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儿童趣味音乐教学十篇儿童趣味音乐教学十篇

儿童趣味音乐教学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7:34:53

儿童趣味音乐教学篇1

关键词:音乐教育;教师策略;儿童兴趣

中图分类号:G623.9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14)27-0175-02

音乐是和人的生命关系最为密切的一种艺术形式。音乐教育可以使儿童体验快乐,培养兴趣,发展儿童的情感、美感,还可以发展儿童的感知觉,为其今后的健康生活及终生的艺术学习培植动力、奠定基础。小学低段儿童正处于各种感官发育迅速的时期,也是培养听力的重要时期。这个时期的音乐学习都是通过多种感官来体验音乐的要素,通过体验形成经验的。我们抓住这一时期,及时对儿童进行音乐兴趣的培养显得非常的重要。那么,在音乐活动中应该如何去完成这一重要使命呢?我认为,让儿童置身在游戏中接受音乐教育是重要的。我国教育家冯德全说过:“任何学习内容都可以游戏化,因为儿童本身就处在心理发展的游戏世界。”因此,我就以让儿童在每次音乐活动中能保持长久和浓厚的兴趣为重点来进行音乐活动,最终让每个儿童都能喜欢音乐、融入音乐,让他们都能真正体验到音乐给人带来的无穷魅力。

一、根据不同年龄儿童的心理特点,选择灵活、多样的教学法

低段儿童天真可爱、活泼好动,没有较好的自控能力,所以应该运用动静交替、情景交融等各种形象生动的方法让儿童在动、听、看、辨、唱的趣味实践中寻找、感受、理解、鉴赏和表现音乐。如在讲解切分音的基本节奏时,可用儿歌朗读和打击出象征各种小动物走路的声音,使儿童很快地掌握切分音的基本节奏。又如让儿童学习齐唱和分组唱的歌唱方法时,可以创设“打电话”这一情境,运用扮演角色的形式,让部分儿童当打电话的娃娃,另一部分儿童当接电话的娃娃,配上道具“电话”,来引导儿童学习齐唱、分组唱的歌唱方法,儿童在感兴趣的氛围中就自然而然地学会了此种歌唱方法。

其次,精心设计每一次教学活动是音乐教学成功与否的要害所在。只有教材的处理和教学的设计充满趣味性,儿童学习的兴趣才会提高,才能吸引儿童积极主动地学习。如在学唱《春天举行音乐会》时,我根据歌词引导儿童自己去理解意境:春雨、春风、春水是静静的,因此要唱得轻一些;春雷发出的声音肯定很大,因此要唱得响一些。这样的一个意境浮现在孩子们的脑海里,孩子们兴趣很高,且自然而然地按照我处理的要求唱,我的教学目标在游戏中就完成了。

另外,音乐游戏作为低段音乐课中非凡的环节,其提高儿童对音乐的兴趣是有很大作用的。如在学习《我是一朵小雪花》后,我设计了一个《玩雪》的音乐游戏,儿童唱了雪花的歌,又做了玩雪的动作,最后做堆雪人的造型。如此游戏,不但提高了儿童对音乐活动的兴趣,又在游戏中充分发挥了儿童的想象力、表现力和创造力,进而达到美育的最终目的。

二、设计好教学语,增添音乐的特有情趣

组织活动的音乐教学语,是指在音乐活动中点缀性的音乐语言。如师生问好等教学常规,就可用音乐的形式来表现。一、二年级放一段欢快的音乐让儿童做律动,表示音乐活动开始了;三年级我就用“快乐大本营”的《啦啦歌》改了歌词作为师生问好歌,这样既可突出音乐活动的特点,又可激发儿童的兴趣,还可间接传授知识。音乐课上的手势语,即用老师的手势代替语言,它可起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果。如在一年级可结合所演唱的有鲜明形象的动物歌曲,通过手势形象地模仿出各种动物姿态,便能很好地把儿童的情绪激发起来,特别在指挥分合唱和打击乐时,通过手势可更加容易和直接地向儿童及时传递和表达出内心的情感,以融入歌曲的内涵。因此,简明的手势(包括指挥)能启迪、激发儿童的情感,使其节奏、速度统一,从而引起老师和小朋友间的情感共鸣。另外,在音乐教学中体态语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体态语通过教师的动作表情传递给儿童,能起到“心有灵犀一点通”的效应。如《摇篮曲》等较为柔和的歌曲,教师运用亲切、自然的表情来教唱,便能把儿童的情感带入如诗如画般温柔的意境中去,这样便能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在组织教学中,教师的语气表情和动作都会不自觉地影响儿童的兴趣。假如教师的语气是儿童化、趣味性的;教师的表情是丰富的、多采的;教师的动作是有童趣的、夸张的。那么,儿童的兴趣会很高涨,也会积极参与。另外,注重个体差异进行个别教育也是我在音乐活动中做得比较好的。如有一部分一年级儿童之前根本没上过幼儿园,音乐对于他们来说是很生疏的东西。为了因材施教,除了选择趣味性的教材和设计成充满趣味的游戏之外,我对每个儿童的要求也不同,看到这些孩子点滴的进步我都会给予及时的肯定和鼓励。我想,注重了每个儿童的不同差异,对他们的要求不同,才会使每个儿童都能积极参与。

三、注重让儿童通过自己的活动来自我表达和表现

儿童趣味音乐教学篇2

【关键词】小学音乐;趣味化;重要性

一、趣味教学在小学音乐教育中的重要性

1.符合儿童音乐的自身特质

儿童音乐自身具备认知性、童乐性以及幻想性,小学音乐教学的基本内容教师要传授给儿童的,其中的音乐作品也是让儿童唱的,儿童在教学的课堂上往往自我教育、自娱自乐,所以说教师应当以儿童的心态来体察儿童的音乐需求,这就使得儿童音乐的趣味性更为重要了。

2.增强学生的心理素质以及智能

首先,音乐可以最大限度使得小学生集中精力,不管是在演奏还是自聆听音乐的时候都是如此,其次,趣味化的音乐教学还可以使得小学生的动作以及直觉达到完美结合,最后,趣味化音乐教学还能够使得学生的耐力和毅力得到有效锻炼。要知道一个人的毅力和耐力是其生活在这个世上最基本的素质。

3.陶冶学生情操

众所周知,音乐通过声音的传递而作用于人的心灵,进而引起人们的共鸣,尽管小学生对音乐本身的思想内涵不是很明白,但是通过长时期潜移默化的影响,并定会陶冶学生的情操,同时还能起到净化心灵的良好作用。

4.激发学生想象力与创造力

趣味化的小学音乐教学能过有效增强小学生的创造力、想象力以及适应能力。因为音乐能够有效地与人的心灵产生共鸣,加上音乐的表达要通过艺术的表演进行传播,这就使得音乐表演着必须要具备一定的适应与交流能力,正是因为音乐有着如此多的优点,音乐的学习对小学生自身能力的提升如此的重要,所以音乐教师尤其是小学音乐教师更应当采用有效措施使得音乐教学充满趣味性。

二、提升小学音乐教学中“趣味性”的策略

1.将生活中的趣味导入音乐教学中

由于小学生生性活泼好动,也就使得其注意力很难持久,所以说,音乐教师在音乐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将小学生的生活体验和自身的教学过程有效地结合起来,使得小学生能够在较为熟悉的生活环境中找群岛音乐的美妙所在,同时也能使得小学生体验到自身生活环境中的情趣所在。比如说,音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先播放生活中常见的动物叫声,让学生能够在熟悉的音乐声中较快的联想到自身的体验,进而集中精力,仔细聆听细水潺潺流动的声音,树叶发出的沙沙声,让学生感受到大自然的美妙所在,在这个时候音乐教师可以让学生进行竞赛,把自己听到的动物声音记录下来,比较一下看谁记录的多,并已于一定的鼓励和表扬。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提升小学生对于音乐的感悟以及兴趣。

2.创设情境,提升音乐教学的趣味性

音乐教学是对创造性思维要求较高的教学活动,音乐教师应当积极地创设相应的音乐教学情境,在所创设的情境之中进一步激发小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灵感,进而进一步增强学生对音乐的学习兴趣。比如,教师在向学生传授《祝你生日快乐》这首歌的时候,应当向学生创设这样的情景:在生日宴会上,爸爸妈妈以及爷爷奶奶在一起为自己切蛋糕、唱生日快乐歌,这种熟悉的场景以及熟悉的歌声往往会有效地引起学生的共鸣,这个时候由音乐教师带着领唱,小学生也就会不急觉得跟着唱起来,仿佛真的回到了自己过生日的现场一般。在此时,音乐教师应当抓住时机向小学生介绍这首歌的来源,并且尽量让学生进行音乐表演,只有在这样的故事情境之中,小学生才能更加容易的进入到自己的角色中去,自然而然的就能领悟到歌曲的魅力所在。

