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直接投资存量权益十篇直接投资存量权益十篇

直接投资存量权益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7:40:15

直接投资存量权益篇1

关键词:初始直接费用会计核算原则账务处理

中图分类号:F23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5812(2015)18-0007-03

一、初始直接费用的确认及研究现状

企业在交易活动中经常会发生各种各样的初始直接费用,这些初始直接费用包括企业购买金融资产时支付给机构、咨询公司、券商的以手续费、佣金为主的交易费用,企业发行权益性证券时支付给有关证券承销机构的手续费、佣金等费用,企业在借款时发生的诸如手续费、佣金费用,企业外购固定资产、无形资产过程中发生的运输费、装卸费、安装费和专业人员服务费和企业合并交易过程发生的一些中介费用等。此外,还有一些特殊业务发生时所产生的初始直接费用,如在融资租赁业务发生时,承租方和出租房在租赁谈判和签订租赁合同过程中发生的归属于租赁项目的手续费、律师费、差旅费、印花税等初始直接费用;在债务重组时,债务人在转让非现金资产过程中发生的一些税费,如资产评估费、运杂费等,债权人收到非现金资产时发生的有关运杂费等。这些初始直接费用大量存在于企业的各项交易活动中,是企业日常交易活动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这类费用业务量较多,金额也比较大,会计人员在账务处理时容易混淆这些初始直接费用的会计处理,如果对初始直接费用列报不当,会影响会计信息的质量。

从相关研究的文献看,已有文献侧重于对某一类业务初始直接费用账务处理的探讨,如张康(2012)认为《企业会计准则第21号――租赁》确立了融资租赁初始费用资本化处理的思想,但实际中对于会计准则规定的具体处理方法却不尽如人意,并比较了现行的几种资本化处理方法并提出合理化建议。张国永(2014)探讨了融资租赁业务中出租人的初始直接费用账务处理中存在的问题,并根据初始直接费用的经济实质对出租人初始直接费用的账务处理提出自己的看法。丛晓琪(2014)从合并报表的角度,利用商誉的金额对相关管理费用在控股合并形成的长期股权投资计入管理费用的原因进行了研究。这些文献多侧重于对某一方面会计核算中所发生的初始直接费用进行探讨,但对于会计核算中存在的所有的初始直接费用的核算还缺乏一个系统的分析,而初始直接费用也往往是实务界容易混淆的问题,所以,本文的研究对于实务界和理论界全面理解初始直接费用这一问题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初始直接费用的类别分析及确认方法

为了更清晰地分析各类交易中存在的初始直接费用问题,本文根据资产的性质,归纳了各类资产交易时发生的初始直接费用。

(一)各类金融资产获取或交易过程发生的初始直接费用及其处理要求

1.企业在购买交易性金融资产时,会发生一些属于初始直接费用的交易费用。交易费用是指可直接归属于购买、发行或处置金融工具新增的外部费用。新增的外部费用是指企业不购买、发行或处置金融工具就不会发生的费用,包括支付给机构、咨询公司、券商等的手续费和佣金及其他必要支出,不包括债券溢价、折价、融资费用、内部管理成本及其他与交易不直接相关的费用。企业在初始确认交易性金融资产时,应按取得时的公允价值计量,相关交易费用在发生时直接计入当期损益。

2.持有至到期投资交易产生的初始直接费用。企业在获取持有至到期投资时,也会发生一些交易费用。会计准则规定企业在初始确认持有至到期投资时,应按其取得时的公允价值与相关交易费用之和进行计量。

3.可供出售金融资产产生的初始直接费用。企业初始确认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时,应按其取得时的公允价值与相关交易费用之和进行计量。如果实际支付的价款中包含已到付息期但尚未领取的债券利息或已宣告但尚未领取的现金股利,应单独确认为应收项目,不计入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取得成本。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科目设置的明细科目有成本、利息调整、应计利息和公允价值变动等。

4.企业购买长期股权投资时发生的初始费用。企业可以通过支付现金的方式取得长期股权投资,也可以通过发行权益性证券的方式取得长期股权投资,无论通过哪种方式获取,都会发生相关手续费等初始费用。

以支付现金取得的长期股权投资,应当按照实际支付的购买价款作为长期股权投资的初始投资成本,包括购买过程中支付的手续费等必要支出,但所支付的价款中包含的被投资单位已宣告但尚未发放的现金股利或利润应作为应收项目核算,不构成取得长期股权投资的成本。

以发行权益性证券方式取得的长期股权投资,其成本为所发行的权益性证券的公允价值,但不包括应自被投资单位收取的已宣告但尚未发放的现金股利或利润。为发行权益性证券支付给有关证券承销机构等的手续费、佣金等与权益性证券发行直接相关的费用,不构成取得长期股权投资的成本,该部分费用应自权益性证券的溢价发行收入中扣除,权益性证券的溢价收入不足冲减的,应冲减盈余公积和未分配利润。

5.股份有限公司发行股票产生的初始直接费用。股份有限公司在发行股票时,股票的发行价格受发行时资本市场的需求和投资人对公司获利能力的估计等因素的影响,可能会出现按面值发行、溢价发行和折价发行等多种形式的发行股票方式,但同时也会发生与股票发行直接相关的手续费、佣金等交易费用。企业在实际收到认股款时,按其所发行股票的面值作为股本;超过面值的溢价部分扣除发行费用(与股票发行直接相关的手续费、佣金等交易费用)后的余额,作为股本溢价计入资本公积。

(二)权责发生制原则

权责发生制是指以应收应付作为确定本期收入和费用的标准,权责发生制在应用时一个重要的原则就是谁受益,谁承担。体现在初始直接费用的处理方面,就体现为流动性资产和流动性负债交易过程中产生的费用直接计入当期损益,如交易性金融资产和短期借款费用产生的初始直接费用直接计入当期损益;而非流动资产和非流动性负债交易过程中产生的初始直接费用需要进行资本化计量,如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和长期专门借款交易过程中产生的初始直接费用就需要计入相关资产的成本。

(三)客观性原则

客观性原则是指企业在核算时应客观真实地反映相关资产的价值。这一原则在初始直接费用账务处理时的运用体现在存货、外购固定资产、融资租赁固定资产等类业务的交易中。存货的相关采购费用(运输费、装卸费)会增加存货的价值,为了真实、客观地反映存货的成本,把采购存货时发生的初始直接费用直接计入存货的采购成本。外购固定资产所发生的安装费、运输费等是固定资产在达到可使用状态前所发生的成本(尤其是对于企业采购的一些大型生产线设备而言安装成本价值不菲),因为这些成本是固定资产达到可使用状态所必须的成本,因此把这类成本计入固定资产的入账价值可以更加客观、真实地反映固定资产的实际价值。

(四)重要性原则

重要性原则是指在会计核算时对一些重要的事项进行单独处理,对一些次要的项目可以简化处理。初始直接费用的处理也体现了这一原则。如非本市购入存货的采购费用(一般来说,金额相对比较大)直接计入存货采购成本,而本市购入存货的采购费用(金额相对较少)可以直接计入管理费用。在企业合并业务中,重要的是确定企业合并双方的合并成本,对于合并交易费用(相对于合并成本来说占比很低)则进行简化处理,直接把合并中发生的中介费及其他相关管理费用于发生时计入当期的管理费用。还有对于为发行权益性证券支付给有关证券承销机构等的手续费、佣金等与权益性证券发行直接相关的费用,自权益性证券的溢价发行收入中扣除,权益性证券的溢价收入不足冲减的,应冲减盈余公积和未分配利润。

四、初始直接费用账务处理时应注意的问题

(一)遵循会计核算原则,加强专业判断

初始直接费用是企业在各项业务发生时经常发生的费用,各项费用的正确处理对于提高会计报告的质量,向相关报表使用人提供有用可靠的信息有着重要的作用。初始直接费用会计处理的正确与否,首先需要会计人员的专业判断。发生的某笔初始直接费用是应该费用化处理,还是应该资本化处理,需要会计人员结合业务的具体内容进行判断,在进行判断时,会计核算原则是会计人员做出正确判断的依据。如依据权责发生制原则,流动性资产和流动性负债交易过程中产生的费用直接计入当期损益,非流动资产和非流动性负债交易过程中产生的初始直接费用需要进行资本化计量,交易性金融资产发生的初始直接费用直接计入当期损益,而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等产生的初始直接费用就需要计入相关资产的成本。依据配比原则,交易性金融资产的初始直接费用直接计入企业的投资损益,而短期借款发生的初始直接费用直接计入财务费用。重要性原则体现在企业合并业务中,重要的是确定企业合并双方的合并成本,对于合并交易费用(相对于合并成本来说占比很低)就进行简化处理,直接计入当期的管理费用。客观性原则体现在采购存货发生的初始直接费用直接计入存货的采购成本等。

(二)分类处理,提高会计信息质量

如果错误地把应该资本化的费用计入当期损益,就会导致企业的会计信息列报虚增当期费用,减少当期损益,进而造成国家税款的流失。如果错误地把应该费用化的初始直接费用进行资本化,就会导致企业虚增资产,提供的报告与企业的实际状况不符。所以,为了客观真实地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对于各项初始直接费用的账务处理应该准确判断,分类处理,符合资本化的费用应进行资本化,正确反映各项资产的真实价值,需要当期费用化的费用正确计入相关费用项目,客观反映企业的损益状况,从而真实、客观地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X

参考文献:

1.张国永.融资租赁初始直接费用核算的另视角分析[J].财会月刊,2014,(7).

直接投资存量权益篇2

[关键词]长期股权投资理解实践

企业在的经营逐步扩大过程中,会不断整合各种经济资源,其中对于长期股权方面的增减、合并,一直是规模经济成长过程的必有之路。而在具体股权投资的实践中,作为财务人员,所涉及到的方面包括:对新准则中相关规定的完整理解;按照既定的准则规定,对长期股权投资进行初始成本确认;在此基础上,长期股权投资的后续计量以及核算方法,也是我们工作中需要重点明确的。

在完整理解新准则中的长期股权投资时,确定基本的账务处理的思想之前,我们首先要关注以下的几个方面的规定:

一是总的核算以及确认方法方面,根据新准则的规定,如果投资企业能够对被投资企业实施控制,应该采用成本法进行核算;对于投资企业对被投资企业只是具有共同控制或重大影响的情况,则采用权益法核算。

上述方面的描述,具体到数据表述:持股比例>50%、持股比例

二是对于长期股权投资的初始计量方法方面,一般情况是采取公允价值进行计量。例外情况: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要按照取得被合并方所有者权益账面价值的份额作为长期股权投资的初始成本。

三是投资企业确认被投资企业发生的净亏损方面,准则规定应当以长期股权投资的账面价值以及其他实质上构成对被投资单位净投资的长期权益减记至零为限,上述核算原则的例外情况:投资企业负有承担额外损失义务时。

四是减值的处理方面,按具体会计准则在账面确认并计提的减值损失,是不允许在以后会计期间转回的。长期股权投资发生的减值,计提减值损失准则选择时,主要有两个方向:一般情况下,按照新准则第8号的规定处理;特殊情况,按照准则第22号进行的,主要是指成本法核算、在活跃市场中没有报价、公允价值不能可靠计量的长期股权投资,其减值核算将账面价值与按照类似金融资产当时市场收益率对未来现金流量折现确定的现值之间的差额,确认为减值损失,计入当期损益。

投资企业对被投资企业进行长期股权投资时,首先要进行投资行为的基本判别,然后再是初始成本的账务处理确认,具体实践中,我们确认整个长期股权投资的原则以及步骤如下:

一、投资行为的基本判别

在长期股权投资行为发生时,首先进行投资行为的判别,通常情况下分为合并方式和非合并方式。

企业合并形成的长期股权投资,这种情况经常是考虑合并后经济、业务等资源充分整合而进行;根据合并前是否归受同一母公司控制,又分为同一控制和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两种情况。

