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对外汉语的前景十篇对外汉语的前景十篇

对外汉语的前景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7:00:06

对外汉语的前景篇1

关键词:对外汉语;泰国;就业

随着人类进入21世纪,中国在国际大舞台的地位日益凸显,在国际上也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全球汉语热这一现象的生动反映,汉语逐渐走进泰国,自东盟博览会在广西开办以来,中国与东盟之间的政治、经济、文化交流日益密切,地处该区域桥头堡位置的广西,人文传统、生活习惯、地理位置与东盟国家接近,成为中国与东盟教育合作交流最为活跃的区域之一。也是向泰国输送汉语教师最多的省份。对外汉语专业在泰国的就业前景良好。

一、泰国汉语教学开设现状分析

(一)汉语开设的院校

目前泰国有国立大学66所,私立大学54所,这些大学都设立有外语系,如朱拉隆功大学,法政大学,兰勘恒大学和宋卡王子大学等,这些大学均把汉语教学放在了在大学人文学院的外语系,都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相当的规模。还有一些大学的汉语课被列为副主修课,另有部分大学汉语为选修课程,教学对象均为在校大学生。

据泰国教育部统计,2003年泰国全国中,中文学校遍布泰国各主要城市,曼谷及中部地区有22所,其他各府有91所,均为华侨社团所办。中文学校绝大部分为小学,因此,在中文学校学习的学生多为7-13岁的小学生。按泰国当局规定,中文学校只能在一年级至四年级教授中文,每周授课10学时,必须使用国家教育部规定的汉语教材。

(二)汉语语言中心的设立

2001年以来,专门教授汉语的语言中心增加得很快,甚至到了难以统计的地步。语言中心都是私立的,主要教授英、法、德、汉、日、韩、俄等多种外语。这类语言中心规模较小,教师多为兼职,学生来自社会各个阶层,多为在职人员,汉语课程以口语和阅读为主。1991年在朱拉隆功大学亚洲研究所设立的汉语中心侧重于研究工作。1992年泰中友协创办汉语中心,从事汉语教学和中泰文化交流工作。1993年曼谷东方书院第一次招生。这些语言中心的设立,加大了汉语教师的需求量。

二、泰国汉语教师的师资状况分析

早年泰国华文教育的老师来自第一代华人的子女,父母是华侨,在家里讲汉语普通话或某种汉语方言,这些华侨汉语教师的语言基础相对比较差,并没有经过系统的训练,语音语调不够清晰。汉语教师水平参差不齐。中文学校的教师,特别是老年的汉语教师多是20世纪50—60年代在中国国内大学毕业后到泰国任教的。他们汉语基础好,教学水平高,工作上认真敬业。而目前在中文学校的一些汉语教师,多生于泰国,在泰文学校学习4—5年汉语后,留校任汉语教师,他们自身汉语基础比较薄弱,汉语教学必然受到影响。

三、对外汉语专业在泰国的就业前景

由于泰国各大中小学和高校都相继开设汉语课程,而本土的汉语老师又受到国家规定的汉语从业资格证的种种限制,所以泰国汉语老师相对比较稀缺。主要表现在:

(一)汉语教师待遇偏低,师资相对匮乏增加了对外汉语教师的需求

泰国中小学汉语师资普遍不足,许多学校汉语教师严重流失,同时又很难聘请到合适的中文教师,使教学处于半停滞的状态。中文学校教师资格审批程序繁琐,必须经过严格审查和考试才能获得。泰国当局虽然取消了汉语教师泰文程度通融考试法令,但对中文学校的教师人数却有严格的限制。所以中国籍对外汉语专业的汉语教师的需求量不断增加。

(二)教材和教学方法相对陈旧,需要新的汉语教师队伍的加入

泰国中文学校所使用的汉语教材大都是从中国大陆、中国香港、中国台湾、新加坡等地引进的,其中大部分教材内容陈旧,词汇老化。泰国的有从业资格的教师大多为泰国老华侨华裔,他们的知识面比较陈旧,所以需要新教材的引进,以及新老师的指导,因此,对外汉语专业的中国毕业生普遍得到泰国汉语学校的欢迎。

(三)各大高校以及中小学开设汉语课程使得汉语教师供不应求

各大高校以及中小学校开设汉语课程,导致了汉语教师的供不应求,汉语教师已经成为了一个大的缺口,许多比较偏远的学校因找不到汉语教师而无法开设汉语课程,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汉语已逐渐成为泰国大学仅次于英语的一门外语。为了满足在职人员学习汉语的需要,不少大学开设了汉语夜校和周末班。以此可见,对汉语教师的需求日益增加,而中文教师的待遇也得到了改善,对外汉语在泰国的就业前景非常的好,汉语教师供不应求。

参考文献:

[1]季羡林.战后东南亚华人社会变化研究[m].北京:昆仑出版社,2001.

对外汉语的前景篇2

摘要:词汇教学是对外汉语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关系着教学的质量和成败。本文基于情景教学,从教学原则、教学方法等方面对汉语初级词汇教学模式进行探析。

关键词:对外汉语;初级词汇;情景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16)49-0210-02

随着中国在国际上的影响力逐渐提升,有越碓蕉嗟耐夤人来到中国学习汉语,而且他们的学习热情非常高,这给我国对外汉语教学事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但是对于这些外国人来说汉语的学习是一项非常复杂和困难的事情,这给我国的对外汉语教学工作提出了很大的挑战。初级词汇教学时对外汉语教学中最为基础也最为重要的部分,只有掌握了足够多的词汇才能准确、熟练地运用汉语来表达自己的想法,所以必须重视对外汉语初级词汇教学方式的研究,提高学生的汉语应用水平。

一、对外汉语初级词汇教学原则

1.实用性原则。在对外汉语初级阶段的词汇教学中应该重视实用性原则,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多为学生们讲解一些常用词语,即在生活中出现频率高、应用广的词语。对外汉语主要是针对外国学习者开设的课程,在教学中应该主要教授学生们一些生活中的基本用语,例如各种生活中物品类的名词、称谓类的词语、事件、地点等词语。

2.义形结合原则。在对外汉语初级词汇教学中要坚持义形结合原则,通过词汇教学既要让学生们理解词语的意思及应用,也应要求学生掌握词语的外形,这样学生才能更加准确的辨别和使用汉语词汇,这对于提高学生的汉语阅读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而且也能够提升学生的汉语整体水平。

3.复习原则。人的记忆是会有时间限制的,只有重复多次的加深对事物的了解才能更好的将事物的特点记在脑海中。词汇学习也是一样,所以在对外汉语初级词汇教学中要坚持复习原则。教师在每节课教授新的词语之前都需要先利用一段时间带领学生对以前学过的词语进行复习,尤其是一些重点词语更要仔细的讲解其意思和应用。还可以利用情景表演、词汇游戏等方式来帮助学生更好的掌握汉语词汇。

二、基于情景教学的对外汉语初级词汇教学方法

1.词汇复现法。词汇复现指的是词语的重复出现,对外汉语初级阶段的学生来说重点是进行词汇的学习和积累,词汇的积累没有捷径,只有通过多次的回顾和重复练习才能更快的掌握学到的汉语词汇。教师在教学中运用词汇复现法,给学生提供尽量多的复习学过的词汇的机会,例如可以通过课前小练习,让学生解释学过的词语,并运用学过的词语做一些简单的填空和造句题等,这些都能够实现词汇复现的目的,也能够提高学生运用汉语词汇的能力。而且在潜移默化之中还能够让学生养成自主复习学过知识的习惯,对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效果有着重要的作用。

2.情景教学法。情景教学法主要指的是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通过设置一些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具体情景来让学生更好的理解课程内容,这样也可以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

在对外汉语初级词汇教学中对本节课程中要讲的词语的导入是非常关键的,生动有趣的课程导入能够引起学生们学习本节课程的积极性。在对外汉语初级词汇教学中导入生词的过程中运用情景教学法能够更加生动形象的将词语展示给学生,这样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更愿意去学习汉语知识。例如,在学习“开灯”这个词语的时候,教师可以为学生创建一种傍晚的情景,在傍晚的时候,天色逐渐暗了下来,这时候屋子里的光线使人难以正常视物,这时候就需要“开灯”。这种场景是在日常生活中每天都会遇到的,学生们能够很快的理解词语的意思,而且在每天都能够实际的运用。

汉语中有许多词语的意思并不只是一种,对于一些简单的词语如上述例子中提到的“开灯”,学生们能够较为准确也较为轻松的理解。对于一些复杂的词语,在不同的语言环境和不同的句子中有着不同的意思,这就需要教师更加用心的去创造更为全面的情景去让学生更好的理解词语的意思。例如“深”字就有很多种意思,具体的可以根据不同的意思来创造一个不同的场景。第一,深度,例句:农村的水井足足有十米深。第二,深奥,例句:汉语知识很深,对于初学者而言非常难学。第三,时间长,例句:夜已经很深了,老师依然在为学生们批改作业。第四,感情深厚,例句:我和好友之间有着很深的感情。这几个不同的情景下的例句能够较好的展示同一个词语在不同语境中的不同含义,这样的情景教学方式更便于学生掌握汉语词语的不同语义,并能够更好的去将学到的词汇运用到生活中的不同场景中。

3.演示法。演示法也是对外汉语初级词汇教学中常用的方法,主要有动作演示法和实物演示法两种,演示法能够较为直观的向学生展示词汇的意思,便于学生理解。例如,在讲述水果、日用品等一些名词性的词语的时候,可以先提前找到词汇对应的图片,在教学的过程中一边向学生展示图片,一边向学生解释词语的含义,这样学生通过图片就能够非常轻松的理解词语的意思。在学习坐、吃、喝等一些动作性的词语的时候,教师也可以辅助相应的动作演示来帮助学生理解。

4.扩展法。扩展法主要指的是通过学生们已经学过的词汇扩展到其他与之相关的词汇中。在对外汉语初级词汇教学中运用扩展法既能够让学生便于理解,也能够增加学生的词汇量。例如在学习“水果”这个词语的时候,就可以给学生介绍“苹果”、“香蕉”等水果类词语。在学习“身体”这个词语的时候,可以扩展到与身体相关的“健康”、“虚弱”等词语。

三、对外汉语初级教学模式

当前对外汉语初级阶段教学主要应用的是“以综合为主、听说合一、加强阅读”的新模式。

1.综合为主模式。在对外汉语初级阶段中综合课的作用是非常大的,包含着语音、语法等各个方面的教学任务,在教学过程中要根据大纲的要求对学生的读听、读、写能力进行加强,通过让学生朗读课文来锻炼其读的能力,通过让学生听写汉字和听写句子等提高学生听的能力,通过让学生进行一些简单的写作来锻炼学生写的能力等等。由于初级阶段学生的总体汉语水平不高,写作方面比较困难,所以可以借鉴英语学习中常用的“写长法”,实现汉语学习输入与输出并重,通过“以写促学”使学生的综合汉语能力得到有效的提升。