3.将游戏导入音乐课堂教学中

在上文中提到小学生生性活泼好动,传统灌输式的教学手段往往哪个会使得学生感到枯燥和无聊,继而也就会对音乐学习失去兴趣。所以说,音乐教师应当在音乐教学中添加一定的趣味活动或者环节,或者将音乐教学课堂搬到户外进行。比如,小学生比较喜爱丢手绢或者踢毽子的游戏,音乐教师可以让学生选定一个游戏,然后播放音乐,比如击鼓传花,音乐停止之后实物在谁的手中,谁就要讲课上老师教授过的舞蹈或者歌曲表演一遍,由其他的学生进行指正。在这样的游戏教学中,可以最大限度的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同时在减轻小学生学习压力的同时也能起到一定的娱乐作用。教师要尽力保证到每一个学生的参与可能性,让每一个学生都有表现的机会,只有这样才能使得学生的学习热情性在富有戏剧性的教学环境中得到最大限度的提升。

4.在教材建设中提升音乐教学趣味性

小学音乐教师不应当只是局限在音乐教材本身上,要知道很多优秀的音乐作品都可以适时的向小学生介绍,小学音乐教师要对教材十分熟悉,不断挖掘其中的美感所在,要不断培养学生的兴趣点以及审美情趣,要精心设计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音乐教师要领悟音乐教材的精髓,通过声情并茂的讲解以及演唱、演奏等形式让每一个小血红色能够感受到音乐的思想内涵,比如当前很多小学生盲目崇拜港台偶像明星,对于自己本土的音乐却不感兴趣,此时,音乐教师就应当采用适当地方式将其传授给学生,可以让学生通过音乐的学习和鉴赏对我国的民族乐曲、乐器以及民歌等有一定程度的了解和掌握。

三、结束语

音乐教学是小学教育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小学音乐教育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小学生自身耐力、心智的发展,趣味化教学能够有效提升小学音乐教学的效果,只有首先从观念上意识到趣味化教学的重要作用,不断探索,才能进一步寻找到提升小学音乐教学中“趣味性”的策略

参考文献:

[1]杜军.浅谈小学音乐教学的趣味性[J].林区教学,2010(7)

儿童趣味音乐教学篇3

关键词:学前儿童音乐教育误区思考

在20世纪初期到40年代末,我国的近现代儿童音乐教育开始初步发展,历史上被称为“学堂乐歌时期”。这一时期,人们开始初步意识到音乐对于幼儿的重要性。如康有为就主张让孕妇多听音乐,演唱或演奏音乐。学前教育家陈鹤琴也曾说:“音乐的真正价值在于我们和音乐的接触。可由节奏的美,使肉体和精神起共鸣共感,而表现节度的行动;由和声的美,使人感到调和统一,而养成调和性;再由旋律的美,使人感到永久的统一,而养成统一性。我们要凭着音乐的生气和兴味,渗透到儿童的生活里面去,使儿童无论在生活、工作、学习或劳动的时候,都能有意志统一、行动合拍、精神愉快的表现。”到了1953年,教育部颁布了《幼儿园暂行规程(草案)》,提出了培养幼儿爱好音乐的兴趣及发展幼儿音乐听觉和韵律感觉的目标。而真正使儿童音乐教育走入正轨的是于1988年国家政委所颁布的《全国学校艺术教育总体规划(1988―2000)》。它要求在幼儿园进行多种艺术活动;在小学、初级中学教学计划中要求开设艺术课,基本实施九年制义务教育阶段的艺术教育;在各级师范学校和较多的高级中等学校,普通高等学校普遍增设艺术选修课,进行高中和大学阶段的艺术教育,从而为建设具有中国特色和时代精神的社会主义学校艺术教育体系打好基础。改革开放至今,我国的儿童学前音乐教育体制在不断完善和发展。从培养儿童兴趣到开展正规课程,再到探讨如何发挥音乐教育的功能。从而促进儿童在情感、性格、智力和社会性等方面的全面发展。

一、我国目前在学前儿童音乐教育上的误区

学前音乐教育是音乐教育的启蒙阶段,许多著名的音乐家都得益于在启蒙阶段的正确教育。而“从娃娃抓起”的想法普遍存在于当今的家长心中。但在这种社会的普遍共识中,存在着一些误区。

(一)教育投资的盲目

通过对许多音乐培训机构的观察和了解,发现很多家长忽视了“音乐学习要建立在兴趣上”这一原则。许多2、3岁的儿童就被父母带到琴行学习乐器。孩子在各式各样的乐器面前徘徊了许久,最终还是不得不听从父母的安排。这些父母中的一部分认为,从小要让孩子接触各种乐器,这样才能不输在起跑线上。一部分表示因为邻居来学所以自己的孩子也要来。还有一些是因为自己爱好,认为孩子要学习自己没能学到的东西。这种盲目跟风的行为,使得很多孩子在学了一段时间后辍学,或者学习的效果平平。在我国,音乐学习的投资仍然属于一种贵族投资,家长投入了资金和精力,却没有得到理想的结果。所以,对于艺术的学习,除了早早地接触和学习以外,还要考虑孩子的兴趣和天赋,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孩子的学习成果。

(二)教学内容和方法上的陈旧

近几年,学前儿童音乐教育的观念已深入人心,但却有许多家长开始忽略孩子学习的过程。只是一味地监督他们学习,看中结果。一般来说,3―6岁被定为学前音乐教育时期,这是孩子认知能力萌芽的阶段。他们开始使用语言,进行沟通,脑海中出现旋律的概念。然而此时除了让孩子体验音乐以外,更重要的是培养他们的兴趣。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由于老师主要采用自己示范,学生模仿的方式,使得学生渐渐失去了开始时的兴趣。尤其是儿童,他们没法长时间集中注意力,常常因为乏味而失去耐心,最后产生抵触情绪。每天的练习都建立在父母的督促下。另外,音乐的学习不单单只是技术的提高,还需要在漫长的学习过程中,培养基本的音乐素质。所以,一味地沿用陈旧的教育模式及内容,已适应不了现在的发展。在教学的内容和方法上,我们需要的是创新。

(三)考级目的动机的复杂化

音乐的各项等级测试,是体现学习者演奏或演唱水平的一个方式。过去,孩子们往往要学习很多年才去参加等级考试。而如今,考级的学生呈低龄化,且年龄越来越小。在每年如火如荼的考级地点,经常可以看到路还没走稳的小朋友在家长的陪同下走进了考场。而学小件乐器的孩子,则会抱着比自己还大的乐器赶来。考级是为了检验学习的成果,现在却成为最终目的。家长们开始缩短孩子们的学习时间,以致最后出现了这样一种情况:家长在初学的时候就要求老师集中给孩子训练10级的曲目。就这样,一个达到业余最高水平的孩子只会演奏那可怜的几首曲子。

二、学前儿童音乐教育的发展与思考

(一)国外学前儿童音乐教育经验

那么,我们该如何走出这些误区呢?首先,我们来看看国外对于学前儿童音乐教育的发展:

1.达尔克洛兹音乐教育体系。在1905年,他初步建立了自己的音乐体系,震惊了瑞士的音乐界。第一次在理论与实践两方面确立了身体运动反应在音乐教育中的重要地位。达尔克洛兹认为,学生虽然有高超的技巧,但缺少对音乐的情感反应,这样一来,学生在演奏的时候就无法体会音乐的美妙。直至他开始探索运动与心理、身体运动与音乐情绪的关系,他开始在音乐学习中调动整个身体的运动。以试唱、练耳、读写乐谱的活动与机体反应和动作相结合。而这种训练特别适合于儿童的天性和本能。由此,改善了单一的技术训练的弊端。

2.柯达依音乐教育体系。作为匈牙利著名的作曲家和音乐教育家,柯达依经过多年的摸索,认为在儿童音乐教育中,唱歌是主要的教学内容。儿童唱歌应该和说话一样的自然,而不是受客观物质条件的限制。在柯达依体系中,合唱训练不采用钢琴伴奏,音乐的主要材料是匈牙利民族歌曲,让他们从小就记住和接触真正的民间音乐和童谣。

3.铃木音乐教育体系。1946年,他通过对幼儿演奏小提琴的实践开始建立“天才教育体系”。“天才教育体系”是指任何一个正常的儿童(能够正常说话的儿童)都具有发展杰出才能的潜力。他为音乐教育提供了一种独特的机能训练模式:反复倾听最好的音乐音响,并对一些优秀的音乐典范做大量严格的模仿练习,以形成对优秀音响的整体直觉反应能力。他非常重视儿童的教育环境,和教育者的技术。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发展儿童的才能。

(二)探索学前儿童音乐教育发展的路径

综合上述的三个体系,很直观地揭露出在儿童音乐教育中存在的误区,并找到了有效的训练方式来改进。那么,我们也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走出误区:

首先,从兴趣出发,激发儿童学习的动力。“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有了兴趣,才有学下去的动力与耐力。无论什么方面的音乐学习,都要培养学前儿童对它的兴趣。我们可以通过游戏,比如:根据音乐旋律,音高的变化,让儿童作出反应,想象自己身处其中,既增加了学习的趣味性,也让儿童了解了音乐的变化。从而用全身运动的方式调动儿童的兴趣;还可以提供一些贴近儿童生活的音乐,得到他们的共鸣,引导儿童的积极参与;或是通过讲故事的方式,把音乐形象具体化,使儿童加深对音乐形象的认知,也便于记忆音乐和其表达的情感及故事。

