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语文文学常识十篇语文文学常识十篇

语文文学常识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7:39:07

语文文学常识篇1

(1)、作家作者:

孙子,名武,字长卿,春秋后期齐国人,著有《孙子》,一名《孙子兵法》,13篇,古代称为"兵经"是我国第一部军事著作。

孟子,名轲,字子舆,是继孔子之后的儒家大师。其核心思想是"仁义",强调"民贵君轻",在人性问题上提出"性善"论,著有《孟子》一书。

(2)、文学作品:

1、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论语·卫灵公》

2、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

《论语·徽子》

3、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颜渊》

4、三军可夺帅也,皮肤不可夺志也。《论语·子罕》

5、学而不思则妄,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

6、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论语·述而》

7、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

《论语·述而》

8、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论语·卫灵公》

语文文学常识篇2

1、中国古代神话非常丰富,其中以《山海经》中为最多。

2、西汉时期,由司马迁写的《史记》被鲁迅先生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3、宋词主要分为两大派,一是豪放派、一是婉约派。苏轼和辛弃疾是豪放派的代表,李清照是婉约派的代表。

4、中国最早的字典叫《说文解字》,作者是许慎,这是第一部按部首归类的字典,这种归类方法一直延续到现在。

5、清乾隆年间,皇帝下令编撰了一部中国的丛书,收录了18世纪以前3000多种重要着作。全书共230万页,连接在一起,足够绕地球赤道一圈有余,这部丛书叫《四库全书》。

6、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是《诗经》共有305篇,也叫“诗三百”。

7、战国时期大诗人屈原的代表作是楚辞《离骚》。

8、“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是宋朝词人苏轼《水调歌头》中的名句。

9、中国古代最有名的女词人是宋代的李清照,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

10、元杂剧的主要代表人物是关汉卿,他的主要作品是《窦娥冤》。

11、曹操的“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表达了对志向的不懈追求。

12、陶渊明《桃花源记》写了一个理想的世界,那儿与外面的世界隔绝,人们过着安宁、幸福的生活。

13、唐代最有代表性的文学体裁是诗歌。(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

14、唐代李白被人称为“谪仙”、“诗仙”。

15、李白,字太白,世称“诗仙”“千古一诗人”。

16、唐代杜甫的诗被大家看作“诗史”。其代表性的是“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和“三别”(《新婚别》《无家别》《垂老别》),深刻写出了民间疾苦及在乱世之中身世飘荡的孤独。

17.杜甫的诗《春夜喜雨》很有名:“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18.毛泽东代表作《沁园春·雪》《长征》。

19.中国国歌歌名《义勇军进行曲》,作词田汉,作曲聂耳。

20.“知音”一词来源于战国时期俞伯牙、钟子期的故事。

21.“四书”指:《大学》、《中庸》、《论语》和《孟子》

22.“五经”指:《诗》《书》《礼》《易》《春秋》(诗书礼易春秋)

23.古诗名句中点字成金的事例:

王安石“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绿”字。

宋祁“红杏枝头春意闹”中“闹”字。

贾岛“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中“敲”字,即推敲典故的来历。

这类考试的时候常考:谈一下某句话中哪个字或者词用得好,为什么。

24.陶渊明,名潜,字渊明,世号靖节先生,自称五柳先生,东晋诗人,我国第一位田园诗人。

25.王勃,字子安,初唐四杰之一,唐代文学家,有抒情诗《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五律);名文《滕王阁序》。着有《王子安集》。

26.杨炯,初唐四杰之首,名作有《从军行》。

27.卢照邻,初唐四杰之一,代表作为《长安古意》。

28.骆宾王,初唐四杰之一,代表作为《在狱咏蝉》,另有着名的《讨武檄》,作品集为《临海集》。

29.贺知章,字季真,自号四明狂客,唐代诗人。所作《回乡偶书》(七绝),为传诵名篇。

30.王之焕,字季陵,唐代诗人。他的《凉州词》、《登鹳鹊楼》是唐代绝句珍品。

31.唐诗中:诗仙李白,诗圣(诗史)杜甫,诗魔白居易,诗佛王维,诗鬼李贺,诗囚孟郊和贾岛,诗豪刘禹锡。

唐诗中风格迥异。李白是浪漫主义诗人代表。杜甫是现实主义诗人代表。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孟浩然是山水田园诗人代表。王昌龄、高适、岑参是边塞诗人代表,白居易、元稹是新乐府运动(即追求语言通俗易懂)诗人代表。

32.宋词一般分为“豪放派”和“婉约派”。“豪放派”代表词人是苏轼、辛弃疾等。“婉约派”代表词人是李清照、柳永等。

当时流传有:柳郎(柳永)中词只合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苏东坡)词须关西大汉,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

33.学者王国维《人间词话》中“凡一代有代之文学。楚之骚、汉之赋、六代之骈语、唐之诗、宋之词、元之曲,皆‘一代之文学’,而后世莫能继焉者也。”

王国维认为在特定时期代表文学成就的是:楚辞、汉赋、六代骈文、唐诗、宋词、元曲。(补充:明清小说。)其中唐诗、宋词、元曲并称于世。

汉赋代表作:班固《两都赋》、曹植《洛神赋》。

骈文也称四六文,兴于南北朝,盛于唐宋。代表作:刘勰《文心雕龙》、王勃《滕王阁序》。

34.清·蒲松龄的自勉联“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其中有两个典故:项羽破釜沉舟,勾践卧薪尝胆。蒲松龄代表作《聊斋志异》。

35.至圣孔子(圣人)、亚圣孟子、宗圣曾子、书圣王羲之·晋、画圣吴道子·唐、词圣苏轼、文圣欧阳修、茶圣陆羽·唐、药圣李时珍·明、医圣张仲景·东汉、草圣张旭·唐、药王孙思邈·唐、田园诗人陶渊明·晋、诗歌之父屈原·战国、历史之父司马迁·西汉。

