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初中教资科学十篇初中教资科学十篇

初中教资科学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7:48:49

初中教资科学篇1

关键词:视频资源;教学情景;运用

科学是一门紧密联系生活与实验的学科,如何能够把生活情景请进我们的课堂,如何让教学中的科学情景更加生动、形象,如何提高实验的可视性、精确性,这些都是是科学教学中存在的客观问题。而随着多媒体设备在教学中的广泛应用,在课堂教学中有效地运用视频可以很好的解决这些问题。合理地运用视频教学,可以丰富教学模式,提高教学效果。

一、课堂教学运用视频情景的优势

1.视频具有真实性

视频影像能够真实全面地记录整个科学过程或教学内容,鲜明、生动的形象不仅能提高学生对讲解重点的选择性和理解性,同时还能够使注意力稳定和持久,并且增强记忆的牢固性,准确、逼真的视频媒体尤其能够非常好地表达教学对象在时间、空间方面的运动变化。

2.视频还有表现性强的优势

视频影像适宜呈现一些对学生来讲感觉比较陌生的信息,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和表现力,尤其在表现事物细节的能力方面,视频所能传输的信息量是很大的。比如在讲解“重力势能”时,可以从影片中剪辑一段视频。一望无际的雪景给人以恬静、美丽的感觉,可当雪崩发生时,恬静的大雪将以排山倒海之势摧毁沿途的一切。规模宏大、气势雄伟的雪崩很好地表现出被举高的物体具有重力势能,给学生们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

实验心理学家赤瑞特拉(treicher)做过两个著名的心理实验,一是关于获得信息来源的,他通过大量的实验证实,人类获取信息83%来自于视觉、11%来自于听觉、3.5%来自于嗅觉、1.5%来自于触觉、1%来自于味觉;二是关于知识保持的结果,人们一般能记住自己阅读内容的10%,自己听到内容的20%,自己看到内容的30%,自己听到和看到内容的50%,在交流过程中自己所说的内容的70%。可见,多种感官的参与更有利于知识的获取与保持。

二、视频情景在科学教学中的运用

1.视频截取情景,导入科学课题

在科学教学中有时需要教师举出许多生活事例,让学生在头脑中复现许多生活现象,而那些生活现象有的学生能及时复现,而有的学生可能忘记或是在平时根本就没有注意,从而影响教师的讲课。如果我们适时地利用视频的“改变时空”和“化远为近”的独特作用,适时地播放一些视频片断,就能提高科学教学的效果和活跃课堂气氛,会给学生一个视觉上的冲击,学生感到科学情景真实具体,又有科学就来源于我们身边的感觉,有开篇致胜的效果。

案例1:在《大气压的大小》的科学教学引入时,我们播放《大气压能支持多少米高的水柱》。学生的学习是不形象的,虽然好像知道大气压很大,但是实质上对大气压的大小没有感性认识的,缺乏体验。通过视频的导入,这样既给了学生视觉上的冲击,又给了学生思维上的碰撞,让学生对大气压的大小有了强烈的感性认识。教师再告诉学生,用水来做实验,所用的玻璃管至少要10米长,做起实验来很不方便。再顺利地引出托里拆利的实验,让学生既有了兴趣,又有了认识基础。其中,视频的作用功不可没。

案例2:在学习人与生物圈这节课时,上课就直接播放我国南方出现的“疯长的一枝黄花”,以及有关“紫茎泽兰”泛滥成灾的新闻采访视频资料,让学生感受到外来物种入侵带来的后果,使当地的环境遭到破坏,原有物种受到侵袭,引起学生关注人与生物圈和谐相处等有关的环境问题,进而激发学生去学习本节课的内容。

视频的导入可以给学生视觉、听觉的感受,多重刺激有利于学生加深对事物的印象,引起学生的注意,关注相关的问题,以及问题的解决的办法,这样有利于课堂学到的相关知识的应用。

再看一则《惯性》的教学案例:

(1)创设情境,新课引入

视频引入:火车未开动,某旅客坐在车厢里,竖直向上抛一块橡皮球,下落时落在抛出处的正下方。

教师提出问题:若是火车在匀速直线行驶,该旅客做同样的动作,橡皮球下落时落在哪里?

问题引起了学生的争论,有的认为应该落在抛出处前,有的认为应落在抛出处后。

教师指出:刚才的争论涉及一个古老的话题──惯性,到底什么是惯性呢?带着这个问题,我们一起来体验科学家的探究过程,学习科学家的探究方法,进一步理解惯性。

(2)观察现象,提出问题

播放一个拍摄的视频:一个工人正在用一辆手推车运泥沙,工人把力作用在手推车上,手推车前进,当工人撤去推力作用后,车停止了运动。

设问:生活中还有哪些类似的现象?

在这一案例当中,使用了两则视频材料作为课题的引入,两个视频的作用各不相同,第一个视频是学生活动的记录,作为课题的引入材料来使用,学生亲切又熟悉,活跃了课堂的气氛,也激起了学生学习的欲望。第二则视频材料,采取生活中工人推车的生活情景,类似的情景学生是天天能看到,但都没有仔细地分析辩证过,学生似懂非懂,这样就很自然地引入惯性的教学,这个视频的作用拉近了时空的距离,把生活搬进了课堂,让学生感受了生活,成功地导入了课题。

2.视频记录实验,突显科学过程

在课堂中演示的实验要求目的明确,易于学生观察与记录,而在科学教学过程中往往受制于器材、课堂教学的条件,会出现实验现象不够清晰,学生不能很好地观察实验现象,又或者实验过程过快,学生无法观察和记录实验。这时候,在课堂教学中可以运用视频来记录实验,重现实验过程,运用播放软件可以实现放大实验现象,加速或延缓实验过程,把变化的瞬间拉长、展开,再现科学过程,帮助学生观察,从而弥补学生实验的不足。

例如,平抛运动演示实验中就出现了实验呈现的时间太短的问题:

教学案例:探究平抛在水平方向上的运动情况。

实验探究:同学们每天都在训练实心球投掷。当实心球在空中飞行时,如果不计空气阻力,那么实心球应该只受到重力作用,水平方向没有力的作用。根据牛顿第一定律,水平方向的运动情况应该是怎么样的呢?

学生甲回答:“匀速直线运动。”(虽然答案正确,但是心里还是非常迷惑)

学生乙回答:“太快了,无法观察。”

教师陷入了困惑之中,这个实验由于课堂条件的限定,学生很难观察和分析,课堂的效果很不好。现在可以采用视频记录的方法来解决,把平抛的演示实验用数码相机事先记录下来,通过视频播放软件,把实验过程进行慢放,如图1,其中一小球作自由落体运动。这时候,学生不但能看到两个小球的同时落地,而且可以观察到,两个小球在空中的任何一个时刻都是在同一水平线上的,还能发现,相同时间内,小球水平运动的距离是相等的。图1充分说明了平抛运动水平方向是匀速直线运动的,竖直的分运动可看作自由落体运动。

图1平抛运动视频截图

3.视频记录体验,引导学生探究

在科学教学中,有些现象不易观察,在课堂中又不容易引入,这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在课外进行实验探究,把实验现象用视频记录下来,在课堂中给学生播放记录的实验视频,进行科学探究。由于学生亲自参与了这样的过程,视频又记录了真实的实验结果,学生思维的积极性非常高。

例如:在学习《凸透镜成像规律》的时候,如果我们采用常规教学有这样几种方式开展探究教学:

方式1:作图探究

利用三条特殊光线,分别画出u>2f、u=2f、f

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进行图像分析,得出规律。

方式2:实验探究

根据实验手册内容,进行学生实验:(1)选取一个凸透镜,在阳光下或平行光下测定凸透镜的焦距,并记录。(2)在光具座上从左向右一次放置蜡烛、凸透镜和光屏,使它们的中心大致在同一水平高度上。(3)将蜡烛放在离凸透镜尽可能远的位置上,调整光屏到凸透镜的距离,找到清晰的像后,记录像的特点。(4)依次调整物距,得出成像规律。

