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科学小实验过程十篇科学小实验过程十篇

科学小实验过程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7:40:50

科学小实验过程篇1

一、在情境中引导猜测

儿童的兴趣与爱好是最重要的学习动力原和助力器。实验前,教师要创设符合学生年龄特点的情境,引导学生提出问题,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猜测,并及时捕捉和呵护学生的兴趣火花,激活学生的前科学概念,使学生在交流碰撞中生成探究主题,明确实验目标,并以此为进一步推进探究过程在具体情景中的动态生成,将探究活动逐步深入,变“要学生实验”为“学生主动实验”。

如在教学《水和水蒸气》这节课时,课前我请学生做了一个实验,往一个碗里加一些水,然后每天观察并记录碗里水的位置。上课时,我请学生用手沾水在桌上写自己的姓名,并通过课件出示妈妈晒衣服、洗地板、下雨后水泥地上积水等生活中的情境,然后引导学生猜测这些水跑到哪里去了?由于学生亲身经历了课前实验,并且这些生活情境学生非常熟悉,此时课堂气氛异常活跃,纷纷交流自己的想法,有打破沙锅问到底的态度,水到渠成地引出水蒸气的科学概念。我趁热打铁地引导学生进一步猜测产生水蒸气可能与什么有关?有的学生猜测与刮风有关;有的学生猜测与太阳的照射有关;有的学生猜测可能跑到地里面了……我适时帮助学生梳理思路:“同学们猜测了很多原因,我们先做加热是否加快水蒸气的蒸发。”如此学生即一目了然,通过课前调查,创设有效情境,激活课堂氛围,引导学生猜测,在猜测中产生探究主题,明确实验目标,有的放矢地引导学生投入科学探究中。

二、在交流中生成方案

科学教学中,脱离了外显的动的探究,内隐的思的探究就显得生命力不足;没有内隐的思的探究,外显的动的探究就成了没有灵魂的空壳。动与思互生互动,探究才是真正的科学探究。因此,在教学中,教师既要关注学生外显的动手活动,更要关注内隐的思维活动,提供学生自主制订实验计划、小组交流实验计划、全班形成实验计划的机会,让学生在交流实验计划时,注意引导学生学会倾听,互相补充,从而使学生在交流中集思广益,形成实验计划,在学习中保持高涨的情绪,促进学生主动探究,为提高实验的实效性提供保障,为学生在实验中提升科学素质奠定坚实的基础。

如在教学《岩石会改变模样吗》这课时,我适时提供材料(每组一个酒精灯、两块小岩石、一把木质镊子、一盒火柴、一个烧杯、水),请学生先独立思考,然后小组讨论实验方案,全班交流时学生取长补短,如生1:实验前先观察岩石的模样(师:对了,这是个对比实验,实验前后都应观察岩石的模样。)。生2:实验时把岩石放酒精灯的外焰加热,再放水里冷却。生3:要反复几次实验,这样看到的现象才明显。生4:岩石如果有裂缝或者掉小碎块,就可以证明冷和热会改变岩石的模样。生5:实验完后观察岩石的模样,填好记录单(我及时表扬:你是个细心的孩子,懂得提醒同学们要及时做好记录。)。接着根据刚才形成的实验方案,让学生实验……这样教学,实验计划来自于学生,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产生强烈的探究欲望,由于明确了实验步骤,学生有效地得出了实验结论,智慧的火花在实验中迸发。

三、在实验中亲历过程

心理学研究表明,对儿童来说,态度的形成需要实践的过程,技能的形成需要反复的模仿练习,而知识的获取主要通过感性经验的积累,小学生常常依靠动手操作认识和理解世界。因此,在科学实验课教学中,教师应提供充足的实验材料,让每位学生都有动手操作的机会,使学生在亲历实验过程中通过分析实验数据,反思实验过程,水到渠成地理解科学概念,这样获取的科学知识记得更深,记得更牢。

科学小实验过程篇2

关键词:小学;科学教材;化学实验;可行性

随着社会不断发展进步,人们对教育的要求越来越高,已不再局限于要求学生掌握基本理论知识的要求中,而是要求学生不仅要在教学的过程掌握专业的理论知识,还要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其实践能力。而小学的科学课程,不仅仅局限于科学的理论知识,而是将学生放到自然中去,放到实践中去的一门课程,对于开拓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有非常大的作用。小学科学教材成为了连接科学课程与教师教学的重要纽带[1]。因此,研究小学科学教材化学实验中的可行性成为了推动教学改革的重要环节。

1、探究小学化学实验可行性的意义

小学科学课程是一门集合基本化学、自然甚至是物理等多种科学知识于一体的基础科学课程[2]。然而在其教学过程中,占据着主体地位的还是化学知识。作为动手能力较强的课程之一,小学科学课程中的化学实验设计的可行性直接关系到实验能够能否顺利进行,也关系到小学生能否在化学实验过程中有效汲取知识。一旦小学科学教材中化学实验设计的可行性欠缺,就会影响实验的进行,也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效率,不仅达不到科学课程的教学目的,甚至还会影响到学生的学习兴趣。而化学实验具备良好的可行性,则能有效促进实验的进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确保达到教学的目的。由此可见,小学科学教程中化学实验设计的可行性将直接影响教师的教学实践活动,也影响着着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实验能力。因此,本研究针对小学科学课程化学实验中的可行性进行分析,将小学科学教材中的化学实验具体化、实际化,使之能真正落实到实际中去,一方面,能有效从实际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进而有效促进小学化学实验的教学功能及教材的改进;另一方面,有效促进实验过程中的科学,能有效保障学生实验过程中的安全性,避免实验过程中出现安全事故。因此,小学科学课程中化学实验的可行性研究是非常必要的,也是教育过程中的重要环节。

2、小学科学教材中化学实验的可行性问题

对于小学科学教材提到的化学实验设计的可行性,主要指的是某个化学实验的实验设计是否适合小学生的实施,如果可行性高,则表示适合小学生的实施,如果可行性低,则表示此实验不适合小学生的实施,需要改进。由于小学生年龄较小,观察力,执行力,肢体运动水平都处于发展阶段,这在化学实验过程中有较大的限制。因此,小学科学课程中化学实验的设计需要结合小学生的自身特点,设计适合学生的实验操作。目前小学科学教材中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2.1、安全性低

由于小学生的观察能力不强,自我保护能力不高,因此,在实验过程中安全性问题是影响实验可行性的重要问题。然而在实验过程中,不少实验都存在安全性比较低的问题。如“蜡烛燃烧,白糖受热”的实验,蜡烛在燃烧的过程中不断升温加热,白糖燃烧也会受热融化,学生在操作过程中,一旦稍不注意就会出现烫伤事件。因此,此类实验的安全性是欠缺的[3]。

2.2、直观性低

直观性较低是指学生不能通过简单的观察来明白其中蕴含的道理,因此模仿能力和汲取知识的能力都非常有限,学生领会不到实验的结果,就会影响学生汲取知识的能力。例如在二氧化碳的检验中,在实验过程中,操作者将装有气体的玻璃杯像倒水一样将把杯中的气体倒在蜡烛中,但是蜡烛的火焰并无出现明显的变化,因此,学生通过肉眼观察并不能察觉到实验的变化,从而难以领会其中蕴含的知识。

2.3、易操作性低

受到年龄的限制,小学生的动手能力并不强,因此在实验过程中,难以保障验的精准性。例如在食盐、小苏打与水混合的实验中,需要将实验物品精确量取到克和ml,学生对如此精细的单位尚不认识,操作过程中也难以把握精准度。由此可见,此类实验的操作性是比较低的。

3、总结

通过分析我们知道,小学的科学课程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是一门以提高学生动手能力与综合素质的重要课程,而课程教材中的实验可行性分析能有效促进实验的顺利进行。而小学生在年龄和认知、动手能力等方面都有较大的限制,因此在教材实验的设计过程中,需要严格遵循直观性高、易操作、安全性高等原则,才能有效提高实验的可行性和安全性。

参考文献

[1]李玉英.在西部农村小学实施“做中学”科学教育实验项目的可行性研究[J].陕西教育学院学报,2007,02:104-108.

