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对外直接投资十篇对外直接投资十篇

对外直接投资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7:34:54

对外直接投资篇1

截至2007年底,中国累计对外直接投资总额1,179.1亿美元。相对于发展中国家,由于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平均发展速度超过了许多发展中国家,存量处于比较高的水平。而与发达国家的对外投资相比,中国对外投资的流量处于较低水平,中国开展海外直接投资的实力还比较薄弱,海外投资企业数量、每年海外投资的金额与海外直接投资的累计总额都还比较小。而且,中国的海外投资大多数为中小型项目。在《财富》杂志公布的2008年全球企业500强中,仅有35家中国企业,且排名大多数位于下游。

二、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产业选择战略研究

1.以资源开发型产业作为突破口

我国现在还处于对外直接投资的起步阶段,并且大多数发达国家都经历了从资源开发业—制造业—第三产业为主的发展过程。同时,由于国际投资环境日益改善,资源开采业对外投资的环境极为优越。对于一些行业,如采矿业、林业、石油开采业,世界上一些国家资源的供大于求,我国企业应该因地制宜的到国外去投资,开采、加工和运回国外的资源以满足国内需要。

2.以制造业和贸易替代为海外投资重点

对我国现阶段的优势型对外直接投资而言,投资重点应放在生产能力过剩、拥有成熟的适用技术或小规模生产技术的制造业上。同一些发展中国家相比,我国在纺织、食品、冶炼、化工、医药、电子等产业上形成了一定的比较优势。此外,我国还拥有大量成熟的适用技术,如家用电器、电子、轻型交通设备的制造技术、小规模生产技术,这些技术易于为他们所接受。

3.以第三产业和高技术产业为未来的重点发展方向

根据对外直接投资的产业选择应与国内产业结构高级化相一致的标准,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重点应该是技术密集型产业。通过并购当地高新技术企业或与当地拥有高新技术的企业合资合作,可以直接获取一般技术贸易和引进外资所无法获得的先进技术,然后将技术传播回国内运用,从而加快国内产业结构升级的进程。例如。联想集团收购iBm的pC事业部。

三、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区位选择战略

1.以发展中国家作为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主要区位选择

我国地处亚洲,良好的合作关系以及相似的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需求偏好等使得进入障碍较小;中国的纺织、服装、家电、机械等技术成熟且竞争激烈的边际产业具有较强的比较优势;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较快,市场容量大,投资机会较多;还可以利用东道国享有的优惠贸易条件,把产品销往第三国。

2.有选择地增加对发达国家的投资

美国、加拿大、西欧、澳大利亚及日本等发达国家是目前世界上对跨国投资者最具吸引力的地区。因为其拥有优良的投资环境:经济发展水平高,科技发达,基础设施完善,社会稳定,投资法律法规健全,金融市场发达,各类人才丰富,是对外直接投资的理想场所。对发达国家的对外直接投资可以获取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把掌握的高新技术反馈回国内。

3.积极谨慎地发展对独联体和东欧国家的投资

这些国家正处在经济改革过程中,急需外国在那里进行直接投资。这些国家拥有仅次于发达国家的工业基础、民众的教育和工人的技术水平,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广阔的市场,但是其产品出口能力较差,在国际市场上缺乏竞争力。而中国产品物美价廉,比欧美产品更适合于该地区的市场需求。

四、对外直接投资的主体选择战略

1.重点发展具有垄断优势企业的对外直接投资

其直接的效果是创造经营的中间产品的内部市场,避免外部市场交易的风险;使资金的转移、税赋的合理避逃有了通畅的渠道;同时降低了谈判、询价等交易成本;保证本企业的技术、技能等不外泄,以持续获得利益。对资源寻求型的投资还可以保证母公司所需资源的稳定来源。

2.大力发展具有经营特色的中小型企业的对外直接投资

目前世界上的跨国公司大部分却是以中小型企业为主,主要原因就是中小企业由于其拥有独具特色的生产经营优势。我国许多中小型企业都具备了对外直接投资的条件:劳动力成本低,产业转移产品的原材料等要素价格也比较低廉;产权关系明晰的基础上形成了简明高效率的组织结构优势;拥有符合当地市场需要的实用技术。

3.促进企业集群的对外直接投资

根据迈克尔•波特的竞争力理论,一个国家的成功是来自纵横交错的产业集群。国内有大量的企业集群地,如宁波的服装、北京中关村的电子产业等。充分利用“产业集群”的竞争优势开展对外直接投资,是我国对外直接投资主体选择的重要战略。从跨国公司成长的角度看,

企业集群可以作为一跨国公司成长发展过程中内部化优势的一种替代。

五、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方式的选择战略

1.根据跨国公司的投资目的制定投资方式的选择战略

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目的主要是寻求国外的自然资源和学习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自然寻求型企业对外直接投资方式应以合资为主,有利于冲破对于自然资源开发的控制以及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学习型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应以并购、合资为主。这种进入方式能够直接获得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利用东道国的人才资源培养自己的人才,掌握先进技术,充分提高中国企业的跨国经营能力。

2.根据中国的行业特性制定投资方式的选择战略

一些中国有优势的行业在进行产业转移的时候,中国跨国公司应该以新建企业和合资进入方式为主要进入方式。现阶段,电视机、电冰箱、洗衣机等家用电器制造业和机床、自行车、钟表等机械加工业是中国技术方面比较成熟的,在对外直接投资中具有投资优势,这些行业投资市场主要是经济技术水平与中国接近的发展中国家和某些发达国家。

3.根据东道国的投资环境制定投资方式的选择战略对发展中国家的对外直接投资方式,应以新建、合资为主,有利于发挥这两种投资方式的优点,避免并购、独资的劣势。选择新建和合资方式可以节约外汇资金,有利于利用当地企业的市场开发优势尽快占领市场、弥补新建企业所需时间较长的不足,新建投资风险相对较小,而且许多发展中国家对新建合资企业比较欢迎。

参考文献:

[1]江小娟,杜玲.对外投资理论及其对中国的借鉴意义[J].经济研究参考,2002,(73).

[2]陈波,荣飞琼.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战略选择[J].统计研究,2008,08.

[3]冼国明,严兵.全球国际直接投资的发展趋势与前景[J].国际经济合作,2007,(1).

对外直接投资篇2

一、现阶段我国经济发展的特征

(一)市场发育不完善,经济发展不完全靠自由市场推进,政府宏观调控应起引导作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对外直接投资表现为厂商的一种微观经济活动,由其自主决策。但我国市场经济发展时间短发育不完善,各项政策法规及服务体系都不完善。而目前在经济全球化飞速发展背景下,我国必须顺应世界经济及产业演进的趋势,按照经济全球化的要求加快自我发展,这就要求政府用战略性的眼光制定合理的产业政策,确定并鼓励引导主导产业对外直接投资,从而带动整体经济的发展。

(二)产业素质偏低,结构非高度化,产业结构改造升级的任务还很大。发达国家现有的对外直接投资是在国内产业结构高度化基础上进行的。国内产业结构高度化的率先实现,为各微观经济主体建立国际生产体系创造了有利条件,其对外投资活动可以其独立的目标函数进行。然而,我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整体产业素质仍然偏低,产业结构改造的任务极其艰巨,需通过国际生产体系的建立,来推动国内产业结构的高度化。国内产业结构高度化将是对外直接投资的结果,而非前提,这就决定了我国发展对外投资在实现微观经济主体自身经济收益的同时,必须体现国家产业政策的要求,实现国内产业的优化升级。这种对外投资目标的二重化,要求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决策的基本程序是先选择产业,再选择企业。

(三)对外投资本质上是非资本过剩型。西方发达国家的对外直接投资本质上是资本过剩的产物,是资本输出的新形式。而我国现阶段资本并非大量过剩,对外直接投资属“非资本过剩型跨国投资”。它同“资本过剩型跨国投资”不仅在动因上存在明显差异,而且在投资效果的价值判断上也存在一定区别。对“非资本过剩型跨国投资”来说,其意义已经超出了企业投资行为范畴,对我国对外直接投资活动必须从宏微观两个层面去解析。而从宏观层面看,企业的跨国投资应是战略性的,即对母国的经济发展应具有直接的辐射效应。这种辐射效应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投资的产业选择。

二、对外直接投资产业选择代表理论

关于对外直接投资已有许多成型的理论,如市场不完全理论、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内部化理论、国际生产折中理论等,但这些理论都是从对外直接投资企业选择层面分析的,产业选择理论很少。关于产业选择的理论最有代表性的是日本学者小岛清七十年代提出的边际产业扩张理论。该理论认为,FDi应从本国已处于或即将处于比较劣势的产业即边际产业依次进行。这些产业是指已处于比较劣势的劳动密集型产业,或某些产业中的劳动密集的生产环节。小岛清认为,凡是本国已处于或趋于比较劣势的生产活动都应通过直接投资来依次向国外转移。而目前我国尚处于国际产业链条的低端,加工装配等劳动密集型产业仍不能视为边际产业。如果按照边际产业来规划对外直接投资,恐怕既无法进入发达国家市场,也很难在发展中国家之间开辟投资场所。可见边际产业选择基准不能作为我国对外投资产业选择的理论基础。

我国现阶段对外直接投资的产业选择,既要遵循当代国际直接投资的一般规律,又必须从当今世界经济发展和我国产业成长的阶段性特征出发。只有这样,才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占有利地位。而现有西方跨国投资理论在产业选择上没有提供多少有价值的政策建议。所以从理论上探讨我国对外直接投资产业选择的基准模式具有重大意义。

三、我国对外直接投资产业选择基准

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产业选择理论分析模型应包括以下三个层次的内容:

(一)以产业组合的区位比较优势为标准选择对外直接投资的产业方向。所谓产业区位比较优势是指投资国与东道国同类产业相比所具有的优势。在产业选择的框架内,经济优势不同于单个厂商优势,而是该产业内各厂商经济优势的集合,其本质是一种组合优势。产业内各优势企业的合理组合,是决定国际投资产业选择方向的关键因素。因此,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产业选择首先取决于产业内优势企业的组合状况,只有集单个企业的分散优势为产业整体优势,才能不断扩大我国对外直接投资产业选择的经济空间。

产业组合的区位比较优势并不一定是全球优势。实际上对外直接投资并不需要所谓的全球优势,而是需要相对于一定区位,即母国相对于东道国所具有的比较优势。区位比较优势是在一定的投资区位中产生的。它是跨国直接投资的基本经济依据,也是使投资国和东道国获益的内在经济根源。

产业选择是将区位选择包含在其中的,选择了不同的区位,也就意味着选择了不同的产业。故前述产业组合优势也必须以投资的区位特征作为组合标准。按照区位优势组合产业优势,是扩大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有效途径,也反映了我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开展对外直接投资的重要特征。

从一般意义上说,只要具备产业组合的区位比较优势,便具备跨国投资的前提,但这并不意味着产业选择已处于最优状态,相反它可能远离最优状态,甚至对母国产业成长并无实际意义。故产业选择应进入第二个基准层次。

(二)以产业内垂直贸易量为产业选择的约束条件。产业内垂直贸易量是指某一产业内以工程间分工为基础的贸易关系,也即某一类产品生产所需要的上下游产品之间的交易频度和数量。对外直接投资活动对母国经济发展的贡献,主要是其对母国的产业结构调整及产业技术发展的带动效应,这种带动效应的大小又取决于海外子公司与国内企业所发生的垂直贸易量。因此,产业内垂直贸易既有利于该产业组合优势的形成,又有利于产业优势的内部化。不难看出,产业内垂直贸易量的实质在于充分发挥对外直接投资对国内相关产业成长的带动效应。所以,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基本方向,应是对国内相关产业具有较强关联效应,即产业内垂直贸易量大的产业部门。

但是,由于国际投资所形成的垂直贸易传导机制本身并没有框定其机制的传导方向,这就难以避免对母国产业发展形成单纯数量扩张的拉动效应,甚至导致本来在国内加以限制的产业过度增长,如促使对稀缺资源的掠夺性开发、加剧国内环境污染和生态失衡等,使国际直接投资产业传导机制劣质化。为避免这一倾向,我国对外投资产业选择还应有第三层次的规定基准。

