保我国钢铁工业节能环保工作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意义

钢铁工业的持续高速发展是必然的、长期的,我们做好节能环保工作对钢铁工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基础作用和推动作用。过去2年的成绩使我们对实现各项目标充满信心,而作为第一钢铁生产大国也有责任担负起建设钢铁生产为中心的社会生态示范园的重任,我们一定能完成新时期下节能环保目标任务,取得更大的胜利。

三、我国钢铁工业节能现状

1、我国钢铁工业产量发展情况

我国粗钢产量自1996年超过1亿t以来,已经连续l5年居世界第一位。新世纪以来,在工业化快速发展带来的强劲需求的拉动下和上世纪90年代技术结构升级的支撑下,我国钢铁工业进入了连续1o年的高速发展期,粗钢年产量以年均18.5%的增长速度,于2009年(2013年7.16亿吨、2013年7.8亿吨)达到5.68亿t,增长趋势如图1所示。人均产钢量超过420kg,超过了工业化国家人均300kg的用钢水平和供钢水平。

2、我国钢铁工业节能减排进步情况

中国钢铁工业在规模快速扩张的同时,也取得了节能减排的丰硕成果。我国钢铁企业通过工艺结构调整,淘汰落后工艺,优化用能结构及节能新技术的开发应用,并采取能源的“梯级利用、高效转化”等措施,使得能源消耗大幅下降。2005年吨钢综合能耗比1990年下降了54.1%,至0.741tce/t;2005年以后,电的折标系数改用“热当量值”,吨钢可比能耗由0.714降低到2013年的0.549tce/t。国内一些先进的大型钢铁联合企业的能耗指标已达到或接近世界先进水平。

与此同时,我国钢铁企业生产取水量、外排废水量和生产水重复利用率等指标明显改善。2002~2013年,吨钢耗新水由15.58t降低到3.44t,吨钢外排废水由10.97t降低到1.69t,水的重复利用率由90.56%提高到96.9%;主要污染物排放指标明显改善,吨钢工业粉尘由2.858kg降低到0.743kg,吨钢CoD排放由0.556kg降低到0.073kg。

四、我国钢铁工业节能减排发展方向

1、钢铁节能装备技术、工艺技术、管理技术创新

钢铁企业的生产过程实质上是物质、能量及相关信息的流动、演变过程,其动态运行过程的物理本质是:物质流(主要是铁素流)在能量流(主要是碳素流)的驱动下,按设定的“程序”,沿着特定的“流程网络”作动态一有序运行,是铁素物质流和碳素能量流在全流程范围内形态演变的持续表征。这就需要人们以铁素物质流同样的重视程度深层次研究能量流的高效转换和全价值开发。

钢铁制造流程是开放的、非平衡的、不可逆的耗散过程。钢铁流程的特点是铁素流为增值过程、能量流为耗散过程。下一步节能工作的重点在于通过装备技术、工艺技术、管理技术创新来抑制和减少能量的贬值与耗散,要追求以提升系统能效为目标的“动态有序、连续紧凑、高效一转化、耦合匹配”的新流程技术集成,以实现能量流耗散最小化和效率最大化。

因此,要通过对组成流程的“三传一反”装置高效化来实现工序功能的解析优化;要通过降低流程过程裕度及采用界面技术的协同优化,实现系统能效提升;要通过能源介质及物质流和工序之间的耦合匹配、集成重构、网络优化,来实现集成能效提升。技术集成模式如图2所示。

图2余热余能回收与利用技术

2、开发钢铁企业分布式发电高效运行模式

对余热余能的利用,主要有两种方式,一是热利用,二是动力利用。对于热利用,已经基本得到了较好的开发,但由于钢铁流程中热量总体过剩,并且拓展热利用的途径非常有限,因此需要考虑动力利用,若将其转化为电能,则可扩大其利用途径。

余热余能中,煤气具有较高的姗值,可作为发电的理想燃料,可采用CCpp自发电或与电力部分合作追求规模发电效益。除煤气以外,其他余热资源温度超过700℃的占71.8%,具有较高的烟值,因此这部分余热资源从质量上来讲,具有发电的可行性。改变将余热余能低效回收转化为低品质蒸汽、热水等低烟值工质且不易集中高效和匹配耦合使用的回收方式,通过建设分布式电站,将不同种类余热余能转化为统一形式的高能级的电能,就近回收、就近输送、就近使用,余热余能转化效率高、输送效率高、使用效率高。

经测算,按照目前已经成熟的工艺技术水平,年产1000万t规模钢铁企业余热余能回收发电量可达到41.61亿kwh(表1)。若进一步挖掘钢铁企业余热余能发电的潜力,通过新工艺技术的开发应用,可以回收利用球团、烧结矿、焦炉荒煤气、冶金渣、低温烟气等的余热进行发电,则建设钢电联产企业,实现用电完全自给甚至外供将会成为现实。