2.听说合一模式。听和说是语言学习中重要的两个方面,以往的对外汉语初级阶段教学中常常是将听力练习和口语练习分开单独进行,这样的教学模式中对于学生们来说都是单纯的输入性训练,会让学生感到反感和枯燥。所以当前我国对外汉语初级阶段教学中多数都采用的听说合一的教学模式。例如在听力练习中除了让学生做一些理解性的练习题之外,还可以让学生复述听到的内容,这样就能够实现语言输入和语言输出的统一,学生的汉语听力和说汉语的能力都能得到有效的锻炼,也能够增强学生对学到的汉语词汇的记忆。听说合一的教学模式能够实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增加课堂有效性的效果,而且这种教学模式也得到了许多学生的好评,能够增强学生学习汉语的兴趣。

3.强化阅读模式。阅读对于提高学生们巩固学到的词语有着重要的作用,而且通过阅读练习也能够增强学生对汉语词汇意思、语法知识以及词语运用等的综合把握度,有利于学生词汇网络和语感的形成。通过阅读也能够让学生更好的了解中国的语言文化和社会文化,增强学生学习汉语的兴趣。一般在对外汉语初级阶段的阅读训练中都是运用精读与泛读相结合的方式,学生从精读中能够认识更多的汉字、学到更多的语法知识等,而在泛读中则能够将学到的知识更好的进行巩固和复习,从而真正将学到的知识点变成自己脑海中的一部分,真正将汉语词汇理解透彻。

参考文献:

[1]李如龙,吴茗.略论对外汉语词汇教学的两个原则[J].语言教学与研究,2015,(02).

对外汉语的前景篇3

关键词:图形/背景理论空间关系时间事件汉英诗歌语言

一、引言

诗歌以其语言简练,意境优美并能反映民族的思维和文化而深受喜爱。国内外不少学者(tsur,R.,1992、1998;Stockwell,p.,2002;Gibbs,R.,2005;匡芳涛、文旭,2003;梁丽、赵静,2005;梁丽、陈蕊,2008;蓝纯,2011)从认知角度研究诗学,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本文拟在前人基础上,以认知语言学中的图形/背景理论为研究背景,对比汉英诗歌语言,以期发现其中的不同,探讨两者所体现的民族思维差异。

本文语料取自唐代诗人王维和英国诗人威廉・华兹华斯(williamwordsworth)的10首诗。王维又称“诗佛”,是盛唐诗人的代表,其诗歌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无论是题材内容,还是艺术造诣都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华兹华斯是“湖畔派”诗人之一,诗歌取材于自然景观,作品寓情于境,情景交融,两者具有可比性。语料采用工具antconc3.2进行检索分析。

二、图形/背景理论

鲁宾(Rubin)于一个世纪前提出图形与背景并运用于心理学(赵艳芳,2011:148)。“图形”指所要描写的对象,是感知中凸显的部分,即注意的焦点;“背景”指环境。talmy(2000)最先将该理论运用于语言研究。语言研究中,图形与背景既可以是空间中运动或方位事件中两个彼此相关的实体,即“空间关系”,如例(1)、(2);也可以是在时间、因果关系或其他情况中彼此相关的两个事件,即“时间事件”,如例(3)、(4)。(匡芳涛、文旭2003:26)

例(1)和例(2)显示图形和背景通过空间介词“in”和“上”建立彼此间的联系。图形和背景之间的关系又可以看成是由介词表达的一种空间关系。关于空间关系,匡芳涛、文旭(2003:26)认为,一个几何图形可以确定八个空间方位:上、下、前、后、里、外、旁边和附着。空间方位在汉英语言中的对应词语如表1所示(匡芳涛、文旭,2003:26)。例(3)和例(4)体现了时间事件。“时间事件”结构中图形与背景的认知原则为:1.较大的、在时间上可包容的事件作为背景(通常出现在从句中);2.较小的、在时间上被包容的事件作为图形(通常出现在主句中)(匡芳涛、文旭,2003:29)。汉语的时间事件通常使用“……前”和“……后”表示,而英语通过“before,after”和“while”体现。本文将从“空间关系”和“时间事件”角度对比分析王维和华兹华斯的诗歌,并寻求两者所体现的民族思维差异。

(1)Heisinthehouse.

(2)海上有只轮船。

(3)Hedreamedwhilehewassleeping.

(4)Sheleftafterhisarrival.

三、汉英诗歌中的“空间关系”和“时间事件”

经查询语料,王维诗歌中通过“空间关系”及“时间事件”体现的图形与背景如表2所示;华兹华斯的诗歌如表3所示。表2显示,王维多通过“空间关系”体现诗歌中的图形与背景而较少使用“时间事件”,且空间关系中的“里”使用较多,占37.5%;表3显示,华兹华斯不仅使用“空间关系”体现诗歌中的图形与背景,而且较多运用“时间事件”加以体现,且空间关系中“in”使用较多,占40%。

表2:王维诗歌中图形/背景的体现方式

根据“萨丕尔-沃尔夫假说”(theSapir-whorfhypothesis),语言决定或影响思维(姚小平,2002:77),语言、思维与文化三者相互联系,相辅相成。王文斌(2013)认为,汉语与英语具有各自的特质,即汉语具有空间性特质,而英语具有时间性特质。汉语的空间性特质也可通过其方向词“东西南北中”体现出来(Chen,2009:226)。“东西南北”在汉语中主要表示方向,却又与时间息息相关,如“东”与“日出”联系,“西”与“日落”联系。汉语习语“日出而作,日落而休”就蕴含着时间信息。这体现了汉语语言是以空间为主线,附有时间信息的特征。英语则因属于印欧语系而保留了其时间性的特质,如英语中具有表示过去、现在、将来的时态(王文斌,2013:167)。语言决定思维,又与思维、文化三者之间相互联系。尽管王维与华兹华斯的诗歌题材都是自然景观,受人们对自然环境理解的影响而需要使用“空间关系”体现诗歌中的图形/背景,但是汉语的空间性特质决定了王维诗歌中较多使用“空间关系”,而英语的时间性特质决定了华兹华斯的诗歌较多运用“时间事件”。这也体现了汉语的空间性思维及英语的时间性思维。

表3:华兹华斯诗歌中图形/背景的体现方式

四、结语

基于王维与华兹华斯的诗歌语料分析,本文从图形/背景理论的“空间关系”和“时间事件”角度分析两者所代表的汉英诗歌语言,发现汉语诗歌多通过“空间关系”体现图形与背景,而英文诗歌不仅使用“空间关系”,而且运用“时间事件”加以体现。我们认为这与汉语的空间性特质及英语的时间性特质息息相关,体现了汉语的空间性思维及英语的时间性思维。

(本文是“2013学年宁波大学大学生科研创新计划项目”中“中国学生英语介词in和into的习得研究”的相关研究成果,由宁波大学研究生科研创新基金资助。)

注释:

①王维和华兹华斯的十首诗分别为:《春中田园作》《过香积寺》《汉江临眺》《鹿柴》《青溪》《鸟鸣涧》《山居秋暝》《辋川闲居赠

裴秀才迪》《竹里馆》《终南山》;aSlumberDidmySpiritSeal;ComposedUponwestminsterBridge;itraveledamongUnknownmen;itisaBeauteousevening;SheDweltamongtheUntroddenways;StrangeFitsofpassionHaveiKnown;tinternabbey;theDaffodils;theSolitaryReaper;theGreenLinnet.

参考文献:

[1]Chen,QR.CardinaldirectionsinChineselanguage:theircultural,socialandsymbolicmeanings[J].etC:areviewof

generalsemantics,2009,(2):225~239.

[2]Gibbs,R.embodimentandcognitiveScience[m].Cambridge:CambridgeUniversitypress,2005.

[3]Stockwell,p.Cognitivepoetics:anintroduction[m].London:Routledge,2002..

[4]talmy,L.towardsaCognitiveSemantics(Vol.1)[m].Cambridge,ma:themitpress,2000.

[5]tsur,R.towardatheoryofcognitivepoetics[m].amsterdam:north-Holland,1992.

[6]tsur,R.poeticrhythm:Structureandperformance――anempiricalstudyinCognitivepoetics[m].Bern:peterLong,

1998.

[7]匡芳涛,文旭.图形-背景的现实化[J].外国语,2003,(4):24~31.

[8]蓝纯.从认知诗学的角度解读唐诗宋词[J].外国语文,2011,(1):39~43.

[9]梁丽,赵静.图形/背景理论在句法分析中的作用[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2):116~119.

[10]梁丽,陈蕊.图形/背景理论在唐诗中的现实化及其对意境的作用[J].外国语,2008,(4):31~37.

[11]王文斌.论英语的时间性特质与汉语的空间性特质[J].外语教学与研究,2013,(2):163~173.

[12]姚小平.人类语言学家沃尔夫的遗产――读《论语言、思维和现实》[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2,(1):75~77.