科学小实验过程篇3

关键词:科学教育实验探究活动评价

中图分类号:G622文献标识码:C文章编号:1672-1578(2013)12-0238-02

小学科学课程是一门以培养学生科学素质为宗旨的义务教育阶段的核心课程。科学实验教学是小学科学教学的难点之一。不少学生对动手实验存在着自卑、厌烦、畏难心理,把动手操作实验当成一个包袱,消极应付。这种心理,严重影响了科学科学习效益的提高。要培养小学生实验兴趣、调动实验的积极性,我们可采取这样一些方法。

1把握实验标准,发挥分数在实验中的激励作用

在实验探究教学过程中,学生应该成为教学活动的中心。对学生实验探究活动的评测,要在把握实验标准的前提下,充分估计学生的学习能力,保护他们的好奇心,激发他们的探究热情,尊重他们的经验差异和学习特点,为他们设置合适的学习途径和评测方法,引导他们主动地探究。这是一张小学实验课程评价表:

小学科学实验操作评价标准表

这张评价表对于当堂课学生的实验学习的效果并不好,究其原因,是对学生把握实验程序化的操作规程要求较高,这是影响学生实验积极性的原因之一。这样的评价表评定出的学生实验经常低分,会使学生产生焦虑感,失去自信心,最终引起回避和退缩的反应,失去实验探究学习兴趣,形成畏难消极的心理。我们不能否认有一部分学生实验能力确实很差,但对多数学生来说,之所以低分,主要还是教师把握规范实验步骤时,把握标准存在误区:一是把学生的实验活动当作一个小实验员的作品看待;二是用成人实验的标准去衡量学生的实验,难于放低要求;三是把科学标准中小学生实验的总体要求最终目的作为统一标准去评价不同年级学生的实验,从而导致在教师的眼睛中,学生的实验过程很不规范的定势心理。因此,教师应抛弃这种片面认识,正确把握小学生的实验标准,充分发挥分数在小学实验学习中的激励作用,按照小学生实验探究能力有个逐步提高,逐渐达标过程的规律,来确定标准考虑评分。不要吝啬分数,在实验探究活动中,教师应鼓励学生运用科学的语言,采用多种符合儿童发展阶段的方式记录和表达各自的想法和观点,如学生能用绘画、日记、图表、报告、小报、故事、汇报、小讲座等形式来展现实验探究过程,而不是局限于表格中的规规矩矩中,以帮助学生增强参与动手实验操作的自信心,提高积极性。

2发挥实验展示,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有效的探究式科学学习必须以学生已有的看法和经验为起点,以学生通过自己努力,或在教师和同学的帮助下可以达到的发展程度为阶段目标。在教学时教师要积极发挥实验探究展示平台,设置与学生生活经验和教学内容相关的学习情境,按学生的不同程度提出不同的实验目的、实验要求、实验任务,分类进行指导。对好的学生,可适当提高要求,培养爱好,从实验的技巧、科学性上提出要求和进行指导,组织他们参加课外实验小组,参加各种科技小论文竞赛,以满足他们自我提高自我实现的需要。对差的学生,要降低要求,设计坡度减少难度,分步实现实验目的,使他们能经过自己的努力每次实验达到一个小目标,有一点小进步,从而培养实验兴趣,逐步提高实验水平。成功感是一种积极的情感,它能满足学生自我实现高层次需要,激励学生做好每次实验。反之,如果一个人办事总是感受不到一丁点成功的体验,再坚强的人也难免丧失信心,何况是小学生。教师要想办法积极为不同层次的学生展示成功的机会。例如:录制学生实验过程的DV,让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实验过程进入影音,都能“欣赏”一下自己实验过程的喜悦;积极指导学生将自己的实验心得撰写成科技小论文,积极参加各种科技小论文比赛;按实验能力分组进行评比封号――银河之星、太阳之星、地球之星、中国之星等,让更多的学生都有获奖的机会;摘一些单项或片断的实验练习,让较差的学生也有更多的可能获得成功……

3主导实验活动,表扬强化,使学生增强信心

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对学生的学习活动进行正确的评价和适当的表扬,能够强化学生正确学习动机和学习行为,激励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实验探究式学习不是一个固定不变的程序,而是一个尊重学生的主动精神,强调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生动过程;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教师的组织和引导,教师的引导和支持对探究式科学教育是至关重要的。小学生的实验从整体上讲,是很稚嫩、粗糙的,真正优秀的,符合实验要求的还比较少。在实验评价中,教师的目光不能只盯住学生实验中的缺点,不能成天只对学生讲这里不能这样操作,那儿不能随意乱动,说得一无是处,有的教师看见一些不符合规范的实验过程心中就厌烦,随意给一个低分,连评语也不写,或者气呼呼地写上一些批评、挖苦、斥责的话,伤害学生的自尊心。长此以往,学生不仅不会改正缺点,还会产生逆反心理,由怕实验到厌烦实验,有的干脆不参与实验,或跟着旁边的学生身边干看着,不动手。因此,教师评价实验时要有一颗爱心,满腔热情。教师要充分认识到表扬强化的重要作用,善于发现和抓住学生实验中的每一优点和微小进步,哪怕是一次大致合乎操作规程的实验片断过程……及时给予表扬肯定,鼓励继续发扬。只要实验时有部分过程是按要求来进行的,就进行表扬鼓励,这样不断强化使优点巩固坚持,缺点就会相应减少,不仅使学生逐渐掌握实验的方法和技巧,掌握实验规范化的流程,而且能使学生增强自信心、自尊心,为进一步规范实验提供巨大的动力。事实证明,以情育人,表扬比斥责批评效果更好。

4开展实践活动,丰富课内实验材料

科学小实验过程篇4

【关键词】小学阶段;实验教学;有效性

目前大多数小学教师已经意识到实验教学能够提高小学生的学习效率,科学实验教学方式能够在小学课堂中得到较为普遍的应用,但是一些小学教师在运用科学实验教学方式时,不能将实验教学的效果发挥到最大程度,这就要求我们不断探索如何有效地运用实验教学方式,真正地提高小学生的学习效率和动手能力。

一、提高小学科学实验教学有效性的必要性

随着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教育部门、学校和教师等越来越重视实验在小学生学习中的运用。首先,实验是能够直接地让小学生观察到事物变化的过程,这种直观的观察再配合上老师的讲解能够让小学生非常容易地接受一些知识点和规律性的知识,这不仅可以让小学生学到知识,而且小学生对于所学知识的信任度也会提高。其次,通过小学教师的指导,让小学生自己完成实验,这个过程在提高小学生动手能力的同时,也锻炼了小学生独立完成作业或任务的能力,提高了小学生的自信。再次,科学实验能够吸引小学生的注意力和唤起小学生对学习的兴趣,进而可以降低小学教师的授课难度,也巩固了小学生对知识的把握程度和提高小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最后,科学实验可以促进小学生进行积极的思考,对于小学生发散性思维能力的培养也是有好处的。

