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产品设计调研方法十篇产品设计调研方法十篇

产品设计调研方法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7:32:14

产品设计调研方法篇1

市场经济环境下,产品及包装设计追求实用价值、精神价值和经济价值的完美结合[1]。作为产品及包装概念设计的参考依据,产品调研扮演着重要的作用,它体现了产品与诸多系统之间的现状、发展以及相互关系,从而设计出高适应性的产品。产品设计调研中有大量情感数据,难以转化为准确而有说服力的数据,使在此基础之上确定的设计定位有所偏颇,影响设计的最终效果。在产品调研过程中,信息的获取与处理严谨度的缺乏,将对调研结果的可靠度产生较大的影响,从而直接导致设计的产品不能够真正融入市场获得效益。如何借用统计学方法助力产品调研分析,需要仔细而深入的思考。

 

1产品调研概述

 

产品系统设计是从工业设计的美学原则出发,研究产品与人、社会、自然之间的关系。以科学的方法,定性定量地对美学六原则——安全、舒适、可持续性、文化认知、实用、经济、美观进行分析。产品系统设计分为四个部分:产品概念设计、产品造型设计、产品工艺设计和产品商品化设计(如图)。

 

产品调研是产品系统设计中概念形成的重要途径。产品系统设计是现代工业设计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工业设计与其他学科相互渗透、融合、吸纳而成的新的分支,亦是工业设计师、工程师和市场销售人员协同完成的系统工作。(基于产品系统设计理论的文化衍生产品开发设计过程研究)[2]产品的前期调研和定位,为产品方案设计提供全面的参考依据和指导。

 

产品调研过程中,存在大量的信息和数据。产品调研分为六大调研:产品市场调研、用户调研、技术调研、人机调研、造型规律调研以及法律法规调研[3]。针对产品在这六个方面现状,对大量的信息和数据,进行梳理和分析,得出具有引导性的产品现状及发展趋势。在调研的过程中,调研的对象有所不同,有数据,有图片,有群体心理等,在分析所得资料时,要寻找不同的途径对此进行处理和分析。

 

2产品调研与统计学

 

统计学是收集、处理、分析、解释数据并从数据中得出结论的科学[4]。统计学既是数据的记录、整理,也是对数据的分析,更有对未来的预测[5]。从数据中推理得道理,是统计学的魅力所在。数据是数值,是数字,也可以是文字、图像、声音等。

 

数据分析分为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定量分析是对事物“量”的分析,通过对数据的搜集和分析,发现事物某个现象的规律,具有较高的可靠度和说服力。定性分析是对事物“质”的分析,通过人的常识、经验、感觉等主观因素发现隐藏在现象下的规律及原因,具有抓住本质的深刻性和高效性[6]。

 

在产品调研需要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并重,二者相辅相成,互为补充。在产品调研的过程中,需要充分发挥定量分析的可靠度以及定性分析的深刻度。统计学的介入,为产品调研的数据分析提供了科学的依据和方法,让产品调研所得的信息更为科学、可靠,从而更好地指导产品概念设计。

 

统计学针对不同的研究对象,其统计方法也较为庞杂。在众多统计学方法中,较常用的有:大量观察法、统计分组法、综合指标法、统计模型法、统计推断法等。这些方法在产品调研统计的各个阶段有不同的作用,结合实际情况,指导产品调研阶段统计的进行和方法选择。

 

3统计学方法在产品调研阶段的应用

 

(1)产品调研数据收集。产品调研数据来自众多方面,数据形式亦多种多样。在产品调研过程中,调查方法的合理选择能直接提高信息获取的效率和可靠度。数据收集方法有以下几种:调查法、观察法、实验法、文献检索法、网络信息收集等。通过数据收集获得图片、文字、问卷、实验、语音、模型、测绘数据等(如表1)。产品系统设计中,产品调研的六大部分根据获取信息的内容,适用不同的信息收集方法(表2)。

 

(2)产品调研数据处理。在上述数据中,实验数据、模型数据、测绘数据为定量数值。而图片数据、文字数据、问卷数据、语音数据需要进行数据提炼,将统计所需数据从所获数据中提炼出,将定量数据和定性数据区分开,而后根据其调查主体进行整理归纳。定性数据转换时,需将数据转换为更易于统计处理的有特定意义的数值。数据处理的基本方法有:列表法、作图法、逐差法、最小二乘法等。由于产品调研数据不同于实验数据,前两种方法更为高效。将所得数据分类,分为直接数据、属性数据、行为数据、主观数据及图片数据。①直接数据。对于直接数据,在数据处理阶段需对其归纳、整理,以建表等方式让数据可取可用。②属性数据。表现属性的数据可以用“1”和“0”的代码,或是其他符号表现其属性归类,以统计特定符号出现的频数、频率等,来表现其内在关联。③行为数据。表现行为的数据则是根据行为数据采集时的关注点体现。如运用频率、角度、时间、步骤等方面的数值来对行为数据进行表述;④主观评价。表现主观数据时运用模糊数据分析法,对主观数据运用评分评价体系进行评价。⑤图片数据。将图片按照特定的关键词在平面空间内,进行有距离亲疏的排布,以便于寻找规律。当参考对象为单一量时,采用树形图的方式归纳图片。如以时间为轴,将产品依据设计时间的先后,将产品整理归纳。若参考对象为两个,则使用切片图的方式归纳图片。通过将图片归类,即对产品外观的归类,可以更直观地展示同类别、同区域产品的同类性。

 

(3)产品调研数据分析。在产品系统的产品调研中,数据的收集和处理有三个目的:①获取可以直接使用的数据信息;②获取最佳值;③获取趋势预估。产品技术调研及产品行业规范调研中所获得的信息多为直接可以使用的数据信息。根据逻辑关系,将信息经以整合、加工,即可获得所需数据分析结论。产品人机关系调研中获得的数据分析的目的为获取最佳值的信息分析。根据数据的重要性和先后顺序性,对数据进行区分,根据实验情况获得适合数据区间,经各个方面数据协调选取合适数值,进行再实验,以确保数据的合理性。产品市场调研、用户调研及产品造型规律调研是以趋势预估为主要目的的数据分析,应用统计学方法中的时间预列预测的方法。时间序列的成分有:趋势、季节变动、循环波动和不规波动。由于产品调研的趋势是在一段较长时期内呈现出来的持续变动,呈现的是一定的趋势。在趋势分析中,相关数据处理软件(SpSS,excel等)的应用至关重要,运用统计学方法中的相关函数,获得数据在今后的发展趋势。抓住群体特征,剔除样本中的跳脱个体,研究产品发展中的转折与机遇。

 

(4)产品调研数据解释。统计学提供的是一种归纳推理的方法,归纳推理有其不确定性,存在一定的争议性。在对产品调研做出易于理解的统计结论时,也需要注意表达的准确性,从而得出更为合理的调研结论。因此,在产品调研后的产定位中,要充分利用数据所获得的信息,严谨、准确地表达产品设计的定位和设计方向。

 

结语

 

统计学方法在产品及包装设计中所用之处还很多,发挥着各种不同的作用。统计学是个庞杂的学科,在不同使用环境需要做不同方式的修正。故而对产品系统设计中的统计学方法进行更为细致的分类和方法设计是有难度的,故其具体分析方法还有待根据实际情况细化和深入。前期产品调研中的数据分析多以现状分析、未来发展趋势的分析。在造型设计、工艺设计、商品化设计中的统计学则更多是对数据的评价和反馈分析,统计学方法在此三部分的应用方法还有待思考和实践。

产品设计调研方法篇2

关键词:质的分析;产品设计;用户

1产品设计研究中的质的研究的重要意义

在产品设计研究当中,主要也是以设计师个人作为研究的工具,通过设计师对资料的搜集和整理,然后得出结论,根据结论进行产品设计。

目前的产品设计中,对产品于用户之间的人机交互非常的重视。其实,简单的来看是用户与产品之间的交互,实际上是用户与设计师之间的“对话”。设计师和用户很少直接的接触,因此只有通过产品这个媒介来进行沟通。设计师的设计创意通过产品呈现,而用户对设计师的创意是否满意,通过其是否购买产品和对已经购买的产品的评价来体现。因此,设计师和用户之前的相互沟通和理解非常的重要。

如何为其搭建起相互沟通的桥梁呢?最简单的办法是直接对话。设计师与用户直接面对面的沟通,通过交谈和共同探讨设计,共同出谋划策。但设计师与用户所站的立场不同,专业背景不同,不是每一个用户都能很好的向设计师说清自己的诉求,也不是所有的用户都能准确的表达自己的想法。因此,这种对话需要借鉴一些模式和技巧。例如,焦点小组、用户访谈、卡片测试、情景测试、任务测试、角色扮演等等。

“真、善、美”(真:满足需求、解决问题,善:在解决问题的基础上让尽可能多的人产生满足感和愉悦感,美:产品的外观漂亮吸引人。www.133229.Com)是产品设计所追求的最高境界。通过设计师的专业的培训和个人经验,产品要实现“美”这个境界不是很难。在美的基础上再追求“真”,可以通过一些调查和研究,得到真实的数据来实现。但是,要真、善、美同时具备就非常的难。通过质的研究,我们可以得到真相,通过分析和解释得出最佳的解决方式,然后,根据得出的最佳解决方式设计出“美”的产品。这样,就能得到满足“真、善、美”这三个条件的产品方案了。

