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城市经济的发展十篇城市经济的发展十篇

城市经济的发展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7:47:49

城市经济的发展篇1

【摘要】在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加快了城市化的进程,作为城市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城市建筑影响着城市经济的发展。城市建筑逐渐向低碳建筑的方向发展,提倡低碳建筑是城市经济发展下的需求,在区域内城市的发展受到限制的情况下,资源的消耗成为了影响城市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

【关键词】城市建筑城市经济发展方向

近些年来,国家大力开展城市规划,加快了城市化进程的步伐,城市建筑的大力发展,为城市的经济注入了活力。城市建筑是代表了整个城市的形象与经济实力,它是城市经济发展下的产物。低碳建筑实际上城市建筑未来发展的目标,它代表着城市向节约能源,优化产业结构上的转变,它对于城市经济的发展节约了一定的能源,减少了和降低了有害气体的排放,减少了城市对环境保护上投入,也为城市经济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环境。

一、城市建筑未来发展方向

(1)低碳建筑。低碳建筑是我国城市建筑未来发展的目标,它主要是指建筑材料、施工建设的过程的全生命周期中,尽量降低对能源材料的利用,在提高能效的同时,降低有害气体或者温室气体的排放。低碳建筑已经成为我国未来城市建筑发展的必然趋势,它为城市建设以及环境的保护都有着巨大的作用。

(2)城市居民楼建筑越来越高。随着城市人口呈爆炸式的增长,为了缓解城市居民居住的压力,另一方面,房地产开发商为了获取更多的利益,将城市居民的建筑越建越高。

(3)城市建筑设计感强。城市建筑设计感强主要体现在地标性建筑,比如大型的体育馆、博物馆、车站等建筑,建筑技术的提高,使得人们对审美条件的提升,未来城市的标志性建筑还会向多元化的建筑风格而转变。

二、城市经济发展及其因素

(一)城市经济发展的含义

城市经济发展也就是城市经济运动的总演化的过程,它是把城市作为一个整体,将经济进行扩大和提高的过程。城市经济是国民经济发展的组要组成部分,由于城市经济除以一个特定的环境内,往往在资源上、产业的状况、城市周边环境以及人口的素质都有着明显的区别。城市经济属于一种较为特别的经济体系,具有一定的独立性。而正由于这一特性,决定着城市建设的基本走向。因此,城市建设中的城市建筑要与城市经济的发展相结合,这样才会在城市的规划与管理过程中,增加对城市经济的问题进行讨论研究,城市经济也是提升城市建筑水平的重要手段之一

(二)城市经济未来发展因素

城市经济的发展使经济运行的结果,而在城市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也存在着一些影响城市经济发展的因素。,主要因素如下:

(1)产业结构的变化。在目前的城市经济的发展中,产业结构对城市经济的增长起到非常大的作用。而我国的大部分城市的产业结构逐渐从第二产业向第三产业转变,而这种转变对于城市经济的发展来说是有利的,在整合资源的同时,更能促进城市经济的持续发展。

(2)城市资本竞争增强。城市经济发展的基本因素是看资本的多少,资本决定着城市经济发展的持久问题,城市规划是获取资本最有效的方式。城市经济的发展是依靠资本的增多而来实现的,而城市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大量资金的投入。

(3)城镇化加速,提供新机遇。调整经济结构的重要内容是推动城镇化建设,提倡城乡结合发展经济。通过引导的方式将城市规划扩大到乡镇范围,构建一个城镇经济体系,为城市经济的增长创造新的环境。另外,城镇体系的出现也促进了县级市等中小城市的发展,在城市经济的范围内,不断优化经济结构,促进城市经济的全面发展。

(4)发展第三产业。未来城市经济的发展,还是要依靠第三产业的发展。新型服务业为主的第三产业是当前经济发展的主题,也是城市在规划中的重要问题。我国的现阶段的经济发展,已经从生产阶段向消费阶段转变,这就要求第三产业发展起来,而现阶段我国第三产业的发展并不完善,未来城市经济发展的重心应向第三产业转移,促进服务行业的蓬勃发展,扩大内需的同时,促进城市经济的发展。

三、我国城市建筑与城市经济的关系

城市作为人类经济、文化、政治、科技等因素的综合产物,它是随着经济的发展而变化的。而城市的发展也会对经济的发展起到了推动的作用。城市建筑作为城市建设的重要组成,城市建筑师城市建设的产物,城市建设也为城市建筑指明方向。以诚实的发展带动城市经济的发展,以城市经济的发展退订城市的建设,尤其是城市建筑的改变,这体现着城市经济带给城市建筑的巨大变化,城市经济的发展是城市建设的基础,城市建筑是城市经济发展的条件。其实城市建筑和城市经济的关系实相辅相成的,相互促进。

(一)城市建筑是城市经济的重要组成

城市是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城市建筑是城市经济发展的动力,城市建筑作为一个扩大投资、推动消费、促进发展的过程,其本身就是一种经济活动。城市建筑可以带动城市的建筑、。房地产行业以及商业等相关产业的发展。以城市经济发展的角度来建,城市建筑是城市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有一定基础作用,城市建筑虽然直观上不能产生价值,但实际上创造的价值是非常大的。一方面城市建筑可以是城市的形象获得改变、改善居民的生活环境、吸引劳动力以及吸引招商引资都有着非常大的作用。

(二)城市建筑是经营城市增加财力的重要途径

投入城市建筑的资金主要是通过利用土地资源,以公开拍卖的方式将土地资源转化为资金,实现土地价值的同时,还能为城市建筑提供Y本。有效利用土地资源可以有效缓解城市建设的资金压力以及加快对城市建筑的修建。另外,房地产行业的发展,也为城市经济的发展提供着动力。

(三)城市建筑的发展也可以增加农民工的收入

一方面城市的建设必然会吸引大批的农民工投入到城市建筑的工作中,建筑业是以农民工为主体的劳动行业,城市建筑的发展,为农民工的收入提供了重要的经济来源。

四、总结

总而言之,城市经济的发展带动了城市建筑的改变,城市建筑在未来将会以节约能源为目标,以环境保护为目的,是城市规划更加完善。而城市经济的未来发展,要从多个方面进行转变,主要还是将产业的中心转移到第三产业,这样才会实现未来城市经济发展的需求。

城市经济的发展篇2

一、城市化经济的起源和运行机制

在现代社会,城市化是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之一,城市可以说是大多数人会优先选择的场所,城市化不仅是人类社会所存在的一种高级发展形态,同时也是所有国家经济体制所必须要面对的事实,也是所有国家必须要做出选择的具有发展取向性的大问题。

1.城市起源于城与市的结合“城”最早是一种大规模的、永久性的防御设施,由防御野兽侵袭到防御敌方侵袭。在不断的发展中,其功能得到不断地完善,逐渐发展为具有居住功能、生产流通、社会交往、娱乐表达等的政治、生活、经济的全方位的适合人类生存发展的“社区”功能。现代意义上的“城”专指具有完善的城市基础设施并且具备完善的社会公共服务职能的社会经济、文化、物质的综合系统。而“市”最早的功能主要为人类提供商品交易的场地,它是人类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这样的功能随着社会生产的不断发展以及市场交易的频繁,其功能开始发展到包括产权交易和商品交易的广义城市交易功能。而经济学意义上的城市则主要是指工业文明出现后具有近代意义的城市,形成的主要原因是工业革命后,城市人口及其数量迅速成倍增长,使得人类步入到城市化的阶段。

2.工业化的发展促进了城市化发展对于城市化的内涵,不同的领域有不同的说法。人口学认为它是农村人口转为城市人口的过程,社会学认为城市化则是农村社区向城市社区转变的过程,而历史学则认为是社会发展阶段不同反映等。从不同的定义可以反映出一个共同的观点,那就是城市化的直接反映是人们生产生活方式的转变。而人们生产生活方式的转变最直接的原因就是来自于工业化,也就是说工业化的发展促进了城市化的发展。首先,工业革命本身带来的就是人们生产方式的转变,机器代替了手工;其次,工业化的发展使得工厂需要的大量的劳动力,这就会使得人口开始向城市聚集;最后,工业化带动了其它城市产业的发展,比如运输业,通讯信息、服务业等。

3.城市化经济来源于城市和城市化城市化经济是伴随着城市化的发展而出现的经济运行发展的问题,这种经济问题的出现以城市为依托,没有城市和城市化出现,这种经济就不会出现,但是只有城市和城市化,也还不一定就能够形成城市化经济,只有当城市具有社会经济服务的功能,城市化经济才会出现。

二、城市化经济运行中的金融经济力的形成与表现形态

1.金融经济力的形成经济力最直接的解释就是经济的效能,“金融经济力”是指“逐步形成于金融运行、演进以及高级化进程中的能够产生经济和社会发展正效应的金融潜能;反之,不能够产生经济发展正效应或产生经济社会发展负效应的金融潜能称为金融非经济力。”金融经济力的形成是需要一定的条件的,其一是拥有经济力的主体的整体实力要相对比较高,且与受体之间的作用必须要能够处于较为和谐的状态,其次,金融作用于城市化经济运行发展的过程必须要能够保持顺畅的状态,再有,金融所产生的效能必须要能有有效的推动城市化经济的发展,不仅是整体数量的增长,同时也必须要能推动经济质量的提高;而其形成的原因则是多方面的,其一,是因为城市化发展过程中各个行业发展的需要,其二,市场经济作用的结果;其三,城市化经济的发展离不开金融的推动作用。

城市经济的发展篇3

关键词:会展经济;城市;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F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08)11-0120-02

1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及定位

1.1城市可持续发展概念提出的背景

城市化最早出现于欧洲和北美发达国家,如荷兰、英国、比利时和冰岛等国家,这些国家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已经达到90%以上。而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城市大规模发展始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城市化进程相对比较缓慢,这主要是由于这些国家和地区的城市化发展水平和性质受制于其本身的经济发展水平、人口状况、历史上所形成的居住体系和自然地理等各方面的条件。城市化的发展一方面推动了经济、文化、教育、科技和社会的不断发展,把人类社会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推向新的阶段,另一方面也给人类社会的发展带来一系列问题和威胁。随着世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人口不断增长,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大城市和特大城市不断涌现,城市病也屡屡出现。

