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信息资源分析十篇信息资源分析十篇

信息资源分析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7:23:26

信息资源分析篇1

家长是网络教育信息资源建设的重要支持者,是学生的重要影响者。家长对网络教育资源学习方式的认可度、管理模式的满意度,对网络教育信息资源的建设效果有着重要的影响。家长的利益诉求是:网络教育信息资源对学生的学习有帮助;在网络教育信息资源的使用过程中避免学生沉迷于网络;学生的专业能力得到提升。

二、同行和社会学习者

同行和社会学习者是网络教育资源的重要支持者和服务对象。他们的认可度关乎网络教育资源能否得到除本校师生外的有效推广,是网络教育信息资源建设是否成功的重要依据。同行和社会学习者的利益诉求是:网络教育信息资源有使用或借鉴价值;网络信息资源所处网络环境方便自己使用;希望在使用过程中不产生版权等纠纷问题。政府是网络教育信息资源建设的推动者、倡导者,是网络资源顺利开发实施的保障者。政府的财政支持,法律法规的制定为网络教育资源的进行提供了财政和法律保障。政府的利益诉求是:教育信息资源能够共享、资源成果能够推广,提升院校的教学水平;完善教育规划,提高办学质量;财政拨款用到实处,切实提高院校网络教育信息资源建设能力。

三、网络教育信息资源主要利益相关者影响权重分析

通过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到,网络教育信息资源受到各主要利益相关者共同影响,这些影响或直接或间接,若处理得好对网络信息资源的建设有促进作用;反之,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关系没有平衡好的话,将对网络信息资源建设起到阻碍作用。各利益主体的权重分配是一个平衡各利益主体的重要指标。以合法性、影响力和紧迫性来作为层次分析法的准则层,通过层次分析法来确定各利益主体的影响权重。层次分析法[6](aHp)是一种多目标决策分析方法,是系统工程中对非定量事件作定量分析的一种简便方法,也是对人们主观判断做出客观描述的一种有效方法。层次分析法体现了人们在决策思维过程中进行分解、判断、综合的基本特征,是定性分析与定量计算相结合的一种实用决策方法。具体分析方法如下:第一步,将决策问题分解为三个层次,最上层目标层(o):网络教育信息资源(网络资源);中间层为准则层(C):合法性(C1)、影响力(C2)、紧迫性(C3);最下层为方案层(p):学校管理者(p1)、教师(p2)、家长(p3)、学生(p4)、政府(p5)、同行和社会学习者(p6)。各层元素间的关系用相连的直线表示。如图1所示。第二步,通过相互比较确定各准则对于目标的权重,及各方案对于每一准则的权重。这些权重在人的思维过程中通常是定性的,而在层次分析法中则要给出得到权重的定量方法。第三步,将方案层对准则层的权重及准则层对目标层的权重进行综合,最终确定方案层对目标层的权重。从计算结果可以看出,政府和教师的权重最高(同为24%左右),这说明政府是利益相关者共同治理框架当中最为重要的一方,它的政策制定、法律保障以及财政支持对网络教育信息资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在知识信息经济时代,作为人力资本的教师有着同样的重要性;学校管理者次之,权重计算结果为22.17%,这说明了作为组织和管理者,学校管理者的贡献举足轻重,学校管理者制定的组织和管理方案对网络教育信息资源建设的成败有决定性作用;学生的权重为18.45%,这充分说明了作为服务对象的学生对网络信息资源建设的影响不容小觑,在制定网络信息资源建设方案时,应充分考虑学生的利益;同行与社会学习者、家长所占比重分别为7.19%、4.30%,说明了其在网络教育信息资源的推广中的作用是明显的,在进行网络教育信息资源相关的组织和决策时,应充分考虑这两个利益相关者。本文来自于《广州职业教育论坛》杂志。广州职业教育论坛杂志简介详见

四、启示与建议

信息资源分析篇2

论文关键词:公共信息资源低效经济学分析

论文摘要:造成我国公共信息资源管理低效的原因很多,本文试图从经济学的角度分析造成公共信息资源管理低效的原因,旨在为提高公共信息资源管理的效率提供建议与帮助。

1公共信息资源管理的概念与现状

公共信息资源管理水平作为政府和公共组织发展水平的标志,伴随着信息化社会的纵深发展,受到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关于公共信息资源管理的概念,国内学者看法不一。文献[1]认为“公共信息资源管理是指围绕公共信息资源实施全面管理的一种管理思想和管理模式。它以公共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为核心,以信息技术为基础,信息政策法规为保障,信息素质的培养为关键。”文献[2]认为“公共信息资源管理是以政府为核心的多元社会行为主体及其网络化组织结构,为了最大限度地促进信息资源的全社会共享和信息资源效用价值的实现,维护社会公共利益,综合运用各种政治的、经济的、文化的、技术的管理方法和手段,在公共参与下实现对公共信息资源的多元管理。”由于公共信息不仅属于公共产品,拥有公共性,同时作为一种信息资源,又具有信息的特殊性和资源的稀缺性,因此公共信息资源管理不仅属于公共管理的范畴,还属于信息管理的范畴。笔者认为在公共信息资源管理的研究中,不仅要解决公共信息资源作为公共产品如何最大限度的发挥效率以满足公共需要的问题,在管理过程中兼顾信息产品的特殊属性,掌握其传播与共享的内在规律也同样重要。

随着社会信息化程度的提高,我国近些年来在公共信息资源的管理与建设方面取得了巨大的进步,如公共信息资源的基础设施的大规模建设、公共信息资源共享标准的制定以及政府电子政务的推广等。然而伴随进步的同时,相关的问题也开始凸现,例如由于缺少信息保障、信息制度造成的公共信息获取困难;由于责权不明确,监督无力而导致掌握公共信息资源的公权部门失责;由于管理主体单一,市场化程度低,造成公共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低效及浪费等。这些现象不仅严重闲置、浪费了公共信息资源,还加剧了由于信息不对称带来的贫富分化的社会矛盾,让社会公众对管理公共信息资源的公权部门产生了不满与置疑,同时也阻碍了公共信息资源管理的发展,造成了公共信息资源管理低效的局面。对于这些现象,国内学者多从公共信息资源的管理模式出发进行原因的探析。笔者认为造成公共信息资源管理现状的原因虽然很多,但根本症结是由于其内在属性造成的内生矛盾,本文试图从经济学的理论出发,试图找出造成我国公共信息资源管理低效的内生原因,旨在为提高我国公共信息资源管理的整体水平提供部分思路与建议。

2公共信息资源管理低效的经济学分析

2.1基于委托——理论对公共信息资源管理低效的分析

2.1.1“委托——”理论

根据新制度经济学的解释,“委托——”理论,主要是指产权的所有者,通过选聘不是产权所有者的机构或者人员,在法律允许或授权的范围内从事经营活动。在委托一关系中,有3个问题值得注意,一是委托者的授权不当可能造成经营损失;二是方的道德风险可能造成经营损失;三是委托链条越长,风险越大。

在公共信息资源管理领域的委托——关系中,公众是公共信息资源的所有者,所以可被定义为委托方,依法享有对委托的权限、事项及方式的选择权和决定权。而拥有与掌握公共信息资源的政府行政部门、公共管理机构可看作是公共信息资源管理的方,通过法律、法规的授权,形成委托关系,依法享有委托权事项的执行权。

2.1.2委托——关系下公共信息资源管理低效的倾向分析

(1)过度授权导致者不正确用权造成的低效

者权力的大小及行使方式主要来自于委托者的授权,而这种授权关系主要以现有的法律规定为依据。而目前我国公共信息资源管理的行政部门究竟有多大的权,如何行使这些权,对不当行使权该如何处理,国内现行的法律法规及相关政策既不具体也不明确。在者拥有“无限”权力而监督却无法具体和到位的情况下,者极易不当用权。

(2)委托链过长,导致的低效

由于我国公共信息资源管理主要由政府部门承担,而我国各行政管理级从上至下,复杂冗长。公共信息的层从初始委托人公众到达最终人政府所要经过的中间层多达五六个。层级增多,意味着信息的传输更易滞后、失真,过多的委托关系不仅可能造成人对委托人目标的执行扭曲与偏离,还会模糊每一层级委托人与人的责、权、利关系,导致激励弱化。此外,层次越多,信息流越长,使得监督成本不断增加,监督难度也不断加大。

(3)道德风险导致的低效

道德风险的发生常常是在者自身利益与委托者利益产生矛盾,者利用手中的决策权,增加自己福利,而不惜损害委托者的利益。在委托——关系中,委托人经常面临利益的诱惑与选择,在乏力的监督与高额的违规回报的对比中,者不正确行使委托权、的可能性增大。如114台出卖优先报号权、高招办出卖高考查分权就是者发生了道德风险的典型案例。

(4)约束、激励及监督体制不健全引发的低效

一方面,在我国公共信息资源管理领域,由于对公共信息资源合理使用与监督的体系不健全,委托人对人的激励与约束基本是靠行政的“收放权”来进行的,激励手段的不明确,导致委托人对人的使用行为几乎没有任何约束。另一方面,由于委托者是一个庞大的群体,利益关联不大,因此公众的监督欲望并不强烈。乏力的约束方式与监督机制;公众的分散性与淡漠意识;相关机构“同盟”事不关己的态度;媒体监督的缺乏效力(如很多不正确用权迫于媒体压力而停止,但者的行为并没有受到相应的处理,也无法保证此类行为不再发生),都使人增加了发生道德风险的可能,从而导致公共信息资源管理中的低效。

2.2基于博弈论对公共信息资源管理低效的倾向分析

2.2.1博弈论理论

(1)博弈论(gametheory)

博弈论又称对策论,它是研究决策主体在给定信息结构下如何决策以最大化自己的效用,以及不同决策主体之间决策的均衡。博弈论由3个基本要素组成:一是决策主体;二是给定的信息结构,又叫策略集;三是效用,是可以定义或量化的参与人的利益,又称偏好或支付函数。