其次,教育者的能力在很大方面影响着儿童的音乐学习及发展,所以教育者需要有良好的技术和态度。1.老师们应该有正确和娴熟的技术,且不断地提高自身的音乐素养和音乐理论知识水平,这样才能引领儿童正确学习。2.教育者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终身学习。因为任何事物都在不停地变化,只有与时俱进才能不滞后。且时刻为学生带来最新的学习内容和方法。3.教师能在神态、语言、行为情绪等方面感染和影响儿童。有研究表明,“多次倾听范唱;倾听无伴奏范唱;尽可能多地独立演唱。”可以增强儿童对音乐活动的兴趣。

然后,孩子们应该从小接触民族音乐,培养儿童的音乐基础素养。随着许多地方剧种被申请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人们开始越来越多地重视起我们本土的音乐。作为有5000年历史的大国,我国的音乐文化历史是非常丰富的。就像柯达依提出的,儿童要从小接触民族音乐一样。民族音乐是本国历史的见证,是广大群众的智慧结晶,体现了国家的音乐特色。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民族音乐,只有在学好本土音乐的基础上再去了解世界音乐才更有裨益。中国音乐是泛指世界上具有五声调式特征的音乐。而民族音乐可大致被分为:民族歌曲、民族歌舞音乐、民间器乐、民间说唱音乐和民间戏曲。从夏、商、西周到春秋、战国,是中国音乐的形成期。周朝实行“礼乐制度”。孔子认为,音乐是完善人身修养的重要手段,人生修养应该“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由此可见音乐的重要性。其中民歌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是中国人千百年来在音乐实践中创造出的;戏曲中最有代表性的是京剧,现在正影响着世界各地的音乐。由此可见,从小接触民族音乐,对儿童的音乐学习是非常重要的。从中,儿童不但能学到最精深的歌唱技巧,而且能了解中国的文化,陶冶情操。

最后,我们需要重视学习过程,才能增强儿童的学习效果。在儿童的学习过程中,教育者需要结合常规的教学模式和前沿的教学手段来教学。除了教师讲授,学生进行音乐表演的练习以外,还可以通过电子教学手段,通过网络,实现教学资源共享。更重要的是,家长和教师要提高自身素质,重视儿童学习过程。让儿童了解,有时过程比结果更重要。从过程中找寻乐趣,找到最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和学习方向才是学习的重要目的。

综上所述,学前儿童的音乐教育对于儿童的成长和发展有着巨大的影响。而如何正确、有效地开展音乐教育却是个值得深入探讨和研究的课题。只有在这一领域不断地创新,走出误区,并引领孩子用心去感受音乐,感受美。才能使儿童在音乐的世界中得到真正的快乐。

参考文献:

[1]孙鹏撰.走出学前音乐教育的误区.中国音乐教育,2004.09.

[2]李昱霏.试论学前儿童音乐教育.流行歌曲,2012.14.

[3]陈维.达尔克罗兹、柯达伊、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的主要特征――兼谈学习借鉴国外音乐教学法的思考和建议(上).乐器,2011.10.

[4]马俊.关于学前儿童音乐教育的思考.中国校外教育(中旬刊),2012.07.

儿童趣味音乐教学篇4

1通过教学实践把握教学现状,指导教材编写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活动,是主观见于客观的活动,实践过程是主观认识同客观事物联系的桥梁。《汤普森简易钢琴教程》《巴斯蒂安钢琴教程》《菲伯尔钢琴教程》等国外优秀教材的编写都是经过其编著者多年教学实践经验的总结与归纳、去粗取精并对教育相关学科领域充分研究之后的结晶,因此要把钢琴教学实践活动看作为我国钢琴教育者及教材编撰者的必经环节,首先通过教学实践发现当前我国儿童钢琴教学的不足,了解当前我国学琴儿童及家长的总体需求。业余钢琴考级制度在我国实行已有20余年,这一度造成中国钢琴的“考级热”,许多钢琴教师及教材出版商受到功利化影响在教学与教材出版上急功近利,因而导致严重偏离了业余钢琴考级制度为了使业余钢琴教育科学化规范化的初衷。近年来随着考级问题的日益显现,众多钢琴教育者及琴童家长开始重新审视教学目的,不再盲目跟风考级而更注重教师教学及教材的全面性、趣味性及科学性等方面,促使我国钢琴教材编写开始良性发展。与此同时,教育者积极开展儿童钢琴多样化教学模式如钢琴集体课实践,及时更新教学思维并指导教材编写的发展方向。总之,钢琴教材作为钢琴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该是钢琴教育者在进行教学实践过程中不断总结经验、兼容并蓄并结合其他相关学科领域如心理学、教育学、音乐美学等理论知识所编写出来的集合。2注重学习兴趣培养及教材的趣味性导向儿童心理学认为儿童的兴趣具有广泛性、个体差异性、浮潜易变性等特点,并且以直接兴趣为主。教育心理学指出“学习兴趣”是一个人倾向于认识、研究获得某种知识的心理特征,是可以推动人们求知的一种内在力量。《巴斯蒂安钢琴教程》《菲伯尔钢琴教程》等国外优秀儿童钢琴初级教材均将学习趣味性与培养学习兴趣放在首位,以“快乐”学琴为教材编写出发点,并利用儿童阶段对外界事物视敏度及颜色视觉的感知特点从教材印刷排版等直观上引起儿童注意力与学习兴趣。相较之下,目前我国的钢琴基础教育模式更注重弹奏技术的训练,教材形式较为呆板,学生通常采用机械性的模仿与不断练习的学习方式而缺乏主动思考,导致其学习兴趣在学琴初级阶段便急速下滑。因此,我国在钢琴教材编写方面应首先将教学思维从培养“钢琴匠”向培养具有活跃思维能力的“钢琴演奏者”转变,如在初级教材的编写上增加教师引导学生自我探索与发现的教学环节,使儿童在学习过程中发现更多的自我价值并获得更多的自我肯定,从而激发儿童学习钢琴的兴趣。其次,针对儿童阶段主要以感性认识与直接兴趣为主的特点,教材排版可以更加色彩化与卡通化以符合儿童审美观,吸引其注意力;在曲目选择上,除了熟悉的儿歌以外,还可以将儿童喜爱的卡通片主题曲等纳入其中,从而保持儿童对于钢琴学习的热情;在教学语言上,尽量使用儿童容易接受与记忆的语言,避免语言表述上过强的理论性。再次,一些儿童在学琴过程中会出现注意力不够集中、好动、稳定性不够等现象,在教材编写与教学活动进行中可以设立一些具有奖励机制的教学模块,以此达到规范学生学习态度并激励学生学习热情的目的。3注重教材教学进度与知识结构的循序渐进近年来我国儿童钢琴学习方兴未艾,中国俨然成为了世界钢琴教材的最大市场之一,国外经典优秀教材的不断引进占领了钢琴初级教材的主流市场,与此同时我国钢琴教育者和一些出版商也争相出版各类打着“自主编写”旗号的儿童钢琴初级教材,但通过对市面各种本土儿童初级钢琴教材的考察发现,相较国外成熟的钢琴教学体系及教材编写模式,本土儿童钢琴初级教材在教学进度安排方面普遍不够科学且呈现出两极化趋势:一类是受到各类钢琴考级制度的影响,以训练手的弹奏技术为纲,在教材进度安排上一味急于提高儿童的弹奏技术,忽略了儿童在此年龄阶段的接受能力与认知能力拔苗助长;另一类教材则空有其表,华而不实,过分追求教材的纸质、排版等教材外在层面,忽略了其作为传授知识媒介的内在本质,教学内容空洞且过于拖沓,导致教师在教学实践中由于难以达到预期教学目的逐渐丧失对于自主教材的信任度,不得不转而选择经过各国教学实践验证较为成熟的外国教材,最终导致我国在自主教材编写发展道路上的恶性循环。当前我国儿童开始学习钢琴的年龄段集中于4~7岁,此年龄阶段的儿童其认知能力尚处于“前运算阶段”①①,其生理条件处于骨骼发育阶段,手掌大小以及手指力度都远不及成年人,不能承受过度的钢琴弹奏技巧训练。因此,我国钢琴教育者在自主编写儿童初级教材时应充分考虑教材的循序渐进性,借鉴国外优秀教材在教材进度安排上的优点并结合我国当代儿童身心发育特点加以考量。4加强对于钢琴民族性的教学上下五千年丰厚历史底蕴积淀下,形成了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音乐文化,在传统民族乐器百花齐放的同时,还形成了以宫、商、角、徵、羽为主的民族音乐调式,使得中国传统音乐独具魅力。但随着与世界文化交流的愈来愈密切,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传承逐渐受到外来音乐文化的制约,促使众多音乐教育者在中国传统民族音乐发展与外来音乐文化交流共融上达成了共识。1995年召开的第六届国民音乐研讨会中“以中华文化为母语的音乐教育”的论题被提出,加强音乐教育的民族化成为了众多音乐教育者更加关心的问题。在笔者看来,这个论题的内涵不仅包涵了对于我国传统器乐、声乐等本土传统音乐文化传承的民族化教育,还包涵了另一层面即对于诸如钢琴等外来器乐的民族化教育问题。钢琴作为“舶来品”在进入中国的百余年历史中,《二泉映月》(储望华改编)、《粤曲“双飞蝴蝶”主题变奏曲》(陈培勋)等民乐改编成了钢琴曲,《春思曲》(黄自)、《牧童短笛》(贺绿汀)等用西方作曲技法来表达中国音乐魅力的钢琴曲等,都很好地体现了中国音乐家们将钢琴“洋为中用”的意识。但中国钢琴教育尤其是中国儿童初级钢琴教育中,对于中国民族化音乐思想的教学却始终发展缓慢,我国现行自编的儿童钢琴教材在编写定位上较为模糊:有以西方七声音阶等教学模式写作的基础教程,如《儿童钢琴初步教程》(上海音乐出版社);也有以综合类曲目形式出现的教材,如《钢琴基础教程》(上海音乐出版社)。众多音乐教育者尚未对中国化的儿童教材风格有明确把握,我国仍缺乏较为完善且具有中国音乐民族性教育思想的儿童钢琴初级教程及教学体系。诚然,编写一套符合中国民族化需要的儿童钢琴初级教材是我国钢琴教育界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但西方社会经过300余年的发展才逐渐形成了其较为完善的钢琴教育体系与教材编写体系,说明建立一套具有中国民族特性的钢琴教育体系及教材体系也绝非是一件一蹴而就的事情,需有步骤地逐步建立。首先,在各方面鼓励我国作曲家创作出更多既符合我国儿童身心特点又能引导其了解中国民族调式及民族意识音乐思维的基础钢琴作品,使中国儿童能在钢琴学习的初级阶段便奠定一些具有民族意识及乐感的音乐基础;其次,在教材民族化编写中除了乐曲经典性、地域性有机合理选择以外,中国钢琴作品基本演奏技法的教学在教材中也应有所体现。5重视教学法在钢琴教材编写中的运用教学法指在教学过程中所运用的方式与手段,是提升教学效果与教学质量的关键因素。我国现阶段的儿童钢琴初级教学仍以一对一为主的小课方式进行,通过一周一次的上课,老师对上一周作业进行回课检查、指出问题并布置新的作业,以此循环往复,单调乏味,缺乏对儿童的吸引力。在我国自主出版的儿童钢琴教材中,也体现为老师“讲”为主、学生跟着做的传统讲授法与练习法。儿童对于音乐其本身尚处于不了解不熟悉的阶段,在初学阶段一味地为提高某种演奏技巧进行一对一“精细教学”对于培养儿童钢琴学习兴趣及真正理解学习内容帮助甚微,在教材编写与教师教学中更关注教学法的多样性势在必行,国外音乐教育领域已有铃木教学法、奥尔夫教学法、柯达伊教学法、达尔克罗兹教学法等从音乐行为习惯、节奏旋律与基本动作形态、音乐素质、情感表达等不同方面培养儿童对于音乐学习的综合能力。教材内容对于教师的教学有引导及指向作用,在教材编写过程中结合适当的教学法,可以使课堂氛围变得更加轻松与活跃。另外,通过定期组织小型音乐沙龙加强学生的相互交流与相互促进,也有利于相互学习、共同进步的良好学风的形成。总而言之,儿童钢琴初级教学与教材编写这一问题看似简单,但通过不断的教学实践与理论探索发现,这其中不仅包括单一钢琴演奏技巧的传授,还包涵了教师对于儿童心理学的学习与研究、对本民族音乐的融会贯通、对先进教育理念的及时掌握等各个方面。通过更多深入的研究与教学实践,在日后我国自主编写儿童钢琴初级教程的道路上,应从培养儿童音乐素养全面发展为出发点,以编写符合中国儿童特点的初级教材为目标,不断提高儿童初级钢琴自主教材的编写质量与教学水平。作者:邓璞单位:湖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