对外汉语的前景篇4

关键词:日本文化对日汉语教学文化融入

近年来,由于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国际地位的日益提升,以及学习、工作、研究、交流等需要,日本国内的“学汉语热”不断升温。据有关资料的粗略统计,目前日本学习汉语的人数约400万人,并且人数将逐年显著增加。这种情况下,日本急需一批有能力进行对日汉语教学的教师前往任教。教师的来源主要有两种途径:一是以中日双方互派交流员的形式赴日担任对外汉语教师,二是日本的大中学校通过网络等面向社会公开招聘。

赴日汉语教师中大多是大学在职教师,或是中日友好交流协会的相关人员。与新中国成立前赴日本研修的老一代留学生不同,这些人员基本上都受过专门的师范教育,都具有大学生、研究生学历,文化素养较高。然而,这些教师具体的对外汉语教学效果却不够理想,教学双方都不满意,这个问题逐渐受到重视。不少关于对日汉语教学的研究都认识到文化交融在对日汉语教学中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但具体如何在对日汉语教学过程中进行文化交流和融合、进一步提高对日汉语教学质量的核心研究,却涉及不多。

目前,中国教师往往沿用中国传统的教学方式开展工作,这种方式日本学生不习惯,甚至难以接受。实践证明,如果采用具有日本文化习惯的、日本学生更容易接受的教学方式教授汉语,教学效果必定显著。

一、对日汉语教学的现状分析

1.中国教师的教学策略。

从中国前往日本教授汉语的教师不在少数,但这些教师大多还是沿用中国传统教学方法授课,例如以传授知识为终端而忽视学生的全面素养培育、重视学生的应试技能和书面成绩而忽视动手操作能力、师生之间不平等而造成学生人格缺陷,等等。对于这些教师来说,他们从小就是在这种传统教育下成长起来,所以沿袭这样的传统方法是很自然的。但这种方法很难让习惯于能力教育、自我教育、实景教育、人格教育、团队精神教育的日本学生无障碍地接受。也就是说,中日之间存在文化差异,这种差异反映在教育领域中有重大的影响。

教育问题本身就是文化问题,对外汉语教学过程就是传递汉语言文化过程。如果仅仅教学生多认识几个汉字、多掌握一些汉语语法,那么,在今天信息传输环境的条件下,是不一定要有现场教师的。对外汉语教师除了要完成实时的、应景的、个别化的师生交互和口语训练外,还要有强烈的文化交流意识,而不能依旧采用枯燥且无效的灌输教育。

因此,中国教师首先要充分了解日本文化,找到中日文化的交汇点,了解日本的传统教育方法,在此基础上调整教学思路、设计教学策略,为日本学生量身定制合适的教学目标,并选择恰当的教学资源和日本学生喜爱的教学方法。

2.日本学生的学习需求。

近年来,日本各年龄层都有学习汉语的学生。一部分初中、高中阶段的学校,作为办学特色开设了汉语选修课程,许多大学(如东京大学、早稻田大学)也设有中文系。另外一些则是在社会中工作的成年人,如和中国有贸易往来活动的公司或企业职员、对中国的文化、历史等非常感兴趣的普通市民,等等。无论是青少年学生,还是成年人,虽然都是学习汉语,但大家目标不同,感兴趣的方面不同。他们学习汉语的动机可以归为:一是对中国文化、汉语感兴趣;二是有日后能从事跟中国有关工作的打算;三是结识有中国朋友,便于无语言障碍沟通;四是日语中有汉字,选作第二外语相对易学,容易修得学分;五是受身边学习汉语的人的影响。

针对不同的学习人群和学习目的,选用不同的教学方法,这是最基本的教学规律。但在对外教育中,还应注意不同人群的不同文化基础和文化偏好,据此开展教学工作,以达到最佳教学效果。

二、日本文化在对日汉语教学中的具体运用

1.在文化交流基础上合理制订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

所谓对日汉语教学是指以日本人为对象的、以现代汉字为内容的、用外语教学方法进行的、旨在掌握汉字运用技能的教学活动。因为学习汉语的对象不同,所以对日汉语教学目标与中国国内语文课程教学目标的制订应明显不同。

针对在校学生的授课,可以重点让学生对中国及中国文化有整体认识,通过对比中日两国文化的异同,培养学生对中国文化和汉语的学习兴趣。例如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强化对儒学精神的介绍,并将之与日本民族的礼节、克制、刚毅相联系;讲《诗经》时可以谈谈《万叶集》,讲宋词时可以说说《古今和歌集》。如果教师远不知《源氏物语》,近不知《罗生门》,那么在学生面前还有什么威信?没有威信的教师如何强化教学效果?

针对社会成年人的授课,尤其是和中国有贸易往来的公司职员,可以以听说应用为主,但不能局限于交际语言的培养,必须重视非语言要素的培养。对于这些人,要掌握、尊重并欣赏他们团结、自强、节俭、洁净的文化传统,从这一点出发,介绍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在教学中,中国教师不能有大国意识和自傲情绪,不能用自己的文化贬抑他人的文化。中日两个民族一衣带水,在文化上有许多相通之处,如果恰当地将两国文化相糅合,例如将奈良大佛与龙门石窟联系起来、将后乐园与摄政园联系起来,教学效果就会事半功倍。

通过汉语考级激励学生进行更高层次的学习。目前日本国内设有中国主办的“中国汉语水平考试HSK”,每年举行三次,考试从低到高分为准四级、四级、三级、二级、准一级和一级共六个级别。对于报考人员的资格没有任何限制,最大限度地满足学习汉语各阶层人士的需求。除此之外,还有“商务中国语鉴定”、“中国语交际能力鉴定”、“商务汉语实力水平鉴定”等考试,一般用于判断应聘者的汉语水平,更注重考察汉语实际运用能力。这些不同种类的考试,也是我们设定不同教学目标的依据,中国教师应当研究日本国内组织的一系列汉语考试。

2.在文化交流基础上选择恰当的教材和教学资料。

目前国内虽然有对外汉语的教材,但专门为日本人所用的教材不多,而在日本国内则有各种各样的学习教材。

一般而言,初高中学校的汉语教材主要以提高学生学习汉语兴趣为主,从拼音发音入门,讲解常用词汇和简单的语法。社会成人汉语教材更是种类繁多,有针对商务贸易方面的,也有针对汉语考试的。为了让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接受,无论哪种教材的内容都是在顺应日本文化的基础上编纂成册的。因为任何一种外语语言的教学都是建立在对其社会文化了解的基础之上的,尤其是那些独特的文化背景和丰富的风土民俗内涵,作为对日汉语教师认识这种背景和内涵,对于教授日本人汉语非常重要。同时,国内应当组织力量编写适合日本人学习的汉语教材。

3.在文化交流基础上设计课堂教学方法。

中国传统语言教学注重语言知识的传授,以词、句、语法为主的教学占据主要地位,这很容易将语言与文化割裂开来,导致学生因为文化背景知识的欠缺而对听读材料的理解不够正确,说写的内容和方式会因此而不够得体。

在对日汉语教学中,有些教师过于强调对语音、词汇、语法三要素的掌握,大量精力投入在汉语读音、句型、语法的讲解与替换练习、文章阅读与应试能力培养等方面,对学生的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没有给予应有的重视。汉语语言仅被作为符号进行传授,语境、语用等重要问题被忽视,原因之一是中日文化背景知识对比方面资料匮乏。学生学习汉语的环境主要是课堂,与他们交流的是拥有相同文化背景的学生,这就使学生无法经历文化交流所带来的文化,从而轻易丧失学习汉语的激情。学生的课外自学条件有限,如果不在教学中更多融入日本文化因素,那么对日汉语教学永远达不到预期效果。日本文化在对日汉语教学过程中的具体运用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1)备课及课前准备

备课时可以根据教学内容,课前准备各类相关教具,如识汉字的卡片、看图学汉字,以及介绍汉语和中国文化的多媒体音影像资料。还可以准备和实际应用密切相关的实物教具,如中国的钱币、车票等进行辅助教学。通过合理的备课和课前准备,不仅让学生学习语言,而且使学生更直观地感受中国人的生活。

(2)课堂组织教学

日本人比较含蓄,性格比较内向,往往将抑制情感的流露看做是一种美德,课堂发言不积极。所以,在课堂上组织教学时,一定要想办法让学生多参与,活跃气氛,避免中国过去一味讲授的“填鸭式”教学模式。

(3)教师语言组织

在讲求礼仪的日本社会文化中,经常会使用敬语,以此使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更融洽。对于中国教师来说,如果不能在课堂上正确使用敬语,就很容易引起误解,甚至给人一种无礼的感觉。尤其是在表达郑重之意,或是体现教师修养时,更应使用敬语。

另外,在教学过程中,中国教师还要及时纠正日本学生的发音、语法等错误,自然会用到否定语,但日本人向来崇尚“以和为贵”,对方的否定表达方式尤其受到重视,教师在课堂上组织语言时,要尽可能地避免中国式的直截了当的否定,以免学生感到尴尬,无意中挫伤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4)课堂提问

日语和汉语相比,经常是暧昧或委婉的表现,在课堂上回答老师问题时,也许不是直接的回答,而是间接的、轻缓的、象征性的回答,原因就在于它体现一种日本人的语言心理和文化背景。对日汉语教学老师只有了解其深刻的文化背景,才可能游刃有余地教学,才能准确无误地了解学生的心意,使交流和沟通顺利进行。

(5)板书

板书是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中国汉字和日本汉字尽管字体有很多相似之处,但板书格式有时不尽相同。日文书写时,有时是纵向排列格式,而中文书写则大多是横向排列。要及时提醒学生,养成横向阅读的习惯。

4.在文化交流基础上组织课外活动。

课堂教学之余,还应该积极组织课外活动,更多地了解中国文化,对汉语有多方位的认识,从而进一步对学习汉语产生浓厚兴趣。例如,可以组织学生一起包饺子,向学生学习做寿司;一起看京剧录像,一起观看歌舞伎表演;在一起既玩中国的“一步一回头”游戏,又玩日本的“不倒翁倒下去”游戏。

三、结语

有人说中国和日本的文化非常相似,其实,那只是一种很笼统的理解。对日汉语教师只有在正确了解日本文化的基础上,关注中日两国文化的差异,才能在对日教学实践中跨越文化障碍,进行更合理的教学,使学生轻松地实现学习意愿,并对汉语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最终与中国人流畅和谐地交流。

参考文献:

[1]郭春贵.日本的大学汉语教育问题[J].世界汉语教学,2005(4).

[2]崔永华.教师行动研究和对外汉语教学[J].世界汉语教学,2004(3).