语文文学常识篇3

一、回归学生本体,关注人文情怀在语文学科中的体现

文学是情感的载体,人文情怀是文学作品血脉。因此,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只有关注人文情怀才能实现以学生为本位的回归。在课程改革的今天,只有把学生的本位充分的体现出来,语文教学才能彰显课程改革的理念。我们知道,高中语文教材中需要掌握三千个常用词组与短语,而注重语言知识技能的积累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因此,语文教学必须做到听说读写等工作。这样,才能把语言潜能发挥到出来。除此之外,语言知识的学习本身就是接受人文主义熏陶的过程,语言本身就蕴含了大量的人文因素,所以语言知识的学习和人文性的塑造是相辅相成的。例如:在教学柯灵的《乡土情节》时,在对重点词句渗透之后,把对语言形式的重视程度提高到足够的高度。要求学生反复诵读,品读其中的人文情怀。从中读出作者对故乡无比思念的人文关怀。每个人都有思乡的情结,而作者写严酷带来的灾难引发的思乡情结更令人心悸。战争造成的流离失所,让学生品尝到生活中不曾体验过的常识。然而,人文情怀是相通的,课文让学生受人文的熏陶,取得了理想的教学效果。

二、回归现实生活,让学生感受语文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一切知识都是生活的浓缩,语文学科更是人类社会生活密切相关的学科。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很多文本内容都强烈地反映了社会生活中的人物形象。如果能把文本中的人物形象与历史背景再现出来,就一定能够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与内化。在生活化的环境下学习,能够促进老师和同学的交流与合作。例如:在教学戏剧《雷雨》时,就利用多媒体课件,把这一节课改编为话剧表演。教师将全班同学进行分组,每一组都选取一个组长,并要求组长根据组员的能力安排学习任务,并让学生在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在教学这篇文章时,首先开展分角色朗读。接着,我们利用简单的道具表演了其中令人震撼的几个场面。在表演过程中,周朴园与鲁侍萍相见时的惊讶、惊奇,以及周朴园与鲁大海见面时的交锋,学生们都把人物的内心表现得淋漓尽致。表演后很多学生仍然意犹未尽,仍然在体会人物形象、语言等生活中的情感纠葛。

三、回归情感体验,引导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养成生命意识

心理学研究认为,一个人的情感体验与生活经历存在一定的联系。而高中语文教学中生命意识的培养与情感体验息息相关。因此,要实现学生情感的回归就必须渗透生命意识教育。例如:在教学鲁迅的《记念刘和珍君》时,作者在表现形式上,鲁迅从世态人情的角度来审视社会。刘和珍的死给人以惊心动魄的警示,体现了作者对生命的关爱。更体现了作者对文明与野蛮的较量中,反动统治阶级对人生命的漠视。在教学《报任安书》时,作者司马迁把强烈而真挚的情感通过这封信表现得淋漓尽致,可以说字字是血、声声是泪、处处是情,读完这篇文章让人产生强烈的震撼。生活的常识告诉我们,司马迁的隐忍苟活绝不是贪生怕死,却正是他坚韧不拔、矢志不渝的表现。通过这样的情感体验,既让学生体验到生命意识,而且还激发了学生的意志。

四、回归语文本位,促使学生不断拓展语文课外阅读量

语文内涵与外延是与生活相等的。近年来,江苏高考语文试卷中出现了对学生课外阅读知识的考察。这充分的说明,高考的指挥棒向语文学科本位倾斜。因此,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该有目的的引导学生开展课外阅读。不仅要阅读中国文学史中的名篇名著,还要适当的阅读国外名著。这样,才能有效的拓宽阅读教学的广度与深度,才能拓展学生的视野。例如:阅读《三国演义》了解中国古代社会的人情世故;阅读托尔斯泰的《复活》感受欧洲文明史;阅读老舍的《茶馆》感受中国封建社会、半殖民地社会的统治阶级罪恶。语文教学回归本位,仅靠语文课堂中的知识的达不到的。只有通过不断的扩大课外阅读量,才能让学生丰富自己。加强了课外阅读的量,就会潜移默化的提升学生的思想境界,就能加深学生对生活经验的积累。

五、回归生活感悟,进一步领略文学作品真善美的真谛

文学作品真实的反映了人类生活的点点滴滴,在欣赏文学作品的过程中,我们总是通过自己的感悟来理解世间的真善美与假丑恶。所以,从阅读中对学生的审美造成领悟的冲击。在现行的课本里,不乏很多优秀的作品,这些都是作者们通过自己的思考,领悟得出的人生真谛。在学习这些课文的时候,教师就必须带领学生加以挖掘分析。例如:在教学《一滴眼泪中的人性世界》的过程中,面对复杂的人性,我们从艺术家们不同的艺术样式中获得了人生的真谛。多种的艺术样式,让一滴眼泪中也能能折射出人性的光芒。从蒙娜丽莎的微笑中,让学生们领会到人性的温和。世界上什么都在变,只有人性是不变的。总是存在着虚假与真诚、善良和罪恶。通过这样的教学活动,不仅提高了学生感悟能力,还从中领略到真善美的内涵。

语文文学常识篇4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贯穿书法常识

中图分类号:G6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914X(2015)04-0207-02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人们越来越依赖计算机。在键盘取代传统纸笔几乎成为趋势的当今社会,儿童还需要传统的书法练习吗?

答案当然是肯定的。

作为中国启蒙教育中最为直接、最为重要的学科教学、小学语文教学最受学生和家长的重视,也是学生最先体会书法教学的环节(小学语文教学对粉笔字的依托最为重要)。中国书法作为民族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负有特殊的历史使命。中国书法至今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它与京剧、武术、针灸被国际社会公认为中国的四大国粹。在华夏五千年文明的发展过程中,汉字的书写逐渐升结为一门艺术,这在世界各种文字的发展史上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

汉字是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瑰宝,特别讲究形体美和书写艺术,语文是基础教育的重要学科之一,而写字则是小学语文教学中基础之基础,因此,在语文教学中运用好书法教学不仅能使小学生在校期间更好地完成各学科的书面书写作业,而且可以为学生今后的学习和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语文新课程标准要求“养成正确的写字姿势和良好的写字习惯,能正确、熟练地书写正楷字,做到“规范、端正、整洁”。可见,写字是语文教学的基础,学生通过长期的写字训练,可以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培养学生的毅力和一丝不苟的精神,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良好习惯,使学生终身受益,书法教学,要求学生在学习中做到练眼、练手、练笔、练字、练心。这其中,练眼主要培养学生观察分析的能力,审美的眼光。练手,训练学生的稳定性和运笔的准确度。练字,培养学生逻辑思维和创造的能力。练心,培养学生的意志,情操和学识修养。把写好字衡量学生成长的一项基本要求。那么我们如何在语文教学利用书法知识让学生把字写得规范、美观呢?