(三)以结构高度化同质性规制对外投资产业传导机制的性质和方向。结构高度化同质性是指对外直接投资所形成的产业传导机制同母国产业结构高度化发展趋势相一致。目前,我国正加紧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所以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应当瞄准对我国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具有直接助长作用的投资方向,服从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需要。故投资重心应在高新技术含量大、产品附加值高的技术紧密型产业。这既符合世界产业结构调整的趋势,能有效实现我国现阶段对外直接投资的双重目标,也有利于从根本上改变对外投资的非选择性所带来的效率损失。对于“非资本过剩型国际投资”来说,其投资的机会成本很高,而且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潜在的投资机会日益增加,这种机会成本还会上升。弥补这种机会成本的主要途径,便是在国际投资领域寻找技术密集型产业进行投资。

四、政策结论

(一)对外直接投资产业选择应作为国家产业政策的主要内容之一,使其成为国家产业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应制定相应的产业政策,在资金、人才、税收等方面扶持跨国企业。这是优化我国对外直接投资产业选择的必要条件。

对外直接投资篇3

在新一轮世界科技革命的推动下,跨国生产在深度上日益细密,由过去的单一纵向一体化生产发展为纵向型、横向型和混合型多种生产形式并存的新格局。对外直接投资总的趋势是:战后发达国家间的横向直接投资、发展中国家间的横向直接投资以及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纵向直接投资大规模替代了原来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单一纵向直接投资。纵向一体化生产通过产业循环机制,以内部化优势、节约生产费用优势和其他比较优势为核心实行动态产业递次转移,在国际范围内分工生产;而横向一体化生产通过规模经济、风险分散、产品差异等比较优势在全球进行投资布局。

(一)比较优势与跨国纵向一体化生产

跨国纵向一体化是指跨国公司把生产和购销过程的不同阶段分布于不同国家。跨国公司的全球运营体系把产业内分工的增值链放在全球不同区位,以利用专业分工优势与全球协作网络的整合优势实现资源投入与产出的最大化。石油公司在不同国家从事开采、提炼和零售等经营活动就是跨国纵向一体化的典型实例。

第一,内部化优势。一是实现最巩固的交易保护机制。在纵向跨国一体化条件下,生产要素流程不再由各方在企业的外部加以实现,因而节省了签定国际货物买卖合同的种种相关从属交易费用。二是有效节约市场定价成本。跨国公司纵向一体化后,讨价还价己不再是均衡价格形成的必然过程,而是跨国公司在确定各分部收益,通过转移定价法跨国性地转移超额利润过程中的内部平衡方式,由此实现的定价成本节约自然会有效降低跨国公司的市场交易费用水平。三是节约生产费用优势。跨国公司实施纵向一体化直接投资追求的是由各工艺阶段技术经济上的密切联系所导致的成本节约。

第二,资源禀赋比较优势。这是由于复杂产品不同部分的生产或同一部分不同阶段、不同工序的生产对生产要素的种类和质量的要求不完全相同,而各种生产要素在世界各国的分布存在很大差异,且有时差别特别大。跨国纵向一体化将恰当的生产活动布置在恰当的地点,不仅能实现以上投入要素量的节约,更重要的还能实现价值上的节约,获得总成本节约优势。

第三,纵向规模经济比较优势。通过联合生产、销售、购货、会计等活动节约成本。通过联合作业,可减少生产工艺的步骤、减少装卸费用、运输成本以及生产能力的闲置。

第四,流动优势。如果跨国公司获得了其中任何一种效益,垂直一体化就能提高流动,使企业拥有较高的价格、较低的成本、较低的风险等压倒非一体化企业的竞争优势。随着跨国公司全球内部销售与生产的加强及信息时代的来临,国家间竞争力的重筑不再单独依靠某些产业的绝对完全占有,而是根据综合比较优势与合作优势,尽力参与并强占产业中的高技术、高附加值的生产环节。而将低技术、低附加值的生产环节转移给其他国家,由此形成的产业空间置换突破了原有产业空间置换的外向转移,变为产业价值链的内向分割转移。不参加跨国公司在这些产业的全球化生产与市场网络,就很难加入这些产业发展的主流,跨国纵向一体化的优势也就无从获取。这种跨国经营模式的优点在于通过相互协作可以在做大某一产业的同时,快速利用自身的有限资源力量投入价值链增值最快的环节,从而确保效率与收益最优。

(二)比较优势与跨国横向一体化生产

跨国横向一体化直接投资是指跨国公司以对外直接投资的方式,在世界各地建立子公司,生产同类产品的经济行为。跨国横向一体化生产广泛存在于制造业,跨国制造工业产业组织结构最重要的变化之一,是抛弃了装配企业与零部件企业之间纵向一体化的生产组织形式,形成了跨国横向一体化组织形式。

第一,规模经济优势。随着科技的进步,知识产品和高技术含量的产品所占比例越来越高,这些行业的特点是规模经济。具体说来,规模经济来源于生产、采购、后勤、营销等四个领域,规模经济导致两个结果:第一个是行业内贸易的出现;另一个是导致不完全竞争,从而导致发达国家在同一产业内的相互投资。

第二,风险分散优势。拉格曼、科恩等认为:横向对外直接投资既是产品市场风险的分散化,也是生产要素市场风险的分散化。史蒂文斯认为跨国横向一体化生产是对利润最大化的补充,而不是替代。如果风险可以控制到较低,在国外投资比国内投资会更好。

第三,产品差异优势。西方国家对高档消费品的需求呈上升趋势,各国的同类产品各有其特点,追求优质、个性化的消费心理导致产业内双向贸易。但贸易壁垒或产品运输成本过高而使贸易受阻时,产业内双向直接投资成为一种必然选择。

横向一体化的成果:一是全球资源的再配置和全球范围内提供配套服务,极大提高了规模经济以及由此而带来的规模效益,显著降低了成本;二是明显提高了跨国企业的新产品创新能力和技术开发能力。亚太地区国家的产业结构升级和转移,是世界范围的国际产业分工由纵向向横向发展的一个缩影。

二、发挥我国比较优势扩大对外直接投资

在对外直接投资过程中,我国应按照产业竞争力培育、区位比较优势和总体优势等原则,充分发挥小规模、适用性技术优势、劳动力禀赋和人才优势以及海外华人网络优势等微观主体优势,同时挖掘出资源开采、工程承包、传统制造业、民族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的比较优势,扩大我国对外直接投资。

第一,小规模、适用技术优势。我国许多中小企业具有规模小、项目小、劳动密集型技术,相对于发达国家的先进技术,我国所提供的中等水平的成熟、实用技术对它们更具有吸引力,我国可以通过海外直接投资方式向发展中国家转移。

第二,劳动力禀赋优势和人才优势。我国劳动力禀赋比较优势明显,表现为劳动力成本低廉。凝聚到原材料、零部件、成品和半成品中的劳动价值,可随“走出去战略”中的资本投入转移到国外,带动劳动力比较优势的发挥,其中包括不断上升的脑力劳动和知识创新产品。

第三,产业比较优势。我国劳动密集型产业的优势体现于劳动力价格的相对低廉;资本密集型产业的优势在于建立在坚实工业基础上的较高的制造加工能力;而技术密集型产业的优势在于国家体制保障下的科研开发能力。从当前我国的实际情况看,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部门主要是传统制造业部门。我国传统产业如服装、文体用品、皮鞋、食品加工和制造、家具制造、金属制品和塑料制品等行业有相对比较优势。

第四,大力发展劳务输出型工程承包、资源开采业和贸易运输业。大量低廉的劳动力是我国参与市场竞争的重要比较优势之一。一方面,通过到加拿大、澳大利亚、美国等资源较丰富国家兴办油田、矿山、森林采伐等资源密集型产业,继续保持我国在资源密集型产业开采和开发方面的比较优势;另一方面,在海外开展劳务型工程承包,既促进就业,又带动国产设备、材料等相关行业的出口和发展。

第五,将边际产业向发展中国家转移,为国内产业结构升级提供一定的资金和空间。基于比较优势原则,目前我国的跨国投资区域应当从发展中国家开始,走制造业带动服务业的实业化道路。

第六,我国应抓住wto的机遇开放银行、保险、证券和金融信息市场的机遇,积极培育和发展我国对外直接投资服务行业。

第七,具有民族特色的特殊工艺技术和产品效用优势,为中国企业海外投资提供了广阔市场。我国有科学仪器、工艺美术品、稀土原料、丝绸纺织品、食品饮料等传统产品在美国和西欧颇具竞争力,这些商品以质优价廉取胜。

总之,我国应该根据群体比较优势,以民营企业作为主力军,大力发展我国企业的对外直接投资。

对外直接投资篇4

[关键词]上海自贸区;中国民营企业;融资约束;外商直接投资

[Doi]10.13939/ki.zgsc.2016.03.177

1引言

自1978年改革开放政策实施以来,中国民营企业遍地开花,迅速发展,为推动中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做出了重大贡献。统计资料显示,2014年,中国民营经济占GDp的比重已经超过了60%。在2015年公布的胡润品牌榜中,全国品牌200强中近一半是民营品牌,91个上榜民营品牌的平均品牌价值达到191亿元,较去年94个上榜民营品牌的平均价值上涨超过50%。随着民营企业的数量不断增加,规模不断扩大,盈利能力不断增强,中国民营企业融资困难的问题越发突出,成为限制民营企业发展的重要阻碍。对中国民营企业不同融资方式在企业融资中的比重的调查显示,企业90.5%的融资来源于企业自我融资,只有4.0%的融资来源于银行贷款,2.6%的融资来源于非金融机构,剩下0.9%的融资来源于其他渠道。根据世界银行对投资环境的调查数据,在80个样本国家中,中国是金融约束最大的国家,而在针对阻碍投资扩张的因素的调查中,融资约束是限制80%的民营企业进行投资扩张的主要因素(Claessens和tzioumis,2006)。民营企业融资困难严重阻碍了民营企业自身的发展,进一步阻碍了中国经济的发展。造成中国民营企业融资困难的因素既有企业自身的原因,也有企业外部经济环境的原因。对于民营企业自身,其信用问题是影响企业外部融资的一大重要原因。民营企业内部财务制度和管理制度的不健全导致企业能够提供给银行的信用信息较少且不规范,加之民营企业成立时间普遍较短,历史信用记录匮乏,这些都使得银行难以对企业做出全面有效的信用评估,最终增加了企业向银行贷款的难度。在外部环境方面,国内的不完全金融市场和政府扶持的不足造成了民营企业的融资约束。在此形势下,民营企业为了突破融资困境,加快自身发展,寻求外商直接投资便成为了一个不错的选择。数据显示,在改革开放之后的26年之中,中国吸收的外商直接投资总量是日本在战后50年之中吸收的外商直接投资总量的10倍。与此同时,和其他发展中国家相比,中国已经连续18年成为吸收外资最多的国家。2014年中国实际使用的外资金额数量达到1195亿美元,同比增长了1.7%。随着上海自贸区的设立,外资在华投资范围或将扩大,上海自贸区对外商直接投资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第一,根据“总体方案”的规定,对于航运服务、社会服务、商贸服务、金融服务、文化服务以及专业服务等领域,一些投资准入限制措施将暂停或取消,其中包括对投资者的资质要求、经营范围限制、股比限制等。其中,在金融服务业领域,对于符合条件的外资金融机构将全面开放,在自贸区内鼓励成立外资银行和中外合资银行。第二,对于外商投资项目,由以前的核准制修改为备案制,直接在自贸区内部对外资进行国家安全审查,通过这些措施,外商投资程序得到了简化,从而有效地节省了项目开办的时间,减少了相关的费用。第三,对于生产企业和生产业企业,其在设备、机器等货物上的进口在自贸区内将免除税收。第四,对于外资企业来说,随着自贸区内金融市场的进一步完善,生产要素市场的定价机制更加合理,从而使得企业在生产活动和经营活动中所面临的不确定性减小。第五,随着负面清单管理制度的实施,外资可以享受到国民一般的待遇。上海自贸区通过影响外商直接投资,进一步影响了企业的融资情况。然而,外商直接投资对企业融资的影响却并不一定是正面的。在信贷市场上,外商直接投资可能造成外商在东道国当地大量融资借贷,对民营企业形成挤出效应,从而对企业融资产生负面的影响。综上所述,本文希望通过实证分析,研究民营企业是否存在融资约束。如果存在融资约束的话,那么,随着上海自贸区的设立,外商直接投资对缓解民营企业的融资约束能否起到正面的作用。本文的研究对于如何解决民营企业的融资约束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同时,能够为上海自贸区的设立提供政策建议和理论支持。本文以2010—2014年五年期间所有的沪深两市a股上市公司中的民营企业为研究对象。研究结果表明,我国的民营企业面临比较严重的融资约束问题。在当前的金融市场环境下,由于存在基于所有制性质的信贷歧视,民营企业难以从国内金融部门持续获得稳定的贷款。因而,充分利用外商直接投资无疑将成为解决民营企业融资约束问题的一大重要手段,从而推动民营企业发展,进而拉动整个中国经济的持续增长。本文的行文结构如下:第二部分对相关文献进行回顾总结,第三部分对研究设计和样本来源进行说明,第四部分进行实证分析,得出研究结果,第五部分结合研究结论,对上海自贸区改革提出若干建议。