非企业合并形成的长期股权投资,比较普遍的存在于资本市场运用,如以支付现金、以发行权益性证券、投资者投入取得的长期股权投资等情况。

二、投资初始成本确认的基本原理

在实践中,投资初始成本的原理理解发现,根据不同情况有很大的差异,我们结合准则进行具体确认,主要区别如下:

1.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合并对价都在合并日按照被合并方所有者权益账面价值的份额作为初始投资成本。初始投资成本与合并对价账面价值的差额,调整资本公积和留存收益。

2.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合并对价的公允价值、直接相关费用以及未来事项导致的或有合并成本。通过多次交换交易分步实现的企业合并,合并成本为各单项交易成本之和;初始投资成本中的合并对价公允价值,与合并对价账面价值的差额,计入当期损益。

3.非企业合并形成的长期股权投资,与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的初始计量方法基本一致,也是按照公允价值和直接相关费用确定。

三、投资初始成本的账务处理

在我们按照基本判别、基本原理进行投资行为的初期分解后,接下来就是传统的会计工作,进行确认-账务处理。在我们进行账务处理的过程中,同样需要按照既定的方法展开工作,具体工作情况如下:

1.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情况

同一控制下企业合并因为是集团内部的合并,所以强调的是一个账面价值的概念,可以理解为内部交易。

(1)第一种情况,合并方以支付现金、非现金资产作为合并对价的,以所取得的对方账面净资产份额作为长期股权投资成本,差额调整资本公积和留存收益;为合并发生的直接相关税费计入当期损益。

(2)第二种情况,合并方以发行权益性证券作为合并对价的,按合并日被合并方所有者权益账面价值的份额,作为初始投资成本。

发行股份的面值作为股本,长期股权投资的初始投资成本与所发行股份面值之间的差额,处理方法与上述第(1)种情况一样。

(3)具体实践

正常开展经营活动的广告公司甲与展览策划公司乙,受同一报业集团控制,根据集团经营要求,2010年3月1日,甲公司用现金1200万元,购入乙公司股权600万元,由此占有乙公司60%的股份,另外甲公司还支付相关直接收购费用20万元。乙公司财务资料如下:2010年2月1日,宣告分派2009年的现金股利,每股0.5元;所有者权益的账面价值:3000万元。

根据相关规定,合并日,投资方甲公司的账务处理过程如下:

确认长期股权投资的初始投资成本:3000×60%=1800(万元)

应收股利:600×0.3=180(万元)

应计入资本公积的金额:1200-1800-180=780(万元)。

会计分录:

(1)确认长期股权投资初始成本,调整资本公积:

借:长期股权投资-成本1800万元

应收股利180万元

贷:银行存款1200万元

资本公积780万元

(2)直接收购费用计入管理费用:

借:管理费用20万元

贷:银行存款20万元

2.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情况

在实践中,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购买方在购买日应当区别下列情况确定合并成本,并将其作为长期股权投资的初始投资成本:

(1)通过一次交换交易实现的企业合并,其合并成本为购买方为取得对被购买方的控制权而付出的资产、发生或承担的负债以及发行的权益性证券的公允价值。购买方为进行企业合并发生的审计费用、评估费用等直接相关费用也应计人企业合并成本。

(2)通过多次交换交易分步实现的企业合并,合并成本为每一单项交易成本之和。购买方在购买日,应当对长期股权投资的账面余额进行调整。达到企业合并前长期股权投资采用成本法核算的,其账面余额一般无需调整;达到企业合并前长期股权投资采用权益法核算的,应进行调整,将其账面价值调整至取得投资时的初始投资成本,相应调整留存收益等。

(3)具体实践

根据产业规划,某报业集团公司甲决定收购某报社乙,甲于2009年1月1日以1000万元取得乙报社30%的股权,考虑到报业集团只能够对乙报社施加重大影响,所以对乙报社长期股权投资采用权益法核算,2009年确认的投资收益为200万元。

2010年1月1日,报业集团甲又支付1200万元取得乙报社另外30%的股权。假定报业集团甲在取得对乙报社的长期股权投资后,乙报社并未宣告发放现金股利。甲报业集团按净利润10%提取盈余公积。

根据以上情况,甲报业集团账务处理如下:

2009年1月1日投资时:

借:长期股权投资-成本1000万元

贷:银行存款1000万元

2009年末,确认投资收益:

借:长期股权投资-损益调理200万元

贷:投资收益200万元

2010年1月1日再投资时:

借:长期股权投资-成本1200万元

贷:银行存款1200万元

同时追溯调整:

借:盈余公积20万元(200×10%)

利润分配-未分配利润180万元

贷:长期股权投资200万元

四、长期股权投资的后续计量中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

取得长期股权投资以后,具体实践中除了日常账务处理外,后续计量的以下一些方面也需要重点关注:

1.是否存在日常核算按成本法,编制合并会计报表时按权益法调整的情况。

2.具有控制权的长期股权投资,是否存在被投资单位宣告分派的现金股利或利润,超过被投资单位接受投资后产生的累积净利润的分配额情况。是否存在资产负债表日,按未来现金流量现值确认计提减值准备的情况。

直接投资存量权益篇3

关键词:长期股权投资(2014)修订变化解析

了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需要,提高企业财务报表质量和会计信息透明度,根据《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财政部对《企业会计准则第2号――长期股权投资》进行了修订(以下简称CaS2(2014)),自2014年7月1日起在所有执行企业会计准则的企业范围内施行,鼓励在境外上市的企业提前执行。同时,2006年2月15日的《企业会计准则2006》(财会[2006]3号)中的《企业会计准则第2号――长期股权投资》(以下简称CaS2(2006))废止。CaS2(2014)与CaS2(2006)相比,主要有以下一些变化:

一、确认时,“无重大影响的权益投资”不再确认为长期股权投资

CaS2(2006)中,根据投资单位与被投资单位的关系,将以下四类投资确认为长期股权投资。第一,投资单位能够对被投资单位实施控制;第二,共同控制;第三,重大影响;第四,投资单位对被投资单位既没有控制,也没有共同控制或重大影响,在活跃市场上没有报价、公允价值不能可靠计量的权益性投资,在实务处理时按CaS2(2006)处理。另外,投资单位对被投资单位既没有控制,也没有共同控制或重大影响,在活跃市场有报价、公允价值能可靠计量的权益性投资,应当确认为金融资产,按《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金融资产确认和计量》(以下简称CaS22(2006))处理。

而CaS2(2014)将第四类长期股权投资“投资单位持有的被投资单位既没有控制,也没有共同控制或重大影响,在活跃市场上没有报价、公允价值不能可靠计量的权益性投资“,修订为按CaS22(2006)处理,且采用成本法计量。在会计核算处理时,将“长期股权投资”科目改为“可供出售金融资产”。

由此可见,CaS2(2014)范围进一步缩小,只核算前述三类投资,而投资单位持有的对被投资单位没有控制、共同控制或重大影响的权益性投资,无论是否具有活跃市场报价、无论公允价值是否可靠计量,都应按CaS22(2006)处理。在具体核算中,有差别,以下举例解析。

1.不具有控制、共同控制、重大影响,且其公允价值不能可靠计量的权益性投资处理。

例1:2014年7月,a公司以600万元银行存款对B公司投资,取得B公司6%的股权。假定a公司对B公司无实施控制或共同控制,对B公司生产经营决策无重大影响,且该项投资不存在活跃市场交易价格,公允价值无法取得。2015年2月,B公司宣告分派现金股利,a公司可取得5万元。2015年6月,经减值测试,该项投资发生了减值10000元。

a公司会计处理:

2014年7月:

借:可供出售金融资产6000000

贷:银行存款6000000

2015年2月:

借:应收股利50000

贷:投资收益50000

2015年6月,发生减值时:

借:资产减值损失10000

贷:可供出售金融资产10000

2.不具有控制、共同控制、重大影响,且其公允价值能可靠计量的权益性投资处理。按照CaS22(2006),首先,初始投资成本按公允价值计量,但如果投资时包含有已宣告发放尚未领取的现金股利,应冲减初始投资成本。其次,后续计量按公允价值,如果公允价值发生变动,应计入“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同时调整可供出售金融资产账面价值。因此,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应设置“成本”、“公允价值变动”两个明细科目。再次,如果经过减值测试,符合减值确认条件,还应进行减值处理,计入“资产减值损失”,同时将计入资本公积中的公允价值变动部分也一并转入“资产减值损失”。

二、初始计量时,合并方式取得的长期股权投资直接相关费用计入当期损益

CaS2(2006)中,对于企业合并方式取得的长期股权投资,按《企业会计准则第20号――企业合并》(以下简称CaS20(2006))处理,CaS20(2006)将合并过程中发生的直接相关费用,按照合并形式进行了分别处理,即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将合并直接相关费用计入当期损益,即费用化;非同一控制下则将其成本化,因此,企业合并形式决定合并成本的性质。《企业会计准则解释第4号》(财会[2010]15号)对《企业会计准则第20号――企业合并》进行了部分修订,即“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中,购买方为企业合并发生的审计、法律服务、评估咨询等中介费用以及其他相关管理费用,应当于发生时计入当期损益”。此次新修订的CaS2(2014)在CaS2(2006)基础上,整合《企业会计准则解释第4号》,直接修订为“合并方或购买方为企业合并发生的审计、法律服务、评估咨询等中介费用以及其他相关管理费用,应当于发生时计入当期损益”。因此,新准则的修订,更加注重实质重于形式的原则,将所有直接合并成本费用化,与企业合并形式无关。

三、后续计量时,成本法下投资收益确认不再划分投资前后

CaS2(2006)中规定:“采用成本法核算的长期股权投资应当按照初始投资成本计价。追加或收回投资应当调整长期股权投资的成本。被投资单位宣告分派的现金股利或利润,确认为当期投资收益。投资企业确认投资收益,仅限于被投资单位接受投资后产生的累积净利润的分配额,所获得的利润或现金股利超过上述数额的部分作为初始投资成本的收回”。《企业会计准则解释第3号》(财会[2009]8号)进行了修订,即“采用成本法核算的长期股权投资,除取得投资时实际支付的价款或对价中包含的已宣告但尚未发放的现金股利或利润外,投资企业应当按照享有被投资单位宣告发放的现金股利或利润确认投资收益,不再划分是否属于投资前和投资后被投资单位实现的净利润”。而CaS2(2014)删除了关于投资收益确认的限额规定,并结合《企业会计准则解释第3号》修订为:“被投资单位宣告分派的现金股利或利润,应当确认为当期投资收益。”

例2:2013年2月,a公司以600万元银行存款对B公司投资,取得B公司60%的股权,从而对B公司实施控制。2013年4月25日,B公司宣告分派2012年度现金股利50万元,2013年末,B公司实现净利润400万元。2014年4月25日,B公司宣告分派现金股利100万元。

解析:因为a公司对B公司实施了控制,此项长期股权投资用成本法核算。根据CaS2(2014),成本法核算下,投资收益的确认不区分投资前后,解析如下:

2013年2月:

借:长期股权投资6000000

贷:银行存款6000000

2013年4月25日:

借:应收股利(500000×60%)300000

贷:投资收益300000

2014年4月25日:

直接投资存量权益篇4

房地产开发企业销售的或为销售而正在开发的商品房和土地,属于企业的存货,只有转化为产品出售才能实现利润,如此一来,原来舆论估计2007年新准则实施会使房地产公司账面出现巨额利润的期望落空。

商业类公司的地产也不能立即体现账面价值。在实用新准则时,原固定资产转化为投资性房地产,供应价值高于账面价值部分,只能调整期初所有者权益,不能调整当期损益。

例如,某上市公司现有一项房地产转为投资性房地产,账面价值2000万,公允价值为4500万。如果直接一次性划转,增值2500万只能增加期初所有者权益,不能增加准则实施后的利润。但企业可以采取第一次按2200万划转,以后各期慢慢高估致4500万,就可以将2300万作为利润在以后各期根据需要慢慢释放出来,同时面对投资性房地产公允价值波动的风险也会应对自如。

