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康复护理诊断十篇康复护理诊断十篇

康复护理诊断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7:44:17

康复护理诊断篇1

[关键词]妇产科急诊;子宫切除术;康复护理;心理干预;临床效果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4.03.433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3-1548-02

基于妇产科急诊子宫切除术临床特点,笔者为详细了解分析妇产科急诊子宫切除术后康复护理中心理干预的应用效果,特选取我院90例患者研究分析,研究结果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选取我院在2011年6月至2013年6月收治的90例妇产科急诊子宫切除患者,患者平均年龄为49.5±1.4岁;并按照抛硬币的方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为45例,两组患者基本资料没有明显差异性,p>0.05,无统计学意义,可进行对比。

1.2方法本次研究选取的90例妇产科急诊子宫切除患者,均采用子宫切除术进行治疗。基于手术创伤性较大,具有一定的死亡风险,因此护理人员应为患者实施相应护理措施,有效提高患者治疗效果。在此基础上,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心理康复护理措施护理,治疗组患者采用心理干预康复护理措施护理,对比两组患者护理效果。

1.3观察指标观察两组患者护理前后SDS评分、SaS评分及VaS评分[1]。

1.4统计学分析本次研究所有患者的临床资料均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处理,计量资料采用均数加减标准差表示(χ〖tX-*3〗±s),计数资料采用t检验,组间对比采用X2检验,p

2结果

2.1对比两组患者康复中断率治疗组患者康复中断率为6.67%(3/45),对照组患者康复中断率为22.22%(10/45)。对比两组患者康复中断率,治疗组患者康复中断率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的,有统计学意义(p

2.2对比两组患者SDS评分、SaS评分及VaS评分对比两组患者护理前,SDS评分、SaS评分及VaS评分没有显著差异性,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两组患者SDS评分、SaS评分及VaS评分显著低于护理前的,有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3.1常规心理康复护理措施在患者实施子宫切除后,护理人员为患者及其家属进行一般性的健康教育知识宣传,对患者心理状态进行观察,给以其基本心理支持,对于出现意外现象的患者,护理人员应及时报告主治医生,并采取相应措施。

3.2心理干预康复护理措施

3.2.1心理安慰在患者实施手术治疗后,护理人员第一时间告诉患者及其家属手术状况,以及术后可能出现的状况等,有效减轻患者及其家属出现的紧张、焦虑及恐惧等不良情绪,促使患者及其家属积极配合术后康复护理工作。同时为患者列举治疗成功的案例,促使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早日康复。

3.2.2积极心理暗示在患者实施手术治疗后的康复阶段,经常会出现康复效果不佳的现象,该种现象属于康复训练的正常现象,不影响患者康复。但患者对其不了解,因此疑惑自身病情,丧失继续进行康复治疗的信心。此时护理人员应同患者之间建立良好护患关系,为患者讲解康复训练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以及相应的解决措施,告知患者只要正确、科学的坚持康复训练就会取得理想的康复效果,指引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3.2.3康复训练知识宣传护理人员应为患者及其家属讲解康复训练的基础知识,让患者及其家属了解康复过程、康复时间等,获得良好的康复效果。同时指引患者家属学习一些简单的康复教学,避免因患者家属手法不对,给患者带来一定的伤害[2]。

综上所述,心理干预康复护理措施可有效改善妇产科急诊子宫切除术患者的临床症状,促使患者早日康复。本次研究中,采用心理干预康复护理措施进行护理的治疗组患者,其康复中断率、SDS评分、SaS评分及VaS评分均同采用常规心理康复护理措施进行护理的对照组患者之间存在显著差异性,p

参考文献

康复护理诊断篇2

1.护理诊断与美国护理实务分类系统

目前美国护士学会(ana)已经认可的护理实务分类系统如下:

1.1nanDa护理诊断分类系统。

1.2lowa的护理措施分类和护理结果分类系统。

1.3Saba(Georgetown)的居家健康护理分类系统。

1.4omaha的社区护理分类系统。

1.5ozbolt's的病人护理资料分类系统。

1.6手术室的护理诊断、护理措施和护理结果分类系统。

其中,社区护理分类系统和居家健康照顾分类系统,应用于社区和居家护理的护理实务领域。nanDa的护理诊断和iowa的护理措施分类(niC)和护理结果分类(noC)则较多地在医院护理中应用。上述1.3、1.4、1.5、1.6的每一个护理实务分类系统,都包括了护理诊断分类、护理措施分类和护理结果分类。

iowa的护理措施分类(niC)有基本生理、复杂生理、行为、安全、家庭和健康服务系统这6个范畴,下属27个类别,共计433项护理措施。iowa的护理结果分类(noC)已经建立了190个评价项目,是一个对在护理作用下的病人结果的综合分类系统,每一个结果都描述为一个可以测量的动态概念,包括定义、测量表和参照基准。niC和noC都是已经相对应地和nanDa护理诊断进行联系的,使这3个分类系统可以相互接连,成为统一的护理实务分类系统。由于不同护理实务领域中的服务对象不同,所出现的与健康有关的问题也就不同,因此,护理诊断也就出现了不同的“群集”现象。也就是说,不同的护理实务分类系统包含了不同的护理诊断及其分类。例如,在美国的社区护理机构常应用的omaha分类系统分为4个范畴(domains),下属44个病人健康问题;居家护理机构常使用的分类系统HHCC分为20类,下属147个护理诊断。

2.国际护理实务分类系统(iCnp)

国际护士会(iCn)认为护理专业需要一种国际共通的语言,以求统一;1989年开始组织“国际护理实务分类系统(internationalClassificationofnursingpracticeiCnp)”的研究和发展。iCnp是包括护理现象分类(nursingphenomenaClassification)、护理行动分类(nursingactionsClassification)和护理结果分类(nursingoutcomesClassification)的统合的护理实务分类系统,目的是用护理的专业语言叙述和记录临床护理实务,为临床护理决策提供一个科学的基础,同时它本身作为一套护理专业语言和分类系统,也便于将护理资料纳入当今健康服务计算机化的信息系统。

护理现象分类目前主要是指护理诊断分类。护理现象是一个外延比护理诊断更大的概念。人类之所有与健康有关的问题,是一个复杂而广阔的现实领域。疾病诊断和护理诊断这两个分类系统,分别描述了该领域中不同的健康问题,而且都处在发展的进程中。iCn认为,现有疾病谱尚未涉及的健康问题,都有可能属于护理现象,正等待着世界各国临床护士和护理科学家继续探索性和开拓性的科学认识。

1996年的iCnp第一版本(alphaversion)发表后,在美、欧、亚共有19个国家给予了回馈和参与。目前,欧洲的许多国家正在加紧护理诊断、护理措施和护理结果的分类研究。他们依据iCnp开发临床护理信息系统和数据库系统,以使欧洲各国的基本护理资料具有可比性。1999年新近出版了iCnp第二版本(Betaversion),iCn希望有更多的国家进行研究。