儿童趣味音乐教学篇5

一、小学音乐游戏教学资源开发的重要性

《音乐课程标准》规定:小学低年级音乐课要增设唱游内容。唱游内容包括:律动、歌表演、音乐游戏和集体舞等。在音乐教学中恰当地运用游戏,我们将获得意想不到的效果。其一,它具有其它学科不可企及的优势,变枯燥的知识传授和抽象的音乐符号为富有情绪的生动形象的游戏教学,既符合音乐艺术的运动特性,又满足儿童好动好玩的特征,并充分体现了愉快教学。其二,游戏教学实现了课堂教学中教师的主导地位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成了课堂的主人,每位儿童成了音乐活动的积极参与者与创造者,使学习不再成为负担,融洽了师生关系,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小学音乐游戏教学资源开发的原则

1.以教学目标为标准,开发游戏资源。在音乐课程标准中,课程目标分列出情感·态度·价值观、过程与方法、知识与技能三个部分,这三个方面有着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共同提升的关系。因此,在开发游戏资源时要根据课标和单元目标,通过反复研读教材以教学目标为标准,开发游戏资源。

2.以学生生活为起点,开发游戏资源。课堂是学生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的生活体验已经成为一种重要的课程资源。因此,以学生为本,找准教学起点,根据学生的生活开发游戏资源。

3.以教学活动为途径,开发游戏资源。教学活动作为音乐课程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须根据不同的教学阶段、主题、内容、空间,遵循针对性、趣味性的原则,以课堂实效为标准,开发游戏资源。

三、小学音乐游戏的主要特点和类型

音乐是音乐游戏的灵魂,音乐游戏只是学习音乐的手段,音乐游戏必须伴随音乐,才能实现音乐教学的目的,所以音乐游戏的最大特点就是“音乐性”,让儿童在游戏中学习音乐,感受音乐的流动、旋律的起伏、节奏的跳跃、音色的变化、速度的统一与变化,并随时根据音乐的变化作出反应,在游戏中学会听辨不同旋律、节奏、节拍、速度等音乐的基本要素,训练了听觉、视觉和运动觉,从而达到音乐学习的目的。音乐游戏除了具有“音乐性”这一主要特点外,还应具有自然性、趣味性、创造性等游戏的共同特点。为便于教学与运用,根据游戏的功能,把音乐游戏分成以下几类:

1.节奏训练类游戏。

2.音准训练类游戏。

3.培养音乐感受力游戏。

4.训练动作与音乐协调类游戏。

5.识谱类游戏。

6.其他游戏等。

四、小学音乐游戏的利用

在利用音乐游戏资源时教师要明确音乐游戏只是音乐教学过程的一个环节,一种手段,要把游戏恰如其分、灵活自如地运用于教学过程中去。具体而言做到:

1.作为导入过程的游戏,其作用是揭示课题,吸引儿童注意力,激发儿童兴趣和积极性,达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2.作为调节活动的游戏,其作用是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儿童情绪,调整课堂秩序,提高儿童的学习热情。

3.视课堂教学实际情况,编排即兴游戏,弥补教学上的某些不足。

4.让儿童根据音乐内容创编音乐游戏,培养儿童的创造力、想象力和对音乐的感受力。

5.一些深奥难懂、枯燥乏味的音乐知识用游戏进行渗透教学,作为一种辅助的学习方式贯穿于教学中。

6.在课外音乐活动中穿插音乐游戏,丰富儿童的音乐生活。

五、小学音乐游戏利用的注意事项

1.小学音乐游戏有一定的适用范围。我们要根据学生的不同年龄、心理特点运用音乐游戏,让他们在音乐课中轻松、愉快地去唱、玩、跳,使之喜欢音乐,乐于学习音乐。小学低年级的学生活泼好动,好奇心强,好于表现,易被生动有趣的情节、色彩鲜艳的图画、活动教具所吸引,运用音乐游戏吸引他们的注意力。小学中年级的学生更进一步得到知觉上的满足,在设计游戏时要引导学生进行进行联想和想象,注意他们的思维活动的掌握和调动。小学高年级由于年龄的增长,学生的心理上有很大的变化,情感和意志方面有所发展。教师要时刻注意学生的情绪,不能强制,不要使学生有反感的情绪。可通过调动他们的兴趣来运用游戏。

儿童趣味音乐教学篇6

可以这样说,音乐是一门很“难”的艺术。无论是音乐的欣赏、表演或者创作都需要遵循一定之规,都不可能是胡思乱想、胡编乱造的结果。那么,怎样在“难”的音乐和幼稚的孩子之间架设一座桥梁呢?怎样将音乐和孩子沟通起来呢?音乐游戏恰恰能够做到这一点。好的音乐游戏集中体现了音乐的艺术性、技术性、抽象性与幼儿的年龄特征和发展水平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因为游戏可以将丰富的教育要求以有趣的形式表现出来,使孩子们在乐此不疲的、喜闻乐见的玩耍中不知不觉地获得对音乐的感受与表现的能力,完成一定的教育任务。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对学习有着神奇的内驱动作用,能变无效为有效。在教学实践中,我深深体会到兴趣是推动学生积极学习的强大动力。作为素质教育的音乐教学,必须舍弃一切单调、枯燥、令学生感到厌烦的内容和模式,创设饶有趣味的教学情景,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因此,我在教学中注意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灵活运用多种趣味性的教育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收到了较好效果。其中游戏教学是最有效的手段之一。

根据教学实践目地,音乐游戏可分成以下几类,

1,音符类游戏

“蹦蹦跳跳学音符”这一简单而不乏趣味的小游戏受到很多学生的青睐。将音符做成可爱的“音符贴”,指定学生为某一特定的音符,然后我在琴上弹出音或旋律片段,当弹到某音时,相应的学生要跳起来并大声地唱出该音。这样学生学习的兴趣就大大地得到了提高。