企业会计准则第3号对投资性房地产的定义是:为赚取租金或资本增值、或者两者兼有而持有的房地产,主要包括:已出租的建筑物、已出租的土地使用权、持有并准备增值后转让的土地使用权。

准则指南也将明确规定投资性房地产的计量企业通常应当采用成本模式对投资性房地产进行计量,只有存在确凿证据表明其公允价值能够持续可靠取得的,才允许采用公允价值计量模式。投资性房地产的计量模式一经确定,不得随意变更。

企业将地产转化为投资性房地产并不容易。准则指南对原来自用的房产转为投资性房地产按公允价值模式计量也作为严格的限制,同时对转换当日账务处理作了明确规定。

采用公允价值模式计量的,不对投资性房地产计提折旧或进行摊销,应当以资产负债表日投资性房地产的公允价值为基础调整其账面价值,公允价值与原账面价值之间的差额计入当期损益。

同时,在目前房地产价格高位运行的环境下,将部分房地产原来按成本计量转为投资性房地产按公允价值模式计量,会使部分企业期初所有者权益增加,但公允价值的下降的机率加大也会使未来的业绩风险加大。

此外,为了避免利用准则变更操纵利润,准则指南也将明确规定转换日自用房地产或存货由成本计量转换为采用公允价值模式计量的投资性房地产,转换当日的公允价值小于原账面价值的差额直接计入当期损失,公允价值大于原账面价值的差额作为资产公积(其他资产公积)计入期初所有者权益,不能确认为变更当期的收益。

当然,企业在采用公允价值计量时可以通过稳键的做法,将公允价值慢慢释放为企业的利润。

债务重组有可能成为调控利润手段

债务重组曾经在上市公司重组中发挥重大作用,后一度被叫停,冲回部分只能计入资本公积,但新准则又允许计入利润。

准则对债务重组重新作了定义,是指在债务人发生财务困难的情况下,债权人按照其与债务人达成的协议或者法院的裁定作出让步的事项。

新准则对债务人的影响最大,原准则债权人在金额上的让步,债务人不能确认为收益,只能确认为资本公积。新准则规定债务人以现金清偿债务的,债权人应当将重组债权的账面余额与收到的现金之间的差额,计入当期损益。以非现金资产清偿债务的,应当将重组债务的账面价值超过抵债资产的公允价值之间的差额,确认为债务重组利得计入营业外收入,同时将清偿债务的非现金资产的公允价值超过账面价值之间的差额确认为资产转让收益。

按新规定,一些无力清偿债务的公司,一旦获得债务全部或者部分豁免,其收益将直接反映在当期利润表中,可能极大地提升其每股收益水平。因此,值得投资者关注那些经营业绩较差,负债金额较高,或控股股东比较有实力的公司,都有可能获得债权人或大股东的债务豁免。

例:甲公司因购货原因于2007年1月1日产生应付乙公司账款100万元,货款偿还期限为3个月。2007年4月1日,甲公司发生财务困难,无法偿还到期债务,经与乙公司协商进行债务重组。双方同意:

以甲公司的一项设备抵偿债务。假设设备原值为70万元,已提累计折旧20万元,净值50万元,公允价值为80万元。假定上述资产均未计提减值准备,不考虑相关税费。

计算(债务人):

固定资产处置收益=80-50=30万元

债务重组利得=100-80=20万元

股票期权和业绩挂钩

新准则中借鉴美国做法,把企业通过股票期权等权益工具对职工实行激励应作为企业换取一项服务的成本费用,使股票期权和直接业绩挂钩,对上市公司实施股权激励影响重大。

我国《证券法》、《公司法》和《上市公司股权激励管理办法》等规定,企业可以通过股票期权等权益工具对职工实行激励的办法,已完成股权分置改革的上市公司,也允许建立股权激励机制。企业授予职工股票期权、认股权证等衍生工具或其他权益工具以换取职工提供的服务,从而实现对职工的激励或补偿,实质上属于职工薪酬的组成部分。

新准则对于权益结算的涉及职工的股份支付,要求按授予日权益工具的公允价值计量,确定成本费用和相应的资本公积,不确认其后续公允价值变动;对于现金结算的涉及职工的股份支付,应按当日权益工具的公允价值重新计量,确认成本费用和相应的应付职工薪酬,在可行权日之后的公允价值变动计入当期损益(公允价值变动损益)。

20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开始大力推行股票期权激励制度。在一定意义上从制度上促进了经济的发展。股票期权的本意是通过“公司业绩—股票价格—高层管理人员回报”的联系,建立起一套科学的激励制度,促使经营者将自身利益与公司长远利益紧密结合,解决“内部人控制”问题。

而通过实证分析为激励公司管理层而设计的股票期权制度往往也成了公司造假的直接动力。2001年下半年,美国资本市场接连发生了以安然、环球电信、世通、施乐财务造假为代表的丑闻事件,使美国国内引发了对股票期权的质疑,要求改革股票期权的呼声也越来越高。作为一种长期激励机制,股票期权本身是具有创新性的,它能充分调动经营者的积极性,将股东利益、公司利益和经营者个人利益结合起来,鼓励他们更多关注公司的长期持续发展。美国的问题是授予高管股票期权的比例过高,滥用期权导致对公司或股东利益受损,在我国的目前现实情况则是管理层持股比例过低,这种促使管理层造假的冲动目前还不是太严重。

新准则的规定,尤其是对和业绩挂钩的股票期权变成了一把双刃剑,可能会避免美国资本市场上企业高管为了获取高额的期权回报而大肆造假的行为发生,但这需要监管部门的强有力的监管。否则,也不排除在国有持股占控股地位比较普遍的上市公司中管理层为短期利益造假的冲动更加剧烈。

研发企业无形资产高估可能性增大

对投资者投入的无形资产计量原准则规定:对投资者投入的无形资产,按投资各方确认的价值作为实际成本。但是,为首次发行股票而接受投资者投入的无形资产,应按该无形资产在投资方的账面价值作为实际成本。

新准则的规定:对投资者投入的无形资产,按投资各方确认的价值作为实际成本。取消了为首次发行股票而接受投资者投入的无形资产,按该无形资产在投资方的账面价值作为实际成本的规定。

从前几年出现大量掏空上市公司的现象来看,绝大部分都是通过高估或低估资产来达到的。公允价值计量的引入,在目前评估业还没有很好规范的情况,这一规定的取消意味着无形资产价值的评估可能更象一匹脱缰之马,一方面高估无形资产虚增上市公司帐面价值,一旦企业经营不善上市公司失去清算价值,使投资者投资上市公司血本无归;另一方面高估无形资产更会成为掏空上市公司的利器。

对自行开发的无形资产原准则规定:对自行开发并按法律程序申请取得的无形资产,只将其研发成功后申请专利所发生的律师费和注册费计入无形资产成本。在研究与开发过程中发生的材料费用、直接参与开发人员的工资及福利费、开发过程中发生的租金、借款费用等,直接计入当期损益。

新准则把企业内部研究开发项目的支出,区分研究阶段支出与开发阶段支出。规定企业内部研究开发项目研究阶段的支出,应当于发生时计入当期损益。企业内部研究开发项目开发阶段的支出,满足一定条件的,可以确认为无形资产。这一规定的修改,对那些研发及创新能力强的公司影响是很大的,尤其是涉及信息技术产业的上市公司。

长期股权投资可能增加收益

企业对被投资单位具有控制、共同控制或重大影响的长期股权投资应当采用权益法核算。

原长期股权投资采用权益法核算时,在投资时投资方应根据投资的初始成本和相应股权比例占被投资方所有者权益的份额,确认相应股权投资差额分别处理。当股权投资差额计算结果为正数时,形成借方差额,计入“期股权投资———被投资单位(股权投资差额)”科目,分期摊销,减少每期的投资收益;股权投资差额小于零时,即出现贷方差额时,记入“资本公积-股权投资准备”账户,增加投资当期的所有者权益。

对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中,合并方以支付现金、转让非现金资产或承担债务方式作为合并对价的,应当在合并日按照取得被合并方所有者权益账面价值的份额作为长期股权投资的初始投资成本。长期股权投资初始投资成本与支付的现金、转让的非现金资产以及所承担债务账面价值之间的差额,应当调整资本公积;资本公积不足冲减的,调整留存收益。

对非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新准则第九条规定,长期股权投资的初始投资成本大于投资时应享有被投资单位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份额的,不调整长期股权投资的初始投资成本;长期股权投资的初始投资成本小于投资时应享有被投资单位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份额的,其差额应当计入当期损益,同时调整长期股权投资的成本。

例:a公司以2000万元取得b公司30%的股权,取得投资时被投资单位可辨认净资产的公允价值为6000万元。如a公司能够对b公司施加重大影响,则a公司应进行的会计处理为:

借:长期股权投资2000万

贷:银行存款等2000万

如投资时b公司可辨认净资产的公允价值为7000万元,则a公司应进行的处理为:

借:长期股权投资2000万

贷:银行存款2000万

借:长期股权投资100万

贷:营业外收入100万

新准则的实施,不排除在盛行关联交易非关联化的中国股市,上市公司通过低价取得高价值的股权投资,从而达到操纵利润的目的。

符合商业实质是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关键

原准则对换入资产的入账原则是,以换出资产的账面价值作为计价基础,不涉及补价的非货币性交易不确认损益。涉及补价的非货币性交易中,收到补价一方仅以收到的补价确认相应的损益。

新准则第七号对换入资产的入账原则作了两方面的规定,分别区分按账面价值和公允价值计价。对公司影响最大的是按公允价值计价,同时准则也对公允价值计价作了严格的规定。

符合商业性质且公允价值能够可靠计量条件的非货币性交易以公允价值计价,入账的公允价值高于换出资产的账面价值之差确认收益,不符合条件的,以换出资产的账面价值计量;不管以何种基础计价,不核算收到补价所含收益或损失的确认,而是确认换出资产公允价值与其账面价值之间的差额,直接计入损益。

新准则对采用公允价值计价的判断规定同时满足两个条件时:一是该交易具有商业性质;二是换入或换出资产至少两者之一的公允价值能够可靠计量。

不满足两个条件之一时,以换出资产的账面价值计量。

因此,在新准则中是采用账面价值还是公允价值计价,对交易是否具有商业实质的判断是关键。

若企业在按照公允价值和应支付的相关税费作为换入资产成本的情况下,发生补价的,应当分别下列情况处理:

(一)支付补价的,换入资产成本与换出资产账面价值加支付的补价、应支付的相关税费之和的差额,应当计入当期损益。

(二)收到补价的,换入资产成本加收到的补价之和与换出资产账面价值加应支付的相关税费之和的差额,应当计入当期损益。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上市公司只要能够证明双方交换的非货币性资产是具有商业实质的,就可通过公允价值高于账面价值来操纵公司的账面利润。

例:a公司以一套设备换取b公司一栋厂房,a公司设备的账面价值为22万元,公允价值为25万元,b公司厂房账面价值为18万元,公允价值为28万元,a公司支付了3万元现金,不考虑相关税费(经分析,该交换具有商业实质)

借:固定资产清理22

贷:固定资产设备22

借:固定资产厂房28

贷:固定资产清理22

现金3

营业外收入3

借:固定资产清理18

贷:固定资产厂房18

借:固定资产设备25

现金3

贷:固定资产清理18

营业外收入10

长期资产减值损失一经确认不得转回

针对借减值准备的计提和转回操纵利润的问题,准则第十七条规定,长期资产减值损失一经确认,在以后会计期间不得转回。

值得关注的是,部分习惯利用大幅计提减值准备进行利润调节的公司,有可能在2006年将减值准备冲回。这些公司若在2006年报中转回部分减值准备,其2006年利润将会大幅提高;也有可能2006年不转回减值准备,在2007年或以后年度将已大幅计提减值准备的资产通过关联交易或“非关联交易”按正常或高价出售将利润释放出来,从而回避减值不能冲回的限制以达到操纵利润的目的。