2产品设计研究中如何作质的研究

在产品设计中要将质的研究方法和量的研究方法相结合,主要有整体式结合与分解式结合两大类。整体式结合有三种:(1)顺序设计,也就是根据其重要性进行优先级的排序,以重要的为主导方法进行研究。(2)平行设计,两者不交叉,各自在研究不同性质的问题中使用相对合适的方法。(3)分叉设计,在过程的不同阶段使用不同的方法。分解式结合也分为三种:①混合式设计:它又可细分为4种形式:量的实验设计,质的资料搜集与分析;量的实验设计,质的资料搜集和量的统计分析;质的自然研究设计,质的资料收集和量的统计分析。质的自然研究设计,量的资料收集和量的统计分析。②整合式设计:质的研究和量的研究同时进行相互影响和制约,不断的互动。③内含型设计:将一种方法作为体框架,其细节部分运用到另外一种方法。其结合的策略可分为:顺序性解释、顺序性探究、顺序性转换、并行三角互证、并行嵌套、并行转换。

产品设计中,整体式结合中的顺序设计、分叉设计,分解式结合中的混合式设计、内涵式设计运用非常多,且很适用。

用户体验设计时,最常用的是以质的研究作为主题的框架,辅以量的研究对其细节进行验证。一般来说,自然研究和资料的收集采用的是质的研究方法,数据统计分析采用的是量的研究方法。

用质的方法做行动研究对用户体验的设计非常有效。行动研究可以由用户体验专员来做,也可以邀请用户和其他行业的研究者一起参与。邀请的外来参与者相当与媒介,帮助研究专员确认和定义研究的问题,对分析和解决问题提供参考,并将知识公开化。例如:在用户研究的初期,对用户的生活形态进行调查。可以先采用质的研究方法,对调查人群的生活方式进行定位,通过调查明确其对生活的需求,确定未来产品发展的方向和应当具备的一些功能和外观的特征。然后,在整个后期的分析过程中,以这些质的分析为基础,讲调研的数据进行整理,排列其重要性和优先的次序。在产品概念设计的时候,仍然以质的研究为主,只是在可用性测试的时候验证产品的可用性时,才以量的分析判断产品的可用性问题。

参考文献

[1][美]maxwell,j.a著.朱光明译.质的研究设计,一种互动的取向[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7.

[2]郑建启,胡飞.艺术设计方法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

产品设计调研方法篇3

关键词:目标导向型设计;人物角色;交互设计

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数字产品已经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密不可分,同时数字产品的设计也不再局限于产品的形式和功能,而是将注意力集中到更为复杂的用户行为上。世界交互设计领域知名专家艾伦・库伯(alanCooper)提出了目标导向设计的方法,它以用户为中心,充分地发掘并满足用户的目标和动机。目标不同于任务或者行动,它是所期望的最终情况,任务和行动只是有助于达到目标的中间步骤。因此为了帮助设计人员充分理解用户的需求和动机,“用户角色”被引入该方法中。用户角色是在人种学调查收集到的实际用户行为数据的基础上形成的综合原型。

1目标导向型设计理论

随着体验经济的迅速发展,提供个性化的产品和服务成为应对体验经济的基本方法。体验经济的个体化特征验证了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求层析理论”,唐纳德・a・诺曼在《情感化设计》一书中也提出了产品设计必须考虑的三个不同层次的认知和情感处理过程――本能、行为和反思。在目标导向设计的交互设计实践中,这三个层面的情感和认知模型分别对应着人物角色的体验目标、最终目标和人生目标。一方面,体验经济的发展推动了各行各业关注用户的体验;另一方面,用户的个性化意识增强,他们主动参与到信息服务中去,通过持续的交互体验表达内心的需求,从而获得满意的个性化服务。

1.1目标导向设计

目标导向设计是关注用户目标的一种交互设计方法。它针对用户行为进行设计,旨在处理并满足用户的目标和动机。当用户通过数字产品进行交互时,设计师除了需要注重形式和美学规则以外,更要关注合理的行为设计来实现并满足用户期望的目标。这样设计的产品的行为和形式能够支持和促进用户的行为,并帮助使用者达到用户目标。目标导向设计要求充分理解用户目标,同时基于用户目标建立用户模型用以定义用户的具体需求,然后以用户需求来指导产品的交互设计。

在数字化产品的设计中,艾伦・库伯(alanCooper)提出的目标导向设计是一种面向用户行为的交互设计方法。交互设计所要完成的目标包括可用性目标、用户体验目标。其中“用户体验”是指用户使用产品的过程中整体的感觉是否良好。用户体验的目标与可用性的目的不尽相同,后者更为客观,前者主要关心的是用户如何从自己的角度体验交互式的产品,而不是偏重于从产品的角度来评价系统有多有效。可用性的范畴比用户体验窄,它聚焦于完成任务。相反,用户体验是外观呈现、功能组合、系统性能和交互行为等因素的综合结果。总的来说,在数字产品、系统与用户交互的过程中,除了要达到可用性目标中的功能的满足外,还要具备令人愉悦、富有美感、有启发性等特点,为消费者带来更多情感上的需求满足。

同时,提高用户体验是我们的设计目标。用户体验作为新的核心竞争力运用在网络营销实践中,是技术创新形态正在发生转变的体现,以用户为中心的思想越来越受到重视。

1.2目标导向设计中用户模型的剖析

经济学家用创造出来的模型来描述市场行为,同物理学家用创造出来的模型来描述粒子行为一样,在研究用户之后创建的关于描述用户的模型,是交互设计中最重要的环节,这就是“用户模型”。

艾伦・库伯(alanCooper)创建的用户模型理论使产品模拟真实存在的用户,并通过创建典型的人物角色来代表消费产品的不同目标用户群,并且将人物角色作为开发产品过程中有效的沟通工具,让研究用户的结果和需求始终通过人物角色这个鲜活的用户原型传递给设计人员和开发人员,以确保最终的数字产品符合用户的认知心理,来引导用户对产品系统有正确的操作行为。同许多模型一样,用户模型是建立在认真观察现实生活的基础上。人物模型的主要数据来自人种学研究、情境调查或者其他类似的与实际用户和潜在用户的对话和观察的数据。开发出的一个良好的人物模型,几乎每个方面都能够在用户言行中找到依据。创建人物模型不是要创建一般性的用户,而是创建在确定范围内最具有典型性和确定性的行为模式。数字产品必须适应用户行为、态度和能力等,因此设计者要明确指定与产品相关的一组人物模型。

1.3构建目标导向型用户模型

1.3.1构建用户模型前期的用户研究

用户研究是目标导向设计的第一步,用户研究是了解用户需求的必不可少的环节,更是随后创建人物角色的重要理论依据和信息源泉。创建用户模型的前提是了解产品的目标用户群的认知心理、行为特征和情感表达。因此,构建用户模型的第一步是调研用户,以调研的真实数据和分析来提炼人物角色的每一个属性。用户研究则包含了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

(1)用户定性研究:用户定性研究能帮助我们挖掘并获得产品潜在的用户行为、态度,同时将要设计的产品中包含的功能以及使用情境的感受记录下来。研究方法主要包括用户访谈、用户观察等。用户访谈法是指研究人员通过与访谈对象的口头交流来了解用户的真实愿望、态度和动机。用户观察法指的是研究人员在用户真实的生活、工作环境中,观察用户的行为方式得来的真实数据。因此在建立实际的项目用户模型的过程中应该根据项目的需求和用户的特点来合理运用和选择定性的研究方法。

(2)用户定量研究:定量研究设计的主要方法有调查法、相关法和实验法。定量研究与定性研究是社会科学领域两种对立的研究范式,两者在研究目标、对象及方法上都存在着明显的区别。定量研究着重事物“量”的方面;定性研究着重事物“质”的方面。定量研究依据的主要是调查得到的现实资料数据,定性研究依据的则是大量历史事实和生活经验材料。在交互产品设计中我们主要是以问卷调查的方式作为主要的定量研究方法,量化用户模式的行为因素。同时问卷调查又包含结构式问卷和非结构式问卷,结构式问卷限定了用户回答问题的范围,利于后期定量分析和整理数据,非结构式的问卷没有限定用户回答问题的范围,用户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和需求进行回答,能够收集更广泛的用户意见。在具体的问卷研究工作中可以将结构式问题和非结构式问题结合起来制定问卷。基于目标导向的用户模型以人物角色为载体进行表达。人物角色可以从对产品的用户和潜在用户的访谈、观察和问卷以及观察到的模式中推导出来,然而创建人物角色的过程同样需要和前期研究一样详细的分析和创造性的综合工作。

1.3.2创建目标导向设计中用户模型的具体步骤

目标导向设计方法融合了多学科的研究方法,这种方法是能够满足用户的需求和目标的同时,又能满足技术需求的解决方案。这个过程主要分为五个阶段:用户调研、建模、需求分析、框架构建、优化。

(1)用户调研。用户调研阶段的主要任务是获得有关产品潜在用户和设计用户的定型数据,以便接下来用这些数据构建用户模型。这个阶段的工作还包括研究竞争产品,研究和分析整个行业市场和品牌战略,以及访谈产品的开发人员和产品所属领域的专家。从而最终获取用户的行为、目标和设计观点。

(2)建立模型。为了能更好地理解或更形象化地表达在调研阶段所发现的有关用户之间,用户、社会和环境之间,以及用户和我们希望设计的产品之间的一些显著特性,我们需要构建用户模型,他们在整个设计过程中代表着真实存在的人群。因此人物角色都集成了目标、态度、动机、环境、使用习惯等信息。用户角色在描述场景的设计方法里起关键作用,它能够在功能框架定义阶段用于挖掘生产产品的基本需求定义以及潜在的需求;同时,它也可以在数字产品优化阶段提供反馈。为了全面生动地构建出人物角色模型,从虚拟人物角色的姓名开始,选择合适的人物角色照片来加深对人物角色的理解。然后用一两个人格特征来精确地描述用户的特征,并综合出不同行为模式下用户群的目标。用户群目标的识别是通过观察每一人物角色的行为内容推导出来的,行为的内容包括用户动机和用户对目标导向的问题的回答等相关内容。