二、小学科学实验的种类

小学科学实验的种类主要包括学生单人实验,学生分组实验和学生户外实验。首先,学生单人实验是指在老师的指导下,每个学生单独完成一项科学实验,并向老师汇报自己的实验结果和收获,学生单人实验一般是过程比较简单,容易理解和观察的实验,例如,五年级上学期《测量肺活量》这一实验课程就可以采用学生单人实验的方式,在测试之前,老师把学生们带到测量仪器那里,向学生交代一下如何用器具,如何观察肺活量的值,并进行简单的示范,然后让每个学生单独完成测量肺活量的实验。其次,学生分组实验是指在进行实验之前教师规定把一个小组的人数,然后帮助学生进行分组,分组实验模式适合于实验过程比较复杂,需要学生相互配合才能完成的实验。再次,学生户外实验是指教师带领学生在户外进行的实验,户外实验模式一般适用于那些需要到自然中进行感受和观察的实验,由于户外实验要求学生们走出教室和实验室,所以小学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户外实验时必须注意学生的安全问题,以免发生事故。例如,三年上学期《观察蜗牛》这一实验课程,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就需要教师在下过雨之后带领学生去植物较多,蜗牛容易出现的地方观察蜗牛,如果教师带领学生在校内观察那么学生的安全就可以得到保证,如果教师带领小学生们去校外进行观察,那么教师在引导学生观察蜗牛的同时,也要留意学生活动区域内的安全状况。

三、提高小学科学实验教学有效性的做法

1.进行科学实验之前明确实验目的。虽然小学实验一般情况下都是比较简单的实验,但是由于小学生的学习能力和观察能力都处于萌芽状态,所以小学教师要认真谨慎地对待小学生科学实验,让小学生从小培养谨慎仔细的科学精神,为了保证科学实验的严谨,教师在进行试验之前必须明确本次科学实验的目的,并且认真做好实验课程的备课工作,明确的教学目标无论对于试验课还是非实验课都是非常必须的,能够帮助教师有目的有重点地进行教学。

2.进行科学实验之中做好示范、指导和评价工作。为了保证小学生的安全,在小学阶段的科学实验一般都是教师先进行演示,然后再指导学生进行尝试,教师的知道工作主要包括指导学生准备器材,完成实验的操作和仔细记录实验。例如,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运动的快慢》这一课程中,首先小学教师要指导学生准备实验需要的工具如秒表和米尺,然后指导小学生用米尺测出5米的距离,并且用快慢不同的步伐走出5米的同时测量时间,再有快慢不同的步伐走5秒同时观察距离,让学生比较速度的快慢和记录实验过程。四、结语小学教师是小学生特别尊敬的对象,在指导小学生进行科学实验实验时,小学教师也要对小学生的品德进行指导和要求,如在观察动植物时教师要告诫小学生爱护环境,爱护花草树木,做一个文明礼貌的学生,在培养小学生善良友爱的品德的同时,帮助小学生塑造认真仔细积极乐观的性格和生活态度。

参考文献:

[1]钱玉斌.浅谈如何提高小学科学实验教学的有效性[J].小学科学(教师版),2015,(4):22-22.

科学小实验过程篇5

《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指出:“这门课程将细心呵护儿童与生俱来的好奇心,培养他们的科学兴趣和求知欲,引领他们学习与周围世界有关的科学知识,帮助学生体验科学活动的过程和方法,使学生了解科学、技术和社会,乐于与人合作,与环境和谐共处。”客观审视当前的小学科学教学,一些实际情况值得剖析和思考。

(一)课堂教学存在一些遗憾

1.探究内容难以顾及全面。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相对钟爱的科学学习内容,若能在学生所喜欢的内容上加以深入,其成效是不可估量的。小学科学课程尽管内容设置丰富,但无法照顾到每个学生的科学探究内容的倾向性选择,我们时常看到有的学习内容学生还想继续深入研究,可教材编排已戛然而止。

2.探究生成难以有效延伸。学生在科学探究过程中,总能时不时产生新的疑惑,继而萌发对某些类似现象的探究兴趣,这样的生成问题是极其宝贵的。而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对学生有新意的生成性疑惑,很少在后续探究中跟进,而学生往往也是说时心动、过后不动。

(二)课外探究往往虎头蛇尾

在开展家庭科学小实验之前,我们对8所学校500多位学生就“参与科学课外探究活动”情况进行了问卷调查,87.3%的学生并不喜欢课外探究作业,课外探究“名存实亡”。究其原因主要是:

1.学生对课外探究缺少持久热情。科学探究,对于学生们来说是较为神秘的,在没有引起学生足够兴趣的时候,让他们独立完成探究活动,学生会产生畏难情绪。如果无有效助推,这个畏难情绪也许就阻止了他们开展课外科学探究的步伐。

2.家庭对课外探究缺少基本保障。学生由于年龄等实际原因,在材料的准备和实验的设计等方面都需要家庭提供帮助。学生开展课外探究,对家长素质要求相对较高,不少家庭特别是农村家庭大多缺少保障探究的条件,基本条件的薄弱导致课外探究活动无法有效开展。

面对科学探究出现的种种弊病,需要我们更多地思考和革新学生学习科学、开展课外探究的方法和形式。特别是农村学校,学生在进行课外探究时,更是缺乏课外探究的有效指导和硬件保障。为此,我们以开发方便可操作的“家庭科学小实验”为载体,深度探索家庭科学小实验开展的指导性策略,从而有效保障农村学生课外探究的顺利进行,使学生真切体验到“经历着的研究者”的充实与自在。

二、家庭科学小实验开发的基本原则

基于上述分析,我们认为只有开展方便、可操作的家庭科学小实验,才能有效保障每一位学生课外探究的顺利进行。因此,家庭科学小实验的选择应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1.内容的趣味性原则。只有使学生一看实验内容就有想动手试试的冲动,这样的课外探究内容才更具有生命力。因此,教师在选择小实验时要将趣味性作为选取实验的核心标准。“火可以在水中燃烧吗?满杯的水中还能放多少枚大头针?动物都是用鼻子呼吸的吗?……”我们如果将这些吸人眼球的小实验向学生推介,定能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

2.材料的便捷性原则。如果实验材料准备困难、烦琐,即便学生有了想动手实践的冲动,到了器材准备之时也会打退堂鼓。因此家庭科学小实验的材料一定要体现其便捷性,让学生在家就能轻松办到。例如我们创编了“空瓶吹气球”的小实验,这个实验所需的材料是塑料瓶、脸盆、热水、气球,这些材料大都是家庭生活中常用的器具,有些或许家中没有但也能轻易办到。同时,在开发小实验的时候,还应在每个实验中设置“材料大盘点”这个板块,为学生实验材料的准备提供参考依据。

3.教材的契合性原则。家庭科学小实验弥补了课堂教学中的一些遗憾,是课堂教学的有效补充,理应遵循小学科学课程标准的编排和要求。教师所提供的小实验,要按照课程标准要求、教材的编排顺序和学生不同年龄段的认知水平有序推进。学生可以在教师的推荐下有针对性地开展家庭科学小实验。如在学习《杠杆原理》一课后,学生可以在家中进行“保持平衡的胡萝卜两端一样重吗?”的实验;在学习《植物的茎》一课后,学生可以进行“会变色的花”的实验;在学习《马铃薯在水中是沉还是浮》一课后,学生可以进行“水中悬蛋”的实验……如果家庭科学小实验与教材内容相契合,必能更好地成为课堂探究的延伸和强化。

4.操作的自主性原则。在家进行的科学小实验的首要特点就是学生的自主性,而针对年龄层次、动手操作、思维能力等方面的诸多不同,我们在提供小实验时要尽量顾及全面,确保有初步探究能力的学生均能自主操作家庭科学小实验。因此教师所提供的小实验,应细致地将每个实验的步骤有序地进行说明,给学生的探究提供有力的支架。此外,基于实验的安全性和复杂性,还应在实验步骤旁设置“科学小贴士”栏目,突破实验的难点,明确实验的关键点,确保实验的安全性。如我们创编的“难舍难分的书本”这个小实验,在实验步骤中针对“书本交叉相叠的方法”“拔书的安全”“实验后的清理”设置了三个科学小贴士,有效保障了学生自主探究的进行。在有些小实验后,我们还可以设置“我来试一试”的内容,让学生在小实验后自主设计实验并自主进行探究,深化对实验基本原理的应用。实验的自主性让孩子用自己的眼睛来发现问题,用自己的双手来收集证据,用自己的大脑去探索一个又一个未知的神奇世界。