康复护理诊断篇3

【关键词】产前诊断;健康教育

随着社会的进步,科技的发展,为了提高人口素质实行优生优育,减少先天性缺陷儿的出生,生一个健康的孩子,是每个家庭的愿望。因此,产前诊断成为目前急需开展的项目。为了让更多的孕妇了解产前诊断,健康教育成为当前护理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健康教育是以病人及家属为对象,通过与健康密切相关的知识教育〔1〕,以提高人们的健康知识,纠正不良的健康行为,促进疾病康复,预防疾病复发的重要举措〔2〕。本市级医院自2005年开展产前诊断以来,至今已为名近万名孕妇实行了产前诊断,通过积极的健康教育,使孕妇及家属得到了优生优育的健康知识,并最终获得优生,减少了先天性缺陷儿的出生,取得了一定的效果。现介绍如下:

1健康教育的方法

通过孕妇学校以及各乡镇区医院的合作,利用电视、报刊等传播媒体,发放健康教育宣教表,入院后一对一宣教,出院电话访视等一系列健康教育方法,加大对孕妇实行产前诊断的重要性的宣教,使更多的人群了解产前诊断,并放心的实行产前诊断手术,达到优生的目的。

2健康教育的内容

2.1入院前健康教育当孕妇在门诊进行产检时,被发现有适合产前诊断的指征,医生将为其建立产前诊断卡,护士发放产前诊断须知表,对其进行初步健康教育。讲解产前诊断的适应症,目的,以及术前、术后的注意事项,让孕妇充分了解产前诊断的知识,并最终决定实行产前诊断,签订产前诊断预约表,等候通知进行产前诊断。

2.2入院后健康教育

2.2.1术前宣教做好孕妇的心理护理,解除心理压力。一般来说,由于对遗传医学知识不理解,或一知半解缺乏思想准备,凡进入产前诊断手术室的孕妇均有较明显的心理反应,在此期间,绝大多数孕妇心情处于高度紧张,焦虑状态;如恐惧手术疼痛,或担心手术对胎儿的影响等。为减轻这种心理压力,要热情和蔼地接待她们,言谈举止中充分体现对孕妇的关心,加强解释和沟通,应进行术前宣教,告知以下内容:(1)手术前一天于门诊抽血化验,手术当天8点前入院,当天上午手术,术后观察一天。(2)脐带穿刺者须遵医嘱服药,手术当天服药及注射针剂。(3)术前吃饱早餐,最好随身携带牛奶或甜点心以备术前进食。(4)请携带病历,相关化验单或外院的介绍信来给医生看。(5)讲解手术的全过程,介绍医生熟练的技巧,让孕妇对医生更加信任,对手术树立信心。(6)讲解情绪对手术的影响,使孕妇保持情绪稳定,积极配合。(7)签订产前诊断协议书。

2.2.2术中宣教为了消除孕妇的这些心理压力,医务人员应态度和蔼,举止端庄,语言亲切。术中应做好以下几方面:(1)放松心情,静候手术。可以看电视、报刊或聊天,以减少手术的焦虑。(2)术前排空膀胱。(3)术中保持平静,避免移动,以减低手术的风险。(4)减少医生手术操作中器械的碰击声,以免给孕妇造成恐惧不安。

2.2.3术后宣教(1)术后用手指按压腹部针口半小时。(2)每半小时听胎心音一次。(3)如术后胎动增加,胎心减慢,应考虑脐动脉痉挛可能,此时应立即让孕妇左侧卧位,高浓度鼻导管吸氧,并静脉内给氧,5%葡萄糖250ml+碳酸酰胺过氧化氢1g静脉滴注,注意胎心情况,一般经处理后症状可缓解(4)术后尽量卧床休息3天,禁止性生活一个月。(5)若出现以下症状:阴道流血,流水;腹部,尤其阵发性腹痛;针口渗血;胎动明显增多或减少消失;发热等不适,请立即去医院检查,并尽快与我们产前诊断中心联系。

2.3出院后健康教育(1)三天后凭化验单到产科优生门诊复查。(1)一般术后2周复查B超1次,排除胎儿畸形,完善产前诊断。(3)电话访视,追踪孕妇分娩情况,了解胎儿情况。

3体会

产前诊断是提高人口素质,实行优生优育的一项重要方法,通过广泛的健康教育,使更多有需要的孕妇得到帮助,减少先天性缺陷儿的出生,,以获得优生,从而使更多的家庭得到幸福。

参考文献:

康复护理诊断篇4

[关键词]老年;照护;体系

[中图分类号]R19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0515(2011)-01-143-01

中国随着世界进入老年化的脚步于2000年也已进入老年化社会,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改善和医疗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的期望寿命也在不断增加,怎样提高老人的生活质量,实现“老有所养、病有所医”是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要求国家和社会逐渐建立起一套完整的“老人全程照护体系”,才能真正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老人全程照护体系应包括以下五大方面内容:

1社区和家庭

社区和家庭是老人赖以生存的基础环境,关系着老人的生活质量。一个安全、和谐、优美环境、富有文化内涵的社区,一个和睦、孝顺、互敬互爱的家庭对老年人的身心健康起着积极作用。政府必须加强社会职能转变,提高社区服务水平,大力推进和谐家庭、和谐社区、和谐社会建设。

2老年医疗

老年人身体的各项功能逐渐退化,行动不便,经常是一患多病。给老年人提供的医疗服务一定是在无障碍化的环境里,简化各种就诊流程,提供一站式服务,改变现在的单学科诊疗模式,由多学科医疗团队共同为老人拟定诊疗计划的综合医疗服务。也就是就诊环境“无障碍”、就诊流程“一站式”、诊疗模式“多学科”,这是老年医疗服务的基本特征。而目前我国医院的就诊模式、就诊流程和就诊环境都不适应老年人就诊,所以必须加强现有医院的转建工作。

3老年康复

老年人随着年龄的增长,各器官功能也逐渐减退,特别是因各种疾病引起的功能残疾,给老人的生活带来极大不便,甚至威胁老人生命。目前因脑出血、脑血栓等引起的肢体瘫痪或慢性运动功能障碍不但大大降低了人们的生活质量,更主要的是击垮了老人生存的信心。因此大力发展老年康复事业,由专业的康复医师为其设计康复计划并提供康复指导,使老人病而不残,残而不废,对老人重塑生活信心,回归社会和家庭至关重要。

4长期护理

一些慢性疾病或长期带管又没有康复希望的患者,主要以护理服务为主,长期住在医院浪费国家医疗资源,但又不能回归家庭。老人因病除失去生活自理能力外,还需要长期的医疗护理服务。这些老人需要住护理院,除对他们进行生活照料外,还要由护理专业人员为其提供长期护理照护。这就需要建立护理院,为他们提供长期的护理服务。