(3)需求定义。需求定义阶段旨在确定人物角色有哪些具体的功能性需求,他们完成目标必须访问哪些信息。这个阶段采用基于脚本提纲(scenarios)的设计方法,从人物角色使用产品的日常生活开始,描述产品与用户的接触点,到持续定义不断深化具体细节。需求定义的过程就是平衡设计时需要考虑用户需求、产品的功能需求和技术需求的过程。

(4)框架搭建。由具体的用户需求定义数据和功能性需求后,按照交互设计的原则,把它们转化成设计元素;将他们组织成设计草图和描述成具体的行为,从而得到产品的交互框架。当交互框架浮现出来,视觉设计师便开始着手创建一些视觉元素框架,同时通过设计品牌属性和整体界面结构来开发出有关版面、色彩等视觉上的总体风格。

(5)优化细节。优化阶段需要更多地关注框架阶段未完成的细节。这个阶段是使设计变为更具体的形式的阶段,各个部分的尺寸、图标,以及细化的视觉元素等是否能够充分满足用户的视觉感受。目标导向的交互设计方法以用户为中心,关注用户目标,通过调研获得产品的实际和潜在用户的定性数据,并在此基础上综合得到用户角色,然后平衡用户角色的需求和技术需求,得到产品的需求定义。最后按照交互设计的原则和模式把需求定义阶段获得的数据和用户的功能需求转变为设计元素,从而得到产品的行为分析报告,再对产品的形式和行为进行优化,这就是目标导向设计所提供的设计过程和框架。

2结语

目标导向型的交互设计中构建用户模型有助于帮助设计人员深刻理解产品的目标用户的需求,有助于将目标用户的观点和行为融入开发产品的过程中。通过前期定性和定量的用户研究和构建具体的人物角色的步骤能够构建出真实有效的人物角色模型,人物角色作为用户模型让前期大量而繁琐的用户数据变得有意义。它为后期通过人物角色来设计情景获取用户的需求,以及最终定义交互框架具有重大的意义,有助于设计师设计出与用户的知识和需求相匹配的正确产品。

参考文献:

[1]alanCooper,RobertReimann,DavidCronin.aboutFace3交互设计精髓[m].刘松涛,等,译.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3.

产品设计调研方法篇4

关键词:儿童创新产品;市场需求;调研方法

1儿童创新产品的现状分析

随着社会经济的进步,产品创新设计的发展也越来越得到人们的关注,人们从关心产品的实用功能逐渐转变为关心产品的使用体验。在众多的产品设计中,儿童产品设计作为新的设计增长点,引起了业内越来越多多关注,如何使设计更符合儿童多使用体验,怎样使产品更符合时代的要求,成为了工业设计人共同关注的问题。但目前我国对于儿童产品设计仍然处于密集性生产的初级阶段,这种现象在南方一些轻工业比较发达的省份尤为明显。由于过于追求成本的控制,有的只做简单的设计,甚至直接用国外产品的模型进行改造,设计损耗明显。因此,只能够做到密集型生产,低成本输出的恶性循环。更重要的是,儿童产品设计的用户体验差,影响产品更新换代的连续性,因此,此类问题亟待解决,同时这也是设计与生产市场的当务之急。通过市场的调查研究,及时准确的掌握儿童创新产品的市场需求和用户的真实需求,从而根据市场的真实需求进行产品的创新设计,能够更准确的把握市场方向,为进一步的儿童产品市场发展奠定基础。

2儿童创新产品的市场调研和用户分析

市场调研的方法主要有问卷法、网络调查研究法、投票法等。根据具体的情况,进行合理的选择选择。市场调查方法主要分两大类,一是按调查对象划分,有全面普查、重点调查、随机抽样、非随机抽样等,二是按调查对象所采用的具体方法来划分,有直接访问法、逐步观察法、实验法。根据不同等情况进行筛选,从而得到符合实际的调研方法。由于儿童不具备完全沟通能力,因此将调查对象设定为儿童的家长。

在问卷设计阶段,我们将儿童进行简单的划分。以儿童趣味牙刷为例,我们将儿童划分为以下四种类型:无刷牙障碍类型、刷牙障碍类型、部分刷牙障碍类型,以及刷牙方式矫正困难型。根据以上的类型,我们分别采用了不同的问卷方式对家长进行了走访调查、问卷填写以及对儿童进行了简单对感受询问。

在调查范围内,将接受调查对儿童年龄设定为5-7岁之间,这个年龄段的儿童正是遇到此类问题的重要阶段。首先我们对无刷牙障碍类型对儿童家长进行问卷调查,共发放调查问卷51份,回收39份,问卷回收率76%。在回收的问卷中显示的结果表明,对于无刷牙障碍的儿童家长而言,儿童趣味牙刷的吸引力不大,只有6名家长愿意让他们的孩子进行体验,仅占全部人数的16.7%,但在体验产品的6名儿童全部被产品所吸引,这是一个可喜对现行。其次,我们对有刷牙障碍的儿童家长进行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37份,回收30份,回收率81.1%。结果显示对于刷牙障碍儿童的家长,儿童趣味牙刷的具有一定的吸引力,21名家长愿意让他们的孩子进行现场试验,占人数的70%,而现场体验的儿童对该产品反应强烈,尤其对音乐播放功能爱不释手。接下来我们对部分刷牙障碍类型与刷牙方式矫正困难类型对儿童进行合并处理,共发放问卷63份,回收54份,回收率85.7%。数据结果显示,此类家长对于矫正孩子刷牙习惯有着强烈的意识,对产品对了解也比前面两种类型对家长强烈。全部54名家长都愿意让他们都孩子进行实际体验。在体验过程种,孩子们的刷牙习惯得到了一定程度到矫正。在54名儿童种,有42名儿童,有意识的改变自己的刷牙习惯,比例占到77.8%。

根据以上的数据分析,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对于儿童创新产品的接受程度,是随着儿童的自身问题而逐渐显现出来的。对于自身习惯较好的儿童家长,儿童创新产品对他们的吸引力不大,但儿童对该类产品的喜爱程度远远超过产品的主要功能。而对于自身习惯不好的儿童家长,此类产品具有一定的吸引力,而他们的孩子也对产品本身有着很强的好奇心,有主动接受的意愿。通过得到的结论和反馈回来的信息,我们可以进行儿童创新产品的设计更新,从而更好的为儿童产品提供更好的用户体验。

3我国儿童创新产品的未来发展趋势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的不断进步,我国的经济正在经历逐步的转型,从传统的制造加工为主,转变为设计发明为主的新方向。我国的知识产权意识不断提升,并已经得到了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在这种背景下,我国的产品设计行业也在逐渐地发生着变化,从以往的只顾生产产品,疏于设计,甚至是直接照搬照抄国外设计的现象,逐渐转变为努力进取,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意识,独立自主进行创新设计的新气向。在众多的产品设计中,儿童创新产品设计以其需求范围广,使用率高等特点已经成为了工业产品设计的一个新的增长点。在未来的发展中,市场前景广阔。这同时也是工业产品设计中新的机遇与挑战,要坚持把握好市场的脉搏,掌握好技术发展动向,认真分析市场需求,根据需求设计出符合市场的,人们能够接受的儿童创新产品。

产品设计调研方法篇5

关键词:产品设计;研究性教学;教学模式;典型案例

一、产品设计课程的教学目的

在产品设计课程的教学中,着重培养学生通过计划和创意思考,在工业化和市场条件的限制下,提出具备合理功能与独特审美观的产品设计提案的能力[1]。因此,通过分析产品设计课程的教学内容,将教学目的归纳如下。

一是通过学习用户消费行为的基本理论和研究方法,研究产品的用户需求,取得详实、准确的用户数据并进行分析,即让学生具有设计调研的能力;二是通过大量由浅入深的设计训练,使学生正确掌握形态构成方法,并培养学生对形态的想象能力与创造性思维能力;三是通过讲授产品设计程序和方法,并选择典型产品作为学生设计实践的内容,培养学生分析设计问题及解决设计问题的能力;四是是引导学生开拓产品设计的视野,进行创新产品设计及未来提案设计的构思及实践,并提高综合设计能力;五是通过学习认识产品的系统化特征,将产品设计作为一个系统进行研究,并通过典型案例的设计实践,了解影响产品系统设计目的、手段和思维方法的综合因素,从而获得驾驭产品系统设计的能力。

二、产品设计课程的研究性教学模式

产品设计课程教学具有创新性强、实践性强、交流性强和综合性强等特性。这些特性使得产品设计教学更需要、也更适合采用具有启发性、互动性及以学生为主的人性化教学模式――研究性教学模式[2,3]。通过深入研究及教学实践,将产品设计课程的研究性教学模式归纳为:整合设计观念、横向课程体系链与纵向课程体系链相结合、设计项目引入制、设计团队制、跨学科交流制等。

整合设计观念是指教师要引导学生从宏观认识和系统分析的角度去认识设计,去研究、分析和解决产品设计问题,同时树立学生对产品设计程序和方法的系统性认识,并将其应用于产品设计课程的实践环节中。

横向课程体系链是运用全局观念,研究系列产品设计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的,不仅强调了各门课程教学内容上的良好协同与衔接,而且可以避免各门课程之间知识点的重复或漏洞。纵向课程体系链是教师安排多个设计主题,允许学生根据兴趣进行选择,并将横向课程体系链上不同课程的知识进行整合及灵活运用,以完成课程设计。

设计团队制是学生和教师共同分析、研究并完成设计课题,创建教与学、学与学的互动性教学环境。学生可以自由选择并组成设计团队,团队内学生相互协同合作,同时设计团队之间可以交流及竞争。

设计项目引入制是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尽早接触设计实践项目,而这些项目往往与客户的需求直接挂钩。通过完成设计项目,学生可以了解市场对设计的真实需求,并积累丰富的设计经验。

跨学科交流制不仅开拓了学生的设计视野,而且可以有效地整合学术资源。交流要打破学科、院系、甚至学校的界限,并鼓励与国外知名院校进行国际交流与合作。跨学科交流制与产品设计课程具有的交叉性强特点相辅相成。