我觉得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重视鼓励,激发兴趣

托尔斯泰指出:“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兴趣。”在教学中端正、规范、美观的字自然是学生学习的榜样,只有树立榜样,才能使学生产生学习的驱动力,并且以此为奋斗目标。我国历代书法家如柳公权、颜真卿、王羲之等在学习时都有刻苦练字的动人事故,不妨常常讲给学生们听听,使他们在思想上、心灵上受到启发,教育。小学生年龄小,自我控制能力差,学习情绪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兴趣的支配,凡是他们喜欢学习的,持久性就好,成功的喜悦往往能带给他们无穷的乐趣和无尽的力量,写字是很单调的,如果不采取得力措施,以命令强迫的形式要求学生把字写好,不但达不到预期效果,甚至会起到反作用,或整天指责批评学生书写差,久而久之,学生推动信心,并给学生造成一种心理定势,我肯定写不好。因而应当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多采用鼓励,表扬的形式激发学生兴趣,在学生的练习本上批改画红圈、红圈多了批优秀,你真棒,写得真好,加油等激励性语言。有时间在全班展览学生的写字本,表扬某某学生有进步或者把写得好的同学的作品挑选出来贴在学习园地里展示。总之,采取多种形式表扬、激发学生兴趣。这样,全班就会出现相互学习的生动局面。

二、重视笔画,加强练习

在学生入校开始写字之前,我们应该把写字姿势和执笔方法放在首位,在学生开始书写之前,此教学生写字姿势和执笔方法,让学生边看边坐姿挂图边背儿歌:“头正肩平挺起胸,眼离书本一尺元,胸离桌边一拳间。大拇哥、二拇弟、中指来挺笔,离笔尖、三公分,笔身轻轻靠,前三指,带笔走,后两指,要稳定,执笔要领记心间。”在开始让学生写字之前,我们一定要认真指导学生仔细观察,反复训练,经常纠正,严格要求,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坐姿和执笔方法,并养成习惯,其次,要在正确坐姿和规范的基础上进行基本笔画训练,对低年级学生来说,关键是基本笔画,为使学生对笔画训练感兴趣,降低学生练习的难度,使他们学而不厌,可把常用笔画和运笔要领编成儿歌或让学生亲自体会。如:写点轻落笔,由轻到重,再回笔。横:横画要向左上方略微倾斜,角度大约为5度。竖:“直竖”美于“斜竖”。在教横、竖时,可请两位学生到台前通过站的姿势让学生体会。折和弯。“折处顿笔方有力,弯处圆润美无穷。”钩和提笔画书法是一致的,写时都要顿笔写出小而尖的钩,只有方向不同,于是可以教给学生一句儿歌:左钩右提小而尖帮助记忆。撇和捺:“撇像柳叶捺像虫,”柳叶的弯和下端的尖就是撇的特点,小虫子爬行是,头部上翘如同捺的起笔,身子倾斜部分如同捺的中间部分,尾部如同捺的收笔,通过学生感受并编成儿歌:“横斜竖直有精神,撇像柳叶捺像虫,左钩右提小而尖,短点长点均饱满,折处顿笔方有力,弯处圆润美无穷。”在学生认识笔画的基础上,结合识字教学进行写字练习,学生在练习写字时,应先认真观察字的结构,掌握笔顺规则,写后对照进行检查,纠正不足之处,教师要严格训练学生眼到、心到、手到,做到“意在笔尖,笔居心后。”其次,应让学生学会使用田字格并会占格,充分利用字帖进行书写练习。

三、重视示范,抓好基础

字写课上要进行具体化的书写指导,所谓具体化,就是要分析字的构造特点,教给学生字的组合规律。做到这样的指导,对学生的帮助才直观、才有效,小学阶段,学生的形象思维比抽象思维发达,他们模仿能力强,根据这个特点,课堂上要充分利用直观教具,让学生观察笔画形态特点,抓住笔画书写中的重难点,反复演示、示范、指导、讲解,让学生感性基础上进行比较、概括,提高理解的正确性。因此,在指导学生写字时,教师示范十分重要,它是最形象、最生动、最切合实际的,学生通过观察老师形象的动作,亲眼看到起笔、行笔、收笔的全过程,直观地感受到运笔的轻重缓急和间架结构的均匀、协调,从而体会汉字的美。我觉得,教师在示范时要注意两点:①示范与讲解相结合,这样可以调动学生听觉、视觉协同作用,更快、更好,更准确地掌握书写要领,边讲解边示范,能使老师的讲解得到验证,使示范获得阐释,相得益彰。②在田字格中示范。这样,一方面便于老师在田字格中准确笔画的位置,写字的大小,把字写得匀称、美观,也有利于学生分析记忆字的书写特点。

四、重视教法,抓住关键

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我发现低年级一部分学生在写字时,常常写一笔看一眼,写一画看一画,甚至写了这笔找不到下一笔,把一个字拆得七零八落,感觉他们每天学习的时间不够用,作业拖拉,同时长了,对学习慢慢产生了反感。针对这部分学生的这种情况,我觉得教师教学时,首先要求学生应该从整体出发,把一个字看成一个整体,然后再看部分,看清字的每一笔的形态变化,笔画与笔画之间应该怎样组合,整个字在形体上有什么特点,在学生把握字的整体性基础上的仔细观察笔画笔顺规则,间架结构,然后带领学生书空。经如:横和竖和变化,在上下结构的字中,横长竖短,在左右结构的字中横短竖长,在教“校”字时,先以谜语激趣:“木字旁,六字头,撇捺交叉写在六下头”,学生猜出谜底后,把“校”字写在黑板上,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多揣摩,通过学生反复比较并交流发言,引导学生说出木字旁横要短竖要长,木字旁的第四笔是点不是捺,让学生总结写字方法。