2文献综述

与本研究相关的文献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理论模型设定、金融体系与企业融资约束的关系以及外商直接投资对企业融资约束的影响。一是理论模型方面。首先是对于融资约束的衡量问题。在whited(1992)、Harrison和mcmillan(2003)和Hricourt和poncet(2009)的研究中,均采用了资产负债率(Debtas-setratio)这一变量来衡量企业所面临的融资约束。然后是研究模型的设定问题。在现有的国内外众多文献中,常用的测度企业融资约束的投资模型有托宾Q投资模型与欧拉方程投资模型(Bond等,1994;Hubbard等,1995)。Fazzari(1988)等,最早提出了关于研究企业融资约束的托宾Q投资模型。相比于托宾Q投资模型,欧拉方程投资模型在研究中更加地被广泛使用。abel(1980)最早提出了欧拉方程投资模型以计量企业的最优化投资,其后在whited(1992),Hubbard和Kashyap(1992),Bond和meghir(1994),Calo-miris和Hubbard(1995)及Laeven(2003)等人的研究中被不断地应用与发展。在这一研究领域里,Harrison和mcmil-lan(2003)的论文是经典文献。在他们的研究中,对于一个以最大化现金流量的贴现值为目的的企业,在面临信贷约束的情况下,在选择最优投资方案的时候,受到以下条件的约束:式中,K表示企业的资本存量;i表示投资;R表示投资的净现金流;δ表示折旧率;β表示贴现因子;e是期望函数;Ω表示融资约束。以上方程说明,在均衡条件下,对于一个面临信贷约束的企业,当t期和t+1期投资的边际成本相同的时候,企业的投资方案是最优的。在Harrison和mc-millan(2003)论文的基础上,Bond和meghir(1994)加入了企业投资的调整成本函数,从而得到Ri和RK的表达式。Hricourt和poncet(2009)对Bond和meghir(1994)得到的表达式进行了简化,从而得到以下两个式子:其中,L表示劳动投入,Y表示净产出,净产出等于产出F(K,L)减去调整成本G(i,K);p表示产出品的价格,pi表示投资品的价格。二是关于金融体系与企业融资约束的关系。早期文献的研究内容多为宏观层面,研究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关系,不同文献得到的结论存在较大的争议。RajanandZingales(1998)和Laeven(2003)的研究对这种基于宏观层面的研究提出了质疑,他们认为对于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宏观研究可能不是有效的,他们进一步认为,金融发展之所以能够促进经济增长,是由于一个完善的金融市场减小了企业的融资压力,缓解了企业的融资约束,减少了企业的交易成本,提高了资源配置的效率,从而促进了经济的增长。通过他们的研究,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并不是基于宏观层面的,而是基于一些微观机理。park和Sehrt(2001)研究了国有银行的贷款情况,基于他们的研究,国有银行的贷款并非主要出于商业动机,大部分都是由国家政策所主导的。Boyreau—Debray和wei(2005)对由政府主导的金融体制的有效性进行了研究,发现政府主导的金融体系会造成资本配置的低效率,从而大大降低了资金的流动性。Fan(2007)等对中国民营企业的融资情况进行了研究,发现民营企业在中国受到了不公正的待遇,中国有关法律法规对民营企业的外部融资提出了诸多限制,与此同时,中国的金融机构对于向民营企业提供贷款的意愿很低。Farrell和Lund(2006)发现中国民营企业只得到了27%的贷款,尽管中国民营企业对国内生产总值的贡献超过了50%,除此之外,在股权和债券市场上,民营企业的进入受到很多限制。张军等(2005)对中国金融市场自由化和企业融资约束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研究对象为中国上市公司,研究结果说明更加自由的金融市场对于减轻民营企业和中小企业的外部融资约束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吕伟和张纯(2009)研究了证券市场开放性对企业融资约束的影响,研究发现,证券市场信息披露水平的提高对于缓解企业的融资约束具有显著的正向作用。三是关于外商直接投资与企业融资约束的关系。Huang(2003)认为,由于中国金融市场效率低下,民营企业面临着银行和证券市场的诸多限制,例如信贷限制和上市歧视等,企业为了融资和扩张投资,不得不向外国投资者寻求帮助,以合资的方式获得融资,从而使得大量外资涌入民营企业。通过与外资企业合资经营的方式,民营企业在信贷市场上面临的不对称信息减少,得到银行贷款的可能性增加。同时,通过对大量数据资料的实证分析研究,作者发现外商直接投资在宏观层面推动了中国经济的增长,而在微观层面,外商直接投资有效地缓解了民营企业的融资约束问题。Hri-court和poncet(2009)的研究结果与Huang(2003)的发现一致,外商直接投资对于减轻中国民营企业的融资约束具有正向作用。Guariglia和poncet(2008)以中国30个省份的公司为研究对象,研究区间为1989—2003年,通过对面板数据进行计量分析,发现外商直接投资对于中国金融市场的不完善能够起到一定的替代作用,直接投资有效减少了由于银行机构的低效率而造成的成本,在金融市场不完善的情况下,外商直接投资的大量涌入为一些由于金融市场扭曲而借贷不足的企业提供了资金,从而有效地刺激了中国经济的发展。对于跨国企业的研究也得到了类似的结论。Harrison(2004)等,以跨国企业为研究对象,发现外商直接投资显著缓解了当地企业的融资约束,为企业提供了资金支持。然而,外商直接投资对企业融资的影响却并不一定是正面的。外商直接投资对民营企业融资的负面影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在信贷市场上,外商直接投资可能造成外商在东道国当地大量融资借贷,对民营企业形成挤出效应,从而对企业融资产生负面的影响。其二,外商直接投资可能通过产品市场加剧民营企业的融资约束。外商直接投资促进了外资企业的发展,在产品市场上,具有竞争优势的外资企业对民营企业造成威胁,抢占民营企业原有的市场份额,民营企业的盈利空间受到挤压,从而使得民营企业融资难度加大。Harrison和mcmillan(2003)以非洲象牙海岸国家的企业为研究对象,利用1974—1987年的数据,通过对面板数据进行计量分析的结果表明,与外资企业相比,国内民营企业更容易受到融资约束的影响,外商直接投资的大量流入使得外资企业长期在东道国当地银行机构融资借贷,从而对当地民营企业的融资借贷形成了挤出效应,增强了民营企业的融资约束。Feldstein(2000)的研究结果与此一致,外商直接投资会造成外资企业在东道国当地进行融资,东道国的资本净流入并不包含所有的外商直接投资。Branstetter和Foley(2007)通过对美国在华跨国公司子公司的融资结构进行研究发现,债务融资占这些公司资产的50%以上,而在所有的债务融资中,有64.1%的债务是在中国当地进行融资得到的。

3研究设计与样本选择

3.1模型与变量定义

modigliani和miller(1958)提出的经典mm理论认为,在资金自由流动、无交易成本等完美资本市场的假设前提下,企业的内外融资可以互相替代从而使得企业获得充足的资金,企业的投资与成长水平跟资本结构等融资决定并不相关。然而,Jensen和meckling(1976)及myers和majluf(1984)先后提出的委托及信息不对称等问题使得资本市场不符合完美市场假设,即没有零成本及无风险的资金流动。这意味着企业的内外部融资成本存在差异,相对较高的外部融资成本相应地为企业带来了融资约束,进而影响企业的投资决定及投资行为。在现有的国内外众多文献中,常用的测度企业融资约束的投资模型有托宾Q投资模型与欧拉方程投资模型(Bond等,1994;Hubbard等,1995)。3.1.1托宾Q投资模型Fazzari(1988)等,最早提出了关于研究企业融资约束的托宾Q投资模型。托宾Q,又被称为资本边际收益,是度量企业成长性、潜在投资机会和未来市场价值的重要指标。在零融资约束、信息充分的完美市场条件下,企业投资行为完全受托宾Q影响。如下式所示:但是,当企业受到外部的融资约束时,相应的成本便会高于来源于企业内部的现金流使用成本,现金流在这种情况下便会称为稀缺资源,进而影响企业的投资行为。于是现金流变量便被添加到上述模型中用以衡量融资约束程度,下述模型中的β2便是用来度量企业融资约束大小的指标。托宾Q投资模型在应用的过程中要求很高的市场效率假设,同时在值得选取方面也备受争议。3.1.2欧拉方程投资模型相比于托宾Q投资模型,欧拉方程投资模型在研究中更加的被广泛使用。abel(1980)最早提出了欧拉方程投资模型以计量企业的最优化投资,其后在whited(1992)、Hub-bard和Kashyap(1992)、Bond和meghir(1994)、Calomiris和Hubbard(1995)及Laeven(2003)等人的研究中被不断地应用与发展。欧拉方程投资模型以拉格朗日因子测度企业内部融资影响投资行为的程度,而成功地避免了定义及观测难以准确计量的托宾Q值,因而通常被认为优于托宾Q投资模型。欧拉方程投资模型基于跨期投资决策的基本原理,在上一期投资及边际资本回报率的基础上研究本期投资问题。该模型以企业价值最大化及资本存量由前一期资本存量、折旧、投资决定为基本假设,认为企业价值同时受到企业内部资本积累及外部融资的约束,是预期未来净现金流现值的最大化。在此基础上,经过一系列求导和代入步骤,并剔除经济波动的影响后,欧拉方程模型通常以下面的这种形式呈现。其中i为投资支出,通常采用现金流量表中的购建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和其他长期资产支付的现金这一指标衡量;K为资本存量,通常采用期末总资产这一指标衡量,用以剔除规模的影响;Y为当期净产出,通常采用主营业务收入这一指标衡量;CF为企业的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其中最后一项ψ为融资约束的影子价格,在Harrison和mc-millan(2003)的修正模型中首次被采用。他们采用两个指标来度量融资约束的影子价格ψ,首先是负债资产比,用来度量企业抵押品的缺乏程度和企业相对其借款能力来说对借款的当前需求;其次是利息覆盖率,即企业的利息支付与利息支付和税收支付前的营业利润之和的比值,代表企业的利息偿付能力,该指标的值越大,意味着企业耗费更多资源偿还债务,企业融资能力越低。3.1.3文章模型设计文章的模型主要是在Harrison和mcmillan(2003)修正的欧拉方程投资模型的基础上构建出来的,我们引入了变量外商直接投资来检验外商直接投资水平对我国民营企业融资约束的影响。在基于我国的文献研究中,Huang(2003)等人的研究表明,我国的民营企业效率相对高于国有企业,民营企业融资能力受限的原因一般不在于其不具备偿还利息的能力,而是因为在我国民营企业抵押品普遍难以获得足够的法律认可,因此Harrison和mcmillan(2003)修正欧拉方程投资模型中的利息覆盖率指标对于我国民营企业融资约束的解释力度可能不足。其中i为投资支出,我们采用现金流量表中的购建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和其他长期资产支付的现金这一指标衡量;K为资本存量,我们采用期末总资产这一指标衡量,用以剔除规模的影响,增强各项指标在标准化后的可比性;Y为当期净产出,我们采用主营业务收入这一指标衡量;CF为企业的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Fin为负债资产比,即负债与总资产的比值;外商直接投资为每家企业的外商直接投资水平,我们采用外资股权比例与企业总股本的账面价值的乘积计算。