5.家庭的联动性原则。家庭科学小实验是以家庭为基点的,学生在进行实验的准备及操作过程中,少不了家长的支持和帮助。从某种意义上来看,家庭科学小实验的有效开展能促进家庭科学探究氛围的形成。教师所提供的小实验,可以在每个小实验的后面设置“家长评价”“家长寄语”,让家长关注孩子的实验过程,有的甚至可以共同参与。家庭成员齐联动,与孩子们一起经历科学实验的种种奇妙的历程,一起分享科学实验的乐趣,相信对孩子科学探究兴趣的培养、科学素养的可持续发展是一件极为有益的妙事。

三、深化家庭科学小实验的指导性策略

我们一直在思索,在学生自主开展家庭科学小实验的过程中,教师应预先培养学生哪些既是基础性又是关键性的能力?我们认为,对于小学生而言,有效记录和科学思维是开展家庭科学小实验的基础性能力也是关键性能力。为此,我们在日常科学课堂教学过程中,经常性地放手让学生自主动手实践,使其熟练掌握探究的基本环节及相关技能,同时特别注重有效记录和科学思维能力的培养,努力为学生在课外的有效探究打下基础。

策略一:关注家庭科学小实验的有效记录

科学课的重要特性表现在对证据的追求和对证据的尊重。探究活动的证据很大一部分来自于学生的实验记录,这也从另一个侧面反映出教师应该注重引导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对数据进行及时的收集和记录。学生在开展家庭科学小实验时,我们要关注学生良好的实验记录习惯的培养,让学生真正做到认真记录,做“真”记录。

1.精心准备科学实验记录本。每一本科学实验记录本都记载着一个学生成长的足迹,为学生们准备科学实验记录本记录他们自己的研究足迹是极为重要的。对于我们开展的家庭科学小实验,准备科学实验记录本就更有必要了。有了实验记录本,教师可以随时通过记录本查看学生在课堂以外开展科学实验的情况。

2.有效指导实验的记录方法。要使学生有效地建立自己的科学实验记录,教师的引导很重要。刚开始时,教师在学生实验前,可以先为学生设计好实验记录单,学生用最简单的方法把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填写在教师设计好的记录单中。如在“神奇的水”这一单元的《水中放物》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就设计了一张实验记录单:

放满水的杯子里还能放多少枚大头针的实验记录单

姓名时间

我的猜测()枚

实验的情况第一次第二次第三次

()枚()枚()枚

结论()枚

随着学生记录能力的提高,他们不再满足于填写记录单,他们的观察更细致了,想法更多了,这就需要引导学生意识到这些也是科学实验记录单中可以记录的内容。教师可以逐步告诉学生运用记录单的背面或者其他空余的地方来说明和记录其他的观察结果。随着学生的记录能力、阅读能力和个人实践能力的增强,我们对科学实验记录的要求应有所提高,可以让学生自行设计实验记录单,并把实验研究的全过程进行详细、真实而又清晰的记录。

3.合理评价实验的记录情况。科学实验记录能力的发展需要得到评价的支撑。对记录进行评价的最终目的是提高学生的记录能力,促进学生对科学本质的理解。低年级的评价主要关注的是能否将观察到的信息记录下来,有没有新的记录方法。到了高年级,记录的评价更多的是关注记录的结果是否清晰、完整,记录的细节是否准确,记录的能力是否提高,是否有很好的形成假设的能力,是否把科学实验记录本作为获取信息的来源,是否对记录进行整理和解释等。我们对学生的评价要从关注记录现象开始,逐渐向关注学生思维的方向进行发展。

策略二:关注家庭科学小实验的思维发展

小学生年龄小,描述能力弱,在拓展性探究活动中要将自己的思考用语言表述出来,难免会不全面或不到位,思维的参与也只会游离于表面。如能在活动中运用“图示记录”,不但能形象地表达学生头脑中已有的科学概念,还可以让学生从具体的形象中提炼出部分本质来。结合学生家庭科学小实验的开展,我们对图示记录的种类进行了整理。在学生课外探究活动中,运用比较频繁的有如下三种图示记录:概念图、观察图、猜想图。

1.概念图:画在概念加深时。小学阶段概念图主要有维恩图、网状图、气泡图。维恩图主要用于选择、分类和比较信息。网状图是用图解的形式记录与中心词有关的观点和内容,呈现中心词和与之相关内容之间的关系。气泡图其实就是一种简单的网状图,可以帮助学生对中心词作出联想,记录下他们已经观察和了解的内容。

如在“消失的颜色”这个实验中,学生在完成橙汁使高锰酸钾溶液还原褪色后,明白了橙汁中含有维生素C,维生素C呈酸性,具有较强的还原性,因而能使高锰酸钾溶液褪色。紧接着学生就按同样的方法做其他的水果实验,比较哪些水果能使高锰酸钾褪色和褪色时间的长短。在学生自主实验后,教师可以利用概念图进行有效的整理。

通过概念图的梳理,各种水果能否使高锰酸钾溶液褪色及褪色的速度一目了然,各种水果的维生素C含量也在概念图中隐性呈现。

2.观察图:画在深入观察时。观察图是适合小学生记录观察结果和他与人分享信息的一种十分有效的方法。它比普通的图画倾注更多的精力在细节上。为了真实地记录实验现象,学生必须仔细地观察,记下实验的每个特点。使用这种记录方法可以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教师也可以从中对他们的观察、表达和理解的能力进行评价。学生的观察一般分两种,一种是对物体的观察,一种是对实验现象的观察。

(1)物体观察。根据小学生的认知特点,他们很难对一种物体进行细致而全面的观察,往往只关注自己感兴趣的一方面。通过图示记录能很好地引导学生对物体进行细致的观察,从而使观察环节真正落到实处。

(2)现象观察。小学生的思维正处于从以具体形象思维逐步向以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阶段,并在语言文字描述上存在逻辑性、严密性不强的特点。学生在对实验现象进行观察时,往往出现其思维很活跃但难以将自己的想法进行具体表述的情况,运用图示记录就会起到很好的“引流”作用。

如在“水中放物”这个实验中,实验内容主要是在倒满水的水杯中放入大头针,水并没溢出,从而得出水分子之间是有引力的,也就是水的表面张力。此时如只是单纯地记录放入大头针的数量是不够的,应该在相应的大头针数量后画出对应的水面变化图,随着放入大头针数量的增加,水的表面张力现象会更明显,使学生对水的表面张力有更为直观的认识。

3.猜想图:画在思维隐性时。建构主义学习论认为,学习是个体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是利用自己原有认知对新知识进行探究、理解、内化的持续性过程。所以在科学教学中应该提供恰当的方法把学生的前概念充分地展示出来,正确把握学生的科学前概念思维,使之激发学生的学习、探究欲望,更为教育教学所利用。因此笔者提倡使用图示记录,记录下学生的前概念思维。

此外,对于一些通过实验仍无法直接观察到的实验现象,只能借助已有的实验现象间接地认识到科学实质。此时学生通过图示记录法,能够更为有效地展示实验现象和思维的过程。

如在“会敲鼓的黄豆”这个实验中,实验内容是将装满黄豆的杯子放到脸盆底上,并给黄豆加水。过一段时间后,你会听到黄豆落在盆底发出叮叮咚咚的响声。在这个实验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猜想:黄豆到底发生了什么变化?并用图示将自己的猜想画出来。通过图示学生能将不易被观察到的黄豆的膨胀过程展现出来,清晰地展示自己的思维轨迹。

家庭科学小实验的开发和运用,不仅有效弥补了科学课堂中的一些遗憾,还为深入开展教材主题探究活动提供了内容及素材。生活就是科学,科学就是生活。在学生开展家庭科学小实验的过程中,从研究方案的制订、过程的实施到成果的总结展示,使学生享受到研究的乐趣,体味到成功的喜悦,从而为学生今后真正独立自主地开展课外研究打下基础。

(浙江省绍兴市上虞区盖北镇中心小学312300)

书评:

在我们与孩子们的交流中,经常感受到孩子们特别喜欢做实验,这也是孩子们喜欢科学课程的重要原因。

课堂教学是科学教育的主要阵地,课外更是个广阔的天地。怎样把孩子的学习兴趣从课内扩展到课外,让孩子能在课外主动地进行探索学习?《家庭科学小实验》来了!

