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强学生法制意识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30 02:03:39

增强学生法制意识篇1

自田永一纸诉状将母校告至法庭后,因学校管理行为失范而使学校被诉至法庭的案件日益增多,大学生维权及学生管理制度的法律审视成为全社会及教育界关注和研究的焦点。学生与高校之间矛盾纠纷所涉及的权利类型也越来越多,中国政法大学2011级硕士生因新生奖学金金额减少未在招生简章中公布而提起诉讼;中南财经政法大学2013级大一学生小顾因不满校方设置转专业门槛,把学校告上了法庭;2015年1月,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学生郑清患血友病被取消学籍,向海淀法院递交了起诉书,状告中国劳动关系学院……诸此种种。学生与高校之间的关系已从过去的那种单纯的教育与受教育的关系转变为法律意义上的行政法律关系和民生法律关系的不同主体。

2高校学生管理中侵权行为的主要类型

随着依法治国的推行和法制教育的深入,高校和学生的法律意识都日益提高,高校越来越注意遵循依法治校,学生则越来越关注自身合法权益的保护。在《教育法》、《高等教育法》中均对受教育者的权利和义务作了相应的规定,大致可以归纳为以下四类权利,而学生与高校之间的纠纷也主要是围绕以下四类权利的侵犯而产生。

2.1受教育权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教育法》、《高等教育法》公民依法享有平等的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进行了规定,甚至对学生的教育参与权作了相关规定,即作为教育法律关系的主体可以对学校的教学计划、管理政策、软件设施等方面加以审视。

高校在处理学生违纪、开除学籍、勒令退学、学历、学位证资格审核等事务中,往往因处分依据不明、处理程序不当造成对学生受教育权的侵犯,典型的案例就是“田永诉北京科技大学案”。因此高校在遇到处理学生时一定要做到,理由充分、证据明确、程序正当合法。

2.2人身权

我们常说“天赋人权”,对于人身权的保护往往是人们最为关注的。人身权分为人格权和身份权,前者包括生命权、身体权、健康权、姓名权、自由权、名誉权、肖像权、隐私利益等;后者主要指因为法律身份而享有的各项权利,包括配偶权、亲权等。

高校在涉及学生处分、贫困生认定、学生的疾病、心理等问题的处理上往往会存在因程序失范而带来的对学生名誉权和隐私权的侵犯;因环境、宿舍、公共设施、食堂餐饮等环节,管理不当或疏于管理造成学生的人身安全受到侵害;因监管不利造成的学生的生命健康权受到侵害权;以及涉及大学校园暴力引起的侵权责任问题。

2.3财产权

学生的财产权同样受到法律的保护,如依法享有获得奖助学金的权利、在寝室中,学生有权使用电脑、电视等。高校侵犯学生的财产权主要表现在:学校擅自动用、挪用学生的奖助学金,少发不发各项资助补贴,学生不能公平共享学校的师资、教学设备、图书馆、学生宿舍等。

2.4救济权

救济权是由原权派生的,为在原权受到侵害或有受侵害的现实危险而发生的权利,是保护性法律关系中的权利。也就是说法律在赋予学生诸多权利之后,同样规定了学生在所享有的权利受到侵害之后,依法享有通过一定的保障机制获得救济的权利。

3搭建学生管理工作的法制体系避免学生管理中的侵权

学生管理工作是一项纷繁复杂的系统工作,既要通过学生工作者“人治”的方式去开展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同时又要适应社会的发展要求,实行“法治”的管理,依照国家和高校的各项规章制度进行学生日常行为的管理,然而在两个环节中都需要学生工作者法治观念的增强。

3.1强化法治观念,营造法治氛围

高校学生管理工作者要牢固树立依法治教、依法管理的思想,要带头学法、知法、守法、用法,要认真学习有关法律,特别要熟悉自己的职责范围内有关法律条文、规章制度,要正确处理“权”与“法”的关系。同时,要加强大学生的法治教育,养成良好的学法、守法和执法习惯。在高校营造和谐的师生、校园环境和良好的法治氛围。

3.2在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做到法制管理与人文关怀并济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单纯的依靠高校的各项管理规章制度,虽然能够对于建立稳定的教育教学秩序,调动教与学的积极性和实现既定的人才培养目标发挥积极的作用,但显然已经不能完全满足学生管理工作的育人需求。我们的学生工作者在依法行政、依法管理的同时,还要考虑尊重学生合法权益,充分体现人文关怀,提升育人绩效。

3.3加强法制化建设,完善规章制度

目前,我国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已经有《宪法》、《教育法》、《教师法》、《高等教育法》以及《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等相关法律法规。此外,各高校自行制定的校规,在高校内部也具有强制性的行为规则。因此,高校在制定校规校纪时必须考虑到学生作为权利主体的本质。同时在制度的施行过程也要做到程序合法和完备,通过送达制度的确立保障学生的知情权、申辩、申诉权、通过学生听证制度保障学生管理过程的公开、公证性。

3.4建立完善的高校大学生管理申诉裁决机构

高校应当建立专门的法律申诉机构,积极开展法制教育活动。引导学生逐步树立维权意识,了解正确的权利救济渠道和程序,提高法律素质。避免因权利救济渠道不畅通,而选择依靠媒体等制造舆论压力或直接与学校对簿公堂的方式解决。

增强学生法制意识篇2

目前党和国家对高校大学生安全问题十分重视,把大学生安全教育与管理纳入了社会主义法治轨道,在《高等教育法》《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安全教育及管理若干规定》《高等学校校园秩序管理若干规定》《高等学校学生行为准则(试行)》《高等学校内部保卫工作规定(试行)》等法规中,明确规定了高校大学生安全教育和管理的职责,规定了高校大学生安全教育和管理的权利和义务,依法治校,维护高校大学生的安全和合法权益,体现了党和政府对高校大学生安全的高度重视。高校大学生安全教育是维护国家安全的需要。高校大学生安全教育是高校改革发展的需要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高校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多种形式的办学模式,多个校区的管理方式,高校后勤社会化的发展,对高校安全管理要求更高,管理难度更大。主要表现有:第一,高校扩招造成安全管理工作难度大。随着高校的扩招,人数的增多,学生人身安全、财产安全、消防安全、环境安全等安全隐患也相应增多,加大了高校安全管理工作的难度。第二,校园环境的复杂化。一是校园周边环境的商业化。高校周边商业的繁荣,便利了师生的生活,但也带来了不少的负面影响:各种噪音严重,干扰正常的教学生活;网吧游戏,诱引学生;不法之徒穿越校园,寻衅闹事。二是高校后勤服务社会化。高校后勤服务体制改革无疑是一件积极的举措,但也导致了社会闲杂人员涌入校区,从而造成了校园安全管理的难度。