5临终关怀

康复护理诊断篇5

[中图分类号]R74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515(2011)-07-204-01

急诊科是医院突发事件最多,抢救任务最多,危重病人最多的科室,是医院综合水平的窗口。脑卒中是非常严重的脑血管疾患,其在我国发病率0.15-1%,由于其高发病率,高病死率,高致残率,高复发率,严重威胁人民的身心健康,为减轻这种威胁所致的伤害,建立和谐的医患关系,我院在急诊建立绿色通道,以此缩短患者就诊时间,并最早实施全面的护理干预,使患者病死率降低,提高了患者生存质量。

1一般资料:2008-2010年我院急诊绿色通道共收治脑卒中患者476例,其中男性273例,女性203例,平均年龄71.2岁;其中脑溢血82例,脑梗塞394例。

2方法:制定规范、科学、系统的绿色通道管理制度,为就诊的脑卒中患者建立快速高效的服务系统,患者就诊时由高年资护士从入急诊开始负责脑卒中患者的护理,协助医师快速诊断治疗,安全快速完成各项急诊化验检查,并对患者实施全面护理干预。经初步抢救处理后,护送患者收治神经内科病房。如无病房床位,则及早收入急诊观察病房,进行早期治疗与早期护理干预。

3结果:收治的患者在急诊就得到早期干预与治疗,由于绿色通道及干预措施提前,同时及时有效的与患者和家属的交流,提高了患者及家属的满意度从96.6%提高到99.6%。降低了患者平均住院天数从原来21天降至17天。

4讨论

4.1建立高效的绿色通道与“120”联系,建立良好沟通,脑卒中患者来到之前预先通知并启动“脑卒中绿色通道”,根据脑卒中患者病情特点准备好必要的仪器及药物,通知化验,放射等相关辅助科室做好准备工作,减少患者治疗等待时间,达到早诊断,早治疗,早护理的目的。降低患者的病死率,提高患者后期生活质量。

4.2脑卒中患者入院时,大多数患者及家属无心理准备,对疾病缺乏相应的认识,对一些必须的治疗,护理,检查不理解。这就要求我们及早做好及时的沟通,而传统的医患谈话制度起到了医患之间绿色的桥梁作用[1],中风患者病情变化依其病情程度和所处病情时期不同而不同,及时对每一时期病情变化的告知非常重要,这样便于患者及家属对疾病的理解,并能很好的配合医务人员,积极参与到治疗及护理中,使患者及家属产生一种安全感,满足感及自我价值感,减少医患纠纷。

4.3脑卒中患者经早期治疗和早期护理后,应及早进入康复治疗。脑卒中患者,初期中枢神经系统在结构上或功能上具有重组能力或可塑性。临床资料证实,及时有效的康复护理训练能促进中枢神经系统受损结构之功能代偿和重组的产生。有效降低脑卒中患者的残障率[2]。因此在急诊积极抢救患者生命后,及早肢体康复干预,且24小时连续干预,将极大改善患者预后及生活质量。

目前脑卒中患者的治疗和康复已日趋标准和统一,早期治疗和康复的重要性和优越性已得到广泛的认同,通过对脑卒中患者入院即通过绿色通道开始抢救,给予早期药物治疗及相应的急诊检查,并给予早期护理干预,早期康复治疗。可促进患者肢体功能和正常生活能力的恢复。通过对绿色通道的管理,锻炼了护士在应激状态下的能力,提高了医院在医疗市场竞争力。同时及时向患者及家属告知病情变化及预后,做好沟通,减少医患矛盾,有利于社会的和谐和稳定。

参考文献

康复护理诊断篇6

构建以家庭照料和社区卫生服务为基础,以综合医院老年病科为衔接,以专业老年病医院为核心,专业化管理的老年医疗服务体系。使老年人的健康服务重,下移,重点前移,逐步平衡城、乡老年的健康服务需求和质量,使城乡社区老人都能够获得就近、便捷、周到的健康服务,不断满足老年人的健康服务需求,使老年人老有所养、老而不病、病而不残、残而不废。

建立和完善北京老年医院,综合医院老年病科、区县老年病专科医院包括:康复院、护理院、临终关怀院和社区中心等,共同组成北京市老年医疗专业服务体系。形成急症救治、疾病康复、长期照料、临终关怀、慢病防控、居家照料等医疗保健一条龙服务。形成老年病科、老年病专业医院、社区中心和家庭照料的良性互动健康服务模式。

1,北京老年医院向综合化发展,起到老年病科研教学的排头兵作用负责老年人的急重症救治、老年综合征、多病共存、多脏器功能损害、需要长期通气支持和急重症后期康复病人的全面治疗和护理:负责老年病临床治疗和康复研究:并负责老年医护人员临床培训和继续教育。

2,综合医院的老年病科主要负责老年人的急症救治。

3.区、县级老年病医院专业特色定位在老年病急性后期恢复、神经和精神康复、长期照料、老年精神病、舒缓治疗和临终关怀等专业方面发展。建立由医生、护士、康复师、营养师、临床药师、心理医生和社会工作者参与的多学科团队,对社区卫生和家庭医疗保健进行指导,对家庭照料病人进行综合评估和干预。

4,城乡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是体系建设的基础,负责老年病的健康促进、预防保健、慢病康复和家庭照料。社区全科医生加强老年病教育,开展家庭出诊、老年健康档案建立、老年评估和家庭照料等服务。

体系建设的具体工作 开展老年病培训。加强对老年病学科重视

老年病专科医生不同于全科医生和普通内科医生。老年病医生要具有内科医生以外的老年学、精神心理学、社会行为学、伦理学、环境学和道德法律等方面知识。老年病医生关注的是老人而非仅仅疾病,为了保存病人的高品质生活和延长健康期望寿命,要具有综合判断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要认可老年病学科的地位,成立和发展老年病专业。在教学上分步骤开展全科医生和内科医生的老年病继续教育,老年病学的研究生和本科生教育。科研上要整合各级科研机构,加强协作。

整合机构,规范就医流程。提高老年医疗水平要研究和制定家庭、社区、护理院、康复院、临终关怀院、老年医院、综合医院老年病科等各级老年医疗服务机构的软硬件标准,包括生活起居条件、无障碍设施、家庭和社区康复标准、人员设备配备、诊疗规范、服务模式、就诊流程和统一出入院的标准,使老年医疗服务进入一种规范化管理状态。提高老年医疗水平,开展多学科诊疗模式、社会心理干预、长期照料、照料标准化(Benchmarks)、个案管理、老年急重症监护(aCeU)、老年神经和心肺康复、疼痛管理、睡眠管理、舒缓治疗和防止跌倒的研究和探索。