这本书主要是让孩子们在家里动手做一些小实验,帮助他们迁移课堂中学到的基本科学知识和技能,来认识自己和周围世界,运用科学的思维和方法,进行科学探究,并试图以此为载体,拓展科学学习的时空,在自主探究中体验科学的魅力和乐趣,逐步提高孩子们的科学素养。

《家庭科学小实验》一书共有四个板块、32个小实验,选取的实验经过作者近五年的试教筛选。这些小实验的趣味性强,使孩子们一看到就有想动手实践的冲动;准备方便,实验所需要的材料在生活中可以很容易地找到;小实验的安排是按照课程标准要求和孩子们不同年龄段的认知水平有序推进的;小实验的设计也完全以孩子们为主体……如果家长也能参与其中,与孩子们一起经历科学实验的种种奇妙的历程,一起分享科学实验的乐趣,相信对孩子科学探究兴趣的培养、科学素养的可持续发展,是一件极为有益的妙事。

科学小实验过程篇6

关键词:小学科学;实验;农村;重要性

中图分类号:G620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7-223-01

小学科学学科是义务教育小学阶段以实验为主的基础学科。上好科学启蒙教育课,有利于激发学生爱科学、学科学的兴趣,有利于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动手、动脑能力。因此,小学阶段的科学课教学质量的优劣,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小学生一生的学习生活。

一、实验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小学科学实验教学是集一些生活中常见现象于一体教学活动,合理的引导学生做好科学实验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由于小学生年龄小,知识面窄,对一些无法现象都充满着好奇心,而好奇心恰恰是引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关键,科学教材给我们设立了许多的趣味实验。因此,在农村小学科学实验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利用科学实验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诱导学生的求知欲。如,在做《空中跳动的乒乓球》实验时,首先让学生思考:吹风机朝上方,对着乒乓球吹风,你认为乒乓球会被吹走吗?学生各抒己见。然后,我让他们动手实验:用一只手握住吹风机,另一只手将球放在吹风机的上方。开动冷风和热风分别吹动乒乓球。结果乒乓球没有被吹走,而是浮在空中跳动。最后说明:无论开动冷风和热风吹风机朝上对着乒乓球吹,由于力的平衡作用,上方的乒乓球不会被吹走,而是浮在空中跳动。从这个实验中,学生都发现科学实验的趣味性,学生的学习兴趣自然而然的得到激发。同时也有效地开发了学生智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培养他们对科学实验的探究欲望。

二、实验能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

科学学科设立的根本意义在于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科学教材中实验部分大多为探究性实验,以促进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形成。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顺从科学实验设立的真实意义,积极引导学生动手做实验,引导学生大胆探究,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索能力。例如,在教学《使沉在水里的物体浮起来》一课时,为了使学生知道借物漂浮、改变形状、改变重量、水里加盐的方法能使沉在水里的物体浮起来,我通过多媒体课件播放动画《捞铁牛》和视频《竹排漂流》,让学生知道沉在水里的物体可以浮起来。并进一步产生疑问:使沉在水里的物体浮起来有哪些方法呢?让学生根据已准备的材料制定实验方案,并启发学生选择其他材料进行实验。在看过学生的方案设计后,我问学生:如果用你的方案,沉在水里的物体无法浮起来,你有什么办法改进实验方案吗?从而使学生体会到设计实验方案时要将情况考虑充分,备好实验预案。经过一系列的提问后,学生对实验有了充分的准备,这时我们就可以引导学生动手去验证,去发现,学生在经过多次的实验后也得出了相关的结论。通过让学生自主设计实验,在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同时,学生的思维也不会局限于设计本身,也会考虑到实验材料的选择、步骤先后、实验变量等。学生通过自主设计、分组合作、交流评价等活动,循序渐进地学会用科学实验去探索、认识事物的性质和规律。

三、实验能引导学生合作交流学习

小学阶段的学习都倡导学生合作交流学习,在小学科学的实验过程中,大多数的实验都需要多人的配合才能进行,因此,让他们在进行科学的实验过程中学会合作,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学习精神。如,在教学《动物的生命周期》时,这单元主要是让学生通过研究蚕的生命周期,从而让学生建立动物生命周期的模型,再运用这个模型去认识各种动物的生命周期。由于学校条件的限制,我没有什么手段能够给学生展示蚕的生命周期的演变过程,于是,我便让学生通过实验去验证,让学生自己饲养、自己观察、记录无疑是教学这单元内容的最好的方法,但让每个学生都去饲养,我觉得比较难,一是当地的桑树不是很多,二是饲养周期比较长,部分学生难以长期坚持。因此我让学生采取小组合作饲养的方式,主要由一至二个成员饲养,其他成员定期观察记录,最后在课堂上进行反馈。在这个试验中,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得到了极大的提高,学生在实验过程中,每个小组不仅很好地完成饲养记录任务,各个小组之间还经常产生自发的竞争和讨论,学生学习热情前所未有的高涨。

四、实验能引导学生课外延伸

农村科学的教学由于教学资源和学习环境的限制,学习没有太大的学习空间,科学实验为我们的小学科学教学提供了很多的小实验,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发挥小实验的优势,积极引导学生课外拓展,丰富学生的课外知识。比如,作为课外延伸的小实验、小制作、小课题活动,教师可以与课堂实验教学相配合。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做小实验、搞小制作所需时间及利用的器材不受限制。他们回家后自找材料,因时因地取材,利用废品,人人能做到,而且对这些材料倍感亲切;仪器的设计与制作,实验步骤和方法的确定,实验结果的分析处理,全由学生独立自主,学生的学习面得到拓展的同时也非常有利于他们创新能力的培养,学生在制作的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也会及时的请求老师帮助,老师便能更好的掌握学生的学习状况,根据学生的需求老进一步的改变教学手段。

总结:以上是笔者对农村小学科学实验教学重要性的一些见解,在农村小学科学实验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认真分析和研究,争取实验教学能给学生带来更多的宜处,让科学实验教学更上一层楼。

参考文献:

科学小实验过程篇7

不同实验类型对学生实验记录的要求各不相同,各类实验都具有自身不同的基本特点;不同的实验记录形式对学生提出了不同的记录要求;在实验过程中,学生对实验记录的重视程度和记录习惯也会直接影响记录的质量;教师在实验记录指导方面的跟进力度、指导方式也会影响学生的记录质量;学生的实验记录展示形式和教师的评价都会对提高学生的实验记录质量产生重要影响。

一、设计实验方案,优化实验记录形式

现有教材和学生作业册的设计中,一般很少关注学生实验记录的具体实施,已有的记录一般以表格、横线等表示,学生的记录也较为笼统和模糊。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实验类型的不同,充分展示教师的创新能力,对现有的实验记录形式进行进一步的优化设计。

1、用文字描述记录实验现象。小学科学实验中,大量的是描述性的记录,可以指导学生用较为准确的文字把实验过程中获得的各种现象记录下来。训练学生用正确的观察方法,抓住关键的实验细节,舍末取本,把体现实验本质的现象记录下来。