总之,高等教育的深化改革,促进了高校的大跨度发展,同时给大学生安全管理增加了难度。我们必须高度重视高校大学生的安全教育工作,这样才能适应高校改革的需要,保证高校教育科研的顺利发展。高校大学生安全教育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高校是培养人才的摇篮,大学生是国家明天的栋梁,做好高校大学生的安全教育,国家明天才有希望。随着高校改革的深化,开放型的校园发展,使得校园与社会的相互渗透,校园安全管理日趋严峻。主要表现有:校园周边治安令人堪忧,校园斗殴时有发生,酗酒现象严重;偷窃现象时有发生;违反校纪校规不断增多。在这些事件中,大多数当事大学生对事故的发生没有心理准备和防范意识。此外,当前大学生的自我防范意识比较薄弱,主要表现在:一是安全法律意识薄弱。一些大学生在受到不法侵害时,不懂得保护自己,遇到问题没有寻求学校保卫部门帮助或及时报警。二是安全防范意识薄弱。大部分大学生社会阅历少,思想单纯,缺乏对社会复杂性的认识,容易受骗上当。三是生活安全防范意识薄弱。比如违反宿舍安全管理规定,违章用电,对贵重物品不妥善保管,出门不锁门关窗,造成各种安全隐患。因此,必须加强高校大学生安全教育工作,使他们掌握必要的安全知识,提高安全防范意识。这样才能使他们安全、安心在校学习,健康成长和发展。

大学生安全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安全教育要与学校的法制教育、道德教育、校规教育、心理教育、思想教育等紧密结合。当然大学生安全教育也有其特定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国家安全教育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开放式教育不断扩大,国际科学合作关系日益增多,使高校在国家安全工作面临着新的情况和问题,为了更好地提高大学生的国家安全意识,自觉抵御敌对势力的思想渗透,应该加强大学生三个方面的教育:抓好爱国主义教育,增强大学生的责任意识。要结合中国的历史,联系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各行各业取得的巨大成就,激发大学生的自信心和自豪感,增强对党和国家的向心力。抓好法制教育,提高大学生的守法意识。在教学和管理上大力开展《国家安全法》等法律法规的教育,使大学生充分认识到国家安全的重要性,只有国家安全,才有平稳的建设环境,社会主义现代化才能早日实现。抓好保密教育,强化大学生的保密意识。保密工作关系到国家的安全问题,高校要加强保密教育,增强大学生的保密意识,自觉遵守国家的各项保密制度,保守党和国家的机密。交通安全教育交通安全,关系到大学生的幸福安康,现代科技的进步与发展,交通工具越来越先进,给消费者带来了舒适与方便,但对道路交通安全也提出了新的问题。尤其是当代大学生交通安全意识不强,交通事故不断出现,加强大学生的交通安全教育,增强交通安全防范是当务之急。

一是加强交通法规的教育,提高交通法制观念。高校要加强《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管理条例》等的法律法规教育,使大学生了解交通法规,自觉遵守交通法规,避免交通事故的发生。二是积极开展交通安全宣传活动,增强大学生的交通安全意识。高校要积极开展交通安全周和交通安全月活动。增强大学生的“五个意识”:红绿灯意识;斑马线意识;停车线意识;靠右行意识;路标意识。形成自觉遵守交通法规的“慎独”思想。三是加强心理素质训练,提高大学生交通安全应变能力。通过对大学生观察力、注意力、应变力等心理素质的培养和训练,使大学生在行车、走路中集中精力,注意观察,增强应变能力,从而遏制交通事故的发生。消防安全教育我国高等教育改革不断深化,招生规模不断扩大,在校学生人数不断增加,消防安全形势日趋严峻。当前高校大学生消防安全意识淡薄,缺乏必要的安全常识。针对这种情况,高校必须加强大学生的消防安全教育。一是加强消防法规教育,提高依法治火的观念。教育大学生学好消防法规,用好消防法规,严格按照消防法规办事,自觉遵守学校的消防安全管理规定,严防火灾的发生。二是加强消防安全知识教育,增强消防安全的应变能力。高校要有意识地举办消防知识讲座,进行模拟安全训练。要使大学生懂得“三知四会”:知防火知识,知灭火知识,知防火制度;会报警,会使用灭火器材,会扑灭初起火灾、会疏散自救。只有这样,才能杜绝火灾的发生。防盗防偷教育由于高等教育的发展和社会化,人员往来比较复杂,大学生宿舍盗窃案件不断发生,造成大学生财物损失,影响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针对这种情况,高校必须加强大学生的防盗防偷教育。一是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大学生的治安思想认识。高校要采取多种形式的防盗防偷宣传活动,努力提高大学生的安全防范意识,在思想上时刻筑起牢固的安全防线。二是采用典型案例教育,增强大学生治安防范意识。针对高校大学生宿舍偷盗的典型案件,通过看录像、案例分析等形式,积极开展防盗防偷教育,增强大学生的防范意识,堵塞偷盗漏洞。三是建立治安通报制度,时刻警惕偷盗发生。随时向大学生通报宿舍失窃的情况,增强大学生的防范意识。教育大学生自觉遵守安全管理规定,在宿舍不存放大额现金,不留宿外客,对陌生人进入宿舍要提高警惕,随时进行询问,不给犯罪分子有可乘之机。网络安全教育随着计算机网络的发展,高校大学生进入网络领域的人越来越多。#p#分页标题#e#