3、清洁高效钢铁产品开发

今后较长一段时期内,与其它材料相比,钢铁材料无论是在其性能还是回收利用率等方面,仍然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钢铁产品仍然是社会发展所必选和优选的材料。循环经济型社会需要钢铁企业提供更多的“绿色钢材”,就是要以最少的消耗实现材料的功能;在满足材料功能的前提下,通过生产清洁、长寿、高效的钢铁产品减轻社会环境负荷。

要发展高强、高韧性钢材,做到用材减量化,消耗减量化。如:Ⅲ级(400mpa)及以上级别热轧带肋钢筋、各类用途的高强度钢板、H型钢等;高强型钢Q420B代替现有Q235一Q345型钢,能有效节约钢材6%一8%,采用Q460B可节约钢材10%;抗硫化氢、抗二氧化碳腐蚀的油井管和管线钢板、耐大气腐蚀钢板和型钢、耐火钢等长寿命周期产品等。

4、构造产业集群,拓展钢铁企业流程价值

钢铁企业作为典型的流程产业,存在流程功能多样性、目标多样性、价值多样性的特点,要充分发掘钢铁流程优势,在装备技术、流程技术、管理技术上开发能源转换功能、废弃物处理消纳和再资源化功能,提升企业综合价值,使钢铁企业融人循环经济社会。

要以工业生态学的理论,开发物质、能源、水资源生态工业链,构建以钢铁企业为核心,其他企业(如机械、建材、电子、医药、化工)紧密联系的钢铁生态工业园,形成互利共生的产业集群(图3),使园区内物质和能量得到最优化利用。

图3以钢铁企业为核心的产业集群

五、如何做好节能降耗工作

钢铁企业要想做好节能降耗工作,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充分认识采用先进节能降耗技术的重大意义。依靠先进节能降耗技术,带动原料、燃料、材料的节约,是企业降低成本、提高市场竞争力的重要手段;

2、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引进和运用最新技术。要全面考虑工艺配套问题,使新上项目不仅在技术上高起点,而且在节能降耗方面高起点,尽快淘汰落后的工艺、设备,由单体设备节能降耗向系统优化节能降耗转变,实现上下工序的优化和合理配置;

3、把引进技术和本企业的具体情况结合起来。根据生产和设备能力状况,在应用先进节能降耗技术时,有选择地配套采用先进设备和工艺,避免盲目投资造成新的设备闲置或资源浪费。

4、加大科技投入,不断研究新的节能降耗课题。把技术引进和二次创新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有本企业特色的自主节能降耗技术体系。

六、建议

要想在更为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得可持续发展,就必须把节能降耗工作放在首位,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制定切实可行的节能措施,不断引进和发展新技术、新工艺,加强自主研发能力,淘汰落后生产技术和装备,促进对资源的综合回收利用,推行清洁生产。加快企业重组,落实国家政策,实现由粗放型生产模式向集约化生产的经济增长转变,把我国钢铁工业真正做强,全面提升我国钢铁工业的整体能力和市场竞争力。

七、结束语

综上所述,通过对我国钢铁工业节能环保工作现状与展望的研究,明确了钢铁工业节能环保工作的方向。在钢铁工业节能环保的后续工作中,我们必须要提高节能环保工作的管理水平,避免资源的浪费。

参考文献

钢铁节能减排技术篇7

一、低碳经济已经对我国钢铁产品出口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一)低碳贸易壁垒增多,出口贸易风险增大

随着低碳经济潮流在世界范围内兴起,各国针对高碳钢铁产品设置的贸易壁垒显著增多。早在2009年,美国便颁布了《清洁能源与安全法案》,规定自2020年起,将对所进口的高碳产品征收边境调节税,即我国钢铁出口贸易中所谓的“碳关税”。该法案以低碳环保之名,行贸易保护之实,一经实施,便对中国钢铁产品的对美出口造成了重创。如2014年11月13日,美国商务部对中国碳钢合金线材作出反倾销、反补贴终裁。在反倾销终裁中,决定对中国产碳钢合金线材普遍征收高达110.25%的反倾销税。在反补贴终裁中,辽宁本溪钢铁(集团)公司被判定补贴率高达193.31%,河北钢铁集团为178.46%,中国平均为185.89%。除美国等发达国家外,一些发展中国家也致力于以低碳环保的名义加重贸易壁垒,对我国钢铁产品及制品出口造成不小的冲击。如2014年11月29日,乌克兰国际贸易跨部门委员会公告,决定自2014年12月29日至2019年12月29日对中国产无缝不锈钢管征收41.07%的反倾销税。可见,碳关税及低碳贸易壁垒的增多,导致我国钢铁产品的出口贸易环境相对恶化,出口贸易风险显著增大。

