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纠纷应急预案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30 02:03:38

医疗纠纷应急预案篇1

第一条为切实维护各医疗单位的正常医疗、工作秩序,保护医疗机构及医务人员、患者的合法权益,保障医疗安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企业事业单位内部治安保卫条例》、《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和《卫生部、公安部关于加强医疗机构治安管理维护正常诊疗秩序的通告》等法规规定,结合我县实际,制定本预案。

第二条重大医疗纠纷是指在诊疗护理工作中,医患双方对诊疗后果及其原因有分歧,患方出现故意殴打医务人员、损坏医疗机构公共财物、占据办公、诊疗场所、拒绝将尸体移放太平间、拒不尸检等影响医疗机构正常工作秩序的行为的医疗纠纷。重大医疗纠纷引发的是指因重大医疗纠纷导致医患矛盾激化,危及医疗机构、医务人员和患者安全以及扰乱医疗机构工作、医疗秩序的。

第三条本预案适用于全县各医疗机构重大医疗纠纷引发的的处理工作。

第二章组织机构

第四条重大医疗纠纷引发的处理,由县人民政府统一领导,各部门分工负责。成立重大医疗纠纷引发应急处理领导小组(名单附后),领导小组负责统一指挥,调度安排应急处置工作,各成员按照分配的工作岗位,各司其职。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负责重大医疗纠纷引发的处理等日常工作。

第三章卫生部门职责

第五条医疗机构应当制定防范、处理重大医疗纠纷引发的预案,预防重大医疗纠纷引发的发生,及时处理重大医疗纠纷引发的,并加强与公安、民政等部门的沟通与协调。

第六条发生重大医疗纠纷后,医疗机构应当立即成立由院长任组长的重大医疗纠纷处理工作小组,工作组由医务科、护理部、涉及医疗纠纷科室、保卫科和医院办公室等相关科室人员组成,负责处理有关事宜,做好患者一方的解释和说服工作,缓解医患矛盾。如果发生扰乱医院工作秩序的事件,应该立即报告县卫生局和公安局,由县卫生局、公安局向县政府报告。对一般医疗纠纷事件要以书面形式或电话2小时内报县卫生局备案。

第七条医疗机构应当协助公安机关做好调查取证工作,有条件的单位应在接待投诉人时进行实时录像和同步录音,并妥善保存录像录音资料。

第八条在重大医疗纠纷引发处置时发现患方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医疗机构内部保卫部门应立即在职责范围内处置,并及时向公安机关报告有关情况:

(一)在医疗机构内寻衅滋事的;

(二)故意损坏公共财物的;

(三)侮辱、威胁、恐吓、殴打医务人员的;

(四)非法限制医务人员人身自由的;

(五)占据办公、诊疗场所、抢夺医疗文书或医疗物品,扰乱医疗机构秩序的;

(六)在医疗机构内或大门口设灵堂、堵塞通道及大门,扰乱医疗机构秩序的;

(七)其他扰乱医疗机构秩序的行为。

第九条当公安机关依法参与处置时,医疗机构要确定专人与公安机关保持联系,要安排工作人员在现场做宣传、疏导工作。

第十条接到医疗机构发生重大医疗纠纷报告或患方向卫生行政部门提出重大医疗纠纷处理申请后,由县卫生局牵头负责医疗纠纷的调查处理以及对外信息、情况汇报和相关部门的协调工作,并负责医疗纠纷调解工作,指派工作人员到现场指导、协调处理工作。

第四章公安机关职责

第十一条公安机关在接到重大医疗纠纷引发报警后,要迅速出警到达现场,依法维护医疗机构正常的医疗、工作秩序,保护医患双方人身安全。

第十二条公安机关对重大医疗纠纷引发中发生的违法犯罪活动,应立即制止,对严重危害治安秩序或者威胁公共安全的人员,可以依法强行带离现场,依法予以拘留或者采取法律规定的其他措施。

第十三条公安机关对重大医疗纠纷引发中发生的治安刑事案件,要快侦快办,依法处理,对违反治安管理当事人,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予以治安处罚;构成犯罪的,移送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五章民政部门职责

第十四条民政部门要配合卫生部门做好重大医疗纠纷中贫困人群的救助工作。

第六章乡镇人民政府职责

第十五条各乡镇人民政府要建立高效、灵敏的情报信息网络,加强对社会不稳定因素的掌握和研判,逐步形成完善的预警工作机制。对可能引发大规模的重大医疗纠纷信息,特别是苗头性信息进行全面评估和预测,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控制、早解决。

第十六条有关乡镇人民政府在接到重大医疗纠纷引发报告后,应立即成立现场应急指挥机构,领导、指挥、协调应急处置工作。

第十七条有关乡镇人民政府对重大医疗纠纷引发的,主要负责人要迅速赶赴现场,了解引发事件的起因和有关情况,提出工作方案,直接指挥现场处置工作,并带头与有关部门的负责人面对面地做群众工作,及时疏导化解矛盾冲突,尽快平息事态。

第十八条有关乡镇人民政府协调律师、人民调解组织、基层司法所参与重大医疗纠纷引发的调处工作;认真研究处置重大医疗纠纷引发的相关法规、政府规章,依法妥善处置事件。

第十九条对平息后的重大医疗纠纷引发的,事发地乡镇政府要继续做好群众工作,妥善解决遗留问题,消除可能导致事件反复的不安定因素,进一步做好化解工作,并加强跟踪调查,防止事件反复。

第七章医疗纠纷处理程序

第二十条凡发生医疗事故或可能是医疗事故的医疗纠纷事件,当事的医务人员应立即向本科室负责人和单位领导报告,单位领导应立即向主管部门报告。对出现本预案第八条所列情况的要及时向公安机关和乡(镇)人民政府报告。患者及其家属可向医疗机构或卫生行政部门提出查处要求。

第二十一条医疗机构接到医疗纠纷的报告后,应立即由本单位的医务科负责调查、处理或确定专人调查处理。卫生行政部门在接到医疗纠纷案件的报告后,应督促医疗单位作好调查、处理工作。

第二十二条发生医疗纠纷后,医患双方可在自愿、平等、诚信的基础上进行协商处理,如达成和解协议,处理即告终止。对投诉到卫生行政部门的医疗纠纷,卫生行政部门应当作好接待和说服工作,并与事发医疗机构联系,进行协调处理。对卫生行政部门已参与,经多次调解仍无法解决的医疗纠纷,患者或家属应按法定程序进行医疗鉴定。

第二十三条为查明医疗纠纷案件的原因,医疗机构和死者家属可以提出尸体检验的要求。如因拒绝或拖延尸体检验而影响对死因的判定,由拒绝或拖延一方负责。尸体检验不得超过四十八小时。死者家属应将检查后的尸体及时进行火化或安葬。

第二十四条收到尸体检验鉴定结果后,医患双方应当委托医学会进行医疗事故技术鉴定,分清责任,划分责任大小,确定医方存在责任的,医患双方应当按照《医疗事故处理条理》的规定,通过医患双方协商、卫生行政主管部门调解或诉讼所在地人民法院裁决等方式,妥善解决医疗纠纷。

第二十五条因医疗过失或医疗并发症致残但不需继续治疗的住院患者,其家属应及办理出院手续。对于无理纠缠,拒绝出院的,经劝说无效,医疗单位可以向人民法院。对以医疗事故为借口要挟、损坏公物,殴打辱骂医务人员,聚众闹事,以及其他行为扰乱医疗单位工作秩序者,由公安部门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予以处罚;构成犯罪的,由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医疗纠纷应急预案篇2

一、加强医务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

医务人员的职业道德即医德,是医务人员应具有的思想品质。高尚的职业道德,是防范医疗纠纷的基础。这不仅仅因为医务人员只有良好的医德,才会自觉磨练意志,刻苦钻研业务,从而具有精湛的医疗技术,同时,良好的医德也是调节医患关系、医医关系的杠杆和准则,是执行规章制度的基础。作为一名医务工作者的职业道德首先就应该树立“救死扶伤、忠于职守、爱岗敬业、满腔热忱、开拓进取、精益求精、乐于奉献、文明行医”的职业风尚。然而,在市场经济大潮的影响下,一些医疗单位只注重追求经济利益,放弃了对医务人员医德医风的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在医疗单位中出现了诸如红包、回扣、以物代药以及乱收费等行业不正之风,一些医务人员在对待病员的态度上出现冷、硬、顶、气等现象。综观医疗纠纷的起因,几乎每一起纠纷中都涉及到医德医风问题,有一些非医源性纠纷,则纯粹由医德医风问题引起,所以,加强医务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抵制和纠正行业不正之风,使医务人员做到恪守医疗服务职业道德是最基本的要求。首先,应坚决制止红包等不正之风的出现,严肃纪律,以法治医。第二,医疗机构应把医德教育和医德医风建设作为目标管理的重要内容,认真贯彻《医务人员医德规范及实施办法》,建立医德考核与评价制度,切实加强医务人员职业道德教育,树立忠于职守,尽职尽责,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敬业精神。第三,严禁个别医务人员利用医患关系挑拨离间,激化矛盾,捞取私利。第四,切实改善医务人员的服务态度,在言语、行为和举止上,讲究文明礼貌,对待病员一视同仁,树立“病人至上,廉洁行医”的观念。

二、加强法治教育,增强法律意识

市场经济是法律经济,增强医务人员法律意识、明确医患关系的法律地位及医疗纠纷的法律责任,对有效防范与处理医疗纠纷,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在严格遵守国家的宪法和法律的同时,还必须遵守有关的医疗卫生管理法律、法规和规章,遵守有关的诊疗护理规范常规。规章制度是管理科学的结晶,各行各业都有规章制度,临床医疗也不例外,而且因临床工作的复杂多变,其规章制度更详细、更全面。这对于保证医疗质量,保障医疗安全,防范医疗纠纷的发生意义重大。