城市病的典型特征是:众多的人口拥挤在空间有限的城市,住房拥挤、交通紧张、就业压力大大增加;由于人口和经济社会活动的集中,特别是汽车等机动交通工具的增加,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破坏堪忧;社会分化加剧,贫富悬殊扩大,在一些地方形成“贫民区”,甚至出现社会治安的严重恶化。这些城市病在影响人们生活质量的同时,也大大增加了城市管理的难度,引发了一系列社会经济问题。城市在经济、环境以及人们生活中的重要作用是显而易见的,可使其负面的、消极的影响也不容忽视,这种形势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应运而生。

1.2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概念

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概念是指在一个特定的城市区域和自然空间,以节约资源,提高技术、改善环境等为主要手段,推动城市经济增长、财富增值、社会进步,优化城市结构、功能并使其与外部的资源、环境、信息、物流和谐一致,在满足城市当前发展需求和正确评估城市未来需求的基础上,满足城市未来发展的需求。城市可持续发展是城市功能、结构、规模、数量由小到大,由简单到复杂,由非持续性到可持续性,不断追求其内在潜力得以实现的有序动态过程。

1.3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定位

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定位:城市的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目标是按照可持续发展原则确定的;城市的生产、消费、生活方式是资源节约型的;城市的发展既能满足当代本地人的需求,又不对本地后代人、外地人和外地后代人满足其需求能力构成危害。

2会展经济的资源整合功能有利于城市资源有效利用,促进城市经济快速发展

城市会展经济的整合功能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有利于整合相关行业资源,另一方面是整合区域经济资源。

会展经济具有强大的产业联动效应,对城市交通、通讯、住宿、餐饮、旅游、购物、贸易、广告、印刷、物流等相关行业都有很强的联动性,国际上专家测算会展经济对相关产业的联动系数约为1∶9。因此,要举办一次成功的会展活动,必须将这些行业的所有资源进行有效整合,包括会展场馆、旅游景点、旅游配套设施、城市基础设施甚至城市形象等,为会展活动服务。

至于整合区域经济资源方面,大规模的国际性会展活动表现尤为突出。1970年日本大阪世博会吸引游客6000万人次,之后形成了关系经济带,并保持连续10年的迅猛发展,促进了日本经济的增长。1998年云南省为筹办昆明园艺世博会完成固定资产投资705亿元,比上年增长30.45%,拉动全省经济增长6.3个百分点。1999年昆明园艺世博会开幕前后的1-9月份期间,云南省国民生产总值比上年又增长了7个百分点,达110亿元。在长江三角洲的各城市中,上海的基础设施条件最好,商务信息最为快捷,外商光临频率最高,人才相应集中,因而上海发展会展经济,受益的将是整个长三角地区。2010年上海举办世博会,势必会像日本大阪和我国昆明一样,对周边地区产生显著的辐射效应,带动华东,影响全国。

3会展经济的发展可以优化城市产业结构,减轻城市就业压力

会展活动的开展能使会展城市各产业的供给结构和需求结构发生变化,从而优化当地的产业结构。首先,会展活动对举办会展的行业产生影响。会展活动通过聚集大量的商品、资金、技术和信息,有力于促进技术的引进,改变资本和劳动力拥有状况和资源利用效率,为产业充分有效地利用各种资源提供良好的外部条件,从而有利于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其次,会展活动对为其服务的各相关产业产生影响。会展产业通过汇集大量的人流和物流,为相关产业带来了需求,强有力地带动各相关产业,尤其是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由于受传统经济体制的影响,我国第三产业还很不发达,在国民经济结构中比重还比较低,与世界平均水平差距很大。而发展会展业将促使第三产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的比例不断提升,有力地推动我国产业结构的优化。可以说,会展业发展水平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产业发达程度和整体竞争力的重要标志。素有“北方香港”美誉的大连,通过大力发展会展业,在10余年间使该市经济发生了惊人的变化,就是极具代表性的一例。直到20世纪80年代末,大连还是以重工业为主的中小城市。然而在90年代初开始,大连首先以“大连国际服装节”为突破口,打造了一个享誉全球的国际会展品牌,随后又相继开发了“大连赏槐节”和一系列包括各类高新技术成果展览会及相应的学术研讨会、各类商品交易会、旅游节、购物节在内的会展活动,从而成为初具规模的东北亚国际会展中心城市。同时,大连对原有的水泥厂、钢铁厂、制药厂等能耗高、污染大的传统企业予以调整、搬迁,使大连真正成为产业结构合理,以会展、商贸、旅游等第三产业为经济龙头的环境优美、规划科学、布局合理的现代化大都市。

会展活动直接和间接涉及的行业众多,故可增加会展举办地的各种就业机会。据测算,每增加1000平方米的展览面积,就可创造近百个就业机会;而每增加20位会议代表就可创造1个就业机会。2000年德国汉诺威世博会创造了10万个就业机会。当会展形成产业和一定规模后,就能增加长期的就业的机会。如每年会展业为法国提供了20万个就业机会,为会展活动带来的其它相关产业的间接就业机会将会更多。

4会展经济的城建优化功能有利于增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城市的现代化设施建设对一个城市的发展来说是一种基础性的建设。城市为了更好的发展会展经济,保证各类型会展活动的成功,必然要对城市的建设进行合理、科学的规划和建设。从而促进了会展举办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卫生的维护,改善了当地居民的生活环境。近年来,努力发展会展经济,以会展兴市,已成为世界上许多城市腾飞的首选之路。尤其对于那些本身第一、二产业能源有限,地域狭小,但在交通、通信、对外开放度以及城市特色方面具有较大优势的国家或地区,发展会展经济更是成为城市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

尤其是大型国际展会,如奥运会、世界杯足球赛、世博会等规模宏大的会展和赛事,对于举办城市经济实力、环境、交通和服务设施是一个很大的挑战。举办者在取得了会展举办权之后均投入大量资金进行市政建设的完善,为城市建设带来了巨大的发展契机。我国举办昆明世界园艺博览会的过程就是一个生动的例证。为了使博览会获得成功,在昆明市内,机场扩建、市场交通建设及滇池污染治理等各大工程几乎都同时动工,整个昆明就如同一个紧张有序的建筑工地,两年间昆明市共筹集资金30亿元,完成了城市路网建设,比原规划足足提前了10年。再如2001年上海因举办apeC会议,展开了新中国成立以来规模最大的一次“城市整容”行动,各景观道路建筑整容面积达300多万平方米,是上海路面的平整度达到历史最好状态。可见,一个城市或地区要举办会展活动,都会积极进行综合性、全方位的城市和地区建设,加强环境保护工作,推动“人文生态”环境营造等。这些举动的直接目的是创造争取会展举办权或成功举办会展的基础条件,但客观上改善了会展举办城市的社会和自然环境。

5会展的发展可以丰富城市文化生活,提高居民素质,为城市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人文基础

一方面,大型会展活动的举行,如世博会、奥运会、世界杯、中国艺术节等,使人们开阔了眼界,增长了科学文化知识,丰富了精神文化生活。尤其是丰富多彩的节事活动更给人们带来了精神上的愉悦。与其他会展活动不同,节事的广大参与者不是为了紧张忙碌的工作,而是纯粹地进行放松和娱乐,精神得到极大的满足,从而更加热爱生活,并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新的工作中,大大有利于其提高工作的效率和主动性。另一方面,会展举办地在筹备会展的过程中,一般要大力宣传文明新风,并在当地居民年中掀起学习与会展活动相关的知识的热潮。此外,大型会展活动汇集了不同国家或地区的不同文化、不同观念的人们,会展举办地的居民在与各地的会展参与者的接触过程中,可以接受新鲜的知识和思想。因而会展活动有力于提高举办城市居民的综合素质。

6结语

从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和定位中我们可以了解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就是实现城市的良性有序发展,即在保证城市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同时,注重资源节约、生态环境保护、产业结构优化合理和城市居民综合素质的不断提高,使城市的发展始终与外界的环境、资源、信息等保持和谐一致。而会展经济恰恰具有提高居民素质、优化产业结构、安排就业、促进城市环境建设等一系列的功能作用,正好迎合了城市可持续发展提出的诸多要求和目标,因此我们可以这样认为,大力发展会展经济,不仅可以带动整个国民经济更加快速的发展,而且将大大加快城市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步伐。

参考文献

[1]郭培章.中国城市可持续发展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4,(4).

[2]周彬.会展概论[m].北京:立信会计出版社,2004,(3).

[3]张红.会展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5).

城市经济的发展篇4

关键词:会展;旅游;城市经济;影响

会展旅游是近年来国际上兴起的一种新型的旅游行业,中国会展旅游现已成为国民经济发展中的一个亮点。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会展旅游业发展迅速,年增长速度大大高于中国其他领域经济总量的增长。国务院[2008]134号文件,要求“利用节假日闲暇时间多,喜庆气氛浓,群众购买欲望强的特点,积极开展各类营销活动,扩大市场销售……促进会展业发展,带动相关的住宿、餐饮、交通、通信等消费。”

一、会展、旅游与会展旅游

“会展”,狭义地说是会议和展览的统称。而广义的会展不仅包括会议(meeting)和展览(exhibition),还包括奖励旅游(incentive)和大型活动以及与之相关的运输、广告、交通等行业,是会议、奖励旅游、大型活动和展览的总称(miCe)。

“旅游”是指人们为了消遣、商业和其他目的离开通常环境去往他处并在那里逗留连续不过一年的活动,这些人不会在旅游目的地定居和就业,其根本特点就是旅游者的“异地性”,这与会展及会展旅游极为相似。

“会展旅游”简单的说是会展业与旅游业有机结合的一种旅游产品形式。国内知名会展专家应丽君认为会展旅游是由于各种类型的会议、博览、展览等活动举办而产生的一种旅游产品;会展旅游是一种新型的主题式专项旅游产品。对于会展旅游的定义,不同学者的观点不同,这里采用国际上的定义:会展旅游就是miCe,即会议旅游、展览旅游、节事旅游和奖励旅游。

二、会展旅游的特点

会展旅游作为一种新兴的行业,在一些旅游院校与旅游企业已经引起关注,研究越来越深入,它被认为成为改善旅游业产品结构的一个支点,成为促进当地经济的一个新的动力。在当前经济条件下,会展旅游渐显繁荣,充满活力与竞争,呈现出以下特点:

1.消费档次高。由于会议人员的费用通常由公司或政府负担,都是因工作带来的旅游,一般不会太计较价格,更重质量,特色、服务等,而且参加会议、展览的人士通常都是有一定地位和职务的人,收入水平高,对产品和服务要求较高。他们与普通旅游者相比,消费档次高,消费能力强,服务要求高。停留时间长。一些会议、展览,特别是国际性的会议展览,持续时间长,因此会展旅游者停留时间比普通旅游者要长。