(2)公共信息资源管理领域的博弈关系

从参与人的角度来看,公众与公共信息资源的管理者——政府公共管理部门构成博弈的参与人;从策略选择来看,可能的若干种选择,形成了博弈的策略集;从效用选择来看,溥弈各方都会选择自己效用最大化的策略进行博弈。值得一提的是,在公共信息领域,博弈效用的最大获益者基本都是强势参与者。

2.2.2典型案例分析

(1)松花江水污染事件

以2005年11月13日,吉林石化公司双苯厂发生爆炸,由于有关部门怀疑爆炸可能污染松花江部分江段,地处松花江下游的哈尔滨市为确保市民安全,市政府做出了停水决定,并于11月21日发出了《关于对市区市政供水管网设施全面检修临时停水的通告》。在吉石化爆炸事件发生后一个星期中,由于地方政府采取了消息封锁的办法,并隐瞒了停水的真相,造成了市民恐慌与猜测的心理。哈尔滨当地盛传将发生地震的谣言,短期内造成了市民储藏食物,离家外逃等人心惶惶的局面。

(2)案例的具体分析

从参与的双方来看,作为公共信息管理的主体的政府决策部门因拥有较多的博弈资源,如财政、信息等资源成为博弈中的强势方,而公众作为博弈的另一方,虽然人数众多,却处于无组织状态,由于没有平等的博弈地位与信息资源,很难提出能够保护和发展自己利益的措施和建议,是博弈的弱势方。

从策略选择看,强势政府选择封锁信息作为博弈策略是理性经济人追求个体效益最大化的最佳选择。对于应对突发应急事件,其途径有若干种,选择封锁信息,在于这一方案简单易行。对于政府而言,既不用为承担安抚公众不满情绪烦恼,又不用为损坏政府形象买单;而作为弱势方的公众,在信息不完全对称的被动情况下,反应只能是相信或猜测。

从效用选择看,博弈各方都会选择使自己效用最大化的策略进行博弈,强势政府选择既省事又有效的封锁信息的办法,不是平等博弈的结果,而是强势博弈方自主选择的结果。对于社会公共事务管理者的政府而言,短期来看这种选择是投入最小,效用最大的一种。而作为公众,由于没有策略的提出并进行充分博弈,只能选择相信虚假信息或半信半疑、私下猜测,任何一种选择,都会造成自己效用的减少。

2.2.3基于博弈论对公共信息资源管理低效的倾向分析

如果仅仅认为上例中的哈尔滨市政府的行为与我国2003年非典初期部分地方政府采取消息封锁的办法只是一种偶然或个别现象的话,那么在我国公共信息资源管理的大环境下,政府或公共信息资源的管理部门采取类似的应对办法似乎是必然的。

(1)市场信息不完全

信息经济学理论认为,在信息不完全的市场上,信息分布足不均匀的。市场机制并不能保证相互之间存在着利益冲的利益主体披露其真实信息,因而,信息流动会受剥刮益阻碍。在一般情况下,信用双方如果存在着信息的不对称,当掌握较多信息的人与掌握信息较少的委托人之问建立合同关系时,博弈的主要表现就是掌握信息较多的一方隐瞒信息。

(2)博弈主体不到位

任何一种管理活动都应该有一个统一的规范作为指导。这个统一的规范,既是管理部门日常工作的行为标准,也是检验其工作质量与有效性的基本依据。为了充分保护和体现博弈各方的要求和利益,规范的制定者应该是博弈双方以外的局外人。而我国,目前有权制定相关公共信息资源管理规范与法规的是各级政府,作为博弈的参与主体,身兼政策制定与行动执行的双重角色,以政府为代表的公共信息资源管理部门在制定规范时很难做到不偏不倚,完全自律。

(3)缺乏充分的博弈过程

制度经济学假定个体只有有限理性,每个个体都在他所依存的体制允许的有限范围内,实现自己的效用最大化。也就是说,不同个体寻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产生个体最优行为解的集合就是规则,规则的集合形成制度。而制度的形成是多方博弈的结果,因为只有多方博弈才能接近博弈的理想状态——即充分兼顾各方利益,同时促成博弈各方自觉自律行为,任何人若想通过违反制度来得到好处,必将从别的方面受到更大的惩罚,从而得不偿失。公共信息管理的制度也不例外,它也应该是一个多重的、多层次的各方博弈的结果。而现行我国的公共信息管理市场化进程缓慢,远无法达到多方博弈的状态,不充分的博弈过程,使得博弈中的强势方违约、失德行为在短时间内成为必然。

2.3基于公共选择理论对公共信息资源管理低效的倾向分析

2.3.1公共选择理论

以詹姆斯.m.布坎南为代表的公共选择理论认为,由于公共物品的生产是政府各级行政机关的职责,因此将各级行政机关统称为官僚,而这方面的理论被统称为官僚经济理论。同时,由于公共物品的生产和管理是政府各级行政机关的职责。政府是由人组成的,政府的行为规则是由人制定,因此也需要人去决策,而执行的人都不可避免地带有“经济人”特征。因此,没有理由认为政府总是集体利益的代表和反映。行政机关也是理性经济人,同样追求个人利益的最大化,同样也会犯错误。个人主义、经济人假设与交易政治学构成了公共选择理论的三大基石。

2.3.2基于公共选择理论对公共信息资源管理低效的倾向分析

公共信息资源属于公共产品的范畴,因此我们也可以用公共选择的理论来解释公共信息资源管理领域的效率问题。一般而言,掌握公共信息资源的公共部门(我国一般是政府机构)为了纠正市场失灵、弥补市场缺陷,将履行公共信息产品提供者的职能,常常直接提供市场可能供给不足的公共信息资源,并履行市场秩序的维护者、外在效应消除者等角色,管制自然垄断、处理信息不对称等。但由于公共组织自身的官僚机构的特性,政府根本无法高效地提供公共信息资源,具体原因如下:

(1)垄断导致的低效

首先由于政府部门垄断着大部分的公共信息资源,做为官僚机构的政府,其垄断性质决定了其信息供给活动必然缺乏竞争。而竞争对于激励理人的内在动力、提高效率都具有重要意义。政府的垄断性不仅使其失去了竞争所形成的外部压力,同时也失去了改善行政管理、提高行政效率的内在动力。公共信息资源的政府垄断,导致了公共信息资源难以及时有效地被供给、利用与开发。

(2)政府公共行为导致的低效

政府公共行为导致公共信息资源管理的低效可从两个方面来看。一方面,政府的公共行为趋向于资源浪费。官员花的是纳税人的钱,就像弗里德曼所说是“用他人的钱,为别人办事”。政府官员虽然对公共信息资源有支配、占有、使用权,却无所有权和剩余索取权,因而没有提高效率使得成本最小化的激励。同时,与市场中的企业家相比,由于政府官员行事时无成本压力,因此不计成本的政府行为频繁发生,以上两点都导致了政府公共行为的低效。

另一方面,由于缺乏激励动力而导致的低效。一般行政机构中,官员的劳动补偿与其劳动成果和效率联系不大,或者说联系不紧密,不仅因为政府官员的劳动成果和效率缺乏明确的衡量标准;还因为政府给予官员的报酬也并非根据其工作绩效,更大程度上依据的是职位的高低和制度上的硬性规定,而且规定一旦做出就很难改变。

于是,在这两个方面的共同作用下,激励机制难以建立,官员只有争取职位和权力的动力,而没有提高效率和改善工作质量的压力。政府公共行为低效的无法避免,使得同为公共管理范畴的公共信息资源管理趋于低效成为必然。

无论是用委托——理论、博弈论还是公共选择理论来分析公共信息资源管理的行为,都表明公共信息资源管理无法避免的内生矛盾使得管理的低效似乎难以克服。针对以上的问题,笔者结合现实,认为以下几点建议对提高公共信息资源管理的效率会有所帮助。

3提高公共信息资源管理效率的途径

3.1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推动公共信息资源管理规范化

法律作为对行为责任的强制约束,在实际生活中起到必不可少的作用。尽管公共信息资源管理的主体为各级政府,但普遍存在的公共信息资源管理部门的信息寻租、政治创租的行为,都呼唤更有力的法律来保证公共信息资源能够更有效的利用。笔者以为,我国公共信息资源管理的立法应包括几个方面的内容:①公共信息资源管理的目的;②公共信息资源管理的管理体制与管理模式;③公共信息资源管理的具体程序;④公共信息资源管理的效果评价与效率评估;⑤行政机关在公共信息资源管理中的责任以及违反义务所应承担的相应后果等。

只有明确责任,建立对称的责任体系才能有效的限制权力的腐败与滋生,将公共信息资源作为公共产品内在不可避免的低效性降至最低。

3.2探索多元化的公共信息资源管理模式,提高供给效率

3.2.1引入竞争机制,打破垄断

在公共信息资源管理领域,我国可以通过探索多元化的管理模式提高公共信息资源管理的效率。文献[10]指出“随着社会分工的专门化、公众信息意识的强化以及社会公共空间的不断扩展,社会结构也日趋复杂,组织分化程度不断提高,原来集政治、经济、文化、科技、教育以及公共信息资源管理功能等为一身的庞大政府行政结构也面临分化,并在事实上形成了多样化的信息资源管理渠道,为各类社会组织参与公共信息资源管理开辟了新的道路。”政府可以鼓励多种公共信息资源管理形式如公公合作、公私合作、私人参与等多种形式,打破长期以来政府一家垄断的局面。竞争机制的引进必然会提高公共信息资源管理的效率。

3.2.2对公共信息资源进行分级分类,积极探索不同的管理模式

根据公共信息的类型,可以探索确立不同的管理方式。如涉及国家安全、军事、外交等方面的信息,完全由政府进行封闭式管理;而对不属于国家机密的并与公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公共信息,如政府法律、政策信息、公共灾害的防治信息,则可尝试由政府组织开发、利用,并免费提供给公众;而对于商业信息一能带来直接的经济价值并满足特定个体需要的信息,可以允许商业信息机构在公众信息的基础上开展增值服务,并收取一定费用,而政府可以完全退出此领域的管理,只作宏观调控。