据美国医疗保险公司调查显示,在社区进行初诊评估,规范转诊到相应的怠医院、急性后期医院、老年康复医院、护理院或者临终关怀院,从而病情好转的患者比随意选择医院就诊的患者感到满意,费用低且残疾率或死亡率明显低于后者。以此规范双向转诊,形成老年病专科医院和社区医疗机构间的一体化合作模式。使综合医院腾出床位,集中精力致力于疑难杂症的治疗;专科医院发挥费用低廉、专业化操作水平的优势;而社区卫生机构在预防保健,健康档案建立与评估,急性后期康复和家庭照料中发挥作用。这种方式适合老人,而且医疗资源的整合会使群众得到更加经济、便捷、连续的高质量医疗卫生服务。

建立老年健康评估标准

老年健康综合评估是一个多学科的诊断过程,通过确定老年病人在心理、社会、环境、医学和功能等方面状况以达到诊断、治疗和长期随访制定综合计划的目的。由于老年人患病具有衰老、脏器功能降低、免疫功能低下、代谢平衡被破坏、智能障碍和肢体活动障碍等病理生理特点,造成临床症状不典型、没有特异性表现、隐伏性发作、易漏诊。同时,老年人常出现的抑郁症、营养不良、慢性肝肾功能障碍、骨质疏松、肢体活动受限、大小便失禁和褥疮等合并症也导致治疗难度加大。所以老年病的治疗不仅是痊愈的概念,而应是尽可能地保护和恢复机体的功能,提高生存质量。要开展老年人全面的综合评估,如:现病史和既往疾病史;体格检查;营养状况;精神健康方面:智能、行为、情感的评估;功能状态方面:日常生活能力、行为和社会活动功能状态,有无行走困难和跌倒等;社会和经济状况:家庭和收入状况;居住环境:可得到的医疗保险和商业保险服务项目等。老年医学综合评估可以提高诊断准确性;选择最佳的治疗方案;提高治疗的结果;提高功能和生活质量:选择最佳的生活场所和最佳的保健环境:减少不需要的服务使用;安排长期照料管理。

建立老年数据管理中心

建立老年健康档案与诊疗信息动态管理系统,使老年健康卡实现一卡通服务,开展预约挂号和网上咨询。对北京各个老年病医院和每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建立的健康档案或诊疗信息进行动态管理。对老年人就诊过程和检查治疗状况全程监控,掌握各种数据资料,从而节约医疗资源,降低医疗费用。

抓住机遇,迎接挑战

康复护理诊断篇7

一、急诊留观病人健康教育的目标

通过护士对病人在留观期间的一系列健康教育,使病人了解所患疾病的一般知识,康复保健知识,从而增强了预防保健意识,改变了病人的不健康行为,减少了因缺乏预防保健知识,而使所患疾病经常复发,加重了心身负担的情况,缩短了留观天数,减少了医疗纠纷,提高了护理质量。

二、急诊留观病人健康教育的特点

2.1通俗性特点:即健康教育语言、形式、通俗易懂,易接受。由于病人起病急,情绪不稳定,老年病人较多,及病人的文化程度,背景不同,健康教育的内容中少用或尽量不用医学术语,遇到必须使用医学术语时,则深入浅出,并辅以相应解释,使健康教育达到最佳的效果。

2.2随机性特点:健康教育时注意因人而异,因地制宜,由于病人的年龄、职业、文化程度及所患疾病病种不同,我们在进行健康教育时非常注意针对不同的病人采用不同的教育形式,教育内容,视病人的具体情况而定。

2.3短暂性特点:急诊病人的观察期较短,急性病症得到缓解即可出院,门诊随访,而病情较重的病人经过短期的观察后,视病情收治入院或手术治疗,这就需要护士能合理安排工作,既不影响病人治疗,又不延误病人的健康教育工作。

2.4综合性特点:急诊留观病人中以老年病人居多,而大多数老年病人同时患有两种甚至更多的慢性疾病,责任护士便会向病人传授具有综合性的最新最有效的健康教育内容,来消除病人因病重而产生的厌烦心理和自弃情绪。

2.5强化性特点:针对急诊留观病人中年龄相对老龄化及家属比较多的特点,我们采取了反复强化的宣教方式,在健康教育过程中,同时注意观察病人的意识、表情,来判断病人是否明白。

2.6礼貌性特点:针对急诊留观病人的起病急,情绪不稳定,患者不能及时进行角色转换的特点,在健康教育过程中,应表现出对病人充分尊重和友好,真诚相待,耐心负责的态度,决不能自以为是或用说教的语言,切忌生硬等语气。

三、急诊留观病人健康教育的内容

3.1病人的权利与义务:主动介绍急诊留观病室的环境,医疗保险方法,便民措施,卫生注意事项,作息制度,安全制度,陪客制度,并告知病人对治疗护理工作的支持与配合。

3.2常见的健康教育知识:全面系统的介绍内科、外科、神经科各种常见疾病的有关防病、康复知识。包括疾病的病因、症状、有关化验检查、饮食指导、运动疗法、药物疗法、药物的使用方法、出院指导及日常生活注意事项等,目前已制定出常见病、多发病的健康教育内容。示范教育:为了让病人很好地配合治疗和护理,针对病人健康知识的水平及技巧的掌握深浅程度,护士现场对病人进行宣传示范,如帮助长期卧床病人叩背、拍胸,教会病人有效咯痰,指导糖尿病病人测试尿糖方法,插胃管的配合等,每次示范后大家共同讨论、切磋,从中得到启发,从而提高每一位护士的示范宣教能力。

通过上述七种系统的健康教育形式,使急诊护理工作由单纯的治疗服务,向预防、治疗、护理、康复系统化保健服务转变,通过与病人不断交流,沟通,改善了护患关系,使病人满意率提高。

四、急诊留观病人的健康教育的评价方法

4.1与病人交谈的方式:责任护士、护士长采用与病人交谈的方式了解和检查健康教育执行的程度和质量。

4.2集体交班时提问:在交班时不定期请责任护士介绍所属病人的基本情况,检查责任护士的了解程度,工作责任心和工作能力。www.gwyoo

康复护理诊断篇8

【关键词】老年痴呆;延续性护理;认知功能;生活质量

doi:10.14033/ki.cfmr.2017.10.049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4-6805(2017)10-0095-03