虚增利润可能不再缴税

原会计制度要求企业对时间性差异可以采用应付税款法或纳税影响会计法(包括递延法或债务法)核算所得税。通过历年对上市公司分析可以看出绝大部分公司出于简化按应付税款法核算,但对计提巨额减值准备的金融类上市公司出于增加帐面利润的需要,基本都采用纳税影响会计法核算所得税。

新准则要求企业一律采用资产负债表债务法核算递延所得税。原制度的收益表债务法注重时间性差异,可计算当期的影响,不能直接反映对未来的影响,不能处理非时间性差异的暂时性差异。而资产负债表债务法注重暂时性差异,可直接得出递延所得税资产、递延所得税负债余额,能直接反映其对未来的影响,可处理所有的暂时性差异。

准则把暂时性差异分为应纳税暂时性差异和可抵扣暂时性差异。应纳税暂时性差异,是指在确定未来收回资产或清偿负债期间的应纳税所得额时,将导致产生应税金额的暂时性差异;可抵扣暂时性差异,是指在确定未来收回资产或清偿负债期间的应纳税所得额时,将导致产生可抵扣金额的暂时性差异。

在操纵利润比较流行的上市公司,对按公允价值计量的资产只要每期不断调高公允价值就会增加每期的帐面利润(负债反向操作),形成应纳税暂时性差异。根据财政与税务部门初步协商该利润在形成当期不需缴税,可能真会出现“吹牛不需缴税”,从而改变以前虚增利润要缴税的局面,使上市公司造假的当期成本大大降低,从而使上市公司更加注重短期操纵,使其未来风险更加巨大。

生物资产公允价值必须持续可靠取得

生物资产分为消耗性生物资产、生产性生物资产和公益性生物资产。准则对生物资产按公允价值计量作了严格的规定,只有证明有确凿证据表明生物资产的公允价值能够持续可靠取得的,才能对生物资产采用公允价值计量。

生物资产采用公允价值计量的,应当同时满足下列条件:

(一)生物资产有活跃的交易市场;

(二)能够从交易市场上取得同类或类似生物资产的市场价格及其他相关信息,从而对生物资产的公允价值作出合理估计。

否则生物资产应当按照成本进行初始计量。

企业拥有或控制的天然起源的生物资产,通常并未进行相关的农业生产,主要通过政府补助的方式取得,如政府向企业直接无偿划拨天然林等;或者政府向企业无偿划拨土地、河流湖泊,企业间接取得的天然生长的天然林、水生动植物等。天然林等天然起源的生物资产,在企业有确凿证据表明能够拥有或者控制时,才能予以确认。天然起源的生物资产的公允价值无法可靠地取得,应当按照名义金额确定该生物资产的成本,同时计入当期损益,名义金额为1人民币元。

同样,在采用公允价值模式计量生物资产时,转换当日的公允价值小于原账面价值的差额应当直接计入当期损失,公允价值大于原账面价值的差额作为资产公积(其他资产公积)应当计入期初所有者权益,不能确认为变更当期的收益。前几天市场暴炒生物资产“林业概念”也只能说明是机构或庄家利用投资者对准则的不理解又骗了散户一把!

存货计价方式更为合理

直接投资存量权益篇5

一、长期股权投资概述

长期股权投资是以取得被投资单位的股份为目的而进行的投资。该投资的时间是长期持有,并通过投资对被投资单位进行控制、共同控制或起到重大影响的程度。由此可见,此投资没有时间的约束,更不能随意地抽回投资,并且根据投资的目的不难看出,该投资的金额也是非常之大,因此投资的风险也是很高的。

根据上述投资的目的可知,长期股权投资根据其对被投资方的影响力度不同,又可分类为控制、共同控制、重大影响,各自所对应的占被投资方表决权的股份比例分别是50%以上、50%、20%~50%。注意新准则已把无控制、无共同控制且无重大影响的投资归纳为综合权益投资,因此所占被投资方表决权的份额不同对被投资方的影响力度是不同的。

因此,长期股权投资与其他投资(如交易性金融资产、持有至到期投资、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相比,其“野心”较大,不仅仅为了投资获得收益这么简单,它希望通过投资能够参与企业的经营、参与企业的决策、影响企业的发展,甚至想把被投资方占为己有。根据上述长期股权投资的定义以及目的不难看出,投资方是挑战性的企业,正所谓风险越高要求的收益也就越高,投资方追随这样的理念,来完成这项投资。

二、长期股权投资的初始计量

长期股权投资的初始计量是取得投资时投资金额的确认。投资方投资金额的多少并不完全确认为投资额,比如对于被投资方来说新的投资者,可能要出高的价格才能享受到一定的股权份额;对于信誉度以及知名度比较高的投资者可能不需要出高的价格,就可以得到自己想要的股权份额。因此,当投资者对被投资者的影响不确定是哪种类型时,企业应当以占被投资方表决权的股份比例为前提来确认投资额。长期股权投资的初始计量可以分为以下两种情况:

(一)企业合并形成的长期股权投资

企业合并是指将两个或者两个以上单独的企业合并形成一个报告主体的交易或事项。一般的企业合并所占被投资方表决权的股份比例都在50%以上。企业合并分为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和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

1.同一集团内投资股份50%以上形成的长期股权投资。同一集团内投资股份50%以上是指在同一个集团下,投资方占被投资方股份50%以上的投资。

该投资方式,投资方以支付现金、转让非现金资产或承担债务方式作为控制对价的,应当在控制日按照取得被投资方所有者权益账面价值的份额作为长期股权投资的初始投资成本。长期股权投资初始投资成本与支付的现金、转让的非现金资产以及所承担债务账面价值之间的差额应当调整资本公积;资本公积不足冲减的,调整留存收益。

投资方以发行权益性证券作为控制对价的,按照发行股份的面值总额作为股本,长期股权投资初始投资成本与所发行股份面值总额之间的差额,应当调整资本公积;资本公积不足冲减的,调整留存收益。注意,在进行投资时价款内若包括已经宣告发放的股利或利息但还没有真正地发放出去的金额时,应该单独进行核算,计入应收股利或应收利息账户。

合并时发生的审计费等各项直接相关费用应计入当期管理费用。

举例如下:

【案例1】甲企业2013年1月1日以银行存款280000元向同一集团内乙企业投资,取得甲企业80%的股权,并与当日起能够对甲企业实施控制。合并后甲企业仍维持其独立法人资格继续经营。2013年1月1日,甲企业的账面所有者权益总额为500000元。则甲企业的会计处理如下:

借:长期股权投资――乙企业(500000*80%)400000

贷:银行存款280000

资本公积――资本溢价120000

2.非同一集团下投资股份占50%形成的长期股权投资。这类投资应按购买方付出的资产、发生或承担的负债、发行的权益性证券的公允价值以及企业控制过程中发生的各项直接相关费用之和作为其初始投资成本。对未来事项做出约定且购买日估计未来事项很可能发生、对合并成本的影响金额能够可靠计量的,也应将其计入初始投资成本。长期股权投资初始投资成本与支付的现金、转让的非现金资产以及所承担债务账面价值之间的差额,应当计入营业外收入或营业外支出。注意,在进行投资时价款内若包括已经宣告发放的股利或利息但还没有真正发放出去的金额时,应该单独进行核算,同样计入应收股利或应收利息账户。

与同一集团下企业控制点形成的长期股权投资会计核算最大的不同之处就是差额计入的科目不同,由于同一控制下企业的投资是在同一集团之内差额的影响只是所有者权益的变化,不存在营业外收入或支出。换句话说,投资双方没有脱离集团,还是在同一个区域范围内,所以对集团的影响不明显。但是非同一控制下的投资时投资双方没有任何关系,因此,投资差额对于投资者来说可能是营业外收入或营业外支出。

两种方式的会计核算类似,不同之处上述已经表述,这里就不再举例说明。

(二)投资股份低于50%长期股权投资

企业控制以外形成的长期股权投资一般来说是投资方所占被投资方的表决权股权在50%以下的投资。此投资方式应当分别按照具体情况使用公允价值或历史成本属性计量其初始投资成本。

若投资方是以支付现金方式取得的长期股权投资,则应当按照实际支付的购买价款作为初始投资成本(也就是使用历史成本属性计量)。初始投资成本包括与取得长期股权投资直接相关的费用税金及其他必要支出。企业取得长期股权投资实际支付的价款或对价中包含的已宣告但尚未发放的金额应作为应收股利或应收利息处理。

若投资方是以发行权益性证券或投资者投入的长期股权投资,应当按照投资协议或合同的公允价值作为初始投资成本,但是协议或合同约定价值不公允的除外。注意,若是发行权益性证券取得长期股权投资,其股本的金额是发行股票的面值。长期股权投资初始投资成本与股本或实收资本之间的差额计入资本公积。

以债务重组、非货币性资产交换等方式取得的长期股权投资,其初始投资成本应当按照相关准则的原则确定。这里不再一一陈述。

三、长期股权投资的计量方法

长期股权投资的计量方法包括成本法和权益法。

(一)成本法

采用该方法核算的长期股权投资,投资企业应当按照享有被投资单位宣告发放的现金股利或利润确认投资收益,但除取得投资时实际支付的价款或对价中包含的已宣告但尚未发放的现金股利或利润外,在成本法下,长期股权投资以初始投资成本计价,一般不调整其账面价值。只有在收到清算性股利和追加或收回投资时应当调整长期股权投资的成本。

【案例2】甲企业2015年1月购入乙企业股票20万股(占对方总股本0.3%),每股成交价30元(其中包括已宣告未发放的现金股利每股5元),相关税费共计2万元,均以银行存款支付。3月收到乙企业发放的现金股利100万元。半年后,乙企业宣告每20股发放现金股利5元。次月,收到乙企业发放的现金股利5万元,存入银行。编制甲企业的相关会计分录如下:

根据题意可知,甲企业进行长期股权投资的后续计量适用成本法核算。

①借:长期股权投资――乙企业(股票投资)(25×20万+2万)502

应收股利――乙企业(5×20万)100

贷:银行存款602

②借:银行存款100

贷:应收股利――乙企业100

③借:应收股利――乙企业5

贷:投资收益5

④借:银行存款5

贷:应收股利――乙企业5

企业按照新会计准则规定确认自被投资单位应分得的现金股利或利润后,需要考虑长期股权投资是否发生减值。判断是否发生减值则按照准则规定,当测试结果可收回金额低于长期股权投资账面价值的,应当计提减值准备。

接上例【案例2】若期末股票市价下跌为20元。

分析可知:此时账面余额为502万元,而可收回的金额为180万元(20万股*20元=400万元),假如长期股权投资发生减值并且股价持续下跌,其减值金额为102万元。会计处理如下:

借:资产减值损失102

贷:长期股权投资减值准备102

(二)权益法

该方法主要关注的是被投资单位所有者权益的变动情况,如果被投资单位所有者权益发生变动,那么投资方则按照所享有的份额对长期股权投资的账面价值进行调整。注意,只有在初始投资成本小于变动份额时才需要调整长期股权投资的金额,因此可总结为长期股权投资的金额是按照金额较大的一方来确认的。

投资收益的确认时,投资企业取得长期股权投资后,应当按照应享有或应分担的被投资单位实现的净损益的份额,确认投资损益并调整长期股权投资的账面价值。投资企业按照被投资单位宣告分派的利润或现金股利计算应分得的部分,相应减少长期股权投资的账面价值。

【案例3】甲企业于2011按协议收购价40万元购买乙企业的股票,占丙企业20%的股权,对丙企业有重大影响。此时丙企业的净资产公允价值为250万元。应编制甲企业会计分录如下:

借:长期股权投资――丙企业(投资成本)50

贷:银行存款40

营业外收入10

【案例4】承接上例【案例3】乙企业于2011年实现净利润10万元;2012年2月宣告分派现金股利6万元,3月甲企业收到现金股利;2012年末乙企业由于意外事件,全年亏损120万元;2013年扭亏为盈,实现净利润6万元。