3.3加强对公共信息资源的开发,提高公共信息资源的利用效率

加强公共信息资源的开发,不仅需要提高基础设施的配套能力(包括软硬件的开发),建立高效的信息公开、共享制度,注重对公共信息资源的协调管理与深度开发也同样重要。

3.3.健全政府信息公开制度

一方面要充分利用政府门户网站、报刊、电视等大众媒体,同时要加快各级图书馆、文化馆、资料馆的建设,为社会公众获取公共信息提供便利,推进政府信息公开进程。

3.3.2建立信息共享制度,加强部门信息共享

要加快建设统一的电子政务网络平台和信息安全基础设施的建设,同时建立政务信息资源目录体系和交换体系,支持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推动不同业务部门、不同行业系统之间以及中央与地方之问的信息共享。

3.3.3挖掘公共信息资源的内在价值,做好公共信息资源的深度开发

目前国内对公共信息资源的开发,大多还只限于对数据的简单统计、罗列和。而对于深层次的分析、预测却涉及很少。很多部门的公共信息,如进出口、旅游业、气象信息等,如果能对累积的资源进行深层次的加工与挖掘,不仅能为更多的企业和公众发挥指导作用,还能为其引进资金、开展国际贸易、更好的参与全球竞争提供机会。

3.4推动公共信息资源管理参与的公众化,完善社会监督机制

必须保障公众更广泛地参与到信息资源管理过程中。一方面,管理机构受公众的委托,对公共信息资源进行管理,而公众作为公共信息资源管理的委托人,无疑是最有权利对公共信息资源进行建议与监督的群体。另一方面,公共信息资源管理部门作为公众的委托人,承担着对信息管理效果的回应义务,在信息收集、信息管理、信息利用的过程中必须给予公众了解、参与的过程与机会。国外在保障信息收集的过程中对公众的参与权,都有相关的法律作为依据,如美国的《文书节减法》。该法规定:机关在申请进行信息收集时,还要同与信息收集有关的公众或受影响机关协商,征求其意见,以评估信息收集的必要性、负担、效用等。再例如对于信息公开方面,发达国家也都有诸如《阳光政府法》、《公共信息法》等作为公众合法的获得公共信息的保障。在我国,也应该效仿发达国家的做法,保障公众的知情权与广泛参与,才有可能真正的推动公共信息资源管理效率的提高。

信息资源分析篇3

关键词:会计信息;资源配置效率;良性循环

一、引言

会计信息是市场交易的媒介,在信息传递过程中起着关键的作用,所以会计信息决定着资本市场能否高效率、低成本的运行。一个良好的会计信息运作模式能很好的吸收多渠道的资金,促进企事业管理人才与资源的融合,有利于资源的配置效率的提高,从而促进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经济经历着从计划经济———市场经济———资本市场成立———企事业单位经济治理改革———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过程,全过程中无不体现着资源配置的核心,然而我国资源配置效率到底如何呢?会计信息对资源配置效率能有多大的影响呢?通过参考一些文献资料,我国经济的资源配置效率同大多数新兴转轨的国家一样,配置效率极低,同时,我国会计信息运行过程中由于存在较严重的盈余管理和利润操作而造成质量低下,反馈的体制、制度不完善,这样就造成会计信息在监督管理决策正确性、优化企事业组织管理体系上发挥作用力不够。那么会计信息能否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下发挥资源配置的作用呢?前人曾依据最近几年深圳、上海两市证券市场的运行情况,并借鉴wurgler的研究结果,建立了有效衡量证券市场资源配置效率的模型,拟合全国证券市场的资源配置及行业差异等因素,研究表明:①行业差异影响着资源配置效率的高低;②会计信息、行业产权制度、竞争体系相互耦合共同影响着证券市场的资源配置效率;③会计信息是资源配置的主要影响因素。通过上面问题的思考分析,本文从我国的基本国情出发,结合目前的经济背景,挖掘并理清会计信息与资源配置效率之间的纽带作用,为会计信息、资源配置效率的研究提供参考依据。

二、会计信息与资源配置效率

(一)会计信息的质量研究

目前对于会计信息与资源配置效率之间耦合关系的研究多以会计信息的质量分析为出发点,主要落脚点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方面,以会计信息目标为基准,分析会计信息质量的内涵(相关性、实用性、对比性、实时性、可靠性以及可利用性),进而指出高质量的会计信息是保证精确的决策的必要前提;另一方面,以会计信息质量所体现的自身价值的提高以及带来运作结果为基础,指出提高了的会计信息质量明显优于原始的会计信息质量所反馈的信息,如能明显缓解资本市场信息的不稳定性,利于优选有效的项目,总体提高资本运转效率。根据前人的研究成果:高质量会计信息以及反馈信息的增加能避免资本信息环境的恶化,良好的完成资源配置主要信息的传递,进而通过资本成本(成本)的最优化来完成资源的合理、有效配置,即:会计信息质量优化—资本成本的最优化—资源的有效配置。

(二)会计信息含量的研究

会计信息的优化利于资源配置效率的提高,那么会计信息中必然存在着衡量资本市场成本绩效的反馈信息,而这种反馈信息就和会计信息的价值拟合,成为会计领域研究的经典模式。前人曾通过事件研究的方法创造性的研究了会计盈余与股票价格的内在联系,从而提出会计信息能通过市场价格的变化而呈现出相应的有效或有用的价值。信息含量的研究主要就是分析探讨信息与价格之间的变量关系,研究会计信息通过怎样的渠道、什么样的方法来影响价格的变化,tobin通过研究证明:信息效率与资源配置效率之间存在某种单项递进的影响关系,通过会计信息—价格效益—资源配置的途径影响整体资源的有效配置。

三、会计信息与宏观资源配置效率耦合关系

(一)会计信息对宏观资源配置效率的影响路径

会计信息对资源配置效率的影响是多方面多渠道的,通过详细的逻辑分析大致可以分为以下路径:

1.信息层从企事业单位管理层出发,探讨会计财务所能提供会计信息数据的质量标准,进而把会计信息反馈出去,反映企事业单位经营状况与财务条件,从而作为吸引外来投资的注入。当然,所反馈出去的信息未必具有真实性和有价性,因为企事业单位能够歪曲真实的会计信息,从而导致会计信息质量的低劣,如企事业单位往往受到道德风险的引诱而逆向选择决策手段,进而歪曲会计信息的真实性。

2.决策层决策层主要是指外部投资者,外部投资者在收到会计信息之后,进行系统的分析和研究,从而做出投资决策的行为。正如信息层环节之中会出现道德风险的引诱而逆向选择而歪曲会计信息的真实性,收到这种歪曲信息势必影响投资者的决策。面对反馈的会计信息,决策者往往有两种选择:第一种选择,就是姑且认为信息层反馈过来的会计信息具有真实可靠性,直接依赖信息层进行投资决策;第二种选择,认为会计信息的质量有歪曲现象,所以直接忽略信息层反馈的信息,直接进行投资决策,而这种操作模式往往存在较大的风险。

3.结果层结果层是以资本市场为出发点,分析研究信息层反馈信息的质量以及决策者的决策行为对资本市场运行过程中资源配置效率的影响。结果层往往通过以下途径体现出自身价值:首先,决策层的决策行为直接影响着资本市场资金的运行效率,进而影响价格效率的高低,而价格效率的高低直接体现了该企业在资本市场运作中的内在价值;其次,价格效率与宏观资源配置效率存在很好的相关性,价格效率的高低直接体现资源配置效率的高低,价格具有很强的信息传递功能,能很好的引导资源的配置。

(二)会计信息对资源配置效率的影响作用

在详细阐述会计信息对资源配置效率的影响路径之后,可以理清会计信息生成、传递、沟通、分析然后决策之的投资方案的选择这个全过程的运行特征,从而可以得出一个初步的结论:会计信息对资源配置效率的提高有明显的作用,那么会计信息这种促进作用如何表现呢?以什么样的方式呈现出来的?现将这种表现方式概述如下:

1.会计信息质量的提高可以有效的规避暗箱交易会计信息质量的高低的衡量标准最为简单的即为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可靠性;换言之高的会计信息质量反映出资本市场所传递的信息的真实、完整、可靠以及可信赖性,这种会计信息能够真实的反映企事业单位运营及财务状况,外部投资者可以直接利用该信息来制定自己的投资决策,最大限度的减少了内幕交易、超额收益等弊端。

2.高的会计信息质量可以有效的控制成本高的会计信息质量能够有效的反映资本运行的真实情况,投资者可以利用信息制定自己的投资计划,这样就增加了投资双方的信赖度,传递、获取信息的效率相应的提高,决策投资的效率亦会增加,这样就大大的减小了交易成本,最为突出的表现就是外部投资者可以以最为接近市场价格的成本完成投资。

3.高的会计信息质量可以优化信息的传递和沟通机制会计信息质量、便捷信息反馈渠道、信息沟通机制的优化、投资成本的有效控制是一个良性的循环,可以形成一个投资双方互惠互利的氛围,双方的信赖度、诚信度提高,从而实现信息反馈的及时性和高效性。这样投资者可以抓住最佳的投资机会,实现资本市场信息传递的高效、迅速运行。

四、结束语

会计信息是市场交易的媒介,在信息传递过程中起着关键的作用,所以会计信息决定着资本市场能否高效率、低成本的运行。会计信息质量、便捷信息反馈渠道、信息沟通机制的优化、投资成本的有效控制是一个良性的循环,可以形成一个投资双方互惠互利的氛围,双方的信赖度、诚信度提高,从而实现信息反馈的及时性和高效性,这样投资者可以抓住最佳的投资机会,实现资本市场信息传递的高效、迅速运行。

参考文献:

[1]刘炜.浅析会计信息质量对资源配置效率的影响[J].西部财会,2013(07).

[2]周中胜,陈汉文.会计信息透明度与资源配置效率[J].会计研究,2008(12).

[3]黎明,龚庆云.准则革新、会计信息质量与权益资本成本—来自深市a股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J].财会通讯,2010(30).