医务人员要做到守法,必须先做到学法和知法。临床医疗和法学是两个专业性都比较强的学科,医务人员懂医不懂法,对相关的法律知识不甚了解,在日常工作中,法律意识淡漠,不严格按操作规程和技术规范进行检查和治疗,直至出现差错,产生纠纷,才体会到法律意识的重要性。这就要求医疗机构对其医务人员进行法律法规的培训和教育。对医务人员的法制教育和培训,要坚持法制宣传教育和岗位实际工作相结合的原则,提高医务人员的法律意识,使其能够做到严格依法执业,认真贯彻执行有关法律、法规和部门规章,保证各项规章制度落到实处。如查对制度是一项重要的医疗工作制度,认真执行查对制度,可以避免许多医疗过失行为,如给患者用错药物、错治患者、错误输血等。知法能够使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在保护患者合法权益的同时,也依法保护自身的合法权益。为了防范医疗纠纷的发生,妥善处理医疗纠纷争议,医疗机构还要加强对医务人员进行《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及其相关法律法规的培训。比如按照《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的规定,患者享有知情权,相应的,医务人员就有告知义务,如果医务人员根本就不知道按照法律规定自己还有告知义务,那何谈履行好告知义务。也许到了因为未履行告知义务而承担法律责任的时候,医务人员还对自己究竟错在哪里充满疑问。所以,知道自己依法应有的权利和义务,是保护权益、履行义务的前提。

此外,也应对病员开展法制教育,提倡就医道德,医疗单位是公共场所,有其正常的医疗秩序,是不容任意破坏的。医务人员除了职业上的特殊性以外,他们与其他公民法律地位是平等的,他们同样有自身合法权益要受到法律保护。有些病员及其家属,缺乏应有的就医道德,稍有不满,就对医务人员出口、大打出手,造成恶劣的影响,扰乱了医疗单位的医疗秩序。对此,也应严格依照法律,对责任者予以应有的惩治,保护医务人员的合法权益。

三、建立完善的岗前培训和继续医学教育制度

关于医患关系,传统观念认为,医疗工作的“行善”、“行仁”行为,赋予了医生对患者的干涉权(只要医生认为其符合患者最佳利益原则)。医生在医疗工作中,也习惯于表现出“居高临下”、“以我为主”的家长式作风和医患之间的不平等关系。而现代的医患关系,医患之间应是一种平等的民事法律关系,具有契约性,它强调的是医患双方互相尊重与平等,强调患者的自主权应高于最佳利益原则(这对医生的干涉权是一种限制),患者自主权的建立,很大程度上是以要求对病情的知情权、治疗知情权和费用知情权为基础的,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社会的进步,如果我们不能正确认识和顺应这种进步,这可能因此而引发医疗纠纷。所以,医院要对新分配到岗的职工实行上岗前教育,对在岗医师进行继续医学教育。通过不断学习,转变观念,提高认识。教育的主要内容包括:(1)政治思想教育;(2)医疗卫生事业的方针政策教育;(3)医德规范教育;(4)医院工作制度、操作常规、医疗安全措施及各类人员岗位职责;(5)当地医疗卫生工作概况及所在医院情况;(6)现代医院管理和发展的有关内容;(7)最新医学知识,前沿医疗技术等。岗前教育要由院方考核合格者方可上岗。岗前教育集中培训应与试用期教育结合起来,并在转正前做出评价。在岗继续医学教育实行学分制,要求在岗职工在一定时间(一般以一个聘任期为单位)内必须积满一定继续教育学分。

四、提高医务人员的整体业务素质

医务人员努力钻研业务,不断提高诊疗护理水平是防止医疗纠纷发生的根本所在。医疗是高技术集中的特殊服务事业,医务人员面对的是复杂、繁多的疾病和人体活动不断运动的特殊性。在医学领域中,人们对疾病和人体的研究和认识,还有许多的未知数和变数,这就决定了医疗活动的复杂性和危险性。实践中,不少的医疗纠纷是由于医务人员的诊疗护理水平不高,面对复杂或以外情况不能解决,导致病员发生不应有的损害后果而引起的。

医务工作是关系人民生命健康的特殊行业,医务人员必须加强自身业务学习,提高业务素质和服务质量,这是减少医疗过失,防范医疗纠纷的关键所在。因为一切医疗过程都是发生在医疗技术基础之上的,没有高超的医疗技术水平,救死扶伤就是一句空话。除医务人员自身应增强学习的自觉性外,作为医院也要对各级各类人员进行业务学习和培训,建立和完善继续医学教育制度,严格考核,开展科研,进行学术交流,团结协作,使医疗水平不断提高,更好地为病人服务。

五、医疗机构应加强服务质量监控,制定防范、处理医疗纠纷的预案

医院必须把医疗质量放在首位,把质量管理纳入医院的各项工作中。医疗机构应当设置医疗服务质量监控部门或者配备专职或兼职人员,具体负责监督本医疗机构的医务人员的医疗服务工作,检查医务人员执业情况,接受患者对医疗服务的投诉,向其提供咨询服务。根据不同的规模和等级,医疗机构具备条件的,可以设置单独的医疗服务质量监控部门,不能设置单独的医疗服务质量监控部门的,医疗机构应当配备专职或兼职人员负责医疗服务质量监控工作,保证责任落实到具体部门,落实到具体人,确保医疗工作正常运转和医疗安全。医疗服务质量监控部门要监督医务人员认真履行工作职责,严格遵守法律、法规和各项规章制度,恪守职业道德。在监督过程中如果发现医务人员的违纪违章行为应当及时纠正和处理。医疗服务质量监控部门或人员应接受患者对医疗服务的投诉并及时受理投诉。对于患者投诉的问题,要做必要的核实,对于问题重大,矛盾突出的,还要做好调查工作。如果确实是由于医疗方的原因引起患者投诉的,医疗服务质量监控部门或人员要立即采取措施,告知临床和相关部门及有关工作人员,妥善处理,消除医疗纠纷隐患和减轻损害后果。

另外,医疗机构还应当制定防范、处理医疗事故的预案。除了设立医疗质量监控部门或人员、加强医疗质量监督管理、提高义务人员技术水平、改善服务态度外,医疗机构还应制定切实可行的应急预案。所谓预案是指事前制定的一系列应急反映程序,明确应急机制中各成员部门及其人员的组成、具体职责、工作措施以及相互之间的协调关系,预案在其针对的情况出现时启动。医疗机构制定的应急预案应包括两种:防范医疗事故预案和处理医疗事故预案。在两种预案中应建立相应的工作机制,明确组织机构和人员职责。在防范医疗事故预案中要明确领导机构和承担具体工作的相关部门,分别明确工作职责和工作范围,针对容易引起医疗纠纷的医疗质量、医疗技术水平、服务态度等因素制定各项预防措施;在处理医疗事故预案中也要明确领导机构和承担具体工作的相关部门,明确医疗纠纷发生后各部门的职责和应采取的措施。

六、建立完善的社会监督制度

医疗纠纷应急预案篇3

【关键词】急诊科;风险管理;医院

doi:10.3969/j.issn.1674-4985.2013.30.075

随着社会交通,建筑、娱乐的发展,急诊外科伤病员人数日渐增多,其病情复杂且变化快,随时都有可能危及生命,故此急诊外科伤病员及亲属在急诊科就诊时常显急躁、冲动,易与医护人员发生冲突,导致医疗纠纷和伤及医护人员人身安全的事件发生,使医护人员处在高风险的工作环境中。故此在急诊科实施风险管理显得尤为重要。风险管理是指对伤病员及其陪护者、医护人员所面临的各种矛盾及潜在风险进行评价并采取正确行为干预的过程[1]。通过对本院急诊外科1年时间患者的统计,本院急诊外科高风险病种按病因分类分为车祸伤、高坠伤、斗殴3类。2011年1-6月对本院急诊外科接诊上述高风险伤病员分别进行常规管理和风险管理,比较两组患者的医疗纠纷发生率、满意度,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择2011年1-6月对本院急诊外科接诊上述高风险伤病员共,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1000例。对照组男586例(58.6%),女414例(41.4%);年龄4~82岁,平均46岁;车祸伤711例(71.1%),高坠伤104例(10.4%),斗殴伤185例(18.5%);面部外伤90例(9.0%),失血性休克34例(3.4%),脊柱四肢骨折229例(22.9%),胸部外伤202(20.2%),单纯软组织损伤65例(6.5%),腹部外伤128例(12.8%),脑外伤201例(20.1%),其他损伤51例(5.1%)。实验组男612例(61.2%),女388例(38.8%);年龄5~79岁,平均38岁;车祸伤688例(68.8%),高坠伤112例(11.2%),斗殴伤200例(20.0%);面部外伤102例(10.2%),失血性休克40例(4.0%),脊柱四肢骨折217例(21.7%),胸部外伤162(16.2%),单纯软组织损伤82例(8.2%),腹部外伤150例(15.0%),脑外伤184例(18.40%),其他损伤63例(6.3%)。

1.2管理方法

1.2.1对照组按照传统的就诊模式对伤病员进行常规管理。

1.2.2实验组

1.2.2.1成立风险管理小组(1)科室风险管理小组成员包括急诊科主任、护士长及科室骨干,其中包括院前风险管理诊疗小组和院内风险管理诊疗小组,做到明确职责分工,保持通畅的联系方式。(2)制定风险管理预案,完善院前、院内急救流程。(3)由风险管理小组组长启动风险管理预案。

1.2.2.2院前急救风险管理院前风险管理诊疗小组接到急救电话后,详细记录相关信息,立即启动风险管理抢救预案,同时根据事件的严重程度安排抢救工作,缩短出诊时间,120救护车在3min内出诊,医务人员准备好药品、外固定材料、担架、氧气袋、监护仪、便携式呼吸机等急救物品,在第一时间给伤员提供及时有效的医疗救治和充分的知情告知。急诊科与出诊医疗人员保持联系,了解现场伤情的最新动态,并及时通知相关科室(包括临床、医技、行政、后勤科室等)调整抢救方案,以便做好院内抢救和接收伤员的人力、物力准备。

1.2.2.3院内急救风险管理成立院内风险管理诊疗小组,分成风险管理救护员、抢救员、协助员。风险管理救护员负责中度伤、轻度伤的救治,病情观察,陪检,将伤员转运至住院部或手术室;风险管理抢救员负责危重伤员的抢救;风险管理协助员负责登记患者的一般信息、联系家属、维持秩序、畅通通道、完成医疗文书和知情告知书的书写和签署及信息的沟通与交流、及时补充抢救治疗物品,做到既分工,又紧密合作。