3.2样本与描述性统计

文章以2010—2014年五年期间所有的沪深两市a股上市公司中的民营企业为基础,基于研究目的,为了保证研究结果的稳健性,剔除了以下数据:第一,剔除所有金融保险类的样本;第二,剔除处于*St、St、pt状态的财务困境样本,因为这类上市公司较多重组整合,会计指标可能缺少可靠性及相关性;第三,剔除当年ipo、配股、增发的样本;第四,剔除发行B股或H股的样本;第五,剔除样本期间主营业务发生本质变化及发生重大资本运作的样本;第六,剔除关键指标缺失严重或某些指标明显失真的样本。经过上述筛选,我们最后得到的民营企业的数量为1139,总计五年的样本数量为5695,本文使用的数据来自于winD金融终端数据库。主要变量的描述性统计结果见表1。我们从表1中可以发现,我国民营企业的当期投资支出(i/K)t及上期投资支出(i/K)t-1的均值分别为0.071及0.076,分别高于相应的中位数0.055及0.058,这说明大部分民营企业的投资支出水平分布在0.06以上。而对于当期净产出的指标(Y/K)t-1,其标准差达到0.552,说明样本数据的波动性较大,进而表示我国民营企业之间在主营业务收入方面差异性较大。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净额(CF/K)t-1的均值0.014与中位数0.021较为接近,但最大值0.534和最小值-0.723之间的波动较大,体现了目前我国民营企业财务状况的多样性现状。主要变量的pearson相关系数检验显示见表2。

4实证结果及研究结论

表3报告了我们的回归分析结果。其中,当期投资(i/K)t与上一期投资(i/K)t-1存在显著的正相关性,这说明企业的投资有一定延续性,这种情1况可能是项目投资是分多期完成造成的,因此上一期投资对当期投资的影响比较明显。企业的上期的主营业务收入(Y/K)t-1也与企业的投资支出有正向关系,这表明企业的当期净产出即主营业务收入越高,企业越有动力进行固定资产投资,从而扩大生产规模,取得更多效益。同时,企业的当期投资(i/K)t与对上期的经营活动现金流净额(CF/K)t-1表现出了显著的正相关性,这种正相关性说明公司的投资大小与内部现金流的多少有关,现金流越多则投资越大,投资对于内部现金流有依赖性。企业的投资支出与负债资产比Fint-1的关系显著为负,表明企业不能通过增加负债的方式增加投资,企业面临较强的外部融资约束。而外商直接投资水平与负债资产比的交叉项Fin×(FDi/K)t-1的系数为1.755,呈现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外商直接投资的引入缓解了企业的融资约束。上述实证研究结果表明:我国的民营企业面临比较严重的融资约束问题。在当前的金融市场环境下,由于存在基于所有制性质的信贷歧视,民营企业难以从国内金融部门持续获得稳定的贷款。因而,充分利用外商直接投资无疑将成为解决民营企业融资约束问题的一大重要手段,从而推动民营企业发展,进而拉动整个中国经济的持续增长。

5关于上海自贸区改革的若干启发

在本次上海自贸区设立过程中,一系列政策的出台为外商直接投资带来了重大利好。首先,在《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总体方案》中提出的“准入前国民待遇”及相应的“负面清单”管理模式将从实质上扩大外商的在华投资范围及自由度。“准入前国民待遇”指的是外商投资在发生和建立前即可享受“国民待遇”,也就是说在投资发生和建立前的阶段给予外国投资者及投资的待遇不低于在相似情形下给予本国投资者及投资的待遇。在此之前的“国民待遇”通常仅适用于投资建立之后的阶段。“负面清单”的管理模式则是指凡是针对外资的与国民待遇、最惠国待遇不符的管理措施,或业绩要求、高管要求等方面的管理限制措施,均以清单方式列明,只要没有被列明的便是被允许的。因此,针对原本在《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及其他相关法律法规中禁止或限制外资准入的行业,有一些是在上海自贸区内特别放开的,外商可在这些领域有更多作为。这些领域以服务业为主,主要涉及金融服务、航运服务、商贸服务、专业服务、文化服务和社会服务等多个领域。这些领域内原本对于境外投资者的相关资质要求、股权比例限制、经营范围限制等准入门槛将得以突破。其次,原有的外商投资项目审批制度为核准制,而根据全国人大常委会的决定,将在上海自贸区内暂停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外资企业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作经营企业法》规定的有关行政审批简化为备案管理,包括:外资企业设立、分立、合并或者其他重要事项变更及经营期限审批;中外合资经营企业设立、延长合营期限、解散审批;以及中外合作经营企业设立、协议/合同/章程重大变更审批、转让合作企业合同权利/义务审批、委托他人经营管理审批、延长合作期限审批。涉及外资的国家安全审查将在自贸区内进行,这一点减少了项目的开办时间成本、降低了相关费用及不确定性风险,从投资程序上促进了外商投资的自由化。同时,上海自贸区设立的一项重大创新举措便是体现在金融领域的一系列改革中,自贸区的金融自由化大环境促进了投资自由化的环境格局,进而为外商直接投资营造了一个更加自由宽松的资本环境。关于金融体制市场化改革的一系列措施,包括人民币利率的市场化和人民币的可自由兑换等,将进一步减弱境外资本的外汇管制,有利于境内外资本的自由流动,很大程度上消除外商投资企业因外汇管制而对投资收益的获取、股权转让、撤回投资等方面的隐忧,极大地减少了外商投资项目在生产和经营中的不确定性。同时,外资银行的准入、鼓励融资租赁、离案金融业务等相关金融创新政策的实施,也将在投资资金的融资、管理、风险控制等方面为外商创造一个更具多样性和灵活性的投资环境。根据以上研究得出的结论我们可以知道,自贸区内的外商直接投资水平将会呈现显著的增长及繁荣趋势,这将在很大程度上对于缓解企业融资约束起到积极作用,因此,受到融资约束的民营企业应积极寻求在自贸区内设立分支机构的机会。一直以来,我国的民营企业相对于国有企业来说并不缺乏风险低而收益高的项目,只是由于信息不对称、没有足够的有形资产和信誉积累及部分民营企业行为的随意性较大造成的不良后果等原因,使得它们即使盈利前景良好也难免在融资能力上受到较大约束。未来自贸区内的金融资源更加丰富,金融结构更加优化与完善,这些都能够为园区内的民营企业在获取资金供给、降低企业融资成本等方面带来极大的积极效应,进而有利于民营企业进一步扩大生产,把握投资机会,加强投资的稳定性和持续性,进而实现企业成长,并最终推动经济增长。民营企业融资渠道的拓宽为民营经济创造良好的外部融资环境,有助于实现金融资源的优化配置,提高社会经济效益,推动经济增长。同时,我们也建议民营企业在寻求融资机会的基础上做好自身,注重信息披露质量,不断夯实自身基础。一方面,要提高企业经营管理者的素质,熟悉金融政策,学习金融知识,从而结合自身条件,选择合适的融资方式。另一方面,无论是直接融资还是间接融资,信息对于金融机构、投资者、企业都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只有加强信息披露,才能帮助金融机构借助信息了解企业状况、评估业务风险、降低坏账损失,而企业才能因此打开融资渠道,降低资金成本,抓住发展机会。所以,民营企业应规范企业会计制度和财务管理制度,提高信息透明度,降低信息不对称问题。

参考文献:

[1]殷献民.私营公司财务管理与控制精要[m].北京:中国致公出版社,2002.

[2]丁丹.中国的金融改革是否缓解了企业的融资约束?[D].上海:复旦大学,2008.

[3]张建华,欧阳轶雯.外商直接投资、技术外溢与经济增长———对广东数据的实证分析[J].经济学,2003(2).

[4]冼国明,崔喜君.外商直接投资、国内不完全金融市场与民营企业的融资约束———基于企业面板数据的经验分析[J].世界经济研究,2010(4):54-59.

[5]孙灵燕,崔喜君.FDi融资约束与民营企业出口———基于中国企业层面数据的经验分析[J].世界经济研究,2011(1):61-67.

[6]Branstetter,L.,Foley,C.F.FactsandFallaciesaboutU.S.FDiinChina[R].nBeRworkingpaperno.w13470,2007.

[7]Huang,Y.SellingChina:ForeignDirectinvestmentDuringtheRe-formera[m].newYork:CambridgeUniversitypress,2003.

对外直接投资篇5

[关键词]深圳对外直接投资对策研究

一、深圳对外直接投资面临的问题

1.管理体制不完善,信息服务体系不健全。在管理体制方面,按照国家规定,企业在国外投资项目时需国家发改委、商务部、外汇管理局等众多管理机构审批,其中,国家发改委主要负责对外投资的项目审批,商务部主要负责对外投资的公司注册审批,外汇管理局主要负责对外投资的外汇兑换和往来等环节审批。而近几年来,虽然国家部委已将部分对外投资核准权下放到地方,但同一对外投资项目仍需多部门协调和审核,不但降低了审批的效率,而且也使对外投资项目的审批核准难度增加。显然,从境外投资冗杂的审批程序看,深圳对外直接投资的管理体制确实较为落后,需要加以改进和完善。在信息服务体系建设方面,目前不论是深圳还是全国都还没有建立起较为健全的对外投资信息反馈机制,容易会导致深圳对外直接投资信息收集不全面,甚至出现信息滞后,从而致使深圳在对外直接投资发展进程中容易面临着投资黑洞的危险,进而蒙受不必要的经济损失。

2.政府财政资金支持力度不够。尽管深圳对外直接投资发展走在我国对外投资的前沿,在国际激烈竞争中取得一席之位,却也逐渐暴露出一个较为严重的问题就是深圳政府财政资金支持力度不够大。而如果对外直接投资没有足够的资金来源,没有政府财政资金的大力扶持,深圳对外投资也难以在激烈的全球化竞争中发展壮大。目前,尽管深圳政府在降低企业对外投资的门槛,同时也制定和实施优惠的融资、贷款政策,但是基于深圳政府在对外直接投资发展方面的资金支持力度还是不够,对企业的信贷担保、税收上的支持力度也还远远不够,又由于深圳金融管制及金融业发展能力有限,无法提供最大限度的融资,这些因素都体现出深圳政府难以在财政资金上给予很多的帮助。可见,深圳政府财政资金支持力度还是远不能满足其对外直接投资发展需要的,这很容易会造成深圳对外投资发展速度减慢。

3.境外投资企业规模小,发展后劲不足。随着深圳对外直接投资的不断深入发展,境外投资企业已经呈现出以华为、中兴、招商、中集、康佳、深能源、比亚迪等为代表的成功“走出去”国际化发展的深圳企业群,初步形成了“根植深圳、花开国际、果结全球”的全球化经营格局。但是,除了这些深圳龙头对外投资企业外,其他对外直接投资企业的经营规模较小,注册资本金一般都在100万美元以下,而且分布比较分散,又严重缺乏经营管理经验,从一定程度上成为了深圳对外直接投资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再加上境外投资企业核心技术薄弱以及国际专业人才缺乏,使深圳对外直接投资发展中不能很好的把握国际市场,更不能就自身企业的发展在国际市场上作出准确的市场定位分析,从而造成深圳对外直接投资略显发展后劲不足,难以在经济全球化的时代中脱颖而出,进而也难以发展成为国际城市对外投资发展上一股不容忽视的力量。

二、深圳对外直接投资的对策建议

1.健全政府财政资金扶持体系,增强企业对外投资的后劲。目前针对深圳对外投资的发展现状,显然有相当一部分境外投资企业缺乏足够的资金来源。因此,只有通过健全政府财政资金扶持体系,才能更进一步地提高企业对外投资的后劲。首先,深圳政府应该加紧制定相关境外企业融资方面的法律法规,从而使深圳对外投资企业可以通过合法的途径取得政府资金上的帮助。其次,政府还应该更进一步地给予境外投资企业相关的优惠政策,通过从一定程度上给予对外投资企业补贴,达到缓解深圳境外投资企业的资金短缺压力的目的。

对外直接投资篇6

[关键词]对外直接投资;战略;风险;防范

doi:10.3969/j.issn.1673-0194.2013.23.017

[中图分类号]F830.59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0194(2013)23-0031-05

1引言

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的对外开放水平也越来越高,我国企业走出去的步伐也越迈越大,中国对外直接投资从无到有、从弱到强,获得了长足的发展。虽然目前非洲在我国的对外直接投资中所占比重较小,2011年投资流量仅占总投资金额的4.25%,但潜力巨大,已成为我国当前对外直接投资的热点地区。近几年,中非关系不断改善和发展,非洲国家广大的市场、丰富的矿产资源和日趋稳定的政治经济环境,都吸引着大批中国企业涌入非洲。