近年来,随着我国老龄化进程的加剧,老年痴呆发病率也在呈现上升的趋势,已成为继癌症、心脑血管疾病后的第四健康杀手,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健康[1]。相关研究证实,对老年痴呆患者实施有效的护理干预,可显著提高患者的日常生活自理能力[2]。然而,目前大多数护理干预均是在院内进行,对于出院后的护理难以延伸,致使老年痴呆院外患者治疗依从性较低,病情控制较差,增加了再次住院的风险。因此,对老年痴呆患者实施院外延续性护理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由此出发,选取31例老年痴呆患者实施延续性护理,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具体分析及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5年3月-2016年3月笔者所在医院诊治的62例老年痴呆患者为研究对象,按就诊编号分组,单数者纳入常规组(n=31),双数者纳入试验组(n=31)。所有患者均符合《中国精神疾病分类方案与诊断标准》中关于痴呆的诊断标准[3],年龄≥60岁,可进行基本语言沟通,签订知情同意书。排除其他精神类疾病,视力、听力障碍,严重心肺肝肾脏器疾病患者。常规组男17例,女14例,年龄62~83岁,平均(71.46±15.24)岁,平均病程(1.78±0.25)年,文化程度:小学8例,初中11例,高中或中专9例,大学及以上3例;试验组男18例,女13例,年龄60~86岁,平均(71.97±16.03)岁,平均病程(1.80±0.37)年,文化程度:小学9例,初中12例,高中或中专7例,大学及以上3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常规组患者实施神经内科常规护理,主要包括:遵医嘱执行护理操作;密切观察患者病情;生活及饮食护理;出院指导,告知患者出院后注意事项,嘱患者及家属定期回院复诊,或不适随诊。

试验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给予延续性护理干预,具体内容如下。(1)建立健康档案。责任护士主动与患者及家属沟通,耐心解释延续性护理的实施目的及护理操作流程。在征得患者及家属的同意后,为患者建立详细的健康档案,主要包含患者基本信息(年g、职业、联系方式、家族史等)、基本病情、治疗用药情况、生活及饮食运动习惯等。(2)评估病情,落实护理计划。根据患者实际病情,初步评估患者实施延续性护理服务的需求,制定针对性的护理计划并执行,如用药指导、出院后的锻炼计划、认知功能训练方案等。(3)健康教育。患者出院时,护理人员发放健康知识科普小册子和健康教育处方,并对患者及家属进行口头健康知识宣教,告知痴呆症的相关疾病知识、居家护理注意事项和方法等,使患者家属进一步了解老年痴呆症,从而更容易发现患者的异常行为,及时给予处理措施。同时,每个月选择2个公休日举办专家健康讲座,教导患者及家属如何饮食护理,如何落实康复锻炼,如何正确进行心理护理等。(4)成立病友会。护理人员组织患者及家属成立老年痴呆病友会,定期举办病友交流会或参与户外活动等,共同训练患者日常生活自理能力、认知功能、安全管理能力,促进患者间的沟通交流,使之相互学习,相互督促,并提高患者的语言、社交能力。(5)定期随访。①电话随访。于患者出院后第3天给予首次电话随访,之后每月1次,主要询问患者用药、认知功能、日常生活情况,以及康复训练进度等,针对性地给予鼓励或表扬,并进行治疗、生活、康复锻炼等方面的指导。②门诊随访。患者出院时,嘱其1个月回院复诊1次,由神经内科医生评估患者整体身体状况,并询问患者居家自我管理情况,根据患者实际情况适当调整治疗方案和针对性给予健康知识、康复训练等方面的指导。③家庭随访。每隔3个月进行1次家庭随访,随访内容与电话、门诊内容一样,此外还需评估患者的家庭环境是否舒适、安全,给予适当的康复训练指导意见。

1.3观察指标

护理6个月后,比较两组患者护理前后认知功能、生活质量及治疗依从性情况。(1)认知功能:采用简易智力状态检查量表(mmSe)进行测评,此量表主要包括记忆力、集中力、空间定向、算数及语言功能等内容,总分30分,若患者文化程度为小学,评分

1.4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20.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字2检验,p

2结果

2.1两组认知功能比较

护理前,试验组mmSe评分为(19.65±4.37)分,常规组为(19.88±4.06)分,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547,p=1.004)。护理后,试验组mmSe评分为(27.49±5.15)分,常规组为(20.31±3.82)分,试验组mmSe评分显著高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682,p=0.025)。

2.2两组生活质量比较

护理前,试验组QoL-aD评分为(22.91±4.16)分,常规组为(23.03±5.34)分,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583,p=0.877)。护理后,试验组QoL-aD评分为(37.63±5.72)分,明显高于常规组的(26.85±2.09)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276,p=0.009)。

2.3两组治疗依从性比较

试验组患者按时按量服药、合理膳食、康复锻炼、按时复诊等治疗依从性明显高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痴呆症是一种临床常见的、进行性发展的神经退行性疾病,多见于老年人,临床表现为患者记忆、分析判断、性格、空间定向等方面发生障碍,丧失了自理能力,严重影响其生活质量。因此,加强对老年痴呆患者实施合理、有效的护理干预具有积极的意义。

延续性护理是护理人员从院内护理延伸到院外的一种新型护理模式,主要是通过院外健康教育、电话、门诊、家庭随访等方式,使医护人员及时了解患者的病情、生活及康复情况,针对性给予全方位的指导工作,从而改善患者的预后,提高临床治疗效果[6]。相关研究也证实,延续性护理可有效促进患者的康复,提高其生活质量,尤其适用于慢性疾病的护理[7]。

在本研究中,常规组实施神经内科常规护理,试验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给予延续性护理,结果显示,试验组患者认知功能、生活质量、治疗依从性均明显优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综上,延续性护理干预应用于老年痴呆患者中,可有效改善患者的认知功能及生活质量,提高治疗依从性,值得推广及应用。

参考文献

[1]张利英.老年痴呆症的预防及康复指导[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2,9(6):130-131.

[2]王丽萍.护理干预改善老年痴呆患者生活自理能力的作用[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5,9(11):235-237.

[3]中华医学会精神科学会.中国精神疾病分类方案与诊断标准[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1995:25-30.

[4]林娟.专科护理对老年痴呆患者认知功能及生活质量的影响[J].医院管理论坛,2015,32(6):56-58.

[5]刘宏斌.老年痴呆患者生活质量及其影响因素[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2,32(6):1237-1238.

[6]钱源.延续性护理模式的研究进展[J].当代护士,2014,22(11):13-15.

[7]金逸,施雁,龚美芳,等.以慢性病患者为中心的延续性护理模式的实施与效果[J].中华护理杂志,2015,50(11):1388-1391.