①2011年末甲企业会计处理:

借:长期股权投资――丙企业(损益调整)2

贷:投资收益2

②2012年2月甲企业会计处理:

借:应收股利1.2

贷:长期股权投资――丙企业(损益调整)1.2

③2012年3月甲企业会计处理:

借:银行存款10000

贷:应收股利10000

④2012年末甲企业会计处理:

借:投资收益24

贷:长期股权投资――丙企业(损益调整)24

⑤2013年末甲企业会计处理:

借:长期股权投资――丙企业(损益调整)1.2

贷:投资收益1.2

直接投资存量权益篇6

   (一)联营或合营下的长期股权投资

   对联营与合营的投资,除了按准则第4条规定处理外,同时准则第9条又作了进一步说明,当长期股权投资的初始投资成本大于投资时应享有被投资单位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份额的,不调整长期股权投资的初始投资成本;当长期股权投资的初始投资成本小于投资时应享有被投资单位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份额的,其差额应当计入当期损益,同时调整长期股权投资的初始投资成本。对上述描述,可以用公式反映。当长期股权投资的初始投资成本大于投资时应享有被投资方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份额时,其差额是因为被投资方存在未入账的正商誉。如果把正商誉体现在被投资方账表上的话,长期股权投资的初始投资成本实质是反映占有被投资方净资产公允价值份额的信息,此时长期股权投资初始投资成本=换入被投资方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的份额+被投资方未能表内确认的商誉;当长期股权投资的初始投资成本小于投资时应享有被投资单位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份额时,其差额部分为负商誉,于发生时直接计入当期营业外收入,长期股权投资初始投资成本=被投资方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的份额。由于对正商誉和负商誉的处理不同才导致准则描述的两种情形。因此从本质上来讲,该描述的目的不是让长期股权投资账户单纯反映初始投资成本的信息,而是为了让长期股权投资账户反映占有被投资方净资产公允价值份额的会计信息。从深层次原因来看,是为了让长期股权投资账户在初始计量与后续计量时反映的计量属性一致,都始终反映占有被投资方净资产公允价值份额的信息。对联营或合营企业的投资,后续计量采用权益法。权益法的核算要点是一方面于每期期末按被投资方净资产公允价值的变动额确认收益,另一方面调整长期股权投资的账面价值,以随时反映占被投资方净资产公允价值份额的信息。之所以要采用权益法,是由于投资方如果要编制合并报表,对所投资的联营和合营企业取消比例合并法,不纳入合并范围,在财务报表中合并信息通过权益法核算的会计信息来体现。例2:承例1,假设甲企业获得a公司40%的股份,对a公司具有重大影响。其他资料不变。甲企业应做的会计分录为:借:长期股权投资1000万,贷:银行存款1000万。此处长期股权投资入账金额表面上反映的是投资成本,实际上反映占有a公司净资产公允价份额为1000万元。该1000万元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a公司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40%的份额800万元,另一部分是a公司未能表内确认的商誉200万元。例3:承例2,假设a公司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为3000万元,其他资料不变。则企业所做的会计分录为:借:长期股权投资1200万,贷:银行存款1000万营业外收入200万。此处长期股权投资账户反映企业占有a公司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份额1200万元的信息,并没有反映投资成本的信息。

   (二)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

   企业会计准则规定,对于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合并方以支付现金、转让非现金资产或承担债务方式作为合并对价的,应当在合并日按照取得被合并方所有者权益账面价值的份额作为长期股权投资的初始投资成本。因此长期股权投资的初始投资成本反映的是占有被投资方净资产账面价值份额的会计信息。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中,指导长期股权投资初始入账金额的会计理论为权益结合法。所谓权益结合法,指的是投资方与被投资方之间的合并是一种双方股东权益的结合,参与合并的双方之间不存在收购与被收购的关系,不具有市场公平交易特征,它是合并理论的一种,看起来与长期股权投资后续计量方法权益法描述相似,但含义完全不同。投资方支付的合并对价与换入被投资方的净资产往往存在着不等价交换。所以在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中,长期股权投资的初始投资成本入账金额不以合并对价的公允价值入账,而是以换入的被投资方净资产账面价值入账。此时,长期股权投资的初始投资成本仅反映占有被投资方净资产账面价值份额的会计信息,不反映占有被投资方净资产公允价值份额的会计信息,更不反映投资成本的会计信息。例4:承例1,假设甲企业与a公司是同一实际控制人控制。甲企业获得a公司的股份比例为60%,其他资料不变。则甲企业所做的会计分录为:借:长期股权投资1080万,贷:银行存款1000万资本公积80万元。此处长期股权投资的作用仅反映占有a公司净资产账面价值60%的份额1080万元的信息。

   (三)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

   准则规定,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购买方在购买日应当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第20号—企业合并》确定的合并成本作为长期股权投资的初始投资成本。《企业合并》准则规定,合并成本为购买方在购买日为取得对被购买方的控制权而付出的资产、发生或承担的负债以及发行的权益性证券的公允价值。从准则的规定来分析,长期股权投资的初始投资成本入账金额是支付对价的公允价值,看似仅仅反映的是投资成本会计信息。其实不然,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中,长期股权投资初始入账金额不仅仅反映投资成本的信息,还应当反映占被投资企业净资产公允价值份额的信息。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中,指导长期股权投资初始入账金额的会计理论为企业合并理论中的购买法理论。购买法理论认为,投资方获得被投资方的股份份额等同一般的货物购买行为。也就是说,如果把被投资方的净资产比作一个抽象资产的话,则投资方就是以自有资产与被投资方股东所拥有的资产相交换,双方所交换资产都以公允价值计量。换出资产的公允价值与换入资产的公允价值应当相等。因此,在购买法理论下,一方面,长期股权投资初始入账金额反映了其换出对价的公允价值,即投资成本或购买成本或合并成本;另一方面,也反映了其换入“资产”的公允价,即享有被投资方净资产公允价值的相应份额。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也同联营或合营投资一样,存在着溢价购买或折价购买情形,即涉及到正商誉和负商誉的处理问题。那么在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中,长期股权投资的初始入账金额为什么要直接按合并成本入账,而不和联营或合营下的投资一样进行相应的账面调整呢?这要从长期股权投资的后续计量方法的变更说起,在本世纪初,我国《企业会计制度》采用当时国际会计准则规定的会计处理方法,即非同一控制下企业合并取得的长期股权投资的后续会计处理方法同样适用于权益法。后来国际财务报告准则进行了修订,对子公司投资的后续计量改按成本法。按照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的解释是:“尽管权益法可能为使用者提供一些损益的信息,类似于通过合并得到的信息,但理事会注意到,这些信息已反映在投资者的经济主体财务报表中并且不需要向其单独财务报表的使用者提供。对于单独报表来说,重点应集中在投资资产的业绩反映上。理事会的结论是,采用成本法编制的独立财务报表具有相关性”。由于对子公司投资后续计量采用成本法,所以对长期股权投资账户的初始入账金额不作调整,直接以换出对价的公允价入账,体现了成本法核算的要义。但是在资产负债表日投资方编制合并报表时,要按权益法核算要求进行追溯调整,即在编制合并财务报表时,对初始投资成本大于取得的被购买方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份额的差额确认为合并商誉,在合并报表中单项列示。对初始投资成本小于取得的被购买方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份额的差额,计入合并当期损益。可见,在非同一控制下形成的长期股权投资的初始投资成本入账金额以实际投资成本入账,是因为后续计量采用成本法以及方便后期编制合并报表的需要。如果采用“下推会计”,即在投资时将被投资方的净资产由账面价调整为公允价的过程直接在被投资方的账表上完成,所形成的正商誉或负商誉也同时记录于被投资方的账表上,这样长期股权投资的初始投资成本入账金额就是反映占有被投资方净资产公允价的份额。但是准则规定,在吸收合并的情况下可以采用“下推会计”,直接调整被投资方的账表,在控股合并下不进行直接调整,调整分录在合并工作底稿中完成。例5:承例1,甲企业以货币资金出资2100万元,获得a公司的股份为100%,其他资料不变。甲企业在投资日所做的会计分录为:借:长期股权投资2100万,贷:银行存款2100万。如果甲企业在投资日编制合并资产负债表的话,则应编抵消分录:借:被投资方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2000万商誉100万,贷:长期股权投资2100万。例6:假设甲企业货币出资金额为1900万元,其他资料同例5。甲企业在投资日所做的会计分录为:借:长期股权投资1900万,贷:银行存款1900万。如果在投资日编制合并报表的话,则编制抵消分录:借:被投资方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2000万,贷:长期股权投资1900万资本公积100万。

   二、交易费用对初始投资成本入账金额的会计信息影响

   在企业投资过程中,会发生诸如律师费、审计费、评估费等交易费用。交易费用有两种处理方式,一种是费用化,于发生时直接计入当期损益;一种是资本化,于发生时计入长期股权投资初始投资入账金额。对投资方持有的被投资单位不具有共同控制或重大影响,并且在活跃市场上没有报价的,公允价值不能可靠计量的权益性投资而言,因为长期股权投资初始入账金额的会计信息仅体现投资成本的含义,因此交易费用计入初始投资成本。在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中,长期股权投资的作用仅反映占有被投资方净资产账面价值份额的会计信息,不体现投资成本的会计信息,故交易费用于发生时直接计入当期损益。在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中,长期股权投资初始入账金额是直接按合并对价入账的,造成了一种假象,好象由此产生的交易费用亦计入投资成本。2006年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规定交易费用计入投资成本,但是《企业会计准则解释第4号》(2010年)要求交易费用计入当期损益,这样的处理结果使得长期股权投资初始入账金额的会计信息含义更加明确。即非同一控制下企业合并中,长期股权投资的初始投资成本入账金额并不是单纯反映投资成本的会计信息,本质仍要反映占有被投资方净资产公允价份额的信息。例如,a企业出资650万元对B公司进行投资,占B公司权益份额的比例为60%,同时为该投资发生相关审计费、评估费等交易费用合计20万元,当日B公司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为1000万元。按2006年准则的会计处理,长期股权投资的初始入账金额为出资额与交易费用之和,共计670万元,占有被投资方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份额为600万元(1000万元×60%),两者之间的差额70万元列为商誉。这种处理的结果导致20万元的交易费用成为商誉的一部分,变成了a企业为购买被投资方的商誉而支付的成本。这显然曲解了商誉的含义,实质上交易费用并不是为获得该商誉向被投资方股东支付的对价,因此,将交易费用计入初始投资成本是不合适的。联营或合营企业的长期股权投资。《企业会计准则》(2006年)第4条与2012年11月的修订稿第6条均规定:与取得长期股权投资直接相关的费用、税金及其他必要支出,应计入其初始投资成本。但是笔者认为,非同一控制下企业合并的交易费用处理方法也同样适用于联营或合营下的投资。因为联营或合营下的长期股权投资初始入账金额的会计信息本质也是反映占有被投资方净资产公允价值的份额,而不是投资成本的含义。再者,早期的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后续处理方法也是权益法,对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联营企业、合营企业三种类型核算长期股权投资初始入账金额原理应当是一致的。

直接投资存量权益篇7

【关键词】长期股权投资;初始投资成本;会计处理;合并

新会计准则体系中的《企业会计准则第2号――长期股权投资》(以下简称新投资准则)与旧准则相比变化较大,将长期股权投资的会计核算主要分为初始计量和后续计量两部分。而长期股权投资初始投资成本的确定在两部分中都有涉及,其具体会计处理还需要比照《企业会计准则第20号――合并准则》等具体准则,业务比较复杂。