2,节奏类游戏

节奏是音乐的骨骼和灵魂。韵律活动在儿童音乐教育工作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它主要是通过语言或动作来培养儿童的节奏感,帮助儿童更好地感受音乐作品的节奏美,学习通过有节奏的活动来表达音乐的节奏美。

如在节奏学习和训练的课堂中,一开始我并没有讲节奏的定义之类的,而是和学生一起感受“走、慢跑、快跑”,这时学生们会很明显地发现“走”时我们两脚落地的时间间隔要比“慢跑”和“快跑”长,”慢跑”时的两脚落地时间间隔比“走”短,比“快跑”长,然后把两脚看作是两个相邻的音符,如果“走”代表x(四分音符),那么“慢跑”就是xx(两个八分音符),快跑就是xxxx(四个十六分音符),从而引出了定义节奏的一个重要知识:音的时值长短,并学习了四分音符、八分音符、十六分音符等节奏型。在练习节奏型时用拍手和拍腿来练习,很明显拍手的声音大,拍腿的声音小,进而导出节奏的另一方面:强弱关系。节奏训练时用节奏接龙的游戏方式进行训练,这样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了节奏,并很好地掌握、消化了它。

3 听音类游戏

我在对一年级学生进行听音训练时,做打电话游戏:我在琴上弹出三度音程”do、mi问:“喂,你是谁7”学生回答:“我是do、mi”就这样抽象、枯燥的听音练习在游戏中愉快地完成了。

4 识谱类游戏

为了让学生牢记某种音乐符号,我采用了学生们喜闻乐见的猜谜形式教学。我问:“弟兄两个一样长,一个瘦来一个胖,站在队伍最后面,曲终歌尾它站岗。”学生猜谜回答:“它是终止线ii。我问:“弟兄两个一样长,两双小眼来对望,他们俩个告诉你,回头再来唱一唱。”学生猜谜回答:“它是反复记号:ii。这些游戏活动妙趣横生,能收到事半功倍之效。

为了让学生记住音乐符号“f、p、mf、mp”,我就设计了一个“找硬币”的游戏:将硬币放到班里某个学生的手里,再让另一个不知情的学生来找,其余学生一起唱一首歌并用声音的强弱来提示找硬币的同学,声音强时表示该同学已经靠近硬币,声音弱时表示远离硬币,这样学生很快就牢记了这些符号。

5 竞赛类游戏

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发现学生们的好胜心特强,特别中意比赛,所以每每在学习完一首歌曲或学习完一个单元的歌曲后,就会来一次“歌咏比赛”,将学生分组进行比赛。这样不仅很好地复习和巩固了所学的歌曲,还更好地培养了集体荣誉感和团队合作精神。

6 其他游戏

如:音准训练类游戏、培养音乐感受力游戏、训练动作与音乐协调类游戏等。如何运用游戏进行音乐教学是一个重要的问题,要明确音乐游戏只是音乐教学过程的一个环节,一种手段,要把游戏恰如其份、灵活自如地运用于教学过程中去。

好的音乐游戏不仅可以发展孩子音乐方面的能力,而且对于孩子的认知、情感及社会性的全面发展都力,而且对于孩子的认知、情感及社会性的全面发发展者是非常有益的。所以说,儿童音乐教育应该而且完全可以做到以音乐游戏为基本活动。但是,具体落实到儿童的音乐教育实践中,我们又该从何做起呢?首先,应该花大功夫、下大力气挖掘、整理和创编有新意、有价值的好游戏。什么样的游戏是好游戏呢?第一,必须好玩,能真正唤起孩子的游戏兴趣,真正充满童趣;第二,必须好听,即游戏所用的歌曲或乐曲应该符合音乐作品的一般美学标准,结构精巧完整,形象准确生动,旋律流畅上口,风格特征鲜明:第三,必须易学,即游戏的形式、规则和要求简单明了,幼儿一学就会,基本没有障碍:第四,必须在音乐方面或孩子的认知、情感、社会性等方面具有明确的教育价值和教育目标。更重要的是,教师应该树立游戏的观念,用游戏来统率和贯穿全部音乐教育工作,并更多地以一个游戏者的身份,真心实意地参与到幼儿的游戏中去,而不仅仅是一个游戏的旁观者和指导者。

有了好的游戏,有了正确的游戏观,有了教师参与游戏的积极态度,儿童音乐教育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就不会再成为一句空话了。我们可以努力做到以音乐游戏来组织儿童音乐教育活动,在丰富、生动、有趣、好玩的游戏活动中,培养和提高儿童的听觉能力、歌唱能力、节奏感、音乐感受能力和表达能力,全面提高儿童的音乐能力,使儿童得到健康、和谐、全面的发展。这样的收获是那些枯燥的、背离儿童情趣的单纯技能技巧训练所根本无法比拟的。

儿童趣味音乐教学篇7

关键词:奥尔夫教学法儿童双语教育应用性

教育是我国发展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只有采用有效的教育方式,才能使国家更加繁荣昌盛。但原先我国的“教学方法多以句型训练、语法翻译、以汉语来讲英语的字母、单词、句子的老一套为主,教学趣味性差,不太适合幼儿的身心发展水平和特点,所以教学效果欠佳”[1]。目前,中国正大规模地推广一种新式的音乐教学方式——“奥尔夫音乐教学法”,该方式将枯燥的音乐教育音乐化、情景化,能极大程度地激发儿童的潜能,开发儿童的右脑,同时提升儿童的学习兴趣,旨在寓教于乐。奥尔夫音乐教育法是音乐教育的主流,可以说这是一种十分成熟的创造性教学方式。前人的研究表明,幼儿英语教育音乐化是可行的,能够广泛地培养孩子们学习英语的兴趣和英语语音的敏感度,但并没有明确地应用“奥尔夫音乐教学法”。我将该教学方式应用于儿童英语教学,实践后取得了异常出色的效果和成绩,有效解决了英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认为适合在中国大范围推广。我主要探讨奥尔夫音乐教育法在英语早期习得中的作用,以及把奥尔夫教育中的优势运用到儿童英语早教中去。

儿童双语教育被认为是能启发儿童,开发儿童智力,帮助儿童树立另一种世界观,最终儿童成长为国际性人才的有效教育手段。而如何让孩子们习得英语也是我国一直在摸索的。国内儿童双语教育市场各式各样,有中国教师主持,亦有外国教师主持;有各类兴趣班,亦有各类辅导班;有亲子教育,还有家教式教育。但林林总总的教育方式普遍存在着英语环境严重缺失、语音标准化困难、母语控制强、儿童兴趣缺乏及“哑巴”英语等问题,这些问题正在挫伤儿童学习英语的兴趣和热情,使得很多儿童得不到很好的教育。反思我国儿童英语教育的现状,总的来说,无非是两类形式。其一,过于强调语言习得。部分教育模式仍长期使用以单词、老师上课一字一句解析学习英语的陈旧模式,忽视了学生对英语及音乐的热情和环境对他们学习的影响,忽视学生在通过游戏音乐学习英语的兴趣及吸收的能力。其二,过于强调兴趣培养。我国音乐教育传统模式是单纯地教唱英语,强调音乐性,缺失音乐的律动性、情境性。学生主要是模仿着老师的发音等,很被动。这类教育短期内,学生有一定的兴趣,但长期则无法提高语言习得能力,即学生只是简单地学会唱英文歌而已。这样单一的兴趣培养因为语言习得的缺失而丧失了长效性。在这两类教育中,更具有负面影响的是,无论家长还是教师均一味地追求出成绩,严厉地对待学生,若学生不能达到期望就将受到不公平的对待。由于每个人在学习能力方面有着很大差异,就我国原有的课程目标来说,总会有一部分学生离老师的预期目标很远,于是他们自然对英语教学敬而远之,教师也无能为力。这正阻碍了学生学习英语的步伐,导致每个人都学过英语却一直停留在初期阶段。

“奥尔夫音乐教学法”是联邦德国著名音乐家卡尔·奥尔夫所创建的,是当今世界最著名、影响最广泛的三大音乐教育体系之一。奥尔夫认为表达思想和情绪,是人类的本能欲望,并通过语言、歌唱(含乐器演奏)、舞蹈等形式自然地流露,这是人原本固有的能力。音乐教育的首要任务是不断地启发和提升这种本能的表现力,而完全获得知识则不是追求的最终目标。奥尔夫音乐教育的核心是“元素性”音乐教育,“元素性”包含了音乐的入门各要素,又包含音乐作为一个人自生生态平衡、人格全面发展的不可缺的因素这一重要原则。[2]在奥尔夫的音乐课堂中,孩子们有机会进入丰富的艺术世界,音乐不再是旋律和节奏,而是儿歌等不同艺术形式的有趣的游戏。他们可能在老师的引导下去关注特定的一个声源,去倾听、辨别、想象来自生活和自然界的不同声音。“奥尔夫音乐教学法”是一个非常独特的音乐教育体系。它与传统的教育方法完全不相同,因为这其中把音乐融入了教育中。奥尔夫特别强调的一个重要原则是要学生“动”起来学习音乐,然而,这和我国音乐教学有很大的出入。卡尔·奥尔夫指出:学生在学习中必须动脑、动手、动脚,全身心地感受和表现音乐。课堂上,教师的音乐引导会让学生沉浸在欢乐的游戏中,他们不知不觉地接受着英语氛围的熏陶。“奥尔夫音乐教育”的重点在于让小朋友们在音乐游戏中无意识地学习英语。这不仅不会让他们对学习有不开心的印象,反而会使他们的学习效率提高不少,培养孩子的认知、体格及语言能力、韵律节奏感,更重要的是能培养孩子对英语、音乐的热爱。