五、重视训练,面向全体

课程标准对各年级的写字教学提出的具体要求是针对每一位学生而言的,并非是针对部分有书法专长的学生来说的,如果不重视训练,长此下去只能酿成两极分化,好的更好,差的更差,随着年级的升高,他们的写字水平也会千差万差。因此,在写字教学中,既要保证学生的练习时间,教师又要保证写字的指导时间,光识记不练不行,光练不指导也不行,要在指导下练习,练习中指导,更重要的是要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个学生都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写字练习,在重视写字教学的前提下,课的安排应具有灵活性,低年级的写字教学必须加强,低年级每节语文课最好拿出10到15分钟时间指导写字。其次,语文课堂教学是进行写字教育的绝好时机,教师板书示范,学生模仿,书空、书写,写完后生生互评,师生互评,优秀作业展示,学生写字水平就可以逐步提高。

六、严格要求,养成习惯

有人说:“小时候,人是习惯的主人,长大了,人是习惯的奴隶。”可以看出从小培养孩子良好的习惯非常重要。在写字教学中,尤其要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写字习惯,对小学生来讲,写字习惯比写好字要重要得多。叶圣陶老前辈这样说过:“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的习惯。”良好的写字习惯包括认真的书写态度,正确的执笔方法,运笔方法和写字姿势,爱护并正确使用文具,注意书写卫生等。比如,在批改学生作业时,我发现我们班有几个学生写字不认真,写字不是多画就是少画,错字连篇,别字成串,形近字,多音字混用,成为典型的“小马虎”,针对这部分同学,我想了一个办法,哪一个狠的错误最典型,就让他检查其他同学的作业,让他找出和他犯一样错误的同学并和他们一同讨论错在什么地方,并在相应的格子中写2-3个正确的规范字。采用这种方式来让他们引起重视,并让他们严格要求自己。培养他们认真书写的良好习惯,要求学生无论在任何情况下都要认真写字,不随便写一个字,要养成提笔就是练字的习惯,学生一旦养成良好习惯,将终身受益。

在小学中低段,写字教学是重点也是难点,没有良好的书写习惯,没有正确的书写方法,学生的语文学习质量也会受到影响,快速识字,提高阅读量是我们今天教学的一种趋势。但是把字写得正确、美观也应得到重视,我们应该站在传承祖国文化的高度和语文教育的角度来重视写字问题。因为写字教学承载着诸多育人功能,更能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语文文学常识篇5

一部好的研究著作应该在相应的学术领域中具有自己独有的贡献。读常彬的新著《中国女性文学话语流变》(人民出版社2007年12月出版),其独到之处使我们感受到把女性文学单一研究视角融入文学史多维透视的学术发展历程。

对女性文学的研究大致经历了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随着晚清中国学术思想的转型和新文学运动的发生,“人”的意识开始觉醒,“女性”意识也相应趋于自觉。一批得风气之先的文学史家如谢无量、梁乙真、谭正璧等,开始系统地梳理历史上被长久忽视的女性作家的创作活动;与此同时,新文学运动的批评家们则对不断出现的女性写作保持了长久的关注,其中茅盾、阿英等人堪称翘楚。这些努力无疑奠定了中国女性文学研究的基础。第二个阶段则出现在上世纪80年代,西方女性主义文学理论开始进入中国现代文学研究领域,并迅速引起人们的关注。作为一种极具批判锋芒的理论资源,女性主义重在反思父权制所主导的文学传统对女性意识的遮蔽和扭曲,对文学经典的生成机制提出了根本性的质疑,希冀建立起一种更为公正合理的文学史写作模式。现如今,女性主义似乎已经不再“前卫”,对于现代文学研究者而言,它已不仅是一种批评工具,同时也是研究者对自己的工作时刻保持反省意识的方式之一。从大的文化背景上看,女性主义和其他西方现代文学批评理论一样,成为自上世纪80年代开始、至今仍在延续的“文学史重写”工程的重要理论资源和推动力量;在这一领域,孟悦、戴锦华、王绯、刘慧英、李玲等学者以其敏锐的研究工作为人们所熟知。而常彬的新著《中国女性文学话语流变》,则在承续以往的学术成果的基础上,以开阔的视野和深刻而充满智慧的表述赢得了自己独立的品格。

全书以1898—1949年为考察的历史跨度,分析评述了近四十位女性作家的创作情况。作者的学术触角已然跃出了就女性言女性这一相对狭小的领域,致力于考察这一话语实践和其他社会历史文化资源之间的相互关系。从女性文学在历史上的沉默处境、到清末民初女性意识的初步觉醒、再到20年代女性写作一跃而为文坛最为亮丽的风景线,这一路的高歌猛进恰恰应合了历史上启蒙活动的展开和人文主义思潮的传布。30年代影响中华民族命运走向的战争风云使得女性话语隐显错陈,女性的价值立场和民族的命运之间进行着艰难的调试;到40年代,意识形态的强化和文学体制的逐步完善所展现出来的规训和整合其他文化资源的强大力量,终于使得女性立场渐行渐远、并最终归于消隐。作者通过对中国现代文学中女性话语长达半个世纪之久的考察,力图揭示隐含于现象之下的社会、历史、文化等多重成因。

从整体上看,对30、40年代女性话语历史命运的分析无疑是全书最为精彩的部分;就个案研究而言,作者对凌叔华的“绣枕”意象、太太阶层,石评梅“革命加恋爱”的写作模式,以及谢冰莹、冯铿的文化身份的描述都不乏睿智之处,最见学术功力的却要首推对丁玲创作历程的系统考察。从“女人”到“人”、再到性别意识的淡出,似乎是一个寓言,其间包含的历史信息和文化意味引人深思。