在方式1中,通过作图,能得到规律。但是对作图技能要求很高,一旦光线有偏差,做出的像误差会很大,从而影响规律的得出。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也没有很多的体验,不符合新课程的教学理念。在方式2中,通过学生的分组实验来获取成像的感性体验,通过实验现象和记录,得出规律是非常不错的,但是在实际的教学中却会出现这样的问题,有的学生找不到像,有的像距和物距填写错误,更有时间上的限制,没法完成实验。实验中的遗憾,只好带出课外思考,

如果在实验当时进行拍摄,事后教师再找出几组正确操作和典型错误的视频,在第二节课展示。由于学生亲生参与了实验,实验现象非常清晰,学生在这样的情景中学习,学习热情和学习的积极性不是前面两节课堂中所能比较的。视频资源很好地设置了一个科学情景,引导了学生的探究活动。

4.视频运用知识,拓展科学视野

在科学教学过程中,要用典型的科学情景、科学问题,通过教师与学生的共同讨论,使学生对科学概念、科学规律进行深化,活化对科学概念、规律的理解,逐渐领会分析、处理和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对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教师要引导学生用学过的科学知识进行科学的解释和说明有关现象。利用视频材料开展这部分的教学活动值得教师尝试。首先,使用视频讲解学习活动要比文字的和口头的讲解要形象得多,这更能便利地使学生明白活动的内容是什么、要求是什么,目标是是什么。其次,利用视频材料开展活动会增加趣味性,信息的容量更大,视频材料还有音像同步、声画一体的特点,可以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各种信息接收渠道。再次,视频可以结合教学尽量让学生多接触科学发展的前沿,了解科学技术的发展,能提高学生学习科学的主动性和兴趣。

比如在电阻的教学中对科学知识进行拓展,会进行关于超导的讲解,这个知识在我们的实验条件下根本无法演示给学生看,学生平常也接触不到超导材料,这种情况就可以通过各种途径收集到“超导”“上海磁悬浮列车”“秦山核电站”等大量反映国内、外超导体科技成就和科学学史的视频资料,增加学生的视觉感受,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加深了学生对科学知识的理解,认识到科学知识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从而激发起学生学好科学的兴趣以及认识世界、探求科学奥秘的强烈愿望。

又如在超失重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在教学中适当地引入宇航员在太空中的生活的视频情景,了解物体在完全失重状态下的运动特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即开拓了视野,又运用了科学知识。

三、视频资源运用时应注意的问题

1.视频资源的时间要求适宜

教师应控制视频的时间,一般一则视频不能过长,控制在2分钟以内,如果超过这一时间,学生会有疲劳感,觉得不新鲜了。视频使用过长,也会影响其他知识的教学。视频使用的时间也不能过短,过短则会容量不足,学生会有还不清楚怎么回事就结束的感觉。

2.视频阻止了师生之间的交流

在视频资源的使用过程中,从学生的感觉上来看有点像看电影的,他的主要注意力都集中在观察视频上了。而教师则有放电影的感觉,而且由于视频中声音、画面的影响,教师就是想插嘴也很难插入话题,这样就会阻碍了师生之间的交流,不利于对情景的进一步挖掘。

3.视频播放代替了教师的主导地位和学生的主体地位

教师在使用视频材料进行教学的时候,一定要明白“视频和我们平时使用的粉笔、模型”一样,都只是工具,绝对不能让它主宰课堂。而课堂和教学的主体是学生,在其中起到主导地位的是教师而不是视频。如果教师将课堂教学完全交给视频材料,就有可能把科学课变成“电影课”,毕竟,不是所有的问题都可以通过视频材料解决的。

运用视频材料进行科学教学情景设置的教学模式已经在各种教学活动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并且越来越多的事实证明视频应用于教学可以取得显著的效果。视频辅助教学总体来说还是一个新兴的领域,对它的研究还没有全面化和系统化的展开。不过,由于它拥有广阔的发展空间和光明的发展前景,我相信会有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这个领域的研究中来,不断完善相关的理论知识和提供更加合理可行的实践经验。相信,随着研究的深入,这种切行之有效的教育模式一定会更好地服务于教育,为教师和学生提供更大的帮助。

参考文献:

1.浙江省教育厅教研室.普通高中物理新课程案例研究.浙江教育出版社,2010.

初中教资科学篇2

下面我就结合我校远教工作实际谈谈近几年来我们在远程教育资源的应用上做的一些探索与收获。

一、远教资源与学科教学整合必须坚持的原则

1.必须坚持实效性原则。远教资源与学科教学整合,目的是培养、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增强学科教学效果。因此,远教资源与学科教学整合不能只顾形式上的热热闹闹,而应讲求课堂教学实效。倘若教学中不兼顾教学所需及学生认知实际,简单、机械地运用远教资源,组织开展课堂教学活动,是难以收到好的教学效果的。例如,在教学数学三年级“认识小数”例1、例2时,教师运用远教资源中“媒体资源”创设的情景引入让学生初步从感性上认识分数,知道分数与小数的区别以及小数各部分的组成。然后运用ppt课件形象的展示让学生联系实际认识到商品的价格是以元作单位的,从而学会用元角分说商品的价钱。再运用远教资源中的习题精选,让学生将所学的知识用于解决实际问题之中。因此,坚持实效性原则是课题研究工作取得实效的有效保证。

2.必须坚持持续性原则。远教资源与学科教学整合工作是一项长期的工作,仅凭一时冲动、一会热情,是不能奏效的,我们要持之以恒,把远教资源与学科整合工作扎实开展下去,绝不能“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坚持持续性原则,是课题研究工作取得成效的可靠保证。

3.必须坚持发展性原则。远教资源所具有的“声情并茂、知情并重,化繁为简,化难为易”等优势,能在有限的时间内大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这不但为学生思维,想象、认识能力和综合能力的培养和学生学习潜能的开发提供了材料,而且为学生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课堂环境和时空条件。如在教学人教版小学数学第十一册《圆的认识》时,新知教学完后,教师播放远教资源“扩展资料”中对圆的介绍,让学生不仅掌握了圆的特征,还让学生了解了圆的发展史,这样不仅拓展了学生的视野,还让学生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这也是一种激励教育。再利用“扩展资料”介绍“怎样找硬币的圆心”,这样不仅让学生学到了书上没有的知识,还发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使学生的情感和智力都得到了发展,对学生将来更好地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因此,坚持发展性原则是课题研究工作取得成果的重要保证。

二、远教资源与学科教学整合必须坚持的基本策略

1.教师必须根据教学内容及教学所需,确定远教资源的应用方式。如语文教学中对一些内容远离学生生活实际的课文,就选用远教资源“媒体展示”的相关视频,结合课文内容,引导学生认真观看,教师适时点拨,学生就能准确、深刻地理解其内容。

2.教师要充分利用远教资源《教学案例》,确定教学内容的教学目标、重点、难点。就一个教学内容而言,教师应教给学生什么?无论是教科书还是教师用书,所确定的教学目标大都是按篇章(语文)、单元(数学、音体美等)而定的。教学中,教师很难把握其单元、篇章、课时教学目标。利用远教资源“教学案例”就能较好地解决这一难题。

3.教师要能够利用远教资源《媒体资源》,创设开课情景,激发调动学生的求知欲望,使之积极主动地完成本课时的学习任务。利用远教资源《媒体资源》就能较好地解决这个问题,能较好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使其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本课的学习活动中。

4.教师要能够利用远教资源《教案示例》,确定教学形式与方法,组织引导学生完成学习任务。促进教学内容呈现方式,学生学习方式,教师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为学生多样化学习创造环境。使远教资源成为学生认知、探究、解决问题的工具。

5.教师还必须能够利用远教资源《扩展资料》,开发课程资源,拓宽学生学习视野,最大限度地丰富、充实农村学生的学习生活和课余生活,发展其能力。这样,不仅充实、丰富了农村学生的学习生活和课余生活,而且锻炼、发展了农村学生的各种能力。