2.会展旅游的发展还能为城市带来巨大的社会效益,主要表现在推进城市市政建设、提供就业机会、提高城市知名度等方面。

会展旅游综合会展业和旅游业两大产业优势而在社会经济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它是会展业优先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旅游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会展旅游对经济的影响

会展旅游能为城市带来直接经济效益。城市发展会展行业,一般会带来良好的经济效益。会展旅游消费主要包括交通、住宿、餐饮、购物、娱乐、旅游方面的消费,而无论是国内数据还是国外数据都已经证明,商务会展游客是不同旅游细分市场中消费支付能力最强的群体。因此他们的消费注入会展举办城市,很大的增加城市交通通讯,住宿餐饮,旅游娱乐各个部门的收入,进而促进城市经济的发展。近几年,中国上海、北京、广州等城市会展经济发展迅猛,现已初步形成规模化、规范化的会展经济体系。就上海而言,有40多个海内外知名国际性会展选择在上海定期举行。会展旅游的前提是举办国际性会议和展览,由此而引发的旅游。举办国际性会议或展览必须要有相应的设备与之匹配,为了迎合需要,必须建造大型的场馆设施,如为了举办2008奥运会,成功的建成了鸟巢,奥运村等基础设施;为了2010年的世博会,上海在浦东建立世博会展中心。这些设施在举办完展览之后,必定会引来大批国内外游客前去观光。会展有助于企业了解有关产品和技术发展的最新动态,学习、引进和吸收发达国家的先进技术知识和管理经验,加速技术的传递和流动,加强中国与其他国家的技术交流与合作,促进一个城市的产业结构调整,实现产业升级。

会展旅游可以有效降低企业的营销成本。会展是最为有效的营销中介。在每个大型会展之前,会展举办方都会利用各种手段大肆宣传,增加其知晓度,这就从一定程度上为参展商做了一个宣传,只要在展览期间好好表现,展示新产品、新技术、新理念,接触各个行业或市场的众多客户,让他们发现未曾有过的消费品或消费信息,促成大范围、高效率的沟通与合作,实现供给信息与市场需求高密度、低成本,面对面的配置,免去自己花大量成本为自己做宣传。会展旅游的发展能增加社会就业。

四、结束语

总的来说,会展旅游在中国还处于起步阶段,与世界发达国家还有很大差距,对其整体规划发展有待进一步加强,就旅游行业而言,会展旅游并非大众产品,但确是旅游行业中最能创造经济效益的一个分支;而就旅游产业的功能而言,会展旅游的开展,将最能体现旅游业在促进社会经济发展中所具有的价值。

参考文献:

[1]应丽君.关于中国会展旅游的思考[J].旅游科学,2003,(1):10-11.

[2]赵春霞:会展旅游管理实务[m].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7:7.

城市经济的发展篇5

从空间分布来看,创意经济兴起和繁荣于现代城市。作为区域经济增长的极核,城市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心。现代城市经济可持续发展要求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实现经济发展的核心资源可持续、产业结构可持续、城市功能可持续、生态环境承载能力可持续。创意经济的内涵极具可持续发展经济的特征,大多数国际性大城市在实现工业化以后,都把发展创意经济作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重要举措。我国相当一部分区域中心城市已将发展创意产业作为未来产业发展的战略方向。

创意经济兴起的背景

创意经济兴起和繁荣于现代城市,经济发展的动力主要转移到依靠人的个体创造力、文化艺术等创意要素的时候,创意经济应运而生,在客观上强调人与自然的共生,人与人之间的和谐。

1.创意经济是资源环境和市场约束下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选择

创意经济兴起于上个世纪末的欧洲。发达国家的老工业城市,随着城市化、逆城市化和再城市化的过程,工业经济向知识经济转化。由于传统制造业能耗高、污染大、产品附加值低,受城市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制约,逐渐转移和衰退,城市出现产业空洞化。要实现财富和就业的持续增长,必须发展以人才、技术、信息等战略资源为核心要素的新经济形态。

同时,随着后工业时代的来临,传统制造业无法依靠低成本和规模化与外部竞争,不能进一步增加财富和就业。唯有依靠创造力才能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占据价值链的高端。上个世纪末,随着北欧各国失业问题日趋严重,人们发现加入设计等创新力量,可以协助传统产业提高产品附加值,进而增加就业机会。北欧各国的创新意识与思维,慢慢把文化色彩融入到产品设计,极大的满足了人们实现个人价值的精神需求,拉近了产品与生活的距离。创意经济在世界发达城市应运而生,以创意为核心的产业组织和生产活动壮大和兴起。

1998年最早提出发展创意产业的英国,2002年创意产业已经占到GDp的7.9%,跻身于英国第二大产业,仅次于金融服务业,但它所提供的就业机会超过金融业,达到195万。其首都伦敦创意产业的贡献度已经超过金融服务业,英国经济实现从制造型向创意型的转变。在20世纪90年代,创意产业的增长是服务业的两倍,是制造业的四倍,迅速成为各国或地区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选择。

2.产业结构和需求结构升级,促进生产和消费的创意化

创意环节在传统产业发展中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创意成为提高产品附加值的决定因素,在产业层次上形成了广泛的创意指向。即便是像汽车、手机这样具体的产品,决定消费者购买的主要因素也已经变成非功能型的设计和品牌文化,全球的领先制造商都已经把产品的设计放在了头等重要的位置,在技术趋同的情况下,设计正在成为决定该产品是否具有高附加值的核心。随着数字技术和信息技术的发展,网游、动漫、出版、设计、软件、影视等数字内容产业,成为经济发展中最活跃的部分。这一改变的背后是人们对于创意消费需求的增长,创意产业由此具有深厚的社会基础和广阔的市场空间。创意经济高度融合了人的物质和精神需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创意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特征

所谓高级形态,是从可持续发展经济的时间纬度看,创意经济包含了可持续发展经济的特性,但它的产生不是从可持续发展观形成之初就有的。可持续发展观指导下,区域经济发展表现出三个转变,一是区域经济发展核心要素由物质、生态、环境等自生性资源向知识、技术、智力等再生性资源转变;二是区域经济增长方式由资源浪费、环境污染向资源节约、环境友好转变;三是城市经济形态从工业经济向信息经济、创意经济、总部经济、流量经济等知识经济新形态转变。创意经济具有可持续发展的内在属性,是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高级形态。

1.创意经济最大限度的发挥了知识经济的优势和特点

一方面,与依托大机器的工业经济相比,创意产品和服务以数字化创作生产、网络化传播消费为基本特征,生产和消费天然具有空间占用少、物耗能耗低、污染排放弱的特点;另一方面,创意经济以信息技术和数字虚拟技术为基础,使传统意义上边界清晰的不同产业,在技术应用的基础上,通过创意的力量形成产业融合趋势,极大地消解了时空距离和常规资源对传统产业的制约,降低了经济发展对自然资源的依赖。

2.创意经济从客体资源开发转变到主体资源开发

创意经济创造财富和就业的潜力来自于人的创造力、技能和才华等主体资源。在工业经济时代,创意或创新价值的实现与产业链紧密结合,人们更加关注产业链的中低端,客体资源的开发主导着经济发展。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打破了产业发展的惯例,科技飞速发展和消费需求提高,迫使产业缩短升级和更新的周期。西方发达国家普遍经历了资源危机、能源危机、生态环境危机的困扰,更加注重创意生产、技术研发等价值链高端环节的几何倍增效应,以开发主体资源为核心的创意经济成为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选择。

3.创意经济核心资源具有可持续性

创意经济的核心资源是创意,创意指人的创造力、技能和才华等非物质资源,包括再思考或从最基本的原理出发思考问题的能力,从似乎杂乱无章或截然不同的事物中发现共同线索的能力,敢为人先的能力,修改规则的能力,想象未来方案的能力等。创意是无形的智力资源,通过知识产权有形化,相对于有限的物质资源,创意资源是可再生的、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资源。韩国将创意产业作为未来产业发展的战略方向,提出“资源有限,创意无限”。创意资源具有独特性、可传承性、非磨损性、流动性、共享性和无限增殖性,决定了创意经济的可持续属性。

4.创意产业是区域环境友好型产业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创意产业位居价值链的高端,是可持续发展的绿色产业。创意产业也是创新性产业,大致包括制造业、文化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的高端部分,属于现代服务业新型产业范畴。环境友好型产业体系指知识含量高、附加价值高、耗能和污染低,自主创新能力强的产业群。创意产业是在全球产业升级需求下,追求创意突进和价值提升的结果。创意产品的生产,输入的是知识、技术、文化等非物质性的、无形的创意资源,经过创意主体的创新,输出的是高附加值的、无污染或者低污染的创意产品,是一种有利于与环境的生产方式,创意产品,具有生态环境的弱胁迫性、资源利用高效率性、产业发展强持续性和经济发展的强带动性等环境友好特点。如工业设计、建筑设计、时尚设计、广告设计、商标设计、企业形象设计等,使知识含量、文化含量成为决定产品价值的关键因素,创意产业的自主创新速度和水平是决定竞争取胜的关键因素,具有节约型经济的特征。

创意经济对城市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贡献

1.优化城市产业结构

产业结构合理化和高级化是城市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主导产业的配置是决定区域产业结构的优化的重要因素。区域产业结构的演进遵循在主导产业的带动下,产业部类之间的比例关系按照一、二、三次产业顺序依次更替,以及各产业内在经济联系的协调化的客观规律。首先,创意产业带动服务发展。现代城市主导产业形态演进表现为由制造业转向服务业的过程。创意产业的兴起和壮大是产业分化结果,受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的制约,城市产业逐渐分化,传统制造业移出中心城市,制造业中的研发、设计、营销、管理部门逐渐分立出来成为独立盈利的生产企业。其次,创意产业是区域主导产业的战略选择。现代城市是人才、技术、信息等战略资源的聚集地,创意产业发展体现了现代城市的比较优势。创意产业占据价值链的高端,是科技、文化和创造力的融合,产品附加值高。创意产业具有典型的“筱原两基准”特征,即收入弹性高、生产率上升速度快,是区域主导产业的战略选择。三是创意产业的产业关联效应明显。同时创意产业关联度极高,中、下游产业链可延伸性强,对区域辅助产业、基础结构的带动作用明显。