康复护理诊断篇9

关键词:生命伦理;医患关系;医患伦理

中图分类号:R05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1723(2013)01-0043-02

随着生命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健康领域的诸多顽疾已经得到有效的根治,不仅实现人类自身寿命的延长,而且提高了生命健康质量。但是,和现代医学发展以及医疗设备不断更新换代相对应的则是,医患纠纷频发,既有各种医疗事故,亦有伤医事件的发生,导致医患关系不断紧张和恶化。因此,在21世纪生命科学飞速发展的时代,我们不仅要构建符合时代特征的生命伦理道德规范,通过伦理道德的手段协调生命科学技术的发展;而且还要缓解当前医患之间的紧张对立局面,建立更加完善的医疗保健制度,推动和谐医患关系的构建。

一、生命伦理及其道德原则

随着生命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疾病治疗水平的提升,尤其是现代化医疗设备在疾病诊治中的应用,人类生命健康质量得到较大提升,困扰人类的诸多健康难题已经得到有效地解决。但是也在生命伦理领域引发一系列道德问题,并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因此,我们要紧随时展对生命科学领域的要求,构建相应的道德原则,实现生命科学发展的技术化和道德规范化进程。

(一)生命伦理基本概念

生命伦理兴起于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并伴随着生命科学技术的发展不断完善,克隆技术和胚胎干细胞技术飞速发展产生的各种伦理方面的争论实现生命伦理的重大发展。“在美国的《生命伦理学百科全书》中将他定义为:运用伦理学的方法,在跨学科和跨文化的条件下,对生命科学和医疗保健的伦理学,包括道德见解、决定、行为、政策等进行系统研究。”随着当前生命科学发展日趋前沿的今天,生命伦理学已经转变为研究生命科学及其相关领域诸多伦理学问题,属于伦理学领域的交叉型研究学科。

(二)生命伦理领域的道德原则

随着生命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及社会影响的日益广泛,在生命伦理学领域已经形成四个基本的伦理学原则:行善原则、自主原则、不伤害原则以及公正原则,用来反映涉及生命伦理学的各项基本伦理道德原则。

行善原则是生命伦理学原则的核心,集中体现生命伦理学的发展,生命科学技术研究的本质目的是提高人类生命健康质量,实现疾病的医治和寿命的延长。为了实现生命科学技术的合理运用,在疾病诊治中要践行行善原则,尊重患者的生命价值和人格尊严。自主原则强调医疗诊治活动的开展必须得到患者的同意,要尊重患者的主体地位、知情同意和知情选择权,对医疗诊治中可能导致的后果要提前说明,执行与否由患者自主决定,不能过多地进行干涉。不伤害原则强调在疾病诊治和医学实验中,避免对患者的伤害,保护患者的人身权益。坚持患者利益为重,做到医学实验风险最小化,增强风险预估。公正原则主要是鉴于医学资源的有限性,在资源分配、利益分享以及风险承担方面,实现程序以及实质上的公正配,并适当向弱势群体倾斜。生命伦理中的行善原则、自主原则、不伤害原则以及公正原则反映了当前生命伦理领域最主要的道德要求,也是我们构建和完善生命伦理体系中必须坚持和维护的伦理道德原则。

二、医患关系及发展趋势

医患关系是指以患者为核心的群体和以医护人员为核心的群体在患者就诊、住院和疾病康复期间发生的互动关系,是医疗诊治活动中最主要的关系。我们要明晰医患双方之间的权利和义务,了解医患双方在疾病诊治中地位的发展变化,认识当前医患关系发展趋势,对于缓解医患双方紧张对立和信任度降低现象,构建和谐医患关系具有促进作用。

(一)医患双方的权利和义务

作为医疗诊治活动的主要参与者,医患双方拥有法律规定的各项权利和义务,从而能够在医学实践中维护自身合法权益。尤其是随着公民民利意识的觉醒,医患双方之间的权利和义务的践行情况更是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而且“明确医患双方的权利和义务及其相互关系,对于建立正常的医患关系、提高医疗质量、促进医学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在医疗诊治活动中,处于主导地位的医生对患者疾病的诊治以及治疗方案的确定有最终决断权,其权利和义务意识的强弱同人文素质和职业素养的高低有紧密联系,对患者疾病的医治有重要影响。医生的权利主要是疾病诊治权、特殊干涉权、宣告死亡权、隔离患者权、工作学习权以及参与建议权。上述权利是医生“救死扶伤”的职业本质决定的,也是我国法律对医生进行医疗诊治活动的尊重和保护,更体现出社会对医生的职业认可。医生的义务包括诊疗疾病和维护健康、解释和说明病情、医疗保密、宣传卫生知识、发展医学科学、参与社会急救、提升人类生命质量。医生权利的实现要以义务的履行为依据。上述义务既是对医生权利的补充,也是国家对医生权利的制度性的规范。

患者的权利是指患者在医疗诊治以及康复过程中所享受的权利,包括基本医疗权、疾病认知权、知情同意和知情选择权、维护隐私权、获得休息权以及要求赔偿权。基本医疗权和劳动权一样是每一位公民都应该享受而且受到保护的一种基本人权,不能因为任何人为的原因导致破坏;知情同意和知情选择权也是患者重要的权利,患者有权知晓医疗诊治活动的实施方案和可能导致的后果,只有在患者或患者家属认可之后医护人员才能进行疾病治疗。患者的义务指患者在患病期间以及接受治疗和康复的过程中所要履行的相关义务,主要包括保持和恢复健康、配合诊治、及时提供疾病变化信息、遵守医疗机构规章制度、支持医学科学发展、遵守法律法规。患者既应保持自身机体的健康,还应在医疗诊治中,及时反映自身病情变化并配合医生治疗。患者的权利和义务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在医疗诊治过程中,患者只有真正做到上述要求,才能实现自身疾病的顺利治疗以及合法权益的保护。

(二)医患关系的发展趋势

随着现代医学技术的发展、教育培训事业的进步、患者对民利重视程度的提高,医患关系处于一种动态的发展状态。患者实现在疾病治疗和诊断康复中话语权的提升,能够运用多种手段维护自身合法权益;同时,医患之间的沟通渠道并未随我国医疗机构市场化改革进程而得到完善,相反医患双方信任程度不断降低,关系日趋紧张,医疗纠纷现象频繁发生,医患关系日趋复杂和多元化。

当前医患关系领域中的技术化、经济化、民主化趋势凸显,成为我国今后医患关系调整发展的重要参考依据。医患关系的技术化是指随着医疗器械更新换代速度加快和现代化医学设备在疾病治疗中的广泛应用,医生在当前的疾病诊治中更多的依赖医疗设备而不是和患者进行沟通交流,导致医患双方之间无法建立畅通的沟通机制。尽管现代化的医学设备对医生疾病诊断和治疗起到极大的辅助作用,但是也导致医生自身人文素养和心理沟通能力的欠缺,为当前紧张的医患关系局面埋下伏笔。医患关系的经济化主要是由我国医疗机构市场化改革导致的,医疗机构对于经济效益的过分强调和对自身公益职能的忽视,加之医疗保健制度尚未健全,覆盖城乡的医疗保障体系还没有发挥足够的作用,故而目前我国医疗资源尚不能满足庞大的医疗需求,加剧医疗诊治过程中的腐败现象,进一步引发医患双方之间的紧张对峙局面。医患关系的民主化主要是指在当前疾病诊治和治疗过程中,患者自身的民主意识不断增强,能够在疾病治疗中更加重视和强调自身的意见和建议;加之医疗保健制度的不断完善和医学健康教育的发展,患者自身的医学素养也得到提升,能够对自身的疾病治疗发表更多的专业性的看法并希望医护人员在实际治疗中采纳。