信息资源分析篇4

一、引言任何一个管理系统都是动态的、可控的系统,一般由管理机构、管理对象和联结二者之间关系的信息系统这三个要素组成。一般认为,管理信息系统是一个人机系统。从技术角度来讲,管理信息系统是为了支持组织决策和管理而进行信息收集、处理、储存和传递的一组相互关联的组成部分;从经营角度来讲管理信息系统是组织和管理上针对环境变化等带来挑战而做出的基于信息技术的(解决问题)方案。信息系统的三种基本活动是:信息的处理、输出和反馈。二、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系统分析(1)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系统是对人力资源信息进行收集和加工,利用信息进行人力资源的规划和预测,辅助公司领导进行人力资源开发管理与人事决策的信息系统。以下将从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系统的设计、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系统的功能和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系统的性能要求三个方面来对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系统进行分析。(一)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系统的设计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系统作为公司管理信息系统的一个子系统,其本身也是一个较大的系统,还可以分为若干子系统。本文作者把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系统划分为五个子系统,现对各信息子系统分析如下:1.人事档案管理子系统该系统完成对员工基础档案的管理,是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系统最基础的工作。档案的建立以行政科室为基本单位,正式员工和雇佣制员工分别建立档案。人事档案至少包括下列具体信息:①自然状况:性别、年龄、民族、籍贯、体重和健康状况等;②知识状况:文化程度、专业、学位、所取得的各种证书和职称等;③能力状况:表达能力、操作能力、管理能力、人际关系协调能力及其他特长的种类与等级;④阅历及经验:做过何种工作,担任何种职务及任职时间、调动原因、总体评价;⑤心理状况:兴趣、偏好、积极性程度和心理承受能力;⑥工作状况:目前所属部门、岗位、职级、绩效和适应性;⑦收入情况:工资、奖金、津贴和职务外收入;⑧家庭背景及生活状况:爱人情况和偏好,家庭职业取向和个人对未来职业生涯的规划等;⑨所在部门使用意图:提、留、调、降。子系统可完成对人事档案的输入、修改、删除、查询、分类统计及报表打印。2.工资管理子系统该子系统完成工资的核发与工资的调整,包括输入工资数据、查询个人工资、修改工资数据、统计部门工资和打印工资单,该子系统可以查询考勤与绩效考核子系统的数据,以便确定工资金额。3.员工考勤与绩效考核子系统该子系统包括员工考勤与员工绩效考核两部分。员工考勤用于记录和统计员工出勤情况,可以通过员工上下班打卡的方式实现,旷工、病事假也要及时记录。员工绩效考核用于定量考察员工的工作绩效,包括完成工作的数量、质量、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子系统还可以统计打印报表,为确定劳动报酬和决定人员调配及职务升降提供依据。4.员工录用与调配子系统该子系统完成员工的录用和调配功能。员工的录用包括新员工的录用和急需人才的招聘。对公司来说,营销员的招聘已成为现阶段比较关键的问题,因此有必要实现计算机管理,提高办事效率。员工的调配包括员工的平行调动和职务升降,它能处理由于员工调配而引起的各子系统数据的变化。5.员工教育培训子系统。该子系统完成员工教育培训的管理,可进行员工素质的统计评价、教育培训过程的控制、教育培训结果的评价。

信息资源分析篇5

一、信息化人力资源管理的发展过程

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的出现极大地提高了人力资源管理的效率,促进了人力资源管理理论的发展,为人力资源管理实践开辟了新的领域。在近四十年的发展过程中,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的理论不断完善,应用领域越来越广阔,系统的功能日臻强大,其发展经历了以下四个阶段。

1、薪资计算系统时代

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的发展历史可以追溯到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末期。由于当时计算机技术已经进入实用阶段,同时企业的规模也越来越大,为了及时、准确发放薪资,人力资源专业人士必须及时掌握相关情况,并提供与组织的发展相适应的薪资政策和激励策略,这对于规模较大的组织来说,工作量比较大,用手工计算和发放既费时费力又非常容易出错。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第一代的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即薪资管理系统应运而生。与任何其他应用系统一样,最初的人力资源信息化也是针对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中最复杂、最繁重的部分进行的,对当时的人力资源管理来说,这部分就是薪资的计算。当时由于技术条件和需求的限制,用户非常少,而且那种系统充其量也只不过是一种自动计算薪资的工具。

2、薪资人事管理系统时代

第二代的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出现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无论是计算机的普及还是计算机系统工具和数据库技术的发展,都为第二代系统的出现创造了条件。第二代薪资管理系统在解决了薪资计算问题的基础上,开始记录员工的其他基本信息,包括薪资的历史数据。此外,它的报表生成和薪资数据分析功能也都有了较大改善。这个时代的管理系统以薪资处理为主,并兼具了一部分人事信息管理的功能。另外,与薪资管理密切相关的财务管理的标准化也对薪资信息化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在这个阶段,计算技术仍是整个人力资源信息化的关键技术,另外电子表格技术的发展也是当时人力资源信息化的重要技术基础。

3、人力资源信息系统时代

人力资源管理系统的第一次革命性变革出现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由于企业管理理论,特别是人力资源理论的发展,使人们认识到人力资源在企业发展和企业竟争优势中的关键性作用。另外,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把一些人力资源管理理念和理论应用到企业管理中也变为可能。这一阶段企业最关注的是员工的绩效考评和管理系统,以及培训管理系统。第三代人力资源管理系统的特点是从人力资源管理的角度出发,用集中的数据库将几乎所有与人力资源相关的数据如薪资福利、招聘、个人职业生涯的设计、培训、职位管理、绩效管理、岗位描述、个人信息和历史资料统一管理起来,形成了集成的信息源,并通过规范和完善的业务流程,实现流程的自动化协同工作。友好的用户界面、强有力的报表生成工具、分析工具和信息的共享使得人力资源管理人员得以摆脱繁重的日常工作,集中精力从战略的角度来考虑企业人力资源规划和政策。

4、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eHR)时代

HRmS仅是面向企业HR部门的业务管理系统,用户对象主要为企业HR管理者。随着internet/intranet技术的出现,企业内外部的信息流变得更快捷通畅,信息流对企业管理体系的影响也变得越来越深远。对于HR管理而言,internet/intranet技术将使得HR管理体系随着信息流的延伸或改变而突破封闭的模式,延伸到企业内外的各个角落,使得企业各级管理者及普通员工也能参与到HR的管理活动中来,并与企业外部建立起各种联系。这就是所谓的网络自助服务概念。网络自助服务是建立在HRmS基础之上的,是对HRmS功能的扩展。HRmS与网络自助服务一起,就形成了企业完整的eHR解决方案。

二、信息化人力资源管理的未来的发展趋势

1、强化人力资源门户和人力资源局域网建设

因为企业门户已经发展成为提高员工生产效率的工具,人力资源网络将更多地得益于新的在线解决方案,包括e-health工具、定制的健康关怀方案、薪酬系统和绩效管理工具。其他人性化的方案将通过由网络为组织和员工提供所需数据而得到扩展。

2、为更多员工提供更多利用技术的机会

企业将会继续在人力资源管理系统方面进行创新,以便使更多的员工与网络连接,使他们无论是在家里还是在旅途,都能有更多的机会更容易地进入企业信息系统和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平台。

3、优化现有的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系统

敏感性是企业进行现有系统优化和集成的主要因素。优化的趋势将包括改善旧有的系统,并且使孤立的各个系统连接起来。这种优化侧重于代替现有的人力资源系统,更趋理智地寻求完善的整合方案。系统的完善主要是指改替原有的系统,并将不同的系统连接起来。

4、提高虚拟办公(职场)的利用率

在线会议、项目团队工作空间、网络会议、录像会议等虚拟办公方式将继续盛行,以对企业当前的生产力保持密切关注,诸如这些虚拟办公方式也会由于对办公成本进行严格控制而带来收益,同时也会产生员工安全和时间管理方面的收益。

5、重视系统的集成性和协同性

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将会仔细、认真地选择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系统所运用的技术,以便能够满足企业的各种需求,并将认真检查系统供应商提供的服务是否可以与其他解决方案进行捆绑。所以,供应商所提供的服务与其他解决方案集成的容易性成为选择eHR系统的关键因素。人力资源部门为企业整体经营谨慎选择各项技术,并且考虑各供应商的服务能力,其对供应商服务能力的评估和其技术与其他方案的兼容性是关键因素。

总之,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技术上的创新和应用仍然是最重要的趋势,但企业会对此持谨慎的态度。在可预见的未来,对现有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的技术投资将优先于助买或使用新的技术和实施新的系统。

三、企业人力资源信息化存在的问题

1、决策者的观念误区

大多数企业决策者最关心的莫过于企业利润,而人力资源信息化的投入往往是长期效应,其效益短期内无法体现,很多企业的高层决策人员未看到加强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对提高员工绩效及企业竞争力的意义,因此不愿意在人力资源信息化上增加投入,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企业的人力资源信息化。

2、从业人员的素质低下

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建设需要相应的专业人才,不少中小企业缺乏熟练掌握人力资源软件的从业人员,这直接导致企业开展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的进程缓慢。此外,企业在刚开始推进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时,从业人员要改变原有的工作习惯和方式,需要学习和适应计算机网络环境,造成部分使用者心理上的抗拒。

3、选择人力资源信息化系统的急于求成心理

很多企业在进行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的过程中都存在一步到位的心理,希望功能越多越好,力争一步做到位,加长其使用期,以免以后重复开发。但此心理脱离了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的现实需求,既加大投资成本、延长实施周期,也增加了未来升级换代的成本。企业在选择人力资源信息化系统时,应选择贴合自身实际的人力资源信息化系统。

4、人力资源基础管理工作薄弱

基础工作作为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重要内容,将直接关系到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的成败。很多中小企业管理粗放,缺乏一套稳定的人事基础管理体系。由于基础管理不到位,使得企业人力资源信息化运作的基础平台缺乏。

四、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发展对策

1、电子化数据方面的对策

(1)针对e化数据特点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要求在项目规划阶段任用专人负责数据问题,对数据整理进行规划,包括动态数据与静态数据的整理、现行数据和历史数据规划、集团与分公司统一数据规范等;在上线前必须事先完成当前业务组织最新数据的更新,保证上线过程中不会出现大的数据混乱。