对外汉语的前景篇5

[关键词]电视场景剧对外汉语素材确定原则

电视场景剧在影视课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不容置疑的。然而,从浩如烟海的众多电视剧素材中,如何遴选出既适合不同文化背景、不同汉语语言程度的汉语学习者观看、学习、模仿的素材,使得选取的素材既全面又具有针对性,既系统又不乏独立性,无疑是每个对外汉语教学者在备课时要首先仔细斟酌的问题。通过大量查阅有关影视材料选择的文献材料,并结合自身在课程教学中的经验及与学生交流的心得感悟,本文提出了以下五条原则。

一、语言标准规范原则

对外汉语教学的首要目的是语言教学。语言教学的目的性,客观地决定了对外汉语教学的中汉语言教学的标准规范性。也就是说,教学活动本身是要围绕实现外国学生对现代标准汉语语言的学习和掌握,而不能将其定位于汉语言文学的学术研讨层面。因此,在确定电视场景剧课程时,不能与一般意义上的观看场景剧相提并论,而应当将电视场景剧作品中语言的规范性作为教师选材时首先要考虑的问题。

一是要语言发音规范、标准。在选择电视场景剧素材时,虽不能做到100%与《现代汉语读音规范》、《新华字典》或《现代汉语词典》上完全一致,但是基本的声母、韵母和声调要符合现代汉语规范。避免在学生听的过程中就产生歧义和误解。例如带有东北地方特点的电视场景剧中“上酸菜(shang/四声,suan/一声,cai/四声)”往往被演员说成“shang/四声,shuan/一声,chai/四声”,这样直接将平卷舌搞错,一旦形成习惯就很难纠正,直接影响了耳听口说这一过程。例如河南地方特点的电视场景剧中经常将“李兵”(li/三声,bing/一声)说成“力饼”(li/四声,bing/三声),这样直接将声调搞混乱,也不利于学生在初学汉语阶段去鉴别和记忆。因此,在语言发音规范和标准方面要以普通话为主体的电视场景剧作为素材首选。

二是要语言明白、准确。当代汉语电视剧作品中的语言,考虑到角色互进,剧情发展的需要,其电视语言如行云流水,稍纵即逝。在学生观看过程中,它不像书面语言那样可以翻来覆去,反复琢磨;在剧情发展过程中间也不可能暂停发展让学习者停下来仔细思考、分辨。只有在剧情或片段进行完毕后,教师才能对情节、语言、句式特点进行解释、重复。因此,在确定电视场景剧素材时,要语言尽量简洁、明白,不能模棱两可,更不能同音异义词、生僻词或者歇后语缩略词过多,否则都将难以让学生准确明白的听懂词、句乃至剧情细节。

最后是要力避文言和洋腔。这是对外汉语教学中语言规范标准的重要方面。电视场景剧有时为了剧情的需要,在剧情内容设置和角色演绎过程中,会引入部分的文言古文或者是有一些带有洋腔调的台词。如“力拔山兮气盖世”,“假亦真来真亦假”、“为什么不呢?”(“whynot?”)等等。这里我们必须要强调,对于外国学生学习汉语,他们的目的主要还是要学习当代中国大众普遍的、地道的汉语,至于文言句式,可以在专项选修课程中体现,用来拓展其文化知识,而外来用语的“洋腔调”毕竟不是当代汉语的主流,也应当尽量少的出现在电视场景剧的课堂上。

二、语言难度等级原则

以学生为主体是现代教育的基本理念。对外汉语教学作为现代语言教育的重要内容同样要遵循这一理念。语言的学习,区别于其他课程学习的根本所在就在于语言学习过程中一种文化知识的构建过程,他需要按部就班有等级梯次的进阶过程,而其他课程的学习是基于基本语言文字掌握的基础上进行的。因此,在对外汉语教学选定电视剧素材过程中,语言难度等级原则就彰显了学生语言学习主体性这一根本理念。

一方面要与对外汉语教学大纲相匹配。对外汉语教学大纲是对外汉语教学的根本依据。它规定了对外汉语教学的各种等级划分、汉字掌握数量、语言词汇难度及语法等基本内容。因此,在电视场景剧素材中出现的词汇、语法应尽量与对外汉语教学大纲的要求相一致。也就是说外语学习者必须要在自身已有的知识基础上才能接受一定适度的新知识。电视场景剧中如果新的词汇过多,或者远远超出了教学对象的理解水平则课程进行过程还不如看无声电影。因此,在选择电视场景剧素材过程中,一定要考虑到教学对象的汉语等级水平,并对照汉语教学大纲进行选定。

另一方面要避免教师的主观倾向性。教师是教学的主导,学生是主体。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旦忽视了自身的地位作用,就会在选取电视场景剧中易犯主观臆断的错误。也就是在选取电视场景剧材料时,教师没有真正做到对教学对象来源、程度的调查和分析,而是根据个人的喜好、语言熟悉度等确定电视场景剧的剧集和内容。这样做会使选出来的电视场景剧题材过于狭窄和随意,使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跟着教师的个人喜好走。这样做很难做到选材结合题材的广度、内容的深浅、语言的难易等各种因素综合考虑来确定内容。因此,在选择电视场景剧素材时,应尽量做到多样性和经典性相统一,力避教师主观决定。

三、附属材料适量原则

电视场景剧毕竟是属于影视艺术的。将其引入对外汉语教学之中其根本目的是为汉语言教学服务的。但由于其自身主要是通过视觉感官为主要对象,在电视场景剧中的视觉画面必然要成为吸引学生眼球的重要元素。而这往往会影响到用电视场景剧本身用来语言教学的根本目的。因此,在选择电视场景剧过程中应当使非语言教学的附属材料适度,至少不影响语言教学本身。

一方面,要避免画面和音响效果喧宾夺主。影视艺术本身就是以画面为媒介的,但是将其作为语言教学的手段后,画面和音响的主导地位必须要让位给语言。因为,影视语言教学的实质依旧是以语言文字为媒介的美感传递,人文内涵积累内化的语言艺术教育。而在这过程之中的非语言类附属性材料应始终以言语和感悟为中心并为之服务。因此,必然要求汉语教学教师,在选择电视场景剧过程中,既不能以画面的绚丽多彩为指引,更不能以情景剧中的音响效果的优美动听为标准进行素材的选取,否则就会本末倒置,使得学生的课程焦点发生偏移,而难以达到语言学习的最终目的。

另一方面,要避免故事情节过于跌宕起伏。影视作品往往要有一个较为完整的故事来统揽。电视场景剧中每一集也同样有一个较为主题的故事为牵引。从而使作品本身具有趣味性和可观赏性。但是,作为与研究学本身,电视场景剧教学只是作为语言教学的一个基本载体,不能将其视为课程教学的全部。如果故事性过于复杂,学生在学习中会将更多的思维关注点停留在场景剧剧情本身,而忽略了语言学习的根本目的。鉴于此,本文认为一般的爱情、武打题材的电视剧素材应慎选。

四、文化背景时代原则

对于外国汉语学习者而言,语言的学习只是一种工具的掌握,了解语言背后的文化,民族特点才是语言学习效果的更高层次。这是因为,外国汉语学习者学习汉语不仅是掌握汉语言的过程,也是接触和认识中华文化的过程。因此,在选定电视场景剧过程中,要积极、有意识地结合汉语言教学实际,选取能够向学生传授中国当代社会文化的素材作为重点。

一是要体现文化背景的时代差异性。身在不同国度,成长与不同文化滥觞之中的外国汉语学习者,在具备一定汉语言基础后,希望对汉语学习的同时更进一步了解到当代中国文化的基本特点,并能够比较其母语文化与汉文化的差异性,使其初步具备文化的比较能力,以便提高文化素养。因此,电视场景剧素材选择时就应该充分考虑到这一时代文化差异性要求,选取具有代表当代中国文化的电视场景剧作为基本素材。

二是要找出文化背景的经常性和特殊性。在选择电视场景剧素材过程中,不能一味地认为这些文化是难,那些文化是易。而应当从学生自身的文化背景、生活学习阅历上细加分析。在一定前提下,可以将电视场景剧的文化背景在生活中接触的经常性作为一个标准来加以评判。也就是说,将外国汉语学习者可以通过媒体互联网经常接触到的文化现象为称之为简单,而不经常或难以接触的文化现象视为难。从而确定素材的取舍。

三是要与对外汉语教学文化大纲相匹配。对外汉语教学文化大纲规范了汉语对外教学中的文化要求部分。因此,在选取电视场景剧素材过程中,要自觉地与大纲相匹配。在此基础上优先选择文化信息量大,差异性强的电视剧素材,从而实现将汉语语言教学和中华文化传播的有机结合起来。在一定情况下,所选取素材能够能引起学生对东、西方文化的对比和反思,并有力促进对中国文化的认识之题材为上品。

五、语言交流实用原则

语言是人类交流的重要交际工具之一,学习语言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交际。外国学生学习汉语同样具有这样的目的。而语言交流实用原则,就是要在选取电视场景剧素材过程中,要时刻围绕学生学习的目的“是为了交流和实用”这一核心来确定。

一要以言语为中心。从语言向言语的为中心的转变,体现了对外汉语教学过程中教育观念由以往传统的只重视语言能力的培养,向重视交际能力培养的重要转变。以言语为中心的观念确立,将使得电视场景剧的选取和运用过程,首先考虑到言语的社会功能。通过剧情的言语对话和表达,反映出语言交流的实用价值所在,学生通过学习、模仿和实际应用,进一步提升言语的表达能力。

二要以实用为标准。学习的汉语句式、词语表达在实际交流中可以准确恰当地运用,是每一个汉语学习者所期望得到的学习效果。在选择确定电视场景剧素材过程中,既要体现出汉语教学大纲所要要求的基本句式和词汇,又要能够通过学习和练习较好地在实际生活中运用。同时通过学习可以培养学生言语能力以及以言语为手段来达到培养言语能力与交际能力的目的。最终增强学生的个性培养与智力潜能发展。

三要正确判定素材交际难度。正确判定电视场景剧素材的交际难度,既需要教师的准确把握,更需要对学生的具体情况的了解和掌握。通常情况下,儿童题材、日常生活题材的场景剧素材的语言交际难度相对较低,历史题材、推理题材和科普题材的电视剧素材的语言则难度略高。当然,在教学过程中,还要依据教学标准,教学目标等相关因素来具体确定,这都需要汉语教学人员的灵活把握。

最后要以教学再加工为保证。在确定电视场景剧素材过程中,有时并不是所得到的素材都适用于语言教学,都适用于实际交流实用。这就需要对外汉语教学人员准确把握语言教学的基本标准,主要句式和词汇,进行教学改造。从而将主要句式从场景剧中抽象出来,加以适度扩展和改造,引导学生向实用交流性言语转变。

六、结论

本文所确定的以上原则虽不能包含全部,但在确定电视场景素材时,遵循以上原则选择的电视场景剧,基本上可以满足教学的需要,实现教学目标。当然,学习者的水平是直接决定素材选择的根本制约因素。这一点是每一个教师必须深刻认识到的。因为,在电视场景剧收看过程中,过难的材料非但不会产生共鸣,反而会让学生看得一头雾水,不知所以,从而影响语言学习的效果乃至交流的正常进行。反之,过于简单的电视场景内容,也无助于教学效果的达成。因此,教师在确定电视场景剧素材时,要以教学大纲为基准,以学生基本情况为依据,遵照上述原则,对素材进行必要的删节、整理,使之更适合于不同层次、阶段的学生学习之用。

[参考文献]

[1]薛洋,付宝岩.充分利用外国影片资源辅助高校外语教学[J].电影文学,2009(12).

[2]吴伟平.社会语言学理论与对外汉语教学实践[J].语言教学与研究,2009(2).

[3]李彦春.视听说课中不容忽视的文化[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98(6).

[4]郝红艳.对外汉语视听说课的选材探析[D].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04.