大学生具有驾驭网络的技能,但对网络防范意识不强。针对这种情况,高校必须加强网络的安全教育。一是加强网络的法规教育,提高大学生网络安全法制意识。二是加强网络法制教育,增强大学生网络安全意识。高校应该设立网络安全主页,登载网络安全的法律、法规、条例,便利大学生自习,使他们在思想上养成抵御外来侵蚀的信息。三是积极开展网络文明宣传教育,提高大学生网络文明思想。倡导网络道德,树立良好的网络风气,自觉抵制网络低级趣味信息的侵蚀,提倡健康文明的网络生活。四是积极开展网络健康宣传,教育大学生自觉抵制有害信息。教育大学生坚持“三不”:不登陆反动网站,不下载传播反动性信息,不看及内容低调的网页,不在网上发表煽动性言论,自觉抵制网上有害信息。心理安全教育高校教育改革的发展,由过去大学生就业的统分统包,走向了市场的竞争机制,这样必然对大学生产生巨大的影响,心理压力加大,如不加以积极疏导,极有可能出现各种安全隐患。因此,高校要特别重视大学生的心理安全教育,培养大学生健康的心态。一是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大学生的心理素质。高校要针对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对大学生进行健康人格教育、环境适应教育、人际关系教育、心理卫生教育、挫折应对教育,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只有良好的心理素质,才能杜绝心理性安全问题的发生。二是设立心理咨询服务,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高校要通过设立心理信箱、心理门诊、心理热线等形式,积极开展心理咨询,帮助解决大学生的心理障碍,减轻大学生内在的紧张和压抑,促进大学生心理素质得到健康成长和发展。

增强学生法制意识篇3

法制宣传教育是实施依法治国方略的基础性工作,根据锡林浩特市教科局有关文件精神和相关的工作部署,油田学校领导高度重视此次活动,积极组织全校师生开展了"深化平安锡市建设,提升社会治理水平"系列法制宣传活动。此次系列活动精心组织、扎实推进、注重实效,使法制宣传教育和公民道德建设紧密结合、相互促进,取得了一定成效。现将有关情况总结如下:

一、加强领导,全面动员

在校领导的统一部署下,油田学校有计划、有步骤地推进法制宣传活动。学校形成"领导齐抓共管,师生共同参与"的法制宣传氛围。切实地保证法制宣传工作有条不紊,扎实有效地推进。

二、深化教育,注重实效

1、利用广播、LeD、简报、标语等宣传手段,大力宣传广泛告知法制宣传、公民道德宣传教育主要内容。

2、在学生中深入开展全国青少年普法教育活动,增强学生法制意识。

3、组织全体教师和部分学生参加普法考试,提高教师和学生的学法用法意识。

4、开展了以"法在身边 走好青春第一步"为主题的法律知识讲座。

5、开展法律知识的手抄报评比活动,促使同学们对法制有一定的认识,让普法宣传更加深入人心。

三、搞好结合,统筹兼顾

我校在法制宣传教育中统筹兼顾,做到"两个结合".一是与思想道德建设相结合。坚持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使法制宣传教育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机统一、相互促进,全面加强了民主法制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二是与青春期学生教育相结合。通过普及法律知识,切实增强了学生的法制观念,加强学生法制教育。

四、取得的成效

1、教师的综合能力进一步提高。通过法制宣传教育活动,全体教师加强了法律、法规方面知识的学习,在工作中能更加正确地运用法律手段去保证和促进各项方针、政策的贯彻执行和各项工作任务的落实,不断提高法律知识水平,自觉维护法制的统一和权威。

增强学生法制意识篇4

关键词:“基础课”教学;教学方式;法律意识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1723(2013)03-0047-02

随着我国法制化进程的不断深化,对于公民的法律意识的要求越来越高,尤其是当代的大学生,更应该具有很强的法律意识。要想更长久有效地继续推进我国的法制化进程,高校的法制教育是培养大学生良好法律品质、增强法制观念的重要途径。大学生作为我国未来社会主义建设的主力军,其法律素质如何直接影响到我国依法治国的进程。但是纵观目前高校法制教育的现状,基本上没有形成完善的法制教育体系。作为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主渠道的“基础课”,是目前高校对学生开展法制教育的重要阵地,因此必须充分发挥其法制教育功能,增强学生的法制意识。

一、当前大学生法制教育现状

当前高校对大学生开展法制教育是通过“基础课”教学来完成的,这是目前高校非法学专业的大学生获取法制知识的唯一途径,因此说,我们“基础课”教师在培养大学生法律意识方面责任重大。综观当前高校的法制教育,虽然都在通过“基础课”进行,但是取得效果一般,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思想认识不到位

与专业课相比,对于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是一种素质培养,其根本理念是培养具有较强的法律意识和法律素质,其效果很难立竿见影马上见效。而且高校的法制教育是通过“基础课”教学来完成的。无论是学校、专业课教师、学生对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习本身都不重视,对于“基础课”教学中的法制教育内容的重要意义认识是更加不到位,认为这些知识是可有可无的,只要学习好专业课知识就行了,在这种情况下,高校的法制教育肯定不能够实现其教学目的。

(二)教学方式有待改革

由于当前大部分“基础课”教师,都是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毕业的,教师本身关于法律知识的掌握就不多,因此,在“基础课”教学过程中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会出现重道德教育而忽视法制教育的情况。有些教师对于学生进行法制教育的时候,仅仅局限于让学生背诵法律条文,而忽视了对学生法律意识、法律能力、法治理念的培养。这实际上仅仅是一种“知识教育模式”,而没有上升到“素质教育模式”。造成学生法律意识单薄,法制观念缺失,没有真正的发挥“基础课”的法制教育功能。

(三)内容设置需要进一步完善

当前“基础课”教学中的法制教育内容仅有两章内容,完全达不到对大学生进行法制教育,培养法律意识的作用。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由于教学课时数的限制,只能浅尝辄止,我们知道,法律意识的培养不能仅仅靠两章的教学内容来完成。