《流变》一书也包含了较为宏阔的学术意图。作者所看重的不再是西方现代批评方式所带来的先锋锐气,而是尝试着将以往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研究成果引入对文学史基本格局的思考和重构之中,在女性视野之下,彰显的是历史境遇和民族命运在文学上的投射。从某种程度上说,《流变》一书开始了新的学术综合工作,是从理论锐气向更高一层的学术圆通之境的转变。众所周知,中国现代文学的学科自觉,正是从西方引入现代学术方法来剖析、整理自身的文化传统。正如人们常说的,引入火种,意图却在“煮自己的肉”——其间包含有凤凰涅槃式的文化寓意。西方的火种渐次照亮我们自身传统中幽深晦暗之处,去魅、去蔽,使得我们民族的文化体渐趋澄明通透之境。疏通自身的生命活力,启迪学术智慧,从而在与外来文化的深层对话中,获得独立的品格。《流变》一书的新尝试,透露了作者的眼界、旨趣和学术传承上的自觉意识,值得由衷的称赞。

语文文学常识篇6

81、“熄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古代书信通过邮驿传递。唐代管理这类工作的中央管理机构是:(a)a、尚书省B、中书省C、门下省82、陕西省一块的“无字碑”,它与哪位皇帝有关?(B)a、秦始皇B、武则天83、西湖的白堤的得名与哪位诗人有关?(a)a、白居易B、李白84、孟子说:“不以规矩,不成方圆”,这里“规矩”的意思是:(a)a、法律条文B、美德善行、圆规曲尺85、“一琴一鹤”所形容的是:(C)a、为政清简B、平安长春C、淡泊名利86、“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是谁的诗句?(a)a、李商隐B、骆宾王87、《红楼梦》是我国古代的长篇小说之一,它的别名是:(B)a、《金陵记》B、《石头记》88、成语“一衣带水”中的“水”原指:(B)a、黄河B、长江C、淮河89、“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生死相许”这句诗是谁写的?(a)a、元好问B、柳永C、晏殊90、孟子说:“君子有三乐”,下列哪项不在其“三乐”之列?(a)a、父母俱存,兄弟无故B、仰不愧于天,俯不作于人C、乡人无不称其善也D、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

语文文学常识篇7

21、“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出自:(a)a、《孟子》B、《庄子》22、我国书法艺术博大精深,请问“欧体”是指谁的字体?(B)a、欧阳修B、欧阳洵23、文学被称作“小李杜”的是杜牧和谁?(B)a、李贺B、李商隐24、“大禹治水”的故事家喻户晓,大禹治理的是哪个流域的洪水?(B)a、长江流域B、黄河流域25、古代宫殿大门前成对的石狮一般都是:(a)a、左雄右雌B、左雌右雄26、“结发”在古时是指结婚时:(C)a、丈夫把头发束起来B、妻子把头发束起来C、把夫妻头发束在一起27、“鄂尔多斯”在蒙古语中是什么意思?(C)a、大草原B、盛产羊毛的地方C、众多宫殿D、美丽的地方28、《西游记》中唐僧的原型是:(a)a、玄奘B、鉴真29、唐代诗人贾岛“二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的诗句是:(a)a、独行潭底影,数息树边身。B、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30、我国传统表示次序的“天干”共有几个字?(a)a、十个B、十二个

语文文学常识篇8

关键词:大学英语教学文化意识培养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C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4.17.008

1引言

我国自加入了wto后,一些外贸企业迅速发展起来,非常需要一大批懂英语的相关人才;外企大量涌入我国的市场开拓中,也一样需要高端英语的商务型人才。这时英语就成了人际交流过程中的工作语言,然而进行交流的时候常常会遇到障碍,非常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文化意识的薄弱。虽然有许多的人可以流利地进行英语表达,但是在外国人看来,却是不会说英语,是“没文化”的说英语者,是英语的“文盲”。

2何谓文化意识的培养

文化这一概念词非常广泛,如果给它一个精确的定义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20世纪初期,就有许多的社会学家以及哲学家试图从不同的学科,不同的角度进行文化概念的界定。但是,到目前为止,没有得到一个更好的,公认的定义。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有着我国特殊的社会以及行为准则,外国也有着外国的文化以及行为准则,在进行英语的交流过程中,文化意识的影响更加深远。文化意识的培养是需要经过长期的时间、经验积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对对方文化的尊重,进而避免英语交流中由于文化的冲突影响到相互之间的关系甚至于是国家之间的关系。英语的教学中培养文化意识是当前国际形势下非常重要的一种英语教学手段。进行英语的教学过程中,将各个国家的文化以及风俗习惯以及民族特征结合到相对应的英语教学中是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

3大学英语教学中文化意识培养的问题所在

在进行英语学习过程中,作为主体的学生而言,在学习的过程中他们会觉得自己掌握了一些英语单词以及英语语法,还有可能超越了英语教材大纲的标准。虽然他们在英语的写作中有着自己独到的建树,但是在对英语的阅读理解上却是停止不前的状态,在进行英语的口语表达过程中,以及人际英语的交流过程中,会出现大大小小的错误,比如在出现了这些错误的原因中,不是由于发音或者是词汇的理解,而是由于他们对于外国文化的了解少之又少,由于外国的文化与本土的文化在各个方面有着差异和矛盾。所以在语言交流过程中就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障碍。因此在进行英语的学习过程中对于英语文化意识的培养一定不要忽略,要引起重视。

4大学英语教学中文化意识培养的有效途径

大学英语教学过程与文化有效地结合在一起,学习英语就是对新思想文化的探索与追求,在进行英语学习的过程中,英语的魅力应当成为学生大量接触语言的动力。但是英语学习中结合文化学习并不是一朝一夕所能办到的。怎样将文化意识的培养有效地与英语教学结合在一起,将英语教学中的一些教学方法以及教学实践进行突破,也是英语教学过程中一直探索的问题。当中笔者在经过了多年的英语教学过程中也总结了一些方法,提供了一些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意识的培养途径。

培养文化意识的主要途径是课堂教学。我国现有的大学英语教材《二十一世纪》、《新体验》等内容非常广,其中涉及到不少英语国家的相关文化知识,比如说一些英语国家的历史,以及政治、风土人情等其它领域。作为英语教师一定要将这些知识结合到课堂教学中,要充分地利用到课程中,创设情境教学,使学生可以感受到异国风情的文化,进一步丰富学生的文化内容。如何增强英语课堂教学中学生文化意识的培养,具体策略实行如下:

第一,结合词汇教学,增加学生的文化背景知识。

每个民族的文化背景都可以通过词汇进行传播。之前较为传统的英语教学中对于词的形式非常重视,忽视了词语中的文化背景以及含义。英语的词语教学中有许多的单词都是需要结合文化背景进行学习和掌握的。例如在《实用英语综合教程》中第三册的第三单元中出现了adam,eve,God,Christian等一些和西方的宗教相关系的词语,而这些词作者又用来表现对于母亲高尚母爱的一种体现。此时需要教师先向学生介绍一些国外宗教文化知识,然后再进行单词的讲解,这样可以加深学生对于词语的理解以及应用。

第二,培养主体文化意识。

对学生进行文化意识的培养过程中,不要忽略了对于主体文化意识的培养,它是指母语文化,也是提高语言交际能力中非常重要的因素之一。在进行交流过程中也会涉及到一些我国的历史以及经济制度,还有文化等领域,如果对自己本土文化一无所知的话,即使你有再强的交际能力,此时也会处于非常被动的状态,以及尴尬的境地。所以在进行大学英语教学中,对于本土文化意识的培养也要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指导他们阅读一些叙述我国文化的书籍,观看一些表达我国民族文化的记录片等,对于我国的语言文化知识从不同角度、结构进行了解、掌握。只有这样才可以使学生更加得体地参加到各种文化交流的活动中去。

5总结

总之,大学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是一个非常复杂而漫长的问题,培养文化意识的角度以及方法也是多种多样的。英语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过程中结合多方面的因素,比如教材,环境,学生等,从各个方面进行文化意识的培养,这样才可以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能力,培养出更加符合21世纪复合型的英语人才,真正达到大学英语教学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关于大学外语教学策略中的文化意识培养[DB/oL].河北博才网,,2013-10-14.

[2]王涛.论高职高专大学英语教学中的跨文化意识培养[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09,(3).

[3]胡洁,李在辉.大学英语教学中的跨文化意识培养[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4,(9).

语文文学常识篇9

中职语文教学存在的问题

中职语文教学对孩子们的文化素质以及道德素质的提高起到关键作用,对孩子们学习各个学科知识,为以后孩子们的工作和生活,都有着非常大的影响。可是目前中职语文教学在实际教学过程当中存在一些问题,给中职语文教学带来较大的困难。现如今中职学校的门槛非常低,大多数孩子的基数文化知识比较差,孩子们的语文知识相对薄弱,对学习语文知识产生不了较大的兴趣,孩子们的文化、道德素质参差不齐,并且没有任何的升学压力,没有较强的学习动力,对语文教学没有给予足够的关注,这就造成语文老师在教学当中精神疲惫,对语文教学丧失信心。

目前,中职语文教学还是采用传统常规的教学模式,造成语文这门课程和实际社会生活脱离,孩子学习带有功利性,造成孩子对学习语文知识更加的厌烦,进而转为孩子们学习其他专业知识产生非常大的兴趣,大多数孩子们认为只要学好自己的专业技术就可以,在以后的生活和工作当中能够使用到就行,在语文教学课堂当中抱着无所谓的态度,对语文教学产生不了任何的兴趣。但是老师想要使孩子能够对其产生兴趣、提高语文教学效率,使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得以明显提高,就一定要对中职语文教学进行改革,把语文教育和现实生活有效的结合起来。

传统常规的语文教学模式通常是以老师为主导地位,其目的就是为了满足自我评价和自我完善的需求。在近些年来,在国外教育当中都是以学生为核心的教学模式。其目的就是为了更好的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顺应教育改革的潮流,真正的为学生服务。中职学校根据市场发展现状来对其设置专业,其中一部分专业教学偏向语文教学的多一些,其中包括有文秘、旅游专业等,还有一部分专业教学对语文教学的需求相对比较低,其中包括有电气、建筑专业等;同一个孩子对一些教学知识非常感兴趣,但是对另外一些的教学知识产生不了任何兴趣,那么,老师该如何教学,孩子们能够学习什么知识,这就根据市场需求和孩子的实际学习情况未定。但是一部分老师对市场情况和学生的需求没有一个明确的认识,不了解市场对孩子们的要求,不了解孩子们对语文知识的要求,没有掌握语文教学的核心思想,导致孩子对语文知识产生不了较大兴趣,这样的教学给孩子们以后的就业和生活带来了非常大的不良影Ⅱ向。

目前,中职语文老师对中职教学从一开始就没有给予充分的了解,不能适应中职语文教学的特点。还有就是,中职语文老师进修、研讨的机会非常少,全部语文的教学活动都在学校、课堂当中进行。现如今,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发展,有些老师开始慢慢的重视起来,重视素质教育以及研究教学方法,从中获得了不少的教学经验。可是从课堂教学来看,语文教学仍然停留在传统的教学模式,没有结合实际生活和孩子们要求,导致语文教学变得比较枯燥乏味,对语文教学质量影响非常大。

中职语文教学改革措施

当前,大多数中职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非常差,孩子们的社会经验少,没有很多的人生阅历,自信心不强,在面试的时候,说话声音小、语言表达能力差、普通话不标准等。老师在语文教学当中对这方面没有给予高度重视。口语训练的目的就是为了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因此,一定要把口语训练作为语文教学当中的重点教学,要遵守循循渐进的原则,从朗读开始进行,朗读也是语文教学当中的一个关键环节,但是在语文课堂当中老师没有办法使每一个孩子都能够站起来进行朗读。因此,在教学过程当中应该采取自己朗读、提问式朗读、齐声朗读、分组朗读的朗读模式,这样不但会使语文课堂的学习气氛变得活跃,还能让每个孩子都得到口语的锻炼。可以采用自我介绍、诗词朗诵等相关朗读活动,让孩子们能够流利的进行朗读和描述。