由于目前关于对非洲直接投资的研究主要局限于发展中国家对外直接投资理论层面,较有影响力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国外,主要有:威尔士(1977)提出的小规模技术理论;拉奥(1983)提出的技术地方化理论;邓宁(1981)提出的投资周期理论等。国内对于对外直接投资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外直接投资区位选择[1]、对外直接投资的法律保障[2]、国家风险防范[3-4]等层面,针对中国对非洲直接投资的风险防范层面的系统研究还比较少。

2011年利比亚发生武装冲突,中国对利比亚的直接投资遭受了难以估量的巨额损失,涉及金额数百亿美元[5]。利比亚政治危机的爆发,使中国对非洲直接投资的风险防范问题更加突出。因此,研究中国对非洲直接投资的风险防范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战略意义。

2中国对非洲直接投资的现状分析

2.1对非洲直接投资金额总体较低,但增长迅速

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对外直接投资①不断增长。2005年对外直接投资额为122.61亿美元,首次超过100亿美元,2006年为176.34亿美元,2007年为265.06亿美元;在2008年世界金融危机时期,中国企业积极进行海外投资,当年投资金额达559.07亿美元,较2007年增长110.92%;2009年、2010年平稳增长,分别为565.29亿美元和688.11亿美元;2011年又呈现一轮上升趋势,金额达到746.54亿美元;2012年,对外直接投资净额为772.20亿美元,总存量达5020.01亿美元。

中国对非洲的直接投资占中国总体对外投资的比重一直比较小,除2007年和2008年的5.9%和9.8%之外,其他年份均不超过5%。虽然中国对非洲直接投资的比重一直不高,但在中国企业对外投资总额不断增长的背景之下,流入非洲的对外直接投资也呈不断增长的态势。2003年对非直接投资额仅0.75亿美元,2006年就达到5.2亿美元,增长率为593.33%,随后一直迅猛增长。截至2011年对非直接投资存量达162.44亿美元。

可以预见,随着中国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非洲国家政治日趋稳定、经济不断发展、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对外资更加鼓励,中国对非洲的直接投资在未来还将进一步增加。

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12年数据根据UnCtaD数据库资料计算而来。

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12年数据根据UnCtaD数据库资料计算而来。

2.2投资地区、投资行业之间不平衡

中国对非洲直接投资呈现出两大鲜明的特点。一是分布广泛,但地区之间不平衡。中国对非投资几乎遍布所有非洲国家,覆盖率超过92%[6],但资金主要流向阿尔及利亚、苏丹、尼日利亚、南非等国,且非洲北部总体好于非洲南部。2006年至2010年,4国合计共占有对非投资流量总和的49.68%、67.08%、86.30%、32.07%和38.12%,占有对非投资总存量的44.12%、51.58%、62.55%、49.81%、53.02%。2011年,4国共占有对非投资总额流量的38.12%,总存量占比49.62%。在整个非洲国家中,对南非直接投资额最为突出。2007年后,每年对非洲直接投资,南非一国吸收中国的直接投资都占到存量的24%以上,近乎总量的1/4,在2008年甚至达到了总存量的39.07%。其他非洲国家地吸收中国直接投资,但数额基本较少,一方面与其国内现状有关,另一方面也表现出中国对非洲直接投资的国别不平衡性。二是投资行业领域丰富,但个别行业集中。截至2009年,行业分布主要有采矿、制造、建筑、金融、商务服务、批发零售、农林牧渔等众多行业,但从投资金额来看,采矿业、制造业、建筑业、金融业4个行业占投资总金额的80.9%,仅采矿业一项就占29.2%。

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

3中国对非洲对外直接投资存在的问题

3.1政府宏观政策层面的系统性问题

3.1.1对非洲的投资环境研究不足

我国目前缺乏对非洲投资问题的研究,很多企业对国际标准体系和国际管理等都不熟悉,对投资国的法律和市场信息更缺乏了解[7]。基于中国企业对非洲直接投资增长迅速的状况,有必要建立对非洲的投资风险与研究机构。国内也有一些研究机构,如云南大学非洲研究中心、浙江师范大学非洲研究院、北京大学非洲研究中心、中国社会科学院西亚非洲研究所等机构。但针对研究非洲具体投资问题与解决措施的研究机构尚少。由于在对非洲研究不足,因而在我国企业对非洲直接投资的指导政策制定方面缺少配套的战略支持,导致投资风险加大。

3.1.2对外直接投资审批制度和管理制度不完善

就目前而言,对海外直接投资的管理不科学,缺乏一个统一的、权威性的海外直接投资管理机构。海外中资企业的建立以及其对国外公司的收购都必须送交国内多个政府部门审批(至少有外经贸部、国家经贸委、外汇管理局、国家计委、公安部等);而不同投资方式的可行性研究报告也需经不同部门审批,如国家计委(负责一般对外投资项目)、国家经贸委(负责境外加工贸易项目)、外经贸部(负责贸易型项目,如设立贸易公司和贸易代表)。表面上看,各个部门均对境外投资负责,各司其职,但实际上审批内容重叠,职能交叉。审批制度和管理制度的不完善,往往延误企业投资的最佳时机,加大对外直接投资风险。

3.1.3对外直接投资过程中融资制度、保险制度、法律规范不完善

目前,对非洲投资的众多中小企业普遍存在自有资金不足问题,在信贷、抵押等方面无法满足银行的要求,致使外汇资金的融通和汇兑渠道不畅,制约了企业在非洲投资的决策效率和投资规模。虽然国内出台了各项鼓励企业“走出去”的优惠政策,但缺乏相关配套政策,资金支持力度有限。另外,在非洲的投资风险大于其他地区,而国家至今尚未建立相应的风险补偿机制,抑制了国内企业投资非洲的积极性,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国对非洲投资合作的质量和水平。在对外直接投资的法律法规方面,一些主要的政策法规尚不成熟和规范,有的是“试行稿”,有的是“暂行规定”,有的仅是“意见”,明显具有探索性和临时性的特征[2]。至今仍没有一部调整海外直接投资的法律,对海外直接投资行为仍处于无法可依的状态,这非常不利于中国境外直接投资的健康有序发展。

3.1.4缺乏全方位、多层次的公共外交战略

中国政府在非洲缺乏战略思考和战略设计,为国际舆论左右。这样不能服人,也不够客观,既缺乏主动性,也使中国外交被别国牵着鼻子走。中国从未搞过殖民主义,现在反而要在各个场合向老牌殖民主义者声明中国在非洲的投资不是殖民主义,十分被动。中国在非洲的投资缺乏透明度,一味追求打通政府关系。进入非洲的中资企业往往直接带中国工人进入非洲,很少雇佣非洲工人,所投项目往往远离大众百姓,虽为大众熟知,但非洲民众基本接触不到项目的相关信息,很容易经过外国媒体的曲解影响非洲民众对中国主观印象的臆断[8]。中国缺少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媒体,舆论的话语权被欧美部分国家所掌握,一些霸权国家出于自身利益考虑,刻意丑化中国对非洲的直接投资,中国在舆论方面疲于应对,更是处于弱势。虽每年都有中非文化年,但多是政府主导的活动,民间组织、参与的活动很少[6],单在经济方面发展迅猛,但文化、教育等外交互动较少,公共外交力量缺失,分化了中国对非直接投资的影响力。

3.2企业微观层面的非系统性问题

3.2.1企业行为缺少前瞻性,缺乏全球化经营、管理能力

部分企业海外投资发展战略缺少前瞻性,其投资目标不明确,缺乏整体发展战略思想,很少从利用两种资源和两个市场②的高度,把海外投资纳入其整体发展战略,而只是将海外投资作为享受优惠政策或获取投资补贴、甚至转移旧设备的短期行为。不少中资企业在跨国经营管理上,普遍存在着公司治理结构不合理现象[9],与国外具有丰富经验的国际大公司相比,缺乏全球经营、管理能力,其所得利益也只是眼前利益。在非洲市场上国内同类企业之间更是不能形成整体竞争力与国外大企业竞争。这是由于中国企业的管理体制落后造成的,母公司与子公司之间缺乏了解,子公司与子公司之间缺少联系与合作,集团公司内部没有建立合理的治理制度;同时也反映了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中国在非洲企业没有建立起战略联盟,以实现规模经营,这与索尼、三星等知名跨国公司相比还相差甚远。

3.2.2投资非洲的企业品牌意识薄弱,多注重短期利益

我国企业在对外直接投资中并不太注重品牌问题,企业品牌意识不足,缺乏品牌,贴牌经营较多,产品利润低。在进行海外投资时,思维狭隘,片面追求产量、销量、市场份额、市场占有率,忽视其他关键要素,过多重视短期利益,忽视长期利益[7]。中国产品在国际市场主要以价格取胜,但这显然不符合企业的长期发展战略,做好品牌功能的建设才是关键。中资企业在非洲的各种短视行为,不仅不利于企业的自身形象,而且也有损中国对外投资过程中的国家形象,使中国对非洲的直接投资陷于被动。

3.2.3中国企业缺乏自主核心技术,自身竞争力不强

随着国际分工的逐渐细化,拥有核心技术的多少、科研创新能力的强弱已成为决定经济竞争成败的关键因素,同时也是决定国际分工地位的重要条件。中国的技术成就水平在过去20多年有了显著提高,但仍处于中等偏下水平。虽在新技术扩散和旧有技术扩散方面进展很大,但在技术创造和人力技能开发方面进展不明显[10]。目前中国在具有很强竞争力的家电行业中,优势也主要体现在加工制造环节,大部分产品的核心部件仍然需要从国外进口或依靠国外技术生产。因此,目前中国企业大多数不具有对外直接投资的特定优势,自身竞争力不强。

3.2.4对非洲的社会责任关注不够,忽视长期利益

在对非洲的社会责任方面,从整体上看,绝大多数中资企业都能严格遵守当地的劳工、环境、税收、法律法规以及同行规范和国际惯例,恪守商业道德,尊重所在国的文化和风俗习惯,注重与所在社区的和谐发展。但仍有不少中国在非企业在履行社会责任方面存在问题,安全事故、破坏环境等现象难以杜绝。如莫桑比克盛产材质较好的红木、黑木,我国进口的木材99%来自于莫桑比克,而莫桑比克超过80%的木材都出口到中国,其中估计有一半是非法过度采伐,致使莫桑比克的森林资源不能合理地可持续利用,导致莫桑比克森林大面积破坏。我们曾经抱怨、反对美国、日本、英国等发达国家把高排放、高污染、高耗能的工厂迁到我国,也曾谴责日本为了保护国内森林资源而大量从我国进口一次性木筷,如今我们把这种模式复制到了非洲,有悖于长期发展战略。

3.2.5对于风险的评估、预警、应对能力较弱

目前,国内很少有企业建立对外直接投资的风险预警系统,在企业内部没有形成完善的风险分析、识别、预警机制,对于海外投资过程中出现的风险缺乏可遵循的风险处理系统,这不仅反映企业自身对风险的认识能力不足,更反映出企业对风险的重视程度不够。2010年8月26日,商务部印发《对外投资合作境外安全风险预警和信息通报制度》,这是目前唯一成文的善于外部风险预警的一项制度,但根据实践的情况看,其效果有限。国内目前也没有独立的风险评级机构和专门的风险预警部门,这更要求企业重视海外投资风险,减少投资的盲目性,在风险问题上加强分析研究、识别和预警的管理,在正确评估海外投资风险的基础上,建立有效的海外投资风险预警系统。

4中国对非洲对外直接投资风险防范的应对策略

4.1对于宏观层面系统性风险的防范

4.1.1政府加强对非洲的投资研究,设立风险研究中心和风险评估机构

我国目前还缺乏专门针对非洲的研究中心,这无疑增大了企业的投资风险和外部成本。政府要设立对非洲的研究机构,加强对非洲的研究,不仅要在对外直接投资理论层面进行研究,而且要对非洲国家在政治、经济、法律、社会以及文化层面进行研究,把握非洲国家的宏观、微观政策动向,为政府决策和企业决策提供信息来源,降低投资风险。当前很多发达国家都有对国家风险和公司风险进行评估的机构,较有影响力的如英国的《欧洲货币》杂志,美国的穆迪公司、标准普尔公司、惠誉公司等。其中英国《欧洲货币》杂志每年定期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国家风险评估报告,对国家风险进行评价和投资指引[2]。我国目前还没有较有影响力的国家风险评级机构,我国政府要基于国家发展战略建立国家风险评估机构,进而对企业进行对外投资指导,对可能出现的风险进行提示和预警,提高风险防范水平。