“幼儿感知能力发展较快,除各种音程外,还可听辨一些简单的和弦;可以记住八到十六小节的乐曲;可以完整地演唱、演奏一般的乐曲。对音乐的兴趣逐渐增大”[3]。“奥尔夫英语音乐教育法”则是将“奥尔夫音乐教育”应用于儿童英语教育之中。“并且大部分儿童的模仿能力较强,在听到一个新的句子或词之后有一个几秒中的沉默期,这之后便能基本准确地发出听到的音”[4]。这个教学方法的应用,综合考虑了儿童的生理构造、儿童心理学、二语习得等各个领域所提出的儿童英语教育存在的现状和提出的问题。在该教学方法的应用过程中,以下五点是特别需要引起教学者注意和重视的。

1.合适的音乐

根据语言习得的图式理论,奥尔夫音乐英语教学法中,首先要选取的就是节奏简单、具有重复性、耳熟能详的音乐。所以英文歌曲的选择应该为经典儿歌歌曲,歌词不必太难,只需要有几个关键词的出现就可以了。《快乐游戏》这本教材即具有以上特点。教材中的英文歌曲音乐动听,层次分明,在美国风行几十年,家喻户晓。在一遍一遍重复的音乐下,孩子会不自觉地跟着节奏拍手,会跟着音乐哼唱。儿童的学习能力是无法忽视的,只要他们重复几遍就可以完全记住音乐的旋律。旋律熟悉后,英文的词汇和句子马上就会习得。

2.相符的游戏

“对于幼儿来说,玩耍和游戏都是他们积累知识和发展能力的重要方式。在玩耍中快乐成长,在游戏中增长知识和能力”[5]。如果孩子没有学习兴趣,就没法真正融入英语学习中。“奥尔夫音乐教育”不仅强调好的音乐,更强调好音乐的参与性,即游戏和情景。因此,在教学之前,应设计好本次与音乐相符的游戏动作。比如一首简单的英文歌曲《Followme》,可以设计了七个动作(包括拍手、小花、兔子、翻手腕等),让小朋友一边哼唱一边跟着做动作。这些动作都是比较简单的,在平时小朋友们上幼儿园的时候也会接触到。一开始只有手或者脚的动作,一会以后换成难度稍大一点的手脚并用的动作。游戏中,大多数小朋友可以在几次重复之后一边唱一边跟着老师做动作并且在重复的单词“followme”上声音比较清晰明亮,从而使他们在游戏中明白“followme”的意思。

3.变化

儿童注意力集中问题也是儿童教育中一个很难攻克的课题。在“奥尔夫音乐教育”中,变化是吸引儿童注意力的一个有效方法。儿童的注意力大概只能集中半个多小时。一旦教学时间过长,孩子就会坐不住,并且可能使教学场面变得混乱。所以在教学之前,必须让小朋友们做好各项准备,比如上好厕所,尽量中途不出现各种突发状况。一旦中途停止教学很有可能会无法再次上课。音乐虽然可以吸引他们,但重复会让他们觉得乏味。而在教学过程中,不同的游戏和情景启发则是能吸引孩子注意力的有效手段。

4.重复回忆

古人云:“温故而知新。”无疑,这在儿童教育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好的复习是非常必要的。在每次上课前及上课后都应重复弹奏一下以前学过的歌曲。小朋友们一听到熟悉的音乐就会自觉地唱起来,这不仅可以让学过的英语单词更加牢记,还能帮助小朋友们纠正可能错误的发音。在一次一次的重复中,小朋友们可以不用音乐起调就自己唱出歌来,这时就可以不再重复前面的歌曲了。

5.乐器

现在国内英语教育正在大力宣传“多媒体”设备,强调电脑、电视、触摸屏的应用,甚至在很多教学中,大家都是直接放录音,但有些设备播放的歌曲模糊,反而对孩子造成错误的指导。这样的教育手段完全不符合“奥尔夫音乐教育”的宗旨。电子设备的应用固然有其优势,但恰恰是儿童心理所不喜爱的。儿童喜爱可以直接触摸到的、能自己实践的教具,所以在“奥尔夫英语音乐教育”的实践过程中,我们选择用钢琴或者吉他来伴奏。这样一来,好处显而易见。其一,音乐不会失真。儿童的音乐分辨能力得到提高。其二,儿童的参与性提高。孩子们能直观地看到老师弹琴的样子,对音乐表现出很大的兴趣。老师甚至可以鼓励孩子进行触摸弹奏,同时强化教学内容。其三,因材施教。器乐教学方式是真正考虑到儿童习得能力的一种方式。在实际操作中,速度得到控制,并随时根据孩子的习得程度进行调节。孩子们在学习的过程中压力大大减少,能轻松地跟上老师的节奏。

在实践教学中,这种独特的教学方式对改变我国儿童英语教育的现状及我国教育长期以来以知识传授为主的缺乏兴趣培养的英语教学的状态大有裨益。音乐是属于右脑习得记忆的,英语却是左脑记忆,右脑记忆很早就是公认的最佳记忆。“奥尔夫英语音乐教育法”正是利用了人类的生理习得功能,同时结合语言习得教学法、儿童心理学等,旨在让孩子在轻松愉悦地环境下进行有效的二语习得。

参考文献:

[1]廖道胜.论中国幼儿英语教育史[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S3).

[2]刘云松.浅谈对奥尔夫音乐教育理论的认识[J].遵义师范学院学报,2004(04).

[3]王丽红.儿童音乐心理学浅说[J].大舞台(双月号),2008(02).

[4]张晓晴.当前中国儿童二语习得现状[D].哈尔滨理工大学,2008.

儿童趣味音乐教学篇8

舞蹈题材的选择

儿童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儿童舞蹈题材的选择,有极为广阔的天地。儿童的现实生活和他们所感兴趣的童话故事、动画片、漫画以及自然景物中的花鸟鱼虫、日月山水等,都是我们构思一部作品的素材。关键就在于我们成人要依据“求童心,唤童趣”的原则,以儿童的视角来看世界,以儿童的思想感情来对待客观事物,从儿童的生活中择取适合儿童表演的舞蹈题材。

舞蹈的趣味性

创编儿童舞蹈时,要注重趣味性,要符合儿童心理和生理特点。如在创编舞蹈《拨浪鼓》时,教师可以让孩子们手拿拨浪鼓,通过变换不同的舞姿表现玩耍的场景,表演时他们头上的小辫和两只胳膊就好像拨浪鼓两边的小鼓槌,交替舞动着,再在舞蹈中穿插一些游戏的情节,不仅抓住了儿童喜玩、喜乐、喜动的特点,还给孩子们带来了无穷的乐趣,易唤起儿童的共鸣,深受儿童的喜爱。

舞蹈音乐的选择

音乐是舞蹈的灵魂。选择儿童舞蹈的音乐要注意曲调明朗、简单、形象化且节奏感强,歌词要顺口、好懂、押韵且富有感染力。好的音乐能提高孩子们对舞蹈作品的理解。又如《拨浪鼓》曲调流畅活泼、童谣完整压韵,充满童趣,毫无说教的味道,非常自然地叙述了拨浪鼓的好玩和可爱形象。音乐唤起了孩子们对拨浪鼓的喜爱,唤起了孩子们想跳、想表演的欲望,从而激发了孩子们学习舞蹈的兴趣。因此,教师要选择形象鲜明、简单易懂、有感染力、易被孩子们接受和激发其情绪的音乐或童谣。

动作的设计

舞蹈作为形体动作艺术,有其特殊的表现形式。在设计儿童舞蹈动作时,要考虑儿童的年龄特点,了解儿童身体各部位所能承受的程度。儿童的骨骼较软、易变形,肌肉纤细、弹性小,易疲劳,这些特点决定了儿童的平衡、控制能力都较差。所以,教师在动作的编排上不应过于繁琐、复杂,要以简单易做的动作反映儿童天真、好动的性格特征和内心世界。教师平日里还要留心孩子们嬉戏、玩耍时的动作特点,随时捕捉,加以提炼。

舞蹈的情感表达

美国舞蹈家伊莎多拉邓肯曾说:“舞蹈应是身体对表现心灵的一种媒介”,“是心灵的反映”。儿童舞蹈是展示儿童心灵的窗口,是表现儿童情感世界的直接方式,纯真、稚嫩是儿童情感和思想的特点,他们对待一切事物都与成人有着不同的思维方式和独特的视点。因此,儿童舞蹈所表现的人物的喜怒哀乐等情感要鲜明。只有这样,儿童才能较准确地把握舞蹈所要表现的内容,使儿童舞蹈表演更有艺术感染力。

舞蹈的教育意义

教师要创编孩子们喜爱的、贴近生活的,又有一定积极意义的舞蹈。如《小蚂蚁》这样的情节舞蹈,可以向孩子们展示团结起来力量大、邪不压正的道理。这个舞蹈主题鲜明、形象生动,易于儿童理解和接受,又有教育意义。