中职语文教学实用性

大多数中职学生在毕业以后最大的理想就是找到一个好的工作。但就是对写作来说,学生们只需要学会应用作文的写作就可以了,因此要对应用作文的训练一定要加强。应用文是一种用途非常广泛的一种文字工具。,其中包括交流、洽谈等。对应用文的训练是为了能够让学生更好的贴近生活、融入社会的一种关键方法之一。

中职语文老师还要和其他学科进行紧密的配合。我们必须要掌握中职语文教学当中的核心理念和功能,在课堂教学过程当中,应该多采取一些课外活动(语文),使语文知识和其他专业知识有效的结合在一起。例如,在朗读训练当中要结合自然景观、社会交际等相关学科给予情景再现的一种教学训练,可以让孩子们随意发挥,自由叙述,使和人交流的能力得以增强,使孩子的适应能力得以增强,让孩子们在学习语文知识的过程当中去寻找和发现和其他学科之间的关系,能够引导孩子们产生对语文学科的学习兴趣,使语文学习的实用性得以提高。

学生的主导地位和参与思想

语文文学常识篇10

 

关键词:文化意识 内容 原则 途径

社会生活的信息化和经济的全球化,使英语的地位和作用日趋显著。英语作为重要的信息载体之一,已成为人类生活各个领域中使用最广泛的语言。21世纪迎来了全球化的浪潮,国与国之间的交流与合作越来越频繁、密切。因此,跨文化交际已不再是少数外交家或外贸人员的专利。上自国家领导人,下至平民百姓都或多或少地参与国际交往活动。这种与来自不同国家或文化背景的人们进行的思想交流被称作跨文化交际。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交际受挫或失败,产生误解,甚至造成关系恶化的情况时有发生。有人把这一点归结为语言。语言是交际的工具,语言说不通,当然无法交际。但在许多情况下,交际受阻或失败不是由语言引起的,而是受交际双方的文化背景所影响。美国语言学家萨丕尔(edward.sapir)指出:“语言的背后是有东西的,而且语言不能离开文化而存在。”不同的语言因其文化背景的不同,在使用上自然也存在着很大差异。因此,外语教学应注意文化的差异性,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避免学生因文化差异而出错。

一、文化意识培养的内容

在外语教学中,文化是指所学语言国家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价值观念等。《课程标准》对初中学生文化意识的培养提出了具体的要求。

1.语言交际中文化意识的培养

1.1恰当使用英语中不同的称谓语、问候语和告别语。

1.2了解、区别英语中不同性别常用的名字和亲昵的称呼。

1.3了解英语国家中家庭成员之间的称呼习俗。

1.4对别人的赞扬、请求等做出恰当的反应,并用恰当的方式表达赞扬、请求等意义。

2.非语言交际中的文化意识

人类交际是语言交际和非语言交际的结合。非语言行为与语言行为一样,因文化的不同往往赋予不同的意义。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由于不同的文化对非语言行为的解释,往往会产生误解。非语言交际以往多被看做是体态语的代名词,其实它的范围远远超过了单纯的体态语。它还包括如服装、发式、化妆用品、行走姿势、装饰用品等等。《课程标准》对初中生提出以下非语言交际文化意识培养内容:

2.1了解英语交际中常用的体态语,如手势、表情等。

2.2了解英语国家正式和非正式场合服饰和穿戴习俗。

3.其它文化意识

3.1了解英语国家的饮食习俗。

3.2初步了解英语国家的地理位置、气候特点、历史等。

3.3了解常见动植物、自然现象在英语国家中可能具有的文化涵义。

3.4了解英语国家中传统的文化和体育活动、重要节日及主要的庆祝方式。

二、文化意识培养的原则

文化的涵盖面非常的广,在对学生进行跨文化意识的培养的过程中,必须遵循有效的原则。

1.阶段性原则

阶段性原则就是要在教学过程中充分考虑学生的语言水平、认知能力和生理、心理状况,注意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由表及里,从而逐步拓展文化知识的内容和范围。在英语教学的起始阶段,使学生对英语国家文化及中外文化的异同有粗略的了解;在英语学习的较高阶段,则要扩大学生接触异国文化的范围,帮助学生拓展视野,使他们提高对中外文化异同的敏感性和鉴别能力,进而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

2.实用性原则

了解文化是为了更好地使用语言,最终是为了跨文化交际。在英语教学中,应注意实用性原则。《课程标准》强调指出:“教学中涉及的英语国家文化知识,应与学生身边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并能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这样可以提高学生学习英语和了解外国文化的兴趣,进而提高英语学习的效率。

3.对比原则

中西方文化间有共性也有差异或个性。文化上的共性一般较为容易理解,对于差异或个性,往往有一定困难,易于造成混淆和失误。因此,在教学中要坚持文化差异对比原则,通过中西文化的对比,使其差异更为突出和明显,从而有利于加深对中外文化的理解,有助于文化意识的培养。

4.综合性原则

文化是综合体。在教学中,应将教材内容、日常交际、文化要素、文化共性、文化差异作“融会贯通”式的综合性导入,使学生对西方文化的诸多方面从整体

上有一个理性的把握。

三、文化意识培养的途径

1.诠释词汇中的文化涵义

语言中受文化影响最大的是词汇,因此词汇也是文化负载量最大的部分。英汉语言中都有许多文化内涵丰富的词汇。在英语教学中教师应注意介绍英语词汇的文化意义,帮助学生理解并正确运用词语。以牛津英语7bunit6pets为例,本单元讲述的是生活中的宠物,主要有狗、猫、金鱼等。在此,可以向学生介绍:任何民族都有自己喜欢的动物,因此宠物文化也有鲜明的地域性和民族性。中英两个民族都有养狗的习惯,但两个民族对狗的传统看法却不同。中国人一般在心理上鄙视这种动物,常常用它来形容坏人坏事;而英国人大多对狗有好感,把它当成朋友和可爱的人。中国人骂“狗仗人势”,英国人却说“loveme,lovemydog”;中国人用:“该死的狗”骂坏人,英国人却用luckydog指幸运的人,用“cleverdog”指聪明的小孩、伶俐的小伙子。再如,牛津英语9aunit2colour谈到了各种颜色,课文中对颜色也进行了一定的诠释,教师对此还可以就中英文在颜色上的差异做更多的解释。如:英语中“greenwithenvy”和“green-eyed”等都表示“妒忌”。但汉语里表示“妒忌”的词语却是“眼红”或“得红眼病”,如果直译为“red-eyed”,则表示“眼睛布满血丝”、“眼睛发红的”,并不表示“妒忌”。还有如:“seered”表示“生气”、“发怒”等意思,“abluemonday”指“倒霉的星期一”等等。词汇体现了不同国家文化的差别。在词汇教学中,教师应尽可能地联系语言文化背景,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使学生从文化的角度去理解词义。