三、产品设计课程典型案例分析

本文以某企业“DesignForYourself”项目的用户研究与设计为例,进行基于研究性教学的产品设计课程典型案例分析。该设计项目是某企业与全国开设产品设计专业课程的几十所高校合作开展的设计项目,总计有近2000名学生进行了参与。设计主题是为大学生群体设计笔记本电脑,项目名称也由此而来。该项目要求每3-6人组成一个设计团队,并以团队的形式参与设计。

该项目是设计项目引入制、横向课程体系链与纵向课程体系链相结合、设计团队制等教学模式综合应用到产品设计课程的一个典型教学案例。其具体要求是依据某企业规定的时间节点,在学校教师的指导下,完成设计调研、设计构思、设计方案筛选、设计方案深入等多个环节的产品设计工作,学校师生通过网络与某企业的相关设计部门进行设计交流。

根据本校学生的特点,将研究性教学模式在“DesignForYourself”项目实施中的具体流程总结为:一是设计团队可以跨越班级、年级的界限,依据团队成员自身的特点自愿进行组合,做到扬长避短、优势互补。二是团队成员需要集思广益完成设计任务,培养学生的设计合作能力。例如,低年级学生主要承担用户调研及用户研究等设计任务,并进行辅助方案设计,高年级学生主要进行具体方案的定位、构思及设计,并进行完善的效果图表现。三是运用设计调研、设计程序与方法、产品开发设计等横向课程体系链的知识体系及设计方法,系统地并层层递进性地完成设计任务。四是通过“DesignForYourself”项目企业团队组织的网络讲座和讲评平台,与企业及其他院校的师生及时交流设计调研与方案设计的相关信息,吸取企业丰富的设计经验,听取企业及同行师生的设计建议,不仅有利于该项目的顺利完成,还让学生增长了设计见识。

参考文献:

[1]简召全.工业设计方法学(第3版)[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11

[2]郭芳.工业设计专业研究性教学模式与实践方法探讨[J].美术教育研究,2012,(3):94-95.

产品设计调研方法篇6

引言

产品设计属于工业设计领域里的一门专业学科,而市场调研在产品设计流程里又是一个不可缺少的环节,它是指运用科学和系统的方法,有目的地搜集、记录、整理有关产品的市场信息和资料,了解市场现状及其发展趋势,为产品设计提供客观和正确的资料,设计出符合市场或满足消费者所需求的产品1。在很多高校教学内容中,市场调研这一部分要么被忽视,要么只是讲述一些现有的、常规与常见的调查手段,很多时候并没有真正重视市场调研环节,而市场调研如何在产品设计流程中体现它的重要性呢?

“事理学”与市场调研的关系

产品设计在很多时候被人误认为就是工业设计,而被誉为“中国工业设计之父”的柳冠中教授多次提到产品设计只是工业设计领域里的其中一门学科。无论是工业设计还是产品设计,他始终强调我们的设计应该从事物情理的角度出发来理解设计目的,而不仅仅是空谈一种设计理念和创意2。柳冠中教授所倡导的“设计事理学”,就是以“事”作为思考和研究的起点,从生活中观察、发现问题,进而分析、归纳、判断事物的本质,以此提出系统解决问题的方案,从而实现从设计“物”到设计“事”的飞跃。而这个过程实际上也就是产品设计流程中市场调研所要做足功课、收集资料的过程,只有详细分析“事”的原因,才能实现设计的目的是人而不是产品这一定理。

案例回顾与分析

2013年,首届拉共体——欧盟国家首脑会议上一款名为“Suit”的健康办公椅横空出世,这款办公椅是由中国aSiS思尚企业前后投入近5年的时间,携手北京协和医院以及清华美院共同研发的原创产品。而以清华美院的石振宇教授为首的a-one设计研发团队历时三年半才将这款椅子研发出来,“要设计,先研究”这是石教授对设计要求的一贯主张。a-one团队在调查时发现,对于以“坐”为主要工作姿态的上班族来说,他们的健康与办公椅是最为直接和密切的关系。因此,不合理的坐具设计就成为了威胁人体健康的隐形杀手,所以这把看似简单的座椅设计却包含了人类学、解剖学、力学、热力学、机械学、材料学等极为庞大而又复杂的学科知识,其设计难度可见一斑。为了收集座椅的研究资料,a-one团队首先将世界上最好的几把座椅作为主要集中剖析的目标,通过拆解它们来学习其工作原理和结构方式。其次,在人机实验研究中又进行了座椅尺度实测与人机活动研究,人体脊椎与坐姿舒适性研究等。在材料工艺研究中,他们进行了深入的实地考察,了解材料性能、生产水平和制作工艺等,并试制了几款沙发,经过一年多的努力,石振宇和他的团队终于设计出了第一款椅子。然而,虽然这把椅子造型漂亮,但是预期的“舒适”目标并没有很好的实现,所以a-one团队将之前的设计推到重来,并在接下来的设计中进行了深度“舒适”体验研究,最终成就了这把名为“Suit”的健康办公椅并走向了世界。笔者也曾接到过这样一个项目,企业要求设计一款中小学生折叠课桌椅,方便中午不回家的中小学生在课室内休息。但经过调查发现,为了让中小学生更好的休息而不影响他们正常的身体健康发育,这款折叠课桌椅在展开使用时需要考虑更多的空间摆放,而现有的课室空间不足以摆放所有学生的课桌椅。如果只是为了折叠功能而不考虑中小学生的发育健康问题去设计折叠课桌椅,那么这款设计并不是真正意义上为学生健康而设计的。

市场调查教学现状分析

很多企业在确定项目设计要求时,对“国产”设计师的不信任,一味的相信国外的设计,借鉴或山寨国外的产品,其实这并不是单纯的“崇洋”,那是因为大部分国外优秀的产品是经过详细、深入的市场调查所得出来的结果而设计的,是经历过市场和消费者考验的。而在高校教学中,对市场调查的不重视也就导致了很多产品设计经不起市场的考验,因为这些设计创意都不是消费者所需求的,只是设计师的灵光一现的想法,虽然有创意却无法被市场和消费者所接受。所以,只有经过严谨的市场调查,从人们生活中去发现问题,找到根本和正确的设计解决方案才能得到市场的认可。石振宇教授认为高校教学应该加强实实在在的设计研究的培养与教育,他说,“只有我们每做一件事都能推行一种很认真的做事态度,从教育到产业转型的问题才能从根本上实现”

结束语

产品设计调研方法篇7

关键词:物联网;交互设计;信息图形设计;产品界面设计

检索:.cn

中图分类号:G642.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8-2832(2016)07-0139-03

StudyontheteachingReformofinteractionDesignCoursesintheageoftheinternetofthings

HUanGRui(Collegeofart&Design,wuhaninstituteofDesignandSciences,wuhan430205,China)

abstract:Greatchangeshavebeenmadewhenitcomestoproductshapes,usagemeansanddesign,aswellasenterprisesprofitmodesunderthehugeimpactoftheinternetofthings.it’sforsurethatabigreformwillbemadetothedesignoftraditionalproductsandinteractiondesignduetothepursuitofperfectcustomersatisfactionandlongingofnewlifestylesofthecustomers.Undersuchabackground,thispaperismadeinthepurposeofstudyinghowtoadjusttheteachingmodeandcontentsofinteractiondesignandotherrelativecoursesofproductdesignmajor,tocultivateprofessionaltalentsinthisfieldwhomeetthedemandsofthenewmarket.

Keywords:theinternetofthings;interactiondesign;infographicsdesign;productinterfacedesign

internet:.cn

一、引言

近年来,传统实体产品设计在极简设计风潮的引领下趋同化现象明显,尤其是以手机为代表的智能化终端设备。在此背景下,产品生产企业及设计公司,纷纷将产品差异化设计的突破口放在了人机交互方式及体验的改进上。为顺应设计行业的新趋势,国内高校的设计专业相继开设了交互设计相关专业和相关课程。

此外,在物联网趋势逐渐被大众接受的基础上,产品外观及产品交互逻辑必然发生改变。为提高产品设计专业毕业生的核心竞争力,必须针对课程安排及交互设计教学内容进行改革。

二、物联网趋势下交互设计的研究及教学现状

交互设计是定义和设计人造系统行为的设计,其涵盖了系统逻辑设计、界面设计、用户体验三个方面的内容。如今,交互设计已发展成融合了设计心理学、产品设计与视觉传达设计的交叉学科,并已形成比较完整的设计方法体系。在国内以小米、魅族、阿里、腾讯为代表的互联网企业相继成立了交互设计研究团队,不过其研究深度、广度及方法相对国际水平尚存在差距。但国内的新兴移动互联网公司以移动终端平台的开发设计为载体完成了跨越式的发展,进而带动了国内交互设计行业井喷式的发展。近年来在北京、上海、广州等一线城市涌现出了大量以交互设计业务为主的设计机构,交互设计人才缺口也随之进一步扩大。

国内外企业和设计机构对于交互研究的侧重点不尽相同。国外交互设计研究的重点是“人”,用户研究集中在用户认知、用户行为、用户体验等方面,多采用讲故事、任务分析、计算机符号学、人机交互系统等方法,研究对象多见于健康、绘本、儿童、教育以及文化等领域,如数字化文本互动和视觉设计方面,以及常见的app应用设计,即数字化交互设计的典型研究对象。交互设计的进一步发展可向更多的应用领域拓展,如更多实体交互设计方面的用户研究。国外的交互设计研究领域已扩展到生活的诸多方面,如虚拟试衣、儿童教育相关的互动式读物等。

而国内交互设计则集中在移动互联网方面,其中电子商务、社交网站的用户界面和需求研究是热点,用户研究多停留于用户行为分析,常运用3D交互计算机技术等数字化手段对人的心理及行为进行模拟。国内的研究领域相对较窄,多集中于互联网层面的数字界面设计,如电子商务、社交网络、界面设计等方面。