4.1.2成立海外投资委员会和进行海外投资方面的立法

为改变我国目前分散管理、多头领导的海外投资审批制度,建议成立“海外投资委员会”,负责制定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战略规划,提供目标国家的风险指导、投资产业指导、风险防范等信息咨询服务,同时进行直接投资的项目审批和登记,并负责制定具体的对外投资的法律法规。此外,海外投资委员会要在投资前期、投资中期和投资后期,具备完整、有效的风险处理策略。一旦风险发生,对风险预警和处理要有相应的应急预案。若风险不可控制,在投资后期的撤退、索赔等方面均要有一套完整的应对预案,最大化减小投资损失。尽管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增长迅速,然而到目前为止,尚未制定一部调整海外投资的法律,只有《在国外开设非贸易合资企业的审批程序管理办法》和《境外投资外汇管理办法》及实施细则两个层次较低的法规,且其内容有些不合时宜,另外境外投资的其他企业形式,如独资企业、合作企业、并购外国企业等都无法可依[2]。这些均与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快速发展的形势不相符合。因此必须加强海外投资的立法,以促进中国海外投资健康高效发展,为我国对外直接投资提供法律保障,避免或减少对外直接投资的法律风险。

4.1.3引入海外投资保险制度、融资制度,对海外投资风险进行有效防范

建议考虑设立针对直接投资的保险与担保机构,引入海外投资保险制度。海外投资保险制度是一种特殊的保险制度,通过海外投资保险制度对本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提供保护,以达到鼓励本国企业向海外投资,减少投资风险的作用。从实践来看,海外投资保险制度是被公认为的“促进和保护国际投资普遍行之有效的重要制度”。1948年美国基于《对外援助法》(Foreignassistanceact)率先实施了海外投资保险制度,目前已有20多个国家确立了海外投资保险制度,多为日本、德国、英国等发达国家。目前中国海外投资保险制度还是空白,完全可以学习海外经验制定我国的海外投资保险制度。由于目前进入非洲直接投资的企业80%以上为中央企业和大型国企[6],在融资方面问题并不十分突出,但考虑到众多中小企业在未来进入非洲直接投资的增长趋势,政府也应及早在对外直接投资融资方面,提供必要的融资渠道,促进和鼓励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配合“走出去”战略。

4.1.4开展公共外交,加大文化、教育、科研交流,扩大民间交流

在对非洲外交层面,要通过宣传、交流和接触等方式推广中国的外交理念和价值观,进行公共外交。中国目前开展的对非洲的外交接触,如中非文化年、孔子学院等,多为官方活动,众多非洲群众很少能真正接触到,也未能对其产生任何实质性的影响[9]。在中非关系上,进行广泛的文化交流,包括教育培训和广播电视宣传等,利用教育交流,传播中国的思想文化,用中国经济奇迹的模式来吸引和影响非洲国家。发展公共外交是对当前外交层次的有力补充,也有助于改变非洲民众对中国企业在非洲的整体形象,减少冲突的发生。由于中国入非直接投资涉及的领域多是矿产、石油等敏感性行业,中国一定要掌握主动权,如果发生问题后再处理应对就显得非常被动。另外在直接投资较多的国家,为了避免企业之间恶性竞争,可以由政府部门牵头,成立非洲行业协会,为未进入和已进入非洲的企业提供沟通信息、交流经验的渠道和平台,提高企业协同效应,加大企业间的互补性。

4.2对于微观层面非系统性风险的防范

4.2.1企业目标定位要明确,提高跨国经营、管理能力

企业对外直接投资,首先要目标定位准确,制定明确的国际化发展战略,而且使其对外投资及跨国经营战略与企业总体发展战略相匹配,企业的任何一项海外投资,都必须服从于企业的整体战略。在产业选择上,不贸然进入不熟悉的领域,更不能不经调研盲目进入高风险领域。企业要不断改革和完善对外直接投资过程中国际化经营和管理能力,包括建立健全投资决策制度、经营管理制度、人力资源管理制度、风险预警制度和风险防范制度等。西方众多成功的跨国公司在国际化经营方面有很多成熟的经验可供借鉴,我国企业应该向世界上成功的大公司学习,根据企业的实际,摸索出符合自身特点的跨国经营、管理体系。

4.2.2切忌利益短视,要大力塑造自身品牌形象,追求长期利益

我国在非洲的众多中资企业,普遍忽视长期利益,目标短视,不塑造自己的品牌形象[7]。企业一定要有要明确的品牌战略,企业形象往往直接关系到能否吸引到优秀人才和企业的前途命运。品牌对企业更有维护市场占有率、降低成本和塑造形象等功能,同时品牌也具有聚合、磁场、衍生、宣传等效应,不可轻易忽略。对于缺乏自主品牌的企业,企业自身要加大组织和技术投入,创立自主品牌,扩大品牌在非洲市场的影响力,提高品牌延伸使用和管理能力。

4.2.3提高企业创新能力,培育核心技术

企业要把提高创新能力和培育核心技术作为对外投资的重要战略目标,通过独资、合资、并购和建立战略联盟等方式,在相关国家设立研发中心、产品设计中心或高新技术产品开发公司,了解具有竞争力国家的发展水平和最新科技发展动向,并雇佣当地工程师、科研人员、管理人员和熟练工人,利用当地的先进设备,研发和生产高新技术产品。使企业通过海外研发和生产,提高企业创新能力,进一步缩短与跨国大企业的科技差距,发展自己的核心技术,增强企业的技术竞争力。

4.2.4企业实行经营本土化策略,强化对非洲的社会责任

中国对非洲投资普遍缺乏本土化策略。由于非洲教育水平落后、高素质人员较少,中资企业在对非直接投资过程中,往往把中国的全班人马复制到非洲,在非洲的经营、管理完全照搬中国的方法,不了解也不融入非洲社会,更谈不上本土化经营。长此以往,对企业发展不利,这样的方式也难以成就大企业。一个真正的跨国企业必须实现人员国际化、生产国际化、销售国际化和研发国际化,只有雇佣当地劳工,使用当地资源,了解当地法律和文化,建立自主的生产、销售和研发中心,在东道国扎根、生长,实现了全面的本土化,才能真正成为国际化跨国企业。在社会责任方面,2008年1月4日,国资委发表《中央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指导意见》,该文件强调了中央企业要做履行社会责任的表率的必要性和重要意义,规定了社会责任的主要内容,这也成为促进中央企业在非洲履行社会责任的有效措施。此外,在劳工待遇、与当地文化融合和环境保护等方面,中资企业也应予以重视,采取积极的应对措施。

4.2.5企业要建立对外直接投资风险预警机制

海外中资企业应建立和逐步完善企业风险预警系统,以跟踪东道国综合形势的变化。有效的风险预警管理机制能够使海外中资企业在风险到来之前赢得采取应对措施的时间,以减少外部风险可能给企业造成的危害或损失。完善的对外直接投资风险预警机制是企业海外生存和发展的必要保证[11]。企业可以通过风险预警机制的运行动态掌握其所处市场环境中的风险状态和对企业经营活动的影响,及时发现企业内部存在的风险和危机,有效分析海外投资外部环境和市场的变化对投资的影响。对外直接投资风险预警体系由外部环境预警系统、内部环境预警系统、预警信息系统和风险管理策略系统组成;在组织结构上可以进行决策层、执行层和监督层的风险预警,以达到减少海外投资风险的作用。

主要参考文献

[1]王利华.中国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区位选择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0.

[2]聂名华.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政治风险及规避策略[J].国际贸易,2011(7).

[3]王海军,等.国家经济风险与FDi——基于中国的经验研究[J].财经研究,2011(10).

[4]李琛.跨国经营政治风险及其管理研究[D].上海:复旦大学,2005.

[5]姚桂梅.北非乱局的经济根源及影响[J].经济学动态,2011(7).

[6]姚桂梅.中国在非洲直接投资的总体评估[J].西亚北非,2009(7).

[7]龙永图.中国企业国际化问题研究[J].中国市场,2013(7).

[8]李安山.中国走进非洲的现实与真相[J].社会观察,2011(8).

[9]周新军.跨国公司境外企业公司治理机制探析[J].南开管理评论,2012(14).

对外直接投资篇7

[关键词]对外直接投资;oDi;对策研究

doi:10.3969/j.issn.1673-0194.2016.22.078

[中图分类号]F832.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0194(2016)22-0-02

由于我国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我国对外投资也极为复杂。我国对外投资包含了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众多特点,因此其并不能仅仅只使用一个理论就能解释清楚。所以我国对外投资要进行一个更加深入的研究,即以单独地区为例进行分析。江苏省对外投资一直处于不断上升的状态,从2003-2014年,其对外投资流量已经从之前的0.67亿美元上升至21.8亿美元,存量则是由2.13亿美元提升至52.21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已经达到73.19%与57.92%。但若将其数据同对外贸易与国内生产总值相比,江苏省投资额仍然还是一种低水平状态。直至2014年,江苏省国内生产总值为全国总数的10.28%,进出口额则是全国进出口额的15.67%,外商直接投资为全国总数的26.96%,单江苏省对外投资却仅仅只有全国的3.69%。江苏省对外直接投资流量与国内生产总值之比为0.0036,改数值远远低于国际上的平均标准,该现象则表明江苏省对外投资还有许多进步的空间。

1江苏省对外投资数据分析与因素分析

1.1数据分析

江苏省的经济发展在我国名列前茅,其对外投资自然也不甘落后。至2000年开始只有34个境外投资项目到2014年的505个投资项目,其对外投资数量突飞猛进,甚至已经达到全国的4.82%。在2014年江苏省对亚洲的总投资额为18.67亿美元,占该年对外投资总数的51.85%;在非洲的投资额为3.7亿美元,占当前总投资额的10.28%;江苏省在非洲所投入的资金为4.08亿美元,该数据占当前总投资额的11.3%。

江苏省在改革开放之后发展速不断上升,逐渐变为发展最快的东部省市之一。江苏省自身所拥有的优势为其进行对外投资创造了条件。一方面,其位于东北部沿海地区,发达的对外贸易为其发展外向型经济创造了有利条件,促进了经济的全球化;另一方面,由于其工业发展时期更早,产业聚集化更为明显,强大的产业链条也为其在国外进行发展创造了条件。同时,由于产业聚集化的影响,江苏省各个企业之间基础设施共享的同时,也促进了企业内部管理水平的提高,沿海地区的地理优势,更加推进了其对外贸易的发展。仅在2014年,江苏省的出口额就达到了3126.2亿美元,占全国出口总额的16.47%。

1.2因素分析

1.2.1政策条件

我国对外投资所占比例第二大地区即为欧洲。欧洲在这几年的时间中,都是江苏省较大的出口地区之一,但对外直接投资的数额确实最近才开始上升。江苏省对欧洲对外投资数额的上升其最主要的因素即为我国政策条件的变化。我国政策框架的转变主要由以下三个不同的方面。

其一,我政府颁布“走出去战略”后,还不断对相关政策进行促进,进而使许多企业对外投资多面临的问题得到有效解决。这里所说的政策主要有派考察团进入到东道国中,加强东道国对我国企业的了解与扩大融资途径等。

其二,我国企业在对外直接投资的过程中,都会将社会环境与政治环境等因素考虑周到。由于我国对外投资的不断发展,国际社会对我国的敌意也在逐渐增长。中国政府已经清楚了解到该问题,其主要使用多双边经济磋商机制,不断进行以推动对外直接投资活动为主要目的的外交政策。

其三,外汇管理部门逐渐放宽外汇管理等规定,其根本原因为与企业对外直接投资改革相关。其放宽的具体内容即为颁布了《境内机构境外直接投资外汇管理规定》,使得境外直接投资外汇管理更加简单,成本也越来越小。

1.2.2环境因素

江苏省对非洲的直接投资相对于前两个地区来说较为复杂,其经常没有一个固定的规律。从整体上来说,影响江苏省对非洲直接投资最主要的因素为环境因素。在之前,由于非洲地区较为贫困,所以我国对其投资不多,进而导致非洲国家对我国经济不够了解与深入而产生排斥情绪,使得我国在其地区投资极为不稳定。就经济角度来说,我国没有与非洲国家建立较为完善的经济关系。即使有的非洲国家与我国签订过战略协议,但其内容相对其他地区国家来说也不够完善。