三、加强远教资源利用培训,全面提高教师素质

学校每学期都必须有关于教师的校本培训计划,培训形式可以是多种多样:一是组织教师观看一些相关科目的教学资源。二是教师的信息技术技能培训。三是校外培训后,再进行校内培训。四是针对教师的需要进行的培训。如远程资源的查找和使用培训、多媒体设备使用培训、网上资源的查找及下载等。通过培训促使教师的信息技术水平上了一个新台阶。

四、完善考评制度,激发主动应用

学校要制定教师对远程教育资源应用的考评制度。要求每位教师每周使用资源至少上一节课,定期检查,登记在自制的月检查表上并进行公布。使用情况将记入年终个人考核。针对个别不愿意使用的教师将硬性在个人年终积分中进行扣分,针对年龄较大的教师可要求以使用光盘播放为主,降低要求。

五、远教资源与学科教学整合的重大意义

1.远教资源与学科教学整合,很大程度上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改变了学生单一思维的定式。(1)在新型模式教学中,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习惯有了增强。(2)新型整合模式教学,通过组织学生自主学习和协商学习,学生的注意率一节课40分钟里面都比较高(最低为85%)。(3)对开放性和探索性试题,学生对知识综合运用于具体情景中去解决问题能力较强,体现了活跃的思维和较强的实践能力。(4)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进一步体现,学生的学习更加主动、积极,信息素养有了明显提高。

2.远教资源与学科教学整合增强了教师的信息素养、提高了教师的教学能力和研究能力。(1)教师现代教学理念能够较好地通过教学体现出来。(2)教师基本信息技术操作熟练,计算机软硬件使用与维护知识以及网络的应用知识在教学中得到充分地展示,远教资源成为教师教学的有力工具,成为教师有效指导学生学习的工具。(3)提高了教师研究水平,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化成长。

初中教资科学篇3

1前言

信息技术的发展给我国的教育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教育发展要跟上社会现代化及科学发展的步伐,就必须加快实现教育的信息化进程。初中历史教学在将计算机网络技术应用在课堂教学中的基础上,为发展学生个性、培养学生能力、深化基础教育改革打下了较为坚实的基础。愿意在网络环境下进行课堂教学以及进行开发和利用历史教育资源的教师及学校于未来会越来越多,因此,基于网络环境下,初中历史教育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有着广阔的前景。

2初中历史教学及资源开发、利用中的问题分析

由于初中历史学科在初中的整个学科教育中处于一个尴尬的教学地位,使得初中历史的教学及教育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中都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对于初中的历史学科教育教学,其中存在着轻视历史教学价值、历史教学脱离学生的实际生活世界、历史教学的教学目标过于重视课程的社会价值、历史课堂教学模式和教学方式过于陈旧和单一的问题。而对于基于网络环境下初中历史教育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其中则也存在着不少的问题,如对历史教育资源开发利用的重要性未能有充分正确的认识、教师与家长及学生不知该如何有效开发和利用教育资源、教师把历史教科书上的图片和文字只是进行简单的展示、在历史课堂教学中使用太多的图片和视频等由“人灌”变为了“机灌”,或是在多媒体网络环境下的历史课堂教学中使用大量的电影及电视剧等剪辑的视频哗众取宠等,另外还有历史教育资源开发主体单一、课程开发内容狭隘、开发实施场地缺少的问题。初中历史学科教育教学及教育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中存在的问题都大大地阻碍了该学科的健康发展。

3基于网络环境下初中历史教育资源的有效开发和利用

历史学科作为一门综合性强的人文学科,其涉及的知识范围也比较广泛,正是因为它所具有的这种特质,使得历史学科拥有包括文字、图片、影视、历史文物等在内的丰富的教学教育资源。历史课程教育资源是所有有利于实现课程目标的因素的总和,开发和利用历史课程教育资源在初中历史教育教学中有着重要的意义,具体体现在开发和利用历史教育资源有利于更好地使用教学教材、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有利于培养师生的创新精神及实践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情感态度。因此,必须要做到在网络环境下有效地开发和利用历史教育资源,实现教学目的,促进学生全面共同发展。对此,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3.1不断加强各级教育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不断加强各级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可从四个方面入手,即加强学校教学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加强家庭教学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加强社区教学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加强网上各类资源的采集与利用。首先,加强学校教学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可以从校内教学资源、校外历史教学资源、信息化教学资源这三点着手。其次,加强家庭教学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是指要善于利用擅长历史的家长这一资源,可以邀请这些家长同教师一起指导学生学习等。第三,加强社区教学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要求教师能够有效地利用社区的历史资源如历史遗迹、非物质遗产文化等资源,拉近历史学科与学生之间的距离,让学生能对历史有一些切身的感受,这样才能有效提高历史的教学效果、学生学习的效率。最后,加强网络上各类资源的采集与利用则要求教师能够充分借助互联网的优势,将其运用到教学中,帮助实现教学目标。不断加强各级教育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最重要的一点是要做到建立并不断完善历史教育教学资源库,对此,学校要集全体历史教师的力量建立学科文件夹,不断收集、共享、更新历史教育资源、资料,形成良好的循环,可以有助于实现历史教育资源的有效开发和利用。

3.2结合实际学情、充分依托网络环境,形成“量身定制”的效果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人们可以很容易的在网络上找到可用的初中历史教育资源。然而,这有时也会造成历史教育资源未能充分开发、有效利用的情况。因此,要实现基于网络环境下初中历史教育资源的有效开发和利用,就需要结合实际的历史教学、学习情况,充分依托多媒体网络环境,有效利用各级资源,教学突出重点、浅化难点,形成“量身定制”的教学形式、模式,最终提升初中历史学科的教学水平及教学效果,真正实现网络环境下初中历史教育资源的有效开发和利用。

3.3成立专门的初中历史教学交流网站平台

成立一个专门的、以供初中历史教师用来交流学习的网站平台也可以实现历史教育资源的有效开发和利用。成立这样一个教学交流网站平台,可以集中大部分教师的精华资源,教师可以享受到大量的优质资源,教师也可以在这个平台中用更为客观的语言进行思维碰撞。同时,在这个平台中,教师在共享资源的同时也能提供一些整合好的资源供他人使用。总之,通过一个这样的交流网站平台,不仅可以提高教师的工作效率,而且有利于初中历史教师个体的成长。

4结语

初中教资科学篇4

>>浅谈初中科学课堂教学中加强环境教育的途径初中科学课程与学生的能力培养初中科学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浅论初中科学课程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浅析初中科学课教学与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关系探讨大学《物理》课程中科学素养的培养职业高中物理教学中科学方法的教育探讨初中科学课程网络化教学模式:建构与探讨初中科学课程对课堂模式转变及素质教育的影响分析浅析在初中科学课程教育中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初中科学课程“问题导学法”教学的研究与实践对初中科学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对策及思考浅析初中科学课程改革教师的问题与对策研究初中科学课程“自主、合作、探究”式实验教学的实践与研究初中科学课程作业布置与批改的实效性探究试论初中科学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追问初中科学课程的“中国问题”探讨在生物教学中加强科学素养的培养中学物理教学中加强科学素养培养的探讨德育教学中加强大学生职业素养教育的思考常见问题解答当前所在位置:,2010-7-29.

[2]庞超.瑞典高中职业教育改革新动向[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9(10):67-69.

[3]孙祖复.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一体化的尝试——谈北莱茵ˉ威斯特法伦州综合高中模式实验[J].外国教育资料,1990(2):16-24.

[4]鞠玉华.日本的经济发展与职业教育——以职业高中为例[J].教育与经济,2003(1):58-62.

[5]邓宏宝.国外发展高中阶段职业教育策略的比较研究[J].外国教育研究,2002(12):21-25.

[6]章鹏远.澳大利亚高中职业教育培训[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5(36):36-39.

[7]莫莉莉.英国兴起新职业主义——职业教育进入普通高中[J].上海教育,2004(23):55.

[8]王洋,刘炳升.浅论理科教学中的StS教育思想[J].学科教育,1999(3):30-31.

[9]魏冰.StS与理科课程改革[J].比较教育研究,1999(2):33-35.