(四)实践教学安排不到位

法制教育具有很强的实践性,不仅仅需要法制理论教育,还需要对学生开展法律实践活动,在实践活动中学生才能树立法律意识,增强法制观念。然而我们的高校“基础课”教学大部分是在课堂上进行理论教育,极大的影响了法制教育的教学效果。

二、“基础课”教学对学生法律意识培养路径探索

(一)转变教育理念,增强法制教育的影响力

“基础课”教师首先要转变自身的教育理念,加强“基础课”教学过程中的法制教育。一要转变道德教育、法制教育的理念和思路,重新正视法制教育在道德教育中的地位,逐步将法制教育从附属于道德教育的阴影中解脱出来,改变法制教育被道德教育挤压和取代的现状。二要端正办学指导思想,重视对学生的法制教育工作,将其提到重要的议事日程,把法制教育纳入学校素质教育的整体规划中,推进法制教育的系统化和科学化。

(二)合理安排教学内容,提升法制教育的感染力

“基础课”教师在安排教学内容上一定要增加对学生的法制教育的内容。在课堂讲授中既要注重法律知识的传授,又要注重法律意识的培养,把握好“基础课”对于学生法律意识培养的侧重点。从现实生活中来看,大学生自身法律意识的培养主要表现在三方面:

第一,法理意识。当我们遇到法律问题时,要能够找到一个合法的理由。法律理由必须是公开的、有法律上的依据、具有法律上的说服力。大学生只有在课程中学到足够的法律知识,有了法理意识,在遇到法律问题时才能够用法律语言举证和辩护,做到“合法又合理”。

第二,证据意识。证据就是以法律规定的形式表现出来的、能够证明案件真实情况的事实。这个事实必须是合法的、客观的、与案件有因果关系的。这是判定某种行为是否违法或者犯罪的依据,也应该成为守法公民维护自身合法权益最有效的手段。大学生在思考和处理问题时要学会寻找事实证据的客观性,要学会调查研究和进行理性的分析。

第三,程序意识。程序就是法律所规定的法律行为的方式和过程。《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第八章第三节《我国的程序法律制度》告诉人们实施某种法律行为时,应先做什么,后做什么,以及如何做才是符合法律的。但在实际生活中,大学生遇到法律问题时往往依照惯性思维,不寻求法律的帮助,结果会使自己本该受法律保护的合法权益受到损害。

(三)注重实践教学,扩大法制教育的辐射力

一是在“基础课”教学中可采用案例教学等方法,多用生动鲜活的事例、新颖活泼的形式,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使学生不再是简单的教育教学对象,更重要的是教育的参与者、组织者。二是教师在传授法律知识过程中,应该紧密联系社会实际,围绕当前的热点、难点问题讲解分析,联系学生和社会生活的实际来分析问题,提高他们运用法律知识解决问题的应用能力。三是在课堂教育之外,还应当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法制教育活动,营造出浓厚的校园法制文化氛围。

总之,“基础课”在大学生法律意识培养方面应该起到重要作用,这是未来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也是推进我国依法治国进程的需要,作为“基础课”教师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赵云芬.论当代大学生的法制教育[J].中国成人教育,2004,(12).

[2]彭小凤,付增光.实施大学生法制教育有效途径研究[J].法制与社会,2008,(1).

增强学生法制意识篇5

关键词:中职学校法制教育紧迫性根本性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C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4.04.095

培养守法公民是职业学校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而法制观念的培育是新形势下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内容。教育部关于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程职业道德与法律教学大纲中指出,法律是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必修的一门德育课程,本课程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其任务是提高学生的职业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引导学生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增强社会主义法治意识。

近年来,以未成年人为主体的中等职业学校学生违法犯罪现象比较严重,不仅仅是因为这一群体的特殊性,更反映出目前中等职业教育中对法制教育、道德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够。不少学校对法制教育工作表面上重视,但实际上却成了摆设,以致人们戏谑德育工作“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由于法制教育工作的薄弱,造成不少中等职业学校学生法律意识淡薄,缺乏社会责任感,屡有违法犯罪现象发生。有些学生模仿一些电影、游戏中的暴力手段,已成为令学校和家长非常担忧的一件事情。当前我国的职业教育改革已进入快速发展时期,随着国家对中等职业教育的重视,会有越来越多的初中毕业或没有毕业的学生进入中职学校,他们自身的法治意识高低,对推动依法治国目标的实现和建设法治社会具有相当大的影响。因此,增强中职生的法制观念,是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法律意识、增强法制观念的重要途径。进一步加强中等职业学校的法制课教学工作是从实际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途径。

1目前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法治意识状况

第一,对法治的认知程度较低。目前在中等职业学校国家规划德育教材体系中,法律知识和职业道德知识安排在一年级第二学期。在此之前,学生们在初中阶段也学习了部分浅显的法律知识,但应试教育阶段,设置这门法律课程的教育目的根本就达不到。而学生在课余接触的更多的是影视暴力、网络游戏里血腥的对决。中职阶段在校学到的法律知识也很有限。学生对法制方面的内容远没有形成一种自觉的意识,不少学生的自律意识不强,自我控制的能力脆弱,时有违法违纪行为发生。

第二,由于法制观念的淡漠,不注重法律知识的学习和应用,导致学生学法、守法、用法的积极性不高,不能从自身主动去维护法制权威,甚至有些学生在校期间和他人发生矛盾、纠纷,也采用不法手段甚至用群斗、武斗的方式去解决。还有些学生缺乏对法律的信任,不会正确用法律来维权,不惜以身试法,甚至采用极端报复性手段,从而导致违法犯罪率剧增。

2加强中职学校法制教育的主要途径

第一,加强普法宣传,强化法纪意识。要通过反复宣传强调,使学生认识到法律规范是维护现代法治社会秩序的基本手段,违法必担责。要使学生学习、了解法律法规对保证社会正常运行的重要性。通过宣传教育,提高学生学法、用法的积极性和自觉性,学会在生活中自我克制,谨言慎行,