2、用数字精确记录实验数据。对于中高年级学生开展的大量对比性实验,精确数据的获得是实验成功的关键。教师要指导学生用正确的实验方法,控制好变量、常量,用各种测量工具进行正确的测量,并按照正确的顺序把实验过程中获得的各组数据及时记录下来。

3、用图画生动再现实验过程。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决定了孩子更喜欢用形象的图画描述自己看到、听到的各种现象。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孩子的这一特性,在实验中,指导学生用生动活泼、简明扼要的图画、简笔画把自己在实验过程中获得的实验现象记录下来。特别是一些学生无法用准确的语言进行描述的实验现象,采用图画的形式更符合学生年龄特点和需求,能进一步提高实验教学的有效性。

4、用长期记录拓展实验空间。小学科学教材中,有数量不少的种植、养殖和长期观察实验,对于这些实验的观察记录,需要学生经历一段比较长的记录时间。教师可以设计一些长期的实验记录表,指导学生和家长、学生和学生、学生和老师共同完成实验记录,进一步拓展实验记录的空间,让学生获得更多的实验体验。

二、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实验记录习惯

首先要让学生有明确的实验目的。小学生进行观察记录是为了培养他们做事认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培养对科学活动的兴趣,养成良好的记录习惯,教师应明确这一目的,恰当地指导小学生进行有意义、有目的的记录,使学生明确为什么要进行记录,怎样做好记录。同时,实验记录也给孩子自我管理和反思成长提供了重要依据,利于实验分析、整理信息,从中得到启示。

其次要关注学生的记录意识、记录能力的培养。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记录的动机,随时启发学生抓住记录的时机,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使记录成为孩子积极主动的活动。同时,鼓励孩子寻找多种形式的记录方法,勇于创新,用与别人不同的方法尝试记录,创出自己的特色。科学活动记录要由孩子内心而发,随着科学实验、事物发展的过程同时进行,记录探索过程中最关键、最有意义的环节和现象,避免样样都记,不能事后补记,更不能让学生记录还没有发生或探究过的现象。

三、关注实验全过程,提高实验记录质量

小学生的注意力关注的时间不会很长,这就需要教师在实验活动各个环节对学生实验记录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提高学生记录的质量。

1、实验前指导学生关注实验过程,学会抓住实验现象的本质。小学生对科学实验的兴趣是与生俱来的,学生对实验的高度关注和全身心投入,往往导致孩子们对实验现象记录的忽视。在每个实验开展前,教师可以通过文字、图表、图画、动画、音响、口头提升等手段,指导学生关注即将开展的实验活动的关键细节,指导学生抓住实验现象的本质,让孩子带着问题、带着目标开展实验活动。

2、实验中提醒学生捕捉实验现象,学会用简洁高效的方式记录。在实验进行过程中,学生往往关注实验的一步步推进,对化时化力的记录能避则避、能绕则绕。在实验过程中,教师要抓住学生心理特点,及时在各个关键环节,通过各种有效的提醒手段,引导学生及时捕捉实验中出现的各种现象,并及时用简洁高效的记录方式记录下来。

3、实验后引导学生回顾实验情节,学会及时完善自己的实验记录。实验的结束,并不是学生科学实践活动的结束。实验后,教师要引导学生回顾自己的实验过程,发现遗漏的关键情节,及时补充完善自己的实验记录。

四、优化记录呈现方式,展示实验记录价值

小学生有很强的模仿和学习能力,教师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可以充分运用学生的这一特性,不断优化实验记录的呈现方式,展示实验记录的内在价值,引导学生关注记录、完善记录,提高自己的实验记录能力。

1、组内交流:教师探索让学生通过多种途径、多种方式在实验小组中展示交流自己的实验记录。用最快、最简洁的方式把学生的实验记录呈现在同伴的面前,让孩子获得成功的体验,发现自己记录中的遗漏,为学生的自我完善提供最快的帮助。

2、完整展示:学生的科学实验是学生一次完整的学科体验活动,在实验结束后,教师可以探索通过各种有效的途径,及时把学生、小组在实验中获得各种实验记录完整的展示给全体学生,用完整的实验记录,促进学生更好的投身到实验过程之中,以获得更加丰富的实验收获。

3、公开展示:小学科学教材中有大量的实验活动,学生在每一单元、每一课时的学习中,全班学生都会积累大量的原始实验记录表。科学老师应充分发挥这些实验记录材料的作用,结合学校文化、班级文化建设,通过黑板报、墙报、学习园地、学科阵地等形式,集中评优、展示、交流,鼓励学生更好的开展实验记录,提高学生科学实验和科学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科学小实验过程篇8

1.教师意识淡薄,没有做好教学准备

在我国传统的小学教学中,科学实验是常常容易被忽视的。调查发现,有相当一部分学校的科学教学实验室设备简陋,在教学条件艰苦的小学内,甚至没有专门的科学实验室。在这种情况下,出现了许多“不科学的科学课”。

(1)以教师讲解代替实验。由于对小学科学的不重视,导致相关专业教师的缺乏,在进行科学教学时,常常由其他教师代为上课。这些老师由于习惯性地进行书面教学,面对科学中的实验教学,大多数情况下老师们都会照本宣科,讲解一下实验过程,然后告诉同学实验结论。这种教学方法严重打击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以观看视频代替实验。代课老师在进行科学课的教学时,常常通过播放教学光盘的形式,让学生自己进行科学学习,虽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让学生了解实验过程,但是由于缺乏专业的讲解,很容易造成学生对实验过程的一知半解,起不到应有的实验效果。

(3)随做随讲,缺乏专业性。在教学条件相对齐备的学校,各种教学器材和实验设备较为完全,能够很好地满足小学科学实验教学。但是有些教师的实验严谨性不够,对于所要教授的实验内容没有事先做一遍,常常会在实验过程中出现问题,浪费了宝贵的课堂时间。

2.教学目标迷糊,实验教学效果不佳

(1)实验课堂制度不健全。在小学实验课堂上,我们不难发现这样一个问题:教师在试验台上做实验前的准备工作,对学生进行实验安全规范讲解,在这个过程中,有些同学私下开始进行实验,不仅没有听清教师所讲的实验规范,而且很有可能在实验过程中因违规操作受到意外伤害。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之一就是学习的教学制度不规范,没有在学生心中树立起科学实验的严谨性和规范性概念,使得学生在实验课上出现随意性和盲目性。

(2)小组之间合作探究低效。一项新的科研发现,往往都包含了许多人的共同努力,没有团队的付出,很难取得丰硕的研究果实,小组合作是科学实验取得更好成果的必要条件。但是在实际的教学实验过程中,许多同学经常是单独进行自己的实验,遇到不懂的知识点或不会操作的仪器,就按照自己的想法随便进行实验,不会或不愿意与其他同学进行合作学习。

二、小学科学实验中的问题成因分析

1.客观因素导致小学科学实验无法正常进行

(1)实验室相对简陋,实验材料严重缺乏。在大部分乡镇小学,没有过多的资金投入到实验室的建设和实验材料的更新上,加上缺少专业的实验室药品配备人员,导致实验室成为摆设,实验材料的浪费和缺失严重制约实验室的使用效果。

(2)专业教师队伍少,人员流动性大。在广大乡镇学校,目前还没有专门针对小学科学实验的教师,由于受传统学科(语文、数学)的影响,科学实验被边缘化,几乎成为任何教师都能够胜任的附属学科,学生每次实验课都面对新的代课教师,每位教师的教学风格都不一样,让学生变得难以适应。

2.主观因素导致小学科学实验无法正常进行

(1)教师存在严重的教学倾斜现象。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部分小学教师仍然保留着原始的“主课”“副课”思维,认为需要考试的科目才是重要科目,因此在教学准备和倾斜程度上存在不均衡性,甚至有少部分教师认为科学实验做好做坏都一样、做与不做都一样的错误想法。