在高校教育方面,交互设计、信息艺术设计等专业最先在国外高等院校中建立了起来,较知名的有英国皇家艺术学院、美国卡耐基梅隆大学设计学院等。我国许多高校也相继成立了交互设计相关的专业或研究方向。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在信息设计专业方向基础上建立了信息艺术设计系,并在研究生教育层面开设了新媒体艺术研究方向;南京艺术学院也在工业设计学院下开设了信息交流设计专业,并在研究生教育层面设立了产品信息设计研究方向。此外,国内很多艺术类院校也都在工业设计专业或数字媒体设计专业中开设了与交互设计相关的专业必修课程。

自我校产品设计专业开设以来,根据产品设计人才培养方案开设有信息图形设计及界面设计两门与交互设计相关的课程。但课程教学内容的侧重点一直放在公共设施空间或展示空间的信息传达及产品界面设计上,在教学模式上也一直沿用传统产品设计的教学手段。

如今,iot(internetofthings)万物互联的概念被雷军、马云、周鸿t等互联网企业巨头一次次的提及,不难发现互联网的发展正由移动互联网向物联网方向转型。借由传感器技术及智能识别技术的发展,人机交互的概念被进一步扩展。未来的信息交换及通讯,不仅仅只停留在人与产品的交互层面,而且要让产品与产品之间也能够自主完成交互。因此研究产品设计中的用户体验变得更为复杂。用户体验设计从处理好产品工作原理与系统表象的关系变为了设计良好的产品与用户的交流方式。在此背景下,继续沿用信息图形设计及界面设计课程以公共设施空间或展示空间的信息传达及产品界面设计为侧重点的教学已有很大的局限性。将信息图形设计与界面设计课程合理的整合,并将教学内容扩展为交互理论、交互表象、交互设计方法及交互设计实践势在必行。

国内交互设计行业井喷式的发展使得交互设计成为目前中国最热门的设计领域,优秀的交互设计师供不应求。深化交互设计教学与研究能为产品设计毕业生提供一条极好的就业途径。同时,通过交互设计课程的教学模式改革、实践教学方法改革可带动产品设计的专业建设和发展,进而推动产品设计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

物联网通过使用各种信息传感设备将各种产品与互联网结合起来,从而形成一个巨大的网络,以实现对产品的智能化识别和管理。虽然现在仍处于物联网发展的初级阶段,但物联网趋势必然推动产品设计及人类生活方式的变革。在信息传感技术的驱动下,人与产品的交互方式日新月异,甚至产品也能拥有决策和执行权。

这种由常规产品到智能产品再到智慧产品的发展更新势必推动设计师的思维方式发生变化,设计师将不仅是设计产品的外观表象,而是要同时设计好产品与物联网对接的形式及智能交互的方式。

在此背景下,必须探讨和研究信息图形设计及界面设计课程的教学内容扩展及教学手段更新问题,并合理安排相关的先修及后续课程,甚至将其与大型产品设计等核心课程教学重新关联。

三、做好产品设计专业交互设计课程改革的现实意义

在产品外观设计趋同化的大格局下,做好交互设计能以较低的设计及开发成本提升产品设计的差异性。2015年,苹果在iphone及macBook系列产品中使用了3Dtouch及Forcetouch技术,通过力度感应器将基于触摸的二维操作逻辑扩展到了三维层面。该技术立刻让苹果产品从一众竞品中脱颖而出。2016年初,新兴国产智能手机品牌锤子其第三款智能手机Smartisant2,其继续沿袭锤子品牌经典的拟物化交互风格。这让看惯了极简的扁平化设计的消费者眼前一亮,甚至让用户感受不到其是基于android的智能手机。

以交互设计课程为载体,系统化的研究用户行为及认知特性可为家电产品设计、大型产品设计、公共设施设计等产品设计核心课程提供理论依据。在产品设计教学中,研究人、人与产品的关系是核心问题。通过交互设计课程,经由虚拟交互的角度来审视用户体验及操作逻辑问题能够从多维度的加强学生对人机交互的理解。

在物联网的时代背景下,传统家居、办公及工程产品纷纷智能化、联网化。交互设计所涉及的产品品类越来越多,面临的新问题也越来越多。以交互设计课程为载体,让学生从物联网产业的支撑层、感知层、传输层、平台层全方位的理解物联网下的产品设计趋势能有效的提升产品设计专业毕业生的核心竞争力。

四、产品设计专业交互设计课程改革的实施方法

我校产品设计专业此前开设有《信息图形设计》及《产品界面设计》两门与交互设计相关的课程。同时,《二维设计基础》《人机工程学》《设计心理学》《平面计算机辅助设计》《产品设计基础》《版式设计》等六门课程可作为交互设计课程的先修课程。

(一)针对交互设计相关先修课程的教学内容调整

《人机工程学》及《设计心理学》作为产品设计专业最为重要的理论课程同样适用于虚拟交互设计。《人机工程学》课程共48学时,《设计心理学》课程共48学时,均开设在第三学期。此前,这两门设计理论课程全部围绕着人与实体产品展开。为此,笔者将《人机工程学》课程的后16学时教学内容调整为针对数字虚拟交互中人机关系的讲解。将《设计心理学》课程的后16学时教学内容调整为如何寻找用户盲点、用户痛点、用户痒点,如何提升综合用户体验的讲解。

《平面计算机辅助设计》课程共64学时,开设在第四学期。该课程主要针对如何使用photoshop进行传统平面设计、图像处理及鼠绘产品效果图进行讲解。为此,笔者拟将《平面计算机辅助设计》课程学时增加至80学时。利用后16学时增加手机app界面临摹及切图方法的教学内容。

《版式设计》课程为选修课程,共48学时,开设在第四学期。该课程主要针对书籍装帧、海报及其他传统平面版式设计方法进行讲解。为此,笔者拟将该课程中后16学时的教学内容调整为针对网页、软件界面及手机app的页面布局、视觉效果设计的讲解。

(二)针对《信息图形设计》课程的教学内容调整

《信息图形设计》课程共48学时,开设在第六学期。在此前《信息图形设计》课程教学内容的侧重点一直放在研究公共设施空间及展示空间的信息传达方向上。笔者基于对交互设计及其行业发展现状的认识,将《信息图形设计》课程的教学内容转向针对交互设计基础知识的讲解,为后期的《产品界面设计》提供技术支持。

在该课程教学中,主要讲授交互设计的概念及发展历程,共4学时;产品设计中交互设计的应用现状,共4学时;产品设计中交互设计的目标,共2学时;物联网时代的交互设计新趋势及应用探索,共4学时;界面设计的基本流程与方法,共8学时;axure原型制作软件的操作方法,共12学时;Skech软件的操作方法,共12学时;乎之原型及mockups软件的操作方法,共2学时。

(三)针对《产品界面设计》课程的教学内容调整

《产品界面设计》课程共48学时,开设在第七学期。为加强该课程与先修课程《信息图形设计》课程的延续性。笔者将该课程调整到第六学期《信息图形设计》课程之后。并将此前侧重于产品软件界面设计的教学内容调整为ioS及android平台的手机app界面设计。

在该课程教学中,主要讲授ioS系统交互设计规范,共8学时;android系统交互设计规范,共4学时;ioS及android切图规范及方法,共8学时;ioS系统app界面设计实践,共24学时。

(四)增加《app快题设计》课程

在第七学期《产品界面设计》课程之后,增加《app快题设计》课程,共32学时,并将本课程作为《信息图形设计》《产品界面设计》等交互设计相关课程的总结和实践。在本课程教学中,教师可依托于实际app开发项目或大赛指导学生进行命题实践。并以分组协作的形式,指导学生完成从竞品分析及前期调研到用户痛点痒点研究,再到原型设计、界面设计及切图的整套app前台开发任务。

五、结语

在进行产品设计专业交互设计课程教学改革的三年时间,笔者针对交互设计行业的发展趋势和教学实践中遇到的新问题不断调整及完善相关课程的教学内容及教学计划。在强调基础重视实践的原则上力图为学生提供一套完整的交互设计知识体系。交互设计作为一个新兴的交叉学科,仅仅依托于产品设计的教学是远远不够的,在接下来的教学改革探索中,笔者会更加注重跨专业教学及合作,与视觉传达、软件工程等专业通力合作,培养出适应市场需求的优秀交互设计人才。

参考文献:

[1]alanCooper(美).aboutFace4交互设计精髓[m].倪卫国等,译.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5.9.

[2]andypratt,Jasonnunes(美).交互设计:以用户为中心的设计理论及应用[m].卢伟,译.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5年1月.