对外汉语的前景篇6

关键词:商务英语的发展商务汉语的发展现状教学比较

中图分类号:H1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98X(2016)12(b)-0166-04

具有专门用途的汉语是受专门用途英语eSp(englishforSpecificpurpose)教学理论的启发开设的。从本质上看,商务汉语和商务英语都是语言教学和商务的融合,因而要解决目前在商务汉语教学中所遇到的问题,可以借鉴在发展成熟的eSp理论指导下商务英语所取得的成果。商务英语经过半个世纪的发展,现在已经比较成熟,通过回顾商务英语的发展历程可以看出,商务英语也经历了从以语言结构中心到以语言的交际功能为导向的转变。

1商务英语的发展

(1)加快商务人才培养对于实现“汉语国际化”和中国经济快速发展有了战略性的意义。随着国际汉语热的升温和互联网的高速发展,许多没有学过汉语或汉语水平不高的外国人也有学习商务汉语的迫切需求,语言学习者的需求决定着课堂的教学,也即“教什么”和“怎么教”的问题。

(2)商务汉语基本定位于高级汉语水平的留学生。面对“汉语热”背景下骤然猛增的商务汉语需求,解决学习者的语言水平低与商务活动的知识需求较高之间的矛盾,同时要降低难度,用简单浅显的语言来讲解使用的商务知识,编写出符合目前需求的适合外国人学习的商务英语知识。商务汉语等具有专门用途的汉语是受专门用途英语eSp(englishforSpecificpurpose)教学理论的启发开设的。从本质上看,商务汉语与商务英语都是语言教学和商务的融合,因而要解决目前在商务汉语教学中所遇到的问题,可以借鉴在发展成熟的eSp理论指导下商务英语所取得的成果。

(3)商务英语经过半个世纪的发展,现在已经比较成熟,通过回顾商务英语的发展历程可以看出,商务英语也经历了从以语言结构为中心到以语言的交际功能为导向的转变。在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10余年间,商务英语的主要注意力集中在商务的词汇和术语上,课堂练习以课文理解、词汇练习和句型为准,还不大重视学生能否运用语言进行交际。但到了20世纪70年代后,交际法和功能法的理念步入了商务英语教材,开始强调学生在商务环境下运用语言的能力,具体来说也即学生的听说读写交际技能的训练,重视商务英语的实用性和时效性。20世纪90年代后期,则进一步开始重视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可见,商务英语从重视语言结构到重视交际和文化,也即结构、功能和文化并重的编写理念,而这也正是国内目前商务英语教学的共识。

2商务汉语的发展

早期的商务汉语教学多偏重于外贸口语,大多以某种商品的进出易为主线,穿插合同条款的磋商,讨价还价,交货,支付,运输,保险直至最后签订合同,有时还涉及贸易方式和合资经营等问题。这些教学中的一些内容如对我国经济体制、制度、商务习惯、商贸经济情况的描述已经不能满足现在的要求。随着人们对商务汉语这一课程认识的深入,商务这一概念内容的认识不同,要么是以经济类专业为主,要么以语言练习为主;经贸的专业知识不足,要么是侧重商务知识,语言结构没有突出,没有很好地把两个方面融合起来。在对“商务”这一概念的内涵认识上,学界都倾向于“大商务”的概念。汉语教师要把商务知识融于技能训练,按照语言规律进行教学。商务应该包括企业管理、人力资源发展、广告策划、市场营销、社会保障以及商法等各个领域。

(1)商务汉语教学中,商务的特色研究体现在什么地方,还不明确。如有的商贸类把初次见面时交换名片、见面寒暄、家庭职业、年龄介绍、买东西讨价还价都归为商贸活动。可见,商务汉语教学的关键在于如何处理语言和商务的关系和商务汉语定位于什么水平的学生这两个问题上。在语言和商务的关系问题上,学界的观点基本一致,认为商务汉语的核心点应在语言,商务汉语基本上是语言教学,不应过分强调商务专业的知识。

(2)商务汉语不是独立于普通汉语之外的特殊种类的汉语,它同样要遵循通用汉语的语言规律,所以对外汉语教学的一般教学方法也同样适用于商务汉语教学。它与普通汉语的不同在于其是以商务活动为场景,要解决的是商务活动中的交际问题。商务汉语强调的是听说读写等语言技能的训练,学习的目的是在商务环境中使用各种语言及性能进行沟通和交际。虽然在商务汉语的教学过程汇总,必然要涉及些商务的专业知识,但是商务的专业知识的介绍绝对不是商务汉语的教学任务和目的。这些商务知识的教学应该是专业性的商务课程的教学内容,商务汉语教学的重点是各项语言技能的培养和训练而不是商务知识的介绍。为了更好地与中国客户和职员沟通,了解中国的商务环境和商务文化是必要的,但是有关中国商务知识的介绍只能是一种补充而不能成为商务汉语教学的主体。

3商务汉语的研究现状

目前国内外商务汉语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什么是商务汉语、商务汉语的对象要求、商务汉语应该包括的内容、商务汉语的教学方法等方面。

(1)对商务汉语的认识和理解,直接决定了商务汉语的教学要“教什么”和课堂上“怎么教”的问题。从商务汉语产生伊始,从事商务汉语教学的教师们就开始探讨商务汉语“是什么”的问题。商务汉语是商务专业用语与交际汉语紧密结合的专用汉语。商务汉语是专门用于商务活动的汉语。商务汉语是指为从事与中国进行经商、投资、置业等经济交往的外国人士和外国留学生设置的专业汉语。在商务和语言的关系上,他认为“商务汉语”教学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的一部分,它是以汉语作为技能训练手段,以商务知识作为讲授内容的专业汉语教学。对于“商务”的理解应该是大“商务”,对外贸易、对外经济关系、贸易实务等是商务,出资方式、注册商标、兼收并购、企业管理、税收申报、物资采购等也是商务,对外贸易,外贸实务仅仅是大“商务”的一部分。大“商务”的概念有利于开设商务汉语课程时使用的内容适用范围更广,更好地满足需求。越来越多的学习者的目的就是为了便于商业和贸易往来,他们可能根本没有时间和精力把汉语当成一门专业来学。因而商务汉语教学不能重“语言”轻“商务”,但是也不能把商务英语教学简单理解为教经贸词汇,从而使学生无法获得对中国经济生活和社会环境的了解。在实际教学中,应该把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目前学界普遍认为,“商务”的概念范畴应为“大商务”,商务涵盖了经贸商业活动的多个领域如贸易、金融、保险、法律、管理、信息产业、电子商务、传媒、高新技术和服务业等。可以看出,商务汉语从最初的以商务词汇为主发展到目前的以语言技能训练为主来帮助学生完成在各种商务场景下的交际任务,它不是仅仅是财经类高校为外国留学生开设的一门语言基础课,而且其本身也发展得越来越成熟,并向一个学科发展。

(2)商务汉语的对象需求。通^对学生学习商务汉语的学习需求进行调查,调查表明学生学习的主要目的在于提高用中文进行商务交际的能力,其次是获得中国经济发展信息,然后是了解商务活动中的中国文化,最后是商务活动职业技能。在商务汉语中,学生希望学习中国的经济、法律、金融、管理、贸易等商务工作术语,因为这是与中国进行商务往来的语言保证。因此他们的学习目的非常明确。这就要求商务汉语教学内容的选取和课外教学活动都应该以“实用性”为原则。

(3)商务汉语应包括的内容。商务汉语渗透了大量的中国文化因素和文化知识,因而中国文化是商务汉语教学的构成要素之一,但这里所说的文化指的是“外国人学习、理解汉语,使用汉语与中国人打交道时所需掌握的那种“文化”,是语言学习和使用过程中所涉及的文化。因此,这里所谈的文化概念特指在商务汉语学习和使用过程中所涉及的中国文化。渗透在商务汉语中的中国文化对外国人来说是一种异质文化,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商务汉语口语的话语表达方式含蓄委婉,往往用间接的方式隐晦地表达自己的意思。以往距离和时间是进行国际商务的重大障碍,现在文化则成为了国际商务的主要障碍之一。文化影响商务交往的方式、决策制定乃至管理风格。跨越文化障碍是国际商务谈判成功的保障。可以看出,文化是商务汉语教学中不可或缺的部分,但是商务汉语教学所涉及的文化并不是宽泛意义上的文化,而应该是与完成特定商务情景下的交际任务相关的文化,更多涉及的应该是交际文化。

(4)商务汉语的教学。在商务汉语教学方法方面,传统教学法是以教师讲,学生听为主,即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方法。商务汉语教学的核心内容是教会学生在商务活动中选择准确恰当的词语和句子,运用一定的言语策略进行得体的交际。商务汉语语体是带有书面语体色彩的口语,在不同的场合选用不同的词语,会表现出不同的语体色彩。控制词语数量,同时根据商务知识的特殊性,选择常用的专业词语。选择的词语要实用,反映时代气息,并且可操作性强,保证生词、语法、商务知识点合理分配。商务知识点的设置要从外商投资者、外国商人在中国从事商务活动的角度出发,主要安排带有中国背景、中国文化、中国商务管理,以及与中国风俗习惯有关的商务知识。商务知识的重点应该安排在由于文化差异、背景不同而产生的文化冲突现象,讲解外企人员在华从事各种商务活动必须遇到的问题、难题、手续、惯例、风俗等。

4商务英语教学

商务英语教学是较早地把eSp(englishforSpecificpurpose)理论运用于商务领域的教学。其目的是把国际商务活动和系统的英语教学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以便于提高学生在商务场景中听、说、读、写和跨文化交际的能力,从而让他们更快地适应与外贸、合资公司相关的工作。商务英语的教学更重视的是商务知识,商务知识都是和选择的商务情景密切相关的,是以听力或者阅读方式出现的,可见商务英语教学中更重视商务的内容。

5商务汉语和商务英语教学比较

5.1初级商务汉语和商务英语的比较

初级水平的商务汉语教学侧重于生活商务,教学对象是面向初级汉语水平的学习者;而初级水平商务英语的教学则更偏重于商务,它的教学对象是具有中级英语水平的学习者。从词汇方面来看,初级水平的汉语教学中,商务词汇仅占到12%左右,一半以上的词汇是HSK的甲乙级词汇,大部分词是通过汉语教学的高频词汇。词汇教学方面存在的一个难点就是因为这些语言单位可以再切分。而初级商务英语教学词汇量很大,而且词汇接近一半是商务词汇。产生这种分歧的原因在于,商务英语或商务汉语本质上是一种专门性语言教学,面对的对象应该是具有中级语言水平的学生。商务英语提供的一条重要经验就是在词语解释时,是否进行双语解释不是重点;从商务英语来看,全部使用的都是英语,而且被解释的词和解释的部分都采用目的语更符合“沉浸式”教学方法的观点。而这一方法也广泛运用于目前国内的通用汉语和商务汉语的教学课堂,更为重要的是在进行词语解释时,用通用汉语的词汇尤其是常用词汇来解释商务词汇是实现通用汉语和商务汉语对接的一条有效途径。