2.剖析语言表达中的文化信息

口语交际方面,西方人简单直接,而中国人含蓄。快节奏的生活方式、强烈的时间观念再加上本身直爽、果断的性格,西方人的语言表达方式是“开门见山”。如:在英美国家,赞美别人和接受别人的赞美都是非常平常而且非常正常的事情。英美人听到别人赞美时,通常用“thankyou”来回答。比如,别人说你的衣服漂亮,你就应该说“thankyou”,而不是我们中国人常说的“哪里哪里”,或“一般一般”,通过“自贬”而达到谦虚的目的。再比如,当我们在别人家里做客,主人问客人是否需要饮料时,按中国人的习惯我们一般会出于礼貌而客气的回绝一下,说:“别客气,不用了。”但中国的主人一般还是会给客人送来,客人也会接受。而西方人如果听到“no,thanks”,主人就不会给客人提供饮料了。另外,中西方人们打电话时的问答语也不同。在英语中,接电话的人先报自己的名字,或电话号码等;在汉语中,接电话的人习惯首先要弄清楚对方要干什么,要找谁,绝不会自己先报名字。

书面语交际方面,英语表达重结构、形式,常常借助各种连接手段,句子比较严谨。汉语对句子形式的要求没那么严格。英语最重要的句法结构是主谓结构。一个英语句子通常以一个主谓结构为主体,称之为“简单句”;多个主谓结构通过各种形式的连接便组成了“复合句”。如:主语从句、宾语从句、表语从句、定语从句、状语从句等等。英语中还有许多的固定句式,如:牛津英语8bunit6grammar中的“itis+adj.+todosth.”、“itis+adj.+forsb.+todosth.”、“itis+adj.+that从句”等等。汉语造句则很少用甚至不用形式连接手段,语言上也带有很大的模糊性和多样性,但注重隐性连贯。

英语中有一些特殊的表达方式和惯用语。例如:牛津英语8bunit6charitywalk的第一课时comicstrip中有这么一句话:“idon’tthinkyouwilleverfinishyourwalk.”而汉语中我们要说:“我认为你永远不会完成你的行走。”同样的句式教材中还有多处。再比如:中英文对待否定疑问句的应答上也不同,如:“youdidn’tfinishyourhomework,didyou?”如果答案是肯定的,就要回答:“yes,idid.”而不是:“no,idid.”

英语注重语法规则,有动词的时态、名词的单复数、形容词和副词的比较级、最高级等等,但这些在汉语中却没有。英语与汉语之间语言表达的不同、句法结构的不同充分说明了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的思维方法不同。因此,在教学中,要培养学生认识并接受西方人的思维方式,从而提高他们跨文化交际的能力和意识。

3.挖掘阅读材料中的文化内涵

牛津英语教材选择的文章中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教师在日常的阅读教学中若能有意识地挖掘文章中的这些内涵,并增加些背景知识,不但可以提高学

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他们的求知欲,而且还能加深他们对课文的理解。例如:牛津英语7aunit3let’scelebrate的阅读材料是有关万圣节,那么教师可以结合课文有意识让学生去查找有关万圣节的历史、文化、习惯方面的知识,学生丰富了知识,开拓了视野。同时还可以让学生搜集英语国家的其他盛大节日的内容如:圣诞节、复活节、感恩节等等的背景知识,并且可以由节日而延伸到西方国家人们的送礼方式。阅读材料中蕴含的文化有许许多多如:西方国家的饮食习惯、购物方式、服饰特点、居住状况等等。

此外,广泛涉猎、大量阅读,是扩大学生文化知识的有效途径。文化差异的信息会体现在中外社会生活的角角落落,哪怕一则简短的广告也会携带大量的文化信息。因此,平时教师要注意收集英语国家的报纸、电视节目预告单、菜单、商品说明、交通标志等材料,让学生阅读并用于课堂教学活动,是非常有效的。

4.通过课外活动拓展学生英语文化

适当、合理、有序的课外活动可以拓展学生“学英语、用英语”的渠道,可以锻炼学生的交际能力,拓展他们的英语文化知识。课外活动的形式可以多样化,如欣赏或学唱英文歌曲,歌曲往往能反映一个民族的心声,能代表不同时代、不同地域的文化风格;组织学生排练英语情景短剧,使学生在反复排练中切身体会西方国家人们表达思想感情的方式和行为;搞生日聚会活动,让学生分成小组扮演不同的角色参加聚会并赠送礼物,在活动中了解并比较中英文化待人接物方面的异同;在一些盛大节日到来之时,可以搞化妆晚会如:“halloweenparty”、“christmasparty”等。通过课外活动的参与和体验,学生在语言交际和非语言交际方面的能力能很快得到锻炼,可以使学生更直观地感受异国文化,体验文化差异,从而更好地培养他们的文化意识。

此外,教师应鼓励学生课余时间多读、多看、多听英语材料如:各式各样的英文报纸、杂志、图书、音像资料等,在提高阅读、听说能力的同时,丰富自身的文化知识。

四、结束语

语言与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语言是文化的重要载体。教师在英语教学中不能只单纯注意语言知识的教学,而必须加强语言文化的导入,重视语言文化差异对语言的影响。教师要努力使学生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了解英语国家文化,帮助他们提高理解和恰当运用英语的能力,不断拓展文化视野,加深对本民族文化的理解,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

参考文献:

[1]杜学增.中英(英语国家)文化习俗比较,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8年9月

[2]平洪,张国扬.英语习语与英美文化,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9年1月

[3]毕继万.跨文化非语言交际,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9年7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