三、医疗纠纷及其道德原则

(一)医疗纠纷频发原因

医患关系紧张对立局面的主要表现是当前频繁发生的医疗纠纷现象,医疗纠纷主要指“医疗单位(包括卫生行政部门)与患者在诊疗、护理、康复的过程中由于某些原因造成了互相冲突,或发生不良后果及对其原因认识不一致而导致的争议”。同时分为医疗过失纠纷和非医疗过失纠纷,前者是指医护人员在疾病诊治和治疗过程中由于自身过失对患者人身和精神造成的伤害,后者则是由于医护人员服务态度、服务质量等问题所引起的医疗纷争和矛盾对峙局面,亦包括患者及其家属由于自身不合理的医疗要求和医治期望引发的医患之间的矛盾冲突。

当前频繁发生的医疗纠纷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导致的,与医疗机构、医护人员、患者都有密切联系。首先,尽管我国医疗保健制度初步建立并取得一系列成就,但仍旧存在管理方法不科学、管理制度不健全的现象,医护人员的培训机制尚未建立,规范化和制度化的管理体系尚未建立;其次,当前医护人员队伍整体素质有所降低,缺乏积极沟通意识和心理疏导能力,医疗责任心和人文素养较低,过度依赖现代化的医学设备;最后,患者对自身健康值期望过高又缺乏对疾病治疗的专业认知和判断,对医护人员的信任程度不断下降,对医疗机构制定的治疗方案和医学鉴定结果采取不信任的态度,往往无法正确的面对疾病治疗的失败,甚至会产生不健康的心理和不适宜的行为。

(二)医疗纠纷涉及的道德原则

为缓解当前医患关系紧张局面,促进和谐医患关系的构建,我们既要注重医疗机构的制度建设,实现医疗机构管理的科学化和规范化;亦应重视道德教化的作用,加强对医护人员职业素养和人文精神的培育。为了缓解当前医疗纠纷不断加剧的情势,我们在道德领域形成三个基本的道德原则:互相尊重原则、社会公益原则、以人为本原则,指导和谐医患关系的

构建。

互相尊重原则是一个互动的道德原则,既要求医生在疾病诊治和治疗中对患者生命权和隐私权给予足够的尊重和保护,采纳患者提出的合理建议;同时,患者也应积极配合医护人员的医疗措施,尊重他们为自身疾病的治愈所付出的辛勤劳动,既要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又应科学理性面对疾病治疗中存在的风险,杜绝因疾病治疗失败对医护人员进行的身心伤害。

社会公益原则则是强调医学诊治过程不仅要注重对患者自身疾病的治愈,更要注重维护社会大众的整体利益,并且坚持以社会公众的利益为本。社会公益原则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当医护人员和患者之间产生利益冲突时,要坚持患者利益优先原则,杜绝疾病诊治中出现的医疗腐败现象,在医疗机构市场化改革过程中维护自身公益性职能不变;二是当患者和社会公众发生利益冲突时,要对患者进行劝解、说服,既要尊重患者的知情同意和知情选择权,又应坚持公众利益优先的原则,使患者服从社会公众的整体利益。

以人为本原则体现在医疗机构日常管理和医护人员疾病诊治过程中,要求我们既应注重医疗机构管理制度建设,加强“以人为本”观念的培育;也应提升医护人员的道德素养和人文关怀精神,提高沟通能力和心理疏导机巧。

四、多方参与共建和谐医患关系

缓解医患关系日趋紧张的现状,需要社会、医疗机构、患者以及舆论的共同参与。既要尊重患者的主体地位和生命价值尊严,提高医护人员的人文素质和道德修养;也应完善医疗保健制度,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建立良性沟通机制;同时患者也要理解并信任医护人员的医疗诊断措施,尊重医护人员为自身疾病康复付出的劳动。

(一)医疗机构:加强制度建设,提高服务质量

随着我国将市场竞争机制引入医疗机构改革过程中,既带来先进医学理念的引入和现代医学设备的更新换代以及医疗服务设施的完善和医务人员队伍的增加;也导致医疗机构过度追求经济利益,忽视自身公益性职能,同时制度建设尚未完善,服务水平并未与设备更新和理念升级相一致,导致当前医患关系不断紧张,医患纠纷愈演愈烈。

我们要进一步完善医疗保健制度,加强医疗机构制度建设,将医护人员的沟通疏导能力和服务态度纳入年度考核和晋升中,从制度上加强医护人员对上述问题的重视程度。同时,要建立和完善医患之间的沟通协调机制,提高医护人员的沟通能力,有针对性的在医护人员中加强沟通技巧和心理疏导方法的学习,改善医护人员的服务态度,提升医护人员的服务质量,杜绝因制度缺陷导致医患关系紧张加剧的状况。

(二)医护人员:尊重患者主体地位,提高自身道德素养

1.尊重患者的主体地位以及生命价值尊严。在医疗诊治和医学实验中,医患双方之间的地位是平等的。尤其在患者自主意识、医学素养和民利意识不断增强的今天,为了化解医患纠纷,缓解医患关系紧张的现状,更加需要尊重患者的主体地位以及生命价值尊严,实现医患双方地位的真正平等。患者作为社会独立个体所拥有的各项权利并不因为患者所患有的疾病而改变,患者自身的生命价值尊严和恢复自身健康的权利更需要尊重和维护,要杜绝医护人员在医疗诊治和医学实验中对患者的歧视心理和行为。同时,既要重视现代医学设备的诊断数据,也应加强和患者以及患者家属之间的沟通交流,全方位的了解患者的病情,做出合理准确的判断。要尊重患者在自身疾病治疗中的知情同意和知情选择权,不能够单纯凭借医学设备诊断数据妄下结论。在整个疾病诊治和康复过程中,既要做到重视疾病的诊治和康复,也应及时疏导和化解患者的心理压力,对患者进行全方位的关心和爱护,及时发现医患矛盾并针对性的进行疏通解决,构建和谐医患关系。

2.增强医护人员的人文素养和道德自律意识。要着力加强医护人员心理沟通能力和疏通技巧的培训学习,明确要求医护人员在医疗诊治以及医学实验中,坚持行善原则、自主原则、不伤害原则以及以人为本原则。既要以社会公众和患者的合法权益作为疾病治疗的根本出发点,亦应尊重患者的知情同意和知情选择权。任何医疗诊治方案和医学实验进行前,都应该对可能导致的后果进行全面的解释说明,只有在获得患者和受试者同意之后才能够进行疾病的治疗以及医学实验。同时,践行不伤害原则,杜绝因医护人员疏忽导致的患者身体和精神的损伤。同时医护人员也要加强提升道德素养,公平合理分配医疗资源,坚持以社会公众和患者的利益为本,减少和杜绝医疗腐败现象,推动医疗诊治活动正常有序的开展,实现医学科学发展和患者合法权益的维护。

(三)患者:合理疏导心理压力,尊重医护人员医疗活动

作为医疗诊治活动最大的受众对象,在当前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的过程中,患者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直接关系到医疗活动的顺利开展和和谐医患关系的建构。尤其是随着患者医学素养的提高和民利意识的觉醒,患者更加重视疾病诊治和康复过程中自身主体地位和合法权益的维护。