(2)充分评估数据整理的工作量与难度,做好相关人员培训。在项目启动前期,必然要充分考虑数据整理、数据规范的工作量与难度。从需求调研阶段开始,做好相关人员的培训,通过问卷、文档等手段,充分考虑各个层面对HR数据的要求与已有数据的情况,扎实做好数据规范整理工作。

(3)高层参与,同时项目团队成员步调一致。项目的成功离不开领导的支持,项目组应该时时保持和公司高层的有效沟通,了解高层对项目的期望与看法,告知高层项目阶段目标与可能碰到的问题,以利于资源的协调与问题的解决。同时,项目组内部各个层面的关键成员,包括HR部门和it部门,必须在各个阶段保持思想和步调的一致性,清楚了解项目的进展与面临的问题,形成合力,达成阶段目标。

2、对企业是否适合导入信息化人力资源管理进行认真分析

不少人认为eHR是一剂良方,有病治病,无病强身,有经济实力支付购买和实施费用的企业都可以导入。这种看法是对国内企业现状不了解的表现。目前国内企业形态的复杂程度远远超过发达国家――既有跨国大公司,也有家族大企业,还有数不清的中小企业,而这些企业可能分处于不同的企业发展阶段,而企业管理的方式也是千差万别,所有制、行业、发展阶段再加上管理模式的巨大差异形成的排列组合,形成了五花八门的企业特色。因此,找到一个完全适合企业现状的eHR解决方案简直与大海捞针无异,完全有必要先评估一下企业是不是适合导入eHR。

3、正确处理好标准化与客制化的关系

现在绝大多数eHR在招投标或实施前,都会做Gap分析,看系统的逻辑与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流程和方法是否能够符合或支持。如果遇到不符合,要么用客制化来做到与企业需要相符,要么就放弃或让企业改流程。无论是供应商还是企业,在实施eHR前除了流程分析外,再进行流程评估和优化,从而来决定对产品标准化和客制化的取舍是非常有必要的。首先,eHR绝对不能成为现有管理方式的奴隶。现有的管理方式本身可能存在很多不合理的流程和环节。如果用eHR把这种不合理性规范和固化下来,以后调整的难度就会加大,至少在事实上会影响管理的效果。其次,企业管理也不能照搬eHR的逻辑。企业的个性或文化决定了有一些流程在企业无法实施,或至少在当前无法实施,需要做一个妥协和调整。因此,无论是eHR供应商,还是企业,都应该明确如何正确处理好标准化与客制化的关系,让eHR在企业管理过程中发挥良好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孙飞燕:我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现状及探讨[J].当代经理人,2006(7).

信息资源分析篇6

【关键词】会计信息透明度资源配置效率分析

任何市场都遵循着可持续发展的原则,然而在现代的资本市场中,却存在着很多的制约因素,影响着会计信息透明度的下降,会计信息不能准确且真实的传达给相关的决策人,就会造成后续问题出现错误与偏离,导致资源配置的不平衡,资源配置不能达到实际的效率,直接影响着企业的未来发展,通过完善会计信息的透明度,能够有力的促进资源配置效率的提升,并完善资本市场正常的资源配置和环境,为企业与市场未来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一、会计信息与资源配置效率的概念

(一)会计信息的概念

所谓的会计信息,也就是一种通过财务中的各类数据及报表,来体现这个企业中运营的实际状态及其他动态信息,通过会计信息能够为企业中的管理带来有效的依据和保障,会计信息的透明度决定着会计信息的质量,而会计信息的质量体现在信息数据的可靠性、及时性和真实性等,会计信息的质量决定着最终决策人决策的方向,更是决策内容的有效依据,提高会计信息的透明度,保证会计信息的质量,能够为企业的未来发展明确准确的发展方向,并为其减少投资成本和风险,从而促使资源配置达到最高的效率,为企业谋取更高的价值空间。

(二)资源配置效率的概念

资源配置效率就是资源实际的使用效率,也就是指资源是否达到有效利用的实际程度。以资源投入的角度来看,如果在投入资本不变的情况下,实现对资源结构的有效利用和配置,就会在原有的基础上创造出最大的效率和利益空间,从而达到相应的发展目标,为相关的企业单位创造更大的盈利空间。资源配置的有效性需要通过高透明度的会计信息来实现,也就是说高质量的会计信息才能准确并清晰的分析出资源配置的方向,会计信息的透明度越高,相关的资源配置的效率就会越大,就能使其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占据有力的位置。

二、会计信息的透明度给资源配置的效率带来的影响

(一)会计信息的透明度影响着资本市场的运行

会计信息的质量是以高效的透明度来实现的,在资本市场当中的竞争力是非常巨大的,而会计信息的质量是数据体现真实准确与否的重要保障,如果会计信息没有较高的透明度,就会影响会计信息出现的偏差或错误,而相关的决策人在下达主要决策的时候,都是依据会计信息来实现,有效的会计信息就会为决策人指明正确的决策方向,错误的信息就会将领导的决策带离正轨,导致决策上的失误,影响着资本市场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中的地位,更影响着资本市场的正常运行。

(二)会计信息的透明度影响着资本市场的投入成本

在资本市场当中,会存在着各种各样的虚假信息,对于这些虚假成分来说,很多比较专业的会计人员在辨别的时候也存在着一定的困难,这就影响了决策者在面临这样的资本市场中不能进行准确的决断,使本身的利益受到了损害,这也就导致在后续的资源配置中的不协调性,资源配置的不合理,就不能满足于工作中的需求,这种问题长时间得不到有效的解决,就会导致投入成本不断的增加,并让投资方失去了信任,严重影响了在资本市场中持续运行的能力。

三、有关会计信息透明度与资源配置效率的建议

(一)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政府应该加大完善会计制度及法律的力度,加强新会计制度的进一步落实,增强有关会计信息的关联性,并实现会计信息的透明度,确保会计信息的准确性,相关的政策法规要根据不同情况的企业单位具体实施,并加强政策的执行力,监督各个企业不断的完善企业内部中各项有关财务的制度,争取建立一个健全的财务管理体系,确保会计信息质量的有效性。

(二)规范资本市场中的投资行为

相关的政府部门一定要加大力度打击资本市场中违规的投资行为,针对资本市场中需要的信息进行彻底的打击和处理,如果发现虚假财务信息的出现必要严惩,争取让每个会计人员都能收集到准确且有效的数据,促使会计信息的准确和有效性,以供相关的企业单位作为决策的依据,提高资源配置的效率。

(三)提升相关财务人员的整体素质

财务人员的整体素质和职业道德也是影响会计信息质量的主要因素,很多会计人员一味的想满足自身的利益,不顾企业单位的利益考虑,弄虚作假,给企业的发展带来了严重的危害,因此相关的单位一定要加强对会计人员综合素质的培养,特别是有关会计职业道德这一问题,一定要进行严格的监督,确保会计信息具有一定的价值。

(四)加强公司治理,确立明确的会计信息透明度标准

公司治理需要具备完善的规章制度,相关的企业负责人要发挥出各项制度的约束性,加大执行力度,并明确会计信息透明度的标准,让整个财务系统得到有效的监督,完善每一项有关财务工作的程序与内容,建立一个完整的监督机构,实现每个程序的监督职能,加大其数据及内容的审核力度,确保会计信息能够为决策人提供有效的依据,并能通过财务人员所提供的会计信息,进一步的优化资源配置,提升资源配置的效率,从而为企业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四、结束语

总而言之,财务会计信息的透明度影响着财务会计信息的质量,高质量的财务信息能够影响到资源配置的效率,而资源配置的效率又影响着整个企业单位的健康发展和盈利与否的问题,这二者之间存在着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关系,在政府不断完善各项法律法规的同时,相关的企业单位更要加大力度将法律法规执行下去,不断的完善财务工作的内容,加强对会计工作的监督,从而提高会计信息的透明度,促使企业单位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快速并健康的发展下去。

参考文献:

信息资源分析篇7

科技信息资源的有效利用对于高等院校来说具有深远的意义。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它不仅能够满足教师与学生对科技知识学习的信息需求,还能够从根本上提升高校的创新能力。然而,在网络化背景下,信息资源的利用方式发生了跨越性的转变,步入了新的阶段,目前大部分高校科技信息资源管理较为混乱复杂,加强管理与科学利用十分必要。系统分析高校科技信息资源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探索高校科技信息资源管理机制的构建,对于促进科技信息资源的共享,提升高校科技创新能力具有现实意义。

关键词:

高校;科技信息资源;管理机制

科技信息资源是提升高校科技创新能力的重要基础,科学管理、充分共享科技信息资源是高校所面临的重要课题。在网络环境下,信息资源管理的过程已经由传统的信息资源管理形式逐渐向跨平台的信息资源管理形式演变,出现了新型的信息管理工作模式和服务方式,这种演变和发展为信息资源的利用带来方便的同时也对信息资源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应用、扩散与融合,要求高校网络信息技术开发与应用,以及对于科技信息资源的管理都必须具有更高的水平。同时,要求高校科技信息资源的相关主体不仅要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还须随时跟进网络技术,对多方面学科有一定的了解。由于目前高校科技信息资源条块分割,各部门沟通不及时,缺乏共享机制,产生信息孤岛,影响了科技信息资源的共享利用。因此,本文根据高校科技信息资源管理的特点,探究高校在科技信息资源管理中存在的问题,积极构建管理机制,对于提升高校科技信息资源管理水平,促进高校健康发展,具有现实意义。

1高校科技信息资源管理的特点

高校科技信息资源是对高校科学技术活动的记载与科技知识信息的存储。它汇集了前人的科研成果,以供后人继承或是在此基础上改进发展,它是是记录与传播科技信息的主要手段,对人们思想认识的提高有积极地促进作用。

1.1高校科技信息资源管理的目标

从宏观上讲,高校科技信息资源是指具有价值和使用价值、与社会活动相关的各种科技、贸易、生产方面的资料、信息等,是反映科技政策、动态和成果等的重要信息资源[1]。从微观上讲,高校科技信息资源是指具有价值和使用价值的各种载体形式的科技成果文献、专利文献、科技报告、学术会议论文、学位论文、科技图书、科技期刊和其他为科学研究提供服务的科学数据信息库[2]。高校科技信息资源管理的目标是通过增强高校处理动态和静态条件下内外科技信息需求的能力来提高管理的效益,以期达到“高效、实效和经济”的最佳效果。