(二)倒逼企业提升能源利用率,推进产业转型升级

低碳经济的兴起,使得各个国家都开始注重节能降耗,调整产业结构,推进其优化升级。为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国内广大钢铁企业也在致力于产品的升级转型,以期将高碳低端产品转变为低碳高端产品。如近年来,莱钢为适应低碳经济发展要求,积极创新发展理念,致力于降低钢铁生产的单位能耗,降低钢铁生产成本,提升出口竞争力。截止2014年,莱钢吨钢生产的综合能耗已由2000年的872千克标准煤降低为663.78千克。不仅莱钢,在钢铁产能过剩、出口下行压力加大的情况下,节能减排,降低生产耗能,推进低碳生产以提升出口竞争力已成为全国钢铁产业转型升级的基本趋势。据统计,2014年中国钢铁工业协会所属会员钢企共计产钢65767.27万吨,同比增长1.65%。当年,中钢协所属会员钢企的能耗总量为29973.34万吨标准煤,同比下降0.49%,吨钢综合能达到584.70kgce/t,同比降低1.22%,说明在低碳经济发展趋势下我国重点钢铁企业的节能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

(三)短期内生产及出口成本上升,出口压力增大

近年来,国际贸易中对钢铁产品的低碳要求也日益严苛,有些国家为达到控制全球碳排放的目标,甚至在钢铁贸易中设置与碳排放相关的贸易壁垒,征收碳关税,导致我国钢企的出口压力增大。为维持和增加钢铁产品的出口量,我国钢铁企业只好大力研发新技术、改进生产设备,以期能生产出达到国内节能减排目标并达到国际贸易中碳排放标准的产品,导致钢铁生产中的研发投入和生产工艺更新成本大幅上升。数据显示,中国钢铁企业要在碳排放标准上达到发达国家的要求,在研发及工艺更新上的投入最高将导致其生产成本上升30%。虽然降低吨钢能耗可以降低生产成本,然从短期看,研发及工艺更新带来的高投入不仅抵消了吨钢的能耗降低收益,而且导致吨钢的生产及出口成本大幅上升,使得钢铁产品的出口价格优势相对减弱。因而,钢铁产品生产中单位能耗的降低对出口竞争力的提升属于钢企的长期效益和产略发展收益,从短期来看,其出口压力将显著加大。

(四)长期看钢铁产能将逐步压缩,出口结构将得到优化

在工业化进程中,曾经的世界工业大国如英国、美国和日本等都曾是世界钢铁产量第一大国。在传统生产技术条件下,钢铁生产属高耗能、高污染行业,故因钢铁工业大发展造成的资源耗费和环境污染几乎是每个大国兴起进程中难以避免的发展之殇。然而,随着英、美、日等发达国家经济转型和产业升级步伐的加速,经济发展的低碳属性逐渐增强,其钢铁工业发展也经历了由以高耗能、高污染的粗钢生产为主到逐步淘汰落后产能、以生产高附加值和高能源利用率的特种钢材为主的脱胎换骨。当前,我国钢铁生产以粗钢为主,是世界第一粗钢出口国。据统计,2014年我国钢材出口总量为9378.38万吨,其中粗钢高达8408万吨,占总量的89.65%。在低碳经济和产业转型升级的背景下,逐步淘汰钢铁产业中的落后产能,推进钢铁产业由以粗钢为主向以特种钢材为主的转型升级,将是未来我国钢铁产业发展的基本趋势,而钢铁产品的出口结构也将在此过程中得以优化。

二、低碳经济下扩大我国钢铁产品出口面对的主要障碍

(一)对碳关税及贸易壁垒认识不足

低碳经济的兴起使各个国家的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对于发达国家来说,其钢铁产品技术含量高,能满足低碳经济的要求,而我国钢铁产品中尚有不少产品难以满足低碳经济的要求。于是,某些发达国家开始设置与碳排放相关的非关税贸易壁垒来限制其他国家的钢铁产品进口,以保护本国的钢铁产业发展。如目前,英国对超过70000种商品标注碳标签。碳标签的设置目的就是阻止那些在生产过程中达不到发达国家碳排放标准的商品进入英国。英国的做法在欧盟市场得到一致认可。很多欧盟国家也都开始效仿英国对进口商品进行碳含量测量,推广碳标签,导致我国钢铁产品对欧出口压力骤增。然而,我国钢铁企业对国家贸易中与钢铁出口相关的碳关税及贸易壁垒认识不足,尤其是当我国钢铁企业遭遇不公正的反倾销指控时,往往因不熟悉相关国家的发倾销法律法规或慑于高额的维权成本而选择放弃法律应对,导致一些国家针对中国钢铁产品的反倾销指控频发。

(二)产能压缩与低碳升级存在巨大成本支出

在低碳经济潮流下,大部分以粗钢生产为主的钢铁企业不得不走上以技术创新淘汰落后产能的转型升级之路。为倒逼国内钢企加速技术创新进程,2015年2月4日国家出台了新的《环境保护法》。据权威部门估算,目前我国约有70%的钢企难以达到新《环保法》的低碳标准,为达到标准,钢企为此将付出900-1000亿元投资。环保部公布的数据显示,一台400平方米的烧结机脱硫设备仅安装成本便高达5320万元,此外钢企还需支付2380万元的年运转成本。据测算,烧结机脱硫设备的安装成本平均为21万元/平方米,运行费用为3.6元/吨粗钢。以此估算,整个钢铁产业仅为达到大气污染治理要求便须投入资金400亿元以上。显然,新《环保法》的出台意味着低碳理念已转变为约束、规制和倒闭钢企转型升级的具体政策,钢企为达到具体低碳标准将在产能压缩和低碳达标的技术升级中付出更高成本。