2江苏省对外直接投资对策

2.1强化企业自身形象,淡化国籍

根据现在的情况来说,大多数发达国家评价发展中国家时,会由于其自身的看法对后者在其存在企业内部治理制度与外部社会责任这两个方面产生一定程度上的偏见,认为当地的相关企业与社区会因此出现利益上的缺失,所以发达国家在评判发展中国家的过程中一直保持着一种严谨的态度。当然,除了上述的两个方面以外,相关企业应在其基础上对自身的形象进行强化与维持,进一步促使相关的偏见态度有所减轻或是消除。

2.2明确政府职能,加强政策的科学性

完善清晰政府投资监管。江苏省政府在对外直接投资过程中需要转变其之前的所扮演的角色,放宽对微观行为的监督与控制。但当江苏省政府遇到与国家相关的重大项目时,又必须要严格进行审查把关。若其遇到的是普通投资项目,其更多的是需要考虑投资企业的主观意见,使企业以可行性作为基础不断进行研究,同时自身承担尤其所带来的对应风险,在这整个过程中,江苏省只需要对其资料的合法性与真实性负责。

2.3为“走出去”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加强与东道国之间的经济外交。直至2014年底,中国已经和115个国家签订双边投资保护协议。在这些国家之中大部分都是发达国家与新兴工业国家,签订协议的主要作用就是促进这些国家在我国的投资,但却忽略了我国在境外国家的投资。该现象使得双边贸易协议仅仅只是我国政府单方面对其他国家进行保障,我国企业没有得到其应有权益。所以我国政府应该改变其谈判的地位,不仅要体现出我国东道国的身份,还要表现出母国身份,同时完善与对外投资有关的所有项目。

3结语

江苏省位于我国东北部沿海地区。一方面,因其独特的地理海洋位置,增进了同太平洋沿岸其他国家的沟通。又因其自主化的产品产业链之间相互联系,互相依存,形成了良好的循环生产结构框架。再加上其拥有成熟的对外贸易优势条件和聚集的工业群,这些因素都是有利于江苏省对外投资的稳健发展。另一方面,江苏省具有众多的高等科技院校,为其的科技方面提供大量人力开发资源,加上信息化时代的开展以及江苏省在贸易政治方面的优势,大大地方便了江苏省在招商投资方面资金的流动、有些大企业摆脱政府的管制,走市场化道路,这些都为对外和对内发展有重大的支持作用。通过两方面有利因素,江苏省在对外投资上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这使得江苏省在对外投资方面相较于其他省份成本较低,在完善本文所提到不足之处后,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定能够为其他省份带来一些优质的投资渠道。

主要参考文献

[1]侯静如.我国技术获取型对外直接投资的发展策略研究[J].中国市场,2012(11).

[2]黄清国.深圳对外直接投资问题及对策研究[J].商场现代化,2012(8).

[3]刘超.中国对外直接投资问题与对策分析[J].现代管理科学,2012(3).

[4]陈恩,王方方,扶涛.企业生产率与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相关性研究――基于省际动态面板模型的实证分析[J].经济问题,2012(1).

对外直接投资篇8

关键词:oFDi;技术溢出;经济增长

中图分类号:F83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5年10月12日

一、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由最初的严格限制外资进入到积极吸引外资,再到鼓励企业“走出去”进行对外直接投资,无论是吸收外国直接投资,还是对外直接投资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尤其是实施“走出去”战略以来,中国对外直接投资一直保持快速增长的势头。与此同时,我国企业以寻求发达国家的先进技术和知识为目的进行了一系列的对外直接投资活动,通过利用发达国家的研究与发展(R&D)成果,获取发达国家的逆向技术溢出,提升了我国的技术水平,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逆向技术效应也逐渐显现,并进一步促进了我国的产业结构升级与经济发展。我国开展对外直接投资的时期正好是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黄金期,那么两者之间是否存在一定的关联,这一问题值得我们深思。

二、相关文献回顾

arrow是最早使用内生技术进步来解释经济增长的,1962年他提出的“干中学”模型不仅假定资本积累将导致技术进步,而且假定技术将会在整个经济范围内扩散和溢出。Romer(1986)在arrow“干中学”模型的基础上建立了arrow-Romer模型,认为技术进步是经济增长的内生变量,并进一步提出只有技术进步才会导致经济增长。苑玉骢(2004)认为技术寻求型FDi对母国经济的影响体现在:第一,促进中间产品和产业高度化;第二,对母国经济结构的影响随着国家市场规模大小和对外直接投资政策和贸易政策差异而变化;第三,打破产业高度化的路径依赖。樊少华(2013)通过协整分析,得出oFDi逆向技术溢出效应与我国的经济增长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张慧中(2015)利用1992~2012年我国相关数据进行了实证研究,得出中国对外直接投资逆向技术溢出对国内经济增长具有正面效应,但是贡献程度不高。

三、对外直接投资对我国经济增长的影响方式分析

促进技术进步与经济增长是我国实施企业“走出去”战略的初衷。自从2000年我国正式提出“走出去”战略以后,政府部门积极鼓励国内企业实施国际化战略,充分利用国内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进而促进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一)oFDi促进我国经济增长的主要方式

1、市场寻求型oFDi,即开发国外市场,扩大出口份额。主要是通过转移国内过剩产能和改善出口贸易条件,达到促进国内经济增长的目的。通过对外直接投资建立分销渠道或新建生产企业,可以有效规避贸易壁垒,及时掌握目标市场信息,有利于扩大市场规模,增加出口企业的利润,进而拉动国内经济增长。

2、资源获取型oFDi,即利用国外资源,满足国内生产需求。我国经济的崛起加大了对原材料和能源的需求,打破了全球原有资源的分配格局和供求平衡,往往非市场因素会影响到资源的供应,因此过度依赖资源进口并不可行,所以通过对外直接投资获取海外自然资源的掌控权和使用权,进而满足国内生产发展所需的资源对促进国内经济增长至关重要。虽然我国物资丰富,但人口基数大,人均资源占有量低且后备储量不足,这严重制约着我国的经济发展,资源寻求型oFDi的开展给企业寻求了稳定的海外资源供应基地,保证了资源的安全、持续供应,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国内的经济增长。

3、技术寻求型oFDi,即获取国外先进技术,带动国内技术进步。二战后不少发展中国家积极吸引外资,希望实现以市场换技术,但是大多数跨国企业都把低端的零部件加工和组装环节放在东道国进行,而产品设计和技术研发仍然在本国进行,跨国公司向东道国转移的技术多是一般技术,转移的产业也多是夕阳产业或成熟产业,最核心的技术还掌握在自己手中,事实证明以市场换技术的初衷并未实现。对此,不少发展中国家开始转变方式对发达国家进行直接投资,通过在海外建立研发性企业,充分利用发达国家的研究平台,及时掌握最新的科技信息,提升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并通过在商业终端的应用开发新产品,进而提高企业竞争实力和产品收益,通过产业链进一步带动国内整体经济增长。

(二)其中所存在的问题。在经济全球化趋势不断加强的背景下,我国要想在国际市场中立于不败之地,关键是要提高核心竞争力――技术进步与创新。在经济全球化下,一国完全依靠自身力量进行技术研发已经很难获得绝对的优势,而且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并没有足够的能力独立进行新技术研发。加入到全球化中,分享国际研发成果已经成为现代企业的发展趋势。技术寻求型对外直接投资给发展中国家获得发达国家的技术溢出,提高母国的技术创新水平,进而促进国内产业结构升级以及经济增长开辟了一条新的出路。随着跨国公司对外投资日益增多与国际资本的大量流动,逆向技术溢出已经成为一国获取先进技术的一种重要手段。尤其是发展中国家,更加注重在对外直接投资过程中获取逆向技术外溢。所以,作为发展中国家的我们,在自主研究能力不足以及通过外商直接投资获取技术溢出备受限制的现状之下,大力开展技术寻求型oFDi对于提升我国技术进步以及经济增长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近年来,我国对外直接投资规模虽有不断扩大,但大多偏向于市场寻求型和资源获取型对外直接投资,对于发达国家或地区的技术寻求型对外直接投资比例偏小,仅占20%左右,投资的行业分布虽然日趋多元化,但总体还是技术含量偏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技术对经济发展起首要的变革作用。现代科学技术广泛渗透到经济活动中,渗透到社会生产的各个环节,决定了它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技术不只是使经济在量上即规模和速度上迅速增长,也使经济发生质的飞跃,在经济结构、劳动结构、产业结构、经营方式等方面发生了变革。因此,我国应积极倡导对发达国家,尤其是技术先进国的对外直接投资,获取其先进的技术、信息以及其他智力要素,促进国内技术进步以更好地带动国内的经济增长。

四、结论与建议

通过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对经济增长影响方式的分析,基于其所存在的问题,以更好地促进我国经济增长为出发点,提出以下对策建议:

首先,要重点发展技术获取型oFDi。鼓励企业对技术先进国进行对外直接投资,加大在产业价值链高端、科学研究、技术服务、信息传输以及计算机服务等领域的对外直接投资。国内企业缺乏核心技术,尤其在核心技术和零部件方面仍然依赖进口,通过直接投资中国可以打破发达国家技术壁垒获取先进技术,及时追踪、获取国外最新技术成果实现本国的技术进步,从而有效带动本国的经济增长。

其次,巩固推进市场寻求型oFDi。加快国内剩余产能转移,随着人工成本的进一步提高和大量外来务工人员的流失,目前我国劳动力的比较优势已经在不断弱化,劳动密集型产业已经丧失了成本优势。推进产业过剩的产能转移到具备更低价的劳动力和土地资源的亚非拉国家,以此来延长产业链条,发展国内更具备产业优势的制造业研发和设计领域,从而进一步促进国内产业升级和经济增长。

最后,继续加大资源寻求型oFDi。鼓励瓶颈产业到海外投资开发资源,以获取资源为动机的对外直接投资在增强企业自身实力的同时,保障了母国战略性资源的稳定供给,使得国内资源瓶颈消失,从而有效地拉动国内的经济增长。

主要参考文献:

[1]白洁.对外直接投资的逆向技术溢出效应[J].世界经济研究,2009.8.

对外直接投资篇9

关键词:对外投资理论国际直接投资

一、前言

我国进行对外投资的时间还比较短,国际直接投资理论还不能完全的解读我国现在的对外投资模式以及原因。所以,一定要根据实际,研究出正确的、符合企业需求以及国家需求的对外投资理论,使得我国企业的对外直接投资更加的顺利。

二、国际直接投资理论的发展

在十九世纪左右,就已经出现了国际直接投资理论,但是一直到上个世纪的六十年代,才真正的形成具体的国际直接投资理论。海默(美国学者)是该理论公认的奠基人,他是第一个将垄断优势理论提出来的人,该理论是国际投资理论发展的标志。在同一时期,维农的贸易理论、卡森、拉格曼、巴克莱的市场内部化理论相继提出。在上个世纪的七十年代,英国学者邓宁说明了一个新的理论――国际生产折中理论,这个理论的观点是:企业的国际投资行为应当有几个基本要素:所有权优势,也就是企业自身所具有的唯一的、国外的企业不能够得到的某种资产,使得企业具有组织管理、生产技术等优势;内部化优势,这是因为市场交易免不得会出现信息不对称、竞争等因素,然而这些因素会引起最终产品以及中间产品的竞争不够充分,所以为了使得企业所有权方面的优势得以保存,而且企业在交易市场所获得的收益要小于进行内部化转移所收获的利益时,该企业就要选择进行对外投资;区位优势,企业在选择投资地点时,一般会受到地理所在、运输成本以及生产要素等多方面的影响。在上个世纪的八十年代以后,随着世界经济慢慢的向着全球化的方向发展,探讨国际直接投资的国家不仅仅有发达国家,还有发展中国家,而且后者的发展趋势越来越猛。这种趋势使得国际生产体系的覆盖范围越来越大,使得部分工业化国家想要进行对外投资以收获更大的收益,并且这种欲望愈演愈烈。在同一时期,相继出现了很多的针对于发展中国家的、比较有效的、著名的国际直接投资理论。比如说:小泽辉智(日本)所提出来的动态比较优势投资理论等等。

三、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现状及理论认识

与其他的一些发达国家相比,我国企业所进行的对外直接投资与前者是有一定区别的。美国、英国等发达国家其企业所进行的外直接投资是由于资本过剩,明确说就是对外直接投资只是发达国家进行资本输出的方式罢了。但是我国企业在经济刚刚有起色时就开始进行对外直接投资,与资本过剩无关,并且由于我国国内没有非常充足的建设资金,因此吸引很多的外资有利于我国的经济发展。所以我国企业的对外直接投资与发达国家相比是有很大差别的,这不但体现在动因上,还体现在投资所获得收益的价值判断上。