1.2基于生命周期理论的高校科技信息资源管理过程

目前相关学者将生命周期理论引入到高校科技信息资源管理之中,使人们对高校科技信息资源管理过程有更清晰地理解和认识。基于生命周期理论的高校科技信息资源管理过程主要分为获取、存储、维护、共享4个阶段,并针对各个不同阶段的特点及产生的问题提出相应的管理策略,高校科技信息资源管理的生命周期。

1.3高校科技信息资源管理的原则

1)系统性。科技信息资源管理系统的建立包括人力、物力、资金的投入,管理手段与措施的应用,以及最为重要的信息技术的获取。高校科技信息资源管理是信息资源管理与流通相结合的产物,是为满足教师对于信息的需求而形成的系统(即科技信息资源管理系统)。它由科技信息资源、相关管理人员、管理信息和信息受众等要素组成,是高校信息资源管理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运行依赖于与科技信息资源相关的管理职能的实现。科技信息资源管理系统是进行科技信息资源交流与管理的基础条件,高校应该加强对其的建设,应用网络技术构建科技信息资源交流平台,设计便于资源共享的界面。

2)科学性。对限定的经费合理利用,使教师对与科技信息的需求得到最大程度的满足;充分发挥信息资源管理系统的作用,提高相关人员的积极性与创造性;实现信息技术与工作要求的动态匹配;促进和维持科技信息资源管理系统的有序运行和良性循环等。这些都属于管理科学的范畴。目前大部分学校都构建了信息管理系统对科技信息进行管理,该项工作主要由科研处的工作人员监督、实施与控制。因此教师的信息需求能够在多大程度上得到满足主要受到科研处工作人员的综合能力与素质的影响。合格的高校科技信息管理人员应该了解科技信息的本质并熟悉其产生过程,再掌握教师对与科技信息的需求后,能够发掘与之相适用的各种信息技术[3]。

3)技术性。现代社会中,科技信息资源管理的过程包括信息资源管理研究、研究成果转化、信息技术、自动化系统4个过程。形成的自动化系统可以代替人类实现信息资源的采集、组织、存储、检索、开发与传播工作。在科技信息资源管理活动中,数据库技术拥有广泛的应用范围,它能够实现信息资源共享、节省预算、为系统反应科技信息资源提供保障。虽然在我国绝大部分的高校都建立了科技信息资源管理系统,但是应用数据库技术进行信息资源的开发还处于发展过程中,其实现需要进一步的努力。

4)综合性。高校科技信息资源管理的目标是实现对科技信息资源的综合管理。高校科技信息资源管理的范围是高校整体,强调科技信息类型与范围的整体性,需要与高校组织结构相匹配的科技信息资源组织管理体系,以服务于高校组织整体为目标。高校科技信息资源管理不仅是科技信息资源管理部门领导及其员工的职责,而是整个学校的重要任务。科技信息资源管理强调的是科技信息资源的整体性、集成性,统一配置与系统管理,以追求整体的资源配置最优为追求目标。

5)服务性。高校进行科技信息资源管理的主要目的就是要更好的服务于教师,以更高的效率提供高质量的科技信息。通过构建合理的管理体系,对科技信息资源进行有效整合,方便教师对科技信息的搜索与利用,最大限度的发挥科技信息资源管理的服务特征。6)保密性。科技信息资源管理的保密性包含对科技人员及其申请专利的保密。教师情况属于个人隐私,而专利权的私有性作为对专利权人合法利益的保护,在专利未被公开之前,受到国家法律的保护,因此需要对这些数据进行特别处理。

1.4高校科技信息资源管理的具体要求

网络的迅速发展使得各类信息资源交叉、互联。而高校的信息资源在广泛的获取渠道条件下,收入大量信息呈复杂化和多样化,因此高校更加迫切的需要对科技信息资源进行分类和管理,具体要求如下:

1)信息形式的动态化、多模化的需求。由于信息的种类繁多,数据构成的成分复杂,再加上各种文献、论文的全文存储的比重也在日益的增加,面对这些海量的存储需求,过去单纯使用手工保存的纸质内容来存储信息的方法已经不再适用。对于这种非结构化的数字信息,怎么描述其内容的特征以及如何利用信息实现快速的检索,已经对原有的保存方式提出了新的挑战。

2)对信息资源编组的需求。传统的信息资源编组方式大部分是采用人工方式进行分类,按照组和卷进行分类保管。而现在面对海量的全文本期刊、论文和多媒体音、视频信息,再以人工的方式进行分类已经不再可能,所以要实现信息资源的全自动化编组,也需要信息资源管理的统一调度和管理。

3)信息查询透明化,便利化的需求。用户的构成在互联网环境中,逐渐呈现出多样化、低龄化。要满足不同文化水平,不同层次的人都能通过计算机进行信息查找和利用,所以要求信息的查询以及浏览方式更加的简单可行,能满足多层次的用户需要。

4)信息准确性的需求。网络上的信息由于没有一个完善的体系和架构,再加上信息的更新周期不同,信息的质量和数量也得不到相应的保障,真假信息真伪并存,所以更加迫切的需要对信息的准确性提出相应的监管,提高信息查询准确率和完整率。

5)信息处理的标准性、兼容性的需求。互联网是1个多维度,无序分散型的互联结构,网络上的信息资源常常处于混杂,凌乱的分布。信息资源系统利用信息处理的标准化和兼容化要求对能够利用的信息进行采集,整理,传输,实现了统一的数据格式[4]。

2高校科技信息资源管理存在的问题

信息资源管理包括数据资源管理和信息处理管理2方面。其中数据资源管理指的是对数据的控制,信息处理管理则是管理人员在一定条件下如何获取和处理信息,且强调企业信息资源的重要性。而高校由于技术不够完善、部门沟通不够及时等原因导致在科技信息资源管理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其主要的问题有:

1)信息资源搜索质量有待提高。高校图书馆大多使用商用网络资源目录和搜索引擎组织信息,科技信息资源分类组织体系不够完善,缺乏统一、规范的标引方式,使得用户在利用这些工具获取的信息缺乏严密的科学性和逻辑性,杂乱无章。互联网给予了社会公众自由发表言论和信息的权利,由于网络中缺乏统一的管理机构,导致即便采用相同的组织方式对科技信息资源进行组织与管理,其信息描述也会存在具有差异性的表达方式,这为科技信息资源的管理设置了障碍。高校科技信息资源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之一是通过搜索引擎得到的信息质量有待提高。利用引擎进行搜索时,出现的重复内容、虚假信息,主要是由于信息标引过程缺乏人为的引导与规范造成的[5]。同时许多搜索引擎覆盖信息资源范围有限,导致用户得到的信息也不够全面。

2)信息资源更新速度不及时。由于部分高校对科技信息资源管理问题的忽视,致使缺乏对专业网站管理人员的引进,因此不能及时有效的对校内各院系教师、学生信息的动态分析与调整,信息滞后,难以满足师生的需求。高校组织结构复杂,涉及部门繁多,各部门之间缺少互动交流,以及缺乏全面、系统、长期的网络资源建设规划是导致我国高校科技信息资源严重滞后的原因。

3)信息资源管理效率低。高校内部各职能部分及学院之间缺乏沟通和信息交流,各部门之间的信息不能及时共享,导致出现部分信息的重复统计等不必要的麻烦,增添多余的劳动量,效率低下且容易产生纰漏。而信息资源管理的效率低下会直接影响学校管理工作的正常运行,不利于高校师生对信息资源的利用与优化。

4)信息资源共享程度低。有效的组织与开发是实现高效的科技信息资源的重要手段。由于高校内部各部门及学院缺乏彼此之间的信息资源共享机制,校内自动化办公系统一定程度上未被深入、全面、有效的开发,致使大量科技信息资源得不到有效的综合和优化,信息资源闲置浪费,信息共享互通程度低,共享效果不佳。

5)信息资源管理缺乏高级专门管理人才。实现信息资源有效的挖掘、识别、更新、保护对高校管理人员相关方面的综合素质要求较高。网络环境下,管理人员要熟练掌握并能灵活运用先进技术,对已有的资源进行深入挖掘、开发,以更全面、深层次的信息资源博得用户的满意。然而目前我国许多高校普遍存在着,单方面技术运用能力较高,但综合能力有待提高,导致我国高校科技信息资源管理技术水平不发达。

6)信息资源管理的安全问题。网络的开放性使得科技信息资源在网络上实施共享[6]。目前网络上不断发生的信息泄露现象,使得部分人将网络归为不可行的交流方式。在信息资源的使用过程中,可能会受到外来因素的攻击,使得高校科技信息资源的安全也受到了威胁。高校的信息资源管理是通过内部管理人员对资源的控制实现的,当这些资源受到外来攻击时,可能会产生信息丢失、篡改等问题,给学校管理方面增添了一定的困难。

3高校科技信息资源管理机制的构建

机制是指系统内各子系统、各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形式及其运动原理和内在的、本质的工作方式。高校科技信息资源管理主要是管理过程各环节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去获取、存储、维护、共享各种科技信息资源,实质上是对科技信息资源建设与整合,传递服务,吸收利用的过程。在本文中高校科技信息资源管理机制是指高校科技信息资源管理内的各个部门、机构进行协调和组织,使之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实现对科技信息资源的优化整合、对之进行有效管理,为师生及高校外部提供及时有效的信息服务,尽量充分的满足信息需求,使高校科技信息资源发挥它该有的效用。高校科技信息资源管理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涉及多个部门和管理环节,而信息的集成不仅是形式上的信息汇总,更多的要体现聚合协同原理。因此高校科技信息资源管理系统是由具有关联的各子系统构成的复杂系统,具有自己的输入输出内容,有一定的控制机制与反馈机制以及内部相互作用、相互融通的管理机制。本文从信息的资源建设、内部培训、主体协调和外部对接角度构建了高校科技信息资源管理机制。