第二,加强开放性、实践性、模拟性法制课教学实践,做好校园常规管理。要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提高学生参与法制课教学活动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通过“开放性、实践性、模拟性”教学实践活动提升教学过程的兴趣,使学生能通过具体的案例受到触动,从内心树立对法的“敬畏感”。要创新法制课教学方法,将现代化教育教学手段运用于法律课堂教学中。借助现代教学手段,增加课堂教学的直观性和吸引力,以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加强学校日常管理,完善学校管理的规章制度,严肃校纪校规,使学生在遵守学校日常行为规范中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克服散漫意识,增强责任感。使“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纠”的思想成为主导法制教育的准则。从学校生活的方方面面营造浓厚的法律氛围,使遵规守纪意识渗透到学生生活中并产生强烈反应,从而促使学生观念的根本改变。

第三,坚持法制教育“三贴近”原则,即“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一是在教学活动中坚持理论联系实际,选择常见的案例组织教学,使教学活动更富有生动感。二是带领学生走出课堂,开展丰富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要坚持把课堂作为法制教育的主阵地,同时利用学校报栏、宣传栏等广泛开展法制宣传,结合教育教学的需要,组织学生到法院旁听,开展专门的法律知识讲座等形式,提高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三是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如电视、互联网等,组织学生定时集中收看各类普法教育内容。如中央电视台的《今日说法》、系列《普法栏目剧》、《法治在线》、《经济与法》以及《生活与法》等法制类节目,从这些鲜活真实的案例中让学生受到生动的法制教育。

第四,建设一支素质过硬的中职德育教师队伍。中职学校的部分法律教师并非专职教师,要引入具备较高素质的法律专业高层次人才。同时,加强非专任教师的继续教育和培训,使他们具备较高的业务素质。

总之,在新形势下进一步加强中等职业学校法制教育,既是保证青少年健康成长的需要,更是贯彻“依法治国”方略、建设法治国家的根本要求。提高中职生的法制观念,减少其违法犯罪的可能性,有助于促进社会稳定、家庭和谐,更有助于推进中国法治化的进程。

参考文献:

[1]苏一星.职业教育发展的法制困境[J].职业教育研究,2006,(10).

[2]宣纪英.加强职业学校的法制教育[J].江南大学学报,2008,(12).

增强学生法制意识篇6

一是从小学教育的培养目标来看,小学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随着国家的发展,人们的法制意识也逐渐增强,知法、懂法和用法意识不断提升。小学生正处在长身体、学知识的黄金时期,也是学习法律常识的启蒙阶段。只有树立初步的法制意识,了解一些基本的法律常识,并懂得将法律运用于日常生活中去为人处世,成为遵纪守法的人,才能达到教育目标提出的基本要求。因此,小学阶段必须将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作为教育的重要任务狠抓落实,提高学生的法律素养,让学生懂得做一个遵纪守法的人的道理。二是加强法制教育是预防学生犯罪的重要保证。任何一种不良思想和习惯的形成,都是经过长期的经历而慢慢养成的。小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起步阶段,极易受到外界的影响。近年来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在给人们带来方便的同时,也引发了十分普遍而严重的网络毒害问题。很多小学生长期沉迷于网络,受到暴力、色情等网络影视节目、网络游戏的影响,如果家长和教师不注意及时有效地干预、疏导和矫正,小学生在坏人的唆使下,就很容易被人利用,可能染上、打架斗殴等恶习,从而走上违法犯罪的邪路。语文教师肩负着教书育人的双重职责,不仅要让学生学到语文知识,掌握语文技能,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明白一些基本的道理,养成良好的习惯,做一个遵纪守法的人。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借助一些典型的课文、故事和案例,让学生明白遵纪守法的道理,了解必要的法律常识,养成遵纪守法、知法用法的好习惯,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和长远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的主要途径

(一)充分挖掘课文内容,增加学生法律常识

现在的小学生以独生子女居多,他们都是家长宠爱的对象,放纵溺爱的多,严格要求的少,加上学校教育和管理不到位,致使他们从小就我行我素。如果再接受外界不良因素的影响,就会养成目无法纪的不良习惯,甚至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从当前的语文教学来看,很多教师仅仅注重学生语文基本功的训练,认为只要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就达到目的了。实则不然。作为语文教师,应该充分发挥语文教学的育人功能,利用一些与法制教育相关的课文题材,切实落实好法制教育。在小学语文教材中,有很多课文内容是进行法制教育的典型案例,教师应该深入钻研教材,挖掘出可供进行法制教育的相关题材。如在教学《鸟的天堂》这篇课文时,其中有一句话说“朋友说这里是‘鸟的天堂’,有许多鸟在这树上做巢,农民不许人去捉它们”。教师可以提问“这里为什么能够成为鸟的天堂?”学生在熟读课文后就能明白,正是因为当地的农民不允许人去捉鸟,才使得这里成了鸟的天堂。接着,从环境保护的角度,对学生进行环保方面的法律常识教育,让学生明白:爱鸟护鸟,保护野生动物,也是每个人必须履行的法律责任。可以将“爱鸟周”相关知识介绍给学生,开展“写爱鸟温馨提示语”活动,进一步激发学生爱鸟、护鸟的意识,增强学生保护鸟类的自觉意识。又如在教学《景阳冈》一课后,由此可以引出一些保护动物的法律常识。在此基础上,可以利用多媒体将一些恶意捕杀野生动物的新闻案例引入课堂,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如果肆意猎杀野生动物,就会受到法律的严惩,从而增强学生的法律意识,促使学生自觉地参与到保护动物等环保行动中来,将法律意识内化为学生自觉守法的行为。通过以上方式,可以使法制教育有效地渗透在语文教学中,既能够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又能够让学生受到法律常识教育,可谓一举多得。

(二)充分利用习作教学,提高学生法律认识

习作是语文教学的重头戏,也是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的重要平台。首先可以布置写长辈亲人之类的写人作文,除了让学生受到道德层面的感恩教育外,还应该以法律和道德教育结合的方式,让学生进一步懂得孝敬父母、感恩父母的重要意义,使学生明白子女赡养父母是最基本的法律责任,从而进一步强化学生的法律意识。其次可以通过写观后感、读后感之类的习作,增加学生对法律的认识。譬如在写好人好事作文时,笔者发现个别学生对拾金不昧的认识不到位,认为拾金不昧的人是非常傻的。针对这一错误认识,笔者播放了拾到东西不归还而引发法律纠纷的新闻视频给学生看,让学生明白拾到东西应该归还给失主或上交国家,这是法律规定的义务,如果拾到东西拒不归还,还要承担法律责任。这样,不仅让学生在习作中增长了见识,丰富了写作素材,而且使学生了解了更多的法律常识,其法律观念也进一步增强。第三是通过写日记渗透法制教育。作为语文教师,通过批阅,对学生进行面对面的心理健康指导,可以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日常行为规范教育和法制教育。