产品设计调研方法篇8

[关键词]产品创新设计;概念;程序

随着经济的日益国际化,相同的材料、相同的加工技术、相同的产品功能要求,使工业产品越来越同质化。同质化现象的出现必定会很大程度影响整个行业的利润空间,引发激烈的价格战。面对产品同质化,发达国家的企业既重视吸收科学技术的最新成果,又重视本国、本民族文化艺术特色的传承和发展。学科整合、系统集成创新,使工业产品不仅体现出相同的实用美和技术美,而且还表现出本民族或地域的文化特色。由此可见,产品创新设计是解决产品同质化问题的必要途径,是提高制造业价值的重要手段。

一、企业产品创新设计的内涵

产品是人类维持生存的工具和用具,作为人造物,必然体现出人文价值。产品人文价值包含了产品的实用功能和精神功能。产品设计是人类为抵抗严酷的自然延伸自身生存与生产能力改善生活水平,而对工具与用具进行不断地创新的过程。产品设计是人类社会赖以进步的重要文化创造,即一种物质性的文化创造。一切文化现象都是符号现象,所以,产品设计作为文化创造活动,自然是一种符号现象。产品设计作为一个完整的符号传达系统,发信人是以设计师为代表的群体,其背后还有以委托人为代表的产品项目提供方。产品设计符号收信人是广大的使用者群体。产品设计符号的信道是一个产品的大批量生产、销售的渠道。产品设计的符号是由功能、结构、机构、材料、人机和数理(比例与尺度)五要素组成的。因此,产品设计是艺术设计和工程设计的综合过程。现代制造业产品最终必须实现产品的商品化,所以,产品创新设计的根本目的就是实现产品的人文价值和经济价值,即向消费者传达设计师和生产商的信息,通过吸引消费者实现购买行为,达到经济目的。根据多学科研究的成果,我们可以把企业产品创新设计的内容概括为产品技术创新设计、产品文化创新设计、产品人本创新设计和产品人机创新设计四个方面。

1 产品的技术创新设计。技术是构成产品的关键要素,是实现产品实用功能的必要手段,是产品创新设计的核心,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必须在产品包含的技术上不断创新,以实现生存和发展。产品的技术创新设计常采用技术分解、改进、再重新构成这样三步走的方法,被称之为“技术构成”的方法。技术的发展有着时代的潮流与趋向。当通过技术构成来实现产品创新时,既需要掌握传统优良技术成果,又需要把握产品技术发展的时代趋势。当今,产品技术发展的潮流是数字化、智能化、网络化,下一轮技术突破的浪潮,可能会在信息、生命和纳米科学的交叉之中涌现。

2 产品的文化创新设计。产品的形式是产品人文价值的综合体现。产品形式无疑需要满足实用功能的需求,但产品形式又不能唯实用功能而定。产品形式的精神功能(文化表述),同样是不可忽缺的。因此,产品形式设计(产品造型设计)必须兼顾其实用功能需求、形式之美和文化之美。产品文化设计的研究称为文化构成设计。提高产品的文化内涵,通过在产品中巧妙地融入文化艺术元素以实现创新,已经成为一种产品设计和创新的主流思想。文化构成设计,需要深入研究与发掘中外文化的内容与特点。中华民族有5000年悠久历史,文化沉淀深厚、内容丰富,是一座用之不竭的宝藏:有阴阳学说为主体,天人合一的道家思想;有以礼仪、中庸为主体的儒家学说;有以强调轮回、因果辩证关系的佛教思想;还有生产实践和地域因素形成的民间文化和民俗文化。尽管这些传统文化常常带有封建迷信的色彩,尽管近代承受过“西方文明”百年凌辱史,但祖先创造的灿烂文化并没有没落,它是中华民族持续发展的潜在资源。我们应科学看待,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在丰富多彩的文化表象中,含蓄大度、自然和谐、劝人为善的造物原则就是中华民族文化精神的集中体现。产品设计者首先应当努力发掘本国和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并充分应用到产品的创新设计中去。同时,由于产品市场的国际化,必须了解产品面对人群所属国家和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使产品设计更有针对性和创造性。

3 产品的人本创新设计。消费者需求是消费者在生理、心理各方面期望得到满足的一种趋向。这种趋向可以引发消费动机,进而产生实际的消费行为,使产品最终实现经济价值。产品人本创新设计,是顺应时展,突出产品的个性化,满足消费者多样化的需求。设计者通过把用户市场进行不同地域及不同用户群体的细分,以及针对细分市场进行用户需求的认真研究,充分挖掘不同用户群体需求的个性特征,设计出满足用户独特需求的新产品。这是产品实行高附加价值的重要手段。现代高技术与电子商务技术的结合,还将为个性化新产品与网络化营销的结合开辟广阔前景。

4 产品的人机创新设计。产品人机创新设计有两个目的。(1)研究人·机·环境之间的和谐关系。人机交流是产品的人机界面,充分了解人与产品进行交流互动的操作方式和认知方式,力求人操作产品的安全性和舒适性,并努力提高产品使用效率。通过绿色设计,确保产品符合可持续性发展的要求。(2)通过研究人的形态与反应特征,仿生设计,为产品技术创新设计和人本创新设计提供元素。

二、企业产品创新设计的主要过程

企业产品创新设计的主要过程可以概括产品概念设计、产品方案设计、产品结构设计、产品材料与工艺设计和产品营销设计五大步骤。

1 产品概念设计。产品概念没计首要任务是产品调研。产品调研是收集产品创新设计元素的过程,是产品定位(产品概念形成)的必要过程。

产品调研具体内容有消费者需求、产品实用功能,结构、材料与工艺、人机关系、市场信息、艺术造型规律、运输、维护、相关法规,行业标准等。消费者需求调研,是产品人本创新设计重要依据。消费者需求是消费者在生理、心理各方面期望得到满足的一种趋向,是引发消费动机,进而产生实际的消费行为。产品实用功能、结构调研,是对现有产品技术的解构,是产品技术构成创新设计(实用功能设计)的必然过程。产品实用功能调研内容主要是指产品的主要功能、辅助功能,功能的识别、使用、操作难易程度等。要求设计者了解从接触产品到使用、评价整个过程中的消费者感受,以及同类产品的优缺点,转贴于以便自己在做设计的同时避免那些已经出现的错误。产品内部结构虽然不能决定产品形态,但是产品内部结构能决定产品形态不能是什么样。一方面,结构影响着产品的实用功能,即使用的舒适性和可靠性;另一方面,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生产的工艺性,这里所说的工艺性是指能否用合理的成型方法生产制作所需的形状、尺寸、精度,即工艺的合理性。材料与工艺调研,是产品创新设计物质化的必要手段。一方面,材料是实现产品功能的物质载体,材料的选择恰当与否直接影响产品功能实现的可能性、可靠性和经济性;另一方面,在构成产品造型的形、色、质三大感觉要素中,色彩和质感都与材料有着直接的关系,因此,材料在赋予产品、体现产品的美学和人文价值方面起着同样的关键作用。对现有的生产工艺进行充分的了解,可以为下一步设计当中充分利用生产工艺特点做准备。产品人·机·环境关系分析,是产品人机创新设计确保用户操作安全性和舒适性,确保产品符合可持续性发展的前提。市场信息调查是运用一定的科学方法收集、整理、分析各类市场信息的过程。作为信息载体的产品。除了承载着固有的物质功能外,还承载着重要的品牌文化,对自身品牌及竞争品牌作全面细致的对比分析,对于进一步掌握市场发展变化的规律和趋势有着重要意义,可以为企业进行市场预测和决策提供可靠的数据和资料,进而帮助企业确立正确的品牌发展战略及产品研发计划。艺术造型规律调研,是对产品自然发展史的文化解构,是产品文化构成创新设计(精神功能设计)的必要参考。运输、维护、相关法规、行业标准等调研,是产品商品化的必要手段。

产品设计调研方法篇9

大数据与产品设计市场调研的关系

1.大数据概述

大数据思想简言之就是一种在极短的时间内从庞大的、富有价值且类型多样的数据资源中发觉需用数据资源的能力,同时,也是一种科学的数据分析,为人们开辟了全新的改变探索世界的途径。

2.产品设计市场调研中的大数据特征

客观调研数据方面:产品设计是整个产品研发过程中的核心,成功的产品设计需要考虑到产品全生命周期各个阶段出现的问题,并针对问题进行优化与改良。产品的市场调研是此阶段的关键环节,一般包括如下六个方面:品牌调研、技术调研、造型调研、人机调研、用户调研与法规调研,六个部分基本涵盖了产品设计所需要的数据信息,如何在繁杂的调研数据中获取有效的需用的信息是产品市场调研成功与否的关键,准确合理的市场调研数据总结会得出正确的产品设计定位,从而指导产品设计。

主观人员数据方面:产品设计阶段也是工业设计师与技术工程师们通力合作的阶段,此阶段参与的人员类型与数量各不相同,对于产品设计与研发的观点角度也是大相径庭。此外,即便是同一技术团队内部的成员,由于各自的性格不同、教育背景不同、看待问题的角度存在差异提出的专项产品设计解决方案也会有矛盾与冲突。

所以,在产品设计过程中,客观调研数据与主观的人员数据两个方面都蕴含着海量的信息数据资源,这些数据的处理与整合至关重要,在传统的产品设计研发团队中通常是凭借设计主管或多人决策小组的直觉经验判断,其结果往往不达预期,而大数据的思想恰恰可以快速有效的提供解决方案。

产品设计市场调研中的大数据思想

1.垂直整合有效调研数据

垂直整合是以某一主题或核心为依据,将不同类型的调研数据中相关联的有效数据进行跨界整合的一种方式。例如苹果公司的发展模式,既是整合软件与硬件调研数据的基础之上确定产品设计,实现了软件与硬件的垂直整合的产品战略模式。

垂直整合相对于传统的水平整合的优势在于:首先,垂直整合提升了调研数据整合的技术门槛,使得获取有效调研数据的技术手段不易被模仿;其次,调研数据之间以一体化的专用数据接口代替了标准化的模块数据接口,使得调研数据之间的关系得以加密,不同类型之间的调研数据在专用接口的加密下其垂直整合的结果安全有效;最后,可以有效避免调研数据的同质化,采用垂直整合的方式可以为企业产品设计打造专属的调研数据,得出精准的产品定位。

2.提升调研数据的容错性

大数据的思想正是全面的从不同维度与不同途径过来的多种格式数据碎片,这些数据碎片可以是文字、声音、图片、视频、位置、记录等,但是这些大量的相关数据中存在着数据冲突、数据雷同与数据错误,我们需要在这些数据中获取准确需用的有效数据,所以,将不同维度的数据进行交叉联系分析,使得各个信息之间互相验证相互比较真伪,才能最终得出真实可靠的产品发展趋势,大数据时代通过互联网的云计算我们完全可以在产品设计调研初期将这些数据进行分析与比较,利用数据之间的逻辑关系交叉验证,从而提升调研数据的容错性。