一、企业合并形成的长期股权投资初始投资成本的会计处理

企业合并分为控股合并、吸收合并和新设合并三种。只有在控股合并方式下,才可形成合并方对被合并方的长期股权投资。在控股合并方式下,双方经济上已经实为一体。为真实反映“投资”实质,合并方的长期股权投资初始投资成本应体现为享有被合并方净资产份额,而具体的计价基础,是由合并会计方法决定的。合并会计方法主要有权益结合法和购买法之分。权益结合法假设企业由合并形成的联合在合并之前已存在,因而只须按被购企业账面的资产、负债的价格进行资产负债表的合并,合并后参与合并企业的会计报表均保持原来的账面价值。购买法认为,企业合并是一个企业取得另一个企业净资产的一项交易,与企业购置普通资产的交易基本相同。在购买法下,要求合并方按与之相交换的资产或权益的价值来衡量所收到的资产或承担的负债,将公允价值体现在购买方的账户和合并后的资产负债表中。

在《企业会计准则第20号――合并准则》中,将企业合并分为同一控制下的合并和非同一控制下的合并。从其认可的合并计价基础(账面价值和公允价值)以及会计处理程序来看,采用的是权益结合法和购买法共存的方法。对于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由于参与合并各方的股东(即最终控制方)的控制权并未发生变更,合并各方存在关联关系,在会计方法上采用权益结合法。而对于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合并各方相对独立,能够较为充分地表达自己的意愿,交换价值的“公允性”较高,因此采用了购买法进行核算。

(一)同一控制下企业合并形成的长期股权投资初始投资成本的会计处理

对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进行会计处理时,根据权益结合法的思想,合并方取得的被合并方的净资产是双方交换股权的结果,属于内部交易,不具有商业实质。因此,直接以取得被合并方所有者权益账面价值的份额作为长期股权投资的初始投资成本,由此体现进行这项投资的目的。确认时不需要考虑合并方支付的资产或承担的债务的公允价值,也不需要考虑被合并方所有者权益的公允价值。因合并发生的如审计费等直接相关费用计入当期损益,合并方以支付现金、转让非现金资产、承担债务方式以及发行权益性证券作为合并对价的,长期股权投资初始投资成本与支付的现金、转让的非现金资产、承担债务的账面价值以及发行股份面值总额之间的差额,应当调整股东权益。调整时,先调整资本公积;资本公积不足冲减的,调整留存收益。对被投资单位已宣告但尚未发放的现金股利或利润作为应收项目核算,不构成长期股权投资的成本。(为便于理解,下文均不考虑此应收项目。)

(二)非同一控制下企业合并形成的长期股权投资初始投资成本的会计处理

在非同一控制下企业合并形成的长期股权投资初始投资成本的确定是分两步进行的。

首先,根据购买法的思想,合并方通过购买行为取得被合并方的净资产,应视同购买普通资产的外部交易,以购买时支付的实际成本作为其入账依据,且采用公允价值计价。因此,以购买方支付对价的公允价值及直接相关费用之和构成的合并成本作为长期股权投资初始投资成本。支付合并对价的公允价值与账面价值的差额,作为资产处置损益计入合并当期损益。

其次,从投资的目的看,由于投资方取得此项长期股权投资的实质是通过投资取得具有控制力的被投资方的股份,这时,取得投资的成本应是与享有被投资方净资产的份额相等。因此,在以合并成本作为长期股权投资初始投资成本后,还需要进行调整。调整时,对初始投资成本大于取得的被购买方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份额的差额,确认为商誉。对初始投资成本小于取得的被购买方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份额的差额,计入合并当期营业外收入。调整后长期股权投资初始投资成本为取得被合并方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份额。

例1,a公司以土地使用权和专利技术对B公司投资,取得B公司70%的股份。该土地使用权和专利技术账面价值合计为1200万元,至购买日已合计摊销200万元,购买日时公允价值为1250万元。a公司在合并中支付评估费等相关费用为30万元。a公司在合并日的资本公积为50万元,盈余公积为40万元,未分配利润为100万元。B公司在购买日的所有者权益的账面价值为1500万元,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为1600万元。

以下分同一控制和非同一控制两种情况分别进行会计处理:

1.假设a、B公司同属C公司的子公司,则该项合并为同一控制下的合并。

a公司直接以取得B公司所有者权益账面价值份额1050万元作为长期股权投资的初始投资成本。做分录:借:长期股权投资1050万元,资本公积50万元,盈余公积40万元,利润分配――未分配利润10万元,投资收益30万元,累计摊销200万元;贷:无形资产1400万元,银行存款30万元。

2.假设a、B公司合并前不存在任何关联方关系,则该项合并为非同一控制下的合并。

首先,a公司应以支付的无形资产的公允价值加相关税费1280万元作为长期股权投资初始投资成本。支付的无形资产公允价值与账面价值之间的差额50万元,作为已实现的资产处置损益计入营业外收入。做分录:借:长期股权投资1280万元,累计摊销200万元;贷:无形资产1400万元,银行存款30万元,营业外收入50万元。

其次,做进一步调整。将初始投资成本中取得的被购买方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份额的差额160万元(1280-1600×70%)确认为商誉。借:商誉160万元,贷:长期股权投资160万元。

可将两步的分录结合为:借:长期股权投资1120万元,商誉160万元,累计摊销200万元;贷:无形资产1400万元,银行存款30万元,营业外收入50万元。

二、企业合并以外其他方式取得的长期股权投资初始投资成本的会计处理

对企业以合并外其它方式取得的长期股权投资,初始投资成本以支付对价的公允价值加相关税费为基础确定。对以发行权益性证券方式作为支付对价的,初始投资成本为所发行证券的公允价值,手续费等直接费用不构成投资成本。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第37号――金融工具列报》的规定,这部分费用应从发行溢价收入中扣除,溢价收入不足冲减的冲减留存收益。

但当投资方通过长期股权投资对被投资方具有共同控制、重大影响能力时,由于采用权益法核算,因此需要根据取得被投资方相应股权份额对长期股权投资初始投资成本作出调整。按照新投资准则的规定,初始投资成本大于取得投资时应享有被投资单位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份额的差额,实际上是购买的与被投资方股权份额相应的商誉。由于这部分商誉的存在无法和企业自身区别开来,不具有可辨认性,不满足资产确认条件,因此不予确认。这样,初始投资成本就包含了购买的商誉,且不需要进行摊销,保留到处置为止。初始投资成本小于取得投资时应享有被投资单位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份额的差额,是已实现的交易中被投资方作出的让步,计入当期的营业外收入,调增长期股权投资的初始投资成本。

例2,a公司以一项机器设备对B公司投资,取得B公司20%的股份。a公司该项机器设备的原值是200万元,在交换日的累计折旧为60万元,公允价值为150万元。a公司在合并中支付评估费等相关费用为30万元。B公司在交换日的所有者权益的账面价值为700万元,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为800万元。

首先,a公司应以支付的机器设备的公允价值加相关税费180万元作为长期股权投资初始投资成本。机器设备的公允价值和账面价值之间的差额10万元计入营业外收入。做分录借:长期股权投资180万元,累计折旧60万元;贷:固定资产200万元,银行存款30万元,营业外收入10万元。

其次,做进一步判断,将初始投资成本180万元和取得的被购买方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份额160万元进行比较,差额20万元不予确认,也就不用做调整分录。假设B公司在交换日的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为1000万元,则需要将初始投资成本180万元和取得的被购买方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份额200万元之间的差额确认为营业外收入。做调整分录:借:长期股权投资20万元;贷:营业外收入20万元。此时可将两步的分录结合为:借:长期股权投资200万元,累计折旧60万元;贷:固定资产200万元,银行存款30万元,营业外收入30万元。

综上所述,长期股权投资初始投资成本的会计处理原则是由投资方对被投资方具有的影响力而确定的。根据投资方对被投资方的影响关系,分为控制、共同控制、重大影响以及不具有以上关系,且在活跃市场中没有报价、公允价值不能可靠计量的长期股权投资四种类型。对这四种类型的投资成本可以总结如下:

第一,对前三种,一般应以取得被投资方净资产公允价值份额作为基础来最终确认初始投资成本。对同一控制下合并形成的长期股权投资,计价基础为账面价值。

第二,对第四种类型,直接以支付对价的公允价值为基础来确认初始投资成本。但有一点特殊,根据新投资准则规定,对投资企业能够对被投资单位实施控制的长期股权投资采用成本法核算,其初始投资成本是以支付对价的公允价值为基础确认。这是因为母公司还要编制合并报表,编表时需要采用权益法,为了简化母公司的工作量,才要求母公司采用成本法。而其中合并形成的长期股权投资仍遵从第一条,因为在合并日就需要编制合并报表。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6.

[2]杨有红.并购会计处理:购买法与权益结合法[J].新理财,2004(3).

直接投资存量权益篇8

然而,境外企业并购经营成功与否存在太多不确定性,当地的政治和法律环境因素的影响;经济环境因素的变化,社会与自然环境的变动,甚至技术环境都有可能在一夜之间一个成熟的并购投资方案。

因此寻找到一个合适的计量工具对经营决策具有深远的影响。以往决定一个并购方案是否可行以净现值法为核心来进行投资分析和决策。

关键词:跨国并购;实物期权;净现值法

一、npV法的优缺点分析

npV法的基本思路是指投资项目在计算期内,按部门、行业的基准收益率或其他设定的折现率来计算的各年净流量现值的代数和。其优点是简单易操作,但是它的弊端也显而易见:

①不能综合计算直接收益与间接收益

很多都知道,对投资项目的运算得到其直接利益的方式可以通过npV的方法来进行,但是对很多其他的项目来说,间接受益更加重要,但是npV的算法中不包括间接受益的内容,所以不能够综合计算其间接受益。比如说某项投资,一开始一直从事此项目的投资,获得相应的利益,但是一旦中间改变了投资项目,我们不能收没有给企业带来相应的受益,只不过不是企业的直接利益罢了,所以这样的一种方式就称之为间接利益。间接利益非常重要,甚至是某些时候超过了直接收益,所以npV不能进行间接利益计算是它的一个弱点。

②投资报酬率的设定是否合理性会影响项目价值计算合理

一般来说高风险、高回报。因此,投资者在运用npV法进行投资项目评估时,会对高风险的项目,要求较高的投资报酬率。因此风险大的项目,往往只能算出很低的项目价值。投资者要求的投资报酬率的合理性干扰了项目价值估计。

③忽视了管理者随外界变化而进行的调整

作为一种利益的算法,忽视了变化带来的反应,作为管理的话要进行随时的调整。npV的计算方式就是忽视了管理。很多领导在外界条件发生变化的时候没有及时的做出调整和改变,所以这样的管理方式是不对的。

从上面的阐述来看,很多专家学者都来寻找相应的解决办法,希望能够找到合适的方法来对企业进行评估。

二、实物期权产生的背景及优势

实物期权的产生给企业带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让企业有了更多的选择方式,随着Black、Scholes、merton等学者的劳动和工作,能够把这样的一种思想融入到企业当中去,并且有了一个全新的阐述,这种方式就是实物期权。

伴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学者们研究的不断渗入,实物期权已经有了一个属于自己的天空。从1977年开始,实物期权的产生就已经影响到了企业,myers但是已经提出了传统的方式已经无法满足,必须要有一个新的方式和领域产生,这个就是实物期权。这个是对未来的投资机会的把握,这样的机会如果没有把握就等于失去了竞争的资格,在战略上一定要保持增长和经营。

Ross在1995年提出实物期权存在在所有项目中,它包括3个内容:1)项目的npV;2)项目本身的存在的期权价值;3)因为本身资本和价格的变动所带来的期权价值。

2000年,trigeorgis指出项目的价值应该由灵活管理的期权价值和静态净现值两部分组成。

因此我们可以总结出实物期权的基本概念。那就是以期权概念定义的实物资产选择权。是金融期权思想在金融市场以外的实物资产投资和项目管理领域最新运用,是赋予投资者的对投资项目的一种未来决策权而非义务。具体而言,企业可以根据项目当前的实际状况和尚不确定的因素选择是否投资、投资的时间和方式,它是企业可以根据未来环境的变化来改变投资的项目、扩大或缩小相应投资规模、延迟、转换甚至终止投资或放弃的一种权利。目前,该方法在自然资源估价、企业兼并、设备经营柔性、能源、医药行业、高新技术研发投资等领域都有广泛和创新性的应用。