2.节约城市空间资源

城市空间资源是城市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础。空间资源是城市经济发展的自生性要素,也是制约现代城市经济发展的稀缺资源。创意经济的发展需要集体的互动和企业的地理聚集,创意产业具有集群化发展的内在需求,与其他产业不同,创意产业偏好对存量空间的组合利用和集约利用。

组合利用指创意活动和创意产业在城市废弃空间的集聚。依托旧厂房、旧仓库集聚兴起是创意经济发展的模式之一。工业化导致的交通拥堵、环境污染、房价高涨的“大城市病”,驱使传统制造业企业迫于成本压力逐渐转移出中心城市,选择新的区位。制造业的移出导致城市产业空洞化,城市中心区域出现大量闲置空间。创意经济发展之初,其产业组织和生产活动规模较小,对空间成本比较敏感。城市废弃的工业建筑历史悠久,有丰富的工业文化内涵,经过设计组合,具有很强的吸引同类企业入驻的能力。与旧城改造相比,创意活动和创意产业新业态与旧厂房、旧仓库组合,降低城市改造成本,空间组合配置效率高。国内外有大量创意经济组合利用城市存量空间的成功案例,美国纽约下曼哈顿休斯敦街以南地区(SoUtHoFHoUStonStReet,缩写为SoHo)随着制造业迁出,原有19世纪制造业发展时的厂房仓库,被当地艺术家运用现代艺术风格进行设计处理,使SoHo成为先锋艺术和前卫的代名词。我国上海也依托旧厂房、旧仓库已经发展了50个创意产业集聚区。

集约利用指创意经济在城市高校周边区域以及产业开发园区的集聚。依托大学和开发区形成的创意产业集聚区,也是创意经济发展的重要模式之一。高校周边区域和开发区是技术、人才、研究成果的集中地,往往成为创意产业集聚的先导区域。创意产业的产业组织形态以中小型企业为主,在空间上与高校周边区域和高新技术园区融合,首先可以避免园区重复建设,节约城市空间资源;其次便于共享高效的创意资源和人才资源,产业园区的技术平台、公共服务平台和产业扶持政策,节约运营成本;三是利于构建城市创新体系。创意产业的强关联性,使之与制造业、服务业构成产业共生关系,地理空间上的集中,便于创意企业、高校及研究机构、园区管理部门之间共同构建具有知识外溢、规模效应、互动创新的城市创新体系。如上海杨浦区的“赤峰路现代建筑设计街”就是依托同济大学土木建筑专业优势自发集聚起来的产业基地,短短860米的街道集聚了500多家建筑设计企业,在2003年创造了产值10亿元的业绩,空间资源集约配置效率极高。上海张江高科园区内的创意产业园区、苏州工业园区的创意产业园、武汉光谷的数字娱乐产业园、成都高新技术开发区的数字娱乐软件园等,利用既有产业园区空间资源发展创意产业,提高了城市存量空间资源的配置效率。

3.转型城市主导功能

城市功能转型是城市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创意产业带动城市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是引导城市主导功能由生产型向服务型转变的有效渠道。城市主导功能与其主导产业形态密切相关,首先,创意产业逐渐取代原有的消耗资源、污染环境的制造业,通过面向市场提供研发、设计、创作等生产,进一步扩大城市的经济联系,增强城市作为区域经济中心的服务功能;其次,对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较弱城市,创意产业有助于促进现代服务业发展,优化产业结构,转型城市功能,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创意经济是创新型经济,科技创新以标准化技术为核心,易于引进和模仿;而文化创意难以简单的引进和仿造,具有多样性、丰富性和独特性。工矿城市、资源型等以生产为主导功能的城市,在工业化过程中,生态环境承载能力下降,城市经济面临倒退。通过挖掘本地独特的创意资源,营造创造性、个性化的城市环境,吸引创意人才和创意企业集聚,发展独具特色的创意产业,生产高技术、高文化含量、高附加值的产品和服务,促进城市产业结构优化,增强城市的服务功能,降低城市经济发展对自然资源的依赖性和对生态环境的胁迫性,以文化创意的创新优势来弥补资源与资本的劣势,为经济持续发展提供新的动力。

4.集聚城市创意人才

创意人才是城市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资源。城市的创意环境是影响创造性人才集聚的关键因素,创意环境优劣程度可用城市创意指数进行评估。美国文化经济学家理查德・佛罗里达认为,创意经济在当代经济中突起表现为一个职业阶层的崛起。创意人群的区位选择决定创意企业的区位选址。在创意经济时代,如何动员、吸引和留住有创意才能的人才是提高竞争力的根本。创意阶层分为“超级创意核心”(super-creativecore)和创造性的专业人才。创意核心由“从事科学和工程学、建筑与设计、教育、艺术、音乐和娱乐的人们”构成,其任务是“创造新观念、新技术和新的创造性内容”。创意人才的集中有明显的地域空间指向,往往偏好利便性高、生态环境优美的城市。纽约、伦敦、东京等世界性城市的创意人群分别占就业总人数的12%,我国创意人才在数量、层次和结构上还存在较大差距,与发达国家相比,城市的创意环境还有很大差距。

5.促进城市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

同所有知识经济时代的经济形态一样,创意经济的存在与发展离不开必要的物质资源,但是创意经济能够将这种物质依赖性降低到最小限度。相同的投入下,创意经济所取得的经济效益最好,就业效应最明显,资源消耗最低,环境污染最小。这是因为,创意经济的发展立足于个人的创造性活动,创意具有高融合性和强渗透性,能够提高传统产业产品和服务的附加值,产业聚合能力强,但合作成本低,很少与其他产业发生资源冲突。同时占用空间较少,引发环境污染的可能性小,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对环境友好。同时人的创造力、智力技能表现出相对的无限性,具有永续利用的可能,创意经济客观上实现了人与自然协调发展,是一条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我国城市发展创意经济的途径

1.开展城市创意指数研究,科学衡量创意经济对城市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贡献

城市创意指数研究是如何衡量和评估一个城市的创意经济发展态势和环境的重要指标。通过建立城市创意指数,可以科学判断城市发展创意经济的优势劣势、基础条件,评估和量化创意经济对城市可持续经济发展的贡献。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的区域经济学教授佛罗里达进行了国家和地区创意指数的先驱性的研究,提出区域性经济持续增长应建立在“3ts”的基础上,即技术(technology)、人才(talent)以及包容(tolerance),并照此框架提出了全球创意力指数”(GiC―GlobalCreativityindex),作为衡量欧洲和世界经济竞争力的主要指标。通过对14个欧洲国家创意指数的研究,结果表明欧洲国家在包容性方面有着明显的竞争优势。

2004年,香港在国内首次进行城市创意指数研究,构建了由结构/制度资本(Structural/institutionalCapital)、人力资本(HumanCapital)、社会资本(SocialCapital)和文化资本(CulturalCapital)以及“创意成果/产出”(manifestationsofCreativity)组成的“5Cs”模型。上海在内地城市中率先开展创意指数研究,2006年了“上海城市创意指数”,指数显示,2005年上海市创意指数比上年增长9.1%,其中,科技研发指数增幅达25.2%,社会环境指数增幅达14.9%,人力资源指数增幅达5.2%。

2.科学规划城市空间,引导创意活动和创意产业的合理布局

创意经济的发展是市场机制和政府干预的共同结果。政府要有意识的将城市空间规划和创意经济的发展结合起来,提高存量空间资源的配置效率。通过转换废弃空间的功能,重塑城市形态、实施分区管理的空间政策等措施,结合创意经济的内在需求,保护自发形成的创意活动和创意产业集聚区,结合城市属性和产业基础,扩大创意产业发展的空间供给。北京、上海、深圳、香港等城市都十分重视将创意产业发展与城市建设相结合,2006年上半年,上海市已改造建设了50个创意产业集聚区,入驻了美国、日本、比利时、法国、新加坡、意大利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2000多家创意企业,2005年创意产业增加值已经占到全市GDp的7.5%,成为上海市的支柱产业之一;北京朝阳大山子艺术中心,已经成为中国艺术和时尚地标之一;上海苏州河畔的创意仓库、8号桥创意产业园、海上海LoFt产业园、成都的红楼LoFt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等,都是政府主导下将城市空间规划和产业发展相结合的具体实践。

3.提高城市利便性,聚集创意性人力资本

适合创造性人才生活、工作和旅游的城市将成为创意人才集聚的优势区位。创意经济的发展遵循创意城市集聚创意人才、创意人才吸引创意企业的基本路径。据统计,纽约、伦敦、东京等世界性城市的创意人群分别占就业总人数的12%,我国创意人才在数量、层次和结构上还存在较大差距。我国苏州、武汉、长沙、成都、西安、重庆等许多城市,都将创意经济作为未来城市经济发展的战略方向,但普遍存在服务业发展缓慢,创意性人力资本,特别是核心创意人力资本薄弱、城市生态环境建设滞后等问题。城市利便性理论表明,高质的人力资源有向利便性高的城市集中的趋势。利便性指城市金融、法律、保险、交通等生产和餐饮、休闲、娱乐和体育等消费的现代化程度。创意人才一般属于高收入阶层,更加关注对城市的音乐、艺术等人文环境和气候、地理景观、生态等自然环境,利便性高、生态环境承载能力强的城市将成为创意经济发展的优势区位。

4.完善制度安排,提高创意资源的丰厚度

知识产权是创意经济的载体,是创意产业化的关键。一方面,创意经济的发展与知识产权密切相关,创意资源通过知识产权的占有和交易实现其经济价值;另一方面,创意的投入和产出均带有公共产品的特征,过度保护常常导致知识产权纠纷和市场失败,限制创意经济的发展。制度安排的重点一是完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强化中介组织的服务功能,便于创意个体和机构获得知识产权,实施更加广泛的法律保护,提高违法成本;二是建设知识扩散共享的许可制度,完善图书、档案、文史资料等静态创意资源的扩散共享渠道,构建学习型的组织,提高动态创意资源开放度和分享度。三是健全市场机制,在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上,通过创意资源的高收益带动创意资源的高投入,形成创意经济的良性循环机制。

5.定位产业属性,发展独具特色的创意产业

城市经济的发展篇6

关键词:城市产业;经济溢出效应;城市的发展

一、中国城市发展的现状

随着中国城镇化步伐的逐渐加快,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以中国的“城市人”自居,城镇化进程的步伐越来越快,不仅体现出了中国的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提高,更是在一定程度上带来了人们必须意识到的问题———城市发展过程中的漏洞,其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城市发展水平参差不齐