1.2.2.4注重急救过程中护理工作在急诊科开展优质护理服务,给予患者一个温馨、和谐、高效的就医环境,维系“绿色通道的畅通”,一切工作以抢救患者生命为目的。

1.3观察指标计算并比较两组患者医疗纠纷发生率;两组患者就诊期间接受满意度调查,不愿接受调查的视为不满意(医院自行设计的满意度问卷调查表)。

1.4统计学处理使用pemS3.1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技术资料采用字2检验,p

2结果

实验组医疗纠纷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医院急诊科主要模式:(l)独立型:急诊科医护人员完全固定;(2)半独立型:急诊科有部分固定医护人员,其余由住院部医护人员定时轮换;(3)轮转型:急诊科无固定工作人员,各科负责各科急诊。急诊工作的特点:病情危急、不可预见性、疾病谱广、医疗纠纷多。相关文献报道,急诊科比医院其他科室更容易外发医疗纠纷,医疗风险更大,工作人员遭受职业暴力更频繁[2-5]。本院急诊科室属于半独立型,从上述研究结果可以看出,实行常规管理的时候医疗纠纷发生率达到2.30%,半年总共发生23起,平均每月就有3.8起医疗纠纷发生。目前医患关系紧张,患者对医疗服务要求高,对照组共有163例患者对服务不满意,满意度只有83.7%。当采用风险管理办法后本院急诊科医疗纠纷发生率明显下降,患者满意度明显提高。目前我国医疗安全管理的措施主要集中在医疗纠纷和医疗事故的处理上,对如何防范风险还未进行深入、系统的探讨[6]。

3.1高风险原因分析医疗技术是一把“双刃剑”,既可治病,又可能带来意想不到的后果[7],即医疗是一个高风险行业,要预防风险发生,必须弄清楚风险危险因素。目前将急诊科风险,分为医疗风险和非医疗风险。本院急诊外科主要有3类高风险患者。(1)车祸伤:医疗风险,随着我国交通日益发达,交通事故的发生率呈上升趋势,车祸已成为对人类生命安全最大威胁[8]。此类患者受伤严重,常常为多发伤患者,容易误诊;患者伤情严重而致残疾,容易出现抢救无效死亡。从而导致患者及家属不理解,发生医疗纠纷。非医疗风险,由于车祸伤患者涉及第三方,容易出现经济纠纷,患者方可能因为经济原因和医院发生纠纷,第三方也因为经济问题和院方发生纠纷。(2)高坠伤:医疗风险,同样此类患者受伤严重,常常为多发伤患者,容易误诊;患者伤情严重而致残疾,容易出现抢救无效死亡,从而导致患者及家属不理解,发生医疗纠纷。非医疗风险,部分患者伤情严重,医疗花费大,部分患者无法负担巨额医疗费用,患者家属可能出现不能理解,发生医疗纠纷。(3)斗殴伤,医疗风险,斗殴患者,特别是斗殴所致刀刺伤,患者受伤严重,部分合并失血性休克,可能出现抢救无效死亡,此类患者大多数年纪较轻,患者家属一时无法理解,认为患者死亡是医方造成,从而出现纠纷。非医疗风险,此类患者存在第三方,当患者家属和第三方矛盾暂时无法解决时,可能将矛盾转移向医院。患者在斗殴过程中和斗殴后,情绪激动,容易出现脾气暴躁,对治疗不配合,从而引发医疗纠纷可能。

3.2建立医院风险管理组织首先医院领导层要充分认识到开展医院风险管理工作对于改善患者安全、减少医院额外资源消耗都是非常必要的。依靠发生差错和纠纷后的事后处理不仅无益于患者就诊,也会增加医院的经济支出,更会影响医院的声誉。条件成熟的可以单独设立医院风险管理科,条件不成熟的可以由医院办公室或者医务科牵头实施。本院急诊科成立风险管理急救组后医疗纠纷发生率明显下降,患者满意度明显提高。

3.3急诊风险管理的制度保障及保障措施考虑到各种不确定性与风险,制定各种策略去降低风险,从而形成一整套有效的风险管理制度并建立应对突发事件的快速反应体系。保障措施借鉴国外经验可以采用保险转移,保险转移指医院或医师以缴纳一定保险费为代价换取保险公司对其医疗风险承当风险责任,是医疗风险处理的高效方法和主要趋势[9]。

3.4急诊科规避风险的管理策略

3.4.1保证急诊流程畅通保证急诊流程通畅需要做到以下几点:拥有高水平的医疗救护人员;提高护理工作规范化水平和临床护理技术操作能力;合理布局,简化就诊流程,缩短患者等待时间;充分的医患信息沟通和知情告知也是规避医疗风险的重要手段。

3.4.2树立风险意识目前,医患关系紧张,医疗过程中风险无时不在,必须随时具备风险意识,只有做到了这点,当风险来临的时候,才能从容不迫,冷静应对风险。可通过全科医学社区实践等形式的教育活动,使临床医生扩大知识面,增进沟通能力的同时,深入理解病患需求,为今后医疗工作中规避风险打下基础[10]。提高医护人员素质,强化职业道德意识,正确判断医疗风险,正确理解危机管理,危机永远与机遇并存,危机本身就蕴藏着机遇的成分,最成功的危机管理就是要将危机转化为获得成功的机遇。

3.5重视风险管理任何医疗机构都不可能免于各种各样的风险,尤其是医疗行业一旦出现问题,就会迅速影响到整个组织、行业的有序发展。风险固然具有突发性,但也是可以预防的;风险不能完全避免,但是可以通过一定的管理措施使风险降到最低。急诊科实施风险管理机制,实行风险管理能明显减低医疗纠纷发生率,提高患者满意度,是一种值得推广的管理方法。

参考文献

[1]席淑华,王雅芳,周立,等.对急诊护理操作实施风险管理的探讨[J].中华护理杂志,2004,39(2):120.

[2]RyanD,maguireJ.aggressionandviolence-aprobleminirishaccidentandemergencydepartments?[J].Jnursmanag,2006,14(2):106-115.

[3]Kowalenkot,waltersBL,KhareRK,etal.workplaceviolence:asurveyofemergencyphysiciansinthestateofmichigan[J].annemergmed,2005,46(2):142-147.

[4]mayDD,GrubbsLm.theextent,nature,andprecipitatingfactorsofnurseassaultamongthreegroupsofregisterednursesinaregionalmedicalcenter[J].Jemergnurs,2002,28(1):11-17.

[5]HensonB.preventinginterpersonalviolenceinemergencydepartments:practicalapplicationsofcriminologytheory[J].ViolenceVict,2010,25(4):553-565.

[6]董恒进.医院管理学[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33-34.

[7]陈伟强,王晓杭.市场条件下医院新经营策略的探讨[J].中国医院,2005,9(2):25.

[8]施建红.大批车祸伤员的急救护理[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护理版,2009,5(1):18.

[9]陈泳.医院经营战略选择的外部环境研究[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03,3(19):80.

医疗纠纷应急预案篇4

以2013年和2014年某三级甲等综合医院两个年度所发生的医疗纠纷作为研究对象,发现在2014年度强化综合管理后,医疗纠纷新发数量和赔偿额度与2013年度相比分别下降61.9%和19.5%。就此,从医疗纠纷的预防、解决途径和处罚三个方面分析了2014年度与2013年度相比医疗纠纷“量价齐跌”的原因,并提出几点完善医疗纠纷预防措施和完善医疗纠纷处理途径的建议,为打造和谐的医患关系奠定基础。

【关键词】

医疗纠纷;减少;预防;解决途径

据中国医院协会统计显示,近年来,73.33%的三甲医院发生过暴力伤医事件,目前,我国仍处于医疗纠纷高发期[1]。全国政协委员凌峰表示,医患关系有三个层次:医患关系、医疗纠纷和医院暴力。医患关系处理不好就会发生医疗纠纷,医疗纠纷处理不好就会升级为医院暴力,所以,杜绝医院暴力贵在医疗纠纷的预防和疏导,疏导医疗纠纷的关键就是医疗纠纷解决途径的完善。

1我国现阶段医疗纠纷的特点

近年来,我国医疗纠纷呈现数量持续增多、性质日益恶化、方式非理非法、索赔数额巨大、影响越来越大等特点,医患矛盾也呈现常态化、血腥化、复杂化[2]。据统计,从2015年5月28日~6月7日,短短的10天时间内,我国连续发生了9起伤医事件,多名医护人员受到了伤害。“暴力伤医”也成为中国社会近年来的热点词汇,近五年来,每年都有轰动全国的伤医案件。医疗纠纷的发生不仅给医疗机构带来了巨大经济损失,影响了医院的声誉和形象,同时,经历过医疗纠纷的医生在以后的行医过程中大都会采用防御性医疗行为[3],广大无辜的患者就成为了潜在的受害者。因此,预防和疏导医疗纠纷迫在眉睫,也是解决我们当前医患矛盾的关键所在。

2某医院2013年度与2014年度医疗纠纷新发数量与赔偿数额对比及分析。

2.1材料来源及说明材料来源为某三甲综合医院医疗安全办公室2013年度与2014年度统计数据。投诉数量为年度内综合接待来访数量(包括医德医风、医疗纠纷、后勤保障等方面),形成医疗纠纷案件为医方解释沟通后患方仍不理解并要求赔偿的投诉数量,图表中同比栏中“负号”表示下降,总赔付额度下降19.5%,见表1。院内协商率为通过院内协商途径解决例数除以年度内形成赔付纠纷总例数,其他两项类推。2014年度医调委调解率为61.9%,同比上升97.8%,见表2。