经过多年的研究和探索,已经确定一些语法点,因为在商务活动中,这些语法点的使用频率和交际功能是毋庸置疑的,并且是已经证实的。同时,也要考虑商务汉语的特殊性,从商务交际的角度,引入可以体现商务特色的、有交际作用的语法点。商务汉语语法点的选择,是由特定商务场景下,商务交际的目的所决定的。商务英语学习中不论是语法、构词法、句型还是常用句都是为交际服务的,语法点的选择、常用句型或者常用句的选择,都是由交际情景下的交际任务所决定的。

5.2中高级商务汉语和商务英语比较

中级商务汉语教学内容围绕业务性的商业活动展开;中高级商务英语教学的主题选择更为专业化,涉及到商务活动的各个方面,而且可以看出和初级商务英语有些主题是重合的。它们的区别在于:虽然商务话题相同,但是不同阶段有不同的要求,中高级水平的教学则更强调学生在商务场景下能更好地运用语言点完成更为复杂的交际任务。从词汇方面来看,随着难度的提升,中级商务汉语和高级商务汉语的商务词汇比例不断升高。中高级的商务英语教学术语更多是专业英语的教学,因为词汇应该以专业词汇为主。

商务英语教学也是采用了两种思路,其一是重视结构和交际功能,既要掌握语法点,又要让学生能够运用并完成交际任务;其二是注重功能,不强调结构,有的课文甚至没有结构,只有句型或者常用句,更为注重在特定场景下交际任务的完成。此外,相同的语法点可以结合不同的商务场景给出。但无论怎么给,这个语法点要最适于完成当前场景下的交际任务。

5.3商务汉语文化知识点和商务英语文化知识点比较

文化在商务交际中会应影响到商务交际活动能否顺利地进行。中高级水平商务汉语教学和初级水平商务汉语教学有一个明显的变化就是商务技能和商务知识所占的比例大幅增加,尤其是商务知识的部分。当代中国社会,传统文化、交际技能的比例大大减少,尤其是语言交际文化已经基本不涉及了。这是因为随着教学难度的增加,商务汉语所涉及的内容越来越专业化,比如谈判价格、付款方式、交货时间以及保证、签合同、索赔成为了商务汉语教学所需要学生掌握的必要技能。而在这个阶段学生越来越需要的则是与主题相关的商务知识,因为在这个阶段所为主体的内容是商务技能和商务知识,商务汉语教学里的内容越来越多,同时在这个阶段,传统文化、当代中国社会的内容则随着商务内容的扩大而缩小,因而有关这些方面的文化和知识点也越来越少,像语言交际技能如寒暄、同意、拒绝等,这些都是初级阶段的重点,而在中高级阶段,由于要运用这些技能从事专业化的商务行为,因为这种技能已经作为基础而不再专门来讲这方面的内容。可见初级商务汉语水平和中高级水平的商务汉语在文化知识点的选择上有着明显的不同,在初级教学中重视和商务相关的文化,尤其是语言交际能力,而高级阶段更为注重的是商务技能和商务知识。

商务英语教学中的商务文化知识以商务知识为主,文化知识只占到了1/8的内容。可见,商务英语的教学重视的是商务知识在文化商务活动中所起的作用,商务场景密切相关的是以听力或者阅读的方式体现在商务英语教学中。

因而,商务英语中更为注重商务知识,而且这种知识并不是属于了解性的知识,而是与商务场景相结合的案例或者是在这种场景下应该掌握的交际技能。总的来说,中高级商务英语教学中,给出的商务知识更强调和注重应用性。中高级的商务汉语教学,应该加大商务技能和商务知识的比例,压缩语言交际文化和传统文化的比例,同时在文化点的教学过程中,应该尽量把商务技能和商务知识融于实际中。用更为复杂的语言结构和更为专业的商务知识来完成交际任务。

商务汉语和商务英语的研究非常重要。商务英语从重视语言结构到重视交际和文化,也即结构、功能和文化并重的教学理念、教学原则以及教学方法的物化。随着国际汉语热的升温和互联网的高速发展,许多没有学习过汉语或汉语水平不高的外国人也有学习商务汉语的迫切需求,加快商务汉语人才培养对于实现“汉语国际化”和中国经济快速发展有着战略性的意义。

参考文献

[1]万谊娜.对外商务汉语与基础性对外汉语的教学比较[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04(6):13-17.

对外汉语的前景篇7

摘要: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不断提升,世界想要认识中国的需求相较于过去大大增加,一股学习汉语的热潮正席卷着全世界。汉语热的出现,在各个方面,都对对外汉语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我国主要通过建立孔子学院这样的举措来推广汉语国际教育,孔子学院在收获颇丰的同时也存在师资力量不足等问题,寻找和开辟出新的教学渠道成了当前的一个重要问题。本文以对外汉语电视教学节目为研究对象,浅析了电视教学节目相较于传统课堂教学所具有的优势。以期为对外汉语教学提供一些新思路。

关键词:电视教学;对外汉语教学;电视媒介;优势

电视汉语教学节目作为一个新兴的以电视为媒介的教学方式,为汉语教学提供了一个新的发展方向,具有许多区别于课堂教学的特点和优势,拥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和空间。

一、自主的选择有效的针对了外国学生的特点

作为教学基本要素之一的学生,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具有其自身的独特之处,电视汉语教学与其特性有机的结合起来,扬长避短,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课堂教学的不足。

1、时间的自主选择

在传统课堂教学中,学生主要通过集中的学习时间进行学习,但是区别于其他教学内容,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学生则需要更加宽泛的时间。以同样的教学内容为例,它的受众可能来自不同的国家,不同的工作背景和不同的年龄阶层等,对于学习时间的要求,具有很强的随意性。而随着科技的发展,日新月异的新型电视媒体,其录播功能等新型功能,恰恰可以满足对外汉语学生的要求。目前许多优秀的电视节目,如《快乐汉语》、《成长汉语》、《新生活日语》等,都将电视节目与网络结合起来,更是最大限度的让学生能够根据自身的情况,合理的安排自己的学习时间。

2、目的的自主选择

不同于一般的教学,对外汉语所面对的学生,其学习目的不一而足。高彦德在对外国学生学习汉语的学习目的进行调查研究发现:“为了了解中国占74%,翻译工作占52.9%,从事外交外贸工作49.6%,为学习专业做准备占30.6%,从事汉语教学与研究占25.6%(笔者注:因为每个被测试可以多选,顾百分率加在一起超过100%)”。学习目的和动机的不同,导致了学习要求的不同,有的只需要满足简单的日常交流,有的则具有很强的领域性。现今的电视汉语教学节目,如《日常汉语》、《旅游汉语》,具有很强的系列性和领域性的特点,学生完全可以根据自身的需求,有针对性的选择适合自己的节目进行学习。

3、地域的自主选择

由于对外汉语教学的受众具有一定的潜在性,他可能是任何地区的任何人,显然在每个地方都开办学校是不可能的,目前对外汉语教学也面临着师资不足、经费紧张等问题,而电视传媒作为一种有效的传播手段,已经普遍到世界每一个角落,无论学生在哪里,只要打开电视,便可以达到自己的学习目的。电视汉语教学有效的解决了学生的地域限制问题,将对外汉语教学推向了更宽广的舞台。

二、新型的电视媒介克服了课堂对外汉语教学的不足

作为大众传媒,电视媒介具有对象广泛,时效性强,丰富直观、声画合一等特点,电视媒介的特点与对外汉语教学的有机的结合,发挥出了电视媒介的优势,使学生在更加轻松和愉悦的氛围下学习汉语。

1、电视媒介的趣味性

语言的学习,包括字、词、句、语法的学习,在很多时候显得枯燥无味,只有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才能更有效的提高学习效率。电视媒介声画合一、视听兼备的特点,调动了观众的视听观感,运用各种电视元素、后期制作、添加flas等手段,往往可以在短时间内调动起学生学习的兴趣。例如,在《快乐汉语》的《热心人》一课中,就设置了两位中国大妈一早拎着菜篮子在小区花园见面寒暄的场景,这一场景的出现,极具中国特色,非常贴近中国的实际也带有一丝中国趣味儿,一下就抓住了学习者的眼球。使学生在娱乐的同时不知不觉的完成了学习任务。

2、电视媒介的广泛性

目前,中央电视台英语频道通过六个卫星向全球发送卫星信号,电视的普及和信息传播的发展,为以电视为媒介的对外汉语教学提供了坚实的基础。电视媒介的广泛性,为推广汉语国际教育的发展起到了无可比拟的作用,更使汉语学习者更加便捷高效而全面的认识和了解了中国。

3、电视媒介的直观性

众所周知,语言的学习,其背后必然会涉及到许多文化问题,而这些文化知识,往往很难用三言两语解释清楚,学习者也往往很难理解。电视汉语教学节目通过情景设置等方式,将语言背后的深刻含义直观的向学习者表现了出来。例如在《旅游汉语》电视教学节目中,有一期讲到“十里红妆”和“竹夫人”,若通过传统的课堂教学,学生可能很难对十里红妆和竹夫人形成概念,而在电视教学中,节目通过一项假装成亲的旅游项目,让主持人扮演成了新郎和新娘子,演示了中国古代成亲的整个过程,使学使者直观的感受了什么是十里红妆和竹夫人,更延伸的认识到了什么是花轿、恭桶等具有中国古典特色的事物,了解了中国深厚的文化背景。相较于解释,演示往往更有效的使受众发自自身的去理解和认知,这样的教学往往更加深刻有效。

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不断攀升,汉语学习的需求大大增加,电视汉语教学作为一项新兴的朝阳事业,拥有其自身的许多优势,无论是电视人还是教育人,都应开拓思维,抓住这一机遇,将汉语国际教育推向一个新的层面,从而促进世界对中国的认识,中国与世界的融合。

(作者单位:北华大学文学院)

参考文献:

对外汉语的前景篇8

关键词:汉语热;背景;汉语教学;冷静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出现了持续的“英语热”。如果说这种持续了二十多年的英语热表明了中国走向世界的坚定愿望,那么,最近几年来兴起的世界性汉语热则体现了一个正在崛起的中国开始显示对于世界的日益深入的影响力。

一、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综合国力增强,国际地位日益提升是当前海外“汉语热”现象产生的大环境。

(一)中国经济的发展,为世界提供商业机会与就业的机会。下表为外国人学习汉语的五类动机及相关情况:

从上表可以看出,外国人学习汉语的原因很多,但大多数外国学习汉语的目的是为了求职与就业,或更多的商业机会。

(二)中国经济的发展和国际地位提升,为海外华人带来民族自豪感。中华文化的认同感进一步强化。

例如,在马来西亚,华人关于“是华人就得学汉语”的观念根深蒂固。这也是大多数华人华侨让子女学习汉语的文化心理动因或精神动力。而华人华侨子女占海外汉语学习者的很大比例。两岸关系研究员、马来西亚大学中文系教授杨建民曾呼吁华裔社群负起文化责任,协助华裔子弟建立对自己文化根源的认知,进而超越自己的文化认同,做个世界的公民,扮演最好的“公共外交”文化大使。

(三)中国经济的成功发展使世界对中国的未来充满希望。“汉语热”也是“经济外交”延伸而成的“国民外交”。

中国从1978年到2005年,经济保持了年均9.6%的持续高速增长,而且中国经济在未来相当长时期内的可持续高速发展的前景仍然被世界普遍认同;同时中国的经济发展也带动了各项制度的改革和创新,体现了中国无穷的潜力与生机。因此,学习汉语对于许多人来说,中国不仅意味着现在的机会,也意味着未来的机会。法国总统希拉克说过,法国人未来选择学习汉语是一种极佳的选择。一些国家把汉语列入国民教育体系,主要原因也在于此。

二、随着“汉语热”的升温,许多国家对汉语教师的需求非常迫切,因此我国对外汉语教学工作任重道远。

据国家对外汉语教学领导小组办公室披露,全球汉语教师缺口将超过400万。目前,海外学习汉语的国家有30多个,汉语学习者至少有3000万,2500所大学和上万所中小学开设了汉语课程,对外汉语教师的缺口为100万。因此对外汉语教师队伍建设与对外汉语教育教学工作应该格外重视。

早在1993年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提到要“大力加强对外汉语工作”。国家一直非常重视对外汉语教学工作。中国作为汉语的故乡,要责无旁贷地承担完成对外汉语教学这项宏伟工程的任务。

(一)快速培养和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对外汉语教学的师资队伍。根据目前对外汉语教学事业迅猛发展的势头,现在的汉语教师队伍在数量和质量上都不能满足当前的需求。预计到2010年至少需要50万名汉语教师。因此,积极快速培训一大批高质量的汉语教师是当前的首要任务,它直接影响对外汉语教学的发展和质量。

(二)、健全对外汉语教学的体制。健全对外汉语教学体制,指健全对外汉语教学的总体设计、大纲的制定、课程的设置、教材的编写、课堂教学方法、测试与评估等。

(三)加强对外汉语教学的研究。包括研究服务于第二语言教学的现代汉语本体的研究、教学理论的研究,作为第二语言的教学过程及习得认知的心理研究,多媒体技术、网络信息技术应用于对外汉语教学的研究、语言与文化关系的研究。

三、针对当前全球“汉语热”的现象,我们应进行冷静的分析。

第一,从目前全球开设汉语课程的各级学校看来,“汉语热”需辩证地加以认识。

(一)学习汉语的人数迅速增长,教学规模不断扩大,但在世界绝大多数地区汉语仍属于“非普遍教授语言”。除了日本、韩国以外,在世界上绝大部分地区目前还谈不上“汉语热”,学习汉语的人数虽然增长很快,但绝对数字根本无法与学习英语、法语、德语、西班牙语的人数相比。转贴于

(二)现代汉语的教学日益受到重视,但汉语教学仍附属于汉学,未能成为独立学科。长期以来,在欧洲各国有着重汉学、轻汉语教学的倾向。直到改革开放以后,现代汉语教学才逐渐得到重视。欧洲新一代汉学家致力于推广现代汉语教学。但很多欧美高校轻语言重文学、轻技能重知识的状况仍十分严重。“汉语教学法这一专门学科并没有得到充分的认识,也没有能在汉学范围里建立自己独立的体系。”(白乐桑:1993,《法国汉语教学史浅论》)

(三)中文的专业教育、学历教育有所发展,汉语教学出现向中小学发展的趋势。但总的看来学生学习汉语的起点仍比较低,多数地区尚不能培养高级汉语人才。总体看来,目前世界各国的汉语教学一般起点不高,很多大学生学习汉语都是从零开始,而与英语、法语等作为第二语言的教学情况不同,英、法等第二语言,在中学阶段已具备较坚实的基础知识。大部分学习者仍把汉语作为选修科目,周课时很少,一般1至2学时。

第二,针对占有七成以掌握工具为学习汉语动机的学习者而言,当今“汉语热”本质上是“现实利益驱动”。它可以提供国际社会理解中国的机会,但毕竟还不是中国优越性的证明。因此,我们切不可沾沾自喜,而应把这一现象当做机会鞭策自己。要真正实现汉语的国际化,只依靠历史文化还是缺少国际竞争力的。分析全球20亿人学习英语的“英语热”原因,乃是它为近代文明所带来的强大的生产力。因此,我们也应该在扩大中国文化的“软影响”方面积极开拓创新。只有中国文化“软影响”的格局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得到根本的改变,汉语热才意味着汉语真正赢得了充分的国际地位,从而具有绵绵不绝的生命力和对国家利益的创造力。

参考文献

[1]刘珣:《对外汉语教育学引论》,2006年5月,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

对外汉语的前景篇9

【关键词】对外汉语;语音教学;声母教学;难点;方法

世界上任何语言都是音义结合的符号体系,任何语言的学习都离不开语音教学。在对外汉语的课堂教学中,零起点的学生一般都要先接受语音教学的训练,这是对外汉语教学的第一个阶段。通过这一阶段的学习,学生应掌握汉语拼音及必要的汉语语音知识,为后续的汉语学习奠定良好的发音基础。

汉语语音教学内容包括很多,如声韵母、声调、轻声、儿化、变调等等,由于声母自身特殊的发音方式和发音方法,以及外国人自己的母语习惯,使得声母教学存在一些困难,以至于学习了很长时间汉语的外国人仍发不出标准的z、c、s和zh、ch、sh以及j、q、x的音,“老师”发成了“老细”“吃饭”发成“乞饭”。因此本文以声母为主要研究对象,分析声母发音中的难点,提出了一些相应的教学方法,希望对实际的教学有所帮助。

一、声母教学的难点

对于非汉语背景的学习者来说,学习声母的难点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送气音与不送气音的混淆。

以母语为英语背景的学习者来说,汉语送气音难教的原因,一方面是因为英语中送气是弱送气,而汉语中是强送气,另一方面是汉语中送气音与不送气音具有区别意义的作用,绝对不能混淆,而英语中的送气音与不送气音虽然读音不同,但不具有区别意义的作用,例如,英语中的|p|、|t|、|k|在重读音节时发送气音,在[s]后面和非重读音节中才发不送气音,比如sport中的“p”应该读成不送气音[p],但如果读成送气音[p'],也不会产生什么误解。因此外国学生会将送气发成不送气,以致于“兔子跑了”发成“肚子饱了”,t发成了d,p发成了b。有些语言中没有送气和不送气的区别,因此听不出上面两个句子的差别来。日韩的学习者容易将送气音[p‘、t‘、k‘]发成不送气音[p、t、k],送气不够,这时要学会掌握送气的力度。可以通过强化两者对立的方式来练习。

2.清音与浊音混淆。

(1)清音发成了浊音。外国学生会将汉语中不送气清音b、d、g、k发成浊音。这多半是受母语负牵移的影响所致。如b、p这两个音在汉语中是双唇清塞音,而英语中却是双唇浊塞音,也就是说在英语中发这两个音需要振动声带,而汉语发这两个音是不需要振动声带的,这就造成了发音时清浊不分,虽然也能让人听懂,但不够纯正。

(2)浊音发成了清音。普通话中浊辅音声母很少,只有m、n、l、r,其余全部都是清音,所以塞音、塞擦音都是清音。因此外国学生常把汉语中不送气清音b、d、g、j、zh、z发成英语中的浊音[b]、[d]、[g],[dz]、[z],这就造成了发音时清浊不分。如r的发音教学,外国学生会将汉语中的浊音r发成清音r或是直接发成l。

3.读准j、q、x。

非汉语背景的人在学习时常见的错误是不易将j、q、x这组声母发到位。因为很多语言中没有舌面前音,学习者便用相似的音去代替。如母语为英语背景的学习者在发这些音时,常常发成舌叶音[d?廾、t?蘩、?蘩]。

二、教学方法

针对以上提出的三个学习声母发音的难点,提出了一些教学方法:

1.发音示范和模仿练习。把要学习的语音项目诉诸学生的听觉器官,发音示范要正确、清晰,让每个学生都听得清且准。针对较难的音教师可适度利用夸张的方法,延长发音过程。比如在教舌面前不送气清塞擦音的时候,就应先告诉学生发音方法:发音时,舌面前部抵住硬腭前部,软腭上升,堵塞鼻腔通路,声带不颤动,较弱的气流把舌面前部的阻碍冲开一道窄缝,并从中挤出,摩擦成声,例如“结局(jiéjú)”里的“j”。之后教师做发音示范,学生通过观察教师的舌位、圆唇与否、开口度等进行科学模仿。教师还可以给学生发一面小镜子来对照自己的发音与教师的发音是否一致。

2.对比法。对比的方法是对外汉语语音教学中比较常用的方法之一,汉语里有一些发音部位相近但却是完全不同的的音,比如b—p,d—t,g—k,前者是不送气音,后者为送气音。在教授这些成对出现的送气与不送气音时,可以先发不送气音,然后发送气音,进行声音对比,使学生辨别二者不同的声音形象。比如在区分送气音p和不送气音b时,首先可以先介绍二者不同的放音方法:双唇不送气清塞音,b是双唇闭合,软腭上升,堵塞鼻腔通路,声带不颤动,较弱的气流冲破双唇的阻碍,迸裂而出,爆发成声,如“标兵(biāobīng)”里的“b”;双唇、送气、清、塞音p发音的情况和b相比,只是多一组较强的气流,其余都相同,好比是“批判(pīpàn)”里的p,在利用以下几组词语的来加强学生对于b和p的发音:补写(bǔxǐe)—谱写(pǔxiě);蹲下(dūnxià)—吞下(tūnxià);米缸(mǐgāng)—米糠(mǐkāng);字集(zìjí)—次级(cìjí);工长(gōngcháng)—工厂(gōngchǎng);精华(jīnghuá)—清华(qīnghuá)。通过这样的对比教学,不但可以使学生的发音更加地道而且可以帮助学生分辨汉语的送气音和不送气音区别意义的作用。

3.带音法。带音法就是用一个已学过的音素或学习者母语中存在的音素带出另一个发音部位和方法相关的新音素,或者以一个容易发的音带出另一个发音部位与之相近的较难发的音。比如说r对日本学生来说是个非常难的音,几乎全部初学汉语的日本人都发不出这个音。但是日本学生都能较好地发出sh来,待sh发准后,可利用sh的发音部位,拖长sh的音程,振动声带使音声由清变浊,便自然发出r来。由于r与i相拼,只有一个第四声字“日”,所以把拖带出的声音突然由高向低滑,得出ri的音节,再把音、调、义相结合的“日”字写出,配上“日本”这个词,日本学生会立即增加热情,日本又是他们自己的国家,发不好ri就实在说不过去了。

三、小结

在对外汉语教学中,语音教学是整个教学的初级阶段,对于非汉语背景的人来说,由于受到母语的负迁移影响,声母中的送气与不送气、清音与浊音以及舌面前音j、q、x的发音是学习和教学的难点,尤其是声母中送气和不送气除了语音上的差异之外,最重要的就是能够区别意义,如果错将送气的读成不送气的就会造成交际上的困难;对于舌面前音j、q、x来说,很多语言中是没有的,就使得学生去找一个相似的音去代替,这是不行的,即使不影响交际,也不会说出一口地道的汉语,本文针对这些难点提出了发音示范和模仿练习、对比法、带音法,希望能对留学生学习汉语语音提供一些帮助。

【参考文献】

[1]黄伯荣,现代汉语[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2]崔永华,对外汉语课堂教学技巧[m].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08.