(三)节能减排依然存在诸多技术瓶颈

“十二五”期间是我国钢铁工业节能环保工作面对低碳经济、新《环保法》等新的形势与压力,由低技术含量污染防治向节能环保技术合成及系统优化转变的关键时期,而加快技术创新,推进节能与环保技术的集成优化,突破节能减排相关技术“瓶颈”成为“十二五”钢铁产业以节能减排助力低碳发展的重要难点。研究表明,技术创新在钢铁产业节能减排中的贡献率高达40%到60%。然而,我国在钢铁产业节能减排的转型升级中依然存在诸多技术瓶颈,几乎涉及钢铁生产的所有环节。据统计,目前我国依然拥有烧结电除尘稳定达标、烧结烟气脱硫技术等关乎钢铁产业低碳升级的多项关键技尚不成熟。此外,我国烧结生产设备落后、工艺稳定性差对节能减排技术的效能发挥也造成了不小的制约,而对于烧结低温烟气余热利用、高炉渣、钢渣显热回收利用及焦炉荒煤气显热、烧结与焦化烟气显热等,我国目前也缺乏成熟有效的技术。

三、低碳经济下提升我国钢铁产品出口贸易竞争力的对策

(一)充分认识低碳贸易壁垒,健全国内钢铁产业的低碳生产技术标准

我国的低碳经济发展尚处于起步阶段,国内钢铁出口企业因难以达到低碳标准而在国际贸易中处于不利地位。要突破国外的低碳壁垒,钢铁企业就要严格遵循国际贸易规则,顺应低碳经济发展的潮流,优化钢铁产品出口结构。为此,钢铁企业要及时把握各国制定的低碳经济规则及相关的低碳贸易壁垒政策,按照目标市场的要求建立企业技术研发和生产工艺更新的具体目标,进而生产出符合目标市场低碳化标准或低碳贸易壁垒要求的钢铁产品,才能形成国际市场上的核心竞争力。国内钢铁出口企业要在积极限制、淘汰落后钢铁产能、降低钢铁生产的单位耗能的前提下,加大自主创新的力度,加快实现符合国贸易贸易规则的低能耗、低排放的生产技术标准。只有这样,才会突破国际贸易中的低碳绿色壁垒。

(二)积极引进国外先进的低碳技术,更新国内钢铁生产装备及工艺

目前,我国钢铁生产的低碳技术还不是十分先进,引进国外先进的低碳技术是迅速提高钢铁生产能源利用效率、降低吨钢生产能耗并突破国际市场低碳贸易壁垒的捷径。例如,2014年10月,鞍钢集团与德国钢铁产业巨头蒂森克虏伯集团于北京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决定在化学工艺、采矿选矿设备、物料搬运设备、矿渣粉磨系统、煤炭化工、废水资源利用、钢铁、汽车零部件制造等多个方面开展系统合作。根据协议,鞍钢集团所属的攀钢西昌钢钒公司、tagal和蒂森克虏伯钢铁欧洲股份有限公司分别持有鞍钢重庆高强汽车钢有限公司50%、37.5%和12.5%的股份,项目引进国外高端热镀锌板生产技术生产高强度、高品质汽车用板及热成型镀锌产品,设计年产能为45万吨,产品主要定位在高端汽车板领域,质量和规格要争取达到国际一流水准。该项目不仅有助鞍钢集团优化产品结构、加速转型升级,且能有效提高相关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三)确立绿色低碳发展战略,培育核心竞争力

当前,大部分钢铁企业都将战略重点放在扩大投资上,结果导致钢铁产业出现产能过剩。随着国家低碳经济发展战略的推进,钢铁企业应当将发展方向定位在低碳绿色产品的研发与生产上,提升中国钢铁产品达到乃至超越低碳贸易壁垒的市场竞争力。钢铁生产企业应当加快建立完善的低碳产业链,实现采购、生产、运输、销售等环节全链条低碳化,如“嘉禾制造”所产五金机械过去都是高能耗、高排放的低附加值产品,随着国际钢铁出口市场碳排放贸易壁垒的增多,为了突破出口困境,“嘉禾制造“确立了低碳发展目标,引进先进的生产技术装备及生产工艺,逐步将产品的碳排放标准控制在国际出口市场碳排放壁垒标准以内,使得企业五金机械的出口量逐年增加,出口效益也得以显著提升。目前,“嘉禾制造”不仅成为国际出口市场行业标准的引领者,而且在诸多产品生产中拥有具备国际低碳化先进水平的自主知识产权。