实物期权方法的使用能极大地影响甚至改变长期投资的决策,尤其在高风险、资本密集型投资中,其具体特点包括:

1)具有关联性的实物期权能降低风险

投资者往往会采用投资组合来降低投资风险。实物期权也具有类似特征,这使得彼此组合之间具有关联性。这种关联性不仅包含在单个项目内部的前后期,还包含在各个组合中项目之间。从上述为例,我们能发现后面的期权能增加前面期权的潜在价值;同时前期期权的实施也会改变标的资产价值和后面期权的价值。实物期权的关联性使实物期权组合的价值不等于组合中单个实物期权的价值之和。

2)先占性能获得市场领先

实物期权的创造往往来自于企业个性化的发展需要,虽然无法获得排他性的产权保护,但由于先执行该期权的投资者往往是占领市场优势的领先者,并能进一步参与剩余市场的分配。

3)非独占性的特性来自多方面的因素

实物期权一般为多个投资者共同拥有,具有非多占性。其价值不仅仅取决于影响期权的诸多因素(波动率、时间价值等),还取决于投资人的决策。

4)具有多重不确定性

BowmanHurry认为,企业决定是否执行期权,可以根据两种市场信号判断-即机会到来和机会损失。对于实物期权而言,投资项目处于一个非静态的竞争环境中,需要通过对各方面因素的处理进行综合权衡后才能做出决策。这些因素包括市场竞争格局、项目未来价值变化、技术创新情况等。

同时期权的执行价格也不是固定的,还需要考虑一系列成本和收益,随时间的流逝和项目进程的变化,而不能仅仅以某一时间的现金流量现值为标准。在实物期权下,投资者可以通过构建一个由无风险借贷资产和标的资产形成的组合来对冲项目的风险。

三、实物期权的分类

1)扩张(或紧缩)期权

是指当不确定性出现“好的”一面时,允许公司扩大生产规模。(而当不确定性出现“坏的”一面时,允许公司紧缩生产)

2)放弃期权

是指实行某项目之后,如果项目变的无利可图时放弃该项目的期权。

3)延迟期权

是对某些项目有等待以接受新信息的期权。即对某些投资项目,不必要立即实施,而是通过等待公司获得有关市场、价格、成本等新信息,重新决定开发与否。

四、实物期权在a公司并购案例中的使用

a公司是一家世界500强的土耳其企业,主要从事白色家电的生产,在国际上拥有多个世界著名品牌,并利用全球供应链在世界各地进行生产销售,特别在欧洲,具有极其重要的影响力。

2002年进入中国家电市场。此时的中国,拥有大量的实力雄厚的本地品牌,也有世界著名的洋品牌,竞争十分激烈。同时由于与欧洲市场存在巨大的差距,a公司并没有按照以往做法,直接收购一家中国家电制造企业来实施本地化的生产,赢得中国市场的份额。而是采取了分步骤的实施战略:先于2002年在中国经济制高点-上海收购了一家家电贸易公司,通过销售总公司的家电产品来观察中国市场的反应;这个等待期中,管理者敏锐地意识到有赢得中国市场份额的可能性,于是在2007年收购了江苏某家洗衣机及烘干机生产企业,通过并购后的战略整合、管理整合、财务整合、人力资源整合及文化整合来实施亚洲区的公司战略。

在这个过程中,a公司多次综合采用了实物期权的延迟期权和扩张(紧缩)期权等方式。

1)两个并购方案的综合考虑:

a公司在进入中国前,就考虑是否需要收购一家贸易公司,并于2002年开始进行进出口贸易,经营的好坏决定了在后3年即2005年是否要启动新的投资计划,并将该贸易公司并入新投资的企业中。

因为净现值为负值,所以该项目不合适投资。然而,公司可以利用贸易公司得方式来开拓营销渠道来为将来的洗衣机生产线服务,扩大中国的销售份额,提高公司的知名度。预计到2005年公司可以收购一家洗衣机工厂,从事6kg-8kg,甚至是12kg滚筒洗衣机生产,通过对原来的5-6kg洗衣机生产线略作改造,能生产出和母公司相同产品并能保证与欧洲市场同步上市。

2005年后,由于市场上对5kg-8kg滚筒洗衣机销售的复杂因素的影响,6kg-8kg洗衣机的市场前景很难预测,保守估计6-8KG洗衣机项目的净现金流量为负值,因此上述6-8KG洗衣机项目不宜投资。

如果我们采用期权的方法而不是npV,计算结果是投资价值大于零,即6-8KG洗衣机项目在未来仍然具获利的可能性。几年后,市场的情况将会比较明朗,到那时投资能否获得利益也将变得更加明确。但如果不实施,几年后即使6-8KG洗衣机市场情况很好,公司也没有办法马上进入该市场,从而错失良机。

因此,公司收购贸易公司还直接关系到洗衣机生产工厂这个项目与否,贸易公司的并购不仅仅给公司带来了5年的投资收益,还带来了几年后马上进行6-8KG洗衣机生产的机会。公司应考虑这个追加这个项目的投资价值。

2)收购洗衣机工厂并购方案的延迟期权:

a公司在2004年就开始寻找合适的并购对象,常州某家洗衣机及烘干机生产企业是当时最合适的一家。就在即将签订合约前,收到一个不明确的信息:被收购公司当时以烘干机项目获得政府批文,但是被限制在中国国内销售洗衣机产品。因为新公司是吸收合并,新公司将继承原公司所有的债权债务,包括被限制条款。当时中国政府层面对该情况并没做出明确答复,而如果不能在中国市场进行销售,这将与公司的整个战略布局不符合,于是该并购案被临时搁置。直到2007年新政策的,a公司再重新启动该计划。

3)经营过程中的扩张、紧缩期权与延迟期权:

2007年12月,a公司投资成立的子公司B正式成立。按照原5年战略计划,公司应该在2008年开始对生产线进行全面改造,预计投资2千万人民币,建设期1年。投资完成后,可生产6KG-8KG滚筒洗衣机30万台/1年,预计年销售收入在3年内可以从3亿人民币增加到6亿人民币。

正在这个时候,金融危机全面爆发,中国也未能幸免于难。由于对于未来的3年看跌,a公司决定暂时停止新生产线的改造;同时紧缩生产规模,2008-2009年间仅利用了产能的50%,仅维持长期订单的生产。直到2010年经济逐步复苏,B公司才开始生产线的全面改造。

综上分析,若按照传统的npV法进行投资决策会使公司失去很多投资发展的机会。传统的npV似乎认为,投资是一个不可分割的非此即彼的过程,一旦公司决定投资,那么即使是一条死胡同也要硬着头皮走到底,这样忽视了公司管理者的主观能动性,而且运用npV法只是将投资局限在投资项目得到的直接收益上,而忽视了间接收益的存在,而实际上有可能正是这些间接收益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五、实物期权发展过程中的问题

虽然实物期权的优势显而易见,然而要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让企业普遍采用,还需要很长一段时间。

直接投资存量权益篇9

关键词:长期股权投资;长期股权投资初始计量;长期股权投资后续计量

一、长期股权投资的范围

第一,企业持有的能够对被投资单位实施控制的权益性投资,及对子公司投资。一般情况下持有被投资单位50%以上股权即为对被投资单位实施控制。

第二,企业持有的能够与其他合营方一同对被投资单位实施共同控制的权益性投资,及对合营企业投资。一般情况下持有被投资单位50%股权即为对被投资单位实施共同控制。

第三,企业持有的能够对被投资单位实施重大影响的权益性投资,及对联营企业投资。一般情况下与其他合营方分别持有被投资单位20%以上、50%以下即为对被投资单位实施重大影响。

第四,企业对被投资单位不具有控制、共同控制、重大影响、在活跃市场上没有报价且公允价值不能可靠计量的权益性投资。一般情况下持有被投资单位20%以下即为对被投资单位不具有控制、共同控制、重大影响。

二、把握长期股权投资范围的注意点

第一,控制是指有权决定一个企业的财务和经营政策,并能据以从该企业的经营活动中获取利益的权利,即对被投资单位有实质控制权,其范围不仅包括母公司直接或间接拥有、直接和间接合计拥有被投资单位50%以上表决权,也包括母公司直接或间接拥有、直接和间接合计拥有被投资单位50%以下表决权的比例,但通过其他方式对被投资单位的财务和经营政策能够实施控制的情况(参看财务报告章节中的“合并财务报表”章节――合并财务报表范围的确定)。

第二,长期股权投资是指权益性投资,应注意与债权性投资相区分,债权性投资有分期计息一次还本的债权性投资与一次还本付息的债权性投资,如“金融资产”章节的“持有至到期投资”。

第三,对于范围之四特别应注意“在活跃市场上没有报价且公允价值不能可靠计量的权益性投资”。注意本条与“金融资产”章节的“交易性金融资产”、“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相区分。“交易性金融资产”与“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共同点是公允价值能够可靠计量,其中“交易性金融资产”的特点之一是取得目的是为近期内出售,“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特点是初始确认时即被指定或不包括在“贷款和应收账款”、“持有至到期投资”、“交易性金融资产”以外的金融资产。

三、长期股权投资初始计量

(一)企业合并形成的长期股权投资初始计量

1、企业合并的含义。企业合并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单独的企业合并形成为一个报告主体的交易或事项。

2、企业合并的形式。企业合并根据参与合并的各方在合并前及合并后是否受同一方或相同的多方最终控制分为:同一控制下企业合并与非同一控制下企业合并。

3、同一控制下企业合并。参与合并的各方在合并前及合并后受同一方或相同的多方最终控制。

第一,同一控制下企业合并形成的长期股权投资初始计量。同一控制下企业合并一般发生于集团内部,从集团实施最终控制的一方看,其能够控制的资产、负债在合并前后没有发生变化,所以合并方应按照被合并方净资产账面价值的份额作为长期股权投资的初始投资成本。其与支付的现金、转让非现金资产或承担债务账面价值之间的差额,调整“资本公积”,“资本公积”不足冲减的,调整“留存收益”。

第二,案例:a公司于2007年3月31日取得同一集团的B公司100%股权,为此合并a公司发行了800万股普通股(面值每股1元)作为对价,B公司(被合并方)合并前净资产如表1所示:

分析:由于合并为同一集团的合并,即为同一控制下企业合并,因此应当按照被合并方净资产账面价值的份额作为长期股权投资的初始投资成本。支付价与其差额调整“资本公积”,“资本公积”不足冲减的,调整“留存收益”。a公司会计分录如下:

借:长期股权投资2000(净资产账面价值)

贷:股本800(发行股票价值)

资本公积1200(账面价值)

4、非同一控制下企业合并参与合并的各方在合并前及合并后不受同一方或相同的多方最终控制。

第一,非同一控制下企业合并形成的长期股权投资。非同一控制下企业合并一般发生于集团外部,从集团实施最终控制的一方看,其能够控制的资产、负债在合并前后发生变化,所以合并方应按企业合并成本(付出的代价)作为长期股权投资的初始投资成本。合并成本包括购买方付出的资产或承担的负债、发行的权益证的公允价值与各项直接费用之和,差额计入损益(营业外收入或营业外支出)。

第二,案例:甲公司于2007年1月1日取得乙公司70%股份,合并中,甲公司支付的有关资产在购买日的账面价值与公允价值如表2所示。合并中,甲公司支付咨询费用100万元(甲公司与乙公司不存在关联方关系)。

分析:由于合并方与被合并方不存在关联方关系,即为非同一控制下企业合并。因此应当按照被合并方的公允价值进行确认和计量。支付价与其差额计入当期损益(营业外收入或营业外支出)。甲公司会计分录如下:

借:长期股权投资5100(合并成本)

贷:无形资产2800(账面价值)

银行存款900

营业外收入1400(差额)

(二)其他方式取得的长期股权投资初始计量

1、支付现金取得的长期股权投资。入账价值为购买价加相关税费(注意应收股利的剔除)。

2、发行权益性证券方式取得的长期股权投资入账价值为发行权益性证券的公允价值。

3、投资者投入的长期股权投资。入账价值为合同或协议约定的价值。

4、非货币交易及债务重组分别按相应的准则确定长期股权投资的入账价值。

四、长期股权投资的后续计量

第一,长期股权投资应当分别不同情况采用成本法或权益法确定期末账面余额。

第二,成本法适用范围。对被投资单位实施控制的长期股权投资(持股50%以上)、对被投资单位不具有控制、共同控制、重大影响、(持股20%以下)在活跃市场上没有报价且公允价值不能可靠计量的权益性投资。

第三,权益法适用范围。对被投资单位具有共同控制或重大影响的长期股权投资(持股20-50%)。

第四,成本法和权益法后续计量的比较。财政部印发的2009年1月1日执行的《企业会计准则解释第三号》第2条指出:“采用成本法核算的长期股权投资,应当按照被投资单位宣告发放的现金股利或利润确认当期的投资收益,不再划分是否属于投资前和投资后被投资单位实现的净利润。企业按照上述规定确认自被投资单位应分得的现金股利或利润后,应当考虑长期股权投资可能存在的减值迹象,同时关注该长期股权投资的账面价值是否大于享有被投资单位合并财务报表中净资产(包括相关商誉)账面价值的份额,以及当期宣告发放的现金股利或利润是否超过被投资单位综合收益等情况”。《企业会计准则解释第三号》无疑简化了原有成本法核算的后续计量,成本法与权益法后续计量比较如表3所示。

参考文献:

1、中级会计实务[m].经济科学出版,2008.