对外汉语的前景篇10

关键词:汉语思维外语阅读

一、语文学习过程中汉语思维形成及主要特点

前苏联著名心理学家维果茨基曾在他的著作中提到语言和思维不是两个互不相关的事物,它们总会在某个点上相互发挥作用,且语言是思维不断进行深层次发展的基础。因而语言是表现思维的最直接方式,思维习惯直接影响着语言表达风格。在语文学习过程中,透过用“汉语进行表达”,可以从侧面了解中国人的汉语思维特征。中国自古以来都推崇“天人合一”的风尚,这种风尚表现在思维上是对整体、融洽以及综合的强烈追求。体现在语文教学中,中国人在表达的时候,喜欢先描述整体再具体阐述各个部分的情况。这样的惯性在语言表达方式上即是热衷于按照事情发展的时间顺序(由先到后),事件之间的逻辑关系(大小、多少、因果、包含与被包含关系等)以及特殊到一般的顺序表达自己的观点。[1]

二、汉语思维和外语学习的主要联系

(一)汉语思维在外语学习中扮演的角色。汉语思维,尤其是语文学习过程中形成的汉语思维,在外语的学习过程中究竟扮演着怎样的角色呢?这个问题一直以来都受到众多学者的关注。学者们最初将汉语思维看成是一种用“翻译”来命名的学习策略,并就这种“翻译”策略展开了热烈的探讨。其中,著名学者Cook曾经在探讨多种语言功能的过程中谈到,母语始终会影响外语的学习,学习者没有办法完全忽略母语可能产生的影响。在外语学习过程中,学生很容易将语文学习中的一些策略应用到外语的学习中去,比如英语阅读技巧。之后有学者提出了“心智翻译”的理论,即学习者借助母语的形式对任何其他外语语言单位,比如单词、短语跟句子的学习通过语文这一桥梁进行心智处理,这个观点一经推出就得到了很多人的支持与肯定。而后又有学者在此基础上将母语思维作为一种独立的特别的现象进行深入的研究,他们以实际跟踪调查说明了母语思维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人们的外语阅读,学习者会将语文阅读过程中的方式方法应用到英语阅读中去。尤其是对于初学外语的学习者来说,学习者往往借助语文中学到的字词句作为理解和学习外语的工具。低水平的学生常常依靠母语来解决在语言方面遇到的问题,比如猜测单词意思、结合上下文来斟酌单词意思等。并且不同学习水平的学习者对于母语思维的运用程度也不尽相同,将语文学习中习得的汉语思维转化为英语思维的能力也不同。不仅如此,研究者Upton在谈及母语思维模式时,将其进行了详细的分类,将母语思维明确地分成五种方式:词语翻译、词意猜疑、词意核实、句意猜度、文意预测。[2]以上学者的对比讨论研究都说明外语阅读不是一个单一外语思维的过程,汉语思维经常从各种不同的角度介入其中。

(二)汉语思维与外语思维在矛盾中走向融合。其实语文学习过程中形成的汉语思维跟外语学习过程中形成的外语思维,站在心理学的角度看待两者之间的关系又是另外一种全新的情形。瑞士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在他的认知发展观中提出了描绘智慧结构基础的概念“图式”,而图式又被进一步定义为“一个有组织、可以重复的行为或者思维模式”。人的图式既受先天遗传因素的控制又时刻受后天所处环境的影响,人的图式会随着个人学习经历的增长和生活经验的积累而不断发生变化。[3]根据皮亚杰的观点,我们可以推知,以汉语作为第一语言的学习者在学习其他语言之前大脑中已经存在了一种比较稳定的汉语学习图式,也就是汉语思维模式。对于语法、语义的理解、运用以及语言的表达方式,学习者都积累了相当丰富的经验。但是在原有思维模式的基础上由于学习者学习外语的需求,在外界环境的不断刺激下,另一认知结构也在渐渐形成,即外语思维模式。这样学习者的脑海中就存在两种各具特色的认知结构,而这两种认知结构之间会相互作用,在碰撞和磨合中求同存异,最终达到一种平稳的状态,实现学习者同时学习语文和外语效率的最大化。与此同时,心理学家奥苏贝尔提出了“有意义学习”的观点,他认为学习者所学习的新知识可以与其原有的认知结构中的某些观念建立起非任意和实质性的联系。[3]以汉语为母语的学习者,在外语学习中必定存在和语文学习中形成的汉语思维的某些联系。无论是从语言学的视角还是以心理学为切入点,均认为汉语思维与外语阅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三、汉语思维在外语阅读中发挥的作用

语文阅读与英语阅读有着一些相似性,阅读是一个阅读者与写作者思维进行配对的复杂过程。在阅读中,学习者不仅要娴熟地掌握常用阅读技能,而且还要通过文字领会写作者的最初意图,并且有时候还要求学习者用自己的语言将作者的观点准确表达出来,在实现与作者进行思想交流的同时与其他学习者一同分享学习的收获[4]。在了解阅读的过程之后,我们可以发现学习者的语言运用水平、知识背景或可以称之为前学科知识以及阅读技能与阅读的效率直接关联。

(一)汉语思维在外语阅读中占据一定的比重。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而语言作为人类传达与交流思想成果的直接媒介,是思维的外在表现载体。大多数以汉语为第一语言的学习者都是在汉语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在学习过程中必然要进行语文学习,因此最先形成的是汉语思维。因而其学习外语的环境自然是汉语,外语阅读必然是建立在语文阅读的基础上的,因此在外语的表达中必然有汉语的影子。[5]学习者经过日复一日的学习,外语思维借助于语文学习中形成的汉语思维也逐渐成形,这两种思维会相互抗争、融合,并在冲突中寻求到一种和平相处的的方式。

杭州师范大学鞠秋红、南京大学王文宇等几人以南京大学的8名非英语专业的同学为研究对象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如有声思维训练、回溯访谈、英语能力测试文章对比研究。经过数据对比发现,外语阅读过程中,母语思维的运用量占总思维运用量比例的54.8%,说明被试在阅读过程中主要运用汉语思维来帮助文意的理解。而学习者在运用汉语思维的同时仍然也会使用英语思维进行思考,调查显示有42.6%的英语思维用于阅读文章[6]。以上调查说明不同的思维并不是永远都相互排斥的,它们可以共存并且在学习实践中相互促进,也表明外语的阅读与语文的阅读之间存在着必然的联系,学习者不能够完全拜托语文阅读的思维习惯来进行英语阅读。

(二)汉语背景知识有利于学习者理解文章意思。笔者曾在自己所在学校做过一项开放式问卷调查,旨在发现英语阅读中汉语背景知识所发挥的作用,换句话说,语文的学习对于外语的学习有着怎样的作用。问卷围绕汉语思维、汉语背景知识、汉语语法知识在英语阅读中的利用程度展开设计。调查对象为笔者所在学校非英语专业大三第一学期的学生30名。以学生大二期末参加大学英语四级考试的成绩为抽取标准,从优秀、合格和不合格中各抽取了10名学生,按照成绩的高低将调查对象依次分为高、中、低三个小组。针对汉语背景对英语文章句词段落意义的理解、意义的建构等对比研究。结果表明:汉语知识对于中、低组同学来说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在文章意义理解和建构过程中他们对汉语有更大程度的依赖性。尽管高分组同学对汉语的依赖性没有那么高,但是他们也运用汉语知识帮助分析上下文进而更好地理解文章。该项调查以英文阅读为例说明了汉语背景知识在外语阅读中所发挥的积极作用。

此外,在阅读中常常需要结合具体情景分析某些词句表达的意思,因为语境变化往往会导致词的隐含义发生变化。因而对于学习者,尤其是基础相对较差的学习者来说,在阅读理解时可以利用原有的语文知识结构和汉语语境推测外语的含义。

(三)汉语语法知识有利于学习者对外语语法的理解。从语言学发展的角度看,不管是何种语言都有一定的语法规则。noamChomsky在他的普遍语法中提出各种语言的相通性和语言学习者天生具备学习语言的能力。学习者在学习语文过程中其实已经掌握了一些语言的共性,在学习外语时就会有意或无意地将学习母语的方法运用到其中,在类比中渐渐找到语感,逐渐加快对第二语言的学习效率。如某些初学者在学习英语单词时习惯性地先记忆单词的汉语意思,之后由汉语意思反推英文单词的书写。有的学习者在学习英语短句或连词时用汉语先自行编一些有趣的与生活息息相关的实例,接着将其翻译成英语。在趣味性的刺激下,增强自己学习英语的兴趣。

在外语的阅读过程中,学习者的汉语思维、汉语知识背景起着重要作用。了解汉语思维对外语阅读的作用将会给予广大外语教师和外语学习者以重大的启发。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该帮助学生明确汉语思维对外语阅读的正迁移作用、利用汉语思维的正迁移作用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引导学生正确看待语文阅读与外语阅读在方式方法上的迁移,促进英语阅读能力的提高。

参考文献

[1]黄青龙.论英汉语思维模式[J].山东外语教学,2003(2):29-31.

[2][6]鞠秋红,王文宇,周丹丹.中国大学生外语阅读过程中的母语思维研究[J].现代外语(季刊),2007,30(3):263-329.

[3]陈琦,刘儒德.当代教育心理学[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北京:2007:30、1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