钢铁节能减排技术篇8

【关键词】绿色物流;钢铁行业绿色物流;发展对策

1.绿色物流

绿色物流是指在物流过程中抑制物流对环境造成危害的同时,实现对物流环境的净化,使物流资源充分利用。绿色物流实际上是一个涵盖面广,外延性很强的概念。首先从绿色物流的理论基础看.包括可持续发展理论、生态经济学理论和生态伦理学理论;我们也可以从物流作业环节来看,包括绿色运输、绿色包装、绿色流通加工等;从物流管理过程来看,注重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全员树立可持续发展观,求得环境与经济发展共存;同时也应以节约资源为目标,从正向物流方面管理公司实施节能减排,低耗,引进除尘技术等,从逆向物流角度重视,原材料副产品的再循环、包装废弃物再循环、废旧物品再循环、废水再流、废热再用等二次能源利用、资源垃圾的收集和再资源化,也应建立合理的回收物处理机制。

2.钢铁行业绿色物流

钢铁行业的绿色物流是指钢铁行业在采购、生产、存储、运输、销售、废物处理各环节实现清洁生产、使资源效用最大化,实现企业可持续增长,做到低能源消耗、低排放和再循环利用。也就是实现内部绿色物流管理:绿色生产,与外部绿色物流管理:绿色采购与绿色销售,以及在废弃物回收等过程实现绿色化。它是钢铁企业设计、实施的一个绿色物流管理系统。此系统建立维护企业可持续发展基础上,有效减少钢铁企业物流对环境的危害,减少资源消耗,形成一种实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绿色物流系统。

3.钢铁行业实施绿色物流的必要性

3.1实施绿色物流是维护生态环境和谐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实施钢铁行业绿色物流通过绿色供应链物流管理可以极大地提高物流效率,提高资源利用效率降低了生产能源的消耗,节省了资源,同时通过绿色措施和一些绿色技术的实施可以开发废物新用途实现废物利用,也可以对废物进行处理从最大程度上减少了排放物对环境造成的破坏,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

3.2实施绿色物流是企业提高经济效益的需要

据统计,回收利用每吨废钢铁,约可炼钢0.8吨,月节省铁矿石2到3吨,节约焦炭1吨。由此,发展钢铁企业绿色物流,有助于我国钢铁行业逐渐摆脱铁矿石过度依赖进口的窘境,降低铁矿石进口成本压力,使我国钢铁行业能持续、健康的发展。

钢铁企业发展绿色物流会带来很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对于生产企业而言产品从投入到销售制造时间仅占总时间的10%,几乎90%的时间都消耗在了物品的流通环节中。发展绿色物流不仅只是缩短了流通时间,而且实现了钢铁企业整个生产销售流程的节能和高效。

4.钢铁行业实施绿色物流的可行性

从政策角度讲,我国钢铁行业发展绿色物流具有可行性。我国“十二五规划”指出,通过节能减排,发展绿色经济和低碳经济,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我国钢铁行业十二五规划,明确指出要注重技术创新和技能减排根据行业发展实际。

钢铁行业实施绿色物流不仅是适应国家政策的需要,而且也是企业自身发展的需求。不少钢铁行业为了顺应经济全球化,不断引进国外先进技术,通过产业结构调整,使生产劳动率不断提高,污染物排放不断减少。以上这些都为钢铁行业更好的实施绿色物流做了很好的准备。

5.钢铁企业绿色物流发展对策

5.1加强政府引导与监管机制

5.1.1制定相关法律法规与倡导民间组织并举,加强企业的自律行为。

建立钢铁生产及回收环保监管体系,初探相关标准,法规和管理制度;同时民间组织在开展绿色物流过程中有利于促进共同物流体系的建立,物流标准化,加强企业间的互相监督,这些都有利于加强企业的自律行为,让企业自觉承担起社会责任。

5.1.2加强物流规划,增强对重点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

目前我国大部分钢铁企业的物流设施,装备与国外发达国家还差距较大,加大财政投入,是钢铁企业绿色物流发展的基础,与有力保证,且短期的大力投入一定会得到远期的综合回报。如高炉炉定余压发电技术就需要加大的投资,很多企业就是因为成本的限制而未采用此技术,因此阻碍二次能源利用的道路。

5.2构建多层次物流人才培养体系

目前,我国钢铁物流从业者大部分为基础性,事务性人员,缺乏理论知识,需要大批懂得专业知识,拥有业务技能并受过专业训练物流管理人才。我国应建立多层次物流人才培养体系。

5.2.1积极挖掘高级物流管理人才

重视大学及科研机构的物流人才输送,建立于各大高校的物流人才职业需求渠道,积极反馈未来物流人才需求方向,促进产学研的集合,减少教学与职业需求的脱节。

5.2.2开展多层次的绿色物流人才培训和交易工作

开展专家讲座,参观学习,各种培训等;应对不同物流企业与部门因材施教,使每位物流人才都能发挥最大贡献;熟悉绿色物流业务,重视培养有开拓精神和创造力的绿色物流人员和绿色物流专业技术人员。