(三)切实利用语文活动,增强学生法制意识

在语文教学中,我们要积极缩短教学与生活的距离,主动拓展教学空间,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课外活动,引导学生在社会实践过程中获得情感体验,从而巧妙地渗透法制教育。在教学中,教师可以积极开展“演讲”“讲故事”等活动,培养学生遵纪守法、诚信待人等良好习惯。如开展“诚信”演讲比赛,全班学生就这个话题收集大量的素材,较全面地讲述了诚信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并决心做一个诚实守信的孩子。

三、结语

增强学生法制意识篇7

关键词:大学生;法律;素养;教育

当代大学生法律意识十分薄弱、法律素养较为缺乏,影响到依法治国方略的实现。频繁发生的各类大学生犯罪现象,使我们意识到快速提升大学生的法律素养是高等学校参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不可推卸的职责。大学生的法律素养也直接影响依法治国方略的推进程度,因此要深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在此基础上,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增强全社会学法尊法守法用法意识。

一、大学生法律素养教育现状

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近几年在整个社会刑事犯罪中大学生犯罪问题触目惊心。高学历犯罪现象凸显日益成为干扰社会秩序的严重问题,尤其是在校大学生犯罪主体广泛化。大学生犯罪占青少年犯罪总数中的17%,且涉案大学生不乏名牌高校学生。有关统计资料表明,某院所承办涉案75人中硕士4人、博士2人。接受过高等教育,智商高,知识面广的大学生犯罪的手段也随之发生了变化,但多数犯罪的大学生法制观念薄弱。这应当引起高校教育工作者和全社会的关注和重视,大学生法律素养亟待提高。

1.目前,我国高等学校学生违法犯罪的人数占高校总人数的1.26%,在法律基础课教学中存在为考试而学习的情况普遍存在。大学生法制教育成效不容乐观,究其原因课程内容设置不够科学。大学生的法律素养急待提升,但很多从事法律基础课教学的老师都不是法律科班出身或从未真正研究过法学。许多大学生也错误地以金钱作为衡量个人得失的标准,很多学校师生直接将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知识课程简称为“思品”课。社会环境的负面影响较大,学校更重视德育、轻视普法。

2.目前高校法律基础课与思想道德一起作为课程来开设,造成法制教育环境的不力性。专业教师匮乏、教学手段单一,造成大学生自身的法律意识片面、零散,甚至错误。授课时采取灌输、照本宣科使得学生产生疲劳乃至厌恶情绪,缺乏应有的独立性和全面性。大学生法制学习的主渠道是高校《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课程,但是老师和学生更为看重哲学、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概论。这为提升大学生的法律素养带来极大的考验,体现着“法律”基础课教学的尴尬地位。

3.社会的多方位发展促使大学生价值观出现了多重变化,但其法律意识、法律思维尚未养成。享乐主义、利己主义成为一些大学生的人生信条,对法的本质、作用和看法尚不明确。中学教育环境中接受法制教育的机会几乎没有,对现行法律要求和态度、法律意识和思维方面存在极大的欠缺。部分大学生直接把扭曲的价值观定性为利己至上,缺乏对自己权利和义务的认识。怀有极其强烈的投机、侥幸心理,无法判断某种行为是否合法、缺乏对法律的评价和界定。有些为达到个人的目的不惜把自身的高智商运转到作案的手段上,关于法律现象的知识以及法制观念不明确。

二、大学生法律素养教育优化对策

法律是一门实践性学科,对法制教育工作者提出更高要求。现有的法制教育课程设置是放在思想教育为主的背景下,结合司法实践多措施并举地改进教学方法。需改进法制教育的实施方式,使得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感受法治。结合各高校的学校类别、就读专业、社会环境等特点,把每个学生培养成有法律意识的人才。注重对学生成人、成材的双重培养,在教学中应当摒弃传统“填鸭式”教学。大力宣传法制学法制建校的思想,使学生真正理解法律。

1.根据《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学大纲的安排有的放矢,改革考试考核方式。开设不同层次的法制教育课,改变过去重记忆、重突击的闭卷考试。多渠道引导大学生的法制学习进程,鼓励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参加双边互动活动。采取针对性措施健全管理约束机制,加大对学生利用法律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的考察。采取多样的形式,通过课堂讨论、研讨性论文、调查研究报告等进行考核。与学校其他相关教育环节相联系,从而强化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

2.优化法制教育的师资队伍,提高教师实践教学素质。法制教育是一项知识性、实践性很强的综合性教育工程,大学生法律素质教育的核心就是增强实践性。为保证高校人才的培养质量,实现法律素养实践教学的实践性。必须配备具有一定理论水平和实践经验的法律教师队伍,健全学校的制度保障。教师队伍的专业教学培训力度要加大,通过各种形式培训其业务水平。坚持学习法律知识,增强教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着力完善课堂教学,鼓励教师投身实践教学中。聘请法律界人士、学者定期为学生做讲座,积极参加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在生活中应作到公平、公正、守法和护法,增强其实践素质。使大学生生活的整个空间都融入法制知识,提供共同学习的机会。

增强学生法制意识篇8

【关键词】护理纠纷;发生原因;防范措施

【中图分类号】R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7484(2012)13-0612-01

随着医学知识和法制观念的普及,病人用法律维权的意识不断增强,对护理质量、医疗护理安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由于护理工作具有高风险性,医疗纠纷逐年递增,因此分析和讨论护理纠纷发生的原因,制定相应防范对策就显得尤为重要。