2、企业会计准则讲解[m].人民出版社,2008.

直接投资存量权益篇10

【关键词】金融资产;分类;计量;会计处理差异

一、金融资产的分类

企业金融资产,从广义上讲,包括:库存现金、银行存款、应收账款、应收票据、贷款、其他应收款、应收利息、债权投资、股权投资、衍生工具形成的资产等。本文研究的金融资产有别于企业传统资产的“新型资产”,不包括货币资金和对子公司、联营企业、合营企业投资以及在活跃市场没有报价的长期股权投资。

正确归类某项金融资产按以下三个步骤完成:首先,深刻理解并把握各类金融资产的纳入条件及其特点;其次,从金融资产的性质(股权或债券)、持有目的(投机或控制)等方面,剖析企业持有的金融资产;最后,将判断标准与持有金融资产特点进行对比,归类持有金融资产。

企业根据自身的经营特点,可将各种金融资产划分为四类: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持有至到期投资;贷款和应收款项;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由于四类金融资产在会计处理上存在很大差异,对所有者权益和损益的影响也不尽相同。因此如何正确划分一项金融资产,成为对该项金融资产进行准确核算与反映的首要问题。

从持有意图角度分析,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和持有至到期投资两类金融资产都有明确的意图。前者的意图是为短期出售以获得差价收益;后者的持有意图是持有至到期才出售,除非不可抗力因素,否则企业在到期日前不会出售该项金融资产。如,企业购买了一项债券投资(3年期),若管理者的意图是很快将其出售,那么应将其划分为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若管理者的意图是为持有到3年后再出售,那么应将其划分为持有至到期投资。第三类金融资产――贷款和应收款项是属于与企业(包括金融企业)正常经营业务相关联的一种债权性质的金融资产,很容易与其他三类区别开来。第四类金融资产――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它没有类似前三类金融资产的特殊条件与限制,如同为流浪者提供的“栖息地”,只要不能满足前三类金融资产的纳入条件的金融资产,均归入可供出售金融资产。也就是说若管理者的意图不是很明确或者没有计划将其归类到前三类,那么就可以将其划分为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如上述案例,假如管理者没有明确决定企业持有的这项金融资产的目的,那么就可以将其划归为可供出售金融资产。

从金融资产性质分析,第一类金融资产(指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下同)不仅包括为了近期出售而持有的金融资产,还包括绝大部分衍生金融工具(有三种衍生金融工具应归入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有效套期金融工具、财务担保合同的衍生金融工具和在活跃市场没有报价,且其公允价值不能可靠计量的权益工具投资挂钩,并须通过交付该权益工具结算的衍生工具),以及直接指定为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即,第一类资产可以是权益性质,也可以是债券性质。第二类金融资产,不仅需要有明确的持有意图,而且要有固定的到期日和固定的或可确定的回收额,同时企业必须要有持有该项金融资产到期的能力。这就将权益性金融资产拒之门外,因其没有固定的回收期,也没有固定或可确定的回收额。因为第二类进入的门槛高,所以一旦划归为该类资产,就不能轻易改变该项金融资产的计量规则。除非不可抗力因素,否则企业不能将该类金融资产提前处置。如果企业违背了这一原则,提前处置了该类金融资产,且其金额占处置前总额的比例较大,则会导致剩下的持有至到期投资必须全部重分类至第四类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并且其后两年内不得再将任何金融资产划为持有至到期投资。

二、会计处理差异

通过对四类金融资产的透析,企业就可以很容易判断某项金融资产的归类问题。但要正确核算金融资产,还有一步重要工作就是熟练掌握各类金融资产的会计处理特点,特别是关注几类资产的会计处理差异。本文主要总结了以下三方面差异:

(一)初始成本计量差异

第一类金融资产的初始成本以公允价值计量,其交易费用计入当期损益(冲减投资收益);第二类金融资产的初始成本是债券面值,实际支付的价款(包括交易费用)与面值的差额计入持有至到期投资的利息调整子目中;第三类资产直接按交易金额计量即可;第四类金融资产根据其是债权性质还是权益性质的金融资产而进行不同的处理。债权性质的可供出售金融资产与持有至到期投资的处理类似,按面值计入初始成本,实际支付金额与面值的差值计入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利息调整子目中。权益性质的可供出售金融资产与交易性金融资产的处理类似,以公允价值计量,但不同的是相关的交易费用也一起计入初始成本中。

(二)后续计量差异

第一类金融资产在公允价值发生变动时要调整金融资产的账面价值,并计入当期损益――公允价值变动损益中,直接影响当期损益。第二类金融资产不随公允价值的变动而调整账面价值,但有将利息调整进行摊销的过程,即在按实际利率法计算各期投资收益的同时,将初始成本与实际支付价的差额进行摊销。第三类金融资产的特殊后续计量是关于应收票据的贴现问题。其中要注意贴现类型,看银行是否享有追索权。如果银行享有追索权,则将贴现资金计入“短期借款”,否则直接抵销“应收票据”。第四类金融资产与第一类金融资产的处理类似,其账面价值要随公允价值的变动进行调整。但不同的是,其计入的是所有者权益――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中,影响的是所有者权益,不影响损益。另外,债权性质的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后续计量与持有至到期投资的后续计量,还有类似处理就是按照实际利率法计算各期投资收益,并摊销期初的利息调整。

(三)资产减值差异

第一类金融资产因为是以公允价值计量不计提减值。后三类金融资产均需要在资产负债表日对其账面价值进行检查,有客观依据表明其发生减值时,应该确认减值损失,计提减值准备。而其区别在于第二、三类金融资产计入的减值损失在公允价值回升时可以转回;第四类金融资产需要分类处理,如果是债权性质的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则其计提的减值损失就可以转回,但如果是权益性质的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其计提的减值损失则不可以转回,公允价值回升计入资本公积科目。

各种金融资产的初始计量和后续计量,在一般情况下的会计处理列示如下:

a交易性金融资产

借:交易性金融资产――成本(买价,即公允价值)

应收股利(或:应收利息)

投资收益(交易费用)

贷:银行存款

资产负债表日,交易性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高于账面余额(低于账面价值计相反方向)

借:交易性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

贷:公允价值变动损益

b持有至到期投资

借:持有至到期投资――成本(购买债券的面值)

――利息调整(入账价值与债券面值的差额)

应收利息

贷:银行存款

持有至到期投资,投资收益的会计处理按照期初摊余成本×实际利率确认投资收益并作相应的会计处理。

借:应收利息(债券面值×票面利率)(分期付息,一次还本债券投资)

持有至到期投资――应计利息(到期一次还本付息债券投资)

借(或贷):持有至到期投资――利息调整(差额)

贷:投资收益(期初摊余成本×实际利率)

c可供出售金融资产

借: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成本(公允价值和交易费用之和或债券面值)

应收股利(或:应收利息)

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利息调整(如果是股票投资则没有这一项)

贷:银行存款

资产负债表日按照实际利率法计算应收利息和投资收益,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公允价值高于账面余额(低于做相反方向):

借: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损益

贷: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

三、影响差异

企业会计准则要求各项金融资产都必须在财务报表中进行披露,但由于不同类别的金融资产会计处理、披露区域和披露内容均存在差异,这就会对会计报表产生直接影响,进而影响报表使用者的投资、管理决策。本文主要从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角度讨论其影响。

(一)对资产负债表的影响

该影响即对企业资产负债、拥有或控制的经济资源、所承担的现实义务和所有者对净资产的要求权的影响。交易性金融资产、贷款和应收款项划分到流动资产中,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和持有至到期投资划分到非流动资产。管理者和投资者在使用财务报表的过程中要通过计算各种财务指标来决定是否应该改善管理或者改变投资决策。比如:管理者要计算企业的短期偿债能力,就需要计算企业的营运资本(营运资本=流动资产-流动负债)。如果企业将所有的金融资产都划分到交易性金融资产,那么流动资产就会相对较高,营运资本也就较高,说明企业有相对多的流动资产以备偿还流动负债,因此企业就有更强的偿债能力。如果企业将金融资产划分到可供出售金融资产,那么结论相反。然而非流动资产的增加在另一个角度上影响了企业的非流动资产周转率(非流动资产周转次数=销售收入/非流动资产;非流动资产周转天数=365/非流动资产次数),非流动资产周转率在一定程度上反映非流动资产的管理效率,主要分析投资预算和项目的管理,非流动资产越多,周转次数越低,周转天数越高。周转率的高低虽然不能直接反应企业的管理效率,但是可以给管理者以指导性的作用。除营运比率和非流动资产周转比率外,还有很多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指标,如流动比率、速动比率、销售利润率、存货周转率,产权比率等。报表使用者通常利用各种财务指标进行管理、投资决策,因此金融资产的分类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报表使用者的投资决策。

(二)对损益表的影响

该影响即对当期经营成果的影响。第一类金融资产,初始直接费用和股利(或债券利息)直接影响交易当期投资收益,此类金融资产具有短期投资的性质,其以公允价值进行后续计量,其余额对企业当期利润会形成直接影响,具体反映在损益表的投资收益和公允价值变动科目。第二类金融资产一般只按照实际利率法对投资收益进行计算,从而影响当期的损益。第四类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变动直接计入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科目,不影响当期的损益,仅仅反映在资产负债表和所有者权益变动表的所有者权益部分。当出售或者处置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时候,将以前会计期间计入资本公积的部分转出,从而影响处置当期的损益报表,对净利润产生影响。

四、总结

本文对金融资产的分类及其会计处理的主要差异进行了探讨,从中发现关于金融资产的分类仍存在问题。如第四类金融资产――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归入问题,只要不符合其他三类金融资产的要求就列入该类别,这会导致该类金融资产的膨胀,难以对其进行会计的细化处理,不能达到通过分类准确反映企业金融资产及收益的目的。解决这一问题,需要会计人员更深入的探讨与研究,提出更加详尽的分类标准和更加合理的会计处理方法。

【参考文献】

[1]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会计[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8:43-77.

[2]刘敏,刘云.新会计准则中“金融资产与金融负债分类”的诠释[J].会计之友,2007(12).

[3]李锡雄.交易性金融资产和可供出售的金融资产核算的若干问题[J].绿色财会,2008(07).

[4]莫春兰.权益性金融资产的归类及监管问题研究[J].财会月刊,2008(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