5.3发展废弃物与回收物流

废弃物与回收物流是指将企业生产过程产生的可再利用的废弃物质及能源回收。主要包括二次能源回收利用、固体废弃物回收利用以及污水回用等方面。它是逆向物流的重要组成部分,逆向物流是企业在降低成本中的最后一块儿处女地,因此发展废弃物与回收物流的重要性可见一斑。

5.4污水回用

采取系统内部水循环和系统间串接使用等方式,提高水资源循环利用效率,改造水净化和循环系统,建成集中工业污水处理厂;尾矿库溢流水用于矿山复垦灌溉;可利用轧钢落地水回收工程,实现轧钢工艺废水零排放;完善化工含酚氰废水生化处理系统,实施多项节水减排项目。

6.结语

我国钢铁行业是典型的资源消耗型产业,发展钢铁行业绿色物流是必然趋势。发展钢铁企业绿色物流,有利于降低企业成本,减少环境负担,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实现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钟磊刚,崔阳.我国钢铁行业绿色逆向物流分析[J].冶金经济与管理.2007年第4期.

[2]李园园.中国钢铁企业绿色供应链管理研究[J].技创业月刊.2008年第2期.

[3]夏春玉.绿色物流—现代物流系列教材[m].北京:中国物资出版社.2005.

钢铁节能减排技术篇9

关键词:钢铁企业;废水;零排放

近十年来市场的巨大需求推动了钢铁工业的迅猛发展,钢铁产能出现了严重的过剩,2012年中国粗钢产量7.03亿吨,占世界总产量的60%左右。鉴于这种现状国家必将通过环保减排等倒逼机制,淘汰落后产能,促使其可持续发展。合理控制钢铁企业生产废水的排放,成为钢铁行业发展的必由之路。

1钢铁企业废水处理技术

钢铁企业对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水回收利用以及进行深度处理,是实现废水零排放的必要前提。钢铁企业的生产废水大约82%左右都是浊循环冷却水系统产生的排污水,比如:冲渣废水、连铸机废水以及高炉煤气洗涤水等。

处理生产废水的主要方法有四种分别是物理方法、化学方法、物理化学方法以及生物方法。①物理方法主要是依据废水中含有不同比例的悬浮物,充分利用物理作用分离,主要对悬浮物进行重力分离、离心分离以及过滤蒸发结晶等等。②化学方法主要是利用化学反应的作用,通过化学沉淀处理法、中和法、氧化处理方法以及混凝法转化分离或者回收废水中含有的污染物质,调整pH数值,进而去除废水中的胶状、悬浮杂物。③物理化学处理方法主要有吸附法、磁分离法以及电解法等,以去除废水中的溶解性物质、胶状物等。④生物方法主要是运用微生物的代谢功能除去废水里面含有的有机污染物,经常使用的方法有生物膜法、污泥消化法以及活性污泥法等,以去除废物中含有的污染物。

2钢铁企业废水处理的主要工艺流程

通常情况下,钢铁企业污水处理物理化学方法主要采用的工艺流程是:截流收集、提升、格栅拦截大的杂物、预沉处理、进入调节池,在调节池中安放有pH检测装置,检测出废水的酸碱程度,并可作为中和池加药参考,再次提升后进入中和池,加入配制好的浓度为6%石灰乳液进行调和,调和处理以后将废水流入混凝池,然后投入已经配制好的浓度为0.1%的聚丙烯酰胺药液处理、沉淀,经过一段时间沉淀处理后,此时废水中的悬浮物已经去除。污水再进入滤池进一步澄清,而澄清以后的污水可进一步去除SS、CoD、有机胶状物质以及油类物质等等。当从滤池中出来的水达到回收利用水的水质指标以后,进入清水池,通过供水泵加压送至厂区管网。反应池、沉淀池、澄清池(滤池)中产生的污泥可以以泥浆的形式输送到储泥池,经过污泥泵输送到脱水机(压滤机、离心机)中脱水,脱水完毕后形成的泥饼可以在其他工序环节进行回收利用。

除物理化学方法外,钢铁行业应用生物法处理的主要是焦化废水,含有大量的氨氮有机物,主要采用a/o法(厌氧/好氧)或a/a/o法(厌氧/缺氧/好氧组合)脱氮除磷工艺处理。其废水处理工艺流程主要包括预处理环节、生化处理环节以及混凝沉淀环节。其中在预处理环节主要去除废水中的油类、大量悬浮物以及一些CoD、BoD5等。而生化处理环节是废水处理系统的主要组成部分,很多污染物都是在这个环节去除。在厌氧池中,废水和厌氧生物膜会发生生化反应,小分子有机物会被分解,与此同时,一大部分有机物会被分解成小分子有机物,进而提高污染废水的可生化性。在缺氧池中,废水和池内的物质会形成反硝化脱氮反应,无氧降解除去CoD等各种污染物质。最后,混凝沉淀环节,主要除去一小部分悬浮物、CoD、BoD5等,在混合反应池中加入聚合混凝剂pFS溶液,水中的悬浮物质就会在pFS的作用下形成絮体。然后再反应池的出水端口加入高分子絮凝剂聚丙烯酰胺pam,可让废水中的悬浮物形成体积较大的絮凝体,在重力作用下沉入池底,生成的化学污泥则定期排出,处理后的达标废水可回收或外排。