中国有大大小小六百多个城市,然而,这些城市发展水平参差不齐是现今中国城市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一大难题:经济方面,沿海城市的发展水平远远高于内陆的发展水平,长期以来就会造成城市发展过程中的两级分化,进而不利于中国整体城市体系的健康发展;政治方面,北京市作为中国的首都,更是占据了更多先机,政治资源的不平等共享会进一步阻碍中国城市体系的健全和完善;文化方面,对于国家竭力打造的文化旅游城市来说,国家重视是一方面,国家的竭力建设也是为了当地生活的人民有更加美好的生活,有更加富裕的生活条件,但是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文化旅游城市居民的正常生活。综上所述,城市发展水平参差不齐会影响现今城市体系发展的健全和完善,不利于城市之间又稳又好的可持续发展。

(二)城市发展缺乏一定的科学指导

一个城市的发展不仅需要城市的负责人有一定的思想,更是需要城市发展负责人将这种思想付诸于城市发展过程的实际改革中。在中国,城市发展缺乏一定的科学指导是现今城市发展过程中遇到的最大的问题。从城市的房地产行业来看,近几年来,中国各个城市的房地产行业都在迅猛发展,这种迅猛发展的体现是在中国的任意城市中房价基本达到了新高的状态,基本所有城市中的房价都是升了又升。这种房价的只涨不跌导致越来越多的城市居民谈“房”色变,在这种情况下,几乎每一个新成立的青年家庭都面临着巨额的“房贷”,很多人无法避免的就成为了“房奴”,在这种情况下,更多的城市居民想的是如何更快的完成房子还款,如何更好的生活,根本就无暇考虑一个城市的发展问题。房地产行业的这种发展趋势就是城市发展缺乏一定科学指导的最直观的体现。

二、产业经济溢出效应对城市发展的促进作用

溢出效应源于1910年,英国著名经济学家马歇尔在《经济学原理》中提出溢出相当于外部性。在这之后,阿罗首次提出了产业经济溢出效应,产业经济溢出效应认为产业经济具有溢出效应,也就是说产业经济的发展不仅影响经济的进步,也会对社会、生态等各个方面具有一定的影响,尤其是一个城市的产业经济在产业经济溢出效应下会对城市的发展具有促进作用,这种促进作用主要表现在下面几个方面。

(一)产业经济溢出效应使城市空间划分更合理

一个城市的产业经济溢出效应会对城市的空间划分产生一定的作用。在城市空间划分方面,产业经济溢出效应主要发挥了助力城市空间划分,使城市空间结构更加合理的作用。首先,一个城市的空间划分由这个城市的经济发展水平来决定,在这里城市产业经济溢出效应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比如,在城市里城市中心商业圈的大小往往就是城市产业经济溢出效应决定的。如果一个城市的城市经济溢出效应较高,就会连着带动城市中心商业圈使其规模变大,水平提高。其次,城市的空间划分过程也会参考城市中市民的生活水平,只有在市民能接受的范围内进行城市空间的划分,才有利于政府及相关部门真正完成城市空间的合理划分。在这种情况下,要想真正的对市民的生活和经济水平有一定的掌握,就需要政府及相关工作人员意识到城市产业经济溢出效应的作用,城市产业经济溢出效应不仅体现在中国的城市产业经济对城市整个经济中心圈的影响,更是会对城市居民生活水平产生一定的影响。国家机关负责人员要认识到城市产业经济溢出效应对居民生活产生的积极作用和消极影响,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在城市产业经济溢出效应的作用下更好的进行城市的结构划分。

(二)产业经济溢出效应促进城市生态环境建设

自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以来,“五位一体”建设的总布局引导并指示着中国的发展。在“五位一体”建设的过程中,中国城市的生态文明建设成为城市发展的重中之重,不仅是城市发展和建设相关负责人员关注的重点,更是城市居民茶余饭后讨论和关心的热点话题。城市产业经济溢出效应对城市生态环境建设的促进作用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方面,要想全面建设和完善中国城市的生态环境需要全国人民尤其是中国城市居民的共同努力,要想让城市居民有更高的建设绿色生态环境城市的精神需求,必须先满足居民的物质需求,居民物质生活需求的满足就需要城市产业经济溢出效应来作保障。只有意识到城市产业经济的溢出效应,充分认识到城市产业经济的发展对人民生活水平的影响,进而更好的将城市产业经济溢出效应作用于中国城市的生态环境建设。另一方面,城市产业经济溢出效应会体现在生态环境建设的资金方面。一个城市的发展离不开资金的支持,城市的生态环境建设更是离不开资金的支持,绿化、设计等都是城市生态环境建设中资金需求量较大的地方。有了城市产业经济的发展,其溢出效应会给城市的生态环境建设提供一定的资金支持,不仅体现了城市产业经济溢出效应的作用,更有利于中国城市的生态环境健康发展。

(三)产业经济溢出效应带动城市经济结构变化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城市的经济结构是城市发展过程中最主要的环节。一个城市的城市结构影响着城市发展过程中的经济水平、城市居民的生活水平以及城市的生态环境建设、文化传播交流等。首先,城市产业经济溢出效应,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中国城市的经济结构,不仅对其经济发展的方向具有一定的作用,更是在城市的发展过程中对有利于城市发展的格局中选择更合适的经济结构。其次,对于某些产业来讲,经济溢出效应会提醒城市发展过程中的相关负责人意识到某种产业经济的饱和问题,进而在进行下一步的经济审批过程中能够更加及时的进行宏观调控,不至于造成经济过剩,导致通货膨胀。再者,在进行城市发展规划的过程中,相关领导及其负责人可以根据城市产业经济的发展实况,充分考虑城市产业经济溢出效应,更好的进行城市经济结构的规划,使得城市产业经济溢出效应能够更好地带动城市经济的结构变化。

(四)产业经济溢出效应促进城市的共同发展

前文提到,在中国众多城市中,城市的发展水平参差不齐是现今城市发展过程中遇到的一大难题。迄今为止,产业经济溢出效应被认为是解决这种发展水平参差不齐问题的有效途径,城市产业经济溢出效应能够有效促进城市的共同发展。首先,当一个城市中的某种城市产业经济出现溢出效应时,其经济的引导者就可以考虑将溢出的经济效应向其他未饱和城市进行转移,进而促进未饱和城市的发展,给未饱和城市的居民提供更多的工作机会,有利于提升未饱和城市居民的整体生活水平。其次,当一个城市看到另一个城市的产业经济出现溢出效应时,也会效仿出现了城市产业经济溢出效应的城市进行自身所在城市内部的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格局规划,进而有助于城市的共同发展。再者,当城市中出现城市产业经济溢出效应后,国家会在一定程度上进行宏观调控,进而使城市的发展相方瑛:产业经济溢出效应对城市发展的促进作用对平衡,避免出现过度两级分化的情况。

三、调控产业经济溢出效应,促进城市发展

城市的城市产业溢出效应会对城市造成两方面的影响,既体现为对城市的促进作用,也会体现为对城市发展的消极影响。在中国城镇化步伐越来越快的情况下,调控城市的产业经济溢出效应,使城市的产业经济促进城市又好又快的发展成为现今社会学家研究的重点课题。调控产业经济溢出效应,促进城市发展的过程中要注意以下几点:第一,实现国家对产业经济的有效调控。在现今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并存的情况下,国家宏观调控的作用越来越不明显。为了更好地利用城市产业经济溢出效应,需要实现国家对产业经济的有效调控。只有有了国家有效的宏观调控,才能够更好的利用城市产业经济飞来的溢出效应,促进城市经济、政治、文化等的全面发展。第二,注重产业经济溢出效应的正面促进作用。前文分析过,城市产业经济溢出效应具有双面性,城市产业经济溢出效应不仅会促进城市的经济和政治文化的发展,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对城市的发展规模、发展速度造成一定的阻碍,不利于城市更好的发展。这就需要在城市发展过程中,相关领导者要更加注重产业经济溢出效应的正面促进作用,尽可能的采取相应措施使城市产业经济溢出效应的积极方面被放大化,尽可能避免在城市发展过程中城市产业经济溢出效应所带来的负面作用。第三,完善企业的创新制度和风险承担制度。要想更好的利用城市产业经济溢出效应,就要确保城市产业经济的有效运行,这就需要完善每一个城市企业的创新制度和风险承担制度。创新制度的完善主要是保障企业的顺利发展,现今社会,创新能力是一个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只有完善了企业的创新制度才能够保障企业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进而保证城市产业经济溢出效应的实现。风险承担制度的完善主要目的是提升企业自身的风险承担能力,尽可能避免某一个企业出现风险影响城市产业经济的发展。

四、总结

综上所述,面对城市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城市产业经济溢出的现状,解决城市发展过程中的漏洞,促进城市积极健康发展是国家对城市建设研究的重点课题。在这种情况下,如何更好地利用城市产业的经济溢出效应助力于城市的进一步发展也成为城市发展相关工作人员思考的重心。加强国家的宏观调控力度,注重城市产业经济溢出效应带来的正面影响,避免城市产业经济溢出效应所带来的负面作用,完善每个企业的创新制度和风险承担制度有助于城市的健康发展和经济提升。

作者:方瑛单位:安徽国际商务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1]张丰羽,陈厚义.贵州省支柱产业分析及其经济溢出效应研究———以能源产业分析为例[D].云南:贵州,2015

城市经济的发展篇7

关键词城市公共交通经济发展思考

中图分类号:F572.89文献标识码:a

在城市发展的过程中,城市的经济发展是一个重要的元素,尤其是在当今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已经成为了城市经济发展的重要标志。城市公共交通作为城市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城市经济发展中发挥着不容忽视的作用。城市公共交通作为城市的枢纽,促进了城市的经济发展,强化了城市的整体建设。

一、城市公共交通对城市经济发展的作用

城市公共交通对于城市的经济发展来说是一种纽带,这种纽带的作用既体现为内在的融通,又体现在对外的融通,这种内外呼应的作用是其他交通所不具备的。

(一)内呼作用。

从内呼的角度来说,城市公共交通在城市的内部是一种枢纽,在城市公共交通的作用下能够促进城市交通更加合理,为人们的生活提供更多的便捷,进而更好的带动城市经济的发展。对于城市而言,自我发展离不开城市公共交通,在城市公共交通的作用下,城市的发展才能得到真正的保障,使得城市能够进行良好的内部协调,从而促进城市的发展和进步。