(2)教师观念陈旧,不关注教学的有效性。教师没有从学科性质出发去考虑如何上好课,对课标缺乏正确的理解,没有意识到“科学课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最直接途径,需要为学生一生的发展着想。”一些教师把实验课当成了操作课,没有让学生亲历探究过程,也不去探究课堂教学的范式。有的教师没法控制学生的纪律,索性就“放羊式”教学了。

三、提高小学科学实验教学的方法初探

1.优化实验材料,提高实验保障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这话相对于实验材料与小学科学的实验教学,是再恰当不过的比喻。这“米”就是实验,它是开展有效教学的保证。常用的实验材料来源于原有的教学仪器,但这已完全不能适应现在的科学教学。针对这种现象,当地教育部门应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在政府财力范围之内,对小学科学实验室适当倾斜,同时也应该加强教师队伍水平建设,针对小学科学实验教学,加强对专业教师的技能培训,从技术方面做到对实验的安全保障。

2.整理实验目录,开展操作培训

科学新课程自2003年实施以来,教材已修订了三次,与第一版相比每册教材都改了一半左右,教材的变更使很多实验都发生了变化。教师要时刻关注教材所更新的内容和实验目录,针对新的科学实验内容进行相应的知识学习,不断实现自身知识储备的增加,保证在科学实验课堂上游刃有余。

3.开展课堂观察,把握教学要素

教师认识实验材料,会做实验,还不足以保证能上好实验课。要使实验教学更有效,对教师实验教学的基本技能提出了一定要求。教师对如何组织有效的探究有了自己的想法,尤其是对教师的语言、对提问的设计、对实验前的指导开展了观察记录,在评课时结合自己的课堂观察谈了自己的想法,这样的研讨活动让教师带着脑子来参加,有了思维互动,对提高教师的教学组织能力、教材把握能力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科学小实验过程篇9

“有机的课程包括事物(从观察中得到的印象)的刺激、心智(记忆、想象情绪和理智)的同化,以及形式(通过呈现来作出的表现)的反应三个方面。”[1]实验是科学教学中的重要环节,没有实验的科学课,严格意义上不是科学课。这并非说科学课每节课都要搬出很多器材、或走进实验室等,但其学科特征要求“用必要的器材、做必须做的实验”。实验教学目的不是给学生增加负担,而是通过实验过程,使学生了解研究方法,深化理论认识,逐步形成知识体系,提高学科知识运用能力。

1农村中小学校实验教

学的现状

“根据经验兴趣应设立自然科学、物理、化学……”[2]实验教学要求课程教师充分考虑学科特点,激发学生经验兴趣,认真利用实验环节,充分发挥实验功效。然而,现在西部农村中小学校实验教学确实存在以下几方面不足。

1.1思想上对课程改革的认识不够

在科学课程中,学生将通过科学探究等方式理解科学知识,学习科学技能,体验科学过程与方法,初步理解科学本质,形成科学态度、情感和价值观,培养创新意识和实验能力[3]。

1)形式上按教材和课标要求开展实验,思想上并没有重视,只是为了完成程序上的任务,课前没有必要的准备性任务布置,实验课堂上没有明确的观察研究要求,课后没有实验性巩固性安排[4]。

2)做全部或部分演示实验,基本不做或完全不做分组实验,甚至仅在实验操作考核前进行集中实验应试练习。

3)实验基本处于空白。即完全没有分组实验,基本或完全没有演示实验。如教师利用多媒体演示系统直接替代实验过程,小学科学教师要求学生背实验现象或结论。

4)忽略探究或课外实验。

1.2实验教师队伍严重缺乏

实验教师队伍状况从根本上制约了农村中小学校实验教学的开展。绝大多数西部农村中小学校没有一支适应教学要求的实验教师队伍。实验人员变动频繁、人数不足,实验管理人员配置不合理、不稳定,无专职的实验管理人员,流动性大等问题近几年愈来愈突出。不少教师教学观念、实验技能已经不能适应新课程改革下对实验教学的要求。最近调研发现,有的学校理、化、生和科学教师的各项待遇与语、数、外教师相比,相对较低,也影响了实验教学的开展。

1.3村级小学实验教学无法进行

西部村小几乎没有实验仪器和材料,开展符合课程要求的实验教学几乎没有可能。

2农村中小学校实验教学问题产生的

原因

2.1课程改革的理念比较淡薄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提出:改变课程实验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通过对目前西部农村实验教学的现状调查与分析,发现形成学校领导、教师思想意识上对实验教学重视度不够的原因主要是:

1)“应试教育”观念影响。有相当一部分农村学校领导、教师认为,做不做实验一个样,做实验需要付出大量的人力、物力、时间和精力,而且实验教学的效能又不能直观体现和被社会认可。在这种意识作用下,领导不抓实验,教师不做实验,教学中教师“讲实验、画实验”,学生“听实验、背实验”的现象极为常见。

近几年,虽然中考、高中毕业会考中列入实验操作考核成绩,但是绝大部分学校都是集中几天的时间,针对要考试的几个实验进行强化训练,对学生的实验能力和创新能力提高促进不大。

2)对学生实验要求、实验积极性关注不够。在教学中常常出现这样一种现象:学生对教师的实验反映平淡或冷漠。这主要是教师对实验教学准备不够、组织不力、引导不当等原因造成的,严重影响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也对教师开展实验教学的积极性产生负面影响。

3)领导的管理及重视不够。在西部一些农村学校,有些领导不管实验、不会管实验、对实验没有给予足够的支持,对课程改革中实验设备及教学要求也没有深入的了解,影响了实验教学的开展。

4)不能正确对待多媒体教学演示系统在科学课程中的运用。有相当一部分教师以课件操作完全代替实验演示,对此种情况,有不少学校领导、教师并不认为这是违反课程要求的,反而认为他们是在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来提升课堂效率,致使教师实验技能不能提高、学生的体验过程等不能达到课程目标的要求。

形成上述现象的原因有几个方面,一是对“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要靠学生进行理论联系实际的实验活动来完成,而学生分组实验正是实践活动的主要内容”[5]这个要求认识不够;二是教学过程没有落实“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三是对如何传授知识、让学生能够主动参与和乐于参与系统知识的学习过程和方法研究不够。西部农村学校领导、教师应当加强对课程改革理念的深入学习,并使学习成果向教学实践应用转化。

2.2实验教师的水平有限

实验是科学课程的基础,实验技能是科学教师专业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西部农村小学实验教师的素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实验教学的开展,加之队伍不稳定,专业技术知识不高,又处于偏远、信息相对闭塞地区,知识更新缓慢,实验教学方法陈旧落后,极少集体教研活动和外出学习的机会等影响,使教师的实验技能、教学水平与课程要求相比有相当大的距离。对实验操作方法、规范掌握不够,对学生易产生的问题缺乏预见;解释实验现象时,缺乏系统的专业知识指导;对实验中的细节问题缺乏进一步分析的能力;对实验教学的研究大多无能力开展。

没有实验教师水平的提高,就没有实验教学模式的真正转变。目前亟需有效地调动农村科学课程教师的积极性,积极加强实验教师队伍建设。

2.3村级小学实验室建设亟需加强

西部村级小学实验装备受其学生人数、公用经费等诸多因素的影响,长期以来存在着无用房、实验设备极缺的情况。新课程要求培养学生实验探究能力和动手能力,但由于实验的基本条件不具备,实验教学新课程改革目标很难得到落实,探究创新能力培养更无从谈起。笔者认为,实验装备部门与行政主管单位应尽快规划实施切实可行的建设方案。