同时,作为疾病诊治的被动接受方,患者自身由于对恢复健康的期望值过高、对医学诊治方案和医护人员的不信任、家属的不适应情绪和行为等因素,极易导致自身心理压力过大而且得不到有效地疏导,往往会导致不适应的情绪和行为,甚至出现对医护人员的言语攻击和人身伤害等行为,直接导致医患关系的紧张和恶化。故而,和谐医患关系的建立离不开患者的参与和配合,患者及其家属应该及时的面对自身的心理压力,接受医护人员的疏导,而不是单方面的累积扩大,更应对医生的医疗诊治方案加以信任和配合,对其中的疑问和不解应及时的提出,对于医护人员为自身疾病康复所付出的劳动应给予足够的尊重。

(四)社会舆论:加强监督,合理宣传,正确引导

和谐医患关系的构建既需要医疗机构、医护人员和患者的努力,也离开社会舆论的参与、监督和引导。随着舆论媒体对我们日常生活影响的深入和广泛,其自身职能能够正确地发挥对和谐医患关系的构建意义重大。当前医患关系紧张局面的加剧和部分媒体的误导宣传和虚假报道有着紧密的联系,为了获取公众关注和社会影响,部分舆论机构故意夸大和歪曲一些医疗纠纷,导致社会民众不能够全面准确的了解,加剧了社会公众和患者对医疗机构和医护人员的不信任心理和不适宜行为。

医疗机构市场化改革的顺利进行离不开社会公众的积极参与和配合,我们应该发挥媒体舆论的监督作用,督促医疗机构加强自身制度建设和对医护人员的管理,完善培训、学习和晋升机制;也要对医疗机构市场化改革中取得的成功经验加强宣传,对医护人员在社会公众疾病治疗和康复中付出的劳动进行正面的宣传报道,提升公众和患者群体对医护人员和医疗机构的信任程度,减少误解和纠纷;亦应发挥舆论机构的引导作用,引导社会公众和患者正确认识和了解当前我国的医疗机构改革进程和取得的成功经验,使之知悉医疗机构和医护人员为患者疾病的治疗和康复所付出的辛勤劳动,减少社会公众对医疗机构和医护人员的误解。

和谐医患关系的构建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多个社会主体的参与和配合,不可能一蹴而就。既需要医疗机构加强制度建设,也应增强医护人员的人文素养和道德自律意识。同时加强舆论的正确宣传和积极引导,提高患者对医疗机构以及医护人员的信任程度。我们相信,在社会主义医疗机构市场化改革过程中,只要我们坚持多元化的主体参与,必将构建起和谐的医患关系体系。

参考文献

[1]沈铭贤.生命伦理飞入寻常百姓家——解读生命的困惑[m].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11:42.

[2]吴素香.善待生命——生命伦理学概论[m].中山大学出版社,2011:56、

61.

康复护理诊断篇10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选择研究对象为我院2009年6月至2011年3月所有在门诊就诊的复诊患者300例,其中,男184例,女116例;平均年龄48.6岁。涉及科室情况:创伤科58例、手足外科76例、骨病科21例、骨肿瘤科14例、脊柱脊髓科43例、显微外科22例、脑外科17例、关节科22例、小儿骨科27例。功能检查情况:300例复诊患者均需摄X光片,兼做Ct检查96例、核磁检查53例、化验检查31例以及兼做其他功能检查42例。需再住院者62例。

门诊设有3个复诊室,专门固定3名复诊护士,每周工作日为复诊患者就诊日。辅助设施有平车8辆、轮椅10辆,免费供复诊患者就诊之用。

1.2护理方法

1.2.1利用信息技术,简化就诊流程:自2009年10月起,我院“计算机中心”正式成立,借此平台,取消了复诊患者挂号、划价、交费等环节,将其全部纳入“一卡通”一站式服务[1],即复诊患者可持卡直接去相关科室进行诊查、检查、治疗、取药等,且各种检查结果也可通过网络直接传送回门诊,大大缩短了患者排队等候的时间。

1.2.2制作标识图,公示就诊流程:将复诊患者的就诊流程制作成标识图,标明相关科室的方位、行走的路径,张贴于诊室门口,让患者及家属一目了然。

1.2.3调整复诊护士人力:每一复诊室固定一名复诊护士,实行专人管理,与出诊医生共同负责复诊工作,并对患者进行一对一、针对性的功能锻炼指导和健康咨询,确保了复诊患者的护理质量。

1.2.4安排高年资护士担任复诊室护理工作:鉴于复诊患者病程较长,疑问较多,特别安排高年资护士担任复诊室工作。因高年资护士对医院的各种情况较为熟悉,临床经验丰富,具有丰厚的医学护理知识和人文知识,沟通能力较强,能够更好地为复诊患者提供咨询服务。

1.2.5分析患者就诊规律,统筹安排患者就诊:复诊患者来院习惯赶早,有调查现实,上午8∶00至10∶00是复诊患者最为拥挤的时间。因此,我们与病房接洽,将复诊预约纳入了出院宣教,即由病房护士在患者出院时做好宣教,预约复诊时间,从而减少了拥堵高峰现象[2],使复诊工作有序进行。

1.2.6规范病理借阅制度:与病案室协调,在病案室和各复诊室门口张贴病历借阅流程,方便患者快捷复印病历。

1.2.7提高复诊护士的综合素质:复诊护士每天要面对不同职业、不同文化背景的患者和家属,甚至还会遇到某些情绪激动、行为过激、举止不良人员,因而要求复诊护士必须具备较好的心理素质,时刻保持冷静,随时以平和的心态、豁达的胸怀、宽容的心态耐心帮助患者[3]。为此,我们每年制定的“复诊护士培训计划”中,除专业知识外,特别加强了心理学、健康教育、沟通能力的内容,并定期组织考核,以不断完善护士的心理素质,提高她们的业务水平。

1.2.8努力适应医疗环境和市场的发展变化:我们将服务理念在“以患者为中心”的基础上,拓展到“以人群的健康为中心”[4]。即在充分尊重和关怀患者的同时,更关注亚健康人群,例如,在患者候诊过程中进行卫生科普知识宣传,开展健康教育专题讲座等,使复诊患者在就诊过程中增长健康的有关基本常识,并缓解他们等候时的焦躁情绪。

1.2.9加强了复诊室与相关科室的衔接:遇再住院患者护士提前10min通知病案室、接诊室、住院处,有效缩短了患者等候时间。

1.3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以x珋±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护理干预前后随机抽查300例复诊患者发放调查问卷,采集平均复诊时间(含办理一卡通、调阅住院病历、就诊、各种检查、治疗、取药、病历复印、结算等)、功能锻炼方法知晓率和患者满意度。见表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