[10]蔡铁权.中学科学教育要关注学生技术素养的提高——《美国国家技术教育标准》对我国中学科学教育改革的启迪[J].教育科学研究,2006(6):59-61.

[11]董仁忠.学术教育与职业教育的整合综述——兼对我国综合高中课程的再思考[J].职教论坛,2005(27):58-61.

[12]湖北省教育厅.加强职业教育统筹,促进高中阶段教育协调发展[J].政策,2008(11):55-57.

[13]沈佳乐.均衡与融合:高中段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的发展趋势——芬兰高中教育的经验与启示[J].职业技术教育,2010(25):89-93.

[14]穆玲.如何在高中化学教学中进行化学职业教育[J].中国校外教育(中旬刊),2010(5):107.

[15]陶建英.在高中生物学教学中渗透职业教育[J].生物学教学,2011(2):20-21.

初中教资科学篇5

【关键词】高中生物初中生物教学衔接

高中新课程改革已在全国各校全面开展,面对高中新课程的实施,广大高中教师由于受高考价值观、传统教学思想的局限,以及高中阶段新课程实验的无章可寻,总是存在抵触与疑虑的思想。生物科教师也不例外,大家的思想经历了抵触、痛苦、无奈、解放、接受的过程。通过不断的学习与实践,深刻领悟到教育应当以人为本,应当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一切,为了一切学生。教师应当从传道、授业、解惑,维护师道尊严的角色转化和提升为民主、平等、合作、探究的角色,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新课程实验早已在初中实施了三年,目前已进入深化、提升阶段,高中的教学是以初中教学为基础,是初中教学的延伸与发展,做好高中生物教学与初中生物教学的衔接,必将促进高中生物新课程改革的开展。笔者认为高中生物教学应主动与初中生物教学做好“三衔接”。

1高中生物科课堂教学应与初中生物科课堂教学进行衔接

通过三年的初中新课程实验,初中新课程教学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如今已进入深化阶段,本人观摩了初中二年级《动物的运动》这堂课的教学,对初中的生物科教学有了进一步的认识,这堂课的教学活动设计是这样的:(一)、回顾了解动物的运动,提出问题“动物的各种器官是怎样完成各种运动的呢?”,(二)、教师演示教具――家兔的骨骼标本、人体的骨骼标本、关节模式图、肌肉与骨和关节的关系图等,学生观察与思考:关节对骨的运动有什么意义?一组肌肉的两端是附着在一块骨上,还是分别附在不同骨上,这对于运动有什么意义?(三)、师生共同讨论:(1)大吊车的哪些部位相当于动物体的关节?(2)除哺乳动外,其他脊椎动物的骨骼也有关节吗?(3)蚯蚓体内有肌肉,但是没有骨骼,这是它不能快速运动的一个原因吗?(4)举例说出,人体都有哪些部位有关节?进行体育运动时,哪些关节容易受伤?应当怎样保护?(四)、通过模拟演示“屈肘动作的产生”、“伸肘动作的产生”揭示骨、关节和肌肉的协调配合。师生通过回顾日常生活经历自然进入课题,师生充分利用课程资源,展开讨论充分认识、理解动物的运动,课堂氛围生动活跃,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能力,充分体现出新课程的教学理念。如果高中生物科课堂教学能够主动与初中生物科课堂教学进行衔接,新课程的教学理念自然得到延续,学生的探究能力与创新能力也必将得到发展。

2高中生物科教师要充分认识初中生物科教材,做到初中生物科教材与高中生物科教材的衔接

高中生物科教材是以初中生物科教材为基础的,如今许多的中学初中与高中分离,有相当一部分教师对初中的生物教材不了解,即使过去教过初中的教师也因为新课程实验的开展,初中生物科教材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如果没有充分认知初中生物科教材,这也给高中生物科的教学带来一定的不利因素。我们都认识到初中生物教学与高中生物教学是有其内在的必然的联系,学生的认知,教师的教学,都是以教材为基础的,如果高中生物科教师能够提早认识初中生物科教材定能收到如下的效果。

一是教师充分认识新课程教材的结构特点,对中学阶段生物学科的教材所体现的知识体系有整体的认识,把握课程标准的整体要求,在知识体系上保持了初中与高中在教学上的延续性。

二是教师充分感知新课程所体现出的课程理念,明确了高中生物的课程资源不仅是教材,只要是有利于实现课程目标的条件因素都是课程资源,在我们的生活环境、生产环境中提供了丰富的实物资源,在人类的实践活动探索过程中提供了丰富的活动资源,社会发展的信息化可以从信息网络中获取丰富的课程资源。可以说我们的周围环境为高中生物的教学提供了丰富的课程资源。

三是教师可以为高中生物科新课程实验的开展打好知识贮备的基础,同时又了解新课程理念下学生的认知规律。

3高中阶段学生能力的培养应当与初中阶段学生能力培养进行衔接

学习能力的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不按照科学程序进行是很难奏效的。安排培养序列要以学生心理发展规律和教学原则为依据。青少年心理发展的连续性和阶段性告诉我们,能力培养既要注意能力的前后联系,又要把某些能力放在适合的阶段。

初中教资科学篇6

关键字:初中化学;课堂教学;探索

教学情境是指教师在教学中创设的教学氛围,通过各种措施来创造课堂氛围来服务于教学。教学情境是教学课堂的基本组成要素,创设良好的课堂教学情境更是教育改革的重要措施,然而,在初中化学课堂教学中,教学情境的使用出现了问题,那么这些问题表现在哪些地方呢?

一、初中化学课堂教学情境出现的问题

1.课堂仍然采用的是灌输教学

课堂仍然采用的是灌输教学是初中化学课堂教学情境常见的问题。在素质教学、素质课堂这些名词术语已被喊了多年的情况下,传统的课堂教学方法依然是灌输教学。尤其是在农村,老师基本上从上课的开始一直在念书,等把知识重点念完了,然后就是学生们的朗读记忆时间。这种灌输教学依然存在,依然被流传着。例如,在讲燃烧的课堂上,老师直接提出燃烧的三要素:可燃物、氧气、温度达到着火点。却没有告诉学生为什么是这三个条件,其他的条件可以不?例如,钠在氯气中燃烧,是没有氧气的,这又该如何解释呢?因此,课堂仍然采用的是灌输教学是初中化学课堂教学情境常见的问题。

2.课堂上生活与化学联系过少

课堂上生活与化学联系过少也是初中化学课堂教学情境常见的问题。化学本身就是与实际生活练习很密切的学科,通过生活中的现象来和化学学科融合,更能增添化学课堂的教学情境,使得生活性在化学学科得到充分体现。然而,在实际情况中,能做到这样的却很少,为了考试成绩的分数,不惜采用机械式的教学方法,课堂上很少把生活与化学所学联系在一起。因此,课堂上生活与化学联系过少也是初中化学课堂教学情境常见的问题。

课堂仍然采用的是灌输教学、课堂上生活与化学联系过少等是初中化学课堂教学情境常见的问题。那么,这些问题出现的原因是什么呢?

二、初中化学课堂教学情境出现问题的原因

1.化学学科自身的局限性

化学学科自身的局限性是初中化学课堂教学情境出现问题的客观原因。初中化学学科在中考所占的比重比较低,卷面总分是60分,并且由于化学不同于物理学科,物理学科在初二的时候已经开课,而化学呢,新奇、陌生的。在刚接触化学时,心理难免产生抵触和不自信,使得不少学生放弃,因为它的分值并不是很高,通过记忆背诵照样可以拿高分,面对这一现状,老师们纷纷改变教学策略,相比很费课时的情境教学,理所当然受到冷遇。化学学科虽然属于理科,但仍然有很多知识需要记忆背诵,例如,化合反应、分解反应、置换反应的定义等。因此,化学学科自身的局限性是初中化学课堂教学情境出现问题的客观原因。

2.缺少教学资源的投入

缺乏对教学资源的投入是初中化学课堂教学情境出现问题的重要原因。对教学资源投入的少,当然回报的也越少,具体表现在教师队伍的建设和化学实验的投入。情境教学是教育改革的重要措施,一种较为有效的教育思想,需要教师队伍具备这样的思想与素质;化学,不仅是靠书本知识来反映各种反应的进行,而是需要必要的实验来验证各种客观现象,化学实验是学习化学重要的一部分。因此,缺乏对教学资源的投入是初中化学课堂教学情境出现问题的重要原因。

化学学科自身的局限性、缺乏对教学资源的投入等是初中化学课堂教学情境出现问题的原因,那么有哪些措施来改善呢?