3解决农村中小学实验教学

现状的方法

从上述实际出发,结合目前实际需要,笔者提出以下解决目前西部农村中小学校实验教学现状的一般方法。

3.1抓住机遇,加强农村中小学校实验室标准化建设

实验室标准化建设主要包括实验器材设备、实验用房、队伍建设等硬件的标准化和环境建设、科学管理、实验教学资源、课堂应用等软件的规范化。

近几年来,四川省抓住政府教育督导评估、“两基”迎国检、中央实施农村薄弱学校改造计划项目工程历史机遇,把加快农村中小学实验室标准化建设,作为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和课程改革需要的一项非常紧迫的任务,提上了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的重要议事日程,给予高度重视,加强领导,采取措施,加大投入,做了大量工作,这为农村中小学开展实验教学提供了必要的条件,奠定了一定基础。

3.2开展农村实验教学项目培训,加强实验教学队伍的建设

实施区域范围内的教学队伍的项目培训,使地域内的全体实验教师、管理人员每年至少参加一次课程改革理论、科学素养、实验技术与技能、实验教学组织管理等方面的系统学习,以全面提高中小学科学教师实验教学应用能力,促进实验设施在教学中的有效运用,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加强专业化建设,全面提高广大教师实施实验教学的能力。

开展实验教学项目培训可按小学、初中、高中分类进行,结合一线教师教学与管理中迫切需要解决的各种问题,努力转变广大教师和学生对实验教学的认识和行为。

3.3加强实验教学常规管理,促进实验教学的开展

将实验教学的常规管理落到实处,主要从两个方面着手。一是学校要强化实验教学,在教学中体现和落实管理,这是实验教学能否健康开展、发挥效益的关键,只有将实验教学管理纳入学校常规教学细化管理中,才能逐步将实验教学工作落到实处;二是各级实验教学管理职能部门要加强实验教学业务指导和教研、科研工作,要深入学校调研,经常性地组织实验教学和科技创新(自制教具)研讨活动,促进实验教学和科技创新工作的开展与具体落实,发现问题及时纠正,与学科教研员通过日常听课等形式进行督导检查,对学校实验教学开设情况进行评估,还要加强过程管理,确保实验教学过程规范及实验教学设施效益的充分发挥。

3.4倡导“理论学习与实验操作同步进行”教学模式,落实常规实验教学

倡导教学与实验操作同步进行是力求“做”和“学”的最大限度的有机结合。

1)理论学习与实验操作同步进行,即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边学习边进行实验的教学组织形式。学生在教师引导下,通过自己动眼、动脑、动手、动口去获取知识,培养学生用实验方法探索课程知识的能力和协同合作能力。这种形式改变了“教师讲、学生听、教师写、学生抄,教师做、学生看”的那种因学生处于消极地位而使课堂气氛沉闷的情况。学生通过阅读材料,做实验,分组讨论等,在交流中将课程实验及知识、能力的运用落到实处,主动性、积极性得到充分发挥。

2)实施“理论学习与实验操作同步进行”教学操作要求。根据课程教学目标对能力、技能的具体要求,安排“理论学习与实验操作同步进行”的内容。例如,教学目标中要求学生通过学习会使用某些基本实验仪器,那么就应该采取“理论学习与实验操作同步进行”的形式,努力增加学生对这些仪器的使用频率,逐步提高学生使用这些仪器技能方面的要求。

将课本上的演示实验、某些实验习题、实验探究交流分享改为“理论学习与实验操作同步进行”。这样做有助于教师、学生千方百计地准备实验教学的仪器与材料,有助于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科技活动,有助于教师参与自制教具、学具活动,有助于学生知识的巩固和思维能力、实验能力的培养,更重要的是师生通过自制教具和学具,增长了才干,提高了动手能力。

参考文献

[1]拉伊.实验教育学[m]//单中惠,杨汉麟.西方教育学名著提要.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4.

[2]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m]//单中惠,杨汉麟.西方教育学名著提要.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4.

[3]教育部.科学(7-9年级)课程标准(实验稿)[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4]充分发挥物理实验教学的功能[eB/oL].http://.

[5]刘诗海.当前实验教学应关注的几个问题[eB/oL].http://.

科学小实验过程篇10

《国家科学课程标准》中提出: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学生能通过观察、实验、制作等活动进行探究。其中,实验教学是小学科学探究活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学生培养科学素养和创新意识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实验教学更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载体,信息技术的科学使用既能让师生发展与时俱进,更能通过与实验教学的有效整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研究意识,形成研究能力。

网络互动环境是指以网络为载体,以电子通信设备为媒介的交流环境。网络互动环境不仅改变了传统的教学结构和模式,也为促进和实现学生能力的提高提供了丰富的手段和方法。它突破了时空的限制,帮助学生弄清楚概念、原理,把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独立思考、再次实践、互相交流、共同提升。在互动交流中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实践能力,进行创造性学习,培养发散性思维,能够用所学的科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和原理。

一、调查访谈,分析实验教学现状

小学科学实验教学是小学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通过实验教学能够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认识能力、思维能力,并逐步增强学生热爱科学的兴趣,为将来从事自然科学的研究打下基础。小学科学实验教学是以实验观察和活动操作为基础学科,让学生通过亲自参加实验活动,获得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是小学科学实验教学的关键所在,实验过程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教学的成功与失败。

当前许多小学的基础教育普遍存在经费不足、师资匮乏、器材缺乏等问题,尤其是实验教学受多种因素制约不能有效开展。通过问卷、访谈等,我们了解了目前我校小学科学实验教学的一般流程,以及学生对实验教学的期待。再考虑到课堂教学的效率以及安全问题,加上现在信息技术在学科中的广泛应用,我校决定将网络互动环境、微视频运用到小学实验教学研究中来,结合实验内容的需要将实验过程制作成微视频,在小学科学实验教学的课前、课上、课后合理运用,提高课堂效率,提升学生思维水平,提高学生动手实践能力。

二、梳理教材,选择实验内容

制作微视频,实验内容的选择非常重要。我们梳理了三至六年级小学科学的所有实验教学内容,对于那些操作简单、耗时短、无危险的实验,选择课上教师直接演示,学生模仿操作。除此以外,步骤复杂、耗时长、有一定危险性的实验,就考虑制作成微视频,方便学生在课前预习、课上学习或课后复习。如《紫甘蓝汁的制作》《显微镜的使用》《正确使用酒精灯》《做酸奶》等实验,通过合理编辑,将步骤陈列、语言解说、关键点强调等贯穿整个视频。选择出适合网络互动环境下的实验教学内容,尽可能把课堂时间留给学生,提高课堂效率。

三、着眼微视频,建设专题网站

科学实验微视频,主要有以下特点:(1)教学时间较短。(2)内容针对性强。(3)资源容量较小。(4)便捷交互教育。作为一种学生学习方式,微视频“将课堂颠倒过来”。改变了课堂教学的方法,预先录制好实验内容,既可以让学生把观看视频学习作为课堂拓展,也可以在课堂上直接应用,加强印象。把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课堂遗留的问题。

将微视频上传校园专题网站――空中课堂,学生可以利用空余时间,在网络互动环境下进行预习、复习,实现快捷学习,突破时空限制,个性化地按需受教,充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在观看视频的同时,学生还能进行跟帖互动交流,甚至在家自己尝试实验并上传网站。由此可见,微课程运用得当,能使学生的思维和能力得到有效的锻炼,最大限度地实现教与学活动。

四、利用多途径,分析研究有效性

经过一学年的尝试,我们通过课堂观察、学生访谈交流、教师交流、学业质量等方面进行调查,发现较之以前,在科学实验方面,学生的积极性和实践能力有了极大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也有了较大的提升。学生养成了实验前网络预习实验过程的习惯,更多的学生愿意上课参与进来,即使是基础较差的学生,多看几遍也能很好地掌握操作重点,提升了学生的成就感。在课上充分地享受实验过程,结合实验结果进行课后反思总结。这样易于理解和接受的学习方式,“想学”“愿学”“乐学”的学生越来越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