2.2对表1和表2的综合分析在我国医疗纠纷发生率逐年上升,医患冲突的加剧严重的大背景下[4],该医院2014年度医疗纠纷新发数量和赔偿额度与2013年度相比分别下降61.9%和19.5%。此“量价齐跌”的现象说明医院在2014年度医疗纠纷得到良好的控制,该院针对预防医疗纠纷所采取的新措施是有效的。该院接到的总的投诉数量也下降了27.7%,这与医院文化向“以患者为中心”转变有关系,主要表现有:无责投诉制度、100%患者出院满意度调查、医疗感动式服务等新措施。医院还专门针对预防医疗纠纷实施了新的措施(下文另述),由此可见,通过各方努力,医院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医疗纠纷发生的数量,取得了短期较好的成效。在本市实践中,医疗纠纷处理一般有三种途径:医患双方院内协商解决、医疗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下称医调委)调解、法院诉讼方式调解或判决。医患双方院内协商解决优点是简单快捷,缺点是医患双方意见需高度一致,限制条件是患方索赔额在1万元以下;医调委调解优点是具有准司法性、效率高,缺点是不具有强制性,医患双方达不成一致意见时需进入鉴定程序或诉讼程序;法院诉讼方式解决优点是具有强制力,缺点是周期长,成本高。通过表2可以看出,该院2014年度院内协商解决率和法院诉讼解决率与2013年度同比分别下降28.2%和69.2%,而医调委调解率则上升97.8%。第三方调解作为一种非诉讼纠纷解决方式,在医疗纠纷解决中具有很大的比较优势。从部分国家医疗纠纷解决国际经验分析来看,第三方调解已经成为发展趋势[5]。原国家卫生部在公立医院改革工作的通知中也明确指出:建立健全医疗纠纷第三方调解机制.实现医疗纠纷人民调解制度县级以上全覆盖[6]。该院实践也证明:医调委调解途径能有效缓解医疗机构压力,患方也对医调委意见比较认可,调解成功率高,理赔计算也具有准司法性,医患双方对此途径均具有较高认可度。

32014年度该院针对医疗纠纷采取的综合管理措施。

3.1医疗纠纷的预防

3.1.1举办《医疗纠纷预防及处理》系列讲座,聘请医疗纠纷专职律师及医院法律顾问对我院职工实行全员授课培训。

3.1.2将医疗纠纷工作前移,从处理解决为主转移到预防杜绝为主。医疗安全办公室工作人员深入临床科室宣传医疗安全相关知识,下发《医疗安全事件处置规定》。

3.1.3建立未结医疗纠纷分级预警机制。对未结医疗纠纷根据不稳定级别分为三级,对最高级给予重点关注,深入病房了解患方动向,节假日期间做好预案。定期排查纠纷隐患,将医疗纠纷扼杀在苗头阶段。

3.1.4进一步转变观念,引入医疗感动式服务理念。只有在充分重视并尊重患者及家属正当权益时,才会赢得更多的尊重,才会有更多的谈判基础。

3.2医疗纠纷的处理

3.2.1建立科室内部安全小组讨论制度。科室内发现医疗纠纷苗头后,应及时上报科室负责人,科室负责人组织科内安全小组讨论,并积极采取补救措施。

3.2.2对事态可能扩大或后果较重的医疗纠纷首要引导患者医调委途径解决。

3.3医疗纠纷的处罚对医疗纠纷责任人由经济处罚向培训式处罚转变,成立“医疗安全培训班”。对医疗纠纷当事医生综合评价评分,考核项目有:医疗安全委员会委员评分、涉及纠纷次数、赔偿金额、鉴定级别、纠纷配合处理情况五项。综合评分得分最高者,脱产临床到医疗安全办公室、医务科、病案室三个部门参加培训,培训周期为半年,分为理论学习和实践学习,理论学习通过书面考试考核,实践学习需满足参与解决纠纷各环节次数,考核合格后方可回本岗工作。

4预防和疏导医疗纠纷的思考与见意

4.1医疗纠纷的预防

4.1.1加强临床医务人员医疗安全与法律知识培训。相关职能科室要制订在职人员继续教育培训计划,并严格按照培训计划执行。医疗安全相关培训中,一是要加强医务人员在诊疗活动中的规范意识,特别是病历书写规范意识,医疗纠纷发生后,病历就成为了医患双方最重要的证据,是调解、诉讼以及鉴定中的最根本的依据。二是要加强个人业务技术水平,尤其是外科临床医生技术水平,科室主任做好带教作用,形成人才梯队。法律教育得分和风险意识得分呈正相关,与风险概率得分呈负相关[2],说明医疗机构全员法律知识培训可以有效提高医护人员的风险意识,进而减少医疗纠纷的发生。在法律知识培训中,要特别注重需要实施手术、特殊检查、特殊治疗、自费药物知情同意书的告知,要向患方说明医疗风险和替代方案等情况,并取得患方的书面同意。

4.1.2推行医疗感动式服务。在该院2013年度发生的63例医疗纠纷中,48例都反映有服务态度问题,占比76.2%;2014年度发生的24例医疗纠纷中,有4例反映有服务态度问题,占比16.7%。说明自该院2014年度开展医疗感动式服务活动以来,发生医疗纠纷不仅同比减少61.9%,而且在发生的医疗纠纷中反映有服务态度问题的比例也急剧下降。实践中,服务态度问题是医疗纠纷发生的导火索,容易引发其他原因的医疗纠纷。现阶段,各医疗机构往往重视护理工作的感动式服务而忽视医疗工作的感动式服务,造成医生在工作中有一种高高在上的感觉,很多医生都认为服务应该是护士的工作。其实,医生才应该是诊疗活动中的主角。医疗感动式服务是医生在诊疗活动中,通过沟通使患者对自身疾病充分认知,并达到对医生充分信任甚至患者感动的行为规范。它要求与患者平等对话,言语朴实,态度谦和,沟通过程中要注重患者生理、心理、社会全方位的需求。要特别留意在门急诊、住院查房、术前谈话等重点环节的沟通,加大感情投入,照顾患者的负面情绪,做到待患者如亲人,站在患者的立场向患方分析病情。实践证明,既使医生医疗行为有些许瑕疵,患方也会因为医生的感动式服务谅解。

4.2医疗纠纷的疏导

4.2.1建立无责赔偿科室风险基金制度。目前,我国对无医疗过错导致患者医疗损害没有相应的救济途径,此种情况下,患方为了得到赔偿,往往会与院方纠缠,甚至会激化医患矛盾,实践证明,构建无责赔偿机制[7],是解决此类矛盾及时有效的方法。对于因科室管理发生的此类纠纷,患方索赔金额较小时,可通过科室内部安全小组讨论评估,认为可以赔偿的,通过科室风险基金给予赔偿或补偿,并报医务科备案。

4.2.2进一步完善医调委调解机制。第一,建立医调委调解员选聘制度,进一步充实调解员队伍。现阶段,医疗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的调解员大多是由退休医务工作者或法律工作者组成,没有正规的招聘程序。应建立调解员选聘制度,在医疗机构或法律机构中招聘选拔具有一定工作经验、文化水平、政策水平、法律知识、公道正派、热心人民调解工作的在职人员,来充实调解员队伍。第二,专家咨询意见鉴定化、法律化。医疗纠纷具有其特殊的专业性,所以实践中,医调委往往通过咨询相关专业专家意见来明确责任,在此责任程度基础上进行调解。但是,咨询意见与鉴定意见不同,没有医患双方共同到场鉴定环节,亦没有专家出庭质证环节,医患双方往往对此专家意见接纳度较低。对因此调解不成的医疗纠纷,往往还要进入诉讼程序和鉴定程序,浪费了医调委调解过程的时间和资源。医调委按照医疗损害技术鉴定的程序来进行咨询专家意见,咨询人数可以灵活多变,必要时,专家可出具书面意见说明。第三,构建调解员监督考核制度。对调解员的考核项目应主要包括:受理案件数、调解成功率、当事人满意率、结案时间、疑难案件数等[5]。监督制度最有效的方式就是在立案、调解、定责、理赔的各个环节建立相关制度,制度越完善,调解就越规范,医患双方权利遭到侵害的可能性就越小。对因调解员故意为他人或为自己谋取私利而造成的冤假错案,应按照责任终身追究制度进行追责。

参考文献

[1]卢光明,范贞,韩学军,等.27所医院医疗纠纷发生率和赔付情况调查[J].中国医院管理,2015,35(6):34-36.

[2]杨思进,杨勰,徐厚平.论我国医疗纠纷特点及防范措施[J].医学与法学,2014,6(5):68-71.

[3]曹志辉,陈丽丽.医疗纠纷对医师防御性医疗行为影响的实证研究[J].中国医院管理,2014,34(9):9-11.

[4]梁子君,吴超,郭洪宇,等.某三级甲等综合医院430例医疗纠纷数据分析[J].中国医院管理,2014,34(10):57-59.

[5]张泽洪,马洪君.基于调解过程的医疗纠纷第三方调解公信力分析[J].中国医院管理,2014,34(5):62-64.

[6]卫生部.关于做好2012年公立医院改革工作的通知(卫医管发[2012]53号)

医疗纠纷应急预案篇5

(一)编制目的

为指导和规范我市各类医疗纠纷及其引发的突发性事件的处置工作,保障人民群众就医安全,规范医疗纠纷处置程序,维护正常的医疗服务秩序,维护医患双方的合法权益和社会稳定,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预案。

本预案所指的医疗纠纷是指发生在医疗机构与患者或其家属之间,基于医疗关系而产生的各种争执。

本预案所指的由医疗纠纷引发的突发性事件是指由医疗纠纷引发的危害医疗机构财产和医务人员、其他患者人身安全及破坏医疗秩序等行为,包括由医疗纠纷引发的。

(二)编制依据

本预案依据《治安管理处罚法》、《突发事件应对法》、《医疗事故处理条例》、《企业事业单位内部治安保卫条例》、《卫生部公安部通告》(卫通〔2001〕12号)、《卫生部公安部关于加强医疗机构治安管理维护正常诊疗秩序的通知》(卫医发〔2001〕216号)、《六盘水市处置大规模群体性治安事件应急预案》(市府办发〔2005〕116号)以及市人民政府各有关职能部门职责制定。

(三)工作原则

医疗纠纷及其引发的突发性事件的处置应当遵循依法规范、公正公平、统一领导、分级负责、及时便民的原则,做到事实清楚、定性准确、责任明确、处理恰当。

(四)适用范围

本预案适用于全市医疗纠纷及其引发的突发性事件处置。由医疗纠纷所导致的规模较大的群体性社会稳定事件结合《六盘水市处置大规模群体性治安事件应急预案》(市府办发〔2005〕116号)处置。