儿童趣味音乐教学篇9

一、兴趣培养的重要性

“兴趣”是一个既简单但又复杂的问题。所谓兴趣,是人们积极认识某种事物的倾向,其基础是生活的需要。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学习的巨大动力,是学生主动进行学习和研究的精神力量。人的需要是多方面的,有物质的,也有精神的。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指出:学习的最好刺激是对所学知识的兴趣,一个人一旦对某一问题发生兴趣,那么,他做出的努力将达到惊人的程度。培养儿童学习钢琴的兴趣是儿童自觉自愿、发自内心,而不是被胁迫、被屈从的学习。激发儿童学习钢琴的兴趣,挖掘儿童学习钢琴的潜能。通过兴趣的驱使,往往可以达到“不用扬鞭自奋蹄”的作用,比一切督导更为有效。能够在钢琴领域登上巅峰的人,兴趣在他的成功中占有特殊的位置。

兴趣的发展又有着不同的程度,最初的兴趣,尤其对于儿童来说,属于“有趣”。钢琴,对于初学儿童来说,是一个新鲜事物,是比较容易产生自发的兴趣的。开始时,也许是儿童对眼前的这个“庞然大物”——钢琴的一种好奇心,于是乎便又“按”了几下琴键,又对其高低不同的奇异声响产生最直接的兴趣,而这也许只是儿童觉得新奇好玩。可是也可能当他第二次在看到钢琴时,这种新奇感就没有了,觉得“不好玩”了,于是也就对钢琴不感兴趣了,这也正是为什么有些孩子在学了一段时间后,就不想学了的原因(当然,如果是一个有天赋的孩子,那就另当别论了)。由此可见,这种儿童对钢琴本身的自发产生的直接兴趣并不十分专一,也不是非常稳定,很可能只是暂时性的。随着儿童心理的发展,兴趣从“有趣”水平发展为“乐趣”。这时的兴趣已然分化,即从儿童对钢琴本身的兴趣发展对演奏钢琴产生乐趣。这时的兴趣就比较专一和稳定,把艰苦的学琴过程视为一种乐事。

二、兴趣培养的几点体会

一个人从出生一个月到12岁为止是儿童时期。在手指、肌肉、灵敏性和协调性等方面都有着自己的特点。儿童时期的注意力不稳定、不持久,难于长时间地注意同一件事物,容易为一些新奇刺激所吸引。凡是生动、具体、形象的事物,形式新颖,色彩鲜艳的对象,都比较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在整个钢琴教学中,教师和学生是两个最为活跃、最积极的因素,而家长作为其纽带,作用也不容忽视;只有将教师、学生、家长三者密切配合、紧密联系,儿童学习钢琴兴趣的培养与引导才能成为现实,并获得良好的学习效果。儿童学习钢琴,如果能始终都保持一种很浓厚的兴趣及愿望,这当然是最理想的状态,然而理想的事情往往不是普遍的情形。在培养儿童学习钢琴兴趣的过程中,笔者认为三方面的立足点,即教师、学生及家长是缺一不可的。

1、把握心理特点萌发兴趣

儿童心理学和教育学告诉我们,兴趣是学习的原动力。儿童学习钢琴,需要一个和蔼、亲切的老师,孩子们从内心喜欢有亲近感的老师,老师授课应避免机械和死板,注重语言的生动性,并辅以适当的形象比喻,来活跃课堂气氛。老师应注意启发式教学,尽量采用诱导、鼓励的方法来培养和加深儿童对所学音乐的兴趣和印象。可采用“听为先导,感受入门”的途径,推动儿童兴趣的萌发。

(1)播放优美的钢琴曲、音乐会录像让孩子们欣赏。教师弹奏简单的儿童律动曲、游戏曲,让孩子们舞动起来,让他们感受钢琴的神奇,把“听”作为教学的第一环节。

(2)通过最简单的拍手或打击乐器(物体),培养他们的兴趣,并挖掘每个孩子的内在节奏感与音乐潜能。

(3)让儿童跟着不断变换的音乐节奏和速度击掌打拍来体验节奏感,从而训练动作的协调性、反应的灵敏性、节奏的敏感性以及对音乐的感受性,让孩子在无拘无束的玩耍气氛中进入审美情景,情不自禁的随着节拍手舞足蹈,当孩子们被感染,从而引起他们对钢琴产生好奇的心理,强烈的想去触摸琴键,模仿教师弹奏的乐曲,从而让他们开始进入学习钢琴的阶段。

2、通过语言激发培养兴趣

老师是知识的传播者,儿童是被传授的对象,两者需要沟通与合作,其桥梁便是语言,因此老师的语言对于激发儿童兴趣尤为重要。由于儿童的大脑和思维的发展有限,加之他们对语言的理解较困难,因此,教师的语言能力就成为与学琴儿童相互沟通的关键。教师的语言应该清楚而有条理,幽默风趣,语速要慢,语调要抑扬顿挫。再者来说他们年龄都较小,爱动,怠惰心理比较强,但由于每个儿童的素质不同,接受能力不同等,要求教师根据不同的情况,给予不同的处理,所以想让他们愉快的学习,在教学过程中不显得死板,教师可以利用增加语言的趣味性,尤其是不同年龄段儿童的心理,选用不同的教学方法,选用有趣的教材,在教学过程中做一些有趣的类比,生动的讲解往往会给儿童带来浓厚的兴趣,吸引他们的注意力,强化他们对学习钢琴的兴趣。

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天生具有好玩心和好奇心,对未知世界有探索的欲望,什么都想亲自尝试,抓住了孩子的这个特点,增强教学中的趣味性,启发儿童学习钢琴的兴趣。对于钢琴的学习,儿童不喜欢被动的接受,干巴巴地说教只会扼杀儿童对学习钢琴的兴趣。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重视学生的心理需求,给学生一个广阔的探索空间,用形象思维的方式来启发和教育儿童。

儿童一般都喜欢听故事,儿童钢琴兴趣培养的重要方式是通过教师“讲故事”,运用生动有趣的故事情节,无论是真实的或是虚构的,都能充分激发儿童的想象力,锻炼他们的思维能力。老师把所讲的故事与钢琴教学结合起来,即将故事情节融入到动态的钢琴教学中,运用儿童化的语言与其对话,做形象描述,使儿童在内心产生共鸣和亲切感,从而提高儿童学习钢琴的兴趣,通过故事情节中许多鲜明的形象,增强儿童学习钢琴的可接受性或适应性,孩子会觉得很有意思,对学习钢琴也就产生了较强的探究心理和学习愿望,在技术的学习与平时的练习中能始终保持对钢琴艺术的浓厚兴趣,把学习钢琴看做是一件很愉快的事情,从而去感受音乐和享受音乐带来的乐趣。

3、合理选用教材培养兴趣

授课时,教师对于教材的选择对儿童学习钢琴的兴趣也有重要的影响。教材选用是否恰当,直接影响着儿童学习钢琴的兴趣。在选材上分为两类:一类是必弹的,另一类是选弹的。必弹的,像用于初学的拜尔、车尔尼599、巴赫初级钢琴曲集等这些教材是具有权威性的,效果显著,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可是对于大多数年龄低幼,刚刚开始入门的儿童来说,这一类的教材显然严谨有余而活泼不足,缺少趣味性,这就要求钢琴老师在选择教材时,应该尽量挑选一些学生喜欢的,能够使儿童接受的教材,开启儿童学习钢琴兴趣的大门,营造一种轻松愉快的教学氛围,充分尊重儿童,让他们以一种舒畅的心情学习钢琴。

在选择教材时,应该尽量选择有标题和形象的教材:音符大,印刷清晰,油墨颜色深;旋律活泼、和声悦耳好听;每一首曲子都有清楚地技术、乐理或音乐的重点;尽量多地选择那些小朋友所熟悉的中外儿歌,民谣所改编的钢琴小曲。例如《汤普森浅易钢琴教程》《我和我的钢琴——钢琴入门(1-2)》《我和我的钢琴一四手联弹(1-2)》《中国民歌儿童钢琴曲选》等,由于每首曲子都有标题、图画,很容易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并且颜色鲜艳,清晰、音符比较大,阅读起来觉得容易,学生对这一类的教材都很喜欢。在教授这些教材时,可以让孩子用彩色的蜡笔将自己喜欢的插图着色,这样会更好的调动他们的兴趣,激发、引导他们学琴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可以很直观的帮助儿童理解音乐的内涵,更重要的是可以提高琴童的兴趣,丰富其想象力。如果总是单调枯燥的练习曲或技巧偏难的乐曲,将使儿童很快失去了学习的兴趣,这时可以补充一些儿童熟悉的歌曲为素材的自编教材,如《两只老虎》《打电话》等,实际上,在这些乐曲中也包含了许多技术要求,同样能达到很好的效果。同时也鼓励学生自己主动选择,老师弹几首给学生听,学生喜欢哪首就练哪首,有时碰到是自己会唱的或是听过的歌曲所改编的曲子,那就更兴奋了!这种尊重儿童选择的办法将会极大地诱发儿童学习钢琴的兴趣。如果学生对所弹奏的曲子非常感兴趣的话,学习的效果也就事半功倍了。