1护理纠纷产生原因分析

1.1护理人员法律意识相对不足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人民群众的科学文化素质不断提高,维权意识不断增强。少数护士对护理行为的法律性缺乏足够的认识,护理行为缺乏严肃性,往往被患者和亲属认为是无法忍受的侵权行为。

1.2缺乏良好的职业道德个别护理人员责任心不强,工作缺乏主动性,态度生硬,技术水平不过硬,对待病人没有同情心和爱心,依赖陪护人员作基础护理。往往引起患者的不满而引起纠纷。

1.3工作失职违反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医护人员不认真执行规章制度。不严格执行查对和交接班制度,护理管理者管理不严,缺乏指导,监督作用,疏于管理,而造成制度流失,护士缺乏慎独精神使治疗护理过程中产生医疗差错和事故。

1.4护患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由于病人来自不同阶层,年龄,生活方式、性格,文化等不同,医院提供的服务很难满足病人和亲属的所有需求,护士没能做到与病人有效的沟通,不了解病人的生理和心理及社会需求,常常会引起误解而产生纠纷。

1.5病人的价值观念改变随着改革者开放的不断深入,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在看待医患关系时把医疗服务活动看成了单纯的经济交往,即商品交往,使得医疗纠纷与病人的健康权益、经济利益密切相关,病人在医疗纠纷处理过程中向院方提出的经济补偿,已成为其重要目的[1]。如:目前一些非医疗事故的医疗纠纷案例中,不少病人为达到个人目的,向医院提出无理要求,常常漫天要价;或者抓住一点不放,纠缠不休,企图达到自己能够减免医药费,甚至得到额外补偿的目的。

2防范措施

2.1加强职业道德建设,增强法律观念高尚的职业道德,良好的工作作风是防范医疗事故的根本;个别医护人员的法律意识淡漠,责任心不强,使护理纠纷不断增加。这就要求护士转变观念,学习和熟悉国家的有关法律,而不能停留在过去的护理道德观来评价自己的护理行为,要熟悉自己工作中存在的潜在性法律问题。护理人员要学法、懂法、用法。深化护理改革,依法实施护理管理,组织法律知识讲座,进行案例分析、对比。注重能力修养,规范护理人员的言行,遵守职业道德和履行告知义务。全心全意为患者服务。

2.2转变服务观念增强服务意识目前患者的自我防护意识不断增强,对医院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必须做到“以人为本、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观念,做到对病人尊重体贴,服务热情周到。掌握病人的心理状态和需求,与病人进行有效的购通。即使工作出现某些失误,也可得到病人及亲属的理解。从而避免护理纠纷的发生。

2.3严格执行医院各项规章制度和技术操作常规护理服务的对象是人,容不得半点马虎,各项制度是用血的教训换来的,护士必须严格遵守,工作中要有严谨求实的作风和求真务实的精神。高度负责认真完成好每一项操作。护士要加强技术训练,熟练掌握各项技术操作,有过硬的本领,才能满足患者的要求,才能避免护理纠纷的发生。

2.4加强各级管理,积极预防护理纠纷的发生管理者要关心和掌握护士的心理、生活需求。技术上严格要求。严格训练,还要加强提高素质的培养,保证护理人力资源配置的合理性,合理安排班次。加强内涵建设,为患者提供满意的护理服务。护理部要定期召开会议,对每一起纠纷进行及时、客观、深入的讨论。分析客观因素,查找主观原因,及时做出处理,吸取教训,防止类似事件发生,从而维护护患双方的合法权益。

2.5提高认识,增强护理人员法律意识护理工作中常见的潜在性法律问题是近年来护理纠纷发生率不断上升的重要原因之一[2]。因此,要通过各种途径和方法加强法律知识教育,增强法律意识,学会积极主动运用法律手段去维护护患双方的合法权益。医院可定期组织全院医务人员进行医疗相关条例学习,聘请专业人士进行“医疗法律法规知识”专题讲座,籍此提高医务人员的认识,增强法律意识,做到在医疗护理过程中,严格履行法律程序,避免纠纷。

参考文献

增强学生法制意识篇9

一、加强学习,不断增强自身综合素质

我始终把学习作为工作和生活的一种需要,牢固树立终身学习和与时俱进的学习观,时刻保持知识恐慌,自觉做到理论联系实际主动学、用心学,全面提升自身综合素养,牢固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权力观和群众观。一是加强思想政治理论学习。一年来,我认真学习马列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自觉用《》、《准则》、《三严三实》要求自己,筑牢思想道德防线,保持和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切实提高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自觉性,提高政治敏锐性和鉴别力。二是注重警示教育学习。经常性结合典型案例进行反腐倡廉和纪律法规教育,时刻提醒自己在金钱、物质、利益面前始终保持冷静、不动声色、不为所诱,时刻做到自重、自省、自警、自励,以此增加廉政意识。三是坚持不懈学习业务知识。我紧紧围绕“城乡建设工作抓什么、如何抓”等问题,充分利用报刊、网络等渠道,会议、考察等平台,认真学习城乡建设与管理方面的理论知识和法律法规,努力提高自己业务工作能力,不断丰富知识储备,提高处理复杂问题的能力。

二、加强作风建设,抓好分管工作党风廉政建设

为切实抓好分管工作党风廉政建设,我在分管的工作范围内,积极开展了党风廉政教育,利用召开会议之机教育分管科室及单位的同志要一切从人民群众的利益出发,深入贯彻、模范践行“三个代表”的主要思想和党风廉政政策法规、纪律。摒弃私心杂念,一心一意为人民服务,进一步增强了勤政为民的宗旨观念。分管范围内的科室及下属单位没有群众反映有吃、拿、卡、要等违规违纪行为。一是建章立制完善了对各科室、下属单位的考核管理制度,并对照制度认真落实;二是加强队伍素质提高培训,采取多种形式对干部职工、建筑行业管理人员进行了培训;三是抓中层干部带队伍,充分发挥了中层干部的中坚力量作用,机关干部作风明显改善。