三、如何解决初中化学课堂教学情境出现的问题

1.加大对教学资源的投入

加大对教学资源的投入是解决初中化学课堂教学情境出现的问题的有效措施。加大对教学资源的投入主要分为两个方向,一个是引进具有高水平、高素质的教师,另一个是加大对化学实验设备的投入,使得每个学生都能做好实验。引进高水平、高素质的教师,一面这些教师具备较为先进的教学思想,使得初中化学课堂的情境教学成为可能,另一方面引进高水平、高素质的教师,是提升了整个教师队伍的素质。

2.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是解决初中化学课堂教学情境出现的问题的有效措施。归根结底,学习的主体仍然是学生,教学资源再怎么好,总的中心思想是不会变的。通过多媒体教学、探究性化学课题、化学趣味实验、化学小游戏等来吸引学生对学习化学的兴趣和积极性。因此,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是解决初中化学课堂教学情境出现的问题的有效措施。

总之,由于化学学科自身的局限性、缺乏对教学资源的投入等原因使得初中化学课堂教学情境出现课堂仍然采用的是灌输教学、课堂上生活与化学联系过少等问题,通过加大对教学资源的投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来改善。

参考文献:

[1]周娜;新课程改革中化学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4年03期

初中教资科学篇7

[论文关键词]“整合连贯型”教师教育模式背景内涵展望

从19世纪末盛宣怀创办“南洋公学师范院”至今,我国专门培养教师的师范教育(在这里指学校系统)已经走过了一个多世纪的风雨历程。在不同年代,“谁来培养教师、怎么样培养教师、培养什么样的教师”等诸如此类的问题,都有不同的回答或解释。当前,我国教师教育正发生着深刻的变革,教师教育的开放化、大学化、一体化、信息化已经深入人心。传统的师范教育正在转型,新的教师教育体制正在重建,教师教育的各种改革正在推进,教师教育的理念在不断革新。然而,现在必须直面的重大问题是:在教师由数量需求转变为质量需求的时代背景下,如何提高教师教育的质量以适应或引领基础教育的发展?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无疑是教师教育模式的建构问题。

一、“整合连贯型”教师教育模式改革的背景

(一)教师培养机构变革中的两大转变:教师教育职前职后“一体化”与中小学教师教育的“整合”

新中国成立后,仿照苏联模式,1951年我国颁布实施了《关于改革学制的决定》,这是新中国第一个学制。学制确立了我国师范教育的初级师范、中等师范、师范专科和师范大学四级师范体系,在20世纪50年代中期取消了初级师范,形成了职前教师培养的三级师范体系。三级师范体系办学主体清晰,培养目标明确——中等师范以培养小学教师为主,师范专科培养初中教师,师范大学培养高中以上教师。与这种三级师范体系相对应,建立了系统的中小学教师进修体系。20世纪80年代初,原国家教委把在职教师教育体系作为与三级师范体系一样重要的机构加以建设:省级教育学院或教师进修学院,相当于师范学院;地(市)级教育学院或教师进修学院,相当于师范专科学校;县级教师进修学校,相当于中等师范学校。至此,三级师范体系(教师培养体系)与三级教师进修院校体系(教师培训体系)共同构成了我国独立、封闭的教师教育体系。需要指出的是,在这个体系中,有两个重要的特征:一是教师的职前培养和职后培训自成系统,相对封闭,缺乏沟通,从事职前培养的师范院校和从事职后培训的教育学院、进修学校无法了解教师教育中其他环节的内容、模式和方法等,造成教师教育缺乏整体性,难以对教师的成长进行系统规划;二是小学教师的培养、初中教师的培养以及高中教师的培养也固定在各级师范院校的职能范围内,三级师范院校分工明确,定向培养,定向分配,中等师范、师范专科以及师范大学在目标定位、课程设置、教育实习等方面各成系统,缺少沟通和交流,培养出来的教师缺乏基础教育的整体观和全程观。

虽然,在20世纪90年代以前,我国还致力于建设独立的教师培养体系和教师培训体系。但是,到了90年代中期特别是后期以后,随着高等学校资源整合带来的合并、升格运动,以承担教师继续教育或学历补偿为主要任务的教育学院和进修学校被合并、升格,在机构上实现了职前职后教师教育一体化,教师培养体系与教师培训体系“合二为一”,即教师教育职前职后一体化。“教师教育”的概念逐步得到认同和理解,关于教师教育职前职后一体化的研究逐渐增多,兴起了“教师教育一体化”研究的浪潮,各种“模式”不断涌现,对教师成长进行全程性、整体性规划成为必要和可能,课程、教学等方面的沟通也更加便利。

伴随着这种变化,教师教育的这个体系中还有一个重要的转变,即出现了小学教师教育、初中教师教育和高中教师教育整合的趋势。1999年,教育部颁布了《关于师范院校布局结构调整的几点意见》,提出了“三级师范”向“二级师范”过渡的目标,中等师范要么合并或升格为师范专科,要么改为其他中等学校。目前的实际情况是,传统的中等师范学校已经被取消,师范专科也正在合并或升格为本科院校(师范院校或综合类高校)。这就意味着,师范院校的传统格局已经被打破。小学教师、初中教师和高中教师的培养任务已经全部整合到到一所本科大学身上,传统的小学教师教育模式(中师模式)、初中教师教育模式(师专模式)、高中教师教育模式(师大模式)已经“合三为一”,这就意味着我国中小学教师教育实行了“整合”与贯通。那么,教师教育如何适应培养机构的这种变革?构建一种新的、适应时展的教师教育模式便成为需要深入思考的问题。

(二)基础教育的发展呼唤新型师资

我国的基础教育包括:小学、初中和高中阶段的教育。《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明确提出了“到2020年,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到90%”的目标。此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2001年)中也明确提出:“基础教育设置九年一贯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并设置综合课程,小学阶段以综合课程为主,初中阶段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相结合,高中阶段以分科课程为主。”新的课程结构安排了从低到高、从浅到深、从易到难、从综合到分科的课程体系,注重学生知识学习的连续性、层次性与递进性,打破了以往小学、初中课程相互封闭、相对独立、交叉重复的坚实壁垒。可以预见,在普及十二年基础教育的时代,基础教育“设置十二年一贯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将会受到重视,九年一贯的课程与高中课程各自为政、交叉重复的壁垒将会打破。在美国、澳大利亚等西方发达国家,小学、初中、高中常用的称谓中有1~12年级。在我国,义务教育阶段的教育也开始使用1~9年级的称谓,这一转变正逐渐深入人心。基础教育学校也出现了相应的变化,即九年一贯制学校(小学和初中)的设立和完全中学(初中和高中)的增多。以辽宁省为例,从2004年开始,实施农村九年一贯制(寄宿)学校建设工程。至2010年底,全省农村九年一贯制学校达到940所,基本实现每个乡(镇)有一所农村九年一贯制学校的总体目标。

然而,在我国教师教育的历史发展中,基础教育学校与师范院校在培养教师等诸多方面形成了一些传统与特征:第一,从中小学教师组成的横向结构来看,按学科专业分为数学教师、语文教师、英语教师等,教师分科任教,学科教师隶属不同的学科知识圈,相对封闭,他们之间的沟通、交流或流动也相对困难。与这种传统相对应,师范院校按科设系,如数学系、中文系等,分学科专业培养不同科目的教师。第二,从中小学教师组成的纵向结构来看,教师按照学校层级分为小学教师、初中教师、高中教师,教师分层级任教、分段任教,小学教师与中学教师之间的流动和沟通不畅(事实上,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以及人们对基础教育整体性与连贯性的认识逐渐加深,小学教师和初中教师、初中教师和高中教师之间的障栏正在被打破)。与这种传统相对应,就形成了已经不复存在的三级师范教育体制,即中等师范培养小学教师、师范专科培养初中教师以及师范本科培养高中教师。