二、处置组织机构与职责

(一)处置领导机构

市人民政府成立六盘水市维护社会稳定共建平安和谐医疗环境工作协调小组(以下简称“协调小组”),主要职责是:贯彻市委、市人民政府的部署和决定,按照“属地管理、分级响应”的原则,负责医疗纠纷及其引发的突发性事件处置的统一指挥、组织协调工作。协调解决影响社会稳定和严重扰乱医疗秩序的重大问题,监督各成员单位落实工作职责,向市人民政府建议进行责任追究。

协调小组由市人民政府分管卫生工作的领导任组长;市人民政府联系卫生工作的副秘书长、市卫生局局长、市公安局局长、市维稳办主任任副组长;市委宣传部、市卫生局、市公安局、市维稳办、市局、市民政局、市司法局、市民族事务局(市宗教事务局)、市残联等部门(单位)负责人为成员。

协调小组下设办公室在市卫生局,市卫生局局长兼任办公室主任,市公安局、市维稳办、市卫生局有关负责人任办公室副主任。

各县、特区、区相应成立协调小组。

(二)处置机构成员职责

1.协调小组办公室:负责医疗纠纷处置的受理和协调小组日常具体事务,制定维护社会稳定共建平安和谐医疗环境的工作计划和工作方案并组织实施。

2.市维稳办:指导有关单位做好医疗纠纷预防工作,搜集引发的医疗纠纷情报信息,组织相关部门开展医疗机构内部及周边的社会治安综合整治,妥善处置相关。

3.市卫生局:加强行业管理,督促、指导医疗机构规范医疗服务行为,提高医疗服务质量,保障医疗安全,减少医源性人身损害事件发生,加强对医疗从业人员的医德医风教育,改善服务态度,建立和完善医患双方合理的沟通渠道,避免和减少医患矛盾。医疗纠纷发生后,负责向患方告知《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等相关法律法规知识、医疗事故赔偿民事责任争议解决途径和鉴定的程序;受理医疗事故争议处理书面申请及医疗事故调解申请,并及时协调医患双方委托有资质的尸检部门和法定医疗事故技术鉴定部门进行尸检、鉴定。

4.市公安局:明确基层公安机关在维护社会稳定、建设平安和谐医疗环境中的工作职责,按照管辖权限,指导属地医疗机构开展安全保卫工作,维护医疗机构正常秩序,及时依法查处、打击严重扰乱医疗秩序、危害医务人员及其他就医人员人身安全、损坏医疗机构财产的各类涉嫌违法犯罪行为,维护医疗机构、医务人员及就医人员的合法权益。

5.市司法局:有针对性地组织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增强人民群众的法制观念,建立健全医疗纠纷人民调解工作机制,引导医患双方调解处理纠纷,通过司法渠道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防止矛盾激化。同时,做好困难人员的法律援助工作。

6.市民政局:协助医疗纠纷的处置,会同有关部门对不按规定移放和处置的尸体依法进行处理,对涉及需要民政救助的医疗纠纷及时给予救助。

7.市局:在接待医疗纠纷引发的过程中,稳定、疏缓人的情绪,引导人通过合法渠道与理性方式反映和解决医疗纠纷。

8.市委宣传部:发挥宣传、舆论的主导作用,坚持正面引导,严肃新闻纪律,防止炒作医疗事故及医疗纠纷。对不实新闻报道及时予以纠正和处理。

9.市民族事务局(市宗教事务局):协助医疗纠纷的处置,对医疗纠纷中涉及的民族宗教等问题进行处理。

10.市残联:协助医疗纠纷的处置,对医疗纠纷中涉及的残疾人员等问题进行处理。

其他各成员单位依照自身职责和市协调小组的安排开展工作。

三、信息报告及

(一)报告程序

医疗机构在处置医疗纠纷及其引发的突发性事件的同时应立即按行政隶属关系和属地管理原则,报告卫生行政部门,卫生行政部门在迅速了解事件基本情况后报告上级卫生行政部门及本级协调小组。

(二)报告内容

医疗纠纷及其引发的突发性事件的事件起因、具体经过、相关性质、波及范围、危害程度、事态评估、控制措施以及需要上级和其他部门支援的建议等。

(三)信息

医疗纠纷及其引发的突发性事件信息由协调小组办公室,或由协调小组授权的其他部门。

四、医疗纠纷的处置

(一)发生医疗纠纷(含患者死亡事件)后,医疗机构在1小时内书面报告当地卫生行政部门,医疗机构负责人及相关职能部门要在第一时间到达现场,指定专人负责,积极主动做好矛盾纠纷化解工作,告知患方解决医疗纠纷的程序、方法和步骤,引导患方按法律程序解决医疗纠纷。同时要迅速对纠纷原因进行调查,对明确为医疗事故的,要主动与患方沟通,依法赔偿,并依法查处医疗机构及责任人。

(二)发生医疗事故争议时,有关病历文件、现场实物应当在医患双方均在场的情况下封存或启封。患者死亡的,医疗机构应告知患方有关尸检的必要性和拒绝尸检的后果,并作好相应记录。医患双方不能确定死因或对死因有异议时,应当在患者死亡48小时内进行尸检。在医疗机构内死亡的,尸体应当立即移送太平间或殡仪馆等地方,医患双方不得以任何理由拒绝移动尸体。

(三)发生医疗事故赔偿等民事责任争议时,医患双方可以协商解决。双方协商应当遵循依法、自愿、平等的原则,在医疗机构指定的地点进行;参加协商的双方人员各不超过3人,患方参加人员为直系亲属或特别授权委托人,医方参加人员为医疗机构法定代表人(主要负责人)或特别授权委托人。

(四)不愿意协商或者协商未果,需要进行医疗事故技术鉴定的,由双方当事人共同委托市医学会组织鉴定,认定责任当事人;也可以向卫生行政部门提出调解申请或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民事诉讼。医疗机构应配合做好医疗事故技术鉴定或民事诉讼的相关工作。

五、医疗纠纷引发的分级响应与处置

因医疗纠纷引发时,按行政隶属关系和属地管理原则,医疗机构应在30分钟内向卫生行政部门和所在县(特区、区)协调小组办公室、乡(镇、街道办事处)及相关成员单位报告,成员单位在职责范围内根据事件规模及程度,适时分级响应。

(一)一般事件(Ⅲ级)

事件参与人数在10人以下。

响应部门为医疗机构所在地公安派出所和县级卫生行政部门及其他相关成员单位。由乡(镇、街道办事处)负责人任总指挥,辖区派出所负责人或指派人员任治安组组长,根据事件需要组织、协调各部门按职责参与现场处置。

(二)较大事件(Ⅱ级)

1.事件参与人数10--49人。

2.有损坏医疗机构财产或危及到人身安全的行为,且医疗机构不能控制局面。

响应部门为医疗机构所在地县级公安部门、卫生行政部门及其他相关成员单位。由县(特区、区)协调小组负责人或其指派人员任总指挥,公安部门分管领导或其指派人员任治安组组长,根据事件需要组织、协调各部门按职责参与现场处置。

(三)重大事件(Ⅰ级)

1.事件参与人数50人以上。

2.有严重损坏医疗机构财产且危及到人身安全的行为。

响应部门为医疗机构所在地县级公安部门、卫生行政部门、卫生执法监督部门及其他相关成员单位。由县(特区、区)协调小组负责人或其指派人员任总指挥,公安部门分管领导或其指派人员任治安组组长,根据突发事件需要组织、协调各部门按职责参与现场应急处置。事态严重的,由市协调小组组长(或由市人民政府确定人员)任总指挥,市公安局分管领导任治安组组长,根据事件需要组织、协调各部门按职责参与现场处置。

(四)响应终止

医疗纠纷引发的突发性事件得到有效控制,医患双方达成一致意见,医院正常诊疗秩序恢复后,响应结束。

(五)响应部门工作任务

1.公安部门

在接到医疗机构报告后30分钟内,根据事件规模组织出警,协助医疗机构告知患方合法维权途径,敦促医患双方通过合法途径解决纠纷。对医患双方参与纠纷谈判的人员进行身份识别,防止无资格人员参与纠纷协商。对扰乱医疗机构正常工作秩序的行为,依法、果断采取有效措施予以制止,保障其他患者合法就医权及医务人员人身安全。对正在发生的违法犯罪行为及时予以制止;对已发生的违法犯罪行为及时保全证据,依法予以查处。在有关部门强制移送尸体时要安排警力予以保障。定期会同医疗机构、同级卫生行政部门进行群体性医疗纠纷事件分析,将反复、多次参与群体性医疗纠纷事件的无关人员纳入治安危险分子进行严格管制。

2.卫生行政部门

接到医疗机构报告后,1小时内派人到现场参加处置和进行事件调查,组织卫生监督人员做好医疗机构和当事医疗卫生人员资质的调查取证,监督医患双方共同对病历等证据进行封存,同时1小时内书面报告当地政府和上级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并按照卫生行政部门的职责,协调医患双方通过合法途径解决,协调公安、维稳、民政等部门参与医疗纠纷处置工作。

3.维稳部门

接到医疗机构或卫生行政部门报告后,1小时内派人到现场协调处置工作,切实维护稳定。

4.民政部门

接到医疗机构或卫生行政部门报告后,对不按规定移放和处置尸体的,及时派员会同公安部门依法进行移放和处理。对涉及医疗纠纷的无主患者或家庭经济困难患者,要按有关规定及时给予救助。

5.宣传部门

要充分发挥新闻媒体在预防和依法处置医疗纠纷及其引发的突发性事件中的正确导向作用,引导媒体客观、真实地报道医疗纠纷。对未经合法有权机构认定,私自对事件作定性报道的新闻媒体,责令其及时纠正。严禁恶意炒作,严防激化医患矛盾。必要时按有关规定召开新闻会。

6.民族宗教、残联等部门

要根据事件涉及的民族宗教、残疾人员等问题,积极配合维稳、公安、卫生等部门共同妥善处置,确保社会稳定。

7.部门

要做好医疗纠纷及其引发的突发性事件当事人上访时的劝解工作,引导上访人通过合法渠道与理性方式反映和解决医疗纠纷,指导医疗纠纷及其引发的突发性事件当事人所在地基层组织,做好当事人的稳控工作,避免出现越级上访、集体上访和非正常上访。

六、处置经费

处置医疗纠纷所产生的费用由责任方承担,难以明确责任的,由卫生行政部门报同级财政解决。

七、责任追究

协调小组各成员单位及医疗机构以下行为属医疗纠纷处置工作失职行为:

(一)未建立预防和处置医疗纠纷及其引发的突发性事件工作机制的。

(二)发生医疗纠纷后,不按照各自职责开展调处工作的,互相推诿导致医疗纠纷演变为的;在调处工作中态度生硬、作风漂浮、措施不力,导致医疗纠纷演变为的。

(三)发生突发性事件后,不及时处置,导致医疗机构正常诊疗秩序受到严重干扰的。

(四)医疗机构及其周边区域内“职业医闹”人员和黑恶势力猖獗,长期未受到严厉打击的。

(五)本地新闻媒体对真相未明、调查结果尚未公布的医疗纠纷及其引发的突发性事件作严重失实报道,或在报道中煽动对立情绪,造成严重社会不良影响和后果的。

(六)不按规定时限采取处置措施或因处置措施不到位导致群体性医疗纠纷事件事态扩大,造成不良社会影响的。

对出现上述行为的,依照有关规定严肃追究有关责任人和责任单位责任。

八、附则

(一)本预案所指医疗机构是指依照《医疗机构管理条例》的规定取得《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的机构。

医疗纠纷应急预案篇6

【关键词】急诊护理;风险管理;对策

【中图分类号】R47【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4)08-0271-01

急诊科是抢救危重患者的阵地,处于医疗护理工作的最前线,更是纠纷的易发生场所。在患者就诊或对其实施抢救时,急诊护理人员的处理稍有不当,就极易产生护患矛盾,甚至出现护患冲突和护理纠纷。为使病人顺利得到救治,避免急症护理风险的发生,本文运用风险管理理论,结合急诊护理工作,对急诊的主要风险及其防范措施进行探讨。

一急诊科护理工作存在的主要风险

医学知识和法制观念的日益普及、人们自我保护意识利法律意识的不断提高,以及《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的实施,使急诊护理工作的难度和风险系数不断增加,有时即使是极为简单或者看似微不足道的护理活动都会存在风险。通过总结近年来出现的各种情况,笔者将当前护理风险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护士法律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淡薄;低年资护士的增多,导致技术操作熟练度低,经验不足,协作精神不强,工作责任心不够;任务繁重,超负荷劳动,精神压力大;服务意识不强,与患者及家属沟通意识和能力不到位;缺乏应对风险防范的管理措施和应急预案,应急操练度不够;缺乏证据意识,不重视护理记录管理等等。

二急症护理风险管理的对策

(一)加强法制与安全教育,增强法律法规意识

急诊科是医院的前沿窗口,应急事件多,抢救现场比较混乱,事件本身还可能存在法律纠纷。因此,护理人员需要熟知有关法律、法规,并经常学习《医疗事故处理条例》、《护士管理办法》、《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医疗废物管理条例》以及安全生产知识等,做到工作中时时处处以法律为准绳,正确履行自己的职责和义务。医院应定期召开安全会议,讨论通报护理安全问题,制订急症安全管理措施,做到事事有法可依,处处有章可循,使广大护理人员在具体工作中能明辨法律界限。

(二)提高护理人员的服务与责任意识,增强服务自觉性

目前,医疗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医院的急诊护理工作只有加强服务意识、改善服务质量、优化服务流程,才能赢得病人的信赖,减少护理纠纷的发生。对此,医院应经常开展“以病人为中心”的优质服务评比活动,规范护理文明用语,深化护理服务内涵,组织学习先进人物的优秀事迹,使护士在服务理念和行为上逐步建立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意识,树立设身处地为病人着想的责任意识,并付诸行动,对病人进行人性化服务,改善服务态度和质量,与病人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

(三)加强业务素质培训,保障护理质量安全

为适应急诊工作,护士须有扎实的医学理论知识、良好的心理素质、过硬的急救技能和快速的应急反应能力。相关科室要制定详细的护理人员培训计划,不定期举办各种护理技术操作培训,使护士熟练掌握心肺脑复苏、气管插管等操作,以及各种仪器,如呼吸机、起搏器、洗胃机、心电图机、微量输液泵、监护除颤仪的使用及维护;采用培训与考核相结合的办法,督促护士熟练掌握各项急救技术;要求急诊科护士在精通业务、熟练技术操作的同时,有预见性、主动性和独立性,能熟知患者可能出现的病情变化及应采取的措施。

(四)完善风险管理制度,制定切实可行的护理程序及急诊抢救预案

风险管理制度是降低风险系数、保障患者和医务人员安全的基本保证。医院要根据急诊工作特点,完善急诊护理程序,规范急、危、重症疾病的处置;合理配置护理人员,明确护理人员在急诊过程中的责任和义务,并要求每位护士熟练掌握流程;有针对性地制定突发事件护理应急预案,如突然停水、停电应急预案,输血、输液反应及药物外渗的应急预案,患者自残、坠床的应急预案等;建立紧急应急小组,制定各种急诊抢救预案,如颅脑损伤抢救预案、多发性创伤抢救预案、严重胸外伤预案等,并将其汇编成册以便参考使用;定期加以模拟演练,避免人员、设备和后勤保障的危机。

(五)树立证据意识,强化和规范护理记录

随着《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的实施,医疗护理工作面临举证倒置的新形势。在这种情况下,任何临床护理记录都有可能成为避免纠纷、维护正当权益的证据。因此,护理记录的书写应考虑到法律因素,遵循“该写的要写到,写到的要做到”原则,其存档也应注意从法律的角度进行规范。护理记录不仅要规范,还要保证其真实和准确,以使其能客观反映患者的病情动态变化。抢救危重病人时,要在事后及时补写护理记录,并与医生进行沟通。

(六)加强护患沟通,落实签字制

对于急诊护理,及时的交流沟通是缓解矛盾、避免纠纷的重要途径。急诊科应树立以人为本的现代护理新理念,尊重病人的生命健康权、隐私权、知情权等一切合法权益,努力营造关心病人、尊重病人、以病人利益和需要为中心的人文环境。护士作为护理服务的组织者、参与者,要从病人角度去理解其需要,重视维护病人的权利,掌握沟通技巧,使病人产生信任感和安全感。为尊重患者的知情权,护理人员在各种操作前应讲明操作的目的、风险,特殊操作如侵袭性操作前,在征得患者同意的情况下履行签字手续,从而使护理操作中的高风险因素在护理人员与病患和家属之间透明化,将职业风险降至最低。

(七)合理配置护理人力资源,实行人性化管理

急诊护理工作应根据护理工作强度和复杂性,以及科室护士在岗及工作能力情况,进行人力资源合理搭配,避免超负荷运转。医疗高峰时应实行弹性排班制度,充分调动护士的主观能动性,发挥团队精神,体现人性化管理。

三结语

急诊护理工作有较强的技术性、服务性、复杂性和高风险性。急诊护理风险管理是预防护理安全事件发生的关键。风险管理机制的有效运行,能帮助护理人员树立风险意识,提高业务能力,增强工作责任感,激发主观能动性,增强护理队伍的凝聚力,同时也有助于减少护理纠纷的发生和患者的投诉。

参考文献

[1]卫枝,周海燕.急诊科护理安全管理的探讨与体会[J].实用医技杂志,2005,30:43.

[2]方翠霞.41例护理差错原因分析及对策[J].铜陵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03)

医疗纠纷应急预案篇7

贵州省贵阳市贵州省人民医院,贵州贵阳550002

[摘要]本研究所谓构建大型综合性医院的危机管理模式,就是把在大型综合性医院医疗活动中所产生的争端和纠纷当成一种危机事件来应对,并进行相应的处置,在研究和探索中形成一整套相对科学和合理的模式。这其中包括制定危机事件管理体系的目标和原则、成立危机事件管理小组、制定各类医疗事件的标准化操作程序、监管制度、开展危机事件的阶段自查、实战演练、应对方法培训、积极制定危机事件中各个环节的应对方式和整改措施。危机事件管理对于大型综合性医院管理部门的人员来说是一个相对前沿的管理学研究领域,可有效地指导医院管理者减低医疗危机事件风险率,解决现今日益激化的医患争端,减少医患矛盾具有里程碑性的指导意义。

[

关键词]纠纷危机管理

[中图分类号]R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654(2014)06(c)-0185-02

随着近些年来我国社会体制的转型,经济的发展,全民受教育程度的普遍提高,人们群体素质认知上的差异,传统的医患关系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新问题、新挑战,医患关系作为一种在医疗实践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医生角色与患者角色之间的人际关系也产生了新的动向。近期,连续报道了《绵竹市人民医院急诊科医生被暴打》、《产妇肛门被缝》、《河南女医生不堪医疗纠纷压力,留遗书后服毒自杀》等事件,顿时引起社会舆论界一片哗然,给医院造成严重的管理危机。尽管院方采取了及时有效的危机处理方式,但这些事件暴露出医院危机事件管理预防不靠前、机制不健全、责任不落实、培训不系统等问题,本研究旨在建立以解决医疗纠纷为导向的大型综合性医院危机管理模式,以期有效缓解当前大型综合性医院中存在的比较突出的因医疗纠纷而引起的医院危机事件。

1相关研究的文献综述

本研究通过对CnKi相关文献进行分析整理,认为当前学界对公立医院危机管理模式研究取得了大量有效研究,可以概括为危机事件发生前的阶段自查与防范、危机事件发生时的积极应对方式与处理原则、危机事件发生后的改进措施、补偿机制及形象重塑三个阶段。

1.1危机事件发生前的防范

学者们一致认为,对于危机事件发生前的各部门诊疗常规阶段自查、实战演练、应处方法培训是资源能耗比最低、最有效地办法。根据危机事件爆发的原因以及爆发过程中的可能出现的薄弱环节,进行事前的卓有成效的监控。

孟勇认为对于医院自身主要应加强以下几个方面的防范工作:强化医疗事件的风险意识;加强医院临床业务部门的管理,建立并逐步健全各项诊疗技术规章制度,明确医院各级各部门人员职权职责、职业操守,使医院各项诊疗操作流程与医院各类管理工作有章可循,有法可依[1]。对新医疗方案的实施要权衡利弊,充分地做好医患沟通、伦理备案,做到分步逐渐推进;实行医院多元化经营,分散医疗风险;有选择地参加各种保险;适度负债经营规模。