三、增强法纪意识,严格依法依规办事

增强法纪意识是党风廉政建设的具体体现,也是每个党员干部践行党风廉政建设要求的具体实践。党的十提出“深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弘扬社会主义法制精神,树立社会主义法制理念,增强全社会学法、尊法、守法、用法意识”,特别是再次明确了依法治国的方向,通过对十八届四中、五中全会精神的学习,深刻认识到依法治国的重要性,本人对依法治国的要求、理解入心入脑,身体力行地来践行严格依法办事,首先是学法懂法,增强法纪的意识,利用工作和业余时间有效地挤时间加强法律法规的学习;《党内监督条例》、《党内纪律处分条例》各项规定等法规的学习。二是增强守法、敬畏法律的意识,在灵魂深处要有敬畏的意识,居安思危,防微杜渐。增强执法守法的忧患意识,自觉地尊重法律,严格地用法律来规范自己、要求自己。三是学用结合,严格依法办事。做到不知法犯法,不侥幸放任,切实增强讲规则依法办事的自觉性,在工作中要加强法律的宣传、教育,使法律法规的要求无时不在工作中扎根,无时不在每个细小的工作环境中体现。四是扎实推进依法治理工作。按照局年初制定的依法治区实施方案,我深入市政工程处开展依法治区工作3次,讲法2次,处理工作3起,同时进一步要求全体党员干部深入学习《宪法》、《行政处罚法》《劳动法》、《行政许可法》、《国有土地上房屋征收与补偿条例》等与工作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坚持学法和用法、普法和治理相结合,增强法制学习的实效性,提高干部依法决策、依法行政、依法管理的能力。

四、清正廉洁,牢固树立领导干部良好形象

增强学生法制意识篇10

青少年法制建设是完善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法制、保护青少年健康成长、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内容。加强青少年法制教育,培养和造就千千万万具有优秀思想品质、遵纪守法和良好道德修养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既是一项长远的战略任务又是一项紧迫的现实任务。邓小平同志指出“加强法制重要的是要进行教育,根本问题是教育人,法制教育要从娃娃抓起,小学、中学都要进行这个教育。”近年来,我国对青少年法制教育高度重视,一直常抓不懈,不断完善法制教育的体制机制,创新法制教育的途径和方法,不断提高青少年的法律素质,尤其在校学生的法制教育。“现在是守法的好孩子,将来才是守法的好公民”。法制教育已经成为培养青少年法律素质的重要一课,也是他们人生的必修课。

早在1995年,原国家教委、中央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委员会办公室、司法部关就下发《关于加强学校法制教育的意见》的通知,提出了新时期我国青少年法制教育,特别是在校学生法制教育的基本内容和要求。该文件指出,学校法制教育是学校德育的重要内容,是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教育,培养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法律意识,增强法制观念的重要途径,是实现依法治国的百年大计。

学校法制教育的任务,是通过向学生传授必要的法律基本常识和基础理论知识,使学生对社会主义法律制度有初步的了解和认识,增强法律意识,自觉地遵纪守法。

小学法制教育主要是使小学生初步了解一些与日常社会生活密切相关的法律常识,进行法制观念的启蒙教育,逐步培养学生分辨是非的能力,从小养成遵纪守法的好品德;中小学法制教育主要是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观念教育,使他们知道法律的作用,了解我国法制的原则,帮助学生树立宪法权威的观念和依法享有公民权利、依法履行公民义务的观念,知道公民应依法办事,违法必受制裁,提高遵纪守法的自觉性,树立社会责任感。在中学法制教育内容上要注意从公民与法律、道德与法制、民主与法制、国家政权制度与法制关系等方面,对学生进行依法治国、依法办事及个人生活离不开法的教育。

高等学校法制教育要以培养大学生社会主义法律意识为核心。内容应包括法学基础理论、基本法律知识和法制观念教育。要通过介绍法律产生和发展的基本线索,揭示法律的本质,帮助学生认识法律是阶级社会特有的现象,是统治阶段意志的体现等马克思主义法学的基本观点;通过讲解法律的概念,揭示其特征,帮助学生掌握法律规范和其他社会规范的区别和联系,在思想上树立起法律权威;通过介绍社会主义法制的基本要求,提高学生对加强法制建设重要性的认识,同时理解法制化是一个渐进的过程,社会主义法制建设是一项长期任务。要通过讲解和介绍宪法,使学生了解宪法是民主制度的产物,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权利义务观念,树立国家主人翁意识。还要结合不同专业,有选择地向学生介绍一些部门法,帮助学生了解其立法目的、原则和基本精神,培养学生知法、守法、护法、用法的自觉意识

1996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在《关于继续开展法制宣传教育的决议》中指出:“青少年应当具备必要的法律知识。大专院校、中、小学都应当开设法制教育课”。

,教育部、司法部、团中央、中央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委员会等四部委于下发了《关于加强青少年学生法制教育工作的若干意见》,以进一步加强对青少年学生的法制教育,推进青少年学生法制教育工作的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建设。

该文件指出,法律素质是青少年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青少年学生法制教育工作,要按照科教兴国、依法治国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要求,坚持法制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坚持课堂教育与课外教育相结合,坚持近期目标与长远目标相结合,不断提高广大青少年学生的法律素质,努力把青少年学生培养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合格人才。

完善在校学生知识结构,使法律知识成为各级各类学校的必修课内容,努力形成从小学到大学的渐进、科学、合理的法制教育体系,确保青少年学生在九年义务教育期间完成基本法律知识的普及任务;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的青少年学生法制教育网络,形成全社会齐抓共管的教育格局,切实维护在校学生的合法权益,预防和减少青少年违法犯罪;努力使青少年学生法制教育在工作理念上与时俱进,在工作方式手段上实现创新,在规范化、制度化方面有新进展。

要根据不同学龄阶段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和接受能力,有针对性地开展法制教育。逐步将法制教育纳入教学大纲,纳入教学计划,真正做到计划、教材、课时、师资“四落实”;同时,坚持校内教育与校外教育相结合,组织生动活泼、寓教于乐的法制实践活动。巩固课堂教学主渠道,提高法制课质量;注重法制内容向其他学科的渗透教育,增强学习效果。青少年学生的法制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必须齐抓共管,全社会广泛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