目前的现实是:基础教育的课程正在整合(九年一贯制的课程门类与课时比例)、基础教育的学校正在整合(九年一贯制学校和完全中学),在即将到来的普及十二年基础教育的时代,整合仍将继续。另一个突出的现实是:高师院校仍然固守着自己的传统,各自为政地培养着互不沟通、相对封闭的小学教师、初中教师和高中教师。在这种现实下培养的师范生,要么只懂小学那一套,要么只懂初中那一套,要么只懂高中那一套,缺少基础教育整体观、中小学生的发展观以及基础知识的系统观。显然,以往那种只会教小学或只会教初中、高中的教师,在基础教育新的发展时期是无法从全局上和整体上把握基础教育课程目标、内容和功能的。教师教育不仅要适应基础教育的发展,还要引领其发展。因此,创新教师教育模式,培养具有基础教育整体观的新型师资,是“适应”的需要,也是“引领”的必需。

(三)高师院校师范生的就业现实凸显出当前教师教育模式的不足

从2002年开始,师范生就业分配制度终结,各级各类师范院校的师范生开始自主择业。综合性大学参与培养教师、教师需求从数量的扩张转为对质量的提高等等现实使师范生的就业压力骤增。师范生接受的教师教育与任教学校不对接的现象逐渐凸显,并有继续扩大的趋势。例如,一些接受了四年高中教师培养、获得高级中学教师资格证书的师范本科毕业生选择在初中或者小学任教,而一些接受了小学教师教育的师范专业毕业生由于实际需要又在初中或高中任教。高师院校的师资培养与基础教育的需求以及师范生的实际诉求之间形成了脱节,教师教育的定位与就业市场错位。这一问题的形成,既有教师教育中制度的不完善,也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对传统教师教育模式的改革滞后造成的。

我国基础教育教师资格分为幼儿园教师资格、小学教师资格、初级中学教师资格以及高级中学教师资格,这种划分与传统教师教育模式相对应。我国《教师法》(1994年)规定:幼儿园、小学教师资格应具备中等师范及其以上学历,初级中学教师资格具备师范专科及其以上学历,高级中学教师资格具备高等师范院校本科及其以上学历。《教师资格条例》(1995年)中明确指出:“取得教师资格的公民,可以在本级及其以下等级的各类学校和其他教育机构担任教师。”《教师资格条例实施办法》(2000年)中又明确规定:“各级各类学校师范教育类专业毕业生可以持毕业证书,向任教学校所在地或户籍所在地教师资格认定机构申请直接认定相应的教师资格。”事实上,这些规定促成了教师职业资格与任教学校层次可以不对接,师范生所学非所用、所教非所学的社会现实,鼓励了教师培养的随意性,造成了教师教育资源的极大浪费。依照上述法规,必然会出现以下“合理”的情况:一个接受了四年本科教师教育师范生可以申请高级中学教师资格,选择到高中、初中或小学、幼儿园任教,而事实上他并没有系统或完全没有接受过除高中教师教育以外的其他训练,又或者该师范生是小学教育专业、或是学前教育专业,没有受过除小学、幼儿园教师教育以外的其他训练(却能够申请高中教师资格)。此外,还有一个事实就是在当前中等师范、师范专科被合并和被升格的背景下,新建本科院校的教师教育缺少高中教师教育所需要的高等教育师资,从而使得高中教师资格的获得成为因学历所获得,而非因教育所获得。也因此,新建本科院校师范生的就业问题也更为突出。高中教师的培养不能与小学、初中或者幼儿园教师的培养混为一谈,彼此不分。高中教师的培养模式、教师教育模式并不能取代小学教师、初中教师的培养模式,因为,幼儿园、小学教师在教育教学要求等方面具有特殊性,获得高一级的教师资格不能意味着自动获得了低一级的教师资格。因此,对传统教师教育模式进行改革,充分考虑不同层级学校教师的培养问题,结合目前师范类专业学生的就业现实,创新基础教育师资人才培养模式,就显得尤为必要了。

二、“整合连贯型”教师教育模式的内涵

“整合连贯型”教师教育模式的基本内涵是指将中小学教师的培养培训实行全面贯通、整体融合、统一培养,整合小学、初中、高中(整个基础教育)的教师教育资源,在培养过程中关照基础教育的整体性和连续性,注重基础教育作为一个整体却又具有分段性、课程分科却又具有综合性等特征,创新教师教育课程体系和管理机制,旨在培养出通晓整个基础教育原理与方法,具备基础教育整体观和全程观以及有一定学科综合素养、既能承担小学教育工作又能承担中学教育工作的高素质新型基础教育师资。该模式是教师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一种新思路和新理念,它明确指出:基础教育是具有内在联系性和一致性的整体,高等师范院校必须立足基础教育、为了基础教育,面向整个基础教育,立足基础教育整体观以培养对基础教育具有整体认识而又重点突出的中小学教师,而不是固定地、片段(或片面)地培养基础教育某一阶段的某一学科的教师。“整合连贯型”教师教育模式对整个教师教育体系而言,是对以往教师教育理念的一种突破,在实践上则是一种创新。它是对以往教师教育模式的一种补充,不是否定。

转贴于

需要对该内涵的界定作出进一步说明:第一,“整合连贯型”在名称上隐含着三重含义,一是指明了由谁来培养基础教育阶段的教师,即由整合了小学教师、初中教师、高中教师教育资源的本科大学来承担教师的培养任务;二是说明了怎样培养教师,即通过整合校内各种教师教育资源,构建“整合连贯型”教师教育课程体系培养教师;三是指明了培养的教师所具有的规格特征,即具有基础教育整体观和全程观,在师资人才规格方面体现了基础教育的连贯性与培养过程中的整合性特征。第二,“注重基础教育作为一个整体却又具有分段性,课程分科又具有综合性等特征”并不是否定基础教育的阶段性特征,而是强调整体下的阶段,全程性下的阶段,阶段只有在全程中才能得到更好的理解。第三,“既能承担小学教育又能承担中学教育的高素质新型基础教育师资”是相对性的表述,并不在绝对意义上使用。也就是说,“整合连贯型”教师教育模式并不是要培养一种全能型教师(既是小学教师又是中学教师),而是为每一个师范生在把握整个基础教育情况的基础上提供一种选择,避免教师教育资源的浪费和无指向性,让师范生在全程性把握的同时突出基础教育的阶段性特征,扩宽视野的同时注重深度把握,为将来就业或更好地从事基础教育工作打好基础。

三、“整合连贯型”教师教育模式的展望

面对日益复杂的基础教育变革与社会对教师多类型、多层次的需求,教师教育模式的改革面临着许多新问题、新情况。“随着培养模式、学科与课程结构的调整,少数基础较好的师范大学已逐步发展为具有教师教育优势和特色的水平较高的综合性大学,逐渐形成了以文理基础学科与教育理论学科优势为特色的学科体系。但对于大多数师范大学而言,新型的教师教育模式正在探索之中。”“整合连贯型”教师教育模式在多元化的教师教育模式改革中为人们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开辟了一个新的改革方向。

初中教资科学篇8

关键词:初中音乐课程资源开发利用

音乐教学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审美素养,培养学生的音乐兴趣,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音乐课程在中小学教学中是必不可少的。但是,在我国应试教育的影响下,音乐教学一直不受学校教学的重视,课程资源匮乏是其长期面临的一大问题,这严重影响了音乐学科的健康发展。探索和开发初中课程资源,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而且可以促进音乐教师专业水平的提高,使潜在的音乐资源得到充分利用。如何开发和利用音乐课程资源,丰富学生的音乐课堂是学校和教师关心的问题。本文首先分析了初中音乐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的现状,根据这些问题从转变教学观念、完善管理机制、教师、学生等四个方面提出了音乐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的具体措施。