3.获取模糊的调研数据

对于未来的不确定性是每个时代人类产生恐惧的根源之一,也是大组织最为忧虑的问题。大数据是一个宽泛的概念,其核心能力是发现规律和预测未来,利用大数据技术科学的预测个体未来行为、自然气候的变化以及某些社会事件的发生已经成为可能。但是大数据对于未来的预测不会是100%,这也恰恰体现了大数据的科学性与严谨性。对于获取调研模糊数据将会使未来产品设计市场调研的一种大数据能力,正式因为这种模糊的数据指明产品设计的研发方向,因为清晰的数据是水平整合的结果,短期趋势明确长期数据未知,并且利润与机遇较小;相反模糊的数据是垂直整合的结果,短期趋势模糊长期数据明确,但是成败未知,利润与机遇空间较大。所以大数据时代善于把握获取模糊的调研数据是产品设计市场调研的关键。

机遇与挑战

大数据时代已经到来,产品设计市场调研中的数据治理必须提升到重要的地位,需要用大数据的思想转变传统处理数据的思维与方式,要在一座座数据孤岛间建立联系,避免数据割据问题,正确完整的获取高质量数据,从而给出睿智的产品设计定位。

产品设计调研方法篇10

[关键词]并行工程;新产品开发;案例分析

[中图分类号]F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5024(2008)01-0022-04

[作者简介]李耀土,浙江丽水学院经贸与管理学院教师,硕士,研究方向为技术创新管理、创业管理。(浙江丽水323000)

一、引言

传统的新产品开发大多沿用串行工程方法,部门间的沟通和互动不够,从而导致设计改动量非常大,产品开发周期长,新产品开发过程低效而缓慢,难以适应激烈的市场竞争。这种形势迫切要求企业采用新的产品开发手段以保证产品开发早期阶段能作出正确的决策,从而缩短产品开发时间,提高产品质量,降低研发成本。并行工程是对传统产品开发模式的一种根本性改进,是一种新的设计哲理与产品开发技术。它一开始就考虑整个产品生命周期,把产品开发活动看成一个整体、集成的过程,组织以产品为核心的多学科跨部门集成产品开发团队来进行产品开发,并通过改进开发流程、采用计算机信息技术辅助工具,实现产品的全生命周期数字化和信息集成,从而使在产品开发过程的早期便能作出的正确的决策,进而达到缩短产品上市周期,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品质量的目的。如何通过并行工程来提升企业的新产品开发绩效便成为学界和业界相当关注的问题。本文通过对国内某机电企业的案例分析和讨论,归纳了其运用并行工程的主要方式和特征,力求为国内企业更好地开展相关活动以提升新产品开发绩效提供可资借鉴的模式。

二、并行工程的内涵和特点

1.并行工程的内涵。1988年美国国防部防御分析研究所(iDa)在R338研究报告中给出了并行工程的概念,即“并行工程是对产品及其相关过程(包括制造过程和支持过程)进行并行、一体化设计的一种系统化的工作模式,这种工作模式力图使开发者们从一开始就考虑到整个产品生命周期(从概念的形成到产品的报废)中的所有关键因素(包括质量、成本、进度和用户需求)”。在学术界还存在着各种关于并行工程的定义,如:同时工程、并行设计、生命周期工程、进程驱动设计、工作组方法以及DFm(DesignFormanufacturing)等。mark(1999)强调产品全生命周期中,在产品设计早期便应当考虑诸如可制造性、可维护性等问题。国内学者许维胜、吴启迪等认为并行工程指集成产品和生产过程中的各种工程行为,使之尽可能地并行而不是顺序地执行;李刚炎指出并行工程是当今制造业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它是一种设计哲理,是对其工作对象及其相关过程进行并行、一体化设计与实施的一种共时性的系统化工作模式;熊光楞等(1996)指出并行工程以CimS的信息技术为基础,通过组成多学科产品开发队伍,改进产品开发流程,利用各种DFX(面向某一领域的设计)工具等手段,使产品在开发的早期阶段就能及早考虑下游的各种因素。

综上所述,并行开发模式就是打破创新过程的不同环节的前后逻辑关系,不同的专业人员(包括设计人员、工艺制造、销售维修、市场营销人员等)组成一个多专业开发组协同工作。该模式中信息的流动是双向的或多向的,而不是单向流动,从而使创新过程犹如一个纵横交错的网络,保证产品设计阶段尽可能消除不必要的重复劳动,以缩短开发周期,提高创新效率。

2.并行工程的特点。并行工程作为一种管理理念和工作模式,其特点在于重视用户的要求,全面考虑整个产品生命周期,对产品开发过程进行集成管理和控制。

(1)全方位考虑产品。在并行工程项目中,集成产品开发团队协同工作,同时处理新产品的多个方面,并在新产品开发活动中,职责和权利共享,制造部门成员和其他功能成员不会等到产品开发完成才参与进来,而是一直和产品设计师紧密配合完成产品开发和过程处理,故而影响产品设计从而最终使产品具有更好的可生产性及更低的成本。为了更好地制造新产品、销售新产品、运送新产品及售后服务,并行工程全面考虑产品设计开发、制造、销售、服务部门等信息需求。

(2)集成产品开发团队。并行工程中突出了组织和人的因素。现代客户需求越来越多样化,产品功能越来越多,设计越来越复杂,为了确保产品的可装配性,管理者必须建立一套标准流程。另外,开发过程涉及的学科门类和专业人员也是非常多的,为达到开发过程的整体最优,企业必须更好地发挥并掌握现代先进技术的人的群体协作,组成集成产品开发团队和支持团队进行协同工作(指计算机系统、各种软件工具、网络手段与设计工具在一起的支持环境系统等),把产品开发过程看成一个有机系统,消除传统串行模式中各部门之间的壁垒,使各部门协调一致,提高团体效益。并行工程必须要有一个来自公司各部门的集成产品开发团队并让战略合作伙伴、重要供应商及客户参与进来。

(3)并行交叉有序。并行工程作为一种方法,旨在产品开发的早期阶段就能综合评估产品全生命周期的各种因素,做出正确决策。它强调产品设计与工艺工程设计、生产技术准备、采购、生产等各种活动并行交叉进行。并行工程强调各种活动并行交叉、并不是也不可能违反产品开发过程必要的逻辑顺序和规律,不能取消或超越任何一个必经的阶段,而是充分考虑整个产品的各个子模块,找出它们之间的逻辑关系,尽量并行交叉进行。并行设计是并行工程主体,它利用计算机仿真技术等系列工具,对产品开发的全生命周期进行并行而有序的设计,使传统的在生产制造阶段才能发现的问题能够在设计早期得到解决。

(4)尽早开始工作。正因为强调各活动之间的并行交叉和节省时间,并行工程往往要求人们学会在信息不完整的情况下就开始工作。

综上所述,并行工程的本质特征包括:1)强调产品开发设计的并行性,强调产品最终的上市时间;2)强调集成产品开发团队紧密合作,权责利结合,有效沟通与协调,尽量确保产品开发的一次性成功;3)强调和战略伙伴、重要供应商和客户的合作,降低产品成本。

三、并行工程对新产品开发的促进作用

1.并行与串行研发过程的比较。传统串行开发模式或顺序工程模式中,产品设计、回顾、制造、测试等活动是各自独立和串行的(turino,1992),因此产品设计产生的问题会逐步影响后面活动,使得产品必须反复修改才能满足客户需求。这样推迟了产品上市的时间,增加了产品开发成本,削弱了产品的竞争力。该模式中设计数据零散分布于开发过程,缺乏统一有效的管理,数据无法保持一致,数据信息很少进行文档管理,容易丢失,使设计修改更加花费时间,设计者通常不知道成本信息,他们不能有意识地把成本作为设计目标。

并行工程是一种集成系统的方法,设计、制造、测试、售后支持等活动同时进行考虑,使得在产品开发时各种问题尽早地被考虑到,产品设计修改减少,从而降低了产品开发成本,缩短了产品上市时间。其与串行工程的根本区别在于并行工程把产品开发的各个活动看成是一个整体、集成的过程,要求产品开发人员从设计伊始就要考虑产品整个生命周期中从概念形成到产品处理的全部因素,并从全局优化的角度出发,对集成过程进行管理与控制。并行工程的重要目标就是尽可能使产品设计一次性成功(熊光楞,2001)。

marko(2004)等学者认为采用并行工程的目标在于:(1)缩短新产品开发时间。并行产品开发缩短50%以上时间是由于开发活动并行进行、团队成员能够经常换信息,责任在于团队而不是浪费时间去追寻某个人的责任。(2)相对传统的串行开发而言,并行工程新产品开发降低了产品开发成本。在产品串行开发,由于各个活动串行执行产品开发成本增长很慢,但由于反复的修改过程制造成本增长很快。而产品开发如采用并行工程,早期产品开发活动成本增长很快,反复的修改过程少,制造成本增长慢,进而降低了产品开发成本。

2.并行工程在新产品开发中的意义。如前所述,采用并行工程进行新产品开发能够提高新产品开发效率,增加新产品竞争优势,从而获得新产品成功。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1)新产品研制时间缩短;(2)新产品设计质量提高;(3)新产品设计的反复次数减少;(4)新产品提高了工艺质量;(5)减少了新产品的制造时间。

四、并行工程在X公司Q项目中的应用

1.公司简介。X公司是一家从事航天遥测产品和固体火箭发动机研制的企业。经过近20年的发展,公司在遥测和固体火箭发动机领域已初步形成了自有的核心技术优势。公司现在明确提出,要在今后5至10年内,建成两个基地:一是中高空气象探测产品的生产基地;二是中近程导弹武器飞行试验遥测产品的研制基地。公司要为国家中高空参考大气标准的制定、为国家大型航天活动和中近程导弹武器试验提供多层次的保障服务。