一个好的老师将是一个善于诱发儿童钢琴学习兴趣的老师,因此在选材上,我们可以根据儿童的心理特征,多选一些具有多样性和生动性的曲子,此外还要具有愉悦性和适龄性,教学内容的难度应该循序渐进,由简单到复杂。因为好的教材会起到教师和家长起不到的引导、诱惑作用。当小孩子拿到一首很生动很活泼的曲子的时候,不用家长去监督他,他们自己很自觉的就会完成作业,而且使用这一类的教材,并加之正确的引导,会激发孩子盎然的兴趣,克服最初的枯燥和乏味,跟着教材步步深入的“练”下去。

4、提高欣赏水平培养兴趣

有位先哲曾说过“兴趣是一种魔力,它可以创造出人间奇迹。”这句话并不夸张。许多家长、老师对培养儿童学习钢琴都有这样的共识,从兴趣开始。音乐的耳濡目染的影响,对于儿童学琴兴趣的培养,起着一种潜移默化的作用。在家中,家长可以常放些儿童感兴趣的音乐,如童话音乐剧、音乐故事、儿童歌曲等,也可以带儿童到音乐厅去听音乐,并在看演出时提出一些简单的问题让儿童思考,从而使他们能够在音乐的环境中不断的成长起来。

有时候也可以组织一场儿童钢琴观摩会,让孩子们互相学习,激发他们“争强好胜”的上进心,而听到弹奏水平不如自己的,会产生某种荣誉感和自信心,这也能转化成练琴的兴趣。还有时,几个孩子正在学弹同一首作品或这个孩子正在练习的曲子是另一个孩子曾经弹过的,这时大家在一起交流,那必定格外地感兴趣,说说自己的经验和当时碰到的问题,彼此一定都能互有启发。在琴童们之间互相观摩学习当中,孩子们有时会受到不同于老师那里得到的特殊的启示,也会无形中增强相互间有益的竞争性。也可以通过举行“小小钢琴音乐会”的形式,让孩子们分别演奏自己最拿手的一两首乐曲,以激发其表现欲望,增强对演奏的信心,增强对钢琴学习的兴趣。

学习钢琴比学习其它乐器有着更广泛、更深远的意义。一些发达国家有着很高的家庭钢琴普及率,有些学校将钢琴作为必修课,足见国际上对钢琴教育非常重视。在我国,近年来家庭钢琴的普及率在不断上升,学钢琴的孩子不断增多。作为美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学习钢琴与其它音乐手段一样,已作为提高民族素质的一个重要方面越来越多地被社会所重视。在整个钢琴学习的过程中,兴趣的培养始终伴随着教师、学生、家长这三个重要的环节。只有这三方面融洽的结合起来,才能实现共同的目标。当然,上述提到的一些情况是有针对性的,儿童具体的情况问题因人而异,要采用不同的教法来适应不同儿童的身心特点。兴趣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让教师、家长共同的耐心启发和正确指导,使儿童能够自然地亲近钢琴从而充满兴趣地演奏钢琴,并在优美的琴声中健康快乐地成长。

儿童趣味音乐教学篇10

关键词:儿童舞蹈表演创编

儿童舞蹈除了是对文化教育的补充,同时它也是构成校园文化以及表现校园文化的重要且独特的一部分,对儿童进行舞蹈培养有利于培养其全面的综合素质以及艺术能力。但当前儿童的舞蹈表演中普遍都存在动作生硬、没有活力、不符合儿童特点等问题,这是不利于儿童表演天性的开发的,因此在创编儿童舞蹈时要充分结合儿童的心理以及生理特点,编排出适合儿童的舞蹈。

一、儿童的舞蹈表演天性

(一)提高儿童的表现力关键在于充分发挥其自身特点

舞蹈表演就是要将表演者的情绪、状态以及面部表情融入到自己表演的作品中,舞蹈的灵魂是表演,要使舞蹈能够表达出作品的内涵,就要使舞蹈动作与情感相结合,如果一个舞蹈演员仅仅做肢体的动作,缺少了表演,那么就会使得作品失去观赏价值。当前很多儿童在表演舞蹈时,缺少情感且动作生硬,而且当前的很多儿童舞蹈作品过于成人化,不符合儿童的特点,对于自己所跳的舞完全不能理解,没有融入感情,只是单纯的生搬硬套,舞蹈并不应该只是技能训练的过程,更是一种情感的表现,所以提高儿童的表现力的关键是要发挥儿童的特点。

(二)如何能够开发儿童舞蹈表演的天性

1.教学内容安排要合理

儿童舞蹈教育是构成儿童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部分,形象和具体是儿童的心理思维特点,同时,儿童具有好奇心强、情绪多变、天真活泼的特点,因此在编排舞蹈时选材上应做到:主体鲜明、别致新颖、浅显易懂,要能够引发孩子的舞蹈兴趣以及启发他们的想象力。编排儿童舞蹈的关键在于要站在儿童的角度去编排。老师在教学时要充分调节课堂的气氛,以灵活多变、科学的教学方式教学,这有利于培养儿童的舞蹈兴趣,将传统的舞蹈课变为有趣味的实践性教学,满足儿童的表演欲望,培养他们的表演能力。

2.老师要作为儿童舞蹈表演天性的引导者

老师要以全身心去投入到表示范中演中,同时还要注意自己情绪的调节以及表情和语言的运用等,孩子纯洁像一张白纸,想法很简单,因此在课堂上,老师一定要对自己的情绪有所掌控,不能将低落等不良情绪带到课堂。奥尔夫音乐教学法的基本思想原则是“通过音乐教育培养人造就人”,以及“人声、动作与演奏合一”,舞蹈老师可以结合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合理的设计舞蹈课,将音乐与舞蹈合二为一,既能培养儿童的音乐节奏感,还引导了儿童对于舞蹈的创造以及主动去表现自我的能力,在课堂中,老师要给予儿童充分且独立的想象空间,不要出现“这样不对,应该怎么怎么样”的教学语言,让儿童有独立的想象空间,发挥自己表演天性。

二、儿童舞蹈的创编

(一)舞蹈创编的灵感要来自于生活,同时充分了解儿童的生理特点

学龄前的儿童生理特点是骨骼柔软,容易变形、肌肉纤维细、弹力小以及收力差,但同时大脑发育快,较容易兴奋因此容易产生疲劳感,在此阶段儿童的平衡能力以及节奏能力等较差。因此一定要以儿童的身体发展特点来创编舞蹈,要求动作能够舒展有力,具有欢快的节奏,能够使儿童天真活泼的一面得到体现。同时,在创编舞蹈时,要考虑到儿童的身体比例不同于成人,在动作上不应幅度过大,创编的舞蹈要有使动作的衔接及变化有规律,这样可以使儿童更快记下,另外,舞蹈的题材应该反映出他们生活中的事物及情感,让他们能够在舞蹈中身临其境,在舞蹈中融入自己的情绪。

(二)选材要符合儿童的心理特点

儿童的心理特征是好奇、好动、想象力丰富、思维形象具体等。在创编儿童舞蹈时,其选材要能够符合儿童的心理特点,要主题鲜明、健康、易懂。同时,情节的编排要生动有趣,能够引起他们的兴趣,使他们能够理解以及接受舞蹈的内容。在这方面,可以使用拟人化的手法来进行创编,加入一些童话或者神话故事,引起他们的兴趣以及使他们对舞蹈中的内容能够理解,以特有的形体语言来表达儿童在舞蹈中的体验,与此同时,其也反过来发展了儿童的动作。

(三)在选择音乐时要选择适合儿童的音乐

音乐作为舞蹈的灵魂,如何选择适合于舞蹈的音乐是十分重要的,只有音乐和舞蹈相互融入,相辅相成,才能够展现出舞蹈的艺术。在进行儿童舞蹈创编时,音乐的选择上要短小活泼,有流畅的旋律以及鲜明的节奏,富有感染力,这样能够引发儿童的活泼的天性以及引发他们的动感。同时,歌词要通俗易懂,使儿童明白他们在听什么,这有助于激发他们的兴趣以及跳舞的欲望。歌词能提供给舞蹈鲜明的文学形象,对儿童来说,富有特点以及有趣味的歌词能够有助于他们对舞蹈“景”的理解,这有利于培养儿童舞蹈动作的表现力以及培养他们的和谐感。

(四)舞蹈的创编应显示出儿童的童心

童心应该是编舞者在创编儿童舞蹈时的中心点,任何儿童舞蹈的创编都应该是童心的体现,并以童心来作为出发点。要想创编好儿童舞蹈,编舞者首先要带着一颗童心融入到儿童的世界里,以儿童的心来感受世界,创编出来的舞蹈要带着童趣的特点,满足儿童的好奇心,这样才能激发出他们学习的兴趣。舞蹈对于儿童来说,是一种游戏、趣味、追求,同时更是一种表现,在进行构思时,可以将简单的动作、表演编成儿童喜欢的小游戏去做,让他们觉得舞蹈是一件很有趣的事情。将童心融入到舞蹈中,可以使儿童在舞蹈中尽情发挥他们的活泼天性,感受快乐,使整个舞蹈富有活力。

三、结语

儿童舞蹈的创编与生活息息相关,一个好的舞蹈有利于对儿童的美的教育,同时也能够让儿童在其中感受到快乐和启迪,让儿童在童趣中使自己的综合素质得到发展。这就需要老师的精心研究和耐心探索,创编出符合儿童特点的舞蹈,使儿童在舞蹈的娱乐享受中接受到教育,陶冶情操,丰富生活。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