(二)外应效应。

外应作为城市公共交通的另外一个作用,在城市经济发展中提供了保障。从目前来看,我国的各个城市的公共交通主要是服务于城市内部,为城市内部的居民的生活提供了诸多的便捷。但是,从广义上来说,城市公共交通与城市外部交通之间是一种相互促进,相互带动的关系,没有城市公共交通的保障,也无法促进城市交通运输的根本发展。因此城市共交通能够促进城市运输事业的发展,进而促进城市经济的发展。

二、当前城市公共交通现状分析

从目前我国的城市公共交通来看,其在运行的过程中没有充分的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尤其是在经济迅速发展的今天,城市对公共交通的需求之大是当前的城市公共交通所不能满足的,针对目前我国城市公共交通的发展整体水平来看,其还存在如下问题:

(一)公共交通路线分布不合理。

在我国的所有城市中,公共交通都是有自己固定的路线的,每一条公共交通路线都有自己的线路和站点,在线路和站点的设置上欠缺合理性是城市公共交通发展的一个重要障碍。比如说在我国的许多城市中,繁华地带的线路相对较多,众多的路线汇集到繁华地带,对于繁华地带来说无疑是一种交通上的压力。这种不合理性非但没有促进城市经济的发展,反而有碍于城市交通的优化。

(二)忽视了经济效益。

从目前我国的诸多公共交通整体情况来看,其存在大多以事业单位为主,离不开政府的支持,而且很多公共交通忽视了经济效益,没有将经济效益作为经营的一个重要目标,反而将公共交通作为一个公益性的单位运转,这种行为在很大程度上与城市经济发展相背道而驰,忽视经济效益公共交通不利于城市经济的发展。

(三)运营方式过于平面化。

根据目前我国城市公共交通的运营方式来看,城市公共交通主要集中于公交汽车、出租车、地铁、轻轨等方面。在这些运输模式中没有形成一种必然的联系,影响了城市公共交通的发展。尤其是在当今社会中,单一化的、平面化的城市公共交通在很大程度上成为了城市经济发展的一个阻力。

三、优化城市公共交通促进经济发展的具体措施

优化城市公共交通,促进城市经济的发展是目前我国城市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方略,在当今的社会中,城市要想获得新的发展,获得新的机会,就必须强化交通,以公共交通的强化为基础,带动整个城市经济的发展,能够更好地协调城市发展的步伐。

(一)优化公共交通的路线。

优化公共交通路线是需要一个全局的观念,即从整个城市发展的实际情况出发,根据不同商业区和不同居民区的不同需求来制定相应的路线图,从而在整个城市内部形成一个稳定的、科学的、合理的路线,这样才能在避免交通问题的基础上进行城市经济的发展。可以说,以城市公共交通路线为基础,进而带动城市经济的发展是十分合理的,其将更好的促进城市经济发展的科学化进程,使城市公共交通成为城市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并非是一大阻力。

(二)协调经济性和公益性。

对于城市公共交通来说,其不仅仅是一项公益性的事业,还需要具备一定的获取经济效益的能力。针对目前我国城市公共交通过于侧重公益性这一特点,需要进一步协调二者的关系,使得公益性和经济性能更得到合理的发展,最终以城市公共交通的经济发展带动整个城市经济的发展。

(三)建立立体化的运营模式。

立体化、多元化的运营模式是促进城市公共交通发展的又一个重要方面,比如说现在许多城市已经建设了高架桥、地铁等不同的公共交通轨道,这使得地铁、公交等多种交通模式共同存在,而且充分的利用空间资源和地下资源。在城市公共交通的发展过程中,我国的诸多城市一直致力于平面化的公共交通建设,忽视了立体化的公共交通建设。针对目前广大城市的需求,需要建立一个立体化的城市公共交通,促进城市公共交通能更好的体现出多元化的发展趋势,最终促进城市的发展。

总之,在城市公共交通的发展过程中,要对城市公共交通与城市之间的关系进行系统的衡量,从而进行精准的定位,突出城市公共交通建设的优势所在,进而进一步促进城市经济的发展,使城市公共交通的作用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

(作者:贵州财经大学资源与环境管理学院,大学,副教授,研究方向:城市经济、工程经济)

参考文献:

[1]徐华兵.城市公交优先发展影响因素分析[J].交通科技与经济.2010(6)

城市经济的发展篇8

关键词:低碳经济视角;城市发展;实践创新

当前进入低碳经济发展时代,我国城市建设发展工作要与时俱进,跟上时代前进的脚步。低碳经济是指以低能耗、低污染以及低排放为基础的一种先进经济发展模式。在现代绿色环保文明城市建设中引进应用低碳经济发展模式,优化改善城市建设管理制度内容,转变传统能源消费方式,合理调整产业与能源结构,能够实现我国社会经济稳定、可持续发展。因此,各城市需要结合自身发展情况,构建低碳城市实践发展模式,积极探索低碳经济城市转型发展路径,为城市居民创建出良好的生活环境。

1低碳经济与城市可持续发展

1.1低碳经济

目前,学者们对于低碳经济的定义存在着不同的看法,其中引用最为广泛的是英国环境专家鲁宾斯德提出的理记:“低碳经济核心是在社会市场机制基础上,通过国家政府制定颁布相关政策措施,制定完善创新管理制度,实现有效提升减排技术、节能技术、可再生能源技术以及能效技术的科学开发利用水平,最终实现传统社会经济发展模式向低碳节能模式的有效转型”。在时展背景下,生态环境保护理念深入人心,低碳经济发展模式开始被社会各界所关注,该种经济模式被广泛应用在各个国家能源结构调整、建筑、工业等行业领域建设发展工作中。我国著名经济学者李建建认为低碳经济是一种低污染、低排放、低能耗的先进经济发展形态,该种经济发展模式的本质就是持续加大对科研技术创新研究的投资力度,最大程度开发利用新能源技术,同时全面提升清洁能源利用效率,实现社会建设的可持续发展[1]。低碳经济最为显著的特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1)低碳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前提是需要完善的管理制度和较好的市场。低碳经济模式的创新研究应用,对国家和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长远性和深刻性的影响。与其他传统社会经济发展模式相比,低碳经济市场发展潜力巨大,对社会改革发展的影响力能够与工业革命相媲美。(2)气候变化应对机制与人类社会各阶层的共识,是低碳经济运行发展的重要保障。在如今全球气候逐渐变暖的情况下,城市大力发展低碳经济变得尤为重要。城市可持续发展与低碳经济之间存在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会影响到人类社会建设和谐稳定与持续发展。发展低碳经济离不开各国政府制定颁布扶持激励政策及社会环保意识层面的支持。通过大力发展低碳经济,不仅能够有效转变不同层次民众的生活方式和消费理念,还能够调整社会传统产业结构,全面降低社会发展过程的能源消耗,促进城市绿色环保建设工作顺利发展。

1.2城市可持续发展

城市可持续发展作为一种新的城市发展模式,强调城市资源、环境以及经济之间的协调发展,创新管理城市资源与生态环境,实现社会发展内外部的和谐统一运行管理。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客观必然性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1)是社会全面进步发展的核心保障。城市可持续发展要求科学有效协调好人口、社会、经济以及资源环境等管理工作内容,在经济可持续发展过程中推动社会全面进步[2]。城市可持续发展有利于控制社会人口增长,提高公民素质教育水平。(2)是城市发展的客观要求。在现代城市经济建设和发展工作中,除了要积极引进应用先进科学技术,提高经济总量,还必须学会合理运用科学技术降低能源损耗和社会污染,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可持续发展是未来城市建设的重要工作目标,能够帮助城市解决各类社会发展矛盾,优化调整产业结构,创新城市运行管理方式。

2低碳经济视角下城市发展实践措施

2.1创新开发城市低碳能源供应网络

低碳经济视角下,城市要依据自身实际发展情况和需求,创新开发城市低碳能源供应网络。现代城市创新开发低碳能源供应网络可以参考以下方面。(1)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例如,利用生活中常见的太阳能、风能以及海洋能等。可再生能源逐渐替代传统能源,能够实现城市绿色低碳发展,在降低传统能源消耗的同时,减少二氧化碳污染,避免全球气候变暖问题加剧。(2)优化改进工业生产过程,及时调整城市能源利用结构,整合各项环保发电技术。城市管理部门要督促各行业提高对能源的利用效率,尽量在各个生产环节工作中降低能源损耗,减少因大量使用传统能源而带来的社会环境污染问题。(3)创新研发应用低碳技术与低碳材料。在现代城市建设发展中,新型低碳技术与低碳材料的创新研发应用尤为重要。比如,纳米材料被广泛应用在各个行业领域中,创造出了众多现实价值[3]。在城市低碳能源供应网络建设管理中,低碳技术涉及到交通、电力、化工以及建筑等领域,低碳技术开发类型主要包括减碳技术、无碳技术、去碳技术。各地区城市要结合自身实际发展情况和需求,合理研究应用对应的低碳技术,引领该地区能源利用方式的科学转变,打破过去以传统化石能源为主的能源利用结构,实现低碳经济可持续发展。

2.2提高城市低碳交通运营管理水平

在低碳经济视角下,现代城市要大力发展低碳交通,减少汽车尾气污染排放,促进城市生态环境与经济建设工作和谐发展。(1)城市要结合自身情况,合理实施以公共交通为主的城市交通模式,引导城市居民减少私家车出行。城市交通管理部门要完善综合公共交通体系,优化配置各项公共交通资源,满足广大城市居民的出行需求。(2)城市政府部门要利用各种渠道、各种方式加强对新能源技术的推广应用,制定一系列扶持激励措施,引导广大汽车消费者选择购买新能源汽车,降低对传统石油燃料汽车的依赖性。应根据城市交通运行情况,在不同区域范围内设置充电站、充电桩等配套基础设施,为城市推广新能源汽车奠定基础。(3)城市要注重在城区内营造和谐健康的城市慢行系统氛围,构建公共自行车系统,进一步拓展城市交通服务,引导市民出行采用骑车或者步行等低碳方式,有效缓解城市交通拥堵压力,促进城市低碳经济更好地发展。