2.并行工程在研发项目中的应用。国家实施载人航天工程以来,要求为大型航天发射任务提供技术、可靠性、安全性等方面的相关配套保障设施及时完善。X公司于1998年获得Q型高空气象系统的研制任务,按要求,要在3年之内完成该项目的所有研制工作,达到可随时装备应用的水平。按国内航天型号研制项目开展的常规做法,要完成这样一个系统工程,对X公司来说至少要6年以上的研制周期。面对这一挑战,又是首次承担系统总体任务的X公司立即采用并行工程的方法,最终将产品开发周期缩短50%,按要求完成了合同规定的目标。

Q项目是一个综合火箭推进技术、高空分离技术、高空探测技术和地面雷达接收处理技术等多领域多专业的系统工程。对于此前只从事配套研制生产根本没有集成研究经验的X公司来说,之所以最终能在比常规做法缩短一半多周期的情况下顺利完成研制工作的关键,是因为采用了并行工程方法,即公司所称的集成产品开发(integratedproductdevel-opment,ipD)。这是该公司第一次将ipD应用于项目研制中,并取得了极大的成功。在接到研制项目后,公司对原有产品的设计和制造方式进行了大胆变革,下面从几个方面对X公司实施并行工程的主要方法和技术展开分析:

(1)及时聘请相关领域专家组成顾问组。接到Q项目后,公司立即动员各方力量,聘请了航天运载火箭总体设计、高空气象探测和航天系统工程指挥等领域的离退休老专家做顾问,专门成立一个关于Q项目的3人顾问小组。请这些顾问定期到公司开展相关专业的信息传递和专题讲座,让全公司有关人员尽可能多了解、掌握关于Q项目的各专业领域的信息,特别是国内外有关类似系统研制的成功经验和失败原因,此举使公司的研制工作从一开始就站在了一个较高的起点上。与公司此前开发新项目所进行的烦杂的事前调研、论证相比,避免了许多盲目的调研和信息收集工作,大大节省了项目正式起动前的准备时间,也提高了经费使用效率。

(2)组织集成产品研制队伍。在Q项目中,X公司采用并行的集成化产品开发方法(ipD),根据项目需要,从公司各个部门抽调人员,建立了5个研制小组,共同组成项目研制团队,各个小组分头负责研制本小组的分项目。

这种多学科开发小组之间的相互渗透,在提高产品质量和降低成本的同时,大大减少了设计和工艺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错误和返工现象。这种方法最直接的结果是缩短了项目的开发周期,加快了产品设计和制造的进度,并成功地将设计基本单元集成为一个整体的过程。

(3)实现信息集成与共享。公司为Q项目的研制专门升级了公司内部的局域网,安装了多个工程设计和制造应用软件,包括autocad和pro/e以及各种Formtek的软件模块。这些模块支持过程控制和应用通信,以及文件索引、注释、浏览、划线、扫描、绘图、格式转换和打印等功能。为了实现并行化产品开发,各应用系统之间必须达到有效的信息集成与共享。数据转换程序对于支持异构平台和应用软件非常重要。工程图样是以以光栅版本形式分发的,以保证该图样可以进行网上的检查和评审。各种文件格式之间的有效转换,保证了文件在应用层的交换和共享。通过这些内部公共信息系统的建立和完善,比传统的会议交流和纸面传输方式节省了40%以上的信息获取时间,节约了60%以上的因打印、复印带来的信息交流成本。

在Q项目为期3年的研制过程中,工程设计一直是开发工作的重点。但工程设计数据必须支持后续的制造过程和维护阶段,即实现产品数据在整个开发周期的信息集成。为此,在设计、产品试制和产品试验的各个阶段,一些设计、工程变更、试验和实验数据,随着项目的不断进展,都进入数据库,以备随时核查。

(4)研制流程的并行工程化改进。在项目工作的前期,公司花费了大量的精力对Q项目开发中的各个过程进行分析,采用集成化的并行设计方法,优化了这些过程的支持系统。具体包括供应商集成、设计评审和建立设计过程的知识档案三个方面。

X公司把供应商是否有能力支持其Q项目开发过程的做了严格选择。为了使供应商能够及时提供相应的支持,让供应商参与到开发小组中来,这个小组中的成员在一个环境下共同工作,从画草图开始,到开发每一个模型,X公司选择了高空探测仪作为典型部件进行产品开发小组与供应商的协同工作。高空探测仪是Q项目中一个非常复杂又非常关键的分系统,供应商通过反复探讨帮助该产品开发小组更好、更快地工作以及更为有效地沟通,同时完成对设计模型的详细描述。

在Q项目中,X公司改用了一种新的设计评审检查方法,在公司内部项目组各成员和顾问组成员的计算机终端安装了支持Q项目的信息管理系统。该系统建立在工作站、网络和电子文件基础上,因此它能支持在线检查,可以将图样以一定方式分发给相关人员。检查人员在需要的时候可以在各自的终端上查询和检查设计文件。这样就大大缩短了设计评审与检查的时间(一般仅需3个小时),并且可以同时进行,大大缩短了检查同期,又提高了检查的质量。X公司在Q项目中以这种方式进行了550多次设计评审检查,仅此一项措施就缩短了6个月的研制周期。

记录一个完整的检查、评论和表决的设计过程相关档案资料,可以在设计修改或再次设计导弹系统的主要部件时,不需要重新从头进行开发,可以重用服务器上的数据文件。这样,在新一轮的设计循环中,工作量就大为减少,设计进度加快。对于项目经理来说,记录档案有助于他们对项目当前状况进行详细了解,根据所掌握最新的项目进展情况,进行相应决策以便使一些设计活动提前开始。通过对检查和评审过程的记录建档,X公司能永久性地拥有一个独立的知识库。即使有些小组成员发生了变动,但有了该知识库,就可以查看相关过程的一些记录。与以往的工作方式不同,一个小组要负责从概念到飞行设计这一完整的过程,项目组有权进行设计进度安排和项目预算。由于采用了e-mail方式进行通信,对于保证计划与预算的执行,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5)建立基于计算机网络的数据信息管理系统。X公司在Q项目研制之初,即确定了要充分利用现有的发达的计算机网络技术,并及时开发安装了适应于本项目信息化管理的各种计算机软件系统,对项目组成员的计算机终端进行应用软件的统一,用户界面的统一,相关信息共享管理。用户主要借助光缆分布式数据接口FDDi支持的工程应用软件来进行数据传递。另外,还有一道“数据防火墙”来防止对Q项目信息资源的非法入侵。

公司还采用了一个成熟的工程数据管理系统辅助并行产品开发。这个系统能够按照一定的方式将工程文件发送给工作在各个平台上的工程师,并获取他们在工程检查过程中的评审和反馈信息。公司通过支持设计和工程信息管理的7个基本过程,有效地管理它的工程数据。这7个关键的工程数据管理的基本过程是:数据获取、存储、查询、分配、检查和标记、工作流管理及产品配置管理。公司大多数的独立部门分3个阶段实现对工程数据的管理:基本的工程数据支持服务,即工程数据的获取、存储、查询、分配和检查;扩展了第一阶段的应用范围,并加入工作流管理来支持文件的检查和批准程序;将基本的工程数据支持服务推广到整个企业,将企业流程扩展至所有相关的用户,并加入产品结构配置管理。

3.并行工程技术的应用效益。X公司将并行工程方法应用到公司的项目研制工作中,取得了非常显著的效益:

(1)大幅缩短了Q项目的开发周期。通过采用并行工程方法,及时聘请相关领域专家组成顾问团,组织集成产品研制队伍,实现信息集成与共享,研制流程的并行工程化改进和充分利用先进的网络通信技术,支持异地的电子评审,将该项目研制周期由过去通常的6年缩短到现在的3年,节约了一半的研制时间。

(2)在项目研制过程中,充分采用了现代网络通信和信息化管理技术,大大减少了以往项目人员三天两头在外地跑的现象,省去了以往因讨论、检查、审核的需要而必须投入的琐碎工作,大大节约了项目研制的人力和物力成本。

(3)有利于及时发现并改正项目研制进程中出现的错误、失误,避免了大幅度返工情况的发生,保证了各阶段的顺利进行和最终产品的质量。

(4)一些新技术如产品数据管理、异地网上电子评审、信息集成与共享等在Q项目的实施过程中得到成功的应用,为公司以后的产品开发和研制创造了良好条件。

五、小结

由上述Q型项目并行开发过程的案例分析可以看出,并行工程的新产品开发模式使该公司顺利并提早完成了Q项目。公司通过实施并行工程开发模式,Q项目的开发时间从6年缩短到3年,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X公司并行工程应用的成功经验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1)设计流程变革;(2)建立集成产品开发团队;(3)集中产品数据管理;(4)高层管理人员的重视;(5)计算机辅助设计应用;(6)重要供应商介入产品开发。该公司的成功经验为国内企业更好得实施并行工程以提升新产品开发绩效提供了可资借鉴的模式。

需要进一步指出的是,新产品开发活动中实施并行工程对不同环节的开发设计人员(包括过程技术人员、财务分析和控制人员以及营销策划人员等)的沟通和合作的要求也会相应提高。这需要一种高度的协作精神,更需要一个强有力的管理者或协调机构,这个组织的管理者必须具备快速的决策能力和灵活的协调能力。在重大产品创新活动中,甚至有必要对企业的整个结构及员工的工作方式均加以变革,因此,并行开发的组织形式是有一定管理难度的。

参考文献:

[1]mark.Computer-aidedproductionengineeringpro-ceedingsofthe15thinternationalCapeconference[m].UniversityofDurham19-20appil,1999

[2]张玉云,熊光楞,李伯虎.并行工程方法、技术与实践[J].自动化学报,1996,(6).

[3]陈国权.并行工程管理方法与应用[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8.

[4]潘学增.并行工程原理及应用[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