3钢铁企业废水零排放的合理实施

3.1柳钢零排放实践现状

柳钢十分重视环保建设,投入了大量资金,早在2006年起就开始建设废水集中处理站,分别于2007年、2009年分别建成1#、2#、3#废水集中处理站,整体设计的废水处理能力达到26×104m3/d,这三座废水处理站建设成功投入使用以后,柳钢厂区的大部分废水基本实现了达标排放,部分区域达到了零排放。柳钢通过多年的滚动发展,逐步形成老区、a区、B区三个生产区块,三个区块都进行了废水截流收集处理、回用。柳钢对废水收集主要采用的是总排水截流回收方式,主要分为老区总沟截流、a区截流、B区截流、东排口截流等四个方面,具体流程为:截流收集提升、预沉池、调节池、加药混凝沉淀池、虹吸滤池、回用水池、加压回送管网等,特点处理量较大,把全部废水集中混合处理,各种污染物得到稀释中和,污染物指标比较容易达标,回用简单,较容易实现减排目标。总沟截流处理固然很容易实现,但只是利用常规的物理、化学处理技术,比如:混凝、除悬浮物、除油以及过滤澄清等,原来工业废水里面的油、悬浮物以及杂质等虽然得到了有效去除,但是实际溶解性的物质,如含盐总量却未降低,在多次循环以后,浓缩倍数会不断增加,严重腐蚀冷却设备以及管道。一些要求水质较高的生产工序也不能使用混合后的水,给管网建设带来了困难,存在不能普遍使用的问题。另外也存在焦化废水不能得到有效处理、生化指标降低到一定程度以后和一部分排水混合达标外排的问题,仍然没有达到真正意义上的零排放要求。除此之外高炉冲渣外排水收集回用、转炉渣场排水等高盐废水以及冷轧酸洗排水的出路问题亟待解决。今年7月份建设竣工投产的焦化废水深度处理项目,采用高分子吸附的方法进行焦化废水深度处理,色度问题得到解决,出水水质清澈,基本达到预期效果。

3.2解决问题的主要措施

钢铁企业要想实现生产废水零排放,通常需要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①制定和完善用水定额指标体系,减少用水。改变用多少给多少的保生产的落后供水模式,从生产源头上加以控制,促使后续流程改进工艺或挖掘生产工艺潜能,这是最经济的办法。②分质供水,建立完善的分质供水管网,满足生产工艺需要。如建设原水、软水、除盐水、中水等不同的管网,满足不同工艺需求。③科学合理实现一水多用,串级使用,保证水系统的高效运用,以最大限度减少生产单元排水量。④积极推广应用少用水或不用水的工艺技术装备,如高炉干法除尘技术、转炉干法除尘技术、加热炉汽化冷却技术、干熄焦技术。⑤清污分流,分别处理,最大限度减少药剂等处理费用。⑥建设综合废水处理厂,对生产废水进行再次处理回收利用,加强废水处理站的建设,充分利用处理后的废水,用于冲厕、洗车、道路洒水、绿化等。⑦积极采用新技术、新工艺,多渠道解决焦化废水、冷轧酸洗废水、钢渣粒化(闷渣)排水、高炉冲渣排水等废水处理回用等问题。

钢铁企业从原材料进厂、生产粗钢直至加工成钢铁产品,都需要水资源。因此钢铁企业必须科学运用废水回收利用技术,不断提升生产工艺中水资源的重复利用效率,实现生产废水的“零”排放才能实现可持续、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钢铁节能减排技术篇10

关键字:钢铁冶金余热利用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tF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随着我国经济与科技的不断发展,作为我国基础行业中最为重要的行业之一的钢铁冶金行业也发展迅速。但是,该行业是一个高耗能的行业,是六大行业中耗能的大户。而目前,我国余热利用的设备技术相对落后,企业的发展不平衡,是导致余热利用低的直接原因。为实现我国的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思想,我国大力倡导节能减排,而钢铁冶金行业就成为了重点治理的对象。每年冶金行业的总能耗在我国的总能耗中占据着百分之十以上。冶金中所产生的余热在能源消耗中占有很大的比例,因此,对于如何合理利用余热资源对于钢铁冶金企业增强经济效益以及走可持续发展路线,将会发挥重要的作用。

1.现今钢铁冶金行业余热利用中存在的问题

1.1目前,我国的各个钢铁冶炼企业的发展状况不一样,其实力水平相差较为悬殊,而且整体的钢铁冶炼的余热利用设备比较落后。我国对于余热的利用的发展时间较短,尚处于发展阶段,在余热利用过程中会遇到各种难题制约着发展,尤其在我国中对于300℃以下的低温余热的利用更是没有相应的设备处理,余热利用的设备大多数是在很早以前由外国直接引进,设备以及技术已经相当的落后。因此,设备的落后已经成为我国钢铁冶金过程中的余热利用发展的严重的制约因素。与此同时,余热的利用也直接与我国各个钢铁冶金企业的发展水平有着直接的关系,对于中小型企业,发展水平以及生产规模的限制,余热利用仍然处于空白阶段,面对着我国存在着很多中小型企业的状况,对于余热的利用将会是将来的发展的关键因素。