2.3科学构建低碳产业经济主体

在低碳经济发展背景下,城市要积极响应国家发展低碳经济的号召,科学构建符合当地特色的低碳产业经济主体。(1)城市要不断优化调整升级产业机构,大力培养创新技术型人才,发展城市技术密集型低碳产业与知识密集型低碳产业。以人们日常生活工作中的互联网为例,城市通过创新发展互联网,将该项技术实践应用在各个产业生产活动中,提供高附加值信息与完善的功能服务,并且不会产生污染、消耗过多能源。(2)在城市各产业体系打造过程中,要注重创新运用低碳技术提高各项能源的开发利用效率[4]。比如,相关工作人员可以通过运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手段有效降低碳排放,减少城市污染,促进现代城市建设可持续发展。(3)要大力发展信息化智能服务业,各地区要努力构建低碳经济主体,健全先进金融服务体系工作,完善发展第三方物流,推动物流产业链向高端环节不断延伸。城市还需要做好信息服务的创新管理工作,培养专业信息化人才,提高城市互联网、电信增值以及卫星应用等信息服务水平,成功打造出符合该城市特色的服务业集聚区。

2.4大力实施绿色招商

低碳经济视角下,城市建设发展要注重实施绿色招商,充分发挥本地区环保执法部门的优势和作用,吸引更多社会资本,促进城市建设发展。(1)城市在开展招商引资活动时,要提前优化设计具备良好可操作性的投资项目环境保护与资源能源消耗准入指标体系,充分保障城市招商引资项目的绿色环保化,不产生过多污染,以免影响城市低碳经济发展。(2)要组织专业人员科学制定城市低碳产业能效指南,并对不同资源的利用率、成本以及生产效率展开监督考核。切实落实各项环保审批管理措施,确保“绿色招商”审批进程中管理决策的科学合理性。(3)各地政府要根据城市发展情况,科学落实低碳产业规划布局工作。与城市环保部门、招商部门加强商讨,完善绿色招商项目,明确项目建设选址,为城市低碳经济发展打下良好基础[5-6]。

城市经济的发展篇9

一、京沪高铁概况

(一)京沪高铁简介

北京―上海的铁路运输通道,在我国经济建设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2008年4月历经十几年讨论,总投资2209.4亿元的京沪高速铁路全线开工。京沪高速铁路途经北京、天津、上海三大直辖市和江苏、山东、安徽、河北四省,沿线地区城市林立,铁路两端连接着全国经济基础最好、发展速度最快、连片地域最广的两大经济带:环渤海经济带和长三角经济带。京沪高速铁路正线全长约1318公里,与既有京沪铁路的走向大体并行,全线为新建双线,设计时速350公里,全线共设置北京、天津、济南、蚌埠、南京、无锡、苏州、上海等客运车站。

(二)京沪高铁特征

1.输送能力大,速度快

输送能力大是京沪高铁主要技术优势之一。目前各国高速铁路几乎都能满足最小行车间隔5分钟的要求,京沪高铁的最小行车设计间隔为4分钟,每天在京沪之间可发出一百多对高速列车,单向年输送旅客可达8000万人次。输送旅客能力强大,其旅客周转量将远远超过高速公路运输和民用航空运输。

2.经济快捷

经济快捷是高速铁路的技术核心,也是高速铁路技术经济优势的最主要指标。京沪高铁建成后,从上海到北京的时间也仅为5小时左右。这样极大地提高了办事效率,节约社会时间成本,从而能进一步推动京沪两地及沿线城市经济的发展。

3.良好的环保效益

高速列车是以电力作为动力,可以节约资源。高速列车的能量消耗比飞机、汽车低。电气化高速铁路基本上消除了粉尘、煤烟和其他废气污染,噪声比高速公路低5-10分贝。

4.投资回报率高

高铁具有很高的投资回报率。京沪高铁建设会为其本身带来巨大的直接经济利益,也会对其他产业产生更大的间接经济效率,如高铁的建设会促进沿线新兴产业的发展等。

二、京沪高铁对沿线城市区域空间结构及经济发展的影响

(一)京沪高铁影响沿线城市区域空间结构

尽管当代运输和通讯已经十分发达,距离因素仍然是影响货物和人口移动的重要因素,距离越短,产生的相互作用阻力越小。京沪高铁的建成将提高沿线城市的通达性和吸引力,直接缩短沿线城市间的时空距离,加强与其他城市及与中心城市或发达城市的联系,提升了其交通区位。而交通区位又是影响城市区位优势的最为重要的因素之一,这又必然会影响沿线城市区位空间结构。

1.加强了高速铁路沿线城市与中心城市间的联系,改变了沿线城市在区域空间结构中的关系。在京沪高铁建设前,一部分城市由于距离中心城市较远,如安徽滁州,山东枣庄等,对外开放程度较低,对区域一体化的进程贡献较少。京沪高铁建设后,这些沿线城市取得了与中心城市的便捷联系,如滁州与南京,枣庄与徐州等,与中心城市构成了从属关系,在区域空间结构中提高了等级。

2.淡化了没有高速铁路城市的地位,使次级节点城市和小城市的发展受到了抑制,使其边缘性更加突出。最典型的是安徽的马鞍山与滁州两市,马鞍山市在高铁建设前相比高铁沿线城市滁州具有差不多的区位,马鞍山甚至还有优势,其可以在与中心城市南京的合作中多分一杯羹,然而京沪高铁建成后,马鞍山市的交通条件相比高铁沿线城市滁州差了很多,中心城市便无暇顾及这些没有高速铁路的城市,从而极大地影响了它的发展,使之在区域空间结构中的等级降低。

3.高铁沿线的一些小城市在区域空间结构中不再拘泥于行政隶属关系,而依据交通区位决定其在区域空间结构中的关系。如一些处于边缘的小城市,在京沪高铁建成后,由于其交通区位改变带来的发展机遇,其将会选择距离其更近的大城市进行经济间的交流,而不会选择其原本行政隶属的上一级别的城市,从而影响了这类城市的辐射范围,改变了区域间的空间界限。

(二)京沪高铁推动沿线城市经济发展

京沪高铁全线贯穿的省市经济发展都比较迅速,其所在地区也是我国经济对外开放的前沿阵地。京沪高铁的通车将大大加速这些地区的经济发展,在整个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

1.城市经济发展产生新增长极

京沪高铁的建设会使所在城市在高铁客运站周边地区形成城市新的增长极,而此类地区往往是一个城市中功能最为多样化、经济活动频繁、人口密度高、土地集约利用度高的地区。高铁客运站是一个城市的交通枢纽中心,往往与其正对的城市街道组成一个城市新的商业发展轴,生活消费活动要远远大于机动车的交通出行,具有良好的环境条件,成为一个城市集约式发展最为显著的地区。例如在苏州高铁站地区将形成“十字轴、一核、两区”的空间结构,成为苏城北面新的交通枢纽中心和商业发展轴。

2.推动城市带经济一体化

当代世界经济发展的一个明显特征就是城市群、城市带、都市圈的涌现。良好的流通环境是大城市带经济发展的必要因素之一。城市要想在全球化背景下运作必须建立与其他城市的联系,不断增加城市之间的依赖与互补,逐步形成城市经济带。而京沪高铁的建成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两大经济带及两大经济带间的交通压力,促进了城市带间商品、人流、资金、信息的交流与沟通,提升了城市带经济整体的竞争力,推动未来城市带经济一体化。

3.改善沿线城市投资环境

京沪高铁未建设前,安徽及山东部分沿线城市由于受交通条件及基础设施不完善的制约,招商引资难度大,资源优势难以较好地转化为经济优势。京沪高铁正式开通后,将真正打开这些城市对外开放的大门,大大促进资源优势与外部资本、产业的有机融合,从而吸引更多外资投向这些区域。

三、京沪高铁对苏州经济发展作用透析

苏州是中国重要的历史文化名城和重点风景旅游城市,是长三角地区经济发展最为活跃的城市之一。京沪高铁的建成,将使苏州在优越地理环境基础上再添加便捷畅通的交通环境,无疑是如虎添翼。

(一)京沪高铁对苏州外向型经济的影响

苏州的经济发展呈现出外向型经济的特征。上世纪90年代末,随着跨国公司全球战略的推行,苏州抓住国际产业资本加速向长三角地区转移的机遇,积极吸引it产业资本,发展出口加工业,从而迅速推动苏州外向型经济的发展。

京沪高铁的建成无疑给苏州的外向型经济带来新的发展前景,这里主要从物流和人才流动两个角度去阐释京沪高铁对苏州外向型经济的影响:

1.降低企业物流成本

苏州外向型经济中最为突出的是制造业,其中有接近40%是高新技术产业。苏州现在已成为世界重要的it产地之一,而这些it厂家都要求零库存。高速发展的制造业,对物流业提出了高质量的要求。而现在面临的问题是,苏州企业物流成本占GDp的份额约是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的两倍。降低物流成本,提高经济效益,成为苏州企业的当务之急。

目前苏州形成的三条物流走廊分别是:沿沪宁高速公路、京沪铁路形成东西向的物流产业发展带;沿长江和沿江高速公路形成东西向的长江水运发展轴;沿苏通大桥和苏嘉杭高速公路形成南北向的物流走廊。其中第一条物流走廊是苏州物流的主要生命线。京沪高铁建成后,与原有的京沪铁路采取客货分流方式,即高铁主要承担大部分客运,原先京沪铁路承担部分客运和全部货运,这将大大提升京沪通道的物流运载能力。快速先进的物流通道可以优化企业资源配置,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在采购、运输、仓储、包装、加工、配送等环节实现高效率、低成本衔接,降低企业物流成本,从而增强企业竞争力。

2.增强苏州人才吸引的磁性

京沪高铁的建设将使高素质人才在环渤海经济圈与长三角经济圈之间更加迅速和畅通地自由流动。现代企业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企业间人力资源的竞争。苏州毗邻长三角龙头城市上海,经济发展突出,城市环境优美,苏州占经济区位优势,备受资本青睐,自然也是人才向往之地。

在苏州工业园区等产业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人才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已经接近甚至超过中等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京沪高铁能够拉近苏州与京沪沿线各站点城市间的距离,人们的出行更加便捷,使在京沪运输通道南北经济带各中心城市间建立“一日往返交通圈”成为可能。京沪高铁的开通提升了苏州城市的通达性,这将进一步增强苏州人才吸引的磁性,吸引大量的京沪宁三地高校人才涌入苏州,为苏州城市经济建设提供人力支持。

(二)京沪高铁对苏州相关产业发展的推动作用

交通基础设施的改善,城市通达性的提高往往带动一地经济的发展,京沪高铁的开通将为苏州部分产业的快速发展提供新契机,尤其对旅游产业和房地产业的积极影响最为明显:

1.旅游产业

苏州具有“人间天堂”之美誉,是国内外知名的旅游城市。苏州旅游业作为服务业的龙头产业和地方支柱产业,对苏州旅游传统的六要素宾馆、餐饮、交通、商贸、文化产业、娱乐业等服务业具有强大的带动作用,对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也有明显的促进作用。京沪高铁开通后,一方面可以为更多更远的旅游者提供到苏州旅游的可能性;另一方面也为较近的旅游者周末出行旅游提供优越的条件,从而极大地刺激苏州旅游业的发展和振兴。

2.房地产业

京沪高铁对周边房地产的利好不言而喻,京沪高铁的建设将助推苏州房地产发展。京沪高铁通车后,苏州将变成上海真正的“后花园”。从上海到苏州,仅需20多分钟,苏州的房价比上海低很多,因此,许多人可能会搬到苏州居住,一些企业总部也会为减少办公成本而迁到苏州。便利的交通,可以让许多上海人离开每平方米万元多的楼市,到苏州置业,更多的人可以成为住在苏州、工作在上海的“钟摆”族。

城市经济的发展篇10

关键词:基础设施;城市经济发展;影响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a

城市的林立将人们展开一个全新的世界,人类社会经济也正式进入快速发展的进程,随着城市建设的逐渐成熟完善,城市基础设施成为了当前城市经济发展的重中之重。纵观当下,城市经济发展和基础设施建设是紧密相连、不可分割的。完全的基础设施可谓是城市经济发展的奠基石,而经济的发展一方面促进了城市对基础设施的需求,另一方面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创造了更加丰厚的技术资金支持。基础设施在经济发展的感召中氤氲而生,同样亦为着城市经济的再一步腾飞书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一、基础设施建设对促进经济增长的影响机制

(一)宏观层面的实证考察

根据相关基础设施建设及经济增长关系的产业层面及宏观实证研究发现,基础设施建设在推动城市经济发展上具有实质性作用,且相较于其他形式的投资,其作用更大。

1.基础设施存量和其刺激产出及生产率增长的关系

在政府公共支出项目中基础设施建设是较为重要的一部分,且将其划分为不用付费的生产要素投入。它主要运用其他资本及劳动力的有效率来发挥生产函数作用。西方学者经过长时间研究指出,通信和运输与城市经济发展呈现为正相关性,但私人直接投资以及基础设施投资之间却没有较大的联系。基础设施建设若重点在于推进私人投资本身,其对促进城市经济增长的速度远远低于通过增加私人投资的社会报酬率的方式来促进经济发展。基础设施建设总产出与总支出之间存在非常明显地弹性系数。

2.发展水平不同的地区基础设施促进经济增长的效果不同

通常情况下,基础设施建设对城市经济发展的影响,并不会立竿见影,迅速增加。因此,我们可以将基础设施建设看做城市经济发展的特定条件,其主要作用是使全要素生产率得到快速提升。在西方学者的研究中指出[2],电信基础和交通运输的增长率是非常明显且见效最快的两大类。若将中等发达、发达地区与经济落后地区进行对比,不难发现,基础设施有着非常显而易见的差异,由此可知,基础设施对中等发达经济高速增长地区的经济活动的影响非常关键,且投资回报率也是非常高的,并且经过统计发现,投资效果与收益地的城市化水平以及大城市的距离成正比。经济发展水平不同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对其发展的意义也有一定的差异。如电力、安全饮水、电信(非常关键)以及公路等基础设施可直接左右人均GDp增长速度,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城市发展资源。而面对经济发展落后的地区,基础设施建设更为重要,尤其是如灌溉及供水等方面的基础设施重要性远远大于运输;而针对经济发展中等的地区,那么交通设施在经济发展中的地位是不可取代的;当然经济发展较发达的地区,则更加重视电信、电力等方面的基础设施建设。

3.关于基础设施与地区经济增长差异的研究

基础设施与生产率增长之间是存在必然联系的。区域经济的外部主要是由基础设施创造而成的,而外部经济导致地区内规模经济和投资回报率的增长。此外,基础设施建设较为完善的地区,特别是针对重视生产性基础设施建设的地区,往往能够通过基础设施实现工期缩短、降低成本和节省资金等目的,进而收到非常好的经济效益。在生产要素自由流动的情况下,生产要素更集中的地区往往是基础设施配置条件较优越的地区。根据相关研究文献了解,基础设施是吸收私人投资的重要条件之一,尤其是交通运输条件较之其他条件更为投资商所重视。

(二)微观层面的实证考察

1.降低成本

就某层面而言,小型企业往往会承担非常大的基础设施成本重担,极容易给小企业的就业和增长造成限制,故小型企业在成立之初选址时,更加倾向于城市中心地段,选择这些城市中心地段其中最关键的因素就是城市中心地段的基础设施服务建设非常完善,更加利于企业的发展,缓解企业成立之初的基础设施成本压力。据统计,经济发展较快的城市,仅凭这些小型企业就创造了60%-80%的工作岗位。根据相关部门基于企业层面的调查研究数据显示[3],商业环境问题中基础设施不配套、成本高及短缺是主要问题。而给企业运营造成影响的另三大问题则主要是运输成本高、动力短缺以及其他配套设施不完善,被所有企业视为问题之首的无疑是电力短缺。

2.增强国际竞争力

目前,越来越多地企业将发展的重点转移导致到了国际市场中,而要在出口市场竞争中占得一席之地,在很大层面上,还需要依赖完善的基础设施。过去的20年里,世纪贸易全球化已发展到白热化阶段,这不仅归功于大多数自由贸易政策,交通运输、通信设施以及仓储技术的完善和建设在其中的推动作用不可取代。这种进步主要表现为后勤管理上,以调整资金流向和最大化节省库存以及紧跟消费者变化的消费需求。对于希望走向国际市场或已经进入“全球经营”(将不同国家的企业联系在一起,每个国家为同一种最终产品生产不同的零部件)的地区和城市来说,提供具有现代特色的通信和交通服务能力,是吸取国外投资者眼光以及获得出口竞争优势的关键。

(三)重置规模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基础设施重置规模主要是指基础设施建成后在使用过程中的维修、管理和保养等方面的规模。在经济运行的过程中,通常需要根据实际需要对基础设施规模进行适当的调整,使基础设施是更加便于管理,避免出现浪费或效率低下等情况。通常我们对基础设施重置规模不足定义为基础设施的负投资,它可城市经济发展造成以下几方面的影响。

1.降低产出传输损耗,提高投入产出效率

基础设施若出现规模不足且缺乏维修等情况时,可导致传输过程中损耗提高,进而使基础设施的传输质量和产出效率同时出现下降,致使用户的成本大大增加。在维护的过程中,极易因不合理的削减维护费用,导致传输损耗成倍增长,得不偿失。在预算较为紧张的阶段,限制资本支出是非常合理的方法,但若从维修支出中大量削减费用不仅不能够达到预期效果,甚至还会造成反效果,甚至可能导致日后以高额费用为代价重建或改建[4]。不仅如此,维护不善不仅会降低基础设施的使用寿命和服务同能,同时也意味着必须增加投资力度,才能够获得相应的功能。

2.减少项目配置失当,增强服务能力

配置失当极易导致基础设施浪费或标准有误的服务。针对目前能力所不及的配置应当谨慎考虑,特别是针对铁路、供水、港口及电力等基础设施,这不仅会占用大量维护费用,同时还可能导致大量的基础设施被浪费。由于大多数基础设施投资的项目相对较为苦丁,并且主要用于服务地方经济发展,为此,当剩余的服务能力无法被充分利用,在某种情况下,不仅不利于经济发展,同时还可能由于宏大的经济项目,给城市的发展造成副作用。

3.节约成本支出,改善服务质量

基础设施重置规模不足可导致基础设施服务质量严重下滑,较差的服务质量无法获得用户的信任,还可致使用户的成本大大增加,在实际运用使得大量的资源被浪费。基础设施重置牵涉范围非常广且问题环环相扣,互相影响,加之经济增长影响同样具有隐匿性,影响范围较广等特点。故不少地区为此投入了大量的资金,付出了巨大的代价,同时也使得城市基础设施难以实现全面覆盖和范围扩大,更加谈不上推动城市经济发展。

二、基础设施发展模式的选择

(一)同步和滞后发展模式的比较分析

1.“超前”型发展模式

通常情况下,超前型发展模式在促进经济发展上有明显效果。英国在建设交通运输基础设施时,就采取了非常典型的超前发展模式,为后期1850-1872年的工业发展创造非常好的条件;但这种超前发展模式,非常容易出现生产部门的需求量远远低于基础设施当前的存在量,故导致基础设施的利用率非常低,建设效果也低于预期。英国之所以能够使基础设施超前发展,关键在于其在工业化以前就进行了充分的资本原始积累。

2.“同步”型发展模式

说起同步型发展,就不得不提到美国。同步型发展模式是结合生产部门所需来建设基础设施。这种模式发展的基础设施,通常情况下,不存在非正常或闲置设施,故采取这种模式相较于把握不准的超前型,其在帮助经济发展上也有较好效果。此外,同步型发展模式,能够结合城市经济发展规划及时调整,不仅保证了居民的日常生活,同时也能够满足生产部门的正常所需,在推动经济发展,综合经济效果甚好。

(二)“随后-同步型”发展模式:适应城市经济增长的最佳模式

这种发展模式以日本为代表,其直接生产部门投资先行,基础设施投资随后紧跟,形成经济高速增长与基础设施迅速发展的亦步亦趋的态势。为了有效地利用仅有的一点资源,避免出现或者尽量减少基础设施能力不足给经济增长形成的阻力,日本采取了优先发展生产性基础设施、“先生产性设施后生活性设施”的政策。即政府将集中起来的有限资金和资源,优先发展交通运输、电力能源等生产性基础设施,为经济调整与发展扫清道路;而待经济发展、政府财源扩大之后,再拿出较多的资金和资源来发展生活性基础设施。如何使基础设施的发展适应经济的高速增长,日本的“随后-同步”模式是较现实的选择。通过采取优先发展生产性基础设施、刺激私人资本扩大设备投资的“增长优先”发展战略,日本较好地解决了经济高速增长与基础设施不足的矛盾。在经济的增长速度以资金资源的供给程度和基础设施的满足程度为函数的情况下,将有限资金投入到对经济增长影响较大的领域中,采取分阶段的集约型投资方式,无疑有助于解决资金和基础设施不足的矛盾。

参考文献

[1]马璇,谈步稳.城市基础设施与经济发展的关联分析——以江苏省为例[J].河南科学,2009,10(15).

[2]周兆芳.城市基础设施投资对城市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D].江西财经大学,2009,1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