1)信息资源建设。做好信息资源的开发与优化组合。在现代信息环境中,信息技术已逐步占据制高点,信息资源管理人员也逐步加深了相关内容的研究,致力于研究成果向信息技术的转化,通过转化来的信息技术解决具体的信息资源的采集、组织、检索等工作。科技信息组织模式都存在相应的优势与劣势,如数据库组织方式是指以合理的方式将具有联系的数据组合存放于计算机存储设备上,通过关键词及其组合查询就可以找到所需信息线索,并链接到相应的网络信息资源。它可以高速处理大量结构化数据,对查询结果集的规模作出相应调整,从而减轻网络数据传输的负载。但因为缺乏数据之间的知识关联能力,在处理非结构信息时,难度较大。又如超媒体组织方式,通过超文本与多媒体结合的方式,对网络信息资源进行组织并加以利用。它以超文本的方式将文字、音频、视频等多媒体信息以与人们跳跃性思维习惯相吻合的非线性方式组织起来,人们避免了使用复杂的检索语言而是通过浏览的方式搜索所需信息,不再受信息组织与媒体类型的限制,以链接浏览的方式进行搜索。但会出现因超媒体网络过于庞大而导致的历史浏览记录难以保存和准确定位耗时较长的问题[7]。显而易见,网络信息资源能够得到充分利用需要多种信息组织模式共同运用。而数字图书馆模式通过网络共享实施,融合了各种信息组织方式,提供跨库、高效的信息服务。在高校网络信息资源管理活动中,数字图书馆技术应作广泛应用,它是实现资源技术共享,节约成本,加快系统反应速度,提高工作质量和提升服务水平的重要手段和技术保证。

2)主体协调。协调各部门网络信息资源管理,提高效率。归纳高校各部门中网络信息资源的内外部特征,调动领导组织协调能力,深彼此之间的沟通、交流,有效改善、调整存在于各部门中的网络信息资源的无序状态,使其恢复正常。高校有必要建立专门的网络信息资源管理机构,来规划和协调高校网络信息资源建设和管理工作[8],加强与规范高校网络信息资源组织与建设,提高工作效率。3)外部对接。高校内外部信息交流,实现资源共享。高校信息资源管理亟待解决的问题是,要在校内各部门之间建立沟通渠道,及时共享信息与资源,协调发展,有效地利用资源避免不必要的开销。高校引进数字资源是1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因为其费用成本较高,运作复杂且涉及管理、应用、维护等诸多问题。因此,在引进数字资源之前需要做好规划,这样才能根据环境变化,及时有效的调整的发展政策与工作重组,使之与环境动态匹配,更好的实现数字资源的管理。高校之间也可以加以合作,通过信誉、预期目标等方向甄别选择,实行联合利用资源,实现多家高校信息资源共同建设,完善资源共享机制。4)内部人员培训。高校内部科技人员的培训包括技术培训、应用培训以及安全管理培训3项。信息资源管理人员通过对网络信息资源的选取、整理、控制来实现管理。信息资源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与能力,对用户信息需求的满足程度与满足形式起到关键作用[9]。对于信息资源本质的了解程度、信息资源交流过程的熟悉度、各种使用的信息技术的掌握程度,是衡量1个信息资源管理人员素质高低的标准。作为信息资源管理的主体,信息资源管理主体只有熟练掌握并能够灵活运用管理理论、消费者心理学、社会学理论等相关理论与知识,才能更好的提供服务,满足用户的需要。管理人员对网络信息资源进行整合,分类梳理,向用户提供所需信息资源,并对整个流程进行监督、控制与维护。管理人员的素质与能力、专业化水平决定了高校网络信息资源管理效率的高低。因此,建设网络信息资源重点要从管理人员素质抓起。要加强对相关人员的教育与培训,请专业人士进行讲座与指导,不断提升管理人员的专业能力。此外,还可以完善人才引进机制,吸引具有较高专业水平的管理者,充分发挥其领导协调能力。高校科技信息资源通常都建立1个统一的门户网站,从1个入口可以获得所有相关信息,确保网络信息资源更新速度。为确保教师与学生能够获得有效、准确的信息资源,就要求网络信息资源做到实时的更新。所以高校需要以全面有效地方式,对网络的信息资源进行梳理整合,拓宽信息资源的广度,挖掘资源内容的深度,通过实时的动态匹配,使得信息资源能够完整可靠的呈现给教师和学生,能够更时效、便捷地帮助与服务师生,满足他们的需求。在进行高校网络信息资源管理时,应对信息资源的安全问题重视起来。在网络错综复杂的信息传递过程中,也充斥着各式各样的攻击,这些都会威胁到高校自身的信息资源安全。因此,考虑信息资源的安全问题,不被攻击,是网络资源管理中十分重要的。首先,要加强对高校网络信息资源安全管理制度的建设,培养管理人才,设立安全管理机构;其次,应培养全校师生的信息安全意识,避免或者减少外来攻击的侵害;最后,对于管理软件的使用要选择较为稳定、先进的软件设备,定期对网络安全进行检测,实行实时监控,对信息资源以及网络设备进行控制和保护,以此确保网络信息资源使用的安全性[10]。

作者:李庆华韩滨蔚单位:哈尔滨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参考文献:

[1]李国强,刘晓峰.科技信息资源整合的模式和应对机制探讨[J].科技传播,2010(Z1):1-3.

[2]王婉.基于知识供应链理论的科技信息资源整合模式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2008:15-17.

[3]热克比•依米提.信息资源管理与企业信息化[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10):57-58.

[4]吴宇.科研教育领域信息资源管理研究[D].成都:西南交通大学,2015:8-13.

[5]丁群,蔡松江,陈燕翔,等.现代动态网站开发与技术浅析[J].价值工程,2014(32):249-250.

[6]庞恩旭.复合图书馆文献采访与信息资源建设及其整合的研究[J].现代情报,2005(4):100-104.

[7]杨琼.网络信息资源管理[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信息与管理工程版),2010(4):602-605.

[8]肖红.高校网络信息资源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才智,2010(31):234-235.

信息资源分析篇8

[关键词]物流管理信息资源综合运用方法

商品经济除了是一个“价值时代”外,也是一个“信息时代”。简言之,商品经济的竞争实质上就是企业掌握信息能力的比拼。具备足够的信息能力则会给企业创造出更多的经济效益。针对“物流管理运用信息资源”这一课题展开研究有着现实的指导意义。

一、信息资源,被企业忽略的“财富”

很多物流企业在制定经营策略时把中心放在了“市场”上,一切经营计划都跟着市场走。这种观念则导致了企业内部的多类信息资源没有得到充分运用,不可估量的企业财富被领导人员“忽略”。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1.人才信息。不管是哪一种行业,人才永远都是企业发展的灵魂。缺少了人才作为支撑,整个行业将会变得淡然无色。物流企业在招聘人才时,仅仅把其放在应聘的岗位上,而没有关注职员的其它才能,如:有的职员会包装,也会搞运输等,这类信息没有及时掌握。

2.环境信息。“注重管理,忽略关心”这似乎是所有物流从业者的感叹,但也反映了企业在管理过程中缺少“人性化”。管理阶层一味地追求“高效率、高收益”,但对于职员们的工作环境却不屑一顾,没有及时了解工作环境信息,影响了整个团队工作的积极性。

3.工作信息。该资源被忽略给企业管理带来的影响是巨大的,因为工作信息是针对“管理者”的某种资源形式。管理领导对“该管什么?怎么去管?安排谁管?”等信息掌握不充分,必将造成物流管理出现混乱的局面,对于企业创造更多的经济财富显然是一个很大的阻碍。

4.理论信息。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市场经济运行于马克思经济学时密切相关的。物流管理中没有注意到经济学理论的指导意义,而盲目地制定经营计划,使得物流企业管理“无章可循”。在竞争日趋激烈的社会背景下,缺少理论信息对于企业将是极为致命的打击。

二、优化配置,走上行业发展“前程”

著名社会经济学家吴敬琏对我国物流行业研究颇深,其在综合了我国社会主义国情以及物流行业特色后得出:“中国物流行业的发展必须要加快信息资源的优化配置,这样才能跟得上经济全球化步伐。”从目前看来,资源优化配置对行业发展有着强烈的“助推效应”。

1.运用资源。对于物流企业现在具备的信息资源,领导者必须要充分运用。把每种有用的信息都放在适当的位置上以促进其经济价值的发挥。如:根据市场信息制定战略计划,结合人才信息制定培养计划,参考业务信息变动价格大小等,为企业创造丰厚的利润。

2.挖掘资源。有的信息并非表面观察则能体现到其自身商业价值的,在物流企业内部也有不少“潜在”的信息资源。如:运输、包装等环节,我们可以挖掘到优化运输、包装方式的信息,从实践操作中捕捉相关的信息资料供给企业参考,以对自己的经营方案加以调整。

3.创造资源。“市场”是所有行业实施经营计划的参照物,只要市场上出现一点变动都会给企业带来许多不同的信息资源。企业不仅要会运用自己的资源,还要会为自己创造出更广阔的“信息库”,及时收集市场上的行情,同行企业的经营状况等,可以为企业应对竞争带来帮助。

4.引进资源。常言道:“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早期物流管理中的资源优化配置仅局限于企业内部,在现念中则倡导学会引起外在的资源,对其进行调整后在自身内部发挥出良好的经济作用。如:物流企业可通过交流合作,实现不同企业的优劣互补,满足自身发展需要。

三、改善流程,规范当代物流“秩序”

把企业各项不同的信息资源充分运用起来,对于物流管理的积极作用是显而易见的。当企业真正掌握了多方面的信息之后,我们在将信息资源融合于物流管理中时,应该对物流业的“管理流程”加以完善优化,提高管理运作的效率。

1.规范活动。“规范性”是现在物流管理需高度重视的准则之一,在对内部管理流程优化调整时,我们需对企业的物流活动加以严格控制。运送、上货、签收等过程中都应该对操作流程调整,保证每个流程发挥应有作用。

2.分配任务。每个物流企业结构都是由不同的部门组成,在物流运作过程中需要进行合理的“任务分配”,让各个部门的作用完全发挥是减轻物流管理负担的策略,也是促进物流操作流程有条不紊运行的前提。