王丽岩认为应建立医院危机事件管理组织体系,由医院行政决策部门、后勤服务部门及临床各处室组成,通过各部门的密切合作,共问监查医院医疗实践过程中潜在的危机,制定可行的危机事件管理预案,并在危机事件发生之后积极、准确地作出反应,从容应对[2]。

1.2危机事件发生时的应处

医院应建立职能部门的职权职责分工、三级预警机制及现场处置的医院危机事件应急机制,积极有效的应对和化解紧急或重大的医疗纠纷,防止不良群体事件的发生,维护医院正常的医疗秩序。

1.3危机事件发生后的形象重塑

医院危机事件发生后,如果不及时处理或者处理不到位,将对医院乃至整体医务形象造成或多或少的不良社会影响,而有些不良社会影响甚至对医疗机构执业产生致命性的打击。因此,很多医疗机构管理者们对医院的形象重塑工作提出建议:加强与被危机事件辐射到的公众(包括患者、群众、媒体)的医疗知识普及、社会心理学层面的沟通,取得他们的谅解,甚至是理解与支持[3];其次,平时也应注重多渠道地与多类型媒体界的多种形式的交流,加强健康知识宣教,树立医院的正面形象,传播医院正能量。危机事件发生时及发生后,加强与媒体界的多种渠道的针对当时危机事件的重点难点的沟通,做好新闻工作,在与社会影响力大的媒体的沟通过程中坚持机构部门负责人或指定机构发言人出面,从专业的角度、客观地陈述事件发展过程及对事件结果的分析;认真做好危机事件发生后各部门、各环节的检查工作,作出整改方案,逐步、切实改进工作方法、工作流程、提高管理效率。通过近几年对贵州省多家大型综合性医院的危机事件管理的经验来看,医疗机构管理者们不仅仅是重点解决危机事件发生时的应处,危机事件发生后的工作方法改进,也越来越注重制定大型综合性医院危机事件发生前的各类医疗事件的标准化操作程序的制定及人员培训、医疗实践的监管制度以预防危机事件的发生,以及危机事件发生后的医院形象塑造,在危机事件应处中加强与媒体界的多渠道的沟通,并着力研究针对于大型综合性医院可能发生的各种类型的危机事件的具体处理流程、方式、方法。

2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随着社会的全面发展,人们受教育程度的普遍提高,对医疗质量要求期望值越来越高,社会医学表明,医患关系的理想模式已从过去的主动一被动型,引导一合作型过渡到现代所倡导的相互参与型[4]。基于这样医患模式背景,本研究基于大型综合性医院危机事件管理的视角,走访调查贵州省多家大型综合性医院医务处、临床处室,以医院医疗纠纷等所导致的医院危机事件应处情况及结果为例,分析医院危机事件的性质、特点及应对处理机制的发展过程、发展阶段,剖析医院危机事件产生的本质原因,提出从医院危机事件阶段自查与防范、积极应对方式与处理原则、医院危机事件发生后的改进措施、建立系统科学的管理机制四方面着手,建立医院危机事件的科学管理制度。将医疗纠纷和医患矛盾等所致的医院危机作为个社会危机来看待,不断加强医院危机事件管理,维护大型综合性医院的良好社会声誉。

本研究透过近年来这一系列事件的表面现象,对医院危机管理现状、存在问题和改进模式进行深入探讨,以构建一个全面立体的危机事件管理模式,从而避免因医患纠纷造成的恶劣影响。

3研究方法

首先,本研究将定性研究方式与个案解释模式相结合,试图对每一医院危机事件个案进行全面的剖析,找出其本质原因,本研究以医院危机事件处理为例,对我省十余家大型综合性医院医疗纠纷等导致的医院危机事件的处理机制进行系统地剖析;其次,通过对医院医生、护士、技师、行政管理、后勤服务人员的问卷调查,了解医务人员对待近年来发生的医疗纠纷所导致的医院危机事件的看法、处理和意见;然后,通过对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和大型综合性医院的行政管理部门干部、及某些医院危机事件主要当事人的访谈,了解危机事件管理在医疗纠纷处理过程中的应用情况及应用效果;再次,在样本资料采集上,采用文献法等,通过对国内外与医院危机事件管理相关的文献资料的研究和整理,对医疗纠纷所致的医院危机事件的基本概念作出界定,掌握其特点,并从理论上对危机事件管理理论的应用价值进行评述,借鉴国内外医疗纠纷解决和危机事件管理的实践经验,对其进行归纳、总结、摸清楚规律、理清目前对国内大型综合性医院医疗纠纷处理机制的研究现状[4]。最后,在完成理论综述的基础上,通过数据对照研究、典型案例分析揭示危机管理在医患纠纷防范和处置中的价值。研究的技术路线如图1所示。

4研究重点及结论

首先,通过认真梳理文献,探讨主要研究医疗纠纷、危机事件管理的相关理论,并分析国内公立医院危机管理的现状。其次,以我省这几家大型综合性医院为例,归纳总结这些医院现行的医疗纠纷应处办法及成效,通过查找存在的问题,通过访谈法和座谈法等形式获取医护技人员对医院危机事件管理的一些看法、态度、建议,就医群众对医患矛盾的认识、看法,为本研究提供实践依据。最后,得出研究结论,结合危机事件管理理论与实践材料的分析,将医院危机事件管理的过程划分为危机事件发生前的阶段自查与防范、危机事件发生时的积极应对方式与处理原则、危机事件发生后的改进措施、补偿机制及形象重塑三个阶段,分析并归纳出其特点,其中的针对其薄弱环节处理措施是:建立医院危机事件管理体制体系,由院行政管理部门、后勤部门及临床处室组成,通过各部门的合作与协调,监察潜在的危机可能;预测各类医疗实践中、医院管理中可能出现的危机事件,加强各级各部门医务人员的岗位培训,明确医院各级各部门人员职权职责,危机事件的实战演练,制定各类可行的危机事件管理预案;强化医院管理层的风险意识,加强医院危机事件管理制度的建设,建立健全医院的各项诊疗规范、管理规章制度;实行医院多元化经营,分散医疗风险,参加各种保险为医院提供保障,适度负债经营;建立医院组织领导与职权职责分工、三级预警机制及现场处置的医疗纠纷应急机制,积极有效的应对和化解紧急或重大的医疗纠纷,防止发生不良群体事件;加强与被危机事件辐射到的公众(包括患者、群众、媒体)的知识普及、心理学的沟通;加强与媒体界的多种渠道的针对当时危机事件的重点难点的沟通,做好新闻工作,在与社会影响力大的媒体的沟通过程中坚持机构部门负责人或指定机构发言人出面,从专业的角度、客观地陈述事件发展过程及对事件结果的分析;认真做好危机事件发生后的各部门、各环节的检查工作,作出整改方案,逐步、切实改进工作方法、工作流程、提高管理效率,可有效减少医院危机事件的发生,危机事件发生后对医院形象的影响,增强医院的公信力,缓解日益激化的医患关系。

[

参考文献]

[1]孟勇.浅析医院经营风险的成因与应对要略[J].四川医学,2007,28(11):1299-1300.

[2]王丽岩.危机管理理论在医院管理中的应用[J].现代商贸工业,2008,20(4):106-107.

[3]刘才君.浅论政府对公共危机的管理[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9,11(12):21-22.

医疗纠纷应急预案篇8

【关键词】急诊科;医疗纠纷;引发因素;防范措施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的进步,人们对健康的要求越来越高,人们的法制意识、自我保护意识也越来越强,“维权”事件随处可见。而医疗行为作为一项复杂性、高风险,在医疗过程中,每一环节均可能存在不安全因素。医疗纠纷的比例也节节上升。在行医过程中,医务人员更需要处处谨慎、小心,认真负责,努力提高自身整体素质和医疗技术,才能在复杂的行医环境下尽量减少医疗纠纷的发生。急诊科是医院中风险最大的一个特殊部门,是生命的绿色通道,是评价医院医疗质量好坏的一个重要指标。我院急诊科具有病情危、急、重,不可预见性、高风险性、流动性大、病谱广、工作任务繁重、工作难度大、工作、休息环境差等特点。急诊科医疗纠纷的引发因素和防范措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以下几方面问题说明一下:

1服务方面的问题

(1)医院布局不合理,繁琐的手续和来回找窗口使患者容易产生不满情绪,成为医疗纠纷的导火线。有资料表明80%的医疗纠纷有服务方面的原因(2)中华医院管理学会通过大量的调查认为“由于医务人员服务态度不好引发的医疗纠纷”占49%.有关专家分析认为,“接近一半的纠纷实际上主要是由处理方法不当和语言上的粗暴”引起的(3)所以医务人员在医疗、护理过程中,良好的服务态度是非常重要的。另外,由于急诊科的特殊性,在短时间内要建立融洽的医患关系较其他科室更难。因为双方相处的时间短,患方根本就不了解、不理解诊疗、护理的过程,加之双方缺乏良好的沟通与交流,从而容易发生误会。

2过度医疗的危害

目前,在文献中将过度医疗作为引发医疗纠纷的重要因素的并不多。但据调查,引起许多医疗纠纷的罪魁祸首就是过度医疗,过度医疗已引起了许多伦理学者和医务工作者的重视。这种行为常常是医务工作者违背或曲解了最优化原则,在利益的驱使下,对患者采用的诊疗手段超出疾病诊疗的根本需要。在诊治过程中,小病大检查,一病多检查,严重地扰乱了医疗正常秩序,破坏了医患关系,损害了患者利益,伤害了医患感情,是引起医疗纠纷的重要原因之一。

3患者方面的原因少数患者不了解医院规章制度,不遵守医院规章制度,不尊重医务人员或寻衅要挟而引起了医疗纠纷。极少数患者或家属把医务人员置于佣人地位,稍有怠慢,就指责、挑剔、刁难;稍不如意轻则训斥、重则谩骂甚至殴打。严重损害了医务人员人格和人身安全,也扰乱了正常的行医环境。的人格和人身安全,也扰乱了正常的行医环境根据以上引发医疗纠纷的诸多因素,医院应当采取积极的、相应的措施加以预防和解决:

1加强管理,在急诊科管理中,对整个急诊系统工作人员(包括收费、检验、药房、医护人员)强化危机意识、重视风险意识教育,提倡敬业爱岗的自律精神,要狠抓医务人员“三基”训练。医务人员业务水平是决定医疗效果的直接因素。要加强基础理论、基本技能、基本操作的训练。狠抓医疗文书及时、规范的书写。在医疗纠纷的处理过程中,医疗文书是最重要的资料,也是患者第一时间要求查阅的资料。要改变医务人员认为急、门诊病历不重要的错误认识。医院经常开展职业道德教育,法制、法规教育,规范每位职工的行为,使每位职工切实做到对自己负责,对医院负责,对病人负责,对社会负责,真正成为人类健康的保护神。

2加强医德、医风建设:医德是医务人员的首要问题,我们要重视医护人员的道德教育,开展各种形式的一切“以病人为中心”的主题教育,切合实际,解决问题,提高认识,形成一切“以病人为中心”的文化氛围;要健全和完善适度治疗的各项制度、措施。严格控制大处方。同时,医院应进行多层次、多形式的法律知识和伦理知识教育。如举办知识讲座,案例分析与讨论,医患共同决策研究,医疗纠纷案例剖析等方式。通过这些知识的教育,能增强医务人员的法律意识、责任意识、自我保护意识和危机意识。

3加强宣传,正确对待患者及家属:首先,要让社会对医院有个客观公正的认识。目前,社会媒体对医疗市场予以密切的关注,医疗纠纷的报道以各种形式频频见诸于大小报纸、杂志,这对卫生管理的决策、医院领导和医务人员起着警示作用。但有些媒体在剖析案例时,因为新闻工作者对医疗知识知之甚少,从而导致报道的片面性、不科学性甚至失真性,致使医疗纠纷和医患关系进一步激化,使社会对医务人员失去了公正客观的认识,也加大了医疗纠纷处理的难度。所以医院不仅要加强对患者和社会进行疾病的相关知识宣教,还应对医院进行大力宣传,从而获得社会的理解、支持,使社会对医务人员有个公正、客观的认识和评价。

医疗纠纷应急预案篇9

随着人口的日趋膨胀和交通的日益拥挤,车祸及意外伤害的发生比例日渐增多,使院前急救患者不断上升。但急诊患者的增多,使医院近年来医疗纠纷也呈上升趋势。急诊急救患者病情多起病急,发展快,具有不可预测性和不可控制性,其家属情绪急躁,亦易引起医患纠纷。因此避免院前急诊急救护理工作中的医患纠纷与防范对策已刻不容缓。

1做好各种记录

1.1接诊记录“120”出诊记录应详细清楚,包括急诊电话接听时间、地点、病情、联系电话、出诊时间、出诊人员,院前急救过程中用药情况,患者的病情及治疗方案,要向家属交待清楚,并详细做好记录,做到有据可查。

1.2抢救记录是医护人员为患者进行抢救、治疗、实施护理以及患病动态变化的记录,是护士执行医嘱实施抢救、治疗护理的主要依据,它具有一定的法律效应,医护人员必须认真、客观、真实详细地记录。包括患者入院时间、病情、采取的抢救方法,护理措施及效果,病情转归等,坚决杜绝漏记、错记等。

2提高护理服务质量

2.1院前急救,在院前急救中,应准确评估病情,及时处理致命的病因及症状,争分夺秒抢救患者的生命,并将患者迅速、安全地转运至医院继续治疗。这些过程均在患者家属的视线和协助下完成,所以任何一个小小的失误或不恰当的语言及未及时向家属沟通病情,都是造成医疗纠纷的隐患。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具有熟练的技术,敏锐的观察能力,认真负责的态度,恰当的语言,去对待每一位患者,给患者及家属安全感与信任感。

2.2“120”院前急救服务中,在处理意外事故中会遇到无法辨别身份的人,对此我们得首先给予积极的救治,不讲任何条件和代价,确保患者的生命安全,同时报告有关部门帮助查证患者身份,严格避免推委和抛弃患者。

2.3抢救药品及设备必须专人检查,专人保管,各班使用后及时补充或维修,要求药品齐全,设备随时处于完好状态,以使抢救顺利无误地进行。

3搞好医患关系

3.1及时和家属沟通。从某种意义上讲,沟通也是一个化解矛盾的过程,近年来许多患者家属对医学存在着认识上的偏差,认为进了医院就是进了保险箱,对医院的期望值过高。所以,我们在做的抢救工作的同时,要做好患者家属的心理护理,用通俗的语言,及时和他们沟通,告知患者日前的病情及预后有无生命危险,日前所做的治疗及检查情况,及时解答家属的疑问,在病情允许的情况下,给家属一个选择治疗方案的权利,维护患者的知情权和同意权。

医疗纠纷应急预案篇10

关键词:医疗投诉;原因;职工培训;医疗纠纷

对广西河池市人民医院2014年1月至2016年1月期间医疗投诉的原因进行分析,并实施相应的职工培训,探讨其对医疗纠纷的影响。

一、资料与投诉原因分析

(一)一般资料

统计广西河池市人民医院2014年1月至2016年1月期间的年门急诊人数以及收到的投诉案例,按照服务质量、技术质量、责任意识、其他四项标准对投诉案例进行分类。

(二)方法

1.投诉原因分析

(1)服务质量投诉: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物质生活水平得到了大幅提升,人们对于医疗服务质量的要求也随之提高。但受到医患认知水平差异、员工观念未及时更新等因素的影响,医患纠纷发生率始终居高不下,医院服务质量成为了患者投诉的主要原因之一。此外,再加上门诊人数较多,医护人员在工作时常常言语较冷淡、回答简单、处理草草,致使病人心理失衡,成为各类投诉原因中数量最多的一类。

(2)技术质量投诉:医疗行业不同于社会常见的其他行业,医疗行业具有技术性强、风险大等特点。若医院内工作人员不能严格遵守相应的规章制度、按照定办事,就易导致患者产生不信任感对其投诉。现阶段,我国仍有部分医疗工作人员存在业务素质低、技术操作不够熟练等问题,在临床实践中不能及时有效的给予患者准确的帮助,导致急症、危重患者救治的延误,造成投诉,有数据显示,技术质量投诉为目前我国患者投诉的重要原因之一。

(3)责任意识投诉:责任意识的投诉也是我国现阶段投诉原因中较多的一类,尤其是一些年轻的职业修养尚不完备的医生,来自责任意识的投诉使其遭受投诉的主要原因。年轻医生大多责任意识不够强烈,在进行临床查体、医技检查等工作时记录不全面、不详细,造成医疗责任事故,引起患者投诉。

(4)其他投诉:除以上三种主要原因以外,医德医风、医疗器械质量、医务人员法律知识、医疗文书记录缺陷、收费后勤等相关原因等也是投诉的主要原因。在医护人员看来是常识的问题,对于患者来说可能有着非凡的意义,因此医护人员若不能及时给患者相关注意事项的提醒,就可导致医患纠纷的产生,如患者通常不能理解为什么拿检查结果要来三次窗口、做B超等待时间为什么那么长等,若医患之间未对以上问题进行有效沟通,患者及家属在不知道原因的情况下便会投诉。

2.职工培训措施

(1)加强对职工整体素质的培养:加强对职工整体素质的培养,通过医学知识、法律知识等相关知识的不断再教育,全面提高职工责任心;此外,对职工进行仪容仪表、交流技巧、行为举止、专业技术以及职业防护的教育,全面提升职工业务素质。

(2)加强对职工纠纷处理技巧的培养:借鉴社会其他服务性行业的纠纷处理经验,当产生医疗纠纷时,医院职工应当首先,耐心倾听,让患者发泄;其次,一一解释患者疑问,并充分道歉;第三,详细收集相关信息,向患者承诺问题的解决;第四,给患者明确的解决方案;最后,若患者对于所提出的解决方案仍不满意,则双方再次进行协商。与患者沟通交流的构成中应当讲究语言艺术,语气平缓、语速适中、语言通俗易懂、语气自然果断,同时注意语言的灵活性,避免出现僵持、尴尬的场面。

(3)加大医疗安全教育力度:加大对医院职工关于医疗安全的教育力度,从“源头”上保障医疗安全,提高患者安全感和信任感,以全面减少医患纠纷的发生;严格医疗执行规章制度、操作规程,规范医疗服务行为,加强对医疗护理质量的监督,减少医疗事故发生率;医院管理者加强环节意识,将医疗质量的管理看成是一个完整的整体,对医疗质量实行动态、预见性的监督和管理,转变事后管理的管理理念,树立“预防为主”的事前管理理念。

(4)将职工绩效考核与医疗投诉挂钩:加大对医疗质量和病历质量的监控,将职工绩效考核与医疗投诉挂钩。规范职工病历书写,对于病历卷面整洁的员工给予必要的鼓励,对于病历卷面字迹潦草、涂改的员工,给予必要的处罚;建立职工个人不良积分考核制度,定期的依据患者投诉结果对职工进行评价,并将评价结果公布在院质量简报上,将评价结果与职工奖罚直接挂钩;定期或不定期的对员工工作情况和工作质量进行抽查,将抽查结果与年底考核评分挂钩。

(三)观察指标

比较培训前后投诉情况的变化。

(四)统计学分析

使用SpSS17.0软件对本次研究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用卡方检验,p

二、结果

(一)培训前后投诉比例变化比较

实施后,各项投诉内容人数均显著降低,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二)培训前后医疗纠纷发生情况比较

培训前,即2014年1月至2015年1月期间,医疗纠纷共发生12起;培训后,即2015年1月至2016年1月期间,医疗纠纷减少至4起,变化显著,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三、讨论

职工培训后,医疗纠纷发生率显著降低,培训前后的医疗纠纷发生率之间存在显著差异(p

参考文献:

[1]顾兰蓣,金文秀,王红岩,等.医疗投诉原因分析及职工培训对医疗纠纷的影响[J].临床误诊误治,2008(11).

[2]黎艳华,陈晋东,周胜华,等.医院投诉接待中心在防范医疗纠纷中的作用[J].中国医院,2016(02).

[3]尹跟旭,孙林辉,唐斌,等.论危机处理意识在预防医疗纠纷中的重要意义[J].西南国防医药,2012(03).

[4]黄培.妥善处理医疗纠纷确保医疗服务安全[J].中国卫生质量管理,201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