一、初中音乐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现状

1.课程资源开发主体单一

目前,初中音乐课程资源主要以教材为主,音乐教材是国家根据课程标准组织教育专家进行整理、筛选编写而成的,这些教材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和实用性。但是,初中音乐教学过于依赖国家规定的教材,教学的实施主体没有参与到课程资源的开发过程中,这样就导致资源开发的主体单一化。每个地方都有特色和文化,而且不同地域的学生是有差异的,课程资源的开发应该因地制宜,将地域文化与社会、生活、家庭、学校、学生结合起来,开发有地方特色的音乐课程资源。

2.课程资源利用率低

音乐课程资源利用率低是当前课程资源开发存在的重要问题,目前很多中学对音乐学科忽视,音乐课不是被其他学科占用,就是老师敷衍了事。一些中学生反映,学校配备的音乐器材,比如,钢琴、电子琴、吉他、古筝等乐器从来都没有接触过,老师上课只是简单地讲讲理论而已,这些音乐器材知识是用来应付检查的,根本没有利用起来。部分学校将这些音乐设施仅仅作为一种摆设,由于常年不用,年久失修,这些重要的教学资源就这样浪费了。

3.忽视潜在的课程资源

课程资源是多样的、丰富的,不仅局限于教材,它们与社会、生活、家庭、学校文化也息息相关,在课程资源的开发过程中很多学校都忽视了一些潜在的音乐课程资源。比如,一些具有地域特色的舞蹈、歌曲、戏剧、乐器可以与音乐教学相结合,不仅可以继承优秀的传统文化,而且丰富了学生的音乐课程。再者,多媒体也是辅助教学不可或缺的资源,老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展示一些著名的音乐作品,开阔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的创作灵感。

二、初中音乐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具体措施

1.转变教学观念,提高音乐学科的学科地位。

音乐教学对于学生综合素养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要想开发初中音乐课程资源丰富音乐课堂,首先要转变音乐学科的教学观念。学校要认识到音乐陶冶对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重要意义,提高音乐学科的学科地位,将音乐学科与其他学科同等对待,不乱占用音乐学科的课时,对于教学需要的音乐设备要配备齐全,对老师的教学质量要进行监督和考核。老师要认真对待音乐教学,不断丰富专业知识,提高专业技能,充分利用学校的一切教学资源。学生要转变教学观念,重视音乐学科,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中。

2.科学管理,完善音乐教学设施和设备的管理机制。

完善的音乐设备是音乐课程教学的重要资源,不仅要加强学生理论知识的学习,还要配合相应的实践教学,因此,钢琴、古筝、吉他、二胡等重要的音乐器材是必备的。一方面,学校要科学管理,完善音乐教学设施和设备的管理机制,增加用于音乐器材配备的财政资金,并严格监督这部分资金的使用情况,对于滥用资金和不配备相应的音乐器材的学校要根据规定合理治理。同时,对于学校的音乐设备和设施要有专门的人负责看管,定期进行检查和维修,防止出现常年不修废弃的现象,造成资源的浪费。另一方面,改善音乐学科的评价机制,从管理机制上提高老师和学生对音乐学习的重视程度,调动老师和学生两方面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比如,学校可以建立一些课程资源开发的奖励机制,对于积极进行音乐课程资源开发的教师和学生,给予一定的奖励,调动师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推动音乐课程资源的丰富和发展。

3.促使教师成为课程资源开发的主体。

《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中提到,要多种途径开发音乐课程资源,促使教师成为音乐课程资源开发的主体。教师是音乐课程实施的主体,是最了解学生差异性与需求的人,因此要促使教师参与到课程资源开发过程中。初中音乐课程资源的开发主体单一,主要以教材为主,但是初中音乐教材的内容较少且没有针对性,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不愿意学,老师的教学热情不高涨。要使教师成为课程资源开发的主体,就要对教师进行专业培训,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和职业技能。教师要关注学生的一举一动,从生活的细节中开发课程资源。同时,教师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教学过程中与其他老师合作,编写一些具有当地特色的校本课程,并不断进行反思和总结。

4.促使学生成为课程资源开发的主动参与者

我们在促使学生成为课程资源开发的主体的同时,也不可忽视学生在课程资源开发过程中的积极作用。在音乐方面,有些学生可能比较有天赋,喜欢组织一些歌唱比赛,与一些志同道合的同学组成一个合唱团,进行音乐的交流和创作。这些都是对音乐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学校要为学生创造这样的环境,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促使学生成为音乐课程资源开发的主动参与者,推动音乐课程的发展。

比如,学校积极建设校园文化,营造音乐氛围,精心选择一首符合自己校园风格的校歌,由音乐老师教给每一位同学,在重要的活动中让学生们集体合唱,课间利用广播、电台、多媒体为大家播放音乐,陶冶学生的情操。这样不仅可以丰富音乐课堂,而且可以增强学校的凝聚力和归属感。另外,学校还可以为学生提供自由创作的机会,定期举办一些歌手大赛,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对于喜欢音乐创作的学生,学校聘请专门的老师进行指导,鼓励他们大胆进行创作。

三、结语

在进行素质教育改革的今天,我们越来越认识到音乐教学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学习音乐可以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可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审美素养。因此,积极开发和利用初中音乐课程资源,丰富音乐课堂至关重要。本文从转变教学观念、完善管理机制、鼓励老师创作、鼓励学生参与等方面提出了音乐课程资源开发的具体措施,除此,还可以通过建设课外音乐活动小组,增强师资队伍促进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这些具体措施需要教育部门、学校、教师、学生共同努力,希望能够对初中音乐教学的丰富和发展及学生综合素养的全面发展有所帮助。

参考文献:

[1]黎婷婷.浅谈初中音乐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J].大舞台,2011,05:195-196.

[2]张大海.初中音乐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基本思路[J].中国校外教育,2011,09:27.

[3]高丽.初中音乐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策略[J].文学教育(下),2012,10:134-135.

初中教资科学篇9

一、加强校内资源开发,交流教育教学心得体会。相互取长补短,共同提高教学科研水平。

1、本学期凡开研究课都必须有专题。促进高校课堂个案研究的深入,初步探索育英二外数学高效课堂的教学模式。开展一系列开课人、说课、自评、反思,听课人他评等组内的教学研讨活动。以教学推动研究,不断促进青年教师的专业成长。

2、以数学课题组、中心组为核心继续加强数学组教师队伍建设,开展帮教活动,以利优势互补,具体安排师徒结对

刘学俊陈俊

徐敏:王洪燕:

林森李峥嵘

何卫群顾林根

殷艳:王英:

王萍王星

二、注重研究资料的积累与整合,建立数学资料库。

为改变过去资料零散无系统的状况,从现在开始各年级教研组由专人负责,系统收集本年级数学每个章节课时的课件、电子教案、单元测试卷。各种教研活动的资料、文件,各级公开课的课件、教案等,建立电子和文本的资料库,为今后的教学与活动提供资源。有关资料员的具体分工

初三组:李峥嵘负责

初二组:林森、何卫群共同负责

初一组:顾林根、王萍共同负责

三、开发数学第二课堂校本课程。

目前各年级数学组都开设了思维拓展训练的学科活动课,但尚不系统。本学期由各年级教研组负责编撰《数学思维拓展训练》的校本课程,资源共享减少重复劳动为老师减负,在今后使用过程中不断修改、补充完善。

四、教研活动行事历

二月份:

1、学科组长、年级教研组长及课题组召集人共同讨论研究本学期教研工作计划,同时建立数学教研中心组。成员:初三,于信渤、徐敏、王洪燕。初二:王莹、林森。初一:殷艳、顾林根。

2、随堂听课并及时反馈交流意见。

3、各年级完成数学教学计划、安排全学期教学进度。

三月份:

1、落实帮教结对,以便优势互补。

2、初三毕业班一轮复习研讨、制定数学复习计划,并将复习内容存入资料库,组织参加南京市数学中考专题研讨活动。

3、各年级教研组讨论确定第二课堂校本课程,有关内容入库。

4、教研组与课题组统一确定课题研究课相关事宜。

四月份:

1、初二数学展示课题研究课,执教者林森、何卫群。

2、初一、初二数学期中阶段复习并适当调整教学计划。

3、初三数学进行中考一模并搞好质量分析。

五月份:

1、数学区级公开课展示。初三执教者:陈俊;初二执教者:刘学俊。

2、初三数学二轮研讨。

3、初一数学王萍上汇报课,顾林根上研究课。

六月份:

初中教资科学篇10

【关键词】地方本科院校 教师教学技能 培训研究与实践

加强地方本科院校教师教学技能培训的研究与实践,尤其是地方新升本科院校共同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邢台学院创建于1910年,2002年升本,升本10年来,为邢台地方经济建设培养了大批政治上可靠、业务上精良、技能上过硬并深受社会认可和赞誉的有用人才,绝大多数教师的教学技能深受学生的好评和肯定,但初等教育学院在2010年8月底才完全迁入本部真正实现集中办学,部分教师教学技能欠佳,所以,在初等教育学院扎实开展地方本科院校教师教学技能培训的研究与实践就显得非常必要和紧迫。

一、初等教育学院基本现状

1、初等教育学院的简要历史。初等教育学院的前身是两所在乡下从事师范教育几十年的中等师范学校,2003―2004年相继迁市后(2005年6月组建初教院)又在地处偏僻的邢台市桥东区楼下道南校区办学,本、专科教学工作经验非常欠缺。

2、初等教育学院师资队伍的学历结构。初教院现有教职工268名,专、兼任教师共有188名,其学历都在本科以上,其中第一学历中师毕业的43名;大学专科毕业的61名;本科毕业的75名。现有硕士学位的38名,其中第一学位为硕士学位的9名,后取得硕士学位的29名,后取得博士学位的1名,在读硕士5名,在读博士3名。

3、初等教育学院师资队伍的职称结构。初教院现有高校教学系列技术职称的教授7人,副教授39人,讲师47人,助教40人,仍有原中专教学系列技术职称61人,其中高级讲师31人;讲师26人;助讲4人。

二、初等教育学院师资队伍存在的问题

1、高校教师的职业道德水平需进一步提高,师魂精神需进一步打造。应当说,初教院的老师长期从事中师教学工作,由中师学校的教学工作过度到本科院校的教学工作,实现脱胎换骨是一个需要一定时间的艰难过程,目前,初教院在校生规模达2700余人,绝大多数教师是勤奋敬业的,已能够适应本、专科教学工作的需要,但不容回避的是仍有个别教师职业道德水平不高,甘于奉献,燃烧自己照亮别人,精心浇灌,甘当人梯的师魂精神不够,2010年8月底迁入本部实现集中办学后,第一个学年的两个学期先后有13名教师出现教学事故被通报。

2、忧患意识不够。随着国家计划生育政策的深入贯彻落实和推进,根据预测,近几年生源将逐步萎缩,到2017年将跌入低谷,部分教师对这种严峻的生源形势认识不够,缺乏忧患意识,未能充分认识到今天不努力,明天就下岗的局面同样将摆在高校教师面前。

3、教学技能需尽快提高。初教院的老师虽然先后两次在全院各系部说课比赛中成绩表现突出,但整体水平有待于进一步提高,尤其是在2010年邢台学院教师职称参评和转评的过程中,初教院参、转评的部分教师现代化多媒体教学手段不会使用,课件不会制作,有的制作了不会操作,有的根本就没有课件,有的即使是使用了课件,但课件的大标题、小标题、正文全部是一个字形,一个字号,有的使用的根本谈不上课件而是word文档,个别教师在说课的过程中不能准确把握要领,课程的性质、大纲、教学目的、教学手段、教学方法和学法掌握不够,说课过程逻辑混乱,反映了教学水平偏低,教学技能不强的实际情况。

4、科研氛围、学术氛围不够浓厚。近三年,初教院共有市级课题101项,省级课题39项,在核心期刊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在省级以上期刊发表学术论文400余篇,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课题和学术论文高质量的不多,真正是河北省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基金的课题很少,在一级核心期刊发表的学术论文很少,和其它系部专业教师的科研水平以及其它高校教师的教科研水平相比仍有较大差距。

5、学历结构、职称结构不够合理。学历结构离地方本科高校师资队伍当中硕、博士比达到40―50%的要求仍有相当的差距;现仍有61名教师的业务职称为中专教学系列的技术职称,其职称结构和高校教学系列高级职务教师占专任教师比例达到30%的要求相比存在的问题是较为严重的。

经调研认为,初教院师资队伍师德水平需进一步提高,忧患意识缺乏,教科研氛围不够浓厚,教学行为不够规范,学历结构、职称结构不够合理,是造成部分教师教学技能偏低的主要原因。要想在短时间内尽快提高教师的教学技能水平,就必须采取切实有效的强有力措施,才能实现其目的,才能满足大学生的求知愿望。

三、在教学实践中深入探索提高教师教学技能的方法和途径

提高教师的教学技能,看似仅限业务技能方面的提高,但研究认为,它是一个综合性的系统工程,在管理和教学实践中,初教院主要通过以下几个途径初步实现了教师教学技能的提高。

1、深入学习贯彻和落实《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初教院教务科研科及课题组通过教研室主任例会,教研活动和全体教师工作会议,深入贯彻和落实教育部新颁布的《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使全体教师都能够认真遵守职业道德规范,爱岗敬业、认真履职、增强了甘愿奉献和甘当人梯的师魂精神,充分认识到了高校生源即将出现的滑坡,将带来的是今天不敬业明天就下岗的严峻局面,增强了做好本职工作的内驱动力。

2、加强管理,规范教师的教学行为。我们在面对当前生源情况基本良好、教学资源紧张、教师没有坐班场所、居住分散、队伍庞大的实际情况,教务科研科和课题组采取了一系列切实可行的措施。首先,是坚持每周三的教研室主任例会制度;其次,是启用短信平台和办公自动化,例如,2012年春节前夕,通过短信平台向全体专、兼任教师拜年短信:“一年来,老师您呕心沥血,默默奉献,您辛苦了,在此向您拜年了,祝愿您在新的一年里教学业绩卓著!”。2012年春节过后,开学前夕,又通过短信平台向全体专兼任教师了:“年终评优=教研室推荐+绩效考评,教学优秀奖评比=教案评比+说课比赛,教学工作的竞争局面业已形成,望您精心育人,努力拼搏,在新的学期取得新的业绩。”实践证明,充分利用短信平台和办公自动化的现代化办公手段在加强师资队伍管理,规范教师教学行为,提高教学技能方面发挥了及时陕捷有效的重要作用。

3、投资12.6万元改善多媒体教学手段。初教院原有多媒体教室7个,根据教师在使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方面暴露出来的一些问题,认为造成教师教学技能偏低的现象,管理层也有一定责任,2011年10月份初教院下大决心,投资12.6万元又增设了五个高标准的多媒体教室,目前,使多媒体教室总数达到了12个,其中承担省级和部级骨干教师培训任务的多媒体教室两个,另和其它

相关部门共用一个,根据教师的实际需求初教院将继续增设多媒体教室,以最大限度的满足教师教学的需求,为教师在使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方面的教学技能得到全面提高,提供可靠的物质条件。

4、营造浓厚的学术氛围,鼓励青年教师攻读博士学位。2012年1月份,初教院拿出8万元奖励学术著作和教材撰写作者5人;奖励学术论文作者65人;奖励纵向课题(市级)主持人18人;奖励荣获市级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13人;奖励学术论文省、市级征文奖获得者2人。共计奖励103人次。使初教院的学术氛围初步形成,为教师教学技能的提高提供了强有力的学术支撑。同时鼓励青年教师攻读博士学位,鼓励具有中专教师系列职称的教师必须在1-2两年内转为高校教学系列技术职称。