3.调整方式。面对市场上出现的“非法竞争、随意经营”等问题时,物流管理必须端正自己的立场,根据自己的发展需要来制定战略方案,及时改变自己的经营方式,以适应市场变动的需要。

4.缓解资金。当物流企业管理开始重视运作流程后,其必须要考虑的是选择运行流程带来的资金消耗问题。若资金投入过多,则表明这种模式是不可行的。因而,注重资金压力的缓解也是规范流程的必需内容。

结论

物流管理综合策略的指定需要企业深刻反思自己的运行机制,对当前管理存在的不足之处加以总结。“信息资源”是物流企业需要重点研究的问题,其可以让企业挖掘到更多具备商业价值的信息,为带来前所未有的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林仁宝:谈知识资源时物流管理中的重点问题[J].财经周刊,2007,20(10):22-24

[2]文:上海物流企业管理现状调查分析的结果[J].社会调查,2009,11(7):31-32

信息资源分析篇9

关键词:云计算;信息资源;共享管理

引言:当前,随着云计算技术的不断快速发展与成熟,云计算已经逐渐地走进了人们的日常生活中,而且在各个领域中广受好评。究其原因,在于云计算技术具备众多技术无法企及的一些特征与优势。本文中概述了云计算技术的有关理论知识,且重点讨论了云计算技术与信息资源共享管理的有机结合策略,进而给信息资源共享管理程度带来有效的提高。

一、信息资源共享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共享程度低。由于每个行业与系统存在显著的差异

性,且我国也并未出台有关的规章制度来具体解释资源共享水平的相关标准,导致信息资源共享问题并没有引起人们的足够重视。有些企业的部门间也因为并不存在录属关系,没有交集地方,使得部门之间在信息资源共享的问题上并未形成一种平稳、健康的合作体制,再加上部门之间并不存在有效地沟通,导致很多部门的资源建设有着明显的重复性。

即便有些部门及行业系统已经创设了信息资源系统,形成了信息资源共享。但仍然因为各个业务以及各个部门间的信息系统建设都不统一,而造成共享障碍。这重点可以体现在,双方的建设的进度不同,采取的建设技术及标准不一致。究其原因,在于其基本是按照自身的需求而建设的信息资源,要实现信息资源共享仍有很大空间。

(二)信息化差异大。随着我国信息化建设进程不断加快以及各个产业的快速发展,数字信息资源的整体建设可以说已获得了一定成绩。然而,行业、产业、业务之间差异性的客观存在,就无可避免的出现信息差异,即出现了“信息鸿沟”。当前,这一道鸿沟仍然并未获得有效解决,且正在不断的加大,已然变为阻碍人们视线信息资源共享的重大阻滞因素。整体来说,现如今,我国无论是什么行业中的每个部门,其所展开的信息化建设都是封闭。所以,信息产品也就有着相对的技术差异与困难,很多部门都是根据自身的实际需求所实施的信息资源建设,因而需求之间也都必然存在差距[1]。

二、应用云技术加强信息资源共享的措施

(一)保证接口的一致性。毋庸讳言,当前我国的云计算的整体发展仍然处于起步阶段,我国的相关部门依然还在研究制定有关的法律法规以及政策标准。相对来说,正是因为在建设、数据安全、服务质量这三个层面匮乏一致性的标准,也就进一步制约了云计算的整体发展与普及。这样一来,势必会影响了信息资源实现整合、共享以及云计算服务。因此,无论是云共享、亦或是云计算,都一定要创设统一的接口及技术标准,再利用该接口实现共享资源。值得注意的是,无论是云计算还是云共享,其需要的资金也必须要有明确的配置制度。

(二)建立管理中心,明确共享规则。要达到资源信息云共享,还可建设与之相契合的部门来展开云资源信息共享的专项管理。换言之,建立的这一管理中心能够具体的协调有关部门、产业于,利用部门之间的协调来完成信息资源的共享程度。当然,一旦成立了管理中心就必须要制定一个云共享的规则。这个共享规则必须要涵盖几个层面:第一,云资源的效益人员怎样保护利益,每个投资系统间的利益怎样进行安排;第二,信息资源共享阶段,出现权限设定和出现冲突的协调规则,云计算的付费规则。第三,云计算管理中心的一个决定性权只便是设计云共享的规范的技术标准,一齐制定一致的数据资源接口,消灭互联网共享的阻碍[2]。

(三)以公共资源为起点。首先,政府相关部门需要把能够公开的信息资源实施共享,自目前的信息资源的共享状况而言,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等所操控的信息资源已经超过百分之八十。例如,公安、气象、交通等信息。倘若,人们可以把这些信息资源共享,在一定程度上会让这一种类的经济主体得以自由。进而,对信息产品实施再设计、研制,以及业务销售,创造出巨大的社会价值与经济价值。所以,政府先行、公共信息资源优先共享就成为其最重要的突破口。

三、结语

综上所述,信息资源共享是在云计算背景下的信息产品,其力求在更加自由的云环境中,实现共享云资源,进而给更加广大的用户给予更丰富的信息服务,为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提出贡献。尽管现阶段我国的云计算技术要实现信息资源共享的目标仍然不太成熟,但只要积极都思考,研究出最为贴近于事实的构想,通过云计算高效的运算处理能力,在今后必然会实现信息资源共享的高效管理。

参考文献:

信息资源分析篇10

一、档案信息资源服务机制建立的意义

档案普遍依托于纸质、光盘、磁带、缩微胶卷等具体有形的载体,以及部分数字化档案,因此在利用服务上具有直接性的特点。然而利用者对于这些档案的利用方式却因纸质、磁带、光盘、缩微胶卷档案的载体不同而有所区别。例如缩微档案须借助专有缩微设备进行阅读,声像档案须借助媒体播放设备才能阅读。由此也形成了将不同载体的档案分别保存在不同保管库房和查阅室内的局面。在计算机和网络已经非常普及的情况下,我们完全可以考虑将相同主题内容、不同载体的档案经过数字化后集成到一个数据库之中,在统一界面的服务平台上进行利用。

具体方法上可运用磁盘阵列镜像的方式,将馆藏实有档案信息数据集成在一个统一的数据资源库中,通过信息检索引擎、智能模糊搜索技术在各异构数据之间实现统一检索,并将检索结果快速反馈给用户,充分体现集成的资源优势。馆藏实有档案信息资源集成的好处包括:

1.有利于分类归属管理和形成规模效应。馆藏档案按照全宗归属进行集有利于建立多个信息子系统,成也有利于数据扩充和形成规模效应。

2.有利于信息服务质量的提高。馆藏实有档案实行集成服务之后,原来负责对其管理的档案专业人员能够进一步掌握服务动态,为前台服务人员提供更加有针对性的信息导航、资料检索和参考咨询等服务。

3.有利于档案信息化建设水平的提高。馆藏实有档案的集成有赖于档案信息化作为基础,这势必会带动档案信息化建设水平的进一步提高。

二、档案信息资源服务机制建立的方法

如今的档案馆早已不再是往日单纯的档案集中保管地,而努力将自身打造成为满足现代用户大范围、深层次、个性化需求的信息服务中心。档案信息服务必须建立在现代信息和网络技术支持的基础之上,而信息和网络技术的开发完善通常取决于用户的实际需求。我们必须考虑如何在开放类档案信息集成服务的过程中综合利用各种技术手段提高服务效率和质量。

当前,与档案信息集成服务密切相关的信息化技术主要有:数字化技术、web数据库技术、缩微扫描技术、信息检索技术、信息推送技术、网站开发与维护技术、信息安全技术、多媒体技术等许多方面。而其中最主要运用到的包括:

1.信息检索技术,为利用者提供检索界面和查阅系统,利用者可根据需要自行检索所需文献。通过人工智能软件或后台软件,可以完成自动或半自动的信息服务。

2.信息推送技术,根据用户对信息的个性化需求,有针对性地把用户所需的信息主动推送到用户眼前。将被动等待用户搜索转变有目的地主动推送,这不仅增强了用户体验,还通过减少无序访问降低系统负载。

3.web数据库交互技术,通过信息网络在前台服务界面和后台数据库之间实现实时访问、动态交互。

在实际运用中可考虑综合利用上述技术,尽可能地对各种所需的档案信息资源和服务平台实施集成,着重具有相同技术属性的信息资源与服务平台。如采用web数据库技术的开放类档案信息,用检索技术实施档案跨库检索查阅,在超文本技术下完成信息浏览导航,使用网络互动交流技术进行实时咨询和服务。同时再将上述不同技术基础的应用服务模块化,并通过网络加以整合,使其既可继续完成原有的服务功能,又能融合在一个新系统内发挥更强大的作用。而用户可在一个服务界面上随时切换到信息检索、信息阅览、信息导航、实时咨询等不同的服务平台,从而形成以服务功能模块为要素的档案信息服务体系,从整体上达到综合、集成和便捷的服务效果。

三、档案信息服务机制建设的保障

档案信息服务同其他服务工作一样,离不开组织和人员的支撑和保障。档案主管部门和档案工作人员共同扮演了档案信息服务中的核心角色。为了对应档案信息服务的集成性要求,档案主管部门和档案工作人员也应通过协调合作等方式进行。

1.组织机构的保障

长期以来,档案的接受征集、档案保管、整理编目、开发编研、信息服务等环节各自隔离,客观上造成了管理力量的分散。而档案信息服务机构多以开发利用自有馆藏资源为主,和外部信息服务机构如图书馆、企业档案馆之间的交流较少。这种情况容易造成档案信息服务机构和其他信息服务机构之间虽各有优势,但不能整合起来满足用户多方面的需求。档案信息便捷化服务机制必然要面对用户的多样化主体需求、便捷性操作需求与海量信息数据、繁复的后台处理程序之间互相矛盾的情况,因此必须高效迅速的处理各个信息流程环节,可以通过集成相似的服务功能和相关的工作步骤来提高信息处理与反馈的速度。因此档案信息服务系统内各部门、各档案信息机构之间都应打破独立各自封闭管理体系,加强沟通、合作}与融合,共同完成从档案信息资源的收集、加工、开发到最终服务的一系列步骤。

2.人员的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