1.2我国在节能减排阶段做出的努力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就。钢铁冶金行业在能源利用方面,其利用率明显提高。目前,我国对于重点大中型企业中,在高温余热方面的利用率明显提高,吨钢的综合能耗的降低的幅度较大。而对于中低温余热的利用却不是很理想,在中低温余热利用方面,主要是用来预热助燃气体,对于500℃以下的余热,即,中温烟气对于企业都没有进行利用,直接排到大气中。在钢铁冶金程序中,炼铁系统能耗在钢铁工业总能耗达到百分之六十九,而作为炼铁的第二大耗能工序的烧结阶段产生的百分之五十的热能没有达到充分运用,造成极大浪费。综上所述,我国钢铁冶金行业中,中低温余热利用率相对于高温余热的利用低。

1.3目前,我国的余热利用的范围比较狭窄。对于回收的大部分的余热的利用一般是对集中的制热设备。我国每年的夏季都会出现用电紧张的时期,而余热可以转化为电能,缓解用电短缺的危机。对于钢铁冶金余热的利用,在制冷领域的应用比较少,对于企业,从经济角度制冷可以更能带来额外的经济效益,而且与制约相比较,其消耗的能量更少。夏天对制冷的要求会更大,而且余热的资源更多。因此,钢铁余热利用可以是多方面的,拓宽应用领域对于各方面的发展都会是大有裨益的。

2.我国钢铁冶金行业余热利用改进分析

(1)自从大力倡导节能减排的开始,我国每年都会为部分企业提供资金和技术的支持。但是,随着科技与经济的不断发展,技术与设备也在不断的革新与发展,对于企业来说,技术与设备的革新就会造成企业增加资金的投入,对于发展较好,有实力的企业可以使用革新,但是对于大部分的中小型企业缺少了国家的扶持对于这笔钱的投入就会显的力不从心,因此,仍然需要进行不断的投入资金。我国在余热利用方面,一方面需要进行资金的扶持,另一方面更需要对企业的后期的监督。鼓励企业进行预热利用的技术开发,自主创新。

(2)在我国钢铁冶金行业中余热利用的领域比较窄,回收利用率低是我国余热利用的现实。据统计,我国余热的利用率仅为45.6%,而发达国家达到百分之九十以上,因此,我国在钢铁工业余热余能回收潜力非常巨大。为此,对于余热回收利用潜力进行了分析、计算以及结算、预测,见下图:

通过上述图示可以分析得到,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余热的利用将会给我国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以及环境效益。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需要将先进的科技与中国的具体国情相结合,拓宽余热利用的领域,在不断发展中,改进新的技术与设备,不仅促进了企业经济的发展,而且会对国家的节能减排起到促进作用。

(3)通过上述存在的问题可知,我国的钢铁冶金余热的利用率比较低,技术和设备相对比较落后,我国需要进行独立研发我国的技术的同时需要与周围的环境和市场需求发展相适应,需要引进国外的先进的技术手段以及相关的人才。

3.建议

从国家角度:(1)合理控制钢铁工业生产规模。(2)大力发展钢铁循环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节约资源,确保我国钢铁工业可持续发展;有效利用能源,降低生产成本;开发和应用高强钢材,降低钢材消费量;(3)增大对能源综合利用的政策扶持力度,增强企业技改的热情。

从行业角度:(1)提高钢铁行业准入条件,坚决杜绝高耗能、高污染、无资源的钢铁生产企业进入;(2)加快钢铁企业联合重组,提高产业集中度,发挥产业生产规模效应;(3)积极调整产业布局,改善产业产品结构;(4)建立行业间交流平台和机制,定期组织行业交流学习;(5)建立获取境外先进节能技术渠道,引进先进技术理念。

从企业角度:(1)优化钢铁品种结构,满足国内外市场需求;(2)加速淘汰落后技术装备,实现生产设备现代化;(3)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断开发新节能渠道;(4)利用好既有的政策,推广利用既有的先进节能技术,如节能设备的抵税政策、节能技术先投用后付费,以节约费用付技术费用等各种模式,坚决引进低温饱和蒸汽发电、余热蒸汽采暖、制冷等技术,实现绿色循环经济模式。

4.总结

目前,我国的钢铁冶金行业的余热利用率低,存在着大量的余热资源,未来我国的余热利用将会具有巨大的潜力。但是,我国落后的技术设备无法进行充分的开发利用,因此,在今后的发展过程中,我国需要进行不断的技术设备创新,在引入外国技术设备的同时要与我国的具体环境和发展状况相结合,真正适应我国的发展,使得我国走上一条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参考文献:

[1]赵钦新,王宇峰,王学斌。等.我国余热利用现状与技术进展[J].工业锅炉,200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