发达国家所进行的对外直接投资,其前提是国内产业结构已经达到了一定的高度,这样会提供给各个不同的微观经济主体形成自己的国际生产体系优势。然而我国还处于经济发展状态,是发展中国家,还没有非常完善、完美的产业结构,而且整体产业素质还不是非常高,比不上发达国家。我国和发达国家不同的是,我国的外直接投资有一个比较显著的特点,也就是国内产业结构还处于中低层,没有达到发达国家的高强度化,我们反过来要利用国际生产体系来提高我国国内产业结构的层面。

四、中国企业在对对外直接投资进行研究时需要注意的一些问题

(一)一定要从经济全球化的角度对国际直接投资的规律以及发展进行研究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经济全球化得到了基本的保证,并愈演愈烈,使得交易市场不仅仅局限在国内,国外也可以进行交易;使得世界市场联合了起来。现在国际直接投资的地位越来越高,其成为了各个国家进行国际市场竞争的捷径以及重要方式,而且企业对外投资占企业优势的比重是越来越大了。我国企业所进行的对外投资,在这愈演愈烈的国际竞争以及经济全球化的压力下,其作用不只局限于发挥以及利用已有的优势,还在于怎样构造一个新的竞争优势。企业可以利用对外投资与国外、国内市场相融合、贴近,得到其他国家的先进管理方法以及技术,提高技术累积的速度,加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这也是为什么很多的发展中国家企业想要去发达国家进行投资的原因了。

(二)对外投资具有很多的不同类型,投资企业一定要对其加以区分

投资企业想要对对外直接投资的种类进行区别,首先要根据自身的动机以及本企业的优势进行考察。我国的企业在进行对外直接投资时,一般有以下几种动机类型:寻找市场、寻找效率、寻找资源等等。企业要根据其所决定的对外投资动机,对对外直接投资的战略、区域进行选择,确保其符合企业的发展需求。而且在进行研究分析时,企业要将投资的动机以及自身的优势结合起来,只有这样才能够合理的解释企业所进行的各种国际投资行为。

五、小结

经过了这么多年的发展,我国的对外投资已经取得了不小的进步,很多的企业已经将其产品销往了世界各地。为了使我国的对外投资得到长久的发展以及不断的进步,我国要制定出与之相匹配的各种审批程度、完善各相关法规,使得我国的投资企业可以走得更远,我国在国际上的影响力更大。

参考文献:

[1]王泽东.基于产业结构升级视角的我国对外直接投资战略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2

对外直接投资篇10

关键词对外直接投资经济效应分析

对外直接投资已经成为促进世界经济迅速发展的重要途径,其对一个国家经济增长、产业结构调整、国际竞争力等都有重大影响。随着经济的发展,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发展步伐逐渐加快,并且经济也逐渐融入世界经济中,但与此同时,中国在对外直接投资中面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对外直接投资已经成为中国走出去的必然选择,它可以扩大国外市场、促进国内的就业水平、改善企业的技术水平等。中国的对外直接投资理论大都是参考发达国家的,这些理论也都是以发达国家的利益为中心,因此,对中国的对外直接投资经济效应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从理论方面来说,发展中国家的投资理论更侧重于可行性和投资方式,而轻视投资母国的经济效应的研究。发展中国家为了完善对外直接投资理论,应该加强对母国经济效应的研究,从而有利于分析对外直接投资和宏观经济的关系。从应用方面来说,对外直接投资促进了中国经济的发展,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经济效应的研究有利于政府制定宏观经济政策,对中国经济的增长也有积极意义。以下将主要分析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经济效应。

一、对外直接投资的现状及其特点

随着对外直接投资流量与存量的扩大,其逐渐成了国际经济交易中的主导力量,如今对外直接投资已经成为世界经济中的一个趋势,其中西方发达国家在对外直接投资中占主导地位。近年来,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总量保持稳定上升的趋势,并且也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在发达国家垄断的直接投资市场上,经过几年的发展,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流量的名次已经提高到了前几名,投资流量的名次在稳定中保持增长。另外,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特点,从规模上分析,中国每年的投资流量在全球排名第五,增长速度非常快,并且中国在9年间,对外直接投资总量突破了3000亿大关。虽然取得了一些成就,但从整体上来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总量与发达国家还有一定的差距,相对中国经济实力来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总额在世界总额的比重还比较低,规模相对还比较小。从产业上分析,中国大多数的投资集中在制造业、金融业、服务业、邮政业和采矿业。行业分布广泛,其中,租赁和服务业吸收的对外直接投资额最大,也是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流向最多的行业。其他分布较多的行业是金融业、采矿业、批发和零售业。其中,制造业所占比重最低,对制造业投资低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国对外直接投资规模不大,因为制造业占总投资的比例是提升竞争力的表现形式。从地区方面分析,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地区主要分布在亚洲和拉丁美洲等地区。其中在亚洲的投资最多,这是由于中国处于亚洲地区,在很多方面具有相似处。而拉丁美洲有中国需要的稀缺资源。不过,对于这些国家的投资还是存在一定问题的。发展中国家技术的局限性使其不能从这些国家获得技术。另外,在非洲以及北美洲对外直接投资的增长速度比较快,而有些地区却出现了负增长,有待加强。

二、对外直接投资的必要性

“走出去”已经成为经济全球化发展的趋势,已经成为企业发挥优势、拓展生存空间的需要。中国要想发展经济,就必须融入世界经济发展中,这就要求中国不断扩大对外直接投资,开拓国际市场,鼓励企业走出去。走出去是发展中国跨国公司的基础。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优势和不足,每个企业也是如此。随着经济技术的高速发展,世界经济的一体化和分工的深化已经成为一种趋势。加入世界经济的发展中,才能发挥中国的优势,弥补自身的不足,从而获取国际分工的利益。另外,跨国企业可以反映一个国家的经济控制力和影响力,因此,走出去还能扩大中国在国际经济中的影响力。同时,走出去的过程也是对中国跨国公司的培育过程。

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中国的企业有更多的机会加入国际市场,但这是在中国企业走出去的基础上进行的。另外,中国也更容易与国际市场相融合,在国内市场竞争中也会具有国际市场的特点,这样,国际市场竞争力的提高将迫使国内市场寻求生存空间。再者,为了稳定和扩大中国对外贸易,也需要走出去,一些跨国公司的发展已经证明了发展对外直接投资对出口市场的重大意义。除此之外,走出去也可以优化和调整中国的产业结构,能够及时转移低层次产业;走出去也可以增强企业的竞争力,实现企业的发展战略。

三、对外直接投资对中国的影响

(一)对中国技术方面的影响

对外直接投资也可以使技术从投资国转移到东道主国,也就是对外直接投资意味着先进技术的输出,而在传统观念中,引进先进技术则是通过购买发达国家的先进设备或者引进外资。实践证明,引进外资并不能获得先进技术,而发展对外直接投资是获得先进技术的重要途径,在较短时间内,发展中国家可以通过对外直接投资的方式获取国外新技术发展的信息,以此来提升整个产业的技术水平。另外,我们也要积极向一些在这方面取得成功的国家学习,比如日本和韩国。在当今社会,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尤其表现在技术创新上,发展中国家很难通过引进外资的方式获得国外的先进技术。再者,通过对外直接投资的方式,还可以加快学习国外先进技术的步伐。为了能够在与别的国家的竞争中获得优势,对外直接投资的生产型企业必须不断提高自身的技术水平。除此之外,中国对外投资企业,应该通过多种渠道,采取多种形式来引进外国的先进技术,比如可以购买国外的先进技术和设备,对于国外拥有先进技术的企业实行兼并和收购。对外直接投资是促进中国企业技术进步的外部动力。对外直接投资,不仅可以提高自身的竞争力,也可以促进企业整体技术的进步。

(二)对中国出口的影响

对外直接投资对出口也是有一定影响的,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中国和发展中国家一起合办的生产性企业,中国一般投资设备、物资和技术,这就扩大了成套设备和物资的出口。第二,与国外合资开办的企业,在制作和加工的过程中,可以促进中国和产品相关的材料和劳动力出口。第三,在中国投资技术的合资产业中,专利、专有技术和软件技术的出口有所增长。第四,为了快速准确地了解国际行情,减少盲目性,可以通过海外投资办厂来实现。第五,根据当前的形势,在海外投资办厂有利于中国商品进入国际市场,避免了一些国家设置的配额、关税等,从而可以扩大中国的出口贸易。

(三)对投资国就业的影响

一方面,对外直接投资可以使部分工作机会丧失,这包括本来可以在母国生产而后出口的产品的就业机会丧失,还包括在国外的企业把生产好的产品出口到母国,从而导致就业机会损失。另一方面,对外直接投资也可以产生更多的国内就业机会,这些就业机会包括向国外子公司提供服务创造的就业机会、国外子公司对本土机构人员的需求带来的就业机会等。总的来说,对外直接投资对投资国的就业影响既有正面影响也有负面影响,不过大多数情况下,对就业的影响还是比较积极的。此外,对外直接投资的增加可以影响从事制造业的人员和批发、服务业的人数,制造业属于资本密集型产业,而服务业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对外直接投资对这两个产业的影响可以促使就业人数的增加。

四、对外直接投资中存在的问题

美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对外直接投资国家,对外直接投资为美国带来了很多利润,给美国的发展带来了很多积极效应,但是也使美国的产业出现了空心化。而中国的对外直接投资是近几年才发展起来的,有些统计数字可能存在偏差,需要进一步加强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效应分析。以下将分析中国在对外直接投资中存在的问题。

(一)对外直接投资立法不完善

虽然中国与很多国家都签订了贸易协定和条约,但是关于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和对外贸易的立法还处于空白状态,这就阻碍了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长远发展。很多中国的对外投资立法,大多是关于企业在出国前的审批管理,而对企业出国后的相关法规却很少,很多方面都没有作出明确规定。

(二)缺乏海外投资保险机制

目前,中国处于体制转型阶段,海外保险制度的缺乏,不能保证海外企业投资的安全性,降低海外企业投资的风险,为其提供更好的发展环境是很有必要的。

(三)企业技术特征的制约

中国海外企业大都规模小,技术落后,劳动密集型技术,自主开发的能力弱,大都是集中研究和开发的模式,这样的技术在发展中国家占据一定的优势,但也有一定的局限性,如生命周期短、容易被模仿等。如今,在中国,企业技术开发的投入所占比重很低,科技开发所占的比重还不足1%,在国外,这类企业是很难生存的。中国的很多大型企业还没有建立自己的技术开发机构,即使有些企业建立了技术开发机构,也不能正常地进行技术开发,这样就很容易出现恶性循环,最终使企业被淘汰。

五、改善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途径

(一)完善对外直接投资立法

完善对外直接投资立法,可以使对外直接投资工作逐步走上法制化的轨道。应尽快制定出一些相关部门的专门法律,及时对海外企业的经营主体、审批程序、产业政策、资金融通、企业内部管理、利润分配等作出法律规定,使中国的海外企业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二)海外投资保证制度

政府应该保护国内企业在境外投资中获得利益,因此,应该建立海外投资保证制度,一方面要设立机构,另一方面还要有法律规定。承办海外投资保证业务的机构必须具有经济组织和政府部门的相关功能,这样有利于海外企业投资的运行,可以使遇到的政治问题转化为商业问题得以解决。中国海外投资保险法具体应包括以下几项:被保险人、保险范围、损失补偿等。另外,中国应该积极加入国际上的海外投资保证制度,还应该争取和东道主国家签订有利于中国重点投资区域的条约。

(三)企业应努力培养自己的竞争优势

进行跨国经营的企业都有自己的优势,各个企业应该善于发现自己的优势。因为每个国家经济发展的状况不一样,对投资规模和需求的层次也不一样,所以企业应根据自己的优势来制定海外投资策略。再者,企业应该具备自身独有的优势,这样才能使跨国经营活动不受阻碍,如核心资产优势、规模经济优势、内部化优势、组织管理优势等。总之,企业要培养自身跨国经营的优势,以便企业走上良性循环的发展道路。

(作者单位为北京粮食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作者简介:李玮玺,男,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在职研究生,经济学专业。]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